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院校学生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偏重应用型学习。刘松林和谢利民通过调查问卷研究后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偏好应用型学习的现象,希望通过应用型学习在实践中尝试新想法、新理论、新技术,在实践与应用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2)主观能动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差。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形成了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学习的习惯,不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绝大多数同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乏自我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3)网络操作能力强,接受新生事物快。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由“95”后的年轻人组成,他们的少年时代乃至儿童时代都是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推广而成长的,具备了丰富的互联网操作经验。这使其可以更为广泛和迅速地接触各种信息,因此对新事物具有强大的接受能力,同时,他们还喜欢寻求刺激与新鲜,厌倦陈旧和保守。
2学生教学满意度调查
2.1双因素理论及KANO模型的基本原理
双因素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Herzberg提出,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行为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具备时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如果保健因素缺失则会导致人们的不满情绪乃至效率降低。当保健因素的满足达到一定程度后,无论管理者在这一方面做出多少的努力也很难使人们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激励因素是指能使人们感到满意的因素,当这些因素具备时,能够极大地激发人们行动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效率,但这些因素不具备时,人们往往也不会因此而感到不满。因此,本文以双因素理论为基础,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满意度进行分析,从中找出那些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因素。双因素理论提出后,日本学者高桥文夫、狩野纪昭在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KANO模型,为双因素理论的确认提供了一种可操作化的方法,该模型根据产品质量与顾客度的关系确定产品质量的五种类型。
(1)魅力要素:当这一要素具备时,顾客会对产品感到非常的满意;如果该要素缺失,顾客也不会产生不满。
(2)一元要素:产品在这类要素上表现越好,顾客越满意;表现越差,顾客越不满意,质量要素与顾客满意呈线性关系。
(3)当然要素:这些要素是顾客认为产品必须具备质量,当存在这些要素时,并不会引起顾客的满意;但这类要素一旦缺失,则会造成顾客不满。
(4)无差异要素:这种要素无论具备与否,对顾客的满意程度都不会产生影响。
(5)反向要素:如果产品具备了此类要素会引起顾客的不满,未具备却会使顾客满意。KANO模型提出后,在质量管理、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这5个因素的判断,可以确认影响人们满意程度的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其中当然因素是人们认为理应具备的因素,因此属于保健因素,而一元因素和魅力因素的提升可以加强人们的满意程度,因此属于激励因素。本文将利用KANO模型的思想,通过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的方式对高职院校学生教学满意度进行分析。
2.2调查设计
结合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与教师访谈的结果,初步确定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对教学满意度的19项因素分别是:责任心、外语能力、互动教学、学术能力、引导教学、积极交流、结合实践、知识更新、灵活多样9项保健因素;系统思考、个性教学、质疑能力、追踪前沿、人文知识、现场控制、换位思考、自我总结、活跃课堂、风格独特10项激励因素,因素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根据这19项因素制定高职院校学生教学满意度问卷,问卷依受访学生对教师某一要素具备与未具备的感受,区分为“不喜欢”、“能忍受”、“毫无感觉”、“理所当然”、“喜欢”五项,请受访学生依据自身感受作答。为了保证问卷的普遍性,在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冶金机电和冶金化工两个专业,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1份,删除错填、漏填以及大量选项相同的问卷后,共保留有效问卷158份。
3结论
(1)双因素理论对高职院校学生教学满意度形成了新的认识。调查结果表明并不是所有教师认为起到“激励”作用的因素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时候教师所作的努力只能够对学生起到安抚作用,学生会把这些努力作为教师应该作出的行为;必须要找到那些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因素,才能提升学生的教学满意度。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的更新理论知识,另一方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对其进行实践性的指导,这表明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形成了清晰的职业规划定位,高职院校应对此加以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增强实践性的内容
(3)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互动性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这反映出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不满足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采用更加多样性、参与性和灵活式的教学方法,针对这样的需要高职院校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转变。
关键词:学习积极性;心理原因;教育措施
一
考入地方性院校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中学时不爱学习、懒于学习的学生,或者是接受能力差,虽经努力,仍成绩平平的学生。这些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于是就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可以休息了。于是贪图安逸,在学习上得过且过、敷衍了事、不求进取,只等着早一天毕业,拿个文凭,有事可做就行了。
还有一些学生,中学时努力的方向是考上大学,上了大学后,原来的目标实现了,新的目标没有确立起来,于是漫无目的,不知道应该追求什么,向什么方向努力,无所事事,久而久之,便感到空虚、寂寞、无聊,学无兴致。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努力学习呢?
首先,要帮助学生尽快确立高远的志向,使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有努力的方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论什么学校,不论什么专业,只要你勤学苦练,有真才实学,将来都可以成为某一行业、某一方面的佼佼者,都可以大有作为。要使学生领悟到,自己的未来常常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只要你把握好今天,你就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其次,让学生懂得学习历来就是很艰辛,甚至很苦的,不下苦功,轻而易举就想学有所成是不可能的。正由于如此,古人一惯以“苦读”、“苦学”来教育年轻人在学习上要肯下功夫。只有不怕吃苦,肯于吃苦,能够吃苦的学生,才能取得好成绩。
其三,帮助学生订好学习计划。努力的方向、目标确定以后,还要做好学习计划。没有学习计划,没有具体的行动,再好的愿望也不会成为现实。在帮助学生确定学习计划时,既要有远期的、中期的,更要有近期的。尤其是近期的计划,一定要具体明了。
二
在地方性院校里,不喜欢所学专业的学生为数不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进入地方院校的学生高考分数普遍较低,他们无可奈何不得不选择他们并不想上的大学和专业,于是也就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其次,是一些学生一心要上重点大学、一流大学,结果来到了地方院校,事与愿违,于是长期处于消沉沮丧的情绪状态中,萌生不了学习的兴致。第三,是有些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填报志愿的,而是屈从于家长、亲友、老师等的意见,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第四,是有的学生填报志愿时觉得某个专业很时尚、很好,但入学以后,才发现这个专业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有趣,那么美好。
怎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热情,热爱学习,乐于学习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面对现实。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在现实中,就会受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关键是要能够面对现实。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我们改变不了现实,那么,我们就改变自己。也就是说,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横下心来,顺应现实,努力学习。
其次,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生活、学习中形成的,是可以培养的。没有兴趣,经过努力可以培养出兴趣。要产生兴趣,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深入进去。不深入进去,了解的只是某一专业、某一学问的皮毛,自然就会觉得没有多大的意思。如果深入进去,了解了深层次的东西,就会觉得它是很有意思的,甚至奥妙无穷,于是就容易产生兴趣,就会从无兴趣变为有兴趣。可以说,那些对某一专业,某一学问有浓厚兴趣的人,都是对该专业、该学问深入钻研过的人。
第三,取得成绩,激发兴趣。人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绩,有了成功的体验,人就容易在哪些方面产生兴趣。为什么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甚至很浓厚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良好的,甚至优异的成绩,使他感到骄傲自豪,而这种骄傲自豪的情感引发和强化了他的学习兴趣,使他越学越想学,越学兴趣越大,形成了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的良性互动。
第四,学校也应该拓宽专业面,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比如,在专业设置上、在课程设置上、在选修课中,都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设置一些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课程,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需要,从而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
大学生谈恋爱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地方性院校的大学生由于缺乏高远的志向和学习的兴趣,谈恋爱现象就更为普遍,更为突出。在大学生的恋爱中,虽然不乏真诚相爱者,但也有相当多的大学生的恋爱是缺乏诚意的。他们或者是出于盲从,看到别的同学谈恋爱自己也谈,或者是空虚、寂寞,用谈恋爱排解孤独、惆怅。对于这种现象,虽然无法避免,但要加以教育引导。
首先,要使他们懂得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为谈恋爱,荒废了学业,一无所成,实在可惜。
其次,要使他们意识到大学生应该有更高的人生境界,恋爱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但不是人生的全部,也不是人生的主旋律。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不在于恋爱,而在于学习、工作、事业。只有恋爱,没有能力,没有工作、事业,爱情也不会稳定、持久。
第三,要引导他们在恋爱问题上不要盲从,也不要用恋爱排忧解愁。“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一个大学生没有自己的主见,盲从别人,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这是很可悲的。同样,不甘寂寞,为了排解孤独谈恋爱,自欺欺人,不仅是很不道德、很不负责任的,不仅亵渎了爱情的真诚性、纯洁性,而且也很容易引发其他的纠葛和麻烦。
第四,要使他们尽可能地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努力做到不因恋爱而影响学习。让他们领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道理,懂得真正的爱情在于心灵的沟通,在于志同道合,不在于整日卿卿我我,形影不离。甚至为了不影响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减少双方见面的次数。
四
大学里上课时间少,作业少,可供学生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多,于是就有不少学生乐道于参加各种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的活动。这些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甚至很差。但由于他们好多是学生干部,与老师的接触较多,关系较密切,于是好多老师在评定成绩时,常常对这部分学生手下留情,否则这部分学生不及格者不在少数。
还有一些学生,受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满脑子只想挣钱,不想学习,挣钱的兴趣比学习的兴趣大得多。于是在校园里做生意,忙得不亦乐乎。学习反倒成了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事情。怎样避免和克服这种现象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要让学生懂得大学里上课时间少,作业少,课余时间多,正是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的大好时机。应该珍惜这一大好时机,勤奋学习,最大限度地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其次,要让学生分清主次。曾说,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意思是说,学习是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和任务;学生首先应该保证学习好有关的功课,然后才去参加各种活动或勤工助学。也就是要分清主次,不要喧宾夺主,不要因参加学生组织和社团的活动,或者因做生意赚钱而放松了学习。
第三,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不能因为一些学生参加学生组织和社团的活动,或因做生意赚钱就可以经常迟到早退,甚至随意旷课。也不在评定成绩时对他们“高抬贵手”,而是与大家一样,一视同仁,严格要求,以使他们重视学习,认真学习,耐心学习。
五
高校扩招以后,毕业生越来越多,使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地方性高校由于学校层次低,知名度小,社会评价不高,学生整体素质欠佳,以及老专业不吃香,新专业实力不强等原因,使毕业生的就业就更加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有必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就业思想,排除对就业的过度担忧。
首先,要转变就业观念。地方性院校一般都远离大中城市,地理位置普遍比较偏远,交通、信息都比较闭塞,学生也主要来自当地,学生的思想比较滞后,在就业观念上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为严重,好多学生和家长仍然把就业目标盯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上,使就业的范围狭小,竞争更趋激烈。所以学校要教育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扩大就业视野,积极主动地到民营企业,个体企业,到乡镇就业,甚至自谋职业。
其次,要找准位置。地方性院校的学生要敢于面对现实,正视自己,找准位置。如果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在就业上总是与一流大学、重点大学的学生攀比,挑肥拣瘦,那么就很难就业。如果找准了位置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就业就比较容易了。
第三,要相信自己。地方性院校的学生虽然头上没有重点大学、一流大学的光环,没有耀眼的招牌,但毕竟还在15%的范围内(按国际惯例,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与那些未上大学的85%的同龄青年相比较,毕竟有着明显的优势。那些没上大学的青年好多都可以找到工作,都有事可干,都可以自食其力,难道上了大学,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地方性院校的毕业生就无事可做。所以,要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古训,只要转变就业观念,敢于面对现实,正视自己,不挑肥拣瘦,那么就一定能够比较顺利地就业。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与老师的教学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现在好多地方性院校在职称评审中重科研轻教学,甚至把评职称简化为评科研,教学被完全地边缘化了,出现了在课堂教学上,上好上坏一个样,上与不上一个样的现象。在课时津贴的分配上,也只考虑数量,不考虑质量,结果是导致了好多教师责任心不强,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教学方法单一、呆板,教学效果差,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致,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要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既抓学生,又抓教师,从学与教两个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
[1]陈(文-心).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曾文星.青少年的心理与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论文摘要:采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量表》,对天津工程师范学院高职部150名学生的职业兴趣类型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有36.67%的学生职业兴趣类型为社会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分别是艺术型(21.33%)和调查型(13.33%)。说明高职生偏好社会型职业,而偏恶常规型职业。基于以上结果,为在校高职生的职业指导提供了一些建议。
一、研究目的及基本假设
从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对高职生的职业兴趣类型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试图通过考察不同性别(男、女)、不同年级(高职一年级到三年级)、不同学科(文、理)、不同生源(农村、城镇)及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的高职生在职业兴趣类型上各阶段的特点及职业价值观特点,为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提出建议。基本假设为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生源、是否是独生子女的高职生在职业兴趣类型特点上可能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选取天津工程师范学院高职部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有效问卷150份,高职学生150人,男生136人,女生164人。研究使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量表》,该测试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学生心目中理想(最感兴趣)的3个职业或专业;第二部分,根据霍兰德6种职业兴趣类型理论编制的《职业兴趣类型量表》,包括6个兴趣分量表,每部分11道题,共66道题,依据每位学生在6种兴趣分量表上的得分高低来判断其职业兴趣类型;第三部分,职业价值观的选择,该部分给出10个工作价值标准,从中选择认为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因素,从而判断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特点。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了方差分析和T一检验。
三、结果与分析
1.高职生职业兴趣类型的总体特征
根据测量结果,高职生各自在6种职业兴趣分量表上得分最高者作为其职业兴趣类型。根据统计结果,有36.67%的学生职业兴趣类型为社会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分别是艺术型(21.33%)和调查型(13.33%),而企业型、现实型和常规型三类职业兴趣所占比例小,总计28.67%(见图1)。从总体上看,高职生的各种职业兴趣类型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发展情况由高到低分别为:社会型、艺术型、调查型、企业型、现实型、常规型。
2.高职生职业兴趣类型的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男女学生在6种职业兴趣类型上的得分差异,结果显示高职生在现实型、艺术型和常规型上均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其中,男生在现实型职业兴趣上的得分极其显著,高于女生(p<0.001),而女生在艺术型和常规型职业兴趣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O1),其他类型上没有显著差异。
在现实型方面,男生一般擅长于思维、推理、有更强的风险意识,所以更愿意从事理论研究、工程技术类的职业。在常规型方面,女生可能更具有顺从、细心、保守、稳重等人格特征,喜欢规范明确、秩序井然的工作环境,更倾向于从事秘书、办公室人员、打字员等,这和现实生活中的情形非常吻合。在艺术型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偏爱,这可能跟女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有关。
3.高职生职业兴趣类型的年级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高职生职业兴趣类型的年级差异,结果显示,不同年级高职生在企业型职业兴趣方面的得分有显著差异,P值为0.023,小于0.05,在其他类型上均无显著差异,大一、大二年级之间和大一、大三年级之间学生在企业型职业兴趣上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而大二、大三年级间却存在显著差异,P值为0.039,小于0.05,并且在企业型职业兴趣得分上,呈现出大一、大二基本相同,大三激增的特点。
4.高职生职业兴趣类型的学科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文科和理科高职学生在6种职业兴趣类型上的得分差异,结果显示高职生仅在现实型上存在显著学科差异,P值为0.047,小于0.05,而且理科学生显著高于文科,其他类型上均无差异。高职的理科专业更强调培养从事管理和实际操作的实用能力,在研究结果中得到证实。
5.高职生职业兴趣类型的生源地、独生子女与否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高职学生6种职业兴趣类型在生源上和独生子女与否上的得分差异,结果显示6种类型上全都不存在生源地和独生子女与否的显著差异,这可能和现在城市和农村一体化的结果有关,也可能和本研究的样本局限性有关。
6.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特点简析
人们在选择职业时通常会考虑一些工作价值标准,从而反映了个体的工作价值观,本研究调查中列出了人们在选择工作时通常会考虑的10种职业价值观,分别为:①工资高、福利好;②工作环境(物质方面)舒适;③人际关系好;④工作稳定有保障;⑤能提供较好的受教育机会;⑥较高的社会地位;⑦工作不太紧张,⑧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⑨社会需要与社会贡献大;⑩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从高职生认为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工作价值标准分布情况来分析其职业价值观。
高职生认为最重要的工作价值标准是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其次是工资高、福利好和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高职生认为最不重要的工作价值标准是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其次是工作不太紧张。可能是因为高职生正处于自我探索和成长时期,在对未来职业选择倾向中,非常关注自身兴趣的实现和工作带来的收益回报,但对职业的社会属性还缺乏认识,所以不重视职业的社会地位等,未投身实际工作,因而忽视职业带来的紧张和压力。
四、讨论与结论
高职生在社会型职业兴趣上的得分较高,在现实型和常规型上得分较低,可推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职生对社会活动的兴趣不断扩展,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不断提升,不再像以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他们对需要基本技能的基本活动如:机械、农林、维修等活动的兴趣仍然不高,这可能与学校传统上比较重视文化课,忽视技能课有一定关系。同时,高职生对重视程序条理的常规型活动不太感兴趣,某种程度上说明他们喜欢创新,追求个性独立的心理特征。
目前高职生的职业观念发展还是比较成熟的,他们能在考虑自己的职业目标时不仅结合自己的理想、兴趣和能力,还能从社会价值观念系统来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活。由于不同的人,理想不同,知识构架不同,人生观存在差异,价值观更是千差万别,所以对职业的兴趣就不尽相同,他们的职业兴趣呈现多样化。
高职生的职业兴趣类型按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显示为社会型、艺术型、调查型、企业型、常规型和现实型。高职生在现实型、艺术型和常规型上均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不同年级高职生在企业型职业兴趣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高职生仅在现实型上存在显著学科差异,在生源上和独生子女与否上均没有显示出显著差异。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从职业兴趣结构的进一步研究来看,高职生的职业兴趣类型在空间结构上又将呈现怎样的相关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且在这6种具体的类型之下是否还存在着更基本的纬度也需要进行更深人的探索。另外,本研究取样有限,而职业兴趣的分类和结构在各地域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仍有待研究。
五、对高职生职业指导的建议
对于高职生来说,尤其是高职毕业生来说,他们直接面临职业选择和就业压力,可见在高中阶段和高职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十分必要,根据本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建议:
1.要加强高职生职业兴趣取向的引导
在高职阶段可以邀请专家给学生做职业兴趣分析,通过职业日、职业实践活动,根据其暴露出来的特征进行有效引导,促使学生全面了解自我,特别要注意对无法发展其与专业相符职业兴趣的学生,达到结合兴趣定职业的目的。目前在高职和本科院校一般都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来发挥相关作用。
2.要建立专业可行的职业指导机制
我国高校现行的职业指导机制还处于起步阶段,高职院校尤其如此,主要表现在: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职责不够明确,承担了大量与就业指导无关的事务,职业指导重要性没有得到相应重视。职业指导不仅要为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就业信息,还要帮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未来人生指导,以及专业化的就业咨询服务,这些都有赖于建立一支具备职业指导学、咨询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的专业人员。职业指导机制中应该有专业人员研究相关的课题,研究结果可以帮助学校将对学生的职业兴趣引导等职业指导工作和学生课堂等硬件设施的使用相结合,即将职业指导融人日常课内外生活中。
职业素养是一个大概念,它强调专业的首要效应,但同时也看重除专业外的思想道德素质,它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素养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注重。以前那种一辈子就指望某个专业或一种职业吃饭的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将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一起抓,全面提高技校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适应择业、就业、再择业、再就业这样的大趋势。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90后的学生普遍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想淡薄,责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怕苦、怕累,怕承担责任等行为习惯。这将必然导致他们职业素养的缺失,最终被社会所淘汰。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应得到相应的提高,我认为健全学生的职业素养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一名优秀的技校毕业生必须拥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不仅包括本专业的知识同时也应涉猎相关专业的知识,博览群书,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不仅如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技校毕业生,动手能力更是关键,它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就业过程中,既懂工艺流程,又能加工出标准合格的工件,这样的员工最受企业欢迎。为此,当代技校学生要加强实践操作训练,在扎实的理论知识指导下,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其次,培养沟通能力。对企业的员工而言,沟通能力,对协调各种业务往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培养沟通能力需要自信心和必要的技巧,对当代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1、注意沟通中双方的互惠和相互尊重;2、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观点上看问题,了解对方的思想观点;3、要积极地在矛盾和冲突中寻找共同点,提高沟通技巧。第三,培养学习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并不等同于毕业生在学校里所取得的专业成绩。“终身学习、成就终生”,只有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才能成为有潜力可挖、有发展前途的员工。而创新是赢得成功的又一个重要保证,创新能力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培养的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毕业生,我们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员工,我们才能不断研发出卓越的产品。第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现代企业对员工提出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是否具备团结协作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可以形成单位或部门的凝聚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一个人要培养自己的团结协作能力,首先要把自己看做是团队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使个人的目标服从于团队目标。同时,个人的发展、成长随着团队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现代企业,许多生产任务需要成百上千个员工的协作才能完成。因此,企业在选择员工时特别注重团队合作能力的考察,那些集体观念淡漠、很难和他人合作的人是不受企业欢迎的。
(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目前,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选择毕业生时不但关注学生所具备的多种能力,更加注重其思想道德素质,尤其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更是如此。为此,我们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第一,道德品质的培养。许多单位在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时首先考察的是人品,其次才是个人能力。道德品质是个人成才的内在动力,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人才的基本构成要素,对于个人成才具有统帅和导向作用。所以,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坚持不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积淀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自觉地向道德榜样学习,既要立足现实,又要胸怀抱负,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受企业和社会欢迎的技能型人才。第二,敬业精神的培养。对待任何工作都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都要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每一项工作。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一定要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从校内实验实训到校外社会实践,构建学院全员培养、全程培养、全方位培养的局面。技校学生要想适应当今的职场环境,就必须具备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强烈的责任心,带着激情去工作,高效率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第三,诚信意识的培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教育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起着主导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诚信意识的过程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教育他们养成诚信的道德品质。可以说:诚信是国家、企业、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从忠诚、感恩、市场观念的培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全面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把学生打造成思想素质高、敬业精神强、辛勤劳动、无私奉献、虚心好学、严于律己的优秀员工。
三、结语
一、通过专业介绍和任岗实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并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专业
高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生源上。高职学生的生源一部分来自于高考成绩较差的高中毕业生,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大部分都是属于教师、同学容易忽略的对象,加之学习基础差,进入高职教育后,学习专业课程存在不少困难。因此学生热情不高,抱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高职生的另一部分生源主要来自于成教较好的“三校生”(中专生、职高生、技校生),由于他们在中等教育阶段就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加上学习较扎实,因此在进入高职教育后,这些学生中有部分往往比较轻浮,认为自己在三年中职教育阶段,对专业已十分了解。但高职教育毕竟不同于中职教育,在培养层次和培养目标上明显不同。所以这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准确理解高职教育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两类学生在高职教育中缺乏对专业的正确认识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无论是哪种生源的学生,被录取的专业也许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可能是被家人和老师所强迫的;或者是被社会上的“热门专业”所诱惑而填报的;或者是根据自己对专业字面意思的理解来选择的,总之是在不完全了解专业的情况下填报的。在进入高职教育的学习中,他们发现该专业与自己的爱好、特长、职业理想等相差甚远,结果出现了“入错行”的情况,于是学习热情降低,学习态度十分消极。针对高职学生特别是刚入校的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了解,而高职学生毕业后将直接服务于各个行业一线岗位的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职业前景和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明确职业岗位的特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并根据职业目标和现实以及未来社会的要求进行职业素质分析和专业能力分解,面向职业群进行准确定位,制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培养高职业素质的自觉性,有针对性地、不间断地进行系统的职业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要做到这点,完全指望刚入学的高职新生自己主动去认识是不可能的,这时学校就很有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填报的专业。这种专业介绍几乎在所有的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中是一项必要内容,但这种专业介绍在大部分院校的做法通常是:由各系部或专业教研室召开专业介绍大会,会上将由专业专人或者学科带头人详细介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开设的专干专业课程,就业前景以及适合哪些学生就读等内容,但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显著。再加上很多学校考虑到专业的录取率和开设的专业班级数,往往只进行专业介绍,而忽略了学生听完专业介绍后能否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所向往的职业理想去重新调整专业的需求。据访谈,很多新生听完专业介绍后对本专业以后的就业方向等仍然十分迷茫;即使能深刻认识到该专业的种种益处,但是更多的是对自己不喜欢该专业后深深的无奈。接下来的三年高职教育,这些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提升可想而知。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合的专业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经过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对新生进行详细的专业介绍时,除了要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个完整、深入的感性认识外,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任岗实习,让学生深入到企业一线岗位上去体验本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环境和职业要求。通过任岗实习,既可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专业以及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岗位有了清晰的理性认识,又可让学生对以后的专业学习不再盲目,提高了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了理论学习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特长、兴趣以及职业需求来充实和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
二、注重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作风的培养
现在在校的高职学生中,独生子女颇多,而且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因此大多数高职学生在家得到长辈的百般呵护,养成了娇生惯养,好吃懒做的习惯。同时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兄弟姐妹间的互帮互助,喜欢独来独往,“唯我独尊”的意识也比较浓,往往缺少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作风。但当今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很看重学生的这些非智力方面的素质。因此,作为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合格、优秀的实用性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应在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把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的作风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笔者曾经就职的一所民办高校的做法值得借鉴。该校管理系除了在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作风外,还有一条硬性的规定,那就是对即将离校实习的大三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军训。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甚至是中学对新生进行军训不足为奇,但对毕业生在就业之前进行军训的做法,据调查了解,在我国高校中还是很少的。毕业前的军训旨在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再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磨练其吃苦耐劳的作风;其次是提高学生的竞争优势。现在有许多效益较好的大型企业,在招工后会集中对新员工进行军训,而学校把毕业生的岗前军训提前了,减少了企业的用人成本,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笔者还清晰地记得,军训后的学生虽然个个都被晒得黑黝黝的,但是其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而且在实训课的学习阶段,学生们的表现带有军人的气质,上课纪律好多了,学生间更团结友爱了,举行班级活动也一条心了。回访已毕业的学生,他们也提到毕业前的军训让他们受益匪浅,认为军训中锻炼出来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作风让他们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新工作,加上过硬的职业能力,让他们出入职场十分顺利。用人单位也对该系的毕业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并希望该系能继续保持这种做法,为用人单位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实践证明,对毕业生进行岗前军训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磨练其吃苦耐劳的作风意义重大。我国加入WTO后,经济结构不断调整,致使职业岗位的更换与更新不断加剧,这对求职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教育之一,它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是高职院校的既定目标之一,也是社会赋予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高职院校要努力实现满足社会需要和高校自我发展的双重目标,培养出具有全面职业素质,受用人单位肯定的人才,从而获得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高度认可。
作者:聂莉君 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一)大学生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过程,要求大学生创业者不仅要拥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还要有足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实践训练,向成功的企业家学习,在实践中提升和练就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业能力,然后再去创业,无疑可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和成就感。
(二)大学生创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扩招,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011年为660万,2012年为680万,2013年为700万,2014年已达到730万。大学毕业生数量多,就业压力大,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引起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尽管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但传统就业观念对于大学生影响深远,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把毕业后创业当作除就业、考研和出国等之外逼不得已的选择,缺乏创业的积极性和创业成功的雄心壮志。
二、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基本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采取便利随机抽样,通过网络直接发放问卷,利用微博、微信和即时通讯软件等工具进行相关传播,共收回320份问卷。其中男生153人,女生167人;大一学生125人,大二学生89人,大三学生69人,大四学生37人。调查主要针对艺术院校在校大学生,集中体现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的行为特征。
(一)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情况调查数据汇总
根据问卷设计,将数据分成四个部分进行汇总和分析。第一部分是艺术院校大学生及其家长对创业的认识;第二部分是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了解;第三部分是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看法;第四部分是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对社会、学校创业扶持的需求。
(二)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情况调查数据分析
1.艺术院校大学生及其家长对创业的认识。通过调查,发现320人中220人现在或者毕业后有创业的想法,占总体调查对象的68.75%;而家庭支持的有165人,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有81人,分别占总体调查对象的51.56%、25.32%。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及家长对创业持认同的态度。
2.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了解。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期间接受过创业知识培训的占166人,是总体调查对象的51.88%;专业课教学期间接受过专业创业教育的有197人,占总体调查对象的61.56%;课外实践参与过创业大赛或者创业实践有161人,占总体调查对象的50.31%。由以上数据发现,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艺术院校大学生仅半数对创业有所了解。
3.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看法。通过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占总体人数51.25%的164人了解政府新的有关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在调查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形势看法发现88人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创业困难,占总体调查对象的27.5%,认为形势一片大好的才22人,仅占6.88%,整体而言,有62%的人认为目前创业困难;在调查创业最大的障碍时,有180人选择知识不足,占总体的56.25%;在调查艺术类大学生创业优势中发现有166人认为独特的个性与思维模式是制胜关键,有165人认为艺术类专业特色是获胜法宝,还有167人认为是艺术专业的创新意识,分别占调查总数的51.88%、51.56%和52.19%;但究其至今没有创业的打算的原因,有180人是选择缺乏商业头脑,占总数的56.25%。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艺术院校大学生都有在专业领域创业的想法,但苦于没有商业知识的积累。.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政策扶持需求。在调查艺术院校大学生对社会、学校创业扶持政策扶持需求时,有占61.88%的198人认为政府提供创业培训、指导机构,有占50.63%的162人、占49.38%的158人和占41.25%的132人认为艺术院校应将商业运营、创业课程纳入必修课,建立配套的指导机构和创业网站,并组织或者参加各级商业创业大赛。可见,政府和学校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艺术院校大学生将创业想法付诸实际。
三、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
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创业持认同的态度,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仅半数对创业有所认识且有在专业领域创业的想法。究其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市场的特殊性,艺术院校大学生进入存在壁垒
艺术市场的特殊性,使学生的艺术作品出炉后,往往由于知名度不够而无人问津。很多艺术院校缺乏对艺术专业学生艺商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后难以适应艺术市场的特殊性。
(二)艺术教育多侧重专业教育,忽视创业教育且缺乏良性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尽管我国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但大多数创业教育研究及应用都是从国外引入的,它要适应中国国情与国内大学生的创业需求,还需要一段长期的过程。尤其是艺术院校更侧重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培养,忽视了创业教育,缺乏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指导、扶持和保护等仍是空白。
(三)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空间过于狭窄,实操性较差
学校所提供的实践场所与设备有限,校企型的设计实践结构不够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停留在表面层次,导致学生了解社会需求、行业发展和接触生产实践的机会较少,设计实践机会更少。
(四)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内容空洞
部分艺术院校把大学生创业教育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根本没有创业理念,仅仅局限于纸上谈兵。创业教育课程也仅是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创业策划书撰写注意事项,亦或是创业团队组建及管理等,所有的授课内容都只是简单介绍或者是案例讲解,均没有从创业本身教学,没有商业运作、经营管理,更没有资本、风险和社会价值等相关知识的接入,造成了学生认为“此类课程没用”。
(五)艺术专业教学无法满足创业型人才培养需求
目前,艺术专业教学还是采用大课堂、公共教室授课的方法,大量的实践过程都是学生在课后去完成,直接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违背了艺术教学的过程性、实践性、创新性的规律,变成了单纯理论的教学,遏制了创新成果的产生。
四、艺商衔接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路径
由此可知,艺术院校大学生都渴望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都希望在创业过程中得到专业知识的积累和锻炼。而仅仅当前的创业教育是无法达到的,必须形成完整的科学有效的创业能力培育路径。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并对照国内外艺术院校发展情况研究,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可采取如下路径
(一)开展创业实践训练,形成创业学分制教学模式
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对课程、师资、硬件等条件进行以学生创业能力培育为根本的教学改革。艺术类专业教学开展创业实践训练,采用创业学分制模式,通过创业课程和创业学分模式,将创业学分纳入教学过程,积极辅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模拟创业、创业比赛等,并通过盈利、获奖等方式获得创业学分。
(二)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室
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加大对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室,注重提高创业教育的师资素质,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从事创业教育的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管理等工作,对创业课程教育活动进行规划、组织管理和绩效考评。创业教育研究室可以面向社会聘任专兼职研究人员,主要由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技术专家、政策专家、艺术行业协会成员、法律专家等在内的各行专家构成。研究室通过对艺术市场的政策分析、法律研究、风险投资等内容研究,指导学生在创意概念、策划方案进行市场需求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与人力资源状况分析,让艺术院校大学生在创业道路上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有效的指导。
(三)开设管理、商务类创业教育选修课
艺术类创业教育可以通过开设管理、商务类创业教育选修课的模式,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形成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艺术专业学生剖析艺术市场,增进创业技能,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如开设《管理学基础》、《项目管理》和《商业运作》等课程,在课程上可采取团队合作方式,进行市场调查,形成创意并设计产品,然后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撰写营销策划,并设计出产品推向市场。这种过程式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创业过程中的全部内容,增强了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商业运用能力,诠释了创业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是创业的首要条件。
(四)定义概念创新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概念创新模式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新颖构想、创意、点子、想法进行的创意活动。概念创新集中体现在艺术、装饰、园林、环境和网络等新兴行业,创业者需要独特的个性特征和创业欲望,善于观察周边环境、商业机会,在行业市场迅速占据先机,实现产品宣传、推广和销售。在创业教育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角色扮演、团队模拟和成功经验分享等课堂实践教学,或带学生去创业企业参观、考察的课外实践教学。如此双轨制教学过程不仅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就业者,还培养出具有高素质艺术创作和实践能力的创业者。
(五)积极备战商业竞赛,创建工作室,开展商业运作实践
1.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商业竞赛活动。艺术院校大学生以自身专业特点或艺术创意参加各种商业竞赛,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以其敏锐的艺术视角,独特的创新意识,在各类商业竞赛中获得竞赛奖励,实现创业梦想。
2.创建专业工作室。创业并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所能实现或完成的,它需要组建起互补的团队。艺术院校大学生通过对市场、社会的深入了解,挖掘具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吸引一批有能力、有胆魄、学科交叉的志同道合的人建立专业工作室,通过有效的管理实现创业。
调查中发现,80%以上院校的专业主干课程仍采取传统闭卷考试方式,考试内容仍以理论考试为主。以会计专业为例,专业主干课程沿袭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题型,采取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综合业务题等形式。这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依旧存在差距。
二、职业院校学生评价模式探索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引领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中指出: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要按照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系统确立和更新职业教育观念、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考试评价模式等……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不仅教会学生一技之长,而且培养其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人才。据此,我们在近几年学生评价实践中探索一种新型的学生评价模式———职业达标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研究会计职业标准,根据职业标准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在会计专业学生中开展职业达标考评制度,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达标、职业技能达标、职业资格达标。
(一)评价内容
1.职业道德。职业教育贯彻“能力为本,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会计职业与钱财打交道,故会计专业学生更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我们在学生道德培养过程中,一是建立学生评价手册,分学期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二是建立学生职业道德账簿,详细记录学生在校期间遵纪守法、遵守校规校纪、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拾金不昧、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好人好事,以及与上述方面相反的不良行为,每项赋分,年度汇总,记入学生的评价档案。2.职业技能。根据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就业去向,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具体包括四个方面:(1)会计基本技能,包括点钞、珠算、数码书写、键盘录入(数字录入与汉字录入)等。(2)会计手工核算技能。(3)财务软件应用技能。(4)电子报税技能。3.职业资格。我国《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根据会计法规定和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学生在校期间应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审计、统计等其他同级别证书。
(二)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即由谁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问题。经验证明,评价主体决定着评价的权威性、客观性。《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指出:要逐步建立起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为此,要探讨行业协会、行业企业、政府部门参与学生在知识、技能、职业资格等方面的评价与鉴定,实现学生评价的严肃性、权威性、客观性。譬如:对职业技能的达标评价,珠算项目聘请财政部门主管的珠算协会考核定级,会计手工核算技能通过国家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平台进行考核并自动判分,财务软件应用通过软件考试系统自动评分,电子报税技能通过电子报税模拟系统判定成绩。对职业资格证书达标评价,通过财政部门组织的社会化考试判定成绩。这种以行业协会、政府主管部门、软件系统为主体的第三方评价,保证了评价的权威性、客观性。有些项目如职业道德、基本技能等基于校内评价,专业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应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熟悉社会评价标准,了解行业规范,保证评价的规范性、适应性。
(三)评价方法
1.建立专门的评价机构。以系部为单位成立职业达标考评委员会,根据考核内容设立项目考评分委会。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下设三个分委会,分别为学生职业道德达标考评分委会、学生职业技能达标考评分委会、学生职业资格达标考评分委会。各分委会具体制订项目考评方案,具体包括:考评内容、考评方式、考评标准、考评时间、考评等级等。2.建立评价档案。对每位学生设置一份职业达标考评表,对考评情况进行记录,学生各项目的考评等次可设定为优秀、合格、不合格,由考评负责人根据考评主体提供的有效成绩证明确定。该表平时由考评委员会保管,学生毕业时将学生职业达标考评表,加盖学校或系部印章后放入学生档案,并以此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入团入党、就业推荐的主要参考依据。3.确定评价标准。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来讲,评价标准应结合培养目标、行业规范、职业标准确定。我们可以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资格制定职业标准,逐项赋分,进行达标考核。如:会计手工核算达标条件为能独立完成会计核算的全部流程,会计凭证、账簿及财务报告无差错,书写清晰、规范,项目完整、准确,正确率达到60%。4.实行全过程评价。学生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全过程设计与创新。《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提出: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故此学生评价不能局限于学校,应把学生评价向社会延伸,建立毕业生跟踪评价制度,将学生的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衔接起来,探讨建立学生评价“终身账簿”,伴随学生职业生涯。5.注重个性化评价。虽然评价标准是统一的,但还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张扬个性,发扬特长。具体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尽可能对学生逐个达标,逐项评价;二是对学生某个方面的特长,实行加分制度,总分合格,即为达标。
三、教学改革
现阶段,教育部还没有编制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统一的创业教育教材,部分高校虽然自己开设了一定的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其创业教育也缺乏与其他专业课程直接的有效衔接,知识孤立的存在,导致创业教育效果不佳。另外,国家还没有制定适合我国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没有相关的提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导致我国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
二、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1.加强创业教育相关政策制度建设
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为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提供政策方针支持的必要性,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相关政策方针的建立,积极为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国家应该出台支持和鼓励职业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制度。例如:对于职业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工商机关可以适当简化其审批手续,并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免税等优惠。
2.加速创业课程创建
创建适应时展需求的创业课程是做好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核心和关键。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还没有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我们可以借鉴和引入许多国外的成熟的、先进的模式和做法,以此来加速我国职业院校创业课程的创建。例如,我们可以学习马来西亚的以创业教育为基本导向的创业课程,针对我国职业院校的学生特点,创建相关的创业实践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努力培养出用人企业所需要的具备基本职业技能的优秀人才。
3.大力开展学生创业实践活动
实践是培养学生自我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关键所在。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建设创业园、创业中心、创业一条街等组织机构帮助学生积累创业经验。这些相对真实的创业条件和创业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磨练学生的创业意志,充分地训练学生的创业技能。4.努力营造浓厚的创业教育氛围。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刊、校报、广播及网络资源等各种宣传工具对创业精神进行宣传,收集校友中的优秀创业典型,邀请创业牛人进校为学生做创业经验报告。通过现实中实实在在的创业成功实际来感染在校学生,刺激学生的创业欲望,在全校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创业教育。
三、结语
关键词:高职院校;欠费
由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到2008年底,中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院校)超过1200所,占全国高校总数70%左右,高职在校生超过1300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一半多。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和竞争加剧,学生欠费问题却呈越演越烈之势,导致财务资金周转困难,财务风险不断加大,已严重的制约了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对以下几种高职院校学生欠费现状及原因的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着手提出了对策,以便为学院学生欠费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一、高职院校的概念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职业院校的简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
二、高职院校学生欠费的现状
1.贫困生未必真贫困
以前贫困学生需持有县市级以上民政部门开具的证明,这几年政策放宽了,乡政府、村支部、街道办开具贫困证明学校也认。有些未必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其家长利用不正当手段取得有关组织出具的证明,骗取国家对贫困生的有关优惠待遇,而有些真正贫困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却未能享受到国家的照顾,加上助学贷款不畅,造成贫困生无力缴纳学费而拖欠学费。另外,在院校贫困生认定时,也避免不了包含了学生代表和班主任等老师的“人情”认定。
2.高年级学生欠费明显比低年级多
在我国长期以来智育高居首位,德育次之的状况下,高职生来源不同、素质各异,他们的心理状况和他们所面对的环境都决定了他们交费心理。国家反正没有规定,说不交学费就不能上大学。在学校催得不紧时,能拖就拖,反正对上课、考试没影响。学生逐渐形成了不缴纳学费且心安理得的不良风气。于是就有了“一年级基本不欠费,二年级起逐年递增”,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起了“示范”作用。
3.学院出招,遭遇执行难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高职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普遍比普通高校学生的差。尽管,学院采取公布“黑名单”、不让学生参加考试、不发毕业证等措施,但是随着近几年来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高校毕业人数增多,就业压力大的且困难的社会因素影响,许多欠费学生认为毕业证书暂时用不上,同时,毕业证书网络化治理后,毕业证书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有的学生就以毕业证书遗失或“克隆”一个来取得,即使到了验证部门,因为编号等信息都是真的,也不会出问题,反正本领学到手,无证闯天下。所以不要毕业证书也不交学费,导致高职院校收费困难。
三、高职院校学生欠费的原因
1.国家对高校收费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学费”,《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大学生原则上均应缴费”。显而易见,这仅仅明确了高校学生有缴费上学的法定义务,却没有制订出对故意拖欠学费这一行为的处罚措施,因而造成学生缴费不够积极主动。另外,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个人信用征询体制,国家助学贷款规模偏小,商业银行风险意识太强,银行对学生能否如期还贷感到担心,再加上贷款利息低,手续复杂,管理成本高造成银行对贫困生的贷款积极性不高。
2.院校收费管理制度不完善
院校普遍存在学费管理方面相关制度缺失或制度不配套问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学费收缴管理机制;加之没有实行领导责任制,部分领导不重视,各部门之间不协调配合,同时学校特困生补助机制和勤工助学机制也尚未成熟,导致学生欠费这一问题愈演愈烈。
3.部分学生诚信缺失
虽然我们常说“人无信不立”,但部分学生认为学费早缴与晚缴没有多大区别,缴与不缴对上学也无多大影响。他们把父母给予的用于缴纳学费的资金挪作他用,有的任意挥霍,对缴费问题存在侥幸和逃避心理长此以往,必然造成恶性循环。此外,学校德育也暴露出不符合实际,只顾进行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缺乏诚信教育的弊端。
4.学生就业压力大
2008年11月,由于美国金融风暴导致全球的失业人口剧增,中国的经济更是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面临国际发达城市的高级技术人才来内地就业的竞争,学生就业形式更加严峻,很多学生不能找到正式工作,但欠费比例仍不可避免的呈上升趋势。四、治理高职院校学生欠费的对策
1.宏观方面
(1)建立健全高校收费的法律制度。
国家应出台学生交费的法律制度和学生欠费的惩罚措施,完善学费治理工作,使各高校能够通过正常的法律渠道,对学生欠费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国家应加大助学扶持力度。
1999年我国颁布了《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但是助学贷款大多采用信用贷款的方式,并不是所有的贫困学生都能申请到贷款。从《高等教育法》有关规定来看,虽然提到了国家设立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和贷学基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补助或者减免学费。单就奖学金而言,全国每年资助名额仅有4.5万名,难免杯水车薪。因此国家应加大助学扶持力度。
2.微观方面
(1)完善学院财务管理收费制度和奖罚机制
制定严格完善的高职院校收费管理制度,明确收费流程,是保证学费及时、足额到位的关键。实行亮证收费,并向学生公布收费的项目和标准,以增加收费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物价、教育、财政部门及群众的监督检查。让学生交得明白,交得安心。推行校园“一卡通”,规范学院财务管理工作。通过严格的学生基本情况调查以及校园卡的网络信息功能,不交学费就无法进行学籍注册、成绩登录以及其他活动。通过“被动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确保学校能够及时收回资金,减轻高校经费不足的压力。各部门也可上网随时查询学生缴费情况,实时管理,及时催缴。对学费工作收缴到位的系部、班级、班主任实行奖励,并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对恶意欠费的学生实行收滞纳金的惩罚措施。
(2)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在高职院校中引入社会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从学生入校开始设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并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将学生的信誉表现与其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挂钩。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如开主题班会、专题讲座、专题辩论赛、在校园网上开设专栏宣传、评选“诚信标兵”等,在校园内营造起“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者得益,不讲诚信难行”的校园氛围,让学生懂得诚信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道德底线,是大学生未来立足社会的基础,创业、立业的根本,让学生从思想工作认识到上学缴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自觉履行。
(3)建立贫困生认定机制
第一,新生入学时,学工部就应该根据多方收集的相关信息,做好贫困生档案建档工作,并根据其日常学习生活情况,实施动态管理。第二,建立有效的帮扶计划,采取有效的“减、免、缓、补、奖、贷、勤”等方式帮助贫困生。第三,各部门分工协作,院系、党政齐抓共管,积极向学生宣传贫困受助是权利、上学交费是义务的政策规定。防止由于腐败现象也渗透到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中来。
(4)做好招生就业工作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即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职业教育直接面对的是市场经济的社会,市场经济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充满了激烈紧张甚至残酷的竞争,在竞争中,没有高强的素质是不行,而高强的素质又显然不能简单等于“一技之长”。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利用学校的科技成果服务社会和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环境和实习场所。学生的就业与否,就业好坏直接关系到缴费问题,只有学生能够找到工作,找到好工作,才有能力偿还欠费和国家助学贷款。教育学生认清形势,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念,不断强化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朱新萍:高校学生欠费问题浅析[J].?事业会计,?2005年NO.2(总第94期).
[2]王笑薇唐伟:高校欠费现状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教育导刊,2006年13期.
1.1学校难以高质量实施毕业实习过程管理
毕业实习过程管理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最大难点,实习过程能否管理到位直接决定了毕业实习质量高低。而高职院校在扩大规模的过程中,师资力量明显不足,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学生实习单位分布过于分散,在指导力量、指导时间、指导方式和手段上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也因工作任务而忽略了实习的学习任务,这些因素容易造成毕业实习环节成为学校管理的最薄弱环节。
1.2专业所学与岗位所需不匹配
教师的观念中仍然大量存在沿用本科教学模式和知识体系,了解高职生在企业岗位中的具体应职应岗能力的教师比例较少,具有培养高职生有效形成应职应岗能力的专业教师更为缺乏。学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合理,也使得学生难以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学生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工作岗位所需仍有较大差距。
1.3国家相关政策落实率比较低
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对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实习方面作出了规范性的引导,对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相当多的规定和政策没有落实到位。一是毕业实习中的企业、学校、学生等法律主体关系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二是主体之间的权利和责任规定不明确,界限模糊。三是在相关规定中缺少具有明确强制性的条款,法规常变异为“倡议书”。四是调节工作不力。政府部门之间缺少配合,发挥作用不明显。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对各方的参与缺乏约束,对各方应切实承担的责任缺乏激励和监管制度,对参与各方的利益关系也缺乏平衡机制。
2毕业实习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企业缺乏参与实习的内驱力
除了大型企业对新员工有专门的上岗培训外,中小型企业基本上都在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对新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因为这方面的投入相当于提高了企业的成本,短期内实习生又不能给企业带来明显效益;另外,如果企业投入大量财力和精力培训实习生,形成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后,部分实习生却会选择跳槽,这对企业来说,相当于给其它企业培训新员工,甚至可能是为企业的竞争对手培训员工。在劳动力供给大于企业需求的情况下,企业宁可招聘有工作经验的老员工,也不愿意招收实习生。因此,企业就缺乏对实习生进行高质量培训的动力,而高职院校毕业实习环节的教学效果如果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将得不到保障。
2.2学生管理工作缺乏有效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实习时间至少在半年以上,分布地域广,实习单位多,又多在中小型企业,学校教师现场指导的机率极大下降,一般通过现代通讯手段联系指导,再加上办学规模的扩张,师资力量的紧张,教师指导的学生数多,而且教师在校内的教学任务繁重,专任教师大多数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对远在外地的实习生指导工作往往被忽视;而学生处于企业中,接受的是企业制度的约束,完成的是企业的生产任务,所以,实习生在这期间不太愿意再接受学校的管理约束或以应付的心态对待学校的管理,这往往导致学生管理制度在管理毕业实习工作上失去效力。
2.3学校与企业缺乏深度融合
第一,校企双方没有找准利益结合点。校企合作停留于表面,校企没找到对两方都有吸引力的共同目标,学校主要希望解决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难度,企业接受学生实多是希望为此能够带来劳动成本的降低,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共建、开发教材等方面开展真正有深度的合作确实存在现实难度。第二,校企合作缺乏保障机制。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突破口,已经得到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校企合作的水平也是评估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但从目前来看,从国家到地方层面都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校企合作制度保障和政策体系,所以校企合作表面上虽然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存在的风险还是不容小觑的。第三,校企没有形成可靠的工作机制。政府、企业、职业院校三方至今未找到一个可靠并有效运行的工作机制,无法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和利用,无法发挥整体合力的优势,导致出现各方都有意愿却又各自感叹独枝难秀的局面。政府部门对职业院校用行政指令指导,让学校感到教育管理行政化的压力;政府部门对企业优惠政策的力度并未引起企业的兴趣,又让企业感到社会责任的压力;反过来学校的期望和企业的现实又让政府部门感到压力和无奈。
2.4中介组织作用发挥不突出
行业协会除了为协会成员提供服务外,还通过制订并监督执行行规行约来规范行业行为。行业协会居于社会和政府之间,一方面在政府监督下协助政府管理行业成员,另一方面代表行业成员的利益对抗侵害成员利益的行为,同时加强政府和协会成员间的沟通和协作。行业协会与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职业院校通过加入并利用行业协会这个媒介,实现与企业高质量合作的并不普遍。
3解决毕业实习问题的制度对策
3.1建立完善的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但存在明显不足。在修订和实施过程中,尤其在法律制定的技术上要特别关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在法律效力级别、层次以及内容上完整性、协调性和适用性。尽量减少以政策性文件代替法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政策性文件在职业教育领域所起的作用往往大于相关的职业教育法律,并且成为指导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规范性依据。但政策并不具有法律特定的规范性、强制性和国家意志性,应该尽可能地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不是多变的政策性文件。只有及时地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推动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满足改革的客观需求。完善地方法规,落实条款,才能真正起到推动职业教育的作用。2009年,全国首部职教校企合作地方性法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以下简称《促进条例》)出台。在《促进条例》的推动下,截至2011年年底,宁波各职业院校与10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在路径、方式、内容都不断创新,原来合作培养为主,合作育人,现在已经变成合作就业、合作创业,校企合作形式也多种多样。”陈文辉说,宁波市把校企合作作为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突破口。经过努力,现已初步建立政府引导、院校主动、行业中介、企业参与的“四位一体”校企合作发展机制,为宁波职业教育继续在高位发展奠定了基础。2011年,宁波政府推出了《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实施办法,于2012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宁波校企合作进入立法深水区。宁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也实现了五大转变:一是由学校主动转变为校企互动;二是由校企双方合作转变为政府部门、学校、行业组织、企业等多方协同;三是由“求企业合作”转变为“为企业服务”;四是由学校“关门办学”转变为“开放办学”;五是由松散型合作转变为紧密型联盟,构建起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像宁波这样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法规建设经验,应该得到全面推广。
3.2修改税收政策
目前,国家未有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在税收方面的法律性文件。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07号),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7]42号)这两个政策性文件,对具体税务优惠政策和操作办法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调查发现企业一般都没有实施,规定的优惠政策并没有引起企业的重视,甚至一些企业根本就不太清楚有这样的优惠政策,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税务部门、学校、企业都要广泛宣传和落实这些优惠政策;国家还要在调查的基础上,尽快修改税收政策,提高企业持续参与毕业实习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3.3完善实习合同内容
高职院校实施毕业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建立在学校、企业、学生及家长三方确认的联合培养合同的基础之上,尽量保证实习岗位与学习专业的相对一致性,实现工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避免工学脱节;要保证学生的实习工作不违反国家《劳动法》;要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三方认真参与人才培养工作,让三方共同找到一个真正合作的利益切合点。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毕业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发展。在国家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先在实习合同上寻找比较可靠的保障性制度,以便为毕业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3.4完善高校毕业实习管理制度
(一)缺乏多种类的、有效的形式
现阶段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咨询机构是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两种主要存在形式。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一般仅仅依靠几个心理咨询教师开展咨询和疏导工作,难以实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而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注重心理学知识的传授,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两种单一形式的教育方式未能实现应有的成效。因此,需要更加多样化的心理教育活动形式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中,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二)师资队伍薄弱
由于重视程度不足和资金投入缺失,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现有的师资队伍已无法适应当代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教育需求。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常常由德育教师兼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这些教师多是非科班出身,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经过短暂进修或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后就接受工作任务,导致这些教师在开展工作中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心理学教师的缺乏成为高职院校心里健康教育研究的制约因素之一。
二、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提升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态度决定一切”,而态度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认识到位。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全面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院校领导要提高认识,从源头上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内涵,树立“心理育人”的正确理念,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在学生工作的核心位置并贯穿于学校全局工作之中。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师要转变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使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和途径
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要改变单纯依靠课程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单一形式,要通过进一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自觉参与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例如,相关部门可以不定期开展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宣传教育工作,如专家讲座、主题班会、案例分析等,使心理健康知识在全校学生中传播和普及,引导学生心理正确发展,培养健康的心理及优秀的品质。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力量培养
1.1信息环境及学校教学模式的变化
在传统的信息素养课程教学中,受制于信息设备及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信息检索课程没有设置实践操作环节,只能进行一些纯理论的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师资力量欠缺等状况。使得大学生对信息素养课程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致使信息素养课程的选课人数不多,信息素养教育逐渐被教学主体边缘化。在网络化、智能化教学趋势的变化中,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逐渐普及,大多数大学生基本都拥有笔记本电脑及智能手机等上网终端。同时高校都加大了信息通信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给大学生营造了一个便利宽松的信息环境,很多同学在教室、图书馆、寝室都可以随时进行信息查询。此外学校的教学模式逐渐走向网络化、智能化,很多在线课堂的兴起,培养了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自学课程的习惯。很多高校尝试应用微媒体进行教学,这种模式逐渐被大学生接受,所有这些外部信息环境的宽松使得大学生逐步适应了在智能信息环境下进行课程学习的模式。
1.2师资力量及学生信息素养的变化
近几年随着教师学历逐步提高,教师在课程教学环节中将丰富的信息资源及专业的检索技巧传授给学生,从调研数据中发现,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的教师教授的一些专业的检索方法和技巧都逐渐影响着大学生平时的检索习惯。同时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时,共同学习、互相交流、自我提升,逐步提升了信息素养的专业水平,因此教师学历水平的提高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因素。
1.3家庭教育及社会发展趋势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普及社会智能媒体的推广,现在的家庭教育从小就给学生培养信息意识,同时在信息获取渠道中也无形中助推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此外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速度的增快,很多政府部门、教育行业、商业机构逐步用新型智能化媒体进行服务,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在校大学生在无形中就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信息技能。
2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嬗变
2.1由单一教育模式到复合模式的变革
将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整合,遵循课程的标准和规范,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是目前信息素养课程改革的趋势。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是指授课教师以大学生用户及其需求为中心,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融解嵌入到日常课程学习、生活和虚拟环境中。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将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方法全方位地嵌入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之中,把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通过专业教师与图书馆员协作的教学模式,拓展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4]。
2.2由粗犷式教育模式到精细化教育的改变
随着信息科技与各类课程紧密结合趋势增快,信息素养教育模式逐渐由传统粗犷式教育模式转变成精细化的分层多阶段式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精细化、阶段化的教育需求。同时分层多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也体现出立体化、多元化、合作化、实践化、研究化的特性。不同年级、群体、学历、年龄的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特性构建分层多阶的教学模式,依据学生信息素养的差异性,在课程内容上体现针对性[5]。分层多阶段信息素养教学模式,。
2.3由被动授课到主动推送的改变
从湖北省各层次高校信息素养课程情况调查表分析。目前高校开设的信息素养教学的模式基本为传统的授课模式,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为主,而对学生综合评判及创新能力方面较为忽视。此外教师授课的的模式也是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教师被动的进行课堂教学,双方都缺乏互通交流的机制和有效平台。随着新媒体逐步渗透到课堂教学领域,利用新型媒体,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微时代的信息素养,改变教学主客体的交流瓶颈,也可以提高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完善程度。很多高校都利用APP软件进行信息推送服务。
2.4由分散向集中的演变
进入信息时代,处于众多新媒体交互开放的时代,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必将要由分散、独立的培训体系转化为集中统一的学科教育平台模式。教育方式也逐步转变成经常化、网络化、自主化、多元化[6]。建设科学合理的信息素养学科服务平台是将来信息素养课程模式改革的主流方向。如上海交通大学就利用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学科服务平台的尝试。经过检验,事实表明教学效果及课后反馈让教育主客体非常认可。利用这种学科服务平台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主性、研究性与协作性,从而使得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转变为跨界复合教育模式。
3全媒体时代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挑战与思考
3.1由课堂教学模式向MOOCs模式转变
信息素养教学模式在新媒体日益智能化的时代应尽快适应互联网时代教育环境的要求。幕课的出现正好让信息素养教学借助MOOCs模式得以优化。如图7黄如花《信息检索》课程。采用线上、线下学习活动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可以最大程度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借助MOOCs课程教育模式的优势可以增强课程的参与度,促进对教学成果进行反思,使得教育主体可以教学相长。因此,只有充分利用日益变化的教育新技术、新观念才能使得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跟上时代的步伐。
3.2由单一课程培训模式转变成教学培训体系
信息素养课程一般只有大学才开设,由于课时限制,很多学生并未真正掌握信息素养的基本技能。此外信息素养培训体系并不完善,从小学到高中处于断层状态。因此应借鉴美国信息素养培训模式的经验。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幼儿园及中小学课程体系中,从基础教育抓起。高校教育主管部门也需要制订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及标准的课程体系。此外高校还应该组建教学团队,依托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教学培训体系,成立信息素养教学委员会,进行信息素养职后再培训。多与发达国家信息素养课程进行对接,使得信息素养能全面推广,上升至国家战略层次。
3.3由教学环节融入到学生社团活动平台中
近年来,读书节成为高校图书馆推介资源的一个较为成熟的专题活动,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培训也是推动大学生阅读的外在因素。因此,开展读书节系列活动时,将信息素养培训融入其中,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得信息素养培训借助社团活动,开展更灵活的教育方式。如,我校一年一度的读书节期间,就设置信息检索竞赛环节,通过学生参与,使得学生在信息素养整体能力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4结语
1.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明确学生自主学习主体
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言行举止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学生,因而,教师必须转变填鸭子式的灌输教学方式,树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同时,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做主动学习的好表率。任课教师、教辅人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的通过行为、制度、观念的灌输,引导要转变学习观念,明确学习主体,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个人自主发展的意识观念。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独生子女占据相当一部分,而高职院校中又是相对综合素质较弱,学习主动性、自我控制、自我指导等能力相对较差。因此,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应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引导和教会学生积极主动、自我监控、自我提高等,让学生在三年的高职生涯中学会自主学习,以应对毕业后出去社会的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1.2创建自主学习条件,激发自主学习热情
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逐渐被随时随地的的学习环境所取代。作为高职院校领导必须重视学生学习环境的建设,积极推进和改善学生自主学习场所的环境,例如通过设立学习小包间、计算机室、饮水间、建立无线wifi或局域网等,构建一个现实的学习场所和虚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创建一个舒适、优越的自主学习条件。同时,学工和教学管理部门,根据本部门主管的职能,考虑将学习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适当在品德分和学业分上给予奖励,如学生参加的mooc学习和其他相关考取的证书者给予加分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在校时的自主学习,逐渐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为人、学会处事、学会技能,具备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基本素质。
1.3构建师生互动课堂,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创新
任课教师在课堂上,选取部分章节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或者翻转教学,让学生课余时间完成作业或者将实习实践中学到的带到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互动,鼓励和辅导学生对相关作业进行讲解,然后教师引导,全体讨论,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理论结合实践,即可有效的达到课程教学的任务,又可激发和学习兴趣和学习创新.发挥尖子生的带动作用。邀请专业学习尖子或者优秀校友为学生做讲座,讲述他们的学习心得和成长经历,很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学习借鉴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4专业教学与就业岗位需求对接,增强自主学习动力
为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以催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职院校应当对岗位需求进行调研,结合本校实际,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高素质为本、高技能为重”,不断的完善和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案。结合就业岗位需求,寻求最佳的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完成校企完美对接,实现“校企订单式”培养,让学生感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当前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就业和生存发展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欲望。
2结语
(1)培养同学对复杂现象的洞察力。
数学建模中所涉及的大多数问题一般具有一定复杂性。要对具体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反映问题的实质,就需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建立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并通过数学工具表达出来。例如,在公交车调度问题(2001年B题)中,需要照顾乘客和公交公司双方面的利益,这是一个多目标规划问题,大部分参赛队都把题目中的调度要求“候车时间不超过10分钟,车辆满载率在50%至120%之间”作为硬约束条件,而从出题人、评卷专家和实际情况来看,这些要求都可以放宽,只要抓住问题的本质,转化成单目标规划问题,并给出如何确定调度方案,以及判断方案的优劣的标准,就是一份不错的答案。培养同学对复杂现象的洞察力的有效方法除了经验的传授外,更重要是通过练习,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主动培养对复杂现象的洞察力。包括研讨班,课堂讨论等方式。
(2)培养同学抽象的分析能力。
在数学建模的实践中,能否取得最后的成功,关键是要有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获得也是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使同学们在数学模型的实践中提高抽象的分析能力。在DVD在线租赁方案设计(2005B题)中,要确定商家至少要购买多少光盘,还要使得顾客满意度最大,而这两个问题是互相矛盾的。这就要求参赛者必须先确定一个量,在此基础上求出最少购买量或最大满意度。另外,如果每一位顾客都只能从自己事先预定订的光盘中租借,又要按题目要求“每次皆三盘”,则问题本身可能无解。事实上,在建立了整数规划模型以后,即使去掉上述第一个约束条件,由于目标函数是“使得顾客满意度最大”,在模型的计算过程中也会尽可能考虑到这一约束,因为很显然,从没有预订的光盘中租借是不可能使满意度最大的。
(3)培养建立模型的想象力。
深入事物本质,寻找其内在联系不仅需要逻辑思维,更需要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概括来能动地反应事物的本质。美国心理学家Vinacke特别提出了想象力对思维,特别对问题解决的作用,因而想象力构成对问题研究的实在要素,是成功的关键。在数学建模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参加整个数学建模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同学们在建立数学模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体验探索的乐趣,从中体会创新带来的收获。
二、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数学建模竞赛实践也是十分重要的,包括以下三个主要环节。
(1)综合运用物理学,力学,工程和经济社会学中的相关知识,原理和方法对现实世界的特定对象所提出的实际问题,研究分析其内在机理,寻找反映事物本质的内在规律,并综合运用数学工具加以描述和刻画,即建立与原型问题对应的数学模型。
(2)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对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应用数学软件编程进行数值计算,实现模型求解,并以此来对模型进行检验。
(3)运用已检验的数学模型回答所提出的实际问题对所研究的特定对象进行结构分析,预测等等。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学生参与数学模型的活动,运用数学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对一个数学模型中所提出的原型问题,怎样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接近问题的本质,寻找恰当的方法,从最原始工作开始,分析问题,查阅资料,提出各种方案,发现数学模型的不足和问题,从模型到数据,再从数据到模型,在不断地反复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探索问题,运用知识进行研究的整个过程,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是极有益的,以数学模型的教学为平台,对学生进行科研的基本训练,也是数学模型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四、结语
首先向大学生开设艺术类的课程,进行系统教育。选拔培养师资力量,让一些艺术专业毕业的和具体艺术特长的教师开设选修课,很多艺术专业毕业的工作人员进入学校以后并非担任艺术类的专业任课教师,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还有很多拥有相关艺术特长并且取得卓越成绩的老师都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比如音乐欣赏、美术、书法等课程。
其次,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社团的作用,开展艺术实践活动。艺术类学生团体成为艺术教育最为重要的依托。艺术类的学生团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生艺术团一般都是招收一些有艺术特长的学生,经过专业的授课和培训,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类重要演出和比赛的学生团体,对于大学生艺术团往往各个高校扶持力度比较大,有专门的老师进行管理,也会邀请不同艺术专业的老师对同学进行培训,大学生艺术团是培养具有专长加特长的学生摇篮。第二部分是艺术类学生社团,如很多高校都有的书法协会、戏剧社、街舞社等,艺术类学生社团在学生中是非常受欢迎的,学生们自主开展活动,只要你有相关的爱好都可以成为会员。但是常常缺乏专业的师资,所以社团的成员专业特长不是很突出,但是不可否认从这些社团里也走出了很多优秀的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艺术类学生团体对于医学院校的艺术素质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开展各种艺术类的活动。比如举办各类艺术大赛、摄影书法展、各类艺术讲座、演出等,每一次比赛对于学生来说都会成长,每隔两年的大学生艺术展演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参加一项艺术活动的举措就非常深入人心。教育部每年开展的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都是送给每一位学生的艺术大餐,这样的艺术教育活动效果显著。通过各种艺术教育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在医学生中也不乏各种极具艺术天赋的学生,著名歌手许嵩就是从医学院校走出来的佼佼者,可见一个学校给学生的发展平台是非常重要的。
二、开展艺术教育的保障措施
在医学院校开展艺术教育有很大的难度,主要是医学生的专业学习任务很重,很难抽出大量时间来参加各种艺术类的活动和艺术学习。其次艺术教育成本较大,投入不够,有些活动的开展需要外请专业教师和专家,这样就需要经费的投入。而对于医学院校来说艺术教育常被忽视,在科研和教学中显得微不足道。另外师资缺乏,对于有艺术专长的老师发展空间较小,很多艺术类专业毕业的老师进入医学院都改行做行政人员,专业教师缺乏对学生的艺术教育很不利。改变不足,要采取措施加强艺术教育的保障。
首先,合理地安排学生课程,让学生有时间去参加艺术教育活动。如可以在新生中推出五年学习一个艺术特长的举措,无论是唱歌、跳舞还是书法、摄影,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有个抒怀的途径,辅导员要对学生参加活动采取鼓励的态度,教会学生如何调节艺术活动和学习的方法,要认识到学习一门艺术特长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非凡的作用。
其次,加大对学生艺术教育的投入。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活动的场所、经费及师资力量。对于没有专业的师资力量这一点要有足够的认识,通过外请与内聘教师加强艺术教育。虽然外请教师是加大了投入成本,但是给予学生的一定是很好的教育,鼓励本校有艺术专长的教师投入到艺术教育中,有艺术特长的人员都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帮助学生成长。再次,学校可以成立艺术教育中心。艺术中心将校内有此特长和教育经验的教师聚集于此,专门进行学生的艺术教育,要给这类教师发展空间,送他们培训学习,回校后可以着力学生艺术教育,培养出大批优秀学生。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