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虚拟货币交易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货币流通速度;中间产品;总交易量;国民收入
一、引言
货币流通速度即单位货币一定时期内流通的平均次数。根据货币数量论,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总的货币供应量等于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供应量与需求量的差异决定了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当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条件下,货币当局可以通过调整货币存量来调节货币供应量;但是,当货币流通速度变化时,只考虑货币存量变化的货币政策就可能产生“矫枉过正”或不足的情况。
货币流通速度分为收入流通速度和交易流通速度。主要区别在是使用交易总量还是使用国民收入来考察货币速度这一点上。
我国学者对货币流通速度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赵留彦、王一鸣(2005),他们注意到了部门间货币需求的差异,认为1979~2003年我国非农业部门货币需求的增加引起了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提出我国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会引起通货膨胀。杜子芳(2005)指出物价指标是随消费结构而变化的,考虑了消费结构变化因素的货币流通速度应该是上升的;从统计理论的角度对数据的适用性提出了挑战。伍超明(2004)提出应该用交易总量指标来研究货币流通速度,同时,分析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部门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解释了虚拟经济部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耿中元(2008)利用货币需求模型分析了影响改革开发以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制度影响因素,总结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主要因素。
作者注意到,至今为止,人们研究的是年货币流通速度,还没有人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季节性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因此,本文将从这个角度进行探讨。本文根据我国2003年至2009年的季度经济指标,主要探讨生产部门各部门的季节性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特点,以期能为货币的结构性调整提供参考。
二、模型说明
(一)货币交易流通速度模型的内涵
本文使用根据费雪方程式MV=PT推导出的货币流通速度V=PTM,即货币交易流通速度进行分析。
理由是:在现代化商品生产过程中,一件产品从原材料到最终的商品其间要经历无数次的中间产品的交易环节,而我们在统计国内生产总值时只统计了最终产品的价值并没有统计中间产品的交易价值,这样计算出的货币流通速度是不能完全反映货币交易媒介这一职能的。例如,A公司生产的原材料1亿元由B公司购入,B公司据此生产出1.5亿元的产品并由C公司购入再加工,C公司生产出2亿元的产品由D公司购入并以3亿元的价格销售给最终消费者。在此假定下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3亿元,而用货币来衡量的总交易量应该是1+1.5+2+3=7.5亿元;但假如C和D之间还存在一家公司D’,C以2亿元把产品销售给D’,D’再以2.5亿元把产品销售给D,D再把产品以3亿元把产品销售给消费者;这样一来用货币衡量的总交易量就是1+1.5+2+2.5+3=10亿元,但国内生产总值仍是3亿元。再假设此时的货币供应量是2亿元,那么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分子计算的货币流通速度都是1.5,而以总交易量计算的货币流通速度就分别是3.75和5。通过上例我们可以发现以GDP、GNP等国民收入数据为分子计算的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变化缓慢不能有效反映商品生产和流通中的实际情况,因此,只有以包含中间产品情况的实际销售量为分子计算的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才能反映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变化。
(二)数据说明
关于PT,由于收集总交易量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只能采用与总交易量相关性较强的指标来进行计算,如日本的津曲俊英用规模以上企业销售额为分子对日本国内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进行了分析(津曲俊英,2009)。作者在这里采用国家统计局定期公布的三类指标进行计算,一是“分行业主要工业经济指标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二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表”中的总产值,三是“累计各地区按构成分组的建筑总产值表”中的总产值。这三个部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此三组指标反映了第一、第二产业的主要发展状况,同时国家统计局从2003年起基本上是按季公布,可以研究经济发展中货币流通速度的季节性变化。不过由于这些指标主要是对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如工业企业主营收入的统计对象是500万以上企业,因此,并不能覆盖我国经济全体。另外,本文关心的是商品生产领域,所以,本文就不讨论第三产业的问题了。
关于M,计算货币流通速度时货币存量量的数据一般都直接使用货币供应量M1(伍超明2004,赵留彦2005、2006),M2(杜子芳2005)或各部门存款余额(张彤玉等,2009)来进行计算;本文也采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M2数据作为货币流通量来进行比较、分析。
三、货币流通速度分析
(一)总量分析
首先将工业、农业、建筑业三部门的销售收入指标加总,计算出三部门总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并与以名义GDP计算的我国总的货币收入流通速度进行比较,结果如图1。
从图1我们首先可以发现不管是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还是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都具有季节性波动的特点,但交易流通速度的季节波动特征更明显。主要特征是每年的第一季度货币的流通速度最低,每年第四季度最高,其中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在考虑进了数据统计上的时间滞后因素后,作者认为:我国的春节是在公历的1、2月份,是造成每年的一季度货币的流通速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在第四季度,大量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收付以及当年销售收入的确认,使得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与收入流通速度都为全年最高;特别是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呈现出突然增加的常态。
其次,我们不难发现用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所计算的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的变化是比较平缓的,而用工业、农业和建筑业的合计总产值计算的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的变化却很大,其原因正如我们在第一章所讨论的一样,国民生产总值是统计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最终结果的体现而不是这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体现,在当今社会化大生产越来越普及的环境中,结果并不会随着社会分工的细致而发生大的变化。因此,在这里我们得到了一个与当今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认识的不同结果,即我国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并未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而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呈上升趋势,是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的。
(二)部门差异分析
通过分别计算工业、农业和建筑业三个行业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并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发现各行业货币流通速度的特点。
如图2所示,建筑业和农业的货币流通速度是相对稳定,从2003年至2009年的变化情况来说是一个相对平稳的变化趋势,这说明在建筑业和农业的生产过程中,货币的供给数量与其生产规模是比较适应的,货币供应紧张情况不明显;而我们观察工业企业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就可以明显的看到2003年1季度至2008年3季度它的流通速度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不断提高,说明在此期间工业企业对货币需求的增加超过了该行业能够获得的货币数量,其原因可以用易纲、伍超明、斐平等学者所提出的货币向虚拟经济中“渗漏”来解释;2008年4季度后随着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它的流通速度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反映了企业间交易规模的缩减。以上数据说明工业企业的货币需求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是很强但是货币的供给往往并不与其需求相适应,而农业和建筑业的发展规模与其能获得的货币量是比较一致的。
四、结语
货币最主要的职能是充当交易的媒介。因此,研究货币交易流通速度才能反映货币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当商品交易媒介这一职能效率的高低,实践与理论的结果才能统一;通过分析2003年1季度至2009年1季度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本文得出这一时期我国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是上升的结论,这与货币数量理论提出的货币流通速度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正相关的结论相一致;同时,还得出我国建筑业和农业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是稳定的;而工业部门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是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动的,特别是当经济增长时工业部门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上升的。
作为政策建议,本文作者认为不管是M0、M1、M2都是总量指标,只能反映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情况而不能反映货币对商品生产和流通中的作用;利率应该说更多的是反映了金融机构的资金供求状况,不能反映实际生产流通领域的资金利用情况,而货币交易流通速度是一个能反映货币资金在生产流通各部门中被利用效果的指标,应作为货币政策结构调整的参考指标而备受关注。
参考文献:
[1] 杜子芳,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沉淀率与货币供给量――我国货币供应量过大的原因分析[J],管理世界,2005.1,P26-30
[2] 斐平、熊鹏,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渗漏”效应[J],经济研究,2003.8,P21-27
[3] 耿中元、何运信,依托于货币需求理论的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函数模型[J],经济论坛,2008.19,P60-61
[4] 伍超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再认识[J],经济研究,2004.9,P36-47
[5] 赵留彦、王一鸣,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影响因素:一个新的分析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05,4,P17-28
[6] Friedman,M.1970,“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Monetary Analysi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78 No.2
【关键词】网游虚拟财产 税收征管
网游虚拟财产一般指在网络游戏中使用者透过所操作的角色,能够于游戏中所利用与支配的游戏内的武器、装备、宝物、土地、建筑物、宠物,以及其他具有类似特性的游戏内的虚拟物品,甚至角色本身①。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能够通过真实世界中的市场交易活动,而具有了使用者认定的价值。网游虚拟财产与现实财产有很大的不同,有着很明显的特征。网游虚拟财产具有虚拟性、可再现性、期限性和易变性。
一、网游虚拟财产征税现状
(一)国内现状
2008年9月28日,国家税务总局对北京地税局《关于个人通过网络销售虚拟货币取得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请示》做出批复,明确规定个人利用网络来收购玩家的虚拟货币,加价出售后所得的收入,属于个人应税所得,应该按“财产转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个人销售虚拟货币的财产原值为其收购网络虚拟货币所支付的价款和相关税费。2008年11月,北京市地税局公布了《虚拟货币交易税征收细则》,规定对个人能提供有关财产原值有效凭证的,将以个人销售网络虚拟货币所得,减去其收购网络虚拟货币的成本,以二者的差额为税基,按20%的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对不能提供相关费用支出凭证的,参照古玩字画拍卖等其他财产转让所得征收办法,暂以全部转让收入计征3%的个人所得税②。虽然有了相关的征税细则,但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至今也未见该政策真正得以实施,虚拟货币交易的个人所得税基本仍处于“免税”的事实状态。
不难发现,玩家等非网络游戏运营商之间虚拟财产交易的税款征收,面临着网络虚拟交易所带来的监管困难及法律、制度规定不到位、缺乏可操性等困境。
(二)国外现状
有的国家和地区已开始关注并制定相关的网游虚拟财产拍卖的税收政策。比如美国针对是否对网游虚拟财产进行征税这一问题,考虑以在线拍卖数量是否达到经商标准等适用条件来进行确定;韩国《虚拟物品交易征税法》规定,以网游虚拟财产的半年交易额为标准,分三个等级进行征税。交易额少于600万韩元(折合人民币约为5万元)的卖家免交交易税;交易额在600万韩元至1200万韩元的卖家,需要经过交易中介网站申请商业许可并进行纳税;半年交易额超过1200万韩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0万元)的卖家须单独申请商业许可,并进行独立财务报表的提交以及缴纳税金;我国台湾省对网游虚拟财产拍卖的月交易额超过6万台币的收入征收增值税。我国税务部门可以参考这些思路进行修订和完善相关税收政策。
二、我国网游虚拟财产税收征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纳税主体不确定
网游虚拟财产的交易形式为征税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征税主体难以确定。网络账号、店铺等仅仅是无任何现实地域指向的网址,玩家或经营者可以在现实世界中的任何地方登录该网址进行交易,其经营行为不具有现实世界的“场所”概念。用户名亦可由其任意设定,用户与网络游戏运营商、第三方交易平台之间都签有保密协议,这就使税务机关难以行使税收管辖权,从而使具体的征税主体难以确定。同时交易主体与其真实身份并没有直接联系,即使有直接联系也可能因事先设定的保密协议而阻挡税务机关追踪纳税人的身份。虚拟财产交易当事人在进行交易时,不仅可以使用假名,还可以频繁变换网址、改变用户名或同时使用多个账号。此外,玩家等非网络游戏运营商之间还经常采取网上赠送虚拟财产,网下交付实际货币的私下交易方式,致使税务机关无法查找纳税人的下落,亦无从取得正常的交易记录。这些困难,客观上造成纳税主体也难以确定。
(二)税种税目难确定
我国目前还未明确关于网游虚拟财产交易行为的适用税种、税目。我国在执行税收政策过程中,各地税务部门在征收网游虚拟财产以及其他数字化产品或服务流转税时,存在政策不一致的情况。例如网络游戏点卡的销售途径及付款方式不同,税种税目也不同。对于同一网络游戏运营商,由网吧或依托于银行缴费系统销售游戏点卡,还有以电信实物充值卡销售游戏点卡,按增值税进行申报纳税。若通过电信的电子支付形式销售游戏点卡,则按照营业税进行申报纳税。
(三)纳税地点难确定
传统贸易中,由于纳税人的户籍所在地、营业执照颁发地、税务登记地、生产经营所在地等这些地点比较近或相同,因而容易确定纳税地点。但网游虚拟财产的特点使网游虚拟财产交易能够很容易实现全球化经营,并且由于没有交易场交易十分灵活、隐蔽,这大大增强了纳税地点的流动性、随意性,税务机关要准确确定纳税人的经营地或纳税行为发生地很难。
(四)交易额与财产原值难认定
网游虚拟财产交易从订购、交付到结算均可在网上进行,交易过程中的商谈、合同、订单、结算票据等都以电子形式存在。这种无纸化交易流程,使交易记录没有书面凭证可查;同时,用户还可使用加密、授权等多种方式保护、掩藏交易信息;或者,对保存的电子交易记录随时不留痕迹地加以修改、删除。这就使税务部门难以取得准确真实的网游虚拟财产交易信息,计征税款所需的交易金额及财产原值难以确定。此外,玩家、游戏工作室投入时间、精力在游戏过程中所获取的游戏币、道具等虚拟物品,其成本或原值更加难以认定。由于面临上述困难,虚拟财产交易的税款征收必然举步维艰。
(五)征税成本高
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电子报税系统和缴税系统,而网游虚拟财产交易虽然总交易额大,但具体每笔的交易额较小,交易频繁,笔数庞大。无论纳税人到税务机关去申报纳税和缴纳税款,还是税务机关对每笔纳税申报进行人工核定并办理收缴税款手续,都是非常繁重繁杂的工作。这样的纳税过程相对于每笔税款成本过高,乃至会得不偿失。
(六)税务监管难度大
在传统税务稽查上,税务机关一般通过国内银行获取纳税信息。但电子支付系统正不断的完善,人们在消费时逐渐偏向于电子货币、网上银行等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支付方式资金的流向变得难以追踪,税务稽查难度加大。
传统的税收制度是基于税务登记、查账征收和定额征收而修订的,但在电子商务时代,传统的操作模式已不能适应实际需要。网游虚拟财产交易的虚拟性、期限性和易变性等特征让税收征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以电子形式记录的电子凭证可以用电子信息技术不留痕迹地对其进行修改。没有了纸质凭证,税收审计稽查就不能用传统的方式行追踪审计,这样税务部门得到的信息就是不真实、可靠的。
三、对于我国网游虚拟财产税收征管的建议
加强网游虚拟财产税收征管,建立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征管模式,要根据网游虚拟财产的特征,吸收借鉴国外网游虚拟财产税收征管先进经验,利用现有征管资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采取可行的措施和对策:
(一)改革和完善税法
我国应明确网游虚拟财产交易的性质、计税依据、征税对象等,构建网游虚拟财产税收法律支撑平台。国家税务总局有关部门表示,在不增加新税种的情况下,将颁布《新税收征管法》建立网游虚拟财产的税收征管法律框架。对现行税法进行相应的调整,补充网游虚拟财产税收的有关条款。应对电子票据的法律地位加以确认,保证网游虚拟财产的顺利进行和发展。对我国现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关税等税种补充有关电子商务的条款,这将为我们提供网游虚拟财产交易的税款征收法律准备。
(二)推行网络实名制
网络上的非实名制给网游虚拟财产交易征税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给网游虚拟财产出售人逃避纳税提供了条件。基于此,为确保网游虚拟财产交易收入征税落到实处,应该推行网络实名制。一个虚拟账户的开立,必须要有申请人的营业执照号码或身份证号码等表面身份的信息。这样,就能明确交易双方身份,从而实现有效征税,减少偷漏税现象。
(三)网上交易平台代扣代缴
近年来,随着网游虚拟财产的交易愈加频繁,5173网、淘宝网、易趣网、阿里巴巴等网站充当网游虚拟财产第三方交易平台,为网民提供便利和安全的服务,越来越多的网民选择这些交易平台来进行网游虚拟财产交易。大部分的网游虚拟财产通过这些交易平台进行交易,让第三方交易平台承担代扣代缴的义务,由交易平台来代扣代缴网游虚拟财产交易税,可以提高网游虚拟财产交易征税的有效性,降低征税的成本,减少偷逃税现象,提高征税有效性。
(四)根据交易模式确定应纳税额及建立虚拟财产价值评估机制
根据网游虚拟财产的交易模式,税务部门在明确相关税收政策的前提下,可考虑研究、设计专门的征税软件,放置在银行、电信的电子支付工具或网游虚拟财产交易商的服务器上,获取支付工具或服务器上的交易电子数据作为计税依据,以加强对网游虚拟财产的税收管理。
(五)完善电子发票制度
电子发票,是用一系列的电子数据信息反映现实交易的凭证。电子发票可以极大地提高网游虚拟财产税收征管的效率和降低征税的成本。纳税人可以在线领购、在线开具、在线传递发票。并可以实现在线纳税申报。税务机关可以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在线监督,克服以往税收征管的滞后性和流动性。网上申报纳税是指利用现代化设计和网络技术,以电子信息方式进行申报和纳税。网上申报纳税不仅可以提高征税的申报效率和质量,还可以降低税收成本。再者,由于网络技术,可以实现申报、税票、税款支付等电子信息在国库、银行、纳税人之间的快速传递,提高了效率。
(六)完善税务监督检查体制
税务机关应当加快网上交易税收监控系统的开发。该监控系统和网络服务商的网络服务器连接后,可实现自动跟踪,进行网上交易记录以及自动计税,并且将交易信息、应纳税额等及时传给税务机关,从而全面高效地掌握网游虚拟财产交易情况,有效约束逃税行为,大量减少逃、漏税现象。纳税人也可实时查出应纳税额,了解缴税情况,积极配合税务机关的监督检查工作。
四、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经济的快速发展,网游产业也会随着不断成长,如何对网游虚拟财产进行征税,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之一。综上所述,面对目前我国网游虚拟财产的税收征管困难,改革和完善税法,从而明确纳税依据、纳税主体和应纳税额,完善电子发票制度,这将有利于实现对网络虚拟财产顺利征税,减少网游虚拟财产税收流失。
注释
①美国学者Meechan的定义。
②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通过网络买卖虚拟货币取得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8]818号。
参考文献
[1]黄良友.论网络虚拟财产交易征税的难点及对策[J].特区经济.2009(12).
[2]黄良友.网络货币交易征税问题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3).
[3]喻磊,李金惠.试论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征税问题[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王恺.网络游戏虚拟物现金交易税收征管法律问题研究[J]. 2011(11).
[5]蒋洁,许颖.先导式虚拟货币交易个税征收机制解读[J].理论月刊.2009(12).
[6]张玲.虚拟财产交易征税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1(24).
[7]刘汉霞,谭铭.论网游虚拟物品真实交易所获利益的可税性[J].2009(06).
[8]王芳,武长海.我国开征虚拟货币交易税的探析[J].税收征纳,2009(1).
[9]孙凤娥.无形商品交易税收问题的再思考[J].会计之友.2010 (8).
[10]王婷.浅议虚拟货币交易征税问题[J].法制与社会.2011 (6).
[11]万辉.虚拟货币交易征税法律制度研究[D].2010.
[12]殷新星.关于网络虚拟财产征税问题的简要分析[J].中国商界.2009(5).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至今已三年有余,危机不仅给西方国家带来严重困难,而且迅速影响到全世界。2009年全球经济下跌0.6%,西方国家下跌3.4%,国际贸易萎缩23%,国际直接投资下降37%,失业人数增加3000多万。2010年经济虽然有所复苏,但增长乏力,美欧经济仅增长了2.8%和1.7%,全球经济增长5%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带动的。今年疲势依旧,西方国家赤字增加,债台高筑,失业人数居高不下,劳动群众示威此起彼伏,表达自己的不满。西方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反映,它周期性地出现,隔七八年必来一次,不自今日始,也不会至此结束。但这次金融危机有其特点,告诉了我们很多值得深思的东西,值得加以研究。这里仅提出几个与我国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有关的问题,谈一点看法。
美国这次金融危机是由次贷泡沫破裂引发的,是虚拟资本天马行空式的发展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的必然结果。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暴露出资本逐利的本质,逐利达到反常的程度,不仅使资本与劳动的矛盾激化,而且使借贷资本与实体资本矛盾激化,借贷资本之间的矛盾激化,危机必然爆发。
虚拟资本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股票、有价证券、国债为代表的虚拟资本,自身没有价值、它所代表的资本的货币价值也是虚拟的,只是代表有权取得未来剩余价值的资本所有权证书。股份制和债券制可以使资本与资本持有者分离,使资本持有者的资本在保持资本所有权并索取一定剩余价值权的基础上与实有资本相结合,使闲散资本通过买卖流通集中集聚和重新组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这是非股份制经济所不能完成的。它这种可以分离买卖组合,所有权及剩余索取权含量会随着其市场价值变化而变化波动的特点,使之既具有集聚资本、促进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作用的一面,又具有风险、投机和欺诈、破坏生产力的一面。由于股票价格会受供求关系、舆论、政治形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预期股息收益成正比,而与银行利息成反比,可以脱离实体资本实际运行状况,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投机和欺诈,成为资本榨取剩余价值的一种手段。马克思指出:股份制再生产出了一种新的金融贵族,一种新的寄生虫,一种发起人、创业人和徒有其名的董事;并在创立公司、发行股票和进行股票交易方面再生产出了一整套投机和欺诈活动。 ② 因为财产在这里是以股票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它的运动和转移就纯粹变成了交易所赌博的结果。恩格斯说:证券交易所是资本主义赢利的顶峰,在那里所有权完全直接变成了盗窃。③
100年后的今天,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再发展到金融资本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的寄生性与腐朽性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虚拟资本及其投机、欺诈性也有了新的更大发展。其生产职能下降,投机、欺诈职能上升为主体地位;聚集资本的职能下降,利用资本运动逐利的职能上升为主体地位;规模无比增大,实体资本规模下降,虚拟资本规模上升为主体地位。2006年美国金融衍生品总量达518万亿美元,是GDP的40倍,其中各种债券和资产券是GDP的6.8倍;现在金融衍生品总量则发展到高达GDP的418倍。美国制造业的产值占GDP的比例由1960年的29.7%,下降为1980年的23.5%,1987年的20%,2007年的不到12%,虚拟经济和服务业的产值占GDP的比例则从1950年的11%上升为80%,而金融、房地产服务业的利润则占到总利润的70%。美国本来是世界上最大的物质生产基地,能源、钢铁、汽车、制造业都居世界第一位,这些年来这些产业都逐步衰落了。制造业不断空洞化,证券业、军事工业以及与军事有关的高科技研究却疯狂发展。美国每年军事开支高达5000多亿美元,军事开支占世界军事开支的40%。债台高筑。2010年,美国公债达到11万亿美元,占GDP的54%和税收的674%,每年借款占税收的248%。美国财政部必须每年再支付其债务的一半以上,国债券利息占到债务负担的34%。不仅国家负债,老百姓也负债。美国家庭私人负债由1979年占GDP的46%,上升为2007年98%,负债比自有资金高50多倍。1974~2008年,美国家庭负债由6800亿美元增至14万亿美元,④平均每个家庭负债21.7万美元。
其他西方国家的情况也是这样。二战以来,西方国家GDP年平均增长不到4%,全球贸易年平均增长6%,但货币则以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4%,股市值年增长达到14.8%。2010年全球货币交易额超过1000万亿美元,其中与物质生产有关的仅占1%,货币存量比GDP高16倍。2007年,世界外汇资本和金融衍生品交易量为3259万亿美元,是当年世界GDP的67倍;2009年,全球外汇市场日均成交量4.2万亿美元,是商品和服务量日交易量的90倍;金融衍生品场内交易日成交量10万亿美元,达到产品和服务日交易量的200多倍。2010年全球债券市场109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1.9倍。⑤2010年,欧洲的公债相当于GDP的80%,其中英国为100%,日本为204%,加拿大为100%,法国为77%,希腊为135%,其中2/3是欠国外的。
西方国家虚拟资本如此疯狂地发展,是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本性的必然反映,是资本主义寄生性、腐朽性、垂死性发展的集中表现。
[论文摘要]目前电子商务发展势头猛进,大有取代传统商业之势。但是与传统的商业交易相比,电子商务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这其中,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如何在确保电子商务经济不断进步的同时,又有效保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文章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分析了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 消费者 权益保护 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网络的有效辅助下,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信息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商务交易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网上商务交易逐渐盛行起来,信息网络为商家与消费者提供了一个虚拟的教育环境,成为商务教育的舞台。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与传统的现场交易相比,电子商务交易为人们的生产生活节省了时间、精力,已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网上购物成为现代人们炙手可热的购物方式。据阿里巴巴的的数据统计,截止2012年11月30日,淘宝和天猫的销售额突破万亿,这从侧面预示着电子商务真正的走进了千家万户。但是,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等,给消费者的效益保护带来了新的问题,为此,本文对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特殊性
电子商务简单说就是网上购物,网上成交生意,买家与卖价通过信息网络,本着各自的需求进行交易与交流,在网络提供的虚拟平台中,获取自己的利用。与传统的真实的现场交易行为方式对比,网络交易具有自身的特点。
首先,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加快捷,而且网络商品信息往往能够波及更多的人,覆盖更大的消费人群,而且网上交易往往在形式上更加单一,缺少复杂的交易制度或者行为规范的制约。
其次,网上交易是一种虚拟交易行为,交易双方没有真实地看到对方,消费者无法真切地触及到商品的质量与模式,而是通过网页或者网页图片上的说明,或者宣传海报来选取产品,签订交易协议书,在这一过程中,客户缺乏的是直接的感官认识,与实际产品的验证。
再次,网上交易对于消费者来说具有很大的优势,节省了消费者的时间与精力,但是主要的优势特征还是更加倾向于经营者。因为经营者往往掌握了商品、资金以及货源的主动权,并在网络技术方面也拥有更多的优势,这样的交易性质,决定了消费者一方处于劣势地位。因为经营者有随意掌控商品信息的公开程度的权利,这样就会使消费者对与一些交易方面的具体规则与商品的实际情况发生疑虑,往往在这个时候,消费者会上当受骗。
最后,网上交易属于事后交易。经营者从自身的利益角度考虑,对消费者采取极大的防御措施,一般都是消费者先付款,然后才能收到商品,这样消费者收到商品以后,往往会发生实际商品与网络图片差距甚远,或者不相一致的状况,而且多数情况下,一旦交易行为达成,货物就不予退回,这就对消费者的利益造成了侵害。所以,同传统的现场交易方式想对比,网上交易往往使消费者面临着更大的交易风险。
电子商务交易是科技发展,经济进步的产物,它的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一系列公平与公正的规范与制度的基础上,使交易双方都能够在行为规范的限制下约束自身行为。从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来看,缺乏法律制度方面的规范,电子商务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对消费者的权益给予保护。
确保电子商务长远发展的最根本的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交易安全。交易安全是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这其中涵盖了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网络交易过程的安全以及消费者生命财产方面的安全。
另一方面:交易公平。公平是市场交易行为最重要的灵魂。交易双方要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不随意侵犯对方的利益,确保交易双方的平等与互惠、互利,只有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电子商务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旦电子商务交易失去了诚实信用,对消费者的利益造成损害,就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这种交易方式就会逐渐被人们所遗弃,影响其长远发展。
二、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交易具有自身的特点与特征,在整个的电子商务交易中,消费者属于弱势群体,一方面是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欠缺,以及消费者网上购物经验的匮乏,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商家利用消费者这些弱点来采取措施进行不正当交易,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肆宣传商品,用虚假图片诱惑消费者,实际商品与图片大相径庭,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消费者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上当受骗,买去劣质产品,自身的利益受到极大损害。
第二,拒绝履行许下的承诺,一些不法商家一旦收到了客户的货款就以为获得了利益,对于消费者的服务十分滞后,不按时送货上门,货品质量低下,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正当利益,这是对市场交易公平与城市信用原则的极大破坏。
第三,商品质量与价格不符,损害消费者利益。一些不法商家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以次充好,开展非法的传销活动,以此骗取巨额钱款。
第四,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计算机技术骗取消费者与其计算机相连接,利用匿名与消费者用昂贵的国际长途电话系统,骗取消费者高额的电话消费。
第五,利用网络交易合同中的不科学因素来损害消费群体利益。具体表现在:利用合同格式方面的漏洞来限制或者剥夺消费者的利益,将合同风险责任转嫁给消费者,缩短法定瑕疵担保期限,故意扭曲与模糊合同上面的文字,或者隐藏一些条款等等,这样一旦出现问题,主动权仍然掌握在经营者手中,消费者处于劣势地位。
以上是经营者行为的综合评判,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电子商务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首先,电子商务本身是建立在一个开放性的网络平台环境下,这样就为经营者犯罪提供了温床,客观上增加了消费者财产受到侵害的风险。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的网上银行支付,同传统的现场钱物交换行为相比较具有更大的风险性。消费者在网上货币交易过程中往往要成承受下面的风险:在没有获得授权的前提下,启用信用卡形成损失,电子货币被盗取或者丢失,电子货币系统被病毒侵害——目前在这一环节出现问题,导致消费者的权益受损害的例子屡见不鲜。
其次,电子商务交易中,对于所有货品的质量、价格以及使用、送货等环节,消费者都无法深入了解,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很难确保自身的利益。
在电子商务交易中,消费者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存储设备,商品信息的更新速度异常之快,相关的监管部门不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地监管与审查,没有对使用网络信息的企业权限进行限制,这在客观上就加剧了经营者对消费者利益的侵害。一些企业在没有取得营业执照的情况下,随意在网上信息,不顾及所的信息是否合法。一些商家随意向消费者的邮箱内广告邮件,这些非法邮件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一些广告由于无法从表面信息辨认出来,使得一些消费者主动打开邮箱,影响了消费者的利益。
再次,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后,无法获得赔偿。在传统的面对面实物消费中,消费者的财产安全一旦受到侵害能够直接找到经营者请求赔偿,然而,电子商务交易本身就是一种虚拟的交易行为,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损害很难找寻到对应的经营者。
最后,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受到侵害,一些不法经营者在交易过程中,会以各种理由向消费者索要信息资料,在未经消费者允许的情况下,随意向他人传播这些资料,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隐私权。
三、完善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方法
第一,严格控制网络经营企业的市场准入。要想进入网络世界进行商品销售,从事电子商务,就要接受相关部门的资格登记审查,无论是经营团体还是个人都要向相关部门申请资格认证,获得审批条件以后才能正式进入电子商务经营,而且要具体细化审批条件与登记内容,防止出现问题时找不到明确的负责人。
第二,确保消费者在网络交易过程中享有知情权。电子商务的经营者要负责保护消费者的消费安全,对于一些涉及到消费者自身利益的情况有提醒与告知的义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营者的详细信息,例如:注册名字,责任人的名字,经营生意的网站以及具体的地理位置,联系方式等等。2.和交易有联系的信息。这些信息体现在:商品以及服务的类型、价格以及方式,送货方式以及售后服务等等。3.经营者要向客户说明网络通讯所采用的方式、每一笔费用都要清清楚楚地向客户列出,以此确保客户对信息享有知情权。4.向客户提供争议的解决方法并指出对应的法律依据等等。5.经营者的经营信用情况,具体涵盖了:认证机构以及社会团体,通过一些社会服务性机构对自身的服务质量做出承诺与保证。对于以上信息,经营者没有提供给消费者的行为,完全由经营者承担责任。
第二,建立健全统一的退货与换货制度与规则。为了有效保证消费者的利益,要在互利公平的基础上建立为消费者提供换货的服务,保证消费者的正当利益。经营者还要负责保护消费者的隐私,包括消费者的银行卡号,身份证号以及个人信息等等。
第三,建立健全网上交易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行政法律制度。要想确保消费者的权益得到切实保护,可以将电子商务交易列入工商行政监管与检查的范围内,由相关的执法部门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
关键词: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政策;实体经济市场
一、引言
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提出“看不见的手”以来,经济学市场领域是市场调节为主还是政府调控为主是一直争论的话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政府都从未完全停止调控行为,放任市场规律调节经济。特别是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诞生后,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就我国而言,虽然本届政府不断简政放权,努力回归市场对经济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但是宏观调控手段在我国仍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就货币政策而言,几乎所有的国家政府都以直接或者间接调控货币数量为主,关于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却相比较少,即便在著名的费雪方程式MV=PT提出后,国内外非常多的理论也在假设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常数。
所以,本文意在对我国实体领域的货币流通速度进行研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验证其变化是否稳定,并进一步揭示其变化的趋势。从而在货币流通速度方面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提出相关建议。
二、文献综述
国外自威廉配第开始就将货币流通纳入经济学研究的范畴,配第在其《货币略论》中,提出货币流动速度和货币流动数量方面呈反比,是互补的关系,并第一个提出了货币流通速度的函数。
魏克赛尔(1915)找出关于货币流通速度中最重要的5个变量:第一为人们对货币交易的需求,第二为人们对货币的预防性需求,第三为贸易信誉,第四为银行的信用,第五为货币利率与自然率的差值,以上几个方面决定了货币流通速度的大小。
费雪(1911)提出了清晰的货币流通方程式MV=PT,反映的是在某个时间上,货币周转和商品周转的关系。为了使得交易价值总量PT和名义货币量M相等,所以在货币存量M上乘以V即货币流通速度,代表在时间段中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
收入说主要是针对在费雪方程中一般价格水平比较模糊的缺点,同时结合宏观领域国民核算的进展,庇古提出了收入方面的货币流通交易方程式MV=PY,其中Y代表的是国民收入,而V代表的是收入的货币流通速度。并且在此方程中,收入的货币流通速度V是一个比较容易观察和计算的变量。
现金余额说的代表是剑桥的现金余额方程式,主要是剑桥经济学家马歇尔等人提出的,其表达式为Md=KPY,其中P乘以Y是代表名义国民收入,而Md代表的是对名义货币余额的需求,或者称为是现金需求,K所表示的是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量与名义国民收入之比的大小。不同于前两者的货币供给理论,现金余额理论从货币需求角度入手,在货币均衡的时候货币的需求等于外生的货币供给。
相较于国外理论研究,我国对货币流通理论研究较少。基本可以分为,制度方面的研究和市场方面的研究。在制度方面,易纲(1996)将原有费雪方程式MV=PY中加入货币比例系数λ,得到新的交易方程MV=λPY,他认为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货币化进程的加快。曾利飞等(2006)认为随着金融的发展,货币流通速度会上升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但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
在市场方面,冯菲(2010)认为交易流通速度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并说明2000年前后交易流通速度和收入速度出现了分化,原因是金融交易引起的货币需求。胡正,秦娟(2012)运用1978-2009年数据分析得出随着1992年中国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虽然我国实体经济中的货币流通速度在下降,但虚拟经济中的货币流通速度在加快且已经超过前者下降的速度。
三、理论分析
传导机制分析:实体经济的增长理论上会促进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加,而金融投机市场投机的增加可能会对实体经济货币产生替代作用,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市场利率的增加会增加储蓄意愿减少信贷需求,从而减少实体经济的货币流通速度。
建立理论模型:根据凯恩斯货币需求持有理论有,并联立庇古的国民收入货币流通速度方程MV=PY,有(货币流通速度约束)。效用最大化下的新凯恩斯曲线,在其货币流通约束下解得:
(1)
(2)
通过分析方程(1)可以研究得出:
命题一:当其他条件不变时,预期到的国民收入上升时,实体经济市场的货币流通速度是增加的,这说明人们在预期到经济趋势向好的时候,货币流通速度会增加;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交易性和谨慎性需求k增加时,实体经济市场的货币流通速度是降低的。这可能是由于在经济环境一定的情况下,交易商品的方式方法发生改变,或者交易性需求和谨慎性需求综合作用,使得货币流通速度的相对下降。
命题二:投机需求h的变化要受到对经济增长预期的影响,当预期到的经济向好时,小于0,投机需求的增加导致实体经济市场的货币流通速度增加。说明在预期经济增长的条件下,人们预期实体经济市场的回报率会上升,所以相应提高该市场的投机需求,从而增加了货币流通速度;相反在预期经济预期衰退的情况下大于0,投机需求的增加导致实体经济市场的货币流通速度减少,这可能是由于预期经济衰退,所以投机的领域集中在金融投机市场上,从而减少了实体领域货币的流通速度。
通过分析方程(2)可以研究得出:
命题一:当其他条件不变的时候,市场利率的增加会导致实体经济市场货币流通速度的降低,这主要就是因为人们储蓄意愿的增加和企业信贷意愿的降低所致;反之市场利率的降低则会提高货币在实体经济市场的流通速度。
四、实证分析
1.测算我国实体经济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速度
根据庇古的收入货币流通速度方程MV=PY,可以得到MV=GDP。但是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实体经济领域的货币流通速度,所以名义货币量M要减去两个方面的数据:其一为金融投机市场上的货币量,本文用流通股票的市值代表;其二为法定存款保证金,这部分资金只是存放在央行的沉淀资金而不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且名义货币量用M2表示,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包括进入实体经济市场的资金。
所以根据以上分析得出实体经济市场的货币流通,通过选取国家统计局我国1993年-2003年的数据和人民银行1993年-2003年数据计算可以得出:
我国实体经济市场的货币流通速度并非是一个常数,而是大致在0.9-1.6之间,而且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不是平稳的,而是自1993年以来有先加速再减速再加速的趋势。
2.我国实体经济市场货币流通速度和预期经济增长、市场利率的计量关系
由于预期经济增长率比较难以衡量和估计,本文假设人们可以根据本年的经济增长率大致估计下一年的经济增长率。即用本年的经济增长率作为预期下一年经济增长率的估计,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并带入我国1993年-2013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并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可得:
Y=1.38+1.51X1-0.06X2
(5.1)(-51.5)
F=1328
(其中X1代表我国GDP增长率,X2代表我国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得:
经济增长率和市场利率对我国实体经济市场的货币流通速度影响显著,从数据得出在我国,国民收入GDP增长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我国实体经济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速度增加1.51个百分点;而我国的市场利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我国实体经济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速度减少0.06个百分点。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模型中预期国民收入的增加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有促进作用,而市场利率的增加则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有抑制作用。
本文的实证部分主要说明了三点:
第一,通过计算我国实体经济市场的货币流通速度判断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并非是一个定值,也并非平稳,而是在一个范围(0.9-1.6)内波动的。这种波动可能来自于实体经济增长方面和市场利率方面。
第二,通过计量分析,进一步在数据上说明了我国国民收入增长率和央行利率对我国实体经济市场的货币流通速度是有统计影响的。其中我国国民收入对货币流通速度有着促进作用,而市场利率对货币流通速度有着抑制作用。
第三,结合第一点和第二点分析我国实体经济市场中货币流通速度非平稳的原因是由于我国经济周期和经济的波动,还有货币当局央行的频繁调整利率货币政策。使得我国货币流通速度自1993年以来呈现先加速再减速再加速的趋势。
五、政策建议
1.在不考虑金融投机市场的情况下,货币当局增发货币量同时保持市场利率不变时,名义货币量的增加会导致国民收入增长,而且国民收入增长会进一步导致实体经济中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加,从而促进国民收入进一步的增长,产生螺旋上升效应。
2.在不考虑金融投机市场的情况下,货币当局不仅增发名义货币量,而且同时还降低市场利率的时候。则是对经济的一种强刺激,两者共同作用,可以比较迅速的提高国民收入。
3.在考虑金融投机市场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市场利率和实体经济的货币流通速度机制虽在也在发挥作用但有可能会减弱。因为有一部分货币量进入到金融投机领域,使得实体经济领域中的货币量减少或者流通速度减慢,从而减少了货币政策的效果。
所以,在我国整体的经济环境下,不仅要从货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两方面考虑货币政策的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到实体经济市场和金融投机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分配和稀释”作用。
参考文献:
[1]魏克赛尔.国民经济学讲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费雪.货币的购买力.商务印书馆,1934.
[3]易纲.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经济研究,1996(12).
[4]冯菲.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分析-理论,逻辑,结构分析及其政策含义. [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0.
[5]曾利飞.中国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与货币流通速度.世界经济,2006(8).
文/高峰
2013年10月的一天早晨,美国旧金山街头,公司职员布兰登在上班途中买了一份报纸。头版醒目位置刊登的一条新闻引起他的注意:最大网络市场被关闭!旁边还有网站创建者的照片。布兰登立刻拿出手机把这条消息拍了下来,发给他的一位朋友:“真有趣,被抓的这个人很像我们的邻居乔什!”没想到,后者很快回复:“不是像,就是他!”他是两人共同的朋友,前一天被美国联邦调查局(FBI)逮捕的罗斯。乌布利希。乌布利希化名乔什,创办了一个名为“丝绸之路”的网站。自2011年2月以来,“丝绸之路”网站已经进行超过12亿美元的交易,堪称最大的网络黑市。
安静的房客
2013年6月,布兰登在一家网站刊登一则广告,想把所住房屋的一间转租出去,租金是每月1200美元(约合7200元人民币)。没过多久,一位自称乔什的男子主动联系他,表示有意租下这个房间。他称自己29岁,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州,为人善良,讲卫生,职业是货币交易员,有时也接一些IT方面的零活儿。他说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不喜欢打扰别人,房子只租两个月。
很快,乔什搬来了。据布兰登回忆,从外表看,乔什一点儿也不像有钱人,来时只带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三四套换洗衣服。而且,他安静得有些神秘,平常他最喜欢蜷在沙发上看从图书馆借的科幻小说。尽管他也偶尔和布兰登一起看网络电影或者在客厅里喝杯啤酒,但大多数时间他闭门谢客,甚至在7月4日美国独立日这样的热闹日子里他也一个人闷在家里。让布兰登意外的是,乔什居然没有手机。他解释说自己刚从澳大利亚回来,还没来得及买。他也从不谈论自己的生活,也没有朋友来看他。
住在一起的房客们都对这位略显神秘的小伙子有些好奇。有一次,乔什的房间门开着,人不在里面。另一位房客注意到他的电脑开着,就悄悄地溜进去想看看他到底在忙什么,结果只看到屏幕上有绿色的文本在滚动,根本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
乔什的举止实在没什么特别。如果非要说的话,那就是他喜欢光着膀子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偶尔抽两口大麻。这在崇尚个性的美国,算不上什么。在租期期满前两天,乔什安静地搬走了。
理科硕士变身“恐怖海盗”
归案后,人们逐渐勾勒出乌布利希真实的一面。1984年,乌布利希出生在得克萨斯州。他很小时,他的父母就离婚了,他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后来,父亲再婚,他有了同父异母的弟弟。
乌布利希曾就读于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的物理专业。后来,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以下简称宾州大学)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硕士学位,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在职业社交网站“邻客音”的个人主页上,他曾这样介绍当年的自己:“我喜欢用理论模型了解周围的世界,发表过5篇学术论文,它们是关于有机太阳能电池和超薄膜晶体的。当时,我人生的目标就是拓展人类知识的疆界。”
在宾州大学就读时,乌布利希迷上了自由主义。他不但加入该校自由至上主义社团,还多次在辩论会上宣扬自由主义主张。他极其崇拜罗恩·保罗——美国有名的自由主义信仰者,把保罗奉作“心中的英雄”,主张大幅限制政府权力。
2008年,乌布利希从宾州大学毕业后逐渐对物理没了兴趣,而对自由主义更加狂热。他曾这样写道:“我的目标发生改变,要用经济理论消除社会中的暴力、压迫等各种强权,而强权正是根植于政府机构。我要建立一个经济模拟模型,让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强权的社会里。”
遗憾的是,乌布利希建立的这个经济模拟模型并没有成为他心中的乌托邦,而是变成一个藏污纳垢的网络集市——“丝绸之路”网站。乌布利希本来是想在这个网站上宣传自由主义,并称这是网站存在的基石。但很快,自由主义变味了。主要原因是,网站的用户上网时可以通过特定的路由器加密,隐藏自己的IP地址——这一特性极大地满足了一些秘密交易的需要。于是,“丝绸之路”的注册用户很快达到100万名,大约有1万种商品在这里出售,其中70%是,还有枪支弹药、假钞、假护照、假驾驶证和盗用的信用卡信息,有人甚至能在上面雇佣到十多个国家的杀手!各色人等在这个网络空间里进行非法交易,而作为管理者的乌布利希则从中获取大量好处。据FBI的指控,他至少获得8000万美元的利润。
在网站上,乌布利希给自己取了一个挺酷的名字——“恐怖海盗罗伯茨”。这是小说《公主新娘》中的一位传奇人物,剑术高超而又残忍冷酷。不过,据FBI的调查显示,虽然乌布利希自比海盗头目,但现实生活中他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参加过化装舞会、倒卖过汽车;还是一家非营利组织“好马车图书”的首席执行官,这家组织从普通人家收集旧书,然后把它们捐给监狱图书馆。
雇杀手,杀对手
从“丝绸之路”网站成立那天起,网站就进入美国司法部门的调查视线。但因为技术原因,司法部门很难获取足够的犯罪证据,这让乌布利希一直逍遥法外。不过,他也知道警察一直在抓他。2013年8月,他在接受《福布斯》杂志书面采访时表示:“政府最高层正在缉拿我……”
为了逃避司法部门的调查,乌布利希一直在躲躲藏藏,他的生意也不好做。除了应付警察,他还要对付网络上的各色人等。据说,乌布利希曾遭一个名为“友好的化学家”的人的敲诈,这家伙黑了乌布利希一名手下的电脑,得到了一部分“丝绸之路”用户的个人信息。他威胁乌布利希说,不给他50万美元就把这份名单曝光。乌布利希也不是善茬儿,他在“丝绸之路”上找到一个杀手,让他把“友好的化学家”干掉。这位杀手开价15万美元,乌布利希最后成功地砍到8万美元。但很快,乌布利希就被捕了。直到现在,人们也不知道杀手的任务完成没有。
乌布利希也有粗心的时候。如他曾使用真名实姓在网络论坛上发帖,偶尔也在网吧登录。2013年6月,乌布利希在一家网吧登录“丝绸之路”时被FBI锁定,警方开始跟踪他的邮件并很快在旧金山找到他本人。最终,在一家书店的科幻图书区,警方把他抓获。当时,乌布利希正用笔记本电脑登录“丝绸之路”,而这家书店距离他刚刚搬出不久的布兰登的房子还不到500米。看来,他一直没有走远。更让警方惊喜的是,他们在乌布利希的住所找到了“丝绸之路”的网站服务器,包括所有用户信息和数百万美元的虚拟货币——比特币。
关键词:电子货币银行金融
货币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商品货币、纸张货币和电子货币。从货币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货币制度的变迁是为了提高货币流通速度、降低货币流通费用,从而降低商品交易费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电子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一体化使经济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使人类社会逐步向信息社会迈进。由于金融业对信息有超乎其他产业的特殊需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在这个网络经济时代,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在业务处理、顾客服务、经营决策、管理拓展方面的技术环境。这些革命性的变革无疑都必须依赖于货币及支付手段相应的电子化。电子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20世纪末支付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它正在并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改变银行的经营方式。由于在降低交易费用上的巨大优势,电子货币取代传统通货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当然电子货币对传统银行业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商业如何应对电子货币的冲击就成了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一、电子货币相关概念解析
20世纪以来,电子商务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作为其支付工具的电子货币也随之产生和发展。电子货币的产生被称为是继中世纪法币对铸币取代以来,货币形式发生的第二次标志性变革,并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应用与发展不仅会影响到电子商务的进行,而且会影响到全球的金融体系。
(一)电子货币的定义
电子货币就是由消费者(及相对的特约商户)占有的,存储在一定电子装置中,代表一定的货币价值的“储值”或“预付价值”的产品。具体而言,这里所讲的电子装置通常包括两种形态:以IC卡为媒质的智能卡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电子货币载体。电子货币的货币价值以数字信息的方式存储在电子装置载体中,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储值卡、智能卡,以及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形态。电子货币不是纸质的,也不像电子资金划拨一样涉及到银行,这种新的货币形态可以离开银行的中介作用,在交易过程中不用同存款发生密切联系。就其现阶段而言还只是一种新的支付形式,还要以现有存款为基础。
(二)电子货币的特性
1、电子货币是以计算机技术手段为依托,通常以各类电子设备(如智能卡)及计算机存储器为价值载体的货币
电子货币主要有卡类和计算机两种载体。以卡类为载体的电子货币,卡中的芯片能够根据事先存储在里面的程序和外部销售终端或其他设备(如电子钱包)的指令存储和处理信息。借助特殊的设备和终端,卡中代表金钱的信息可以被识别,并且按照指令进行转移。而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电子货币进行交易时,需要借助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交易前要先下载或从发行人那里获得专门的软件,通过特殊的软件和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实现电子货币数额的计算和转移。这种强大的存储和处理能力是传统的提款卡所不具备的。提款卡主要是通过输入密码同中央数据库相联系,通过中央数据库增减相应的金额,卡本身不存在代表电子货币信息的增减。
2、电子货币是一种信息货币
电子货币说到底不过是观念化的货币信息,它实际上是由一组含有用户的身份、密码、金额、使用范围等内容的数据构成的特殊信息,因此也可以称其为数字货币。人们使用电子货币交易时,实际上交换的是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传输到开设这种业务的商家后,交易双方进行结算,要比现实银行系统的方式更省钱、更方便、更快捷。
3、电子货币价值传送的无纸化
电子货币是现实货币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虚拟化,是一种没有货币实体的货币。电子货币是在电子化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无形货币。一般来说,电子货币的价值通过销售终端从消费者手里传送到货物销售商家手中,商家再回赎其手里的货币。商家将其手里持有的电子货币传送给电子货币发行人从其手里回赎货币,或者传送给银行,银行在其账户上借记相应金额,银行再通过清算机构同发行人进行结算。整个过程是无纸化的。所谓无纸化是与票据、信用卡相比较而言。而且,电子货币可以在各个持有者之间直接转移货币价值,不需要第三方如银行的介入,这也是电子货币同传统的提款卡和转账卡的本质区别。电子货币在这一点上,很类似于真正货币的功能。
4、电子货币是可以进行支付的准通货
电子货币能否被称为通货,关键在于电子货币能否独立地执行通货职能。就目前而言,电子货币可以起到支付和结算的作用,但电子货币只是蕴涵着可能执行货币职能的准货币。首先,电子货币缺少货币价格标准,因而无法单独衡量和表现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也无法具有价值保存手段而只有依附于现实货币价值尺度职能和价值储藏职能;其次,由于电子货币是以一定电子设备为载体—智能卡和计算机,其流通和使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设施条件及软件的支持。因此,尚不能真正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最后,尽管目前电子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执行支付手段,但是现有的各种电子货币中的大多数,并不能用于个人之间的直接支付,而且向特约商户支付时,商户一方还要从发行电子货币的银行或信用卡公司收取实体货币后,才算完成了对款项的回收,电子货币不能完全独立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可见现阶段的电子货币是以既有通货为基础的新的货币形态或是支付方式。
二、电子货币对传统银行业的挑战
伴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银行的主要功能由依赖于存、贷款数量的资金中介功能,向为顾客提供电子清算服务和信息服务功能的重心倾斜。在这一变化中,传统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信用创造等在法律上如何定位;二是如何保证电子货币的安全性,以及如何规避电子清算系统风险;三是银行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如何向信息化经营转变,与金融电子化趋势相适应。
(一)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
目前国际间对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这一金融监管的对象的认识尚存在较大分歧。欧洲大陆各国认同这样的观点,即电子货币的发行应该包含在金融机构的业务中,其发行主体应该属于金融监管的对象之一。1998年,欧盟委员会在欧盟理事会提交的指令草案中规定,发行电子货币的机构与传统意义上的“信用机构”享有同样的市场准入权利和相同的竞争条件。这体现在:第一即使电子货币发行机构无意从事传统信用机构所提供的全部金融服务,它依旧有权在整个欧盟成员国范围内自由从事经营活动;第二电子货币发行机构只接受设立地成员国一国的管理和监督,这也使其在经营条件上与传统的信用机构完全相同。在美国和英国,占主导性的观点则是,若对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进行严格的监管和限制,会损害民间机构的技术开发和创造精神,把电子货币的发行限定于金融机构还为时过早,因为一些证券公司、特殊贷款公司、非银行支付供应商、信用机构也能提供电子货币服务。如果将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限定于中央银行,则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因为货币是中央银行独有的利益,它来自货币发行权,即能使市场参与者将其负债作为货币的权利,该利益反映在对生息资产通过以发行货币的方式进行无息或者低息融资的回报上。如果法定货币被私人电子货币所取代,这部分中央政府收入来源就会丧失或者减少。如果由中央银行以某种形式发行电子货币,不仅可以向消费者提供无风险的电子支付产品,还可以换回货币收益的损失。但这样做的代价很大,因为政府的介入会冲淡市场活力的发挥,抑制私营领域的发展,阻碍进一步的金融创新,而且高风险的新兴商务可能会浪费纳税人的钱财。从目前来看,各国只允许银行发行电子货币,从而有利于对其监管。
(二)银行的结算职能
随着小额结算方法的多样化,以及开放式网络结算服务使用者队伍的不断扩大,结算业务作为银行固有业务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结算业务的提供者已超出银行范围。例如电信、交通、旅游等行业发行的名目繁多的、储值性质的磁卡或IC卡,实际上已成为新形式的“结算帐户”。例如储值卡的发行公司,在销售卡时,即与购买者之间产生了借贷关系,这笔资金是在储值卡使用时逐步清算的。这种资金清算,与银行存款用作结算的作用相似。而且,如果这些行业能用更低的价格,通过电话、因特网,提供更贴近顾客需求的服务,那么在结算业务领域,银行将可能被其他行业夺去更多的机会。
另外,以往企业间交易的买卖双方,其资金授受都是通过银行中介进行的,银行可以从中收入一定比例的手续费。但是,随着金融EDI的应用,促进了货款的相互抵冲及企业间的差额结算,这对企业无疑有效地削减了手续费支出。同时,随着企业EDI应用的发展,这种结算方法必将在企业集团内部普及。其结果是,双方的交易信息不必通过银行即可相互交换,货款的抵冲也不必经过银行即可进行,银行不仅丧失了手续费的收入,而且无法掌握企业的资金流向。这对银行的结算职能及资金监督职能又是一个挑战。
(三)结算网络的国际竞争
电子货币、电子结算发展的结果,将为使用者跨越国境利用由外国经营者提供的结算服务创造了更多机会。特别是由于因特网的发展而形成了世界范围的通信网络,以电子货币进行的结算服务,已出现无国籍化的动向,国内金融机构与外国机构之间将处于直接竞争的环境。如何增强结算网络的国籍竞争力,已成为各国银行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为了保护使用者利益,1997年5月,10国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会议(G10)下设的电子货币作业部的报告书中指出:关于跨越国境的电子货币及电子结算的使用,在法律、行政、司法等方面的管辖权问题是复杂的,并且某些方面可能是不明确的,即使是对国内的使用者,其保护措施和监督体制也不尽完善。因此,由外国主体发行的电子货币和提供的结算服务,目前应限定其范围。
三、电子货币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冲击及应对策略
我国已由中国人民银行为牵头单位,配合国家各主要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联合建设中国金融数据通信网和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充分利用金融系统电子化基础设施,加强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职能,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以逐步确立和完善我国支付清算体制,加快实现全国范围内银行卡跨行、异地支付业务授权及清算信息自动交换。目前,我国金融卡发卡量超过10300万张,全国金融卡信息交换中心和清算中心已建立,金融卫星网拥有646个卫星站,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和700多个县,全国电子联行平均每天往来5万多笔,转汇金额平均每天达800——1000亿元,大大提高了转汇效率,缩短了资金在途时间,平均每天为企业减少利息开支500万元。金融卡的发行,使得消费群体、商业领域和银行之间形成了互相支持、简易方便、安全可靠、促进发展的紧密关系,非金融卡发卡量突破1亿张,广泛地应用于交通、水电、煤气、医疗卫生、安全保卫等方面。
(一)电子货币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冲击
1、对银行生存和经营的挑战
电子货币的普遍使用,使得网络银行的出现成为必然。就目前而言,网络银行有两类:一种是完全依赖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网络银行,另一类是指传统银行运用公共互联网,把网上银行业务作为银行零售业务柜台的延伸,达到24小时不间断服务的目的,并节省银行的经营成本的模式,完全意义上的网络银行即第一类网络银行。根据美国BoozAllen和Hamilton公司1996年4月公布的调查报告,网络银行经营成本仅相当于经营收入的15%——20%,而传统银行的经营成本占到了收入的60%,开办一个互联网银行所需的成本只有100万美元,还可用电子邮件等技术提供一种全新的真正的双向交流方式,而建立一个传统银行分支机构需要150万——200万美元,外加每年的附加经营费用35万——50万美元。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网络银行业务成本优势显著,对传统银行的经营已构成威胁。
2、对客户市场占有率的冲击
电子货币是通过电子网络发行并可在全球范围内流通的货币,这就使一国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的权力被打破,于是世界上那些拥有先进技术和大量资本的机构和个人(如软件公司、电信业者、中介业者等)像商业银行一样都将发行和经营电子货币作为其主要业务。这种状况给商业银行进行信用创造的基础带来了严重冲击。如果其他公司发行了代表自己品牌的电子货币,那么这些公司就可能越过银行单独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其中包括向客户提供电子货币。电信、交通、旅游等行业发行的名目繁多的、储值性质的磁卡或IC卡,实际上已成为新形式的“结算账户”。例如储值卡的发行公司在销售卡时即与购买者之间产生了借贷关系,这笔资金是在储值卡使用时逐步清算的。这种资金清算与银行存款结算的作用相似,而且如果这些行业能用更低的价格,通过电话、因特网提供更贴近顾客需求的服务,那么在结算业务领域银行将可能被其他行业夺去更多的机会。
3、对银行经营方式的冲击
传统银行的销售渠道是分行及其广泛分布的营业网点,获取规模经济的途径是不断追加投资和多设网点,发展的基础是资金利差。随着电子货币的出现,其经营方式将受到极大的冲击。一方面电子货币的使用多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系统,这就使仅有广泛分布的营业网点而没有便利的计算机服务网络的银行经营寸步难行;另一方面电子货币的多样性会无形中削弱银行信贷的规模,也将使得银行赖以发展的基础发生动摇。因此一些金融界有识之士指出,商业银行如果近几年内拿不出可行的电子货币,那么其他电子货币发行单位将抢占更大的市场。这无疑对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二)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电子货币的策略
电子货币产品的开发对银行业务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目前,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步伐的加快,各家商业银行的竞争生存意识迅速加强,利用金融业务及工具创新来扩大市场份额的工作力度日益加大,各家商业银行都已意识到了电子货币市场所蕴藏的巨大商机,哪家银行在该领域领先一步,其就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1、加快金卡工程建设速度,开发以金卡为核心的表外业务品种
1993年国务院听取电子部关于实施电子货币工程(金卡工程)的总体方案,并于1994年成立了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标志着我国金卡工程的开始。我国金卡工程的应用目标是先从银行卡(信用卡、智能卡)起步,建立现代化的实用电子货币系统,具体而言就是建立和完善银行卡授权、结算、发卡、流通、服务体系,最终减少现金流通量,以电子货币(信用卡、智能卡)替代现金流通,与国际金融支付体系接轨。实施“金卡工程”发卡银行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通存通兑,可以实现银行电子化、网络化。
“金卡工程”最初的重点在于推广信用卡和其他银行卡的应用。这是由于我国网络环境相对欧美而言比较差,且我国的支付工具也相对比较落后,现金交易占了交易总金额的很大部分,支票和信用卡的使用仍处在起步阶段。因此,确定先发展银行卡为支付工具,再在此基础上发展智能卡。智能卡是银行卡发展的比较高级的形式尤其是智能IC卡。目前在我国12个金卡工程试点城市银行卡信息交换系统全面投入运行。1999年初,各商业银行卡发卡量达1亿多张,银行IC卡300多万张。我国IC卡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IC卡在我国的生产、应用发展更是迅猛。目前已在金融、商贸、交通、电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旅游人口管理以及公共事业收费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初步成效。2002年我国IC卡发卡金融机构达55家,发卡量达3.8亿张。可以受理银行卡的饭店、商店、宾馆等特约商户约13万家,各金融机构装备的自动柜员机总计5万台,销售点终端机34万台,全国受理银行卡的电子化业务网点13万个,截止2002年交易总额为84532亿元。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平均增长的水平。我国金融电子化系统建设己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实施了电子货币(银行卡)工程。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种类较多,使用范围局限性较大,使用成本较高,尚不方便快捷。因此我国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应加快信用卡合作开发步伐,将现在的四大信用卡合为一卡,增强信用卡的服务功能。一方面方便客户使用,另一方面可以使商业银行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同时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提供合作的条件。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可率先统一表外业务创新的标准,开发以信用卡业务为核心的各种新型服务工具,随着金卡工程的实施推动我国电子货币的使用,同时加速电子货币创新步伐,用以抗击网络银行对其业务的可能冲击。
2、积极开发新工具,进行业务创新
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积极扩展原来的银行业务如在柜台之外办理存款取款,开设个人理财账户如消费账户、投资账户、外汇交易账户等,以办理及个人消费信贷、教育投资信贷、投资组合工具等业务,积极与各大型商场、超市等电子货币使用频繁的单位联系,在以上单位设立POS机等,将银行、单位、政府、个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庞大的服务网络,以降低风险,增加收益,抵御电子货币带来的商业银行收益减少的危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积极进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创新。随着以IP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革命的深化,传统银行以存款、贷款和转帐结算为主的资金信用中介将逐渐弱化,因为新的在线电子支付的手段不断更新将不断削弱银行在结算方面降低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过程交易费用的比较优势,从而网上业务的重点将日益向为公司和个人提供理财咨询和金融增值服务方面转移,Internet网、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使传统银行在分支机构和结算体系方面的优势荡然无存。借助Internet网,总分行制商业银行能够在网上实时、快捷地提供个性化、互动性极强的金融服务,结算支付将逐渐成为廉价的、甚至在将来是免费的无偿金融服务,因为这是网上银行争夺客户和网上金融市场份额所内生的竞争机制的必然结果,网上银行将日益向网上证券交易、网上保险、网上拍卖和其他网上投资业务方面发展,网上银行在这些领域提供高附加值的金融信息增值服务,随着网上银行电子货币资金的相对充裕,网上投资理财技能将成为稀缺的信息资本,银行业与证券业将日益走向融合,关于投资咨询和理财的信息资本的运营效益将日益成为决定网上银行成败的关键。
3、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主要营销方式
电子货币的应运而生使商业银行之间和其他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对电子货币的流通总规模有重要的影响,从而商业银行的职能必须进行重大转型,商业银行之间将为争夺网上电子货币支付、结算上的市场份额而进行激烈的竞争,为此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地提高在线电子货币支付和结算的服务质量,甚至会导致这几项业务走向完全的免费,商业银行和其他在线金融服务企业争夺网上金融信息流的控制权更加激烈。网上商业银行争夺网上金融信息流的控制权在本质上就是争夺网上客户群,就是争夺网上金融市场份额。网上银行收回经营成本所依赖的经营收入和资本收人,将主要依赖网上广告收人、投资理财咨询服务收人和驰名品牌、商业银行的驰名网站门户的数字化品牌在股票市场增值。商业银行要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与其需要相适应的电子货币类的金融服务。同时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如为强化消费者信心,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对在使用电子货币中遭受损失的客户给予一定的赔偿。商业银行要真正建立起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模式,使客户不管何时何地都可以享受银行提供的更安全、更便捷的服务,争取占有更多的顾客群。
4、建立完善的电子货币支付系统
安全性一直是电子货币使用过程中最为关注的问题,就总体形势来看,为保证Internet下信用卡支付的安全性,VISA、Mastercard、Microsoft、Netscape和GTE等专门签订了Internet信用卡支付的安全电子交易协议,以期建立更加安全的Internet信用卡支付系统。目前正在运行的无条件匿名电子支付系统和可记录的匿名电子现金支付系统能在相当程度上保证电子货币支付的安全性。但是由于网络安全技术的局限,目前人们对银行电子货币安全性的担忧并未减轻,任何经营电子银行业务和电子货币业务的机构都希望他们的帐户管理和风险管理系统能受到严格的控制,能够防止虚假电子货币在系统上进行交易。但事实上,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条信息途径的使用,系统的安全性越来越难以得到保证。计算机黑客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网络进入电子银行系统。安全性风险的防范越来越重要。对于电子货币业务,如果安全系统被破坏,则可能导致欺骗业务发生。而对于其他形式的电子银行业务,未经授权的闯入既可为银行带来直接损失,也可以产生其他问题。例如电脑黑客通过网络闯入电子银行业务系统,寻找使用客户的机密材料,使客户利益受损。而缺乏对系统的严密控制,外部的第三者闯入系统设置病毒,会给银行带来更大的损失。电子银行及电子货币既可能遭受外来者入侵,更容易受到内部职员的破坏。某些心术不正的职员可通过在暗中获得的数据进入客户的帐户窃取资金,而另外一些职员不经意的错误也可能对银行计算机系统的运行产生危害。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继续努力,建立真正完善和安全的电子货币支付系统,促进电子货币业务的发展。
结论
虽然我国金融电子化起步较晚,离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距离,但近年各家银行相继推出了各种与电子货币有关的服务,主要集中在零售业务领域。例如,使用信用卡支付的银行POS系统,以及使用IC卡代替现金用于小额支付的预付式系统等。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内网络用户的不断扩大,社会对电子货币、网络银行业务的需求必将迅速增长。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面对信息技术进步、金融国际化、传统银行业务衰退等国际性发展趋势,重新认识银行固有的结算、信用创造、资金中介等职能,重新检讨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向,制定新的经营战略,是经营管理层当前的重要任务。其中,对目前正在开展的电子交易业务,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如何与Internet结合,应积极研究并及时展开工作。首先抓紧时机上网,以防再度发生被抢注“域名”事件。网络银行业务可从信息、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开始,直至全方位的交易服务,分阶段逐步展开。否则,将会丧失发展机遇,其损失无可估量。
参考文献:
(著作)金光华、田昊箭、王蓓、刑林明:《电子货币》,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5页。
(著作)唐应茂:《电子货币与法律》,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9-83页。
(著作)赵立平:《电子商务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167页。
(著作)陈进:《电子商务金融与安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6页。
(著作)姚立新:《电子商务下的金融创新与运作》,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93-99页。
(论文)陈颖:《电子货币发展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影响的思考》,《广东经济》2006年第7期,第72页。
(论文)孔立平:《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影响与对策》,《商场现代化》2004年第13期,第56-58页。
(论文)陈湛匀、李文斌:《我国网络银行与电子货币发展研究》,《新金融》2000年第8期,第34-39页。
关键词:电子货币银行金融
货币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商品货币、纸张货币和电子货币。从货币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货币制度的变迁是为了提高货币流通速度、降低货币流通费用,从而降低商品交易费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电子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一体化使经济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使人类社会逐步向信息社会迈进。由于金融业对信息有超乎其他产业的特殊需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在这个网络经济时代,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在业务处理、顾客服务、经营决策、管理拓展方面的技术环境。这些革命性的变革无疑都必须依赖于货币及支付手段相应的电子化。电子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20世纪末支付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它正在并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改变银行的经营方式。由于在降低交易费用上的巨大优势,电子货币取代传统通货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当然电子货币对传统银行业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商业如何应对电子货币的冲击就成了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一、电子货币相关概念解析
20世纪以来,电子商务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作为其支付工具的电子货币也随之产生和发展。电子货币的产生被称为是继中世纪法币对铸币取代以来,货币形式发生的第二次标志性变革,并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应用与发展不仅会影响到电子商务的进行,而且会影响到全球的金融体系。
(一)电子货币的定义
电子货币就是由消费者(及相对的特约商户)占有的,存储在一定电子装置中,代表一定的货币价值的“储值”或“预付价值”的产品。具体而言,这里所讲的电子装置通常包括两种形态:以IC卡为媒质的智能卡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电子货币载体。电子货币的货币价值以数字信息的方式存储在电子装置载体中,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储值卡、智能卡,以及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形态。电子货币不是纸质的,也不像电子资金划拨一样涉及到银行,这种新的货币形态可以离开银行的中介作用,在交易过程中不用同存款发生密切联系。就其现阶段而言还只是一种新的支付形式,还要以现有存款为基础。
(二)电子货币的特性
1、电子货币是以计算机技术手段为依托,通常以各类电子设备(如智能卡)及计算机存储器为价值载体的货币
电子货币主要有卡类和计算机两种载体。以卡类为载体的电子货币,卡中的芯片能够根据事先存储在里面的程序和外部销售终端或其他设备(如电子钱包)的指令存储和处理信息。借助特殊的设备和终端,卡中代表金钱的信息可以被识别,并且按照指令进行转移。而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电子货币进行交易时,需要借助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交易前要先下载或从发行人那里获得专门的软件,通过特殊的软件和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实现电子货币数额的计算和转移。这种强大的存储和处理能力是传统的提款卡所不具备的。提款卡主要是通过输入密码同中央数据库相联系,通过中央数据库增减相应的金额,卡本身不存在代表电子货币信息的增减。
2、电子货币是一种信息货币
电子货币说到底不过是观念化的货币信息,它实际上是由一组含有用户的身份、密码、金额、使用范围等内容的数据构成的特殊信息,因此也可以称其为数字货币。人们使用电子货币交易时,实际上交换的是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传输到开设这种业务的商家后,交易双方进行结算,要比现实银行系统的方式更省钱、更方便、更快捷。
3、电子货币价值传送的无纸化
电子货币是现实货币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虚拟化,是一种没有货币实体的货币。电子货币是在电子化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无形货币。一般来说,电子货币的价值通过销售终端从消费者手里传送到货物销售商家手中,商家再回赎其手里的货币。商家将其手里持有的电子货币传送给电子货币发行人从其手里回赎货币,或者传送给银行,银行在其账户上借记相应金额,银行再通过清算机构同发行人进行结算。整个过程是无纸化的。所谓无纸化是与票据、信用卡相比较而言。而且,电子货币可以在各个持有者之间直接转移货币价值,不需要第三方如银行的介入,这也是电子货币同传统的提款卡和转账卡的本质区别。电子货币在这一点上,很类似于真正货币的功能。
4、电子货币是可以进行支付的准通货
电子货币能否被称为通货,关键在于电子货币能否独立地执行通货职能。就目前而言,电子货币可以起到支付和结算的作用,但电子货币只是蕴涵着可能执行货币职能的准货币。首先,电子货币缺少货币价格标准,因而无法单独衡量和表现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也无法具有价值保存手段而只有依附于现实货币价值尺度职能和价值储藏职能;其次,由于电子货币是以一定电子设备为载体—智能卡和计算机,其流通和使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设施条件及软件的支持。因此,尚不能真正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最后,尽管目前电子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执行支付手段,但是现有的各种电子货币中的大多数,并不能用于个人之间的直接支付,而且向特约商户支付时,商户一方还要从发行电子货币的银行或信用卡公司收取实体货币后,才算完成了对款项的回收,电子货币不能完全独立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可见现阶段的电子货币是以既有通货为基础的新的货币形态或是支付方式。
二、电子货币对传统银行业的挑战
伴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银行的主要功能由依赖于存、贷款数量的资金中介功能,向为顾客提供电子清算服务和信息服务功能的重心倾斜。在这一变化中,传统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信用创造等在法律上如何定位;二是如何保证电子货币的安全性,以及如何规避电子清算系统风险;三是银行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如何向信息化经营转变,与金融电子化趋势相适应。
(一)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
目前国际间对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这一金融监管的对象的认识尚存在较大分歧。欧洲大陆各国认同这样的观点,即电子货币的发行应该包含在金融机构的业务中,其发行主体应该属于金融监管的对象之一。1998年,欧盟委员会在欧盟理事会提交的指令草案中规定,发行电子货币的机构与传统意义上的“信用机构”享有同样的市场准入权利和相同的竞争条件。这体现在:第一即使电子货币发行机构无意从事传统信用机构所提供的全部金融服务,它依旧有权在整个欧盟成员国范围内自由从事经营活动;第二电子货币发行机构只接受设立地成员国一国的管理和监督,这也使其在经营条件上与传统的信用机构完全相同。在美国和英国,占主导性的观点则是,若对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进行严格的监管和限制,会损害民间机构的技术开发和创造精神,把电子货币的发行限定于金融机构还为时过早,因为一些证券公司、特殊贷款公司、非银行支付供应商、信用机构也能提供电子货币服务。如果将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限定于中央银行,则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因为货币是中央银行独有的利益,它来自货币发行权,即能使市场参与者将其负债作为货币的权利,该利益反映在对生息资产通过以发行货币的方式进行无息或者低息融资的回报上。如果法定货币被私人电子货币所取代,这部分中央政府收入来源就会丧失或者减少。如果由中央银行以某种形式发行电子货币,不仅可以向消费者提供无风险的电子支付产品,还可以换回货币收益的损失。但这样做的代价很大,因为政府的介入会冲淡市场活力的发挥,抑制私营领域的发展,阻碍进一步的金融创新,而且高风险的新兴商务可能会浪费纳税人的钱财。从目前来看,各国只允许银行发行电子货币,从而有利于对其监管。
(二)银行的结算职能
随着小额结算方法的多样化,以及开放式网络结算服务使用者队伍的不断扩大,结算业务作为银行固有业务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结算业务的提供者已超出银行范围。例如电信、交通、旅游等行业发行的名目繁多的、储值性质的磁卡或IC卡,实际上已成为新形式的“结算帐户”。例如储值卡的发行公司,在销售卡时,即与购买者之间产生了借贷关系,这笔资金是在储值卡使用时逐步清算的。这种资金清算,与银行存款用作结算的作用相似。而且,如果这些行业能用更低的价格,通过电话、因特网,提供更贴近顾客需求的服务,那么在结算业务领域,银行将可能被其他行业夺去更多的机会。
另外,以往企业间交易的买卖双方,其资金授受都是通过银行中介进行的,银行可以从中收入一定比例的手续费。但是,随着金融EDI的应用,促进了货款的相互抵冲及企业间的差额结算,这对企业无疑有效地削减了手续费支出。同时,随着企业EDI应用的发展,这种结算方法必将在企业集团内部普及。其结果是,双方的交易信息不必通过银行即可相互交换,货款的抵冲也不必经过银行即可进行,银行不仅丧失了手续费的收入,而且无法掌握企业的资金流向。这对银行的结算职能及资金监督职能又是一个挑战。
(三)结算网络的国际竞争
电子货币、电子结算发展的结果,将为使用者跨越国境利用由外国经营者提供的结算服务创造了更多机会。特别是由于因特网的发展而形成了世界范围的通信网络,以电子货币进行的结算服务,已出现无国籍化的动向,国内金融机构与外国机构之间将处于直接竞争的环境。如何增强结算网络的国籍竞争力,已成为各国银行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为了保护使用者利益,1997年5月,10国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会议(G10)下设的电子货币作业部的报告书中指出:关于跨越国境的电子货币及电子结算的使用,在法律、行政、司法等方面的管辖权问题是复杂的,并且某些方面可能是不明确的,即使是对国内的使用者,其保护措施和监督体制也不尽完善。因此,由外国主体发行的电子货币和提供的结算服务,目前应限定其范围。
三、电子货币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冲击及应对策略
我国已由中国人民银行为牵头单位,配合国家各主要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联合建设中国金融数据通信网和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充分利用金融系统电子化基础设施,加强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职能,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以逐步确立和完善我国支付清算体制,加快实现全国范围内银行卡跨行、异地支付业务授权及清算信息自动交换。目前,我国金融卡发卡量超过10300万张,全国金融卡信息交换中心和清算中心已建立,金融卫星网拥有646个卫星站,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和700多个县,全国电子联行平均每天往来5万多笔,转汇金额平均每天达800——1000亿元,大大提高了转汇效率,缩短了资金在途时间,平均每天为企业减少利息开支500万元。金融卡的发行,使得消费群体、商业领域和银行之间形成了互相支持、简易方便、安全可靠、促进发展的紧密关系,非金融卡发卡量突破1亿张,广泛地应用于交通、水电、煤气、医疗卫生、安全保卫等方面。
(一)电子货币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冲击
1、对银行生存和经营的挑战
电子货币的普遍使用,使得网络银行的出现成为必然。就目前而言,网络银行有两类:一种是完全依赖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网络银行,另一类是指传统银行运用公共互联网,把网上银行业务作为银行零售业务柜台的延伸,达到24小时不间断服务的目的,并节省银行的经营成本的模式,完全意义上的网络银行即第一类网络银行。根据美国BoozAllen和Hamilton公司1996年4月公布的调查报告,网络银行经营成本仅相当于经营收入的15%——20%,而传统银行的经营成本占到了收入的60%,开办一个互联网银行所需的成本只有100万美元,还可用电子邮件等技术提供一种全新的真正的双向交流方式,而建立一个传统银行分支机构需要150万——200万美元,外加每年的附加经营费用35万——50万美元。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网络银行业务成本优势显著,对传统银行的经营已构成威胁。
2、对客户市场占有率的冲击
电子货币是通过电子网络发行并可在全球范围内流通的货币,这就使一国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的权力被打破,于是世界上那些拥有先进技术和大量资本的机构和个人(如软件公司、电信业者、中介业者等)像商业银行一样都将发行和经营电子货币作为其主要业务。这种状况给商业银行进行信用创造的基础带来了严重冲击。如果其他公司发行了代表自己品牌的电子货币,那么这些公司就可能越过银行单独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其中包括向客户提供电子货币。电信、交通、旅游等行业发行的名目繁多的、储值性质的磁卡或IC卡,实际上已成为新形式的“结算账户”。例如储值卡的发行公司在销售卡时即与购买者之间产生了借贷关系,这笔资金是在储值卡使用时逐步清算的。这种资金清算与银行存款结算的作用相似,而且如果这些行业能用更低的价格,通过电话、因特网提供更贴近顾客需求的服务,那么在结算业务领域银行将可能被其他行业夺去更多的机会。
3、对银行经营方式的冲击
传统银行的销售渠道是分行及其广泛分布的营业网点,获取规模经济的途径是不断追加投资和多设网点,发展的基础是资金利差。随着电子货币的出现,其经营方式将受到极大的冲击。一方面电子货币的使用多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系统,这就使仅有广泛分布的营业网点而没有便利的计算机服务网络的银行经营寸步难行;另一方面电子货币的多样性会无形中削弱银行信贷的规模,也将使得银行赖以发展的基础发生动摇。因此一些金融界有识之士指出,商业银行如果近几年内拿不出可行的电子货币,那么其他电子货币发行单位将抢占更大的市场。这无疑对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二)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电子货币的策略
电子货币产品的开发对银行业务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目前,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步伐的加快,各家商业银行的竞争生存意识迅速加强,利用金融业务及工具创新来扩大市场份额的工作力度日益加大,各家商业银行都已意识到了电子货币市场所蕴藏的巨大商机,哪家银行在该领域领先一步,其就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1、加快金卡工程建设速度,开发以金卡为核心的表外业务品种
1993年国务院听取电子部关于实施电子货币工程(金卡工程)的总体方案,并于1994年成立了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标志着我国金卡工程的开始。我国金卡工程的应用目标是先从银行卡(信用卡、智能卡)起步,建立现代化的实用电子货币系统,具体而言就是建立和完善银行卡授权、结算、发卡、流通、服务体系,最终减少现金流通量,以电子货币(信用卡、智能卡)替代现金流通,与国际金融支付体系接轨。实施“金卡工程”发卡银行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通存通兑,可以实现银行电子化、网络化。
“金卡工程”最初的重点在于推广信用卡和其他银行卡的应用。这是由于我国网络环境相对欧美而言比较差,且我国的支付工具也相对比较落后,现金交易占了交易总金额的很大部分,支票和信用卡的使用仍处在起步阶段。因此,确定先发展银行卡为支付工具,再在此基础上发展智能卡。智能卡是银行卡发展的比较高级的形式尤其是智能IC卡。目前在我国12个金卡工程试点城市银行卡信息交换系统全面投入运行。1999年初,各商业银行卡发卡量达1亿多张,银行IC卡300多万张。我国IC卡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IC卡在我国的生产、应用发展更是迅猛。目前已在金融、商贸、交通、电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旅游人口管理以及公共事业收费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初步成效。2002年我国IC卡发卡金融机构达55家,发卡量达3.8亿张。可以受理银行卡的饭店、商店、宾馆等特约商户约13万家,各金融机构装备的自动柜员机总计5万台,销售点终端机34万台,全国受理银行卡的电子化业务网点13万个,截止2002年交易总额为84532亿元。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平均增长的水平。我国金融电子化系统建设己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实施了电子货币(银行卡)工程。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种类较多,使用范围局限性较大,使用成本较高,尚不方便快捷。因此我国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应加快信用卡合作开发步伐,将现在的四大信用卡合为一卡,增强信用卡的服务功能。一方面方便客户使用,另一方面可以使商业银行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同时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提供合作的条件。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可率先统一表外业务创新的标准,开发以信用卡业务为核心的各种新型服务工具,随着金卡工程的实施推动我国电子货币的使用,同时加速电子货币创新步伐,用以抗击网络银行对其业务的可能冲击。
2、积极开发新工具,进行业务创新
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积极扩展原来的银行业务如在柜台之外办理存款取款,开设个人理财账户如消费账户、投资账户、外汇交易账户等,以办理及个人消费信贷、教育投资信贷、投资组合工具等业务,积极与各大型商场、超市等电子货币使用频繁的单位联系,在以上单位设立POS机等,将银行、单位、政府、个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庞大的服务网络,以降低风险,增加收益,抵御电子货币带来的商业银行收益减少的危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积极进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创新。随着以IP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革命的深化,传统银行以存款、贷款和转帐结算为主的资金信用中介将逐渐弱化,因为新的在线电子支付的手段不断更新将不断削弱银行在结算方面降低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过程交易费用的比较优势,从而网上业务的重点将日益向为公司和个人提供理财咨询和金融增值服务方面转移,Internet网、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使传统银行在分支机构和结算体系方面的优势荡然无存。借助Internet网,总分行制商业银行能够在网上实时、快捷地提供个性化、互动性极强的金融服务,结算支付将逐渐成为廉价的、甚至在将来是免费的无偿金融服务,因为这是网上银行争夺客户和网上金融市场份额所内生的竞争机制的必然结果,网上银行将日益向网上证券交易、网上保险、网上拍卖和其他网上投资业务方面发展,网上银行在这些领域提供高附加值的金融信息增值服务,随着网上银行电子货币资金的相对充裕,网上投资理财技能将成为稀缺的信息资本,银行业与证券业将日益走向融合,关于投资咨询和理财的信息资本的运营效益将日益成为决定网上银行成败的关键。
3、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主要营销方式
电子货币的应运而生使商业银行之间和其他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对电子货币的流通总规模有重要的影响,从而商业银行的职能必须进行重大转型,商业银行之间将为争夺网上电子货币支付、结算上的市场份额而进行激烈的竞争,为此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地提高在线电子货币支付和结算的服务质量,甚至会导致这几项业务走向完全的免费,商业银行和其他在线金融服务企业争夺网上金融信息流的控制权更加激烈。网上商业银行争夺网上金融信息流的控制权在本质上就是争夺网上客户群,就是争夺网上金融市场份额。网上银行收回经营成本所依赖的经营收入和资本收人,将主要依赖网上广告收人、投资理财咨询服务收人和驰名品牌、商业银行的驰名网站门户的数字化品牌在股票市场增值。商业银行要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与其需要相适应的电子货币类的金融服务。同时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如为强化消费者信心,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对在使用电子货币中遭受损失的客户给予一定的赔偿。商业银行要真正建立起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模式,使客户不管何时何地都可以享受银行提供的更安全、更便捷的服务,争取占有更多的顾客群。
4、建立完善的电子货币支付系统
安全性一直是电子货币使用过程中最为关注的问题,就总体形势来看,为保证Internet下信用卡支付的安全性,VISA、Mastercard、Microsoft、Netscape和GTE等专门签订了Internet信用卡支付的安全电子交易协议,以期建立更加安全的Internet信用卡支付系统。目前正在运行的无条件匿名电子支付系统和可记录的匿名电子现金支付系统能在相当程度上保证电子货币支付的安全性。但是由于网络安全技术的局限,目前人们对银行电子货币安全性的担忧并未减轻,任何经营电子银行业务和电子货币业务的机构都希望他们的帐户管理和风险管理系统能受到严格的控制,能够防止虚假电子货币在系统上进行交易。但事实上,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条信息途径的使用,系统的安全性越来越难以得到保证。计算机黑客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网络进入电子银行系统。安全性风险的防范越来越重要。对于电子货币业务,如果安全系统被破坏,则可能导致欺骗业务发生。而对于其他形式的电子银行业务,未经授权的闯入既可为银行带来直接损失,也可以产生其他问题。例如电脑黑客通过网络闯入电子银行业务系统,寻找使用客户的机密材料,使客户利益受损。而缺乏对系统的严密控制,外部的第三者闯入系统设置病毒,会给银行带来更大的损失。电子银行及电子货币既可能遭受外来者入侵,更容易受到内部职员的破坏。某些心术不正的职员可通过在暗中获得的数据进入客户的帐户窃取资金,而另外一些职员不经意的错误也可能对银行计算机系统的运行产生危害。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继续努力,建立真正完善和安全的电子货币支付系统,促进电子货币业务的发展。
结论
虽然我国金融电子化起步较晚,离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距离,但近年各家银行相继推出了各种与电子货币有关的服务,主要集中在零售业务领域。例如,使用信用卡支付的银行POS系统,以及使用IC卡代替现金用于小额支付的预付式系统等。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内网络用户的不断扩大,社会对电子货币、网络银行业务的需求必将迅速增长。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面对信息技术进步、金融国际化、传统银行业务衰退等国际性发展趋势,重新认识银行固有的结算、信用创造、资金中介等职能,重新检讨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向,制定新的经营战略,是经营管理层当前的重要任务。其中,对目前正在开展的电子交易业务,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如何与Internet结合,应积极研究并及时展开工作。首先抓紧时机上网,以防再度发生被抢注“域名”事件。网络银行业务可从信息、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开始,直至全方位的交易服务,分阶段逐步展开。否则,将会丧失发展机遇,其损失无可估量。
参考文献:
(著作)金光华、田昊箭、王蓓、刑林明:《电子货币》,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5页。
(著作)唐应茂:《电子货币与法律》,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9-83页。
(著作)赵立平:《电子商务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167页。
(著作)陈进:《电子商务金融与安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6页。
(著作)姚立新:《电子商务下的金融创新与运作》,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93-99页。
(论文)陈颖:《电子货币发展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影响的思考》,《广东经济》2006年第7期,第72页。
(论文)孔立平:《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影响与对策》,《商场现代化》2004年第13期,第56-58页。
(论文)陈湛匀、李文斌:《我国网络银行与电子货币发展研究》,《新金融》2000年第8期,第34-39页。
关键词:电子货币银行金融
货币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商品货币、纸张货币和电子货币。从货币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货币制度的变迁是为了提高货币流通速度、降低货币流通费用,从而降低商品交易费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电子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一体化使经济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使人类社会逐步向信息社会迈进。由于金融业对信息有超乎其他产业的特殊需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在这个网络经济时代,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在业务处理、顾客服务、经营决策、管理拓展方面的技术环境。这些革命性的变革无疑都必须依赖于货币及支付手段相应的电子化。电子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20世纪末支付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它正在并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改变银行的经营方式。由于在降低交易费用上的巨大优势,电子货币取代传统通货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当然电子货币对传统银行业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商业如何应对电子货币的冲击就成了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一、电子货币相关概念解析
20世纪以来,电子商务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作为其支付工具的电子货币也随之产生和发展。电子货币的产生被称为是继中世纪法币对铸币取代以来,货币形式发生的第二次标志性变革,并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应用与发展不仅会影响到电子商务的进行,而且会影响到全球的金融体系。
(一)电子货币的定义
电子货币就是由消费者(及相对的特约商户)占有的,存储在一定电子装置中,代表一定的货币价值的“储值”或“预付价值”的产品。具体而言,这里所讲的电子装置通常包括两种形态:以IC卡为媒质的智能卡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电子货币载体。电子货币的货币价值以数字信息的方式存储在电子装置载体中,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储值卡、智能卡,以及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形态。电子货币不是纸质的,也不像电子资金划拨一样涉及到银行,这种新的货币形态可以离开银行的中介作用,在交易过程中不用同存款发生密切联系。就其现阶段而言还只是一种新的支付形式,还要以现有存款为基础。
(二)电子货币的特性
1、电子货币是以计算机技术手段为依托,通常以各类电子设备(如智能卡)及计算机存储器为价值载体的货币
电子货币主要有卡类和计算机两种载体。以卡类为载体的电子货币,卡中的芯片能够根据事先存储在里面的程序和外部销售终端或其他设备(如电子钱包)的指令存储和处理信息。借助特殊的设备和终端,卡中代表金钱的信息可以被识别,并且按照指令进行转移。而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电子货币进行交易时,需要借助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交易前要先下载或从发行人那里获得专门的软件,通过特殊的软件和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实现电子货币数额的计算和转移。这种强大的存储和处理能力是传统的提款卡所不具备的。提款卡主要是通过输入密码同中央数据库相联系,通过中央数据库增减相应的金额,卡本身不存在代表电子货币信息的增减。
2、电子货币是一种信息货币
电子货币说到底不过是观念化的货币信息,它实际上是由一组含有用户的身份、密码、金额、使用范围等内容的数据构成的特殊信息,因此也可以称其为数字货币。人们使用电子货币交易时,实际上交换的是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传输到开设这种业务的商家后,交易双方进行结算,要比现实银行系统的方式更省钱、更方便、更快捷。
3、电子货币价值传送的无纸化
电子货币是现实货币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虚拟化,是一种没有货币实体的货币。电子货币是在电子化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无形货币。一般来说,电子货币的价值通过销售终端从消费者手里传送到货物销售商家手中,商家再回赎其手里的货币。商家将其手里持有的电子货币传送给电子货币发行人从其手里回赎货币,或者传送给银行,银行在其账户上借记相应金额,银行再通过清算机构同发行人进行结算。整个过程是无纸化的。所谓无纸化是与票据、信用卡相比较而言。而且,电子货币可以在各个持有者之间直接转移货币价值,不需要第三方如银行的介入,这也是电子货币同传统的提款卡和转账卡的本质区别。电子货币在这一点上,很类似于真正货币的功能。
4、电子货币是可以进行支付的准通货
电子货币能否被称为通货,关键在于电子货币能否独立地执行通货职能。就目前而言,电子货币可以起到支付和结算的作用,但电子货币只是蕴涵着可能执行货币职能的准货币。首先,电子货币缺少货币价格标准,因而无法单独衡量和表现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也无法具有价值保存手段而只有依附于现实货币价值尺度职能和价值储藏职能;其次,由于电子货币是以一定电子设备为载体—智能卡和计算机,其流通和使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设施条件及软件的支持。因此,尚不能真正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最后,尽管目前电子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执行支付手段,但是现有的各种电子货币中的大多数,并不能用于个人之间的直接支付,而且向特约商户支付时,商户一方还要从发行电子货币的银行或信用卡公司收取实体货币后,才算完成了对款项的回收,电子货币不能完全独立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可见现阶段的电子货币是以既有通货为基础的新的货币形态或是支付方式。
二、电子货币对传统银行业的挑战
伴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银行的主要功能由依赖于存、贷款数量的资金中介功能,向为顾客提供电子清算服务和信息服务功能的重心倾斜。在这一变化中,传统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信用创造等在法律上如何定位;二是如何保证电子货币的安全性,以及如何规避电子清算系统风险;三是银行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如何向信息化经营转变,与金融电子化趋势相适应。
(一)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
目前国际间对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这一金融监管的对象的认识尚存在较大分歧。欧洲大陆各国认同这样的观点,即电子货币的发行应该包含在金融机构的业务中,其发行主体应该属于金融监管的对象之一。1998年,欧盟委员会在欧盟理事会提交的指令草案中规定,发行电子货币的机构与传统意义上的“信用机构”享有同样的市场准入权利和相同的竞争条件。这体现在:第一即使电子货币发行机构无意从事传统信用机构所提供的全部金融服务,它依旧有权在整个欧盟成员国范围内自由从事经营活动;第二电子货币发行机构只接受设立地成员国一国的管理和监督,这也使其在经营条件上与传统的信用机构完全相同。在美国和英国,占主导性的观点则是,若对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进行严格的监管和限制,会损害民间机构的技术开发和创造精神,把电子货币的发行限定于金融机构还为时过早,因为一些证券公司、特殊贷款公司、非银行支付供应商、信用机构也能提供电子货币服务。如果将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限定于中央银行,则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因为货币是中央银行独有的利益,它来自货币发行权,即能使市场参与者将其负债作为货币的权利,该利益反映在对生息资产通过以发行货币的方式进行无息或者低息融资的回报上。如果法定货币被私人电子货币所取代,这部分中央政府收入来源就会丧失或者减少。如果由中央银行以某种形式发行电子货币,不仅可以向消费者提供无风险的电子支付产品,还可以换回货币收益的损失。但这样做的代价很大,因为政府的介入会冲淡市场活力的发挥,抑制私营领域的发展,阻碍进一步的金融创新,而且高风险的新兴商务可能会浪费纳税人的钱财。从目前来看,各国只允许银行发行电子货币,从而有利于对其监管。
(二)银行的结算职能
随着小额结算方法的多样化,以及开放式网络结算服务使用者队伍的不断扩大,结算业务作为银行固有业务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结算业务的提供者已超出银行范围。例如电信、交通、旅游等行业发行的名目繁多的、储值性质的磁卡或IC卡,实际上已成为新形式的“结算帐户”。例如储值卡的发行公司,在销售卡时,即与购买者之间产生了借贷关系,这笔资金是在储值卡使用时逐步清算的。这种资金清算,与银行存款用作结算的作用相似。而且,如果这些行业能用更低的价格,通过电话、因特网,提供更贴近顾客需求的服务,那么在结算业务领域,银行将可能被其他行业夺去更多的机会。
另外,以往企业间交易的买卖双方,其资金授受都是通过银行中介进行的,银行可以从中收入一定比例的手续费。但是,随着金融EDI的应用,促进了货款的相互抵冲及企业间的差额结算,这对企业无疑有效地削减了手续费支出。同时,随着企业EDI应用的发展,这种结算方法必将在企业集团内部普及。其结果是,双方的交易信息不必通过银行即可相互交换,货款的抵冲也不必经过银行即可进行,银行不仅丧失了手续费的收入,而且无法掌握企业的资金流向。这对银行的结算职能及资金监督职能又是一个挑战。
(三)结算网络的国际竞争
电子货币、电子结算发展的结果,将为使用者跨越国境利用由外国经营者提供的结算服务创造了更多机会。特别是由于因特网的发展而形成了世界范围的通信网络,以电子货币进行的结算服务,已出现无国籍化的动向,国内金融机构与外国机构之间将处于直接竞争的环境。如何增强结算网络的国籍竞争力,已成为各国银行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为了保护使用者利益,1997年5月,10国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会议(G10)下设的电子货币作业部的报告书中指出:关于跨越国境的电子货币及电子结算的使用,在法律、行政、司法等方面的管辖权问题是复杂的,并且某些方面可能是不明确的,即使是对国内的使用者,其保护措施和监督体制也不尽完善。因此,由外国主体发行的电子货币和提供的结算服务,目前应限定其范围。
三、电子货币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冲击及应对策略
我国已由中国人民银行为牵头单位,配合国家各主要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联合建设中国金融数据通信网和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充分利用金融系统电子化基础设施,加强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职能,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以逐步确立和完善我国支付清算体制,加快实现全国范围内银行卡跨行、异地支付业务授权及清算信息自动交换。目前,我国金融卡发卡量超过10300万张,全国金融卡信息交换中心和清算中心已建立,金融卫星网拥有646个卫星站,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和700多个县,全国电子联行平均每天往来5万多笔,转汇金额平均每天达800——1000亿元,大大提高了转汇效率,缩短了资金在途时间,平均每天为企业减少利息开支500万元。金融卡的发行,使得消费群体、商业领域和银行之间形成了互相支持、简易方便、安全可靠、促进发展的紧密关系,非金融卡发卡量突破1亿张,广泛地应用于交通、水电、煤气、医疗卫生、安全保卫等方面。
(一)电子货币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冲击
1、对银行生存和经营的挑战
电子货币的普遍使用,使得网络银行的出现成为必然。就目前而言,网络银行有两类:一种是完全依赖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网络银行,另一类是指传统银行运用公共互联网,把网上银行业务作为银行零售业务柜台的延伸,达到24小时不间断服务的目的,并节省银行的经营成本的模式,完全意义上的网络银行即第一类网络银行。根据美国BoozAllen和Hamilton公司1996年4月公布的调查报告,网络银行经营成本仅相当于经营收入的15%——20%,而传统银行的经营成本占到了收入的60%,开办一个互联网银行所需的成本只有100万美元,还可用电子邮件等技术提供一种全新的真正的双向交流方式,而建立一个传统银行分支机构需要150万——200万美元,外加每年的附加经营费用35万——50万美元。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网络银行业务成本优势显著,对传统银行的经营已构成威胁。
2、对客户市场占有率的冲击
电子货币是通过电子网络发行并可在全球范围内流通的货币,这就使一国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的权力被打破,于是世界上那些拥有先进技术和大量资本的机构和个人(如软件公司、电信业者、中介业者等)像商业银行一样都将发行和经营电子货币作为其主要业务。这种状况给商业银行进行信用创造的基础带来了严重冲击。如果其他公司发行了代表自己品牌的电子货币,那么这些公司就可能越过银行单独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其中包括向客户提供电子货币。电信、交通、旅游等行业发行的名目繁多的、储值性质的磁卡或IC卡,实际上已成为新形式的“结算账户”。例如储值卡的发行公司在销售卡时即与购买者之间产生了借贷关系,这笔资金是在储值卡使用时逐步清算的。这种资金清算与银行存款结算的作用相似,而且如果这些行业能用更低的价格,通过电话、因特网提供更贴近顾客需求的服务,那么在结算业务领域银行将可能被其他行业夺去更多的机会。
3、对银行经营方式的冲击
传统银行的销售渠道是分行及其广泛分布的营业网点,获取规模经济的途径是不断追加投资和多设网点,发展的基础是资金利差。随着电子货币的出现,其经营方式将受到极大的冲击。一方面电子货币的使用多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系统,这就使仅有广泛分布的营业网点而没有便利的计算机服务网络的银行经营寸步难行;另一方面电子货币的多样性会无形中削弱银行信贷的规模,也将使得银行赖以发展的基础发生动摇。因此一些金融界有识之士指出,商业银行如果近几年内拿不出可行的电子货币,那么其他电子货币发行单位将抢占更大的市场。这无疑对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二)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电子货币的策略
电子货币产品的开发对银行业务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目前,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步伐的加快,各家商业银行的竞争生存意识迅速加强,利用金融业务及工具创新来扩大市场份额的工作力度日益加大,各家商业银行都已意识到了电子货币市场所蕴藏的巨大商机,哪家银行在该领域领先一步,其就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1、加快金卡工程建设速度,开发以金卡为核心的表外业务品种
1993年国务院听取电子部关于实施电子货币工程(金卡工程)的总体方案,并于1994年成立了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标志着我国金卡工程的开始。我国金卡工程的应用目标是先从银行卡(信用卡、智能卡)起步,建立现代化的实用电子货币系统,具体而言就是建立和完善银行卡授权、结算、发卡、流通、服务体系,最终减少现金流通量,以电子货币(信用卡、智能卡)替代现金流通,与国际金融支付体系接轨。实施“金卡工程”发卡银行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通存通兑,可以实现银行电子化、网络化。
“金卡工程”最初的重点在于推广信用卡和其他银行卡的应用。这是由于我国网络环境相对欧美而言比较差,且我国的支付工具也相对比较落后,现金交易占了交易总金额的很大部分,支票和信用卡的使用仍处在起步阶段。因此,确定先发展银行卡为支付工具,再在此基础上发展智能卡。智能卡是银行卡发展的比较高级的形式尤其是智能IC卡。目前在我国12个金卡工程试点城市银行卡信息交换系统全面投入运行。1999年初,各商业银行卡发卡量达1亿多张,银行IC卡300多万张。我国IC卡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IC卡在我国的生产、应用发展更是迅猛。目前已在金融、商贸、交通、电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旅游人口管理以及公共事业收费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初步成效。2002年我国IC卡发卡金融机构达55家,发卡量达3.8亿张。可以受理银行卡的饭店、商店、宾馆等特约商户约13万家,各金融机构装备的自动柜员机总计5万台,销售点终端机34万台,全国受理银行卡的电子化业务网点13万个,截止2002年交易总额为84532亿元。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平均增长的水平。我国金融电子化系统建设己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实施了电子货币(银行卡)工程。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种类较多,使用范围局限性较大,使用成本较高,尚不方便快捷。因此我国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应加快信用卡合作开发步伐,将现在的四大信用卡合为一卡,增强信用卡的服务功能。一方面方便客户使用,另一方面可以使商业银行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同时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提供合作的条件。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可率先统一表外业务创新的标准,开发以信用卡业务为核心的各种新型服务工具,随着金卡工程的实施推动我国电子货币的使用,同时加速电子货币创新步伐,用以抗击网络银行对其业务的可能冲击。
2、积极开发新工具,进行业务创新
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积极扩展原来的银行业务如在柜台之外办理存款取款,开设个人理财账户如消费账户、投资账户、外汇交易账户等,以办理及个人消费信贷、教育投资信贷、投资组合工具等业务,积极与各大型商场、超市等电子货币使用频繁的单位联系,在以上单位设立POS机等,将银行、单位、政府、个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庞大的服务网络,以降低风险,增加收益,抵御电子货币带来的商业银行收益减少的危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积极进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创新。随着以IP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革命的深化,传统银行以存款、贷款和转帐结算为主的资金信用中介将逐渐弱化,因为新的在线电子支付的手段不断更新将不断削弱银行在结算方面降低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过程交易费用的比较优势,从而网上业务的重点将日益向为公司和个人提供理财咨询和金融增值服务方面转移,Internet网、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使传统银行在分支机构和结算体系方面的优势荡然无存。借助Internet网,总分行制商业银行能够在网上实时、快捷地提供个性化、互动性极强的金融服务,结算支付将逐渐成为廉价的、甚至在将来是免费的无偿金融服务,因为这是网上银行争夺客户和网上金融市场份额所内生的竞争机制的必然结果,网上银行将日益向网上证券交易、网上保险、网上拍卖和其他网上投资业务方面发展,网上银行在这些领域提供高附加值的金融信息增值服务,随着网上银行电子货币资金的相对充裕,网上投资理财技能将成为稀缺的信息资本,银行业与证券业将日益走向融合,关于投资咨询和理财的信息资本的运营效益将日益成为决定网上银行成败的关键。
3、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主要营销方式
电子货币的应运而生使商业银行之间和其他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对电子货币的流通总规模有重要的影响,从而商业银行的职能必须进行重大转型,商业银行之间将为争夺网上电子货币支付、结算上的市场份额而进行激烈的竞争,为此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地提高在线电子货币支付和结算的服务质量,甚至会导致这几项业务走向完全的免费,商业银行和其他在线金融服务企业争夺网上金融信息流的控制权更加激烈。网上商业银行争夺网上金融信息流的控制权在本质上就是争夺网上客户群,就是争夺网上金融市场份额。网上银行收回经营成本所依赖的经营收入和资本收人,将主要依赖网上广告收人、投资理财咨询服务收人和驰名品牌、商业银行的驰名网站门户的数字化品牌在股票市场增值。商业银行要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与其需要相适应的电子货币类的金融服务。同时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如为强化消费者信心,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对在使用电子货币中遭受损失的客户给予一定的赔偿。商业银行要真正建立起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模式,使客户不管何时何地都可以享受银行提供的更安全、更便捷的服务,争取占有更多的顾客群。
4、建立完善的电子货币支付系统
安全性一直是电子货币使用过程中最为关注的问题,就总体形势来看,为保证Internet下信用卡支付的安全性,VISA、Mastercard、Microsoft、Netscape和GTE等专门签订了Internet信用卡支付的安全电子交易协议,以期建立更加安全的Internet信用卡支付系统。目前正在运行的无条件匿名电子支付系统和可记录的匿名电子现金支付系统能在相当程度上保证电子货币支付的安全性。但是由于网络安全技术的局限,目前人们对银行电子货币安全性的担忧并未减轻,任何经营电子银行业务和电子货币业务的机构都希望他们的帐户管理和风险管理系统能受到严格的控制,能够防止虚假电子货币在系统上进行交易。但事实上,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条信息途径的使用,系统的安全性越来越难以得到保证。计算机黑客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网络进入电子银行系统。安全性风险的防范越来越重要。对于电子货币业务,如果安全系统被破坏,则可能导致欺骗业务发生。而对于其他形式的电子银行业务,未经授权的闯入既可为银行带来直接损失,也可以产生其他问题。例如电脑黑客通过网络闯入电子银行业务系统,寻找使用客户的机密材料,使客户利益受损。而缺乏对系统的严密控制,外部的第三者闯入系统设置病毒,会给银行带来更大的损失。电子银行及电子货币既可能遭受外来者入侵,更容易受到内部职员的破坏。某些心术不正的职员可通过在暗中获得的数据进入客户的帐户窃取资金,而另外一些职员不经意的错误也可能对银行计算机系统的运行产生危害。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继续努力,建立真正完善和安全的电子货币支付系统,促进电子货币业务的发展。
结论
虽然我国金融电子化起步较晚,离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距离,但近年各家银行相继推出了各种与电子货币有关的服务,主要集中在零售业务领域。例如,使用信用卡支付的银行POS系统,以及使用IC卡代替现金用于小额支付的预付式系统等。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内网络用户的不断扩大,社会对电子货币、网络银行业务的需求必将迅速增长。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面对信息技术进步、金融国际化、传统银行业务衰退等国际性发展趋势,重新认识银行固有的结算、信用创造、资金中介等职能,重新检讨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向,制定新的经营战略,是经营管理层当前的重要任务。其中,对目前正在开展的电子交易业务,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如何与Internet结合,应积极研究并及时展开工作。首先抓紧时机上网,以防再度发生被抢注“域名”事件。网络银行业务可从信息、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开始,直至全方位的交易服务,分阶段逐步展开。否则,将会丧失发展机遇,其损失无可估量。
参考文献:
(著作)金光华、田昊箭、王蓓、刑林明:《电子货币》,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5页。
(著作)唐应茂:《电子货币与法律》,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9-83页。
(著作)赵立平:《电子商务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167页。
(著作)陈进:《电子商务金融与安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6页。
(著作)姚立新:《电子商务下的金融创新与运作》,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93-99页。
(论文)陈颖:《电子货币发展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影响的思考》,《广东经济》2006年第7期,第72页。
(论文)孔立平:《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影响与对策》,《商场现代化》2004年第13期,第56-58页。
(论文)陈湛匀、李文斌:《我国网络银行与电子货币发展研究》,《新金融》2000年第8期,第34-39页。
【摘要】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流动性过剩与钱荒并存的局面,这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稳健增长。论文在对经济转型进程中流动性逐渐放大,而市场普遍表现出资金紧缺的现象进行了深入阐述,并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供给与需求不均衡。由此提出,应从控制货币发行量、调节供给、减少流动性错配、平衡市场需求,以及加强金融创新、完善资金流通渠道等方面入手,逐步缓解流动性过剩与钱荒并存的问题。
【关键词】
流动性过剩;钱荒;中小企业
一、引言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金融支持的作用越发重要。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创新等导致市场流动性增加条件下,我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然而,在流动性不断放大,并推高物价的背景下,市场却表现出资金的紧缺。单以浙江温州为例,2012年底数据显示,温州规模以上企业相比2011年有高达60%的企业出现了停产、减产情况,大量企业面临着倒闭风险,甚至出现了“跑路”潮。
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更是使中小企业融资雪上加霜。从而导致更多的资金从实体经济领域抽逃,进入虚拟经济领域,促使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形成。事实上,这种流动性过剩与钱荒并存的现象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增长,需对此进行深入剖析。
二、文献回顾
流动性过剩与不足是市场非均衡结果,加强相关研究很有必要。
综合国内外诸多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i)余永定(2007)追根溯源,认为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的准确翻译应该是“过剩流动性资产”,是商业银行所拥有的超过法定要求的存放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和库存现金,并提出通过计算和判断超额准备金率、马歇尔K值(M2/GDP)和超额货币存量三个指标测度流动性过剩。(ii)倪庆东(2007)指出,流动性过剩有两层含义,一是流动性资产,通常是指可用来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类资产;二是流动性能力,即获得高流动性资产的能力。针对我国所面临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他认为这不是流动性能力的过剩,而是流动性资产的过剩。(iii)彭兴韵(2007)从资产组合理论出发,将流动性过剩理解为在当前的利率和资产价格水平下,人们持有的短期资产超过了他们意愿持有的均衡水平,而中长期资产在其资产配置结构中又低于其意愿的水平。
余永定利用多个指标判断流动性是否过剩,但是当商业银行为应对挤兑风险而主动增加存款准备金时,就不属于流动性过剩;超额货币存量是从货币交易职能角度量化货币供给增长率与名义GDP之间的关系,但是忽略了最优货币供给。
倪庆东从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能力两个方面考虑流动性过剩,相对比较全面,但是将流动性资产仅局限于可用于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类资产是不够的,忽视了其他支付方式,并且没有给出具体的衡量指标。彭兴韵从资产组合理论出发,结合各资产的结构和期限来衡量流动性,认为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可以归结为长短期资产的时空错配,但是他将货币供应和贷款增长排除在考虑因素之内有失偏颇。
尽管现有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流动性过剩这一现象,但是由于理论视角不一样,更多的研究是停留在定性分析上,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指标去具体衡量流动性过剩的大小,而且受限于当时宏观环境与经济条件,钱荒这一话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内相关资料也比较缺乏。在借鉴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首度将流动性过剩与钱荒结合起来考虑,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力求能够提出一些具有应用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的对策和建议。
三、流动性过剩与钱荒并存
流动性过剩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钱多”,而钱荒,顾名思义,就是“钱少”。为何一边会钱多,一边又钱少呢?看上去矛盾的两面,在我国却是真实的存在,这就是当下中国货币市场真实表现。
(一)流动性过剩表现
1.货币发行过多
衡量货币发行量的指标很多,按照流动性大小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即M0、M1、M2和M3。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各种金融资产流动性在提高,不同口径之间的货币转换更加便捷,同时,考虑到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全,金融机构负债转换为即期支付受到时间和成本的制约,因此,选择广义货币M2作为我国货币发行量的衡量指标是可行的,并且目前世界上各国政府大都采用了这一指标。
图1表明,近几年我国广义货币M2发行量增长稳步,2012年末达到了97.4万亿元;同时,M2/GDP也在逐年增加。2008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我国M2/GDP比值最低,为1.51,2012年年末增长到了1.86。
唐双宁(2007)研究发现,欧美等发达国家M2/GDP的比值在1.5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在1.3左右。目前我国广义货币M2对GDP的比例已经处于国际最高水平,存在货币超额供给、流动性过剩现象。
图1 M2、M2/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各年年报。
2.金融机构存贷款差额日益扩大
存贷差是指金融机构存款与贷款的差额,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发行量不断增加,金融机构存贷款也随之增长;另一方面人们对经济形势预期不够乐观,投资比较谨慎,宁愿选择把钱存放在银行,也不愿意拿出来进行投资,我国很多大型企业、普通老百姓就选择了这样的理财方式。与此同时,大量具有新思维、新思想、敢于创新、勇于冒险的中小企业却由于资产有限,资信评级不高,从银行贷不到款。2012年末,我国金融机构存贷款差额达到了28.8万亿元,大量货币资金滞留在了银行系统内部,促成了现在的流动性过剩。
图2 金融机构存贷差与存贷比变化图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各年年报。
3.超额准备金率偏高
金融机构持有超额准备金,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储户不可预料的提存,减少支付风险;另一方面是出于经济形势的考虑,等待更为有利的贷款条件或者投资机会,超额准备金率的多少一直是判断银行系统流动性大小的重要指标。
图3表明,2008年以后,我国各存款类金融机构一直持有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目前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大体维持在2%左右,其中,农村信用社超额准备金率较高,尤其是到每年年底,均会出现一个小高峰。
金融机构过高的超额准备金率反映了系统内的资金没能找到很好的流通渠道予以消化,这是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3 存款准备金率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数据来源:根据wind数据库数据处理。
4.存在正的超额货币变化率
根据货币交易方程式,货币供给乘以货币流通速度等于社会名义收入,也即社会实际产出与一般物价水平的乘积,而且它们的变化率之间具有稳定的关系,某一时期,货币供给变化率等于通货膨胀率加上社会产出变化率再与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的差。
古典货币数量论者认为,当社会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时,超过社会产出的货币供给应该反映在物价水平上。弗里德曼进一步指出,货币供给增长率应该等于物价上涨率。当二者不等时,则表明经济中存在货币超额供给现象。在经济分析中,可以用超额货币变化率(excess money,EM)来描述这一现象,即超额货币变化率=货币供给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这里,我们分别用广义货币M2代表货币供给,GDP代表经济产出,CPI代表物价水平。
图4表明,除2011年超额货币变化率为负以外,其余各年都是正数,并且在2009年到达了20.0%最大,这主要是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家随后采取了一些列财政刺激政策,货币供给随之迅速增加,出现了流动性过剩。
图4 我国货币供给增长率、经济增长率、
物价上涨率、超额货币变化率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各年年报。
(二)钱荒的表现
1.中小企业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普遍问题,但在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尤为突出。全国工商联2011年公布的《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存在严重的融资问题,其生存状况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候还要恶劣。据银监会的测算,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主要投放给大中型企业,大企业贷款覆盖率为100%,中型企业为90%,小企业为20%,小型微型企业很难获得国有大银行的信贷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具有“短、小、频、急”几个特点,国有商业银行缺乏对中小企业的差异化服务,而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比较滞后,多集中在地市级以上,其贷款利率一般为银行基准利率的3―4倍,中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融资成本。
2013年6月17日,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致信副总理马凯,反映当下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紧绷的资金链让众多中小企业经营难以为继,贷款难、融资难问题愈发突出。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更是直言,中小企业现在的危机程度反而远远超过2011年。
2.银行系统遭遇6月钱荒
银行业间为了应对支付问题,加快资金流动,彼此间通常会进行短期的资金拆借,通常是隔夜拆借或者是1―7天内拆借,这是发达货币市场上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利率。从图5可以看出,2012年5月,银行业间隔夜拆借利率最小为2.13%,交易量到达了最大5万亿元,之后便呈现出利率上涨、交易量下降的趋势。2013年6月,银行业间隔夜拆借利率更是飙升到了6.43%,创造历史新高,同时资金量拆借减少到1.1万亿元,银行系统遭遇6月钱荒。
图5 银行同业间隔夜拆借利率
数据来源:根据wind数据库数据处理。
债券市场上,6月6日,兴业银行和光大银行出现50亿交割违约,爆发了黑天鹅事件;6月14日,2013年第四期记账式贴现国债期限9个月,计划募集150亿元,实际仅获得95.3亿元的有效认购,遭遇流标;银行业间市场招标的6个月期农发行贴现金融债,计划发行额200亿元,实际发行额115.1亿元,再度出现流标;以往作为出钱方的四家大型商业银行,此次也进场借钱。
四、流动性过剩与钱荒并存的原因
从上文分析可知,我国货币市场上流动性总量是充足的,并且一定程度上是过剩的,但钱多的同时,中小企业感受到的却是钱荒。目前,我国货币市场上出现了流动性过剩与钱荒并存的现象,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货币发行过多,但中小企业难以贷款,共同促成了流动性过剩与钱荒并存这一特殊现象。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行货币应该充分考虑到现实经济基础,并非越多越好,而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度。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形式下,我国依然保持广义货币M2较高的增长率,明显不合时宜,而且伴随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各种资产之间相互转换更加便捷,对纸币的需求力度相对在减弱,依然强劲的货币供给使得流动性总量出现了过剩。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匮乏,惨遭钱荒困扰。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不少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不够规范,缺乏信息透明度,外界难以了解企业生存发展之本,或者说必须花费较大的人力资源成本才能熟悉企业的经营状况,于是广大商业银行选择了继续把钱贷给效率比较低的国有企业,主动关掉了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融资的大门,这样大量中小企业不得不选择成本更高的地下钱庄、影子银行、民间借贷等方式进行融资。当经济处于向上周期时,企业经济利润和盈利能力相对较好,可以承担比较高的融资成本;但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很多企业承受不了较高的利息压力,不得不选择破产甚至跑路。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较高的货币供给带来了流动性总量过剩,而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匮乏,难以贷款,正面临着严重的钱荒,二者合力促成了眼下中国流动性过剩与钱荒并存这一特殊现象。
(二)流动性错配严重,过剩与钱荒并存。我国之所以出现流动性过剩情形下的钱荒,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流动性错配严重。首先,流动性期限错配严重。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最近几年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比较缓慢,平均收益率很低,而与此同时,影子银行业务却在悄悄发展壮大,信托、保险、基金、债券等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并且许诺的回报都很高,远远超过了实业界的平均收益率,于是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避实就虚”、“融短贷长”,宁愿选择从市场上或者同业间拆借短期低息资金,购买期限长、收益高的金融产品或者发放长期贷款,也不愿意为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如果只有个别银行这样做,确实可以获得比较高的收益,但当所有银行都这样做的时候,流动性紧缺甚至流动性危机就难以避免,2013年6月银行系统爆发的钱荒就是流动性期限错配带来的严重后果。其次,流动性结构错配严重。不少国有企业得益于垄断因素,虽然运营效率不高,但是规模大、利润多,资产相当雄厚,根本不差钱,即使有个别企业经营状况不够理想,也能轻而易举的从银行贷到大笔资金,吸引到足够多的流动性,而广大中小企业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往往很难从商业银行贷到款。这样,国有企业继续享受着流动性充足的便利,中小企业却承受着流动性紧缺的痛苦。当经济形势不够乐观时,流动性结构错配下的安全隐患便会集中爆发出来。当下中国流动性过剩与钱荒并存的状况正是受到了流动性结构错配的影响。
五、结束语
我国货币市场出现了流动性过剩与钱荒并存的特殊现象,表面上看只是钱多钱少而已,实际上关乎我国货币供给与需求,这是由二者不匹配造成的。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控制货币发行量,调节供给,从源头削减市场流动性。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发展,人们投资理财渠道在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股票、基金、债券等流通便利、收益较高的产品,对存款储蓄的需求在相对减弱,而与此同时,电子货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壮大又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弱化了对纸币的需求。我国出现流动性总量过剩是由货币发行量过多造成的,应该控制货币增长速度,减少供给,从源头处调节市场流动性。
2、减少流动性错配,平衡市场需求,解决钱荒困扰。钱荒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一定的情况下,有效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流动性期限错配,资金“融短贷长”、“避实就虚”,严重脱离实体经济;流动性结构错配,资金没能流向效率较高、潜力巨大的中小企业。应该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建设,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减少流动性错配问题,平衡货币供给与需求,彻底解决钱荒困扰。
3、鼓励金融创新,完善资金流通渠道。流动性失衡是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绊脚石,需要大力发展金融创新,管理好创新金融产品,拓宽资金流通渠道,有效调节市场流动性,将各个层面的资金供给与需求很好的匹配起来。
参考文献:
[1]余永定.理解流动性过剩[J].国际经济评论,2007,(4)
[2]张学春.流动性过剩:现状分析与政策研究[J].金融研究,2007,(2)
[3]唐双宁.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初步思考[J].经济研究,2007,(9)
[4]彭兴韵.流动性、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J].经济研究,2007,(58)
[5]郭凯,孙音,艾红德.基于资产期限结构的流动性过剩的内涵、测度与因子分析[J].金融研究,2012,(180)
[6]倪庆东.流动性过剩条件下政府隐性和或有债务风险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13)
[7]裴平,黄余送.中国流动性过剩的测度方法与实证[J].经济学家,2008,(111)
[8]裴平,韩贵新.迷失的货币与突发性通货膨胀[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39)
[9]庄毓敏,张鹏.宏观流动性状况的判别与趋势分析[J].中国金融,2012,(55)
[10]卜永祥.流动性过剩的特征、成因及调控[J].经济学动态,2007,(3)
[11]马珊珊,冯一凡.流动性之惑[J].新理财,2013,(30)
[12]翟建华.中小企业“钱荒”之思考[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1,(10)
[13]全国工商联: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调查报告,全国工商联通报,2011
[14]POLLEIT,THORSTEN AND GERDESMEIER,Dieter.“Measures of excess liquidity”[R].Frankfurt Business School of Finance& Man agement,Working Paper,2005
[15]RUFFER.RASMUS,STRACCA.LIVIO.What is Global Excess Liquidity,and Does It Matter?[R].ECB Working paper,2006
关键词:世界货币;美元;国际货币体系;欧元
中图分类号:F8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085-03
世界货币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国际贸易的世界各国需要使用一种双方都认可的可作为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储存手段的货币中介。最开始金银等贵金属充当了世界货币的职能,19世纪后期随着英帝国的发展英镑成为除金银外的主要世界货币(英镑主要限于在其殖民帝国内发展),二战后美国超强的经济实力又使美元登上了世界货币的舞台并在20世纪70年代后与黄金彻底脱钩。美元作为世界的核心国际货币,在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客观地看,一方面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发展是基于世界经贸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美国剥削世界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没有黄金约束的美元开始悄无声息的掠夺其他国家的发展成果。
一、美元的发展历史及其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美元的发展:1792年,美元在13个殖民地形成了货币区,经历了金银复本位制和金本位制。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各国停止了黄金的进出口,金本位体系即告解体。二战后各国损失严重,唯有美国经济得到空前发展。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1945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全部资本主义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0%,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相当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3/4,这使它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雄厚的黄金储备支撑下,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遵循的是金融渠道投放,贸易渠道回流的美元环流方式,这个时期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循环是良性的,因为国际经济运行有美国实体经济的支撑,美国输出美元的同时也提供实际产品。但因为发行出去的美元并不全是流回美国兑换黄金,很大比重是形成了对美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所以美元发行数迟早会超过美国的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于20世纪70年代崩溃。而从这时开始不再受到黄金约束的美元的消极作用开始不断展现出来。美元只是美联储发行的信用货币,其发行没有明确的制约条件,只是取决于美联储实施的货币政策,却仍然充当着国际货币的功能。在这种美元本位制下,美元开始通过贸易渠道投放,金融渠道回流,美国对外经济表现为资本与商品的净输入,这时期国际经济的良性循环已不复存在,因为美国对世界提供美元的同时不提供任何产品,而是更多的以政府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的形式提供,即各国持有的美元不再能兑换黄金,只能购买美国的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即国被迫为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提供融资,维持美国的消费。美元发行的支柱虚拟化了。在美元本位制下,只要人们对美元有信心,只要这种美元循环不被截断,美国就可以通过创造和发放金融产品以及政府债券支撑这些赤字,维持美国的负债式消费,但是这会导致全球性的流动性剩余。概括地说,美元霸主地位的直接支撑物已经是美国庞大的虚拟经济,并且导致了世界性的流动性膨胀。这也同时说明了债务经济模式是各国自愿供养美国这个经济大户,造就了美元权利与义务的错位。美国通过操纵世界货币和金融,将众多组合进以它为中心的美元本位制,首先是欧洲各国和日本,接着是东亚各国。结果一种新型依附――货币金融依附形成并逐渐得到发展,美元的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但各国都被“绑架”。
美国这种利用资本和金融账户为经常账户融资的方式在一段时期内维持了美国和世界经济的繁荣。然而,美国实际资源和资本的双重流入,国实际资源和资本的双重流出,是一种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也正是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为次贷危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美国消费者的透支消费习惯;世界各国金融资本流入美国压低的美国市场利率;美国政府为了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吸引国际资本而推行的金融自由化为次级抵押贷款和相关衍生债券的泛滥提供了空间。所以说,美元本位制支持下,美国经济赤字融资的结构性问题决定了次贷危机爆发的必然性。
二、美元及其他世界货币的现状
(一)美元的现状
21世纪初纳斯达克网络泡沫的破灭使美国金融业受挫,影响了外国投资者对其的信心,因此2001年以来虽然美国政府一直表示坚持强势美元的政策,但实际上美元却是一直在走下坡路,次贷危机的爆发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从2001年至今,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已贬值了37%。美国政府却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阻止美元颓势。2003 年 5 月,美国前财长斯诺在法国举行的西方七国财长会议上宣称,美国在继续实行强势美元政策的同时,不再单以市场汇率来衡量美元强劲的程度,强势美元政策并不体现在汇率方面,而是体现在对美元的信心方面。于是,美国政府表面上推崇强势美元,而在现实中却独享听任美元贬值带来的诸多好处,当中出于维护美国国家战略利益的考虑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制度安排的最大特点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战略就可以“绑架”整个世界经济体系。
但是目前美元贬值并没有超出美国和美元持有国的承受范围,因为一旦美元贬值出现恶化,各方力量都会投入干预的武器,毕竟美元的基本稳定牵涉着全球所有国家的经济利益。对于亚洲国家而言,如果美元贬值导致本国货币升值过猛,他们将会义无返顾地抛出大量本币买进美元,进而从阻止美元下滑的速度;对于欧洲国家而言,统一的利率杠杆即借助于减息的力量就可以遏制美元贬值的节奏;而在美元生产国美国政府眼中,只要美元贬值助长并恶化了国内的通货膨胀,其大规模干预将不可避免,而且美国要想继续保持其世界经济金融强国地位,强势美元是必不可少的前提。美国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阻止美元颓势原因只是因为其认为目前世界上暂时没有其他货币可以取美元而代之,因此放任美元贬值并从中获利。总之,由于美国早已意识到汇率不仅是一种价格,更是一国战略性的宏观经济调控工具。因此,我们更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全球第一经济大国没有理由坐视美元的衰落。因此,美元贬值的下限是不损害美国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霸主地位。一旦超过临界点,美国对美元的汇率变动必然会做出新的调整。
另外,美元的重要支撑面――美国的经济实力仍然较强,尤其是人力资源及创新优势明显:美国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5%,而其科学家、工程师及研究人员占世界的近1/3,研发开支占世界40%,发表的科技论文占世界30%。所以尽管美国面临海外特别是新兴经济体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各方面的领先优势有可能缩小,但美国依靠其人力资源优势依然处于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也有极强的适应新的竞争格局及调整的能力,因此,未来长时期内美国实力地位难以撼动。更重要的是,美国仍是世界最开放、最灵活的社会,能够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思想、商品和服务,面对外国公司或海外市场的挑战,美国能不断适应和调整。这是美国的巨大优势,也可能是难以逾越的优势。尽管美元近几年不断贬值,但美元的霸主地位有可能持续较长时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前IMF首席经济学家罗戈夫称:世界贸易和金融体系存在巨大的惰性,历经几十年和两次世界大战英镑才失去超级货币地位;现在美元还没有任何明显的继任者,绝大部分世界贸易还是以美元计价,各国央行所持有的外汇储备的一半以上依然是美元。目前美国的GDP只占世界GDP的24%,但美元储备却占世界外汇储备的55%,并担负全球贸易3/4的结算职能,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每天价值 3.2 万亿美元的货币交易中,有 86%涉及美元。 虽然这一比例较 2001年的 90%有所下降,但目前尚无别的货币能够替代。显然是得益于美元的特殊地位。而原先被持有的大量美元要被“消化”掉,也并非易事,因为大量抛售意味着推波助澜,更快更厉害的贬值带来的则是资产严重缩水,继续持有也是同样的风险,摆脱这个困境面临两难。因此,在较长时期内,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仍难以撼动。
因此,我们认为,本轮美元贬值并非经济基本面因素所致,美元走弱还属于货币当局“可控制的贬值”。同时,美元贬值仅是短期波动,未来继续走弱的空间仍将受到多种因素的抑制,特别是伴随着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健康增长,美元可能还会回到强势的位置上。
(二)其他世界货币的现状
自1999年欧元成立以来,欧元的国际地位就被广泛讨论,欧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量化角色在几年中有所提升。如此发展的一个原因是,欧元接管了一些前国家货币的职能,特别是德国马克。但欧元区的共同预算导致赤字融资的缺乏,也就是说欧元区作为整体的经常项目相对平衡无法促进欧元的国际化使用。而且创立欧洲共同债券、国家公债的欧洲化和欧洲经常项目赤字的发展这些促进欧元国际化使用的有力措施也并不被欧盟当前的经济政策体系所鼓励。换句话说,没有合适的配备来提供足够的欧元的流动性到国际社会。再加上欧洲目前的债务危机,欧元自身的地位都遇到了一定的威胁,所以如果欧元对欧洲内部的政治经济结构和进程没有重要的影响力,那么欧元的国际地位提升是难以实现的。
自1975年以后,日元逐渐进入其他国家的官方储备资产。1980年后,日元在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占比快速上升,并于1990年达到了历史高点9.15%。此后,日元在国际储备中的占比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日元占比由高点开始逐步下降,到2008年已经下降到3.1%,近两年才又因为金融危机的原因有所提高,但仍在5%以下。日元国际储备中地位经历的盛衰轮回,实质上是境外日元需求变化的结果。究其原因首先是日本经济增长率在1990年步入缓慢增长的分水岭,其次是日元资产收益率过低,最后是日元汇率的波动性高。这些因素都导致日元暂时只能成为一个二流国际货币。
相对于日本和欧洲等经济强国经常成为美国的利益博弈对手,英国则与美国保持着特殊的友好关系,再加上英国作为一个老牌发达国家其货币的在世界的地位影响基本定形。所以英镑作为主要国际货币,但不可能成为最强势的货币的形象也基本确定。
所以就目前来看,全球要颠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不现实的。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美国的形象及其经济金融实力受到损害,但美元的实质地位并未受到损害。投资者或投机者信任美国和美元,繁荣的时候如此,危机的时候也如此。而对欧洲、日本则不具有这样的心态。这并非仅仅在于美国的金融实力,还在于综合竞争力。对美元的信任是建立在美国整体强大和具有吸引力、给国际社会以信心的基础上的。
三、世界货币美元的发展趋势
虽然美元的国际主要货币地位不会立即动摇,但由于各国已经意识到危机的存在,所以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乃是必然趋势。
全球化需要全球治理结构,这样一种结构的存在对全球经济的发展是重要的,但是它是各种力量均衡的结果,而不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内在的、自动的结果。就目前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来讲,不存在全面推倒重来的条件,任何改革和重构都是有困难的。首先,美元作为一个国家的货币,当它与黄金储备相联系时曾经充当了很长一段非常有效的国际货币,很多国家因为其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而取得了国际贸易的成功和长足的经济发展。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美元与黄金脱钩,国际货币体系进入浮动汇率阶段,但是由于美国有着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美元又是国际货币的“核心锚”,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产业结构都是以制造业出口导向为主,因此在国际结算货币和汇率钉住目标的选择上都难以摆脱美元,普遍存在着“浮动恐惧”(fearof floating)的现象,只有采取与美元实行固定汇率的机制,企业家和投资者才敢签订大宗、长期的采购合同,也只有货币钉住作为工资与预期价格的稳定器以及出口增长的促进器,才能以此来获取充分的国际投资。因此,美元的坚挺对世界来讲,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对拥有巨额美元储备的国家来讲,都是期望看到的结果。但就长期(二十年或者三十年)来说,美元的衰落基于以下原因也是历史的必然。第一,经济实力发生变化,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力量的对比。第二,竞争力的变化。美国制造业大规模的转移和大量低技能劳动者的存在,大大降低了美国国内许多传统产业的竞争力。第三,宏观结构性问题。美国双赤字现象的长期存在,金融业的发展脱离实体经济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发展,都使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还需时日来探索,而且也必将付出不小的代价。所以对世界货币体系的长期变动而言,美元的使用频率和储备比例会随着美国整体实力的相对衰落而有所减小,但其霸主地位仍难撼动。
参考文献:
[1] 朱太辉.美元环流、全球经济结构失衡和金融危机[J].国际金融研究,2010,(10):37-45.
[2] 白炜.近年来美元贬值的多重视角分析[J].武汉金融,2009,(7):43-44.
[3] [丹麦]亨瑞克・普拉斯切凯,刘舫舸.欧元挑战美元:失去的机会[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0):21-33.
关键词: RFID; Socket; Visual Basic; 点餐系统
中图分类号:TP2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3-21-02
0 引言
目前大部分的餐厅仍以传统书面方式及定点式系统点餐,如果餐厅正值用餐高峰,则需花费较多的人力和时间用于点餐,降低了服务的效率。为此,建立了“RFID触控屏幕点餐系统”,希望能代替传统的服务方式,提升营运效率和服务质量;以RFID卡取代传统的货币交易,省去收取金钱的时间及程序。通过网络将顾客所点的餐点传送到厨房,最后在取餐区经由RFID卡确认身份后即可取得所点的餐点。在本系统中,点餐端与厨房端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的功能是负责系统的信息采集和数据传输,下面我们从硬件、程序和软件三个方面来介绍RFID触控屏幕点餐系统的设计[2]。
1 点餐系统硬件设计
RFID技术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可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硬件系统通常由阅读器、RFID标签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感应器发射无线电波,触动感应范围内的RFID标签,然后由电磁感应产生电流,供应RFID标签上的芯片运作并发出电磁波回应感应器。
1.1 RFID标签
RFID标签是由IC芯片和无线通信天线组成的,并存储了识别数据,内置的射频天线可用来与阅读器进行通信[3]。相应地,它可电子化储存一组独一无二的识别编码,用来识别已贴有标签的对象。RFID标签因不同的供电模式,又分为主动式标签、被动式标签、半被动式标签三类。
1.2 阅读器
阅读器又称读头、卡片阅读机等,负责与电子标签的双向通信来完成读取或写入数据,同时接受来自主机系统的指令。利用高频电磁波传递能量与信号,电子标签的辨识速度每秒可达50个以上,还可利用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与应用系统结合使用。阅读器通常由射频接口、逻辑控制单元和天线三部分组成。
1.3 RFID卡
智能卡内具有一芯片包含通信接口、安全控管单元与数据储存单位。通信界面包含RF接口、调变与解调变器,主要是处理卡片与卡片阅读器之间的通信,以及电压调整及控制电路。控管单元由通信接口得到能量及数据,进行卡片认证及安全控管。数据储存单元则由多个储存区和储存控制单元组成。
2 点餐系统程序设计
2.1 SOCKET
在数据传输方面,我们利用Visual Basic作为前台开发工具,以Socket建立TCP联机并以此来传输数据 [1]。那么Socket在进程通信中是如何实现的呢?需要有一种标识信息,用于描述网络通信数据发往的进程。TCP/IP协议提出了协议端口的概念,用于标识通信的进程。使用TCP传送数据除了提供无错误数据传输之外,还提供了侦错、还原及排序数据的功能,因此 Socket应用程序可保证数据无误送达,且收到顺序与送出顺序相同。
2.2 连接过程
根据连接启动的方式以及本地Socket要连接的目标,Socket之间的连接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服务器监听、客户端请求、连接确认。服务端与客户端的Socket连机流程图如图1、图2所示。为了实现服务器与客户机间的通信,服务器与客户机都必须创建Socket。服务器在创建Socket后,需要指定监听的端口来等待客户机,因此,还有绑定端口号的操作。之后,服务器将处于监听状态,等待客户机来连接指定端口。当接收到客户机的连接请求后,服务器调用 Accept 函数来建立与客户机间的通信。在成功建立通信后,就可以通过 Read 函数或 Write 函数进行通信。而客户端在创建Socket后,调用Connect 函数去连接服务器指定的端口,在服务器接收连接后,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就可以通过 Write 函数和 Read 函数实现数据通信[5]。
2.3 程序设计
通过设计Server-Client模型程序来进一步分析Socket 通信原理。服务器与客户端首先设定IP地址及通信簿,服务器用ServerSocket设定Socket使用的local端IP地址及通信簿,然后调用bind函数将指定的端口与Socket连接,调用listen函数等待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当服务器接收到的IP描述与客户端发出的文件描述相符时,服务端接收自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并建立Socket连接将资料传送至客户端,在完成数据传输后关闭连接。
在联机方面,从点餐端到厨房端的数据传送,点餐端被当作是Server,厨房端当作Client进行传输数据;而厨房端到取餐端的数据传送,是把厨房端当作是Server,取餐端当作Client。 在这里,厨房端需设两个IP地址及通信簿:第一个是用来与点餐时联机使用,第二个是取餐时联机使用。所以厨房端设定的第一个IP地址及通信簿必须跟点餐端的一样,而取餐端设定的IP地址及通信簿也需与厨房端的第二个IP地址及通信簿一致。
3 点餐系统软件设计
我们在取餐端使用了虚拟化软件SoftXpand,这可以增加在取餐区所设置的数量,而且省去硬件设备的购置,达到更节约成本的要求。SoftXpand是软件解决方案的核心技术,一台计算机上可同时进行多个交互式桌面。可以通过安装SoftXpand在任何标准PC机上,设置多达八个互动工作站,设置完全独立的个人使用环境。它可以节省硬件设备的购置,减少硬件摆放的空间,没有杂乱的电缆线,使环境更加简便,因为只有一台主机,所以可以达到节能省电的效果。触控屏幕点餐系统主要功能可分为三个部分:点餐系统、取餐提示系统和加值系统。
3.1 加值系统
顾客到餐厅首先通过加值系统充金额,未读卡前屏幕右上方空白处不会显示卡片余额,读取卡片后右上方空白处便会显示卡片余额。余额不足时或是需加值时,将卡片放置于卡片阅读机上,接着在屏幕的空格处输入欲存金额数,输入完成确认卡号后点保存键完成加值,屏幕右上方会显示加值成功后的余额即可完成加值手续。
3.2 点餐系统
将RFID卡片式标签放置于卡片阅读机上,以便扣款服务。如欲点餐,直接点选菜单中的图片,会跳出选择数量的窗口,从中选择数量后便会在余额下方显示数量、金额及总金额。确认清单中的数量及金额无误后,点选确定键,此时所点选的菜单数据会存进数据库内及厨房端,卡片阅读机会从卡片中扣款,经确认后出现取餐编号。如出现金额不足,屏幕会显示所差金额系统并提示需去加值系统加值。
3.3 取餐提示系统
点完餐点后即可至取餐区等候取餐,若厨房完成顾客点选的菜单后便可点下送出键,资料便会从厨房区送至取餐区,此时取餐区在接到信息后会在屏幕上显示取餐编号及菜单图示和数量,设置的LED灯亦会亮起来告知客户。客户只需将卡片再次放置于卡片阅读机上确认卡号,如符合便会将取餐端之菜单清除提示灯会熄灭,客户即可取餐;如不符则不会做任何动作。
4 结束语
本文借助于RFID技术运用Visual Basic语言建立TCP联机、辨识卡片内码等,设计了价格低廉、实用性强的一种触控屏幕点餐系统。本系统经过测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屏幕触摸灵敏,无线通信精确;并且该系统成本低,易于生产,同时在维护和升级上也很方便[2]。本系统在设计上达到了实时、快速、无纸化的点餐质量。不仅可降低餐厅人力成本,还可使顾客用餐时没有员工走动而有良好的用餐环境。
RFID技术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走进我们的生活,它以高效、便捷、先进的信息识别和数据采集优势,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物流管理、证照识别、电子支付,以及医药、食品安全、资产追踪管理等各个领域[4]。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成熟,RFID产业将成为一个新兴的高技术产业群,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由于该点餐系统是先建立起基本的点餐系统及流程,以致在完成后仍有些小细节需要修改,如需将系统推入市场,还需在程序和连机方面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爽.基于Visual Basic的小型点餐系统实现[J].福建电脑,2010.2:
128
[2] 杨保亮,王庆阁.触摸式无线点餐终端系统的设计[J].重庆文理学院
学报(自然科学报),2012.1:76
[3] 郏坤.RFID技术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10.
[4] 刘绍荣,杜也力,张丽娟.RFID技术在图书馆使用现状分析[J].大学图
书馆学报,201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