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论文范文

企业信息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信息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信息化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从信息化与知识管理的内涵出发,结合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探讨如何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进行知识管理。构建了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说明了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知识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1企业信息化与知识管理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合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对象,以改造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等业务流程为主要内容,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主要包括了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企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企业业务管理的信息化、企业社会服务的信息化以及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当前,企业信息化已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它是我国信息化的重点,已成为企业适应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实现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获得企业的最佳经济效益,促使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水平的提升。

“知识管理”一词由美国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l988年提出,APQC(AmericanProductivity&QualityCenter,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知识管理应该是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之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管理成为了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形态下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运用集体智慧提高企业员工的生产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和企业文化全面提升而创造的一种现代管理机制。

企业信息化与知识管理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发展的关系。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基本工具,它为企业知识管理提供了技术和资源两个方面强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知识管理也为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出现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利用企业信息化实现知识管理,通过知识管理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技术优势,使两者充分协调,相辅相成,才能不断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2企业信息化背景下的知识管理

企业信息化是为了促使企业增加收益、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企业对知识的依赖程度,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因此,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企业知识管理,就是企业或组织将存放在文件以及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和技能收集起来,加以组织、整理和分类后,存储在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然后,通过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提高信息和知识的存储、查询、更新和交互能力,将这些知识、技能和信息传递到能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地方。

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不仅是企业知识的收集、分类、存储和查询,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共享、再利用以及知识的创新。同时,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的成熟、因特网的普及和企业局域网的应用,使企业内的信息沟通有了物理保证。因此,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之一就是对基于企业信息化的信息技术的应用。

3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如何应用知识管理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为企业带来了发展契机的同时也使企业所面I晦的竞争形势更加严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是全社会的共识。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企业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知识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所以,基于企业信息化来实现知识管理将是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企业在市场中拥有立足之地的根本保障。

企业信息化和知识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决定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建设目标。对于知识管理项目来说,要得到企业各个层面的持续支持就必须将知识管理项目的目标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找出知识管理内在的根本驱动力。因此,在知识管理的建设中,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的主要目标就是明确我们在知识管理方面需要做哪些事情,预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从而保证知识管理的各种措施符合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

2)建立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核心,以现代网络技术为基础的集成化系统。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传播和共享开创了一条简单而快捷的通道,它不仅扩大了知识共享的范围,而且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知识传播的成本。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内部和外部网络,使知识能够得到快速传播便于学习和交流,从而充分运用内外资源以提高企业面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我国企业在构建管理信息系统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并充分考虑企业条件与现实的信息需求,避免盲目引进。该系统包括三个部分:①数据信息系统;②信息分析系统,主要通过网络使企业内部成员协同分析,依靠群体决策来完成;③信息提供系统,针对企业不同层次进行分类的信息检索、鉴别、筛选的服务,或者根据企业重大项目、技术创新课题提供专项服务等。

3)推行企业知识编码化。信息管理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是知识编码化。所谓知识编码化就是对知识进行输入、分类、标准化等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使其便于共享和交流,并能够通过信息手段进行传递。因此,推行企业知识编码化是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

4)构建企业自身的知识库并将网络信息有序地纳入其中。企业把部分研发项目文档资料、企业员工资料文档、市场宣传的积累资料、日常办公业务网络文档、竞争对手产品库等内部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构建企业自身的知识库,为内部人员提供可即时在专业知识仓库和主页上信息的平台。企业员工可在权限管理范围内便捷地将数字化资料、情报信息和经验知识添加到相应的知识库中加以共享。知识库作为知识的集合,要尽可能囊括企业有关的信息和知识,使知识库真正成为信息的源泉。企业知识库有利于信息和知识的有序化传递,有利于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集中管理,有利于实现组织的协作与沟通和对客户知识的有效管理。在已构建企业知识库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成熟的网络多媒体互动和数据库技术,使企业成员在网络上相互交流、协同工作、汇集信息,从而将人们头脑中的灵感和知识组织起来,以供恰当的共享和利用。同时,从因特网上收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经过智能的处理整合后,以个性化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5)重视人才的培养及管理。人是知识创新及知识应用的主体,知识管理离不开人,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缺乏人才则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关键所在,引进、储备、培养人才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企业还应建立知识管理的反馈系统,以便使企业的知识管理成本降到最低,使知识管理能够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用。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资源,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6)建立知识库的安全和使用权限管理机制。单位内部的知识往往有密级,必须有严格的保密措施方可在网络上共享。机构知识仓库和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安全必须拥有专业安全保障,共享使用权限管理必须在技术上、制度上予以保证。向知识仓库中投放信息必须经过特许,以保证系统安全和内容安全。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新境界,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企业信息集成的一个必然趋势。通过知识管理使企业信息门户成为知识共享、传播和应用的平台,为学习者的学习和创新提供知识服务。

4构建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系统是对有价值的信息即知识进行强化管理的系统,它采用信息技术与人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并管理联接于客户、企业及供应商之间的知识链,以整合组织知识学习过程,实现组织竞争力的提高。知识管理系统的核心是网络技术与知识仓库,能够对不同系统中的知识进行无缝检索,并通过Web浏览器向用户提供知识。从本质上讲,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是使企业在管理上更清晰、透明,以及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收获更大的经营效益。而知识管理系统在信息技术角度上更注重知识的发现、挖掘与沟通,需要对经济数据进行正确、及时的分析,将各种深奥的计算方法、信息查询方法、分析功能等整合到管理信息系统中来,以便于企业决策者方便快捷地使用。

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业务流程构建知识管理系统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本系统针对企业对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进行系统化管理和应用的实际需求,为加强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而设计开发。一般而言,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需要由一些基本的系统组件来支持知识的收集、提取和。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组成结构主要包括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知识平台三个组件。

1)硬件平台。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要以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与企业的管理系统进行整合。信息系统的最底层是计算机网络,它使企业员工的用户终端计算机和服务器连接起来形成企业内部网。另外,企业内部网还要与Internet相连实现外部网。

2)软件平台。网络操作系统、TCP/IP协议、电子邮件、群件以及电子公告牌的应用,是企业员工信息沟通和知识交流传播的软件工具。

3)知识平台。企业知识库、数据库、数据仓库系统是知识存储与管理的平台。信息被分解成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存储起来。关系数据库中的信息是一种结构化的数据;而文件和基于文本的信息则是非结构化的数据。用户需要以某种方式来存取这些信息,一旦信息被定位,就要以某种方式将其从各种信息库中提取出来。企业信息系统中数据库的设计、知识的表达、索引、抽取以及查询等都是很重要的技术。对于建立数据仓库的企业,数据仓库的设计、联机分析工具和数据挖掘工具同样也是知识表达、组织和查询的关键技术。超级秘书网

具备了以上系统组件后,企业应根据其所要汲取的知识的类型来构建知识管理系统。企业在确定自己的知识资源时,必须从自己独特的业务需求、战略和目标出发,确定企业所需的知识。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成是与知识管理过程密切相关的。知识管理过程是知识生成、知识挖掘、知识重组和知识应用多个步骤相互连接、反复进行的交互过程,因此,知识管理系统可按下面的四个模块进行设计和开发:

1)知识生成模块。本模块的目标是从海量的信息中抽取出针对某个应用领域的知识,它包括:确定某个应用领域,建立一个目标数据集,进行信息整理和预处理,对知识进行标记。

2)知识挖掘模块。本模块的目标是按照一定的知识提取算法,从知识库中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知识,获取能改变对事物认识的知识。这些方法主要有关联分析、聚类、概念描述和偏差检测四类。

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企业信息化经历的三个阶段。文章分析了由于企业信息化而引起企业管理组织和经营模式以及经营理念的变革,企业主动变革或被动适应变革以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竞争力提出的要求。

信息不对称原理是指不同经济主体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处理都是不对称的,信息不对称在经济社会中是影响企业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因素,和时间一样成为一种企业成本。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本质上是对物流信息、资金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信息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条件,高效利用信息就能够转化为企业的物质、能量、时间。

一、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内容是: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快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技术,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促进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信息化,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企业信息化的三个方面:第一是生产过程和产品设计的自动化;第二是信息传递、各部门协同工作及工作系统应用自动化;生产、流通或服务信息化及商务活动网络化;第三是信息管理化,包括人、财、物、供、产、销等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是借助信息技术,将信息融入企业研究、设计、采购、生产、库存、销售等环节,采用更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企业,共分为三个阶段:

1.财务管理信息化,企业办公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在此阶段,企业引入一定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建立基础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和设施,实现生产过程、企业办公、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2.管理信息化。它是对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一体化和集成化管理,使企业内不同部门的信息能及时、有效的传递。软件功能模块包括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存货管理集成本的控制和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还有的企业应用ERP来整合企业各环节的信息传递,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

3.电子商务。企业建立电子商务网站,积极参与整个供应链的合作,最大限度利用外部资源,利用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实现最大的增殖。

在信息技术创新,市场变化稍纵即逝的现代社会,企业只有不断变革才能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进行的根本性变革有企业组织扁平化、虚拟经营,企业电子商务网络经济。

三、组织管理信息化——扁平网络企业组织

传统企业层级复杂,管理人员多,在信息社会造成企业效率低下,信息沟通滞后、失真。在企业信息化管理后,使企业结构由金字塔型转向森林式,扩大了最高决策层的管理幅度,减少了层级过多决策信息传递失真。实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首先是信息技术的采用,企业内部网对每个层级是平等的。其次是企业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因为只有充分尊重员工的创造精神,才能做到有效的信息沟通;反之,企业员工的独立工作能力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扁平化得以实现其初衷。总之,技术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网络企业组织按照其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种。

1.企业内部网络,是企业内部建立的网络系统,可以把人、财、物所属各个部门联系起来,使人财物信息流能够快速流动。企业内部不分等级、围绕客户需要,同心协力,争取利润最大化。内部网络系统的决策层,其实不仅是决策的功能,主要是协调、管理各方面利益关系。事实上,内部网络的利用频率是极其频繁的。企业员工利用内部网可以实现远程办公,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在远程通过企业内部网络将信息更及时,更准确的传递到决策层数据库。

2.供应链网络,是围绕供应、采购、生产、销售、宣传等经济实体连接的络网,网中的中心节点应该是拥有稀缺资源的经济实体,比如掌握关键专利或品牌的企业,有能力整合其他节点,带动整个网络。发达国家的某些大企业,就是掌握关键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生产部件或产品。我国的一些汽车业,其实都是西方发达国家汽车业生产链条中的一环,最大的受益者是拥有该品牌的原创企业。

3.专业化网络,是指专门从事市场信息搜集、整理的企业之间组成的网络,为生产、消费架起桥梁,是一种为网络而网络的企业群。比如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商业中介服务公司等。

四、经营管理信息化——虚拟企业的出现

企业经济组织一般包括人、财、物三种要素,人指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员工,财是指维持企业运转所须的资金,物是指企业生产所须的物资、能源。管理信息,是反映上述要素及其相互结合状态与运行的各种信息流。

传统企业管理一般针对人、财、物本身进行管理,而企业信息管理则是综合反映人、财、物相互结合状态的系统。

企业信息管理排除了物质能量因素,单纯对人、财、物信息数量关系进行加工、处理、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一些高科技企业信息管理更为科学,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逐渐演化成虚拟企业形式。虚拟企业是指: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依靠信息技术,将拥有所需资源的若干企业集结而成的一种网络化的动态合作经济实体。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虚拟企业逐渐受到重视而被广泛应用。

“虚拟”,一是因为它有信息技术支撑其各项功能,全部或部分排除物质实体的操作;二是因为企业内没有执行采购、生产、行销、设计、财务等功能的组织,企业仅保留关键的功能实体,其他功能在有限的资源下,无法兼顾达到足以竞争的要求,因此将之虚拟,以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进而创造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而借助力量的对象可能是供应商,可能是竞争对手或客户。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虚拟企业的精神在于突破企业有形界限。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外力进行整合弥补,其目的是在竞争中最大效率地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

虚拟企业有三种形式。最初的虚拟企业属于外包加工的形式,中心专攻附加值高的设计及行销,生产则由低人工成本的新兴国家代为进行。在国外,如生产运动鞋的厂商耐克和锐步,一个工厂也没有,而是集中公司资源、专攻附加值最高的设计和行销,只从事营销研究与开发活动,生产则委托由人工成本较低的国家代为加工生产。因此,企业可以很快地反馈市场上的变化,使企业专注于设计、行销网的规划,创造企业高弹性的竞争优势。

第二种虚拟企业的形式是共生,如银行业并不擅长信息管理,但银行信息需要保密,不想外包,又不愿意独自负担培养专业人员的成本,于是可由几家银行成立专门处理电脑信息的部门或公司,主要负责这几家银行的信息业务。由于合并后的信息业务足以达到规模业务,就可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第三种虚拟的形式是“策略联盟”,即几家公司拥有不同的关键资源,而彼此的市场有一定程度的分割,为了彼此的利益,而进行策略联盟,交换彼此资源以创造竞争优势。如世界知名的康柏的软、硬件公司,与微软结成技术策略联盟,再加上康柏电脑的大部分零件均采用处包,本身仅掌握快速的研究能力及行销网络,如此轻巧的高弹性组织,配合低价策略,成为全球个人电脑第一品牌。

第四种虚拟经营的形式是虚拟销售网络,即公司总部对下属销售网络解放“产权”关系,使其成为独立法人资格的销售公司。

从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虚拟企业的管理原则:企业必须拥有关键性的资料,如专利权、行销通路或研究能力,将资源集中在附加价值的功能上,而附加价值低的功能将之虚拟化,并且为了保持竞争优势,须注意质量成本及周期等其他能力的平衡。而这一切的运作必须依赖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支撑。超级秘书网

五、经营模式变革趋势——网络营销

企业的经营模式将从以批量为核心的“产品中心”模式,逐渐转为以“客户关系”为主的营销策略,企业关注的焦点也从关注产品转移到关注个性化的客户需求上。在信息社会,传统的先批量生产再靠庞大销售队伍推销产品的旧思路已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设计个性化产品,以提供多样化和更具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将顾客变为合伙人,让顾客参与产品设计和生产,产品营销也由此演变为“一对一”销售,顾客满意度最大化将成为产品定价的关键因素。

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的销售与采购可以通过企业建立的电子商务网站进行网络营销或原材料采购。网上产品社区也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逐步建立,电子商务的充分普及影响着企业管理观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组织结构上变得扁平化,人员安排打破了时空限制;更重要的是企业决策将面对的是全球性的采购和销售战略问题。电子商务的最终发展趋势是商务决策智能化系统,该系统将彻底改变传统经营模式,使现代化企业成为以全球化为战略决策,以客户为主导、用信息作载体、低库存甚至零库存、高产出、高效益的电子商务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游五洋陶青:信息化与未来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第3篇

a)IT技术应用程度的评价。通过IT技术的评价,可以得知信息技术在多大程度上支持管理系统的功能,更多得熟悉系统采用的技术先进性和可靠性,在用户体检界面和系统运维等方面也可以有更多了解。b)数据应用程度的评价。信息系统的运行要靠数据的开发和利用来支持,数据是信息系统的血液,对数据应用程度的评价,主要包括评估数据应用水平以及企业知识管理水平,主要通过数据的收集、加工、报表展示等方面进行评价。c)信息安全的评价。当前,利用相应的信息系统窃取、扰乱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内容的恶意事件逐渐增多。2014年,国家成立网络语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从国家层面高度功重视信息安全问题,企业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信息安全形势,因此,企业信息化安全的评价应当作为信息化建设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足够的重视。d)人力资源的评价。系统需求方、系统开发商、系统运维团队、系统用户等都是信息化建设过程的重要参与者,是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主体。人力资源评价,应重点考察系统开发和运维人员的计算机软件设计开发能力,以及软件技术与应用需求的结合能力;其他人员应侧重于员工执行力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程度的评价。e)信息化组织和控制的评价。企业比如利用完善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定严格的信息化相关标准,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障信息建设过程管控以及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该项工作主要评价信息化规划、组织与控制机制与企业日常管理的融合程度。f)效益的评价。信息化的本质是投资,投资必须要有产出。信息化的效益评价包括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两种。常见的如减少人工时、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库存等。通过效益评价,可以让管理层对信息化的资本投入有清晰的概念,也是通常信息化项目立项时的重点考虑因素。

2某企业信息化评价整改措施及效果

笔者所在企业,在近年开展以ERP为建设重点,覆盖全产业链的大规模信息化建设后,采取专项工作,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价,内容涵盖信息技术水平、信息\数据资源利用、信息安全、信息化队伍建设、信息化组织和管控、信息化效益等主要方面。通过该项工作,笔者所在企业找到了制约其信息化建设发展和管理水平提升的严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如下具体改进措施:a)针对发现信息技术的问题,以公司发展战略为基础,一是统一规划了信息化建设蓝图,实施一个基础网络平台的网络拓扑改造、应用系统分层以及和一致的信息化管控体系,二是统一基础设施标准和规范,三是拓宽网络主链路、建设备份链路、保障通讯畅通。b)针对发现的信息资源问题,公司首先确立信息化愿景:一是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平台,确保公司信息安全,支持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二是确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四统一原则;三是确立“IT是技术的提供者、业务的支持者”的定位;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立项论证和建设过程管控。c)针对发现的信息安全问题,公司首先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其次,快速实施统一身份认证的准入控制系统,实施强制密码策略;第三,每年定期开展计网络安全大检查和培训;第四,每年对网络和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测评和整改;第五,建设灾备中心。d)针对发现的人力资源问题,公司一是建立IT岗位序列,明确人员晋升标准;二是引进社会成品人才;三是组织技术交流、培训和认证;四是加强信息化专、兼职机构建设。e)针对发现的组织和控制问题,公司首先编制、颁布信息化规划;其次,理顺管理流程,明确以CIO制度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组织架构;第三,全面建立健全信息化内控制度体系。f)针对发现的经济效益评价问题,公司建立了信息化立项论证和评价体系,颁布信息化后评价办法和指标。对重点项目进行立项时的定量或定性效益评价,完工验收满一年后开展后评价。

第4篇

[关键词]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

当今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同时信息技术也在快速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及趋势。证券行业是高度信息化行业,证券公司作为证券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其信息化发展亦是如此。中国证券行业发展的驱动力是证券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广泛应用。本文对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与重点。

90年代初,以沪、深两个交易所成立作为标志,中国证券业开始了实质性的起步。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交易技术手段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成功建立了全国性的交易网络系统,1990年深交所证券市场完成了柜台交易向场内集中交易的转变,中国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年时间经历了柜台交易所集中交易和无形化网上交易阶段。到2003年我国证券市场市价总值42457亿元,但是与国外相比较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管理与决策系统、风险监控系统、信息咨询服务系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证券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公司所从事的业务进行的,目前国内证券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总部管理,在中国,证券业内许多券商的总部是发展相对较弱,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技术的局限。总部管理就是总部对各营业部进行有效经营监督,有效地避免风险。第二个重点是虚拟化,经营的虚拟化是指证券交易系列流程可通过信息终端远程进行。虚拟化的远程证券经营体系带来的更直接的一面是营运成本的大幅下降和现有的证券交易模式的改变。另外还有灵活多变的资产管理系统也是进行风险定量分析和控制的有效工具,日渐成为大资金投资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发展趋势。风险控制系统也是未来证券公司生存的根本。

二、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

就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来说,首先是信息化系统管理水平无法保障安全性、重复建设,资源和资金的严重浪费和系统效率低,业务创新能力差,信息比较分散,很难提高服务水平。传统交易系统的过度竞争和新业务系统的极度缺乏,中国的证券信息化发展中某些证券IT产品的功能和实用性存在缺陷,以目前数据仓库产品为例,目前的数据仓库仍然带有强烈的技术色彩,集中于现有状况的诊断,作为技术部门进行应用分析,无法与经营机构需求相适应,而在仅有技术特征情况下只能成为电子化的报表系统,所以该类信息产品的功能和性能需进一步加强。

其次是信息化发展对证券公司的业务优势没有足够的保护,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交易的中介主体在面对客户时变得电子化,反而忽视自身业务优势的保留,陷入价格战。围绕客户端的创新使得证券公司与合作有关的关联方对客户的影响力增大,证券公司没有对单个券商的业务优势予以保护,客观上对任何有优势的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状况下,对证券公司而言,技术创新的时间优势短暂,业务优势丧失;对客户而言参与意愿减弱。最终结果只能是证券公司削价,客户自然流动。同时证券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客户服务所存在的业务上的需求被技术开发商遗忘。这就要求证券公司在进行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与技术的结合,增强总部的集中控制力,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三、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策略探讨。

在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证券业中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己经成为证券业关注的焦点。就证券公司的发展中策略来说,首先要建立集中交易平台,以客户为中心的新一代信息系统,整合公司的资源,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下,证券公司信息化整合不可避免,证券公司集中交易即实现数据的集成和应用系统的整合。证券公司集中交易系统其组成主要是由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讯平台和集中经纪业务系统客户端等四部分组成,有利于降低证券公司交易成本和总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更有利于创建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另外证券公司应在业务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建设数据仓库,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进一步发展网上证券,着眼于充分发挥网上交易的低成本优势,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要进一步完善网上证券,侧重于服务的深度,着眼挖掘现有服务手段、业务内容及信息系统的潜力,强调个性化服务,通过对客户个体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信息指导业务,基于因特网的自动服务与人工服务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更加友好及时的交易服务,进一步完善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等技术,网上证券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目标,形成网上服务为中心的综合业务平台,对证券客户提供电话、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渠道享用证券交易,信息查询等服务。

最后是进一步加强银证合作,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银行和证券业迫切需要实现规模经营,从而促使银证合作得以迅速发展。证券公司交易系统与银行储蓄系统相联接,客户通过证券公司或银行的证券交易系统进行委托买卖,并通过在银行完成资金清算。目前的银证合作模式分为总平台模式和分平台模式两大类。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银行与证券业务融合的趋势已不可避免,证券与银行的业务还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双方以各自优势为基础联合拓展新业务,形成银证业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局面。还要注意构建适合未来发展的证券公司广域网,满足高可靠、高智能、高性能、高安全性和管理性的要求,为集中交易、网上交易、银证合作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网络基础。

第5篇

在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行业中第一次出现了项目管理这一概念,其中,美国著名的阿波罗登月项目和曼哈顿计划就是在那时出现的,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一直到20世纪末,在全球的经济体系中,信息时代和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了其进一步发展的支柱产业,而项目管理工作的本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现阶段的项目管理工作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体系了,同时其更是一门学科,甚至是一种职业,因此,市场上就出现了职业项目经理人和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而为了更好的促进和推广项目管理的发展,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也成为了专门的学会和协会,现阶段,企业项目的主要发展趋势为专业化、全球化和多元化。

二、发电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建设中的问题

1.工作的隐蔽性问题通常情况下,发电企业的信息系统项目都是由专业人员的智力劳动完成的,特别是像软件开发的工作,无论是工作“质”的方面,还是工作“量”的方面,要想对其评估和考核都是很困难的。在执行实体项目时,当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可以将问题解决,而在建设信息化项目时,仅仅靠人工成本的投入是无法有效的解决所遇到的那些隐蔽性的问题。信息更新的快速性问题在我国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发电企业所建立的信息系统的更新速度也应与之相适应。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发电企业所建立的信息系统的信息更新速度是较慢的,有的发电企业没有专人来负责这一工作,有的发电企业即使有专人负责,相应的人员也不够认真和负责这项工作。所以,企业在前期设计信息系统时就应认真的进行规划,应从战略上去看待企业的信息化项目,确保其具备足够的连续性,并尽可能的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2.需求的模糊性问题我国的发电企业之所以要建立一个与企业发展情况相适应的信息系统项目,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的满足电厂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需求,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用户对于自身的需求还是不够直接的,具体所需要的内容也不够明确,针对这一情况,信息系统项目的建设者就应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进一步的引导和挖掘用户,这样所建设出的发电企业的信息系统才能够真正的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与用户结合的紧密性问题发电企业所建立的信息化管理项目是来源于下属的电厂的,同时其也是会终止与下属的电厂,在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也要始终服务于电厂。可见,用户对于所建立的信息系统的满意程度实际上也就代表了用户的参与程度,衡量一个项目建设质量高低的重要参数就是满意度,因此,发电企业在设计和规划信息化管理项目时,其也应将用户的因素考虑进去,与用户的特点和需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所建立的信息系统才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否则项目就可能是失败的。

三、电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遵循实用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作为发电企业建设整个信息系统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始终遵循实用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在项目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中,应采用智能化的计算机软件应用系统以及最为先进的网络技术,同时在建设信息化系统时,既要采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同时也要很好的体现出发电企业管理体系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在企业的各项管理技术中应尽可能的采取最先进的技术。

2.坚持“以我为主,外协配合”的原则要想进一步的提升发电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国内外的很多发电企业已经相继的引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从发电企业的角度来说,其应充分的考虑自身的企业特性和实际情况,对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进行适度的创新和继承,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并且能与发电企业自身特点相适应的信息系统。因此,发电企业还必须严格的遵循“以我为主,外协配合”的原则,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信息化人员的特点和优势,在向企业员工传达信息思想时应尽可能的采取通俗易懂的技术手段,所建立的信息系统应成为企业需求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桥梁,真正的开发出与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并且具有较高先进性和创新性的信息系统。

3.应始终遵循统一规划的原则从全球各个国家的范围来看,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企业在建设信息化项目时,其想要建立的理想信息系统都是一个能够覆盖整个企业部门和业务的统一信息平台,这样企业才能够更加合理的开发和整合内部的各类资源,从而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也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对于发电企业来说,其在建设信息化管理项目时应始终遵循统一规划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以及统一实施。

四、结语

第6篇

状新疆作为我国棉花主产区,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3,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棉纺织工业在新疆纺织工业体系中占居主导地位(据新疆棉纺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数据,棉纺织工业占纺织工业总产值的77.81%),但是棉花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棉纺织工业的市场竞争优势。近年,新疆又推出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促进百万人就业规划纲要,新疆棉纺织企业面对丰富的人力、资金、材料、设备、生产技术等各项资源。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将企业各种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特点的管理模式,从而使企业信息化建设给企业管理带来本质性的变化,改善棉纺织企业传统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新疆棉纺织企业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2可行性分析

一般而言,可行性分析通常在投资项目(主要是长期性质的)建设之前,对处于当前以及未来环境中的该项目建设的可能性和实际操作性进行一个整体、全面的考察,良好的可行性分析可以更好地估计各方面的有利或不利因素,排除投资的盲目性,减少风险,在市场经济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对于棉纺织企业而言,随着基于网络的自动化办公平台的逐步推广,当前已有棉纺织企业的采、供、销是基于网络的管理信息系统来处理其日常事务,使棉纺织企业人员从繁杂手工操作业务中解脱出来,以便有更多的精力来拓展及优化整个棉纺织产业链,进而提高棉纺织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竞争力。

2.1需求目的消费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为棉纺织业产品的消费提供了新的空间。新疆目前拥有丰富的棉花资源优势以及正在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虽然新疆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这要求整个棉纺织链上生产、加工、纺织、销售各环节相互衔接,避免信息的流失、失真;同时,减少整个流通过程的交易成本与物流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价值增值。中西亚地区国家纺织服装产业基础薄弱,新疆凭借本身的区域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可以重点建设面向中西亚国家的霍尔果斯纺织服装出口加工区,成为出口中西亚和欧洲的桥头堡。

2.2技术可行性分析根据多年的东部棉纺织企业信息化管理实践,提出新疆棉纺织企业信息化5层应用整体架构,这5层分别为门户层、战略层、运营层、执行层和基础层。在5层系统结构中,运营层是整体架构的重点,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是企业信息化的后台心脏,任何前台的电子商务(EC)、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应用系统都是以其为基础的。企业信息化基础资源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发挥信息资源作用的必要前提。计算机及相关设备是实现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局域网的建设反映了企业内部信息共享的程度,与Internet的连接方式决定了企业内部网和外部网交互的效率,企业网站是企业品牌和营销渠道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发挥着为员工及顾客提供服务等作用。针对以上4种基础资源,新疆棉纺织企业大部分拥有上百台的计算机以及一半以上企业配有服务器,建有统一的局域网并且全部联网,几乎采用宽带或光纤上网方式,企业应用互联网主要集中在收发邮件、收集信息和网络营销上。但在企业网站建设及应用状况方面,只有少数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大部分企业的网络功能都是用来企业产品信息、收集客户信息等,这说明企业建立网站的目的只是推销产品,对网站的利用水平还不高,网站的更新速度较慢说明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网站建设的重要性。

2.3经济可行性分析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针对新疆棉纺织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从微观经济效益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各种设备、网站等方面的投入来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了基础设施的投入外,还需要建设重点科研基地,投资重大科研项目。其次,新疆棉纺织企业极度缺乏专业人才,还需加大科研人员的培养,在人才投入方面也需要大量资金。最后,建成后系统设施的维护、更换以及控制人员等支出,也是长远的开支。但从整个过程来分析,从长远的角度,新疆棉纺织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价值增值。

2.4社会效益可行性分析新疆借助于信息化建设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打开中亚和欧洲市场,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在新疆投资。信息化建设会拓展及优化新疆棉纺织产业链,提升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同时,还会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和纺织企业的发展,内地企业在新疆建服装厂,不仅原料可以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进口,产品也可以通过这条线路进行出口。

3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3.1结论新疆棉纺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是非常复杂的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仅从项目建设的需求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效益4个方面来对此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进行初步的分析探讨,论证了新疆棉纺织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可行的。

第7篇

目前,在我国大中型企业,计算机已经在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得到应用,各种计算机管理软件不断涌现,如财务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可以看到,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其对信息化的要求必然提高,而企业信息管理应用领域的拓宽,使信息化与核心业务关联度不断提高。同时,信息化的复杂程度也在增加。在当前一些所谓实现信息化的企业中,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投入带来的不是信息化过程的加速,而是系统经常出现各种问题,计算机辅助管理的效果不明显,从而造成“信息化成本高,效益难以显现”的尴尬局面。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与数据的问题难以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

在企业信息系统中,容易出现信息分散,数据不同等问题,这是由于系统不同、服务的部门不同、岗位不同,使企业内部系统互相割裂,数据格式不统一,无法实现数据共享,还会造成同一数据的反复录入。这种情况导致相同数据在不同系统中反映出来的结果不同,既浪费了人力和物力,还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

2无专业人员维护

数据与系统企业购买一套系统,一般是由厂家进行几次培训之后就交付管理人员直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问题,一是管理人员自己摸索解决,二是寻求厂家的帮助。实际上,信息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工作是分割的,没有专业人员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维护和使用。在工作中,一些管理人员认为,用或不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于管理工作并无大的影响,而学习使用新的系统繁琐复杂,传统的人工办公形式在企业中依然可用可行。这种思想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有系统无人用的局面,也使管理系统成为了面子工程。

3将信息系统作为事后记录的工具

由于企业内部一些员工的学习能力不强,在实际工作中较少使用信息系统,而只是在总结归纳工作整体情况时利用系统汇总数据,出具分析报告。这样,系统就成为一个事后记录工具,通过记录工作中的一些数据,导出管理者需要的报表,实现影响决策的目的。这样使用信息系统在总结分析工作中确实提高了效率,但在日常工作中并未改变企业原有的传统人工模式和管理流程,也就丧失了竞争优势,创造的效益也微乎其微。

4信息系统的更新问题

一些企业购买信息系统时间较早,但并未使用,待实际使用时,系统已不能满足信息化的要求。一方面,管理工作的需求是与时俱进的,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也是要紧跟时展,这就要求信息系统不断进行升级和更新;另一方面,企业追求的是成本支出的最小化与效益获取的最大化,在某些不影响生产经营的环节上,企业不愿意支付大量的资金对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此外,领导的重视程度、员工的配合程度等也是信息化系统上线使用的重要因素。

二企业信息化实施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信息化管理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要提高管理效率,应在信息化系统规划设计之前,解决以下问题:

1规划设计统筹阶段

全公司核心部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不只是技术人员的工作,由于每个核心管理部门都会使用到信息系统,因此在设计之初应让所有核心管理人员参与系统开发,完善系统的各个工作环节。只有经过员工充分讨论才能真正设计出适合实际工作的信息系统,在未来使用过程中规避一些问题。同时,设计讨论的过程也是员工熟悉系统、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使一些固守传统的员工能够真正体会到系统带来的便利,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系统的热情。

2制定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

企业信息化不是攀比,也不是荣誉,其目的是解决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因此,这项工作应设定为长远工作。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管理工作日趋庞大,信息化系统则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信息化系统既要能解决当下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要能预见未来3~5年内企业发展变化带来的新需求。

3将信息化理念

植入员工思想信息化在企业中能否成功普及,一方面在于领导的重视程度,资金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也是尤为关键的一方面是企业员工是否真正愿意使用该系统,他们的理念是否“更新”。因此,在企业内部应从上到下深入灌输信息化的理念,让全体员工能够并且愿意随信息化一同发展进步。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

列举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应以管理、沟通、协作为目标,将信息处理、流程管理和知识管理融合为一体,实现个人办公、协同办公、公文流转、工作流、邮件管理、信息共享、人事管理等功能以及人员相互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及时提供各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1电子邮件系统

该系统可包含企业各部门公共E-mail地址以及“领导信箱”,便于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传递,如通知、公告及发文等有关文件的传阅。对传阅给各管理部门领导的文件,请领导“签名”反馈。同时,可增设“重点工作反馈”栏目,将一些热点工作反馈给公司领导或部门领导。还可设“公司BBS”,员工可在网上就工作问题发表感想,畅所欲言,拉近职工间的距离。

2公文管理系统

该系统包括“行政公文”和“生产管理文件”两大部分,行政公文主要是将近期企业内规章制度,内部发文、收文的条目进行公示;生产管理文件可公示生产部门的成果与进度,以及销售部门的业绩等。

3档案系统

该系统可上载企业近两年来收集的文件目录,供职工查找自己所需文档,从而也简便了档案部门的工作。可设“档案信箱”,收集各部门当年准备存档且可通过网络传送的文件。还可设“档案知识”,宣传档案的重要性以及文件存档的条件,保证全年档案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四结语

第8篇

营改增后,对成本管理有着更高的要求。首先是合同管理,包括对业主的施工承包合同,以及对外采购以及劳务分包合同。成本中的九大费用分析来看,成本管理有着同以往不同的特性。首先,原来成本下的项目大部分要进行价税分离,不同税率购进的成本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完全不同,这也影响到企业的整体效益,单就成本管理而言,其外延有所变化;其次,对上对下验工计价发生变化,系统内并没有考虑计价的税金变化。业主计价时,纳税义务即产生,同时计算销项税,对外包劳务进行计价时,要进行进项税的抵扣。同时,对外购劳务的资质和纳税人资格也要进行梳理,并在系统内统一管理。

二、对物资管理系统的影响

营改增之前,施工企业无需对供应商的纳税人资格进行认定,进项税额也不做抵扣。营改增之后,由于纳税人资格对抵扣税率的影响,要求施工企业对供应商进行详细梳理,并在系统内将供应商资格进行登记,目前系统内设置基本可以满足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营改增之后,如果供应商开具的专用发票,在物资系统中填制单据时,原材料的入账价值和税金要分开填写,与财务接口的生成凭证这块也要相应发生变化,库存材料的管理及核算方式也不同以往。同时对物资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要求也相应提高,对目前的管理模式是个严峻的挑战。

三、对税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铁建系统二、三级单位都未设置专门的税务部门来管理税务工作,都是由财务人员兼任税务专管员,营业税的管理也相对简单,工作量也不大,财务人员兼任管理也能完全胜任。业务财务一体化综合信息共享平台里也未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模块,对下一步的工作带来影响。但营改增后,税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得财务人员兼任税务管理变得不太现实,因此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并在共享平台中增加相应的管理模块,将利于开展税务管理工作。

四、应对措施

在营改增正式实施之前,笔者建议集团公司对业务财务一体化信息平台各模块功能进行梳理,对需要调整、删减和新增的模块做一个全面的规划,在营改增来临之前,保证平台使用单位与相应的政策顺利衔接,安全过渡。

(一)增设会计科目,加强人员培训。对核算系统的影响主要是会计核算上新增增值税相关的科目,科目的设计要符合建筑业的增值税核算的相应特点;由于增值税核算较营业税复杂,且现场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强财务人员培训也势在必行,这项工作在营改增完全实施之前就应该做到位,真的等到增值税来了的时候,会有些措手不及。

(二)完善报表系统,满足管理需要。营改增对报表系统的影响对相关财务指标的影响,对考核指标也会产生影响,包括产值、利润、现金、资金集中等的考核都有相应的变化。集团公司在下达相关指标时也应考虑增值税的影响。建议在模拟运行阶段,营改增的报表也要报出,与之前的报表指标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发掘营改增对企业影响的实质。报表系统在附表设计上考虑管理层在增值税后报表项目的关注重点,作出相应的调整,满足管理部门及报表使用者的需求。

(三)优选下游企业,成本管理升级。营改增后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下游企业的管理,能够提供专用发票的供应商和提供普票的供应商对企业的应交增值税额将产生重大影响,能够提供增值税发票的劳务供应商与不能提供发票的劳务供应商也有重要的区别,因此,建议在系统中增加对下游企业的管理力度,增设对供应商评价等功能,重新梳理系统中的供应商,将劳务供应商和物资供应商统一添加到供应商中,在供应商中做二级区分。将系统中的合同管理内容添加到成本管理模块下,同时计价管理也纳入到成本管理模块之下,做好与财务管理模块的数据衔接和过渡工作。

第9篇

(一)财务人员工作模式的转变

一旦企业信息化实施,依靠现代的通讯技术,可以保障出资人员、经营人员、财务人员以及负责财务的经理都能时刻保持联系,这就实现了基于这四个层面的管理机制的原始构建。一旦实现了该体系的建立,就能够规避在保守的企业管理下各级人员出于一些限制性因素没有办法全方位进行信息对等互换,这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内控在企业管理模式中的所占比例。社会正飞快地向知识信息型社会迈进,人们在社会上的角色扮演也正在逐渐多元化,同时企业员工的地位也会逐步得到提升,变得能与管理层贴近,雇用身份的色彩会越来越淡,企业的员工可以尝试人力作为资本参与入股,这样在对工作的操控中实现平等参与,将企业利益最大化作为双方类似于“合作”关系的前提,这种共赢实现了共同参与企业管理的经济步骤。企业在实行信息化过程中,由于使用了网络先进的通讯技术,实现了自动化的数据采集、信息加工、存储数据等工作。这样一来负责财务的工作人员在企业内控的财务方面管理就拥有了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可以减轻其压力。

(二)控制目标的多样化

在一个企业中,要想实现内控必须要有一个很优越的既定目标,内控目标直接影响了实现内控的途径以及其余构成部分。较为保守的企业中,内控的目标一般可以划分为两种,分别是内控的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财务目标主要是内控会计实现控制计划的目标,与之对应的非财务目标就是通过在保证遵循国家相关政策的前提下,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实行信息化后,业务的流程改变对于企业的内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并没有使全局的经营管理目标发生改变,内控的最终目的依然是企业运作效益的增值和效率,同时保障财务信息来源的合理合法。但是依然需要关注的就是业务内容和相关的交易形式发生转变,控制大目标下分支的小目标发生了变化,在企业进行信息化时,内控已经脱离了传统纠错的控制形式,已经渗透到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逐步成为了企业控制权布局的细致彰显。

(三)增加了控制活动的复杂性

企业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传达的各项指令能够得到充分的落实进而推出的与企业相关的程序和步骤就是说的控制活动。这些控制活动都与企业的业务往来和交易流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因此,业务方面的任一变动都会影响到控制活动,包括其自动化的实现还有计算机程序的升级。基于新的体系创设的复杂元素,内控的范畴变大,囊括了传统的内控机制没有的控制子系统。

(四)业务重组BPR

作为ERP系统成功实现的先决条件,在进入到BPR之前,必须要对所有的环节进行审核,具体要包括业务流程是否合理、效率是否高等角度。一旦发现不符合审核的马上进行调整。对于因为管控效率低引发的产品销售周期过长、集团决策迟疑导致企业没能承接既能任务量、或者库存的不足以及残次品等问题都是要尽量避免的。BPR实行必须要将以下准则牢记: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作用促使整个流程的顺利进行、阶段性流程优化设计,结合每一阶段的具体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完成职能管控向业务管理的过渡。

(五)进度节奏强化ERP

真正的落实需要三个阶段,分别是前期准备阶段,主要从事基础性的数据资料备份;中期的业务重组,交界面划分;最后的阶段就是试实行期,人工作业和计算机的系统操作结合实行,慢慢调节手工作业对于计算机介入的种种不适应。实行起来的具体步骤包括机制启动、程序设计、团队构成、编码测试、资料备份、软件安装与控制、调试、试运作、项目再开发、最终运行等。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管理层和领导的协商还有员工的通力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计划被终止、拖延以及预算超支等情况发生。要看到在实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譬如对预计目标的权衡,考虑到很多现实的因素可能会降低预期目标;计划的运行可能会干扰一些正在运行的业务,由此带来一定的反效用以及一些突发的、不可预估的原因会干扰上级的判断等。鉴于这些不可见的因素,企业的领导必须要未雨绸缪,将一些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提前商议,将监督和管理双管齐下,产生问题及时沟通,正面积极地寻求解决路径。

二、企业信息化对企业内控的优化策略

(一)以人为本企业要想

在信息时代追求自身的持续发展,就要倚靠科技和人才。很多企业都意识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企业实现内控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的管理层要充分重视企业员工的挑选以及培养计划,不能再继续单一地将这看做企业内控的外部因素,这已经成为了企业信息化下企业内控的准则革新。之前较保守的内控基本遵循的都是硬性操控,目的性很强。就是要把控所有的人员,一些生产程序按既定模式运行,人是为岗位服务的。在这样的管控思维下,负责的人员需要提前考虑到各种可能性。但是伴随企业信息化的实现,影响企业的因素变得更多更不确定,这种变化是不能预计的,无法再像之前一样单单凭借经验和感觉来判定。因而,未来企业的内控不能只拘泥在一个模式,要根据全局不变更,打破固有模式,不断加强企业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内控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完善信息体系控制

信息技术的本质特征造就了其容易被侵入、容易系统瘫痪的弊病。企业落实信息化,必然企业的一些重要信息资源会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这些都是企业最为关键的不能外泄的数据讯息,一旦外流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也将不可估量,有时甚至可以导致一个企业破产。正因如此要加强信息体系的控制,保证数据的安全存储和保密度,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首先要树立起全体员工的控制意识,企业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承担起保护企业机密的重任,不能只有上级建筑彼此间强化这种操控意识,要做到全员戒备,很多人认为技术方面的机密只需要技术部门负责即可,没有必要让所有员工参与其中,这种观点其实很片面。信息体系的构建和维护需要企业所有员工的通力配合,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整个监管体系运作起来,有效地避免一些人为的疏漏。

(三)健全内控评估机制

企业采用了全新的信息化系统,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必然会对之前的体制产生冲击,由此带来的潜在风险因素也会随之增多。这些不稳定因素可能会存在于管理、经营运作以及大环境控制等。针对这些潜在问题,企业务必要加强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很多的经验证明,一些企业的崩盘都与风险控制的不全面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联,因而企业在实现信息化之后,更加需要评估系统的全面性。要定期对内控的程序和操作实况做检查,及时反馈和评价,削减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

三、总结

第10篇

(一)管理体系的理论方法

系统工程和管理学是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系指的是相互作用和联系的一组要素,而管理体系指的是建立管理目标和管理方针并达成这些目标的相关体系。管理体系理论方法指的是严格遵循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运作模式,采用文件化的管理方式。要求体系建立目标和方针,强调对体系进行不断改进,并通过管理评审、运行以及策划等一系列活动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目前,管理体系理论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管理体系理论方法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框架构建的基础。

(二)IT治理的思想

IT治理是过程与关系有机结合的一种机制,主要被应用于对企业进行控制和指导,通过使过程的风险和信息技术保持平衡来充分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设置IT目标是IT治理过程的开始,在接下来的过程当中,企业一般通过对交付价值、管理资源以及IT活动管理风险进行控制来衡量IT活动的绩效情况,并与预先设定的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对IT活动进行合理有效地调整,从而进入另一个循环过程。这种循环与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循环运作模式基本相同,因而为两者的有机结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策划技术

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策划技术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相似,均包括了四个方面,即分析管理体系要素、识别管理体系过程、设定管理体系目标以及分析体系控制主体。按照功能进行划分,IT组织的结构可以被划分为基础支持层、系统运作层以及战略指导层。基础支持层的主要职责是对企业资源和企业IT基础设施进行管理;系统运作层的主要职责是对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实施等进行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变化管理、能力中心、应用系统开发实施管理以及项目管理等相关职能;战略指导层的主要职责是规划企业的IT策略,并对IT的相关政策和标准进行定义。

第一,分析管理体系要素。从管理体系的角度来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要素主要可以划分为资源、活动、文档、过程、标准、程序、制度、职责、组织结构、文化以及问题等。

第二,识别管理体系过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过程的一般模型是“输入—处理—输出”,然后检查和衡量输出的结果。以三大管理体系的过程划分模式为依据,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四大过程,即改进和测量、IT项目的实施、资源管理以及制定管理职责。这四大过程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按照一定顺序循环进行的。通过制定管理职责,使得相关人员的权限和职责得以明确,这样一来,不仅为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承诺,同时也为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运行过程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同时,在制定管理职责的这个过程当中,为资源管理这一过程提供了组织保障和资源保障,而资源管理则为IT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物资保障和人员保障等各种资源。在IT项目实施过程当中和完成项目实施之后,通过IT治理能够对其进行测量与分析,以便及时采取有效地改进措施,从而形成的新的管理职责。通过持续不断地循环进行,对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和运行进行不断改进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设定管理体系目标。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具体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活动层、过程层以及体系层,与之相对应的体系目标的设定也同样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为活动目标、流程目标以及战略目标。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活动主要由具体的信息化项目所构成,因此可以将活动目标具体化,使其细化为项目目标。

第四,分析体系控制主体。业务运作层面的信息化监理部门、信息化运行部门、信息化体系管理部门、信息化项目主管以及战略指导层面的CIO和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委员会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过程当中的控制主体。信息化监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企业IT治理与企业IT的持续改进;信息化运行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监督管理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日常运营;信息化体系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控制并实施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信息化项目主管的主要职责是控制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实施过程和信息化项目的立项工作。CIO和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对企业各项资源的合理使用进行监督控制,积极开展风险管理以及规划并制定企业的信息化策略。业务运作层面只接受CIO的安排和指导,直接由CIO负责。

三、结语

第11篇

伴随着当前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加强烟草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成为其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当前我国烟草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在管理信息化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发展,ERP等信息化管理软件也开始普遍应用,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自动化方面,烟草企业的自动化程度比较高,自动化技术应用十分广泛,逐步实现了过程自动化和基础自动化的有机融合,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系统。但是,这些系统之间并没有有效结合起来,而是相对独立的,他们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系统,都有自己的处理逻辑、数据模型、数据库等,缺乏系统之间的有效整合,缺乏生产过程的统一管理和生产信息的资源共享,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不利于烟草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也不利于烟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ERP作为当前烟草企业信息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它所关注的各项资源中,生产过程信息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始终都是离线存在的,生产过程信息缺乏一定的完整、自动和连续性,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断层,这势必会影响烟草企业的整体水平。

2MES系统在烟草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对于烟草企业而言,采用MES系统嫩巩固有效提升烟草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实现企业内部数据和信息的有序管理,进而提升烟草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MES系统作为烟草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必要平台,同时也是了解企业各个系统经营状况的关键所在。MES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能够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为企业良性运行提供决策依据。下面我们就MES系统在烟草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2.1实现烟草企业的自动化生产

自动化生产作为信息化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它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系统完成烟草生产的整体作业计划,进而根据系统调配进行自动优化排产,实现烟草企业生产的合理分配。例如,在烟草生产过程中,通过采用MES系统,能够实现丝线、卷接包制作等实时的数据监控,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问题分析和反馈,进而实现生产过程的合理调度。MES系统在可监视的环境下实现烟草企业生产的可视化,一方面保证了生产的有序运行,同时也提高了生产企业的运行效率。

2.2完善烟草企业生产的主要模块

前文我们曾经探讨过MES系统的主要模块,在MES系统前期工作做好之后,就需要构建烟草企业EMS系统的几个主要功能模块:第一,数据采集模块。在烟草企业运行中,数据采集模块非常重要,它能够为EMS系统提供及时有效的企业运行信息,然后烟草企业运行的各种调度指令、标准文件都会通过MES传输到各个设备现场,进而指导具体的生产过程;第二,生产监控模块。通过第一阶段的数据采集,以全企业数据为基础,通过一个完善的监控平台,对本烟草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在线、实时监控。同时,根据监控情况建立各种在线控制参数预警及时,如果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应对,保证生产的有序性;第三,烟草生产调度模块。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调度环节非常重要,通过引入MES系统,根据本烟草企业的产销计划,根据市场的需求,实现生产能力平衡报警和预测,对卷包作业计划进行下达,确保烟草生产能够按照计划和进度顺利完成;第四,过程质量控制模块:根据质量标准,对生产过程数据进行实时检验分析,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并将质量缺陷信息实时反馈到生产现场,以便卷包及时采取改进措施;第五,统计分析模块。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现场的具体数据,利用系统原理对生产、质量、设备以及消耗等信息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进而能够进一步完善质量控制标准,降低能源消耗,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益。

2.3强化烟草企业数据化分析水平

在烟草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数据化的分析指的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MES系统把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过程数字化,利用系统分析自动生成企业运行中各种数据分析和报表,进而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生产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调度和协调,为更好地实现企业快速发展,推进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条件。所以说,科学化的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现实数据的整理和分析,通过MES系统的引入,通过对数据的采集,进而对数据进行分析,最终提高企业的整体决策水平。

2.4提高烟草企业生产的制造精度

MES系统下的生产管理,大大提高了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制造精度,提高了烟草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水平。MES系统在计算机平台上进行全面的系统化网络建设、全面整合数据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数据和设备,通过检测任务的发放,连贯性的追踪烟草生产过程中的严密度,进一步从工艺以及质量上提高烟草企业的制造精度。

3结论

第12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企业信息化;风险

企业信息化作为推动和实现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已为我国许多企业普遍认同,并成为他们的战略选择。同时企业信息化又是一场高风险的管理革命,据统计,在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项目中,只有15%左右能按期按预算成本进行项目实施和系统集成;约一半的项目会在实施中流产或失败。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与大型企业乃至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中小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人才缺乏、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信息滞后、管理水平低和协同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从企业发展而言,没有信息化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所以,即使是本已“捉襟见肘”的中小企业,也一定要在信息化中保留一定的投入,以保证企业未来的发展。如何有效地认识并规避信息化中的风险,用好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无疑是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最关心的话题。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风险

1.来自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动机风险

目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企业仅仅增加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设备,企业就向外宣传企业已经实现了信息化,而不能真正地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很多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用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而是为了打造所谓的“领导工程”和“面子工程”;或是迫于行政或舆论压力;或是盲目跟风和攀比。中小企业经济实力比较弱,更多是民营企业,不像大企业有计划有预算地实施信息化,特别是在对信息化的理解不是很深入的情况下,很多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这些实施信息化的动机本身就是对“信息化”的曲解,必然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管理水平,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根据这样的动机来实施信息化,其风险性非常大。

2.来自于信息化建设中的观念和认识的风险

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领导往往关注的是如何把投资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购买软、硬件产品等,而很少去关心信息化建设中所潜在的来自于企业的观念意识与管理等软件方面的问题。很多中小企业认为信息化就是买机器、建网或开发几个应用软件,信息化是IT部门的事。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表现在:对信息化认识过于简单化;对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抱以过高的期望;把信息化等同于技术改造;对实施信息化存在不切合实际的想法,认为信息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信息系统可以代替企业家和管理人员等等。观念导向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企业各个层面对于信息化应用的接受程度,在项目的建设和实施中形成一项关键的潜在风险。

3.来自于信息化管理中的组织与人员的风险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面临的就是人才问题。中小企业很难找到一批IT业的高级人才,专职的IT人员薪水又较高,且往往需要更大的空间学习和交流,中小企业本身提供的环境可能留不住这些人才,人才的匮乏引发的项目支持风险,势必会影响信息化实施的进程和效果。在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中,企业自身的基础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对管理瓶颈问题的识别,管理人员的素质等等,都是影响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信息化会带来企业流程、管理制度的变革,难免会导致组织结构的调整,影响到部分人员的利益。这些都会给信息化带来阻力和风险。信息化风险就是企业转型的风险,或者说企业面对新时代、新环境的适应性风险。

二、中小企业如何规避信息化中潜在的风险

1.信息化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作为中小企业,能够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肯定不会太多,因此要考虑怎样“少花钱、多办事”。首先应从企业内部需求着手,即从企业的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并确立明确的目标。企业处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其规模的大小,对信息化的需求就不尽相同。如信息化基础较差的中小企业,可考虑先进行企业基础工作的信息化,如实施OA,财务电算化、产品辅助设计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切忌贪大求全求新。而对于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企业,应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适时选择管理软件,优先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然后打通上下游,从单一职能的信息化到多职能的信息化,如计算机辅助制造、财务管理到ERP、CRM等的应用,循序渐进,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中小企业在由传统管理企业向信息企业转变的过程中,不能为了信息化而搞信息化,要着眼于应用,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认真分析企业现状及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制订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目标,选择适宜的实施路线,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计划。

2.提高全体员工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主动适应管理环境的新变化

企业从上至下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上的缺失和偏差,是信息化建设中关键的风险和阻碍。信息化不光是技术上的、硬件上的,更多是软件和管理层次的,信息技术可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变革,促进企业管理的创新。

企业在信息化推进的进程中来自管理观念、工作习惯、利益分配、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脱胎换骨的变化,对习惯于传统管理方式的领导和员工造成强烈的冲击和反差,如果不主动接受、适应并调整,会出现管理混乱,效益低下,使信息化流于形式。企业管理的制度和流程上的重大变革,管理理念的本质的变化,会影响到企业中每一位员工。中小企业要努力提高全体员工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要学会适应管理环境的新变化,打破原有的、已固化的思维方式,在思想上首先接纳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并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通过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工具,使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

3.建立和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并有效地执行

企业管理制度的深刻变革和管理模式的再造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本质。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改进、完善和实施是信息化管理模型设计、构建、修改、优化的基础。有了好的管理模型,只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还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信息化,健全的管理制度才是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型重塑和有效运转的根本保证。同时,有了好的管理制度,还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而且还要通过管理模型的建立纳入企业信息化轨道,才可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

信息化建设通过企业基础数据的信息化、企业基本业务流程和事务处理的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及实施控制过程的信息化、人的行为规范管理等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工程,确保企业在规模不断扩大和业务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坚实的管理基础,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实施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全员学习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而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领导决策层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了解管理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对信息化给予正确理解和足够重视。只有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决策层掌握了先进的信息化理念和知识,才能顺利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同时应高瞻远瞩,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敢于投入,引进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骨干人才,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员工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

企业信息化关键的资源是人,开发这一资源的手段是学习和教育,建立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提高企业应变能力最重要的途径。企业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机制。企业领导、专业技术人员和员工都要通过学习改变传统管理观念和习惯,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和业务流程。在信息化项目启动前,借助第三方咨询机构,对上至董事长、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就信息化的意义、必要性、基本知识技能、预期效果等进行全员培训,以尽快形成全体员工对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步骤等的共识,明确自己所应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增强员工参与度、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阻力,提高项目成功率。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增效过程,风险与收益始终伴随着企业。只有充分学习和加强认识,了解其中隐含的风险,有的放矢地对企业的职能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改良,并借助信息技术的平台,通过完备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优良的人力资源的协调,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才能促进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郑会颂.企业信息化与信息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金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研究,2005,(1):70-72.

[3]乔志华,王德禄.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与管理,2005,(5):116-118.

第13篇

由于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我国中小企业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信息建设程度还有所欠缺。企业内部对于信息安全管理缺乏科学的规章制度,难以做到信息合理有效的安全防护。安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各项制度之间出现混淆,安全职责定位不够明确,安全问题出现无从追求,这种现象在中小企业信息泄露中时有发生。

二、缺乏相关技术人才

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对信息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力度较轻,导致安全管理出现盲区。信息安全建设过程中对于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企业内部缺少专门的技术人才对安全管理盲区予以修复,进而导致信息泄露。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安全管理完善措施

(一)强化信息安全意识。企业信息安全是企业健康平稳发展的基础,由此中小企业内部每个员工都应该予以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强化员工对于信息安全的意识,相比于技术安全更值得重视[2]。所以,企业内部必须强化员工信息安全意识,营造内部良好的安全意识氛围,提升员工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有效地安全措施离不开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企业需要强化制度建设力度,做到安全管理有章可循,对于企业内部用户相关信息权限予以限制,明确,减少个人操作可能引发的信息泄露风险。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制度应随着企业发展而创新升级,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重点培养信息安全管理人才。任何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都是人才的支持,优秀的人才能够促进企业内部稳定,工作效率提升,企业发展收益增强[3]。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安全管理盲区需要相应的技术人员进行定期检查,维护,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有效地解决,规避风险的发生。

四、结论

第14篇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目的还是为了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而当前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发展还处于阶段性的发展,存在一系列问题,从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市场角度,可以看出,软件市场比较混乱,价格高,对其操作的企业环境要求也高,给一些企业带来经济负担,同时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全程服务不到位,很多软件商缺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专业指导服务,而企业正是缺乏这类指导者,造成系统推广受到限制。从企业角度,目前其系统的设计大多针对于大中型企业,开发企业信息平台费用高昂更是让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很多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观念落后,对于用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来改革管理制度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从政府角度,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并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导,管理部门分散,管理政策没有统一,造成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施没有协调完善的调控主导。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策略的建议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架构,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设计要克服以上不足问题,让企业快速地构建应用管理系统,其架构主要包括一些中小企业较为需求的各个应用软件,如: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客户资料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等。具有极大的实用性,操作灵活,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在管理期间运营成本,通常由数据库、平台、应用、系统层作为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架构体系。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总体模式,系统由应用开发工具,应用运行平台和应用系统模板组成,其中,应用开发工具是针对于二次开发人员或者业务管理员所需,对企业开发其所需系统;应用运行平台,是管理数据和处理业务的平台;应用系统模板,一般采用ERP、CRM、BPR、MRP应用系统对企业提供适时修改需求。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模块设计方案,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主要以应用运行平台为基础,其主要为企业提供数据管理、工作流、系统管理,一般涉及的系统为CRM、SCM、MRP,采用Windows应用程序才实现模式的系统的应用运行,加入互联网应用程序,通常大部分数据管理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部分无法采用互联网实现。建立数据库表,数据库字段,数据库字段封装,数据库实现要采用应用开发工具,可以有效地提炼出输入方式,让管理功能涉及对定义用户和角色,定制主界面,定制菜单,定制数据管理页面。应用系统模板是以应用开发工具为基础的实际应用系统,通过CRM、SCM、MRP、MRPⅡ、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应用软件满足客户需求。对于企业发展战略和长远全局,规划在信息化平台设计中的统筹和驾驭。地位给予充分的确认和明确,发展战略为依据在信息化平台设计中给予充分的体现和倾斜,从而提高信息化平台构建中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支持和匹配力度。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市场竞争状况等有巨大的作用。客观上要求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和层次去审视和对待其整体规划和设计问题,将企业战略进行细分来寻求其用信息化平台来表达和实现的途径。对于信息平台未来有效运行和流畅操作的企业各项关键业务流程和环节进行符合信息化要求的重新塑造和调整,建立信息平台与企业业务运作流程并行的双行运作线路和模式并提高两者之间的互动性和相互支持性。从根本上说,企业由传统管理模式向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转变中具有本质的不同,这就需要对传统管理模式所依赖的业务运作流程和关键环节进行符合信息化管理平台所要求的信息化改造和重新定义,并以此为基础来规划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业务运作模式和相关支持配套环节的部署,同时在大部分情况下两种管理模式还需要并行运行,这就需要有效地处理其协调问题。

对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所引起的企业业务运作模式的变更给予充分的考虑和关注,从而增强了信息化管理平台架构设计的延展性和搞笑可扩充性,从而打造具有相对于变化而言的高弹性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市场需求信息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业务运作模式的动态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信息化平台架构设计中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思考,企业信息化平台的架构不但建立在解决现行问题满足目前业务运作的需要,也要对于未来可能的市场需求变化所引起的企业业务运作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的变更有所预期和预见,从而增强整个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于变化的应变能力和容忍度。对于信息化管理平台底层的数据库架构和接口对于跨数据库平台的数据共享、综合处理以及数据挖掘等提供便利的支持,以通过对数据库所隐藏的关键商务信息和模式来发掘新的商业机会或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信息化管理平台底层的数据库存储了企业经营管理中大部分的商业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发现问题、探索新知的重要资源,而在分布式部署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中各底层数据库的产品类型系统架构以及数据库表字段数据类型等都会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为跨数据库平台的数据综合利用和挖掘制造了困难,这就需要在平台规划阶段数据库的选择和系统分布阶段就做出预期的规划和设想,以充分使用信息化管理平台中隐藏的有价值的商业信息。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运行机制,为客户预定好的系统模板不用任何修改便可直接应用,主要是CRM、SCM、MRP、MRPⅡ等系统应用实现客户所需;同时也可根据企业不同需求情况,量身定做一个目标系统,通过系统管理员对应用开发工具做出修改,增加、删除或修改其某些部分;如果应用系统模板不能满足用户需要,还可以使用应用开发工具,全面设计定制模块,形成最终的目标系统。

三、结语

第15篇

(一)社会竞争的加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不断增加,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施,使得现如今的各大企业面临着不确定的市场因素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性。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会计审计方面的误差几乎为零。为增强企业会计审计的水平,管理者就开始篡改相关的审计数据,以顺应竞争的需要,同时也是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提高了审计风险度,最终到这整个审计的失败。

(二)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的扩展会计审计的对象一般都是其进行监督或者监察的客体,客体有审计监督所包括的实体内容等。全球化趋势的普及开始让审计机构越来越国际化,业务之间互相融合和交叉,这样一来使得会计审计行业的任务开始增加。因此面对未来企业的生存方式,如何更好的评价人力资源问题和电子会计计算、真实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等问题,以及企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如何与社会的大环境进行融合和协调都是企业会计审计所面临的更大的挑战。

(三)审计人员的能力局限和职业道德的变迁审计工作是一项接触面庞杂而又广泛的工作,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有广阔的视野和尽可能多的知识面。拥有着广博知识的工作人员才能更加轻而易举的做好审计工作。但是对各大企业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的审计人员并没有掌握丰富的知识,以至于工作能力受到限制。当今的各大企业正在迅猛发展,工作人员的能力很难适应其发展,这就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导致了审计结果出现不准确现象,造成整个企业的经济损失。

二、减少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

1制定标准,执行准则对于会计审计风险来说,制定科学的管理体制,做好对风险的防范措施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有效降低风险的条件。特别是信息化审计工作中,要制定和信息化相适应的审计标准,不仅满足信息化的基本要求,更能够减小审计的风险度。

2定期检查、了解情况作为审计部门,应该定期对单位进行审计检查,掌握单位实际状况。在检查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内容包括:(1)熟悉被审单位采用的会计软件情况,业务操作处理流程等,这样可以及时发现会计操作面临的风险隐患。(2)考核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工作者,如: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等,防止人为因素造成的审计风险。(3)创建审计信息库,对被审单位的信息系统创建庞大的信息库,这样可以方便单位调动资源。信息库中应设计到单位各方面的信息,将潜在的审计风险控制在最小。

3.内部控制,优化审计要根据单位内部的会计信息系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控制,达到优化审计的目的。内部控制所涉及的方面很广,但最主要的包括制度和程序两个方面。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专业性的知识有一定的要求。从内部安全机制、优化信息传输等措施方面入手,使得审计风险得到有效地控制。同时审计人员也要避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工作状态,对被审单位要求严格,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该积极指出,给相关的工作单位提出改进的方向。

三、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特征

(一)审计所有方面均运用信息化技术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审计工作也顺应时代的要求广泛运用信息化的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这就减少了审计工作的繁杂性,充分改善了传统的审计工作的的弊端。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审计工作还不够完善,但是这种信息化模式已经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具有十分强大的适应能力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环境是多元化的,同时也有较强的系统化。信息化的特点就是高频率的更新,因此这就要求信息化审计务必要达到实时审计的层次,会计环境也要进行及时准确的判断,以保障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能够在实时的变化中仍然能够得到控制。

(三)对原始审计工作的快速提升大多数企业中都是讲审计工作从企业中单独独立出来,以追求审计工作能够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较低的风险。审计工作人员可以从强大的计算机系统体系中获取各种各样的数据和信息,再加上企业配置的高技术工作平台,使得其审计工作的效率能够在保证其低风险的前提下将其审计的工作效率提升到了更好的层次。

四、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实施策略

(一)建构会计审计原则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审计原则,政府要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因为,信息化审计工作所面临的工作环境是多元化的。首先,审计机构和相关的审计部门要从全局出发,结合当前审计工作的现状,制定相关的会计审计原则。同时,政府要有效地保证审计工作能够稳定有效地进行,并且对一定的失误采取相关的补救措施;会计行业本身也要充分重视这一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有效地结合,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依靠政府所具有的监督职能,颁布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推进会计信息化审计的顺利进行。

(二)引进和培训信息化审计人才企业的主体就是员工,对于会计审计工作来说,工作人员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工作的质量。因此,对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提高企业发展水平的有力保障。对此,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的培训对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培养。针对工作人员的自身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其知识水平为主,进而更好的是审计人员对审计的相关内容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另外,在我国的各个大中专院校都设立会计审计专业,企业在吸纳人才的时候也要有所选择,不仅要考验应聘人员的专业性知识,更应该充分考虑到其职业素养等各个方面。这样才能为企业选拔出更加优秀的信息化审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