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新疆职称论文范文

新疆职称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新疆职称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新疆职称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从诚信缺失的角度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博弈分析,并建立了迫使农户还贷的“三维”诚信机制。农村小额信贷在帮助贫困农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农民的诚信意识比较淡薄,偿贷意识不强,致使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

论文关键词:小额信贷;诚信缺失;博弈;诚信机制

小额信贷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一种新型扶贫模式在一些国家取得了成功,尤其以孟加拉国的Grameen银行为典范。它是农信社根据农户的偿还能力、信用程度、贷款用途而发放的额度相对较小的一种贷款,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借,余额控制”的办法。其本质上是一种信贷方式,属于自然人贷款,不是企业贷款,对农户的自有资金没有严格的比例规定,主要以农户的信誉和偿还能力为依据来发放信用贷款。但由于农户和农信社之间信息不对称,致使贷款偿还率不尽人意,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挑战。

一、我国农村小额信贷诚信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小额信贷工作从1993年开始试点,1996年进行扩展,1999年全面推行,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对农信社发放低息支农再贷款,由农信社以优惠的利率再贷给农民。农村小额信贷在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在帮助贫困农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催化”作用。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止到2006年,各项农村小额信贷累计发放1766亿元,惠及贫困农户5745万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10.

农村小额信贷本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但随着它的不断实施,这项政策遭到了空前的信用危机。农信社面对的难题越来越多,例如,不断出现新的呆账坏账;无法很好的确定信用额度;农户欠贷不还等。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覆盖面达31%,但不良贷款比例高达70%.在对湖北十堰市竹山县、黄石市阳新县2005年小额信贷质量进行的调查时发现,当年农户还贷的违约率分别达到25%和26.3%,个别基层信用社的违约率高达48%.

在现行的制度安排下,农村小额信贷中农户与农信社之间存在着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农村小额信贷本身的高自然风险、道德风险和管理风险等特有的行业特征及不完善的风险防范和补偿机制,致使农户还贷违约率很高。但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农户的诚信意识淡薄,偿贷意识不强,贷款农户贷款后还款与否完全靠个人自觉,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因此诚信缺失问题在农村小额信贷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借贷双方的信用博弈分析

在农村小额信贷中,贷款农户的违约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诚信缺失,造成这种诚信缺失,农户有借不还的主要原因是相比于其他可行策略(还贷),违约能给理性的农户带来更高的净收益。可以分别用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和“相机选择”原理来分析这种诚信缺失产生的原因。

(一)“囚徒困境”分析

农户小额信贷博弈的参与者为农信社和农户。假如一家农户贷款c万元,按正常情况,农户会获得一定的收成。用字母来表示双方在不同情况下的利得。如图1所示:

图1“囚徒困境”分析

其中,括号中的数字分别为农信社和农户的利得,下面来分析每一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农信社为农户贷款c万元,贷款农户还贷时总收入为c+e+h.若他能履约,向农信社还贷c+e万元(e为贷款利息)。这可以说实现了小额信贷的初衷,农户自己还有h的利得。第二种情况,农信社为农户贷款c万元,贷款农户违约,造成农信社连本带利未收,实际上农信社损失了这笔资金,而农户获净利c+e+h万元,这就是诚信缺失造成的违约后果。第三种情况,虽然农户是诚信的,选择还款,但农信社拒绝为该农户贷款。由于机会成本的存在,致使农信社的利得为-(c+e),而农户由于没有贷到资金,他也就失去了进一步获得收入的机会,这实际上造成了农户最低为h的损失。第四种情况,农户可能违约,农信社也就可能拒绝贷款,两者没有合作意向,机会成本为0,双方的利得或损失就为0,这或许是双方按照各自预期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的最优策略。

(二)“相机选择”分析

“相机选择”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农村小额信贷中农户诚信缺失行为,其博弈的双方依然是农信社和贷款农户,地方政府不参与博弈,但可对博弈双方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该博弈为动态博弈。如图2所示。图2中三个终端黑点处的数组表示博弈各方到达这些终端路径所实现的得益,其中第一个数字为先行为的农信社的得益,第二个数字为后行为的农户的得益。

图2中最上方的圆圈表示农信社的选择节点,博弈中农信社先进行选择,农户后进行选择,因而博弈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由于农户作为后行为的博弈方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因而处于较有利的位置。在第一阶段中,先行为的农信社有“贷款”与“拒贷”两种可选策略。如果农信社拒绝贷款,则博弈结束,它能保住c万元本钱,而农户则不能获得进一步的收入,农信社与农户的得益数组为(c,0)。如果农信社选择“贷”,则到达农户的选择信息集,农户将掌握主动权,可选策略有“还贷”和“违约”,若选择“还贷”,则博弈结束,双方得益数组为(c+e,h)。若农户选择“违约”,双方的得益数组为(-c,c+e+h)。农信社追偿与否则取决于追偿成本的高低。

图2两阶段动态博弈

通常情况下,农信社在发放贷款时,都是假定贷款农户是可信的,即获得收入后农户会主动还贷。若农信社预知农户不可信,则农信社与农户的合作最终成为不可能。那么,有没有办法使得农户变成可信的,从而使农信社愿意选择“贷款”,而农户遵守诺言选择“还贷”,最终增加双方的利益呢?事实上,这是完全可能的,关键在于必须增加一些对农户行为的制约。

在图2中,当农户选择“违约”时,他可能会更换住所或采取别的方式,使农信社无法追偿贷款,或者追偿的成本太大以至于放弃追偿。如果农信社在农户违约时可以用法律武器,或通过其他途径,则农信社的合法权益就有保障。这时双方的选择,以及农户对农信社选择行为的判断,就会使农户自己的行为发生变化,博弈的结果就大为不同了(如图3所示)。

这里,第三阶段农信社的行为选择非常重要,因为有了这个阶段,博弈的结果就大为不同,当农户违约时,农信社可以选择“追偿”。当然,由于目前相关体系还不健全,如个人征信系统、还贷监测系统、农户个人信息查询系统以及公安部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完善,农信社向农户追偿的成本过大,使得农信社追偿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因为预知农信社将“不追偿”,所以借款农户获得收入后往往选择“违约”。若农户违约,农信社肯定选择“追偿”,则博弈双方的得益数组为((c+e)*,h*),在此,(c+e)*为农信社的期望收益c+e减去它的追偿成本后的收益,h*为农户的收益h减去由于他违约带来的负效应后的收益,如面子成本、名誉等。

图3三阶段动态博弈

对农户来说,当他完全清楚农信社会唯一选择“追偿”时,并且知道农信社“追偿”的威胁是可信的,若他不还贷款,等待他的必然是一场官司和家庭及个人的名誉扫地,那么他就会选择“还贷”。即使其最终的利得为0,农户理性的选择肯定依然是“还贷”,也就是说,在农信社的追偿行为保证实施(虽然目前还不能完全保证)情况下,农户的“还贷”许诺就成为可信的会信守的许诺,那么农信社在第一阶段会理性地选择“贷款”,而农户在第二阶段会理性地选择“还贷”,从而双方各得利益,结束博弈。

三、“三维”被迫诚信机制的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依靠农户的道德等内在诚信约束效力非常有限,他们的违约是有极大可能的。要使博弈双方顺利达到农信社发放贷款、农户按时归还贷款这一均衡路径,就必须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克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为此,建议设计一套外在的诚信约束机制,迫使农户不得不守约还贷,笔者将这种诚信机制称之为“三维”被迫诚信机制。之所以称其为“三维”,是因为在这里,将由地方政府、农信社、贷款业务委员会以及借款农户形成三维立体图(如图4所示)。所谓贷款业务委员会是由借款农户所在地的乡政府以及村委会各派出一人,由该村选出一位比较有权威和声望的人,再由借款农户家庭中的一人等共四人来担任委员会成员。其中地方政府和农信社对贷款业务委员会进行还贷的监管,同时政府、农信社和贷款业务委员会又对借款农户形成制约,以使其获得收入后能主动还贷。

图4小额信贷的“三维”被迫诚信机制

上述的“三维”被迫诚信机制,反映了地方政府、农信社、贷款业务委员会以及借款农户之间的权责、义务以及有关各方的制约关系。

(一)地方政府推行各种小额信贷政策,支持、帮助农信社开展各项正常的金融活动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统一的小额信贷管理条例及相关法规。虽然小额信贷是一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政策,但由于没有相关法律规范约束贷款农户的行为,使农信社的权责在农户不还贷时没有受到法律保护。既然要坚持推行小额信贷政策,健全法律法规是很必要的。政府应抓紧制定《小额信贷合同法》和《个人信用管理法》等,并且地方政府在大的框架内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在这些法律法规中,规定农信社、贷款业务委员会和贷款农户在小额信贷中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规定政府、农信社和贷款业务委员会在个人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和使用中的权利与义务以及提供虚假信用资料的法律责任。通过完善小额信贷的法律法规,把农信社、贷款业务委员会和贷款农户的行为纳入法制轨道,从而减少信贷风险。因此,在笔者设计的“三维”被迫诚信机制中,地方政府是小额信贷政策的积极倡导者,也是相关小额信贷法律法规的制定者,还是小额信贷政策的帮扶者,而且在小额信贷的执行中,地方政府有权利对农信社、贷款业务委员会和贷款农户进行监督,使得农户按期还贷,减少违约。

(二)农信社经办小额信贷政策,并委托贷款业务委员会对贷款农户进行监督和管理

农信社在经办小额信贷政策时,可以以优惠价打包出售给农户所在地贷款业务委员会,再由农户所在地贷款业务委员会直接给农户贷款,并由其向农户所欠贷款进行催收和管理。相对于农信社来讲,贷款业务委员会对小额信贷的管理和催收的成本比较小。若某家农户到期不还贷,农信社可以委托贷款业务委员会向农户追偿。一般来说,这样农户违约的可能性比较小,他们不会因“赖帐”而使其名誉受损,而且贷款业务委员会对借款农户有催还借款的义务,贷款农户会听从贷款业务委员会的劝告而自动还贷。在小额信贷“三维”被迫诚信机制中,农信社首先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农户信用等级评价方法,确定不同农户的授信额度,当农户的基本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变更信用等级及相应的授信额度,拒绝不能还贷可能性较大的农户,从源头上控制资金的去向,这将大大有助于解决呆账坏账、农户欠贷不还的问题。其次,农信社要通过贷款业务委员会加大对违约农户的惩罚力度,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约束作用。例如,贷款业务委员会要代替农信社多途径定期公布违约农户的名单,这样可以借助周围农户的监督和舆论力量加大借款农户违约的心理压力,从而加大其违约成本。

(三)贷款业务委员会加强小额信贷的管理和监督,并向农信社负责

由于信用评定和授信额度由农信社和贷款业务委员会集体核定,并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在操作程序上有效地防范了现代过程中的内部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贷款业务委员会要经常深入农户掌握和了解其生产经营和贷款使用情况,确保农户小额信贷按规定用途和要求使用,真正发挥其功效和作用。在笔者设计的小额信贷的“三维”被迫诚信机制中,贷款业务委员会的大多数成员都有比较紧密的社会关系,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程度远远大于农信社和农户之间的程度,他们在贷款农户的资格审查、资产状况、信誉状况、经营能力、道德水平及贷款的事后监督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获取信息的成本较低,克服了农信社和农户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另外,贷款业务委员会还可以发挥自己的地缘、人缘优势,依靠所掌握的“软”信息以及他们本身良好的口碑和威信,建立农户自律机制,增加监督力量,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四)农户可申请小额贷款,但负有偿还贷款的义务

政府推行小额信贷政策为许多贫困农户解了燃眉之急,但极高的贷款违约率使这项政策的长期实行受到阻拦。由于农户驾驭市场的能力不强,获得信息的渠道狭窄,在行业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有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地方政府、农信社和贷款业务委员会对其并非仅仅提供资金,而相应地为贷款农户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管理培训,甚至是基础教育等。在小额信贷“三维”被迫诚信机制中,贷款农户可在原籍向农信社申请贷款,并负有偿还的义务。贷款农户的还贷行为将受到政府、农信社和贷款业务委员会的制约和监督。贷款业务委员会可以说是农户还贷的担保者,当农户违约时,它负有追偿的义务。

综上所述,农信社可以作为政府和借款农户之间的中间人,开办个人委托贷款新业务,把资金低成本、高效率地贷给需求者;贷款业务委员会也可以作为农信社和借款农户之间的中间人,充分发挥信用中介的职能,为农信社和贫困农户借贷的双方牵线搭桥,从而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发展生产,实现小额信贷的初衷。在笔者设计的小额信贷的“三维”被迫诚信机制中,可以积极推进政府、农信社与贷款业务委员会的垂直联接,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使三者结合、协同运行,良性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丽。对农户小额信贷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6(5):74-76.

[2]孙清,汪祖杰。LOGIT模型在小额农贷信用风险识别中的应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8):27-29.

[3]应宜逊,黄震宇,徐永良。我国小额农贷体制的特点及改进思路[J].金融研究,2005(5):180-190.

第2篇

关键词:职称 论文认定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a)-0235-02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ibrary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ofessional Title Papers

Oudeng Geli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library, Urumqi Xinjiang, 830004, China)

Abstract:2013―2016 Library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and health series of teachers need to be promoted to the title of the doctor's professional title papers published papers identified work.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papers identified during the work more and repeated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inking and analysi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finally to find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Technical title; Paper identification; Countermeasure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职称评审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职称评审时,将发表的职称论文作为重要的评定指标[1],尤其是核心期刊论文更是衡量学术水平及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职称论文认定工作的主要工作和难点也是针对发表的核心期刊进行甄别。普通期刊也占很大的一部分,普通刊的认定主要针对期刊的合法性和是否是正规期刊进行甄别。该校从2013年起开始承接职称论文认定工作至今,主要服务对象为大学在职的教师及新疆医科大学六所附属医院的医生群体。

1 职称论文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读者缺乏对核心期刊和非法期刊的鉴别能力

目前在高校的职称论文中,评审的形式主要还是以科研论文为主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被普遍认为是高水平的论文,并作为衡量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晋升高级职称、取得硕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2]。

在接待读者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职工为了能快速的,将自己的在一些非法期刊上,非法出版物以营利为首要目的,只要支付版面费很快就会发表。由于非法期刊的制作和发行技巧在逐步提高,很多教师和科研人员缺乏对非法期刊的鉴别能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常常将文章寄给非法刊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尤其是核心期刊,近几年随着对晋升职称的要求越来越高和竞争越来越激烈,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成了必要条件。很多教职工不是通过正规途径而是通过中介或者直接用百度搜索,往往搜索到的都是“黑中介”,这些中介会仿造核心期刊制造一个假的期刊即套刊,在套刊上的,主要表现为期刊封皮、封面以及年、卷、期都与正版期刊一致,目录和正文不一致。

1.2 教师及职工科研人员填写论文认定表不认真

每年的9~10月份是评审职称的高峰期,在评审前图书馆都会发一份如何填写论文认定的通知到每个单位的人事机构,而且在每个认定表的下面都会有个填写说明,但是准备晋升职称的教职人员,很多都不认真阅读填写说明,在填写认定表时发生一些低级的错误如论文题目经常有错别字,或者是少一字,或者是发表的刊物的名称也写错。上述错误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使得做论文认定的老师必须再次帮助重新填写表格,或者退回表格让读者重新填写,在这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无形中又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更延迟了认定报告完成的时间,使得工作效率降低。

1.3 医学类院校在社科类论文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该校是非综合类大学主要以医学类专业为主,在订购数据库资源时首先需要考虑到以医学类数据库和纸质期刊为主。但是除与医学相关的学院,该校还有一些是非医学类的学院,如:社会科学类、语言类、工程技术类和体育类等专业,在认证这些社会科学类专业老师的时候遇到社科类的资源不足。在订购数据库时首先得考虑医学类数据库,比如万方数据库,由于从2008年起,中华医学会与万方数据建立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数据库”独家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万方收录了自1998年至今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全文。在获取高质量的医学期刊文献全文时,万方(期刊)数据库有很大优势[3]。而社科类的期刊大部分集中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而且该数据库每年的订购费用涨幅比其他数据库高,因每年订购数据库的经费有限不能全部订购,不能满足全学院老师的需求。还有对社科类的核心期刊不熟悉、不了解,无法认定或者认定时没有把握,必须跟社科类的院校如,新疆师范大学等联系沟通后才能确定是否为核心期刊,还有一些教职工的的是民族语言,没有专门的民族语言的数据库可以认定。

1.4 委托单位与认定机构之间缺乏沟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每年的职称论文认定工作当中发现很多委托单位的人事部门与认定机构缺乏沟通,甚至不沟通。在每年的认定工作开始阶段,认定机构首先要发通知到每个单位的管理职称的部门,大部分都是学校或者医院的人事部门在负责晋升职称的工作,然后再由各个人事部门把文件传达到拟进职称教职工。在这过程中往往有一个环节沟通不清楚,就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在某个附属医院通知晋升职称的人事部门因不清楚哪些条件的职工要做论文相似性检测,导致该附属医院的很多拟进职称的职工误以为都要做论文相似性检测,最终和该认定机构和医院的人事部门沟通后解决了问题。

1.5 对往年做的论文认定报告缺乏规范的存档及整理

该校自2013年开始开展论文认定这项工作至今,已完成了千余人次的论文认定报告,完成的报告也共计千份,缺乏规范化的存档,一般都是存在自己的电脑里而没有进行集中和系统的存档管理。比如一个读者今年晋升职称,今年给他做论文认定的是一个人,因各自原因未能晋升通过,明年还要继续评职称那么就不能保证还是去年的老师给他再次做论文认定。或者因老师进修休假等其他原因,还得再次重复去年的工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因为是不同部门的老师做的论文,可能今天刚好调休不在,使得读者不能按时拿到报告。再次就是由于电脑存在感染病毒的隐患不得不重做系统,存档的报告就可能存在丢失的情况。

2 职称论文认定工作中问题的解决和对策

2.1 加强宣传提高读者信息素养

2.1.1 开展专题讲座

学科馆员是学科服务的主体,是实施学科服务的核心基础,担负着学科信息资源服务、学科信息素质教育、学科资源建设、参考咨询服务、院系联络人等职[3]。在开展论文认定工作前期做好准备工作,根据学科馆员对口的单位积极开展专题讲座,专门针对学校及各所附属医院进行专题的讲座,在工作开展前即做好计划和准备工作。

2.1.2 利用现代化手段宣传图书馆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图书馆通过微博、微信、移动图书馆等通信手段推广论文认定工作的规范要求及注意事项,扩大宣传,推广多元化服务提高读者信息素养。

2.2 与其他社科类院校加强合作

在解决社科类资源不足的问题上可以加强与其他社科类院校合作如新疆师范大学和新疆大学,实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委托其他社科类院校完成论文认定的工作。再次可通过维普数据库和超星Medalink数据库中的文献传递功能弥补社会科学类期刊资源不足。

2.3 加强认定机构与委托单位的沟通

在每年的论文认定工作开展前积极与委托单位联系,找到主要负责这项工作的负责人,可以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式l布和通知消息。做好这些负责人的通讯录,积极与他们联系,有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

2.4 建立新疆医科大学职称论文文档管理系统

在每年职称评审工作结束后,督促每位老师做好论文认定报告的存档工作,进行规范化的存档并建立新疆医科大学职称论文文档管理系统,建立该系统可以实现提交论文认定报告、检索、存储、统计分析的功能。

3 结语

综上所述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在3年的论文认定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有的问题比较简单,有的问题比较复杂。该文主要通过总结、归纳、分析出最常见的问题以期能够给从事该工作的其他单位提供借鉴,通过问题的提出最终提出面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能更好地为新疆医科大学教职工及附属医院的职工服务。

参考文献

[1] 朱康玲,李艳超.国内四大文献数据库医药卫生资源状况对比分析及特点研究[J].现代情报,2012,32(8):157-161.

第3篇

关键词: 地级电大;教育科研;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6-0049-04

地级电大是中央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办学单位,也是基层单位,既接受上级电大的理论指导,自身又处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环节。所以,地级电大在中央电大办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级电大的科研活动,是对上级电大开放教育理论的实践、检验、完善和补充,对地级电大教师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经验教训、最基层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心理上的矛盾和抗争,都是我们地级电大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地级电大教师从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研究最有力的保障,也是最有利的因素。

一、 地级电大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意义

(一)地级电大的教育科研活动,是对上级电大开放教育理论的实践、检验、完善和补充

中央电大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理论,是站在高起点建立起来的,它面向的是全国,这些理论具有普遍性,但对特殊问题、特殊情况、具体问题、具体情况,并不都适用。而地级电大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是在办学的实践中进行的,具有大量的活生生的真实素材,也提出了大量的来自最基层办学单位的想法,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所以,地级电大的科研成果不但是对上级电大教育理论的实践和检验,更是对上级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理论的完善和补充。

(二)地级电大的教研活动,对地级电大教师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地级电大是中央电大的办学实体,所以,培养一支有知识、有能力、会服务、善管理的师资队伍,是很重要的。开展大量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就是要培养教师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活动,可以增强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科研素质,然后形成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总体把握,最终产生一种合力,提高师资队伍总体质量。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反过来又会大大地促进电大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地级电大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可以大大提升学校的总体办学实力和知名度

从地级电大自身利益来说,大力开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不但培养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业务能力,而且还大大提升了地级电大办学的总体实力;不但让我们的教师养成了教育科研的良好习惯,增加了教育教学的内聚力和暗能量,其教育教学的成果(论文、报告)的形成,还可以大幅度提升地级电大的知名度。而电大知名度的提高,又可以为更好地办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地级电大教育科研的现状

(一)地级电大从事开放教育研究的劣势与不足

1.师资力量的问题。地级电大整体师资力量不足,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配备不全,总体科研能力不强。这些不足,有学校的责任,更有地级单位人才短缺的原因。

2.长期养成的懒散习惯的问题。地级电大教师因为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养成了懒惰的习惯,皮了,软了,僵了。就连职称论文都不想自己写,习惯于找人。教师主动地进行教育科研,有一定的难度。

3.学校领导重视不够的问题。地级电大领导对教育科研活动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很少给教师们下达教育教学科研任务,也鲜见与教师签订科研任务书的,更没有对教师的科研活动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的。

地级电大还没有形成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的风气,也没有完善的制度加以保障。许多教师写论文不是为了教育科研,仅仅是为了晋升职称,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教学科研的并不很多。

很多地级电大领导,对职称论文造假问题不管不问,甚至还做了造假者的帮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漠不关心。

4.发表的论文质量较低、数量较少的问题。通过《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可以看出一些现实的情况:各地级电大的情况不同,的数量也不同。但从总体上来说,几乎每期都是自治区电大的论文多,地级电大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就已经发表过的论文质量来看,水平高低虽说不一样,但总体质量并不高,能评上奖的更少。还有些论文是为评职称而托关系发表的,实在是没什么价值和意义。[1]60-64

(二) 地级电大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优势

基层电大的办学实践,是我们地级电大教育研究的最大优势。

中央电大办学实体是一步步逐渐建立起来的,而地级电大,正是见证这一过程的主人。从一开始的考点、教学点、地级分校再到县级分校,这一路走来,由小到大,从不正规到正规,地级电大经历了很长的艰辛历程,进行了长达30年的实践,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活生生的最基层的素材,遇到过大量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寻求过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经历过无数次心理上的矛盾和斗争。

这些大量的经验教训、这些最基层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这些心理上的矛盾和抗争,都是我们地级电大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地级电大教师从事开放教育研究最有力的保障,也是最有利的因素。

三、 地级电大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内容

地级电大的教育教学科研,应当立足地级电大的教育教学实践,把我们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清理出来,分析思考:这些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存在了多久?有没有人去关注?能不能解决?由谁去解决?又如何解决?解决这一问题的意义是什么?

地级电大教育科研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 对地级电大自身队伍的研究

1.对教师队伍的研究。我们对自己学校的教师情况是很熟悉的,哪一年来的,什么学历,什么专业,从事过什么工作,现在的工作能力如何,知识储备怎么样,家里情况如何等,都是比较清楚,所以对教师研究有着有利的条件。对于教师队伍,我们可以研究教师队伍的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学历结构、专业构成、学校教师专业配备、教师的学习与知识增长、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学历提升、教师家庭状况与收入水平、教师的性格特点与工作成就、男女教师、不同民族的教师的性格差异与工作特点、开放教育中党员教师的作用、电大教师身体素质的调查与对策等等。[2]13-15

2.对管理队伍的研究。这包括学校领导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管理人员的学历构成及对管理人员的心理特征与工作方法、管理人员的社会心理分析等。

3.对服务人员的研究。地级电大的服务人员分为后勤服务、学生服务两类,两类服务人员的工作性质不同,服务对象也不同,服务的方式也不同,所以对他们进行分析、研究能很好地把握服务人员的特点,深入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以提高电大教育服务的质量。

(二) 对地级电大的学员进行研究

1.对在册学员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从生源调查开始,研究学员的心理素质,学员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途径,研究学员的课外活动,学员的工作性质,学员的专业与岗位,学员的入学心理、作业心理、考试心理、上电大的社会心理等,还可以研究学员的年龄构成、学历构成、上电大的预期与希望等。

2.对毕业学员进行研究。仅就对电大开放教育毕业学员的跟踪调查一项,就可以写出无数的论文来。可以分本专科,分不同专业,对不同行业的电大毕业学员进行跟踪调查, 并最终写成调查报告。可以写毕业生的走向,社会地位,社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思路、知识更新情况,还可以写他们工作变更、地位变化、对电大教育的意见,毕业学员社会心理分析等。

(三) 对服务工作的研究

中央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地级电大服务工作的重要地位。在诸多服务中,对学员的服务是重中之重,为开放教育学员提供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是教学科的主要工作;为学员提供考试服务,则是教务科的主要工作。

从教学服务环节入手去研究,有很多入口。新生注册、课程选定、课程注册、教学辅导、网上资源、平时作业、实践环节、新生心理、考试心理等等,都可以是撕开教学研究的缺口所在。

(四) 对新疆少数民族开放教育进行研究

中央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不但服务汉族学员,同时也在逐步惠及各地少数民族学员,但因多种原因,有些少数民族的远程教育没有民文教材,没有统一的民文作业,就连考试试卷也没民文试卷(如塔城哈萨克族学员)。所以,少数民族教育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也应当突出少数民族特点。如何突出少数民族特色,如何有效地实施目前的双语教学,这是我们新疆地级电大都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也是最容易出研究成果的环节。特别是少数民族教师,可以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教材编译工作,形成自己的特色。

(五)对开放教育教材的研究

开放教育的教材,经过多年的不断更新、完善,已经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体系。但我们可以对教材内容中的大量问题进行研究,对教材中的注解进行研究。这里要研究的问题太多了,这也是我们地级电大教师应当关注的。

四、制定地级电大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办法

(一)组建机构,完善制度

地级电大的教育科研,是学校的长远工作,不是三天两天就能完成和结束的,也不能做一年停一年,要有长远打算。这就要求地级电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组建负责、督促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的机构,任命和选拔学科带头人,制订和完善教职员工从事教育教学科研的工作制度。

1.成立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学校可以考虑成立地级电大教育科研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定期不定期地对研究工作进行摸底、督促。

2.组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小组。组建电大教育科研工作指导小组,由学科带头人和部分教师组成,除自己从事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外,负责定期召开课题分析会,对教师科研选题、提纲、内容、写法、逻辑结构进行讨论、评析和指导。

3.组建课题成果评审委员会。组建课题成果评审委员会,对教育科研论文进行年度评审。评审委员会也要制订相应的评审标准和规则,做到以理服人,公平公正。

(二)培训到位,辅导到人

教育教学科研,同其它科研一样,既是一种知识积累的释放,更是多种能力的聚合。知识可以一点点地积累,能力也可以一点点地增强。

学校要经常安排一些教育科研的讲座,对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由指导小组成员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这样下来,经过两三年的培训和辅导,相信我们的老师个个都会是论文写作能手。

培训和辅导,就是要增强教师的能力,提高教师的认知程度,教会教师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研究的完成,还得靠广大教师自己的努力。

(三)下达任务,定期督促

地级电大要把本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当成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来抓。什么是任务?任务就是必须完成的工作,有能力要完成,没能力想方设法聚合能力也要完成。

是任务,就要完成。这样做一开始会让人感觉有点不近人情,但却能大大提高学校科研工作的力度,用工作激情打败长期捆绑在我们身上的懒惰,开辟一片教科研的新天地。

有了任务,就要签订完成任务责任书,就要认认真真地执行。为了教师们更好地保质保量地完成教研任务,地级电大有必要形成一个定期报告科研进程的监督机制。

(四)奖惩分明,严格执行

对完成教育科研任务的教师进行适当的奖励,对没完成或是完成得不好的进行适度的惩罚,是地级电大能顺利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激励措施。这一措施至关重要,它是关系到科研任务能不能落实、能不能完成、能不能出成果、能不能出好点的成果的重要一环。

(五)结集成册,相互学习

地级电大教师每年的研究成果经过讨论、评析、修改、评审之后,都要集结成册,好的课题和论文,还可以推荐发表。这样做,一来学校用以展示自己学校的科研成果;二来可以赠送给上级电大和其他地级电大,相互学习和交流;三来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学校老师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吸收别人的观点和方法,增强自我素质,改进工作中的不足。

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有了学校的支持,有了内行人的指点,有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有了坚决执行的决心,地级电大的教育科研,定会越办越好,也定会有丰厚的收获。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人工植被 灌丛沙堆 风洞实验 表面压力

灌丛沙堆是干旱地区沙漠、半干旱半湿润沙地和沙质海岸带常见的一种生物风积地貌类型〔1, 2〕。多数学者认为植被盖度、风力强度和沙子供应量三个主要因素控制着灌丛沙堆的形成演化过程〔3-10〕。Hesp等〔11〕曾经推断草丛沙丘附近的流场结构,朱震达等〔12, 13〕在风洞实验中模拟了灌丛沙堆流沙模型的形态演化过程。但是限于灌丛沙堆形成因素的复杂性,迄今为止,对灌丛沙堆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知之甚少。由于传统的模拟二维流场只能反映沿气流方向沙丘纵断面上的气流运行状况,并未反映出沙堆表面风压变化规律,如果把两者观测模拟结合起来可望在三维流场结构分析中深入研究气流作用于沙丘表面的动力过程。本文基于新疆和田河流域风沙地貌野外考察资料,在完成纯气流流场风洞模拟基础上,拟进一步通过风洞模拟实验,查明无植物“沙堆”和有植物“沙堆”模型的表面压力分布特征,这对深入阐明灌丛沙堆表面在风沙流作用下的风积、风蚀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 风洞实验

1.1 风洞基本参数和实验相似理论

本项风洞模拟实验在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土壤风蚀风洞中进行。该风洞是一座直流闭口吹气式低速风洞,实验段长21 m,实验段截面1. 2 m×1. 2 m,最大风速30 m/s。风洞整个实验段(包括出口扩压段)有1°的仰角。风洞底由7块活动合金铝板组成,可装可拆,以便扩大模拟实验的范围。气温和当前大气压以键盘输入计算机,实现风压适时自动采集。实验的风压采集周期为2 s,采集时长为60 s,最终用于分析的风压是60 s时段内采集结果的平均值。

风洞模拟实验的可靠性,决定于实验条件与野外实际情况的相似程度。风沙过程模拟实验涉及的变量较多,但是根据风沙运动实验相似理论第一定理,表征现象的一切变量,在时间各对应瞬间和空间各对应点上,互成一定的比例关系,相似现象必然发生在几何相似的对象里,即边界上几何特性相似。相似第二定理特别指出包括几何、物理、边界和起始条件的相似。简言之,要使模型实验与自然现象完全相似,必须满足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和动力相似三个基本条件〔10,14〕。本项模拟实验尽可能遵循风沙运动实验相似理论,模拟实验过程中选择沙堆模型形态、选取观测高度、调整实验段风速时尽可能接近野外实际状况,最大限度地保证实验结果直接外推到任何尺寸、任何风速下的沙堆原型,而不必经过换算。

1.2 实验模型基本形态选择

本项实验所用模型以新疆和田河流域野外测量得到的柽柳灌丛沙堆尺寸为原型,按一定比例缩小制作成模型进行风洞模拟实验。毕业论文 从野外实测统计数据来看,和田河流域独立分布的灌丛沙堆几何形态大体可以近似地划分为半球形沙堆和圆锥形沙堆两类,多数沙堆迎风坡长度略小于背风坡长度。其中,半球形灌丛沙堆的平均高度为4. 74 m,底座平均直径为12. 73 m;如果忽略迎风坡与背风坡坡长的差别,可考虑将灌丛沙堆的风洞实验模型按40∶1的比例尺缩小制作成底座直径(D1)为32 cm,高度(H1)为12 cm的近似半球形木制模型。同理,由于圆锥形灌丛沙堆的实际平均高度为5. 1 m,底座平均直径为11. 95 m,忽略坡长的差别可将灌丛沙堆按照40∶1的比例尺制成底座直径(D2)为30 cm,高(H2)为13 cm的圆锥形木制模型。

1.3 模拟实验过程设计

从灌丛沙堆的形成演化过程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生长阶段(植物生长发育)和衰亡阶段(植物衰败消亡)。因此,本项实验分别设计无植物的半球形沙堆和圆锥形沙堆,以及有人工“植物”的半球形沙堆和圆锥形沙堆四组模型进行表面压力的测定。实验所用半球形沙堆模型和圆锥形沙堆模型是按照上述比例,用整块树桩加工而成的空心体。沙堆模型顶部的人工“植物”为高度(h)10 cm,冠幅10cm×10 cm,采用胶固定在模型的顶部,本项模拟实验中暂时忽略“植物”高度、盖度、疏密度等因素变化。表面压力测点在每个模型表面分别按8个方位进行均匀布设(将模型分为A、B、C、……H八个区),每个方位5个测点,再加1个顶点,这样每个模型上共有41个测点(图1a-c,黑色五角星代表测点)。每个测点埋设两根内径为0. 6 mm的空心细铜管,铜管一端出露模型表面另一端与数字式微压计相连。模型固定在距实验段入口10m处,利用精密微压计在无供沙条件下测定。根据前人野外观测和实验结果,设定起始实验风速为起沙风6 m/s,以算术级6、8、10、12、14 m/s依次增加实验段风速进行表面压力观测,限于文章的篇幅本文仅刊出10m/s和12 m/s两组风速下的表面压力分布等值线俯视平面图(图2a-h)。

2 结果分析

2.1 半球形沙堆的表面压力分布特征

从半球形沙堆各个风速下的表面压力分布模拟结果来看(图2a-图2d),半球形沙堆的表面压力分布情况可以简单划分为沙堆迎风坡正压增压区、丘顶高压区、背风坡降压负压区和两翼高低压相间分布区。在半球形沙堆迎风坡分布着正压增压区(主要在A、B两区内)。从坡脚至1/2H1表面压力增加缓慢,相应地等压线也比较稀疏。这是由于半球形沙堆迎风坡下部坡度较大,气流在迎风坡下部汇集反射形成风压值小于10 Pa的较大低压区域,因此这里反射涡流应当居于主导地位。野外考察发现,半球形沙堆迎风坡坡脚常常分布有凹槽,风沙在这里既不发生堆积,风蚀作用也较弱。从迎风坡1/2H1至丘顶,即迎风坡上部等压线比较密集剪切力增大,表面压力迅速增加,导致沙堆的表层气流被加速。可见,从迎风坡坡脚向丘顶,表面压力的增加并不是均匀的。野外对横向沙丘迎风坡风速变化结果的类似观测也证实,在迎风坡不同高度、不同测点风速都呈现出随高度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但增大的比率并不相同,顺着迎风坡向上,风速在坡脚被放大,但风速递增比率比较平稳,至沙丘顶部则再一次加速放大〔15, 16〕。

在半球形沙堆的丘顶明显地分布着一个闭合的高压区。关于沙丘顶部高速气流的存在已被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野外考察所证实,高速气流必然导致沙丘表面剪切力加大,有利于风蚀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在和田河流域野外考察中也发现,那些处于退化演化过程初始阶段的灌丛沙堆顶部经常存在不规则的风蚀凹坑,显然与沙堆顶部存在的高压剪切风蚀区域有关。当固定沙堆的植物衰败,丘顶高速涡旋风沙流遇到植物残根的阻截,以植物的残根为涡旋中心,可能加剧其涡流强度,残根周围的沙粒不断被吹散,风蚀坑也就不断地被加深,沙堆的高度也随之下降,沙堆变的不稳定,沙丘开始活化〔17-19〕。

在半球形沙堆的背风坡分布着降压负压区(主要在E、F两区内)。当气流翻越丘顶和侧翼后,气流回旋辐散,气流速度迅速降低。从等压线分布图上也可以看出,硕士论文从沙堆顶部至沙堆背风坡约2/ 3H1的一段区域内表面压力值迅速从最高值降到0,再往下则气流反向,负压值不断升高,在约1/ 3H1高度处负压值达到极值,反向气流风速达到最高值。

姚正毅〔16〕研究也证实,从沙丘顶到落沙坡坡脚,贴地层气流在沙丘的落沙坡会发生分离,气流产生回旋运动,成为一个压力均匀、平均流速很小的涡旋静风区,因此表面压力也很小,其压差亦为负值且基本维持不变。由于在落沙坡表面压力降低,风速减小使沙粒在落沙坡发生沉降堆积。笔者认为沙堆背风坡降压负压区的存在是造成在沙堆背风坡沙尘沉降堆积,促使沙堆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王训明等〔16〕对沙丘背风坡气流观测表明,在沙丘背风坡贴近地面的一定高度气流仍能维持一定的强度,并有相当强的输沙能力,但其作用被局限在背风坡范围内,这对保持沙丘形态有重要的作用。

在半球形沙堆的两翼分布着高压低压相间区(主要分布在C、D、G和H区内)。在半球形沙堆两翼分布着2~3个高压区,两个高压区之间分布着低压区,高低压区的延伸方向与风洞实验段气流方向几乎平行分布。这种高低压相间分布格局与野外考察看到的沙堆微地貌形态是吻合的。在自然状态下,半球形沙堆的两翼坡脚和腰部风蚀比较明显,常分布有平行绕流方向的风蚀凹槽,显然是气流遇沙堆阻挡在两侧绕流加速、剪切力增大、风蚀加强的结果。在本次模拟实验中也证实,在半球形沙堆模型的两翼坡脚和腰部为明显的高压区,风速强劲,这是造成这些部位风蚀发生的根部原因,而在两个高压区之间为低压区,风速较低不利于风蚀的发生。张伟民〔20〕在风洞实验中也发现,在沙丘旁侧基部两侧,气流作用较强,产生旁侧顺向高输沙率。

2.2 有植物半球形沙堆的表面压力分布特征

从有植物半球形沙堆各个风速下的表面压力分布模拟结果来看(图2c-图2d),有植物半球形沙堆的表面压力分布情况可以简单划分为沙堆迎风坡正压增压区、丘顶高压破碎区、背风坡降压负压区和两翼高低压相间分布区。

与无植物的半球形沙堆的表面压力分布情况相比较而言,“植物”对半球形沙堆的表面压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沙堆的顶部、两翼和背风坡,迎风坡的表面压力分布情况二者相似。

在有植物的半球形沙堆的顶部,由于人工植物的干扰,使原丘顶高压风蚀区破碎化。在无植物的情况下,半球形沙堆的顶部为一闭合的高压强风区域,风速比同一高度前后实验段给定风速高出1~2 m/s,而在有植物的情况下,在丘顶的来风方向和紧靠植物两侧,分布着2~3个小的相对高压区,从数值上比较,可看出有植物的半球形沙堆的表面压力值在相同风速下仅为无植物沙堆丘顶表面压力的1/2。由于植物对气流的阻截和干扰作用,使得原本无植物的沙堆的顶部相对较大较强的高压区,分解成几个相对较小较弱的高压区,人工植物的存在明显地削弱了无植物的沙堆的顶部高速高压气流,有利于风沙流从不饱和状态达到过饱和状态,导致部分碎屑物质发生沉降堆积。有关野外观测证实,在相同的起沙风作用下,横向沙丘链、裸露冲积平原和柽柳灌丛沙堆三者之间的风速比为118∶100∶87〔21, 22〕,植物对气流的阻滞影响十分明显。

另外,由于人工“植物”的干扰,半球形沙堆两翼的高低压相间分布区面积明显缩小,愈靠近沙堆上部植物所在部位,沙堆表面压力的数值比相同实验风速下的无植被的降低越多,丘顶闭合高压区和低压区范围也减小。而在背风坡降压负压区,由于植被的干扰, 0值等压线区域略有上移,负压区域大部分仅为10 Pa左右,涡旋区反向气流风速强化过程不明显,这种涡流状态更有利于沙尘的堆积。与无植物的半球形沙堆相比,植物的存在削弱了植物丛附近沙堆表面的压力,降低了气流的速度,扩大了背风坡涡流区的影响范围,为风沙流中部分颗粒的沉降、堆积创造了条件。Wasson〔4, 5〕指出在植株背风侧回流积沙区的风速仅及来流的20%,凌裕泉〔23〕认为植被不仅直接减弱了风沙流强度,而且因为植物的阻截作用,使部分大的颗粒发生沉降堆积。因此植被的存在更有利于沙堆的生长发育。

2.3 圆锥形沙堆的表面压力分布特征

从圆锥形沙堆各个风速下的表面压力分布模拟结果来看(图2e-2h),圆锥形沙堆的表面压力分布情况可以简单划分为沙堆迎风坡正压增压区、背风坡降压负压区和两翼高压区。

在圆锥形沙堆迎风坡分布着正压增压区(主要在A、B两区内)。从等压线分布图上可见,在圆锥形沙堆的迎风坡坡脚处等压线较稀疏,顺坡向上等压线逐渐加密且分布比较均匀,系迎风坡气流不断爬坡增速所致,在锥顶附近表面压力达到最大值,风速也相应地为最大值。与半球形沙堆相比,圆锥形沙堆迎风坡风压梯度变化均匀增大。

在圆锥形沙堆的背风坡分布着降压负压区(主要在E、F两区内)。当气流翻越沙堆后,在背风坡气流回旋,风速迅速降低,表面压力0值等值线区域顶点接近沙堆丘顶,再往下则气流回旋反向,医学论文负压值不断升高,在约1/3H2高度处负压值达到极值,并形成一个负压高值区,整个负压区俯视平面形态大致呈现三角形。其负压中心区风压值与半球形沙堆相比,要高出许多(对比图2a、2b、2e和2f)。

在圆锥形沙堆的两侧对称分布着高压区(主要分布在C、D、G和H区内)。从等压线分布图上可见,圆锥形沙堆两翼的高压区是对称分布的,但是高压区延伸方向是从侧翼坡脚一直到沙堆顶部,与风洞试验段气流方向垂直相交,这与半球形沙堆侧翼高低压相间分布、延伸方向与风向平行的状态明显不同。这与野外观察到的圆锥形沙堆退化过程中沙堆两侧发生的连续风蚀现象是吻合的。

2.4 有“植物”圆锥形沙堆的表面压力分布特征

从有植物的圆锥形沙堆各个风速下的表面压力分布模拟结果来看(图2f-图2g),有植物的圆锥形沙堆的表面压力分布情况可以简单划分为沙堆迎风坡正压变压区、锥顶负压区、背风坡负压区和两翼高压区。

与无植被的圆锥形沙堆的表面压力的分布情况相比较,植被对圆锥形沙堆的表面压力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锥顶附近部位和背风坡负压区。在沙堆的迎风坡锥顶附近,由于植物的干扰,迎风坡气流在锥顶附近加速到高值后迅速降低,等压线值表现为先均匀增高后迅速降低,在圆锥的顶部形成一个闭合的负压区,背风坡仍为负压区,负压区的范围明显地比无植物影响的扩大,而且负压区的中心负值区风压比无植物的削弱10~40 Pa以上,并且整个背风坡负值区域在局部也扰分解成更小的负值区。

3 结 论

通过以上纯气流风洞模拟实验,结合新疆和田河流域的野外考察分析,初步获得了无植被覆盖与有植被覆盖条件下半球形沙堆和圆锥形沙堆的表面压力分布特征。其基本结论如下:

(1)无植被半球形沙堆的表面压力分区可以划分为沙堆迎风坡正压增压区、丘顶高压区、背风坡负压区和两翼高低压相间分布区。半球形沙堆迎风坡下部坡度较陡是造成沙堆迎风坡前气流压缩汇集形成涡流的主要原因。

(2)有植物半球形沙堆的表面压力分区可以划分为沙堆迎风坡正压增压区、丘顶高压破碎区、背风坡负压区和两翼高低压相间分布区。植物造成半球形沙堆丘顶的高压区破碎化,丘顶风蚀压力被弱化。

(3)无植被圆锥形沙堆的表面压力分区可以划分为沙堆迎风坡正压增压区、背风坡降压负压区和两翼高压区。圆锥形沙堆顶部无明显正压区和负压区,迎风坡对气流的压缩汇集作用不明显。

(4)有植物的圆锥形沙堆的表面压力分区可以划分为沙堆迎风坡正压变压区、锥顶负压区、背风坡负压区和两翼高压区。植物的影响使锥顶附近形成负压区,迎风坡风压值先均匀增加再迅速降低,同时弱化了背风坡涡流负压值。

(5)沙堆几何形态对沙堆的表面压力分布特征影响较大。职称论文比较半球形沙堆和圆锥形沙堆表面压力分布特征,半球形沙堆迎风坡下半部等压线分布稀疏,易造成气流在坡前汇集,形成较强的涡流,顶部存在闭合的高压区,易遭强风侵蚀,同时背风坡负压区风压较弱,以致背风坡涡流较弱;圆锥形沙堆反之,迎风坡等压线分布由疏到密递增梯度均匀,迎风坡前涡流较弱,背风坡负压区负压值较大,致使涡流也较强,顶部不存在明显的高压区,强风侵蚀不明显。

(6)野外观察在沙堆植被衰败、遭受风蚀的过程中,半球形沙堆的丘顶往往最先遭受风蚀形成风蚀坑,两侧出现环绕沙堆侧翼分布的风蚀凹槽,而圆锥形沙堆衰退过程中丘顶风蚀降低和侧翼风蚀过程同步进行,沙堆风蚀降低过程中圆锥形形态可以维持较长时间,即圆锥形沙堆更易与区域气流场达到形态动力平衡。野外考察中发现的不同形态沙堆演化特征也基本印证了本项模拟实验勾画出的表面压力分布特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Cook R. C., Warren A. & Goudie A. S. DesertGeomorphology〔M〕.London: UCL Press, 1993, 526.

〔2〕 MichaelA. Mares. Encyclopedia of deserts〔M〕.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Norman. 1999, 189.

〔3〕 Nickling, W. G. &Wolfe, S. A. The morphology and origin ofNabkhas, regionofMopt,i Mal,i WestAfrica. JournalofArid〔J〕.Environments, 1994, (28): 13-30.

〔4〕 Wasson R J,Hyde R. Factors determining desert dune type〔M〕.Nature, 1983, 304(28): 337-339.

〔5〕 WassonR J,NanningePM.Estimatingwind transportofon vegeta-ted surfaces〔J〕. Earth Surface and Landforms, 1986. 11(5): 505-514.

〔6〕 Mu Guijin. Types,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vegetation cones of Taklimakan desert〔J〕. Arid zone research, 1995, ( supple-ment): 31-37.〔穆桂金.塔克拉玛干沙漠灌草丘类型、成因及演变规律〔J〕.干旱区研究, 1995,增刊: 31-37.〕

〔7〕 Tengberg, A. & Chen, 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nebkhas in centralTunisia and northern Burkina Faso〔M〕. In: Hesp, P.A.(Ed. ), Aeolian Environments. 1998 (22): 181-192.

〔8〕 Zhu Zhenda. Problem about classification ofdunes in north-west arid and semiarid zone of China〔M〕. The controlling desertgroup oChina science academy, Controlled desert research,No. 4,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62, 31-47.〔朱震达.中国西北干旱及半干旱地区沙丘分类问题〔M〕.中国科学院治沙队编:治沙研究,第四号.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2, 31-47.〕

〔9〕 MuhtarQong, HirokiTakamura,MijitHudaberd.i Formation and internal structure ofTamarix cones in theTaklimakanDesert〔M〕.Journal ofArid Environments, 2002, (50): 81-97.

〔10〕Wu Zheng, Dong Zhibao, Li Baosheng, et a.l Geomorphology of wind-drift sands and their controlled engineering〔M〕. Beijing:Science Press, 2003. 400~404.〔吴正,董治宝,李保生,等.风沙地貌与治沙工程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00-404.〕

〔11〕Hesp, P.A. The formation of shadow dunes〔J〕. Journal ofSedi-mentary Petrology, 1981, (51): 101-112.

〔12〕Zhu Zhenda, ChenGuangting, WangTao, eta.l Sandy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4.24.〔朱震达,陈广庭,王涛,等.中国土地沙质荒漠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4.〕

〔13〕WangTao. Desert and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M〕Shijiazhuang:HebeiScience andTechnologyPress.2003.404-405.〔王涛主编.中国沙漠与沙漠化〔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404-405.〕

〔14〕Liu Xianwan. Experimentalphysics and engineerofwind-sand ex-periment〔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5. 66-68.〔刘贤万.实验风沙物理与风沙工程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 66-68.〕

〔15〕Edwin D. Mckee. Sediment structure in dunes of theNamib Des-ert, southwestAfrica〔M〕. GeologicalSociety ofAmerica Special Paper, 188, 1982, 48-49.

〔16〕Yao Zhengy,i Chen Guangting, ZhangWeiming.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andy soil densities on the dune surface and it’s genesis〔J〕.Hydrological 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2003,(3): 15-19.〔姚正毅,陈广庭,张伟民.沙丘表面沙土密度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3, (3):15-19.〕

〔17〕Feng Jianmin,WangTao. Study on the actuality and historicalevo-lution ofdesertification inHulunbeirGrassland〔J〕. Arid Land ge-ography, 2004, 27(3): 356-360.〔封建民,王涛.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现状及历史演变研究〔J〕.干旱区地理, 2004, 27(3):356-360.〕

〔18〕Yang Faxiang, Mu Guijin, Lei Jiaqiang, et a.l influence of the landforms and their proces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ways in Xingjian〔J〕. Arid Land Geography, 2004, 27 (4): 525 -529.〔杨发相,穆桂金,雷加强,等.新疆地貌及其过程对公路交通建设的影响〔J〕.干旱区地理, 2004, 27(4): 525-529.〕

〔19〕ZhuangYanme,i Ha S.i Progress of the study on shapes and dy-namical process ofblowouts on dunes〔J〕. Arid Land Geography,2005, 28(5): 632-638.〔庄燕美,哈斯.沙丘风蚀坑的形态及动力过程的研究进展〔J〕.干旱区地理, 2005, 28(5): 632-638.〕

〔20〕ZhangWeimin, LiXiaoze, Qu Jianjun et a.l. The flow field and its dynamics process of pyramidal dune〔J〕.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1998, 18(3): 215-220.〔张伟民,李孝泽,屈建军,等.金字塔沙丘地表气流场及其动力学过程研究〔J〕.中国沙漠,1998, 18(3): 215-220.〕

〔21〕WangXunming,Dong Zhi-bao, ZhaoAiguo. Airflow and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on the dynamic process of a simple transverse dune〔J〕. Arid Land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2004, 18(4): 29~34.〔王训明,董治宝,赵爱国.简单横向沙丘表面物质组成、气流分布及其在动力学过程中的意义〔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18(4): 29-34.〕

〔22〕Han Zhiwen, Dong Zhibao, Wang Tao, etal.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on characterofwind-sandmovement inTaklimakan des-ert〔J〕. Science in China(seriesD ), 2003, 33(3): 255-264.〔韩致文,董治宝,王涛,等.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运动若干特征观测研究〔J〕.中国科学(D辑), 2003, 33(3): 255-264.〕

第5篇

[关键词]抗剥落剂;沥青;黏附性

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是评价沥青技术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影响沥青路面的使用质量和耐久性。良好的黏附性是保证沥青路面具有足够高温稳定性、良好的水稳定性以及良好的耐久性的重要条件。

酸性石料具有强度高、耐磨性能好等优点,是良好的筑路材料。然而由于酸性石料与沥青的黏附性不好,不能满足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所以在使用方面局限性很大。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经调查,省内酸性石料蕴藏量丰富,并且容易采集、加工。如果采用则可以节省大量的公路建设资金,大大降低公路造价。对于青海省而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恶劣的气候条件,单一的经济模式,青海省经济相对较为落后,公路发展相对滞后。公路建设应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原则,以最小的资金投入、最低的施工成本、最好的使用质量为目标。因此,解决青海省特有酸性石料与沥青黏附性的技术问题具有非常重要、长远的现实意义。

沥青抗剥落剂是解决道路石油沥青与酸性石料黏附性较差问题的一种添加剂,可以通过降低沥青与集料之间的界面张力来提高沥青与集料之间的黏附力。目前市场上的抗剥落剂有很多种,根据青海省的气候条件、环境因素、经济水平以及施工方法,确定适合青海的抗剥落剂品种和掺配量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1 研究的方案职称论文

1.1 材料的选择

本课题的目的是研究改善青海地区酸性石料与沥青黏附性的技术。因此集料的母岩是根据青海路网规划,选取路网规划路线沿线分布较广的酸性石料花岗岩、砂岩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碱性石灰岩作为对比。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关于沥青路面施工气候分区的划分,青海属于3-2-2区。昼夜温差大,紫外线照射强,沥青老化快。再加上考虑到青海省公路建设的资金等因素,本课题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规定(见表1.1),选用青海常用的新疆克拉玛依石化公司厂生产的道路石油沥青A-110#作为试验用沥青。

根据青海省的气候条件、环境因素、经济水平以及施工方法,初步筛选了四种抗剥落剂作为试验用抗剥落剂。分别是四川成都卡洛公司生产的卡洛胺抗剥落剂、西安公路研究所研发的PA-1型抗剥落剂、江苏镇江金阳道路材料发展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JT-K1型抗剥落剂、上海同济大学制备的TJ-066 型抗剥落剂。

1.2 实验方案

先将所选用的三种石料与克拉玛依A-110#原样沥青用水煮法进行黏附性等级评定,然后在将所选择的四种抗剥落剂以不同比例分别掺配于克拉玛依AH-110#沥青中,进行黏附性等级评价,通过对比,筛选出适合用于青海地区酸性石料的抗剥落剂的品种以及最佳掺配量。方案如图1所示。

将选定的比较适合青海公路建设的抗剥落剂(不少于两种),按最佳掺配量掺加到沥青中进行薄膜加热试验,对沥青老化前后的黏附性能进行比较。方案如图2所示。

1.3 实验方法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评定沥青与矿料黏附性的试验方法。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方法有水煮法、水浸法、光电比色法和搅动水净吸附法等。本课题按照我国《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的规定,采用水煮法评定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 具体步骤如下:

水煮法的具体方法是:

①将集料过筛,筛孔尺寸为19mm、13.2mm。选取粒径13.2 mm~19mm,形状接近立方体的规则粗集料5个,用洁净的水洗净,放置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然后放在干燥器中备用。

②将一个大烧杯盛水,放置到有石棉网的加热炉上煮沸。

③将集料逐个用细线在中部系牢,再放置105℃±5℃的烘箱内1 h。

④准备沥青试样。

本课题采用的沥青是克拉玛依A-110#袋装沥青。从袋中表面沥青以下,侧面以内5cm以上部位取样。将取出的沥青试样放入盛样器皿中带盖放入恒温烘箱中,加热至完全熔化(烘箱温度设置为135℃~150℃)。将盛样器中的沥青通过0.6mm的滤筛过滤,立即分别装入5个擦拭干净并且干燥的沥青盛样器皿中。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沥青温度下降,可放入烘箱中适当加热,但加热次数不得超过两次。

①逐个取出加热的矿料颗粒,用线提起,浸入沥青试样中45s后,轻轻拿出,注意使集料颗粒完全被沥青膜所裹覆。

②将裹覆附沥青的集料颗粒悬挂于试验架上,下面铺一张纸,使多余的沥青流掉。并在室温下冷却15min。

③待集料颗粒冷却后,逐个用细线提起,浸入盛有煮沸水的大烧杯中央,调整加热炉,使烧杯中的水保持微沸状态。(注意:微沸指的是容器表面后破裂的现象。)为避免脱落的沥青在取出集料颗粒时又粘回集料表面的现象,应及时将脱落漂浮在液体表面的沥青用纸粘走。

④浸煮3min后,将集料颗粒从液体中取出,观察集料颗粒表面沥青膜的剥落程度,按规定评定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等级(注意:为避免已脱落但仍聚集成团黏附在集料颗粒表面的沥青在取出颗粒时又铺展开,造成没有剥落的假象,应在未取出时就先观察沥青膜的剥落情况,做好记录)。

⑤同一试样应平行试验5个集料颗粒,并由两名以上经验丰富的试验人员分别评定后,取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

沥青与集料黏附性的评定方法见表2。

先将所选择的石料按试验规程的要求制作成试验样本,进行沥青原样与集料的黏附性试验,试验结果见表3。

根据试验结果可知,克拉玛依沥青A-110#沥青虽然是路用石油沥青中各项指标均较好的沥青,但是与酸性石料的黏附性也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等级。除从西久线K676+900处取来的砂岩试样刚刚达到规范要求的黏附性等级Ⅳ级外,几乎没有符合规范要求不小于Ⅳ级的标准。而石灰岩均达到规范的要求,验证了酸性石料与沥青黏附性较差的事实。

为了能够准确地选择适用于青海酸性石料的沥青抗剥落剂以及确定抗剥落剂的合理掺量,本课题将四种抗剥落剂各按0.3%、0.4%、0.5%的剂量与克拉玛依沥青掺配,分别与所选择的石料试样进行黏附性试验,评定黏附性等级。实验结果见表4。

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对于花岗岩来说,卡洛胺、PA-1型、TJ-066型、JY-K1型四种抗剥落剂中卡洛胺和PA-1型这两种抗剥落剂改善效果明显。外掺0.3%的抗剥落剂时,已出现改善情况。当外掺0.4%时,有明显改善效果,黏附性等级能达到Ⅴ级,个别效果差一点的也达到了Ⅳ级,满足规范要求。TJ-066型和JY-K1型所需掺量大于卡洛胺和PA-1型,直到外掺0.5%时仍然没有明显改善效果。

对于砂岩来说,掺加抗剥落剂的确是改善与沥青黏附性的好办法,改善效果十分明显。从表4可以看出,0.3%的抗剥落剂就能改善砂岩集料与沥青的黏附性,已经能够满足规范要求。当外掺0.4%时,黏附性等级均能达到Ⅴ级。

对于石灰岩而言,由于集料本身与沥青的黏附性就好,就已经能够满足规范的要求,所以添加抗剥落剂改善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经过试验结果的分析,初步确定抗剥落剂优先选择的品种是卡洛胺和PA-1型抗剥落剂,最佳掺配量为0.4%。

为了进一步验证试验结果,针对0.4%的剂量进行了掺加剥落剂的沥青与集料黏附性的对比试验,结果见表5和图3、图4及图5所示。

通过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对于花岗岩、砂岩等酸性石料来说,四种抗剥落剂中卡洛胺和PA-1型的所需掺量少,抗剥落效果明显,添加后的沥青黏附性能稳定。而TJ-066型、JY-K1型两种抗剥落剂需要的掺量大,添加后沥青的黏附性能不稳定。可以判定卡洛胺和PA-1型两种抗剥落剂与TJ-066型、JY-K1型两种抗剥落剂相比,抗剥落效果更好。

由于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和使用过程中是暴露在大气环境中的,受光照、降水、气温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本课题对掺加抗剥落剂后的沥青黏附性等级进行了沥青老化前后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见表6。

通过试验说明,卡洛胺和PA-1型抗剥落剂适用于改善青海地区酸性石料与沥青的黏附性,抗剥落效果好并且稳定。

3 结 论

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试验研究分析表明,针对青海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和石料特点,卡洛胺、PA-1、TJ-066、JY-K1型四种抗剥落剂中,卡洛胺、PA-1两种抗剥落性能较好,适合用于青海地区的酸性石料,提高黏附性等级较明显,性能稳定。

(2)根据不同掺量的对比试验结果分析,并根据青海省公路工程施工实际情况和经济造价,确定出抗剥落剂的最佳掺量是0.4%。

(3)经耐久性抗老化试验验证,卡洛胺、PA-1两种抗剥落剂的性能稳定,老化前后差异不明显。

参考文献:

[1]钱晓鸥.青海地区酸性石料与沥青黏附性改善技术的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7.

[2]张登良.沥青路面工程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3-43,83-475.

[3]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2004.

[4]JTJ052-200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2000.

第6篇

[关键词]本科生 学业困难 内外部系统 调研分析 症结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47;G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4-0051-03

近年来,高校本科生连续扩招,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本科生群体中学业困难人数也逐年上升。学业困难生因多门必修课考试不及格或未能通过考核(以下简称“挂科”)而导致自身发展受限。[1] [2]高校在学业困难生的黄牌预警、延迟毕业、学籍管理等方面也面临诸多难题。[3]

本文基于配额抽样的方法,首先针对广东省某地方高校存在较严重挂科问题的学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然后从中抽选12名不同类型学生作为典型样本对象,从个人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系统两方面对样本学生进行深入的无结构个别访谈调查,进而结合调研访谈结果探究学业困难生所面临的系统问题和原因症结,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调研方法及对象

(一)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按照先统计分析,再配额抽样访谈调查的方法,针对配额抽样后的典型样本学生,主要采取一对一深度访谈的方式。访谈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内部系统问题,主要包含学习认知、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学习经历、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个人兴趣爱好等多重维度;第二部分为外部系统影响问题,主要涉及父母家庭影响、周围学习氛围、学校制约系统、学校支持系统、学生对学校的期望等几个方面。

(二)调研对象

截至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末,该地方性高校在校本科生总计约2.6万人,其中,累计未通过必修课学分超过15学分以上,即得到学业黄牌预警或黄牌的本科生共计1089名,约占在校本科生总数的4.2%,具体的分布情况如图1、图2所示。

根据该1089名学生样本在挂科总学分数、年级、专业等分布情况进行配额抽样,总计抽取典型样本学生12人作为访谈对象。其中,按挂科学分范围,抽取挂科15-19学分的5人,20-39学分的6人,40学分及以上的1人;按年级分布比例,抽取2007级学生1人、2008级1人、2009级2人、2010级3人、2011级4人及2012级1人;按照专业分布比例,抽取工科专业8人,理科专业3人,文科专业1人;另外,访谈对象中还包含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1人。

二、访谈调研结果分析

(一)学生内部系统分析

1.学习认知与态度

首先,“大一挂科无所谓”的学习认知普遍存在。12名学业困难生第一次挂科都是在大一期间,主要特点为上课缺勤,其大一期间出勤率在20%-50%,最少的只有5%左右。其作业和自习的状况也不容乐观。对待初次挂科,大多数受访学生“感觉问题不大”、“心想以后有机会重修回来”。

其次,“成绩体现不出能力”的学习认知左右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询问到“你如何看待成绩优秀”这个问题时,很多受访学生都承认学习成绩优秀有一定优势,但他们多数表示成绩无法与能力、就业、工作直接挂钩。

第三,认知与态度的转变很难转化为有效的学习动力。在谈到“第一次挂科的心情描述”时,大多数受访学生都表示“有压力”、“很沮丧”、“很失望”,能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自身的不努力。但每学期继续挂科的学生仍占大多数,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认知与行动脱节。

2.学习兴趣与需求

一是学习需求偏低致使学业困难生长期缺乏学习动力。很多受访学生在谈到自身的学习时,都提到“没有学习兴趣”或是“对专业不太感兴趣”。80%的受访学生在谈到“你觉得大学的课程用处有多大”这个问题时,都提到“实用性不大”、“没有什么用处”。学业困难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缺乏基本的兴趣。

二是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能力差致使学业困难生缺乏学习需求。尽管很多受访学生在谈到“对大学学习的感受”时,认为大学的学习更自由、更自觉、更自主,但是他们在对自己学业的规划和管理上却表现得不尽如人意。许多学业困难生在大一的松懈中忽略了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发展目标的审视与确立。

三是过分功利化的学习动机致使学习成为获取文凭或就业的工具。在很多学业困难生真正意识到学业和学习的重要性时,已是大三、大四的学生了。他们对学习的需求更多是“取得一纸文凭”,因此在学习中折射着功利化的学习动机,学习往往是为了通过考试。许多挂科生不认真对待平时的听课和作业,而选择突击复习,考试只求一过。一些延期毕业生在校重修学分的过程中,对学习的需求更多与将要从事的工作相关,学习成为附带就业价值的工具。

3.学习习惯与方法

首先,进入大学前未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业困难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学习基础没有打好,这与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密切相关。有访谈学生表示,初高中阶段自己数学基础不好,经常在数学科目上补课。还有学生表示,高中阶段都是家长和教师在身边督促自己学习,学习能抓得比较紧,到了大学完全靠自觉,学习一下子就松懈了。在谈到“是否有借鉴他人好的学习方法”时,90%的访谈学生表示不会去留意,也不会去总结。

其次,学业上自我要求过低使坏习惯加速固化。有60%-70%的受访学生表示,挂科科目里有相当一部分科目是因为平时出勤率低,或是考试当天睡过头忘记参加考试而挂科的。学业上过低的自我要求加速了旷课、缺勤、缺考、不自习、不交作业等学习坏习惯的养成和固化。

第三,自我解决学业问题的途径十分有限。碰到学业难题不主动向教师和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求助。当问到如何解决学习困难时,绝大多数受访学生表示“自己解决&rdq uo;,过半数学生表示会向身边同学请教,极少学生表示会向教师请教。而自己解决问题的学生大多选择自己看书、上网、找资料、认真听讲等途径,问题都在自身内部消化,学习效率较低,收效甚微。

4.心理问题

一是由认知偏差而引起的畏难情绪和懈怠心理。首先,学业困难生经历了高考的洗礼,在高中阶段形成的学习压力使他们对学习有了一定的畏难情绪,来到大学后,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的压力得到释放,懈怠心理逐渐让他们在学习上总是“慢半拍”,在行动上有了“拖延症”的习惯。其次,对待挫折失败没有积极正面的回应和努力发奋的斗志,多数挂科生选择不良发泄和消极逃避,例如通宵上网、玩游戏、在宿舍睡觉逃课等。

二是学业困难生的自控能力和意志障碍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访谈学生表示,在意识到学业问题后,虽然调整了自己的精力和专注力,却很难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的自控能力差,做事情没有坚持和意志力造成的。另外,诸如逆反、自卑、压抑、孤僻、焦虑等个性心理问题,在访谈学生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映。

(二)外部系统方面

1.家庭系统沟通不良

70%-80%的受访学生反映,所报考的专业和学校是家长选择的,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填报志愿大多由家长一手操办。进入大学以后,学业方面与家长的沟通,多属于“事前无商量,事后再告知”的情况,家长对学生的在校情况多由电话了解,学生主动与家长沟通学业的占少数。

2.易受身边学生人群影响

80%的受访学生认为身边的学习氛围“不浓厚”,同学之间“很少谈学习”、“彼此影响,大家都宅在宿舍打游戏”。对于人群关系依赖型的学生,在做决定时自身判断往往让位于从众,更容易受到身边人群的负面带动及影响;自控力较差者会沉迷网络、不思进取,学业上一旦出现困难就选择消极逃避。

3.学校支持系统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第一,学校和学业困难生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很多学业困难生不了解学校的学业帮扶制度。尽管全部访谈学生都表示接到了学院教师或辅导员给予自己的学业黄牌预警或黄牌,但70%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学校学业黄牌归口管理部门,也没有求助过学校相关机构。

第二,新生入学教育的学业教育部分有待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对学生的大学定位、学习态度建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旨在引导学生融入更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了解校情校纪,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特长,锻炼社交能力,而对学业的宣传教育部分不够重视。

第三,缺乏针对性的重修辅导制度。调研结果显示,12名抽样学生共挂科88门,平均每人挂科7.33门,平均单科学分3.29分。挂科科目中基础课28门,占总挂科科目的32%,专业课60门,占68%。在基础课程中,思修课程占11%,计算机基础课程占18%,大学英语课程占18%,体育课程占18%,高等数学占35%。通过调研访谈我们了解到,开设必修课重修班的仅仅为极少数学院,多数学院对于重修科目,特别是专业必修课并未开展针对性的辅导,学生只能依赖第二年重新选课补齐学分。

第四,学业退出机制不完善导致学风不正。在访谈的学生中,多数学生表示他们较少受到学院和学校方面的压力,“学院从来没有因为学习成绩差而清退过任何学生”,“同学们都很懈怠,没通过就再重修好了,大不了就延期毕业,反正总会拿到毕业证的”。而学习态度特别消极的学生带坏了周围的学习风气。

第五,延期毕业学生缺乏统一管理。抽样的12名学生中有2名是延期毕业学生,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延期毕业生在校属于“散兵游勇”的状态。延期毕业生在学业上存在较多困难,因身份问题不归属某个年级某个班级而与集体组织脱离,有问题也不能及时解决,难以与学校进行有效沟通,经年累月成为“老大难”。

三、对策研究

(一)多管齐下,加强新生学业教育

高校应在迎新期间举办学业优秀新生宣讲会,邀请优秀毕业生、杰出校友与新生面对面,举办资深教授、院士座谈会和茶话会;抽调导师带领新生参观学校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展等多种形式;通过张贴海报、发放新生学业指南手册等方式对学业奖学金、转专业考试、双学位申请、出国交换生等信息进行大力宣传;教务、学生、团委等部门开通热线或专门设点为新生提供信息咨询,搭建信息平台,让信息渠道畅通。

(二)社区走访与师生帮扶相结合,关注关心学业困难生

学生社区辅导员与学生助理应关注并掌握社区内的学生学业状况,开展定期走访,结合学生的实际成绩,制订学业困难生跟进手册,了解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对学生较大的生活变化和学习起伏应给予重点关注并做好记录备案;教师适当增加每周的坐班次数,延长每次辅导时间;班主任应在班会中多强调学风学业问题,在班级活动中对学业困难生给予更多的机会和鼓励;鼓励学业优秀生主动帮助学业困难生解决实际的学业困惑和作业难题。

(三)成立学业辅导机构,提高学业困难生重修通过率

教务部门牵头,抽调大学英语、计算机、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的任课教师组建基础课辅导班,各院系专业课挂科率较高的学科教师组建专业课辅导班,每周定期开展学业辅导和答疑,定期布置作业、安排考试;开通校级和院级网络答疑渠道,在学生遇到学业问题时,可以随时在网络上留言提问。

(四)完善学业预警与学分分级处理制度,增强外部督促机制

可考虑在黄牌预警(15分)、黄牌(20分)之后设立红牌预警(25分)、红牌(30分)等相应更为严格的督促制度,让挂科严重的学生在挂科的不同阶段收到来自校方的预警信号。当学生挂科学分累计达到不同阶段时,逐步采取班主任、社区辅导员当面口头告知、约谈,警示通知单递交学生并寄送家长,直至劝退处理等方式,增强外部督促机制,给学生以压力和鞭策。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五)重视学业心理问题,加强学业困难生心理辅导

对大二、大三学生的学业心理状况,定期以调查问卷或访谈的形式进行摸底排查;辅导员和 班主任定期与学业困难生谈心交流,认真倾听学业困难生的问题,开解心结,疏导情绪。在自愿的前提下,推荐一些学业困难生参加由学校心理辅导机构组织的心理辅导工作坊或是团队拓展活动,让学业困难生在活动中获得启发、稀释焦虑、减轻压力、增强自尊、提高自信。

(六)对延期毕业生进行统一管理,加强延期毕生学业教育

将延期毕业的“大五生”“大六生”编入大四毕业班,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进行统一管理,班主任应定期了解延期毕业生的学业状况和困难,社区辅导员应定期走访摸底,学业优秀生和学生党员干部应发扬风格,主动提供学业及生活上的帮助。

[ 参 考 文 献 ]

[1] 李玉环.高校学困生:现状、成因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8(1):41-4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