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风险控制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检索方法
检索北京市医疗机构制剂现行质量标准《医疗单位制剂规程》(1984年)、《中国医院制剂规范》(1995年)中含有苯酚的品种,检索数据库CNKI,查阅相关文献、法律法规、标签和说明书,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可能造成此类制剂风险的原因。
1.2统计指标
名称、处方组成、适应证、剂型、苯酚浓度、处方中其他原料药及辅料、苯酚的鉴别及含量测定方法。
2结果
2.1含苯酚医院制剂的分布
含苯酚医院制剂广泛应用于口腔及耳消炎止痛、皮肤杀菌止痒和器械消毒。《医疗单位制剂规程》、《中国医院制剂规范》涉及品种共27种,其中有12个品种(占44%)未标示苯酚的含量范围。
2.2苯酚在医院制剂中的作用及与原料药、辅料配合使用情况
苯酚使菌体蛋白变性起杀菌作用,多与间苯二酚、樟脑、薄荷脑、氧化锌、水杨酸、甲醛和硼砂配合使用,与苯酚协同发挥杀菌防腐作用,具体见表2。例如间苯二酚为杀菌剂,兼有止痒和溶解角质作用,与苯酚配伍制成复方间苯二酚洗剂;樟脑有镇痛和弱的防腐作用,与苯酚合用制成复方樟脑软膏,可减轻酚的腐蚀作用,加强渗透作用;薄荷脑有镇痛、止痒和防腐作用,与苯酚配伍制成薄荷酚洗剂、苯酚薄荷乳,用于皮肤瘙痒、湿疹等;氧化锌具有较弱的收敛及抗菌作用,能与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结合生成油酸锌及脂酸锌,对皮肤起保护作用,与苯酚配伍制成苯酚薄荷乳、炉甘石硫洗剂、炉甘石薄荷脑洗剂和痱子洗剂;5%~10%浓度的水杨酸具角质溶解作用,与苯酚制成水杨酸苯酚擦剂使角质松解而脱屑,并帮助苯酚的穿透,抑制细菌生长;甲醛是广谱杀菌剂,对细菌、真菌和许多病毒均有效,外涂能使皮肤硬化、粗糙发白,产生局部麻醉作用,常用制剂有苯酚甲醛消毒液、硼砂酚醛器械消毒液、止汗擦剂;硼砂为弱防腐剂,毒性极低,与苯酚配合制成复方硼砂溶液,用于口腔消炎止痛。间苯二酚、甲醛均有毒性,与苯酚配合使用时应严格控制有毒物质的浓度。含苯酚医院制剂常用辅料为甘油、乙醇、蒸馏水。苯酚能与乙醇、甘油任意混合,在水中溶解度为1:12,如加等量的甘油可使苯酚与水任意混合,且甘油可缓和苯酚的刺激性。
2.3苯酚的质量控制
2.3.1苯酚的鉴别
27种含苯酚医院制剂中,苯酚的鉴别主要有以下4种方法,分别为:(1)与FeCl3的显色反应:苯酚与FeCl3溶液作用生成紫色(或蓝紫色)的络离子;(2)与溴水的沉淀反应:滴加溴试液,发生瞬即溶解的白色沉淀(苯酚),振摇即被黄色沉淀(间苯二酚)所掩盖;(3)加甲醛溶液数滴,混匀后,加硫酸,呈玫瑰红色;(4)加铁氰化钾试液0.5ml、氨-氯化铵缓冲液(pH10.0)1ml、4-氨基安替比林各少许,显红色。
2.3.2苯酚的含量测定
27种含苯酚医院制剂中有15种(56%)进行了苯酚的含量测定,其中使用溴量法的有9种,碘量法的有5种,紫外分光光度法有1种。
3讨论
3.1含苯酚医院制剂风险环节分析
3.1.1制剂处方
苯酚有毒,含苯酚医院制剂均为外用制剂,不用于内服。个别品种苯酚浓度偏高,《国家临床用药须知》规定1.5%(g/ml)的苯酚浓度即可满足杀菌、止痒作用,但用于治疗手足多汗症的止汗擦剂中苯酚含量为1.8%~2.0%(g/ml);复方樟脑软膏、冻疮软膏、苯酚软膏、水杨酸苯酚擦剂中苯酚的浓度为1.8%~2.2%(g/g)。含苯酚医院制剂也存在着疗效相近的品种,例如薄荷酚洗剂与复方薄荷脑醑,苯酚薄荷乳与苯酚软膏,炉甘石硫洗剂与炉甘石薄荷脑洗剂等。为防止器械生锈,含苯酚的器械消毒液中常加入碳酸氢钠、硼砂,苯酚呈酸性,在碱性中不稳定,易导致制剂理化性质不稳定。
3.1.2原辅料的管理
医院制剂的原辅料应使用药用规格,但受一些原辅料生产因素的制约,部分制剂辅料、甚至少数原料因没有市场供应或生产药用标准产品的厂家较少,给制剂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目前国家批准的苯酚药用原料有3个生产厂家,分别是:广东恒健制药有限公司86900443000080(国药准字H44023912);重庆西南制药二厂有限责任公司86901060000033(国药准字H50021191);天津市天骄制药有限公司86900922000013(国药准字H12020622)。但医院制剂生产规模小,效期短,购买数量较少,而原材料生产厂家的原材料单包装通常较大,不便拆零散卖,导致医疗机构采购药用苯酚困难。
3.1.3制备过程中的职业暴露
苯酚属高毒类物质,可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吸收而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苯酚在40℃开始液化,热熔法制备液化苯酚时,应注意控制温度,防止挥发。称取苯酚时,可将固体苯酚在温水浴中熔融后倒出,但事先必须打开瓶盖,以免在开盖时苯酚因受热膨胀而突然溅出伤害皮肤。金有才报道皮肤灼伤是酚类化合物的主要职业危害,常见浅Ⅱ度灼伤,苯酚可经灼伤的皮肤吸收,经一定潜伏期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急性中毒表现;侯媛媛等报道1例患者因工作原因长期接触苯酚、甲醛致皮肤黑变病;姚洪波等报道3例职业性急性苯酚中毒,因吸入高浓度苯酚蒸气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等神经系统症状;翟育忠报道某研究所在执行超临界流体萃取模拟试验时,苯酚、邻氯苯酚和邻硝基苯酚的泄漏致使5名操作人员白细胞总数普遍下降。
3.1.4执行标准
目前北京地区医院制剂执行《医疗单位制剂规程》(1984年)和《中国医院制剂规范》(1995年),不同医疗机构制剂执行标准不统一,军队医院执行《中国人民医疗机构制剂规范》;同一名称制剂,在不同的标准中,处方、制剂工艺和检验标准有时存在较大差异。
3.1.5检验项目和方法
27种含苯酚医院制剂中仅有15种(56%)制剂进行了苯酚的含量测定,其余12种都没有苯酚的含量测定,且均缺少无菌检查或微生物限度检查。检验以化学方法为主,包括显色反应、沉淀反应及酸碱中和反应等,较少使用色谱法、光谱法等灵敏度高、专属性强的技术手段。
3.1.6医院制剂的认知
医院制剂大多由临床经验用药产生或协定处方转化,这些处方虽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证明了疗效,但其药效学、毒理学等相关基础研究资料均相对欠缺,检索数据库CNKI未见含苯酚医院制剂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且相似的制剂间缺乏疗效与安全性的比较。含苯酚医院制剂多数无说明书,仅有简单的制剂标签,包括名称、适应症、生产批号和有效期,无相应的警告信息。
3.2含苯酚医院制剂风险控制措施
3.2.1《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的推行
含苯酚医院制剂的配制,对医院制剂室的建设要求较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01年颁布了《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GPP),GPP的目标是将人为的差错降低到最低限度,防止和减少产品的污染机会,建立高标准的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目前北京地区通过GPP认证的医院有五家,要加强制剂室管理,就要严格实施GPP建设,有利于促进医院制剂室改进硬件设施,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制剂生产行为,保障配制人员的安全。
3.2.2原辅料质量控制
含苯酚医院制剂配制所用原辅料的购入、验收、储存应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采购药用规格的原辅料;验收原辅料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相应的标准进行检验;对制剂原辅料的包装、标签、说明书和质量进行逐批检查,对于不合格的原料药坚决不能投入生产。苯酚常温时是固态,为方便配制常制成液态酚储存,具体方法为称取固体苯酚加入适量的纯化水,测定其含量后(每1.05ml液态酚相当于苯酚1g),按比例投料。苯酚易挥发,不稳定,因此测定液化苯酚中苯酚的含量很重要,直接影响投料的准确性。
3.2.3质量标准和检验手段的完善
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4年7月16日《北京市医疗机构制剂规程(2014年版)第一批质量标准》的公告,自2014年8月15日起执行。第一批公布的81个制剂品种中有6个是含有苯酚的制剂,分别为薄荷酚洗剂、炉甘石薄荷脑洗剂、苯酚滴耳液、苯酚软膏、复方苯酚软膏和复方硼砂溶液。2014版制剂规程鉴别项下信息完全,明确了苯酚及其他成分的鉴别方法;对每个品种中的苯酚及其他成分均进行了含量测定,其中3个品种使用了化学法,另外3个品种使用了色谱法;每个品种均添加了微生物限度及其他检查。以薄荷酚洗剂为例,2014版制剂规程中明确写出了苯酚和薄荷脑的鉴别方法,苯酚含量测定由碘量法改为高效液相色谱法,排除了薄荷脑、甘油对碘量法的干扰,并进行了微生物限度和洗剂有关的检查。随着2014版制剂规程的和推行,应适当增加医院制剂室检验设备投入,保障必要的检验项目,并且完善质量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3.2.4医院制剂不良反应信息收集
医院制剂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应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的规定作好记录,并填表上报。检索北京ADR中心的数据库,近5年的监测数据显示:未检出薄荷酚洗剂、复方薄荷脑醑、复方间苯二酚洗剂、复方硼砂溶液、复方樟脑软膏、止汗擦剂、苯酚滴耳液、酚滴耳剂、苯酚软膏9个制剂的ADR。检索CNKI数据库发现用于口腔消炎止痛的樟脑酚引起过敏反应的个案报道,分析其原因可能为: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药品监管力度逐年加大,大批药物的新制剂、新品种进入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医院制剂,含苯酚医院制剂使用量降低,ADR发生的可能性随之下降;上述9个含苯酚医院制剂大多在门诊使用,患者对于ADR的辨识力较弱,且医院疏于对门诊患者的跟踪回访,ADR漏报率较高,口腔用含苯酚的医院制剂多在诊室使用,医护人员更易识别出现的ADR。因此收集整理现有含苯酚制剂的ADR信息,需要医生、护士、药师和患者之间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渠道,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用药教育非常必要。
3.2.5医院制剂用药错误监测
用药错误(medicationerror,ME)在美国《JCI医院评审标准》中是指任何可预防的药品使用不当或可危及患者安全的事件。201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ME是指合格药品在临床使用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以防范的用药不当。ME可能出现在含苯酚医院制剂原辅料采购、制剂配制、质量检测、制剂运送、制剂调配发药等过程中的任一环节。建立ME监测报告系统,医务人员通过可靠途径上报ME,系统数据可用于分析、调查、评估、研究与分享,让其他同事和同行不再犯类似差错,达到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目的。
关键词:测量过程;测量设备;产品质量
200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颁布了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标准,我国等同转化为国家标准GB/T19022-2003。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将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现代工业计量发展的趋势是从计量器具的管理向测量过程的管理转化,即器具溯源向数据溯源转化。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用测量过程管理方法实现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测量过程的策划、设计、实施和控制。测量过程设计是为了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规定的计量要求。
1问题的提出
企业建立并实施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计量工作的要求进行了台帐管理,对检定和校准、操作过程、状态标识、人员培训、环境条件等过程要求建立文件化体系,即计量器具的使用部门按照技术规范规定的检定周期,将计量器具送到各级计量技术机构进行量值溯源,以保证经过溯源并确认的计量器具的量值的准确。但是,由于对顾客要求、相应标准法规的识别不够充分,测量要求的基础平台、计量要求的导出、检测资源的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能力的确认以及测量过程的策划、实施、控制、审核与监视)等各个过程,因策划、识别不够充分,导致测量过程能力不足,使产品实现过程依然存在不合格数据的风险。
2产品测量体系方案
2.1产品测量过程的识别与资源分析
2.1.1测量过程的识别
从产品图样、制造验收规范中识别出测量参数,同时对各数据参数的测量要求进行属性及关重特性分类,如分出产品的几何量、机械性能、物理、化学量等参数,根据参数特性的技术要求进行分析和分类,针对产品最终使用特性与相应不同属性的特性进行分析,并确认其是否充分、完整,以便测量验证。
2.1.2测量要求的导出
根据识别出的测量过程特性值范围和要求,确定测量过程相应参数的计量要求,为确定测量方法、选择计量器具、设计测量过程建立基础。
2.1.3测量过程控制级别分类
对所有的测量过程进行级别分类,将参数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程度分成高、低、一般三个级别控制。不同级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实施控制,控制级别程度不同,实施准则也不同。(1)高级别控制点应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或测量系统分析,建立核查标准,在分析的基础上用控制图进行监视,实施统计控制;将测量不确定度方案和测量审核纳入工艺文件,将核查标准产品实物档案管理。(2)低级别控制的测量过程进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验证)。(3)一般控制的测量过程采用测量设备按期周检、重复测量、抽样检查,对测量人员的工作实施监督检测等简单控制方法实施控制。
2.1.4资源分析
资源分析包括测量过程分包能力分析和按属性关重特性配置的能力分析。资源主要指设备、方法、环境因素是否针对已导出的测量要求的适应性、充分性及有效性,避免不足而增加不合格数据风险,制定补遗方案或验证方案为计量确认建立基础。分包能力分析指测量过程外包实验室的资质能力分析。配套资源的成本要和该测量过程关重程度相匹配。当采购的外包测量过程具备高控过程条件时,应考虑实验室资源补充。
2.2测量能力确认
按控制级别分类,实施分别确认,以一般和低级测量过程,主要通过溯源规范进行确认,但需要有选择地定期评估测量能力指数。高控过程除了溯源确认外,还要将测量过程在一定样本量情况下进行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并将评定结果结合产品最终状态进行定期测量审核,以确保始终具备足够的测量能力和最小的不准确风险。
2.2.1识别完整性
识别完整性是指产品全部的特性分析测量过程是否完整、高控过程是否完整。
2.2.2导出正确性
根据选用的测量方案对测量手段(包括设备的计量特性和环境因素识别)进行验证,导出的正确性应以溯源正确性为基础。
2.2.3资源满足程度
根据识别过程、确认的能力要求、导出计量要求最终确认资源是否足够满足。如不足,分析不合格风险,以确定是否补充或改进资源。
2.3测量过程策划与控制
2.3.1测量过程策划
测量过程策划包括测量过程设计、测量过程确认、测量过程实施和测量过程控制等阶段。
2.3.2应明确实现测量过程的各个阶段和测量过程的组织管理
测量管理体系的核心过程是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实现。测量过程策划则从环境、人员、设备、方法、记录、结果分析、数据可靠性、测量不确定度等因素进行考虑控制和实施。环境条件要与产品最终功能特性相对应,在识别和证实两个方面去满足,即列出影响因素、选择监视(或分包监视)手段并记录。
2.4测量过程的审核与监视
2.4.1关键测量审核
尽可能选用各测量过程的核查标准,也可以同其他的不同原理设备、不同验证方法监视测量结果。可以考虑测量结果的拆分和系统分析,对关键测量过程应分析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2.4.2关键数据监视
关键测量数据监视主要参考适用的、合理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在建立数学模型、确定传递系数、选择不确定度分量、分析仪器和结果服从的分布规律、确定相关性、确定并合成各分量不确定度等方面,将扩展不确定的结果纳入规范,以验证产品的最终特性。通过仪器比对、方法比对、样品再测及统计技术等确定核查标准,用En值(En=yi-yrU2i+U2R姨)判断结果的满意程度,并对过程能力再分析,寻找薄弱环节。最终,结合功能验证试验寻求测量手段的再改进,达到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2.4.3可疑数据、问题数据的监视
根据不确定度结果寻找数据处理过程的可疑数据。对于一组重复测量数据可根据格拉布斯、狄克逊等准则判断该数据是否异常;对故障产品的现象和可测参数追溯测量过程各结果的可靠性,再选用适宜的监视方法进行分析,从而为控制结果建立基础。
2.5纠正、预防与改进
对于不合格数据,根据发现的时机进行纠正或原因分析,进而制定纠正措施及预防措施,并作为改进要求的输入。实施PDCA循环,主要针对不合格设备、不合格体系、不合格数据三个方面。
3结语
本文将ISO10012:2003(GB/T19022-2003)标准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思路引入产品质量控制和改进,意在为产品实现过程建立可靠的数据支持,这是预防和诊断的有效途径。因此,从识别测量过程、选择资源和手段并进行溯源性确认,到测量过程实现的全过程控制,直至通过审核、监视和改进过程,并以证实性方式建立产品信息数据库,将有效规避产品不合格数据风险,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有效降低因测量控制不落实而出现的质量风险及参数的误判,从而更好地提高装备生产质量。
作者:胡炎 单位:海装西安局
参考文献
系统性危机是房地产市场面临的主要风险,按揭贷款保险能够有效控制风险的扩大,避免贷款人因社会意外事件而失去房产,但由于现有制度设计不尽合理而未能被有力推广,由此对现有按揭贷款保险制度的改良变得十分重要。政府对按揭贷款信息不对称性的控制也是研究的焦点。湖南大学法学院黎四奇教授在《对美国救市法案之评价及其对我国之启示》一文中指出,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虽然没有通过《问题资产紧急救助计划》,但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依然使美国政府的危机处理变得处处掣肘,“大而不能倒”是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矛盾产物。我国在金融危机之后为减轻冲击投入了四万亿的政府投资,但这一投资事后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低效的,反而使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衰退,原因主要在于难以对外公开。
二、系统性风险的解决思路
笔者认为,要解决按揭贷款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核心是要解决各方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必须以市场化为出发点。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孙天琦教授及中国人民银行《西部金融》编辑部张晓东主任在《美国次贷危机:法律诱因、立法解危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指出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的放松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大背景,而具体则体现为对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忽视,特别是一些大的按揭贷款中介组织,凭借《社区再投资法》合法合理的获得零首付的按揭贷款。面对我国目前较高的房产价格,加快推动金融法制建设,建立相应的系统性风险防范措施与征信体系、实行新的市场自律监管制度等都继续得到完善。
美国与中国的按揭贷款市场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危机之前较高的房价泡沫是两者共同的特色,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具有较高的储蓄率,这意味着中国房市将能够比美国坚持更久的期限,而且中国政府的救市方式一般而言比美国更加直接,在这种情况下危机的作用机制是具有差别的,但最大的差异是我国目前的按揭贷款风控制度中对信息不对称性立法的缺乏致使危机的积累,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危机爆发是否能够对其进行有效控制是值得怀疑的。
三、按揭贷款制度的发展方向
在不完善的体制管理下,对项目的投入资金可能无法得到较为有效的利用,甚至还会存在项目的投入资金被用作其他方面的现象,这些都会导致清洁能源建设项目的融资不能顺利完成,使得投入资金不能发挥其作用,严重影响了资金对清洁能源建设项目的投入效率。在投资方方面,在投资后可能会有各种损害自己利益的事情发生,这就导致投资方不再主动对清洁能源建设项目进行融资。另外,各种项目的上市都会带动着股市的发展,然而,清洁能源建设项目在上市后很难在股市方面为投资方带来利益。因此,这些问题都使得对清洁能源建设项目的融资变得更加困难,此项目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阻碍。在市场发展方面,我国在还未建立起较为科学的项目融资市场机制,这就导致投资者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清洁能源建设项目的融资,导致项目在市场发展方面无法发挥极大地作用。总之,由于我国的基本现状,需要对清洁能源建设项目方面的投资较大,而且在项目融资方面的风险也较大,这就导致了对项目进行融资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阻碍,严重影响了我国清洁能源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和上市。
二、对清洁能源建设项目融资风险的控制措施
面对日益匮乏的资源,清洁能源的建设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也是逐渐增长。为了能够更加顺利、快速地完成清洁能源建设项目的融资工作,对项目融资工程中出现的分析做出较为准确的解决方法尤为重要,这将关系着融资能否更好更快地完成,清洁能源建设项目能否顺利上市,人们的生活水平能够因为清洁能源的出现而有所提高,社会能否由于清洁能源的存在和发展而变得更加稳定和谐、蓬勃发展。为了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解决清洁能源建设项目融资中出现“高投入,高风险”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关控制措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政府方面要加强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将项目融资体制加入到其中,去报项目融资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极大地促进作用。另外,政府还要加强对清洁能源建设项目投入资金的控制和管理,确保投入资金被有效地加以利用,在清洁能源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出融资的影响力。第二、各大银行要注意对项目融资方面增添更多的融资产品,提高投资者在清洁能源建设项目的选择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融资,降低融资的风险,提高融资的效率,确保清洁能源建设项目的融资能够顺利进行,促进我国清洁能源的建设力度,对清洁能源产业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第三、政府要善于引导投资者对清洁能源建设项目进行合理地融资,使得投资者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对建设项目进行资金的投入,保证清洁能源建设项目能够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促进人们对清洁能源的使用。
三、结束语
一、风险控制和内控体系的内涵以及关联
首先,物业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件,这些事件可能对物业经营行业产生不利或有利的影响。不良事件代表可能阻碍物业管理行业创造价值的风险;事件的有利影响可以抵消物业管理行业的不利影响或机会。风险控制是对风险和机遇的控制,是对物业管理行业从战略制定到日常运作过程中风险进行把控,能确定一切影响物业经营管理的因素。内部控制体系是为合理保证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简单来说,内控体系就是物业经营行业拟定一连串的调整、构造、督促、制约的规章制度和方法来使物业经营行业的经营目标和管理活动能顺利实现和进行。大量的实践证明,风险控制与内控体系构建是当代物业经营管理的两大不可或缺的两大工具,构建内控体系与风险控制相依相生。中国的物业管理行业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将融合内控体系和风险控制。
二、物业经营管理行业实施内控的必要性和内控内容
(一)物业经营管理行业实施内控的必要性
1.能帮助物业经营公司做好财务工作。行业财务良好健康的运行是行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构建内控体系能实现财务内控,使企业能轻松应对各种财务风险,能使企业做好财务的一切工作,像:检查财务报表,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实时信息来制定行业的经营计划,对行业的运行进行记录和事后评估等等。而且,在内控体系的实施后,行业往往能更好的对公司财务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行业各个部门的财务联系。而且,还能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帮助物业行业及时获得最新讯息,结合自身实际做出科学可行性高的战略决策。2.能帮助物业经营管理公司做好资金管理工作。资金管理是物业经营管理行业运行的核心内容。资金缺乏或配置不合理会使行业发展受到阻碍。而内控体系的构建就给行业资金管理提供了保障。它不仅仅可以使行业能合理有效的配置有限资源还能降低行业的经营成本,保证企业盈利。
(二)物业经营管理公司实施内控的主要内容
物业公司的内控制度的建设内容有收入控制、库存物资和材料控制、费用支出控制三项内容。1.收入控制。收入控制是物业公司内控制度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物业公司最重要的内容,是合理规范物业的保障。对资金收入要进行详细的记载,加强资金的管理,第一要进行资金的完整性控制,即要保证收入单据,发票的完整性,要建立完整的账单,对收入进行科学的核算,及时做出调整,保证物业业务的进行,第二要进行资金安全性控制,保障资金的安全,可以实施岗位分离制度等,安全控制资金的往来。2.库存物资控制和材料控制。要有效的对库存物资进行控制,根据市场情况合理的确定库存,同时加强采购过程的质量监督工作,由财务部预算得到合理的采购数量,由质量安全部门检查材料购进的质量问题,对于大型的采购过程要由全企业参与,对于一些重要的采购工作,要由财务部提前预算好,然后由质量安全部,统计部和监督部门三者共同完成采购,对于一些小的采购工作由财务部独立完成,保证采购原料的质量。3.费用支出控制。费用支出控制包括物业公司的运行支出和代收水电费的支出,而代收水电费的支出是物业公司主要支出的部分,应该做好支出控制,在代收水电费时要开具单据,为财务核算提供依据,要检查水表电表的运行健康程度,及时更换坏的水表电表,以防造成损失,对每个月的水电费要在月底进行再次审核,核对出现的问题。
三、我国物业经营管理的现状
我国物业兴起是在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使房屋所有权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的背景下。其属于一个新兴行业,在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下面就介绍了一下我国物业经营管理的现状。(一)物业经营管理行业普遍盈利少。一个行业只有盈利大于零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如果其盈利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其就会遭受破产倒闭。我国物业经营管理行业刚刚兴起,其作为一个服务性行业,其的服务对象为人民大众。如果人民大众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上不去,其获利就不会暴增,可能只是稍微获利。所以我国还是应该毫不动摇的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步伐。(二)有关物业经营管理的法制建设不健全,立法滞后。因为物业经营管理在我国是一种新兴行业,所以对于它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目前比较规范的法律法规是由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业管理条例》,它于2003年9月1日首次生效,经几次修订,于200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在此之前,我国物业管理法制混乱,不少还依靠物业行业自己制定的有关规则。而且还存在立法因地区而异,与全国性条例不符,不利于我国对物业行业的管理。因此出现:物业经营管理工作不符合要求,服务存在问题;房屋建成之后出现质量问题,使物业无辜担负了许多开发商应该担负的责任;而且在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成立运行过程中,环境可能不够透明公开,存在“作弊”行为,使大部分业益受到损害;业利义务混乱,法律主体各方关系不明,难以追究责任。等现象。自从《物业管理条例出台以来》颁布以来,《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办法》、《物业管理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业主大会规程》、《物业服务收费明码标价规定》等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进一步规范了我国物业经营管理。物业经营管理在不断成长变化,新的问题情况也会层出不穷,所以有关法律法规应该不断修订完善,新的法律法规更应该出台。(三)物业经营管理缺乏专业化人才。虽然物业管理是一个劳动密集型,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服务型行业,但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要求也越来越高。那种单纯修缮服务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要求,人们需要的是更专业化的服务和严谨认真的态度。但是由于物业经营管理行业是技术要求较低,劳动要求很高的行业,所以使很多教育素养和专业素养高的人选择了其它行业。在加上物业经营管理公司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不够,在进行物业作业时很容易与业主发生不愉快,降低业主满意度,不能满足业主日益增长的要求。(四)物业经营管理行业规模小,盈利低。当今许多物业经营管理公司是开发商自己成立来管理自己招标的楼盘,这些物业经营管理公司相对于其他物业经营管理公司的规模就小很多,公司的结构也不够健全,非常不利于盈利。又因在完全竞争性假设的马歇尔经济学中可以说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规模,所以盈利过低不利于物业公司规模变大。(五)业主经济收入偏低,物业收取困难。虽然人们生活普遍有所提高,但是贫富差距还是很大。还是很多人的工资水平低于全国水平。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住房补贴相关政策,一定程度解决了人们的住房问题,但是这部分费用没有物业管理费用成分,还是使物业管理收费困难。
四、物业经营中的各种风险
(一)物业资金收取困难,造成资金回笼风险。物业在收取资金时,其收取对象或因观念或者财务情况而不缴、少缴、漏缴相关费用。比如像房屋修缮中水龙头损坏问题,根据有关规定:物业管理是对业主共有部分的管理,业主的专有部分不是物业管理的对象。而房间的水龙头不是业主的专有部分所以业主不应该要求物业进行无偿修缮,而往往有些业主却固执的认为这是物业的本职所在,在要求物业修缮以后拒绝向物业付费。而且还存在资金回笼的过程中回笼方式被改变(比如物业公司在向其它公司出售股权之后,本来应该得到钱款,可是可能会被给以价值相当物资)等现象。这些现象在给物业带来资金回收困难的同时还使物业经营管理行业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不得已来削减人员降低服务标准,使其业主得不到很好的服务。这样一来,无疑使物业和业主掉进了死循环。(二)开发商和设施管理带来的风险。一般来说,开发商与物业有两种关系:一是合同关系,开发商是原产权人与物业管理签订合同。二是从属关系,就是物业是开发商的子公司或者分支结构。在合同关系中,往往特别容易出现开发商将商品销售完之后开发商走人,一旦商品出现任何问题,业主首先找的就是物业不会去找开发商。这时候物业找开发商就比较困难。这样就致使物业被夹杂在中间,造成经营损失。而且,各种设施的故障,不管是不是有待修缮还是因为自然原因业主都会第一时间找到物业进行质问,如果得不到满意的结构,业主往往就会不缴纳物业费,使物业遭受损失。(三)由于物业不够专业和业主要求日益提高,给其生存带来风险。在开发商和物业的第二种关系中,非常不利于物业朝着专业化、科学化发展。物业管理涉及范围非常之广,这就要求物业的从业人员有着非常专业的技能来满足业主所需。不少物业公司为了节约成本,不但管理范围缩小而且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也不高,再加上业主不断增强的维意识和服务要求致使这些物业公司生存率降低。当然,这一过程中也使相当一部分员工被解雇。(四)员工安全和治安风险。物业在给业主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员工的安全风险也是相当大。比如:保安在执行工作中可能会被外来人员误伤,在解决业主之间纠纷过程中易受伤等。一旦事故发生就会给物业带来不小风险。当今社会入室盗窃和室外偷盗越来越严重,物业除了要配合公安机关进行工作以外还要尽力保障业主财务人身安全,一旦业主财产身体出现问题往往就会要求物业进行赔偿,无疑给物业带来财务和法律上的纠纷风险。(五)消防安全风险。在物业企业接管业务时一定要首先做的就是检查消防安全设施是否设立完整,是否存在消防安全风险,对没有通过检查的,物业公司要及时做出相应措施,此外,对于购买者,物业公司要在其进行房屋装修时检查其材料是否符合消防规定,使用的器械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物业企业要常常检查消防设施和容易发生消防安全问题的地方,定期修理更换消防设置,防患未然。(六)停车服务风险。在小区内停车,或者在游玩地方停车,停车场都会有物业公司的负责,而车子在停车场发生被划等事故时,都会涉及到物业公司的赔偿问题,物业公司要做好安全问题,建立合适的停车场管理制度,对于收取了看管费的车辆,要建立合理的赔偿制度,而在停车场出现的其他问题,要根据建立的法律制度,必要时通过报警的方式解决。
五、基于物业经营风险的内控体系构建的策略
(一)物业内控体系的总体思路。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时,必须依据物业管理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措施,由内到外建立内控体系。在物业公司内部,要建立专门负责内控体系建立及完善的组织机构,由总经理直接领导,对物业公司实施全局控制,在各部门要设立内控体系实施完善小组,由各部门经理担任组长,受总经理的领导,对物业公司各部门实行分部控制,在物业公司外部要成立物业考察小组,对社会物业实施环境实时调研考察,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使物业公司内部的发展更加安全有效。(二)增强风险控制意识、做好财务内控。进行风险控制的第一步就是要有风险控制意识,由于物业经营的技术要求较低,对劳动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物业行业要在人力和物力方面提高警惕。基于当前物业生存率不高的的情况,物业应该考虑如何使物业更好的生存。首先物业应该考虑的就是财务问题。在建立财务内控的过程中,物业可以实行当今比较流行的全面预算管理,对物业财务进行“全方位、全员、全面”的管理。物业还需要不断强化员工的成本意识和专业技能。(三)以物业战略为导向,建立内控体系。物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物业战略目标,内控体系就是其实行的保障。所以以物业战略为导向建立内控体系是一个符合物业特点的战略。一般来说,一个战略的实施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战略控制,管理控制,工作控制。即由物业公司的总经理制定战略,物业公司的管理部门落实实施,最后由员工进行作业实操。物业公司的战略目标要根据实时调研进行更改,只有提高了业主满意度,才能使物业公司健康发展。(四)构建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业务管理新制度,做到考核与奖惩相统一。为了更好的进行内控体系的构建,物业行业要以内部控制体系来完善、整合自己的业务流程,加大对员工的业务监督,对各个业务进行风险评估控制。最终考核的时候,应该严格按照新的业务管制制度来实行。在新的业务管理制度中,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工作质量,有必要定期进行业务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其进行相应的奖惩,这样一来就能加强物业公司内部的积极性,在面临风险时,各部门能够有效的解决风险所带来的损害。(五)做好物业公司各部门的协调工作。物业公司的主体是服务中心,要建立起以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其他部门围绕服务中心工作的运营模式,既然是服务业,就要做到服务至上的地步,服务中心做统筹安排,由财务部做好财务预算和月度预算,并将这数据交由人事部对人员安排及各部门工作做相关安排,人员的裁剪,调动等,安全管理部门要时刻巡视小区内的安全隐患,并将主要负责消防安全,做好小区内的财产安全工作,和人员的安全工作,尤其是儿童的身体安全问题,工程维修部要做好小区内的天然气管道,下水道管道,电气输送等维修工作,并和财务部建立起联系,将信息反馈到服务中心,来为服务中心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依据。六、
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服务品质高,价钱合理的物业公司无疑是人们的不二之选。而如今的物业公司发展较为不易,存在许多的风险和问题,物业公司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做好物业工作,所以这就要求物业能建立内控体系来对其所遇到的各种风险进行控制来使其能为业主更好的服务,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占得一席之地。
作者:赵鹏鹏 单位:京亿方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满孝青.论我国物业管理现状及对策[C].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3.120-121
[2]廖美容.物业经营风险控制下的内控模式探究[J].财经界,2015,(24):81-82
[3]孔姣良.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探讨[J].财经界,2014,(2).
关键词:审计;高效税务;风险控制
高校税收管理经常被高校管理部门忽视,内部审计在业务实践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因税收政策解读不全面、税收筹划不合理等引起的审计关注事项。总体而言,高校税务风险主要是指高校因税收行为未遵守国家和当地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而导致利益受损的风险。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显性风险,即纳税行为不符合国家和地方法律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或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刑事处罚以及声誉受损的风险;二是隐性风险,即对税法及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利用度不够,形成了不必要税收负担,对学校和教职员工的利益造成隐性损害。因此,高校税务风险控制应该作为高校内部控制的一个重点来抓。
1高校税务管理的主要风险点
高校主要涉及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房产税、契税、印花税等纳税业务。个人所得税方面,涉税风险主要包括:年所得12万元及两处和两处以上取得收入的纳税;以各种名目发放给本校教师的补贴、奖金是否按规定足额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发放给外聘教师劳务费是否按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向职工发放的各项福利,以及赠送给外单位人员礼品是否按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等。所得税方面,目前《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对于高校所得税的征缴还没有明确的、针对性的管理规定,大多数都是根据主管税务机关的通知执行。在涉税风险方面,主要是独立核算的校办企业、投资公司会计核算不合理、避税不合规、少缴、未及时缴纳所得税等问题。增值税方面,主要涉及科研经费“营改增”税收政策的变化、税收项目减免等方面。例如: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可以免征高校的技术转让税、技术咨询税等一些增值税。增值税的税收管理重点在控制隐性风险方面,如何合理利用现有优惠政策降低科研成本将成为高校增值税管控的重点。另外,房产税、契税、印花税在高校的经济业务中也有所涉及,但业务量少、金额相对较低,风险控制相对较容易。今后随着高校经济业务的拓展,可能会成为高校税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2高校税务风险控制策略
2.1提升税务风险意识
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增强税务风险意识,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渠道,如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向广大教职工及时宣传国家有关税收政策,增强全体人员的纳税意识;二是聘请税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财务人员或内部审计人员对各单位、各部门面对面进行税法政策宣讲活动,详细研读、剖析各项税法政策。三是对重点部门、重要课题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让一线财务人员熟悉掌握税收法规政策。通过宣传与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充分改善高校的税务风险管理环境,树立诚信纳税、合理合法避税的理念,有效实现对高校税务风险的管控。
2.2加强税收日常管理工作
高校税收风险控制的重点在于日常业务环节,从票据管理入手,加强对会计核算、纳税申报两个方面控制。(1)加强高校票据管理。票据管理是税务管理的基础,也是税务控制的主要风险点,票据管控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高校纳税工作的最终结果。各个高校应对涉票岗位工作内容及其分工、流程、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同时注意不相容职务控制。另外应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推行高校票据电算化和网络化管理,跟踪开票、收票、存根的具体情况,不断提高了票据管理的时效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差错、舞弊的发生,从而防止偷税漏税现象的出现。(2)加强控制税款申报和会计核算。会计核算工作是涉税工作的核心环节,而税款的申报与会计的核算的正确性是密不可分的,财务信息的完整是高校税收业务内部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而言,高校应当将各类收入按照应税、免税项目予以区分,例如,对现有的科研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设立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两个大类,然后对应税业务根据税种的不同分门别类地进行单独明细核算,充分利用税收政策,有效实现合理减税的目的。(3)积极开展纳税筹划工作。高校在确保依法纳税的同时,税收筹划工作也同等重要。高校税收优惠众多,有很大的税收筹划空间,税收筹划应定位为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节税的目的。在开展纳税筹划工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完善制度、夯实基础工作之后,应配备专业人员开展该项业务。税收工作专业性强,操作不当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二是应围绕一些税收政策,针对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纳税筹划工作,要注重纳税筹划成本与节约效益之间的合理性。三是在进行税收筹划时,要研究税收政策变化,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应用必须有紧迫感,要注意税收优惠政策的时效性,不则不仅无法享受相关的优惠,甚至合法也可能会变成违法。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经济业务的日趋复杂化,税收风险控制工作越来越严峻。高校应稳步的、有序地推进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有效控制税收风险,充分利用好税收优惠政策,更好地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郑梅娟 单位:武汉大学审计处
参考文献
[1]仰巍巍.基于内部控制制度的高校涉税风险管理[J].会计之友,2012(14).
1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发生的风险事件,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的满意度,满分为100分,分为满意(80~100分)、基本满意(60~80分)和不满意(<60分)三个选项。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对照组共发生风险事件9例(包括投诉事件3例,护理差错事故2例,意外事件2例,并发症1例,护理文书书写不完善),占9.18%;观察组共发生风险事件1例(并发症1例),占1.02%,观察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经调查患者满意度发现,对照组的满意度为75.51%,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7.9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n(%)]组别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对照组(n=98)36(36.73)38(38.78)16(24.49)64(75.51)观察组(n=98)62(63.27)34(34.69)2(2.04)96(97.96)χ234.8444P0.0000。
3讨论
出口企业面临汇率风险,自然就有避险需求。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市场化程度高,金融衍生品丰富,交易主体多样,规模很大,流动性强而且金融创新力强。企业有避险需求根本不用担心工具不够用。但中国实际是,企业仅可以选择远期结售汇和掉期这两个工具来规避外汇交易风险,出口企业大多用远期结汇。据央行2006年2月调查显示企业利用金融工具的状况,有91%的企业选择远期结售汇避险,剩下9%的企业则运用外汇掉期或境外无本金交割NDF,几乎没有其他方式。
目前人民币远期结汇定价高,以致出口企业宁愿承担风险也不愿为避险支付高额交易成本。外汇市场市场化程度不高,像有远期结售汇业务银行需要授权,导致一定程度垄断,给客户的价格当然不那么理想。目前银行与客户间远期外汇合约交易币种有限,期限短,交易成本高,还有很大局限,属柜台衍生品不能反向操作,不如期货期权等交易所产品灵活。
汇改后避险要求刻不容缓。央行2005年8月就出台相关配套措施改革汇制、发展外汇市场,政策新突破主要表现在:
1.扩大银行间汇市交易主体,放宽准入条件。符合条件的非金融机构的出口企业,亦可进入即期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
2.允许商业银行自主对远期结售汇和掉期定价,意味着企业有一定的谈判空间,可以争取用更低的成本来套保。
3.放开交易期限。企业可以更加灵活地按照自身的风险敞口与银行签订远期结售汇或掉期合约,从而避险。
4.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放宽到现在只要有即期结售汇业务和衍生品交易业务的银行通过备案均可开办。市场化程度的增强使企业可选择期限和成本相对适合自身的银行做套保。
二、避险产品创新构想
1.产品简述。鉴于中国目前的避险产品市场不成熟,但企业又有强烈的避险需求,建议银企联合,共同开发避险工具,既可给银行增加商机,还可为企业量身订做套保工具。本文给出一个创新设计:以企业财报为基础的协议避险产品,希望抛砖引玉。
运用的经济学原理:供给商实行价格歧视可放大生产者剩余。
远期结汇和期货工具都把汇率锁定成一个值,无论是实力雄厚还是薄弱的企业运用这些工具都收到一样的效果,用一定的成本控制了一定程度的风险。但实际上汇率交易风险带给每个企业的损失感受度是不一样的。同样5%的波动,对于边际利润高的企业,似乎没有变化,但利润本来就微薄的企业则面临亏损边界。当汇率走势明显时,企业难以找到交易对手或要支付高额风险补偿,正如目前的远期结汇成本过高。因为银行吃进的只是损失的可能,当然要求高额补偿。以财报为基础,银企共商避险方案,应该可缓解这些矛盾。
产品描述:企业向银行提供财务报表,银行根据报表具体情况分析其亏损边界,事先确定亏损补偿参考值和盈余返交参考值,补偿比例和返交比例。若汇率波动造成汇兑损失对该企业影响重大(汇兑损失占企业税前年利润的百分比高),银行向企业支付大比例的汇率下跌亏损补偿;若损失对企业影响较小(汇兑损失占年利润百分比小),银行仅需小比例补偿。若企业想进一步降低避险成本,可与银行商讨盈余返交参考值。若年终出口利润超过盈余返交参考值,则据合同返交比例,企业让银行分享部分利润。最后由银行权衡该笔交易对自身的利弊定价。利润高的企业,汇兑损失占比小,需银行偿付的汇兑损失比例小,银行收取风险补偿也小;利润本来就低的企业需偿付的比例高,当然避险支付成本也高;若企业愿与银行分享超额出口利润,银行可据这一条款进一步降低产品定价。总的来说实现了差别定价,企业支付的成本降低了,因为银行只需要根据企业必要救济部分进行偿付,且还有分享企业盈利的机会。
2.优势及可行性。
(1)照顾在相同汇率变动状况下不同企业的损失感受程度,让汇率交易风险在财务状况好的企业,坏的企业和银行三者间更加公平地分散。
(2)银行吃进的风险明显减小,汇兑损失发生后不需为所有企业的全部损失买单,而是据各企业的具体状况有差别补偿,还可分享企业利润。这样消除了银行避险产品定价高的根源,企业可更廉价地为自己的风险套保。
(3)企业实现“与狼共舞”,虽还有风险敞口,但照顾了企业具体财务状况,使避险成本下降,与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整体目标一致。这种安排使好企业和坏企业出口年终利润的反映将更加平稳,减少来自汇市波动的影响。
3.注意事项:
(1)银行进行差别定价,需要对每个企业的利润有较为精确的估计,不致于定价过高而流失客户,也不能定价过低而自己承担损失或过量风险。确定亏损补偿参考值和盈余返交参考值,以及补偿比例和返交比例是整个产品设计的重点,也是银行给产品定价的最终依据。
市场营销风险,是指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由于出现不利的环境因素而导致市场营销活动受损甚至失败的状态。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必须分析市场营销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努力加以预防,设置控制措施和方案,最终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市场营销主要包括四大风险:
1、产品风险。产品风险是指产品在市场上处于不适销对路时的状态。产品风险又包括产品风险、产品功能质量风险、产品入市时机选择风险和产品市场定位风险、产品品牌商标风险等。(1)产品设计风险是指企业所设计的产品过时或者过于超前,不适应市场顾客的需要。(2)产品功能质量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所销售的产品,功能质量不足或产品功能质量过剩,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3)产品入市时机选择风险是指产品进入市场时间的选择出现不当。(4)产品市场定位风险是指产品的特色等与市场顾客要求不相符合。(5)产品品牌商标风险是指名牌产品被侵权或维护不当,使名牌产品信誉受损害时的状态。其表现一是被外部企业或个人侵权,二是品牌未经及时注册而被别人抢注,三是名牌形成后疏于维护或维护不当而使信誉受损等。
2、定价风险。定价风险是指企业为产品所制订的价格不当导致市场竞争加剧,或用户利益受损,或企业利润受损的状态。定价风险包括:(1)低价风险。低价是指将产品的价格定得较低。从表面上看,低价有利于销售,但定低价并不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产品都行得通。相反地,产品定低价,一方面会使消费者怀疑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使企业营销活动中价格降低的空间缩小,销售难度增加。其次是产品订低价依赖于消费需求量的广泛且较长时间内稳定不变。而实际上,消费者需求每时每刻都在变动之中,因此企业这种价格的依赖性是非常脆弱的。(2)高价风险。高价是指企业将产品价格定得较高,单件产品盈利较大。高价产品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高价招至市场竞争程度白炽化,从而导致高价目标失效;二是高价为产品营销制造了困难,因为低收入者会因商品价高而望而却步;三是订高价也容易使顾客利益受损,尤其是对前期消费者的积极性伤害较大。(3)价格变动的风险。价格变动主要有三种形式,其一是由高价往低价变动,即降价;其二是商品价格由低价往高价变动,即提价;其三是因市场竞争产品价格发生变动,本企业的产品价格维持不变。在企业营销活动中,实施价格变动时,若处置不当,往往也会产生不利的局面,如降价行为会引发竞争对手的恶性价格战,提价会使消费者转买其竞争对手产品进而导致顾客流失等。
3、分销渠道风险。分销渠道风险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分销渠道不能履行分销责任和不能满足分销目标及由此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分销渠道风险包括分销商风险、储运风险和货款回收风险等。(1)分销商风险。大多数企业都选择分销商销售产品,企业在选择分销商时若出现失误,将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分销商风险主要表现为:分销商的实力不适应企业产品销售条件、分销商的地理位置不好、各分销商之间不能协调甚至相互倾轧、分销商的其他违约行为等。(2)储运风险。储运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商品在储运、运输过程中导致的商品损失。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商品数量上的损失,二是质量上的损失,三是供应时间上的损失。(3)货物回收风险。主要是指企业不能按约从分销商处及时地收回货款而产生的货款被占用、损失等现象。货款回收风险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所面临的十分棘手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分销商恶意拖欠和侵占货款、分销商因经营发生困难而无力支持等。
4、促销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开展促销活动过程中,由于促销行为不当或干扰促销活动的不利因素的出现,而导致企业促销活动受阻、受损甚至失败的状态。促销风险包括广告风险、人员推销风险、营业推广风险及公共关系风险等。(1)广告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利用广告进行促销而没有达到预期结果。企业进行广告促销必须向广告公司支付一定的费用。企业所支付的这些费用具有特殊性,即费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可衡量性。虽然大量的事例证明广告能促进销售,但这仅是事后的证明,能否促销及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销售,事前并不能估计。(2)人员推销风险。是指由于主客观因素造成推销人员推销产品不成功的状态。人员推销风险包括推销人员知识、技巧、责任心等方面的不完备而呈现的各种状态。人员推销虽然是一种传统有效的促销方式,如使用不当,同样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尤其是在大多数企业对推销人员按销售业绩计酬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问题。(3)营销推广风险。营销推广是指企业为在短期内招徕顾客、刺激购买而采取的一种促销措施。企业营销推广的内容、方式及时间若选择不当,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4)公共关系风险。企业开展公共关系,目的是为企业或其产品树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市场营销开辟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空间。开展公共关系需要支付成本,如果该费用支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无效果或负效果,则形成公共关系风险。
二、市场营销风险成因分析
从实质上分析,市场营销风险的成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企业主观因素造成的,另一种是市场环境的客观因素形成的。
1、市场营销风险的主观因素成因。从市场营销风险及所表现出来的几种现象看,之所以产生风险,首先是企业未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保持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计划经济时期商品供不应求,传统的营销观念奉行的是以产定销原则,企业生产什么样商品,顾客就消费什么样的产品。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奉行按需生产、以销定产原则,强调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供应相对过剩,消费是一种属于消费者的行为。企业营销观念错误,必然导致行为错误,错误的行为就会产生风险。其次,企业决策者习惯于凭主观想象作出营销决策。最终将会导致产品积压,资金搁浅。第三,企业营销管理者和营销人员不了解市场规则、规范或法规,也极易引发市场营销风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维护公平的竞争环境,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系列规则规范、法律法规(如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行业行为规范、惯例等),如果某一企业的营销活动违反了市场规则规范,重者则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轻者则受到同行其他企业的抵制、封杀和联合反击,最终使企业败北。市场经济的运行有内在的规律和机制,如供求规律、价格规律、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等,企业营销行为若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或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这些规律,就会产生营销风险。第四,企业缺乏处理市场营销风险的经验和知识。当企业产生营销风险后,由于缺乏处理营销风险的经验和知识,风险就不能被及时控制并化险为夷。如1996年6月发生的三株口服液的常德事件就是因为企业缺乏相应的处理危机的经验和知识而最终导致企业受到重创——由某一事件引发的个体风险变成泱及企业整体的全面风险。第五,企业对市场营销风险的危害认识不足。在我国企业组织机构中,很难找到有关处理风险危机的机构,企业营销管理中关于风险危机的管理也往往被轻视,这些都是对风险危害缺乏警惕的表现。浙江绍兴生产的“会稽山”牌黄酒是国内名牌货,在日本也大受欢迎。在长期的销售过程中,竟然没有认识到不申请注册商标会产生的风险,结果被人在日本国抢先注册,进而导致企业在日本的销售受制于人,最终花费10万美元买回本来属于自己的商标。有些企业在营销风险出现征兆时,或风险发生时,抱着侥幸的心理,总往好的方面想,而对其危害认识
不足,以至延误了处理的最佳时机而成大祸。杭州正宇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原材料贸易的企业,在向杭州某搪瓷厂供应一批原材料时,发现该厂经营很不正常,但该公司经理认为几万元的货款回收不会有问题。结果,某搪瓷厂停产,货款欠拖不还,公司派员一催再催,该厂厂长一次次承诺,公司经理又轻信其承诺,抱着侥幸心认为钱能收回的,最终结果是该厂被法院宣布破产,正宇公司等到的是法院的债权申告通知书。第六,企业信息不灵,也是产生风险的重要原因。企业没有及时足量地了解搜集用户、中间商、竞争者等有关信息资料,没有对交易对象进行信誉调查,盲目发生业务往来,最终产生风险。当前市场上发生的大量受骗上当的事例都属此列。
2、市场营销风险的客观成因。市场营销活动受到企业外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并由此而引发市场营销的风险。对此类原因,企业必须加以研究。
(1)市场需求变化的客观性,是导致市场营销风险客观存在的首要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愈来愈受制于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则是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不可控因素。我国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已经由数量型需求转变为质量型需求,并且正朝着个性化需求演进。市场需求的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时,就会产生营销风险。市场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变化、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变化、由群体共同性向个体独特性变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趋势,不充分认识其客观性,并努力调整市场营销活动,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营销风险。
(2)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变化产生市场营销风险。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可以说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1985年为4517。8亿元;2001年为95933亿元,增加了近21。24倍。纵观我国经济的方方面面,无一不在快速变化中,并继续快速变化着。从全球经济形势看,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度和影响度也在进一步上升,世界上某一国家的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导致其他国家的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特别是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初所发生的一些重大经济事件,如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墨西哥的金融风暴、美国的新经济浪潮、欧洲经济一体化、中国成功加入WTO,以及最近发生的日元贬值等,都进一步加剧了世界各国经济形势的变化。而经济形势无论是循序渐进式的变化还是因突发事件产生的剧烈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并决定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当某种变化呈现不利因素时,就会产生营销风险。如中国入世后,企业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的同行,国际同行也会到你家门口叫板,因此市场营销的难度将加大,风险将提高。此外,各国政府为了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其指导经济的政策也在发生变化。如我国政府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实行经济紧缩政策,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又改为实行经济扩张性政策。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导致了经济形势及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进而也会给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带来风险。
(3)科技进步是导致市场营销风险的又一因素。科学技术的变革,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科技进步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提供了新的机遇、新的方式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另一方面,每一次新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意味着原有技术的淘汰,从这个角度上讲,也给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带来了威胁。典型的例子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互联网,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网络营销。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带来的冲击是十分猛烈的,目前我国网络营销尚未普及,然而美国的网络营销已经比较成熟,2000年网络购物交易量达66亿美元。如果互联网在我国普及的话,网络营销也会成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而被广泛使用。不懂网络营销,可能就会使企业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企业的营销组织结构、营销人员结构、营销战略与策略、营销的方式和方法等,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导致变革,变革不仅意味着新的机遇,更意味着风险。
(4)外部的其他因素。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等都会间接产生市场营销风险,如“9。11”事件引发的美国对阿富汁的战争,以及由此导致的美国经济由上升转下滑,间接地影响了一些企业的市场营销结果;国家内部的政局稳定与否,国家与国家间的外交与合作关系等,也都会影响并产生国内市场营销风险和国际市场营销风险。
三、市场营销风险的控制
1、加强市场营销环境的调查研究,是市场营销风险控制的根本性措施。企业从设计产品开始,到定位、分销和促销活动的全过程,都必须深入市场,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市场的调研活动,掌握相关的情报资料信息,包括顾客需求信息、竞争者信息、国家宏观经济及相应的政策信息、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以及其他信息。企业的营销活动,必须在充分掌握了相关信息资料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展开,否则企业营销活动就会产生风险。中粮美特是一家生产包装产品的企业,为众多生产企业提供包装产品,近几年来营销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应收款都已收回。该企业规定营销人员在销售产品时,随货同行,货到人到,与客户当场验货,并办妥相应手续。同时营销人员还必须了解客户相应的信息,如产品销售是否正常,是否出现催要款项的情况等,通过营销人员深入客户的现场调查来分析判断交易是否存在风险。如该企业在与某生产饮料公司业务往来中,发现该公司出现了催要款的人员,且该公司产品库存积压上升,就及时调整对该公司的供应方式,后来该饮料公司被宣布破产,许多供应商的货款无法回收,而中粮美特则毫发未损。
2、建立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在运营中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因此建立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就如同建立营销机构一样重要。风险防范与处理小组的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预防的规章制度,并督促制度的贯彻执行;二是调查研究相关信息资料,对公司客户的信息和能力进行分析和评定;三是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进行风险处理演练,以提高对风险处理的应对能力,强化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四是在企业出现风险后,由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统一处理风险事件。一座城市没有消防部门不行,同样道理,企业没有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恐怕也不行。
3、正确面对发生的风险。当风险产生以后,如何面对风险,是决定风险能否正确和顺利处理的关键。风险的发生会给企业带来损害,也可能给社会、顾客带来损害。企业首先应该诚实地面对社会和顾客,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社会和顾客的损害,另一方面快速采取措施制止风险的扩大和扩散。如果风险产生后,企业回避、推托、甚至辩解,反而会使风险扩大,损害增加。1999年6月在欧洲发生的可口可乐饮料污染事件,就是可口可乐公司面对的一次风险。可口可乐公司采取的措施首先是由公司高层管理者飞赴比利时、法国处理饮料污染事件,并向受害者道歉。其二是委托权威机构对风险原因进行调查并将结果向公众公布。第三,控制和影响信息源。通过公司一系列措施,最终成功地控制了风险的损害程度。又如1996年湖南常德—顾客因服用三株口服液后引发了其他疾病并致死,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三株公司的风险。面对该风险,三株公司一开始不承认,进而是推卸责任,最后被推上了法庭,风险越搞越大,最终酿成三株公司的灭顶之灾。
一、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存在的主要环节
(一)审计风险的主要成因
1.审计机构自身不当形成的。如审计人员素质、能力的差别造成同类审计业务结论不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品质的高低决定审计行为的偏差,导致审计结论的偏差;审计人员在取证和选用证据上,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取证不充分,其结论也就不一定合理;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程序脱节、主观臆断、凭经验办事,就增加了审计的失误率;审计方法选择不当,也将影响审计结论的是否正确等。
2.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这主要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而审计人员又不能觉察所造成的风险。即使审计人员确认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或在关键环节上失控,其提出的修正建议是否能够真正适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也会形成一种修正风险。如果社会及公众审计意识增强,企业便会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严格会计核算,其审计风险就会降低。反之则升高。
3.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市场经济成份的多元化,被审计单位行为的不稳定性,如企业改组、兼并、重组等,使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获得正确结论的难度加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4.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衔接,审计人员就失去统一的判断标准,增加风险机会。我国先后颁布的《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明确规定,对审计人员的失职行为和违章行为分别追究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5.审计方法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一是审计方法模式滞后,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而国外已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二是无论采用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它都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主观判断,极易遗漏重要的项目;三是审计操作不规范,如审计人员为了降低审计成本随意放弃一些自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的选用不科学,审计报告的编写不明确、不公允等。
(二)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环节
1.签订审计约定书环节的风险。签订审计约定书,是委托人与被委托机构之间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过程,约定书一旦确定,就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作为审计方,必须按约定的内容、要求按时出具审计报告,否则就构成违约。一般情况下,除老客户外,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内部财务制度和内控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并不了解,而这些方面的状况又恰恰是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能否得出客观、真实审计结论,发表客观、真实审计意见的基础。在现实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只要客户上门并满足给钱这个条件,审计机构就把风险抛之脑后,按委托方的要求草率地订下约定书。结果有的在接触对方的审计资料后,才发现工作量非常大,为了赶进度,不按规章的要求进行审计,有的对被审计单位财务记录和原始凭证虽根本没有可信度,但为了提供审计报告而凭经验和逻辑进行推理。这样的审计报告通常会存在审计风险。因此,可以说签订约定书环节是产生审计风险的源头。
2.审计抽样的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正确运用审计抽样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同时也能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因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对被审计单位的所有经济事项所涉及的财务收支都查实,而每一经济事项在财务会计上的反映真实与否,又关系到企业财务报表的客观性、合法性和真实性,这就有一个“公允”的问题。就是说,注册会计师要回答的仅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而不是保证其绝对真实。虽然公允的要求减轻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和风险,但要达到公允的程度也并不容易,误差必须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这就要求抽样要有可靠性,组成适量、有效的样本,以尽可能提高样本对总体的反映程度。否则,样本总体反映的情况差异超出可容忍的范围,就会使注册会计师对抽样结果产生信赖过度和误导错误,审计的公允性就会丧失,审计信息就有可能产生重大误导作用,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取证环节的风险。审计证据是形成和支持审计意见的基础。错误、失真的审计证据必然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不全面、不充足的审计证据必然会得出片面、不可靠的审计结论。
4.审计报告环节的风险。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成果,也是追究审计责任和承担审计风险的具体依据。按照审计程序和正常逻辑思维,审计报告是依据审计约定书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依据审计抽样、取证所形成的工作底稿做出的,好像审计风险应存在于审计报告以前各环节。事实上,撰写审计报告本身不但存在风险,而且是防范风险的重要环节。因为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在审计报告中忽视风险的客观性,把查证结果的真实性进行绝对化肯定,并且忽视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一旦有误,就可能产生风险。如果审计报告对审计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表述不清,也有可能使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产生误解,形成风险。此外,审计报告对有关关联问题、或有事项等的表述以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的影响的表述是否准确、得当,也有可能产生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从审计机构和人员方面看
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系统的审计工作制度,以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增强审计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强化业务培训,全面普及后续教育;严格遵守《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及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依法审计;严格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执业,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审计计划,尤其是审计风险的分析工作;有效运用审计抽样方法,重视审计取证工作;谨慎选择被审计单位,并与被审计单位签订业务约定书;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聘请熟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律师。
(二)从审计程序的层面分析
1.受托阶段。要详细了解委托人的委托目的和业务内容,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只有通过充分了解确认有承办能力,才能签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分清各自的职责范围,并对委托事项进行协商。要如实向委托人介绍社会审计的规定,以防以后发生误会。同时,审计机构还要注意防止委托方提供的假证据,在签约时要写明委托方对提供的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负责等内容。
2.准备阶段。事务所要根据承办项目的要求和任务,以及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特点和情况复杂与否,确定选派专业性强、能胜任的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制定好审计项目、内容、目标、方法和任务等工作计划。
3.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的审计风险防范有三个重要环节:首先是审计取证,审计人员取得的证据必须充分、有力、合规合法、客观真实,具有可证性,收集的证据一定要经过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的主管和有关人员共同签章才可生效。其次,应规范审计工作底稿,因为,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制作的“原始凭证”。最后,审计人员应严格自律,自觉执行执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
4.报告阶段。提交报告前,应对审计工作底稿中有关重点问题、重要程序和对审计报告有直接影响的部分进行认真复核,确保准确无误。起草审计报告时,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结果及依据和审计评价及建议,要注意符合业务约定书约定的项目、内容和要求,做到事实清楚、客观公正。审计依据要准确,文字简练、措辞恰当、表达清楚。初稿形成后,送交委托方征求意见并限期给予书面反馈意见,要对委托方反馈意见的采纳情况予以说明,作为工作底稿归档。在发送报告的同时,要将各种相关资料整理归档。
(三)实施审计项目时
1.审计组及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应当先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内部控制进行问卷调查和进行符合性测试,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高低做出评估,看其内控是否严密,并找出弱项,以作为实质性测试时的重点。
内部控制问卷调查可以由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自我评价,主要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问卷调查,只能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做出初步评价,要真正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必须通过符合性测试。符合性测试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审计方法,测试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的运行与相关内部控制的符合程度,找出弱项,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
2.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问卷调查和符合性测试后,根据其评价以及对内部控制松弛部分和汇总的弱项,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应当实施详尽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以便将检查风险以及总体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具体应进行以下实质性测试:
(1)流动资产类实质性测试。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及坏账准备、预付货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等项目的测试。流动资产的特点是流动性强。有些项目收支频繁,余额经常变动,如货币资金、存货等,需要经过盘点才能确认它的余额;另有些项目,是与其他单位的往来结算,如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必须通过向对方单位询证才能确认。因此,盘存、函证是流动资产类实质性测试常用的方法。
(2)长期和固定资产类实质性测试。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再建工程、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等项目的测试。长期和固定资产类项目的特点是使用期限较长,并在使用中保持原有形态,特别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价值都是分期摊销的。因此,盘存、计价、计算是长期和固定资产类实质性测试常用的方法。
(3)负债类实质性测试。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未交款项、预提费用、长期借款等项目的测试。除预提费用外,都是往来结算项目,审计方法主要是函证或计算核实。
(4)所有者权益类实质性测试。包括股本、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等项目的测试。审计方法主要是查证有关规定、计算核实。
(5)损益类实质性测试。包括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本年利润、所得税等。审计方法主要是查证有关规定,计算核实。
(6)其他类实质性测试。其他类审计主要是在实质性测试阶段需要关注的其他问题,如关联交易、或有损失、期后事项、持续经营能力等。这些事项不是都能从凭证账册中发现的,有的需要被审计单位提供,有的需要通过与管理人员和有关人员交谈了解,或通过有关合同、章程联系起来分析才能知道。对这些资料的取得,都要通过审计工作底稿记录下来,在审计报告中作恰当的披露。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的基本概念
在这里,我们也将国库集中支付制叫做单一账户制度,它主要指的是将单一国库账户开设在银行之内,并且集中所有的财政性政府资金,改变以往不合理的拨付程度,避免层层拨付给资金的使用带来不便,在需要购买部分单位商品或者是个别独立的款项的企事业单位,事先需要将财政使用申请上交与支付机构备案,等支付机构经过商量同意之后,才通过银行的单一账户将资金拨付下去。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具有的优势
1、国库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了提高
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效实施将原来沉淀的闲置资金有效的盘活。并且,避免了以往层层拨付带给政府和闹无或者商品提供者的麻烦,从而也将结算的环节大大简化,不仅减少了财务管理人员的数量,节省了费用的支出,更有利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并且,也减少了为了应付短期资金需要向银行借贷的额度,也从中减少了部分利息的支出资金。财政资金都是统一集中在国库单一的账户之中,其调度灵活、快捷,也加强了对财政资金的管理与调度。从根本上改善了以往财政资金管理过于分散的情况,避免以往户头过多,容易重复混乱的局面出现。
2、财政对预算资金的控制和监督得以加强
集中支付系统的建立,取消了原来各个单位或者企事业部门的银行账户,也使得透明化了国库支付系统的有关支出过程,假如在支付过程中出现了违法乱纪的行为,系统也能够及时的对其进行监测,从另一方面将,也就大幅度减少了违法乱纪现象的出现。
3、财政宏观调控能力有所增强
在国库支付系统当中,财政预算科目分类规范,避免了挤占挪用不同性质经费的情况出现,规范了预算安排与预算执行,增强了各项经费支出监管,避免了不合理的增长支出的出现。同时,金融部门能够对资金的运行情况加以掌握,便于国家制定货币、财政等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
二、国库集中支付下的内部风险控制
(一)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控制目标
1、财政国库资金的安全与完整得以保证
国家在进行各项牵涉资金的活动时,都有赖于财政国库资金。所以需要建立相应的国库集中支付的财务分离制度和授权批准制度,避免冒领、挪用、转移国库资金的情况出现。维护财政国库资金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只有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实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才能够确保支付活动的正常进行。
2、集中支付信息的合理反映与揭示得以保证
国库集中支付的相应机构应对其会计行为进行规范,建立出科学、合理、完整的评价财政支付体系,从而避免不准确、不及时的支付信息的出现,并且对相应的支付信息也需要进行逐一分类,为有关政府决策层提供最详尽、最真实的有效数据。
3、国家财政支出政策的贯彻执行得以保证
作为财政预算的执行机构,在进行支付的过程中,需要披露其支付的程序、手续和财务报告的相关信息,而且各种支付的数据都必须依法、合法,从而对财政的预算加以约束。有效的财政支出行为,也大大的提高了财政支出的规范化、合理化与透明化。
4、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安全运行得以保证
其一,保证准确的操作原始数据。一般来说,对于原始数据的处理都是经过了人工审核,才将其输入电脑,如果在人工审核的环节下出现了错误,后面的操作也必定会发生错误。所以只有规范一切数据的处理,才能够确保信息的准确、真实;其二,对人员的操作职能加以控制。如果对内部风险控制中的授权、批准有所忽略,操作人员就会修改或者操纵信息的程序和数据库,导致舞弊、错误的风险随之出现;其三,会计档案无纸化和电脑操作无形化产生的风险需要避免。对于经济业务事项的说明、凭证等等不仅需要记录到电脑档案中,也需要保留纸质档案,此外,对于会计数据、计算机程序等还需要用磁性介质的方式进行保存。
(二)加强国库集中支付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的有效措施
1、修订和制定内部风险控制的法律、法规以及管理办法
只有对《总预算会计制度》、《预算法实施条例》等有关制度进行修订,才能够确保顺利地制定与实施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另外,还需要制定相关的《财政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等条款,才可以适应拨付程序的变动、账户体系设置等改变,从而用法律制度确保国库集中支付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得以加强。
2、加强内部人员管理
对于身处各级财政国库处(科、股)的干部,首先要认识到内部风险控制对于国库集中支付的必要性、重要性,从而增强自身法制、责任意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领导要带头执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从而带动员工遵守相关制度,营造风险防范氛围。
其次要增强国库人员的配备,加强培训新知识、新技能和新业务,不断的提高国库集中支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与工作素质,让员工在法制观念与思想意识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减少“道德风险”的出现。
另外,还需要加强岗位责任制度的完善,明确岗位分工、相互制约、责任到位、以岗定责等。
3、规范内部操作程序
按照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监管制度,对国库的内部业务工作加以规范,层层签订风险责任书,加强各项审核、核算工作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控制监督,做到及时地发现、纠正不符合规范的操作,严厉追究违规人员的责任。
4、重视国库会计核算监督管理
目前,国库资金的清算方式相比以往有所改善,其风险点前移,这不仅需要严格的监督事后的会计核算,更应该加强监督事中核算,前移国库监管窗口。而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国库会计核算监管问题:
(1)监管对象仅仅限于纸质的传票、账簿、报表的事后监督,而这种监督管理方式的对象过于狭窄,也适应不了目前国库业务的快速发展,导致依然存在资金风险。
(2)国库有关部门仅仅在过程中起到了单一的建议以及监督等小作用,而在实际的会计核算的监督工作当中,其管理并为形成一套出发措施。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建立之后,支付系统已经逐步走向了直接、授权支付的,但伴随的国库监管职能并没有得以加强而与之相互配合,这样也不利于有效的发挥国库的预算执行监督作用。为了将以上问题加以解决,就应当重视监督管理工作,搭建国库支付系统相应的控制平台,而监控的防线需要以内部审计、监督检查、法律法规、会计等主要控制部门为主要,并且针对中途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相应的检查监管程序,做到将风险控制于一定范围之内。另外还需要将责任追究到底,从而最终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1.会计管理目标不明确。目前,绝大多数的企事业单位会计管理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会计管理目标明确造成的,使得会计管理比较混乱,造成各团体间利益不平衡,矛盾重重。给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力。所以作为企事业单位来讲,应重视财会管理工作,明确会计管理目标,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体系,放远眼光,为会计管理制定长远目标,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2.负债过高加剧会计管理风险控制难度。就企事业单位而言,为了能够扩大自身的生产规模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往往会通过向银行贷款的方式来弥补生产经营资金周转不足问题。但一些企事业单位在过大生产经营规模,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缺乏对企事业自身实际情况的充分考虑,而是盲目地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及加大资金投入,负债规模过大,一旦由于某种管理因素或者技术因素导致生产经营活动出现问题,经济收益受损,将难以偿还银行贷款,负债率过高,资不抵债;负债过高将会加剧会计管理风险控制难度,所以企事业单位在向银行贷款时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综合考虑贷款相关事宜。
3.会计管理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由于我国会计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同国外发达国家的会计管理水平相比存在的差距较大,具体体现在我国的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和会计管理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的企事业单位将眼光放在发展经济方面,而没有加强对会计管理体系的构建工作。甚至是忽视会计管理工作,会计管理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就市场而言,潜在的风险可谓是无处不在,一旦企事业单位在经营活动中面临市场风险时,由于缺乏有效的会计管理风险控制措施,使得处理和规避风险难度加大,进而给企事业单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4.会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多数企事业单位在缺乏完善的财会管理制度,财务结构设置比较混乱,分工不明确,责任意识淡薄。使得在开展财会管理工作中往往会受到工作冲突和其他职能机构的限制约束。导致财会人员难以严格按照财会制度履行职责,工作中出现错误失误问题严重,这无疑将会加大风险发生的几率。此外,部分的企事业单位财会管理人员不管是在专业素质还是管理能力方面都比较差,在遇到风险处理问题时通常难以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分析及规避风险,财会管理人员素质能力高低同样也是影响会计管理风险防范水平的关键因素。
二、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措施
1.明确会计管理目标。企事业单位领导首先应重视并树立会计管理工作中控制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员工的风险防范等方面的教育宣传工作,使企事业单位全体职员都能认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企事业单位应制定科学的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目标以及实施步骤;明确各部门各单位风险控制分工,制定相关的风险管理奖惩措施切实落实风险控制工作。
2.建立健全风险控制组织机构,避免负债过高加大会计管理风险。具体措施是:建立以企事业单位领导部门为组织核心的风险控制监督小组;明确财务总监在风险管理中的职权和地位;制定以会计管理为中心的信息收集、整理及沟通制度,采用切实可行的用账措施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风险控制管理中的作用。
3.提高会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会计管理人员及会计人员应深刻认识到会计管理对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树立广义的会计理念,不能简单地认为会计工作就是简单的记账、算账或报账,应树立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以及审计是不可分割为一体的理念,加强各职能部门的相互联系及协作,切实发挥会计部门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
4.注重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培养。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能力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将对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实效性有着直接性影响。所以企事业单位应重视及加大对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能力的培养,使其扎实掌握财务管理本领及提高其财务管理对企事业单位生存发展重要性的思想意识,能够用敏锐的洞察能力发现市场中存在的风险,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5.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控制评价体系。建立以会计专业人员为基础的,人员分工明确的风险管理评价标准指标体系;确定风险评价时限、评价程序以及评价方法及评价总结方案;从风险评价总结中摸索出风险规律,以便能够在风险发生时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6.会计管理者应提高对风险控制的重视程度。作为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者应切实负起责任,监督和管理财会人员,加强对财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使其认识到会计管理中风险控制对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会计人员及会计管理人员都树立了良好的风险控制意识,会计管理者才能更好地计划和安排会计工作。除此之外,会计管理人员要透彻地了解和掌握企事业单位的盈利能力、偿还能力、营运能力以及发展潜力,只有综合考虑有关影响财会风险的因素,才能制定完善的针对性强的风险防范措施。
7.保证会计信息合法化。会计信息合法化是控制风险及规避风险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会计信息合法化能够为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保证会计信息合法化需要相关的财务管理部门应加强财会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可通过制定财务信息反馈机制及财务考核等手段来落实。只有环环相口,把好各个环节关卡,才能确保会计信息合法化,才能更好地对会计管理中的风险进行控制。
8.提高资金的周转程度。企事业单位应通过制定完善的收账款及出账款制度,并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核对等方法来提高资金周转程度。资金是企事业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强有力的后盾,只有资金有保证,能够灵活周转,才能避免因资金周转不灵问题导致风险的发生。
三、结语
从2009年开始,我国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煤炭进口量大大超过出口量。我国沿海省份对煤炭的需求量较大,但是我国90%的煤炭资源和生产能力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运输距离较远。国际市场煤炭价格比国内煤炭价格低,而且运输方便,这使得我国南方地区放弃采购国内煤炭选择进口煤炭,因此进口煤对我国煤炭市场供应形成了有力的补充。
(二)需求方分析
1.主要耗煤炭行业对煤炭的需求减少
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四大行业是我国煤炭消费的主力军。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步伐放缓,同时随着国家对节能降耗的重视,国家开始加大力度调整电力工业结构。电力市场减少了对火电的需求,因此煤炭企业的电煤销售量明显下降。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我国钢铁业出现了生产量回落,库存增加的现象。建材行业、化工行业的增长速度也开始趋缓,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减产或停产。这些高耗能行业的产量在可预计的将来增速较小,导致对煤炭的需求下降。
2.开发新能源减少了对煤炭的需求
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具有环境污染低,可永续利用的特点。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较快,新能源清洁环保,对保护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例,到202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可以达到180万千瓦,年替代能源量约为6000万吨标准煤,因此新能源的开发也减少了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由此可见,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煤炭产能快速释放、煤炭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国内出现新一轮煤炭相对过剩的格局,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已经形成。
二、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对国投新集的影响
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2月1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煤炭开采及洗选加工,煤炭采选业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90%以上。公司矿区煤炭煤质以三分之一焦煤、气煤为主,用于火力发电、锅炉燃烧等。
(一)煤价下跌企业亏损严重
煤炭的供应量超出了煤炭的需求量,这导致煤炭价格不断下降。以5500大卡动力煤为例,2014年8月20日,秦皇岛海运煤炭交易市场的环渤海动力煤炭价格指数收于479元/吨,比年初605元/吨,下降了约20%。煤价下跌导致国投新集的收入减少,该公司2014年三季报表显示:该公司营业收入为49.7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1.3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82亿元,基本每股收益为-0.42元。
(二)存货上升企业经营压力增大
由于销售情况不佳,截止2014年9月末,国投新集的存货为49241.67万元,比年初37858.68万元增加了11382.99万元。另一方面公司煤矿地质条件差,煤炭成本中安全费用、职工薪酬、社保性费用、塌陷费、折旧费等固定费用支出比重大且不断上升,随着煤炭价格持续下跌,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加大。为缓解经营压力,该公司2013年安全费用较2012年下降了6874.08万元,但这对安全生产十分不利。
三、国投新集财务风险分析
(一)偿债风险
债权人为企业提供的资金从而有按预定的时间、利率收回本息的权利,而不用考虑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如果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末达到预先的目标,无力偿债则产生了偿债风险。从短期偿债能力来看:公司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在2010年达到0.41,是公司现金对流动负债保障程度最好的年份。但2013年该指标下降到0.05,较上年下降了68.75%。流动负债是一种短期债务,随时可能需要偿还,尽管投资和筹资活动也可以产生现金流入量,不过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去偿还债务才是最安全的,但是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自2011年起开始逐渐变差。另外,公司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近五年来一直在50%左右,2012年末达到了65.57%。表明公司负债中流动负债占据主体,公司短期偿债压力大。从长期偿债能力来看:公司所在地煤炭资源经过多年的开采已趋于枯竭,公司加大了对异地矿井的投资。自上市以来,公司的长期负债一直呈上升趋势,利息费用也随之逐年升高,2013年末利息费用较2009年末增长了155.46%。与此同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也逐年攀升,2013年达到67.59%。因此债务负担沉重、付息压力大,形成国投新集财务风险之一。
(二)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分析
公司近五年来货币资金数额逐年下降,而应收账款数额主要呈上升趋势,2012年末应收账款比2011年末增加了3.41亿元,增幅达188.40%,2013年应收账款数额略有下降,但比例不足1%。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由2010年的4.71天上升到2013年的23.98天,说明应收账款回收期延长。因此,资金被客户占用,应收账款周转率低,回款难度增加,形成国投新集财务风险之二。
(三)现金流风险分析
尽管近五年来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正数,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2013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2012年下降了11.88亿元,降幅为70.05%。在建的板集煤矿、杨村煤矿尚需追加大量资金,对已投产煤矿的改扩建和矿区铁路的改扩建也需要继续投入资金,因此仅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不能满足,所以五年来公司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均为正数。2013年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比2012年增加了4.45亿元,上升86.24%,说明公司必须依靠筹集外部资金作为经营现金流的补充。从营业收入现金比率这个指标来看(见图2),2010年每元营业收入可以带来0.38元的现金流入,而2013年每元营业收入只能带来0.07元现金流入。近五年来公司经营现金净流量对净利润的保障程度一直徘徊在1至2倍,2013年经营现金流量净利润比为39.08倍,是因为净利润暴跌所致。因此,获取现金能力变差,形成国投新集财务风险之三。
四、国投新集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一)立足主业继续实施相关多元化经营战略
公司产品在安徽省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公司的销售客户也多为省内客户。公司所产的煤种质量稳定,具有中低灰,特低硫、特低磷和中高发热量的本质特征,其中全硫含量低于0.4%,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出于对环境保护的需要,华东、华南地区电厂对煤炭含硫的要求日益严格,煤炭硫分控制在0.6%以下广州电力企业才接受。江浙地区的电厂对硫分要求略微宽松,煤炭硫分要求控制在1%以下。公司开拓省外客户时,应以此为出发点,构建以客户环保需求为中心的营销模式,提高用户对煤质的满意度。只有建立与省外电厂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才能实现煤电企业互利双赢的局面。公司发展煤炭主业的同时还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公司2009年投资国投宣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参股安徽省天然气有限公司,说明公司已逐步发展与煤炭相关联业务,分散经营风险。公司还可以进一步开展煤炭转化技术的研究,向煤制油、煤制气等方向延伸,毕竟企业只有通过多元化经营降低经营风险才能有效化解财务风险。
(二)进一步完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应收账款是由于企业的销售行为产生的,因此要有效地控制应收账款必须建立持续的客户信用记录档案,并由专人对记录进行有效的评估。一旦发现信用记录有恶化倾向的客户,应暂停供货,及早收回货款
。即使是信用等级较高的客户,如果一次性赊销数额较大,也要经过专门的审核批准手续,以防止发生意外情况而蒙受损失。销售人员对应收账款的回收负有义务,财务部门对超过信用期的应收账款要及时通知销售人员,督促销售人员加大催收力度。公司要形成适当的应收账款收款奖惩办法来保证回款时间和质量,只有完善了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才能把坏账风险降至最低。
(三)合理确定资本结构并调整长短期借款比例
1.网络金融安全分析
网络金融一般而言包括网络银行、证券、期货以及支付结算等业务,总体而言因为借助互联网作为平台进行金融业务,因而被称为网络金融。网络金融的进行都是依靠互联网上的电子数据进行传输,因此具有结构简单和快捷方便的优点,而依靠电子信息传输这个特点,也成为了风险高发的原因之一。金融业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行业,由于本身的变幻不定以及需要足够的信用作为保证,再加上一般各个方面之间的资金网络互相连通,一个方面出现问题往往牵扯到整个资金链,从而导致风险爆发的严重后果。而网络金融除了上述的一般特点之外,还有自身的弱点,那就是其通道和联系都是建立在电子数据方面的,这方面相对于一般的资金融通,更容易出现信用危机(因为不容易追责),而更加快速的资金流动和不稳定的网络状况,也进一步给了破坏者可乘之机。高技术条件下的网络金融一方面提高了技术门槛,另一方面也给了更有技术的人进行投机行为的空间。而金融活动本身就是有一定的债务风险,一旦连续出现断裂和坏账的情况(网络金融环境下更容易出现,由于违法成本更低),也必然的会给操作者难以承受的后果[1]。
2.网络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别
2.1计算机硬件方面的风险。硬件方面是指一般性的计算机硬件性能,现阶段由于网络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硬件的更新换代也非常的频繁,往往为了能够运转新开发的软件导致不过几年前的硬件淘汰过时。而现在进行网络金融操作的计算机理论上基本合理运转的比较多,但是比较陈旧的也不少,硬件的不过关可能导致金融软件的运行不畅,从而增加危险。而且当计算机一旦发生故障,就可以导致正在进行的网络金融活动瞬间中断,乃至于出现可能被他人利用的可乘之机,而且突然地中断对于业务而言可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了,因此也是不可能不谨慎对待的问题。
2.2计算机软件方面的风险。网络金融也是需要依靠一定的金融软件进行操作的,而软件本身就是存在可能被利用的漏洞的(这个是天然缺陷,不可能完全避免,只不过或多或少而已)。对于金融软件而言,一方面对于操作者的技术要求有了一定的限定,另一方面,对于信息技术的高手来说,对其进行攻击和破坏也总能找到相应的方法。而其所依托的计算机系统,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系统一旦受到攻击,那么就非常容易导致所有的软件的损坏[2]。更何况运行过程之中本身就处于一个不断的克服软件风险的过程中,一旦运行中发生数据错误,那么也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对于网络金融而言,软件方面可能的风险,还要更大。
2.3网络情况方面的风险。网络金融需要依靠互联网,而互联网本身是全球联通的,也就是说这样的数据即使经过加密,也完全可能被有心人搞得到,更何况全球性也注定了危险可能来自四面八方,是注定的防不胜防。在交易和结算方面,因为完全依靠电子数据传输,其覆盖面和风险比较大,而正因为网络环境的不稳定性和安全脆弱性,也容易由于范围过于广泛而受到损害,而这样的结果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大片区域的问题。对于网络风险而言,传染性的网络病毒和特定的网络攻击都是很难完全抵挡得住的,对于这些东西而言,网络安全措施往往只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被动得难以完全抗衡。因此,在网络金融风险方面,网络风险为其中最容易出现状况的一环。
2.4交易操作的风险。由于网络金融的交易和操作都在网上进行,因而其本身的存在具有一定程度的虚拟性。虚拟下的操作不容易进行更好的追责,从而降低了信用违法的成本。在网络金融中的许多风险案例中,信用危机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金融业而言,信用环节一旦有问题就是全面的崩盘。网络虚拟环境下双方身份不够透明,信息交换程度更不对称,因此优势方一旦出现信用问题,对方往往根本没有反应和追究的机会,即使能够做到,也一般只能承受更大的损失(敢于信用违约,自然是看到了违约的损失小于其收益而已)。
3.针对网络金融安全进行风险控制
3.1完善立法,加强政策调控。网络金融风险之所以屡屡出现人为因素,主要还是钻法律的空子,针对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而地方有部分规定又不能统一的状况。所以必须要完善法律对于网络金融安全的规定,制定健全和统一的法律规范,来完善网络金融参与者们明确的权力和义务,保证对于责任的判定能够切实的执行。同时应当适当的引入政策的调控,固然政策多变,而且政治调控多了也影响正常运行。但是在规范化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阶段下,适当的进行政策调控,对于网络金融秩序的保障,也未必没有好处。
3.2改进技术,防控信息技术漏洞。同样针对网络和软件方面的风险,则是需要进行比较完善的技术改造,来避免过于频繁的遭受侵害。而硬件方面,则是需要尽快的进行更新换代,保证技术的及时更新,虽然不一定能够完全避免网络风险的发生,但是对于风险的控制和抵御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对于技术漏洞的填补一般而言都是亡羊补牢,但是补上总比不补强,完善已经出现问题防御,自然就是为了避免在已有的风险上再次出错,能够有这样的弥补,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远离大部分问题了[3]。
3.3建立完善的内部监控体系,增强自身责任意识。很多企业出现网络金融风险问题都是由于自身的内部风险管理方式不稳定,也没有很好的防控措施。因此在进行针对建议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操作者自身的问题,只有自己用心去避免,才能够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而在企业内部显然需要有针对网络金融风险的管理和监控,需要自身专门的针对,然后配合外部的监控防治体系,才能够在其中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对于操作人员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来避免问题,也需要培养和强化他们的专业水平,落实责任问题,进而建立起完善的监管体系,才是从自身做起的最好方式。
4.结语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集团的多样化经营的趋势日益明显。尽管在各个领域进行投资有利于分散集团的经营风险,但前提是控制好投资风险,这样才能使投资有利可图,真正做到为旅游集团带来利益分散风险的作用。
关键词:旅游集团;旅游投资;投资风险
1我国旅游集团投资的现状
随着我国旅游业集团化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已经有不少的旅游集团为了不断壮大其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实现资产的不断增值,相继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和多元化经营战略,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经营领域,选择新的投资方向和新的投资机会。投资方式的多样化、投资领域的多元化,也构成了中国旅游业新一轮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因。
从旅游集团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来分析我国旅游集团的投资行为,可以看出,我国旅游集团所进行的投资方向仍集中在旅游行业,是在原主业的基础上,通过进行产品价值链的管理实行相关旅游产品所涉及的旅游投资,如对会展,景观房产,旅游景区投资。一些旅游集团还开始了对航空业的投资,如武汉的东星国际旅行社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航空公司。随着投资活动的日趋复杂,投资所存在的潜在风险也日益增多。为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投资风险,并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和化解。本文就将通过研究投资风险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旅游集团的实际,对加强旅游集团投资的风险价值管理进行初步探讨。
2旅游投资的特点
由于旅游资源的公有性、垄断性和非流通性;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性;旅游项目投资的区域依赖性;旅游项目投资的综合复杂性;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使得旅游集团的旅游投资相区别于其他集团的投资项目具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1)投入高,回报期长。旅游投资的门槛逐步抬高,不再是低投入的产业,进入性投资的加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及竞争环境的国际化,也使得旅游投资回收期延长。
(2)旅游产业链整合与多产业整合特征: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与城市景观、房地产、小城镇、休闲娱乐等等深度结合,产生了一个整体的、互动的结构——“泛旅游产业”。旅游投资,已脱离单一项目时代,投资商进行区域整体投资,力求整合旅游产业链,与相关产业相结合,寻求综合收益的最大化。
3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1)重项目规划和投资评价:对于投资方来说,旅游的投入是一个长线的过程,风险性主要在选项和规划上。因此,旅游项目投资必须重视项目规划,以明确的投资评价为前提,以有效的资本运营为保证,极其清晰的把握投资运作的思路。
(2)争取区域政府的支持:提高产业的绿色GDP已经成为新时代下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旅游项目能够提高地区的绿色GDP,调整城乡产业结构,形成绿色产业链,旅游集团可以通过政绩策划,尽量争取政府的有效支持,争取的旅游项目开发的最大优惠条件(低价资产收购、税费减免、申请扶持资金等)。
(3)开展有效的营销活动:进行有效的营销活动,提高项目在国际、全国、区域的定位和影响,为融资、招商、资本升值提供巨大的支持。
(4)多方位融资:从沪深股市统计,我国国内上市公司有近千家,但是以旅游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只30多家,涉足旅游业的上市公司也只有40家。这说明我国的旅游企业的大多还是以资本自筹为主,没能很好的利用资本市场。更好的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可以有效降低旅游企业融资的风险。旅游集团可以依托收购兼并、政府优惠等方法低价获取大量资产产生资产大幅升值的市场评价,从而增长现金流量,实现大规模融资。
(5)多产业整合和跨行业投资:泛旅游业具有极大的区域聚集和经济带动作用,往往会带动一个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形成游憩区、度假区、会展区、娱乐区、步行街区、购物游憩区、及旅游小城镇等等,推动区域型旅游房地产和商业房地产发展。另外,为了分散投资风险,还可以适当的进行跨行业投资。以青旅控股为例,目前该公司的主营业务,除了组织、接待国内外人员的出、入境旅游以外,还出资3,000万元控股了北京尚洋电子技术公司,整体收购青旅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并且参与证券业,使公司旅游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同时拓展,有效的防范了经营和金融风险,提高了资产收益率。
4从财务管理角度做好投资的风险管理
投资风险是指在投资活动中未来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出现差异的可能性,是在特定条件下和特定时期内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由于对未来的经济活动的投资的不确定性,投资风险客观存在。但是,人们总是能够通过对风险的管理从而降低投资的风险,实现投资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投资所具备的价值所在。在进行一项投资时,风险越大,其预期的收益或亏损也越大,投资如果产生亏损,将会使资本受侵蚀,最严重的情况可能导致企业的倒闭。承担这些风险是为了给集团盈利,问题的关键在于,进行投资的主体应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财务管理在投资的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4.1在旅游集团内建立投资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1)建立风险度量模型和风险管理模型,研究旅游集团内各种投资及各种风险,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各种其他风险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资产或资产组合,对各类风险再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并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利用资产风险度量模型,定量地分析资产组合的风险价值。
(2)确定公司各种旅游投资的风险容忍度,限制由于各种影响因素而导致的市场风险,对某些风险高度集中的投资进行特别处理,将风险限制在公司可接受承受的范围内。
(3)建立旅游集团投资的约束-激励机制,在各项投资中,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如果激励机制仅仅与经理人管理资产的收益挂钩,经理人则可能会为了追求高收益而承担高风险。所以在追求收益的同时,考察经理人管理资产的风险度,限制和防止经理人的过度投机行为。
4.2进行投资风险的制度管理
对于旅游集团的投资风险的财务管理应该是一个系统,对于投资项目来说,它起始于项目的考察论证阶段,结束于项目资本变现退出以后,贯穿于风险投资公司从资金——资本化——资金的长循环之中。
(1)投资前期财务评价。
旅游项目投资前的财务评价很重要,它关系到旅游投资项目的价值认定问题,没有较大价值的项目是不值得投资的,但投资的价值点在何处,它是否真实可靠,这不能仅仅根据项目有没有产品优势,有没有市场来定性判断,还要做细致的经济可行性及投资价值的评价。财务评价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缺乏财务评价的经济可行性是令人怀疑的。在投资决策程序中,其中一个环节就是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由财务部门参与并出具财务审核意见。对投资项目的投资前调查与了解是否充分,对其价值的判断是否准确,定价是否合理,谈判条件是否有利,直接决定了投资后管理的难度,也决定了将来获利空间的大小,因此,投资前的尽职调查和各种评审就显得非常重要。财务部门对可行性报告出具财务审核意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项目的投资价值,规避投资风险,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投资企业动态财务管理。
对已投资项目的管理是投资实现增值的必然阶段。可以从财务审核与监督的角度出发,专门设计财务管理方面的约定,包括由旅游集团委派财务经理的约定,指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约定,上市的旅游集团还可以有对股东定期公布财务信息的约定等等。这些必要的法律文件从制度上保证了旅游集团对投资项目的管理权和监控权,从而更好地保证了投资的收益权。
4.3投资风险价值管理的过程
投资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有:(1)采用统一的风险识别语言,对投资风险进行界定与识别,建立集团层面的投资风险管理目标及建立完善的风险监督体系;(2)设计风险识别、度量、评估的统一方法;(3)评估投资风险;(4)制定投资风险管理战略;(5)设计、实施风险管理能力。整合风险管理能力的要素,包括集团战略政策、集团管理与投资风险管理过程、管理人员、管理报告、管理方法、风险数据等;不断改进风险战略、过程与度量方法;(6)汇总多种风险评估方式,与集团经营情况挂钩,制定、调整集团层面投资风险管理战略。
5把投资的风险管理从财务管理层面提升到整个集团管理层面
集团层面则意味着全局化、一体化的思想。只有扩大时空范围对企业投资进行思考时,才能识别它对集团整体运作的影响。所以,从集团层面进行投资风险管理可以将企业的战略、业务程序、企业资源同集团投资、集团整体目标紧密地结合到一起,从而使风险管理更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投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是使整个集团的风险、收益、价值达到最优化,而不是某个职能部门或风险管理部门。集团层面的风险管理使投资风险管理与集团战略、业务计划得到有机结合,将投资风险管理提高到战略层次,这种集团层面的投资风险管理具有以下作用:(1)集团项目投资过程得到控制的同时,风险也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同时提高了对风险的注意程度与敏感程度,使集团更为集中地监控风险;(2)在确切了解集团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判断最佳的投资机会;(3)对投资风险有全盘的、集团层面的了解,有利于优化集团的风险结构,优化集团的资源配置;(4)设计集团范围内的信息沟通,收集、综合分析内外部数据的方式,为集团提供可靠、及时的投资风险管理信息;(5)事先建立一套有效的控制制度,帮助集团业务部门实现业绩目标,控制风险。(6)公集团不应该只是片面的强调短期的投资效益对公司的盈利能力的正面影响,发而应该从长远出发,全面的提高公司的治理结构以及长远发展规划的盈利性。
参考文献
[1]顾华详.建立中国旅游业风险投资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0,(3).
[2]李平.浅谈企业投资风险及防范对策[J].前沿,2002,(11).
[3]李平.我国旅游投资存在的误区及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3,(10).
[4]李富红.中国旅游开发投融资实践及走向[J].渝州大学学报,2002,(12).
[5]贝洪俊.企业层面的投资风险管理初探[J].现代企业管理,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