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卫生类职称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首先你要确认所需要投稿的级别,是核心、国家级、还是省级期刊,不同级别的期刊对文章创新性的要求及发表的时间长短有很大的区别;一般说来,现在期刊社对医学职称论文的审核时间都较长,从半年到一年不等。至于医学职称的格式,不同的期刊社会有自己的要求,只要你的文章够好,格式是可以修改的。下面主要介绍的是职称论文写作的五大特性:
第一大要素:思想性
医学论文是专业性、探索性很强的文章,它的基本任务是探索未知,具体讲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即提出前人从未提出过的问题,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这就包括了对某种疾病的探索、对新药品的临床试验和对新技术的论述等内容。但总归一句便是在医学领域上对具有实际意义内容的探究过程。医学论文同样要体现党和国家有关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医学科学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医学界的学术交流。
第二大要素:创新性
科学贵在创新,只有不断创新,人类社会才会进步,医学科学也不例外。只有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同时新的观念和技术也是促进医学领域发展的基础之一。
所谓“创”,是指医学论文所报道的主要科研成果是前人没有做过或没有发表的“发明”、“创造”,而不是重复别人的工作。当然创新并不只是“创造和发明”,他也能是对旧研究的“新”发现。
所谓“新”,是指医学论文所提供的信息是鲜为人知的,非公知公用,非模仿抄袭的,即指医学的研究性课题,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边缘学科等三个领域。在此类研究当中,如果是模仿和重复他人课题或研究,应仿中有“创”、推陈出“新”。作者应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新见解,产生出一种新的理论或技术,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创新,才会从新的角度反映出新的成就。如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的推广应用,以及老药新用,古方今用等项目,亦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边缘学科等三个领域的推广应用性课题。
第三大要素:科学性
衡量医学论文水平的首要条件是论文的科学性。在评价医学论文时,主要看科研设计是否严密合理,方法是否正确,资料是否完整可靠,依据是否准确并符合统计学要求,结果是否科学严谨,结论是否妥当并有充分依据等等。医学论文写作的科学性,具体包括“三严”和“五个体现”两个方面。
“三严”:科研设计的严密、统计结果的严谨、数据真实的严格。
“五个体现”:体现内容的科学性、体现论文的实用性、体现结论的严谨性、体现数据的真实性和体现论文的创新性。
第四大要素:实用性
医学后,对人类医学事业具有使用价值,是一种社会承认的劳动。最终目的就是给同行参阅,效仿使用,推动医学事业的向前发展。如读者用了你的论文中提供的方法,则必然有效,能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第五大要素:可读性
写作医学论文是为了交流、传播,存储新的医学信息,让他人用较少的时间和脑力就能顺利阅读,以解论文的内容和实质。一般我们在阅读时,首先会参阅论文的摘要。摘要一般在300~500字之间,英文摘要则相对具体些(600个实词左右),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个部分,它是全篇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提炼;也是整个论文的精髓和灵魂。读者只有在参阅论文摘要,确定其价值后,才会更进一步去参阅详细的内容,再去进一步去应用,所以摘要与正文同样重要。如为论着虽标引2~5个主题词。正文语句结构多以主谓宾句为主,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实体;同时,必须让读者感受到文章的脉搏和灵气,体会到论文的思想和主题,有很强的可读性。
其次,明确职称评定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写作论文,前,一定要了解明确职称评定时间,早做准备,因为一般的时间为3个月左右,长的则半年甚至一年,而职称评定时,有的要求必须通过数据库检索到,出刊后,几个数据库一般 2个月后才能收录进去,因此,还有考虑2个月的收录时间。鉴于此,我们提醒您,发表职称论文,一定要首先明确职称评定时间,早做准备。一般情况下,提前一年做准备才是合理的。
最后,期刊的慎重选择。因为地域及单位的不同,职称评定的要求也不同,所以评什么样的职称,需要在什么样的期刊上,不能一概而论。我们提醒作者,写作论文前一定要弄清楚本单位对于评职称的明文要求,选择期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因为对于作者晋升职非常重要,所以在期刊的选择上要慎重再慎重,现在很多假刊,套刊横行,让很多作者真假难辨,花了钱没评上职称,且错过评审时间。我们在此,给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在期刊选择的时候,做些参考。
常见的假刊的陷阱:1.套刊。这是最难甄别的,明明有一本刊物,正常发行,且知网已经全文收录,但是,又冒出一个一摸一样的刊物,刊号刊物名完全一样,就是不上任何的数据库,不能在任何一家数据库检索到,这样的就是套刊。是自己冒名刊物名自己印刷的刊物。
2.假刊。所谓假刊,就是压根在新闻出版总署没有备案,而是自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然后自己印刷的刊物,这样的刊物新闻出版总署查不到,数据库也没有收录。
关键在于主题的选择。主题,是论文的开始。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第一步。第一步走好了,后面也就容易了,但是第一步也不是那么容易迈出的,如何做到与众不同、新颖独特,以及如何吸引读者的眼球呢?小编整理出了以下几点这方面相关内容,以便帮助大家选好论文的主题,顺利迈出关键的第一步。
一、要从空白的市场着手。
往往空白的市场会更有前景,从自己熟悉的护理相关工作中选择比人没有解决的或者没有提到的空白领域找起,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学术的不断进步,新的学说不断涌现,日常生活工作中就可以留意比较感兴趣的领域,在平时多积累资料有利于以后的写作。
二、从现阶段中护理专业的不足中选择主题。
护士主要是护理学的应用人士,在工作的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新的发现新的问题要勤于思考,试着去研究,让自己的观点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三、从当下人类的健康需求中选择。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变化,新的问题在不断涌现,因此,需要自己在平常的工作与学习中就要注意细心观察。
四、从多学科的交叉领域选题。
职称论文字数统计
一般不要求字数,只是会计算你的论文篇数。
关于医学的职称论文
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
[摘要]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之养成是当代医学发展所需,但在我国目前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过程中存在许多误区,文章探索了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的途径:在医学伦理教学上着重培养与提高医学生的伦理辨析能力;院校教育和医院继续教育相接合,建立终身医德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医学伦理素养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医学生 医学伦理 素养
[作者简介]傅伟韬(1973— ),女,吉林吉林人,吉林医药学院人文社科部伦理法学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伦理、法学。(吉林 吉林 13201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79—02
素养就是一个人平素的品质、一贯的修养,而医学伦理素养则应表现在人们对医疗领域中自己和他人行为是与非、美与丑的判断和评价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贯的品质和修养。医学伦理素养之养成,就是一个人对医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理解,并将此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的过程。
一、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的现实价值
1.医学伦理素养是当代医学发展所需。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它的发展中并不是独自前行的,它与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只有技术没有人文情怀的医学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的医学,因为它偏离了医学的本质和目的。现代医学模式更科学地概括了影响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因素,突出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许多复杂的医学伦理问题、多元价值的并存常使医学科研人员处于左右两难的境地。在临床科研、实践中,医务工作者要正确处理涉及多层次、多因素复杂的医学伦理问题,就必须具有较深厚的医学伦理素养。医学生是医学临床与科研的有生力量,他们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对于医学的发展更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
2.医学伦理素养是创造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元素。在全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构建和谐医院、和谐医患关系可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近几年,社会上对医疗服务的批评日益强烈,医患关系也成为众所瞩目的社会热点之一。客观地说,医疗临床实践与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除了法律法规适用、管理制度、政府投入、社会保障等诸多因素外,还有我们不能忽视的医务人员的医学伦理素养没能经受住考验的事实。毋庸置疑,若想彻底改变现状,创造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着力培养和加强医务人员医学伦理素养是其中最能动、最速效的措施之一。
3.医学伦理素养是成为合格医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从医学传统及医学职业的本质看,医乃仁术,无恒德者不可以从医。医疗卫生工作的宗旨和医务人员的行为特征都显示出医学伦理素养的特殊重要性和内在必要性。缺少医学伦理素养的医务人员很难甚至不能完成医学职业本身的目的——维护病人的利益和福祉,而这恰恰是医学的根基。在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也明确提到,“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是医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
二、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的误区
1.医学伦理学教学目标的偏差。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理念,逐步养成医学伦理素养。目前许多院校的医学伦理学的教学都把重点放在了医学伦理知识的传授上,而偏离了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真正目标。医学伦理素养虽然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伦理知识来体现,但不是说具备医学伦理知识就具备医学伦理素养。由于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的教学都将教学目标停留和局限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上,在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跟不上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造成医学生在对医学伦理知识的学习中只是死记硬背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点来应付考试,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仅局限于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不能融会贯通形成医学伦理理念,难以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作为未来医学科研与实践的主力军,很显然,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素养很难提高。
2.医学生学习认知的偏差。(1)重视医学专业学习,忽视医德素养养成。受长期以来只注重实用技术这个在社会上占主流地位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医学生往往更看重对医学实用层面的理论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忽视了医学本质是关爱生命,为人类服务的深层价值内涵,因此许多医学生都认为“专业课很重要”,而对医学以外的各种“非专业”课程则完全凭兴趣和心情来看待,甚至很多专业课的老师也在自觉不自觉中强化着他们的这种想法。许多院校医学生努力学习着专业课,而对所谓“非专业”课的医学伦理学等人文课程的学习则认为是在浪费时间,于是医学伦理教育的课堂上缺课、开小差的现象极为普遍。当然,在学生这种轻视松懈的态度下,很难谈及医德教育效果的实现。(2)将医学伦理素养局限于医者的仁爱之心。许多医学生甚至医务工作者对于医学职业所需的医学伦理素养的理解就是医务人员应具有仁爱之心。而实际上,仁爱之心仅仅是医德素养的一个方面而已,没有医学伦理理论作支撑的仁爱之心,有时反而会导致行为选择的失误而给病人带来不应有的伤害。医学院校的学生往往没有认识到这样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即只有在接受规范化、科学化的医德教育的基础上,才能理智地分析、解决医疗实践中的道德问题。(3)将医学伦理素养养成定位于未来职业任务。许多医学生只是将医学伦理学简单地看做是一门课程,没有把它作为医学职业生涯中医德素养养成的一个环节对待。把医学伦理学教学所要完成的医德教育及医学伦理素养培养看做是工作后的积累,而不是在校学习期间的任务。而医学伦理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在大学学习阶段如果缺失这一必要的素养养成过程,医学生在进入医疗实践后,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应对与学生时代完全不一样的环境和情况,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3.医学伦理素养属性认知偏差。许多人将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等同于技能的学习,医学生在校期间对医学伦理知识的学习随着课程的结束和考核的合格而完成,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已具备了医学伦理素养,对今后工作中需要的医学伦理判断一定可以手到擒来。而许多医院及医务工作者本人也认为既已在学校接受医学伦理相关方面的教育,就已具备相应的素质。事实上,医学伦理素养不是简单的技能的把握,而是知识和经验不断积淀后的理念的形成,是在一定知识积累基础上的对医疗实践中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判断和评价,并有意识地不断学习和积累相关经验以提升自身的医学伦理修养。由于人的思想观念易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之不断变化的复杂的社会和医疗环境,尽管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在学校已学过医学伦理学课程,但是如果只局限于此,是无法抵御各种不良倾向的冲击和影响的,在医疗实践中也不能准确地作出伦理判断,有时可能会出现侵害患者利益的情况。
三、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的途径
1.在医学伦理教学上着重培养与提高医学生的伦理辨析能力。(1)医德理论储备是医学生具有伦理辨析能力的必备要件。医学伦理的理论讲授又是医学生增加医德理论储备的前提要件。针对目前患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和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现状,医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医学伦理知识,面对以人为本的医学,仅仅在医疗技术上胜任则未必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医疗目的,面对患者,技术完备的医学生可能会茫然不知所措。而具有必要的医学伦理知识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地发挥和应用其所掌握的医学知识技术。因此医学院校除了有责任传授给医学生目前医疗实践所需要的医学知识外,也有责任培养医学生必要的医学伦理理念。对医学生而言,通过学习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和各种规范,培养对众多医学伦理学问题或难题的分析能力,就是要形成医学伦理素养,即培养在医疗实践中对伦理问题的敏感力和把握解决伦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而医学伦理理念不可能在医学生的头脑中自发形成,只有依靠专业教育传授给医学生处理医疗实践所必需的医学伦理知识,才会促使医学生形成一定的医学伦理理念。(2)注重医德实践以拉近医学专业与医学伦理之间的距离。医德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如同理论知识需要经过临床实习才能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一样,医德的养成也需要密切结合实习,通过医德实践,医学生可以获得直观且真实的医学伦理辨析体验。因此,可以考虑进行一些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可以在课堂上采取情景模拟法教学,同时,适当增加一些实践环节。比如,请医学专家结合多年行医经验给学生作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组织有关医德医风方面的演讲比赛,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以了解我国医患关系的现实和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
2.院校教育和医院继续教育相接合,建立终身医德教育体系。(1)院校医德教育应延续至医学生见习和实习期。医学的实践性特点使医学教育的见习、实习阶段,更应注重医学伦理素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医学生的见习、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见习、实习,也是对医学伦理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的见习、实习。在校学习期间,医学生初步掌握了基本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也把握了基本的医疗道德要求。但社会环境是复杂的,受来自负面渠道和功利思想的影响,会使刚刚走上社会的医学生产生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医德教育效果。因此,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不应以某一门课程的终结而终结,而是要延伸到见习、实习过程中,形成包括医德启蒙教育、医德系统教学、结合临床实践教学、临床实习医德教育在内的多层次、分阶段、连续性的校内医德教育体系。(2)医院应接过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接力棒。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即使通过在校的医学伦理素养的系列教育,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已具备了一定的医学伦理素养,但在长期的日常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在校时不曾遇到的更实际更具体的问题,加之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在医疗领域也会不断出现新的伦理问题,这都需要医务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的医学伦理素养,防止在医疗实践过程中的任何环节、任何时期出现忽视、侵犯、伤害病人利益、违反医学伦理的情形。这就要求不仅医务人员自身要加强学习医学伦理理论的主动性,而且需要医院给医务人员提供继续医学伦理教育的平台。
3.逐步建立医学伦理素养的评价机制。医学伦理素养的评价是把医德理论、医德规范和医德实践三者统一起来,以独特的医学价值判断直接参与整个医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和过程。它是医学伦理原则和规范发挥作用的杠杆,长期的道德教育及适当的引导、约束机制,可以使人在内心深处建章立法,并逐渐转化为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因此,医学伦理素养的评价机制能够以其特有的方式深刻影响医学生尤其是医务工作者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在医院可以把医务人员的自我评议、医生同行之间的评议和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评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并把评议结果与职务晋升、年度考核和利益分配结合起来;也可以根据考核情况,对有违医学伦理行为的医务人员进行下岗培训,对违反医学伦理原则和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惩戒,形成一种外在的评价机制。长期的正面教育引导必将会在医务人员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有效的正确的价值导向,并逐渐转变为他们的内心信念,从而促使医务人员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医学伦理素养。
[参考文献]
[1]马博.浅谈新时期医学生的医德教育[J].药学教育,2008(2).
[2]廖浩.新时期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8).
[3]刘运喜.医学生医德素质形成过程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12).
[4]陈君.浅谈医学生的医德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
看了“职称论文字数统计”的人还看:
1.2017年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职称论文的字数要求
3.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事业单位(InstitutionalOrganization),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一般要接受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要有其组织或机构的表现形式,要成为法人实体。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事业单位聚集着大量各类人才,存有大量人力资源,而且在国家事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随着国家事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办法越来越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客观上影响着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将之转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范畴中来,特别是在事业单位中如何引入激励机制,是当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当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行政化管理带来的问题。我国目前政府部门办的事业单位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去行政化。最突出的是对事业单位领导的安排完全按照行政单位领导配置方式方法进行配置,这样的结果,又强化了事业管理行政化,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事业的发展。
二是对职称管理过于教条化。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职称问题,要求似乎很严格,但实际上只要有钱就能,有的系统还规定职称论文可以在公务费中报销,因此这项政策的结果只能是养活了一批不负多少责任的所谓期刊编务工作者,导致在这个行业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职称管理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聘用工作过于简单化和变通化,只要单位有职数,不看实际工作能力和实际工作业绩,你拿到职称资格证书都给你聘用,这是目前事业单位的普遍做法,有的地方对事业单位职数还有变通政策,就是在没有了职称职数情况下,搞所谓单位自行承认的职数,进而把所有拿到职称资格证书的人员全部予以聘用。这样完全改变了国家制定职称政策的预期目的。
三是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新时期下事业单位在工资分配方面有了一定的自,但是分配制度上却比较僵化,分配方法人才资源开发缺乏科学观念,尤其是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导致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缺乏一定的执行活力。事业单位中部分从事创造性工作或者在某些工作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职工,往往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效果。当前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工资中虽然有绩效工资部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事业单位其实并没有根据工作绩效来实施,通常是根据比例进行发放,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调节与激励作用。
二、改革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思路
(一)去行政化改革。要切实改变事业单位领导配置的方式方法,改变把事业单位领导位置当作上级主管部门安插干部的做法,而必须根据事业的发展,由懂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担任领导,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懂行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一定都能担任领导,但不懂行的非专业技术人员一定不能担任事业单位的领导。要通过改革事业单位领导成员配置方式,推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改变,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效能。
(二)改变职称评聘办法。职称评的方面很关键,评的办法要简便易行,要把真正具备条件的人评出来,而不具备条件的人就不得被评上。聘用方面必须改变能上不能下的现象,必须形成专业技术职务能上也能下也能在一定岗位进行交流的机制。
(三)大胆引进人才激励机制。一个单位若要高效率的生产与发展,人才是最主要的。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不仅仅是个人独立能力方面的问题,并且与事业单位人才激励机制的作用有直接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人才在事业单位能否将最大的潜能发挥出来,有力的措施就是单位的人才激励制度。另外,单位在制定人才激励机制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市场导向为原则,考虑全面从上至下,提升事业单位人力激励组织领导,在单位中营造人力竞争的良好氛围,并最大限度保障事业单位中人才在自己岗位中充分发挥最大的价值。
三、改革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建议
(一)为避免有些部门浑水摸鱼,必须制定全国性的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产生办法。在这个办法中需要明确规范一个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职数及具体产生细则,要明确事业单位的领导必须在事业单位中产生与交流,杜绝从行政单位中下派委任。
(二)改变事业单位职称的评聘办法。评的方面,建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不宜过于复杂,不可以教条化、机械化。理论方面可以通过笔试进行,实际水平方面,必须通过到所在单位通过看(工作业绩)、听(周边人的反映)进行实地考察。聘用方面,必须严格按条件进行,不可搞变通。
【关键词】 骨折 心理干预 饮食指导 职称论文
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为2009年4月~2009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骨折患者,实验组60人,对照组60人,年龄20~55岁,小学文化有15人,初中文化有55人,高中及以上有50人。
2 背景及意义
根据国内外一些骨折病例,会发现关于一些因心理因素或饮食不当而造成患者会留下许多骨折后遗症,骨折后病人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会出现负氮平衡和钾、磷、钙丢失。尤其长期卧床的病人,此现象愈加明显,所以尽早对患者实施最有效的心理护理和饮食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3文献回顾
3.1全身因素(1)年龄:小儿因其组织再生和塑形能力强,因此,骨折愈合速度较成人快,功能恢复好(2)全身情况: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重度营养不良、恶性肿瘤等病人,则骨折愈合延迟。(3)个体差异:骨折愈合速度可有差异。
3.2局部因素(1)骨折类型:螺旋形和斜形骨折,因骨折断面接触大,有部分新生骨痂生长,所以骨折愈合快。横行骨折骨折断面接触小,虽有新生骨痂形成,但需要较多的成熟骨痂才能临床愈合,故愈合相对较慢。(2)骨折段血液供给情况:骨折端血液供应较好的,骨折愈合快;远折段血供差,骨折愈合慢 3)软组织损伤程度:损伤重,骨折愈合较慢。损伤较轻,骨折愈合较快4)软组织嵌入:若有肌肉、肌腱等软组织嵌入,不仅影响复位,还妨碍骨折端的对位,使骨折难以愈合或不愈合而发生骨不连。(5)感染的影响:开放性骨折发生感染,引起化脓性骨髓炎,或死骨形成,骨折断端充血脱钙,骨折愈合很慢。
3.3功能锻炼(1)骨折早期伤后1~2周内,方法是使患肢肌肉作舒缩活动,但骨折部上下关节则不活动或轻微活动。下肢骨折时可作股四头肌舒缩训练或足趾活动。应循序渐进,活动幅度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以不痛为原则,忌粗暴被动活动。(2)骨折中期伤后3~4周后,除继续进行患肢肌肉舒缩外,在医务人员帮助下逐步活动骨折部的上下关节。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动作缓慢,至接近临床愈合时应增加活动次数,加大运动幅度和力量。(3)骨折后期骨折已临床愈合,以加强伤肢各关节的活动为重点,下肢着重负重训练。配合中药熏洗、按摩、推拿等手法。
3.4饮食 同健康人的饮食相仿,选用多品种、高营养、易消化吸收食物,忌辛辣品。在全身症状明显的时候,应给予软食,食物少渣,便于咀嚼和消化,烹调时切碎煮软,不宜油煎炸。以上是骨折病人的一般饮食原则。为了更快更好地促进骨折愈合,骨折病人还应根据骨折愈合的早、中、晚三个阶段,根据病情发展,配以不同的食物。 4 护理方法
首先将符合条件的120名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特殊饮食(实验组);二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具体情况如下:
4.1实验组每天起床后到院子里呼吸新鲜空气;进行上肢伸展运动;听轻音乐或患者喜欢的音乐;1个小时后回病房进行常规治疗并有家人陪伴聊天;每周一和周三14:00—16:00在病房进行心理干预,每次15—20人。内容包括:(1)医务人员进行集体健康宣教和用录像、图片、画册提供相关的医疗信息,让患者及家属掌握外伤骨折知识,持续20—30分钟;(2)患者或患者家属之间自由开放地谈论有关外伤骨折的问题,包括受伤经历、治疗过程的感受及担忧,请心理状态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介绍成功的经验,持续30—40分钟;(3)医务人员就患者的问题给予指导,病区护士长做总结,持续10—20分钟;(4)集体放松、唱歌、读报、听音乐,持续5—10分钟;每天早上、中午和晚上均有营养师为其准备的合理营养套餐。
4.2 对照组每天只进行输液、功能锻炼等常规护理。八周后应用焦虑、抑郁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并进行X线片检查。
5 结果
实验组干预后较干预前焦虑抑郁明显降低。两个月后拍摄x片显示:实验组的全部患者x片显示骨折愈合良好,20名患者骨折线消失40名患者骨折线近似消失;对照组的35名患者x片显示骨不连现象,骨折线清晰可见,其他25名患者骨折愈合良好,骨折线近似消失.
6 结论
心理护理是提高骨折患者生命质量促进康复的重要手段。说明有效心理干预能改变骨折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满足患者安全的生理需要,证明了心理干预的重要性。进行心理干预后不仅调动了患者积极性,还增强了患者健康知识水平,充分发挥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使患者成为康复主体,从而促进了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加快骨折愈合。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恶性胸水 体外高频热疗 护理技巧 疗效分析 职称论文
恶性胸水是肿瘤病人常见的临床表现,严重危机生命,降低生存质量。目前治疗方法多采用反复腔内注药,抽吸胸水,不仅增加病人痛苦,而且增加感染机会,疗效甚微。我院肿瘤综合科自办2008年10月引进高频热疗机,开始联合应用高频透热疗法治疗恶性胸水,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8年10月~2011年3月,我院肿瘤科有恶性胸水的病人97例,其中男71例,女26例,年龄38~81岁,平均每年增长58岁,入院时均作B超定位检查,胸水定量示1~14cm,其中>5cm者36例,将97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观察组50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 病程、 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恶性胸水诊断标准:晚期癌症患者,呼吸困难,胸闷,听诊呈实音;胸片.B超.CT扫描证实有胸腔积液;胸水细胞学检查发现恶性细胞;胸水CEA值>10-12ng/ml;排除其它原因所致的胸腔积液。
1.2方法
两组病人均进行常规治疗,静脉点滴左氧氟沙星0.4一周;胸腔内生物治疗,取注射用甘露聚糖肽40毫克加入生理盐水4ml配制溶液;观察组联合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时间60分钟/次,隔日一次,温度调控在39~43*,一个疗程8次。禁忌症:腔内注入甘露聚糖肽,对风湿、肺结核活动期、支气管哮喘和高敏体质者禁用;热疗则禁忌心血管代偿功能不全,植入心脏起搏器及体内金属假体患者,出血性疾病和出血倾向.体温调节障碍,知觉障碍者,多类因结石所致的病症(胆症),结核活动期患者。
2 护理
2.1热疗的护理
护理程序应先作好患者热疗准备工作,让患者排空尿液,取下随身所带金属物;患者上机时应指导情绪放松,只穿一层棉毛内衣。冬季保暖可指导患者将棉衣反穿,以防双肩及前胸受凉。取仰卧位,定位后不得随意改变,定位时先调节上电极板,掀开内衣对应胸水区皮肤,电极板相隔皮肤5~7cm,然后盖好内衣。开机调节电压及温度参数,热疗过程中严禁外人触摸患者,随时观察患者对热疗的反映,及时调节温度,以确保疗效有不被烫伤。
2.2 体温调节技巧
经过临床实践,我们总结出温度调节可随气候变化调整,因肿瘤病人机体免疫力差,脱衣上机极易一冷热不适带给病人伤害,如呼吸道感染,皮肤烫伤。方法如下:气温低时,先采用调高温度42* ,然后根据患者反应再调节,气温高则反之。原理是利用电极板发热的时间差及患者皮肤吸热的时间差。我们发现采用前,曾出现皮肤11烫伤2人 ,1@烫伤5人.受凉感冒9人,之后则未出现类似伤害。
转贴于 2.3疗效标准按WHO
癌性渗液疗效判定标准评定。完全缓解(CR):经一疗程治疗后胸水完全吸收,维持4周以上 ,30天内不需再抽胸水,细胞学检查癌细胞转阴者;部分缓解(PR):经一疗程后,胸水吸收1/2以上,持续4周以上,30天内不需再抽胸水,细胞学检查癌细胞转阴这;无效(NC):未达到上述指标者。
3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4讨论
恶性胸水60%是由恶性肿瘤所致,病程长,并发症多,单纯用抗生素治疗加腔内生物治疗,易增加药物毒性反应的损害,引起二重感染。热疗是一项无痛苦,无副作用的新型治疗手段,称只绿色疗法.其原理是高频电磁波作用于人体组织(局部),其电能被组织吸收转热,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对不耐热的细菌(淋球菌.肺炎球菌等)有抑菌作用。它主要是利用热效应,使局部组织血管扩张,血液.淋巴循环增强,血管和组织通透性增高,局部组织营养好转,促进炎性产物的吸收和组织的再生.热效应能抑制DNA、RNA和蛋白的合成,可激活溶酶体,导致细胞的破坏,可激活免疫系统,通过热量堆积作用杀灭癌细胞。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加用热疗联合治疗,具有增强疗效,缩短疗程,减少毒副反应,痛苦小,见效快的特点,通过临床观察体外高频热疗是治疗恶性胸水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林世寅,毛惠生.现代肿瘤热疗学[M]. 学苑出版社,1997:287-295
【关键词】肺结核 结核分枝杆菌 初治 艾滋病病毒 敏感性试验 职称论文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已成为单一病原菌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发展中国家的疫情更为严重,我国现有活动性肺结核患者450万;且患病率居高不下[1]。本文对2008年1月~2011年1月住院326例初治痰涂片镜检阳性肺结核患者的痰标本,经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的菌株进行菌型鉴定和五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利福喷丁)及五种二线抗结核药物(丁胺卡那霉素、卷曲霉素、丙硫异烟胺、左氧氟沙星、对氨基水杨酸钠)共十种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来源
2008年1月~2011年1月住院326例初治痰涂片镜检阳性肺结核患者,其中男性231例,女性95例;年龄9~93岁,中位数48岁;来自南宁市及周边地区。
1.1.2 入选标准
(1)既往未用过抗结核药物的涂阳肺结核患者;(2)服用抗结核药物未足1个月的涂阳肺结核患者。
1.2方法
1.2.1
痰涂片 采用萋—尼氏染色法进行抗酸染色。
1.2.2
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药敏测定方法 采用本院自制的罗氏培养基进行十种抗结核药物(链霉素S、异烟肼H、利福平R、利福喷丁Rft、乙胺丁醇E、丁胺卡那霉素Am、卷曲霉素Cm、对氨基水杨酸钠PAS、左氧氟沙星Lfx、丙硫异烟胺Pto)的敏感性测定,菌型鉴定及耐药性测定按1995年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进行。
2 结果
2.1 总体耐药分析
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207株对十种抗结核药物均敏感,119株对十种抗结核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初始耐药率36.5%(326/119),单耐药率12.6 %,多耐药率12.3 %,耐多药率6.1 %,广泛耐药率1.5 %,合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耐药率4%,以单耐药及多耐药为主;十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顺位从高到低依次为:R(15.6%)、H(11.3%)、S(9.8%)、Lfx(7.4%)、Pto及E(6.7%)、PAS(4.3%)、Rft(4%),无Am、Cm耐药。
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耐药情况
单耐药 多耐药 耐多药 广泛耐药 合并HIV感染耐药 初始耐药
例数 41 40 21 4 13 119
耐药率(%)12.6 12.3 6.4 1.2 4 36.5
2.2 单耐药分析
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单耐药菌株41株,单耐药率12.6 %,10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顺位从高到低依次为:Pto(4.3%)、R(2.1%)、Lfx(1.8%)、H及PAS(1.5%)、S及E(0.6%)。无Rft、Am、Cm单耐药。
2.3 多耐药分析
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多耐药菌株(指核分枝杆菌对一种以上抗结核药物耐药,但不对异烟肼、利福平同时耐药)40株,多耐药率12.3 %,共有18种组合形式,顺位从高到低依次为HSPtoE(2.1%)、HEPtoRft及HS Lfx(1.5%)、RE Lfx(1.2%)、REPto及HERft(0.9%)、RE Lfx(0.6%),其它11种形式均各1株,无PAS 、Am、Cm耐药。
2.4 耐多药分析
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耐多药菌株(指核分枝杆菌同时对异烟肼、利福平耐药)21株,耐多药率6.1%,共有7种组合形式,顺位从高到低依次为HRS(2.1%)、HRPAS Lfx(1.2%)、HRPAS(0.9%)、HRELfx及HRES(0.6%),HRRft及HREPto各1株,无Am、Cm耐药。
2.5 广泛耐药分析
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耐多药菌株(指核分枝杆菌同时对异烟肼、利福平耐药外,还对任何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产生耐药,以及三种二线抗结核药物:卷曲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中的至少一种耐药)4株,广泛耐药率1.2 %,共有3 种组合形式,顺位从高到低依次为HRES Lfx(0.6%)、HRSE Lfx及HRS LfxPAS各1株。
2.6 合并HIV感染耐药分析
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合并HIV感染耐药菌株13株,耐药率4%;单耐药4株,耐药率1.2 %;耐多药5株,耐药率1.25%;多耐药3株,耐药率0.9%;广泛耐药1株。
3 讨论
本文资料分析显示,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初始耐药率36.5%(326/119),单耐药率12.6 %,多耐药率12.3 %,耐多药率6.1 %,广泛耐药率1.5 %,合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耐药率4%。初始耐药率高于2007—2008年全国结核病耐药性基线调查报告结果;初始耐药率最高的是30—60岁,男女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多为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文盲或半文盲所占的比例大;原因可能是青壮年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及社会活动的机会比较多,对结核病及艾滋病传播途径等相关知识知晓率低,艾滋病的流行,容易感染耐药结核病;其次是农村地区卫生意识及经济条件差,得病后对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用抗结核治疗的重要性意识不强,中断治疗或依从性差,人为导致结核病耐药。
本文资料分析显示,十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顺位从高到低依次为R(15.6%)、H(11.3%)、S(9.8%)、Lfx(7.4%)、Pto及E(6.7%)、PAS(4.3%)、Rft(4%),提示初治痰阳肺结核患者对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率较高,尤其是R和H;低于2008年WHO报告的结核病患者对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的耐药水平(和全距);二线抗结核药物中Lfx和Pto耐药率较高;究其原因可能是近年来左氧氟沙星频繁用于治疗社区感染,但同时发现其与一线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提高抗结核疗效;这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指导意义,也说明二线抗结核药物需要加强管理,尤其是氟喹诺酮类药物规范使用。
中国耐多药结核病疫情十分严峻;具有治疗费用高、时间长、难度大、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的特点;是重要的传染源;本文资料分析显示,耐多药率6.1 %,广泛耐药率1.5 %,虽低于楼海报道的继发性肺结核发生耐多药15.7%广泛耐药7.8% ;广泛耐药率高于2007—2008年全国结核病耐药性基线调查报告结果,这对今后我国耐药结核病的防治是一个新的挑战。说明南宁市及周边地区耐多药结核病的防控仍需加大力度,政府也需加大防控的投入。
HIV /TB双重感染发展中国家流行率较高,结核病是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本文资料分析显示,合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耐药率4%,耐多药结核病为主,以青壮年多见;与刘飞鹰的研究报道相似。目前,HIV/AIDS与耐多药结核菌感染是否相关尚未明了。
总之,对初治痰阳肺结核患者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根据药敏结果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耐药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的发生。同时,加强管理对患者的治疗管理,可以防止耐多药结核和广泛耐药菌株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王秀华.复治肺结核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北京: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2007
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R]. 北京,1995:49-60
李霞,梅建,高谦.试论耐多药结核病的传播[J]. 中国防痨杂志,2010,32(10):676-679
杨立娟.含左氧氟沙星方案治疗复治肺结核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 中国防痨杂志,2009,31(7):415-419
楼海,肖和平,张青.等.148例耐多药和广泛耐药肺结核的临床特点[J]. 中国防痨杂志,2009,31(11):653-656
【关键词】肺结核 结核分枝杆菌 初治 艾滋病病毒 敏感性试验 职称论文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已成为单一病原菌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发展中国家的疫情更为严重,我国现有活动性肺结核患者450万;且患病率居高不下[1]。本文对2008年1月~2011年1月住院326例初治痰涂片镜检阳性肺结核患者的痰标本,经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的菌株进行菌型鉴定和五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利福喷丁)及五种二线抗结核药物(丁胺卡那霉素、卷曲霉素、丙硫异烟胺、左氧氟沙星、对氨基水杨酸钠)共十种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来源
2008年1月~2011年1月住院326例初治痰涂片镜检阳性肺结核患者,其中男性231例,女性95例;年龄9~93岁,中位数48岁;来自南宁市及周边地区。
1.1.2 入选标准
(1)既往未用过抗结核药物的涂阳肺结核患者;(2)服用抗结核药物未足1个月的涂阳肺结核患者。
1.2方法
1.2.1
痰涂片 采用萋—尼氏染色法进行抗酸染色。
1.2.2
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药敏测定方法 采用本院自制的罗氏培养基进行十种抗结核药物(链霉素S、异烟肼H、利福平R、利福喷丁Rft、乙胺丁醇E、丁胺卡那霉素Am、卷曲霉素Cm、对氨基水杨酸钠PAS、左氧氟沙星Lfx、丙硫异烟胺Pto)的敏感性测定,菌型鉴定及耐药性测定按1995年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2]进行。
2、 结果
2.1 总体耐药分析
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207株对十种抗结核药物均敏感,119株对十种抗结核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初始耐药率36.5%(326/119),单耐药率12.6 %,多耐药率12.3 %,耐多药率6.1 %,广泛耐药率1.5 %,合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耐药率4%,以单耐药及多耐药为主;十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顺位从高到低依次为:R(15.6%)、H(11.3%)、S(9.8%)、Lfx(7.4%)、Pto及E(6.7%)、PAS(4.3%)、Rft(4%),无Am、Cm耐药。
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耐药情况
单耐药 多耐药 耐多药 广泛耐药 合并HIV感染耐药 初始耐药
例数 41 40 21 4 13 119
耐药率(%)12.6 12.3 6.4 1.2 4 36.5
2.2 单耐药分析
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单耐药菌株41株,单耐药率12.6 %,10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顺位从高到低依次为:Pto(4.3%)、R(2.1%)、Lfx(1.8%)、H及PAS(1.5%)、S及E(0.6%)。无Rft、Am、Cm单耐药。
2.3 多耐药分析
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多耐药菌株(指核分枝杆菌对一种以上抗结核药物耐药,但不对异烟肼、利福平同时耐药)40株,多耐药率12.3 %,共有18种组合形式,顺位从高到低依次为HSPtoE(2.1%)、HEPtoRft及HS Lfx(1.5%)、RE Lfx(1.2%)、REPto及HERft(0.9%)、RE Lfx(0.6%),其它11种形式均各1株,无PAS 、Am、Cm耐药。
2.4 耐多药分析
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耐多药菌株(指核分枝杆菌同时对异烟肼、利福平耐药)21株,耐多药率6.1%,共有7种组合形式,顺位从高到低依次为HRS(2.1%)、HRPAS Lfx(1.2%)、HRPAS(0.9%)、HRELfx及HRES(0.6%),HRRft及HREPto各1株,无Am、Cm耐药。
2.5 广泛耐药分析
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耐多药菌株(指核分枝杆菌同时对异烟肼、利福平耐药外,还对任何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产生耐药,以及三种二线抗结核药物:卷曲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中的至少一种耐药)4株,广泛耐药率1.2 %,共有3 种组合形式,顺位从高到低依次为HRES Lfx(0.6%)、HRSE Lfx及HRS LfxPAS各1株。
2.6 合并HIV感染耐药分析
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合并HIV感染耐药菌株13株,耐药率4%;单耐药4株,耐药率1.2 %;耐多药5株,耐药率1.25%;多耐药3株,耐药率0.9%;广泛耐药1株。
3、 讨论
本文资料分析显示,326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初始耐药率36.5%(326/119),单耐药率12.6 %,多耐药率12.3 %,耐多药率6.1 %,广泛耐药率1.5 %,合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耐药率4%。初始耐药率高于2007—2008年全国结核病耐药性基线调查报告结果[3];初始耐药率最高的是30—60岁,男女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多为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文盲或半文盲所占的比例大;原因可能是青壮年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及社会活动的机会比较多,对结核病及艾滋病传播途径等相关知识知晓率低,艾滋病的流行,容易感染耐药结核病;其次是农村地区卫生意识及经济条件差,得病后对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用抗结核治疗的重要性意识不强,中断治疗或依从性差,人为导致结核病耐药。
本文资料分析显示,十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顺位从高到低依次为R(15.6%)、H(11.3%)、S(9.8%)、Lfx(7.4%)、Pto及E(6.7%)、PAS(4.3%)、Rft(4%),提示初治痰阳肺结核患者对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率较高,尤其是R和H;低于2008年WHO报告的结核病患者对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的耐药水平(和全距)[3];二线抗结核药物中Lfx和Pto耐药率较高;究其原因可能是近年来左氧氟沙星频繁用于治疗社区感染,但同时发现其与一线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提高抗结核疗效[4];这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指导意义,也说明二线抗结核药 物需要加强管理,尤其是氟喹诺酮类药物规范使用。
中国耐多药结核病疫情十分严峻;具有治疗费用高、时间长、难度大、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的特点;是重要的传染源;本文资料分析显示,耐多药率6.1 %,广泛耐药率1.5 %,虽低于楼海报道的继发性肺结核发生耐多药15.7%广泛耐药7.8% [5];广泛耐药率高于2007—2008年全国结核病耐药性基线调查报告结果,这对今后我国耐药结核病的防治是一个新的挑战[6]。说明南宁市及周边地区耐多药结核病的防控仍需加大力度,政府也需加大防控的投入。
HIV /TB双重感染发展中国家流行率较高,结核病是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本文资料分析显示,合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耐药率4%,耐多药结核病为主,以青壮年多见;与刘飞鹰的研究报道[7]相似。目前,HIV/AIDS与耐多药结核菌感染是否相关尚未明了。
总之,对初治痰阳肺结核患者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根据药敏结果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耐药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的发生。同时,加强管理对患者的治疗管理,可以防止耐多药结核和广泛耐药菌株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王秀华.复治肺结核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北京: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2007
[2] 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R]. 北京,1995:49-60
[3] 李霞,梅建,高谦.试论耐多药结核病的传播[J]. 中国防痨杂志,2010,32(10):676-679
[4] 杨立娟.含左氧氟沙星方案治疗复治肺结核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 中国防痨杂志,2009,31(7):415-419
[5] 楼海,肖和平,张青.等.148例耐多药和广泛耐药肺结核的临床特点[J]. 中国防痨杂志,2009,31(11):653-656
【关键词】复方芪连口服液 消化性溃疡 模型 溃疡指数 抑制率 中国论文职称论文
中图分类号:R28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225-02
【Abstract】Objective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study, apprais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Qilian Compound Oral Solution on Digestion Ulcer.Method According to pharmacodynamics experimental technique of antiulcer, carry on the ulcer to intervene experiment separately corresponding to stirring, the medicine, the surgery of ulcers model.Result The effect of suppression ulcer index is remarkable to kinds of ulcer, also has certain suppression rate to the ulcer, the effect similar to Masculine group.Conclusion The Qilian Compound Oral Solution may remarkably resist the mouse gastric ulcer caused by stirring, Indomethacin and the pylorus tied up, having the function of suppressing the ulcer.
复方芪连口服液由生黄芪、黄连、党参等中药经现代工艺加工而成,具益气和胃、清热化湿之功效。为了证实本制剂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作用,我们观察了复方芪连口服液对多种实验性胃溃疡模型的作用。
1 材料
1.1 药物 复方芪连口服液(浙江省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研制提供,批准文号:(浙)副试字(2000)第0051号),雷尼替丁(杭州赛诺菲民生制药有限公司出品,批号:400号),消炎痛(湖北制药厂生产,批号:8901-025),戊巴比妥钠(上海化学实际采购供应站分装厂出品,批号:86-01-22);动物:SD大鼠,体重200±20g,雌雄各半,清洁级,180只,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2 方法与结果
2.1水浸拘束法(应激法)致大鼠胃溃疡的影响[1] 取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复方芪连口服液高剂量组(10ml/kg);中剂量组(5ml/kg);低剂量组(2.5ml/kg);雷尼替丁阳性对照组(3ml/kg)以及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每天灌胃给药2次,连续15d,于末次给药后,将大鼠四肢固定,浸于水温23±0.5℃水箱中,水面浸至剑突部,18h后处死动物,取胃镜检,测定胃溃疡总长度作为溃疡指数[2],计算溃疡抑制率,胃溃疡抑制率=(对照组胃溃疡指数-实验组胃溃疡指数)/对照组胃溃疡指数×100%[1],结果见表1。
表1 复方芪连口服液对水浸拘束法所致大鼠胃溃疡的影响(略)
与生理盐水组比,*P
结果表明:复方芪连口服液高、中、低剂量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溃疡指数间差异显著(P
2.2 消炎痛致大鼠胃溃疡的影响[1] 取SD大鼠60只,雌雄不拘。禁食24h,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复方芪连口服液高剂量组(1.0ml/kg);中剂量组(0.5ml/kg);低剂量组(0.25ml/kg);雷尼替丁阳性对照组(0.3ml/kg)以及模型对照组。每组10只,每天灌胃给药2次,连续15d,于末次给药18h后灌胃给予消炎痛(0.5ml/kg),2次/d,连续7d,于末次给药后18h处死,取胃镜检,测定溃疡指数,计算溃疡抑制率(方法同2.1),结果见表2。
表2 复方芪连口服液对消炎痛所致大鼠胃溃疡的影响(略)
与生理盐水组比,*P<0.05,**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P
结果表明:复方芪连口服液对药物所引起的消化性溃疡具有抑制作用。
2.3 幽门结扎法致大鼠胃溃疡的影响[1] 实验用SD大鼠60只,雌雄不拘,随机分成6组,分组和给药同实验2.1。于末次给药后,禁食24h,戊巴比妥钠麻醉下结扎幽门,18h后处死动物,取胃镜检(方法同2.1)。结果见表3。
表3 复方芪连口服液对幽门结扎所致大鼠胃溃疡的影响(略)
与生理盐水组比*P<0.05,**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P<0.05
结果表明:复方芪连口服液对幽门结扎法所致大鼠胃溃疡的消化性溃疡具有抑制作用。
2.4统计方法 所用结果按SPSS10.0统计软件包做t检验处理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复方芪连口服液具有对抗多种实验性胃溃疡模型作用,对水浸拘束法和幽门结扎法所致的胃溃疡均具有明显的对抗作用,还能够较好地抑制消炎痛所致的大鼠胃溃疡。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2]:胃和十二指肠黏膜能合成大量前列腺素(PGs),主要是PGE2。PGs可强烈抑制胃酸分泌和促进胃肠黏膜血液循环。PGs缺乏可使胃黏膜血流量减少,引起细胞代谢障碍,造成黏膜的防御机能下降,大量逆扩散到黏膜细胞的H+不能被血流及时清除,造成H+大量积聚,细胞pH下降,造成细胞损害、溃疡形成[4]。此外,幽门螺杆菌(HP)与胃黏膜病变及消化性溃疡发生关系密切,由于黏膜屏障被破坏,易遭受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最终发生溃疡。因此,一般认为消化性溃疡发病原因与高胃酸状态、黏膜屏障作用破坏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损害因子与保护因子失衡有关[3]。本实验中,水浸拘束法溃疡是在应激环境下,胃黏膜微血管改变,黏膜持续出血或胃酸分泌增高,使粘膜血液供应相对不足,胃黏膜抵抗力下降,在胃酸作用下,致胃粘膜出现溃疡。大鼠幽门结扎造成胃液蓄积,损害因子作用增强而形成溃疡。消炎痛型溃疡是因消炎痛抑制胃黏膜PGs合成,使胃黏膜的HCO-3合成与分泌减少,导致胃黏膜-碳酸氢盐屏障破坏而形成溃疡。复方芪连口服液能对抗幽门结扎型胃溃疡,说明其抗溃疡作用与抑制幽门螺杆菌及减少损害因子作用有关。消炎痛型溃疡减弱胃黏膜的抗病能力,复方芪连口服液能对抗其溃疡,说明本药具有保护胃黏膜屏障的作用,使攻击因子不易接触。水浸拘束法型溃疡胃酸分泌增高,复方芪连口服液能对抗其溃疡,说明本药具有抑制胃酸分泌及中和胃酸的作用。
总之,复方芪连口服液通过在溃疡面形成保护膜及抑制幽门螺杆菌制酸、改善微循环、增加屏障等综合作用,使溃疡在较短时间内恢复,为临床应用治疗胃溃疡提供了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 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88.
[2] Takagi K, Okabc S, Saziki R.A new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chronic gastric ulcer in rats and the effect of several drugs on its healing[J].Jap J Pharmacol,1969,19:418.
关键词: 城市环境; 地球化学调查; 生态评价; 污染指示物
自上世纪60 年代系列公害事件发生后, 环境问题已成为倍受各国关注的国际性的重大问题。作为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区域, 其环境状况早已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一些地球化学研究相继集中在城市区域。目前, 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已在世界各地展开, 如亚洲的香港[1]; 欧洲的伦敦[2]、柏林市[3], 非洲的哈博罗内市[4]。调查的目的在于查明市区的污染水平及郊区的“背景值”, 区分鉴定不同的污染源, 评价城市环境的生态效应, 研究城市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1 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技术路线
1.1 采样点布置方案
目前, 国外的城市环境调查一般在两个区域进行, 即郊区和城区。在郊区的调查一是为了确定城区的背景值,论文 二是获得城- 郊地理变化区域内元素分布的地球化学变化梯度。如lind等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市调查土壤重金属的含量时, 以城市最繁华地带为中心, 分带布置样点, 带距为0~3km, 3~9km 和>9km[5];birke 等在德国柏林市的调查中就包括大范围的郊区区域[3]。通过对比城- 郊区的地球化学特征来揭示人类活动对城区地球化学环境状况的影响程度。
为了调查城市不同区域内的环境地球化学状况,研究不同的用地类型对元素分布的影响, 分别在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域分类取样, 即: 郊区土壤、工业区土壤、居民区土壤、商业区土壤和农业土壤[3- 5]。主要采集表层土壤(0~5cm)。在不同类型区域内选择代表性点位取垂向土壤剖面样品。城区的土壤难以实现均匀的网格化取样, 一般按公园和绿地的分布随机布置取样点。
1.2 采样介质
环境地球化学的采样介质包括土壤、大气、水、水系沉积物、生物样等。但目前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主要集中在土壤、大气颗粒物(或气溶胶)、大气降尘等三种。其中较常用的是采集和分析城市浅层土壤样和降尘样。
在街道两边或高层建筑物顶部收集降尘并结合地面土壤是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主要方法。如rasmussen等在渥太华市内取居室内灰尘、附近的街道降尘和公园土壤进行比较来研究该市的环境质量[6]。降尘和土壤对比调查, 即可查明元素在不同介质中的污染水平, 还有助于分析污染物的来源。
2 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的解释与评价
2.1 城市环境的地球化学解释
城市环境调查结果的地球化学解释是指对城市环境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成因及其来源进行解释,毕业论文 研究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模式、迁移转化规律和机理, 建立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解释体系。
2.1.1元素来源判别
对城市环境中污染物的来源及成因进行分析判断是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重要内容。多元统计方法在研究城市环境的物源判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并以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为主[7- 9]。不同来源的元素在因子分析中常常进入不同的主因子或表现为聚类分析中的不同元素组合, 根据元素的组合特征来区分元素的来源。如manta 等在意大利的城市土壤中发现了cu、pb、zn人为源的因子组合, 而v, ni, mn, co等元素作为自然源进入另一因子, 并在聚类分析中组合在一起[8]。
城市环境物源判断的另一重要方法是富集因子(ef)法, 它是一种能反映不同地质环境的化学元素比率方法, 用代表陆地来源的元素(如al、ti、zr 和稀土元素等)和代表海洋源的元素(na)作为参考元素对样品中的元素含量进行标准化, 以平抑自然差异对元素含量的影响, 在此情况下出现的较高的富集因子值即意味着人为源的存在, 这种方法在环境地球化学判断
元素来源及富集程度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10- 11], 特别是在大气颗粒物或气溶胶介质中的应用效果尤为显著。其计算公式为[11]:
ef 海(x)=( x/na) 气/( x/na) 海(1)
ef 壳(x)=( x/na) 气/( x/na) 壳(2)
其中, 公式(1)为判断海洋源的计算公式, 以na为参考元素; 公式(2)为陆地源的计算公式, 以al 为参考元素。(x/na)气、(x/na)海、(x/na)壳分别代表元素x在大气颗粒物、海水及地壳中的含量。
通常将ef>10 作为大气颗粒物的人为源标志。但在粒径为2.5μm 的大气颗粒物中, ef>5 即为人为源的标志[12]。
2.1.2元素分布类型及成因
在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普遍偏高, 但在不同的城市中变化很大, 这依赖于城市的历史年代、经济发达程度、硕士论文 不同的用地类型、汽油的添加济成分、车辆元件的组成等, 在城市环境元素分布及成因的解释中应综合分析以上各种因素。城市交通是产生重金属元素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cu 通常是汽车剂的组分, 而pb 曾一度是汽油的防爆剂,可以作为闸垫材料。因此, 交通是城市中cu、pb、zn、sb 等元素的主要来源。romic 等发现, 燃烧和道路交通, 尤其是轮胎的磨损和消耗是城市区域内cd 的主要污染源[7];moller 等在大马士革调查时认为交通是表层土壤中cu、pb、zn 等重金属元素富集的主要原因[9]。与历史久远的工业化城市相比, 相对年轻的城市具有较低的重金属含量, 如非洲的哈博罗内市[4]比悠久的重工业城市伦敦[2]、柏林[3]的表层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偏低[9], li 等发现, 城市公园土壤中cu, pb和zn 的含量与公园的年龄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1],即城市历史越长, 重金属含量越高。元素在表层土壤中的分布明显依赖于城市用地及工业类型, 如birke 等[3]在柏林市调查中发现, al,k, si, na, sc 和ti 主要是自然源, 即与母质的组成有关; 工业区域倾向于被cu, cd, zn, pb, hg 污染; 农业区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污泥, 富集cd, f, cr, hg, ni,zn 和p 元素。尽管非洲的哈博罗内市比较年轻, 但它的不同区域仍然受cr, co, ni, cu, zn 和pb 等元素不同程度的污染。如城市中心和工业区的co, cu, pb,zn 等元素污染, 农业土壤中的cr,ni 污染, 居民区及工业区的zn 污染[4]。
2.2 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评价
2.2.1污染程度评价
将郊区土壤背景值与城市各功能区含量进行比较是了解城市环境污染水平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如瑞典斯德哥你摩市hg 在市中心土壤中的含量是郊区背景值的20 倍, pb 和zn 在市区中的含量也远远高于背景值[5]; 在柏林老工业区, cu 的最大值是背景值的2050 倍, cd 是1638 倍, hg 是1780 倍[3]。通过同一城市不同功能区内元素含量的对比以及不同城市之间的对比, 也常用来评价城市环境的污染水平。
农业土壤与城区内土壤不同, 除了农用化学品外,大气沉降、污水灌溉、垃圾填埋场等都会对农田中的重金属积累产生重要影响。对这部分的污染评价, 比较有效的评价方法是地质积累指标法(igeo)和富集因子法(ef)。对大气污染物的评价, 富集因子法尤为有效。
2.2.2生态效应评价
( 1) 气溶胶的生态效应评价。大气固体悬浮物的粒径大小具有来源特征, 粗粒源于陆地尘埃, 而细粒源于燃料的燃烧[13]。颗粒越细, 危害越大, 极细的颗粒物可通过呼吸进入人体, 粒径小于10μm (pm10), 尤其是小于<2.5μm(pm2.5)的粒子, 会导致哮喘, 甚至死亡[14]。因此, 生物圈气溶胶中的重金属含量具有高度的生态风险性。
( 2) 元素生物有效性评价。研究元素生态效应的常规方法是连续偏提取法, 在城市环境调查中, 也有相关的研究实例, 如zhai等调查发现, 医学论文 由交通引起的人为源的pb主要以有机质吸附和铁- 锰氧化物态存在[4]; 香港和伦敦的路尘中, pb, zn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相存在, cu主要以有机质吸附态存在[15]。影响降尘中元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是降雨的ph值。一般情况下,在较低ph条件下元素易于溶解, alloway等报道其可溶性cd平均为总量( 降尘量) 的60%[16]; 这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输入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使雨水酸化。因此,在易出现酸雨的城市区域具有较大的生态风险性。
3 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应解决的重点问题
3.1 开展城市环境的立体空间调查
目前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主要集中在土壤和大气, 缺乏系统的地下水及地表水资料。在城市环境的地球化学元素循环过程中, 起源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元素在土壤- 大气- 水- 生物系统内迁移转化, 借风力作用进入大气中的元素通过干湿沉降进入土壤和水体。世界各国所进行的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 获得了大量土壤和大气颗粒物等方面的资料, 但结合水体和生物样的调查不多。如果采样介质涵盖环境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环境因子, 将有助于综合分析重金属元素在城市环境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建立元素在城市环境系统中的循环演化模型。
3.2 确定城市环境调查的污染指示物
城市区域内浅层土壤样及农业土壤深、浅层样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城市环境调查指示物, 但是,以何种粒度的样品作为指示物尚没有统一。birke等在柏林市的土壤调查中分析了<2mm粒度样品[3], 职称论文 而有的作者用沉积物中<2μm的粘土组分进行污染评价, 而用<63μm的泥粒作相态分析[17]。细粒组分含有更多的粘土矿物和有机质, 对重金属元素的吸附力强, 使重金属元素倾向于在细粒组分中富集[1], 所以表层土壤的细粒组分, 如<63μm适于作为污染评价的指示物。
其次是大气颗粒物或是气溶胶。由工业排污、燃料燃烧、机动车交通等引起的污染物, 多以气态、颗粒物或气溶胶等形式存在[5]。一般情况下, 污染物含量依赖于粒径大小, 颗粒越细, 越具有毒性效应[16], 因此fairley等认为, pm2.5适于作为颗粒物质引起的风险评估[17]。
另外, 重金属通过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进入大气圈, 它们主要以分子或颗粒物形式通过大气圈进行大规模的迁移[18]。在英国城市区域内cd 的大气沉降速率为3.9~29.6g/hm2·a, 郊区为2.6~19g/hm2·a[7]。所以,城市区域内的表层土壤和路边尘土是大气沉降污染的有效指示物。
3.3 城市环境质量标准的建立
城市环境质量标准是城市环境污染评价、城市环境监测、保证大众身心健康的重要依据, 环境质量标准的建立, 依赖于大量的调查资料、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实验结果。上已述及, 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指示物包括表土、降尘、大气颗粒物等, 不同的指示物应有各自的限度值。2000年,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大气质量标准, 如pb, cd的大气质量标准分别为500, 5ng/m3(who, 2000)。作为城市环境污染重要指示物的尘埃及表土等介质中的污染限度值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xiangdong li, chi - sun poon, pui sum liu.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of urban soils and street dusts in hong kong [j]. applied geochemistry, 2001,16 : 1361- 1368.
[2] thorntoni. soils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m]. blackwell, bullock p., gregory p.j. (eds.), 1991.
[3] birke m, rauch u. urban geochemistry: investigations in the berlin metropolitan area[j].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2000,22: 233- 248.
[4] zhai m, kampunzu h a b, modisi m p, et al.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s in gaborone urban soils (botswan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oil pollution and bedrock composition [j]. environmental geology,2003,45:171- 180.
[5] lind m, bengtsson h. concentrations and pools of heavy metals in urban soils in stockholm, sweden[j].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2001,1: 83- 101.
[6] rasmussen p e, subramanian k s, jessiman b j. a multielement profile of housedust in relation to exterior dust and soils in the city of ottawa, canada[j].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1, 267: 125- 140.
[7] romic m, romic d. heavy metals distribution in agricultural topsoils in urban area[j]. environmental geology,2003,43:795- 805.
[8] manta d s, angelone m, bellanca a, et al. heavy metals in urban soils: a case study from the city of palermo(sicily),italy [ j ] .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2002 :229- 243.
[9] moller a, müller h w, abdullah a, et al. urban soil pollution in damascus, syria: concentrations and patterns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oils of the damascus ghouta[j]. geoderma,
2005,124: 63- 71.
[10] mustafa y, semra t, namik k, et al. atmospheric trace elements in ankara, turkey:1. factors affecting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ine particles[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0, 34: 1305- 1318.
[11] chabas a, lefevre r a. chemistry and microscopy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s at delos[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0, 34: 225- 238.
[12] gao y, nelson e d, field m p,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tmospheric trace elements on pm2.5 particulate matter over the new york- new jersey harbor estuary[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2,36:1077- 1086.
[13] günter j k, komarnicki. lead and cadmium in indoor air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5, 136:47- 61.
[14] dockery d w, pope c a. acute respiratory effects of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nual reviews of public health[j].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94,35:2045- 2051.
[15] wang w h, wong m h, leharne s, et al. fractionation and biotoxicity of heavy metals in urban dusts collected from hong kong and londonp[j].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1998, 20:185- 198.
[16] alloway b j. atmospheric deposition of heavy metals onto agricultural land in england and wales[j]. biogeochemistry of trace metals, 1999, 1: 414- 415.
近些年来,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公害污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在我国,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步增强,特别是去年初,由于“非典”在我国一些地区的盛行,更是对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关注人类健康,加强环境保护,倡导“绿色消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尤其引人关注。面对目前的形势,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这一战略问题在来自国内外的压力下突显在人们面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现代企业必须实施绿色营销的原因分析——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新武器绿色营销,又叫环境营销,是指企业在营销中要重视保护地球资源环境,防治污染以保护生态,充分利用并回收再生资源以造福后代。可见,绿色营销是以满足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共同利益为目的,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市场营销方式,它要求企业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放到重要位置,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从而产生绿色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企业应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及早树立绿色营销观念,为自己赢得国际市场竞争的优势和生存空间。
1.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全球环境恶化,关注环境、保护地球的环境保护主义运动要求企业实施绿色营销。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态灾难: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成灾、水体污染、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野生动物物种大量灭绝……因而,关注环境、保护地球成了人类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环境保护主义运动成为全世界的巨大力量,得到了公众的广泛支持,使得消费者重新思考“他们要买什么?从谁那里购买?”消费者态度的变化引发了新的营销策略——绿色营销——由企业开发、营销适应环境保护主义的产品。
2.绿色消费的兴起促使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所谓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意识到环境恶化已经影响其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要求企业生产、销售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绿色产品,以减少危害环境的消费。绿色营销对于人类生存、国家、企业、个人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是现代市场营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代表了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思想,照顾生态层面的新的营销思维方式与操作模式。据报道,80%左右的德国人在购物时考虑环保问题;77%的美国人由于企业的环保形象会影响他们的消费倾向;66%的英国人愿意付高价购买绿色产品;而我们中国消费者尤其在经历“非典”之后,绿色消费观念也大有兴起之势。
3.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要求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又称环境壁垒,是指进口国(主要指发达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限制进口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它依据有关的环保标准和规定,要求进口商品不但要符合质量标准,而且从设计、制造、包装到消费处置都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不得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这种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可有效地阻止外国,特别是环保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口,为本国市场形成巨大的保护网,是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棘手和最难对付的贸易障碍之一。面对高高筑起的“绿色壁垒”,环境战略已经成为各国贸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化绿色产品的生产和国际化营销是企业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今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产品性能、服务质量、促销手段等方面的竞争,也是环境保护水平的竞争,谁能尽早而又成功地实施绿色营销策略,谁就能在竞争中领先一步。
4.实施绿色营销,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要求。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村,资源相当有限。资源再生利用,是使有限资源发挥更大效用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营销注重的是合理地利用资源和有效地保护资源。不言而喻,它造福于子孙后代,为社会、为后代留下蓝天碧水和青山。同时,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由小康迈向富裕,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的"绿色"要求变得更加强烈。推进绿色营销,可以说正是顺应了民心民意。实施绿色营销,使人民群众的消费由满足基本需求为主,发展到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为主,因此,必将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二、阻碍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因素分析
1.我国经济总体水平低,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短视行为。目前由于我国仍然面临着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技术改造、国企扭亏和金融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任务,对发展绿色产业既缺乏思想上的重视更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虽然我国政府颁布了许多相应的环境保护行政法规,也采用了相应的经济和行政干预手段来保证环境目标的实现,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往往为了本地区的短期利益实施地方保护主义和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致使各种环境法规无法真正贯彻落实。
2.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物质基础薄弱。可以说,资金和技术是实施绿色营销的两大物质基础,而“资金匮乏、技术落后”是我国企业绿色营销发展的致命弱点。再加上有的企业认为:绿色营销是一种流行,很快就会消退,造成了更大的困难。企业仍停留在追求消费数量增加而忽视产品质量和公共利益的阶段。
3.消费者对绿色消费需求不足。由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较高,居民环保意识较强,宁愿花更多的钱去购买那些设计、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不会损害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绿色食品,因而推动了绿色营销的发展。而我国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仍较低,许多地方刚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向小康水平迈进,因此对绿色产品的消费能力显得薄弱。再加上我国居民的环保意识淡薄,也是绿色消费受抑制的另一原因。并且,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使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质量持怀疑态度,对绿色产品的认可程度不高,也抑制了对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
三、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力推动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研究
1.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切实实行污染者付费措施,使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加强执法力度,对于有违反可持续发展目标、破坏性大、污染性强的企业,对其破坏环境的行为要进行严厉处罚,坚决令其停产或限期整改。同时应加大对假冒伪劣绿色产品的处罚力度,确保消费者的利益,促进绿色消费。根据企业和消费者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纳什均衡,企业做虚假绿色营销和真实绿色营销的利润差额越小,政府的罚款越重,做虚假绿色营销的企业也就越少。现实市场中的绿色营销虚假成分高,主要原因
是法律和政策处罚的力度不足,造成虚假绿色营销的差额利润很高。因此,虚假绿色营销屡禁不止。当政府对虚假绿色营销的处罚达到虚假绿色营销与真实绿色营销的利益差额时,企业做虚假绿色营销的动力将消失。
2.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利用今年初以来“非典”给我们国家带来的影响,很多消费者主动改变了以往不卫生的生活习惯,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健康。我国企业应以此为契机,向消费者大力宣传绿色产品,让消费者了解到更多的绿色产品及绿色营销方面的知识,增强环保观念,并能自觉地对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进行有理有度的监督。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的动力在于人类的绿色战略决心,我国目前环保意识正在逐渐觉醒,应该因势利导号召公众进行绿色消费,促进企业实施绿色战略步伐的加快。
3.要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制定企业的绿色目标。绿色营销观念要求企业把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和环境利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寓环保意识于企业的经营决策之中,重视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而,企业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有关部门的环境,法规以及环保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下达的指标,确定自己要实施的绿色目标。进一步根据企业的财力、物力、技术力量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与其他实际条件,确定出绿色设计、绿色生产、制定绿色价格、选择绿色销售渠道、大力开展绿色促销、实施绿色管理和培养绿色文化等方面的具体目标。
关键词:网络文化;计算机;互联网;人文精神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论文以Internet为标志的国际互联网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开来,其功能作用也日益强大,现代社会越来越呈现出网络化、一体化的趋势,计算机网络是当今世界最为激动人心的高新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与发展,网络文化已悄然登上了人类的文化舞台,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成员,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活力。
(1)从分散的构成要素到统一的人文精神。要弄懂网络文化,必须首先要考察和反思什么是文化。“文化”这一概念的涵义在国内外已经争议一百多年,各国学者说法不一,文化的定义也不胜枚举。“辞海”中关于文化的解释是:“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中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与之相对应,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依靠信息、网络技术所进行的物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总和。而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基于信息、网络技术之上的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可见网络文化直接脱胎于网络技术,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最新科学技术相结和的产物,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技术文化。它以网络为载体,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以沟通交流为目的。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其构成要素决定了其具有革命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广博性等的特点,当计算机作为一个庞大的“圣物”被摆放在实验室和大公司的库房里,被高贵的技术“僧侣们”守卫着的时候,是不可能产生文化现象的,正是因为美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具有反叛精神的电脑黑客的存在,拉开了计算机革命的序幕,他们挑战权威,打破了规则,在计算机发展史上,不断地革命,不断地突破,从而使这些庞然大物得以进入千家万户,甚至可以自由地携带,形成了今天的个人电脑,并且使电脑具有联网功能发展为网络具有电脑功能,使电脑的魅力得以空前展示,由于互联网是世界上所有的网络首尾相连,既无始点也无终点,世界有多大它就有多大,而它上面流淌的信息,能汇聚成浩渺海洋,世界有多少信息,它就有多少信息,各种信息文化在上面交流、碰撞,形成了一个开放、广博网络空间。而网络文化各构成要素作为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必然统一在网络主体所具备的人文精神上。也就是说:只要网络主体在网络活动中发扬革命的、开放的、创新的和广博的(兼容的)精神,就能真正实现网络文化各构成要素的统一,就能使网络文化赖以生存的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术不断地发展创新,从而达到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从计算机到电脑。电子计算机从某种意义上也叫电脑,是现代科技创造的一项奇迹,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追要溯源,电子计算机是由原始的计算工具发展而来的,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以来,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产生了计算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这种计算活动日趋复杂化,而计算工具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和发展。
①机械计算机。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计算牲畜的头数和群体的人数,首先想到的是用手和手指作为计算工具,由于它方便,灵活,至今仍为人们表达简单数字时所常用。为了表达更多的数目,人类出现了用石块、贝壳、结绳和小竹棍的不同摆法等来进行计数。后来,由于所要表示的数不断增大,又创造出了算盘,这是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重大改革;算盘能方便地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时到今日,还在我国以及一些亚洲国家广泛使用。
②自动计算机。本世纪初是机械式计算机向自动化发展的时期,也就是说,计算机在这时期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在这段时期出现的计算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艾肯研制的有“继电器计算机”之称的MarkI,这种计算机用继电器作为开关元件,它的运算是按照操作员事先编好的一系列指令自动进行,这意味着运算操作不需要操作员进行干预,而是进行自动运算,它的诞生标志着计算机真正实现自动化,以后MarkI作为第一台数字式自动计算机被保存下来。
③电子计算机。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用电子管代替继电器作为开关元件来制造计算机的条件已具备,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台真正的电子计算机ENIAC于1946年出现了。与以前的计算机相比,ENIAC无论是机器结构还是在运算速度上都有着突破性的进步,它的诞生宣布了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当时英国无线电工程师协会的蒙巴顿将军把NEIAC的出现誉为“诞生了一个电子的大脑”,“电脑”的名称由此流传开来。
由于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电子计算机得以迅猛发展。在短短六十多年时间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器四个时期,并相应地形成了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第二代电子计算机,第三代电子计算机和第四代电子计算机。目前人们正在研制的第五代电子计算机是以人工智能为基础,它将有处理人的自然语言的能力,能够实现人机对话,而且有高度的智能,其功能将大大超过现有的各种计算机,使计算机的“电脑”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并逐渐地向“人脑”接近。
(3)从阿帕网(ARPANET)到国际互联网(Internet)。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通信设备按不同的形式互连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网络系统,从而使更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传递信息,互相共享硬件、软件、数据等资源。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机到多机,从终端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直接通信的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①联机终端网络。联机终端网络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当时计算机比较少,远程终端利用通信线路与计算机主机连接,多个终端共享主机的资源,这个系统属于第一代计算机网络,它只是计算机网络的“雏形”,还没有真正出现“网”的形式。
②多机系统的互联。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把分散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互联起来,使各计算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互调软件,实现互联的计算机之间的资源共享,这就是多机系统的互联,属于第二代计算机网络,发展和使用时间大概在20世纪60年后期,属于计算机网络的形成阶段,这时才真正具有“冈”的概念。美国1969年建成的ARPA—NET就是典型的代表,它后来演变成了现在的Internet。
③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这个计算机网络,时间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不同的计算机厂商研制设计各自的网络体系结构,它们的产品之间很难实现互联,这样各个公司的网络产品组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形成了“封闭系统”。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0)于1977年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和制订网络通信标准,并于1984年正式颁布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0SI)国际标准,使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实现了标准化。从此,进入了第三代计算机网络,这是计算机网络的成熟阶段。
④网络互联与高速网络。这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职称论文计算机罔络的设计和应用得到迅速的发展.人日常工作和生活不可缺乏的组成部分。各种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计算机网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就是第四代计算机网络。Internet就是典型的代表。
(4)从原子到比特。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不仅物质、能量可以作为资源,信息也是一种资源,甚至是更为重要的资源。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宣告了人类文明迈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夜之间“信息”成了人们生活中最常提的词汇之一。
那么,作为一个重要概念,信息到底是什么呢?有人统计世界上已经公开发表的信息概念与定义,约有39种之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有不同的含义。一般说来,信息就是由信息源(自然界,人类社会)_发出的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的各种信号。信息并非事物本身,而是表征事物之闻联系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或信号,往往以语音、文字、数据、图象等形式出现。它和物质、能量一起构成了信息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资源。
自从人类诞生于地球,也就出现了信息,同时信息的传递也就开始了,在人类诞生之初,以身体作为唯一的传递方式,人体的动作、表情、眼神,以及所发出的不成“文”的声音,都是一种原始的信息传递方式,这是原始人类生存的需要,还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信息传递”。后来,经过人类漫长的历史进化,形成了语言,创造了文字,发明了造纸和印刷术,使信息的传递方式不断地突破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19世纪中期,电报,电话相继出现,使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开创了人类利用电传递信息的历史,拉开了电信时代的序幕,产生了现在意义上的通信技术。后来,随着计算机的发明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产生了网络技术,而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又促进了通信技术的发展,使通信技术由模拟通信走向数字通信,从而使信息的传递以原子形式散发如报纸、书籍等转向以比特方式进行。“比特”是英语bit一词的音译,是由binary(二进制的)和digit(数字)两个词压缩而成,所以,bit即“二进制数字”,亦即0或1。任何信息都能转化成只用若干个0或1来表示的数字,每一个0或1被称为一个比特。而计算机也只有当信息转化成数字后才能对它们进行处理。所以计算机的世界是一个数字化的世界,也就是比特的世界,而计算机网络是一个数字化的网络,也就是比特的网络,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生活在比特的世界中}比特成了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在这个意义上,人类也就超越了原子时代,而跨入了比特时代,亦即信息时代。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 危险因素 早期诊断 预防 职称论文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precaution for 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Methods: COPD is characterized pathologically by declining,irreversible FEV1(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 and progressive dyspnea,which we can sceen and monitor the susceptible population of COPD with spirometer to achieve early diagnosis. Results: Data shows cigarette smoking is the principal cause of COPD among the various risk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COPD.Basis on the evidence and theory,we can formulate srtategy and measures for early precaution. Conclusions: The major contributing factor is smoking and it is effictive to sceen and monitor the susceptible population with spirometer for early diagnosis.Smoking cessation,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infection,nutrition support and strategy of STOP is of importance for the early intervention in the susceptible population of different age gruops.
【Key word】 COPD risk factor early diagnosis precautio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世界范围内最影响健康、要经历慢性长期病程的严重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该疾病以一秒钟用力呼气流量(FEV1)的不可逆下降为特点,并伴随不断加重的呼吸困难、其他呼吸道症状和进行性体质下降。明确诊断后,10年存活率<50%,其中1/3以上患者死于呼吸衰竭。COPD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都是致死、致残的重要疾患。COPD早期很少有明显症状,正常人群中估计超过5%患有潜在COPD,肺功能较低水平[FEV1/用力肺活量(F-VC)<0.70]的人群中超过70%有潜在阻塞性肺疾病,潜在的患者往往错过早期预防机会。因COPD治疗效果不好,一旦发生几乎很难逆转,延误诊断和治疗是导致COPD发病率和病死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在病情已不可逆转时才作出诊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预防和治疗效果。如果针对COPD进行大范围人群的早期筛选,会产生过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因此,有必要探究COPD的病因学和易感人群的特点,寻找出COPD的高危人群,以便针对目标人群进行早期诊断和预防。
1 高危人群的特点及危险因素
一般认为,导致COPD的主要病因是吸烟。虽然其他因素也有一定作用,但吸烟是引发COPD的最重要的原因。其他影响COPD发生的因素包括空气污染、性别、个体基因、气道反应性、遗传性过敏症、职业、社会经济状态、饮食和生活中的环境因素等。
1.1 吸烟 虽然重度吸烟者中只有一部分发生COPD,但已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主动吸烟是引发COPD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吸烟者FEV1指标下降的危险性更大,吸烟量与FEV1下降密切相关,戒烟后FEV1能恢复,但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不论性别如何,吸烟者发展为COPD的可能性是不吸烟的14倍。而被动吸烟也同样增加肺吸入颗粒、有机粉尘和气体的负担,因而增加呼吸道症状和发展为COPD的危险。
1.2 空气污染 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和NO2等气体,会使成人、儿童的FEV1以及F-VC等指标发生改变,显示肺脏功能受到损伤。很多研究发现,在可吸入颗粒污染浓度较高的地区,气道分泌增加、呼吸困难、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COPD的发生较其他地区增多。分析发现,城市污染是发生COPD更危险的因素。
1.3 个体基因 研究表明,不同个体遗传易感性差异在COPD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可以解释有10%~20%的COPD患者有吸烟史。有研究项目对包括α1-抗胰蛋白酶基因在内的5种基因进行分析,有明确证据的只有α1-抗胰蛋白酶基因(AAT),它是早期严重COPD和快速肺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尤其结合吸烟因素时更为明显。也有研究表明,高浓度IL-13也可促进COPD的发生。
1.4 高气道反应 有高气道反应的人群肺功能容易下降。虽然高气道反应如何影响COPD的形成过程尚不清楚,但是研究显示,伴有高气道反应的吸烟者易发展为COPD。气道高反应预示肺功能的损失,这是吸烟状态后肺功能下降的最主要指标,并且吸烟导致的气管炎症使气道高反应表现更加明显,使受累人群更易发生COPD。
1.5 FEV1 FEV1值及其下降速度,对COPD的发生有预测价值,尤其在COPD的早期,FEV1下降速度较后期更为明显。有研究显示,有较高FEV1值的人3岁后发展为COPD 危险性较低。对特殊人群(例如吸烟者)的FEV1跟踪检测可预测其发展为COPD的危险性。如果吸烟者的FEV1<75%并且下降速度超过30ml/a,预示有很高的危险发展为COPD。
1.6 职业 在工业操作中,煤尘、金属粉尘、喷涂粉尘、异氰酸盐、镉等被认为能增加COPD的危险;尤其是长时间的职业粉尘和化学颗粒环境,是导致COPD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有危险的行业包括木工、造纸、纺织、建筑等。
1.7 营养 营养在预防COPD方面,越来越引起重视。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可以部分对抗因吸烟、空气污染对肺脏的氧化损伤,长期缺乏新鲜蔬菜使FEV1水平较常人低。其他如镁、ω-脂肪酸等也与预防COPD有关。食物中鱼类蛋白较多者的FEV1水平高于食物中鱼类蛋白较少者。此外,低体重儿童的F-VC、FEV1指标显著低于健康儿童。这可能是低体重对肺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长期不良影响,导致成年后达不到预期发育水平而易于发生COPD。已有报道证实,饥饿会加速弹性蛋白酶诱导的肺气肿发生,而且肺气肿在低体重个体中更严重,这为营养因素影响肺修复的观点提供了支持依据。
1.8 社会经济状况 社会经济状况包括家庭收入、教育程度、居住或就业情况等。低收入、居住环境差、室内外空气污染、教育水平低、营养不良、儿童呼吸道感染、被动吸烟等,在儿童时期是发展为COPD的危险因素。慢性进行性疾病反过来又可影响其社会经济状况。
1.9 肺发育不良 从出生到25岁,肺脏都在不断发育直到最大容积。肺的发育过程受到干扰,与吸烟环境、体重等因素有关。孕期和哺乳期吸烟可影响胎儿的肺发育和体重,还可影响到免疫系统发育,受到影响的婴儿较正常儿童有更多的咳嗽和呼吸功能受损症状,儿童时期呼吸道感染可能是成人发展为不可逆气道阻塞的危险因素之一。
1.10 儿童呼吸道疾病 一般认为儿童期患有呼吸系统疾病,若不能完全恢复,成年后发生呼吸道疾病的可能性较大。婴儿期呼吸道感染可影响他们今后的肺功能及呼吸道症状,这可能与肺组织损伤,结构改变,肺组织顺应性下降有关。营养不良、母亲吸烟、肺发育不好等都是儿童时期呼吸道疾病的诱发因素。
1.11 其他 6.8%~17%的食物过敏者可以发生哮喘。一些研究表明,女性是发生COPD的高危人群,其潜在的生理机制可能与激素和肺的发育结构有关。在调整和平衡肺功能基线后,女性较男性的小气道高反应更明显,这可以解释女性FEV1更容易下降的现象。因此女性吸烟导致的COPD比率较男性更高。
2 预防
COPD的早期预防很重要,不仅能起到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而且可起到减少医疗资源消耗等作用。但控制COPD发生和发展在实践中的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原因是因缺乏足够重视的预防观念和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目前对COPD的早期预防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戒烟 戒烟或减少吸烟是目前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因为戒烟可明显缓解FEV1的下降速度。但干预性研究提示戒烟成功率很低,需要不断地改进戒烟方法和技术。美国在COPD国家预防项目中,推广对人群FEV1的主动检测措施,使吸烟者了解自己的FEV1现状及其下降速度,以达到鼓励戒烟的目的。清楚自己身处COPD发作边缘的吸烟者,比其他人更有戒烟的动力和成效。
2.2 肺量计普查 采取最简单、实用的技术和方法在无症状的COPD高危人群中定期进行肺量计测定普查,可以尽早检出病变者。肺量计用于测定FEV1已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对可能发展为COPD的患者,无论其有无伴随症状,都可以应用肺量计进行检查,以期及早诊断,及早干预。Keith等对8140名40~69岁的无病史人群进行肺量计普查,发现12.4%的男性和3.5%的女性患有潜在阻塞性肺疾患,对吸烟且有呼吸道症状的人群,检出率上升到27.4%。如果吸烟者的FEV1<75%并且下降速度超过30ml/a,预示有很高的危险发展为COPD。因此,对高危人群的肺量计普查更有实际的预防意义。异常的肺量计指标还可预测COPD、肺癌、心肌梗死和中风,因此,对其指标的辨别超发显得重要。
2.3 控制呼吸道症状 儿童时期的呼吸道反复感染对成年后COPD的形成有直接影响。老年人由于其免疫水平低下,容易因呼吸道感染诱发COPD的急性发作。因此,要控制重点人群的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疫苗对于预防COPD患者的急性发作有一定作用。对于老年COPD患者,流感疫苗接种可降低其入院、感冒和死亡的危险。老年人因消化功能异常,抑郁和恶病质等,导致体重下降,可进一步损害免疫系统,因此加强营养,恢复体重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2.4 加强营养、增加体重 低体重的COPD患者死亡率较高,因此,加强营养,增加体重,不仅能改善通气功能,而且增强机体免疫水平。尤其是早期COPD患者,。要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进食高能量食物,增加进食次数,配合戒烟和体育锻炼等,延缓COPD病情的进展。
(一)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中国企业发展迅速,数量剧增,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对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然而,员工职业化意识、素养普遍缺失,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人才培养的突出困境
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低下,学习动机趋于实用性;学习自主性较差,大多数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主要靠教师传授,很少对学习进行自我反思,学习活动策略水平不高。教师教授的大部分专业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无法满足企业所需。学生不了解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方式,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踏入社会后,往往需要经历颇久的“实习过程”才能逐步适应。
(三)学生职业化的要求
人社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特点,坚持能力本位办学理念,通过加强职业素质、专业技能、社会能力培养,开展职业指导、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创新创业能力。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化进程迫在眉睫,急需与之配套的全方位改革。
(四)递进式改革的重要价值
技工院校追求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并使其贴合现代企业对劳动者的需求。在技工院校学生职业化进程中,实施“四纬递进”系列化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感悟企业精神,形成职业能力,确保学生按市场岗位要求零距离就业。
二、学生职业化进程研究现状
在国外,学生职业化素养的培育往往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内,教育与就业紧密结合、互相依存,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澳大利亚的“行业主导型”等,但目前尚无专门在学生中开展职业化系列改革的相关研究。
在国内,技工院校学生职业化技能和素养的培养尚处于尝试阶段,欠缺成熟度;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根据企业需求构建学生职业化的改革体系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系统。不少学者和技工院校教师分别从德育模式、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创建等角度提出了一些职业化改革的建议和策略,但尚未从教学流程、管理模式、实践活动、评价理念等不同层面系统化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模式。
三、“四纬递进”改革内涵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化进程中“四纬递进”改革,是指在推进技工院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过程中,采用“四纬递进”方法,依次实施“行为引导型”课堂教学流程、采用“仿真企业”班级管理模式、推行“公司制”项目实践活动、倡导“三维对接”评价理念。借助递进式一浪推一浪的改革实践,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顺利接轨,实现学生与职业尽早建立联系,增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企业需求的职业意识与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如图1所示。
四、“四纬递进”改革实践
(一)纬度一:实施“行为引导型”课堂教学流程
1.内涵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教师利用行为引导,借助一系列教学程序的构建,通过多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力求真正实践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从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契合学生职业化的发展趋势。
2.流程模式
我们不断完善教学流程,建构起“确定目标——习得新知——创设环境——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展示评价”的一系列框架结构。借此,以“师生互动、手脑并用、团队合作”为特色的教学模式日臻成熟,与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能力要求接轨。
首先,教师依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安排学习内容,确定专业、方法、社会等能力的达成目标。在新知习得阶段,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所确定的学习结果类型及学生实际,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引导文法教学、“头脑风暴”法教学、畅想设计法教学等,采取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其次,教师通过创设环境,提供信息,让学生根据工作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实践经验和较强的计划、决策能力。而展示评价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自省,充分挖掘闪光点。根据学院与学生实际情况,我们明确制定出运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流程后应达成的培养目标(见表1)。
(二)纬度二:采用“仿真企业”班级管理模式
1.内涵
在“职业活动导向”教学理念指导下,在保持班级特征的基础上借鉴和模仿企业,以理财教育为切入点,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为载体,将企业的文化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
2.建构机理
(1)班级组织。我们制定了《“仿真企业” 班级组建实施方案》,组建“班级公司”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每一个“班级公司”都提出自身核心价值内容,浓缩为企业精神,冠以“企业”名称。此外,我们还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董事长工作职责》、《董事长工作考核、奖励办法》、《仿真企业干部岗位职责的指导性意见和分级聘任、考核制度》、《仿真企业考核奖励、员工先进评比及处分总则》、《企业员工日常职业行为规范》、《基本工资发放办法》、《项目创收奖励办法》等。
(2)运作方式。一是采用“五常法”管理。“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模仿专业对口企业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分析企业情况,检查布置工作。做到职责分明,措施到位,督查有力,讲究实效。“公司”干部每天定时、不定时地对各项工作(学习情况、仪容仪表、卫生等)进行巡视检查。
二是组织职业活动。我们建立了与人合作与交流、数字应用与分析、信息处理与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与创新四大核心技能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职业拓展活动,让学生强化职业意识,养成职业 习惯,确立理财观。
三是发放虚拟工资。我们制定《员工理财制度》:“员工”每个月的真实货币分固定支出(学费、代管费、伙食费等)、非固定支出(零花钱、通讯费、添置衣服和学习用品等)。建立“员工”理财明细账,每月底“员工”将本月虚拟货币总收入、真实货币总支出及盈亏情况报给“财务部”汇总,公开财务情况。采用虚实结合方式进行奖励,员工所获虚拟货币工资超过班级平均虚拟货币工资以上部分,可以按比例折算成学分,冲抵不及格文化课。
四是融入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本质特征是创新创造、注意细节、结果导向、团队导向、进取性等,其核心是企业精神和价值观,我们将其融入班级文化建设。
五是贯穿质量目标。我们贯穿职业标准、品德标准等质量目标,让学生适应职业岗位需求,顺利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具备职业发展潜能,塑造学生人格、道德品质,以满足社会道德规范要求。
(三)纬度三:推行“公司制”项目实践活动
1.内涵
借鉴“头脑风暴”教学法,在组建专业对口的“学生股份公司”背景下,以股份制形式,将某个职业实践活动分解成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职业实践活动,以班级任务书形式由各公司员工去完成,应用项目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以“员工”身份对公司进行资金、技术入股,生产产品;教师以“项目任务总监”身份对产品质量进行引导把关,共同完成项目产品生产、销售,如图3所示。
2.实施机制
(1)组织机构。成立贴合专业特点、学生兴趣爱好的生产经营公司。“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由教师担任,负责公司全面运作管理、制定运作计划及规章制度、控制原材料采购数量及样式、指导产品制作样式及工艺。下设生产、销售、后勤等部门,各部门经理由学生担任,部门内设若干班组。生产部经理负责生产管理,协助董事长进行工艺指导,研发制作新产品,做好小组产量、品质记录;销售部经理负责产品推销、财务记账;后勤部经理负责出勤、纪律、卫生、场地管理。“公司”由教师和学生按自愿原则共同参股,可向学校申请活动经费,作为运作资金,学生自主管理经营。
(2)教学安排。通过对行业、企业、家长、学生进行多种形式调查座谈,筛选出若干种比较受欢迎的实用技能作为教学内容(项目来源详见下页图4)。总经理根据活动特点制定实施方案,负责确定学习新型产品的内容与目标,并给学生提品信息,按制作要求布置任务;引导每个班组制定计划,借助资料分析,确定所需原料、数量和所需工具及制定工艺流程。班组长给“员工”分配任务;教师指导班组开展工作,进行质量监控,学生以合作方式完成任务。
(3)教学要求。我们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锤炼生存能力、劳动技能,使学生掌握生活常识,具备公民素质。我们拓展思维空间,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展示活动主题。对掌握相关科目技能的学生,可授予学校劳动技能培训证书或经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并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一系列技能比武。
(4)销售、核算。由销售部精心选拔宣传、营销队伍开展销售工作。主要销售渠道包括:利用午休时间在食堂、寝室前向教育园区内的师生推销,把产品送至代销店或通过同学、家人、亲戚等关系进行销售。 “公司”根据制作产品的实际情况进行成本核算,兼顾原料损耗、人工工资和教室电费等成本,售价按照成本价的120%核算。
(5)创新创业植入。我们创造性地将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植入项目实践活动,建成集产品生产、技能鉴定、科技研发、成果推广于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激发学生创业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服务。
(四)纬度四:倡导“三维对接”评价理念
1.内涵
在技工院校学生职业化理念指导下,依据国务院《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精神,以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为目标,依据学生所拥有的三种不同身份——学习者、职业人、社会人所一一对应的三种评价维度,构建起“三维对接”的多元化、新型、综合评价理念,如图5所示。
2.指标建构
我们构建的“三维对接”评价模式中,确定了作为学习者的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身为职业人的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作为社会人的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详见表2)。
五、改革实效
(一)探索职业化教学改革路径,实现与职业世界无缝对接
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密切结合,实现了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使学校的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更加符合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更好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变化,促进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深化。
(二)缩短就业适应周期,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学生经历企业全部业务过程,了解体会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增强了对本行业的了解与热爱,实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全面提高,充分浸润企业文化,实现“零距离”就业,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
(三)树立科学正确的理财意识,了解市场运作程序和规律
学生通过理财学习,懂得基本的财务知识,树立科学正确的理财意识,了解市场运作程序和规律,调动市场经济意识,为进入社会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积累了必要的感性经验。学生意识到应树立敬业思想、创业意识,敢于承担工作和家庭责任,懂得积累财富。学生通过创办模拟公司进行模拟训练,可降低将来新办企业的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和企业存活率。
(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供可持续发展经验
学校进一步加强了与社会行业、企业的合作。学校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向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转型,切实增强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如培训企业员工、合作进行产品研发等。学校依托企业设备、技术力量及与社会行业的联系,进行全方位合作办学,凸显出“真实业务进校园,专业教学进企业”的特色。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李晓玲.行为导向——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
[2]陈启琛.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催化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
[3]赵志群.德国职业教育设计导向的教育思想研究[J].职教论坛,2007(1).
[4]郑仕杰.对中职教育企业化管理的探索与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关键词] 中药凝胶剂;释药机制;渗透促进剂;质量控制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中药外用制剂,具有涂展性好,无油腻感,易于清洗,透皮吸收好等特点。凝胶剂系指药材提取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凝胶特性的半固体或稠厚液体制剂[1]。中药凝胶剂常用于皮肤或黏膜给药,用于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局部止血等[2-3]。目前,中药凝胶剂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医院制剂中广为应用。本文对中药凝胶剂近年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职称论文:
1 基质材料
中药凝胶的基质材料根据其性能不同,可分为水性凝胶基质与油性凝胶基质。水性凝胶基质的构成一般为水、甘油或丙二醇与纤维素衍生物、卡波姆和海藻酸盐、西黄蓍胶、明胶、淀粉等;油性凝胶基质则由液状石蜡与聚氧乙烯或脂肪油与胶体硅或铝皂、锌皂构成。必要时可加入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透皮促进剂等附加剂[1]。不同的基质材料的释药特性和临床应用不同,因此,需结合药物特性和临床应用选择合适的基质材料。目前,水溶性凝胶基质应用较多,主要代表为卡波姆及纤维素类。
李秀青等[4]以卡波姆940、PEG4000、甘油为基质制,以辣椒碱,苦参碱为主药,研制了瘢痕止痒凝胶,药效学实验表明其烧伤烫伤愈后瘢痕止痒及各种皮肤瘙痒症具有较好的效果。王芊等[5]制备丹参酮凝胶,以羟丙基纤维素、卡波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混合基质,不仅使凝胶剂的黏附力得到了提高,还可对丹参酮的释药速率在一定范围之内进行调节。张小军等[6]以卡波姆940为基质制备了复方芦荟凝胶剂,涂展性好,无油腻感,易于清洗,透皮吸收好,治疗痤疮效果良好。王雷等[7]以壳聚糖和卡波姆为基质制备黄芩苷凝胶,以达到局部迅速给药、避免胃肠道对药物的降解及肝脏的首过效应的目的并起到长效、缓释的作用。张蜀艳等[8]用正交实验对麻疯树酚凝胶的最佳配方进行了筛选,以卡波姆为基质制备的凝胶剂,光滑细腻,释药快且稳定。
基质材料的选择对于制剂中药物的释放有着重要的影响。陈秋红等[9]以离体鼠皮为屏障,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以秋水仙碱为检测指标比较了3 种基质对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速率的影响,结果为以Carbomer为基质的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速率最高,其次为HPMC基质凝胶,CMC-Na基质凝胶体外透皮速率最低。
2 释药机制
中药凝胶剂释药机制复杂,受较多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亲水凝胶骨架中药物的释放符合Fick定律,可以用Higuchi动力学方程描述其动力学过程。张蜀艳等[8]为比较不同浓度各基质对麻疯树酚释药的影响,采用透析膜扩散法进行体外释药实验,结果发现麻疯树酚凝胶剂释药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梁学政等[10]采用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进行双柏凝胶剂中大黄素体外透皮吸收的实验,结果表明大黄素体外经皮吸收符合Higuchi动力学过程。有时凝胶剂中的药物具有溶出控制的特征,呈恒速释放,或符合其他模式,用Fick扩散机制无法解释。这种非Fick扩散模式可能是由于凝胶溶胀前沿移动后,聚合物松弛产生的。如以卡波姆为基质材料时,可以零级动力学释放药物。付毅华等[11]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以青藤碱为指标性成分,研究祛风止痹凝胶剂体外渗透性,结果表明青藤碱经皮吸收过程为零级动力学过程。
3 渗透促进剂的研究应用
经皮给药制剂研究必须首先解决药物对皮肤的穿透性和透皮速率的问题。除少数剂量小且具有适宜溶解性的小分子药物外,大多数药物的透皮速率都无法满足治疗需要。因而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是开发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12]。经皮吸收促进剂能加速药物穿过皮肤。常用经皮吸收促进剂主要有有机酸、脂肪醇类、表面活性剂、氮酮、醇类化合物、角质层保湿剂、精油等。方世平等[13]以离体小鼠鼠皮为透皮屏障,采用改进Franz扩散池装置,对不同浓度的薄荷脑和氮酮对姜赤凝胶剂体外透皮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薄荷脑和氮酮均有促进姜赤凝胶剂中芍药苷透皮的作用,其促渗透作用强弱顺序为:10%薄荷脑>7%薄荷脑>13%薄荷脑>4%薄荷脑>1%薄荷脑,9%氮酮>7%氮酮>5%氮酮>3%氮酮>1%氮酮。薄荷脑浓度在1%~10%之间时,对芍药苷的促渗透作用与薄荷脑浓度呈正相关,但薄荷脑浓度超过10%后其促渗作用反而下降。陈秋红等[9]以离体昆明小鼠皮为屏障,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对加入了不同透皮促进剂的秋水仙碱凝胶的体外透皮速率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透皮促进剂促进秋水仙碱体外透皮的强弱顺序为:丙二醇>冰片>氮酮>薄荷油,并且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释药符合Higuchi动力学过程。
4 质量控制研究
中药凝胶剂的质量控制项目主要有性状、鉴别、pH值、含量测量、刺激性、稳定性及微生物限度检查等。目前多采用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而稳定性检查则主要包括离心、耐热耐寒实验及室温留样观察等。罗毅等[14]以卡波姆940为凝胶基质制备柏竹凝胶,建立了质量标准。不但对柏竹凝胶的性状、鉴别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进行了稳定性考察。分别将柏竹凝胶进行了离心,在55℃和-4℃进行耐热耐寒实验,结果未出现分层、沉淀、变色等现象,并将柏竹凝胶室温保存6个月,其质量无变化,表明其所制备的柏竹凝胶稳定。王芊等[5]制备了丹参酮凝胶,并对其质量进行了全面考察,应用HPLC建立了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方法,通过离心、耐热耐寒实验及室温留样观察等考察了凝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丹参酮凝胶稳定。孙栋梁等[15]通过薄层色谱法对盆炎净凝胶剂处方中赤芍、丹参、延胡索进行了鉴别,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盆炎净凝胶剂中芍药苷的含量,建立盆炎净凝胶剂的质量标准。
5 展望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外用制剂,同时具有使用方便、舒适、生物相容性好等多种优点,适用于皮肤及黏膜给药,不仅可避免首过效应对口服给药的影响,还可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符合中医的“内病外治”的理念。中药凝胶剂制备工艺简单,可容纳中药复方的极细药粉、提取物等,便于推广应用,可作为改进中药传统外用制剂的一种选择。但目前由于中药凝胶剂基础研究薄弱,尚存在较多问题,如中药凝胶可选用的基质材料少,尚满足不了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另外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其成分复杂、含量低,且相互干扰,不便于分析检测。这些都要求加强中药的基础研究,尽可能明确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对中药进行提取、分离、纯化,提高制剂的质量,使中药凝胶剂发挥更大的防病治病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12.
[2]林吉,高卫东,叶其馨.浅谈中药凝胶剂的研究和应用[J].江西中医药,2005,36(271):60-61.
[3]曹红.凝胶剂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医学,2005,7(4):5-7.
[4]李秀青,魏萍,孙燕,等.疤痕止痒凝胶的制备及药效学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8,24(5):411-414.
[5]王芊,曾玲,沈汶华.丹参酮凝胶剂的研制及质量控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6,23(1):80-82.
[6]张小军,陈丽梅.复方芦荟凝胶剂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8,15(3):146-147.
[7]王雷,王学艳,周雪琴,等.黄芩苷凝胶设计与体外透皮性能的研究[J].中草药,2008,39(10):1502-1504.
[8]张蜀艳,梁慧,颜钫,等.麻疯树酚凝胶剂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8):1896-1897.
[9]陈秋红,侯世祥.不同基质和透皮促进剂对秋水仙碱凝胶剂体外透皮特性的影响[J].华西药学杂志,2005,20(6):521-523.
[10]梁学政,奉建芳,陈惠红,等.双柏凝胶剂中大黄素体外透皮吸收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160-161.
[11]付毅华,杜华碧.祛风止痹凝胶剂的制备及体外渗透性研究[J].医学信息,2009,22(10):2221-2222.
[12]董方言.现代使用中药新剂型新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0-307.
[13]方世平,孙曼春,王智勇,等.月桂氮酮和薄荷脑对姜赤凝胶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3):28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