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体育活动论文范文

体育活动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体育活动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体育活动论文

第1篇

太原市内在广场和公园跳排舞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民生运动。市民将排舞看作是晨练项目与饭后运动,有人更是将此视为一种全新的运动时尚。据不完全统计,如今的广场排舞已经发展到了3000多支舞曲,这些舞曲大多由民族曲风和运动歌曲改编,每一支舞曲都有独一无二的舞码。所有编制和公放的舞曲都必须经过国际排舞协会的认证才能在全球发行推广。所以,排舞舞曲也有统一的标准,全球都可以达成共识,在体育锻炼中获得精神享受。因此,全健排舞可以说是一种国际语言,不分性别、年龄、民族的排舞爱好者听到同一首歌就可以翩翩起舞,在愉悦的气氛中达到锻炼身体和修养身心的效果。健身排舞运动不仅跨越了民族,也超越了语言。所以说,健身排舞作为国际化体育运动,不仅带有很强的团队凝聚力,还能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走访,笔者了解到,太原市参加广场体育文化活动项目中,排舞运动的喜爱程度较高,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主要对太原市内4个广场参加体育锻炼的216名群众进行了走访调查,其中有132人表示对排舞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且经常参加排舞运动,占总调查人数的61.1%,这说明排舞运动在太原市各个广场均得到了一定的推广,且群众对于排舞运动的反响度挺好,特别是对于一些中老年人来说,本身适合这个年龄阶层的体育锻炼项目偏少,而排舞运动这种大众性较强的体育锻炼项目特别适合他们日常的锻炼,能够有效锻炼中老年人的肢体灵活性,增强体质。调查结果还说明了,广大居民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很高,坚持锻炼使其保持精力。大多数参与者都选择在晚上进行广场舞锻炼,调查显示只有14人是在早晨进行广场舞锻炼,且这14人都是已退休的老年人,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部分的太原市居民在白天没有空闲时间,工作和家务占据了大部分的白天时间,而老年人的空闲时间比较多,因此她们也将早晨跳广场舞作为晨练的一种方式。所以,政府应规范这一群体运动,有重点地促进排舞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均衡发展。开展全方位的排舞培训班,研发并出版排舞教材和视频教学资料;以文化促经济的角度,加大对排舞运动推广的支持力度。

2、排舞运动具有愉悦广场大众身心的价值

排舞运动的价值直接影响着广场大众的参与度,通过对太原市4个广场216名群众进行问卷调研可知,有51.3%的人表示参加排舞运动是看重了该项运动的健身价值,参加排舞运动能够有效地增强体质,同时由于该项运动本身具备一定的艺术性,有30.6%的人们也看重排舞运动具备休闲娱乐的价值同时附带文化特性而选择参与该项运动。相对而言,参与健身排舞还能增进都市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促使退休人员重新融入社会,消除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有效降低心理负荷和孤独感,增强面对生活的信心。健身排舞作为一项深受大众所喜爱的体育运动,可以扩大年龄段舞者的交际范围,是现代都市人们交流思想、消除隔阂,完成沟通的方式之一,对构建文明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排舞运动具备愉悦身心的价值,将排舞运动融入广场体育文化活动中,能够满足人们锻炼身体以及休闲娱乐的需求之外,排舞运动本身蕴含了一定的音乐艺术性,人们能够从音乐中获得基本的文化感知,其能够熏陶、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拓展人们的文化事业,促使人们的行为意识朝着真善美的境界发展。此外,排舞运动的融入,也能够让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健康性、文化性有一个全新的认知,着对于促进广场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3、排舞运动能够有效提升广场大众的生活品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品质有了一定的提升,人们的健康意识也有所提高,通过参加体育锻炼运动来提升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且已经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笔者针对排舞运动的价值作用,对太原市某广场中56名群众进行了走访调查,其中有52%的受访广场大众表示,参加排舞运动能够充分的锻炼身心、提升生活品质、丰富了体育文化活动的内容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促使自身的闲暇时间更为充实、有趣。据悉,在参加广场锻炼的群众中,有一半以上的中老年人,这部分人群中基本上都是退休人员,这些人容易受到家庭以及社会的忽视,他们自身的文化生活内容较为单调,生活品质不高,长久以来很容易引起健康问题。通过参加排舞运动能够丰富这些中老年人的的业余文化活动,同时也能够让他们从参与排舞活动中认识到自我价值。此外,排舞运动也能够促进人际交往,增强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培养人们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切实的提升人们的文化生活的质量。

3、总结

第2篇

老年人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文体娱乐活动,加入到各种老年文体协会组织中来,一方面可广交朋友,互通信息,调整身心,消除寂寞,振奋精神,促进健康;另一方面走出家庭,融入到老年群体这个新的社会圈中来,形成新的集体和人际关系圈。作为离退休工作部门,可以根据老年人健身、娱乐和交友的需求,从完善活动场所,组织活动入手,强化活动场所建设,发挥社区的整体服务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文体娱乐健身活动,充实离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从油田的情况来看,多年来,江汉油田离退休职工管理处在老同志中建立了20多个老年文体协会,基层建立了200多个分会,将老同志吸引到协会组织中来,油田老年大学兴办了各种培训班,每年招收1500多名学员,从管理处到基层管理站每年都举办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体比赛和娱乐活动。如广场纳凉晚会、文化月活动、各种杯赛等,老年人天天有娱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通过这些文体健身娱乐活动,越来越多的老同志走出家门,动起来,乐起来,成为油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老同志在参与文体活动的过程中,既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生活,调节了身心,又融洽了人际关系,使他们消除了孤独感和失落感,重新回归到社会中,从而实现了新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进而促进了社区和油田的和谐建设。

二、是老年文体活动可有效宣传企业,促进企地和企业间的交流与和谐

以油田为例:多年来,油田老年文体工作立足油田,面向广大离退休人员,通过培训和比赛,选拔拳头项目,走出油田,走向全省和全国,参加各种演出和比赛,在为油田争得各种荣誉的同时,油田离退休工作和离退休人员的风彩在世人面前得到了充分展示,让上级领导和兄弟企业通过离退休人员的活动,深入地了解油田,了解油田的离退休工作。2012年11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江汉油田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石化企业的领导齐聚江汉,实地参观老年活动场所和老年大学,交流经验,油田离退休部门以此为契机,举办老年书画美术摄影展、老年健身操、健身腰鼓展示,老年艺术团、老年大学和老年文体协会精心编排多场文艺演出,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兄弟单位的领导和中石化集团离退休工作部领导的高度赞扬。

第3篇

小学生积极好动、活泼上进,在学习中渴望与他人比一比、赛一赛,这样的思想特点能够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帮助。笔者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经常在课外开展多种形式与内容的竞赛活动。竞赛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知识点记忆的竞赛,如生字词默写比赛、课文背诵比赛等等,通过这样的比赛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第二种属于能力方面的比赛,如演讲比赛、朗读竞赛等等,通过这样的比赛方式提高学生对语文能力的掌握效果;第三种属于拓展性的比赛,如要求学生进行课外调研活动,撰写心得体会,进行课外阅读读后感评比等等。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运用这些竞赛,能够有效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爱好,让看似枯燥乏味的复习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笔者在教学中将竞赛活动融入教学整体设计与规划之中,针对每一阶段学习重难点,以及每一种类型知识点的教学情况,进行竞赛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氛围中开展学习,实现自我能力的最大化提升,这对于增强语文学习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发挥兴趣小组阵地对语文教学的促进功能

兴趣小组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延伸,具有拓展语文教学空间,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功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但是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因素制约了语文教学的进一步拓展,此时,教师可以发挥兴趣小组的作用,将语文教学从课堂向课外进行延伸。首先,在兴趣小组设置上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兴趣爱好,让兴趣小组成为课堂教学重难点的拓展环节,如作文学习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在课外组织作文写作技巧训练兴趣小组,再比如学生朗读能力不足,教师也可以在课外开设朗读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发音和情感朗读技巧方面的指导,兴趣小组应当紧扣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能力状况。其次,兴趣小组的活动应当体现学生自主原则。教师帮助学生成立相应的兴趣组织,还要安排专人负责,让学生自己确定活动的内容,拟定活动计划与进度安排,在课余提供充足时间让他们自主开展活动。有了这样的基础,兴趣小组的活动能够有效地组织起来,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中开展语文知识点的探究和能力的训练,将会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三、发挥专题活动阵地对语文教学的促进功能

第4篇

一、围绕目标,全面育人

“三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也就是把学校的一切活动,方方面面全部纳入育人机制,真正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格局。

在教书育人方面,我们实施了《1·10工程》,即一个教师,承包10名学生,对学生实施全面培养。既管智育,又管德育、体育诸方面。从学生的吃喝拉撒睡,到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想境界、知识结构、学习兴趣、性格爱好、年龄特点等都管起来。这样既密切师生关系又提高对学生管理的效率,一改过去班主任管学生,任课教师管教书的脱节倾问,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为使此项工程真正落到实处,学校采取逐级负责的措施,学校同年级组签订《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责任书》;年级组再同教师签订《1·10工程承包合同书》;并由教务处和政教处按照有关监控机制定期考核评估。

在管理育人方面,我们确立了“三级负责,四级管理”的体制,即:学校要对地县领导负责;处室、年级组要对学校负责;教师要对处室和年级组负责。四级管理是学校管理,处室和年级组的管理,任课教师的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三级负责与四级管理相互依托,互为配合,其目的只有一个----管理育人,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人才。

在服务育人方面,我们从校园的环境、服务的范围、食堂的质量、教职工态度等方面着手,提高服务质量,端正服务态度,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师,一切为了教学的服务宗旨。对此,我们先后办起了包括百货服务部、粮油服务店、蔬菜服务摊、洗衣房、电话厅、小吃部、洗澡塘等一条龙服务小区,方便师生教学和生活,为学校全面实行“小环境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矗同时,我们狠抓服务意识观念的更新,扭转过去服务就是“侍候人”的旧观念,改变过去“前勤赚钱后勤花,没有钱了苦大家”的不合理倾向。倡导优质服务,注重服务育人,以改革促发展,以特色促常规。

为了造就良好的文化氛围,今年我们又想方设法投资三万余元,在学校原有的基础上大搞了绿化、香化和美化。新栽木槿、垂柳、桐树200余株,桧橡60余盆。新增黑板专栏12块,刷写标语二十余条,粉刷树木500余株,招宽道路50余米,更新宣传报道设备一套。从而使校园呈现出清新芬芳的气象和浓郁甘醇的文化氛围。本学期,新建的学生宿舍楼交付使用,解决了全校2000余名学生的住宿,为我们真正实行“高层次开放,小环境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突出特色,“五教”并进

“五教”即五个场所的教育,它包括“门口教育、课堂教育、操场教育、宿舍教育和饭场教育”。根据学生在校活动规律,这五个场所是学生最集中,教育最直接的地方。管好这五个场所,将对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素质、身心健康有着主导的作用。

门口教育即对学生每天上下学进出校门进行的文明礼貌、遵章守纪、公共秩序、交通规则的教育。本学期我校改革了过去的值班制度,采取领导、教师和职工全员参与学校管理的办法。要求每天有一名领导带班,两名教师职员参加,在学生到校和放学时于门口接送学生。借学生上下学之机,施行相应的教育。

课堂教育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德育渗透教育。

学校要求政、文、史、地等社会科学课程要结合教材特点,保证德育主渠道的畅通无阻。数、理、化、生等自然科学的课程则要联系实际,保证“一分钟德育渗透”的真正落实。要求教师做到在计划中有安排,在备课中有显示,在讲课中能落实,在效果上有收获。并规定了“德育工作一票否决”制度,要求教师不但在业务上精,而且要在思想上红,德育上优。依此评定教师晋级、评模、评优。

操场教育即对学生每天的两操一活动和每周的两节体育课所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纪律教育和国防教育等。通过每周一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利用上操、上体育课和下午体育锻炼,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教育、意志教育和国防教育。我们要求学生上操上课,整齐划一,精神饱满,做到严格要求,训练刻苦,从而磨炼其意志,增强其体质。

第5篇

据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卫生部、国家民委、国家科委联合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有关普查,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场地不足,资金短缺,这是多数学校的普遍问题,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2)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还没有消除,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突出。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没有实现;有的学校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

(3)体育器材管理不善,一些学校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球场跑道年久失修,仅有的器械长期闲置不用。

(4)体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近几年来,青年教师逐年增加,但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缺乏强度和力度,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

二、体育教师在准备活动方面存在的倾向

有些学校和体育教师包括学生上体育课时对准备活动普遍存在的不重视的现象,由于认为准备活动可有可无,所以在措施上力度不够大,在行动上就显的不够积极和深入。一是对准备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有的教师存在轻视或盲目地压缩其时间的现象;有的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只重视基本部分学习,对准备活动,懒懒散散,动作不到位,甚至只把它作为一种形式。二是准备活动缺乏中小学特点。中小学生由于年龄不同,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中小学的准备活动应各具特点。但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区别不大,不少学校小学成人化,中学公式化,一套操,一个游戏,小学用,中学也用,甚至把高级运动员的专门性练习也拿来用。这种毫无区别,毫无特点的准备活动,违反了教学规律和中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三是准备活动内容单调乏味。一套基本体操,一个游戏长期使用,久而久之,学主感到乏味、厌烦。准备活动没有真正下功夫很好的设计内容,缺乏针对性,不够丰富。

三、准备活动在体育课的地位和作用

人体在从事比较剧烈运动之前,往往需要做一些准备活动,目的就是使学主在生理和心理上做好准备,克服神经机能惰性,加快运动神经传导作用和反应速度,使人体尽快地由安静状态进入工作状态,为进入激烈活动做好适应性的发挥准备。在我们上体育课时,准备活动可以说最直接牵涉到体育课的质量和效果。准备活动做的越充分和扎实,体育课的质量和效果就越高和好;反之,体育课的质量和效果就越差。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通过准备活动使学生的身体得到一定的运动,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也随着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换言之,人的身体由相对静止的状态转入工作的状态,使学生很快进入了体育课角色,是课程内容开始的铺垫和热身阶段,为上一堂高质量的体育课打下一个基础。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加强准备活动的教学设计,重视准备活动在体育课中的作用,我们应该明白它是完成基本任务的重要环节之一。

四、做好体育课准备活动的建议和对策

1、针对性设计内容

根据不同内容的体育课,需要做相应的准备活动。比如我们要上跨栏课,应当把准备活动分为两项来安排。也就是说既要有一般性准备活动,又要有专门性准备活动。前者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全身各个器官都得到充分活动;后者像高抬腿跑、后蹬跑、快速跑30—50米,在草地或体操垫上反复模仿练习腾空过栏动作等。经过两项准备活动,与跨栏有关的肌群、关节和韧带都能得到充分提升,基于能够预防损伤事故的发生,为基本内容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2、多样化安排形式

提高上课的艺术性。就是要在形式上做文章。非常单调的组织形式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起体育课会感到头疼。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把注意力十分集中到课堂上,我们就必须准备活动形式力求多样化,。比如通常在教学中采用的四列队形做操,四列纵队逆时针绕田径场慢跑一圈等,时间长了,比较单调,学生注意力也易分散。如变成半圆形式做操,变成顺时针,单路纵队绕操场障碍跑,同样单一的徒手操变成有节奏的韵律操,或者配以悠扬乐曲的健美操等。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姿势新颖,形式多样的走步或跑步,甚至还可以做一些游戏,这样能使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的听课质量。

3、人性化照顾情绪

作为体育老师,应当密切关注学生上课前的情绪变化。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上课时的机能状态,关系到上体育课的效果。学生情绪低落,机能状态不好,便不宜进行强度较大的体育活动,或组织刺激性较强的游戏。相反学生情绪过于兴奋,就不要选缓和节律性较弱的内容,等学生情绪转入正常后,再进行该节课的训练,这样可以保证教材进度。

第6篇

能够活跃同学们的思维,增强学生想象力,有利于塑造成具有开拓型、创造型思维的人才。校园团体文化活动的开展多由学生自主参与,多种多样的活动内容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同学们的思维,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能够促进学生对美的追求,不断完善他们的审美修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校园团体文化活动多姿多彩,内容丰富,包括了演讲、辩论、小品、体育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同学们能够在其中找到自信,促进自己的审美修养。

能够通过自主参与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在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的过程中,每一次校园团体文化活动学生都需要在各个环节进行思考和行动,从而让活动得以正常开展,这样学生潜力得到了很好发掘,让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校园团体文化活动发展面临的问题

学生自身建设和管理体系不够成熟;校园团体文化活动越来越多,而具有特色,吸引学生参与的却变得很少,学生组织参与校园团体文化活动滞留于形式上,使得学生的主动性不高,学生认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没有太大必要,这样从学生自身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就出现了问题,没能很好的通过学生团体,如学校学生会、学校社团等组织宣传与促进校园团体活动的开展。

校园团体活动的资源分配不合理,校园团体文化活动的开展主要包括两个方向,一是学生自行组织开展的活动,另一种则是有学校组织开展的活动;学生自主开展的团体活动在资源上得不到太多的支持,这让同学们一方面希望开展自己感兴趣的文化活动,但是另一方面却是举步维艰;然而在学校组织的校园团体文化活动中,很多同学反映兴趣不高,却得到了学校大部分的资源分配,这样没能将学生的兴趣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使得资源的分配出现了不合理,不利于校园团体文化活动的进行与发展。

高校对学生团体文化活动还不够重视,很多高校虽然觉得学生团体文化活动非常重要,但是却缺少制度的健全以及行之有效的活动保障,缺少专业的老师对学生团体活动的指导与监督,很多活动都是学生自娱自乐,没能达到很好的宣传,使得学生团体活动只存在很小的范围内,让同学们没有组织活动的动力。

三、通过有效措施促进校园团体文化活动的开展

开展具有特色的校园团体文化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扩大活动影响。学校应该组织开展深具特色,学生乐于参与的学生团体文化活动,让同学们能够主动参加,从而形成一个长期性、延续性的特色校园团体文化活动,并进行宣传,扩大影响,从而促进同学们参与校园团体文化活动的荣誉感与积极性。

利用学生社团活动开展校园团体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社团是开展校园团体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学生社团能够贴近同学,联系学生兴趣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加强学生团体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从学校层面重视校园团体文化活动的开展。只有学校的重视与支持,才能够让校园团体文化活动更快更好的发展,从制度的保障,老师的指导让学生们自主的组织与参与能够形成良好的关系,让学生团体文化活动生动有趣并富有教育意义。

第7篇

一、明确主题

主题活动设计中的主题,即在老师指导下的集体活动中,以某主题作为基本线索,并且围绕该主题参与活动人员进行交流。对于幼儿园而言,设计的主题应当符合教育性,而且最好结合节日、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内容,以确保设计话题的“亲民”性,这也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大大提高了活动实施的实际可行性。明确的活动主题,应当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用性一定要强,能够确保幼儿在参加该主题活动过程中学以致用,即利用自己所参加的活动及所学,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也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目标表述

随着教育主题各阶段活动的全面展开,孩子们的认识以及体验也逐渐深化,主题活动的主要目标基本形成,主题活动中的各阶段设计目标也不尽相同。第一,首次活动目标表述。即孩子们参加某活动方向以及要求。在一次具体活动中,既可以是课堂教学活动,又可以是课外活动。第二,活动范围。参加主题活动的孩子状况。实践中可以看到,虽然很多教育主题之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均可实施,但是幼儿园大、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及认知水平等参差不齐。对此,应当明确范围,教育活动设计方案应当更具实际可操作性以及针对性。

三、设计与指导人员

第一,设计人员。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既可以是老师作为设计人员,也可以是教学团队。标明设计人员,既可以是对老师创造性劳动的认可,还有利于实施人员、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第二,教学团队。以主题活动为基础,成立教学团队,这是最基本的。同时,还要明确教学指导小队,既可以明确团队形成、各成员具体任务,又可以促进主题活动的有效实施。

四、准备与实施

首先,应当做好活动主题资源准备工作。其中,主要包括家庭、幼儿园现有资源以及实践基地和社区等,同时还包括幼儿园人力资源,如教师和幼儿家长利用。其次,主题活动的具体实施。在这一环节是主题活动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建议分阶段对主题活动全过程优化设计,或者利用可跳转设计思路,每一个阶段的目标设计均是在分解主题活动总目标。在此过程中,不仅包含了幼儿活动的主要内容设想,而且必须包含与之对应的老师指导重点。比如,在“绿化带以及小区环境”这一主题活动方案实施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就可以将研究过程进行分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确定专题,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在此阶段,老师应当结合实际,通过播放花草树木以及草坪被践踏等相关环境问题课件、视频等,然孩子们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和认知,并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公众意识。在此过程中,还要适时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准确定位和确定活动专题。第二阶段,研究方式和方法。我们和孩子们共同商讨,根据专题优选研究方式和方法。(1)拍摄一些关于绿地破坏方面的照片和视频;(2)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记录践踏草坪的人数;(3)组织问卷调查,随机对街头群众做调查;(4)访问主管部门、专家。第三阶段,组织幼儿进行分组讨论、开展实践活动。根据幼儿的特点以及主题活动内容,编排小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根据活动要求,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并且选择活动方式和方法。第四阶段,总结。根据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调查问卷资料等,撰写报告,构想和设计汇报形式,在准备好交流汇报以后,再展出结果。

五、评价及建议

幼儿教育主题活动评价,作为主题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始终贯穿于整个主题活动全过程。对于主题活动方案而言,在设计时,应当包含活动评价方面的内容,同时这也是应当重点突出的评价方式。就活动实施而言,笔者认为对主题活动具体实施时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以及困难等,需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多媒体技术条件下,幼儿园老师应当及时转变角色,准确定位,既是指导者、合作者以及设计者,又是学习者、资源查询者和研究者。在当前的形势下,研究以及探讨幼儿教育主题活动实施时的老师指导策略,成为需注意的基本问题。作为老师,应当具备观察以及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整合和提升幼儿的能力,并为此创设优越的环境和条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的调整计划。

六、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主题活动中的主题设定、实施,应当非常的灵活,根据事件、教育节日、孩子比较感兴趣以及容易激发他们兴趣的事为切入点,同时还要灵活实施活动主题,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丰富。通过优化设计幼儿教育主题活动,来有效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作者:吴红霞 单位:丽水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

参考文献:

第8篇

1.1、有助于提升学生们的体育技能和参与积极性

将合作活动学习模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起来,学生的全面合作和主动参与为其中的基础,对于目标指导原则要有效的予以贯彻,进而能够将一个整体性强的教学体系构建起来。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中,并且将学生们两方面的效果能够有效的反应出来,即:学生们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并且,通过合作学习的效果能够有效的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如何,通过学生们在这种模式中的交流与互动,对于他们的体育知识理论无形中就能够进行丰富,进而将良好教学效果就能够展现出来。

1.2、能够将学生们适应能力提升上来

当前社会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很多学生都习惯了独来独往,很少与其它人一同完成某项任务和互动,这样对于他们的适应能力上必将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合作活动学习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们感受到团队带给他们的帮助和乐趣,使他们能够在团队中学会怎样更好的发展和提升自己,对社会的适应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件事情,那么,要想有效的去适应社会中的一切,就需要先适应自己周边的小群体,通过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这种模式,就有效的满足了学生们的这种需要,使他们在团队中能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

1.3、有利于将学生们的身体机能提升上来

5-7人为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构成,对动态因素的交流进行应用来完成学习,并且将学生个人的成绩通过团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使每个学生们尤其是那些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都能够加入到其中。所以,这必将是对学生们心理和身体上的一种极大锻炼,利用学生们彼此间学习对技能进行掌握的结果,进而就能够有效的结合起来协作与自主,群体学习的效果就会被个体的学习所展现出来,个体的自我学习也能够被群体的学习有效的带动起来。将个体的努力有效的融入到小组学习的成果中,将学生们彼此间的协作效果能够充分的彰显出来。

2、具体的应用分析

中学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们的身体机能进行培养和锻炼,使学生们能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能够有所提升和发展。但是,单纯的依据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很难实现此教学目标的,因此,必须将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制定出来,合作互动学习模式的应用就很好的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可以对合作活动教学模式这样进行应用:

2.1、在分析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将小组科学的组建起来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为了有效的展开合作学习,需要对学生们进行合理的分组,用有机结合的合作状态取代学习者个人的状态。异质调控和自愿为主为合作学习的主要原则,将兴趣爱好一样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学习,这就是所谓的自愿为主,例如这样的教学案例,某体育教师在上课前对学生们进行了调查问卷,让学生们将自身喜欢的运动项目写出来,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将学生们分为若干个小组,例如篮球组、足球组、排球组等,这样学生们在属于自己的团队中能够尽情的发挥自我,努力完成老师教给自己的学习任务,并且还极大的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教师要积极的加入到学生们的小组学习中,对学生出现的疑惑之处进行详细指导,为学生们锻炼自我提供巨大的帮助。

2.2、将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气氛构建起来

将一种民主平等的气氛在师生之间营造起来,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扮演任务下达者和指导员的角色,而不能过于严厉的去掌控课堂,在更多自由的空间中,令学生们能够尽量的学习到更多的体育技能及有效的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教师在合作活动学习中,还需对合理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要根据学生们的最近发展区对这些内容进行选择,不但对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的去保留,同时,对合作教学的效果也能够很好的给予保证,防止学生们感觉任务太简单或者太难不屑于合作或者不愿意去合作,防止将一种涣散的状态呈现于课堂中,避免这样的情况对课堂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

2.3、在实处展开合作学习

通过相关的调查我们发现,尽管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将合作活动学习开展了起来,但是,并没有过于深刻的研究这种教学和学习模式,只是流于形式,应付了事,因此,我们需要解决出现的这种情况。首先,根据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将适合学生发展的小组组建起来,然后,对学生们在思想上进行有效的引导,集中起学生们的注意力,将合作确保能够真正的开展起来,例如这样的教学案例,某教师在对篮球三步篮进行教学时,教师对三步上篮的各个动作和姿势进行示范,并且要分层次的完成每个动作,然后将学生们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对这一连贯的动作进行练习,之后对练习的具体结果在应用比赛的方式进行检测。这样不但对学生们合作互助的精神进行了有效的培养,同时,又能够将小组竞争的意识有效的调动起来。

2.4、确保学生能够均衡的加入学习

在这种学习中,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同学生们的参与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例如,在对投篮技术进行练习时,教师要对学生们均衡的进行分组,使每个团队中都具备一些技术扎实和技术欠缺的学生,这样技术优异的学生们就能够有效的带动和感染那些技术欠缺的学生,继而促使他们不断的去改正,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可以检验学生们的练习成果,然后进行一次投篮比赛,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奖惩措施,如此一来,就能够使学生们在自己的团队中都能够努力的去学习和练习,对于提升学生们的技巧和他们的竞争意识无疑都会带来非常巨大的帮助。

3、结语

第9篇

【关键词】幼儿园;辩论活动;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7)06-0019-05

辩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辩论包括讨论和辩论,是“包含逻辑论证、语言表达、知识积累、心理素质、道德修养等在内的对话性语言行为”。〔1〕狭义的辩论是指持对立观点的双方进行论证和辩驳的活动。〔2〕本文特指狭义的辩论,即辩论双方或多方围绕一个相互对立的话题进行解释说明、论证反驳的语言活动。〔3〕

语言对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前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4〕幼儿通过语言的交流理解他人与表达自己的感受、思想、情感,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从而促进自己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习得。

辩论是当下幼儿园语言教育领域逐渐兴起的一种学习形式,对幼儿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社会性发展均具有很高的价值。它要求幼儿在理解论题的基础上,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对方观点进行“辩驳”,在此过程中,幼儿的语言理解、倾听和表达能力都能够得到锻炼与提升。辩论活动中,对个人观点的坚持与维护可促进幼儿思维独立性的发展,同时为其未来坚定、执着及个性化品格的培养与发展奠定基础;对他人观点中的纰漏与错误的质疑、反驳则可推动幼儿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此外,辩论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尊重他人及其观点等,能让幼儿习得尊重差异,从而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本文以大班辩论活动“大人好还是小孩好”为例,通过对活动情境的再现来反思当下幼儿园辩论活动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前儿童辩论学习的核心经验对幼儿园辩论活动作一番深入思考。

一、幼涸氨缏刍疃存在的问题

1.拘泥于辩论活动的形式

情境再现一:

师:前几天我们一起讨论了关于大人和小孩的话题,让小朋友们思考了当大人好还是小孩好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开一场辩论会。请想一想,如果你觉得当大人好,就请坐在我右边的“大人队”,共10人;如果你觉得当小孩好,就请坐在我左边的“小孩队”,也是10人,大家考虑3秒钟时间。

(教师说:“1、2、3。”幼儿分别找座位坐下,其中3名幼儿因“大人队”没有多余的椅子可坐而在教师的安排下去了“小孩队”。)

师:两边的人数一样多了,我们开始今天的辩论。

幼儿园辩论活动的一般流程为“提出论题――确立观点――轮流发言――举手发言――自由辩论――回顾总结”。情境再现一中,教师并没有引导幼儿对之前讨论过的话题进行回顾,仅留给幼儿3秒钟时间去思考选择支持什么论点。有的幼儿其实并没有想清楚到底要支持哪一方观点,只是忙着找椅子坐下。教师在活动前就为每队各准备了10张椅子,实际上已经强制安排好了各队人数,导致活动现场有3名幼儿因没了支持一方的座位而去了另一方的队伍。辩论活动是一种带有竞争性质的语言活动,对辩论双方人数的确有相等的要求,但这不意味着教师要预先设计好椅子数量来强制两方人数的均等。教师可让幼儿在仔细思考、选择好拟支持的观点之后搬上椅子自行组织队伍,若出现某一方幼儿过多的情况,则可在仔细了解幼儿的想法之后让其暂时做观众。为使两队人数相等而让幼儿放弃自己的观点,可能会使幼儿丧失对辩论活动的兴趣。根据观察,随后这3名幼儿的表现确实不甚积极,除在轮流发言中表述了自己的观点之外,其余时间几乎一言不发。

辩论活动中的“确立观点”环节目的是让幼儿理解论题并进行认真思考与判断,因此,不能单纯为了辩论活动中两队人数的均等,而让幼儿被动选择“观点”。教师应充分认识辩论活动各环节的意义及其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而不应拘泥于活动的形式。

2.教师角色定位不明确

情境再现二:

(在自由辩论环节,持“当小孩好”观点的“小孩队”明显落后于持“当大人好”观点的“大人队”。身处“下风”的“小孩队”面对“大人队”一句又一句的反驳,渐渐趋于沉默。)

师:接下来老师请你们来接受挑战,一个一个来。我是支持“小孩队”的,我觉得当小孩好。“大人队”的小朋友,你们谁来挑战我?

(“大人队”的幼儿沉默了十几秒钟时间,待教师再次发问时才有所反应。)

情境再现二中,当教师发现两队实力过于悬殊、辩论难以进行下去时,主动参与到辩论活动中去,通过帮助“小孩队”发言,试图引发双方的进一步辩论。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其责任意识与干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但教师出面支持“小孩队”,导致“大人队”幼儿产生了某种“畏惧”心理,在接下来针对教师的反驳中,“大人队”的部分幼儿明显表现出犹豫,无法像先前那样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了。

如果是为了进一步引发双方的辩论,教师可启发“小孩队”的幼儿从不同角度作更深入的思考,如“我觉得当小孩子很轻松,不用赚钱养家”或“小孩子可以想哭就哭,大人可以么?”,而不是像“我是支持小孩队的,我觉得当小孩好”这样强势而简单地挑战“大人队”。学前儿童具有从众和崇拜“权威”心理,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人物”,其态度会极大地影响到幼儿的判断。教师应明确自己在辩论活动中的中立引导者身份,可以“煽风点火”,即引导并及时肯定幼儿的观点论证,但也要“稳定军心”,即在肯定一方的同时注意稳定另一方的军心。〔5〕除非全体幼儿出现“一边倒”的情况,教师可作为对立方出场辩论,否则,教师要保持中立。

3.忽视对幼儿思维能力的训练

情境再现三:

(在轮流发言环节,持“当小孩好”观点的“小孩队”首先发言。)

“小孩队”幼儿1:我觉得当小孩好,小孩可以去春游,大人不行。

“小孩队”幼儿2:我觉得小孩可以去游乐场,大人不可以。

师:所以你觉得当什么好?

“小孩队”幼儿2:当小孩好。

师:好,你来讲讲(请“小孩队”的下一位小朋友)。

“小孩队”幼儿3:我觉得大人加班太迟了,小孩不用加班。

“小孩队”幼儿4:我觉得当小孩好,小孩可以买更多的玩具。

“小孩队”幼儿5:我觉得当小孩好,因为小孩可以在游乐场里玩。

师:小孩可以去游乐场里玩,前面一个小朋友已经说过了呀。你再仔细想想有没有其他理由。

……

师:好,小孩队的小朋友们已经陈述完自己的理由了。接下来请“大人队”的小朋友发言。

情境再现四:

(在自由辩论环节,“大人队”对“小孩队”的观点和理由进行反驳。)

“大人队”幼儿6:我觉得小孩能去游乐场,大人也可以去啊。小孩需要大人陪着去游乐场。

师:小孩去游乐场要大人陪着,“小孩队”要站出来反驳吗?

“小孩队”幼儿2:我去游乐场有时候不用爸爸妈妈陪的。

“小孩队”幼儿7:小孩去游乐场比较多,大人没空去游乐场玩,要上班。

“大人队”幼儿2:如果没有钱怎么去游乐场玩?

“小孩队”幼儿5:用卡啊。

“大人队”幼儿2:可是只有大人才有卡啊。

师:我们要围绕观点辩论啊,“小孩队”说当小孩好的原因是小孩可以经常去游乐场玩,刚才讨论的卡啊钱啊,都跟这个没有关系啊,大家再想一想。

情境再现三中,“小孩队”中有4名幼儿的发言实际是同一个角度:小孩可以随心所欲地玩,但大人不可以。这反映出幼儿的思路并没有完全打开,一直局限在“小孩可以玩”的角度上。教师并没有对幼儿的观点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以帮助幼儿突破思维局限,打开论证思路,仅以前面幼儿“说过了”为由,在没有作任何提示与启发的前提下让幼儿“再仔细想想有没有其他理由”。辩论是思维的外化,辩论活动有利于锻炼幼儿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辩论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对双方辩论的内容进行及时的总结与梳理,以引导幼儿突破原有思维框架进行发散性思考,进而训练幼儿的思维,从而实现辩论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情境再现四中,“大人队”的幼儿已经意识到“只有大人出钱买门票并陪同小孩一起去,小孩才能在游乐场里玩”以及“没有小孩,大人也可以去游乐场里玩”,并据此对“小孩队”进行了反驳。可见,此时幼儿的思维已发散开来,已能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但教师并没有抓住机会对幼儿的观点及论证进行归纳与总结,因此错失了提升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良机。

教师要求幼儿围绕话题展开辩论的意识是值得肯定的,但也要清晰认识到,辩论活动还有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价值。幼儿的思维正在向抽象方向发展,但还难以轻松自如地将语言和思维联系起来。辩论活动是一项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有促进作用的活动,如果幼儿“讲述的逻辑性不高、表达的层次和顺序不清,事物之间的关系混乱”,〔6〕那么,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帮助幼儿理顺逻辑,明晰观点;同时也要努力提高自己对幼儿辩论思路进行现场梳理的能力,以抓住并利用活动中可能生成的逻辑思维训练时机。

4.缺乏课程生成意识

情境再现五:

“大人队”幼儿1:我觉得大人可以考古,小孩不能考古。

师:你知道考古是什么意思吗?

“大人队”幼儿2:就是挖那种很珍贵的东西。

师:对,会找到地底下埋着的很珍贵的东西。

“小孩队”幼儿1:我有一次也去一个地方考古了,我觉得考古不合适。

“大人队”幼儿1:小孩都是假的考古,大人是真的考古。

“小孩队”幼儿1:我们也去湖边考古过啊。

师:考古是去地底下找古代的宝贝,你们那些不是古代的宝贝啊。

情境再现五中,幼儿在辩论过程中说出了“考古”一词,但接下来的对话可以发现,幼儿对这一词语的含义并不十分了解,例如,有幼儿说“我有一次也去一个地方考古了”。教师虽然意识到这一话题可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了,并在幼儿提及“考古”时给予了回应。但教师只是对这一词语作了简单解释,两次回应并没有本质区别,因此不足以引起幼儿后续的探究兴趣。

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与诗歌、儿歌、绘本阅读等语言教育形式相比,辩论活动的可控性小,能够较充分激发幼儿的思维。教师要善于发现辩论活动中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充分意识到其中可能隐含的教育价值,并基于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拓展或衍生出新的课程内容,亩进一步整合或提升幼儿的经验。

二、对幼儿园开展辩论活动的思考

1.教师应了解辩论规则与流程及其价值

幼儿园辩论活动作为一种竞争性语言活动,有其特殊的规则与流程。遵守规则是保证辩论活动有质量开展的前提,按照流程则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幼儿园辩论活动的规则包括:有序辩论、言语指向、倾听对方等。〔7〕有序辩论是指,幼儿能够按照辩论活动不同环节或阶段要求进行辩论。例如,在辩论初始的轮流发言阶段,要按照顺序逐个发言;在举手发言和自由辩论阶段,要先举手再发言,要在得到教师允许后再进行观点陈述或辩驳。这一规则不仅有助于幼儿更加清晰地了解辩论的过程,有效避免辩论活动的混乱,还有助于辩论活动每个环节的顺利转换。言语指向是指,在辩论活动中,幼儿既能在理解辩题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又能有指向性地针对对方某位幼儿的发言进行辩驳。这一规则可有效避免幼儿在辩论活动中的自说自话。倾听对方是指,在辩论活动中幼儿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插话、抢话。学前期的儿童多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观点,对他人的观点较不在意(王翠霞,2014)。倾听对方规则一方面可让幼儿关注到他人的观点以更好地开展辩论,另一方面也可让幼儿懂得尊重他人,从而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园辩论活动的一般流程为“提出论题――确立观点――轮流发言――举手发言――自由辩论――回顾与总结”。从“提出论题”到“确立观点”需要幼儿基于思考进行判断和选择;“轮流发言”“举手发言”和“自由辩论”是幼儿在面对他人的质疑时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认真倾听,寻找他人观点中的纰漏,然后进行反驳的过程;回顾与总结是教师对幼儿在辩论过程中阐述的内容和使用的方法进行梳理、总结与提炼。

2.教师可通过示范与引导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辩论活动中,教师应是保持中立的示范者与引导者。教师的中立态度是辩论双方幼儿坚持自己的观点以保障辩论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同时也是教师公平公正对待每位幼儿的体现。

辩论活动是一项对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要求较高的活动。幼儿由于语言、认知、逻辑等实际发展水平的限制,在辩论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话说一半”或“词不达意”的情况,因而需要教师的语言示范与引导。例如,当幼儿不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可向幼儿示范一些在表达观点时可用的语句,诸如“我认为……,因为……”“虽然……,但是……”等,或是帮助幼儿形成由观点到理由的思考路径,即在辩论之前询问幼儿的观点是什么,进而询问幼儿支持这个观点的理由是什么。当幼儿能作出完整、清晰的表达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强化和反馈。当辩论双方争执不下,陷入僵局或论局呈“一边倒”的情势时,教师应引导幼儿进行发散性思考,并提示幼儿怎么进行反驳。此外,辩论结束后,教师也可重点引导幼儿回顾并总结所使用的辩论的方法。辩论活动既是语言能力的表现,如对自己观点的阐述,对他人观点的反驳;又是思维方法的表现,在辩论过程中,幼儿会无意识地运用不同的辩论方法,如陈述、假设、对比、反问、举例等。辩论结束后,教师既可引导幼儿回顾自己阐述的内容,也可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什么是“陈述”“假设”“对比”“反问”等,以帮助幼儿理解这些辩论方法,从而有利于其在以后的辩论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3.辩题应具有争议性、经验性、适宜性、多样性

一个好的辩题不仅能够引发幼儿的争论,还能激发幼儿对周边事物的深入思考。〔8〕好的辩题通常具有如下特性。

首先,具有争议性。这是对辩题的基本要求,如果缺乏争议性意味着可辩论性不足,辩论可能会出现“一边倒”现象。其次,具有经验性。所谓经验性,是指辩题应基于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贴近幼儿的生活,这样,幼儿才能“有话可说”。再次,具有适宜性。也就是应基于幼儿的兴趣、实际发展水平。此外,随着幼儿辩论经验的不断积累与辩论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在选择辩题时还要注意多样性,即所选择的辩题可从多角度促进幼儿的发展。例如,可选择社会类、科学类或人文类等不同内容的辩题,以拓展幼儿的知识面。

4.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幼儿更好地生活,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辩论活动作为幼儿园语言教育领域的学习形式之一,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要善于把握辩论活动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幼儿通过辩论活动更好地生活,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教师可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挖掘辩论资源。例如,幼儿间经常会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甚至发生争执,这种讨论或争执往往是由于幼儿对该问题的认识不一致导致的。教师应关注幼儿日常交流中的讨论或争执,从中选取或提炼出辩题,通过辩论活动来提高幼儿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水平。

幼儿园辩论活动对幼儿语言、思维、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对教师语言领域教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水平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值得关注与深探。

参考文献:

〔1〕晋荣东.辩论的逻辑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1):65.

〔2〕〔3〕〔5〕〔7〕周兢.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3-5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7.

第10篇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及改革方案,以此改善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从而促进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协调发展。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地开展、更加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物质生活丰富起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文明病,人类健康受到极大威胁,于是健康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青少年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社会的建设者,青少年的健康及意识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从小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十分重要。教育部周济部长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响亮口号,不仅为大学生锻炼身体提出要求,也为全民健身提出了目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我市在校大学生随即选取150名。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有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和对体育健身的认识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提炼,从而形成新的观点和认识来支撑课题研究的结论。

(2)问卷调查法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设计了调查问卷,遵循社会调查问卷原则,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发放问卷150份,回收率95.5%,有效率93.5%。

(3)访谈法

通过与高校大学生以及老师面对面交谈的方式来了解情况,搜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

(4)调查法

通过调查,了解高校的体育设施以及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并把实际情况记录下来,作为论文的参考依据。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程度

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较成熟的思想、意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终身体育兴趣、意识、习惯和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体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人生体育的中间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大学时代受到良好的体育指导和培养,特别是对体育的本质与价值有积极和正确的认识,会对其享受运动的权利意识、对运动快乐的体验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使学生成为主动从事体育运动的实践者,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生精力旺盛,除了上好体育课,还需要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来满足其爱好与需求。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程度对于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有着重大的意义。调查显示,有40.3%和45.7%的男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和重要,有32.1%和49.3%的女大学生也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和重要。尽管认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无所谓”和“不重要”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16.3%,但从以上结果总体反映出,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如果通过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调动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对逐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2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是指学生们切实参加到活动中的主观因素,通俗的讲就是他们为什么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比较明确,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促进身心健康,兴趣爱好、消遣娱乐、体验体育乐趣,同时把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与健美减肥,扩大交际等相联系。值得一提的是,体育锻炼在缓解压力和促进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逐渐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同时在体育对身体自我形象和社会适应方面的提升作用也有一定的了解,体育锻炼功能的多元化正在逐渐被了解和认可。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他们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功能的认识比较客观、全面,有希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根据数据可以看出,女生在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上和男生略有不同,有72.3%的女生偏重于形体健美,而有76.5%的男生偏重于强身健体、丰富课外文化生活,这说明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但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且也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有了明确的目的大学生就能更踊跃地投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

2.3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

大多数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具有较强的体育运动倾向,且男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明显好于女生,但还是有一部分同学不喜欢也不愿意参加到课外体育活动当中来,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学习任务重、缺少场地、缺少器材和缺少指导等,特别是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上网占用了大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使其没有时间参加课外体育运动,另外还有部分人体质弱,技术差,从而对体育锻炼产生“怕丢人”的思想,形成心理压力,致使对课外体育活动逐渐失去了兴趣。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根本就没有一项喜欢或擅长的运动项目,更谈不上什么喜爱了,影响了他们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使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逐渐降低。对体育的热爱作为体育锻炼的动力,与学生的体育需要密切相关。直接的体育需要强调的是体育锻炼本身的吸引力,间接的体育需要强调的则是体育锻炼的意义与效果,二者都是产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基础。可见,激发大学生的体育需要是培养他们体育兴趣的重要前提。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运用体育运动自身的特点和魅力吸引学生: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加强学生对体育与个人发展,与社会未来发展重要性认识的教育,使他们进一步端正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从而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

3.结论

(1)从总体来看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处于良好的水平,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较明确,大部分大学生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态度较积极,其中男生好于女生,但实际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持续时间不尽人意,与认识程度有较大的差距,有一部分大学生甚至不参加。

(2)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学习和就业压力过大、体质弱、技术差,还有一些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这些都是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文体活动;功能;作用

一、调节精神的功能

1、娱乐休息的功能。娱乐的含义是娱怀取乐,它是煤炭企业群众文化活动本质属性的突出体现,从娱乐中休息,往往是人们自觉参与文化活动的第一需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休息的方式通常有两种:积极性休息和消极性休息。积极性休息表现的就是人们主动参与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而得到的休息。

2、情感宣泄的功能。人类情感是十分丰富的,起伏变化的,它需要平衡,如果某种情感量的积聚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使心理失态,精神紊乱以至崩溃。就是说喜、怒、哀、乐的情感它会像流水一样阻塞甚至膨胀,所以说,它需要抑制,更需要释放。文化活动就能在调节这种心理平衡方面发挥其宣泄的效能。

3、审美功能。煤炭企业文化活动美的功能首先是员工群众在活动中能感受到美的愉悦和心灵的愉悦,它是来自内在和外在的相统一,是客体的美与主体的美的享受相撞击后的和谐。煤炭企业人参与文化审美活动,不仅使精神得到调剂,而且还会使生活方式得到改善,思想得到升华。

二、宣传教育作用

1、传播功能。煤炭企业群众文化活动首先是信息传播的媒体和载体,各种各样的活动云集了众多的参与者,而参与者置身其中每个人都是信息源,况且人们之间感情交流非常便利,即许多人们感兴趣的信息,都会在群体中传播,所以,这种群众媒体的自发性和扩散性通过活动的载体表现就是一种宣传作用。

2、陶冶性情的功能。文化活动的最大魅力,就是娱乐性。而多种多样的娱乐形式能够改善多种多样人们的性情和修养。而参加文化活动,富有吸引力和美感的活动,令心情相对放松和开心的活动,势必会对陶冶性情、改善自我有潜移默化的促动。在煤炭企业,尤以矿工家属们通过街头活动的参与性实践,不管其作用大小但陶冶性情的功能非常显而易见。

3、规范行为的功能。文化活动的规范行为功能最初是不自觉的,因为人们参与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开心、娱乐、高兴,是调剂精神生活,而在不自觉的审美、欣赏、参与、实践与置身其中的活动氛围中,特别是从蕴含着先进思想的文化活动内容中,人们往往是渐渐地由无意识而有意识地得到教育,受到道德、法律、政策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进而也就不自觉地规范了自己的行为。

三、普及知识作用

1、传授交流功能。这是由文化的承传性决定的。它蕴含着一代代人积累的大量的社会生活知识、经验、技能,通过参与者的感受、吸收和发展,又通过活动的方式传给下一代,代代相传形成一个容量十分丰富的知识经验承载,这是其传授的功能。而煤炭企业群众文化活动又总是娱乐和传播作用紧密相连的,所以在人们交往交流参与过程中,很便于获取知识和经验、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可以这么说,煤炭企业群众文化活动是煤炭企业人传递知识的一个特殊途径,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要素。

2、社会教育功能。由于文化活动信息含量丰富,方式业余、灵活通俗以及形式多样,又为煤炭企业员工群众所喜闻乐见;特别是绘画、音乐、戏曲、文学创作、游艺活动、健身活动都可以是知识的载体;而车间、区队、井口、广场、街道、茶余饭后、劳动间隙,随时随地都会开展文化活动,活动场所就是课堂,不论男女老幼,不论文化层次,谁都可以参与其中,并且受到教育,所以,它在自由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里,通过娱乐的形式把已有的最新的成果作为传递内容,并把参与者的品德、思想、技能作为实施教育的过程,既补充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也为人们接受教育提供了机会,进而对提高生产力和人们的素质均产生着强烈的影响。

3、乐中求智功能。心理学告诉人们,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方面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感知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能力等);创造能力。人类有巨大的潜能,开发智力的途径多种多样。文化活动同样不例外,它能以娱乐的手段帮助人们开发智力。因为形形的文化活动中,蕴含着太多太多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所以,人们能在身心愉悦的同时,促进思维活跃,激发智力潜能,得到人生哲理的启迪。它还使人变得聪明,会使人更加热爱生活,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团结凝聚作用

1、内聚的功能是通过富有一致性的活动,能够把团结协作、友爱、积极上进的情绪逐步渗透到人们的交流和行为中。如煤炭企业人最喜爱的拔河赛,它所体现的就是一种整体优势和良好的团队感受,它促使人们围绕着一个目标作向心运动,促使个体凝聚于群体之中形成命运共同体,焕发团结意识,在对外的竞争中形成一致的力量和强大的优势。

2、沟通的功能是人与人之间认识、了解、熟悉的过程,也是改变、改善人际关系的过程。在煤炭企业文化群众活动乃至任何群体文化活动中,这种沟通往往是在一致的活动中展开的,而且通过沟通能和谐地相处,从而达到互相理解,互相认同,提升人的素养,形成融洽的氛围。

3、吸引的功能是在煤炭企业群众文化活动所具有的娱乐性、普及知识性、审美作用、团结意识、激励情感、改善自我生活、改变自身价值前提下而具有的效力。它的外在形式是活动的丰富、红火、好看、热闹与身心所受到的震动和陶冶,它的内在形式是对人的生命质量的改变和对美好愿景,美好生活追求向往的呈现。

4、激励的功能是煤炭企业群众文化活动的本质特征及其功能作用的具体显示,它是一种驱动力,是一种隐性作用,但却是无以抗拒的积极的催人奋进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邱龙.试述文体活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8,(S1)

[2]王景亮.对打造企业文化亲合力的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2009,(04)

[3]南洁,苏婵娟,王淑琴.长庆采气三厂企业文化建设探索[J].石油政工研究,2010,(03)

第12篇

1.发展幼儿的平衡、跳跃能力,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2.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的精神以及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准备:

小椅子若干把(同幼儿人数);录音机和音带;一块较宽敞、柔软的场地。

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每人拿一把小椅子进入场地,四散站立。

2.幼儿站在椅子上,在音乐伴奏下,师幼一起做热身操。

3.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各种椅子游戏。

今天我们一起骑马去郊游吧!这椅子就是我们的马,我们上马!

①骑马。引导幼儿将椅背朝前跨坐在椅子上,手持椅背向前上方跳起,模仿骑马动作在场地内来回行进2~3次(如图一)。

②马术。鼓励幼儿模仿马术做各种动作,如站在椅子上跳下、站在椅子上分腿越过椅背跳下、单脚站在椅子上等等,鼓励幼儿合作游戏(如图二)。

③爬山。引导幼儿两人一组将椅子纵向并排放置成“小山”,进行“爬山”练习,即踏上椅面跨过椅背踏上另一椅面跳下。然后将所有的椅子排列起来,引导幼儿一一跨过所有的“小山”(如图三)。

④走独木桥。引导幼儿自由组合将椅子横向并排当作独木桥,进行“走独木桥”的练习。练习一段时间后,引导幼儿将所有椅子并排放置在一起,练习走“长独木桥”1~2次(如图四)。

⑤走脚印。引导幼儿将椅背着地,把椅背与椅面之间的空间当成马蹄印,沿“马蹄印”行进1~2次(如图五)。

⑥走超级独木桥。引导幼儿将放倒的椅面边缘当作超级独木桥,并在上面行进。如果幼儿行走有困难,可以引导幼儿自由选择一个合作伙伴互相搀扶行进(如图六)。

4.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放松活动。

①我们玩得真开心!时候不早了,我们慢慢骑马回家吧!(幼儿做放松活动。)

②下面我们把马牵回马厩吧!(幼儿每人拿上小椅子回活动室。)

评析:

这一活动所用的器械是幼儿园均具备的小椅子,教师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能力创编了以“骑马郊游”为主题情节的各种椅子游戏,较好地发展了幼儿的体能,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

第13篇

一、看报—剪字—贴字报

语文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会写的字,学生掌握的很好。但只认不写的字,学生往往如“过眼云烟”,印象不深。有些字甚至重复出现多次,学生还是记不住,要想解决这一困惑,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于是,我便尝试着让学生办字报。要求学生从爸爸妈妈读过的报纸中,将自己学过的字剪下来,或从用过包装盒上,剪下认识的字,或从广告牌上,商店名中记下自己认识的字贴在备用纸上,一份份简单的,稚嫩的字贴报便诞生了。课堂上,抽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字极。读者,兴致勃勃;听者,羡慕三分。读完后,将字报张贴在“成果栏”中,其他学生也可看“报”识字。这样一来,不仅养成了学生识字贴报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和读书读报的习惯。学生的识字量增加了,巩固率提高了。

二、组词、连句子

刚开始几份字报,字体、字号各不相同,字与字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完全是字与字的累加。后来,我对办报提高了要求:“如果能将剪下来的字组成词语粘贴,那就更好了。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试着组成简短的句子。”小学生的心,是把燃烧着的火。每个同学都不甘落后,都想成为老师和同学心目中“有能力”的同学。于是,学生将“大”与“小”贴在了一起,将“雨”与“中”、“明”与“月”、“文”与“学”……贴在了一起。学生组成的词语太丰富了。课堂上交流时,小学生毫不吝啬地鼓起掌来,真正地达到了合作交流,成果共享的目的。更可喜的是“我是小学生”“老师辛苦了”、“妈妈我爱你”等简短的句子,出现在学生的字贴报上。凡是小学生感兴趣的词语或句子。小学生总是想方设法去找字剪贴组合。字贴报的效果远远超越了预料中的设想,成为学生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一方阵地。

三、归类贴字

第14篇

教材里的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形神兼备,文质俱佳,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能给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也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编排课本剧是这类教材教学的最佳方法,并且“演”在诸多活动形式中,是最具魅力的、深得学生喜爱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形式。例如,学习课文《鸿门宴》时,学生对鸿门宴上项、刘双方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极为感兴趣,对项的骄傲自大、优柔寡断,对刘的老于世故、多谋狡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前,教师让学生们查找资料,反复研读,理解不同角色的人物形象。课堂上,学生自行组织课本剧表演。学生在原文本体验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再现场景,重新解读人物形象。生动形象的动作、犀利幽默的言语、丰富多彩的表情,把一些人物特点,尤其是项羽爱听奉承话和刘邦的奸诈、狡猾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实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那场剑拔弩张的没有硝烟的战争。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他们在不知不觉的娱乐活动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

情景再现。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是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使学与用有机结合,最终转化为能力。情景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既培养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也陶冶了学生情操,提高了个人道德修养。中职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叛逆心理较强,不善言语,难以沟通交流,导致他们或者自闭或者轻狂,两极发展尤为突出,协作、交际等综合能力较差。根据这一情况,教师要适时调整授课计划,开展“倾听和交流”课。课前,根据平时的观察,有目标地与部分同学沟通交流,了解掌握心理状况,引导他们从家长、朋友、同学、同事与个人的角度正反思考,整理材料;课上,老师有目的地指导他们双方组合,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情景交流。有的劝慰,有的说服;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直截了当,有的讽刺挖苦等,风格各异。各组现场模拟交谈后,学生自行总结,老师强调。通过交流,他们深深地懂得了为什么尊重他人,如何尊重他人,掌握了说话的逻辑性、语调和语气的变化等,并体会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话技巧。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声情并茂的朗诵,直观形象的图像,以及表演课本剧等,教师要因人因事而定。利用情境教学,能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润物无声,不仅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使学生获得情景感受,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化难为易,在审美愉悦中主动愉快地接受知识,提高能力。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优雅或提高身份,而是为了提高能力与素质——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他人的理解、懂得他人的需要、提高对做事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能力、培养做事意识、摆脱书呆子气、掌握如何面对挫折、失败、困境的技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当我们把所学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剩下的就是能力,就是素质。语文能力的培养,单单靠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必须进行课外阅读。同时,课外阅读能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熏陶情操。另外,阅读还能促进阅读技能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了让学生读好书、好读书,教师要向他们介绍和推荐一些作者及名著,然后要求每人制定一份读书计划,做好读书笔记,并在教室的一角创建“这边风景‘读’好”的图书角,号召学生将自己读过的优秀作品放在书架上供全班同学交换阅读。每周定期举行会,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每学期,在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专题活动,如“读书沙龙”、“读书知识竞赛”、“走进四大名著”等。通过系列的读书活动,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

第15篇

[关键词]体育文化活动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聂锴(1979- ),男,辽宁丹东人,陕西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陕西 西安 71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陕西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网络成瘾的有效干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JG68)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091-02

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教学,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影响和效果。国家教委调查显示,我国部分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体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并积极地行动起来。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1.健康的定义。194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的章程中指出,健康不仅仅是一个人没有疾病,不体弱,而是指人的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处于良好的状态。1989年,WHO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的概念,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道德健康。

2.心理健康。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学校的医务监督、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卫生保健措施和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解决。体育作为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进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效果是任何其他方法和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具有的文化层次决定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会不断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从而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教育部近年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抽样调查表明,50%以上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1.自我为中心。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一帆风顺、父母溺爱的独生子女生活,形成了他们或多或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观,遇事总想着自己,推卸责任,不懂得反省,这种认知结构往往会造成与他人的矛盾与交往障碍。

2.社交能力弱。很多高校学生面对新环境,不能很好地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舍友关系等。曾有调查显示,相对城市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困扰和压力,更容易存在性格内向、心理自卑、缺乏自信、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社会适应能力差。大多数大学生从小受到父母长辈的疼爱和庇护,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帮助完成,以致他们进入校园后不能很快地进入角色,对校园生活中各种突况的应对和处理不能很好地完成,有时甚至找各种理由逃避责任,这种策略和能力方面的限制使他们不能积极面对各种压力,不能很快恢复心理平衡,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

4.自我意识不健全。曾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与自我意识有关。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活动的察觉,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正确地自我认知,客观地自我评价,才能积极地提升自我,健康地发展自我。

三、体育文化活动活动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体育文化活动有效缓解不良情绪。大学生身心发展处于由个体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来自学习、择业、感情等各方面的压力往往会造成大学生抑郁、焦虑等各种心理疾病。近年来,国内不少从事大学体育教学的教师进行了以体育运动为主要手段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体育运动对预防和消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如足球、篮球、排球、健美、慢跑等各种锻炼形式均能改善有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拔河、踢毽子、跳绳、轮滑等体育文化活动能使学生通过自我宣泄、减轻或迁移来自于生活、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不良情绪,从而使学生性格开朗、乐观、情绪振奋,起到有效的健心作用。

2.体育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潜藏在人体身上的一种能动力,包括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质,是影响青年成才的一种智能要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补充和延伸学生缺失的一部分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激励学生顽强拼搏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沉着冷静、协作交流的能力素质。如学校间的友谊比赛和夏令营等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都可以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良好的集体责任感。

3.体育文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适应能力指社交能力、处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很多体育文化活动都具有集体性、协作性的特点,参与者无疑要进行有效的交往,在健身的同时,这种带有娱乐性的体育活动能够发展学生之间的友谊,消除不良的性格特点,提高学生对社会交往活动的适应性,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情商,对存在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四、高校体育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从运动心理学看,体育教学包含多方面心理因素,既有对学生进行运动训练及技术动作学习的心理因素,也有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意志及情感教育的心理因素等。这要求体育教师不光是单纯的技术训练,还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通过运动促进大学生整体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使其身心和谐发展。具体的途径有以下几种方式:

1.加强高校体育文化课程建设。笔者所在高校体育课设有球拍类项目(网球、乒乓球、羽毛球),集体球类项目(足球、篮球、排球),武术类项目(武术、太极、拳击、跆拳道),休闲类项目(健美操、形体、游泳、轮滑、腰鼓),以必修和选修的形式按一定比例分班对全校大一、大二学生开设。一些娱乐功能较强的运动项目(如轮滑、台球、体育舞蹈、游泳等)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又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起到调节和改善情绪状态的作用。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心理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相互呼应,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善于从心理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一览无余,而这些表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因材施教,在教学每一个环节中要注意学生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的有机结合,发现每个可能引起生理和心理变化的现象,调整教学,减轻学生心理负荷,达到机体和心理的平衡。

3.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形式。除基本的体育课程教学外,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体育文化活动,注重活动健身的同时,也要注意娱乐性,例如花样跳绳、舞龙舞狮等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既可以丰富学生业余生活还可以丰富运动会开幕式的表演。学校还可以大胆引进特色体育课程,包括街舞、瑜伽、轮滑、国际象棋等课程,在运动健身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建设中,学校应当加大投入,加强硬件建设,开展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运动项目。大学体育工作者应当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努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刘相林.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6.

[3]周伟大,马菲菲,高幕峰.重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J].体育科研,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