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学高级职称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人才培养目标
在内科学课程设计时要明确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层医疗卫生系统培养紧缺人才。经过3年时间,使学生成为适应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掌握医学影像技术基本理论及技能,能从事放射诊断、超声诊断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应具备的能力
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等;熟练掌握常见病的放射诊断、超声诊断基本知识、理论,具备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临床工作的能力;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做出正确影像诊断的能力。
1.3主干学科、主要课程
该专业主干学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主要课程包括内科学等。
2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内科学理论教学课程设计
2.1突出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色及就业岗位需要的知识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对学习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综合素质类课程兴趣不高。因此,内科学课程设计不能模仿和照搬本科课程,也不能把中专的课程简单地组合起来。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相应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尤其是基层医疗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通过适当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打破原有课程设计界限,优化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技能训练,以突出操作能力、注重临床教学、加强技能实践、适应基层需要为原则,设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内科学课程体系。近年来我们按照这个思路,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在制订内科学教学计划时重点选择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以增强动手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体现岗位需要的知识。
2.2明确内科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1明确内科学的地位
开始授课前向学生介绍内科学与专业课程、临床工作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其涉及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造血等系统的常见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与外科学并称为临床医学的两大支柱学科。
2.2.2明确内科学学习的意义
内科学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为日后学习其他临床学科和从事临床实践或基础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内科学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亦有医学之母之称。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核心学科,临床医学的共性诊断与治疗思想集中表达在内科学中;且在临床实践中,内科疾病也最为常见,其涉及面广,整体性强,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基础医学密切相关,其诊疗原则与方法亦适用于其他临床各科。
2.2.3明确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内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通过病史询问或面谈后,进行体格检查,根据病史与检查所见做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以期在众多鉴别诊断中排除可能性较低者,获得最有可能的诊断,给出合理治疗方案。
2.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3.1重视“三基”教学,强化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关系
“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内科学学习以疾病为中心进行讲解,包括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生理变化、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等。如学习“慢性支气管炎”时,先让学生复习支气管的解剖和生理特点,炎症的病理特点,咳嗽、咳痰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点,再进行讨论并提出诊断依据,给予合理治疗,从而达到基本理念与临床知识的有机结合,为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奠定基础。
2.3.2重视疾病间影像诊断的鉴别
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是图像,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作出诊断。内科学课堂教学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肺炎链球菌肺炎、肺结核病早期,病变部位病理改变为渗出性炎症,影像学检查表现为相似的X线征象,但这两种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不一样,如发热症状,肺炎链球菌肺炎多呈稽留热,肺结核病人多表现为长期低热,于午后或傍晚开始,次日晨降至正常。通过对这两种疾病的介绍,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内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使学生明确影像学检查只是辅助检查,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影像诊断,从而为临床医生明确诊断提供依据。
2.3.3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增强直观性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增强直观性,加深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为了增加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弥补临床见习中的不足,通过多媒体展示临床病例后再进行教学。如讲授“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时,先以病案形式展示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教学中还可通过对解剖、病理生理知识的复习来阐述疾病的演变和表现、两种病之间的联系、影像诊断的变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诊治方案,不仅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而且提高了其分析、探索问题能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4强调教学总结和复习
教学中对一堂课的内容加以归纳、总结和复习,使学生明确重点,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目的。课堂导入和结束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如教师对“肺结核”一病讲授完理论知识后,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明确“肺结核”临床分5型,每型的影像特征不同。
2.3.5改革考核方法,评价学生综合能力
重视课间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意识,从而提升学生操作技能。改革考核方法,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如通过病例分析引导学生注重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明确岗位需求、就业要求,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3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
教师的能力评价对教师的业务发展具有导向作用。高职院校只有一部分教师有深入生产第一线实践的经历,大部分教师缺乏动手能力,不能将医院最新技术引入教学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职“双师型”教师已成为主要的师资力量。教师应定期深入临床,熟练掌握临床技能,了解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了解社区医疗、农村卫生室岗位需求;认真备好、写好教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贡献力量。
4选好教材
由于设计色彩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具有概括和统摄的性质,所以它应该是完整的,不能有结构项目上的缺失。事实上,近年来国内专家不少的教学主张都从其自身的角度追求体系结构的完整性,这可从相关论著、教材和论文中看出来。但由于种种原因,它们的完整性还是不够的。为了进一步实现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就需要对这些相关论著、教材和论文的体系结构进行优化整合,并要对课程实践做出较全面的考察和概括。
2构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性
艺术之间的相互“越界”是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代教学的发展方向。课程之间须相互吸收融合,改变过去互不关联的状态,只有旧的秩序被打破,才能建立新的秩序,形成新的突围,从而达到新的和谐。色彩与色彩构成课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必然趋势,打破课程的严格界限,为了共同的目的进行必要的整合。能否整合,目前尚无定论,有待专家论证,由于个人能力和水平限制无法完成。如单纯延续传统写实色彩写生训练是不能适应当今设计基础的需求,但我想吸收两个课程的特点和内容,通过色彩课程形式带动对色彩构成原理的学习。我们目前理解的色彩构成是作为设计基础课程,是由过去的三大构成派生出来的。色彩课是过去造型基础的训练内容,重写生、表现和感受。前者偏理性,后者重感性,重实训,用相关的构成理性知识指导色彩训练,使感性与理性相互结合,在色彩课程渗透色彩构成原理,但又有所偏重,不能面面俱到,通过生动而感性色彩写生训练进行反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今色彩构成理论如作为独立色彩学理论研究当无可厚非,但作为设计的基础课教学还需发展,如何把深奥的色彩学理论简单化、通俗化、适用化,使学生便于理解、消化,通过感性化的色彩训练提高综合造型能力。我想这样才能适合当今美术院校学生的特点。
3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3.1完善教学方式,凸显专业色彩
不管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其优势与不足,不能简单地相互取代。因此,应该将这两种模式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出发,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的“学”,必须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加以配合,尤其当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度过大时,注意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3.2注重教师引导,兴趣激发潜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起引导作用的,这种引导作用体现在对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模式的科学设计,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不过分注重于画面表达技能的传授,不压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产生对设计色彩的好奇,给学生提供对知识融会贯通的情境和空间,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探索设计色彩的规律。而在教学中真正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应更多地体现方便学生的学,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机会。设计色彩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始终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对色彩创造的主观能动性,构建自己对设计色彩的认知系统,并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能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思想上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教学模式。教师的引导要遵循色彩的发展和基本规律,即色彩原理。使学生了西方从古到今及近现代色彩的发展:从原始时期,古希腊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时期色彩艺术的发展:东西方色彩比较,色彩对当代设计的影响,解析大师艺术作品及现代设计作品。讲授色彩基本原理和规律,如色彩基本概念,色彩的配色,色彩的对比,色彩的协调,色彩的空间效果,色彩与形状的关系,色彩的联想等。
3.3优化作业设计,实践提升技能
作业是学生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们在入学前为了应试凭直觉的感受画了大量的色彩写生练习作业,缺乏系统造型理论的支持,画到一定程度很难有深度和质的飞跃。考进大学后进行系统的训练,首先强化对色彩理论知识的普及,如古今中外造型史的发展及每个历史时期形态的特点,它的代表作品和艺术家。这时利用收集的大量资料通过幻灯的形式给学生看,给学生增加信息量,学生们看后感觉很兴奋,很新鲜,很有兴趣,以开阔学生的大脑思维和想象力,觉得色彩并不是考学前的单一写实模式;再有给学生讲解色彩研究基本规律,这就需要把传统的构成课进行改良,结合大师作品进行授课,如何通过自然色彩寻求主观色彩的表现,并进行提炼、归纳。这个单元不能等同于构成课不展开练习,它强调实训性,使学生掌握最基础的原理并能实际应用解决问题,在课下的课题完成过程中如何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渗透到学生的作品上,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4结论
开展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要建立自己的特色,实践创新训练是实践教学内容的提高和深化,是实践教学的延伸和组成部分,是对实践教学的补充和提高。
1.项目充分利用校园资源
共享创新平台的搭建,创造集聚和集约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项目组将统筹考虑,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资源,在原有基地功能基础上,拓展特色内容,以突出专业特色、完善配套设施,最大范围的发挥资源优势。
2.项目充分实现跨专业融合
结合项目实际需要,充分利用艺术设计专业各个不同专业的特点,将跨专业、跨年级的学生整合在一个创新团队中,让他们充分展现各自专业所长,并最终完美呈现整个项目效果。艺术类各专业根据所属行业性质、企业工作流程按课程项目化、教学做一体化、实训生产化、作品产品化为实施路径。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现实途径,直接推动专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3.项目充分体现创新意识
高职学生的实践创新训练,是焕发大学生创意激情,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实现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摇篮。在结合学生创意、创新等实践环节的基础上,同时引入学生自主创新、自我管理、自我设计,在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吸引有创意、创新、创业意愿和能力的优秀学生参与其中,为培养高素质、高潜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二、实施实践创新训练的原则
实施实践创新训练,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目前高职教育实践创新训练已在一些高职院校开始实施,训练项目实施过程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训练注重过程参与。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实施更加注重实践创新研究过程。引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
2.训练注重实践创新。训练鼓励学生结合学科专业,从自身所长与兴趣出发,积极参与实验实践活动,在探索、研究、创新的实践训练过程中,提出自己的建议。
3.训练注重切实可行。训练选题要思路新颖、目标明确、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的项目。首先,与教学工作、教学实践、生产实践、课题研究等活动结合,针对在实习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技术革新等项目进行研究和创新。其次,与省市国家开展的创业项目相结合。通过征集、学生自主设计的创业项目,学校创业基地给予场地技术等条件支持。
三、实施实践创新训练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实践创新训练的运行机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的品质。学会分析项目要求、操作规程,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技术,培养自主学习和可持续性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学生在完成实践创新训练的同时,必要的调研工作使学生开拓了眼界。着重增强学生的设计观念,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设计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美学和技能,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及项目的最终表现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