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考议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立论
“意犹帅也”,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确立论点的前提是要了解题意,不仅仅是题目的表层含义,还要深入剖析引申含义,突破思维定势,运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思考。
首先,要对给定题目的材料定向剪裁。不是题目所列的材料都要派上用场,要选取对拟定论点有用的核心材料,简要概述,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即可。其次,对材料适当分析。围绕中心论点对引用材料的寓意简要分析,为论点的提出做好铺垫。最后,提出论点。论点的提出可采取以下方式:
1.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这种方式最传统,是对全文的高度概括,给全文定下一个基调。如《诚信》开篇写道:“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释题渐入,抛砖引玉。这是目前颇为流行的一种写法,开篇点题,阐述自身观点,也可以对题目进行解释。如《谈感恩》开篇先对“感恩”一词界定了含义。
3.连续排比,气势磅礴。紧扣论点的中心思想,运用连续的排比句,逐渐加深分句的逻辑层次,向论点靠拢,最终引出论点。如《关爱》开篇将关爱比做眼神、青风、春雨、问候,引出关爱是一种温暖的主题。
4.对比引用,形成反差。这种方式运用逆向思维、引入论点对立面的论据开篇。比如论点是写一名优秀学生,可从“我想当一名差生”的角度写,引出与优秀学生的差异,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
5.设问开篇,强调论点。设问即自问自答的方式,点明论点,起到强化论点的作用。如《青年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美?》,开篇提出:“我们应追求什么样的美?”随后引用名言进行回答,强调了对于“美”的论点。
二、结构
论点为帅,结构为纲。议论文文体特殊,形式灵活多样,无论采取怎样的结构,都必须围绕论点展开。
1.递进结构。递进结构采取层层递进的布局,即提出论点,分析原因,提供对策。也就是回答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
2.并列结构。并列结构适用于总分式论点,即先提出一个总论点,然后分别从不同侧面提出分论点,用以支撑总论点,而各分论点再选取相应的论据论证。
3.对比结构。对比结构以正反对比为主,以转折补充为辅。正反对比指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论点的正确性;转折补充指在既有论据的基础上,提出补充论据,强化论点。
4.推迭结构。推迭结构,首先提出抽象化的论点,建立全文基调;然后提供论据,多以历史、寓言、名人逸事为主,佐证论点;之后进行小结,联系现实,分析论据,进一步阐明论点;再是迭据,直接铺陈现实事例,将论点融入现实生活中,强化论点;最后归纳总结,重新指明论点,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有一种紧凑感,主线分明。
三、论据
论据的选取与考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有紧密关系,但缺乏生活阅历、知识结构不丰富的考生同样可以通过写作机智弥补劣势。这就需要对论据进行重新组合和加工,使其旧貌换新颜。
1.逆向选材。文章既需要正面突出主题的论据,更需要与正面论据形成对比的反面论据或侧面论据。如展现一名善良医生可从黑心医生的材料中选取,如考生只掌握正面材料,可通过对材料中故事的逆向思维构思反面材料。这样的材料达到了“不说即为说”的效果,对于突出主题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2.场景转换。对于广泛使用的题材,合理运用场景的转换,突出论据的新意,实现旧貌换新颜。如写某记者为一个议题采访音乐家、新婚夫妇、老年人等的感言,大家结合自身阅历对同一议题抒发了不同感受。可以通过转换主角身份重塑故事,达到场景转换的目的,使旧论据焕发新活力。
3.一材多用。一材多用是高效利用论据材料的方式,解决了许多考生材料匮乏的问题。对于丰富多彩具有立体感的材料,可充分利用材料自身的多元化属性,从不同侧面阐述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观点。如《烛之武退秦师》的例子,可分别从金子总会发光、千里马还需伯乐、顾全大局、责己恕人等侧面分析。
4.组合论据。如对选取的论据缺乏全面了解,则可采取概述形式,多论据组合使用,使文章结构丰满。如以点带面的组合,通过典型的、别致的事实论据,叙述一件事情,再通过排比句形式对生活中同类型的普遍的现象进行铺陈,形成论据群,使论据富有气势(如2005年高考作文《走向现代化》);再如意象联动的组合,通过对自然事物或现象的引述,引出作者的感悟,引起读者的共鸣(如2004年高考作文《语言——沟通的加速度》);再如多维度的组合,通过多角度、多空间阐述同一社会现象,起到强化论点的作用(《身不由己的尴尬》一文,从房屋空间变小、自由时间变少等方面,阐述时展的迅速)。
四、结论
无论采取怎样的方式结尾,都应紧扣中心论点,这是议论文的点睛之笔。
1.点明主旨。结尾惯用的方式是凝练总结,归纳全文,点明行文主旨,增强论证结构的完整性。如《栽种你的最爱》结尾处,作者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主人公田勇建立公益热线一事重新给予定位,提升到用心栽种播撒人间大爱的高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引用名句。名言、警句、诗文、歌词等,既有权威高度,又有广泛影响力,可以对文章论点起到升华作用,彰显了文章的品位。如《作文恰如行路》一文,以电视剧《西游记》片尾曲中著名的一句“敢问路在何方”收尾,指出作文之路在每位作者的脚下,使文章更鲜活灵动。
3.问句启发。议论文提出论点的目的是发人深省,给人启迪。问句式的结尾,无论是设问还是反问,都可以达到启发读者思考的效果。特别是反问句,问题本身即是答案,既强调了论点,又引人深思。如《雕刻心中的天使》一文,结尾处反问读者能否雕刻出自己心中的天使,使人感觉余韵悠长。
议论文写作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破题”上。不同的议论文,观点解读的内容与方式不一。议论文讲究“破题”,然后再呈现观点。“破题”一般在作文之首,是最吸引老师的地方。中高考作文中,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要讲究艺术性,而最大的艺术便在“破题”上,要把“破题”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把老师的“眼球”给吸引住。对于我们常写的故事材料来说,论点往往就是起于材料中的一个词或者感受时想到的一个词。当我们基于材料生成这个词语时,一定要非常珍惜。举例来说:我的外公,从前会偷东西。母亲说,“有一天,他去别人菜园偷菜,被菜园主人看见了。可是,那主人看见了,转身就走。”母亲说,外公以为那人要告官,连忙追去。不料那人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外公想想,上去敲门。门开了。外公说“:我被你看见了。”那人说“:看见什么?我今天连门都没出。”外公说“: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外公还说“:我现在没法做人了。”那人笑道:“你说什么话。咱们是邻居,你想知道我的菜为啥长得漂亮,尽管问。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信不?你先尝尝。”说着,真去天井边的悬篮里抱出两棵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誉的人。“外公偷菜”的故事,考生阅读后生成了这样一些词语:宽恕、宽容、自尊、改过、智慧、艺术等。在论点的呈现上,我们怎样走向艺术性?一位同学这样起笔“:邻居真让人意外,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恕’———谅解、同情、理解,还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宽’———宽厚、宽怀。那‘两棵菜’,才真正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宽恕’;外公的变化,才真正让我明白了‘宽恕’的力量。”显然,这位同学对“宽恕”的理解,就非常“珍惜”。他不只是从材料中简单地看到了“宽恕”这个词,他还看到了其中的“宽”的重要性。所以,他在行文时把“宽恕”拆分为“恕+宽”,然后通过解释词语的方式呈现观点,这就是新颖的、艺术的观点呈现。议论写作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这里。再如对于“谦虚”这个词来说,当我们把“谦虚”拆分为“谦+虚”,那么,我们就会看到“谦”的内涵———谦逊、逊让、恭顺、放低姿态,就会看到“虚”的内涵———虚心、虚怀、空旷、辽阔、恭敬。有了“谦”的态度,有了“虚”的空间,这“谦虚”便是巨大的接纳、容纳的态度与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谦虚”才会使人充实、饱满、进步。我在阅卷时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议论文就是词语解释与分析的艺术。考生的许多阐述多方论证,目的就是弄清一个词语的意思,弄清一个词语的精神内涵。或者反过来说,就是围绕一个词语在思考道理、思考生活、思考世界。所以,学生一番努力,就是为了搞懂一个词语的存在状态,就像人的存在一样———或者漂泊,或者停留,或者呐喊,或者静寂。
论证过程中,观点的论证是讲究领域性的。也就是说,中高考议论文的写作都是在某个领域中展开论证的,范围不要太大。一旦大了,审美性、艺术性就下降了。古人讲究“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崇尚“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美,更主张“方寸之间自有天地”。因此,让议论的领域更小一些,让论证的思路更曲折一些,论证的艺术性就会慢慢地显现了。从曲折艺术上看,议论文似乎不存在环境、情节艺术,但换一种思路看,议论的领域、思路的设计其实与记叙环境、情节设计艺术一样。文似看山不喜平,议论领域、议论思路也讲究“曲径通幽”。我们看下面这个材料作文: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用中了题为“青蒿素:中国传统医学献给世界的礼物”的演讲。在演讲的最后,她说:“我想与各位分享一首我国唐代有名的诗篇,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含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一位考生的观点生成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模拟考试中,阅读这个材料之后,他产生的感受是“谦虚”“进取”“向上“”境界”等。最终,他以“谦虚”为关键词生成这样的感受:“谦虚使人进步,使人更上一层楼。”当他弄清了“更上一层楼”中的理趣内涵以后,他认为,要“更上一层楼”,谦虚是基础,而能够“更上一层楼”的人,多多少少有谦虚的品质。于是,提出自己的观点———“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当然屠呦呦的这个材料还可以从词语解释入手,可以从引用名言入手,可以从引用事例入手,可以从道理分析入手,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关键是要看清楚这个材料里的道理。屠呦呦为什么引用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一方面是表达自己要“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也是激励青年人“更上一层楼”。这样才能“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含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从这个层面看“,谦虚”就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因子。而“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则是贴切的立意。观点的提出还是为了更好地展开艺术性的论证。写作的过程就是从道理与事例上组织证明,让“读者信服”———“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但是要放在哪个领域证明?议论文是要讲究论证的艺术性,而决定论证艺术恰当与否是由材料说了算的。当“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这个观点提出以后,这位考生选择在文学艺术领域开展论证,用文学艺术上的杰出人物的经历来证明这个观点是对的。事实上,这是聪明的设计,因为即使“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是正确的观点,也只是在某一领域内可以证明它是对的,而在另一领域这个观点很有可能就不是十分正确的。因此,所谓的证明,只是在有限的条件下来证明。也就是说,真理是具有相对性的,“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的材料选择领域也是这样。
论证层次的厚度与方法的丰富,影响着议论艺术的评判。因此,我们追求有层次的论证,我们讲究有方法变化的论证。当我们把“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放在文学艺术领域论证,我们可以开展所谓的“死亡论证”,即放眼历史领域,放眼历史上的文学人物,来思考“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的合理性、普遍性。在“死亡论证”中,我们可以选择下面的例子:唐代白居易、现代。他们身上都有“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的因子———白居易写诗常问老妪的事例,可以证明与他的诗歌水平的提升有关联;写词请教柳亚子的事例和他的谦虚名言,也可以建构“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的关联。之后,我们可以用这两个文学领域中的故去的名人,组织开展正面论证,回答为什么“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为什么要选择“死亡论证”?因为故去的名人已盖棺定论了,他们的事迹经过历史的洗涤,更加经典,更有说服力。当然“社会论证”也非常重要。所谓“社会论证”,就是用当下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例来论证,以增强社会现实性,开阔论证的视野。事实上,对于“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的论证来说,如果只开展“死亡论证”这一层次的论证,还是比较单调的,论证思路没有什么曲折性、层次性。有时,我们需要“社会论证”,比如从反面思考一下“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寻找一些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反面的事例、教训来证明“谦虚使人进步”的可信性。这样的“社会论证”,就使得论证视野更加开阔。比如,我们从当下作家、艺术家的“不谦虚”“太张扬”“太功利“”自我推销”方面寻找社会材料以反面排比的方式呈现事例,然后紧扣论点分析论证,这样与“死亡论证”上下对比,视野就比较开阔,论证思路就有了所谓的“纵深”。在开展“社会论证”时要注意材料与中心观点的相似性。围绕“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一位同学用“克星”———台湾歌手黄安的例子论证。他这样写道:黄安因多次举报“”分子而被台湾音乐工作者杨缅因反质疑为“”分子、“卧底”。杨缅因说《新鸳鸯蝴蝶梦》中的“昨日像那东流水”就是“”思考。而黄安丝毫不谦虚地反驳:那写过“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李白也是“”分子咯?荒谬!可见,谦虚也要讲究场合。这里作者列举黄安反击杨缅因的例子来“辩证”论证“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有些“沾不上边”。“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需要的是如何凭借“谦虚”便“更上一层楼”来论证,而不是仅仅点到了“丝毫不谦虚”这个短语就能论证的。
(1)高中阶段的写作训练主要以议论文文体为主,这符合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多数学生认为写议论文较容易。
(2)散文要求文学素养高,要写好不容易;记叙文要写出真情实感、波澜起伏、跌宕有致,避免“记流水账”,必须以较为丰富的人生经历为基础,同时应具备观察、积累、感悟的能力,如果没有一定的写作功力,也是难以出采的。
(3)各中学理科生所占人数比例较高,理科生在写作上下工夫的相对较少,文学感受力也稍微差一些。哪怕是文科生,真正能写出一类文章的学生,也是少数。
所以,无论文理科考生,写作水平在二三类的居多。从实际出发,他们更愿意选择议论文文体。
那么,如何让占绝大多数的但又较缺少写作感觉的学生,在高考中写出高水平的议论文呢?笔者认为,议论文散文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情与理应有机结合
议论文以理服人,散文以情动人。但是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自我”缺席严重,论点人云亦云,缺乏新意,从表面来看,论据充足,内容充实,细分析,实则堆砌材料,缺少机变,满纸尽是他人之言。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强调:“作文不只是一种写作技巧,而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要写好文章,首先要在做人上狠下工夫——内心必定要充实,人生必定要有所追求。”只有内心翻滚起波澜,才能情动而辞发。既要以理“驭”情,又要以情“驱”理。情理兼备、情真理正的议论文才能促成心理共振,增强说理的力度。如全国卷满分作文《给感情一把尺子》中这样写道:
是什么让唐太宗不认亲疏,让洱海的风,回纥的幔帐,靺鞨的大风雪吹成民族的团结!是什么让伽利略不以旧的理论为纲,让真理之步迈进了人类文明的史册!是什么让贝多芬不成为传统的奴隶,开创了充满生命豪情的《第九交响曲》!是感情这把尺,是它让人们不以感情的远近行事,让人类向着真理奔跑……
这段文字感情激越,气势如虹,充分表达了对唐太宗、伽利略和贝多芬由衷的赞叹与景仰,以情“驱”理,前后呼应,鞭辟入里。
二、句式结构要讲究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句式是作者运思的逻辑外观,长句有助于显示思维的缜密,短句短促有力,整句有助于形成运思表情达意的骈俪之美,散句灵活多变。各种句子运用得当,如虎添翼,效果奇佳。如湖北卷满分作文《出乎其外,入乎其内》片段:
“出乎其外”,她公正廉明,扶困济贫,顾及人民大众利益;“入乎其内”,她除恶扫黑,铁面无私,将一颗真心奉献给人民大众。“入乎”他人,她呵护每一个有困难的人,让伟大的奉献之花开在每一个人的心坎里;“出乎”自己,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为家人谋私利……
这段文字紧扣中心论点,以整饬的句式,从做事、做人和处世三个角度概述任长霞的感人事迹,如高峡流瀑,一泻千里,撼人心魄。
三、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如果说,记叙文中修辞的目的是使人“感”,那么,议论文中修辞目的则是使人“知”。使用修辞手法有助于强化语言的驱遣力度,凸显某一理念,促进读者的理性认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
1.比喻
在议论文中使用比喻,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例如《劝学》中,不但有蓝草、冰等正面喻体,也有蟹、驽马等反面喻体。全文借助比喻,将抽象的道理阐述得浅易明晰。
2.对比
议论文除了正反论证外,也可以通过对比彰显观点。例如这段文字:“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
3.引用
将一些名言警句或一些翔实的资料引入作文,不但可以更好地突出主题,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而且能增加文章的知识容量,凸显作者的文化底蕴。
4.排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