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才开发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传统的物流业主要指物品的存储和运输,现代物流包括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配送、回收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综合功能,衡量区域物流水平的指标有很多,从数据可获得性、合理性、代表性的角度出发,由于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正相关的关系,本文采取是与第三产业有关的一系列相对指标,用全社会货运量等指标进行分析。本文选择的数据符合灰色数据的特征,因而选择灰色关联分析作为分析模型。在搜集了2011年珠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亿元)比重的等数据,得到下表。由表2可知,珠三角的物流发展现状分析,广州、深圳两市明显好于珠三角其他城市,这与广州深圳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成熟有关,广州、深圳由于构建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和完善的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已经成为珠三角区域金融中心,其金融服务业之和占全省比率的一半以上[2],广州、深圳两市的客运量、货运量分别占珠三角比重的52%和52.2%;广州、深圳也非常重视物流产业的规划发展,广州市制定了《广州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纲要》,建设三大国际枢纽物流园区:南沙国际物流园区、黄埔国际物流园区和广州国际空港物流园区。深圳在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将现代物流业作为与金融业、高新技术业并列的深圳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珠三角其他市区虽然也处在经济转型调整的过程中,但目前仍存在依赖工业的增长的现象,生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所以物流发展程度也相对比较落后。人才是一切行业发展的根基,到2010年,中国大专以上的物流人才需求量约为60万人,而中国目前各大专院校的物流专业由于师资等原因依然尚属低层次开发,高级人才几乎空白[3]。《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扶持一批立足本地、辐射全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珠三角区域物流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物流人才的支撑,结合上述分析结果,珠三角现代物流人才开发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完善珠三角地区的物流教育培训体系
我国在物流教育方面起步较晚,缺乏物流教育理论、目前,我国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上,多是照搬国外的模式,国内包括珠三角地区的物流人才培养方向一般是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方向,在物流人才的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方面,应该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但不照搬照抄。在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物流业发展很快,促使了对物流人才的巨大需求。开设物流课程的大学主要都集中在北美和欧洲,其中美国占了50%,德国为24%,英国和加拿大为3%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物流教育随着物流业的稳步快速发展,已逐渐走向成熟。美国是世界上物流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其高校物流教育是基于社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目前,美国建立了包括研究生、本科和职业教育等多层次的物流专业教育体系,部分高校设置了物流方向的研究生学位教育,构建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德国科隆大学、英国克兰菲尔德商学院、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和流通经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都是开设物流本科专业的著名院校[4]。国外许多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学历体系。首先是在物流行业协会的组织和倡导下,全面开展物流职业教育;其次是在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并为工商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物流课程;最后是在部分高等院校设置了物流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和学位教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系统。此外,发达国家的物流教育和职业培训非常发达,许多国家认为,对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是培养物流人才的最重要的方式。这是珠三角提升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与技能可以借鉴的一种有效可行方式。
(二)提高物流人才对物流行业发展的贡献度
在珠三角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推动下,整个物流业也正在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迅速转型,而传统的物流人才主要集中在仓储运输等操作层面,而随着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面向国际层面的懂规划会管理的高级物流人才在推动物流产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学历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物流从业者的素质,根据美国俄亥俄州大学2003年的统计资料显示,美国物流从业人员大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大约95%拥有学士学位,45%拥有硕士学位。而我们的调查显示,珠三角物流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54%,物流学历教育仍然任重道远[5]。提高珠三角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重视现代物流人才的开发与培养,提高物流人才对物流发展的贡献度。包括学历教育、培训认证和岗位学习相结合的物流人才的终身教育体系,这样才能在根本上提升本地区的物流产业的竞争力,
(三)体现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梯队性
广东省内物流产业的区域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特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较快,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水平不高,珠三角地区又以广州、深圳两地发展的最为迅速。根据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的统计,省内的9家5A级物流企业全部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其中,广州4家,深圳3家,东莞、佛山各1家,64家4A级物流企业也多数分布在广州、深圳[6]。因此,珠三角地区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也应体现层次性与梯队性,如广州、深圳现代服务业较为发达,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和国际知名物流公司数量较多,以深圳为例,深圳市每年服务业创造的产值占全市GDP一半有余,贸易业与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物流业高速发展。因此,广州、深圳的物流专业方向可以设置为国际物流、国内快递、商业物流等三个专业方向。在培养基层物流人员的同时,要尽快培养高层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可以统筹整个物流企业的管理者;珠三角的沿海院校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为国际航运、港口、国际货代、国内外快递、零售、物流园区、国内运输等企业输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如国际船务单证员、港口码头操作员、货代业务员、货代单证员、快递收派员、快递处理员、仓储操作员、配送员、配送调度员、物流客服员、物流营销员等。各院校应扬长避短,结合地区产业发展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物流专业,职业院校就应该注重于物流企业的合作办学,努力提高物流基础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中层物流管理人才。积极提倡引入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管理者甚至是操作者走上高校的课堂,加强学生对物流工作的兴趣。同时积极引进具有国际背景,尤其是在物流业发达国家或著名跨国公司从事过物流工作或科研的人员,补充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的师资力量[7]。
(四)深度校企合作助推专业建设
许多工业企业与流通企业纷纷释放物流需求,在家电、服装、车、日化、饮料、医药和烟草等行业,通过连锁经营、特许经营,扩大了物流需求市场。一些工业企业集团如海尔、大众、华为、一汽、中石化、中石油等,进一步重视企业采购与物流系统的流程,发展成了中国企业物流的领头羊。调查显示,珠三角地区提供物流工作岗位的企业只有35%是物流服务公司,而大多数的物流工作岗位是与家电、建材等其他行业提供的,是企业物流的范畴,不同行业对物流知识的需求迥然不同,这就要求开设物流人才的培养要结合地方产业的需求,进行设计体现地方产业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要多与本地诚信物流企业或诚信物流园开展合作,共享校企资源,如南方物流与广东职业轻工技术学院联办了中国首家校企合作的物流专业学院———“南方物流学院”,并设立“南方物流奖学金”,开创物流界内企业办学、产学结合之先河,为社会输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物流人才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职业院校更应依托行业发展调整物流专业方向,如狮山职校可借一汽物流公司进驻的东风,加大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也依托海尔物流园发展自己的物流管理专业。也可针对物流企业需要,开展“订单式”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物流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珠三角的战略定位之一是“现代服务业基地”,“发展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珠三角物流发展的关键是正确处理与港澳物流的关系,错位发展是珠三角处理与港澳关系的原则,建设国际物流中心是珠三角物流发展的最终目标[8]。因此,要适应国际化物流教育新趋势,拓展国际视野是创新物流人才培养的前提,珠三角的物流教育要突出国际化的培养特色,采取邀请国际知名专家讲学、授课,举办国际物流学术会议和讨论班;对于中高级物流管理和运作人才,可通过选拔企业或相关部门人员到高校、国外相关单位进行进修培训和短期考察,学习国外在物流方面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批能够肩负实现跨越式率先发展重任的高素质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在物流人才的培训方面,可以从国外积极引进物流高级人才,结合珠三角发展规划,完善物流人才的职业培训体系以及职后培训教育,以缓解物流人才的短缺,增加现代物流人力资源储备[9]。
关键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人才战略
目前,上海和北京、深圳三地在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方面竞争激烈。建设金融中心,关键在于能否有足够的金融人才。本文分析了上海建设国金融中心的人才需求趋势,提出了有针对性地人才开发战略。
一、上海金融人才资源现状与趋势
1.金融人才数量与质量现状。目前上海与世界上一些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在很多指标上均有较大差距。但是,最令人担心的差距还是在人才方面。从总量规模上来说,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从事金融业的人口达10%以上,而上海只有1%。纽约拥有77万金融人才,香港有35万,而上海不足20万。从质量和结构上看,上海基础金融人才总体来看还是供大于求,但高层次尤其是关键岗位的金融领军人才极其缺乏,主要表现在金融新产品开发、风险控制、营销管理、大额资金管理和保险精算等领域。既缺复合型人才,又缺相关专才;既缺理论人才,又缺实务人才。仅以国际公认的注册金融分析师为例,美国目前有25000名,香港、新加坡各有1000名,而上海才几十名。金融人才缺口超80万。目前金融人才市场的状况是:一方面金融人才缺口达几十万;另一方面却是大量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2.金融人才培养状况。目前,上海金融人才的培养体系主要来自各高校、商学院、银行系统以及民办金融学校,其中又以高校创办的金融或者经济学院为主。如复旦大学的经济学院、上海交大的经管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的商学院以及金融与统计学院、上海大学的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以及上海财经大学等,银行系中最为典型的是上海金融学院。上述这些机构,仅仅培养的是中低层次的金融人才以及管理人才,真正最后成为高端人才的凤毛麟角。
3.金融人才需求趋势。调查显示,中资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人才2003年~2005年近3年的平均流失率在5%以下,而高级专业人才近3年的平均流失率则在5%~10%。这两类人才的流动去向都大致为同行外资、港澳台资企业或者同行中外合资企业。2007年4月,东亚、渣打、花旗和汇丰四大外资银行在华正式亮相,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各境外银行和境外投资机构厉兵秣马抢滩中国。随着金融机构的扩展,这个庞大而新兴的行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第一轮竞争——人力资源已经开始。
据一份外资银行的调查报告显示,受访的35家外资银行将有7家预期雇员会在2008年以前增加50%,13家银行预计将以两倍的速度增长。东亚、花旗、渣打、汇丰在最近两年内至少增员1000名以上,汇丰银行则表示95%的员工将来自本土。据上海期货同业出具的数字显示,目前2007年仅浦东期货师缺口至少在1万名以上。
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上海最缺的是银行家和金融家,特别是既懂国内金融又懂国际金融规范运作的金融人才和专门人才,如大规模的投资活动,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投资管理分析及决策人才,日益增加的资本市场活动和金融创新,需要大批合格的金融监管人才。二、上海金融人才资源开发展略研究
针对上述形势,上海应加快进行金融人才开发,形成金融人才开发战略。
1.高级人才跨国培养与引进战略。在高级人才方面,建议先进行内部培养,制定跨国培养战略。这一方面有利于形成金融业内部良好激励机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人才竞争优势。目前,国内高校在高级金融人才培养方面能力还不足,上海可以学习纽约、东京等世界著名金融中心的人才培养经验,与世界著名金融中心建立金融业高级人才联合培养计划,把上海具备潜力的中高级金融人才送到世纪著名金融中心实际锻炼、联合培养。
2.校企共建战略,提升金融人才教育模式。目前,国内金融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专业化的财经院校和其他类高校共存的格局。专业化财经院校在金融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内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的模式总的来说比较注重理论、缺乏实践,特别是缺乏国际经验。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是业界和教育界的脱节造成的。因此,要建立起能够促使各类不同金融机构的金融教育相互合作的互动机制,防止教育培训与人才使用相分离、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金融教育机构要与人事部门、用人单位密切协作和配合,形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做到人事、培训、使用一体化。校企共建,一方面可以让高校及时了解金融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以让高校人才及时、稳定地获得实践机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应用型人才。
3.金融人才再培训战略。针对目前企业不重视在岗人员培训的现象,政府金融主管部门应要求各金融单位建立系统的金融人才再培训计划,并定期上报、检查,开展培训。这不仅有利于解决招聘和引进人才水土不服问题,也有利于从整体上建立金融企业内部的人才职业发展计划,对提高已有人才整体能力形成激励作用。首先,要加大教育培训投入,通过多元化的培训筹资途经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其次,要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超前性、预见性培训。第三,人才培训要讲究投入与产业的效益,就必须有针对性进行适应性培训尤其是进行新业务、新知识、新技术、新制度等内容的培训;同时应摒弃形式主义的考核办法,推行培训与考核相分离制度。
4.金融人才市场开发环境战略。首先要实现金融业从业人员的资格化、职业化和社会化,建立职业化的银行家队伍。其次,要建立综合的、具有竞争性的激励机制。根据金融人才市场行情制定薪金政策,逐步推行年薪制。第三,加快推行人才资本化,采用股票和期权等长期激励方式,鼓励个人持股,实行期股奖励。第四,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制度建立,进一步拉大级差工资,增强对中高层次金融人才的激励和吸引力度。第五,建立健全金融人才,特别是要建立中高级金融人才的开发使用机制。建立健全中高层金融人才,特别是银行家的生成、激励与约束机制,完善内部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健全职业发展机制和选拔考核机制,形成良好的用人环境。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公共部门有效实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切关公共部门发展的命脉,在当今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公共部门的运作和管理,归根到底要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力资本投资。”诸多学者已经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等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但总的来说,少有的学者就如何有效地进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进行论述,本文将试图从这方面着手,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公共部门如何科学地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不仅对自身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垒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公共部门人才素质的高低以及公共行政部门人力资源能否得到合理利用和开发,直接关系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具有战略高度的问题。”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上,很多学者和公共部门的管理者已经有所认识。大体说来,公共部门人力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本身在公共部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我们知道,在整个社会发展中,人的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天赋的自然资源优势已不再成为一种竞争要素,因为现代产品所耗费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同时,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发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资本优势也不再成为一种竞争要素。而知识与技能正作为比较优势的来源而凸现出来,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人力资源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本。因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源的使用过程也是开发过程。使用与开发具有统一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一种使用都可以达到开发的目的。”
2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共部门的重要性
在重视人力资源的前提下,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重要性便得以突显出来。在公共部门中,很多资源都是可以共享和模仿的。而惟有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是具有隐蔽性,是不可替代的。即便它不公开,竞争对手也难以模仿。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一个特殊的人事功能只有在配合其它人事功能的情况下才可以成功。但是在公共部门所具备的人力资源并不是一层不变和不可流走的,比方说招聘到优秀的人才,并不意味着能够保住他和有效地利用他;即使能够保住他,也不意味着他对组织有高度的承诺。所以,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公共部门中尤为重要。公共1人力资源管理,既是当今服务竞争时代公共服务管理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公共部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向。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1将“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混为一谈
目前在我国公共部门,“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这两个词使用频率都很高,而且前者还逐渐地被后者所取代。但事实上。很多公共部门管理者以及很多学者都错误地将这二者混淆起来使用,并未清晰地认识到这二者之间的差别所在。所谓人事管理,是以“事”为中心,奉行管理本位,采取标准化、控制式、非人格化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倡导人本主义,实行个性化、开发式管理。因此,人事管理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截然不同。人事管理制度相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而言,对人的束缚要多,而且在过去的人事制度中,明显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多重管理、政出多门、单位缺乏自主的人事权等。“在公共管理部门推行人力资源管理,是传统的人事管理必然发展趋势I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要求。”
2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不高
公共部门的人事管理或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相比存在绩效不高、活力不足的通病。在这一点上,在我国公共部门中主要表现为:绩效考核标准模糊且主观性强,个人业绩与晋升、薪酬、福利等无直接联系。“中国的政府与公共部门绝大多数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但是,由于考核标准主观性强,明确的、定量的标准少,有的单位和领导怕得罪人。从而使考评工作流于形式。”且现行的考核主要在行政机关内部考核、测评,缺乏社会化评价和公众评判。许多单位的考核机制形同虚设。
三、如何有效实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上,很多学者认为可以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不过尽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发展上来看都比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要先进,但是仍不可照搬。“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在价值取向、适用法律规范、对员工能力与性格特征的要求及相关管理技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必须单独地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实施问题进行思考。就如何建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考虑:
1建立并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人才机制
由于公共部门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服务的目的在于满足社会大众的公共需求,所以要想达成这样的目的。必须要求公共部门有才能出众的人才。我国公共部门目前人才制度的落后迫切要求与国际接轨。建立基于市场化的人才机制。“所谓市场化,其本质含义是让价格机制和成本——收益原则进入到公务员和行政管理人才管理体系中。”“建立‘企业化政府’,实现公共行政管理与工商管理互动。”这些都是学者们的观点。另外,还要从传统的人事管理中摆脱出来。“公共部门人事管理机构自身要转变职能、提高素质,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化和现代化建设,要重视人力资源规划。要借鉴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经验,要想方设法留住人才等观点和对策。”除此以外。还要正确对待人才的流动,切实可行地制订相对应的政策。“人才的国际流动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和社会现象。人才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是一种普遍现象,发展中国家只要打开了国家的大门,人才外流就是不可避免的。”
2建立与实际相适应的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与实际相适应的绩效详估体系,是程序公正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发扬实事求是精神的物质基础。“政府绩效考核就是对政府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的考察,对其管理过程中投入和产出所反映的绩效进行核定。”“绩效测评在私营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受到广泛的关注,在管理实践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对于公共部门。它却成了‘最复杂且最令人头疼的行政事务’。”
在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的时候,我们应建立多层次的考核目标,不要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考核目标,而且对考核标准也应该进行量化,根据实际来切身量度。在进行考核过后,针对考核结果还应出炉一系列的薪酬体系和奖惩制度,以此达到激励的效果。
3建立以开发为中心的公共人力资源开发教育体系
公共人力资源开发教育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非常重要。只有源源不断的开发利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优越性和有效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而建立一个良好的人才开发环境对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也尤为重要。在国外,早已有了对这方面的先行经验。比如挪威政府、公共部门和私有部门都非常重视对劳动力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并将其作为该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为避免我国公共管理人才流动失衡,我们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新体制和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