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平台;模式
一、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
当前,新经济、经济全球化、管理科学化都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和手段的,这就要求我们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必须溶入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进行经济管理模型的模拟分析或过程模拟,对实际中的经济管理类进行预测、分析和应用是理论应用于实践之前来检验理论的最好手段。计算机实验室配备相应的软件能提供模拟真实条件下的经济管理运行环境,这些模拟环境能够帮助学生比较及时、准确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二、建设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
1.建立良好的实验教学硬件平台
经济管理类应用课程实验教学的模拟环境多数是基于计算机局域网的,因此需要对实验室的网络进行统一规划,选择最优的硬件配置,合理设计网络,优化网络服务器资源,加强网络的安全性,建立良好的实验硬件平台。
2.建立功能完善的实验教学软件平台
经济管理类应用课程实验教学是使用经济管理类应用软件和模拟软件进行的,不仅要重视实验教学硬件的建设,也要加大对实验教学软件的投入,否则无法进行实验教学,也很难充分发挥硬件设备的功能和作用,造成硬件资源的浪费。在软件平台的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大实验教学软件的投入,用于购买一些比较成熟的实验教学软件;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自主开发实验教学软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应在教改项目立项中给予资助。
3.建立全面的实验教学辅助环境
(1)建立实验辅助教学环境。建立实验教学网站,将备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各实验项目的设计、实验数据、操作手册等放置在实验教学网站上,方便学生实验,极大地提高实验的效率(2)建立开放实验环境。首先建立实验开放的环境,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以外的计算机上进行实验;其次,建立开放实验的环境,设计一些选修实验项目,业余开放实验室,提供给有能力、感兴趣的学生选做。(3)建立实验管理环境。开发实验教学的管理平台,一方面加强各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的教学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实验内容的管理。(4)建立实验考评环境。制订各实验教学课程及实验项目的考评方法和标准,对学生实验的效果进行全面、公正地考评。
三、构建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
1.创建经济管理实验中的学习型组织
在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中创建的学习组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持续的共同学习,发挥个人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与组织成员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教训,使实验效果更好。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应以教师为主。
建立经济管理类实验学习组织有以下几个步骤:(1)由教师协调动员成立知识组织;(2)调动组织的能动性;(3)强调学习的可持续性;(4)加强学习的互动性;(5)建立交流制度。
2.建立用于知识交换的网络平台
建立知识与信息的共享网络。主要有两种:(1)物理网络,(2)虚拟网络。物理网络主要是局域网的构建和互连网的接入。它是知识交流与共享的物理基础。学生通过网络完成电子商务实验协调化操作,并利用网络交流经验教训。虚拟网络是指在学习型组织中,进行实验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分工协作,遇到问题相互帮助,取得成功知识分享的个体沟通网络,是人的网络。两种网络是建立知识管理为核心实验教学体系必不可缺的。
3.集成知识管理工具与实验工具
经济管理类实验工具包括网上交易系统、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等几个部分,基本可以涵盖企业的绝大部分工作流程,满足企业的绝大部分管理需求。但是软件的全面性并不代表实验的全面性,以前的教学体系中,应用大部分管理系统供学生操作,但实验水平仅限于软件的使用,处于一种静态环境下。而实际工作中,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环境却是多变的,因此需要教师在实验中假想设置不同变化的市场环境,为系统填充实验用数据,使系统运行于动态的环境中。
四、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设计
1.从教学理念上,提高实验教学在经济管理类专业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重理论、轻实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必须在教育观念上把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平等对待,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结合。
2.从学科专业角度全面考虑,统一规划实验教学体系,制定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体系的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充分分析经济管理专业各课程的特点及课程之间的关联关系,提炼出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实验教学的课程和实验教学的内容,制订其实验教学大纲。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的顺序,保证实验教学的系统性、课程之间和实验内容的连贯性。
3.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设计实验项目。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与理、工等学科有较大的差别,一般不需要设置独立的实验课程。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在课时数量上可多可少;在实验时间安排上,可集中实验,也可分散实验,可使用正式上课时间,也可利用业余时间。
4.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及个性化的实验教学。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多为演示、验证性的,往往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扼杀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验教学的设计中,在开设演示、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必须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及个性化实验项目的设计。演示、验证性实验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设计性、个性化的实验就是让学生在遵循基本的理论知识及实验要求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培养和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性的实验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处理问题,能够培养和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设置开放实验。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选修实验项目,根据学生的爱好、特点与能力选做这些实验项目。或者利用实验教学平台,让学生自己设计开发实验项目。这类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是一个跨知识点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精心的组织和规划、各课任课教师的积极参与及相关课程教学的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培养高素质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经济管理人才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
对于远程开放教育经济管理专业而言,毕业论文是其毕业前的必需环节,同时也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设计进行综合考核的一项活动,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自身专业素养。庆元程开放教育经济管理专业而言,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以此推动本行业、领域以及社会的进步和發展,从某种意义来讲,毕业论文是远程开放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一、对学生方面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的要求
(一)明确毕业论文写作观念
对毕业生进行论文写作这一阶段而言,明确毕业论文写作观念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特别注意的是本次毕业论文是开展远程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业水平以及研究方面的能力进行一次综合性的检验,还是对学生对所学知识以及技能的培养,且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方面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两者相结合,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中去。与此同时这部分内容还需要专业教师在其中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所以学生若能够认真听取指导教师对自身毕业论文写作提出的意见,在加上学生自身的努力,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专业思维,同时对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方面也有积极性教育意义。
(二)认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本文所讲的文献资料,具体指的是与远程开放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与其所选择的题目相关联的专业书籍以及学术论文等,对于学生而言,在进行实际论文写作时,重点就在于全首位了解和掌握与选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做到融会贯通。而对于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检验,则需要学生做到的是多多关注近年来与本次选题相关的一些学术论文。通常来讲,若刊载学术论文期刊级别越高的情况下,则说明该论文期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以及权威性,通过这种类型的论文期刊,特别是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其中的统计年鉴、调查报告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之后的问题分析方面以及毕业论文撰写方面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基于以上,学生应该通过教师在其中的指导,在有限时间对文献资料进行针对性查阅。
(三)积极听取教师对论文提出的意见
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以及论文写作时,若没有指导教师在其中的指导,光靠学生自己是很难完成的,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论文选题开始主动与指导教师就本次毕业论文写作进行沟通,通过沟通征求教师对自身进行论文写作的意见,学生听从教师提出的意见并改进。就整个论文写作阶段而言,学生遇到的写作困难以及问题都要积极与指导教师联系,通过教师指导来完成并解决问题,若出现因学生自身原因导致困难或问题没有办法妥善解决的情况下,也应尽最大可能将困难与问题对毕业论文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小。
二、对教师方面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的要求
(一)认真履行作为教师应做的工作职责
对于毕业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而言,其最重要的就在于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合理行使自身作为指导教师的权利。(熟体而言,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就在于对毕业生写作全过程的指导,对毕业生所写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向、论文结构、文字质量等多方面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同时还要对学生论文定稿的指定位置签署自身对该论文的评审建议内容。从整体上来讲,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全过程中,主要从论文选题、论文初稿、论文终稿以及论文答辩四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指导,确保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符合毕业论文写作的相关要求,帮助学生顺利毕业。
(二)指导学生对本次论文写作的合理选题
所谓选题,就是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对本次论文写作的选择以及需要进行研究的学术问题提供帮助,也可以选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需要进行解决的问题或矛盾等。基于以上,这就需要教师指引学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尽可能贴近当下实际生活中或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等方面的问题。就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例如题目《浅析企业领导如何在管理中实现有效授权》在写作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再如题目《当前中小企业如何在发展中留住人才》的写作范围比较广。对于以上几种论文选题,指导教师应结合当前实际对学生论文选题进行一定的制止和纠正。例如题目《A市XX企业对员工绩效考核的分析与改进策略》这样的论文题目比较清晰,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两者进行有效结合的选题。
(三)定期进行经济管理专业的论文指导
对于远程开放教育的论文指导教师而言,需要明确当前院校对学生毕业论文提出的基本要求,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要求其根据自身研究方向,进一步补充与专业有关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知识;即使非本人研究的领域专业知识,也应做到基本的掌握和了解,只要这样,才能在之后学生毕业论文上提供比较全面的、深入的指导。基于以上,这就要求论文指导教师对本专业具有权威性的核心期刊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对于经济管理专业而言,主要有《经济学动态》《管理世界》等期刊,同时还要对当前各大行业、政府机构等的最新经济动态以及数据有基本的了解,以此为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起到指导作用。
三、对教学组织者方面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的要求
(一)对学生进行培训
对于毕业论文写作期间需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应培养学生积极运用当前信息化手段,对于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而言,因其在图书馆进行文献资料查阅的时间比较少,这时候可引导学生通过中国知网等学术论文数据库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和下载,以便于学生在之后论文写作中借鉴使用,作为班主任、管理机构等教学组织者,应积极培养学生对电子资料的下载和使用能力,引导其访问各大高校、省级等电子图书馆,以此来将远程开放教育的特征展示出来;除上述网络收集文献资料,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方式,针对学生自身论文写作中的问题,例如写作提纲,写作观点提出等方面内容开展调查。
(二)对指导全过程的监控
就远程开放教育本身的教育特征而言,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空间分离状态,学生很容易因论文写作期间某个困难点而放弃写作,教师因此放弃指导,而这也就从侧面对远程教育组织者提出了挑战难题。基于以上,为有效保证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克服困难,完成毕业论文写作,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指导全过程的监控,通过监控的方式来帮助指导教师与学生解决其在论文写作期间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要定期与指导教师、学生进行联系,明确毕业论文写作情况,对此远程开放教育机构应对毕业论文写作建立全过程的长效监控机制,并将其提升至对远程开放教育教育质量以及社会声誉方面的影响中,以此来不断完善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
(三)对管理制度中提出的要求严格执行
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具有如下4个方面的特点:
1.全面性与真实性
传统的教学案例普遍存在不真实、不生动、背景材料少、案例过时片面等不足之处。而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是在学生充分了解、直观感受下形成的,具有全面、直观、真实等优点。学生可参观实习基地,跟进案例全过程,自主学习。
2.实践性与实验性
高校借助企业先进的理念、设备、技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完成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转化,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是一种通过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任务,企业人员参与教学,为学生提供实习项目、教学案例等,实现互利多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因此,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开发和建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相对于传统的案例教学,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对教学效果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挑战,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亦是一个实验性的过程。
3.动态性和系统性
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含着若干阶段和环节。各阶段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整合。实习基地企业的各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和对同一问题的应对方式有所不同。与传统教学案例相比较,伴随实习基地企业的发展,教学案例面临着动态更新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的某一个阶段的输出成为下一个阶段的输入,环环相扣,校企合作的过程就是这些阶段或环节的系统的嵌套体系。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可以制作成系列化,彼此相关联,以此反映实习基地企业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全貌,如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和逻辑思维。
4.互动性强与收益性高
案例教学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因此必须与实习基地企业建立密切的互动性的的伙伴关系。无论从实习基地企业教学案例资料的收集、讨论、撰写、授权使用等,还是课堂或企业现场上教学案例研讨和分享,都需要实习基地企业人员的支持以及师生的亲身参与,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实习基地企业也可能从参与教学案例研讨和分享,获得相应的收益(如厘清认识,促进思考和行动)。
二、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实施步骤
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主要包括如下4个实施步骤:
1.建立实习基地
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各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强化教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部分高校建立了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的机制,与企业共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利用企业的技术与设备完成实践教学。这种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赢,企业获得了紧缺人才和先进的理论指导,学校实现了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和社会需求的特色人才培养。
2.撰写教学案例
在实习基地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合作撰写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案例要注意几点:1.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案例。案例撰写要针对经管类学生现有的能力、知识结构和专业要求进行设计,使学生在得到乐趣和肯定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素养。2.教学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它可能反映实习基地企业的典型和关键事件、成功经验、优秀的管理实践。3.教学案例要及时更新。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过程,经管类专业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案例应跟上时代要求,根据实习基地的发展及时更新,反映当前实际。
3.实施教学
有条件的情况下,学生先期参观和了解案例企业。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的使用,最好的办法是高校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互配合,企业兼职教师或主要当事人分享案例,引导案例讨论,高校教师参与讨论。假如企业兼职教师或当事人无法到场,可采用录音、视频资料丰富和充实案例,增加其直观的感受。
4.总结改进
为了保证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的效果良好,在实施教学之后,还应进行后期的总结,对教学成果有利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继续发扬,有悖于教学目的的内容与形式就需要改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案例资料的充实和更新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的实施存在如下3个主要问题:
1.缺乏明确的法律约束和操作规范,专业集群效应很难体现出来
当前的校企合作案例教学还处于一种自发、散漫的初级阶段,大多数都是依靠个人关系来联系企业,没有形成一种长期、稳定、成熟的机制。当前,我国虽有相关文件明确了校企合作的地位,但并没有专门的法规来进行约束,也没有对其具体操作提出指导性办法。校企合作案例教学是许多经管类专业课程中都会用到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但现实中,许多高校和实习基地企业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专业群案例资源共享体系,目前的情况通常仍是一个院系、专业与实习基地企业对接。
2.缺乏有效的案例教学组织与运作体系
完整的案例教学需要一个有效的案例教学体系,包括案例教学的主导者、主体以及组织运作。首先,从案例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来看,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经历和案例教学组织能力。然而,现实中大部分教师仍缺乏真正的企业管理经历,因此案例教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其次,从案例教学的主体来看,高校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较难形成师生的互动。再次,从案例的组织运作来看,完整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要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学习、研究案例,针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提出方案或建议。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完整的案例教学过程很难完成:1.完整的案例教学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而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设计使得教师缺乏足够的激励;2.完整的案例教学需要花费较长的教学时间,而正常的教学时间难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3.案例资料要真实全面,但现实中企业会因为某些原因隐藏部分资料。4.企业兼职教师和当事人因为工作任务和业务很难安排时间参与案例教学,时间经常冲突,难以配合案例教学。
3.实习基地建设经费缺乏
高校通过组织、实施实习基地有效运行的实践研究,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实习基地建设、案例教学、聘请企业兼职教师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与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保证双方有效合作亦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对实践教学经费的拨出不足以维持基地建设项目的开展,教师撰写案例、带学生参观、企业兼职教师来访等,均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
四、总结
关键词: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经济学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096-02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已经为社会接受,越来越多的大学都尝试对人文社科类其他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这些课程大致主要有政治经济学和称之为西方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基础、经济学概论等的西方经济学。对于政治经济学,学生在高中政治课基础上完全可以理解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而言,非经管类专业学生由于基础课程安排、专业适应,对西方经济学相关内容和经济学思维方式还未形成,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很难适应。所以,探讨和分析非经管类专业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很有必要。
一、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重要性
西方经济学作为以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运行为背景,全面阐释市场经济一般理论体系的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毋庸置疑,在提高学生市场经济意识,参与市场行为能力提升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专业也在尝试在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介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高校毕业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为西方经济学理论主要由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某一个经济部门或领域中的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和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等构成的,其理论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紧密结合,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才都需要参与到市场经济中,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市场经济知识,在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中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十分有必要。
二、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相关基础课程开设不足
西方经济学的开课时间一般为本科的低年级,以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居多。而对于多数人文社科类专业来讲还没有来得及甚至根本就没有计划开设高等数学等相关基础课程。因而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与定量分析,微观分析、宏观分析和结构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等根本就是一头雾水,无从下手。对于经济学的学习有很大的难度。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本身特征决定了经济学学习的困难
众所周知经济学流派众多,观点不一甚至经常对立,并时常出现理论与经济生活现象不一致的状况。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所讲授的许多内容抽象、难懂,主要从概念、特征、作用、性质方面理解问题。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形成的,假设条件放宽,理论有可能不成立。对于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通常无法辨别其内容的是非。
(三)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通常遇到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常常打架
例如《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门课程来讲,安排至少有120学时以上。而对非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讲教学计划一般要求一学期54学时讲完微观、宏观内容。教师如果要实现学生理解并保证教学质量,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学生学到的东西就少;教师如果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学生学的东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这样就出现鱼和熊掌不能兼而得之的尴尬局面。
(四)教材的适用性与针对性较差
由于西方经济学主要是从西方引进,西方经济学教材理论多按照西方社会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编写,课程的内容主要侧重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体系的介绍,与中国市场经济运行并不完全吻合。这样的教材本身对中国学生学习经济学就有难度,而目前不少高校的非经济类专业也采用了几乎与经济类专业一样的标准教材,这类经济学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非经济类专业的大学生不需要熟悉和掌握的,当这些内容也被放在针对非经济类专业学生的经济学教学内容里边,这就增加了非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难度,容易使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效果难免不佳。
(五)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不够合理
大多数学校经济学授课方式还是按照“老师讲授―学生背诵―做例题―考试―遗忘”的授课方式进行,这样的授课方式容易让学生对经济学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会在学生中形成经济学学好学坏无关紧要,只要应付考试就行,经济学与自己专业相关性不大,使得非经管类专业学生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不尽理想,也就无法实现在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的目的。
三、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学的改进方向
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整体构架和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促使学生能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现实问题,使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更好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所以对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讲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一)合理安排教学计划,选择本土化课程教材
结合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尽量安排将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经济学课程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以后。在教学计划中一定要先安排开设高等数学或经济数学等课程,只要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弹性系数、边际分析等知识时能更好的接受。中国现在普遍接受的经济学教材的结论以及案例大多都是来源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实例。对于国内学生来讲对理论知识的解读缺乏感性的认识。为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在在教材选择上尽量选择那些本土化教材。在讲授过程上应该更多地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以及大学生的实践水平。
(二)创新教学方法,倡导互动式教学
在经济领域,本来就没有固定不变的联系,所以对经济学的研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范式。如果把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作为一种范式去讲解,就会使学生对经济学形成一个固定化模式,这必然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思维的培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构建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除传统的讲授方法外,要引入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与学生互动。提倡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具有传统讲授不具备的优势,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和逻辑关系,使学生明白经济学原理的实际应用之处,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经济问题的热情。特别是结合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案例展开讨论,可以更全面地向学生讲授经济学的实际用途,并引起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例如在讲需求定理时,对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的价格和需求数量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很多同学都能用日常生活经验总结出来,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总结出需求定理的内容。对于需求定理的例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闻,教师可以先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进而总结出需求定理例外的几种情况。让学生多参与教学过程,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巩固所学内容。在案例教学时重点关注分析的过程,因为西方经济学很多的案例分析的结果并不唯一,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相应的解决方案也不尽相同,教学不是纠正学生的分析结果,而是教会学生使用什么分析方法,从哪里切入进行分析。
(三)减少理论考核,应用性考核方式为主
中国经济类专业教学,一般通过围绕教材而设立的题库来监督与考核教师是否按要求授课、学生是否按要求掌握了基本知识。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容易形成学生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知识,而不是从经济学理论分析入手,不能达到对经济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通过考核方式改革,建立学生成绩的以作业、课堂提问、案例讨论、小论文及期末考试等多方面加以确定。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各章节的经济理论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或作业题,开展案例教学,围绕经济现象让学生参与讨论,就某一经济理论开展教学,并把课堂讨论计入相应成绩,没有参与讨论或者没有自己简介的不给成绩评定,结合经济理论让学生写出专题论文,依据学生论文评定论文成绩。这样做可以形成学生重视课堂学习,会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经济理论的认识和应用,可以顺利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的。
(四)构建经济学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专业性教育的有益补充。通识教育的目标不在于教授专业知识,而在于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社会生活事务的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帮助很大。因此对于在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经济学通识课程,很有必要和意义。结合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提高大学生参与市场经济能力,应适时在非经管类专业学生中开设经济学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可以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部分相关基础知识进行整合,培养学生市场经济基础知识,熟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通过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胜任企事业单位相关工作。经济学通识教育理论内容应更具有概括性、基本性,在课堂中只讲授经济学最基本原理,只用保留经济学和管理学完整体系,相关深层次理论可以不用讲授过多。
参考文献:
[1] 王桂霞,刘佳.普通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改进的途径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2] 易杏花,刘云忠.让“沉闷”的经济学生动起来――《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2).
[3] 杨波.适应经济学发展趋势的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经济,2007,(5).
[4] 李萍,张晓虹.《西方经济学》通识教育案例教学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1).
关键词: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崔树银(1968-),男,安徽霍邱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朱玉知(1979-),男,江苏邳州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上海?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沪教委高[2011]48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91-03
实践教学是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部已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事实上,面向工科专业学生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就是为了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虽然目前还没有面向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培训计划,但管理类专业同样对实践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
一、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管理学为第12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1]根据教育部正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的管理类专业将有40多个。管理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而且需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一般描述为: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现代管理分析方法,能在经济管理部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管理工作。
近年来,由于管理类专业办学成本相对较低,国内绝大多数高校一般都设置有管理类专业,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管理类专业对实践性要求很高,而很多高校又缺少实践环节或者实践环节不足,即使进行了实践教学的高校,其效果也并不理想。[2]这样一来,管理类专业大学生毕业后虽然具有扎实的管理理论,但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本科生教育呈现了“象牙塔”现象,本科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3]随着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管理类专业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包括实验教学、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和学科竞赛等。实验教学在理论教学注重实用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社会实践主要训练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科研活动主要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学科竞赛主要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创造精神。
目前,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只限于基础实验和模拟实验,学生只需要根据《实验手册》的要求进行操作,便可顺利完成实验任务。由于缺少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验任务的挑战性不强。毕业实习作为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级下学期,而这个时候,正值学生找工作、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公务员考试,因而毕业实习工作常常流于形式。至于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社会调查活动也由于缺少实践活动经费和社会实践基地而较少开展。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只限于毕业论文(设计),而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通常理论性强,偏离实际。虽然各高校都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但真正能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的大学生还是凤毛麟角。
2.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需要投入更多的教学经费。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除了前期一次性购买实验设备和教学软件外,日后软件升级和日常实验室管理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为了节约经费,一些实验室长期闲置,只是被用来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然而,大多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只是停留在协议层面或仅仅用于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评估。由于尚未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与实习单位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机制,不少高校出于降低教学成本的考虑,不愿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投入过多的实践教学经费,这样一来,实习单位接纳大学生实习缺少足够的动力。甚至一些学校为了节省开支,减少或者取消学生实习环节,用理论课程代替实习课。[4]
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对于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专业实验室缺乏,实践教学设施、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大学生实际动手和操作时间不能得到保障。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实践教学经费和实践教学设施得不到保证,将直接影响教师指导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及高校办学经费紧张是造成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
【论文摘要】当前,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存在重视不够、重复建设、没有实验教学大纲和教材等问题。应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硬件、软件建设,整合实验资源,提高利用率,同时努力提高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
经济管理类专业要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宽知识、厚基础、应用型与创新性”人才,必须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与实验环节,使实验教学成为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我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难以适应不断提高的人才培养的要求,成为制约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因此,如何加强实验室建设,发挥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中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设计思想,站在一定战略高度来考虑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期,军事经济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开始进行计算房的建设,这就是经济管理实验室的雏型,经历1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面向21世纪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是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理论与实务并重、具有全局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将所学过的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而难以培养出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计算机模拟技术方式被应用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则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通过参加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可以把同一课程中的不同知识点、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起来,把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企业模拟实战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真正获得知识,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对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的系统理解与认知,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一个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平台。
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活动中可以发现,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突出存在三大问题。第一,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整合与知识意义的建构;第二,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与理论的应用。第三,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长期以来,为解决上述问题,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只局限于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等。然而,案例教学大多蜕变为课堂讲授中的实证举例,这些“打补丁”式的改革并未获得理想的效果。
2、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经济管理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发展,经济管理学科系统自然地融入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因此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正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结果,是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现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室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软科学,只需要一支笔、一本教材和一本讲义就可以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较之于理工科实验室而言,完全是“只投人、不产出”的实验室。因此,不少高等院校更愿意将资金投向于能够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理工科实验室,而不愿意将资金投向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的建设。在人员配备上,也不愿意合理增加编制。由于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实验室的建设长期滞后于人才培养的需求,难以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必要作用。
2、低水平重复建设,实验室利用率较低
一方面是实验室建设的资金不足,另一方面,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又面临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院内实验室普遍是按照专业来设置实验室,一般分属不同的系,有的甚至挂靠在教研室,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也不例外。由于实验室之间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跨系使用,因此不少实验室不得不重复设立一些设施与项目。“小而全”的重复建设,不但浪费了实验室资源,降低了实验室的使用率,而且难以使实验室发挥规模效益。
3、缺乏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大纲与实验教材
传统教学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大多以验证课程理论为主,因而把实验教学作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实验课内容只是重复理论教学内容的简单、孤立的实验项目。基于这些观念的影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难以像理工科实验教学那样,事先编写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大纲以及与专业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实验教材,往往使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计划相脱节,实验环节流于形式。学生普遍反映实验环节收获不大,也没有兴趣,因而实验课程成为学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课程。
4、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长期滞后
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方法的滞后性,使实验教学在教学上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实验室教师与专职教师相比薪酬较低,职称晋升也相对较难。因此,实验室队伍处于“专业人员少、学历低、知识结构单一、接受培训机会少、工作热情低”的状态,实验室人才队伍长期滞后。有的实验人员实质上只是实验室的设备管理人员,缺乏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教学的开展也缺乏全面认识,既不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思路
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实验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先导,建立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改革才有内涵与支撑。
1、改革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在课程管理过程中,应该按大学科分类单独设置实验课,才能改变实验课的从属地位。今后,随着专业的不断拓宽在教学计划中应按专业分类,设置相同的基础课程,这在客观上就为实验课的单独设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应符合相关学科群的发展,课程的设置、实验项目的选择及内容的覆盖面都应符合这一要求。通过分析现有的管理类实验课教学体系和实验设置,对实验项目、内容和深度,以及侧重点加以区别,把实验教学活动分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两大类型。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应整合设置为一门课程,以便相关理论验证及相关原理演示的融会贯通,而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则分设会计实验(手工和电算化)、审计实验、统计实验、财务实验、经营实验、商务实验、证券实验等,以便每个实验课题具有相对独立的实验内容。同时,各个实验课程都应有独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突出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的项目,通过仿真模拟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实现综合设计。
2、进行分层次的实验教学
在原有教学形式上,实验教学一般是验证性实验较多,而设计性实验较少。实验课按照大学科独立设课后,整个实验教学活动有利于进行分层次教学。第一层次,主要则是以演示验证性、模拟操作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实验的方法步骤,熟悉常规实验设备的使用,在教师指导下较熟练地独立完成各项实验,并能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完成实验报告。第二层次主要以设计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的主要阶段。实验的方案、步骤和所需的仪器设备的选择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自己选择调配实验所需的仪器、软件等。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综合设计和操作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第三层次,逐步开设综合性选修实验课。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设置一些难度较大或根据学生的爱好与特长自己设计开发的实验项目,利用实验室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由于这类实验一般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可以举办一些综合设计性实验竞赛和等级考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第四层次,探索开放性实验课程的设置。这一层次,则主要是为那些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并能够辅助专业教师以完成其相应的科研课题。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教学科研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性标志。
3、实验队伍建设要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
实验教师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必须配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从知识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力求建成一支技术精干、基础扎实、素质过硬、乐于奉献的实验技术队伍。
4、建立适应教学和科研发展需要的多种功能并存的实验室体系
教学型和科研型的实验特点及要求虽有相同的地方,但还是存在着差别,而且教学与科研自身对实验的要求也有差别。因此,实验室就要根据教学与科研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而有不同的功能形式。所以,必须根据专业的需要,以大学科分类的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改革为龙头,建立相应的大规模实验中心或覆盖面宽、综合性强的多功能实验室,确保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经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需要。经济管理类教学和科研必须紧密结合实验教学以成为广大经济管理类教师和研究者的共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从而也提高到一个十分迫切、重要的地位。在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到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和对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正确定位,重点从实验室场地保证、计算机网络等“硬”环境和应用软件、实验师资力量和实验教材等“软”环境两个方面如手,最终实现有机结合,培养出合格的经济管理类人才。
【参考文献】
[1]尹恩山: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若干问题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5).
[2]赵公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2).
本科院校如何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现有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重复、知识碎片化以及重理论轻实践等现状,建议以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为导向,构建精简教学内容、破除学科壁垒、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并从组织架构、保障机制、评价和反馈机制、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构建课程群的对策。
关键词:
本科教学;应用型人才;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
1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明确提出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抓手和突破口,转变办学思路,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之上,强调的是专业设置与工作岗位的一一对应关系,试图把学生培养成从事某一部门工作或完成某一岗位职责的专家[1]。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导致专业设置固化和细化,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学生所能胜任的岗位已按培养目标定格,择业时受到了极大的限制[2]。禹奇才等人(2010)提出了“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主体目标,即以应用为主,兼顾创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人才,基础教育和政府与社会基层组织的业务骨干、管理骨干以及中小企业的创业人才[3]。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学以致用,通专兼备”的教育理念,即在本科通识教育背景下,通过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使其具有一技之长。
2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重复
华东石油大学的赵玺玉在1994年最早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重复的问题,并提出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4]。宋淑琴(2015)认为管理类专业基础课容易产生授课内容重复的问题,并以金融学和财务管理为例分析了整合方案[5]。根据统计结果,管理学类课程分为管理原理方面的重复、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重复、市场营销方面的重复、财务管理方面的重复和经济学方面的重复等6方面,共存在30个重复知识点,重复109次,最高重复频率6次,每个知识点平均重复频率3.63次[6]。为了衔接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课程之间往往有部分内容是重复的。如金融学和财务管理之间、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之间,关联性越高的课程,重复的知识点越多。如果将关联性高的课程归入同一个课程群,组织教师重新编写大纲和教案并按照课程群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按照单门课程的知识点授课,则可以有效避免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
2.2学科的细分导致了知识的碎片化
随着学科的细分,国内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点猛增,常见专业包括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企业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20个左右的专业。专业设置过细,大类专业的知识链条被割裂成知识碎片,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且无法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这一背景下,经济管理类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出现了属地主义的倾向。现有课程设置使得教师囿于主讲1~2门专业课程,这使得教学的能动性受到了课程的极大限制,导致经济管理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国外一流大学很早就在课程设置时尝试了不同学科知识点的融合。如在管理学专业讲授实验理论,在金融专业开设心理学课程,将社会学或神经科学知识点融入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以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课程群建设有利于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融合。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不同能力提升为导向设置课程群,通过课程群构建,达到学科融合的目的,让学生能够在一个多样化的学术环境下尽量提升自己的综合知识储备,进而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2.3重理论而轻应用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需要专业理论知识,又需要通过实验、实践和实习等环节进行积累。在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比重偏大,而实验、实践和实习课程所占比重偏小且得不到管理部门的重视。在前期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在计算实践环节教师工作量时,将课时数乘以小于1的系数进行折算,而实习环节的工作量则更低,这降低了教师的积极性,导致实践环节缺少优质师资。实验课程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实验手段和设备落后而得不到更新,这些都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另外,调研表明,部分经济管理类专业负责人存在“本科教育就是通识教育”、“本科教育应以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为主,职业教育应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的心理认知。在这一错误认识的指导下,相关专业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3课程群模式构建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打破现有的课程体系,构建新的课程群教学模式。课程群建设不是将内容相近或关联度高的课程简单地归在一起,而应在此基础上重新调配师资力量,围绕精简教学内容、打破专业壁垒来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案,增加实验、实践和实习课程,以提升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有试点的教学实践证明,课程群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组织师资力量积极探索课程群理论。在广泛调研社会对毕业生需求和反思课程现状的基础上,我们比较和借鉴了国内外高校在课程群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总结了课程改革的障碍因素,并形成了课程群建设的总体思路。将现有课程归为四大课程群,组织相关师资力量围绕同一课程群中所涉及的知识链改革培养计划、编制教学大纲、撰写新的教案、优化课程设置,并达到了学科融合的目的。在教学层面上,学院积极组建教学团队、推出精品课程并革新教学方法,从而保障课程群教学模式得到了落实。但要达到课程群的建设目标,还需要学校从组织架构、软件与硬件保障、评价与考核等方面出台相应措施。以下分别阐述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的划分和运行机制。
3.1课程群的划分
按照提高素质和培养能力的要求,学院将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公共课”“经济管理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方向课”“实践与创新课”四个课程群,按照四个课程群整合优化现有课程。“通识教育公共课”包括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的系列体育课程,提升学生政治素养的系列课程,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和系列外语课程,提升计算机素养的计算机基础、以讲解算法为主的编程基础、信息检索、数据库管理等课程。“学科基础课”包括提升学生经济和管理基础知识及自学能力的系列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线性规划、概率论、统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经济法概论、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学和市场营销学。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将三门数学课程合并成经济数学,然后分为三至四个学期来讲授,并且在讲授过程中重点讲授数学知识点在经济与管理中的应用,从而提升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数学模型的能力和专业课自学能力。“学科专业方向课”按照经济管理类专业不同的培养方案确定相应专业核心课程,并根据本校的特色专业和师资情况开设专业选修课程。“实践与创新课”按照不同专业不同的培养方案安排实践与创新环节。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校应适当提高实践与创新课程的比重。这一类课程主要有实验室操作、数学建模和挑战杯等各类技能竞赛、田野或课外调查、专业认知实习和论文写作等。
3.2课程群的运行机制
课程群建设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相应的课程与能力和素质形成映射关系。学院课程群由过程系统和结构系统有机构成。过程系统包括决策、实施、沟通、评价、反馈和重构六大环节,而课程群的结构系统主要包括建设目标、知识结构、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另外,还要配套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保证教学质量;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突出重点,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推动课程群建设。
4对策建议
课程群建设需要学校自上而下创新现有的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第一,创新组织架构。学校应设计有利于组织协调跨学科教学和研究,也有利于加强各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合作的组织架构。第二,完善保障机制。学校应加强对课程群建设的组织和服务,重视实习、实践教学,特别是增加对实验、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将实习和实践课程提高至与理论课程同等的地位,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倾斜。第三,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院系应重视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三方的沟通,定期召开课程群教学研讨,在评价与反馈中不断提高课程群建设水平。第四,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将课程群建设工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做好课程群建设任务的切分,任务落实到个人,在客观、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下强调权责利对等,发挥制度建设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5结语
总之,课程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围绕课程群建设,推进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重要环节的改革,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没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课程群教学模式的改革就会事倍而功半。课程群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如何围绕课程群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设计新的教学管理体制,仍有待深入思索。
作者:赵玉 张玉 熊国保 单位: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贺建清,胡林龙.创新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140-141.
[2]王艳.中日经济学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2005(2):57-61.
[3]禹奇才,张俊平,张灵,等.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地方重点建设高校培养目标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42-43.
[4]赵玺玉.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重复问题的认识与探讨[J].石油教育,1994(1):30-32.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体系;应用型大学;经济管理类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一、实验教学在应用型大学的地位
大学教学可以分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大环节。实验教学是以实验室为教学场所,以各种硬件与软件为媒介,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培养观察、分析、判断等各种能力的教学环节。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步骤,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实验教学在大学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首先,实验教学为理论知识的应用提供了模拟环境,使理论教学中的抽象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得到检验与印证。其次,实验教学补充了理论教学的不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使其能更快适应社会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可谓一举三得。因此,在致力于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的专门人才的应用型大学中,实验教学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
二、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例
经济管理类专业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而由于其学习对象即社会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和关联性,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显的尤为重要。因此,实验教学日益受到高校重视,大部分院校建立了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平台,以仿真模拟系统和分析决策系统为基础的实验室或实验室(实验中心),开设了以计量分析、银行业务模拟等为主的经济类专业实验课程和以会计信息系统、企业管理等为主的管理类专业实验课程。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开设的课程比较零散,课程体系缺乏统筹规划,从而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教学体系。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整体上设计一套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从而为应用型大学该类学科实验教学的建设和改革提供一种综合性的创新思路。
根据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由浅入深掌握规律,即初始阶段、验证阶段、综合运用阶段和研究创新阶段,以及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的专门人才,可将整个实验教学体系设计成一个围绕目标化学生能力培养、分层次和模块化实验课程设置的实验教学体系(如图所示)。
基础实验课程旨在加强学生运用计算机和计量统计软件分析经济和企业运行的基本实验技能。该层次应设置在学生专业学习的初始阶段,主要进行与专业知识相关基本技能训练,设置专业相关基础实验课程和纯粹的基本技能训练课程。依据各专业的特色,可以分别组建模块化的实验课程群。其实验教学形式可以根据各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在集成化平台下实现资源共享,通过不同模块的组合和交叉进行综合实验项目训练,同时学生还可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选择跨专业的实验实训项目。在这一阶段的实验教学可以与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研究课题或模拟竞赛的形式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形式进行。
三、实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解决途径
1.实验经费有限问题:拓宽软件建设途径。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体系,离不开配备完善的实验室,这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其中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的建设。近几年,国内涌现出一大批致力于经济管理类模拟教学实验软件开发的公司,已经开发出了商业银行业务模拟、会计电算化等几百种模拟教学软件,而且这些教学软件的应用已渐趋完善和成熟。大量引入各种专业软件平台需要耗费巨额资金,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可首先考虑最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应用性的软件,同时可采用购买为主,硬件捆绑、捐赠、协议提供为辅,自主开发等补充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地拓宽软件建设途径。而各大管理软件开发公司也适时推出相应的教育版、测试版等免费或只需付少许费用的软件。这些都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模拟实验教学软件的选择提供了可选范围。
2.实验室设置零散问题:建立系统化实验教学中心。目前高校普遍采取的实验室设置模式是以学院或系为单位,在各个学院或系内部设置一个或多个实验教学的实验室。这样的设置模式可能造成资源重复浪费,而各学院或系由于经费限制,单个实验室的配置资金有限,实验室设置零散,难以形成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原分散在不同学科门类或不同院系的多个实验室全面重组,创建一个学科覆盖面宽、系统化、集成化、系列化程度高的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可以为全校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科研提供实验教学,也可作为实践教学的实习、实训基地,并配合行之有效的实验室运作与管理方式,最终实现高校实验教学的体系建设和资源重组。
3.实验与实际脱节问题:建立开放型的实验教学平台。目前各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基本上是在校内的实验室内模拟进行。如果想让学生在校内的实验室达到与到企业顶岗实习一样的效果,必须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在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之外,向社会开放,建立开放型的实验教学平台或者与企业合作建设实验室。同时,在长期的校企交流合作中,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可以获得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管理案例资源,为实验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还可以改革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守茂,刘栋,吴中元,王磊.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与实验室改革的相合性分析[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1(06):18-21.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 法商结合 模式构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从单一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背景转向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高等学校作为高级人才培养的主要组织,也必须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市场经济使法制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当代社会,具有单一商学或者法学专业的人才已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来讲,其必须将既懂经济、又懂管理和法学作为培养的目标。这一点不仅在我国经济实践中得到了体现,同时也是美、英等经济发达国家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发展方向,即将工商管理类专业与法律专业的结合作为主流,如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法商结合”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另外,根据有关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由于知识结构层次不明确以及知识面不够广等问题,被排在我国十大就业难专业中,这也严重影响了政法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为了实现政法类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又好又快发展,利用政法类院校的优势学科――“法学”的支撑作用,在政法类院校实施“法商结合”势在必行。
国内对“法商结合”的研究进展不是很多,基本上局限于一些政法院校和商学院,如湖南商学院刘梦兰(2004)首先考虑了法学专业的“法商结合”问题,提出要对法学专业学生加强商学类课程,使法学专业毕业生能够在法律实践中做到游刃有余;龚志军(2008,2009)对就业角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进行了论述,指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要法商结合;曾荇(2008)从法商结合的课程设置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尽量体现法商结合;胡艳香、陈蓉(2010)基于商科院校法学本科专业的法商结合针对商法学课程体系设计作了探讨。但是通过目前仅有的文献来看,研究者对“法商结合”的本质以及如何实现“法商结合”还没有形成共同的观点,故此,本文就政法院校如何实现“法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一些探讨,为政法院校“法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
一、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突显“法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教学的主要依据和计划。围绕着培养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这一目标,“法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法商结合”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经济、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从而到达具有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这种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宽口径、重交叉,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相结合的特色”。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应该实行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三大模块的教学方案,可以确定“三面六点”的“法商结合”专业特色建设立体框架(见图1)。
而体现在专业设置上,可以设置以下专业,如法务会计、金融市场运作与管理、国际贸易与WTO、市场营销与市场法律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法律制度、经济犯罪侦查等。
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管理体系基本上来自于西方国家大学,可以说,它一方面对我国发展市场经济,提高企业管理效益、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些内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又脱离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存在着“本土化”的要求,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可能与实际需求相结合。为此,在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应以“法商结合”为目标,以教材建设为核心,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加强新教材的建设。
而考虑到法商结合的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在教材建设中主要要考虑各专业核心课程的法商结合,比如:对企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现代企业制度,就可以和公司法的内容结合起来,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和劳动、社会保障法结合,技术创新管理和知识产权法结合,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法律结合等等。
三、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的方法,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
1、围绕“法商结合”专业建设目标和任务
第一,可以进行相关教师到企业中去兼职从事相关管理工作并实行轮岗制度,扩大专业教师的企业认知度,从而丰富其教学内容,增加本土化案例教学;第二,聘任企业家在“法商结合”专业做兼职教授,或定期邀请企业家为学生讲授经济管理方面的实践内容;第三,鼓励相关教师兼修或者进修法学方面的课程,使教师队伍首先实现法商结合。
2、加强对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力度
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青年教师去国内外进修、企事业单位参加生产实习,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同时给每位助教确定一名教授或副教授作为指导教师,建立“一帮一”的机制,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鼓励教师参加诸如人力资源师资格、注册会计师、物流师、报关员资格等各种资格证的认证,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
3、建立企业服务中心,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
发挥双师型教学团队的优势,建立企业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工作,从企业的设立、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管理流程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和战略的制定、营销策划、企业形象设计、企业项目论证以及税收筹划等各方面入手,全方位地服务于地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尤其是要对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各种涉及法和商的问题及时研究,并对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处理意见,真正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应用性人才
“法商结合”类专业的实践性极强,实践性教学是“法商结合”类专业教学的生命线,因此,实现专业实践性教学是“法商结合”类专业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方面。故此,法商结合的教学团队必须积极探索、不断实践,以校内实践性教学为主、校外实践性教学为辅;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践性教学为辅,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三动能力。
结合政法类院校的实际情况,政法类院校可以构建“校内实践性教学(课堂案例教学+实验室教学+第二课堂教育+论文撰写)+校外实践性教学(课程企业实习+暑期专业实践+毕业实习)”的“法商结合”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1、校内实践性教学
(1)案例教学。该方法的运用主要是以经济管理类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为主。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运用游戏式教学法、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来培育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该方法简单实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教学效果良好。
(2)实验室教学。建设“商务实验实训中心”和“法律实验实训中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功能,通过较全的实验教学用资料,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学,进行课内实验,使学生既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了所学知识的实际操作技能。
(3)第二课堂教学。丰富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非常重要。可以邀请一批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司法工作者来校举办专业前沿理论知识的讲座或经济管理、司法实践的报告会。同时,结合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举办一些诸如“大学生营销策划大赛”、“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效果将会非常显著。
(4)撰写论文。主要开展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两种形式。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在训练学生获取知识、选择信息能力、锻炼和考核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非常有效。
2、校外实践性教学
(1)相关企业实习。在具体的教学中,结合《企业管理概论》、《物流管理》、《企业信息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财务管理》、《财务分析》、《项目管理》等相关课程的教学,通过任课教师带队,到相关企业进行短期的企业实际感受,使学生对相关企业管理环节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感知度。
(2)暑期专业实践。这是一种利用假期让学生通过打工、调查等方式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的实践性教学形式。
(3)毕业实习。可以采取以集中实习为主、分散实习为辅的模式,充分发挥专业实习基地的作用和功能。
综上所述,对政法类院校来讲,“法商结合”人才培养势在必行,也是大势所趋。政法类院校可以通过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学团队以及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经济建设培养大批人才,从而发挥政法类院校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龚志军:商科院校“法商结合”特色与法律专业就业形成机制研究[J].网络财富,2008(6).
[2] 胡艳香、陈蓉:商科院校法学本科商法学课程体系的个性设计[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
[3] 刘梦兰:商学院法学专业法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
[论文摘要]高等院校实验室是培养具有一定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加强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是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软硬件建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粗浅探讨,并就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实验室建设提出若干构想。
一、引言
高等院校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摇篮,也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实践证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经济与管理各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科学研究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因此,为了培养和造就“宽知识、厚基础、应用型、复合型与创新性”的经济管理类应用复合型人才,必须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与实验环节,要加强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力于素质能力的培养,着力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使实验教学成为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1.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人才培养方面,面向21世纪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要求,具有综合能力强和富有创新能力的基本素质。在当今信息交流和管理技术不断发展上升的社会,我们培养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要适应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工作环境,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高校经济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二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实践能力是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只有理论而不去实践,或不善实践,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会受到限制因此,应该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以专业化软件为工具,借助科学的教学体系设计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对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的系统理解与认识,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一个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舞台。
2.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大规模扩招,在校生急剧增加,导致我国的就业形势很不乐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加强学校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企业“求贤难”,“两难”之间暴露出高校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反映了人才质量结构的失衡,直接影响其就业。因此,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讲,应当重视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增加实验教学的分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潜能、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正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3.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支撑和互动平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管理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并拓宽了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空间。一方面,经济管理实验室为科研人员和教师提供了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科学的研究平台,经济管理问题的研究从分析现状演变为预测未来。建立经济管理类综合实验室,能提供及时、准确、全面、完整的资料和实验环境,对提高科研人员与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尤为重要。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和社会服务而成为科学研究的新起点和新基础,这也是对科学研究的再实践和升华的过程。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就是要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成为科学研究和社会交流与合作的基地。
三、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基本上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平台,以专业计算机软件为载体因此,经济管理类实验平台建设应当包括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
1.实验室的硬件建设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硬件主要是计算机,虽然不像理工类实验室的设备昂贵、种类繁多、操作管理复杂,但要面对不同的专业,为了适应培养经济管理类各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求硬件平台的建设必须对实验室的网络进行统一规划,集中投资,统一布局,资源共享,并选择最优的硬件配置(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合理地设计网络环境,优化网络服务器资源,加强网络的安全性建设,建立良好的实验硬件平台,以满足经济和管理类各专业的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一般应建设成一个带有多层管理的中高级计算机网络机房,在设备的排列和分布上要符合专业的特点。
实验室的网络要与学校的办公网络统一组网,实现学校内部局域网互联、资源共享,具有实现网上教学、网上办公的功能。整个网络通过光纤接入校园网及C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如,目前有很多高校以高配置DELL微机、核心数据库服务器IBMP670、Web服务器IBMXSeriesX345、应用服务器IBMXSeriesX445、交换机WS-C4506、存贮区域网络机FastT600、千兆防火墙PW-8200等设备为基础,内部联成局域网,外部通过光纤接入中国教育网及网通网,实现实验室内部局域网互联与资源共享,具有网上教学与网上办公功能。
2.实验室的软件建设
经济管理类实验软件配置主要包括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两个方面。基础平台主要安装有操作系统Windows2000server/Windows2000/WindowsXP、文字处理系统、中文Office2000、VisualFoxpro6.0;数据库开发工具PowerBuilder5.0、Delphiclient/server2.0、SQLserver、微软企业级网络及管理平台等。对于专业平台软件系统,按照专业软件平台的功能来说,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①数据库、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AS系统、SPSS软件、SQLServer、Access、Sysbase等;②财务软件:用友财务软件等;③电子商务软件:各类电子商务模拟交易软件、网站编辑开发工具如FrontPage、ASP、Outlook等;④信息软件:各种ERP软件、VB、VC、JAVA等;⑤金融证券类软件:证券(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分析模拟系统;⑥其他专业软件:人力资源管理模拟软件、生产运作管理模拟软件、酒店管理系统软件等。
四、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大规模、高水平的建立也是近十年的事情,一些院校存在着定位不明确、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实验设备单一,实验方法不够全面、缺乏丰富的实验软件和实验场景,使得经济类实验室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1.观念和认识的不足
长期以来,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软学科,只需要一支笔、一本教材和一本讲义就可以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认为建立了经济管理实验室,购买了计算机,就是开展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其实并非如此;在人员配备上,对实验教学人员和理论教学人员不能给予同等的重视,严重挫伤了实验教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致使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一直停留在模拟和验证的层次上,难以有创新性的发展,严重阻碍了实验室的发展。
2.实验室建设与科学研究相脱节
目前,不少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规划缺乏与科研工作的结合,并且由于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创新研究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实验室的建设缺乏专业教师的参与。实验教学使用的软件难以购买,自行开发又力量不足,致使实验教学的内容、手段和方法落后,与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建设的内容脱节,建立起来的经济管理实验机房,大多数供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上网查阅资料用,根本无法开展研究性和创新性的实验。
3.实验室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实验教学水平,除了应具备运转良好的设备和优秀的软件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干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但是,从目前状况看,实验室队伍处于“专业人员少、学历低、知识结构单一、接受培训机会少、工作热情低”的状态。部分经济管理类教师受几十年形成的重理论的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虽然有着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动手能力差,尤其是通过计算机的动手能力,并缺乏对开展实验教学的认识。另外,在高校中尚存在实验教师比一般教师“低一等”的错误观念,无论是在职称评定还是在确定工作量等方面待遇都有所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偏低。
五、完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对策
1.加大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投资力度
实验室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加大资金的投入,可以不断改善实验室的建设环境,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服务。一方面用高新技术知识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接触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使学生掌握更多更好的技能,为四化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研究,更新实验设备,增强实验室的自身活力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学术水平,更好地贴近和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使学校教学直接为经济建设发挥作用。
2.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实验教师作为完成实验教学的主体,必须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得一定的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实验教师是由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组成的重要队伍,是实现面向21世纪高校实验室建设目标的保证。因此,应重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选派热爱实验教学、素质高、能力强的实验教师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交流和考察等多种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其次是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把培养、选拔实验室学术领头人和学术骨干放在首位;再次是加强实验教学和技术的管理,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最后,在职称评定、津贴发放、业务进修等方面给实验教师以政策倾斜,最好是政府不要把高级实验师职称作为实验系列职称评定之顶点。
3.整合实验室资源,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实验室建设,不仅要考虑本专业、本学科的发展规划,也要充分考虑经济管理专业的总体发展规划。因此,要打破由院(系)以及专业教研室分割而垒起的实验室“高墙”,对实验室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优化配置。因此,实验室除了在满足各专业的实验教学需要之外,还可以用于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研究,从而提高师资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改变教学中不合理的知识传授结构,并使高校教学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进而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增强实验室的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陆建新张彤:论经济类专业的实验教学[J].江苏高教,2002(2):82~84
[2]乔兴旺:经济管理类实验技术人员职业素质探讨[J].财会月刊(理论),2006(1):71~73
[3]杨静凌泽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一些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3~44
一、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特殊性
虽说我国开展经济与管理类专业教育已经有较长的时期,但是由于多种因素作用,我国经济与管理类专业也显示出其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殊性。
1、与现实经济发展紧密关联
由于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和现实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而众所周知经济发展瞬息万变,所以,这两个专业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必然要关注社会经济发展,而且教育产品(学生)和科研产品(论文、研究报告)都必须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相应支持。
2,与世界经济发展紧密关联
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各行各业都加强了对外联系,尤其是在经济方面,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大趋势,我国也不例外,这就需要大量经济管理方面人才
二、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基于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特殊性,由于国外教育培养水平的先进,经济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吸收借鉴外国经验就成为必然选择。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要进一步融入到世界经济环境中,社会对于既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又通晓专业性外语的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就更是迫在眉睫。
1、紧跟国外同专业前沿
由于国外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专业研究也处于学科前沿,其教学更是如此。作为国内同专业,通过引进外国最新版本教材,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同时他们掌握的学科知识在一段时期内不会陈旧。
2、掌握专业外语
以前大多数高校在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但效果并不好,因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仅仅将这门课程当作英语课程的辅助课程来学习,死记硬背某些英文单词,过后不久就忘记了。通过开设双语教学课程,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这一局面,将外语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外语词汇,一举两得。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的兴趣。据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师反映,学生对双语课程的学习热情远远高于对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热情,双语教学使学生处在新的起点上,如果成功会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随着双语教学课程的增加,甚至到将来某个时候可以完全取消专业外语课程,而学生并不会因此缺乏专业词汇的培养。
3、适应社会需要
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历来是高校教育的推动力量。正因为如此,随着社会对“英语+经济管理”类型人才需求的增加,作为高等教育必须为社会提供足够的人才,满足社会需要。仅仅依靠英语课程甚至专业英语课程并不能够彻底解决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脱钩问题,只有通过双语教学,在学习专业课程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专业外语词汇,才能在实践中真正自如运用,从而满足社会的需要。
三、目前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在国内很多高等院校的经济与管理类专业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双语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2005年长沙理工大学对管理学院的学生进行过一次双语教学的调查,调查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在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也有多位老师进行双语教学,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综合来看,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与教师的素质
学生英语水平、专业知识、教师英语素质都对双语教学存在重要影响。由于双语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特别是外语要求较高,这使得很多英语水平较差学生上课无法听懂,甚至教师授课中也存在语言错误等问题,这直接导致学生无法领会课堂教学内容,进而影响对专业课程知识的吸收。
对于双语教学来说,双语师资问题是几乎所有推广双语教学的国家或地区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我国缺乏外语社会环境,双语教师短缺现象显得尤其突出,可以说已经成为阻碍当前我国双语教学目标实现的瓶颈问题。我国教师基本上都是单科型的:外语教师只能讲授英语课程,几乎没有其他科目的知识背景;学科教师专业基础比较扎实,但是英语交际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偏低。正是因为如此,聘请外语教师讲授双语课程会以牺牲学科知识为代价,而聘请不能用外语授课的专业教师则会以牺牲双语教学为代价。
要从根本上满足社会对双语教师的长期需求,单靠对在职教师加强培训只是权益之计,应该从学生的英语教学入手。有些学校虽然要求学生学习两年基础英语,但是进入三年级和四年级之后根本没有专业英语的学习要求。许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无论在听、说还是在专业英语方面都有很大缺陷,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很难适应双语教学的环境的。
2、先进教学技术和方法的结合
当前在高校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使用并不广泛。对于双语教学这一新事物,多媒体、优秀教学方法应当结合到双语教学当中,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逐步采用英语,结合专业知识对现实进行思考,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
用双语授课,特别是在用英语授课时,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由于没有语言环境,陌生的语言无法激活学生的反应能力,在使用中文时,教师有时仅仅是使用了抑扬顿挫的语调就使学生加深了印象,强调了重点,而使用英语则不能简单地在语音语速上作文章,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应运用到双语教学当中,配合图表手势以及其他的肢体语言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和图式,能达到事倍功半之效,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是一大挑战。
3、创建良好的双语环境
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良好双语环境的支持,双语环境不仅包括学校环境而且包括社会环境。一些国家如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双语教学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是和他们的社会大环境分不开的。例如在新加坡工作语言是英语。新加坡的街道、商店、广告牌等公共设施标志都是用英语和汉语或马来语标记的。在这种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双语教学更容易取得成功。然而在我国,双语教学缺乏课堂以外的现实环境,学生感受不到外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因而没有感到不得不用英语思维和交流的压力,缺乏学习外语的动力和热情。在整个社会缺少英语环境和文化的背景下,积极改进我国英语学习的社会环境对于双语教学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学校要主动创建双语环境。学校应加强双语教学氛围的建设,通过设计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通过设置英语角、英语俱乐部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和教师时时处处都能看到和听到英语,逐步使英语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工具。学校还要主动加强同国际学校的友好关系,通过将部分师生送出国门或者邀请外国学校师生来校访问等途径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这对于学生开放性格、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也十分有益。
4.双语教学的效果问题
双语教学可以从两个方面评价其效果,一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二是英语水平的提高。前者是主要的,但二者又相辅相成,要达到两个目标─这正是双语教学的目的所在,但在现实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却不尽如人意,通过对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几位已经开设双语课程的教师所做的调查发现,在教学效果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进度问题,使用双语教学的进度普遍比非双语教学的课程进度较慢,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知识的掌握,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大纲的课程设置的要求。其次,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常常受到鼓励,自信心增强,有成就感,往往越学越有劲,而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则干脆放弃,因为上课听不懂,自己看书又有较大的困难,教师也不能再放慢速度迁就这类学生,因此造成这样一种结果:一半热一半冷,热的是英语水平好的学生,冷的是英语水平差的学生,两极分化严重。要迅速提高这类学生的英语水平确实不是一两天的事情,那末要他们使用英语来学专业知识就更加难以办到了,对于这类学生以及学其他语种的学生(如日语、俄语、法语等)在双语教学中该如何处理成为一件棘手的问题。
对于这一类学生 授课教师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笔者认为可以引入“愉快教学法”,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气氛,师生之间可以平等交流,教师的角色是和学生探讨问题而不是居高临下的传授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要做到这一步对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人民教师的传统形象会被打破。
参考文献:
[1]肖靖:《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施双语教学的应对策略》*河南科技,2005年第七期。
[2]李争鸣:《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山西高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六期。
[3]王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北方经贸,2005年第五期。
[4]杨四耕 戴云:《我国双语教学研究新进展》摘自《学校双语课程》,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课题组《愉快双语教学实验研究》徐汇教育信息网,2003年底月1日。
[6]王学良:《双语大家谈》百度论坛,2004年6月18日。
[7]张正东:《论双语教学》百度论坛,2004年6月8日。
[8]袁平 愈理明:《高校双语教学的理念和策略研究》*中国外语,2005年第一期。
[9]袁平 高捷:《上海交通大学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12月(大会专题报告)。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eaching reform in the majors about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aiming at cultivating talents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Through reforming the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patterns and examination forms, we'll rais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Linear Algebra, enhanc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increase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quality.
关键词: 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线性代数;教学改革
Key words: independent schools;economics and management;Linear Algebra;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014-01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数学类子课题(项目编号:FIB070335-B2-14)。
作者简介:陈骑兵(1978-),男,江西瑞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数学模型,评价研究。
0 引言
独立学院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独立学院的学生既需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成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教学就成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独有的特色.线性代数作为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的时间还不长,经济管理类专业线性代数的教学大多过于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理论的完美和逻辑的严谨,对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强调不够,显然无法满足专业对线性代数的需要。
1 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为了充分体现独立学院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线性代数的教学中必须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的原则,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注意数学理论与经济问题、计算机、数学建模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线性代数的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迫在眉睫了。
2 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初步实践
2.1 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线性代数的第一堂课,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线性代数的发展、演变及其在专业学习中所占的地位和广阔的前景,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深层次的思维活动中,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编写合适教材,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的线性代数教材很多都是重点院校编写的,教材模式基本差不多,其实用性特点在教材中体现并不充分,只适合重点院校学生或者一般本科院校学生使用。针对独立学院学生使用的教材比较少,特别是适合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教材更少,因此编写适合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特点,特色鲜明的线性代数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牵头组织下,包括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在内的四川省独立学院合作完成了适合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线性代数教材。教材在要求上简化了定理和性质的证明,而只在习题中让学生课后自己去验证;降低了计算的要求。
2.3 创新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 线性代数内容抽象、概念多、定理多、证明方法独特,有着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普遍感到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于以文科生居多、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经管类专业学生,所以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显得很重要。教师在讲授时要尽量将启发式教学融入其中,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应合理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2.4 加强数学知识的经济应用,培养经济数学建模能力 通过经济、管理中的案例逐步培养学生的经济数学建模能力。如在课堂上给出一些与线性代数相关的经济管理方面的案例,让学生自己组队以小论文的形式一周后提交,并安排课堂时间让各队自己陈述建模过程或遇到的困难,最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并对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建模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有用,提高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积极性和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5 增加数学实验课,加强数学软件的运用 随着计算机科学及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软件对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进行数值计算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线性代数的教学中,应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每章内容结束之后增设线性代数实验课。让学生熟练掌握数学软件计算的方法,如行列式求值、矩阵的基本计算、求解线性方程组、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等。实验课的目的就是通过使用数学软件求解所学过的数学问题,来达到提高应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数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2.6 实施多样化考核形式 一门学科的考核制度完善与否,不仅关系到能否全面的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涉及到能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学质量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从单一的“一纸试卷定优劣”的方法改变为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是很有必要的。可参照理论考核与应用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另外也可考核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经济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结束语
作为高校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部分,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线性代数教学改革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改革任重道远。随着独立学院办学思想的统一,师资队伍的不断提升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独立学院经管类线性代数的教学也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贾茗,何立新.关于独立学院《线性代数》教学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2009(9):180-181.
一、北部湾地区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与优势
(一)培养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是北部湾地区发展的客观需要
北部湾经济区作为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将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每年“两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贸易与投资峰会)的举办,对北部湾经济区来说商机无限,它需要一大批具备经济管理基础、拥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提出,至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要成为集人事制度改革试验区、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于一体的区域性国际人才新高地,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迫切需要。北部湾经济区高校应审时度势,加快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培养,以对接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人才需求。
(二)培养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具有教学基础资源保障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双创”型大学生与传统就业型大学生的培养在教学资源保障上往往有差异化的要求。一般来说,这种要求的差异化越大,专业传统就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双创”型培养模式转变的难度就越大[2]。与其他专业相比,经济管理类“双创”型大学生与传统就业型大学生在教学资源保障方面有较大的耦合度。一方面是专业课程的耦合度高,大学生创业一般选择中小企业为起步,需要市场、财务、经营等经济管理类知识,这些知识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均为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核心基础性知识,而在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双创”型人才则耦合度较低;另一方面是实践实训的耦合度高,经济管理类专业作为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群),北部湾经济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很重视实践实训教学,教学的实践实训导向突出,如钦州学院构建有自治区级国际型物流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以及钦州港口集团等十几个校外实践实训基地。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实训教学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双创”型大学生开拓实践视野、创新思维模式、提升创业素质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个人发展前景广阔
“风生水起新一极,群贤毕至北部湾。”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在北部湾经济区进行创业具有较丰厚的预期效益。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的凸显,北部湾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广西各产业调整与振兴的推进,对外贸易、物流产业等行业市场巨大,存在诸多潜在赢利点,创业定位选择相对容易;另外,大学生创业需要一定的初创资金,初创资金也往往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门槛”,非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较难逾越,而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可以“用智力换资本”,充分利用自身所学经济管理类知识储备,创建管理型企业①,大大降低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业的资本“门槛”,提升了其创业可行性。
二、北部湾地区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实现“双创”一体化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注重的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基本要求,是一种普及性教育。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形成初步的创业能力、掌握创业基本技能的教育活动,注重于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目标取向基本一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互通性,教学功能和作用也基本相同。同时,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都作用于同一培养对象,是以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构建培养对象更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更重要的是,创新与创业之间存在内在必然联系,使得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也具有内在联系的必然性[3]。所以,基于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应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一体化。
(二)重构培养目标,明确“双创”型人才目标导向
“双创”型人才的目标特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双创”型人才的一般特征。“双创”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和较完备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再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具有较强的“双创”意识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独到的思维方式,善于判断和把握商机;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实践、实施和拓展能力;具有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核心竞争力[4];二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行业特征。经济管理是人们在各类各种经济活动中,对人、财、物、信息及技术等各种要素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和有效调配,以达到经济活动的有效运行和有效产出,既涉及管人、管事,又涉及管财、管物。所以,基于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更需要在“懂经营、善管理”的基础上具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的能力,并能捕捉商机实现创新成果的潜在价值。
(三)创新培养模式,构建“双创”型人才培养机制
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需要广博的知识面、复合的经济管理类知识和敏锐的创新意识、扎实的创业实践能力,因此,需要有一种能根据个性、爱好激发学习兴趣、近距离或零距离接触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培养方式。根据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以及学生个性差异而产生的对教育需求的不同,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尝试建立由高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理论教学、模拟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形势教育与国内外背景教育相结合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高校、社会在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多元作用。
(四)改进教学方法,完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
培养“双创”型人才离不开改革与创新,面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技术的全面革新。教学方式必须实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向知识传授与创新、与实践相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并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转变[5]。首先,注重经济管理类教学内容的超前性、新颖性、实用性,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其次,加强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积极推行问题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强化现代经济与管理规范的培训,提升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第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一是要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实际存在的经济与管理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二是要广泛运用模拟教学法,运用模拟器或模拟情境使学生在接近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角色,并和其中的人或事产生互动,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以培养学生资讯获得、动作技能和决策等能力;三是普及推广“实战”教学法,在一个真实的商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使学生在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真实的角色,开展业务工作,以达到真实的学习目的,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调查、课程实习、课程实践等。
(五)强化实践教育,建立融校内模拟与校外实践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育,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首先,立足能力培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优化,实践环节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实验教学大纲,创新实验模式。其次,加强以毕业设计(论文)为核心内容的科研训练,明确要求选题紧密结合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企业生产过程等,提高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更新率,保证题目的时代性、新颖性。第三,坚持“引社会进学校”和“推学生出校门”相结合,加强校内模拟实践基地的建设,如在校内设立税务大厅、模拟银行、模拟股市、ERP实验教学平台,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开展模拟实践教学活动,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开拓校企合作新模式。
(六)拓展第二课堂,建立“双创”型人才培养第二通道
“第二课堂”以其教学组织的灵活性、管理的开放性、资源整合的广泛性、资源配置的自主性等方面凸显它的优势[6],是“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其目的和效果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双创”意识和思维,提高大学生的“双创”能力。一是开展“‘双创’论坛”活动以激发“双创”意识和冲动,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组织高质量的“‘双创’报告”、“企业家课堂”和“成功校友创业成功报告会”等活动,用专家、教授、企业家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及成功的创业历程,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和决心[7];二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增加学校学术氛围,学校应建立学生调研课题管理制度,加大经费投入,鼓励学生开展社会生产调研、行业企业调研等科研活动,加深对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鼓励教师吸收优秀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有重点地扶持学生学术性社团建设,充分利用经济管理类学科优势发展物流协会、营销协会等学术性社团,积极鼓励学生办好学术性学生刊物;三是以“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载体,结合学生的社团活动积极开展创业竞赛、模拟创业实践,集中展示学生的创业成果,科学评价学生的创业能力,积极帮助学生吸引风险投资,适时推出比较成熟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充分挖掘和开辟校内创业市场,市场化运作社团活动和项目化运作社会实践、大学生勤工助学等活动,作为大学生校内创业的实践载体。
(七)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双创”型人才质量评估体系
一是树立科学、全面、客观的考核观,不仅要考核学生对经济管理类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经济管理类知识的能力和素质,通过考核引导,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能力及心理素质、协作精神等;二是改革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构建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为主体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减少客观标准试题的比例,加大综合、分析等主观试题的分量,突出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核,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求新求异;三是确立学生量化综合测评考核办法,将“双创”精神和能力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八)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内培外引建立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双创”型师资队伍
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基础在教育,关键是需要有一支具有“双创”型特征的教师队伍。经济管理类“双创”型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健全的人格特征、“双创”型的教育观、完备的经济管理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较高的教学监控能力和较强的经济管理艺术[8]。一是实施经济管理类教师“助长”工程,加大对中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科研团队;积极开展“双创”教育师资培训,聘请“双创”教育专家开设“双创”师资短训班,传授创业理论、知识、技能及“双创”教育方式、方法;鼓励经济管理类教师到北部湾经济区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经济管理部门、重点行业企业等进行社会实践或挂职锻炼;对一些模拟仿真系统的实践教师,应鼓励其与企业、证券公司、社会中介等联手,从实际工作中提取、研发适合教学要求的模拟仿真系统;对有条件的教师,允许其进行社会兼职或创业实践。二是加大有实践经验人才的引进力度,以快速提升实践实训教学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9]。三是加强与企业家的合作,充分吸收、利用社会创业资源,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职业经理、投资专家、管理专家担任学校兼职教授,或不定期地到学校进行演讲、开办讲座,使“双创”型师资队伍多元化。
关键词:现代决策方法;教学改革;能力培养;知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09-02
现代决策方法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主干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现代决策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掌握各种模型及其求解方法,为今后解决经济与管理中出现的决策问题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在现代决策方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结合案例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强化数学建模的能力以及软件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撰写论文,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加强适用教材的建设,推动现代决策方法精品课程建设;并优化考核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一、现代决策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现代决策中,决策的科学化和定量化显得尤其重要,要求在决策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应用现代的模型技术和信息技术。该课程的应用性很强,实际问题通常很复杂,不仅需要借助优化软化进行求解,而且还需要掌握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因此,在现代决策方法的学习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难度,通常是老师和学生都下了很多功夫,但是教学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在现代决策方法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育观念滞后。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当今社会里,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出的是能力高、知识丰富、素质好和有经验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2.重理论轻应用。目前,现代决策方法课程的教学目标重理论轻应用,而现代决策方法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种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目的,让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对现代决策方法产生畏惧情绪,学习中变得很被动,从而降低了学科的应用能力培养,背离了现代决策方法教学的目的。
3.考核方式单一。现代决策方法的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现代决策的理论与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决策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并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然而,目前现代决策方法的考核方式就是试卷分数,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够凸显研究生能力的培养。
二、以科研促进现代决策方法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现代决策方法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研究生不断创新的精神。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教学改革的思路。
1.加强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研究生,在现代决策方法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该课程的实用性,尽量减少复杂的理论推导,在理论阐述上力求简明扼要,旨在提高决策科学性的同时,突出面向实际,强调应用,为解决经济与管理中出现的决策问题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这种案例教学与课堂讨论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现代决策方法应用的广泛性。例如,在讲数据包络分析(DEA)法时,可以通过3个案例分别说明一投入一产出、二投入一产出、一投入二产出的CCR模型的建立与求解过程。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研究生,我们认为合理的教学方式应该是“轻理论推导,重实际应用”,通过课堂上的自由讨论,可以让学生将现代决策方法的思想和模型自觉地运用到具体案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方式。现代决策方法的很多教学环节都涉及到模型的建立和求解,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把课堂上的大量时间花在板书上,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学内容的传达,而且也使得教学效率低下。例如可以制作课件,建立网络课程,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利用多媒体的图文,让学生对一些应用案例有更深刻的印象,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辅相成,两者综合利用,扬长避短,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3.强化软件应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在传统的现代决策方法的教学中,关于方法的教学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往往要求学生用手工进行计算,工作量非常大,而且还有不少重复计算。对于一些很复杂的实际问题,手工运算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可以通过一些很成熟的软件来解决,例如EXCEL电子表格软件、MATLAB软件、LINDO、LINGO、DEAP等。因此,在现代决策方法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非常重视现代决策方法软件的实际操作教学,通过软件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计算能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中遇到的规模比较大且手工难以计算的问题。
4.鼓励参与科研项目,撰写论文。我们的科研项目与现代决策方法结合比较紧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拘泥于现代决策方法教材中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同时根据项目撰写论文。我们还鼓励课程梯队教师在努力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承担科研任务,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以科研促教学。例如,针对毕业生选题难的问题,我们结合科研项目指导毕业生选题和论文写作,这样学生的选题来源于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些学生的毕业论文和课程论文也可以作为课程教学的案例素材,实现了教学相长。
5.加强适用教材建设,推动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加强适用教材的建设从而推动现代决策方法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在讲授研究生现代决策方法课程及从事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优秀决策理论与方法教材的成果,根据使用讲义编写了《现代决策方法》[1]教材。这本教材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等进行决策分析的参考书,本书重点突出现代决策方法的实用性。
6.优化考核方式,凸显能力培养。现代决策方法的教学应该建立以应用为主的考核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最终的目的。具体的考核方式可以是全程考核,即对平时的作业、课堂发言、最后考试等成绩进行加权;也可以是基础知识考核加上应用能力考核,基础知识采用笔试形式,应用能力采用调查报告或课程论文形式出现。这样的考核方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案例,也可以是由老师提供案例,运用现代决策方法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形成调查报告或课程论文形式。
管理者个人要不断提升五方面的能力:一是综合分析的能力;二是组织实施能力;三是沟通协调能力;四是决策应变能力;五是工作创新能力。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研究生作为未来的管理者,不仅要掌握现代决策的理论和方法,还要具备现代决策方法的应用能力,具备构建合适的模型并对其进行科学计算的能力,还要具备对评价的结果进行正确解释的能力。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是培养能力,以上仅是现代决策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几个主要方面,有待通过实践考验,不断充实,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吴凤平,陈艳萍.现代决策方法[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1.
[2]王育晓.管理类专业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09,(26).
[3]刘宁.对现代管理和决策方法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6,(14).
[4]刘宁.多重目标:关于现代决策方法的思考N].学习时报,2006-09-11,(006).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经济生活越来越要求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更加要求懂得基础会计知识及财务管理知识,尤其是懂得财务管理的实践应用显得更为重要。这一点从新建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就业要求方面就能体现出来,一般经管类的毕业生无论是到企事业单位就业,还是到政府单位就业,都需要有一定的会计学基础以及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储备。所以财务管理知识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从业人员至关重要。因此,在新建本科院校上好财务管理这门课,尽最大可能的发挥其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新建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财务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现在的财务管理课程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课程教学目标不是很明确,具体教学内容较为浅薄,针对性不足
财务管理多在第二学年开设,虽有会计基础作铺垫,但学生对公司、证券、财务等专业内容理解还比较肤浅,还很少接触财务类专业课,所以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对财务管理的教学无法与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等同视之,新建本科院校中对于非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偏重的是财务管理相关基础知识的普及。另外,新建本科院校中经济管理类不同专业的财务管理教学计划与教学任务安排是相同的,所用的教材也是相同的,教学内容雷同。甚至本科、专科也无太大区别。教师的同一教案应用在不同的学科专业、不一层次的大学生。这就忽略了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具体知识需求和具体知识结构的差别,表现为教学目标不是很明确。
财务管理课程是新建本科院校中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一般使用同一教材,且总课时较少。这就不可能象教授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那样,对财务管理课程所涉及到的所有的知识都做深入的学习,再加上财务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内容十分庞杂的学科,财务管理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学科专业,其中包含着多门次相关课程,因此,财务管理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是不可避免会出现广而浅的局面,针对性不强。
(二)教学方式方法陈旧老套
现在的大学生比较有主见和张扬个性,学习情绪化较重,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在学习起来的就会比较积极。对于比较枯燥的专业知识就会积极性下降,学习效率也进而减小。但是现在新建本科院校中财务管理课程所采用的大班教学几乎是普遍现象,受此制约,授课中教学方法陈旧,仍主要沿用传统的以单向讲授为主的“满堂灌”的讲授方法,并且大多是以理论上的传授为主,学生们一直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因此要想达到提高学生们学习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培养其创新能力的目标是比较困难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教学质量。
(三)教学考核方法有待进一步进行创新和完善
在财务管理课程的成绩评定上,一般均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期末考试成绩占百分之七十。平时评定成绩和期末考试试卷成绩的所占比例虽然比较固定,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表现为失衡,也就是虽然老师也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或思考题,但是学生往往追求期末突击,临时抱着书本进行死记硬背,仅仅为了通过考试。这种单一的期末成绩评价方式,也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态度,相关财务管理知识并不能够真正在头脑中扎根,很难实现帮助学生提高实际应用财务管理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新建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财务管理课程具体改革建议
(一)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财务管理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对财务管理学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能力,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知识需求和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要求,可适当增设经济管理类方面的内容,比如,扩大会计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把握讲授的难易程度。这样更有针对性,既有助于学生们在职业上的发展,也能够满足其在今后工作上的需要。
(二) 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
要实现财务管理课程的实际教学目标,就一定要改革现在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要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升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的能力。
首先,教师应重视财务管理的第一堂课,让学生首先了解财务管理这门课的作用和特点。比如通过通俗易懂的小实例让学生明白财务管理课程与其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在经管类学生的就业、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此调动其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积极性。 另外,在组织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进而使学生增加学习的兴趣。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要介绍新知识新理论时,应该运用启发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师先提出具有诱导性、启发性的问题开始,不断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想象,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气氛的活跃性;除此之外,为了使学生已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还能够采用案例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每章重点内容的讲解都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比如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资金时间价值及其折算、股票和债券管理、期货和期权管理、风险与收益管理、项目投资管理、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筹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财务考核与激励等内容都有大量鲜活经典的实例可借用。经典案例的分析,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财务管理相关理论概念的掌握,更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逐渐认识到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理论在人们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探索精神;甚至可以允许学生们向老师提问,也可以质疑老师的观点。最后,应该由教师根据学生们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作一下关键问题概括的评述,并指出正确的观点,补充不足,纠正错误,完整准确地归纳概括知识要点。
最后,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灵活机动的教学方式。但教师无论针对何种情况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有几点需要注意。即:首先教师要能够较深入的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想,为他们营造一个能够自由讨论的学习氛围,与学生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朋友。对观点正确或者比较新颖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们进行创新思维,让学生们积极合理地发展个性,对于观点有误的学生要给予理解,要鼓励他们,正确引导他们,尤其是对于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错误或偏差要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知道他为什么会理解出现错误和偏差,下次如何找到案例分析的切入点等等。也要重视拓展提问的体现,即将一个问题拓展成几个有关联性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以期穷本究源。最终能够做到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重点,要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学习、学会发散思维,学到真正的知识,提高技能水平。
(三)采用综合考核方式,兼顾平时期末,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
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所以考核方法的原则应平时期末兼顾,保证记忆的同时,更应重视知识的应用。所以教师除结合各章节的内容布置作业题外,也要组织学生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根据讨论的中心议题写作业或者撰写论文。成绩考核以综合考核的方式进行,课程总成绩由课堂出勤率、实际案例讨论、应用实践的参与程度、作业练习的正确度、小论文的完成状况、期末考试成绩等多个环节评定,这样可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财务管理知识的掌握及运用理论到实践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存在的上课听听,考前背背,轻松过关的状况。通过具体的财务管理课程的考核方法应该能够使学生产生动力与压力,以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并且,培养他们相互之间合作的能力,改变学生们与教师对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过度重视的情况。
参考文献:
[1]黄瑞玲.网络环境下财会类专业本科《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析[J].商业会计,2011(24).
[2]李洁.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会计师,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