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分析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经济学中,关于不确定性的表示有多种。这里,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将不确定性环境理解为一个假想的局中人“自然”参与的博弈,并作如下假设:
1.自然会发生不同的状态,其他局中人在自己的战略选择时看不到自然的选择。自然发生的状态集为(1,…,s,…,S);
2.其他局中人(个体)具有初始禀赋Ws,其可以选择的行动集为(1,…,x,…,X);
3.显示所有行动和状态组合所构成的结果函数为c(x,s);
4.局中人对于自然选择的每个状态的可能性预测形成一个共同信息,即一个概率函数π(s);
5.度量局中人对不同的可能结果的满足程度的一个基本效用函数为u(c);
6.在基本效用函数u(c)的基础上,我们使用著名的冯·诺依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数或期望效用函数U(x)表示行动X上的效用函数,即X=(π[,1],π[,2],…,πs;c[,1],c[,2],…cs),则U(X)=π[,1]u(c1+π[,2]u(c[,2])+…+πsu(cs);
7.局中人总是要求效用期望效用)的最大化。
(二)风险态度
不同的个体对待不确定性的态度可能是不同的。如果个体偏好一个确定的结果胜于任何期望值与该结果相等的前景,则称个体是风险厌恶的或风险规避的;如果个体偏好恰好相反,则称个体是风险偏好的;如果个体认为二者是无差异的,则称个体是风险中性的。即:u为个体的效用函数,w为个体的初始禀赋(财富),那么,如果个体对于任何满足E[ε]=0,Var[[ε]]>0的随机变量ε,有:
E[u(W+ε)]<U(w),则称个体是严格风险厌恶的;
E[u(W+ε)]>U(w),则称个体是风险偏好的;
E[u(W+s)]=U(w),则称个体是风险中性的。
这里,对于个体的效用函数u(x),我们可以简单地解释为人们对收入的效用。自然,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效用会增加,也就是说u''''>0。进一步,我们还可以证明个体为风险厌恶(偏好)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其效用函数为凹(凸)函数。即:对于个体的效用函数u(x),如果个体为风险厌恶的,则u″<0;如果个体为风险偏好的,则u″>0;如果个体为风险中性的,则其效用函数u(x)是线性的,即u″=0。
事实上,不仅不同的人对风险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即使是同一个人,随着其财富及环境的变化等原因,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风险态度。例如:如果某人拥有大量的财富,他会对风险所可能带来的损失表现出无所谓的风险中性态度;而随着其财富的缩水,为了避免进一步的损失,他会采取措施规避风险而成为风险厌恶的;当他快要破产时,规避对其来说已无法很快改变近况,他又会凭借剩余的财富以求一搏而表现出风险偏好的态度。不过,一般地,我们均假设人们的风险态度是风险厌恶的,这是因为,风险导致损失的可能是我们所关注和研究的;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也在于风险的发生及其所造成的损失对我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后果。
如果个体是风险厌恶的,那么他喜好一个确定的收入,或者愿意处于一个确定的状态。如果个体一开始就处于一个确定的状态,那么,他永远也不会接受博弈,即使博弈是公平的。但是,自然总是令个体处于状态的选择之中;也就是说,个体总是处于不确定性的状态之中。风险厌恶的假设下,个体就可以通过不同状态的交换,由不确定的状态逐渐向确定的状况移动,从而提高自身的效用。而我们所知道的保险就是这样一种契约,可以使个体由不确定的状态变成确定的状态。因此,在风险厌恶的假设下,人们存在自然的保险需求倾向。
二、不确定性与保险供求
上述分析中,假设个体是风险厌恶的,自然使得个体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因此个体当然有转嫁风险、消除不确定性的需求;而保险契约可以满足个体转嫁风险、消除不确定性的需求。那么,什么是保险契约呢?一般地,我们总是把保险理解为投保人缴纳保险费,以换取保险人在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时履行赔偿或者给付责任的一种契约。在保险合同中,当事人双方是投保人和保险人。一般认为,投保人与保险人的交易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由于保险合同是附和合同,也就是保险人先“出招”,制定保险合同的条款、费率,然后投保人进行选择。在假定损失概率是共同信息,而且参与人的行动不改变损失概率的前提下(不考虑信息不对称问题),我们将保险的供求描述如下:
(一)保险契约成立的条件
这里,我们可以假设:(1)投保人为风险厌恶的,具有初始财富w,效用函数为u;保险人的效用函数为u[,1],其初始财富为w[,1]。(2)自然存在两种状态:状态1是损失发生;状态2是损失不发生。(3)投保人的损失为L,损失发生的概率是π,投保人行动不改变损失概率。
如果投保人购买保险以转嫁风险,保险费率为p,保险金额为q;也就是说,投保人预先缴纳pq的保险费,得到一个损失发生时保险人赔偿q的承诺。那么,投保人在没有买保险时的不同状态下的收入为:
状态1:损失发生,投保人的收益是c[,1]=w-L
状态2:损失不发生,投保人的收益是c[,2]=w
投保人在这种条件下的期望效用为:
U[,0]=πu(c[,1])+(1-π)u(c[,2])=πu(w-L)+(1-π)u(w)(1)
投保之后,投保人在不同状态下的收入为:
状态1:损失发生,投保人的收益是c[,1]=w-pq-L+q
状态2:损失不发生,投保人的收益是c[,2]=w-pq
投保人在这种条件下的期望效用为:
U[,1]=πu(c[,1])+(1-π)u(c[,2])
=πu(w-pq-L+q)+(1-π)u(w-pq)(2)
根据期望效用最大化原理,投保人购买保险的条件是:
U[,0]≤U[,1],即:
πu(w-L)+(1-π)u(w)≤πu(w-pq-L+q)+(1-π)u(w-pq)(3)
对于保险人而言,他同意承保,即接受pq的保险费,承诺损失发生时赔偿q的条件是:
u[,1](W[,1])≤πu[,1](W[,1]+pq-q)+(1-π)u[,1](W[,1]+pq)(4)
我们不难看出,如果p同时满足(3)式和(4)式,保险契约就可以成立,而且这份保险契约可以增加双方的期望效用。不过,我们也不难看出,(4)式给出了一个保险人提供保险契约的最小费率Pmin,而(3)式则给出了一个投保人可能接受保险契约的最大费率Pmax。
(二)最优保险需求
在给定保险费率p的情况下,投保人总是会选择最大化的保险需求q,即:
maxπu(w-pq-L+q)+(1-π)u(w-pq)最大化的保险需求满足一阶条件:
(1-p)πu[1](w-pq-L+q)-p(1-π)u[1](w-pq)=0(5)
以及二阶条件小于0(投保人为风险厌恶的,u″<0,二阶条件自然满足)。
我们将(5)式写为:
πu[1](c[,1])/(1-π)u[1](c[,2])=p/(1-p)(6)
这说明投保人通过保险契约使得自身所面临的两种状态进行交换,达到了投保人承担风险的最优。进而可以从(5)式中解出个体的保险需求函数:
q=Q(w,L,p,π)(7)
也就是说,在给定w、L、π的前提下,投保人的保险需求受保险费率的影响;投保人总会根据市场给定的保险费率p的情况,选择最大的保险需求q。
显然,也存在一个使投保人效用最优的费率p。对于购买保险的个体即投保人来说,最优的费率p就是投保后不改变其初始的期望收益,我们称之为“公平精算保险费率”p[*]。公平费率p[*]满足等式:
π(w-L)+(1-π)w=π(w-p[*]q-L+q)+(1-π)(w-p[*]q)
解这个方程得P[*]=π。进一步地,可以把(6)式写成:
u[1](c[,1])=u[1](c[,2])
也就是说,只有在保险费率与损失概率一致的情况下,投保人在两种状态(损失发生与不发生)下的边际效用一致;投保人在这种情况下则认为是公平的、最优的选择。此时,c[,1]=c[,2],因而投保人会购买全额的保险即q=L。进而,投保人投保之后的期望效用就可以写成:
U[,1]=πu(w-p[*]q-L+q)+(1-π)u(w-p[*]q)=u(w-p[*]q)(8)
这就是说,如果保险费率与损失发生的概率一致,那么,无论损失发生与否,投保人在投保后将面临一个确定的、最优的状态。
不过,投保人面对p>π的定价,只要满足(3)式,投保人总会根据(6)式来使自己的保险需求最大化。但是,此时投保人将购买部分保险即q<L。同时,(4)式也给出了投保人可接受的一个最大的保险费率即U[,0]=U[,1]时的Pmax。
(三)保险有效供给
如果保险人是风险中性的,例如股权充分分散的保险公司,(4)式可以简单地表示为:
w[,1]≤π(w[,1]+pq-q)+(1-π)(w[,1]+pq)
从而得出p≥π。也就是说,风险中性的保险人可以提供的最小保险费率是P[,min]=π。由于π是共同信息,那么,保险人在选择P[,min]=π的定价下,投保人会选择全额的保险即q=L。此时有:
π(w[,1]+pq-q)+(1-π)(w[,1]+pq)=π(w[,1]+πL-1)+(1-π)(w[,1]+πL)=W[,1]
即保险人的期望收益与初始财富相等。进而,对于风险中性的保险人而言,有:
u[,1](w[,1])=πu[,1](w[,1]+πL-L)+(1-π)u[,1](W[,1]+πL)
这就说明,在P[,min]=π的定价下,风险中性的保险人会接受个体的投保。
但是,如果保险人是风险厌恶的,保险人会因为:
πu[,1](W[,1]+πL-L)+(1-π)u[,1](W[,1]+πL)<u[,1](W[,1])(9)
而拒绝个体的投保。进一步,我们可以证明风险厌恶的保险人会选择的保险费率条件是p>π。也就是说,风险厌恶的保险人只有在得到一笔正的风险保费(riskpremium)时才会提供保险契约。
另外,保险人是风险偏好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例如,一个风险偏好的经理,其控制的保险公司就会表现出与经理人一样的风险态度。因此,在P[,min]=π的定价下,对于风险偏好的保险人而言,有:
u[,1](W[,1])<πu[,1](W[,1])+πL-L)+(1-π)u[,1](W[,1]+πL)(10)
也就是说,在Pmin=π的定价下,风险偏好的保险人也会接受个体的投保。甚至,风险偏好的保险人,还会选择在低于损失概率的保险费率即p<π的情况下,提供保险契约。只不过,风险厌恶的投保人大概不会将风险转嫁给一个偏好风险、喜好赌博的保险人,否则会使其自身面临更大的损失。
总而言之,由上述分析可知,保险人将在p≥π的费率情况下提供保险契约,投保人将接受P≤P[,max]的费率水平下的保险契约。也就是说,保险契约成立的条件是保险费率满足条件P∈[πP[,max]],并且最小的保险费率水平等于损失概率,即P[,min]=π,此时投保人达到最优;而可能的最大保险费率是由(4)式所决定的U[,0]=U[,1]时的P[,max],此时保险人达到最优。
三、对保险原理与保险本质的再认识
从表面上看,保险是保险人提供的;投保人通过向保险人购买保险,以缴纳一定的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嫁给了保险人。但事实上,保险是通过在投保人之间分散风险以满足人们转嫁风险的需求。保险的本质特征就是通过将风险在投保人之间进行分散,进而实现补偿损失的作用。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个体都是风险厌恶的,而且相互独立,那么,由谁来提供保险呢?根据Arrow-Lind定理,随着所汇集的个体投保人数量的不断扩大(n∞),只要在损失概率即公平精算费率p[*]=π的基础上筹集保险费,投保人群体之间就可以解决内部个别投保人的损失补偿问题。也就是说,如果相互独立的风险厌恶的投保人汇集起来,对于风险厌恶的个体投保人而言,是将自身面临的风险转嫁给了整体投保人群体;而对于投保人整体而言,则是将可能的损失在群体之间进行分散。而且,只要投保人群体充分大,投保人作为一个整体,仅仅依赖其整体内的期望损失,而与个体投保人的风险厌恶程度无关,这就是说,由风险厌恶的投保人汇集起来的整体,就变成一个风险中性的“保险供给者”。
显然,这个将个体组织起来、并且管理着保险费的人(组织),就是保险人。因此,保险人实质上就是利用上述保险原理来向个体提供保险产品。而最理想、最优的保险供给者,一定是风险中性的。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分析不同性质的保险人是如何供给保险的。
(一)对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和自保的再认识
笔者认为,广义的保险包括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和自保等多种形式。可以说,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和自保都是利用保险原理在投保人之间进行分散风险,进而实现补偿损失的作用;只是根据供给主体的不同,划分为三种形式而已。
1.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由政府提供的;政府具有足够的强制力将个体组织起来,因而政府可以说是风险中性的保险供给者。不过,我们并不能说政府供给保险是最优的。这是因为,政府通过强制力将个体组织起来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自身的风险问题。也就是说,政府供给保险的目的是要达到国家效用U[,g](x)的最大化,而不是个体效用的最大化。换句话说,由于政府有足够的强制力,因此它并不在意个体效用是否达到最大;只要能够保证国家效用得到提高,就是可行的选择。所以,在现实中,往往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险可以是公平的,但并不一定能够达到效率。
2.商业保险。商业保险是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与社会保险不同的是,商业保险是自愿的。保险公司如果要聚集大量的投保人,只能依靠契约的吸引力。也就是说,商业保险必须在保证个人效用得到提高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保险公司效用的提高。为了保证足够的耐心以吸引和鼓动投保人,保险公司必须具备足够的资本金和完善的销售体系。
3.自保。自保是由大型企业或者行业自给的。在某种意义上,自保与社会保险一样,企业自给保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企业范围的限制,也使得自保形式更多地依靠再保险来转移风险。而更进一步地,目前国际上的自保公司已经逐渐演变成商业保险公司。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府供给、商业保险公司供给和企业自给的方式,都有各自的优势,都不可能互相取代。因此,社会最优的保险供给还是三者的联合。
(二)对国有保险公司、相互保险公司和股份保险公司的再认识
按照以资本构成和组织形式划分,我们可以将商业保险公司划分为国有独资保险公司、股份制保险公司和相互保险公司。
1.国有独资保险公司。与社会保险不同的是,虽然国有独资保险公司的股东只有一个即国家,但是本质上国有独资保险公司是资本金来源于国家投资的一种特殊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说,由于有国家的信誉背景,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具备足够的资本金和信誉。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国有独资保险公司有着与社会保险一样的缺憾——并不能够保证效率。不过,由于保险行业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公众利益,因此,有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转轨国家,国有独资保险公司是十分必要的保险公司组织形式。
2.相互保险公司。从合作保险发展起来的相互保险公司,是保单持有人所有的保险组织。也就是说,相互保险公司的投保人在购买保险之后就成为公司的所有人。当公司出现盈利时,保单持有人会得到公司的红利;而一旦出现灾害事故,则由全体的投保人共同承担责任。显然,这是典型的投保人自己“供给”保险的组织形式,最可以体现保险公司是“管理者、中介人”的特征。不过,在国际市场中,由于相互保险公司的融资能力弱,在竞争力受挫的情况下,相互保险公司的非相互化即转化为股份制保险公司,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3.股份制保险公司。这是由风险厌恶的投资者共同投资向风险厌恶的投保人提供保险契约的组织形式。根据Arrow-Lind定理,随着参与投资的人数的增加,风险厌恶的投资者和投资者群体的风险升水就逐渐消失了。即风险厌恶的股东所拥有的股份制保险公司,就成为风险中立的保险供给者。因此,可以说,在自愿投保的商业保险的供给中,股权充分分散的股份制保险公司是最优的保险供给者。
【参考文献】
[1](挪威)卡尔·H·博尔奇.保险经济学[M].庹国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美)杰克·赫什莱佛,约翰G·赖利.不确定性与信息分析[M].刘广灵,李绍荣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燃气供暖方式寿命周期费用
AbstractAnalysesthethreetypesofgas-firedboilersheatingsystems.Resultsshowthatindoorboilerssystemaremoreeconomicalthanothersystems;thechargeofgasconsumeaffectthelife-cycle-costgreatly.
Keywordsgas,heatingsystem,lift-cycle-cost
一、引言
我国以往城市供暖主要以煤为燃料,供暖热源热效率低,燃烧产生大量SO2、CO2、NOX和烟尘,成为北方城市冬季大气主要污染源之一。在燃煤热源的各种供暖方式中,因为大型燃煤锅炉便于集中处理烟尘、灰渣污染物,锅炉效率高于小型燃煤锅炉,故一般公认采用大型集中锅炉房的城市集中供暖优于分散锅炉房供暖,单户煤炉采暖最差。随城市能源结构调整,许多城市已逐渐用天然气替代煤作为供暖燃料。与燃煤相比,燃烧天然气CO2排放可减少52%,NOX可减少45%,无SO2排放和灰渣产生[1];燃气锅炉效率高,大、中小型的锅炉效率区别不大;锅炉燃烧过程和出力易于调节控制。因此,以燃气为热源的供暖系统方案评价不能沿用燃煤锅炉的结论。
以燃气为热源时,可供选择供暖方式有城市燃气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城市集中燃气锅炉房集中供暖、小区燃气锅炉房集中供暖和户用燃气锅炉供暖等。天然气热值高,燃烧易于控制,燃烧温度很高,火焰温度可达1400℃以上,有条件采用燃气轮机直接发电,燃烧后的高温烟气生产高压蒸汽可用于再次发电和供暖。这种热电联产方式充分利用燃气热值产生高品位电能和较低品位的热能。综合热效率较后三种高,经济效益也最佳,有条件时应优先考虑。但考虑到燃料价格等因素,城市电厂仍以燃煤为主。大多数情况下,可供用户选择的燃气供暖方式限于后三种。这三种供热方式特点对比见表1。
*
二、经济分析
如表1所示,供暖系统经济性受建设费用、设备费用、系统寿命、燃气价格政策等许多因素,这些因素又因各地而异。因此,进行适用于各地的普遍性经济分析几乎是不可能的。本文只就北京地区行分析,各系统土建、设备和材料等费用均按当地普遍水平考虑。对于实际工程,则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为方便下文比较,将城市集中燃气锅炉房供暖、小区燃气锅炉房供热和户用小型燃气锅炉房供暖分别定为方案一、方案二和方案三。
根据北京市规定,天然气价格商用1.8元/Nm3、民用1.4元/Nm3,天然气增容费1200元/Nm3。集中供热燃气锅炉和户用燃气两用锅炉效率取85%[2]。方案一管网热损失取15%[3],考虑到方案二只有二次管网,热损失较小,故取10%,方案三无管网热损失。建筑冬季耗热量按40W/m2,采暖期140天,天然气低热值35MJ/Nm3。
各供热方式的初投资及运行费用比较(元/m2)表2*
一
二
三
*
注:1.对于100m2住宅(下同),户用两用燃气锅炉每台7000元,设备费用为70元/m2,但考虑到因此可以节省热水器费用10元/m2,故取60元/m2。
2.因方案三具有各户独立调节的特点,燃料费用按节约30%计[4]。
3.
4.年采暖电费包括水泵和风机耗电费用,方案一、二根据4和产品样本数据估算得出,方案三根据产品样本数据估算得出。
上表中各项初投资包括设计、设备购置、系统建设等全部费用,初投资总计为各项初投资之和;年经常总费用包括运行中燃料、电力费用和系统管理、维修费用。表2对各燃气供暖方式的初投资、运行费用两个指标给出初步定量的比较。但以它们都只反映各方案经济性的一个方面,在决策时只能就各方案的某一指标进行比较。要对各方案进行综合经济比较时就需要一个综合经济指标。因初投资、维修费、使用寿命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是引入综合经济指标的基础,也使对系统的综合费用分析成为可能。
寿命周期费用是指系统或设备从诞生到报废的整个期间各种费用的总和。对于供暖系统而言,寿命周期费用包括系统的购置费用(设计、设备购置、系统建设等)、在寿命周期中运行费用残值的总和。常用的寿命周期费用是将系统在寿命周期内所有发生的费用折算成系统设置时的价值。在一个系统中,各设备或子系统的寿命周期可能不同,为便于分析,需用将不同寿命周期的各设备和子系统折算成统一寿命周期费用。统一寿命周期采用各设备和子系统寿命周期的最小公倍数,每个设备或子系统的多次设置用贴现法折算成第一次设置时的现值。日后系统经常费用也采贴现法折算成初次设置时的现值。
(1)
Pa:现金总额,
A:日后每年的等额支付金额,
i:扣除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的净利率,
N:生产时间(年数)。
所以对每一既定系统而言,费用周期内部民贴现值PZ为:
(2)
PC:系统初投资现值。
考虑到各子系统使用寿命不一致,需要引入各子系统寿命周期的最小公倍数为系统统一的使用寿命,V。在此寿命时间中,若某子系统或设备需要投资j次,由各系统总设置费用贴现值:
(3)
(4)
利用式3可对不同寿命周期的各系统进行比较。因燃气锅炉效率随使用年限变化不大,以燃料价为基础的运行费用在使用寿命内也基本稳定,故可用锅炉使用寿命代替锅炉寿命周期。
*
一般供热管网的使用寿命为20年,锅炉使用寿命10年,故可将表2中各系统的统一寿命周期定为20年,其中户用锅炉需更换一次。计算中系统设置费用为各次设置折算到初次设置时的费用。供暖系统的废置费用主要包括系统的拆除费用,拆除后的废旧材料回收视作系统残值,根据实际上情况,近似认为两者相抵,在计算中不再考虑,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表中方案一和方案二天然气价格为1.8元/Nm3,方案三天然气价格为1.4元/Nm3,为比较相同燃料价格下各方案的经济必,对方案三也取1.8元/Nm3进行计算,在表中列为方案三1。表4为在各种利率条件下总贴现值计算结果。
以上比较是建立在不采用分户热计量的条件下的。当采用分户热计量系统时,方案三不需改动,以燃气耗量计量代替热计量。方案一和方案二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在原双管采暖系统中每个房间的散热器上安装热计量装置,一般100m2左右房间需要5~6个热计量装置;其一是在各户采用章鱼式采暖系统,在每户引入总管上安装一个热计量装置。两种形式的室内采暖系统造价的差别主要在于热计量装置的购置上。一般认为分户计量可节能20-30%[5]。因此,各方案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都有变化。此时寿命周期总费用贴现值比较见表5。
*
注:1.a为方案一和方案二采用双管采暖系统,引入总装一个热计量装置(200元/套),每户需要六个蒸发式热分配表(50元/个),总计折合5元/m2;
2.b为方案和方案二采用章鱼式系统,每户入户需要一个热计量装置(1500元/套),折合15元/m2;
3.采用分户计量后,各方案年采暖燃料费用都按节约30%计。
三、结论
1.每种方案的总贴现值都随利率提高而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在高利率下,日后每年所发生的等额费用相对于现值的贬值的程度较高。
2.无论在有无分户热计量的情况下,方案三的性都优于其它两个方案。在无分户热计量时,方案三的优势在于其具有各户独立调节功能,而产生节能效果的作用;在有分户热计量时,方案三的优势在于省去了热计量装置的投资。
3.当民用燃气价格低于商用时,方案三的优势更加明显。
4.当以燃气为燃料时,无论何种情况,采用城市集中锅炉房的集中供暖方式经济性都是最差的。
5.采用燃气为燃料时,燃料费用在总经济指标中所占权重较大。在供暖系统设计方案选择中应充分重视锅炉效率,系统可调节性等运行费用的指标,不可单一追求降低初投资而造成日后运行费用增加。
6.本文只就燃气热源供暖方式的经济性进行。供暖燃气热源的选择还涉及诸如安全、污染排放控制等各方面的问
题,应综合考虑。
1李先瑞等,燃气供热的现状和展望,建筑节能,2000,31(3):43-47
2李先瑞等,住宅区采暖方式的选择,建筑节能,2000,29(2):24-27
3JGJ26-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奥运经济是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以及奥运会后的一段时间内,利用奥运会创造的商机,借势发展本地区经济的一系列活动。从本质上看,奥运经济是由注意力资源的相对集中给举办城市和国家带来的一种阶段性加速发展的经济现象。
新世纪的前10年中国经济仍将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奥运会作为工业化时代最有效的营销媒介,它对加速主办国工业化进程,促进该国经济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时代的转变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很有代表性地说明了奥运会对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的国家经济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有形影响是指奥运会在拉动举办国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以及在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作用,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主办地区的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中。无形影响是指奥运会对主办国经济发展环境、开放度、国家声誉、形象和信誉度等方面的影响。从主办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无形的影响往往比有形的影响更重要、更有价值。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新世纪前10年我国经济将处在以结构调整为主导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不仅要继续扩大经济总量,更要解决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与发展问题,如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完善、劳动力增长与就业困难的矛盾以及“入世”、经济全球化对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度的要求等。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都需要提升社会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主办奥运会是最佳、最典型的方式。一般来说,一个国家从申办开始到奥运会结束,至少能在10年的时间内让全民普遍关注。以北京为例,从1999年北京奥申委正式成立到2008年奥运会圆满结束,这10年将会出现前期的“人人盼奥运”和后期的“人人都是东道主,全民支持办奥运”的祥和局面,而这10年正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主办奥运会无疑将为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使中国经济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基本的成功经验。改革开放的20多年我们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这一体制还不成熟,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度,在主动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中不断完善。扩大市场开放度除了市场主体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推动之外,政府利用重大事件来有意识地推动这一进程尤为重要。主办奥运会即是一个国家扩大市场开放度,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媒介。首先奥运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国际化的事件,主办国的政府、组织和企业要与多个国际组织和众多跨国公司进行业务往来和商业谈判,因此从申办到实际运作的全过程都必须按照国际惯例来操作。这样的操作要求该国政府、组织和企业都必须调整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管理和运作方式,而这样的调整过程无疑就是扩大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过程。其次,现代奥运会投资巨大,一般来说,主办夏季奥运会用于赛事的直接投资和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间接投资加起来会超过几百亿美元,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办奥运会投资会更大。只有扩大市场开放度,按国际惯例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资、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投资的效益。最后,承办奥运会会使主办国在整体上获得一个开放、民主和有活力的形象,这种形象对吸引外资以及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都有实际意义。所以,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
3.促进北京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一个城市能够承办规模巨大的奥运会,说明它已具有相当的国际化水平和组织能力,而一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会对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申奥取得成功,给北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将从多角度、全方位地促进首都现代化事业决速发展。一是办奥运将迅速提升城市建设管理和生态环境水平,大大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步伐。二是办奥运将全面拉动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增长,激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三是办奥运将强有力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坚实后劲。四是办奥运将进一步促进体制和机制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五是办奥运将不断提高全体市民整体素质,推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奥运“低谷效应”
海水有涨潮必然就有退潮。奥运经济将会促进举办城市乃至国家的经济增长,这一点通过往届奥运会的经验应当可以肯定。但是,奥运建设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负面效应。奥运经济的负面效应主要指举办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和举办国的经济和社会的消极影响。奥运会后,大量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将会闲置或利用不足,一些与奥运相关的行业将出现衰退。奥运经济的这一特性在国外被称作“低谷效应”。“低谷效应”曾经出现在许多主办奥运会的城市,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地产了。88年汉城奥运会带动了韩国经济的腾飞,进而使韩国的房地产业已令人惊奇的速度发展,但1995年以后,韩国的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跌,泡沫也开始显现,众多项目由于缺乏资金而被迫中断施工,或者以低于成本价格委托给第三方处理。而金融危机的到来,使房地产业雪上加霜,而且很多房地产企业根本从银行贷不到钱,最要命的是汉城房价太低,房子没有人要。悉尼地产从奥运会之后开始大幅度下跌,地产市场一片萧条,严重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但从2001年下半年又开始回升了,悉尼用2年扭转了跌势。
通过上述分析,奥运通过投资拉动加速经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进消费拉动逐渐取资拉动占主导地位,当消费能力不足以支持经济的发展时,经济回落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从本质上讲,往届奥运会后地产经济的低谷效应是供给过剩,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如果有效引导消费,消费水平支持的话,奥运会后的低谷效应可以平稳度过。
参考文献:
[1]吴新民.奥运知识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世界之窗》编辑部.奥林匹克之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3]刘雪冰.巴赛罗那奥运会纵横谈[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2.
[4]年炜.警惕奥运会经济负面影响.体育博览,2004,(10):23-25.
经济数学知识的灵魂就是极限理论,就算是普通的数学知识,其大多数的概念都是在极限理论上导出的。如果用我国的古话说,那么“一尺之锄,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就是对极限理论最形象的描述。极限理论不仅在数学概念中起到了绝对的作用,在金融管理、金融投资、经济分析方面都占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金融经济领域当中其实包含了很多事物,即生物的繁衍、成长的细胞组织、放射性元素的变化、人口的流动与增长,以上这些事物当中都包含了极限理论的思想。另外,极限理论在金融经济领域中最为典型的运用是,银行储蓄连续复利的计算。举个例子说明,一个人的一笔存款为A,银行的年利率为r,若想立即产生和马上结算,那么多年后的本金利率和利息的计算就可以采用到极限理论,如果想每年结算一次利息,则公式为A(1+r),如果一年是分多期进行计算,那么年利率仍然不变,但是每期的利率则为r/m,这样一年后的本利和就为A(1+r/m),具体的算法就是,假如有100000元的资金在银行进行储存,时间为五年,该银行年利率为10%,那么按照以上给出的概念,就应该计算100000元到期后的本利,使用连续复利的公式就可以计算,即P=Poe”=100000•e=164872.2(元)。
2经济分析中导数的应用
从实际的金融经济看来,其中很多的问题都与经济数学中的导数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数学家和金融学家都应该知道,导数不管是在能够领域当中,都有另一种感念,那就是领域边际的感念。伴随边际感念的建立,导数成功进入了金融经济方面的学说之中,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传统的定量转变成为新时代下的变量,这种转变也是数学理论在经济学中典型的表现,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边际成本函数、边际利益函数、边际收益函数、边际需求函数等是导数中边际函数中重要的几点。由于函数的变化率是导数主要研究对象,当所研究函数的变量发生轻微变化时,导数也要随之进行变化。比如,导数可以对人类种群、人口流量的变化率进行研究。让此理论在经济分析当中得以应用,导数中的边际函数分析就是对经济函数的变化量做出计算。经济数学中的导数不仅具有边际概念,其另一方面就是弹性,简单来说弹性研究就是对函数相对变化率问题进行探讨的手段。例如,市场上的某件物品的需求量为Q,其价格则为p,弹性研究就是对两种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Q与p之间的关系公式则为:Q=p(8-3p);EQ/Ep=P•Q/p=p•(8-6p)/p(8-3p)=8-6p/8-3p。从以上的弹性关系公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当价格处于某个价格段位时,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弹性范围将会得以缩小,但是当价格过于高时,需求量的弹性范围将会急剧增大。
经济最优化选择是导数在经济分析中另一个重要作用。不管是在经济学当中还是金融经济,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就要进行经济最优化选择,这也是经济决策制定时的必要依据。其实最优化选择问题在经济学中有一系列的因素要进行考虑,包括最佳资源、最佳产品利润、最佳需求量、收入的最佳分配等。最优化选择中所使用的导数,不仅利用到了导数的基本原理,还使用了极值的求证数学原理。例如,X单位在生产某产品是的成本为C(x)=300+1/12x-5x+170x,x单位所生产产品的单价为134元人民币,求能让利润最大化的产量。那么以下就是作者利用经济数学的一个解法:已知总收入R(x)=134x,利润l(x)=R(x)-C(x)=-1/12x+5x-36x-300,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数学知识算出:L(x)=R(x)-C(x)=-1/4x+10x-36,然后再通过导数的二阶验证法,得出x=36,所以最后就可以断定当该产品的生产量为36时,企业会得到最大利润。
3微积分方程在经济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一般的经济活动就是量与量之间的交往过程,在这个交往过程当中函数是其中最主要的元素,但是从实际的经济问题上看,其函数之间的关系式比较复杂,导致量与量之间的种种关系也不能快速准确的写出。但是,实际变量、导数和微积分之间的关系确实可以很好的建立。微积分方程的基础定义为,方程中包含自变量、未知函数和导数。由于导数和函数的出现,所以说微积分方程在经济数学当中的用途也是很大。在实际的经济问题当中,微积分方程中函数可能会存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这点就不同于经济学中的理论知识,对于处理这种问题作者也是大有见解。当微积分方程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函数时,我们可以先将其中的一个函数当中常变量,然后使用单变量经济问题来进行单独解决,这是我们就需要用到导数的偏向理论知识。不仅是微积分方程,在处理经济问题的时候我们还可能使用到全积分、微分等一些基层理论知识来供我们参考。
4结论
关键词地铁经济西班牙
1.回顾地铁历史、探索产业道路
纵观世界地铁发展历史,从1863年伦敦建成第一条地铁到2000年的138年中,世界已有115个城市建成7000km地铁。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在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内,凡经济发达的国家与城市都建有地铁。地铁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城市经济实力、人们生活水平及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回首中国地铁建设的近40年,从第一阶段以“战备为主,兼顾交通”原则建设的北京地铁;经第二阶段以“以交通为主,兼顾人防”原则建设的上海和广州地铁;到第三阶段以“建设标准、造价、车辆和设备国产化”原则,筹备并开始建设的十几个城市地铁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起步晚、高起点、发展快是我国城市地铁建设的重要特征。
从国际、国内的地铁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没有地铁、不发展地铁的城市,将不能进入现代社会、世界城市的先进行列。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思考现在,探索中国地铁产业的道路和地铁经济发展的方向,首先必须明确四个概念,它们是中国地铁前进道路上的四个里程碑,中国地铁发展必须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第一是“产业”的概念。地铁从规划、设计、开发、制造、建设、运营是一个庞大、复杂、多行业、多专业的系统工程,是—个完整系统的产业链,是产业的概念。第二是“民族”的概念。要发展地铁,必须首先努力构建本国的地铁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发展民族工业,壮大本国经济。不发展并形成本国的地铁产业,就会建了我国的地铁,富了别国的企业,发展了人家的产业,促进了国外的经济。第三是“经济”的概念。地铁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投资最大、周期最长、科技含量最高、涉及行最广、使用寿命最长、用工量多的项目。对于加大固定资产投入,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假日经济”一样,是个“经济”的概念。第四是“发展”的概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国已加入WTO,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综合国力、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加,城市经济、城市建设、高速度大规模发展的时期已经到来,地铁建设已势在必行:抓住机遇,努力构建中国的地铁产业,发展地铁经济,对于提高综合国力、促进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占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放开地铁政策、发展地铁经济
西班牙是个地铁普及、地铁产业发达的国家,主要城市都有地铁,小到几十万人的毕尔巴鄂,大到300万人的马德里,运行总里程310km。仅首都马德里就有11条线,总长176hn,车站202个,运行机车235列,运送乘客占公交出行总量的40%—50%,并还有1条机场线,可在市内办登机手续,总长54.7km,预计2003年投入使用。马德里、巴塞罗那、瓦伦西亚市都还在建设新的地铁线路。地铁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不可须臾离开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
西班牙地铁产业发达的原因除经济发达外,还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限制。而我国目前却是不论什么样的城市都是严格限制,按照计划经济的办法,以城市人口规模、城市面积划、、城市人口密度等标准来审批。其实,“审批经济”势必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现在我国修建地铁的城市只有5个,已批准的也只有11个城市16条线。这与我国的大国地位、经济发展水平、及日益严重的现实需求都是极不相称的。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交通状况日益恶化的形势下,总结我国地铁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按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重新审视我们地铁交通发展的规划、政策,修正发展规划,放开地铁严格审批和控制的政策,充分认识构建地铁产业、发展地铁经济的重要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和必须抓住的历史机遇。
2.1必要性
(1)中国城市少土地、多人口、高密度、小规划、窄交通、高发展的特点。城市可利用土地和空间日益减少。(2)城市化进程趋势加快、经济急骤发展、城市人口上升、客流增大。城市经济发展为其提供了经济条件。(3)地铁开辟了人类生活的第二空间。土地及地下资源的多层次利用,解决了土地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4)缓解能源紧张。地铁是目前耗能少的交通方式,还制止了由于私人小汽车发展引起的耗能型分散居住方式的蔓延。(5)减少城市扩建、改造、拆迁的费用。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减少地面占地及拆迁,不仅减少了城市的建设成本,而且节省了国家宝贵的资源和巨额投资。(6)备战防灾、平战结合。北京地铁就是起源于战备的需要。(7)效率与安全。大运量、低成本、时间准、小污染、高速度、保安全、较舒适、少用地、省投资。(8)社会公平性。地铁是为公众提供了一种快速、准时、方便、安全、舒适的公共交通方式,市民共同享受和需求。这里既无软卧、包厢,也无头等舱,等贵贱、均贫富,具有社会公平性。(9)改善交通阻塞状况,改善投资环境、生态环境、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2.2必然性
一个城市是否需要地铁应该说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城市的发展规模、城市人口数、城市人员流动量、城市地面交通状况、城市经济的发展及经济实力、城市的环保和节能是这个问题的决定因素。
从我国目前城市交通状况来看,只有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运输体系,在城市区域间交通应用地铁,才能保证城市人口的正常流动,保证城市交通的畅通无阻。建设地铁已成为21世纪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交通的主要形式,这是历史的选择、必然的结果。
不当的限制地铁发展对生产力的进步、国民经济发展、国家综合实力都是重大的损失。我国不能失去地铁产业新一轮发展的机遇。早放早发展、早放早收益、早放早主动、早放少损失。地铁产业应成为中国一个新兴的重要的支柱产业、朝阳产业。这是中国城市基础交通设施中最有前景、最有市场的产业。目前,中国许多大中城市已经具备发展地铁的基础、实力、条件,必须适时调整开放政策,总体上可以分为放宽、放开、加速三步走。中国地铁的建设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21世纪将是中国地铁建设高速发展的世纪,中国将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地铁市场。
3.制定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发展
西班牙对地铁是大投入、高补贴,不限制、求发展的政策,使其地铁投资、设计、建设、制造、运营都在世界地铁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全部政府投资建设,全额政府补贴运营,一揽子扶持地铁产业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一个50万km、4000万人口的国家有4个车辆制造厂,形成地铁普及、产业发达的局面。政策是发展的根本原因。我国要构建地铁产业,发展地铁经济关键是正确的产业政策。
3.1在地铁交通的发展政策上,根据我国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地铁交通发展的需求,应采取四种政策
一是放开限制,按需发展。让那些有条件的城市,按自己的能力,建设自己的城市及城市交通,以自己的限度为准。即使在目前没有放开的情况下,也要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加快项目评估论证和审察过程,缩短项目实施的决策、审批时间。不然就可能丧失机遇、临渴掘井。
二是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发展地铁交通的需求和建设资金,经济实力的矛盾十分突出,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很大,因此决不能搞一个档次、一个标准、一个模式的地铁建设。我们不仅需要先进型、豪华型,而更需要经济型、适用型。应突出节俭、适用的原则,严格控制建设投资,降低建造成本。要根据我国各城市规模、实力、发展、需求的不平衡性,从多层次、多方位、多标准、多模式探索、开拓、发展地铁建设。制定不同档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量级、不同标准的地铁交通建设模式及发展策略,并可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标准,使经济实力与建造档次相匹配。奔驰、宝马可以跑,桑塔纳、夏利也可以跑。西班牙的地铁建设也大都是简洁适用的原则,装饰性、附属性的设施较少,车辆档次并不很高,车站面积并不很大,装修标准并不豪华。建什么标准的地铁,要根据市情而定,量力而行、分层次发展,不能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总之,地铁建设是以解决交通需求为目的,不以豪华、档次为目标;以经济承受力为标准,不以求新、求贵为尺度。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发展地铁都应该走这条道路。
三是制定我国城市地铁交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规划我国未来十年,几十年及本世纪的地铁发展蓝图、目标、规模、里程、标准,明确发展地铁交通设施的政策、规定,特别是现阶段的投融资政策、规划政策、综合开发政策、建设政策、设备制造政策、运营管理政策等。
四是结合国外地铁建设的经验及国内近年来的建设实践,进一步补充、完善城市地铁交通建设技术规范和标准,严格技术、标准管理。进一步明确站场面积,装饰配套设施、设备、车辆、丁程建设、竣工验收、投资控制等规范和标准。
3.2在地铁产业的发展政策上,根据目前我国国情和地铁产业的现状,可采取四种不同的开放政策
①全方位开放:在投资、融资、前期可研、工程规划设计、工程监理方面,可充分利用国外资金、经验、水平全方位开放,实现高起点设计、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
②限制式开放:我国是人口大国,建筑施工水平总体不差,除个别项目外,都可以国内为主。所以,在工程建设、施工方面采取限制式开放,国内队伍能做的,一定要给国内队伍做,增强国内队伍在地铁产业市场的占有率,并不断提高国内队伍的建设、施工管理水平。就目前地铁施工最先进的盾构技术,我国的队伍也完全胜任。
③依托式开放:设备、车辆制造方面,必须在依托国内企业的基础上开放,必须走合资、合作的道路,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以逐步实现产品的国产化。这样才能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门类齐全的地铁交通设备、车辆制造体系和产业结构;才能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竞争。设备、车辆制造的国产化,是地铁产业发展和地铁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④带动式开放:在运营管理方面,应以国内、国外企业的联营为主、不要外商独资,以带动国内运营企业管理水平。
4.完善产业结构、自成产业体系
西班牙不是大国,但在地铁这个大产业、大项目上,基本是产业结构完整,自成产业体系,从规划、设计、建设、监理、设备车辆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基本上都是国产化、本土化。造就了一批比较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所以出现了地铁高发展、低成本、强实力的局面,成为世界地铁产业发达的强国、产品输出国。
目前我国地铁的主要设备基本进口,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实。地铁产业应该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中国建筑业、建材业、运输业、制造业、信息产业等相关产业的重要市场。中国的地铁建设不能走依赖进口、变相进口、基本进口的路子。中国是地铁需求的大国,世界上最大的地铁市场,必须走自力更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成体系、自我供给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国产化道路,加速国产化,大幅度国产化,真正国产化。保住国内市场,抢占国际市场,努力从)电铁大国走向地铁强国。
国产化的历程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引狼人室,第二步与狼共舞,第三步把狼赶跑。在短时间内完成技术引进、技术转让、技术完善的过程,实现国产化的目标。
当前有关主管部门应作四项工作:
①列出产业需求目录。目前地铁产业市场状况怎样,产业有什.么需求场、有前景。什么标准,哪些产品有市②提业资源状况。国内有什么企业,生产水平和自幼有哪些,还缺什么,在哪里。
③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方向。制订产业规划,制订当前、长远、重点、相关的产业发展规划,计划、配置生产资源,明确我们要做什么,目标是什么。以市场为导向,制定产业开放及发展的政策,形成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扬长避短,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共同发展的态势。
④调整、完善产业结构。制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的相应政策,运用计划经济手段,对国内企业进行调整,充实、定位、提高。形成分工协作、产业齐全、结构完整、自成系统,从规划、设计、建设、设备、车辆、运营等一条龙国产化的产业链。降低成本、保证供应、完善服务。引导产业发展,促进自我完善,发展民族工业,实现产业国产化。使地铁产业具有与地上铁路及相关产业同样的规模效应开发产业资源、做好地铁规划
西班牙地铁在地上、地下、长途、短途、高速、低速、汽车、火车多种交通丁具的接驳,城市交通网络规划和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上都是成功的。如马德里立体车站就有地铁、城郊列车、高速列车、长途列车、小租汽车、公共汽车多种交通工具同时换乘,各种交通运行井然有序,快捷便利。大型的地下广场,地下三层,面积有几十万m2,犹如地下立体城市。
我国目前应制定地铁产业规划、管理及产业发展条例、办法,利用政策法规统一规划、建设,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一并考虑多种交通工具的网络规划划我国城市地铁交通的发展。
5.地上、地下统一规划建设
明确地铁建设必须立体接驳,统筹规为了地面的发展,开发地下的资源。地铁、楼市、出口、广场、交通转换、商场、必须一次统一规划建设,不然就造成不可弥补的资源浪费和损失。可分步实施、分项建设,但必须统筹考虑、统一规划、综合开发。抓住地铁站,沿着轨道线,带动城市扩张,开发地下资源,以解决城市发展土地资源不足和高密度城区改造的问题。只有统一规划建设,综合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才能有效解决城市发展空间不足所引发的各种问题,使城市在高密度的开发中保持良好的生态质量和城市环境,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一定意义上说“规划就是生产力”,“规划就是经济效益”。
5.2各种资源、功能综合开发利用,带动地铁产业的发展
如房地产、物业、广告、通讯、培训、商贸等等。政府扶持地铁产业主要是两个方面:二是给金钱。根据我国的国情应采取给政策不给金钱,或多给政策、少给金钱的方式。持,经济上不补,或政策上多扶持,经济少补助的办法,增强造血功能,减少输血补贴,让地铁企业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形成地上养地下,副业养运营,自己建设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局面。在世界上目前只有香港的地铁赚钱,不但经营不要补贴,而且建设也不要投资。其中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政策扶持,多种经营,副业补主业,地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香港地下一个站、地上一座楼,立体开发、多层利用,不浪费一寸土地。港铁是香港最大的地主,所以香港地铁才能够实现自我开发、自我投资、自我建没、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日本地铁在综合开发利用上也是成功的典范,日本地铁“站是珠、线是链、珠是区、链是城”。国内地铁投不起、建不起、跑不起,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地铁资源没有利用好,不能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5.3地铁交通网络规划是建设好地铁交通的关键所在
为充分发挥地铁作用,必的须在城市交通网络规划中就给予足够的重视,提出科学的、整体的、超前的地铁交通网络规划。建设地铁交通网络是几代人的接力工程,必须具有前瞻性,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尤其是及早做好网络规划和用地控制。
特别要解决好各种轨道交通系统之间、地铁网络线路之间、各种交通工具之间的换乘接驳关系,实现地上、地下、长途、短途、火车、汽车、有轨、无轨网络线间的合理衔接、平行换乘、立体接驳。统——规划,长远考虑,这样才能方便群众、节约投资,避免二次建设,提高整体规划建设和服务水平。
5.4充分发挥地铁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老城市可以是疏导刑,新城市可以是引导型。实践证明,地铁所到之处交通得到缓解,楼宇得以兴旺,土地增值、人口增加,居住、商业、文化、社会等区域迅速形成。对于解决城市矛盾(人口、交通密度等)、改变城市布局、实现城市环境和交通综合治理、引导城市发展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地铁是城市交通的生命线、城市经济的繁荣线、城市发展的引导线,应和城市规划建设与时俱进。
5.5正确引导,转变政府相关部门、地铁人员的思想观念,搞好地铁产业的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动地铁产业的发展土地、资源是国家所有,地铁公司也是国有企业,非竞争性垄断行业。地铁企业行为,也是政府行为,地铁企业利益,也是国家利益。政府和地铁企业的利益、目标是—致的,地铁公司是政府地铁产业的代表、政府利益的代表;地铁企业的收益用于地铁的投资建设,不会肥水流入外人田。给予地铁公司土地、资源开发的政策,就等于不给或少给地铁公司投资或补贴。政府应以地铁公司为载体进行地铁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在地铁建设开发中,资源不可再生、开发不可再来,大投入、才能大产出,大开发、才能大发展,高起点、才能高收益。当前如何转变相关人员的思想观念,妥善解决法律、政策、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支持地铁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地铁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各有关部门和人员,都应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的原则。不能近视、近利,不然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犯不可挽回的错误:吸取地卜建设的教训利用好地下资源,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强化工程管理、搞好地铁建设
地铁建设从规划、设计、施工、制造、安装到运营是一个庞大、复杂、多专业、多门类的系统工程。西班牙等发达国家在地铁建设上已形成了一定的建设管理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去借鉴。但是在地铁建设这个领域,从丁程管理这个角度来看,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开拓和研究。可以这样说,地铁建设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为工程管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们遇到的主要工程管理问题就有:
6.1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
规划是地铁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一个动态的进程,必须随着城市的实际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虽然交通网络规划目的是要确保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确保线路与人们出行主流相适应:但是由于城市发展的难以预见性和社会发展的复杂性,都难以建立十分准确的研究模型和确定通用的规划方法。在这方面如何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综合规划的整体性、科学性、经济性、前瞻性及符合21世纪城市发展及环境的要求,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6.2工程建设决策体系
地铁由于它是一个线型的,点点相连的,涉及专业众多,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与整个系统相连,真正“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做出正确决策,如何顾及工程全面,是一个十分复杂、艰巨的事情,一个好的决策体系的建立十分重要。应该首先建立一个技术、经济论证及保障体系,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次是在技术和经济的基础上的综合统筹,综合考虑国家法律、政策、周边关系、合同关系、管理体系、运作体系等,最后才是行政决策。
6.3工程管理模式
由于地铁的线性、系统性、复杂性等,地铁建设的工程管理模式就非常重要。从国内来看,北京、上海和广州的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各有优缺点,职能制、阶段制、项目制、矩阵制等等都有体现;地铁建设的管理,应该说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微观管理层,这一层同一般的房屋建筑区别不大;二是宏观统筹层,这一层十分重要,国外有“OPM-OverallProjectManagement”机构(项目统筹部)作为统筹中心。管理模式关键是要与本市的市情相适应。
6.4工程计划体系
国外十分重视工程计划(策划)管理,计划不只是施工单位的事,而且是建设、监理单位的事,在所有管理工作中摆在第一位。法国索非图曾经围绕计划管理软件编制的工作程序就命名为“项目管理程序”,起初我们不理解,认为最多算“计划管理程序”,但目前看来是有道理的:现在世界上比较流行的计划管理软件“P3",由美国“普华”公司开发。它把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根据工程管理模式编制了管理软件。软件中既有计划管理,费用也融入其中,还可设置质量预警,合同索引和文件索引等。实际上,以计划为龙头,辅以费用、质量控制点、和记录事件发生等等,为现代管理(预控)理念提供了开展工作的基础。
6.5工程接口管理体系
接口一词主要出现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当中,确定各子程序之间的连接关系。但接口问题存在任何事物当中,尤其是复杂的系统。地铁工程因其复杂性,接口问题十分重要,有工点与工点之间的接口、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接口、有技术接口、管理接口、有物理接口和时间接口等等。如何管理和统筹好接口问题是确保工顺利实现的关键。对接口问题,我们通常是遇到接口问题时召开—个协调会,解决落实接口各项工作,这样做从总的要求来看能解决问题,但是从系统性、事前、细致和避免重复的角度要求来看则远远不够。应该像计算机编程人员那样事前、预先设置、计划好来处理接口问题,才能满足高标准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接口问题的处理非一人或单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各个单位和部门、各个系统和专业共同协作才能完成,而且它贯穿工程建设始终。因此接口问题的管理组织、方法等是有待研究和发展的课题。超级秘书网
6.6工程编码系统
科学、合理设置工程编码系统是地铁建设中一项基础工作,这不仅是管理计算机化的需要,而且是计划、接口、工程分类、文件分类、信息合理流通的需要。
6.7工程领导、协调体系
地铁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特大型工程,是跨行业、多专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工程。是涉及计划、规划、建设、城管、交通、铁路、公安、环保、消防、道路、供电、供水、供气、供热、通风、航空等多个行业和部门。要统一指挥领导,协调这些诸多单位就必须有一个权威的机构和权威的人士-在一个城市,只有市长这样的人物才能有这样的权力。因此地铁建设,政府高层的参与是必须的,必须有市长任领导、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指挥、协调机构,来解决地铁建设中的纷繁、复杂的诸多问题,才能保证地铁建设的顺利进行。
以上仅是几个主要的工程管理问题,还有许多具体问题:如技术管理、规范标准等都需要我们去研究、探讨。对于地铁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的好坏,关键是管理,管理是决定一切的。只有抓好管理,才能建好地铁。
7加强产业服务、建立行业组织
西班牙行业组织健全,作用很大,代替政府行使相当一部分组织管理职能,很多社会职能也由行业协会。我们接触到的外贸、制造、建筑等行业都有协会。这些行业组织,有地位、有作用、有实力,而且机构很庞大,仅外贸协会就有400多人。
(1)建立独立、强大、健全的产业服务,行业组织。地铁在中国是发展中的产业、新兴的行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作为一个协会下属的学会的分会的专业委员会成员,与地铁产业的地位、作用是不相称的。特别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减少政府审批的形式下,在全国各地地铁企业没有统一主管机构、没有统一经营模式、没有统一归属部门、没有统一管理政策的情况下,就更需要有一个归口、统一、独立、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和与之相适应行业协会,以加强地铁行业的管理、引导、领导,代替行政管理部门,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行业的管理、拓展等工作。
(2)召开行业会议,解决行业问题。实现各城市间、各企业间的信息沟通,技术交流,经验介绍,企业改革,问题研讨,业务培训,政策研究;解决投资融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设备制造、运营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为企业、产业的发展和国家主管部门提供服务。
(3)举行产业发展的展销、促销活动。促进国内外市场、各企业、产品间的交流、合作。
(4)组织产业学术研讨。从中国地铁发展理论和实践上、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上,来探讨地铁产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努力形成地铁建设的中国风格、中国气魄、中国特色。
(5)制订行业规则,规范市场管理。形成一个良好企业发展环境,规范企业行为,管好地铁市场打好产业发展的基础。
(6)当好政府的助手、参谋,当好企业的桥梁、纽带。
8.利用第二空间、构筑地铁文化
地铁不仅对城市经济、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生活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a对社会文化、城市文化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西班牙等地铁发达国家的社会文化,城市文化也都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地铁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空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必然对社会文化、城市文化带来新的亮点。地铁的建没和运营不仅为社会提供新的生活空间,而且为社会构筑了新的文化氛围。
地铁是“三个代表”的实践工程。地铁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环境的改善的要求是相适应的,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地铁在城市公共交通中体现了高效、节能、准时、环保等先进交通工具应有的职能,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地铁是当今世界先进社会的—个象征。在构建地铁产业,发展地铁经济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了先进、现代的地铁文化。它是随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随着先进生产力发展而产生并发展的。在人类社会这个第二空间产生并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现代意识、先进思想、时代观念,文化氛围。地铁文化是现代文化,城市文化、社会文化、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努力构筑、发展地铁文化,是我们地铁建设者和社会工作者、全体公民的重要使命。
地铁提供了一个社会空间,就会形成—个独特的以地铁为核心的的小社会。在这里地铁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形成,对增强人们的竞争、时间、秩序、市场、效率、协作、法律、礼仪、平等、人权等观念都有重大促进作用。对传统观念、传统文化、传统社会有重大冲击作用。它是现代的、未来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要求。最近韩国有一部歌剧叫《地铁畅想曲》,就是一部典型的地铁文化作品。许多发达国家、许多部电影及艺术作品都以地铁为空间、背景的;地铁文化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思想品德的塑造和升华都有重要意义。同时一个城市的地铁建设和运营,它所营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带来了人们的自尊性、自信心、自豪感的提高,进一步树立人们爱乡、爱岗、爱市、爱国的意识。
关键词:海洋循环经济;人海关系;可持续发展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应当指出,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和能力将为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21世纪,海洋将成为解决我国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
毋庸质疑,发展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宗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海洋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意义下强调发展,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其实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高效性、和谐性和自我调节是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系统,是新时代人海关系和谐的前提因素。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实现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人海和谐生态轨迹,实现从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
(2)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目标。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的能动性两方面。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到破坏,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难以持续利用。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一方面,人类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资源,供人类发展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积极地良化海洋环境,让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既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2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思路设想
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道路,以人为本,以海为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1)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充分掌握海洋资源情况。
人海关系和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加大勘测力度,发现更多资源,弥补陆地能源不足,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反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其次,应该明确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
(2)根据国家宏观政策指导,部署有特色的海洋开发战略。
从宏观层次看,必须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的物质手段,由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开发转变,以人为本,把海洋开发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进行综合部署,促进海洋生产力方式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中国要提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制度体制创新(如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海洋投资机制、海洋法律制度、海洋教育科研体制、海洋管理体制等)为重点的海洋开发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3)依托循环经济基本原则,促进和谐人海关系形成。
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之路,要求我们依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基本原则,形成和谐的人海关系。主要表现在: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3.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的重要原则。最大可能地延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有效延长产品的服务周期和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同化能力,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4.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发展既要以陆地为后方,又要积极地为陆地服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海陆并举,加快人海关系和谐步伐。
3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支撑体系
2006年作为国家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新举措,要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步伐,构置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努力人海关系和谐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开发的进程中着手建立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1)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
吸取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重教训,在海洋经济开发中必须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下功夫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的环境,努力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红树林、海滨湿地和珊瑚礁等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和制止开采海砂、围海造地的急功近利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勘探和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
对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来说,建立法律支撑体系十分重要,有利于为全国海洋经济大发展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建立监督有效、执法有力的海洋管理队伍,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以此推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和海洋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使海洋开发得到合理、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海洋经济开发必须建立起以内需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主线的产业结构,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各种操作机制和交易规则,站在时代的高度重视海洋事业,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标准统筹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利益调节结合起来,遵循“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开放价值取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人海关系的和谐发展。
(4)建立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发展重点是环境友好技术或环境无害化技术,具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所以,要加强战略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以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来延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完善和实施“科技兴海”计划,落实人才强国和科技兴海战略,鼓励海洋科技的源头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并且使涉海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人海和谐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N].国务院公报,2003-18.
[2]杨玉民.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2).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金融抑制比较研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资本价格、市场业务、资本流动自由化等为基调的金融自由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之一。对于处在改革深化中的中国金融业来说,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政策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它们的教训对中国的金融改革是一种启示。
金融自由化的经济背景比较
发达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192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遭受了经济金融危机的打击,金融业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因此,大萧条过后,美国便率先加强了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管制,其他国家纷纷效仿。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盛行,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金融业方面,各国政府普遍认为过度竞争是导致金融业倒闭的主要原因,于是纷纷强化对金融业的监督控制,试图消除金融存在的不稳定因素,维护金融长期稳健运行。例如:美国在1935年、1966年先后将Q条例(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适用范围扩展到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保险的非会员银行;对银行投资证券、新银行的开设都做了限制;加强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管理与监督。这些措施促进了战后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但也使金融部门由于过分管制而失去了活力。于是各主要发达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金融自由化改革,并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达到。
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制度大都是在战后建立的。由于生产力落后的一致性规定了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制度具有经济货币化程度低下、金融体系欠发达、金融资源极为有限的特点。另一方面,政治上取得独立的新兴国家,在当时的发展经济理论的影响下,把工业化看成减少进口,减轻外汇约束并积极扩大外汇储蓄,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必由之路。政府为了把稀缺的资本导向工业部门,除了减免税收外,对货币金融系统进行了严格管制。其结果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建立起以抑制为特征的货币金融制度。这种制度对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初期集中利用国内储蓄资源、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发挥过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进口替展战略的实施。但是,政府信贷配给金融资源也导致投资效率低下,效率高的小企业和私营经济部门无法得到资金,只能从地下市场以较高的利率获取资金,或进行内源融资。汇率实行严格管制,造成对本币的高估,抑制了出口,影响国外资本的利用。因此,抑制型金融体系妨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改变政府干预的内向型发展模式,实施金融探化发展战略成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环节。
金融自由化动因的国际比较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各主要工业国家的GDP平均增速为7%-10%。因此,较之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主要是为了解决市场深化进程中出现的金融结构与金融管理体制的矛盾与冲突,即以金融创新为特点,本质是市场深化进程中的金融重构。
发展中国家推行金融深化发展战略之前,普遍存在金融抑制,如低汇率、低利率、信贷配给、贸易保护等。在其经济发展的初期,“金融压抑”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它能使政府有效地控制资源配置,为经济起飞创造条件。但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和市场体制的日益健全,其弊端则越来越明显,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金融机构的效益得不到提高,从而限制了金融部门的发展,对经济起飞构成了“瓶颈”。因此,它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实施金融自由化的目标有别于发达国家。它是为了调动国内私人储蓄,增加金融储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证投资更有效以及通过更多的金融储蓄减少对财政储蓄、外援和通货膨胀的依赖。其本质是为了消除“金融抑制”,解决落后的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以解除金融抑制为特征。
金融自由化动力的国际比较
从金融自由化的动力来源看,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是其经济自由化发展的组成部分,源自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的推动。随着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与完善,金融业本身的市场化、自由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尤其是像美国这类具有完善市场条件的国家,金融自由化主要由市场力量推动,由微观经济主导,而不是政府主导。政府在金融自由化进程中的作用主要是进行法律法规的重建,为自由化提供制度支持。从金融微观主体角度看,动力来自竞争压力下的创新。在工业化国家,由于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升竞争力显得非常迫切,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创新,创新就要突破已有的规则和束缚,获得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活跃的金融创新成为金融自由化的直接动力。在金融创新发展过程中,政府在信贷和利率方面的控制程度越来越松,逐步解除了对金融机构的各种束缚,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也去积极应对创新带来的金融风险,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确保金融稳定。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动力与发达国家有所区别,这类国家经济市场化程度低于发达国家,市场机制并不完善,金融自由化的动力来源外部竞争力和内部追求效率的需要。从外部力量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和金融一体化发展程度的加深,原来的金融管制难以达到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实现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目标,从而导致本国资本的外流和国内宏观经济的不稳定。从内部力量看,国内经济在市场化进程中要求金融部门更具有效率,金融部门市场化程度急需提高。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大多是与经济市场化同步进行的,构成了经济市场化、自由化的一部分。这是与发达国家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自由化的根本不同。
金融自由化理论基础的国际比较
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到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早期工业化国家奉行“国家干预主义”,在金融内部实施比较严格的管制制度。但是,经历约20年的较快发展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工业化国家出现经济衰退,经济发展陷入“滞涨”的泥潭。一些经济学者开始思考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金融管制还是否有效成为人们新疑问。以弗里得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在经济生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任何相机抉择策略的必要性并不那么明显,对经济的任何干预都有可能加剧,而不是缓和经济震荡。因此,在货币主义看来,国家最好不要干涉经济。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者也持有类似观点。他们认为,西方社会的弊病是由于国家干预太多造成的,如果国家干预少一点,竞争就会进一步加大,垄断就会大大减少。如果国家用人为的方法(如管制、财政方法等)来干预资源配置,其结果必然是降低经济效率,提高产品价格,导致通货膨胀,使经济陷于不稳定之中。这些理论转变了人们对金融管制和货币政策应起什么作用的看法,对大萧条的重新估价直接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的金融改革,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改革进程。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还受国际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理论的影响。由于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金融自由化趋势的出现,使发展中国家政府和金融当局对金融系统的管制权有弱化的趋势。况且,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发展中国家提出实行利率自由化的要求。而爱德华•肖与罗纳德•麦金农金融深化理论的提出,又为发展中国家推行金融深化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肖与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金融深化战略,可以在本国资金市场上筹集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发展中国家也认识到金融抑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放松金融管制,提高利率水平,促进储蓄向其他金融资产转化,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金融自由化成效的国际比较
西方国家金融自由化实践的动因源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金融自由化也给经济发展、金融深化带来了一系列正向效应,从而使金融自由化取得了丰硕成果。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虽然不同国家所采用的改革方式不同,但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英国、新西兰实行的是激进式的金融改革,而美国、日本等国却实行的是渐进式改革,但却异曲同工,这些国家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对金融自由化理论理解不透,实践中不能根据自身情况推进具体改革,以致改革没有取得成功。总的来看,虽然各国的情况各异,取得的效果各异,但都可以从中吸取不少经验教训,形成对我国的有益借鉴。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金融自由化实践中,尽管南锥体国家与亚洲国家和地区采取的方式不同,具体实施带来的结果也有很大差异,但金融自由化实践确实给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业带来了许多新变化:利率自由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当面临国际投机攻击时,高利率客观上使得投机资本进行攻击的成本加大,不敢轻易进入,从而可以用于保护本国货币;外资金融机构进出自由后,竞争加剧,从而提高了国内金融机构的效率。金融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成效,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效应:破坏了经济的良性发展;金融市场无法良性运行;金融业的脆弱性加大。
结论与借鉴
首先,金融自由化是工具而非目的。金融自由化是克服由“二元”市场结构所导致的“金融抑制”的有效途径,单从金融自由化本身的功能而言,它也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而非金融体制改革的目的。转轨经济应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体系是危险而脆弱的。如果在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把利率自由化、金融业务自由化等作为目标,而不管这些措施实施的条件、后果如何,必将导致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失败。
其次,金融自由化不是无条件的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进程与经济市场化进程相统一,与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行为理性化和成熟化的进程相统一;同时,金融深化的速度安排还要综合考虑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时进行必要调整,发达国家的金融本身就比较自由化,对利率往往只有上下限的控制,放开较易。而发展中国家对利率多数存在严格控制,因此,从严格控制走向放松,绝非易事。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强劲,市场发育程度高,不怕同别国竞争。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较弱,如完全开放,很可能被它国投机者操纵市场,以致产生金融危机。
再次,金融自由化不是无序的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不应排斥金融监管。事实证明,由于一些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加之金融自由化的进程过于激进,因而造成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在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推行金融自由化在使金融体系多样化、竞争能力增强的同时,也给金融监管造成了负担过重等问题,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跟不上金融自由化的速度,金融自由化往往会陷入无监管或监管漏洞很大的状态。
参考文献:
1.田超.金融自由化的负产出效应与收益函数分析—基于经济转轨国家的视角[J].当代财经,2005
[论文摘要]电力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电压变换的主要设备,被广泛应用于输电和配电领域,变压器容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电网的运行和投资。通过合理的选择运行方式,加强变压器的运行管理,达到节能目的。变压器经济运行是在确保变压器安全运行及满足供电量和保证供电质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设备;通过择优选取变压器最佳运行方式、负载调整的优化;变压器运行位置最佳组合以及改善变压器运行条件等技术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变压器的电能损失和提高其电源侧的功率因数,所以变压器经济运行的实质就是变压器节电运行。
变压器在整个电力系统中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电气设备,一般说来,从发电、供电一直到用电,需要经过3~5次的变压过程,其自身要产生有功功率损失和无功功率消耗。由于变压器台数多,总容量大,所以在广义电力系统(包括发、供、用电)运行中,变压器总的电能损失占发电量的10%左右。参见《变压器经济运行》(胡景生等著)这对全国来说,意味着全年变压器总的电能损失为1100亿kW·h以上,相当于3个中等用电量省份的用电量之和。变压器经济运行是在损失电能的1100亿kW·h以上电能中去挖掘节电潜力;电网经济运行则是在损失的3178~3746亿kW·h电能中挖掘节电潜力。
一、容量相同、短路电压相同的变压器并列经济运行方式
容量相同、短路电压相同,也就是说,在多台变压器并列运行时,认为负载分配是均匀的、相等的。短路电压相接近的条件是变压器间的短路电压差值ΔUK%应满足下式要求:
ΔUK%=(ΔUDK%-ΔUXK%)/ΔUPK%*100%<5%(11)
ΔUK%---变压器最大短路电压
ΔUXK%---变压器最小短路电压
ΔUP%---并列运行方式中全部变压器短路电压的算术平均值
沈鼓集团中央变电所设置3台主变,容量为5000KVA,其中2#和3#主变并列运行供6300KW电机试车。如果试车产品为3200KW及以下电机拖动试车2#和3#主变任意一台即可满足生产要求。2#主变ΔUK2%=5.64%,3#主变ΔUK3%=5.52%。根据(11)式可得:
ΔUK%=(5.64-5.52)/5.56*100%=2.15%<5%
因此,2#和3#主变满足并列运行的短路电压差值的要求。
沈鼓集团新厂区中央变电所设置3台主变,容量为20000KVA,其中2#和3#主变并列运行供30000KW电机试车。2#主变ΔUK2%=8.76%,3#主变ΔUK3%=8.67%。根据(11)式可得:
ΔUK%=(8.76-8.67)/8.70*100%=0.6%<5%
因此,2#和3#主变满足并列运行的短路电压差值的要求。
(一)相同台数并列的运行方式
1.两台变压器并列运行
两台变压器A、B并列运行时,组合技术参数的空载损失和短路损失为两台之和:
ΔP0=PA0+PB0(12)
ΔPK=PAK+PBK(13)
如有AB及CD两种两台变压器并列运行,其功率损失计算公式为:
ΔPAB=PAB0+2PABK(14)
ΔPCD=PCD0+2PCDK(15)
根据(14)、(15)式可解得临界负载系数SL:
LP=[(PABOPCDO)/(PCDKPABK)]1/2(16)
LQ=[(QABOQCDO)/(QCDKQABK)]1/2(17)
LZ=[(PABZOPCDZO)/(PCDZKPABZK)]1/2(18)
SL=2Se[(PABOPCDO)/(PCDKPABK)]1/2(19)
如果SL的计算结果为虚数时,选择空载损耗较小的运行方式;如果SL为实数时,当负载小于临界负载时,选择空载损耗较小的运行方式,反之选择空载损耗较大的运行方式。
2.多台变压器并列运行
如有N台变压器并列运行时,组合技术参数的空载损失和短路损失为各台之和:
ΔPNO=ΣPi0(110)
ΔPNK=ΣPiK(111)
如有甲、乙两种N台变压器并列运行,其功率损失计算公式为:
ΔPN甲=ΣPi0甲+2ΣPiK甲(112)
ΔPN乙=ΣPi0乙+2ΣPiK乙(113)
根据(312)、(313)式可解得临界负载系数L:
LP=[(ΣPi0甲ΣPi0乙)/(ΣPiK乙ΣPiK甲)]1/2(114)
LP=[(ΣQi0甲ΣQi0乙)/(ΣQiK乙ΣQiK甲)]1/2(115)
LP=[(ΣPiZ0甲ΣPiZ0乙)/(ΣPiZK乙ΣPiZK甲)]1/2(116)
SL=NSe[(ΣPi0甲ΣPi0乙)/(ΣPiK乙ΣPiK甲)]1/2(117)
如果SL的计算结果为虚数时,选择空载损耗较小的运行方式;如果SL为实数时,当负载小于临界负载时,选择空载损耗较小的运行方式,反之选择空载损耗较大的运行方式。
二、变压器经济运行方式的经济负载系数
由于变压器各种运行方式的有功损失和无功损失随着负载发生非线性变化的特性,因此就存在着在某一负载系数条件下运行,其有功损失和无功损失最低的情况,称此负载系数为运行方式的经济负载系数。
(一)单台变压器运行的经济负载系数
1.有功经济负载系数Jp=(Po/Pk)1/2(1-18)
2.无功经济负载系数jQ=(Io%/Uk%)1/2(1-19)
根据经验可知,随着变压器的容量增大,有功损失系数稍微下降,而无功损失系数则明显下降,特别是当变压器容量增大到10000KVA以上时,jP、jQ下降更加明显。随着变压器耗能参数的改善,经济负载系数jP有较大的下降,而jQ下降更加明显。所以,由于变压器的材质不同,容量不同,再加上制造水平不同,其经济负载系数jP、jQ存在着很大差异。
三、增设小容量变压器的经济运行
我公司生产主变为5000KVA,进户电源为10KV。白天最大功率4200KW,22点至次日凌晨6点平均功率为1300Kw。如果增设1600小变压器在22点至次日凌晨6点供电,其月基本电费为24000元,而节约的电费约为2280元。因此,增设小容量变压器没有节约电费,反而增加电费。
参考文献:
[1]变压器经济运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农民人均纯收入
公共服务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1]农村公共服务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结合点,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农民增收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
从整体来看,陕西省公民享受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还处于低水平和不均衡的状态,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短缺,供给结构不合理,城乡分配不均。陕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落后,核心原因就在于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服务体制不完善、不健全。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理论研究,为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迫在眉睫。
从目前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有关农村公共服务在数量分析方面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大多都是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对农村公共服务进行计量分析,大多是进行定性分析,很少有人把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正是基于上述的发展背景,并鉴于农村公共服务的极端重要性,笔者在大量借鉴诸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这对于认识和改善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促进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制定科学的经济评价指标及合理的政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内关于农村公共服务的研究现正成为学界和政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李燕凌和李立清(2005)从公共支出角度,分析了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等多个方面中国城乡公共服务存在的客观差距,并从提高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的政策建议。[2]苏时鹏和张春霞(2006)以福建为例,在分析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差距的基础上,认为差距产生的原因除了农村公共服务自身的公共性与无形性外,更为关键的是政府体制因素,并从城乡经济社会系统的角度提出建设公共服务的体系构想。[3]王小林等(2003)在考察了西方公共服务制度的安排后,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意见:政府在农村改革服务中的主要角色是安排者,其职责是制定好的政策;农民在农村改革服务中主要角色是消费者,其关键是形成畅通的需求表达机制;多重主体都可成为农村改革服务的生产者,其关键是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4]在实证分析中,彭代彦的计量分析表明,乡村道路建设和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在降低农业生产支出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而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服务却起到相反的作用。[5]
一、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分析
目前,我国对农村公共服务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农村公共服务得以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是适应了进入新世纪后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农村公共服务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能够有力地促进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公共服务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极强的带动作用。它不仅能够通过对农业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及组织形式的影响,直接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农村非农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能够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村贫困,提高农村社会福利水平。
(一)公共服务与农村生产的关系分析
大量的研究表明,公共服务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在农业生产方面,以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村交通运输等为代表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促进农业增长有显著的影响,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抵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和一体化发展。如农村道路建设能够缩短农业生产者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减少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降低人流与物流的成本,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使农业生产者更容易进入市场,诱使其更多地使用商品性投入,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经济作物的专业化。在非农业生产方面,农村道路、交通和科技信息设施通过扩大市场范围,提升交换能力,能增加产品需求量,并促使需求多样化和需求结构的变动,为非农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
(二)公共服务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分析
农村公共服务,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的结合点,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农民增收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农村公共服务中的农村基础设施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直接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2)农村信息设施、农村道路、能源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能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获得其他公共服务的机会以及非农就业的机会,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3)农村公共服务的改善可以在农民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农民的购买能力;(4)农村公共服务建设项目本身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诸如信息通讯条件的改善可以增加农民的生产信息,提高农民的生产和投资决策能力,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培训、劳务信息等公共服务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最终增加农民收入。
(三)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
农村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农村公共服务能显著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效率,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农村公共信息与科技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村生产生活的成本与风险,增加农业产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文体娱乐公共服务能够丰富农村居民生活内容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与水平,促进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与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分析方法与数据、变量和模型
(一)分析方法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对农村公共服务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研究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公共服务供求影响的多,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供求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少;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多,研究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少;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一般性”的多,研究地方特征的农村公共服务少;定性的抽象理论研究多,定量实证研究的少。[6]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对农村公共服务进行计量分析,大多是进行定性分析,很少有人把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因此,笔者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虽然现有研究探讨公共服务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较多,较少涉及其对非农经济的影响;但在实践中,农村地区非农经济的发展在推动农民脱贫、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上发挥了支撑性的作用,因此,笔者把农村公共服务对非农经济的影响纳入到研究范围内。
笔者依据农村公共服务历史统计数据,实证分析农村道路、电力、教育、农业水利等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服务与陕西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和农民收入之间的内在关系,测算各类公共服务在农村经济发展各方面的作用效果,从而为陕西制定农村公共服务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二)数据、变量和模型
1.样本数据的选择。数据来自于相关年度的《陕西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乡镇统计年鉴》。收集的数据期限为1985-2006年年度的时间序列统计数据。
2.变量的定义。按照理论模型的要求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所用的统计指标主要有农业生产总值、乡镇企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教育投入、道路长度、农业水利投入(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等。
3.模型的选择和建立。建立模型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函数形式,因此对函数形式进行了适当的选择。常用的生产函数模型有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替代弹性恒等(CES)生产函数及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等。其中超越对数最为灵活,但它只是一个近似的生产函数,十多年前不少学者对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性质提出了质疑(Chambers,1988;PollakandWales,1992)。替代弹性恒等(CES)函数的标准型是非线性的,在估算上有很大的困难,而且CES的近似型又不能很好地用来量化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在对三种生产函数模型进行比较和对样本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笔者选用双对数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公共服务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模型如下:
LnY=β0+β1LnX1+β2LnX2+β3LnX3+μ
在模型中,被解释变量Y分别表示农业总产值、非农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三个变量;解释变量X1、X2、X3是对应于Y而用于进行分析的各类公共服务;μ是随机误差项;β0、β1、β2、β3是待估计的回归系数,其中β1、β2、β3是弹性系数,分别反映了各类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程度。
三、计量结果与分析
运用Eviews统计软件对上述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计量结果和分析如下:
(一)农村公共服务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LnAY=-10.085+1.508Ln(EDU)+1.065Ln(ROAD)+1.379Ln(WATER)(1)
(-5.521)(2.285)(3.154)(5.394)
AdjR2=0.773F=24.77
回归式(1)测算了公共服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从回归效果看,方程总体显著性较好,拟和优度较高,R2=0.805,调整后的R2=0.773,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三个回归系数均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村教育、道路、水利设施在陕西农业生产增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尤以农村教育的作用最为突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农村道路和农业水利投入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分别增加1.508%、1.065%和1.379%。三类公共服务的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说明农村公共服务在农业生产增长中,存在规模经济效益。
(二)农村公共服务与非农生产关系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LnNY=8.135+1.597Ln(EDU)+1.442Ln(ELEC)+0.313Ln(INFR)(2)
(1.140)(3.133)(1.362)(2.025)
AdjR2=0.938F=106.164
回归式(2)测算了公共服务对非农生产的影响程度。从回归效果看,方程总体显著性较好,拟和优度较高,R2=0.9465,调整后的R2=0.938,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EDU的回归系数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ELEC的回归系数通过20%的显著性检验,INFR的回归系数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农村教育、电力、通讯设施在陕西农村非农生产增长中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其中同样尤以农村教育的作用最为显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农村用电量和通讯设施投入每增加1%,乡镇企业总产值分别增加1.597%、1.442%和0.313%。三类公共服务的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说明农村公共服务在非农生产增长中,存在规模经济效益。
(三)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民收入关系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LnNI=8.125+0.775Ln(EDU)+0.763Ln(ELEC)+0.155Ln(INFR)(3)
(3.241)(2.085)(4.262)(2.852)
AdjR2=0.966F=199.6
回归式(3)测算了公共服务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程度。从回归效果看,方程总体显著性较好,拟和优度较高,R2=0.971,调整后的R2=0.966,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EDU的回归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ELEC和INFR的回归系数均在2%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农村教育、电力、通讯设施在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前两项估计结果一致,农村教育的弹性系数仍居首位,但解释能力有所降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农村用电量和通讯设施投入每增加1%,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0.775%、0.763%和0.155%。三类公共服务的产出弹性之和仍大于1,说明农村公共服务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上,存在规模经济效益。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1.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三方面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计量结果表明:农村教育、电力、道路、水利和通讯设施建设水平对陕西省农业生产、非农生产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并且农村公共服务在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增长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上都发挥了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因此陕西省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以带动陕西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2.在所分析的五类公共服务中,教育的作用最为显著,这为陕西省合理调整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发展政策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陕西省的农村发展资金极其有限,但更多的是重视与农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追求投资的短期效益,忽略了具有长期效益的教育等设施的发展,导致陕西省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突出作用,因此陕西省应重点加大对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各种技能,充分发挥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
3.除教育设施外,农业水利设施比道路设施在农业生产的作用更显著;农村电力设施比通讯设施在非农生产和农民收入中的作用更显著。因此陕西省的各个农村应根据各自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重点、分阶段地进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首先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急需的公共服务,促进陕西省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和良性运转,保证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参考文献:
[1].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4-03-30.
[2]李燕凌,李立清.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0).
[3]苏时鹏,张春霞.农村公共服务的差距分析与体系建构——以福建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1).
[4]王小林,苏允平.西方公共服务制度安排对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改革的启示[J].农业经济,2003(8).
一、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与现状
目前,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企业内部挖潜、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等形式,实现产学研水平不断升级,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模式:
1.技术引进与购买。该模式是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以科技快讯、技术市场等信息交流形式向社会公布,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果,通过科技产权有偿转让实现生产应用转化。2005年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2.3亿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为6.0亿元,在经费投入上较往年有了较大增长。
2.合作成立科技实体。即大型科研院所与大企业之间以科技成果或某一技术系统为纽带,双方紧密结合成立不同类型的实体,或者是股份公司,或者是项目公司,或者以技术入股等。2003年以来,十几家大企业与一批大院所相继组建这种新兴科技实体,合作开发的国家机器人、宇航变频冰箱、智能交通系统、海洋生物制品等均取得重大突破。如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吸收暨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数家合作单位成为公司的股东,密切了合作关系,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3.共建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开发。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双方共同选择高新技术研究课题,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成果通过鉴定后,由双方组织生产。如海信集团2004年与山东大学联合建立了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双方共同投入,优势互补;青岛美光机械有限公司与陕西科技大学、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共建研发机构,研发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造纸机项目,项目知识产权归美光机械公司所有。第二种合作开发形式是高校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即实验室研究工作由高校负责;企业在高校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中间试验,中试成功后投入工业化生产,利润按所签订的经济合同规定分成。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高校发挥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使得科技成果的二次技术开发容易成功;企业发挥在资金、场地、市场信息、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可较快地组织实施,迅速开拓市场,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如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第三制药厂联合成立的“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开发研究中试基地”。
4.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内实行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兴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进行联合生产,既能为本单位增加收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也能为科技研究提供试验场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如中国海洋大学研制并自行投入生产的“海力特”、“甘糖酯”两项海洋药物新品种,近四年来创产值2亿多元,利税5000多万元。
二、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建议
推动一个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推动本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政府的职责是为这种体系的建立创造环境、搭建平台,形成有利于创新资源聚集和发挥作用的制度和政策条件。
1.政府继续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和调节力度。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调节作用,大力改善产学研合作的基础设施、政策环境,以优越的合作条件吸引国内外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回暖产学研合作项目。其次,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营造全社会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氛围。再次,推动建设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并规范其运作,完善产学研合作交流的平台。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同时可将政府机构的部分社会服务职能转向社会中介服务组织。
关键词:证券发行,发行制度改革,政府管制,福利分析
证券发行管制制度设计思路是否符合福利经济准则?是否能够改进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以及社会福利在证券市场的发行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分配关系是否公平?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基于塔洛克寻租模型的分析框架,分析证券市场的管制如何造成福利损失,进而分析证券市场低价扩容在改进社会福利水平中的意义,从而为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证券发行制度的渐进改革思路建立理论基础。
证券市场中的哈伯格三角
证券市场的价格水平是由证券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而证券的供给就是证券发行的数量和价格。一级市场是发行人和投资者的福利分配,二级市场是投资者之间的福利再次分配。流通制度中的一些问题主要与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分配有关,因此,下面的分析以一级市场为基础。
一、证券发行市场的需求与供给
考虑一个封闭经济,如果将个人i持有的金融资产简化为无风险资产Di(银行储蓄)以及风险资产组合Ki(证券),这与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结构的现实相符,我们可以在一个一期模型中讨论封闭经济中证券市场的需求与供给。设个人的总财富为Wi,则其预算约束条件为:
Di+PKi=Wi
其中,P为风险资产组合的价格向量,设无风险资产的期末收益率为r,风险资产的期末增长率为θ,这是一个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则个人期末财富W′i为:
W′i=(1+r)Di+θKi
取期望效用函数:Eui(W′i)=-Ee-hiW′i=-e-hi[EW′i-5hiVar(W′i)],对其最大化,可以得到封闭经济条件下证券市场的需求函数为:
P=Eθ/(1+r)-[h/2(1+r)]Var(θ)K
这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DD(如图1)。其中h为加总的绝对风险厌恶系数,它反应经济体内居民总体的风险厌恶水平。
如果不考虑证券市场上市资源的稀缺性,将证券的供给市场考虑为完全竞争,那么,证券发行的价格将等于资金长期边际成本。在这个价格水平下,证券的供给是无限的,该假设与我国的市场实际相同。这样,证券市场的供给曲线为一条水平直线SS(如图1)。
二、证券市场均衡、塔洛克四边形与哈伯格三角
图2是在不同价格水平下的证券市场均衡。当对发行市场没有控制时,只要证券发行价格不低于资金的长期边际成本,就有足够数量的证券发行,这时市场的均衡价格为PL,均衡的发行规模为KL。由马歇尔关于消费者剩余的定义,我们可以定义三角形ADPL为证券投资者剩余。
当对证券市场发行数量进行管制,而不对价格进行管制时,证券发行市场将在B点取得均衡,均衡价格为PH,证券投资者剩余下降为三角形BDPH。由于数量管制导致的高价发行,使证券发行人可以获得超过长期边际成本以上的发行收益,在图2中表示为四边形BPHPLC(在理论上叫塔洛克四边形)。这部分在没有管制的市场中属于证券投资者的剩余福利,被转移到发行人手中。但是,考虑整个社会(发行人和投资者)的福利水平,这种转移在没有别的因素存在时,在管制的条件下,社会总福利为梯形BDPLC。所以,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为哈伯格三角形ABC。
证券发行市场管制的福利损失
因为哈伯格三角研究的是社会总的福利变动,所以,哈伯格将消费者剩余向生产者转移的部分没有纳入社会成本。但在管制的证券发行市场中,这部分转移是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利益分配的研究重点,它至少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政府如何进行利益的重新安排?第二、这种转移是否存在资源配置低效?第三、福利分配的合法性问题。
一、价格管制与塔洛克四边形的分割
在商品世界中,如果采取管制手段对某种商品进行限产,同时允许生产者自由定价,那么,生产者将利用产品的紧缺制定较高的价格剥削消费者,消费者的整体利益将受损——管制事实上成为了垄断经营的保护者。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下,为了保护某种资源不得不对某种商品实行限产时,必须实行配套的限价政策来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我国证券市场由于存在证券发行管制和市场准入条件,对公开发行证券的数量限制使证券成为了“紧缺商品”,在这种条件下,市场化发行方式将严重损害公众投资者的整体利益。如图3,在进行数量管制时,市场化发行的均衡价格为PH,塔洛克四边形BPHPLC所表示的证券投资者剩余全部转移到发行人。为了避免这种极端情况,我国证券市场在采取数量管制(包括配额制、通道制、较高的上市标准以及限定融资额度)的同时,采取了价格管制(包括行政定价、最高市盈率限制),即对图3中的塔洛克四边形进行分割。它导致了我国证券发行制度始终面临两个分配问题:
第一、发行人和全体公众投资人之间的利益分配,体现在发行价格的决定上。如图3,价格管制将发行价格被控制在PM,从而将塔洛克四边形分解为BPHPME和EPMPLC两部分,其中BPHPME所代表的福利属于整个投资者群体,而EPMPLC所代表的福利属于发行人。政府通过控制PM的高低对证券市场的福利分配进行调节。
第二、参与发行的公众投资人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即如何将图3中BPHPME所代表的属于整个投资者群体的福利公平地分配给投资人个体。这体现在发行方式上的“配给制度”,如认购证抽签、市值配售等等。
结论1:证券市场存在数量控制的条件下,消除价格管制和福利分配公平之间不可能同时成为政策目标。价格限制是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利益协调的机制。
图3中EPMPLC所代表的是转移给发行人的部分福利,这种转移是有效率的吗?是合法的吗?
二、转移的X-非效率
在对垄断造成福利损失的研究中,哈伯格三角部分只描述了资源配置变化给全社会带来的净福利损失,1966年,哈维.莱本斯坦提出了X-非效率理论,指出了在垄断条件下资源配置将造成效率损失,即塔洛克四边形所揭示的福利转移是否在资源配置上有效率?莱本斯坦的理论认为存在3方面原因导致X-非效率:(1)不完全的劳动合同;(2)不完全确定的或确知的生产函数;(3)不通过市场交换的投入要素,或者即使通过市场交换,但对所有买者来说,交换的条件不一视同仁。
在我国高价的证券发行市场中,即使存在价格管制,发行人和投资者在取得股份时的成本仍然差异巨大,发行人对低成本获得的资金没有高效率地使用,导致了资源配置的X-非效率。图3中EPMPLC部分表示的本应属于投资者的福利在转移给发行人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X-非效率造成的社会总福利部分流失。
三、转移的合法性问题
图3描述的塔洛克四边形中,BPHPME所代表的福利属于整个投资者群体,只要配给制度公平,不存在合法性问题。但是,EPMPLC所代表的福利部分由于高价发行转移给发行人,发行人在获得这部分利益时是否具有合法性呢?
IPO溢价发行是国际市场通行惯例,其经济含义是对发起人的企业家资源进行的补偿,这部分补偿可以作为企业家激励成本体现在证券长期发行的边际成本PL中。我国溢价发行中发行人所得到的“溢价发行利益”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一是对企业家资源补偿部分,包含在四边形PLOKHC中。二是由于公共制度造成的供给短缺所形成的溢价部分,称之为“超额溢价发行收益”,即图3中的四边形EPMPLC。
政府管制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发行人通过证券发行的数量控制所获得的“超额溢价发行收益”相当于制度衍生的公共品,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这部分利益应该属于整个社会公众。对于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获取第一部分利益是正常的,也是国际通行的原则。但是对于第二部分,国有企业作为国家利益的经济载体,获得这部分溢价发行利益具有一定程度的合法性;而私人企业是个人利益的经济载体,不具备获得这部分利益的主体条件,如果让他们取得这部分利益,相当于侵占了公共利益。这个观点是在中小企业板上剥夺发行人“超额溢价发行收益”的理论基础。
结论2:证券发行市场的数量控制,导致了投资者福利向发行人转移,由于存在X-非效率,社会总体福利将部分流失。同时,发行市场的数量控制使发行人获得“超额溢价发行收益”,当发行人是国有企业时具有一定程度的合法性;当发行人不是国有企业时,这种转移的合法性缺乏社会公平的基础。
发行制度改革的福利分析
图4描述了资本项目管制、发行市场数量控制以及股份流通限制3个制度约束推高证券市场价格的效应。PL是世界证券市场发行的长期边际成本,PC、PI、PH分别是在资本项目管制、发行市场数量控制和股份流通限制形成的均衡价格,PT是在股份流通限制下非流通股场外转让价格。KC、KI、KH分别表示在相应均衡条件下的市场规模。DF线表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投资者需求曲线发生的变化,由于资本项目开放带来更多的投资品选择,国内居民对投资品的需求弹性减小。
目前证券市场的价格水平为PH,虽然总发行规模为KI,但是由于股份流通的限制,市场流通的股份规模为KH。如果我们采取直接解决股权分置的策略,流通股规模瞬间由KH变为KI,相应的均衡价格从PH调整为PI。均衡点从B变为G。逐步扩大流通股比例是放松对发行数量的管制的一种变通措施,它的政策效果同样是将市场均衡状态从B变为G,只不过这个变化过程是渐进的而已。
比较B点和G点,不同的市场均衡状态意味着不同的福利安排。在B点,投资者的剩余为三角形DPHB,发行人的发行收益为四边形PHOKHB;在G点,投资者的剩余为三角形DPIG,发行人的总福利为四边形PIOKIG,从图形中显示的关系可见,由于价格水平降低,投资者获得了部分原来通过超额溢价发行而转移出去的福利,即四边形PIEBPH,同时,由于市场“低价扩容”(从KH到KI),投资者真正分享到了证券市场发展带来的福利,即三角形BEG。
由于股份流通限制,发行人在B点均衡条件下的总福利为发行流通股份KH的收益(四边形PHOKHB)和发行但限制流通的KI-KH部分的潜在价值(四边形KIKHTC)两部份之和。发行人在G点均衡条件下的总福利为四边形PIOKIG,可见,通过低价扩容,发行人的福利也得到了增加,即图4中的四边形TCEG部分。
如果进一步放松制度约束,解除发行市场的数量控制,证券市场将在N点达到均衡,此时,证券市场将在一个更低的价格水平上PC波动,投资者剩余进一步扩大,即三角形DPCN。
如果再进一步解除资本项目管制,证券市场的供求状况将发生根本改变,注意由于存在需求弹性效应,变缓的需求曲线将使得开放经济条件下证券市场的均衡点为F,此时,证券市场的价格水平将接近国际市场的水平,即长期证券发行的边际成本PL。图4中,KO为国内居民持有的证券总量,其中,KL为国内证券市场规模,(KO-KL)为国内居民购买的国外市场证券,居民得到的投资者剩余被最大化,即三角形DPLF。
结论3:股权分置改革、解除发行市场的数量控制、资本项目开放等改革措施,将降低证券市场的均衡价格,市场在低价扩容过程中,不仅增加了投资者的福利,也提高了发行人和全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
参考文献:
[1]RogerH.Gordon,WeiLi,GovernmentasaDiscriminatingMonopolistintheFinancialMarket:TheCaseofChina,DardenSchoolofBusinessWorkingPapers,June,2001;
[2]戈登.塔洛克,李政军(译),张军(校).寻租——对寻租活动的经济学分析[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智能建筑节能效益
1商业建筑的耗能概况
据有关统计,写字楼和酒店等商业建筑中空调、照明、电梯等系统的耗能情况大致如下:①空调:写字楼空调耗能占总耗能的比例平均为60%,其下限为50%,上限不高于70%;酒店HVAC(热、通风和空调控制)耗能占总耗能的比例为44%。②照明:写字楼照明耗能占总耗能的比例为23%-55%,平均26%;酒店照明耗能占总耗能的比例为29%。③电梯:写字楼耗能占总耗能的比例为8%,酒店电梯耗能占总耗能的比例为10%。
2智能建筑的节能措施
2.1提高室内温湿度控制精度
室内温湿度的变化与建筑节能有着紧密的相关性。据美国国家标准局统计资料表明,如果在夏季将设定值温度下调1℃,将增加9%的能耗,如果在冬季将设定值温度上调1℃,将增加12%的能耗。因此将室内温湿度控制在设定值精度范围内是空调节能的有效措施。欧美等国对室内温湿度控制精度要求为:温度为±1.5℃,湿度为60±5%的变化范围。
传统的建筑由于没有采用楼宇自控系统,往往造成夏季室温过冷(低于标准设定值)或冬季室温过热(高于标准设定值)现象。这不但对人体的健康和舒适性来讲都是不适宜的,同时也浪费了能源。采用了楼宇自控系统的智能建筑,不仅可以按照设定自动调节室内温湿度外,还可以根据室外温湿度的和季节变化情况,改变室内温度的设定,使之更加满足人们的需要,充分发挥空调设备的功能。空调系统温度控制精度越高,不但舒适性越好,同时节能效果也越明显。
2.2新风量控制
根据卫生要求,建筑内每人都必须保证有一定的新风量。但新风量取得过多,将增加新风耗能量。以上海地区酒店为例,在设计工况(夏季室外温26℃,相对温度60%,冬季室温22℃,相对湿度55%)下,处理一公斤室外新风量需冷量6.5kWh,热量12.7kWh,故在满足室内卫生要求的前提下,减少新风量,有显著的节能效果。
新风量应该根据室内允许CO2浓度来确定,CO2允许浓度值一般取0.1%(1000ppm)。采取固定新风量的方式是不够精确的,因为随着季节和时间的变化以及空气的污染情况,室外空气中CO2浓度是变化的,同时室内人员的变化自然对新鲜空气的需求也发生变化,所以最为合理的方式是根据室内或回风中的CO2浓度,自动调节新风量,以保证室内空气的新鲜度,控制功能较完善的楼宇自控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控制要求。
2.3机电设备最佳启停控制
对于办公和商场等建筑夜晚是不需要空调的,自然在夜里是不需要开空调,为了保证工作开始时室内环境的舒适,就需要提前对建筑进行预冷、预热,另外室内温度是惯性很大的被控对象,提前关闭空调也可以保证室内温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变化不大,楼宇自控系统通过对空调设备的最佳启停时间的计算和控制,可以在保证环境舒适的前提下,缩短不必要的空调启停宽容时间,达到节能的目的;同时在预冷、预热时,关闭室外新风风阀,不仅可以减少设备容量,而且可以减少获取新风而带来冷却或加热的能量消耗。
在商业建筑中照明的能源消耗要占整个能源消耗的很大部分,其中公共照明最容易产生能源浪费,对这些照明设备实行定时开关控制,甚至按照作息时间和室外光线进行预程调光控制和窗际调光控制,可以极大降低能源消耗。
在实行多种电价的地区,利用楼宇自控系统,通过与冰蓄冷设备、应急发电机等配合,可以在用电高峰时,选择卸除某些相对不重要的机电设备减少高峰负荷,或投入应急发电机以及释放存储的冷量等措施,实现避峰运行,降低运行费用。
2.4空调水系统平衡与变流量管理
空调系统的节能控制算法是智能建筑节能的核心,通过科学合理的节能控制算法,不但可以达到温度环境的自动控制,同时可以得到相当可观的节能效果。
空调系统的热交换本质是一定流量的水通过表冷器与风机驱动的送风气流进行能量交换,因此能量交换的效率不但与风速和表冷器温度对热效率的影响有关,同时更与冷热供水流量与热效率相关。通常在没有采用对空调系统进行有效的空调供水系统平衡与变流量管理时,常规的做法是以恒定供回水压力差的方式来设定空调控制算法,结果温湿度控制精度很差,能量浪费也是极其明显的。这是由于在恒定的供回水压力差之下,自平衡能力很差,流量值与实际热交换的需要量想差甚远,往往因而造成温湿度失控,能量浪费和设备受损。
通过对空调系统最远端和最近端(相对于空调系统供回水积水器而言)的空调机在不同供能状态和不同运行状态下的流量和控制效果测量参数分析可知空调系统具有明显的动态特点,运行状态中楼宇自控系统按照热交换的实际需要动态地调节着各台空调机的电磁阀,控制流量进行相应变化,因此总的供回水流量值也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为了响应这种变化,供回水压力差必须随之有所调整以求得新的平衡。应通过实验数据建立变流量控制数学模型(算法),将空调供回水系统由开环系统变为闭环系统。
2.5克服暖通设计带来的设备容量冗余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暖通系统,为了保证能在最不利的环境情况下正常运行,在设计时往往采用静态方法计算负荷,而且还乘以较大的安全系数,以至于在设备(如制冷机组、冷冻水泵、冷冻水泵、风机等)选型方面往往偏大。暖通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动态系统,一年之中的负荷绝不是均匀分布的,即使是一天之中的负荷也是随时间而变化的。不恰当的冗余将会造成能源的浪费,而这种冗余是很难用人工监控的方式加以克服。由于智能建筑科学地运用楼宇自控系统的节能控制模式和算法,动态调整设备运行,有效地克服由于暖通设计带来的设备容量和动力冗余而造成的能源浪费。
2.6能源管理系统的应用
开发能源管理软件,建立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能耗跟踪、节能的远程及就地控制。能源管理系统由各种计量仪表和软件程序组成。安装于各种基本的空调设备(如制冷机组、冷却水泵、冷冻水泵、风机等)上的计量仪表不仅可以在系统运行时采集该设备的适时运行原始数据,还可以协助中央控制器,在系统软件控制下,实现系统的节能运行。软件程序则是能源管理系统的中枢。
首先,由各种计量仪表采集的设备运行原始数据,通过数据传输通道传输到中央处理器,利用软件程序对其进行分析整理,从而建立系统高效低能运行数据库并集成在能源管理系统软件中,为以后的能源管理提供基本依据。
然后,在空调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各种计量仪表采集相应的运行数据传输给中央处理器,通过软件程序的对比分析,拟合出系统的运行曲线,从而判断系统是否处于节能运行状况。若发现运行异常,系统软件可根据采集的适时运行数据及所拟合的运行曲线,自动确定故障部位、发出声光报警信号,通知故障检测程序自动排障或指示设备管理人员人工排障。
此外,能源管理软件还可自动存储或打印设备运行数据和运行曲线,为后续的系统完善提供可靠资料。各种计量仪表也可通过显示屏直接显示运行数据,提高管理人员的节能意识。
3节能的经济效益评估
3.1节能效益评价内容与方法
智能建筑的节能是指智能建筑内能源的消费和合理利用之间的平衡关系。衡量一个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节能的经济效益应该包括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节能设计的范围、类别,是仅仅考虑了直接节能、还是包含了广义节能?是否具备潜在节能?另一方面是节能的实际效率和深度。节能效益到底有还是没有、高还是低?这些都是判别建筑智能化系统实际功效的重要指标。通常建筑物节能的内容和对象包括建筑设计、空调系统、照明与设备,智能建筑节能不但包括原有传统建筑所采用的节能方法,更重要的是采用先进的科技来达到更准确的调整和控制,即"主动节能"。
智能建筑的节能效益评价可以考虑的内容与方法推荐表见下表。
智能建筑的节能效益评价内容与方法推荐表
系统
评价项目
评价测定内容
评价方法
空调系统
耗能量
耗电量、燃料耗量的测定
与同用途的其它建筑物比较与基准值比较
二次侧负荷分布
对代表二次侧负荷的量和变动的测定,把握热负荷的实态,研究设备系统有效利用的方法
与其它建筑物热负荷量比较
模拟二次侧负荷分布
根据实际的房间使用状态、设备工作状态进行负荷计算并对热源设备的容量验证
与其它建筑物的热负荷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冷热水、冷却水的温度、流量
调查系统是否处于健全的状态
与设计值、基准值比较
空调机的送风量、送风温度
调查输送动力的低减化
与室内实测数据对照,与设计风量比较
风量平衡
明确空调域和非空调域之间热量的传递
与不同用途的正压、负压要求对照
新风量
明确新风量的过量或不足
与设计值比较
风系统的阻力
风阀、盘管、过滤器、静压箱、弯头等部位实测阻力损失,探明阻力过大的原因
与基准值比较设计风量与实测风量的比较
水系统的阻力
盘管、阀门、过滤器、阀门开度等部位实测阻力损失,探明阻力过大的原因
与基准值比较设计水量与实测水量的比较
建筑电气
变压器的负荷率调查
变压器的集中和容量降低的可能性
以平均负荷率50%为标准
节电设备的利用
节能型变压器、电容器、照明器具、信号灯等利用的可能性
根据运行费的降低程度进行综合
合适的照度
各房间取若干代表点作照度测定
与规范比较
昼光利用可能性
有采光窗的房间中作白天消灯、减灯可能性调查
与规范比较
引导灯消灯可能性
引导灯消灯可能性调查
费用效果比评价
有可能用时间表控制的设备调查
根据运行记录和现场观察
根据运行费的降低额度进行综合评价
利用深夜电力可能性
热水器的用水量和需用热水的时间分布
根据运行费的降低额度进行综合评价
给排水
给水使用量
查明过剩用水量、用途不明的水量
与设计值比较,与同种用途的其他建筑物比较
给水水量、水压的测定
实测给水阀门的开度情况调查
根据测定结果进行校核,与设计值比较
供热水热源的效率
测定热水锅炉效率调查负荷率,确认锅炉节能措施
与竣工数据比较与新设备比较
供热水温度
测定热水供水温度,测定隔热材料传热系数
与末端容许最低温度比较
供热水量、供热水压力
测定末端供热水栓调查热水器具的使用率
与容许供热水量、水压的比较
供热水循环泵运行方法
研讨供热水循环泵的间歇运行化、部分热水供应的停止、切换到局部供热水方式
与正确循环量的比较
雨水利用的可能性
调查当地降雨量根据建筑物形态计算集水量
研究费用效果比
3.2空调系统节能系数的计算
评估空调系统节能效果的好坏,单从设计情况来考虑是不够的,还需要计算空调系统的全年总耗能量。主要计算方法为当量运行时间法。
当量运行时间(τ)的定义是:全年空调冷负荷(或热负荷)Q与制冷机(或锅炉)最大出力q的比值,即:
τ=Q/q
负荷率ε是全年全年空调冷负荷(或热负荷)Q与空调系统在累计运行时间内总的最大出力之和的比例,即:
ε=Q/qT
式中T为空调系统累计运行时间。
结合二式后得:
ε=τ/T
式中:τ为采取节能措施后空调系统当量运行时间,而T为未采取节能措施前空调系统实际运行时间。因此,ε可用于衡量空调系统的节能效果,空调系统节能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η=100%-ε
4工程实例
宁波港务局北仑港区国际集装箱码头综合楼智能化工程主要内容包括:①楼宇自控系统,包括空调系统、变配电系统、电梯系统、照明控制系统及给排水系统的自动化监控;②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③保安管理系统;④背景音乐与紧急广播系统;⑤综合布线系统。
楼宇自控系统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测量技术、图形显示技术对空调、变配电、电梯、照明、给排水等系统实施监视、控制和管理。自2001年1月建成以后,至今运行二年的时间里,已产生了明显的效益:
4.1严格控制室内温湿度变化
严格控制室内温湿度变化,温度变化幅度±l℃,相对湿度变化幅度为±2%,有效地避免了空调系统的过冷或过热现象。温湿度控制精度的提高,不仅保证了舒适性,节能效益也相当明显。据实际数据计算,节能效果在15%以上。
4.2变流量控制
为了满足室内温湿度控制精度的要求,必须进行对空调机组流量的动态管理,即变流量控制,以满足调节阀的控制精度。从给水工艺角度来看,阀两端压降越小越好,可以减少阻力损失,减轻给水泵动力负荷;从控制的工艺特点来看,阀两端应保持一定的压差,以提高可控性。
实测数据表明,当空气处理机流量达到额定流量工况时,调节阀两端压力仅为0.66kg/cm2-1kg/cm2。为了流量控制,通常的做法是通过供回水旁通阀的调节来平衡供回水压差。但是仅仅依赖于旁通阀的压差调节来控制流量有时作用并不明显,也会增加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根据空气处理机实际运行台数和运行流量工况动态调整供水泵投入运行的台数,并辅助旁通阀的微调来达到变流量控制的方式,避免了泄漏,提高了控制精度,减少了不必要的流量损失和动力冗余,因此可带来明显的节能效果。据实际数据计算,节能效果在25%以上。如果能够将供回水流量动态参数作为反馈量,调整冷水机组的运行工况,节能效果将更为明显。
4.3空调设备采用节能运行算法,减少不必要的“空转”浪费
空调设备采用节能运行算法后,运行时间更趋合理。数据记录表明,每台空调机一天24小时中实际供能工作的累计时间仅仅2小时左右。自从2001年1月以来,二年中综合节能效果在30%以上,超出了原设计节能25%的指标。
分析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市场主体调控关系,市场秩序调控关系,宏观经济调控关系以及社会分配关系。
从市场主体调控关系来看,国家为了维护市场的有效运行和整体利益,通过市场准入制度等制度,对市场主体进行经济调控。以《商业银行法》为例,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主要经营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由于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至关重要,为了保障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国家对商业银行的设立规定了极为严格的准入条件。《商业银行法》第13条以严格的准入制度对金融业做出了调整。商业银行在设立后仍要受到持续调控,由于商业银行主要是经营负债业务,负债率就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新《巴塞尔协议》做出明确规定,要求各成员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应高于8%。我国也根据这一协议做出了相应的要求。这些规定无不显示出经济法对现代经济关系的积极调控,也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经济关系的重要性,才引发了国家通过经济法进行有效的调控。
此外,国家为实现一定的产业布局调整以及社会公平目标,也经常通过产业政策、再分配政策、财政政策等对经济发生作用。这在日本等发达国家集中表现为《产业政策法》《结构不景气法》等法规。无论是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哪一方面,源于经济法的产生正是客观经济关系出现而传统的民法、行政法都无力调控,它们天生就具有强烈的经济性,这也内在地决定了经济法具有经济性,并且经济性理应成为经济法的本质特征。
二、经济法调整工具的经济性
经济法的发展与干预主义的出现密切相关。干预主义的经济学基础是凯恩斯主义。但干预主义并没有提出可供操作的干预经济的调控工具。随着西方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西方国家逐渐提出了操作性极强的调控工具。
以国家对垄断的干预为例,由竞争引起的垄断,反过来又必然妨碍、限制甚至消灭竞争,最终使市场机制遭到破坏。为维护市场机制的健康运行,通过经济法限制垄断成为必然的选择,但何时该由国家介入呢?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市场结构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当竞争使得市场集中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垄断。衡量市场集中度有几种经典的指标,譬如四企业集中度(CR4)、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指数)以及熵指数(entropindex,EI)。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采取了HHI指数作为判断企业收购行为是否构成了垄断威胁,国家是否应当进行干预。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
联邦贸易委员会要求意图实施兼并的企业必须提供该企业以及其竞争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接着由该委员会计算兼并前与兼并后的HHI指数值的差值,倘若这个差值达到兼并法则规定的数值,联邦贸易委员会随即根据反垄断法作出允许或者不允许企业兼并的决定。运用HHI指数进行垄断的认定有一个相当典型的案例,即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兼并较量。倘若允许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实施兼并,将使兼并后的HHI值严重超过法则规定。
在美国反垄断法的实施过程中,经济学的工具被运用于判定垄断与否的标准,而反垄断法被称为“经济宪法”,是经济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法的调控工具具有浓厚的经济性,其数据完全来自真实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而诸如HHI指数之类的调控指数最先纯粹是经济性的指标,而后才引入了经济法的领域,故而经济性成为经济法的特征自然而然,并且应该成为经济法的本质特征。
三、专业技术规范的引入
经济法的重要表现,是经济法往往把经济制度、经济活动的内容和要求直接规定为法律。直接赋予经济规则以法律效力,也意味着经济法具有专业性。在我国经济法的法律框架之中,存在相当多的专业性技术规范。在经济法的各个领域内,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出此类规范。譬如房地产法中的《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会计法中的《企业会计准则》。这类规范产生的目的带有极强的经济目的性,来源于对市场交易关系、结算关系进行规制的需要,显然这些社会关系具有强烈的经济性。故而从经济法对专业技术规范的引入也反映出经济法的经济性特征。
以上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调控工具以及专业技术规范的引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适当运用了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经济法的经济性着重论述,深化了对经济性这一特征的理性认识。当然,经济法仍具有诸如政策性、综合性、回应性、指导性、后现代性等特征,但与经济性相较而言,其他对其特征的表述均是第二位的,或可称为经济法的区别特征,但毕竟不是本质特征。因此,经济性是经济法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经济辐射理论分析方法
一、经济辐射的含义
经济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的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之间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替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习惯势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国外的经济辐射理论
国外对经济辐射现象的理论研究比较早,主流理论有以下几种:
1.增长极理论
经济增长极最早于1955年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雷提出。其核心内容是:经济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总是首先由少数区位条件优越的点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极。增长极的辐射表现为通过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使资金、能量、信息、人才等向发达地区集中,之后再通过扩散效应把经济动力与创新成果传导到广大的腹地。布代维尔从理论上将增长极概念的经济空间推广到地理空间,认为增长极有两种含义: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二是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
2.点轴开发理论
该理论是把国民经济看作是由点、轴组成的空间组织结构,“点”即增长极,“轴”即交通干线。松巴特认为空间极化不仅会出现在若干点上,也可以出现在连接各点的重要交通干线及其沿线的线状地带上。它一产生,就会对产业和人口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导致产业和人口在沿线的聚集,形成新的增长极与点线一体的极化带。使极化过程与扩散过程在空间上可以沿着既定的方向连续进行,由单个、静态的点成为一个空间的量,因而具有了动态的性质。
3.网络开发理论
在经济布局框架已经形成,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地区,进一步开发就可以构成现代区域的空间开发结构,实行网络开发。网络开发必须同时具备三大要素:一是“节点”,即以各类中心城镇为增长极;二是“域面”,即沿轴线两侧“节点”所吸引的范围;三是“网络”,由物流、人流、资本流、技术流、信息流等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组成。
三、国内的经济辐射理论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有了很大的发展,经济实力和辐射扩散能力不断增强。因此,国内有关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1987年,陈田首先对全国性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空间组织进行研究,定义了城市经济影响区。他认为:城市经济影响区是城市经济活动影响能力能够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
1993年,复旦发展研究院课题组提出大都市经济圈的概念,也就是某一大城市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同它邻区化或化的地区成紧密经济联系的一体化经济区。
2002年,胡序威提出都市区是由中心市和非农化水平较高,与中心市存在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县(市)两部分组成。都市区的地域范围,即为与中心市保持便捷通勤联系,或城市功能由中心市向外扩散直接影响所及的范围。其地域范围的大小与中心市规模的大小呈正相关。
2003年,孙娟综合采用空间要素、时间要素、流量要素以及引力要素界定出四个空间范围,然后将这四个空间范围进行叠加划分出南京都市圈的范围。
四、我国实证研究方法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经济辐射现象的研究得到了我国有关学者的高度重视,除了对该现象的形成与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外,他们的研究方向由最初的理论方面转向实证方面。
1.开放经济下的经济辐射研究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考虑了经济体与经济体之间的物质、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及其相互间的影响。
学者周旭霞将一国对另一国的经济辐射强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她借鉴了对外贸易乘数的研究方法,在两国模型中,推演了一国对另一国经济辐射强度的数学计算方法。(具体推演步骤见参考文献原文)。
学者周旭霞先假设只存在本国和外国两个国家,然后根据本国和外国的国民收支供需均衡方程,将本国和外国的消费函数和进口函数代入方程,在根据本国的出口即外国的进口、本国的进口即外国的出口这个默认条件,整理出本国对外国经济辐射强度计算公式:
h为一国对另一国的经济辐射强度,m为本国的边际进口倾向,s为本国的边际储蓄倾向,m*为外国的边际进口倾向,s*为外国的边际储蓄倾向。
在得出该公式之后,该学者分别计算了中国对香港、日本和美国的经济辐射强度。
另外,学者陈正伟在《总部经济辐射力的统计测定方法》一文中对经济辐射强度也作了研究。该学者定义总部经济辐射能力(外向度)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在此基础上,该学者选取了10项指标来反映总部经济辐射能力:单位分布辐射力、全部业务收入辐射力、资本运营辐射力、负债辐射力、资产辐射力、税收效应辐射力、就业岗位贡献辐射力、要素贡献辐射力、国民经济辐射力、技术进步辐射力(指标计算公式见参考文献原文),然后进行了实证分析。
可以看出,这两位学者在研究时,都考虑了研究对象与外部的联系。根据学者周旭霞的研究方法,可以计算一个地区对另一个地区的经济辐射强度,这种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美中不足的是,该方法只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研究。因此,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该方法运用于地区之间的研究,如何使二元的研究变成多元的研究,如何选取地区的指标,如何定义计算经济辐射强度的公式。
学者陈正伟的研究方法与学者周旭霞的相比,更适用于地区经济辐射强度的研究。但是,根据他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其计算结果的意义比较宽泛,只是笼统地让人知道该经济体的经济辐射强度是多少数值,并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封闭经济下的经济辐射研究方法
该研究方法所采用的指标数据仅局限于研究对象本身,未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地区物质、资金和信息等要素的流动情况。这种方法主要是采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各个研究对象的综合经济实力,然后把该结果代入相关公式计算,得出经济辐射强度或经济辐射半径。
例如,学者高丽娜在《泛长三角核心区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半径的界定》一文中,首先选定年末总人口、年末就业人员数、工业总产值、GDP、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预算内收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地方财政预算内支出、存款余额、贷款余额这14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计算长三角16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然后将该数值代入经济辐射半径计算公式,算出了综合经济实排名前五城市的经济辐射半径。
文章《小城镇经济辐射区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与高丽娜的研究方法大致相似,亦是先选定了非农人口比重、农村非农产值比重、居民点和工矿用地比重、农村第三产业比重、人均GDP、小城镇财政收入、人均乡镇企业收入、劳动力转移比重、电话门数/百人、初中文化所占比重10项指标,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计算重庆大足县22个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然后将这22个综合经济实力数据代入有关公式,计算得出该22个小城镇的经济辐射半径。
由以上两则例子看出,封闭经济下的经济辐射研究方法,选定的各项指标数据只是描述研究对象自身的特征,数据并不涉及研究对象与外部的联系情况。因此,笔者将这类研究方法定义为封闭经济下的经济辐射研究方法。笔者建议,在进行有关经济辐射问题研究时,应选取相当数量的与外部有联系的指标,这样做将能使最终的计算结果更为科学和准确。
另外,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其主要目的是减少描述研究对象的指标数量,同时使研究对象的特征更明显。显然,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得出的综合经济实力只是一个简化后的用来描述研究对象特征的一个综合指标,无论是求两个研究对象综合经济实力的比值,还是将综合经济实力代入有关公式进行计算,其结果具有的辐射意义并不是很充分。故笔者认为,在选取数学模型时,应尽量考虑模型的适用程度。
关键词:风景园林;多目标规划;规划设计;城市滨水区;慈溪文章
Abstract:Waterfrontareaisoneoftheareaswhichatethemoststronglyinfluencedbyhumanactivitiesandnatureprocessinthecity.Sotheplanningforitinvolvesinterdisciplinaryissuesndemandsplannersmakeamullifunctionalplanningwithoverallperspedive.TakingthelandscapeplanningofCixi''''sSanzaojiangwaterfrontareaasanexample,thispaperexpressessomeconceptsandmethodsofmultifundionalplanning,andpointsoutthewaterfrontplanninginpresentChinaisstilltooparlialSolandscapearchitecture,whichdealswiththerelationbetweennatureandhuman,haveamoreoverallperspective,andsomeeffortsshouldbemadeinthisfield.
Keywords:LandscapeArchitecture;MultifunclionalApproach;PlanningandDesign;WaterFrontArea;Cixi
城市滨水地带的规划和景观设计,一直是近年来的热点。滨水区设计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在于它是复杂的综合问题,涉及多个领域。作为城市中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量为强烈的地带之一,河流和滨水区在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水利、交通运输、游憩、城市形象以及生态功能等等。因此滨水工程就涉及航运、河道治理、水源储备与供应、调洪排涝、植被及动物栖息地保护、水质、能源、城市安全以及建筑和城市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就决定了滨水区的规划和景观设计,应该是一种能够满足多方面需求的、多目标的设计,要求设计人员能够全面、综合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文以浙江省慈溪市三灶江两岸风貌景观设计为例,阐述进行多目标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些理念与方法。
1现状条件概述
三灶江(又名新城河)位于浙江省慈溪市,该河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位于即将形成的新的城市中心。慈溪市新的城市发展战略为东延北拓,其中市政府将东迁至三灶江沿岸,所带动的一系列新的大型公共建筑的兴建均集结在三灶江的两岸,从而使该地区成为未来新的城市中心,而三灶江也因而成为重要的城市轴线。这就要求它必须与城市功能密切结合,提供良好的景观和丰富多样的滨水活动空间,形成具有活力的城市滨水区域。
(2)属于慈溪市的骨干河网。担负着城市的防洪排涝、蓄水和生态功能。
(3)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作为慈溪市未来的景观中轴线,在体现城市个性风貌、历史文化方面负有重要的使命。
2问题的提出
在对现状条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下一步设计的切入点,是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景观设计不是纯形式意义上的游戏,景观设计旨在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是设计的开始。对于滨水地带的景观设计,它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就更加要求设计人员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和发现,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从更广阔的视野范围内来综合分析。通过现场踏勘,地方文献的阅读,咨询规划部门、特别是水利部门的意见,我们综合提出了三灶江两岸景观设计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1)防洪问题:三灶江是慈溪市的规划骨干河流之一,防洪排涝是其量主要的功能。
(2)水量问题:慈溪市属于缺水城市,平常水量有限,三灶江的水源为雨水,70m的规划河道难以恒常丰水。
(3)水质问题:地势平坦,水体流动性差,水质较差。
(4)河流与城市功能的结合问题:三灶江两岸作为未来的城市中心,如何使水系规划与城市功能相得益彰。
(5)亲水性问题:水面与地面高差达1.5m,河流亲水性差,河岸处理至关重要。
(6)滨水区可达性和连续性问题:城市支路紧邻河堤,交通混杂,滨水区可达性差;东西向城市道路损害河流廊道的连续性。
(7)水体面积减少问题:慈溪属于填海造地形成的城市,规划范围内原本河网密集,而在未来的规划中只保留拓宽后的三灶江和四灶江,水体面积和河网密度急剧缩减,给城市防洪、排涝和地下水的平衡带来不利影响。
(8)城市历史的延续性问题:慈溪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围海造田的历史和独特的水乡文化,使河流、水道与城市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紧密相依,而在新的城市建设中,水网的形态可能发生彻底的改变,与之相关的城市记忆也将难于保存。
3对问题的整理与目标的提出
上述问题比较零散,仔细考察,可以归结为3个方面的内容:对水系本身和水系生态的治理和设计、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景观和历史文化。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本次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多层次复合目标:
(1)安全、稳定、健康的基础水环境。水系要能满足城市防洪排涝的要求,有较稳定的水源补给;同时还应具有健康的生态状况,包括对污染的治理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健全。
(2)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水系应能够充分地与城市生活相融和、促进,带动城市商业和经济的发展,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
(3)积极的精神文化意义。水系应能够塑造和承载城市的景观特色和文化内涵,成为
城市个性和地方精神的代表。
4解决途径与规划方案的提出
景观设计要面向目标,立足于解决问题。根据目标的3个层次,我们的设计可以相应分为3部分内容:
(1)水系规划和设计,同时包括以其为基础的绿地系统的设计;
(2)土地利用规划和设计,主要包括以水系为基础的城市功能布局和城市形态;
(3)历史文化解释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每一部分都面向于实现本层次的目标,并针对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其中,水系是本次设计的中心,也是整合和
4.1水系规划和设计——建立安全、稳定、健康的水环境
内容包括水系治理与河流生态的建设,以实现一个安全、稳定、健康的基础水环境,它是进行其他滨水区城市开发的基本前提。对此我们提出了“两套水系、循环利用”的水系设计方案。
4.1.1两套水系
根据三灶江两岸未来的城市功能布局,其西岸为未来的市级大型公共设施所在地,包括市政府、体育中心、会展中心等而东岸则几乎全部以居住用地为主。结合这种特点,我们将三灶江设计为功能、流向、水质、水位、宽度、深度各不相同的两条河流,以长堤为界,并与场地内其他支流构成水系。各自结合流经区域内不同的城市功能,发挥不同的效应,东部为生态水系,西部为景观水系。该方案可以综合解决本次规划提出的诸多基础问题,构筑三灶江两岸景观风貌的基本格局(图3)。
东部生态水系主要解决防洪、蓄水和水质问题,同时兼顾景观功能。包括:拓宽、挖深三灶江主河道,保证防洪、排涝所需的宽度和深度,解决防洪问题;加宽河道,建立滨
河滩地,形成自然的湿地生态系统,实现水体的生态净化,部分地解决水质问题;利用横河江和潮塘江两个规划中的城郊公园,建立两个大型湿地湖泊,保留有特色的水乡农业,扩大的水面增加了水体对于降雨的调蓄能力,有利于防洪的同时增加蓄水面积。
西部景观水系主要解决亲水利用的问题。在三灶江主河道西侧新建一条平行于主河道的景观溪流,宽度10-15m左右,水深1.Om左右,岸高O.5-1.Om左右。利用生态循环净化系统为其提供清洁水源,以弥补三灶江主河道水位低、水质差的不足。它结合城市人流较多、活动丰富的大型公共设施和开放空间,设计形成多样的水位和亲水堤岸,满足城市生活多样的亲水需求。
4.1.2水循环和能量利用
自然状态下三灶江的主流向是从南向北,但在大部分时间里,河流没有明确流向,水体流动性差,水质难以保证。因此在规划中,我们结合各区不同的亲水要求所形成的水位差,通过建立堰坝、水闸、风能水泵等水利基础设施改善水的循环,使三灶江主河道潮塘江至前应路区段水流方向从北向南,之后沿景观溪流由南向北流动。雨季时,堰坝打开水闸,放水泄洪,使整条三灶江主河道流向变为从南向北。这套水循环的建立主要通过风能和太阳能(慈溪属滨海城市,风力资源丰富,同时可再使用太阳能作为补充能源,通过估算所需水泵功率约15kW,选用适宜的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装置均可满足此要求)来带动,利用滨海地区丰富的风力资源,形成良好的景观,同时也是江南水利文化的延续,具有环境教育功能。
4.1.3雨水综合利用
雨水是三灶江的主要水源,因此对雨水的收集和综合利用非常重要,应建立完整的雨水收集、净化、蓄积和循环系统。它包括保留并梳理现状零散的河渠沟塘,依照城市的功能,与社区绿地系统相结合,建构新的水系。它既是贯穿社区间的滨水休闲网络,同时也是一套暴雨时的自然排水系统,以替代雨水排水的管道系统,具有滞流、过滤、减少径流量和补给地下水的综合功能;并且,它也是一套雨水收集系统,实现了雨水的初次过滤、沉淀和生物净化,随后排入三灶江主河道作为河流的部分水源补给(图4)。
保护并增加现有的水体面积,建立湿地湖泊以蓄积雨水,实现在丰水和枯水季节均有良好的景观。同时在滨水地带加强地被植物的种植,推行生态河岸的设计,建设半自
然的湿地系统,以更好地发挥生物净化功能。为景观水系单独建立一套人工涅地系统,对水体进行二次生物过滤,以达到国家有关景观用水的水质要求。整个河段通过所建立的水循环保证水体的流动性。
4.2土地利用规划和设计——实现良
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内容包括以水系为基础,组织城市功能,建构城市形态,使水系充分地融入城市生活,带动城市商业和经济的发展,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体措施如下:
4.2.1水系与城市功能相结合
规划方案实现了不同水位、不同水景与不同城市功能区、城市活动和城市场所的结合。根据三灶江两岸的未来功能布局,西岸主要是市级公共设施所在地,由南至北依次是文教区、市政府、体育中心、会展中心、商业中心、大剧院和文化活动中心;东岸主要为居住用地,这些不同的城市功能对亲水性、对滨水景观和滨水活动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我们利用规划所形成的两套不同的水系和水循环,满足了不同的要求:
东岸的生态水系强调自然景观,是水循环中的低水位,它构成了穿越社区间的溪流河网、池塘湿地,营造了优美宁静的居住环境。
西岸为景观水系,以人工湿地进行水质控制,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进行初步的水位提升,形成水循环中的中水位,与规划地面高程高差1.Om。文教区与人工湿地处理设施相结合,发挥其环境教育功能;市政府、体育中心、会展中心则利用获得的清洁景观用水,与城市的广场、开放空间相结合,形成各种亲水的城市活动。景观水系进入商业区则再次提升水位,构成水循环中的高水位,与地面高差O.5m,可采用各种人工化的硬质驳岸,结合商业区人流较大的购物步行街、露天茶座,构筑更为多样化的滨水活动{图5}。
4.2.2城市、社区间的绿色休闲网络
规划没有单纯强调一条河流的规划,而是强调整个水系的建设。通过水系河网的建立构成社区间的绿色网络,联系了每栋住宅的庭院绿地、每个社区的绿地、城市公共绿地、公园和开放空间,成为社区间、社区与城市间联系的纽带,成为一个没有机动车的绿色休闲体系,它是对传统水乡城市格局和生活方式的新的延续。
4.2.3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提高了土地的价值,带动土地的开发
由于本次规划整合了整个区域内的水系和绿地系统,使其构成了完整和较为独立的基础体系,因此可以将其作为生态基础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一起进行先期建设,纳入由政府实施的土地整备和一级开发中。它一方面保证了绿地系统的完整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改善了土地的开发环境,先期提升了土地的价值,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3景观和历史文化体系的规划和设计
——塑造优美的景观,体现地方精神
4.3.1历史挖掘
景观的塑造应体现地方精神,因此规划首先要做的是对历史文化的解读,它包括场地深层次的历史内涵和即将消失的生活记忆。这部分工作主要通过文献阅读分析和现场的踏勘、体验、记录来完成。
(1)深层历史:围垦文化、移民文化、青瓷文化是慈溪的三大文化。其中,千年来先民们的围垦活动是塑造今日慈溪地方景观的基本动因,唐涂宋地、倚山向北围垦形成的土地景观的演替和纵横交错的水网格局最富慈溪地方特色。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我们绘制了一系列的历史地图和土地景观剖面,从而解析了规划区域的深层历史(图6)。今天看到的三灶江两岸的城市区域,从汉唐年间开始,经历了从海洋、盐
沼、盐田、棉田、农区到城市的漫长演变过程(图7),如今这些景观都已不再,惟一遗留的是经过场地的3条古塘——大古塘、周塘和潮塘的遗迹,诉说曾有的填海历史。同时,这种土地时间维度的景观历史,今天仍展开在整个区域范围的空间维度上,从城市南郊的山林到海边正在修筑的海塘、山海之间,从城市到村庄农田,再到滩涂鱼塘,慈溪演变的历史依然在上演(图8)。
(2)场地记忆:规划场地现状仍保留着城郊村镇的水乡格局,其中所蕴含的生活场景,作为普通人的记忆,在新的城市建设中,同样应得到适当的保留。它包括现状水网和街区的纵向平面肌理,旧的河堤、石桥、埠头,小面积的稻田村舍,以及乡土植物群落等。
4.3.2具体规划措施
(1)建立区域性的遗产廊道和解说系统
建议将三灶江的滨河绿带继续延伸至城郊,建立山海之间一条完整的区域性遗产廊道,讲述土地的故事,展示山海之间一系列的景观演化和不同年代的旧塘遗迹,成为城市最好的环境教育和休闲廊道。
建立场地内的解说系统。包括解说牌和博物馆,标明历史遗迹,同时可用历史剖面讲述每块土地的历史。
(2)景观设计体现地方精神和场地记忆
三灶江两岸的景观设计,从对场地历史内涵的解读中获得灵感。将土地所经历的5种典型景观——海洋、盐沼、盐田、棉田、农田作为三灶江沿岸5个重要节点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如市政广场、体育会展区广场等,用抽象和现代的形式语言进行讲述。而对于有价值的场地记忆,则作为历史碎片与新的社区绿地相结合,成为有意蕴的社区中心。在绿化规划中则强调了对乡土植物的使用。
5讨论
目前国内的滨水区规划,包括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的规划设计和水利部门的河流治理,都往往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未能将滨水区的问题予以综合理解和综合解决。而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更为综合的学科,其优点之一在于可以从比其他学科更广阔的视野范围来解决问题,综合建筑学、艺术、城市规划、地理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提出更完善的解决方案。“景观设计学更善于综合的、多目标地解决问题”,“同时掌握关于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两方面的知识,懂得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设计师”,更应努力发挥其综合优势,致力于更完善的滨水区建设,而多学科的知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也应是景观设计人员首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本次规划作为进行多目标滨水景观设计的一次尝试,运用了综合的知识、方法,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设计,以期实现综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演水区景观设计[J]城市规划,2000(9)19-22.
[2]干哲新.浅谈水滨开发的几个问题[J].城市规划,1998(2):42-45.
[3]刘晓涛.城市河流治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规划师,2001(6):66-69.
[4]杨芸.论多自然型河流整治法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J].四川环境,1999(1):19—24.
[5]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