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汉字发展论文范文

汉字发展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汉字发展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汉字发展论文

第1篇

在讨论音化或意化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应着眼于作为汉字构成成分的字符。一个字符若要成为某语素的书写形式或书写形式的一部分,就要实现字符与语素的结合。结合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是用字符所示的意义与语素的意义沟通,这叫表意,这种字符增多就叫意化;二是用字符所示的声音与语素的声音沟通,这叫表音,这种字符增多就叫音化。由此看来,所谓表音表意,所谓音化意化,是就字符与语素结合的方式来说的,是着眼于字符的。字符与语素的结合,有“初婚”和“再婚”两种情况。例如甲骨文中的“日”与语素“日”的结合是“初婚”,而“晴”“马日”中的“日”与语素“晴”“马日”的结合都是“再婚”。“初婚”时字符只有形体意义,它与语素只能沿着意义这条道路走到一起;“再婚”时的字符,已有了它最初记录的语素的音和义,它与新语素结合的途径就可以有意义和声音这两条了。

一个汉字,不论它有几个字符,也不管这些字符是通过什么途径与相应语素结合的,一旦成了语素的书写形式,它就成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能指”,而相应的语素是“所指”。作为“能指”的字,是既有音,又有义的,因为语素是音义结合体。因此,说到音化意化时,不能着眼于作为语素书写符号的汉字。在这一点上,中西文是一样的。例如我们不能说英文“sun”这个字只有音,而中文“尖”这个字只有义,但可以说“sun”字所使用的字符“s”“u”“n”只表音,而“尖”字所使用的字符“小”“大”只表意。

第二,应着眼于汉字字符的实际运用。我们知道,在记录语言时,一个汉字有时记录这个语素,有时记录那个语素;有时表示本义、引申义,有时表示假借义。汉字记录的语素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不同,汉字所使用的字符表音表意的情况就有所不同。所谓表音、表意,实际上是指在汉字实际运用过程中字符与相应语素的结合方式,而不是指在创造汉字之时字符与相应语素的结合方式。例如古文字中的“来”,就其来源而言,是表意的;而就其运用讲,是表音的。当然,这两者有时是统一的。例如古文字中的“日”,当它表示本义时,是表意的;而就其来源说,也是表意的。

纵观几千年来汉字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汉字的结构依次有三个不尽相同的发展方向,换句话说,汉字结构发展的方向是因时而异的。

一、在完整的汉字体系形成的过程中以及这种体系形成的初期,汉字结构发展的方向是音化。

完整的汉字体系是在原始文字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原始文字(包括文字画和图画字)都是表意的。汉字的文字画材料,至今还未发现。而图画字的材料却有一些。例如《金文编》843号,是一幅画,像手里拿着刀杀猪,它的意思应该是杀猪祭祀祖先。从这类材料来看,图画字中已有可以反复使用的单体符号。这些符号,或者是代表有形事物的,或者是代表概念的。

当汉字完整的体系开始形成时,图画字中的许多单体符号被吸收进来;此外人们还仿此创造了许多类似的符号。然而光凭这些表意符号,还不能做到按照词序无遗漏地记录语言,这是因为,语言中的许多词(如虚词)是无法以形表义的。要想全面地记录语言,只有走假借的道路。完整的汉字体系形成的过程,就是假借字不断增加的过程。

汉字完整的体系形成的时间,大约是在夏商之际。殷代距离夏商之际相当近。在殷代的甲骨文里,假借字占了74%左右。〔2〕属于西周早期的《利簋》铭文,假借字的比重也大抵如此。

这时文字里假借字的比重如此之大,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在原始汉字里,可能也有一些假借字,但是其比重肯定很小。与原始汉字比较起来,殷商时代和西周早期文字里的假借字急剧增加。假借字是由音符构成的,这种字占大多数,那就是音符占大多数。这就是说,从原始汉字到殷代甲骨文、西周早期金文,汉字结构的发展方向是音化。

二、从西周时代起,汉字结构的发展方向是音意化。

从用字这个角度来看,自西周时代起,假借字逐渐减少:

西周前期的《大盂鼎》铭文,共有291个字,假借字约70个,约占总数的24%;西周中期的《史墙盘》铭文,共有284个字,假借字约60个,约占20%;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铭文,有497个字,假借字约有70个,占16%;〔3〕春秋时代的《栾书缶》铭文,共有40个字,假借字5个,占12%强;战国时的《鄂君启节》,总字数164个,假借字3个,仅占2%;秦汉时的帛书《老子》乙本共有5500个字,假借字320个,占6%;帛书《经法》约5000字,假借字320个,也占6%;现有的《老子》假借字30多个,不足1%;现有的《荀子》首三篇,共有5700多个字,假借字54个,占1%弱。

上述统计说明,时代愈晚,假借字越少。

若从造字角度来看,自西周时代起,形声字迅速增加。甲骨文中的形声字,仅占20%左右。自西周时代起,形声字大量增多。到了春秋时代,形声字的数量已超过了表意字。秦国的小篆,依据许慎的《说文解字》,共有9353字,形声字有8057个,占82%。南宋郑樵分析过23000多个汉字的结构,结论是形声字已超过90%。清代的《康熙字典》,形声字也占90%。与形声字在全部汉字中的比重逐渐增大相伴随,汉字的数量也逐渐上升。汉字的数量和形声字的比重成正比地增加,说明西周以后增加的新字主要是形声字。

前面讲过,自西周时代起,假借字在全部汉字中的比重逐渐减少,这就是说,西周以后形声字在运用过程中,基本上是用来表示本义或引申义的。一般说来,当表示本义或引申义时,形声字中的音符有表音作用,意符有表意作用。

形声字是由意符和音符构成的,这种字数量逐步增多,也就是音符和意符逐渐增加。这种现象,既不能说是音化,也不能说是意化,而应称为音意化。

所谓音意化,并不是说音化和意化平列,而是有主有从的。应该说,音化是主要的,而意化是辅助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先,形声字的最主要来源是在假借字上加意符。这样做的目的,是区别同形同音的字。例如,“辟”的本义是法,但是被借来表示躲避、开辟、邪僻等意义。当多义的“辟”在语句中出现时,有时就分不清它是什么意思。为此,当表示躲避这种意思时,就在“辟”上加“走”旁;当表示开辟义时,就加上意符“门”(繁体);当表示邪僻义时,就加上“亻”旁。这样就不容易混淆了。由此看来,意化是在音化遇到困难时的补救措施,它是为音化服务的。

其次,形声字中的意符所表示的,一般只是相应语素的意义类别,而不能确切地指出其意义;而音符则通过表示语素的音,确切地表示出语素的意义。

认识到音意化中音化的主导地位,就可以把后期的音意化与前期的音化联系起来,笼统地称汉字结构的发展方向为音化,但在这样概括的时候,要意识到汉字前期的音化和后期的音化是有差别的。

三、现代汉字结构的发展有记号化趋势。

所谓记号,是指跟文字所代表的语素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字符。记号化就是指记号这种字符在汉字体系里逐渐增多。

汉字体系里的记号,有一些是原来就有的。例如甲骨文中的“五”“六”“七”“八”等等。但绝大多数是在汉字演变过程中产生的。时代愈后,记号越多。

有些记号原是意符。意符都是表示意义的,其意义大别有二:一是形体意义,即用图形所显示出来的意义,所谓图形,是指实物之形或抽象、象征之形;二是语素意义,这是字符最初所记录的那个语素的意义。意符凭其意义与语素的意义沟通。具有形体意义的意符,当汉字变得不象形以后,它的意义丧失了,它跟相应语素的意义沟通被阻断了,变成了记号。这种变化过程,其实自殷商时代起就已经开始了。例如甲骨文中的“有”为什么写成“ㄓ”,“亡”为什么要写成“”?对这样的问题,不用说一般人,就是古文字学家也回答不好。到了隶楷阶段,汉字形体笔画化了,具有形体意义的意符绝大多数变成了记号。有语素意义的字符,当它的意义与语素意义的联系被切断时,也就变成了记号。这种联系为什么会被切断呢?主要原因有三条:一是字符形体发生讹变,二是字符独立成字时的意义发生变迁,三是相应语素的意义有了改变。

有些记号原是音符。音符跟相应语素的结合都是“再婚”,它的声音就是它最初所记录的那个语素的声音。音符凭它的声音与相应语素的声音沟通。当这种声音联系的桥梁被拆掉时,音符也就变成了记号。声音的联系为什么会被阻断呢?主要原因有四条:一是字符形体发生讹变,二是字符原来所记录的语素已被人遗忘,三是字符独立成字时的声音有了改变,四是相应语素的声音发生变迁。

由于在汉字体系里记号大量增加,所以现代汉字里的记号字和半记号字所占的比重已经很大。

我们曾对2500个常用汉字的结构做过分析,分析时所用的字形是现代楷书规范字形,所用的音义,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音义。当这些汉字表示相应语素的本义或基本义时,它们结构类型的情况如下:

第一,单意符字,共19个,占总数的0.76%;第二,多意符字,167个,占6.68%;第三,变体音符字2个,占0.08%;第四,多音符字,有3个,占0.12%;第五,意音字,有1321个,占总数的52.84%;音符有义的意音字有30个,占1.2%;第六,记号意音字,5个,占0.2%;第七,记号意符字,286个,占11.44%;第八,记号音符字,131个,占5.24%;第九,记号字,有536个,占21.44%。

记号意音字、记号意符字和记号音符字,都可以称为半记号字。如果把记号字、半记号字统计到一块,则占总数的38.32%,数量仅次于意音字(形声字)。

有人曾以《新华字典》(1987年重排本)中的“又、冫、刂、鱼”四部字作过抽样测查,结果如下:〔4〕

部首总字数理据字半理据字无理据字

又276417

冫24789

刂64292510

鱼8868164

总计2031105340

上表中的半理据字相当于半记号字,无理据字相当于记号字。如果把表中半理据字和无理据字合起来,则有93个,占总数的45.8%。

应该着重指出的是,上面的统计都是站在一个文化水平比较高的汉族人的立场上进行的,而且是依据相应语素的本义或基本义而进行的。谁都知道,汉字除了表示本义或基本义外,还表示为数众多的引申义。若据其表示的引申义进行统计,含有记号的汉字比重会更大(当汉字表示假借义而其本义或基本义又被一般人所了解时,它就是假借字。这种字在汉字运用过程中占有一定数量)。

上面的统计说明,现代汉字的结构正朝着记号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在汉字体系里记号虽然不占优势,但是数量已相当可观。估计在不久的将来,含有记号的字很可能赶超意音字,成为汉字的主流。

早在40年代,唐兰先生就指出:“图画文字和记号文字本是衔接起来的,图画演化得过于简单,就只是一个记号。”但是,他认为“截至目前为止,中国文字还不能算是记号文字……还是形声文字。”在这两段话里,唐兰把记号文字看作是文字的一个独立发展阶段,认为它与图画文字、形声文字是相衔接的,这都是正确的。

我们的汉字已经走完了原始文字、假借文字和形声文字三个发展阶段,如果不被废弃,它将迈进记号文字(在文字体系里记号这种字符占大多数)的大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注释:

〔1〕自建国以来,许多学者持“音化”说,例如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蒋善国(《汉字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黄伯荣等(《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近年来,一些学者持“意化”说,例如申小龙(《文化的语言视界》,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万业馨(《略论形声字与汉字表意性》,载《徐州师院学报》1992年4期)、苏瑞(《论汉字的义化》,载(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2年12月)。

〔2〕参看姚孝遂《古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其发展阶段》,载《古文字研究》第4辑。

第2篇

近来,关于简化汉字及其产生的年代,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说法。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产生于宋代说。1995年11月8日《光明日报·文化周刊》专版刊登了邹晓明、唐信忠二先生《汉字简体字九百年前就出现》一文,认为“早在900年前的北宋时期,简体字已在人们的手书中流行,这是有关学者对最近发现的米芾手书《昼锦堂记》碑刻进行深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并举出“记、将、荣、盖”等14个共17处简化字作为证明。

1995年12月4日新华社又发了一条电讯稿《宋明清文物上发现简体字》证实上述消息,1995年12月5日的《光明日报》予以登载。文中报道说,在江西吉安市兴桥镇钓源村“发现一北宋书法家米芾手书《昼锦堂记》的清代道光年间碑刻,清晰可辨的159字中,有13个简体字,这又将简体字的出现前推了400多年”。

二、产生于唐代说。1993年10月24日《光明日报》刊载魏奕雄的文章《唐碑已有简体字》,谓《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文的撰刻时间为“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十一月五日”,“碑文共800多字,尚有270字清晰可辨”。“在270个可辨识的字中,发现‘弥、万、将、与、继’5个简体字,与我国大陆现在通用的规范简化字完全相同,其中‘弥’和‘万’出现两次。”

三、产生于晋代说。1996年1月3日《文汇报》载王春南先生文《中国何时出现简化字》,说“现今通用的某些简化字,岂但北宋的米芾用过,在米芾之前700多年,东晋王羲之就用过”,并举出王羲之在《兰亭序》、《游目帖》及唐怀仁和尚集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等传世墨迹、碑刻中使用简化字22个。据此,该文认为:汉字简化字出现的上限应在王羲之生活的东晋年间。

上述几种关于简化汉字出现的年代的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首先应弄清楚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基本概念。在文字学中,简体字与繁体字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一般来说,经过简化的汉字称为简体字,而已有简体字代替的汉字,则称为繁体字。因此,用笔画简单的字代替笔画繁多的字,称为汉字的简化。其次,考诸汉字的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简化的趋势是从有了文字之后就开始存在,并且贯彻在文字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的,是文字本身内在的规律”[1]。也就是说,简体字是从汉字产生的时候起就出现的客观实在。

下面依次加以说明。

殷商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而成体系的汉字类型,它以象形、会意等造字方法为基础,同时大量使用假借字以适应记录语言的需要。迄今可辨识的甲骨文字约有2000个。从这些可识的甲家文字的笔画和结构看,简繁无定是这些锲刻文字的突出特征,常常有一个字出现几种乃至数十种不同的写法。如“贞”字,就有67个繁简不同的形体[2],“马”字有50个繁简不同的形体[3],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文字学上把这种“一字多形”的字称为“异体字”,也称“或体”、“重文”。异体字是在汉字创始之后和新陈代谢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现象。这是因为,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在与语言的适应过程中,往往导致独立的记录符号随着语言表达的细密而相应增多,于是就产生了代表一个音节的符号出现几种不同的形体和结构的现象,所以在甲骨文中,几乎每一个字都有异体。另外,与文字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亦有很大的关系。

甲骨文中的异体字,多数出现在不同的甲片上。而在同一甲片上,复用字一般都保持着笔画的一致。如果把这些异体字作一归纳比较,可以发现使用频率越高的字异体越多。若进一步把同一字的异体按笔画的多少排列,可以看到年代越早的字笔画越繁,其图画性越强,反之,年代较晚的字笔画就越简单。如“马”字,商王武丁时期的字形要比武乙、文丁时期的字形简单很多[4]。这种现象反映了表意文字由具象图形向担象符号发展的趋势,也说明了使用频率促进着文字的简化。另外,甲骨文字由于书写工具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字形的简化产生了影响。从已出土的商代后期的甲骨和玉石、陶等类物品上残存的少量书写文字看,这些字是用毛笔蘸墨或朱砂书写的,可见,在商代,毛笔已经是主要的书写工具。“笔”字繁体作“笔”,从(附图略)

在西周金文当中,文字虽然存在着简化和繁化两种倾向,但简化始终是汉字发展的主流。

与甲骨文相同的是,两周金文中的异体字依然大量存在。如“国”字,不同的写法形体仍有数十种,多数字仍是异体各存。这个时期的文字多是范畴于器物之上,工艺复杂,因而对一些字在笔画上进行了较多的省简,形体也逐渐规整。这是两周金文发展的基本趋势。同时,由于社会分工的日渐繁复和人类思维的发展,相应地要求语言文字的表达与之适应,因而通过假借法赋予新义,或用指事法增加义符,或用形声法增加音符,或增加笔画以区别同音异义字等,创造了一些新字;这些新字不同程度地使文字的笔画增多了,出现了所谓“繁化”现象。两周金文繁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图画形文字的复现。这主要是器物铸造日益精美,在青铜器上采用了装饰性极强的图案花纹,这种装饰意味也渗透到了文字之中。郭沫若说:“东周而后,书史之性质变而为文饰,如钟磔之铭多韵语,以规整之款式镂刻于器表,其字体亦多作波磔而有意求工。……凡此均于审美意识之下所施之文饰也,其效用与花纹同。中国以文字为艺术品之习尚当自此始。”[6]如东周时期的“鸟虫书”,在笔画的上下或左右增加了一些变形的鸟、虫图案,无疑使文字变得复杂了。但这些文字具有艺术性而无实用性,很快就因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活的发展与实用汉字相分离,进入纯艺术的殿堂;而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的汉字,仍然沿着简化的道路向规范化、科学化、抽象化、实用化发展。

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各自为政,“书不同文,车不同轨”,文字的使用也产生了混乱状况。正像唐兰先生指出的那样:“特别是到了战国末年,贵族社会崩溃,在商人社会里,书法也不讲究了,锲刻文字笔画草率,简体跟破体盛行。”[7]从汉字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时期文字混乱的状况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诸侯国各按所需、各自为文,任意增减笔画,造成文字交流的困难,影响了汉字的规范化进程;而另一方面,这种率意简笔与破体省略,却又在客观上为新体汉字的产生准备了条件,促进了汉字向着简化方向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下令全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8],命李斯等人作小篆,废弃六国异文,这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规范化运动,也是第一次由政府主持的文字简化运动。王国维曾经考证过秦统一文字的情况:“班孟坚言《仓颉》、《爰历》、《博学》三篇文字,多取诸《史籀篇》,而字体复颇疑,所谓秦篆者也。许叔重言:‘秦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秦之小篆本出大篆。而《仓颉》三篇未出,大篆未省改以前,所谓秦文,即籀文也。”[9]也就是说,小篆是经过“省改”大篆而产生的;所谓“省改”,即是简化之意,通过对史籀大篆的规范、简化,才得以使新的字体小篆作为统一文字颁行天下。相对于大篆,小篆即是它的简体字。

现代意义上的简体字的大量出现,是在汉字完成了隶变之后。隶变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关键,同时也是汉字的一次大规模的简化过程。所谓隶变,准确地说应该是“草变”。郭绍虞先生曾指出过这个问题:“隶书对篆而言,是篆书的草体。”[10]这在已出土的大量简牍、帛书中可以得到证明。事实上,古草书在小篆之前就存在了。侯马盟书、温县盟书、信阳楚简、仰天湖楚简等文字都已出现了简省连写的笔画,这些与常见的铭刻文字不同的率意而写的篆草书体就是古草书。在秦以小篆正定文字之前,主要是因为这些古草书才形成了“书不同文”的局面。小篆的不易书写加大了文字与实用的距离。许慎说:“秦焚烧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11]赵壹说:“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但贵删难省烦,损复为单,务取易为易知,非常仪也。故其赞曰:临事从宜。”[12]秦代的隶书就是篆书的草写,史称“古隶”,以睡虎地秦简为代表。古隶的发展分为两途:一是在草化省略圆转弧曲笔法的基础上规则端正,形成左右对称、方正波磔的“八分书”即今隶;二是在草化连笔快写的基础上规则简率,形成了轻捷便利的章草。

从已出土的文物考察,篆书草化的进程肇始于战国晚期。1980年在四川青川战国晚期墓葬中发现的木牍文字即有明显的草化痕迹。省略、连笔、方折的笔法已经较多地取代了圆转的篆书笔法。稍后一些,从睡虎地秦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和银雀山汉墓竹简文字中,更可以清楚地看到秦隶的形体和章草的雏形。至少在西汉时期,章草已经成为可以应用于各种重要场合的正式字体,其使用范围已相当广泛。据笔者对现存已出土的西汉景帝(前156年-前141年)时期至东汉章帝(76年-88年)时期的两汉简牍、碑刻用字的不完全统计,当时使用并和今天简化字相同的简体字有30多个。如“记、兴、为、东、张、问、来、时、麦、铺、杨、书、伦、车、头、陈、长、贯、郸、孙、干、朴、夹、鱼、萧、赋、事、门、稻”[13]等字。这些字绝大多数来源于古隶的草写,并且都有着较高的使用频率。草写在客观上完成了对汉字繁复笔画的简化,因而在汉字简化的历史演进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到了东汉后期至魏晋间,出现了现代形体的楷书。楷书又称“真书”,它是从今隶和章草中演变而来的。从汉晋木简的字体和笔法中考察,在章草中已渐次具备了楷书的形体。从存世的碑刻、墨迹看,汉代没有楷书的遗迹。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楷书,是钟繇(151年-230年)所书《宣示表》、《荐季直表》等碑刻。又有吴之《谷朗碑》,字体笔画亦近楷书[14]。而流传最古的西晋陆机《平复帖》,仍存章草笔法,可见晋初章草与楷书尚在进行嬗变交替。楷书的出现,使汉字在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汉字形体系统,使方块汉字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固定下来。

楷书的定型是在对今隶的简化和对章草的吸收和基础上完成的。在笔画上,简化了今隶的波折和方撇;在结构上,吸收了章草的简省和连写替代,形成了科学的、规范的方块汉字。因此,可以说,楷书又是对今隶的一次简化。此后,简体字随着行书、草书的快写而使用得日益普遍。魏碑中已大量出现了如“万”、“无”等简体字。晋、唐佛教译经、写经鼎盛,宋代雕版印刷大为发展,话本小说、说唱诸宫调、戏曲等市民通俗文艺崛起迅速,都促进了简体字使用的社会化。特别是宋、元雕版书籍中大量出现的“俗字”,是刻工贪图省工省时恣意简省笔画的结果。虽然其中很大一部分因违背了汉字简化的规律而被淘汰,但这些“俗字”在汉字由繁趋简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注释:

[1]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第48页。

[2][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甲骨文编》卷三·二九、卷十·一。

[4]高明:《古文字类编》第192页。

[5]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第42-43页。

[6]郭沫若:《青铜时代·周代彝铭进化观》。

[7]唐兰:《中国文字学》第120页。

[8]《史记·秦始皇本纪》。

[9]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七《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论》。

[10]郭绍虞:《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

[11]许慎:《说文解字·叙》。

[12]赵壹:《非草书》,见《法书要录》卷一。

第3篇

论文摘要:语言文字除了需要规范、标准之外,还必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没有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规范就只能是僵死的、停滞的条条框框,也就不能更好地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无法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服务,因此,任何规范标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社会在发展,科学在发展,文字语言就必须是动态发展的,对规范标准应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这就是文字规范、丰富和发展的记辩证关系:规范是发展的基础,丰富是发展的渠道,发展是规范的前进,三者相辅相成,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

1我国文字规范的形成及现状

汉字产生之前“上古结绳而治”,自然是没有规范的。后世从图画和契刻受到启示,文字“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约定俗成”便形成了初步的体系,也就是早期不成文的规范。

汉字规范是客观存在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规范。旧中国长期以繁体字为正体,那么,以繁体字为代表的正体字也就成了当时的规范字。虽然当时以繁体字作为规范,但是,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手头字、俗字已经开始流行。这便是对汉字的丰富和发展。

两表的调整表明我国语言文字规范的一个立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一个不断进行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毗而就,也没有终止的时候,需要从语言文字的自身发展规律和我国的国情出发,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使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使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过程成为积极引导规范而又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从这一立场出发,我们研究了目前作为字形规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认为此表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现在把我们的意见提出来。

1.1笔形的变化规律不够统一

①末笔是横的部件作左偏旁的横变成提,“车”和“牛”作左偏旁时改变笔顺把横变成了提,按照这种变化规律,“革”字作左偏旁时也应改变笔顺把横变成提。另外“黑”字作左偏旁时末笔不是横,四点上面部件的横不应该就提。

②末笔是竖的部件用作左偏旁时,竖变成撇,如:翔、邦、等,按照这种变化规律,韩、郸、韧等字也可以变,特别是“”变“艳”字,左边部件与“邦”相同,理应变撇。

③“月”字用作下部件时撇变成竖,如:肖、胃、能、俞等,但在筋、崩、葫、萌、旅等字中却没变。

④“木”字做底时,如果上部是撇捺对称且覆盖“木”字的部件,要把捺变成点,如:条、茶等。如果上部不与撇捺对称的部件为邻,则不必改变捺的笔形,如:桌、梁、棠等。可是“杂、亲、杀”三个字本属后种情况,却按前者的规律把捺变成了点。考查这三个字的来历,原来它们在繁体字时代只是该字的左边部件,简化时把右边简掉,却没有把作为整字时“木”字该有的捺恢复过来。与此相反本应根据避重捺的原则把其中的“米”字的捺变成点,然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乘”字却设计为两个捺。

1.2笔顺的规则也不够统一

汉字的笔顺基本上是按人体臂、腕、指的运动生理特点和视觉审美要求约定俗成的,这叫作自然笔顺;规范笔顺是在自然笔顺的基础上加以整理而制订出来的。规范的笔顺主要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外到内和先外后内再封口等几条,除此之处,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但一般都应该符合人的臂、腕、指的运动生理特性。

汉字的历史太久远,形成的因素太复杂,要想通过几条规律把它们统一起来,简直是办不到的。不过,作为汉字的规范标准,是文字继续丰富和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有规律、越容易掌握,推广起来就越有效率。我们应该从“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原则出发,尽可能地使汉字难认、难写、难记的现状得到改善,使汉字构形及组合时的变化规律趋于统一,为语文教学、社会应用和对外汉语教学开创新局面。

2文字规范发展的方向和措施

汉字喜逢盛世,必须抓住机遇,尽快适应世界汉语热的需要、中国加人WTO后因交际的需要、科技发展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速度。

2.1调动国家与民间两个个积极性,加大汉字研究的力度

国家“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民间的积极性调动得不够充分。汉字产生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生活,如果只有国家主管部门的研究而没有民间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只盯着民间用字出现混乱现象的消极因素,而忽视人民群众使用和创造文字的积极因素。语言文字的政策应该适当放宽,鼓励民间建立语言文字研究机构,并积极征求汉字使用者特别是语文教师的意见,吸收民间汉字研究的成果,使语言文字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

2.2制定对内汉语汉字考试等级制度

第4篇

会议主题:“探讨适宜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会议论题:1.适宜于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领域教育应该是怎样的?

2.我国当前的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有哪些适宜/不适宜于幼儿发展之处?

3.我们应该/可以怎样开展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

会议形式:学术报告、论文交流、现场观摩研讨、经验分享与专家回应、论文颁奖。

会议嘉宾:受邀参加会议、并做专题报告和现场回应的专家,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从事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的知名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

相关事宜:

一、论文征集与评审活动

参会代表需提交论文。

1. 征文内容:与本次会议的主题相关的教育经验和论文。

2. 所有征文将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评选。论文评审设一、二、三等奖,获奖论文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颁发证书,并将获奖论文收录在“会议论文集”中(分全文收录、摘要刊登和标题及作者存目等形式)。本次研讨会还将精选部分有代表性的成果作专题交流。

3. 论文格式:每篇论文限5000字以内。主标题一律用2号黑体汉字;副标题一律用3号隶书汉字;“内容摘要”四字和“关键词”三字一律用5号黑体汉字;“内容摘要”的内文和关键词一律用5号楷体汉字;姓名和单位一律用小4号楷体字;正文一律用5号宋体汉字,并用word(03以下版本)文件格式排版;须在文末附上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及电子邮件信箱,以便联系。

4.省略

请务必在电子邮件“主题”栏内标明“论文名称/作者姓名/省份/日期”。

二、研讨会相关事宜

1. 报到时间:2012年10月23日中午12点之后

2. 报到地点:武夷山市三菇度假区新华大酒店

3. 住宿标准:1.双人房: A.100元/天/人 B.140元/天/人 C.180元/天/人

2.单人房:A.220元/天/人 B.300元/天/人

4.酒店总机电话:0599—5252369,会务联系电话:李先生 13850944511

5.交通提示:

(1)飞机:武夷山机场——武夷山度假区新华大酒店 出租车费,约30元。

公交线路:从武夷山机场乘6路公交车到三菇度假区新华大酒店。

(2)火车:武夷山火车站——武夷山度假区新华大酒店 出租车费,约40元。

公交线路:从武夷山火车站乘6路公交车到三菇度假区新华大酒店。

6.会议费用:会务费780元,含资料费、市内交通费、活动观摩费等。参会代表往返交通费、住宿费用回原单位报销。

7.省略

8. 报名联系人:刘淑影: 13739186926

第5篇

如今的日本人早已经将汉字视为日本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日本人所具有的“敏感性吸取新事物”与“忠实的保留旧事物”这两种对立的特性在对待汉字的问题上实现了共存,并达成了巧妙的统一。

汉字在日本的各个时期有各自发展的特点。日本人为了使汉字更加深入日本人的生活,更符合日语的书写习惯,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不但简化了汉字,制定了“当用汉字表”,更发明了日本人独有的国字和二战后使用的新字体。>>>>中国汉字日本四种简化方法分析

日本人进行的汉字改革,限制汉字数量,简化汉字的写法,规范汉字读音这些举措是必然且正确的,但是废除日语中的汉字是行不通且愚蠢的。汉字同日语是骨肉相连的,汉字也是联系中日文化的桥梁。

第6篇

1 古代(奈良、平安时代)

把汉字带入日本的,并不是正宗的中国人,所以在以训读为前提的标音方法下,逐渐脱离了汉语的语序,产生了日语独有的语序。到了《万叶集》时,汉字的使用已经相当熟练。为了使表意汉字和表音汉字在形态上实现区别,除了像诏书那样根据文字大小来区分之外,就只有改变字体了。于是就出现了草体化合省略化两种方法。草体化是把真假名的草体尽量简化;省略化就是截取真假名的一部分作为整体。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平假名的由来。从使用汉字记录语音到创造假名是日语标记的一个重大发展,具有历史意义。作了解到汉字作为平假名产生的基础,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内部原因是汉字本身就存在简体和草书,外部原因是日本人精通汉字书法和汉语言文学的写作,这些都促成了平假名的形成。

2 近代(明治时期)

德川幕府末期开通港口之后,西洋文化逐渐传入了日本。外语翻译的各国名着也不断出现在日本社会中,还出版了日英、英日辞典等。但是汉文在日本依旧占权威地位,实用大量汉语直译的直译体也很流行。但是想要限制、废除汉语,把文章翻译的更加通俗易懂的学者却依旧大量使用日语固有词汇和俗语。福泽谕吉就是最早提出限制汉字论的,他在《西洋旅行指南》中,把“会社”翻译成“组合”,把“保险”译成“请和”。但是像这种源于俗语和古语的译法并未获得普遍认可,翻译的时候主要还是要依赖简介严密的汉语。到了后来就不依照汉字字典,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了,于是造出了许多生硬的汉语词,并开始用汉字来标记外来语。但是随着西洋的学问逐渐代替汉字和汉语,再加上汉字的字体复杂,同音异义语的增多,日本开始废弃汉字,直接用外语的发音来标记外来语。>>>>>五万字博士论文如何通过

3 现代(二战以后)

第7篇

1.SCI长度

学位论文长度以能清楚、充分地论证某一论题或观点,或以恰当的视角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围绕解决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最低限度。

硕士论文一般以30000字左右为宜。

2.用纸、页面设置与打印装订

论文采用A4纸,双面打印(从“中文摘要”开始);纵向版式,左侧装订。页面设置的页边距为:上、下、左、右各2.5厘米;页码居中。

通过后三天内,需打印纸质论文一式8份(无需硬质封面)送交院教研办,以用于交叉评阅和论文答辩用稿。

论文答辩通过后三天内,论文统一装订后由指导教师在指定栏目内手写签名,一式8份送交院教研办(其中2本交研究生处,2本交院资料室,1本送图书馆,1本送校综合档案室及院教研办留存);另外须将论文电子版通过网络提交到学校图书馆。

3.SCI组成部分

(1)封面(格式统一,可修改套用);(2)英文封内页(格式统一,可修改套用);(3)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格式统一,可修改套用);(4)中文摘要;(5)英文摘要;(6)目录;(7)正文;(8)参考文献;(9)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10)后记

4.SCI格式要求与写作规范(请参考期刊vip上的论文范文)

(1)题目: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简明、恰当,引人注目,力求简短,一般不宜超过20字,可用小标题加以说明。

(2)中文摘要与关键词:论文摘要是学位论文的缩影,应以精练、准确的语言,说明本论文的选题价值、写作目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等,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尽可能地保留论文的基本信息。

标题“摘要”设置成字体:黑体,水平居中对齐;字号:三号;行距:固定值20磅;段前、段后均为自动。

摘要内容每段落首行缩进2个汉字;字体:宋体;字号:小四;行距:固定值20磅;段前、段后均为0行,取消网格对齐选项。

摘要正文后,列出3-8个关键词。关键词与内容摘要之间空一行。标题“关键词”设置为黑体、小四。关键词间用分号间隔,末尾不加标点。字体:宋体;字号:小四。

(3)英文摘要与关键词:内容应与中文“内容摘要”对应。使用第三人称,最好采用现在时态编写。

标题“Abstract”(内容摘要)设置成字体:TimesNewRoman,加粗;居中;三号;行距:固定值20磅;段前、段后均为自动。

Abstract正文选用设置成每段落首行缩进2字(4字母位),字体:TimesNewRoman,字号:小四,行距:固定值20磅;段前、段后均为0行;取消网格对齐选项。

Keywords与Abstract之间空一行。Keywords与中文“关键词”一致。标题“Keywords”设置为TimesNewRoman、四号、加粗;关键词间用分号间隔,末尾不加标点,3-8个,TimesNewRoman,小四。

(4)目录:标题“目录”设置成字体:黑体,居中;字号:三号;行距:1.5倍行距;段前、段后均为自动;目录结构为25磅行距,两端对齐;一级标题设置为四号字,黑体;二级标题设置为小四,宋体;目录所含正文结构一般列至二级标题即可。所含内容摘要页可选标为罗马字符页码(如I,II„„)标注;正文须重新以阿拉数字设起始页(如1,2„„)标注。

(5)序言(导论):内容为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基本方面的应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6)正文:正文层级编码依次使用“一、”、“(一)”、“1.”、“(1)”、“①”„„即分别为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尤其注意三级标题为阿拉数字后一个实心点号(英文点号,宋体),而非顿号。

正文内容每段行首须空2汉字,宋体,小四号字,行间距为固定值20磅。

正文可根据结构需要设置层级深度。一级标题为三号字,黑体,不加粗,单独起行,左对齐,空2汉字格。段前、段后均为自动。二级标题为四号字,黑体,左起空两个汉字格,段前、段后均为自动;三级标题为小四号字,宋体,左起空两个汉字格,加粗;四、五级标题格式同三级标题,但不加粗。

不建议引用网络信息。

(7)参考文献:单独起页。标题“参考文献”设置成字体:黑体,居中;字号:三号;行距:1.5倍行距;段前、段后均为自动;参考文献内容(五号、宋体;行距:固定值20磅;若英文用五号,TimesNewRoman);按学位论文中所引用文献的顺序,列于文末。书写格式以海南大学学报要求的格式为准;亦可参考脚注格式。

第8篇

一、目标与思路

精神家园之根,为中华文化传统,中华文化传统之源,首推汉字文化。因此,我校创设汉字教育校本课程,其目标不仅在于落实我校“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引领学生登上巨人的肩膀”的教育理念,营造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育人环境,也在于培养现代语文教学之灵气、语文教师国学素养之底气、学生汉语言文字之文气,更在于用中华文化之魂铸造学生的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品格,为社会培养精神充盈、具有高尚灵魂的公民,以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以“汉字研究”为抓手,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不断深入的改革,把两纲教育有机、有序、有效地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促进,充分体现了我校的教育特色和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其中,拓展类课程有:汉字文化选修课;兴趣类课程有:语文组的汉字研究校内师训项目、学生汉字研究小组;实践类课程有:“翰墨沙龙”书写汉字活动、教工书法展活动、学生硬笔书法比赛等。这些都是我校汉字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

在汉字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中,语文组教师是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我们的课程实施也对语文组老师在专业水平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写好汉字、研究好汉字、讲解好汉字,成为我校语文教师在专业化水平上的最基本要求,以此推动、提高语文老师专业化水平,为汉字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积蓄活水与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

在汉字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我校以文化选修课为点,编写汉字教育校本教材,带动基础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革新;以语文教师为点,带动全校各科教师规范地读、说、写、教;以学生汉字研究社为点,带动全校学生研习汉字的热潮;以展示的五个舞台为点,带动全体师生研习汉字的热情。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市北中学形成良好的汉字研究与学习的校园文化氛围。

1.制定课程计划与纲要,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

为实现汉字研究的校本化、课程化,我校成立了以师资处、学生处、语文组老师为班底的“汉字教育校本课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充分征求广大教师建议的基础上,讨论研究并制定出汉字教育校本课程的规划、实施纲要,与我校文化选修相结合,成为学生选修课的课程之一。我们在“汉字拾趣”的大课题下,根据学生的特长与兴趣,开设“汉字与六书”“汉字的魅力”“汉字的发展历程”“书法艺术及欣赏”“民间绝妙对联欣赏”“汉字的规范要求”等选修课程,引导学生领略汉字魅力,增强其对汉字的情感认同。

为确保汉字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我们制定了一套评价体系:(1)文化选修课的学生评价细则;(2)师训课程作业评价细则;(3)汉字研究文章评价细则;(4)每月一展作品评价细则;(5)活动参与态度及效果评价细则。

2.把汉字研究纳入师训内容,编写汉字研究校本教材

我校语文组把3000个常用汉字作为研究对象,每人每月至少研究1个汉字并撰写文章。研究分为三阶段:

(1)回归本源。时间为2009―2010年。主要任务是分析汉字的音、形、义,尤其字形的古今演变。

(2)体验人生。时间为2011―2012年。主要任务是“从汉字体验人生”,每个老师选出二、三个能够概括或揭示自己教学人生特点的汉字,上升到教育学高度来自我评价与反思。

(3)艺术鉴赏。时间为2013―2014年。主要任务是以“诗眼鉴赏”为切入点,再将“诗眼”转为“教眼”,从教的角度设计引发学生思考的路径与程序。

学校将语文教师汉字研究三个阶段的成果编成三本校本教材:《汉字研究》《从汉字体验人生》《诗眼与教眼》。

3.成立学生汉字研究小组,开辟“每周一字”交流平台

2010年9月,在陈军校长的倡议下,我校成立学生汉字研究小组,并开展了一系列汉字研究活动。学生不仅继承《说文解字》的遗风,从汉字的音、形、基本含义、衍生含义等角度展开讨论和研究,更关注汉字运用的生活性、时代性与个性化;不仅注重汉字的独立性,更关注它们的关联性;不仅关注汉字的过去、现在,更关注其未来发展。校报《溯光》开设“说文解字”板块,每期推出一字,以小论文的形式展示学生研究汉字的成果。每周升旗仪式上也增设“每周一字”演讲环节,分享学生最新的汉字研究心得。

4.开展各类汉字文化活动,展示师生汉字研究成果

学校定期开展各类汉字文化活动,提高全校师生的参与热情。如,举办“翰墨沙龙”活动,倡导全校教师写好“三笔”字(毛笔、硬笔、粉笔),锻炼教学基本功。又如,学校工会利用“东方讲坛”和“午间文化茶座”栏目,为全体教师开设“书法艺术欣赏”“常用汉字规范书写系列讲座”等活动,得到老师们好评。

此外,搭设五个舞台,及时展示师生汉字学习与研究的成果:(1)每周升旗仪式展示一个汉字研究成果;(2)每月一次师生书法展;(3)每年举办一期校园“汉字节”,以“汉字”为主题,开展猜灯谜、接对联、演讲比赛、硬笔毛笔书法比赛、作文竞赛、汉字纠错等一系列活动;(4)编辑刊物,学校为语文教师编辑印刷了三本汉字研究专著,为学生出了5期汉字研究专刊;(5)组织以汉字教育为主题的对外交流、参观考察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校汉字教育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发展,在闸北区乃至上海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成效与展望

立根守正,养气铸魂。汉字研究,促使师生形成汉字读、说、写规范化与书法练习常态化的新潮与良好习惯;促进师生对汉字的重视与认知,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认同与自觉传承;形成了我校富有特色的汉字教育读本与汉字教育课程;有效夯实了全校师生,尤其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促进了师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更推进了语文学科的建设。

近年来,语文组3位教师举办了个人书法展,语文教师发表文章近20万字;在各项基本功大赛中获得区级以上奖励达100多人次。

2012年和2013年,我校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总课题组年会上获得先进集体奖,语文教师的汉字研究集《汉字研究》在校本教材评优中获二等奖,学生的汉字研究集《甘棠》在校本教材评优中获二等奖。王志斌老师的《市北中学语文组的文化修炼》、程夕琦老师的《高中学段传统经典背诵的实践探究》在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顾光宇老师的《中国书法的份量》在案例评比中获一等奖;顾光宇老师的《寻根・传承・铸魂》、舒适老师的《论上海市市北中学拓展型课〈文史哲经典文例学习〉的意义》在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

在总课题结题会上,我校交流了“汉字研究”校本课程实施经验,相关论文荣获一等奖。

汉字研究虽然成效显著,但我们仍在思考:在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下,如何保持汉字研究的热情与理智?如何让师生的汉字研究与他们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汉字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步骤如何进一步优化?

基于此,我们将在新一轮汉字研究中尝试新的做法:

第一,创新研究管理机制。创建市北中学学校文化研究中心,负责汉字研究的研究、管理与实践。

第9篇

论文摘要:语言文字除了需要规范、标准之外,还必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没有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规范就只能是僵死的、停滞的条条框框,也就不能更好地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无法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服务,因此,任何规范标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社会在发展,科学在发展,文字语言就必须是动态发展的,对规范标准应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这就是文字规范、丰富和发展的记辩证关系:规范是发展的基础,丰富是发展的渠道,发展是规范的前进,三者相辅相成,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

1我国文字规范的形成及现状

汉字产生之前“上古结绳而治”,自然是没有规范的。后世从图画和契刻受到启示,文字“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约定俗成”便形成了初步的体系,也就是早期不成文的规范。

汉字规范是客观存在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规范。旧中国长期以繁体字为正体,那么,以繁体字为代表的正体字也就成了当时的规范字。虽然当时以繁体字作为规范,但是,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手头字、俗字已经开始流行。这便是对汉字的丰富和发展。

两表的调整表明我国语言文字规范的一个立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一个不断进行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毗而就,也没有终止的时候,需要从语言文字的自身发展规律和我国的国情出发,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使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使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过程成为积极引导规范而又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从这一立场出发,我们研究了目前作为字形规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认为此表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现在把我们的意见提出来。

1.1笔形的变化规律不够统一

①末笔是横的部件作左偏旁的横变成提,“车”和“牛”作左偏旁时改变笔顺把横变成了提,按照这种变化规律,“革”字作左偏旁时也应改变笔顺把横变成提。另外“黑”字作左偏旁时末笔不是横,四点上面部件的横不应该就提。

②末笔是竖的部件用作左偏旁时,竖变成撇,如:翔、邦、等,按照这种变化规律,韩、郸、韧等字也可以变,特别是“”变“艳”字,左边部件与“邦”相同,理应变撇。

③“月”字用作下部件时撇变成竖,如:肖、胃、能、俞等,但在筋、崩、葫、萌、旅等字中却没变。

④“木”字做底时,如果上部是撇捺对称且覆盖“木”字的部件,要把捺变成点,如:条、茶等。如果上部不与撇捺对称的部件为邻,则不必改变捺的笔形,如:桌、梁、棠等。可是“杂、亲、杀”三个字本属后种情况,却按前者的规律把捺变成了点。考查这三个字的来历,原来它们在繁体字时代只是该字的左边部件,简化时把右边简掉,却没有把作为整字时“木”字该有的捺恢复过来。与此相反本应根据避重捺的原则把其中的“米”字的捺变成点,然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乘”字却设计为两个捺。论文百事通

1.2笔顺的规则也不够统一

汉字的笔顺基本上是按人体臂、腕、指的运动生理特点和视觉审美要求约定俗成的,这叫作自然笔顺;规范笔顺是在自然笔顺的基础上加以整理而制订出来的。规范的笔顺主要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外到内和先外后内再封口等几条,除此之处,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但一般都应该符合人的臂、腕、指的运动生理特性。

汉字的历史太久远,形成的因素太复杂,要想通过几条规律把它们统一起来,简直是办不到的。不过,作为汉字的规范标准,是文字继续丰富和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有规律、越容易掌握,推广起来就越有效率。我们应该从“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原则出发,尽可能地使汉字难认、难写、难记的现状得到改善,使汉字构形及组合时的变化规律趋于统一,为语文教学、社会应用和对外汉语教学开创新局面。新晨

2文字规范发展的方向和措施

汉字喜逢盛世,必须抓住机遇,尽快适应世界汉语热的需要、中国加人WTO后因交际的需要、科技发展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速度。

2.1调动国家与民间两个个积极性,加大汉字研究的力度

国家“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民间的积极性调动得不够充分。汉字产生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生活,如果只有国家主管部门的研究而没有民间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只盯着民间用字出现混乱现象的消极因素,而忽视人民群众使用和创造文字的积极因素。语言文字的政策应该适当放宽,鼓励民间建立语言文字研究机构,并积极征求汉字使用者特别是语文教师的意见,吸收民间汉字研究的成果,使语言文字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

2.2制定对内汉语汉字考试等级制度

第10篇

    论文摘要:语言文字除了需要规范、标准之外,还必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没有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规范就只能是僵死的、停滞的条条框框,也就不能更好地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无法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服务,因此,任何规范标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社会在发展,科学在发展,文字语言就必须是动态发展的,对规范标准应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这就是文字规范、丰富和发展的记辩证关系:规范是发展的基础,丰富是发展的渠道,发展是规范的前进,三者相辅相成,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

    1我国文字规范的形成及现状

    汉字产生之前“上古结绳而治”,自然是没有规范的。后世从图画和契刻受到启示,文字“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约定俗成”便形成了初步的体系,也就是早期不成文的规范。

    汉字规范是客观存在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规范。旧中国长期以繁体字为正体,那么,以繁体字为代表的正体字也就成了当时的规范字。虽然当时以繁体字作为规范,但是,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手头字、俗字已经开始流行。这便是对汉字的丰富和发展。

    两表的调整表明我国语言文字规范的一个立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一个不断进行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毗而就,也没有终止的时候,需要从语言文字的自身发展规律和我国的国情出发,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使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使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过程成为积极引导规范而又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从这一立场出发,我们研究了目前作为字形规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认为此表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现在把我们的意见提出来。

    1.1笔形的变化规律不够统一

    ①末笔是横的部件作左偏旁的横变成提,“车”和“牛”作左偏旁时改变笔顺把横变成了提,按照这种变化规律,“革”字作左偏旁时也应改变笔顺把横变成提。另外“黑”字作左偏旁时末笔不是横,四点上面部件的横不应该就提。

    ②末笔是竖的部件用作左偏旁时,竖变成撇,如:翔、邦、等,按照这种变化规律,韩、郸、韧等字也可以变,特别是“”变“艳”字,左边部件与“邦”相同,理应变撇。

    ③“月”字用作下部件时撇变成竖,如:肖、胃、能、俞等,但在筋、崩、葫、萌、旅等字中却没变。

    ④“木”字做底时,如果上部是撇捺对称且覆盖“木”字的部件,要把捺变成点,如:条、茶等。如果上部不与撇捺对称的部件为邻,则不必改变捺的笔形,如:桌、梁、棠等。可是“杂、亲、杀”三个字本属后种情况,却按前者的规律把捺变成了点。考查这三个字的来历,原来它们在繁体字时代只是该字的左边部件,简化时把右边简掉,却没有把作为整字时“木”字该有的捺恢复过来。与此相反本应根据避重捺的原则把其中的“米”字的捺变成点,然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乘”字却设计为两个捺。

    1.2笔顺的规则也不够统一

    汉字的笔顺基本上是按人体臂、腕、指的运动生理特点和视觉审美要求约定俗成的,这叫作自然笔顺;规范笔顺是在自然笔顺的基础上加以整理而制订出来的。规范的笔顺主要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外到内和先外后内再封口等几条,除此之处,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但一般都应该符合人的臂、腕、指的运动生理特性。

    汉字的历史太久远,形成的因素太复杂,要想通过几条规律把它们统一起来,简直是办不到的。不过,作为汉字的规范标准,是文字继续丰富和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有规律、越容易掌握,推广起来就越有效率。我们应该从“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原则出发,尽可能地使汉字难认、难写、难记的现状得到改善,使汉字构形及组合时的变化规律趋于统一,为语文教学、社会应用和对外汉语教学开创新局面。

    2文字规范发展的方向和措施

    汉字喜逢盛世,必须抓住机遇,尽快适应世界汉语热的需要、中国加人WTO后因交际的需要、科技发展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速度。

    2.1调动国家与民间两个个积极性,加大汉字研究的力度

    国家“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民间的积极性调动得不够充分。汉字产生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生活,如果只有国家主管部门的研究而没有民间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只盯着民间用字出现混乱现象的消极因素,而忽视人民群众使用和创造文字的积极因素。语言文字的政策应该适当放宽,鼓励民间建立语言文字研究机构,并积极征求汉字使用者特别是语文教师的意见,吸收民间汉字研究的成果,使语言文字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

    2.2制定对内汉语汉字考试等级制度

第11篇

论文摘要:语言文字除了需要规范、标准之外,还必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没有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规范就只能是僵死的、停滞的条条框框,也就不能更好地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无法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服务,因此,任何规范标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社会在发展,科学在发展,文字语言就必须是动态发展的,对规范标准应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这就是文字规范、丰富和发展的记辩证关系:规范是发展的基础,丰富是发展的渠道,发展是规范的前进,三者相辅相成,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

1我国文字规范的形成及现状

汉字产生之前“上古结绳而治”,自然是没有规范的。后世从图画和契刻受到启示,文字“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约定俗成”便形成了初步的体系,也就是早期不成文的规范。

汉字规范是客观存在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规范。旧中国长期以繁体字为正体,那么,以繁体字为代表的正体字也就成了当时的规范字。虽然当时以繁体字作为规范,但是,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手头字、俗字已经开始流行。这便是对汉字的丰富和发展。

两表的调整表明我国语言文字规范的一个立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一个不断进行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毗而就,也没有终止的时候,需要从语言文字的自身发展规律和我国的国情出发,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使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使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过程成为积极引导规范而又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从这一立场出发,我们研究了目前作为字形规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认为此表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现在把我们的意见提出来。

1.1笔形的变化规律不够统一

①末笔是横的部件作左偏旁的横变成提,“车”和“牛”作左偏旁时改变笔顺把横变成了提,按照这种变化规律,“革”字作左偏旁时也应改变笔顺把横变成提。另外“黑”字作左偏旁时末笔不是横,四点上面部件的横不应该就提。

②末笔是竖的部件用作左偏旁时,竖变成撇,如:翔、邦、等,按照这种变化规律,韩、郸、韧等字也可以变,特别是“”变“艳”字,左边部件与“邦”相同,理应变撇。

③“月”字用作下部件时撇变成竖,如:肖、胃、能、俞等,但在筋、崩、葫、萌、旅等字中却没变。

④“木”字做底时,如果上部是撇捺对称且覆盖“木”字的部件,要把捺变成点,如:条、茶等。如果上部不与撇捺对称的部件为邻,则不必改变捺的笔形,如:桌、梁、棠等。可是“杂、亲、杀”三个字本属后种情况,却按前者的规律把捺变成了点。考查这三个字的来历,原来它们在繁体字时代只是该字的左边部件,简化时把右边简掉,却没有把作为整字时“木”字该有的捺恢复过来。与此相反本应根据避重捺的原则把其中的“米”字的捺变成点,然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乘”字却设计为两个捺。

1.2笔顺的规则也不够统一

汉字的笔顺基本上是按人体臂、腕、指的运动生理特点和视觉审美要求约定俗成的,这叫作自然笔顺;规范笔顺是在自然笔顺的基础上加以整理而制订出来的。规范的笔顺主要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外到内和先外后内再封口等几条,除此之处,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但一般都应该符合人的臂、腕、指的运动生理特性。

汉字的历史太久远,形成的因素太复杂,要想通过几条规律把它们统一起来,简直是办不到的。不过,作为汉字的规范标准,是文字继续丰富和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有规律、越容易掌握,推广起来就越有效率。我们应该从“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原则出发,尽可能地使汉字难认、难写、难记的现状得到改善,使汉字构形及组合时的变化规律趋于统一,为语文教学、社会应用和对外汉语教学开创新局面。

2文字规范发展的方向和措施

汉字喜逢盛世,必须抓住机遇,尽快适应世界汉语热的需要、中国加人WTO后因交际的需要、科技发展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速度。

2.1调动国家与民间两个个积极性,加大汉字研究的力度

国家“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民间的积极性调动得不够充分。汉字产生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生活,如果只有国家主管部门的研究而没有民间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只盯着民间用字出现混乱现象的消极因素,而忽视人民群众使用和创造文字的积极因素。语言文字的政策应该适当放宽,鼓励民间建立语言文字研究机构,并积极征求汉字使用者特别是语文教师的意见,吸收民间汉字研究的成果,使语言文字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

2.2制定对内汉语汉字考试等级制度

第12篇

题 目 名 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院 (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 业 班 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生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 导 教 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辅 导 教 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题报告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撰写内容及要求

一、 题目来源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 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四、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五、 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六、 完成毕业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计算机辅助设计、某类

市场调研、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条件等)及解决的办法

七、 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八、 指导教师审查意见

注1:格式要求:

(1)题目名称:要求与毕业设计题目名称一致,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段前后各空一行。

(2)学生、指导教师和教学单位署名:学生、指导教师及所在单位(院系或工作单位)在题目下隔一行,居中,格式:学生:× × ×,× × ×学院(系),另起一行居中,格式:指导教师:× × ×,工作单位,署名采用小四号仿宋体。

(3)开题报告正文,撰写格式按毕业论文(设计)正文的排版格式规范要求。(见附件)

附件:

毕业论文(设计)的排版格式规范

1.原则上毕业论文(设计)均按以下要求排版、打印。

2.版面尺寸:a4(21.0×29.7厘米);版芯位置(正文位置):上边界3.5厘米、下边界3.0厘米、左边界3.0厘米、右边界2.5厘米、装订线位置定义为0厘米。

3.页眉与页码:页眉从第1页开始设置,距边界2.8厘米,采用五号宋体居中,奇数页页眉为论文的一级标题文字,偶数页页眉为论文的题目;页码采用页脚方式设定,采用五号宋体、用“第×页(共×页)”的格式,处于页面下方、居中、距下边界2.2厘米的位置。

4.目录:“目录”用小二号黑体,居中;一级标题顶格,小四号黑体;二级标题缩进2个汉字符,小四号宋体;标题文字与页码之间用点线,页码居右对齐。在目录中先依次列出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文献综述或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审查意见、评阅教师评语、答辩会议记录、中文摘要、外文摘要(页码用i、ii、iii、??标注);然后列出正文(包含一级、二级标题)、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页码用阿拉伯数字标注)。

5.中外文摘要:论文题目用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学生、指导教师及所在单位(院系或工作单位)在题目下隔一行,居中,格式:学生:× × ×,× × ×学院(系),另起一行居中,格式:指导教师:× × ×,工作单位,署名采用小四号仿宋体;摘要内容空两个汉字符由“[摘要]”引出,用小四号宋体、两端对齐方式排列;关键词另起一行空两个汉字符由“[关键词]”引出。外文摘要另起一页,论文标题用小二号,其它部分用小四号,字体用times new roman体、左面对齐方式排列。

6.正文内标题:正文另起一页,论文题目用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前后段间距1行或12磅。理工农医类专业正文标题采用阿拉伯数字标引(阿拉伯数字与标题文字之间空一个汉字符,不加标点符号,如一级标题1 ??;二级标题1.1 ??;三级标题1.1.1 1.1.2

1.1.3 ??),一级标题用小二号、二级标题用三号、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字体用黑体加粗、顶格排列、前后段间距0.5行或6磅;文科类专业正文一级标题采用中文序数(如一、二、

三、??)标引、小二号黑体加粗、距左边正文边框两个汉字排列;二级标题采用两边加圆括号的中文序数(如(一)(二)(三)??)标引、三号黑体加粗距左边正文边框两个汉字符;三级标题采用阿拉伯数字(如1. 2. 3. ??)标引、小四号黑体加粗距左边正文边框两个汉字符。各级标题中的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采用半角times new roman字体。各级标题与正文前后段间距0.5行或6磅。

7.正文文本:宋体小四号、标准字间距、行间距为固定值22磅、所有标点符号采用宋体全角、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采用半角times new roman体的要求排版,每段首行缩进两个汉字。

8.文中图、表、公式:所涉及到的全部图、表,不论计算机绘制还是手工绘制,都应规范化,符号、代号符合国家标准。图以文中出现先后按“图1(空两格)图名、图2(空两格)图名……”(楷体五号加粗)随文排。表格以出现先后按“表1(空两格)表名、表2(空两格)表名……”(黑体五号加粗)随文排。图表中文字用宋体五号、不加粗,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采用半角times new roman体。公式序号以出现先后按“(1)、(2)、……”编排在公式行顶右。

9.参考文献:位于正文结尾后下隔2行,“参考文献”4字居中,采用四号黑体;具体

参考文献目录按五号宋体、两端对齐的方式排列,行间距为固定值18磅。正文中应按顺序在引用参考文献处的文字右上角用[]标明,[]中序号应与“参考文献”中序号一致。

参考文献的著录,按著录/文献题名/出版事项顺序排列,格式如下:

期刊论文——[序号]作者(多个作者用“,”隔开,下同).题名[j].期刊名称,出版年(不带“年”字,下同),卷次(期号):起~止页码

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次(第1版不标注).译者(对译著而言)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论文集析出文献——[序号]作者.题名[a].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报告——[序号]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技术标准——[序号]单位.标准代号(标准序号-年).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外文报名可缩写,缩写后的首字母应大写),出版年月日,期号:版序

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公布日期

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作者.文献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10.致谢:另起一页,用小三号、黑体、居中,致谢内容按正文文本要求排版。

11.附录:附录另起一页,必须按正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排列,并用3号黑体靠左对齐方式注明“附录×”字样,附录内容按毕业论文(设计)正文文本要求排版。

第13篇

关键词:说文解字 “丩” 字族 右文

形声字字族研究这一极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一直仅限于国内。可以说,这是属于传统语言文字学科的一项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的研究,而且一直以来都有承继、发展与创新,历代已有许多学者对形声字字族进行过研究。

形声字声符表义的研究早在汉代就有涉及,集先秦声训之大成的刘熙的《释名》,据声推求名源,从语音的角度考释词义。何九盈曾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说:“两汉是声训发展的极盛时期”,当时的学者毛亨、董仲舒、班固、扬雄、许慎、郑众等无不通晓声训,由此可以看出汉代学者们对声训的重视。许慎著《说文解字》时就已经注意到形声字声符表义的问题,虽然这不能等同于后世的“右文说”,更不是“字族说”,但与“字族”密切相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字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晋代杨泉和南朝梁陈之际顾野王的进一步发展,可谓汉字字族学的萌芽。宋人王圣美“右文说”的提出,标志着汉字字族研究的新进展,南宋王观国、张世南对之有所发扬。宋元之际,戴侗著《六书故》,大胆地将右文理论与系统的汉字研究相结合,从理论到实践提升了右文理论,把右文理论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右文表义研究成了事实上的字族研究。

明清时期的学者通过“右文”研究词族,使得“右文说”的演绎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清以来,古音学空前发展,训诂学理论高度发达,“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等理论被细化,在此基础上词族的研究风行一时。之后的钱塘、宋保、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焦循、郝懿行、钱绎、陈诗庭、王筠、徐灏等人对字族或词族都有所涉及,且有一定的贡献。清代在“右文说”和字族理论的研究上应该首推黄承吉,与清代其他学者相比较,黄承吉是第一个把右文理论作为专门研究的学者,其说存于《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之中。

近代学者章太炎在《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小学答问》《文始》等著作中都有涉及字族和“右文说”的问题,虽然他对此并未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中也不乏一些误解。章太炎所论对我们在确定母文时是有一定启发的,即要充分注意其所记录之词根或源词,辨明假借,若非形体相同,便为同一个母文。与前代或同代人相比,刘师培对字族之理多有阐发。他通过古今文字的比较,发现原用“声符”表义,后加偏旁之规律,但是囿于传统的字学理论,他未能进一步阐明右文理论,并深入研究字族。此后的黄侃和梁启超分别对字族和词族有所认识,在《说文略说·论变异孳乳二大例下》和《从发音上研究中国文字之源》二文中分别有所体现。

现代字族的研究交叉于同源词研究和词族研究中,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且有所建树的当首推沈兼士。他在《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一文中系统地整理并研究右文,使其右文理论走向科学化,是右文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虽然他倡导研究的“字族”其实属于“词族”,并不是我们今天真正意义上的“字族”,但是他在利用字形、利用右文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他的词族研究中存在着字族研究,值得后来学者借鉴。继沈兼士之后,刘又辛在其撰写的《“右文说”说》一文中对沈兼士在《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中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新的探索,使理论更为科学化。他通过对形声字形成过程的分析,寻求“右文”表义的原因,对研究右文的性质很有启发性,从而将“右文说”的研究向科学化推进了一大步。

杨树达在《形声字声中有义略证》《字义同缘于语源同例证》《字义同缘于语源同续证》等论文中,通过对形声字的分析,证明了声符有义及同声符之字往往意义相通。一种学说的存在和发展,势必会使两种对立的意见共存,如此,才更利于推动一种学说的进步和发展。其中,王力就是批评“右文说”的典型代表。王力提出了“同源字说”以代替“右文说”。陆宗达、王宁在《传统字源学初探》中的阐述虽然是利用文字探究同源词的问题,但其中涉及的同源词和记录同源词的文字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字的孳乳,对我们研究字族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台湾学者黄永武的《形声多兼会意考》一书收集材料颇丰,但由于对“形声多兼会意”现象缺乏系统深入的探讨,因此在理论上没有什么突破。

当代学者黄德宽在其撰写的《古文字谱系疏证》中以考古发现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对同源字进行系原,从而探索和解释古文字阶段汉字体系内部的发展沿革关系,构建古文字谱系。蔡永贵所著的《汉字字族研究》系统地梳理出汉字字族从萌芽到发展为今天成熟的字族理论各时期的特征。以《说文解字》形声字为基础甄别、分离母文类属字,梳理归纳出同母文的字族,阐明字族孳乳条例,充分阐释字族理论的科学性。

究竟什么是汉字字族呢?蔡永贵在其《汉字字族研究》中为汉字字族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汉字字族是汉字在孳乳分化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同族词,而且必须具有共同文字发生源的一组或若干组形成系列的汉字。”这种记录同族词而且必须具有共同文字发生源的一组或若干组形成系列的汉字就是我们所说的“同族字”。字族研究就是将“形、音、义”三方面有密切联系的一系列汉字进行归类研究,从中找出汉字内部的孳乳规律,揭示字与字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字族谱系,为汉字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下面以“丩”字为例,对其同族字进行归类研究。

“丩”,《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解释为:“相纠缭也。一曰瓜瓠结丩起。象形。凡丩之属皆从丩。”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中解释道:“相纠缭也。丩纠叠韵。纠缭亦叠韵字也。毛传曰:纠纠犹缭缭也。缭,缠也。一曰瓜瓠结丩起。谓瓜瓠之藤缘物缠结而上。如诗言南有樛木。甘瓠累之。象形。象交结之形,居虯切。三部。真诰一卷为一弖。弖当即是互字。一丩犹言一缚。丩卷双声。故谓卷为丩也。”小篆的“丩”字写作“”,像两物互相纠缠缭绕在一起的样子。所以,“丩”字的本义即为“缠绕”。

“”,《说文》中解释为:“艸之相丩者,从茻,从丩,丩亦声。”《段注》中解释:“,艸相纠缭,故从茻。”但“”字并未入茻部,而是放在了“丩”部,很显然许慎也注意到了“丩”字表义的作用。

“纠”,《说文》中解释为“绳三合也。从糸、丩。”《段注》中解释为:“绳三合也。糸部曰:纫单绳也。刘表易章句曰:两股曰纆。按李善引字林。纠,两合绳。纆,三合绳。与许不合。糸部綸下曰:纠,青丝绳也。凡交合之谓之纠。引伸为纠合诸侯之纠。又为纠责之纠。从糸、丩。丩亦声。丩亦二字今补。居黝切。三部。诗音义引说文己小反。音之转也。出音隐。按丩之属二字不入茻、糸部者说与句部同。”段玉裁明确指出了《说文》中“丩”族所属的两个字“”和“纠”并未入茻部和糸部,而是放在了“丩部”。由此可见,经过母文“丩”加注了类属标志“茻”和“糸”后,这一过程孳乳出的“”和“纠”两个母文类属字,其义在母文“丩”。而加注的表示具体事类的偏旁仅仅是对母文意义的具体化、对象化,只是一种辅助成分。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桂馥.说文解字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M].洛阳:中州书画社,1983.

[5]张舜徽.说文解字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1990.

[6]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6.

[8]蔡永贵.“右文说”新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8,(1).

[9]蔡永贵.论形声字的形成过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6,(3).

[10]蔡永贵.汉字字族探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5).

[11]蔡永贵.试论汉字字族的时代特征[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10,(1).

[12]蔡永贵.汉字字族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

第14篇

本研究将结合不同学习阶段的泰国学生汉字书写动态过程的实证研究,探讨不同学习阶段的泰国学生汉字书写过程的特点,并考察泰文书写习惯对不同学习阶段的泰国学生书写汉字的影响。

关键词:泰国学生 汉字书写过程 笔顺错误

一、泰国学生汉字书写动态过程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查不同学习阶段的泰国汉语学习者汉字书写动态过程的特点,具体为:泰国汉语学习者对不同笔画数、不同结构的汉字笔顺书写的特点;研究泰国学生汉字书写过程中出错率最高的笔形、部件;不同阶段的泰国学生在汉字书写中存在的共同的书写偏误以及各阶段的个性书写特征;了解泰国不同学习阶段和水平的汉语学习者母语书写习惯对其汉字书写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从两所不同的学校(威尔斯国际学校、侨光中学)选择15名学生,按照汉语学习水平将这15名学生分成3组。为了给汉字书写受泰语书写习惯影响提供更多直接可研究的材料,笔者在易三仓大学、侨光中学、岱密中学随机找了9名完全没有学过汉语的被试参与相同的测试。

为了和泰语书写规则相对照,笔者还要求其中几名被试为笔者提供了泰语的基本书写符号,包括辅音、元音和元辅音相拼时书写情况的录像。

2.测试的材料

书写材料选自张静贤主编的《汉字教程》第134页至第140页的内容,材料依据的是1988年中国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笔者根据笔画的多少和难易程度从2500个常用字中选择了97个汉字,笔画数从1画到21画均有分布,这些汉字按照结构划分依次为:独体字44个,包围结构11个、横向结构19个、纵向结构23个。这97个汉字涵盖了汉字的基本笔画(横、竖、撇、点、捺、提、折、钩)和基本结构(左右结构、上下架构、全/半包围结构)(见文末附录)。

测试的汉字中既有学生学过的又有他们没有接触过的,这有利于更好地观察泰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在汉字书写时受母语书写规则的影响程度和方式。

判断被试笔顺正误与否,笔者依据的是1997年4月中国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合的《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

3.测试的实施过程

每位被试的书写都独立进行,要求每名被试依照笔画数递增的方式,依次写完要求测试的97个汉字。笔者摄录每位被试的整个书写过程。为了让被试在书写过程中尽量减少焦虑感,笔者没有限定时间,在被试书写过程中穿插和汉语学习有关的话题,以缓解被试书写过程中的紧张情绪并了解到被试的一些背景信息。

4.资料的分析方法

对四组被试汉字动态书写过程中出现的笔顺偏误做两方面的分析。首先,通过定量分析,比较四组被试汉字书写笔顺的正确率,考察笔顺正确率与笔画数、结构类型的关系;其次,分析各组被试典型的书写错误。

(二)研究结果

通过对15名汉字学习者汉字书写过程录像的仔细观察,笔者统计了每名被试汉字书写的笔顺正确率,依据正确率的高低将这15人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另外的9名被试因从未学过汉语,单独列为零基础组。统计每名被试的笔顺正确率时,对笔顺正确与否的判断依据是《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的规定。

1.四组被试的测试结果(测试所得数据见附录3)

A.零基础组被试的测试结果

仔细观察和分析零基础组的汉字书写错误,可以发现:

(1)零基础组笔顺正确率较低,最高的正确率为25.77%,最低的正确率为17.53%,平均正确率仅为21.08%。

(2)零基础组完成最好的是1画和2画的13个独体字的书写,从3画以后正确率呈递减趋势,从4画(包含)开始笔顺正确率递减幅度最大,从7画以后正确率跌至0%。

(3)汉字和泰字书写符号体系中相似、相近的部分会被母语书写习惯所替代。例如:在遇到“冂”“月”“厂”“口”“贝”“匚”“几”“凵”“”“且”“卩”等部件时,该组被试无一例外都把其中本该分开写的笔画连成一笔书写。

(4)笔形相接关系的汉字笔顺问题明显少于相交关系的笔顺问题,竖(撇、竖钩)笔和其他笔形相接或相交时,被试先书写竖(撇、竖钩)笔的倾向性明显大于其他笔形。除去横笔、竖笔的笔顺问题外,“撇、点、捺、提”这四个基本笔形大多以错误笔势形式出现。

(5)随着测试汉字笔画数和部件数的递增,被试对母语书写习惯的依赖也成正比例递增。部分合体字采用了从下往上(例如:“赢、翼”等)、先中间后两边(例如:“激”)、从右往左伴随从下往上书写(例如:“晓”)等泰语式的书写方法。

B.初级组被试的测试结果

仔细观察和分析初级组的汉字书写错误,可以发现:

(1)初级组笔顺正确率最高为49.48%,最低为43.30%,平均正确率为47.27%。

(2)初级组笔顺正确率从1画过渡到3画时递增,3画至8画笔顺正确率呈递减趋势,8画以后又呈递增趋势。独体字的笔顺正确率明显提高,合体字的笔顺正确率同零基础组差距不大。

(3)“冂”“月”“厂”“口”“贝”“匚”“几”“凵”“”“且”“卩”等部件“一笔化”现象仍然很突出。

(4)横笔和竖笔相交和相接时被试先书写竖笔的倾向性较前组被试有所减小。“撇、点、捺、提”这四个基本笔形的笔势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C.中级组被试的测试结果

仔细观察和分析中级组的汉字书写错误,可以看到:

(1)中级组笔顺正确率最高为57.73%,最低为53.61%,平均正确率为55.18%。

(2)该组被试从1画到5画的笔顺正确率呈下降趋势,6画下降趋势特别明显,7画上升,接着到了8画又下降,8画之后又上升,正确率呈“W”形走势。

(3)“撇、点、捺、提”这四个基本笔形的笔势问题仍然存在。“冂”“月”“厂”“口”“贝”“匚”“几”“凵”“”“且”“卩”等部件“一笔化”现象只存在于个别被试之中。

(4)处理独体字的能力明显增强,对合体字的书写能力也有明显提高,特别是横向结构和包围结构的合体字。

(5)被试在书写复杂笔画和部件汉字时明显采用了监控策略,修正行为明显。

D.高级组被试的测试结果

仔细观察和分析高级组的汉字书写错误,可以看到:

(1)高级组笔顺正确率较高,最高正确率为77.32% ,最低正确率为61.86%,平均正确率为67.79%。

(2)3画的笔顺正确率高于1画至2画的汉字,3画到8画的正确率则缓缓下降,9画以后上升。

(3)被试表现出比其他各组更强的自信,书写过程更加流畅,对于简单的笔画已达到自动化,书写时注意力更加倾向于汉字的部件。初、中级容易出现的笔顺偏误仍然存在,对正确的笔顺采取回避的态度。

(4)一些在初级、中级被试组呈递减趋势的笔顺问题在该组出现反复,如“冂”“月”“厂”“口”“贝”“匚”“几”“凵”“”“且”“卩”等部件的“一笔化”现象。

(5)独体字笔顺错误率最低,合体字的笔顺正确率较前三组有明显提高。“撇、点、捺、提”这四个基本笔形的笔势问题没有明显改善,有“化石化”的可能。

2.四组被试测试结果小结

A.被试笔顺正确率同笔画数的关系

泰国学生汉字书写笔顺正确率的笔画数效应。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零基础组笔画数少的字笔顺正确率明显高于笔画数多的字,笔画数效应明显;初级组从3画的笔顺开始正确率下降,也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笔画数效应;中级组在6画之前笔顺正确率都随笔画数下降,但在7画和9画(包含)之后出现反弹,笔顺正确率的笔画数效应不是很明显;高级组3画的正确率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9画后正确率有所回升。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初级组的笔顺正确率同笔画数的对应关系和高级组相类似,只是高级组各笔画数所对应的正确率更高。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泰国学生汉字书写笔顺正确率存在笔画数效应,但对于不同阶段的学习者而言,笔画数效应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B.不同学习阶段被试笔顺正确率和汉字拓扑结构的关系

各组被试书写独体字,包围结构、横向结构、纵向结构汉字的正确率,如下表所示:

综合四组被试的情况我们不难得出:独体字对泰国学生而言是最容易书写和习得的汉字类型,其次是纵向结构的汉字,横向结构和包围结构的汉字是泰国学生书写和习得的难点,其中包围结构是书写难度最大的结构类型。笔者的研究结果和周旭东(2006)提出的“独体字是泰国学生最易掌握的结构,横向结构和包围结构的汉字是泰国学生汉字习得的难点”这一结论是一致的。

C.被试书写过程中的“一笔化”现象

泰国学生书写汉字时“一笔化”现象突出,包括一些独体字和汉字部件。如下:

“厂(厂、厉、雁、鹰)”,由下往上或者自右向左一笔写成。“人(人、夫、贱、狱、赢)”,先写撇逆笔从下往上写再接着写捺。“几(几、赢)”从左往右一笔写成。“口(叼、四、白、另、串、兔、石、晓、貌、蜜、惠、遵、激、赢、翼、蠢)”含口的均一笔写成。“冂(册、师、丽、贱、弊)”,从左往右,由下往上一笔写成。“匚(匹、巨)”,从第一画落笔处起笔一笔写成。“凵(凶、岂、础、泄)”,从左往右一笔写成。“(犯)”,从第一笔的末端开始一笔写成。“弓(粥)”,从上往下一笔写成。“己(岂)”,从上往下一笔写成。“且(叠)”,从第一笔落笔处开始由下往上一笔写成。“卩(卵、报)”,从第一笔的末端开始一笔写成。“月(赢)”,“月”的第一笔和第二笔被从左往右一笔写成。

D.“撇、点、捺、提”四个基本笔形的笔势问题

笔者通过对四组被试汉字书写过程的观察,发现基本笔形中“撇、点、捺、提”这四个基本笔形的书写,对泰国学生而言,不论是初学者还是高级阶段的学生都是难点。笔者测试的97个汉字中涉及到这四个笔形的汉字有54个,分为以下五种类型的偏误:①“撇”的倒笔画,如:“厂、八、人、入、几”等;②“撇”写成提,如:“凶、犯、白、业”等;③“点”的倒笔画,如:“弟(丷)业、泄(氵)”等;④“提”写成“撇”,如:“扎、叼、巡”等;⑤四个笔形多次出现时不知道书写顺序,如:“激、隶、炎、粥”等。

E.泰国学生的汉字书写发展存在“中介”状态

通过观察从零基础组到高级组的泰国学生汉字书写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泰国学生汉字正字法习得过程而言也存在一个中介状态。

F.四组被试其他共性特征小结

第一,零基础组和初级组被试遇到竖(撇、竖钩)笔和其他笔形相接或相交时,被试先书写竖(撇、竖钩)笔的倾向性明显大于其他笔形。

这种笔顺的偏误是零基础组和初级组出错率最高的类型,而中高级组的被试倾向性有所减弱。

(1)在遇到撇和其他笔形相交或相接时,被试倾向于先写撇再写其他笔画。例如遇到“乃、刀、力、井、丈、尤、无”等,被试一般会按先写撇再写其他笔画的顺序书写。

(2)在遇到字里有竖钩时,被试倾向于优先书写竖钩,再写其他笔画。如“寸、寺(寸)、扎、摔”等。

(3)在遇到竖笔和其他笔画相交或相接时,被试倾向于先写竖再写其他笔画。如“干、士、土、师”等。

这符合泰语字母的书写习惯,所以笔者推断,这样的书写倾向和母语的负迁移有直接相关性,其次还和该阶段的学生的识字量有限、缺乏笔顺意识、笔画意识,学时偏少,练习不足等原因有关。

第二,零基础组至高级组97个汉字中都存在书写偏误的汉字汇总

从零基础组被试到高级组都出现笔顺偏误的34个汉字如下:“入、乃、土、巨、册、犯、级、批、泄、殊、狱、粥、貌、疑、岂、丢、弟、兔、隶、炎、乘、萝、弊、蜜、匹、凶、式、戒、我、武、雁、遵、鹰、蠢”。这些汉字存在的笔顺书写偏误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笔形的书写问题。笔形的问题主要涉及的还是倒笔画和笔形的误写,例如:横、撇、点的倒笔向问题,撇、点误写成提,提误写成撇,短撇写成横等;②笔画的书写顺序问题。这34个易书写错误的汉字主要以上下、左右、包围结构的多笔画汉字为主;③部件的书写问题。在这34个汉字中被试最容易出现笔顺偏误的部件有:“匸、冂、犭、扌、匕、及、廿、歹、讠、弓、米、豸、矢、疋、凵、、氵、彐、、口、卌、乂、艹、廾、止、隹、酋、乌、虫、必、弋、戈、戋、弍、弐”。

三、讨论

(一)四组被试笔顺书写特征讨论

1.被试书写“一笔化”和母语书写习惯的关系

笔者认为泰国学生“一笔化”的现象,其实反映出泰语的书写习惯对汉字书写的影响,被试的母语书写习惯被他们不自觉地“负迁移”到汉字的书写中。根据江新(2003)提出的母语正字法对第二语言字词识别具有很大影响的结论,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被试会出现“一笔化”的书写偏误。泰字的正字法的“负迁移”是造成此类笔顺问题的重要原因。泰语字母和汉字的书写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其运笔的方向和汉字有显著的区别,通过对四组被试书写情况的统计分析,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书写时“一笔化”的现象,涉及的独体字和汉字部件如下:“厂(厂、厉、雁、鹰)),人(人、夫、贱、狱、赢),几(几、赢),口(叼、四、白、另、串、兔、石、晓、貌、蜜、惠、遵、激、赢、翼、蠢), 冂(册、师、丽、贱、弊),匚(匹、巨)),凵(凶、岂、础、泄),(犯),弓(粥),己 (岂),且(叠),卩(卵、报),月(赢)”。

我们通过对泰语字母的运笔方式和书写规则进行观察发现,泰语字母运笔方向大都在上和下之间运动,也有从中间到两边的运笔方式,其中很多字母和汉字的一些部件形体特征、运笔方式很类似,例如:“凵”笔形(??????????)“凶”;“冂”笔形(? ? ?)“月(赢)、且”;“卩、”(??)“卵、报、犯”。而泰语的辅音字母只有四个(? ? ? ? )需要两笔写完,其余40个辅音均是一笔写成。这些母语里的正字法意识很容易被迁移到汉字的书写过程中,特别是遇到汉字中类似泰字的部件和字形时,错误率就更高。零基础组被试的书写过程中“一笔化”的书写习惯最为突出,初级组通过对汉字基本书写规则的学习,被试逐渐减少了对母语书写规则的依赖,汉字书写规则和正字法意识已经发展起来,但还很不稳固,母语书写习惯对其仍有较大影响。中级组被试识字量有较大突破,汉字的正字法意识受过度泛化学习策略的影响,实际上并未有实质的进步,书写时仍受母语书写习惯影响,“一笔化”的情况仍存在。高级组被试正字法意识已近建立,书写快而流畅,几乎达到自动化程度,母语书写习惯对现阶段汉字书写影响已经很小。汉字书写中的“一笔化”因为未能在初、中级阶段得以纠正,可能已出现“化石化”的情况。

2.泰国学生汉字书写笔顺正确率同笔画数的关系

认知心理学通过研究与实验发现,以汉语为母语的人识别汉字的过程中存在笔画数效应,即在一般情况下,汉字认读不受笔画数多少的影响,但汉字书写却存在笔画数效应。泰国学生的汉字书写笔顺正确率存在笔画数效应,但对于不同阶段的学习者而言,笔画数效应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零基础组的被试因其从未接触过汉语课程,也就谈不上学写汉字、了解汉字书写的基本规则,面对陌生的书写符号,零基础的被试最大限度地依赖母语的书写规则体以来帮助完成整个书写活动。1到4画的测试汉字基本上都是独体字,字形简单、轮廓清晰,依靠被试已有的母语书写规则还能写对一些,但是被试此时并没有形成汉字的正字法意识,写对写错心里并不清楚。随着测试汉字笔画数和笔形越来越复杂,汉字承载的信息量增大、字形轮廓也越来越不容易辨识,测试者就无法从原有的书写规则体系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以帮助完成书写,只能依葫芦画瓢,把汉字画出来。所以笔画数少的字笔顺正确率明显高于笔画数多的汉字,笔画数效应明显。

(2)初级阶段的被试已经接受了3到4年的汉语教育,虽然因为课程设置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的制约,汉字掌握程度远远比不上在中国学习相同时间的汉语学习者,但通过汉字基本书写规则的学习,被试逐渐减少了对母语书写规则的依赖,但母语书写习惯对现阶段汉字书写仍有较大影响。被试书写过程中修正现象增多,说明汉字书写规则和正字法意识已经发展起来。但是因为此阶段学生的识字量有限,加之学时偏少,练习不足等原因,该阶段泰国学生对汉字的加工还仅仅局限于一笔一划上,笔顺意识、笔画意识已经萌芽但极不稳定,所以那些接触过的笔画少、构字能力强的独体字和部分合体字笔顺正确率高,而在书写复杂的合体字时正确率却很低。出乎意料的是被试在书写9画以上汉字时的笔顺正确率却反而高于前面两组笔画数的正确率,笔者大胆猜测这是受学习者认知因素的影响。被试不自觉地运用了认知学习策略中的监控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中的监控、评估、调节策略,从而出现了书写笔画数最多、难度最大的汉字时,笔顺正确率反而高于前两组正确率的情况。

(3)中级组的被试汉语的各项技能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同时该阶段的学习者大部分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学习汉语有明确的目的。该阶段的被试识字量、阅读量增大,正字法意识、部件意识已基本形成。但笔者发现该阶段的被试却表现得不太自信,可能是因为中级阶段的学生使用了过度泛化的学习策略,容易把学过的知识套用在新的语言现象上,而这种套用往往不奏效,反而使他们碰壁,心生疑虑,这反过来限制了汉字正字法意识的发展,相比初级阶段的被试不但没有明显的发展可能还削弱了。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被试在7画之前笔顺正确率都随笔画数下降,但在7画、9画(包含)之后出现波动,比初级组高,而6画和8画的笔顺正确率却低于中级组。笔顺正确率的笔画数效应不是很明显。笔者的研究和谢镇发(2007)对泰国大学生中级阶段汉字辨认情况的研究结论相吻合。

(4)高级组的被试笔画、部件、整字、正字法意识已经建立,书写迅速而流畅,几乎达到自动化程度,母语书写习惯对现阶段汉字书写影响已经很小。汉字书写规则和正字法意识随着识字量的增大而得到巩固,从而能较好的完成简单笔画的合体字、复杂笔画和结构的合体字的书写。越是遇到复杂的合体字,被试越能主动运用各种认知学习策略。如:监控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中的监控、评估、调节策略等,从而出现正确率先降后升的情况。

3.不同学习阶段被试笔顺正确率和汉字拓扑结构的关系

横向结构和包围结构的汉字是泰国学生书写难度最大的结构类型,我们不难从泰语字母的运笔方式上得到启示。现行汉字的笔画系统以五种基本笔画为基础构成,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是把原来弯曲的线条拉直,由图形变成方块的过程。现代汉字笔画与笔画之间、部件与部件之间、笔画与部件之间,有着严格的距离要求。笔画书写起来横平竖直,拐弯的笔画多是苍劲的笔锋,总体上给人以四平八稳的感觉。而泰语字母多弯曲的笔形,圆圈很多且常出现在运笔的起点,有时也会出现在中间和末尾,给人以藤蔓缠绕、曲折盘旋的感觉。汉字的运笔以横向和纵向居多,泰语书写符号笔形则以纵向居多,单独的字母书写时圆润弯曲,就像盘踞的蛇一样,而且没有汉字结构中的包围结构,所以横向结构和包围结构的汉字是泰国学生书写难度最大的结构类型。

4.“撇、点、捺、提”错误笔势和母语文字书写特征的关系

“撇、点、捺、提”这四个基本笔形的笔势问题集中表现在前三组被试的书写过程中,随着学习程度的提高和汉字笔形、笔画意识的提高,此类书写偏误会逐渐减少。笔者推测这类问题的出现和母语文字的笔形特征和书写方式有紧密的联系。首先,泰语文字里几乎找不到单个的且单写的撇、点、捺、提这几种笔形,只有? ?这两个辅音里有类似提的笔形。其次,我们不难发现前文提到的撇、点、捺、提的书写偏误中,最主要的前三类偏误的一个共同点是,把本该往下写的笔形朝相反方向写,这种朝上写的书写特征其实来源于他们母语文字从下往上的书写习惯。而中高级阶段以后的学生此类笔向问题会随着对母语书写规则依赖的减少而减少。

5.汉字书写发展过程的“中介”状态

从零基础阶段到高级阶段被试书写汉字笔顺、笔形、部件、结构的正确率的提高,正确的笔形、笔顺、结构和整字意识的发展是逐渐向正确的方向不断靠近的过程。在书写过程中,一些有规律的偏误实际上是介于母语正字法和目的语正字法之间的过度状态。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正字法靠近。通过对四组不同学习阶段泰国学生书写过程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对于泰国学生汉字书写的这个中介状态而言,它也容易受语言的迁移、训练的迁移、第二语言学习的策略、第二语言交际的策略、目的语材料的过度泛化这五个因素的影响。而到了高级阶段仍然会出现某些初、中级学习阶段容易出现的汉字笔顺书写偏误,说明汉字正字法意识的习得过程也存在着僵化现象,使得学习者无法完全写对所有汉字的笔顺。

(二)本研究对教学的建议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泰国的汉字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对不同阶段学习者的汉字教学方法应有所区别

我们通过泰国学生汉字书写笔顺正确率和笔画数关系的讨论可以看出,不同阶段的学生,汉字的认知方式是有区别的。初级阶段的学生对汉字的认知仅限于笔画、部件意识,正字法意识还很薄弱,加之对母语的书写习惯的依赖,很容易养成不良的书写习惯,对今后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所以,针对该阶段学生的汉字教学重点应放在独体字及基本笔画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前预测学生母语书写习惯对学生汉字学习的影响,帮助学生尽快形成正确的汉字笔画、笔顺意识,减少母语的负迁移带来的影响。这个阶段是学生学习汉语最关键的阶段,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要避免教授一些笔画多、部件构字能力弱、理据性不强的合体字,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到了中级阶段,随着学生的识字量、阅读量增大,正字法意识、部件意识已基本形成。针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要加强部件教学,多向学生传授汉字部件的理据、意义,帮助他们巩固部件意识和正字法意识。高级阶段的学生汉字笔画、部件、整字,正字法意识已经建立,汉字书写规则和正字法意识随着识字量的增大而得到巩固,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词汇量的扩充上,同时注意及时地发现学生汉字书写中存在的笔画、笔顺问题,帮助他们及时改正,避免出现“化石化”现象。

2.从初级到高级阶段都应重视基本笔形、笔顺的正确书写方法

从我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初级阶段还是高级阶段,基本笔形和符合笔形的书写问题都存在。这提醒了我们初、中级阶段汉字正字法教学的重要性,这时基础打不牢固,学生就没有学好汉语、写好汉字的可能性。教师的工作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和汉字意识,以习得更多的汉字,达到提高汉语水平的目的。所以基本笔形和符合笔形的正确书写方法一刻都不能忽视。

3.应在横向和包围的汉字结构类型的教学上有所侧重

针对泰国学生横向结构和包围结构的汉字书写笔顺错误率高、习得较难这一结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所教的生字分类,把拓扑结构关系的汉字归在一起,选择各种结构类型中的比较典型的汉字加以示范,讲授书写和记忆的方法,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样既节约了精力又把握住了重点,教学效果一定比按顺序逐个去教更有效。

4.应针对泰国学生汉字书写“一笔化”的特征进行教学引导

通过汉泰两种书写符号的对比,我们发现汉语和泰语文字单从字形上看最大的区别其实是笔形结构和书写方式,在弄清楚两种文字的异同后,汉字教学就会变得有的放矢。比如泰语很多字母和汉字的一些部件形体特征、运笔方式很类似,例如:“凵”笔形(??????????)“凶”等。教师在讲解这些部件时要让学生主动发现其中的异同点,然后告诉他们汉语里这些类似泰语文字形体特征的部件的正确书写方法,把学生的母语文字拿出来和汉字一对比,异同点讲清楚后加上的定量练习巩固,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在今后的书写过程中自我监督,自觉习得汉字的书写规则,从而克服汉字书写“一笔化”的习惯。笔者总结出的那些容易出现“一笔化”的独体字和汉字部件也可以作为教师汉字教学中的参考内容,有针对性地去讲解。

5.对于泰国学生汉字习得的中介状态,教师应合理引导

中介状态容易受语言的迁移、训练的迁移、第二语言学习的策略、第二语言交际的策略、目的语材料的过度泛化这五个因素的影响。而到了高级阶段,汉字正字法的习得还存在着僵化现象,使得学习者无法完全写对所有汉字的笔顺。首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母语书写习惯同汉字书写规则的不对应现象。如果教师不及时纠正学生由于母语书写习惯负迁移所导致的笔顺错误,便会使学生忽略这些问题,从而出现“化石化”现象。其次,教师应当正确对待学生汉字笔顺的书写问题,汉字的笔顺书写偏误贯穿汉字习得过程的始终,是每一个汉语习得者的必由之路,这种偏误是在不断向正确的书写形式靠近的,因此,教师应当允许偏误的存在,正确引导它向着目的语靠拢。

6.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

结合笔者自身的情况和对很多在泰国任教的中文老师的了解来看,教师自己的专业素养还有待提高。如果教师自身汉字书写就存在笔顺、笔画问题,怎么可能把学生教好?教师自身养成正确、良好的书写习惯是保证学生学好汉字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教师应当改善汉字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活动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安然,单韵鸣.非汉字圈学生书写汉字及修正过程的个案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3).

[2]安然,邹艳.非汉字圈学生的笔顺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7,(3).

[3]安然.从多元认知的角度看留学生汉字书写过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1).

[4]单韵鸣,安然.华裔学生汉字书写特征的个案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5]卞觉非.汉字教学:教什么?怎么教?[J].语言文字应用,1991,(1).

[6]崔永华.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7,(3).

[7]崔永华.关于汉字教学的一种思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8]费锦昌.现代汉字笔画规范刍议[J].世界汉语教学,1997,(2).

[9]费锦昌.对外汉字教学的特点、难点及其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10]冯丽萍.汉字认知规律研究综述[J].世界汉语教学,1998,(3).

[11]江新,赵果.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4).

[12]江新,柳燕梅.拼音文字背景的外国学生汉字书写错误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4,(1).

[13]柳燕梅,江新.欧美学生汉字学习方法的实验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3,(1).

[14]鹿士义.母语为拼音文字的学习者汉字正字法意识发展的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3).

[15]李金兰.泰国学生汉字习得途径和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16]刘国画.泰国中学生汉字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2008.

[17]苏培成.现代汉字的部件切分[J].语言文字应用,1995,(3).

[18]施正宇.外国留学生字形书写偏误分析[J].汉语学习,2000,(2).

[19]王建勤.外国学生汉字构型意识发展模拟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5,(4).

[20]吴勇毅.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语言学科目考试指南[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3.

[21]万业馨.略论形声字声旁与对外汉字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0,(1).

[22]尉万传.东南亚华裔留学生汉字偏误综合考察[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

[23]谢镇发.泰国大学生汉字辨认情况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2007.

[24]肖奚强.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2,(2).

[25]许翠英.泰国汉字教学的现状与教学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8.

[26]尤浩杰.笔画数、部件数和拓扑结构类型对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掌握的影响[J].世界汉语教学,2003,(3).

[27]易洪川.笔顺规范化问题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3).

[28]张静贤.现代汉字笔形论[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29]张静贤.汉字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

[30]钟宝娟.泰国中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D].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第15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 教学法 研究

一、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法

(一)对外汉语教学法的概念

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教学法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们要认真研究此课题,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线工作者更需要掌握,因为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1]

(二)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任务

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常用术语,(1)盛炎认为,它的教学任务是是建立一个系统的语文教学理论,它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一种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是一个容纳各种观察、现象和活动的概念框架。(2)任元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从宏观上看,它是一种完整的系统的教学理论,也是对于学习过程的一系列指导原则的各种各样的关系的总结, ①从微观层面上说,它和实现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也是相辅相成。2,你可以看到任务性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和方法。[2]对于这些不同层次的对外汉语教学原则,刘先生壬句子总结为十点:1、培养能够使用中文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2、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3、结构、功能、文化的教学相结合。4、强化中国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接触中国。5,认真练习,集中在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6、关注句子和单词,发音,语法,词汇和汉字教学。

二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模式的研究

(一)对外汉语教学法现状分析

教学法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如何选择适当的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运用于课堂,事实上也测试教学模式的作用。到底什么是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呢?目前,对于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者怎样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已经有一定的研究,这为探索更多的教学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许多学者也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专著,甚至一些重量级的评论文章。[3]截止到目前,我国已配出大量汉语志愿者出国教授汉语,他们也为如何选择对外汉语教学方法之类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为对外汉语教学之后的发展道路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障碍,当然,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比如,第一,如何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切实地结合在一起。对外汉语教学具有相当丰富的理论基础,但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却有很大的困难。这类教学方法是唯一可应用的理论。第二,如今汉语学习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他们几乎来自所有国家。一些教学法可能在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运用于一对一的学习者,却很难在不同的使用情境中得以灵活运用。学习者的国籍、职业、年龄、性别、性格等差异也是教学法中必须考虑的教学特殊性。一些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这个国家的学生,但若使用于另一个国家的学生,却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着实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②第三,对外汉语的课程包括与英语相关的课程,当然相应的教学材料的选择往往也不完全符合学生学习阶段的实际水平。

(二)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法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不管哪一种教学法,目标都应该是力图使汉语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在进行汉语教学时,我们应注意以下三点:

1.重视汉字教学

学习者最初学习汉语时,最大的困难就是完全陌生的汉字。汉字书写系统是一种意义,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作为语言系统中的一种,在世界上占有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但是许多外国人认为,汉字的书写方法简直就是神话寓言。汉字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障碍”。正因为汉字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给外国学生的学习也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4]尤其是在写作和发音方面。因此,我们应注意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尽快使外国学生掌握汉字书写的方法。赴韩的志愿者反应,在其一年的汉语教学,许多学生会读但是不会写,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但写作是学习一门语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近年来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如何选择汉字教学法,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作为对外汉语老师的我们也应该提高意识,切实将汉字教学应用与教学实践。

2.强调语言实践的开展

学习的最终目的当然是实践。以前,我们只是一味注重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在中国,最能直接反映在学生学习应用效果的就是英语。从小学至大学,经过多年的学习,中国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书面表达能力,但通常口语能力缺乏,很难与外国人直接对话。对于中国学生实践能力缺乏这一点,我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其偏颇性,并积极进行改正,四、六级考试甚至托福,雅思考试也已经不再是根据单词进行。③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从哑巴式教学逐步向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的实践能力的方向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实现更多的语言实践。换句话说,、也就是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让学生用普通话交谈,克服心理恐惧,紧张和害羞,创建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的学习氛围。

注释:

[1]戴炜栋.任庆梅.语法教学的新视角:外显意识增强式任务模式[期刊论文]一外语界2006(1)

[2]丰玉芳.唐晓岩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期刊论文]一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

[3]栗叶.对外汉语教学法探索《今日南国》,2009年1月

参考文献:

[1]张灵芝.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引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2]丁言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外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任远.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c].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成立卜周年纪念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