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铁道桥梁工程论文范文

铁道桥梁工程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铁道桥梁工程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铁道桥梁工程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中高职;道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203-02

一、中高职道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衔接的现状

1.缺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中职道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专业基础技能实训(包括工程制图CAD实训、工程测量实训、工种实训)、专业岗位技能实训(包括桥梁施工实训、基础工程实训)、综合实训即顶岗实习三部分组成,对应的岗位技能实训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人文素质的实践被忽视。高职道桥实践教学除了专业基础技能实训(增设地质实训)、专项技能实训(包括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实训、桥梁工程课程实训、桥隧施工实训、公路工程实训、路基路面施工实训、工程检测实训)、岗位能力实训(综合性的施工实训)以及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四部分组成外,增设了社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两者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着一定的重复和脱节现象,没有形成针对对口单招、注册入学的中高职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2.缺乏统一的实践教学平台。我院依托铁道工程、建筑工程等重点专业群,初步构建由衡阳市交通运输、建筑、信息、旅游职教集团组成的衡阳职教集团,以便统一管理、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增强办学效率。职教集团在中高职衔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合作单位独立性较强,合作还不能广泛深入,譬如实训室的重复建造,而使用率不高;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各自为战;实训教师包括兼职指导教师没有流通性,教学经验方法不能及时相互交流切磋。总而言之,没有形成实质的集约建设与融合共享。

3.缺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教材。中职道桥专业各项实训的教材按照实训指导书任务书的形式编写,实训技能考核点与课程脱节,没有系统开发题库,教学做合一不能有效实行。高职实践教学则更为合理灵活,及时了解交通运输产业的新技术、新岗位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拓展专业技能面。除了实训指导教材,开发的《标准》及题库内容基本涵盖所涉专业的基本技能,对专业技能进行动态调整。由于缺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教材,进而影响实训考核评价的客观性。

二、影响中高职实践教学体系衔接的原因分析

1.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中职和高职属于同一类型教育的两个不同层次,在办学模式上和教学模式上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可见二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具有相似性,都是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甚至出现中职和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同,用人单位无法区分中高毕业生差异的情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高职道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等无差异、出现重复现象,造成实训的有效值降低。

2.区域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没有形成。我院高职道桥专业建有测量实训室、桥梁模型室、地质实训室等满足专业教学需求的校内实训室(基地)10个,其中工程质量检测实训基地、测量实训基地分别是与上海先科公司、广州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而目前的资源共享仅局限于“3+2”模式的中高职院校之间,难以大规模的集中建设。即使对于衡阳职教集团内部,缺乏政府介入无法规划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工作,区域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没有形成,出现了实践教学设施基地无法共享、中高职职教师资无法融通、实践教学教材严重脱节的现状,导致开设该专业的中职校没有能力建设与专业相配套的实训基地,无法保证中职道桥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达标,对对口升入高职后的学生的教学组织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中高职道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衔接改革的方向

1.构建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利用学校和企业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弥补中职学生人文素质和企业文化理念不足,认真分析中高职学生的差异所在是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的出发点,也是中高职培养标能否衔接的关键所在,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例如,高职培养的道桥专业学生除了应具有中职道桥专业学生具有的专业技能务能力外,还应有一定的工程结构图分析与施工方案制定、工程项目监理及管理等实践能力,因而高职道桥专业学生实践体系内容应更宽泛。二是要体现层次性,中职道桥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产业链低端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如模板工、钢筋工等,高职专业学生通过在校期间能取得的监理员、检测员证,将来一部分人能成为助专业工程师,甚至是工程项目经理。

2.构建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机制。实践教学实行分层、分模块教学,以工程测量模块的实践教学为例,我们把测量实训细分为定位及抄平放线、垂直度控制、道桥建筑变形观测三个专项技能模块,分别对应相应的专业技能要求,配套专业技能考核标准,明确达到相应要求的知识点。对于中高职学生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确定哪些内容是中职掌握的,哪些归属于高职,对于对口单招的中职生,可以免修在中职阶段已学习过的技能模块,只考核新增模块。以点到面,针对中高职道桥专业对口单招的学生制定教学计划,教务部门配套一系列免考、增考等政策,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可免修中职阶段合格的课程,避免课程的重复,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将中高职融入的统一的选课教务管理系统,形成中高职师生信息贯通的集成,实行学分制改革。完善招考制度,中职升高职的入学考试要符合中职“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同时满足高职教育的入学基础要求,将高职的入学考试与中职的考试、证书、社会实践、技能竞赛获奖等结合,促进中职生的学习,完善注册入学制度。密切关注中职道桥专业的教学改革,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寻找教学的平衡点和交互点,主动与中职教育对接。

3.构建资源共享平台。依托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互动平台,搭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包含数字图书、视频教学、学习材料等)实现资源共享。道桥专业实践技能培养针对中高职学生分别制定不同的考核技能标准,以便学生升入高职后实践技能的重复训练。实践教学体系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分七个模块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全面考核,囊括中高职学生的全部考核要求,即:工程识图及绘图技能考试模块、施工组织技能考试模块、工程测量技能考试模块、基础工程技能考试模块、桥梁施工技能考试模块、隧道工程技能考试模块、涵洞工程技能考试模块。各模块明确专项能力、对应的专项技能、应制定的考核技能标准、主要知识点。通过大学城等资源共享平台互通互认,构建区域化的认证体系。

参考文献:

[1]舒岳.中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衔接的构建[J].内蒙古教育,2012,(3).

[2]李穗芳,高岩.我国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之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1).

第2篇

1.缺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中职道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专业基础技能实训(包括工程制图CAD实训、工程测量实训、工种实训)、专业岗位技能实训(包括桥梁施工实训、基础工程实训)、综合实训即顶岗实习三部分组成,对应的岗位技能实训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人文素质的实践被忽视。高职道桥实践教学除了专业基础技能实训(增设地质实训)、专项技能实训(包括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实训、桥梁工程课程实训、桥隧施工实训、公路工程实训、路基路面施工实训、工程检测实训)、岗位能力实训(综合性的施工实训)以及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四部分组成外,增设了社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两者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着一定的重复和脱节现象,没有形成针对对口单招、注册入学的中高职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2.缺乏统一的实践教学平台。我院依托铁道工程、建筑工程等重点专业群,初步构建由衡阳市交通运输、建筑、信息、旅游职教集团组成的衡阳职教集团,以便统一管理、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增强办学效率。职教集团在中高职衔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合作单位独立性较强,合作还不能广泛深入,譬如实训室的重复建造,而使用率不高;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各自为战;实训教师包括兼职指导教师没有流通性,教学经验方法不能及时相互交流切磋。总而言之,没有形成实质的集约建设与融合共享。

3.缺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教材。中职道桥专业各项实训的教材按照实训指导书任务书的形式编写,实训技能考核点与课程脱节,没有系统开发题库,教学做合一不能有效实行。高职实践教学则更为合理灵活,及时了解交通运输产业的新技术、新岗位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拓展专业技能面。除了实训指导教材,开发的《标准》及题库内容基本涵盖所涉专业的基本技能,对专业技能进行动态调整。由于缺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教材,进而影响实训考核评价的客观性。

二、影响中高职实践教学体系衔接的原因分析

1.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中职和高职属于同一类型教育的两个不同层次,在办学模式上和教学模式上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可见二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具有相似性,都是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甚至出现中职和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同,用人单位无法区分中高毕业生差异的情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高职道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等无差异、出现重复现象,造成实训的有效值降低。

2.区域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没有形成。我院高职道桥专业建有测量实训室、桥梁模型室、地质实训室等满足专业教学需求的校内实训室(基地)10个,其中工程质量检测实训基地、测量实训基地分别是与上海先科公司、广州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而目前的资源共享仅局限于“3+2”模式的中高职院校之间,难以大规模的集中建设。即使对于衡阳职教集团内部,缺乏政府介入无法规划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工作,区域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没有形成,出现了实践教学设施基地无法共享、中高职职教师资无法融通、实践教学教材严重脱节的现状,导致开设该专业的中职校没有能力建设与专业相配套的实训基地,无法保证中职道桥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达标,对对口升入高职后的学生的教学组织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中高职道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衔接改革的方向

1.构建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利用学校和企业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弥补中职学生人文素质和企业文化理念不足,认真分析中高职学生的差异所在是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的出发点,也是中高职培养标能否衔接的关键所在,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例如,高职培养的道桥专业学生除了应具有中职道桥专业学生具有的专业技能务能力外,还应有一定的工程结构图分析与施工方案制定、工程项目监理及管理等实践能力,因而高职道桥专业学生实践体系内容应更宽泛。二是要体现层次性,中职道桥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产业链低端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如模板工、钢筋工等,高职专业学生通过在校期间能取得的监理员、检测员证,将来一部分人能成为助专业工程师,甚至是工程项目经理。

2.构建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机制。实践教学实行分层、分模块教学,以工程测量模块的实践教学为例,我们把测量实训细分为定位及抄平放线、垂直度控制、道桥建筑变形观测三个专项技能模块,分别对应相应的专业技能要求,配套专业技能考核标准,明确达到相应要求的知识点。对于中高职学生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确定哪些内容是中职掌握的,哪些归属于高职,对于对口单招的中职生,可以免修在中职阶段已学习过的技能模块,只考核新增模块。以点到面,针对中高职道桥专业对口单招的学生制定教学计划,教务部门配套一系列免考、增考等政策,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可免修中职阶段合格的课程,避免课程的重复,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将中高职融入的统一的选课教务管理系统,形成中高职师生信息贯通的集成,实行学分制改革。完善招考制度,中职升高职的入学考试要符合中职“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同时满足高职教育的入学基础要求,将高职的入学考试与中职的考试、证书、社会实践、技能竞赛获奖等结合,促进中职生的学习,完善注册入学制度。密切关注中职道桥专业的教学改革,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寻找教学的平衡点和交互点,主动与中职教育对接。

3.构建资源共享平台。依托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互动平台,搭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包含数字图书、视频教学、学习材料等)实现资源共享。道桥专业实践技能培养针对中高职学生分别制定不同的考核技能标准,以便学生升入高职后实践技能的重复训练。实践教学体系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分七个模块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全面考核,囊括中高职学生的全部考核要求,即:工程识图及绘图技能考试模块、施工组织技能考试模块、工程测量技能考试模块、基础工程技 能考试模块、桥梁施工技能考试模块、隧道工程技能考试模块、涵洞工程技能考试模块。各模块明确专项能力、对应的专项技能、应制定的考核技能标准、主要知识点。通过大学城等资源共享平台互通互认,构建区域化的认证体系。

参考文献:

[1]舒岳.中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衔接的构建[J].内蒙古教育,2012,(3).

[2]李穗芳,高岩.我国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之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1).

第3篇

交通土建工程专业群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下设铁道工程、智能交通、道路与桥梁、隧道与地下工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铁道电气化、铁道通讯、工程测量、工程造价、智能建筑、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设备等符合交通土建一线需要的多种学科。多年来,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交通土建专业群通过“人才质量求高,教育模式求新,打造品牌求优,专业文化求实”的“四求”战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打造出了交通土建专业的精品。

人才质量――求高

专业发展走势

自上世纪90年代后,国内高校交通土建专业的发展有两个走势:一种是保持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一种是走“大交通、大土建”的路子,与国际接轨。作为铁路运输工科高等职业院校,何去何从?通过几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学校得出这样一些结论:

一是专业定位应审视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国际化的发展形势。专科学校交通土建专业在地位上处于本科与中专学校相关专业之间,发展服务空间亦受到两者的夹挤。随着高校扩招及中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交通土建专业人才市场的供求形势及竞争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金字塔人才结构(塔顶为重点院校本科尖子,塔底为中等专业人才)逐步被腰鼓形人才结构(两头分别为重点院校和中等学校人才)所代替;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品牌、师资、设备、资金等优势,通过“商业存在”和“境外消费”等形式,将相对过剩的交通土建工程教育力量向刚入世的我国转移,与我国高等学校争夺招生和就业市场。在这种形势下,一般专科职业院校交通土建工程专业所面临的教育竞争与日俱增。

二是基层单位交通土建工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短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各地方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急需大量的交通土建工程专业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原有的以培养尖子和骨干为主的交通土建工程精英教育,向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为目的的大众化教育转变,原来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岗位将由接受了高等交通土建工程教育并具备相应素质和能力的高等交通土建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来承担。

三是专业建设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交通体系方面,根据交通部制定的交通三阶段发展战略目标,今后30年我国的交通建设目标是公路总里程超过300万公里,高速公路8万公里;国家铁路体系方面,铁道部提出至2020年路网总规模达到10万公里,在现有7万多公里的基础上,新增客运专线1.2万公里,其他新线1.6万公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大量的交通土建专业人才。

四是专业建设离不开学校自身的实际,应重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专业定位过程中,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抓住“交通、地方、基层、应用技能型”等要点,进一步确立了“立足河北、依托行业,服务河北、服务铁路,为基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技能型高等交通土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人才质量标准

人才定位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交通土建专业群将人才定位在基层一线。科学的质量观应该根据基层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来定义和确定其质量。对于培养面向基层的交通土建应用技能型人才来说,应该在具有较宽知识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有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及与基层单位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英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一技或几技之长,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创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综合素质高。

培养计划

对交通土建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应进行动态优化。

一是专业口径扁平化。按交通土建大类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统一基础课程的教学,在专业教学上设置教学模块,实行主辅修制度,鼓励学生选修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专业或专业模块课程。

二是课程体系优质化。通过“整合、精简、增加”,使课程体系更好地符合知识结构的要求及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要求。如已将“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课整合为“工程力学”;将“公路勘测设计”、“城市道路设计”、“高速公路”合并为“道路勘测设计”;将“土力学”、“基础工程”和“桥梁”聚合为“桥梁工程”;将“弹性力学”和“路面力学”课由原来的必修课“精简”为任选课;增加了工程经济、管理、法律等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是实践能力技能化。从1998年开始,在实习内容中增加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训;在实训课内容中增加了综合型实训、设计型实训和创新型实训。目前,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安排了实训课或计算机应用实践课,集中性实践教学时间占教学总时间的40%。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改革与理论教学平等对待,单独考核,成绩单独进档登记,作为学生毕业评级的依据和指标。

技能训练

2000年12月,由河北省劳动厅批准,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建所五年来,在河北省劳动厅及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先后开展了工程测量工、建材实验工、电气设备安装工、电脑操作工及电工、仪器仪表装配工等工种的鉴定工作。其中,铁道工程技术、智能建筑和现代测绘技术三个专业被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批准为职业技能鉴定“直通车”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满成绩合格,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可直接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近几年,有5000多名学生获得了中级或高级技能证书,毕业中高级工占60%,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培养模式――求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教育的首要任务,只有模式新,才能不断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几年来,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学院进行了四种人才培养模式和两种管理方式的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3+2”培养模式

近年来,学院与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联合办学,试行“3+2”的“专科+技师”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三年完成预备技师培养要求,在企业二年综合考评达到技师要求。五年培养计划,方案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统一管理。

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院近几年重点探索的培养模式。企业根据自身需要,提前到学院预选人员,提出培养目标;学院按照企业的要求变更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式,对所选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有些课程学生直接到企业去,边工作边学习。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在用人单位学习期间,根据实际从事的工作,在教师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选定题目,“真刀真枪”地做。在考核方式上,学院也改变以前一卷定终身的做法,从多方面、多层次上对学生进行考核,其中用人单位的绩效考核占30的比重。目前与学院签订订单式培养毕业生的单位已有15个之多。

联合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举办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在开设联合新专业上做了积极的尝试。如智能建筑技术,是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在建筑领域的综合应用新技术。学院与沈阳西东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在国内高职院校中较早开设智能建筑专业。该专业于2002年被确定为全国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精品专业建设项目。由此而开展的《校企联合开设新专业模式的探讨》教改项目已被列为河北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省级立项项目。

“2+1”和“2.5+0.5”培养模式

上世纪90年代,学院就实行了“2.5+0.5”方案,即学生在基层实习半年,结合生产任务,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的教学过程,取得较好效果。2006年,学院还选择了地下工程与隧道专业实行“2+1”模式:前2年在校完成必需专业课的学习,提前预分到工程局结合现场和重点工程实习一年,以熟悉工程,培养能力,最后一年返回学校再予提高,进行针对性毕业设计。

管理模式

“三级教学质量监控模式”

在“政府监督、社会监控、自我监控”的管理体系中,政府监督是导向,社会监控是保障,自我监控是基础。自我监督的作用表现为自律、自省、激励,能够更大限度地弥补不足,更正失误、鼓励创新,最终保证教学质量。多年来,学院和各系都专门制定有教学督导条例,每年组织专家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师备课、教研室业务活动,学生学习风气、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教学管理等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及教学质量等进行监督;与此同时,学院还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委员会”,对学院的教学质量和专业发展方向进行检查和指导;在校外聘请了有名望的资深专家对办学条件、教学投入、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情况及人才培养质量等独立地开展监督和管理工作;每年至少一次向用人单位调查了解毕业生工作情况以及对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以教学目标管理制为基本,将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寓于教学目标管理工作中,坚持教学目标管理制度不动摇。通过教学目标管理,进行动态教学管理,实现教学目标管理的PDCA循环。在开展教学目标管理活动中,坚持“质量出自计划”的教学管理理念,将教学计划工作放在教学质量管理的首位,通过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管理目标。在实施中及时加强教学检查(特别是期中检查和期末检查)、监控和评价。

打造品牌――求优

任何一项教学改革,其最终目标都是提高教学质量;而影响教学质量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师资。专业建设中最应强调的重点是师资建设、以及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

以“双师”为师资建设理念

从“双师”和“名师出高徒”的教育管理理念出发,学院提出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按照“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造就名师”的思路,采取培养、引进、稳定、整合相结合的方式,师资队伍水平大幅度提高。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采用自培、引进等多种方式增加高层次师资规模。截至2006年底,教授达到26名、学科带头人16名,专业带头人30余名。

二是学历结构大大改善。到目前为止,博士后2名,博士8名,博士和在读博士后占教师总数5%,硕士占教师总数的75.6%。

三是双师队伍形成规模。学院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到2006年底,80%的教师达到“双师”要求,60%教师持有工程师、监理师、经济师、会计师、建筑师、物流师等多种证书。

四是教师的科技成果明显增多。近两年,获得各种奖励56项;教师公开发表教学、科研学术论文525篇,其中,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180篇(其中被SCI、EI、ISTR收录论文20篇)。

课程建设力争形成“重点群”

在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中,基本形成“重点群”。具体措施:

一是“测量工程”、“隧道工程”“桥梁工程”等专业课,把课堂搬到施工现场,在理论教学中通过案例法教学和形象教学融思维能力与工程实验能力的培养于一体,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工程项目加强实验锻炼等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测量工程”、“隧道工程”已成为国家级精品课。

二是对“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等力学系列课,建立“以知识板块为主线,加强工程应用”的教学内容新体系,通过“保、删、增、合”等措施,使教学内容“精、新、强、宽”,改“整齐划一的教学”为“按大类分层次教学”。在教学中探索开设创新性讨论课,探索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开展双语课教学试点等。另外,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运用多媒体进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目前,“理论力学”和“土力学”课程被评为部级优秀课程。

三是对“工程制图”、“工程测量”、“钢筋混凝土结构”等专业基础课除通过开发(或利用)CAI课件(或制作电教片)加强形象教学外,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面上还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工程制图”课教学中融计算机绘图、构形设计与传统的工程制图于一体,按知识模块组织教学;“工程测量”课教学中开展经过劳动部认定的测量工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以新结构、新规范为依据拓展教学内容,增加了“钢―混凝土组合构件、双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等新结构的教学。

四是对工程经济、管理及法律知识系列课,以“四新”即新理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法规(规范)为主线,并结合交通土建工程技术经济特点,对传统经济模式下的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五是毕业设计教学中结合学校承担的公路、桥梁勘察设计工程测量选题,采取派出去(即派学生到实力雄厚的设计单位,结合对方的设计任务,由对方派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开展毕业设计)和请进来(即聘请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来学校指导毕业设计)的方式加强毕业设计指导。在指导过程中,采取答辩检查、毕业答辩、校督导组答辩抽查的室(系)、校三结合的毕业设计检查考核新模式,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

以“一流”为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建成国内一流、具有先进水平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学院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交通土建专业群的实训基地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有亚洲第二、国内第一的智能建筑实训中心,同类院校中水平最高的无线远程道桥健康检测中心,进口了一大批具有当代最新国际水平的实验仪器与设备(设备总值1000万元),实训中心和建材实训中心也具有先进水平。

校园文化――求实

通过政策导向,合理配置人才

各工程局都承担着繁重的铁路交通建设任务――钻山沟、住帐篷、工作流动性大、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因此,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的现象十分突出。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培养铁路基建工程技术人才的基地,毕业生基本上面向铁路工程局铁路施工第一线。因此,解决需求与培养输送的矛盾,是学院工作重点之一。

针对这一情况,学院积极推进招生与就业制度改革,通过政策导向,合理地配置铁路基建所需人才。具体措施:

一是建立学院与用人单位联系制度,让工程局直接参与招生就业计划的制订。学院成立了由20个工程局和工厂组成的校企招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协调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就业事宜,从而提高了培养针对性和毕业生就业到位率。

二是根据铁路发展与改革需要,根据工程部门担负的任务情况,不断调整各专业的招生数量。长线专业有的暂时停招,有的减少招生数量;短线专业则尽力增加招生数量。

三是为工程局单独建立“人才市场”,每年都专门召开只有铁道工程单位参加的“双向选择”会议,让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早见面,效果非常显著,“成交率”每年稳定在95%。

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学院的毕业生能够在铁路施工第一线安家落户,建功立业,主要得益于严格的实践教学和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学院平时对学生的管理培养,注重和坚持了课堂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所学专业与国家铁路需要紧密结合;科学灌输与自我教学紧密结合;把艰苦创业志在四方教育、热爱铁路建设事业的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社会实践、日常生活的全过程,使其在大学阶段牢固树立为祖国铁路建设刻苦学习、立志成材的思想。每年新生一入学,学院就注意上好“三堂课”:一是铁路行业和所学专业教育;二是严格的新生军事训练;三是艰苦创业,志在四方校风教育。学院还建立了以铁路各工程局为主体的社会实践基地,结合课程进展、毕业设计、毕业实习,适时地组织学生到铁路建设工地同工人、工程技术人员一道钻隧道、架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