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村镇建设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旬阳县地处秦巴山区,耕地面积109万亩,辖22个镇319个村(居、社区),总人口4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5万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全县水资源分布不均,川道沟道河流密布,水资源丰富,但近年来水源污染比较严重,中高山区人口分散而水源严重匮乏。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来,旬阳县先后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85处,其中蜀河集镇、神河集镇、吕河集镇、赵湾集镇等14个大的集镇饮水工程相继落成,千吨万人供水工程4处,通过工程措施共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23.7万人,完成建设投资1.3亿元,基本形成了以集镇为骨干,山区村组为主导的供水布局网络。
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来,虽然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县农村严重缺水地方的饮水安全得到了有效解决,全县村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改善,但从全县供水工程的实际运行情况看,村镇饮水安全建设及管理仍存在很多问题。(1)农村饮水安全规划标准低。在“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期间,旬阳县以群众能否吃上水作为当时饮水安全标准上报规划,在规划中对水质水量方面没有充分考虑,从而使许多农村地区特别是中高山区域饮用水水量、水质不达标,而“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又是在“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制定的,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标准低。国家安全饮水工程投资计划是按人口为基数下达的,而旬阳县是一个欠发达的山区县,山高人稀,农村人口多,居民居住分散,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中,国家下达的供水工程项目投资计划只能完成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因工程建设投资的不足,而使项目建设的标准往往以供水保证率为依据,忽略了水源保护及水质净化消毒检测措施的安全重要性,村镇供水工程的建设标准普遍较低,已不适应新时期安全饮水要求。(3)农村新增饮水不安全人口多。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来,旬阳县虽然先后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85处,但因前期工程建设标准低,建设区域过于分散,建设标准低,2008年以前建设的供水工程大多已老化报废,加上地质变化、水源断流、生态移民、库区移民、农村村镇化建设,目前全县不安全饮水的人口基数仍然很大。据2012年底全县摸底调查仍有30.7万人处于不安全饮水中,其中移民搬迁14.3万人、农村新型社区6万人、工程老化失修2.8万人、水质改善3.7万人。(4)村镇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有待完善。旬阳县村镇供水管理按片区划分为东、南、北三个管理区域,分别成立甘溪、吕河、蜀河供水中心工作站,隶属旬阳县村镇供水公司管理。片区下设各镇供水站,按企业化模式管理集镇供水工作,经2年的运行只能勉强维持企业自身运转,工程尚未提取维修基金,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和大的改造维修,供水企业就无法承受。村级供水工程大多供水规模小,建设标准低,管理渠道多元化,管理方式多样并存,管理责任不清,制度不健全,加上村民的社会性认知感差,造成供水管道“跑、冒、漏、渗”现象严重,形成供水运行不愿管、无人管,“水费不愿交,有水抢着用,无水找国家”的不良局面。
3建议
(1)科学编制旬阳县“十三五”饮水安全规划。十二五即将过去,按照国家对供水安全标准的新要求,旬阳县仍有30余万人需通过供水工程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因此我们要及早启动全县农村自来水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城乡统筹和一体化供水要求,加快村镇供水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村镇供水普及率,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县农村自来水全覆盖目标。①合理布局,科学编制供水工程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不受“行政区划、投资规模、建设主体、已建水厂”四个影响。即不拘泥于行政区划和地域界限影响,科学划分供水区;不受水厂投资规模影响,建设规模化、网络化水厂;不受建设主体影响,创新投融资模式,在具体实施中,不囿于传统模式,紧紧咬住“城乡自来水全覆盖”这个目标不放松,推行建设主体就是实施主体和管理主体,“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破除“四个影响”,使农村自来水规划水源与供水分区统筹更加科学合理。②统筹安排,合理确定供水工程规模。着眼旬阳县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供水对象从饮水不安全村镇居民和师生调整为对整个社会供水,统筹解决规划内和规划外人口,统筹水源和供水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推行“一镇一网、多镇一网”等区域性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根据县农村自来水规划成果,将全县划分3个供水分区,规划建设“千吨万人”以上规模自来水工程12处,5000人以上自来水工程22处,2000人以上自来水工程60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基本实现农村自来水全覆盖的目标。通过本次规划,大大缩减了工程数量,降低了水源地的数量以及保护难度,供水的可靠性和保证率得到大幅提高,集中化、网络化的供水局面将逐步形成。③选取优质水源,保障村镇饮水水质水量安全。一个供水工程成败的第一要素就是水源的选取。面对新时期的自来水建设,选择可控、可靠的大型优质水源作为供水水源,优先选择水库水,其次是河道水和地下水,特别是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水资源分配,供水水源按流域水系统一划定供水分区,以满足现在及将来的用水需求。打破现有供水工程以需定供的建设模式,形成以供定需,充分利用优质水源,避免重复建设,降低建设管理成本,保证供水质量,真正实现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④统筹城乡供水体系,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城区供水与周边农村安全饮水紧密相联,实现其水源和供水区统筹,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利用编制农村饮水规划的契机,认真做好县城饮用水水源的水质、水量和供水保证率论证,推进县城自来水与周边农村地区饮水规划相衔接,打破城乡行政区划界限,统筹分配饮用水资源,充分利用优质水源,降低建设管理成本,保障城区的供水水量、水质和保证率,扩大城区现有自来水供水能力,延伸县城自来水管网覆盖城区附近的农村,从而真正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2)创新建设管理理念,努力推进村镇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把城乡供水安全作为民生问题大事来抓,以县域经济发展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县域经济、建设人水和谐”的工作大局,着眼全县发展大局,更新建设管理理念,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大农村供水工作力度,推进全县供水进程。①扩宽融资渠道,解决城乡供水建设资金短缺难题。在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积极引入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制订优惠政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科学使用财政资金,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有效破解工程建设资金短缺和运行管理困难的难题。按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实现了政府尽其责、人民受其惠、企业得其利“三方共赢”的效果。②创新供水企业管理模式,确保工程长效运行。在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供水工程管理要实现良性运行,必须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管理体制。实践证明,传统的集体建、集体管的模式缺乏生命力,不利于供水工程长期良性运行。只有从过去集体建设集体管理向集中管理、公司化运营方向发展,才有利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集中供水和网络供水的科学调度和管理,有利于上规模出效益,确保工程长效运行。③规范行业管理,解决行业监管难题。如何建立自来水商品化市场意识,规范行业管理,确保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健康有序推进是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完善“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市场退出”三个机制,提高“水市场”准入门槛,加强“水市场”监管,完善“水市场”退出机制,对不符合饮用水条件的供水工程、管理主体及时清退出市场。与此同时,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加快工作角色转变,更多担当公共服务中的监督、指导以及合作者的角色。(3)创新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村镇饮水安全管理体系。①健全供水工程管理机制,落实管理主体。在明晰工程产权的基础上,积极推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实行县、乡、村、户四种管理模式。按工程规模,健全机构,落实管理主体,做到“六有”,即“有管理站、有管理人员、有计量设施、有价格政策、有技术档案、有水源保护措施”,对全县22个乡镇集中供水工程,实行县级统一管理,各乡镇供水站负责乡镇片区内供水工程运营管理,为村镇供水安全提供有力保障。②完善工程管理体制,增强企业活力,确保供水资产保值增值。按企业化模式管理乡镇供水工程,各乡镇供水站具体负责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护。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保本微利经营。对管理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进行责任目标考核,实行能者上,庸者让,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同时,拓宽经营渠道,降低供水成本,实行减员增效和发展多种经营等措施,做到供水收支平衡,实行任务、责任与工资挂钩,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机制,将水费的征收、工程维修落到实处。通过管理机制创新,极大的调动了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提高工程运行效益,保证供水企业健康长效运行。③加强管理力度,保证供水安全。供水工程建成后,一是要及时制定“村镇供水工程管护办法”。落实管护责任制,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制定水源调度和安全供水预案。二是加强饮用水安全宣传。使村镇居民增强用水集体观念思想,树立用水商品意识,自觉参加村镇供水安全监管,确保工程运行安全。三是要设立水源保护区,防止水源污染。禁止在保护区内堆放垃圾、排放污染物等危害水源水质的行为。定期化验水质,并通报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确保供水水质卫生完全。
4结语
(一)农村金融抑制是村镇银行建立发展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相对单一且网点覆盖率低,各大正规金融机构纷纷撤离农村市场,缺乏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提高运营效率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这造成农村金融资源通过明渠(财政、金融渠道)或暗渠(扭曲的价格机制和其他隐蔽方式)向城市和非农领域转移。以宜城村镇银行所在的湖北省为例,全省金融资源配置充足的县、乡(镇)每万人拥有网点数1个以上,相对不足的每万人拥有网点数0.49个以下。截至2007年底,宜城市(县级市)设有银行服务网点60个,每万人拥有银行服务网点1.07个,主要为农信社和邮储网点。仅2002—2005年,全省县域金融渠道净流出资金合计就达1346.2亿元,呈逐年扩大趋势,至2005年达到649亿元,占全省同期县域GDP总量的25.3%。
(二)区位优势和政策优惠是村镇银行建立发展的良好基础
宜城位于鄂西北部,属县级市,全市总人口58万,城镇化率47.3%,整体经济活力较强,2015年初,成为湖北省唯一一家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截至2012年末,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67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38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00元。截至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1.2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9.94亿元。湖北省明确村镇银行享受国家及地方给予农信社的有关优惠政策,如试点期间减免地方性税费、3年内减征营业税和所得税、组织涉农资金存入村镇银行、推荐投资回报较高项目等。宜城市政府主动邀请有关金融机构在该市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成立筹建工作专门机构参与组建工作,银监部门也积极予以现场指导和支持。
二、宜城村镇银行成立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效
宜城村镇银行经过几年来的稳健经营,已能够与其他金融机构同台较量,发挥了支农支小的作用,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为重要的,是宜城村镇银行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培育了具有竞争性的区域农村金融市场,催生了特色鲜明、深受农户喜爱的贷款品种和模式。
(一)树立了村镇银行支农支小的业务品牌
村镇银行发挥了信贷决策链条短、发放贷款快、经营机制灵活的特点,积极为“三农”服务。贷款客户中,农户个人贷款占80%,20%为涉农企业贷款;农户或企业从提出借款申请到发放使用最短可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贷款额度在2万至80万元不等;贷款期限均在1年及1年以内,根据不同客户类型、贷款方式等灵活确定利率;采取农户联保、自然人保证等形式,形成平辈压力、彼此监督、约束还款的模式。实践表明,农村的诚信社会文化环境,降低了潜在的违约成本。这种手续简单、使用方便的贷款适应了农户资金周转的临时性、季节性和突发性等特点。
(二)培育了具有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当地金融机构改变了经营观念、提升了服务效率
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后来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占据市场并获得当地认可,依靠的是政府、监管部门以及股东的大力支持和村镇银行本身深入的营销,最终能够挖掘潜在客户。与此同时,当地农村信用社、邮储等金融机构及时调整和改变经营策略,积极跟进项目源和资金流,通过下放审批权限、提高审批时效、降低贷款成本等多种措施巩固其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地位。部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也积极筹划向农村金融市场渗透。这种多个金融机构并存的局面,促进了整个金融运行效率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透明化,逐步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受益的是广大农户和小企业客户。
(三)催生了特色鲜明、深受农户喜爱的贷款品种和模式
宜城村镇银行结合自身特点,创新了业务合作模式。一是“银行+政府+农户(公司)”合作模式。该行与刘猴镇政府签订《合作协贷协议》,共同制订了《刘猴生猪养殖农户联保贷款管理办法》,采取“银行贷款、政府协办、农户联保”的模式向生猪养殖户发放贷款,促使农户年增收5000元。二是“银行+合作社(协会)+会员”模式。农户参加合作社,组成联保小组,经该行审批授信通过的社员向该行缴纳授信额度一定比例的风险保证金,共担风险。三是“银行+龙头企业+农户”模式。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粮、棉、油购销经纪人的生产经营特点,先后开发出油菜籽、香菇等购销经纪人贷款产品。四是“大银行+小银行+公司”模式。联合股东国家开发银行推出银团贷款等业务,将襄樊大山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贷款项目推荐给开行,组建银团支持项目建设。五是“银行+担保(保险)公司+公司(农户)”模式。与担保公司、财产和人寿保险公司合作,开发了多种以贷款金额为最高赔付额度的低保费保险产品,降低了农户因人身意外伤害而丧失还款能力等所带来的贷款损失。另外,2013年宜城村镇银行为响应省银监局号召,分别在南营、刘猴社区、家庭农场等三个区域开展了“双基双赢合作贷款”试点,通过该模式累计为45户农户、家庭农场发放贷款1534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三、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宜城村镇银行面向三农,无论存贷款规模,还是服务客户数量,都远低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实际支农效果还不十分明显,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改观。其中,固然有其发展时间较短、国家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因素,其信誉、网络、贷款成本等先天的劣势也是制约其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一)人才建设较为薄弱
该行大部分员工为银行业新从业人员,金融知识和业务开拓能力明显不足,员工素质与业务发展、风险控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同时,员工思想建设较为薄弱,且存在员工流失现象,部分员工经历村镇银行的磨砺成长后,已不想再局限于村镇银行的发展环境,村镇银行成为少数员工进入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的“跳板”。
(二)IT网络建设落后
宜城村镇银行不能以直接身份加入人行支付结算系统,只能暂且通过股东开发银行以间接身份加入,资金汇划极不便利。同时,村镇银行的IT系统落后,技术水平低,且不能联网,存款难以实现通存通兑,有时仍需以手工方式建立台帐进行维护。
(三)客我关系维系困难
村镇银行与当地农信社、邮储贷款产品、利率等区别不大,且存在资金来源不足等先天弱势,加之存汇款不便,更是影响了村镇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形象,群众对其认知率不高。由于村镇银行资本规模较小,且受制于监管部门规定的村镇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5%的限制,无法满足优质客户的贷款需求。
(四)风险防控能力较弱
由于系统的陈旧落后,致使业务风险控制、授权管理和流程设置较为粗放。村镇银行制定的相关制度办法不能完全适应农业的弱质型特质,在农村金融及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信贷资金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同时,内控和安防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四、进一步加强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有关建议
2015年3月3日,中国银监会办公厅的《关于做好2015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要进一步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提升农村金融竞争充分性,稳步培育发展村镇银行,鼓励按照规模化组建、集约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的原则集中连片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对设立村镇银行超过一定数量的发起行,允许设立村镇银行管理服务子公司。这一决议在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继续完善壮大村镇银行方面发挥了很大的助推作用。目前,村镇银行的发展正进入关键阶段,我们必须重视已设立村镇银行经营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逐步解决问题的同时保持良性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村镇银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加强IT系统建设,应涵盖产品创新、市场营销、流程再造、客户管理、风险控制和IT治理等银行运营的方方面面,完善与人行、银监部门、其他信息平台网络的对接。好的业务操作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银行的市场反应能力和产品创新力度,显著提升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二)提升村镇银行软实力
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重思想建设和业务能力建设,引导员工树立扎根农村的服务意识,建立全国或省内统一的交流培训学习平台,组织员工进行自我学习和集中学习,提高业务知识和技能水平。二是加大评审、信贷、财会、安全、保卫等全流程业务制度建设,确保监控到岗、到人、到点,做到制度建设不留盲区和死角,以制度管人。三是树立全员营销意识。综合利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老客户、政府平台、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全员营销,挖掘和培育客户。
(三)适当增资扩股
要鼓励国有大型企业作为股东入股村镇银行。资本的逐利性使得一般的中小企业不愿意投资到村镇银行,但在盈利的追求之外,国有大型企业具有树立社会责任感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可吸引其入股,以满足优质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和稳定壮大客户群。同时,要协调好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关系,充分依托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的项目、人才、资源等优势,争取理解与协作。
(四)积极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首先,在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缺乏技术标准。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工作上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国家制定的总体标准。在这个总体标准中,它的技术规定主要是针对当代农村的建设,并没有对村镇规划作出明确的指示,这就使得这一标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笼统性。在采用这一标准的时,存在一些农村地区也采用了城市建设规划技术的标准和内容,这两种标准的结合导致了在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出现较为混乱的局面。第二,在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的理论体系不够健全。由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速度较之村镇规划的理论发展来说更为迅速,而且目前我国仍未形成一个健全的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村镇规划体系,这使得我国部分新农村建设中,大都采用演进形式。与此同时,在现阶段的新农村发展中,主要采用村镇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来进行建设,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脱离农村自身的实际情况只对其作出总体规划,这是不可行的。第三,在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我国大部分的农村村镇存在着规模较小、产业发展缓慢、基础设施的布局分散以及不够完善的局面。同时,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农业人口在农村人口中仍占有较大的比例,城市化气息仍十分淡薄,并且,现阶段农村的经济积蓄功能仍较低,农村的生态环境状况也没得到有效改善。
2加强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的策略
2.1建立统一完善的村镇规划管理体系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建立一套健全完整的规划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得确定好规划的层次以及内容,有针对性的突出村镇建设的重点问题,并促使规划的技术标准能够与村镇的实际建设情况相结合,从而建立一个规范统一的规划理论体系。并且,国家应继续对一些村镇规划的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明确村镇规划的技术标准,从而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在对新农村建设的村镇规划中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外,在村镇规划管理中,我们还需要在原有部门的基础上,专门设立一个城乡统筹规划处,并在乡镇地区建立规划管理所,以此来对村镇规划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实施,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规划管理体系。
2.2坚持理论规划与农村实际情况相结合
就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情况来看,其所存在的最大弊端是在进行村镇规划时,太过依赖于城市的规划内容,甚至完全照搬城市规划的内容来进行村镇规划,脱离了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这就使得在新农村的建设中缺少了一些应有的环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城市规划的建设和发展更够推动村镇的规划力度,但并不能完全促进村镇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进行村镇规划时,应从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编制一个适合农村发展特色的村镇规划,在民俗民风方面体现出村镇的特点,从而确保村镇规划的制定与当地农村居民的生产需求相符合。
2.3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在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中,国家应始定,但设计人员有时对村庄的地形地貌的缺少深入了解,无法切合实际进行建设选址,而村民、村干部则缺少对污水处理技术的了解,在沟通不充分的情况下,往往导致部分选定地点不恰当,使得污水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增加,或污水收集、处理效果差。污水管网系统问题多。有的管网连接不到位,未接入农户化粪池,漏接时有发生。部分接入支管的农户,化粪池底部未采取防渗防漏措施,存在自然渗漏。汛期,雨水、河水倒灌污水处理设施,大大影响处理效果。污水处理日常运维困难。由于缺乏专业的污水处理设施运维人员,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成以后,普遍缺乏日常管理和维护,导致污水处理率低、水质达标率低。
3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