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幼小衔接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幼小衔接论文

第1篇

参考文献:

[1]杨明珠.幼小衔接阶段父母的教育策略[D].云南师范大学,2015.

[2]陈英利.浅谈幼儿园的幼小衔接问题[J].读写算,2014(6):56.编辑孙玲娟

[3]焦胜会.浅谈幼儿园教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J].都市家教月刊,2014(2):218.

[4]王尚文.论语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4):124.

[5]陈怡妹.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6,02:130.

[6]孙丽娜.浅谈提高幼小衔接工作成效的对策[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6:29-30.

[7]李欣.探析幼小衔接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4,13:212.

[8]毛芬芬.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J].学苑教育,2016(4).

[9]陈莉.幼小衔接联动机制的构建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6(Z1)

[10]于丽群.幼小衔接现状的思考及有效途径的探究[J].教育革新,2012(1).

[11]杨.浅谈幼儿园如何加强幼小衔接[J].教育学文摘,2013(1).

参考文献:

[1]王妮妮.幼小衔接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2:147-148

[2]王燕.幼小衔接教育研究[J].中国知网.2015(05)

[3]潘珍如.对幼儿教育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0(08)

[4]王佳婧.小学一年级语文教育幼小衔接问题调查与教育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13.

[5]谢桦.幼小衔接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及对策——基于厦门市湖里区幼小銜接现状开展的实践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6]董小清.语文教学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平顶山市W区的Y幼儿园和L小学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5.

[7]郝卫江.关于幼小衔接你的理解正确吗?[N].中国妇女报.2016-05-26(B02)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关于幼小衔接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显差异。长期以来,幼儿园和小学都忽略了两者在教育教学方面应有的区别和联系,造成了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在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方面缺少过渡,出现明显的“脱节”现象。学生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立即感受到了从未经历过的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许多儿童的身心在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使他们的认知兴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断的减弱。

面对如同白纸般的幼儿园和低年级学生,怎样做好这一衔接工作呢?

一、充分了解幼儿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5-6岁幼儿的好奇心已不再满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能灵活、协调地掌握基本动作,小肌肉发展迅速。幼儿脑发育显著加速,随着幼儿脑结构的形成,脑的机能也发展起来,幼儿的抑制过程加强,可以逐渐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幼儿的思维是具体的,在认知方面能根据概念分类;按类别记忆;掌握了部分和整体的包含关系;能够掌握“左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对因果关系也有所理解。

小学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不完善。他们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以表象为素材。学龄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强有力地促进了儿童想象的发展。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差。

二、幼儿阶段应初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由于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以协调性为特点幼儿教育论文,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尽管品德培养应该有多种起点,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也离不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但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儿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

儿童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且儿童时期是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如能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采用优化的教育手段,就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1.从“坐、立、行”起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活动,离不开“坐、立、行”这些最基本的行为动作。虽然每个学生的行为动作都不一样,但是“坐、立、行”的姿势总有个规范cssci期刊目录。俗话说,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训练学生的“坐、立、行”等行为动作时,就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坐要坐得端正、立要立得精神、行要行得矫健。要通过长期的训练,逐步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其实,一个人“坐、立、行”的风度很重要,它不仅反映了人的教养、气质,而且,直接影响着别人对这个人的评价与看法。

2.从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入手,培养文明的礼仪习惯。

幼儿的文明习惯可以体现在文明的交往中。小学生在家孝敬父母、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现。要学着帮助父母和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从小事、小节做起,逐渐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

3.从课堂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进入小学以后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在大班后期以及学前班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在常规上有要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加强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课堂上经常进行注意力集中训练。

三、幼儿阶段应培养初步的生活能力。

1.从简单的学习用品的整理入手,培养幼儿的收拾整理的能力。

幼儿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学,按时休息,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幼儿教育论文,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2.从语言教育入手,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要求教师注意语言的规范、优美、丰富多彩,不说脏话,给幼儿做好榜样。幼儿教育应培养学生能简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和同伴、老师进行交流,基本能说简单的完整的话。

四、幼儿园应主要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放眼现在的幼儿园、学前教育,老师们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进行的教育大大超出了幼儿园的教学目标范围。根据幼儿教学大纲,幼儿园小班重在培养幼儿自我护理能力,中班重在培养幼儿形成数的概念,到了大班才开始教孩子一些简单的数的组成和加减法。对于大班小朋友也可适当学习小学的课堂纪律和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几个月后的小学生活有所了解。让孩子尝试举手发言,上课要尊重老师保持课堂安静是很必要的,但不需要为应试布置作业。

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幼儿简单的学习兴趣。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对于智育目标,《规程》中指出,“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错误地把开发幼儿智力与学习知识等同起来。误认为:“孩子越小、识的字越多、数的数越多、智力开发得越好,孩子就越聪明。”其实不然,开发幼儿智力主要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动手、动脑,从而培养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它比幼儿简单地认识几个字、背几首诗、算几道题(这些多是幼儿机械的记忆,并不理解)要高级的多,而学习知识的任务应该是从小学才开始的,因此我们常常发现某某幼儿在3岁就能背多少诗,识多少字等,一旦上了小学成绩并不乐观的现象。科学研究表明,不适宜地过早让幼儿学习知识,不但对开发幼儿智力无益,甚至有害。

重复教育,易使幼儿产生学习上的厌倦情绪。因一些学前班教材的部分教学内容与小学一年级教学内容是一致的,如拼音、书写汉字、做算术题等,这部分内容是小学一年级应系统学习的,若孩子在学前班学习了这些内容幼儿教育论文,表面上看孩子在学习一年级课程时是重复的,但一年级学习的知识要比学前班学习的知识系统得多,也深入一些,而幼儿在学前班接触过这些知识后,从幼儿心理上看是很容易产生满足感,而不愿进一步去学习,时间长了便产生学习上的厌倦情绪,随之带来听课不认真,作业不细心,学习态度浮躁等不良学习习惯。有的孩子由于在幼儿园时接受了这些知识,在进入小学以后产生一种骄傲情绪,这些将对以后的学习产生很不利的影响,这就是很多上了学前班的幼儿在小学高年级时成绩并不优秀的原因之一cssci期刊目录。

幼儿在学前班一旦接受了错误的知识,就容易产生一种思维定势,在进入小学以后进行纠正就相对困难了。以数学教学为例,在幼儿园,虽然百以内的数的加减都在进行讲解,但往往只注重计算的结果,不重视算理,进入小学后,进行加减法仍需借助小棒、手指等辅助工具,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有害无益。

五、要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师、教学内容、教法的衔接和联系。

1.加强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联系。

幼儿园教师要了解小学教育的教育内容及阶段划分,不要过多过快地进行教育,宜遵循小学教学的阶段性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小学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园教师要经常深入小学低年级听课,了解小学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

2.加强幼儿园的教材和小学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不宜过深,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应该循序渐进,不能只顾教学内容的延伸而忽略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知指导以及算理的讲解。

3.加强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课堂教法的过渡和衔接。

对于从幼儿园刚刚跨入小学大门的儿童来说,面临着许多的变化:1、环境变化。学习生活环境由以家庭、幼儿园为主转变为以小学校园、班级为主。2、活动变化。幼儿园活动是以游戏为主;进入小学后,儿童的活动转为以学习为主。3、主要指导者的变化。学前时期幼儿的主要指导者是家长和幼儿园阿姨,进入小学后,主要指导者转为小学教师。幼儿园的教育通常是寓教于乐,以游戏为主,进入小学以后,课堂教学时间由三十分钟延长到了四十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要求小学低年级教师应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充分准备各种教具,调动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感知和注意,完成课堂教学。课堂中可以进行中途休息,进行相关的游戏幼儿教育论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为下半节课的学习打下精力基础。

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的赞扬对孩子的激励、教育作用非常明显,在学前教育阶段,应多用搂抱、亲吻、抚慰等动作,讲故事,做游戏等简单活动,漂亮玩具、好吃的东西等物质奖励,竖大拇指、拍拍孩子的肩膀、恰当的赞扬、和幼儿交流,克服幼儿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在进入小学以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采用鼓励、微笑、平易近人的态度、抚摸孩子的头、对孩子的优点加以肯定,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等促进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消除孩子心中学习辛苦的印象。

总之,不管是小学教师,还是幼儿园教师,都应该多阅读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书籍,了解小学生在入学以前的课堂教学经历,并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幼小衔接”。

第3篇

小学与幼儿园衔接的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较新的课题,过去,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幼儿园教育阶段,突出幼儿园在衔接工作中的责任,而忽视了小学阶段应有的关注。本文旨在从小学教育低年级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去研究,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为切入点,在小学与幼儿园衔接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小学低年级的一些教学内容与初入学儿童实际学习的需求不符。教学内容只有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然而在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过程中,小学低年级的一些教学内容往往脱离了初入学儿童的实际学习需求。笔者在教育教学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课堂上教学汉语拼音时,会有小朋友说:“老师,这我们在幼儿园里早学过了。”在教学汉字书写时,有些小朋友因为自己在幼儿园就已经学过了而沾沾自喜,不肯认真书写。小学低年级教师教学时内容缺乏科学地整合。有些教师认为,将教材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便是教学,忽视了教师自身和初入学儿童主体性的发挥,对于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踏入小学的学生来说,掌握知识的能力还不高,对已有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无法实现融会贯通。2.小学课堂教学方法不能迎合学生的学习愿望。教师没有能够考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笔者常常听到很多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抱怨:“小学不如幼儿园,没有玩具,没有游戏,不好玩!”短短的一句话就可以看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普遍心理特点:好玩。然而进入小学后,沉重的学习压力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面对枯燥的课本、严厉的教师、一成不变的教学形式,学生只有不断地压抑自己的天性,逐渐转变为学习的工具。3.低年级教师的评价方案不符合小学与幼儿园衔接实际。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没有注重初入学儿童主体性的发挥。在当前的学生评价过程中,学生就像是一个个零件似的等待教师检验。教师对学生所作的评价也并非必然地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这些对做好小学与幼儿园衔接工作是十分不利的。

二、解决策略

小学和幼儿园的衔接是一项复杂而又需要一定科学性和技术性的工作,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选择和运用有效的策略,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1.根据学生入学前的学习情况确定小学教学内容。初入学儿童从幼儿园的游戏生活进入小学的书本学习生活,学习内容的转变会使儿童产生不适应,小学低年级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对教学内容做科学地整合。开展小学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在教学内容的衔接方面,要使孩子对所学内容能够顺利吸收、消化。在幼儿园向小学过渡阶段,学习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但要尽量减小这个坡度。要把学生的学习看成一个整体,避免学习内容和形式的单一;注意发挥课本本身提供的整合条件,注意各个学科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的联系;注意学生的现实生活对教师教学内容的渗透作用,并把课外生活引入课堂,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在教授低年级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低年级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更是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人生最重要的习惯都是在低年级养成的,如写字姿势、卫生习惯、遵守课堂纪律等。习惯的好坏,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而且还影响孩子的生活、性格、行为等,有些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将来。

2.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兴趣对于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欲。首先,要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适时地采用游戏方式进行教学,无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方面都有利于帮助儿童顺利度过幼小衔接的过渡期,并且大大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生学习平舌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时,可采用“蒙眼辨音”的游戏,通过反复感觉,加深知识在脑海里的印象,不仅可以让学生尽情地投入到游戏中,还可以减轻学生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其次,用实物与实物演示帮助低年级学生记忆。有位教师在教学生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在课的开始设计了“对号入座”的活动,把学生带入生活的境界中学习知识。教师事先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的图片粘贴在四张小桌子上,请每个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玻璃球、火柴盒、魔方、茶叶筒、易拉罐等平时收集的物体放在认为与图片相似的桌子上。学生们仔细观察后根据物体的形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物体的特征。经过这一活动,学生们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点。再次,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也是幼小衔接的好帮手。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升上来,大多习惯了幼儿园里轻松欢快的教学形式,一下子要让他们面对枯燥的书本,自然提不起兴趣来。这时,设计一个色彩鲜艳、充满童趣的教学课件可以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