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无形资产会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例如企业在出售无形资产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转让收入尚未取得,但已经发生了资产评估支出、聘请律师的咨询费等相关费用。这时便无法计算转让收入与相关税费之间的差额,那么这笔费用便无法入账,而要一直等到无形资产出售业务全部完成,所有的税费和收入才能一次性计算其差额结转至当期损益,这显然违反了及时性原则。
2、无形资产核算的对策及建议
2.1扩大无形资产的的确认范围。从无形资产内容上扩展和丰富,真实反映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拥有的不能以货币计量的无形资产。笔者认为只要满足下列条件就应该进行会计确认:一是与该资产相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将会流向企业;二是该资产的价值可以通过适应的计量方法进行可靠计量。目前有人认为应当将自创商誉同样确认为无形资产,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自创商誉的本质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这种高于一般获利水平的能力,既有无形资产的贡献.也有一部分依附于企业的有形资产,还有个别偶然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结果产生的超额收益,这种超额收益在未来能否实现、实现多少都是无法预知的,因此这些给自创商誉的计价带来了困难并且无法保证其可靠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已逐步成为企业资产的主体,其中未确认的自创商誉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为此笔者认为可以在资产负债表的“补充资料”中或报表附注中增加项目“自创商誉”,使会计报表使用者根据不同需要分析利用。
2.2拓展无形资产计量原则。除了减值测试和摊销外,无形资产后续计量还可以考虑重估价。并进行相应账务处理。并且规定,“重估价即其重估日的公允价值,在不存在现实交易时,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只有当存在活跃二级市场时才可能可靠的计量”,同时指出“不要或阻止在确定可回收额中运用现金流量的折现”。而无形资产重估价,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重估价增值,二是重估价贬值。其结果应纳入会计核算体系。
关键词:事业单位;独立学院;无形资产;会计处理
结合多年来从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我们认为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一些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尤其是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更是满足不了现状的需求。针对这一状况,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愿与同事们共商。
一、现行的有关规定
2008年2月22日教育部颁发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即教育部26号令(以下简称26号令)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
26号令第十一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主要利用学校名称、知识产权、管理资源、教育教学资源等参与办学。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主要利用资金、实物、土地使用权等参与办学。
第十二条规定:独立学院举办者的出资须经依法验资,于筹设期内过户到独立学院名下。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事业单位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誉等。事业单位的各种无形资产应合理摊销。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购入的无形资产应一次记入事业支出进行摊销;对于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无形资产应在受益期限内分期摊销。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规定,在单位向外转让已入账的无形资产时,结转转让无形资产的成本,借记“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购入无形资产,按实际支出数,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其它单位或个人捐赠给高等学校的无形资产,按确认的无形资产价值,借记本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此外,其它相关法规没有对这一问题再做出更明确的要求。
二、在制度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现行规定,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用于事业活动无形资产的摊销导致出现了账外资产。例1:某高校(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2008年3月购入一项专利技术价值20万元,用期20年。合同签署,汇款付讫。
购入时,
借:无形资产——专利权20万元
贷:银行存款20万元
同时作摊销处理,
借:事业支出——其它商品和服务支出20万元
贷:无形资产——专利权20万元
例2:某独立学院(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举办者A高等学校主要利用学校名称、知识产权、管理资源、教育教学资源等参与办学,B社会组织主要利用资金、实物、土地使用权等参与办学。经依法验资于2009年3月30日过户到独立学院名下,其中A高等学校无形资产——商誉价值1亿元,B社会组织投入现金1000万元、房屋等建筑物7000万元、土地使用权2000万元,期限50年。当日过户手续办妥,现金到帐。
因没有相应的规定,事业单位又没有类似实收资本的科目,在此视同捐赠收入。
过户时独立学院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借:无形资产——商誉10000万元
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2000万元
固定资产——房屋建筑物7000万元
现金1000万元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13000万元
固定基金——7000万元
同时:作摊销处理:
借:事业支出——其它商品和服务支出12000万元
贷:无形资产——商誉10000万元
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2000万元。
上述处理在无形资产过户时就核销了无形资产的价值,无形资产不再有余额,资产负债表中也不能反映出无形资产的存在,在以后长达50年的时间中大额的无形资产都将处于账外资产的状态。
而每年期末出资人欲从办学效益中取得合理回报时失去了明确的对照标准。这对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非常不利。
(二)在单位向外转让已入账的无形资产时出现了没有成本可转的现象。例1处理后,如果再发生无形资产转让,则已经没有成本可以结转,时常会出现会计制度前后矛盾的问题。
三、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建议
由于事业单位行业众多,不同行业经济业务差别较大,尤其是无形资产在单位资产中的比重和作用不尽相同,而制度中并没有考虑这种差别。于是,一些事业单位在处理相关业务时就会产生困惑,难以把握。从实际操作及预算管理角度来看,现行规定不但不能客观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的变化,也不能满足事业单位利用无形资产增加自身价值的会计核算需要,同时,也无法与预算管理要求相适应。为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结合工作实践,特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增设“无形资产基金”科目。为了避免在无形资产摊销中产生账外资产,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应增设“无形资产基金”科目。该科目属净资产类科目,与“无形资产”科目同增同减,余额相等,互为对应科目。用来反映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占用在无形资产上的资金。
(二)增设“累计摊销”科目。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处理方法,增设“累计摊销”科目。该科目属于负债类科目,核算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计提的累计摊销。事业单位按月计提无形资产摊销时,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等科目,贷记本科目。该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无形资产的累计摊销额。
上述例1在增设“无形资产基金”后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购入时:
借:无形资产——专利权20万元
贷:无形资产基金20万元
同时作摊销处理:
借:事业支出——其它商品和服务支出20万元
贷:银行存款20万元。
例2:在增设“无形资产基金”后独立学院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借:无形资产——商誉10000万元
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2000万元
固定资产——房屋建筑物7000万元
现金1000万元
贷:无形资产基金——商誉10000万元
无形资产基金——土地使用权2000万元
固定基金7000万元
事业基金——一般基金1000万元
同时作摊销处理:
借:事业支出——其它商品和服务支出12000万元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12000万元。
增设了“无形资产基金”科目,无形资产在摊销列作支出后,仍以原始价值保留在资产负债表中,既能及时反映事业单位用于无形资产的支出,保证事业单位消耗的资金及时获得补偿,又避免了账外资产的出现,同时也有效解决了会计制度前后矛盾的问题。
例3: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乙事业单位购入一项经营用的商标权,价值为50万元,已用支票支付。根据有关方法测定,该商标权的寿命为10年,该单位将在10年内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增设相关科目后有关分录如下:
购入时:
借:无形资产——经营用50万元
贷:银行存款50万元
每年末摊销时:
借:经营支出5万元
贷:累计摊销5万元
摊销完毕时:
借:累计摊销50万元
贷:无形资产——经营用50万元
增设了“累计摊销”科目,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无形资产在摊销列作支出后,能够准确完整地反映出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的摊销过程及余额情况。
参考文献:
关键词:自行研发费用;资本化;研发损失准备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以下简称“准则”)的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其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其开发阶段的支出需同时满足准则规定的五个条件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而不论准则还是指南对研究项目开发成功且跨年度时,年末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及在报表中如何披露,以及研究项目开发失败时,已经资本化的费用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等问题都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200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会计》(以下简称“注会教材”)中仅介绍了在一个会计年度内研发成功时的会计处理。鉴于此,本文拟就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进行探索。
一、研发支出的账务处理
由于企业研究开发耗费时间较长且开发成功与否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在具体进行账务处理时,需要区分研发费用在开发成功时与不成功时的不同情况,同时还需分别考虑跨年度与不跨年度的不同情况。
(一)开发成功时的会计处理
1.不跨年度的会计处理
按照新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规定,研发支出的账务处理为:企业发生的研发支出,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借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借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贷记“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研究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的,应按“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的余额,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笔者现结合“注会教材”自创无形资产的举例进行案例分析。
例1:2007年1月1日,甲公司经董事会批准研发某项新产品专利技术,该公司董事会认为,研究项目具有可靠的技术和财务等资源的支持,并且一旦研发成功将降低该公司的生产成本。该公司在研究开发工程中发生材料费5000万元、人工工资1000万元以及其他费用4000万元,总计10000万元,其中,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为6000万元。2007年12月31日,该专利技术已经达到了预定用途。
教材中甲公司的账务处理为:
(1)发生研发支出: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40000000
—资本化支出60000000
贷:原材料50000000
应付职工薪酬10000000
银行存款40000000
(2)2007年12月31日,该专利技术已经达到预定用途:
借:管理费用40000000
无形资产60000000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40000000
—资本化支出60000000
本题中符合准则规定资本化条件的为60000000元,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为40000000元,所以按照规定,发生研发支出时,计入“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的金额为60000000元,计入“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的金额为40000000元。题目所述项目年末达到预定使用状态,所以年末应该按照“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的余额转入“无形资产”科目。
2.跨年度的会计处理
“研发支出”科目核算内容说明中有关该科目年末的处理为:期(月)末,应将本科目归集的费用化支出金额转入“管理费用”科目,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费用化支出)。本科目年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正在进行无形资产研究开发项目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支出。
例2:假设例1的研究项目2008年5月才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2008年以后没有新追加研发费用,那么2007年12月31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如何在会计报表中披露信息?在准则、指南及注会教材中都没有说明,笔者认为应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年末“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的余额仍然应转入“管理费用”科目,结转后“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的余额为零,而由于12月31日该研究项目尚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则“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的期末余额应保留在本账户中,需要做的会计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40000000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40000000
2007年12月31日“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应为60000000。年末“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如有余额,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出来,但是资产负债表中却没有“研发支出”这个项目,此时该如何填报?
笔者注意到资产负债表中虽然没有“研发支出”这个项目,但是新增加一个与“研发支出”比较类似的“开发支出”项目。至于“开发支出”项目反映什么内容,笔者没有发现其他相关资料可以帮助说明该问题,只有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集团类公司)》会计报表部分对“开发支出”项目反映的内容以表格的方式做了如下的表述: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笔者认为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关系:“开发支出”项目的期末余额=年初余额+本期发生额-计入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资产负债表中“开发支出”项目反映内容为本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中尚未开发成功的无形资产的余额。所以,“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期末余额6000万元应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开发支出”项目中反映。
(二)开发失败时的会计处理
1.不跨年度的会计处理
会计准则规定,开发阶段的支出满足相关条件,才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那么不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就应该计入当期损益。开发失败即不符合确认无形资产的条件。
例3:假设例1的研究项目在2007年12月31日开发失败,那么2007年12月31日的会计处理为:
借:管理费用100000000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40000000
—资本化支出60000000
2.跨年度的会计处理
例4:假设例2中的研究项目于2008年5月确定研发失败,那么2007年12月31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以及如何进行披露?2008年5月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关于2007年12月31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以及披露问题,由于2007年12月31日没有研发失败的迹象,所以其处理方法与例2完全相同。不同之处在于5月的会计处理。
在5月份确定研发失败时,则不符合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条件。应将”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余额直接转入当期损益。即:
借:管理费用60000000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60000000
二、建议增设“研发损失准备”估计开发失败可能发生的损失
在例3和例4中,由于开发失败,需要直接转入当期损益的金额分别为100000000元和60000000元,由于研发费用数目巨大,直接转入当期损益会对当年的利润产生较大影响,甚至可能使企业转盈为亏,这样的处理方法不符合谨慎性原则。
为了解决研发失败后一次性数额巨大的研发费用转入当期“管理费用”对企业损益带来的影响,笔者建议增设一个类似于“坏账准备”的备抵账户“研发损失准备”,其与“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相对应,期末以技术分析其失败的可能性有多大来决定各期应该提取和实际提取的“研发损失准备”。企业每期期末应该计提的研发损失准备=总的投资额×(1-期望成功率),而每期实际计提研发损失准备应为当期应该计提的减去其账户的贷方余额(或加上借方余额)。当期计提研发损失准备时候,会计处理为: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研发损失准备”。待研发成功时,借记“无形资产”,“研发损失准备”;贷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管理费用”。如果研发失败,会计处理为:借记“管理费用”和“研发损失准备”;贷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最新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40-41.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3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