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导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存在问题
(一)专利意识不强
专利意识包含专利主体意识、专利保护意识和专利成果转化意识,是以取得专利独占权,保护自己劳动成果的法律意识[5-6]。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类学生,在一定专业基础上创新创造想法很多。例如,本校光电专业学生采用光电传感知识进行控制检测装置的改进,采用光纤传感知识进行物理量或化学量的检测装置设计,基于LED发明各类应用产品,等等,但少有学生通过申请专利保护自己的发明创造。主要原因是学生不知道专利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即使知道专利可以保护自己的创造成果,但不了解也不清楚专利相关组织机构、撰写方法、申请流程等。学校宣传引导不足,社会环境不重视,在课程、考试及各类考证的重压下,学生无心关心专利相关信息,对专利一无所知或不感兴趣,缺乏专利主体意识。
在指导申请专利的学生中,以大三大四学生为主,其中绝大部分学生申请专利是为了就业时引起招聘人员的关注;或者继续深造时,给导师留下好的印象。大一大二的学生中申请专利较少,而申请专利这部分学生多数是为了加分评奖。整体评价,绝大部分学生申请专利是为了学业方面利益,很少关心专利技术本身的影响和价值,也不关心是否侵权,怎样保护,缺乏专利保护和专利转化意识。
(二)缺乏撰写专利文件基本知识
自1999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和2004年推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以来,中国逐渐重视高等教育中引入知识产权教育,但在开设知识产权教育相关课程的高校中,多数偏向法学专业的知识产权法律教育。针对理工类学生,部分高校以开设校选修课的形式培养学生相关能力,每年涉及学生人数少。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每年选修专利课程的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一左右,在选修专利课程的学生中,认真学习专利相关知识,进行专利文件撰写实践的学生更少。因此,有意识将自己的创造想法或成果申请专利的学生几乎只有想法或成果,没有将其撰写成专利文件的能力;或者模仿现已公开的专利文件撰写,很难达到专利审查的要求。
二、对策
(一)宣传教育引导
随着全球资源、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发达国家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竭力将创新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各国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挑战越来越大。为此,各国逐渐重视知识产权人才教育培养。中国先后于1999年制定“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2004年推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2008“国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2010年“全国专利事业发展战略(2011-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专利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教育培养。在国家和社会重视的背景下,学校应围绕国家知识产权人才战略进行宣传和教育引导。
在宣传层面,每年结合国家知识产权周、知识产权月活动开展粘贴宣传海报、派发宣传资料,举办专利知识问答竞赛、专利写作竞赛、专利讲座等普及专利知识,提高专利意识。
在政策层面,制定相关奖励鼓励政策,对教师,在晋升、评奖、评优方面,适当优先考虑指导学生专利的教师;对于学生,申请专利给予经费支持,适当给予奖励,鼓励学生创新实践并申请专利,提高学生专利意识。
在教学层面,支持以校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更多专利相关课程,如专利法律、专利实务、专利审查等,惠及更多学生。有条件的专业可以专业选修课形式开设,结合专业进行专利文件撰写与申请实践,加强学生专利意识及专利实务能力。
在管理与服务层面,可以设专利管理与转化部门,对教师和学生专利进行分类管理,并且负责专利成果转化或转让,帮助学生实现专利保护和转让相关事务。同时,提供专利咨询服务,解决学生申请专利过程或专利维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专利申请保护和成果转化提供保障和支持。
(二)分类教育指导
1.专业年级组织
学校一般以学校-分院-专业-年级班级为构成形式,年级班级是学校教育组织的基本单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知识结构特点和认知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专利教育指导。例如,对机械类高年级专业,可以引入比较有影响的机械相关专利成果实例;对机械低年级专业,可以引入身边生活中机械相关用品的改进专利成果实例。以专业年级组织分类指导,可以获得更多学生认可,引起对发明创造的兴趣,提高进行发明创造和专利申请的积极性。
2.专利协会、社团组织
协会、社团是高校中比较常见的团体,加入某个协会社团的学生基本是对所选择协会社团专业感兴趣或擅长该专业,一般目的性和针对性比较强。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很多学院都成立了发明协会、发明家协会等专利协会社团,聘有专业指导教师,定期举办讲座或培训,有专门的章程及管理,协会学生成员积极性都较高,会员之间相互帮带,进行专利实践,专利申请量及质量都较高,学生相关能力提高也快。以专利协会社团组织进行专利普及和专利指导是比较好的选择方式。
3.竞赛团队组织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国家及省市每年举办各类竞赛,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这些竞赛每年都会产生大量优秀创新实践作品,促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由于这些竞赛的重要性,各高校都比较重视,教师、学生参与度高,围绕某个竞赛主题会形成一个或多个竞赛团队。由于竞赛作品一般为科技创新实践成果,具有较高的新颖性,满足专利要求,以竞赛团队对象开展专利教育,结合竞赛团队性质,进行专利知识普及及专利相关实务能力培养,往往受到团队的重视和支持,学生的积极性高。利用这个平台,能较好的提高学生专利意识和专利申请能力,也可以有效保护竞赛团队的科技创新成果。
4.科研团队组织
科研是高校主要功能之一,国家每年的科研成果多数来自于各高校。科研团队作为高校科研基本组织单位,每年论文、专利产出数量和质量都较高,且团队人员基本都有较强的专利意识。在多数高校特别是国内著名高校,优秀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加入学校相关科研团队进行科学研究。针对高校中不同科研团队,开展专利系统教育培训,对团队中学生进行专利高层次培养教育,可以实现较高专利人才培养目标。
(三)基于学生个人分层指导
每个学生专利意识、兴趣、专利学习能力不一样,在教育与指导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分层教育指导。
第一层次,即基本层次。对于具有专利意识,了解专利基本知识的学生,鼓励其进行发明创造,并指导其掌握基本专利文件撰写要求和方法。
第二层次。对于具有良好的创造创新思维,具有一定的专利意识和思维,为了创造创新思维的实现申请专利的学生,通过基本培训提高其专利文件撰写能力、基本初步审查能力和申请能力。
第三层次。对于发现并优先考虑个别专利,兴趣浓厚,专利学习接收能力强,有意从事专利相关工作,具备良好的创造思维并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研究生或本科高年级学生,按照专利人方向培养模式,使这些学生具备较强的撰写专利文件、审查专利、修改专利等实务能力。
三个层次层层递进,形成金字塔形。指导教师可以基于学生个人情况进行分层指导,并且采用帮带的方法,第三层次帮带第二层次,第二层次帮带第一层次,逐步整体提高学生专利相关实务能力。
三、结语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学校要意识到这门课不仅仅是传授就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它还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度过大学阶段,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学校要按照“全程性”的要求,高度重视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要把这门课的建设与实施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其列入教学计划,成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并加以规范化建设。
二、规范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研室的建立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研室是该课程的教学组织,它的建立是不可或缺的,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目前国内高校对于该教研室的所属有不同划分,有的归到招生就业办公室,有的归到学生处,还有的归入德育教学部,其中划入招生就业办公室是比较常见和合理的一种归属方式。教研室担负着涉及课程教学在内相关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为就业指导课提供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进而能够加快课程的系统化、专业化建设,从而奠定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地位。1.构建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立要突出体现全程化和全员化的特点,这就要求该课程应从新生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活动,不能一蹴而就,忽视“过程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实施过程应该是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因此要以全程化的要求设置就业指导课,每个阶段的教授内容和方法都要有所不同,分学期、分重点地进行合理规划与开展[2]。2.规范教学大纲、加强教材建设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程的实施质量。教学大纲是课程进行的主线,教材是课程进行的“剧本”。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方面的教材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种类繁多,但良莠不齐,在大纲的统一性或者教材自身内容方面往往存在不足,缺乏公认的标杆性和全局性的好教材,这就给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带来了不少困难。目前,选用一本教材作为主教材,再根据大纲选用几本辅助教材是普遍也是比较合理的现象。我院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适当地选用了非本校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在时机成熟的时候编写了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类型和教师授课需要的教材。但无论是选用还是编写教材,都要本着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的原则,用一本有教育性、实用性、指导学习功能的好教材来保证就业指导课的顺利进行。3.健全课程管理机制、规范教学管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应纳入到高校的教学计划中,这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和检查机制。一是要保证教学学时和教学条件,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规范学;二是要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三是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试,考试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基础知识可以采用试卷考试,其他注重实践的内容可以采用课后作业、实践报告、课后访谈等形式考核。
三、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因此,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我国职业指导课师资队伍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从教师数量、队伍结构还是教师素质都需要加快建设。大多数高校的职业指导课教师主要是由就业办公室、学生工作处的老师、学生辅导员担任。这些人工作在第一线,了解、熟悉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有具体指导学生就业的经验,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就业信息,这也是目前多数高校选择他们承担教学任务的理由。其次,这支队伍因为刚刚起步,也存在许多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系统培训。由于本课程涉及许多学科知识,因此教师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多数老师都是“半路出家”,所以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学、职业指导、科学测评等方面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要鼓励教师通过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再次,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交流活动,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第三,要让教师走出去,打破传统的、封闭的课堂讲授模式。因为该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时代性,任课老师要有计划地到校外进行调研参观,比如进行毕业生的跟踪、用人单位的回访和交流、市场需求调查、企业参观等。任课教师在调研参观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能使课上得生动、鲜活、有说服力,才能与社会接轨,避免口头说教,纸上谈兵,才能使课程的经验属性更加突出。第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还要靠教师自身多学习、多钻研,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要通过自学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是课程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提升的基础,而这种提升不可能仅仅通过几次培训来完成。
四、改进就业指导教学方法和手段
摘要:大学生孤独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将团体辅导应用于大学生孤独感问题的干预中有其可能性和必要性。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孤独感问题干预中应用有五个步骤,同时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还应注意一些问题。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应用,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干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进一步解决大学生的其他情绪问题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当前,在大学生中孤独感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生活适应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大学生孤独感问题多存在于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方面,而团体心理辅导通过独特的和有针对性的辅导形式,促使个体在交往和互动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孤独感问题的干预和解决起到了良好效果。
一、大学生孤独感问题概述我国一些学者对大学生的孤独感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时常感到孤独,并且他们的孤独感受和孤独行为表现复杂。
由于大学生性心理的发展和交往需要的增强,其情感孤独感和社交孤独感都较强。骆光林等人对大学生产生孤独感的调查表明:女生经常产生孤独的比例和男生差不多,但偶尔产生孤独的比例明显比男生高;专科生经常产生孤独感的比例比本科生和成教生高;学生经常产生孤独的比例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递增,而二、三年级相差不大;非独生子女经常产生孤独感的比例明显高出独生子女;学生经常产生孤独感的比例随着月消费额的增加而增加,消费水平太高和太低都易产生孤独感;孤独感程度高的大学生往往具有神经质或精神质倾向,个性内向而不稳定。大学生的孤独感问题影响着其实际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容易形成对他人和自我的消极评价,以致很难与周围的人建立亲密的关系,社会适应能力也相应地下降。孤独感强烈的大学生,更容易封闭自己的心理,掩盖自己的真实愿望,在与他人不和谐的交往中,较易形成自卑、退缩心理,使其孤独感加剧,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对大学生孤独问题的干预方式很多。改变孤独情景,转移注意力;通过接受心理咨询,进行孤独疏导;通过认知调节、敏感性训练、自信训练、情绪表达训练等现代人际关系的咨询与治疗方式来对孤独感进行干预;通过改变人际关系,克服孤独时的焦虑与悲哀心理以及适时地对他人进行自我表露来正视孤独体验,进行自我调节。这些方式对改善大学生的孤独心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种方式的侧重点不同,在实际实行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采用多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辅导,以其独特的辅导方式,在大学生孤独感问题干预中的应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团体心理辅导概述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相互诱导,以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行为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
其具体内涵是: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倡导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积极关注大学生的自我形象,倡导自我教育理念,营造和谐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状态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共性心理问题,倡导同辈互动教育理念,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健全自身人格。常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有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行为训练。高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增强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改善和调节大学生孤独、抑郁、焦虑等一系列情绪,使大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从而掌握应对各种情绪问题的有效方式。团体心理辅导为大学生提供安全的情景,促进其自我开放与自我探索,拥有客观的自我评价和统一的自我意识;促进自我接纳,协调自我意识;团体心理辅导中形成的团体,充满接纳和支持的氛围,促进心理需要的满足和现实关系的建立;利用团体的“互动性”,提升成员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增强解决问题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促进思考和间接学习;团体成员的观点和情感往往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击力,波及其他成员的内心,引起共鸣,激发思考,学习新的行为模式,促进自我成长;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一个类似于真实社会的人际环境,通过一定的活动进行心理训练和技巧练习,培养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心理技能,并通过团体的反馈而不断调整,进而扩展到现实生活中,促进心理活动的暴露,提升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孤独感问题干预中的应用确定团体辅导目标,设计活动主题。
针对孤独的特点,通过社交技能训练、角色扮演、共同讨论等方式,训练学生接纳自我和彼此接纳,使他们掌握交往技能,增加交往信心,并使他们在团体氛围中通过彼此真诚交流,获取社会支持特别是情绪支持,学会展示自我和有效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通过专题讲座、共同讨论、自我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认清自己孤独原因,消除认知障碍,减缓孤独情绪。21形成小组阶段。坚持自愿参加的原则招募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宣传,辅导者根据平时咨询情况建议某些人参加,以及由其他人介绍这三种方式招募成员对象。在所有报名者的基础上再进行筛选。初次筛选是采用CULA孤独量表,选出得分较高的人作为咨询对象。第二次筛选时,可以通过面谈法、量表法(反映活动目标的量表)和自我情况报告法理解成员情况,最终确立组员。3.导入阶段。正式活动开始前先做准备活动,由辅导者倡议,大家围成一圈做自由选择放松运动,接着每个同学随着做一动作,大家跟着模仿,目的是活跃气氛,放松情绪,使每个成员在正式活动前有较好的心理适应。然后辅导者向大家介绍本次活动的主题,团体目标,进行步骤,注意事项。结束时可以让组员回去写一下参加本次活动的感受以及对今后活动的期望、建议,待下次活动时大家共同分享作业。41实施阶段。
(1)通过社交技能训练使团体成员初步相识并建立互动关系。要求参加者在一起的情境中进行二人介绍、三人介绍、六人介绍,包括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内容包括姓名、所属、性格特点、个人兴趣爱好、家庭情况,以及个人其它有关自我资料。然后讨论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的技巧礼仪及如何给人良好第一印象等,最后由主持人分析总结。
(2)通过生命线活动使团体成员深化认识自我、开放自我并接纳自我,认识并接纳独特的他人,同时增强对团体的认同和归属感,减缓孤独寂寞等情绪。每个成员根据团体领导者的要求,写出至少20个以上的自我,如姓名、年龄、家庭、性格、爱好及孤独、苦闷、理想等,并按照自己的实际出生年月,从过去至现在直到死亡勾画出自己的生命线,静静思考一下过去日子最难忘的三件事及今后最想达到的目标2-3个。然后将这一系列自我与团体其他成员交流,要求任何人都抱着理解他人的心情去认识团体内的一个个独特的人。这种独特的活动形式和氛围使成员容易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从而降低内心的焦虑和对人际关系的敏感,让自己充满希望和力量,从而在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力量,感觉自己不再孤独。
(3)通过自我描述来诉说自己的孤独感受,运用头脑风暴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前面的自我认识,进一步提出自己目前最感困惑、最烦恼的问题,甚至一些长期压抑的感受,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自然的方式向其他成员倾诉。其他成员在倾听之余提出建议或方法。以此来帮助团体成员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大胆暴露,减轻心理压力,获取情绪支持,减缓孤独情绪,并通过彼此交流学会自然倾诉和善于倾听的技术,加深对交往中正效应的感受,领悟如何理解、宽容和支持他人,进一步提高交往能力。通过成员自我分析,共同讨论和辩论及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团体成员的交往打破了自我封闭的恶性循环,他们本着相互尊重的原则,自觉、自愿地交流各自心里的秘密,说出自己内心的困惑,宣泄压抑的情感;成员在小组中看到他人也会有孤独,从而摆脱了别人生活得都很快乐,只有自己生活才是最糟糕的错误想法,对小组其他成员的帮助也会让自己感到生活的意义。在彼此的交流中也认识到错误的、片面的非理性信念是自己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进而认识孤独本质,找到原因,寻求应付对策,并通过交流彼此沟通,达成共识,并从他人身上领悟自身问题。最终认清孤独感产生的原因,转变认知障碍,建立人际交往合理信念,进而减缓孤独。
(4)通过角色扮演和共同讨论进一步相互接纳,树立自信,学会正确应对孤独的方式。运用表扬这一活动形式,真诚赞赏他人和大方接受赞赏。请一位成员站或坐在团体中央,其他人轮流说出他的优点和值得欣赏之处(相貌、性格、处事等)。被称赞成员说出哪些是自己以前觉察的,哪些是不知道的。每个成员到中央戴一次高帽,规则是必须说优点,态度要真诚。参加者要注意体验被称赞时的感受如何?怎样做一个乐于欣赏他人的人?如何对待别人的赞扬与批评?引导学生逐步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从而达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团体心理辅导将具有不同背景、人格和经验的人组合在一起,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观察他人的观念及情感反应的机会,成员可以相互对比,不断发表和修正自己的看法,从而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模式和对他人的接纳态度。
(5)团体心理辅导通过主题游戏、角色扮演训练等环节创造一种比日常生活更自由、信任的气氛,使成员通过彼此真诚的沟通,增强自身的主动交往意识,学会理解、体察别人的心理活动,增加交往自信心等。通过人际关系训练中的分享、交流,使团体成员整理自己团体活动的感受,形成一些新的自我概念、原则和自我了解,并通过积极了解他人,来增加自己的宽容度,以便更好地接纳他人。成员还不断尝试将新形成的概念、原则应用到团体以外的日常生活情境中,从而促使团体成员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通过介绍游戏、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行为演练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会向他人求助,学会赞美和欣赏他人,学会放松训练、情绪宣泄、目标管理等,从而使大学生掌握应对孤独情绪的有效方式。51评估与终结阶段。活动结束后对参加者进行心理测验与问卷调查。运用症状自评量表和CULA孤独量表对小组成员进行再次测试,比较团体心理辅导前后的差异,结合团体成员填写的问卷反馈情况,对辅导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采用回顾与反省或者计划与展望的方式安排好结束阶段。使团体成员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关于应对孤独的体验和技巧运用到其实际生活当中去,摆脱孤独感受,和谐人际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