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病案教学法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教学案例的收集与整理
进行病案教学中,注意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时效性强的案例,把抽象的内容用形象的、生动的案例表达出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帮助。所选择的案例有以下几方面要求:(1)所选的案例能够与教学目标相匹配,要贴切、恰当,能反应教学内容。(2)案例要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案例要容易被学生理解,难易适度。(4)基于内容的重点难点之上来创设问题。
1.2病案讨论
教师对讨论内容和结果在进行整理、总结、分析之后,联系相关学科知识和基础理论,针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刻地点评,其目的,能够使我们的同学尽快的习惯临床思维方法。此阶段,案例中的关键点及案例讨论中存在的长处和不足必须要特别的讲明,把病案中涉及到的理论背景重点指出,结合相应的学科知识做必要的强化,以此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的疾病。
1.4设计实例
例如在进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的护理教学时,以一个典型的病例导入新课。如:患儿,男,11个月,因哭闹,多汗一个月就诊,混合喂养,未添加辅食,母亲妊娠晚期有肌肉抽搐史。小儿常居在室内,经常腹泻,至今不能扶站。查体:体重9kg,身长70cm,发育营养尚可,前囟2cm×1.5cm,枕秃,未出牙,方颅、肋缘外翻,肝右肋下1cm,脾(-),轻度“O”型腿。病例中播放患儿的临床表现,尤其是骨骼改变引起的几种常见体征(枕秃、方颅、肋缘外翻“、O”形腿等等),结合发病机理及图片进行讲解。采用多媒体形式,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佝偻病患儿的症状和体征,严重患儿出现的后遗症,加深了学生对佝偻病临床表现和护理的认识,并在看完病例后提问:判断小儿生长发育是否正常?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表现?常见病因有哪些?首先,以问题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心去听课,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其次,教师精讲佝偻病各期的临床特点,讨论出现上述体征的发病机制,然后请学生讨论,并且提出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最后,在案例讨论结束时教师进行总结,内容包括讨论情况、学生发言和对案例的分析等,并将案例进一步引申,与相关理论相结合,从而归纳出重点内容。
2病案教学应用的启示
2.1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病案教学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时间和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2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是学生构建知识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病案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觉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
病案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一个决策者的角度出发,根据案例中所提供的资料,作出自己的判断,案例讨论的结果也可能略有差异,没有人告诉你答案。在这样一个主动思考和参与的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都是个难题。案例的设计和选择中,不同学科的知识被整合在了一起,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教师的适当引导,各科临床知识与基础知识间的应用和联系实现了活学活用。由此可见,病案教学法培养了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
3结语
1.1研究对象
我校2010级三年护理专业120名学生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0名。两组均使用同一统编教材、同一教学大纲、同一授课计划,由同一位教师授课。A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法,B组学生采用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法。
1.2方法
1.2.1A组: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写出教案,依照教科书的程序进行讲解。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教师讲授教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感性认识。
1.2.2B组:采用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以典型疾病为主线,由外科护理学教学组教师联合临床带教老师集体备课,讨论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病例,如乳腺癌、腹外疝、肠梗阻、阑尾炎等,提供病例相关疾病的多媒体资料和参考书籍。学生以10人为1组,分为6个学习小组。课前1周将病例资料发给各组,小组长负责组织病例相关问题的讨论、分工合作及查阅文献,学生结合课本和查询的资料预习相关知识。课堂上每组选派学生模拟真实的病例,授课教师按照病例资料内容,依据教学组编排的诊疗护理评价规范引导学生根据病例设置若干临床情景,每个情景提出若干问题,由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各组互相补充、取长补短。最后,教师引导、补充、完善、总结并提出要求和改进措施。各小组在每次课后相互评价,以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1.3考核方法
期末理论考试从本校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实训操作考试由学生抽签选取两项操作,占总成绩的30%。同时,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B组同学对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法的评价,问卷统一发放,当场收回,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问卷有效率100%。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B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训操作考试成绩均明显高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比两组学生的成绩及问卷结果可见,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助于在以下方面提高学生及教师的综合能力:
3.1调动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学生需要亲自查阅文献、搜集资料,参与备课和讲课等活动,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向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这样不仅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辅导者和引领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2提高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法促使学生完全自主利用学习资源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这种教学法给予了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以便形成他们自己的临床思维。学习过程中,在教育者不断地启发、引导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和水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共同探讨交流,充分体验相互协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教师设立的问题情境,学生获得了广阔的探索空间,也引导和激励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3.3有助于改善学生的临床处置能力
提高学生的竞争力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为学生提供的是临床典型病例,情景也大多为临床上遇到的真实情景,使学生仿佛处于医院工作任务的实际情景中,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角色扮演等方法将理论与实践、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把课本知识和临床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中身临其境,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助于改善学生的临床处置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相互评价的环节,既能保障学生基础知识达标,又能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以促进他们竞争力的提高,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护理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不同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3.4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儿科学论文2600字(一):基于疫情下的TBL教学模式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逐渐提高,网络媒体教育被广泛应用和推广,但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中网络教学的应用,尚处在以网络为载体的阶段,缺少教学平台和师生互动平台的使用。尤其在疫情影响的当下,单纯网络教学进行内容阐述,缺乏良好的教学管理和师生互动,很难让学习者产生继续学习的意愿,影响互动网络教学模式的发挥,因此建立互动式基于团队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网络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儿科学;TBL;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R-4;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6-0227-01
儿科学教学对临床儿科医学生能否顺利转换角色成为优秀的医生至关重要,因此,如何提高儿科学教学水平,培养医学生的科学临床思维,是儿科学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的问题。儿科小患者病情变化快、不能表述病情、家属要求高,是医患纠纷的高发科室,很多医学生离开校园后面对临床时对儿科敬而远之,故在进入临床学习和临床工作前提高医学生对儿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至关重要。
1基于网络环境的团队学习教学方法模式概述
基于团队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由美国Oklahoma大学的LarryMichaelsen等(2002年)正式提出,是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是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通过发挥学习者团队协作来完成学习目的方法[1]。TBL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讨论、协作式的拓展性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碰撞,让学生自主地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2]。德国的Brich教授在神经病学教学中也采用了TBL教学法,结果显示学生更乐于接受TBL教学法,同时学生认为TBL教学法提高了他们对神经病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团队意识[2]。等[3]将TBL教学法运用到麻醉学实习中,结果发现经过TBL教学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明显优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lecturebasedlearing,LBL)教学。尽管TBL教学在国内近几年才逐渐开展,但是也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在儿科教学中建立TBL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2.1构建网络多媒体课程体系
儿科学是综合性临床学科,需要学生掌握常见的发病机理、病症体征、诊断治疗等多方面的知识,学习内容复杂知识繁多,在网络教学资源创建之前,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确定。内容设计上包括学习计划、问题讨论、病例分析、学生自我考核和总结等几个关键的教学环节。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借助互联网将上述相关内容的声音、图片、文字、视频等传送到网络上,建立网络教学平台课程体系。网络互动学习模式采用的主要网络技术包括直播、点播、PPT动态浏览、教学资源上传和下载,答疑,视频会议等。在网络互动当中教师对教学资源要进行合理的整合和设计,做好学生信息资源索的方式,以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网络互动式教学还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
2.2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互动策略
2.2.1课前
2.2.1.1分组:对每个班级学生,按学号进行分组,8~10人为1组,由组内成员选出1名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组内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确定后长期保持不变。
2.2.1.2个人测试:每堂课结束后进行个人课后测试,目的是让学生容易进入自主学习的氛围,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
2.2.1.3小组讨论:小组内成员可分工协作,互相讨论,小组内部意见分歧较大时,协调人(组长)要适当介入。各小组之间相互独立,当各小组将测试内容形成结果(临床病例分析)后,提交评判人(为儿科学教学教师)进行点评,指出各组存在问题。
2.1.2课中
运用“职教云”平合“腾讯课堂”直播,实时更新最新教学方式,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运用“问卷调查”、“弹幕”等互动方式时刻询问“难点”或表达“困惑”,腾讯课堂“答题卡”功能让学生线上答题,实时掌握学生达标情况。教师作为网上讨论的主持者,而学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参与作用,学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思想交流问题解决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之间就儿科问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并且在辩论过程中解决疑惑,提高能力。同时交流辩论,还可以让学生获得集体的认可,感受到存在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儿科热情。
2.1.3课后
创建QQ“儿科学答疑解惑互动群”和进行每月一次的“儿科学答疑解惑网络视频会议”。课后练习题作业,巩固知识点,统计高频错题,下次课前再次巩固和梳理。附件作业形式和收集“儿科学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后再次调整教学方案。
2讨论和展望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从胎儿到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和预防保健的一门医学类科学。儿童身体结构特殊,抵抗力低,一旦患病起病急,进展快。此外,受成人临床特点的影响,儿科学的许多特点变得很抽象,形成贯穿始终的知识网络系统比较困难,从而很难把握知识并做到灵活应用[4]。单纯进行传统的临床教学,学生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TBL教学中,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参考资料自主学习,并相互交流、合作,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想法的能力,从而形成创新思维。TBL教学模式的创建,对儿科学教学有重要的作用,既能够有效的落实教学内容,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还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虽然TBL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提高,但还存在一些实际的困难和问题。第一,要求学生良好的学习自觉性以及自学能力。第二、对学生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同时网络系统只能够进行客观题的处理和分析,不能有效评价和判断主观题。第三、互动式网络[5]教学受到网络环境和各种网络技术的限制。目前很多课程资源以视频和文件的形式存在于网盘,云盘,视频网站等多个免费网络资源上,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儿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病案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病案教学法是顺应教学改革的新型教学手段,其围绕典型的病例,从临床资料收集入手,教师指引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讨论、鉴别诊断,从中掌握相应的知识,病案教学法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发展。对此,本文就病案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全面分析。
【关键词】病案教学法儿科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1-0231-02
前言
在21世纪培养全面、合格的医学人才是医学院校最重要的任务。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提升。对此,在今后的儿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采取病案教学法,借助病案来引导学生分析、探索知识,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1.病案教学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在儿科学采取病案教学法的优势主要在于:(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病案教学法应用在儿科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不断的分析案例,学生的大脑时刻处于兴奋状态,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便于学生综合发展,在病案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另一方面教师还会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研讨,帮助学生更好的发现自身的不足,促进学生综合发展。(3)病案教学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加上其本身具备的真实性,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儿科学知识。另外在病案教学模式下,教师不需要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究,学生在课堂上也不再是急于做笔记,是主动思考,这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病案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借助病案教学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病案教学方式提倡在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中进行。学生在病案讨论中,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同时学生有更加宽广的时间、空间进行知识探索,促进了学生充分形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病案教学法还可以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主要是学生将学到的儿科学理论知识应用在临床实践的能力,对具体的临床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并做出科学的判断,临床思维能力是一个临床医生必备的能力。在儿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病案教学,让学生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对病例进行探讨,并自主查找资料、文献,结合病例进行深入思考,实现了儿科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良好结合,深化了学生对疾病的认知,同时学生还可以在此过程中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水平。
2.2借助病案教学培养学生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解决能力是病案教学法十分重要的一项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疾病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可以灵活的应用学到的知识进行问题处理,并在讨论中理清疾病临床症状,然后做出科学的分析、判断,给出正确的诊断。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极大提升。在病案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教师要根据病案提出关键问题,通过问题指引学生可以逐步思考、解决。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有效整理、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的对问题展开思考。
2.3借助病案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在传统的儿科学教学中,教师大多是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理论知识灌输,让学生记忆、背诵,而在临床实习环节,则是单纯的讲解实践操作方面内容,很少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导致学生的综合素养不高。病案教学法可以明显改善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大纲,精心挑选病例,然后结合病例设计具有探讨性的问题,进入课堂后教师将病案资料发给学生,包括主诉、既往病史、临床症状、检查结果、诊断、用药等,让学生根据病案来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学生在分析病案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手头资料,还需要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认真研读,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好的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案例结合起来,教师在学生案例分析结束后,为学生着重讲解重难点知识,强化学生理解。
总结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在寄生虫教学中使用多维式教学法更具备优势。人体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形态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基础医学和预防医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与此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型学科。但是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学生们总是会忽略该门课程的学习和重要程度,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最终导致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掌握不扎实,实际运用能力较差的后果。除此之外,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在于教学过程中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理论知识以及简单的实验操作方面,而过度忽略了学科知识的现实需要。面对这些问题,结合实际教学问题和学生学习特点,我们在寄生虫教学当中应用多维式教学方法,考虑寄生虫学科的作用和学科特点,从其医学重要性角度出发,努力加强学生对该学科的重视程度,全方位、多角度融合人体寄生虫课程知识,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独创性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坚持采用多维式教学方法,并在工作中不断深入挖掘利用其优势,以实现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合格人才为目标。
二、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文字、背书的形式进行授课,相比之下,多维式教学法在教学方式上十分灵活多变,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进行教学。类似引导法、病案法、PBL教学法以及互动式教学法等都属于多维式教学法学范畴内,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结合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案例想联系,比如说在讲授肺吸虫的时候,可以引用笑星赵本山吃小龙虾患血吸虫病的案例进行教学。另外,还可以根据地域性寄生虫病的特点,挑选在该病流行地区生活过的学生现场介绍实际情况,说一说当地人都采取什么样的民间办法进行防治。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在最大限度上促使学生集中课堂注意力,而且可以让大家树立一种现实防预意识,让大家认识到这些寄生虫病其实我们并不遥远。
三、极大丰富了课程实践教学内容
在课后时间,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或者图书馆馆藏查找有关资料信息,在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的同时,在广度与深度上加深对这一学科知识的了解,使学生们对寄生虫学产生兴趣。在学科实验课程上,鼓励学生们进行标学习,并为自己或者同学做相应检查,比如利用生理盐水方法检查肠道寄生虫,蠕形螨检查,以及利用免疫试剂在疾病高发区检查弓形虫和囊虫病这一类的寄生虫病。此外,组织带领学生开展社区实地调研活动,对像儿童这样寄生虫病感染率较高的群体询问,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肠道线虫检查,例如蛔虫、鞭虫以及蛲虫等。在住户家庭开展包括蠕形螨和粉尘螨在内的寄生虫检查。经过反复的课外实践性学习,学生在学科理论知识掌握、动手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让学生进入CT、B超、X线等与学科有关的影响科室和检验科室,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辅助诊断,从而形成并加深学生对寄生虫病危害的主管印象。当完成前面一系列课外实践性学习之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发现进行探讨性学习。
四、评估手段种类多,评定结果合理
教师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评定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上综合问题回答全面性和准确性。
2.对本专业领域研究情况的了解。
3.实践学习过程中动手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以及整体综合素质方面实际表现情况。
4.小组讨论和病例分析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5.考试成绩。
6.专业论文撰写能力。
经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学习效果评定,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论文撰写能力,或者社会实践等综合能力,多维式教学法明显要比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帮助作用更大。
研究生自身临床能力较弱。目前,我国临床研究生生源主要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工作1-2年的年轻医生、基层医疗单位和部队卫生所等小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这些生源由于入学招考制度偏重于理论考试成绩,不少学生缺乏扎实的临床规范化的培训。部分来源于小医疗单位的学生,由于医疗条件的局限,缺乏严格规范性临床训练的机会。少数应届本科毕业生未获得职业医师执照,入学后难以在临床得到充分的实践。因此,研究生入学前临床能力较弱成为入学后培养方式的难点之一。研究生入学后,为保证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导师需强化研究生临床培训,严格按规定轮转临床二级学科,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始终贯彻以临床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培养模式。培养和考核方案重科研轻临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临床医师为目标,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专业学位的培养仍然受到学术型学位教育习惯的影响,导师在培养方案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没有严格落实临床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重科研轻临床,科研选题重基础医学轻临床医学,忽视了对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到的仍然是与他们的临床实践联系不紧密的理论知识,而临床专业技能得不到有效训练,无法满足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务主管部门侧重于最后答辩的通过,而对临床培养具体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管,以致部分研究生临床轮转未完全达到要求,部分学生临床技能水平无明显提高,实际上仍然是科学型学位。导师指导临床实践时间不足和方法单一。由于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规模的迅速扩大,个别导师研究生人数达5个或更多,加之临床和科研工作繁忙,研究生和导师见面频率缩减,研究生达到一对一的临床指导和交流时间相应减少。部分导师知识教育方法单一,重使用轻培养,重知识轻方法。进入课题研究后,个别导师存在“连拖带抱”和“撒手不管”的两个极端现象,未能发挥导师的有效指导。研究生初出茅庐,临床和学术相对稚嫩,需要导师的悉心知道,让他们穿越学术迷宫,少走弯路,如果导师没能认识到导师的作用核心,不按照培养方案要求科学指导学生,不能为研究生培养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那么一个不好的结果是,研究生的知识水平不会有多大程度的提高,他们不可能真正掌握临床科学的真谛。
2导师指导的三个核心
带到临床知识的前沿。临床知识的前沿主要是指临床专业领域的热点、难点、重点以及最新进展和研究发展的新方向。近年来由于随着基础医学、诊断学、影像学、药物学以及医疗技术的理论与技术的进步,各种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更新,临床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飞跃发展的阶段。如出现新的疾病禽流感、SARS等;新的诊断技术如免疫、遗传基因疾病、病因诊断、诊断技术等;新一代如CT、B超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均显著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因此,只有大量阅读有关学术期刊和论文,才能掌握学术动态和某个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在这一过程中,导师不能放松自己的学习,更新知识,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融进临床的实际和课题之中,让学生第一时间感受和领悟临床前沿知识的价值和先进性。提升临床诊治水平。临床诊治水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三基”掌握情况,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是临床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能力、诊断治疗、临床技能、决策能力等内容,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诊疗过程实际上是“三基”知识和临床思维能力相结合,经过反复、缜密的分析整合,最后得出诊断及治疗方案并将其用于疾病诊治的过程。临床医学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临床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临床实践。导师应该全力增加研究生的临床实际操作机会,采取典型病例、疑难和危重病例讨论等方式强化他们的知识,从事临床操作时要做到“放手不放眼”,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科室轮转期间要指定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带教,要按照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要求强化“三基”培训,更新相关学科知识和临床技能知识,以达到独立处理二级学科范围内常见病、多发病的培养要求,以使他们的临床诊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提升临床科研水平。临床科研是指以病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科学研究,其目的是提高诊断水平、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和进行疾病病因的宏观研究。临床的研究问题从哪里来?首先是从临床实践中来,再带着问题去查阅文献,分析和评估文献后才会有科研问题的产生。因此,导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分析问题,对未知和难点未解问题提出思考,形成问题。问题形成后,又要进行临床科研方法的指导。随着近年临床流行病学的发展及循证医学兴起和应用,临床科研正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临床科研不单是以病例报告、病例分析的方式来总结临床经验,而更多的采用随机对照试验、交叉研究设计、病例对照研究、诊断试验、医学序贯分析等方法来研究临床问题,因此,导师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在研究生选题、设计和方法等研究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能保证临床课题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3导师指导的有效方法
3.1病案讨论
病案讨论教学法是病案教学法的重要形式,是选择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病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查阅参考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并提出正确处理意见,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讨论式教学法。临床病案讨论主要包括典型病例、疑难和危重病例讨论。病案讨论教学法的好处在于可在短期内较全面地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这教学法有如下的优点:①可把最新的疾病诊治指南运用到病例讨论;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急性左心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患者突然出现的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口唇发绀、大汗淋漓、心率加快、两肺广泛湿罗音及哮鸣音、心尖部奔马律等,哪些症状反映了患者疾病危重程度?左心衰竭发生肺淤血或慢性肺淤血的原因是什么?最新的认识和治疗措施有哪些?怎样预防这类疾病的发生?针对这此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对于多学科参与的全科和全院疑难和危重病例讨论,研究生要积极参与,查阅相关诊断和治疗的文献资料,踊跃发言,锻炼自己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从多学科的角度拓展临床视野和全科临床实践能力。其次,病例教学还能增加导师的知识储备,拓宽导师的知识面。因为教师在准备病例问题讨论时,必须要准确地掌握和熟悉病例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刻苦钻研,精心准备,扩大知识面,对导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3.2文献检索
医学文献是生命科学重要的信息载体。要了解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就必须学会查阅医学文献,这是每位生命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可很多研究生缺乏这一技能,不会应用文献检索去更新自己的临床知识,选出的临床研究课题也不具有新颖性和创新性。当遇到一个不熟悉的疾病,遇见不懂的临床表现或治疗方法,碰到现有知识不能解释的问题,首先就需要检索文献,通过文献可以知道现有的临床诊治现状,他人的认识、经验、成果,最新的临床诊治指南和今后的研究热点、难点和方向,通过这一工作更新了知识,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对于尚不能认识和解决的问题,就成为临床科研课题的研究方向。对于临床硕士专业研究生,检索文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临床诊治现状和进展;②搜寻循证医学证据;③查找临床科学研究的立论依据。因此,导师要充分利用研究生在病案讨论、课题开题、撰写文献综述和论文时加强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古人曰:“授人以鱼,一食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对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会学”比“学会”更重要,通过文献检索,让他们能有效地检索生命科学文献,提高筛选、阅读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将最新的知识指导临床工作和科研将使研究生的诊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3.3循证医学
[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建设项目]中医传承教育创新高地。
【摘要】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笔者制定融合学习法、五部教学法(学生上讲台 教师专家讲座 抽象内容观摩 深化技能练习 思辨研究意识 )、增强思辨注重实践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内经选读; 教学方法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enhanc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e authours develop integrated learning and five teaching(students lecture - teacher expert lectures- abstract observation- skills practice- speculation awareness) and to promote active learning of students, So the authour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words】selected readings of internal classics; Teach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R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012-01
《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汲取和融会了古代哲学及自然科学的成就,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基本的课题――生命规律,并刨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内经选读》课程是选择《黄帝内经》中的理论精华, 对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一门课程。学生普遍反映学习经典枯燥,文理、医理较难理解,给学习和研究带来不少困难。通过近些年的教学工作, 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作了如下思考。
1 扩充思路,广泛融合
《黄帝内经》成编于秦汉时代,不仅因为它文字古奥,义理隐晦,而且由于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原文出现衍、误、脱、倒等情况,给学习和研究带来不少团难。被学生认为是内容呆板、深奥、单调、枯燥,难以掌握的一门课程。我们对《内经》理论进行融合整理, 改变从理论到理论而照本宣科的被动局面, 拓展讲解与《内经》理论相关的学科,如生物学、心理学、中医美容学、中医养生学及哲学等应用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 丰富课堂内涵, 体现中医学的特色,并组织学生对其中内容开展讨论,由学生自主选题,分组进行讨论,总结整理结果并进行广泛的交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体现趣味性、探究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增强了融合学习法的效果。
2 拓展方法,广开视野
改变传统的《内经选读》教学方式, 倡导多元化教学法,结合本学科教改建设,大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展现某些抽象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五部教学法 (学生上讲台 教师专家讲座 抽象内容观摩 深化技能练习 思辨研究意识 )让学生全身心、多感官的参与学习过程, 学生上讲台:即让学生走上讲台、开展病例讨论等教学内容;教师专家讲座:老师课堂讲授结合学术讲座, 开设名师讲坛等,邀请著名专家作学术讲座,以拓宽学生视野;抽象内容观摩:图表、图谱、模型、幻灯片、声像片、多媒体等把抽象的内容形象的展现出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深化技能练习:开展临床实践技能课, 融入《中医诊断学》的部分内容,让学生掌握《内经》中提到的技能规范;思辨研究意识: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树立学生科学的中医研究意识。以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求教的自主性学习为中心; 以深入探究和自我拓展为中心。通过各感官的多重学习加深印象,巩固学习成果。
3 增强思辨,注重实践
倡导多元化教学法的同时, 树立强化《内经》理论临床指导价值的教学理念。在授课时不仅注重理论的精讲, 更注重有效地与临床实践教学、与相关学科和生活常识有机结合, 增加名医验案、典型临床病案的分析,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名医专题讲座, 以具体的医案实例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在养生理论的介绍过程中融入现代养生及健康的标准;在体质医学方面与中医学发病观相结合;注重病机十九条、及常见病症理论的临床运用。部分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病案的收集、理论的讲解、病症的分析、互动讨论环节等,通过这样的改革, 进一步强化了对于《内经》理论的理解, 同时培养了运用《内经》理论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并且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培养了查新、创新、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的能力。
4 考试改革,学习常化
1.1对象
选取某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大四本科生共223人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在完成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学习后,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对教学的评价,对授课教师的要求,对教学和考核方式改革的建议。共发放223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23份,有效回收率100.0%。采用Epidata3.0录入数据,SPSS10.0整理、分析数据。
2结果
2.1对教学的评价
调查发现:72.2%的学生对学时安排满意,51.1%的学生对教学内容表示满意,40.4%的学生对理论课表示满意,38.1%的学生对实验课表示满意,52.9%的学生认为教学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帮助,64.6%的学生认为教学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思维能力。53.8%的学生建议授课教师年龄在30~39岁,68.2%的学生建议男教师授课,76.7%的学生建议教师的职称为副教授及教授,65.9%的学生建议教师的学历为硕士或博士,有38.1%的学生建议采用双语教学,82.5%的学生建议由1~2名教师授课。
2.2对教学改革的建议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56.1%的学生希望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进行教学,49.3%的学生建议减少理论课学时,65.5%的学生建议增加实验课学时,多达90%以上的学生建议增加讨论、案例、现场见习的内容。
2.3对考核方式改革的建议
对于考试形式的选择没有明显的偏好,选择闭卷、开卷考试的学生都在45.0%左右,60.1%的学生建议增加平时成绩,52.9%的学生建议采用撰写论文或学习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本文来自于《卫生职业教育》杂志。《卫生职业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3讨论
【摘要】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是目前国际上医学教育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开发创造性思维方面有明显优势。分析中医妇科学教学特点,应用此种教学法改变了教师传统教学思想,形成了新时代教育理念,并且提高了学生对中医妇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自学能力,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高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关键词】 中医妇科学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教学改革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临床诸学科中的一大学科,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妇女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形成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只有熟练掌握了中医妇科学的基本原理,才能明确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在长期中医妇科学教学中,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扎实的中医妇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够解决妇科临床医疗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一直是我们不断思索和探讨的问题。PBL 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即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导师只起导向作用,不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学生讨论中所获得的许多新问题是自学的主要内容[2],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较,PBL 教学法有着很多的优势[3]。目前在国外医学院校已经较普遍地实施PBL 教学法,国内一些中医院校也尝试使用此教学法,并在教学实践中深切体会到PBL 教学法是中医教育改革中很有希望被认可的一种医学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4]。在分析中医妇科学教学特点后,对我校2003级中西医结合专业七年制学生进行《中医妇科学》教学改革,应用PBL 教学法教学效果良好,现将教学过程中一些体会和认识总结如下。
1 PBL教学法改变传统教学思想,形成新时代教育理念
1.1 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思想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政治思想素质高,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医学知识基础宽厚而扎实,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各方面能力强,临床工作能达到低年资住院医师水平,热爱医疗卫生事业的高层次临床医学专门人才。为达到此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更新落后的教学观念,改革过去的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及手段,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尽可能多的处于主体地位、主动状态),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国内外教学实践研究,PBL教学法正能达到这一目标[5]。并根据中医教学特点,既要重视理论的学习,也要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古人经验和现代医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1.2 教师充分熟悉教材,精心设计问题,编排课程七年制中医妇科学的课程设置为72学时,我们应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其内容较其它版本更为丰富。在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况下,应用PBL 教学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大纲要求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熟悉教材,将教材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精心设置课程结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出有意义又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掌握理论知识。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应用PBL 教学法,所提问题应以重要性,趣味性为原则,即在教学中重视中医妇科理论,引导学生研究中医古典文献,深化理论内涵,并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整理国内外最新科研信息和医疗成果,不断提高和创新。如讲授“月经的产生机理”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肾气盛在月经的产生中起主导作用?”“天癸对于月经产生的重要性,如何理解《素问》中‘天癸至’的含义?”“任通冲盛在月经产生中的重要作用及冲任二脉相资的理论依据?”问题一提出即可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引导学生围绕着肾主生殖的生理功能,天癸的产生,冲任经络的起源、循行与十二正经的关系、与脏腑气血的关系等方面去思考,自学后在课堂讨论,教师给予指导并总结。又如在讲授妇科疾病治疗原则时,提出“为什么说滋肾补肾即是益冲任之源,是治疗妇产科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则?”引导学生从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上分析,并可列举补肾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分析其可行性,最后达到掌握妇科疾病治疗原则这一目的。
因多媒体教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强化效果和整体效应[6],我们充分利用我校教学设施(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及计算机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部分内容制作成模式图形式,其直观性和生动性使中医教学更具有艺术性及趣味性,并降低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
1.3 注意教学内容与临床的紧密结合教师要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才能使中医妇科教学生动具体。以平时收集、整理的典型病案为素材, 结合教材具体病证组织学生讨论, 针对病案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 学生不断增进对辨证论治的认识, 加深对理法方药贯穿一线的理解, 提高实际运用能力。在讲授各论中的妇产科疾病时,要紧密结合总论中的妇科理论知识,如在妇科疾病治疗上应根据妇女不同年龄,月经周期中不同阶段的生理、病理特点进行施治。另外,中医妇科学总论部分以基本理论为主,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如在女性生理基础一节中,肾与胞宫的关系是重点掌握内容,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中西医结合临床观察,已发现肾阴阳消长变化对女性月经的影响,通过思考如何理解这一规律,引导学生在理论上和治疗上明确肾对女性生理病理的重要性。PBL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掌握辨证要点和辨证规律,加强思辨能力,不失为一个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的有效途径。
1.4 促使教师不断地积累和更新知识据有关部门统计,现今社会每过5 年就会有50 %的知识老化,在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知识老化率增加的时代,PBL 教学法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更新、丰富知识,从而使教学向纵深、向实践延伸。另外,教师因材施教,也可以从学生的讨论中得到启示,教学相长[7]。在教学改革中把握中医理论特点,遵循“保持和发扬传统特色,走现代化的道路”的方针, 在医学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使学生既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方法,又掌握现代医疗新技术。如“妇人腹痛”一节,现代医学认为相当于慢性盆腔炎引起的腹痛,西医常用抗生素治疗,疗效欠佳,并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副作用,我院中医妇科在辨证施治基础上,用中药保留灌肠配合腹部微波治疗,效果良好,是我院中医妇科的一大特色,在教学中以此病的最佳治疗方案为问题,教师讲授此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增强了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念和信心。
2 PBL教学法转变学生学习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2.1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热情,求知欲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原动力,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运用PBL教学法精心设计思考题,通过学生自学和课堂上教师的层层启发,拓宽学生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再去探索理论知识就比较容易理解。另外,逐步树立学生牢固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热爱中医的热情[8]。如结合教材内容适当精选介绍中医名家的医案,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树立远大理想。
2.2 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七年制学生年龄大、文化程度高、自我实现较高、独立性倾向强,已具备中医学的一些基础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大胆质疑,并结合教材内容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综述,教师逐一评阅,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在PBL 教学法实践过程中还锻炼了学生人际交流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促进了师生间的了解和互动。
3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①课堂讨论应限制在一定时间内,以完成每节课教学任务为前提,又能使有准备的同学有机会发言。关键在于讨论题的选取,对于可能引起争议的论题或病例,应课前筛选,课上先做引导,解除不必要的疑惑。把有争议,能引起多数同学兴趣并广泛参与的讨论题设为专题讨论,如针对“天癸”理论,组织专题讨论,引导学生就天癸的来源、作用、对女性一生的重要意义,历代医家对天癸的认识,现代对天癸的研究,如何应用天癸理论指导临床治疗等方面自学。②课堂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往往提出一些新颖的论点,教师首先应鼓励其创新精神,但同时应给予正确引导,对所提假说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观,搜集资料使假说立论充分。③中医学既有医学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学的“系统思维”和西医学的“分析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中医妇科学的诊断和治疗又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教学中遇到学生中西不分,对某些疑难问题、有争议问题断章取义,模糊中西医概念的问题,教师应帮其理清思路[9]。④针对多学科交叉问题,请专家教授到课堂点评,并讲述新进展新知识。如中医“天癸”理论在中医妇科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就此问题组织专题讨论,学生在积极准备后上台发言,并进行讨论,再请内经、中医基础的专家教授点评,使问题深化且明了。
4 小结
1988 年的世界医学教育大会明确提出了医学教育的定义“医学教育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10]此定义中将对医学生自学方面能力的培养作为第一点目标。PBL 教学法的应用,正是把临床教学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校长Tostenson D 教授所说“PBL 是一种有效果的和高效率的教学方法”[11]。只有在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PBL 教学法的优越性,提高中医学教育的质量。在中医妇科学教学改革中,通过不断的学习、总结、创新,验证了PBL教学法的可行性,希望能够将此教学法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课程的教学,提高中医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孟 辉.中医专业妇科教学体会[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1612.
[2]杨耀防. 典型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剖析[J]. 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1994 ,15 (4) :150.
[3]慕景强.PBL 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3):171.
[4]何美玲,陈亚君. PBL 教学法在中医妇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5):90.
[5]商临萍.临床护理教学研究新进展[J].护理研究,2004,18(3):388.
[6]傅贵平,林国清,孙 立,等.《中医内科学》典型病案的多媒体教学研究与实践[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12(1):40.
[7]王 坚,李普云,苏 劲. 从PBL 教学法谈泌尿外科临床见习的改革[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 ,12 (16) :103.
[8]秦慧娣.优秀医学人才的选拔和培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4,3(2):64.
[9]史晓源,陈 涛,雷小敏.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教学改革实践[J].中医教育,2001,20(3):36.
内科学论文3000字(一):有效改进内科学教育教学方法初探论文
【摘要】通过对内科学教学中应用教学方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指出了应用教育方法的意义,并提出了几点具体应用,详细阐述了应用方法,希望能对提升内科学教育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关键词】内科学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当今社会的大多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内科学的教学时,依旧使用传统教学方法,不能与时俱进,导致学生缺乏对学习的兴趣,综合能力较差,而应用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改善這种状况。所以,对内科学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在内科学教学中应用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在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院校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主动教学,学生被动接受,但是面对社会的不断进步及就业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教育需要,所以应在教育上应用教学方法。内科学教学内容既包括基础理论课程,也包括临床实践课程,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既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指导,也需要兼顾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使其在实践中巩固知识,用知识指导实际操作。
在内科学的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临床技能是教学的重点。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的始终都是枯燥的课本和定式的知识点,而且教师也只针对课本进行授课,对内容的拓展少之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其临床技能的增长。这就要求相关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应用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其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二、内科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
1.以临床病例为基础的PBL教学法。PBL教学法是指将常规的学习放置到复杂的问题情境中的方法,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注重PBL教学法教案的编写。可以邀请不同年龄阶层、不同科室的有丰富教学经验及临床经验的教师共同组成教案编写小组,相互协作,合理布局,用自己丰富的经验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在兼顾内科学发展及课程重难点教学的基础上,设计出包含不同的概念及知识点的临床题目,将病案信息真实形象地进行表达,形成“教案式”的病例,使学生在学习时能有身临其境般的感觉,严谨的剖析病例,激发其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应引导学生认识和接受PBL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课程进行中不断启发与鼓励学生,使其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进行白血病的病例授课时,可以依据病例设置不同的问题,用“皮肤黏膜出血的常见原因有哪些?”“过敏性紫癜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何鉴别?”引发同学思考,引入后续问题。“急性白血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及发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引发讨论。还可以针对病例提出其他的情景问题:“白血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及各种贫血的原因是什么?”最后让学生对该病例写出初步诊断及诊断的依据。这样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处理实际问题,增强自主学习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教师教授知识当作主导,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教学方法不再适应内科学的教学,其教学模式落后,使得学生对于内科学的学习兴趣偏低,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内科学涉及的病种较为丰富,机制也十分复杂,传统的授课模式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知识得不到消化,只有循序渐进地学习,加强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及课后复习才能逐渐掌握知识。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内科学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师生互动。翻转课堂教学法是重构学习过程,通过让学生预先学习,把发现的问题放在课堂讨论,课后再进行知识的巩固,增强学习效果。此方法是将传统教学方法中知识的“课上灌输”放到了课前,在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后,在课堂上进行“答疑解惑”,并将知识延伸至课后,使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习的知识。例如,教师在授课前可以制定教学方案,包括课程开发、课堂学习及课后总结,在正式授课一周前布置好学习任务,让同学依据教学大纲进行探究学习,发现问题及时向教师反馈,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进行汇总制作教学视频,用以学生的课前预习,提前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小组同学在预习后准备课上讲解的资料,如PPT等;教师还可以将部分视频上传到网上,方便师生间就课程中的问题进行线上交流。在课堂上,由学生分组上台讲授提前准备好的课程资料,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教师帮助学生指出不足,强化知识点。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了解学生的课前及课堂知识的熟悉程度。这种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及生生间的交流,增强内科学的教学效果。
3.以临床思维为导向的情境教学法。随着当代医学的不断进步,如何培养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样稳固的优秀人才是当代医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这就需要教育人员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教育方法对医学生进行教育,使其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和优良的实践水平。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能对问题进行研究,增强其学习及实践主动性。例如,教师在对内科学的某一课程进行讲解前,需要准备好课程相关的资料、病例及思考题,在课前将预先准备好的相关资料分发到每一个学生手中,让其提前预习课程内容,并以小组的形式分析资料、病例及思考题,查找类似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模拟病房内问诊,收集记录相关信息及病史,并对模拟病人进行简单检查,小组成员根据相关信息、病史及检查结果共同进行讨论分析,做出初步诊断结果。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模拟病人进行下一步检查,学生可以在相关应用模型上进行临床技能的操作实践,并得到下一步的病人检查结果,小组成员再根据这次所得的检查结果集体分析,做出最后的诊断。之后再进行探讨,制定治疗方案,教师可以提出临床突发场景,要求学生根据突发状况进行分析判断,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救治。模拟结束后,由教师对学生在各环节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及启发,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考试,检验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病例分析的准确度,考察学生对病历的书写分析及临床技能的操作水平。除此之外,教师在授课中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实验操作及角色扮演等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将学生的形象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锻炼其临床思维,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主动性。通过情景设置及小组讨论的方式有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其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思维,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内科临床的综合能力,培养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样稳固的优秀医学人才。
综上所述,在内科学教学中应用教育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以临床病例为基础,使用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加强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知识学习;以临床思维为导向,使用情境教学法,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与临床实践能力。
内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内科学试卷质量评价与成绩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对我校2014-2018学年级临床医学专业期末内科学试卷成绩进行评价和分析,以求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方法:运用教育测量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试卷的分布状态、信度、正态性、难度、区分度等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考试成绩呈偏态分布,平均分65.51,信度0.054,难度0.595~0.671,区分度0.298~0.358。结论:内科学自编试题的质量有待提高,通过对试卷的评价及分析,有助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完善提高。
关键词内科学;试卷分析;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R5G642.4文献标识码: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04.04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也是每一位医学生需掌握最重要理论及实践科目。内科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巩固内科学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是医学生走向医生的第一步。而内科学试卷的质量和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衡量教与学质量重要的手段和方法,考试的检测与反馈功能是教育目标管理的主要方式,通过对试卷和考试成绩的科学合理的分析,不但可以对试卷和考试作出恰当的评价,还可以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并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从而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对此,我们依据试卷分析理论和方法,对我校201-2018学年临床医学专业在校大学生内科学期末试卷成绩进行分析,以求发现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更为改进提高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大理大学2014-2018学年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分析1193份试卷。
1.2方法
客观题由机读卡阅卷分析系统完成,主观题阅卷前先由教研室根据参考答案确定评分标准。为减少人为误差主观题由专任教师评阅,并实行流水作业,专人统计分数及复查。
1.3统计分析
成绩均用SPSS17.0统计软包和MicrosoftOfficeExcel2007处理。
2结果
2.1一般情况
在1193份有效试卷中,最高分为90分,最低评分为12.5分,平均分65.51分。各学年成绩分布均数±标准差见表1,各学年各成绩段人数分布见表2。
2.2各学年考试试卷信度检验
信度采用克朗巴赫α信度系数(Cronbach’sa),经SPSS17.0软件分析得考试所使用的试卷Cronbach’sα为0.054,如表3。
2.3各学年考试试卷正态性检验
2014至2019年间各学年考试试卷正态性检验,试卷成绩基本呈正偏态分布,如表4。
2.4各学年试题难度、区分度情况
难度系数最小的依次是2014-2015学年、2016-2017学年、2017-2018、2015-2016、2018-2019学年,区分度最高是2014-2015学年,见表5。
3讨论
3.1试卷成绩分析
从上述数据及部分同学试卷抽查可知,内科学考试成绩及格率提升有较大空间,对50分以上同学需进一步调动该分数段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改进学习方法,完善学习理念、并提高其应试技能,特别是对56分以上的同学应给与更多的关注。通过对5学年成绩均数及标准差的分析可知,近5年来成绩均数有逐年提高的趋势,标准差逐渐缩小,故我们认为近5年来内科学学生学习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一致性均不断提高。
3.2试卷质量评价
信度:试卷可信度的评价一般采用克伦巴赫系数法(Cronbach’sa)来测验所得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内科学测试试卷,其Cronbach’sα为0.054,参照霍建华等提出的根据一般标准化考试要求信度值高于0.8,常规课堂考试的可信度的值为≥0.4或≤0.7。
5学年试卷信度分析均未达到上述标准,依据田考聪等提出信度是随区分度的增高而增大的,所以提高各试题的区分度是提高整套试卷信度好的方法。
正态性检验:呈正偏态与试题难度偏低有关。当然积极有效的教学也可能导致成绩偏态分布。虽然并不是所有的考试都要求达到正态分布,如期末考试等水平性测试。故我们认为内科学试卷成绩正偏态分布符合期末水平测试要求。
难度(P):试题的难易程度主要靠难度系数(P)来衡量,难度系数P是由试题的通过率来计算,一般认为,难度系数的合适范围为0.3≤P≤0.7,当P=0.5为最适宜值,此时难度最佳,P值越大,题目越容易,从内科学试卷分析可知其难度系数为0.595~0.671之间,整体难度符合试卷分析评价指标。但整体难度系数有增加趋势,需在后续命题中引起重视。
区分度(D):指试卷对考生成绩的鉴别程度,是区分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的一种能力,区分度高的试卷可以区分出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学生。D>0.4时,为优秀试题,一般可作为选拔性考试;0.3<D<0.4,为良好试题,多作为课程合格性考试,就内科学期末测试而言,试卷的总体区分度为0.279~0.358之间,符合课程合格考试要求。
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医学、管理学、金融保险学等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与财务知识,熟悉医疗保障领域的基本理论、法规与政策,能够运用医疗保险专业技能和方法,创新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与运营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岗位与医疗保障制度模式紧密相关,由职业岗位要求所决定的人才内涵也将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而不断演变。总体来说,医疗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理念、制度构思到制度设计再到制度实施的过程,是发现医疗保障规律、创新医疗保障知识、转化为医疗保障实践的过程。按照医疗保险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不同可以划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大类人才。理论型医疗保险人才富有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主要承担发现医疗保障规律、创新医疗保障知识的重任;应用型医疗保险人才把发现的规律、创造的知识变成可以实施或接近实施的制度形态,主要承担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制度运营管理与操作的任务。同时,依据应用型人才运用的知识和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度、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还可以将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进一步细分为专家型、管理型和实务型等不同层次的人才类型。专家型人才主要依靠所学专业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将医疗保障原理及知识转化为制度方案与政策设计;管理型人才主要从事医疗保障产品开发、运营决策与管理等活动,将医疗保障制度与政策转化为具有某种保障功能的产品并制订相应的运行规则;实务型人才则熟悉医疗保障运行规则与业务流程,依靠熟练实务技能来实现医疗保障产品的各项具体功能。基于医疗保险人才内涵以及对不同类型的应用型人才职能的基本认知,可以归结出医疗保险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要素。
二、新医改对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新医改就我国医疗保障改革目标、体系框架、制度运营、监督管理以及信息技术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改革要求,从而对医疗保险人才培养,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1.强调理论联系实践,突出知识的应用性。
新医改要求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改进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其目的是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弹性,更大范围地覆盖不同群体特征的民众,方便民众就医,体现医疗保障制度在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等方面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必须理论联系实践,准确把握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特征,发现医疗保险制度衔接和异地就医服务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障碍,运用管理学和医疗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创新医疗保障制度和政策设计,改进管理方案和运营规则,构建高效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有效化解制度衔接问题,消除各种就医结算障碍。
2.融合不同学科知识,集成多种专业技能。
新医改要求强化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控,完善支付制度,积极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建立激励与惩戒并重的有效约束机制。这就要求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必须熟悉医疗卫生政策法规、疾病分类与病案管理、药品目录与处方管理、健康风险管理、医疗保险的核保与理赔、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医疗卫生财务会计等业务内容。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必须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与专门技能,能够将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相融合,把保险技能、医学技能、风险管理技能系统集成,善于运用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开展工作,对医疗服务实施有效监控,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
3.不断学习,勇于创新。
新医改要求发挥市场力量,创新医疗保障的经办管理模式,发展以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医疗保障经办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必将对医疗保险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产生影响,也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具备与医疗保障的实践要求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和验证,才能将不同学科知识不断融合,技能不断集成,具备适应岗位变动的能力。我国医疗保障改革碰到的许多新问题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其复杂程度之高,很难从教科书上或国外经验直接获得答案,需要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查阅资料,探索规律,总结经验,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医疗保险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在医疗保障制度设计、政策法规、运营管理、技术工具等方面善于学习、善于借鉴、善于总结、不断创新、大胆实践。
4.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凝聚团队协作精神。
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是新医改核心内容之一,是关系民生的重大改革。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才能保证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推进,使医疗保障制度惠及广大的参保人群,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同时,医疗保障制度是一项业务范围广、利益关系复杂的疾病风险保障制度,涉及制度设计、政策规划、管理决策、组织实施和评估评价等工作,这些工作单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从业人员通过合理分工、明确功能、精心组织、有序协作向民众提供广覆盖、分层级、多样化、高效率的医疗保障服务。因此,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是确保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新医改背景下完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1.制定基于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内涵的培养方案。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依据高等教育改革纲要,结合办学理念、办学资源与办学定位,围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按社会需求设专业,按就业要求设课程,结合课程与学生特点灵活施教”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来说,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回应医疗保障改革的基本要求,既要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也要重视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适应新医改对医疗保障改革的新要求,避免出现“功底浅薄,后劲不足”的现象。同时,鉴于当前大多数高校医疗保险专业归类于管理学科,习惯于依据管理学专业特点制定培养方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医疗保险专业的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特点。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有必要适当淡化专业的学科特点。高校应在牢牢把握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内涵的基础上,从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要素结构来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
2.优化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基本载体。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通识基础课程、大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其中通识基础课程要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结构、技能和素质。同时也可以考虑开设通识课程选修课,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基本素质;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则着重为学生打造较为扎实的医学、经济学、管理学、金融保险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核心课程要保持相对稳定,一般保留7门课程,以交叉学科课程为主(如医疗保险学、保险精算学、保险统计学、医院管理学、卫生经济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课程),反映专业的交叉性学科特征。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和实务性相结合,突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性和应用性,体现医疗保险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专业方向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实施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以供学生自主选择,达到扩充学生的理论知识视野和培养职业素养的目的,使学生更加明确医疗保险职业与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为将来选择就业,从事职业活动作好准备。
3.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培育职业精神、拓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于实践教学,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需要专门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与理论课程体系相配套、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课、实训课、学科竞赛、学生科研、毕业实习(论文设计)等多个环节构成,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开设的实验课;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保险经营、医疗保险、社保管理、卫生监管、医院管理与病案管理等课程内容的实训课或短期实训;以专题演讲、程序设计、数学建模、市场营销等形式组成的学科竞赛内容以及由“三下乡”、“挑战杯”、大学生科研活动以及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指导等形式构成的社会实践与专业综合实践活动。经过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团队精神、职业技能,达到“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激活创新、服务社会”的目的。
4.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1.中医学的知识本体解析及启示
2.医药认知模式创新与中医学发展
3.气候因素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4.师承教育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5.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
6.中医学在当展的思考
7.浅谈中医学中的全科医学观念
8.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构建过程是中医学的核心内涵
9.创新辨证论治 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再思考
10.实施中医学专业认证 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11.中医学相关的道、阴阳、五行学说的共性、进步和局限浅析
12.生存·发展·创新——对20世纪中医学发展道路的反思
13.西医院校护理专业《中医学》教学探讨
14.转化医学在中医学的应用探讨
15.论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
16.情景教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7.中医学与取象比类
1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优先出
19.试论中医学的构建与发展
20.中医学的科学性与现代化
21.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
22.关于中医学的几点哲学思考——兼与西医学比较
23.明代中医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概述
24.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
25.“体质”是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的最佳结合点
26.从中医学传统的文化特点探讨中医教育模式
27.PBL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优
28.论中医学的生态化建构原理
29.建立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30.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31.对中医学专业认证实践的认识与体会
32.转化中医学:一种沟通中医基础与临床的研究策略
33.科学基金促进我国中医学事业的发展——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医学项目统计分析
34.浅谈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35.试论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当前学科地位
36.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37.中医学视角下城市物质空间的生命要素探析
38.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39.考探中医学导引术的历史内容与现代进展
40.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
41.交融渗透 相得益彰——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42.关于中医学学科建设的医史学思考
43.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
44.中医学的科学定位
45.中医学教育开展PBL教学之短长
46.重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四次浪潮的先导工程
47.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
48.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
49.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
50.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
51.论模糊数学与中医学
52.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53.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
54.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55.中医学为何要现代化——中医学现代化再拷问
56.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
57.试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58.客观唯心思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重新认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
59.从地方性知识的视域看中医学
60.瑜伽与中医学探究
61.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知识源流可视化分析——以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为例
62.中医学的科学定位——科学、哲学、人、中医、名实
63.Medline发表中医学相关论文的趋势分析
64.量子中医学、中医学、西医学的异同
65.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
66.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67.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讨
68.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
69.取象比类——中医学隐喻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70.专业兴趣与培养潜质在自主招生中的意义研究——以中医学专业为例
71.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思考和建议
72.中医学:健康时代及其顶层设计
73.论中医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统一
74.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75.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76.基于CSCD统计的2015年中医学研究述评
77.发展中医学的战略思路
78.本刊对论文中医学伦理学及知情同意的说明
79.浅谈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用法
80.中医学学术争鸣论文的审读与修改
81.医学科技论文中医学名词的统一及用语规范
82.护理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3.谈中医学研究生教学改革之思路——我校十年来中医内科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与思考
84.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5.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6.中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机制的运行探索
87.谈中医学论文中关于引用古代文献记载问题
88.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9.重视医学论文中医学术语的规范化
90.中医学五年制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体会
91.从管理干预谈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
92.中医学期刊论文语句字数分析
93.中医学期刊论文作者数分析
94.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5.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形成过程客观影响因素的探讨
96.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管理干预研究
97.中医学期刊临床论文的审读评价
98.中医学期刊论文引文分析
【关键词】PBL+LBL 教学模式 外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本项目为校级重点教改基金资助项目。
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着市场经济的挑战,面临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挑战,面临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适应未来新型卫生人才不仅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操作技能,而且应具备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能力,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此形势下,PBL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界,特别医学教育界得到广泛推广。但是由于国外经典PBL要求条件很高,只能在我国很少研究性大学中的高学历教育中实行。国内许多专家研究认为[1],实施PBL+LBL双轨教学模式是我国医学教育中可取的一条途径。本研究主要探讨PBL+LBL双轨教学模式在大专临床医学专业外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问题。本文报告我校一年来试点的结果。
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在2011~2012 学年中,随机抽取我校10级统招临床医学大专班18名学生作为实验组,18名学生作为对照组,以下简称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学生基础课程考试成绩基本相同。PBL+LBL教学模式在第二学年外科教学阶段试点。第一学年为基础课教学,第三学年为毕业实习。
2.研究方法
(1)对照组:采用统编外科学教材,校编教学大纲,在外科教学中按传统教学法(LBL)授课90学时,开展临床见习20学时,总学时110学时。
(2)实验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教材、大纲、见习、教学学时相同。不同的是另外增加30学时,实施PBL教学。①教学纲要。在原教学大纲中选定PBL教学试点章节;本次PBL教学内容为腹部外科,包括急腹症、外科黄疸、腹部肿块,共6个案例,其中急腹症病案4个,外科黄疸及腹部肿块各1例;②教学方法。教学的基本方法是:病案引导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成果形成及评价。
(3)评估:对实施结果作了成绩评估,试卷评估用简明统计软件11.58分析,对分数结果进行 t 检验,取α=0.05 为显著性检验水准,开展了问卷调查。
研究结果
1.成绩评估
(1)实验组与对照组主要医学基础课平均成绩比较表1。
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主要医学基础课平均成绩比较表
从上表比较中可以看出,第一学年年度中实验组与对照组主要医学基础课成绩无明显差异(P>0.05),基本认为两组可以作为比较研究对象。
(2)实验组与对照组学期外科理论考试成绩比较见表2。
从以上比较中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外科学理论考试成绩无明显差异(P>0.05)。
(3)实验组与对照组学期外科病案考试成绩比较表,见表3。
从以上比较中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组外科学病案考试成绩有显著差异(P<0.05)。
2.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表明:92%学生认为PBL+LBL双轨教学模式对大专临床外科教学是可行的;90%学生认为PBL+LBL双轨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90.6%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学能力,87%学生认为提高了临床思维能力,72%学生认为科研基础知识有所提高。调查发现个别学生完全不适应PBL教学而自动退出实验组。
讨 论
1.PBL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编写指导性教学 文件教学大纲:包括:前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评估,教学进度表。以下作具体讨论。
关于教学目标;主要围绕相关教学内容(如阑尾炎),确定掌握的内容为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措施。熟悉内容为病理生理、病理解剖,了解内容为病因及预防。
关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选择外科学中有代表性的章节。这些章节的特点是①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②有较系统的知识结构;③实施PBL时LBL已在教学前期为学生作了一定的知识铺垫;④内容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次教学内容选定腹部外科中的急腹症、腹部肿块、外科黄疸。还有一些内容可作为以后研究选定,如外科总论中的休克、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急性肾功能衰竭;外科各论中的颅高压征、颅脑损伤、血尿、骨折、腰背痛等。
关于教学病案:教学病案即“问题”是PBL教学的核心。段亚平等[2]研究报告:“案例是PBL的核心。案例(即问题)必须具备结构不良、开放、真实、能够自由探索,能引出与所学领域相关概念原理,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特征。PBL中的“问题”有两层次含意:一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大问题情境(案例),它涉及到较多知识……二是对第一层次的问题(病案)细化和质疑形成的具体问题……其来源有两方面:一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在案例中设立的引导性问题;二是激发学生提出的细节问题”。 我们在研究中对此也有相同的体会。案例的表现形式为:纸质案例单次发放或编写成册,或以多媒体呈现或选择真实病人、标准化病人、电子模拟病人等。
关于学习资料;包括临床课教材、医学基础课教材、临床教学病案集、其他参考书;网络资料:各种数据库的应用。
2.PBL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关键词: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应对策略 变化趋势
1993年国家卫生部颁布了《护士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护士执业者必须通过卫生部统一考试,取得《护士执业证书》,才可以从事护理工作。2008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护士条例》,规定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可以参加护士执业注册考试,取得护士执业证书。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率,是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为了提高学生护士考试通过率,课题组分析了近几年护士资格考试变化趋势,采取了应对策略,使本院护理专业学生考试通过率逐年上升,由2009年的87%增长到2013年的97%。总结分析如下:
1.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变化情况
1.1考试内容变化。原来考试内容只涉及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护理学基础五门学科知识,从2011年起,增加了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生命发展保健、中医基础知识、护理管理、护理伦理与护理法规、人际沟通六门课程。考试大纲增加了解剖生理、护理问题和健康教育内容,体现了重视预防、接近临床的指导思想,也增加了部分新的疾病种类,如过敏性紫癜、心肌疾病、心包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删除了总论部分的内容。
1.2考试科目变化。原来考试有四个科目,包括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从2011年起,考试只有两个科目:专业实务和实践技能。专业实务考查内容以理解记忆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主,主要涉及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医学知识、基础护理知识及与护理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等。如各个疾病解剖生理、病因、辅助检查及护理管理、中医学基础、护理伦理和法规等知识。实践技能考查内容以临床应用知识为主,内容涉及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护理问题、护理措施、护理专业技术、健康教育等知识的临床运用等。
1.3考试题型变化。考试题型全部是选择题,主要使用A1、A2、A3/A4型题,强调临床操作和实践技能,逐步增加临床病案分析题、多媒体试题,减少记忆概念性A1题型(单句型最佳选择题型题),A1题型量由原来的60%以上下降到20%。A2型题(病例摘要型最佳选择题)增加到60%、A3/A4型题(病历组型最佳选择题/病历串型最佳选择题)增加到20%,加强了技能测试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
1.4考试专业知识更新。考试专业知识与最新临床实际和标准一致,如心肺复苏的顺序由原来的A-B-C(A即通畅气道,B即人工呼吸,C即人工循环)变更为国际最新标准C-A-B的顺序,2012年考点数据修改50余处,涉及高血压的分类、小儿体重的标准、氧疗时酒精湿化浓度等,如酒精湿化浓度由“30%~50%”修改为“20%~30%”。
1.5考试时间变化。考试时间缩短,题量不减,即由原2个半小时改为2小时。原来是全程考试,考生中途不得退场,现在改为考试1小时后考生可以交卷离开。
2.教学应对策略
2.1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相结合。国家护士资格考试大纲每年都有少许修改,考试知识点每年有变化,为了提高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教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课题组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制定新的护理专业教学大纲。
2.2编写护理专业“双证书”(学业证书和执业资格证书)人才培养教材。根据护理专业课程标准,参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精选优化教学内容,课程组编写了一系列护理专业教材,教材突出护理专业的特色,并将最新知识进展吸纳入教材,突出教材的先进性,方便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顺利通过护士资格考试。
2.3加强课堂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主要考核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往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局限于知识记忆,忽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题组采用行动导向教学,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标准化病人教学法等,如在案例教学中课前将案例提供给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查资料,小组讨论,课中老师归纳总结,一方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顺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改革要求,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4把握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命题思路,编写护士资格考试模拟试卷。通过分析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题,了解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涉及疾病解剖生理、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护理问题、护理措施、健康教育,命题的关键词包括最主要病因、主要的致病菌、主要的诱因、主要的感染途径、好发年龄及好发部位、最主要的或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或最严重的并发症及表现、首选的辅助检查方法、确诊的辅助检查方法、首选的治疗药物、首要的护理问题、饮食护理、、用药护理等。根据考题分布和考试命题思路,课题组编写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模拟试卷,并总结归纳了护士资格考试常考知识点,知识点的记忆口诀、护士资格考试所有计算公式大全等,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
2.5做好考前强化培训。关注最新考试信息,及时掌握考试动向,做到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帮助学生把握重要考点。根据考生具体情况,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培训,指导学生答题应对技巧,让学生做适量的模拟试卷,检测学习效果,并及时纠错,以便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增强自信心。
2.6学校考试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型。改变以往考试的综合题型,课程结业考试题型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的A1、A2、A3/A4型试题一致,考试内容主要是护士资格考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3.思考和体会
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是学生走向护理工作岗位的通行证,为了使学生顺利就业,教师需要掌握护士资格考试方面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
如果片面追求护考通过率,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教育,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就可能偏低,如何将护理教学计划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临床实践双接轨,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1]。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互动式教学法;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1(a)-0141-02
随着我国医学领域与国际接轨的快速进行,现代医学教育和科研对于国外最新医学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多。目前,在国际医学领域,权威科研期刊、著作和论文大多使用英文出版和发表,学生必须具备通过英语收集专业文献、获取专业信息、拓展专业知识、从事学术交流的能力[1-2]。因此,培养具有一定专业英语水准的“双语”医学人才已成为目前我国医学专业培训的迫切任务[3]。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各医学院校纷纷开设了医学英语课程,但目前的总体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1 医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建议
首先,我国虽然大多数医学院校开展了医学英语教学活动,但从事医学英语教学的专业教师严重短缺,往往是由缺乏医学知识的公共英语教师进行授课,教学效果较差。其次,作为医学知识及英语知识的结合体,医学英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各医学院校将主要的师资力量都投入到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教学中而无暇顾及医学英语教学,医学英语往往被设为选修课,且安排的课时量非常少[3]。另外,当今的医学英语教学主要沿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学生在教学关系中的主体性被忽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忽略和抑制[4],加上医学英语专业词汇多并且文章内容枯燥,学习效果较差。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质量提升,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医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学英语的教学质量[5]。根据目前专业医学英语教师严重短缺的实际情况,加大培养和引进医学英语专业教师的力度。(2)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在医学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3)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入医学英语教学。改变医学英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入医学英语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
2 将互动式教学法引入医学英语教学
所谓互动式教学,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互动的教学局面,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法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不再局限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样的关系,而是将其延伸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将互动由先前的单一的线性关系拓展成为多面的全方位的立体关系[6],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双方进行交互式的探讨与交流,彼此交替,双向输入,共同学习。医学英语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立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在英语背景下运用医学知识的能力。
齐齐哈尔医学院于2010年开始在临床专业实验班开展医学英语教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在英语背景下综合运用医学知识能力的提高,笔者将互动式教学法引入齐齐哈尔医学院的医学英语教学。互动式教学法主要的课堂教学形式有:(1)基于提问形式的师生互动。经常通过师生间的提问互动,可以使学生形成运用英语思维方式思考和组织语言表达医学知识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为学生日后工作中运用英语阐述医学知识打下基础。(2)基于小组形式的生生互动。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教师事先设定的问题或病例,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利用图书馆以及网络多媒体等资源搜集资料并进行组内讨论和总结,课上通过各小组间的讨论和评价,达到解决问题并掌握知识的目的。临床工作往往需要团队合作来完成,通过这种互动能够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和个人的团队领导能力,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基础。(3)其他形式的互动。例如课前小报告、角色扮演等。
齐齐哈尔医学院医学英语互动式教学法的具体实施如下:(1)课前准备。每次新课开始前,教师综合考虑该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制作和完善互动式多媒体课件,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设计问题和情景病例并提前告知学生。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问题或病例进行预习,查阅资料,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并进行讨论。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的精神,所设置的问题和病例一定要紧扣教材内容,难易一定要适中,同时兼顾趣味性和探索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2)课外小组讨论与总结。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每组10人左右并指派一名小组长。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围绕着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进行预习,查阅资料并进行组内讨论和总结。小组成员达成初步共识后,将本组的总结以PPT的形式记录下来,存在的分歧和疑问可留待课堂上与其他小组共同讨论解决或由教师解答。(3)课堂实施与总结。课堂上每组小组长结合本组的PPT,表明本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各组做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解答,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章节内容的深刻理解。整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始终围绕着文章内容进行讨论,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讨论结束后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概括,对各组学生进行评价,指出每组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最后,教师一定要对本章节的重、难点内容和各组存在的难以解决的分歧进行详细地讲解,以便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本章节的知识点。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通过教师的设计、组织和控制,搭建一个多方互动的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辅导学生学会利用各种媒介获取信息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法实施后,问卷调查显示79.2%的同学很愿意参与到医学英语互动式教学活动中,73.6%的同学认为自己对医学英语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67.9%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医学学习效率有所提高。说明互动式教学法能够显著提高医学英语的教学质量。但同时,也有一部分同学表示对医学英语没有兴趣,他们对医学英语学习感觉压力较大,这可能是由于第一次参加互动式教学,需要自己独立去查阅资料,独立解决问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是接受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部分学生对于互动式教学法不是很适应,没有了老师的命令反而不知道该做什么,教师要耐心引导,使学生逐步建立起信心,学会自主学习,尽快适应互动式教学法。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要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要多种教学方法联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推动医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不断进步。
3 互动式教学法应用于医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通过互动式教学,学生在互动学习中不但提高了英语表达能力,而且强化了自身的医学知识,通过运用英语分析和解决医学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在英语背景下灵活运用医学知识的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满堂课都在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无暇解答,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这些知识点而不能完全消化理解,这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利于分析、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的培养[7]。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提问,敢于发言,通过不断的互动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互动式教学中,学生围绕老师所布置的内容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而且要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在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主人,有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4 结语
在医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法,能有效地促进医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在英语背景下灵活运用医学知识的能力,实现了互动式教学法在医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丰富了国内关于医学院教学的理论研究,为一线医学英语教师教学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莉,孙宏,曲景秀. 医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60-62.
[2] 吴让科. 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J].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2):118,128.
[3] 刘彤,陶英,李培璟,等. 医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J]. 中国病案,2012, 13(4):78-79.
[4] 赵雪丽. 交互式医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教育,2012, 31(1):48-49.
[5] 张乾. 论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J]. 甘肃科技,2010,26(23):181-182.
关键词:内科学;PBL;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15-03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医学院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医学院校一直呼吁教改以提高教学质量,内科学也不例外。本文认为,内科学进行教改的重点是教学模式问题,必须结合当前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和自身学科特点,选用合理教学模式,选择合理的改革方向,并采取合理保障措施。
一、内科学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理论知识丰富而又非常重视临床实践的学科。其特点是专业知识体系庞大,临床上危急重症、疑难杂症多,常要求快速判断与紧急处理,因此内科学教学始终是医学院校临床教学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教学内容多、难度大,如何选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做到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有效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是内科学教学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中国医学教育领域现有教学模式的弊病越来越突出,而新教学模式尚在探索之中,这构成内科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大背景。
(一)LBL教学法的弊端日益突出
目前,包括内科学在内的众多医学课程依然采取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即LBL教学法(Lecture-Based Leaning),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填鸭式”教学法,它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采取大班全程灌输式教学[1]。该模式以教师主动传授系统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和掌握基本技能为主,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使学生比较快速地掌握理论知识。在具体执行中,它表现为三中心,即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非常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传授知识是从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忽视学生的能动作用和内在感受。客观地说,LBL教学法的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它承认教师了解系统课程知识、具备丰富教学经验、教师在学生心中有较高地位等情况,能让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同时,LBL教学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全面地传递各种理论知识,这能符合目前中国各医学院校医学课程繁多、教学资源相对有限的客观实际情况。
尽管LBL教学法有很多优点,但它在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这就产生很多问题,其中最直接问题就是学习过程相对封闭、保守和紧张,学生普遍觉得上课枯燥无味,容易产生烦躁和抵触情绪。此外,随着IT产业发展,医学课程的教学环境发生巨大变化,LBL教学法面临巨大的挑战: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师生获取信息新渠道,学生医学知识获取渠道拓宽了,他们不再单纯依赖教师和有形图书资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师生在知识交流过程中教师的强势地位,而LBL教学法的重要基础就是教师拥有这种强势地位;此外,当前在互联网上有很多公开的教学资源,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他们自我意识增强了,对教师和现有的LBL教学模式更加挑剔。
(二)PBL教学模式的应用尚在探索之中
国外医学界为促进医学课程教学,在20世纪后半期提出了PBL(Problem-Based Leaning)教学法。PBL是指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也称基于问题的学习,此概念于1956年提出,1969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先将其引入医学教育领域[2]。PBL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授课质量,是目前西方医学教育的主流教学模式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医学教育界积极引入该模式,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CPBL(Clinical Problem-Based Leaning)教学法。CPBL教学是建立在PBL 教学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运用真实病案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讨论式学习,通过对临床病案与临床问题的分析来掌握相关理论知识[3]。2002年Larry K
Michaelsen又提出了TBL(Tea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它是一种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形式多样,主要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也是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4]。总的来看,目前国内外医学教育界都非常重视PBL教学模式,CPBL、TBL等教学法都是对该模式的改良或局部创新。
尽管PBL教学有很多优点,但目前在中国医学院校推行该教学模式还存在一定困难。首先,PBL教学的基本流程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自学―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在具体执行中需要将原来的班级分为一个个以10人为单位的小组或者小型班级,每个小组需要配备相应的教师,同时每个小组还需要相应的多媒体教室,这意味着学校需要相应配备更多的教师和多媒体教室,显然这对于当前中国医学院校来说是根本不现实的。其次,PBL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开放式教学,很难形成统一配套的教材,目前在中国也没有成型的教材,教师对于问题设计和答案解答没有现成的教材可参考,完全依靠教师的个人经验,这就难免造成失误。再次,中国长期实行填鸭式教学,造成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主动表现自己,实行PBL教学时缺乏主动性。最后,和传统授课方式相比,PBL模式应用中教师不好掌握学生的思维方向和动态,学生可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上,在获取与问题相关的知识时忽略完整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可能导致捡芝麻丢西瓜,造成讨论热烈而实效少[5]。
总的来看,由于PBL教学对教学资源、教师素质、学生素质等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中国目前尚不能满足这些要求,这导致目前它仍然处于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阶段,短期内无法在中国大规模推广。在这种大环境下,内科学在应用PBL教学方面也处于探索阶段。
二、基于PBL的内科学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
为促进内科学的教学,必须对内科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尽管PBL教学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国内众多学者认为PBL教学是未来中国医学教学的发展方向,本文也赞同这种观点。只是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重大工作,牵涉到学科特点和教学环境等多方面情况,因此必须对改革情况进行科学论证,对改革过程中各种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也要谨慎。
(一)改革方向与步骤
本文认为,在内科学教学中应该积极推行PBL教学,这是内科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大方向,这么做既有可行性,又有必要性。从可行性看,内科学属于临床课程,它要求学习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做基础。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内科学主要在大学四年级开设,此时学生已经有较丰富的医学知识积累,可以适当进行课题案例分析和讨论,运用PBL教学。从必要性看,一方面传统LBL教学的弊端不断暴露,有必要采取新的模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内科学属于临床课程,是指导学生诊治病情、提高从医素质的重要课程,有必要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因此,PBL教学应该是未来内科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
尽管PBL教学是未来内科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但它当前还无法在中国直接推行。原因在于除第一部分论述的以外,还包括该学科自身内容特点:目前中国各医学院校现行使用的《内科学》教材,内容包括内科学领域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部内容,内容庞杂,而基础教学学时一般只有短短的70-80学时,师生均普遍反映课时不足,PBL教学又需要较多的课时作保证,这就存在课时量不足的矛盾。和PBL教学相比,LBL教学具备教学效率较高、对教学资源要求较低、已经形成一系列标准化模式等优点,因此在很长时间内内科学教学中LBL教学还将被继续采用。
综合考虑,本文认为,目前在内科学教学中还不具备用PBL教学法完全取代LBL教学法的条件,因此内科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可以分两阶段走,其中第一阶段属于过渡阶段,它是在改良和继续使用LBL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逐步探索PBL教学实践并逐步推广,它需要长期的探索;第二阶段是逐步用PBL教学取代LBL教学,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容
当前内科学教学模式改革属于第一阶段,改革的内容就是探索LBL教学和PBL教学的具体运用情况,为此一方面要确认分别适用于LBL教学法和PBL教学法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要探索如何运用这两种教学法进行具体授课。
在确定教学课程内容方面,本论文认为,每种疾病的概况、定义、发病机制等主要是理论的阐述,知识面过多过碎,也无须案例支撑,因此适合采用LBL教学;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等内容,主要是临床知识部分,可以结合医生自身工作实际,采用PBL教学。此外,对偶发性疾病、少见病等内容适宜采用LBL教学,对一些常见病、典型性疾病等特别重要的知识内容,可以适当采用PBL教学。
在进行课堂授课方面,本文认为,应用LBL教学时应该努力适应当前变化的教学环境,尽量减少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从教师到学生单向传递的弊端,努力考虑学生需求并想办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尽最大可能地改良LBL教学法。应用PBL教学时,教师应该结合班级人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组,努力采用真实案例,运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分析病例和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努力让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实现标准化、程序化,并在事后进行认真总结,不断提高PBL教学法的质量。
在实践中,探索授课时如何合理运用PBL教学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当前中国各医学院校在教授内科学时,课堂上学生数量一般都不低于30人,而教师数量有限,为此在进行PBL教学时,应该结合班级具体情况,把班级平均分为6人或8人为一组的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再选取一个代表代替本组参加讨论,各组代表可以收集、整理本组成员的意见以代表本组的意见,再由各组代表组成讨论组,进行统一讨论并解决问题,教师作为主持人和问题最终解答人。在实践中,也可以培养部分研究生成为导师,部分缓解教师紧张局面[6]。可以组织三次讨论,第一次为学生初步接触病人、了解病情阶段,此阶段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学生通过预习功课、上网搜集资料等各种方式做好准备工作;第二次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讨论阶段,在讨论时学生要有明确分工,如组长、记录员、普通成员等,教师主要是维持小组讨论的正常进行,不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第三次为讨论总结阶段,教师将每组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总,指出问题,归纳得出正确结论,提出意见和答案,要努力让学生认清自己的正确与错误。在各个阶段,教师都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分析本次PBL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为以后继续运用并推广PBL教学法积累经验[7]。
三、基于PBL的内科学教学模式改革的保障措施
内科学教学模式改革,如改良LBL教学法和推广PBL教学法,会对课时量、师生素质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因此要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总的来看,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合理确定授课内容
目前在内科学教学过程中师生普遍反映课时不足,若适当采用PBL教学又会占用较多课时,导致课时量不足问题更加突出。为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班级、专业及学生能力等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并确定合理的教学范围,从而适当减少授课内容,为PBL教学的推行提供更多课时保证。
(二)充分利用IT技术资源
为实现教学模式改革,师生都要充分利用IT技术资源,为各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提供保障。对教师来说,要做好两方面。一方面,要利用IT技术的信息传递、存储功能。IT技术可以大容量存储课件、视频、医学资料等各种资源信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将一些不太重要的知识点以电子文件形式发给学生让其课下自学,或者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发给学生让其课下预习或者温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节约课时。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互联网教学资源的整合工作。互联网上有许多生动有趣的资源如视频、动画、图片、新闻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积极利用这些资源并加以整合,把课件做得生动和有内涵,丰富教学内容,改变当前LBL教学刻板、单调的现状;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寻找合适的病例进行PBL教学,或者寻找成功的PBL教学案例指导自己教学。对学生来说,要积极利用互联网信息搜集功能。PBL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自己独立搜集相关知识和解决问题,而互联网是当前最快捷全面的信息搜集渠道之一,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会在网上搜集信息,利用网络解决相关问题,从而为PBL教学的推行提供条件。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学模式改革的成功,和教师素质息息相关。要提高教师素质,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进一步提高教学理论水平,要通过不断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教改动态,熟悉包括LBL、PBL等各种教学法的优缺点,让教学工作有理论指导。第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努力成为一名好的临床医师,增进对内科学中的各种理论知识、临床知识更透彻的理解。第三,要结合教学需要,提高运用IT技术的水平,并能在教学工作中熟练应用这些技术。第四,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时刻把爱护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挂在心中,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在授课时尽心尽力,努力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教改事业。实践证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教改成功的重要保障,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基本素质,才能成为合格教师,才能在教改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4]于述伟,王玉孝.LBL、PBL、T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
的综合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
[2]李晓静.浅谈PBL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应用的优点[J].
中国医疗前沿,2009,(23).
[3]李婧,陈汉想.心血管内科学CPBL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
考[J].现代医药卫生,2013,(16).
[5]崔晓阳等.PBL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
问题[J].医学教育探索,2010,(4).
[6]李恒喜等.PBL教学法在医学临床课程中的应用体会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