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esp理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专门用途英语的全称是:EnglishforSpecialPurposes,缩写为esp。它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设计、开设的英语课程,不同于通用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划分了很多的专业列别和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以及在特定工作环境中运用专业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
二、ESP的特征
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者都有着直接明确的学习目的:掌握特定行业的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以达到阅读和交流的目的;在从事相关职业的时候,通过对专门性英语有的了解和掌握,能更进一步的得到相关指导和最新信息。专门用途英语重在“专门”二字,它是英语基础教学的扩大和延续,是从英语基础能力培养向英语应用技能培养的过程。
三、ESP的国内现状
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高职院校英语教育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高职英语所开设的课程过于宽泛,没有专门拟定的教材,也没有对相关专业进行专业的英语指导和培训。以计算机专业为例,最新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教材都是英文版的,专业术语和用词都是英语,而学生学习的却是大学英语,没有专业英语指导老师,也没有专门的计算机英语课程。而专业英语课程的任课教师也并非专业教师,基本上是由普通英语老师来担任,专业知识不够具体,专业指导存在盲目性,专门用途英语教育与普通英语教育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欠缺和专业理论上与实际的脱轨,在真正步入社会运用于实践之时,高职院校学生并没有相较于本科大学学生的优势。
四、ESP理论对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指导作用
(一)ESP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育的指导作用对于非英语专业人才而言,现在在学校里学习的基本都是统一的课程,我们称之为大学英语。面向的是所有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教材的统一和教师的分工注定了大学英语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意义只在于这是英语基础教育的延生,对于这些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并不能带给他们与专业相关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将ESP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这门课程中,能进一步细化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的掌控能力和理解能力,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有着绝对重要的作用。对于和英语息息相关的计算机专业而言,如果能通过ESP理论,将大学英语细化分类,转为专业级计算机大学英语,无论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还是对于他们作为高职高专学生这一定位,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社会实践中,包括毕业以后的社会竞争中,都能让这些高职高专学生和大学本科学生的竞争中占到绝对的优势。当然,除了计算机英语,还可以分类为机械英语,汽修英语等等,在这个与国际化日渐接轨的必然趋势下,掌握专业技术英语,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工作和进修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ESP理论对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育的指导作用现在一般的高职院校专业英语都有了细化分类,比如英语教育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旅游英语专业等等,这正是ESP理论逐渐应用到高职高专学校的一个体现。但是目前英语专业的分类非常统一,并没有特色专业,这会导致高职高专学生在毕业之后与本科学院学生产生比较大的竞争,却往往竞争力弱于本科专业学生。而ESP理论对于高职高专学院的指导作用并不只在于此。细化英语专业,开设特色英语专业才是高职院校学生具备更大竞争力的手段和方法。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应该更强调实际应用,在本科大学不涉及的专业方面细化和分类,才能让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发展壮大。幼师,护士护理等专业的开展这是适应这一需求的发展结果。
(三)教材选编在目前的高职高专大学的英语教学中,要选择一本适合自己学习和专业的英语教材对于许多教师以及教学管理者来说都是一个难题。教材的选择要注重学生的需求发展,专业要求,同时也要结合当前的专业发展趋势,教学实践。对于能达到这种教学目的的教材,对于每个高职高专大学而言都有各自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在基本的教材之外,自己动手编写教材,是英语教学更加专业化和实用化。
根据ESP理论,乘务英语口语课程应设计成任务型教学模式(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任务型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做中学,在用中学”。JaneWillis(1996)指出,学习者为完成一个“任务”而在活动中以交流为目的(“withsomekindsofcommunicationpurpose”),真实地使用语言(“processthetextformeaninginordertoachievethegoalsofthetask”()Willis,1996)。而这恰好符合ESP理论对教学的要求。乘务英语口语课程以“客舱”为事件发生的背景环境,以情景对话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通过设计真实的场景和有针对性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与客舱服务水平。乘务英语口语的教学内容涵盖安排座位、行李放置、安全演示、餐饮服务、航班延误、特殊旅客服务、道歉、行李丢失与查询、机上娱乐、机上免税购物、紧急状况处理、旅客转机服务、入境手续办理和离开机场等乘务服务流程。这些情景会话的设计,离不开“客舱”这个特殊环境。客舱会话中,所有的交际句型都需要足够的训练才能掌握,而任务型教学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法。
根据JaneWillis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活动以完成任务为目的,任务完成后,教师再灌输语言,并对学生的表现做适当的调整和改正。任务型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运用语言来完成任务。学生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达到准确、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目的。客舱对话为学生再现真实的工作场景,使学生通过承担不同的角色,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从而真正体会、掌握客舱服务对话的内容和技巧,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根据Willis任务型语言教学实施的三个步骤,乘务英语口语课程的基本模式如下(以中国民航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的《民航服务英语口语教程》第10单元DinnerService,Dialogue1为例):任务前活动(thepre-taskphase)。包括介绍话题、激活语言、准备活动等。如介绍餐食服务的基本内容和流程,为学生提供常用的餐食英文名称,如beefwithtomatoe(s西红柿牛腩)、sautédicedchicken(小炒鸡肉)、smokedham(烟熏火腿)以及供应餐食的基本句型,如MayItakeyourorder(?我能为您点餐吗?);Whatwouldyoucaretohave(?您想要点什么?);Whatwouldyouprefer(?您喜欢什么?)(。李春尧,2013)任务链活动(thetask-cycle)。首先,学生分组做“餐食服务”的任务。可以将学生分为主任乘务长、乘务长、头等舱乘务员、经济舱乘务员、实习乘务员等角色,教师则扮演乘客角色。学生以2人为一组,向“乘客”供应餐食。其次,学生讨论和反思任务的完成情况,可以让学生从语言、举止等方面通过比对,总结优缺点,形成口头或书面汇报材料。最后,报告任务过程的收获。
语言分析阶段的活动(thelanguageanalysis)。首先,设计以语言为焦点的活动(languagefocusedtasks),如阅读课本上的关于餐食服务的对话材料(Dialogue1),阅读的主要目的不是向学生教授语言项目,而是培养学生语言意识(languageawareness)。(程晓堂,2004)其次,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之下,学生独立完成活动。学生可2人一组,模拟客舱餐食服务的场景,其中一人扮演乘务员,另一人扮演乘客,朗读对话。教师可以顾问身份,帮助学生弄懂对话中的难点词汇。最后,全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重点交际句型进行归纳和总结。如:I’dsuggestthebeefwithtomatoes(.我建议您尝尝番茄牛肉。);I’msorry,sir.Wehaverunoutofchicken.Canyoumakeachange?(十分抱歉,已经没有鸡肉了。您能换一种吗?);Youorderedaservingoffish,aservingofsmokedham.Isthatright?(您点了一份鱼和一份烟熏火腿。对吗?)。(李春尧,2013)此部分在实际训练中,可以要求学生背诵这些客舱服务的常见交际句型。学生通过自己的归纳,再进行记忆,其效果要比单纯的死记硬背好的多。
学生在上述三个步骤中,应以最后一个语言分析阶段为重点,通过归纳重点语言项目,并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做到主动学习和操练。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是肯定不够的,必须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讨论和反思,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时刻保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凭借个人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多样化地完成同一个任务。因为在实际客舱服务中,对话情景每次都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意味着语言使用上是有差别的。
二、总结
1.1ESP教学的特点
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即特定目的英语,是外语教学研究领域的分支。早期研究者如Dudley-Evans和StJohn(1998)等对ESP进行了各方面的定义,其中Strevens(1988)系统分析了ESP教学的特点,提出了绝对特点和变量特点的区别。绝对特点(AbsoluteCharacteristics)包括:(1)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2)教学内容集中在特定科目、专业或社会活动;(3)目标语言的学习在词义、语法、语义、语篇以及文本分析等方面符合所涉及目标活动中的实际使用情况;(4)此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普通英语而言。变量特点(VariableCharacteristics)包括:(1)针对某一技能集中学习;(2)没有既定的教学法。
1.2ESP教学理念与我国高校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关系
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在某些双语运用程度特别高的国家和地区如加拿大、印度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等教育体系中是主流的教学模式。根据我国教育部对双语教学的规定,“双语教学”课程是指“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及以上的课程(外语课除外)”。由于该定义的界定比较模糊,而我国各个高校根据自己学校师资、生源以及课程开设的情况进行调整,我国高校双语课程教学的实际开展模式并无统一范式。现阶段,我国国际贸易双语课程开展的主要模式有:(1)浸泡式教学法,即采用原版外文教材英文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在全英文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2)采用原版外文教材,以英文教学为主,中文教学为辅;(3)采用自编或原版外文教材,以中文教学为主,专业英文为辅。鉴于学生和教师情况的不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大部分高校往往采用第二或第三种模式。然而,无论是以上哪一种模式,专业英语的学习和应用是双语课程中的关键环节,甚至成为了某些高校双语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基于以上分析,结合ESP教学的特点,关于ESP教学理念的研究的确能够给现阶段我国高校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提供参考。首先,两者都是将专业知识与英语能力两者相结合开展教学;其次,两者的教学目的都是让学生在专业领域能够适应国际化的要求;再者,两者在教学模式上都没有形成既定的范式,均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因此,探讨国际贸易双语课程设计时采用ESP教学理念具有启发作用。
2.ESP教学理念下国际贸易双语课程设计的主要因素分析
课程设计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包括了确定教学目的、学科内容、课程安排、教学方法以及效果评估等多个方面。根据ESP的教学研究,影响课程设计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需求动机、教学资料和教师角色。
2.1需求动机
学习者需求分析是ESP教学的首要考虑因素(Harding,2007)。在ESP教学中,确定学习者需求动机可以分为三个范畴:目标情景分析(Targetsituationanalysis,TSA),当前情景分析(Presentsituationanalysis,PSA),以及学习情景分析(Learningsituationanalysis,LSA)(Dudley-Evans&St.John,1998)。目标情景分析(TSA)指学习者的客观需求,即学习者在目标情景中应该要了解的知识和技能。在目标情景分析中,分析的主要范畴包括:(1)目标语言的使用动机;(2)目标语言的使用方式;(3)目标语言使用时涉及的内容;(4)语言的使用者是谁;(5)使用目标语言的地点或环境。当前情景分析(PSA)指学习者的当前缺失,即学习者所欠缺的知识和技能。在当前情景分析中,分析的主要范畴包括:(1)学习者目前的目标语言水平;(2)学习者目前最急切需要提高的目标语言技能;(3)学习者采用目标语言的交流对象;(4)目标语言学习和分析的地点或环境。学习情景分析(LSA)指学习者的主观欲望,即学习者主观上认为自己应该学到什么。学习者的主观欲望取决于个人认知,因此个体差异性较大。通常情况下,学习者的主观欲望也往往与客观需求相结合。作者对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21名学生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问题包括了自我评价、课堂体验期待和教学效果期待三个方面。其中挑选了有效问卷200份,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对课程开设的客观需求,即TSA维度:(1)双语课程的设置反映了国际贸易行业对专业外语类综合性人才的需求;(2)主要涉及内容与外贸实践有关。其次,当前情景分析方面,即PSA维度:(1)语言水平:被调查对象接受双语教学的时间集中在大三第二学期,已经完成两年大学英语教育,多数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个别通过了大学六级考试,英语水平比较参差,但总体符合双语课程基础要求;(2)专业水平:被调查对象均已完成了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均在大三阶段开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双语课程的开展与其他专业课程基本同步。最后,对学习效果的期待,即LSA维度:(1)81%的学生在问卷中提到了希望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实现语言能力的提高;(2)问卷答案中,被调查对象希望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实现交流的对象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在英语面试过程中与面试官交流表现一定的专业素养,二是外贸工作开展时与外国客商交流顺利。
2.2教学材料
学习者需求分析可以帮助教学者决定教学材料的设计和选择,而教学材料的选择对教学过程的影响至少有三个方面。首先,教学材料决定了学习者将会学习到的语言技能;其次,教学材料对学习者的学习方法产生影响;第三,教学材料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课程采用的教材良莠不齐的现象十分严重。除了教材,真实的教学材料也对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格的真实材料应该符合以下几个特点:(1)跟课程大纲一致;(2)应该反映不同学生的需求;(3)与学生的语言水平相符;(4)曾收到材料使用者的积极反馈。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经济管理类和外贸实践类,这两大类课程的双语教材选择有比较大的区别。首先,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教材多采取国外原版教材,理论论述相对严谨,但需要教师搜集相关的本土化教学材料作为补充;外贸实践课程如外贸实务、外贸谈判等,由于对本土化要求高,而由于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差异,国外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不太实用且难以理解,所以大部分院校采用的是国内出版或教师自编的外文教材。
2.3教师角色
ESP的教学者在教学中发挥了多重角色:教师、组织者、课程设计者、资料收集者以及研究者。为了同时满足这五重角色的要求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者必须参与这些活动的实践。其次,ESP的教学者应该创造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教学环境(Tudor,1996)。为了创造这样一个环境,教学者需要了解教学对象的需求和偏好,准备结合实际运用的教学材料,并构建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渠道。此外,为了使课程的日益更新的知识领域,并且使语言技能跟学习者的专业知识提高相匹配,教学者应该提供实时真实的教学材料。我国高校国际贸易双语课程的教学主力主要分为两大人群:一为国际贸易专业研究者或教师,这一类教师的要求往往需要具备海外背景;二为高校英语教师,兼外贸英语等实务类课程。大部分双语教师对自己在双语课堂中的定位往往比较困惑,主要矛盾包括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传授专业知识点之间的矛盾,各个学生英语水平之间的矛盾,以及双语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学习之间的矛盾等。
3.ESP教学理念指导下国际贸易双语课程设计的策略
明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是课程设计的基础。教师们应该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对课程教学大纲、课堂模式、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面规划。基于上文中对ESP课程设计要素分析在国际贸易双语课程中的启发,结合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实践经验,本文提出以下一些策略:首先,构建以学习者需求动机为基础的任务式双语教学模式。我国国际贸易传统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与双语教学中以学生为出发点的理念相违背。教师们可以运用ESP对学习者需求动机的三重分析法,采用多渠道了解学生需求,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其次,“教产研”三位一体,完善双语教材和教学资料体系。双语教学是普通专业教学和语言教学相结合的产物,它不是单纯以语言能力提高为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平衡两者关系成为了教学中的难题。教学材料作为教材的补充,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等优点。教学者应该与行业变化接轨,尽量采用真实的资料和案例作为教学材料。再者,师资队伍构成多元化,构建课程设计团队机制。由于我国高校双语师资相对缺乏且背景构成不一,可以推行团队课程设计的方法,将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进行有机结合。
4.结语
【关键词】参考文献;NoteExpress;管理软件
一、NoteExpress简介
NoteExpress是世界上第一款多国语言版的通用参考文献管理软件。(以下简称NE)2005年6月,由北京爱琴海软件公司研发推出,为众多研究人员提供了专业的文献信息管理解决方案,受到中国大陆和台湾等地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学者及研究人员的欢迎。NE已经成为中国文献管理软件市场上的第一品牌,拥有绝对领先的软件性能和市场优势。NE围绕科学研究最核心的文献信息,为用户提供了信息导入、过滤、全文下载,以及众多的管理功能。NE的主要功能有:直接检索在线数据库;通过题录信息直接从在线数据库下载全文;多种方式导入题录;建立文件夹对文献进行归类;在Word 中直接插入题录信息,自动生成符合期刊格式要求的文献列表;丰富的笔记功能;强大的批量编辑功能;对保存的题录信息进行、去重。NE与传统相关软件相比,不仅具有良好的中英文兼容力、更高的文献管理效率,而且具有独特的创新功能、辅助资源和发展潜能。NE能够方便地在线检索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并导入题录。NE 2.X版可以在Windows 2000\XP\Vista\7(32位和64位),Windows Server 2003\2008\2008R2(32位和64位)等操作系统上运行:NE2.X版的写作插件支持MS Word 2003\2007\2010(32位)、WPS Office 2010 文字、Open Office写作工具软件:NE 对 TeX/LaTeX 也有良好支持。
二、NoteExpress对学术论文撰写的影响
1.提高研究人员工作效率。传统处理和管理资料的办法,是用Word 或其他办公软件将资料保存到硬盘里,资料较少这种办法有效,资料多了容易出现错误、低效、繁琐等问题;科研人员投稿必须面对不同期刊对于参考文献排列不同要求的问题,传统方法使得引文整理、标注和排序的工作量大、繁琐,并极易出错。NE用批量编辑器在“语言”字段设置汉语语言标识,对数据库中的参考文献重排,使所有的中文文章排列一起,不必逐条修改,节省了人力。NE可以方便快捷地生成参考文献:论文及学术著作等对参考文献格式有严格的要求,如果手工插入引用的文献,仅字体、引文顺序的调整就要耗费很多时间,更不用说不同参考文献格式的调整和校对了,这个过程相对枯燥且费事。这些都需要有一个好的管理工具管理资料。NE具有强大的批量编辑、强大的检索功能,而且多分类管理功能可以帮助你迅速定位,某篇文献。可以方便地建立文件夹对文献进行归类,也可以使用软件中的标识功能对文献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同时,你也可以使用NE方便的为每条文献条目添加PDF、CAJVIEW、超星、doc等格式的附件。书目,手稿,软件以及图片等信息统称为题录。建题录数据库,一方面是为了写作时,能实时插入题录作为文中标引,NE可以将参考文献题录作为文中注释插入文章中,并且在文章末尾按照各个期刊杂志的格式要求自动生成参考文献列表。对于已经插入到word中的引文题录,如果在主程序中进行过修改,只要点击该按钮,文中引文及参考文献索引将同步更新。这样处理既精确又快速。NE安装后,如果计算机上有MS Word 字处理软件,则会自动安装一个MS Word插件。快速定位查找个人数据库中的题录,笔记等信息,使管理更加便捷有效。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是一种良好的科研习惯,可以节约科研工作者的宝贵时间。在同类软件中,目前NE格式化输出速度最快,并有多处贴近用户需求的人性化设计,如可以启动多国语言输出模版,自动按照中英文参考文献的不同要求输出参考文献。通过NE可以方便快捷地对你关心的文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这样你能够快速了解某一领域的重要专家,研究机构,研究热点等。分析结果能导出为txt和csv等多种格式,方便做出精准的报告。NE2.0版本可以对所有字段进行统计了,包括作者、关键词、主题词等等。对于已经下载了大量全文的用户,导入全文的功能可以快速实现将大量全文用NE管理起来,自动生成题录并将文献作为附件,实现文献管理的基本功能。文献题录导入、管理和分析,都能对科研人员的研究和资料管理工作带来方便。NE具有“综述”和“笔记”两项功能。通过“综述”的阅读方式,你可以阅读文献题录尽可能多的信息,包括作者、标题、来源和摘要等。通过笔记,你可以随时记录下看文献时的想法和关于研究的设想,这些信息都与你看到的文献信息关联在一起,便于日后进一步展开工作。NE具有方便且丰富的笔记功能,将NE主程序中选择的笔记插入到word光标停留处,该功能将平时阅读文献时记录的思想火花如日记、科研心得、论文草稿等瞬间产生的隐性知识直接插入word,形成论文成果,而且每篇笔记和原始文献之间可以相互链接,方便随时记录和查阅。可以通过点击题录列表下方的“笔记”按钮查看当前题录所链接的笔记列表。编辑笔记窗口的工具栏上有“插入到Word”按钮,可以非常方便的将该段笔记作为论文的一部分。参考文献数据和笔记的关联方便查阅;该阅读方式提供题录作者,标题,来源,摘要字段内容,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2.规范学术引用。学术界与出版界一般都把学术论著中是否详列注释与参考文献看作是反映学术论著和作者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视其为学术道德和治学态度严谨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编辑对注释和参考文献著录的原则把关不严和作者对注释和参考文献的认识不全面还存在着错误引用、用而不引、不用而引,过度他引,不正当自引和模糊著引等现象。参考文献著录是科技论文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稿件编辑加工中需要经常面对的问题。正确、规范地著录参考文献,重视其时效性、科学性和可读性,是减少编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和期刊质量的重要一环。科研人员撰写论文时,NE可以帮助用户在正文中的指定位置方便添加文中注释,并按照不同的期刊格式要求自动生成参考文献索引。具体方法:先在Word 中点NE 工具条上的“格式化文献”按钮,在弹出对话框中点“格式化参考文献”标签,选择输出样式为“XX”;之后单击“布局”标签,分别设置参考文献标题、参考文献列表的字体字号和对齐方式,单击“确定”,即在论文末尾生成参考文献。在编排论文的参考文献时,你可以随时插入要引用的文献信息,NE会自动生成你需要的参考文献格式。而且如果你改投文章需要调整参考文献格式,你可以非常方便的进行一键转换,这样既提高了写作效率,又符合相关投稿规范。NE内置1600种国内外常见学术期刊、学位论文等文献样式。并且在不断增加。NE支持用户对参考文献索引输出样式的编辑;解决有些期刊要求引用类型的引文和注释类型的引文在文中需要使用不同的格式的问题。如果希望编辑输出样式,让参考文献的文中标引和文末参考文献列表按照自己需要的方式生成,可以通过NE的菜单【工具】--->【输出样式】--->【编辑当前样式】来进行;也可以将自己需要的输出样式要求提在技术支持论坛,由爱琴海软件技术支持人员帮您制作完成。
3.保障信息安全。辛辛苦苦地整理和管理了个人数据库,但天有不测风云,为了尽量减少误操作或其他原因带来的麻烦,或者需要对数据库进行转移,便于携带共享,NE可以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可以进行数据库的备份。虚拟文件夹为多学科交叉的当代科研提供了解决办法,同一条文献可以属于多个文件夹但数据库中只保存一条。修改任何文件夹中的该条题录,在其他文件夹下都会同时修改;删除其中一个文件夹下的这条题录,其他文件夹中仍然存在,只有将最后一条题录删除掉,这条题录才会彻底从数据库中消失。NE还提供笔记回收站功能,点删除笔记时均将笔记删除到NE里的回收站中。以后,可直接从NE回收站中恢复笔记,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用户的数据安全。
参 考 文 献
I. Introduction
The purpose of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i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four skill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with the base of necessary phonetics, large vocabulary and good grammar, But this is not the final purpose. The final purpose is to lot let students be able to use the language.
Why do we study English? If a man is only good at listening and speaking, can we say that he is good at English? No, If a man is only good at reading and writing, can we say that he is good at the language? No, If a student is good at English, he should be able to use the language, both in spoking and writing.
关键词:ESP理论 商务汉语教学 需求分析
一、引言
当前商务汉语教学在理论和规模方面获得显著成绩:
1.理论建树已形成规模。由基础理论(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等)和应用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法)两部分组成的商务汉语教学理论有一定发展;2.教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开办商务汉语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且安排的课程也有所增加。
有关商务汉语教学的一些问题仍有待于解决。如:
1.对学习者基础层次划分不明确,没有区别教学;2.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学习者需求;3.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商务汉语教学对老师的商务基础知识有很高要求;4.关于华裔留学生商务汉语需求的研究较少。
本文在ESR理论指导下对学习者商务汉语需求进行实证研究,从而更加有效地改善教学方法,以提高商务汉语的教学质量。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上海部分高校的华裔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因为高校一般针对汉语中高级水平的学生开设商务汉语课,所以选取的对象主要是汉语中高级水平的留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其中中级汉语水平的问卷35份,高级水平的问卷35份。
(二)研究方法
问卷以Hutchinson和Waters(2002)的需求分析模型为基础,但本文的研究对象与之不一样。对学生需求分析进行了修改,并不是完全按照其模型设置问卷,而是参考了倪传斌(2004)的“外国留学生汉语需求分析调查问卷(学生问卷)”,并考虑实际情况和研究目的,设计了本文的调查问卷。
(三)结果分析
1.年龄结构:≤20岁的占20%;21~25岁的占53%(最多);26~30岁的占12%;≥30岁的占15%。
2.被试者男性为41人,约占60%;女性为29人,约占40%。
3.国别地域情况:欧美居多,占43%;日韩次之,占32%;东南亚占25%。
4.职业背景:学生(占78%)最多,从事商贸(占7%),从事教育工作的(占4%),从事管理工作的(占2%)最少。其中获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有55人,占96%。
5.学习汉语的时间:少于2.5年的有5人,占8.33%;时间为2.5~3年的有19人,占31.6%;时间为3~4年的有29人,占48.3%;时间超过4年的有7人,占11.6%。
6.学习动机及目的:
为研究方便,将“符合”与“完全符合”合并,设为“有学习动机”,并按比例从高到低排列如下:
在这些动机中,“满足父母要求,有利于将来工作和觉得自己是华人”等方面占比重最大,这与他们所处的文化生活背景分不开,反映出他们学习汉语时有强烈的融入性倾向,这些方面与非华裔学生有着本质区别。华裔学生多受家庭环境影响,学习汉语的兴趣较高,且大部分学生的父母掌管家族企业,主要从事旅游、贸易等工作。他们学好汉语后可帮助父母打理生意。
学生自身对汉语的兴趣等内在动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出于兴趣学习汉语,他们的积极性较高,学习也较为认真。学生出于出国留学和了解中国文化的目的而选择学习汉语的人数较少。综上所述,在学生具有强烈学习愿望的同时,家庭等外在因素也对学生的汉语学习起着推动作用。
7.汉语交际情况分析
被试的商务汉语需求由比例高到低排列如下所示:
这个项目在被试使用频率中出现两极分化,前半部分交际项目对汉语需求很大,如“购物问价”“订票”等。后半部分需求很小,如“介绍公司”“参加聚会”等。笔者认为这和被试言语交际能力有关。本次被试学习汉语4年以上的不多,多为学生群体,专业术语虽然在课堂上学习了,但在实践中操练的机会很少。言语交际能力以礼节际技能和生活类交际技能为主。
三、对商务汉语教学的建议
(一)提高教师商务专业知识
一些商务汉语教师并非商务专业出身,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商业知识,以便能给学生做详细解释,这是汉语教师努力的方向。
(二)教材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当前商务汉语教材已经有很多版本,在挑选教材时要符合被试学生的中高级汉语水平,选用相应层次的教材版本。
(三)教学内容引入文化教学
教学内容要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习商务汉语是为了解决商务过程中的交际问题,因此有必要学习跨文化知识。
(四)采取综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要根据学习者的不同特点采取综合的教学方法。
1.会议式课堂教学,能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多互动交流,并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2.辩论赛的教学方式,学生在竞赛中提高商务知识水平;3.商务情景模拟,在这种商务环境下进行师生对话、交流和学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实际谈判水平。
四、结语
本文采用ESP教学理论中的需求分析方法,以Hutchinson和Waters的需求分析模型为基础,通过问卷形式对70名上海高校的华裔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需求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地调查,并分析归纳出被试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根据所得出的结果,提出了一些对商务汉语教学的建议。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T.& 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Mubby 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M].London:Longman,1987.
[3]Pauline Robinson.A practitioner’s guide[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97.
[4]Strevens,P.ESP after twenty years[M].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1988.
[5]程世禄,张国杨.ESP教学的理论和实践[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
[6]HODAN OSMAN ABDI(和丹).商务汉语教学现状及总体设计研究――以ESP理论为依据[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7]廖陈林.在华商务人士汉语使用情况的个案调查――目标情景需求分析理论和方法在汉语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博士论文,
2007.
[8]刘静萱.基于ESP理论研究旅游汉语教材问题[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9]芦薇.商务汉语教材内容评估及编排探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
[10]王建国.ESP RELATED THEORIES AND THE APPLICATIONS TO THE COLLEGE BUSINESS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D].济南:山东大学
博士论文库,2007.
[11]吴洁.商务汉语教材建设问题研究――与商务英语相比较[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12.
[12]王静.基于“需要分析”的特殊目标汉语教学设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5).
[13]王乐.ESP理论对商务汉语的启示[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0.
[14]王敏.ESP理论用于对外商务汉语教学的实用性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11.
【关键词】学术英语 实证研究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034-03
学术英语课程(EAP)产生于1974年,与行业英语(EOP)共成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两大分支。EAP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与语言学尤其是英国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侧重于特定的交际需要语言教学与研究,即“基于学术目标情境认知与语言学需求而开设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而非通识教育(Beseech 2001.xv)”,以研究学生学术交流能力为目的,旨在促进学习者的学术交际能力。Flowerdew & Peacock认为EAP 是“以帮助学习者学习,进行科研,或者从事学术英语教学为特定目的英语教学”。
国内学者曾建彬等(2013)认为EAP教学是指以教授学术英语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语言教学模式,主要是帮助学习者提高专业课程学习需要的语言综合能力,包括学术写作、学术讨论、文献查阅、论文宣读和陈述等各学科和专业通用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研究表明,在许多非英语国家和地区,如罗马尼亚的大学根据所设专业有选择性地开设EAP,新加坡的大学中EAP也是高校英语教学的绝对重点。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的英语教学与专业挂钩,也开设学术英语。同样,国内高校如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也都开设了针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英语课程,旨在规范学生的学术行为,增强科学精神和学术素养,提高国际学术交流水平。早在1978年,杨惠中就已在国内最先介绍ESP形成与发展,但相较于西方国家ESP课程的繁荣发展,中国的ESP课程研究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同时目前国际学术领域各学科的主要著作、期刊论文、研究成果等都以英语为媒介公开发表,而中国学者在学术英语交际能力方面还存在欠缺。大连海事大学老师孙文抗以问卷形式调查了147位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学士论文写作情况,结果发现相当数量的调查对象在领会论文要求、查找资料和英语表达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半数以上的人并未从写论文中得到应有的收获。三峡大学老师刘凌玲指出目前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论文写作水平普遍较低。英语专业本科论文甚至研究生论文存在学生论文抄袭的情况。因此隶属于ESP的EAP课程在国内虽然属新领域,但是毫无疑问,其研究定会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
本研究目的旨在找出中南大学本科生学术英语课程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EAP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试图为推动EAP教学与研究提出相关的可行性建议,为以后EAP课程教学面临或将要面临的问题提供指引。
一 研究设计
1.研究内容
调查采用五级量表以及开放性问题的形式设置了6个大方面的问题: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教学目标;教材使用;教师和教学方法;课程评估和自测以及学生的课程期望。开放性问题主要涵盖受试者认为当前中南大学非语言专业EAP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对于教学方式改革的期盼,专业英语教材及专业英语改革方向上的要求,对授课教师的期盼以及改进建议。
2.研究对象
本调查的研究对象为来自中南大学12个不同专业的不同年级,选修学术英语课程的本科生以及该课程授课教师(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师),共发放问卷35份,回收35份,有效问卷33份。
3.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主要通过问卷量表收集数据。量表采用Likert五级量表形式(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问卷参考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谷志忠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以及济南大学刘红婵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同时考虑到学校的具体开设特点不一等实际问题,在正式施测前邀请课程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最终确定包含25个题项的量表。为确保所得数据真实性,研究者除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得数据外,还设计了开放式问题对学生进行无记名调查,同时在此过程中,笔者还对老师及学生进行了随机访谈。
4.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问卷由任课教师在课堂发放,并充分保证学生回答时间,在学生回答完毕后当场回收,以尽量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和数据的可靠性。问卷原始数据输入SPSS20.0进行统计。调查问卷共28道题,其中1~25为客观选择题,26~28为主观题。分6个聚类:(1)学生课程学习动机及目的;(2)课程教学目标;(3)课程教材使用;(4)课程教师与教学语言;(5)学生课程评估与自测;(6)学生的课程期望。另设3道主观题,一方面为了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中南大学EAP课程的开设情况;另一方面与部分客观题相呼应,使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多角度的互证。
二 结果与讨论
1.信度与效度
根据Likert五级量表的计分方式,每个题项的分值介于1~5分之间,以3分为检验值,3分以上表示符合,得分越高说明题设越符合研究对象自身情况。研究者采用单一样本t检验,以3分为检测值,综合反映出中南大学EAP课程开设总体情况。
显著性(p)值介于.000与.05之间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下同)。
反映出该量表单项总平均分和总分都远远超过检测值,并与检测值呈显著差异(P<0.05)。
2.定量数据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一,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调查显示学生“选择EAP课程主要是为了修学分”题项均值在3分(2.6)以下,而其他几项均值均高于3分,意为学生选择该课程动机完全是主动而非被动。
第二,教学目标。调查结果综合反映出学生们希望通过EAP课程学习提高听说读写综合技能,尤以提高专业的英语水平为最(mean=4.0)。学生希望通过提高专业的英语水平进而提高从事本行业内科研的能力,这与多数EAP教学目标相符。
第三,教材、授课教师与授课语言。教材考量题项设置希望使用的教材,与当前教材评估,调查结果显示学习者更多地青睐英文原版教材(mean=3.6)。而当前使用的教材不论是是由EAP教师在课前选定的,或是沿用前任EAP教师所用教材,抑或是教师自行决定使用的改编自文献或期刊或网络资源,却都符合大部分学习者要求,不论是在内容编排(mean=3.5)还是使用者需求(mean=3.5)方面。至于上课语言,学习者更希望是以英文为主(mean=4.0)。学习者不过于要求授课教师为英语专业教师还是课程专业教师(mean=3.7),他们所期望的是:教师本身英语水平要好,尤其口语要好,同时能够加强个人素养,学识渊博,上课幽默风趣。
第四,课程评估与自测。“ESP教程各异,我们作为外来的评估者并不能为学生设计出高信度和高效度的测试模式,因此对于ESP的学习效果由学生自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他们在ESP课上的收获。”调查结果反映: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习者普遍反映其各方面能力提高了,总体对学校EAP课程赶到满意,同时该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学习者的肯定,“我对该门课教师教学方法满意(mean=3.3)”收到了一定的实效,认为该门修课程的实际效果不好均值为2.7。
第五,学生期望。作为实用性强的科目,学习者强调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mean=4.1),同时希望语言类教师能够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mean=4.0)。由于选课学生英语基础不一,所使用教材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生,因而学习者认为使用的教材难度能够因人而异(mean=4.0),这也在开放性试题中得到了佐证,有同学提出希望能够实行分班分级教学。
3.定性数据分析
开放式问题,12各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各自因专业、需求不同而对EAP课程期望各异。
第一个问题,“你认为我校当前开设的学术英语课程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还存在哪些问题?”33份有效问卷中,18人做了回答,都认为EAP课程开设是成功的。存在的问题则是课堂上学生罕有机会开口说英语,他们希望以后的课程能够更多注重提高口语技能,在写作方面,希望能够熟习整个写作过程及学术要求。
第二个问题,“你心目中的该课程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特点?本门课程教师是否具有这些特点?”有76%的同学认为,该课教师应该具有除流利的口语外,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另有31%的同学则认为是个人素质,比如严肃认真,幽默风趣。在所有这些答题者中间,有近70%的学生认为该课任课教师基本符合自己的要求。
第三个问题“你对改进学校学术英语课程有哪些建议”问题显示,有50%的学生认为开设学术英语课程最好能够联系学生具体的专业类型。
三 结束语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EAP课程以及EAP授课老师持肯定态度,并且对EAP课程具有很高的热情。可以看出中南大学EAP课程总体来说是成功的,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术英语课程过于理论化,不论是课堂还是课下都缺乏具体实践,对于学生来说,理论越是深入,信息量就越大,课程也就越难;其次,由于授课老师为语言类教师,本身是文科,不擅长理工科目,并且因选课学生专业不一,众口难调,因而课程更多地倾向于通识语言教育,专业性不强;第三,开设仅有一个班级的课程,授课对象却涉及多达12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时间安排在周末,4节连上,导致学生因基础参差不齐而参与度不高,课堂缺乏活力,临近期末逃课现象严重。因此,在之后的学术英语课堂中,扩大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术用途英语课程,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类型,英语层次进行分班分级教学,练习学生专业实际,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学术英语教师除了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外还应加强和专业素质培养,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为本科生所开设学术英语课程仅有一个班,并且在调查开始前,已近期末,选修该门课的学生忙于备考专业课,学生时有逃课,因而所能纳入的样本数量较少;同时因时间仓促,未能就当前学术英语课程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深究,未来的调查研究可以再扩大样本,更为全面地了解探讨大学学术英语课程,并能针对问题提出更为广泛的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30~35
[2]韩松、王金霞.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多元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
[3]罗娜.EAP,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领域[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1):85~88
[4]鞠玉梅.国外EAP教学与研究概览[J].外语教学,2006(2):1~6
[5]孙文抗.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现状分析[J].外语界,2004(3):59~64
[6]王蓓蕾.同济大学ESP教学情况调查[J].外语界,2004(1):35~42
[7]曾建彬、廖文武、先梦涵等.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79~83
关键词:ESP,职业学院,会计专业英语教学;
英语是会计专业会计专业的专业知识和英语课程的整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经济,为外国的会计人员将有更大的需求。因此,高品质材料的发展无疑将直接影响到会计英语教学质量。会计专业地位和英语教材提供的会计界的问题有很多的英语教学,但对于高职院校的水平并没有太大的好材料。教学难度太大。现有的会计专业英语教材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在英语基础低的问题普遍存在职业教育学生的目的,因此不能满足会计专业的英语教学高职阶段。教学定位模糊。不从职业取向的教学效率低,导致现有的材料看,学生的语文能力差,无法适应职业培训和实用技能型会计人才。旧的教学内容课余锻炼。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答案基本配置,选择,翻译句子为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和会计实务等练习很少参与的情况下,内容陈旧,应用性不强。
研究英语专门用途英语专门用途英语ESP是为特定用途的缩写。哈金森和沃特斯说,ESP教学首先是一个具体的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英语;二,ESP教学必须根据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需求分析,包括目标和学习需要的分析。丁教授方需要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类型。需要的社区,其中有两个,一是外国政府或其他需要政治目的;第二,社会机构,如公司,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其他需求。高级会计英语教材发展计划对现有的会计英语教材的不足之处,我认为,职业英语教学会计的发展要经历以下五个阶段:在理论的指导1需要在ESP的分析,我认为职业用英文写会计教材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用人单位需求分析。在由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社会对外语技能的需求近年来已呈多元化,专业化的趋势。
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的培训能力,实践能力和实用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创新精神。职业教学ESP需求分析。高等教育需求分析包括ESP学生,教师,高校教学资源的分析。课程发展,解决了前两个英语和会计的优点和缺点科目的问题。第二,我们必须确定的重难点课程学习。再次要明确的教学目标。最后,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第二个是就业为导向。教学中的教材的编写教材,包括会计,会计循环,会计等式,复式记账,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会计信息系统概述等。在教材的难易程度,应遵循由浅到深,从易到难顺序,尽量减少使用长句。课后练习的设计,应该对每个类的重难点,使学生在学习材料,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文字重,难点。 4材料,以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和实施包括以下两点:学生的身体。
关键词:英语教学 服装英语 ESP EGP
检 索:.cn
Abstract :Facing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of practice of clothing English teaching in college, the paper has put forwar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alyzed the causes, and given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Keywords :English Teaching, Clothing English, ESP, EGP
Internet :.cn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服装企业积极活跃于国际市场。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项目使得市场对于既精通服装生产与经营,又能熟练运用服装专业英语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市场的需求,高校服装相关专业在大学英语公共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服装英语课程,相关从教人员也开始了对服装英语教学的探索。然而高校服装英语教学的实践在社会对服装英语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现实情况下仍然步履维艰,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服装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服装英语地位不高
目前高校英语教学仍然以大学英语(也称公共英语)教学为主,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上的最主要目标仍然是希望能达到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过级标准。这对于服装专业的学生而言并无二致。就笔者所在的院校中,学生在入学以后的一年级和二年级四个学期分别开设了大学英语I-IV,每期课程结束考试合格之后,就可以取得3分;如果达到了大学英语四级过级标准还可以获得3个学分。而对于预计仅在第三学年作为选修课开设两学期的服装英语课,学生在通过每学期的学习和期末考试合格之后分别能取得1个学分。有的时候还因为学生选课的人数不够,服装英语课程更本就无法开课。因此,不论是从开课的数量和时间上来看,还是所修课程最终占学生学分的多少上来看,高校的服装专业在英语教学这部分的导向仍然是以大学基础英语教学为主,服装英语为辅。在如今全球经济文化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服装英语的地位在高校培养服装专业人才的方案中地位不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服装英语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以上提到的服装英语课程开课时间短,开课数量少,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能开展服装英语教学教师数量和质量的制约。大学英语公共课程的开设是以各高校的外语学院(系)为依托,教师数量充沛;而承担服装英语教学任务的教师从数量上来说就远远不济。再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承担服装英语课程的教师一般是服装学院的有一定英语语言功底且有意愿承担这门课程的服装专业教师;或是外语学院愿意承担这门课程的英语教师。就此而言,尽管服装专业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由于对英语语言规律的系统学习不够会使他们在英语语言教学方面存在不足,如此易造成服装英语教学的内容仅成为专业课信息拓展辅助课程,这将对于学生在服装专业领域中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毫无帮助;然而,外语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师虽然比较了解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并有相对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但在使用与服装专业相关的教学材料中,由于对涉及到的服装专业的知识缺乏深入了解,可能教学就如同基础英语教学,仍然局限于词、句、语法等语言形式之上的分析,而最终使服装英语失去了其专业性与实用导向性。
(三)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
为了应对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服装专业学生对于提高英语能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然而与之相悖的现实情况却是服装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总体不高。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服装专业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因为有艺考分算在高考成绩内,所以英语等其他科目的成绩分数普遍不高;而在他们大二下期,两年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结束的时候,能达到全国大学英语四级合格的学生人数占不到总人数的一半。在整个大学英语基础课教学中,笔者发现,服装专业学生的性格活泼开朗,乐于也勇于开口讲英语,而且他们对于在英语课程中能接触到的丰富的多元文化知识非常有兴趣,但就是因为他们英语学习的底子薄,所以在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学生对于在第三学年开设的服装英语课程,尽管主观上选修的意愿还是很大,但大多数人会因为抗拒英语考试,或因为不了解服装英语课和大学基础英语课的区别而心生怀疑而不选择这门课程,最终导致有时候因为选课人数不够而服装英语课程无法开课。
二、ESP(专门用途英语)理论及教学特点
ESP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是用来泛指涉及各个专业学科的专业英语,中文译作专门用途英语。
对ESP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早在1980年,英国的Pauline Robinson(1980)就提出:语言本身的教学不是ESP的终结,而利用语言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才是ESP的真正目的; 之后,在1987年Hutchinson和Waters也指出“ESP事实上是一种探讨各种基于学习者需求的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方法。”综合以上各家论述,ESP是一种有别于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即一般用途英语)的教学理念,它把“利用语言达到某种专业目的”作为教学过程的中心;它是具有以需求分析为导向的课程设计,与特定专业相关的内容遴选,与特定专业相关的语言聚焦式教学,和大量借鉴相关专业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从以上的界定可以看出,ESP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不停地在寻找其区别于EGP的立身依据,而在我国现阶段开展的英语教学和研究中,只要提到ESP课程也不得不提其与EGP课程的关系。EGP是ESP的基础,ESP是EGP的应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虽然ESP在其针对性、实用性以及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等特性上有别于EGP,但从教学基本原则上讲,“EGP教学和ESP教学是实现学目标的两个层面”随着近年越来越多的各种专门用途英语的选修课正在逐步成为大学公共英语必修课(实际也就是综合英语课,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简称GEP )的重要补充,并有取而代之的发展趋势,ESP的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在现有的基础上亟待深入发展。
根据ESP的定义以及国内外ESP教学的实践的总结,ESP教学的特点可以概括有三:其一,教学的开展须以学生需求分析为出发点;其二,教学内容须真实,以实用为导向;其三,教师教学须以学生为中心,主要关注学生在相关专业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三、ESP理论视角下对高校服装英语教学的反思及建议
(一)转变观念,重视服装英语课程建设
面对越来越多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对持续了近十年的英语学习效果的质疑,以及对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枯燥乏味的抱怨,英语教学工作者们长久以来秉承的传统英语教学理念值得重新审视。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规定,“专业英语(ESP)课程为必修课,安排在第五至第七学期,学时不得少于100课时,第八学期还可继续安排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专业英语资料翻译、英文摘要写作等。保证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这也已经从战略的高度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服装英语课程,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而应该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后续必修课而存在。高校的外语学院和服装学院应该通力合作,以ESP教学理念的指导,构建出以服装专业学生需求为基础,以实用为导向,旨在加强学生在服装领域内的英语运用能力的服装专业英语课程体系。
(二)集中精力,充实服装英语教学师资力量
教师是教学的灵魂,高校服装英语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学校对教师的培养。笔者认为能承担服装英语(ESP)教学的教师其实应该主要来自于外语学院进行EGP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师。服装ESP教学主要解决的是学生在服装专业领域内英语运用的问题而不是专业问题,因此更需要曾经系统学习过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英语教师而不是精通服装专业的但无法从提高英语语用能力方面给予帮助的服装专业教师。事实上,无论是在英美还是在新加坡、香港等英语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都是由英语教师(EGP教师)承担ESP教学工作。然而,普通英语教师(EGP教师)需要通过努力,尤其是对服装专业相关知识进行概念性的了解和在ESP教学理念的学习方面下足苦功夫,才能实现EGP教师向服装ESP教师的转变。为此,学校和学院应该通过以下途径予以大力支持。
首先,学院之间加强交流。外语学院可定期邀请服装学院的专业教师给承担服装ESP教学的英语教师上课。
其次,外语学院应选派年轻的骨干教师去发达地区进修和学习ESP教学理论和吸取其他地区和高校的ESP教学经验。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学校尤其是外语学院应在教师工作成绩认可,特别是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ESP教师充分地支持。支持英语教师在服装专业以及ESP教学方面的进修学习。职称评定的时候扩展专业论文认定的范围:对于服装专业领域内的论文,服装英语的论文以及ESP英语教学方面的论文予以全面认可。这才能从根基上保证ESP教师的存在和成长,以及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
(三)融贯双重,确保大学英语(EGP课程)和服装英语(ESP课程)的“无缝”衔接
由于服装英语课程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需求分析为基础,以实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在服装专业领域里的英语运用能力为最终教学目标,因此学生在服装英语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的底子薄、学习兴趣缺是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要提高学生对服装专业的兴趣,加强学生在服装英语教学中的能动性,必须做好大学英语(EGP课程)和服装英语(ESP课程)的衔接,做到公共大学英语和服装专业英语两手抓,双边都要充分重视,并实现两者的自然过渡。
首先,第1-4学期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的老师和5-7学期的服装英语课老师都由既是EGP也是服装ESP的教师承担。保持大学英语课程和服装英语课程能更好地融贯一气。
其次,在教学目标上大学英语课程需明确地加强学生实际语用能力的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大学英语课程可大量借鉴服装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比如更多地采用实际操作以及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尽早对英语学习在大学阶段有个崭新的认识,在逐渐熟悉这些以实用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之后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他们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
最后,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上,大学英语课程的评价方式也应该借鉴服装英语ESP课程的评价方式:例如,根据ESP教学理念,服装英语课程评价的内容要求根据各服装专业领域的特点分层次、分重点地组成,因此大学英语也不应该只是以学生通过学习后是否能通过四、六级考试的标准来判断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和衡量学生的英语水平。而最后如何衡量一个服装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英语水平,笔者认为应该是以学生在通过四年的对大学英语课程和服装英语课程的学习中所获得的阶段性评价,最终在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方面给予一个综合评价。评价主体应该由ESP教师、学生甚至相关服装企业参与共同构成。只有通过建立多层次立体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大学英语EGP课程和服装英语ESP课程的融贯相接。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A.K., A. Mclntosh & P. Strevens. 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Longman 1964.
2 章文君, 庞继贤. ESP的特定性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 中国成人教育,2006,(11).
3黄萍主编. 专门用途英语的理论与应用[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4 蔡基刚.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
5马雁. ESP理论视角下的医学英语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探索[J]. 外语电化教学, 2009,(1).
6 戴明忠, 涂孝春. ESP及大学英语教学[J]. 成都大学学报,2009,(2).
7 栾娈. ESP教学理念在航海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航海教育研究,2009,(2).
【关键词】ESP 大学英语 模式 改革
一、ESP极其含义
专业英语的实质就是ESP。ESP是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的缩略词,是与普通用途英语 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相对而言的。 专门用途英语一般分为学术用途英语和工作用途英语。其中学术用途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是指运用英语进行各种学术交流,例如阅读英语文献,撰写英文论文,进行论文答辩,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 工作用途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 或 English for vocational Purposes)是指使用英语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工作用途英语包括学生在求职与应聘,以及行业工作中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全过程。
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今,有很多高校用四、六级来衡量大学英语教学,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大面积应试教学,制造出大批高分低能的“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学习者。大学英语教学受大纲的制约,教学思想相对滞后,教学依然以培养阅读为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适应时展的变化;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和高校的英语教学各行其道,各自为政,缺乏阶段性、层次性和渐进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英语的教育缺乏整体性,造成教学内容重复,从而降低学生的积极性。
三、大学英语ESP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大规模、系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仅仅局限于大一和大二两年,且以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终极目标。大三和大四除了零散的专业英语(主要有专业教师而非英语教师任课)选修课外,学生很少再接触英语。等到毕业时,不少学生反映基本上英语知识已所剩无几。笔者认为英语学习作为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应当贯穿大学的始终,并由普通大学英语课程过渡到大学英语ESP课程,将大学英语的重点放在ESP上,因为ESP教学是连接英语学习与专业实践的桥梁。笔者认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问题是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专业脱节,没有在四年内进行不间断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以及没有在四年内合理规划通用英语教学到特殊用途英语教学再到双语教学的渐进式转换。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英语面临的种种问题,就必须转变传统观念,紧跟时展要求,改革教学模式。
四、大学英语ESP教学改革的模式及方法
1.四年不间断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目前的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包含两大分支: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并非相对立的两个部分,事实上,这两者都具有词汇、句法、语篇等层次上的语言共核部分。通用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基础,专门用途英语则是通用英语教学的扩展和延续。对于四六级考试后的后续英语,有必要通过开设ESP课程来传授与专业有关的因与语言知识和技能,研究英语实用的行业差异,变现有单一的、与社会和学生需求脱节的EGP教学为EGP与ESP教学的有机融合,完善并优化大学公共英语教学。
2.ESP课程设计新方法:
(1)以语言为中心。这是ESP课程设计中最普遍、最简单、也是英语教师最熟悉的课程设计方法,以语言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旨在尽可能将目标情景分析结果与课程内容直接结合起来。它以学习者作为出发点,通过对各个阶段的分析制定教学大纲,再根据大纲编写教材,最后设计评估程序以检验大纲规定项目的掌握情况。
(2)以技能为中心。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是:任何一种语言行为都蕴含着用来生成和理解语篇的技能和策略。以技能为中心旨在抛开表面的语言行为,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的教学目标要做到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两者兼顾。
3.三种课程设计新方法对学习者考虑程度的比较。通过以上三种方法的比较后发现:以语言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忽视了学习者,课程内容的确完全取决于目标情景分析,未对学习者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尽管声称将重点放在了学习者上,但是由于过度依赖情景分析,并没有完全将学习者考虑进去,学习者只是被利用确定分析目标情景需求而已;而已学习为中心的方法变课程设计为一个动态协调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都能考虑到学习者。三种课程设计方法高下立见。
五、结语
ESP理论融合了学英语、学专业知识、训练专门用途英语表达能力“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以ESP理论作为指导,贯穿整个课程开设、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估。用ESP理论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属性,使教学具有针对性,满足目标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在教学中积极探讨相应的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教学中,切实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使毕业生真正适应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撰写是为了保护文献作者的合法权益不被侵犯,也是为了避免作者不道德的表现,参考文献是列在论文的最末尾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教学方法论文参考文献,希望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带来帮助。
教学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1]蔡基刚.误解与偏见:阻碍我国大学ESP教学发展的关键[J].外语教学,2013,(01).
[2]蔡基刚.学业用途英语、学术用途英语及优质外语教育[J].外语电化教学,2014,(03).
[3]蔡基刚.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3,(05).
[4]Jean-LucPenfornis.Vocabulaireprogressifdesaffairesetcorrigés[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5]陈珊.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和设置——基于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6]张雪红.基于中国情景的大学ESP课程模式与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7]谷志忠.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教学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1]李莉.高校多媒体教学的优劣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2):108-110.
[2]王宏.论高校CAI教学[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3):67-69.
[3]陈晓猛.高校多媒体教学的优劣与对策[J].化工高等教育,2005(4):50-52.
[4]黄玲花,屈思敏.传统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比较研究[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1):218-219.
[5]李一梅,熊言林.高等师范院校使用课件教学情况调查及其对策[J].化学教育,2011(10):59-63.
教学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1]吴忠义.对我国体育教学理论的探讨[J].体育科学,1998,(2):25-26.
[2]毛振明等.论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5,(2):78-79.
[3]朱振东.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98-102.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ESP);专业交际学(TC);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18-02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趋势
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确保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的新要求。
教育部基础司制定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和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一般要求几乎相同的目标和能力标准。这预示着英语教学的重点将由高校转向中学,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将逐渐向专门用途英语(即“专业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教学方向转移(蔡基刚2004:22)。新大纲将专业英语(必修课)安排在应用提高阶段,并对读、听、说、写、译等项技能也作了具体要求,使专业英语教学有章可循。
二、ESP的概念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 and Waters 1987),如电子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国际金融英语、新闻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营销英语、学术英语、科技英语、文献阅读、论文写作等,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
专门用途英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国际间的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交往日益扩大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些关于专门用途英语的著作。其中Halliday(1964)在与他人合著的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提出了ESP的概念:“English for civil servants;for policemen;for officials of the law;for dispensers and nurses;for specialists in agriculture;for engineers and fitters.”
到了20世纪80年代,研究ESP的人就越来越多,出现了一大批论文和专著。Strevens(1988)提出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四个区别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上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4)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
三、我国ESP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课程设置混乱
《大纲》要求专业英语为必修课,但在各高校的实际操作中对ESP课程的定位五花八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种不同的分类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又缺少实际的指导意义。至于必修还是选修,任选还是限选更是有很大的随机性。《大纲》要求总学时在100以上,延续3个学期,以确保英语学习的连续性,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大打折扣。有的学校把学时压缩到1学期,36课时以内。有的则简单的认为随便开几门选修课就可以达到《大纲》的要求。还有的学校认为没有开设ESP课程的必要,直接以双语教学代替。
(二)课程目标与实际情况出入大
《大纲》所强调的要培养学生读、听、说、写、译综合能力的要求在具体实施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不少教师沿用的是前任教师的教材和教学法,仍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和翻译有关专业的资料上。大部分的ESP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实用性不强,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并没有把提高英语能力、保证英语学习不断线的期望寄托在ESP课程上,而是通过在课外参加英语口译培训班等方式来提高英语。由此可见,现有的ESP课程的确不能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这样一来,ESP课程不免处于尴尬的境地,既不能满足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需求,又无法和专业课的重要性相提并论。
(三)教材使用混乱
由于没有统一、系统的高质量教材,各高校在ESP教材的使用上处于各自为政的混乱状态。有的学校使用的是由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主要依据前人的经验和自身对课程的理解进行编写,素材大都从网上下载,东拼西凑而成。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严格的质量把关,这样的教材大都质量不高,有的甚至错误百出。有的ESP教师直接选用原版引进教材,虽然质量上得以保证,但难度极大,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造成很大困扰。并且在一些具体实用科目上,国外的情况与国内的情况不完全相同,死板硬套原版教材不符合中国国情。
(四)师资力量匮乏
【关键词】有效教学 博洛尼亚进程 英语课程
本文系2012年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计划项目《中欧特殊用途英语(ESP)课程的课程标准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2JK0285)的阶段性成果。
引言
欧洲高等教育的博洛尼亚进程旨在实现欧洲高等教育的一体化,从而迎接多元的市场化挑战,提升欧洲高等教育的吸引力。该协议要求成员国为高等教育提供跨国学习经历和多语言体验以提升欧洲认同感和就业流动性。以高等教育课程一体化和国际化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成为实现博洛尼亚协议的重要实施方案之一。为了确保欧盟各成员国的大学外语教育水准,欧盟于2001年颁布《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共同框架》(CEF),旨在为欧洲语言教学的课程设计、大纲制定、语言测试和教材编纂提供共同的参考标准。其一体化的初衷是促进成员国高校的合作与交流,但由于欧盟的地域差异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导致其外语教育的层次与内容千差万别,客观上阻碍了一体化战略的有效实施,因此在CEF框架内需对原有外语课程体系作相应调整以适应一体化和国际化目标。
ESP教学模式探究的意义
特殊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课程作为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融合的课程类型极大地满足了外语复合型人才发展的需要,然而由于ESP课程本身专业性强、学科跨度大、学习内容与教学任务以输入性为主,由此对英语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挑战。怎样使ESP教学更有效成为ESP教学的关键?陈晓端(2005)宋秋前(2007)指出“有效”是从效果、效益和效率三方面进行考查:即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了预期教学效果。效益指以相对少的教学资源、教学时间和精力投入获得相对好的教学产出。效率指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之比例关系。结合有效教学理念对ESP教学有效性的探讨试图探寻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1.ESP教学有效性应该具有怎样的效果、效益和效率?有效教学的指导意义在于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技能、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变量作出了规律性的总结,归纳性的描述与有效教学相关的不同影响因素,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人类教学交往过程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是教学的一般性和普遍性问题。而ESP有效教学从学科教学的特殊性出发,研究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的教学有效性,其特殊性体现在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因此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2.ESP教学有效性是对有效教学理念的具体建构和实践。有效教学的理论对ESP有效教学的实践是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二者的结合一方面揭示了ESP教学有效性的客观规律,明确了教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另一方面,ESP有效教学的实践也将丰富有效教学对学科教学的应用,通过对实践的反思、认识的提升,对有效教学理论和知识观、教学观、学习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3.ESP教学有效性探究是以发展的眼光反思当代专业英语课程与教学、一般英语课程与教学和教育价值关系的具体案例。薛忠祥(2009)指出有效教学的意义在于发现促进教师发展、学生进步的教学因素,结合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自我实现的过程。ESP教学的有效性反映的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背景下的教育选择,其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价值追求过程。对价值追求的思考在于对影响ESP有效教学的具体教学变量的批判性思维,即在反思中实现主体价值的更新。这种发展性的反思是价值观念演化和教育变革的根本动力。
欧盟大学英语课程模式
1.欧洲高等教育CLIL课程
对传统的英语语言课程进行改造处于两方面考虑,一是英语课程可以提升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吸引更多跨国留学生;二是博洛尼亚协议要求大学生掌握除英语外的两门其他外语,这势必会减少原有的英语课程,因此只有选择以英语语言与学科内容有机结合的课程才能弥补英语课时数减少的损失,同时又不至于降低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在课程模式上欧盟国家根据国情差异分别开设内容依托式课程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CLIL)与特殊用途英语课程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SP)。内容依托课程起源于早期的侵入式教学(immersion),尽管两者都是双语教育,但CLIL更注重促进学科与语言交融,更强调保留不同的语言和通过语言工具实现学科学习。学界将CLIL课程按教学难易度分为主题模式、辅助模式、侵入模式和课程模式,其中前两项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相对较低,可以进行简单的双语教学和语言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合作教学,后两种模式则要求教师同时具备语言与专业知识,能胜任语言与专业融合的课程。在欧盟高等教育一体化进中,由于北欧和德国英语基础相对较强,其英语课程大多选择CLIL课程以完善本国高等教育英语课程体系。这其中,德国、荷兰和丹麦大学中英语开设的学位课程分别占学位课程的5%与15%,特别是荷兰和丹麦更倾向于开设此类课程以提升本国高等教育的兼容性。另外在瑞典的课程实践表明,CLIL课程在研究生阶段开设比本科生阶段更具针对性,学科教师在这一阶段也更愿意与语言教师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教师的合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与潜在的大学学术文化,在现实中的教学合作案例有限使得内容依托课程还比较理想化(Fortanet & Raisanen 2008)。CLIL课程对学生的外语水平,教师的教学合作和教学内容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且课程目标与内容本身强调知识学习,其课程难点往往取决于具体学科知识而非语言形式。现有研究表明即便是在英语基础较好的国家,此类课程在大学阶段的开设也尚处在摸索阶段。
2.欧洲高等教育ESP课程
特殊用途英语ESP课程与CLIL课程的起点都是将语言学习与学科学习有机结合,但在课程目标上与CLIL课程以学科知识学习为主不同,ESP课程更强调语言学习。目前欧洲高等教育体系中ESP课程分为商务英语课程(BE)、学术英语课程(EAP)和科技英语课程(EST)三种。
⑴商务英语课程是开设最多和分布最广的ESP课程。欧洲各商学院一直以来就有开设商务语言课程的传统,加之欧洲一体化进程和全球化浪潮使BE课程需求大增,这也为其他ESP课程的产生奠定了基础。Fortanet & Raisanen(2008)调研发现在本科阶段,BE课程主要以口语对话语体和口头陈述技能为主要突破口,其中意大利、西班牙与法国的课程还增加了听力与阅读技能。在研究生阶段,BE课程更为专业化,更关注书面交际和翻译,其中荷兰和瑞典的课程还包含语体分析训练等内容。
⑵学术英语EAP课程以书面语体、文本和学术规范与学术学习技能为基本内容,主要针对论文书写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具体语境,其在大学阶段的开设也比较普遍。尽管EAP课程可以结合不同语言技能,但在教学实践中EAP课程集中在学术写作技能。其中芬兰与荷兰在本科与研究生阶段开设有独立的EAP写作课程,旨在帮助英语能力不足的学生提升写作能力。而其他许多国家仅在博士阶段开设了相应的EAP写作课程和口语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论文撰写与表达能力,兼顾国际会议的交际能力等。Fortanet & Raisanen(2008)等学者认为鉴于目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有必要将此类课程下移至硕士阶段以有效衔接研究生英语教学。
⑶科技英语课程EST是欧洲大学几乎所有的理工类专业都开设的语言课程,主要侧重书面报告和口头陈述技能的训练。与传统的EST课程在内容上偏重术语翻译不同,语言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合作及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开发使此类课程更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和前瞻性。Fortanet & Raisanen调研发现在法国和西班牙,此类课程一般独立于学科课程开设、学科教师与语言教师合作有限。在德国,此类课程依然以传统的术语学习与翻译教学结合,而在瑞典,此类课程主要关注语篇分析,包括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等。此外,EST课程还特别注重特殊用途科技文写作,如说明书、产品手册和科技报表等(2008)。在博洛尼亚进程推动下欧洲高等教育英语课程由单一的语言课程转变为以学科内容与英语融合的CLIL和ESP课程,鉴于CLIL对外语水平要求较高,此类课程在北欧国家和德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大多数国家为了语言与专业衔接和本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化与国际化选择开设ESP课程,且侧重不同的语言技能,随着学生层次与需求变化而调整,在课程类型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对欧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分析
从ESP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教学内容与手段和教师合作与反思的不同方面统筹考虑兼顾ESP教学的效果、效益以及教学的效率问题进行建构。在深入探究的其取向、特征和策略后,可以得出三点启示:
1.ESP教学的有效性体现教育过程中以学习者学习需求为出发点的课程理念,体现动态的课程与教学观,统筹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深化了ESP教学有效性的内涵。传统的ESP教学仅立足于从语言教学描述性知识出发探讨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忽视了从程序性知识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动态适应,缺乏从教师素养、教学环境、学生发展等多角度的全面分析。将有效教学理念融入ESP教学丰富了ESP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发展了ESP教学有效性的外延,建构了ESP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概念。
2.对ESP教学有效性的理论建构将为进一步开展ESP教学的实证研究提供科学合理的评价工具。传统的教学有效性注重学习成绩的量化考核,缺乏对教学生态体系中课程、教学、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的整体考量,功利性、片面性表象严重。ESP有效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满足学生需求为根本,综合考虑教学的效果、效益和效率,使教学有效性评价多元化、科学化。
3.通过对ESP有效教学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专业能力不仅要求ESP教师具备语言知识,同时需要拥有一定的专业学科背景,在教学实施中需要具备多重的教学技能,通过不断反思促进专业发展。
欧盟高等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启示
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提出使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进行教学,并力争在三年内达到本专业所开课程的5%-10%。尽管该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但各地各高校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尝试从未间断。清华大学自2010学年起将英语课程分为EGP与EAP两个模块,其中本科一、二年级学习通用英语,三四年级学习专业英语或双语课程,其内容涵盖学术听说读写和科技英语等。尽管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在个别学校进行了尝试性改革,但这些个案不能掩饰我国在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方面同欧洲国家相比在课程与教学上存在差距,具体表现在对专业英语课程和内容依托课程缺乏足够重视,没有形成指导性的宏观的课程大纲与教学理念,导致在课程与教学上出现各校各自为阵,以及在教师配备、教材、教法与评价中的无序状态。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首要技术性难题就是以英语为本体的国际学术语言规范,由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SSCI和A&HCI数据库90%是英文期刊,这客观上导致我国大学科研论文与成果被国际认知的程度先天不足。因此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英语读写能力为基础,以阅读学科前沿文献和撰写学科论文为具体内容的英语教学效果的支撑。
综上所述,英语为学者、教师和学生流动与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欧盟一体化进程中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为其英语课程变革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课程改革一方面扫除了课程设置的技术瓶颈,使欧洲各国高等教育一体化和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增强了其地区吸引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课程体系的调整势必影响原有的课程结构,教师配备、教材和评价方式的转变,从课程制度确定到实施,其调整与重组往往需要若干年的反复与实践。欧盟的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英语课程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其一,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首先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其中大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是体现教学学术和科教融合理念的具体措施,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应以建设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地改革现有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以此作为高等教育战略调整的重要步骤。其二,欧洲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各不相同,语言教学条件千差万别,这对于同样是高校众多和外语教学环境各异的中国高等教育英语课程改革无疑提供了有力的参照,目前学界对此类课程对高等教育的促进作用和外语教学的积极影响已基本形成共识,笔者认为我国应尽快形成国家层面的CLIL和ESP课程指导性政策,将分散的各校实验性探索上升为宏观指导下的课程改革,提升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整体质量与层次,夯实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Fortanet, G. I. & Raisanen, A. C. 2008 ESP in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Marsh, D. & Wolff, D. 2007 Diverse contexts-Converging Goals-CLIL in Europe. Frankfurt: Peter Lang.
[3]Paltridge, B. & Starfield, S. 2013 The Handbook of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West Sussex: John Wiley & Sons Ltd.
【论文摘 要】 本文以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理论依据为出发点,调查分析了这一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重点从课程设置、师资、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改革方案,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以下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学科或职业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培养目标或特殊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ESP教学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成为英语教学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同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和经济国际化和信息化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也呈多元化的趋势,开始关注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这意味着当前外语教学的重心将转向ESP教学。
ESP教学属于一种高级外语教学。大学英语的教学也正在实现从单纯的语言知识的输入到全面地培养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转变。ESP的学习者一般已经掌握一定的外语语言基础知识,在理解一般的外语文本方面已不存在障碍。他们学习ESP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在这方面,大学基础英语教学课程教学已无法满足他们的语言学习需求,只有在ESP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有效引导和培训,才能使学习者掌握综合英语能力。
一、ESP教学理论依据
ESP教学主张最早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域理论,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理论内涵包括:语域分析目标环境分析、语篇分析、技能与策略分析和以学习为中心五个方面[1]。ESP教学不仅探讨语言的表层形式,语言使用中的思维过程,而且聚焦于如何高效地将语言运用和语言学习结合起来。关于ESP,研究者们首先都强调了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在ESP教学中的首要地位,即ESP就是一种建立在“强调学习者需求的首要地位,并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上的英语语言教学活动。ESP教学理念及方法在上世纪70年代就被引入国内,并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虽然我国ESP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二、ESP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我国目前的高校ESP教学仍然是考试制度制约下的教学模式,目前在进行学习者需求分析时却往往局限于考试、升学等的需求,局限于学习者语言需求的范围,这使得ESP教学中选用教学材料的重要标准放在那些句法、语法、语篇结构以及与特定用途相适应的语言材料,导致ESP教学过分注重语言内在的因素而忽视了语言的外在因素尚处于单纯的语言教学状态,没有重视学生接受ESP教学的真实需求和充分认识ESP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课程仍然以词汇和语法为主。缺乏跨文化意识,导致语言学习与文化教育的脱节,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满足于简单的语言知识传授而忽视学习者文化知识的培养。
教育部新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预示着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心逐渐向ESP方向转移。课程要求给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提出基本的框架,强调了大学英语教学向专业化发展和实用性。梁俭在他的“国外ESP发展与现状”一文中就指出:“传统的通过日常普通英语或文学英语的教授方法既费时又不能针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并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ESP教学的普及能促使学生能够按照个人的能力、个人的潜力、个人的特长与志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和长远发展的目标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选择,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和表现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条件。
2、由于大多数ESP学习者已经在学校或培训班经过数年的普通英语教学并曾经较广泛接触过英语国家文化,已具备了较好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文化基础,ESP作为一种高级的专业语言教学,其目标就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语言教育,也不能仅是泛泛的文化知识普及,而是要将语言和文化教育融入到本专业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培训之中,使ESP成为高级专业人才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实践中有不少学校采取语言与专业分离授课的方式,将专业知识交给专业教师以中文讲授,而英语应用部分由英语教师完成。这种做法违背了语言作为载体应与所承载信息同步输入的自然属性,实践也证明,分开授课减少了语言实践机会,是与ESP课程目标相背离的。还有的学校采用跨系选修的方式,让学生去相关专业修习相应的课程,以学分制作为控制手段,这样做会导致教学效果难以控制。
为了对ESP英语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进行准确的定位,我们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某2009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班3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75.23%的学生希望通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熟练运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68.26%?的同学认为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后应开设ESP课程。从学生的需求来看,在通过四级考试的基础上,为学生开设ESP课程,既为他们以后成为应用型人才,也为他们毕业后能应用英语从事专业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策略
1、开设大学ESP教学的时间
尽管高中英语教学水平大幅提高,但普通院校学生的入学英语水平不能与重点院校相提并论。这类院校目前不可能学生一进校就大规模开展ESP教学。但随着学生入学英语水平的逐渐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肯定是“较高要求”而非目前的“一般要求”。因此,比较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将ESP教学放在第四学期进行。假如允许学生在进校后的第一学期参加四级考试,第二学期参加六级考试,那么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就可以开设大学ESP课程。
2、课程设置
根据不同类型大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社会需求,结合专业与语言两方面来分级别、分层次进行课程设置。基础好的学生若通过英语水平考试或四、六级考试可送学分,并且只要一个或两个学期学习基础英语课程,剩余学分可通过选修课程获得。积极开设一些适用面较广、带有共性的选修课程,如中高级口语、时事英语、应用文写作等,作为过渡性课程为专业英语课程做好准备。
3、改变教学模式
ESP课程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新领域的专家,而是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有机会了解不同专业或职业背景下如何能运用其掌握的语言技能最有效地传递信息,完成沟通和交流。尽管ESP教学要尽可能突出语言应用实践,但以语言课形式出现的ESP教学很难做到与专业场景的完全吻合或高度相仿,此时有必要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保证教学目的的贯彻和教学内容的实施。计算机网络为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渠道和空间。借助计算机网络,学生可以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联系起来,教、学与用做到连接不间断,这样也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网络为教学内容提供了动态的资源,它的时时更新和内容的丰富与全面是课本教学所无法相比的。
任务型教学在ESP课程中的应用会给学生创造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一个好的任务可以启动学习者自然真实的语言互动,注重话题引入、交流互动、案例分析等环节,课内开展专题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组织相关实践,创设真实语境和设计真实任务,增强学生对专门用途语言的语域、语体、专业知识、语言技能的感知和内化。学生能充分利用教材,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和表达自己的思想,积极思考,学会与人沟通,与同伴能合作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ESP作为一种高级的专业语言教学,其目标是要将语言和文化教育融入到本专业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培训之中,使ESP成为高级专业人才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必须及时了解、掌握相关领域国际教育动态,借鉴有益经验,将文化能力的教育内容纳入ESP课程体系之中。只有严格按照国际教育标准,才有可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HallidayM A K,Mc Intosh A and Strevens P.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 Longman,1964.
[2] 杨惠中.国外科技英语教学和研究动态[J].外国语,1978(3) : 48-51.
[3] 范谊.ESP存在的理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4] 伍谦光.介绍国外ESP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兼谈如何改进我们的英语教学[J].现代外语,1980(4) : 55 -671.
[关键词]ESP;医学英语;医学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7-0166-02
医学英语教学是医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生学习医学英语,不仅有利于其阅读外文医学文献,了解最新医学动态,同时也为其未来工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们也应看到目前医学英语教学的不足。ESP理论作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指导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弥补现有的不足,使医学英语教学的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1医学英语的特点
医学英语(Medical English)作为服务于专门领域的专业英语有其自身特点并与普通用途的英语(General English)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首先,医学英语的词汇大多源于拉丁语或是希腊语,其词汇语义更加固定,一词多义情况较少。其次,在语法结构上,医学英语中包括两个从句以上的主从复合句的应用较多,并且多使用被动语态、非谓语动词等用法,结构相对严谨。再次,医学英语注重陈述事实过程,较普通英语来讲医学英语不具备感彩。医学英语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工作与普通英语教学工作不同,不能完全照搬普通英语的教学思路,应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2ESP理论及特点
ESP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的缩写,也就是“专门用途英语”或“应用英语”,我们通常所提到的如旅游英语、商务英语、财经英语、医学英语、工程英语等都属于ESP的范畴。ESP的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其具备以下特点:首先,ESP的学习者多为从事某种专业的专门性人才,如工程师、企业家、医生等,或是正在接受相关领域培训的在校学生及各类人员。其次,ESP学习者多把英语作为一种手段或工具来学习,以进一步辅助其专业领域的学习。
3以ESP理论为指导的医学英语教学改革
3.1教材方面的改革
教材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是落实教学方针的具体体现,可以说,教材的好坏与否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优劣。然而,我国现有的许多医学英语教材却难以满足医学英语教学工作的需要。其问题主要体现在现有教材编写及内容的单一化。现有医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思路更多的还是照搬普通英语教学的思路,以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要求作为编写的指引,内容以文学类文章为主,编写组成员多数都为国内外普通英语教学领域的专家,医学领域专家的参与不多,这就直接导致编写出的教材与普通英语教材区分不大,医学专业性不强,医学生对于医学英语课程学习兴趣不大,很多学生反映,医学英语课就是变相的大学普通英语课程。对于以上这些现存的问题,我们可以从ESP理论当中找到答案。根据ESP理论的要求,专业英语的教材应当尽量贴近专业实践,以专业领域相关内容作为教材编写的主导。按照这种要求,我们可以在未来的教材编写工作当中,多邀请一些医学教学领域的专家,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在医学英语教材中同样体现医学教学的特点。教材内容上,我们可以以医学基础知识作为铺垫,参照学生的反馈,逐步向更为专业的医学知识过渡,这样不但能够吸引医学各专业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为承担医学英语教学任务的任课教师提供很好的切入点并为未来更为专业的教学工作提供适当的缓冲。选材上,我们可以收录一些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体裁突出多样性,选材内容突出典型性、实用性,既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医学英语的能力同时也能使医学生熟悉外文医学文章发表的写作方法,为他们未来医学论文的发表奠定基础。
3.2授课教师改革
教师是医学英语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医学英语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实践者,是医学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英语教学的师资问题是医学英语教学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解决起来难度最大的问题。“ESP教学的引进给学习者、教师等都带来了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要求更多的教师、更好的教师”[1]。现阶段从事医学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多数为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他们虽然有很好的英语语言能力,但对于医学方面的内容却知之甚少。很多教师在实际的医学英语教学中,对于医学内容的讲授太过流于表面,很难与学生在医学专业领域中进行互动,甚至有些教师“谈医色变”。这不但会极大地挫败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积极性,同时也会严重影响一线教师授课的热情,很多医学英语教师感觉难以找到教学发力点。现在有些人呼吁由一些英语水平比较高的一线临床医生来充当医学英语授课教师的角色,其出发点在于临床医生不存在医学知识壁垒,同时又有很好的英语词汇及表达能力。此观点看似合理,但是在实际实践过程当中却存在很多问题。临床医生往往能够很好的用英语讲授医学专业知识,但他们的英语口语及书面语表达的准确性却仍然有待提高。我们更应当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早已经不仅仅是关于人体研究的科学,它更是联系到整个社会方面的一门综合学科。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剧,对于一名优秀医学生的要求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掌握良好的医学专业知识本身,更包括要了解其所治疗的病人的背景信息,甚至是其从业国家的背景文化知识。很显然,外国文化领域的知识此时就成了临床医生的短板。由于英语学习的特点,英语教师在学习期间都专门学习过外国的历史文化知识,其中大多数人有过海外学习和生活经历,对外国文化、生活有着切身的体会,他们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优势,给予医学生更多的补充。ESP理论认为,ESP教师不应该成为用英语教授专业课的教师。我们应当将临床医生与现有的医学英语教师加以整合,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将医学英语的教学工作分为两部分,涉及医学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可以多由医学英语教师承担,而医学专业性较强的部分可以多由英语水平较高的临床医生承担。同时,我们还应加强两部分任课教师的内部交流,多组织教师间听课,互相学习对方领域的知识,逐渐丰富知识储备,最终达到教师全面授课的能力。在合作式教学中,不同教师可承担不同专题,教师间取长补短,合作共赢,既发挥教师的特长,也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2]。
3.3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ESP教学理论,专业英语教学是以专业知识为内容的语言教学,对学习者的多感官的同时激发训练,应比单一激发训练有效;学生的积极参与要比被动跟随有效;练习和训练更比单纯听课有效[3]。我们在教学方法上也应当依据ESP理论进行相应的调整。过去的医学英语教学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由英语教师充当课堂的主导者,学生作为“跟随者”。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不利于授课教师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ESP理论强调“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和重点。教师在课堂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中,教师可以定期为学生布置一些与医学英语相关的作业,由学生以小组形式先进行讨论,课后搜集资料,之后课上做相关汇报。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不但会使医学生对于医学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更能够通过学习了解最新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很好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医生的从业特点设定某些特定场景,比如问诊,查房等医疗环节,由学生扮演医生和患者,进行医患交流。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潜移默化中把医学知识与英语语言技能想融合。
4结论
ESP理论与医学英语教学的结合既是ESP理论进一步丰富发展的需要,更是医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应当转变原有的医学英语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在医学英语教学中体现医学教学的特点,既能够丰富学生的医学专业知识,同时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为国家培养出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Strevens,P.The learner and teacher of ESP[A].In Dick Chamberlain and Robert J.Baumgardner(ed.).ESP in the classroom:practice evaluation[C].Modern English Publication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British Council,1988.39.
[2]王艳.探析ESP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ESP研究,2010(1).
[3]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