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少儿文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本文作者:陈晓斌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
我们可以看到叠音作为一种特殊的词语使用形式在儿童文学中被大量运用,存在着AA、AAA、AAB、ABB、AABB、ABAB等多种形式。在儿童文学中,叠音词语的使用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相同音节的复叠使得儿童文学的语言自然而然地透出儿童式的稚嫩、童真,给人以儿童特有的“小”“、可爱”“、亲切”之感。儿童特别是幼儿,受自身语言生理机能的制约,本身就常用叠音词,儿童文学中叠音词的使用迎合了幼儿的这一语言特点,保留了“幼儿自然口语的原生状态”,“用最简洁、最自然的语言形式传达出了幼儿最本真的生命意趣”(王金禾2009)。
另一方面,相同音节的复叠和谐了音韵,调整了节拍,或模拟声音、或描绘色彩、或状写情态、或摹写动作,使语言流畅、生动,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音乐性和美感。比如,例(11)中的“喵喵叫”、“笑”、“哇哇喊”“、呜呜叫”,通过叠音的运用,既使得前后音韵和谐流畅,读来朗朗上口,又是对猫和女巫声音的模拟、状态的描写,生动地展现出了狂风来之前的惬意、悠闲和狂风来之后的紧张、慌乱。例(13)中的“湿答答”、例(14)中的“黑乎乎”分别描述了小青蛙刚从池塘里跳出来的状态和小熊饼干烤糊了后的颜色,叠音的使用摹其声、绘其色,既显得具体真切,让人产生了相关形象的联想,读来又显得亲切可爱,儿童味十足。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作为面向儿童的文学作品,其读者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语言也必然具有特殊性,必须是儿童所“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语言,必须具有“儿童味”。为实现此目的,儿童文学的语言必然受到方方面面的诸多制约。本文选从词语的使用这一方面对儿童文学的语言展开了讨论。从词语的使用形式上来说,叠音词的使用是儿童文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具有多种不同的叠音形式,不仅使得儿童文学的语言显得稚拙、质朴,儿童味十足,而且和谐了音韵,调整了节拍,增强了作品的音乐性和美感。当然,限于笔者本人的能力,本文对儿童文学语言词语上的讨论只能是浅尝辄止,很多方面还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健康人格的培养需要滋养心灵的童话
童话是每个人成长路上不可缺少、也是最早接触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幻想、夸张以及无尽的可能让人们感受到文学的乐趣,它引领着孩子们快乐生活在童话所营造的环境,让孩子们感受爱,感受美,感受善,让孩子们在这片土地上健康成长。
(一)儿童的心理特征决定了童话的特殊地位
孩子从三岁左右开始,已经能用初步的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对成人所描述的语言有了一定的了解,大部分有心的家长都会在这一时候开始每天给孩子讲一个简短的故事(包括童话)。孩子对童话的好奇可以持续到十一、二岁(甚至更久)。从三岁开始,孩子身心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对周围世界有着无尽的好奇。但是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多是表面的、片面的,一般只能认识个别具体事物的个别特征;他们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性和直观性,逻辑思维能力随年龄的增长开始萌芽,抽象概括能力也处于开始发展的阶段;注意力不大容易集中,尤其是对他们不感兴趣或枯燥的学习内容更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处于这时期的儿童活泼好动、精力旺盛,他们好奇、好模仿、好幻想,对周围的事物具有“拟人化”倾向。正是儿童期的这些心理特征,童话所独有的表现形式为儿童所接受、所喜欢,成为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二)童话所具有的心理价值
儿童喜欢童话除了上述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童话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让儿童珍爱有加。童话中的艺术形象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彰显了童话的心理价值。
1.关于爱。“爱”是一种独特的情感需求,儿童也许不明白“爱”是什么,但此时弱小的他们渴望被爱、渴望被关怀,他们喜欢充溢着爱的氛围。童话所呈现的就是人类的最高情操--爱!在几个世纪以来广泛流传的经典童话,如《白雪公主》26儿童发展研究《美人鱼》《木偶奇遇记》等,宣扬的就是关于爱的主题。再如《柳林风声》通过癞蛤蟆、老鼠、鼹鼠和獾等动物的故事,写出了朋友之间的情谊;《猜猜我有多爱你》《最想听的话》则以温情的笔调描绘出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爱。这些关于爱的主题,让我们从内心中感受到力量、感受到温暖;这些关于爱的主题,也带领着儿童借助主人公的情感,去体验爱、感受爱并进而学会爱。童话蕴涵的爱的主题,让儿童在期待和体验爱的过程中,学会成长。
2.关于梦。每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一些“梦”。因为是梦,所以绚丽,但不切实际,这些梦随着年龄的增长,受现实的约束而渐渐淡去了。但我们始终无法忘记那种美好的期待。而有些人,为他们儿时的梦不懈努力,最终成就了自己。正是因为儿童期常常会有一些看似不切实际的“梦”,童话给了儿童这样一片可以让自己飞翔的天空。如《爱丽丝梦游奇遇记》中对情境和人物奇特行为的描写;《小红帽》中小红帽从狼肚子里钻出来;《小王子》穿行在各星球的见闻……这一切,在成人世界里已成为笑话,但在儿童世界里,它是那么的鼓舞人心,激发多少儿童想象着自己也可以拥有这样的经历。
3.关于自卑。童话之所以美好,常常是因为结局是美好的。美好的事物是所有人共同的向往!但是,童话的一开始并不总是美好,常常伴随着主人公的某种不足或缺陷。如《丑小鸭》中一开始就是处处受排挤、受欺负的这样一个形象;《灰姑娘》是一个让继母和姐姐欺负的形象;这些艺术形象的创作,告诉儿童一个真理:不足或缺陷并不可怕,只要努力了,每个人都可以成功。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儿童生活的世界中也存在“横向对比”,使得有些儿童对自己丧失信心,这是不利儿童人格健康成长的。童话中的这些故事,让孩子们找到了自己。
4.关于自立。童话的结局大都是美好的,儿童也喜欢这样的“大团圆”。但是,童话对儿童的意义并不仅仅只是让他们喜欢,而蕴含了更为重要的内容:即美好结局是如何得来的?在听或看童话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主人公的不懈努力。如《绿野仙踪》里多萝茜面对独自一人的困境下的坚强和勇敢;《牧鹅姑娘》中主人公面对女仆的迫害机智面对的情境;童话中所塑造的这些坚强、勇敢、不惧困难、机智面对的主人公,最终都战胜邪恶,取得胜利。这样的设计,给了儿童对未来的信心,给予他们自立的楷模。
运用童话促进儿童人格健康成长
(一)让童话中的爱点燃孩子的温情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有具有爱与归属的需要。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需要足够的关爱,尤其是在幼年、童年时期。大量事实说明,儿童年龄越小,作为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爱”的情感交流就越需要。爱是打开儿童心灵的钥匙,爱是儿童健康人格、良好情感形成的重要“原料”。当忙碌的父母为了生存不停奔波、当儿童的世界里只有电视、电脑、电话和游戏机时,童话或许能弥补这段情感发展中爱的缺失;当越来越多冷冰冰、毫无情感的科技产品变成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时,儿童对爱的感知需要点燃。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情感的需求,唤醒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情感。因为有了爱,儿童的眼光不再冷漠、儿童的行为不再无理。
(二)让童话中的梦激发孩子的创造
创造力是一个民族能否顺利延续并发展的关键。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创造力就是祖国未来的创造力。但是,由于城市化,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逐渐失去了在大自然中与同伴一起玩耍的那种神秘、好奇、情趣、愉悦的感觉。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自由自在的同伴交往存在严重不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力、竞争在家庭成员有意无意的影响下,儿童知道自己是不能做梦的,因为梦是空洞,不切实际的。但是,回顾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我们不难发现,多少发明就是来源于发明家最初的梦啊!童话中带有神秘色彩的梦、夸张的构思,让儿童在童话中让自己的梦随着主人公一起去经历,在体验种种复杂的情感中,梦将有利于思维创造的发展。
(三)让童话中的“残缺”引导孩子接受真实的自我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受欢迎的人,但这仅仅是渴望,因为人总是有不足才更渴望完美。对于儿童而言,世界万物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的,他们更加渴望融入身边环境,成为最优秀的人。正如埃里克森在其人格发展八阶段中第三、四阶段,即学龄初期(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和学龄期(勤奋对自卑的冲突)所描述的,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其内心冲突如不能得到较好的对待,极有可能引发学生不良人格的形成。因此,许多经典童话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在一开始就是为人所瞧不起的,是自卑的,是灰色调的,但最后,经过不断努力,主人公得到了他(她)们想要的生活。这样的设计,让处在现实生活中的儿童感受到“残缺”“不足”都不可怕的,只要经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儿童文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在语文教育开展的道路上,一直伴随着儿童文学的发展.从儿童文学的崛起到深入探讨研究,一直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近些年来,我们已经见到了一些关于儿童文学研究成果.朱自强教授是研究我国儿童文学著名的学者,他在《小学语文文学教育》一书中倡导将语文课本中的儿童作品文学化,并深入、系统地阐述了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方法和理念,这为儿童文学教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儿童文学在小学阅读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挖掘儿童文学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儿童文学界和语文教学,并非始终联系紧密.由于特殊的教育形式,儿童文学曾一度脱离语文教学,这对于儿童文学界和语文教学界来说,都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儿童文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1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是培养少年儿童语文能力和爱国情感的重要资料,它是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把各种语文知识结合起来的科学体系.而作家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他们会重点考虑儿童自身心理特征和儿童教育的需要,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儿童文学最适合儿童阅读.它是开展儿童素质教育最得力的助手,当然也是小学语文课本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它是对少年儿童课内学习的补充和延伸,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少年儿童仅依靠课堂上的阅读是达不到素质教学要求的,还要依托课外阅读来辅助共同完成,才能真正达到阅读的目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小学生的课外读物中,儿童文学作品占了一半以上,这是因为非文学读物通俗易通,儿童容易理解,而作品的内容无论在思想、情感、还是在语言表达等方面都不是儿童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所以儿童文学是最适合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内容.
2儿童文学是教师了解学生的窗口,有助于帮助教师永葆童心
教师通过讲解儿童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儿童,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创作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为儿童学习服务,正是它的特殊服务对象决定了其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特点,充分反映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等.因此,教师在讲解儿童文学作品时,就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兴趣和性格等.所以,儿童文学是教师推开学生心灵大门的一把钥匙.教师通过讲解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唤回美好的回忆,永葆童心,童心是教师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心理素质,要想真正走进儿童世界,具有童心素质是不可或缺的,鲁迅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从儿童时代成长起来的,但赤子之心却早早消失了,就像毛毛虫一样,变成美丽的蝴蝶后,前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状:这是相当不幸的.要想真正了解儿童,走进他们心灵的世界,教师必须永葆童心,而童心恰恰可以通过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塑造与展示,其很多内容都是在描写与颂扬童真童趣的,所以教师阅读儿童文学,不仅可以走进儿童美好纯洁的心灵世界,还可以使自己更加热爱儿童和教育事业.
3儿童文学有助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学习者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在小学教育中,小学生通过儿童文学可以促进自身形成健全的人格,培根曾经说过:读书可以朔造完美的人格,由此可见阅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这就是儿童文学存在的真正意义,小学生在学习和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情不自禁地被作品中的情感内容所吸引打动,这样他们慢慢地就会领悟到文学作品的内涵,领悟到人生的意义,这将对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儿童文学的主要特点是想象力丰富,在儿童文学的素材中,大部分都是以幻想为主要表现手法的,如科幻小说、童话等等,有些素材更富于幻想,如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等,犹如金近曾说过:孩子们思想情感最主要的特点是富有幻想,幻想一直伴随着人们的整个童年时代,托尔斯泰也曾说过:儿童适合阅读什么样的书籍呢?应该给他们看一些能够启发幻想的书籍,引导儿童培养健全人格和心理特征,富于创造思维能力的书籍,由此可见,在培养儿童人格、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儿童文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儿童文学契合儿童学习的内在节奏,有助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使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从我们人类的心理特点来说,人的思维能力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儿童恰恰是这个发展的起点,即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形成,然后逐步发展到成人所具备的抽象逻辑思维.只要儿童感兴趣阅读,有激情去阅读,那么语文阅读目的就会很容易实现,进而儿童就会获得理解语言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儿童的成长特点,把握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语文阅读的作用.
5儿童文学有助于实现有效性阅读教学课堂
儿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构建精神家园,而课堂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师生之间必须认真沟通交流,才能建立起和谐的、活跃的课堂关系与气氛,才能真正创建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当前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既有儿童诗,也有童话故事.这些选文的主要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人文精神丰富,时代气息浓厚,与儿童的想象世界联系密切,因此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也可以在情感上熏陶和感染他们.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正中的精髓,积极引导儿童阅读.
儿童文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加强儿童文学的诵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通过学生“读”来学习的.儿童必须通过诵读才能体验和感悟文本内涵.教师应积极鼓励儿童大声朗读,让他们在读书中不断积累、体验语文知识.特别是那些富有童趣和能够激起想象的素材.当然除了那些语言典范、构思巧妙的教材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儿童诵读一些语言优美生动的经典名篇,这样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智力.
2创设阅读儿童文学的情境
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可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教师在阅读课堂中,应想方设法创设情境,使儿童对文学作品感兴趣,愿意去阅读.儿童文学的语言通俗易懂,文章本身构思也比较巧妙,教师恰恰可以利用儿童文学的这些特点创设美的课堂情境.例如,再现作家创作时的情境,引导儿童全神贯注阅读文章,将自己置身于文章之中.这样儿童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下,就会无意中通过自己的活动学习知识,有利于培养自身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让孩子快乐跳舞
善于抒情叙述的特点从古至今始终贯穿于所有舞蹈当中。拉丁舞的五个舞种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例如:恰恰舞欢快热情奔放,舞步花哨利落;伦巴舞音乐浪漫抒情,舒展优美;牛仔舞诙谐风趣,轻巧灵活等等。在少儿拉丁舞的教学中,我们教师除了要教授舞蹈技术外,更重的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抓住每个舞种的风格特点,让孩子们体验不同的舞蹈文化,只有通过快乐的学习舞蹈,才能达到以舞抒情,陶冶情操。
(二)打好良好的身体体态习惯
无论基于以上那种类型的孩子,我们教师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孩子的舞蹈基本体态。
1.从舞蹈的视觉效果出发。基本体态是所有舞蹈的根基,例如:双脚重心原地基本站位时,教师应当反复纠正并且提醒孩子的脚尖方向“小八字”方向打开、夹紧、不能塌腰耸肩等一些注意事项,使孩子无论从意识或是肢体上养成良好的习惯。
2.从身体发育情况出发。目前,很多少儿拉丁舞老师仍处于教舞步在先,跳舞步为主的教学误区。对于少儿拉丁舞者,孩子的身体情况还没发育健全,是养成良好体态的黄金期,如果教师忽略严抓体态的最好时期,那么孩子只会变成会跳舞步的机器,与他们当初选择学习舞蹈,希望成为“小公主”“帅气的王子”的意愿背道而驰。
(三)提高身体素质
舞蹈除了具有抒情达意的特质外,还有着强生健体的特性,通过学习跳舞来达到锻炼身体效果同样是很多家长的期望。拉丁舞的运动强度较高与其他舞种,对孩子的爆发力、耐力、协调性也有较高的要求,我们老师应当抓住拉丁舞这一特点,循序渐进的进行一些辅助训练,如腰背肌、高抬腿、压跟腱等等。
二、教学方法
(一)模仿教学法
少儿在学习舞蹈时,由于理解能力不及成人,所以我们教师在讲解动作时,应该掌握“会分解”“抓重点”,对于初学者来说,教师更应该完全掌握镜面示范教学。除了正确的动作示范,笔者认为,教师在教课中应适当加入错误性动作示范,并且让孩子进行对比,并进行口头表述,不仅让孩子们从视觉上有了认识,而且意识上也能独立更正错误动作。
(二)启发教学法
处于少儿时期的孩子通常都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我们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在教课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中。舞蹈训练是一个枯燥单一的过程,对于年龄偏小的学生,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更有助于教学,举例如下。
1.命名。我们在教授恰恰舞五拍横并步的时候,可以启发孩子自己给这个舞步取名字,通过观察老师的动作,很多孩子会觉得这个步子跟螃蟹走路很像,便命名为“螃蟹走路”。
2.给孩子们编舞步口令。恰恰五拍横并步的节奏为“恰恰、1、2、3”,加上前面孩子们对舞步的新命名,我们的步子口令可以喊成“小、螃、蟹、弯脚弯脚(恰恰、1、2、3)。
3.规范动作细节。
(三)游戏教学法
游戏是每个孩子都热衷的一项活动,将游戏与课堂有效的结合,是提高孩子学习兴趣的最快途径,在这里笔者谈到的游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游戏;另一种是教师通过编排,讲授课内容和日常游戏相结合的一种游戏方式。
1.日常生活中的游戏。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在课堂中,这类游戏以奖励的方式进行,通常孩子们是在已完成规定的动作,达到教学任务或提前完成的情况下,在下课前10分钟进行的各类小游戏,介于游戏的吸引力,孩子们对复杂的动作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而且学习积极性及高,在达到教学任务的同时,孩子们也在游戏中训练了团队协作的能力。
2.通过教师编排的游戏。这类游戏建立平时孩子们能接触到的游戏的基础上,教师再将舞蹈动作融入到游戏中。例如:击鼓游戏,在击鼓声停的时候,根据教师的指令,孩子需要完成舞蹈造型或舞蹈动作,或是孩子们自行将舞蹈动作进行编排,由同学扮演的评审评分等等。这类游戏课穿插在课堂中,在游戏中通过动作反复的训练,达到巩固、加深印象的效果。
三、总结
关键词:少儿古筝教学心理特点
一、少儿古筝教学必须采取适合少儿心理特点的教育模式
少年儿童处于生理、心理发育尚不完善的时期,他们学习古筝,有的是感到古筝好听,但更多的是家长为孩子选择的一门能够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技能,所以孩子刚开始接受古筝教学时,通常是被动、盲目的,再加上少年儿童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天性,很难比较配合地进入教学程序。因此,对少年儿童进行古筝教学,不能完全采取成人正常的教学程序,而必须采取适当的导入方式和教学模式进行。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在少儿古筝教学中,若利用少年儿童喜欢的游戏将孩子们吸引到古筝教学中,可以显著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我曾经在古筝教学中组织了“听音辨高低”的游戏,给予答对的同学一定的奖励;并在一个指法的教学中,奖励弹得准确的同学一朵小红花,这种教学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孩子们的各种游戏中,完成了对他们的启蒙教学。在完成古筝启蒙教学后,我又采用了正常教学模式、赏识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因为少儿毕竟年纪较小,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不能及时掌握领会一些琴理、乐理,会觉得演奏技法练习非常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少儿练习的自觉性,在教学中我运用了赏识教育的模式。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比较科学的教学模式,它强调的是赏识导致成功,通过学会赏识,更好地学会鉴别,学会批判,学会改变,学会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均给予充分的肯定,培养他们的赏识意识,学会欣赏他人的进步与成功。利用赏识教育方法,提高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我感到,通过实施赏识教育,许多学习古筝的少儿在幼儿园或小学里进行日常学习和游戏中,自信心也得到极大提高,学习成绩、团结意识和同学关系都得到增强。
二、少儿古筝教学必须注重激活儿童的音乐创造潜能
创造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心理是天真纯粹的,他们有着音乐创造潜能。实现音乐素质教育需要通过音乐自身的特点,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潜能,让孩子们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中,感受音乐的奇妙。(1)淡化识谱教学。儿童的创造往往更多地受自发的、无意识心理尤其是情感的驱动。而过早、过多、过难的识谱,让儿童接触这种枯燥乏味的理性书面符号,不仅使他们丧失了学习音乐的信心,或导致了对音乐功能的无知,更重要的是极大地限制乃至扼杀了儿童音乐创造天性的自然发挥与伸展。因此,很有必要在音乐教学中淡化识谱,强化感受与体验,培养儿童真正“能感受音乐的耳朵”(马克思语),这样,才能为促进儿童音乐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2)诱发自由想象。想象是创造的最重要的手段。古筝是感知、审美以及传情的艺术,为了达到理想、完美的境界,应当做到感性、理性的同步。在少儿古筝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基本乐理弹奏技巧———曲目表达内容———音乐实践”的顺序进行讲解。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曲目,在教学生准确弹奏的基础上,还应当在演奏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艺术与情感,做到以神带心,以心带情,以情带声,以声带形,眼到手到,手停形住。不仅要具备熟练的技巧,还应当充满情感,做到心手合一、情景交融,实现感性、理性的同步演奏。在儿童古筝教学过程中,应当设置儿童喜欢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对歌曲、乐曲展开丰富的想象。(3)鼓励即兴发挥。创造往往是来自于一瞬间的灵感。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一样,艺术的创造也离不开灵感与直觉。在少儿古筝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用心感知音乐的美好,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与能力,让孩子在无意识中将自己投入到音乐中,体验音乐的美妙,感知音乐的活力,进而激发自己的创造性,产生即兴发挥的冲动。如像鸟儿一样挥动手臂“展翅飞翔”,像风车一样转动手臂“滚滚向前”,像木偶一样摇摆着身体动来动去……甚至还会用动作或打击乐器创作出动听的旋律来。课堂于是就成为这些“小作曲家”自由创造的天堂!(4)促进尽情表达。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而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表现艺术。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它是最能体现人类创造精神的一门艺术。所以,应当高度重视孩子音乐创造力的培养,为此就要对乐曲、歌曲中蕴含的情感进行充分的挖掘,以情激情、以情动情,让孩子们通过表演创造出更加美妙的音乐。
三、结语
舞蹈老师如何带好、管理好演员班,直接影响演员的学习、纪律、演出等各方面的问题。因此,演员管理至关重要。舞蹈老师在大多数时候是以教学的的身份出现,但他同时又是一个管理者。应把自己作为演员班的核心,牢固树立为演员服务的思想,掌握第一手材料,主动协调处理教学、演出中出现的问题。“师道既尊,学风自善。”舞蹈老师须经常从演员那里了解一些对自己教学、排练,做到心知肚明,为演员做好表率。演员要尊师爱友,不顶撞老师;要服从编排演出管理;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带好班级还要宽严并济。纪律上主张“先后民主”,任何一个集体必须要严明的纪律。有道是:“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明确的班规,主要是纪律规定,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要一致。凡是违反纪律的演员一定要受到批评,而且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身体力行。同时要多运用鼓励的手段,“表扬”在很多时候都有效,不管成绩好坏,多表扬、多鼓励,比较容易激发演员的勇气和上进心,从而使其更好的认识自我。
二、创设环境,激发兴趣。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是少儿舞蹈学习的重要途径,要将少儿浅层的易转移、波动的兴趣导向内化,将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从事舞蹈活动的推动力,创设良好宽松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少儿在舞蹈活动中,按照教师示范的模式,既定的要求机械模仿或是一遍又一遍地跟跳,会使少儿一点儿兴趣都没有,从而限制了少儿发现、发展和情感的表露。我们应引导少儿发挥他们自我学习、主动发展的积极性,愉快地投入到学习舞蹈的氛围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少儿对于感兴趣的活动,能够非常专注,一般都有继续学习的愿望。而舞蹈活动中长时间的练习,会让少儿觉得没意思,少儿好玩、好动是她们的天性,一味地训练,过分的压抑,会使她们失去兴趣,甚至产生腻烦心理;另一方面少儿又容易受到外界的感染,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因此舞蹈活动的内容是否生动有趣,是否能感染少儿,是引起少儿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创设环境和兴趣培养是进行舞蹈教育的前提。由此可见,舞蹈老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提示,激发少儿学习舞蹈的兴趣。
三、抓住特点,搞好编导。
舞蹈编导是舞蹈作品创作、排练和演出过程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专业特点是“编”和“导”的紧密结合和高度统一。舞蹈艺术在表现手段上的特殊性是通过舞蹈动作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情节内容,塑造典型形象。因此,我在舞蹈创作中,坚持从深入生活捕捉舞蹈形象,创造和组织舞蹈语言、编排设计舞段,并将其艺术构思通过排练最终由演员们体现于舞台之上。基于舞蹈编导的这些特点,在舞蹈作品的编导过程中,要求编导具有正确认识生活概括生活的能力、较高的文学修养、丰富的历史知识、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戏剧结构能力、美术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组织才能。只有具备了高层次的专业知识结构,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舞蹈编导。其中编舞技巧是编导最重要的项目。通过编舞练习要求掌握对舞蹈动作进行分析、分解、变化和发展的技能;捕捉舞蹈形象;创造、组织舞蹈语言;设计各种舞段等一整套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创作过程。其中,既包括事先设计好的习题,也包括一系列以即兴方式进行的编舞练习。通过这些练掌握编舞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编导进行舞蹈思维的专业素质。近年来,我根据少儿舞蹈的特点和性质,先后编导创作的节目有<欢天喜地》《书包太重了》《说唱脸谱》《银项圈》《猫与老鼠》等。在少儿舞蹈编排中,还应将情境贯穿于舞蹈活动之中,鼓励少儿克服困难,使少儿在轻松、愉快的练习中掌握基本技能。编导还有寓编舞创作于生活之中,如《猫与老鼠》中一只与老鼠共舞的懒猫,要用肢体语言演绎出的深刻寓意,只有观察体验生活中的猫睡醒后张嘴伸腿的样子才能更生动、逼真,只要我们抓住契机,合理利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成为激发少儿学习兴趣的源泉。
四、及时沟通,增强互信。
我认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决不能忽视与其他任课老师、演员和家长们的沟通,应主动做演员与老师、家长联系的桥梁。只有在得到了大家的积极支持和配合的前提下,也只有在师生尊重、关系和谐的前提下,少儿舞蹈演员班才会蒸蒸日上,演员的学习成绩和演技才会不断提高。一是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互通信息。对德艺双差演员、退步大的演员、好的尖子演员分别与家长沟通,这种谈话方式,使家长会能及时掌握想急需要知道的信息,深得家长的好评,收到良好的反应。拓展思维开发训练,激发少儿的想象力和创意力。二是与科任老师多沟通,及时了解掌握不同演员的全面情况。三是与少儿舞蹈演员多交流沟通,并与演员交朋友。尊重少儿心理、情绪、感知、智能、身体的成长规律,打破传统少儿艺术教学观念,改变了我国长期来对少儿艺术教学的误区。为每一位演员制定符合自身的个性化和本质智能的艺术教学方案。注重进行德、智、体、群、美、事、情“全人化”教育,以艺术为媒介形式,强化少儿的人格和素质培养,拓展思维开发训练,最大限度挖掘了少儿的潜能,激发了少儿的想象力和创意力。
五、精心排练,认真演出。
排练舞蹈首先要对舞蹈作品分析得非常透彻,非常到位,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要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不仅是对舞蹈动作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音乐的感悟和对动作与音乐共同表现作品主题的把握和调控。这样排练者才能指挥演员共同表现、表演群舞的内在情韵,才能共同表现舞蹈艺术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孩子是喜怒无常的,在排练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比如表情不到位,动作不准备,道具拿错等等。对每次所出现的问题都给予及时的解决。反复排练,长期准备目的是为了登台演出,临近演出前的准备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这个舞蹈是否可以上台及舞台效果。那么。老师在这阶段都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一是必须重视彩排。彩排和正式演出基本相似,正式演出所要出现的问题,彩排中基本都能体现出来,以便教师彩排之后有所准备,出现的问题越多,对上场表演的决心和信心就越大。二是进行方位练习。由于少儿感知能力欠缺,所以在舞台上的应变能力差,容易转向,提前知道方向就是让少儿熟悉舞台,使之“当局者明”。
从事少儿声乐教育已有五载有余,,虽然在学校学习的声乐专业比较成人化,但是通过不断的努力摸索和实践,我从基本的音乐教学到少儿声乐教学的实践中得到了些许体会,为将来培养出更好更多的少儿歌唱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关注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出自于好奇心,即探究新事物的心理需求,这种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就会产生对有关事物的兴趣(如学习兴趣)。学生若对所从事活动感到兴趣,就会导致活动动机乐趣化,活动因此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倾向和自觉行为。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学习一定活动的爱好,导致能力的锻炼和相应的发展,发展了的能力在活动成功上有积极作用,而成功又反转来‘强化’爱好和兴趣。”可见,兴趣爱好能激发活动的自觉性,有助于个性心理特征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少儿对音乐的兴趣大多较高,那么让孩子维持这样的心理并使其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是为下一步的训练必要的充分的准备。我对同年级的两个班做过半年的实验,一个班的整体音乐天分教高,对节奏和音准的把握较好,乐感也较强,学习歌曲的速度很快,而且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另一个班相对在各方面都差一些。在对两个班做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我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对较好的班按照正常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而对较差的班级则加以更多的关注,在教学形式上多样化,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唱、演、欣赏等各个方面入手,扩大学生的音乐知识面,不仅只局限在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的提高。结果这个班的整体水平上升很快,音乐表现力反而比另一个班有更快更大的进步。所以对孩子兴趣的培养不仅是学习的基础,有时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而且不会因为老师的忽略丧失可能出现的好苗子。
2、 让孩子乐唱
良好的歌唱前提是良好的精神状态,歌唱的过程是以心理感受为基础,以心理状态引导和控制生理状态的运动过程。在不好的精神状态下歌唱最容易坏嗓子,由于歌唱器官是有机的整体,任何肌肉只有在兴奋的状态下才能灵活自如,使不必要的部分保持松弛,形成紧张与松弛的平衡。这样可以培养歌唱者具有良好的耐力和持久性。所以在学习之前,要制造出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歌唱状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激励,抓住学生点滴的进步加以表扬,让学生始终维持那种高涨的精神状态中,调整到最佳的歌唱状态。教师在选择歌曲的时候,也十分重要,旋律优美动听的歌曲也能起到让孩子乐唱的目的。对于处在变声期的孩子,一直以来都有让孩子“禁声”的说法和做法,特别是男孩子。其实,让变声期的孩子“禁声”是不可取的消极措施。因为即使在歌唱中让他们禁声,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却是不可能禁声的,他们需要说话,需要交流,他们在体育课上打球运动时也会大喊大叫,岂不知大声喊叫一次对声带的损伤却比歌唱要严重得多,而积极的办法应该是帮助他们了解如何保护声带,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教师非但不必要求他们禁声,相反应鼓励他们积极投入歌唱训练及演唱活动中,不要“剥夺”他们的演唱权利。正确的演唱方法反而能相对地缩短变声期,对他们一生都有好处。
3、 在歌声中体验情感
孩子们的歌声是那么清脆、稚嫩、纯真、迷人,这是任何乐器都无法替代的。可是,仅仅只是爱好唱歌是不够的。著名作家傅雷在指导儿子傅聪学习钢琴时说:“单靠音乐来培养音乐是有很大弊害的,我觉得你需要多多跑到大自然中去,也需要欣赏造型艺术来调剂,假定你每月都郊游一次,上美术馆一次,恐怕你不仅精神更愉快,更平衡,便是你的音乐表达也会更丰富、更有生命力、更有新面孔出现。” 综合多种艺术表象进行歌唱教学,就能使童声二度创作的空间更为广阔,效果更为显著,使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被开发出来。音乐对人的情感影响比其他艺术影响更为迅速、更为强烈,常常是几个乐句、几句歌词、几个音符就能使人在生理上、心理上发生变化,产生情绪,引起共鸣。同时把艺术通感运用到儿童声乐教学中,运用视听结合的通感,美术及文学作品促使儿童情感产生共鸣。歌曲中的所有力度、速度及强弱等记号都是为了表达音乐形象、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服务的,指导孩子们唱歌,我们首先要引导他们正确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深刻地感受歌曲所要抒发的情感。在此,文学无疑是最佳的途径。因为它不受技能技巧的限制,特别能启发人的想象和联想,它不仅仅局限于形象的叙述,而且还深入到人的思想领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回忆和联想,把形象和情感化为一体。运用艺术通感,合理综合美术及文学艺术与音乐,能使孩子们乘着想象的翅膀善于歌唱。如在学习《兰花草》时,我让学生观看兰花的图片,了解兰花的特性,虽然没有牡丹的富贵,的娇媚,却朴实、清新,芳香宜人。再通过朗读歌词,知道词意,了解主人公对兰花的依恋和喜爱。孩子们用他们甜美的声音将一首听似普通的歌曲表现得出神入化。
作者:黄竞 单位: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运动的教练员是整个运动训练的直接组织者,担负着训练运动员的重要职责,尤其在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实现运动训练的目标,促进运动员各项技能全面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除此之外,运动教练员也是整个训练过程的监督者,一个优秀的教练员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训练的效果,只有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教练员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极具潜力的田径运动员。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对于教练员的综合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成为高素质的田径教练员,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以及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该有良好的团队意识、文化修养和敬业精神。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全面落实田径教练员的岗位培训是提升其专业素质的主要举措之一,也是巩固田径教练员队伍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国内外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的成功经历,其更能证明对教练员进行必要培训的重要性。
注重田径的专项竞技能力因素的训练专项竞技能力因素的训练主要包含身体素质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智能训练等几个方面,少儿田径运动员主要是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1)身体素质训练。身体素质是运动员在进行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进行某种运动的能力,在运动训练中应根据少年儿童的发展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运动技术的提高。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育的旺盛时期,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都发育的比较快,不同阶段由于发育阶段不同,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也不同。所以在整个的训练中就需要针对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制定训练计划和实施训练,这样才能使各器官系统机能获得明显的发展和提高,适合田径运动的需要。就力量素质而言,少儿的肌肉中水分成分较成年人高,肌纤维较细,不可盲目进行绝对力量,不宜过早进行专门性的力量训练,而灵敏和柔软性及协调性活动可优先发展。速度素质的发展是较力量素质为早的,主要是因为少儿神经系统生长发育较早,因此,尽管少儿的下肢爆发力尚差,但速度素质仍然应该较早进行发展。少儿的耐力素质中无氧耐力发展较迟,有氧耐力虽然发展也较迟,但是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少年对有氧耐力训练已经有一定的承受力,因此,国内外一致认为,健康儿童完全可以早期恰当的参加有氧耐力的训练,只要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经过训练就会出现肌肉、心脏、血管、血液、呼吸以及免疫系统的适应现象。(2)心理训练。在竞技运动训练与竞赛中,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以及智能,都会只有在其心理能力的参与配合下,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在实战比赛中,时常在运动水平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具备顽强的意志以及心理的稳定,就成为运动员取胜的关键所在。因此,心理能力训练在现代训练中显得尤为重要,是运动员超长发挥运动水平的基本保障。心理训练主要目的是以培养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提升其专业运动心理素质,为比赛做好心理准备。在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将心理训练手段贯穿于其中是非常重要的,当前采用较为有效的几种心理训练的基本手段有:1、模拟训练法:是在与比赛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进行的心理训练法;2、生物反馈法:是借助现代化仪器把生理信息传递给运动员,使其经过反复练习,学会调节自己的生理机能;3、呼吸调节法:是利用放慢呼吸频率,加大呼吸量来调节有关的生理机能,从而影响心理状态,达到身心稳定的目的;4、肌肉渐进放松训练法:是以一定的套语进行自我暗示,渐进主动放松,达到全身肌肉的放松。(3)技术训练。田径运动中许多项目对于技术动作的要求很高,因此在少儿田径运动训练中,打好技术基础对于运动员今后的专项水平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技术的训练中要求注重技术的经济性和实效性,形成正确的动作技能和建立巩固动力定型。运动技能的形成经历了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和巩固阶段等联系的过程,各阶段尤其特殊的生理过程,也应相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分解、完整训练法,重复训练法等。可通过技术动作的分解训练和不同的技术辅助练习来提高技术水平;同时让少儿运动员多学习各种练习技能,利用技能良性转移的特性规律帮助技术水平的提高;并注意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共同提升来达到技术水平的稳固提高。采用多元化的训练方式少儿时期的田径训练是一个基础训练阶段的时期,是为以后进一步的提升奠定基础。
在训练内容中注意训练方法多样化,注意新颖、创新、趣味性,运用多元化的训练方式,以此来全面提升运动员的整体素质,激发人体生理机能的潜力,为提升未来运动成绩创造必然条件。这样既符合少儿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也为该年龄段训练特征打好的训练基础。在少儿田径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必须要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发展规律,训练不能急功近利。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少年的生理特点和年龄做好素质训练,注重青少年运动员的饮食和恢复,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及数据库,运用科学技术指导少年田径训练,以此来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以及在激烈的竞赛中取得比赛的胜利。
【关键词】少儿大提琴 早期教育 兴趣教学 合理安排
【中图分类号】J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194-01
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教育,艺术教育又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愈发达,人生就愈美化。”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音乐教育正以突飞猛进及前所未有的热度席卷整个社会。
童年时期的音乐启蒙教育堪称是艺术家成长道路上具有绝对性意义的一个阶段。正如伟大的大提琴演奏家罗斯特•罗波维奇所说:“第一个启蒙老师应唤起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并激励他们继续学习”,为他们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音乐教育的升温,学提琴的儿童也越来越多,少年儿童学提琴,培养孩子的审美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通过大提琴学习训练,使他们反应灵活、思维敏捷、聪慧识多,促进少年儿童形象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有助于对少儿进行美的思想教育,提高审美感,陶冶情操,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丰富少儿的精神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促进身心成长。实践证明:孩子在学提琴过程中,其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非智力(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和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会得到强化、陶冶、提高。随之而来的在儿童大提琴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笔者结合具体事例,简要论述儿童大提琴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儿童早期适时教育符合儿童生理生长、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儿童,他们才三五岁,刚脱离婴儿期,还不太会说话,语言并不流利,却依依呀呀的表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说:“儿童早期所体验的一切,在他身上得以被唤起和培养的一切对其毕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再也无法挽回的东西可能在这些年里被埋没,此后再也无法被接受的东西,可能在这些年里被搁浅而得不到发展。”对少儿们那些自然、天真、稚拙的举动,应给予适时的鼓励与正确的引导是非常关键的。
这里所说的适时教育是指在适当的年龄段安排儿童学提琴,而不是有些人片面追求的越早越好。挪威的一位学者让一罗尔•布约克沃尔德的建议是,不要过早地让儿童学习乐器。他在《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一书中这样阐述他的观点:“人的发育需要时间,而且在一个孩子能够从乐器演奏中获得乐趣之前,其他方面的条件也必须具备。……早早地让儿童学习乐器确实是一条通向音乐之路的捷径,但它往往是一场灾难的前奏。……过早地让孩子们接触钢琴可能对两者都不利:孩子气馁了,音乐停止了,而钢琴――总是满怀希望的父母因一时的热情买来它――最后像一套废弃的家具一样,上面积满了灰尘。”这样的忠告希望能引起那些望子成神童的父母们的思考。
二、少年儿童的心理及生理特征
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感知运动智力阶段;②前运算思维阶段;③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中4~5岁的儿童能够相对地集中他们的注意力,通过观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调查显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一般只能保持半小时,而学龄前儿童的有意注意的时间要少于半小时。
学习演奏大提琴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具体的实践活动,这里的“手脑”可理解为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手脑并用”,可以理解为生理和心理的结合。儿童和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存在很大的差别,儿童期的“手脑”发育有其自身的特征。儿童生理学认为:人的生理发展可分为两大阶段,即出生前和出生后。出生后的幼儿期(2~6岁)的生长相对减慢,肌肉活动增长缓慢,神经协同运动机能及想象能力迅速发展;童年期(6~12岁)以一定速度生长,动作技能熟练,智能发展。相对成年人来说,儿童的骨骼比较柔软,有弹性,但骨化的过程尚未完成,肌肉的收缩能力比较差,脊柱的弯曲还没有定型,长时间保持同一姿态会使肌肉群处于过分紧张状态。儿童受社会和神经系统的制约,动作的发展较为缓慢。
三、根据儿童心理、生理发育特点,科学进行儿童大提琴教学。
1.改变一对一的教学方式
模仿是儿童在游戏中的重要行为之一,儿童之间的行为模仿是本能,是内在的需要,没有额外的压力,不仅接受快、效果好,而且孩子不易感到困难和疲劳。在大提琴教学中也应该重视模仿教学,一是学生对老师的模仿,二是学生之间的互相模仿,这就涉及改变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国内已经有专业的钢琴教师在探讨钢琴教学中的“面对面1+1听悟式钢琴教学模式”,他们认为,日本教育家铃木所提倡的教学法中已经提出过一人上课多人观摩,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的实例。
2.从儿童兴趣出发,提倡兴趣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儿童对学提琴保持长久的热情。被誉为20世纪大提琴艺术丰碑的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家帕勃罗•卡萨尔斯的童年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卡萨尔斯从5岁起跟随父亲学习钢琴、管风琴和小提琴,但这些乐器哪样也没有阻止卡萨尔斯对大提琴的着迷。11岁时,他第一次听见大提琴演奏,就被大提琴那亲切、儒雅、深沉而富于人性魅力的琴声所迷惑,唤起了他对大提琴演奏的热情,他怀着对大提琴的强烈向往,开始了拜师学艺的音乐生涯。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大提琴演奏大师。
另一位世界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朱利安•劳埃德•韦伯的学琴经历也令人称奇。朱利安的父亲是著名的音乐家,曾任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院长,母亲是钢琴教师。在这种家庭背景下,朱利安注定要和音乐相伴。他4岁就随母亲学习钢琴,但朱利安并不喜欢钢琴这种乐器。为了摆脱学习钢琴,朱利安提出改学大提琴,他对大提琴的兴趣在于:这个外形笨拙木讷的大家伙挺可爱、挺好玩的。更为有趣的是,尽管朱利安的母亲非常擅长儿童的音乐教育,但却对自己的儿子无计可施。于是,朱利安6岁时改学大提琴,师从女教师埃利森。这位女教师在儿童大提琴教学的启蒙教学方面很有水平,极大地激发了朱利安的学琴热情,从此他开始真正痴迷大提琴。
3.教学应与游戏有机结合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期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游戏,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有的大提琴教育专家把4岁半或5岁开始的第一个半年划分为“嬉游演奏期”。提倡游戏教学,就是在教课中刺激孩子游戏的兴趣,把大提琴乐器当作游戏中的玩具,引发重复游戏的需要。
4.科学安排教学进度
【关键词】需求 调整 整合 挖掘
To readjust curriculum content continuously based on th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mand. Unearthing one’s own potential and making qualified Intellectual
------the experience of educational reform of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Ma Li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needs to readjust curriculum content continuously according to th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mand, the accurate supply-demand relation, unearthing one’s own potential, reorganizing various aspects of resources and making qualified Intellectual.
【Keywords】DemandAdjustmentConformityExcavation
1.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挖掘校内资源,调整课程内容。我校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是从1998年争取到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儿童文学是其中的一个专业方向。这个方向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是1998年制定的,即培养社会需要的儿童文学理论人才。其根据是全国专门搞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人才奇缺。比如我省是儿童文学大省,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辽宁儿童文学获得了跨越式发展,成绩斐然,不仅在创作数量上创历史新高,而且获奖种类与数量亦是盛况空前。从1987年起至今,辽宁省儿童文学奖共有五种,获奖人数达160人次以上;覆盖了国家级奖项十一种,获奖44项,获奖人数99人次;获国际儿童文学奖四项,7人次。辽宁小虎队堪称是辽宁儿童文学的一块品牌,在全国乃至亚洲都有相当的影响。小虎队的作家队伍不断扩大,但是全省搞理论研究的人才少之又少,只有几个,远远不能适应及时进行批评,发挥指导创作的作用。其他省的情况也大致如此,甚至不如辽宁。为了补充儿童文学批评的理论人才,一些高校开始培养儿童文学硕士生,浙江师范大学还成立儿童文学系,培养儿童文学本科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师大不仅招收儿童文学硕士研究生,还招收儿童文学博士生。在这种形势下,应该说我校设置儿童文学方向,培养儿童文学的理论人才,正是应时代之需。
从1998年至今已经过去了十年时间。在这十年中,中国儿童文学和世界儿童文学创作与儿童文学学科的发展都很快。从创作上看,动画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儿童文学创作一个抢眼的亮点。现在打开电视,儿童最喜欢看的就是动画,中央电视台有动画部,无论是中央一套的“大篷车”节目,还是各省的电视台都在黄金时段播动画,西方和日本的动画遮天盖地涌向我国。我国也成立了几个动画基地,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把动画当成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来做,有越走路越宽的趋势。现在意大利要和中国合作,他们看好了中国的市场,韩国利用2006年4月在杭州举办国际动画界和高峰论坛的机会,公开招兵买马,充实他们的创作班底,以便加入国际动画的竞争。我们国家的动画要搞上去,除了要有好的创作队伍之外,还要有好的评论队伍。可是现在我们极缺这样的人才。中国与世界儿童文学的发展向儿童文学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我们今天培养的儿童文学理论人才必须具有欣赏与批评动画的能力,以便发挥批评指导创作的作用,来促进我国动画的发展。动画批评包括动画剧本和制作两方面的批评,以前我们所开的课大都是侧重文学文本批评的课程,比如中外儿童文学理论课、世界儿童文学史课、中国儿童文学史课、中外儿童文学作品选读课等。而关于动画方面的课没有专门开过,在动画制作的评论上涉及美术方面的知识,这是我们搞文学的人所缺乏的。再加上2005年开始,我开始主持2005年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儿童电影的文化内涵与传播研究”,其中涉及到动画的研究,为了适应当前儿童文学批评的需要,为了完成好教育部课题,我们开始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动画欣赏课。
具体做法是,在美术与设计学院董院长和任课教师张君的支持下,从06年11月11日开始,我和学生一起听美术与设计学院张君老师开设的动画欣赏课。请张君老师给我们开阅读书目,我们边自学、边听课,很快弥补了我们这方面知识的不足。以后学生可以通过跨学科选课的方式修学分,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对校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儿童文学人才的培养。经过学习,研究生赵岩承担了教育部课题的动画研究部分的子课题,并以这个子课题作为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经过她的刻苦努力,于2008年6月已经完成子课题的研究任务,完成硕士论文《论新时期国产水墨、剪纸、木偶动画电影艺术的民族特色》的撰写,通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除此,她还在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关于儿童电影以及动画评论的论文《儿童电影的新探索》(《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1期)、《民间艺术和传统艺术对中国动画片风格的影响》(吉林艺术学院学报《艺术设计》,2007年第6期)。时间表明,我们根据现实的需要和科研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培养社会上需要的有用人才的做法是正确的。
2.根据社会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增设新的教学内容。近10年儿童文学创作发展最快的除了动画以外,还有图画书。自从电脑和电视发展起来以后,世界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现在波隆纳国际儿童文学创作博览会上最成气候的文种就是图画书。西方的图画书最早始于英国,比如碧丽克斯•波特女士的图画书《兔子彼得》就是较早闻名于世的图画书。到了20世纪,图画书已经成为西方一种流行的儿童文学文种。这里所说的图画书不是前一阵子中学生手里传看的日本漫画之类的,而是无论就文字文本还是图画而言都已十分成熟的精良艺术品,为儿童喜闻乐见。我国台湾的图画书也比较发达。从21世纪初开始,北京与上海的儿童出版社开始运作图画书的出版,而其余各省的少儿社以及有关单位大都出版小学生画报、中学生画报之类的刊物,比如广西少儿社、武汉的一个图书集团都有不同类型的少儿画报,辽宁也有《小学生画报》。这些刊物因需求量大,发行量就大,经济效益好,红红火火。有的儿童文学理论家据此预言,说21世纪图画书将是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当绘本和图画书创作蒸蒸日上的时候,对它们的评论却跟不上。很少有专业批评的声音。辽宁少儿社的一个编辑室主任李姊昕说,她们社出的一些儿童读物(包括图画书)没有人进行理论批评与指导,少年儿童在选择读物的时候非常需要有人指导。这就为儿童文学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绘本或图画书是综合艺术,对它批评同样需要向动画那样,既进行文字文本批评,又进行美术方面的批评,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它的解读同样需要专门的阅读策略。以前我们也没有这门课。但是社会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它也是儿童文学学科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决定先对现有的课程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增加有关绘本欣赏的课程内容。比如在2005年下半年开设的中外儿童文学名著选读课上,我们就增加了图画书阅读的教学内容,结合阅读具体的图画书,讲图画书的阅读策略,学生很感兴趣。2006年春季上学期选这个课的学生共39人,有文学院一些专业的研究生,也有外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的研究生。我之所以敢于增加这样的教学内容,就是因为我于2004年7月-8月在台东大学讲学期间,接触过他们所里的大量优秀的世界儿童文学图画书。我从台湾回来买了一些图画书,在台湾收集图画书阅读理论的有关资料,看过台湾儿童文学硕士生关于指导小学生及其他们的家长进行图画书阅读的硕士论文。此外,我校图书馆也备有相当数量的图画书。我就在这个基础上开发自身的潜力来上这个课,效果比较好。我还将进一步积累自己的经验,不断完善这部分课程内容。最近几年,国内的彭懿粗办了图画书阅读的理论著作,更丰富了我们的教学资料。目前图画书在全国推广的工作意境巍然成风。
关键词 少儿图书馆 少儿图书 少儿馆员
分类号 G258.7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6.11.017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est point of the children’s librar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hildren’s book, the environment, culture, and the service objects. It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children’s library to enhance the func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promotion of excellent children’s books, the arrangement of children’s library,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culture, the cultivation of librarians’ personal qualities,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objects, and the change of service model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ldren’s library.
Keywords Children’s library. Children’s book. Children’s librarian.
日本著名的教育专家木村久一在其著作《早期教育和天才》中提出:“在孩子的乐趣中,最重要的是读书。”少儿图书在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儿童时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其一生受益匪浅,不仅能奠定知识基础,对个人的各方面培养也具有促进作用。少儿图书馆是儿童接触图书的最佳场所,也是父母为孩子选择优秀少儿图书最便捷的途径。
近年来,我国少儿图书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少儿图书馆的建设也在逐步加大投入。少儿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和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使得少年儿童对少儿图书馆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少儿图书馆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
1 少儿图书馆馆藏兴趣点挖掘
少儿图书是否丰富是图书馆吸引少年儿童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少儿图书存在图书质量不高、原创性图书匮乏、品牌较少、市场格局混乱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点来开展工作。
1.1 优秀少儿文学作家的挖掘和培养
台湾儿童文学家桂文亚长年致力于儿童文学推广,她表示,作家担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儿童文学作家的责任尤为重大。没有优秀的少儿文学作家,就不可能产生优秀的少儿文学作品。随着我国少儿文学作品的需求量增加,面对少儿文学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在众多少儿文学作品中挖掘优秀作品,为少年儿童提供一个优秀文学作品的平台,吸引少年儿童前来阅读,并引导社会上少儿文学作品的健康发展是少儿图书馆的责任和义务。相关机构和部门应对优秀的少儿文学作家进行重点培养,给予更多的荣誉和发展空间,让其创作出更多、更适合我国少年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
1.2 少儿图书的社会和市场规范
近年来,我国少儿图书市场表现活跃,有关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也随之增加,因此,必须规范少儿图书市场,让优秀的图书得到保护,才能促进更加优秀的少儿作品的涌现,从而丰富少年儿童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其健康成长。但是,当前,我国少儿类图书很多是内容相似,而且盗版现象时有发生,如果对此类现象不加以规范,会导致市场因逐利而影响图书创新。因此,我国应建立更加严格的市场图书监管机制,提倡图书创新,规范少儿图书的出版,给少儿图书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和市场环境,促进少儿图书的健康发展。
另外,有的少儿出版物过度豪华包装、价格虚高,有的采取高定价、低折扣等不正当手段进行恶性竞争,损害少年儿童阅读权益。有关部门要督促出版单位严格遵守《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1.3 优秀少儿图书的推广
少儿图书馆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喜好进行图书采购,多选购一些少儿喜爱阅读的书籍,如绘本、寓言故事、百科全书、少儿故事书等。少儿图书馆应起到推广优秀少儿图书的职能,在图书馆的醒目位置将优秀少儿图书进行声像宣传,同时也可以配备一些图书推广工作人员,让少年儿童能够更加直接地了解图书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优秀书籍进行阅读。
2 少儿图书馆建设中的兴趣点
2.1 少儿图书馆的合理规划
少儿图书馆的规划、实施要请有少儿教育及图书馆管理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进行论证。规划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认知水平、对图书的喜好进行区域性划分,还要进一步考虑少年儿童的其他因素,诸如身高、饮食、游戏等,在少儿图书馆中建一些娱乐设施、游戏场地等,让少年儿童在阅读之余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游戏进行娱乐,从而增加图书馆对他们的吸引,让他们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
2.2 少儿图书馆的环境布置
国外著名学者皮亚杰认为:“儿童阅读兴趣的发展过程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儿童与客体环境的交互作用越积极、越主动,发展就越快。因此,环境与儿童始终共在。儿童既可以依赖于环境,也可以作用于环境,儿童与环境的相处方式直接影响其成长的质量。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对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国内一些少儿图书馆或少儿阅览室似缩微书馆,无法引起青少年的读书欲望。
少儿图书馆的环境不仅要布置得温馨,色彩符合少年儿童的视觉兴趣,还要适当地根据比较流行的图书内容布置一些情景,方便少年儿童在阅读后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角色表演,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利用现代技术组建符合时宜的虚拟环境,如利用3D成像技术将少年儿童喜爱的动物、故事人物、心目英雄等立体地呈现在少年儿童面前,让他们对这些有感官认识,提高他们对这些事物进一步了解的意愿,激发其进一步阅读相关书籍的兴趣。
选择可组装的玩具性建材,让材料可以反复使用,比如使用一些积木、气垫等,使得少年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也能使用这些玩具性的建材创造出自己喜欢的阅读环境,让他们在娱乐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开展“创意手工”“创意素描”等系列活动,让小朋友参与到图书馆的环境布置中,提高了儿童对图书馆的兴趣,也培养了儿童的创作能力,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2.3 少儿图书馆的文化建设
少儿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包含开展阅读、主题宣传,创建数字化图书馆等工作。少儿图书馆可以根据需要,组织一些阅读比赛、亲子活动等,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设计活动的内容,阅读活动的开展可以激发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意识和影响力。另外,根据社会热点、国内外大事进行专题活动策划,可让少年儿童有途径进行事实教育,激发少年儿童的社会责任感。
少儿图书馆要与中小学加强联系,定期举行图书推荐会及少儿图书推广活动,增加少年儿童与图书馆接触机会,并可以根据需要,和中小学图书馆进行合作,推广图书交流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优秀少儿图书。如美国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未成年人服务就已经成为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任务。如今,公共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作为美国未成年人服务的两大支柱,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两者也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创造环境、提供服务。
少儿图书馆应注重数字化建设,运用现代技术将少儿图书以多维的重现方式展现给少年儿童,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接受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提高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3 少儿图书馆服务的兴趣点挖掘
3.1 提高少儿图书馆馆员素质
少儿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的少年儿童群体。信息需求范围广,需要咨询的内容可能涵盖各个学科,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想象力,这对部分图书馆员来说是一个挑战。对于少年儿童,少儿图书馆的馆员服务质量直接影响他们对图书馆和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提高馆员素质可以提升图书馆的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也是挖掘增加少儿对图书馆潜在兴趣点的方式。
3.2 少儿图书馆服务对象挖掘
面对日益开放的环境,图书馆要考虑如何针对外籍小读者的服务。例如,南京市玄武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在暑假期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少儿读书辅导活动,吸引了许多孩子包括外籍儿童来馆借阅书刊和参与活动。外籍小朋友在家长的陪护下来到图书馆,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这么多的中文书籍,小朋友有些茫然。工作人员热情接待,耐心辅导,针对孩子的年龄特征和阅读兴趣,挑选一些图文并茂的双语书刊,通过讲故事、说百科、提问题等形式,孩子们很快消除了陌生害怕心理,自由自在地找书看书,快快乐乐地和老师互动,并表示要利用暑期时间多来参与中心的活动。同时,少儿图书馆要根据来访读者进行服务对象的数据挖掘,分析图书馆所服务的用户群体,进行针对性的群体对象服务,以提高图书馆的客户满意度,吸引更多的读者。
3.3 改变少儿图书馆服务方式
现在我国图书馆的服务方式还是类似于图书超市,要增加少儿图书馆的兴趣性,就要在这方面有所创新,不仅要将读者引入到图书馆,还要进行定期推送服务,想方设法让图书传递到读者手中。如南京市玄武区少年儿童图书馆举行“爱读书、爱南京、爱社会、爱亲人――把关爱带回家系列”读书活动,为社区困难子女送书以及文具等,为这些孩子开展读书活动,丰富其寒假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少儿图书馆的规章制度要建立在服务少年儿童的基础上,让少年儿童感觉到图书馆的亲和力,拉近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有条件的少儿图书馆要将图书馆服务向社区、学校等少年儿童密集的区域拓展,如建设馆外图书流动点,和学校共建图书馆,让优秀图书的流动更加快捷高效。
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需求,让儿童能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国外优秀作品,南京市玄武区少年儿童图书馆邀请外籍儿童教育专家为中国的小朋友开展双语快乐阅读活动,教孩子们如何愉快地读懂双语绘本读物;组织外籍专家家庭与中国小朋友共度六一国际儿童节,与中国的家长和小朋友交流如何学好英语并和大家一起做游戏。这一系列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小朋友和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随着掌上媒体的发展,少儿图书馆可通过微信、微博、自建APP等方式进行创新服务,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吸引更多儿童前往阅读。
3.4 针对少儿心理特殊性增设针对
少儿图书馆要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少年儿童进入图书馆,尤其是初入图书馆,有一定的盲目性,图书馆要将引导性图书放到醒目的位置,可针对儿童特点开展与娱乐同步的图书活动。另外,少年儿童自制力较差,图书馆要根据情况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辅导、引导,让少儿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南京市玄武区少年儿童图书馆针对儿童心理特点,专设亲子阅读区,让父母陪同少儿一同选书、读书,让少儿有安全感,能够更舒心地投入到阅读的乐趣中。此外,针对少儿生理、心理方面的情况,可以在少儿图书馆网站建设方面兼顾娱乐、课堂教学、自身兴趣等方面,让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层次的少儿能够在其中寻找到自己的天地。
4 扩充服务对象
在我国,少年儿童进入图书馆阅读,九成以上都是有家人陪同,因此少儿图书馆不能只服务少年儿童,还要为陪伴少年儿童的亲人做好服务,提高其对图书馆的向往,使少年儿童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图书馆阅读。少儿图书馆应对少年儿童的监护人包含准父母、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的年龄布局、兴趣爱好等进行分析,在图书馆中设置他们感兴趣的图书、娱乐等。根据陪护人的特点可以建设亲子阅览室,国内也有一些少儿图书馆如扬州少儿图书馆、合肥少儿图书馆等进行了尝试,取得很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少年儿童的监护人和少儿阅读兴趣,进而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关注。另外,图书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少年儿童开展陪护服务,让家长放心地将少年儿童放在图书馆中阅读。
5 结语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后备力量,让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期盼,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阅读习惯,是给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动力,是少儿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少儿图书馆要以培养少年儿童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己任,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培养更多的优秀青少年,为祖国的建设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 1 ] 吴成武.如何培养中职生走进图书馆的习惯[J].文教资料,2016(8):82-83,89.
[ 2 ] 谢碧琼.浅谈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J].科技创新导报,2015(19):207.
[ 3 ] 刘晓英.少儿图书馆创新服务与发展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3):91-92.
[ 4 ] 梁艳萍.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20):184-185.
[ 5 ] 黑锦凤.浅谈少年儿童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6):95-96.
[ 6 ] 朱鸿菊.幼儿早期阅读培养浅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7(3):28-29.
[ 7 ] 周光.图书馆培养大众阅读兴趣的探讨[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10(2):42-44.
[ 8 ] 吴谷.浅论少儿图书馆的创新发展[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7(12):28-30.
[ 9 ] 戈建虎.少儿图书馆的阅读现状及其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11(10):95-98.
[10] 吴谷.建造一座儿童的乐园:论新世纪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定位[J].图书馆建设.2003(4):104-105.
[11] 文立辉.少年儿童图书馆志愿者发展实践探讨:以东莞少年儿童图书馆为例[J].河北科技图苑,2015(2):22-23.
[12] 吴小蕊.少年儿童图书馆对未成年人志愿者的岗位设置和培育模式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2):26-28.
[13] 杨彦嫦.少儿图书馆亲子阅读推广探析[J].图书馆学刊,2014(9):62-64.
一、突出重点,强化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群文工作能力为了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文化的能力,提升和保持群艺馆的品牌形象,增强全馆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我馆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业务创新上狠下功夫,同时建立健全了全体干部职工的学习制度,及时更新业务知识,从而使干部职工的创作能力、组织与辅导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进一步提高创作能力。衡量一个地方的群众文化是否繁荣,其重要的标志为这个地方是否创作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我们要求全馆专业人员加强自身创作,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创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十年来,我馆业务干部在音乐舞蹈创作、美术摄影创作、文学曲艺创作等方面硕果累累,先后创作出了许多弘扬正气、真切感人、喜闻乐见的作品,其中有109件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进一步提高组织辅导能力。我馆在主办和承办市级文艺活动的同时,积极组织辅导市直各单位XX县区的群文活动;
xx年来先后为市直、基层和驻衡单位策划、组织、编排和辅导文艺活动万余次,同时加强对老年人的文艺辅导和少儿艺术辅导培训,1995年创办的群众文化艺术学校积极领舞全市艺术培训市场,常年开办各门类艺术培训,每年平均辅导学生xx余人次,并为中央、省市专业艺术院输送大批艺术人才,也为基层培养一批又一批艺术骨干。进一步提高理论研究能力。群众文化工作既要注重实践,也要重视理论的创新。因而我们注重积累、注重调研,深入研究群众文化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群众文化的新路子,以创新的精神指导实践。
①创办了XX省第一家市级群众艺术馆网站,全国各地群众艺术馆单独建立网站总共只有10家,通过这个网站,我们加强与全国各地群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总结推介了全市各项文艺活动及工作经验,从而为全市群众文化工作开拓出新的平台和空间;
②设立群文理论研究专栏。在馆办刊物《石鼓文化》、馆网站上开设群文理论专栏,报道我市群众文化活动动态和我馆的一些典型经验,刊登群文理论研究论文,加强馆站群文工作交流,探索群众文化的工作经验;
1919年,新加坡《叻报》等提倡白话文后,马华新文学最早的政论和杂感散文顺势诞生。1925年,新加坡《新国民日报》创设以白话文作品的“南风”副刊后,旧文学的副刊逐渐没落。
1932~1936年,丘士珍于《民国日报》连载了代表作《与娘惹》,林参天则出版了马华第一部长篇小说《浓烟》,曝露教育界的阴暗面。1934年丘士珍以废名提倡“马来亚地方文艺”后,一直到1936年,“马来亚的新文学”概念形成,逐渐替代南洋概念。
1937~1941年,马华文艺运动急激上升,文艺出版物十分活跃,再加上中国南来作家,如铁抗、丘士珍、林参天、段枝阳等的作品,还有郁达夫、胡愈之等中国著名作家抵达新马办报出刊;新马的文学新秀,如林晨等在创作上热情呼应着抗日卫马而写下大量的抗战小说,将马华新文学推向了首个。
1949~1953年,英国殖民政府颁布紧急状态对付马来亚左翼分子,管制民间结社与出版活动,拘捕及遣送不少侨民文学作者出境,马华文艺独特性在没阻力之下迅速发展。当时创作小说最成功的姚紫,出版了《秀子姑娘》、《马场女神》等,畅销一时。
《蕉风》与马华现代主义
1955年,马来西亚最悠久的文学期刊《蕉风》在新加坡诞生。隔年,《学生周报》在新加坡创刊,正式区别于香港版。1957年2月,姚拓南来担任《学生周报》主编,同时也编辑《蕉风》,成为上个世纪马华文坛、艺坛与教育界中举足轻重的角色。其《美丽的童年》等皆是40多册蕉风丛书中重要的著作。1959年,这两份刊物迁移马来亚八打灵再也。白担任编辑后,《蕉风》陆续刊登欧美及台湾现代主义作品,主张“马来亚化”,开启了马华现代主义之路,影响了文艺青年团体如海天、银星等。同时也造就了如今马华文学作家中重要的宋子衡、雨川、洪泉、温祥英、沙禽、黄远雄、方昂、沙河、梅淑贞等。 1965年新马分家,但马华文学仍然联系长堤两岸关系,如陈瑞献在新加坡协助编辑《蕉风》,在蕉风出版社出版翻译诗集等。
1967年,温瑞安与同学黄昏星等创办绿洲社,后来与温任平社长发展成天狼星诗社,借助活动罗致了方娥真、许友彬、张树林、谢川成等,共成立了十个分社,出版《大马诗选》、《大马新锐诗选》等数十册影响深远的书籍。吉隆坡则有张景云、沙禽等倡立人间诗社、出版飘贝零、黄学海等人编的“人间丛刊”及丛书。80年代中期《学报》停刊,编辑作家们另起炉灶,黄学海组织十方出版了“十方文库”,而庄若则创办《椰子屋》,自1986年至1999年共出版了46期,六、七字辈的年轻写作人无不受影响。
天狼星诗社式微后,在80年代中,某些成员走入马大校园,开启了与马华大专校园文学结合的文学活动,如出版书籍等。当时来自马大的林幸谦、何国忠、潘碧华、程可欣、林艾霖、素莱、孙彦庄、林若隐、林春美、刘育龙等出版有泽吟丛书《马大散文集》等,如今大部分成为马华作家中的中流砥柱。
马华文学奖与出版
砂拉越的婆罗洲文化局在1962年首开先河举办四语征文比赛,而李永平在1966年以《婆罗洲之子》勇夺第三届首奖并于1968年出书。此文化局累计的砂华文学出版品超越40册。砂越星座诗社延续此精神,在70年代初举办现代诗创作比赛,甚至扩展成全州征诗比赛,出版获奖作品集《星座纪念刊》2集。1980、90年代,此社更积极主办了10届星座诗社常年文学奖,并出版获奖文集《星籁》等,对东马的现代文学发展影响深远。参与星座的著名作家包括默默(蔡明亮)、谢永就、梁放、蓝波、林武聪、鞠药如等,如今皆是重要的作家。
在西马,大马华人文化协会在郑良树的建议下,于1978年创设“马华文学奖”,设有各类型文学创作奖,可惜仅连办三届,但也带动了其他文社如南马文艺研究会举办青年文学奖等。1985年,祝家华、郑云城等在理大创办了大专文学奖,至今由各大专筹办了共17届,栽培了不少七、八字辈的文坛新秀。
吴岸于1986年成立的砂拉越华文作家协会,至今除了出版50多册的“犀鸟丛书”如吴岸、田思、梁放、梦羔子等重要文集,亦举办“东马文学奖”征文比赛四届、文学营等。1987年侯越英与诗巫文友创办了诗巫中华文艺社,并创设“常年文学奖”,入选作品结集成《草叶集》7册,代表作家有蓝波、万川、李笙、桑木等。
马华作协
1978年,马华作协于吉隆坡成立,在历任会长原上草、方北方、云里风、戴小华及叶啸的领导之下,除了促进国内外文学团体的合作与发展,亦出版《写作人》、《马华作家》期刊及去年开始的《马华文学》电子期刊;作协文库、90年代马华文学丛书、“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马来西亚卷”10册、与彩虹出版社合作出版“德麟文丛”40册、《马华文学大系》(1965~1996年)等。
1989年,马华作协联合宗乡亲会馆如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大马福联会馆等催生了两年一度的马华文学节(2012年将举办第12届),相继设立文学创作出版基金,与其他华社团体一同颁发的重要奖项包括马华文学奖、马来西亚优秀青年作家奖、乡青小说奖、客联小说奖、嘉应散文奖、大专文学奖、南大微型小说奖等,属于两年一度的文学盛事。
花踪文学奖
1990年,《星洲日报》在集团总编辑萧依钊领导下,创办了马华最重要的花踪文学奖。此奖以报章头版与大篇幅版面、奥斯卡颁奖方式、巨额奖金为人所熟知,经历了十多年不断增添参赛项目,如世界华文小说奖、新秀奖、儿童文学奖、世界华文文学奖等,让旅台作家潘雨桐、陈强华、林幸谦、陈大为、钟怡雯等荣登花踪推荐奖;青年作家如李天葆、庄若、吕育陶、游以飘、翁弦尉、林健文、黄灵燕、梁靖芬等继续在文坛交出优秀的作品。花踪文学奖还创造了花踪之星黎紫书,不仅在花踪频频获奖,亦在国外斩获无数漂亮的成绩、出版书籍,如今成为马华最受瞩目的作家。《星洲日报》藉着花踪,亦出版了《花踪文汇》10册,去年还出版小说集《朗岛唱本》、诗集《我曾朗诵你》等。
举足轻重的马华文学出版社
傅承得在80年代中期自台北回国后,除了创作,在吉隆坡中华独中栽培了周若鹏等,最重要的是创办了大将出版社,陆续出版系列丛书,至今出版量达300多种,总印量逾560000册。作者名单包括陈亚才、潘永强、祝家华、黄子、欧阳文风、丘光耀、谢爱萍、冯久玲、张木钦、潘友来、钟天祥、温任平、原上草、张弓、年红、田思、何乃健、游川、小曼等。他与诗人游川、小曼等举办全国巡回的动地吟文艺活动等以及千余场阅读与学习活动。去年《星洲日报》读者票选的年度十大最受欢迎本地作家中,大将出版社的傅承得、唐米豌、林金城及许裕皆榜上有名。
大将亦影响了如今马华文学中逐渐崛起的有人出版社。有人由作家曾翎龙、杨嘉仁、周若涛等负责,在2003年创办,至今网罗了马华作家包括黎紫书、方路、邢诒旺、温祥英、吕育陶、林金城、杜忠全、假牙、龚万辉等,已出版了50多册文学书籍。去年出版了天狼星成员李宗舜的《风依然狂烈》诗集、素莱《随军翻译》散文集、再版假牙诗集手痒版《 我的青春小鸟》、张锦忠《马来西亚华语语系文学》等,备受瞩目,甚至有些登上畅销书榜。
马华儿童及少年文学的趋势发展
1969年成立的南马文艺研究会,在主席年红带动下,成员马汉、高秀、梦平、梁志庆等积极参与推展儿童文学的创作与活动,使该会成为马华儿童文学发展的重镇。后来随着爱薇、方理、艾斯、佩韦等儿童文学及散文作家的加入,阵容更见壮大。南文会曾主办文艺营、全国华校儿童诗创作比赛、出版了《南文会少儿丛书》,年红主编的《儿童报周刊》、《泰来少儿丛书》、《彩虹少儿丛书》、《世界华文少儿小丛书》、《婴幼儿歌》等,在马华儿童文学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随着南文会逐渐式微,年红将大多数书籍转由彩虹出版社出版,再加上嘉阳及红蜻蜓出版社的崛起,开启了马华文学儿童(少年)文学的康庄大道。彩虹出版社业务以教科书及参考书为主,但在90年代与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合作,出版了《德麟文丛》等数十册重要文集。无论如何,随着刘育龙编辑转投吉隆坡的出版社,与作协合作出版文学著作的数量相对减低,除了继续出版一些年红的儿童文学著作。
近年越战越勇的嘉阳出版社及红蜻蜓出版有限公司,身份近似彩虹,以教学参考书等为主,但这几年出版大量的儿童及少年丛书,包括少年长篇小说,在马华文坛如异军突起。红蜻蜓掌舵人许友彬,集合小说家、散文家身份,于1999年创社后,出版幼儿读本、华小读本、绘图小说等系列。许友彬在2006年更进一步推出自己的少年长篇小说《七天》及邓秀茵的《纯纯的守护神》,每册小说销售奇迹地超越3万册,更进一步出版绘本,举办红蜻蜓少年长篇小说比赛,网罗更多年轻小说作家,甚至在2009年开始,与青岛出版集团合作,引进中国少儿小说。而嘉阳则由许育华社长带领,除了出版作家如云里风、何启良、何国忠等文集,着重在与马汉合作出版马汉儿童文学系列、儿童杂志如《小作家》等,更签约年轻作家如杨志成、石传权、方肯等出版嘉阳少年小说,开拓年轻读者市场,成为最受瞩目的儿童文学出版社之一。
马华文学馆
除了出版,马华文学中的史料收集也愈来愈受重视。早期由吴天才、马、李锦宗等收藏家起步珍藏,至1998年马华文学馆正式成立,开启了更有系统性的收集、保存及支援教学与研究所需的各种马华文学资料,继承、延续及发扬马华文学。文学馆珍藏的书籍,如今已达9400多种,19000多册、期刊200多种,11000余册、剪报及论文资料超过86000多笔等可供参考。专题作家展曾展出潘雨桐、商晚筠、姚拓、蔡明亮、韦晕、南马文艺研究会、陈瑞献的完整资料,吸引国内外学者研究生收集资料及研究。2002年底,《蕉风》在文学馆复刊,如今已出版了第504期,成为马华文学与国内外文学创作与学术界的最重要期刊及交流站。除此之外,文学馆也出版了黄远雄、辛金顺诗集,陈政欣及商晚筠小说集《跳蚤》等。
论文摘要:陕西儿童文学在当代儿童文学版图里,是不可小视的。当代陕西儿童文学作家中,李凤杰、王宜振、安武林、孙卫卫等是比较有影响的。陕西儿童文学的发展得益于西北厚重的文学传统和文化积淀.也得益于陕西儿童文学作家的辛勤耕耘。
陕西儿童文学在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不可小视的文化角色,为中国新时期儿童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李凤杰、王宜振、安武林、孙卫卫等作家出版了数量可观的著作并且在全国获得了认可,支撑了陕西儿童文学这片天空。
一、西北儿童文学的重镇李凤杰
李凤杰是我国当代儿童文学的一个重量级作家。自1963年首次在《陕西日报》发表作品至今,从事创作已整整40年。他用真实的笔墨,将童年的苦难与欢乐描绘出来,以诗化的语言,尖锐的思想,深刻的内涵,悠长的韵味,打动着广大少年儿童读者的心。评论家李星认为《针眼里逃出的生命》:“称它为新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的‘经典’,也一点儿不会过分。”[1]同时,李凤杰也是较早自觉接受“儿童文学应该以儿童为本位’,的写作立场的作家之一,其作品能“关注儿童,表现儿童,有助儿童”,堪称真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文学作品。
李凤杰是一位具有全面创作素质的优秀作家。他创作了大量的儿童小说、儿童散文、童话、报告文学等。他是一位有深刻洞察力的现实主义的作家、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作家、是一位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他游刃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用激情的笔墨奉献出许多感动人心的儿童文学篇章。他创作的三部长篇、八部中篇、一百多个短篇儿童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精雕细刻,品位高雅,赢得了读者,也受到了评论界的长期关注,曾五次获得国家级文学、图书大奖,十七次获得省级以及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奖。这就是他ao年创作生涯的硕果,}o年心血的结晶121。
李凤杰的儿童文学创作体现着现实主义的品格。评论家李星曾说过:“李凤杰的作品有一个总主题,就是写关中农民口头常说的‘活人难’—不过是以少儿的方式!”即‘活人难”这三个字准确地道出了李凤杰儿童文学,特别是其儿童小说创作的深厚的社会内涵和生活底蕴,准确地道出了李凤杰儿童文学创作所坚持的现实主义立场。
二、西北笛王王宜振
王宜振在当代中国JL童诗歌群体中是非常突出的。“他是继柯岩、金波之后中国当代儿童诗的又一个艺术高峰”。[3J他是一个全能式的人物。他的作品在全国各地的少年儿童读者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王宜振的儿童诗语言优美,意境清新,讲究思想性和时代气息的有机结合,有一定的社会实用价值。他的JL童诗歌是诗歌的艺术与诗人的人生经验及现代儿童观相结合的产物,是诗人大胆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借鉴的产物。总体看来,艺术质量优,思想品位高。近年来,王宜振的儿童诗创作尤为丰收。他的儿童朗诵诗,引起儿童诗界人士的强烈关注和广大的少年儿童的传诵。并在国内各种评奖中频频夺金。“王宜振”这个名字,成了儿童诗界的莫大骄傲。
从1998年一2002年,王宜振的儿童诗歌创作以惊人的佳绩进人了高峰状态。校园朗诵诗是王宜振这几年创作的亮点。他的少儿朗诵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一、语言朴素流畅。他的校园朗诵诗追求一种自然、流畅、朴素的语言风格,摒弃贫乏、浮夸的语言。如《爱心之歌》一诗,诗行整齐,讲究押韵和对称,语言明白如话又不空洞:“……你的心是一把花束,/我的心是一把花束;/}L灵和心灵挽在一起,/这世界就构成花团锦簇;/拭去眼泪拭去痛苦,/踏响快乐踏响幸福;/人人向社会献出一份爱心,/共同把一个美好的世界铺筑……”。它们语言清新、明快、浏亮。读这些诗,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露,如听清音;读这些诗,读者不仅有返朴归真的陶然,还有不乏生命活力。二、非常讲究新的意境。他的朗诵诗非常注意优美意境的营造,特别善于从平凡的常见的事物和诗歌题材中找到新意,发现奇趣,挖掘深义。如《小小墨水瓶》,就是从少年儿童日常的生活事物中发现诗意,把人带到了童话般的意境。《红草毒的夏天》这首少年朗诵诗,以特别的目光关注着“山里的孩子”,诗中乡村的“男孩女孩子的小脚印星星点点布满山野/他们像快乐的小鹿跳来跳去嬉戏追逐/甜甜的笑声被夏风酿成芳香的蓝色酒。”不难发现,他是颇具理想主义气质的诗人,用清新但又不乏唯美的语言表现了当代少年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同时以动感机智的诗歌繁复意象,构筑了一个色彩缤纷、清新活泼的艺术画面,营造了一个令人向往的艺术境界。三、注意构造音乐美。朗诵诗是音乐与诗的结合,他的每一首朗诵诗都讲究押韵,有的一韵到底,听起来气势磅礴;有的变换押韵,诵起来悠扬悦耳;有的为了造成回环迭宕的音乐美,大量使用叠音词和对称句或重复句,增加了诗的音域,扩大了朗诵诗的舞台表现空间。
总之,王宜振的儿童诗带有浓郁的抒彩,语言活泼,意象跳跃,意蕴丰富,将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与古典诗歌的精致凝练的语言结合起来,在艺术性方面是相当成功的。
三、陕西儿童一文学的双栖明星—一安武林
陕西青年儿童文学作家中,在全国影响最大的要算安武林。他身兼作家、评论家、编辑数职。安武林是中国儿童文学新生代的代表作家之一。安武林的儿童文学创作成绩主要在幼儿文学方面,他先后发表了大量幼儿童话、寓言、儿童报告文学。代表作品是《老蜘蛛的一百张床》、《水杯里的大耳朵》、《一朵花,两朵花,三朵花》、《天使不忧伤》等童话作品集和儿童报告文学集,其中,《老蜘蛛的一百张床》获得第二届张天翼童话寓言奖金奖C安武林的童话都比较短小、精致、优美。金波认为“他的童话大多是在素淡的底色上簇聚着一批有趣的小生灵,展开了一幅幅动人的图画。”其《水杯里的大:耳朵》写的是大耳鼠为追求美而仿效鲜花跳进了水杯,甘愿挨冻受苦的故事。《一朵花,两朵花,三朵花》的故事情节极其简单,但形象鲜明生动,在小狐狸的身上表现了宽厚的性格,整个故事充满纯真的气息。安武林的童话创作充分体现了他熟悉儿童心理,了解儿童的需要,他以诚恳的态度和极大的热情为儿童建造着一个个幻想与美的世界。安武林的幼儿童话,无论是花鸟虫鱼,还是天光云影,都饱含诗情,这正是他对儿童世界明彻深切的体验,也是他纯朴率真在心灵深处的迸发。安武林的儿童文学评论主要散见于《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儿童文学研究》等报刊,多以“随笔”形式出现,于感性的叙述中阐明自己的一些儿童文学见解和艺术观点。
四、阳光大男生-—孙卫卫
孙卫卫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新生代J七童文学作家,进人新世纪以来相继出版了《正好年轻的故事》、《成长诡迹》、《胆小班长和他的哥们》等散文、小说集,建立了个人少儿文学网站“孙卫卫的文字”,受到了广大少儿读者的欢迎。
[论文摘要]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在互联网的大力冲击下,依旧是少年儿童最常接触、最易于接收信息的媒体形态。因此,在信息获取多元化的今天,少儿电视及电视节目的责任不减反增。但是,随着“娱乐大军”的冲击、市场规律的约束等等制约因素越来越突出,少儿电视节目的定位越来越扩大、模糊化。本文试图从我国少儿电视节目现行的受众定位出发,通过比较国外成功的少儿电视节目,探讨、浅析什么样的受众定位更加适合、也更加容易为少年儿童接受。
在探讨少儿电视节目的定位之前,首先要明确少儿电视节目的定义。为大众所接受的少儿电视节目的概念是:以未成年人为目标观众群体,内容和形式都具有鲜明的少年儿童特色的电视节目,称之为少儿电视节目。在这里,明确提出了少儿电视节目应该服务、锁定的目标观众群体为未成年人这一特定群体。但“未成年人”的语义范围,本身就包括了婴幼儿、少年等几个年龄段,使得受众边缘的定位模糊不清;再加上如今大众媒体、电视同行的冲击越来越大,少儿电视节目收视率停滞不前、形式革新收效甚微等等少儿电视节目突出的现实因素,使我国少儿电视节目独立于电视媒体的发展趋势之外。少儿频道这个随着越来越专业化的电视频道发展而产生的、针对少儿的专业化频道,在电视节目受众定位越来越窄众化和专业化的今天,我国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受众定位又是什么样的呢?同时,国外成功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受众定位与我国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
一、我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定位
在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媒体触角更为广阔,信息量也更为繁杂,同时由于电视媒体受众细分的市场需要,使得电视媒体的频道专业化与分工却越来越明显。少儿频道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少儿频道肩负着对少儿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以及绿色、公益的社会责任,再加上收视率、形式改革,乃至广告创收等诸多制约因素,使全国各个少儿频道的发展参差不齐,各个少儿电视节目的定位也大相径庭。比如重庆少儿频道将1~7岁的儿童作为主要收视群体、兼顾7岁以上的青少年;而江西少儿家庭频道在整合之后,节目的受众群主要偏向了家庭主妇。
可以说,当今少儿电视节目在来自现实和同行的多重压力之下,对自己的节目定位并不准确,节目在主要针对少年儿童的同时,往往又兼顾了各个年龄段的观众群体。因为笼统的定位,所以我国各地的少儿频道播放的内容往往又涉及了各种与成年人相关的电视连续剧、电视节目。这样的定位和电视节目内容使得原本固定的观众群,即少儿电视节目所针对的少年儿童慢慢流失,而新培养的家庭观众群因为节目平台的限制和特性,往往也不容易固定,最终并没有达到从“少儿”到“整个家庭”的观众群量地增加的目标。
二、与国外少儿电视节目的对比
国外优秀少儿频道和电视节目往往很重视对少儿受众群体的细分。在欧洲,bbc就创办了三套有关青少年儿童的频道,分别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儿童:cbeebies针对0~6岁的婴幼儿, ccbbc针对6~12岁的少年, bbc3针对16~34岁的青年。这几个频道不仅培养了相对年龄段的稳定收视群、收受到了该年龄段受众的喜欢,更是国外家长作为课外孩子教育的首选。
另外,美国的“芝麻街”,尼克儿童国际频道也因为其准确的受众定位,保持了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节目模式,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
当然,国外少儿电视节目的成功,除了正确、细致的划分受众以外,更是跟其大力投入少儿受众研究、节目制作过程鼓励少儿参与等方面分不开的。但是,受众群体细致而准确的划分,是这一系列成功因素所不能缺少的基础性的条件,因为只有通过如此专业化的频道划分,才使得其他的条件有了一个可以发挥的、资源最大利用化的平台。
三、少儿电视节目的受众定位
各个年龄段的少年儿童,有着不同的特点。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知识,少年儿童可以分为四个阶段:0~2岁为幼儿时期,心智活动受感官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影响;3~6岁为学龄前儿童期,幻想、想象、游戏的心理最为强烈;7~11岁为儿童期,求知欲望加强,已经具备了接收各种系统知识的条件,自我意识也在这个时候开始萌芽;11~15岁为少年期,渴望独立。
可见,根据各个年龄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征及成长的需要,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所需要接收的信息、兴趣爱好、收视习惯等等,对少儿电视节目制作产生影响的因素也不尽相同。再加上国外成功的少儿电视节目的案例,我国的少儿电视节目对受众进行细分,是同时顺应了受众特点和市场两个重要因素的。
从另一方面来看,对少儿节目受众群体笼统的划分,还会导致视角成人化、节目缺乏符合儿童趣味的娱乐性、制作没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等不可避免的问题。
总之,少儿电视节目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确立以少年儿童作为自己的创作、制作目标,以少年儿童为服务对象;在现有的条件下,尽量做到对少年儿童多个年龄段设置相应的节目。并且,在现有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尽量形成针对每个年龄段的少年儿童较为完整的节目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尽到少儿电视的教育责任,也才能让更多的未成年人在信息爆炸和多元化的今天,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潘志尧.从受众角度看少儿电视节目
存在的问题[j].中国记者,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