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态畜牧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我国传统的生产方式是依靠天养,全年的放牧。辽阔的牧场、茂盛的草地是自然的资源,能直接利用固然很好,但是过分的依赖自然环境,将造成资源的供养率不平衡,草地退化严重。在贫困山区由于经济落后,为求低成本高效益的养殖经济,所以常将猪、牛、羊直接赶进山坡、草地或树林进行简单放养。甚至盲目的扩大规模,增加牲畜总数,超出了牧场特定区域内的承载力,加速了草地的劣变;使畜禽和饲料之间形成矛盾,不但降低了畜禽的生产性能,更使宽阔的草坡、山地荒废,严重影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畜牧业的特征
2.1生态畜牧业主要是以养殖畜禽为中心,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地配套相关的无污染、高效的工程体系,将资源的开发同生态的平衡很好的结合起来。
2.2在生态畜牧业的各个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假如其中的某个环节受到了干扰,就会波及整个系统,从而使其失去原来的平衡状态。
2.3在生态畜牧业系统中以其“食物链”的形式源源不断的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换、流动,从而保证了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异化与同化作用正常的进行。
2.4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是生态畜牧业中比较完善的配套,通过这个配套,不仅能减少污物的出现,而且还能实现效益的增加以及环境净化的统一。
3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措施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高效”的原则,充分的和“以示范服务促推广,加快舍饲转方式,龙头带动扩规模,精深加工增效益”的思路利用资源丰富的“土地、牲畜、草”,结合现代科学的技术,走“立草为业、草畜结合、龙头带动、整体推进”的现代健康型畜牧业发展之路。
3.1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饲草作为生态畜牧业发展中的纽带和关键,在山区要结合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工作,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着力点,加大人工种草力度。科学种植,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既满足牲畜需求又提高草场植被覆盖率;增加适合当地生存环境的母畜,引进高产、低耗、节粮的畜种,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保障品质,发展健康畜牧业。
3.2经营方式转变,集约化水平提高
首先,发展生态、优质、高效畜牧业,关键在于饲养方式的转变。从贫困山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要把粗放、单一、天然放牧的饲养方式向规模养殖、舍饲养殖转变,大力推广牲畜舍饲圈养技术,走种草养畜、草畜结合的发展之路。其次,按照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创新机制、科学管理原则,采取政府推动、部门规划指导、群众自愿合作建设、自主经营的方式,建设人畜分离、集约化养殖、若干农户合作建设、饲养和防疫设施完备、粪污处理设施配套、技术规程统一、管理措施一致、畜禽生产相对集中或相对封闭的养殖小区。走市场牵小区,小区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再次,按照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实行一村一品,专营专销,杜绝蜂拥而上,增产不增收,货贱伤农,走特色养殖之路。2008年以来都安县实施山羊圈养示范项目结合溶岩山区石漠化治理项目,建立山羊圈养示范户120户,累计圈养山羊6820只,三年累计出栏肉山羊6500只。年产值325万元,纯利润156万元,户均养殖新增收入1.96万元,新增纯利润1.3万元。项目的实施,更是促进了该县养羊业的发展,2009年全县山羊饲养量44.36万只,出栏21.21万只,比2006年分别增长25.7%和39.5%。全县养羊业产值22180万元,纯利润1064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元。圈养舍饲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带来明显的生态效益。该县推广山羊圈养舍饲、品种改良、种草养羊及农作物青贮、氨化喂养技术,同时开展标准化羊舍建设,使生活区和生产区分开,既符合生态要求,又有利于发展规模化生。农户配套种植牧草养羊和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养羊,使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减少草山的超载压力,有利于草山植被的恢复,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3.3资源的回收利用,促进生态平衡
推行5种养殖模式:生物垫—堆肥—零排放;生化工程—粪便处理—达标模式;沼气(厌氧)—氧化塘(好氧)—养鱼,沼气(厌氧)—果菜林场浇肥等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循环处理模式;生态有机肥深加工处理模式。不仅有效解决农村养殖污染的难题,还给养殖户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互利双赢。另外在回收利用废弃秸秆方面,大力发展秸秆生物性的饲料,将其加工之后转换成家畜的饲料,不仅能改变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状态,而且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推动“绿色饲料”的推广,也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关键词:贫困山区,畜牧生态,发展
环境与资源是我们人类生存以及社会向前发展的物质基础[1]。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为了发展经济,我们必须要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但为了维持生态的平衡,又要保护自然环境,避免资源过度的开发、生产和浪费,以致于生态、环境变质恶化。发展和利用是一个矛盾共同体。同样,畜牧业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必须依托和消耗大自然资源,既要求畜牧业高效发展又要求自然平衡和谐稳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就必须正视和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寻求其平衡原则加以缓冲,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生态畜牧成为未来畜牧业发展的方向。
1 目前畜牧业的发展落后、不合理的现状
我国传统的生产方式是依靠天养,全年的放牧。辽阔的牧场、茂盛的草地是自然的资源,能直接利用固然很好,但是过分的依赖自然环境,将造成资源的供养率不平衡,草地退化严重。在贫困山区由于经济落后,为求低成本高效益的养殖经济,所以常将猪、牛、羊直接赶进山坡、草地或树林进行简单放养。甚至盲目的扩大规模,增加牲畜总数,超出了牧场特定区域内的承载力,加速了草地的劣变;使畜禽和饲料之间形成矛盾,不但降低了畜禽的生产性能,更使宽阔的草坡、山地荒废,严重影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参考网。
2 生态畜牧业的特征
首先,生态畜牧业主要是以养殖畜禽为中心,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地配套相关的无污染、高效的工程体系,将资源的开发同生态的平衡很好的结合起来。
其次,在生态畜牧业的各个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假如其中的某个环节受到了干扰,就会波及整个系统,从而使其失去原来的平衡状态。
再次,在生态畜牧业系统中以其“食物链”的形式源源不断的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换、流动,从而保证了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异化与同化作用正常的进行。
最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是生态畜牧业中比较完善的配套,通过这个配套,不仅能减少污物的出现,而且还能实现效益的增加以及环境净化的统一。论文参考网。
3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措施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高效”的原则,充分的和“以示范服务促推广,加快舍饲转方式,龙头带动扩规模,精深加工增效益”的思路利用资源丰富的“土地、牲畜、草”,结合现代科学的技术,走“立草为业、草畜结合、龙头带动、整体推进”的现代健康型畜牧业发展之路。
3.1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饲草作为生态畜牧业发展中的纽带和关键,在山区要结合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工作,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着力点,加大人工种草力度。科学种植,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既满足牲畜需求又提高草场植被覆盖率;增加适合当地生存环境的母畜,引进高产、低耗、节粮的畜种,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保障品质,发展健康畜牧业。
3.2经营方式转变,集约化水平提高
首先,发展生态、优质、高效畜牧业,关键在于饲养方式的转变。论文参考网。从贫困山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要把粗放、单一、天然放牧的饲养方式向规模养殖、舍饲养殖转变,大力推广牲畜舍饲圈养技术,走种草养畜、草畜结合的发展之路。其次,按照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创新机制、科学管理原则,采取政府推动、部门规划指导、群众自愿合作建设、自主经营的方式,建设人畜分离、集约化养殖、若干农户合作建设、饲养和防疫设施完备、粪污处理设施配套、技术规程统一、管理措施一致、畜禽生产相对集中或相对封闭的养殖小区。走市场牵小区,小区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再次,按照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实行一村一品,专营专销,杜绝蜂拥而上,增产不增收,货贱伤农,走特色养殖之路。2008年以来都安县实施山羊圈养示范项目结合溶岩山区石漠化治理项目,建立山羊圈养示范户120户,累计圈养山羊6820只,三年累计出栏肉山羊6500只。年产值325万元,纯利润156万元,户均养殖新增收入1.96万元,新增纯利润1.3万元。项目的实施,更是促进了该县养羊业的发展,2009年全县山羊饲养量44.36万只,出栏21.21万只,比2006年分别增长25.7%和39.5%。全县养羊业产值22180万元,纯利润1064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元。圈养舍饲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带来明显的生态效益。该县推广山羊圈养舍饲、品种改良、种草养羊及农作物青贮、氨化喂养技术,同时开展标准化羊舍建设,使生活区和生产区分开,既符合生态要求,又有利于发展规模化生。农户配套种植牧草养羊和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养羊,使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减少草山的超载压力,有利于草山植被的恢复,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3.3资源的回收利用,促进生态平衡
推行5种养殖模式:生物垫―堆肥―零排放;生化工程―粪便处理―达标模式;沼气(厌氧)―氧化塘(好氧)―养鱼,沼气(厌氧)―果菜林场浇肥等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循环处理模式;生态有机肥深加工处理模式。不仅有效解决农村养殖污染的难题,还给养殖户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互利双赢。另外在回收利用废弃秸秆方面,大力发展秸秆生物性的饲料,将其加工之后转换成家畜的饲料,不仅能改变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状态,而且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推动“绿色饲料”的推广,也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3.4依托科学技术支撑,完善生态平衡
坚持以科学为主,始终把畜牧科技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应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服务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的整体水平。首先加强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偏远的天峨县有些养殖户大胆从外地取经,引进发酵床养猪技术。现代推广养猪使用的发酵床,通常有较好的吸附性、通透性的材料,如木屑、米糠、草炭等;同时还要选择一些辅助原料,为确保垫料在制作的过程生物发酵的效果和进程,常用的有水、尿素、麦麸、磷酸氢钙等。该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起到环保的作用,而且还能提高猪的肉的品质,还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提升经济效益。其次,要在贫困山区大量的吸纳专业的技术人员,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山区开展畜牧业技术培训,改变当地人民落后的思想,从而使传统体力型的畜牧业逐渐向技术性的畜牧业转变。
【参考文献】
[1]丁枫华,吴向东,赵鹂.试论我国生态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业资源区划,2003,24(2):17-20.
论文关键词:玛曲,原料型畜牧业,原因,模式研究
问题提出
黄河首曲草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境内众多的黄河支流和丰富的湿地资源,又称为“高原水塔”和黄河上游的“蓄水池”。玛曲县的草地资源是当地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天然生态屏障。这说明玛曲草地资源重要的经济和生态功能。其实草地资源和畜牧业是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关系,二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其中一方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另一方的发展。只有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才能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玛曲位于甘肃省甘南州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甘、青、川三省结合部,是黄河上游重要的补给区。由于独特的高原地理环境,形成了优质的草地资源,全县共有草地面积128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4.3%,可利用草地面积1245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96%。草地资源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玛曲是纯牧业县,畜牧业是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2008年畜牧业总产值达28723.07万元,占当年GDP总量的41.78%,畜牧业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畜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2.原料型畜牧业模式分析
2.1原料型畜牧业概念及其特征
原料型畜牧业是指以草原为基地,牧草为生产资料,在没有补饲的情况下,采取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过分追求数量不重视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只是把牧草资源转变初级畜
产品的社会物资生产部门。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原料型畜牧业首先表现在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畜牧业只是纯粹的利用天然草场,过分依赖自然条件,即使是在牧草资源较少的年份,也不补饲,自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畜牧业的产量和畜产品质量。其次是落后的经营方式。这在经营管理方式上完全的自由放任放养方式,不注重牲畜的结构和出栏、销售时间,最终导致种群结构不合理,畜产品质量较差,收益较低。
二是生产组织程度低。在实行草畜双承包制后,畜牧业以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模式为主,牧民抵抗风险能力较低;同时牧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在获得生产、销售的信息资源的渠道少、市场把握困难,畜牧业发展水平也较低,畜牧业经
营规模小容易造成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而缺乏竞争力。
三是缺乏品牌优势。无论是牲畜销售还是畜产品销售都缺乏品牌效应,纯天然草场的资源优势和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畜产品和有机畜产品特色未能充分体现,产品价格和普通畜产品的价格相差无几,出现了“优势优质资源、产品优质不优价”的尴尬局面。
2.2原料型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玛曲是纯牧业县,畜牧业是当地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畜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的生活水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玛曲经济社会取得了重要成就,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表1可知,畜牧业产值占GDP得比例平均为36.93%,其中2000年达45.71%,对GDP的贡献率近50%,可见畜牧业在玛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由表2可知,玛曲牧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二者之差最大为2000年的926.30元,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增加牧民收入,促进了玛曲经济的发展。
表1玛曲县畜牧业产值及比例单位:万元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GDP
23751
26095
28700
32609
37201
42750
48500
54849
68714
畜牧业产值
10856.67
10125
10750
10818
11401
12433
13335
15757
23501
占比例 %
45.71
40.34
39.57
35.45
32.35
30.36
32.73
(1宁夏大学新技术应用研究开发中心,银川750021;2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银川750021;3北京地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100084)
摘要:为科学管理畜牧业、合理利用草场资源,研究并建立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实现半干旱半荒漠地区畜牧业高效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本研究从防治草原荒漠化的角度出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 “3S”技术提出了半干旱半荒漠地区县一级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着重对县一级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初步设计。目前“3S”技术支持下的草地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内畜牧业管理上的应用还处于研究阶段,至今还没有产生一套完善的系统可以推广使用,本研究对该系统的最终建立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3S”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畜牧业;荒漠化
中图分类号:S812.5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974
Preliminary Study on County Level Animal Husbandry MIS in Semi-arid and Semi-desert RegionHan Lei1, Zhan Xiuli2, Zhao Jinxu3
(1Research Center of New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Ningxia,China;2School of Recourses and Environment,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 Ningxia, China;3Beijing Dat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Developing an animal husbandr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animal husbandry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grassland resources has become an urgent need in achievingefficient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n semi-arid and semi-desert region.In view of combating grassland-desertification, this paper proposed a technical route and a practical way fordeveloping the animal husbandr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 based on 3S technology. The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 for establishing the database of this system was elaborated. Meanwhile, the structure,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the system and system function was designed preliminarily. 3S technology developsrapidly, however, currently there was no developed MIS for the area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management,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a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the final establishment of this animalhusbandry MI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3S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 Animal Husbandry; Desertification
0 引言
草畜资源的协调发展一直以来都是草畜平衡研究的核心,长期以来,由于草畜平衡发展上各因素间的不协调,造成畜牧业的不稳定发展,掠夺式的经营又导致了土地沙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升级、载畜能力不断下降[1-2]。为有效改变这种恶性循环,实现草畜资源的协调发展,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系统对草地资源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根据不同类型草场的不同生产潜力,合理调度、配置牲畜的数量和种类[3-4]。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就是综合利用GIS 软件,遥感、GPS定位等高新技术手段,同时也吸收传统调查、监测以及管理的长处,将地理、气象、人文、土壤、植被、畜牧、自然灾害等信息,统一到计算机系统之中,通过对信息的分类、加工、评价、分析,得到一系列用来指导畜牧业管理决策的信息或知识[5]。因此开发建立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为半干旱半荒漠地区畜牧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对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合理利用草场资源、维护荒漠草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从功能上来讲,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是GIS 与MIS(管理信息系统)在畜牧业上的综合应用。目前“3S”技术支持下的草地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内畜牧业管理上的应用还处于研究阶段,至今还没有产生一套完善的系统可以推广使用。最早卫亚星等[6]提出了用Visual Basic 语言建立草地畜牧业管理系统的方法;吴全等[7]开发出“中国西部草地资源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草地分类和载畜量估算2 个主要功能,但是没有考虑到畜牧业管理的需要,而且不适于在小尺度上的应用;张学俭等[8]基于“3S”技术对宁夏重点风沙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开发与设计,为草地畜牧业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随后王庆[9]2008 年利用ArcGis 9.0 Desktop 建立了宁夏盐池县草畜资源基础数据库,并分析和估算了草场载畜量以及草地畜牧业管理需求。畜牧业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正处于升级换代的阶段,畜牧业信息化对促进荒漠化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根据畜牧业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初步设计了半干旱半荒漠地区县一级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为今后该系统的最终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给改造传统畜牧业、开拓现代畜牧业提供参考。
1 畜牧业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1)以GIS为开发平台,将与畜牧业管理相关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输入计算机,建立项目区的图形图像数据库、小班(地块)档案数据库以及遥感动态监测体系,为项目建设提供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查询、更新、统计分析,科学管理和辅助决策支持,实现畜牧业全过程数字化和可视化管理。
(2)最大可能地满足县一级畜牧业综合管理的业务要求,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语言开发,在窗口中实现各种业务的统计分析处理,结果通过图标和专题图的形式表现。
(3)系统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在确保系统实用的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使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和对需求变化的自适应能力,以适应将来系统数据增加和功能扩展的变化。
2 系统结构与功能设计
2.1 系统结构设计
整个系统采用Client/Sever 结构,客户端为基于GIS软件开发的应用程序,服务器端采用SQL Sever 管理各类数据库,系统主要由数据库编辑、数据查询、地形分析、专题图制作、资源评价、管理决策、效益评价及灾害监测8个子系统组成[10-11],其组成结构见图1。2.2 数据库数据组织与加工
根据数据库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各自的特点,通过属性数据管理和GIS 的集成,结合各种评价方法与数学模型,实现对畜牧业数据信息的动态管理[7],如图2所示。
2.2.1 数据组织
(1)基础数据的获取。建立一个能满足研究目标服务的信息数据库最基本的工作首先就是基础数据的选取,一般可分为下列6 个类型:社会经济状况、耕地及农作物播种情况、林业建设情况、草场及其建设情况、畜牧业生产情况及气象气候资料等[12]。
(2)地图及影像资料的收集。地图资料包括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草场类型图、土壤类型图等;利用不同时期的遥感资料可以进行动态比较分析。
2.2.2 资料加工处理
(1)地形图及专题图矢量化。应用GPS进行地理坐标的数据测定,使用扫描仪或数字化仪将纸质地形图扫成栅格图片,利用北京54 坐标系统的文件配准方法对栅格图片进行配准,利用矢量化软件如R2V对地图资料进行矢量化,将结果导入GIS系统。
(2)数据表连接。本系统的空间数据以图层为基本单位,图层数据包括2 种,一种是空间分布的目标(用实体图形表达),一种是目标属性数据(用属性表或属性库表达)。图层目标和目标属性数据是通过目标关键字紧密相联的,这样便于空间查询、管理和分析,这种关联既可以满足从图形到属性的查询,又可以从属性到图形进行查询。
(3)属性编码。对地图属性要素进行编码,是规范管理、利用数据库,减少数据存储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有关国家标准对地图属性要素进行编码,可以为其他单位、系统所接受。与GIS 有关的标准有:GB2260—8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13923—92《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14804—93《1:500、1:1000、1:2000 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5660—1995《1:5000、1:10000、1:25000、1:100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等[5]。
2.2.3 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1)栅格数据库。包括遥感影像类数据库和地图栅格数据库。遥感图像经图像处理软件处理后,在GIS 软件中建库;地图栅格数据在扫描配准后同样在GIS中建库。
(2)矢量数据库。包括基本地形图的矢量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图、草场分布图矢量数据库等。
(3)属性数据库。包括地形数据,如数字地面高程数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坡度、坡向数据等;地面测试数据,如不同时期地面植被、土壤、气象、水文等数据;现状数据,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植被类型等。
(4)报表文档数据库。包括各种统计报表、管理文档、规划设计报告等,另外可以添加各种模型如效益评估模型等。
2.3 系统功能设计
本研究设计的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具备8 个子系统,图1 中前4 个子系统为该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后4 个为系统的拓展功能,需要以GIS 作为开发平台,采用符合工业标准编程语言如C++、VBA、Delphi等开发工具进行二次开发实现[5]。
(1)数据的输入与输出。数据输入功能是整个系统的基础部分,它主要目的是把经过数据采集整理好的图形属性数据以图形的形式在系统中显示出来,为其他功能模块的使用提供数据来源。此外,系统提供项目信息的多方面和多形式输出。输出内容包括项目区的图形、图像、图表、文本等各种信息。输出形式包括屏幕显示、打印图表、绘制地图、数据文件等。
(2)查询检索。本系统在专题数据库与图形数据库之间建立了密切联系,因而可以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一体化信息查询,查询方式可分为图形查询、属性查询和数据库查询3 种方式,通过这几种方式把经过数据采集和变更调查输入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按照各种给定的查询条件进行查询。
(3)数据统计。在数据库中进行查询检索时,可以将查询到的具有指定专题值的数据记录或者具有指定专题值某一范围的记录进行统计。比如可以对所有地类面积进行统计,可以对2 年数据进行对比统计,也可以就各个乡镇的面积进行统计等。
(4)专题地图制作。专题图包括现状专题图和规划专题图。直接从地理空间数据库中筛选有关某一专题现状的属性数据,以不同的颜色、图案表示,如土地利用现状图、草场类型图等。还可以根据不同专题的需要,把规划的内容表现在地图上,例如土地利用规划图、畜牧业发展规划图等。
3 系统功能的拓展
3.1 畜牧管理
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就是要为决策服务,一般流程如下:
(1)确定草场类型。通过系统查询可得到该地块的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水分条件、光温条件,由这些因素决定地块利用方向,立地条件好的可以作为人工草场经营,否则作为天然草场。
(2)牧草品种的选择。根据立地条件和牧草的适宜性来选择牧草品种,原则上选择对环境适宜性好、适口性好、产量高的牧草品种,在天然草场更新和人工草场建设中推广。
(3)估测牧草产量。主要依据往年统计资料和环境因子对牧草生长的影响。估产的方法有:根据遥感资料估产;建立数学模型,计算环境因子(光热、水土等)生产潜力、牧草在此环境下生产能力;样地调查可以作为验证。
(4)放牧方式确定。根据草场条件选择放牧方式,如草场条件较好,可以自由放牧或轮牧,而对于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的草场、已经荒漠化或者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草场,就应该禁牧,对草场进行封育保护。
(5)确定放牧的牲畜品种。为了合理、充分利用草场资源,主要依据草场的质量,例如牧草品质、适口性、饮水范围等,确定放牧牲畜品种、搭配比例。
(6)确定载畜量。根据牧草产量和质量,以及饲养标准需要量来确定草场适宜的载畜量。同时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实际载畜量,适当调整,具体方法见农业部《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NY/T 635—2002)。
3.2 草场灾害的监测与防治
利用遥感技术与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草地自然灾害进行及时的监测和预报。根据监测预报信息,及时预防,救灾减灾,减少损失。
(1)依据卫星雪盖资料提取积雪范围、面积、厚度等信息建立雪灾资料库,包括雪灾发生的地区、时间、降雪、积雪、牲畜死亡数、牲畜受灾数、成畜死亡率、受灾牧户数、受灾人数、持续时间、交通中断、仔畜成活率、死亡人数、电力损失等[13],利用遥感资料MODIS数据与GIS 空间分析技术,可准确评估和预报雪灾害程度及时为抗灾保畜提供依据。
(2)遥感监测草地火灾发生位置、过火面积、预测火灾发展动态可起到减灾效果,并且为救灾提供信息支持。草原火灾预警以数理统计和过程模拟为主,分别从火源、地理因素、可燃物类型与特征、气象条件等方面构建草原、森林火险预报指标体系和预报模型,构造火灾危险指数[14]。Brillinger 等[15]利用Logistic 回归模型预测森林野火发生的概率,均得到了理想的预测结果。此外,美国Lawrence Livermore 国家实验室和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开发的野火自动气候火险预测模型NWPP,可以对火行为进行动态预测,并为扑火和灭火等提供技术支持[16]。
(3)干旱导致牧草减产,严重时会使牲畜缺少饮用水,遥感影像与气象数据结合,确定草地旱灾的范围及程度,绘制旱情分析图,便于多方面采取措施抗旱保畜保苗。采用MODIS陆地表面温度数据和MODIS植被指数数据,建立干旱指数模型,反演其温度植旱指数(TVDI);用植被供水指数(VSWI)监测草原旱情的发生、发展和加重过程[17]。
(4)遥感技术对鼠虫害的宏观监测可及时预报鼠虫灾危害面积及迁移方向,可建立早期预警体系。目前,可满足草地鼠害监测要求的有TM 和SPOT、Quick等[18]卫星遥感资料,配合地形地势图、土壤类型图、植被类型图、水系分布图、优势种害鼠区域分布图等建成空间数据库,把鼠害的发生、危害程度、各种气象因子等建成属性数据库,利用GIS 的空间数据库操作和图形处理分析等功能,就可产生关于害鼠暴发、危害等信息,从而制定相应的管理决策措施[19]。
3.3 工程规划
工程规划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结合分析和评价模型,争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达到最佳组合。传统的规划,需要做大量的地面调查和基础测量工作,而且资料不容易更新,利用信息系统做工程规划,不仅具有数据库数据容易更新的优势,而且可以结合预测模型、效益评价,给出最佳方案。
3.4 效益评价
效益评价的方法一般可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将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数据列在一个表格上,即投入产出表,建立数学模型,研究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李新文等[20]针对草原建设工程项目构建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5 个准则层指标(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景观效益)、15 个指标层指标和68 个分指标层指标,能够为进行草场建设效益评价提供基本参照。张艳荣等[21]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畜牧业效益评价模型,克服了单指标评价、人为等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能较好地结合效益评价中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全面综合地分析和评价畜牧业效益,分析结果具有可靠性、客观性。
4 结论
本研究主要面向县级畜牧管理部门,以防治草原荒漠化的角度出发,基于“3S”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县一级畜牧业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功能设计。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分析、评价、模拟和显示,本研究基于“3S”技术初步设计的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以下4个特点:
(1)能够及时向用户提供动态的空间地理信息。
(2)根据查询到的全部基础数据和专业数据,可以迅速产生、输出相关的专题图。
(3)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实现草场估产、草场质量等级评价、灾情预报等功能,从而为草场利用规划、畜牧经营管理提供信息和手段。
(4)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产生很多过去只有通过大面积调查才能得到的数据,例如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植被类型及分布状况等。这些数据主要通过3S 技术获得,特别是实时变动的数据,与常规统计数据相比,更为精确,而且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对现有的统计数据进行科学的验证。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研究的县一级草地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仅仅对其结构与功能进行了初步设计,并对今后该系统功能的拓展内容进行了研究综述,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其功能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5 讨论
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将实现草地资源管理的自动化,可以通过遥感监测反映出草地退化、土地利用变更等信息,以便及时采取对策。应用该系统,可以根据草地资源的变化、实地调查数据以及气候因素(主要是降水),实时反映出指定草场在一定时期内的合理载畜量,评估草地承载潜力或超载率,以此作为草畜平衡管理的依据。此外,通过遥感、GPS定位等高科技手段获得大面积测量数据,避免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地面调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测量精度的提高,会逐渐减少对地面调查的依赖,同时能及时对系统数据库进行更新;利用GIS 的信息指导管理MIS 的知识库支持决策,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畜牧业的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利用计算机管理,操作便捷,实用性强,既吸收了传统管理的长处,又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庞吉林,张克斌,乔娜,等.基于RS 的盐池县近10 年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4):112-115.
[2] 梁天刚,冯琦胜,夏文韬,等.甘南牧区草畜平衡优化方案与管理决策[J].生态学报,2011,31(4):1111-1123.
[3] 李青丰,齐智鑫.草畜平衡管理系列研究(4)——草畜平衡计算软件开发[J].草业科学,2012,29(1):117-120.
[4] 杨博,吴建平,杨联,等.中国北方草原草畜代谢能平衡分析与对策研究[J].草业学报,2012,21(2):187-195.
[5] 陆守一.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4:399.
[6] 卫亚星,陈全功,梁天刚.利用VB建立草地畜牧业管理系统[J]. 草业科学,2002,19(1):49-51.
[7] 吴全,杨邦杰,张松岭,等.基于3S技术的中国西部草地资源信息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2001,17(5):142-145.
[8] 张学俭,张新华.宁夏重点风沙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J].宁夏农林科技,2005(1):1-4.
[9] 王庆.盐池县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10] 张慧霞,娄全胜.基于GIS的惠州西湖水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建[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1):130-132.
[11] 刘英敏,杨天行.密云水库及上游流域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1):197-199.
[12] 吴玲敏.基于GIS 草场牧户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13] 周秉荣,李凤霞,申双和,等.青海高原雪灾预警模型与GIS 空间分析技术应用[J].应用气象学报,2007,3(18):373-379.
[14] 崔亮,张继权,包玉龙,等.呼伦贝尔草原火灾风险预警研究[J].草业学报,2012,21(4):282-292.
[15] Brillinger D R, Preisler H K, Benoit J W. Probabilistic riskassessment for wild fires[J].Environmentrics,2006,17: 623-633.
[16] 刘兴朋.基于信息融合理论的我国北方草原火灾风险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17] 贺俊杰,王英舜,李云鹏,等.利用EOS/MODIS 植被供水指数监测锡林郭勒地区土壤湿度[J].中国农业气象,2013,34(2):243-248.
[18] 王玮,冯琦胜,于惠,等.“3S”技术在草地鼠虫害监测与预测中的应用[J].草业科学,2010,27(3):31-39.
[19] 王加,亭负旭,江苏红,等.“三江源”地区退化草原的鼠害监测技术[J].草业科学,2008,25(8):110-112.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型畜牧业的宏伟目标,以创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为主线,以建设生态良好、资源节约、环境优越的生态小区为思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决策,合理规划,注重创新,积极探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之路,实现了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县畜牧业现状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富民强县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龙头带动,机制创新,科技升级,产业循环、优化环境,使畜牧业渐渐步入了集约化、产业化、工业化、生态化的发展快车道,使全县畜牧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可喜局面。回顾近几年来畜牧业发展,一是畜牧产值不断攀升。十四年来全县畜牧产值以年均递增25%的增幅持续增长,2004年畜牧业产值达到14.3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5%,畜牧加工产值达到17.5亿元,人均牧业产值5748元,按人均牧业产值、肉、蛋产量三项指标综合评定排序,已连续14年位居全省第一位。二是畜禽饲养量成倍增长。2004年全县规模化猪场42个,出栏生猪41.1万头,30万只肉鸡饲养厂达到165个,出栏肉鸡达到5339万只,名列全省第一。三是食品加工总量不断膨胀。2004年全县拥有肉鸡生产线3条,时宰肉鸡达到1.8万只,班宰1千头猪肉生产加工线1条,时宰600只羊肉加工生产线1条,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1.05万吨,年产2.5万吨及1.2万吨熟食生产线各1条,年产熟食3.6万吨,出口熟食5800吨,创汇1500万美元,位居全国前十强。四是疫病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先后投资300万元,建成了省级动物检测中心和龙头企业化验室,配备了酶标仪、PCR等化验监测设施,完善了疫情测报站的建设,强化了重大动物疫病的预警机制,使全县动物免疫密度达到100%,严防了重大疫病的发生,做到了“有疫不爆发,有病不流行”,从而保障了畜牧业安全。五是投入品监管程序更加规范。对生产投入品建立了源头追溯制度,采取了定期抽检方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及使用瘦肉精等违法行为,净化了全县畜牧生产资料市场。2003年,全国“瘦肉精”大检查中,淇县抽检380份尿样中,未发现一例违禁药物使用情况,受到农业部的表扬。几年来,淇县先后被农业部、省委、省政府授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单位”、“全国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县”、“畜牧强县”“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回顾二十年来发展历程,我县明确提出了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型畜牧业这一宏伟目标,以经济、社会效益的持续高速发展为背景,以创建我县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为主线,以建设生态良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小区为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产业发展为环境管理服务,合理规划,科学决策,在推动畜牧环境建设和循环经济工作快速发展。
二、我县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从生态学方面讲,我县经济是一种传统经济,这种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这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对我县经济的发展是格格不入的,特别是在畜牧业发展方面,畜牧生产所导致环境污染的影响是不言而寓的。例如:鸡粪对环境的污染和细菌、病毒的传播,生产废水的浪费和污染等。在这种形式下,我县迫切需要发展畜牧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及防治动物疫病和保证畜产品安全的先进经济模式。为此,我县畜牧业必须走新型产业化新思路,提高企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水平,加大技术创新,推行清洁生产和保护环境,在政策上多多给予扶持,促进我县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而我县发展畜牧循环经济已有一定基础,这种发展是由自发到自觉而成的。具体做法是:
(一)我县把畜牧业发展同环境质量改善的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支持,利用成本和价格等市场规律来影响企业的行为;以公司为依托,搞自动化饲养、清洁化生产,食品标准化加工、安全化生产,形成了生态产业化综合经营模式。养殖户利用粮食作物秸秆来饲养,实现过腹增值,生猪粪可综合利用,生产沼气,经过集中发酵、消菌,形成优良的有机肥返回农田,消除污染,利用了资源,形成了生产的生态良性循环。依靠科技进步,变废为宝,生产生活废水含有机物较多,经过处理达标后灌溉附近农田,为农民节约了每年的化肥支出;鸡、猪粪加工有机肥料向市场出售;生产用的废旧塑料袋、包装箱由包装厂进行回收再利用;鸡、猪无大的利用价值的副产品卖给养殖场喂鱼、喂雕。
废物处理处置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拉动环保产业、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为最终不能被有效利用的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保障环境安全,畜产品安全,维护群众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大力倡导园区生态型生产,让环境保护贴紧经济,围绕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开展工作使上游生产的“废料”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争取做到“零排放”;大力发展环境产业,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延伸产业链,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同时担负起分解者的职能,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1、把鸡血“变废为宝”,进行了深化加工。以前,屠宰毛鸡的鸡血,没有充分利用。目前建设了鸡血车间,这个车间通过对鸡血的过滤净化、高温杀菌等一系列生产工艺,使鸡血得到有效利用。
2、充分利用鸡羽毛,建设了羽粉加工车间。以前,屠宰毛鸡的鸡毛,没有充分利用。后来,建设了羽粉车间,通过对羽粉的等系列生产工艺,使羽粉变成了饲料添加剂。
3、将鸡肠转为其它水产和动物的饲料,把次生品得以有效利用。
鸡肠实用于养鲶鱼、狐狸、养貂,根据市场情况作为副产品进行销售,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4、把鸡粪进行进行深加工销售,变成了果农瓜农的有机肥料。
鸡粪改善土壤结构,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深受果农瓜农喜爱。为此,企业对养殖场的鸡粪,都销售给果农瓜农,增加了企业收入。
《畜牧循环经济汇报材料》论文范文由一世教育收集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只可观摩不可抄袭,因抄袭畜牧循环经济汇报材料引起的版权纠纷本站概不负责,若本站对于该文的展示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删除。
5、利用猪粪生产沼气。充分利用全县规模化猪场多的优势,在场区建设沼气池,以解决规模化猪场的供电、供暖等生产、生活费用高的矛盾,并把经过集中发酵、消菌,形成优良的有机肥返回农田,即消除污染,又利用了资源,形成了生产的生态良性循环。
6、建立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建立经济发展高增长、资源消耗低增长、环境污染负增长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与循环经济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即利用畜产品生产高档服装革、医用肠衣等,利用家畜内脏、头血进行生化制品加工,特别是以“原料——产品——废物”为特征的动脉产业和以“废物——再生——产品”为特征的静脉产业相结合形成循环发展的畜产品加工企业群。
近年来,我县把把发展畜牧循环经济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重要举措,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结构,着力解决结构性环境问题,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着力解决结构性污染,从淘汰高能耗、低产出、重污染的生产工艺入手,立足于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高畜牧产业化的水平和效益。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技术,筹划和建设了包括生产废水处理厂、有机肥加工厂、废旧物处理加工厂等一批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增加企业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
(三)、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推动畜牧业生态建设。依托国内高等院校和有关科研机构,建设生态产业孵化基地,优先安排环保科技示范工程,推广最佳实用污染防治技术。加强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引导和管理,逐步形成规模,使之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在资源综合利用中发展循环产业。
目前我县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还未转到体现以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削减污染物排放的清洁生产上来,与循环经济的理念相差甚远。二是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三是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四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完善;五是技术落后,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六是全民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今后发展循环经济计划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实践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围绕“三步走”目标和畜牧大县战略举措,按照既定的方针,着眼于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全县畜牧业生态环境要年年有变化,力争通过努力,实现新跨越。按照“发展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增强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企业效益,让企业也稳步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初步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构筑初级生态企业基础,初步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格局。生态环境整体改善,为畜牧长远发展和生态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发展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循环经济,提高经济效益
二要组织重大示范项目。要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
三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不要仅仅搞示范,还要使示范的技术开花结果,发挥效益。技术推广这个环节很重要,特别要做好推广技术的筛选、信息传播和技术服务工作。
论文摘要:新疆要使畜牧业在农业中占主导地位,建设现代化畜牧业,必须抓住草业这个关键,而且要按钱学森院士提出的草业理论和实际去执行和完善。草业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去组织、经营和管理,建立草地科学经营体系。新疆发展草业要因地制宜,兴办草业龙头企业,把草料加工办成大企业,改变草地经营“大锅饭”状况,加大对草业的投入,并培养草业科技、经营队伍。
1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
2002年8月301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召开畜牧工作会议,对农业产业结构作出了重大调整,决定把新疆农业结构从种植业为主导地位改为以畜牧业为主导地位,并要把传统畜牧业过渡到现代畜牧业。在《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畜牧业是当前面对国内外市场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当前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径”。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是总结我区几十年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国内外成功的经验,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条件,特别是市场经济的需求而作出的决策。发展新疆畜牧业,已经是势在必行。
2新疆发展畜牧业的基本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基本条件
新疆是我国的重要牧区之一,有草地(有效)面积4860.68万ha,占土地总面积的34.4%,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21.7%,占全区绿地面积的86%;草地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和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边缘及河流沿岸;草地季节利用明显。全疆约有70%以上的牲畜不同程度在草地放牧,包括四季、三季或二季在草地放牧。另外,还有几千万亩的农林副产品可以利用。
2.2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四季草地不平衡,草畜矛盾尖锐,尤其是冷季饲草不足据测,草地载畜能力只有3,202.77万头(只),但至20世纪末,我区牲畜已达4,525万头(只),远远超过载畜能力。
2.2.2天然草地退化13逐严重据测普遍退化已达85%,其中严重退化的高达37、5%。表现草质变劣,植被变稀,草层变矮,产量减少50%。
2.2.3草地长期投入不足,建设缓慢牧业、草业的投入只占全区投入的l%左右,占大农业投入的7%~8%,但牧业产值占大农业的25%左右。正如原农业部部长何康视察新疆牧区时所说“三多三少”现象,即产出多,投入少;要得多,给的少;讲得多,落实少。
2.2.4盲目追求牲畜存栏头数有专家认为,新疆牲畜头数的增加,实际是掠夺式侵占草地而取得的。靠天养畜完全依靠天然,一遇风雪灾害,牲畜大量死亡,还增加了冬季草地的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3草业在新疆发展的重要意义
3.1草业的概念
草业是建立在草地资源开发基础上的,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以草地各类资源为基础,通过家畜、生物、化工、机械和经济等现代科技手段,建立高度综合的、能量循环的、科学管理的、多层次、高效益的科学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3.2钱学森院士对中国农业产业的论述
3.2.1 20世纪80年代,钱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国情,以求实的精神,从理论和实践中提出建立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他认为第六次产业革命就是农业上的大革命,把农业产业分为农业、林业、草业、沙业、海业。并把前“四业”定为“绿色农业”,海业为“蓝色农业”。
3.2.2草业要逐步形成产业,用系统工程形式、方法把他们发展下去,可以创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草业产业。
3.2.3草业产业的观点,切合客观实际,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运行规律,很快得到了科技界、各级政府和社会的认同和采纳。
3.2.4草产业理论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我国有了一定进展,将把中国草地科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3.3草业的重要意义
3.3.1草业不仅对畜牧业发展,而且对生态环境建设、绿化、美化环境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得到国家的重视。1987年国务院批转《全国牧区工作会议纪要》中就提出“牧区要实行以牧为主,草业先行……”的方针。
3.3.2草业在我国人多、地少、生态恶化、西部治理、开发和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巩固边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西部的治理和开发尤为重要。
3.3.3草业在20世纪80—90年代通过农业部业务部门和各省(区、市)对口部门的努力和试点,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包括:制定《草原法》;草地有偿承包;牧草繁育、生产;建设人工草地、改良草场、围栏草地;草地牧业综合发展示范项目;建立科研教育、推广、国际交流。
3.4草业对新疆的特殊意义
3.4.1全国全面奔小康,关键在农业,新疆更为突出。现在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已经深深意识到这个问题,要使农牧民富起来,关键在发展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牧业的重中之重在于发展草产业,包括:牧区草业、农区草业、林区草业、沙区草业、渔区草业。
3.4.2对草业应该有个新的看法,要用生态学的概念重新认识草原。使草地产生出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化合物,供家畜、动物食用)与环境(覆盖地面,保护土壤免受侵蚀)协调的最高生产力。
3.4.3新疆生态建设中草业起着骨干作用。新疆属于干旱地区,尤其占5/6的平原地区,除了部分河流两岸外,大多属于荒漠、半荒漠植被,都以草本植物为主,也有部分灌木。有专家认为,从生态作用而言,草与林各有千秋,不可厚此薄彼。应该合理的建立草林灌木复合植被,既促进牧业等生产发展,又保护了环境,达到生态平衡。
3.4.4国家农业部最近在《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西部地区特色种植业产品生产历史悠久,产品质量好,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所以,向西部推荐重点发展五类特色农业,其中有一项就是“草业和草地畜牧业”和“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在国内外草、畜产品需求量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发展草业是新疆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新兴产业。
4草业系统工程与草地科学经营体系建设
4.1草业系统工程
按钱学森院士的观点,就是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研究草业系统生产、生态、经营、管理,达到高效益的科学。他说:“草产业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产体系,为了管好.就一定要用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这才是草业系统工程”。所以,草业系统工程实际是草产业组织、经营、管理的学问。而生态草业也应该是草业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基础。
4.2通过全国草业工作者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已逐步形成了草业系统工程的理论,为进一步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4.2.1草业系统工程的基础是草地资源,全国有丰富的草地类型(18类)6700余种饲用牧草,有牲畜、动物、水、矿、光、热、风能、旅游、人文资源;资源上的牧草可作绿色饲草、改良土壤、保持水土、美化环境、工业原料、燃料等多功能性。
4.2.2草业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发展草业生产力,推动草业技术革新、生产专业化;发展多种形式的草业商品生产;发展牧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济联合体;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国际合作,促进发展。
4.2.3草业系统工程的实践的探讨。20世纪80年代起至世纪末,在农业部主管部门的主持下,在20个省区,进行了40多个试点(新疆5个点),开展了“发展草地牧业综合经济的草业系统工程项目”,总结出:一个目标、三个三结合、五项改革措施等一套办法。“试点”顺利圆满地进行着,并在全国得到了推广。
4.3草地科学经营体系建设
草业系统工程包括:草业生产体系;草业管理体系;草地科学经营体系。
钱学森院士把草业系统工程的草产业列入第六次产业革命之一,知识密集型草产业,就是把高科学技术用在草业生产(种草、养畜、加工)管理(经济、生态、技术、社会)和经营上去。归结起来,草业发展,一个是产业化问题,用企业带农牧户,加第二个是高科技,就一定能把草产业搞上去。
草业关键在于造就既懂经营善于经营又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才能建设起科学的经营体系。目前,我国已初步建设起如下草地科学经营体系:
4.3.1草地法制管理经营体系《草原法》公布实施已经20多年了,近期国家又在修改、完善已经公布实施,其核心就是运用法律手段,对草地资源实行科学的管理经营,从而保证不断提高其生产力,实现牧业现代化、草产业化和生态环境的最优化。建立一支草原监理队伍,把外部破坏草地与内部过度超载放牧的现象坚决刹住,按法管好草地,按经济规律经营好草地。特别是固定草地使用权后,实行农牧民草地承包有偿责任制,用经济补偿的办法管理经营草地,就能发挥农牧民保护建设草地的积极性。
4.3.2草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经营体系草地保护是草原管理经营的最基本任务。防止草地继续破坏,为农牧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保证草地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确保牧业稳定发展;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优质的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对那些乱垦、超牧、滥挖草地植被者要按法处理,根据破坏的程度罚款,甚至绳之以法。要制定各季草地的放牧强度,实行轻牧、禁牧、休牧、轮牧、舍饲等制度;退化严重的草地,也可采取封育、补播牧草、机械松耙、施肥、灌溉等改良措施;更为严重的甚至可以重新建立人工草地。总之,要加强管理、合理经营、科学利用,严防再次退化,充分发挥草地资源再生利用的最高价值。
4.3.3草地建设管理经营体系草地建设是实现草地集约化经营,发展现代化草业、牧业的基础。世界上畜牧业、草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都非常重视草地建设。我国、我区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在草地建设中投入了很大一部分资金,从人工种草、飞机播种牧草、退化草地改良、退耕还草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效益明显。在草地建设中,要动员各方面力量一起建,国家、集体、企业、个人都上,实行谁使用、谁建设、谁所有;国家投入的资金为了达到建一块,成一块,取得高效益,要形成一套管理经营体系,层层都有人管,有计划、有监督、有检查、有验收。
4.3.4草地科研、培训、推广经营体系要发展草业,关键要造就一大批既懂科学技术、又掌握经营管理的人才。把草地上的许多研究,落实到区、地(州)县(市),乡草地工作者身上,给他们解决物资、待遇、资金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及时研究保护、改良,人工种植草地等方面的课题,取得成果,经过培训各级人员,从而大面积推广下去。建立一个热爱草业,懂得草业,专心草业,会规范管理、集约化经营的草业专业队伍。要建立一个科研、培训、推广的三结合经营管理体系。今后要按经营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要求改革科技推广体制,变科研成果为生产力,直接推动草业蓬勃发展。
5发展草产业关系到新疆大开发命运
尽管草业在我国发展尚处于初级阶级,但它对畜牧业、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市场开发潜力巨大。“西部大开发不是大开荒”,必须草业先行,这是我区大农业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新疆如何发展草产业?我们的主要建议:
5.i因地制宜发展草业
长期以来在“三重三轻”(重农轻草、重畜轻草、重林轻草)的影响下。草地资源破坏严重.力口之天旱等自然因素,草地退化严重,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最近,国家准备投入巨资保护1667万ha被破坏的草地,并建设了200万ha人工草地暂时取而代之。这是一项重大措施,必能为我区发展草业、牧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破坏的草地首先是围栏保护封育。禁止继续乱牧,同时,可采取松土、补播、灌溉等措施,封育5年左右即可恢复。人工草地建设主要放在开荒后的弃耕地、闯田、低产田上,这是个既快又省的办法。新疆有133万ha弃耕地,67万ha旱地、闯田、低产田,还有近133万ha平原和山区天然打草地需要改良提高。农田种植苜蓿面积从目前的4%左右(133万ha,主要是生产建设兵团各团场种植的)提高到10%(33万ha),再慢慢达到15%~20%(50~60万ha),搞好草田轮作(兵团各团场,地方农牧场都有经验),可提供大量优质蛋白质饲草,又培土肥田,近田养畜,达到畜草丰收。
论文摘要:新疆要使畜牧业在农业中占主导地位,建设 现代 化畜牧业,必须抓住草业这个关键,而且要按钱学森院士提出的草业理论和实际去执行和完善。草业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去组织、经营和管理,建立草地科学经营体系。新疆 发展 草业要因地制宜,兴办草业龙头 企业 ,把草料加工办成大企业,改变草地经营“大锅饭”状况,加大对草业的投入,并培养草业科技、经营队伍。
1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
2002年8月301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召开畜牧工作会议,对农业产业结构作出了重大调整,决定把新疆农业结构从种植业为主导地位改为以畜牧业为主导地位,并要把传统畜牧业过渡到现代畜牧业。在《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畜牧业是当前面对国内外市场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当前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径”。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是 总结 我区几十年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国内外成功的经验,以及得天独厚的 自然 资源、人文资源等条件,特别是市场 经济 的需求而作出的决策。发展新疆畜牧业,已经是势在必行。
2新疆发展畜牧业的基本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基本条件
新疆是我国的重要牧区之一,有草地(有效)面积4860.68万ha,占土地总面积的34.4%,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21.7%,占全区绿地面积的86%;草地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和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边缘及河流沿岸;草地季节利用明显。全疆约有70%以上的牲畜不同程度在草地放牧,包括四季、三季或二季在草地放牧。另外,还有几千万亩的农林副产品可以利用。
2.2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四季草地不平衡,草畜矛盾尖锐,尤其是冷季饲草不足据测,草地载畜能力只有3,202.77万头(只),但至20世纪末,我区牲畜已达4,525万头(只),远远超过载畜能力。
2.2.2天然草地退化13逐严重据测普遍退化已达85%,其中严重退化的高达37、5%。表现草质变劣,植被变稀,草层变矮,产量减少50%。
2.2.3草地长期投入不足,建设缓慢牧业、草业的投入只占全区投入的l%左右,占大农业投入的7%~8%,但牧业产值占大农业的25%左右。正如原农业部部长何康视察新疆牧区时所说“三多三少”现象,即产出多,投入少;要得多,给的少;讲得多,落实少。
2.2.4盲目追求牲畜存栏头数有专家认为,新疆牲畜头数的增加,实际是掠夺式侵占草地而取得的。靠天养畜完全依靠天然,一遇风雪灾害,牲畜大量死亡,还增加了冬季草地的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3草业在新疆发展的重要意义
3.1草业的概念
草业是建立在草地资源开发基础上的,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以草地各类资源为基础,通过家畜、生物、化工、机械和经济等现代科技手段,建立高度综合的、能量循环的、科学管理的、多层次、高效益的科学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3.2钱学森院士对
4.3草地 科学 经营体系建设
草业系统工程包括:草业生产体系;草业管理体系;草地科学经营体系。
钱学森院士把草业系统工程的草产业列入第六次产业革命之一,知识密集型草产业,就是把高科学技术用在草业生产(种草、养畜、加工)管理( 经济 、生态、技术、社会)和经营上去。归结起来,草业 发展 ,一个是产业化问题,用 企业 带农牧户,加第二个是高科技,就一定能把草产业搞上去。
草业关键在于造就既懂经营善于经营又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才能建设起科学的经营体系。目前,我国已初步建设起如下草地科学经营体系:
4.3.1草地法制管理经营体系《草原法》公布实施已经20多年了,近期国家又在修改、完善已经公布实施,其核心就是运用 法律 手段,对草地资源实行科学的管理经营,从而保证不断提高其生产力,实现牧业 现代 化、草产业化和生态环境的最优化。建立一支草原监理队伍,把外部破坏草地与内部过度超载放牧的现象坚决刹住,按法管好草地,按经济 规律 经营好草地。特别是固定草地使用权后,实行农牧民草地承包有偿责任制,用经济补偿的办法管理经营草地,就能发挥农牧民保护建设草地的积极性。
4.3.2草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经营体系草地保护是草原管理经营的最基本任务。防止草地继续破坏,为农牧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保证草地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确保牧业稳定发展;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优质的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对那些乱垦、超牧、滥挖草地植被者要按法处理,根据破坏的程度罚款,甚至绳之以法。要制定各季草地的放牧强度,实行轻牧、禁牧、休牧、轮牧、舍饲等制度;退化严重的草地,也可采取封育、补播牧草、机械松耙、施肥、灌溉等改良措施;更为严重的甚至可以重新建立人工草地。总之,要加强管理、合理经营、科学利用,严防再次退化,充分发挥草地资源再生利用的最高价值。
4.3.3草地建设管理经营体系草地建设是实现草地集约化经营,发展现代化草业、牧业的基础。世界上畜牧业、草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都非常重视草地建设。我国、我区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在草地建设中投入了很大一部分资金,从人工种草、飞机播种牧草、退化草地改良、退耕还草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效益明显。在草地建设中,要动员各方面力量一起建,国家、集体、企业、个人都上,实行谁使用、谁建设、谁所有;国家投入的资金为了达到建一块,成一块,取得高效益,要形成一套管理经营体系,层层都有人管,有计划、有监督、有检查、有验收。
4.3.4草地科研、培训、推广经营体系要发展草业,关键要造就一大批既懂科学技术、又掌握经营管理的人才。把草地上的许多研究,落实到区、地(州)县(市),乡草地工作者身上,给他们解决物资、待遇、资金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及时研究保护、改良,人工种植草地等方面的课题,取得成果,经过培训各级人员,从而大面积推广下去。建立一个热爱草业,懂得草业,专心草业,会规范管理、集约化经营的草业专业队伍。要建立一个科研、培训、推广的三结合经营管理体系。今后要按经营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要求改革科技推广体制,变科研成果为生产力,直接推动草业蓬勃发展。
5发展草产业关系到新疆大开发命运
尽管草业在我国发展尚处于初级阶级,但它对畜牧业、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市场开发潜力巨大。“西部大开发不是大开荒”,必须草业先行,这是我区大农业发展经验教训的 总结 。新疆如何发展草产业?我们的主要建议:
5.i因地制宜发展草业
长期以来在“三重三轻”(重农轻草、重畜轻草、重林轻草)的影响下。草地资源破坏严重.力口之天旱等 自然 因素,草地退化严重,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最近,国家准备投入巨资保护1667万ha被破坏的草地,并建设了200万ha人工草地暂时取而代之。这是一项重大措施,必能为我区发展草业、牧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破坏的草地首先是围栏保护封育。禁止继续乱牧,同时,可采取松土、补播、灌溉等措施,封育5年左右即可恢复。人工草地建设主要放在开荒后的弃耕地、闯田、低产田上,这是个既快又省的办法。新疆有133万ha弃耕地,67万ha旱地、闯田、低产田,还有近133万ha平原和山区天然打草地需要改良提高。农田种植苜蓿面积从目前的4%左右(133万ha,主要是生产建设兵团各团场种植的)提高到10%(33万ha),再慢慢达到15%~20%(50~60万ha),搞好草田轮作(兵团各团场,地方农牧场都有经验),可提供大量优质蛋白质饲草,又培土肥田,近田养畜,达到畜草丰收。
科研创新,助力草原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天然草原90%以上发生退化,草原生产和生态功能严重下降,草原生物多样性减少,牧草资源亟待保护和开发利用,但草畜矛盾突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经过认真准备和申报,侯向阳等人于2013年成功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的资助,项目名称是“天然草原生产力的调控机制和途径”,这是全唯一一个973项目,标志着基础研究能力大幅提升。项目瞄准过度放牧下草原生产力衰减的关键机制和草原生产力提高的调控机制与途径两个科学问题开展研究,目标是揭示过度放牧下草原生产力衰减机制,形成适度放牧、土壤保育和植物调节提高草原生产力的综合调控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为实现天然草原生产力提高 30%~40%,恢复速度加快30%~50%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已经在草地土壤关键要素对放牧的综合响应、草原植物对放牧的矮小化响应、放牧导致植物矮小化的“胁迫记忆”、放牧造成植物矮小化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证据以及草原生产力下降的养分供给非平衡理论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2015年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项目中期评估。
据了解,样带研究是进行全球气候变化及人为驱动因素梯度分析的最有效途径。利用欧亚大陆东缘草原连片分布,南北向土壤和植被类型等相对一致,温度呈梯度分布,草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存在空间差异的特征,侯向阳研究员率先提出跨越中、俄、蒙的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简称EEST),联合国内相关科研教学单位及俄罗斯和蒙古国的合作单位,开展从中国长城到俄罗斯贝加尔湖的温度和放牧管理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收集整理中、俄、蒙近30年气象、经济、植被、土壤、昆虫资源等信息,建立样带综合数据库;建立蒙古国温都尔汗野外观测站,填补了我国草原科学研究在境外无定位监测的空白……,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45篇,出版专著4部,获得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向有关部门提出6项政策建议,并通过俄罗斯之声报道中俄科学家共同治理草原退化的工作和进展,取得较大社会影响。
另外,侯向阳所长还系统开展了我国北方草原气候变化及适应性管理研究,围绕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北方草原区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问题,从区域、县域和牧户等层次入手开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出进展,并60余篇,出版著作3部。
牧户作为草原畜牧生产的最基本单元,是牧区草畜平衡的主要调控者。牧户草畜平衡行为是影响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政策失灵的关键因素。针对我国政府在草原地区实施一系列工程和政策措施,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天然草原仍然持续超载和退化,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政策实施体现政策失灵的问题,侯向阳团队在内蒙古不同草原类型区及新疆山地草原开展牧户家庭属性和草畜平衡决策行为调研。研究发现,分步减畜更容易被牧户接受,同时牧户之间的自发合作也更能实现牧户生产实践的调整,此种有效合作对优化牧户生产管理方式、推动畜牧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据此,提出以分步式、合作式和示范引导式为特征的牧户适应性减畜策略和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针对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的农牧交错带面临的食物供给和生态保障难以兼顾的两难困境问题,侯向阳所长研究提出应尽快确立以旱作节水栽培草地建设为主的西北绿色草牧业发展战略。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西北地区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正在引起重视,但旱作种草的优势和潜力还没有引起充分重视。在粮改饲的基础上,立足于高效旱作,种植多年生耐旱牧草或饲料作物,充分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依赖,这是解决我国旱区优质饲草不足、并兼顾生态保护的有效发展路径。
矢志不渝,为绿色大草原保驾护航
除了在科学引领草原生态保护和治理创新的基础上平衡发展,侯向阳所长勤于思考,勤于笔耕,多年来科研心得付诸笔端,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0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5部,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其主编的《中国草原科学》和《蒙古高原草原科学》,系统总结了我国草原科学及蒙古高原草原研究成果,为我国和其他国家从事草原科学研究人员提供了极好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草原;牧户意愿;Logistic模型
一、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就要建设新牧区,新牧区建设关系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和草原生态的安全和保护。草原是牧民的生存、发展保障,也是新牧区发展的物质基础。从1984年在全区实施草原经营权和承包权一制开始,不断的加入法律条令,来完善土地制度。随着条令的增加牧民间自流转现象变得要越来越多,这有利于草原的合理利用和规模经营。意愿选择会影响牧民自己的收支、草地流转机制、,进一步影响该区域的经济社会稳健发展。也不断的补充现有法律的缺陷,使之完善草地流转法律制度,更好地引导牧户参加草地流转,给牧户草地流转提供了更安全、更权威的保障。
二、文献综述
草原流转是指拥有草地承包经营权的牧户将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牧户。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姚洋指出当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支出的时候,牧户就倾向参加流转,这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洪名勇,关海霞指出,现有就业的不公平行性和农村社会保障的不完善,土地法律的不全面,让土地成为农户的生活保障,”。郑书刚指出牧户之间的流转很少有正式的合同,以口头形式为主;流转对象也出现很多类,流转主要向大户集中;在发达地区,也有企业参加流转现象。张引弟指出现有草地流转只涉及规模化经营,对生态、牧民生计很少考虑。
三、牧户草地流转意愿
为了深入分析内蒙古地区草地流转的基本特点, 本课题组在锡林郭勒盟 ,对不同类型乡镇的约56户牧户进行了实地调查。
(一)1. 样本户基本情况
2. 草地流转意愿现状
(二)牧户流转意愿模型分析
Logistic回归是分析因变量为两种值的分析。本文因变量将 “不愿意”选为参照水平,设不愿意流转入=0,愿意流转=1。
(1)牧户户主年龄。统计方差一致性检验的显著值为0.034 ,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极显著。年龄越大的牧民越倾向于不转入草原。原因:牧民的年龄越大,劳动能力就下降,倾向于保留自有草原提供生活保障,不愿意转入草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会进行放牧,而进城进行家庭劳动。
(2)承包草原面积。统计方差一致性检验的显著值为0.017,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极显著。承包草场面积越小,则牧户越倾向于转入草原。因为草原面积过小,不仅不能进行规模化生产,还限制了畜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成本,降低了牧民的畜牧业收入水平。随着草原面积的增加,规模化经营产生,牧户愿意进行流转。如果承包的草场面积大的话,自己本有规模经营的可能,所以牧户的流转意愿会少。
(3)家庭畜牧数量。统计方差一致性检验的显著值为0.084,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极显著。牧户畜牧业数量越高,其资本更能与草地资源相匹配,转入草原的意愿愈强烈。
(4)文化程度、劳动力数量、净收入不是影响牧户草地流转意向的主要因素。统计分析显示,检验结果不显著。这说明 ,在对草原土地流转问题的看法上, 劳动力数量没有根本性影响 ,文化水平的提高也未对此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四、基本结论及政策建议
(1)国家或地方政府可以适当控制草原流转价格,引导牧户自愿流转。结果表明,牧户畜牧业数量越多则意愿越大。国家或政府应充分考虑牧户利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让牧户感受到流转草地后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激发自愿积极性。
(2)对自愿接受培训的牧户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牧民素质。研究表明,拥有职业技能的牧户意愿较强。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采用单位招工、技术培训、上岗资格获取、就业等一条龙模式。另外,调动各类技校、社会办学等多种培训机构,构建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体制。
(3)增加牧户家庭年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家庭年收入越高,意愿越强,追求较好生活环境的意向更强。政府可实施多方面的支农惠农政策,增加牧户收入,激发意愿。(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
参考文献:
[1]钱文荣. 浙北传统粮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的实证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2002,07:64-68.
[2] 张引第,孟慧君,塔娜.牧区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及其对牧民生计的影响:中国草原发展论坛,合肥,2009
[3]洪名勇,关海霞. 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问题,2012,(8):72 ~77
[关键词] 草原 生态文明建设 建议
[中图分类号] S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08-0016-01
加强草原生态治理也是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的重要内容和措施之一。我国是草原大国,拥有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与森林和农田一起构成陆地上三个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几乎占据国土面积的半壁江山,约为森林面积的2.5倍,耕地面积的3.2倍,是我国国土的主体和面积最大的绿色屏障。草原被誉为“城市之肺”和“大气过滤器”,在供氧固碳、净化空气、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和保育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显著作用,给人类提供了一个舒适怡人的生活环境。其次,草原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作用不可忽视、不可替代。草原的兴衰,不仅影响到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安全。
多年来,我们在推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看到草原生态形势依然严峻,草原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导致草原退化、资源面积减少的各种潜在因素还依然存在,且有加剧的态势。草原乱开滥垦、超载过牧、草原环境污染、破坏植被现象屡禁不止,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还在发展,各地由于草原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的“沙尘暴”“冰雹”“雪灾”等恶劣气候时有发生,草原的生态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当前抓好草原生态环境治理、推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这件农牧事已迫在眉睫。
1 立足当前,全力促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以来,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这对全面深化草原生态保护工作是难得的好机遇,我们要在认真学习领会 “做好农牧人、干好农牧事”精神的基础上,迅速行动起来,不等待、不观望,主动工作,切实把草原生态保护和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抓紧抓好、落到实处。
2 加大天然草原保护,实现草原资源永续利用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保护优先、综合治理”的原则,继续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实施力度,积极探索和推广草原保护新技术,加强草原鼠虫害和毒杂草防治,积极开展补播改良,加大草原生态综合治理,遏制草原退化势头。同时,严格执行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落实禁牧、草畜平衡工作,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继续加大草原围栏、棚圈、储草棚、青贮窖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减畜养殖基础条件。同时,大力发展草产业,推进优质高产饲草种植进程,为草原畜牧业转型提供保障,实现退化草地恢复和发展饲草的双赢。
3 强化草原普法宣传,提高全民草原保护意识
要积极开展对广大农牧民和领导干部草原普法宣传工作,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法律法规,积极建立完善相关配套的政策、法规措施,提高全社会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草原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保护优先、利用有序的原则,严格草原资源开发审批制度,不以牺牲草原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积极稳妥地推进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开发利用。
4 加大草原执法监管,维护草原生态安全
全面落实国家草原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坚决贯彻执行禁牧减畜和草畜平衡,继续采取重度退化草原全部实行退牧、中度退化草原实行禁牧封育和轮牧、休牧等手段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恢复,建立健全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人工种草等地方性制度,积极推进出台草原保护、草原畜牧业发展和牧区农牧民增收的支持政策;建立健全草原监理体系,改善草原执法装备条件,完善草原监管手段,严格落实村级管护员管护责任,切实加大草原执法监督力度,坚决制止和打击非法使用、流转和人为破坏草原的各类行为,加大草原执法人员培训力度,加大草原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提高草原违法案件的警示作用,促进草原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5 全面加强服务工作,促进牧民转产转业。
建立和完善农牧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畜牧业生产经常性技术指导和服务,采取草场、牲畜保险和加强畜牧业灾害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畜牧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加大牧区牧民转移就业力度,积极利用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中介组织等平台,引导牧民从事旅游接待、饮食服务、运输业、餐饮业等二、三产业和发展民族手工业、牧区民俗旅游业、民族服饰加工、民族食品等特色产品制作等。同时,通过创立小额贷款、创业贷款、无息贷款等优惠政策以及草场抵押、流转、保险等措施筹措资金,扶持群众兴办企业、发展家庭牧场、牧家乐、帐房宾馆等草原经营性旅游活动,加快牧区劳动力转产就业,拓宽牧民就业和增收渠道;积极鼓励牧民群众进城定居,加强和完善进城群众医疗、就学和养老保险等社会服务,使更多的游牧民告别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使天然草原减轻人畜压力的同时,让农牧民享受现代文明生活。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在草地畜牧业标准化的生产经营管理中。成本利润分析和经济核算的方法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为任何管理决策都要对成本和利润进行分析,只有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的方案。才是可接受的方案。初步探讨在建立贵州草地畜牧业国际标准化体系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成本利润分析和经济核算的方法尝试介绍一些能运用于实际生产中的方法和表格,以帮助农户和技术人员更加方便地掌握成本利润分析和经济核算的方法.
在贵州省草地畜牧业国际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中,除了优良品种的选育、人工草地的建植、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外,我们还需要对养殖场(或养殖户)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经济分析和经济核算,从而帮助养殖户或养殖场获得理想的利润。为此,对经济核算的一些方法进行了探讨。
1草地畜牧业国际标准化体系经济核算的方法
在开始建立草地牧场之前,农户应当首先考虑自己的资金是否足够建立一个牧场,特别是开始两年的预算尤其重要。预算包括建立牧场所需要的启动资金成本和经营成本。
1.1建立牧场所需要的启动资金
启动资金成本是指在建立牧场时进行施工、购买各项设备物资所需的成本,通常发生在经营的第1年。一般来说,启动资金成本除自筹部分外,均需要通过借贷来支付。借贷款及其利息的偿还必须通过经营预算后,将启动资金成本按年度摊派,这样就可让养殖农户更加合理使用资金去经营牧场,并有经营利润产生。
1.1.1在建立牧场前,农户应当首先考虑的是(1)测算所需要的资金和所需成本内容,并在表格中填写出来。(2)估计资金数量及何时需要这些资金,每个阶段各需要多少?(3)完成第1年的预算,并决定资金总成本以及所需要的借贷数额。在表格上记录这些数目。(4)完成第2年的预算,计算牲畜的状况。然后,在第2年的预算表上填写相关数目,完成表格。
1.1.2建立牧场所需的成本(1)建筑及设备成本。包括畜圈、青贮池、围栏、给排水系统、照明、动力、便道、挤奶设备等。(2)基础牲畜的购买。(3)肥料购买。(4)人工草场建植。
1.2建立牧场所需要的经营成本
第2年以后的预算主要集中在经营成本上,能够显示出牧场较长远的效益。经营成本是指在牧场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开支,主要包括:劳动力成本、兽医及技术服务成本、补充饲料成本、牲畜销售(不同大小、性别和健康状态的牲畜价格不同)、运输成本、人工草场维护成本、贷款偿还、围栏、道路、圈舍等硬件维护成本和其它成本(水电、税收等)。另外,每年因为牲畜数量及类型会有变化,所以农户必须重新评估畜群的价值,并且牲畜的价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想比较科学地掌握其变化,可以使用表l来计算。例如:l户农户计划购买5头奶牛经营,第1年启动的预算明细表和第2年的牲畜对账表及预算明细表,见表1、表2、表3。
2草地畜牧业国际标准化体系经济核算的作用分析
2.1放牧可减少常年经营的成本,保护生态,生产无公害产品。实现可持续发展
使用人工种草划区轮牧技术饲养奶牛等草食牲畜,可在较大程度上降低牧场的饲料成本和管理风险。以独山草种场为例:该场目前饲养奶牛300头,全部采用全天候划区轮牧的饲养技术喂养。以平均每头牛日采食12kg营养平衡干物质计算,日需配合精饲料14kg,价值24.5元,但由于该场奶牛采用全天候放牧,每天采食鲜草7okg,每天仅需补精料1kg,价值15.75元,比传统圈养节约饲料成本8.75元。该场全年可节约饲料成本95.8万元。在节约饲料成本的同时,由于采取的是划区轮牧技术,牲畜粪便直接排泄在草地上,通过分解成为牧草所需的最佳肥料,促使牧草生长,减少了施用肥料的成本,达到草畜和谐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的目的。
2.2圈养以青粗饲料为主可减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在没有放牧条件的城郊地区,饲养牲畜一般采用圈舍饲养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喂养牲畜应对日粮的构成成本进行核算,以期把成本降至最低,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精料对于食草家畜不一定都是营养最平衡的饲料,它只是用作家畜的补充饲料之一,且价格较贵粗饲料营养价值很低,也只能在加工处理之后作为家畜的另一种补充饲料。但是,如果在夏、冬两季采用引草入田的方式,即夏季和冬季分别在田土中种植适应该季节的牧草,用青绿饲草替代精粗饲料。经测算,大约6kg鲜草可生产1kg营养平衡的干物质,约合市场价1.2元,1kg配合饲料干物质的市场价为1.98元。由此可见,饲喂青绿饲料的成本最低,而且营养价值最高。
2.3种植豆科牧草。减少肥料投入
种植豆科牧草或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混播的方法,利用根瘤菌可将空气中的氮固定于土壤之中,施用磷肥可以促进根瘤菌形成,进而促进牧草生长。这样就可以大量减少氮肥的施用,减少人工草场建植成本。
2.4栽培有药用价值的牧草,减少家畜的保健成本。利于生产有机食品
在牲畜的饲养过程中,家畜的疾病控制是一笔较大的成本,为了减少疾病控制成本,农户可以在牧场混播栽培一定数量的药用牧草让家畜采食(如蒲公英、马齿苋等等),以使牲畜增强自身抵抗力,达到少生病或不生病的目的。另外,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要求的不断提高,有机畜产品是今后畜牧业发展的方向,但由于有机食品对生产的环境、家畜健康、饲料、加工等方面要求严格,传统的家畜疫病处理方式显然不能满足生产有机食品的要求。因此,种植适量的药用牧草也町很好地解决有机畜产品生产的问题,促进牧场的产品朝着有机食品的方向转变,从而提高种草养畜的效益。
2.5利用杂交优势。缩短饲养周期,生产优质畜产品
采用优良的家畜品种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本地黄牛品种普遍存在生长慢、个体小,因而饲养成本较高。但利用引进品种(如荷斯坦、西门塔尔公牛等)与本地品种杂交生产出的杂交品种牛不仪个体比本地黄牛大,母牛泌乳(抗病、抗寄生虫)强的优点。由于杂交品种在泌乳量(指母牛)、体重、净肉率、肉质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可显著地增加经济收益。
3通过经济核算提高管理水平
经济核算在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任何管理决策都要对成本和利润进行分析,只有能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的方案。才是可以接受的方案。通过对成本和利润的分析,可以达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3.1选用高素质的人才
要对生产的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就需要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在生产中对各个环节作到成竹在胸,作出有效的管理。
3.2建立关键性评价指标
要想达到经济核算中各个环节所规定的目标,管理者还应建立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并拿出具体的指标,这对整个牧场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3畅通运输环节
通过经济核算,町以知道农户在能力范围内能够接受的最有效的运输方式和工具,保证产品对外输送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3.4开发优质产品。具备竞争能力
通过经济核算,我们知道只有不断提高优质牲畜的种群数量,开发有特色的畜牧产品,才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增强牧场的竞争能力。
3.5保护生态环境
由于采用不破坏原生植被的人工建植草场全天放牧或人工种植优质牧草饲喂牲畜的生产方式,除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外,还能够以草定畜、以畜管草、草畜平衡,达到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的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3.6进一步提高完善草地畜牧业国际标准化体系
根据专业特点,制订和实施各具特色的教学计划首先了解了不同专业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和目的,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满足不同学科的发展需要。动科及动物生产专业对该门课程的要求在于深入学习各种环境因子对家畜生理机能和生产性能影响规律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以科学的理念设计家畜小环境(包括畜牧场和畜舍)的技术、畜舍环境的控制原理及技术、畜牧场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控制的技术及养殖环境质量评价,为创造良好适宜的家畜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动医专业的要求是在理解各种外环境因素对家畜生理及健康机制和生产性能影响规律的基础上,了解环境中有害物质对家畜的危害性,掌握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环境致病机理、环境预防和防疫消毒的基本技术;而动物营养专业的要求则在于更好的理解外环境因素对家畜生理、营养和生产性能影响规律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动物环境营养的理论,掌握家畜环境管理的一般技术,通过营养调控实现畜禽在各种环境条件下优质、高产和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的的目的。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突出了教学重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顺应时代需求,扩展课程内容,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畜禽养殖业模式的转变,对《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的内容设置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控制工业、建筑、交通和农业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畜牧业是主要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排放源,产生于反刍动物肠道及粪便贮存系统。畜牧业规模化迅速发展带来的另一环境问题就是畜禽粪便产生的污染,已经产生了严重的畜产公害。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治理废弃物方面也提出了重要指示,即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在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重点领域推进清洁生产示范,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因此,畜牧场及畜禽舍生产工艺设计,畜舍保温、防暑、通风、光照等内环境的控制技术,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养殖场环境管理和废弃物处理利用及畜牧场质量评价等基本内容的教学才是该门课程的归宿。另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把握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推动专业综合改革和教学模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因此,本课程组全体教师积极转变了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调整了课程体系。我们在保留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家畜环境卫生学》的基础上,又为动物科学、动物生产、动物营养、动物医学专业开设了《畜牧场规划设计》、《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与政策》和《畜禽舍CAD制图技术》等专业基础拓展课程。尤其是今年为我院举办的中职教师国家级培训班讲授的《畜禽舍CAD制图技术》得到学员的肯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开设新课程的同时我们也注重教学手段的改进。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我们不仅制作了大量有关教学挂图,还积极购置了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仪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视片和幻灯片其特有的直观、形象、生动的优点,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条件的限制,将适合不同气候条件的畜舍结构、畜舍环境控制技术、环境管理措施和不同类型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以及畜牧场废弃物处理技术体系等形象地展现出来,不但丰富了教学仪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将抽象的理论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现,增强了学生对教材中难点和抽象理论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随着畜禽养殖业的高度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业与传统种植业严重脱轨,畜禽养殖业对环境污染的问题、畜禽亚健康状况以及畜产品安全问题已经日益显露出来,严重威胁到城市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们的生活质量,畜牧生产已成为目前农业生产的主要污染源。为了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有效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促进和保证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畜牧环境保护的法规标准。如《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这些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对于控制日趋严重的畜禽污染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实行这些法规和标准,在畜牧养殖专业上设定畜禽场环境评价体系是极其重要的。畜禽场环境评价体系能够将畜禽场的大小控制在适度规模的范围内,而且也能够避免在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内进行畜禽生产场的开工建设,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畜禽场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在实践中的体现形式,是本课程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适应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特点、保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控制污染、防患于未然、符合现代畜牧生产的重要手段。
实验课由原来理论课的附属部分(18学时)形成了独立的课时为32学时为期1周的《畜牧场及畜舍环境监测技术》课程。内容上,原来只讲述气温、气湿、气流、气压、畜舍空气中有害气体、畜舍采光系数、噪声、照度等气象因素的测定原理及其方法,结果只是学会了仪器的使用,对实际生产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和评价方法掌握不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适应不了新时期对人才的需要。现在我们不仅增加了水质分析内容,而且通过对现场的测定和畜牧场环境的综合评定,突出了《家畜环境卫生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加深了学生的切身体会,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今后的生产实践做出科学的环境评价,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地服务于畜牧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在考核方面,增加了30%的实验课成绩,改变过去单一以实验报告为主的方式,建立了出勤和环境评定报告的撰写的考核体系,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4.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科研、实践能力关系极为密切。好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正确深刻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而且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组的老师们在教学、科研、教材的编写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课程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不仅获得2011年度校级精品课程称号,同年获得了〈《家畜环境卫生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教改项目。主编了《家畜环境卫生学实验指导》第二版和蒙语版《家畜环境卫生学》,编写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与政策》、《畜牧场环境监测及评定技术》、《家畜环境卫生学》、《畜牧场规划设计》和《畜禽舍CAD制图技术》的教学大纲,为研究生开设了《高级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参编了“十一五”规划教材《畜牧场规划设计》和《家畜环境卫生学》。主编了21世纪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家畜环境卫生学与牧场设计》。积极参加家畜环境卫生学分会举办的学术会议,提高了老师们的学术水平。在今年的畜牧兽医学术年会上本课题组的2名研究生发表的论文获得了优秀论文提名奖,为本课程的完善和体系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目前已将课程介绍、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等内容通过校园网络向学生公布,便于指导学生学习,规范教学行为,接受学校监督。经常更新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实行教学资源共享。
作者:娜仁花 红蕾 史彬林 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关键词:光合细菌 分离筛选 污水净化 降解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畜牧业的发展也日渐增长,畜禽规模化养殖己成为现阶段畜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与此同时,规模化饲养也造成畜禽排泄物过度集中,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据统计畜禽废弃物占农村总废弃物的80% 以上。现在,畜禽粪便与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并列成为水环境污染的三大源头之一。畜禽废水具有高有机物、高悬浮物、高氨氮、臭味大、水质变化大的特点,是造成许多重要水源地、河流、水库严重污染和富营养化的一个主要原因[1-3]。
光合细菌( P otosynt etic bacteria, PSB) 是近些年来研究治理有机污染较为有效的一种兼性厌氧菌,它在自然界的碳素、氮素、硫素转化循环中起重要作用,菌体本身无毒,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生理活性物质,其中的许多种能耐受高浓度有机物,因此可以在较“恶劣”的环境下发挥处理有机废水的作用[4-5]。
1.实验部分
1.1实验仪器与药品
实验仪器:optizen 2120UV 型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化学耗氧量测定仪、PHBJ-260型pH计、HT1500型TOC分析仪、水杨酸-次氯酸盐光度法。
培养基:KH2PO4、K2HPO4、NH4Cl、MgSO4、琼脂、酵母高、等
1.2实验水样
实验水样取自于东陵区南部某养鸡场鸡粪,用水稀释获得。
1.3光合细菌的筛选
实验用光合细菌( PSB)菌种为本实验室从鸡粪中分离得到的光合细菌混合培养液。根据《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和《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中对光合细菌各种属的检索步骤及特征描述,对分离得到的主要光合细菌菌种进行初步鉴定。
1.4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首先对鸡粪水进行稀释。同时,制作培养基,对培养基进行接种鸡粪水中的细菌,对其进行厌氧培养和进行筛选光合细菌厌氧菌落。通过筛选出来的厌氧细菌制作光合细菌厌氧反应器。而后,用光合细菌厌氧反应器对污水进行处理。最后,对用厌氧细菌处理过的鸡粪水用水质分析仪进行测定,测定总氮(TN)、氨氮含量、化学需氧量(CODcr)、OD值、pH值。
2.分析与研究
2.1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因素
(1)温度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
取生长期厌氧光合细菌菌液1ml,加到液体培养基中,分别在15 、20 、25 、30 、35温度条件下光照厌氧培养9 h 后,测定OD,确定不同温度对厌氧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厌氧光合细菌适宜生长温度是25~ 35,其中在30时生长最好。
(2)pH值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
选择稀释粪水配制pH 值为6. 0、7.0、8. 0 的三组实验结果表明。培养后,光合细菌的生长浓度差别不大,但以初始pH值为6. 0的浓度略高,并且随着培养时间的递增,pH 值以每天0. 08 的速率提升。经过分析,在较低的初始pH 值的情况下,粪水中的酸化菌受到的抑制作用较小,能够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有机物,有助于被光合细菌所利用,从而促进了光合细菌的生长,因此本研究选择初始pH 值为6. 0作为反应器进水的指标。
(3)不同光照强度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
不同光照强度实验结果表明,光照越强,光合细菌生长的越旺盛,在光照强度在7000Lux-10000Lux条件下培养的菌液比3000Lux-5000Lux条件下提前30小时变为深红色。所以,本实验在处理废水的过程中采用阳光直射和日光灯配合的方法。
2.2分析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确定实际应用的具体方法:光合细菌厌氧处理鸡粪水,温度在30度左右,pH值为6.0,并且在阳光直射与日光灯配合下进行时效果最佳。
2.2.1对鸡粪水中氮及COD的去除
废水生物脱氮工艺中氮的转化只要是通过硝化作用将氮转化为硝酸盐氮,在通过反硝化作用将硝酸盐氮转化生成氮气从水中释放出来。
对鸡粪水中氮及COD的去除率见表1。
3.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光合细菌厌氧反应器处理鸡粪水从技术上是可行的,通过在最适宜的的条件下,对COD的去除率达到44.83%,TN的去除率大道27.38%,NH3-N的去除率为28.65%,NO3-N的去除率达到12.37%,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良好,但是对于脱氮的能力一般。本研究方法作为鸡粪水的前期预处理工艺一般。不能达到直接排放标准。因此,经过光合细菌厌氧器处理后的废水还需要进一步的后续处理,例如培养藻类、氧化沟、氧化塘,以及其他的化学混凝法等等。
总之,现在光合细菌厌氧器对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处理能力一般,在前期的预处理过程中适用效果良好,但是需要进一步的后续处理。
参考文献:
[1]李远. 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存在的环境问题与防治对策[J]上海环境科学, 2002, 10( 21) : 597- 599.
[2]吴淑杭, 史家木梁, 徐亚同, 等. 猪场粪便污水PSB 液肥化及其应用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 26( 1) : 265- 268
[3]李自刚. 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与物质光合转化关系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论文摘要 种草养畜既可改善生态环境,又可利用牧草发展草食型畜牧业。总结了种草养畜主要技术措施,包括:根据畜禽品种选择牧草;因地制宜选择牧草品种;牧草的复种轮作和混播;适时播种,精心管理,合理利用;种养结合,兼顾养殖和生态效益。
近几年来,种草养畜事业发展很快,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既增加了土壤的植被覆盖率,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能发展畜牧业,生产无公害畜产品。现将种草养畜主要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1根据畜禽品种选种牧草
应根据畜禽的采食习惯和消化特点,选种适宜的牧草,一般来说,反刍家畜喜食植株高大、粗纤维含量相对较多的牧草,如饲用玉米、黑麦草、苏丹草、皇竹草、苇状羊茅、串叶松香草、披碱草等;猪为杂食性动物,喜食菊科、旋花科等牧草,如菊苣、籽粒苋、苦荬菜、串叶松香草等;兔、鹅、鸡则喜食蛋白质含量较高、叶多柔嫩的牧草,如菊苣、聚合草、白三叶、红三叶等。
2因地制宜选择牧草品种
不同品种的牧草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壤地质状况,应合理选择优良牧草种植,如温暖湿润地区可种植黑麦草、饲用玉米、三叶草、串叶松香草、苦荬菜等;干旱地区种植耐旱的紫花苜蓿、苏丹草、籽粒苋、沙打旺、披碱草等;25°以上的坡地种植多年生黑麦草、鸭茅、苇状羊茅等,用于植被恢复,防止水土流失;寒冷地区可选种耐寒的紫花苜蓿、冬牧-70黑麦、草木樨、无芒雀麦、串叶松香草、沙打旺等;炎热地区可种植串叶松香草、苏丹草、三叶草、聚合草等。
3牧草的复种轮作和混播
根据不同品种牧草的播种期和生长特性,合理复种轮作和混播,来提高牧草产量。如2种牧草的播种期基本相同,种植时可按一定的宽度或行数划为条带相间种植,如苏丹草与紫云英间种;不同季节生长的2种牧草,可利用后种牧草苗期生长慢、占空间小的特点,在先种牧草生长期间将其播种于先种牧草的行间,如墨西哥玉米与冬牧-70黑麦套种、苜蓿与墨西哥玉米套种、苏丹草与红三叶、无芒雀麦与紫花苜蓿、草木樨与黑麦草套种等;农作物与牧草轮作,如一季稻一季草或双季稻一季草,一季草为秋播牧草,如黑麦草;经济作物与牧草轮作,如油菜—皖草2号,豆类和夏玉米—秋播牧草,山芋—秋播牧草;各地也可利用经果林与牧草间种、套种。
4适时播种,精心管理,合理利用
种植牧草与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一样,有适宜的播种季节,籽粒苋、苏丹草、墨西哥玉米、皇竹草为春播牧草,其他大多数牧草为秋播牧草。播种前要精心整地,施足底肥,选好种子并适当处理,如紫花苜蓿、红三叶、草木樨等有芒或颖片及种皮坚硬的要去芒去壳和浸种消毒,当大部分种子略有膨胀时才播种,这样可提高出苗率和减少牧草病虫害。平时要加强管理,防止旱涝和病虫害。根据不同牧草的最佳收割期要做到适时收割,有效利用,如豆科牧草应在初花期、禾本科牧草应在初穗期收割,这样既能提高产量,同时营养也较丰富,当使用不完时,可以进行青贮或晒干,以满足淡季牧草的供应。刈割后可直接饲喂畜禽。若以风干物饲喂,生长猪日粮中黑麦草可达15%~25%;加工草粉饲喂豆科牧草要风干,其他牧草可晒干,粉碎备用在畜禽日粮中,生长猪可添加10%~15%;青贮饲喂按饲料青贮技术操作,豆科牧草和其他牧草或作物秸秆混合青贮。
5种养结合,兼顾养殖与生态效益
种植牧草能有效提高土壤的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改善当地小气候,减少自然灾害,促进农牧业生产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养殖草食性畜禽(特别是牛、羊)提倡圈养,大群放牧的要合理规划,可划区轮牧,设立围栏,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上。
种植牧草品种和面积可参考饲养畜禽来定,如种1hm2一年生黑麦草可产鲜草75~105t,可以养羊120~150只,养兔、鹅1 200~1 500只,养牛15头,养奶牛3头,春季种1hm2籽粒苋可养猪90~120头。种1hm2优质牧草,通过饲养畜禽可获得1.5万元以上的效益。
比较科学的种草养畜的模式,以养牛为例,要做到四季有青饲料供给,可以实行牧草轮作:4月种植墨西哥玉米,其利用期从5月底开始收割,一直到11月。9月底、10月初,可以在墨西哥玉米地里套种冬牧-70黑麦,可由9月底一直生长到翌年的5月底、6月初。以养猪为例,可以采用法国苦菜与牛皮菜轮作的方法。法国苦菜每年4月种植,可生长至11月,牛皮菜自每年9~10月种植生长至翌年的5~6月。
参考文献
[1] 杨恒山,黄善斌.农田种草养畜可行性初步分析[J].中国草地学报,2008,30(1):108-111.
[2] 徐高伦,黄天雄,朱大鹏.永康市种草养畜的模式与技术[J].浙江畜牧兽医,2007,32(5):12.
关键词:规模化养殖场,建设
一、养殖场建设没有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选址随意,布局不合理
表现在:①选址不当。不少村庄为了交通方便或搞“形象工程”,把养殖场建设在紧靠主要交通干道两侧,人流、车流、物流多,噪音大,影响畜禽生产,增加了疫病传播机会。②养殖场布局零乱,形不成规模。论文大全。调查中我们发现80%的小区未请专家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养殖场规模大小不一,并且没有一个统一规划,形不成大的养殖群。③养殖场内饲养畜禽品种混杂。同一小区内饲养畜种杂乱,猪、鸡、牛、羊养殖场都有,有的甚至一场多畜。据调查,我县综合养殖场33%,专业养殖场占67%。
二、养殖场内环保设施不健全,影响了养殖场的可持续发展
调查中发现,大多养殖场内无统一的化粪、排污通道,场外无统一的贮粪场及粪便处理设施,污水到处流,粪便四处堆,苍蝇、蚊子横飞,环境十分恶劣。绿化是净化养殖场内环境的有利措施之一,但许多养殖场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圈舍建得密不透风,未留下充足的绿化空间,不利养殖场可持续发展。
三、形不成固定的畜产品交易场所
在我们调查的养殖场中,没有一个建有专门的交易市场。买猪的、收蛋的车辆要么停在养殖场近旁,要么堵在村中道路上,不仅给疫病传播埋下了隐患,还影响交通,给群众生活造成不便。同时也不能形成价格优势,只能是基本合适就出手。
四、 养殖场内部建设不合理
大多数养殖户都是“以养殖场为家”,生活区与生产区紧紧相连,有的甚至连围墙也不砌,生活、生产混为一体;畜舍之间间距过小,畜舍过于低矮,窗户少而小,采光通风不良。养殖场大门口未设消毒池,生产区门口未设消毒间。
五、养殖场防疫制度不健全
养殖场内防疫消毒没有制度化,畜舍内外环境没有进行定期消毒。各养殖户的免疫程序千差万别,有的养殖户以为免疫接种多多益善,只要建议了就用,有的甚至本地没有的疫病也搞防疫注射。相反有的饲养户图省事,该防的病不防,还有的购买低价劣质疫苗或采用不恰当方法接种。结果起不到免疫作用,甚至造成疫情扩散。
六、养殖场组织管理不规范
一是村里无专人负责协调养殖场内公共基础设施问题,比如水、电、路三通问题;二是养殖场内没有自己统一组织,引种、供料、防疫、销售互不联系,各讨方便,导致生产秩序混乱,综合效益不高;三是养殖场无章无制,形象欠佳。由于组织管理不到位,养殖场内部没有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消毒设施欠缺,畜禽粪便乱堆,病死畜禽乱扔,购销者随便出入。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要切实提高我县的养殖水平,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养殖场建设应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形成规模
要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规范管理”的原则,乡镇及村在划拨土地时,要相对集中,突出规模效应。要请畜牧技术部门科学地设计建区方案,应按不同畜种分建专业性养殖场,不搞“混合”养殖场。一个养殖场如同一个大型的生产车间,养殖场要修建围墙与外界隔离。畜禽舍应统一选择南向或东向,以保证冬季保暖防风和夏季凉爽通风。舍内要创造一个与所养畜禽品种相适应的保温、通风、光照条件及科学的饲养工艺流程。户与户之间距离应保持在30米以上,最好用围墙或绿化带隔开。在养殖养殖场内应大力推广“全进全出”生产方式。论文大全。每个饲养在建筑设计时可将产仔舍、保育舍、育成舍分成若干个单元,各单元相对独立,互不交叉,以独立单元式车间为单位轮流使用。同一单元“全进全出”,彻底空栏消毒。养殖场大门口及每个养殖养殖场大门口都要设置消毒池,有条件的要建沐浴、更衣设施。清洁道与粪污染排泄道要严格分开,粪污处理池要建在养殖场围墙外下风口处,并能与雨水分开。
二、防疫制度要健全
养殖场形成规模以后,各养殖场内要配备专职兽医技术人员,严格免疫定期注射疫苗和消毒。兽药和疫苗要统一供应和管理。养殖场内要配备相应兽医设备和消毒治疗药品。养殖场内谢绝参观,人员车辆进入区内需严格消毒。养殖场内,户与户之间不得乱串,严禁在养殖场内宰杀畜禽。饲养人员经常观察畜群,发现病死畜禽及时检出,做无害化处理,有疫情及时上报兽医人员。
三、探索解决环境污染的途径,以实现养殖场可持续发展
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摆在畜牧业生产发展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我们在建设养殖养殖场时必须重点考虑污染治理问题。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结合我地区实际,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予以治理。论文大全。一是制取沼气。将养殖场内畜禽粪便统一集中后与水混合,经厌氧发酵处理能产生大量沼气,可供养殖场内的照明、煮饭、发电等。其沼液又是营养丰富的肥源,是发展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的重要保障。二是实行粪尿分离,除臭减污。尽量减少用水冲粪便,在畜禽舍内垫上锯木屑或稻谷壳等,使粪便迅速干燥。各户将粪便送到养殖场内的粪便处理场。处理场可用塑料簿膜做顶盖,利用太阳光和风蒸发粪中水分,干燥后制成颗粒状肥料,供为农用。三是采用好氧生物堆肥处理技术减少污染。就是将畜禽粪便单独或与其它填充料混合堆肥,使其发酵后供农用。
四、对养殖场进行绿化
绿化可起到改善养殖场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减弱噪声、减少空气和水中细菌含量、防疫、防火等诸多作用。应在养殖场外围种植高大树木的防护林带,在各养殖场之间种植隔离林带。为提高经济效益,可种植果树等经济树木。地面空隙可种植灌木和草坪。
综上所述,建设畜牧业养殖场要实行规模化,进行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畜禽粪便及废弃物,解决环境污染。为畜禽饲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以提高养殖场的经济效益,确保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