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健康心理学论文范文

健康心理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健康心理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健康心理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所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心理发展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健全学生个性心理(兴趣、需要、气质、性格、能力等),提高心理素质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动态的过程。相应的具备长期性、系统性和动态性三大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多门学科的交集,处于各学科的边缘地带,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性、应用性的学科。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一点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这一人生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所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其核心问题是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爱、自重,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其目地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形成健康人格。

在高职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的要求,还是高职大学生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与完善的主观愿望。

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

导致高职院校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因素很多。首先,自身经历是形成自卑心理的历史因素。受社会传统观念或自己的某种理想意识强化,高考失利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其次,社会评定是形成自卑心理的现实因素。社会舆论没能有效引导人们形成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职业学校往往被看作是低档次的学校,职校学生往往被看作是低层次的学生,使大多来自农村的高职院校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许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并非出于自愿,许多新生入学时都不能摆脱心理阴影。所以,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重新树立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要让学生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思想,当学生具有一技之长时,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在这一阶段,教师及辅导员、班主任应该关爱学生、抚慰学生,给学生以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生活目标,增强学生的健康心理机能,并较好地适应高职学校的学习。同时,要让学生明白,自信、自立、自强的个性心理品质是成功之本。

二、挖掘学科教学中的信息和美,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源动力之一。心理学认为:人们对美的各种形式的感受,能使大脑进入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愉快的体验。因此,美的东西最容易被人们接受,而且很难忘记。由历史、现实、未来汇成的信息海洋,由泪水智力、智慧、信心所谱写的悲壮的人类进行曲,像甘醇,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智慧给青少年以思想的启迪。

三、重视情感教学,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任何认识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都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要建立良好的关系,我觉得:首先要对学生有颗爱心。爱是老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真诚的鼓励和热情的期待,容易唤起学生的进取心,因此,对学生要信任不要歧视,要关心不要冷漠,尤其是对那些成绩差的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更应该采取各种手段激励,鼓舞、唤醒他们的学习动机,给予他们以成功与欢乐的体验,因此对学生的真诚是联结师生情感的最强有力的纽带。其次是老师的为人师表,老师要有认真的工作态度、正直、刚正不阿的为人,具有渊博的知识等才能赢得学生对你的尊重,学生才能从心底里佩服你,才能“信你之道”。

另一方面,由于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强,焦虑、依赖、畏惧、厌学等心理问题比较严重,中学生心理不健康比例的增大,已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针对这种情况,更需要我们老师从多方位去关心他们,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他们交朋友,给他们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从师生情感中吸取向上的力量,从而克服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增强自信心,使学生形成一个努力学习、热爱生活的心理环境。

爱是播撒在学生心田的甘露。要坚持“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绳之以纪,持之以恒”的教育方法,增强学生改正错误的信心和勇气。消除学生的戒心与对立情绪,打开心灵的窗口,达到感化,教育的目的。四、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勇于克服学习困难

爱迪生说:“伟大人物的明显标记,就是他的坚强意志。”苏轼曾讲:“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一个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刚强的品格等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墙头这些心理素质。

例如,对挫折、失败的承受能力差是意志薄弱的表现形式,而经受挫折是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的有效手段。若提供给学生的问题都是机械地模仿和套例题,怎是一帆风顺,缺少波折,就无助于意志品质的培养。教师可以“雅化”例题思路,讲讲探索失败的一面。即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退回到与学生相仿思维态势,或一筹莫展,或逐步尝试,或遭困受挫。然后与学生一起探寻走出困境的途径,这样就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看到,失败对任何人都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的途径和方法很多,而学生具有坚强单击品质,将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勇于探索。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造就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潜能开发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正确指导学生多读与专业相关的资料、书籍,养成自学习惯。

其次,要指导学生怎样听课。教会学生掌握听课思路,让学生顺着知识的延伸来听课,这样能大大提高听课效率。

再次,要指导学生在复习中用发展的观点来研究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并归纳要点,掌握关键,吸取精华,形成知识体系,养成巩固学习知识的习惯。另外,要指导学生思考,用老师的思维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举一反三,扩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联想,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观察、比较、推理、综合、同时要求学生多提“为什么”,侧重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心理潜能开发,人际交往训练等,使各种心理素质达到最优化,成为健康的、和谐的、具有创造力的人。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特别是在高职高专院校是一个新兴的教育活动。总之,用不同的方法以不同的形式促进职校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使职校生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是职业学校教师的一项经常化、制度化、持之以恒的工作。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科学性指导下的实效性,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进一步推动这项事业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孙晔.谁为大学生解开“郁闷”心结[N].中国青年报,2005—06-03.

[2]梅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3]张岂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历史考察[J].中国大学教学。2002(6).

[4]毕秀淑,彭延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3(3).

[5]武建芬,孙明涛.心理健康教育:高职学生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6]杨剑,季浏,田石榴,等.不同锻炼方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

[7]高志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心理咨询[D].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4(12).

[8]董广杰.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9]冯观富.学校心理辅导的组织与管理[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10]吴武典,林朝夫.学校心理辅导原理[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第2篇

【关键词】学报编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正文】

在社会急剧变革、媒介载体越来越多且交互联动、竞争激烈的今天,编辑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学报编辑作为编辑队伍的一部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下面是我们运用SCL—90心理卫生自评量表(简称SCL—90)[1],对学报编辑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调查与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河南省高校学报编辑。共54名,其中,男编辑23名,女编辑31名。

工具是SCL—90心理卫生自评量表。该量表是由我国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在国外有关量表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心理健康测量问卷,它共有90个题目,包含躯体化(身体不适感)、强迫症状(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思想或行为)、人际关系敏感(与人交往时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抑郁、焦虑、敌对(包括厌烦、争论、摔物、争斗和不可抑制的冲动)、恐怖(对周围环境、人群等的恐惧)、偏执(猜疑、妄想、被动体验等)、精神病性(思维扩散、被控制感等)9个因子和1个附加因子。

方法是被试者根据自己最近的实际感觉,独自完成问卷问答(每题均为0—4级评分,评分越高表明症状的频度越高、程度越重),当场交卷,问卷不记名。数据输入微机,由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常模依据中国量表协作组对全国13个地区的1388名正常人的SCL—90得出的结果。

二、结果

1.学报编辑SCL—90各因子分与常模比较

一般来说,SCL—90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不好。我们把54名学报编辑SCL—90各因子分及总分和全国常模进行比较(见表1)。

(注:*表示P<0.05,**表示P<0.01,下同。)

结果发现:编辑躯体化得分明显高于常模(P<0.01),强迫症状、恐怖、精神病性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常模(P<0.05)。表明学报编辑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低于常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躯体化、强迫症状、恐怖、精神病性。

性别比较应该说是比较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把男女学报编辑SCL—90各因子分及总分相互进行比较(见表2)。

结果发现:男女编辑在躯体化、恐怖及总分方面差异显著(P<0.01),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方面有差异(P<0.05),且女编辑得分普遍高于男编辑。表明女编辑比男编辑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躯体化、恐怖及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方面表现得更明显。

一般认为,在SCL—90中,如果被试在某一项目上得2分,表示被试在该项目上有症状;如果在某一项目上的得分达到3分及其以上,表示被试在该项目上心理痛苦已达中等以上程度。[2]我们把学报编辑SCL—90各因子≥2分、≥3分的人数及百分比列表如下(见表3)。

结果发现:如果我们以2分(有症状)作为临界值,学报编辑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依次为强迫症状(31.5%)、人际敏感(20.4%)、躯体化和敌意(16.7%);如果我们以3分(心理痛苦已达中等以上程度)作为临界值,学报编辑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依次为敌意(5.6%)和人际关系、强迫症状、抑郁(3.7%)。

三、讨论与分析

1.从学报编辑SCL—90各因子与常模比较结果看,学报编辑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上较低。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学报编辑编辑的是高水平的学术理论期刊,学术论文对创新度、科学性、学术含量的要求使他们比较刻板、认真、一丝不苟;转载率、工作量的压力,使他们紧张、兴奋,身心常常处于应激状态;身在高校却不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属于教辅人员的尴尬地位,使他们委屈、困惑、办事困难。在传媒业跨越式变革的时代和高校改革此起彼伏的今天,刻板、认真,专注、敬业,使他们辛苦、劳累、身心透支;不谙人情世故,办事难,使他们心理紧张、焦虑。身心长期处于疲惫、矛盾、透支状态,必然导致躯体化及强迫症状、恐怖、精神病性。如编辑长期地用脑、用眼,伏案工作量大,时间长,颈椎、腰、肩、背以及脑子、眼睛过度疲劳,造成躯体化症状明显(我们编辑部就有为数不少的编辑患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疼、腰椎间盘突出症)。理智上认同竞争,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行动上又出现某些偏执和叛逆;想与他人或领导关系融洽,又过分敏感,想有所变通,又清高、自恃,恐惧、胆怯等,如此矛盾、烦躁、焦虑,自然引发某些强迫症状、恐怖和短暂的精神病性等。

2.从男女学报编辑SCL—90各因子分与总分比较结果看,女编辑心理健康状况不如男编辑,主要是躯体化、恐怖差异显著,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有差异。这一方面可能与性别特征有关。有研究显示,女性心理大多较脆弱,遇事相对敏感,对躯体不适如头昏、疲乏、疼痛、胃肠道症状等常过分关注,易产生焦虑、紧张、失眠、食欲下降,甚至出现恐惧心理。学报女编辑虽然受过高等教育,可谓“白领丽人”,但面对竞争和压力,斤斤计较、爱钻“牛角尖”,出现抑郁、焦躁、身体不适,造成恐怖、偏执和短暂的精神病性也很正常。目前,有关女性更易出现抑郁的生物学基础假说,已被系统地论证。[3]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女编辑在工作、生活中的担子过重。在当今的高校学报界,男女编辑基本上是同工同酬,编稿数量、转载篇数没有性别上的差异,外出约稿、组稿以及值班等,女编辑在工作上得不到任何的关照。而在生活上,由于“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的影响,她们还要“相夫教子”、照顾老人和孩子。一方面她们要充当“铁女人”,在工作中和男性一样拼命,另一方面又要在家庭中当好贤妻良母,事业和家庭、工作和生活,哪头都要顾、哪头都要好。柔弱的体质,超负荷的运转,她们比男编辑自然更易身心疲惫,出现躯体化、恐怖、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症状。

3.从学报编辑SCL—90各因子≥2分、≥3分的人数及百分比看,学报编辑有心理问题的项目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躯体化和敌意。心理痛苦已达中等以上程度的项目依次为敌意和人际敏感、强迫症状、抑郁。虽然我们的标准不一样,检出率也不同,但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敌意等应该是学报编辑最常见的心理问题。

有专家指出,编辑心理素质的科学“修炼”是适应编辑活动在市场经济和电子技术条件下,媒介传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需求而提出来的。编辑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必将影响人与人的深度融合与全面发展。[4]学报编辑虽然编辑的是学术研究期刊,但学报编辑的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学报编辑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学报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提高学报编辑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一,工作中注意劳逸结合,学会自我调节,自娱自乐,尽可能减少躯体化症状。从本次调查的结果看,躯体化症状是影响学报编辑心理健康的最大敌人。对此,学报编辑一定要引起重视,对已有的颈椎疼、腰背疼、眼疾等症状要加紧治疗;对编辑常见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敌意以及抑郁、焦虑、偏执等心理问题必须正视;需要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也要尽快尽早地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不讳疾忌医。第二,加强心理防御方式及个性心理教育、挫折教育等,克服竞争中的恐惧心理,消除交际中的紧张和烦恼,学会自我减压,自我了解,自我完善。比如,知道什么叫心理健康、心理疾病,知道如何防御、如何治疗;能在紧张、繁忙的编辑学术文稿之余,利用高校比较好的人文、自然条件,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学会缓解自己的情绪,有效驾驭压力、化解压力;学会爱别人,爱自己,正确对待竞争等。尤其是女编辑,凡事不要太要强,也不要太在乎自己,男编辑和社会各界,特别是编辑部门的领导和她们的家人也要尽力关心她们,照顾她们,争取使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早日提高。当然,男编辑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女编辑好一些,并不是说他们就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只不过女编辑比男编辑提高的任务更重而已。

【参考文献】

[1]宋专茂,陈伟编著.心理健康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2]陈燕,刘玉局.职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5).

第3篇

关键词:沟通分析理论;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我们借鉴国外心理健康研究方法,结合本国国情、文化背景以及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创造性的本土化研究,探索沟通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Analysis,TA)在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旨在推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

一、沟通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现状

1.沟通分析理论的基础

沟通分析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EricBerne)创立的一种人格理论。沟通分析法在理论的架构上,虽然承精神分析学派而来,从本我、自我、超我的观念里,析出父母、成人、儿童三种自我状态的概念,强调的不再是生物性的驱力,而是偏重于感觉和情绪。并且这三种自我状态是具体可观察的,不是精神分析学派对于本我、自我、超我的抽象性的概念,在这一方面,沟通分析法有其突破性的成功之处。TA对人格结构的看法是:若此三种状态能顺利转换,便可形成良好的适应性人格;假如其中产生混淆、污染、排除的情形,不适应的行为会因此而生。从沟通方面来说,若在三种自我状态下,能以互补式沟通进行,那么沟通是顺利、延续性的;若出现交错式、隐藏式的沟通则会使沟通产生问题。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人而言,沟通分析可以帮助他减轻症状,改善适应,增进健康;对于没有心理障碍的人而言,沟通分析可以帮助他深化对自我的认识。学习人际沟通技巧,可以有效地在现实环境中寻求最佳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贡献于社会发展。

2.沟通分析理论在国内外应用的现状

国外学校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使用沟通分析理论于各种教育,主要应用在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领域。Johnston[1]研究发现TA是有效地增强交流意识、加强学生人际交流的方法。WonJS[2]发现批判性父母心态的学生应对方式为问题中心、放松紧张;教养性父母心态的学生应对方式为积极关心、寻找社会支持、问题中心;成人心态的学生应对方式为问题中心、积极关心、放松紧张;自由性儿童心态的学生应对方式为放松紧张、积极关心、寻找社会支持、冷漠、问题中心;顺从性儿童心态的学生应对方式为希望、冷漠、问题中心。国外把TA理论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主要涉及在人际交流、自信、团体训练、自我实现、个案咨询等。目前我国TA理论应用研究在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研究比较少,主要是在师生沟通等方面的研究[3]。

二、沟通分析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沟通分析理论在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有20多年。前人的研究证明了沟通分析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它在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自我意识方面,在提高学生自尊、自我概念、适应性方面均有很好作用;对有行为障碍的学生有治疗作用;对择业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该理论引用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将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1.理论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人际沟通分析的概念架构有他独特之处,它的最大优点就是通俗易懂,学生易理解掌握。以往的心理学理论专业性强,深奥难懂,学生只是泛泛学习一些,有个印象,谈到实际用途,学生感觉无法应用,仿佛是没什么用途。相比之下,人际沟通分析的概念架构不但浅显易解,而且更为实用。它没有咬文嚼字的定义,一个人不必具备心理学背景,只要受过短期的人际沟通分析培训,便能利用该理论分析自己和他人。对于自己不满的人,还可以马上用它来谋求改善的途径。这种立竿见影的功效大学生是非常渴望的。

2.以发展性为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人际沟通分析所提出的PAC体系,也具有它的正面价值。它把人的“自我”划分为“父母”、“成人”和“儿童”三种状态,该概念架构的“自我”是具有理性的,它既能思考,又能作判断。

我国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既承袭了中国人的一般人格特征,又存在着自身特点,即大学生群体所独有的人格气质和行为表现。这当中既有积极的进步因素,也有不适应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

个人利用该理论分析自我状态,客观地分析自我成长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如果对自己不满,他可以下定决心,坚定意志,将其自我状态进行改善。换句话说,人际沟通分析的人格理论模式认为:人是自己的主人,不是环境或潜意识的奴隶。只要他愿意,他便能决定自己的未来。这种积极的看法使得人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也比较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它强调,不管从前发生过什么,人类对自己的行为仍要负起责任;它要求我们主动地改变,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它促使我们达到自我控制、自我意向,并且发挥选择的自由。另外,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该工具,参加辅导的学生也无需为参加而感到“担忧”。

3.推广性强,弥补供求间的差距

交流分析特别适用于团体辅导。在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极缺乏的情况下,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很显然的,特别适用于团体治疗,推广性强,能够弥补供求间的差距。近几年,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透过课堂教学、杂志报刊、各种宣传,不断向大学生倾销,但基于各种原因,期望和实际间总是有很大的裂缝,交流分析正好能够弥补这个裂缝。因为,基本上,它是个教与学的设计,训练我们如何分析自己的行为。它特别适用于在团体环境中生活的人们。相互作用分析在团体环境中的效果最佳。交流分析最大的贡献,在于提供人们自己能使用的工具,教给大学生一种自己能够使用的工具,有利于贯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沟通分析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尝试研究

1.编制自我心态图

我们应用沟通分析理论,根据自我心态的五种功能编制了我国大学生自我心态图(EGOSTATE)问卷[4]。该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7129。应用该问卷对我国五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实测,揭示了我国大学生自我心态功能结构。根据对546名大学生的测试数据统计的结果,把原始分数转化为标准分数,分析出了大学生的自我心态图的9种类型:开朗型、苦闷型、任劳任怨型、自我主张型、合理型、矛盾型、压抑型、幼稚型、平凡型。测试显示,性别、生源地、是否学生干部、不同专业的方差检验有显著性差异。另外,对自我了解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82%的大学生了解自己,还有18%的大学生对自己认识不清。对人生态度(对他人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我不行、你行的占大学生数的4.4%,认为我不行、你也不行的占5.5%,认为我行、你不行的占大学生的9.3%,认为我行、你也行的占大学生的80.8%。

2.团体心理辅导

应用沟通分析理论对20名大学生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通过16PF、SCL-90、EGOSTATE、主观量表、活动心得及访谈,结果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维护心理健康有显著性效果[5]。其中,16PF问卷中聪慧性、敢为性、自律性、稳定性、敏感性、忧虑性、紧张性7项人格因素及“适应与焦虑因素”、“内向与外向型因素”、“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个性因素”、“心理健康因素”4项相关因素有显著性改善;对SCL—90症状问卷中的各项症状得分的平均数及标准差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此次团体辅导显示了阳性总均分有显著差异,除敌对症状无明显改变以外其余9项症状有显著性改善;通过对辅导前后学生自我心态图问卷中的五种心态得分的平均数及标准差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此次团体辅导显示了教养型父母心态、成人心态、自由性儿童心态有显著性改善,心理适应性有显著性改善。

3.个别心理咨询

运用沟通分析理论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起到良好效果。交流分析法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咨询者与访谈者通过合作,使彼此的三种自我心态进行交流,从而达到揭示心理障碍的原因和克服心理障碍的目的。在咨询中,最关键的是使访谈者的自我从儿童水平或父母水平逐步上升到成人水平,并用自己的成人水平与之对应。交流分析实际上是一个教育过程,它通过让访谈者尽情的倾诉内心痛苦,发泄内心的情感,来了解他的人生态度,借以确定访谈者的PAC三种自我水平;接着向访谈者解释PAC,找出干扰、影响、混淆A、P和C,从而教育他放弃消极策略,改变生活态度,在实际生活中努力发挥成人心态的作用。

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使来询者成为一个统合之人,使个人从“父母式自我”与“儿童式自我”的交互模式中解脱出来,增强“成人式自我”的效能,而不再受他人的支配。由此,学会与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并在交往中学会自我反省,是“交互分析疗法”的核心任务之一。

咨询的四个阶段:预备阶段——考虑学生来咨询的动机、求助原因;脚本分析——了解学生的生活脚本、探讨如何脱离脚本;破除脚本——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行为改变建议;重新决定——学生做出新决定取代童年时期的脚本,尝试新的生活模式。

个别心理咨询的个案说明,沟通分析理论在个别咨询中能起到一定作用,能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研究结果证明,沟通分析理论在语言上通俗易懂,所要分析的正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经历,特别适用于在团体环境中生活的人们,能够弥补供求间的差距,相互作用分析在团体环境中的效果最佳,是一种教与学的机制,能教给人们一种自己能够使用的工具,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该工具,参加辅导的学生无需为参加而感到“担忧”。该理论的优势可以推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普及性、模式发展性、目标有效性、学生自主性。沟通分析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是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发展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影响大学生自我心态图结构的因素更多地是来源于社会不同的文化。本研究只是一项初步探索,旨在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探索中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继续深化研究。该理论在中国学校教育中有更广泛的推广意义。本研究的结果不仅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指导作用。同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成果将推动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向更新的领域迈进。

参考文献:

[1]Johnston,Christineann,TheEffectsoftraininginTransactionalanalysisuponthe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TransactionsofGraduatestudentsinsupervision(EGOstates,productive,non-productive).Rutgersthestateuniversityofnewjersey-newbrunswick,1985,159pages.

[2]wonjs.studyontheegostatesandcopingstyleofnursingstudents.journalofthekoreanacademyofwomen''''shealthnursing.2002sep;8(3):608~619TAtodayP.89~91.

[3]孙智亮.PAC分析理论对教育工作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2(8):79.

第4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必要的数学应用技能;能够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这一学科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社会,能够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以便增强应用这一学科的意识;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数学的重要价值,从而增进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习的信心;在情感方面,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这一学科的专业目光去看世界,用数学的原理去分析世界。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既面临升学压力,又处在青春期,心理状态可以说是处于人生中最为不稳定的阶段。数学这一学科在整个初中阶段、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涯来说,是最为困难的阶段,很多学生在面对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题时,难免会产生惧怕心理,这种心理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心理会对他们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心理健康,很可能这种惧怕心理会伴随他们一辈子。所以,要使初中的数学教育得以成功进行,在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极为重要和关键的。那么,如何在初中的数学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已有的文献中查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而且已有的文献中大多只是从理论方面来讨论,很少从实践方面来总结。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二、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家庭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

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但在家的时间以及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特别是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三多”现象:一是外出务工的家长多;二是文化水平低的家长多;三是对孩子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这三多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可以说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同时,现在很多家长缺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经验,对子女过度照顾,特别是物质方面,而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特别是成绩方面。还有一种现象是现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越来越多,这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极易出现消极情感,并且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近年来

虽然全国心理健康教育搞得轰轰烈烈,但其实,在很多地区,由于之前心理教育师资匮乏,并且,学校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生心理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再加上之前的研究资料的有限,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另外还有部分教师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处理问题不公、偏爱现象,这也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三、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实践

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能够在面对挫折时有不畏惧的精神,能够与朋友同学和睦相处,能够积极面对环境带来的任何一项挑战。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心态,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一)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健康的心理应是与同学、朋友能够和谐相处,而这种健康的心理源于健康的心理课堂。教师的人格、教师一举一动、课堂的学习氛围都会影响到学生。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平时尽量淡化评价,而是进行实际指导,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会给学生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二)发挥学生本身的力量

第5篇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间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12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学科教师、特殊教职人员、资源人员)、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我分管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我发现我班学生×××徘徊在门外,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于是经常找他闲聊,了解到他因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找出症结后就能“对症下药”,我与他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无法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我提出如下几个解决办法:一、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二、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三、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四、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轻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经过多次的心理疏导,他的情绪终于较为稳定,成绩也稳步上升,2002年高考总分取得631分的成绩,各学科中最高分是语文659分,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看来,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会因素在此暂不谈及。)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参考书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

2.《教育文摘周报》2003年

3.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6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压力与日俱增。而大学生正处于向社会过渡中,各方面发展还不尽完善,更易出现心理问题。相关调查显示,心理障碍已成为近年来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第一位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越来越不容乐观。尽管许多机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开展了各种调查和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结论是一致的,即占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大学生面临着学习、交际,情感,择业等多重压力,每位大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遭遇种种挫折,而有些大学生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如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会影响他们的学业以及生活,乃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因此有必要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了解大学生一些基本心理问题,适时提出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对策,缓解大学生压力,并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2常见心理问题

2.1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从重庆大学心理咨询机构选取2009年度四月和五月份做心理咨询的同学119人,以来访者的登记的基本资料为依据。

2.2数据分析

我们对来访者的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2.2.1基本情况

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处于免费的,避免了经济问题带来的来访者的不公平性。从四月份和五月份的数据看出,来访者中本科生87人,研究生32人(X2=17.9,P<0.05*);男生62人,女生59人(X2=0.27,P>0.05);理工科95人,文科24人(X2=42,P<0.01**)。大约10%的来访者是在辅导员、同学或家长陪同下进行咨询的,其余的都是自己主动来做心理咨询的。其中42个来访者并不是第一次来咨询。

2.2.2心理问题归类

从来访者的心理咨询问题来看,分为一般的心理问题和严重的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是指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而严重的心理问题指持续时间较长,患者很痛苦,严重影响生活的一些症状。

3讨论

3.1基本差异分析

3.1.1性别,年级差异

来访者在性别方面并没有出现差异,即两者的求助程度相差不大。而以往的研究认为,女生比男生更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因为女生获得的社会支持普遍高于男生,女生在情感交流及人际中比男生更能释放自己的情绪。但是此处的男女差异不大,可能与调查的总体样本有关,即此所学校的性别比例原本有悬殊,工科院校的男生比女生多,所以出现了咨询中来访者的男女性别差距不大。同样,本科生和研究生,工科和文科的基数比例也不一样,造成了差异。

3.1.2咨询次数差异

从这两个月的数据来看,有几乎三分之一的同学不是第一次咨询。我们上面提到,因为学校咨询结构的免费,一方面排除了因经济因素造成的不公平,同时也有弊端,有少数同学觉得咨询很舒服,似乎上瘾了,咨询的次数频繁。而学校咨询机构的师资毕竟有限,导致了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同学得不到帮助,涉及到资源限制问题。

3.2心理问题

进入大学后生活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有些大学生出现了不适应,学习方面的吃力,人际交往的困惑,情感上的困扰,就业上的担忧等一系列问题,也有因此出现焦虑过度,失眠,抑郁等严重影响学习生活,更进一步加剧了心理问题。

从上面的调查中看出,人际交往(23.5%),学习(16.8%),情感(9.2%),就业(8.4%),经济(8.4%),抑郁、焦虑、躯体障碍(10%)也占了很大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同学是其他问题,如家庭问题等。

3.2.1人际交往方面

人际交往在大学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大学生活的剂,当人际关系不当时,或者感到不被他人接受时,会感到压抑等状况。主要表现在当与他人意见分歧时,不能有效的沟通,化解问题,尤其表现在同宿舍的同学身上,咨询中发现大一、大二的女生尤为严重,因为女生一般比较敏感,加上大一、二同学交际经验不足,往往在遇到问题时不能控制彼此的情绪,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3.2.2学习压力

学习方面主要是针对本科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学习方式与以前发生很大的改变,老师不再是就每个具体的小题进行解答,而是方法和方向性的指导,而新生还不能完全适应,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思考,工科的学生更为明显。造成的学习压力很大,有些同学甚至因此导致暂时的焦虑,失眠等。李敏等人也有相关研究。

还有一方面是大四的毕业生面临就业和考研的冲突,不知道是否继续学习,深究原因,可能与缺乏目标,逃避目前就业有关。有一大四学生,谈及自己因为学习感到焦虑,本专业出现挂科,又想考外专业的研究生,在矛盾与冲突中,无法正常学习,深感痛苦之极。

3.2.3情感方面

情感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针对本科生的高年级及研究生。在恋爱中不知怎么正确处理感情,加上一些出现同居等问题,而大学生没有很多人生经验,在双方出现问题时,不能够宽容忍让对方,有男生甚至出现殴打女方的行为。特别是一些即将面临毕业的各种问题造成的情感困惑。

3.2.4经济压力

经济反面的压力,一些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或者因为长期的消费一直来自家庭,感到有压力和内疚。

3.2.5稍微严重的心理障碍

从来访者可以看出,抑郁,焦虑等问题可能是因为长期情绪得不到发泄,自我要求高等导致的,而且这些症状在新生上有递增的趋势。近来的数据表明,新生的压力很重,容易出现一些学习压力或适应等方面的问题,进而导致抑郁焦虑甚至失眠,这种状况又继续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针对问题的严重程度不同,一些被诊断为神经症(持续时间数月,来访者很痛苦,影响社会功能),包括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及躯体障碍。还有一些精神障碍的,我们依据严重程度上报学校,并转介相关医院机构进行治疗。对于有抑郁、强迫倾向等身体有些不适感的,可以进行定期咨询(每周一次),提高来访者自我调节能力及压力应对能力。

4改变措施

为了大学生更好的健康成长,学校及相关机构应该采取积极措施,让大学生意识到有心理问题应该积极的求助,通过多种方法缓解大学生压力,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4.1预防为主

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应转移到积极预防为主。以往的重点是关注心理有问题的同学,但是心理健康的问题主要是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产生,心理健康的工作要针对所有的同学,要以预防为主。

首先,要让同学了解到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及普遍性,任何人都会发生心理问题,不要看成精神障碍,客观的认识心理问题。其次,要大学生认识到有问题时,就应该积极的求助,或者和同学老师沟通,如果有需要随时去联系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积极的对待情绪等各种不适。

4.2开设公共课及团体辅导

学校也要针对全校同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定期团体辅导。王玉(2009)研究发现,通过给大学生开设《健康人格心理学》后,学生主观报告和实际测得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提高。师范院校大多开设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而随着今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一些工科院校也逐渐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积极的开设课程并对辅导员进行相关心理培训。

心理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团体辅导相关的活动对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改善。裴利华(2009)通过对比研究,对实验组大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发现实验组的同学心理幸福感和健康程度明显提高。通过一些公开的辅导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调节和缓解作用。我校每周一进行心理团体辅导,学生也踊跃报名。在团体辅导中体会到合作、团结、倾听,对人际关系有很大改善。

4.3学校心理咨询结构的完善

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完善及规范对心理健康工作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学校心理机构实行免费制,对于所有的学生进行开放,排除因为经济原因造成的不公平。另一方面学校心理机构应该严格遵守心理咨询的相关规定,除了特别重大的危害自己和他人健康外,应严格为同学保密。一些同学总是担心自己的秘密被他人知道,感到尴尬,而排斥心理咨询。而学校心理咨询结构,弥补了辅导员在这方面的不足。

同时心理结构的完善,要进一步针对严重心理障碍的,神经症及严重的人格障碍及精神障碍的同学进行认真诊断,并进行相关医院结构的转介,严重的可以考虑让学生休学等,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俞少华,张亚林.我国大学生心理辅导现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2):131-132.

[2]袁玉华,晋辉勇,赵拥军.大学生因病原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98,19(6):461-462.

[3]陈丽文,胡凯.长沙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思考.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3).

[4]樊富民.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13-18.

[5]李敏,于威.200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心理健康,2009,16(1).

[6]李殿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2).

[7]王玉.人格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效性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2).

[8]裴利华.积极心理辅导综合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

第7篇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间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学科教师、特殊教职人员、资源人员)、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我分管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我发现我班学生×××徘徊在门外,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于是经常找他闲聊,了解到他因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找出症结后就能“对症下药”,我与他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无法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我提出如下几个解决办法:一、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二、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三、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四、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轻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经过多次的心理疏导,他的情绪终于较为稳定,成绩也稳步上升,2002年高考总分取得631分的成绩,各学科中最高分是语文659分,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看来,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会因素在此暂不谈及。)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书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

2.《教育文摘周报》2003年

3.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8篇

技校中的学生在中学学习时期一般成绩较差,且没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与同龄中学生相比行为较懒散,难以面对较复杂的生活,对自己的评价较差,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对与重新进入学校感到紧张无所适从,感到压力增大,不适应专业学习,无法适应新的学校。因技校的学生大部分正处于性生理及心理成长的青春期,对性意识的懵懂使其对性知识的兴趣和渴望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在互联网发展飞速的今天,对于性活动的网页或者是某些不健康不正规的网站对性知识的错误传播的内容会让学生的好奇心加强,增加了其神秘感,但是对科学的性知识和性道德观念严重匮乏。此时,如不能正确引导学生步入正途,其就会产生过早、同性恋、性骚扰以至于的犯罪行为。在面对就业问题时,许多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还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或者缺乏信心,从而引发学生对就业问题的困扰,因不能给自己准确的定位以至失去工作机会。

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产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因素等多方面,因为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这些环境,所以其心理的形成与环境紧密相关。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的教育基地,家庭的情绪、文化氛围及背景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受教育方式的不当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会对学生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进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学校因素

好的学校是学生能够健康学习、健康成长的有利条件,相反,不良的学校文化以及错误的教学方法都会使学生产生心理健康的问题。

三、应对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

第9篇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取安徽师范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在读的53名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21名,女32名;亚洲47名,欧洲3名,非洲及其他3名;文科生51名,理科生2名;年龄20a~25a,受试者身体健康,无精神疾病史。

1.2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1](SCL90)对调查对象进行测试并和中国青年常模比较。SCL90有90个项目组成,采用5级评分摘要:1分为无精神症状,2分为轻度,3分为中度,4分为重度,5分为非常严重。分别统计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阳性症状分等。筛检症状参考标准摘要:SCL90总分≥160,因子分≥2或≥3对测试结果进行判定)。共发放问卷55份,实际回收55份,2份无效,有效问卷53份,有效率为96%。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多元方差分析。

2结果

2.1留学生和中国国内青年常模组SCL90评分比较,见表1。表1显示,SCL90评分留学生的强迫、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均显著高于中国青年常模,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焦虑、敌对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1留学生SCL90评分和中国青年常模比较(略)

注摘要:*P%26lt;0.05,P%26lt;0.01

2.2留学生SCL90评分心理新问题检出情况,见表2。表2显示,SCL90各因子分≥2分的检出率强迫因子居首位,其次为抑郁、敌对、偏执等;≥3分的检出率敌对因子居首位,其次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恐怖等。男留学生≥2分的检出率主要为强迫症状,其次为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女生主要为强迫症状,其次为抑郁、敌对、偏执等。女生≥3分的检出率主要为敌对,其次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恐怖。

2.3其它因素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对不同国家、年龄、专业、年级等不同类别和水平的留学生进行F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摘要:不同国家、专业的留学生在SCL90各因子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和年龄有显著性差异摘要:研一和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留学生的躯体化、人际交往、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0);研一和大一、大三、大四年级留学生的强迫症状有显著性差异(P<0.01)。20a~25a和25a~30a,25a~30a和>30a年龄段的留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交往、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5a~30a和>30a的敌对因子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2留学生心理新问题检出情况(略)

3讨论

来华留学学生多为青少年,由于留学生处在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时期,发展具有不稳定性、可塑性,轻易受外界的影响。此外中西文化、习俗、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也轻易导致他们产生适应不良、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本调查显示,留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分和中国青年常模无显著性差异,强迫症状、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均高于中国青年常模(P%26lt;0.05或0.01),尤其是强迫因子分有极显著性差异(P%26lt;0.01)。此结果一方面反应了当前留学生身处异国他乡,由于外界因素影响轻易滋生强迫症状方面的一些新问题,为此,学校应该采取一定办法,除改变环境因素外,还应对有心理新问题的留学生进行专门的测查、咨询以及一定程度的治疗;另一方面,考虑到人群类别、文化、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本文以中国国内青年常模为对照组得出的测查结果,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些新问题,更多的只是作为留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参照系,还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测查,并制定相应的留学生常模。此外,采用的SCL90虽然是从国外引进过来的,但经过国内学者修订,更多考虑的是中国文化底蕴,在调查留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时还应考虑文化、语言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还需对本调查结果进一步印证和完善。

参考文献

第10篇

依据整群抽样原则,选取某师8个团场及师直属中学为项目点,再从每个项目点抽取初中、高中和职业高中各1所,共调查学校11所。采用匿名自填问卷的形式,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各团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专业人员在当地被调查学校的密切配合下,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集体填写问卷,调查结束后问卷当场收回。统计学分析利用EpiData3.0软件录入数据,采用双录入方法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数据性质,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检验水准α=0.05。质量控制调查员调查前由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统一培训,明确调查目的、意义,统一调查方法和指导语。调查时在当地被调查学校的密切配合下,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集体无署名自填问卷,并保证调查现场无老师。

2结果

2.1某师中学生各分量表心理症状检出情况

根据量表计分标准,以总均分和各分量表因子分≥2.00为存在心理问题,则某师中学生心理状况良好率为41.85%,心理问题检出率为58.15%。其中轻度心理问题者为33.98%,中度心理问题者为14.28%,偏重度心理问题者为5.50%,严重心理问题者为4.39%(偏重和严重合为重度)。评分总均分1.97<2.00,总体心理状况良好。10种心理问题中,“学习压力感”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检出率最高。综合评分上依次为学习压力感、强迫症、情绪不稳定、焦虑等四种心理问题。10个分量表心理症状检出情况见表1。

2.2男女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某师中学生不同程度心理问题检出情况在强迫症(χ2=17.62)、偏执(χ2=11.14)、敌对(χ2=12.83)、人际关系紧张(χ2=10.30)、抑郁(χ2=30.24)、焦虑(χ2=28.76)、学习压力感(χ2=18.53)、适应不良(χ2=12.86)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情绪不稳定(χ2=8.68)、心理不平衡(χ2=6.92)男女中学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依据表中的评分有强迫症、焦虑、情绪不稳定女生大于男生,学习压力感男生大于女生,见表2。

2.3各学段中学生不同程度心理症状检出情况

某师初中、高中、职业技术高中学生的心理症状在强迫症(χ2=13.29)、偏执(χ2=40.10)、敌对(χ2=24.71)、人际关系紧张(χ2=58.02)、抑郁(χ2=50.40)、焦虑(χ2=71.48)、学习压力感(χ2=74.94)、适应不良(χ2=103.76)、情绪不稳定(χ2=56.90)、心理不平衡(χ2=27.19)3个不同学段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覆盖了10个分量表因子的全部内容。综合评分中大于2.00分量表因子的排序,初中依次为学习压力感、强迫症状、情绪不稳定;职业技术高中学生依次为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强迫症状、情绪不稳定、焦虑、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高中学生依次为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焦虑、适应不良、强迫症、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症、偏执。3个群体都是学习压力感评分最高,见表3。

2.4初中生各学段心理症状检出情况

某师初中学生不同程度心理症状检出率在强迫症上3个年级学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59,P>0.05);而在偏执(χ2=17.71)、敌对(χ2=19.42)、人际关系紧张(χ2=28.06)、抑郁(χ2=29.84)、焦虑(χ2=58.88)、学习压力感(χ2=56.30)、适应不良(χ2=41.06)、情绪不稳定(χ2=43.19)、心理不平衡(χ2=15.35)3个年级学生检出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初中3个年级10个项目的综合评分上都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见表4。

2.5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中学生心理症状检出情况

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中学生不同程度心理症状检出率在强迫症(χ2=29.35)、偏执(χ2=54.45)、敌对(χ2=31.04)、人际关系紧张(χ2=12.69)、心理不平衡(χ2=34.91)3个民族学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抑郁(χ2=5.48)、焦虑(χ2=8.05)、学习压力感(χ2=9.51)、适应不良(χ2=8.16)、情绪不稳定(χ2=9.66)3个民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5。

3讨论

第11篇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广州市某技工学校学生。对广州市某技工学校学生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取调查对象,调查采用集中发放问卷的方式。为确保调查结果真实有效,问卷以不计名方式进行施测,各年级分别发放问卷800份,全部收回,一、二年级的有效问卷份数分别为700、751份。同时,整群随机抽取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33人,对照班37人。

(二)研究内容

1.抽样调查资料。调查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1)基本情况,包括年级、性别、专业等人口学资料;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内容,主要调查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3)主观幸福感量表(SWB)内容,测查技校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

2.积极心理干预

第一步:实验前测。整群随机抽取2个班技校学生进行SCL-90、主观幸福感测试,确保两组在以上变量无显著差异。第二步:实验实施。采用积极心理健康课堂教学(附:积极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见表1)对实验组进行为期4个月课堂教学与行为训练,教学形式包括:讲座、讨论、角色扮演、作业分析和定向训练等。平均每周一次,每次2.5小时,而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第三步:实验后测。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全体学生进行第二次SCL-90与主观幸福感测验,与实验前测进行比较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调查样本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

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适用对象为初中生至成人(14岁以上)。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共10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统计采用5级记分法,症状从没有到严重分别计1到5分,计算各因子总分,得分越低其症状表现越好,各因子总分除以其条目数得因子标准分。将调查样本SCL-90各因子标准分均值与全国中学生常模、全国青年常模等进行单一样本T检验。调查样本SCL-90各项因子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且达到差异非常显著;调查样本的躯体化、敌对、精神病性因子高于中学生常模,达到差异显著;调查样本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因子低于中学生常模,达到差异非常显著。

(二)两个组在实验前后SCL-90症状、主观幸福感的显著性检验

对两个组在实验前后SCL-90症状、主观幸福感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实验组与传统组在实验前无显著差异,说明实验前二个组基本处于同一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水平。实验后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两个组的SCL-90与主观幸福感变化差异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消极情绪这六项上达到显著水平(P<0.05),实验组得分低于对照组且达到显著水平;在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上实验组得分高于对照且达到显著水平(P<0.05)。实验组SCL-90与主观幸福感变化差异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消极情绪这六项上达到显著水平(P<0.05),实验后得分低于实验前且达到显著水平;在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上实验后得分高于实验前且达到显著水平(P<0.05)。对照组SCL-90自评量表和主观幸福感的前后测比较没有显著差异,但SCL-90的大多数因子得分比实验前得分低,主观幸福感因子比实验前高,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三、讨论

第12篇

从理论角度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属于心理认知偏差,且若受到某些特殊诱因的影响,此类心理认知偏差定会引起个人行为失范或做出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例如,2013年,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事件便很大程度上由林森浩的心理问题及诱导因素所致。可见,若大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且未得到及时的纠正,定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引起系列不良的行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具体表现为:

(1)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即某些学生的个人心理较为阴暗,一遇到事情便往坏处想,且生活及学习中也不善与人交往;某些学生性格孤僻且自闭,对待问题的心态较为消极,如此情况皆会引起心理健康问题。

(2)家庭环境因素,即某些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或家暴家庭成长的学生心理负担往往较重,因此不愿与人交往或不愿让同学知晓自己的家庭状况。

(3)学校环境因素。知识教育过程,学校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足够的关注或在处理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件时所采取的手段欠公平等皆会激发学生的过激行为,甚至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本章节笔者试图从下列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1优化心理健康课程,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关乎到学生对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因此学校方务必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若大学生具有优异的专业成绩,但心里不健康,则定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可见,学校方非常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进行优化,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此为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提供条件。

2加强文化教育,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由大学阶段的目标不明确所致,因此大学教育过程,应注重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个性培养及潜质开发。换而言之,我国大学教育对大学生潜质的开发尚待加强,具体从下列方面进行把握:

(1).传统的教育知识论仅把教育过程看作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如此直接忽略对人的智慧的开发及人的道德的培养。此外,应试教育仅把学生看作知识容器及纯粹客体,且获取的目标结果具有某种狭隘性,而非智慧的吸取过程。

(2).教育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因此功利化与工具化价值的实现过程,教育的重点应为适应性教育,但同时也要兼顾到超越性教育。

3重视生命与心灵的教育

即强化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使之了解生命的本质及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当今社会环境充斥着更多的压力及竞争,因此高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兼顾到对学生生命与心灵的教育,由此让当代大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及培养更强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4整合资源及建立健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机制

第13篇

1.1护士自身因素

心血管疾病患者急症抢救频率高,护理难度大、技术性强,监护及救治使用仪器众多、操作复杂,要求心内科护士具备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加敏锐的观察力和更多的责任心。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变,许多新技术、新业务、新仪器需要护士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继续教育制度的实施和普及,又使之面临着知识结构更新和考核的压力。心内科护士在完成繁重护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利用有限的休息时间自学和深造,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且长期得不到缓解,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女性生理上的特殊时期如月经期、妊娠期都会由于内分泌的改变出现一些心理及情绪上的改变,如焦虑、忧郁、烦躁等。随着90后护士逐渐踏入工作岗位,其本身也多为独生子女,石彩秋的调查结果显示,独生子女护士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强迫、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护士及国内常模,并且与年龄和护龄呈反比。受到社会上传统“重医轻护”观念的影响,以及付出的劳动与收入不相称、职称晋升困难,使得一部分护士职业认同度不高,产生无价值感。加之缺乏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面对工作中的应激情况时,不能有效地进行调节和平衡,长期的压力蓄积导致心理健康受损。

1.2工作环境因素

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决定了心内科是一个专科性极强的科室,患者常急诊入院,病情危重,对护理配合的要求高;同时患者病情变化多,监测时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反应迅速,随时准备抢救,使得心内科护士经常处于一种高强度、长时间的持续应激状态。对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不能间断,无法正常交接班常常使护士连续工作;心血管疾病多夜间高发,护士一人值夜班时工作量大,不仅体力消耗巨大,而且精神紧张度非常高,睡眠剥夺又放大了其负面影响,使得心内科护士工作疲溃感的程度显著高于其他科室。心血管疾病病死率高,时常是经过紧张、忙碌的抢救仍未挽回患者的生命,加之家属生离死别场面的负性刺激,不可避免地使心内科护士产生心理上的挫败感,进而怀疑自身和工作的价值。随着法制化进程的加深,群众法律意识增强,护理文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心内科患者抢救时紧张忙乱,无法在执行医嘱的同时兼顾记录病情变化,口头医嘱多,增加记录出现错漏的概率,使得护士时刻处于过度谨慎的状态,甚至出现强迫症表现。医院环境及人际关系构成复杂,护士需要协调处理好与同事、上级、医生、患者之间的关系,当科室的气氛不融洽,同事之间的配合欠默契时,无形之中增加了工作压力。而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护士往往成为患者迁怒的对象,承受无端的指责、谩骂乃至人身攻击,长期的紧张甚至惊恐势必导致心理健康状况的恶化。

1.3医院管理因素

现在大力提倡的人性化护理和整体护理模式,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而床护比不能达标一直是我国医院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在编护士在承担繁重的临床护理任务的同时,还需要做许多非护理性工作,经常处于疲于应付的状况。利益分配机制始终未能理顺,工作量、风险与收入不成正比,工作在一线的护理人员难免出现心理落差。现今医患关系恶化,出现医患矛盾后新闻导向也多强调患者作为“受害者”一方,院方处于不利的舆论局面,出于宁事息人的考虑处理护患纠纷往往偏袒患者,使得护士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难免导致其心理失衡。医院只重经济效益,不关注文化建设,科室内没有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使护士在工作环境中遭遇应激事件时无法得到缓冲和保护,导致负性体验加深,加重心理损害。

2干预措施

2.1注重业务、心理培训,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医院应建立和完善护士培训体系,在护士上岗前培训中,注重对护理操作技术的重点指导和考核,上岗后高年资护士予以帮扶,使年轻护士有一个心理适应和技术提高的过程,以减轻因工作经验缺乏所导致的焦虑感。科室制订政策鼓励护士进行在职学习,通过自考、函授等方式提升学历,同时通过科内讲座、专题讲座等形式互相交流护理经验,形成一种共同提高的良好学习氛围。制订并实施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邀请心理学专家来院讲座;对影响心内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共性因素,组织护士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相互沟通,探讨应对措施,减轻群体压力;根据年轻护士的心理特点,重点加强对情绪、个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讲解,同时建议心理学教育应成为护理专业的必修课,在校学习阶段就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医院成立护士心理辅导中心,使护士倾诉和宣泄,由具备资质的人员进行专业心理指导和调适,给予精神支持,减轻护士心理压力。

2.2优化医院管理,建立多元化支持系统

医院应增加护士编制,在严把准入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聘用制护士比例;科学排班,合理调配,如实施APN排班,降低倒夜班的频率,夜班设护士和二线值班,减轻夜班护士的紧张度;减少护士非护理性工作时间,避免其体力过度消耗,圆满完成临床护理工作的同时保持最大程度的身心健康。改革绩效制度,奖金分配向一线护士适当倾斜,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积极为其创造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提供晋升的条件,让高年资护士承担一部分护理科研、管理任务,可以使年轻护士有一条明晰的职业发展路径,用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心内科护士的自我价值认同和职业自豪感。定期组织法律法规专项培训,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规避执业风险,制订抢救时和临时医嘱的记录规范,简化护理文书书写;建立专职纠纷解决机构,公平、公正地处理护患纠纷,保护护士的合法权益,提高其工作主动性。医院管理者应努力营造一种团结、友善的科室氛围,使心内科护士在工作中能得到同事、上下级之间有力的协作与支持,研究结果显示,其可以显著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护士参加一些集体娱乐、休闲活动,增进友谊,舒缓压力;关心护士,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困难,有效提高心内科护士的社会支持度。

3总结

第14篇

(一)心罚的概念

所谓“心罚”,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不适当的言行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加以惩罚的一种方式。“心罚”虽然没有对学生造成明显的外部伤害,但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使用不当甚至会影响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成长,部分“心罚”甚至是比体罚更严重的惩罚。

(二)“心罚”的表现形式

1.冷嘲热讽、挖苦讽刺学生。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挖苦讽刺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小学生是未完成的个体,难免会犯错,教师适当批评也是正常的。可有的教师无视学生自尊,批评语言尖酸刻薄,比如:“你真是无可救药了!”等等。这样的批评方式,不仅有违教育学生的初衷,更可怕的是会伤害学生的心灵。2.置之不理,视若无物。表现为把经常犯错、调皮捣乱的学生当做“透明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学生取得的一些成绩、进步也不闻不问,或者轻视这些成绩、进步。3.孤立学生,不让其他同学与之交往。对于学习成绩不好或者经常犯错误的学生,许多教师不是对他们耐心教导,而是冷落他们,并且不让其他表现好的同学和他们交往过多。对有不良习性的学生,有的教师甚至会对他们进行“隔离”,在班级中公开宣布,不让其他同学与他们交往。4.粗暴威胁,表现为用严重后果来威胁学生。部分教师对学习进度较慢,或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言语恐吓,比如: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就把你们耳朵割掉;不听话就在你们脸上刻字等等。

二、心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心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在国内外有关“心罚”的文献中,“心罚”往往被看作是“心灵施暴”,特别强调了“心罚”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但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两面性,心罚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对于那小部分不遵守校规校纪的学生,不采用适当的惩罚是不能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缺点和改正错误的。教育家马卡连轲说过“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挫折和战胜挫折的能力。”所以,适当地运用心罚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对于素质教育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善意的批评、训斥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因为善意的心罚包含着教育者的苦心和关爱,当受教育者领会到这一点时,他会乐意接受。

(二)心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1.自尊心受到伤害。自尊心是儿童最敏感最脆弱的角落,它既敏感又脆弱。自尊是他们参加学校集体活动的精神支柱和重要驱动力。如果教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另眼看待、经常讽刺、挖苦、甚至嘲笑羞辱,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感到孤独无助,会心灰意冷、放弃努力,有的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出现逃学行为。教师经常地讽刺或者轻视,同学们的嘲笑,后进生听多了,就会产生暗示心理,感到自己没有任何可取之处,丧失追求进步的决心,自暴自弃,更严重的会产生永久的心理疾病。2.引起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对抗。某些自尊心很强的学生,受到教师的讽刺挖苦后,在情感上会与教师产生障碍,在课堂上或工作中表现出疏远教师,采取与教师不合作的态度。这个时候,教师讲的即使是“闪闪发光”的真理,学生也不会感兴趣,不会接受。3.心理惩罚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首先,教师对学生心罚后,同伴就会冷落、歧视、疏远受罚学生,使学生产生对他人的不信任感,从而对与他人交往采取冷漠、回避态度,甚至会产生攻击。此外,学生受到心罚后,会在心灵上留下不愉快的回忆,严重的会产生过激行为,如自残等。其次,学生会因为对教师的厌恶而对学习失去兴趣,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厌学、逃学,出现学校恐惧症等。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对学生经常进行心理惩罚,会造成机体的正常功能发生紊乱,严重的可能导致心理疾病。如果孩子被教师体罚,大部分家长会依法追究,而人们对心罚则不在意,甚至有的教师认为这是很正常的。在教师的冷嘲热讽中长大的青少年,很难想象在心理、个性、自信心等方面会健康发展。

三、避免心罚消极影响的措施

(一)社会和学校要为教师创造有利条件

1.社会应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为教师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免去教师的后顾之忧。2.学校应尽量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举行文艺活动和学术活动,为教师设置交流和进修的平台空间。

(二)家长要采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子女

家长在关心爱护子女成长的过程中,要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使他们从小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学会做人、做事才谈得上做学问。要求孩子在学校,特别是在课堂上一定要遵守校规校纪,尊重教师,团结同学,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把时间精力多用在学习上。

(三)教师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1.转变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经常挖苦、讽刺,只会泯灭学生的自信心、伤害学生的自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纵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看成成长中的人,发自内心地爱护学生,真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付出,而不是为了教书而教书。2.要学会自制,在课堂上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宣泄在学生身上,要及时完成角色的转变。3.学习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颁布了许多教育法律、法规,比如《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等。这些法律法规都强调了要尊重学生的权利,以及学生尊严的不可侵犯性,强调了正确认识学生主体的重要性,强调了保护学生的必要性。教师都应学习这些法律文件,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并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履行之。4.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发展中的、成长中的人。教师必须改变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对学生的发展持有信心。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出现的不足之处,教师要有耐心,要使他们认识到,只要接受教训、只要努力就能进步,从而对自己的发展、对未来充满信心。5.教师要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振动比惩罚更强烈。”对犯错的学生来说,教师的宽容犹如一片,包容他们的错误与缺点,从他们积极的态度中发现优点,予以表扬鼓励,会促使学生自省自责,从而自励自强,追求进步。

(四)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

第15篇

1.1研究对象

某医学院院校高职新生,有效被试总数为978例。其中,男生72例(占7.36%),女生906例(占94.64%);独生子女338例(占34.56%),非独生子女640(占65.44%);城镇学生416例(占42.54%),农村学生562例(占57.46%)。

1.2工具

本研究的测查工具是《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该问卷由104道题目组成,包括躯体化、焦虑、强迫、自卑等12个因子。每个因子反映出被试某方面的症状严重程度。通过因子分析可以了解某一群体某一症状的分布特点。1.3统计学方法:问卷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通过平均数显著性差异检验反映高职学生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等方面的状况。

2结果

2.1通过筛查

结果显示共有问题学生37例,其中男生9例,女生28例。具体各因子问题人数如下:躯体化5例、焦虑7例、抑郁23例、自卑11例、社交退缩6例、社交攻击9例、性心理2例、偏执12例、强迫4例、依赖7例、冲动6例、精神病倾向13例。

2.2分别从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两个方面做以比较

结果如下:

男女新生CCSMHS各维度评分比较,男生在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偏执、强迫、依赖、精神病倾向方面均高于女生,且差异显著,

3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我笑2013级新生绝大部分新生的心理健康,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受测学生978例,出现心理问题学生37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抑郁、自卑、偏执、精神病倾向。另外,男生群体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女生,这在本人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有所察觉。除此之外,非独生子女学生在某些因子分上也要高于独生子女。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3.1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要统一规划和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专业水平,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举办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咨询常识讲座,组织、协调各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专业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认识。

3.2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在此次2013级新生心理普查的基础上,对学生当中比较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引导,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实施预警干预。可将他们推荐给专业咨询人员,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心理测试或交谈并给予专业的分析和心理辅导。当确认某个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时,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监控,并通知其家长。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预警干预工作要慎重,主要通过侧面了解个体情况。同时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应协助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做好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帮助和指导。

3.3充分发动学生组织的有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