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命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首位,以定期讲座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公共安全教育的平台。一般来讲,安全教育可以分为安全法规教育、安全知识教育与安全技能教育等等。通过安全教育可以告诉学生:什么是危险境地?在身处危险时该如何保护自己?等等。即可以让学生知道避免伤害,保护自身的安全。如什么是地震,地震时的逃生和自救措施,灾后的防疫知识;发生火灾的条件,火灾的分类,灭火的方法,火场的自救与逃生等等。如2013年6月7日8时,厦门快速公交车发生燃烧事件,47人死亡、34人受伤。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地震589人死亡,2401人受伤,灾难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安全教育让学生具有避险意识和防灾救灾的知识,而使学生懂得如何保护生命和珍惜生命。
(二)死亡教育生死教育必须成为生命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我们必须让学生正确地了解人的生与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死亡观,勇敢地面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死亡是生命中自然的过程,它是不可避免的,中国传统文化忌讳死亡,认为死亡是不吉利的事情,一般不轻易涉及这个话题。而西方一些国家的学校常常会让学生思考:如果你的生命只有3天,你会有什么计划,最想做什么?如果给自己写墓志铭,你打算写什么?你会怎么写?其实这就是一种死亡教育,使人们在面对死亡时,或者死亡来临时,能显得平静坦然。人们从生活中接受一些死亡实例,一般都是自然的死亡,很少有其他的死亡教育,比如因地震、火灾、飓风、海啸等不可预测事件导致的死亡,这无疑是个缺憾。通过加强死亡教育,首先可以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宝贵,从而珍视生命,享受生活,减少自残、自杀或相互残杀等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
(三)挫折教育所谓挫折是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各种负面情绪所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人的一生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生命教育中必须加强挫折教育的内容。于是,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培养学生的一种抗挫折能力。因此,挫折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经受挫折的洗礼后,学到了一些知识,最重要的使他们更加走向成熟。
(四)感恩教育唤起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知母恩”并不是生命教育的全部,人的生命价值的体现也非只是“知母恩”,生命的价值应在贡献社会中体现。唤起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的最终目的也同样不是仅仅停留在“知母恩”的层次上,而是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对生命教育更高境界的认识。对父母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喜欢这个社会的。感恩教育要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使他们懂得付出,懂得回报。古人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所以,感恩是对生命生活的思源,是享受权利后的一种义务和责任。感恩教育要让学生们明白:只有感恩,才能明白幸福的含义,只有感恩,才能笑对人生的风雨,也只有感恩,才能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我们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坚持举行一年一度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通过系列教育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给予生命,感谢老师的培育,感谢亲朋好友的支持和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活动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面向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对其人格塑造、心灵培育的重要作用。
二、开展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的途径
第一是专题课程,即在学校开设专门的生命和感恩教育课或开展生命感恩励志专题讲座,有专门的师资力量和教材等,即利用心理教育和德育等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比如,可以让学生针对感恩教育讲座或对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对生命和感恩的探讨展开讨论,或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展开辩论,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追问,对感恩认知、情感、行为的探讨,写出对感恩教育的心得体会,或者写给父母一封感恩信等方式,使大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感恩父母、老师、朋友。也可以通过死亡话题讨论、开展死亡游戏以及临终关怀和感恩社会行为渗透等形式,让学生领悟到珍惜生命、感恩生活。也可以通过这个节日感谢所有帮助和支援我们的人。最重要是转化为个体感恩行为。
第二是辅助课程,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体育与健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语文、美术等学科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尊重和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如语文课渗透人性化教育和生命和感恩意识;体育课教育学生认识生命运动的技能、方法;身体力行去帮助和感谢身边的人。美术课教育学生欣赏生命之美,爱的伟大。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由于其课程的特殊性,在德育中挖掘和渗透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成为辅助课程中,也是进行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最为便捷、最显效果的途径之一。
一、先秦儒家生命观之于高校生命教育的理论价值
先秦儒家生命观蕴含的生死观、孝道思想、生命价值思想及生命教育等思想,可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理论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生命教育存在的教育资源缺乏、教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先秦儒家生命观中仁爱、和谐的思想可以为构建良好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氛围提供有益的资源。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异常激烈,一些大学生受此影响,产生了功利主义倾向,自我意识逐渐膨胀,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孤僻、冷漠、自私等现象,甚至有学生在与其他人发生矛盾时,采取极端行为伤害自己或者他人。因此,充分挖掘先秦儒家生命观中的和谐思想以及仁爱观念,并将其融入课堂理论或者实践活动,积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和谐、仁爱思想,一方面可以推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先秦儒家主张将以诚相待,成己达人作为生命交往过程中的准则和原则。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要秉持这样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营造和谐的氛围。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还应充分挖掘、利用和谐的思想,推动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引导学生充分尊敬教师,尊重教师的辛勤劳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自觉吸收先秦儒家生命教育思想,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关爱、呵护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要做到这些,还要求教师从小事做起,以身作则,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和行为规范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对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先秦儒家生命观中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可以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提供有益的资源。先秦儒家“贵生爱物”等生命价值思想可以引导大学生爱惜自己的生命,培养自身的生命意识。儒家的善生、乐生、荣生的生命价值判断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大学生生命价值提供价值评判标准。先秦儒家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内圣外王”、“和谐为贵”的思想不仅是先秦儒家生命观中的生命教育思想,也是整个生命教育过程的育人目标。先秦儒家生命观中的这些生命教育思想不仅能够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有益帮助,同时也能对德育生命化的进程起到推动作用。而“死生有命”、“生死俱善”的思想对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自强不息”、“乐天知命”等思想可以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面对挫折,使之在逆境中不断成长并实现人生价值。
二、先秦儒家生命观之于高校生命教育的实践价值
生命教育不应只是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更应该是对现实生活的应用,是面对现实生活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实践活动。先秦儒家学派的理论学说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弘扬先秦儒家“知之不如行之”的思想,增强生命教育实践效果。先秦儒家认为“知之不如行之”,强调实践对于教育活动的作用。实践活动的多样化可以弥补课堂生命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例如,组织学生去养老院帮助老人,可以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奉献意识;组织学生参加扶贫救困的志愿者活动,可以使他们体验生命的艰辛,提高他们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等场所,可以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等。这一系列实践活动都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领悟更深层次的生命内涵。第二,开设先秦儒家经典阅读课程以及相关的讲座和论坛,帮助大学生学习生命哲学知识。教师可以针对生命教育不同的内容开展专题讲座,例如,举办先秦儒家生命观中关于生命意识、生命价值教育的知识讲座等。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先秦儒家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等,通过介绍孔子、孟子等先秦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的生平及其思想,不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课程及活动环节组织学生阅读儒家经典时需要依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阅读水平、思想认识水平等实施不同的指导计划。例如,针对大一学生,应从基础开始,由浅入深,而对较高年级的大学生而言,可试着深入和扩展其关于生命教育等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之前要指导学生做文字的翻译工作,使学生在理解了文字层面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挖掘其更为深刻的内涵。另外,教师在先秦儒家经典阅读课程中应起到桥梁作用,可以通过课堂交流、自由言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先秦儒家生命观。对于学生阅读的评价可以从数量、效果等各个层面展开。在数量上,可以通过学生自我介绍、互相介绍学习内容以及教师检查等形式来进行评价。在效果上,可通过与学生的谈话交流来考察阅读效果。合理的评价体系不能仅注重数量,还应注重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态度和方法、阅读过程以及领悟情况等。第三,借鉴儒家学派的“讲会”形式,增强课堂的开放性、探究性、规范性和互动性。“讲会”是儒家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形式[3],与现代教育主要以课堂授课,追求专门科学技术为主不同,“讲会”在形式上以面对面的形式开展,在内容上以“求道”为主,是对“身心性命之学”的讨论,更多体现了师友之间对道德、价值等诸多问题的探讨。可以弥补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不足,提高生命教育的效率,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第四,借鉴先秦儒家的生命教育理念,将德育生命化理念作为生命教育活动的基础。德育生命化是以对学生的生命尊重为基础,把学生的幸福作为价值目标和导向,在学生的生活及学习各个方面融入道德教育的因素,以人为本,建立人性化的教育方式以及多元化途径,最终实现学生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真正融合,将德育过程贯穿于生命过程各个阶段[4]。首先,德育生命化理念的确立可以吸收先秦儒家生命观中的自强不息、和谐为贵等思想;其次,德育生命化环境的营造可以借鉴先秦儒家“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思想,不仅要重视校园的硬件环境建设,还要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的软环境建设;再次,德育生命化的目标可以参照先秦儒家对仁义道德的追求以及对至仁至圣的终极目标的追求来设定,继而,德育生命化内容的构建可以借鉴先秦儒家生命观中的生死观、孝道思想等生命智慧;最后,德育生命化的评价方式可以在先秦儒家生命观中找到标准,又将是否实现了人生的三不朽,是否在对仁义道德的追求中实现了生命的价值等作为生命化的德育评价标准。
作者:徐洁 朱冬香 郝文辉 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在初中语文生命教育中,课堂教学是主要的途径,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我们应该结合文本的内容,选择恰当方式来渗透生命教育。如通过创设情境、解读文本、借事明理等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感悟生命,去思考生命的丰富内涵,探究生命的意义。例如,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文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这篇文章的最后“我”的“小费”的施与,其中所蕴涵的是一种情感的流露,这种情感是什么样的情感呢?“我”为什么要施与“小费”呢?从这里折射出了“我”的人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定位这个“我”呢?假设此时的“叔叔于勒”“发迹”了,他们的亲人相遇时会是什么情景呢?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形式,找出了很多各具特点的答案。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生命教育,要关注的是道德、人性教育。教师要善于运用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感悟生命。
二、结合内容,教育学生欣赏生命
学生只有懂得欣赏生命,才能欣赏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以自信、自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在面对人生的挫折时,才能够百折不挠、战胜困难,成为生命的强者。此外,学生发自内心的欣赏生命也是人格走向完善的主要途径。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教师要更多地给予学生赞美,结合文本相关的内容,渗透欣赏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特性,不断完善自我,丰富生命的内涵。例如,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这篇课文,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主人公不屈不挠的抗争和生死的抉择,展现出的是生命的坚韧与顽强。结合教学内容,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思考题:每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挫折,在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们经过思考和相互交流,从多个方面回答了这一问题,如:直面失败;困难面前不气馁,勇于斗争;生命无比宝贵,要相信自己,热爱生命;等等。在学生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后,笔者继续引申讲到著名诗人写的一首诗《相信未来》,同样体现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诵一下这首诗好吗?通过这首诗的朗诵,学生的情感再次被激发起来。此时,笔者总结说:“一个人活着就是幸福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热爱生命,要懂得欣赏自己,发挥所长,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生活中的困难,我们靠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人生走向丰盈,才能不虚度此生。”
三、结合训练,渗透生命意义教育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