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开放空间设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柔性边缘在空间中,人们更喜欢停留在空间的边缘,显然是因为处于空间的边缘为观察空间提供了最佳的条件,为人们提供了安全感。而开放空间则有着模糊的柔性边界,既非完全私密又非完全公共,形成开放空间特有的流动状态,强调空间功能与学生行为可以有机互动、相互渗透、融合和贯通,使学生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更加轻松自在,加强了学生们之间的交流互动。
1.2吸引力小学建筑的开放空间,是孩子们在课余时间最愿意待的场所,在获取知识之余,也可以开心地玩耍。开放空间,是学生们的聚集中心,是人流的聚集点,并成为象征意义的交通枢纽。既然是人流的中心,则必有活动的发生,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好奇心重,他们会关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吸引他们参加到其中,有活动发生从而吸引活动的发生。
1.3灵活性灵活性即空间的易变性,小学建筑的开放空间更应具有这一特性,以保证最有效的利用。用灵活性的手法解决空间连接问题,自由的隔墙或是灵活的家具组合将空间划分开来,灵活的过渡、转换,形成松紧适当、独立又相连的空间。
1.4多样性开放空间多样性涉及平面、空间的布局、色彩材料等方面,保证开放空间的新颖及个性,避免简单的传统设计。要具备儿童团体的活动空间,同时也应提供儿童个人单独的学习、休息和自我思考不受外界干扰的安静角落。开放空间的多样性、多功能性,才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儿童在不同时间的需要。
2.开放空间类型及设计
小学的教室多是班级分隔明确,班级之间的交流较少,下课之后也只有窄小的走廊作短暂的交流,不利于儿童交流沟通和他们身心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校园建筑中应设置开放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自由度。在小学校园建筑中,开放空间的类型很多,如建筑的走廊、中庭、露台、屋顶花园等。在开放空间中,有很多灰空间的应用,介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亦内亦外、内外相互渗透、时敞时闭的不定性空间,含有室内和室外的两种空间性质。
2.1建筑门厅空间小学校园建筑入口空间也即门厅空间,作为进入教学楼的第一空间,往往能够带给孩子最直观的空间感受。门厅空间是室内外空间的连接点和分界点,室内外相互渗透、融合,同时联系各个功能空间,是建筑空间中最为活跃、最有魅力的空间部位。门厅空间主要功能为人流的集散,学生们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课余休息,但是小学建筑入口门厅空间有着自己更为独特的方面,深入的考虑学生们日常学习和活动的特点,可以为孩子们创造出不一样的空间。在出入口的门厅中设置合理的高差,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成为临时的舞台,为孩子们的课间生活增添色彩;与楼梯结合,既是交通空间,也是交流空间;大台阶的设计,可以作为孩子们的游戏空间,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图1);也可以在门厅处放置公告栏,布置学生们的作业展,活动的同时也能进行学习交流,在不知不觉中汲取知识;在门厅空间中也包括一定的休闲区域、植物观赏区域、等候区等小空间,精心设计在大空间中的小空间避免了空洞和间隙,提高了空间的活力。例如在史家小学的入口门厅,将绿化、水体引进室内,增设了展示、洽谈、游戏等设施;地板、柱子明亮的色彩,同绿色植物、水体在一起,让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倍感轻松;三层通高处理,空间更为开阔,学生的心理更为放松,为学生交流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图2)。
2.2底层架空空间底层架空空间是开放空间的另一种类型,在建设用地日益紧张的今天更有意义,不仅能够在有限的用地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场地,同时还能起到改善校园空间环境的作用,位于建筑底层的开放空间与地面环境最为接近,能够丰富建筑的外部,赋予建筑明确的形象特征,加之绿化草地,如果适当地引入水体、小品等,使架空空间与室外的自然环境有机融合,使人在架空层内也能体验到自然的亲切感,为学生们提供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场所。这种大面积的有顶空间,同时使室外活动场地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扩大的室外场地,让学生们即使在下雨天也可以轻松自在的活动。
2.3廊空间廊空间是小学平面流线设计的重点,它是建筑内部的功能和流线设计最容易出彩的地方,走廊既是连接各教室和辅助用房的空间,同时也被设计成为了学生交流和休闲的公共空间,它的尺度和形态各异,相互穿插,我们从小学建筑的实际使用看到走廊作为公共开放空间的利用率是很高的,也是学生们聚集交流活动的主要空间。走廊空间可以有很多种类型,如在朝向活动场地的外廊,通常将其加宽,如此便可以有更开阔的空间,有更多的地面交往行为可观赏,走廊的扩大同时也能满足课间大量同学的聚集行为;平面设计中错动连接会出现较大的交通面积,几个教室之间设置没有半围合的空间,从而产生更为宽阔的开放空间,在其间我们可以作为图书角、交流学习角等(图4);在国外,开放式教育更为成熟,时间也更长,所以有很多将教室和走廊之间的墙去掉,或改为活动墙而形成融合型走廊,同学们互动交流,也为教师们的教学提供更多的灵感和方法(图5);视野开阔的户外长廊也是廊空间的一种,在这里,孩子们放松心情、开阔眼界、饱览周围空间,如无锡太湖新城小学的室外长廊,将绿化与水体引入孩子们视野,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增强与外环境的互动。
2.4活动平台小学建筑的活动平台是指在地面以上的供学生活动的开敞或半开敞空间,与阳台相比空间更为宽敞,公共性更强,弥补了楼上学生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是休息、交流和玩耍的重要场所。活动平台的设计应该与室内空间有一定的联系,避免孤零零的,不仅扩大了学生的活动范围,同时也把光和新鲜空气引入室内,平台与室内空间的融合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加强了学生之间及其与环境的互动联系。活动平台有很多的方式,例如,在建筑创作时也可有意识地让建筑体量高低错落,则每层楼的屋顶都可成为活动场所,学生们不用下楼也可以有宽敞的活动空间,当大片屋顶成为活动平台时,可以视为广场空间,可以布置一些景观小品等,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图7);同时在平面设计中,教室的交错布置,可以为班级设置一个公用的阳台,既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公共的活动场地,同时也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室外环境的接触,成为孩子们课间的一片乐土(图4)。屋顶花园作为典型的顶层建筑开放空间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当代校园建筑中,对于顶楼的学生来说,上屋顶比下楼更方便,屋顶空间如果能合理利用,也能成为良好的活动平台。因此屋顶平台的设计应该适宜人的停留,增加吸引力,注重与室内空间的结合。把平屋顶设计成可上人屋面,既丰富了空间层次,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共享环境。例如台湾光隆小学,充分利用屋顶空间,布置精心的绿化,使得空间的层次感更为丰富(图8)。
3.结语
1空间信息技术与城市开放空间系统
1.1空间信息技术
信息和信息技术对当代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空间信息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以获取、管理、分析与地理位置相关的空间信息为主的信息技术的总称。它包括遥感(remote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简称3S技术)等。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远距离无接触地快速获取地面各种地物的实时信息;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有关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和应用;全球定位系统能在任何时刻为全球任何地方的用户提供三维位置、三维运动速度和精确的时间等信息。遥感技术的优势在于它的短周期、视野广阔、信息量丰富及可定时定位观测;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将空间信息的处理与属性信息完美结合起来,为用户提供了空间检索和分析功能。以“3S”技术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不再局限于数据的采集,而是强调对地球空间数据和信息从采集、处理、量测、分析到管理、存储、显示和的信息流全过程[1]。空间信息技术把整个人类的生活环境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具有信息获取的客观性、信息定位的准确性、信息管理的灵活性、信息分析的空间性、信息表达的直观性等特点[2]。
3S技术集成已成为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定位系统的组合技术系统为遥感对地观测信息提供了准实时或实时的定位信息和地面高程模型,遥感对地观测的海量波普信息为目标识别及科学规律的探测提供了定性或定量数据;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将使地理信息系统具有获取准确、快速定位的现势遥感信息能力,实现数据库的快速更新和在分析决策模型支持下,快速完成多位、多元复合分析[3]。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技术将最终建成新型的地面三维信息和地理编码影像的实时或准实时获取与处理系统,形成快速、高精度的信息处理流程。
在自然、经济、社会中出现更多的是空间数据,空间数据是指与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相联系的数据。数据库是20世纪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应用范围广泛的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支撑技术,它具有数据量特别大、地理要素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结合紧密、数据应用面广等特点。以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为依托,社会、资源、环境、经济等多种信息可以组成更庞大的空间信息数据库。空间信息数据库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多种信息资料的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分发、反馈、决策的网络服务体系,它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4]。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空间数据库,但是技术平台的差异导致数据很难实现共享,这在GIS数据库中尤其突出。为了实现GIS数据的共享,有关专家学者提出了建立分布式多空间数据库系统来实现异构空间数据源的互操作,以达到空间信息共享的目的[5]。
1.2城市开放空间与城市开放空间系统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建构是在生态概念的思想基础上产生的,是生态规划设计观的表现之一。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放空间概念大约出现于1887年的英国,之后人们出于不同的目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诠释和应用。城市开放空间是指在一定的城市地域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多重功能的存在于城市建筑实体之外的开敞空间体[6]。它包括绿地、河湖水体、待建与非待建的空地、广场、道路及农林地、山地、滩地等空间。它们担负着城市多样的生活、活动、生物的自然消长、隔离避灾、通风导流、表现地景以及限制城市无限蔓延等多种功能,是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活的多重载体。这就意味着城市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体概念、一个载体概念,它具有生态、娱乐、文化、美学等多重目标和功能。开放空间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相一致[7]。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则是具有一定要素构成、结构形态和功能组合的各类开放空间的集合体[6]。系统的构成要素按照基本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和灰色开放空间系统两大类。绿色开放空间包括绿地、园林和水体,灰色开放空间包括对外交通空间、对内交通空间、广场、未绿化的闲置空地等。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与城市的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相互支撑、相互交叉重叠共同构成城市巨系统。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具有实用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景观功能和调控功能等,它是城市地域内人与环境协调共处的空间前提,是改善城市结构和功能的空间调节器,也是城市建设体现生态思想、促使城市发展进入可持续状态的重要空间载体[7,8]。
1.3建立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城市化浪潮席卷全球,与城市化迅速发展并存的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建设生态城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它与城市建筑空间之间存在耦合互动关系,从而又是城市生态和城市生活的重要反映,通过对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研究人们可以对整个城市系统进行明晰的解剖和辨识。同时,城市环境的空间布局是一项刚性很强的战略任务,一旦确立了空间布局的框架并将其落实到用地上,就很难在短时期内将其改变[6]。而作为城市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内部要素的变化不但会导致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变化,而且会导致整个城市巨系统的变化,而系统变化的程度和结果却正是人们想预知的。以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可以获得确定空间区域的实时空间信息数据、实现对区域空间信息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各种分析、实现对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空间模拟和发展模拟等功能,并进一步实现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空间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后果的预测与模拟。这样,人们就可以借助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预测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方案,从而可以实现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这对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设计思想、可行性研究与开发流程
2.1设计思想
信息系统设计采用原型法思想。原型法的基本思路是:先确定部分基本要求,设计一个初步的原型,并用较短时间开发出一个实验性的简易原型,投入试运行;根据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补充;然后再运行,再修改;如此反复迭代,不断完善原型(本质上称为进化型原型),最终开发成完善的信息系统[9]。
2.2系统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在进行信息系统设计之前,首先要进行系统分析,包括任务的提出、初步调研和可行性分析等[10]。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可行性论证包括4个方面:通过初步调查和对本部门业务工作的分析研究,确认信息系统近期和远期应用目标的可行性;论证项目的投资规模(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和人力资源的投资),编制预算,并估计实施后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论证几种可供选择的实施方案,确认技术上的可行性,确定最终方案;编制项目初步实施计划,确认实践上的可行性。
2.3系统开发工作流程
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设计是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基本上可分为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总体设计、子系统设计及系统评价等3个方面,在对信息系统各项评价结果基本满意的基础上,可对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进一步的扩展与优化。具体工作流程如图1。
图1基于原型法的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设计基本流程(略)
Fig.1Stepsofdesignofurbanopenspaceinformationsystemwithprototypemethod
3总体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总体设计为全系统确定了整体框架和结构,它是系统研制工作的核心和系统开发的依据。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流程如图2。
图2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流程(略)
Fig.2Stepsofgeneraldesignofurbanopenspaceinformationsystem
3.1用户需求调查分析
用户需求调查分析是对用户现行业务运行管理系统的现状和用户对系统的要求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是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准备阶段。用户需求调查分析要弄清楚包括潜在用户在内的所有用户对系统的功能、数据内容、应用范围等方面的要求,并详细考察用户原来的业务范围、工作流程以及部门之间的分工和相互关系等。
3.2系统逻辑设计
在用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逻辑模型,即确定系统的功能。逻辑模型的基本成分是逻辑结构、子系统划分和子系统功能分析。逻辑结构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库和人员等。硬件主要指信息系统运行的设备环境,包括计算机、输出输入设备以及网络;软件主要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主要指计算机操作系统如WINDOWS系列,UNIX,LINIX等。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应用软件主要指遥感软件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如CAD,ERDAS,GeoWayImageStation,EPSCHECK,ARC\INFO,MapGIS,SuperMapGIS等。它们可以实现数据采集与输入、数据存贮与管理、数据处理与分析、成果生成与输出等功能。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存贮城市开放空间的各种数据信息、城市的各种相关社会经济信息等。人员包括系统设计开发人员、系统运行和维护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最终用户。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图3)包括专题信息子系统和应用信息子系统等2个一级子系统。专题信息子系统主要用于某一专题信息的管理和应用,并将获得新的信息数据返回城市开放空间信息数据库,进行必要的信息数据库更新与维护。具体而言,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专题子系统包括绿色开放空间信息和灰色开放空间信息等2个二级子系统。绿色开放空间信息子系统包括绿地信息、园林信息和水体信息等3个三级子系统;灰色开放空间信息子系统包括对外交通空间信息、对内交通空间信息、广场信息、未绿化的闲置空地信息等4个三级子系统。绿地信息子系统用以处理城市开放空间中与绿地相关的信息数据,它可以实现城市开放空间中绿地的布局分析、规划分析,并可以预测城市绿地布局对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乃至城市巨系统造成的生态后果,从而为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乃至城市整体规划中的绿地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园林信息子系统用以处理与园林相关的信息数据,分析园林规划的各种可能性,进一步分析园林布局变更造成的生态影响,为城市园林设计提供一定参考;水体信息子系统用以分析水体质量及其对开放空间环境质量的影响,并根据现实数据预测未来时段水体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及对开放空间环境质量的可能影响,为城市各种水体的管理提供信息和帮助;对外交通空间信息子系统用来进行城市实施对外交通时所需城市内部空间的预测与布局分析,并根据现有的信息数据进一步预测布局的可能后果;对内交通空间信息子系统基于分析现实交通线路状况的基础之上,依据现有的信息数据为未来的对内交通线路布局提供参考方案和相关分析;广场信息子系统用以分析开放空间内广场布局的合理性,进一步提供广场的需求信息,并为开放空间的广场布局提供参考方案;未绿化的闲置空地信息子系统基于各种信息数据分析闲置空地的可能用途。应用信息子系统是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向用户提供有关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查询和运算结果,它将专题信息子系统的运算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综合、分析,得到城市开放空间中某一个或几个因子布局对于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效应,进一步预测其布局改变或者社会经济状况改变对其他因子、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乃至城市巨系统的影响及其生态响应,以最终满足用户需求;可以将最终查询结果或运算结果输出成图。借助大量分布的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客户端,公众可以了解自己所在的城市开放空间的各种信息,了解开放空间内正在进行的某一项建设对城市造成的诸多影响,借此也可以提高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
图3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组成(略)
Fig.3Thestructureofurbanopenspaceinformationsystem
3.3数据组织与数据库设计具体包括数据库实体设计、标准化设计、软硬件配置、系统开发计划、经费预算和组织实施。数据库是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其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应用、维护管理和数据更新。数据库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对数据体用非冗余结构定义;在插入、修改和删除冗余数据元素时,数据元素的结构、相互关系和从属性应保持不变;数据独立;保持数据的安全性;系统要保证数据在逻辑意义上的正确性、有效性和兼容性;要有利于数据库维护以及经常性的组织和必要的数据库操作辅助程序;要便于用户对数据的独立写入、修改、补充和删除;要有不断的扩充和更新的能力。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数据库包括社会经济信息数据、空间信息数据、元数据和其他信息数据等。社会经济信息数据主要属于非空间型属性数据,主要包括开放空间所在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等信息数据;空间信息数据主要包括城市开放空间地形图、政区图、交通图、各类地物的空间分布图等空间型数据及其附属的属性数据等,也包括经过处理的遥感影像数据。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是关于数据的质量、内容、条件和其他特性的数据,其在数据的共享中具有重要作用。所有的数据库都可以归结为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元数据库和综合信息数据库。数据的管理模式为GIS管理空间数据、DBMS管理属性数据,并通过关键字段在空间和属性数据间建立关联,这种模式为空间和属性数据的单独处理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能发挥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管理系统各自的优点。
4子系统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详细设计是根据总体设计方案确定目标的阶段开发计划,对子系统进行详细设计,指导子系统的开发[10,11]。子系统设计以对用户需求作进一步的详细调查分析为基础,子系统设计的内容包括:子系统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用户界面设计。
4.1子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每个子系统的逻辑结构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库和人员。软硬件应根据子系统的功能和规模并兼顾到与其他子系统的兼容来购买,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系统软件一般采用WINDOWS系列或者国产的LINIX系统,应用软件主要为ERDAS,ARC/INFO系列,CAD及其MapGIS系列软件;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数据库包括社会经济信息数据、空间信息数据、元数据和其他信息数据等;人员包括子系统开发人员、运行人员、维护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最终用户。
4.2系统数据库设计[12]
主要内容包括数据源的分析与选择;数据采集方式的确定;数据更新的技术方法;数据采集前的预处理;数据采集技术要求和技术规定;数据编辑处理和拓扑关系建立;属性项的选择、定义和属性文件的建立,与已有关系数据库的连接;数据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平面坐标的配准、投影参数设置、与国家统一坐标系间的转换;数据接边问题;其他有关问题等。
4.3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应具有数据输入、图形或属性信息的查询检索、数据处理与分析、坐标变化和投影转换、图形图表显示或输出以及数据更新等功能,还应针对不同的专题子系统,涉及专题应用和辅助业务管理功能。
4.4系统用户界面设计
用户界面设计应该体现友好、方便、快捷的原则,采用汉化的菜单式用户界面,用户只需进行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实现相应的功能。具体地,在系统维护管理、操作等的用户界面应该具有用于数据库维护与管理的数据输入与修改模块、数据查询模块、图形查询模块、运算结果的输出包括图形打印模块等,而在面向公众的用户查询界面和前者相比减少了数据库的维护与管理模块,数据的输出模块的功能也相对简单,其他基本相同。
5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评价
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评价是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对信息系统进行功能和效益评定,基本做法是将系统的运行和预期目标进行比较,评价主要包括以下项目[11,13]:系统效率评价、系统可靠性评价、系统的可扩展性评价、系统的可移植性评价、系统效益评价等5个方面,信息系统评价可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5.1效率评价
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指标、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均是系统效率的反映。初期的评价主要为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各项功能是否可以实现,是否可以满足用户的各项需求,所提供数据的质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设想;然后根据信息系统设计方案中系统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体系进行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效率的评价。
5.2可靠性评价
可靠性评价主要考察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在运行时的稳定性、系统的数据文件和程序是否妥善保存以及系统是否具备后备开发体系等,并要进一步评价系统运行期间出现事故的可能概率、信息系统出现事故后的自我恢复状况、系统事故恢复后继续运行的稳定性等。此外,还要评价信息系统出现事故后对运算结果的处理状况,特别是对数据库文件的处理结果。
5.3可扩展性评价
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基于原型法的设计思想,系统功能模块的开发是基于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设计思路进行的。首先开发出一个功能简单的信息系统,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增加其他的功能模块,完善系统的功能。在已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之上增加其他的功能模块时,不需要进行大的改动或者不影响整个信息系统的结构,不会影响整个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是对城市开放空间新型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
5.4可移植性评价
可移植性是包括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在内的所有信息系统是否具有开放应用价值的关键指标。可移植性要求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不仅能在本机上运行,而且还可以在其他型号的机器上稳定运行。要实现此功能就要求系统的设计必须基于国家标准规范或通行的标准进行,以保证软硬件、数据的匹配和共享,这也是不同城市的开放空间信息系统之间实现连接、数据共享的重要保证。
5.5效益评价
1.1人性化原则
人性化原则是在进行边缘空间设计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及生理需求。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之前,要对使用者进行充分地了解,进而为使用者设计出舒适、休息的交流空间。
1.2整体性原则
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被规划为不同的区域空间,这些区域空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就需要边缘空间来进行协调解决,因此,公园绿地与其它城市用地之间就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性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第一,公园绿地自身的统一。边缘空间归属于公园绿地,因而在设计时要在设计思路、风格等方面与公园绿地相统一。第二,与城市外部环境统一。公园绿地属于城市公共环境的一部分,因而在设计时要保持整体性,整体性的实现就要依靠边缘空间来协调,保证空间过渡的自然性。
1.3生态性原则
对于公园绿地及城市环境来说,边缘空间起着保护其生态系统的作用,而且公园绿地所具有的生态功能也需通过边缘空间传递出来,因此,在进行边缘空间设计时,一定要坚持生态性原则,充分利用边缘空间周围的自然环境,降低对原始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另外需要使用材料时,要选择环保型材料或者可再生型材料。
1.4文化性原则
每个城市都有着自身所特有的文化,公园绿地属于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设计时也要充分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部分。边缘空间起着连接城市与公园绿地的作用,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信息,并通过恰当的方式将文化表现出来,让人们在观赏的过程中体会文化。
1.5层次性原则
公园绿地在空间结构上应该具有层次性,体现在纵向及横向2个方面,纵向的层次性是指边缘空间内部层次的变化,而横向的层次性是指边缘空间中各个小的空间部分层次性。除了空间结构上具有层次性外,景观也要具有层次性,景观植物的高低错落等就属于景观层次性的一种,因而在进行边缘空间设计时要注意景观设计的层次性。
2不同类型开放性公园绿地边缘空间的设计方法
2.1与居住用地相邻的边缘空间设计方法
在设计这个类型的边缘空间时,要充分考虑居民区内的私密性要求,以免居民的生活受到打扰。一般来说,与居民区相邻的公园绿地使用者大多数是居民,因而设计时除了要满足人们的私密性要求之外,还要注意便捷性与安全性要求。具体设计时,要进行必要的空间划分,以便将交通人群与休闲活动人群区分开来,可采取的形式为水体、植物绿化等。
2.2与商业用地相邻的边缘空间设计方法
一般来说,城市居民及商业人群都会集中于商业用地范围内,因此在设计边缘空间时,要设置出入口、休闲娱乐区、外部通行区等。这个类型边缘空间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人们提供休息的场所,因而在边界形式上要采取绿化、辅装变化等形式。另外,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驾车到达商业用地,因此边缘空间中还要具备足够的停车空间。
2.3与城市道路相邻的边缘空间设计方法
当公园绿地建设在城市道路边缘时,很容易受道路的影响,进行边缘空间设计时,要利用边缘空间形成隔离区,将噪音、污染等要素隔离在公园绿地之外,使公园绿地内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隔离区的设置以植物或者地形的营造为主。
2.4与城市文物古迹相邻的边缘空间设计方法
在一个城市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文物古迹,这些文物古迹中蕴含着优秀的城市历史文化,因此,在进行边缘空间设计时,要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并通过恰当的方法将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表现出来。文物古迹自身具有比较厚重的历史感,因而在设计边缘空间时要轻松、自然,使文物古迹的厚重感能够得到缓解,增强人们对文物古迹观赏的兴趣。
3结论
关键词:校园,元素,人群行为,开放空间环境
校园的生命力和活力孕育在培养各种人才的人文环境和所属空间环境中,它不仅是学生居住和学习的场所,更是广大师生的精神归属。人的行为对空间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各种不同的行为决定了空间形态的构成。同时,校园空间环境的形式也必定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人与空间环境具有相互作用,交往行为与空间环境是相辅相成的。
如何使校园空间更具魅力,如何使校园各个角落充满人性化的、使人身心愉悦、满足人精神心理需求的魅力元素我们需要站在人性的角度,以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为立足点来进行调查研究。
校园空间有几种不同的类型。博士论文,元素。有些具有开放性,如校园里的运动场、文化广场等,可以给人群活动提供空间;有些介于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之间。如学生公寓庭院,具有较强的领域感,利于创造安全、亲密的交往氛围;还有些交往场所设置在室内与室外之间的“灰”空间里,如空间景观通透、能挡雨防晒,是学生喜欢停留交往的教学楼的层架空层或连廊等区域。以下就人的交往行为与室内空间的交互作用作几点分析:
一、贴近生活的小尺度公共空间
从生活出发,小尺度公共空间,能够给人提供更多“不经意”的交流机会。大学教育与小学、初中、高中教育模式截然不同,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渴望,并非单一的课堂教学就可以满足,他们需要的是可以自主研究、自由探讨、不断创新的校园环境,以补充和延伸课堂教学。
而这样的一些空间不需要宽阔的场地,可以充分的利用房前屋后、交接处、建筑组群之间甚至大树下的树荫等大小不等的空间,这样的一些空间不需要特别的设计,随意的位于校园之内,却能方便学生之间、老师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偶发交往活动的需求。由于其空间尺度小,能够保障一定的私密性;据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上,在1—3米的空间距离内人们就能进行一般的交流,并且能够充分体验到以优异的人际交流所必须的细节。博士论文,元素。所以这样的小尺度的空间如果能够配以合理的环境便能让人感觉到温馨宜人,也能避免大空间给人造成的冷漠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盲目建设大规模“核心广场”造成的资金浪费,又可节约用地。
小尺度的公共空间贴近生活,可以利用校园本身的建筑物或者植物来进行构建,成本低、使用频率高是校园开放空间环境重要的部分。
二、以道路为主的流动性空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面积日益扩大,校园规划中功能分区日趋明显,结构也日趋合理,校园内部的通行时间也随之增加。与此同时,校园内部的通行方式又多以步行为主。这样的因素决定了学生和教师在以道路为主的流动空间活动的时间较长,这使流动空间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博士论文,元素。
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角度出发,在校园步行这样低速的活动的方式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促进人们交往的极佳的方式。所以在道路等流动空间设计的时候主要路线应该足够宽敞以适应学校人流在时间上相对集中的特点;但在一般时间段里,林荫道由于其绿色景致和其乔木遮荫的特殊是最受欢迎的;而步行路的地面铺装和路边的绿化景观的设计应该使人感到愉悦为着眼点出发,穿过绿地的小路可以根据行人踩出的足迹进行一次施工来确定出最为符合人们行为心理的路来。但是与此同时,道路也是各种车辆的通行的地方,在流动空间设计要很好的处理各种交通方式的区分和衔接,考虑车辆停放的安全性、方便性和美观性等问题。博士论文,元素。
以道路为主的流动空间它指的不仅是人行为的流动,也可以是视线科穿透的空间,更可以理解为人行为所能触及到的大的空间,校园环境中它包括了道路及道路周围的活动空间,在对此类空间处理的时候要功能和美观兼顾。
三、校园广场—行为交往的聚集空间
校园广场是一个校园的空间,它一般是由师生使用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大礼堂、教学楼、行政事务管理等等设施围合而成的广场空间,大的学校可能还会有数个建筑群形成特征不同的次要中心。几乎所有的校园里都存在某种形式的中心广场或集会场所,就像每一个城镇或村庄都有其公共绿地或城市广场一样,每一个校园都需要有一个朋友聚会、乐队表演、开办展览、举行集会的地方,人们来这里观看他人表演或只是课余放松一下。广场提供了整合校园文化与校园结构的机会。
对于这样的聚集空间,一般来满足两种最基本的行为方式:穿越和停留。而人在此空间的行为模式有很多种,比如:一人听音乐、看书、看风景等;两人多为聊天、看书等;三人以上十人以下有小型集会、无计划群聊或商品买卖等;十人以上有表演、展览、聚会等。
校园广场这样的聚集空间是学生停留时间较多的一类空间环境,所以在设计时需要全方位的进行考虑,比如在交通方面为保证安全应该是以人步行为主,也要避免因为道路不通畅而导致的人员滞留。在功能上为了满足各类人群行为活动的需要考虑周边功能的支持,比如座椅的设置方式、座椅的舒适度、遮阳(雨)设施的设置、周围绿地植物的配置等等。
四、以人的行为为依据创造校园开放性空间环境
我们对校园内人的行为来对校园开放性空间环境调查的目的就是为了以人的行为习惯为依据对空间进行进一步的改造设计,以使得改造后的空间更加人性化,更加便于使用。博士论文,元素。从而促使整个校园空间更加趋于完美。所以在对空间进行设计创造之前,设计人员应该深入到校园的师生群体中区,充分了解他们的需要才能在改造过程中更多的利用空间环境的多用性和灵活性,使得校园开放空间的点线面都能从细节入手,更加体贴入微的为人们创造美好的环境。博士论文,元素。
另外在相应环境设计也应时刻注意对原有价值场所的保护和延续,利用校园历史、校园文化。保留过去人们在校园里遗留的行为痕迹来加强校园空间环境的特有性,使其成为区别于其他空间环境的重要标志。
我们希望通过坚持不懈的研究,创造出一个既满足师生对公共活动空间需求又能满足个人自我意识的的校园空间环境,提升校园环境的品质,为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环境,同时也促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琳.人的行为心理与广场设计[J].城市问题.2008(8)
[2]李彦华、孙峰、司新林.“以人为本”论高校校园空间环境设计[J].当代生态农业.2005(21)
[3]钱俊.基于环境行为理论的校园空间建构[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8(3)
[4]柴彦威、沈洁.基于活动分析法的人类空间行为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
关键字:坡地别墅;立体院落;空间传统;文化神韵
重庆铁山坪山房坡地别墅位于重庆渝北区玉峰山森林公园风景区的核心,且在园林景观、户型布局、院落设置等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山水园林风格,引入江南园林造园理念和手法,并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加以改造,使其既富含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传造出了一种全新独特的民居文化。同时,铁山坪山房坡地别墅不同以往别墅一味的表现豪华铺张,而是充分利用借景对景,以及空间渗透等园林设计手法,以小见大,色调简约,含蓄婉转,显示了对山水林泉之乐的显然平静的情趣和追求,求利用自然坡地的有利条件及景观要素,传造出了一个集居住、养老、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和高档山水园林的别墅居住区。
1设计构想
作为景区森林公园,充分尊重玉峰山良好的生态环境,重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在设计时,充分利用山地自然地形地貌,根据建筑与道路、地形关系采用上坡式别墅、下坡式别墅、吊层式别墅,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道路顺应等高线,结合地形地貌设计。尽可能保护和美化原生态环境,减少对基地的大规模的平整、开挖等,保护自然植被。
2山地院落空间设计
2.1结构空间
在重庆铁山坪山房坡地别墅中,设计人员由中心向依次进行划分,形成“中心开放空间--组团开放空间--院落空间--建筑空间--私密空间”的递进层次。利用空间形态的多样性和连续性提供不同的邻里交往空间,并从中体现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图1、图2)
在入口区与中心区的空间处理上,设计师将入口区结合会所形成入口公共空间,在入口区与中心区之间通过道路、景观轴线形成一个过渡带,使入口区与中心区既互相联系,又保持一定的隔离,减少入口公共建筑对小区内部的影响。而中心开放空间与组团空间通过放射状景观轴线的联系,使组团与中心区在视线与空间关系上取得连续而有变化的组合。
图1坡地院落别墅空间效果图 图2 院落空间内向与外向、空间序列图
组团与院落的空间处理上更重要的是完成从公共空间到半公共空间的过渡,通过建筑底层的局部架空、建筑间距的设计、地形处理、绿化和人行道的设计形成空间序列、院落到建筑庭院的过渡主要是形成从公共空间到半私密空间的联系。这个层面上重点要解决的是回家时能够有一个连续的空间,体验到明显的归属感。
内庭的巧妙利用也是玉峰山甲第的显著特色,每个建筑单体中设计了一个内庭,将内庭的采光、通风功能和空间过渡效果相结合。构成了一个家庭内部的交流场所,并为内庭周围的房间提供良好的视觉感受。
2.2场地剖面设计
在设计中,项目拟建场地为东北、西南走向的下坡地,长约900米,最宽处约280米,东北高、西南低,最大高差约80米,建地西侧地形顺山势而下,直达山下,视野开阔。用地北侧为山势形成的山谷,高差近20米。地形的起伏变化,不仅构建了园林景观的基础,而且还创造了不同的视线条件,形成了不同的视觉景观,往往给游人带来惊喜。
铁山坪山房坡地别墅通过对地形的处理,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地形的视觉轮廓、观看地形的视点变化、地形与建筑的比例关系和地形坡面肌理等可视景观的潜能,建筑上运用台、错、挑、吊、坡、靠、退、爬、架等建筑与山地地形结合的手法,别墅应不同的地形需要分为上坡式别墅、下坡式别墅、平坡式别墅等。结合地形合理布置可达到依坡就势减少土方挖填量,并可降低挡土墙的高度,达到节省造价。在道路设计方面,用人车分流实现对人的充分尊重和关怀,在保障步行空间的安全舒适,减少汽车尾气,噪音对人的影响的同时,采用一条道路两边入户的方式,将后院完全隔离,成为组团内人们进行私密性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半开放的前花园则实现了与组团绿地之间的相互渗透。高差错落的院落空间营造出立体的山水园林生态景观住区(图3)。建筑与院落巧妙利用高差关系,把各类用房有机组合起来,每户别墅均有前庭、后院及侧院等多重院落空间,宽敞的观景平台,室外温泉泡池,游廊及观景亭。前后两户的后花园组合成大的院落空间,增加空间的层次,创造更多的邻里交往空间(图4)。
2.3环境空间
环境设计构思围绕独特的玉峰山景观,将传统融入时尚,形成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景观体系。一方面,通过对地形、道路、水体、建筑、植物、气候以及其他元素的合理组织。注重体现重庆和玉峰山的特色与文化底蕴,玉峰山的季节性色彩是体现玉峰山文化的重要方面。并且充分运用花、草、树木、水以及石等自然景观元素,赋予玉峰山特有的自然生机和活力(如图5)。
另一方面,汲取传统文化和建筑形式的符号,并加以创造性的运用。通过对山石、地面、水池、院墙等构件的处理,形成统一中有变化的完整的景观体系。由于整个地块形状成矩形,且地势陡坡,因此设计师们在环境设计上,通过借景、衬景、对景等不同的造景处理,即不均衡对称,创造出更多的空间变化。形成步移景异的丰富景观体验。空间布局设计上采用隔墙的方式将庭院分成几进院的形式,增加空间的层次,充分体现中国传统的园林风格。
2.4建筑风貌再现传统文化神韵
本别墅设计以传统的园林建筑为造型特点,力求其参差错落,轻巧通透,与院落空间和谐统一,使其具有使用和观赏的双重使用价值。屋顶是园林建筑级富于表现力的部分,设计中采用的卷棚硬山顶,具有柔美的轮廓;卷棚歇山顶,翼角轻翘,造型多变。建筑色彩为粉墙灰瓦,栗壳色的栏杆、梁柱、挂落,组成素洁明快的色彩。
纵观此园,布局紧凑且灵活,不同意念的空间设计,各自表达出了不同的院落主题,创造了不同的空间韵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赢得了各方面的满意。建筑设计汲取传统文化和建筑形式的符号,并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将门窗、墙面、檐口等建筑构件的处理与空间的铺装相结合,形成统一种不失变化的建筑景观序列。同时,通过与其他景观元素的组合搭配,创造统一中有变化的完整的景观体系。(如图6、7)
3 结语
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对建筑功能、立意的诠释,基本来自于建筑空间的传承和更新。将院落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形成一种互动关系,要以人作为院落活动的主体,即满足人的行为心理和活动规律,才能使院落空间真正融入居民的生活。通过细致地分析院落空间,坡地别墅通过对场地的处理,根据建筑与道路、地形关系采用上坡式、下坡式、吊层式等,结合坡地合理布置达到依坡就势,营造宜人的山地立体山水景观环境,传承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理念,同时借鉴和学习江南园林,不仅是为了更好的诠释和发扬传统建筑的内涵,也是为当代别墅建筑设计寻求传统的根源。
参考文献:
关键词:行政中心外部空间开放性表现手法
引言
“行政”是指对国家公民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1]。“行政中心”即是“办公及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场所”。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建设新的城市行政中心,并且越来越关注城市行政中心的开放性,并以其作为城市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我国的民主意识发展一直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因此,在上世纪末,许多先进国家的建筑师己经研究发展行政中心的公共开放性问题时,我们国家的许多地方还以修建“府衙”式的行政中心而沾沾自得,严重影响了社会民主的进步以及大众的审美情趣。但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的进步,公民民主意识逐渐进步,与西方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行政中心的建设己不再遵循“因地制宜或者克勤克俭”的观念,而是增加了“经济高效”的功能要求和“文化载体、城市象征”等精神文明要求,加之现下许多建筑师也逐渐关注到开放性、公开性等问题,并开始尽自己所能地建造出好的行政中心建筑,使得部分地区行政中心的建筑形式语言逐渐变化:之前形象封闭的政府大院逐渐向更具开放性、民主性的行政建筑形象过渡。例如,深圳市民广场,合肥市行政中心等等。这样的改变对于社会进步的反映与城市文化的象征有其积极意义。
2. 行政中心开放空间的表现手法研究
公共空间是指城市中向全体市民开放使用的,使所有人知情,公开、共同的空间[2]。本文包含行政中心的市民广场、院落、主体建筑的入口、大厅以及部分办公空间。外部空间:具有较强的通透性,流动性和发散性。相较于内部空间而言,缺少垂直方向的空间限定因素,本文指行政中心配套的市民广场。行政中心及其市民广场必须具备开放性的城市公共空间,并且要对开放尺度进行研究,适宜的开放空间。确定了开放的尺度后,就要研究究竟如何达到设计师所预想的开放效果,即开放空间的表现手法研究。
对行政中心开放空间的尺度及表现手法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建筑的整体布局、空间组织、材料、建筑体量、形式符号等方面。可以明显看出,这些关键问题涵盖了许多方面的知识,除去建筑设计所必须涉及的专业领域外,文章还将涉及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环境行为学、人体工程学、城脉、文脉、人脉,等等一系列其他学科在内的科学内容。
行政中心市民广场的开放是最初级的开放程度,也是最典型的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经过对其尺度的研究基本可以确定广场在整体用地的比重[3],然而仅有这两点还不足以使一个市民广场真正具备开放性。表现广场开放性的最重要指标是其对人群的吸引力,也就是它必须表现出相当的向心力和活力。
一般来说,处理广场空间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围合、设立、以及基面变化。通过这些手法的使用,表达空间的形式语言就被具体化,表现出的空间形态及性质就变的清晰明了。
1)围合感
围合感是影响广场空间的开放性的第一要素,由于广场是典型的外部空间,是由建筑师出于某种意图而创造出的不同于自然空间,也不同于建筑内部空间的场所,我们在外部空间中很难找到连续、封闭、实质的分割空间的面,更难找到顶界面。在这种情况下,设置边界就是使广场具备围合感最有效的方法[4]。用来围合的边界的虚实程度对其所产生的空间是否具有封闭感,形态是否清晰有着很大的决定作用。在广场空间中参与围合空间的要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墙体、灌木、栏杆、灯柱等,参与围合的界面越连续,面数越多,产生的空间就越封闭;反之,就越开放。其次,围合边界的高度对于空间开放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围合边界越高,其开放性越差,反之,开放性越好,但当边界的高度降低到人小腿的位置,也就是30-40公分时,人们可以忽略边界的存在。
因此,为了使行政中心的市民广场表现出应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首先在空间围合的材质上就不能采用过于实在的建筑材料,如砖、石材等砌体材料,尽量多地使用灌木、灯柱等既有韵律感,又不会有完全遮蔽感的元素会有良好的效果,但同时还要注意使用元素的密度及高度。
根据克里斯托夫・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的观察,他在《建筑模式语言》一书中提出,广场上人们的活动总是沿边界开始的,并且说:“如果边界不复存在,那么空间就绝不会富有生气。”人们相较于空旷的场地,更钟情于有所依靠的空间,利用这一活动特性,可以利用边界的围合将消极空间改造为积极空间,使市民广场更具有吸引人群的能力。
2)广场上的人群密度
广场上的人群密度越大,说明其使用率越高,向心力越强,从一个侧面显示其开放性越好。如图所示,要吸引人群来到广场,设立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它是通过在的空间中设置占领一定空间的要素,从而对空间进行限定,这种限定会产生很强的中心意识,产生一定的向心作用[5]。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的设立:设施及空间。例如,广场中心的喷泉以及供休憩的桌椅等,在其周围都会形成“设立”的空间来吸引人群,这种做法就是设施的设立。在天气好的时候,可能有很多人愿意在室外用餐,并且与周围的人进行交谈;空间的设立主要是为了使广场具有多样的复合型功能,吸引不同目的人群。例如,在广场周边设立商业空间,咖啡馆、图书馆、展览馆等,使其成为城市中一个能量集中的地点。当然,人群过于密集的空间也会使人感到不舒服而破坏广场的开放感,但是本文由于技术及时间有限,未能得到一个定量。
3)基面的下沉变化
基面的下沉变化也是一种显示空间开放性的设计手法。抬高的空间由于视线不能企及显得神秘而崇高,而下沉的空间因为可以通过视线俯视其全貌而显得亲切与安定。通过变化高差可以带来不同的区域感,同时使区别行为的区域视线可以相互渗透,空间会显得更加生动而丰富和吸引人。
例如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政广场,就将其广场设置为不同高差的场地,且赋予它们不同的空间活动性质,有开阔场地共市民庆典狂欢,四角设有小型私密空间,其中一处为可容纳300的小剧场,在有限的场地上创造了多个活泼怡人的空间。现在我国的许多市民广场在建造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模仿旧制或是西方的某些特定模式,仅仅追求外形上的相似,而逐渐重视其“民主公开的场所”的性质,例如图2杭州市民中心,也将其广场基面下沉,并与城市交通系统链接在一起,市民可以通过下沉广场直接进入建筑内部。以往那种刻意模仿西方社会市民广场,形似神不似,市民对其不以为意,专业设计师不断批判的市民广场,应该成为历史了。
3.结束语
总之,开放空间的表现手法种类较多,应合理地运用以上行政中心开放空间表现手法,可以达到设计师所预想的开放效果,表达空间的形式语言就被具体化,表现出的空间形态及性质就变的清晰明了。
参考文献
[1]顾海明.当代城市行政中心的开放性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论文
[2]向科.当代市政办公建筑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博士论文
[3]罗文媛.建筑的尺度单位与尺度分级[J].建筑学报,1999(1)
[4]王贵杰.建筑外部空间设计中形式语言的运用[J].重庆建筑,2005(8)
关键词:“SOHO”族;家庭办公;人性化;家居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
“SOHO”是“Small office,Home office”的缩写,可译为“小型办公室,家庭办公室”,“SOHO”族特指那些在家办公的自由职业者。在当今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SOHO”顺应了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SOHO”即是一种工作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SOHO”族需要自由的工作时间和自在的工作方法。本论文从“SOHO”影响下的家居设计,“SOHO”族室内设计的空间类型及规律,以家具设计为案例三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SOHO”影响下的家居设计
“SOHO”生活、工作模式的出现是网络信息发展的必然产物。①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足不出户,知天下”的网络信息时代,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地冲击着传统的社会结构,人们之间的传统关系也受到了新思维的影响和挑战,“SOHO”便是在全球科技、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数字化办公模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SOHO”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
“SOHO”具有鲜明的生活态度、工作方式。“SOHO”族的工作方式决定了他们随意、自由、不拘泥于朝九晚五的行为方式②,他们更加在意的是有自己纯粹的个人空间,更加自由的安排工作时间和地点。他们的工作空间和生活空间紧密的相链又相对独立。“SOHO”族和上班族最大的不同是工作和生活没有明显的分割,将办公与居家合二为一。“SOHO”族代表了充满活力的社会年轻力量,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新潮观念,渴望更多更自由的交往和机会,追求现代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标榜个性化,崇尚独特的生活行为。
“SOHO”对居住空间有多重功能整合的要求。“SOHO”族是以家庭生活和办公生活相结合的生活方式,所以对空间的灵活性有很大的要求;“SOHO”族工作的时间和周期也是多变的,这就使得“SOHO”族对空间的延展性有较高的要求;“SOHO”族的社交一般也是放在家中,因此对社交空间的要求也是至关重要的。此外,休闲性与亲和性,公③共性与私密性的融合也是其重要特征。基于以上特点,“SOHO”族对其居住空间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活、办公、社交空间一体化④。因此在室内空间设计时需要将以上几点融合起来,不能割裂和偏废其一。
二、“SOHO”族室内设计的空间类型及规律
根据上文阐述,“SOHO”族室内空间可区分为封闭、开放、流动、复合四种空间类型。封闭空间就是在独立封闭的房间内工作,其限定性比较高,无论是视觉、听觉等隔离性比较高,适合性格内向,工作需要私密和安静的“SOHO”族使用。开放空间是外向性的,有一定的流动性和趣味性,限制度和私密性较小,因为少了墙和隔断的限制,使工作空间和居家空间紧密融合,适合于性格外向、开朗的“SOHO”族使用。流动空间包含可以移动和收放自如的家具,把空间从静止变为生动,在空间设计中,追求连续的运动空间,使空间保持最大的交融和连续,实现通透、交通无阻隔性。复合空间在一些面积较小,没有工作室的空间中,可以选择居家空间中较少使用的位置作为工作区域,使空间具有双重利用性质。
“SOHO”族的室内空间设计要根据职业类型、喜好以及空间大小来规划和利用。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不同的“SOHO”职业,不同的“SOHO”职业又决定了他们规划和利用“SOHO”空间的喜好。对于那些工作环境要求高或者藏书量较大的“SOHO”族,他们会选择独立的工作室,这种专属的空间都有着绝对的私密性,工作区域和生活区域被明显的划分。在一些小面积的空间中,他们会选择把工作空间和其他空间共用,这就需要有弹性的分割空间,找出两种空间缓冲的区域,通过这个区域连接两个不同的空间。
个性是“SOHO”家居空间设计中非常重要的要素。“SOHO”族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更容易接受新观念,受到新事物的影响,强调个性化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注重个人的自由和自我的表现。“SOHO”空间的设计重视个性和创造性,不主张高档奢华,个性化的室内设计不是一种时尚,也不是一种潮流,而是一种全新的家居生活理念,设计师可以通过空间的变换使空间赋予自己的特色,具有个性。想象和情感是“SOHO”家居空间设计的重要要素。“SOHO”空间不仅仅是居住和工作的地方,而且是心灵的归属。为了情感的交流和艺术氛围的营造,在设计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想象的元素,运用单纯的直线或几何形体或具有节奏的符号和图案,使得空间有种节奏韵律感。这一表现手法深受“SOHO”族的接受和喜爱。
三、以家具设计为案例
目前在我国,专门为“SOHO”族量身打造和订做的家庭办公家具还未真正成型,也没有形成明确的概念,“SOHO”家具的设计还未跟上时代的步伐。大多数的“SOHO”族都使用的还是普通办公家具,家具本身存在缺乏多功能和人性化特征。
“SOHO”家具设计应具备多功能性、人性化调节和可移动性等特点。“SOHO”空间要求家具在有限的空间内去开拓相对无限的功能⑤。因此,“SOHO”家具不仅要求功能齐全,还要可以摆放电脑、打印机、资料、书写台等,功能和布置上要紧凑还要充分利用空间,还要考虑电源的走向和插座的设计。对于空间面积较小的SOHO空间来说,家具的移动性和折叠性尤为重要。
“SOHO”家具设计应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原则,符合人体工程学和“SOHO”的使用心理。“SOHO”家具人性化设计的原则就是以人为主体,关注人性。首先,在确定家具尺度、坐面曲度、靠背斜度以及家具色彩、光泽度的时候要根据人体尺寸、动作幅度、功能性质来确定。当人和家具处于最佳状态、相互协调的时候才能获得舒适和愉悦的心情,提高工作的效率。“SOHO”家具的设计应充分建立在人体的尺度、构造、动作、体感、心理等基础之上。一套符合人体工程学的“SOHO”家具不仅能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减轻疲劳。
四、结语
“SOHO”族的出现使得家居功能更加模糊化,让有限的住所成为主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多义的空间综合体,对住宅的适应性和可变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SOHO”空间进行设计时,除了强调实用性,还要注重个性化的表现,营造唯美的空间。在当今室内设计多层次、多风格的发展趋势下,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创造出有利于“SOHO”族身心健康的室内环境,达到人与环境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①鲁超,SOHO模式下的SOHO一族[J],魅力中国;2010(25)
②李雪瑶,SOHO工作模式浅析[J],中国市场;2010(28)
③方圆、王希俊,SOHO:现代办公住宅探微[J],科技资讯;2008(17)
【关键字】: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因素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几年,我国也有很多城市加入到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与更新中来,并已经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滨水地区的开发项目。如:沈阳市中心运河的改造、上海的黄浦江岸线规划、苏州的金鸡湖湖滨规划与开发等。我国很多城市政府已经认识到,滨水地区的建设不仅可以显著促进城市经济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并带来税收、就业和更多的投资机会,同时还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市民生活环境,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
一、滨水地区的概念
滨水地区: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滨水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和海滨等。笼统的说就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其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它的空间范围包括200-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吸引距离为1-2km,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
二、滨水区城市设计的形态内容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考虑滨水区城市形态,不仅直接研究水体、滨水两岸地区,而且应该把它与整个城市结合起来,从大局入手,以整个城市结构、城市空间形态为背景,从城市的角度出发,成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完善和延伸,形成完整的滨水城市形态。城市形态设计应立足于景观、历史、经济、文化、生态等诸方面整体效益,促进城市的整体活力和繁荣。
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与城市整体结构的契合,华盛顿和堪培拉是两个成功的范例,这两个城市都是近现代在完全未开发的自然地形条件下建造的。而大多数滨水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滨水区域的空间形态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应与所处环境的整体结构形态相一致,使得滨水城市的水域空间与其他区域呈现空间特征,宏观上保持城市结构的完整性与整体性。
三、滨水地区开发存在的问题
滨水地区是城市中主要的开放空间之一,其开发不仅涉及工程、交通、景观、环境等诸多问题,而且还涉及到众多部门、团体的利益和矛盾,是城市土地开发中最复杂、最困难的地段之一,也是城市规划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因此在过去的40多年中,滨水地区的重建和开发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以及国际间城市竞争的日益加剧,国内很多城市都注意到滨水地区开发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我国城市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其规划设计仍处于探索之中。虽然有些项目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尤其是一些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大城市滨水地区的开发项目,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数量的滨水地区开发的不够成功,甚至是失败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滨水地区规划与城市缺乏有机联系,导致滨水地区的开敞空间往往与城市其他开敞空间缺乏合理、富有生机的衔接和过渡,独立的在城市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彼此割裂,不能形成完整的城市开敞空间体系。另外,由于许多滨水地区的土地仍被传统型“赖水为生”的产业或部分工业、商业建筑用地所占据,滨水岸线也不够连续,市民无法接近和享用。
2、滨水地区基础设施不全且残旧落后,尤其缺乏亲水设施,缺乏对人的使用需求的考虑。另外滨水活动类型单调,很难吸引人群驻足,主要的活动还是以餐饮休闲为主,兼有漫步道或公园等,能真正提供丰富活动的空间还是比较匮乏的。
3、由于历史的原因,滨水地区往往被传统的工业、企业占据,污染严重,虽然有规划方案,但城市化土地的经营往往落后于市场开发的需要,造成长时期内新建项目与老旧企业混杂并存的格局,滨水公共开放空间无法实施,滨水景观界面处于混乱状态。
4、城市滨水地区的改造总是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老旧的历史建筑和传统空间,目前的大部分改造往往忽略了对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通过改造,虽然能焕然一新,但是城市历史的痕迹、记忆也被彻底抹去,造成了历史文脉的缺失。
四、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滨水地区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开发滨水地区的动力因素之一就是要带动全市经济、城建的发展,因此滨水地区的规划设计要努力加强与原市区的联系。不仅要研究滨水水体、滨水两岸地区,而且应该把它纳入到整个城市中来,在功能安排、公共活动组织、交通系统等方面与城市主体协调一致,如在开发项目安排上,应以适合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新项目和有需求的项目来补充、提高原市区的建设项目:在空间布局上,要力求用一个开敞的空间体系将滨水地区和原市区连接起来,使滨水地区成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完善和延伸,形成完整的滨水城市总体空间结构:在交通系统组织上,要布置便捷的公交系统和步行系统,将市区和滨水区连接起来,增强滨水地区的可达性。
2、“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指把人的利益和要求作为考虑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作为各项活动的根本目标。滨水地区是一个城市中景色最优美、最能反映出城市特色的地区,是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的好场所,因此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应始终以人的各种需求为己任,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首先,确保滨水地区的共享性是很有必要的,让全体市民共同享受滨水地区不仅能带来社会效益,而且也能带来经济效益。其次,沿着滨水地带的公共步行道是吸引人们的最基本因素。因此,在设计时应将直接沿着水体的部分开辟为步行道,而让滨水的建设项目后退岸线,用以吸引更多的人来滨水地区活动。最后,还要仔细考虑人在使用过程中的各种生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提供足够的有品味的基础设施。
3、坚持地域文化与环境特色原则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它跟其他地域、其他的空间范围有着明显的不同。而滨水地区往往是一个城市的发源地,它记载着城市的过去与今天,繁荣与衰败,是城市发展的印记,包含有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环境特色。因此,在规划设计时应努力挖掘这些地域特点,如自然的、历史的或人为形成的。对于不能体现出地域文化与环境特色的或是与原有风貌不协调的滨水规划设计不要使用,应尽量采用能够体现出和尊重地区历史的、现状的和个性的滨水设计手法。
4、坚持滨水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
可持续发展对于建筑和规划提出的要求主要是协调处理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可持续性城市设计观念非常有必要,因为城市设计过程的本质就是尽可能为公众服务、保护公众的利益。
结束语
城市滨水地区作为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已随着公众和游客对文化、游憩、休闲、娱乐、度假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而进入到城市的各个层面。城市本身是个复杂的综合体,要创建亲切宜人和富有活力的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应能充分体现出地域文化和环境特色,重视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并存,强调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存意义,努力创建人性化的空间场所。
参考文献:
[1]张庭伟.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日]河川治理中心.滨水地区亲水设施规划设计[M].苏利英,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论文摘要:文章对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进行了探讨。高层建筑带来的环境质量下降问题,使人们对环境设计有了新的要求。阴影、聚风效应、街道情趣的丧失、拥挤的车辆、人行交通、绿地减少、纪念性建筑受到视觉破坏等外部空间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内容。
中图分类号:TU9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8-0008-02
一、空间环境设计理念的演变
以生态学的观点看待城市、建筑、环境已成为当代高层建筑设计的特点,由于高层建筑相对于低、多层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更加明显,高层建筑设计不能够停留在独立的自身完善的概念上,高层建筑的开敞空间、景观、轮廓线、历史、文化资源都是城市的生态元素。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在设计概念上的差异已不十分明显,绿化、树木等自然元素,也不再单纯地被列为外部空间的组成,而被广泛地引入到了建筑的内部空间之中,作为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组成的高层综合办公建筑的环境设计,整个设计过程应是围绕着环境设计而展开的系统工程,作为城市环境中的一个环节,它的开敞空间、公共空间、街道空间、车、人交通空间、体量、造型及动力供给、信息的收发等都是城市的组成部分,设计要从整体环境出发,同时城市环境条件也为高层建筑提供了相应的限制和资源作为自身完善的系统,内部、外部的空间组成本身又应有明确的架构组织关系,使内、外空间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
(一)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城市中各种关系的组合,建筑、交通、开放空间、生态系统、文化传承等因素互相交织,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整体性原则要求以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为中介,建筑空间突破自身的封闭状态,积极介入城市环境系统,变为一种多层次、多要素复合的动态开放系统,其职能要素正突破建筑自身功能体系的范畴而越来越多地接纳原本属于城市的功能,从而使建筑与城市走向一体化。建筑空间中引入城市街道,中庭成为城市交通的集散枢纽,屋面成为城市广场,使建筑空间真正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建筑与城市相互联结、渗透。
(二)开放性
开放性原则要求适应现代化开放城市发展的趋势,将建筑的底部空间向社会开放,使其“公共化”,或将室内与半室内空间与城市空间结合,作为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供公众享用。这些大小不同、形态丰富、功能多样的公共空间,既是某幢建筑的,也是属于城市的,每幢建筑的底部空间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并且与城市道路、人行天桥、街道花园等其它城市空间融为一体,形成连续通畅的城市空间环境,减少了堵塞感,扩大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和自由度,形成了富有活力与魅力的城市生活场所,并满足了人们对丰富多样性城市公共空间的需要。
(三)步行性
高层建筑底部公共空间的城市设计应将步行条件设计置于中心地位,机动交通应围绕步行交通考虑,通过集约化的交通组织,形成安全、舒适、宜人、连续的步行空间系统,系统由商店、娱乐场所、宾馆及居住单元构成,其中将充分设置人们能游憩的开放空间,以缓解现代城市空间的拥挤和嘈杂。在这个步行区域中人们更加亲密,公共交往和公共活动较多,从而营造了一个具有情感归属和情感认同的现代城市社区。同时,步行的实现可以减少车辆对能源和土地资源的需要,减少污染。
(四)文化性
高层建筑可以说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城市插入体,每个设计都应是对现有城市文脉的尊重、认同与配合,从而使一个城市的秩序逐渐形成和完善,使居民保持对城市的认同感,从而增加城市的宜人性。对于高层建筑底部公共空间城市文化内涵的体现与传承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更体现在对传统街道尺度、居民活动模式与生活习惯的尊重与保持方面。如旧金山的波特曼酒店紧挨着一个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奥林匹克浪子俱乐部,波特曼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同时吸收了周围建筑的一些独特的品质:如色彩、材料、肌理、尺度和形式等,最终使酒店与特定场所的历史文脉相协调。
(五)人本性
城市的本质就要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在现代城市中,街道因为汽车的介入成为交通的机器。钢铁和混凝土的发展使超大尺度的建筑物随处可见,因而,现代城市设计开始关注城市和建筑对人的满足,人性化设计就是一种从人的需求着手的设计思想。人的需求在实质环境中,主要表现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即通常所说的建筑和城市的使用功能需求。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就是要建筑和城市为人们的居住、生活提供良好物理条件。人的心理需求有:安全、认知、愉悦、多层意义等几个方面。一个好的建筑的城市空间,应该能同时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高层建筑城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意义在于:首先,通过空间比例的设计,消解大体量的建筑主体对人心理的负面影响;其次,利用空间质感和色彩的变化,塑造舒适的、吸引人的空间环境;此外,精心设计庭院、屋顶花园等室外景观,并合理布置足够的、舒适和美观的并与整体空间效果匹配的室外设施。只有在每个细节的设计中都认真的考虑到人的需求,才能真正在钢筋混凝土森林般的城市中创造出一个宜人的空间环境。
三、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方法
(一)路面设计
路面不仅是高层建筑底部人流最频繁的活动空间,也是人们视觉上接触频率最高的界面,路面不仅能满足路面最基本的使用功能,而且还可以通过特殊的色彩、质感和构形加强路面的可识别性,以划分不同性质的活动空间,对人流进行引导和疏散,给人以方向感和方位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底部空间交通的安全性能。路面的视觉效果使人们产生独特的激情感受,满足人们对美感的深层次心理需求,营造温馨宜人的气氛,使高层建筑底部空间更具有人性化和情趣,吸引人们驻足进行各种公共活动,从而使底部空间成为人们喜爱的城市高质量生活空间。路面在设计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铺装和搭配,注意以下要求:(1)通常以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材料为主,不同材料只在暗示空间的变化和提示不同区域的使用性质或创造视觉趣味时采用,并保证在铺装统一中多样;(2)铺地材料的运用应与其他水平界面要素统一协调,在统一中形成对比;(3)当铺地出现高低变化时,交接材料要变化,给人以明确提示。铺地与垂直界面上其他要素交接处最好以材料的变化来形成明确的过渡,较粗质的铺装材料只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大面积使用的不同材料交接处,也应使用变化的材料以表示交接明确,交接材料要略高级一些。
(二)绿化设计
在现代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绿化的设计越来越重要,绿化的加入使城市空间环境的构成更加丰富。现代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空气中充满灰尘。通过绿化的合理布局,可以改善城市局部生态,形成宜人的小气候。例如在底部空间区域的边界,种植高大的乔木,可以挡风遮尘,过滤空气中的尘埃,隔绝城市中的噪音。大面积的草坪可以降低地面的辐射热、调节建筑周围的小气候。绿化可以引申出多种空间创造手法,例如分割、围合、遮掩、过渡等。绿化设计应根据高层建筑与其场地环境的不同状况选择不同的绿化形式与空间组合。例如,在城市交通繁忙闹市区的建筑,应种植高大的树木来遮声降噪,减少烟尘污染。对于要求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相互渗透的建筑,可以选择低矮的灌木种植成“绿墙”气柔化实墙造成的封闭隔离感。对于用地宽阔的建筑,可在其周围种植大面积的草坪,点缀一些有特色的建筑小品,形成一个宜人的室外空间。
(三)室外设施设计
城市空间设计中,适用的设施是设计的重点之一。室外设施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空间是否真正适用。高层建筑底部城市空间设计中为满足人们的各种活动需要,及一些辅助功能的需要,应合理的布置足够的座椅、桌凳、路灯、垃圾箱、电话亭、售货亭、廊、亭、花坛、交通标志和广告牌等。这些室外设施不仅具有确定的使用功能,而且通过艺术化的处理,能进一步增强城市空间品质。在评价特定区域中公共环境的质量时必须把能否为人们小坐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来考虑。目前高层建筑底部城市环境,很少有集纳人们停歇座谈的设施,特别是在商业建筑中,疲劳的人们一般只能靠在墙边或树下。可坐的设施不仅是座椅,还可以是水池、花坛、雕塑、台阶的边缘。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空间利用;优化设计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city of the lack of land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high-rise building a c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heavy. Combining with the "people-oriented" building the nature and the human nature in the design idea, from building entrance, streamline,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outer spac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bottom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public space and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method, used for practice, eliminate high-rise building itself brings distance sense of the person.
Keywords: high building; Design concept; Space use; Optimiza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的紧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层建筑已在逐步朝规模化、积聚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的框架中,高层建筑的底部是高层建筑和城市空间的临界点,它既属于建筑空间,同时又属于城市空间环境的一部分,所处的其位置至关重要。
建筑的首要条件是顺应满足人的需求,应“以人为本”。所以,摒弃不符合人们需求的部分,创造舒适的空间环境,在高层建筑的底部公共空间设计上,尽量做好建筑尺度的转变、建筑内部封闭空间和城市开放空间的过渡和连续,对高层建筑底部空间进行优化设计。
一、建筑应“以人为本”
基于“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原则,一座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必须充分考虑到作为人的物质需求( 基本生活需要) 和精神需求( 安全、认知、愉悦、归属感等) ,底部的公共空间从各方面营造宜人的尺度,满足人们需要的环境空间,比如建筑形态、材质、比例和色彩。在城市里,大体量和高密度的建筑或建筑群势必会对人的心理需求造成压迫感、冷漠感和距离感,所以如何找到设计的平衡点是关键所在,尽量减少建筑本身高大体量带给人的负面效应,比如开放底部空间,使其更亲和、开放和人性化,从而弱化与城市空间的连接,实现有机结合。本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研究高层建筑底部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二、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尺度的营造
交通的组织与优化
底部公共空间是高层建筑和城市交通连接的汇聚点,它是建筑内外交通的连接点,担负着大量的人流聚散以及物流与车流,从“人本主义”出发,高层建筑底部公共空间应合理安排人行、车行路线以及停车场。
(1)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妥善停靠
目前我国高层建筑的设计中,有很多缺乏对停车场的重视,存在车辆乱停乱泊的现象,影响了人们生活,不符合人性化设计原则。
建筑师在设计时应妥善安排停车场的布局,既要满足不同停车的需求,方便人行空间和车行空间的衔接,又不影响人流活动以及视觉效果; 停车位置应与出入口合理协调,避免出现人车混杂造成交通阻塞的现象。具体设计中,比如避开公共活动区域,合理安排与车行立交路线的关系,如有必要设计地下停车,方便车流和人流相连接,实现人性化的停车设计。
(2) 合理组织各流线
为保证人们的交通行为有序进行,底部公共空间应实行人、车分流,即人行与车行相互独立、互不干扰,楼前广场设计各成体系的行车区域和行人活动区域,面积大小由车辆和行人的数量多少来决定。
目前许多高层建筑周边流线繁杂,车流人流密集,仅靠独立的建筑场地,已经不能实现完全的合理组织各流线,需要综合考虑,结合城市交通的总体规划、建筑自身的特征以及出入口的设置等多方面因素,利用立体分流,将不同的交通流利用不同的高程来分流,真正做到人车“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建筑入口空间―――过渡空间
建筑入口空间是既联系内外,本身又具有空间的场所,是高层建筑和城市空间的过渡空间,也是人们交往的重要场所,它包括雨篷、门廊、前厅、台阶、坡道以及景观绿化等,它的服务对象是人,既要满足功能需求又要满足人的情感需求。
建筑入口空间是过渡空间,所谓人性化设计,即成功完成人们不同行为类型、不同心理模式的过渡,按照人们的行为过程,完成动态空间到静态空间的转换、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过渡。在平面布置形式上,高层建筑的建筑入口空间,大体可分为平面式入口、凹入式入口、凸出式入口三种模式。不同形式的入口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平面式和水平式入口使人感觉亲切自然,不会有心理上的突兀感; 凸出式入口多突出视觉效果,内外空间相互融合渗透,富情趣感; 而上升式入口利用抬高空间给人带来心理上的优越感; 下沉式入口则强调安全、稳定、围合的空间感受。
不同入口空间形式带来不同的功能和心理感受,所以在建筑入口空间层次的处理中,应综合考虑平面布置形式与竖向布置形式,切实从人的行为心理出发,做到人性化设计。
建筑元素的人性化
色彩、质地影响人的心理、情感感受,在建筑空间里,不同的色彩、质地给人带来不同的空间感知的心理和情感,在底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结合人的需求,营造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
色彩和质地是高层建筑底部公共空间重要的造型要素,它不仅能够完善空间的形体,也展示了视觉形象的调节和再创造,使外部形式富有力感。而对于空间的界面来说,使用合适的色彩和质地,能够改善不完善的空间比例; 同样不恰当的颜色和质地也会带来不适感,甚至破坏空间的舒适感。所以,设计师要懂得颜色视觉的心理和生理感受,合理的运用色彩和质地,切实做到人性化的设计。
外部空间的利用
高层建筑往往给人带来或多或少的冷漠感和疏远感,为减弱这一负面影响,通常会在底部设计一些富于生趣的小广场,它聚集人流,为人们提供休息、聚会、交往、娱乐的场所,也是城市中的一个聚集的节点。
不同的广场形式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下沉式广场标高较街面低,给人以环抱的感觉,营造轻松,休闲的气氛; 高台式广场标高较街面高,在高台上不受周边交通干扰,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富于变化和情趣,对城市、建筑以及对人的心理感受都有积极的影响; 如何设计广场形式,是满足人们的行为心理的体现。
3 结语
在高层建筑底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每个细节的设计从这个原则出发,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消除高层建筑大体量带给人们的冷漠感和距离感,使人、自然、社会之间达成一种和谐。
参考文献:
[1] 朱伯钦. 城市设计[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 刘先觉. 现代建筑理论[M]. 北京: 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程 权. 宜人、舒适、便捷、高效―――多伦多高层建筑底部公共空间研究[J]. 建筑学报,1999( 9) :37-38.
[4] 克莱尔・库柏・马库斯. 人性的场所[M]. 余孔坚,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和谐;生态;亲水性
引 言
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陆地中与水体(江、河、湖、海)交接的地区,城市滨水区同属于陆地和水域的边缘,基于这个特点,城市滨水区是人工建设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共存的城市开放空间。城市滨水区因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成为城市景观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城市滨水区景观构建的核心内容是对滨水区自然要素进行人为整合和规划,即在尊重滨水区特殊的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根据人的意愿和需求,规划与设计滨水区景观方案,使宏观的自然山水景观融入到微观的人居环境中,最终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一、构建人与水的和谐关系
人与水的和谐构建,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外化的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是为人服务的,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环境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微观上来说,在营造滨水景观时,人与水关系处理上要体现出和谐性,在保障水的安全和健康的基础上,能够发挥水可参与性、观赏性和趣味性等功能作用,形成人与水的和谐共存。
水域给人一种感官上的愉悦感、舒适感,看到水总让人心情开心和快乐。有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在滨水环境中能够使人心情平稳,精神得以放松,亲水的活动可以很好的调节人的情绪和心理。因此,人在滨水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总体上的特征表现为亲水性。故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创造并提供符合人们行为特点、适于人们活动的亲水空间。
构建人性化的亲水空间。首先要在滨水区设置有利于人们接触和交往的亲水空间。亲水空间的组合形式简单概括为向心式和开敞式的。向心式和开敞式结合的空间能给人更舒适的体验和感受,比较受欢迎。向心式的空间围合是利用栏杆、绿化带、矮墙、景观柱等形式和手段来分隔空间,从而达到围合的目的,这样做有利于公共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换。开敞式的空间给人通透的感受,在滨水空间中公共使用的建筑,如亭子、廊道等,适合使用开敞式的布局。其次,在滨水区应该营造多元化的亲水设施。沿滨水区建造线形的亲水道路景观,在路边设置座椅、廊、亭等休闲设施,满足人们日常活动的需要;在滨水区设置草坪、水生植物群落、跌水、景观桥、垂钓、石滩等景观场所,使人们在游览的时候可以放松身心、融入到自然之中;在滨水区的水面上开展水上游乐运动,在水面上建游览性码头,相应的在水面上开设观光游船,在节点公园处安排小型游艇,供人们划船休闲,游览沿岸风貌和城市美景,满足人们亲水的需要。
二、构建岸与水的和谐关系
岸与水的和谐构建:岸与水向来是彼此依存,水体有了岸,才有了边界,形成岛屿、江河、湖泊、溪流;岸因为有了水,才能体现它存在的价值,使得生命绚烂绽放、生机盎然。因此,水需要岸的塑造,岸服务于水,岸与水的结合是形成水岸景观的基础。水与岸的景观效果关系是动与静的关系,通过动与静的结合,才使人感到水的生动性、趣味性和亲切性,关注岸的亲水性和生态性,是我们构建和谐水岸景观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营造亲水性的岸线景观。城市滨水区岸线景观的设计既要追求平面线形的顺畅自然,这样有利于营造岸线景观的亲水性。我们都知道常见的水是以流动的液态形式存在的,水有可塑造性。岸线的形态走势决定了水的形态走势,即通过岸线的形态设计可以改变水的平面形态,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亲水性。在具体设计岸线时,要考虑与具体的实际功能相结合。以下是岸线的几种处理模式:平直的岸线形态,这种岸线特征显得比较单调呆板,客观上造成了简单乏味的休憩活动;曲线的岸线形态,这种岸线形态与水的柔美的形态相吻合,具有连续多变的景观效果,其中凹进式岸线主观上给人一种距离心里很近的感受,适宜设置滨水步道,比如亲水广场等。而凸出式岸线给人一种置身于广阔空间的自然感受,适宜规划深入水中的亲水栈道、亲水平台和亲水踏步等;垂直的岸线形态,这种岸线形态打破了自然的岸线形式,有利于延展建筑形态的格局,使得滨水空间的形态更加丰富多样,因其自身的形态特点,为人们的水上运动,提供便利的空间和场所;折线的岸线,这种岸线形态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临水的岸线长度,适宜规划小型的码头,以便停靠小的观光游船。岸线形态设计多种多样,在营造亲水性的岸线景观时,要根据基地环境特点来选择更加适合的岸线形态。
三、构建建筑与水的和谐关系
建筑与水的和谐构建:水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水调节城市的气候,给城市带来生态平衡。建筑是城市的骨架和躯体,是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临水建筑更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环境。水是平面的和动态的,具有柔的特点,建筑是立体和静态的,具有钢的特点。只有钢性和柔性、平面和立面有机相结合,才能使滨水景观建筑与水的构建变得和谐,才能使河道水之畅流、滨水空间之通透。
城市滨水景观应该因地制宜的选择建筑基址,可以选择建在水岸边、湖心岛以及桥上,将建筑巧妙和谐的融于自然环境之中,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泰国大城府的拜派恩离宫建筑景观,聊城东昌湖上的望月亭、观景台等。建筑的空间布局因水体的介入而呈现自然与人工交相呼应的和谐优美的画面,这种融和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亲和需求。滨水建筑总体上要求主次分明,布局合理,建筑与水体交相辉映,使建筑在整体构图与使用功能上具有艺术美感。
滨水建筑群体的布局基本上可以分为集聚型、线型和分散型等三种布局类型。在城市滨水景观中的一些重要的节点上,滨水建筑组群常常围绕中心开放空间布置,形成积聚型的建筑组群特点,这种建筑组群具有强烈的集聚性和领域性,从而能够比较容易形成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景观,如美国纽约经济、金融、文化、贸易和会展中心的曼哈顿区建筑群,上海陆家嘴金融区建筑群,就是属于集聚型的滨水建筑群;线型布局的特点是使不同功能的建筑构成组合和穿插的效果,形成相互交替的功能区,建筑的高矮、大小错落有致的交替变化,使得滨水建筑景观的形态丰富多彩;分散性的建筑布局一般是在以大范围自然景观为主的城市滨水环境中采用,根据功能特点成组、成簇,能使建筑自然和谐的融于滨水景观之中。因此,城市滨水建筑布局的类型选择要结合水体、滨水区地形地貌以及滨水开放空间等等因素综合考量,以便选择合适的布局方式来营造丰富多彩的城市滨水建筑景观。
四、构建植物与水的和谐关系
城市滨水景观中植物与水的和谐构建:水孕育着植物,植物调节着水,植物和水结合构成滨水植物景观。植物是滨水景观系统中主要的景观要素,对于调节和丰富滨水景观带的生态环境起到关键的作用。构建和谐绿色的城市滨水景观,要发挥植物的优势,植物的配置要合理,要因地制宜的营造季相景观,以创造富有自然美、形态美和艺术美的滨水景观。
城市滨水景观中的植物配置,要按照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总体布局要求进行布置。乔木、灌木、花草的搭配要求科学合理,从而能够使植物发挥自身的功能性和观赏性,创造季相变化以及层次分明的植物景观。滨水绿地中的植物布局手法,讲究植物的自然形态与水的协调,追求植物的层次丰富,色彩变化和较多的景观轮廓,使景观效果更为醒目。
因水体的不同,植物的配置形式也不尽相同,水体的体量、形状等不同,植物的配置手法也不同。大的水体,主要考虑远观,植物配置注重整体的、大而连续的效果。小型的又比较曲折的水体,考虑近视的水体对植物的形态、高度、色彩的要求。规则式的水体,往往采用规则式的植物配置,而自然式的水体,植物的配置形式则是比较多样的,比如闽江公园南园中的水体,大多数是自然式的,湖面形态自然流畅,为了突出水面的平静、开阔以及优雅的美感,在水岸边上种植了姿态优美、耐水喜湿的垂柳和水杉,充分利用了这些树种的优势来作为湖面的绿色背景,通过植物的形体和色彩来烘托水体。
五、结语
构建和谐的城市滨水景观,其本质就是从人的角度来规划和设计环境,使景观设计成果真正地服务于人,充分体现景观设计对人的关怀。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环境的改变,今后人们会需要更多的滨水景观和更优美的环境,这也体现了滨水景观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展平,张蕾.水岸景观分析与鉴赏[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程杰. 城市水岸空间设计的一种方法[D].中国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11.
关键词:旧城改造;中心区;城市综合体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city’s central area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OPSCA, and investigated the design method of HOPSCA as a model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city for the example of the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project of Road Nanguan area.
Keyword: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city; Center area;HOPSCA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旧城改造就是指对城市中陈旧衰退地区进行的更新改造。旧城改造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城市中的物质性、功能性老化和结构性、空间性衰退等问题以使城市发展重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因而,旧城改造即是城市的局部更新过程也是整个城市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其社会经济物质环境的过程。
旧城改造一般分为中心区改造、旧城居住改造、旧城商业区重建与改造、城中村改造、历史文化保护区改造、旅游度假区改造、工业区改造和港口、码头改造等几种类型,究其根本,实质就是如何合理利用已开发土地,达到集约利用城市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合理安排城市结构与产业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成熟城市配套 ,提升城市形象,完成城市升级。
宝鸡市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西端,位于陕、甘、宁省区交界地区。宝鸡市“十二五”规划将城市定位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提出“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和谐新宝鸡”的奋斗目标,并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创建最佳宜居城市。宝鸡在建设新区、拓展特大城市骨架的同时,把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并重发展,把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作为打造城市名片的‘重头戏’同台推出。其目的是提升城市品位,建设现代化生态园林宜居特大城市,为市民提供舒适、优雅的生活环境。
1中心区改造概述
旧城中心区是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能集中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发展历史的产物,是城市最强有力的经济社会活动载体,同时也是城市各功能集聚的中心。
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旧城中心区出现了日益突出的居住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等矛盾问题,其区位优势正在逐步削弱。
复兴城市中心区,就要对其进行合理改造,重点是要积极营造以人为中心的环境和空间。在营造人性化空间时有几个要点:
(1)提供怡人的步行空间
旧城中心区作为传统的城市生活空间曾经一度为汽车交通所破坏。20世纪70年代以后创造以人为中心的怡人步行空间,提高步行街的质量及舒适性作为恢复“城市客厅”
的活力的重要措施,使老城中心区真正成为亲切宜人、充满活力的城市心脏。
(2)设置公共活动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是城市改善自身形象、商业文化地区提升空间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由于是城市各部分之间的联接体,是城市生活与城市文化的重要体现之处,因而公共空间能够积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进而提高城市活力,带动周边土地价值的提升,形成城市的良性发展。
(3)整治绿色开放空间
通过形成绿色开放空间等途径进行环境整治,实现公共空间的美化,注重景观塑造。
2关于城市综合体的几点认识
2.1什么是城市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是“城市性、开放性和集约性”层面介入城市发展本质,把城市功能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通过建筑实体与城市空间有机结合的一种城市实体,利用建筑空间复合化、集约化和开放化,满足城市的商业、办公、居住、旅游、展览、餐饮、文娱等城市功能空间需求,应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注意的空间功能关系,从而形成多功能的高效率的经济聚集体。
2.2城市综合体的分类
城市综合体按选址分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注重城市发展方向与功能性,意于打造的商业地标的CBD型城市综合体;第二类是以交通的便利与枢纽的秘籍优势来选址与打造的交通枢纽型城市综合体;第三类是通过强大的开发实力、崭新的商业设计、完善的交通规划设计思想使之具备脱颖而出优势的城郊结合型城市综合体。
2.3将城市综合体设计理念运用于旧城中心区改造的优势
旧城改造从表面上看似乎就是城市建筑物的“拆、改、留”,实际上却是一项涉及面很广且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的开发活动。诚然,城市建筑物的“拆、改、留”是进行旧城改造的基本形式之一,但是透过目前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表象,我们不能不意识到旧城改造具有更深层次的战略意义。可以断言,旧城改造是实现经营城市和经营土地目标的必然抉择,功能高度混合的城市综合体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此类问题。
(1)高可达性的区位优势
城市综合体通常位于城市交通网络发达、城市功能相对集中的区域,拥有与外界联系紧密的城市主要交通网络和信息。
(2)多元复合的功能组合
城市综合体中通过活动空间的有机衔接,内部引进了城市公共空间,同时具备了比较完备的公共交通、公共休闲娱乐等多项城市公共功能与商业、零售、餐饮、办公、居住、娱乐、展览、会议等建筑功能,是一种浓缩的城市形态,形成一种高度集约化的复合型城市功能布局。
(3)连续的空间设计
各功能的建筑体之间均通过空中、地下和地面形成层次的联系,形成互补的、流动的、连续的空间体系。城市综合体中的绿化景观是城市公园的延伸,也是吸引人流进入综合体的重要因素。在设计中应用现代城市设计、环境与行为理论进行景观与环境设计。通过标志物、小品接到家具、植栽、铺装、照明等手段形成丰富的景观与宜人环境,与城市的步行公共空间自然融合在一起。
(4)内部、外部完整的交通体系
城市综合体内部拥有复杂、完善的交通体系,通过立体交通网络的建立,使内部各不同功能的建筑有机结合;城市综合体对外界的交通依赖性较强,其外界的交通体系直接影响综合体内部不同的功能使用效率和规模。
3以南关路片区为例分析
根据中心区的特殊区位特征,在涉及中心区改造时,首先要考虑到怎样合理利用稀缺的土地资源与协调安排各种城市功能。城市综合体注重均衡的土地使用方式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在设计中要求不同种类的土地相对均衡的分布于不同功能的建筑群中,并且要兼顾到不同时段对综合体中各个功能的不同使用。
3.1项目概况
宝鸡市南关片区位于中心城区的城市中心组团,乃宝鸡城市中心组团,战略地位显著。本项目现状用地较为混杂,商业金融居住办公等功能交错分布。基地东西界面过短,不利于商业流线的组织。现状建筑大多建造年代久远,且存在混搭乱建的情况,建筑质量大部分较差,建筑空间混乱。项目基地位于姜炎文化风貌区,处在姜炎文化轴这一重要文化周线上,周边景观资源较为丰富,有陇海铁路周边防护绿地、炎帝公园以及城市道路绿化带等生态资源。基地周围车流主要依靠红旗路与经二路进行疏通,现状基地周围车流主要依靠红旗路与经二路进行疏通,在中心十字处形成聚集,人流主要在经二路与南关路十字聚集。项目基地临街面为红旗路与南关路,红旗路作为城区交通干线对于城市车流具有较强的引入作用,南关路作为城市次干道对于人流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南关路基高架桥作为宝鸡市次干道,将基地分为东西两片,对于基地改造商业环境形成和空间的处理有较大的干扰。
3.2项目设计理念
本项目基地用地性质确定为商业金融业用地及二类居住用地,其改造主要是为了提升片区城市品位,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人居环境。因此应综合考虑基地未来的发展,综合现存各方面矛盾,将其打造成为一个低碳生态、时尚现代、配套设施完善的集居住、商业、文化、办公于一体的宝鸡市滨渭区大型商务型城市综合体。
(1)高度集约化的功能布局
规划整合了商业、零售、餐饮、办公、居住、娱乐及公共交通等功能,为西侧地块为文化商业组团,进行宗教交流和商业市场设施布置;南部地块为居住组团,远离铁路,避免了噪声和振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北部地块为商业综合体组团,形成汇集商务、休闲、餐饮、服务多方元素的中心区。各功能组团之间相互联系兼容,有机互补。
(2)丰富多变的城市型开放公共空间
规划结合建筑造型,进行灵活多变的空间组织。利用丰富多彩的室外公共空间,如下沉和抬高的广场、水体、空中廊道等将两区有机的结合起来。地下空间、中庭空间、屋顶空间形成若干节点性广场,并采用天桥、巷道等进行连接。在北侧规划一条打通红旗路与南关路的道路,利用立体化交通形式将人流由城市道路引入建筑内部,使城市的公共步行空间与综合体的公共空间融为一体。
(3) 立体型道路交通体系
规划合理地设置不同人流、物流的出入口,使各种交通流互不干扰,使交通流线更加顺畅。地块内交通以步行为主,四通八达的交通系统和鲜明引导性的入口处理增强了空间的流动性,人流可方便地由广场进入建筑内部。
每一层交通流线之间都有着竖向联系,丰富多变的立体交通保证交通的便捷性。
图1总平面图 图2立体交通流线图
(4)层次鲜明的景观结构和绿化系统
以二层的露台广场——“时空之窗”主题广场为核心,项目串联了各个景观节点,形成一条连接地面和露台空间的核心景观轴,对接以宝天铁路英烈纪念馆为对景的文化景观轴,通过与时空之窗直接呼应的生态景观轴进行北部绿带的景观引导, 形成“一心、三轴、多节点”的景观系统。
项目构建了一套“周边绿带+地面绿化+屋顶绿化”的绿化系统,形成三维空间的绿化覆盖,无论是地面、屋顶、露台、室内,都可以直接地接触到优良的生态条件。
(5)亮丽的“城市名片”
项目规划于西侧沿龙海铁路塑造一条城市景观岸线。位于主入口的“时空之窗”主题露台广场,设置在一层露天平台,提供了极佳的观景点以时尚、大气为主导风格,辅助以一些简单的符号语言彰显其聚合时空元素的文化内涵,和高端绚丽的夜晚光环境设计,像是一扇汇聚魅力的天窗脱颖于宝鸡市。位于西南部的以“聚合万象,突破时空”为理念设计的万象广场,其下沉式的设计增强了空间的流动感,丰富的流线和出入口组织形成了很强的空间导入感,风格上注重标示感和色彩设计,彰显时代气息。
图3景观结构图图4万象广场意向图
4 结语
对南关路片区的规划实践,证明了城市综合体在旧城改造过程中高效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优势,为旧城的改造和土地的更新利用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我们期待着在开放式改造策略的指引下,南关路片区可以从老地方涅槃重生,为宝鸡带来不一样的空间灵魂与社会活力!
参考文献
[1]贝贝.旧城改造模式研究—基于重庆市北江区旧城改造项目[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张凯,申丽萍.HOPSCA模式的时间探索—郑州国贸中心规划设计[J].华中建筑,2007(7).
相互作用为标志的新的视觉文化,它以城市景观为主要载体,日
益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文章从“城市街区”入手,通
过分析城市设计在公共空间的作用,进一步挖掘不同公共图像所
营造的城市氛围,从而总结出这种视觉文化的社会现实意义,提
升城市品牌形象。
The image of urban public space of the time is a new
visual culture marked with interac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which exert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all aspects of the society with the
help of urban landscape. Starting from the “urban block”,
the article further goes into the city atmosphere created
by different public images by way of analyzing the role
urban design plays in public space. In this way,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is visual culture is summarized to improve
the brand image of the city.
一、城市街区的公共图像
随着科技发展和信息的广泛传播,视觉图像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改变了文化交流方式。公共视觉图像(简称公共图像)冲击着语言文字艺术,并在人们的审美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公共空间图像”顾名思义是公共空间投射到社会群体中的视觉形象。公共空间既包含现实空间(如街道、广场等),也包含虚拟空间(如电视、现代网络空间等)。在这种虚实之间,“图像”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媒介物,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城市街区,由当地居民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建造起来,是市民的生活舞台,也是最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之一。其视觉图像,演绎着城市的兴亡与变迁,呈现着城市设计和建设的观念和质量。
二、上海当代公共空间图像的分类
上海,一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在历史发展中沉淀出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风格,面对全球城市的竞争,从盲目追求“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到重拾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城市地域特色,城市发展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特质作为城市公共图像的核心品牌资源之一被日益重视。
以街区为载体的公共空间图像主要包括:历史街区图像、商业街区图像、居住空间图像、创意社区图像。它们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上海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变迁的脉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历史街区图像
改革开放以来,旧城改造,新商业圈崛起,老街区也面临着再开发的压力。如何协调历史风貌保护与旧城改造更新的关系,成为当代环境空间设计的新课题。
上海多伦路文化休闲街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它位于四川北路商业街的北段,平面呈“L”形,街短而窄,路曲而幽(见图2)。多伦路的整体风格,既有中国传统建筑样式,也有西洋建筑元素。这里的居民住宅多为里弄建筑,即使光线、通风、卫生条件不及现代高层住宅,但里弄的尺度和邻里关系仍值得生活在钢筋丛林中的人们羡慕不已。
2、城市商业街区图像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都市商业街陆续进入“升级换代”大改造阶段,上海大力发展以商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市级商业中心从“三街一区”(1990年以前)到“四街四城”(1995年),进而向“四街六城”(2000年前后)的格局转变。
淮海中路位于卢湾区,全长2.2km,因其集聚了种类繁多的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法国情调的街道环境,被冠以“高雅淮海路”的称号。从建筑特色上看,沿街建筑既彰显典型石库门样式,又带有现代气息,高层建筑穿插其中,体现出上海特有的大都市品位(见图3)。在景观设计上,分布着大小各异的广场,形成了空间序列的点,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还给整个街道景观带来生机与活力(见图4)。在装饰设计方面,饱含欧陆风情,建筑立面上的欧式装饰艺术彰显现代装饰的尊贵与高雅,与现代主义建筑相交融,呈现出多元化的时尚设计,给人以美的享受。
3、石库门居住空间图像
说到住宅,出现于19世纪中叶的石库门建筑是上海近代历史文化的代表,它的建筑形式借鉴欧洲的联排式布局,内部保留着江南传统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外墙细部有西洋建筑的雕花图案,门上的三角形或圆弧形门头装饰也多为西洋风格。(见图5、6)。
瑞安集团早在1997年就提出一个石库门建筑改造的新理念:改变原先的居住功能,赋予它新的商业经营价值,把百年的石库门旧城区改造成一片充满生命力的“新天地”。新天地位于上海市卢湾区(见图7),设计上保留建筑外型、改造内部结构和功能、引进新的生活内容,将几种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1、历史表皮和现代功能交融;2、建筑新旧杂交,迸发出艺术和创意的火花;3、精心设计的街道开放空间、重要节点、景观和公园,可以容纳和诱发多种多样的活动。
4、创意社区图像
自2000年起,大批工厂随都市化的发展而拆迁改建,政府鉴于老城区遗留的大量工业生产空间,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文化创意产业进驻以转变产业空间格局。
M50创意园位于上海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莫干山路50号,这里集结了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风情各异的厂房,是目前苏州河畔保留最为完整的民族纺织工业建筑遗址。建筑改造和利用方面,在原有旧建筑上加以改造要比拆除重建更显历史韵味,厂房的钢结构与旧砖墙、斑驳的混凝土,让人感受到存在的真实与完美。整体布局方面,考虑到滨河地区与原莫干山路立面的形象重构,形成一条主要轴线,结合园内三条次轴,共同构成统领空间的基本元素。在不同空间节点处搭建骨架,形成丰富的点和面,利用点、线、面相结合,凸显有特色的地理形态特征(见图8)。M50自建成起,便受到众多艺术家的追捧,2004年美国《时代》周刊以“上海时尚地标”为题,将其和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并列为推荐参观之地,成为目前上海最具规模和有艺术质量的当代艺术社区。(见图9)
三、结语
伊利尔・沙里宁曾说:让我们看看这个城市,我们就能知道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
城市结构的更新与完善,带动公共图像不断地发生变化。依托工业遗产转型的创意社区、赋予石库门生命与活力的新天地、推动城市功能升级的历史风貌保护区,它们本质上都是历史的图像,却充分体现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态度。最具代表性的商业街区是大上海消费景象的集中体现,繁华与现代的气息留给人们无限遐想与渴望。
未来的上海仍在迈步向前,城市还在不断生长,人们不可能拘泥于前人创造的某一种特定风格,但已经形成的街区风貌也不会丢弃。对于一代又一代人来说,不仅要给旧街区注入新的生命,更要重视它曾经承载着的回忆,它有沧桑的历史,有活力的今天,也有不可预知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
[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陈飞、阮仪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分类比较与保护规划的应对[J],城市规
划学刊,2008(2)104-110.
[3]扬・盖尔(丹麦)、拉尔斯・吉姆松,新城市空间,何人可等译,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3.140-143.
[4]王现玲,现代城市步行街的规划设计探讨[期刊论文],现代商业,2010(7).
Abstract: With the constant change and increase of the people's demand for the use of public space, the public evaluation way has also changed. The application of AHP in the public spac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can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eight of evaluation factors and also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evaluation to circulate more public expectation in the future design of public space planning. It lets monitoring for the existing project and makes it to follow up, at the same time, more important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planning.
关键词: 城市公共空间;综合评价;AHP层次分析法
Key words: urban public space;comprehensive evaluation;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053-03
0 引言
从1950年代起,规划设计的评估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就已经开始发展起来。在国内,这块内容的相关研究也有,可是在规划实际运作中却是一个常常被缺失的环节。在规划设计中加入方案的综合评价能构筑更为良性循环的规划体系。笔者将AHP层次分析法运用在公共空间的综合评价中,旨在找出对公共空间使用的影响因素,并且对其作出权重分析,作为将来的空间改造及设计的理论依据。
1 公共空间综合评价需明确评价因素的轻重关系
对于公共空间而言,其最直接的使用者是民众,可是一个公共空间从建设到使用,牵涉的人群很广,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政府机构、赞助商、组织者、技术参与者、运行者、媒体以及建成后管理方等等。由于人群的多样化,这也导致了不同人眼中的差异性,每个人在尺度、角度、方位、方式等都形成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公共空间对于设计方而言,是一个规划设计,需要以宏观的角度去看待它,需要顾及它与政治,与经济,与文化,与周边环境等等的关系协调。而对于市民而言,公共空间是一个供给大家休憩娱乐,生活交往的场所,我并不在意它在大环境背景下的样子,我更注重的是我与它之间产生的关系,它的座椅是否够用?它的环境是否宜人?这是一个微观的角度。设计师看一个规划设计是抽象的,是缩小了几十倍几百倍甚至更小,而人们使用一个公共空间是真实的,是一比一的比例。相比而言,对于设计方,他们对公共空间观察的角度是受限制的,相对短暂的,而使用者对公共空间的体验感受是全方位的,也是更长久的。一个是超脱在外,一个是置身其中,这导致了使用者和设计方的认知产生偏差。
公共空间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使用上,历史风貌、布局灵活、景观丰富等等带给它的是美丽的外表和有意义的内在,而人的使用带给公共空间的却是生命,是活力。在公共空间规划中对人们使用性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对文化对景观的忽视,只是需要在设计中有所侧重,比如说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公共空间,如纪念性公共空间,它们的历史文脉保留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笔者认为:每个类型甚至每一个独立的公共空间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所在,所体现的作用都不一样,构成要素也有差别。可以说影响到公共空间设计的动力机制有许多,每一个都很重要,可是在规划中不可能对每一个因素都考虑周全,如果可以找出相对重要的几个因素并在规划中增加关注,公共空间也会找到更适合自身的功能。那么规划者需要在综合评价中明确公共空间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
2 将AHP层次分析法运用到公共空间公众评价
在规划设计中,目前主要的评价方法为建成环境评价(BEE),其包括设计前期评价以及使用后评价(POE)。建成环境评价研究的是建成环境与主体需要间的关系,使用后评价属于建成环境评价理论范畴,主要作用为对已有规划设计的检验与跟进,为将来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和基础。对于一个公共空间而言,使用后评价的主要意义在于对未来别的公共空间的建设做一个借鉴。历史可以明鉴,假如将以往的公共空间发展为历史的话,那现在的规划就应该以史为戒,在新的设计中不犯类似的错误或者少犯错误,同时掌握曾经的规律和特点,在其复杂、多样、必然和偶然中摸索一些公共空间设计的规律。层次分析法(AHP)是萨蒂教授提出的一种分析方法,将复杂难以量化的影响因素简化为有序的层次结构,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据化,尤其适用于对决策结果难以直接准确计算的场合。
以下是将AHP运用到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综合评价的具体步骤方法。
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影响公共空间使用的因素得出以下22个指标:生态环境的保护、绿地植被的多样性……将这22个指标归纳成4类指标分别为:B1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和谐、B2人工建设环境舒适宜人、B3丰富的文化及设施、B4管理维护经济便捷。这些指标在每个公共空间的使用上都有影响,但是各有偏重。将公共空间综合评价体系作为目标层,是问题的设定目标。将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评价因素作为标准层,作为目标实现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标准,得出以下结构模型。
2.2 建立两两比较矩阵并计算权衡向量
首先对一级评价因素B1,B2,B3,B4进行权重分析,再依次对各二级评价因素C1,C2,C3,C4,C5; C6,C7……C16; C17,C18,C19,C20; C21,C22分别进行权重分析。这样的权重分析主要是通过计算得出评价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的方法是利用等级排序对各因素的重要度进行计算,首先按表1评定各要素对比后的相对重要性程度aij。
按照表1的取值后,得到以下5个矩阵:A、B1、B2、B3、B4
2.3 计算矩阵一致性
由于人对公共空间的认识是多变的,而公共空间本身的影响因素又具有复杂性,为了避免出现“甲比乙重要,乙比丙重要,而丙却又比甲重要”的这种违反常识的判断。这样的经不起推敲的矩阵会影响到整个评价的结果。所以为了检验调研的可靠程度,做出这样的一致性检验,要求矩阵能够符合大体上的一致性。
当C.R.
3 案例分析――云南省红河县观塘广场综合评估
红河县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观塘广场位于其老城区。面积不大的广场作为红河老城区重要的公共活动中心,拥有多种文化因素的交融,是历史上马帮的过经之路,有许多中西元素融合的特色民居建筑。除此之外,观塘广场南侧的观塘是红河县为数不多的水塘之一,有着重要的水文化地位。
3.1 根据公共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选取评估指标
根据观塘广场的实际情况分析后,选取了:B1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和谐、B2人工建设环境舒适宜人、B3丰富的文化及设施、B4管理维护经济便捷等四个方面的22个指标体系。
3.2 对评估指标进行量化
红河县观塘广场的综合评价结合了5位当地规划局专家及30位当地市民的打分,然后将每一项评价指标分值取平均值,再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向量,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
3.3 评估的结果计算
通过评估的指标得分计算得出评估总得分平均值为E=77.13。可知红河县观塘广场在综合评价中得分属于中上水平,在专家及市民的心中较为理想,在未来的改建修缮中可进行适当改进便可。从总体分值可看出:观塘广场在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及管理维护因素上较好,在人工建设环境因素及文化设施因素上相对较弱。
从权重向量值可分析出:在公共空间的使用中,人工建设环境的舒适宜人最为重要,其次是文化设施的丰富性,自然环境及维护管理因素。
3.4 对未来公共空间的改建与规划进行策略探讨
通过指标得分及权重向量值的对比可以得出:①自然生态方面:观塘广场在自然生态方面是良好宜人的,在未来的改建上可以继续维护保持,在植物种类上可以适量增加。②人工建设环境方面:观塘广场在人工建设环境上略有不足,但是在权重值上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个指标是很重视的,尤其是基础设施布置及环境卫生等方面,只有良好的人工建设环境才能为使用者提供一个满足需求的公共空间。所以观塘广场在未来的改建上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如椅凳的增加,路灯的合理布置,垃圾桶的摆放等等。③文化及设施方面:观塘虽作为红河县的文化地段,但是其指标评分却并不高,这说明观塘广场在建设的时候并没有重视这方面的规划设计,在未来的改建及规划中需要重视文化设施的布置,如将马帮文化元素、侨乡文化元素、水文化元素等等加入到规划设计中。④管理维护方面:观塘广场在其维护管理上属于便捷经济,在未来改建规划中可以继续维持这个优点。
4 小结
将AHP应用在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的优点在于:公共空间的使用评价因素众多,每一个因素在设计中都应该给予考虑。AHP不仅可以对评价因素与评价目标进行分析,也直观的反映了各评价因素之间的关联。通过权衡评价因素,找出相对重要的评价因素,这也提高了评价效率。另一方面,每一个公共空间都有其自身的特色与不同的背景环境,其发展的动力机制也不一样,也就是说每个公共空间的评价因素并不一样,且同样的评价因素在不同的公共空间中的重要性也有差别,就好比对于一个生态公园而言,其自然环境将成为相对重要的评价因素,而对于一个纪念性广场而言,其历史文化的保留是相对重要的评价因素。因此对公共空间影响因素进行权重评价是对未来的规划设计以及现有项目的跟进起到了积极作用的。但想要让公共空间的综合评价更有效,不仅仅要收集大量的市民意愿,还需要规划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民众来自各行各业,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一样的喜好和观念,他们共同的属性就是对公共空间都有关注和需求。要把这样的人群思想聚齐起来本身就是件极其不易的事情,更何况后期大量的运算与分析。所以只有民众的集体努力加上评价体系的完善,才能让公共空间规划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祝媛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新型城镇化规划影响因素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4.
[2]邱俊华.层次分析法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J].江西化工2008,02(030).
[3]陈新洋.昆明城市公共空间主观评价探究[D].云南: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
[4]张必芳.层次分析法在旧城区公共空间绿地改造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四川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
[5]霍B.城市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因素分析与方法的初探[D].江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6]丁金霞.城市公共空间法制管理研究――以公共参与制度为视角[D].江苏: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14.
历史城区作为与人类互动最为频繁、生活最为贴近的文化成果,城区环境质量和景观特色再现的空间环境总是在不断发展演变着,并随着人类的技术经济条件、社会文化的发展及价值观念的转变,迫使要不断创造出新的拥有环境整体美、群体精神价值美和文化艺术内涵美的城市空间。中心廊道景观轴,正是在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这种强烈需求下应运而生,并且演变为城市中最有魅力的户外空间。本文基于绿化设计和空间设计的研究层面之上,通过对沈阳市“盛京都城”中心廊道夏季热环境的调研与实测,提出了廊道设计应关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 沈阳市“盛京都城”绿色廊道夏季存在的问题
沈阳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温差较大,四季气候特点分明。全年气温保持在-29℃~36℃之间,平均气温8.3℃,全年降水量在500毫米。年平均气温6.2~9.7℃,自1951年有完整的记录以来,沈阳极端最高气温为38.3℃(1952年7月18日),极端最低气温为-32.9℃(2001年1月15日);之前沈阳还观测到39.3℃(1920年)的高温,和-33.1℃(1950年)的低温。
(1)夏季温度过高
中心廊道位于历史城区中心区域,对于疏导调节城市交通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热岛效应的影响,加之大量的车流人流使得人为排热量增加,所以中心廊道的温度在夏季比较高。
(2)夏季湿度偏低
由于中心廊道夏季温度高,廊道表面水分蒸腾快;加之廊道大量使用非透水性硬质地面材料,绿化的缺失及缺少透水性地面材料,使得廊道下垫面湿度降低,从而使得空气湿度也降低
(3)“城市风”作用较小
由于受到热岛现象的作用,导致夏季风向不稳定、不均衡、不定向等现象,削弱了风力降温的作用。
2 热环境实例测试
2.1 测试地点、时间及过程
本次测试地点所处空间范围是盛京都城中心廊道―南北通天街(如图2-1),测试仪器采用温湿度记录仪。测试时间:20013年8月4日 ――2013年8月6日。测试点布置见图(2-2)。
2-1通天街位置示意图 2-2测试点空间分布图
2.2中心廊道测试结果与分析
(1)温度分析
测试点一温度变化图
测试点二温度变化图
测试点三温度变化图
从测试的温度曲线图来看,三个测试点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为一测试点最高温度可达 37.8℃,最低温度28.3℃。二测试点最高温度可达 38.7℃,最低温度28.9℃。三测试点最高温度可达 37.5℃,最低温度29.1℃。测试点一和测试点三绿化相比测试点二较多,故其温度比一三测试点较高。所以,一定的绿化可以改善环境的温度。
(2)湿度分析
测试点一湿度变化图
测试点二湿度变化图
测试点三湿度变化图
从测试的湿度曲线图来看,三个测试点的最高湿度和最低湿度分别为一测试点最高湿度可达 62.1%,最低湿度34.8%。二测试点最高湿度可达 56.8%,最低湿度30.1%。三测试点最高湿度可达61.4%,最低湿度38.2%。测试点一和测试点三绿化相比测试点二较多,故其湿度比一三测试点较低。所以,一定的绿化可以改善环境的湿度。
3 廊道热环境改善对策
3.1 注重环境的整体设计
(1)空间环境
中心廊道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在其多样性的空间构成要素中,合理安排影响热环境的因素是十分必要的。路网结构的走向影响气流的流向,开放空间的围合程度影响了通风,地面高低的变化可以改变阴影和光照,地面材料的属性可以调节空气温湿度,建筑墙面会将太阳辐射反射到空气中。只有将这些基本要素与改善热环境融合到一起考虑,才能创造处舒适的人居环境。
(2)心理环境
通过人在视觉上的反差及其行为心里的作用,对廊道上的景观构成元素加以改进或削弱。利用交叉空间的融合、借景、强调等手法,增强空间的流动性,加强空间的通透感,具有左右有局,以小见大的视觉感受;在空间维度比例上,适时加强高度比,同时加强构筑建筑元素与景观小品之间的尺度关系,得到尺度变化的感受,加强各元素的尺度感,弱化人自身比例;利用颜色的对比度、虚实感较多使用偏亮的冷色调,使人在色彩上产生错觉,在空间上产生延伸的视觉效果。各元素之间合理的构成对于降低夏季廊道的空气温度、增加空气湿度、引导风向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2 选择合适的铺地材料
(1)减少材料蓄热
铺装材料的选择应按照空间环境的使用特点、面积、使用功能以及造价来选择适宜的材料。应采用接近自然的铺装材料,创造良好的户外空间环境。
(2)注意与软式铺地的结合
硬质铺装与草坪、灌木、树木的有机组合、相互穿插,可避免铺地过于呆滞,在地面景观上形成生动、自然、丰富的构成效果。同时,也可减少太阳对廊道的辐射热。
(3)降低硬质铺装率,加强自然绿化
调查中显示,颜色相对深的硬质铺地对空气温度的增加作用明显,同时也使得空气中湿度含量大大降低,因此,缩减硬质铺地的面积有利于改善夏季廊道的空气温湿度。
3.3 加强立体的绿化配置
在廊道立体空间进行立体绿化穿插绿化设计,即可以通过遮荫蔽日来调节温度;又可以通过生物方式(叶面蒸腾)使环境温度降低,夏季的强烈日照得到减弱。绿地尤其是在荫蔽下的绿地对于改善环境的温湿度有良好的效果。
(1)地面绿化
保证绿化覆盖率不少于廊道面积的25% ~30%,是改善廊道热环境的基本条件。同时,在草地、灌木、乔木互相穿插布局的作用下,应当尽量多种植高大的乔木。使其充分发挥隔声、吸尘、保湿、降温等特征从而改善廊道环境。
(2)垂直绿化
通过建筑立面、阳台、屋顶、篱架及其它建筑组成构建进行立体绿化是改善廊道热环境的有效途径,可利用具有吸附、缠绕、卷须、蔓生等攀缘特性的植物绿化建筑立面或早结构外侧种植花木,良好的立体绿化能改善温度在7℃左右。
3.4 营造持续的生态环境
历史城区四季特征明显,气候变化显著。因此,夏季的遮阴纳凉和冬季的御寒成为创造适宜人居环境的主要需求。由于廊道的生态效益主要由其上的植物质量、多少而决定,因此在廊道的景观绿化结构上应全面考虑园林绿化构成及种植配比,增加绿化率;同时体现植物种类多样性的特点,扩大植物种类选用的范围,力求景观生态型植物配置形式,强调文脉、生态、景观、功能相
参考文献
(1)沈阳地区适宜性绿色公共建筑技术应用策略――以辽宁省环保科学园为例.学位论文.沈阳建筑大学.2013.作者:王筱茜
(2)城市广场热环境的现场实测与分析.学术期刊《建筑科学》2005年4期.作者:霍小平 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