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教高级教师论文范文

小教高级教师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教高级教师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教高级教师论文

第1篇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价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利益,还为学校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性作用,因此在评价体系之前,需要明确评价体系的原则。首先是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有助于保证评价真实性和准确性,因此要求在指标权重的设置时,借助于科学的方法,能够真实的体现教师在继续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凭着管理者的主观想象随意设置权重。其次要保证评价数据的客观性,在基于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全面的评价教师的继续教育情况。其次是发展性原则。构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体系不仅仅是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进行评价,评价体系还为管理工作的安排提供指导性作用。因此评价体系不仅仅是发现问题,还要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找到原因,从而可以指导管理部门改进工作。再次是鼓励性原则。大部分高校教师目前都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工学矛盾也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对继续教育积极性不高。评价体系过高和过低都会影响到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在设置时应当充分考虑教师面临的现实情况,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最后是可操作性原则。评价体系要抓关键问题,切忌做出一套繁琐的、形式化的评价体系。对于评价体系的各项制度及指标,都要有明确的解释,以免在操作过程中引起歧义。各级指标在设置时,一定要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避免指标体系由于难操作而流于形式。

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体系的内容

继续教育评价体系的内容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决定着评价体系的价值取向和引导方向。内容设置不仅可以对教师继续教育进行评价,还应当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指导工作。首先是目标评价。继续教育目标设置的是否科学合理,对整个评价体系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目标要尽量有针对性,目标的设置不能泛泛而谈,要针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设置目标。目标还要可行,太高或者太低都不利于继续教育的进行。实践证明,目标略高于能力是有利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进行,但是管理者要把握好这个度。目标设置还要考虑到未来发展情况,为未来继续教育工作的进行做充分的准备。其次是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包括课程设置、模式选择和组织工作三部分。课程设置要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依据参与的高校教师的真实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难易要适度。高校教师的不同特点决定了继续教育模式的选择,不合适的模式不仅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还会影响教师参与的效率,因此模式选择对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影响显著。组织管理是继续教育顺利开展的保障,继续教育的过程,不仅是管理者独自进行的,还要教师充分参与,了解教师需求。组织过程的顺利有序也是评价的重要方面,主要指继续教育整个过程中,管理人员的职能是否明确,工作是否有序,环节是否联系紧密,紧急情况是否得到了妥善处理等。最后是成果评价。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成果,主要是科研和教学两部分内容。同时,内容评价不仅仅是课程结束之后的考核,还有成果是否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以及应用之后的效果。这就要求管理者在继续教育课程结束之后,还要对成果的转化进行跟进评价。对于不易测度的指标,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量化为可比较的数据进行评价。

三、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2篇

1)绩效准备

在准备实施绩效管理之前,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第一,使每一位教师对学校的使命和战略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是绩效管理顺利实施的最根本的前提;第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对自己所从教的事业,所定的岗位职位要有详尽的了解,既要了解学校整体的发展规划,同时也要清楚自己的职业要求,对自己所从事的岗位职责有清楚的认识,了解自己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能力和其他特征。这个可以参照胜任力模型,即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胜任力水平和胜任力结构。这也是我们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高校教师的岗位职责相对明确,教学、育人、科研、创作都是评价教师绩效的重要指标,这既包括教师自身综合水平的提高,同样也包括所教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且以培养学生的成长更为重要。

2)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体制的重要阶段,它既是组织目标细化为绩效目标的重要阶段,同样也是绩效执行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强教师管理时,针对学校提出的“五年发展规划”和“党政工作要点”,在教师间进行大范围内的讨论,结合自身岗位职责要求,细化要求和目标,这能够使教师对于组织目标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就如何达成组织目标有更明确的思路,同时对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科研能力、创作实践能力以及指导学生能力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和实施奖惩的标准。绩效计划的执行既要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同样,也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确保绩效计划可行。传统的机制正是缺乏对教师应有的计划控制,导致对教师的考核缺乏相应政策依据,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激励,导致教师的能力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工作的动力和热情不足,这对高校的发展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有章可循,这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前提。

3)绩效执行

一旦绩效周期开始,我们就必须按照先前制定的绩效计划去实施和推动。但是绩效管理不是过去那种只认结果、不看过程的“到期对账式”管理,而是一种积极参与指导式管理,管理者既要求教师努力工作,达成组织的目标,同样也注重对个人成长的培养,两者缺一不可,绩效管理的二维性是区别于以前管理模式的最本质的要素。一方面,作为教师,利用学校为其搭建的平台,针对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师职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增加责任心,努力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上,以培养政治素质高、科研能力强、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为己任。其次,管理者也应该经常保持与教师的联系,对教师的绩效进行观察和记录,及时加强对教师的沟通,分析存在的问题,加强反馈和对教师的引导,并做到为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等有助于提高执行能力的机会,增强其执行力,引导其更好地执行绩效计划,并适时地根据学校的组织目标及绩效目标的变化修正当初制定的绩效目标。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促进教师更好地达成组织的目标,也实现其个人的价值。

4)绩效评价

教师绩效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职过程中,强调的是教师的工作行为,这也是教师提职、晋升、奖惩或解聘的依据。而绩效评价注重的是双向评价,上级管理部门对教师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进行评价,负责填写相应表格,教师自身也要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教师对上级管理部门也进行评价,负责填写相应评价意见。只有上下级都参与绩效评价过程,才能发现问题,找出相互间认知的差距和理解的误区,从而对绩效管理进行修正,最终帮教师找出能够提升和需要开发的领域。

5)绩效反馈

绩效反馈需要教师和管理者坐下来,针对教师的绩效进行审议。通过绩效反馈,教师可以明确知道哪些方面和高校发展目标相一致,哪些方面和高校发展目标相背离。只有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一致不偏离,才能够达到双赢。同时,教师可以对自己绩效中效能低的方面进行有效的强化和提升,为提升总体绩效找到新的目标和切入点;管理者也能了解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改进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反馈沟通为教师提供工作指导,寻求提升绩效的方法,进一步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教师个人进步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绩效反馈并不一定都存在于绩效管理的末尾,而是贯穿于绩效执行的始终,绩效反馈不是对教师行为的指责和追究责任,而是积极地引导教师沿着绩效目标前进。

6)绩效计划的修正

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伴随着对绩效计划的不断更新和修正。绩效计划的修正是绩效管理过程中最后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下一阶段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始,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绩效计划的更新和重新签订需要以在绩效反馈阶段收集的教师工作和完成的信息作为参考的依据,同时在必要时需要对不合理的计划作出调整和修正,使其更好地满足高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需要。这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也是一切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进程。

2强化激励形式,提升高校绩效

第3篇

1.1实践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已知结论的论证是计算机传统实践教学所强调的教学重点,期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多学科实践技能都能够得到培养,但是,现代社会更需要应用型人才,因此,计算机实践教学应该以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除此以外,笔者所了解到的验证性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具体项目都稍显陈旧,而这些实践课程大多安排在理论课程教学之后,这种教学安排让人感觉到实践教学只是理论知识教学的一种附属和辅助,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的学生自然对计算机学科的知识学习失去兴趣。

1.2教学方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

高校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处于教学主体地位,学生们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完全遵循教师和教材的教学指导来进行操作,长此以往,会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变得极为狭隘,社会工作实践时习惯按部就班,创新创造能力就此被扼杀。教学内容的陈旧、实践教学项目设计性和综合性的缺失让学生的学习思维也被局限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课堂之中。许多实践教材中不仅直接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数据表格,甚至还将实践操作步骤一步步地列在教科书上,如此“细致”的实践教学让其失去了教学意义,能够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实践教学课程占比较小。

1.3教学考核管理的不完善

对于计算机实践课程的考核制度的管理而言,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且教学考核管理的制度也不够完善,这样就会对实践教学成果的评估工作造成困扰,无法激发并调动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导致整个课程进入“恶性循环”的状态。

2提高计算机教育实践教学效率的看法和建议

2.1实践课程的合理安排

全国各所高校在大一就设置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一学期的学时数在48节左右,教师可把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学时数分为28和20。除了这两大教学板块以外,还应设立一门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时间为1周左右。对于大二、三年级的学生,依据其专业课程及相关工作的需求,可分别开设FOR-TRAN、VB、VFP、MATLAB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课时数从48到63不等,课堂理论教学的课时数为28到31,实践教学课时为20到32。除了理论性知识的教授,可结合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类别设置了与之对应的实践课程,像VFP实践课程和VB实践课程都是比较典型的,实践课程的时间大约为1至2周,对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应用打下基础。

2.2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

(1)理论知识教学以必备知识内容为主,延伸知识则以自学为主,教师从旁辅导。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常用office办公系统软件操作技能的掌握,字、图、表、库、网的初步使用和网络的简单应用是计算机专业课程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该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学生能够对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有更为详尽的了解,并能够掌握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基础的操作技能。(2)以典型教学案例为主线,采用讲授与演示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文档编辑中图片插入为例,这一动作行为的完成其实有很多种渠道,笔者在讲授这一实践内容时,采取了边演示边讲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学生不会像传统理论教学那样感觉到知识实践学习的乏味,演示教学还针对不同情况介绍了不同方法的应用,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亲自操作来判断选择哪一种方法更为快捷、方便,有钻研精神的学生还可以结合几种操作方法来“实验”,看看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当实践内容涉及的操作过程较为复杂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阅操作说明的行为,避免出现半途而废的学习状况。讲授和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同时还起到了培养其问题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作用,让学生分析设计的自学能力也得到培养提升。

3考核制度的完善

第4篇

1.1传授的计算机知识时效性不强

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比较陈旧,所传授的知识严重落后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当前社会的信息增长速度飞快,计算机知识的更新及变革更是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虽然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传授的计算机知识时效性不强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材的使用上,由于更换教材需要产生一定的成本,并且需要教师耗费比较多的经历去备课,甚至重新修改教学进度。这些原因都导致了高职院校所传授的计算机知识时效性不强,与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所脱节,也就造成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欠缺的现状。

1.2计算机教学实践性不强

计算机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不强。计算机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对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在很多高职院校教学实际中却存在偏重理论灌输教育,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实践环节的重视的问题。首先学校在实践课时的安排上较少,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机会偏少。其次,学校对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比赛活动及实习活动较少,学生缺乏实践能力锻炼的机会和途径。1.3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兴趣严重匮乏,影响教学效果计算机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较为枯燥,复杂,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努力,才能有所收获,这就需要强烈的兴趣支持。这样就不会在遇到困难问题时,出现退缩躲避,缺乏继续探索和研究的勇气和毅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因为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兴趣不仅严重影响着教学效果,而且也同样影响着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效果。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兴趣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4教师的专业素质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专业素质对高职计算机教学效果中有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榜样作用。如果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强,就会被学生发现,并对老师产生不信任,对教学效果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需要为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答疑解惑,这就要求教师对专业领域有深入的研究,才能旁征博引,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解答复杂的专业知识。但在高职院校中的大部分计算机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调过来的,对计算机领域研究不深。

1.5计算机的考核方式和标准单一

学生自入学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应试教育,考试和升学的压力使得学生无法系统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考核方法的单一固然能起到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效果,但是不足之处也很明显,那就是以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无法在实际中应用。此外学校和教师缺乏对考核题目的变化,使学生不会全面复习,并产生侥幸心理,不利于以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2高职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2.1注重计算机教学知识的时效性和课外知识的扩充

高职院校应对计算机教学知识的时效性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在教材的选用上,应注重及时更新教材,与时代的发展所接轨。教师应及时根据教材的更换做好备课工作,做到以促进学生计算机能力发展与提高为出发点。与此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了解计算机领域的发展趋势,并及时为学生介绍补充课外知识,培养实用型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的与社会接轨。注重计算机教学知识的时效性,保证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够与时俱进,并能够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快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高职院校当前计算机教学的重要任务。

2.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校应将增强实践教学作为改革的首要目标,加强实验教学。第一,可以举办更多的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比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达到以赛带练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第二,可以多联系实习单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与途径。积极建设实践基地,严格实习管理。第三学校应该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更好的物质保障,比如加强对教学设施的完善,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保障。

2.3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首先,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兴趣、理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被动式教育为互动式教学,使得教学方式得以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这样的互动体验式教学里,教师与学生都各自相互促进,并拉近了师生关系,使得教学目标圆满完成。

2.4加强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其专业素养

高职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师资力量进行建设和完善,因为师资力量是改善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为了更好的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可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使其不断更新计算机相关知识,跟随时展的潮流,更好的为学生补充课外知识。

2.5转变计算机考核方式

改变应试教育的考试内容,使学生不再单纯为了考试而考试。在考试方法方面,丰富评测方法。在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注重平时表现及作业。可以利用灵活的竞赛模式例如网页制作评比、文字录入速度评比等方式的结合进行学习效果的检验。

3总结

第5篇

旨在通过对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籍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提出对现阶段学籍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进而加强学籍管理制度规范化,提高学籍管理工作效率,以达到促成教学管理过程质量的提高。

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籍管理现状

1.学籍管理制度现状

现行的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籍管理制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条例对在校生入学注册、教学管理、毕业等过程进行学籍管理,其制度不太完善、力度略显不足,有很多规定针对普通高校学生,不适应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籍管理等诸多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指导性较差。

2.日常工作复杂性

任何一种教育形式,其管理均包括招生、计划、学籍这三大模块。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学籍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很多问题往往可以追溯到招生和计划环节,而这一系列的问题大多会集中在学生毕业环节才发现,因此常常给学籍管理造成被动局面。学籍管理工作本身还包括新生建籍和信息核对、学籍异动、在校生注册、毕业生图像采集、毕业审核、学位审核、各类统计数据等七大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可能牵扯之后的若干个环节。现阶段由于网络教育学生分布情况以及生源大部分为在职人员等特殊原因造成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多,很多情况下无法按照原计划时间完成工作任务。

3.学籍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够强

第6篇

【关键词】教学技能,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没有一流的师资,就没有一流的高校教育。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着毕业生的质量。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高校的教师教学能力更是决定了学校的办学公信度和学生的专业素质,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前途。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事在必行。本文从当前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方面入手,分析其实质,并结合实践,提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当前高校院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一是理解和处理教材、筛选和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有待提高;二是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学进行科学策划的能力有待提高;三是师生互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特别是调动学生主动性有待提高。五是以训练为主线,让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五是对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二)对专业能力的理解不深入,学习能力弱。现代教学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而很多职校教师对于深入的专业知识此认识很模糊。对于新技术和新技能的掌握要能体现出再学习的时代要求。

(三)同专业教师学习机会少、培训收获少。教师的学习,一是本校教研组内活动;二是各级教育培训机构组织的师资培训。教研组作为教师集体从事教学研究活动的小组,应经常开展课程的教学研究活动,这是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方法之一。然而从现有的情况看,教研室有其局限性,因为每位教师上的课程不一样,讨论也只能讨论共性的学生问题,对于专业。一直以来,学校每年花费很大的财力选送教师参加各级培训。但是,毕竟名额有限,只能惠及部分教师。除了培训机会少之外,培训形式单一,内容与教学实际脱节也是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从思想上把学生当成活生生,有血肉有感情的人。从地位上仍就是领航者,在学术讨论中,可以做到民主。在学术研究中,把学生当研究者参与者。

二、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几个途径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思想,参与教学改革。教师们习惯的传统教学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的课程安排,教师的教学缺乏自主性及个人长期规划。教师只有不断反思,从实践者转化为反思者或反思探究者,才能应对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

(二)强化校内实训中心,进行实践教学的探索,提高师生操作技能。一是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水平。重新认识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二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设置具有层次性、渐进性、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实践教学需要,注重按照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就业素质要求、及时调整和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三加大投入,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效可以通过校校合作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厂校联合,建立数量充足,专业对口,互利双赢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使实习基地成为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四是改进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在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同时促进教师指导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由学院本专业优秀实训教师带领,进行学习和实践。增强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五是鼓励教师进企业锻炼,增强实践操作本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企业工作经历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在职教师到企业参加工作锻炼,是提高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最佳途径。只有到一线参加工作,面对市场需求,才能加深对专业的理解;才能在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想结合,带领学生学到真正的专业技能。

(三)鼓励师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技能比赛活动。学校应鼓励师生参加各种教学和技能竞赛。教师通过参加技能竞赛,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对自身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会有很大的作用。

三、关于教学的和分数的思考

(一)关于教和学的思考。我们读了这么多年书,上了这些年的学,教了什么?记得上小学的时候,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据我所知,世界上目前可产一万多种芯片,而我国目前只能生产三百多种。现在一天到晚做数理化,最后又究竟做出了什么?我们偌大一个中国,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各行各业,能拿出手的东西有多少?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上课要认真听讲,课后要认真完成作业。对我们学生的教育内容就是课本,学生的学习就是做作业,衡量各级教育的主要标准就是考试。课本上的内容就是教育的全部,因为考试的标准也就是看学生对于课本上的内容掌握的情况。 最后我们不敢独立思考;不会创造性的思考,最好的学生也就好像书呆子很多。不要怪我们没有想象力,创造力,我们的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早就给千方百计的掐掉了。九年的教育答案都标准化了,谈和创新。我们的教育严格来说,并不是教育,教育是有灵魂的。教会学生会独立思考,而这些我们具备吗?

(二)关于分数的思考。一是分数制会降低学生对自学的兴趣。分数制会降低学生能力的发挥。 分数制有可能降低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果学生知道采用分数制,那么,对创造性思维的学习任务要求越多,其成绩就越差。只有用评语代替数字分数时学生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二是分数制的效果、可靠性或客观性值得怀疑。不合理因素太多。三是分数制破坏了学生间的关系,迄今为止分数制造成的最明显的破坏作用表现在它人为地限制了尖子学生的人数。无论所有的学生如何努力,都只有少数人是在最前面。这便意味着分数不是表明学习情况,而是为了战胜他人。畸形了。

第7篇

(一)高校计算机教学方法的现状

1.教学模式、教师队伍建设落后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然而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如今很多高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在下面听,把计算机这门学科作为理论性的知识来掌握,没有达到实践性的应用。例如在学习WORD的排版里,老师在讲台上通过ppt的形式进行演讲,这种方式是很多学校的老师所采取的,而结果是学生们不能将最常见的办公方法与现实相结合,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不能更好地掌握此门课程。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由于教师把教学当做主要的工作部分,因此缺少先进知识的输入以及实践的应用。

2.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时间短缺由于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课程安排里,仅仅把计算机课程作为基础课而开展,因此对于计算机的学习仅仅是安排为某个学期,时间有限。而计算机专业本身作为一种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学科,仅仅几十个课时的学习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例如,在对SQL程序语言的学习中,由于所有的应用程序和系统程序都是由编写的语言所执行的,如果对于SQL程序语言掌握不扎实,理解不彻底,则将影响到学生对于此课程的应用和更深层次的深造。

3.教学内容陈旧计算机科学演变日新月异,而计算机的教材则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往往采用几年前甚至十年前的教材,导致了学生认识不到高尖端的知识,并且老套的知识也束缚住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Web技术时,几年前甚至十年前的科学往往认识不到如今的Web浏览器可以通过Web服务器上获取消费者以及卖家等的相关信息,如经常浏览的商品,所需产品的价位、性质等,经过相关数据处理后,将以静态和交互方式呈现在计算机用户眼前。Web页面也可以通过动画视频嵌入方式进行优化,使计算机客户浏览的网页的页面效果越来越高。淘宝等交易都是在Web浏览器上进行的,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分支也在不断地更新,老套的教材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

(二)高校计算机实验方法的现状

1.理论、实验课程安排不合理由于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往往导致学生为了获取高分而忽略了技能的掌握。理论课程时间长,实验课程时间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不同步,课堂所学的知识和实验内容相脱节。这样容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加理解的接受知识。正确的安排方法是将理论知识讲解后进行实践,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点。例如在学习OFFICE软件时,可以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理论讲解,接着就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再通过分配作业的形式,将制作Word、Excel和PPT等理论知识加以运用,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办公软件的基本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后能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上加以使用,体现了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价值与意义。

2.实验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的科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重视理论的学习,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实验课程时间短,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有些高校,计算机实验课被认为是让学生自由学习的课程,没有教师管束,有些学生往往在实验课上玩些游戏或者看电影等,没有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时间。因此,从学校领导到计算机老师以及学生们都没有对计算机实验课给予十足的重视。

3.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独立利用知识的机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由于计算机课时少,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导致实验课时间少,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少,不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在学习语言编程这门技术时,学生、老师往往把程序的死记硬背作为重点,而没有把程序理念、程序应用以及程序的概念作为学习的重点,导致学生始终无法对程序编程真正掌握。同时,由于学生仅仅把计算机这门课程作为单一的课程,而不是与其所学的专业课程紧密联系的课程,也就是缺少了知识的衔接和联系,这样在学生走出校门,步入工作岗位时就不能把计算机知识与所做的工作联系在一起,这时才意识到知识的匮乏。

二、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发展前景

(一)高校计算机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法现状产生的原因

1.缺少高效、实用的教学、实验课程安排系统教学、实验课程安排的合理及高效与否,对于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实验课程如果在上完一节理论课程后就加以巩固,那么学生就能够更快更直观地体会到教师课堂讲的理论知识。由于缺少高效、实用的课程安排系统,导致学生无法系统地掌握知识。对于各个专业的学生,由于计算机是各行各业几乎都要接触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加强训练,而现有的教学体制,没有将计算机技术与所学专业结合在一起,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2.缺少新的知识灌入以及对于教师的培训计算机是一门需要不断注入新的知识,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术的学科,而计算机课程讲解以及实验课程方面都是前几年编写的教程,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例如Internet作为计算机时代的象征,经过了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已经从ipv4发展到ipv6,这个技术的发展也使个人计算机得到了巨大的扩张化,如智能化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的发明,这些都是新的知识,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的教师缺少进修以及培训的机会。

(二)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发展前景计算机专业由于在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计算机课程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即使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这门学科在他们日后的工作中也会产生重要的作用,例如对于建筑专业的学生,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计算机绘图技术如最常用的绘图CAD,则无法将建筑绘图制作成功。因此相信通过高校的不断改革与不断地进取,计算机知识将会更多地与各行各业相结合,同时也会得到更大、更好地发展。

三、更好的计算机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法的探索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安排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学生学不好计算机知识的重要一点就是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将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相结合,以及增加实验课程的时间,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在C语言的学习过程中,由于这门课程枯燥、难懂,往往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如果将理论课程学完后,通过小组讨论、上机操作、留任务等的形式,使学生不是死记硬背那些代码,将极大地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成绩。

(二)新兴知识的引入和应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新技术来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中,例如智能手机的安卓系统、Windows、病毒查杀、三维动画以及MMX等技术,将这些知识作为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仅充实了课堂知识内容,同时也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

(三)校园与企业的合作世界著名的美国硅谷,是IT行业的领头者,而硅谷技术与知识的开发主要来源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该大学的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创新以及应用,开发出多种软件和应用程序,而这些软件和应用程序通过与公司的合作而得到最大的传播和应用,推动了计算机行业的巨大发展。这项成功的案例提示我们,增加校园和企业的合作,将会带动校园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整个计算机行业的进步。

四、提高计算机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法的措施

(一)改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提高计算机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法,首先要改善已有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以及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引进更多高尖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只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的保障。

(二)合理安排理论与实验课程时间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互相穿插,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增加计算机实验课程的时间,更是体现了计算机本门课程的内在需求。同时,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不仅止步于某个学期,而应该将其视为长期学习的课程,将计算机知识渗入到各个专业的学习中,这样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本科学习阶段,计算机课程将作为一个系统而贯彻到整个大学。

(三)拓宽内容,增强其他专业与计算机专业之间的联系计算机课程不仅是一门知识,而且是渗入到各个专业,与很多专业都有紧密联系的学科。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提高认识,教师和学生应该主动拓宽计算机知识,例如,建筑专业的学生增加CAD绘图的学习,医学专业的学生增加统计学SPSS的学习,这样使学生不论是眼下的学习,还是将来的工作都会产生更深远的作用。

五、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外籍教师工作动机心理问题差异化管理

关于差异化管理的理论近几年国内有所探讨,在此不作阐述。本文主要探讨组织成员异质性及其差异化管理的问题。从文献来看,国内对西方组织行为中的成员差异性对群体绩效的影响方面的介绍颇多,但国内对此问题的应用性层面的研究很少。本文拟从高校外教管理中凸显的实际问题出发,探讨外教的工作动机和心理问题的差异化管理问题。高校外教大多来自英语母语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由于历史的缘由,差异巨大,西方国家对中国历来有陌生感、神秘感甚至恐惧感,这同时产生排斥力和吸引力,而改革开放以来又增强了中国对西方的吸引力。这种心理“拉力”(pull)与“推力”(push)的“合力”,使外教在心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最突出的就是表现在来中国的工作动机和来中国高校工作后所表现的心理问题上。

从现有国内研究外教管理的文献来看,对这两个与外教心理密切相关的研究甚少,而这两个问题与外教引进的工作效益最有直接关系。对此进行专题探讨,从差异化管理角度找出问题成因,归纳有效对策,有益于高校的外教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高校引智工作的效益。

一、外教工作动机的差异与管理

高校外教主要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绝大多数来自英、美、加等国。由于现实中国对他们同时产生心理“拉力”与(推力),使他们来中国高校工作的动机差异性很大,值得我们关注。这样对聘请与甄别合格外教是有直接意义的。

1.1外教工作动机错综复杂

根据我们在工作实践中的总结和对文献资料的归纳,外教来中国工作主要有这样几种原因:

(1)对在中国某个特定地域感兴趣

在此方面外教的心态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对中国沿海发达地区感兴趣,而有的则对内地的特定文化与人文社会环境感兴趣。有的已经在中国沿海地区工作过,但想到中国内地也试一试,以便全面了解中国社会或教育的情况。即外教来中国工作,在地域上有不同的“兴趣点”。

(2)对中国的教育教学感兴趣

中国学生以刻苦学习精神久负盛名,有的外教或是为了增加在国外的教育教学经验,以有利于以后在国内的职务升迁;或是为了了解中国高校的教学情况,以便作为与自己国家的比较;也有的是对教中国学生特别感兴趣等等原因。这类外教很愿意在中国学校进行教学工作。

(3)出于就业与丰富人生阅历的双重考虑

外教到中国来工作,既可以解决一段时间内的就业问题,又可以利用节假日游览中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充分领略古老东方文明的无穷魅力,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增长了见识,愉悦了身心,这种抱着就业与丰富人生阅历双重考虑的外教所占比例是较大的。

(4)对工作单位特别有兴趣

有的外教特别注重工作单位的微观环境,所具有的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或特色文化,如有的外教在与我们联系的过程中就明确表示,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这所中国内地的“千年学府”、“百年师范”这些“longhistory”(悠久的历史)特别感兴趣而愿意来此工作。这些往往是国内的老牌学校或名牌学校。

(5)出于“打工”的想法

近些年来“热门专业”规模高速扩张,社会就业对外语要求越来越普遍,内地普通高校在聘请外教过程中急功近利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聘请的外教多是来华务工人员,教学质量难保证;来自非洲、东南亚等说英语地区的“留学生外教”也占了一定比例,这些“外教”多是高中毕业后来华攻读本专科热门专业学位的留学生。外教构成参差不齐的现象在独立学院和专科高等学校的更为突出。

1.2对外教工作动机的差异化管理策略

首先,在招聘阶段,要特别注意应聘对象来中国任教的动机是什么。对于普通院校来说,前些年聘请外教尤其是英、美等国的外教很难,能来就不错了,顾不了他们的工作动机。现在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现在西方发达国家要求来工作的外教“找上门”来的越来越多,使我们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只有在动机上与本校的工作需要相一致的外教才有利于来校以后的工作和管理。所以,在招聘阶段,我们可以不急于求成,一定要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把对方的工作动机搞清楚。

其次,根据个别差异进行日常管理工作。对那些喜欢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的外教来说,由于我国高校有很多特殊的情况,利用节假日进行调课、补课的情况是常有的事。而有的外教出于自己的需要,要“严格按合同办事”,由此产生冲突;或是外教在外旅游计划不周,延误了返校日程而导致掉课,出现教学事故。这种情况也经常发生。所以,在取得外教同意的前提下,争取参与他(她)的旅游计划的制定,合理安排日程并留有余地,避免教学事故的发生。

第三,要进一步了解外教工作动机。外教来校工作后,要对此做进一步了解,以便发现新的问题并采取对策。如有的外教在应聘联系过程中给人的印象很好,刚来校工作的一段表现也不错。但不久就暴露出严重的品质问题,可以肯定其来中国工作的动机是“不纯”的。这时就只能采取断然措施,终止合同,但是非常麻烦。因此,对所有来校工作的外教,不能仅凭第一印象,要加强深入了解,尤其是要了解其主要动机是什么。第一次签合同时间最好是一个学期。这样就给我们今后的工作留有充分余地,也能避免纠纷的发生[6]。

最后,要促使外教形成新的动机。要积极组织外教开展系列相关的教学活动和参加学生组织的活动,一些主题活动(如圣诞节)可以由外教“唱主角”,还可以吸收他们参与某些相关的专业或学术活动。这样就促使外教在实际工作和活动中形成新的动机和兴趣点。也可以做到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外教在各种活动中也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会主动拓展工作的范畴。这项工作做好了,就会使外教本来差异较大的动机逐渐凝聚到学校需要的方向上来。这才是外教动机差异化管理的根本目的。

二、外教心理状态的差异与管理

根据我们多年来在外教管理中对外教的长期观察和分析乃至追踪研究,外教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是由于“文化差异”和“具体情境”这两大因素而引发的适应不良[7]。这些心理问题与医学标准的心理问题相比虽然没有那么典型,但其相关指标仍然可以作为参照体系。

2.1外教心理问题现象分析

可以把外教的心理问题归纳为4种类型:一是因具体情境和人际关系引起的恐惧情绪,二是因思乡之情引起的抑郁情绪,三是因优越感与自卑感交替产生而引起的双向情绪,四是因文化差异和前途问题引起的焦虑情绪。下面对这几种心理现象进行具体阐述。

(1)因思乡之情及不适应环境而引起的抑郁情绪

这种情况大多表现在中老年外教身上。这些人往往经历坎坷,由于多种因素,他们辞掉了国内的工作、离别了亲人而来到中国高校任教。本来就思想负担较重,来到中国以后,由于文化和环境差异,加上思念远在国内的亲人,会导致抑郁情绪。如果学校提供较好的通讯条件,如越洋电话畅通,互联网(英文版软件)联系方便;学校外事工作人员或同行对他们热情、亲近,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这种思乡之情会得到有效缓解甚至化为无形。但如果通讯条件差,与国外联系不便,或是学校有关人员对他们漠然置之,反而会加重这种抑郁情绪。表现为伴有焦虑症状的心境不良,情绪低落,紧张不安,身心状况不佳,从而无心安排好日常生活,也无心投入教学工作。

(2)前途问题引起的焦虑情绪

焦虑心理主要表现在年轻或中年的外教身上,他们多数抱着来中国积累国外工作经历,同时学习中文,以便以后可以找一个很好的工作,因为现在在西方国家,有中国工作经历而且懂汉语的人是很“吃香”的。但他们担心在中国高校工作很难适应,或不知道怎样才能适应,如果不适应将来怎么办等等,使他们难以预料以后的出路,感到前途未卜。因而刚来中国就有明显的焦虑心理。表现为莫名的紧张、担忧,总担心不适应或是无端地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等等。

(3)因优越感与自卑感交替而产生双相情绪

这主要表现在中老年外教身上。他们深受欧美文化影响,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在工作中凡事都认为自己的看法就是代表着先进和科学,他们是把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带到中国来了。但来中国后,他们又发现中国并不是他们想象或“传说”中的那样落后,现实中的中国人也并不自卑。今天的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大多都充满了自信,能够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西方人。这种情况令这些外教在心理上难以适应。因此,当他们工作顺利,因工作成绩得到肯定、受到尊重的时候,往往情绪高涨;而当工作或其他方面不顺,如教学方式与学校要求差别过大而受到非议,其他中国同行对自己并不是很佩服,或是行为方式方面校方经常提出意见的时候,则往往情绪低落甚至有一种莫名的自卑感。表现为他们的情绪随外部反应的变化而起伏不定,常常是情绪高涨与低落交替出现,而现实中,更多的时候是情绪低落。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工作状况与效果也很不稳定。

(4)因具体情境或人际关系引起的恐惧情绪

这可以表现在所有年龄段的外教身上,因人而异。主要是由于具体情境与国内差别甚大,而有些高校的教职工对外教大多有“避而远之”的情况,在工作中不与外教主动沟通,外教会因此产生恐惧情绪。加上如果在教学思想或方式方法等方面与中国同行差距甚大,受到学生或中国同行的非议等情况下,他们就会觉得中国人确实难以相处,会加重这种恐惧情绪。因此,部分原来就性格内向的外教就采取与中国同行“不交往”的态度。表现为除上课以外,基本上与校内的中国同行不主动交往沟通,对学校外事工作人员过分依赖,从而感到苦闷、烦恼和对人际关系的畏惧。

2.2外教心理问题的差异化管理

外教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其成因并不复杂,大多是由于文化差异和情境因素而引起的。只要我们在工作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他们的心理问题大多都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在多年的外事管理工作中,我们注重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其有效的对策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提供良好的生活和通讯条件

具体情境和人际关系对外教的心理问题具有首先“诱发”的可能,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给外教提供舒适、方便,配套齐全的居住条件,在外教来之前就把所有生活用具用品都备齐全,使外教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比想象的要好得多”。他们的紧张和担忧就可消除大半。装备好越洋电话和电脑网络(英文版本)。外教来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家人和朋友打电话和进行网络联系。如果这里出了问题,外教立即就会有不良的心理反应。只要外教的电话、电脑或网络出了问题,必须尽最快速度进行维修,始终保持畅通。使他们觉得与国内没有什么差别。这样就能有效地克服因地域差异而导致的心理隔阂。

第二,用民族性格影响外教

国内有一种误解,好像对西方人主动、热情的话会引起他们反感。其实不然,我们从实际中了解到,他们其实非常希望我们主动、热情地帮助他们迅速建立起各方面的关系和解决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充分体现中国人热情好客的特点,主动热情地去关心他们。外事工作人员要做“桥梁”和“纽带”,把外教与校内的教学、后勤等部门及校领导有效地联系起来。事实证明,外教对中国人性格的这种特点是肯定的,也正是他们需要的。

第三,关心外教的日常工作和发展

要根据外教各自不同的情况关心外教的教学工作和今后的发展问题。要主动地试探性地了解外教的意向。外事工作人员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合格外教能在本校持续教学工作,对于想要去国内外地工作的外教,不能撒手不管,也要主动帮助他们,给他们去外地工作提供信息和可能的条件。外教感动之余也没有了焦虑心理。有的外教在外地工作甚至回国一段时间以后,又要求返回本校任教,认为“还是这里像家里一样”。帮助外教在专业教育方面的发展。对在校进行外语口语教学满一年且责任心强、教学效果好的外教,可同系、部协商,酌情介绍其担任专业课教学任务。外教们很重视这个事情,认为这是他们在教育工作上的一个发展,回国以后会有很大的价值。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外教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使他们在教学上有更高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谢进川.关于差异化管理的理论探讨[J].理论前沿,2005年第23期.

[2]刘树林,唐均.成员差异性对群体绩效影响的国外研究综述[J].科研管理,2005年第6期.

[3]康鑛.知识员工的异质性特征与差异化管理[N],光明日报,2008年2月6日.

[4]唐健吾.论高校引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5]教学评估显示武汉部分高校外教有点“水”[N].武汉晨报,2007年6月4日.

[6]金一超.论外籍教师聘请和管理工作的重新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

[7]郑晓辉.论中西方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的差异[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年第5期.

[8][英]布丽姬特·贾艾斯.变态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33-238

[9]赵巧红.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研究[J].卫生职业研究,2007年第9期

第9篇

如前文所述,在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中,计算机专业均已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然而由于各学校普遍存在教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较弱等现象,因此,在目前的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尚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1重视程度尚需进一步提高

目前,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较多,长期以来大部分计算机操作技能均是在平时的使用中自学获取的。因此,很多学生认为“上计算机课用处不大”或“自己学也能学会”,从而产生了对计算机课不重视的心理。而作为校方,特别是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院系,往往把对学生的考核重点放在专业课程的考评中,忽略了所谓“与专业课联系不大”的计算机教学。这成为阻碍很多高校计算机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1.2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科学发展脱节

计算机技术属于当前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高、更新换代快,而由于许多高校长期沿用一套教学方案,多年不作大规模改动,因而使得计算机课堂上所传授的部分内容不能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例如讲解常用的office的使用时,许多学校机房仍在使用OFFICE2003版本而不更新,导致许多先进的操作技巧无法向学生传授,不利于学生操作水平的提升。此外,由于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操作较为熟悉,因此对教师传授的“过时的”知识点十分敏感,不免因此对计算机课产生厌倦,而这种不满情绪无疑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是十分不利的。

2计算机教育改革措施建议

2.1改革教育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利于教师思路的更新,同时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等现象,为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尝试采取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将重实践、重创新的理念融入教学之中。例如,部分高校在计算机课堂中尝试采取案例教学的方法,即在完成了必备理论知识教学环节之后,由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个计算机相关案例,并由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并利用所学知识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山西省某高校计算机课堂上教师提出的“让我的大学生活动起来”主题案例为例,教师在完成Flash软件教学后,要求学生自主设计一个动画短片,展示自己的大学生活。学生通过自主配色、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使得自身对Flash的操作技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进步,同时亦提升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2.2提升教师薪资待遇,定期开展教学培训

为将更多、更优秀的教师引入到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团队之中,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各高校教师薪资经费的支持力度,提高教师待遇,使高校教师成为越来越多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理想就业选择。同时,对于已有的教学队伍,各高校应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及时更新教师的专业素质,同时不断提升其教学水平。

3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室内设计;教学模式;培养模式;项目化;订单式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6-087-026

一、室内设计专业的产生及发展

追溯室内装饰的历史,可以从原始萌芽状态的纯装饰形式开始,经历与构造结合的古希腊、罗马时期,为装饰而装饰的巴洛克、洛可可时期,一直到把装饰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现代室内装饰和空间概念的产生,这是一部漫长的发展史。

“室内设计”代替“室内装饰”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只有几十年的时间。1931年,美国室内装饰者学会成立,成为美国室内设计师学会的前身,该时期内出现了专职室内设计师。到了五十年代,由于建筑用途、功能的复杂化,使室内设计更加专业化。如:大型商场空间的设计,办公空间的设计等促成了室内设计的独立。至此,“室内装饰”已演变为全方位的“室内设计”,“室内设计师”的称号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承认。1957年美国“室内设计师学会”成立标志着这门学科的最终独立,同年,我国也在中央工艺美院成立室内系。而我国“室内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得到真正的发展却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该时期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建筑业的迅速发展促使了建筑装修业的兴起,“室内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也开始迅速发展起来。1990年前后,相继成立了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和中国室内建筑师学会,在众多的艺术院校和理工科院校里相继成立了室内设计专业,据行业主管部门统计,我国的室内设计师人数至今已达六十万,设有室内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已有八百多所。

二、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室内设计师存在近50万的人才缺口,这对于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来说毫无疑问是个大好的信息。而另一方面的数据却显示,我国每年从事室内设计工作的的应届毕业生合格率却只占总量的10%-20%。[2]从客观上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目前从事室内设计师职业的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建筑设计、艺术设计、工业设计、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专业毕业,这些设计师并没有经过室内设计系统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从而导致设计水平、装修质量等多方面问题。

而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育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室内设计专业依然延续传统教学模式,普遍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根据对目前重庆市开设了室内设计专业的几所高校调查得知,就室内设计专业的几门主干课程而言,几乎所有高校都采取课堂教学模式。室内设计专业的几门主干课程如《室内设计原理》、《装饰工程施工管理》、《装饰工程概预算》、《建筑装饰材料》等清一色采用理论教学模式,半数以上学生反应以上课程知识抽象难懂、枯燥乏味,80%学生在完成以上课程学习后1-2个学期内对课程知识陌生甚至完全遗忘,另外不少高校就《室内设计》课程采用了理论讲授与设计案例练习结合的教学,从教学成果看,该课程并未取到应有的效果,在设计任务的布置上,各高校所编设计任务书脱离实际、过于理想化,设计案例也过于陈旧,甚至有些高校的设计案例几年、十几年都未更改过,完全不合现实。在学生设计成果的批改上也采用过去批改作业的方式,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根据对一些用人单位的调查,通过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具备知识过于松散,缺乏作为一个室内设计师最重要的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

(二)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我市各高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培养计划调查得知,几乎所有高校的培养计划都写到:本专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室内装饰工程设计、概预算、施工与组织管理能力,从事室内装饰工程设计、施工管理、预(决)算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目前我国开设室内设计专业的高校普遍为高职院校,学校在培养方式上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一方面,在短短的两年半时间内要培养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室内设计、施工管理、预(决)算等诸多方面的能力难以达到,另一方面,这种培养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基础素质与兴趣偏向。这种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往往出现“样样通,样样松”的问题,普遍的用人单位反映目前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生到了企业后完全不清楚自己的专长,找不到发展方向。

三、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几个措施

教育应该为社会服务,同样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应该结合社会的发展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更科学、更有效的为行业培养室内设计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应该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建立独特的适合自己的教育体系。本文以建筑行业对建筑装饰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为目标,从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两个方面提出改革思路。

(一)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项目化”改革

在现代教育的发展史上,德国国立包豪斯为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现代教学体系,就是将教学、研究、实践三者融为一体的“工作坊”模式。[3]包豪斯的“工作坊”模式广泛地被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所采纳,结合我国高等学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现状和特点,笔者提出“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所谓“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就是将原先的单纯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内容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将室内设计专业的各专业课程实践化。“项目化”可以从两个方面依次进行,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1、校内“项目化”。校内的“项目化”可在校内实验室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得来,它属于模拟实践操作。结合室内设计专业的特点,建立起一套囊括专业方向研究、教学内容理论完全结合实际的校内工作实验室模式。

室内设计专业的校内“项目化”覆盖该专业的所有主干课程,可直接体现在“室内设计—装饰工程预(决)算—装饰工程施工管理”这一知识体系上。首先,在通过前期专业基础理论与实作培训的基础上,室内设计课程方面可以引用实际任务书完成模拟实践操作。在室内住宅设计课程教学上,笔者曾收集了目前重庆市别墅、花园洋房、一般商品房等已完工且具有代表性的各类住宅案例,并分别就各类型住宅特点进行设计要点分析及讲授;其次,设定练习前提如案例环境、“甲方”要求等安排学生就各类案例进行包括设计、概预算、施工组织设计在内的练习,该过程中,聘请原案例操作人员如设计师、预(决)算人员、施工负责人等到学校就该案例实际操作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各方面的知识,重新安排设计项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各项操作内容。同样,商业空间的室内设计教学也以该种方式进行,且在进行过程中结合该课程特点进行调整,比如让学生组合成多个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另一方面也可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校外“项目化”。校内“项目化”是一个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而校外“项目化”则是通过实践提升理论的过程。校外“项目化”应是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目前许多高校在最后一个学期让学生完全自主地选择校外实习,实际上是让学生提前毕业,和教学模式上的校外“项目化”并不相同。教学模式的校外“项目化”可以多种方式进行,最为直接的就是通过教师或学校合作企业的校外实际工作项目带动学生进行实作,让学生切身体会实际操作。虽然这种方式比较直接有效,但易受到各种客观条件制约,可变因素较多,按照该方式制订的教学计划容易受到影响。为避免受此局限,可将实际项目进行“工厂化”操作,所谓“工厂化”就是将实际项目内容安排在“工厂空间”这样一个校外实验基地进行,该“工厂空间”属于学校实验室基础上集设计案例提供、现场施工可行、预算内容可证的一块“试验田”。我校已建立的室内设计专业的“工厂空间”就是作为校外“项目化”的一个体现,在该空间内,可以任意定义不同的业主方关于经济、风格、功能等各方面的要求,学生完全按照实际操作流程完成该项目设计及预算,并将其付诸施工,提前感受到从设计到预(决)算、施工管理的实战氛围。

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项目化”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一模式培养的室内设计学生一方面具备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良好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

(二)室内设计专业培养模式的“订单式”改革

室内设计专业培养模式的“订单式”改革前提是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室内设计专业一刀切的培养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基础素质与兴趣偏向,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所以,在室内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上,应本着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的基础上有区别的进行。这一方面可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同时进行,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教学分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

室内设计专业培养模式的“订单式”改革的目的是适应社会对室内设计专业人员的需求。这个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另一方面,学校在室内设计专业人员的培养过程中应随时和用人单位保持联系,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与其签定人才培养协议,按需培养人才。室内设计专业培养模式的“订单式”改革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率,避免盲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损失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室内设计专业改革是基于旧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式上进行的,其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建筑室内专业设计、预(决)算和施工管理人才。本文提出从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两个方面进行改革,通过教学模式的“项目化”改革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通过培养模式的“订单式”改革,一方面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李竹.室内装饰到室内设计演变的历史研究[J].网易建筑

第11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不同需求的重要使命。据统计,从1999年到2007年全国新建普通本科院校219所,约占同期我国普通本科院校数的三分之一。高校教师作为高校人力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高校的活力和发展水平,是培育高校竞争优势的关键。新建本科院校如何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优化配置教师人力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促进教师健康发展,在现阶段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需求分析

激励是通过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激发、培养、加强和维持人的行为并引导行为指向组织目标的过程,它涉及到需要、绩效、期望、报酬、满足等范畴。激励的心理过程模式可以简单表示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指向目标。了解和把握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需求的群体特征和个体差异,才能有效地激发、引导他们的行为。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需求特点表现为:(1)物质需要的关切性强烈。绝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处于省会城市以外的中小城市,地方经济发展处于一个较低水平,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因素中,物质因素甚至占首位。工资待遇和住房需求仍然是教师急需得到的满足。(2)中青年教师学习发展的需要突出。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是由一批地方专科学校通过重组、合并而升格的普通本科院校,建立时间较短,具有正高职称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偏低,年龄上,青年教师居多,中年教师缺乏,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总体科研能力较弱,青年教师渴望能有机会继续深造学习和培训,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的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使自己今后能有更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3)公平需要和民主参与需要日益增加。教师对学校内部的分配制度、考核制度、职称评聘、进修学习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公平需要。同时教职工的民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他们珍视自己的民利,要求参与学校管理和民主决策,并希望领导在进行决策时能采纳自己的意见。(4)尊重与成就的需要增强。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特殊性表现出他们对提升专业成就、各类声誉、相应的社会地位以及晋升机会的取得具有强烈的荣誉感、社会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二、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教师激励机制是指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管理工作特点和教师心理特点,对教师发出激励信息,刺激工作需求,激发工作动机,施行激励行为,调控激励效应,使他们充分发挥内在的工作潜力,为实现大家一致认同的激励目标而努力的机制。在实施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把教师激励机制看成一个复杂系统,以整体思考的方法认真分析整个系统中各种影响因素,深人研究,深思熟虑,细密量化,建立多样化的有效的激励措施,并使各种激励措施协调构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激励体系。

2.差别化和重点化原则。学校管理者必须认真研究学校的现实状况,明确教师群体的哪些方面值得或不值得激励,哪些给予较轻或较重的激励,哪些给予一般或特殊的激励。

3.人本化原则。激励机制的设计不是束缚人的手脚、禁锢人的思想而没有生机和活力。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要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首位。

4.公平合理原则。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制度化、规范化的测评标准,测评结果符合本人实际,并获得相应的激励报酬。

5.竞争性原则。针对学校外部和内部竞争性两方面设计出富有竞争力和合理有序的激励机制。

6.持续改进原则。必须根据激励机制在实施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各种问题,不断纠正、调整和创新激励机制,以便使激励机制愈来愈完善和有效。

三、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评价考核机制不科学,影响了激励的科学性。考评指标体系过于简单,仅有岗位工作量考核和科研考核,没有考虑到教师在教学科研之外其它方面的贡献付出,同时,在教学工作量的考核上,重视数量而轻视质量,考评过程不规范,考核过程流于形式,缺乏考评的反馈与沟通,教师不能很好地依据考评结果更好地改进工作,考评结果未能真正发挥纠正与督促等作用,达不到考评目的。

2.薪酬设置不合理,影响了激励的效益性。教师薪酬总体水平不高,与其他行业相比不具有竞争力,与其他行业同学历、同水平的员工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导致教师的薪酬满意度较低,收入增长不能满足教师需要,也造成部分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流失。

3.教师聘任制度不健全,影响了激励的满意度。长期的“评聘不分、以评代聘、一聘到底”的弊端不断地显现出来,教师一旦评上了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失去了工作的目标和动力,这种现象在评聘高级职务后显得尤为突出。长期以来人才流动机制上“能上不能下,能高不能低”的弊端仍在,致使教师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不利于鼓励教师的上进心和事业心,减少了平等竞争的机会。

四、完善与改进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

(1)实行分类的教师考核标准。学校要根据各类岗位的工作性质,将专业技术岗位分为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辅导员岗位、公共必修课教师岗位、专业课教师岗位)和非教师专业技术岗位(实验型、其他教辅型等)以及教学单位管理岗位(在院、系、部担任领导职务或管理任务)。

(2)建立科学的教师考评指标体系。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规定,岗位工作量应包括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和其他工作量。首先,依据不同的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三者之间不同的比重,如教师岗位,它的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量的比重可设置为75%:15%:10%,而实验型岗位可设置为80%:10%:10%。其次,确定完成的工作量,如教学工作量要合理制定不同岗位的教师每学年要完成多少个标准学时,科研工作量要制定不同岗位年度要完成的科研任务、科研类业绩分值等,其他工作量则主要表现为教师积极参加学科、专业、课程、实验室建设,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社会调查,以及推荐学生就业等等。

(3)考评手段和主体的多样化。学校管理者要要以全方位的动态的观点来设计考评制度,完善教师的考评体系,把定期考评与不定期考评,制度考评与活动考评、管理者考评与学生考评结合起来。年度考核、岗位教学科研考核和职称评审是定期的制度考评,教学督导等测评属于平时测评,教师教学水平竞赛则属于活动考评。积极开展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利于考评全面性和实效性。通过对教师实施较为全面的考评视角和考评手段,在重视教师科研能力的前提下,重点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以提高学生的教育培养质量。

(4)考评程序要公开公平。在考评的程序上,选择德高望重的人员担任考评委员会成员,考评过程让教师公开答辩,全面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与其他教师相比较,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分值和等级,杜绝因权力和人际关系介入考评过程而产生的不公。

(5)搞好考评信息的反馈、沟通和共享。考评信息的反馈沟通既包括平时的考评也包括制度性的定期考评,建立畅通的信息共享平台和渠道,使教师考评信息及时快捷的反馈到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校领导手中。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质量。

2.合理解决教师的薪酬待遇问题

薪酬水平是高校延揽人才、挽留人才的有力手段。也是促进教师努力工作的重要动因。新建本科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财务状况,结合教师队伍的特点,制定以教学和教师为主体、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薪酬水平和相应的内部薪酬分配办法,体现绩效优先兼顾公平、强化岗位增量拉开等原则。

(1)适当提高薪酬水平,对外具有竞争力。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薪酬设置和激励时,应做好薪酬调查,不仅要立足于学校本身,还要考虑社会心理的影响作用,使薪酬水平与社会外部相关群体相比具有竞争力,充分体现教师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2)建立符合本校特点的人事分配制度和运行机制,按照不同专业技术岗位对应国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不同等级的绩效差距,不同等级的绩效数额,以评价考核为基础和前提,对内具有公平性,体现优劳优酬。通过客观地评价每位教师的工作业绩、水平和贡献,依据岗位和考核结果,确定教师的收入水平,合理拉开不同职级和岗位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对于学科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等优秀拔尖人才,学校的薪酬分配应适度地向他们倾斜,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学科建设发展,从而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3.改革和完善教师聘任制度

遵循“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进行用人制度改革。在岗位设置的基础上进行岗位聘任,岗位聘任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绩效优先”的原则,以形成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

(1)根据学校发展目标,按需设岗。过去人们岗位意识不强,人人要职称,评了就要聘,能上不能下,致使不少教师误认为只要争取到了职称就可以受聘,并享受相应职称待遇,使聘流于形式,评却成了核心。岗位聘任制要求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因事设岗,要确定岗位类别、岗位数量、岗位职责和聘任条件,并设置不同岗位的任务目标,使岗位的任务目标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同时也是岗位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

(2)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岗位设置后,符合聘任条件的教师要通过平等竞争,公开、择优聘任,把不同教师配置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使人和事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事的效益。要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岗位的责、权、利的一致性,岗位职责大小任务多寡不同,相对应与岗位津贴高低的不同。

(3)加强考核,动态管理。学校设置的岗位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固定,但在岗位上任职的人员却可以是流动的,人员上岗所取得的岗位职务与相应待遇也仅在聘期内适用。学校要加强教师聘后的考核与管理,通过考核岗位职责和任务目标的完成情况,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和下次聘任联系起来,决定聘期结束后是晋升聘用、继续聘用,还是低聘、解聘。岗位聘任能上能下,动态管理。这就使得以往存在的“干好干坏一个样”、“职称能上不能下”的弊端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

4.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的柔性化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 绩效管理 问题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23-02

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变化总是给理论研究提出新的课题。目前,我国高校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下,在人们对一个更加公正、高效、客观的教师评价体系鼎力构建与期待中,各地高校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实施了卓有成效的新的管理模式。绩效管理正是一种基于提高高校教师的绩效、开掘教师的潜能、整合师资进而使高校的管理更加科学和合理的一种管理思想。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教师绩效管理是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一、当前高校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绩效的基本含义就是指一个组织的成员完成某种任务及完成该项任务的效率与效能,是效率与效益的总和。在高校,效率可包括教学效率和科研管理效率等,效益则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指工作或管理的结果和价值。{1}教师绩效评价是指高校用来衡量和评鉴教师某一时段的工作表现和工作质量,进而协助教师成长的一个过程,亦即对教师角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进行评价的活动。这种评价活动应在正确的教师评价理念和原则指导下,根据学校规定的任务和目标,按照规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现代技术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的工作数量和质量进行价值判断。但现有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2}

首先,绩效管理的考核标准不够明确。德鲁克在管理学的奠基之作《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三个经典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高校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绩效,目前,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应着力于鼓励先进教师,奖励优秀教学人才,提高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教师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尽快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但当前高校教师绩效考评还没有制定一个比较客观的考评标准,比如仅仅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有的高校管理者对绩效管理制度的运行机理及其如何体现教师的绩效成绩不清楚,在绩效考核的时间、方法、目的、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使绩效考核难以实行。

其次,绩效管理的考核手段不够科学。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中指标的设定在整个管理体系中意义重大,它将牵引着全体教师围绕着指标体系运转。指标设定的是否科学合理公正直接影响绩效管理的效果。当前各高校试图量化各岗位的工作,定量化的考核在某种程度上能避免人为的因素,相对来说比较公平。但教学、科研如果仅仅追求数量,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应该警觉的是目前普遍实行的学生评课制度,虽然弥补了绩效考核中非量化性的因素。但学生在给教师打分时不一定公平合理,情绪化及功利性倾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教师的综合评价,进而失去了科学的公正性,可能会导致教师去讨好学生而丧失原则的庸俗化现象产生。

再次,缺乏考核结果的反馈机制。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实行的是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为鼓励教师努力工作,以更好地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往往实行“奖惩性评价”,即达到目标要求者予以奖励,达不到目标要求者则予以一定的惩罚。{3}而绩效考核结果通常在考核以后就直接交给人事部门保管,教师很少知道自己的考核结果,即使知道考核结果,由于相关主管领导或人事部门并没有就相关考核结果及时与被考核者沟通,导致了诸多体制转轨中隐蔽性问题的发生。教师有时并不能通过考核后的沟通知道自己在工作上的优势与不足,当然也就不可能进行分析总结。甚至有些教师会对绩效考核的公正性产生怀疑,在工作上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到工作的效果。

二、高校绩效管理的实现路径

绩效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能够激励教师不断地追求卓越,走向自我完善。“制定教师绩效评价指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全面评价一个人,而是根据学校和国家的需要,为了在某些方向上给教师一个明确的指导,引导教师把个人的自觉期望纳入到学校或国家的大目标中来”。{4}绩效管理是一项全新的管理手段,没有现成的模式和既定的方法,它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力求使高校的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实现高校的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用现代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完善教师绩效管理体系。首先,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科学的考核体系建设需要深入调查研究,针对不同的类型分门别类地制定考核分支体系。高校教师的工作因岗位、专业的不同而产生一定差别,从事应用型专业的教师或科研人员相对容易出成果,而基础学科的教师就相对难一些,分类考核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考核指标作更细的分类,从而提高考核的科学度。学校与教师签订岗位聘任合同后,将对岗位职责进行详细说明,岗位聘任制对教师起着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根据岗位聘任合同,不同岗位设定不同薪酬,真正打破高校薪酬制度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其次,将考核结果作为确定教师绩效考核工资的重要依据。高校要充分发挥考核的作用,把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薪酬挂钩。体现多劳多得、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对于能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师给予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在考核教师对高校的价值贡献时,综合考虑,起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绩效考核作用。再次,健全福利制度,激发教师潜能。福利是教师收入的间接组成部分,福利在某种意义上对于教师更具价值。要按照法定福利和校定福利来支付。法定福利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向教师提供的福利,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政府明文规定的福利制度,而校定福利则是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设置的福利。福利内容可包括购房资助、购车资助、节日奖金、旅游资助等。

第二,建立有效的考核结果反馈机制和积极的沟通交流系统。首先,建立有效的考核结果反馈机制。管理者应把绩效评估看作“是一种师资管理过程,既是师资规划、作用、培养、晋升等的补充,又是对这些管理过程的检查”{5}。绩效考评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绩效反馈。绩效考评结果正确会促进教师的信心和对绩效考评工作的重视,使教师自觉地朝绩效提高方向发展,反之就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高校要在教师提职晋升、薪酬调整、岗位调配、激励、培训、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过程中充分运用绩效考评的结果,形成良性循环的用人机制。在教师的使用上,建立科学的晋升机制,营造人尽其才的氛围。在做好竞聘上岗和严格岗位绩效考评的基础上,推行薪酬分配制度的配套改革,彻底打破平均主义的薪酬体制。要在薪酬分配问题上切实体现绩优者薪酬也优厚。应根据年度绩效考评的不同档次,在不同职称的分配系数基础上,再加上不同的权数,按贡献大小、绩效好坏来确定每个教师的实际经济待遇,充分发挥薪酬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鼓励冒尖和创新,以调动起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建立积极的绩效沟通系统。绩效沟通是绩效考核的核心。要使绩效管理取得理想的效果,绩效沟通尤为重要。为提高管理绩效,有必要建立一个开放式的绩效沟通网络,使被考核人员、制定战略的高层决策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其他的行政部门之间实现全方位的沟通。无论是在绩效考核标准制定前,还是制定实施过程中,包括实施结束后,都要通过绩效沟通网络或者其他方式,让广大教师参与到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使大家清楚地知道标准的制定与执行是在大家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完成的。进而达到互通有无,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心情舒畅,沟通及时的目的。

总之,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主阵地,只有充分遵循高校管理的规律,实施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方能真正达到提高高校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新的绩效管理体制的运行过程,应以绩效沟通为绩效管理的核心,以激励机制为手段,实施持续改进的绩效问责,以期使高校绩效管理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达到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目的,从而为全社会培养出大量的合格的四有人才。

注释:

{1}陈达云.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行高校绩效改革[J].教育与管理,2006,(2):25-28

{2}庞鹤峰.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初探[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6(06):32-37

{3}黄骏.人力资源视野中的高校教师绩效考评[J].教育探索,2003(10):93-95

{4}李军.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7(01):54-58

第13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师激励;专业成长激励

“激励”一词最早起源于《史记·范唯蔡泽列传》“欲以激励应侯”,意为激发砒励,促人振奋。西方管理心理学则将激励解释为“指引个体产生明确的目标指向行为的内在动力。”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对职工的激励研究中发现一股情况下,职工的能力可发挥20%一30%,而受到充分激励后,其能力可发挥80%一90%。其中50%一60%是激励的作用所致。这说明激励可以有效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激励是现代社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它能使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朝着组织希望的目标前进。其主旨便是调动人的积橛}生,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因此,如何完善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眭,也就成了一个倍受重视的课题。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型人才,拥有大量的知识资本,被看做是高等院校的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核心人力资源,可以说其学术水平和工作效能直接决定了大学的竞争力。那么,如何有效对高校教师进行激励,使其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极具战略意义的。与其他职业相比,高校教师有其自身群体的特殊性,他们是一个高学历、高学识的群体,其需要具有相对隐蔽性,同时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和环境影响的多样性:实践中对高校教师的激励较为困难。著名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四个主要激励因素:“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这些因素在实践中所起的激励作用分别个体成长占33.74%,工作自主占30.51%,业务成就占28.69%,金钱财富占7.6%。这说明,对于知识型人才,个体成长因素对其更具有激励作用。因此,对高校教师采用一些促进其专业成长的激励措施,会更有实践意义。

一、基于教师专业成长激励的具体措施

1、专业培训

高校教师所从事的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智力型行业,他们有较强的学习倾向,为了适应专业领域的不断发展,他们亦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以增加自己的专业资本,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因此,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是教师自身发展需要且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十分有效的激励方式。学校可以设置专门机构来组织教师的专业训练,把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作为其工作重点,对教师实施各种形式的培训。如定期聘请专家进行讲座或研讨会搜集最新的教育教学成果提供给教组织学习班对教师进行外语和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等。另外,对有不同层次需求的教师还可以逐级分层进行培训。对于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可以对其进行系统的岗前培对于在岗时间较长且近几年没有外出求学经历的教师可以安排出去访学和进修对于有志于学习深造的教师可以鼓励其在职读研凑豫对于全校教师依据其不同情况尽可能多的提供国内外学术交流学习的机会等。

2、学术休假

学术休假是保证学校教学科研质量的一项有益举措。教师在休假期间,不承担教学任务,但依然享受全额工资和各项福利待遇,目的在于确保教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诸如出书、研究、或短期专业学习等学术活动中。这种学术休假制度是同外大学常用的一项重要的旨在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激励政策。在美国和加拿大等高等学校,教师在一所学校连续工作6年以上者,便可享受一次学术休假,用于进行学术方面的活动。例如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学校规定每一个终身教授在为学校全职服务满6年以后,可以申请最长l2个月的带薪学术休假。休假期间教师获得全额工资,同时学校继续为员T缴纳各项保险和福利费用。在俄罗斯高校,教师每5年中有半年的学术休假,休假期间教师的一切待遇不变,教师在学术休假期间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或著书立说,或到校外进修。教师在学术休假后要向本学院院长做休假情况汇报,另外还要在全院大会上汇报自己的学术收获。完整的学术休假制度对于学校和教师是一项确保双赢的激励措施,一方而叮以保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术活动中,有效提高自身的学术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也保证了高校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

3、观摩研讨

观摩研讨是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相互切磋、合作,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提高业务能力的教学活动,也是一项有利于教师的持续培训和专业成长的有效激励措施。教育实践中的观摩研讨存在一定的弊端,并不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取向,而以考核为目标,缺乏对教师本身课堂行为中肯的评价和合理建议,使这种激励形式蒙上了一层功利色彩,受到大多数教师心理上的排斥,削弱了其应有激励效能。在教育实践中,为完善观摩研讨这种有效的激励机制,真正发挥出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业务水平提高的作用,学校要摒弃观摩研讨是以考核为目的的观念,建立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的取向,尽力营造同事互助的氛围,想方设法开展教师喜闻乐见的、灵活多样的观摩研讨活动,促使教师能够相互沟通和理解,在不断的教研切磋中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持续地发展和成长,达到有效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目的,真正发挥观摩研讨的激励作用。

4、提高工作自

高校教师是知识型的工作者,是富于智慧的高智商高能力的群体,他们有着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喜欢宽松自主的工作环境,比较排斥过多的条框限制和过分约束,而是倾向于在工作中进行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强调工作自主对他们高校教师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激励因素。例如加拿大高校就很少去规定工作纪律、工作规范等约束措施。管理者认为,必须充分激发教师的自我约束力,只有在教师自我约束机制已经形成后,学校在管理中给教师的“自由度”越大,教师的自我约束力越强。反之,如果对教师约束过多,会大大打击教师T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育实践中管理者要适当放权,赋予教师更多的工作自和白南度,给教师创造一个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把工作的自交给教师,放手让教师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独立地处理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专业成长激励机制的心理效能

1、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揭示了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阿尔德弗的ERG理论也强调人有成长的需要即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渴望着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得以提升和外化,希望塑造成自己理想自我勾勒的完美形象,有能力迎接更大的挑战,完成更高要求的任务,使自己的潜能在现实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成就能够成就的一切,并从中不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成为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在知识更新速度不断飞涨的今天,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高校教师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形势,这种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而上述几项基于专业发展的激励措施恰恰能很好地满足教师发展提升的需要。专业培训、学术休假和观摩研讨等策略皆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自身的学术能力和水平,实现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愿望。

2、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个体对其能否胜任某一行为的能力的自我推测,是个体对自己组织、执行获取特定目标的活动的能力的信念,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自我效能感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将坚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努力程度越高,越能够坚持下去。当遭遇困难时,那些对自身能力持怀疑态度的人会放松甚至完全放弃努力,而具有很强自我效能感的人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自我效能感越强,个体设定的目标就越具有挑战性,其成就动机也越高。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往往把行为的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把行为的失败归因为自己努力程度的不足。

自我价值感(self-esteem或self-worth)是个体对自己重要性的肯定和接纳的心理倾向。是个体对自身的重要性价值的主观感受,它反映一个人对自己的悦纳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高自我价值感者对自己的悦纳程度较高,认为自己重要、有价值,因而成就动机水平也高,勇于接受挑战。低自我价值感者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对失败的恐惧胜过对成功的希望,心理素质水平较低。

人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提高都与自身的成败体验直接相关的,成功体验越多的人,其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就越高。专业成长激励激励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师的工作参与意识与主人翁责任感,从而促使其在教育实践中获得更多地信心和成功的体验,进而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激起自己更高的工作期望和工作热情。

3、有助于缓解教师心理压力

近年来,知识分子的健康状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调查显示,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比普通人平均寿命少10岁。而且知识层次越高的人群,其健康状态越差。中国社科院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认为7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边缘。过劳死的人群大多集中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新闻媒体等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部门。同时亚健康状态也是当前高级知识分子的另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亚健康的一个主要表现便是职员的职业枯竭和职业倦怠。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许燕认为,职业枯竭是由于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身心疲惫的一种状态。目前这种亚健康状态也成为高校教师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造成过劳死和职业枯竭等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知识分子长期从事着繁重的脑力劳动、承受着精神上的压力、生活方式单一以及缺乏必要的运动锻炼等因素造成的。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师所面临的竞争和压力也越来越大,终日为晋升、教学、科研、著书、写论文等等众多的工作任务疲于奔命。致使健康状况出现透支。而专业培训和学术休假则可以将教师从单调而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安心而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和研究,放松身心,从而有效缓解了教师的精神压力,同时在自身能力得到提高以后也能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第14篇

必须要使学生认识到,电子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步步依靠实验技术,不断地从实验研究中吸取营养而发展的,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是阐明电子技术核心知识,探索新的电子技术设计方法、新的电子技术发展方向和应用方向的重要手段,无论是民间基础技术应用还是国防高科技应用都离不开大量电子技术实验方面的支持。通过电子技术实验课程可以使学生巩固教师上课讲授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基础的实验操作技能,熟悉各种电子仪器的使用,并且能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很多有用的电子技术方面的问题。因此,一定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有目的、有计划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肯想、敢想、敢做

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核心内容,学生是否能够深刻理解教师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能否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际操作技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否能跟上形势,在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的潮流下不落伍,关键就在于在实验课程中的动手能力培养的好坏。因此,在进行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中,一定要反复强调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在整个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中不断要求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要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就开始自己动脑筋思考实验步骤、实验过程,设想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能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所以,在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身示范,从简单仪器的使用到复杂电子线路的设计,带动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使学生能养成勤于思考,敢于动手的良好实验习惯。

三、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基础理论方面分析问题

各种实验课程相关基础知识是做好实验的必要条件,从理论课本中各种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到各种实验室基础设备、器件的属性、使用方法的教学,都是培养学生学好实验知识,增强实验动手能力的必要条件。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可以穿插理论知识在实际电子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将各种复杂的使用到或者能借鉴到基础知识的应用进行分析,将书本上的各种符号、器件图标通过实际案例进行讲述,以此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电路应用进行结合,以大大增强学生对电子技术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对电子技术实验课的兴趣。在实验教学中,将各种基础实验设备、器件属性的讲解,渗透到实验设计中去,培养学生由实践理解理论,使用实验手段多方面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四、优化实验组合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创造能力

在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多,分组过大,实验器材不足等原因导致部分学生只看不练成了旁观者。由于电子技术更新迅速,实验手段和实验器材也随之更新,加之市场上的电子技术实验设备大多又很贵,所以,很多高校的电子实验室都存在电子实验器材少,实验设备老化等现象。这导致很多高校的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时学生分组过大,很多学生得不到锻炼的情况出现,最终影响或者达不到实验教学目的。因此,在高校实验课程教学中,除了合理配置实验设备外还应该通过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优化实验组合形式来达到实验教学目的。可以通过布置任务、自由组合、团队合作等方法使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去,都能动手,都能总结讨论,最终达到实验课的教学要求: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从多方面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第15篇

银行会计教学实习目前在国内高校中开展不多,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思考,以求进一步的突破和创新。所以在实习设计方面要做好下面几个工作:

1.1场地准备银行会计实验室,配置服务器一台和电脑终端若干,可以提供商业银行对公存贷款业务、结算与联行业务、银行内部业务及对私储蓄业务的模拟实习,备有供实习用的传票和账簿以及各种练习题,同时,通过投影机及麦克风进行形象的演示。

1.2教材选择目前,国内出现的银行会计实习教材很少,应精选教材,首先要选择紧密结合银行会计课程且内容完备的教材,其次要注意选择教材的新颖度,在选定基本教材基础上,应结合实际进行必要的修正,以期更接近实际。实习用教材,其内容应覆盖商业银行储蓄、存款、贷款、结算、联行、年终决算等业务种类。

1.3内容安排实习内容配套《银行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和进度适时安排,帮助学生掌握银行会计基本核算方法、支付结算办法和联行往来账务处理全过程,学生通过综合业务的实习,可以熟悉和掌握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及财务处理流程,包括商业银行的利息核算、年终的决算损益计算及利润分配,年终决算相关报表的编制以及对主要的财务报表的分析。内容上注重银行会计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具体可分为10次实训。

实训1为模拟建立银行会计总账和明细账。在总账名称栏填写科目名称,填写期初余额,并在各科目下设置分户账,同时结转明细账户期初余额。实训2模拟银行储蓄业务的核算,根据资料填写活期储蓄存取款凭条,定期存单,如涉及利息计算还应编制利息清单,根据填制完整审核无误的银行会计凭证登记活期储蓄、定期储蓄、存款利息支出的分户账,填写现金收付日记簿,记账后加盖现金付讫章后留存。

实训3为模拟银行信用卡的核算,根据相关业务填写信用卡存款单、取款单、转账单、签购单和进帐单,根据相关凭证登记持卡人的存款账户并结出余额,同时登记现金收付日记簿,记账后加敢现金付讫章留存,并将属于同城他行的会计凭证按不同的行别进行清分,分别加计金额及凭证张数,准备提出交换。

实训4模拟银行贷款业务的核算,包括一般贷款和票据贴现,贷款发放业务填写借款借据、贷款收回业务填写借款偿还凭证,商业汇票(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编制相应的贴现凭证;根据借款借据登记借款人的存款和贷款账户,根据借款偿还凭证登记借款人的存贷款账户并计算贷款利息,据此登记利息收入账户,根据贴现凭证登记贴现账户和借款人存款账户,并计算贴现利息登记利息收入账户。

实训5为模拟银行现金交款单、现金支票、转账支票、银行本票业务的核算,现金收入业务编制现金缴款单,现金付出业务编制现金支票,转账业务则填写转账支票和进账单,银行本票业务编制本票申请书和银行本票;模拟银行受理相关凭证,据此登记各分户账和现金收付日记簿,将各笔经济业务中属于同城他行的怀集凭证按行别清分,分别加计金额及凭证张数,准备提出交换。

实训6为模拟银行汇票、商业汇票的核算,银行汇票业务编制银行汇票申请书,审核通过后编制银行汇票,商业承兑汇票编制商业承兑汇票和托收凭证,银行承兑汇票编制银行承兑汇票和托收凭证;根据银行汇票登记申请人分户账和汇票账户,并对汇票业务进行相关业务处理。在办理票据受理业务后将属于同城他行的凭证按行别进行清分。

实训7为模拟银行汇兑、托收承付、委托收款的核算。信汇业务填写信汇凭证和联行邮划报单,电汇业务填写电汇凭证和联行电划报单,托收业务则编制托收凭证,根据相关凭证登记分户账。

实训8为模拟银行联行往来的核算。发出报单业务根据

实训7中填制相关凭证和报单,编制联行往账报告表,收到报单业务根据材料编制相关报单,并填写联行来账报告表。

实训9为模拟银行票据交换业务的核算,分为提出交换和提入交换两个系统。设计若干家银行进行票据交换。同城票据交换提出票据,填写银行清差表,将票据按提出借方和提出贷方分别加计,按各银行清分后装入信封,信封上注明对方行名称,提出交换。提入票据,同样按提入借方和提入贷方进行加计并填写银行清差表,计算应收和应付差额,并对提入票据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根据银行清查表填制往来划账单,并提交人民银行办理,如为应收差额,则银行在央行账户存款增加,如为应付差额,则银行在央行存款减少。

实训10为模拟银行日终结账的核算。将相关凭证按科目清分后科目日结单,特别注意现金科目日结单的不同之处。根据科目日结单登记相应科目总账,同时进行核对登记总账,看发生额和余额是否相符。编制日计表,分别加计发生额和余额的借方金额和贷方金额,如分别相等,则表示账务轧算平衡。

2实习方法

银行会计实习应当采用丰富的案例,手工操作和电脑操作相结合,引导学生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实习内容的掌握。银行会计由于银行行业的特殊性和会计工作的保密性,学生实地进行实践操作困难很大。如确有条件,还可组织学生到银行柜台进行实地观察或操作,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实习中有教师和学生两种主要的角色。教师在实习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通过投影仪和编选的教材向学生提供相关实习案例和背景材料,帮助学生实际操作和参与讨论;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实习案例进行实际操作,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和教师良好的互动,不断丰富实践常识和理论知识。教师在实习过程中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2.1教学准备首先,设置一个普通银行的情境,准备模拟银行会计的一系列基础数据和事例。要选择适当的案例,根据银行会计实习目标的要求,内容能充分体现所学知识,难易程度适当,并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提供相应的提示和背景材料。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案例的内容确定练习题,练习题要有一定的典型性,使学生通过训练,深入掌握并运用银行会计知识。第二,确定实习组织形式。实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习目标、案例内容、实习环境、学生人数等规划相应的组织形式,如小组如何划分、对主管和柜员的指定等,并精心设计和布置实习环境。

2.2实际操作教师先用投影演示会计操作过程,并将凭证填写进行示样,然后学生模拟柜员操作。具体操作分为手工操作和电脑操作。首先,手工操作包括根据实习案例填制相关会计凭证和编制会计分录,然后根据各种传票处理业务并登记各相关分户账、现金收付日记账、登记簿等,将相同的科目下传票进行整理合,据此编制各科目的科目日结单,并根据科目日结单登记相关科目总账,最后根据总账内容编制日计表,进行日终的结账平衡,总分账的核对,令账款相符。其次,上机操作包括根据相关案例填写各类凭证,登记明细账及总账,按不同业务种类进行电脑输入,最后打印出相关账表。

2.3主持实习讨论实习中要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首先简要介绍银行实习基本情况,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等方式相互交流,适时补充介绍背景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倾听学生发言,重点解答学生在金融实务中发现的一些疑难问题,促进学生对银行会计知识理解的深化,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