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专语文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专语文的教学,在学生这个时期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智力、性格、意识形态和身心正在不断的发育和成长,所以在这个时期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与知识内涵,那么中专的语文教学就要抓住这个时机,以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人文教育资源来指导和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掌握,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的人格和高尚品质的形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学校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着力提高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育是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对学生的意识和态度的培养和形成,有助于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的社会环境。把人文资源引入到语文传统教学中,可以促进中专语文课程的改革,改进老师和学生教学和学习的方式方法,并且有利于开阔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视野,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中专学校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方式,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以平常的课程为主要载体,将人文教学资源合理利用,把中国传统文化植入学生的身心,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强化民族意识,发扬民族精神,提高本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中专语文传统文化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技能的坚硬后台,利用人文教育资源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这对于中专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中专语文传统文化人文教学资源的拓展实践
从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中选取古典名著、历史贤儒、人文名胜以及文化遗产,让学生在这之间品评与思考,这便陶冶了情操,提高了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一)从古典名著中获得实践
我国的古典名著可谓不胜枚举,里面刻画的性格特点以及人文品格生动形象,我们可以从中拓展,使学生对于其中的东西进行评价与鉴赏,培养学生对这方面浓厚的兴趣爱好,从而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文化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去研读古典名著,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以丰富,对于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意义匪浅。
(二)从历史名儒中获得知识
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将我国从古至今的历史名儒的经历、地位、人物性格等进行一个系统的编排与整合,并开展选修课,让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研究他们的作品和品格,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良好的模范与激励的作用,这样会使学生充满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三)从人文名胜中得以拓展
让学生通过对一些富有历史与文化内涵的名胜古迹进行拜访与游览,可以让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更加强大。这会使学生对于中国不朽的文化充满崇高的敬仰与热爱,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增强。
(四)从文化遗产中获得认知
拿一些非物质文化让学生进行感受与学习,对于这些东西做一个细致的了解,从而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与传播者,增强学生的品评能力。社会是一个非常大的课堂,所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就要好好利用社会这个大的人文教学资源,所以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人文教育资源,如此可以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促进学生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回顾文学从最初产生发展到现在,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型,首先是口传文学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口耳相传的途径造成了文学自身发展的显著特点。当然,局限性也相当明显,那就是文学样式单一,并不利于广泛流传,影响了文学自身发展的进程。但它的意义却不能超越自身的份量而成为决定性的本质。在文学的第二次转型期印刷时代也是如此。书写印刷术的出现,对于文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文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创作精神到创作内容、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进步,不能否认这时媒介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文学的存在是人类情感表现的需要,却不是人类情感表现的惟一方式,所以文学与音乐、绘画、舞蹈、影视等一起构成了人类艺术的殿堂,并凭借各自独特的审美特性而和谐地发展。
到了当下电子图像文化时代,媒介的作用更加凸显,这是对印刷文学的一种挑战,媒介不仅会改变文学的存在方式,甚至还出现了文学存在的合法性危机。但是如果我们说媒介就是一个异己的、任何主观意志都无法改变的存在物,“媒介就是本质”的话,那相比之下人类是什么?如果人类真的已经被自己创造出来的媒介所吞没的话,那人类也就该灭亡了。当然,文学是否会终结也就是一个伪命题而没有探讨的必要了。所以,我认为“文学终结论”者立论的依据,也就是“媒介决定论”是很值得商榷的。
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着的,有时这种变化貌似文学本身的断裂。原始文学与现在的文学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别,可这并不说明文学曾经终结过,只能说这是文学随着时展而发生着变迁甚至是飞跃,是文学在不断地完善。同样,按照历史时间而划分的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也存在着这样的变化问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无可厚非的事实。即使在我国当代文学中,新时期的小说也在西方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着自我转型与重塑。从先锋小说激进的文本实验到新写实小说回归日常、平民;原生态的冷静叙述,从王朔向消费原则、市场规律趋同的市民小说到90年代后所谓“新生代”小说家寻找“无意义感觉”的写作,文学无论在创作实践上还是理论评述中都在消解着以往传统的规则与价值。在当时的文坛也曾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是存在的危机。但时值现在,新时期小说已经跻身于文学的合法殿堂而成为文学史教材中研究的重要文本。也许有一天,与精英文学相对的大众文学或是当下看似非文学的存在也会成为文学的经典。
所以说,文学的涵义是发展的、开放的、复杂的,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观念去框定尤其是当下多元的文学现状。
2004年米勒先生又一次来到中国,在一次题为《为什么我要选择文学》的演讲中给予了文学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文学最使他感兴趣的因素是作品中的语言特性,一部文学作品会像魔术一样,将他引领到一个想象的世界中来,而且这个想象的世界带给了他巨大的愉悦。那么我不禁想问,这个让米勒先生心向往之而又不得不无奈地宣告终结的文学到底具有怎样的内涵呢?答案同样在这篇文章中,米勒先生说:“文学──在西方界定的意义上──指的是一种相对而言属于近期的、并且受历史条件限制的行为方式。它开始于文艺复兴。我们往往以为《贝奥武甫》就是文学,但它更接近于一个神话或者是一种帮助建立起民族观念的东西,或者是一种对于一个特定的宗教的支持,而文学是和印刷出的文字有关联的。”可见,米勒先生所说的必将终结的“文学”,是一种符合传统价值观的狭义层面上的概念,甚至局限于“印刷出的文字”。当然这算是一种通行普遍的理解,可我们知道文学概念的涵义并非绝对地或机械地确定不移和一成不变。所以,米勒先生以及他的大多数的支持者所断言的文学终结只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的终结,而文学的涵义却不是也不应该是如此的单一、单薄。
耐人寻味的是米勒先生自从在2001年发表了《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的论文之后,口气似乎有些松动,渐渐地又好像放弃了此前的极端论断,他在接受文艺报记者的采访时说出了“我对文学的未来是有安全感的”这样的话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前后矛盾。原因何在呢?我想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也混淆了文学终结与文学转型这两个概念。所以我反对米勒先生在《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中的观点,却赞同他对于文学未来转型的预测。无疑,现阶段的文学正处于历史上的一个转弯处,不太明朗也好,出人意料也罢,我相信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塑型功能自会让它沿着自身的轨道发展,只希望我们不要一味地坚守着传统的观念不放,否则这也只能是螳臂当车而已。
1.必须教育学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让他们懂得,在我们社会,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是为他人服务的,相互服务是人之间新型关系的一个基本内容。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安宁,很大程度上是同各种岗位工作者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尽忠职守密切相关的。
2.要立足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崇高的理想必须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必须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要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相结合。要让学生懂得,要把自己追求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如可以教育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对待本职工作。教育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积极参与企业改革,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在企业发展的同
时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二、要努力拓宽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面
要改变过去那种学生道德教育只靠思想政治课的片面认识,注重挖掘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德育因素,拓宽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面,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可以在学校开展、勤俭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反对奢侈浪费,禁止学生抽烟、喝酒、女学生禁止涂口红、佩戴金银首饰、穿袒胸露背的奇装异服等。
1.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单靠职业道德课是不够的,要让所有教学分担教育任务,在各科教学中全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育人效果。比如,会计专业教师在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反复强调会计岗位是一个特殊的岗位,会计人员直接同金钱打交道,处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特殊位置上,不仅要掌握各种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更需要有高度的原则性和专业精神,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专业特点,开展与职业道德相关的课外活动。教师可以在带领班学生春游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爱护环境教育,引导学生用眼睛去欣赏美,用心灵去感受美,用感情去体会美,让情操得到美的熏陶。祖国山水是美,可是近年间由于种种原因环境污染严重,有的山不再青翠,水不再碧绿,花不再芬芳,草不再茂盛,天空不再蔚蓝,……借此教育学生增强环保意识,爱惜祖国山水,做环保的卫士。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努力创造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在美丽的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名言警句以及科学家肖像使学生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比如,我们在全校范围开展了“做文明学生,树文明形象”活动,要求着重抓文明礼貌用语及仪容仪表,在全校范围内张贴文明用语口号,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积极引导宣传。班主任会同学生科对仪容仪表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此项工作持续了很长时间效果很明显,它有利于严肃校风,整顿校纪,规范校貌,使“树文明形象,做文明学生”成为大部分学生的自觉要求。
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1.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把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实践是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职业学校的显著特点,职业道德教育要以实践为落脚点。只有通过实践,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才能使学生体验到职业道德标准的意义,并予以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使他们更好、更多地观察了解社会各个方面,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转化为行为。比如,我校教务处组织学生参观汽修厂,了解该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的事迹,我们还请已任经理厂长、修理技师的毕业生回校作报告,用其亲身的经历论证职业道德修养是个人进步和成才的重要条件的道理。这些生动、直观的报告加深了学生对钻研务、提高技能的必要性的认识。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学会了思考和探索,提高了对职业道德的深层次认识。
2.根据学校办学的总体目标和各专业特点及学生思想素质,与实习单位或联办单位签订协议,团结合作,共同研究和探讨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办法和措施。在实习中,加强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道德实践的紧密联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受到良好的职业道教育和熏陶。我校在制订学生实习前的教育计划、实习中的指导计划和实习后的总结时,都要把职业道德的教育列入计划之中。实习前,学校举办了关于“职业道德”的专题讲座,分别邀请参加过实习的老师、企业领导、已经工作的毕业生对参加实习的学生介绍业对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实习中,班主任深入到各个实习单位,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习情况,尤其是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情况,给每一个学生写出实习中期评价。实习后,每一个参加实习的同学都上交“职业道德”的作业。从学生的实习报告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开始把职业道德的理论内化为自身行动要求。
综上所述,中专生是21世纪职业劳动的主力军,加强对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推动伦理学的发展,对于克服我国社会生活中严重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工作,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渠道,强化中专生职业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