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阅读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或主张的一种文体。它的主要特点是:一、以摆事实、讲道理为主要表现方式,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手段来论证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二、一般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三、观点鲜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十分明确。四、语言准确、严密、简练。
【阅读技法】
阅读分析议论文,要根据它的特点,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找准论点
阅读议论文,关键是要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反对自由主义》;也有的文章,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如《谈骨气》,开门见山,亮出论点,表明立场,先声夺人;还有的文章,是在行文当中或篇末提出中心论点,这样的文章,往往是层层议论,抽丝剥笋一般地亮出观点。
大多数文章,标题只是提出了一个论题,中心论点隐含在文章的论述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阅读分析,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中心论点。
二、分析论据
阅读议论文,在抓住全文的论点之后,还要弄清楚论据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事实必须确凿可靠,有代表性。道理论据包括名人的正确论述和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以及正确反映自然规律和人类生活经验的名人名言、谚语、格言等。
三、弄清论证的方法及作用
弄清论证方法,才能更好地把握、理解中心论点。要弄清论证方法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用事实说话,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2)道理论证:说理透彻,令人信服;(3)对比论证:突出了全文要论证的观点,使得逻辑更严密,更具说服力;(4)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论述自己的观点,且能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地说清楚事理。其次,还要注意的是,这几种论证方法有时候是交叉使用的。
四、理清结构
阅读议论文,必须理清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也就是引论、本论和结论。
五、了解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精练、严密、准确。它的语言往往有鲜明的个性,或针砭时弊,或剖析事理,往往能利用抽象的词语来表现丰富的内容。一般方法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旨,深入揣摩其表达作用。对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要抓住其词义的范围和轻重及修饰限制作用来分析。
【例题讲解】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
阿元
“失败是成功之母”可能是中国最著名的一句格言,它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的高。原因之一是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失败,原因之二是在失败之后人们需要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破碎的心灵。
但阿元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用来自我安慰当然不错,但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就未必有效。
其实,失败和成功之间,绝对没有无法割裂的联系。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无数的例子可以验证。比如说项羽,从江东起兵,从来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但垓下之围让他永无翻身之地,所以他自杀了。还有李自成,现在的历史学家研究表明,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至少有五次机会可以战胜满清,过足当皇帝的瘾,但最终他还是被杀掉了。可能有人会说,这些人的失败之所以没有成为成功之母是因为,他们失败之后就死了,根本没有机会。那么咱们就举一个失败之后没死的,世界上最著名的军事统帅――拿破仑。在拿破仑的一生中有两次致命的失败,一次在莫斯科,一次在滑铁卢。两次失败的主要原因也差不多,因为拿破仑的扩张让他成为了欧洲的公敌。就像俗话说的,双拳难敌四手,好虎难顶群狼,拿破仑的两次失败都是败在了欧洲其他国家的联合上,一代天骄拿破仑最终是死在了圣赫勒拿岛上。
以上的例子充分地证明,失败并不必然就是成功之母。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是需要一些条件的,比如说失败的当事人要能正确认识失败,合理评估自己。
美国一个非常著名的推销员在谈到他为什么会成功的时候,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他在推销《幼儿百科全书》时对一家人说,“这套书能解答孩子们提出的任何问题。”然后他又对那家的孩子说:“小朋友,你随便问我一个问题,看我怎么从书上找到你想知道的答案。”这个小朋友的问题是:“上帝坐的是什么牌子的车子?”这个推销员说,当时他是面红耳赤,只能收拾起他的书,灰溜溜地走了。
从这次经历,这个推销员总结出一个经验,话不能说得太绝,牛皮不能吹得太大,从而他走上了成功之路。
这个故事说明了,如果你对于失败能够有个理性的分析,那么失败可为成功之母。
而在生活中,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失败,不能合理评估自己,失败只能带来更大的失败。
要想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除了要对错误有合理的分析之外,还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毅力。
项羽的对手刘邦,和项羽交手,从来没有打胜过。最惨的时候,他的老爸老妈老婆孩子全都被项羽抓起来了,项羽还威胁说,如果你不投降,我就把你老爸煮了当饭吃。对此,刘邦的反应是,我们是兄弟,我爸就是你爸,如果你要煮你爸,你就送一碗汤给我吃。
虽然刘邦的话有点耍无赖的意思,但正是他永不放弃的勇气才让他在一次次大败之后又站了起来,并最终成为一代强悍的开国皇帝。所以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并不是要否定这句名句,而是想告诉大家,如果对于这句话没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和运用,很可能会让这句话成为逃避失败的借口,成为一块不敢正视失败的挡箭牌。
探究练习
1.结合语境,解释下面的词。
挡箭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导]这里不只是理解词语的原意,还要结合上下文内容来解释词语的含义。
[参考答案]答案不唯一,表意确切即可。挡箭牌:盾牌,比喻推托或掩饰的借口。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为了证明此论点,主要采取了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辨别和概括能力,要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其实文章的题目就是论点。此外,对论证方法的辨别要扣住“主要”二字,文中先后列举了项羽、拿破仑以及一个推销员的例子。
[参考答案]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失败未必是成功之母);举例论证。
3.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能力,这在原文第八段就能找到答案。
[参考答案]要想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需要的条件是:要对错误有合理的分析,还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毅力。
4.结合全文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举“李自成占领北京后被杀”“刘邦打败项羽成为开国之君”的事例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证明“失败和成功之间绝对没有无法割裂的联系”这一分论点的。
B.第三自然段中拿破仑的例子显得多余,应该删去。
C.作者通过否定名句“失败是成功之母”,告诉我们要独立思考,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名言的道理。
D.“失败是成功之母”作为格言被人们广泛认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失败,另一个是在失败之后需要用它来安慰自己破碎的心灵。
[解题指导]A项中的“刘邦打败项羽成为开国之君”的论据与题中的论点不合;B项中拿破仑的例子显然不应删去;C项的说法与文章最后一段矛盾,所以错误。
[参考答案]D
5.阅读下面材料,用一句话说说你的看法。
一位盗车高手,他对各种车锁的漏洞了如指掌,每次行动从无失手。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他在一次行动中,被警察当场抓获,被判处了有期徒刑。在狱中,由于表现良好,被提前释放。出狱后,他根据自己了解到的防盗缺陷,创办了一家汽车防盗用品公司,生产出来的产品几乎无懈可击。
[解题指导]首先要了解材料中的观点,然后对此说说自己的看法。一个盗车高手开始的人生坐标是错的,也是失败的,后来他把缺点化为优点,及时纠正了自己的人生航向,也就意味着成功。这则材料告诉我们: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关键是看你怎么做。
[参考答案]言之有据(有理论支撑),表述准确即可。示例:失败和成功有时只有一步之遥,能顶住失败的逆流,并逆流而上就能获得成功。
【拓展训练】
人不炼,不成器
杨绛
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需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从苦痛中炼出美德。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说,如要锻炼一个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他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这是我们从人生经验中看得到的实情。谚语“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说的都是以上道理。
我们最循循善诱的老师是孔子。《论语》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从来不用教条,但是他有一条很重要的教训。他的弟子,怕老师的教训久而失传,在《大学》里记下老师二百零五字的教训。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就是锻炼自身吗?
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有的国家崇尚勇敢,有的国家高唱自由、平等、博爱。中华古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要求世界和谐,首先得治理本国。要治国,先得齐家。要齐家,先得修身。要修身,先得正心。要摆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诚意,也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不自欺,就得切切实实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就得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所谓格物致知。
了解自己,不是容易的事。头脑里的智力是很狡猾的,会找出种种歪理来支持自身的私欲。得对自己毫无偏爱,像侦探调查嫌疑犯那样窥视自己,在自己毫无防备毫无遮掩的时候――例如在梦中、在醉中、在将睡未睡的胡思乱想中,或心满意足、得意忘形时,捉住自己平时不愿或不敢承认的私心杂念。在这种境界,有诚意摆正自己的心而不自欺的,则会憬然警觉:“啊!我自以为没这种想头了,原来是我没有看透自己!”一个人如能看明自己是自欺欺人,就老实了,就不袒护自己了。这样才会认真修身。修身就是管制自己的,超脱“小我”,从而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导。能这样,一家子就可以很和洽。家和万事兴,家家和洽,又国泰民安,这就可以谋求国际的和谐共荣、双赢互利了。在这样和洽的境界里,人类就可以齐心追求“至善”。这是孔子教育人民的道理,孟子继承、发挥并充实了孔子的理论。我上文所讲的,都属“孔孟之道”。
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为了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
(选自《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探究练习
1.文章开头画线部分的内容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样表达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善于引经据典,请你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任选一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议论文的行文思路很严谨,你能结合文中所提出的“修身”这一观点作具体的阐述吗?
4.本文主要是以讲道理的方法展开论述的,请你依据文章的论点举出一个事例进行论证。(语言表达简要、精练)
5.阅读下面材料,说说你的探究结果。
2008年8月18日,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是灰色的,因伤退赛的刘翔表情痛苦而又郁闷。一个多月后,阳光已慢慢回到了他的脸上。再去回味这一段心路,刘翔淡淡地说:“每个人都会碰到挫折,人生总是起起伏伏的,这才是人生。”他还说,“我能够参加奥运会,就觉得自己很棒。吗是灰色的?我的天空是蓝色的。”
参考答案
从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看,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试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却很低,如何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呢?我们认为,关键是必须认识到,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在当今的中学语文界,能全面反映这些既有时代性又有深度和广度知识内容的教材还很少。在这方面当首推由谷公胜编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联合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所选的现代文均具有丰富的“内蕴”,涉及的知识既广又深:有的涉及艺术常识和艺术鉴赏知识,如1996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贝多芬之谜》;有的涉及文艺美学,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题;有的涉及思维科学和教育心理学,如1993年全国卷“四/22~28”题;有的涉及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吕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全国卷“四/26~30”题;有的涉及科技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的科技文章。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以上“基本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关键词语的确立理论,可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二册中的有关单元知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阶段。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上文论及的“基本理论”,我们便可引导学生确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根据上述第一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确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文章阅读,首先要确定文体,接着须根据文体特点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基础,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语句抒发作者情感。其他文体的内容理解,也要根据文体特点进行。譬如小说,其内容不外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第三步,研究形式特点并理解其作用。这方面的操作,可根据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形式特点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点是如何有利于内容表达的。根据第二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指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即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来理解文章内容。以议论文的内容理解为例,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段有中心句,这个中心句可通过分析段内层次或句群关系找到。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内容。学生如能熟练而又灵活地运用以上这些基本方法,现代文阅读就不会无从下手或抓不住重点。倘若能这样,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论证是议论文中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纽带,体现了论点和论据之间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如果说,议论文的论点是解决“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那么,论证是解决“怎样进行证明”的问题。论证是议论文三要素中最能体现作者论述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因素,论证方法种类多样,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掌握这些常见的论证方法,既是我们学习写作议论文的需要,也是阅读理解议论文的关键。
解题金钥匙
我们可从以下角度分析论证方法:
一、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分析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也称摆事实或事实论证,是论证方法中最基本的一种,通常是以简明概括的文字列举一些典型、确凿的事例来证明论点。此种论证方法一般紧随在文章观点之后,通常以记叙的表达方式对事例作提炼与概述。其论证作用是充分、有力地论证作者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阅读分析时,先要明确作者列举了什么样的典型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的,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例内容,阐述它论证了怎样的观点。
二、从形式内容的角度来分析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也称讲道理或说理论证,引用论证是其主要分支。道理论证通常是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或经过实践检验的自然科学中的原理、定律、公式等来阐释论点。由于这些道理来自于社会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并经过实践验证,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因而在论证中有极强的说服力。在外在形式上,其通常以直接引用或间接引用的方式作摘引。阅读分析时,要先分析引用了怎样的名言警句等,引用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再阐释其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三、从表达效果的角度来分析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论证文章论点的方法。其具有独特的论证效果,即可将文中抽象深奥的道理分析得深入浅出,通俗形象,使人易于接受。阅读分析时,首先要辨析作者选取了社会生活、自然世界中什么常见的现象或事物,以此来比喻、诠释文章中的什么道理,然后分析出其论证表达效果,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生动,使道理易于理解。
四、从鲜明对举的角度来分析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将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比较,在鲜明的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这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本质。其外在形式主要表现为将正面和反面的事例或道理并举,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观点”的论证目的。阅读分析时,要注意辨析作者将“哪些人或事”或“某事物的哪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在“正与误、是与非”的对照中论证什么道理。
模拟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人,贵有一颗童心
达 亮
爱尔兰作家卡瑞说,大多数学识丰富的人,他们获得美感的能力反不如年幼的孩子。在孩子眼中看到的是海上美丽多情的浪花,而成年人的眼里看到的却只是海水中苍茫混沌的泡沫。孩子眼中的月亮,大人眼里没有。
有一个小女孩,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斑的。她透过这片秋叶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得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展示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小女孩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是的,一个艺术家无论在阅历和技巧方面如何成熟,在心灵上却永是孩子。有人说天才便是时时能恢复童年心境的人,因为人在童年最具纯正的天性。
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与尼采“精神三变”(骆驼、狮子、婴儿)相似,而其中最高的境界应该是第三个:因为当一个人追逐操劳了半生,对戎马生活突然感到厌倦,发觉宁静、质朴与周遭的美好,便一下子回到了“婴儿”天真完美的世界。这是我们往往在困顿、流离、不断地摸索之后的一种顿悟的表现,也可以说是“觉今是而昨非”“是非成败转头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心境。
人一生中的精神状态可作三个比喻,那就是“精神三变——精神如何变成骆驼,骆驼如何成为狮子,狮子怎样变为婴儿”。“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十年寒窗”是骆驼,“一举成名”是狮子。骆驼在沙漠中行走,为了寻找生命的绿洲历尽艰辛,但骆驼仍然会坚定而无怨无悔地走下去。事业辉煌中的人是狮子,狮子就是比较有威力并且能够获得荣誉的动物。
我们要去做一头“狮子”,而做“狮子”的前提是首先要做好一头“骆驼”。只有在当“骆驼”的阶段拼搏向上、努力奋斗,才有在“狮子”阶段雄踞山林的辉煌。甚至可以在做“狮子”最辉煌的时候退下来,继续做“骆驼”充电,以便做第二次“狮子”,迎来第二个辉煌。
最后,奋斗一生的人终于老了,返璞归真,有人把老年精神状态喻为“婴儿”。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戎马奋斗一生,轰轰烈烈,叱咤风云,最后往往会隐居山林的原因。这也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的真实写照。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0年第1期,有删改]
1.给下列词语中的黑体字注音。
五脏六腑( ) 雄踞山林( )
返璞归真( )
2.文章开头第一段引用爱尔兰作家卡瑞的一段话有什么作用?
3.说说文章第三段中王国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的内涵。
4.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5.举出一个古人淡泊名利、归隐自然的事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爱好功利化
从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看,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试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却很低,如何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呢?我们认为,关键是必须认识到,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在当今的中学语文界,能全面反映这些既有时代性又有深度和广度知识内容的教材还很少。在这方面当首推由谷公胜编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联合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所选的现代文均具有丰富的“内蕴”,涉及的知识既广又深:有的涉及艺术常识和艺术鉴赏知识,如1996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贝多芬之谜》;有的涉及文艺美学,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题;有的涉及思维科学和教育心理学,如1993年全国卷“四/22~28”题;有的涉及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吕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全国卷“四/26~30”题;有的涉及科技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的科技文章。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以上“基本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关键词语的确立理论,可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二册中的有关单元知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阶段。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上文论及的“基本理论”,我们便可引导学生确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根据上述第一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确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文章阅读,首先要确定文体,接着须根据文体特点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基础,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语句抒发作者情感。其他文体的内容理解,也要根据文体特点进行。譬如小说,其内容不外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第三步,研究形式特点并理解其作用。这方面的操作,可根据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形式特点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点是如何有利于内容表达的。根据第二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指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即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来理解文章内容。以议论文的内容理解为例,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段有中心句,这个中心句可通过分析段内层次或句群关系找到。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内容。学生如能熟练而又灵活地运用以上这些基本方法,现代文阅读就不会无从下手或抓不住重点。倘若能这样,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摘要:现代文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却令人堪忧。要提高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可以从激发阅读动机、提高知识积累、教授阅读技巧和培养思维能力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现代文阅读能力是中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语文考试的一个重点内容之一,但是,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却令人堪忧。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1激发阅读动机
强烈的阅读动机或兴趣,是阅读行为产生的动力,所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使其能进行自觉地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般来说,中学生对于现代文的阅读都有选择性的,对于文艺作品,诸如小说、散文、戏剧的阅读,自然饶有兴趣,这类文章无论是人物或情节,均有较强的感染力,适合青少年的阅读心理特征,能满足他们的阅读欲望,老师应鼓励他们多阅读此类文章。但在阅读训练中也应逐渐增加抽象的说明性和议论性的文章。对这类文章,一般的学生往往引不起阅读的兴趣,思维活跃不起来,而恰恰这类文章具有特殊的功能,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训练这类现代文的阅读能力,正是社会现代化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课题在阅读教学中的反映。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引导他们审视一下自己的阅读动机和目的,要从现代社会对阅读教学的需要入手,对自己的阅读内容作适当的调整,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要引导学生问问自己,在阅读方面,你好什么,乐什么;阅读的好与乐是否还停留在感官的刺激上,有否注重理性的思维;明确为什么阅读,以及阅读对于自己能力的培养,跟未来社会的发展有何联系。这样,阅读的动力就能由兴趣到乐趣,再到志趣,这是阅读的心理素质产生质的飞跃的标志。有了意志的作用,阅读训练才能进入高度自觉的境界。为此,除了主要利用好教材上那些“例子”进行训练外,每学期还可以有目的地选编一些文质兼优、短小精悍、贴切生活的典范文章,按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按序列编拟一些训练题,经常让学生去阅读,去历练,不断激发学生自觉需求心态。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维品质的关键性一步。
2提高知识积累。
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具备某领域的一些常识,也有助于理解关于该领域的文章。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领域中较新的研究概况。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以上“基本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3掌握阅读技巧
这里指的阅读技巧,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另一方面,在阅读过程中应掌握篇中的中心段,段中的中心句,句中的关键性词语的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中的关键性词语,从文句的意思不难确定。
4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强化整体观念。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者刘守立先生曾经说过:“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整体与局部,宏观和微观,是当代许许多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重视并妥善处理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使局部功能服从于整体目标,从而取得理想的整体效益,这正是现代系统论的重要观点。而阅读理解中的整体性思维,说到底,就是对阅读载体能够整体把握。因此,这一理论对学生现代文阅读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要具有发现问题的意识。阅读应该坚持独立思考,认真仔细地分析研究,既注意发现其中的妙处,认真学习和领会,又注意发现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甚至是不足或不妥之处。其关键是不迷信、不盲从,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势,特别是对名家名篇更需要有这种态度。因为人们对于事物认识从深度上或广度上出现某些不足是很自然的,表述中出现疏漏或含混现象也是难免的。教师要引发学生在无疑处见疑,在有疑处无疑。学生如一时不能发现问题,教师应运用各种方法加以启发,让学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再次,需要发挥想象力。科学家说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学生在阅读中善于联想,具有一定的智力活动的强度和广度,促进思维能力的增强,就能不断有所创见。如阅读材料中的短短一句话、一个素材、一个情节,常常意有未尽之处,在符合原文写作意图的条件下,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翼,思考更为广泛的问题,或大胆设想,增添补充扩展一些内容,或用不同的方式,改造原有的材料,这对于深透理解原文大有益处,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中考议论文阅读考查,主要有以下常见考点:
1.在文章中迅速而准确地找出论点及分论点;根据全文内容或一段内容,归纳、提炼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2.识别文章中不同类型材料(如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充当的论据,并能分析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区别,指出具体的论据在文章中的作用;或者评价论据使用是否恰当;或者根据语境需要,补充恰当的论据。
3.指出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相应的判断。
4.识别五种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结合语境指出具体论证方法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5.指出议论的结构,说出论证过程的内在联系。
6.品析议论文的语言,结合语境分析语言特点及作用。
7.联系生活,结合所考查的文本内容进行拓展比较,或将文章的相关内容与原理运用于生活。
议论文阅读考查常见的题型有填空题、简答题、选择题、类比拓展题。下面按照考点分述其考查方式:
论点的考查多采用填空、简答两种题型,有时也会采用选择题。
对论据考查采用简答题,一般为分析、评价论据的作用,或补充一个恰当的论据;也采用选择题型考查补充论据是否恰当。
对论证方法的考查,多采用结合语境(如画线句内容)分析其作用,一般不作概念名词类考查;有时也会结合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进行,如对比喻论证方法的考查,多采用此法。
对论证结构、论证过程的考查,往往采用两种形式:一是直问式,如“请说出X段采用的论证结构”;一是调换顺序式,如“X段可不可以与Y段互换位置”,等等。
拓展比较类考题,往往会将文章与其他语段(或是课本内容,或是课外内容,但命题者会提供出来)进行类比,或求同,或求异,旨在考查考生的比较归纳与多元分析能力。
议论文阅读的命题,不注重名词术语的考查,侧重对考生领悟文本内容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与拓展运用能力的考查,试题呈综合性发展趋势。
【知识储备】
议论文阅读涉及到如下知识点:
一、论点,是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人们谈论某个话题、评说某种现象,心中总有个观点,将观点行之于文,就是“论点”。论点要求正确、鲜明、针对性强。
二、论据,是证明与支撑论点的材料。我们平时所说“言必有据”的“据”就是指论据。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图表等;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定理、事理等。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必须典型,与观点相统一。
三、论证,就是组织材料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包括论证方法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常见的有事实论证(例证法、摆事实法)、道理论证(讲道理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五种;初中阶段涉及的论证结构主要有并列式结构、递进式结构和对比式结构。
四、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限制性、修饰性的词语往往更能突出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多为中考考点。
【高效应对】
【中考题例】(2011年长沙市中考题)
单纯的境界
①单纯不是幼稚,更不是无知。单纯是一种心境,是诚恳务实的人,为了专心致力于所热爱的事业而竭力追求的一种简单心境,是人生摆脱喧嚣、洗尽铅华之后的另一种境界。
②佛语有言:“心系一处,杂念俱无,方可大进。”指的就是要心境单纯而只有一种信念,没有其他事物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要完成的事业当中,精神集中而心境宁和,才可以取得较大的进步,才可以有所突破,有所造诣。
③西汉董仲舒研究儒学“三年不窥园”,为的是精力高度集中;“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的是心无牵绊;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当中,在他的世界里只有水稻……试想,如果让董仲舒走出书房治理朝政,让大禹抽出时间照料家事,让袁隆平走出试验田接触社会里种种复杂的人际交往……那么,这些成功者会取得这些成就吗?
④学者的心境应该是单纯的。“书生”所读是书,所想是书,所念是书,所爱仍是书。熊十力先生说:“学者之败,慕虚名而不务潜修也;品节之败,恋虚荣而不甘枯淡也。”他所提倡的“务潜修”、“甘枯淡”也意指学者要心无旁骛,心系一念。
⑤心境极单纯的人往往在常人熟悉或练达的地方显得愚钝甚至一无所知。庄周宁愿“曳尾于涂中”也不求名达;陶朱公宁愿举家迁徙,也不愿做卿相;数学大师陈景润虽极具数学天赋,却有着极差的生活自理能力;释迦牟尼虽出身王室却离家出走,云游四方……是他们不喜欢荣耀繁华,不喜欢热闹的人际交往吗?他们只是明白,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去追求。因此,虽然他们会在某些方面显得愚钝不谙人事,但他们在自己致力经营的地方却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正是他们心境单纯的目的,这也是他们智慧过人之处。
⑥单纯是一种境界,心境单纯的人在自己钟爱的土地上无声播种,默默耕耘,他们漠视名利,无心与他人计较、争夺,如寒冬里无意争春的红梅,独自开放,傲雪凌霜,把生命释放在强烈热爱、执著追求的事业当中,刚毅而令人敬佩。
⑦单纯的人不争名不求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天空云卷云舒”。但是在他们所致力的事情上,却有着强烈的热爱和执著精神,这是他们的可爱之处,也是他们成功的原因。
(摘自《时文选粹》2010年合订本,略有改动)
【中考原题】
1?郾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单纯的境界”?(2分)
2?郾请仿照第③段画线句子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分)
3?郾文章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语段分析其作用。(3分)
【最新拟题】
4?郾在本文中,作者认为“单纯”是指什么?
5?郾请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
6?郾文章中多处引用名人名言或格言诗句,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引用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心系一处,杂念俱无,方可大进。
(2)学者之败,慕虚名而不务潜修也;品节之败,恋虚荣而不甘枯淡也。
(3)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天空云卷云舒。
7.请分析文章第⑤段怎样得出“心境单纯”也是“智慧过人之处”这一结论的?请加以简要分析。
8?郾下列素材中不能体现“单纯的心境”与“单纯的境界”的一项是( )。
A.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B.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都德《最后一课》)
C.辞了丈人回来,自心里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因向几个同案商议,瞒着丈人,到城里乡试。出了场,即便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吴敬梓《范进中举》)
D.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曹雪芹《香菱学诗》)
【答题指导】
一、如何把握议论文的论点?
此类题目,包括寻找文章论点、概括提炼文章论点、为文章拟一个题目等几种形式。解答此类题目,先要对论点的类型、特点及一般所处位置有一个大致了解。
议论文的论点,是作者的主张,包括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寻找文章的论点,一需要把握论点的特点,二需要把握论点在文中所处的位置。
论点具有概括性、鲜明性的特征,表述简洁。从位置来看,中心论点一般位于全文的开头(总起)或结尾总括性的段落中,分论点一般位于具体段落的开头。
文艺性议论文,文笔比较优美,语言比较含蓄,有时论点隐藏在字里行间,因此,需要读者加以概括,如长沙卷《单纯的境界》一文。概括时,要将各段各部分之间的内容加以整合,并结合作者的情感流露。如长沙卷题5,考查对本文论点的概括,就需要从文章中提取信息,可以整合为:提倡单纯的人生境界。
二、如何理解文章中的专有名词?
许多文章,特别是科技论文、社科类议论文,往往会涉及到一些专有名词,命题者也喜欢考查考生对此类词语的理解能力。如长沙卷题4,考查考生对文章关键词“单纯”的理解。理解专有名词,需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只要讲出其语境义即可。答案:本文中“单纯”是指诚恳务实的人,为了专心致力于所热爱的事业而竭力追求的一种简单心境,这种心境摆脱人生喧嚣,洗尽铅华。
三、如何分析论据在文章中的作用?
首先应当辨明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其次应当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找到其支撑与证明的对象,而这种被支撑或被证明的对象,一般位于这个论据的前面或后面,多为概述性文字。如长沙卷题6,就是分析文章三处名言(道理论据)所起的作用,解答分析的方法就是看每一则名言的前后内容。其答案为:第(1)处用佛家语引出心境单纯是一种信念。第(2)处用熊十力先生的话证明学者的心境要单纯,学者要心无旁骛,心系一念。第(3)处引用此句,揭示单纯的人对待名利的态度,指出这种态度是人生获得成功的原因。
四、如何补充论据?
从题型上看,补充论据有两种考查方法:一是选择题,提供四个选项让考生加以选择;二是填空简答题。从论据的类型上看,有补充事例论据,也有补充道理论据。长沙卷题2要求补充一个事实论据。答案示例一:闻一多专注于古代典籍的研究,在他的世界里只有典籍。答案示例二:贝多芬沉浸于交响音乐的创作,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音乐。
五、怎样分析论证方法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此类题往往分两步考查:先指出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再分析该论证方法在具体语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解答时也应当依次作答。首先方法的界定要准确,其次一定要联系语境加以分析。长沙卷题3即为此类考题。结合语段内容分析,可知所用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法;因为是比喻论证法,所以一定要分析出所比的具体内容。本题的答案为:采用比喻论证,作者把心境单纯的人比喻成无意争春的红梅,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心境单纯的人单纯的精神境界,使论证形象更有说服力。
六、怎样分析论证过程?
在这两年的中考议论文阅读考查中,要求分析论证过程的试题逐渐增多,如2010年南京中考卷第19题“第⑤段是怎样得出‘爱朋友胜过爱自己’这一结论的?请简述论证过程”,即属于此类试题;长沙卷中的题7也属于分析论证过程的试题。从涉及面来看,分析论证过程的题目,往往有两种情形:一是全篇的论证过程,二是某一段的论证过程。解答好此类试题,宜先将所要分析的对象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再看每一部分之间存在何种联系。题7答案:第⑤段先从生活层面指出“心境极单纯的人往往在常人熟悉或练达的地方显得愚钝甚至一无所知”,然后用庄周、陶朱公、陈景润、释迦牟尼等名人的事例加以证明,转到更重要的角度(即事业的角度)分析,指出在事业上的单纯心境并取得成就,从而得出“心境单纯就是智慧过人之处”的结论。
长沙卷题1也涉及到有关论证过程的分析,解答方法同上。答案如下:答案一:只有精力集中而心境宁和,心无旁骛,心系一念,才能达到单纯的境界。答案二:心境单纯而只有一种信念,没有其他事物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要完成的事业中,才能达到单纯的境界。
七、怎样解答拓展比较题?
从拓展的方向来看,有两种情形:一是向课本拓展,如长沙卷题8;一是向生活拓展,就上述文本,也可以拟“生活中你是怎样保持单纯的境界的”一类题目。从题型来看,有选择题,也有简答题。无论哪一种类型的拓展,也无论哪一种题型,解答时一定要注意语境,要分析语境,否则达不到拓展比较的目的,容易出错。如长沙卷题8,A项叙述“我”听了父亲的指导,没有他虑,只想到脚下一步,终于独自走下悬崖,这是心境单纯的体现;B项写孩子们认真听课,心无旁骛,属于心境单纯;D项中描写香菱潜心做诗,属于心境单纯;而C项范进一心想去参加科举考试,无视老母亲与妻子的生活,这是他一心追求功名的表现,不能视为心境单纯,而是利欲熏心的体现,故选C项。
【名师提醒】
议论文阅读答题,必须坚持“读懂文本内容,明确主要观点;理清文章结构,明晰论证层次,理解各段落间的关系与联系;推敲题干,明确考点,结合语境,规范答题”的步骤,有条不紊地分析、作答。即整体把握,局部分析,然后下笔。下笔时审清题目,明确考点,联系语境,规范作答。
在议论文阅读考查中,特别要注意补充论据(含分析论据的作用)与分析论证过程两类试题。这两类试题是考生高频出错的题。下面作简要分析。
在上面的“答题指导”中,已经对如何补充论据作了一般性分析。其实,无论补充何种论据,也无论何种题型,解答好补充论据类试题,有两个依据:一是丰富的积累,考生必须储存大量的事例论据与名言警句类的道理论据,没有充分的积累,解答补充论据类试题,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二是结合语境进行补充,使论据与论点统一。许多考生不看语境,而只是填上一个事例或道理论据,就认为万事大吉,其实往往出错就在此处。下面以长沙卷的题2为例,谈谈如何结合语境补充论据。
原文存在两个语境,大语境中已经列举了董仲舒、大禹与袁隆平三个人物心境单纯、致力于事业的例子,这里暗示了所补论据必须是事实论据;而袁隆平一例画线,则是补充事例的小语境,这个小语境中隐含着两个信息:一是所举人物,最好是历史上在某个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或有造诣的人;二是仿照句式,描述所举人物的成就,也就是说此题同时兼顾了仿句的考查,答案必须以“某某人致力于何种工作的研究当中,在他的世界里只有何种事物”这一句式来答题,许多考生未对语境仔细推敲,从而丢分。
至于分析论证过程,先将要分析的内容标上句序,划分成几个部分(如果是对全篇或者几个段落进行分析的话,必须先概括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最好能够梳理出标识各部分内容与关系的树状图),然后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或总分,或并列,或递进,或对比,最后用“首先”、“然后”、“再次”、“最后”这样表示序数的词语,分条逐项描述。需要强调的是,理清各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是解题的根本所在。
【仿真练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陈世旭
①也许是诱惑太多,也许是刺激太甚,也许是节奏太快,冷漠、推诿、嫉妒、内耗,遮住了仁爱、道义、宽厚、同情。于是,感动――世界上最简单又最美好、最平常又最崇高的情感,正悄悄离开某些人的灵魂。
②当下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感动的时代;当下的我们,是一群需要感动的人。
③其实,任何社会都不会缺少感动,缺少的只是发现。对“感动”的寻找,会让我们看到生活中的“感动”不是奢侈品,而是与我们相依相伴的生活常态。
④让我们感动的人物存在于庞大的社会各阶层。他们中既有平凡的公民,也有贡献突出的俊杰。甚至,那些没有光环的小人物,更易激发更多人的共鸣,影响更多人的价值取向。他们是人世间的“盐中之盐,原动力的原动力”。他们的或震撼或平凡的事迹成为人们生命中不可抹去的感动因子,他们的精神日益外化为整个社会的追求和目标,成为中华民族人格史的绚丽篇章。
⑤历史和现实永远不会没有偶像和英雄,重要的是时代推崇什么样的偶像和英雄。所有与社会公认的价值判断相一致,与大众的精神追求相吻合的感动,必然引起广泛而强烈的共鸣,必然凝聚全民族的良知。所有让我们感动的名字,一定会让我们凝神。因为有了他们,心情不再灰暗;因为有了他们,日子变得踏实。(A)他们其实就是常人,他们像常人一样说话,只不过表达的思想成为引导我们生活的航标;他们不一定都惊天动地,只不过他们的品质化作了民族骨骼的钙质。可见,他们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⑥人们常常因为感动而泪流满面,但流泪并不是感动的终端,行动才是最后的归宿。“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让我们感动的人物用闪光的人格创造出朴实的奇迹,用无私的行动照亮了别人的生活。无论太远还是太近,无论陌生还是熟悉,他们的行动会在所有人的心里激起持久而悠远的回响。当感动叩响我们每个人的心扉的时候,当他们的道德准则成为大多数人的精神高度的时候,人性的善良与崇高就会成为广泛的社会行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就会越来越接近理想的乐园。
⑦一群群平凡而卓越的人会连成时代精神的壮丽画图,结成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B)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用日复一日的善举去感动我们广阔的社会,去感动我们深远的历史,但我们可以是清澈的甘泉,浇灌干涸的心田,孕育自我的完善,浸润被自私、自卑、自弃和贪欲困扰的灵魂。让感动成为一泓清泉,一种滋养,一场润物细无声的好雨,催生心灵升华的生机,养育精神之树蓬勃生长。
⑧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期待更多的感动,正如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期待阳光洒满大地!
(选自《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2011年第9期,有删改)
1.阅读全文,根据文章的主要观点,给文章拟个恰当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生活中的‘感动’不是奢侈品,而是与我们相依相伴的生活常态。”这句话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将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作为文中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A、B中的哪一处比较合适?并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2010感动中国人物:雷锋传人郭明义
颁奖词: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
( )处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时代需要感动。
2.文章开头分析某些人“失去感动”的原因,指出问题所在,引出并从反面证明了“时代需要感动”的中心论点。
3.这句话表明:感动是世界上最美好、最崇高同时又是最简单、最平常的情感;任何社会都不会缺少感动,缺少的只是发现;让我们感动的人物存在于庞大的社会各阶层,他们的事迹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抹去的感动因子。
4.首先提出观点“行动是感动最后的归宿”;然后引用鲁迅的话并结合作者自己的分析来证明行动的重要意义;最后呼唤人们在感动中行动起来,使论点得到深化。(意近即可)
关键词儿童,阅读发展,拼音,语境
**
一、问题提出
许多研究表明,小学儿童早期阅读中最重要的特征是他们在字词识别方面存在缺陷[(1)],在一些拼音文字体系的国家,加速儿童早期阅读的关键是帮助他们解决好书面字词的形-音转换问题,由于儿童在学前期已熟悉了大量口头词汇,一旦儿童掌握文字系统的形-音转换规律,便获得了将大量口头词汇转化为书面词汇的工具[(2.3)]。但是与拼音文字不同,汉字体系不具有真正的形-音转换规则,因此生字词障碍对汉语儿童早期阅读的影响尤为严重。探讨如何帮助儿童克服早期阅读障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已有一些汉语儿童的研究表明,利用多种线索,如汉字结构、语境、拼音等,克服阅读中的生字词障碍可能是汉语儿童的一个特点,但研究发现,由于低年级儿童掌握的汉字数量很少,汉字知识有限,在独立阅读中可以利用的书面线索是很有限的:他们很难利用汉字结构提供的线索推测生字的读音和意义[(4)];也很难直接利用书面语境推测生字词的意义[(5)]。然而,低年级儿童具有利用拼音学习生字词的能力,尤其是儿童可以较容易地学习那些他们在口语中熟悉而书面上不熟悉的词,这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儿童克服生字词障碍[(6.7)]。本研究的目的是进一步探讨拼音在低年级儿童阅读句子时的作用。本研究中,我们给低年级儿童阅读一些句子,其中有些句子是汉字写的并带拼音注音,有些是纯汉字写的,有些是纯拼音写的,试图探讨低年级儿童是否能在拼音的帮助下进行阅读,克服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障碍。另外,儿童阅读的句子中有些提供了较多的有关生字词意义的信息,有些则较少提供有关生字词意义的信息,本研究也希望进一步探讨低年级儿童是否能在拼音的帮助下利用书面语境线索推测生字词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北京市一所普通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共150名学生参加了实验,其中,一年级学生68名,二年级学生82名(如果一人多个题目未答,未对其数据进行统计)。所有的学生按其语文老师的评价被分成语文能力高、中、低三组。
(二)实验设计与实施:
实验中包括难度不同的两个多重选择测验,分别适合一、二年级,每个年级的测验中有24个句子,每个句子中包括1个生词,其中12个生词是概念容易的,即词是儿童口语中熟悉的,如“划船”;另外12个是概念难的,即词是儿童口语中不熟悉的,如“棕榈”。句子分成语境强和语境弱两种,在前者中,句子中提供了较多的有关生词意义的线索,例如,“他在小河里划船”;在后者中,句子中较少提供有关生词意义的线索,例如,“我看见他划船”。另外,每个句子以三种方式呈现:用汉字写、不带拼音注音的,用汉字写并带拼音注音的和用拼音写的。根据24个生词所在句子语境的强弱及呈现方式(即只有汉字、只有拼音、既有汉字又有拼音三种方式)的不同,每个生词可以在六种句子中出现,共产生出144个句子。在此基础上,按拉丁方式排列,产生出六种不同形式的测验,每个被试接受其中一种测验。每种测验中包括含有24个生词的24个句子,其中12个词在语境强的句子中,12个在语境弱的句子中,每种特定语境的句子中,三分之一是用汉字写、不带拼音的,三分之一是用汉字写并带拼音注音的,三分之一是用拼音写的。每个词在不同的条件下只出现一次,每种测验中的24个句子是随机排列的,每个句子中有一个划线的生词,句子下面有四张图片,让被试从中选择出与句子中生词的意思相符合的那张图片,例如,对句子“他在小河里划船”,供选择的四幅图是:“他在游泳”、“他在上船”、“他在拉船”和“他在划船”。
测验在每个自然班中集体施测,每个被试被随机分配接受一种形式的测验题目,每个班中接受六种测验材料的被试数目大致相等。主试在指导语中告被试,测验的句子中划线的词都是他们课堂上还没有学过的。我们想知道他们在认真读完句子后是不是能了解生词的意义,做出正确的选择,实在不知道词的意思时,可以试着猜一猜。对儿童给出正确选择的题目记1分,作出错误选择的记0分。
三、结果
结果使用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统计,其中因变量是每个儿童在每种实验条件下正确选择的百分率,自变量包括:词的概念难度(概念难和概念容易)、句子中的语境强度(语境强和语境弱)、句子形式(汉字不带拼音、汉字带注音和纯拼音)、学生语文能力(能力高、能力中等和能力低)。结果发现,句子形式的主效应是显著的(F(2,292)=8.62,P<0.01),而且主要差异在于儿童在汉字带注音的句子(0.56)及纯拼音写的句子(0.52)的条件下的正确率高于在不带拼音的句子条件下的正确率(0.48)(F(1,146)=18.14,P<0.01)。它表明,用拼音注音或纯拼音写句子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低年级儿童的阅读。
词的概念难度的主效应是显著的(F(1,146)=369.24,P<0.01),即儿童对口语中熟悉的生字词的选择正确率(0.68)远远高于对口语中不熟悉的生字词的正确率(0.35)。这个结果与我们前一个实验的结果是相似的。
这个实验中还发现了句子语境的主效应是显著的(F(1,146)=23.88,P<0.01),即对同样的生字词,儿童在语境强的句子中的正确率(0.55)高于在语境弱的句子中的正确率(0.48)。这表明低年级儿童阅读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利用语境线索的。
另外,儿童语文能力的主效应也是显著的(F(2,146)=14.09,P<0.01),即测验中能力高的儿童的正确率(0.59)高于能力中等(0.52)和能力低的儿童的正确率(0.42)。总之,研究中的四个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儿童早期阅读。
研究中还发现拼音与词的概念难度的交互作用是显著的(F(2,292)=5.79,P<0.01),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主要的差异在于,当词的概念较难时,儿童对有拼音注音的句子(0.340)和不带拼音的句子(0.349)的正确率都很低,且统计上无差异(F(1,146)=0.45,P>0.05)。然而,当词的概念容易时,儿童在带有拼音的句子上的正确率(0.72)远远高于在不带拼音的句子上的正确率(0.61)差异非常显著(F(1,146)=23.78,P<0.01)。这个交互作用表明,拼音对儿童学习生字词帮助是有条件的,它主要帮助儿童学习口语中熟悉的词,对口语中不熟悉的词几乎是没有帮助的。
另一个统计显著的交互作用是语文能力与词的概念难度的交互作用(F(2,146)=9.29,P<0.01),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对概念难的词,能力较高的儿童与能力较低的儿童的正确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F(2,146)=2.45,P>0.05),然而对概念容易的词,能力较高的儿童的正确率远远高于能力较低的儿童的正确率(F(2,146)=17.97,P<0.01)(见图2)。它表明,能力较高的儿童能够更好地利用拼音和自己的口语词汇学习生字词。
实验中还发现了显著的能力×拼音×语境三次交互作用,从图3中可以看出,对能力高的儿童,拼音和语境的影响是有交互作用的,(F(4,292)=2.42,P<0.05),即能力高的儿童在有拼音注音且语境强的句子中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在其他句子中的正确率,表明他们能够结合来自两方面信息更好地学习生字词。对中等能力的儿童,拼音和语境的影响也是有交互作用的,不同的是这种交互作用表现为他们在不带拼音且语境弱的句子中的正确率远远低于在其他句子中的正确率。这表明,中等能力儿童能够利用拼音学习生字词,也能利用语境学习生字词,但他们还不能够把两种信息结合起来,因此在有拼音注音且语境强的句子中的正确率没有明显高于在其他句子中。对于能力低的儿童,拼音和语境的影响很小,而且两种影响是相互独立的。可以看出,能力不同的儿童利用拼音和语境的可能性是很不相同的。
四、讨论
目前,许多研究者都同意,阅读是儿童上学后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一个来源,但与一些发达的拼音文字国家的儿童相比,我国儿童开始阅读的时间较晚,阅读的数量较少[8],因此,如何促进、帮助儿童提早阅读、大量阅读、有效阅读是我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应加紧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实验结果表明拼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低年级儿童克服阅读句子时的障碍,这个结果与我们前一个实验的结果是一致的,与我国大面积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育实践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但是我们研究发现拼音的作用是有条件的,即拼音主要是对儿童口语中熟悉的词的识别有帮助,对儿童口语中不熟悉的词,拼音的帮助是很小的。这表明拼音的作用主要在于帮助儿童转化口头词汇为书面词汇,一旦超出口头词汇的范围,拼音是很难起作用的。因此,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拼音在儿童早期阅读中的辅助作用是值得研究的。
阅读发展研究表明,儿童学习阅读不是从上学开始的,学前儿童已获得许多有关阅读的知识,他们已掌握大量的口头词汇,已有从口语环境中推测生词意义的能力[9],他们能否将这些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到早期阅读学习中?即当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字词时,他们是否也能够利用书面语境学习、推测其意义?以前的一些研究表明低年级儿童几乎不能在阅读中利用书面语境推测生字词意义,然而,本研究发现,低年级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利用书面语境的。根据我们的分析,造成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与实验条件不同有关,与低年级儿童字词识别的特点有关。由于低年级儿童识字量小,字词识别的能力很差,在测验句子是纯汉字时,字词识别占据了儿童阅读中大部分注意,从而大大影响了阅读中的理解、推理等高级过程,他们一般表现出不能利用语境线索。但当儿童阅读有拼音注音的句子、拼音帮助了他们的字词识别时,他们在语境强条件下的分数高于在语境弱条件下的分数,表明低年级儿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利用书面语境,他们可能将学前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到早期学习中。
本研究还发现在要求儿童独立阅读、克服生字词障碍时,不同能力的儿童表现出极大的差异。首先,能力较高与能力较低的儿童对阅读材料中拼音和语境线索的利用程度不同。能力较低的儿童字词识别能力很差,并且在阅读句子时利用拼音、利用语境推测生字词的可能性都很小;能力中等的儿童的字词识别能力也较差,然而,他们阅读语境弱的句子时可利用拼音,在阅读无拼音的句子时可利用语境线索去推理生字词,但当句中同时有拼音和语境时,他们却没有做得更好。能力高的儿童则不同,他们的字词识别能力较好,因此当句子中只有拼音或只有语境时对他们只有较少的帮助,而在句中既有拼音又有语境时,他们能结合来自两方面的信息以得到更好的分数。本研究结果提示,使用线索,特别是结合多种线索进行推理可能是能力高儿童的特点。另外,能力较高和能力较低的儿童在概念难的词上的分数都很差,并且没有差异,这表明,在儿童独立阅读的条件下,词的概念难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概念难的词几乎是低年级儿童独立阅读中不可逾越的障碍。与概念难的词相比,不同能力的儿童在概念容易的词上表现出更大的差异,能力较高的儿童在概念容易的词上的得分远远高于能力较低的儿童。对这个结果有两个可能的解释:(1)能力高的儿童比能力低的儿童能更好地利用已有知识-口语词汇和拼音去学习和推理阅读中遇到的概念容易的生字词;(2)能力高的儿童与能力低的儿童可能在掌握的口语词汇量上有差异。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Gough,P.B.,Juel,C.&Griffith,P.L.(1992).Reading,spelling,andtheorthographiccipher.In
P.B.Gough,L.C.Ehri&R.Treiman(Eds),ReadingAcquisition,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Publishers.
[2]Aann,V.A.(1989).Phonologicalawareness:Acriticalskillforbeginningreadersofalphabeticsystems.InIn-MaoLiu,Hsuan-ChihChen&MayJaneChen(Eds),CognitiveAspectsoftheChineseLanguage(Vol.1),AsianResearchService.
[3]Goswami,U.&Bryant,P.(1992).Rhyme,analogy,andchildrenlsreading.InP.B.Gough,L.C.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在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即理清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文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文章开头部分,引出文章要论述的问题)、分析问题(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即运用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的部分)、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部分)三个部分(即引论、本论和结论)。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错误论点、分析错误论点的实质及危害、得出正确的观点。
【技法指导】
初中现代文阅读对议论文结构把握的考查往往以理清层次的方式出现。具体来谈,我们应了解以下几种议论文的结构形式:
1.并列式即在论证过程中,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论据和论据之间也往往构成并列关系。如《纪念白求恩》依次论述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2.对照式即论述中的层或段之间,把两种事物作对照,或用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如《纪念白求恩》中就用不少人工作不负责任等不良作风,反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3.“总-分-总”式即先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对论点分析、论述,最后归纳总结全文。如《敬业和乐业》总体结构即为“总-分-总”式,开头总起全篇提出论题,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结尾总结全篇。
4.“总-分”式即论述的两部分的关系是先总括,然后再分别论述。如《多一些宽容》第二段就采用了“总-分”式的结构,第一层总述,第二到五层分别谈了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四个分说层次由轻到重,安排十分合理。
5.“分-总”式即先分说,分别从几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再总说,归纳出结论。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第二段就是先列举两个事例分述,后归纳总说。
6.层层深入式即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一层比一层深入,各层的排列顺序不能调换。如《怀疑与学问》在开头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然后从积极方面加以论述。
7.起承转合式即开头“起”破题,引出要论述的问题;接着“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就是“合”。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先提出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举例进行论证,最后结合实际表达愿望,各部分层次之间过渡自然,转换流畅。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及过渡词语,以便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更好地理解议论文的内容。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名著改编越改越俗
别做文化“啃老族”
仲 言
社会上有一批寄生于父母羽翼之下,既不去就业更不愿创业,且过着优哉游哉惬意生活的“啃老族”。在文化领域,似乎也存在与之相似的“啃老”一族。
稍加留意不难发现,文化“啃老”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名著改编,像《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改过一遍又一遍,但对名著诠释的深度和准确性却不尽如人意;现代名著、武侠小说之类也一改再改,且越改越俗;以至于但凡有点知名度的作品都面临被不断改编的命运。又比如,近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炎黄故里,到姜尚故里,再到老子、庄子故里;从曹操、华佗故里,到诸葛亮、赵云故里,再到四地争抢曹雪芹故里;甚至还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两国四地抢李白,历朝历代名人都引发过一轮又一轮的争抢。
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故里”之争,也是硝烟弥漫。观音菩萨的故里就有四川遂宁、河南平顶山和新疆昌吉相争不下;浙江的宁波、杭州、绍兴,江苏的宜兴,山东济宁和河南汝南等四省六市(县)争相为“梁祝”申报世界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娄烦为争孙悟空故里决定建占地七千亩的“大圣故里风景区”。再比如,各地纷纷兴建或高调准备兴建所谓“唐宋古城”“中华文化标志城”之类,“造城”似乎成了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言必古人,艺必古典,是国人比过去更重视传统,还是时下流行复古风?似乎全不尽然。实际上,在这“复古热”的背后,既没强调重温历史、面向未来,也不着眼于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取而代之的是盲目依赖传统,在古人麾下讨生活的可怜,厚古薄今,对当下文化的极端不自信,更有地方和行业利益驱动、政绩冲动下的资源经济博弈。无论是对历史遗存的过度开发,还是一窝蜂式的名著改编,都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无端戕害和严重浪费;盲目投资营建各种拙劣假古董的行为,也是文化的无知和谋利的躁动;而无聊炒作西门庆等负面文化,更是一种浅薄荒唐的闹剧。在这里,历史文化及名人完全成了某些人附庸风雅或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这种挟持古人、扭曲传统的狭隘行径,令传统文化的传承陷入庸俗化和功利主义的泥淖。
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创造,是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她代表着民族的过去,记录着曾经的辉煌,但决不能成为子孙后代坐吃山空的资本。珍视传统,决不意味着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十三亿人励精图治开创历史的创举,需要大量与之相匹配的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的文化创造,需要大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精品,如果不能给后世留下诸多光耀世界的遗产,那就是当代文化的失职。
那些靠稀释或颠覆经典制造出来的二手货,那些亦步亦趋鹦鹉学舌式的克隆品,那些毫无创意和底蕴的伪景观,不仅不能成为文化发展的“救命稻草”,而且只能作为“文化啃老者”创造力贫乏的注脚。啃老注定没出息!只有拿出过硬的文化实绩,才能避免成为那个到处炫耀自己祖先也曾发达过的阿Q。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8月3日)
1.全文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2.本文的结构特点如何?
关键词:中考;议论文;阅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熟悉语文课程标准,该标准对于7~9年级的学生的议论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和材料,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在中考中,议论文阅读的题型很多,出题角度也多样,主要集中在填空、问答、解释、阐述、概括、补写和整理等方面,近年来还出现了一定量的开放性试题。在今后的中考议论文阅读中,笔者总结了可能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客观题会逐渐减少;二是主观题逐渐占主导地位;三是开放性探究题会逐渐增加。
考生在复习应对议论文阅读时,要把握议论文文体的特点,
明确所考查知识点的解题思路,笔者认为:要注意找准论点,分清论据,理清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和分清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下面结合一道中考题谈谈解题思路:
给困难起名字(2010年宁夏)
你给困难起了一个只有一个字的名字,叫:坎。
在你最显眼的位置,悬挂着一幅卷轴,上面写着斗大的坎字。没人知道它的意义,但你知道。几年前,你一手创建的企业因为遇上一场意外而风雨飘摇。那天,你父亲送来这幅字。他说:“孩子,说白了,这困难其实就是道坎。”你说:“这天下有人迈不过去的坎吗?”(中间略去部分内容)
当然,你若是非要认定困难就是困难不可,那么你十有八九要在这困难的面前 ① 、 ② 了。
1.文中的坎弹簧绊脚石和小菜一碟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简要说明其在文中的作用。
2.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本文的论述特点。
3.本文的构思十分巧妙,请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这样构思的妙处。
4.最后一段①②处应填“望而却步、一蹶不振”“还是一蹶不振、望而却步”?请说明理由。
5.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一.在读中结合看图训练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最后有没有找到妈妈?由于学生在以前早就听到过这个故事,况且课文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小蝌蚪找妈妈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同时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在读中结合思维训练
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是怎样借尾巴的?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小壁虎的借尾巴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解释课文中难以理解比如“挣断”、“屋檐”“掌握”、“难过”等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阐明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让大家思考“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为什么?”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这样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讨论关于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是怎样借尾巴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生的认识只有经历了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他的认识水平才会发生质的变化,科学的世界观才会逐渐形成。
三.在读中结合说话训练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孔雀、八哥和母鸡》一课的结尾部分时,我就组织学生续编故事,先说说你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然后续编故事。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想象奇特、丰富多彩,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的说孔雀不再把美来炫耀,而是踏踏实实地为农夫看家;有的说八哥也不再光说好话,而是作为农夫的信使,为大家报信;还有的说孔雀和八哥改正了错误,农夫把它们请进大房子一起住,母鸡、八哥和孔雀成了农夫的好助手。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说话中很有思想,认为多做实事是不会有错的。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真可谓“一石三鸟”。
四.在读中结合表演训练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及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在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美丽的公鸡》的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令我非常满意,不仅准备了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和老马等各种头饰道具,还把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和老马的动作语言,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维妙维肖。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理解了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为人们做事的道理。
五.在读中结合写作训练
关键词儿童,阅读发展,拼音,语境
***
一、问题提出
许多研究表明,小学儿童早期阅读中最重要的特征是他们在字词识别方面存在缺陷[(1)],在一些拼音文字体系的国家,加速儿童早期阅读的关键是帮助他们解决好书面字词的形-音转换问题,由于儿童在学前期已熟悉了大量口头词汇,一旦儿童掌握文字系统的形-音转换规律,便获得了将大量口头词汇转化为书面词汇的工具[(2.3)]。但是与拼音文字不同,汉字体系不具有真正的形-音转换规则,因此生字词障碍对汉语儿童早期阅读的影响尤为严重。探讨如何帮助儿童克服早期阅读障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已有一些汉语儿童的研究表明,利用多种线索,如汉字结构、语境、拼音等,克服阅读中的生字词障碍可能是汉语儿童的一个特点,但研究发现,由于低年级儿童掌握的汉字数量很少,汉字知识有限,在独立阅读中可以利用的书面线索是很有限的:他们很难利用汉字结构提供的线索推测生字的读音和意义[(4)];也很难直接利用书面语境推测生字词的意义[(5)]。然而,低年级儿童具有利用拼音学习生字词的能力,尤其是儿童可以较容易地学习那些他们在口语中熟悉而书面上不熟悉的词,这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儿童克服生字词障碍[(6.7)]。本研究的目的是进一步探讨拼音在低年级儿童阅读句子时的作用。本研究中,我们给低年级儿童阅读一些句子,其中有些句子是汉字写的并带拼音注音,有些是纯汉字写的,有些是纯拼音写的,试图探讨低年级儿童是否能在拼音的帮助下进行阅读,克服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障碍。另外,儿童阅读的句子中有些提供了较多的有关生字词意义的信息,有些则较少提供有关生字词意义的信息,本研究也希望进一步探讨低年级儿童是否能在拼音的帮助下利用书面语境线索推测生字词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北京市一所普通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共150名学生参加了实验,其中,一年级学生68名,二年级学生82名(如果一人多个题目未答,未对其数据进行统计)。所有的学生按其语文老师的评价被分成语文能力高、中、低三组。
(二)实验设计与实施:
实验中包括难度不同的两个多重选择测验,分别适合一、二年级,每个年级的测验中有24个句子,每个句子中包括1个生词,其中12个生词是概念容易的,即词是儿童口语中熟悉的,如“划船”;另外12个是概念难的,即词是儿童口语中不熟悉的,如“棕榈”。句子分成语境强和语境弱两种,在前者中,句子中提供了较多的有关生词意义的线索,例如,“他在小河里划船”;在后者中,句子中较少提供有关生词意义的线索,例如,“我看见他划船”。另外,每个句子以三种方式呈现:用汉字写、不带拼音注音的,用汉字写并带拼音注音的和用拼音写的。根据24个生词所在句子语境的强弱及呈现方式(即只有汉字、只有拼音、既有汉字又有拼音三种方式)的不同,每个生词可以在六种句子中出现,共产生出144个句子。在此基础上,按拉丁方式排列,产生出六种不同形式的测验,每个被试接受其中一种测验。每种测验中包括含有24个生词的24个句子,其中12个词在语境强的句子中,12个在语境弱的句子中,每种特定语境的句子中,三分之一是用汉字写、不带拼音的,三分之一是用汉字写并带拼音注音的,三分之一是用拼音写的。每个词在不同的条件下只出现一次,每种测验中的24个句子是随机排列的,每个句子中有一个划线的生词,句子下面有四张图片,让被试从中选择出与句子中生词的意思相符合的那张图片,例如,对句子“他在小河里划船”,供选择的四幅图是:“他在游泳”、“他在上船”、“他在拉船”和“他在划船”。
测验在每个自然班中集体施测,每个被试被随机分配接受一种形式的测验题目,每个班中接受六种测验材料的被试数目大致相等。主试在指导语中告被试,测验的句子中划线的词都是他们课堂上还没有学过的。我们想知道他们在认真读完句子后是不是能了解生词的意义,做出正确的选择,实在不知道词的意思时,可以试着猜一猜。对儿童给出正确选择的题目记1分,作出错误选择的记0分。
三、结果
结果使用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统计,其中因变量是每个儿童在每种实验条件下正确选择的百分率,自变量包括:词的概念难度(概念难和概念容易)、句子中的语境强度(语境强和语境弱)、句子形式(汉字不带拼音、汉字带注音和纯拼音)、学生语文能力(能力高、能力中等和能力低)。结果发现,句子形式的主效应是显著的(F(2,292)=8.62,P<0.01),而且主要差异在于儿童在汉字带注音的句子(0.56)及纯拼音写的句子(0.52)的条件下的正确率高于在不带拼音的句子条件下的正确率(0.48)(F(1,146)=18.14,P<0.01)。它表明,用拼音注音或纯拼音写句子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低年级儿童的阅读。
词的概念难度的主效应是显著的(F(1,146)=369.24,P<0.01),即儿童对口语中熟悉的生字词的选择正确率(0.68)远远高于对口语中不熟悉的生字词的正确率(0.35)。这个结果与我们前一个实验的结果是相似的。
这个实验中还发现了句子语境的主效应是显著的(F(1,146)=23.88,P<0.01),即对同样的生字词,儿童在语境强的句子中的正确率(0.55)高于在语境弱的句子中的正确率(0.48)。这表明低年级儿童阅读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利用语境线索的。
另外,儿童语文能力的主效应也是显著的(F(2,146)=14.09,P<0.01),即测验中能力高的儿童的正确率(0.59)高于能力中等(0.52)和能力低的儿童的正确率(0.42)。总之,研究中的四个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儿童早期阅读。
研究中还发现拼音与词的概念难度的交互作用是显著的(F(2,292)=5.79,P<0.01),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主要的差异在于,当词的概念较难时,儿童对有拼音注音的句子(0.340)和不带拼音的句子(0.349)的正确率都很低,且统计上无差异(F(1,146)=0.45,P>0.05)。然而,当词的概念容易时,儿童在带有拼音的句子上的正确率(0.72)远远高于在不带拼音的句子上的正确率(0.61)差异非常显著(F(1,146)=23.78,P<0.01)。这个交互作用表明,拼音对儿童学习生字词帮助是有条件的,它主要帮助儿童学习口语中熟悉的词,对口语中不熟悉的词几乎是没有帮助的。
(附图{图})
图1拼音对低年级儿童学习概念难度不同的生字词的影响
(附图{图})
图2词的概念难度对能力不同儿童学习生字词的影响
(附图{图})
图3句子形式和语境对能力不同的儿童学习生字词的影响
另一个统计显著的交互作用是语文能力与词的概念难度的交互作用(F(2,146)=9.29,P<0.01),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对概念难的词,能力较高的儿童与能力较低的儿童的正确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F(2,146)=2.45,P>0.05),然而对概念容易的词,能力较高的儿童的正确率远远高于能力较低的儿童的正确率(F(2,146)=17.97,P<0.01)(见图2)。它表明,能力较高的儿童能够更好地利用拼音和自己的口语词汇学习生字词。
实验中还发现了显著的能力×拼音×语境三次交互作用,从图3中可以看出,对能力高的儿童,拼音和语境的影响是有交互作用的,(F(4,292)=2.42,P<0.05),即能力高的儿童在有拼音注音且语境强的句子中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在其他句子中的正确率,表明他们能够结合来自两方面信息更好地学习生字词。对中等能力的儿童,拼音和语境的影响也是有交互作用的,不同的是这种交互作用表现为他们在不带拼音且语境弱的句子中的正确率远远低于在其他句子中的正确率。这表明,中等能力儿童能够利用拼音学习生字词,也能利用语境学习生字词,但他们还不能够把两种信息结合起来,因此在有拼音注音且语境强的句子中的正确率没有明显高于在其他句子中。对于能力低的儿童,拼音和语境的影响很小,而且两种影响是相互独立的。可以看出,能力不同的儿童利用拼音和语境的可能性是很不相同的。
四、讨论
目前,许多研究者都同意,阅读是儿童上学后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一个来源,但与一些发达的拼音文字国家的儿童相比,我国儿童开始阅读的时间较晚,阅读的数量较少[8],因此,如何促进、帮助儿童提早阅读、大量阅读、有效阅读是我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应加紧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实验结果表明拼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低年级儿童克服阅读句子时的障碍,这个结果与我们前一个实验的结果是一致的,与我国大面积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育实践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但是我们研究发现拼音的作用是有条件的,即拼音主要是对儿童口语中熟悉的词的识别有帮助,对儿童口语中不熟悉的词,拼音的帮助是很小的。这表明拼音的作用主要在于帮助儿童转化口头词汇为书面词汇,一旦超出口头词汇的范围,拼音是很难起作用的。因此,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拼音在儿童早期阅读中的辅助作用是值得研究的。
阅读发展研究表明,儿童学习阅读不是从上学开始的,学前儿童已获得许多有关阅读的知识,他们已掌握大量的口头词汇,已有从口语环境中推测生词意义的能力[9],他们能否将这些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到早期阅读学习中?即当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字词时,他们是否也能够利用书面语境学习、推测其意义?以前的一些研究表明低年级儿童几乎不能在阅读中利用书面语境推测生字词意义,然而,本研究发现,低年级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利用书面语境的。根据我们的分析,造成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与实验条件不同有关,与低年级儿童字词识别的特点有关。由于低年级儿童识字量小,字词识别的能力很差,在测验句子是纯汉字时,字词识别占据了儿童阅读中大部分注意,从而大大影响了阅读中的理解、推理等高级过程,他们一般表现出不能利用语境线索。但当儿童阅读有拼音注音的句子、拼音帮助了他们的字词识别时,他们在语境强条件下的分数高于在语境弱条件下的分数,表明低年级儿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利用书面语境,他们可能将学前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到早期学习中。
本研究还发现在要求儿童独立阅读、克服生字词障碍时,不同能力的儿童表现出极大的差异。首先,能力较高与能力较低的儿童对阅读材料中拼音和语境线索的利用程度不同。能力较低的儿童字词识别能力很差,并且在阅读句子时利用拼音、利用语境推测生字词的可能性都很小;能力中等的儿童的字词识别能力也较差,然而,他们阅读语境弱的句子时可利用拼音,在阅读无拼音的句子时可利用语境线索去推理生字词,但当句中同时有拼音和语境时,他们却没有做得更好。能力高的儿童则不同,他们的字词识别能力较好,因此当句子中只有拼音或只有语境时对他们只有较少的帮助,而在句中既有拼音又有语境时,他们能结合来自两方面的信息以得到更好的分数。本研究结果提示,使用线索,特别是结合多种线索进行推理可能是能力高儿童的特点。另外,能力较高和能力较低的儿童在概念难的词上的分数都很差,并且没有差异,这表明,在儿童独立阅读的条件下,词的概念难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概念难的词几乎是低年级儿童独立阅读中不可逾越的障碍。与概念难的词相比,不同能力的儿童在概念容易的词上表现出更大的差异,能力较高的儿童在概念容易的词上的得分远远高于能力较低的儿童。对这个结果有两个可能的解释:(1)能力高的儿童比能力低的儿童能更好地利用已有知识-口语词汇和拼音去学习和推理阅读中遇到的概念容易的生字词;(2)能力高的儿童与能力低的儿童可能在掌握的口语词汇量上有差异。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Gough,P.B.,Juel,C.&Griffith,P.L.(1992).Reading,spelling,andtheorthographiccipher.In
P.B.Gough,L.C.Ehri&R.Treiman(Eds),ReadingAcquisition,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Publishers.
[2]Aann,V.A.(1989).Phonologicalawareness:Acriticalskillforbeginningreadersofalphabeticsystems.InIn-MaoLiu,Hsuan-ChihChen&MayJaneChen(Eds),CognitiveAspectsoftheChineseLanguage(Vol.1),AsianResearchService.
[3]Goswami,U.&Bryant,P.(1992).Rhyme,analogy,andchildrenlsreading.InP.B.Gough,L.C.
①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他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他可以宝贵。
②为什么“今”最可宝贵呢?最好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
③为什么“今”最易丧失呢?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时间这个东西,也不因为吾人贵他爱他稍稍在人间留恋。试问吾人说“今”说“现在”,茫茫百千万劫,究竟哪一刹那是吾人的“今”,是吾人的“现在”呢?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他早已风驰电掣一般,已成“过去”了。吾人若要糊糊涂涂把他丢掉,岂不可惜?
1.这几段文字从“今”最可宝贵和 两方面展开论述,中心论点出现在第 段中。
2.第③段中“ ”、“ ”、“风驰电掣”等词语,形象地表现了宇宙变化的特点。
3.从文中摘出与下面句子意思最相近的一句话。
阅读训练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它主要对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分析、辨题、综合等方面的能力训练,也就是把平时所学的知识变为技能、技巧,实际上是个升华过程,所以对阅读题绝对不能用猜题押宝、死记硬背、临时应付的办法;更不能叫苦连天、怨天尤人或放任自流、得几分算几分地消极对待。而要把阅读训练当作一门系统工程看待,认思想上高度重视,大胆探索其规律,扎扎实实从起始年级抓起,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打开阅读大门。具体可分三步进行:
(一)可选择一些简单明显,容易分析、思考的文章进行阅读,给学生指一条阅读之路。
例如初中“课文《白杨礼赞》就适合同学的入门阅读,能帮助同学们找到阅读规律。课文第五自然段开头用了一个总起句:‘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紧接着用分说的方法,具体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对于这一段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读——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思考——师生共同归纳”的步骤进行示范训练。教师可以设疑:“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树?”让学生分析、思考,自由发表看法。起先有的只答第一句话,有的答具体形象描写的二点或三点,最后在教师的提示下,同学们都心悦诚服地明确了:一、白扬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神形兼备,是总起句;二、文章从干、枝、叶、皮4方面具体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是形美;三、形象描绘了白杨树的性格,这是神美,运用了先总后分的写法。这一训练使同学们受到启发,初步探出了阅读的规律,必须认真阅读原文中的每一句话,顺着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的内部联系,理清层次关系,最关键的是要善于抓关键性词语,有标志性的词语,以及文章的标点符号。
(二)要举一反三,由易而难,逐步加深,拓宽训练。
在教师指导阅读典起作品的基础上,可放眼课外自读课文上。起先教师可以设疑,稍加提示进行阅读,随后可采用学生自己设疑,自己解疑;或同学们分成组,这一组设疑,那一用分析、回答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多方面开拓同学的智力,提高阅读兴趣。真正把学生引人浩瀚的阅读领域里,让他们亲自去尝试,寻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阅读路子。
一、论点的寻找
首先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清作者所议论的问题和针对这个问题发表的看法。论点若在文中,一般可用位置判断法,在教学中以具体的文章为例,学生更能理解。即注意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它可能是文章标题,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或在文章开头,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点是第一小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在文章中间,如《不要被人活埋》的论点就是中间的句子:我们要提防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的“捧杀”;或在文章结尾,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总之,论点若藏在文中,我们答题的策略就是直接找出,引用原句回答。若题目不是论点,找论点的步骤就是:首先运用位置判断法、语言标志法从文章中找出与标题相呼应的句子,然后将这些句子进行比较、辨别,看哪个句子简洁,而且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最后确定出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二、论点的归纳
当然,学生除了要学会寻找或提取论点外,还要学会自己归纳概括,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较有难度的。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如何教会学生正确归纳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以《书的征服》为例进行了一番探寻。我从三方面进行:
1.找关键句
它可能是与标题相呼应的句子;段中心句;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承上启下的句子。我们找出符合的关键句有:
文明的征服其实也是书的征服。
书有说不尽的好处。正因为如此,书才有强大的征服性和侵略性。
书不仅征服时间和空间,更征服人的大脑。但是,倘若一个人只是被书征服,而没有征服书,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书虫子。
会读书的人都懂得征服书。
即使先被书征服,最后还是要反过来把书征服。
2.抓关键词
通过仔细咀嚼和分析,我们发现作者第1和第2两小节主要论述的中心正是第3节开头的过渡句。但是这是作者的真正意图吗?抓住第3节中的一个关键词“但是”,它后面一句话才是作者的论述的核心,而且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还引用了名人名言来证明,第4节举出学生的事例再次证明:我们要征服书。“征服”是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当然是关键词。
3.语言表达
提取关键词按论点的表述要求组合成句。论点的表述形式应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有针对性设计一道选择题:
下列四项中你认为可以做论点的是:(C、D)
A、不吃亏。B、老实人是不是总要吃亏?C、做老实人不吃亏。D、做老实人总要吃亏。
在选择、甄别中让学生明白论点在表述形式上应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内容上应表示明确的判断,或肯定或否定。(表示判断的词语:是、不是、要、不要、在、不在、多、不多、美、不美……)由此学生自然就明白A不是句子,B从标点符号一看就知不是陈述句。C、D是表示明确判断的陈述句。
因此,我们从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来进行论点的正确表述,《书的征服》的中心论点是:我们要征服书。当然,最后我们可从看论据的方式进行验证,看论点能否统帅全文。
三、论点与论题的比较
论点与论题虽只一字之差,但内涵却相去甚远,它们之间的区别可以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明白。
这样“书的征服”是文章的论题,“我们要征服书”是文章的论点。
一、数学阅读的意义
新课标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而“数学阅读”则是读者通过数学语言符号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因而专家强调:“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所以,若要切实加强数学自主学习的思维训练,最为重要的一个基点就是强化“数学阅读”.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加强数学阅读的教育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新的数学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阅读是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必要途径.
另外,学生的“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质差量少.教学实践也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因此,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
二、数学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叶圣陶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国内的一些较成功的教改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如卢仲衡光生的“自学辅导教学法”,采用启、读、练、知的学与教模式;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等,都得益于课堂阅读教学环节,促进了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自信心的养成.
课前预习阅读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又能使学生带着自己预习中的问题上课,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教师的讲解或学生的讨论就会更突出重点,更有针对性,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效率.课堂阅读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新课进行中有指导地让学生当堂阅读一些完全可以明白的内容.并引导他们进行讨论,把握内容要点,这样会使学生逐步学会钻研教科书,不断提高自学能力.而课后复习阅读则有助于对新知识的巩固与深化,不仅可以减少课外作业的拦路虎,提高独立作业的效率,而且对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创造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入手,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缓教材坡度,转变以解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精力主要集中在启发、引导学生思维上.例如在解答应用题时有意识引导学生阅读,采取先读题,初步感知题意;再找出重点词句,注明看不懂的地方,并对阅读内容加以概括提要;最后叫学生复述题意,使题目变得详细,题意清晰.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解决数学问题.
三、数学阅读,有助于提升数学能力.
(一)数学阅读可以提高理解能力
理解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是数学学习的关键.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活动弄清题目的已知、未知和再现问题中联系到的知识.因而语言理解能力就是把新的概念或结论纳入到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实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使之获得明确意义的能力.
(二)数学阅读可以提高语言表述能力
阅读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能正确地把解决数学问题的观点、思想、方法、过程、结果等用数学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
(三)数学阅读可以提高挖掘信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