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识别技术论文范文

识别技术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识别技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识别技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射频识别技术射频卡分类

引言

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实际上是自动识别技术(AEI,AutomaticEquipmentIdentification)在无线电技术方面的具体应用与发展。该项技术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人们对各类物体或设备(人员、物品)在不同状态(移动、静止或恶劣环境)下的自动识别和管理。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自动识别技术大致可以分为光学技术和无线电技术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介绍自动识别技术在无线电技术方面的应用。

1射频识别技术简介

20世纪80年代,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成熟,射频识别系统的体积大大缩小,使得射频识别技术进入实用化的阶段,成为一种成熟的自动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识别目的并交换数据。它与同期或早期的接触式识别技术不同。RFID系统的射频卡和读写器之间不用接触就可完成识别,因此它可在更广泛的场合中应用。

典型的射频识别系统包括射频卡和读写器两部分。

射频卡是将几个主要模块集成到一块芯片中,完成与读写器的通信。芯片上有EEPROM用来储存识别码或其它数据。EEPROM容量从几比特到几万比特。芯片仅需连接天线(和电池),可以作为人员的身份识别卡或货物的标识卡。卡封装可以有不同形式,比如常见的信用卡及小圆片的形式等。与条码、磁卡、IC卡等同期或早期的识别技术相比,射频卡具有非接触、工作距离长、适于恶劣环境、可识别运动目标等优点。

在多数RFID系统中,读写器在一个区域内发射电磁波(区域大小取决于工作频率和天线尺寸)。卡片内有一个LC串联谐振电路,其频率与读写器发射的频率相同。当射频卡经过这个区域时,在电磁波的激励下,LC谐振电路产生共振,从而使电容内有了电荷。在这个电容的另一端,接有一个单向导通的电子泵,将电容内的电荷送到另一个电容内储存。当所积累的电荷达到2V时,此电容可作为电源为其它电路提供工作电压,将卡内数据发射出去或接取读写器的数据。读写器接收到卡的数据后,解码并进行错误校验来决定数据的有效性,然后,通过RS232、RS422、RS485或无线方式将数据传送到计算机网络。简单的RFID产品就是一种非接触的IC卡,而复杂的RFID产品能和外部传感器接口连接来测量、记录不同的参数,甚至可与GPS系统连接来跟踪物体。

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2射频识别技术的分类

射频识别技术主要按以下四种方式分类。

(1)工作频率

根据工作频率的不同可分为低频和高频系统。①低频系统一般指其工作频率小于30MHz的系统。其基本特点是:射频卡的成本较低、标签内保存的数据量较少、阅读距离较短(无源情况,典型阅读距离为10cm)、射频卡外形多样(卡状、环状、钮扣状、笔状)、阅读天线方向性不强等。低频系统多用于短距离、低成本的应用中,如多数的门禁控制、动物监管、货物跟踪。②高频系统一般指其工作频率大于400MHz的系统。高频系统的基本特点是射频卡及读写器成本均较高、卡内保存的数据量较大、阅读距离较远(可达几m~十几m)、适应物体高速运动性能好、外形一般为卡状、阅读天线及射频卡天线均有较强的方向性。高频系统多应用于需要较长的读写距离和高的读写速度的场合,像火车监控、高速公路收费等系统。

(2)射频卡

根据射频卡的不同可分成可读写(RW)卡、一次写入多次读出(WORM)卡和只读(RO)卡三种。RW卡一般比WORM卡和RO卡贵得多,如电话卡、信用卡等。一般情况下改写数据所花费的时间远大于读取数据所花费的时间(常规为改写所花费的时间为s级,阅读花费的时间为ms级)。WORM卡是用户可以一次性写入的卡,写入后数据不能改变,且比RW卡要便宜。RO卡存有一个唯一的号码,不能逐改,保证了安全性。RO卡最便宜。

(3)射频卡的有源与无源

射频卡可分为有源及无源两种。有源射频卡使用卡内电池的能量、识别距离较长,可达十几m,但是它的寿命有限(3~10年),且价格较高;无源射频卡不含电池,利用读写器发射的电磁波提供能量,重量轻、体积小、寿命长、很便宜,但它的发射距离受限制,一般是几十cm,且需要读写器的发射功率大。

(4)调制方式

根据调制方式的不同还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①主动式的射频卡用自身的射频能量主动地发送数据给读写器。②被动式的射频卡,使用调制散射方式发射数据。它必须利用读写器的载波调制自己的信号,适宜在门禁或交通的应用中使用。因为读写器可以确保只激活一定范围之内的射频卡。

目前使用的多数系统中,一次只能读写一个射频卡。射频卡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确保一次只能有一个卡在读写区域内。读写距离长,射频卡之间的距离就要大,应用起来很不方便。现在的射频卡具有防碰撞的功能,这对于RFID来说十分重要。所谓碰撞是指多个射频卡进入识别区域时信号互相干扰的情况。具有防碰撞性能的系统可以同时识别进入识别距离的所有射频卡,它的并行工作方式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3国际射频识别技术发展状况

射频识别技术在国外发展得很快。RFID产品种类很多,像德州仪器、Motoro1a、Philips、Microchip等世界著名厂家都生产RFID产品。他们的产品各有特点,自成系列。射频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等众多领域。如澳大利亚将它的RFID产品用于澳机场旅客行李管理中并发挥了出色的作用;瑞士国家铁路局在瑞士的全部旅客列车上安装RFID自动识别系统,调度员可以实时掌握火车运行情况,不仅利于管理,还大大减小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德国BMW公司将射频识别系统应用在汽车生产流水线的生产过程控制中等。

据有关权威数据显示,射频识别产品在全世界的销量以每年25.3%的比例增长。由此可见,射频识别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4射频识别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政府在1993年制定的金卡工程实施计划,是一个旨在加速推动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重大国家级工程,由此各种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十分迅猛。现在,射频识别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动识别技术,也将在中国很快地普及。

目前,我国的射频识别技术在下列几种应用中发展前景较好。当然,这里仅仅罗列了射频识别技术应用的一部分。任何一种技术如果得到普及,都将会孕育一个庞大的市场。射频识别将是未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4.1安全防护领域

(1)门禁保安

将来的门禁保安系统均可应用射频卡。一卡可以多用。比如,可以作工作证、出入证、停车卡、饭店住宿卡甚至旅游护照等,目的都是识别人员身份、安全管理、收费等等。好处是简化出入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安全保护。只要人员佩戴了封装成ID卡大小的射频卡、进出入口有一台读写器,人员出入时自动识别身份,非法闯入会有报警。安全级别要求高的地方、还可以结合其它的识别方式,将指纹、掌纹或颜面特征存入射频卡。

公司还可以用射频卡保护和跟踪财产。将射频卡贴在物品上面,如计算机、传真机、文件、复印机或其它实验室用品上。该射频卡使得公司可以自动跟踪管理这些有价值的财产,可以跟踪一个物品从某一建筑离开,或是用报警的方式限制物品离开某地。结合GPS系统利用射频卡,还可以对货柜车、货舱等进行有效跟踪。

(2)汽车防盗

这是RFID较新的应用。目前已经开发出了足够小的、能够封装到汽车钥匙当中含有特定码字的射频卡。它需要在汽车上装有读写器,当钥匙插入到点火器中时,读写器能够辨别钥匙的身份。如果读写器接收不到射频卡发送来的特定信号,汽车的引擎将不会发动。用这种电子验证的方法,汽车的中央计算机也就能容易防止短路点火。

另一种汽车防盗系统是,司机自己带有一射频卡,其发射范围是在司机座椅45~55cm以内,读写器安装在座椅的背部。当读写器读取到有效的ID号时,系统发出三声鸣叫,然后汽车引擎才能启动。该防盗系统还有另一强大功能:倘若司机离开汽车并且车门敞开引擎也没有关闭,这时读写器就需要读取另一有效ID号;假如司机将该射频卡带离汽车,这样读写器不能读到有效ID号,引擎就会自动关闭,同时触发报警装置。

(3)电子物品监视系统

电子物品监视系统(ElectronicArticleSurveillance,EAS)的目的是防止商品被盗。整个系统包括贴在物体上的一个内存容量仅为1比特(即开或关)的射频卡,和商店出口处的读写器。射频卡在安装时被激活。在激活状态下,射频卡接近扫描器时会被探测到,同时会报警。如果货物被购买,由销售人员用专用工具拆除射频卡(典型的是在服装店里),或者用磁场来使射频卡失效,或者直接破坏射频卡本身的电特性。EAS系统已被广泛使用。据估计每年消耗60亿套。

4.2商品生产销售领域

(1)生产线自动化

用RFID技术在生产流水线上实现自动控制、监视,提高生产率,改进生产方式,节约了成本。举个例子以说明在生产线上应用RFID技术的情况。

用于汽车装配流水线。德国宝马汽车公司在装配流水线上应用射频卡,以尽可能大量地生产用户定制的汽车。宝马汽车的生产是基于用户提出的要求式样而生产的。用户可以从上万种内部和外部选项中,选定自己所需车的颜色、引擎型号和轮胎式样等。这样一来,汽车装配流水线上就得装配上百种式样的宝马汽车,如果没有一个高度组织的、复杂的控制系统是很难完成这样复杂的任务的。宝马公司在其装配流水线上配有RFID系统,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射频卡。该射频卡上带有汽车所需的所有详细的要求,在每个工作点处都有读写器,这样可以保证汽车在各个流水线位置,能毫不出错地完成装配任务。

(2)仓储管理

将RFID系统用于智能仓库货物管理,能有效地解决与货物流动有关的信息管理,不但增加了处理货物的速度,还可监视货物的一切信息。射频卡贴在货物所通过的仓库大门边上,读写器和天线都放在叉车上,每个货物都贴有条码,所有条码信息都被存储在仓库的中央计算机里,与该货物有关的信息都能在计算机里查到。当货物出库时,由另一读写器识别并告知中央计算它被放在哪个拖车上。这样,管理中心可以实时地了解到已经生产了多少产品和发送了多少产品。

(3)产品防伪

伪造问题在世界各地都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将射频识别技术应用在防伪领域有它自身的技术优势。防伪技术本身要求成本低,且难于伪造。射频卡的成本就相对便宜,而芯片的制造需要有昂贵的芯片工厂,使伪造者望而却步。射频卡本身有内存,可以储存、修改与产品有关的数据,利于销售商使用;体积十分小、便于产品封装。像电脑、激光打印机、电视等产品上都可使用。

(4)RFID卡收费

国外的各种交易大多利用各种卡来完成,而我国普遍采用现金交易。现金交易不方便也不安全,还容易出现税收的漏洞。目前的收费卡多用磁卡、IC卡,而射频卡也开始占据市场。原因是在一些恶劣的环境中,磁卡、IC卡容易损坏,而射频卡则不易磨损,也不怕静电及其它情况;同时,射频卡用起来方便、快捷,甚至不用打开包,在读写器前摇晃一下,就完成收费。另外,还可同时识别几张卡.并行收费,如公共汽车上的电子月票。我国大城市的公共汽车异常拥挤、环境条件差,射频卡的使用有助于改善这种情况。

4.3管理与数据统计领域

(1)畜牧管理

该领域的发展起步于赛马的识别,是用小玻璃封装的射频卡植于动物皮下。射频卡大约10mm长,内有一个线圈,约1000圈的细线绕在铁氧体上,读写距离是十几cm。从赛马识别发展到了标识牲畜。牲畜的识别提供了现代化管理牧场的方法。

(2)运动计时

在马拉松比赛中,由于人员太多,有时第一个出发的人同最后一个出发的人能相隔40分钟。如果没有一个精确的计时装置,就会出现差错。射频卡应用于马拉松比赛中,运动员在自己的鞋带上很方便地系上射频卡,在比赛的起跑线和终点线处放置带有微型天线的小垫片。当运动员越过此垫片时,计时系统便会接收运动员所带的射频卡发出的ID号,并记录当时的时间。这样,每个运动员都会有自己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不会出现不公平竞争的可能性了。在比赛路线中,如果每隔5km就设置这样一个垫片,还可以很方便地记录运动员在每个阶段所用的时间。

RFID还可应用于汽车大奖赛上的精确计时。在跑道下面按照一定的距离间隔埋入一系列的天线,这些天线与读写器相连,而射频卡安装到赛车前方。当赛车每越过一个天线时,赛车的ID号和时间就被记录下来,并存储到中央计算机内。这样到比赛结束时,每个参赛选手将会有一个准确的结果。

4.4交通运输领域

(1)高速公路自动收费及交通管理

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是射频识别技术最成功的应用之一。目前,中国的高速公路发展非常快,而高速公路收费却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收费站口,许多车辆要停车排队,成为交通瓶颈问题;二是少数不法的收费员贪污路费,使国家损失了相当的财政收入。RFID技术应用在高速公路自动收费上,能够充分体现它非接触识别的优势——让车辆高速通过收费站的同时自动完成收费,同时可以解决收费员贪污路费及交通拥堵的问题。利用射频识别技术的不停车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是将来的发展方向;人工收费,包括IC卡的停车收费方式,终将会被淘汰。预计在未来10年内,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将有数十亿元的需求。

在城市交通方面,解决交通日趋拥挤问题不能只依赖于修路。加强交通的指挥、控制、疏导,提高道路的利用率,深挖现有交通潜能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基于RFID技术的交通管理系统可实现自动查处违章车辆,记录违章情况。另外,公共汽车站实时跟踪指示公共汽车到站时间及自动显示乘客信息,会给乘客带来很大的方便。

(2)火车和货运集装箱的识别

在火车运营中,使用RFID系统很大的优势在于:火车是按既定路线运行的,因此肯定要通过设定的读写器的地点。通过读到的数据,能够得到火车的身份、监控火车的完整性,以防止遗漏在铁轨上的车厢发生撞车事故,同时能在车站将车厢重新编组。起初的努力是用超音波和雷达测距系统读出车厢侧的条码,现在被RFID系统取代。射频卡一般安在车厢顶边,读写器安在铁路沿线,就可得到火车的实时信息及车厢内装的物品信息。

目前,射频自动识别系统的安装遍布全国14个铁路局。2001年3月1日,铁道部正式联网启用车次车号自动识别系统,为自备车企业、合资铁路和地方铁路实现信息化智能运输管理提供了重要良机。

第2篇

1.1计算机识别技术的概念解析。对于计算机识别技术而言,其技术的概念相对比较广泛。要理解计算机识别技术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分析:第一,计算机通过远程控制的模式,利用与单片机之间的通信进行人脸识别。单片机在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的形式,例如人脸识别技术中,单片机就属于摄像头。而在探测技术中,其单片机就是探测设备。因此,在不同的领域中,对于识别技术的理解就会存在差异。类似于计算机与单片机通信的技术方式的识别技术,属于计算机的外部识别技术之一。第二,计算机的内部数据识别技术,内部识别技术一般情况下应用比较少。狭义理解内部识别,实际上就是计算机对内部数据的识别和对比。广义上对计算机的内部识别技术进行理解,实际上可以将外部识别技术进行归纳。因为外部识别技术,实际上也是将信息进行收录,然后再进行内部的对比分析。因此,识别技术的广义和狭义分析,都是一种相对实际应用而进行的分类解析。真正理解识别技术,还需要从其应用的领域进行实际分析。

1.2计算机识别技术的应用分析。在实际的应用中,计算机识别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有如下:首先,计算机的人脸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在安全防护领域应用的非常广泛,为了进行安全防护,可以通过人脸识别分析软件通过摄像头对人脸信息进行采集,然后再进行信息存储。当再次进行信息验证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原有的存储信息进行类比。与之相似的还有计算机的指纹识别技术,两者是相同的道理。其次,计算机的探测识别技术;如果说人脸识别技术以及指纹识别技术是一种备份式的技术,那么探测技术就属于实时性的识别技术。该类识别技术的实效性非常强,而且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探测设备以及通信方式进行非常严格的把控,否则就会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最后,空间设计类的计算机识别技术;空间设计一般可以归纳为CAD制图或者是三维仿真设计等等。而计算机识别技术是此项设计中的最为初始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通过计算机的识别技术,将设计元素进行分析与设计,从而将空间设计的仿真效果进行仿真呈现。在实际应用中,多应用在工业建筑和空间设计等领域。

2煤矿内部的设计要求与分析

煤矿生产以及煤矿再加工,煤矿行业是能源工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其他工业和能源产业相对比,其安全生产更为重要。在实际的煤矿生产过程中,对于煤矿的内部设计具体如下:

2.1煤矿内部设计的安全要求。虽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机械化的模式,煤矿生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煤矿生产还必须采用人工施工和开采的模式。因此,人员生产就会涉及安全问题。在煤矿进行开采和生产之前,就需要对煤矿的空间进行规划和设计。必要的安全通道以及安全防护措施和建筑都必须齐全,才能保证在发生意外的时候,能够将人员伤害降低到最低限度。此外,为了能够实现安全生产,煤矿的开采途径以及内部的建筑设施,允许的开采力度和机械设备的规模等,都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够保证煤矿生产的具体要求。

2.2煤矿内部设计的生产效率要求。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对于效率的要求非常高。高效生产是目前诸多工业和能源产业的主要要求,也是煤矿生产企业的必要要求。煤矿生产过程中,对于其内部的设计而言,需要满足几点要求:第一,煤矿的生产空间要合理。应该是先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效率的提高。当然,煤矿的生产效率和煤矿的矿井空间和建筑的设计有着很大的关系。良好的空间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在开采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合理的空间设计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生产的效率。第二,煤矿内的设计要科学。其中体现在开采路径和设备的开采程度分析等,此外在进行煤矿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将开采空间和运输空间进行合理分配,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煤矿生产的效率。

3计算机识别技术在煤矿内部设计的应用

通过对计算机识别技术和煤矿的内部设计进行详细分析,可以明确为了能够加强煤矿生产的安全性以及生产效率,需要进行一定的前期设计分析。计算机识别技术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分析的效果。一般情况下,通过计算机识别技术,可以通过探测设备对煤矿的内部空间进行数据收集。此外,可以通过对地质和地形的合理分析,将煤矿内部的空间进行各项数据的分析。将所有的信息数据进行计算机分析,通过3DMAX或者是CAD等设计软件,进行对煤矿空间的仿真设计。实际煤矿生产中,都需要对煤矿的空间以及生产模式进行详尽的分析,以此来保证在生产的过程中实现安全与效率的双重保证。例如,煤矿的开采方向和运输渠道的设计。因为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经常要考虑到传输设备的安置位置。开采渠道的设计能够保证开采的方向正确性,运输的位置设计则可以将运输履带以及运输的设备角度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保证在运输的过程中,提高运输的效率,保证运输的安全。总之,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对煤矿的内部进行规划和分析。而计算机识别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通信的方式,将煤矿内部的信息进行收录,从而进行计算机智能分析,通过仿真空间设计软件,对煤矿的内部进行仿真设计。不仅仅能够提高煤矿生产工程的效率,更能够提高其生产的安全。

4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射频识别技术射频卡分类

引言

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实际上是自动识别技术(AEI,AutomaticEquipmentIdentification)在无线电技术方面的具体应用与发展。该项技术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人们对各类物体或设备(人员、物品)在不同状态(移动、静止或恶劣环境)下的自动识别和管理。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自动识别技术大致可以分为光学技术和无线电技术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介绍自动识别技术在无线电技术方面的应用。

1射频识别技术简介

20世纪80年代,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成熟,射频识别系统的体积大大缩小,使得射频识别技术进入实用化的阶段,成为一种成熟的自动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识别目的并交换数据。它与同期或早期的接触式识别技术不同。RFID系统的射频卡和读写器之间不用接触就可完成识别,因此它可在更广泛的场合中应用。

典型的射频识别系统包括射频卡和读写器两部分。

射频卡是将几个主要模块集成到一块芯片中,完成与读写器的通信。芯片上有EEPROM用来储存识别码或其它数据。EEPROM容量从几比特到几万比特。芯片仅需连接天线(和电池),可以作为人员的身份识别卡或货物的标识卡。卡封装可以有不同形式,比如常见的信用卡及小圆片的形式等。与条码、磁卡、IC卡等同期或早期的识别技术相比,射频卡具有非接触、工作距离长、适于恶劣环境、可识别运动目标等优点。

在多数RFID系统中,读写器在一个区域内发射电磁波(区域大小取决于工作频率和天线尺寸)。卡片内有一个LC串联谐振电路,其频率与读写器发射的频率相同。当射频卡经过这个区域时,在电磁波的激励下,LC谐振电路产生共振,从而使电容内有了电荷。在这个电容的另一端,接有一个单向导通的电子泵,将电容内的电荷送到另一个电容内储存。当所积累的电荷达到2V时,此电容可作为电源为其它电路提供工作电压,将卡内数据发射出去或接取读写器的数据。读写器接收到卡的数据后,解码并进行错误校验来决定数据的有效性,然后,通过RS232、RS422、RS485或无线方式将数据传送到计算机网络。简单的RFID产品就是一种非接触的IC卡,而复杂的RFID产品能和外部传感器接口连接来测量、记录不同的参数,甚至可与GPS系统连接来跟踪物体。

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2射频识别技术的分类

射频识别技术主要按以下四种方式分类。

(1)工作频率

根据工作频率的不同可分为低频和高频系统。①低频系统一般指其工作频率小于30MHz的系统。其基本特点是:射频卡的成本较低、标签内保存的数据量较少、阅读距离较短(无源情况,典型阅读距离为10cm)、射频卡外形多样(卡状、环状、钮扣状、笔状)、阅读天线方向性不强等。低频系统多用于短距离、低成本的应用中,如多数的门禁控制、动物监管、货物跟踪。②高频系统一般指其工作频率大于400MHz的系统。高频系统的基本特点是射频卡及读写器成本均较高、卡内保存的数据量较大、阅读距离较远(可达几m~十几m)、适应物体高速运动性能好、外形一般为卡状、阅读天线及射频卡天线均有较强的方向性。高频系统多应用于需要较长的读写距离和高的读写速度的场合,像火车监控、高速公路收费等系统。

(2)射频卡

根据射频卡的不同可分成可读写(RW)卡、一次写入多次读出(WORM)卡和只读(RO)卡三种。RW卡一般比WORM卡和RO卡贵得多,如电话卡、信用卡等。一般情况下改写数据所花费的时间远大于读取数据所花费的时间(常规为改写所花费的时间为s级,阅读花费的时间为ms级)。WORM卡是用户可以一次性写入的卡,写入后数据不能改变,且比RW卡要便宜。RO卡存有一个唯一的号码,不能逐改,保证了安全性。RO卡最便宜。

(3)射频卡的有源与无源

射频卡可分为有源及无源两种。有源射频卡使用卡内电池的能量、识别距离较长,可达十几m,但是它的寿命有限(3~10年),且价格较高;无源射频卡不含电池,利用读写器发射的电磁波提供能量,重量轻、体积小、寿命长、很便宜,但它的发射距离受限制,一般是几十cm,且需要读写器的发射功率大。

(4)调制方式

根据调制方式的不同还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①主动式的射频卡用自身的射频能量主动地发送数据给读写器。②被动式的射频卡,使用调制散射方式发射数据。它必须利用读写器的载波调制自己的信号,适宜在门禁或交通的应用中使用。因为读写器可以确保只激活一定范围之内的射频卡。

目前使用的多数系统中,一次只能读写一个射频卡。射频卡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确保一次只能有一个卡在读写区域内。读写距离长,射频卡之间的距离就要大,应用起来很不方便。现在的射频卡具有防碰撞的功能,这对于RFID来说十分重要。所谓碰撞是指多个射频卡进入识别区域时信号互相干扰的情况。具有防碰撞性能的系统可以同时识别进入识别距离的所有射频卡,它的并行工作方式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3国际射频识别技术发展状况

射频识别技术在国外发展得很快。RFID产品种类很多,像德州仪器、Motoro1a、Philips、Microchip等世界著名厂家都生产RFID产品。他们的产品各有特点,自成系列。射频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等众多领域。如澳大利亚将它的RFID产品用于澳机场旅客行李管理中并发挥了出色的作用;瑞士国家铁路局在瑞士的全部旅客列车上安装RFID自动识别系统,调度员可以实时掌握火车运行情况,不仅利于管理,还大大减小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德国BMW公司将射频识别系统应用在汽车生产流水线的生产过程控制中等。

据有关权威数据显示,射频识别产品在全世界的销量以每年25.3%的比例增长。由此可见,射频识别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4射频识别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政府在1993年制定的金卡工程实施计划,是一个旨在加速推动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重大国家级工程,由此各种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十分迅猛。现在,射频识别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动识别技术,也将在中国很快地普及。

目前,我国的射频识别技术在下列几种应用中发展前景较好。当然,这里仅仅罗列了射频识别技术应用的一部分。任何一种技术如果得到普及,都将会孕育一个庞大的市场。射频识别将是未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4.1安全防护领域

(1)门禁保安

将来的门禁保安系统均可应用射频卡。一卡可以多用。比如,可以作工作证、出入证、停车卡、饭店住宿卡甚至旅游护照等,目的都是识别人员身份、安全管理、收费等等。好处是简化出入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安全保护。只要人员佩戴了封装成ID卡大小的射频卡、进出入口有一台读写器,人员出入时自动识别身份,非法闯入会有报警。安全级别要求高的地方、还可以结合其它的识别方式,将指纹、掌纹或颜面特征存入射频卡。

公司还可以用射频卡保护和跟踪财产。将射频卡贴在物品上面,如计算机、传真机、文件、复印机或其它实验室用品上。该射频卡使得公司可以自动跟踪管理这些有价值的财产,可以跟踪一个物品从某一建筑离开,或是用报警的方式限制物品离开某地。结合GPS系统利用射频卡,还可以对货柜车、货舱等进行有效跟踪。

(2)汽车防盗

这是RFID较新的应用。目前已经开发出了足够小的、能够封装到汽车钥匙当中含有特定码字的射频卡。它需要在汽车上装有读写器,当钥匙插入到点火器中时,读写器能够辨别钥匙的身份。如果读写器接收不到射频卡发送来的特定信号,汽车的引擎将不会发动。用这种电子验证的方法,汽车的中央计算机也就能容易防止短路点火。

另一种汽车防盗系统是,司机自己带有一射频卡,其发射范围是在司机座椅45~55cm以内,读写器安装在座椅的背部。当读写器读取到有效的ID号时,系统发出三声鸣叫,然后汽车引擎才能启动。该防盗系统还有另一强大功能:倘若司机离开汽车并且车门敞开引擎也没有关闭,这时读写器就需要读取另一有效ID号;假如司机将该射频卡带离汽车,这样读写器不能读到有效ID号,引擎就会自动关闭,同时触发报警装置。

(3)电子物品监视系统

电子物品监视系统(ElectronicArticleSurveillance,EAS)的目的是防止商品被盗。整个系统包括贴在物体上的一个内存容量仅为1比特(即开或关)的射频卡,和商店出口处的读写器。射频卡在安装时被激活。在激活状态下,射频卡接近扫描器时会被探测到,同时会报警。如果货物被购买,由销售人员用专用工具拆除射频卡(典型的是在服装店里),或者用磁场来使射频卡失效,或者直接破坏射频卡本身的电特性。EAS系统已被广泛使用。据估计每年消耗60亿套。

4.2商品生产销售领域

(1)生产线自动化

用RFID技术在生产流水线上实现自动控制、监视,提高生产率,改进生产方式,节约了成本。举个例子以说明在生产线上应用RFID技术的情况。

用于汽车装配流水线。德国宝马汽车公司在装配流水线上应用射频卡,以尽可能大量地生产用户定制的汽车。宝马汽车的生产是基于用户提出的要求式样而生产的。用户可以从上万种内部和外部选项中,选定自己所需车的颜色、引擎型号和轮胎式样等。这样一来,汽车装配流水线上就得装配上百种式样的宝马汽车,如果没有一个高度组织的、复杂的控制系统是很难完成这样复杂的任务的。宝马公司在其装配流水线上配有RFID系统,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射频卡。该射频卡上带有汽车所需的所有详细的要求,在每个工作点处都有读写器,这样可以保证汽车在各个流水线位置,能毫不出错地完成装配任务。

(2)仓储管理

将RFID系统用于智能仓库货物管理,能有效地解决与货物流动有关的信息管理,不但增加了处理货物的速度,还可监视货物的一切信息。射频卡贴在货物所通过的仓库大门边上,读写器和天线都放在叉车上,每个货物都贴有条码,所有条码信息都被存储在仓库的中央计算机里,与该货物有关的信息都能在计算机里查到。当货物出库时,由另一读写器识别并告知中央计算它被放在哪个拖车上。这样,管理中心可以实时地了解到已经生产了多少产品和发送了多少产品。

(3)产品防伪

伪造问题在世界各地都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将射频识别技术应用在防伪领域有它自身的技术优势。防伪技术本身要求成本低,且难于伪造。射频卡的成本就相对便宜,而芯片的制造需要有昂贵的芯片工厂,使伪造者望而却步。射频卡本身有内存,可以储存、修改与产品有关的数据,利于销售商使用;体积十分小、便于产品封装。像电脑、激光打印机、电视等产品上都可使用。

(4)RFID卡收费

国外的各种交易大多利用各种卡来完成,而我国普遍采用现金交易。现金交易不方便也不安全,还容易出现税收的漏洞。目前的收费卡多用磁卡、IC卡,而射频卡也开始占据市场。原因是在一些恶劣的环境中,磁卡、IC卡容易损坏,而射频卡则不易磨损,也不怕静电及其它情况;同时,射频卡用起来方便、快捷,甚至不用打开包,在读写器前摇晃一下,就完成收费。另外,还可同时识别几张卡.并行收费,如公共汽车上的电子月票。我国大城市的公共汽车异常拥挤、环境条件差,射频卡的使用有助于改善这种情况。

4.3管理与数据统计领域

(1)畜牧管理

该领域的发展起步于赛马的识别,是用小玻璃封装的射频卡植于动物皮下。射频卡大约10mm长,内有一个线圈,约1000圈的细线绕在铁氧体上,读写距离是十几cm。从赛马识别发展到了标识牲畜。牲畜的识别提供了现代化管理牧场的方法。

(2)运动计时

在马拉松比赛中,由于人员太多,有时第一个出发的人同最后一个出发的人能相隔40分钟。如果没有一个精确的计时装置,就会出现差错。射频卡应用于马拉松比赛中,运动员在自己的鞋带上很方便地系上射频卡,在比赛的起跑线和终点线处放置带有微型天线的小垫片。当运动员越过此垫片时,计时系统便会接收运动员所带的射频卡发出的ID号,并记录当时的时间。这样,每个运动员都会有自己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不会出现不公平竞争的可能性了。在比赛路线中,如果每隔5km就设置这样一个垫片,还可以很方便地记录运动员在每个阶段所用的时间。

RFID还可应用于汽车大奖赛上的精确计时。在跑道下面按照一定的距离间隔埋入一系列的天线,这些天线与读写器相连,而射频卡安装到赛车前方。当赛车每越过一个天线时,赛车的ID号和时间就被记录下来,并存储到中央计算机内。这样到比赛结束时,每个参赛选手将会有一个准确的结果。

4.4交通运输领域

(1)高速公路自动收费及交通管理

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是射频识别技术最成功的应用之一。目前,中国的高速公路发展非常快,而高速公路收费却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收费站口,许多车辆要停车排队,成为交通瓶颈问题;二是少数不法的收费员贪污路费,使国家损失了相当的财政收入。RFID技术应用在高速公路自动收费上,能够充分体现它非接触识别的优势——让车辆高速通过收费站的同时自动完成收费,同时可以解决收费员贪污路费及交通拥堵的问题。利用射频识别技术的不停车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是将来的发展方向;人工收费,包括IC卡的停车收费方式,终将会被淘汰。预计在未来10年内,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将有数十亿元的需求。

在城市交通方面,解决交通日趋拥挤问题不能只依赖于修路。加强交通的指挥、控制、疏导,提高道路的利用率,深挖现有交通潜能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基于RFID技术的交通管理系统可实现自动查处违章车辆,记录违章情况。另外,公共汽车站实时跟踪指示公共汽车到站时间及自动显示乘客信息,会给乘客带来很大的方便。

(2)火车和货运集装箱的识别

在火车运营中,使用RFID系统很大的优势在于:火车是按既定路线运行的,因此肯定要通过设定的读写器的地点。通过读到的数据,能够得到火车的身份、监控火车的完整性,以防止遗漏在铁轨上的车厢发生撞车事故,同时能在车站将车厢重新编组。起初的努力是用超音波和雷达测距系统读出车厢侧的条码,现在被RFID系统取代。射频卡一般安在车厢顶边,读写器安在铁路沿线,就可得到火车的实时信息及车厢内装的物品信息。

目前,射频自动识别系统的安装遍布全国14个铁路局。2001年3月1日,铁道部正式联网启用车次车号自动识别系统,为自备车企业、合资铁路和地方铁路实现信息化智能运输管理提供了重要良机。

第4篇

1、概述生物识别技术,又称为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通过计算机与生物传感器、生物统计学等高科技手段紧密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识别身份的技术。该技术被称为数字时代的安全卫士。在实际应用中,生物特征识别通过特定的设备进行特征取样测量,转化成数字代码;对代码取样后形成特征模板;用特征模板与实际个体取样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是否匹配来决定接受或拒绝该用户。常用于识别的生物特征有指纹、人脸、掌纹、血管纹路、DNA等;行为特征有签名、语音、步态等。

2、生物识别技术的特点与应用优势生物特征是与生俱来的,与传统身份识别方式相比,生物识别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1)能够进行身份识别。传统身份认证识别采用用户名+口令验证的方式来验证用户身份。生物特征同样可以完成身份识别的功能。

(2)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防伪性好,难以被伪造或盗用。传统身份识别技术中的用户名和密码会因为信息泄露而带来身份认证漏洞。生物特征则是个人特有的,极难被仿造或盗用。

(3)携带方便,不会遗忘或丢失。传统身份识别技术采用口令验证或实物验证,两者都有遗忘和丢失的风险。而生物特征是人类的体貌和行为特征,携带方便,也不存在丢失和遗忘的风险。

(4)用户使用体验好,不容易被损坏。传统身份识别技术依赖数据库记录用户名和密码,常因为字符输入错误而被拒识;IC卡一类的实物验证技术则有因损坏而被拒识的风险。生物特征大大降低了此类风险。即使是容易受到手指表层皮肤破损而影响验证的指纹识别也可以通过存储多个手指的指纹来达到顺利验证身份的目的。此外因为生物识别技术使用友好度高,用户体验好。

3、常用生物识别技术的特性分析在众多的生物特征中,最常使用的用户接受度较高的是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和签名识别。指纹识别是应用最早、应用面最广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已经发现了指纹的特点,开始使用指纹进行身份的识别。指纹识别主要是利用指纹记录仪和计算机等电子设备,通过人类手指表层皮肤上交替出现的脊和谷进行指纹图像的读取、提取指纹特征、制成特征模板,再通过模式匹配,最终实现身份的自动识别。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而且终身不会变化的指纹。指纹识别技术可靠性高,识别简便,是一项成熟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应用面上也体现出无与伦比的优势,目前国内外指纹识别应用已经覆盖了公安刑侦领域、公共安全领域等。由于指纹识别技术是将输入的指纹和数据库中预存的指纹模板进行比对从而验证身份,因此要求指纹信息数据库的容量足够大,并且要不断更新。人脸识别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生物识别技术一种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涉及了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感知学习和模式识别技术等科学领域。人脸识别是通过摄像机读取人类脸部特征信息,分析现实人脸的空间图像映射到机器空间的过程,分析人类脸部共有特征和个体人脸特征之间的关系,形成人脸图像模板,最终实现人脸自动识别。人脸识别技术具有方便、直接、友好等特点,在使用者接受度方面表现极好。但是人脸图像信息的数据量巨大,为了提高人脸识别的运算速度,必须对原始图像数据进行压缩,这就有可能降低识别率,造成一定的误识率和拒识率。签名识别是通过分析使用者签署自己名字的方式来进行身份鉴别。签名识别与指纹识别、人脸识别不同,它属于人类行为识别技术。签名识别分成在线验证和离线验证两种形式。离线验证是使用纸张上的字迹通过扫描仪等电子设备转化成数字图像再与数据库中模板信息比对;在线验证则通过手写板或压敏笔等传感器设备记录签名过程中的各项动态特征数值(写字速度、力度、角度、加速度等)。签名的动态特征是难以模仿的,因此签名的在线验证方式比离线验证方式要更加可靠。此外签名识别与人们平时的签字行为极为相似,因此具有很高的用户接受度。

二、生物识别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伴随电子商务的发展,解决电子商务中的安全问题和寻找更加可靠方便的身份认证方式成为进一步发展电子商务的新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生物识别技术在技术发展和市场培育上都日趋完善,人们对生物识别技术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也不断提高。全球生物识别技术产业化发展程度在不断扩大。2002年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承担的“面像检测与识别核心技术”项目获得突破性成果,该系统能够在1/10~1/20秒之内自动检测到人脸,并且在1秒内完成身份识别。2003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宣布启用基于虹膜认证技术的针对被驱逐外国人的国界控制系统。2006年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在国内试点使用指纹识别认证,用户可以通过指纹识别认证进入银行系统,自助完成各项操作。2007年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分别在全国营业网点内推广应用柜员指纹身份认证系统。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村使用了基于人脸识别的酒店门禁管理系统。2010年波兰BPSSA银行宣布引入采用生物识别技术的自动取款机。国际民航组织确定从2010年起,其所有的成员国和地区必须使用基于人脸识别的机读护照,此项规定已经成为国际标准。此外日本三菱银行开发了基于手指静脉的认证系统用于金库管理。欧美国家将生物认证技术广泛用于医院病人资料库管理、政府信息中心出入境管理、小学生信息管理等多个领域。由此可以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基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更加平民化的电子商务应用走入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加安全更加便利的使用体验。

三、生物识别技术对电子商务的影响趋势

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都需要可靠方便的身份认证识别技术,尤其是在电子商务领域内,目前电子商务的运营过程中不乏因为过程监控不够周密而出现的货物丢失、冒领,并由此引发纠纷事件。未来,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身份认证识别能够覆盖电子商务的全领域,彻底解决电子商务运营过程中的身份认证问题。

1、在电子商务领域内的全领域覆盖电子商务在运行过程中涉及了买卖双方的身份认证、订单信息认证、支付安全认证、物流运输安全认证等多项认证。其流程之繁琐,认证技术运用频率之高是其他行业所无法比拟的。可靠便利的生物特征识别认证技术能够确保电子商务系统的正常运转。未来,电子商务的买卖双方可以通过生物特征认证技术证明自己的身份;通过生物特征认证和数字签名的双因子认证确定订单的真实有效,并完成相应的支付;物流公司的物流派送人员通过指纹验证确认接收到需要派发的货物;最终收货人通过提供带有生物特征信息的签收信息表明身份,确保货物安全送达。由此,生物特征技术确保了电子商务安全领域内的安全性、可用性、可控性、保密性和不可否认性,保障电子商务系统正常有序运行。

2、多项生物特征融合应用从目前的应用看来生物识别技术虽然前景良好,但仍存在有漏洞。例如,利用塑胶可塑性的特点采集指纹应对指纹验证系统;利用3D打印技术欺骗静态人脸识别验证系统。多项生物特征的融合使用就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多因子验证。这种对多项生物特征的采集、融合、联合验证的新型理论和技术就是生物特征识别的未来发展趋势。该项技术能够对所采集的生物特征信息进行多方面、多级别的处理,得到更加完备的数据特征信息,从而完成精准度更高的身份认证,为安全可靠的身份认证技术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四、结论

第5篇

关键词:别墅室外空间设计

室外空间是别墅区别于普通住宅的最大优势,因此也是别墅规划设计中的重要部分。由于别墅市场的多样化,各种容积率的别墅规划设计使得别墅具有丰富多样的室外空间模式。室外空间作为别墅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提供给人们的别墅感觉可能更重要。别墅室内的空间是两层、三层,跟城里面的复式住宅没有什么区别,而别墅建筑之外的环境,却能使自己真正置身于私家花园,享受到清新自然的优美景色。如何使别墅的室外空间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更好地和室内空间配合,是设计师需要周详考虑的问题。

早期的包括现在的一些别墅规划设计更注重单体本身,户型本身,讲究它的豪华气派,室外空间质量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以为在庭院中有养花弄草、挖池叠石的余地就足够了。实际上这只解决了庭院有无的问题,还没达到庭院私密性的营造和使用功能细化的层面,更不用说上升到艺术性的高度了。在室外空间的设计中,更需强调其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延伸和渗透,既要照顾阳台、露台、庭院之间的关系,也要考虑庭院空间区域的使用功能和空间效果。再就是室内外空间的融合。同时,相邻别墅的室外空间之间互相影响,即便是私有庭院,也要与小区景观空间体系相协调。

而作为一个完整的别墅来讲,它的室内生活空间跟室外空间应该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可能室外空间看起来是足够的,但是要把别墅当做生活空间考虑,而不是作为财富炫耀载体来看,它的室外生活空间相当重要,这样对它的设计,包括它的私密性,有效利用空间大小等方面的考虑更具有实际意义。

1不同的使用人群对空间要求不同

别墅作为高端住宅的统称,从最高端至最低端之间,应该有一个过渡产品。这些产品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决定别墅市场多样化,而且更多的划分出不同层次。不同的人群有迥异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生活方式对户型的影响,在普通公寓和别墅产品中效果完全不同。普通公寓住宅是求大同、存小异。而别墅由于室内外空间的充足和灵活,则是求大异、存小同。人们选择别墅,也就是选择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同样,开发设计别墅,也就是设计一个适应于新生活方式的容器。

别墅规划之初,应该详细研究其可能的客户群的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惯、文化观念、价值取向乃至精神追求等人文因素,还有使用特征、消费特征等诸多方面。如,在北京市高端别墅市场需求调研分析中,在针对度假物业使用时间的调查中发现,有83%的受访人群每月使用一次以上,其中,每周使用一次的受访者达到28%。周末前往度假型物业居住,已经成为他们郊外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在针对度假物业使用人群的调查中发现,有92%的受访人群喜欢10人以下一起度假。这些度假的人群同时喜欢用小范围内的聚会来和大家分享闲暇时光,因此更注重室内公共空间。而对于把别墅作为第二居所的人群来说,他们购买别墅是为了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因此比度假型人群更注重私有的庭院和周边的自然环境,注重回归自然的精神境界。必要而详尽的调查有助于把握整体的空间设计。

2别墅室外空间的私密性

以往很多别墅室外空间是规划后剩下的空间,本身私密性和功能没有考虑周到,只是有了庭院的面积,可以养花种草,但是这样的空间经常无法保证业主在使用的时候可以避免干扰。在别墅规划阶段开始,就应该对室外空间作出统一考虑,如何保证庭院的私密性,又要保证在庭院之中对外面的良好的视线。

很多人仍怀念四合院的特点,实际上四合院的特点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特别具有私密感的室外生活空间,它的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符合中国人特有的传统文化观念,这一点是四合院特有的,也是中国的特点。住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能产生一种凝聚力与和谐气氛,同时有一种安全稳定感和归属亲切感。

独立住宅的最不利间距在六米左右,既不利于侧窗的开设也不利于侧院的使用,遗憾的是,目前独立住宅大多数项目恰恰如此。宅间距离要么远些、要么近些。调整卧室的位置与良好的社区规划布局,能有效改进独立住宅的私密性。从设计上分析,独立住宅的间距应在六米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利用树木绿篱等元素提高私密性;亦可把间距适当缩小,使相邻住宅开窗的错位更明显,也可提高私密性。独立住宅设置宽敞的屋顶露台,是目前开发商增加卖点的重要手段,但过多地设计不合理的露台和阳台使独立住宅产生视线干扰。独立住宅应强调“地平线的生活”,即生活空间向地面层集中,过多的露台阳台的设置与这种精神并不吻合。设计应该尽量保证地面层室内外生活空间的私密性,不要一味效仿西方建筑,更应关注独立住宅的精华空间——地面层。3别墅室外的邻里空间

3.1邻里空间

居住空间不仅仅是城市地域空间内某种功能建筑的空间组合,还是人们生活、居住活动所整合而成的社会——空间系统。居住空间从其本质上而言是一种社会空间,城市居住社区是一个由家庭、邻里等基本单位整合而成的社会、空间统一体,其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具有密切交往和稳定交往与互动的家庭就形成邻里,若干个邻里的有机整合就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空间系统,即居住社区。邻里住户间的关系变化很大,有些地区邻里住户间只是点头、打一下招呼而已;有些地区关系很近,经常有交谈、互相帮助;有些妇女还经常在一起议论、交换信息,有时某家出了事,邻居们也会去安慰照顾。一般在出现危机的情况下邻里住户间为保卫共同利益,互相间的关系达到。Keller于1968年在《城市邻里》一书中提到邻里活动的内容:在危险情况下能互相帮助,交换信息,尤其是与大家的共同利益有关的话题。邻里住户间接触的频率城里比乡下低得多,城里的邻居住户可能在家中、在街上、在社区设施中,如学校、商店相遇。而别墅相对于普通住宅,其邻里关系更弱,可能社区别墅作为人的居住空间同样需要邻里空间,但是和一般居住区的邻里空间有所不同,需要更注意到各住户之间的私密性。既要积极创造适合邻里交往的空间,又要绝对保证住户不受干扰。

3.2如何通过设计营造别墅中的邻里空间

别墅的邻里空间在设计中常被忽视,比起邻里关系,设计者们往往更注重私密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购买别墅的客户群已经在意识形态和观念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从过去简单的追求到了现在非常高的要求,他们都与朋友、与邻居共同交流,共同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因此买一栋别墅不仅仅是买一栋房屋,更重要的是买到一群与自己经历相似,志趣相投的朋友作邻居,在一个温暖的、亲情的邻居氛围进行交往。这是别墅市场最近的发展趋势,所以应该有全新的组织空间形式满足他们的要求。应该在设计中有意识地采取不同的邻里空间模式,特别注重小群体的营造。

要制造邻里关系就应有灵活的规划布局,平行的邻里关系就不会太近,比如一大排房子,出门就是大路,人们在不碰到对方的时候,邻里关系就自然不亲切,就比较独立。而独立的房子围合起一个共用空间后,情况就改观了,只要处理好视角和透视关系,就会感觉邻里更亲近。

营造邻里氛围首先就应该有人们愿意置身其中的室外环境,只有停留才有可能发生交往,才有可能产生邻里关系。邻里空间讲究的是场所感,即人对场所的认同度。空间设计应以人的参与便利性为主,如中心庭院的碎石步道、木栈道、浅溪河石、廊架木椅等,设计多种参与景观的渠道。此外,便捷舒适的社区俱乐部也是营造邻里关系的一种好方式,在俱乐部中讨论的问题可以非常广泛和实际,这也是营造和睦社区的软环境,他们甚至可以经常讨论一些有关公共利益的东西,从而产生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当然,这里也需要把握合适的程度。

4室内外空间的过渡

在所有的建筑类型中,别墅是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融合得最好的,因为有最多的机会创造丰富多变的室内外过渡空间,同时由于空间的复杂,别墅室内外过渡空间也是最难于处理的一种类型。

由于很多别墅规划设计中的脱节,规划、建筑、景观分别由不同的设计师来完成,就形成了一些盲点、一些空白。比如在建筑和室外相交接的地方,那些露台、平台、阳台、建筑入口处、门斗、雨罩等位置的细节设计,经常是既不属于建筑师的工作,又不属于园林师的工作。因而缺乏深入的设计处理。而这些位置对于业主的生活体验又构成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环境行为学的研究中表明,人愿意在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逗留,这样他可以既有对公共空间的参与感,又能看到外面人群或自然中的各种活动,如在阳台向远处眺望、在窗内向窗外看等。好的过渡空间设计能够极大地提高空间的可利用性与灵活性。过渡空间越充分,越有余地,居家的私密性就越强,也越少外界干扰,同时也越有助于体现业主的身份地位和尊严,当然也就越能体现其居住价值。

5结语

第6篇

1、米其林轮胎经济耐用主要针对中小型轿车,专为中国路况特别设计。采用了针对中国路况的IRONFlex技术,加固轮胎侧壁并优化胎体结构,胎侧受力可以迅速分散压力,轮胎柔韧性更好,能容忍大幅的冲击变形而不至于损坏,让轮胎降低侧面鼓包的几率。当轮胎快速过沟过坎时,轮胎承受的压力比侧面更大,IRONFlex技术对胎面钢丝层优化调整,增强胎面强度。不仅有节省燃油的功能,还有着舒适宁静性。

2、静音舒适花纹的特点是驾乘舒适、行驶时胎噪小。适合特别关注轮胎干湿地刹车性能、想在保持轮胎优异的舒适性同时兼顾一些操控性的车主。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1.物流专业及其人才培养关注点

物流包括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两个专业。其中,物流工程专业侧重于物流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物流管理专业侧重于物流系统的运作与管理。这就是说,两个专业的研究对象都是“物流系统”。从系统角度研究物流是物流专业的最大特点。根据系统定义,将物流系统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位移的物资、包装设备及技术、装卸搬运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和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目的的有机整体。物流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以最少的费用提供最好的物流服务,实现物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效用。

物流系统是由物的流动所需而产生,而物的流向和流量将随经济环境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动。鉴于全球不断变化环境所带来的物流系统的变动性和动态性,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最大关注点应是实践性。如何从不断变化的实践环境中识别出各类物流服务所需物流系统,并为其规划与设计以及运作和管理,既是物流专业人员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然而,物流系统是涉及多个机构、集多种技术和知识为一体而产生的复杂系统,无论对其规划与设计还是运作和管理,需要掌握的技术和知识都非常之多,这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如何在众多相关技术和知识领域中,提炼出适合物流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和锻炼环境和条件,既是高等院校的重任,也是专业教师的责任。就是说,物流的系统性、专业知识领域的广泛性和面向实践的研究导向是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关注点。

2.物流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及其关注点

本科毕业论文环节是培养并考核学生综合四年所学专业知识来解决本专业工程和科研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其中,“识别问题”即论文“选题”过程,作为毕业论文阶段的首要一步,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最重要环节。论文选题直接决定着论文基本框架、主要内容乃至最终质量。然而,就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模式来看,基本都采用指导老师定题、学生选题的运作模式,这种模式不仅难以培养学生“识别问题”能力,而且也容易出现论文题目的陈旧雷同,这也是近些年大家普遍感觉到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明显下滑的主要原因。

鉴于物流专业特点,物流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应该关注以下三点:(1)研究对象的适宜性。如前所述,物流工程与物流管理研究对象都是“物流系统”。然而“物流系统”千差万别,大到“全球领域的物流系统”及“国家范围的物流系统”,小到一个企业或组织的“作业物流系统”。本科毕业论文必须有别于硕博士论文,研究对象不能过大,否则很容易产生研究内容做空做虚现象。(2)应用方法的适宜性。因为物流系统比较复杂且牵涉知识面比较广,所以本科生在选择研究方法时,难以在广度和深度上掌握好“度”。本科毕业论文应引导学生尽量应用本科阶段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过分追求超出本科大纲范围的方法,否则同样会产生弄虚作假现象。(3)实践导向的选题。引导学生走出校门,从现实中识别问题,并从中选择适合个人兴趣的研究题目是培养本科生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基本前提。

二、研究式教学在“生产与运作管理”授课中应用带来的启发

研究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原理与方法、给出现实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其核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促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客观上加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学习与研究兴趣,提升其自主学习与研究能力。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研究如何将生产与运作系统各相关要素合理组织起来以高效地创造出产品或服务的_门学科。该课程具有随生产技术和经济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前沿性特点。随着系统工程理论的不断完善,借助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研究生产与运作管理已成普遍倾向,所谓生产与运作管理即生产与运作系统管理。将系统工程理论和管理方法综合应用于生产与运作系统,在各类众多的生产与运作系统中,抽象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思路以及理论和方法,以形成“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体系:生产与运作系统设计、生产与运作系统运行、生产与运作系统控制、生产与运作系统维护和生产与运作系统评价等。

由于本科生缺少实践经验,他们对该课程的印象就是“内容抽象,难以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内容,我们尝试引用研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改革。在内容体系不同阶段(设计、运行、控制、维护和评价等)引入案例,按课程研究思路和体系,师生互动识别并分析不同案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引出案例中可能涉及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并启发学生利用相关理论和方法,提出多种可能求解方案;接着,互动分析不同方案可能带来的不同效果及其优缺点,最后整理出不同管理理论和方法的适用条件。这种基于案例,在引导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各种理论和方法及其适用条件的案例研究式教学方法,为帮助学生领会“抽象内容”起到很好的作用,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由此得到启发:从实践切入、案例为导向、系统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从识别和分析系统问题入手,掌握不同管理理念下的各种管理方法及其特点和适用条件,也就是掌握不同理念导向的管理方法,是培养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有效方法。

三、物流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导向与指导模式

自2001年我国第一批本科物流专业设置以来,目前为止已有300多所学校设置了本科物流专业,每年有几千本科毕业生需要完成毕业论文。然而,在大学逐年扩招、师资及培养条件与学生规模难以匹配的时代背景下所出现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毕业论文考评机制缺失等诸多问题,不仅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而且也造成对本科毕业论文重要性意识逐渐减弱的现象,甚至出现过“存弃之争”“实践代替”“报告代替”等引起争论的话题。借鉴“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我们尝试了结合实习企业引导学生自主选题的一种毕业实习与论文相结合的基于实践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其指导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首先引导学生选好实习单位,并在全面了解实习企业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实习企业简介及现状报告。该阶段培养并考核学生对实际现象的概括和总结能力及对实际问题的识别能力。

第二阶段:引导学生在分析实习企业现存问题以及问题间关联性的基础上,明确研究对象系统界限,并结合个人兴趣,针对所选系统选择适宜的毕业论文题目。该阶段培养并考核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并能识别要点的能力。

第三阶段:针对所选研究系统,要求学生在明确系统目标的基础上,分析系统结构及影响系统目标的要素,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定性、定量评价。该阶段培养并考核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阶段:将前期研究过程和内容,按毕业论文格式和要求,整理编辑成最终毕业论文。该阶段培养并考核学生写作、归纳、整理和表述能力。

按上述过程,明确毕业论文各阶段目标及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和启发来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方法,无论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角度还是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都带来了较好的效果。

四、结语

第8篇

师出名门,花香自苦寒来

“早在本科毕业设计时我就已经开始接触了雷达目标识别,这个方向是我的导师保铮教授替我安排的,后来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逐渐了解到雷达目标识别是一个很小众的科研方向,研究起砗苣眩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保老师的团队中没有老师专门去负责。”杜兰说。

已至耄年的保铮教授是我国雷达研究领域的学术权威,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据了解,雷达目标识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美国列为国防关键技术之一,这意味着它是关乎一个国家防御能力的重要技术范畴。同时涉及雷达目标识研究的问题,也一直都是学科中难啃的硬骨头。

因为雷达目标识别是一个交叉方向,除了传统的雷达系统、信号处理之外,还涉及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要通过回波特性分析目标属性。而对于虚假或伪装目标的识别,人们要确定一个基准的门线,以区别判断真实目标与虚假或伪装目标。

“硕博学习期间,我集中研究了高分辨雷达回波特性分析和统计建模。保老师一直很强调物理概念,所以,我们的研究在结合雷达回波特性方面是很有特色的,也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国际论文。”杜兰说。

据悉,杜兰的博士学位论文曾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但获得博士学位仅仅是迈入研究难题领域的第一步,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还特别需要具备最新的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方面的知识。

“出于这个原因,2007年9月,我前往美国杜克大学进行博士后访问学习。我所在的Lawrence Carin教授研究小组在有关统计机器学习方面在国际上很有名气,我在该小组做的是基础的贝叶斯统计机器学习研究。”杜兰介绍说。

在杜克大学,学校有一项“Safe Ride”的福利,就是学校为了保障学生安全,晚上可以免费送住在附近的学生、博士后回公寓。那时候杜兰经常工作到凌晨一二点,甚至三四点,独自一人叫SafeRide。时间长了,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司机认识了她,经常在回家的路上和她聊天,问关于中国、关于科研工作的问题,还说到做科研工作非常辛苦的事。回想起这段小插曲,杜兰印象很深刻。

国外学习交流进修回国后,历经十多年攻关,杜兰带领研究团队在高分辨雷达回波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独创性地提出了高分辨回波统计识别框架,对应了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基于统计建模的识别方法。

这种方法相对于传统识别方法,更适合于雷达目标高分辨回波的特性,在应对噪声、干扰和在线建库方面都更具优势。

此外,为了使雷达目标识别技术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杜兰也是最早将贝叶斯统计学习方法应用于雷达目标识别的学者,重点解决了小样本学习和噪声稳健两个关键性的工程应用问题。相关成果不仅在雷达目标识别方面受到关注,在贝叶斯方法理论研究、图像处理、生物信号分析、智能交通管理等其他应用方面的论文中也多次被引用参考。

“雷达目标识别不仅仅是理论问题,同时也涉及系统工程问题。”在谈到团队项目获奖情况时杜兰介绍说。

“我们在国内首次将目标分类方法应用到了型号雷达系统中,实现了雷达目标识别理论方法的具体应用......”

“一个技术理论方法的实用化是一个不断试验、不断改进的长期过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很多人的努力才能实现。在理论研究时,可能环境的设置都比较理想,但是在工程应用中,实际的系统环境、有限的系统资源和时间分配都与实验室环境不同,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实现目标识别的功能需要不断地去改进和调试,这才是在应用中最大的困难。这个获奖的项目如果从初期的理论算法研究开始算起,前前后后一共经历了大概有15年的时间。”杜兰说。

杜兰所在的科研团队完成的雷达目标分类技术项目获得了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提升我国现有装备的信息获取能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据了解,当时因项目需要,杜兰和研究生在一年内需多次去外省某地处理数据,最长的时候要待近1个月。为了保证学校的教学工作,她只能多次往返西安和外场地,行程最紧的时候一周要往返两趟。

学高为师,传承西电学风

“谈不上成就,只能说取得了一些进展,这要十分感谢保铮老师的指导和引领。保老师教会我最基本的科研方法,首先是物理概念,其次才是数学算法,还有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做科研的严谨和仔细。”谈到目前已经取得的成果,杜兰十分谦虚地说。

杜兰认为,对物理慨念的理解很重要!“博士学习期间,保老师通过实际案例的教导使我明白:数学算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物理概念,只有牢牢把握住要解决的物理问题,才能用对、用好数学算法。这也是我们团队一直在延续坚守的一种研究理念。”

谈到培养研究生的体会,杜兰表示:“首先要严于律己,以我为表率,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升自己;其次是对科研能力和严谨科研作风的培养。”“延续着保铮老师对我的教导,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从物理层面把握新方法、新概念,不用一味地陷入算法和数学推导。”

杜兰也重视对学生论文的修改,将保铮院士当年一字一个标点修改自己论文的做法用到了她自己的学生身上,帮助学生形成标准、规范的写作习惯。据悉,她的团队一直有着坚持读文章、定期做工作汇报和讨论组会的传统,以此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报考研究生选择导师时,看到杜老师的介绍,对于如此年轻的老师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感到很震撼,也因此报考了杜老师的研究生。然而上了研究生之后感到更加震撼,因为感觉不管我们多早来实验室,杜老师都已经坐在实验室开始工作了。”来自学校电子工程学院的研二学生刘彬说。

“我非常重视专家在评审和答辩时提出的意见和问题,不仅在当时会思考回答,事后我也会反复琢磨,我认为这些专家是在帮助我把握自己的科研方向。而相比于称号和奖项,这才是最大的收获。”杜兰说。

“我感觉科研工作贵在坚持,学习和研究雷达目标识别问题很难!一些同学、朋友和学生也问过我,女生做科研工作是不是太苦了?对我而言,雷达目标识别这个研究方向很重要,而我们现在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做得还不够好。所以,因为喜欢这个学科,对于难题我不会放弃,我有信心攻克它并能做得最好!不觉得有多苦。”杜兰坚定地说。

从一个西电小女生到今天的中国女青年科学家,杜兰每一步前行都是迎接挑战的结果,一个个成绩的背后都是学术创新力量的坚持和不懈努力的攀登。

第9篇

1.对当前中文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思考与建议 

2.谈电大中文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写作 

3.非英专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文摘要英译研究——以鲁东大学2010届非英专部分毕业生为例 

4.谈中文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技巧——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例

5.对中文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原则的思考 

6.高师中文系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之我见 

7.中文专业本科生课程论文在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中的地位和作用

8.中文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困境的原因分析 

9.提高中文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0.我院中文系、数学系举行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 

11.华中师范大学中文试验班毕业生毕业调查及对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

12.中文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立论摭谈 

13.高校文科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的几个问题——以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学生为考察对象

14.河西学院中文系毕业论文写作及指导状况调查分析与建议

15.中文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片谈  

16.独立学院中文系毕业论文工作改革探索 

17.福建广播电视大学84届中文直属班举行毕业3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 

18.我院中文系首届研究生毕业 

19.我院中文、政教两系首届工农兵学员胜利毕业 

20.教学、科研、管理三丰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刘焕辉教授,1956年中文系毕业

21.怎样写好文学评论——兼谈中文系学生毕业论文写作

22.中文本科毕业论文古代文学方向选题指导  

23.中文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及指导对策

24.文科毕业论文写作训练体系的建立与实践探索——以中文学科为例 

25.回忆我的大学时代——读过山东、四川、中央三个国立大学的中文系才毕业

26.独一无二的松子——在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27.启迪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关于中文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思考

28.中文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9.苏大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第二届博士研究生毕业 

30.夏威夷大学和美国的中文教学 

31.中文分词模型的领域适应性方法 

32.使用二级索引的中文分词词典 

33.中文分词技术综述 

34.面向中文文本的情感信息抽取语料库构建 

35.中文分词算法研究综述  

36.一种快速中文分词词典机制 

37.中文图书采访质量控制实践探索 

38.中文文本分类反馈学习研究 

39.在线集体记忆的协作性书写——中文维基百科“”条目(2004-2014)的个案研究

40.中文搜索引擎中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

41.中文分词技术及其实现  

42.一个中文实体链接语料库的建设 

43.自然语言理解的中文地址匹配算法 

44.中文文本情感分析综述 

45.中文数据清洗研究综述 

46.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中文期刊采购策略研究

47.中文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类目组织系统的比较分析 

48.中文印刷字体单字与字库软件的著作权辨析 

49.基于Lucene的中文分词方法设计与实现 

50.中文姓名的自动辨识  

51.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中文简化版的效度和信度 

52.基于词典和词频的中文分词方法  

53.中文核心期刊的地理分布及其变动态势研究 

54.面向领域中文文本信息处理的术语识别与抽取研究综述

55.族裔特性、社会资本与美国华人中文学校

56.中文分词对中文信息检索系统性能的影响  

57.中文自动标引、全文检索及中文搜索引擎三者关系的探讨

58.中文微博情感分析研究综述 

59.港式中文语序问题略论 

60.公共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访质量控制实践与探索——以深圳图书馆为例 

61.中文文本的地理命名实体标注 

62.基于规则的中文地址要素解析方法 

63.一种基于多重哈希词典和K-最短路径算法的中文粗分词方案研究 

64.澳大利亚的中文教育环境及专项中文教师培训项目个案分析

65.中文文本的地理空间关系标注 

66.中文分词技术的研究 

67.中文分词算法在搜索引擎应用中的研究 

68.美国中小学中文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69.中文DOI路在何方——从参考文献著录与DOI的关系探讨中文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的发展方向

70.中文叙词表本体的形式化表示与SKOS的比较研究——以及对建立中文知识组织系统形式化表示标准体系的建议

71.一种基于Lucene的中文分词的设计与测试 

72.KNN和SVM算法在中文文本自动分类技术上的比较研究 

73.《同义词词林》在中文实体关系抽取中的作用 

74.中文微博命名实体识别

75.中文比较句识别及比较关系抽取 

76.统计与词典相结合的领域自适应中文分词  

77.支持智能中文分词的互联网搜索引擎的构建 

78.现当代中文小说译入、译出的考察与比较

79.中文信息处理研究工作的新进展  

80.美国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应策略  

81.LanguageTool中文语法校对XML规则定制方法 

82.基于中文搜索引擎网络信息用户行为研究 

83.中文分词技术及其应用初探 

84.基于免疫的中文网络短文本聚类算法 

85.中文文学作品中数字使用的模糊现象及其翻译 

86.中文自然语言理解技术与智能检索 

87.基于演化超网络的中文文本分类方法 

88.基于卷积树核的无指导中文实体关系抽取研究  

89.基于Lucene的中文字典分词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90.一种中文分词词典新机制——双字哈希机制  

91.面向新闻领域的中文文本分类研究综述

92.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中文修订版的信效度 

93.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引文分析 

94.中文系教师信息行为之研究:以辅仁大学为例 

95.中文分词现状及未来发展 

96.中文歧义研究25年——以《中文信息学报》论文为例 

97.美国大学华裔与非华裔学生中文习得差异及教学法探索 

98.现状和设想——试论中文信息处理与现代汉语研究 

99.江苏省科技类中文核心期刊统计分析

100.中文数字学术期刊用户价值模型实证研究  

101.路在何方——中文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刍议

102.中文词法分析与句法分析融合策略研究 

103.美国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104.一种中文分词词典新机制——四字哈希机制 

105.中文搜索引擎的原理剖析及开发实现技术 

106.自然语言检索中的中文分词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

107.中文分词算法研究 

108.中文个人学术网站的现状与发展——基于153个中文个人学术网站的调查与分析

109.基于中文维基百科的领域概念相关性研究 

110.基于字表的中文搜索引擎分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11.汉语传统语法及其在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展望 

112.中文文本中时间信息解析方法  

113.顶中区N200:一个中文视觉词汇识别特有的脑电反应 

114.近年来中文网络信息分类研究综述  

115.北大中文系留学生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116.中文地质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探讨

117.基于叙词表构建本体的中文叙词词间关系细化研究 

118.网络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中文核心期刊信息比较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人脸识别 判别过程 欧氏距离 马氏距离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脸识别系统正在逐渐进入日常应用,在企业、住宅安全、刑侦、自助服务、信息安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目前人脸识别方法主要有:几何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的人脸识别方法等。

1 识别方法简介

几何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研究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通过考量眼、鼻、嘴等的形状和它们之间的几何关系实现人脸几何特征的提取。此方法识别速度快,所占内存小,但识别率较低。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人脸识别方法主要是基于KL(Karhunen-Loeve)变换的识别方法,KL变换以矢量信号的协方差矩阵的归一化正交特征矢量所构成的正交矩阵来对该矢量信号正交变换。在图像处理中,高维的图像空间经过KL变换后得到一组新的正交基,保留其中重要的正交基,由这些基可以张成低维线性空间。如果人脸在这些低维线性空间的投影具有可分性,将这些投影作为识别的特征矢量。PCA具有良好的去相关特性,KL变换后的矢量信号分量互不相关。同时KL变换是在均方误差测度下,失真最小的一种变换。PCA也是目前人脸识别的主流方法。

PCA特征值提取时首先计算矩阵样本的协方差矩阵,然后计算协方差矩阵的本征向量e1,e2,…,eN的本征值。通过PCA训练多个样本的特征值即可作为此人的特征,在识别过程中,用已有的特征值和提取出的本征值计算距离,作为人脸识别的判别依据。

2 主要算法分析

距离计算主流的方法有欧式距离和马氏距离。

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可以描述为在n维空间内,最短的线的长度。欧氏距离可以表示为:

欧氏距离将脸部特征的之间的差别等同看待,并没有对于主要特征重点考量,而马氏距离可以解决此问题。

马氏距离也可以定义为两个服从同一分布并且其协方差矩阵为Σ的随机变量与的差异程度。对于样本集Xi,马氏距离可以表示为:

其中为样本平均值,S表示样本的协方差。

马氏距离不受量纲的影响,两点之间的马氏距离与原始数据的测量单位无关,马氏距离还可以排除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的干扰。

3 系统实现方法

在人脸识别系统的判别方法设计中,参考马氏距离的加权思想,对特征值的欧氏距离进行加权。在提取人脸特征值时,取(样本数-1)作为提取的特征值的数量。查看特征值所对应的图片效果,以29个特征值为例,效果如下:

对于权值的选取,考虑到相近特征值所表示的特征之间差异性很小,并且其表示的实质性参量的不确定性,所以将一组固定数量且相邻的特征值取同一权值。得到经过加权的距离后,计算置信度,置信度定义为:

其中 为训练样本值,aj为样本权值。

如训练样本取30张人脸图片,其特征值选30-1=29个,固定若干个特征值一组,每组用同一权值aj。特征值越靠前,表示其可参考性越大,所赋予的权值也应该越高。

对于非加权算法的欧氏距离,通常认为置信度高于0.5表示两张图片相似程度高,低于0.5表示相似程度低。但在人脸识别过程中发现,在训练样本不是特别多的情况下判决门限会随着训练样本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判决门限值也会高于0.5,实验中判决门限一般定在0.8以上,判决门限的设定也和前期图片预处理的方法有关。

4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训练样本数分别取30,40,50,60,70,综合10个不同的人在同一位置分别计算加权算法置信度和非加权算法置信度来作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得到4条平均置信度随训练样本数变化的曲线。训练样本数较小的时候置信度随训练样本数的增加而增加比较明显。但在训练样本数较大的情况下,置信度随训练样本数变化不明显。对于正确的样本,加权算法所得到的置信度高于非加权算法得到的值,而对于错误的样本,加权算法所得到的置信度低于非加权算法得到的值,所以采用加权算法可以加强判别过程的区分度,提高样本的识别度。

参考文献

[1]吴迪.基于特征脸改进算法的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2]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人脸识别[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柯晓华.人脸识别算法研究及实现[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孙伟,李晓飞.基于PCA的实时人脸识别系统[J].中国多媒体通信,2013(04).

[5]何振学,张贵仓,谯钧,杨林英.对称核主成分分析及其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2013(03).

[6]郭浩,王国宇.一种基于中值思想的改进人脸识别方法[J].现代电子技术,2013(02).

[7]李冠楠,李强.一种基于人脸核心特征的PCA人脸识别算法及应用[J].电子器件,2012(05).

第11篇

关键词:智能驾驶; 计算机视觉; 图像分割; 道路识别

Abstract: the road detection is the intelligent auxiliary driving system of a subsystem, including road segmentation and corner DengZi recognition task. The image of a camera video processing, the generation of graduation thesis writing essays segmentation extract FenDaoXian, again according to the FenDaoXian to identify the driveway to (left turn, right turn), the road to report the turn and the rough positioning vehicles have very important ahead significance. Considering the system real time requirement, algorithm must have very low time complexity. Through a lot of field experiment, and put forward a kind of effective based on regional growth and curve fitting curve identification algorithm,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has good recognition effect.

Keywords: intelligent driving; Computer vision; Image segmentation; Road identification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系统概述以及算法研究的意义汽车安全行驶智能辅助操作系统[1]是综合运用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以及计算机视觉技术,重点讨论汽车前向行驶的主动安全问题的辅助系统,其应用背景为高速公路或标准高等级公路。毕业论文范文其主要目的是使计算机能够利用图像和视频序列来识别和认知三维世界。在行驶方向上,前向CCD摄像机作为视觉传感器,是一个完全基于摄像机的视觉系统。系统应用背景的特殊性,决定了系统实现中必须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即严格的实时性。按照我国高速公路设计标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时速平均为120 km/h,因此系统必须在1 s内处理多幅视频图像。一个完善的汽车安全行驶智能辅助操作系统通常需要实现道路检测[2]、障碍物检测[3-4]和防撞安全行驶3个子系统。其中道路检测子系统又可以分为多个识别子任务,例如:分道线提取、道路区域分割、弯道识别等等。每一个子任务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任何一个子任务算法的改进都对系统的识别精度和鲁棒性的提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其中分道线识别和弯道识别是两个重要的子 省略 任务,二者对于道路区域和障碍物的粗略定位具有指导意义。通常的算法是通过对白色分道线的识别,再以分道线的走向进一步识别弯道的方向。

2道路模型的建立高速公路的道路具有很多特殊性,其设计和建设都具有严格的行业标准[5]。例如:1)车速为120 km/h时的极限转弯半径为650 m,一般最小半径为1 000 m;2)车道宽度为3.75 m;3)分道线宽度为0.21 m等。毕业论文范文笔者从大量的实验图像中总结出道路图像的特点:根据高速公路建设标准,极限转弯半径为650 m,因此,车辆前方距视平面40 m以内的弯道分道线图像都可以近似为直线。从实验图像中可以看到,该近似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成立。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建立如下的弯道模型,如图1所示。

1)近处(40 m以内)的道路近似为直线;2)远处(40 m以外)的道路为曲线;3)它们之间光滑连接。通过分析远处曲线与近处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定量分析弯道方向(左弯、右弯)和弯曲程度(对曲率的定量描述)。毕业论文范文在识别算法设计中,可以检测视频图像上近处分道线像素,通过直线拟合,求出直线方程;再进一步计算远处分道线上的像素与该拟合直线的距离来定量计算车道的弯曲程度,并根据距离累计值的符号来判断车道的转向。

3最小二乘法与区域生长的识别方法

3.1最小二乘法拟合[6]最小二乘法拟合算法可以描述为:对于需要拟合的N个像素数据Pi(xi,yi),设待拟合的直线方程为

3.2区域生长区域生长属于串行区域分割[6],是基于区域图像相似性的一种分割算法。相似性准则可以是灰度级、毕业论文范文彩色、梯度等特性,很多图像处理系统都广泛使用灰度相似性。其基本思想是将具有灰度相似性的像素集合起来构成区域。其算法大致流程如下:1)对图像进行逐点扫描,找出还没有处理过(或没有扫描过)的像素;2)以该像素为中心检查其邻域(4-邻域或8-邻域)像素,如果灰度差小于某个阈值(预设定值或模糊阈值),则将该邻域像素归入区域;3)将新加入区域的像素作为种子点,重复步骤2)的“相似性检测———归并”操作,直到区域不能进一步扩张或所有区域中的种子点的邻域点都不具备灰度相似性,即完成了一个区域的分割;4)返回步骤1),继续扫描后续点,进行下一个区域的生长,直到扫描完所有点。

3.3算法描述将区域生长与最小二乘法相结合,笔者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弯道识别算法,其算法流程描述如下:

1)将输入的彩色图像转换成灰度图像,并进行预处理和灰度变换,如图2所示;

第12篇

关键词:物联网;船舶;过闸;智能调度

随着数字航道建设的有序推进,我国内河航运信息化管控初显成效,但是信息资源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业务应用系统的功能未能完全发挥。据现有的船舶过闸流程显示,船舶过闸涉及登记、缴费、调度、过闸等环节。船舶过闸完全由人工管控,手续繁琐,极度耗费船员的通行时间,同时造成大量船舶处于等待状态,航道拥堵加剧。

上海市船闸计算机收费系统,迈出了计算机票据逐渐取代手工票据坚实的一步,但是过闸调度的信息化未能完全实现。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在口岸船闸展开“船舶便捷过闸系统(水上ETC)”的试点研究。通过创新船闸收费管理机制并融合RFID技术,优化收费管理模式和流程,减少船舶过闸等候时间,提高船闸调度效率。

船载电子标签只能储存船舶的静态信息,且局限于地方船舶使用。为了达到航运数字化管理的先进水平,论文将物联网技术成功运用于船舶过闸智能调度系统。

1物联网技术

随着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应用的深入,船联网已具备相应的条件。2004年以来,国际海事组织和中国海事局分别要求达到一定吨位的船舶必须安装自动识别系统[4]。在内河航行且不满足强制安装AIS条件的船只可通过地方海事局安装RFID。为此,可利用AIS与船载RFID互补融合而构成船联网。

1.1 AIS技术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由岸基(基站)设施和船载设备共同组成,通过VHF频段自动广播或接收船舶的静态信息(人工输入)、动态信息(自动更新)、航次信息(人工输入)、安全消息。AIS信息报告时间间隔为2S~3min,具体时间由船舶航行状态确定[5]。船载AIS与安装在过闸指挥部的AIS基站能够顺利进行信息传递,实现船联网。

1.2 RFID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射频识别主要由船载电子标签与待闸区RFID阅读器组成。船载RFID选用2.45GHz卡片式有源RFID标签,其有效识别距离接近100米,可存储船舶名称、代码、船型、吨位、吃水及货物种类等信息。由于RFID只能存储船舶的静态信息,每次出航前均需到航道管理部门重新写入吃水及货物等信息。

2 船舶过闸智能调度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功能分析

船舶一般的过闸程序分为的上岸、登记、缴费、调度、过闸等环节,需要船员按照顺序走完所有环节办理手续。船舶过闸智能调度系统旨在借助信息技术优化船舶过闸程序,该系统应具备船舶信息自动获取、过闸调度、收费结算、过闸及水文信息等功能。

2.2 智能调度系统结构

根据船舶过闸智能调度系统的功能分析,可将各功能分模块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整合在系统中。船舶过闸智能调度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

3 智能调度系统实现

3.1 软件数据库选择

船舶过闸智能调度系统选用SQL Server 2008作为系统数据库,用于存储船舶的动静态信息、过闸调度信息、收费数据、过闸日志等。系统数据库可同时存储通过AIS或船载RFID获取的船舶信息,并以识别设备类型进行区别。

3.2 船舶过闸智能调度管理软件设计

待闸船舶驶入待闸区域后,过闸智能调度系统会自动识别船舶的静态和动态信息,系统根据船舶类型及进入待闸区的顺序进行调度,在水文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对普通船舶与特殊船舶进行统一调度。具体调度管理流程如图3所示。

在船舶过闸费用扣取前要判断船主账户余额,如果余额不足,系统会将差额费用数据存入本地数据库,并与船舶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共享,以便及时扣费。

4 结束语

在船舶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论文设计的船舶过闸智能调度系统能够取代传统的人工调度管理,极大地节约人力物力,提高通航效率。管理系统融合调度、扣费、日志记录等功能,为数字航道的建设起着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金鹏飞,何斌,等.船闸计算机收费系统应用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7, (5).

[2]袁学忠.江苏内河船舶便捷过闸系统的试点应用[J].中国水运,2013(6)44:45.

[3]Lei Zhou, Hu Liu, etc.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Internet of Things in Ship Lockage Management System[C]. Computer Science & Service System, 2012.

[4]国内航行船舶船载电子海图系统和自动识别系统设备管理规定[EB]. 中国海事局, 2010-4-12.

[5]船载自动识别系统(AIS)技术要求GB/T 20068-2006[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06.

第13篇

关键词: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策略

 

一、工程造价风险及风险管理

l、工程造价风险因素

要进行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必须首先对造成工程造价风险的风险事件进行识别,而识别工程造价风险的第一步便是找风险可能存在之处及产生的原因。在工程项目的整个实现过程中,一方面,风险性事件和完全不确定性事件是工程造价风险产生的根源,是造成工程造价变化的根源。另一方面,工程项目的造价的风险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备性造成的,而这种信息的不完备性既有人们在信息收集与信息加工方面的问题,也有信息本身具有滞后性的原因。工程项目实施作为一种社会生产活动,尽管人们在工程项目的定义阶段、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实施阶段都可以通过预测和分析去认识一个工程项目的特性,去预先规定出需要开展的各项具体活动和各具体活动的程序与做法,但是各种个人意志、人为因素的影响会改变这些活动的内容、程序和做法,从而使工程项目的造价出现不确定性,项目所处的环境、条件也都会发生变化,这也会使工程项目的造价出现不确定性。总之,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局限性、人们行为的主观随意性和客观环境与条件的不断变动性所造成的造价的不确定性。

2、工程造价风险的特点

工程造价风险的特点,顾名思义,应该集工程造价的特点和风险的特点于一身,结合分析现代工程的案例,工程造价风险具有全面性的特点:

(1)全程性

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即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都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即工程造价风险存在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全程性。免费论文,管理策略。

作为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超越人们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而且在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风险是无处不在、无时没有的。这些说明为什么虽然人类一直希望认识和控制风险,但直到现在也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减少损失程度,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2)可变性

工程造价风险的可变性,这是指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各种风险在质和量上是可以变化的。随着项目的进行,有些风险得到控制并消除,有些风险会发生并得到处理,同时在项目的每一阶段都可能产生新的风险。风险发生的程度决定了工程造价风险的的大小,因此工程造价风险同样具有可变性。

(3)复杂性

风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大型开发项目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多且种类繁杂,致使其在全寿命周期内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而且大量风险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错综复杂、各风险因素之间与外界交又影响又使风险显示出多层次性,作为风险的一种,工程造价风险也同样具有复杂性。

(4)被动性

某一具体风险发生的偶然性和大量风险发生的必然性,任一具体风险的发生都是诸多风险因素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随机现象。个别风险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杂乱无章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工程造价风险存在一定的被动性。

3、工程造价风险管理

工程项目的实现过程是在一个相对存在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外部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其中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是外部环境条件因素,通货膨胀、气候条件、地质情况、施工环境条件等。因为外部环境条件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有可能给工程项目带来风险,从而使工程项目的造价发生不正常的变化。因此在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中必须考虑风险对于造价的影响,必须在对确定性造价管理的同时,开展对不确定性造价的管理,即对工程造价进行风险管理。

对工程造价的城险管理必须结合工程造价的全面管理来实施。免费论文,管理策略。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就是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工程造价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并在识别的基础上评估这些风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控制这些风险,从而最终达到对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

二、工程造价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就是要在风险发生之前,对工程项目实施各阶段存在的风险及产生的原因作出判断。同样对于工程造价风险的识别就是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对影响工程造价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判别,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对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

1、工程造价风险识别的意义

当前风险管理实践中,己经有一些成熟的风险的识别方法,但是对于工程造价的风险识别方法还没有系统全面的论述和实践。因此,现在的造价管理中对风险的竹理很薄弱,风险管理者不能够全面、提前识别项日管理以及项目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从而使得风险因素失控,导致项目管理的失败或工程造价的超支等不良后果。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工程造价风险识别本身的艰难性和现有工程项目风险识别方法的不完善性。因此,研究建立一种有效的风险识别方法,用以有效的识别各种可能的风险因素,对于工程造价管理非常重要。一旦某项风险被识别和界定,那它就不再是一种风险,而变成了一个管理问题。

2、工程造价风险分布

风险分析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从而达到对风险的最终管理。虽然对于未来的预测都是不能肯定的,但是我们还是要做决策、做预算、使发展潜力最大化。而对承担的造价风险进行系统分析,肯定能够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即使不能得到定量化的结果,但是把工程造价风险分解成不同风险来源的过程以及对它们系统的研究,也会得出工程造价可能的结果范围。要进行风险分析,首先必须对工程造价风险进行分布研究,因为只有确定了工程造价的风险分布,才能有效地对风险进行估计。

三、工程造价风险的处理

l、工程造价风险的处理对策

对于工程项目的风险事件,在风险识别阶段进行了分析与识别以后,已识别出的绝大多数风险事件都是相对可控的。这些风险事件的可控程度取决于人们在风险识别阶段给出的有关风险事件的足够信息的多少。工程项目的风险事件的处理是建立在工程项目风险事件的可控性基础之上的。

由于工程造价风险具有普遍性和全程性,因此相应的对风险处理也应体现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对工程造价风险的处理主要通过对工程项目风险事件的控制来实现的。免费论文,管理策略。工程项目的风险事件是发展和变化的,在人们对其进行控制的过程中,这种发展与变化会随着人们的控制活动而改变。免费论文,管理策略。免费论文,管理策略。因为对于风险事件控制的过程实际是一种人们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改造客观世界(事物)的过程。

对分析出来的风险可以接受,或想办法消除、减少或转移。任何项目在实施时,都必须对承担的风险(明确规定的或隐含的)应有准备和对策,应有计划,应充分利用管理者自己的技术、管理、组织的优势和过去的经验。由于工程造价的风险来源于具体活动的风险事件,因此对于工程造价的风险处理也应转化为对工程造价的风险事件的控制和处理,而不是直接的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对于工程项目的风险事件的主要处理对策:

(1)回避风险大的项目,选择风险小或适中的项目

这在项目决策时要注意,放弃明显导致亏损的项目。对于风险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成功把握不大的项目,不参与投标,不参与合资。甚至有些工程进行到一半时,预测后期风险很大,必然有更大的亏损,不得不采取终端项目的措施。

(2)技术措施:如选择有弹性的,抗风险能力强的技术方案,而不用新的不成熟的施工方案。

(3)组织措施:对风险很大的项目加强计划工作,选派最得力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经理;将 责任落实到各个组织单元,使大家有风险意识癌资金、材料、设备、人力上对风险大的项目予以保证,在同期项目中提高它的优先级别,在实施过程中严密的监控。免费论文,管理策略。

2、工程造价风险的前处理

工程造价风险的前处理主要是体现在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阶段,对可能发生的风险, 要在决策阶段或设计阶段就进行预处理,特别是重要的或重大的风险因子,要优先处理。风险事件的前处理方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风险规避方案;(2)风险遏制方案;(3)风险转移方案

3、工程造价风险的后处理

工程造价风险的后处理是指在工程实施 过程中,对已经发生的风险的处理。其方法具 体实用如下:

(1)风险应急方案;(2)风险容忍方案;(3)风险分担方案; (4)风险消减方案;(5)风险化解方案

结语:通过上述的风险管理策略的内容研究,对于提高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水平,丰富管理措施及方法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邱枫.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措施.中国电力教育,2010,(S1):118-121

[2]刘春花.“安装工程造价”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10,(16):61-62

[3]黄世涛.施工企业如何做好施工现场管理.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58-59

第14篇

【关键词】指纹识别 身份证识别 人脸现场对比 嵌入式系统 龙芯1B

随着我国行政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冒名顶替和考场舞弊现象越来越多。针对这类情况,采用指纹识别、身份证识别、人脸现场比对等技术手段,精准判断人员身份,杜绝替考。同时采用联网通讯,异常情况联网报警等手段,也杜绝了监考人员参与的现场舞弊行为。

本论文通过项目实施开发出一种基于龙芯232内核的嵌入式身份识别终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并且针对指纹身份验证终端与服务中心之间制定一套通讯交互和指令协议,同时采用国产主控芯片,专用内部通讯协议,保证信息安全,可以用在教育考试、公务员考试等民用领域,也可以广泛采用到国防、安全相关领域中。

1 生物识别技术的选择及改进

1.1 生物识别技术简介

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化日益普及,如何准确识别个人身份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技术难度比较大的问题。适用于身份鉴定的生物特征有不少,能够做为身份识别的生物特征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唯一性、广泛性、可测量性、稳定性、随身性、这几个特点。除此之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考虑该技术是否能被人们接受,测试过程中是否对人体造成伤害,识别过程是否方便,识别是否准确,技术手段和设备的经济与否等因素。

目前主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有:指纹识别、掌纹识别、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手形识别、生物红外谱图识别、外耳廓轮廓识别、体味特征区分、基因特征识别。每种生物识别技术都有其优劣性,这里采用指纹和人脸作为身份交叉识别的技术手段。

1.2 生物识别技术改进

为了提高生物识别精度,本文提出三个改进方向:

1.2.1 采用多种特征的融合识别(多模结合)

对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研究后,了解到这些技术和手段都有一定的优缺点,在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限制和局限性,因此采用单一生物识别技术并不能实现本论文的目标。因此,需要场合结合多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进一步提高识别率和系统的可靠性。

1.2.2 现场采样,实时识别,数据实时可靠传输,与数据库实时比对

通过采用更高效快速的算法或者采用高性能的硬件设备或者采用专用的算法DSP辅助来实现实时出结果,实时传输,实时反馈。

1.2.3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与身份证读取技术相结合

根据各种人体生理特征识别技术的综合比较结果,本文考虑了可靠性、经济性和技术成熟度以及供货方便等因素,决定采用指纹特征识别作为首要识别手段;其次采用身份证电子读写技术进行现场的验证,做到人证合一。

1.3 指纹特征比对过程的优化

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改进:

1.3.1 方法改进一:标志索引法

将指纹数据划分成9大类,在指纹图像特征文件上附加标识码,采用数据库索引的方法对存储的指纹档案进行归类,比对的时候先从标识码开始检索,可以大大加快比对速度。

1.3.2 方法改进二:单列循环法

每个人都会存储多个指纹档案,一般的方法是将采用档案与列表中的人员的所有指纹一一比对,都不相符才会进行下一人的比对,但实际的测试过程中发现,第一枚指纹档案的比对成功率可以达到80%以上,因此将比对策略改为:与所有人的第一个指纹档案全部进行比对,如果成功,继续比对该人的其他档案,如果不成功,再全部检查所有人的第二个档案,以此类推,也可以加快比对速度。实验表明采用这个方法额可以将2000枚样本比对的速度提高六倍。

2 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如图1所示。

3 结束语

本文主要设计了基于嵌入式软硬件系统平台,综合采用多种生物识别手段的在线身份识别系统。深入研究了龙芯1B软硬件平台和Linux 操作系统内核,移植了引导程序Uboot,完成了对Linux 操作系统内核的重新配置和编译,达到了减小系统体积的目的;该系统能够通过单机采集多种考生信息,提供包括指纹读取验证,身份证验证,实时拍照和照片彩屏显示等功能,利用实时采集的考生信息,通过终端设备联网验证考生身份信息,巡考复查考生身份,有效杜绝考生的替代替考情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身份验证平台。

参考文献

[1]张敏贵,潘泉等.多生物特征识别[J].信息与控制,2002(32).

[2]于瑞华,洪卫军.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及其应用[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4(08).

[3]夏鸿斌,须文波,刘渊.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21).

[4]杨俊,景疆.浅谈生物认证技术―指纹识别[J].计算机时代,2004(03).

[5]谭铁牛,王蕴红.现代身份鉴别---生物特征识别技术[J].中国基础科学,2000(09).

第15篇

关键词:食品检测,实验室样品,食品安全

 

样品是检测工作的对象和载体,人、机、料、法、环等各项质量保障措施也都是基于样品得到良好控制的前提。只有检测的样品得到良好的控制,确保其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检测工作才会有实际的意义,检测结果才有可能真实可靠。因此,食品样品的有效控制工作意义重大。

一、样品控制的要求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5.6款抽样和样品处置和《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中5.8检测和校准物品(样品)的处置分别对样品控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总结归纳如下:

1)实验室应有用于检测样品的抽取、运输、接收、处置、保护、存储、保留或清理的程序,确保检测样品的完整性。

2)实验室应具有检测样品的标识系统,避免在实物、记录和文件中混淆。

3)实验室应记录接收样品的状态,尤其对正常(或规定)条件的偏离。免费论文,食品安全。

4)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设备设施贮存、处置样品,有程序避免样品发生退化、丢失和损坏。

5)实验室应保存样品的流转记录。

6)样品抽取过程中应注意样品存储、运输条件的控制,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二、样品控制的关键环节

(一)样品的抽取

抽取样品工作必须由经过培训且考核合格的抽样人员承担。抽样程序、抽样方法、抽样工具应符合有关产品标准及技术文件规定。样品抽取时应注意样品是否满足抽取和检测的要求,同时注意详细填写抽样信息,必要时索要产品执行标准等必要技术文件。

样品抽取后应根据样品自身的特性、样品量的大小、运输路途的远近、抽样季节气候,选择适当的保存运输方式,以确保样品抽取过程中不发生丢失、变质和损坏。

常用的保存方式有塑料周转箱、泡沫塑料箱、便携式冷藏(冻)箱和箱式冷藏(冻)车等。

(二)样品的运输

委托样品的运输由委托方承担,抽查样品的运输由抽查方承担。运输工作的承担者应确保运输过程中检测样品的各项安全,以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当标准对检测样品的运输条件有特殊要求时,抽样人员以及检测人员应采用按标准规定的包装和运输设施,检查包装和运输设施符合规定要求,必要时制定检测样品的运送方案,确保检测样品的运输安全,并符合规定的要求。

(三)样品的接收

业务接待人员接收客户送检的检测样品时,应注意以下关键环节:

1)对照检验委托书或抽样单填写的检测样品信息是否与实物相符,主要内容包括:名称、数量、包装物、包装状态、样品形态特征(形状、颜色、气味等)、规格型号和等级等。对于抽样的检测样品还应特别注意签封是否完整。

2)以及对存放环境有特殊要求的检测样品存储方式,应在检测委托文书中注明。免费论文,食品安全。

3)确认检测样品实物信息与检验委托书或抽样单信息一致,并协商确定检测完成后样品的处置方式等检测约定后,方可在检测委托文书签字认可。

4)在接收样品时,必须记录异常情况或对检测方法中所述正常(规定)条件的偏离。当对样品是否适用于检测存有疑问,或者样品不符合所提供的描述,或者对所要求的检测规定不够详尽时,负责在工作开始前询问客户并得到进一步的说明,记录下讨论的内容。

(四)样品的登记与识别

样品唯一性识别体统由样品编号和样品标识卡组成。

1)样品唯一性编号由业务接待人员在进行样品登记时给出。一个批次检验任务的检测样品对应一个唯一性识别。所有与该检测样品有关的文件和记录,都应标明该检测样品唯一性识别,以便溯源和归类。例如:样品唯一性编号JSP2010SP00001代表河北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2010年承检的00001号食品检测样品。

2)样品标识卡是样品唯一性识别系统的载体。样品标识卡承载着样品唯一性编号、存放状态信息和实验状态信息。业务接待人员在样品进入实验室登记后应立即将填写完整的样品标识卡黏贴于检测样品的适当的、明显的部位。

样品标识卡中检测样品所处存放状态,分为:“备用”、“检测用”,可以通过检测样品标识卡的颜色加以识别;按所处试验状态,分为“未试”、“在试”、和“已试”,可在样品标识卡中明示。

3)检验人员应对检测过程中的所有检验样品进行唯一性识别的传递,保证检测样品唯一性编号在流转过程中的完整性。

(五)样品的领取和分发

检验人员依据检验任务指令文件如检验任务流程卡,到样品管理部门领取与唯一性标识一致的检测用样品。在检测过程中,如需其他部门协助检验,由主检部门填写实验室内部委托检验卡,经双方签字确认后,向协助检验部门分发样品;主检部门和协助检验部门应负责检验样品的唯一性识别传递,保证检测样品唯一性编号在流转过程中的完整性。

(六)样品的保管

实验室应设置专门的样品室,由专职的样品管理员负责保存备用样品;检测样品由检测人员负责保管,存放于各检验部的样品室中。

样品室应配备样品柜、样品架、样品车等存放运输设施,以及冷藏、冷冻等环境设施,以确保备用样品的存放环境符合标准或相关技术文件的要求并做好环境监控记录。

样品室中的检测样品应分类存放,标识清楚,保持样品实物、标记、登记记录的一致性。免费论文,食品安全。

(七)样品的处置

1、备用样品保存期限

备用样品保存期限一般为保存至报告异议期后,若样品保质期不足异议期的,保质期满后即可申请处置。免费论文,食品安全。免费论文,食品安全。食品生产许可证检验、各类抽查检验备用物品保存期限一般为报告发出后3个月。特殊情况的依据双方约定的时限保存。

2、样品的处置方法

1)客户要求取回的样品,保存期满前3天,由样品管理员书面通知客户取回样品,协商取回时间方式等具体事宜;客户逾期未取回的,报批后由样品管理员按报废处置,并做好记录。

2)报废的样品,由样品管理员填写样品报废审批单,经批准后处理。注意处置时采取适当的方式,避免污染环境或造成潜在危害。

3)特殊情况依据双方约定的方式处置。

(八)样品的保密与安全

样品管理人员严格遵守保护委托单位技术所有权和机密的声明,以及质量体系文件中对客户的检测样品、附件及有关信息负保密责任的要求。留样期内的检测样品不得以任何理由挪作他用。

样品管理人员应认真执行内务管理规定,确保样品室内环境的整洁卫生,做好防盗、防火、防虫蛀工作,确保检测样品在保存期间不发生非正常的变质或损坏。免费论文,食品安全。

对于贵重的检测样品和需要在特定环境下储存或处置的检测样品,由样品管理员按有关规定进行隔离存放,必要时应设置警示标志,保证检测样品存放满足规定的要求。

三、结语

食品样品的流转及有效控制与实验室能否出具科学公正、真实有效的检测数据紧密联系,可以说食品样品的有效控制程度直接关系到食品检测实验室的技术水平、社会形象甚至法律责任。在实际工作中,实验室管理者应不断完善样品流转及有效控制的制度和手段,确保食品检测工作客观、公正、准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2]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3]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编.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