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技术原理论文范文

技术原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技术原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技术原理论文

第1篇

通常情况下,电力电子得理论教学都是按照教科书的章节顺序进行,难免枯燥乏味,高深难懂。电力电子学科涉及面比较广,如果将电力电子学科理论划分为多个部分会起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划分为四大变换电路部分、器件与控制部分以及电力电子前沿技术等三部分进行教学,三部分既可以先后进行也可以同时穿行。

1.分析电路尽量使用多媒体。

电力电子技术的核心就是整流、逆变、斩波和交交变换四大基本电路,在电路工作过程的分析中,通常一个电路都有多个工作状态,不同的工作状态又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电压电流波形,也就是说电路的工作过程往往都是动态的过程,而传统的书本上的文字和原理图是无法很好地展现动态过程的。这时,如果采用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可以将电路工作的动态过程很好地展现给学生们观看,把书本上静态的电路以及波形图动起来,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电力电子电路的工作过程。与此同时,结合书本上的理论,再将不同电路的特点进行总结,使同学们复习时结合着书中的理论,头脑中联想着多媒体演示动画,便会在学习中事半功倍,容易记忆,提高学生的分析计算和实际解题的能力。

2.器件与控制部分应注重练习。

电力电子器件及控制部分具有覆盖面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特点,学好这一部分,就必须将概念的理解与相关的计算进行练习,在习题式的教学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阶段,各高校几乎很少带领学生做与课程相关的习题,多数学生也只有在考试的时候才有机会在试卷中解答一些问题,虽说现在不提倡传统针对考试的题海战术,但是平时适当做一些典型的练习还是有必要的,电力电子器件种类多、特点各不相同,而控制方法也有很多,甚至与自动控制原理等其他学科相关联,在教学中适当找一些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可以让同学们在繁杂的知识中抓住重点内容进行突破,最终掌握这部分知识要点。

3.学生自主参与新技术教学。

电力电子技术具有发展速度快的特点,新的技术和应用领域不断出现,加强电力电子新技术的教学可以扩展学生知识面,掌握电力电子技术发展新方向。这一部分的特点是没有定量计算、难度不大、但对于资料的收集工作量比较大,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可以将这部分安排给每个学生进行讲解,在讲解前每个同学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分类总结,加入自己的理解,在讲解过程中既可以使用多媒体也可使用板书的形式,讲解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提出问题,相互讨论,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在这种学生自主教学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概括的创新能力,还为研究生毕业学术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相关的经验。

二、实验教学应进行分类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一定要有相应的实验来配合和补充,开设实验课是对理论课的延伸和补充,更能够突出应用型学科的特色。在实验教学上,应分为验证实验、探究实验、拓展实习三个部分进行教学。

1.验证实验应紧密结合课本。

验证性实验的特点是对已经有的理论进行实验验证,与学生的理论教学紧密衔接,通过书上的理论来指导实验的操作,同时实验的结果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书本理论的深度理解。在理论课程之后,应当有相应的实验课程相跟进,在实验开始前,老师带领学生对课本知识点进行回顾,确定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同学们按照实验要求完成相应的实验操作,并能够运用书本上的知识来解释实验中的现象,最后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得出验证性的结论。

2.鼓励开展探究性试验。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正在快速发展的学科,在实验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制作一些相关的小制作、小发明,在探究性试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结合当今电力电子发展的前沿技术,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独立设计出属于自己的电子作品,而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老师应进行适当指导,给出一些方案,让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平时尽可能地开放实验室,使学生增加动手操作机会。此外还应当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科技比赛,增加在创新方面的交流合作,从而学会更多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3.拓展实习应突出实际应用。

在传统的教学环节之外,对于电力电子技术这种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应适当组织学生到某个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当今电力电子技术已经应用在了许多领域之中,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联系某个具体单位进行参观,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让学生们更加具体地了解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除了参观之外,也可由老师或者学生找一些与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相关的视频资料,分享给大家进行观看,也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实习结束之后,学生以报告的形式写出自己学到了什么或者是心得体会。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对于理工科的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总结

第2篇

1.分析电路尽量使用多媒体。

电力电子技术的核心就是整流、逆变、斩波和交交变换四大基本电路,在电路工作过程的分析中,通常一个电路都有多个工作状态,不同的工作状态又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电压电流波形,也就是说电路的工作过程往往都是动态的过程,而传统的书本上的文字和原理图是无法很好地展现动态过程的。这时,如果采用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可以将电路工作的动态过程很好地展现给学生们观看,把书本上静态的电路以及波形图动起来,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电力电子电路的工作过程。与此同时,结合书本上的理论,再将不同电路的特点进行总结,使同学们复习时结合着书中的理论,头脑中联想着多媒体演示动画,便会在学习中事半功倍,容易记忆,提高学生的分析计算和实际解题的能力。

2.器件与控制部分应注重练习。

电力电子器件及控制部分具有覆盖面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特点,学好这一部分,就必须将概念的理解与相关的计算进行练习,在习题式的教学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阶段,各高校几乎很少带领学生做与课程相关的习题,多数学生也只有在考试的时候才有机会在试卷中解答一些问题,虽说现在不提倡传统针对考试的题海战术,但是平时适当做一些典型的练习还是有必要的,电力电子器件种类多、特点各不相同,而控制方法也有很多,甚至与自动控制原理等其他学科相关联,在教学中适当找一些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可以让同学们在繁杂的知识中抓住重点内容进行突破,最终掌握这部分知识要点。

3.学生自主参与新技术教学。

电力电子技术具有发展速度快的特点,新的技术和应用领域不断出现,加强电力电子新技术的教学可以扩展学生知识面,掌握电力电子技术发展新方向。这一部分的特点是没有定量计算、难度不大、但对于资料的收集工作量比较大,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可以将这部分安排给每个学生进行讲解,在讲解前每个同学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分类总结,加入自己的理解,在讲解过程中既可以使用多媒体也可使用板书的形式,讲解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提出问题,相互讨论,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在这种学生自主教学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概括的创新能力,还为研究生毕业学术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相关的经验。

二、实验教学应进行分类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一定要有相应的实验来配合和补充,开设实验课是对理论课的延伸和补充,更能够突出应用型学科的特色。在实验教学上,应分为验证实验、探究实验、拓展实习三个部分进行教学。

1.验证实验应紧密结合课本。

验证性实验的特点是对已经有的理论进行实验验证,与学生的理论教学紧密衔接,通过书上的理论来指导实验的操作,同时实验的结果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书本理论的深度理解。在理论课程之后,应当有相应的实验课程相跟进,在实验开始前,老师带领学生对课本知识点进行回顾,确定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同学们按照实验要求完成相应的实验操作,并能够运用书本上的知识来解释实验中的现象,最后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得出验证性的结论。

2.鼓励开展探究性试验。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正在快速发展的学科,在实验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制作一些相关的小制作、小发明,在探究性试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结合当今电力电子发展的前沿技术,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独立设计出属于自己的电子作品,而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老师应进行适当指导,给出一些方案,让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平时尽可能地开放实验室,使学生增加动手操作机会。此外还应当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科技比赛,增加在创新方面的交流合作,从而学会更多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3.拓展实习应突出实际应用。

在传统的教学环节之外,对于电力电子技术这种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应适当组织学生到某个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当今电力电子技术已经应用在了许多领域之中,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联系某个具体单位进行参观,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让学生们更加具体地了解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除了参观之外,也可由老师或者学生找一些与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相关的视频资料,分享给大家进行观看,也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实习结束之后,学生以报告的形式写出自己学到了什么或者是心得体会。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对于理工科的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总结

第3篇

【关键词】网络数据 系统

1 医院学术论文管理情况现状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绝大多数医院管理论文的方法已经从手工登记转变为使用计算机软件管理,其中最为普及的是使用Excel软件制作电子表格登记论文资料。这种方法可以较好地帮助工作人员解决查找和数据统计的问题。但是,数据的收集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由论文作者上报至科教科,再由科教科工作人员进行手工录入制成Excel表格,需要生成报表和统计数据的时候也必须手动操作。

大量繁琐枯燥的手工录入工作制成的Excel的本地文件,却并不能较好的实现数据共享。因此,随着网络的普及,部分医院建立了基于Web的论文管理系统。依靠B/S架构的Web论文管理系统,可以很好的解决数据共享的问题。相比于使用Excel文件记录论文数据,网络论文管理系统的优点在于只要有可用的网络,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手机或个人计算机进入系统,进行论文上报、登记、查询操作,使论文管理工作不仅限于办公室。并且依靠计算机技术也可以一定程度的简化手工工作,以鼠标点选、自动生成等方式优化录入、统计分析的过程。

2 基于网络数据抓取的医院论文管理系统

基于网络数据抓取的医院论文管理系统保留了普通网络论文管理系统的优点,着力优化和完善最为繁琐的数据录入过程,从国内权威的论文数据库中直接抓取需要的数据存入自己的数据库。

据了解,国内绝大部分正规期刊上发表的文献在见刊1-2个月后就会被知网、万方、维普等专业的文献数据库收录。普通用户通过检索,可以获取到论文的题目、发表刊物、见刊时间、作者姓名、单位、关键词、摘要等数据,足以满足医院论文管理系统的需求。只要实现并使用抓取功能获得需要的数据,就能大大简化手工录入的工作,同时能有效的避免论文漏报、错报。

2.1 系统的体系结构

目前基于网络的系统体系结构主要是C/S(客户端/服务器)架构与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C/S架构将大部分的运算放在客户端处理,要求进入系统的计算机安装相应的客户端程序,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等条件有特定的要求,限制了用户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是灵活性不强,不便于后期维护和系统升级。B/S架构基于HTTP和TCP/IP协议,运用服务器完成大量的运算,将运算结果传输给浏览器显示,用户只需要使用浏览器就可以在个人计算机或智能手机上进行操作,不受局域网、软件和运行平台的限制,可以实现跨平台的使用,并且后期维护成本低,更新方便。

为了系统后期的维护及功能完善,本系统采用B/S架构,也更能适应目前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2.2 系统的功能模块

如图1所示,本系统分为五个功能模块,分别为:部门管理模块、职工管理模块、论文抓取模块、论文录入模块、查询统计模块。

2.2.1 部门管理模块

部门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添加、修改、删除操作设置医院部门信息,构建一个完整的部门树形结构,以便在查询统计时可以实现按照部门查询统计,有助于分析和比较各科室部门的情况。

2.2.2 职工管理模块

职工管理模块同样通过数据库的操作建立职工的花名册,并且将每个职工按照实际情况分配到科室和部门,如此便建立了论文、作者、部门的关系。

2.2.3 论文数据抓取模块

论文数据抓取模块使用网络数据抓取的方法,通过请求URL、对返回数据进行分析、提取论文相关数据,将其存入论文信息表,并与医院职工进行关联。

2.2.4 论文数据录入模块

本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手工维护论文数据,以对论文数据的添加、修改、删除操作,提供是一个查缺补漏渠道,对数据抓取过程中出现的不完善数据进行人工修改。

2.2.5 统计查询模块

模块提供作者姓名查询、关键词查询、期刊查询、发表时间查询、科室查询等丰富的查询方法。统计各科室数量、各种期刊上的数量、关键词相关论文数量、任意时间段数量等以供比较分析。

2.3 网络数据抓取模块设计

数据抓取功能是本系统的特色和亮点,其设计原理类似于简化的网络爬虫,抓取数据更具针对性,抓取范围仅限于较权威的论文期刊数据库。以下介绍设计思路。

2.3.1 抓取模块涉及的数据库设计

为了能在网络上抓取数据,需要一个表存放URL信息,其中包括的主要字段有URL、URL的MD5编码、访问状态、请求的页面类型等。

另外需要一个存放论文信息的表存放抓取到的数据,包含题目、刊名、发表时间、作者、关键词、摘要等字段。

2.3.2 抓取数据的主要步骤

首先程序从URL表中取出一条访问状态为未访问的数据,请求此URL并接收返回数据,根据URL请求的页面类型做提取论数据或者提取URL数据的操作。

对于返回的是论文页面,需要提取论文详细信息,然后到论文信息表中查找,判断是否为已经抓取过的论文数据,若已抓取,则标记请求的URL为已访问,然后进行下一个URL的请求。否则将论文数据整理并入库,将作者与职工关联,之后请求下一个URL。

若非论文详情页面,则需分离提取页面中的URL,将提取到的URL逐个进行MD5编码后到URL表中,将非重数据标记为未访问然后入库。

3 实现本系统的意义

基于网络数据抓取的医院论文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论文管理过程中的繁琐工作,简化管理流程,为管理人员减负。同时,得益于系统采用B/S架构,可以实现跨平台、跨区域的管理。抓取来自论文数据库的数据相对全面,以此数据做出的分析统计能够更加有效的指导医院科研的发展方向和重心。设计并实现本系统,有效地提高了科教管理工作效率。

第4篇

关键词:动态电源管理静态预知方法动态预知方法

引言

电子系统可视为是种类不同的元件集合,有些元件有着固定的性能指标和耗能,这些元件被称为非电源管理元件;上反,有些元件可以在不同时间工作,并且有多种耗能状态,相应地消耗着不同的系统电能,这些元件称为可电源管理元件。可电源管理元件的有效使用成为节省系统耗能,使整个系统在有限电能下长时间工作的关键所在。

系统元件从一种耗能状态到另一种耗能状态往往需要一段时间,并且在这段时间内会消耗更多的额外能量。状态的改变会影响系统的性能,所以设计者需要在系统节能和系统性能之间找到恰当的折衷切入点。本文介绍了动态电源管理中的一些方法。这些方法将决定元件是否改变耗能状态和何时改变。

1动态电源管理技术

“动态电源管理”是动态地分配系统资源,以最少的元件或元件最小工作量的低耗能状态,来完成系统任务的一种降低功耗的设计方法。对于电源管理实施时间的判断,要用到多种预测方法,根据历史的工作量预测即将到来的工作量,决定是否转换工作状态和何时转换。这就是动态电源管理技术的核心所在——动态电源管理方法。

动态电源管理技术适用的基本前提是,系统元件在工作时间内有着不相同的工作量。大多数的系统都具有此种情况。另一个前提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信能够预知系统、元件的工作量的波动性。这样才有转换耗能状态的可能,并且在对工作量的观察和预知的时间内,系统不可以消耗过多的能量。

2电源管理

各个系统设备当接到请求时,设备忙;而没有请求时,就进入了空闲状态。设置进入空闲时,可以关闭设备,进入低耗能的休眠状态;当再次接到请求后,设备被唤起。这就是所谓的“电源管理”。然而,耗能状态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也就是关闭时延和唤起时延。唤起休眠状态中的设备需要额外的能量开销,如图1所示。如果没有这项开销,也就用不着电源管理技术了,完全可以只要设备空闲就关闭设备、这种时延和能量开销确定存在,所以必须考虑,只有当设备在休眠状态所节省的能量至少可以抵得上状态转换耗能的情况时,才可以进入休眠状态。

电源管理技术是一个预知性问题。应寻求预知空闲时间是否足够长,以及于能否抵得上状态转换的耗能开销。空闲时间过短时,采用电源管理的方案就得不偿失了。所以事先估计出空闲时间的长短是电源管理技术中的首要问题。定义“恰当的停止时间段”(tBE):能达到系统节能的最短空闲时间段。此时间与设备元件本身有关,与系统发出的请求无关。假设状态转换延时t0(包括关闭和唤起延时)耗能为E0;工作状态功率Pw,休眠状态功率Ps,可由以下式求出tBE。

Pw×tBE=E0+Ps×(tBE-T0)

等式左边为“适合暂停时间段”内的耗能,也就是系统在这段用于节能的最短空闲时间内继续工作所需能量;右边是状态转换耗能和休眠时间内的系统耗能。tBE换和这段休眠时间内的系统耗能。电源管理技术就是要预知将要发生的休眠时间是否能够大于tBE,只有大于它,设备才有休眠的必要。

3基于先验预知的动态电源管理技术

对于大多数真实系统,即将输入的信号是难以确定的。动态电源管理的决策是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预知的基础之上的。所有的基于预知的动态电源管理技术的基本原理是探过去工作量的历史和即将发生的工作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对未来事件进行可靠的预知。对于动态电源管理,我们关心怎样预知足够长的空闲时间进入休眠状态,表达如下:

p={tIDLE>tBE}

我们称预知空闲时间比实际的空闲时间长(短)为“预知过度”(“预知不足”)。预知过度增加了对性能的影响;预知不足虽对性能无影响却造成了能量的浪费。要是能既无预知过度又无预知不足,那就是一个理想的预知。预知的质量取决于对观察样本的选择和对工作量的统计。

3.1静态预知方法

固定超时法:最普遍的电源管理预知法,用过去的空闲时间作为观察校本对象来预知当前空闲时段的总持续时间。此方法总结如下:空闲时钟开始,计时器开始计时,超过固定超时时间tTO系统仍处于空闲,则电源管理使得系统休眠,直到接收到外界请求,标志着空闲状态的结束。能够合理地选择tTO显然是这种方法的关键。通常在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取tTO=tBE。

固定超时法优点有二:①普遍适用(应用范围仅限决于工作量);②增加固定超时值可以减少“过度预知”(即预知时间比实际空闲时间长)的可能性。但是其缺点也明显:固定超时过大则将引起预知不足,结果不能有效的节省能量,相当多的能量浪费在等待超时上。

预知关闭法:此方法可以解决固定超时法中等待固定超时而耗费过多能量的问题,即预知到系统的空闲可能性就立即关闭系统,无需等到空闲时间超过超时值。预知方法是对历史工作量的统计上做的有肯定性估计。

Srivastave提出了两种先验关闭的方案。

①非线性衰减方程(φ)。此方程可由过去的历史中得到。

t的上标表示过去空闲和工作时期的序号,n表示当前的空闲时期(其长度有待于预知估计)和最近的工作时段。此方程表明了要估计将发生的空闲时期,要考虑到过去的空闲和工作时期。

如果tpred>tBE,那么系统一空闲就立即关闭。观察样本是

此方法的局限:

*无法自主决定衰减方程的类型;

*要根据收集和分析的分散数据建立衰减模型,并且这些数据适合此衰减模型。

这些数据适合此衰减模型。

②极限方案。此方案基于一个极限。观察样本为紧挨着当前空闲时期之前的工作时期,如果便认为空闲时期比前一个工作时期长,则系统关闭。

注意:统计研究表明,短时间的工作时期后是长时间的空闲期;长时间的工作期后是短时间的空闲期。这样的系统可以用极限法,如图2所示。而短时期的工作期后是短时期的空闲期这种情况下就不能用些极限法。总之,对tthr的选择尤为重要。

预知唤起法:可以解决固定超时方法中唤起时的性能损耗。当预知空闲时间超时后则系统唤起,即使此时没有接收收到任何系统请求。使用此方法应注意的是,如果tidle被“预知不足”,则这种方法增加了能量的消耗,但同时也减少了等待接收第一个系统请求的时间,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能量,提高了系统性能。

3.2动态预知方法

由于动态电源管理方法的最优化取决于对工作量的统计,当工作量既未知又非静态时,静态预知方法就不是十分有效。因此,就有了动态预知方法。对非静态工作量有几种动态的预知方法。

①设定一套超时值,每个值与一个参数相关。此参数表明超时值选择的准确性。此方法是在每一个空闲时间内,选择这些超时值中最有效的一个值。

②此方法同样有一些供选择的超时值,分配给每个值一个“权”。此“权”是对过去相同要求下,采取此超时值带来的满意度为衡量对象抽象出的参数。实际采用的超时值是取所有被选超时值的权的平均。

③只采用一个超时值,当选择此超时值后会引起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系统关闭”后,再适当增加此值。当更多的“系统关闭”可以被接受了,则适当降低此值。

4总结

动态电源管理是降低电子系统耗能的有效设计方法。在电源管理系统中,不同元件的工作状态要动态地适应不同程度的性能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最小化空闲时间浪费的能量或者无用元件浪费的能量。

第5篇

当前,电力电子作为节能、节才、自动化、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正朝着应用技术高频化、硬件结构模块化、产品性能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在不远的将来,电力电子技术将使电源技术更加成熟、经济、实用,实现高效率和高品质用电相结合。

1.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从以低频技术处理问题为主的传统电力电子学,向以高频技术处理问题为主的现代电力电子学方向转变。电力电子技术起始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硅整流器件,其发展先后经历了整流器时代、逆变器时代和变频器时代,并促进了电力电子技术在许多新领域的应用。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以功率MOSFET和IGBT为代表的、集高频、高压和大电流于一身的功率半导体复合器件,表明传统电力电子技术已经进入现代电力电子时代。

1.1整流器时代

大功率的工业用电由工频(50Hz)交流发电机提供,但是大约20%的电能是以直流形式消费的,其中最典型的是电解(有色金属和化工原料需要直流电解)、牵引(电气机车、电传动的内燃机车、地铁机车、城市无轨电车等)和直流传动(轧钢、造纸等)三大领域。大功率硅整流器能够高效率地把工频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因此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大功率硅整流管和晶闸管的开发与应用得以很大发展。当时国内曾经掀起了-股各地大办硅整流器厂的热潮,目前全国大大小小的制造硅整流器的半导体厂家就是那时的产物。

1.2逆变器时代

七十年代出现了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交流电机变频惆速因节能效果显著而迅速发展。变频调速的关键技术是将直流电逆变为0~100Hz的交流电。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随着变频调速装置的普及,大功率逆变用的晶闸管、巨型功率晶体管(GTR)和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0)成为当时电力电子器件的主角。类似的应用还包括高压直流输出,静止式无功功率动态补偿等。这时的电力电子技术已经能够实现整流和逆变,但工作频率较低,仅局限在中低频范围内。

1.3变频器时代

进入八十年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将集成电路技术的精细加工技术和高压大电流技术有机结合,出现了一批全新的全控型功率器件、首先是功率M0SFET的问世,导致了中小功率电源向高频化发展,而后绝缘门极双极晶体管(IGBT)的出现,又为大中型功率电源向高频发展带来机遇。MOSFET和IGBT的相继问世,是传统的电力电子向现代电力电子转化的标志。据统计,到1995年底,功率M0SFET和GTR在功率半导体器件市场上已达到平分秋色的地步,而用IGBT代替GTR在电力电子领域巳成定论。新型器件的发展不仅为交流电机变频调速提供了较高的频率,使其性能更加完善可靠,而且使现代电子技术不断向高频化发展,为用电设备的高效节材节能,实现小型轻量化,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2.现代电力电子的应用领域

2.1计算机高效率绿色电源

第6篇

1.1工程管理技术

在确定供电系统之前,首先要根据供电要求进行负荷分级,一般分为一级负荷、二级负荷和三级负荷。还要为电源提供应急电源,以防不时之需。同的场合用的配电系统也是不同的,所以在配电时要关注配电场合以确保用电安全性。就事故处理而言,对事故发生的原因、漏洞进行分析,防止以后类似事故的发生,要做到绝对不能在一个地方跌倒两次,一定要写事故分析报告,对事故发生的细节、过程、起因都进行详细的记录,引起事故的相关人员一定要做好检讨工作,为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而努力。对于供配电管理这项重要的工作,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是很重要的,所以工作人员要对每天的值班人员、时间、交接班时间、维修检查时间、人员都做好相关的记录,例如:交接班日志、工作票、工作票登记簿、低压配电室巡检记录表、低压配电室运行月度分析报表、高压配电室巡检记录表、高压配电室巡检记录表、高压配电室运行月度分析报表等等,同时相关人员也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生意外的话谁都担负不起。

1.2设备维护技术

就供配电设备的维护技术而言,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导入生命周期成本概念,执行资产管理的维护管理作业,应从设计、施工阶段开始,即审慎周详地考量营运后的维修问题及成本,将设计、施工、检查、检测及维修补强等阶段视为不可分割的一贯作业,以达成提高(或维持)结构机能、延长使用寿命及降低维护管理成本的目的。换而言之,维护管理应有新思维,维护管理已不仅是管理者的责任,设计者与施工者均有责任。就检测新技术而言,应用非破坏性检测仪器对电力建安企业设施进行安全检测,不仅可不破坏电力工程企业设施原有的结构安全,更可迅速施作,将营运冲击减至最低。从现行的安全维护管理流程来看,电力工程企业供配电设施维护管理的实施步骤,一般应从简易的检查开始依序实施(遭遇紧急状况时除外),分为检查、安全检测、维修等三阶段进行。

2电力工程技术展望

一是电力工程竣工商转后,如发生运转问题或异常需停机检修,必将导致严重的发电损失,因此电力工程的工程设计极为着重安全性及可靠性,尤其是水力发电厂位在山区承受诸多不确定风险,工程设计上难免趋向保守,但为避免设计过度保守的批评,未来的规划设计应朝向精确设计努力并持续改善及吸收新进技术以提升品质。此外,设计仍应加重考虑环境生态、水土保持及景观美化。

二是电力工程建厂的发包方式近年来虽已有火力电厂整厂及变电站采用统包模式,但一般仍以组件(ComponentBasis)分标方式发包最为普遍,也即所谓的传统设备标发包方式,因此产生土木、机电及仪控的互相配合与界面整合的需求,例如设计、采购及施工作业时程配合、各标承包范围及内容的划分、完整性、功能及品质要求一致性等,常成为计划能否如期如质完工的关键所在。发包方也常倾向由设计顾问负总责,因此除专案管理技术外,编拟技术规范及招标文件也极为重要。此外,依现行区域计划及土地法、水利法、建筑法、环保法、安全卫生法、采购法及行政程序等法规、品质查核制度的规定及要求下,电力工程设计及监造工作受到多方面的约束,可以说工程设计也要兼有这种、非工程面的技术,才能顺利办理工程设计及建造。

三是为增进能源多元化、改善环境品质及国家可持续发展,再生能源发电的开发利用已成为政府施政的重点策略。我国发电企业除在非抽蓄式水力及垃圾废弃物焚化发电已累积相当多的工程设计技术外,未来可着重在离岸风力发电技术的加强及提升。此外,海洋温差发电、潮流发电及波浪发电等也有可能成为未来再生能源发展重点,除再生能源发电及海床输电的技术外,相关的海岸及海洋工程的设计及施工技术也须配合研发。

第7篇

PLC,全称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一种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力系统装置。它是专门为工业现场应用而设计的。采用一类可编程的存储器,相关人员可以在该存储器内部执行相应的逻辑运算、顺序控制等操作指令,并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输出接口,实现对各种类型设备的识别或生产过程的控制。PLC技术属于计算机控制技术范畴,其工作原理主要有三个不同的阶段,即输入采样阶段、用户程序执行阶段和输出刷新阶段。在输出采样阶段,PLC可以依次扫描所有输入状态和数据,并将其存入I/O映像区中的相应单元内,然后转而执行用户程序,控制输出操作;在用户程序执行阶段,PLC可以按照从上到下、自左向右的顺序,依次扫描用户程序,并对扫描到的数据信息进行运算,根据运算结果控制逻辑线圈的状态,以确定程序是否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在输出刷新阶段,CPU会发出相应的指令,然后依据I/O映像区数据和相关状态,结合电路封锁功能驱动外部设备的运行,从而实现电气自动化控制。

2PLC技术的优点

作为微机技术和传统继电接触控制技术相互结合的产物,PLC技术克服了继电接触控制系统中机械触点接线复杂、可靠性低、功耗高、灵活性差等缺点,充分利用了微处理器的优势,具体包括以下优点。

2.1功能完善

当前,PLC产品的规模和型号非常丰富,可以满足各种工业控制的需要,而且具有非常完善的逻辑处理和数据运算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数字控制领域。

2.2可靠性高

在PLC的生产过程中,采取了先进的内部抗干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同时,PLC具备相应的自我检测能力,一旦发现硬件故障,可以及时发出警报信号,提醒相关人员处理故障,因此,PLC控制系统具备很高的可靠性。

2.3编程语言简单

作为一种工控计算机,PLC的接口相对简单,编程容易,其使用的梯形图语言编程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较低,不需要面对复杂的汇编语言,即使那些不熟悉计算机的人员也可以轻松上手。

2.4维护方便

在PLC技术中,以存储逻辑代替了接线逻辑,极大地降低了装置外部的接线数量,减少了系统的建设周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设计难度,以便于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不仅如此,PLC可以实现在线编程,转变生产过程,被广泛应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的工业生产控制中。

3PLC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在电力工程中,PLC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开关量控制

开关量控制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3.1.1断路器控制

在传统的电力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对断路器的控制多是采用继电器控制的方式,需要使用大量的电磁继电器,存在许多触点和联接点,进而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而PLC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使得软继电器逐渐代替了继电元件,极大地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在PLC控制系统中,操作人员只需要执行一些非常简单的工作,比如分闸、合闸等,系统就会自动根据实际运行状况,给出正确的操作信号。同时,在系统出现故障时,会自动跳闸,并发出相应的报警信号。而且,PLC控制系统不需要进行复杂的二次接线,可以有效地降低接线失误率,大大减少维护检修的工作量。

3.1.2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主要功能是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被广泛应用于大型企业的供电系统中。在原有的备用电源投入系统中,多采用手动或自动供回电线路的方式供电,在投切过程中,会出现几秒钟的断电时间,影响供电的连续性和可靠性。而应用PLC,可以实现对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控制,可以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抗干扰,具有可靠性高、操作简单、接线方便等优点。

3.2顺序控制

在原有的电力工程中,控制系统一般都是采用继电器控制,而随着PLC技术的发展,高性能的PLC控制系统逐渐取代了继电器控制。在实际应用中,PLC不仅能够全面调节整个电力工程,也可以控制部分电路。同时,PLC控制器属于远方终端单元,可以利用远程控制的方式控制变电站现场的RTU装置,实现对各种开关状态量的采集和处理,并通过相应的反馈环节获得故障信息,以便及时处理和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故障,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4结束语

第8篇

在组织中,由于个人的年龄、性格、能力、学历、价值观等因素存在个体差异性,个人组织心理契约违背的感知程度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契约违背体验。对于技术型员工来说,他们掌握和应用技术手段为企业和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常常处于工作现场或生产一线,是一种智能型的操作人才。他们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和基础理论知识,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实际应用能力,专业性强,此外,他们的工作常常是群体协同工作,所以对人际关系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总的来说,技术型员工的特点是造成他们心理契约违背的重要原因。这些特点主要表现为:低学历、高技术;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大;社会认可度低、追求自我价值的体现;流动意愿强,工作机会多;重视团队协作,人际关系能力强。技术型员工往往不具备非常高的学历,多为高职、高中、大专学历,他们通过积累工作经验,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其高技术水平的特点使他们希望得到更好的发展,追求自我价值的体现,但企业往往因为其社会认可度和学历较低而忽视他们的职业发展,造成其发展机会的缺失和心理上的不平衡,同时由于他们对工作的选择机会较多,在感知到心理契约破裂后,他们比其他员工更容易违背心理契约。

二、基于心理契约的技术型员工离职原因的调查研究

为了更好地从心理契约角度分析技术型员工离职的原因,本文选择甘肃省某水泥厂的技术型员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心理契约违背和离职原因这两个维度的变量进行考察,通过调查结果中的数据研究由于心理契约违背导致员工离职的现象。此次问卷共派发180份,回收162份,有效问卷146份,有效率为90.1%。由于问卷是针对技术型员工进行派发的,所以只选择了生产部、质检部和安全环卫部三个部门的员工,又因为该水泥厂成立时间只有两年多,所以未调查员工的任职时间长短。本问卷包括基本资料、心理契约违背程度和离职原因三部分。本次调查样本的基本资料包括所在部门、工种、岗位级别、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和学历七个部分。其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1.心理契约违背程度的分析结果本文从八个方面调查心理契约违背程度,这八个方面分别是经济报酬、工作环境、工作强度、情感需要、公平认可、工作内容、学习培训和晋升期望。在调查问卷中,将这八个方面具体表述为表2中的12个变量,将这12个变量的重要程度和企业实际履行的程度用1至5的等级来划分,用重要程度的等级减去企业实际履行程度的等级,得到心理契约违背程度的数值,用公式表示为:心理契约违背程度=重要程度-实际履行程度,这个数值越大,代表心理契约的违背程度越大,通过统计和计算得到心理契约违背程度的平均值。由表2可以发现,心理契约违背程度的平均值在0至2之间,表示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契约违背,企业履行的承诺与员工的期望有落差。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员工对企业的工作安排和薪酬福利比较满意。工作内容方面(表2中变量10)和经济报酬方面(表2中变量1、2、3)的平均值最低,分别为0.116和0.217,也就是违背程度最低,这说明这家企业在人职匹配方面做得比较好,基本能够为员工提供发挥技能的平台。同时,企业提供的薪酬、奖金、福利等方面的经济报酬基本达到了员工的期望,说明企业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员工没有产生明显的心理契约违背。第二,员工对安全卫生的工作场所的要求方面(表2中变量4),心理契约违背程度的平均值(1.178)最高,这说明员工认为企业应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加强安全卫生保障。这方面他们的期望落差比其他方面都要大,心理契约违背程度比较大。第三,员工对晋升的期望落差比较大。表2中变量12的心理契约违背程度(平均值为0.938)比较大,员工认为企业没有提供他们期望的晋升制度,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晋升机会,产生了明显的心理契约违背。第四,员工感到工作强度大和不公平对待。表2中,变量5和变量9的心理契约违背程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705和0.767,说明员工在降低工作强度和得到公平认可方面的期望明显高于企业提供的条件,这两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心理契约违背。第五,员工在情感归属方面(表2中变量6、7、8)和学习培训方面(表2中变量11)的心理契约违背程度较低,分别为0.468和0.473,这说明员工渴望得到企业的关心,渴望成为企业真正的一分子,同时他们期望企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让他们提高个人技能。总之,安全舒适的工作场所是员工非常重视但企业履行程度较低的方面,员工在工作场所方面的心理契约违背最为严重;员工对晋升机会比较重视也较难满意,出现了明显的心理契约违背;员工期望获得更为宽松的工作时间和更小的工作强度,期望其工作成绩得到更公平的认可,这两方面的心理契约违背程度比较明显;员工对企业的薪资福利制度比较满意,心理契约违背程度最低;员工在其他方面的心理契约违背程度较低。所以,为了降低员工的心理契约违背程度,企业要尽可能地改善员工工作环境,完善员工发展规划,加强员工的情感管理,预防员工心理契约违背后的离职倾向和离职行为。2.员工离职原因的分析结果本文将员工离职原因的变量归纳为表3中的12个变量,将变量造成员工离职的可能性划分为1至5的数值等级,数值越大表示因此变量离职的倾向程度越大。从表3可以看到,导致员工离职倾向和离职行为的各影响因素中,拖欠工资、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很差、归属感缺失、不公平对待、承诺落空和外部引诱这七个变量的离职倾向程度的平均值比较高,分别为4.377、4.247、4.438、4.123、4.24、4.13和4.137,介于“比较同意”和“完全同意”之间,说明员工比较同意这些情况下更容易导致离职;培训、学习机会少和发展受限这两个变量的数值很接近“比较同意”,说明它们对员工的离职倾向和离职行为也有重要影响;其余因素的数值较低,比较接近“不确定”,对员工的离职倾向和离职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所以,拖欠工资、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很差、归属感缺失、不公平对待、承诺落空和外部引诱是造成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学习培训和个人职业发展也与员工离职有密切关系。

三、运用心理契约进行技术型员工离职管理

心理契约违背是员工产生离职意愿和离职倾向的主要原因,企业在运用心理契约对技术型员工进行离职管理时,要针对此类员工的特点,有效地建立和维护心理契约,预防心理契约违背,做好心理契约违背后的心理契约重建。

(一)在招聘过程中有效地创建心理契约

低学历、高技术和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大是技术型员工最显著的特点,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是此类员工比较关注的内容,而信息失真是造成心理契约违背的隐患。为了防止他们对企业产生过高的心理预期,在招聘过程中,招聘负责人要真实清楚地向员工介绍他们比较关注的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等内容,切勿承诺企业不存在或无法实现的条件,要尽可能地让他们正确认识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每个技术型员工都有自己的专长,招聘负责人要尽可能充分了解应聘者的技能、兴趣、应聘动机和对组织的期望等,尽可能做到人职匹配,使员工建立与组织比较匹配的心理契约,预防员工因心理契约违背导致的离职行为。

(二)加强沟通,减少心理契约的认知差异

莫里森和罗宾逊认为,理解歧义和无力兑现是形成心理契约违背的两个重要原因。为了减少理解歧义的发生,员工进入企业后,企业管理者要加强和他们的沟通,促进彼此对相互义务和责任的理解,减少企业和员工对心理契约的认知差异。与此同时,应该尽量让员工了解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在行业中的竞争位置,让员工明白企业暂时的困难和美好的发展前景,提高员工的组织凝聚力。技术型员工多数是通过积累工作经验和培训来获得更高的技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所以,企业要参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了解员工对培训、学习、技能等级考试、晋升等方面的想法,积极提供必要的学习和培训,完善企业晋升制度,让他们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提高对企业的认可度和依赖度,培养他们对企业的情感,巩固他们的心理契约,从而防止或减少心理契约违背和离职倾向。

(三)及时修补和重建心理契约

第9篇

现有教育技术中心技术人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技术人员专业性不强,年龄结构不合理有些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管理人员所学专业有电子专业、计算机专业、物理专业等等,缺少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门人才,而且个别单位人员老化,跟不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阻碍了教育技术的应用,需优化组合,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素质。技术人员服务意识差,素质亟待提高一线设备管理人员工作存在着工作理念不正确,服务意识不强、脱离教学实际等问题。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岗位的特点和职责,少数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仅将自己视为管理者而不是教学过程的服务者。因此,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往往缺少服务理念,只负责多媒体设备的管理,而不参与教学过程,不能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缺乏耐心,对教师表现冷漠、态度生硬,容易造成矛盾,影响教学[2]。针对这一现象,提高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和素质势在必行。

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改变原有管理模式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优化人员结构将现有工作人员做统一合理安排,以专业对口的原则发挥作用。同时引进年轻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使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这是提高教育技术中心管理素质和修养的捷径,是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的管理运行模式,以促进高校教育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业务素质,强化为教学服务的理念服务态度会转换动能,影响使用者的心情。端正了态度,明确目标,在工作中就会变被动为主动,才能积极去接受新事物,积极去探索服务方法和技能。首先应该在思想上明确服务对象和在教学中优质服务的重要性,其次,教育技术中心的技术人员在做好保障工作的同时,除了要有精通的专业技能,积极热情的态度也是极其重要的。开展技术练兵,学习交流会,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由于事情琐碎,身兼多职,常常顾此失彼,工作效率不明显。为提高技术人员素质,提高业务能力,定期举行岗位练兵活动,实践中检验能力,总结经验。互通有无,交流经验,力争每一个技术人员都受到训练,成为技术骨干。与教师配合,实践中总结经验,有效提高设备使用率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是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直接使用者。目前应用多媒体教学在高校中基本普及,但是由于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掌握的程度不是很好,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问题,导致设备不能正常运行,甚至影响教学。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在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时,应该灵活、有选择地对教师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尽量做到现场指导,让教师从中了解多媒体设备的性能,并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提高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了解和使用能力。通过对设备维护的宣传,提高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保养意识[3]。定期选派技术人员参加专职培训活动,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特长,调动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一是学校采取集中、分散、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对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具体做法是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分散、轮流地将技术骨干派出去进行培养;或对中心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也可以通过与兄弟院校开展管理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二是通过各种会议、座谈会等方式,帮助管理人员转变观念,树立“管理是服务,管理是科学,管理是专业,管理要创新”的理念。要求做到“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事好办”,努力建设一支高效务实、规范创新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团队,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

第10篇

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抄表技术有:有线传输方式、无线传输方式、低压电力线载波技术、数据网络传输等方式,国内的大多数以载波最为最主要的传输方式。目前国内远程抄表技术主要采用的是终端的电量采集设备录入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没有变革之前是采用的电能表档案,对实验期所采集的电量进行因素分析,计算出母线的电量是否达到平衡,如果出现问题及时做出系统调试,以求数据的准确和真实。另外除了对居民的用电量的自动抄表读数之外,还可以运用到变电站出口的计量上,以此对比数据的偏差,找到产生大偏差的主因。通过对居民用电量的耗能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发现,要针对高耗能的用户给出建议,或者按照要求短时间抄表就结算的方法,来引导耗能的居民尽量节约使用电力资源。我国的数据传输主要是借助光缆、公用电话网及移动通信网等来监督和获取居民的耗电量。在整个电力系统这些传输的数据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由于数据统计和测试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完全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运行。当前的几个现状如下:

(1)与外网连接后对公司局域网相接时的安全防护技术手段系统不强。若当中的网络安全技术如防火墙等没有加强,这个电力维护和运行工作中如果系统配置达不到最优,对于整个运行系统而言会存在隐患,所以要配备安全的网络设施来保证安全性。

(2)采集终端尚未统一,有很多终端所使用的数据采集器仍是机械表或是机电一体式的电能表,影响所采集数据的准确性,数据如果不准确就会带来成本的加重。

(3)对于数据规约的管理不规范。我国电力企业虽已广泛使用远程抄表技术,但是有些变电站其抄表系统当中所使用的电能表或是数据采集设备与现使用的数据规约不符,从而影响了数据传输通信的质量。

(4)系统覆盖的地区不全面。除去偏远特殊原因达不到标准之外,还有的地区是因为地域在远程抄表的范围内,但是散户自身的系统没有普及到户,这样就会导致线损计算以及对电量进行综合统计分析时出现很大的局限性,将数据录入系统的时候就会出现不匹配的现象。

2针对目前远程抄表技术的现状应有的解决方案

(1)远程抄表技术在技术支持层面上来看目前国家对远程数据采集这块的法律支持力度得到认可,比如这项技术已经得到法律范畴的认可度,能否作为证据为其他一些事件提供依据。只有彻底通过了国家政府技术监督部门的认证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才能发挥数据的合法性和准确度。

(2)实现生产厂家和电力系统技术上的参数共融。当前市场上生产的电能表其内部参数,技术指标以及接口方面还未形成全国的统一,在地域上有局限性。建立一个统一的系统后,电力营销管理上就会变得简单易懂,积极鼓励相关企业就技术标准和传输接口做成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兼容。

(3)建议在特殊的地区,比如容易引雷的地域安装保证防雷装置,另外通讯质量与防干扰设计相关,一定要加强针对干扰影响数据传播和通讯质量的因素进行防护设计,确保建成的系统有较高运行质量和较低的故障维修率。

3远程抄表技术运用的实际意义展示

随着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远程抄表技术提供了发展先机,技术的使用使得通讯的质量得到跨越性提高、速度比先前更快、传输的数据量也更大满足了市场需求,所以完全可以使用一些通讯方式将相对固定硬件配套,这样子不但会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而且从最根本上降低了电力传输自终端到主站过程中的输送成本,使得传输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另外通过自动配电网的自控系统的掌控与远程抄表系统的对接,使得两个系统浑然一体,而且各项参考系统能达到合二为一。高端技术的运用和持续的发展,必定会使得这项技术的作用得到体现。远程抄表系统项目的建立让电力系统的综合信息管理和分析系统显得意义非凡,系统投入运行后经历过初核阶段,大大提高了供电公司自身的营销管理水平和营运收入,从最根本上准确及时地掌握每一用户的用电量,最大效率的减少了坏账发生的概率、它将为全公司的现代化集约管理提供良好的现实基础。

4结语

第11篇

灌注桩是建筑最基础的部分,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的原理是首先要将首批混凝土准备好,其次,孔底的水和泥浆被排开后,要在混凝土中埋设导管的出料口,需要注意一定要有足够的深度,目的是将后来浇灌进去的混凝土与孔里的水和泥浆隔开。再次,关于高流态的混凝土,将其从出料口输送进导管,形成桩孔。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孔内混凝土的增多,导管要不断地提升,但是一定要注意导管不论怎样提升,出料口都要埋在混凝土中,确保其深度。后来输送进去的混凝土能够挤进已经浇筑好的混凝土里,原因是出料口和入料口之间有密封导管,导管由于高差产生了压力。

2.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

2.1关于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施工前要做好工程中各种材料的检索与收集工作,对现场地质进行分析。第二,认真阅读了解施工的方案以及施工图,掌握好全部信息。第三,现场地基必须保持平坦,施工现场的水电必须正常供应,必须要有软土处理技术,这三个方面是工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第四,关于桩位以及基准线等,要在施工开始前对它们进行测量、核实。第五,除了上述的准备工作之外,还要有系列指控方案保证施工的高水平。

2.2关于钻机的就位工作

在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开始进入正式的施工阶段。如果在深水区发现有大量的淤泥存在,那么就需要建立子控制网络,目的有三个,一是全面测量整个工程施工中的各种参数,二是对施工桩的位置进行观察,三是核查施工桩的方位。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报纸施工桩位置的准确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工程顺利进行下去。

2.3关于对护筒的埋设工作

护筒的埋设不仅能对桩位起到有效的固定作用,还能对钻井钻头的向下深入起到指导作用。在这一阶段的工作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护筒的直径不能比桩孔的直径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钻头能够在施工桩的孔隙中有效开展施工工作。二是护筒的埋设位置必须按照相关要求和桩位之间保持相应的距离,还要注意不同的土质中,对护筒进行埋设的深度不同。一定要保证护筒安装牢靠,防止水泄露现象的发生。

2.4关于护壁的泥浆

泥浆在施工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能渗入到孔壁的底部,有效防漏。它能将孔壁的底部进行固定,另外由于在钻井时会有很多残渣悬浮,泥浆能够对其进行清除。

2.5关于混凝土的浇筑工作

首先,要根据施工的标准和具体的要求,选择具有相应的强度的混凝土。其次,对于选择好的混凝土,在施工之前,还要做好严格的检测工作。再次,用选择好的混凝土灌注施工桩,在这一过程中要时刻观察浇筑的情况,一定要使其符合相关的要求。

2.6关于钢筋笼

关于钢筋笼的制作。一方面钢筋笼主要是由钢筋组成的,因此,要确保钢筋的质量以及钢筋的处理如焊接以及去锈还有调直等都要符合施工的标准和要求。另一方面,在对钢筋笼的外部进行浇筑时要注意混凝土的厚度一定要适当,还要将钢筋笼分成上中下三层,在这些层面上都要放上混凝土块。关于钢筋笼的安装。第一,在安装之前,必须要对孔内的状况进行检测,使钢筋笼的安装工作顺利进行。第二,在安装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安装的位置一定要和钻孔保持一致,其次,还要注意安装的速度,不能太快,有些施工人员遇到障碍,不管不顾,强行吊装,还有的直接把钢筋笼从高处直接落到钻孔处,导致钻孔壁出现了坍塌的现象。

3.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关于导管渗水

施工中不对接头的部分采取好的措施,就会导致渗水现象的发生,从而导致导管发生上升的现象,混凝土发生离析,给成桩工作带来困难。这是因为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对导管的接头部位进行严格的密封,再加上初期没有足够的灌量,导致导管在混凝土的上面暴露出来,从而使导管底部的泥浆进入了导管内部,导管上升,加之导管埋设的深度不够,最终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针对这一现象,解决的措施有:检查导管,要么是对导管进行更换要么是将其提出后进行重新设置,对灌进导管中的混凝土进行清除后再重新灌注。如果灌注的混凝土比较多,就必须要停止灌注的工作,并将导管提出来,再用钻头进行开钻,使用的钻头比原来的孔径要小,还要使混凝土的深度足够才行,将钻孔进行重新清理之后,再将导管中间的小孔里,进行重新的灌注工作。

3.2关于缩颈

这是在钻孔灌注桩施工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对桩体进行浇筑时,桩的四周产生土体膨胀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措施:一种是在失水现象发生时及时使用质量良好的泥浆进行控制。如果在成孔的时候发生,就要使泵量加大,使成孔的速度加快,这样在成孔完成以后孔壁就会有泥皮出现,这样孔壁不会有渗水或者是膨胀现象的发生。另一种解决的方法是在导正器的外面焊接上一些合金刀片,这样就能在起钻和钻进的时候都能对钻孔进行清扫。

3.3关于断桩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灌注时,导管的提升太高,从而导致导管的底部和混凝土层分离开来。二是,管道发生拥堵现象时没有进行及时的清理。三是,关于混凝土,其灌注的时间太长或者是质量不合格。四是,关于灌注的过程。表层的混凝土流量比较小,但是这时混凝土还在不停地进行灌注,这样就导致了位于表层下面的混凝土冲破顶面,形成断桩。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在施工中,机械使用操作不恰当或者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故障,这时有可能导致导管提空或者是卡管等现象,必须要及时对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灌注的初期阶段遇到这种现象要针对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①如果这个时候孔内的混凝土小于3米,那么就可以用气举法,进行吸渣,目的是将孔内没有开始凝结的混凝土打扫干净,这样之后再重新进行混凝土的灌注。②如果这个时候灌注的混凝土小于20米,首先,要用牙轮钻将混凝土的部分表层进行清除,这部分的厚度为1.5米,然后要使用一种内套的钢护筒,它的直径小于护筒,大于钢筋笼,将其对准设计桩,在钢护筒和钢筋笼之间的小孔的地方直接插入。③如果这个时候灌注的混凝土已经达到了20米,凝结已经开始,但是孔内的混凝土还小于50米。这时就要对一部分的钢筋笼进行切除,然后再将全部的碎块进行清除,重新开始灌注工作。

3.4关于钢筋笼的上浮

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成孔之后的浇筑工作中。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清孔时孔内部会有很多的泥块和泥皮,由于它们的不断上升,使泥块在钢筋笼的底部形成堵塞。针对钢筋笼上浮的现象,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①粗骨料在套管的内壁和箍筋之间存在,会使套管的内壁与钢筋笼的外径有太小的距离,最终导致钢筋笼上浮,这时需要保证套管内壁和箍筋两者之间的距离为粗骨料的两倍。②由于套管的底部内壁上有大量的砂浆以及土粒等,导致套管变形,使之被拔掉后钢筋笼被随之带上来。这时就要在成孔之前对套管的内壁进行检查,及时对粘着物进行清理。如果已经造成了套管的变形,就要采取修补的措施。③如果钢筋笼本身发生了弯曲,就有可能是由于不同的钢筋笼之间存在接点的问题或者是弯曲变形的问题或者是套管发生了倾斜等问题导致的。在此时,就要首先,加强钢筋笼制作与安装的质量,防止变形现象的发生,还要在放笼时注意确认其放置的精确度。同时还要注意不能对其顶端进行敲打。

4.结语

第12篇

首先,在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上存在一定的不足,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电力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同时新技术也层出不穷,这就要求电力公司专业技术人员无论是在数量还是专业素质上必须与发展相适应。而现实情况是专业技术人员因技能的局限性对一些新技术不能快速掌握,造成电力公司的专业技术岗位人才的缺失,这一问题的存在对电力公司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其次,电力公司对专业技术人员没有采取很好的激励措施,在人事管理中没有构建起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由于深受传统人事管理的影响,电力公司在制定薪酬待遇时,没有充分地将工作绩效纳入到薪资评定中,这样容易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电力公司在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才资本投入方面力度不够,一些电力公司尚未针对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全面的培训体系,没有为那些希望吸收新知识与技能的人员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一些现有的培训形式呆板、内容枯燥无味,对于专业技术人员不能产生吸引力。

第三,电力公司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考核存在不足,由于考核制度不科学,造成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很少有主动工作的意识。当前电力公司在对员工进行工作考核的惯用形式是通过让员工填写年度考核表,仅仅以年终的一份表格很难全面客观真实地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评定。使人事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员工所取得的最新工作成果,容易错过对专业技术人员提升培养的最佳时机。在评价体系里,对相关指标无法进行具体量化,评定的形式也较为单一,没有很好的评定体系等都会造成工作考核效果不明显。而且对员工的考核结果并未第一时间告知专业技术人员,使他们对考核结果一无所知,使他们对考核产生反感情绪。

二、电力公司专业技术人员人事管理的目标定位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电力公司专业技术人员人事管理需要进行全新的定位,以指导实践,使公司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要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优化配置,对专业岗位紧缺的人才人事部门要积极开展招聘引进工作,电力公司可以和对口院校进行长期合作,借助高校优秀的教育资源定向培养公司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实现公司有源源不断的专业技术人才输入的目标。在进行外部招聘的同时,公司也要拿出一些岗位用于企业的内部竞聘,使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发挥其专业技能,在对岗位人员进行考核时,对于不满足岗位要求的技术员要进行专项教育培训,培训仍不能胜任的应当及时调离技术岗位。通过这些举措保证技术岗位人员技术过硬。为电力公司的日常生产通过可靠保障。

其次,电力公司要针对专业技术人员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与激励体系。通过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能够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富有成效的激励体系对企业人事管理部门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人事管理部门要对这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激励时可以根据不用的环境情况选择不同的激励方式,如物资奖励、精神慰问以及岗位晋升等。在进行激励的同时也要注重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素质,综合能力素质是技术人员后续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人事管理部门要为结合专业技术人员的特征,制定出他们今后的培养方向。通过培训不仅能让他们熟练掌握其所从事专项工作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并从职业道德方面对他们进行教育,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另外公司还可以激励员工自主学习,让他们从自身角度出发,进修自身欠缺的知识,让他们养成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

第三,人事管理部门在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工作考核时,要构建科学的考核体系。公司制定系统科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工作考核体系是保证公司健康运行的前提。通过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作为他们岗位职务安排的重要依据,优化人员配置,使公司的人才运用效率得到提升。同时依靠工作考核可以及时发现技术人员在工作中的问题,以考核结果作参考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激励或教育。总的目标是让技术人员积极进取踏实工作,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使整个人才队伍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小结

第13篇

白领依旧是人们最期待的角色之一。

传统行业的白领最有钱

“从过去五年来的数据来看,薪酬的增长趋势相当平稳,大概都是分布在7%到9%之间”,美世咨询北京公司高级咨询顾问邱晓昀对《第一财经日报》说,“和亚洲周边国家相比,像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这些国家,我们的社会发展水平差不多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但是我们的白领人才收入水平要比他们高。”

不过,中国白领工资水平的增长与GDP的增长之间的比例是不协调的。

在2004 年和2005 年,中国的GDP增长在全球排名第二,可是我们国家的平均工资水平增长率排名要远远低于这个排名。“白领人才没有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也是一个问题,”智联招聘助理总裁赵鹏对记者如是说,“美国同行今年大家拿到的红包好像是二战以来最多的,华尔街今年发红包发疯了,而我们呢?我想这是一个企业、行业发展与它的员工,特别是核心人才个人价值实现之间的一个分享和平衡问题。”

哪些行业的白领最有钱呢?很多人会说是高科技行业,三年以前也许是如此。

从三年以前来看,薪酬占有显著优势的是高科技行业,但根据其2009年薪酬水平统计,如果从增长的趋势看排在最后一名的是高科技。

从最近这几年来看,往往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行业薪酬增长趋势反而不如那些传统行业。真正赚大钱的是一些闷头赚钱的人,喊得热闹的行业往往是赚不到钱的。比如能源、教育,还有一些新兴行业,比如地产行业,像投行,它不是人们所关注的重心,但是在这里面会有大量高薪的人才。

给白领发钱是个技术活

如果倒退五年,白领人才相对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以及集中在一些跨国公司,但是现在他们正在越来越多地流向一些本土的中小型企业,发展区域也越来越广。

“在未来几年之内,中国中高级白领人群的需求量还会继续放大,”邱晓昀对记者说,“第一,我们的外企还在中国持续保持它的业务发展,它的发展趋势并没有停止,这样就必然会带来一个高端人才的需求。第二,中国本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走向国际化,无论如何它都会保持前几年的增长态势。”

不过,白领人才一些新的特点也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14篇

1书院的历史沿革

书院创办于唐末五代(公元908年),为工部侍郎黄峭所建,“五代后梁开平三年黄峭弃官返里,创办和平书院”3)。据《黄氏宗谱•峭祖行录》载:黄峭弃官归隐,“既而创和平书院,诱进后人。处此五季更易之际,惟戒诸子养晦韬光,毋昧时而躁进”。黄峭(872~953),字峭山,又名岳,字仁静,号青岗(图1),后裔尊称为峭公或峭山公。锡公的长子,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峭公思想开明,见识卓远,在朝为官时,最大的报复就是“复唐”,后在感复唐无望时就弃官回乡,并创办了和平书院。据《黄氏宗谱•家训》记载“读书为根本所在,稍有可读子弟,务加训导”,因此和平书院的创建开启了闽北宗族办学的先河,影响波及邵南地区,进而影响到邵武及其周边地区,宗族办学之风由此而起,营造了读书求学、重视教育的氛围和传统。黄峭公现在是福建、广东及湖南三省众多黄姓子孙认定的先祖,但是明清编著的各邵武府县志中并无此人,而《嘉靖•邵武府志》、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修的《重修邵武府志》及《民国重修邵武县志》中也没有提到和平书院。然而在众多的黄氏族谱中则多见峭公及和平书院,虽然关于其人的描述各不相同,归乡后建和平书院的说法却是一致的,如咸丰四年修的福建《永安黄氏族谱》中所刊的《工部公行实录》中“即而创和平书院,引进后人,后自为六言诗以写四时之景”,诗如下:春花落断桥流水,莺啼深院青烟,雨歇桃源浪暖,澄潭未许龙眠。夏赤日远啣葵影,熏风浓带荷香,案上书填碧色,芭蕉绿映南窗。秋堦下黄花晓露,庭前丹桂秋水,未忍抛书欹枕,水轮馬义正升东。冬烟淡淡迷古树,月明明浸梅花,昨夜堦前积雪,余辉白映窗纱。和平书院初建时仅供黄氏子孙就学,为黄姓的家族学堂,自宋以后,周边其他姓氏如李氏、廖氏、丁氏等也相继捐钱捐田捐粮以资助书院,并将本家子弟送入书院读书就学,便逐渐演变为一所地方性学校。现存之和平书院为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由当地的峭公后裔筹资而建。据咸丰五年《邵武县志》载,为乾隆三十四年应士民黄浩然等所请,“以昔年所置迎神号佛田租建塾,延师以教子弟”,于文昌阁辟地复建,“以唐宋旧名名之。”

2书院选址

自古“智者乐山”,早期文人书院多是选在名山胜水之间,陶冶情操、修生养性,比私塾规模大,却又区别与官学。在南宋中后期以后,随着官府大量的介入书院的建设,书院的选址上呈现出明显的多种取向:个人藏修以及官府改建前代书院大多仍位于较偏远的山林之中,而官府所修建的书院则全部坐落在城镇之内或近郊。4)和平书院初建时,为私塾,建在家族聚集之地,也就是现在古镇的北门附近。而在乾隆年间重修之时,“于文昌阁辟地复建”,可见,现在的书院院址为当时的文昌阁所在,因无记录,并不知文昌阁是何时所建,与原书院的关系如何,但是确知现书院与黄氏大夫第仅一巷之隔,且书院依古镇格局,坐东朝西,面对的是古城墙(现已坍塌),右侧小巷通向的便是小西门,若论风水方位,也不失为一块好地,与书院进深甚符。

3书院地盘

镇中建筑多始建于清末时期,依古制,用古尺。根据调查及访谈的结果,和平的古尺为333mm,即三尺为一米,与所用的市尺长度相同,。和平因地处闽赣交界处,故工匠之间也有相互的交叉,有些匠人基本都是在周边地区“游乡”,如和平的许师傅是从江西过来的,而李师傅是桂林乡坪上村的,邵武的危师傅是江西黎川的,且《邵武县志》曾记载:“入闽有‘三道’,建宁为险道,两浙之所窥也;邵武为隘道,江西之所趋也;广漳航海为间道,奇兵之所乘也。”移民伊始,邵武就为联通赣闽的主要隘道,那么在匠作系统及建筑地盘侧样上应该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表2,黎川的尺子也并未统一。另外,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省会福州对此地的影响也是有的,和平张忠兴师傅就明确说“现在做工一般用市尺,没有做特别的营造尺”、金坑乡的危功从师傅说“木工工具也改用福州的,使用起来更方便”。如表3所示,闽北地区的尺长不尽相同(图略),在现代化进程加速,交通愈加便利的今天及以后,这些尺子是否会不在,或者愈来愈趋同呢?反观之,和平的尺长是古已有之,还是近年来,趋同的事态演变至此呢?故文中的尺寸依旧按照现行米尺尺寸来进行标注。本地的工匠系统中并无书院一类,而是民居、祠堂、谯楼各成一体,探究其原因,多是因为书院的建设量少,也就参用了民居和祠堂的做法,现仅将书院的地盘与典型民居及祠堂做对比。就书院建筑而言,其特殊的使用功能造就其在地盘布局上有其特色。“书院,形成了其讲学、藏书、供祀——‘三大事业’的功能特点和学规、学田、学舍等完备的管理制度,”6),“若按功能划分,书院建筑大体上可分为讲堂、祠堂、藏书楼、斋舍和园景等五大部分”,7)“礼者,天地之序也”,作为传播传统儒家文化的教化场所,书院建筑亦是要追求中轴对称的,以明礼仪、训教化,即使由于地形所限,不能完全的对称,也是要把主要建筑放在对称轴上的。和平书院属于后者,地块地形不规则,规模较小,但是也有主要的轴线,且把主要建筑仪门、正厅放在了主轴线上。因现存和平书院为清朝重建的,文献中并未提重建时的依据,乾隆时期书院建筑已经成熟,有众多可以参考的实例,岳麓书院、嵩阳书院自不必说,附近的武夷书院也是历经多次的重建与在建,可供参考。那么“应士民所请”而建的和平书院是否会参考当时已有形制呢,还是会依原有形制在新址重建?现存书院面积仅600m2,主要功能为讲学,辅助功能还有供祀、厨房、餐厅、马房等。书院内东西向有约2m的高差,马房设在一层,主要讲学空间在二层;为天井式建筑布局,规模不大,共有两个天井院,前天井为主要功能,正厅内供奉朱熹的牌位(如4),见一层和平书院;四周为讲堂;一层厢房为马房(图略),见和平书院一层平面图。后天井为辅助空间,厨房、餐厅。相似规模的典型民居布局,门厅、前天井、正厅、后天井,两侧为厢房,一般情况下,正厅为两层通高的高度,正厅两侧的厢房为两层,而天井两侧的厢房为一层,屋脊高度低于正厅屋脊,以示正厢区别;楼梯一般设置在宝壁后方或者厢房内。而当地的祠6民居正厅18根柱做法7和平书院剖面图堂正厅做法除尺度上比民居稍大外,基本做法一致,主要区别在门厅上,祠堂的门厅一般会做成戏台,结构复杂,两侧也改厢房为侧廊,并改狭窄的天井为亮堂的庭院。而书院的布局与典型民居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前天井院二层为宽度约三尺的围廊,在民居中只有后天井院中才有可能会出现围廊,且数量不多。书院正厅做法与典型民居也是很不同,典型民居正厅一般做18根柱子,为三间,正间为厅,供奉祖先排位,厅内加两根柱,称为骑门柱,也称栋梁柱,据当地工匠说“住人的房子都要有骑门柱,祠堂没有”;正中屏风墙称宝壁。中柱称正架柱,檐柱称水瀑(pu)柱子,之间的柱子成为大金。正贴中,大金与水瀑(pu)柱柱间距一般在1m左右,为两扇门的宽度,而正架柱与大金之间的间距则视用地情况而定,是可变的。祠堂的做法与民居大致相同,仅是没有骑门柱与宝壁。而书院正厅做法较简易,正间两边各5根柱,用墙体隔开了与后天井的联系,供桌则放在了墙体的前面,这样一来正厅内部的采光就主要依靠前天井,采光效果明显变差,推测这种做法为后人加建;栋梁柱依然是各柱中最为精美的,但是书院正厅无骑门柱及宝壁,类祠堂做法。正厅前面为处理高差而做的十三级台阶,结合天井排水做,为一个4.1mx4.7m的方形天井,较之民居的狭长型天井,采光效果更好,更适合书院的特殊功能。

4书院侧样

本地属于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降雨量较大风势强劲,故民居屋面坡度较缓,一般为三分五水,做直水,即无举折,也有有举折的,当地叫翘杆水,做法为三分水做到脊童时改做四分。寺庙比较高,可以做到五分水。根据测绘,书院正厅的为翘杆水,从檐部到脊童分别为三分五、四分、四分五、五分五。当地大木构架为穿斗式,部分祠堂为使正厅更为敞亮,会在正间使用抬梁或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构架,而此间与尽间仍然用穿斗结构。书院正厅大金与水瀑柱之间用轩,构架比较简单。做法与当地民居做法类似,以廖氏大夫第正厅为例,如图六所示,在正贴中,前后水瀑柱之间的做法沿脊柱对称,大金与水瀑柱之间一般会做轩,多为磕头轩,且做法较质朴,轩板直接两坡坡下,只在正贴的位置用拱、蝴蝶木以及月梁架起,雕花等其他装饰也在此位置。次间一般不做轩。川一般为三川,一川会做成猫弓背,二川为月梁的形式,三川比较朴素。而装饰的重点主要也是在蝴蝶木、一川、二川、以及骑童上。宝壁也是很重要的,做法普遍是月梁以下两根骑门柱中间作实,两边空出作为走道。在尺寸关系上,骑门柱两边一般为0.85~1.0m,而中间部分则是可以调节的,但做法也是固定的,即板门,做好线脚及门套,之后被固定骑门柱中间。祠堂正厅亦有按这种做的,亦有正间用抬梁式的。

5书院砖瓦作做法

书院的外观与其他民居相似,建筑在民居中标志性不强,主要在于其墙体做法、山墙形式以及入口做法与当地传统民居的做法均相同。古镇民居墙体的砌筑方式比较统一(,一般是当地卵石及三层约50cm的线砖做基础,上面砌斗墙,斗墙分为空斗及实斗两种做法,实斗墙内一般放泥巴。古镇建筑入口的做法也很统一,入口墙面由匾额、石/木门楣、石/木门柱、门槛、门枕石以及排水口等组成。。建筑侧立面多做风火山墙,一字叠落式和匡斗砖筑山墙都有,不特意做风火山墙,而是顺着屋面坡度稍作修饰的山墙形式也是有的。

第15篇

这种基于传统网络的资源管理方法实现了分级分域的资源管理策略,但是相对于栅格化网络高效的一体化交换平台、扁平化发展的网络结构,其网络资源的共享与利用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首先,传统网络资源管理措施主要靠人工进行单设备和系统的操作维护管理,各设备或各子网运行各自的通信协议,子网间信息交换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如:在新作战任务下达前,各级网络管理要按照预先的约定对本级网络的被管理设备种类、数量、传输速率、频率资源、网络带宽、时隙分配等参数进行设置。由于需要配置的参数较多,容易引起参数配置错误,而配置错误是导致网络中断和异常的最重要原因[4]。其次,系统没有网络参数自动分发与配置更新功能,需要人工或半自动分发与加载,网络资源的可扩展性差,在战场环境发生改变、网络规模发生变化或网络进行重组时,网络资源不能进行自适应调整,即:一旦为某个子网设备分配了网络资源,无论该设备是否留在网内,其他设备都不能使用其网络资源,在新的设备需要临时入网时,如果没有事先分配到网络资源,就不能与网内其他用户进行网内信息交互与共享,造成有限网络资源的浪费。最后,这种分级分域的资源管理方法并不区分业务类型,因此无法根据业务(qualityofservice,QoS)需求对业务进行不同类型的传输保障,当业务量过大时,可能会出现部分资源所承载的业务量过重,而部分资源处于空闲状态的不平衡局面,导致网络系统性能的下降。

2栅格化信息网络的资源管理策略

信息化栅格网络在不改变原来通信网络结构与体制的基础上,将各种业务类型与传输标准的异构专用网络集成。针对底层网络拓扑状态,采用基于资源整合的虚拟化技术,实现“一网四域”的资源共享管理,具体体现在物理层面上一张网络实施承载,上层3个逻辑网运行具体的业务,实施各通信子网连接状态、交换路由、流量等监视控制管理,达到网络拓扑透明、统一计算流量分布和统一网络资源配置。

2.1网络资源管理架构

栅格化信息网络的资源控制策略体现在运维支撑系统的资源管理与调度模块。随着通信装备与栅格技术的发展需求,承载网络带宽得到大幅提升。因此,在资源管理方法上,采用了基于全IP技术,以集中控制为主、分布式管理为辅的分级分域资源控制策略,将网络资源统一分为网元级和网络运维级2个层次进行管理。网元级为网络重要核心节点,如:通信业务控制系统、智能通信业务系统、资源策略控制系统以及核心承载层的网络路由器、网络交换机等设备,在网络层与下面的各个通信处理单元间起承上启下作用,负责处理网络层操作系统与其他各个网元间交换的管理信息,并以集合的方式控制和协调下级网元子集。网络运维级主要是针对底层网络拓扑状态,采用基于资源整合的虚拟化技术,实现“一网四域”的资源共享管理(见图1),具体体现为物理层面上一张网络实施承载,上层3个逻辑网运行具体的业务,达到网络拓扑透明、统一计算流量分布和统一网络资源配置,并力争在局部范围内实现网络资源负载的最优。

2.2业务分级的资源管理模式

由于带宽资源相对充裕,栅格化信息网改变了传统的通信网络,对上层业务类型不加以区分,业务在网内的传输采用先到先得的网络资源占用方法,允许用户在申请网络资源时,对业务优先级进行人工参数设置,运用资源预留协议(RSVP)在网络节点预留报文的IP目的地址,确保经过路由协议选择所转发的数据包的QoS;运用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MPLS)使用短而定长的标签(label)对报文封装分组,实现在数据平面实现快速转发,使业务接入控制与路由选择相结合,针对不同业务类型提供不同的QoS需求保障。具体的网络资源管理与控制流程如2图所示。由此可见,栅格化信息网络一方面通过在网络上层对网络资源实现全局的管理和控制,另一方面运用核心承载网屏蔽底层异构网络结构与资源的差异,较基于传统的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策略增加了跨层间的QoS保障,资源预留等资源管理技术,增加了层间协作,实现了网络资源的跨层融合管理。由于继续采用了与指挥关系紧密耦合的树状层级式资源管理结构,故其网络资源的柔性调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网络资源管理架构

随着各类异构网络的融合发展之势,网络资源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等特点[5],传统的资源静态分配、负载静态管理,应用与基础设施紧耦合的资源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一体化网络资源管理的新要求。为解决网络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问题,笔者基于“一切皆服务”的云计算理念,提出了一种“网络即服务”(或“通信即服务”)的网络资源管理架构,目的在于运用资源虚拟化、组件封装等云计算技术实现一体化异构网络资源的融合管理。“网络即服务”的资源管理架构从上到下依次被划分为3个层次:网络接入平台层、资源表示层和网络基础设施层。其中,网络基础设施层由超短波电台网、高速数传网、战术互联网骨干网、数据链等异构网络组成,是整个网络进行传输的组成基础,负责各类用户的网络接入。资源表示层作为核心部分连接网络接入层和基础设施层,通过虚拟化技术和中间件技术将物理网络资源抽象成可承载、可管理、可调度的逻辑资源,并汇聚形成网络资源池。区别于传统的与网络结构绑定紧密、树状层级式的资源管理方法,该架构通过对资源池内的资源实施统一的管理与调度,使资源管理与网络结构松耦合,提高了网络资源可扩展性与柔性管理能力。如图3。

4“网络即服务”的资源池构建方法

资源池化是云计算的核心概念[6],一体化网络资源池动态融合了各个通信子网的网络资源,通过跨网、跨层的资源优化组合,为不同业务需求的用户提供更高效的QoS保障要求。从根本上说,网络资源池提供的是一种跨平台互操作能力,统一分配目标,为多样化业务提供底层平台支撑。本节重点从资源虚拟化技术、网络资源的模块化封装和资源的分类与监测3个角度构建网络资源池,描述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一体化网络资源管理方法。

4.1网络资源虚拟化

网络资源的虚拟化是对传输链路、网络节点、网络架构等物理资源和逻辑资源进行全面虚拟化[7],在共享底层的异构物理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出多个共存但相互隔离的逻辑网络,形成一体化网络资源池,使物理网络能够根据动态变化的虚拟资源请求,向上层提供无差别的通信服务资源模块,为实施高效的通信传输策略提供基础。如图4,在逻辑虚拟网络可看作为逻辑上的共享资源池,是一系列基于虚拟链路相互连接的虚拟节点的集合,本质上可以看作是底层物理拓扑的一个抽象子集。每个虚拟节点托管在一个特别的物理节点上,而一条虚拟链路跨越物理网络中的一条链路,并且包含了该链路上的一部分资源。逻辑虚拟网络提供统一的服务应用与管理,聚合的底层物理资源可以具有多个通信协议与不同的传输标准。通过选择自定义数据包格式、路由协议、转发机制以及管理和控制功能,实现端到端服务。图4网络资源映射关系在针对逻辑虚拟网的资源调度过程中,由于在资源池中,服务是以切片(slice)的形式存在,一个服务即对应一个切片[8],因此,先将资源池中的资源以切片的形式分配;其次对功能相近的服务进行聚合(aggregate);最后将一系列的服务资源以组件(component)[9-10]的形式进行封装,以封装的通信服务模块间动态按需组合为上层业务提供服务。

4.2网络资源组件封装

为提高资源利用率,有效屏蔽网络资源异构性特征,实现快速灵活组织资源,需要对资源进行服务化封装集成。资源的组件封装是在虚拟化技术的支持下,通过选取恰当的协议构建通信服务模块,供上层业务调用并提供通信支持[11]。封装技术要满足网络资源的多样性与动态变化,采用统一的描述机制,将各式各样的网络资源抽象为统一规范的服务,同时对上层提供对应的操作接口,进而根据一定规则的业务需求构造相应的通信组件供上层业务调用。在进行网络资源封装时要重点考虑以下问题:1)网络资源的封装要满足网络资源动态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封装后共享服务资源的数量和可用性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动态变化;2)网络资源由于体制与标准、格式种类较多,具有异构性特征,在进行资源封装描述时采用统一的资源描述机制;3)资源的封装不仅是对资源的某功能模块或者单一网络资源进行封装,需对网络资源进行统一的分类,达到资源的集成应用和协同工作的效果;4)组件封装的设计和构造应按照所承载业务的类别和使用频率选建,封装的组件需明确可支持的业务类型和可提供的通信服务能力等必要信息。

4.3网络资源监测与更新

由于网络拓扑、节点状态、链路的可用率等网络资源都不稳定,资源的初始分配往往很难达到最优的配置布局,因此需要提供恰当的管理手段实时监控资源的运行并支持资源的适应性更新。探测机制方面可以采用主动探测和被动检测的方法进行资源的监测与获取[12],主动探测是主动向网络服务器发送承载报文,通过探测所传信息的相应传递需求、性能参数等指标计算得出所需调用的网络资源;被动探测通过在网络特定位置安放探针,记录和汇总某链路上的流量信息分析得出可用网络带宽。如果监测到网络状态的异常情况,则对资源池内组件资源进行更新,在资源更新过程中,由于网络资源在各层表现形式不同,资源池中资源的表现形式也对应着相应的表现形式,因此,网络资源应在各层次做相应的变化。为及时反映资源状态,系统应设置措施保证对资源信息的及时采集和汇总,并在确认的情况下及时更新其情况。资源监测与更新流程如图5所示。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