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语文职称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职业学校中文教学课程设置由于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很多学生都将自己的学习定位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他们一味的重视专业知识的汲取,却忽视了文化课程的学习,在他们看来,中文课并不属于专业课程学习,对以后的职业和工作没有很大的帮助,打从内心里不重视中文课的学习。这样片面的认识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素质差、中文应用水平低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基于此,我们应该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重新调整中文课程教学设置,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采用应用型的教学方法,着力提高职业学校中文教学的质量。
一、职业学校中文教学要突出职业特色
(一)依据专业特点增加教学内容
以往的职业学校的中文教学,无论是教材选择,还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抑或是教学方式的选择都是由全校统一安排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并没有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恰恰相反,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教学效果不仅不好,反而非常差。职业学校的中文教学必须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突出这种特色呢?首先,必须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工种的不同,来更换适应的教材。其次,要根据学生需求的不同,来调整教学比重。职业学校的中文教材中除了必须有的实用文体和交际应用外,还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增加一些应用教学,比如财会类专业可以增加一些调查报告、计划、总结等文体教学内容,销售类专业的可增加演讲、辩论等教学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以后所从事的岗位特点有个更全面的了解,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很有帮助。
(二)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以多样的教学风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改革首先要改变思想,教师要树立一种思想:文化是为专业服务的,只有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地将文化教育落到实处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技能,以及将来就业的要求等,然后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突出实用性,弥补学生的不足。传统的中文教学,教学内容繁多,教学手段老旧,很多学生对这种枯燥的讲授,感到索然无味,所以在课堂上表现的不积极,课堂参与性不高。可见,这种教师讲――学生听――上课抄――下课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学生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手段,以多样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自主教学就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教学的需要,倍受师生的青睐。再比如,教师还可以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参加实习之后,写一份实习报告,写一写自己的收获与体验,反思一下自己的不足,肯定自己的进步,这样的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开拓视野和和增强实用技能,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目前职业学校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编制不合理
当前,职业学校中文教学的教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虽然不同的教材所摘录的内容不同,但是它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教材内容大体分为阅读欣赏、实用文写作、应用写作和口语交际这三个板块。笔者以为,中文教材的选用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特殊需求,进行编写。现行的中文教材,大部分选录的文章作品都是以阅读欣赏为主,文本内容比较狭小,知识面较窄,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众所周知,阅读是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上的阅读时间是极为有限的,既然课堂上的阅读时间如此宝贵,那么我们就更应该好好利用起来。教材上提供的阅读材料有很强的局限性,我们应该选择选录一些包括历史、地理、哲学、日常生活相关话题等在内的一些作品,在原有的经典作品上进行拓展。
(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很多学生认为,中文课程属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的课程,实用型不强,所以觉得中文课的学习并不重要,因此,对中文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在职业学校教育中,中文课程不属于专业课程,而且中文课的教学手段一直沿用传统老旧方式进行教学,课堂上没有活跃的气氛,自然,也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所谓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正因为如此,学生对中文课的学习也不重视,导致教学成果也不够理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提高中文课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职业学校中文课程教学改革
中文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在日常交流中,天天都要和中文打交道。职业学校的中文教学应着重体现“实用”二字,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中文的实用性教学,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一)注重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未来社会需要那种“出口成章”,能够与人进行有效沟通的人。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在学生以后的求职过程中和以后的职业发展中至关重要。比如说,在给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文时,就可以将口头表达训练课变成一堂酒店管理课来进行教学,酒店管理的专业具有服务型的特点,所以我们更需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出一定的情景,然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一场角色表演,教师扮演客户,学生扮演酒店经理、酒店管理人员等,这种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此外,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很多其他的教学手段,比如说,话剧表演,辩论赛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强化实践能力
中文教学的目的简单就是让学生学会使用中文,那么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多注重课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比如说,给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市场调查包括应用文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简单的介绍下调查报告格式和要求,然后给学生安排一项实践活动,让学生就某个新型的产品营销展开调查,学生自己去考察市场,看看该产品是否有市场,同学们调查完之后,再写份详细的调查报告,最后带到课堂上来进行交流。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但激发了学生对中文学习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中文的运用能力,为其将来走向岗位后能熟练运用中文为职业服务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蒋起珍.论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多种能力的培养.成才之路,2010,(12).
(一)诚信道德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发展态势不容乐观
他们普遍对诚信品质有正确的认识,能够认识到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但中职学校学生诚信道德状况的发展态势不甚乐观,诚信缺失的状况十分令人担忧。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诚实守信对于人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行为实施过程中,就另当别论了。情况往往是学生一方面对诚信高谈阔论,一方面却做出种种不诚信的行为。长此以往,必将不利于中职学校良好诚信校园氛围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二)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分离,未能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在中职学校中,学生普遍认识到做人应该诚实、正直、守信、履约,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基本知晓,但是在实际行动时却是另外一种境况。比如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中职学生经常会出现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迟到、早退、上课睡觉等一些违反中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现象。面对老师的批评,大部分学生表面上态度都特别的诚恳,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承诺一定要在日后加以改正。但一转身,学生似乎就会忘记自己对老师做出的承诺,学生还是按照原来的坏习惯办事,明知故犯,而且屡教不改。
(三)诚信评价标准因人而异,标准不一
大多数中职学生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其实具有特别明确的是非观念,能够清晰地辨别出美与丑、好与坏、诚信与不诚信的区别。只是在自身实际的行为过程中,在与他人的相处过程中,对他人诚信的评价,往往会表现出标准不一的现象,对诚信的评价往往因人而异。当自己要好的朋友或者自己的亲人出现不诚信的行为时,一般会比较宽容,而如果关系普通的朋友出现不诚信的行为时,则会比较反感。与此同时,对自己的诚信的标准一般都会比较低。
(四)以自身利益作为衡量是否诚信的尺度
中职学生有时会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假借学校收费的名义,向家长索要钱物,实际上主要是用于个人自由的支配。比如上网、玩乐等。另外,中职学生中经常会出现以一些头痛、感冒、小毛小病为理由来骗取老师批假等行为,以此来逃学。此外,在日常行规方面,有些学生对自己违反纪律的行为,不能勇于承认,有的甚至于编造谎言,企图蒙骗老师,从而蒙混过关。可见,学生在为了满足自身某种特殊利益时,诚信意识十分薄弱,甚至达到让人难以想象的地步。通过上述种种现象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职学校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特别令人担忧。在现实的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中职学生加强诚信教育已经达到刻不容缓的地步,理应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
二、“议”:中职学生诚信教育意义
(一)诚信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需
我国古代就把诚信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准则,诚信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我国,古人将“仁、义、礼、智、信”作为基本的为人准则,其中,“信”就是指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古人尚且能够如此,在今天,中职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该讲究诚信。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为我们当代的中职学生继承并发扬光大。因此,加强对中职学生的诚信教育任务十分重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特别的意义。
(二)诚信是中职学生安身立命之本
中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中考的失败导致他们特别容易产生自卑感,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这种自卑的心态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也影响了中职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中职学生要融入社会,立身做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自身的自信。诚信正是要求中职学生能正确地面对自己,实事求是地肯定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既不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也不妄自菲薄、自我贬低,从而达到一个对自我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诚信是中职学生安身立命之本。
(三)诚信是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保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班级班风、学风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程度。正是因为个别学生的表里不一,破坏规则,缺少脚踏实地的作风,大大影响了班级整体的学习风貌,带坏了班级的风气。而诚信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它的基本要求是忠诚老实,讲信用,有信誉。在具体的学生行为中表现为言行一致,信守承诺。它要求学生实事求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诚实做人、敢于担当、勇于承认自身错误。试想,如果每位学生都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行为规范,信守诺言,那么,良好的班风、学风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在班级形成。由此可见,诚信是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重要保障,要大力发挥诚信促进良好班风、学风形成的良性作用。
(四)诚信是中职学生道德修养的基础和根本
诚信是德,没有诚信则是无德的表现。众所周知,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品质,需要一个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并具有严格的自律精神。坚持诚信,信守诺言,可以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境界,同时也是一个人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一个具有诚信品质的人,他会发自内心地真心向善,同时,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也能够自觉地实施良好的诚信行为,做到知行统一。因此,诚信是中职学生道德修养的基础和根本所在。
三、“寻”:中职学生诚信教育途径
诚信是金,品质纯正而弥足珍贵,值得我们珍藏在心灵的最深处;诚信是树,需要灌溉、培土、剪枝,直至长成挺拔繁茂的参天乔木。那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通过德育课教学来加强学生诚信品质的培育呢?笔者认为,这就需要我们找到具体的诚信教育途径,从而为更好地实施诚信教育指点迷津,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诚信教育道路。
(一)创设诚信课堂环境,营造诚信氛围
创设诚信环境是学校实施诚信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诚信教育的重要外部保障。作为德育课教师,我们要善于创设诚信课堂环境,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比如,就课堂纪律的遵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中职学校教师可以从诚信的角度与学生约法三章,对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自觉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表里如一的同学,经常加以表扬,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诚信教育舆论环境。此外,对课堂教学中,违反纪律、上课睡觉等不诚信的行为进行道德意义上的鞭鞑和舆论层面上的谴责,使学生认识到诚信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并逐渐融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去。同时,德育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诚信档案。从第一堂课开始,教师与学生就应该约法三章,把诚实、守信、正直、友善等优良道德品质列为测评的主要参考因素,确定诚信程度各级测评体系指标,对每一项内容制定出不同级别的标准。在每个学期结束之后,通过学生自评、同学评议、老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给每位同学确定最终的诚信等级。
(二)挖掘课内教学资源,内化诚信认知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而知是前提、是基础,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在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功夫,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对于中职学校学生诚信品德的培育而言,同样如此。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手中现有的德育教材,发挥德育教材在培育学生诚信品质中的作用。中职学校德育课是一门科学,它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立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价值目标。德育课的鲜活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学科知识的正确性、科学性、规范性,更重要的在于其学科价值目标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我们看来,德育课并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空洞说教,而是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凸显其鲜明的德育功能。而诚信道德教育对学生思想观念的渗透,既体现了德育课的德育功能,又体现了其教学内容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学科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德育课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善于挖掘教材,找到强化诚信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从而内化学生对诚信的认知。比如,以《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单元为例,诚信道德教育内容的切入点可以这样来挖掘:首先,依据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商品交换需要实行等价交换,利用这一点可以加强学生公平、公正的交易行为,培养学生诚信经营的品质,反对欺诈行为。其次,依据货币的本质,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实事求是,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再次,依据社会主义个人收入的分配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培养学生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观念。
(三)设计主题实践活动,实现知行统一
诚信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精神修养。它是在学生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因此,要培养中职学校学生的诚信品质,需要我们为中职学校学生创设诚信实践的舞台,以这个诚信实践的舞台为平台来重点培育学生的诚信意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寻找自我诚信的角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从而使得学生形成自觉的诚信行为。比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课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所学知识点,加强与班级、团支部活动的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设计诚信主题活动,如“诚信志愿者活动”、“诚信考试”、“诚信承诺宣誓”、“争做诚信青年,成就道德公民”等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这一系列的诚信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行统一,在现实的生活中自觉的践行诚实守信的重要品质。众所周知,在中职学校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不诚信的行为比比皆是,如果仅仅依靠单一的口号宣传,仅仅通过教师的说教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际的德育课教学中,我们必须让中职学生亲自参与到诚信道德教育主题活动中来,让中职学生在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与体悟诚信品质的真正内涵。在开展实际的诚信教育时,要因人而异,教育者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捕捉教育时机,并以丰富的实例开展由感性到理性的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并能自觉应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去。
(四)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凸显德育功能
美国课程理论学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过:“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品德评价本质上是一种把握品德现象的价值判断活动,本身就具有教育性。因此,品德评价必须与教育目标相结合。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当我们把诚信作为教育目标确立以后,他就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然后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因此,考核评价应联系学生的平时表现,而不仅仅是一次考试结果。因此,中职德育课应改变以往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既注重知识的结果性评价,更应重视日常的行为表现,重视过程性评价。此外,还要坚持认知评价与行为评价的结合。具体来说,在通过德育课对学生的诚信做出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对学生道德品质的一个中肯的评价。所谓重视结果性评价,就是在学期末的时候,对学生的德育成绩给出一个最终的分数,通过期末成绩考核学生的德育表现;所谓过程性评价就是对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表现给予不同的评价,对于积极的行为要通过加分的形式适当地给予鼓励,对于一些违反诚信的行为则通过减分的方式做出惩罚。此外,在德育课教学中,还应该坚持认知评价与行为评价的结合。认知评价即指在具体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中,对于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进行考核,从而考察学生对于一些诚信道德品质的认识水平。而行为评价是指在具体的德育课实施过程中,要对于学生表现出的行为做出一个评价,此时考察的重点变成了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通过对日常行为的观察与认证,给予学生一个中肯的德育评价。
(五)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做好诚信表率
随着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素质教育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无论是领导还是老百姓,都对素质教育充满期待,也充满了迷茫。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呢?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行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是这样解释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和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的规定,素质教育是一种基于态度和能力,注重学生主体性,突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它面向的是小学生,是一群性格还在塑造、三观尚未成型、对世界充满疑问、渴望成长的孩子,孩子们的优点是好奇心强,没有固定思维,创新意识好,小学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对于他们未来发展尤为重要。
二、目前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于小学教育,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应被限定,应该让他们自由判断、自由学习,这一点似乎并没有严格贯彻。另外,学校和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都有失偏颇,没有领会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深远意义,素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一)学校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展素质教育,基本上所有学校都开展了课程改革。学校认为素质教育就是给孩子们多上些文化课之外的课程,比如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等,有些学校甚至开展双语教学,花大代价聘请外教对学生进行外语教育。这些举措确实是积极的,我们并不否认给学生带来的丰富的课程体验和多样化的接触知识的方式,但课程内容并不符合学生实际,大多浮于表面,形式大于内容,学生们经常反映体育课就是在操场上跑步,音乐课就是听老师放儿童歌曲,而所谓双语教学也只发生在课堂上,学校对素质教育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收效却甚微。新形势也对教师的业务水准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但是有不少老师只有单一的专业知识,缺乏组织学生搞素质教育的其他相关素质,甚至一部分教师尚未意识到自己已经落伍了。学校老师应对不及,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老师受到的教育没有改变,对于如何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老师们并不知道,只能靠自己摸索,不同的老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同,导致不同的老师上课风格不同,有的老师觉得素质教育是放养式教育,有的老师觉得素质教育是方法论的教育,对于这种混乱,学生只能接受,效果注定不会太好。
(二)家长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孩子是家长生活的重心,计划生育实施以来,大部分家庭就只有一个孩子,溺爱现象时有发生,在素质教育实施以前,家长对学生的成绩把控比较严格,认为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学习好、成绩好,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给孩子报补习班、强化班、冲刺班,现在,素质教育开展了,家长们也没有把握要领,在各种专家、各类广告的忽悠下,家长们觉得素质教育就是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就是让孩子多学技艺,所谓“艺多不压身”,于是,各类培训班便如雨后春笋般活跃起来,从最开始的钢琴班、二胡班,到后面的舞蹈班、歌唱班,有的家长则认为智力是根本,就给孩子报各种奥赛班、国际夏令营,殊不知,这种行为只不过是以前“填鸭式”教育的一种改变,以前是父母逼着孩子学习、考试,现在是逼着孩子上辅导班,殊途同归,孩子们都得不到真正的素质教育。
(三)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倡导素质教育以前的学生像是任人摆布的泥人,不管刚开始是什么形状,最终都被捏成相同的模样,素质教育倡导以后,学生被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学生的地位提高了,有了更多的自主性,老师和家长也从责备变成了更多鼓励,在学校,有老师呵护,在家里,有家长宠溺,学生的自律意识越来越差,对正统的学习产生抵触的心理,甚至嘲笑那些每天用功读书的同学,认为他们是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认为他们只有成绩好,其他什么都不会,这其实是素质教育的病态发展。一方面,学习好的同学反而得不到尊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下降;另一方面,学习差的同学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借口,认为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没必要学习成绩好,要全面发展,殊不知,这反而是对素质教育的否定。
三、工程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工程教育是指对于学生工程能力、工程素质的教育,其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小学素质教育倡导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将工程教育的思想融入素质教育改革,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工程教育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目标,为素质教育开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一)工程教育思想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对于学校而言,将工程教育的思想融入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模式。学校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探索之路上走得很积极但又很缓慢,工程教育为学校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学校在校内建立工程教育的平台,与企业合作,打破现有师资来源仅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传统观念,政府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并吸引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优秀人才到小学任教或兼职,充实教师队伍,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使得教育方式多元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取长补短,学校将工程教育的理念具体落实,企业将自己成熟的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工程教育直接面向学生,学校可以将其他资源用在校园文化建设,校内硬件设施改善等地方,资源利用更加合理。对于学校而言,工程教育使之既找到了一种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方式,又改善了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都得到最大化应用。
(二)工程教育思想对老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对于老师而言,将工程教育的思想融入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方式。教育改革只是针对学生,只是提出了要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却没有对老师进行系统的教导和训练。实际上,国内对于如何使老师能够适应素质教育改革也没有好的定论,基本上都是老师自己摸索,方法的好坏没有判断的标准,工程教育的思想帮助老师打开了思路。将工程教育带入课堂之后,传统的老师与来自企业的工程师各自发挥所长,对学生进行互补式教育,减轻压力,同时创建了一个老师与工程师交流的平台,实则是传统教育者与社会发展中断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无论是从教学角度,还是从社会发展角度,都是非常有利的。
(三)工程教育思想对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将工程教育的思想融入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体验。或许小学生并不明白什么是工程教育,由于他们对实践、对动手还保有最原始的热情,他们会积极参与老师组织的课堂讨论,会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科学知识,会积极配合老师整理的工程案例培训,对于学生而言,带有工程思维的课堂是一种新的接受知识的方法,这种方式对于知识的包容性强,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愿意理解,知识在学生面前不再是枯燥的公式、单调的课文、乏味的单词,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学生可以操作,可以异想天开,思维会越来越开阔,素质和能力会不断提高。这种学习方式体现了习而学的思想,通过实践知其然,然后学习课本的知识实现知其所以然。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顺序更加适合小学生。
四、工程教育思想在素质教育中具体实施的方式
1“引进来”,让企业渗透到学生培养全部环节,拓宽学校与企业合作新内涵。聘请企业的工程师到学校讲课,学校在制定教学管理计划时,企业可以参与制定目标,学校评定学生学习成果时,企业工程师可以占有一定权重,将企业工程师更加未来、更加全面的观念引入小学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走出去”,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在体验式教育中逐渐成长。小学素质教育要走出课堂、走向实践,去体会知识运用的感受,知道知识可以用来做什么,知识如何转换为生产力,虽然学生未必能懂复杂的机构,但学生的好奇心会驱使他们去探索、求知,这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
3“搞实践”,提炼企业项目中的部分内容作为小发明、小创造的题目,让学生有条件自己动手实践。小学生对于小发明、小创造之类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可以适当提炼工程项目中的部分科普性内容作为课题,让学生经过适当的独立思考能够完成,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带着问题去学习”“、边做边学”的理念。
4“双师制”,企业老师与学校老师分工协作,共同指导学生。企业的老师与学校的老师共同培养学生,侧重点各有不同,学校的老师更倾向于知识教育,企业的老师更侧重素质的扩展,双管齐下。一方面,老师的压力小了,工作量变小的同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思索如何提高课程质量;另一方面,学生的课堂变丰富了,不再每天面对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程,学生可以接受更加多元化的教育,成长也会更加迅速。
五、结束语
据调查,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许多德育课存在内容单调乏味、课堂沉闷现象;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厌学、逃课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对待作业考试无所谓,考试成绩较差,等等。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德育课的教学实效,真正实现其育人教化功能,是当前摆在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1.教材内容体系欠科学。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在内容上大多偏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没有“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仅仅局限于知识性的理论说教和抽象思维,常常因缺乏社会生活的依托和确证而流于虚空、形式、无效,也常常因难以帮助学生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与困惑而被视为“假、大、空”。此外,现有的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主题和内容大多是20世纪末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缺乏鲜明的时代气息,远离职业教育的校情和学情,职业教育所特有的职业素质教育、创业教育、专业思想教育不能很好地得到体现。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教材理论性太强,哲学基础知识课教材内容不够浅显,法律课涵盖的法律知识过多,难度偏高,以致德育教学难以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切实体现师生互动关系。
2.教师自身素质较薄弱。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师的“教”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职校德育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本领、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严谨的教风、踏实的作风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现实的德育教师队伍状况远远达不到要求,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即“兼职的多,专职的少”、“用非所学的多,学用一致的少”、“教学能力一般的多,教学艺术精湛的少”,这种状况令人担忧。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创造性劳动,德育教师必须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教学。德育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善于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技巧;不仅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而且要善于把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但是,一些学校和一些教师没有认真学习贯彻新的《大纲》精神,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学活动的双向性,教学模式僵化单一等,这是德育课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德育课在许多中职学校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一方面,中职教育重专业课、轻普通课,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比较突出,师生轻视德育课现象也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研究薄弱,德育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指导。他们不像高中政治教师和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那样可以有许多培训提高的机会。德育教研活动很难得到正常开展,教师难得参加课改培训,外出参观少、见识少;教辅资料相对缺乏,课外辅助资料主要靠自己收集,教学方法也多靠教师个人去摸索,等等,这个体制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德育课程的改革策略
1.提炼德育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所以德育课教师要转变以书本知识为范式的观念,摆脱传统教材的局限性,以人为本,提炼德育知识,融进德育成果,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让德育课突出职业特色、反映地方风貌。在各年级的德育课程开设上可以重新进行组合:一年级可开设《经济政治》和《文明礼仪》,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政治常识。同时,由于中职学生相对来说行为习惯较不良,开设文明礼仪,可以配合完善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礼仪习惯。二年级可以开设《哲学基础知识》和《心理健康教程》,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学会适当的心理调试技术。因为在经过一年的中职学习后,学生可能在心理上会和以前的学习生活产生一定的偏差,而且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上的“狂风暴雨”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三年级学生可开设《法律基础》和《就业与创业指导》,这时的学生即将走出校门,步入社会,首先要让他们明确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公民,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这也是他们面临就业抉择的时候,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就业准备,增强其创业意识。
此外,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可采取项目课程教学,遵循中职生心理和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整合德育教学内容,形成德育模块教学模式。如哲学课程,针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能正确认识社会,提高思维分析能力的实际需要,可将它分为“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坚持实践与认识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顺应历史潮流,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五个模块,在教学中,从职业学生的特点出发,淡化哲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论证,采取启发式、直观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哲学课程中出现“老师难讲,学生难学”的状况。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围绕“职业与创业”主题,将职业教育课程分为职业和创业两个模块,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创业意识,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我是小老板”等教学活动,开展即兴演讲、辩论、最佳创业方案等比赛。
这样的整合可以使德育课程真正做到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相交,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并重,情理相融,教学结合,使德育课程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
2.注重教学艺术,丰富教学方法。
在选择好教学内容后,就是教师怎么教的问题了。德育课教师只有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才能增强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因而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主动学习,特别是可将德育教学内容分解为各种教学专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社会、进入企业,在调研与体验之中,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重视课堂导入艺术。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方式,导入新课,达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目的。在教学中要巧妙设置疑问,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启动器;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趣是激发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兴奋剂和催化剂,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高度活跃。其次,重点抓住教学环节,以灵活的教学方法点拨释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点拨释疑,学生在解开疑团的基础上,能切实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入下去。
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原来单一的讲授法:一是要多用活动化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内容,科学设计,合理安排一些课堂活动,如辩论会、演讲会、课本剧表演、多媒体资料展示等,挖掘教育主题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活动情境,师生互动,形成激活学习热情,诱发辨析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活动化教学。二是要多用讨论式。教师要努力营造课堂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大胆推理设想,把问题拓展延伸开,把思想和情绪激活,尽量让思想的火花碰撞,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三是多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把教学所涉及的重要问题抽出来,鼓励学生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设计、研究,拟定计划、方法和最终研究成果的展示形式,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3.增强社会实践活动。
德育具有实践性,道德来源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实践的,因此,实践是道德的发生基础,也是道德的存在形态。因此,在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德育课程教学也是一种教育实践课程,更应注重实践教学。德育教学的各门课程内容不仅仅是理论性内容,同时涉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它也注重或强调通过实践教学,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把握社会。我校与常熟国防院有军学共建,每年新生入学我校都邀请部队教官到校对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事化训练,使学生在军训中磨练意志,培养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我校还定期组织学生参观部队驻地,对学生进行国防、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荣誉感,让他们珍惜现在的生活。根据中职生的发展目标和本身特点,增加社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这可以使学生在真正踏上社会之前对社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负责任地对待工作,为此我校在每年寒暑假前都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换回别人的尊重。在此基础上我校还会利用假期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到工厂、超市、宾馆进行社会实践,学生既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又把书本知识用到了实处。
4.完善评价体系。
“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通过过程和结果考核看学生的成长变化。中等职业德育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必然会带来其评价方式更新,为了使中职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教育,我们有必要改变过去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建立适合中等职业特点的学生素质情况评价体系。长期以来,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显著弊端就是课堂上讲知识点,书本上划知识点,头脑中记知识点,试卷上考知识点,阅卷中评知识点,然后由此评定学生的成绩,这是一种片面的考试评分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期,德育学科的考试将逐步走向科学化,并从知识、能力、觉悟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试评价。学生的成绩评定应实现三方面的结合:一是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克服片面强调记资料、观点的倾向,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二是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引导学生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让学生走出课堂,用生活中的实例去印证教材内容,加深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卷面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克服重卷面成绩轻实际表现的倾向,排除一试定成绩的弊端,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学科的育人功能。
总之,德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坚持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从而使德育课程充满活力,充分体现德育课教学的社会功能。
该课程原有的考核方法中总成绩由期末闭卷成绩、平时成绩、实践成绩三部分组成。但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往往是老师凭印象自行决断,考核缺乏标准性和规范性。这既有可能造成学生成绩评定的不公,又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降低学生对实践训练的重视程度。而期末考试由于形式的限制往往不能体现能力考核目的。而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故在教学中应注重过程考核,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得出学生的成绩,并建立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学员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
2教学改革方法
2.1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紧扣专业应用
在教学内容改革上,应在充分调研消防部队对业务知识理论需求的基础上,考虑未来知识技术的发展及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在确保理论知识实用、够用、必须的前提下,加强实践应用练习,降低在理论强化上的难度、深度。改革的方向是根据各专业特点,调整各部分教学内容所占比重,删除部分教学内容,如直线实长和倾角、组合体尺寸标注等,注重将基本原理与具体应用相结合,重点落实在实用教学内容上,学生不仅要有三视图读图能力,还要熟悉建筑工程、消防专业图纸。建筑工程专业制图部分,除主要讲授工业、民用建筑工程图绘图方法规范的基础上,要适当增加建筑概述及消防设计相关实际应用问题,并引入实际工程图纸,观摩实体建筑,介绍建筑工程图纸及防火设计识读方法,以增强专业的识图及空间想象能力。在消防专业图纸学习部分,应依据实际案例,增加绘图实践练习,真正达到“教为战”的教学目标。另外,在消防制图课程学习之后,可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专业图纸学习的选修课,以深化、扩展所学内容。
2.2改进教学方法
近几年模块化教学方法在多所院校中都已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模块教学方法是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学员必须在掌握上一模块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可以进入下一模块的学习。该方法一方面增加了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重视程度。通过模块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有讲有学,边学边练,循序渐进,弥补了过去讲练分离的不足。在《消防制图》课程教学过程中,可将教学内容分为投影基础知识模块、组合体投影模块、建筑工程图模块、消防专业图模块、计算机绘图模块五部分,在每一模块授课过程中突出重点,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增加各个模块之间的关联性,避免知识链的脱节,如在组合体投影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建筑相关形体为对象进行练习,增加学员对建筑的感性认识。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教学效果,运用新技术手段加强教学内容的可视性、可传性、可用性。增强学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并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法、问题解决法、案例教学法等。
2.3实行制度管理,明确模块考核目标
制度管理是强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员的学习情况制定良好的管理制度。在每一模块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法设置相应的考核要点。在考核内容设计上要注重实用性和能力培养。专业制图模块考核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有所偏重;在模块考核方法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灵活选择。在模块化教学和考核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研究建设以应用和实践为基本特点的课程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理实一体;
(2)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专业系列课程整体规划中,避免本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重复与脱节;
(3)课程教学最终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图学理论学习,学会看懂实际的工程图纸及消防专业图纸,并能绘制消防专业图。
3总结
必要性一:师生关系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着成人教育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它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直接关系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所以必须引起教育各方的足够重视。必要性二: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按照人应有的本质去发展,不断提高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层次和质量。这是科学发展观人本精神的所在。成人高等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因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需要富有创造力的个性化人才。为了切实推动成人教育教育的学风,不能忽视高校教师和学生课上与课下交往。只有改善当前高职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的现状,构建以人为本的对话型师生关系,使学生身心获得全面的发展,才能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才能真正做到教育“以学生为重”。必要性三:当今世界处于不断地变革之中,随之而来的巨大挑战是成人高等教育即将面临的。成人高等教育改革既是时代诉求,也是深化推进改革开放的需要。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师生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育活动的成败,也就是影响了人才培养,进而影响成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二、构建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新兴师生关系的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知识观
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应当尊重知识、热爱学习。作为成人教育的大学生,一定要珍惜宝贵的在校学习时间,钻研本专业以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积累,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此外,学生还应响应科学发展观的号召,树立创新意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是指尊重教师的人格,重视老师的教导,尊重老师的劳动。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等等。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老师的“尊敬”与“爱戴”。当代成人教育的大学生应该秉承这一优良传统,尊重老师的人格、学识和劳动,准确把握“独立思考”的度,并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大学生还应做到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常与老师沟通,形成良好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三)换位思考
对口学生学习经历与统招学生有所区别,在学习方面存在诸多困难,但更多是由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的。1.基础知识薄弱,丧失信心。对口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入学后他们的专业课程学习相对比较轻松,但他们的教育基础总体偏低,对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感到吃力,并表现出畏难、自卑和抵触情绪,丧失了学习的信心。2.自我认知不足,自控力较差。对口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性格叛逆,自律性较差,对自己的行为缺乏约束力。理论课程对大多数对口生来说显得生涩难懂,加上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很多学生认为理论课难学,上课时玩手机、发呆或睡觉,造成对口班级整体学习氛围较差。3.自我要求不严格,缺乏学习主观能动性。对口学生的学习意识淡薄,不重视学习,不愿意动脑筋,学习上拖拉、散漫、怕苦怕累,上课成为三无人员:无书、无笔、无笔记本。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不能正确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学习意识不到位,很多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模式,甚至自暴自弃。4.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内驱力。对口学生通常都有实习或就业的经历,认为找工作与学习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加上我国大学严进宽出的教育体制使学生缺乏危机感,导致学习目标缺失,失去前进的动力。
二、影响高职院校对口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因素
1.学生自身问题。很多中职学生虽然选择进入高职院校,但并不知道自己想要学什么,要怎么学,大部分是为了混个文凭,毕业后好找工作,加之他们在中小学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较差。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发生改变,自由支配时间增多,更加难以把控自己,组织纪律性差,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时有发生。课前不预习,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复习,作业都是敷衍了事。2.学风问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生源特点导致高职院校的学习氛围不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加之对口学生没有经历过高考,对学习没有更多的感受和认知,对于学习不重视,普遍持无所谓态度。3.教风问题。目前,很多教师受到职称评定、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压力,放在课堂教学和教育服务学生方面的精力越来越少。对学生关心较少,缺乏对对口学生问题的重视和认知,对学生出现的不良习惯和行为视而不见,上课仍采取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知识灌输,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脱节,教学手段陈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问题。对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应与统招生不一样。然而,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体系时,很多高职院校对口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与统招班没有区别,对口生和统招生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教材、考核方式和管理制度,忽略了对口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新特点和新问题,由此带来了对口学生对学习的不适应,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很多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
三、高职院校对口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教学建设中最基本的建设,它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是人才培养关键点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只有加强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教学质觉。课程建设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与教研室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建设。本文就高校课程建设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链
1.搞好课程建设必须要提高认识。质量是高等教育办学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最,就要从教学的最基本建设———课程建设做起。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和建设,教师长期在教学第一线毛作。其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了解学科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担负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因此,应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重视课程建设;,各部门领导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政策要倾斜,经费要保证。对课程建设卓有成效者要给子表彰和奖励,使他们自觉地参与教学改革,参与课程建设。教研空是按专业建立起的教学、科研基层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室的建设工作,取决于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对课程建设的投入。以教研室为中心,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学科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各课程负责人要按照合格课程与优秀课程基本条件和建设方向。详细写出课程建设的日标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应注重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把着眼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把课程建设深入到整个教学活动和课程体系中去,使教学的各项工作到一个高层次.优化组合成一个整体,使大部分本科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形成较完整的反映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课程改革计划和可行措施,使课程改革和建设取得成效。
2.摘好课程建设要有明确的质员标准。高等教育质量是个多维的复合概念,其标准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适应性是高等教育质址的本质属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社会需要检验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尺度。多样性则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二属性,是保持和传递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也是培养公民素质,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满足社会对人才开发和应用等。要不断地总结、探索与实践,建立出一套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合格课程、重点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质址标准。经过统等规划,分期、分批建设,采取自评自建与集中组织审评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少数重点课程、优秀课程与合格课程相结合,深入研究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建设的功能和实效性。发展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第三属性,是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而变化,是适应性质址的衡址标准。既要继承传统,义要突破前规;要从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方面转变认识;要从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课程的特点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上进行探讨;要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要从传授知识、提高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使高教通过2——3年的教学建设,绝大多数的必修课程达到高水平,并创建具有特色的古内重点课程,使高教的整体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3.搞好课程建设.要认真分析课程的现状。高等学校条件有的相对较差,需要建设的项目很多,我们必须根据课程的现状,结合高等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抓主要矛盾。对提高教学质员影响大的关键是课程建设.如对一些.环课率高,授课面广的土干课程,给予重点资助;从课程设置中确立一批覆盖面宽、直接影响学生理论基础与准本技能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加强篆础理论、墓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抓好专业主干课建设,以重点课程建设带动相邻的系列课程的建设。高校应设立课程建设与奖励专项基金,要把重点课程建设和优秀课程评选作为一项整体工作,坚持评建结合,以建为主。应以墓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对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具有较大促进作用的主干学科、主千课程为对象,通过“分期分批,立项建设,评建结合”,有计划地开展校级一类课程建设。在合格课程的基础上,争创评选省级优秀课程。
二、建设优秀课程,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要以优秀课程建设为中心,重视课程体系的改革和系列课程建设,建立新课程结构体系。
1.课程体系改革。要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专业特点、办学层次,招生规模以及各门课程在整个培养计划中所处的地位,制定出全校课程建设目标。对课程及其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围绕知识、能力、索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必须具有内容衔接紧密,交叉渗透,符合人才培养和教育客观规律的特征,并且在内容涵盖和组成形式匕体现学科课程及其内容的系统性。建立各课程群(包括公共基础课程群、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等)。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课程群由原有的课程、新设的课程与基本素质教育和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选修类课程构成。对专业课程进行分化、重组和新建。(l)课程分化—为适应高师教育学科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趋势。促进学科课程的分化;(2)课程重组—打破完全按学科设置课程的模式,在教学内容,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进行融合重组;(3)课程新建—根据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新建一批新兴学科课程和边缘学科课程。
2.强化系列课程建设。系列课程包括主干课程和分支课程。以主干课程适应学科的发展,以分支课程适应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由他们参与开展各学科和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合作,切实解决系列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前后衔接和专业课的内容更新等问题。.主干课程为必修课。分支课程为选修课、讲座等,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增加学生学习的卞动性、选择性和学习兴趣。各种选修课程的安排相对不集中在一段时问内,而是恨据专业需要和教育的不同阶段,分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利主干与分支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形成主体交叉,有利于主干课程的发展和各课程的相互贯通。
3.合作建设课程是课程体系改革重点。要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就要加强素质教育,增设素质教育课程。目前文化素质教育的选修课课程建设是我校的薄弱环节,缺乏相关学科和师资。因此.我们要与综合性院校合作,加强我校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选修课程的建设,并采取促建的办法,以校际间、学科间学术交流为主进行合作。通过与综合性或多学科性大学联合开课或交流授课,进一步丰富选修课教学内容,形成历史、哲学、社会科学、语言文学、艺术类和自然科学专业选修课。
三、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校课程建设的需要
建立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搞好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师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建立一支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热心教学工作,有敬业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是促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培养21世纪人才的可靠保证。我们要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列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培养师资”的原则,制定和实施我校“人才培养工程计划”,设立主讲教授和主讲教师制。采用校内外培养并举,以校内培养为主的策略,加速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应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鼓励一部分中青年教师在投入教学时,给予时间上和精力上的保证。通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教书育人,建立一支业务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注意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通过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发挥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教学研究活动,将老教师的作用与中青年教师培养相结合,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学术活动。沟通信息,加强协作,更新知识,增进学科间的校际间的交流,通过校内外各种培训班培训,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师科研思维能力,业务能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充实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通过实行真正的教师聘任制,引入竟争机制,创造良好气氛,使广大教师积极承担教学工作。
四、严格教学管理,开展教学评估
1.促进课程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课程建设档案,认真研究,分析课程建设的鹅本情况、达标程序、成绩与问题。我校扩招后,虽然底子较薄,条件较差,但越要强化教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扎扎实实工作.大力整顿和规范我校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竹理水平和效率。加强课程建设和其它教学基本建设,通过教学督导、教学考评、教学检查观摩、教学追踪测评、教案检查评比、听课评课、听取学生意见、考试成绩分析和人员培训等一系列措施,从教学摹本环节抓起,加强教学质星监控严格教学管理,增强各课程的管理意识,强化教师的质址意识。在今后2-3年内,力争把我校各专业的80%主干课程建设成为校级优秀课程,30%达到省级优秀课程。
2.加快题库建设,建立严格规范考试制度。考试不仅能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能反应教师知识水平。在考试中围绕命题中心环节,能否真实反应教与学的情况,试题必须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准确性;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在考试中要改变过去单纯的课程考试,逐步增加实践考试所占比例;加强考试管理,做到“三严”,即严格考试、严格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加强考试分析和考试监控。今后将采取购进题库软件与自行出题相结合,进一步扩增题库址,加快实施教考分立。在几年内完成主干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的计算机试题库和题卡建设,提高考试质量。
一、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现状
从1978年开始,在原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的倡议下,全国高校陆续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然而近年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维定势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高度重视外语、计算机技术教育,而语文教育则沦为可有可无的境地。
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直接进入社会从事实际工作。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以学习应用性的专业知识为主,对于大学语文一类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特别是大量扩招之后,学生面临就业的压力,他们选课不能不考虑就业需要,除了专业课和要求必选的英语、政治课外,多数学生都可能选一些技能性的应用性的课,为迎合市场的需要,急功近利,关心的不再是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而是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这种工具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正日益渗入学生的深层意识。在许多高职院校,因为技术性、应用性的课程可直接有助于找工作,一些大学生就选修一些实用性的课程,而像《大学语文》这样一些人文性的基础学科无人问津。
目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正呈“边缘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体制上不重视,地位不明确,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第二,课程性质不明,定位混乱,教学要求低;第三,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第四,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趋向年轻化。语文课程这种边缘化的尴尬地位与其所肩负的重任及它本应有的重要地位是极不相称的。这种边缘化状况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改善,必将进一步影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教学改革步伐,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切实有效的增强学生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
二、高职语文课程的改革
1.改革教学内容。首先是要开发适宜的教材。语文教材是进行人文精神培植的重要材料。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举不胜举,可谓是博大精深,浩如烟海。高职语文教材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宜的文学作品,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高职语文教材,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重要一环。高职语文教材可分为通识部分、专业部分、实践(或活动、项目)部分、拓展部分。
通识语文教材的开发主要是在浩瀚的古今中外优秀作品中选取思想、艺术价值高,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建构学生人文精神有积极意义的文章和作品。通识语文教材的选材标准和原则主要是: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的尊重意识,体会生命的珍贵,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能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增强学生与自然的“亲合力”;能培养学生与人交往能力,培植学生诚信、友爱、坦率、真诚个性以及团结协作精神等的文章和作品。教材框架可按“生命”、“自然”、“爱国”、“诚信”、“友情”、“合作”……来安排。
专业语文教材应按专业分模块来开发,其开发的主要原则是根据职业教育的“岗位针对性”这一特点,按专业岗位,分体例,分模块来编写教材。并且选取那些即能针对专门提高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人文素质,又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和文章。如:艺术类专业模块开发《中外文学鉴赏》;医学类模块开发《医古文》;营销类模块开发《演讲与口才》;工科类模块开发《常用应用文写作》;文秘专业的可开发《公文写作》等。教材的选材是根据专业岗位来进行筛选的,如旅游专业的语文可开发《旅游文学鉴赏》(或“世界地理文学”),选取有关世界各地的风光名胜和风土人情的优秀作品和文章。
语文实践教材主要是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以及学生工作中的一些专项项目等开发的教材,可编写《语文与实践》(实习教材)。该教材可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语文实习周(或活动课),或穿插在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实践以及专项活动中使用。目的是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体会语文的“工具”性以及分工协作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实践教材的结构可以按实习类、社会实践类、专项项目类……来安排。每一类的材料内容一般按活动或项目的申请、活动或项目的计划(方案)、活动或项目的总结(交流)的实践活动(项目)的先后顺序来安排。
人文素质拓展的语文教材,主要是在职业教育“专”的特点基础上,针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拓展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开发的具有“宽”特征的选修课教材。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可开发《审美教育》、《演讲艺术》、《公共关系》、《新闻写作》、《电影赏析》、《中外文艺作品赏析》、《普通话》等等人文素质拓展语文教材。
2.改革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它作用的对象是人的精神和心灵。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发的语文教材,选取的文本大多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为语文教师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提供了依托。文学在提升人的精神,铸造人的灵魂方面有重大作用。教师尤其要重视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功能,重视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引领学生与文学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引领学生读孟子,领略“舍生取义”的高尚境界;读范仲淹,领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精神;读文天祥,仰慕他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从而实现文化精髓的传承,人文精神的传递。并在一次次情感体验中,使学生的心灵尘垢得以涤荡,审美境界得以升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
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语文教师要注重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他们的个性化思维和个性化性格,要改变原有的那种“一言堂”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要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平等交流者,从单向传播者转变为互动合作者。
如案例分析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生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尤其是案例教学法中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往往不设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分析得有道理,即使与原方案相违背,也应该予以肯定。因此,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
再如情景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是指通过创设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认识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情景式教学体现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情景式教学,把理论问题拟人化,通过活动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能较好地激活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还有学导式教学法、活动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等。不管语文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首先要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不应只是教师的“独白”,而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一种互动的对话。这样学生在接受知识,锻炼思维的同时,人文精神也会得到培养。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与生活,与工作以及各类实践活动是密切相关的,它源于生活,源于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应用于实践。高职教育拥有大量的动手技能训练的实习、实训的实践活动,这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要把语文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实习、实训中,融入到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的同时,人文素养得以提高,人文精神得以培育。在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实践以及语文实习周等实践活动中,应根据语文教育所要求的能力素质和人文精神培育目标,按配套的语文实践教材内容,有计划,有意识地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其中。要利用实践活动所提供的真实环境,活生生的合作伙伴,原汁原味的现场气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成就感以及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
3.改革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上,要注意凸显人文精神的理念。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评价中凸显人文精神,就应该坚持正确的评价价值取向。
首先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应该包括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和社会。评价不仅仅是教师的评价,还应该有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从而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公正。
其次是评价方式多样化。改变以往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体系,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纠正单一的终结性评价的偏差。加强对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坚持学生为教学过程中心,教师引导为主,教学为辅
1)针对学生对所学专业培养的职业岗位不明确,不知道为什么学,怎样学,怎样用的问题。
2)当学生完成每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以PowerPoint的方式进行汇报。
3)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竞争气氛,为学生树立竞争意识。
4.实训、实习环节设计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课内三级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由阶段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组成。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我们发现由于网络营销知识结构松散,学生存在学习知识点后不知道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以及如何应用等问题。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我们逐步形成了“岗位认识+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仿真实训+教师导学+综合实训”六步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所谓“六位一体”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岗位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在充分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以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和岗位描述为起点,分解岗位工作流程进而导出相关岗位工作应知和应会点,并以此作为技能训练为目标;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1.职业岗位认识
学生首先到企业相关工作岗位熟悉工作流程形成职业岗位认识,为学生将来所要学习的课程有了具体化、形象化认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明确了为什么学,学什么。
2.任务驱动教学
在理论教学中教师采用了企业网络营销真实项目进行讲授,使学生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下就把所学的内容理解和接受。把整个《网络营销实务》课程紧密地与实际网络营销运作结合起来。形成了“网络商务信息与市场调研——营销导向的网站规划与优化——企业网站推广——网络营销策划——网络营销管理——网络创业六个递近渐次的学习项目.
3.校内仿真实训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仿真实践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可在单位时间内扩大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尤其是用多媒体技术实现的实践情景,弥补了许多经贸类学生实践场所相对不足的问题。引用企业案例的实践任务,让学生有如亲临企业的现场工作的感觉,而且训练与接受的信息量会更大、更有说服性、更有总结性、可再现性等优势,这种教学形式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4.案例教学
通过案例导入,归纳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尤其是要重点阐述基本理论,介绍各种电子商务模式的网络营销的特点、评价分析和资源的特征、分布规律、吸引力因素、网络营销功能等,为学生今后从事网络营销策划、设计和规划网站建设等打下坚实基础。
5.教师导学
教师将前几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汇总,形成问题资源库,给予学生指导,使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有了更高层次的提升。
6.真枪实战
在课程快要结束时,教师指导学生在网上开店,因为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商品选择、网店装修、图像处理、网上销售、商品包装与货物配送以及售后服务等知识,让学生充分体会网上开店做生意的兴趣。学生也有了网上创业的经验,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小学语文教学 教育实践
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和交流沟通的工具,语文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育的开放性、综合性又使其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媒介和阵地。作为语文教育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开发少儿智力、培养综合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教育界对小学语文教育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教学原理的探究和运用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特别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1],对小学语文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探讨其与小学语文课堂更有效的结合方式、改进应用效果、探索应用规律,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和各方面的综合知识,而且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于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加德纳把人的智能分为八种: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等[2]。与以往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相比,多元智能理论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多元性
以上八种智能因素多维并存、独立表现,即智能以多元化形式存在,一个人的能力可能在一种或几种智能因素上表现得更加突出[3]。因此评价学生应全面综合考量,学生能力才能全面发展,而这正是教学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2)差异性
由于每个人的智能均相对独立存在,且个体间发展程度也有所不同,不同的教学环境及教学方法产生的培养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个体智能发展程度,正视个体间差异,采用差异化教学方法进行个性化培养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3)实践性
加德纳把智能看做是个体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亦即来源于实践,并指向实践,从而培养实践中发现新知识和创新产品的能力。因此相较于其他理论,更注重实践性。
(4)文化性
加德纳认为:智能与社会环境、文化取向、价值标准等密切有关,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人们对智能的理解各不相同,对智力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二、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教学理念重构
(1)构建乐观积极的学生观
著名作家席慕蓉学生时代人文素养得到了单方面的高度发展,逻辑智能却遭到了压抑,以至于数学考试只能交白卷。数学家华罗庚逻辑思维能力很强,但是生活实践能力很弱,往往需要有人照顾才可以。从传统的学生观来评价,上述两人均可列入智力低下之列,而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没有绝对的后进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潜能。
(2)形成欣赏肯定的教育观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以欣赏肯定的态度积极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和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欣赏和肯定,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同时,教师应配合其智能特点,更为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个学生量体裁衣、因材施教,促进其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切入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3)发展灵活多样的评价观
在传统教育中,考试测验分数是评价学生发展的主要指标,而考试测验过分强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不仅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内在潜能,而且难以有效帮助教师全面、完整地评估学生潜力。我们应摒弃传统的评价观,以全方位、发展性的视角对学生进行评价,建立更为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随着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将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相整合,不仅能够打破旧有模式,而且可以尝试全新、开放的课堂教学方式[4]。在应用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思路。
(1)教育主体的多元化
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前提就是对每个学生智能特征的充分了解和充分尊重。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才能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通过访谈、调查、测评、观察等收集学生学习资料、了解学生成长经历、建立学生成长卡片等了解学生的智能强项和弱项,为开发其多元智能奠定基础。
(2)课堂切入的多元化
以多元智能为基础的课程设计,形式更为灵活,在一节课中把八种智能全部体现显然不可取,而且可能引发负面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每篇新课文时,应找准教材的切入点,采用音乐、游戏、表演等多种方式引入多种智能,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寻求最佳切入点,使学生的各项智能得到发展。
(3)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引入多元智能理论后,教学形式也应实现多元化。如教师可综合考虑学生差异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前预习、课堂合作讨论、表演课本内容、课后研讨等,使得学生全员参与、人人锻炼、团队合作、发展智能,达到交流提高的目的。并且在小组成员间营造互相竞争、互相激励的良好氛围。另外,积极引入信息网络技术,以声、图、文、动多种形式表现授课内容,化枯燥为灵动、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需创建新的评价方式。试卷只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一条途径,还可以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外知识的丰富性、课外读物的阅读量等多方面来进行评价。改革试卷题型,加入“画画、编故事”等活泼的题型。
(5)作业形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作业单调、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难以激发学习热情。引入多元智能理论后,应积极创新创新作业形式,如请学生提前通过报纸、杂志、网络、录像等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在班级中交流,资源共享;课后则根据课文内容编绘连环画等,从而起到巩固知识、拓展智能的效果。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又是学生构建多元智能的舞台。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通过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听、说、读、写训练,感受和体验各种学习过程和经验,开发、挖掘学生的多元智能,取得了一些效果。
(1)多种形式发展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就是指有效地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情境导入部分,我采用了看动画、听录音、配乐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倾听并思考。同时,为学生的说话训练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有背景、有提示的前提下进行语言训练。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按要求个别朗读、换不同问答形式朗读、男女生互读、同桌合作朗读、分小组配合读等形式训练“读”的能力。同时,我对“写”的内容进行了设计,有书空、描红等,训练书写能力。
(2)交流反馈提高内省智能
在教授《比尾巴》一课时,我设计了语言训练环节,并提出了若干问题。接着,先让全体学生进行准备,再请若干学生回答,要求回答不够好的学生认真倾听其他说得好的同学的示范,使他们有时间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调整,然后让他们再说一次,从而起到自我修改、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效果。我则在必要时给予评估、示范,使学生及时调整。在教学中,通过反思,学生在语言表达上会取得明显的进步,同时,还能有效地开发内省智能。
(3)语言训练强化数理智能
朗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进行朗读理解训练,让其寻找、筛选、加工语言信息,培养学生对事物间如类比、对比、因果、逻辑等关系的敏感性。在教授《比尾巴》一课时,我请全班男女生对读课文的前两个小节,然后,媒体出示一问一答的形式,请学生用一问一答的句式,朗读课文的前两个小节。这些朗读具有挑战性,学生通过寻找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使思维和表达相互促进,从而提高数理—逻辑能力。
(4)多重手段促进空间智能
空间智能指学生感知结构、空间、色彩和形状的能力。我多次利用真实空间如教室、实物、图画及利用学生想象能力等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如学习“方”时,利用课桌引入“长方形”的概念;学习“伞”时,则以雨伞实物来说明气组成结构,并利用动画片来帮助学习汉字的演变。利用真实空间、实物、图片、板书、图解等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有效开发了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5)合作学习塑造交往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是指准确辨别、体验和解读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图后从而实现团队合作的能力。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如组成学习小组合作搜集资料,课堂上小组合作辩论合作表演,等等,不仅营造了轻松自如的学习气氛,降低了学生的焦虑感,而且使学生愿意沟通,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感情。此外,我邀请学生对他人的朗读、表演等进行评价,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环境和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充分发挥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优势,学生的交往智能也在评价中得到了提高。
(6)贴近生活培养自然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就是要创造环境,使学生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世界,到生活实践中去学习,摸索自然界的规律。由于条件、环境、教学计划等限制,不可能把《比尾巴》的教学场所设置在动物园。因此,我通过家校通的联系渠道及时和家长沟通,建议他们课前或课后陪同孩子参观动物园,让学生全面贴近自然环境,调动各器官去感知事物;根据观察,收集自然观察的资料,制作动物剪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喜爱小动物的感情。
(7)创设情境开发音乐智能
语文是以语言和文字为媒介,表现生活并表达思想感情,和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而小学生善于模仿、节奏感强、易于激发音乐潜能。因此,我积极尝试了将音乐、舞蹈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新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音乐创设特殊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内容、体验情境交融效果。另外,通过设计边打节奏边朗读课文的教学环节,把音乐中的节奏感融入课文的朗读与背诵中,使学生体验到文字的节奏之美、韵律之美,为学生的记忆与积累提供支架。
(8)设置游戏培养运动智能
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授课内容设计表演项目,从而提高学生运动智能。如在反义词的学习过程中,将肢体语言与词语学习有机结合。我说大,学生说小;我说方,学生说圆;我说高,学生说矮,同时要求学生用身体动作来表达其含义。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不仅同时训练了肢体语、口语和书面语,促进了语言与肢体的配合,实现了动作与表情的协调,而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记住了教学内容。
四、结语
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明显,且学生乐于接受。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多元智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美]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美]加德纳著.霍力岩等译.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
要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潜心研究学生、教材和教法,紧密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以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在学生想学、爱学、乐学的积极状态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新颖的导入,以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兴趣是一种学习品质,是推动学生主动求知的内在力量。而课堂教学的新颖导入,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所说:“每节课的导入都要让学生的心灵震撼,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通过新颖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使学生充满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比如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时,我们针对课文内容与学生的感知范围差距较大的现状,启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中的媒体素材,以关于南沙群岛的精彩视频导入新课。当学生在屏幕上看到绵延无尽的海滩,清澈明亮的海水,五彩缤纷的龙虾、燕鱼和海龟以及汹涌的海潮托起的一团团、一簇簇洁白的浪花时,无不为之所感,为之所叹。这样导入新课就使原本略显枯燥的语言文字呈现出新奇和动感,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推动了课堂教学中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
二、艺术的授新,以思维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授新。艺术的授新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的关键。教师要明确小学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快乐地学习语文。首先,教师要把微笑、信任和关怀带进课堂,追求教学语言的亲切、幽默,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次,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处理,密切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实现知识的互联互通。如在教学《》时,可联系思品与社会中的相关内容,降低教学的梯度和难度。第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尽量通过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示语文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愉悦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将课文与PPT课件的同步展示结合起来,避免了语文学习的单调与枯燥。第四,积极启发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就具体教学问题展开自主合作探究,用探究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增强课堂活跃度。如在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我们就组织学生就“妈妈、托利亚在传递雨衣的同时还传递着什么?”“为什么萨沙自豪地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萨沙用雨衣保护野蔷薇表现出怎样的美好童心?”等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自主掌握知识、发现真谛。第五,挖掘课程资源,组织学生自主演绎课文,延伸课文内容。如在学习了《负荆请罪》后,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补充阅读,设计编写独幕剧,并以小组合作表演独幕剧的方式,表现自己对课文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三、精巧的练习,以训练优化课堂教学
必要的语文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思维的经常性实践活动。练习在精而不在多,精巧的构思和布置语文练习,既能够满足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培养语文应用能力,也能够避免单一的、机械性重复,使学生摆脱课业过重的负担。小学语文课堂练习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比如将练习题设计成“欢乐大比拼”“夺冠abc”“智力123”等竞赛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实现学习目标。练习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相应的梯度和层次,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在其中找到成功的乐趣。语文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随机的问答,特别要注重练习的实践性,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语文练习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四、完善的评价,以激励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认定,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都有喜欢被肯定、被鼓励的天性,教师的课堂评价对于学生发展兴趣、巩固知识、强化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要遵循欣赏、发现和激励的原则,从情感的维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体现学生个性的评价语言,多给学生几把标尺,多给学生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从多个角度做出艺术性的、有针对性的、贴近学生心灵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教师的评价中找到超越的自我,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出坚实的自信。使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得到更完美的发挥。
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是摆在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要认真研究新课程理论,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不断反思、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鲜活、精彩、灵动,让学生在不断优化的语文课堂上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秀梅.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J].中小学教育,2012(34).
究竟这种新兴的教育改革方式,能否成为提高教学效益的主阵地?本文旨在从瑞文推理测验的角度对高效课堂这一教学改革方式的效果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为少数民族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心理学依据。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部分研究随机抽取青海省A、B、C三所民族中学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学生为被试,共测学生1012名。其中,A学校341名,B学校368名,C学校303名。采用由英国心理学家瑞文(J.C.Raven)创制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简称CRT。该测验按逐步增加难度的顺序分为A、B、C、D、E五组,每一组按逐渐增加难度的方式排列。A组题目主要反映知觉辨别能力,B组题目反映类同比较能力,C组反映比较推理能力,D组反映系列关系能力,E组反映抽象推理能力。该测验是一种纯粹的非文字智力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同时从3所学校的管理部门获取每名被试学生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成绩,与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成绩进行分类对比与相关比较,从而得出高效课堂是否为其成绩差异的有效影响因素。CRT问卷以团体测验方式进行,测验指导语均使用汉语。测试时严格按照既定的施测程序分班分批进行集体施测。研究结果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不同学校学生瑞文推理测验成绩的综合比较
1.首先,将三所学校的CRT测验成绩进行整体均值比较,其均呈现出这样一个特点:初一、初二、初三3个年级阶段均为A组成绩最高,B组其次,以此类推,E组成绩最低。即随着推理难度的增加,成绩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具体形象的推理能力优于抽象推理能力,这符合人们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总成绩比较而言,C学校的总体平均成绩较其他两所中学稍高。
2.将三所学校的瑞文测验总成绩做方差分析及事后检验,得到如下结果:
如表2-2所示,由于F(2,1015)=18.265,p<0.05,达到极显著水平,则说明三所学校在瑞文测验总成绩方面的差异是显著的。其中C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其余两所学校。事后检验可知,C与A、B两所中学在瑞文测验总成绩方面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二)不同学校学生不同能力的差异比较
前面进行综合比较之时,我们从表中可粗略的发现,三所学校五个部分的成绩之间的差异都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在此,我们用科学的统计方法来分析,就五种不同能力的角度来看,三所学校之间的差异及规律性。分析结果如下:
经方差分析得出上述结果可知,三所学校在A、B两组的成绩上差异并不显著(p>0.05),而在C、D、E三组的成绩上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5)。经事后检验发现,存在于C、D、E三种能力中的差异,主要来自于C学校,该学校与其余两所学校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在具体形象的推理能力方面,三所学校学生的能力水平基本相当,差距不大。而在较难的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方面,C校的学生具有相对优势。
三、分析讨论
(一)不同学校瑞文推理能力的差异性
三所学校有其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较其他两校而言,C校实施的高效课堂改革方式获得的效果尤为明显。由此,我们推理,C校的教学改革方式的实施是比较成功的,它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拓展思维,从而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不同推理能力在学校中的差异性
随着推理能力难度的逐渐增加,C校学生的能力水平优势渐渐显现出来,而A、B两校的学生能力水平相当。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三所学校的教学方式都能够使学生的基本推理能力得以良好地发展,但A实施的教学改革方式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高级推理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学业水平的提高。
四、小结和建议
综上所述,高效课堂的效果和对教育事业的积极影响不容小觑。在调研期间,我有幸走进了高效课堂进行观摩,所有课堂内容都是按照高效课堂的理念设计和进行的,精彩之处屡屡呈现。此次观摩后我作了思考和总结,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教师应将高效课堂贯穿于整个课堂的教学理念之中。它代表着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同时也是达到教学目标与促进学生发展之间的有机结合。因此,在教学进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地探究与完善,不要为了达到目标而“高效”,而是将“高效”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始终。
(二)教师更应注意基础知识的落实。基础知识是学生学好该学科的根基,若根基没有牢固加筑,那么所谓的高效课堂也就变成了“空中楼阁”。
(三)当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时,有个别同学可能会因为责任分散效应而不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研究问题。因此教师应当注意督促这样的学生,努力去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促使他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进行探索学习。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护生;情景;教学;素质
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自然社会科学的飞速发展,护理学已成为一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独立性应用性学科。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在不断深化,对护理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体态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1]。《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对本课程的学习在护生向护士角色转换过程中的意义十分重大。在《护理学基础》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设施,模拟医疗护理服务活动各个环节,将护理专业素质教育融于教学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师生间的互动、与患者及家属的直接交往等系列影响使护生不但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顺利适应社会和护理工作,又能充分体现护生个人价值和创造力。
1教学方法
1.1结合绪论和基本概念的学习,形成正确的护理哲理《护理学基础》是护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之前由于社会环境和偏见的影响,很多护生对护理专业和护士自身价值的认识不足,黄戈冰、许乐[2]研究表明:51.6%护生喜欢护理专业,46.8%护生对护理专业发展前途感到迷茫,半数以上护生不愿终身从事护理工作。而《护理学基础》“论”是引导护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第一课,“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能提高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水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专业信念。为此我们精心设计开篇课,以帮助护生对专业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护理本科在大三开设《护理学基础》课程,经过两年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护生往往对专业课充满着好奇与期待。我们要求教师每堂课都做到仪表文雅大方,待人热情诚恳,授课内容和方法富于趣味性和吸引力,让护生感受到教师和护士的双重职业美,真正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在讲授“绪论-现代护理学发展历程”时,突出南丁格尔对护理发展的贡献。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收集南丁格尔各个时期的照片,制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辅以详细、生动的讲授,向护生展示一位出身名门望族的贵族小姐如何冲破世俗禁锢而从事身心付出巨大的护理工作,以及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一位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使护生了解护理鼻祖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的呕心沥血和才智倾尽;并介绍了“国际护士节”和“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奖章”的相关内容,促使护生内心深处产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讲授“中国现代护理”时,展示了中国的南丁格尔-王秀瑛、林菊英、叶欣等护理前辈的照片,详细介绍其感人事迹,以及我国现代护理发展现状和前景,让护生了解护理专业发展道路的艰辛,产生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明确学习目标和榜样。通过学习“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使护生更好的理解患者特征,树立新型的健康观,进一步认识护理专业,从而增强专业信心,促进自身不断发展。
1.2渗透护理情感教育,培养高度职业道德感护理职业道德表现在热爱护理专业、爱护护理对象、严守规章制度、钻研护理业务、保守患者秘密等方面,这些宝贵品质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需要精心培育的[3]。护理情感教育是培养职业道德感的主要途径,借助现实生活中先进人物事迹渲染、到医院参加临床见习、角色模拟等系列教育活动增加护生对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注重培养护生的爱心、耐心、细心、同情心和责任心。
广大护理人员在2003年“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表现出的临危不惧、顽强拼搏、舍生忘死、奋力抢救的精神以及2008年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不怕牺牲、持久奋战、坚忍不拔的毅力,发扬了救死扶伤的大无畏精神,捍卫了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对在校护生来说无疑是最生动的一课。根据护生需求,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临床见习,每学完一个单元内容后即有一次见习机会,使护生能眼见为实,临床护士在工作中认真、细致、严谨、周密、慎独的工作作风和精神,以及患者的身心痛苦表现,都给护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计特定情境,让护生自编、自导、自演,变理论教学为具体活动过程。如讲授“特殊情况下的沟通技巧”时,创设病室情景,护生分别扮演愤怒患者、抑郁患者、新入院患者和责任护士角色,通过情景表演来探讨相应的沟通技巧;在讲到“临终护理”内容时,针对临终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设计情景,护生分别扮演患者、家属和护士,使其能在富于戏剧性的情节变化中掌握理论授课内容。在各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引导护生去创设情景,进行角色扮演,使他们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患者及家属角度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3规范日常言行举止,树立良好职业形象南丁格尔曾说:“护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护士不但要帮助其行其貌给人美感,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促进健康。这种良好职业形象的形成,是通过长久训练后内在气质的外化,需要护生下意识地去塑造,并使其成为习惯。为此我们将技能练习室模拟治疗室和病室环境,使护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技能练习课和临床见习课时,要求护生进入练习室和病室必须穿统一的护士服,戴护士帽,不穿高跟鞋,不留长指甲,不戴首饰,进入练习室就如进入病室,一言一行都严格遵循护士行为规范要求。技能练习室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反复强化各种技能操作练习,最终做到操作娴熟、手法轻巧、胆大心细,以培养护生的技术娴熟美、操作轻巧美和动作稳健美[4]。
1.4贯穿临床案例教学,塑造整体专业素质《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桥梁课,护生没有接触过临床,加之本课程约有1/4内容属护理理论,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生动具体的临床案例,则不利于护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在学习时也会感到枯燥乏味。授课时我们要求尽可能结合临床实践,通过具体案例情景加强护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如在讲述“医疗事故及处理”内容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将抽象理论形象化、简单化,针对问题护生畅所欲言,进一步领悟和运用所学理论,同时又提高了护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应变沟通能力。再如讲授“给药原则”时,以身边有血有肉的惨痛教训为例,加深护生对“三查七对”原则的理解,又能从中学到一丝不苟、忠于职守、诚实严谨的慎独修养。
1.5鼓励评判性思维,挖掘科研能力评判性思维是现代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要求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各种复杂临床现象合理质疑,独立思考,做出更好的决策。在护理操作教学中,我们改变护理工作过分强调程序和规则、盲目服从的传统做法,在教师规范示教后护生展开练习的过程中,要求护生视自己为一名真正的护士,能全身心投入到模拟操作情景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能够有所创新和改造,并给出科研新信息,引导查阅相关文献期刊,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如护生能够了解头尾床单打结铺床法,血压计零点位置、着衣测量和测量部位对血压值的不同影响;简化青霉素皮试液配置方法以及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觉的青霉素过敏试验部位选择等最新研究成果,与教材标准、教师示教相比较,激发护生产生科研兴趣。在讲授“鼻导管给氧法”内容时,设疑“鼻饲及胃肠减压伴吸氧的患者,采用何种氧疗方法最好?”,护生通过查阅文献发现,采用胃管对侧鼻导管吸氧法,氧疗效果不受影响。但是患者双侧鼻腔同时插入导管,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诸多不适和不便呢?在我们的教育引导之下,参阅其他资料,护生自己设计了一套鼻饲及胃肠减压吸氧装置--吸氧套管,并书写成文有待发表。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都注重创设情景,引发护生去思考问题、查阅文献和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护生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论文撰写和就业后自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超级秘书网
2教学反馈及体会
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我们综合运用各种情景教学,不仅拓宽了护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也注重培养专业素质,使护生在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应变能力、审美观点等方面均有了很大提高,为临床实习、考研、就业打下坚实的铺垫。近几年来,我校80%护生能在省内、外找到理想的实习、就业单位,在工作中体现出完美的职业风貌,有的护生毕业后短时间内即承担了领导职务,考取研究生的护生也得到深造学校教师的肯定和赏识,收到了良好的信息反馈。
我们体会到,讲授《护理学基础》课程,不单单是传授给护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护生如何做人,如何更好地塑造自我而符合护士的基本素质要求,把“授业”和“传道”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各种教学情景,促进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
[2]黄戈冰,许乐.护理专业学生人文教育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61.
教育能不能被学生接受,要判断教学内容是否具有生命力。创造符合学生的教学环境,编制符合学生的专业课程资源。根据社会的需求,编制特色的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大纲。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将理论结合到项目中。近年来各个出版社的教材都是偏于理论、偏于大项目的。肓目追求外国的形式,直接过渡到项目教学,学生基础东西不会,直接过渡,老师教起来费劲,学生学习也很吃力。如果综合一下,理论精讲、小案例、大案例、再过渡到大项目。因此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习,老师也能顺心如意地讲课,然而校本教材要保证内容与市场需求相符合,保证对学生培养。
(二)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需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在学习中有主观性。比如photoshop教学,上课开始展示上届学生优秀作品,调动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课下认真备课,备课时精选素材,认真找到适合本次课的精典案例,将知识融入到案例中去。上课时充分利用时间,保证课堂质量。上课时先展示讲解的案例作品,再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分析怎么做,教师协助攻破难点,演示新知,让学生带着兴趣主动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所思、有所想,达到学习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有创造性地学习。古语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激发学生思维。
巩固学生技能,要不断举一反三,讲解新知时,引导并带着学生做,给学生相似的案例,完成练习,熟练后让学生进行设计。比如PS教学,讲解杂志封面和电影海报制作、婚纱摄影、企业宣传册、建筑效果图设计等大型案例后,讲完一个,就让学生给出相应的定位,自己设计,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主体。将老师解放,进行指导。得到锻炼的学生才能走向工作岗位,缩小毕业生与工作需求的差距。
(四)增加表扬机制,树立学生自信。
教学管理过程中,表扬与鼓励对学生的作用大于批评与指责。因此,不管再坏、再不好管的学生,你要发现他的闪光点,加以表扬,拉近与学生距离,再让学生学习会轻松些。完成任务较快较好的学生,要不断鼓励。比如:把学生完成的较好作品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自我、相互点评。在老师指导下做出改进,然后将作品上传到学校网站。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得到认可,树立起了信心,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五)教师能力提升。
学生完成在校学习后将走上工作岗位,学校教学质量高低对学生就业影响很大。如果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高,该校教学质量肯定好,学生在校能学到更多知识与技能,更易找到适合的岗位。加强教育、心理学学习,提高教师课堂组织能力。组织有经验的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学习、入企实践学习。将所得经验及企业需求引入到课堂中。教师在新形式下不能抱着陈旧观念不放,要以平等眼光看学生,意识到自己也是学习者,教育学生同时也向学生学习。教师岗位是平凡的,教师作用是巨大的。
(六)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