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林业大学本科论文范文

林业大学本科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林业大学本科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林业大学本科论文

第1篇

这篇东北林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关键词是东北林业大学,毕业设计,本科,报告,

选题依据:党的xx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解决》,在完善社会经济体制上有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上,提出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在发展非公有制上突破了过去的局限。这对现有林区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现有林区经济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极其不适应现有的市场环境,造成现有的林区经济落后。而且,发展没有后劲处于两难境地。一直以来,森工企业都是在计划体制和短缺经济并存的环境下生存。体制、机制、科技诸方面还跟不上社会整体的上升步伐。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2019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林区发展的决定》为林业的发展改革指明了方向。目前国家正在实行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对政府体制、企业经营机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出了急迫要求,改革社会经济体制以成为改造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首要任务。从当前林区经济运行体制来看,必须改革经济体制。否则林区经济将无法摆脱困境。当前影响我国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有(1)政企不分。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政企合一、企业事业交叉的经济运行体制。而由此导致三方面的矛盾,一是存在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林区、县政府机关、教师同工不同酬,工资差距较大,造成大量人才流失。二是林区建设包括林区基本建设、公益事业、社会事业等,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三是国有森工企业承担着庞大的政府经费和社会负担,难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正常的市场竞争。(2)市场环境有效性不高。森工企业难以作为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竞争。一方面束缚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降低了投资者对这一市场环境的信任程度,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生产布局结构不合理。(3)原有的生产布局结构不能适应现在的林区经济发展。(4)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严。没有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利用,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所有者的利益。可行性论述:目前林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面临难得的机遇。如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林区生产布局调整、职工分流提供了有利的政策资金支持;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林区改善自然资源环境提供了条件;西部大开发为林区基础设施的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职工生活条件,为吸引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可以为发展林区经济,振兴林区企业提供全面的经济支持。同时近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工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中小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 第一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对现有的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阐述进行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第二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对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分析问题形成原因过程以及问题的影响面。第三部分:针对现有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对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剖析,寻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从根本上提出解决方法。

2019年09月20日—2019年1月1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撰写论文提纲。2019年3月1日—3月30日毕业实习调研。2019年4月1日—4月30日撰写论文初稿。2019年5月7日—5月20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2019年5月21日—6月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2019年6月8日—6月18日修改论文,完善论文格式以及答辩前准备。2019年6月19日—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第2篇

【关键词】民办大学 加强 核心 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032-03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相互交融的最高成就之一。“核心竞争力”一词最先于199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他们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进一步分析,核心竞争力可以表述为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独特并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之中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是使企业长期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权的核心能力。

那么,什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呢?根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解,笔者认为:学校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蕴涵于学校组织内质之中的,难于被其他学校模仿之独特的,能够支撑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种基础性能力或竞争优势,是能够使学校在长期的竞争中稳操主动权的基本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民办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有的民办大学蒸蒸日上,入学门槛越来越高,如南京大学的金陵学院、东南大学的成贤学院,录取分数线与江苏省的本二持平,有些热门专业甚至超过本二并接近本一分数线,而有的民办大学却举步维艰,每年招生都异常吃力甚至需要该校老师到处游说也不一定能完成招生指标,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民办大学的发展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不平衡。再加上任何一种行业竞争永远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所以,民办大学如何加强核心竞争力以及如何长期地保持核心竞争力,就成了所有民办大学必须要面对的生死攸关的严肃课题。民办大学除了常规的经济实力比拼以外(硬件设施不是本文探讨的课题,因为笔者坚信所有硬件设施都是可以通过相关的途径进行改善的)更重要的是他的办学理念是否适应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机制。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为例,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民办大学如何加强核心竞争力。

一、学者: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在其对外的宣传资料中有如下表述: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是1999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创办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学院座落在风景秀丽的紫金山麓、碧波荡漾的玄武湖畔的南京林业大学校区内,学院教学设施齐全,生活环境优良。南方学院自1999年建院以来,秉承百年老校――南京林业大学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依托南京林业大学优质的教学资源,独立组织教学,是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南方学院的学生与南京林业大学其它学院的学生共享学校的图书资料、实验设施、体育场馆、学生公寓等教学生活资源。

这里的“依托南京林业大学优质的教学资源”,对打算报考南方学院的学生无疑具有非常大的诱惑力。南京林业大学有很多一流的树木学、林产化工、制浆造纸、园林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木材科学与技术、竹类研究、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著名学者,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外聘院士6名,博士生导师128名。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作为一所民办大学要想加强核心竞争力,必须要拥有自己的学者团队,如南方学院可以共享南京林业大学的学者团队,对于很多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来说,这无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好办法,并在当今的教育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但如果是没有母体学校可以依托的民办大学,那么也可以采取横向联合办学的模式,和一些名牌大学的强势学科取得联系,指派自己学校的专职教师前去进修,奖励自己的专职教师报考著名学者的硕士或博士,并进而参与本学科的科研工作,这样就可以采用“借鸡下蛋”的策略培养属于自己的学者团队。南京的三江学院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该校的很多强势学科都是引进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名牌大学退休的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采用“传、帮、带”的模式渐渐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老、中、青搭配合理的学者团队,而且三江学院还从广大的“海归”派中择优录取了很多教学骨干力量,他们的到来又为三江学院输入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目前三江学院教师岗位进入的门槛是博士学历,已经和很多公办大学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江苏每年的“专转本”统一考试,三江学院已经成了很多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求学之地。

加强民办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学者是根本基础,没有高水平质量的学者,就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校,而一个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校则根本谈不上什么核心竞争力。学者是学校的最基本的资源,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根本。尊重学者的劳动,尊重学者的创造,尊重学者的知识、人格、人品,将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前提。而学者为人、为学的风范、崇高的师德和思想境界,就成为能否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二、学科: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载体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所依托的母体学校南京林业大学的优势学科有:

南京林业大学现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博士点、40个硕士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整体授予权和副教授、教授任职资格的评审权,并具有农业推广硕士、林业工程硕士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生态学、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和林木遗传育种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和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对于很多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来说,母体学校的学科优势是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强大支撑,如依托母体学校徐州医学院的民办华方学院的麻醉学也是非常强势的学科,每年报考华方学院麻醉学专业的学生真是趋之若骛。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考生避开一些本二专业而选择民办本科热门专业的原因。对南方学院的学生来说,他们既享有与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同样的教学资源,也同样享有保送读研究生的权利,如果选择走考研之路,也与南京林业大学的本科学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录取分数线没有任何差异,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和付出。但是对于没有母体学校依托的专门意义上的民办大学来说,一方面从学校生存的角度来说,需要设置一些与就业市场密切相关的专业甚至是一些高职类的就业热门专业,但同时也不能忽略优势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建设,尤其是民办本科院校,否则就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百年树人”大计,就会陷入鼠目寸光的办学怪圈。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家长的意愿也是希望孩子能够继续深造,而且大多也能供得起,哪怕是省吃俭用。所以从民办大学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没有属于自己的优势学科而空谈核心竞争力也只是画饼充饥和水中捞月。前文所提到的三江学院就已经拥有了一些优势学科并在新兴学科的建设上也闯出了一条新路子,而且有些专业还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

加强民办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学科是必然载体。学者的声望和影响总是以一定的学科为基础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集中体现在学校优势学科发展的水平和数量上,同样也体现在学科优势的发展势头上。学科优势作为学科发展的亮点,不仅是优势学科产生的前驱,而且可能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形成的先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是学校发展的明智选择。

三、学术: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所依托的母体学校南京林业大学的学术优势有:

学校设有22个研究所、中心,拥有19个江苏省或国家林业局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重点开发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每年开展课题研究400多项,共承担各类科研开发项目2000余项,其中包括“973”、“863”在内的国家攻关和部省重点项目60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0项。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及批准专利450项,有260项获国家、部省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1项;国家发明一、三、四等奖各一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部、省级奖励220项,中国专利创造发明金奖一项。学校主办有《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人文社科版)》、《林业科技开发》、《室内设计与装修》和《林业节能》等学术刊物,其中《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已成为中国核心期刊。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的50多所学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关系。

前北京大学校长先生曾经说过:“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任何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该校的学术水平的高低。大学,为什么要研究高深学问呢?笔者以为应该从三个层面来进行理解:一是大学的性质,研究高深学问者,不应为升官发财,应为国家、人民而学习。大学竞争的目的与企业不一样,作为一种非赢利性组织,大学所追求的不是私人利益,而是社会公共利益,其产品也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知识性的,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其过程主要不是材料消耗性的,而是具有很强的主体性,是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学习过程。二是时代、社会之需,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科技发展的时代,无高深学问,无法适应当今时代、当今社会。三是个人的角度,学则利国利民,利人利己,不学则误国误民,误人误己。

南方学院依托母体学校南京林业大学的学术优势,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拥有了自己的竞争优势,但是南方学院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也应该培养自己的学术骨干,开发自己的科研项目,因此南方学院的领导阶层一方面积极鼓励自己的专职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同时也制定了科研奖励机制,力争在依托母体学校南京林业大学的学术优势的基础上,拥有自己的学术团队。

加强民办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学术是重要标志。从现代高等教育的观念来看,学术成果在形式上除了包括著作、论文外,也包括科研发明、技术成果、经济社会发展咨询报告等等。尊重学术就是尊重知识,就是尊重学者。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弘扬创新的学术风尚,形成科学的学术评价体制和机制,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加强民办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四、学风: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学风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是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有时也特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

考量一所大学的学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是校园氛围,包括校园的建筑、景点、绿化等物质文化,这些对师生都能起到耳濡目染的教化作用。

二是学生管理,包括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制度文化。这些能对学生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

三是教育载体,学风的形成总是通过一定形式的活动载体实施教育而逐步形成的,这些活动包括学校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特别是以素质教育和“三创”教育为核心的科技活动、社会活动等,也包括学术风气、文化氛围等精神文化。这些对师生能起到陶冶心灵的作用。

很多百年老校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学风,对于有母体学校可以依托的民办大学来说,母体学校的学风会深深浸染自己的校园,比如南方学院所依托的母体学校南京林业大学就是一所百年老校,校园环境优美,教师严谨治学,学生努力进取,以致于考取了南方学院的学生都觉得自己很幸运。而对于没有母体学校可以依托的民办大学来说,则要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建设属于自己学校的学风。比如平时就应该注重对教师风范的要求。教师风范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文化水准、精神面貌等的综合表现,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教师风范是教师队伍素质的核心,是学校品牌和校风的象征。教师的教风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及各项教学活动中,也表现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还表现在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等方面。在当前形势下,教师抵制学术腐败也是教师风范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学习风气的培养。学生学习风气包括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与效果以及校园课外丰富活跃的科学文化活动等等。学习风气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学习作风和精神风貌,是在长期教育和建设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一种风尚。此外考风也是学风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考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风气。考风在近年来有恶化的趋势,因此要看学校为端正考风而制定的规章制度、政策、措施、执行效果。总之,良好学风的建立和形成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

加强民办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学风是必要保证。有没有良好的学风,有没有历史积淀的富有特色的学风,是一个学校能否跻身名校――中国名校或世界名校之根本。学风是学者风范的写真,也是学科和学术水平的体现。这几年来,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很多就是针对学风出现某些的反应。学校的学风,实在是社会衡量教育质量和民办大学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准绳。

五、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对象

任何一所大学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培养能够造福社会乃至全人类的优秀人才,因此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整体素质。民办大学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扭转社会上对民办大学生的很多不利看法。南方学院针对自身学校学生的特点,专门制定了“南方学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如下:

1.培养大学生树立热爱祖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满足自豪感和正确认识历史、现在与未来的历史眼光;

2.引导大学生面向世界,了解和借鉴世界各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正确理解人类的创造力在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等不同领域的体现并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

3.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有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价值判断力,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确立体现时代要求的人文精神和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4.培养大学生形成文明的行为举止和健康的审美观点,使他们表现出深厚的文化教养和高尚的艺术情趣;

5.培养大学生掌握服务农(林)业、农村、农民的专业本领,树立为农林业服务的思想。

除了制定“南方学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南方学院还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

1.在语言文学方面:要能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会讲普通话,有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了解古今中外的主要名家、名著、名作和文学发展概貌;有鉴别当代文学思潮的能力。

2.在历史方面:具有正确的历史观,能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做出正确的评析;熟悉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的发展进程及主要的历史事件;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了解外国历史的基本常识。

3.在哲学方面,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了解中外哲学基本知识;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有辩证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有为国家奉献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远大的理想。

4.在艺术方面: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基本的动手和表演能力、一定的艺术鉴赏力;懂得乐理;能欣赏古今中外经典艺术作品。

5.在自然科学方面:应了解与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及当代科学发展趋势;能较为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现代办公技术;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具备一定的专业特长和较强的实践创新技能。

6.在社会科学方面:具有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必要的经济知识、心理学知识、法律知识以及有关当代世界政治与文化格局的知识。

通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努力,南方学院终于赢得了广大考生的广泛认可,每年的招生形势喜人,这和南方学院超前的人才培养意识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分不开的。

第3篇

一、招生规模

我校2012年博士招生规模为200余人,欢迎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报考北京林业大学。

二、报考条件

凡符合教育部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报考条件的已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研究生均可报考。 达到与硕士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的考生,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方可报考:

1、大学本科(国民教育序列)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后在与报考专业相近岗位工作至少6年以上(含6年);

2、已取得所要报考专业的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所要求的所有课程的合格成绩证明(须由研究生培养部门出具成绩证明),并在国家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2篇以上与所报考专业相近的学术论文,或获得省、部级以上且与所报的专业相关科技成果奖励;

3、对尚未取得高级职称的同等学力考生,必须通过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外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

三、报名时间及方式:

1、报名时间:2011年12月1日--31日

2、报名方式:所有考生均为网上报名,网址: graduate.bjfu.edu.cn 或 grabjfu.com或 222.28.113.2

四、提交报名材料 (最终以网上报名须知为准)

1、 已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

(1)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网报后自行下载,自述部分要求手写并签名);

(2)两份专家推荐信(网报后下载,与报考学科相关的副教授以上的专家,推荐内容全部要求手写);

(3)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复印件(可在个人档案中复印,要求加盖所在单位或档案管理部门公章);

(4)硕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要求加盖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公章,不加盖公章者必须提供原件进行验证);

(5)身份证复印件(正反两面);

(6)获得境外院校学位者,需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证明。

2、同等学力考生:

(1)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网报后自行下载,自述部分要求手写并签名);

(2)两份专家推荐信(网报后下载,与报考学科相关的副教授以上的专家,推荐内容全部要求手写);

(3)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加盖研究生培养部门公章);

(4)及获奖证书复印件(加盖单位人事部门公章);

(5)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加盖单位人事部门公章,要求加盖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公章,不加盖公章者必须提供原件进行验证);

(6)副高级以上职称证书复印件或同等学力外语考试合格证书;

(7)身份证复印件(正反两面);

(8)获得境外院校学位者,需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证明。

3、硕士应届考生:

(1)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须加盖学校公章(网报后自行下载,自述部分要求手写并签名);

(2)两份专家推荐信(网报后下载,与报考学科相关的副教授以上的专家,推荐内容全部要求手写);

(3)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加盖研究生培养部门公章);

(4)身份证复印件(正反两面);

五、资格审查及准考证发放

研究生院招生处对报名材料进行资格审查合格后,考生持发表文章原件及相关证书原件,在指定时间到研究生院招生处领取准考证。

六、考试时间及地点

2012年三月(具体时间以准考证为准),考试地点:北京林业大学。

七、体检:初试结束后,统一安排体检。

八、考试

1、初试:外语(含听力)、两门业务课;同等学力考生加试自然辩证法(3小时)和两门所报考专业硕士学位课程(各2小时)

2、复试: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差额复试,含外语口语、专业外语水平考察。

九、录取

1、根据初试及复试成绩,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2、带*者外聘导师,带者为自主设置的学科专业。

十、录取类别

我校从2008年学术型学位研究生试行培养机制改革,招生类别调整为三类:

①非在职博士生:无工作单位,非在职脱产学习,必须转工资关系、档案,可转户口,毕业按照国家政策可参加就业派遣。

②委托培养博士生:有工作单位,在职脱产或不脱产学习,不转档案户口,毕业后须回委托培养单位就业。

③专项计划培养博士生:我校目前仅有少数民族骨干专项计划,该类博士生毕业后须回定向单位或地区就业,档案户口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管理。(其它详情请查询我校的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招生简章)

年龄超过45周岁的原则上不予录取或只能录取为委托培养方式。

十一、学费及奖学金

1、我校试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行奖学金制度。录取为非在职的博士生(不包括骨干计划博士生)每年可获得10000元/学年的奖学金;在学期间如能较好完成学习及学科导师安排的科研及相关工作,还可获得学校及导师资助的最低12000元/学年的生活及助研津贴。

2、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博士生不享受培养机制改革相关政策,录取为非在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博士生可享受8000元/学年助学金。

3、委托培养博士生按协议标准交纳学费,不享受培养机制改革相关政策。

十二、其他说明

1、目录中的各专业招生规模仅供参考,录取时将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指标及考试情况进行调整。

2、我校不提供往年试题。参考书自行购买。

第4篇

关键词:数据库;E-R模型;实体;联系

基金项目: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BJFU2011JG03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YX2011-30);北京林业大学新进教师科研启动基金(BLX2w8019);北京林业大学专业建设基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的研究”(2010北林教办发34号文件)。

作者简介:田萱,女,讲师,研究方向为智能信息检索、知识工程、数据库系统;王春玲,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库系统;孟祥光,男,讲师,研究方向为多媒体技术、信息系统。

在数据库课程中,概念模型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知识点。概念模型主要用于信息世界的建模,它实现了从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第一层抽象,是帮助数据库设计人员进行数据库设计的有力工具,也是数据库设计人员和用户之间交互一种交流语言。E-R模型因其具有较强的语义表达能力、简单清晰的描述方式而成为广泛推广和使用的一种概念模型。

E-R模式是Peter.P. Chen(陈品山)于1976年提出的一种概念模型,在斯坦福大学Jeffrey D. Ullman教授的1976年出版的数据库教科书《Principles of Database Systems》中首次被介绍。因其清晰方便、易于交流和理解的描述形式得到广大数据库理论界和企业界的支持,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大学本科阶段,E-R模型是数据库系列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1],是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基础,是软件工程、信息系统等课程学习的前提。

然而,大部分同学表示数据库课程中的E-R模型学习起来比较简单,但实际应用中并非那么容易上手。许多教授软件工程、信息系统等课程的老师也抱怨大部分同学在数据库相关课程学习的E-R模型难以实用,以致影响了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理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从教师角度总结了如下两点:

1) 数据库课程中老师往往就E-R模型而讲E-R模型,只是讲解了E-R模型的一般表示方法,而缺乏对E-R模型来龙去脉的介绍,这就导致学生对E-R模型采用一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而难以融会贯通地理解应用。

2) 大部分数据库课程中,老师往往把已经分析设计好的数据库需求拿给学生要求画出E-R模型,忽略了需求分析和E-R模型的紧密联系,导致学生只会按规定的需求设计画出模型而不会根据需求分析设计画出模型。

导致上述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大部分数据库课程的教材在内容中是把E-R模型和数据库需求分析割裂开来的。一般把概念模型和E-R模型的原理放在基础部分,而把从需求分析到E-R模型的转换部分放在数据库系统设计部分[1-2]。这就导致教师讲授时也几乎是割裂或抛弃了需求分析而单独讲解E-R模型。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难以把数据库系统需求和E-R模型系统的统一起来,甚至对E-R模型应用背景缺乏了解。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数据库课程的E-R模型教学过程,强调一方面引导学生“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强调学生“知其所以用”,让学生从E-R模型的产生过程中探究E-R模型的应用,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和探究学习,实现从知识到方法,从方法再到能力的自然转换。下面介绍一下笔者在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课程中关于E-R模型教学实践的过程和体会。

1追根溯源,从汉字和古埃及文的构成引入

E-R模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体、实体属性、实体之间联系等表示方法。其中的重点内容是实体联系的抽取和表示。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由于对E-R模型作者表示方法缺乏理解,导致学生在应用E-R模型时照猫画虎,难以根据实际的应用系统来分析。

而事实上,E-R模型作者在提出E-R模型时借鉴了中国汉字、英语、古埃及文字的构造思想[3-5]。教师在引入E-R模型时介绍一下作者构造思想,不仅有利于学生对E-R模型消化吸收,引导学生对知识追根溯源,还增添了教学情趣。

例如,在讲到实体之间的所属联系时,可以引用E-R模型作者在《Data&Knowledge Engineering》中发表的“English Chinese and E-R Diagrams”一文中

的图片[3],如图1所示,从汉字“铁、铜、银”等字的构造中看到实体之间的“subset”关系;例如学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之间的联系,如图2所示。

图1E-R模型作者提供的汉字构造图

图2学生实体之间的subset关系

再例如,讲解分析给定需求抽取实体及其联系时,可以借鉴作者给出的英语句子结构和E-R模型结构的对应关系[3],如图3所示,供学生在分析系统时参考。

图3E-R模型作者提供的英语句子结构和E-R模型结构的对应关系

一般来说,这部分内容可以采取一种探究引导的教学方式:即由老师在课堂上简单介绍E-R模型作者的构思,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交由学生读取相关论文,再在课堂上报告,老师进行必要的点评和补充。这种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2一问一答,捕捉系统需求的边界

在进一步的练习阶段,笔者通常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体验,自由提出应用系统需求,自己构建出数据库系统的E-R模型。通常,学生在这个练习阶段积极性非常高,提出的应用系统需求多种多样,除了和学生学习生活紧密贴切的常见的学生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之外,还有许多来源于自己生活背景的系统。例如:国防生积分系统、自行车租赁系统、农村小卖部进销存系统、党员管理系统、大学生竞赛管理系统、社团管理系统等。但是

面对自己提出的需求,学生大都刚开始很难掌控应用系统的边界,制定出合理的E-R模型。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在于学生就如同一个普通用户,对自己提出的应用系统没有明确的使用需求,因此对涉及的数据库系统没有边界。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的经验是采用问答方式,帮助学生确立系统边界,从而确立相应的概念模型。例如,针对某学生提出的大学生竞赛管理系统,问答如下:

1) 该系统涉及哪些对象?

2) 各个对象都有哪些属性?

3) 该系统中对象两两之间有无联系?

4) 该系统中多个对象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5) 各个联系的种类是什么?

在这五个问题中,第一和第二个问题是根本,用来明确系统所涉及的实体;第三个问题是关键,用来明确实体之间常见的联系;第四个问题是必要的补充,以发现和明确实体之间多对多之间的联系;第五个问题则是把概念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的基础。经过这个五个层层推进的问题,一般学生都能很好地明确系统边界,清楚定位系统所涉及的实体和实体之间的联系。

五个问题中的第二个是刚入手学生最容易迷惑的地方。因为他在分析时会发现对象之间有许多联系,完全不像以前做题时题目中已经给定好实体之间特定的联系,因此面临实体之间的联系如何取舍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了矩阵分析法来帮助初学者明确实体两两之间的联系。

3矩阵分析,明确实体两两之间的联系

针对上述大学生竞赛系统的例子,下面给出矩阵分析法来明确系统实体两两之间的联系。矩阵分析法分为三步:

1) 按照实体之间的顺序,采用矩阵的形式,给出所有实体两两之间的联系。因为两个实体之间的联系是唯一的,事实上这样画出的矩阵是个倒三角形。分析大学生竞赛系统,可以得到系统中涉及的实体包括学生、竞赛、竞赛小组、指导老师四个实体。这些实体两两之间的联系如图4所示。

图4实体两两之间联系的初始矩阵

2) 对第一步结果矩阵进行去重处理。这个步骤实际上把相邻两个实体之间的联系去掉一个,保证系统中联系的唯一性。这个步骤比较简单,学生熟练之后,可以和第一步合并在一起进行。去重后的大学生竞赛系统中实体两两之间的联系如图5所示。

图5去重后得到的实体两两之间的联系矩阵

3) 发现第二步结果矩阵中的间接联系并予以剔除。这一步主要根据需求的语义进行分析,发现实体之间的间接联系,即通过其他实体可达的联系,以减少冗余。剔除间接联系后的大学生竞赛系统中实体两两之间的联系如图6所示。

图6剔除间接联系后得到的实体两两之间的联系矩阵

上述过程可以帮助初学E-R模型的学生体会需求分析中实体两两之间存在的联系,从而明确实体之间的联系。经过几次这样初步分析的练习之后,大部分同学很快就能掌握选择实体两两之间联系的捷径,发现需要明确的就是实体和实体之间的直接联系,从而越过上述较为复杂的矩阵分析。

4结语

E-R建模方法是数据库原理与实践等数据库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

验,结合学生学习时存在的常见问题,总结了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措施:1)追根溯源,从汉字和古埃及文的构成引入;2)一问一答,捕捉系统需求的边界;3)矩阵分析,明确实体两两之间的联系。这些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课堂内外都获得比较好的效果。从2008年到2011年,笔者执教的数据库课班中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申请了校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6项,国家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1项,这些项目后台均有数据库系统支撑,如表1所示。

表12008年到2011年笔者所指导的底层基于数据库系统的大学生创新项目

参考文献:

[1] 王珊,萨师煊. 数据库系统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3-219.

[2] 陈志泊,王春玲. 数据库应用技术[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18-30.

[3] Chen Peter P. English, Chinese and ER diagrams [J]. Data & Knowledge Engineering,1997(1):5-16.

[4] Chen Peter P. Entity-Relationship Modelling: Historical Events, Future Trends, and Lessons Learned[M]. New York:Springer-Verlag,2002:296-310.

[5] Chen Peter P. From Ancient Egyptian Language to Future Conceptual Modeling[M]. London:Springer-Verlag, 1999:9-24.

Discussion about E-R Model Teaching on Database Course

TIAN Xuan1, WANG Chunling1, MENG Xiangguang2

(1.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2.School of Distance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消极拖延行为;成因量表;信效度

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消极拖延是延迟开始或完成一项任务的行为趋势,通常是消极和适应不良的。研究发现约30%到45%的大学生在写学期论文、备考和完成周阅读作业上存在拖延;研究生群体中,约有70%以上的个体存在学业拖延行为,有15%的个体经常承受着拖延所带来的困扰。学生中,拖延行为发生比例约占学生日常生活事件的三分之一,并且这种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了解消极拖延行为的现状对于探讨消极拖延行为的成因是很有必要的。

关于拖延行为的成因,相关研究中表明消极拖延行为受到人格特征、任务特征、角色冲突、动机、情绪父母教养方式和外部环境变量的影响:例如研究显示人格特征影响拖延行为,大五人格中的尽责性与学习拖延呈显著负相关;Senecal等指出,大学生的人际角色和学习者角色之间有时会发生冲突,从而导致学习拖延产生。从动机的角度来看,惧怕失败和追求完美可以成为逃避工作的动机,甚至灰心沮丧是比焦虑更为重要的拖延动机,有研究结果表明学业拖延主要是由惧怕失败以及任务难度引起的。从情绪的角度来看,研究发现焦虑、抑郁、担心情绪与拖延行为有着显著相关。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拖延行为,此外,研究还发现拖延与淡漠的家庭关系和充满冲突的社会关系有关。在此基础上,目前的研究者也主要从认知、情绪、动机和行为等角度来阐述消极拖延行为的干预方法。

目前研究中有许多关于拖延的描述性结果,使得我们日益注意到消极拖延行为的严重程度,但是目前缺少关于消极拖延原因的测量工具,所以很有必要结合目前的理论及实证研究编制一份测量本土化的消极拖延行为成因量表,以期为大学生的消极拖延行为成因测量提供有效工具。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为初步考察自编问卷的结构和检验每一项目的质量,先进行了初步预测。初测样本在北京林业大学选取,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21份,有效率88.4%。其中包括69名男生,147名女生,5名不详。正式问卷主要在北京林业大学四个年级中随机选取,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8份,有效率92.67%。其中包括76名男生195名女生,7名学生未报告。

(二)量表的形成

1. 初始量表的形成。采用自编问卷,随机抽取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120名,调查大学生自己认为产生拖延的原因。开放式问答,要求每人至少写出三条自己平时拖延的原因。然后由实验人员对条目进行评定,分类。回收的109份问卷中,共收集有效词条320个,无效词条18个(因表意不清楚,有歧义而被删除)。由研究人员按照条目表达的内容进行归类,将320个条目归为23个大类,例如懒惰、角色冲突、难度、动机、重要性、外界诱惑、忘记、控制等等。根据词条收集结果,选取了能够涵盖每个大类所表达含义的句子作为量表题目,共形成39道题,采用5点量表,进行初测。

2. 正式量表的形成。根据初始问卷的施测的结果进行信、效度分析。根据心理测量学的一般原则,在样本中取问卷总分最高和最低各27%作为高分组和低分组。通过项目分析删除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得分差异不显著的2道题目。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因素负荷小于0.40的14道题,形成正式量表。正式量表共6个维度,根据各维度下题目的含义,将其分别命名为自我管理、消极认知、消极情绪、任务知觉、角色冲突、外界干扰。

(三)工具

选用一般拖延量表(GPS)作为消极拖延行为成因的外部校标。Lay 于1986 年编制的一般拖延量表,2010年楚翘等人已将其翻译为中文。量表包含20 个条目,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采用1~ 5的5 级计分,10 个条目为反向计分,全部条目得分相加得到总分,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测得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16,说明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四)统计方法

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因子旋转采用最大正交旋转,统计工具为SPSS17.0,并根据因素分析结果进行理论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的统计工具为Amos17.0。

二、结果

(一)信度

本研究通过对同质性信度(α系数和分半信度)的考察来考察问卷信度。结果表明各分量表的α系数在0.458~0.804之间,全量表α系数为0.849;各分量表分半信度在0.447―0.766之间,全量表分半信度为0.683。以上数据说明,本量表内部具有较高的同质性,测量的是同一个公共实体,每个分量表内部也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具有构想上的一致性。

(二)效度

1. 结构效度。将经过以上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保留下来的27个项目组成正式问卷,在大学生中进行施测。对施测结果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大学生消极拖延行为成因量表以自我管理、消极认知、消极情绪、任务知觉、角色冲突、外界干扰6个因子为其基本结构,用AMOS17.0软件对本量表的六维度及二十七个因素结构模型进行了一阶验证性因素分析,各个潜变量之间设定为两两相关,观察变量的残差之间设定为相互独立。运用协方差结构模型中的测量模型,验证测验的理论构想。样本278人,方法为最大似然法(Maxinum Likelihood),矩阵为协方差矩阵。原理论模型的拟合度指数见表1。

由表1可知,χ2=656.615,df = 313,χ2/df=2.098

表1 大学生消极拖延行为成因量表模型拟合指数(n = 278)

拟合指数 χ2 df χ2/df GFI AGFI RMR CFI IFI RMSEA

数值 656.615 313 2.098 0.852 0.821 0.807 0.822 0.825 0.063

2. 校标效度。采用关联校标验证量表的外部效度,校标为一般拖延量表(GPS)。表2列出了大学生消极拖延行为成因量表及分量表的效度系数,即与校标的皮尔逊相关。

表2 大学生消极拖延行为成因量表及分量表的效度系数

校标 自我

管理 消极

认知 消极

情绪 任务

知觉 角色

冲突 外界

干扰 成因

总分

GPS .460** .240** .118** -.017 .021 .128* .329**

注:**显著性水平p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消极拖延行为成因总表与GPS有0.329的显著正相关(n=278),与自我管理、消极认知、情绪影响、外界干扰四个分量表也有显著的低到中度正相关,外部效度令人满意。

三、讨论

大学生消极拖延行为成因量表采用本土化思路编制而成,量表共27道题目,研究得出了消极拖延行为成因的6因素结构模型,即自我管理、消极认知、消极情绪、任务知觉、角色冲突和外界干扰。结果显示,大学生消极拖延行为成因的6因素结构清晰,项目的因素负荷均大于0.40,总方差的解释率为48.53%,每一个因素项目含义清楚、可解释性强,表明问卷结构效度较好。量表在北京林业大学278名大学生中进行施测,内部一致性为0.849。消极拖延行为成因总分和GPS(一般拖延量表)的相关为0.329。作为校标,一个中等程度的相关是较为理想的,太低则聚合效度不好,太高则区分效度不高。可见,大学生消极拖延行为成因量表用于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效度令人满意。而且,对于初测问卷和正式施测问卷,量表都显示了较好的信效度。因此,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消极拖延行为成因量表测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稳定性,适合于测量大学生的消极拖延行为的成因状况。

量表可用于本土文化下有关大学生消极拖延行为成因等方面的而研究,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管理等方面。拖延的状况以影响已备受关注,很多学生由于拖延而会有各种心理困扰,所以目前在心理咨询中也有关注。本研究中发现自我管理解释总方差的比例占到了12.71%,在所有因素中排在第一位。这提示我们学会计划、加强监督性、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自控力、提高时间观念可能是帮助一个存在消极拖延行为的大学生克服拖延的最有效的办法。量表中有消极认知、消极情绪及任务知觉维度,这也启示我们消极拖延行为可能与我们的心理状况是相互作用的,所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可能是有效克服消极拖延行为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倪士光,张平,赵国亮等.压力在大学生消极拖延与生理健康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2(006):682-683.

[2] 胡春宝.硕士研究生学业拖延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 Pychyl T A, Lee J M, Thibodeau R, et al. Five days of emotion: An experience sampling stud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 procrastination[J].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2000.

[4] Schouwenburg H C, Lay C H, Pychyl T A, et al. Counseling the procrastinator in academic settings[M].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6.

[5] Senécal C, Julien E, Guay F. Role conflict and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A selfdetermination perspective[J].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3(1):135-145.

[6] Onwuegbuzie A J.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and statistics anxiety[J].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004(1):3-19.

第6篇

【关键词】木材学 精品课程 建设体会

【中图分类号】F31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48-02

广西大学林学院《木材学》于2006年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精品课程后,2007年又荣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木材学》能成为广西本科院校目前仅有的7门国家精品课程之一,也是2007年林业工程类唯一的国家精品课程。这对于《木材学》课程组全体教师来说无疑是很光荣的。但我们深深体会到能够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决不是靠凭空编造材料可以得到的,它既要有相当好的物质基础,又要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本文就木材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谈一些体会。

1 建立国内一流的木材标本馆,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1.1 木材标本馆建立的必要性

广西地处热带亚热带,并且毗邻越南,森林资源丰富,树木种类繁多。据统计,广西境内分布的双子叶植物便有200多科1200多属50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近3000种。这为广西的木材研究、尤其是木材识别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对广西的木材进行全面而系统地研究,采集木材标本、建立木材标本馆成为首要的任务。

1.2 木材标本馆建立的历程

广西大学林学院木材标本馆,原为广西大学森林系木材标本室,由我国著名的木材学专家、广西木材科学创始人―谢福惠教授创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木材标本馆经历了三个阶段,即:

初始建立阶段:原广西大学森林系木材标本室自1943年创建至全国解放初期,跟随广西大学森林系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和多次搬迁。期间虽然采集了不少木材标本,但广西大学农学院于1952年定居桂林雁山时,前面所采集的木材标本已经残缺不全、所剩无几了。

恢复壮大阶段:此阶段自1952年至1976年,林学系几经更名。1952年原广西大学一分为三,其中之一为广西农学院,原广西大学森林系更名为广西农学院林学系,定居广西桂林雁山。1958年广西农学院林学系搬迁至柳州沙塘独立成立广西林学院,但命运不长。1962年广西林学院下马,林学系又从柳州沙塘搬回南宁现地址合并到广西农学院,又更名为广西农学院林学系。这一阶段虽经三次搬迁,但木材标本的采集工作从未间断过,搬到那里,该地点及周边地区就成了木材标本的采集地,结合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木材材性试验进行木材标本采集。因此,木材标本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

发展完善阶段:自1977年起,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林学院木材标本馆也得到更大的发展与完善。尤其是1978年成立广西农学院林学分院木材研究室后,大大加快了木材标本馆建设的步伐。经过几代木材学人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广西大学林学院木材标本馆于1993年通过由自治区林业厅主持的建馆成果验收,使之成为广西唯一的、国内屈指可数的大型木材标本馆。

1.3 木材标本的采集与收集

林学院木材标本馆的标本来源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结合学生野外实习、考察采集标本;二是申请专项课题采集标本;三是与国内外单位交换或购买标本。

最大规模的标本采集为上世纪七十年代。1973年起,广西林业厅共拨出科研经费20多万元,由广西农学院林学系主持,组织广西8个林业单位,开展对广西主要树种木材标本采集与木材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经过近五年的努力,踏遍广西主要市县的天然林区以及海南尖峰岭林区,采到乔灌木树种的木材标本5000多份,经鉴定为1100多个树种。

与国内兄弟高校及科研院所交换木材标本,尤其是东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地区的农林院校进行标本交换,使标本的树种覆盖面扩大到全国,树种的数量也不断地增加。

购买木材标本扩大进口材种类。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装修普及,对木材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国产木材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木材市场开始大量购进国外木材。林学院木材标本馆不失时机地收集国外进口木材标本。近十年来,通过购买或交换,收集到东南亚热带木材、非洲热带木材、拉丁美洲热带木材,以及大洋洲和欧洲木材共1000多件500多种,使木材标本的树种覆盖面扩大到全球各大洲。

目前,拥有国产及进口木材标本20000多份(块),2000多个树种,隶属于200多科,650多属。有世界上最昂贵的檀香木(Suntalum album)、檀香紫檀(Pterocarpus santalinus)、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有国家一级珍贵木材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树种木材30多种。馆藏有植物大熊猫之称的银杉(Cathayaargyrophylla)、茶族皇后之称的金花茶(Camella spp.)。《广西木材标本采集与标本馆建立技术研究》课题于1993年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并于1995年荣获广西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2005年广西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木材标本馆被列为教育部评估专家重点考评的场馆之一。2005年12月,出席在南宁召开的“生物质材料科学研究与高效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的190多位国内外专家、代表参观考察了木材标本馆后,对林学院木材标本馆的建设,利用馆藏木材标本,在开展科学研究、编著教材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2 利用馆藏标本研发教学成果,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技术基础

木材学课程组教师十分注重利用馆藏的木材标本开展科学研究,并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成果为教学服务。

2.1 研制木材计算机辅助识别查询系统与网络识别系统

1996年由自治区教育厅下达的 “中国及东南亚商用木材1000种构造图象查询系统研究”项目,于1998年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第一批印制的光盘很快被抢购一空,光盘主要销往东南亚各国以及日本和美国;国内有500多个木材科研院所、林业院校、质检机构、木材加工企业与经贸单位应用本成果。中国木材标准化委员会于1999年专门举办一期全国性的计算机辅助识别木材研讨班推广这一成果。

2006年,木材学课程组教师又将该成果研制成“木材网络识别系统”,作为木材学精品课程网站一个很重要的栏目内容,现已在互联网上运行了两年多时间,供国内外同行分享这一成果。

2.2 编著出版木材识别专著、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利用馆藏标本,先后编著出版的专著有:《广西木材初步识别》,1959年森林工业出版社。《木材树种识别、材性与用途》,1991年(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中国及东南亚商用木材1000种构造图象查询系统》,1998年金海湾音像出版社。《金花茶》,1993年中国林业出版社。《木材材积表(第一、二版)》,1998~2000年广西科技出版社。《木材鉴定图谱》,2008年化学工业出版社。

利用馆藏木材标本出版的教材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木材学》,2006年中国林业出版社。《木材检验技术》,1998年中国标准出版社。《木材竹材识别与检验》,2000年中国林业出版社。《世界木材》,2004年广西大学。《WoodScience(双语教材)》,2005年广西大学。《木质材料学实验》,2004年广西大学。《木材检验理论与技术》,2007年广西大学。《木材树种简易识别》,1977年广西林业厅。《广西木材识别与利用》1975年广西林业厅。《广西木材手册》1975年广西农学院林学系。《广西珍贵树木》1978年广西农学院林学系。这些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在10多届本科生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了收到很好的效果。

2.3 制定木材产品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

利用馆藏木材标本参与制定了两项国家新标准。其中:国家标准GB/T20446-2006《木线条》,于2006年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实施。国家标准GSB 16-2141-2007《进口木材国家标准样照》,于2007年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实施。制定并了7项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造船材》、《火柴材》、《铅笔材》、《秤杆材》、《木材干缩量》、《杉木、马尾松重量》、《广西木材用途分类》。为规范木材产品市场,促进木材产品流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木材学精品课程建设增签内容。

2.4 研制教学软件

利用馆藏木材标本研制的教学软件有:《木材学CAI课件》,《木地板CAI课件》,《木材学》多媒体课件。其中《木材学》多媒体课件于2008年1月荣获广西高等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这些课件已在林学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中使用5届以上,也是木材学精品课程的亮点之一。

2.5 指导本科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木材学课程组十分重视大学生创新性科研训练实践。近五年来,学校进行了五批大学生创新学分科研训练实践立项项目,由木材学课程组教师指导的有22个项目。尤其2007年,木材学课程组两位教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小组获得2项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广西大学乃至广西高校仅30项。

参加创新性科研训练实践的本科生,有6名获得广西大学科技节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6名在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名参加徐峰教授主编的专著《木材鉴定图谱》编写。2002级大学生创新性科研实践项目的成果“林学院木材标本馆管理系统”,现已经将其研制成“木材网络标本馆”,并且在互联网上运行了两年多时间,成为木材学精品课程网站一个很重要的栏目内容。江苏省张家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动物标本馆和木材标本馆,已经引进“广西大学林学院木材标本馆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对其标本馆进行数据化管理。

3 构建学科教学团队,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木材学课程组十分注意师资引进与素质培养工作。2004~2005年派罗建举教授到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3年推荐符韵林老师到北京林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获博士学位学成归来后,又于2007年派往东北林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7年从广西自治区木材总公司引进1名具有硕士学位而且实践经验丰富的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充实木材学的实验实习力量。

经过多年的师资队伍建设,木材学课程组现有8名教师。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及相当职称的教师5人,高级实验师1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1人;50至59岁2人,40至49岁5人,40岁以下1人。已经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的、年富力强、团结协作的教学团队。木材学课程组的两位教授在国内同行享有很高的声誉。罗建举教授是国内著名的木材改性专家;而徐峰教授则是国内著名的木材解剖鉴定专家,被媒体称为广西木材鉴定行业的福尔摩斯。

4 精心设计课程网站,是展示精品课程特色的重要手段

课程网站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为精品课程提供亮点的重要环节。木材学课程组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过程中,花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使木材学课程网站突显诸多的特色与亮点:

首先是界面简洁版块明显。理论教学版块设中文教学、双语教学和教学资源库栏目。实验教学版块设有木材网络标本馆、木材网络识别系统、网络实验室栏目。木材科技版块设有木建筑、木家具、木花纹、木化石与木文化栏目。

其次是内容丰富编排新颖。仅教学资源库便设计有珍稀树木图库、原木图库、实木标本图库、切片标本图库、木材缺陷图库;教学录像库、教学大纲库、教案库、教学课件库、习题库、参考资料库、专业词汇库;学生科技成果库、教师科研成果库、学科动态库、木材应用图库等近20个图库。所有图库的照片和资料,都是木材学课程组教师在几十年教学过程中积累而来的,材料相当珍贵。

再次是师生成果同台展示。“木材网络识别系统”是木材学课程组教师的科技成果《中国及东南亚商用木材1000种构造图象查询系统》研制而成的网络版识别系统。而“木材网络标本馆”则是2002级本科学生创新性实验成果“林学院木材标本馆信息管理系统”研制而成网络版标本馆信息管理系统。

5 结束语

《木材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精品课程的建设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决不是靠凭空编造材料可以得到的。既要有相当好的物质基础,又要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基础不断开展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研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为精品课程建设服务。建设好课程教学网站的是表现精品课程特色和亮点的最重要手段。鼓励与指导本科生开展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精品课程建设重要内容。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有一支力量雄厚、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 徐峰,牟继平.充分发挥木材标本馆在木材学教学中的作用,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增刊:33~34.

[2] 牟继平,罗建举,梁宏温.木质材料学实验.独立设课的教学实践,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增刊:106~107.

[3] 徐峰,符韵林,罗建举.木材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木材学教学团队构建的实践体会,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增刊:147~148.

第7篇

关键词: 全日制 专业学位 入学考试 初试科目 化学工程

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改革,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从2003至今教育部没有停止过调整和完善。我国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时间还较短,还没有充分把握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规律。我国现行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基本上可以说是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移植[1],令人担忧的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显现的弊端也一并移植,如“考试科目设置不合理不科学、考试内容僵化、复试流于形式”等方面的问题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批评,近年来关于“改革招考制度,提高生源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作为把握生源质量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是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关口。招生考试不仅关系到人才选拔的质量,而且是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方向标。只有拥有了优质生源,才能进一步保证其培养质量。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已进入第六个年头,报考专业学位的考生逐渐增多。2014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172万,比2013年减少4万,为五年来首次下降,不过相比学术硕士报名人数的减少,专业学位硕士报名人数逆势上升,报名人数较前一年增加9万人,达到68万人,占报考总人数的39.5%,比前一年的33.5%增长了6%[2]。但39类专业学位专业报考热度不均衡,人数两极分化,从2013年报考与录取的数据对比来看,有些专业领域报录比不太乐观,调剂考生比重过大。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招生就是如此。专业学位招生初期没有获得社会认可生源不足情有可原,但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分析问题,打通生源通道,改革招生选拔方式,则会阻碍专业学位的发展。以我校化学工程专业学位报考为例,由于招生起步晚了两年,我校招生四年,在招生人数逐年递增的情况下,报考人数并不乐观,每年还需调剂相当数量的生源。基于此以初试科目调查为切入口,分析其他培养单位之间初试科目设置的一致与区别,从中找到我校报考受冷的原因。我们认为充分认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性,结合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探讨改进和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新时期高等教育领域不得不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2014年我国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概况

从专业学位的招生单位来说,我国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有400多个,占我国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总数的60%。通过调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教育部主管)公布的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对2014年化学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进行查询并统计,全国共有31个省、直辖市的172所高校中的196个(同一高校不同二级学院及科研院所按不同培养单位计算)培养单位招收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占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招单位的40%。

表1 第四单元初试科目名称列表及设置单位分布

从上表可以看出,设置化工原理类考试的培养单位最多,其次是物理化学,考试科目名称最多的属于工科类,大学四大化学基础类科目占51.9%。如果按化学和化工类课程划分,则考化学类课程为62.2%,化工类课程为37.8%。

二、2014年我国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分析

1.专业硕士与工学硕士、理学硕士初试科目比较

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其明显特点,因此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很大程度上是在参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形成的[1],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是参照工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第一单元考试科目相同,不同的是第二单元,学术型硕士初试科目为英语一,专业硕士只有31个招生单位考英语一,占18%,大部分招生单位初试科目是英语二,另外有20个单位设置了选考俄语、日语、德语科目,也就是说专业硕士的外语水平相对于学术型硕士要求、考试难度相对低一些。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选拔初试加强了对考生一般能力的考查,统考科目与工学硕士研究生相同,主要测试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第三单元没有放低要求,初试科目与学硕相同都是数学二;第四单元对于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来说考试难度也与学术型硕士不相上下(见表4)。总的来说专业硕士入学考试除外语初试科目为英语二整体难度较学术硕士稍低一点,其他科目基本上没有放低要求。

表4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对比

2.初试业务课科目分析

上文已提到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业务课一为数学二,是全国统考科目,相比化学理学硕士的自主命题科目似乎难以吸引考生报考;业务课二的初试科目是表三的86种科目之一,可以分成以下几类:一类为化学学科四门大学基础课,占48.9%,一类为化工基础课,其中化工原理占31%,还有42个科目不属于大学基础课程,占11.6%;初试科目中以单一课程考查为主,占90.9%,至少包括两门大学本科基础课程的综合科目只占9.1%。表5列出了四所高校在化学化工专硕、工学、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设置的初试科目,从中可以看出初试科目的一致与区别。

表5 四所高校的第四单元初试科目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部分高校已经对专硕的选拔与学硕区别开来,有些院校在设置初试科目时分了等级,但还远远没有引起大部分高校的重视。专硕应该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工程教育潜能、学科特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如果考生没有对所欲攻读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了解和掌握,就很难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测查的重点应是大学本科阶段前三年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但一定要与工学硕士区别对待。

3.初试科目对生源的影响

对于一些招生单位来说,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工学硕士一般招不满,更何况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第四单位考试31%的招生单位考“化工原理”,业内人士分析评价这比考本科四大主干课程“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更难。

业务课一都与工学硕士相同,业务课二有四种情况,专业硕士初试科目有些招生单位与工学硕士相同,有些与理学硕士相同,有些自成一体,既不与工学硕士相同,更不与理学硕士相同,有些与理学工学硕士相同但分了等级。总的来说,化学工程领域专硕研究生入学考试整体难度与学术型硕士的初试要求差不多,与工学硕士相比外语方面稍有降低。但业务科是一样的,甚至要求高一些。

初试科目设置应以考生来源为重要参考依据,或者以专硕培养要求为依据,由于工科生源不足,学术型研究生报考的人都少,专业硕士就更少,调剂考生大都来自理科生源,要吸引生源就要调整考试科目,可以适当增加选考科目,调查显示有38个培养单位只设置了一门化工原理,只设置一门科目的有94个单位,差不多有半数的单位只设置1门科目,这种单一科目的选择性太差,势必影响生源数量和质量。从硕士研究生就业趋势来看,更大量的是走向社会实际领域。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有更大需求,有更迫切的愿望。考生考研时要搞清楚考研的目的,不要盲目服从,学术型硕士毕业后从事学术的比例很小,读博士的比例不足10%,尽早确立职业生涯,能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

三、结论与思考

专业硕士初试科目的确定一般在每年的6月―7月份由培养单位的二级学院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性文件自主确定,有些培养单位会认真研究,不断优化招生各环节,但部分培养单位一成不变,对生源数量和质量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不重视招生研究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报考学术硕士没有录取可以校内调剂到专业硕士,考生可以避开数学考试的软肋,培养单位有生源补充。但长此以往对专硕的培养不利,大多数专硕调剂考生实际上都有低人一等的想法,应该从报考开始就要明确目标,尽量减少调剂。另外,专硕的初试科目比起学硕来说太杂应该统一,考试内容应该综合,培养单位应建立健全科学公正的招生选拔机制,按照强化基础、突出综合能力考查的原则,加强对自命题业务课考试科目和内容设置的研究探讨,进一步优化初试。

专业学位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入学考试改革的方向是应用型、能力型考试。考试科目、内容等都应朝实用性、能力型方面靠拢,尽量在专业学位的应用性特点方面突出选拔性目标。从考试科目和内容方面来说,应先适当调研,研究清楚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备基本素质与条件,以此作为考试试题命制的基本依据[4]。

研究生招生工作,承担着为国家选拔高层次学术型和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招生工作的顺利实施,涉及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不仅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公信力和新生入学质量,还关系到社会公平公正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5]。因此,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积极意义,进一步增强优化国家教育考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努力提高招生工作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做到尊重考生,服务考生,维护考生合法权益,建立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

参考文献:

[1]周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中国教育在线.http:///html/ky/report/index.shtml.

[3]陈睿.美国新版GRE考试对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改革的启示.中国考试,2006,06:8-11.

[4]余桂红,张应强.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百年:流变与特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43-47.

第8篇

【关键词】简约风格;园林设计;空间构成

简约风格以简洁明快的表现手法满足了人们对空间以及环境的本能的、感性的以及理性的需求。现代社会的高节奏、高频率、满负荷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感到无可接受的地步。人们在日趋繁忙的生活中,希望得到一种放松、简洁、纯净的视觉享受。人们渴望艺术品追求简单自然的心理日趋严重。简约风格以及现代而又唯美的品质在园林设计工作者心目中生根发芽,它悄然的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简约风格表达了一些永恒的价值观。它不仅延伸了西方的现代主义,也是涵盖了东方的禅学思想和美学观念,表达了一种理想主义的艺术追求。

1、简约风格设计的实质

简约风格的设计实质,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追求,强调自由感。他用所包含的空间和形式用来表现它们本来的面貌。主要去除多余的东西,追求“简约”这种道德和美学的法则。从而在精神和视觉上达到平和与卓越。正如意大利画家弗拉·安吉利科(FraAngelico)曾说过:“真正的财富包括怎样用很少的东西来获得快乐。”简洁、纯净的简约风格发展到现代,早已远离了刻薄、苍白的抽象主义。今天的简约风格多了环保意识,更富于温情。将自然色彩运用其中,用来营造气氛。经济高速发达的今天,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不断的改善。现代人赋予简约设计风格更多的更新的形式和理念。简约风格自在园林设计中运用以来,不断克服形式主义和在设计意图方面的乏味和保守,力求在形式和空间上有所突破。因此形成了一套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

2、简约风格在园林中的表现

2.1简约的空间构成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老子曾经说过:“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老子看来,一个有形的现实具体之物都是由这个“无”产生的,“有”和“无”共同构成了世界,互相为用。园林设计中的空旷也从心理学角度推崇了老子这种对“空”的理解。空间可以由墙形成,也可以由空间中放置的元素形成。这些元素无论是岩石、植物、庭院,还是小桥、灯塔等元素,其实质都是强调了设计中的亚空间的创造。空间将我们从自身的思想上逃脱,从而进入更高的精神层面。就像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省略号,长笛乐中意味深长地停顿,水墨画中未画的地方,舞者滑动舞姿中间静制的停顿——园林中的空间不是未填入元素而留下的空白,它包含更多的内涵和意蕴。当代园林的简约风格更加注重强调园林的实际使用功能,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艺术空间。简约风格园林设计中的空间理念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更多活动场所,不是像过去那样强调形式结构。丰富的现代生活和思想赋予园林空间更多的结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的功能用途。现代设计师在园林设计中更多注重空间的秩序性和简约性。以至于现在的园林空间常常表现出建筑空间的特点,这样的园林空间不仅结构优美,内涵丰富,同时也满足了现代人对城市生活简单、高效的要求。

2.2水景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园林设计的灵魂所在。水以其拥有的神秘力量激发人们无尽的想象,人们赋予它无尽的丰富的情感和意境。有水的空间才有灵气,园林空间中有了水这个元素,这个作品才拥有生命的活力。在园林设计中,水景设计同样丰富多彩,将水的形与色、动与静、秩序与自由、限定与引导、分割与统一等特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2.3植物

植物是园林设计中最普遍的因素,丰富变化的园林设计理念通过植物的千姿百态得以表现。植物的数目种类繁多,形态也千变万化,通过不同的手法和变现形式,来展现不同设计师对自然和情感的理解。现代简约风格的园林设计不再将植物列为传统的装饰背景,而是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用其表达特定的思想含义。优秀的园林设计作品都是将植物运用到最好,最能发挥植物自身特色。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2.4色彩与几何构图

色彩是艺术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元素。设计师用它来变现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空间氛围。良好的色彩运用能表现不同的空间性格和不同的空间氛围。色彩是园林设计中最后一个环节。色彩的选择要根据空间的需要和所表达的意境来选择。色彩的选择不仅与自身要表达的作品有关,还与周围事物的环境和光线有关,也与自然环境和周围的环境。现代园林设计中的简约,并不是主要追求色彩的单一性和纯粹性,而是提倡大胆的色彩运用,用色彩来创造氛围和表达情感。设计师们虽然在色彩的选择上做了大胆的尝试,但是对材料的选择却是小心谨慎的。简约风格的园林设计继承了一贯以来用材料本身来表达自身价值的创作理念。这种理念是简约风格进去了一个多风格、多角度、温情、感性的新阶段。简约风格的园林作品中包含着简单和清晰的逻辑关系,这些内容往往通过材料的性质来表达。通过材料的质感、色彩、肌理等细节来表现景观的装饰性和丰富性。同时也注重自然元素和时间对园林设计的影响。简约风格的设计在注重结构的精确简洁的同时,也在不断采用新技术来保持自然资料的原始形态,从心里和视觉上尽可能的接近材料的本质。简约风格园林在构图上追求简洁的均衡构图,反对传统的严格对称和复杂的装饰。无论是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体,还是自然线形进行构图,都充分的体现了简单明快的现代风格。

3、中国现代园林设计中的简约风格

近年来,中国的园林景观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面对开放度越来越高的中国市场,尤其是境外设计师的激烈竞争,中国的园林设计师如何提高行业的门槛,并确立自身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并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每一个中国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虽然简约风格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渊源,但大部分的设计师并没有深入理解和系统把握东西方园林文化中简约风格的精髓,没有理解园林设计中简约风格的精髓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其意境与内涵,。研究现代园林设计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对推动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因此,简约风格的发展历程与设计理念,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4、结语

优秀的设计作品来源于丰厚的理论知识和积极的实践经验。设计作品不能凭空想象。而是从一定环境中生长出来的。良好的设计作品与本土文化的研究密切相关。许多严谨的设计师,都在强调对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本土化研究,都在探索营建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的园林景观之路。很多园林设计师都逐渐意识到

园林师的作用就像园丁一样,要充分了解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精心选育适合这片“水土”的种子,并加以精耕细作、悉心呵护,使其健康成长,开出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徐修玲,谈室内设计中的简约主义风格[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周晨毅,园林设计中简约风格的研究[学位论文],2007年 南京林业大学

[3]黎浩,简约主义——现代设计的风格倾向[J],高教论坛,2004年10月,第5期

作者简介: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队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120-02

目前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培养创新精神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摆在国家面前的重大课题。我国立足当前实际,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政策和创新性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就是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培养的同时,对他们进行创新意识唤醒、创新观念转变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他们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进一步深造,或步入工作岗位做好铺垫[1]。

一、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意义

1.创新思维培养。大学生要适应时代变化,必须树立全方位的学习观,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方式,否则创新活动将没有可持续性。本科生虽然具备了基本的专业知识,但利用所学开展创新实验的能力还不够。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提供了良好的训练机会。通过创新训练计划,学生能够认识到创新的意义和作用,掌握一定的创新思考方法。创新意识要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形成牢固的近乎习惯性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习惯,达到这样的境界才可以称得上是创新型人才。

开展创新试验首先需要新奇的想法,进而制订实验方案,完善试验步骤,解决各种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在进行实验时会遇到具体的操作上的困难,这时就要发挥创造性,寻找合适的实验操作方法。好的实验方法能让实验顺利进行,得到正确的结果,反之则会扰乱试验,降低试验效率,甚至得到错误结果。创新训练计划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能够尝试和学习到创新的实验方法,培养创新试验能力。

2.实践能力锻炼。从小学到高中学习阶段,学生囿于应试教育的藩篱,往往只钻研课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入大学阶段,学生便有机会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在参与创新训练计划过程中,学生要自主完成从项目立项申请到实施实验的全过程,这不仅需要良好的专业知识,更需要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将纸上的想法付诸实践,而不是纸上谈兵。通过创新项目的训练,学生会认识到,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完成其实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事业心、责任感、坚韧性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2]。学生中将来从事纯理论研究工作的毕竟占少数,多数同学会从事实践性工作,因此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3.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当今社会无论是搞科研还是工作,由于个人研究能力有限,更多要依靠团队合作,所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非常重要。在校学生的学习往往依赖个人努力,需要团队协作的情况不多,所以团队协作意识并不强,这不利于将来工作和进一步深造。首先是培养协作意识。要认识到个人的力量和时间有限,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多是系统性的,需要团队协作完成。团队内部及团队与外部的沟通很重要。其次是提高协作能力。扮演好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尽职尽责,还要能清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创新训练项目中,同学们自发组队,从立项到实施,大家分工合作,及时沟通,协作意识不断加强。当这种协作意识逐渐内化为一种习惯时,同学们就能容易融入一个团队,这种素质对将来工作大有益处。

4.求实探索精神。科学探索精神是科研工作者取得科研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应加强科学精神意识培养,用探索的精神从事科研活动,真正地接触科研,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的规定。大学生利用创新训练计划,独立进行思考,以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而不再是背诵答案应付考试。大学生要有求是精神和探索意识,勇于钻研,实事求是,绝不弄虚作假,敷衍了事。做完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后,同学们会切身体会到科学探索精神的重要。

不仅如此,还包括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并不是由单个活动组成,而是会涉及一系列的工作,从最初提交申请,到撰写立项材料,再到购买材料开展试验,最后撰写结题总结报告,同时还要撰写研究论文。这期间还涉及到文字表达能力、文献查阅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工作汇报能力、数值软件应用能力、统筹安排时间能力等。总之,一个项目从无到有,会不断遇到各种问题,要学会解决遇到的实践困难,将单纯的想法付诸实践,变成实际成果。项目训练期间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我们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实践情况

1.基本情况。以笔者进行的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为例。由于目前对于机制砂混凝土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对机制砂混凝土中石粉的作用及其适宜含量还存在不少争议,故本项目组成员确定以机制砂混凝土为研究对象,正确认识并合理利用机制砂中的石粉,发挥机制砂的长处。该研究项目注重联系工程实际,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与指导教师商讨后,确立了本项目的基本思路、技术路线和拟定解决的问题,撰写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申请书。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实地调研,完成了项目申请书,并对该项目进行了细致明确的分工。

2.实践过程。本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依托建材实验室,重点研究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由于青岛地区大多使用河沙作为建筑材料,因此实验中所需的机制砂并不常见。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我们联系了本地区的机制砂生产厂商,在与厂家磋商后获得了足量的机制砂和石粉。虽然大家都学习过相关的建筑材料课程,也先后完成过建筑材料基本物理性质试验、水泥试验、混凝土用骨料试验、普通混凝土试验等相关试验项目,但是在本次试验过程中还是遇见了许多问题。如由于厂商初期提供的一部分机制砂内石粉含量超标,不符合实验所需要的石粉含量的标准。石粉是机制砂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要完全除去机制砂中的石粉基本不可能,再加上本项目的实验时间有限,经过小组成员讨论后,最终确定了用筛分析仪将石粉含量控制在实验所需的最低含量。还要注意严格遵循试验要求,在搅拌过程前,先用湿抹布擦拭搅拌锅和搅拌片,否则试验时部分水将会被实验仪器的四周所吸收而导致试验失败。

3.研究收获与体会。研究过程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使大家对书本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从开始只是一个想法,到最终的试验成果,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新的体会,增强了研究的自信,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和解决一个实际难题。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不断改变石粉的含量,按照同一水灰比进行试验,通过观察试块7天和28天强度,根据大量试验数据,得出在一定范围内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混凝土强度影响的规律,撰写了项目研究报告,并发表了核心期刊学术论文。研究项目的顺利完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和机会,目前小组成员中有出国意向的有2人,打算继续读研深造的有3人。

三、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发展的几点建议

通过梳理和总结本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研究过程,我们认为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建议如下。

1.不断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要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学生创新,鼓励每个创新的点子,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在资金与设备上予以支持,安排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导师进行全过程指导,为学生的创新实验创造有利条件,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真正地从中受益。

2.科学选拔队伍。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学习基础及兴趣爱好,由学生自愿报名,导师面试筛选。通过双向选择的思路,保障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研究取得良好效果。

3.完善考评机制。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考评时不应只关注分数这一项,而要综合考量,应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和在对问题的阐述过程中采用的视角和价值观[3]。应改变分数至上,唯成绩论的单一考评方式。要根据完成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效果,在保研、学分发展、奖学金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计划推出后受到各高校的广泛好评,经过多年的完善和发展,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完善的操作方法,其中指导老师、参与学生、管理者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对培养大学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今后应继续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计划的管理和投资,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营造创新氛围,搭建项目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之间交流;不断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变为实践助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我国早日成为创新型大国提供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娟,郝国成,余志华.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研究与实践[J].实验与技术管理,2014,31(3):20-22.

第10篇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家具设计类课程是林业工程领域和艺术学领域的重要课程群。基于协同教学理念,构建家具设计类课程教学团队对缓解师生比、强化教学队伍、规范教学形式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家具设计类课程团队教学的必要性,提出了基于协同教学理念的家具设计类课程团队教学实施策略,为家具设计类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协同教学理念;家具设计课程;团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43-03

收稿日期:2014-11-11

作者简介:刘学莘(1987—),男,辽宁辽阳人,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讲师,东北林业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家具设计与工程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试点改革”(114S1211);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学科研项目“家具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B13046);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我国是家具制造大国,无论家具产品的总产量还是总产值均居世界首位。家具设计类课程主要开设于我国农林院校的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一般工科或者综合型大学的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及大专院校的家具设计与制造、木材机械加工专业。这些高等院校为我国家具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福建农林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其家具设计方向为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历经40余年发展,该专业已成为华东和华南地区家具行业重要的人才基地,为海西家具产业发展提供支持。由于家具设计类课程涉猎面广,且实践性较强,课程间的连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专业逐步打造了“家具设计”教学团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基于协同教学理念,提出了家具设计类课程团队教学实施策略,为家具设计类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家具设计类课程团队教学的意义

(一)家具设计类课程的特点

家具设计类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家具制图、家具CAD、家具与室内人体工程学、家具材料学、家具装备学、家具造型设计、家具结构设计、家具制造工艺学、家具模型设计与制作等课程,涉及面极广,实践性较强。家具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现代家具产业的发展现状,掌握家具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现代家具的设计技术,能够在毕业后胜任家具企业的生产设计工作,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家具设计与制造领域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家具设计课类程团队教学的意义

团队教学是指若干教师围绕教学任务发挥各自优势,组成一个教学团队,协同教学,形成合力,达到教学目标[1]。由于团队教学法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减轻教师个人主义的缺陷,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对于推动家具设计类课程改革具有如下意义。

第一,有利于分解教学任务,缓解教力不足的问题。由于福建农林大学开设家具设计类课程的专业分布于材料工程学院、艺术园林学院、金山学院等,每年学习该类课程的在校生高达1000余人。如果这些学生的专业课程全部由一个专业或者一个学院教师承担,必然导致一名教师承担多门课程,一些课程也未必是任课教师的专长,导致教学资源不能很好地分配,师生比严重不足,这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宗旨是相悖的。通过建设教学团队,整合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师资队伍,对于缓解教师教学压力,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稳定与强化教学队伍。由于福建农林大学近年来不断扩大招生数量,新进青年教师的数量不断增多。福建农林大学承担家具设计类课程的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助教、讲师职称比重占50%左右。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所掌握的资源相对较少,经验不足,但可塑性较强。因此,利用团队教学搭建青年教师交流、学习和展示教学技能的平台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团队教学的教学成长模式有助于依托教学平台,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队伍。

第三,有利于规范教学形式,提高教学理念的系统性。一名新教师进入教学岗位后的专业性训练主要是岗前培训,除此之外,部分高校设立了青年教师导师制或听课制度。但由于高校教师教学科研任务普遍较重,教师听课制度很多情况下流于形式,这不利于青年教师教学专业化的成长和良好教学风格的形成。因此,通过建设家具设计类课程教学团队,对强化教师之间的交流,整体把握课程体系和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家具设计类课程协同教学理念分析

(一)协同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协同教学理念由来已久,一般认为协同教学正式成为一种现代计划性的教育形式始于1930年杜威(JohnDewey)的8年研究,此后,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各兴起了一股协同教学的热潮,两股热潮本质上都强调基于教学改革需要缘由,教师应共同合作以进行教学的规划和实施[2]。另一种观点认为协同教学理念的方法论基础是协同学。协同学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西德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基于激光理论提出,自1977年正式问世以来,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协同教学(TeamTeaching)是协同理论在教育领域运用的产物。“协同教学之父”——美国华盛顿大学J.T.Shaplin教授认为,协同教学是指两个乃至两个以上教师相互合作,负责承担同一群组学生的全部或主要部分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主体包括教师、助理和他们所担任教学的学生[3]。

协同教学理念于19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得到广泛的倡导。为了应对当时美国人口膨胀、教师不足、课程爆炸、教育目的重新界定、教学方法亟待改进等社会现实需求,教育界提出结合两位或更多教师实施合作计划、教学和评价,利用协同作用使教学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产生有序的教学结构,力求充分运用教师的人力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实现教学整体的优化[4]。一般认为协同教学理念的特征如下:(1)两位或两位以上的,拥有不同专长的教师共同为学生群体授课,但教师单独实施教学活动;(2)教师在相同的学生群体中具有亲密的协同关系,相互分享教学思想与公共资源,包括教学计划等;(3)虽然拥有亲密的协同关系,但教师有自己专门负责的专业或技能领域;(4)教师团队为学生开发与设计教学材料、资源,但在学生、时间、分组或空间的调配等方面是多样且多变的[5]。

(二)协同教学理念与家具设计团队教学的契合性

协同教学理念具有多元而富有弹性的教学形式,主要有全员模式、支持模式、嘉宾模式和分享模式等。全员模式指教学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呈现和考核评定负责,教师的协作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是典型的协同教学模式;支持模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协同合作,根据专业领域或研究方向的区别负责不同的主题,共同参与最终的考核评定;嘉宾模式指一位教师全面负责一门课的整体设计、呈现和考核,其他教师以嘉宾的身份不定期开设讲座;分享模式指教学团队成员分别独立授课不同的班级,不定期地相互交流观点,分享经验、资源[6]。

福建农林大学家具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全员模式和支持模式两种理念。教师统一在上学期末商量下一学期的任务承担,共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每门课程由一名高级职称教师任主要教师,并配备若干名中、初级职称青年教师。家具设计教学团队教学实施以来,协同教学团队合作交流的紧密性、成员结构的差异及互补性和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性等优势逐步体现。在实际操作中,协同教学理念从学生培养到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从学生方面看,首先,协同教学通过学科系统性和科学性主线串联起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搭建了一座从现象到理论的桥梁,激发学生主动进行经济学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融合。其次,协同教学理念下的团队教学使学生在同一门课程中接受不同专业背景和风格教师的影响,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思考和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正确看待教师的知识权威,培养学生论辩、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教师团队教学的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和管理合作的良好示范,为“生生协作”模式的形成和团队精神的培养起到无形的促进作用。从教师的层面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程序各步骤的衔接、教学任务的细化和实施、教学策略的运用等多方面取长补短、协同合作,深化了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拓宽了教师的知识构架,提高了教师科学沟通、反馈能力和习惯性教学反思能力[7]。

三、基于协同教学理念的家具设计类课程团队教学策略

(一)以教师之间的协同推动教学组织的系统性

教师之间的协同是协同教学理念最基本的形式,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以福建农林大学家具设计类课程团队教学为例,教师之间的协同可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根据家具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情境等教学元素,充分利用团队优势,以集体说课、教学研讨等形式总结往届学生的兴趣点和理解上的难点,把握“家具设计类课程”的重点内容,根据课堂反馈情况分层厘清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和策略等,确定课程衔接顺序,畅通课堂教学渠道,确保教学理念的一致性。

第二,充分利用教学团队成员不同的专业背景、个性风格和技能特征进行合理的角色规划。如在进行课程任务分配时,可结合教师的业务专长安排授课内容。如主讲“家具制图”课程的教师同时承担“家具结构设计”课程,主讲“家具装备学”的教师同时承担“家具制造工艺学”课程,同一门课程配备若干教师,分别主讲自己最擅长的章节。

第三,建立团队与个人相结合的有效绩效考核机制。福建农林大学现有的教学绩效考核办法主要有学生评教、教学质量奖励、绩效工资等,主要侧重个体教师的绩效,缺少针对团队教学实际的团队绩效考核内容,不利于激励教师之间的有效协作。参与团队教学的教师在备课、教学资源整合、教学研讨等方面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如果能够针对明确和可衡量的团队目标建立考核机制,适当加以精神和物质奖励,可能提高良好的团队合作意愿[8]。

(二)以师生之间的协同提高知识应用的有效性

师生之间的协同能直接反映教学效果的优劣,是协同教学理念对教师角色升华的呼唤。在家具设计类课程教学实践中,师生之间的协同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运用交互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家具结构设计课程可针对桌、椅、柜、床等家具进行拆装训练,并绘制其结构装配图,家具制造工艺学课程,仍然应用这些教具进行零部件工艺卡片设计、生产工艺流程设计等,而家具造型设计课程可根据这几件教具激发学生想象力,进行外观创新改装设计。通过这种方式使不同课程得以衔接,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

第二,善于引导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独创性、批判性和发散性的思维品质。在问题导入引起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针对家具设计与制造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调研,如小户型家具设计、家具企业节能减排、家具产品低碳足迹、绿色家具设计、以竹代木家具开发等议题,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完成调研报告或者综述性论文。

第三,利用先进的教学信息系统,建立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9]。由于家具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性较强,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式教学方式信息量有限,很难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一些有计算机网络专长的年轻教师可以利用课程改革政策,构建网络教学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在课后展开探讨,搭建师生协同教学的“微课堂”。

(三)以生生之间的协同促成交流合作的体验性

由于福建农林大学家具设计方向的师生比尚显不足,加之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教师无法对每一名学生手把手地指导,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团队内的沟通协作与团队间的相互竞争来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中的生生协同。例如教师应精心选择具有时效性的教学案例,将班级分为若干讨论小组,让学生针对某一课题展开探讨。然后,由每个小组推选一个代表汇报小组的主要观点;再由其他小组的成员发表对该小组观点的看法,相互点评。最后,在每个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结合讨论情况简要总结,重点归纳各小组讨论过程中有价值、有新意的观点并加以鼓励,点出不够确切的观点并提醒、引导学生加以区分。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加深了课堂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结合,强化学生交流合作的体验性。

总之,家具设计类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以改善教学效果,为家具产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接班人。在教学过程中,可基于协同教学理念,通过建立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同教学,建立一套完善的家具设计类课程协同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将有利于规范教学形式,提高教学理念的系统性;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稳定和强化教学队伍;有利于分解教学任务,缓解教力不足。

参考文献:

[1]都瑞成,张进存.军校任职教育团队教学的理论思考与模式构建[J].求实,2010,(1).

[2]黄永和,庄淑琴.“协同教学”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月刊,2004,(1).

[3]J.L.Trump,T.Husen.TeamTeaching[J].The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Education,1977,(2):134-140.

[4]钱丹洁,张伟平.协同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升华[J].教育科学论坛,2012,(8).

[5]杨刚,张新立.CDIO视域下基于项目的协同教学理念与实践——以教育技术实践项目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7).

[6]张强,刘晓剑.国家精品课程实施中的协同教学模式[J].高教探索,2008,(5).

[7]刘海燕.跨学科协同教学——密歇根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新动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

第11篇

关键词:造价工程;建设项目;造价风险;风险控制

1. 引言

对造价的风险控制是各施工单位在进行项目建设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工程造价确定和控制过程要以项目风险管理方案为指导,将风险管理落实到造价过程的项目建设阶段,并且综合运用组织、计划、控制、协调等手段进行风险辨识、利用造价风险评价法进行评估、分析以及控制等管理。现将对施工单位对工程造价的风险控制进行详细探讨。

2. 工程造价风险因素及特点

施工单位在进行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造价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导致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其主要含义包括:(1)损失机会和损失可能性;(2)损失不确定性;(3)实际与预期结果的离差;(4)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概率。由此可以看出,风险的基本含义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人类开展各种活动时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风险大小既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概率)成正比,也与损失的严重性成正比。工程项目的实施和期间的造价管理都具有分阶段、多次计价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造价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侧重点不尽相同。在工程策划阶段需要编制投资估算,在工程准备阶段需要编制工程概算和预算,在工程实施阶段需要编制标底(如果有)和工程实施费用的控制,在完工后阶段需要竣工决算审查。

2.1 工程造价风险因素

而施工阶段作为施工单位的造价风险的直接关联阶段,要进行工程造价风险控制,必须首先对造成工程造价风险的风险事件进行识别,而识别工程造价风险的第一步便是找出风险可能存在之处及产生的原因。影响工程造价的相关风险因素有很多,其中质量、工期是主要因素,随着对合同管理的重视,索赔与理赔也逐渐成为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

结合工程项目造价的构成要素,从直接或间接、宏观或微观的角度分析影响工程项目造价的因素。其中较为直接的造价风险影响因素有:工程量变化、材料用量、材料价格、人工费调整、施工条件变化等。

2.2 工程造价风险分析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是一个周期长,投资多,技术要求高,系统复杂的生产消费过程,在该过程中,未确定因素、随机因素和模糊因素大量存在,并不断变化,由此而带来的造价风险将直接威胁施工单位。从施工单位角度来说,其工程建设的造价风险有以下特点:风险存在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全程性;风险影响常常不是局部的某一段时间或某一个方面的,而是全局的;不同的主体对同样风险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工程项目的风险一般是很大的,其变化是复杂的。

对工程造价风险识别及其评估是施工单位进行造价风险控制的前提基础。对造价的风险识别就是要在风险发生之前,对工程项目实施中各阶段存在的风险及产生的原因做出判断。同样对一于工程造价风险的识别就是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对影响工程造价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判别,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对工程造价的风险控制。当前风险管理实践中,己经有一些成熟的风险的识别方法,但是对于工程造价的风险识别方法还没有系统全面的论述和实践。因此,现在的造价管理中对风险的管理很薄弱,风险管理者不能够全面、提前识别项目管理以及项目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从而使得风险因素失控,导致项目管理的失败或工程造价的超支等不良后果。研究建立一种有效的风险识别方法,用以有效的识别各种可能的风险因素,为施工单位对于工程造价风险的控制奠定基础。而对工程造价风险分析评估是指应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处理不确定性的过程,其目的是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通过对工程造价风险进行评估基础上,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造价所存在的风险进行量化,确定这些风险可能的影响程度,客观的予以衡量,以便于进一步对风险进行评价决策。辨识风险仅能从宏观上了解和识别风险,若要了解风险的准确情况和确切的根源,尚须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分析。

由于工程造价风险具有普遍性和全程性,因此施工单位对造价风险处理也应体现在工程施工阶段其的全过程,对工程造价风险的处理主要通过对工程项目风险事件的控制来实现的。由于工程造价的风险来源于具体活动的风险事件,因此对于工程造价的风险处理也应转化为对工程造价的风险事件的控制和处理,而不是直接的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

3. 施工单位对工程造价风险控制

通过以上对施工单位造价风险的分析,施工单位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实现过程是在一个相对存在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外部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项目造价管理中必须考虑风险对于造价的影响,必须在对确定性造价管理的同时,开展对不确定性造价的管理,即对工程造价进行风险控制。

(1)加强建筑设备材料的采购管理。由于建设工程施工期间较长,材料价格一般都会或多或少的发生变化。对于施工承包商而言,材料价格变化也不可避免,只有通过合同措施来减少风险。 因此加强材料设备的采购管理,在工程造价的控制工作中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材料设备的采购应遵循“货比三家,质优价廉”的方针,同时还应讲究技巧,在实际采购中采用“谁供货、谁铺装”的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材料的损耗。如果供货和铺装分离,势必造成损耗的加大,材料费用的提高。加强材料、设备的采购供应,控制材料价格,合理组织材料进场。经济合理地选用材料对降低工程造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一个四通八达的信息网,随时掌握市场行情。要做到经济合理选用材料,在满足材料合格的前提下,争取在材料价格波动的低谷时期购进材料。此外,材料进场要组织合理,既要避免由于采购过多造成资金积压和材料过保质期而无法使用的现象,又要防止采购过少,造成供应短缺,停工待料。

(2)施工中采用新工艺和技术,降低成本。工程项目在实施前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节约措施,在项目中采用先进的工艺以及各种经济代用品,事前要周密策划,反复验证,做到心中有数,施工工艺和技术一经确定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同时要严格把关检查,保证顺利实施,促成工程成本降低。

(3)严格控制质量。工程实践表明,质量控制实际上与造价风险控制是相辅相成的,质量好的可以节约返工造成的资源浪费,而且对后期的维护费用影响也较小;质量不好就会造成大量的返工,在很大程度上必然影响工程的施工成本和工期。因此就要认真分析其原因,从施工的各个环节来落实施工质量。

(4)对自然灾害和天气变化及地下不可见地质条件的风险控制措施。对于自然灾害和天气变化及地下不可见地质条件的风险,一般而言,可以通过有效控制措施使其造成的影响减至最低。

4. 结语

建设项目造价风险的不确定性分为观和客观两种,客观的风险识别与度量可以根据大量试验,用统计的方法进行计算,这种方法所得数值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的风险度量是在无历史数据和资料可参考,无法用试验或统计的方法来验证其正确性的情况下,只有请有关专家对事件的概率及损失做出一个合理的估计。通过工程实践表明,对工程造价风险的常常采用主观估计与客观估计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风险识别及度量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建设项目造价风险事件大多数是可以控制的,通过采取合理方法实施造价风险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 郭颖.公路工程造价全风险管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杜海星.浅谈建设项目风险性造价管理[J].山西建筑,2011,27(0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