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作室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关键词:《修饰工作表》教学设计
《修饰工作表》这节课是能否获得一个精美表格的关键,是最能够培养和体现学生审美观点及实际动手能力的内容,也是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将会带给学生很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劳动后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会设置数据的字符格式、对齐格式;
会设置表格的行高、列宽、边框和底纹。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并通过亲身经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细节问题强调,让学生明白只要做有心人,就能把工作表设计的更加美观合理。
【教学重点】
1、掌握单元格行高、列宽的调整及设置对齐方式的具体方法
2、掌握对单元格添加边框与底纹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单元格行高、列宽的调整及对齐方式的设置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因为美化工作表的实际操作性较强,操作又比较机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解、演示和学生实际操作有机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授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加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导入新课
教学环节及手段
教学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对今天学习的任务进行明确定位教育学论文,让学生明确今天学习的任务目标
首先展示一张不完美的“八年级(3)班学生成绩表”,引发学生思考:可否进行修饰美化?
大屏幕投影:
“八年级(3)班学生成绩表”美化前后的对比画面。
问:两个成绩表不同的效果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观察、小组讨论,选出学生代表发表观察结果:(对齐方式和表格的行高与列宽等的不同,边框、底纹的设置)
教师概括:(屏幕投影)
1.行高和列宽
2.对齐方式
3.边框与底纹
引入新课:本节课就是学习如何进行以上内容的设置来修饰工作表。
投影课题:修饰工作表(屏幕投影)
通过强烈的对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提问解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收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老师总结,自然过渡,引入主题。
最早创立设计工作室的是十五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的威廉•威克姆,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一般为学生所选专业的学者,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并予以指导,所以说此种教学方式也有一段历史。其后导师制得到推广,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知名大学也纷纷采用。导师教学制使学生受益匪浅,这种新颖的独特的教育方式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学生与著名学者能够朝夕相处,言传身教,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教学方式就是“车间教学”,所谓的车间就是我们今天的设计工作室形式的雏型,它是按照材料与工艺进行划分的,完全开放式的,具备企业的某种特征和设计公司的基本特征,又是教育场所肩负着人才培养的责任。学生可以在其中学到基本技能并熟练掌握。现今重视导师工作室这种教学方式在国外艺术学院是非常普遍的。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对旧的教学模式的调整;有利于激发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方向;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育资源;能激发学生对学习设计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综上所述,可以参考国外好的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然后结合当今工业设计专业教育中的具体情况汲取其中有益于中国设计教育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学研究活动、设计生产与社会和企业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仍是我们可以参考的,我们可以通过实际的教学去检验它的合理性。目前来看,加强加大对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的力度是势在必行的,针对目前设计教育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来进行研究、改革及实践。
二、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设计
1.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总体思路设计
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设计,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环节:首先,对整个教学阶段的体系作适当的调整,包含修正培养方案、修改教学大纲;其次,模仿设计企业形式将工作室划分各个部门,用实际项目和产品创新研发题目为平台进行教学实践设计;再次,导师工作室研究方向比较固定,通常由经验和学识丰富的教师主持工作并指导学生,既能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创新,又能进行产品设计理论研究;再次,以实验班为单位,来执行导师工作室模式实际教学后,进行学生评教和教师互教;最后,通过实验班与普通班检测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总结。
2.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设计
导师工作室以工业设计专业研究方向为基础,以某个专业丰富的教师为核心,并组成学科方向研究的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师资团队。它是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让设计教育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设立以与本工作室的骨干教师研究方向相一致的工作室,根据专业的特性及发展方向,以实际课题为平台,建立不同的工作室;理论课程同工作室互相结合,教师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与工作室共同来完成教学,通过相应的项目设计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既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技能,又为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做好了充分准备。
3.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分工与管理
先需要完成的就是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分类;然后加强教学设备的软、硬件资源建设以及教学团队师资力量的资源建设;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的教学环境管理模式设计,包括负责人分工设计,工作空间布局设计;建立教学管理机制以及相应的教学保障制度来保障课程体系良性运行;设定衡量机制来确定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经济效益。
三、结语
[关键词]教师教育技术化作用
一、数字化引领教育技术化
当今社会已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领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充分挖掘出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相应的,教师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从传统的集体授课改变为能依据学习者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定制,教师的授课习惯需要实现从关注教材的呈现到重点分析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需求的转变,让学习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成为合作学习者。
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而技术也是人类发展的产物,是使人成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必然先天地以人的价值判断、以人的需求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教育技术的存在基础是教育与技术之“和”———使学习者不断“文化”和“人化”,从使得教育与技术相互交叉融合。例如美国新版NETS•T中十分注重数字化环境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完备。数字化的学习教育环境使得教育逐步呈现技术化的特征。
顾名思义,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某种目的或者满足某种需要而人为规定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变换方式及其对象化的结果。技术规定了如何将一种物质(形态)变换为另一种物质(形态),将一种能量变换为另一种能量,将一种结构、形态的信息变换为另一种结构和形态。教育技术化是指在教育与技术“之间”的,特征式微妙转化,“教育技术”不在教育中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技术中。同时,“教育技术”是教育与技术的相遇,“教育”是实质内容,原本作为载体的“技术”也日益呈现教育的特征。在此前提下,教育与技术相济相合,育生教育技术,并促使其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对技术的要求是不同的,因为技术是多维的,人的价值和需要也是多层次的。
二、教师在教育技术化过程中的作用
有学者指出,作为教育功能的技术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解决学习者学习效率的问题,二是解决技术应该怎样为学习者人文化服务的问题。而教师恰恰在这两者的兼具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如前所述,进入新世纪,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此中教师运用其学科知识教和学,并运用数字化技术更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以便获得促进学习者学习、激发学习者创造力与创新性的经验。可以说,新时代的优秀教师必然应成为数字化时代工作和学习的表率,教师应展现出全球化和数字化社会中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工作方法。
通过展示与推动有效运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树立终身学习的典范,在学校和专业共同体中表现出领导力。如果说20世纪末还可以成为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化(E-learning)学习方式的混合。如今后者已明显在挑战前者的管有地位。例如我们说教师最常用的技术是PPT,而PPT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代替粉笔黑板来呈现课堂讲授内容。但如果教师固步自封,就会造成教师改革理念的滞后,并由此引发对其他先进技术的降格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技术的深层影响。
在当今教育技术化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以培养学习者具有高度创造力为目标,能够决定何时选择何种技术,从变革需求出发,创建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架设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平台,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文化以及相应的组织方式与学习关系。
这一点在语料库语言学领域体现比较明显,数据驱动语言学习是语料库应用于语言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可以建立在语料库的研究基础上,同时吸纳语言习得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在语料库语言学的授课教师看来,教学研究所依赖的真实语言数据只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这种可观察、可量化和可描述的数据是探索社会文化语境中语言的意义与功能时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数据,教育在这里已经体现出明显的技术化特征。
三、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
柯利认为,技术本身不负载价值,而是在技术的使用中,人的思想意识和经济利益导致了技术的价值负载。教师作为数字信息化社会教育技术的使用者,教育技术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掌握好各项技能的使用。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替代了教师的部分教学活动,但不管技术怎样发展,在教育这样的人文学科,更注重的是人本主义的发展,信息技术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信息时代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挑战。此外,学校的管理人员也要正确地对待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技术推动教育的发展,发挥其价值的正向导向作用,而不能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须知技术是手段,达到教育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
有学者成技术化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只要人存在,他就要追求自由,而人类追求自由离不开技术化。教育的技术化必然使得教育技术学成为显学,而教育技术的出现不仅仅改变了教育实践的面貌,而且也会带来理解教育的新方式———一种基于复杂性理论和开发取向的理解方式。
参考文献:
[1]安涛,谢英军.关系思维视野中的教育技术图景.电化教育研究,2009,(10):10-14.
[2]程桂芳,徐恩芹.新版NETS•T对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9,(11):59-60.
[3]王勇,杨晶.数据驱动的研究路径在英美文化教学中的应用.外语学刊,2009,(5):183-185.
1.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教学模式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统筹管理工作室的机构,以保障各个工作室的顺利运行。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具体人员由艺术设计院系的管理人员和教师组成较为合适。具体的管理工作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要负责全系所有工作室规章制度的建立、日常运行的管理以及发展规划的制定等,从大方向上保证工作室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该机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职责,那就是代表学校和社会的相关企业进行广泛接触,积极促成工作室和企业的合作,推动工作室走向市场。微观方面,则是面向每一个工作室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他们在工作室中的表现予以全程关注。因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开放和自主的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脱离了一定的监管后,都有可能处于松懈的状态,并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需由管理机构来关注每一项工作室的日常运行,定期检查工作室的运行情况,并根据实际制定出合理和详细的考评细则。通过健全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从根本上保障工作室的顺利运行,达到工作室制模式推行的初衷。
2.选择合理的运行方式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其存在和运行的意义都是以具体的项目设计为基础的。而一个项目的完成既需要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又需要学生掌握综合的专业实践技能,所以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采用不同的运行方式,以凸显该学习阶段的侧重点,并为下一个学习阶段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是与课程相结合的运行方式。进入工作室之前,所有学生都要进行艺术设计的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包含艺术概论、平面构成、素描、色彩等。在这个通识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将项目设计和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充分结合起来,既可以是对一些经典设计作品的赏析,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际设计。比如在讲到中国色彩法则时,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主要运用了中国色彩的优秀作品,就其色彩的设计理念、设计手法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并要求学生利用色彩法则设计一幅作品。通过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明确理论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从而在理论和实践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慢慢向独立设计靠近。等该阶段的学习完成之后,学生就既掌握了扎实和全面的理论知识,又初步具备加入工作室的前提条件。其次是以项目设计为主的运行方式。在接受完通识教育后,学生则可以利用双向选择的方式,进入到真正的工作室中。工作室的负责人一般由专业教师来担任。在日常运行的过程中,工作室要主动面向社会,积极承接各种设计任务,并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对工作室的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其大致流程为:选择项目——明确分工——各司其责——汇总完成,这其中需根据客户的意见进行相关修改和调整。若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则可以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工作室的各种建设。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施,真正实现了理论知识和设计实践的无缝接轨,从而为学生的独立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双师型”的师资建设
工作室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从客观上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的实际状况是,多数专业教师都是科班出身,毕业于一些名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有着较为扎实和全面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实践能力上却存在着很多不足。他们和现在所教授的学生走的是同一条求学之路,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都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所以要想运用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加强“双师型”的师资建设。“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即教师不但知道该如何设计,而且能够拿出最终的设计作品,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满足“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际需要。具体来说,作为学校方面,应充分认识到实践能力对于该专业教师的重要意义,应主动为教师提供多种学习渠道和机会。如可以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设计研讨会、设计培训,也可以和一些设计单位展开积极的合作,委派教师到企业顶岗等,从而真正让教师参与到具体的设计实践中来。作为教师自身来说,也应该多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积极参与到其中。比如多参加一些设计比赛、设计展览等,最终的成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利用这些机会,让自己的设计实践技能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除了提升设计实践技能外,教师还要注重综合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下,教师成为了具体设计项目的统领者,而不再是单纯的一两门设计课程的教师。这种角色的转变,需要教师具备较为全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如此才能领导学生顺利完成整个项目。所以说,教师要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从多个方面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相信通过学校和教师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会逐渐成为一名知识全面和技能熟练的“双师型”人才,从而为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4.完善必备的教学资源
因为工作室教学模式与课堂传授制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在教学资源方面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对于实践基地的建设和设施的完善正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运用的前提和基础。比如平面设计工作室,就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并配备配置较高的计算机设备和打印设备,否则工作室的运行就是空谈。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新的设施和环境彻底替代了传统、单一的黑板课桌式的环境,能够有助于激发师生的创新思维,这对于艺术设计来说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作为学校方面来说,其可以从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加强和完善。在校内,一方面是新建,即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工作室场所和设施的建设,尽可能地满足每一个工作室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则是调配,通过对全校设施的普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校外,则是和设计企业展开积极的合作,鼓励企业来学校创办实践基地,为工作室提供全套的设计设施,并委托工作室承担一定的设计任务。作为工作室自身来说,其也不能完全依靠学校和企业这些外部力量,而应该有一种自我发展的意识。其应该主动面向市场,通过一些项目设计获得经济收益,用于工作室的软硬件建设。所以说,必备的资源建设,不但是顺利实施工作室制教学的物质保障,也是高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硬条件。
二、结语
教学秘书工作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因此,在新时期下,如何提高教学秘书的工作能力,调动教学秘书的工作积极性,规范管理教学秘书队伍,是高等教育改革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教学秘书能力结构分析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指出:系(院)可设教学秘书和教务员,在教学系主任(院长)领导下,处理日常教学行政工作并从事教学状态、质量信息的经常性调查了解工作。它明确界定了教学秘书的行政关系和岗位职责范围,高校教学秘书不是决策者,而是决策者的参谋、助手和执行者。教学秘书作为一个信息传达者,需要将学校政策、领导意图、教学信息等准确而及时的传达到各环节。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将管理政策层层落实到各环节,并督促执行。作为一个协调者,需要在学校与学院之间、学院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作好各类具体事务的协调沟通工作。管理角色的多面性,决定了教学秘书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工作能力。
(一)公文处理能力
教学秘书作为一个信息传达者。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学秘书需要传达和协助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落实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传递教学信息等。这就要求教学秘书熟悉公文写作知识、能熟练使用教学软件、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保证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层层落实管理政策。
(二)教学管理能力
教学秘书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协助主管领导制定教学计划、管理规定;定期安排教学检查、进行教学总结;落实授课计划;组织期末考试安排;协助主管领导处理各类突发教学实践。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应当熟知当前时期高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习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知识,弥补专业不足的劣势,更好地掌握教育管理的运行规律。
(三)协调沟通能力
关键词多元社会教师德育工作
身在教育工作一线的教师体会是最深的:现在的学生,一届比一届难教了。教师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作为中学的班主任,压力则会更大。其中最大的压力就是来自学生的德育工作。这个问题已经不是某一个人的个性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了,不仅仅是普通中学的教师有此感受,一级重点高中的老师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同样的困惑。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同一个社会背景下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他们他们虽然在个人素质和学习能力上有着不同大小的差异,但是生活背景是相同的,因此,也有着独特社会背景下的独性。
我所面对的是浙江省二级重点高中的学生,这个群体比起一级重高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要差一些,但是比普高和职高的学生又要强一点,因此也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但作为仍然以高考为评价标准的高中教师,我在工作中最大的困惑并不是来自教学,而是来自作为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我觉得,德育问题是作为我们现在面对的这群学生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我们作为教师的最大的职责所在。因为,我们的工作将会直接影响着我们社会、我们国家的不远的未来,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素质与价值观。知识是可以不断学习的,但个人素质和价值观、民族素质和民族的价值观却是难以再塑造的。高中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最难调理的时期。
从我所接触的这群学生来分析,更带有普遍性。这群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问题,不仅仅是他们年龄上所反映出来的阶段性特征的问题,还是跟他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家庭背景息息相关的。
首先,从年龄上来看,高中阶段,他们都在16到18岁之间,正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对自己的定位最为模糊的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构成了矛盾,使他们自己也处在成熟与幼稚之间徘徊,叛逆性极强。很多时候,尤其是在面对社会规范的要求或师长的教育时,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倾向,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了,已经懂事了,不希望大人还把他们当孩子一样看待,也不想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各项规章的制约,这就给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其实,他们这种希望得到社会认可、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尊重的心理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在尊重他们的意见的同时,也应该看清楚他们的个性特征的另一面,就是不成熟的一面。如果真的以为他们已经成熟了,对他们听之任之、把事情完全交给他们去处理而不过问,肯定是通不过的,而在错误面前,他们又往往会希望我们把他们当孩子一样来呵护和宠爱,不是当大人一样去批评与苛求。在这时,你会看到他们很不成熟的一面,很多事情面前,甚至连基本的是非观都还不成熟。这就是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所反映出来的特殊的生理特征。而在这个阶段与之接触最多的老师,则无疑是要面对他们这种叛逆性心理的直接对象。而这个阶段在孩子的发育成长过程中是不可跳跃的,也正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则更应该倾注最多的精力来对之教育引导。这也便成了教师德育工作中最为棘手的一个阶段了。
其次,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是造成我们这群老师德育工作困难的重要因素。当然,每个人所面对的家庭环境都是不相同的,所以他们的性格特征也不会相同,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讲都有着共同的背景,就是他们都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无疑都是家庭中的绝对重心。而现在中国家庭中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也正造成这些孩子性格成长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弱点:其一,他们都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凡事都是以“我”为中心,而总是会忽视周围他人的感受和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其二,不会关心、帮助和理解他人,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比较淡漠;其三,无感恩之心,对自己的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给予自己的关心与帮助都视为理所当然,视接受关爱位自然、应该之事,不会感恩,也不知回报;其四,劳动观念较差,长期以来在家庭中有父母为之安排好一切的习惯养成他们对劳动毫无意识的心理。这些都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的带有共性的特征,而我们现在的教师需要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群孩子,为了对社会的未来负责,作为今天的中学教师,尤其是对这群孩子们的道德行为负直接责任的班主任,这种德育工作的压力就可想而知了。此外,教师德育工作中的困惑,也跟我们今天所处的多元社会环境对这群孩子的性格影响有关。我们今天的社会,正处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时期,来自东西方各方面的新的诱惑太多,老的传统的价值观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而新的价值观尚未成型,这就很难对这群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形成具有说服力的价值引导趋向。尤其是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我们目前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是不同步的,这种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滞后性,是造成今天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社会环境下中学教师德育工作困惑的最根本的原因了。
1“案例工作坊”——一种并非全新的教学模式
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工作坊”(workshop)并非全新事物,其起源于欧洲(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以培养工程设计与建筑设计为宗旨的包豪斯学院。该学院的创建者、现代建筑设计的奠基人之一格拉皮乌斯以“技术与艺术并重”为教育理念,提出学习过程仿佛“工厂学徒制”,学生是“学徒工”。在教学过程中,负责教授理论课程的教师引导学生的专业发展;而担任技术制作课程的导师则负责指导其实践教学。由于教学实践需要特定场地,因此学生日常实践空间——工作坊逐渐成为实践教学的核心,以此形成的教学模式亦被称为“工作坊教学”[1]。工作坊的教育模式被教育者引入到其他学科的教学科研活动后,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教学和讨论模式。这种“案例工作坊”模式是指,以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讲人为核心,20~30名成员组成的小团体在该主讲人的指导下围绕某个话题或案例进行活动和讨论。由于这种学习模式强调面对面交流和参与者的互动学习,因此参与者可以获得更多通过普通讲课无法获得的思考和成长体验“,案例工作坊”便逐渐成为一种提升自我的学习方式普遍存在于各专业领域中[2]。工由于新闻学与传统的哲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不同,是一门现实性,操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新闻理论教育仅仅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不可能使学习者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这就要求在新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做到知识、理念与技能并重,提高新闻实践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把实践意识贯穿于新闻教育的全过程。尽管绝大部分新闻院系已经强调专业实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但传统的新闻理论课堂教学和教案则依然围绕“教师、教材”为中心展开,其核心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导致的后果往往是便于学生的知识增长却不利于他们的综合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从新闻学科本身的性质来看,把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工作坊”引入新闻理论的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吸收,更有助于增加课堂的现实元素,增强学生的思考和实战能力。
2案例工作坊在新闻理论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从国内新闻院校的教学实践来看,已有部分高校以“案例工作坊”作为新闻理论课堂教育的主要模式,笔者所在的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也开始以“案例工作坊”为突破口对理论教学过程进行探索。下面将以新闻理论中的“新闻价值”为例,简单介绍“案例工作坊”在新闻理论课程设计中的应用与运作。第一,由指导教师全面制定与掌握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明确“新闻价值”专题的培养目标以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明确学习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引领学生全面贯彻该计划。在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师计划以“新闻价值”的概念、“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之讨论、“新闻价值”要素的要点和内容,以及“新闻价值”要素的变迁作为学习目标。其中,为了适应媒介融合和新媒体等媒介环境变化的需要,课程设计将以“新闻价值”要素在不同媒介环境中的变迁作为讨论和分析的重点,也计划通过“案例工作坊”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在当前我国新闻环境下,有关新闻价值的把握和判断标准的转变问题。第二,教师为学生提供理论帮助和宏观指导。理论学习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基于工作坊模式的课堂教育以讨论、实践为核心,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相关理论的学习不可或缺,因此教师需要在讨论实践之前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具体办法是教师作为引导者,提前安排学生阅读相关主题的教材、专著和论文,并要求学生在媒体实例中进行印证和思考,为“案例工作坊”的讨论做准备。导师除了要求学生自行寻找媒体案例进行学习外,还布置学生准备讨论2010年初在各大媒体风行一时的“犀利哥”报道。
2010年3月,一个在宁波流浪了十余年的乞丐从网络红人一跃成为大众传媒竞相报道的明星——“犀利哥”。各地媒体亲自到宁波追踪他的生活状况,以大篇幅报道此人的身世之谜,帮助他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并护送他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更为有趣的是,境外媒体也加入了追捧这位网络红人的队伍,香港《苹果日报》在3月6日的头版头条刊登题为《本报宁波直击,犀利哥身世大曝光》的报道,英国《独立报》内页的世界新闻版面以头条报道犀利哥,将其照片与著名时装品牌D&G最新时装照放在一起,并称他为“中国最酷的男人”。导师提前向学生介绍上述案例背景,要求学生查看有关报道,并提出“新闻价值”的有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第三,教师模拟情境向学生提出争议性问题。导师在课堂上模拟编辑部和学术讨论会两个相对独立的情境,向学生提出实践性和学理性的两类问题引发学生进行全方位思考,使理论与实际在讨论中得到结合。应该注意的是,学生的分析讨论并非盲目地进行,而是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规范展开,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标。一方面,导师首先为学生模拟一个媒体编辑部的情景并向学生提出实践性问题,要求学生从媒体编辑和记者的角度思考面对“犀利哥”这样一位网络红人,新闻媒体是否应该报道、怎样报道,并由此思考在媒体实践层面“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和受影响因素等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导师再模拟一个学术讨论会的情境并向学生提出学理性问题。根据传统的新闻理论和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像“犀利哥”这样的“小人物”并不具备多大的报道价值,甚至难以登上大众传媒的“大雅之堂”。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甚至是社会底层进入媒体报道的视野,以致出现了不少用传统的新闻理论难以圆满解释的现象。因此,导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列更为深入的理论问题,如:从当前出现的媒体现象来看,传统的新闻价值要素受到怎样的挑战;到底有哪些因素在影响新闻价值的标准判断;同时,在新闻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新闻工作者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新变化和新挑战等等。第四,强调学生分组展开充分讨论,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案例展开讨论是综合学习与研究的过程,学生也可根据讨论中遇到的困惑向指导教师提问,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回应也不是讲述,而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引导启发。针对“犀利哥”报道的案例,指导教师可根据专家的研究成果提示学生可从传播技术的发展使新闻价值要素的判断呈现多元化的角度进行思考。例如,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和网络新闻实践认知的不断积淀,新闻媒体在价值取向上也越来越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致使新闻价值要素判断上的侧重点发生转移,整个新闻报道呈现出软化的趋势[2]。在引导的过程中,导师不是平铺直叙地讲述观点,而是启发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得出相关结论,这样学生才有机会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专业判断能力。第五,总结、评估与反思。讨论结束后,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并对学生在“案例工作坊”中的表现进行评估。最后,教师还需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一份讨论报告,其作用主要是反思在工作坊中获取的经验感受,并使其把这种专业理念内化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多元社会教师德育工作
身在教育工作一线的教师体会是最深的:现在的学生,一届比一届难教了。教师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作为中学的班主任,压力则会更大。其中最大的压力就是来自学生的德育工作。这个问题已经不是某一个人的个性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了,不仅仅是普通中学的教师有此感受,一级重点高中的老师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同样的困惑。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同一个社会背景下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他们他们虽然在个人素质和学习能力上有着不同大小的差异,但是生活背景是相同的,因此,也有着独特社会背景下的独性。
我所面对的是浙江省二级重点高中的学生,这个群体比起一级重高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要差一些,但是比普高和职高的学生又要强一点,因此也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但作为仍然以高考为评价标准的高中教师,我在工作中最大的困惑并不是来自教学,而是来自作为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我觉得,德育问题是作为我们现在面对的这群学生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我们作为教师的最大的职责所在。因为,我们的工作将会直接影响着我们社会、我们国家的不远的未来,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素质与价值观。知识是可以不断学习的,但个人素质和价值观、民族素质和民族的价值观却是难以再塑造的。高中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最难调理的时期。
从我所接触的这群学生来分析,更带有普遍性。这群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问题,不仅仅是他们年龄上所反映出来的阶段性特征的问题,还是跟他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家庭背景息息相关的。
首先,从年龄上来看,高中阶段,他们都在16到18岁之间,正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对自己的定位最为模糊的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构成了矛盾,使他们自己也处在成熟与幼稚之间徘徊,叛逆性极强。很多时候,尤其是在面对社会规范的要求或师长的教育时,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倾向,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了,已经懂事了,不希望大人还把他们当孩子一样看待,也不想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各项规章的制约,这就给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其实,他们这种希望得到社会认可、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尊重的心理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在尊重他们的意见的同时,也应该看清楚他们的个性特征的另一面,就是不成熟的一面。如果真的以为他们已经成熟了,对他们听之任之、把事情完全交给他们去处理而不过问,肯定是通不过的,而在错误面前,他们又往往会希望我们把他们当孩子一样来呵护和宠爱,不是当大人一样去批评与苛求。在这时,你会看到他们很不成熟的一面,很多事情面前,甚至连基本的是非观都还不成熟。这就是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所反映出来的特殊的生理特征。而在这个阶段与之接触最多的老师,则无疑是要面对他们这种叛逆性心理的直接对象。而这个阶段在孩子的发育成长过程中是不可跳跃的,也正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则更应该倾注最多的精力来对之教育引导。这也便成了教师德育工作中最为棘手的一个阶段了。
其次,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是造成我们这群老师德育工作困难的重要因素。当然,每个人所面对的家庭环境都是不相同的,所以他们的性格特征也不会相同,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讲都有着共同的背景,就是他们都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无疑都是家庭中的绝对重心。而现在中国家庭中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也正造成这些孩子性格成长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弱点:其一,他们都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凡事都是以“我”为中心,而总是会忽视周围他人的感受和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其二,不会关心、帮助和理解他人,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比较淡漠;其三,无感恩之心,对自己的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给予自己的关心与帮助都视为理所当然,视接受关爱位自然、应该之事,不会感恩,也不知回报;其四,劳动观念较差,长期以来在家庭中有父母为之安排好一切的习惯养成他们对劳动毫无意识的心理。这些都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的带有共性的特征,而我们现在的教师需要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群孩子,为了对社会的未来负责,作为今天的中学教师,尤其是对这群孩子们的道德行为负直接责任的班主任,这种德育工作的压力就可想而知了。此外,教师德育工作中的困惑,也跟我们今天所处的多元社会环境对这群孩子的性格影响有关。我们今天的社会,正处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时期,来自东西方各方面的新的诱惑太多,老的传统的价值观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而新的价值观尚未成型,这就很难对这群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形成具有说服力的价值引导趋向。尤其是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我们目前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是不同步的,这种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滞后性,是造成今天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社会环境下中学教师德育工作困惑的最根本的原因了。
关键词多元社会教师德育工作
身在教育工作一线的教师体会是最深的:现在的学生,一届比一届难教了。教师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作为中学的班主任,压力则会更大。其中最大的压力就是来自学生的德育工作。这个问题已经不是某一个人的个性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了,不仅仅是普通中学的教师有此感受,一级重点高中的老师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同样的困惑。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同一个社会背景下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他们他们虽然在个人素质和学习能力上有着不同大小的差异,但是生活背景是相同的,因此,也有着独特社会背景下的独性。
我所面对的是浙江省二级重点高中的学生,这个群体比起一级重高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要差一些,但是比普高和职高的学生又要强一点,因此也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但作为仍然以高考为评价标准的高中教师,我在工作中最大的困惑并不是来自教学,而是来自作为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我觉得,德育问题是作为我们现在面对的这群学生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我们作为教师的最大的职责所在。因为,我们的工作将会直接影响着我们社会、我们国家的不远的未来,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素质与价值观。知识是可以不断学习的,但个人素质和价值观、民族素质和民族的价值观却是难以再塑造的。高中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最难调理的时期。
从我所接触的这群学生来分析,更带有普遍性。这群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问题,不仅仅是他们年龄上所反映出来的阶段性特征的问题,还是跟他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家庭背景息息相关的。
首先,从年龄上来看,高中阶段,他们都在16到18岁之间,正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对自己的定位最为模糊的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构成了矛盾,使他们自己也处在成熟与幼稚之间徘徊,叛逆性极强。很多时候,尤其是在面对社会规范的要求或师长的教育时,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倾向,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了,已经懂事了,不希望大人还把他们当孩子一样看待,也不想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各项规章的制约,这就给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其实,他们这种希望得到社会认可、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尊重的心理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在尊重他们的意见的同时,也应该看清楚他们的个性特征的另一面,就是不成熟的一面。如果真的以为他们已经成熟了,对他们听之任之、把事情完全交给他们去处理而不过问,肯定是通不过的,而在错误面前,他们又往往会希望我们把他们当孩子一样来呵护和宠爱,不是当大人一样去批评与苛求。在这时,你会看到他们很不成熟的一面,很多事情面前,甚至连基本的是非观都还不成熟。这就是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所反映出来的特殊的生理特征。而在这个阶段与之接触最多的老师,则无疑是要面对他们这种叛逆性心理的直接对象。而这个阶段在孩子的发育成长过程中是不可跳跃的,也正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则更应该倾注最多的精力来对之教育引导。这也便成了教师德育工作中最为棘手的一个阶段了。
其次,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是造成我们这群老师德育工作困难的重要因素。当然,每个人所面对的家庭环境都是不相同的,所以他们的性格特征也不会相同,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讲都有着共同的背景,就是他们都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无疑都是家庭中的绝对重心。而现在中国家庭中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也正造成这些孩子性格成长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弱点:其一,他们都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凡事都是以“我”为中心,而总是会忽视周围他人的感受和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其二,不会关心、帮助和理解他人,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比较淡漠;其三,无感恩之心,对自己的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给予自己的关心与帮助都视为理所当然,视接受关爱位自然、应该之事,不会感恩,也不知回报;其四,劳动观念较差,长期以来在家庭中有父母为之安排好一切的习惯养成他们对劳动毫无意识的心理。这些都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的带有共性的特征,而我们现在的教师需要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群孩子,为了对社会的未来负责,作为今天的中学教师,尤其是对这群孩子们的道德行为负直接责任的班主任,这种德育工作的压力就可想而知了。中国论
此外,教师德育工作中的困惑,也跟我们今天所处的多元社会环境对这群孩子的性格影响有关。我们今天的社会,正处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时期,来自东西方各方面的新的诱惑太多,老的传统的价值观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而新的价值观尚未成型,这就很难对这群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形成具有说服力的价值引导趋向。尤其是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我们目前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是不同步的,这种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滞后性,是造成今天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社会环境下中学教师德育工作困惑的最根本的原因了。
【关键词】《曲式与作品分析》;公共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34-01
一、高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基本概况
曲式即音乐的结构,它与和声、复调、配器这三门课程共同构成作曲技术理论的“四大件”。作为一门学科,它在音乐理论知识与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曲式课以具体、完整的音乐作品为分析对象,阐述作品整体与部分结构的区别与联系,并以旋律为主干,进而联系旋律与和声发展的关系、调性布局等有层次地展开分析,以便最终客观地诠释音乐内容与形式相互关联、完美统一的艺术整体与艺术境况。
(一)《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本课程以完整、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分析对象,阐述其作品的整体结构及其下属各部分的结构样式,总结出音乐内容与音乐形式之间的关系。其教学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作曲技法的角度较为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与表现特征。
(三)授课对象及其要求。对于遵义师范学院音舞学院而言,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音乐学、音乐表演本科三年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乐理、和声学知识。
(四)高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设置情况与重要性。本课程是遵义师范学院音舞学院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在大学三年级开设,时间为一年,每周两课时。同时,这门课程又是音乐考研初试的必考科目。因此,音乐学院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将该课程从内容的难度、广度进行分层,具体分为两类教学,一类是基础班,即曲式公共课。另一类是音乐理论班,主要针对有意向深入学习作曲技法的学生,以及有意向考研的学生。
二、《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班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
《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班为曲式公共课,其教学目的是让音乐艺术各专业的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独立分析一些共性化写作方式的音乐作品。为紧扣这一主旨,教师在授课方式、授课内容上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下面以遵义师范学院音舞学院一堂具体的公共课教学为例,进行分析。
(一)教学准备
1.教材的选用。《音乐作品曲式分析》(李虻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是本课程的教科书,《音乐作品分析教程》(钱仁康、钱亦平著,上海音乐出版社)、《曲式与作品分析实用教程》(李贞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陈丹布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为辅助教材。
2.作品分析谱例来源。《钢琴基础教程》1-2册(李晓平修订,上海音乐出版社)、《谱例汇编集》,以及以上罗列的4本教材中的谱例。
3.分析曲目的音响资料。一是教师或学生弹奏;二是CD、网上收集。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分析法、归纳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这样的教学手段存在弊端:一是理论性过强,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二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三是死记硬背、过目即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运用上述两种方法教学的同时,结合音乐专业的学科特征采用简洁、形象、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曲式学中抽象又十分重要的概念。
笔者的想法是,尽量将抽象的概念化繁为简、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在解释概念的同时利用图片、音响资料、曲谱等多元化的辅助材料,从视觉、听觉上刺激学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此概念。
【关键词】语言;理论;语文;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163-02
语言学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是很重要的。特别是毕业班语文课。临近毕业,工作重点放在升学总复习。同时要面对升学考试,时间短,任务重。
为了使复习系统化,一般应该采用先分类后综合的复习方法进行复习,把小学阶段学过的知识分成三大类;基础知识、阅读、写作。
1 基础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1.1 汉语拼音。这部分的复习要求是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会运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熟练掌握声母、韵母、声调、整体认读音节。能给拼音注上汉字,能准确熟练地拼读、书写音节。利用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学习普通话。
1.2 汉字。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小学阶段要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要求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学过的字要懂意思,大部分会用。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正确认读、书写和运用形近字和同音字,防止出现错别字。能熟练的运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在训练中,学生的作业出现了许多的错别字,我就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轮流到黑板上听写,再让其他同学改正错别字。对于经常出现的错别字如:游泳的“游”,今天的“今”,要进行强化训练。
1.3 词语。词语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学过的词语,并能正确读写。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并能正确运用。能用词造句,正确搭配词语,选词填空,进行词语归类。能正确辨析和运用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和反义词,体会词语的感彩。能掌握结构助词“的”、“地”“得”和时态助词“着”、“了”、“过”的用法。注意积累词语。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归类不准确,原因在于知识面太窄,理解能力差。在选词填空中由于对词的理解不深,经常选错词,在补充成语部分经常出现错别字。
1.4 句子。对句子的复习要求是,能运用语言学的语法规则认识常见的几种句式。理解句子的结构关系,能辨析和修改病句。学会分析句子,理解句子含义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运用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常用的修辞手法。能正确运用标点符号。在复习修改病句时,学生常常误改病句。这项内容是对句子的综合考察。通过判断句子正误修改病句,可以提高语言表达和分析判断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和修改方法有:①成分残缺。可以添加。②罗嗦重复。可删除。③用词不当。可修改。④搭配不当。可以换。⑤误用关联词。可替换。⑥词序颠倒。可转换。改成转述句这部分内容也常常出错,需多加练习。
2 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进行阅读训练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背诵或复述指定的课文。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能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的外表和内心,分辨事物和联想,动态和静态。注意文章的细节,了解事物的联系与变化,事情的前因后果,从而理清文章的条理。这部分的训练形式是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文后各题。这里的“短文”是指句群以上(段、篇)的语言单位。回答问题有:①给难字注音,词语解释,理解句子含义,修辞手法。②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中心思想。④回答有关文章内容和 写法上的一些问题。其中,②、③ 、④是阅读考查的重点。
3 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写作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把语言转化成书面语的过程,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写作是小学阶段的重点,也是难点。小学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对字、词、句、篇的综合考查。要求会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健康,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注意不写错别字。学会常用的标点符号。具体要求是能按要求叙事、记人、写景、状物,做到认真观察事物,内容具体真实,有条理,重点突出,抓住特点。掌握命题作文的一般步骤,审题立意,选材编写提纲和修改作文。会写一般书信,读书笔记,通知等常用应用文。会扩写、缩写、改写和续写。
作文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3.1 审题: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通过审题理解题目意思,明确写作要求、重点和范围,写出的作文才符合题意。审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明确写作对象。弄清是写人还是写事,写景还是状物。②明确题目重点。重点指题眼和作文的中心,只有抓住题眼才能做到突出中心。③明确写作范围。题目一般在对象、时间、地点、数量、领属等 方面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如:《我爱我的老师》对象是“老师”而不是同学,是“我的”而不是别人的老师。而《我们班里的活雷锋》,对象则不限一个,可以写两三个。
3.2 确定中心:写作文有明确的意图,也就是要有明确的中心。拿到一个题目,怎样迅速而准确的确定中心呢?①把握题目要求。②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中心。以感受最深的一点确定中心。如:《童年趣事》可抓住两方面确定中心。一是“童年”,只有“童年”才会有许许多多难忘的“趣事”。二是“趣事”只有趣才能至今难忘,这是童年生活的特点。
3.3 选择材料: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叙述具体的事实来实现的,这些具体事实就是文章的材料。因此,中心确定后,就要认真选择材料。材料选得好,就能有力地表现中心。选择材料要做到:①围绕中心。②新鲜典型。③真实有意义。材料只有真实才能写出真情实感,使人受到深刻地教育。
3.4 组织材料和编写提纲:有了好的材料并不等于有好文章,还得把这些材料巧妙的加以安排使之顺理成章。安排材料着重考虑两点:一是哪些先写,哪些后写,使文章“言之有序”;二是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做到中心突出。
3.5 写作、修改: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根据作文提纲的顺序进行创作,写完后要反复修改才能完稿。
好作文都是在修改上下过苦功的,通过修改,可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同时,也是培养对读者认真负责的态度。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学生主体;实践
一、坚持为学生创造健康的学习环境
快乐与成功的先决条件是:要身心健康、生活中的大部分领域里心理健康的作用远远大于身体健康,世化无常,心情变化随世化而阴晴圆缺。漫漫人生路,荆棘总与快乐相伴,阳光总在风雨后。生活就是一只纸老虎,打败弱者,成就强者。机会往往留给生活的强者,弱者只能回忆蹉跎岁月。
1.教师要注重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注重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这个年龄阶段,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很是迅速,从对世界的懵懂认识,开始熟悉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他们学习的语文学科又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通过学习文字,对自己开始有一个全新的了解,自我意识和思考能力逐步成熟。学生敏感地感知社会,情绪和情感易受社会的影响。
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毅力和约束力逐渐养成,思考能力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心智还未真正成熟,所以情绪和情感如海浪般波澜不惊。教师在这个阶段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2.注重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永远都是我们教学的核心内容,曾有人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教育的本质就是在学生离开校园以后忘掉自己所学的知识,剩下的就是教育的本质。
品德教育的第一位就是要培养学生豁达的心境,面对生活有积极的态度,多赞美学生,多跟学生交流,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在能力。在学校曾经有一位一年级的学生,经常被高年级的学生欺负,被自己班里的同学嘲笑。在一次美术课上,偶然发现这个学生在画一条巨大的蛇,蛇的嘴里站着好几个人,我走过去问他:“蛇的嘴里为什么有人啊?蛇是吃鼠类的,怎么能吃人呢?”他的回答立刻让我心神不定,他说:“很多人欺负和嘲笑我,我要让这条蛇把他们都吃掉。”我定了定神面带微笑地对他说:“你想想啊,如果他们都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这里只剩下你,你会不会感到孤独,会不会哭泣,你会快乐吗?”这位学生变得迷惑和不解,我立刻解释道:“我们生活在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遇到不开心的事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悲伤,这就需要我们勇敢坚强地面对生活啊,但是前提是我们不能干涉别人的生活啊。”这位学生的眼睛开始变得明亮,我拍拍他的肩膀对他说,以后有困难可以找老师的。看着他嘴角上扬的弧度和把那条可怕的蛇擦掉,知道他已经选择了人生正确的方向。善良豁达的火苗已在他心中慢慢燃烧。有时候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没有好坏之分,没有优等生与差生,教师只有一个目的: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懂科学,道德高尚的优秀人才。
二、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永远都是团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学生是学习的核心”的全新观念,不断探索新的知识,构建新的教学观念。为给学生树立榜样,教师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遵循学生的学习特性和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运用创新思维能力掌握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如高中某化学老师把高中重点内容编排成流行歌曲,这样不仅学生学起来轻松,而且在枯燥的学习中能感到快乐。
必须改变传统观念中以教师为核心,学生被动地学习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是学习语文的中心,教师应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为中心,逐步展开教学内容。例如,在课堂教学前,把自己的教学目标告诉学习委员或者班长,让学习委员或者班长通知本班的学生进行课前阅读,学生阅读之后根据自己选定的学习目标再让学生进行讨论,增强学生的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然而,教师可出多种作业题目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当然,学生也可以自己设定作业题目,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这样每位学生都会参与到学习语文知识当中,他们发现学习语文不但不是那么乏味,而且还会发现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循序渐进地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大大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才是教育的结晶。
参考文献:
[1]余华.新课改下高师思政专业法律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5):78-79.
[2]周淑芳.新课改下的教研改革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56-57.
“工作室化”教学法由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国内率先尝试并推广,它是一种以行业需求、职业能力为导向,让学生与专业岗位实现“零距离”接触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此教学法是多种教学法的杂交结晶,集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及演示教学法之精华,是对上述几种教学方法的延伸与升华。如在情境教学法中,教师创设广告工作流程中的某一情景,给学生展示一些鲜明具体的形象,让他们身临其境,从形象的感知中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从而激发学习热情与兴趣。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通过展示精选案例,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方法与理论对案例进行透彻地剖析,品味解决实际问题的奥妙。而“工作室化”教学法,教师设计工作任务让学生直接置身于广告工作的实战演练中,深刻体验未来的工作场景,让他们在项目实施的进程中,逐渐培养熟练的广告实务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为塑造未来广告人才的职业素养做好充分准备。可见,广告专业性课程教学中应用“工作室化”教学法,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工作室化”教学法的实施是基于企业工作流程,通过项目的反复实践,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这种教学法能否有效执行,关键在于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师可选择那些与课程教学知识板块相匹配,典型性强的业界真实项目,或虚构而成的企业项目为载体,进行拆解转化为项目活动单元。另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也组织成若干知识模块,与项目活动单元一一对应,串联成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并把每一个活动单元的核心部分设计成适合学生学习的作业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全流程训练),使理论与实践“双轨并进”。在每一模块教学中沿着模块内容阐述、项目单元设计、教学方法、知识要点、技能要点、行为要点、考核形式、相关的职业标准和法律知识、参考案例分析等思路,形成一个严密的课程教学设计整体。
二、“工作室化”教学法在“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中的应用模式分析
“工作室化”教学法是将职业领域“工作室”这一典型工作模式,按照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转化为学习领域的一种典型教学模式,它是为适应高职教育课程效果评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的一种有效方法。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行动起来,不是看老师“表演”,而是自己动手动脑操练。它在教学中具体落实为教学内容项目化、学习情境职业化、学习过程岗位化、学习成果社会化几个部分。
(一)教学内容的项目化设计项目设计中最为关键的是活动设计,应充分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其次,还应考虑设计的活动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要有利于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培养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设计分模拟项目与真实项目两类。真实项目一般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具有实战效果,一旦完成也更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但真实项目并不一定都与教学知识板块匹配,有时难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进程,结合学生的现实条件来设计模拟项目,如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常消费品市场推广项目,或各级各类广告大赛中有关广告策划与创意类的参赛项目,开展“工作室化”教学。
比如,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做“黑莓汁的导入期广告策划案”;秋冬季来临之际,让学生做“××润唇膏的校园推广策划案”等,实际教学情况表明,学生参与兴趣高,能力提升明显。当然,教师在项目设计时要注意提供详尽的产品信息、产业发展报告等相关资料,否则学生在项目演练中,会无从下手,往往选择三两天坐在电脑前凭空想象,炮制出一份策划案,或上网下一份策划书然后改一个产品名称,这将与实战教学的目的和初衷相违背,达不到教学设计中设定的实训效果。“工作室化”教学在开展中,须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结成4~5人为一小组的策划团队,设“策划总监”一名。每团队须兼顾成员在沟通表现、策划创新、艺术创意、文案写作等方面能力的差异,以互补为原则,确保团队的协作意识、竞争意识以及沟通意识都能很好地发挥,从而保证广告策划与创意各环节顺利衔接和开展。教师制定学习规则,阐述策划流程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设计项目,指导各团队的“策划总监”组织团队学习、搜集资料和进行头脑风暴,督促各团队紧跟教学进程,完成项目中的各项任务。在各团队完成整个项目后,做成提案PPT,向全班———“模拟客户”作提案陈述,回答“模拟客户”提问,接受评委团(由课程教师、行业兼职教师、“策划总监”三方组成)评价,最终确定胜出小组。这种三方评价方式可增强学生对评比结果客观公正性的期待。模拟项目演练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在课堂上让各团队进行工作总结,加强他们对优秀经验以及工作不足的交流;教师作为组织者,也应结合实例进行有针对性地总结与拓展,对整个项目进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好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
(二)学习情境职业化与学习过程岗位化体验任何实践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在“工作室化”教学法中,教学内容的项目化离不开策划与创意理论的支撑。任课老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中,以广告公司内部实际工作流程来组织理论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工作情境,让学生熟悉广告公司的作业方式,明确各部门的职能与联系,充分体现学习情境职业化特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未来岗位对接。
第一步,从仿真客户部的客户沟通、业务接单开始,设计广告主体分析的学习情境,介绍广告主体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步,市场部进行产品或服务的市场调查,并进行SWOT分析,设计广告市场调查的学习情境,介绍广告市场调查的方法与注意事项,以及调查资料整理的方法。
第三步,广告市场调查之后,策划部即可确立目标,进行广告主题策划、广告战略与策略的策划。在学习情境的设计中广告策划情境的设计最为关键,须详细介绍广告定位方法、目标确立的技巧、广告主题的提炼、选择广告战略以及决定广告策略的方法,便于让学生掌握广告策划技巧后顺利完成模拟项目的策划。第四步,创意部根据策划部提供的策略单进行创意讨论,设计创作方案,在教学中设计如何进行广告创意学习情境,详细介绍创意程序与方法。
最后,媒介部进行广告传播策划,设计媒体选择与组合的学习情境,介绍广告媒体企划流程与方法。在学习情境的职业化设计中,教师不仅是策划与创意理论的传授者,还要当好项目执行中的指导者和咨询者,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收获知识,在过程设计的各岗位上消化和牢固知识。在学习情境职业化与学习过程岗位化体验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科学地安排项目实施进程,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项目演练中所碰到的问题和困难,也可就突出的问题和有争议部分组织他们进行“头脑风暴”或专项讨论。通过交流心得体会,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竞争意识,拓宽学生的项目运作思路。广告本身是个动态的过程,应更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多鼓励他们拓展发散性思维。模拟项目的演练本身强调的就是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用担心他们理解不了或做不了,应放手让他们主动去消化已知、探寻未知。
(三)努力促进学习成果社会化“工作室化教学法”中的成果社会化可以有三个重要指标:一是就业,二是成果被企业采纳的次数,三是大赛的获奖情况。关于这三个重要指标,“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的教学设计也给予了认真思考,在教学中开展的职业化体验,可为学生的假期见习、实习提前作好心理准备,也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在教学设计中,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优质网络平台进行专业学习,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关注相关的广告网站,注意收集有关企业策划与创意点子的网络征集信息,鼓励他们勇于去尝试参与到真实项目的策划与创意中;最后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每年一度的大学生广告大赛,让学生在大赛中进一步消化课程中所学的理论与方法。总之在课程教学中尽可能创设机会,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社会化。
三、“工作室化”教学法对“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从笔者的研究和教学经历来看,新闻学教育所面临的困惑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某些新闻院校的专业课程强调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和分析可能是导致上述现象的因素之一。一般而言,新闻教育在学理上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而新闻实践则强调现实主义,两者的“语境”并不完全一致。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就像任何一门社会科学一样,必然要求有相对独立的学术品味和价值体系,但新闻实践部门要么经常被“宣传计划”牵着鼻子走,要么在资本的渗透下成为利益追逐的工具,新闻教育所追求的“专业理念”在现实中难以完全体现。因此,在强调理想主义色彩的新闻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会因为缺乏对现实复杂性的考虑而实践中遭遇与他们的学历不相匹配的困惑甚至挫折,而业界对新闻学教育的质疑也由此产生。
要在新闻理论教育环节解决这个问题可从多方面进行尝试,而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则可从教学模式创新上进行探索。笔者认为,在新闻理论课堂上引入“案例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经典理论的同时又能认识现实运作和实际情况,在新闻理论教学中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起来。
1“案例工作坊”——一种并非全新的教学模式
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工作坊”(workshop)并非全新事物,其起源于欧洲(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以培养工程设计与建筑设计为宗旨的包豪斯学院。该学院的创建者、现代建筑设计的奠基人之一格拉皮乌斯以“技术与艺术并重”为教育理念,提出学习过程仿佛“工厂学徒制”,学生是“学徒工”。在教学过程中,负责教授理论课程的教师引导学生的专业发展;而担任技术制作课程的导师则负责指导其实践教学。由于教学实践需要特定场地,因此学生日常实践空间——工作坊逐渐成为实践教学的核心,以此形成的教学模式亦被称为“工作坊教学”[1]。
工作坊的教育模式被教育者引入到其他学科的教学科研活动后,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教学和讨论模式。这种“案例工作坊”模式是指,以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讲人为核心,20~30名成员组成的小团体在该主讲人的指导下围绕某个话题或案例进行活动和讨论。由于这种学习模式强调面对面交流和参与者的互动学习,因此参与者可以获得更多通过普通讲课无法获得的思考和成长体验,“案例工作坊”便逐渐成为一种提升自我的学习方式普遍存在于各专业领域中[2]。
工由于新闻学与传统的哲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不同,是一门现实性,操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新闻理论教育仅仅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不可能使学习者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这就要求在新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做到知识、理念与技能并重,提高新闻实践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把实践意识贯穿于新闻教育的全过程。尽管绝大部分新闻院系已经强调专业实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但传统的新闻理论课堂教学和教案则依然围绕“教师、教材”为中心展开,其核心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导致的后果往往是便于学生的知识增长却不利于他们的综合专业能力的培养。
因此,从新闻学科本身的性质来看,把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工作坊”引入新闻理论的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吸收,更有助于增加课堂的现实元素,增强学生的思考和实战能力。
2案例工作坊在新闻理论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从国内新闻院校的教学实践来看,已有部分高校以“案例工作坊”作为新闻理论课堂教育的主要模式,笔者所在的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也开始以“案例工作坊”为突破口对理论教学过程进行探索。下面将以新闻理论中的“新闻价值”为例,简单介绍“案例工作坊”在新闻理论课程设计中的应用与运作。
第一,由指导教师全面制定与掌握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明确“新闻价值”专题的培养目标以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明确学习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引领学生全面贯彻该计划。
在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师计划以“新闻价值”的概念、“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之讨论、“新闻价值”要素的要点和内容,以及“新闻价值”要素的变迁作为学习目标。其中,为了适应媒介融合和新媒体等媒介环境变化的需要,课程设计将以“新闻价值”要素在不同媒介环境中的变迁作为讨论和分析的重点,也计划通过“案例工作坊”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在当前我国新闻环境下,有关新闻价值的把握和判断标准的转变问题。
第二,教师为学生提供理论帮助和宏观指导。理论学习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基于工作坊模式的课堂教育以讨论、实践为核心,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相关理论的学习不可或缺,因此教师需要在讨论实践之前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具体办法是教师作为引导者,提前安排学生阅读相关主题的教材、专著和论文,并要求学生在媒体实例中进行印证和思考,为“案例工作坊”的讨论做准备。
导师除了要求学生自行寻找媒体案例进行学习外,还布置学生准备讨论2010年初在各大媒体风行一时的“犀利哥”报道。2010年3月,一个在宁波流浪了十余年的乞丐从网络红人一跃成为大众传媒竞相报道的明星——“犀利哥”。各地媒体亲自到宁波追踪他的生活状况,以大篇幅报道此人的身世之谜,帮助他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并护送他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更为有趣的是,境外媒体也加入了追捧这位网络红人的队伍,香港《苹果日报》在3月6日的头版头条刊登题为《本报宁波直击,犀利哥身世大曝光》的报道,英国《独立报》内页的世界新闻版面以头条报道犀利哥,将其照片与著名时装品牌D&G最新时装照放在一起,并称他为“中国最酷的男人”。导师提前向学生介绍上述案例背景,要求学生查看有关报道,并提出“新闻价值”的有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第三,教师模拟情境向学生提出争议性问题。导师在课堂上模拟编辑部和学术讨论会两个相对独立的情境,向学生提出实践性和学理性的两类问题引发学生进行全方位思考,使理论与实际在讨论中得到结合。应该注意的是,学生的分析讨论并非盲目地进行,而是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规范展开,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标。
一方面,导师首先为学生模拟一个媒体编辑部的情景并向学生提出实践性问题,要求学生从媒体编辑和记者的角度思考面对“犀利哥”这样一位网络红人,新闻媒体是否应该报道、怎样报道,并由此思考在媒体实践层面“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和受影响因素等现实问题。
另一方面,导师再模拟一个学术讨论会的情境并向学生提出学理性问题。根据传统的新闻理论和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像“犀利哥”这样的“小人物”并不具备多大的报道价值,甚至难以登上大众传媒的“大雅之堂”。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甚至是社会底层进入媒体报道的视野,以致出现了不少用传统的新闻理论难以圆满解释的现象。因此,导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列更为深入的理论问题,如:从当前出现的媒体现象来看,传统的新闻价值要素受到怎样的挑战;到底有哪些因素在影响新闻价值的标准判断;同时,在新闻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新闻工作者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新变化和新挑战等等。
第四,强调学生分组展开充分讨论,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案例展开讨论是综合学习与研究的过程,学生也可根据讨论中遇到的困惑向指导教师提问,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回应也不是讲述,而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引导启发。
针对“犀利哥”报道的案例,指导教师可根据专家的研究成果提示学生可从传播技术的发展使新闻价值要素的判断呈现多元化的角度进行思考。例如,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和网络新闻实践认知的不断积淀,新闻媒体在价值取向上也越来越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致使新闻价值要素判断上的侧重点发生转移,整个新闻报道呈现出软化的趋势[2]。在引导的过程中,导师不是平铺直叙地讲述观点,而是启发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得出相关结论,这样学生才有机会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专业判断能力。
第五,总结、评估与反思。讨论结束后,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并对学生在“案例工作坊”中的表现进行评估。最后,教师还需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一份讨论报告,其作用主要是反思在工作坊中获取的经验感受,并使其把这种专业理念内化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3结语
有鉴于当前媒介环境急速变化的现实需要,“案例工作坊”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引入新闻理论教育,具有较高的探索价值和现实意义。传统的新闻理论课程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化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但“案例工作坊”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并不完全遵循新闻理论的逻辑来设计,而是紧密结合社会实际,以新闻业务、新闻研究的不同岗位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选择和设置内容,突出课程对学生现实分析能力和职业素养养成的支撑作用,从而实现提高学生新闻专业素质的目标。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意义在于强调“知行合一”的教育和学习理念,把课堂上的体验内化成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行为态度,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机制,并在较大程度上减少学生在专业实习中所遭遇的知识和心理落差。而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90%的学生对“案例工作坊”的教学效果表现满意,并认为从中获得很大收获。
参考文献
2009年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现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适时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首次招收了34 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通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师生通过自身不断地努力和探索,构建了一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2012年取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本文将立足于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通过分析当前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困境,为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出一些尝试。
1 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办五年来,一直执行创办初期制定的专业教学计划,即人才培养方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若干问题。
1.1 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比例不合理
“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中,理解和体会课堂内学到的东西意义十分重大。如何在教学计划中合理体现实践教学,这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目前,本专业已建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室,实际上只有一门电子政务实验课在实验室上课,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言,在制订和修订教学计划时,需要对一些核心专业课程适当增加实验课时。比如管理信息系统、社区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等。
1.2 集中实践环节相互分割
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相互割裂。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四项。为了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本专业先后建立了增城市荔城街光明村村委会、广州市香江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珠海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广东省佛冈县招商局等实习基地。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时,基本上全安排在这四个实习基地。按照教学计划,学年论文安排在第六学期,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七学期,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教育部规定先要写学年论文,主要为以后写毕业论文积累经验。但是我们培养方案把学年论文时间仅安排一个学期,而且还是第六学期,第七学期就要开始写毕业论文,这么短时间的训练根本难以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往往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学生还不知道毕业论文该怎么写。所以必须重视学年论文的撰写,凡经过学年论文的写作训练,到写毕业论文时便驾轻就熟了。毕业实习时,由于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很多毕业生不是要参加招聘会,就是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加上还要毕业论文答辩,往往不得不频繁请假,根本就达不到实习的预期目的。最后,由于实习基地不能完全理解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往往随意指导敷衍学生实习,使得部分实习效果不理想,不能满足实习的要求。
1.3 课外实践重视不够
关于教学过程中涉及的课外实践活动等实践,或多或少的表现得有些流于形式。因为没有安排课时进行社会调查、调研、研究和参观,也没有相应的指导老师,多数实践都表现得可有可无,难以保证效果。加上学生对实践环节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眼高手低,或因找工作或参加各种考试而耽误参加各种实践,使得实践不能落到实处。所有这些情况都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面临着许多困难。
1.4 实践教学师资弱
目前本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学科背景大多是行政管理,专业性不强。且大多是应届毕业生直接走上讲台,几乎没有太多的关于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专业教师较为年轻、职称较低,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目前,从事专业实验课教学教师仅1人,实验课指导老师不足,难以有效应对学生的疑问。
2 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建立一个合理的、明确的和实践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实践的有效性,应重新区分各个实践环节,合理地安排以建立不同层次的实践。
2.1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1)实验教学。首先,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使用多种方法来转换和更新实验室设备,提高其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可以利用经管专业实验室进行诸如办公自动化操作及办公软件应用等课程实践。其次实验室配套软件也要加大投入,以确保及时更新。如本专业的电子政务实验室,使用南京奥派电子政务系统已经好几年,其中个别实验已经过时,好几个实验步骤还基本类似,学生做完其中一个实验基本上已经没有兴趣再做下一个,配套软件的更新很有必要。此外,对于专业课程实践,比如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可以和经管专业联合建立一个模拟招聘场所,最大限度地优化学校的实验资源。
(2)实习教学方面。首先,增加认知实习环节。本专业的实习教学体系包括四个层次:平时的社会实践课、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其中专业实习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建议在第一、二学期增加认知实习来弥补专业实习的不足。时间为期一周。可以将公共事业管理大致分为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和保障、社区等诸多方面,通过参观学习的方式来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较快地了解公共事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和政策的演变过程。还可以结合一定的专业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组,由不同的专业教师带队,对行政服务中心、人才服务局、文化局等进行为期一周的认知实习。通过这一认知过程,让学生多看多听多问,切身体会公共事业管理的运行过程。
其次,适当调整实习时间。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同时都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在此期间既要找工作又要准备论文答辩,不得不频繁向实习单位请假,从而影响实习效果。建议将毕业实习提前到第七学期,这样可以避开学生考研、找工作、准备论文答辩、考公务员等 时间段,以提高毕业实习效果。
再次,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点,尽量拓展和挖掘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可以分别和民企、社区、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合作。此外,充分利用院内丰富的管理资源,建立“校内公共管理实习基地”。把学生派遣到学院内各个行政管理部门,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参与管理,了解各行政管理部门的日常运作过程和办公要务。这样管理资源和教学资源的相互转换,既拓宽了实践教学渠道,又节省了实践教学成本,实现了双赢。
最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管理细则》等规章文件,规范实习管理。为确保毕业实践实习工作,成立实践实习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担任实习带队教师,辅导员、教研室主任和责任心强的教师组成实践实习指导教师,确保实习教学质量。严格制定和执行实习及实践计划,确保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时间。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专业实习计划、毕业实习计划及社会实践计划。安排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负责人员组成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切实加强对学生毕业实习的过程控制与管理。采取实地巡视或不定期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随时监控学生是否在指定单位(岗位)按规定要求进行毕业实习,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处理。对每位学生每月检查次数不少于1次,并做好详细记录。学生在实习阶段逐日填写实习工作日程,每周书写实习周记,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
2.2 增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加强实践教学的关键是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师队伍。首先,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造就一批教学经验丰富、适应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其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专业教师到公共事业专业实习基地挂职锻炼,参与管理实践,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再次,定期聘请实习单位的领导和职员来校讲学,并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指导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经验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第四,增加实验室配备人员。可以利用学院实验管理中心人员适当兼任实验课指导老师,满足实验课教学。
总之,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自觉学习动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赵宏斌,周伟.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74-276.
[2] 崔长勇.完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途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63-165.
[3] 范梅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0(22):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