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第1篇

    一、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二、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国内的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的新发现证实:人类具有巨大的潜能。人类储存在脑内的潜能惊人,平常只运用到潜能资源的10%。美国着名心理学家乔瑟夫·摩苏博士说:“人的潜意识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一小部分是意识,而潜意识隐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记忆就变得十分轻松。”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四、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粗粗一看,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至多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五、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学生问:“老师,你曾说过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因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象这样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2、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同样是上面的小岛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充分让学生理解其保卫的价值,小岛作为国土的一部分,不仅具有主权意识(国防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资源价值(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品、鱼类及其他生物),更具有开采捕捞形成的经济价值。例如在“南海诸岛”的教学中,南海诸岛,绝大部分是水下暗礁、暗河和暗滩,岛屿不多,其共同点是海拔低(最高的石岛海拔不超过15米),面积小(最大永兴岛仅1.85平方千米),南海诸岛分布范围展布在南北纵长1800千米,东西横宽800多千米的南海广阔海域,约160万平方千米,占我国管辖“蓝色国土的一半还多,其主权方面政治意义可想可知。同时从自然资源方面思考,岛上长夏无冬,林木繁茂,海岛众多,鸟粪积藏量十分丰富,为农业发展提供理想的天然有机肥,具有相当的经济开发价值。再者,之所以聚集众多海鸟,缘于就近海域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所以这里也是中国第二大渔区和重点开发渔区。第四,据科学勘测表明,南海盆地如同其他海底盆地一样,均已发现有大型储油、气的地质构造。因而保卫南海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珊瑚小岛,其意义远不在于小岛本身,而在于它是扞卫国家的领土主权,保卫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和丰富的石油及矿产资源。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3、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中最忌学生对问题浅尝则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实际解题,就变得束手无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判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森林资源”一节的教学中,通常学生往往只倾向于对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认识,而忽视作为环境资源的认识,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更要让学生懂得森林作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在环境保护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2篇

1.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更是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学生学有兴趣,快乐参与,主动探究,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讲,照本宣科,理论性过强,教学枯燥无味,无法激起学生参与地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相反还会让学生逐渐对地理学科失去兴趣。在地理教学中引入生活这股活水,才能避免枯燥而机械的理论讲述,而是将那些看似抽象而枯燥的地理知识点寓于直观而形象的生活之中,这样的教学更具真实性与亲切感,更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动机,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学习。如地图一节的教学,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讲解,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自然也不尽如人意。众所周知,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承载着重要的地理信息,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足见此节内容在整个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此,我们要重视此节内容的教学,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学生所熟悉的平面图来导入新知。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示学校的平面图,有学生所熟悉的操场、教室、实验室、花坛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将实际位置与平面图形结合起来。这样引入地图的学习,原本枯燥而机械的教学变得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从而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积极的探究行为。

2.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阶段,其思维特点决定了要想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牢固掌握,就必须要让学生从中获取直观认知,再由此上升为理性认知。引入生活素材,可以让学生从丰富的现实生活中获取大量感性认知,从而能够为上升为理性认知打下坚实的基础,自然也更加利于学生对抽象深奥的地理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如浑江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教材中对此概念的界定是:流入海洋的河流就是外流河。如果只是让学生机械记忆,这几个字记起来非常容易,但是学生并没有理解。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此概念的理解,教师就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将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自然就会想到浑江注入哪里。此时,教师可以此为线索让学生接触到鸭绿江、黄海、太平洋,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们身边的这些河流最终都会投入太平洋的怀抱。这样,学生对于概念就不再是死记硬背与机械运用,而是具正的理解与灵活的运用。

3.提高学生实践运用水平

学以致用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在地理教学中要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学用结合,知行统一,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来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地理应用意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践运用水平。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时空限制,将学生的学习视野引向宽广的现实生活空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设计现实生活问题,让学生用所学来解决生活问题,更好地为生活服务。这样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用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实际运用水平的提高。如购买不同质地的服装如何来准确选择产地?购买羊绒制品选择内蒙古,纯棉制品选择山东、河北等华北地区,丝织制品选择江浙、珠三角地区,这是因为特定的自然环境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农业区域与工业分布。这样,学生运用所学能够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可以在实际运用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可以深入地体会地理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的影子,从而更加利于学生对地理形成科学的认识,形成浓厚而稳定的学习兴趣。

二、如何实现有效的生活化教学

1.处理好生活与教材的关系

地理学科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要将地理教学的视野延伸到宽广的现实生活空间,实现教学生活化,突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大课堂。这首先就需要处理好生活与教材的关系。教材是中心,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我们要立足于教材,实现对教材的全面解读,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以及生活中的地理素材,在生活与教材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以真正实现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这样才能发挥教材的作用,将地理教学置于宽广的生活空间中,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开发地理课程教学资源。这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不是直接地将生活搬入教学,而是要围绕着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进行合理重组,选取最为有效的地理素材,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围绕着特定内容有效展开。

2.处理好学生与生活的关系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师生教学到生本教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因此,在引入生活素材时,同样也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生产现象入手来引入新知的学习。这样才能够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让地理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够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采用主观臆断,而是要深入地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角度来审视生活,审视地理教学,才能选取学生所熟悉而感兴趣的生活话题,才能让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探究热情,从而使整个教学围绕着学生的学来有效展开。

三、总结

第3篇

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对知识的认识

学生思维的调动首先就要通过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在很多情况下提问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素。精心准备的问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敏捷性。精心准备的问题相当于为学生制作的一个磁力场,以教师为导体,联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内容作为一种诱发物,从而激发学生的对地理的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对学习地理的动性,启动他们的创新思维。然而学生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部分,只有新鲜、奇怪、具有悬念和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记忆变得活跃从那进行更好的学习。

例如:在第八年级的初中地理上册中教学的《中国的自然资源》,当学生了解了我国的土地资源特征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提问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挥自己无穷的想象力,如:对于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人均相对较少的特点,请问该怎么做呢?那么在后备耕地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应该怎么提升农业生产等的问题呢?请同学们快速的思考,迅速的回答出来。待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迅速做出肯定或者是否定或者是及时的进行补充。这样的做法,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变得顺畅,也加快了思维的灵活度。通过自己的大脑对问题的分析,从而得出与书本上相似的结构,当学生在获得了喜悦感和成功感的同时还能不断的提升对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便于增强雪上创新思维的敏捷性。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从而协调发展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和交流的过程平等[2]。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唯有关注和注重学生的情感,方能促进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念、行为”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教师在教学方面,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知识的的传授以及技能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其实,学生在学习上以及实际生活中是渴望得到尊重、肯定、平等的,对于老师来说,希望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教师应该在教材中去挖掘能够培养和感染学生情感的部分内容,然后分别在情感和形象上进行加强润色,加强学生在学习上投入情感,促使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从而获得体验学习的积极情感。例如:北京古老的故宫、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有雪域之称的青藏高原、千姿百态的雅丹地貌等等,这些对地方生动形象的描写,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那些地区产生崇敬、赞美喜悦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内容的以及我国的地理环境产生情趣和热爱。

例如:在教学《长江万里行》时,首先教师要结合长江沿岸的地理特点,介绍长江沿岸各省的气候、生态等特点,并结合长江的水资源开发,从而积极引导学生收集长江沿岸各省的资料,以开展主题为《长江知多少》的活动,此时此刻,同学们的内心已燃起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便会在课后积极的找寻资料,或者是查看相关的硬碟、图书,精心的准备这次活动。实际上,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而且在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有趣、愉快的氛围里尽情的学习新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清楚了有关于长江的任何故事,也对长江的过去和未来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展望。这样的学习过程,在教师轻松、学生愉快、课堂和谐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

三、结合地理学的特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充分利用地理图册

形象的地理图册能更加直观的反应出地理事物以及地理规律,这也是地理知识的第二种语言。准确的利用地图册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例如让学生学习“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时候,根据其地形的颜色变化,找出三种颜色的分解以及相应的高度,通过自己的分析、联想、概括,在其中寻找出地形的本质特征、属性以及内外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我国东低西高的地势以及了解分三级阶梯的特省,而且还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地球上的万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气候、位置、河流以及工农业、资源等,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总而言之,地理具有综合性。老师咋教学中,善于使用比较的方法,对地理知识进行相关的调整、梳理、提升,不断的解释现实生产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例如:黄河与常见之间的比较,气旋与反气旋之间的比较,通过找寻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加深学生对不同概念的理解,以便于提升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四、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教师需要树立起“生活地理”的教学概念

地理学科中包括了自然、社会等等很多的知识,其内容覆盖面十分的广泛,其所蕴含的知识覆盖面也十分的广。在其中有很多知识都不是用枯燥的文字就能够让学生明白的,它所要构筑的立体空间也不是平面图画与文字所能够构筑的。生活中有许多的东西都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地理知识和分析地理问题。因此,我们地理教师就必须要养成“生活地理”的教学概念。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够过于的依赖于教材,也不能够迷信教材,我们必须要尽可能地将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去认识地理,同时还能够将课堂中的知识在生活中进行运用,例如出门后如何分辨东西南北,了解家乡各种信息等。只有有效的将地理知识与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才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感知身边的地理现象和事物,从而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运用生活经验分析地理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4篇

1.1地理课堂上的互动性差初中地理课堂上的有效反馈与互动,是教师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现状、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然而有的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如在课堂上很少针对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提出问题的针对性不强。此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并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并没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如很少在课堂上组织合作性学习,或者学生合作学习的课堂秩序比较混乱等。

1.2地理课堂的探究性不足为了充分调动初中生在地理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地理课堂上需要有足够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和积极思考,但是由于很多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比较落后,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导致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不积极、思考探究不主动等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2.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效率的有效措施

2.1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关于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因此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当重视教学方法的学习与创新,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为了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背景下地理教学的新要求,教师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目标发展性、教学形式的新颖性。以人教版八年级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教学为例,如果采用传统的单向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初中生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多样从教学方法创新的角度出发,初中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生好奇、好动、贪玩的学龄特征,尝试巧用游戏法教学,将中国的不同区域随机划分给不同的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学生结合中国特定区域内的交通、资源等情况,就区域内的工业、农业发展等相关知识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对比式的提高,这样不仅可以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2.2重视初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初中地理教师应当树立“生活地理”的教学概念,这是因为地理学科涵盖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理论知识的覆盖面非常广,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性本来就非常强,与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存在很多交叉的环节。初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可以降低理论知识教学的抽象性、枯燥性,引起和保持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借助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物帮助学生去理解地理知识和问题。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将生活中天气变化的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认识天气现象和气候现象,将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充分结合起来。

2.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的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地理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非常问题,教师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对此,初中地理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更是要主动和他们去交流,注意维护学生在学习中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励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激活初中地理课堂活力,点燃学生主动学习与求知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初中地理课堂的各项教学活动,进而实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就自身在生活中用的自然资源以及出现的资源浪费现象进行总结,并谈一下个人的理解,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此时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自主学习 以人为本 教学效果

一、引导个人自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首先需要从个人自主能力的培养开始,只有不断规范自身言行、思维模式,提升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与学习模式中,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自主能力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相对性等特点。其中,自主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学习基础之上,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而合适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由此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应自主选择方法、控制过程、思考原因与解决问题。由于初中地理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且研究与阐述的是学生的一些生活问题,自主学习模式中个人以自学弱化对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依赖,独立地展开学习、思考、分析与实践活动。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展开个人自学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性,也能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发展与合作”这一章节的知识适用于学生个人自学或小组集体学习。以个人自学来说,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书籍或与教师讨论,分析近年来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竞争,展开对国际形势的分析。课上,以个人发言形式,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后参与学生间的讨论。由个人自学,提升学生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表现、思考与深入研究。初中地理是对国家、地区、气候、环境、经济等知识进行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实施个人自学形式的自主学习模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引导拓展实践,学生个人就某个问题展开针对性研究学习,能有效提升学习能力。

二、实施小组讨论,强化合作交流能力

根据齐默曼教授的定义和庞维国教授从横向角度所做的定义可以知道,自主学习模式具有相对性,学生现实生活中绝对的自主学习较少,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或方面实施自主学习,其自主学习模式不同。由此,可以分析出学生的独立学习也具有相对性。实施小组讨论是自主学习模式的关键部分,它对个人自学进行了  有效补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参与能力。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展开小组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言与互动。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将自己的思想、困惑与不解表达出来,以小组学习模式展开相关知识的学习。

例如,关于“中国的自然环境”中“气候的复杂多样”知识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以5人为一小组,结合中国的地形环境、河流湖泊、降雨分布、综合开发等因素,展开小组讨论,由一位学生做好讨论记录,其他学生查阅资料、提出观点、讨论观点、分析影响,再结合问题展开总结与归纳,并绘制出气候复杂多样的分布示意图,以作为小组评选的成果。小组讨论学习的形式还可以针对既定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各小组结合组员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思维模式,选择科学的讨论方法,如辩论式、发言式等,以此围绕课程主题展开学习,既提升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也提升了学习效果。

三、组织合作学习,挖掘互助思考能力

初中地理具有系统性、人文性、研究性等特点,它研究的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同时也指导着人们的生活实践。由于初中学生个人能力有限,并且每个人的思维模式、优势特长也存在差异,所以,在学习初中地理的过程中,其系统性知识体系使得合作学习变得更为重要。合作学习与小组讨论在学习组织形式上具有相似性,由几个学生组成一个集体,展开针对某个问题、课题或话题的研究讨论。不过,在实施形式上具有差异。合作学习实施形式多样,可以是实验式、课题考察式、课题研究式、实地访谈式等,结合不同的学习形式,小组自主学习具有相对独立性,又较为重视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配合与完善。

例如,学习“天气与气候”这一章节相关知识,为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实施了自主学习模式,组织学生展开合作学习。以4人为一小组,制订任务目标“绘制一周内天气预报简易图”,引导小组学生结合过去一周中外界空气、气候、气温与降雨的变化,结合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和地理知识,根据自然变化预测天气。之后小组合作交流与探究,展开观察、记录、思考与分析,结合自制“天气预报瓶”,展开较为科学的天气预测。学生与教师转换角色,上台担任小老师,说明制作“天气预报瓶”的原理以及预测的方法和原理。通过合作学习与研究制作,挖掘学生互助合作与思考能力,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效果。

四、强化综合实践,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实践。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运用综合实践学习方案。综合实践学习方案也是自主学习模式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它与传统的教师实验后学生总结、摘抄学习形式不同,它鼓励学生的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自主思考与总结,教师设计主题、方向与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展开自主综合实践活动,较多的是以学生小组学习展开综合实践过程。结合初中地理的特点,它研究社会生活、经济、自然、社会与生态发展,自主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方案围绕初中地理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生自主设定课程主题、研究方案、实施策略,并做好总结归纳与反思研究,以此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相关知识时,由于该单元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自主综合实践探讨。学生自主设计实践主题,有的学生选择研究“我国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的变化”;有的学生组织  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 光临dyLw.nET成小组形式,探究“净化与保护土资源”这一问题;有的学生几人一组展开对“水资源”的研究,如“转化海水”“净化身边的水资源”“节约用水”等实践主题的方案制订。结合实验法、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相关研究方法,利用课后或假期时间展开综合学习与自主探索。由学生自主综合实践,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初中地理自主学习模式是践行新课改教学中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一种思想与策略,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学习能力、思维模式以及个性特点等,实施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模式也不是漫无目的和毫无章法的任由学生自由学习,而是在教师科学、合理的组织和引导下,根据新课改培养目标,学生自主策划、讨论、思考、交流与实践,教师有效组织、引导、点拨与评价,形成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共同学习的一种良好的学习模式。由此,通过自主学习模式,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最终培养学生成为新一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6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地理课堂如果做到“教有趣、以趣促学”,那教学效果是事半功倍的。笔者在讲七年级下册《美国》时,发现有很多学生喜欢看美国的NBA比赛,课前布置学生任务,要求课中展示,让学生根据NBA的30支球队的分布,做一个球队的分布图,并且观察各个球队所在城市的位置,了解其名称的由来。如姚明以前所效力的休斯顿火箭队,为什么叫“火箭队”?因为该市是美国的航天城,是美国航天局所在地;而底特律活塞队的由来是因为以前的汽车城,老板是从事活塞制造业的。通过在地图找出这些城市的位置,学生比较感兴趣,这有利于加强教材的直观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又如笔者在绪言“与同学谈地理”一课中,启发学生思考: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男子100米、200米的双料冠军是拉丁美洲牙买加的博尔特,为什么美洲和非洲高原的黑人选手,在国际中长跑中,常能取得好的成绩?学生积极思考,得到结论:“高原上的选手,因为适应了缺氧的环境,在缺氧耐受力方面有优势。”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那么我国的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能不能仿效美洲和非洲高原运动员的做法呢?让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通过创设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和学习,教学效率提高了。

二、引图识图,获取新知

学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作物、交通、城市等内容,利用地图学习,要比读课文更直观、形象,更容易形成空间概念,学生更能感知和理解知识。比如,笔者在讲八年级《疆域》中的中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时,就以课本插图为核心,让学生结合文字读图,让学生找出纬线读出,我国位于52°N~4°N之间,判断出我国位于赤道以北的北半球,大部分在北温带,一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这样的纬度位置导致我国热量充足,跨纬度大,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还通过经线读出,我国位于70°E~135°E之间,判断出我国位于在20°W以东、160°E以西的东半球。然后让学生熟悉图中注记,读出我国是位于亚洲东部和太平洋西岸,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再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俄罗斯、加拿大和巴西等国家的位置,加以比较,说明我国地理位置更加优越的原因。

三、图文转换,巩固知识

课本中有许多地图是配合课文内容而设计的,可以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也可以对课文内容加以补充和拓展的,文字用于解释地图,地图又为文字作注释。地图是文字的载体,单独掌握文字部分忽略了地图,掌握的知识是片面的、枯燥的。课本中有许多地图是直接表达地理事物,特别是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地理事物。笔者在讲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单位时,让学生按照方位“东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北部边疆省区”,结合地图,按空间方位找到和记忆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然后为学生提供一组顺口溜“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渝,内蒙台海福吉安”,进一步在地图上找到这些省区的位置。这样充分利用地图,图文结合,学生掌握知识更牢固,记忆更扎实,效果更明显。

四、创绘地图,增强记忆

第7篇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进行灌输式教学时,学生在被动情况下往往采用模仿的思考方式,按照教师的思路来对问题进行分析,这就使他们在分析问题时不能灵活运用思维,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新课改的进程中,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量,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创新性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摆脱思维定式的影响,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在进行问题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思维的活跃性。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地图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地图,这些地图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地图在地理课堂上的作用,让学生提高读图的能力,通过认真阅读地图,从中挖掘更多的地理信息,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摆脱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通过地图的直观作用来让他们对地理知识进行理解,把地理理论知识和地图紧密结合起来,在阅读地图时能有效提取有用的信息。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通过认真分析地图,能让学生建立对地域的初步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地图这一直观教具,并教给学生阅读地图的科学方法,使他们提高地理综合能力。四、创设生动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运用丰富生动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究,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介绍地理知识。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对地理知识产生想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生动的教学语言来感染学生,使他们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快速地进入到对地理知识的探究中。

(2)运用丰富的教学辅助工具,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构建开放性的地理课程,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地理教学多是图表教学,要实现图表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充分运用图片、地球仪、多媒体等资源,创建一个开放性的课堂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提升,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课堂学习动起来。采用游戏教学、模仿教学等方式,将学生从静态转移到动态,如让学生绘制中国省份图,制作图表等。当然,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众多,如问题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小组教学法等,无论何种教学方式,都在于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性,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三、总结

第8篇

1.主体性原则

学生不是教师的追随者,而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地理活动中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交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组织活动,从而提高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学中,教师以“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好”为正方辩题,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辩论,学生通过辩论、倾听、补充观点和依据、总结陈词,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技巧。

2.开放性原则

教师要改变地理教学拘泥于教材、局限于教师视野的做法,树立全新的课程观,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知,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习,能积极参与、主动分享、互相交流,形成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

3.互动性原则

课堂如果缺少了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氛围,课堂讨论就无法深入,就没有了生机与活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发挥教育智慧,面对不可预见的问题时能积极引导,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使师生之间的交互达到和谐统一的教学过程。

4.过程性原则

地理活动教学不是简单地将结论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要摒弃机械灌输、被动接受的现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地理活动教学的主要模式

1.问题解决类活动教学

学习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接受知识,而是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教师要将问题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精心设置问题,让学生勇于质疑,养成科学的求学态度。

(1)提出问题

教师不能简单地抛出问题,要在学生困惑处提问,能切中要害,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如在“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中,教者出示课件,播放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河流分布图、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干湿地区图等图片,提出问题:“秦岭和淮河一线与哪几条界线位置接近?”由一名同学对版图探究情况进行讲解,让学生主动暴露问题,再由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教师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状态,促进学生的发展。

(2)理解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信息,理清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认清问题的实质,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教师要相机点拨,在学生困惑时、疑难处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3)设计活动方案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推理、验证等活动,经过理性思考、交流讨论探求问题的解决途径,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形成初步的方案。由于学生的经验有限,有些方案的设计存在不切合实际、不具可操作性等问题,教师不可一味批评指责,这样势必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性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学生寻求可能的答案。

(4)验证活动

学生借助于知识经验进行检验猜想、探索分析,从而发现规律,归纳出初步的结论。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做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表现、捕捉活动信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问题得以解决。

2.技能操作类活动教学

技能操作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自觉运用地理知识完成地理操作,逐步形成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具有启发性的课题,首先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初步感知所学内容;其次学生再围绕活动内容,动脑思考,设计制作方案,在教师点拨、学生纠正中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深入;最后,由学生展示操作成果,学生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对操作不断改进,从而形成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类活动教学

体验性的活动以情感为依托,让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使情感得到发展。

(1)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创设悬疑情境,引发学生心理的不和谐,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体验感悟

学生通过亲身尝试,积极投入,引发理性思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彼此交流、互相探讨、共同感悟。

(3)情感生成

第9篇

在学习关于中东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有关的小故事,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授,那里的人们喜欢白色,为什么喜欢白色,让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情节,自己总结回答,更进一步的对当地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有了更好地理解,更加明白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更加懂得每个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旅游愿望,告诫他们好好学习,将来走出去看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注重培养后进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加强教学直观性。地理在字词的学习上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着重加强学生的对一些字词的记忆,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或者成语的含义。

2.运用教学情境,让教学生动、有趣。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地理的教学的时候,这种兴趣就显得更加地重要了。如何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这是每一个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重点考虑的事情。一位成功的教师往往就是在上课前多想了一下,才能收到意外的收获。教师要在课堂中,多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情、动作,在关注他们时,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得到调动,他们的注意力得到集中。

3.注重情感交流。学习差的学生,在班里总是被学生们排斥,在心理上都不同于其他学生,所以,老师要对这部分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怀,让他们从心理上认为老师并没有抛弃他们,而是非常关心他们,这样,他们将会在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下,不断成长起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注意自己的形象外,还要注意后进生的实际情感。

4.进行第二课堂教学。所谓第二课堂教学,就是对这些学生进行第二次的讲课,在教学开始的时候,奥让学生进行热身,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学习,达到一个预习的效果,这样,在上课的时候,能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掌握的差不多,更加容易理解教学知识,在讲课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利用故事、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此同时,老师也能够将学生进行分组,按照兴趣爱好进行分组,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激发学生合作意识下,调动列他们的积极性。

5.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地理课中的地图是一个主要的信息媒体,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地图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唯一一个可以塑造立体空间的手段,因此,学好地图,是至关重要的。

三、合理地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

要想实现地理课堂的教学改革,就要改革作业制度,以前的地理知识,教师都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现在则不是,通过行之有效的作业制度,将学生被动写作业改为主动探究作业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评价的方式上,也进行了改革,主要是以60分为界限,不进行比较分数的高低,只是划分及格和不及格。在对学生进行地理结业考试的试题的选择上,多选择一些基础知识,或者是与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考试,设计一些情境试题,对方位、距离、气温等进行自行查找,培养学生的自己动手探查能力。

第10篇

1.教材内容与实验教学。课程标准公布以后,初中地理课本中增加了演示教学、模拟实验教学、观察教学以及野外参考教学的内容,还有很多知识点要求学生以结合图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还有一部分知识点需要学生能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调查报告。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第二,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第三,培养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新的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自然地理部分,是整个地理学习当中最基础的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内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的运动;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形成与分布等。这些现象和规律都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一方面,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理解这些现象的存在和形成,使他们更为深刻地掌握这些基本的知识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另一方面,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2.实验教学的过程。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学一改过去的传统教学方式,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自然学科上的审美情趣,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各方面素质的提高。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式学习、协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结合实验教学的实际,我们可以将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演示性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实验现象讲述地理知识,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可观可感的实验现象来充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爱;第二,实践实验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在充分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实验;第三,综合性课外实验,这部分内容需学生在充分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在地理教师的带领下,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

3.实验教学的设置。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学区别于一般的课堂教学,学生需要进行自主的实验操作、实验观察、数据记录、数据分析以及实验结果总结。这对我们教师的课堂设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全面,设置好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步骤,保证课堂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地引导学生思维,设置问题解决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地理学习的思路,进而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原则

1.开放性。实验教学需要充分开放的环境,能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以地理教材为载体,同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上不要拘泥于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充分挖掘与地理实验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源。在传统实验课中,一方面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人物,讲授课本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作为授课的客体,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也仅仅限于课本知识单方面传授,只不过是将课本知识用实验仪器以及实验方案代替而已。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压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效率。不利于初中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学所倡导的开放性,就是要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课堂中,老师充当辅导的角色,引导并辅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配置实验过程。相较于传统实验课,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科学性。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充分遵循科学性原则。教师在课程内容的安排,实验内容的安排上要多思考,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实验方案,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一方面是课堂教育的组织者、指挥者,更是启发学生思维方式、带动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领导者。

第11篇

学生理解较快。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天气是多变的,你们见过哪些多变的天气呢?”学生从日常生活入手,可以说“一天上午还是晴天下午就下雨了”,“东边有太阳西边在下雨”。学生易理解,也容易接受,感受天气的不同。接着教师进一步深入教学,让学生从诗句中分辨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教师还可诱导学生说出更多的关于天气与气候的诗句,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这些都是学生日常能够接触到的课文,学生的熟悉感是激发他们兴趣的诱导点,以这种激励激发学生,让课堂氛围活跃。

二、表率激励,增强学习动力

教师是学生模仿的重要对象,所以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模仿的榜样,教师在各个方面给学生起到表率的作用,以自己作为楷模,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授《水资源》这一章节的“节约用水”的时候,教师就需要给学生树立一个节约用水的榜样,让学生能够去模仿、去学习。但是课堂并不是生活,怎样才能体现教师的节约用水呢?这时候教师就设计了一个课外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节约用水的日常生活。教师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开展此次课外活动,学生与教师分别扮演家中不同的角色。体现“一水多用”和“用多少放多少”的原则节约用水。教师在家庭中扮演母亲的角色,首先教师在非节水型抽水马桶水箱内放置一块砖头、一个装满水的可乐瓶或盐水瓶。接着在表演洗澡的时候,教师扮演的母亲角色,间断放水淋浴,搓洗时及时关水;给小孩子洗完澡后,将水用于洗衣、冲洗厕所和拖地等。表演在厨房的时候,炊具、食具上的油污,用纸擦除再洗涤;洗涤蔬菜水果时,应控制水龙头流量,改不间断冲洗为间断冲洗。在这个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教师日常生活中的节水小常识,教师这种亲身示范的方式,让学生有了模仿对象,自然学习积极。

三、竞争激励,寻找学习方法

竞争意识存在每个人的心里,每个人都有相比别人做得好的想法,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自己比别人优秀。教师要善于利用竞争激励的方式,激发学生自我探索的动力,发觉自身潜力,找到最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如在学习课文《欧洲西部》的时候,教师利用课程特点,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竞争游戏。欧洲西部是一个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而这些也是教材的一个重点,教师由此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比赛学习。教师让学生联系前面已有的知识,通过提问、学生回顾、动手计算、读图查找等学习方式,进一步突出欧洲西部各国的经济特征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学生可以分析自己要介绍的国家在欧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或者分析其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或者人文小故事,不局限于课本,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最后教师评选出分析的最好的同学,给予表扬,让学生们能在这种竞争机制中收获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批评激励,端正学习态度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一些客观原因犯错误,这无可厚非,但是有时候也会因为一些主观原因犯错误,如粗心大意、骄傲自满等,这时候,教师除了要帮助其改正错误以外,还应该给予正确的评价,这叫做批评激励。学生在接受到了来自教师的批评之后,对其错误就会印象深刻,不再犯类似的错误,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如在学习《地形与地势》的时候,教师会引入分层设色地形图这一概念,而且围绕这一概念进行全面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由哪些山脉构成的,三级阶梯的海拔高度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的分布,并再次提出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学生按照课堂上已学完的知识去分辨,有的学生很快就能得出答案,但有的学生因为粗心大意,在活跃的气氛中得意自满,所以出现了错误。这时候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表扬踏实、诚恳的学生,批评自满、得意的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上的错误。

五、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人文知识;渗透学习

在初中地理课中,人文地理知识占据了重要的一部分。如何掌握和学习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从初中地理课程中选取人文地理知识中的几个方面阐述了人文地理知识渗透学习的重要性。

一、从疆域和行政区划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概况

中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以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国,自然环境各异,南北温差较大,山脉河流较广,全国按照地理位置特点划分为34个省级行政区。通过这些内容的了解和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祖国的山河和自己所处的位置有个更准确的认识。

二、从人口和民族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美好感情

我国除了土地面积大外,还有另外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人口多。我们在学习中都了解到,中国仅用占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21%的人口。并且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国家,贵州省就是一个汉、苗、侗族、布依等多个民族共同居住的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我们的祖国和家乡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各民族团结相处的美好感情。

三、从农、工、商各行业的分布特点学习,树立学生的远大理想

中国的物产资源非常丰富,因为各地域条件的不同,主导产业也不一致。农业是我国的国民经济基础,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水平的提升以及沿海地区商业经济的繁荣,使我们在农、工、商各行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农、工、商各行业地域的不同分布特点,可以让学生对各行业的特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并树立远大的理想,为祖国的美好建设而努力学习。

四、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环境随之下降。如何改善目前的恶劣环境保持可续的发展,是这节内容学习的重点。通过这些内容的掌握,可以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

参考文献:

第13篇

本文试图通过阐述元认知理论、元学习理论和能力,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对学生元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些初浅的探讨。

一、元认知的基本内容

元认知(mdtacogition)是最近一二十年才开始出现的最新研究课题。弗拉维尔最早进行元记忆的研究,后来于1978年提出元认知这一术语。弗拉维尔指出:元认知是“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也就是说,元认知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自我调节。

二、元学习理论

元学习是元认知研究的带动下,最近在学习心理学领域出现的一个崭新课题。传统的学习理论研究人学到了什么和如何去学习,而元学习则研究人是如何意识和控制自己学习的。元学习理论相信人是积极主动的机体,人能够计划未来,监视现在,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正因为人有元学习的潜力,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元学习能力是十分可行的。元学习能力包括如下几种能力:会激励自己勤奋学习;会确立学习目标;善于选择能达到目标的最恰当的学习方式方法;善于检测达标情况,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善于总结自己达到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元学习能力的培养

元认知理论对中学地理教学一个新的启示:即教师要善于系统地传授地理学习的各种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元学习能力,从而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元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帮助学习自我激励从序言课开始,教师就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确认学习地理的价值(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涉及信息量很多的知识就是地理),并坚定他们学好地理的信念。

2.学会确立学习目标无目标的行为,是盲目的行为;无目标的学习,是一种偶然学习,而不是有意义的学习。解决问题时,目标不明确,只能是“尝试错误”式的行为,而不能达到“顿悟”水平。因而在学习地理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有意”让学生把握教材内容中:哪些是泛泛了解(许多例子和解释性的句子);哪些是必须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如气旋、反气旋等);哪些需要记忆(如地名、重要的地理数据等);哪些学会初步运用(如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哪些要综合运用与创造性运用(如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等)。

3.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帮助学生学会确立学习目标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选择达到目标最恰当的学习方法:(1)对于应该“了解”的知识,应采用“提要”方法去加以筛选和浓缩,使知识更凝炼。如对内蒙古高原一段文字的叙述“提炼”出四个字——坦荡开阔。(2)对于要“理解”的知识,可将它们与自己熟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结合具体的例子去理解它们。如太阳高度角与获得热量多少,可和生活中手电筒直射与斜射光的明暗来理解。(3)对于要“记忆”的知识,可以采取一系列“记忆术”来提高记忆效果。如谐音串联法、歌谣口诀法、形象直观记忆法等。(4)为了初步学会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运用,就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并多读图、用图、绘图。(5)为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就要采取各种适当的“纲要法”来组织所学知识,善于前后联系,综合分析。

4.善于在检测目标的基础上采取调控措施在地理学习中,要善于运用所确定的目标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下一步学习。例如:若发现知识上“预备度”不足,就要查漏补缺;如果熟练度不够,就要补充练习;如果“知识面”不够,就要博览群书;如果策略上效果不佳,就要不失时机地及时改进;如果是目标本身不恰当(如过高或过低),就要调节目标。

第14篇

情境教学意在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设置教学场景和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学习、成长和发展为目标的情感教学方式。课堂情境教学的成功创建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的激发,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的培养和提升,课堂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彰显和激发。初中地理学科所涉及的知识体系较为广泛,其时间、空间的跨越幅度教其他学科而言较大。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将这些抽象的且距离感较强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成为当前中学地理教学中所应重点考虑的一大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成为弥补和解决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缺陷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情境创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诱导学生置身于栩栩如生的学习场景中。学生对新知识、新现象所产生的好奇心理被无限的激发出来,有助于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1)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地理课堂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如知识竞答、小组竞赛、游戏等。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利于轻松、和谐、激烈而又紧张的课堂氛围的营造。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被无限的激发出来,其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吸收速度在原有程度上实现提升。与此同时,课堂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培养。如在讲授“世界盆地和沙漠分布区域”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出红黄两组卡片,红色代表盆地,黄色表示沙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取小组急速抢答的方式在世界地图的简图中标注出盆地和沙漠的具置。采用计分制,最终评出优秀小组,并予以奖励。

(2)将地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创设活动情境通过生活实践深化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头脑中新的地理图式知识的创建,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等。教师在设置教学任务和组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需重点强调其针对性。教师可以开展户外教学活动,在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观察自然现象。比如观测一周内天气的变化情况,总结其变化规律;记录每天气温变化的数值,制作出气温变化趋势的折线图;观测地方河流的分布情况和水文特征等。户外教学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整体性提升。另一方面,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自然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这一科学学科的热爱,学生的科技素养将实现大幅提高。除此之外,教师教师也可组织并带领学生参观、走访当地的人口调查机构、水文观察检测局、环保局等政府部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社会调查实践,为学生设置专业课题,如“我市人口基数变化”、“城市绿化建设概况”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在扩大学生知识面,增长其专业地理知识的同时,有助于学生社交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3)应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教学中得以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因地理课程所囊括的知识范围较为广泛,许多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领悟能力和吸收能力都较为薄弱。而多媒体技术恰好能弥补这一课堂教学缺陷。多媒体可以将抽象宏观的知识体系具体化、形象化,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的完美结合为学生展现了遥不可及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学生置身于多媒体所营造出的浓烈的场景氛围中,情感效应随之产生。例如在讲授长江水文特征一课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段赞颂长江的歌谣。这种视听结合的方式会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热情,长江雄伟壮阔的特征伴随着音符进驻学生的脑海中。在陶冶其情操,升华其情感的同时,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建立和探索欲的激发。

三、结语

第15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地理课要活起来,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学生的兴趣不是天生的,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加以调动。例如,教学“云贵高原”一般包括云贵高原的位置和分布、地形和气候特点、多民族杂居的原因和现状三部分内容,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先不讲这些内容,而是运用抒情的语言描绘云贵高原的美丽风光,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那儿旅游?”学生们一致回答“想”,然后教师继续说“要去那儿旅游,首先要了解它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容易地被调动起来了。接着教师可以出示教学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地图的积极性。农村初中生家里很少有地图,因而对地图很好奇,教师要抓住契机引导,如果不加以引导兴趣很快就会消失。通过引导,学生对地图产生了兴趣,教师还可以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有了逐步认识以后,就应该给他们讲解地图和一般图画的区别,讲解地图上的比例尺、图例、注记这些基本要素。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地理课堂变得轻松愉悦。

二、善于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

传统地理教学由于教学手段的限制,学生看到的大都是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如果教师不注意调节,地理课就会变得枯燥无味。现代信息技术大大改变了教学的陈旧模式,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例如,学习“云贵高原”,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让学生找出云贵高原的位置。在讲解云贵高原分布时,也可先让学生在画面上观察云贵高原分布在哪两省境内,了解云贵高原中的“云”指的是云南,“贵”就是贵州,然后进一步观察出云贵高原地形自东向西升高这一特点。由于采取了形象化的手段,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活泼。

三、善于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展开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能力。例如,关于气候类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气候类型的差异。另外,针对目前的世界气候大会,让学生对环保与气候等有关地理问题展开讨论与辩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动力。又如,运用比较法也可突出地理学的地域性与综合性的特征,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寻找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

四、善于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能调动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去探究地理问题的创新精神,还能够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形成独立人格。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增大地理教学的开放性,结合本学校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等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课堂上则可适当地组织,如猜地理谜语、政区拼图、讲地理故事会、在地图上旅游、环境状况调查、资源调查等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自主绘制地图,让学生实地勘察并亲手绘制学校平面图,或者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等。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力争上游的心理,活跃了课堂气氛,愉悦了学生身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建立了课堂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了学生学地理、用地理的意识与习惯。这样,地理教学就会变得越来越生动,学生就会逐步喜欢地理,进而学好地理。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