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质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改革,需围绕职业导向的专业建设来实施,企业行业职业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构筑了专业建设的方向、目标;在组成专业建设的课程体系下,具体课程课堂教学的改革,还需要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进行,一门课程及至一个专业要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必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内容广泛,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实践性、应用性极强,课程的教学需从高职院校的学生实际出发,本着“理论够用突出实践”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突出实践的环节,结合与企业行业职业岗位相关的工作内容及案例进行教学.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习过程中需要增加实习实践课的比重。其次,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应重点突出个性化教学。进行个性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急待进行的改革。第三,各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实践证明,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合作教学等是本课程最实用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之外,充分利邮箱、QQ等网络联系方式,以及班级相关活动等及时反馈信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做到与学生充分交流,了解学生现状,对授课内容及方法进行调整,在后续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不断丰富完善课堂教学。
(三)注重实践课及技术技能的训练
应用类课程要贯彻“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这就需要在实习实训中注重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专业的要求,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增强实用性。如在云南区域,在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中,根据专家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第四纪沉积物应注重沉积“相”的学习,即不同类型第四纪沉积物的识别,而沉积时代对其工程地质意义的影响往往不大。反之,有的沉积物如黄土,几大类型黄土的工程性质相差明显,往往与形成时代、地层序列密切相关,这就需要紧密联系形成时代学习相关沉积物的性质。在技能培养方面,做到基本技能的反复训练,如沉积物岩性、沉积类型的判别,地层产状的测定、沉积环境的初步分析等,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重视职业素养教育,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
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同时承担着高素质及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任务,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在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要有效渗透思想教育内容,培养健康的职业理念,做到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加强职业素养的养成。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也是现代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理论的学习方面,高职院校多强调理论够用,不追求知识内容的系统、完整,但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发现知识、理论的系统、完整毕竟是学生今后较高层次的发展目标,针对职业导向的高职教育而言,可以围绕具体的职业需求构建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课堂教学,但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应该在个别教学、拓展课程等提高的环节,适当兼顾学科知识的框架、体系,因材施教,开放式教学,并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学习、发展理念。教学不仅是为了教会学生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从“学会”转向“会学”。学生只有具备了终生学习能力,学到应用性的知识和技能,才会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往往活泼好动,具有创业的内在优势与动力,创业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针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积极生存的能力。
二、第四纪地质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切实抓好社会需求导向。着眼于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本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力求做到:
(一)立足现实,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突出实践
现实条件是进行课程教学的客观基础。限于多方面的因素,如职业院校的总投入不足而带来的硬件、软件条件的落差,但最突出的是地学进行工作的场所是广阔的大自然,其中的诸多工程地质现场条件多难于室内或学校内部进行模拟,但职业导向的教学改革又对相应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周密科学安排相对集中统一的教学实习,并利用现代科技设备创造条件加深实践性课程的相关内容,是进行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课堂教学的现实途径。
(二)加强专业课程间的联系与沟通
课堂教学主要围绕专业建设进行,如何发挥专业相关课程的作用,并且做到协同进行,也是进行高职教学改革的关键。现在适合高职专业教学的教材还相对较少,各专业课程选用的教材协调性差,往往具有理论内容过多、重复,职业技术技能表现不强,与实际施教条件差异较大等现实情况,并且各专业教师构成也较复杂,有工科、理科教师,有企业行业来源,也有校外兼职、退休返聘来源,建立相关教学制度,充分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讨论、协商,并进行相应的教材建设,明确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方能增强实效,真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四纪地质在专业课程设置里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内容多而广泛,与前期、后续课程联系密切,在专业教学中易于产生专业导向性不强及过多涉及后续课程的相关专业知识等较片面的问题,这都需要着力联系相关课程的教学,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任务,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三)进行开放式教学改革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充分联系行业企业,共同进行课程建设。课程教学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及时、充分了解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及变化,适时调整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拓展服务领域,并在行业企业充分参与下,加强职业技术技能的实习实训,并促进知识的领会与掌握。当前虽然存在企业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难度大现实问题,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与提高,企业行业的提升及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已成为必然。及时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对于所需人才的具体要求及期望,进行有效沟通,在课堂教学中方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及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前瞻性。高职院校要在校企合作中真正发挥主导作用,还需要在第二个方面着力实施:经常联系高水平的职业院校,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在专业上,联系相关的科研院所,了解学习最新的科技动态及其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从而在区域行业企业的发展中,真正起到引领作用。这些都需要课堂教学前瞻性地进行相关工作。
三、结语
随着我国新的地质黄金时代的到来,地质类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一些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例如,(1)工科教育理科化。具体体现为简单套用理科教育方法、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毕业论文数量远超毕业设计等问题,主要存在于两类高校,一是地质类传统强校,它们原本走的就是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道路,且受“重理轻工”思维影响,故出现工科教育理科化的问题也不难理解;二是部分新办院校,其地质类专业因缺少办学基础和办学经费,实验教学条件(尤其是仪器设备、岩石和矿石标本等)较匮乏,从而影响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不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高校缺乏办学自、国际化办学进程较缓,加上评价体系混乱且名目繁多,各个高校疲于应付,重申报、轻建设,千校一面,反而丢失了地质类高校/专业多年来形成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忽略了人才培养目标、途径和模式的多元化。(3)师资整体水平尚待提高。具体体现在师生人数比小于教育部规定的1∶18、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工程背景、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之间教师水平差距较大、学术大师及教学名师数量较少等问题,这主要是受前些年全国范围内高校盲目扩招和学术界浮躁之风的影响。
二、几点思考
1.回归工科教育,加强地质基本功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地质类专业首先应回归工科教育,即应该从学校、院系和教师多个层面认真思考地质类专业的定位、特色与学生就业出口等问题,是要消除“重理轻工”思维的影响,做到地质理工科均衡发展,而不是要否定地质基础理论的重要作用;应该强化工程素养和工程训练,加强学生地质基本功和实验/实践能力培养,增加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项目,建设高水平产学研基地和野外实习基地,重视相关国家标准、行业规范教育,实施地质工程或找矿勘查案例教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逐年提高工科学生毕业设计的比例。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一些高校简单地运用软件,看似可以抑制学术抄袭现象,但实际上软件并不能准确判断不同的文字表达形式是否构成对别人学术观点的抄袭。对于毕业设计而言,存在着更多的尴尬,所引用的规范和标准以及成熟技术无疑多为“重复”,而设计所得出关键成果(如公式、数据等)又不在范围之列。
2.开展专业认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其预备成员。《华盛顿协议》是工程教育本科学历的国际互认协议,始于1989年,在国际上具有很大影响力,目前拥有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等15个正式成员和6个预备成员。2013年下半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作为地质类专业认证工作的试点,标志着我国地质工程教育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实现国际互认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14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专业、吉林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又相继进行了认证工作。2015年地质类专业认证将全面展开,届时更多高校的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将参加认证。推进地质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实行国际评价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项好的做法是发起成立了“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其成员包括美国斯坦福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法国巴黎第六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等10余所世界地学一流大学(学院),通过建立联盟高校之间联动协商机制,开展包括地球科学教育发展国际论坛、科技项目合作与共享、本科生交换培养、研究生联合培养、教师和科研人员互派访学交流等方面的深化合作,促进世界地球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协同发展。目前,国家大力推进的“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OBOR)建设也为地质工科的国际化办学带来新的机遇。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型基建项目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具有国际视野、能参与多元文化背景下合作与竞争的地质工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3.保持学校和专业特色,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多元化教育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应进一步调整高校治理结构,增强高校自主办学权,坚持学校和专业特色及办学多样性原则。其次,应因材施教,建立分类培养机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拔尖生培养与普通生培养相互补充,多元化人才培养建议在《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也有明确体现。再者,应深化教学方法改革,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包括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提倡个性化培养与学生自主学习)、考试方式的多样化(改变单一的结果考查,提倡过程考查、创新意识和能力考查)、野外实习基地和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含视频公开课、MOOC、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坚持“一制三化”(即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鼓励本科生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尽早介入导师的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学术研讨和交流。郑州大学实行的创新学分值得推广,即每位学生毕业时必须获得4个创新学分,这些学分来源于参与科研立项、、申请专利、参加学科竞赛、听学术报告等,并通过一套计算规则折合为学分。
4.促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构建社会评价体系建立地质卓越工程师培养联盟、地质科教联盟,做实产学研基地和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探索协同创新和育人机制,促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结合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落实、专业认证工作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校外导师共同承担本科生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任务,联合用人单位业务主管和人力资源部门长期跟踪调查人才需求情况和毕业生成长情况,并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吉林大学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将以往到企业去实习改为到企业去学习,即将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习和综合设计连同生产实习都放在企业或产学研基地中进行,这样既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又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中央提出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将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估权交给社会。随着教育部转化政府职能的工作推进,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多方参与的高校教育质量社会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必须打破管理僵化、评价名目繁多及高校办学自小和疲于应付的现状,以中国地质学会组织的地质类专业认证为龙头,取代原有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等活动。
5.建设校园人文环境,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搞好地质类专业教学同样离不开优良的校园人文环境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人文环境对于地质工科人才的品格修养树造尤为重要,地质类专业属于艰苦专业,从业者常年与深山荒漠打交道,奉献精神、事业心、乐观豁达的性格和强健的体格是必备的素质。然而,“地、矿、油”等行业性院校的人文氛围相对较弱,亟须加强建设。2013年大学生原创话剧《大地之光》的公演就再次说明了行业性院校需要人文环境、也能建设好人文环境。该剧再现了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热爱祖国、敢于担当和严谨治学的一生,在武汉、北京等地巡回演出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识论和教学观
建构主义是目前最为先进的教育方法之一。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的建构论。皮亚杰提出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他认为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应与主体的知识结构结合起来,智慧与知识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主体转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皮亚杰还认为主体的认知结构是动作的一般协调结构及其内化的产物,是随着主体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建构发展的。建构主义的教育教学观念中,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不是终极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会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及其认知手段的不断提高而被超越和取代,而对于个体来说这个过程是建构不断更新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在实践和学习中与外界相互作用来建构对知识新的理解。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是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中介,学生处于被传授、灌输知识状态,在学习过程中属于被动者,这与建构主义理论相悖。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学生的认知是主动学习的过程,他们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实践和再学习过程中主动改造和重建原有经验,构建新的知识建构,而新的知识建构则在新一轮的认知过程中变更为新的学习基础,知识建构呈动态的阶梯状上升。以建构主义为教育指导思想,应当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教师主宰课堂的状况,使学生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
建构主义指导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改原则
把建构主义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应当遵循自主、真实、基础、全局、灵活等原则。自主学习是构建主义教育观提倡的方式,即鼓励学生对整个问题或任务拥有自主支配权。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设置固定的学习目标,而这个学习目标通常很难被学生接受,学生们只关心是否能够顺利通过课程考试,而不关心是否真正掌握知识精要,没有将其融入自己的知识系统进行重新建构,这样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制订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环境中的目标不符合。鼓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其对问题和任务的自,教师可以同学生通过讨论获取、优选具体问题和任务,让学生感觉到其在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感觉确定的问题是他们本人的问题,从而对学习任务产生足够的兴趣。真实性是建构主义教育观中对教育环境的要求,即为教学提供贴切现实生活、生产实际等真实情境和学习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重要特征。真实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不依赖于问题表面特征,将所学的知识更有效的运用到实际中去。课堂教学中使用贴近生产实际、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意识到学习知识的意义所在。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过程中,应当把贴近油田勘探、开发的实际复杂实例放入课堂讨论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明白学习、认知过程的现实意义。
建构主义十分注重基础知识结构对学习的影响,具备必需的得基础知识后,才能够针对具体问题实现新知识建构。教学的本质并非纯粹的知识传授,而在于教师和学生互动,共同构建、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然而针对不同的认知对象,应有区别地分析他们已经具备什么样的基础,还有哪些基础知识不具备。同一课程,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而言,因为其基础知识的差异而必须区别对待。“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是地质工程本科四年级专业限选课程,学生已经学习了“构造地质学”、“盆地分析”、“沉积岩石学”等相关课程并具备此类基础,对学生的认知结构研究之后,适当地补充欠缺的基础知识,如有机地球化学、生油理论等,使其具备完善的基础知识,达到能够独立思考、讨论现实问题,并进行认知体系的自我建构,从而改善教学质量。学习任务的制订应当具有全局观念。“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中,应当首先将该课程的整体框架介绍给学生,保证学生明确具体学习任务和整体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每个具体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应当和学生讨论总结,明确该学习活动在复杂任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学生理解各学科间的基本结构和联系。没有哪种教学方法可以放之四海,针对不同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要懂得灵活施教。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应当寻找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方式因人而异,学生中心取向和教师中心取向可以交叉、混合使用,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中的认知对象包括概念知识体系、复杂问题实践和行业规范内容等,三者性质差异较大,需采取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改革设计
根据煤炭院校特征以及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学要精简结合。河南理工大学地质专业的“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非主干课程,其课时量为32课时,远远低于石油类院校,因此必须在遵循教学内容体系结构稳定的条件下将该课程的内容进行删减和融合。“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基本内容包括了油气藏基本特征、油气藏形成理论、油气分布规律、油气田地质勘探4部分内容,其中前3部分内容为原理的讨论,第4部分内容实践性较强。由于课时量有限,将第4部分内容删减掉,而在具体原理介绍中加入勘探实例分析。另外,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背景,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的授课方式,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重新组构。比如,在油气藏形成理论的讲授中,应当对比“煤地质学”中煤演化生烃过程进行讲授,和学生讨论分析煤演化和油气演化的异同;而在油气田分布规律的教学活动中,应当加强与“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盆地分析”相关内容的类比;在油气藏基本特征中,有关油田水特征的内容与“水文地质学”内容进行对比授课。强调学科知识系统化。“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一门知识衔接比较紧密的一门学科,各章节间联系紧密,在授课过程中应当重视知识系统化。例如,油气生成理论授课中,首先介绍传统生成理论的模式以及不同阶段的特征,其间可以对比学生在“煤地质学”等专业课程中掌握的煤演化过程,对比两者存在的差异和相似处,掌握沉积有机质向煤、石油、天然气转化的异同点;再分析不同油气生成理论在勘探历程中的应用和地位,找出传统油气生成理论如何指导油气田勘探,而未成熟-低成熟油、煤成油和天然气生成等理论与传统油气生成理论的区别,在油气田勘探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推动作用;最后介绍现在油气生成理论的完整模式,使学生能从发展的角度去认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理论内容,从而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实验、实践并举,培养综合分析能力。#p#分页标题#e#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认知结构解决实际问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将我国部分油田在勘探开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纳入课堂讨论内容中,给出问题发生前的所有地质参数供学生分析,讨论方案确定后将解决问题后新获取的地质参数作为验证数据进行二次讨论,讨论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回顾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内容,发现问题所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增加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完成认知结构的更新发展。另外,积极利用我校已经具备的开放实验室制度。我校与石油相关的实验室有河南省生物遗迹与成矿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心地质实验室等,拥有大量常规地质仪器和大型地质仪器,学校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免费申请不同仪器的开放实验。由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实验课时较少,应当引导学生在开放实验课题中选择石油、天然气相关实验进行练习。例如:在烃源岩质量分析过程时,鼓励参与烃源岩TOC测定、镜质体反射率Ro测定、干酪根类型识别等实验;在油源对比课程教学时,鼓励参与源岩抽提物和原油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实验;在储层特征识别时,要充分利用大型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等进行观察;在油气运移授课时,鼓励利用不同精度显微镜观察不同类型岩石中裂缝组构,鼓励利用热台-荧光显微镜观察油气包裹体各项参数;在油气藏类型授课中,鼓励学生参与大型地震解释软件的使用,进而识别大型油气藏的类型。
在实验、实践环节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多解性,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存在多种观点,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其顺序;针对不同内容,确定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学习内容的难度设为中等,主要以基本概念、基础评价方法为主,涉及油田水特征、油气的物理化学性质、油气成藏静态要素组成及评价方法、油气演化模式和过程、油气运聚原理、圈闭形成及油气藏类型、油气富集控制因素、主要的油气田勘探方法概况等,其间穿插一些实例分析。教学内容的顺序也大致如上述,由简入繁、循序渐进。课程开始前,应当让学生了解整体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而在各章节开始时应明确该章节所处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对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内容的学习,应当提倡区别对待知识差异。对于油气演化过程、油气运聚原理、圈闭的形成和有效性等基本理论框架,可以启发学生找出差异,进行知识结构的自我完善。而在具体的实验、实践环节,鼓励他们主动去寻找问题症结所在,鼓励他们在解决问题中的相互协作精神。明确教学目标,调查学生已具备的基础,找准适当的学习切入点。教学过程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联系他们原有的认识结构,找出与该教学单元相关的切入点。比如,在讲解油气生成理论时,应当用到构造沉降、煤岩热演化模式等相关知识;而在讲解油气藏特征时,会用到构造地质学中断裂系统、穹隆、褶皱以及沉积岩石学中的多种沉积相类型等相关知识。这些相关内容都可以作为新内容的引子和切入点,进而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如果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学生们欠缺必要的基础知识结构时,应当先补充基础知识,然后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杜绝学生因基础不足而丧失学习积极性的情况发生。设置真实教学情境,引出研究问题。人们通常对于具体的、可闻可见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容易快速进入正题,而对于抽象的事物则相反。“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接触到的唯一含“油味”课程,所见所闻较少,面对初次涉及的抽象课程,学生们往往兴趣不大。
这种情况下,应当想方设法吸引他们的目光,除了讲授基本理论和原理之外,应结合国内外能源局势及油气勘探开发现状,结合我国油气勘探开发规划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让他们认清能源形势;在不同授课部分,结合油气田勘探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开设讨论、习题课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自觉回顾先前的知识内容,讨论课一般占总课程的1/3。这些方法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所在,提高学生们学习油气地质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意境。通过学习,消除矛盾,实现新、旧知识系统的改进和更替。学习的过程包括对新信息的吸收和对旧知识系统的改进重组两个方面。学生们对地下水、构造地质、沉积学、盆地结构等基础知识方面均有零碎的旧知识系统,而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学习和反复揣摩中这些旧知识得到不断的应用,通过对油气藏生、储、盖理论的学习,可以将这些知识碎片完全吸收、消化并对其系统化,进而完成认知系统的意义建构。组织实践教学,培养基本技能和能力。“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多种实践活动是帮助消化知识、构建认知系统的有效手段,这项活动不能被课堂授课所代替。例如,储层类型的识别、盖层封盖能力的鉴定、生油岩演化程度的判断、生储盖组合的判断等等,都必须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进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认知系统的更新和重构。然而,这项工作在煤炭类院校常常被忽略,建议加大实验、实践课时;而同学们也可通过选修相关的开放实验课题来完成部分实践课程。完善建构主义教学测评体系。教学测评应分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
对于教师的测评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是否从权威授课者转变为学生认知的合作者或辅导者;②是否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多解性;③有没有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可以通过实验、实践活动进行独立探索或者协作完成学习内容;④是否给学生提供了真实、复杂的实践问题供学生分析、研究;⑤是否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出发,进行引导。另外,对于学生的测评方法也应当有所改变,不应以学生记住知识的多寡来衡量,而应当以学习中主动参与程度、协作中的贡献大小、意义建构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的测评内容应当包括:①学生是否积极地进行认知结构的重建和理解;②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教师、同学的协作,解决真实问题;③学生是否主动承担了更多的管理学习任务。通过同学和教师反馈的信息,学生们能够真实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协作、认知结构自我构建中来,进而达到增强学生们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的目的。将建构主义思想运用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中去,遵守自主学习、真实性、基础性、全局性和灵活性等原则,因地制宜地将授课、讨论、实验与实践相结合,预期在教学上取得以下成果:教师的基础知识授课,可使同学们了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评价方法。复杂问题的课堂讨论,增加大量的自主学习机会,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回顾已有的基础知识,自学相关未知领域知识,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课堂讨论使学生们能够自主分析油气田勘探开发中遇到的真实、复杂的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开放实验和实验课的训练,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如何利用实验去解决实际问题。整体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明白整个学习内容为一有机结合体,各部分内容皆有衔接和相互作用,同时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存在大量联系,在不断碰撞、思考、实践、更新认知中完成新知识系统的自我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建构主义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如何自我学习。#p#分页标题#e#
煤矿地质学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应用性强,与生产实践直接相联系。可以在矿井开采过程中观察到很多生产过程结束之后再无法见到的地质现象,从而对理论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又可以直接指导生产、服务生产实践。例如,它可以通过勘探工作进行探采对比,还具有指导和监督采煤、选煤等生产环节。课程包含对煤矿建设生产中遇到的瓦斯、煤尘、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防范措施和治理方案的提出;水文地质的专门观测及综合研究;深部煤层寻找与预测,组织开展煤层深部开采和找煤,扩大矿产资源远景及增加新储量,延长矿井服务年限或扩大生产规模;矿井储量动态管理等大量实际工作内容。
近年来,随着相关科学的理论创新和应用技术的不断提高,煤矿地质学研究内容也在不断发展、提高,课程体系不断完善。除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外,技术革新、前沿理论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也成为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如:遥感地质、数学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学等煤矿地质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应用,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矿井地质技术经济以及深部煤层预测等。近年来,随着资源开发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煤矿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与大学生整体就业难的趋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但我校针对煤矿安全工程专业开设的《煤矿地质学》,是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理、工兼修的特性,既有大量的抽象理论(概念、定义)需要理解、记忆,又有不少的基本方法要通过实验、实训观察认识掌握。很容易造成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同时,该课程课时设置偏少,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对煤矿地质学的进一步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要想全面、深入、系统的掌握并运用煤矿地质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让煤矿地质学能够更好地和其专业密切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全面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是该课程建设的前提和关键。
本课程安排课堂教学40学时,实验课8学时。从整体内容来看,课时稍显仓促,课程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今后该课程授课的努力方向是:依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教材、实验条件等实际情况,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践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本课程包含丰富的地质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大量实际应用的技能要求,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因而,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促进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协调发展。而实际情况是,实践环节薄弱,实验条件有待大幅度提高。教学方法还需完善,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在此前提下,学校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根据个人特长、专业特点,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探索,着力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如煤层厚度变化、地质构造、岩浆侵入煤层、岩溶塌陷、矿井瓦斯、煤层顶底板、地温与矿山压力等,对煤矿安全生产有很大影响,这部分内容应理论联系实际,针对不同的矿井有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选举典型事例重点讲述,探讨启发式、讨论式、研讨式、案例式、探索式等新型教学法,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方法的优化是改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针对煤矿地质学课程特点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煤矿地质学教学效果的提高,应该着力在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和双语教学等三个方面下大功夫。多媒体教学是高等院校普遍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一,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就本课程特点而言,由于其信息量庞大、知识点丰富,使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特别是借鉴兄弟院校的精品课程课件,促进课程体系的优化;另一方面,可以有更为充分的时间进行备课,将更多的新内容补充到课堂教学之中。更重要的一点,是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为具体,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对地质图的理解和解读、对矿物、岩石的认识和鉴别等。当然,还可以建设课程教学网站,使大多数学生有机会参与网站的建设,融自主性、趣味性于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热情,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煤矿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包括课程教学实验和实习两部分。从学生素质方面比较,我校煤矿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组织纪律性强、理论基础扎实,而实践动手能力和野外工作能力需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在实践环节方面下功夫。然而,这一环节也是我校整个教学体系相对薄弱的部分,是制约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的“瓶颈”。就实验环节而言,该课程实验的知识面广、内容复杂,内容涉及矿物、岩石等实物标本的鉴定,地质图件编制等基本技能,还包括岩石薄片制作、镜下鉴定、矿物分选、样品制备等专业技能。
地质科学如“普通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煤矿地质学”等专业课程要介绍地球的宇宙环境,所谓宇宙即时间和空间的组合,空间无边无际,时间则无始无终。对广袤的空间的感知就太阳系而言,包括大家熟悉的8大行星、66颗卫星,之外还有15万颗已经获得永久编号的小行星、1800多颗彗星,而太阳系只不过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银河系有1400亿颗这样的恒星,再扩展到河外星系、星系团乃至总星系,宇宙广阔无垠。对于无限的时间,太阳围绕银河系核心公转一周大概需要2.8~3亿年,地球的年龄46亿年,推断宇宙的年龄是150亿年。我们研究地球了解宇宙的神秘与宽广,结合现实我们当下生活的空间及渡过的时间,区区百年的人类寿命不及时间长河的一瞬间,哪能和亿万年的自然地史相提并论;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引入地球村概念,相对扩大了我们的空间活动范围,而绝大多数的人一生中涉足的空间还是有限,哪能和博大的地球、浩瀚的宇宙相提并论。
在此如果能以地球、宇宙的角度看待人生,我们自己何止是渺小、微不足道?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用大自然的宽广铸就宽广心灵,宽广心灵使人豪迈、有气魄,众所周知大无畏的精神是战胜一切生活困难的法宝。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进入社会后总是被很多名誉、利益和角色束缚,事实上除了我们自己解救自己,没有人可以帮助我们。胸怀宽广、高瞻远瞩,从地球、宇宙的角度来看待人生,当我们释放了自己的狭隘、愤懑,放下计较、得失的纠缠,就会发现我们看世界的眼光不再挑剔,面对世界的态度不再矫情,生命就随着自自然然的状态开发、凋谢,然后等待下一个春天。地质学专业课程揭示了地球上发生的许多惊天动地的、天翻地覆地质事件,如大陆漂移、海陆变迁、造山运动、生物灭绝等等。作为地球圈层中的生物圈人类,在250万年左右出现,几万年前发展成为晚期智人,在地球发展历程中也只是短暂的瞬间。所以对于树立正确世界观、拥有博怀的人文品质,可以在地学专业教学中给予学生一些启迪。
二、坚定信念,磨练意志
地球发展演化经历了漫长的46亿年,组成地球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和运动之中,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也在不断地改造和演变。俗话讲的滴水穿石,比喻做事专一,坚持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在地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更加深刻、更加触目惊心。比如风化作用可以使坚硬的岩石变成松软的土壤,一般来讲碳酸盐岩形成1厘米厚的土需要2万年之久;雄居世界之巅的喜马拉雅山,是印度版块向亚洲版块冲撞挤压后隆起的巨大褶皱和高地,这里曾经是一片古地中海,如今的珠穆朗玛峰到达8000米的高度面目全非,这样的沧海桑田则经历了2000万年;作为当今主要的能源资源煤矿,如贵州煤矿资源丰富,主要含煤时代为二叠纪,二叠纪距今2.95亿年,整个二叠纪经历的时间是4500万年;难怪我们必须十分珍惜这些千百万年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对于人类来讲矿产资源确实不可再生。自然界形成某种矿产,需要千百万年的时间沉淀。我们任何一个人要成就任何一件事情,也都需要坚守,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朝三暮四、浅尝辄止,没有恒心和毅力,不去锲而不舍地钻研只会一事无成。作为一个年轻人要有意识地磨练自己的意志,养成坚毅的品格,才能掌控自身成就大事。坚忍不拔本身就是一种进取,一种求索,一种心向既定目标的执着,大自然如此,对于生物个体的人来讲也是如此。在地质科学教学中要阐述这一观点,实例太多而且很贴切。
三、只争朝夕,百折不挠,充满信心
我们常把人生比成一条河,从上游到下游奔腾不息,直至达到终点。河流发生、发展到完成其历史使命的过程,与人生的青年、壮年和老年,确实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河流地质作用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其中侵蚀作用包括机械侵蚀和化学侵蚀两种。河流的机械侵蚀一方面向下冲刷切割河床,称为下蚀作用;另一方面,河水以自身动力以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的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称为侧向侵蚀。人在青少年时期精力充沛,体力旺盛,锐意进取。犹如河流的上游以下蚀作用为主,在上游河水湍急,流速大产生较强的下蚀作用,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形成在横剖面上呈“V”字形的河谷。如我国长江上游谷坡陡,谷底窄,著名的金沙江虎跳峡的江面最窄处仅40~60米,最陡的谷坡达70度,峡谷深达3000米。到了河流中游河谷渐渐宽阔,不是一味的奔腾,开始发生沉积作用。就像人到中年,是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承载的东西多了,沉稳有内涵,彰显着成熟的美,更多地利用自身的经验教训和在实践中积累的智慧为社会服务。在下游河流的下蚀能力较弱,而是以侧蚀作用为主,塑造成谷底宽平,横剖面为蝶形的河谷,沉积作用最强。河面宽广流水缓慢静静地达到终点和海洋汇合,经历多少曲折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人生也如此到了老年,风风雨雨一辈子,见多识广,更加豁达平和。保持身体健康、身心健康,发挥余热,老有所为身体力行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便是对社会对家庭作贡献。事物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每个阶段都具有一定历史使命。所以青年学生必须学会珍惜人生的黄金时代,充分利用自己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年轻时代,在人生具有强大“下蚀作用”的阶段,努力打好基础,为事业上有所建树做好准备,更快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纵观人生和河流一样,要经历多少的坎坷,河流行进中碰到坎坷(陡坎)则形成瀑布。就拿贵州黄果树瀑布来说,其高度77.8米,黄果树瀑布群由18个风韵各异的大小瀑布组成,在20千米的地段有大小18个陡坎,这是一段不平坦的河流;河流在一定条件下会改道,如截弯取直以后形成牛轭湖;河流存在袭夺河,把别的河流的河水夺过来;在当今社会工矿企业大量排污,河水在某一地段会遭遇严重污染等待。河流流经之处有险恶、有美丽、有奇特,一路历尽艰辛,也风光无限,然而不管怎样,没有过不去的坎,河水终究要奔腾不息地向前流去最后汇入大海。大学生踏入社会肯定会经历各种磨砺,碰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曲折坎坷在所难免。但是,只要我们满怀激情、努力进取、百折不挠,跌倒了再爬起,必定能战胜一切,拥有光明前途。
四、见微知著,发展自身能力
学生在大学里不仅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可见学生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和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是大学最重要的标志。在知识积累过程中,掌握正确思维方法少走弯路。无论在自然界或是人文社会里都是如此。就见微知著这方面来说地质科学中有许多实例。贵阳市黔灵山公园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现象丰富,是地质教学实习的良好基地。李四光曾经在此处作地质考察时发现存在第四纪冰川期遗迹,即宏福寺院旁的一冰窑,约篮球场大的一块地域。在学生进行认识实习时,该处作为一个地质点。贵阳地处亚热带,其气候为湿润温和型,冰川遗迹的确定,说明当时贵阳地区乃至全球的气候状况是低温寒冷冰天雪地。亚热带都有冰川了,可想而知整个地球所处的情形,那是全球冰河时代的一个地质事件。
又如贵州磷矿资源丰富,我们在磷矿山中敲一块矿石,如发现有海绿石矿物,则可以以小见大还原当时一个较大区域的环境,说明该地区为50~150米水深的海洋环境,海水盐度35‰,海水温暖而清洁。一个小小的海绿石矿物映射了一个较大范围的古环境世界。这也是地学中见微知著的一个典型实例。再有泥裂是浅水地带未固结的泥质等细粒沉积物暴露出水面脱水收缩而形成的,是浅水环境的标志。泥裂断面的V形特征,可以作为鉴别地层顶底的依据等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活学活用的好教材。地质学科有许多实例向学生灌输见微知著这一人文思想,“见微知著”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成语出自《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宋朝苏洵《辨奸论》:“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这是以人文的角度对见微知著的释义。在社会政治经济中,实事求是,见微知著,乃是智慧。对个人来说具备这种思维方法和能力,无疑大有裨益。自然科学和人类社会往往遵循同一规律,两者能够相互借鉴。
五、保护生态环境,共谋人类社会发展
为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地质学学科产生了新的分支学科,如环境地质、农业地质等。地质找矿、测绘、采矿等专业都要开设环境保护的有关课程。地球的固体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我们称之为自然界的各个组成部分应该是一个和谐平衡的整体,但是人类的进步与文明导致了自然地球各圈层的污染破坏。在矿产资源、环境地质、矿山环境相关课程的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实际,从专业和人文两方面把人类与环境这个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深深地根植在同学们的思想中。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永恒主题。地球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导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就采矿活动而言,其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废石和尾矿对矿山环境的影响、矿山企业的“三废”、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等方面。地下采矿会产生地面变形、诱发地震、尾矿堆放污染以及破坏地下水循环等环境问题;露天采矿会产生占用土地、污染空气、水土流失、边坡失稳和破坏植被等环境问题。矿山开采造成的环境灾害无数,中国因采矿引起的累积塌陷面积达1150km2,发生采矿塌陷的城市近40个;山西省因采矿而造成18个县缺水,20多万人饮水困难,2万多公顷水浇地变成旱地等等。
通过专业学习更加深刻认识环境保护的迫切性、重要性。专业学习一定要结合实际,党的“十八”大为什么明确提出建立美丽中国,今年两会总理又郑重宣布向污染挑战,正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保持高速增长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如众所周知的雾霾天气频发,主要水系水质下降,地质灾害等等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损失。环境保护刻不容缓,环境保护是我国的立国、治国之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经济增长以资源浪费、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为代价不是科学的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从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向全球性环境问题发展,且呈现出综合化、社会化、政治化的特点。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气以及酸雨的污染、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荒漠化、国际水域以及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以及有害废物越境迁移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激化,对全球实施环境管理成为迫在眉睫的国际大事。环境问题已经不是某个地区、某个国家的事情。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除自然因素外,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是发展不足和发展不当,是工业化的结果,亦是全球化的结果。在此也需要向学生说明在环境问题上构建和谐地球,共建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应该从全民的角度开展教育,更应该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地质环境方面,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从专业角度学习有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更需要从人文角度使学生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建立和谐平衡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弘扬地球文化,人人都做地球环境的卫士,为美丽中国、美丽地球添砖加瓦贡献自己一份微薄力量。
六、结语
经过初中地理的教学工作,作为教师的我发现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明显的问题:首先是学生的地理成绩两极化,中间存在断层的现象,通过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之后我发现,学生成绩的好坏与他们的兴趣相关。成绩好的学生对于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是比较感兴趣的,能主动学习,在课堂上保持积极的态度,认真听课。对于那些没有兴趣的学生而言,地理的学习就显得比较枯燥了,课堂上他们多表现为一言不发,精神和注意力基本不在我们所讲授的知识上,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了学生成绩低下,所以成绩的好坏与兴趣息息相关。作为初中的地理教师,我们应该重视这个问题,着重激发学生对于初中地理知识的兴趣。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在实际的课堂中通过设置疑问的方式来实现,初中生的年龄多在十四五岁之间,对于事物都存在着一定的好奇心,所以对于我们提出的问题也是比较感兴趣的,这样就能够抓住他们的兴趣点,从而激发他们对于地理知识的兴趣。为了解决他们的疑问,就会在实际的课堂上积极听讲,这样就能提高地理的课堂效率。在实际的课堂中我们可以提的问题有:结合生活现象,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呢?一年四季的变化时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现象呢?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是都与我们所要学习的地理的知识息息相关,学生就能够对这些问题产生兴趣,就能够提升他们对于地理的兴趣,这样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的。
二、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所以作为合格的教师来说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这是因为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有不同的教学质量。对于地理教学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课后布置一定的题目让学生去完成,这样虽然也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要想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实际的课堂中,我们可以在课程之前进行精心备课,设置好相应的教学任务,根据实际课堂的问题设置不同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课堂进行之前能够怀着问题去思考,这样在整个课堂中学生就能够比较认真地听课,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基础。我们还应该根据不同的问题来调动课堂氛围,只有保证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程度才能够得到提高。地理本身的学习就是比较单调无趣的,所以要想更好地完成地理的教学任务,我们应该在课堂的丰富性的问题上下工夫,这样才能显著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丰富课堂的措施有很多,比如让学生进行分组式的学习,初中的学生好胜心比较强,所以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其中,通过各个小组之间比赛性质的教学,大家就能够更加乐于去学习,教学的质量就有保证。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教学,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也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来说,除了上述一些综合性的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使用新的教具来完成教学任务,如今科技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于地理课程的教学我们不再是只有地球仪教具的时代,多媒体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教学,我们可以将其放到我们的教学中,多媒体有着众多的技术和优势,这样我们可以好好地利用这些优点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地理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来制定更加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保证地理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
受课时限制,高中阶段不可能安排初中内容的专题复习课,因此有必要掌握在新授课中渗透初中内容的讲解应用,在复习课中渗透初中内容的例题示范,在课后作业中渗透初中内容思考材料的方法和技巧;受课时限制,高中阶段不可能对初中内容进行全面渗透巩固,因此有必要弄清高中学生的需要,明确渗透初中地理知识的最佳范围和所需巩固的重点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对高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但不能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重复学习过程,而是通过渗透、巩固、复习让学生加深对初中地理知识的理解,扩展其地理观察视野,促进学生养成地理思维习惯,进一步做到学以致用,掌握终身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
二、活动过程
1.第一阶段———准备工作
在高一伊始的前两周,利用零次考契机,测试初中学习内容,对学生情况进行调查,并于第2周周五确定研究主题———如何应对初中地理知识在学业考中的体现,并且研读课程标准与考试要求,明确初中地理知识在学业考试中的呈现形式、内容与要求,提出在新授课、复习课以及作业中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的理念,并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其实施。
2.第二阶段———研讨交流
研讨交流分阶段进行,旨在及时分析实施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原则上每月一次。组内每位教师将一个月来自己的策略与效果交流探讨,主讲人员由各位教师轮流担任,研讨内容也由主讲教师汇总。以下分别是组内一次复习课交流与作业补充材料实例。教学思考与设计:农业部分的复习过程中存在两种困扰,困扰之一在于对所涉及的区域缺少背景知识,遇到题目无从入手;困扰之二在于对所给材料不能高效利用,提取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较差,在教学中本着“诊断式”原则,提出相应的学习方法与解题技巧。
3.第三阶段———文本整理
根据研讨达成的共识,整理出新授课与复习课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的一般教学模式;总结出在课后作业中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的常用习题模式。
三、成果运用与改进
加强交流引导
学生入校后先进行3周的军训,然后就接触到“地质学基础”这门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如下情况:对课程学习的目的和作用不明白;课程的内容多,学生缺乏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许多知识掌握不了;由于以上因素影响,学生会有些迷茫,学习积极性不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会导致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影响课程教学和学习效果,甚至造成退学。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加强交流引导。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和好奇,对未来充满憧憬和迷茫。不少学生被动地选择了现在的专业,缺乏对专业的了解和兴趣,甚至还带有一丝失落和专业情绪。这时他们需要的是真诚的交流和正确的引导,需要被“领进门”。在交流过程中,他们可以逐渐认识到地理科学专业的内涵和作用,了解自己将来可以做什么,然后确立个人的奋斗目标,并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师生见面交流会是较为有效且可行的引导方式。课程学习之初召开以专业为单位的师生见面交流会,首先向学生总体介绍本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安排、往届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等情况,然后详细介绍专业课程及授课教师,最后学生与教师交流互动。通过见面会,可以让学生认识地理科学专业,确立奋斗目标,明白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更好地学习。另外,“地质学基础”课程讲授时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了解地质学与地貌学、水文学、中国地理、土壤学、生物地理学、地球化学等后继学习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也是有效方法。
精选授课内容
国家对大学本科教育要求之一是“厚基础”。在进行“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时,应根据地理科学专业特点和学习目的,从地质学课程丰富的内容中精选出主要内容,并着重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教学,把握主次,突出重点,让学生学习起来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由于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因此笔者认为在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应以矿物、岩石、构造运动、地史为主要授课内容,拓展开来即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板块构造、地质构造、地震、地质年代、地壳历史研究方法、地壳演化简史(表1)。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了青海省省情以及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实践了这一授课内容,表现为授课条理清晰,学生容易掌握这门课程的框架和主要内容,效果较好。目前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课堂教学选用了宋春青等编写的《地质学基础》作为教材[3]。该书特点是内容较为翔实,阅读材料较多,但学生学习时也抱怨阅读量大,抓不住重点,定价太高。考虑到授课内容顺序安排、编者的个人偏好、地质学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因素,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教材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并推荐了夏邦栋主编的《普通地质学》,以及陶晓风和超主编的《普通地质学》作为参考教材,推荐了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中译本以及许靖华编著的图书等作为补充,推荐了国内著名的地学期刊编辑部的网站,如《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岩石学报》、《地质论评》、《第四纪研究》等作为学习的延伸。
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进度表是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和进度的一种表格,它的填写对于教学有一定意义。笔者主张将教学进度表电子化,即制成Excel表格形式,教师填写好后,通过网络发送给相关人员审核、打印并集中签字盖章。这样填写方便,更改容易,省时省力。虽然已经确定了授课的主要内容,也安排了教学进度,但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还会出现重点不突出,过于注重细枝末节的问题。作为年轻教师,精力充沛,责任感强,有实践“传道、授业、解惑”的强烈冲动,试图将自己所学对学生倾囊相授,知识面扩展得太大。另外由于经验缺乏,往往把握不好该讲多少讲多深,出现本该多花时间讲的没有讲透讲明白,而应该少讲的却讲多了。这可能造成学生对重难点的把握和知识点理解的困难,并导致自己面对的是一双双迷茫的眼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旁听了多位教师的课程讲授,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揣摩、体会、总结和积累,获得一套较为有效的方法,教学效果大为改观。笔者讲课中按照预先的方案开展,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适时调整,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发挥。在讲授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信息传达的技巧性和有效性[4]。多媒体是一项图、文、声、像结合的信息传递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5]。多媒体对于地质学课程教学的优势在于[6]:图片、动画和录像等使枯燥的地质现象更加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加深学生对复杂地质现象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减少教师在课堂上板书和画图的时间,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改善了教室的空气状况,减少了粉尘对人体的危害。鉴于此,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也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将之前靠板书无法展示的大量图片、影像内容生动呈现在学生眼前。
目前许多课程的教学采用了多媒体手段,但部分教师或过于迷信多媒体,或产生了惰性,或缺乏对多媒体教学的理解和技巧。笔者认为:多媒体在形象展示图片动画的同时,主要起到提纲或展示主要授课内容的作用,幻灯片上不适宜出现大篇幅的文字;授课不是读幻灯片的过程,而是教师将幻灯片上展示的主要内容通过通俗形象的语言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使其被学生接受、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教学不是授课的唯一手段,授课时除了用幻灯片展示图片和其他内容外,可灵活利用黑板边讲边画来讲授一些基本原理,还可利用实物,如典型的标本教学;课堂授课与作学术报告面对的对象不同,讲授方式也应有区别[4],不宜快速翻动幻灯片,要对许多重要内容强调和重复,慢下速度来让学生记笔记;可以让学生拷贝多媒体课件,便于学生学习。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教材依赖性强,一旦教师授课内容安排与教材不符,就觉得不正常,很不适应。这时要和学生沟通,改变他们对教材的看法,让学生不迷信书本,教材只是一本参考书,并告诉学生将怎样安排课程内容的学习。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也是基本目标之一,即所谓的“授之以渔”,毕竟大学四年不是其学习阶段的全部和终结,而仅仅是学习的开始。笔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认真做到预习、听讲和笔记、复习、作业这四个步骤,然后根据个人情况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观看相关影视资料来开阔视野;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打牢基础;鼓励学生尽量用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方法;通过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地质实例,让学生领会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朝着能力培养和学以致用方向努力。鉴于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将来有学生从事中小学教育,笔者通过简单的例子说明很多问题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中小学教师应引导孩子们思想火花的迸发,以此让学生领会更为合适的教育理念。#p#分页标题#e#
重视实践教学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科学[7]。地质学课程的许多内容必须进行实践才能很好地理解,而且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掌握地质学的各种技能。因此,地质学课程不仅要讲授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而且也应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比如矿物、岩石、化石、构造等的鉴定和识别,地质图的阅读和编绘,偏光显微镜的使用,地质罗盘和放大镜的使用,地质剖面实测等。近年来,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积极协调增加了实验场地,利用国家支持地方高校建设资金购置了部分实验标本、器具和仪器,目前“地质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安排了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室内实验内容包括矿物、岩石、化石以及构造的鉴定和识别(表1)。野外实习安排在四川峨眉山-都江堰地区,通过野外路线考察,实测地质剖面,让学生充分认识实习地区的岩石、地层、化石、构造和地质发展史,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地质图的阅读和偏光显微镜使用是地质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完成的课程训练和必须具备的能力,而对于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则没有安排专门的课程教学,在地质学课程中也没有相关知识内容,二则教学时间有限,三则可能缺乏开设这些实验的相关条件,导致许多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没能进行地质图的阅读和偏光显微镜使用训练。在本科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关训练,让他们掌握阅读地质图和使用偏光显微镜的技能非常有意义。为此,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购置了地质图、偏光显微镜和矿物岩石薄片,也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地质学课程实践教学的课时,拟将地质图的阅读和偏光显微镜使用纳入到室内实验中。革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和效果也是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突破点之一。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施: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明确实验(实习)目的,熟悉实验(实习)内容,了解实验(实习)过程;分组实验实习,既可以减轻部分实验器材缺乏的矛盾,也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教学效果;突出每次实践课的重点,强化基本功训练;在实践教学、作业批改等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查漏补缺或纠正错误;对于对地质学较为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进入实验室学习,也可以视情况引导其参与相关科学研究工作。另外,在课堂和实践教学中可以借鉴王家生等[8]的建议,挖掘校园内部和校园周围存在的丰富多彩的地质素材和现象。
工程地质教学的主体内涵
为了顺利完成工程地质教学活动,有必要使学生明确工程地质学习的主要对象、基本任务和主体内容。首先,工程地质学是评价、预测和改造与工程建筑等有关的地质问题的一门科学,以工程建筑及建设项目为服务对象,以地质学为研究基础;以数学力学为计算工具的学科。因此,工程地质的教学与学习都是在研究和讨论人类在工程活动中行为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与相互适应性,其次,工程地质学习的基本任务就是掌握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特点,明确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工程地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正确评价、合理利用、有效改造和完善保护地质环境。最后,学生通过工程地质课程学习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包括:岩石和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工程性质,如岩石与土的矿物组成及其排列形成的微观结构等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弄清岩土体的不同的分类要求和指标,了解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岩土体的改良方法;建立起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工程地质观念,形成关于自然环境对工程活动的制约与人类工程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双向作用机制的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掌握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质作用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及其预测、评价和防治措施;熟悉工程常见的地基、硐室等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其对工程活动的影响;掌握主要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通过上面的对工程地质教学主体内涵的论述可以看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领悟和掌握的内容很多,如果没有好的教学思路,往往会导致教学活动成为就事论事,事倍而功半,很难使学生把握这门学科的精髓。同时,工程地质会涉及众多的相关学科知识,如与地球科学相关的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学、地貌学等,与工程学和基础学科相关的物理力学、数学等。
综摄教学法的运用
综摄法又称类比思考法,其源自在我们对外部事物的学习和认识过程中,常常是在某些带有启发暗示的“指挥下”进行的,而这种“指挥”与我们的思考方法和意识关系不大,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密切相关[11]。因此,可以利用外物来启发思考、激发灵感解决问题。工程地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相关学科知识和日常生活经历,在此基础上开综摄法教学。在教学中锻炼学生对所面对事物的异质同化和同质异化两种思维方式。当我们面临未知的或者不熟悉的事物时,常常会采取拿性质不同的现有事物的分析和模拟方式去与之相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设想。这种方式称之为异质同化,即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分析比较所面对的问题。例如,当开展某项工程的地质问题调查时,可以与医生全面诊断病人一样,先逐项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分析存在的病症,这样会使得技术(研究)路线明晰,而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与指导性。如何摆脱固有的思维方式和问题分析方法的桎梏,进行创造性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难题。因此,如何运用新的知识或从新视角进行审视、分析、研究和处理原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显得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使得认识有新的突破,这过程即为同质异化思考方法。例如,在狭窄的海边场地进行海底隧道掘进时,一方面需要的很大的场地存放施工材料(如做衬砌),另一方面又需要相关场地堆放掘进所产生的大量岩屑废渣,那么可以通过同质异化思维,我们可以考虑在不影响地质环境的情况下,用掘进产生的废料进行人为营造陆地,同时解决了材料堆放和废料处理的问题。
为了在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的创造力的潜能得到进一步锻炼,可以进行以下4种模式的训练。人格性的模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感官认识。例如,在边坡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可以让学生假设自己是边坡,针对坡脚、坡肩、坡体等不同位置的特点与自己身体做对比,如果边坡发生失稳可以采取什么手段,如何去处理,然后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归结为削肩、捆腰、压脚三个主体内容。直接性的模拟,根据所要关注的对象与模拟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将模拟对象视为范本,在此基础上进行论证思考,提出处理问题的方案。例如,边坡灾害的问题,很多学生的家乡或学校周边有生活的例子,可以直接作为例子讲授,既直接,又有生活气息。象征性的模拟,通过把问题构想成为直接的物质对象,使学生形成形象化的物质对象,进而激励其脑力活动,开发其创造潜力。例如,在学习岩石风化时,可以将植物的根劈破坏直接视为岩石的拉裂破坏。想象性的模拟,利用人大脑的自由想象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幻想和联想等为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寻找灵感,提出创造性方案。例如,在某处发生地震,可以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可能出现的次生灾害问题,进而扩展成地质灾害链和立体防灾减灾教学。总之,综摄教学法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就是以生活中的实例或学生已有知识为媒介,将学习内容分成若干要素,针对具体的要素进行分析讨论,并组织构建各要素之间的综合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潜在灵感,形成系统的认识学习,进而掌握工程地质的内涵要素。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写字教学
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要求小学生不仅能够正确书写汉字,而且具备良好的书写习惯。然而,低年级学生本身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理解能力较低,无法形成整体教学系统。
一、小学语文低年级写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小学语文低年级写字教学中,存在着教师重视性不高、认识不到位等问题。
1.教师对写字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
大多数低年级语文教师认为,学生只需要能够认识字、会写字就够了,对于学生的握笔方式、写字笔画、坐姿等都不给予正确指导。
2.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写字效果
通常,教师会强调学生的识字能力以及认识能力,通过各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加强对文字的理解以及记忆,忽视了学生写字的重要性,学生课堂练习写字的时间较少,使得教师无法帮助学生纠正错字、别字。
二、小学语文低年级的写字教学的建议
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写字能力,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写字教学的实效性。
1.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师应当严格要求学生的握笔方式等写字姿势以及写字习惯。同时,教师应当对自己严格要求,给学生做好榜样。对握笔方式等有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以及纠正。
2.指导训练学生的写字技能
教师应当重视书写过程中书写笔画的教学,并严格要求学生进行笔画训练。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要先对撇、捺、点、横等基本笔画进行演示,重视对学生的文字结构的教育。
3.提高学生写字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在学习时的最佳动力。教师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注意力。同时,可以采用作业评选、最佳坐姿等方式奖励学生,促进学生的练字热情。另外,教师应当对学生写字时的进步进行及时表扬,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保证充足写字时间
“认知低谷期”的形成是复杂的。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造成对有些知识理解不够深刻,甚至有偏差,平时可能表现得不很明显,但当知识积累到一定数量时,便会产生概念的混淆;二是知识的回生,形成对新知识学习与接受的困难;三是知识负迁移的作用使学生对新知识的领会较为迟钝。
如何引导学生顺利跨越这个低谷期,关系到教学能否承前启后、深化发展。
我的做法主要有:
一、“间歇式”推进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较顺利地跨越“认知低谷期”,必须有一个纠偏理顺、巩固推进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可能是一种直线上升的过程,而是一种“间歇式”的推进过程。“间歇式”推进,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当预测学生将会出现“认知低谷期”时,适当调控教学进度,有意识地针对知识的特点进行梳理强化,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的一种教学策略。
例如,学习分数加减时,由于分数单位的复杂性、和整数加减的差异性,学生容易出现“认知低谷期。”教学时必须加强直观教学,结合分数的意义讲清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同时要重视与整数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加减虽然在方法上与整数不一样,但实质是一致的,都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通分是为了统一单位。这样学生认识较为深刻,就会缩短跨越“低谷期”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及时梳理、归纳与多方位训练
要避免或减少学生“认知低谷期”的出现,教学中应经常进行知识梳理。也就是把分散的知识梳理成系统,归纳为简明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沟通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纠正偏差,强化记忆,促进发展。
除了进行梳理、归纳外,平时还应经常进行多方位的强化训练,即用变化的题型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增添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灵活多变、举一反三的数学能力。
一、开动脑筋编儿歌,培养识谱兴趣
识谱知识的传授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掌握好识谱知识,可以更加准确地唱好歌曲、理解歌曲。为使学生对枯燥无味、难学难记的识谱知识感兴趣,我常把一些识谱知识编成儿歌帮助他们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生认识五线谱的线数和间数时编了如下的儿歌,让他们边指边读:
张开左手掌,手心向外翻;
五个小手指,就是五条线;
四个手指空,就是四个间;
从下往上数,一二三四五
好象上楼梯,越上音越高。
这样的儿歌,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流畅上口,易懂易记,使他们对五线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启发学生表现美,激发唱歌兴趣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教师仅用抽象的语言去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如我在教学生唱《火车开啦》时,只领学生按节奏读了两遍歌词,他们就会唱了。但由于学生想象不到歌中小朋友乘坐火车时的激动心情,部分学生唱起来很呆板,面无表情。对此,我便启发学生:“你们谁见过、坐过火车,能说一下自己坐火车时的心情吗?”这一问,同学们可来情绪了,纷纷举手回答。接着我又问:“假如你就是歌曲中的小朋友,现在就要坐火车去北京,到你非常非常向往的地方去。当火车‘咔嚓、咔嚓’启动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这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争着举手回答,他们说着,笑着,沉浸在美好想象的欢乐之中。我又说:“同学们,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旅游’,你们想到哪儿去呢?”同学们高兴地喊起来:“青岛”、“北京”、“上海”、“广州”。“好!咱们先到北京去看看吧!老师来当播音员。”于是我当起了列车播音员,音乐一起,同学们便高兴地唱起来,好象自己真的坐上了火车,他们有的高兴地摇晃着小脑袋,甜甜地笑着;有的同桌兴奋地交流着感情,那眼睛活象是在说话;有的合着音乐节奏愉快地拍着手;还有的竟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
三、引导学生做表演,增强学习兴趣
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倍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记忆歌词。在启发学生表演时,我是这样做的:①启发学生进行即兴表演;②根据学生表演编排一套好的动作教给学生;③个别检查。在个别检查时,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所吸引,教学里常常会自发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台下的“观众”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表演,连平时最胆小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台上的表演者因此更加起劲,课堂气氛达到。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自制乐器练伴奏,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打击乐器的演奏,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识谱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由于条件所限,各种打击乐器都不能达到人手一件,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的情绪。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发动学生在家长帮助下自制打击乐器,如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入沙子作沙捶;用铁丝将酒瓶盖儿串在一起当串铃;用两个香脂盒对击做小镲,用铅笔敲纸盒当小鼓等。学生们用自制的乐器边唱边奏得意极了。我在教学生学唱《过新年》时,做了这样一个集体练习:全班学生分为4个组,第一组击小鼓,第二组打小镲,第三组唱歌,第四组手持彩绸表演。这样反复练习,边唱边奏边舞,寓艺术熏陶于表演之中,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整个教室洋溢着幸福、欢乐、喜悦的气氛。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图、讲、演结合,诱发欣赏兴趣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德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一重要的理论创新不但确立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也确立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体制市场化、文化多样化,大学生眼界开阔、信息丰富、思维活跃,他们的思想在日趋成熟的同时也容易受到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产生一些价值观念方面的混乱和思想道德方面的困惑。因此,在新时期,一定要重视对高校低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质量,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价值选择,自觉抵制不良因素的选套件然,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这就要求在低年级的教育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群体的教育之中,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既是对我国古代优秀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我国教育事业长期实践经验的深刻认识,更是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坚持。
二、当前高校低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低年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高校低年级学生,初进大学校门,还处于高校本科初期阶段,初等教育教学模式,给他们带来的深刻影响,还未完全消除。从学习方式上来说,尽管新课标已经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进行创新教学,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一般仍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学生也习惯于“听课式”的学习模式。在进入大学之后,学生对大学阶段的“启发式”“、主动式”的教学与学习方式,无法做到快速适应,导致很多学生不知如何去有效地展开学习。从环境方面来说,远离了已经熟悉了十几年的生活、学习环境,习惯了原来的作息规律,很多学生不免会因生活环境、节奏的变化,而深深感到有点“水土不服”,由于低年级大学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之前彼此不相识,很多低年级大学生遇到问题时,没有合适的人进行倾诉,就选择自己闷在心里,极易滋生消极情绪,形成不健康的心理[2]。从心理特点来看,由于高校低年级学生身心还不成熟,生活阅历比较少,对于事物的辨别与思维能力还不足。而且,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和亲友的溺爱,常常存在一些性格方面的弱点,比如自私、团队意识不强、集体主义意识缺失等、爱宅在自己的小圈子,等等。这些问题,都阻碍了高校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果不能及时将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必将会给高校教育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高校低年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高校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不是朝夕可成、一蹴而就的,需要高校、学生、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不过,总体看来,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进,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弊端日益凸显,其集中化、经验化、权威化的教育方式,与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和兴趣特点不相符合,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后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高校低年级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深入理解其内涵与必要性,也不能形成有效的认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化。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少对低年级学生的人文关照,过于强调“政治本位”,没有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由此大大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意义,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身心需求和思维特点。再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手段相对滞后。现在,大部分高校还是比较重视教学与科研,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未提到高校教育战略高度,未形成规范、科学的教育与管理机制。鉴于这种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没有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一直不高。
三、提升高校低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思政教育意识
在当今社会转型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新时期,高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充分认清当前的形式,分析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根据高校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兴趣特点,制定“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流程与对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和实践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也要明确自己作为教育引导者的角色和地位,增强服务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利益观。
(二)坚持动态教育管理,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低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确保高校教育健康、有序进行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涉及到的受教育者人数众多,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前提下,构建科学、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立足高校教育实际,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三)注重实践教育,构建完善的教育和信息反馈机制
高校低年级学生对于网络非常熟悉,高校要充分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来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信息反馈相结合的教育机制,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比如,利用学校海报、广播、宣传栏等,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组织开展第二课堂,举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文娱体育活动,寓教于乐,吸引低年级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QQ、微信等自媒体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因人而异地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结语
由于受到场地条件限制、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队伍缺乏、企业参与热情不高和本身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许多高校在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管理和运行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使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得不到保障。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实习场地受限。由于与企业签订的实习基地场地小,即使是分批分组到企业进行实习,也不能同时满足多专业实习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专业的某些实习要求。在实习过程中,按照实习计划安排的实习时间并不短,但由于实习单位不愿意让学生实际操作,学生到企业实习只能是听指导教师讲和自己看,往往出现学生到实习单位只是走过场,无法按质按量地完成实习任务书规定的实习内容,达不到提高动手能力的培养目的。另外由于实习专业多,在安排实习时,常会遇到几个专业或者班级“打架”的情况,影响了实习的进度和效果。
2.实习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许多高校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致使许多学校用于教学实习的经费投入不足。实习经费标准尽管已有提高,但这些经费大多用于不断提高实习所需交通费、住宿费、讲课费等,使实习受到很大的限制,外地实习更难保证。因而投入实习所用仪器设备的经费相对偏少,致使设备村在台套数不足、设备缺乏、设备老化、与生产单位和科研单位所使用的先进仪器设备存在较大差距,不能跟上当今设备的更新步伐。设备的不足与落后,使学生在进行实践时不能接触到最新的现今生产所用的仪器设备,与今后的工作脱节。
3.新建校外实习基地困难重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者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增加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上,许多企业认为学生实习的介入将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运作,从而使得实习单位接受学生实习的意愿普遍下降,新建实习基地面临着重重困难。
4.缺乏经验丰富的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由于指导学生校外实习是一项较为艰苦的工作,担任校外实习指导的主要是年轻教师,这些教师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拥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一定的科研工作能力,但对于企业的施工工艺流程了解很少,甚至不熟悉,在实习过程中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从而降低了实习的效果。另外,企业导师不能完全把控学校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且学校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存在一定的差距,企业导师也不能对实习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缺乏一支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都较强、素质优良的校外实习基地指导教师队伍。
5.缺乏职能部门和学校的支持。由于缺乏职能部门和学校层面的支持,大部分专业没有固定的实习单位或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时只能由专业指导老师依托私人关系解决临时实习场所或单位。由于不是固定的实习基地,一是接收学生人数有限,再者这些实习单位还存在与学生实习内容不匹配的现象。
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
基于以上原因,急需加快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以满足实习教学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人才,依据《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文件精神,对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出有针对性的修改,把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
2.管理制度与教学规范建设。建立高效、科学、规范的运行和管理办法是实现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从机构设置、人员落实、制度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工作规范等方面进行规范化建设,切实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制定运行管理细则和实习组织工作流程,细化专业实习计划的制定、实习的形式和组织、指导教师的资格、实习的考核等规定;根据实习教学大纲,依据实习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进一步完善实习指导书,更新实习内容,明确达到实习要求的措施和整体安排;进行认真考核,确保实践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地位的基础上,改革实习实践教学体系,由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完成实习项目的设计、开发与建设。加强实习质量监控体系的制度建设,改革校内外实习基地的考核方式,从学生、教师、企业等多方面完善实习实训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
4.硬件环境建设。为了满足实习实践的需要,必须加强实习实践基地硬件设施的建设,通过学校加大经费投入和实习基地共建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实习条件,如实习实践所用设备,学生住宿场所等。
5.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引进和聘用促进专业发展的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外聘企业教师合理配置,建立教师信息档案,适应教学需求;通过组织实践经验较丰富的校内专业课教师采取到实习基地学习备课的方式指导年轻教师,打造一支高素质、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三、保障措施
为确保校外实习基地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高等学校应进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保障。
1.完善组织机构。由企业和学校双方单位成员成立基地建设小组,由实习基地建设小组具体负责基地的规划与建设,建立互惠互利的长效双赢合作机制。建立实践教学管理平台,所有的实践教学活动纳入平台管理之中。明确工作职责,校企双方合作机构都有相应负责人对基地建设、校企合作进行监督和指导,整个管理体系层级清晰、机构健全、责任到位,保证学生实习实训管理规范、协调有力、井然有序。
2.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与实践教学文件,使实习基地的建设与使用切实做到有文件指导、有制度可依、有办法考核。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结合各行业高技能人才能力结构和职业标准,确定实习实践环节教学目标,与企业合作开发实习实践指导书;进行以“能力考核”为重点、企业参与的实践环节考核方式;企业参与实习教学计划、实习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更好地完成此类文件的指导意义。通过相关管理制度与实践教学文件的建立,形成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实习实训体系。
3.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本科教学中要面临的重要任务。高校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加大对本科教学的经费投入。首先,在完成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短期和长期规划的基础上,对本科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基地的硬件设施进行建设,从而解决仪器设备陈旧、性能不匹配、先进性差、台套数少、手段缺乏、平台不足、耗时费力等问题。再者,通过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购置实习实践所用的设备,完善学生实习实践的硬件设施,保障各类实习的有序进行。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根据行业特点和实习企业的自身特点,并结合本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要求,建设一批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的校外教师队伍。作为企业方,通过选拔建立起相对稳定、动态流动、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的立体化校外实习教师指导队伍。针对不同的实习类型,分别对企业教师指导队伍实行专家级、专业级、生产级三级管理模式。在师资队伍“引进来”的同时,还要兼顾到校内教师队伍建设,使其能够达到“走出去”,成为一支专兼结合、知行合一、文武兼备的高水平校内教师队伍。在教师选拔过程中,要逐步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建设一支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同时,学校制定相应政策,对亲临企业指导学生实习的教师给予一定教学工作量倾斜,鼓励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
四、结束语
关键词:地理学科;素质教育;功能
中学教育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一般认为,素质教育不能只注重智力方面的培养,而应该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思想道德修养,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都能健康向上发展。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地理学科可以充分利用其学科特点,在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科学,它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实用性等特点。因此,中学地理教育首先应重视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地理观念,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提高多方面的能力,这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就自己教学实践中的感悟,谈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是怎样发挥其素质教育功能的。
一、地理学科与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培养
地理学科可以充分利用其特点,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政治思想品德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育往往忽视这方面,只注重传授知识,以至于有些人走上社会后,往往由于政治立场不坚定,或道德品质方面出现各种问题而犯错误,成为历史的罪人。
现行地理教材突出了素质教育的内容。
(一)地理紊质教育中伦理道德的培养伦理道德是中学地理道德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观。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着明显的贫富差距。以农业为例,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存在着极大的差别,亚非拉美的发展中国家普遍短缺。特别是非洲地区,数百万人忍饥挨饿,生活在生命的生死边缘,而欧美等少数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是粮食生产大国,积压了大量的商品粮。面对贫穷地区的人们而没有任何同情心。我们呼吁全球共同行动起来,伸出援助之手,向饥饿作斗争。我们国家正在缩短东西差异,加快开发西部地区,使东西部人们共同走向富裕之路。
(二)地理素质教育中资源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上的一切资源属于全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不可盲目开采,要做到既满足当今人们生存的需要还要对得起子孙后代,这样人类才能不断延续。中学地理课本中讲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突出了人类生存环境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人类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以中国为例,传统的教材常提到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由于人口过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特别是东部地区人口过于稠密,土地的后备资源不足。再加上不合理的城市建设,林地的滥砍乱伐,土地沙化等的破坏,如果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最后我们将无立足之地。因此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们长期的一项基本国策。“珍惜每一寸土地,对得起子孙后代”、“珍惜方寸地,留于子孙耕”等宜传标语真实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从日常生活垃圾的堆放造成的环境污染,给自己生活学习造成的不便,养成与不良现象斗争的勇气。一切污染环境的行为,都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和反对。如几年前肖县兴起的一股风,大建小造纸厂,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畜用水发生困难,给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政府一纸令下,全部关闭,人们拍手称快。
二、地理学科与学生文化知识及技能的培养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政治、语文、历史等很多学科都有很紧密的联系。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求地理教师要有很宽的知识面,掌握的信息量要大,能有效地进行渗透性教学,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地理方面的问题。
(一)联系历史学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常言说“史地不分家”,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内容与历史知识的联系非常密切。如讲俄罗斯的气候严寒,可以联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寒冷的天气使德军大批冻死,战斗力减弱,苏联大胜德军。再如讲美国的工业发展,是利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中的技术优势,奠定了其工业强国的基础,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大发战争财,成为工业发达的国家。讲世界人种分布时,从世界人种分布图上可以看出,黑人多分布在美洲和非洲,非洲是黑人的故乡。从十五、十六世纪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不断地从非洲贩运大批的黑人到美洲劳动,为他们创造财富。在四百多年的殖民活动中,非洲有一亿多黑人到美洲劳动为他们创造财富,所以现在美洲的黑人比例比较大。讲中国的航海运箱,可以利用郑和下西洋与欧洲开辟新航路进行对比,郑和曾先后七次下西洋,途经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大,次数多,时间早于欧洲开辟新航路近百年。今天我国的远洋航运正以迅猛的势头跻身世界前列,如上海、广州、大连等均为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今昔对比既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联系语文学科,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地理知识
在地理教学中,适时的把语文知识运用到地理课堂中,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时盛开”。很好的反映了大气水热状况与海拨高度的变化;反映大气水循环,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来描述,胜过枯燥的语言讲解。讲粮食问题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育学生要珍惜粮食,不可浪费。初中语文课本里的《看云识天气》、《秃鹰之死》、(气候的威力》、《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等,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天文地理知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及地理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人类可能面临的威胁,使学生既长了知识,又懂得了利用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可见地理和语文之间有很多相融之处。
三、地理学科与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
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较,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有的内容直接关系着我们的生活和生存,关系着我们的生产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教材内容,认真组织学生动手、动脑、挖掘潜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培养
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学生关心社会的使命感和危机感,勇于承担社会的责任。例如,从本地小造纸厂的大批兴建,引出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强化社会公德意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就要求人们用新的价值观、资源观、环境观自觉地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之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面变化和发展。提倡绿色消费,减少污染(如日常生活中塑料包装袋的使用),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统编教材与乡土教材相结合。不仅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能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知识信息和情感交流,融洽教学气氛,使每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表现自己的机会。在他们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心理素质也逐步提高。
(二)学生的体质体能及耐力的培养
地理知识要学以致用,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同时使学生的体能及耐力得到锻炼。例如:地理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需要到野外考察,认识一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我们到野外考察时,需要走上几里或十几里山路,这样对学生的耐力和体力要求很高,所以通过地理课的实践,能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质体能及耐力。传统观念的学校教育,地理学科常被忽视,认为地理课可有可无,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职地理教师,或是地理教师改教其它学科。这些不正常现象不能说不是地理科学的悲哀。在新形势下,教育工作者应更新观念,恢复地理教育的地位。首先从自身做起,正视地理课堂教学,发挥其素质教育功能。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京鸿.现代学习与教学论发展对地理素质教育的启示.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