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前沿技术论文范文

前沿技术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前沿技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前沿技术论文

第1篇

国立科研机构是由国家(中央政府)建立和资助的各类研究机构,包括国家大型科研机构、部门所属研究机构和其他各类研究机构。国立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主要承担与国家使命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关键竞争前沿技术的开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每年产出大量的科研成果,但是对这些科研成果及相应知识产权的管理状况却不尽人意。在调查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借鉴国际著名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举措,为完善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提出对策和建议。

1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情况

目前,我国国立科研机构设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主要采取了挂靠式和独立式两种管理模式。挂靠模式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一般都挂靠在科技主管部门内,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办公室或专业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一般管理科研成果的奖励、鉴定等,并在原有管理模式之下兼管知识产权管理。独立模式是成立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一定的经费,并确定一定数量的专业管理人员。智力成果的产生及知识产权的形成、转移、许可和转化都由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来统一管理。

笔者对我国64个国立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设有专职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单位有7个,占总数的11%左右;由科技部门(如科研开发处、科技处、计划财务处、科技投资管理处等)管理的46个,约占总数的73%;由外事部门兼管的4个,占6%;由科技部门和外事部门共管的3个,占4%;由其他部门兼管的4个,占6%。关于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配备,在被调查的科研院所中,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的有5个,占8%;配备兼职人员的单位有42家,占66%;个别单位既有专职人员,又有兼职人员,专兼职人员都没有的单位有17家,占总数的26%。有许多知识产权工作量大、面广、任务艰巨的科研机构也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的管理人员。根据访谈中了解的情况,目前许多科研机构所从事的知识产权工作都是停留在专利统计、奖励申报和审查等流程性、事务性的管理层面。知识产权管理兼职人员往往未经专门学习和培训,缺乏工作经验,并且常因人员变动而难以保证。

1.2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

根据笔者调查,在64家国立科研单位中,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内部规章制度的有20家,占31%,这说明,有2/3以上的调研对象正在建立或根本没有建立单位内部知识产权规章制度。根据对科研机构的管理制度所做的具体调研,除了少数知识产权工作开展较好的科研机构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且内容比较全面之外,其他绝大多数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制度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如制度建设滞后、修订不及时、偏重知识产权的申请和授权等。以某科研机构为例,其关于科技成果的管理制度,基本上都是20世纪90年代末制定的,部分内容亟待更新。

1.3知识产权管理激励机制

1.3.1经费支持知识产权机构健全的科研机构每年都有一笔经费(大约在10万至30万元),用于申请国内专利以及维持专利所需的年费。一般课题组支付专利申请费,科研机构支付维持费。有的研究院所每3年进行一次专利评审,如果某专利有效益,则继续支付专利维持费,否则研究院所就不再支付专利维持费了。根据调研结果,在对专利申请的激励方面,64个参与调研的国立科研机构中有48个制定了支持专利申请的经费补助政策,并且政策的规定比较具体,操作性强,基本上的得到了落实。

1.3.2科技奖励在对科研人员的奖励(主要是专利法规定的针对获得专利授权的奖励)方面,调研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的科研机构对科研人员获得知识产权都进行了奖励,一般是针对不同的成果方式事先制定不同的奖励标准,并定期兑现。

1.3.3利益分配在知识产权利用(主要是专利的实施)过程中,科研机构通过对知识产权的转让或许可使用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这部分报酬一般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在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之间进行分配,不同单位有不同的规定。但是,关于支付科研人员专利实施报酬方面不容乐观。许多科研机构都没有落实对科研人员报酬的支付,只有少数科研机构以变通的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支付。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资金限制和部分科研机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4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4.1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偏颇我国国立科研机构在知识产权管理中呈现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利用的特点。之所以重视知识产权,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科学论文和专利数量正在成为科研人员升职、晋级、评聘的关键要素,也成为科研机构彰显其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出现了科研人员为求数量而将一些市场前景不明,价值不大的成果申报专利,或者将一个专利分拆成多个专利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专利统计、奖励申报和评审等事务性工作方面,而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化等知识产权管理下游阶段的工作还远没有提上日程,导致我国专利技术应用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从整体上来说影响了我国的科技竞争力。这些简单化的认识曲解了知识产权制度的社会意义。

1.4.2缺乏专职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专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目前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通常属于科技处的职能,科技处工作内容繁多,对知识产权管理重视程度不够,这就使知识产权工作往往局限在成果管理的工作层面,缺乏对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和利用上中下游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的统筹考虑,难以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此外,负责知识产权管理的工作人员中很多都没有法律背景,也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难以实现知识产权的高层次管理。

1.4.3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健全根据上文对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情况所作调查,目前2/3以上的科研机构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内部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而在已经制定规章制度的科研机构中,除了少数几个单位制度建设比较成熟、可操作性强之外,其他绝大多数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制度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有待完善。

2国外著名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策略

2.1德国马普学会(MPG)

马普学会(TheMax-Planek—Gesellschaft,MPG)是德国也是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学术科研机构,成立于1948年,旨在推动科学领域的研究,下设80个科研机构和一些临时研究中心。

MPG在众多研究计划中积累了相当多的研发成果,其中不乏有商业价值者。因此,MPG在1970年设立了马普学会专利办公室,后转制为嘉兴创新公司(GarchingInnovationGmbH,GI),负责对研发成果的管理和知识产权的应用。

GI的工作人员包括科学家、经济和法律专家以及专利工作人员,主要任务是:向研究所提供知识产权应用方面的信息;向科学家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建议;评估发明人的知识产权及其商业价值;聘请专利律师确定专利申请范围、谈判专利许可和优先协议;引导发明人与企业合作;在评价发明人思路、风险基金申报、支持的获取等方面给予指导;在知识产权应用过程中提供数据库、保护期限、商业利益划分、会谈和发明人联系方面的帮助等。

GI非常重视专利申请的审查与评价,认为专利申请的审查有利于对专利转化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和审查,从而可以促进专利的后期转化,同时也有利于对非专利信息和专利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并借此判断专利是否能反映技术发展的趋势。GI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MPG的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而且通过专利技术许可和创办新公司等方式加快了专利技术的产业化过程,实现了专利技术的经济效益。

2.2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entreNationaldelaRecher—cheScientifique,CNRS)成立于1939年,是欧洲最大的基础研究机构,下辖7个学部和2个国家研究所。

1992年,CNRS协同其他国家科研机构成立了法国科学发明和转化公司(FISTS.A),作为管理其科研成果的专门机构。FISTL6j的服务包括:评价和选择创新项目、制定和执行保护战略,并将新技术进行直接的或在线的产业合作研究、资金注入和技术转化合同谈判、帮助发现和管理初创企业等。

CNRS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知识产权的应用,包括:①制定创新法(InnovationLaw,1999),以此来鼓励研究人员成为企业家,并通过孵化器和其他鼓励措施对其进行支持;②建立信息中心,促进实验室研究信息的传递,鼓励向缺乏研发能力的中小企业进行技术转让;③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对科技人员与产业界的合同关系、知识产权管理和其他相关培训来增强实验室创新成果向私营部门的转化应用。

2.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是世界上最大的医学研究及资助机构,成立于1938年,目前共拥有27个研究所及研究中心。

NIH非常重视科技成果的管理和转化,专门成立了技术转让办公室(TheOffice0fTechnologyTransfer,OTT),对NIH的发明资产进行评价、保护、监控和管理。OTT的职责包括对每个研究项目进行评估、跟踪和管理,监督专利实施、谈判、许可证合同,提供合作研究和开发合同(cRADAS)政策回顾等。

在NIH中,OTr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受NIH主任管辖。OTT的办公室虽然设在NIH总部,但实际上所有的运作却是渗透到NIH每一个组成机构之中。OTr在NIH的每一个机构和研究中心都设有“技术发展协调员”,负责与具体项目科学家进行联系,了解项目情况。为了促进技术转让,OTr在美国的许多大学都设有自己的技术转让办公室,如加州大学、马里兰大学、华盛顿大学等。技术转让成功后,OTT会给予大学一定比例的许可费收益。

在经费支持方面,与马普学会各研究所承担专利申请费用不同,NII-I的专利中请费用不需研发机构承担,而是由OTT统一负责,而且对于任何有商业应用价值的产品,OTr都会尽力促进其商业化运作。另外,为促进研发机构的成果产出,OTT还规定,成功实现技术转让后将技术转让费的15%或25%返还给技术研发机构,但不得超过15万美元。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国际著名科研机构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都设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这些机构逐渐发展演化成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公司,配备了具有多种学科和知识背景的管理人才。一方面对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产出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商业和产业转化与利用,促进先进科技在各创新单元之间的流动,既实现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发挥了知识产权的价值。

3完善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3.1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

要积极开展对科研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一方面要明确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价值观。政策制定者也要从有利于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角度来制定政策,引导科研机构以更加合理的方式来评价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在机构科技评估和人员竞聘中所发挥的作用。

3.2加快建立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是知识产权管理的“作战部”、“参谋部”和“后勤部”,设立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和资金从整体上规划和组织知识产权的创造、申请、保护和利用的全过程,有利于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其集中精力专职服务于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3.3实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制度

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直接决定了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高低。随着科技发展和新型科研合作方式的形成,科技成果产出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将变得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在全球研发网络背景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可能会涉及多国利益,因此要求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法律背景和相关专业技术知识,还要能够灵活处理涉外知识产权事务。实行从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利于培养更高层次的综合型知识产权管理人才。

3.4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对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依赖于合理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科技成果登记制度;评估、选择申请专利的种类及保护方式的制度;科技成果及专利资助和奖励制度;知识产权质量评估制度;科技保密制度;对职工调入和离职人员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制度;职工离职后的竞业限制制度等。此外,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操作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

3.5为知识产权管理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知识产权管理费用主要包括专利申请费、审查费、维持费和费以及对专利申请人和单位的奖励费用和用于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办公费用等。充裕的知识产权管理资金能够激发科研人员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保障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2篇

根据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特点,我采用不同的教法:

初学阶段:紧抓住主要环节进行教学,不过多强调教学的细节。推铅球最后用力是技术的关键,我们要在教学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练习,并多作示范,帮助学生体会动作要领及环节的用力顺序,强调超越器械动作方法及重要性,以缩短初学阶段时间。同时,充分发挥两个信号系统的作用,特别注重发挥两全信号的作用。1.精讲。讲解简明扼要,便于学生理解。2.多练。我们要经常做示范,从不同的角度增加学生发生的感性认识,并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体会动作要领,同时我们要及时指出学生发生的主要错误及其原因所在。3.通过动作正确的学生和动作错误的学生对比示范,逐步使学生树立正确推铅球的动作技术概念,促使分化抑制较快的建立,对正确的动作予以肯定,并用鼓励的语言刺激强化“好、对!”。对不正确或错误动作,不予以强化及时指出“不对!错了!”。

泛化阶段: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动作的细节部分,要求用力蹬地,快速移动,做出超越器械动作,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有错就纠,加速形成正确的运动技能,促进分化抑制和延缓抑制的进一步发展。

巩固和运用自如的阶段:其主要的任务就是防止已定型的推铅球技术能发生消退,教学中要加强练习,反复练习不断予以强化。有道是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初学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及观察法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分析。

(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采取了以下手段和方法

1.首先要掌握原地侧向推铅球技术。在一段时间教学后,特别要强调推铅球的动作要领及方法,使学生较快地掌握原地侧向垫步推铅球的动作技术概念,为今后侧向垫步推铅球打下良好的基础。

(1)根据学生力量大小不同姿势进行臂屈练习,如推墙练习,斜立撑;两人一组掌心相对,手指相对练习推手,要求伸臂用力动作快。这些练习与推铅球出手时的动作相似,能使学生比较正确的本能感受和技能刺激。

(2)二人一组,后面一位同学拉住前面一位同学的左手,稍稍用力,使他做出蹬地转髋的动作,保持一段时间(10″—15″)要求有超越器械的动作,使学生感受到推铅球的用力顺序,建立正确的感性认识。在练习的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同时伴以语言信号刺激,叫学生反复练习,强化正确动作概念,形成良好的技术动作基础。

(3)①先要求学生进行徒手模仿练习将原地侧向推铅球技术按“蹬地送髋”、“起体制动”,“送看推球”三个动作环节来进行练习。先体会各动作环节的肌肉感觉并适时地叠加直至完整动作。及时纠正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集体与个别相结合。

②持球练习:铅球置于指根,掌心不能触球,把球放在锁窝处,大拇指朝下,肘关节抬起(略低于肩),自然而放松。

③推高与拔指练习

A、在投掷的前方设定一定高度的横杆,学生在原地或正面推铅球过杆,注意出手的角度及速度,同时注意上下肢的协调性及上肢的用力顺序、顶肩、挺胸、抬头,右肩用力向前迅速伸臂推球,屈腕拨指。

B、①徒手拨指练习:左手压住右手中间三指,右手尽力前推,要求肘关节抬起,有正确的出手角度(38°—42°)

②在高处悬挂一实心球,进行拨指练习。

(4)持球投掷:在掌握上述动作的基础上,学生对原地推铅球的技术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指正,共同提高,对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教师要及时纠正,并要多做示范,使学生强化正确动作技术。

2.在掌握原地侧向推铅球的基础上,练习侧向垫步推铅球。

垫步推铅球是为高中阶段学习滑步推铅球的一种过渡性技术,垫步和滑步都是为了使铅球在出手的瞬间获得较大的初速度。在教学中要强调垫步的动作方法,抓住垫步与最后用力的紧密衔接这一技术关键。A右侧向移动比较快,要求:屈膝微蹲,移动动作而平稳;B增强腿步肌肉力量练习;C徒手垫步:要求重心平稳,脚步移动快速有力。要求做出超越器械动作,蹬地有力,两腿同时用力,几乎同时落地。

(5)持球练习垫步:动作要求同上,但学生在练习中往往铅球要离开肩或球不贴紧颈及肘关节下落,所以要练习中,特别要注意这几个环节,及时纠正错误,同时要帮助力量小、个子矮的同学克服心理障碍,增强信心。

(6)在掌握原地推铅球和垫步的基础上侧向垫步推铅球,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分解动作到整个动作再分解动作,学生对技术的掌握就更扎实,技能也在不断地提高,形成比较稳定的动力定型。

(三)教学效果及体会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铅球教学时间是比较少的,要很好地掌握推铅球技术,仅凭课上的时间是很不够的,教师应督促学生在课外活动时,也要进行练习,并且还可以布置徒手动作技术的回家作业,空闲时,学生可以练习,这样既得到了积极性的休息又提高了推铅球的技术。由于男女学生体质和身体素质的差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男生掌握推铅球技术明显快于女生,所以,在教学中,女生学习推铅球技术的时间要增加2—3学时,这样才能与男生同步,同时又要用鼓励帮助的态度,来克服女生畏难的情绪,激发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提高学生推铅球的技术和技能。

参考文献

①邰崇禧等.中学体育教材教法。

第3篇

关键词:伺服驱动技术,直线电机,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运动控制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高新技术流向传统产业,引起后者的深刻变革。作为传统产业之一的机械工业,在这场新技术革命冲击下,产品结构和生产系统结构都发生了质的跃变,微电子技术、微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信息、智能与机械装置和动力设备相结合,促使机械工业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革命。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电力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各先进国家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层出不穷。机床、汽车、仪表、家用电器、轻工机械、纺织机械、包装机械、印刷机械、冶金机械、化工机械以及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等许多门类产品每年都有新的进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它在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能源、降低材料消耗、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起着极大的作用。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运动控制技术作为其关键组成部分,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国内外各个厂家相继推出运动控制的新技术、新产品。本文主要介绍了全闭环交流伺服驱动技术(FullClosedACServo)、直线电机驱动技术(LinearMotorDriving)、可编程序计算机控制器(ProgrammableComputerController,PCC)和运动控制卡(MotionControllingBoard)等几项具有代表性的新技术。

二、全闭环交流伺服驱动技术

在一些定位精度或动态响应要求比较高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中,交流伺服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数字式交流伺服系统更符合数字化控制模式的潮流,而且调试、使用十分简单,因而被受青睐。这种伺服系统的驱动器采用了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可以对电机轴后端部的光电编码器进行位置采样,在驱动器和电机之间构成位置和速度的闭环控制系统,并充分发挥DSP的高速运算能力,自动完成整个伺服系统的增益调节,甚至可以跟踪负载变化,实时调节系统增益;有的驱动器还具有快速傅立叶变换(FFT)的功能,测算出设备的机械共振点,并通过陷波滤波方式消除机械共振。

一般情况下,这种数字式交流伺服系统大多工作在半闭环的控制方式,即伺服电机上的编码器反馈既作速度环,也作位置环。这种控制方式对于传动链上的间隙及误差不能克服或补偿。为了获得更高的控制精度,应在最终的运动部分安装高精度的检测元件(如:光栅尺、光电编码器等),即实现全闭环控制。比较传统的全闭环控制方法是:伺服系统只接受速度指令,完成速度环的控制,位置环的控制由上位控制器来完成(大多数全闭环的机床数控系统就是这样)。这样大大增加了上位控制器的难度,也限制了伺服系统的推广。目前,国外已出现了一种更完善、可以实现更高精度的全闭环数字式伺服系统,使得高精度自动化设备的实现更为容易。

该系统克服了上述半闭环控制系统的缺陷,伺服驱动器可以直接采样装在最后一级机械运动部件上的位置反馈元件(如光栅尺、磁栅尺、旋转编码器等),作为位置环,而电机上的编码器反馈此时仅作为速度环。这样伺服系统就可以消除机械传动上存在的间隙(如齿轮间隙、丝杠间隙等),补偿机械传动件的制造误差(如丝杠螺距误差等),实现真正的全闭环位置控制功能,获得较高的定位精度。而且这种全闭环控制均由伺服驱动器来完成,无需增加上位控制器的负担,因而越来越多的行业在其自动化设备的改造和研制中,开始采用这种伺服系统。

三、直线电机驱动技术

直线电机在机床进给伺服系统中的应用,近几年来已在世界机床行业得到重视,并在西欧工业发达地区掀起"直线电机热"。

在机床进给系统中,采用直线电动机直接驱动与原旋转电机传动的最大区别是取消了从电机到工作台(拖板)之间的机械传动环节,把机床进给传动链的长度缩短为零,因而这种传动方式又被称为"零传动"。正是由于这种"零传动"方式,带来了原旋转电机驱动方式无法达到的性能指标和优点。

1.高速响应由于系统中直接取消了一些响应时间常数较大的机械传动件(如丝杠等),使整个闭环控制系统动态响应性能大大提高,反应异常灵敏快捷。

2.精度直线驱动系统取消了由于丝杠等机械机构产生的传动间隙和误差,减少了插补运动时因传动系统滞后带来的跟踪误差。通过直线位置检测反馈控制,即可大大提高机床的定位精度。

3.动刚度高由于"直接驱动",避免了启动、变速和换向时因中间传动环节的弹性变形、摩擦磨损和反向间隙造成的运动滞后现象,同时也提高了其传动刚度。

4.速度快、加减速过程短由于直线电动机最早主要用于磁悬浮列车(时速可达500Km/h),所以用在机床进给驱动中,要满足其超高速切削的最大进个速度(要求达60~100M/min或更高)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也由于上述"零传动"的高速响应性,使其加减速过程大大缩短。以实现起动时瞬间达到高速,高速运行时又能瞬间准停。可获得较高的加速度,一般可达2~10g(g=9.8m/s2),而滚珠丝杠传动的最大加速度一般只有0.1~0.5g。5.行程长度不受限制在导轨上通过串联直线电机,就可以无限延长其行程长度。

6.运动动安静、噪音低由于取消了传动丝杠等部件的机械摩擦,且导轨又可采用滚动导轨或磁垫悬浮导轨(无机械接触),其运动时噪音将大大降低。

7.效率高由于无中间传动环节,消除了机械摩擦时的能量损耗,传动效率大大提高。

直线传动电机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在运动控制行业中倍受重视。在国外工业运动控制相对发达的国家已开始推广使用相应的产品,其中美国科尔摩根公司(Kollmorgen)的PLATINNMDDL系列直线电机和SERVOSTARCD系列数字伺服放大器构成一种典型的直线永磁伺服系统,它能提供很高的动态响应速度和加速度、极高的刚度、较高的定位精度和平滑的无差运动;德国西门子公司、日本三井精机公司、台湾上银科技公司等也开始在其产品中应用直线电机。

四、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技术

自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ProgrammingLogicalController,PLC)问世以来,PLC控制技术已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随着近代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它已在软硬件技术方面远远走出了当初的"顺序控制"的雏形阶段。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PCC)就是代表这一发展趋势的新一代可编程控制器。

与传统的PLC相比较,PCC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类似于大型计算机的分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和多样化的应用软件的设计。传统的PLC大多采用单任务的时钟扫描或监控程序来处理程序本身的逻辑运算指令和外部的I/O通道的状态采集与刷新。这样处理方式直接导致了PLC的"控制速度"依赖于应用程序的大小,这一结果无疑是同I/O通道中高实时性的控制要求相违背的。PCC的系统软件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采用分时多任务机制构筑其应用软件的运行平台,这样应用程序的运行周期则与程序长短无关,而是由操作系统的循环周期决定。由此,它将应用程序的扫描周期同外部的控制周期区别开来,满足了实时控制的要求。当然,这种控制周期可以在CPU运算能力允许的前提下,按照用户的实际要求,任意修改。

基于这样的操作系统,PCC的应用程序由多任务模块构成,给工程项目应用软件的开发带来很大的便利。因为这样可以方便地按照控制项目中各部分不同的功能要求,如运动控制、数据采集、报警、PID调节运算、通信控制等,分别编制出控制程序模块(任务),这些模块既独立运行,数据间又保持一定的相互关联,这些模块经过分步骤的独立编制和调试之后,可一同下载至PCC的CPU中,在多任务操作系统的调度管理下并行运行,共同实现项目的控制要求。

PCC在工业控制中强大的功能优势,体现了可编程控制器与工业控制计算机及DCS(分布式工业控制系统)技术互相融合的发展潮流,虽然这还是一项较为年轻的技术,但在其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中,它正日益显示出不可低估的发展潜力。

五、运动控制卡

运动控制卡是一种基于工业PC机、用于各种运动控制场合(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上位控制单元。它的出现主要是因为:(1)为了满足新型数控系统的标准化、柔性、开放性等要求;(2)在各种工业设备(如包装机械、印刷机械等)、国防装备(如跟踪定位系统等)、智能医疗装置等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研制和改造中,急需一个运动控制模块的硬件平台;(3)PC机在各种工业现场的广泛应用,也促使配备相应的控制卡以充分发挥PC机的强大功能。超级秘书网

运动控制卡通常采用专业运动控制芯片或高速DSP作为运动控制核心,大多用于控制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一般地,运动控制卡与PC机构成主从式控制结构:PC机负责人机交互界面的管理和控制系统的实时监控等方面的工作(例如键盘和鼠标的管理、系统状态的显示、运动轨迹规划、控制指令的发送、外部信号的监控等等);控制卡完成运动控制的所有细节(包括脉冲和方向信号的输出、自动升降速的处理、原点和限位等信号的检测等等)。运动控制卡都配有开放的函数库供用户在DOS或Windows系统平台下自行开发、构造所需的控制系统。因而这种结构开放的运动控制卡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制造业中设备自动化的各个领域。

这种运动控制模式在国外自动化设备的控制系统中比较流行,运动控制卡也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专门行业,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有美国的PMAC、PARKER等运动控制卡。在国内相应的产品也已出现,如成都步进机电有限公司的DMC300系列卡已成功地应用于数控打孔机、汽车部件性能试验台等多种自动化设备上。

第4篇

【论文关键词】移动通信;3G;发展;展望

伴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更高性能的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享受更为丰富和高速的通信业务。第二代移动通信运营商发展速度趋于缓和而竞争越加激烈,为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发展数据业务来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业务类型,需要3G的支持。同时由于第二代移动通信无线频率资源日趋紧张,已不能满足长期的通信需求发展需要。

1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在1996年提出了GSMPhase2+,目的在于扩展和改进GSMPhase1及Phase2中原定的业务和性能。它主要包括CMAEL(客户化应用移动网络增强逻辑),SO(支持最佳路由)、立即计费,GSM900/1800双频段工作等内容,也包含了与全速率完全兼容的增强型话音编解码技术,使得话音质量得到了质的改进;半速率编解码器可使GSM系统的容量提高近一倍。在GSMPhase2+阶段中,采用更密集的频率复用、多复用、多重复用结构技术,引入智能天线技术、双频段等技术,有效地克服了随着业务量剧增所引发的GSM系统容量不足的缺陷;自适应语音编码(AMR)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系统通话质量;GPRS/EDGE技术的引入,使GSM与计算机通信/Internet有机相结合,数据传送速率可达115/384kbit/s,从而使GSM功能得到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尽管2G技术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但随着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频率资源己接近枯竭,语音质量不能达到用户满意的标准,数据通信速率太低,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主要是话音和中低速数据,码率为384kb/s(局域网可达2Mb/s),因而可传送比目前GSM(第二代移动通信)更高码率的信息。随着多媒体业务的发展,2Mb/s的码率将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各种新的宽带业务的需要,因此国际上已开始研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一步目标是10Mb/s以上。我们国内则尚未启动。因此需尽早开始研究其关键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有: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频段、多址方法、无线接入技术、软件无线电的硬件和软件、多载波调制和OFDM技术、自适应天线阵、高效信道编码技术(如Turbo码)等。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也称IMT2000,是正在全力开发的系统,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信号处理技术,智能信号处理单元将成为基本功能模块,支持话音和多媒体数据通信,它可以提供前两代产品不能提供的各种宽带信息业务,例如高速数据、慢速图像与电视图像等。如WCDMA的传输速率在用户静止时最大为2Mbps,在用户高速移动时最大支持144Kbps,所占频带宽度5MHz左右。但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标准共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分支,共同组成一个IMT2000家庭,成员间存在相互兼容的问题,因此已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和全球通信;再者,3G的频谱利用率还比较低,不能充分地利用宝贵的频谱资源;第三,3G支持的速率还不够高,如单载波只支持最大2Mbps的业务,等等。这些不足点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需要,因此寻求一种既能解决现有问题,又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的需求的新技术(即新一代移动信:next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是必要的。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特点:(1)全球统一频段,统一标准,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2)频谱利用率高。(3)在144kbps(最好能在384kbps)能达到全覆盖和全移动性,还能提供最高速率达2Mbps的多媒体业务。(4)支持高质量话音、分组多媒体业务和多用户速率通信。(5)有按需分配带宽和根据不同业务设置不同服务等级的能力。(6)适应多用户环境,包括室内、室外、快速移动和卫星环境。(7)安全保密性能优良。(8)便于从第二代移动通信向第三代移动通信平滑过渡。(9)可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融合,包括蜂窝、无绳电话和卫星移动通信等。(10)终端(手机)结构简单,便于携带,价格较低。

3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4G系统中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实现无线通信全球覆盖;二是提供无缝的高质量无线业务。目前正在构思中的4G通信具有以下特征:(1)网络频谱更宽。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ps的传输速率,通信运营商必须在3G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带宽高出许多。据研究,每个4G信道将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3G网络的20倍;(2)通信速度更快。人们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终端访问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有更快的无线传输速率。据专家估计,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速率可以达到10M~20Mbps,最高可以达到100Mbps;(3)通信更加灵活。从严格意义上说,4G手机的功能已不能简单划归“电话机”的范畴,因为语音数据的传输只是4G移动电话的功能之一而已。而且4G手机从外观和式样上看将有更惊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的是,眼镜、手表、化妆盒、旅游鞋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4)智能性更高。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仅表现在4G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更重要的是4G手机可以实现许多目前还难以想象的功能;(5)兼容性更平滑。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接收,还应该考虑到让更多的用户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较为容易地过渡到4G通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4G通信系统应当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3G平稳过渡等特点。

总之,随着新问题、新要求的不断出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会相应地调整、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纵观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规律和第四代通信技术的优点,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人们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用移动网络获取和传递信息。从而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将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胡可刚,王树勋,刘立宏.移动通信中的无线定位技术[J].吉林大学学报,2005,23(4)

第5篇

关键词:光纤通信技术特点发展趋势光纤链路现场测试

1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是利用光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的通信方式。可以把光纤通信看成是以光导纤维为传输媒介的“有线”光通信。光纤由内芯和包层组成,内芯一般为几十微米或几微米,比一根头发丝还细;外面层称为包层,包层的作用就是保护光纤。实际上光纤通信系统使用的不是单根的光纤,而是许多光纤聚集在一起的组成的光缆。由于玻璃材料是制作光纤的主要材料,它是电气绝缘体,因而不需要担心接地回路;光波在光纤中传输,不会发生信息传播中的信息泄露现象;光纤很细,占用的体积小,这就解决了实施的空间问题。

2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

2.1频带极宽,通信容量大。光纤的传输带宽比铜线或电缆大得多。对于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由于终端设备的限制往往发挥不出带宽大的优势。因此需要技术来增加传输的容量,密集波分复用技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2.2损耗低,中继距离长。目前,商品石英光纤和其它传输介质相比的损耗是最低的;如果将来使用非石英极低损耗传输介质,理论上传输的损耗还可以降到更低的水平。这就表明通过光纤通信系统可以减少系统的施工成本,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2.3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石英有很强的抗腐蚀性,而且绝缘性好。而且它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抗电磁干扰的能力很强,它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不受人为架设的电缆等干扰。这一点对于在强电领域的通讯应用特别有用,而且在军事上也大有用处。

2.4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在电波传输的过程中,电磁波的传播容易泄露,保密性差。而光波在光纤中传播,不会发生串扰的现象,保密性强。除以上特点之外,还有光纤径细、重量轻、柔软、易于铺设;光纤的原材料资源丰富,成本低;温度稳定性好、寿命长。正是因为光纤的这些优点,光纤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3不断发展的光纤通信技术

3.1SDH系统光通信从一开始就是为传送基于电路交换的信息的,所以客户信号一般是TDM的连续码流,如PDH、SDH等。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传输数据也越来越大。分组信号与连续码流的特点完全不同,它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传送这种信号,是光通信技术需要解决的难题。而且两种传送设备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3.2不断增加的信道容量光通信系统能从PDH发展到SDH,从155Mb/s发展到lOGb/s,近来,4OGB/s已实现商品化。专家们在研究更大容量的,如160Gb/s(单波道)系统已经试验成功,目前还在为其制定相应的标准。此外,科学家还在研究系统容量更大的通讯技术。

3.3光纤传输距离从宏观上说,光纤的传输距离是越远越好,因此研究光纤的研究人员们,一直在这方面努力。在光纤放大器投入使用后,不断有对光纤传输距离的突破,为增大无再生中继距离创造了条件。

3.4向城域网发展光传输目前正从骨干网向城域网发展,光传输逐渐靠近业务节点。而人们通常认为光传输作为一种传输信息的手段还不适应城域网。作为业务节点,既接近用户,又能保证信息的安全传输,而用户还希望光传输能带来更多的便利服务。

3.5互联网发展需求与下一代全光网络发展趋势近年来,互联网业发展迅速,IP业务也随之火爆。研究表明,随着IP业的迅速发展,通信业将面临“洗牌”,并孕育着新技术的出现。随着软件控制的进一步开发和发展,现代的光通信正逐步向智能化发展,它能灵活的让营运者自由的管理光传输。而且还会有更多的相关应用应运而生,为人们的使用带来更多的方便。

综上所述,以高速光传输技术、宽带光接入技术、节点光交换技术、智能光联网技术为核心,并面向IP互联网应用的光波技术是目前光纤传输的研究热点,而在以后,科学家还会继续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从未来的应用来看,光网络将向着服务多元化和资源配置的方向发展,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光纤通信的发展不仅要突破距离的限制,更要向智能化迈进。

4光纤链路的现场测试

4.1现场测试的目的对光纤安装现场测试是光纤链路安装的必须措施,是保证电缆支持网络协议的重要方式。它的目的在于检测光纤连接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并且减少故障因素。:

4.2现场测试标准目前光纤链路现场测试标准分为两大类:光纤系统标准和应用系统标准。①光纤系统标准:光纤系统标准是独立于应用的光纤链路现场测试标准。对于不同的光纤系统,它的标准也不同。目前大多数的光纤链路现场检测应用的就是这个标准。②光纤应用系统标准:光纤应用系统标准是基于安装光纤的特定应用的光纤链路现场测试标准。这种测试的标准是固定的,不会因为光纤系统的不同而改变。

4.3光纤链路现场测试光纤通信应用的是光传输,它不会受到磁场等外界因素的干扰,所以对它的测试不同于对

普通的铜线电缆的测试。在光纤的测试中,虽然光纤的种类很多,但它们的测试参数都是基本一致的。在光纤链路现场测试中,主要是对光纤的光学特性和传输特性进行测试。光纤的光学特性和传输特性对光纤通信系统对光纤的传输质量有重大的影响。但由于光纤的特性不受安装的影响,因此在安装时不需测试,而是由生产商在生产时进行测试。

4.4现场测试工具①光源:目前的光源主要有LED(发光二极管)光源和激光光源两种。②光功率计:光功率计是测量光纤上传送的信号强度的设备,用于测量绝对光功率或通过一段光纤的光功率相对损耗。在光纤系统中,测量光功率是最基本的。光功率计的原理非常像电子学中的万用表,只不过万用表测量的是电子,而光功率计测量的是光。通过测量发射端机或光网络的绝对功率,一台光功率计就能够评价光端设备的性能。用光功率计与稳定光源组合使用,组成光损失测试器,则能够测量连接损耗、检验连续性,并帮助评估光纤链路传输质量。③光时域反射计:OTDR根据光的后向散射原理制作,利用光在光纤中传播时产生的后向散射光来获取衰减的信息,可用于测量光纤衰减、接头损耗、光纤故障点定位以及了解光纤沿长度的损耗分布情况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光时域反射计(OTDR)的作用类似于在电缆测试中使用的时域反射计(TDR),只不过TDR测量的是由阻抗引起的信号反射,而OTDR测量的则是由光子的反向散射引起的信号反射。反向散射是对所有光纤都有影响的一种现象,是由于光子在光纤中发生反射所引起的。

虽然目前光通信的容量已经非常大,但仍有大量应用能力闲置,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信息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并会超过现在的网络承载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努力研究更加先进的光传输手段。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光通信一定会有更加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磊,裴丽.光纤通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J].中国科技信息.2006.(4).

[2]何淑贞,王晓梅.光通信技术的新飞跃[J].网络电信.2004.(2).

第6篇

论文摘要:工程测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紧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本文分析了我国工程测量技术发展和应用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1前言

工程测量通常是指在工程建设的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阶段中运用的各种测量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总称。传统工程测量技术的服务领域包括建筑、水利、交通、矿山等部门,其基本内容有测图和放样两部分。现代工程测量己经远远突破了仅仅为工程建设服务的概念,它不仅涉及工程的静态、动态几何与物理量测定,而且包括对测量结果的分析,甚至对物体发展变化的趋势预报。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马西斯教授指出:“一切不属于地球测量,不属于国家地图集的陆地测量,和不属于法定测量的应用测量都属于工程测量”。随着传统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转化,我国工程测量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四化”和“十六字”,所谓“四化”是:工程测量内外业作业的一体化,数据获取及其处理的自动化,测量过程控制和系统行为的智能化,测量成果和产品的数字化。“十六字”是:连续、动态、遥测、实时、精确、可靠、快速、简便。

2我国工程测量技术现状

2.1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许多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为工程测量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工具和手段,如:光电测距仪、精密测距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电子水准仪、数字水准仪、激光准直仪、激光扫平仪等,为工程测量向现代化、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改变了传统的工程控制网布网、地形测量、道路测量和施工测量等的作业方法。三角网已被三边网、边角网、测距导线网所替代;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代替三、四等水准测量;具有自动跟踪和连续显示功能的测距仪用于施工放样测量;无需棱镜的测距仪解决了难以攀登和无法到达的测量点的测距工作;电子速测仪为细部测量提供了理想的仪器;精密测距仪的应用代替了传统的基线丈量。

2.2GPS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耗资200亿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施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随着GPS定位技术的不断改进,软、硬件的不断完善,长期使用的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正在逐步被以一次性确定三维坐标的高速度、高精度、费用省、操作简单的GPS技术代替。

在我国GPS定位技术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国家大地网、城市控制网、工程控制网的建立与改造已普遍地应用GPS技术,在石油勘探、高速公路、通信线路、地下铁路、隧道贯通、建筑变形、大坝监测、山体滑坡、地震的形变监测、海岛或海域测量等也已广泛的使用GPS技术。随着DGPS差分定位技术和RTK实时差分定位系统的发展和美国AS技术的解除,单点定位精度不断提高,GPS技术在导航、运载工具实时监控、石油物探点定位、地质勘查剖面测量、碎部点的测绘与放样等领域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3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测绘工程领域得以广泛应用,使大比例尺测图技术向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历来就是城市与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常规的成图方法是一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的艰苦的野外工作,同时还有大量的室内数据处理和绘图工作,成图周期长,产品单一,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和现代化工程建设的需要。随着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的应用和GEOMAP系统的出现,把野外数据采集的先进设备与微机及数控绘图仪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从野外或室内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编辑和绘图的自动测图系统。系统的开发研究主要是面向城市大比例尺基本图、工程地形图、带状地形图、纵横断面图、地籍图、地下管线图等各类图件的自动绘制。系统可直接提供纸图,也可提供软盘,为专业设计自动化,建立专业数据库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打下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发展很快,成效显著。由于技术标准和规范不同,国外研究成功的数字化测绘系统不适合国情,难以推广应用,只有依靠自己研究开发。1987年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在国内首先完成了“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系统”(即DGJ)的软件开发,并通过技术鉴定,1990年被建设部列为第一批技术推广应用项目之一,在80多个城市及工程测量单位推广应用,同时又有十几个大专院校、仪器公司和工程测量单位,先后开发和研制出多个类似的数字测图系统软件。

2.4摄影测量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摄影测量技术已越来越广泛的在城市和工程测绘领域中得以应用,由于高质量、高精度的摄影测量仪器的研制生产,结合计算机技术中的应用,使得摄影测量能够提供完全的、实时的三维空间信息。不仅不需要接触物体,而且减少了外业工作量,具有测量高效、高精度,成果品种繁多等特点。在城市和工程大比例尺地形测绘、地籍测绘、公路、铁路以及长距离通讯和电力选线、描述被测物体状态、建筑物变形监测、文物保护和医学上异物定位中都起到了一般测量难以起到的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的出现,为摄影测量技术应用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该技术已在一些大中城市和大型工程勘察单位得以引进和应用。

航空摄影测量是进行城市大面积大比例尺地形图、地籍图测绘与更新以及大型工程勘测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它可以提供数字的、影像的、线划的等多种形式的地图成果。目前,我国有100多个城市或工测单位利用航测技术测制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地籍图,最大比例尺为1/500。采用的仪器除利用高精度的模拟测图仪和解析测图仪成图方法外,还用立体坐标测图仪与微机连接进行数据采集,经微机数据处理输入绘图机自动绘图。

3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展望

展望21世纪,工程测量将在以下方面将得到显著发展:

测量机器人将作为多传感器集成系统在人工智能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影像、图形和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和大型工程建设中,将发展基于知识的信息系统,并进一步与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工程与水文地质以及土木建筑等学科相结合,解决工程建设中以及运行期间的安全监测、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的各种问题。

大型复杂结构建筑、设备的三维测量,几何重构及质量控制,以及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对自动化流程,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验与监控的数据与定位要求越来越高,将促使三维业测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工程测量将从土木工程测量、三维工业测量扩展到人体科学测量。

多传感器的混合测量系统将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如GPS接收机与电子全站仪或测量机器人集成,可在大区域乃至国家范围内进行无控制网的各种测量工作。

GPS、GIS技术将紧密结合工程项目,在勘测、设计、施工管理一体化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在人类活动中,工程测量是无处不在、无时不用,只要有建设就必然存在工程测量,因而其发展和应用的前景是广阔的。

参考文献:

第7篇

小学生对教师有崇敬感和信任感,喜欢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言传身教时时刻刻都在影响、感染着学生,如果说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那么教师的语言就是有声的行动,无形的楷模。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要与学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加深理解、亲近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此,班主任的语言显得尤其重要,班主任与学生的谈话可以成为萌发学生思维的春风,也可以成为凋零思维的秋霜。班主任与学生的每一句谈话,乃至每一个词都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不仅要加大“含金量”,而且要增多“糖分”,亲切、自然,为学生接受和领会。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也可以套用为:“教欲善其事,必先敏其言”。本文试从班主任语言的艺术技巧来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和浅见:

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语言负载丰富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班主任语言符号传递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班主任要说服学生、感化学生,必须讲究语言的情感性,把握好语词的情感色彩,要让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让他们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如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分歧情绪,使得“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理解老师的一番良苦用心。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语言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如有一次,我们班有一位叫张书宝的同学在计算检测中全级最少分,很多同学都讥笑他。我知道这件事后,马上在班上对同学们进行教育。我说:“书宝同学是没考好,你们急,老师也急,相信书宝更急;但是,这能光怪书宝吗?和同学们比起来,书宝成绩是低了点,才考了69分。可是,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上次口算检测书宝才得了48分,从48分到69分,他已经进了一大步!你们中的哪一个,在这回的检测中取得了这么大的进步?(班主任 )而他的进步,是自己默默地努力获得的,你们中的哪一个,又曾经帮助过他呢?”看到同学们都低下了头,我趁热打铁:“同学们,一个好的班集体不光要学习好,还应该是一个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集体,讥笑一个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同学,这难道是207班的同学应该做的吗?同学们都很热爱我们的班集体,我们一定要共同努力,一起加油。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该怎么办呢?”话语一落,“呼啦”一声,十几个同学举手发言,他们想了很多很好的办法。如:要组织一个学习互助小组,一定要帮助书宝同学把成绩赶上去……。

二、因势利导,激发自信,让微笑温暖学生心灵。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一个班主任,可能最重要的表情就是微笑了。当学生错了时,微笑着说:“知道错了,改正就好!”让他们的心中出现一些温暖的色调。实践证明,班主任一味板着脸说教是行不通的,反而会拉大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果班主任充满情感性的话语再加上亲切自然的微笑,一定会让学生感到“如沐春风”的感觉。

在上思想品德课或周会课的时候,我经常把微笑挂在脸上,常对学生说鼓励性的话语。有一次,在思想品德课上,我让学生按小组分组进行角色表演,然后鼓励学生说:“不管谁上台表演,代表的就是你们整个小组,看看那位同学为集体争光。”学生都很踊跃,争着要上台展示自己,第一轮下来,我微笑着赞许说:“××同学好样的!表演很精彩,为你们组争了光,我们用掌声感谢他。”这样很快就把气氛调动起来了,同学们在上来表演的时候,非常投入,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背负着一种“责任”,要为自己的小组争光。我有意设计了一些表演难度不大的角色给怕羞、腼腆的同学来表演,微笑着鼓励他们去尝试:“××同学,老师相信你一定行,你是一位勇敢的孩子!”让他们树立信心,表演后,我都会因势利导,赞扬他们说:“太棒了,××同学表演得真精彩。”然后带头鼓掌鼓励,或者说:“你的表演非常有新意,很有创造性,如果表演的时候更大胆、更投入一点,那就更精彩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又帮助学生树立了信心,锻炼了自己。

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启迪发挥教育功能。

班主任要结合学生实际,善于捕捉容易使学生思考醒悟的机会,动真情,说真话,语意要明确,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启迪的余地。

第8篇

关键词:条码技术;仓库管理

仓库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仓库系统的布局设计、库存最优控制、仓储作业操作。仓库管理(WarehouseManagementSystem,WMS)模块能按照物流运作的规则和运算法则,对信息、资源、行为、存货和分销运作进行优化,使其最大化满足有效产出和精确管理的要求。WMS提供了企业级采购、制造计划、制造执行、客户服务系统与仓库或配送中心之间的桥梁。通过对库存实时可见性和仓库作业流程的支持,仓库管理模块能够有效地组织人员、空间和设备进行收货、存储、拣货和运输;组织运送原材料和部件到生产企业,运送成品到批发商、分销商和最终的客户手中。

传统的仓储管理业务包括收货、上架、补货、拣货、包装、发货。现代仓储管理已经转变成履行中心,它的功能包括传统的仓储管理、交叉转运/在途合并、增值服务流程(组合/装配;包装/贴标等)、退货、质量保证和动态客户服务等。WMS按照常规和用户自行确定的优先原则,来优化仓库的空间利用和全部仓储作业。对上,它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等电子媒介,与企业的计算机主机联网,由主机下达收货和定单的原始数据。对下,它通过无线网络、手提终端、条码系统和射频数据通信等信息技术与仓库的员工联系。上下相互作用,传达指令、反馈信息并更新数据库,同时生成所需的条码标签和单据文件。一个WMS的基本软件包支持仓储作业中的全部功能,从进货站台直到发货站台。

1基于条码技术的仓库管理设计方案

以条码技术作为整个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通过合适的库存管理算法,安排生产,不仅能使费用降低到最少,而且还能实现质量跟踪,系统所用的条码可以具体到每一批次的产品,即对同一种产品不同的批次制作不同的条码,但是这也给条码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复杂性。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库存管理算法中以总平均费用最少为目标来安排一类需求固定的产品的生产,同时考虑仓库容量的约束。

从产品生产完成到成品入库,再到成品出库,这一过程采用条码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可以在网上实现电子会签,并且生成入库单及出库单,实现无纸化管理。如果出入库出错,可以追踪到具体的某一批次的产品,可以保证出入库不发生错误。并能对库存进行即时盘存,生成物资报表,便于统计分析。根据需求信息,库存信息以及生产费用,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基于条码技术的仓库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编码及打印条码系统、入库物资管理、库存物资管理、及时库存管理、出库物资管理、统计报表、系统信息管理等功能模块。

1.1编码及打印条码系统这一部分在生产车间使用,车间生产出成品,录入相应的产品信息,系统将根据产品信息和生产信息自动为该产品生成对应的条码,然后,通过条码打印机打印条码,制作标签,检查无误后,将条码标签贴到包装箱上。为了跟踪每一箱产品,需要为每一箱产品制作唯一的条码。这样的编码,既保证了条码的唯一性,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1.2入库物资管理计算机生成并打印交库单,入库物资经过核对,确认无误后,由仓库保管员进行电子会签,完成入库,并生成人库单。

1.3库存物资管理对于标签破损,从数据库中调入相关的信息,重新打印,进行补贴。在物资移位时,用识读器进行识读,自动收集数据,把采集数据自动传送至计算机物资管理系统中进行数据管理。对于退货的产品,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重新打包,修改相应的信息并更换条码;二是在备注字段里填入信息,并标明退货信息。

1.4即时库存管理库存自动预警:对各种物资库存量高于或低于限量的进行自动预警。结合各种物资近期平均用量,自动生成需要在一定时间内需要采购或生产的物资品名和数量等。管理人员可适时的安排生产,有效的控制库存量。空间监控:监控物资的实际位置、存放时间、空间余地等参数,自动对不合理位置、超长存放时间、空间余地不足等规定的限量自动报警。

1.5出库物资管理采用条码识读器能对出库物资包装上的条码标签进行识读,并将物资信息快递给计算机,计算机根据物资的编号、品名、规格、数量等自动生成出库单。发现标签破损或丢失的按照上述程序人工补贴。将出库物资经过核对,确认无误后,再进行库存台帐处理,更新物资库存信息。

1.6统计报表根据物资的出入库和库存信息,,适时完成库存物资管理的各种日报,月报和年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情况,统计各分库,分厂等基层单位工作情况。

1.7系统管理系统管理是为仓库物资管理系统正常、安全运行提供保障。其主要功能为:品种代码维护,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日志管理和数据管理。

2条码技术的引入对仓库管理模块的作用

2.1对物资进行条码管理物资入库时,根据物资的名称、规格及时间生成一个条形码,并将条形码贴在对应的物资上,这样,每件物资就会有一个“身份识别码”。通过查询条形码,就会看到该物资的入库时间、单价、存放位置、供应商等相关信息。在物资的领用等流动环节,只要扫入条形码,写入所需数量,其他信息都会自动载入。有了条形码管理,就能杜绝以往一种物资有几个供应商时,不能准确区分的现象;杜绝一种物资有几个单价时不能做到一一对应的现象。现在进行了条形码管理,对每件物资的来龙去脉都能做到一清二楚,从而有效地控制物资管理出现混乱的现象。

2.2快捷、方便、准确、及时现在物资入库时,只需仓库人员根据合同,将条码扫描后入库,然后将扫描后的信息打印出入库单流转到财务。这样大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在物资发放时,非常方便、快捷,只需扫入领用人的条码、物资条码、填好数量。整个过程无需填入文字,耗时很少,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库存物资的动态情况,物资的出、入库变化都能随时随地反映,做到账物相符从而为合理编制物资采购计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有效地控制了因信息不及时不准确而造成库存物资短缺或重复采购的现象。

3应用效果

3.1在仓库管理中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数据采集的自动化,去掉了手工书写单据和送到机房输入的步骤,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2解决库房信息陈旧滞后的弊病。

3.3解决手工单据信息不准确的问题(主要是抄写错误,键入错误等)。

第9篇

王文欢 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

摘要:近年来,运用心理学知识解释财务会计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这种跨学科研究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

用,其中,心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而产生的前景理论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心理学知识在财务会计问题中的应用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本文对国内外前景理论及其在会计问题中的应用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总体评价,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关键词:前景理论;心理学;会计

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大量的实证研究充分展示了人们的

决策行为的复杂性,迫切需要新的理论分析、指导人们的行为决

策。卡尼曼和特维斯基于1979 年正式提出了新的关于风险决策

的理论,即前景理论。

一、前景理论介绍

前景理论最早是由卡尼曼和特维斯基(1979)明确提出,他

们也因此而获得了2002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认为个体在

进行决策时实际上是对“前景”的选择。

二、前景理论发展研究回顾

Fiegenbaum 和Thomas(1988),利用1960-1979 年期间美

国企业数据,验证了前景理论的预期——风险与回报的关系是非

线性关系。当企业的经营业绩低于目标水平时,风险与回报呈现

出负相关的关系,风险的倾向表现为寻求风险;而经营业绩高于

目标水平时,风险与回报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风险的倾向表现

为厌恶风险。Jegers(1991)和Sinha(1994)运用比利时和澳大

利亚的经验数据,对前景理论给予了进一步支持。坎内曼和特维

斯基(1992)提出累积前景理论,并用以解释随机占优等现象,

这使得前景理论得到了本质的提升,拓宽了前景理论的应用范

围,提高了前景理论的解释能力。Tom 等(2007)发表在

《SCIENCE》中的人脑神经实验测试也证明了投资者在投资决策

时确实具有前景理论所表现的决策偏好。

从前景理论产生到发展,已经得到了国外学术界广泛的关

注,并且将其大量运用到各学科的相关研究中,以期能从中找到

新的途径解决相关学科中的问题。

三、前景理论与会计问题的结合应用研究

在财务与会计领域,前景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股票市场中的

许多异像,这其中包括过度波动性、权益溢价之谜、价值效应、

处置效应、新股弱势和风险与收益的悖论等。此外,前景理论也

被用来解释公司管理者的决策行为。

(一)从管理者角度的研究

前景理论使得我们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解释企业的盈余管理

行为。陈仁波(2012)认为前景理论是心理学及行为科学的研究

成果,文章从前景理论角度探讨了行为决策在财务会计实证研究

中的应用。曾爱民,傅元略,陈高才(2009)运用前景理论对我

国上市公司为了追求和超越市场阈值和政策阈值而实施的盈余

管理行为进行可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前景理论能较好的解释各

种阈值两侧公司的管理层所持有的风险态度,以及风险与收益之

间的关系,与此同时,文章还检验了前景理论在我国盈余管理问

题研究中的适用性。刘光乾,陈志丹(2011)对我国企业普遍偏

好股权融资的现象,以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与权值函数为基础尝

试构建了股权融资的管理层价值分析模型。

管理者的决策问题从来都不是完全理性的,其中心理因素更

是起着莫大的作用,前景理论的引入为学者研究管理者的决策问

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会计问题的研究更是对管理者的决策起到极

大的作用,前景理论与会计问题研究的相结合,为会计研究提供

了新的思路,更完善了会计问题研究的思路,但是这种理论的引

入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二)从投资者角度的研究

关于心理学知识在财务会计领域的应用问题,边泓(2007)

研究发现,当投资者身处令其产生冒险心态的市场中时,便会关

注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当其身处令其产生保守心态的市场中时,

便会关注企业的净资产,对未来的估计并不乐观。张海峰,张维,

邹高峰,熊熊(2011)研究表明我国投资者整体上确实表现出前

景理论的决策偏好特征。在应用前景理论研究恶性增资方面,刘

志远、刘超(2004)通过角色扮演实验研究方法证明在不存在委

托关系的情况下,前景理论比自辨理论对决策者恶性增资行

为具有更好的解释力。

投资者决策问题历来受到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心理学知识的

运用和将前景理论引入投资者决策问题研究中,使得这方面的研

究更趋完善和全面。

(三)其他角度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于前景理论的研究,从价值函数和期望效用函数

方面的研究较多,边慎、蔡志杰(2005)推导出两者的相同之处

并得出这样的结论:价值函数是效用函数的一个特例;并研究得

出,价值函数与期望效用函数的表达式一致。

在将前景理论引入国内问题研究时,需要对理论的实用性进

行研究,曾进(2009)应用前景理论研究发现:中国企业较欧美

企业更具冒险倾向;中国企业的风险行为不完全符合前景理论的

预期,应当引入制度因素来加以修正。余玉苗,张婷(2009)采

用前景理论的研究成果,从审计投入水平和发现错报是否报告两

方面,考察审计师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并据此提出政策性建

议。

前景理论在会计学问题中的研究涉及多方面,虽无法将其一

一归类,但是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一理论的引入对于会计问题的研

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综合述评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一)综合述评

目前,国内外对于前景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们的

重视。在已有的研究中,对于前景理论在财会问题研究中的可行

性进行了可行性解释,运用前景理论解释了IPO、股权融资倾向、

盈余管理行为等问题,国内学者已经对前景理论有了一定的研

究。但是,前景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和需要修正的地方:一是作为

一个描述性的模型,它缺乏严格的理论和数学推导。二是目标水

平的定义还存在一些问题。三是对其应用研究,在我国还是略显

不足,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二)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我们是否可以运用前景理论的结论和分析方法,如价值函

数、参照点等,分析企业在处于某种状态下将会采取怎样的盈余

管理行为,如当企业连续两年亏损将被ST 时,企业将会进行怎

样的盈余管理,这种盈余管理行为是否如前景理论所说的那样,

以此来验证前景理论对于盈余管理行为的可解释性,以期从中获

得灵感,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并将这种理论应

用到更多的企业行为的解释中,这样会给监管部门带来最直接的

切入点,为政策的制定提供直观的前提。

参考文献:

[1]Kahneman D&A Tversky.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Making under Risk [J].Econometric,1979(2).

[2]Fiegenbaum A.,Thomsd H.Attitudes toward risk and risk

-return paradox : Prospect theory explan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8(9).

[3]Jegers M.Prospect theory and the risk-return relation:Some

Belgian evidenc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1(1).

[4]Tversky Amos&Daniel Kahneman.Advances in Prospect

Theory:Cumulative Representation of Uncertainty[J].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1992(5).

[5]Tom S M,Fox C R,Trepel C,Poldrack R A.The Neural

Basis of Loss Aversion in Decision-Making Under Risk[J].Nature,

2007(31).

[6]陈仁波,前景理论在财务会计实证研究中的应用,会计之

友2012(9).

[7]曾爱民,傅元略,陈高才.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阈值研究

——基于前景理论视角[J].当代财经,2009(10).

[8]刘光乾,陈志丹.基于前景理论的股权融资偏好行为解释

[J],统计与决策,2011(5).

[9]边泓.投资者在不同市场环境中的会计信息需求特征——

基于前景理论和数据挖掘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7,

10(4).

[10]张海峰,张维,邹高峰,熊熊.中国市场条件下前景理论

的实证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11]刘志远,刘超.基于实验研究的恶性增资行为解释:自辨

理论还是前景理论?[J].中国会计评论,2004(12).

[12]边慎,蔡志杰.期望效用理论与前景理论的一致性[J].经济

学,2005(1).

[13]曾进.企业风险倾向的跨国比较——基于前景理论视角[J].

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5).

[14]余玉苗,张婷.审计投入水平、审计师个体决策行为与独

立审计质量——基于前景理论的解析,财会通讯,2009(6).

作者简介:

第10篇

【摘要】 药品常规检验中微生物学检查最为重要,只有进行方法学验证才能保障检查方法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检查方法的科学性。对目前药品微生物检查验证试验中现存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质疑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微生物检查验证试验的限度检查标准,为建立有效的药品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规范管理。以防止药品安全监管失控现象。

【关键词】药品;微生物检查验证试验;问题及建议

几乎所有药品在应用于临床前都要进行安全性检查,一般分为“微生物限度检查”和“无菌检查”,其中最重要的检查方式就是微生物检查验证试验。检查项目包括:酵母菌数、细菌数、控制菌、霉菌数检查。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为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检验药典要求无菌的药品是否无菌的检查方法称之为无菌检查法。检查项目包括:厌氧菌、需氧菌以及真菌检查。自1980年颁布《药品卫生检验方法》以来方法基本成熟,1995年颁布的《中国药典》又提升为国家标准。经过多年的实践,最明显的是标准中的可操作性不够、不统一、不集中等问题。

一、目前的现状分析

1、检查验证试验来源: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没有进行此项工作,其中冷门产品、老产品更是没有进行此项检查,药品检验所抽查时也找不到相应的检验方法。有的畅销产品、新产品正在试验中,但也无法提供此项检验的方法。有的企业已经完成检验但以技术保密为由而不愿意提供给药品检验所,担心如按此方法检验产品不合格给自己找麻烦。这样使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很难正常实施监督的权力。

2、检查验证方法的执行:“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对其生产的药品进行质量检验,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者不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炮制的,不得出厂。”这是《药品管理法》中的规定。未经微生物限度检查合格不得销售或者使用。但是实际上只要药品微生物学检查项目合格,也不论是否经过方法学检验都可以进入市场而且也不影响销售。因此,为了确保药品的使用安全性必须完善药品质量保障体系,严把生产企业源头,药品监督检验机构必须进行监督抽查,加强规范管理。基层药品监督检验所是执法机构,是执行法定质量标准的职权部门,而不是在抽验过程中探索建立新方法。

3、检查验证方法的权威性:生产企业的实验室和药品监督检验所的检验肯定有一定的不同,而且98号文件中也指出“同一个企业生产的相同品种,因原料来源不同,工艺改变或不同实验室等原因,也可能导致检测结果的差异。”比如无菌检验法中需要用黑曲霉为对照,因为黑曲霉有很大的毒性,必须用专业的净化工作台或者实验室,只有达到一定实验条件才能满足实验的要求。微生物限度检查容易受试验条件的影响,其别是对药品中微生物生长有抑制作用的成分尤为突出。“当供试品有抑菌活性时,应消除供试液的抑菌活性后,再依法检查。”是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规定。基层药品监督检验所对所检的药品中每种药品的抑菌或者抗菌程度都不清楚。生产企业大部分并不委托基层药品监督检验所进行检查验证,而且基层药品监督检验所出具的检验证明生产企业也不认可;生产企业给提供的检验方法,基层药品监督检验所也不认可。当前,很大一部分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缺乏权威性。

4、建立检查验证方法困难:由于微生物培养周期长、微生物限制检验方法工作复杂,必须经过多次的试验,这就使得部分抽查工作很难在规定的周期内完成。全国各地对不同企业生产的同名称不同规格的药品、不同名称的药品、同规格不同辅料、原料、生产工艺的药品,全都建立或者审核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这一工作量是巨大的。对于一线的药品监督检验机构日常工作量更是繁多,而且从时间、经费和人力上都无法正常进行科学研究。

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的建议

1、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的过渡时期方法:在统一检验方法未出台前,各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按照行业方法或者自己制订的内控方法对生产的药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或者“无菌检查”,对于未经验证的,不予以出厂销售或者使用。各级药品监督检验机构对抽查的药品在未统一之前仍可使用原方法进行检验。

2、尽快统一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为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检验方法的科学性,各生产企业都要用“微生物限度检验”或者“无菌检验”的方法。98号文件指出“不同企业生产的相同品种,特别是中成药,因原料来源、工艺、辅料的不同,药品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抑菌特性”,而且随着药品的成分或者原检验条件改变都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检查方法应重新验证统一。对于同一种药品,可能存在多种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各个方法之间在试验相对误差、检验方法科学性、检验系统的适应性、检验方法重视性、试剂、检验仪器设备的简便易得性、经济节约性等各方面都有差异。国家可以在征求生产企业和监督机构意见后,再依据现在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建立科学、可信、准确、可行的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并提交给药品监督检验机构,按照品种、原料、辅料、剂型等分类报上,由国家指定的部门综合考虑各个方面因素整理出合理的验证方法并公布。

3、药品微生物限度缺项检验:药品监督工作中不能因为难以进行“微生物限度检验”或者“无菌检验”,而对规定检验的项目进行缺项检验。

4、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增加经费:“微生物限度检验”或者“无菌检验”的方法比正常检验工作需要更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各地负责机构应追加相应的检验试验经费。

参考文献:

[1]马绪荣,苏德模.药品微生物学检验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5(09)

[2]单亚.《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标准及有关规则的讨论[J].安 徽医药,2006(03)

[3]田颂九,丁丽霞,田洁.国内外药典中质量标准的发展趋势简述 [J].中国药学杂志,2007(01)

第11篇

关键词:外语教育技术;发展路径;前沿热点;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3)02-0013-0006

外语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理论相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已经初步具有学科雏形(胡加圣等,2010:72-77)。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相关研究的积累与演进,那么,近二十多年来外语教育技术研究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路径?有哪些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知识图谱分析来回答这些问题。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CSSCI来源期刊为数据来源,于2012年2月下载了《外语电化教学》的全部数据,包括来源篇名、英文篇名、来源作者、文献类型、来源期刊、作者机构、年代卷期、标引词、参考文献等。同时以“外语”或“英语”为检索词,检索下载了2000年以来《电化教育教育》、《中国电化教育》、《开放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远程教育杂志》的相关数据,共得到1089条来源文献。

我们依托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知识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ee Ⅱ进行分析,思路是:首先通过对被引文献的分析,析出若干关键文献,由此判断外语教育技术发展演进路径;其次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判断外语教育技术近十年来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在分析之前,需要说明几个概念。中心性是一个用以量化点在网络中地位重要的图论概念。中心性值高,说明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高。中心性可以显示领域的结构和动态本质。突变是指频次的变化率,关键文献或关键词的突变值可以体现领域内研究兴趣的变化,是判断研究前沿的重要依据。频度指文献或关键词出现的频次。频度高,说明与此相关的研究较多,频度可以作为判断研究热点的依据之一。但是,高频度文献或关键词并不一定具有高突变值和高中心性(蔡建东、朱敬,2012:10-15)。

2 外语教育技术的演进路径

运行Citespace Ⅱ,设置如下:时间限定为“2000-2012”,时间分区为“2”年。在语词来源“Terro Source”中选择“Title”、“Abstract”、“Descriptors”和“Identifiers”,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cited reference”,“Selection Criteria”选择“top 30 per slice”。得到图1。去掉重复文献,按照中心性排序,共析出14条文献,如表1。

2.1 现代学习理论奠基期(上世纪90年代)

此阶段析出三条文献,关键词可以归纳为学习自主性、建构主义。在上世纪末现代学习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外语教育技术经历着从“教”到“学”的理论转型。

第一条文献是爱尔兰戴维·利特尔(David Little)的著作《自主学习:定义、主题与问题》。爱尔兰Authentik Language Learning Resources Ltd在1991至1997年间陆续出版了自主学习丛书,其中第一本就是戴维·利特尔这部著作。戴维·利特尔是都柏林圣三一学院语言和交际研究中心(Centre for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的奠基人、欧洲委员会欧洲语言组合项目顾问、爱尔兰国家资助的语言整合训练培训中心主任,在语言的自主学习以及媒体技术应用方面有较高造诣。《自主学习:定义、主题与问题》具有较高的中心性和突变值,是自主学习研究领域特别是语言自主学习领域一部重要的理论奠基性著作。

第二条文献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束定芳教授的《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该著作突破传统外语教学的困境,提出“外语教学研究中的重点不是设计大纲、编写教材来教什么内容,而是了解促进外语学习的条件且在课堂上创造出这些条件”(戴曼纯、刘正光,1997:75),这与现代学习理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知识建构的主旨是一致的,因而具有较高的突变值。

第三条文献是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1997年发表在《电化教育研究》的《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外语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的交叉性领域,同时受两方面的理论影响。何克抗教授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元老,在推广建构主义理论、引领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该文献中心性值高达0.17,可以看作是外语教育技术领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奠基的标志性文献。

2.2 改革探索期(2000-2005)

此阶段析出八条关键文献,是新世纪外语教育技术改革的探索期,可以用突显学生中心、注重政策引导、关注语料库建设和形成性评估等语词进行概括。

第一阶段:改革的探路石

2002年的两部著作,成为外语教育技术的探路石。

一部是华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何高大教授的《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广西教育出版社)。该著作在探讨国内外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介绍了多媒体系统的原理、特征、应用与发展,并着重阐释了教育技术辅助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软件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内容。该著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为外语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结合搭建了框架,是新世纪外语教育技术改革探索的探路石。

另一部是上海交通大学杨惠中教授的《语料库语言学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该著作对语料库语言学的基本概念、语料库种类、语言数据性质等进行概括描述,讨论了语料库建设的一般原则、具体方法和程序等。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语料库不仅是学习资源,更体现了一种方法意识,即运用信息技术方法丰富学习资源从而更好助力于语言教学。

如果说《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是一部全景式论述的话,《语料库语言学导论》则是全景图中一个单科亮点。它们从“面”和“点”两个角度为外语教育技术改革进行了探索。

第二阶段:教学要求出台,全面规划改革

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外语教学改革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以教学要求的形式掀开新的篇章。其特点是突出了学生中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分级教学和个性化教学需求,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英语能力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掀起了英语教学改革试点的,从教材出版到课件开发再到网络教学平台开通,教学改革主旋律开始奏响。

同年,束定芳著《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既是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有力注解与呼应,又是一部承上启下之作。该著作在全面调查分析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人学习特点和条件,就我国外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大纲制定、教材编写和选用、课堂教学等方方面面提出了本土化的改革思路和框架,作者还通过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问题。该著作既是对前期外语教学改革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改革的探讨与规划,其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使得其具有最高的中心性值,达到0.21。

第三阶段:理论探索与实践行动齐头并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的必然性日益突出。那么,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学科定位是什么?该如何行动?作为探讨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主要载体,《外语电化教学》杂志对此组织了深入讨论。其中有三篇文献得以析出。

首先是两篇理论性文献,即上海外国语大学陈坚林教授2005年发表在《外语电化教学》的两篇关键文献,《从辅助走向主导——计算机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和《关于“中心”的辨析——兼谈“基于计算机和课堂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中的“学生中心论”》。前者指出,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将演变成计算机主导教学模式。在主导模式下,计算机可以扮演多种角色(陈坚林,2005:9-12)。后者强调,学生中心是基于计算机课堂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是作者并未摒弃教师中心,而是强调要根据具体实践灵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模式(陈坚林,2005:3—8)。这两篇文献的睿智分析,从理论的高度明晰和引领了网络化多媒体外语教学的实践活动。

实践场域的关键文献是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周娉娣、秦秀白的《形成性评估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的应用》(周娉娣、秦秀白,2005:9—13),作者在两个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引入了形成性评估分成体系,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方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文献使得“网络教学”这个时代特征在外语教育技术领域进一步突显。

2.3 改革深入期(2006至今)

此阶段突出特点是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正式版)》,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时代要素得以更加明晰。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经过3年多的试行之后,教育部高教司于2007年正式颁布新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该要求以18,82的高突变值位居突变榜首位。2008年1月陈坚林教授在《外语电化教学》发表了《要求更完善,方向更明晰——对07版的新解读》,提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教学理念国际化、多媒体教学正常化、课程管理三级化和教育环境生态化(陈坚林,2008:3—8)。该文献不仅是对课程要求正式版的深入解读,也是外语教育技术前期理论探索与实践改革的阶段性小结。

陈坚林教授还有关于网络与外语课程整合的系列文献得以析出。2006年12月,陈坚林在《外语电化教学》发表了《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有机整合》。2010年6月,陈坚林出版了《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一项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前者从生态学视角对计算机在新模式中的地位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指出计算机网络应与外语课程进行全面整合,计算机仅仅作为辅助工具无助于改革目标的达成(陈坚林,2006:3—10)。后者则基于大量实地考察和研究,重点探索了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手段、方法和模式,在课程定位、教学模式、师资培训、教材研发等方面提出诸多具有建设性价值的观点(陈坚林,2010)。

从上述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外语教育技术在近二十年来经历了理论奠基、改革探索与逐步深入的发展路径。在此过程中,外语教育技术领域积累和梳理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吸纳了相关学习理论,形成了独有的领域知识与学科认识,为领域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3 外语教育技术研究热点与前沿

在“Node Types”加选“term”与“keywords”,再次运行CitespaeeⅡ,得到图2。

下面我们结合关键词频度和突变值进行分析。

关键词的频度可以显示近年来外语教育技术的研究热点。我们根据图谱析出的关键词列表进行分析,按频度排序,取TOP25如表2。

根据表2,可以看出,“英语教学”、“外语教学”等领域普适性关键词频度相当高,除此之外,可以探察出以下热点问题:

第一,大学是我国外语教育技术的主要场域。位列第三的“大学英语”(频度125)以及后面析出的高频词“大学英语教学”(频度65)验证了这一点。这与研究者大多处于高校且主要基于高校进行研究实验的背景有关。

第二,自主学习与建构主义一直是研究热点。从前文关键文献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建构主义理论支持下的自主学习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是近二十多年外语教育技术乃至整个大学教育领域的主旋律,因而具有较高的频度。

第三,延续多媒体优势,“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高频关键词被析出。值得注意的是,“网络”逐步成为外语教育技术改革的主要依托技术之一。“网络教学”、“网络环境”、“远程教育”、“网络”、“信息技术”等高频关键词被析出,这与前文关键文献析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第四,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语料库、英语听力与写作是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语料库是外语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频度高达90。英语听力与写作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英语写作”、“听力教学”、“听力理解”等高频关键词被析出。

第五,“教师角色”如何适应教学改革?这也是研究热点之一。特别是随着课程教学要求的出台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教师如何突破困惑,找准自身的定位,更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这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总体来看,近二十多年来的研究热点在场域上多位于高校,在理论上侧重于建构主义与自主学习,在技术支持上强调多媒体与网络,在着力点上多侧重于语料库和英语听力写作,在教师发展上则更多探讨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型。

我们根据突变关键词对研究前沿进行判断。突变关键词只有22个,如表3。

表3与表2有部分重复,如大学英语、听力理解、自主学习、英语写作、网络、建构主义、多媒体等,这说明有些热点同时也是前沿问题。此外,有一些新要素被析出,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是多模态隐喻研究。多模态隐喻研究近年来蓬勃发展。它使得语言研究的关注点从单模态转向多模态、从文本的书面语言转向自然语言,这种转型本身就是外语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有力推动器。“研究多模态教学隐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而将研究的结果反馈到新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李毅、石磊,2010:47—49)“多模态引喻”的突变,揭示出外语教育技术近年来在人文化与技术化结合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触。

第二是通识教育。外语通识教育是国际化大趋势下外语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在历史转型期,“业已成熟的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和正在推广的外语通识教育,这两者之间既有承上启下、又有相互关联、更有相得益彰的多重意义。”(王哲、李军军,2010:3—8)2010年5月,《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中山大学联合举办了“全国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暨外语通识教育与课程设置高层论坛”,有的学者提出外语通识教育会成为中国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转承点(陈坚林会议发言)。(王哲、李军军,2010:3—8)

第三是中小学场域的突变。前文我们已经提及,大学外语教学是我国外语教育技术的主战场,但是从突变关键词来,中小学场域的外语教学研究有上升势头。“中学英语教学”、“攀登英语学习实验”等关键词被突变出来。攀登英语学习实验是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北京市教委支持下的一项旨在解决影响我国农村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系列问题的综合实验方案,已经在多个省区有比较成功的实验,在教师发展、评价方式、多媒体学习资源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

如果说多模态隐喻是外语教育技术前沿研究体现,通识教育则是外语教育技术的实践前沿体现,中小学场域则是外语教育技术阵地日益扩大的体现。

4 外语教育技术的学科性探讨

知识经济时代对成熟却又割裂的学科知识分布提出变革要求,学科交叉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外语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的联姻,也正在时代需求下的学科交叉洪流中悄然壮大。从前文的理论演进与前沿热点可以看出,外语教育技术是伴随着外语教学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逐步成长起来的。它既可以看作是外语课程教学发展的新阶段,也可以看作是教育技术在外语教学领域的衍生与壮大,更可以看作是二者有机整合后的新生交叉领域。

1953年,詹姆斯·芬恩(DJ Finn)从智力技能、实践应用、人员培训、组织交流、伦理规范和理论体系等角度提出学科建设的六大标准(Finn,1953:6-17)。显然,外语教育技术经过多年的改革,特别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深入探索,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智力技能以及比较广泛的实践应用。在人员培训、组织交流和伦理规范方面,外语教育技术也有初步探索,但有待于进一步扩大规模,加大深度和广度。在理论体系方面,尽管并未直接冠以理论体系之名,但是陈坚林、束定芳、胡加圣等大批学者的系列研究已经为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外语教育技术已经初步具有学科雏形(胡加圣,2011)。

5 研究结论

第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我国外语电化教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现代学习理论奠基期、改革探索期和改革深入期。

第二,近二十多年来外语教育技术研究热点在场域上多位于高校,在理论上侧重于建构主义与自主学习,在技术支持上强调多媒体与网络,在着力点上多侧重于语料库和英语听力写作,在教师发展上更多探讨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型。

第12篇

论文摘要:本文以781家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企业资本结构在9年内的长期演变规律,结果发现:企业资本结构整体上具有趋同趋势,企业资本结构虽然长期收敛,但是并未出现明显的交叉,而是表现出了较强的长期稳定性。由于已知的各种影响因素无法对上述规律做出充分合理的解释,因此企业资本结构可能是由某些未知的且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因素所决定。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西方资本结构理论是现代金融经济学的核心,从莫迪格里安尼(Modigliani)

米勒(Miller)1958年共同提出“MM定理”以来,围绕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不胜枚举。MIT斯隆商学院梅尔斯在2001年撰文回顾和评论了几十年来金融学关于西方资本结构的四个理论流派,其中包括:基于避税利益、破产成本的静态权衡理论和基于成本的资本结构理论,基于非对称信息的信号传递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以产品般人品市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以及考虑企业控制权竞争的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等。每种理论都从不同侧面提出了一系列决定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与此有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非常丰富。Titman和Wessels(1988)较早对资本结构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

(二)国内文献国内陆正飞和辛宇(1998)则较早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此后,国内很多学者都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如吕长江(2001)、肖作平(2004)、赵冬青和朱武祥(2006)等。国外实证研究表明获利能力、公司规模、资产担保价值、成长性、非负债盾、变异性等因素影响资本结构的选择。我国实证研究则表明,行业因素、获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获利能力增长、资产结构、资产担保价值、资产流动性、利息保障倍数、企业规模、规模扩张、企业经营风险、非负债税盾、企业实际税率、成长性、保留盈余、总资产市值面值比、收入变异程度、收益质量、财务困境成本、投资额、产品独特性、产生内部资源能力等都是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还有许多学者研究了我国特有的股权结构,如股权流通程度、国家股比例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另外,回顾国内已有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对企业资本结构的作用方向和显著性判断方面,至于企业资本结构的长期演变规律及其决定因素等方面尚无相关研究文献的记载。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长期演变规律进行初步的探索,从中发掘一些有意义的规律。

二、财务杠杆及其影响因素选择

(一)资本结构定义企业资本结构可以有两种度量方式,一种是账面资本结构,另一种是市场资本结构。本文对账面资本结构定义为:账面杠杆(BDR)=账面负债/(账面负债+账面股东权益)。其中账面负债定义为公司的有息债务,即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和其他长期负债三者之和。为了增加信息含量以及结论的可比性,我们也同样对市场资本结构进行了统计与检验,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存在非流通股这一特征,本文的市场资本结构被定义为:市值杠杆(MDR)=账面负债/(账面负债+流通股市值+非流通股×每股净资产),其中账面负债为公司的有息负债。

(二)财务杠杆因素依据有关理论以及国外学者的经验研究,能够影响企业财务杠杆的因素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其中括号里的符号表示影响的方向):公司规模(+),对于大公司而言,调整资本结构所涉及到的交易成本相对易于承受,而且信息更为透明,所以大公司更易发行债券和借贷。因此,可以期望公司规模与财务杠杆之间呈现正相关。显然,如果公司规模能够影响企业未来资本结构,那么,这种决策应该依据的是公司在期初,即上期末的数据。本文选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度量公司规模(sIZE);成长能力(+),快速成长的公司往往需要大量的外部资金,从而呈现出快速借贷的趋势,因此企业成长越快,财务杠杆比率也会更高。本文选用总资产的增长率来度量公司的成长能力(GROWTH);盈利能力(+/一),根据权衡理论,盈利能力更强的公司会要求更多的负债以获得避税的好处,而且依据自由现金流假说,外部股东也可能会迫使管理层举借更多的负债以减少自由现金流的滥用。由此提升负债融资比例。但是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因为不能区别好与差的公司,从而选择提高利率,使得公司转而挖掘内部资金,进而降低公司外部负债融资比例。本文选用净资产收益率来度量公司的盈利能力(PR0Fn1ABILnY);抵押能力(+),根据权衡理论,当公司破产时,有形资产较易清算并且容易降低企业的财务困境成本。另外,根据优序融资理论,由于有形资产可以被用做抵押,这使得针对贷款人的信息不对称情况能够有所减轻。基于以上两种理由可以认为,有形资产比重大有利于公司加快融资步伐。本文选用(固定资产净值+存货)/总资产来度量公司的抵押能力(MORTGAGE);非负债避税(一),根据权衡理论,借贷的主要动机是利用利息的避税好处,其他非负债避税,如折旧将会缓和这种动机。另外折旧无疑也是公司一种非常重要的现金来源方式,必要时可以缓解公司紧急的资金需求。因此,可以预期非负债避税会降低公司财务杠杆比率。本文选用累计折IH/总资产来度量公司的非负债避税(NDT);资产流动性(+),一方面公司的资产流动性高意味着企业可以较易支付短期债务,有利于增加企业借贷。另一方面公司流动性高也意味着一些投资项目可以通过流动性资产,如存货的变现而不是借贷获得项目所需的资金。因此,公司的资产流动性高有可能提高或降低企业的财务杠杆比率。本文选用流动比率来度量公司的资产流动性(LIQUIDITY)。

文献综述中提出的其他企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因为在不同程度上都与上述影响因素有关,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故本次研究中没有将企业实际税率、保留盈余、总资产市值面值比、收入变异程度、收益质量、财务困境成本、投资额、产品独特性、产生内部资源能力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

(三)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选择了1998年及其之前在沪、深股市上市的所有公司为样本,其中除去金融公司、sT和公司以及账面与市值财务杠杆大于1的上市公司,时间跨度为1994年至2007年,最后获得分布于35个行业的781家公司,共计8339个观察值。数据来源于CCER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表1)显示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账面财务杠杆、市值财务杠杆以及各影响因素的基本情况。

三、财务杠杆演进规律研究

首先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杠杆的横截面变化规律。(图1)描绘了四组企业的平均财务杠杆在“事件窗口”期间的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经修订后只涵盖了1994年到2007年,如果选择研究上市公司9年的财务杠杆变化,则分组的最后年份只能为1998年。当然也可以选择研究我国上市公司l0年或更长年份的长期变化规律,但是这样做会使得大量新近上市的公司排除在样本分析之外。出于折中的考虑,本文以1994年至1998年作为分组期间,研究我国沪、深两市所有符合要求的781家上市公司在9年间的资本结构变化规律。文中(图1)的具体构造方法如下:从1994年至1998年每年根据上市公司财务杠杆的期末大小将该年全部样本企业平均分为高财务杠杆组、较高财务杠杆组、中等财务杠杆组和低财务杠杆组,同时剔除每组中财务杠杆比率最高与最低5%数量的企业,以消除极端数据对分析结果的干扰,然后保持组内样本企业不变,并以分组年份视为基期0(t=0)计算每组样本企业在随后9年(t∈(0,8))内每一年的平均财务杠杆比率。由于从1994年至1998年每年都能计算出四组企业在随后9年的平均财务杠杆比率,为了求得我国上市公司整体财务杠杆的长期变化规律,就必须对上面数据再求平均,从而计算得至U高财务杠杆组、较高财务杠杆组、中等财务杠杆组和低财务杠杆组四组企业在9年内的平均财务杠杆变化规律,具体结果见(图1)。

观察(图1)可以看到,四组企业的平均财务杠杆在期初差异明显,账面(市值)平均财务杠杆差异为37%(38%),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开始逐渐收敛,且速度逐渐放慢,到了期末,账面(市值)平均财务杠杆差异仅为13%(10%)。由此可见,企业财务杠杆在横截面上存在较强的稳定性,某些因素维持了企业财务杠杆的长期水平,同时又有一些短期因素使得不同企业的财务杠杆朝着中间偏上的水平不断趋近。当然,上述财务杠杆的稳定性有可能是源于已知的影响因素,如公司规模、成长能力、盈利能力、抵押能力、非负债避税、资产流动性等作用的结果,也有可能是来自某些未知的其他因素的作用。正~IWillianmson(1988)研究发现,企业的财务杠杆与公司规模紧密相关,高财务杠杆的企业往往公司规模也更大。因此,高财务杠杆组的企业平均规模可能更大,而低财务杠杆组的企业平均规模则可能更小。

为了检验企业财务杠杆的稳定性是否与我们已知的影响因素有关,本文采用了如下技术处理:从1994年至1998年每年将样本企业的账面(市值)财务杠杆比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对滞后一期的已知影响因素(公司规模、成长能力、盈利能力、抵押能力、非负债避税、资产流动性)进行回归,然后以回归残差作为分组依据,将样本企业重新划分为高财务杠杆、较高财务杠杆、中等财务杠杆、低财务杠杆四组,然后采用与(图1)同样的方法,计算按残差分组的四组企业它们的平均财务杠杆比率在9年内的变化规律,具体结果见(图2)。

由于(图2)采用的是残差作为分组依据,此时每组包含的企业已与前文所列的影响因素无关。如果这些影响因素能够决定企业的财务杠杆比率,或者能够解释企业财务杠杆比率的绝大部分变化,那么我们有理由推测:(1)采用残差分组的基期组间差异应该很小。(2)就像回归方程残差应是期望值为0的白噪声时间序列一样,财务杠杆的组问差异应该在基期的后续年份迅速消失。然而,如(图2)所示,事实并非如此,除了第一点较为符合外,即按残差分组的组问期初账面(市场)财务杠杆差异为24%(16%),小于直接按财务杠杆分组的组间期初差异37%(38%),(图2)中四组曲线的形状与(图1)中四组曲线的形状基本相同,从而说明在剔除已知影响因素对企业财务杠杆的作用后,总体而言,企业财务杠杆仍然具有很强的长期稳定性,换言之,在这些已知影响因素之外还可能存在某些我们尚不知晓的其他因素,它们能够显著的、持久的影响企业的财务杠杆水平,决定着企业资本结构未来的长期变化趋势。本文接下来将采用大样本面板数据回归,进一步考察这些已知和未知影响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实际作用程度。

四、财务杠杆稳定性影响因素检验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企业财务杠杆会受到某些未知因素的影响,如果这些因素被忽略,线性回归的系数和假设检验结果都会出现较大的偏差。如企业在技术、市场支配力和管理方面的差异会对企业的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长期影响,由于这些因素不易被观测,因此可以在面板数据回归中加入固定效应来替代上述影响因素(Arellano,2003)。同理,对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也可以借鉴此方法,只要这些未知影响因素是随时间缓慢变化的,即不是固定不变的,就可以将不可观测的公司效应和时间效应作为固定效应纳入到面板回归当中,替代影响企业财务杠杆的未知因素。另外,为了测度企业过去的财务杠杆对未来财务杠杆的影响,回归模型还引入了滞后一期的已知影响因素,最后本文构建了如下针对企业当前财务杠杆水平的双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

其中,i代表不同企业,t代表不同时间,x。代表滞后一期的各已知影响因素,Lev.代表第i个企业在第t年的财务杠杆水平,不可观测的时间效应,v恳不可观测的企业效应,e随机误差项。最后回归结果见于(表1)。如上述回归结果所示,无论是否考虑固定效应,企业的当前账面和市场杠杆都会受到9年前企业财务杠杆的显著影响,也就是说,即使控制了影响企业财务杠杠的其他变量,企业的当前财务杠杆仍是决定企业未来长期财务杠杆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观察加入固定效应前后各影响因素对企业财务杠杆作用的变化:(1)在加入固定效应后,回归方程的解释平方合(adj.R)出现了明显提高,从原来的21.56%(16.85%)上升到85.12%(85.5%)。(2)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企业规模影响因素除外)。(3)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出现了普遍降低,其中部分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直接从原来统计上显著转变为不显著(企业规模影响因素除外)。从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到,在面板数据回归中替代企业资本结构未知影响因素的“固定效应”对各已知影响因素具有很强的替代效应,并且对企业资本结长期演变规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由此可见,传统影响因素(公司规模、成长能力、盈利能力、抵押了能力、非负债避税、资产流动性)并非企业财务杠杆的决定因素,于此相对,某些未知影响因素(模型中的企业固定效应)才是决定企业财务杠杆水平的关键因素。

第13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特色课程 IT前沿技术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了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IT前沿技术系列课程和面向行业的软件特色系列课程建设”(批准号:10JGXM-MS02)的支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54-02

软件学院培养的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必须满足技术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大规模系统或应用软件研发企业不仅要求新员工有较好的软件基础知识、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也要求他们了解IT前沿技术和最先进的软件开发工具,掌握将从事的相关行业的特色、行业的专业知识和与行业有关的软件开发的特点。

为了让软件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能够在相关行业发挥重要的作用,软件学院必须改革现有的软件通才培养体制,培养出能满足21世纪国家科技发展需要的软件人才。如何和业界领先的IT企业合作,开设IT前沿技术系列课程?如何面向特色行业,开设面向行业的专业课程?解决这些问题将大大提高我们培养的研究生水平,满足国家对软件人才培养的需求。以此为目的,中山大学软件学院与著名IT企业合作,开设了系列IT前沿技术课程,帮助学生了解IT技术发展的新理论、方法、技术、工具和趋势。同时,软件学院针对行业软件开发的特点,重点强化与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产、学、研结合的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具备较强的行业专业知识,从而缩短企业人才培养的周期。我们认为,中山大学软件学院的研究工作为软件学院研究生培养找出了一条新路:以和特色行业的典型企业或机构共建“研究生教育行业实践基地”为基础,挖掘其具有行业特色的实际应用需求,优化专业学位课程建设,开设面向行业的专业课程。

一、软件学院特色课程建设现状

软件学院是一个较新型的办学模式。2001年教育部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教育部文件“教高[2001]3号”)通知后,全国各重点高校都建立了软件学院,积极探索软件学院的办学模式。软件学院作为信息产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和国民经济信息化专业人才培育的摇篮,受到国家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软件学院纷纷对合作办学模式进行逐步探索与实践,希望各走出一条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之路[1]。这些典型探索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提出的“软件工程硕士开放式教学体系的建设方案”,以改革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的教学体系[2]。2009年,中国惠普公司与重庆邮电大学共建“重庆邮电大学惠普软件学院”,将惠普的经实践检验的知识体系引用到高校教学中去,创立更符合企业需求、“方向培养”与“工学结合”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3]。浙江大学软件学院针对软件工程专业,突出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院―企合作,加强面向市场需求的工程型人才培养;通过院―院合作,加强Computer+X和X+Info的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以此模式为基础,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教学体系,实现了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创新。该学院通过与企业合作,及时掌握IT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把握人才的最新需求,及时调整现有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4]。深圳大学软件学院以“校企联合,注重实践”为指导方针,大力发展与企业的联合人才培养计划,创造了软件学院办学新模式。该院通过课程认证、联合办班等合作形式,与国家和地方软件园、著名软件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5]。但是,总体来说,这些探索性工作还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业界还没有对校企合作的模式和影响作系统的研究。

将行业专业知识引进到教学中也开始得到重视。已经有些教学者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此办法展开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李儒、王克亮等在“跟踪提高采收率前沿技术,搞好课程教学工作”论文中提出,“在高等院校应该紧密跟踪提高采收率的前沿技术,有的放矢,搞好《提高采收率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为石油工业提供基础理论扎实、掌握前沿技术的专业人才”[6]。傅延勋等在“对开设‘分离科学与技术前沿’课程的思考”中指出,“在理科化学与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中开设“分离科学与技术前沿”课程,可使学生了解拓宽这方面的知识面及其一些最新动态,掌握分离工程领域的最新技术,更好地适应毕业后的工作环境”[7]。汪琨等“在立足教学改革,瞄准学科前沿―“基因工程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中强调了“在基因工程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和实验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瞄准基因工程技术的前沿,有利于基因工程技术课程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8]。

中山大学软件学院在以上领域已经做了有益的探讨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校企共建IT前沿技术课程系列”的建设已经展开。其中“SOA原理与实践”课程获2009年度“教育部―IBM精品课程”、“服务工程与实践”课程获2011年度“教育部―IBM专业综合改革项目”、“Web 2.0程序设计”课程获2010年度Google Research Awards (Education Innovation)等。我们在软件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中,与行业特色企业合作,挖掘其具有行业特色的实际应用需求,优化专业学位课程建设,开设面向行业的专业课程的工作得到了重视。

第14篇

中国股票市场论文范文一:

影响今日股市重要消息汇总(6月2日)

【政策】

1、共享汽车:两部分携手制定“共享汽车”新规

6月1日,由中国交通部会同住建部制定的《关于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对汽车“达标”项目、承租人实名制等提出明确要求。官方强调,鼓励分时租赁规范有序发展。

标的股:力帆股份(601777)、海马汽车(000572)

【涨价】

1、纸:包装纸涨价贯穿二季度

端午节后,国内包装纸市场再掀一轮淡季涨价潮。近两日,山东、河北、吉林等地9家纸企宣布提高瓦楞纸价格100元-400元/吨。此轮提价距上一轮仅间隔一个月,目前国内120g高瓦最新主流报价在3200元-3350元/吨,二季度以来涨幅近24%。此轮上涨意味着,国内包装纸价格自4月起出现每月一涨,涨势贯穿二季度。受涨价刺激,国内包装纸龙头玖龙纸业(2689.HK)周四大涨6.6%,创出3月中旬以来新高。

标的股:晨鸣纸业(000488)、山鹰纸业(600567)

【产业】

1、苹果产业链:新款iPhone手机正式量产

台湾电子时报6月1日报道,鸿海正式量产苹果新款iPhone手机。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坐镇深圳龙华,并向集团内重要成员宣布苹果新款手机正式进入量产。鸿海旗下的富士康是iPhone代工商。此前媒体报道称,新款iphone量产在即,鸿海集团正在招募并训练员工。

标的股:蓝思科技(300433)、立讯精密(002475)

2、浙大阿里联合成立前沿技术研究中心

5月31日,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成立“阿里巴巴-浙江大学前沿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作为阿里巴巴“NASA”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将携手攻克面向未来20年的核心科技,在人工智能、泛在信息安全、无障碍感知互联等前沿技术领域开展研究合作。

标的股:浙大网新(600797)(为浙江大学旗下唯一上市平台)、科大智能(300222)(布局人工智能并与与复旦大学共建智能机器人(300024)联合实验室)

3、手游:中国成全球第一大游戏市场

伦敦风险投资机构Atomico日前的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游戏市场收入达到1011亿美元,其中中国6亿游戏玩家就贡献了246亿美元,美国玩家以241亿美元紧随其后。此外,有“互联网女皇”之称的华尔街证券分析师MaryMeeker近日指出,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游戏市场,付费内容崛起,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愿意为网络游戏、在线直播、在线视频等娱乐内容买单。

第15篇

内容摘要:文章主要探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开放度与技术进步的关系。通过收集58个世界主要发展中国家1980-2009年的面板数据,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开放度中的贸易开放度、金融开放度和市场开放度对技术进步影响作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发展中国家“向外”的经济开放度却能够提升前沿技术水平;“向内”的经济开放度反而降低前沿技术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口有挤占国内高端创新资源、降低技术水平的负面作用。政策启示是:发展中国家应该继续加大“向外”的经济开放度以提升技术。

关键词:前沿技术提升 技术获取 外向直接投资

引言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科学技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往往能提升一种产品的竞争力,有时甚至能带动或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提供着基础和动力。而技术差异和以其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差异是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根本区别。发达国家凭借手中掌握的高新技术,主导国际高技术领域,并形成高度垄断,牢牢控制国际产业分工链条的核心价值区域。一方面,利用独特的产业地位整合上下游资源,攫取高额利润,持续添加创新的资金和资源动力;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前沿技术,防止任何形式的扩散,并及时防控优质技术创新资源被他国获取,以维持自身技术优势。发展中国家一旦进入其掌控的产业链中,只能接受其整合,受其控制,进入低技术含量加工环节,赚取微薄利润。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发展中国家既缺乏技术创新资金,又缺乏技术创新环境。以致在技术上,只能依附发达国家;在生产上,只能按发达国家订单生产;在市场上,只能提供半产品给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不能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继而陷入全面的被动,而究其根源自然就是缺乏高新技术。发展中国家若不能掌握高新技术,国家将缺乏产业竞争力;若国家整体产业都缺乏竞争力,国家经济实力就较弱。所以,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重视高新技术,应特别正视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巨大差距,努力获取高新技术。但是,发展中国家技术基础薄弱,缺乏自主创新环境和条件,纯粹靠自身研发获得高新技术并不切实际。

因而,发展中国家在高新技术获取方面切不可闭门造车,否则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只能越来越大。因为众所周知,知识技术增长呈指数级形态,假设以同样的速度各自发展技术,基数大的发达国家将会领先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要想迅速发展自身高新技术,离不开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增长理论都将技术视为经济增长的最核心要素。技术好比矿石中的稀有资源,而与发达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犹如挖掘和冶炼过程。发达国家经济本身是拥有技术稀缺资源的富矿。获得高新前沿技术,不得不与发达国家进行广泛地经济交流、多渠道引进技术、甄别适用技术和有产业前景技术并持续进行创新和改良。这就需要发展中国家以更积极姿态融入世界经济当中,以更高的经济开放度与发达国家展开经济技术交流。

本文提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开放度与高新技术进步存在相关关系,期望提供高新技术进步受经济开放度影响的经验证据。那么,经济开放度与高新技术进步存在直接的关系吗?关于发展中国家整体情况,它们的高新技术进步如何受这三种经济开放度的影响?文章结构如下,第二章为文献综述;第三章为实证部分;第四章为结论。

文献综述

关于金融开放度和技术提升关系的研究,最早分两种思路进行。一是引进FDI与东道国技术提升,这方面研究有Aiken and Harrison(1999), Anselin et al(1997),Haddad and Harrison(1993),Gorg and Greenaway(2004), Keller(2002、2004)等。研究表明“向内”的金融开放度提高确有助于技术提升。二是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技术提升。起初, Kumar and McLeod(1981)以及Lall(1983)等人对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研究。后来,Lecraw(1993),Chen and Chen(1998)和Van Hoesel(1999)则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和韩国)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机制、效应和相关经验证据,试图回答“发达国家是否会因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产生技术提升”。Makino等(2002)指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有获取技术的动机,OFDI是提升母国技术水平的一种渠道。换言之,“向外”的金融开放度提高将促进技术进步。Makino等进一步将OFDI视为一种更积极更主动的“战略资产”获取方式。 Yadong Luo and Rosalie L. Tung(2007)指出通过OFDI可获取蕴含技术的优质资产。很多研究者提出这样的担心,较弱的知识产权保护往往给辛苦得来的技术应用于国内带来考验(John Child and Suzana B. Rodrigues,2005;Ping Deng,2009)。技术引进来后需要进行改良和本土化,需要花费一定成本进行创新。对创新的成果如保护不力则会减损持续的创新动力,引进的技术不能有效应用或者已经过时,会让前期技术引进工作变得毫无意义。

在贸易开放度、市场开放度与技术水平关系方面,Branstetter and Lardy(2006)对于中国出口产品技术水平的研究表明,加大进出口促进了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提高。Xu and Lu(2009)的研究也有着相同的结论。Lemoine and Unal-Kesenci(2004)认为中国技术进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自身经济开放,融入了世界产业链条中。Diwan and Rodrik(1991)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竞争技术资源,必将产生“搭便车”动机和产权保护激励。Keller(2000)通过实证研究说明,进口技术领先国家产品将有助于技术提升,而进口技术跟随者国家产品不利于技术提升。Keller(2002)进一步指出,贸易还有整合各国技术资源的作用,可增加技术创新效率。以上研究都说明了贸易开放度、市场开放度对技术进步有显著作用。

国内学者也注意到了技术与经济开放度之间的关系。林毅夫等(1999)指出,“增加出口和经济外向型程度”,以比较优势策略引进技术是“东亚奇迹”(由世界银行于1995年率先提出,指地处东亚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已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同的起点,实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绩效,成为世界经济中高速持续增长的典型,这种经济增长现象被称为“东亚奇迹”。)产生的原因。朱平芳等(2006)运用微观企业数据,实证研究了进口技术设备对上海企业的技术提升效应。邹薇等(2003)认为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后要强调消化。从技术的信息属性来讲,技术本身是复杂知识的集成,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因此,要强化引进渠道对于技术完整性的保护能力,需要经济足够地开放。张茂元等(2009)指出技术提升往往与包括经济开放度在内的社会制度安排有关,若技术引进将危害利益相关者,技术引进将会遭到抵制,也就谈不上技术提升。一个开放的、鼓励竞争、鼓励以技术创新求超额利润的制度环境,将有利于技术引进。

综上可见,随着研究逐渐深入,国内外学者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向内”还是“向外”金融开放度、贸易开放度和市场开放度都将提升其技术水平;他们担心发展中国家较低的经济开放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较弱的消化吸收能力、知识产权保护等对技术进步有不利影响。但先前的研究较少涉及高新技术,本文拟通过实证分析弥补该研究空白。

模型和数据

(一)模型构造

假设一国生产是CD式的,即:

(1)

考虑技术进步除按一定比率增长外,还可通过提高经济开放度由外引进:

(2)

δ、γ、η、ρ是全要素生产率分别对外向直接投资、内向直接投资、进口和出口的弹性。其中封闭条件下的技术增长率受技术市场开放度π影响,π体现技术开发合作程度。假设具有如下线性结构:

(3)

(4)

两边取对数:

(5)

考虑现实中国家间总存在一些基本且不可测的相异之处。若以国家作为样本观测值进入计量模型研究问题,这部分相异不能被所选择的解释变量控制,则会进入随机因素中,产生异方差问题,这会使参数估计非有效且丧失渐进有效性。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具备处理忽略变量所产生的异方差问题的能力:

(6)

面板数据样本有着更大的可变性,极大克服多重共线性问题,且能从时间和截面两个角度获得更一般性的结论。

(二)数据

选择发表的科技论文作为国家高新技术实力的变量,科技论文可反映一国对高新技术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其数量能够反映一国对世界知识和技术前沿面的贡献。用出口和进口金额反映一国贸易开放度程度;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和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反映一国金融开放程度;用技术合作资金补贴反映产业对于技术市场合作程度。数据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以及世界银行和一些国家的官方统计网站,表1为一些关键变量的统计指标。图1为主要变量之间的散点图,其中相关关系较为明显。

(三)检验及参数估计

为了防止面板单位根的破坏模型有效性,我们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具体使用IPS(Im, Pesaran and Shin)方法,该方法可以通过检验每个个体单位根,构造标准正态分布统计量,进而检验面板变量是否存在单位根。其基本原理是:先对个体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第i个截面个体单位根检验统计量的值ti=(ρ),进一步计算:

(7)

(8)

根据以上所述的方法对模型中相关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总结在表2中。通过检验发现变量较多地存在单位根,但基本为一阶单整,经过一阶差分就可以处理。

为了解决面板单位根将采用增长率数据。运用所收集的数据先后拟合混合OLS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模型选择问题上,需借助BP(Breusch and Pagan Lagrangian multiolier)检验,使用stata11.0 BP检验命令我们得到Prob>Chi2=0.0037,所以随机效应模型是优于混合OLS模型的。为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需借助Hausman检验,建立Hausman统计量(见式(9)),参数估计和豪斯曼检验结果总结在表3。豪斯曼统计量表明拒绝原假设,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9)

Scjit=92.09+0.63Expit-2.66Ifdiit+1.22Ofdiit-0.61

Importit+4.97Teccpgrantit+αit+εit (10)

(四)说明

1.引进外资(IFDI)并没有让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面取得进步,它的作用反而是负的。这就和一般的FDI研究形成了对照,先前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能够促进技术进步。笔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布局因嵌入了发达国家的分工体系中,获得的技术是“过时”、低端技术,或者说是“边际”技术。从技术进步角度考虑,边际技术的引进往往浪费资源,且机会成本较大。发展中国家接受发达国家分工安排,吸收低端加工制造技术,很可能使得自身的技术水平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

2.发展中国家的进口(Import)对于核心技术进步有负效应。这和我们的预期并不一致。原因可能是,我们的被解释变量是代表核心技术创新的高技术水平论文,进口国外产品只能模仿国外的产品技术,它们是成熟的、实现了商业化的技术,因此进行模仿并不会对被解释变量有太大的推动作用。当然这只是解释了进口变量系数不为正的原因。此外,进口国外产品会消耗外汇储备,甚至产生外债。发展中国家一旦遭遇债务问题,将放弃提高技术水平的各种努力。

3.对外直接投资(OFDI)和出口(Exp)对于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进步是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的。出口使得一国技术产业获得持续的利润回报,形成市场和利润对创新的持续激励;对外直接投资可锁定国外先进技术和优质资产,对于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发展有着最有力的促进。两者的系数分别为1.22和0.63,模型中所反映的事实是OFDI的技术提升效应强于出口。这表明OFDI对高新技术方面的进步具有较强推动作用。

4.国内政府对于合作技术创新的补贴(Teccpgrant)对于核心技术进步(Scj)也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国内给予合作研发补助,让产学研联合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总结技术诀窍,形成技术创新。该变量在10%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系数达到4.97。其它条件不变时,一亿美元补贴会形成4.97篇高水平的论文。

结论

我们研究发展中国家开放度对高新技术进步的影响,我们发现发展中国家“向外”的经济开放度中(外向直接投资、出口)对核心技术进步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国内市场的技术合作对于高新技术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发展中国家向内的经济开放度(外商直接投资、进口)对于本国前沿技术水而有消极影响。这与之前大量的FDI研究形成反差,原因是我们所用的被解释变量是代表高新技术的国际期刊发文数。前人研究确认了FDI和进口对发展中国家技术有提升作用,但未提及FDI对高新技术的具体影响。与我们的研究结论相对应的是Aiken and Harrison(1999),Kathuria(2000),Kugler(2001),Djankov and Hoekman(2000)以及Konings(2001)等人的结论,他们就曾利用面板数据,发现发展中国家获得发达国家FDI技术效应为微弱的负相关或者不显著。

需要说明是,发展中国家向内的经济开放度与高新技术的负相关关系,并不表示发展中国家应该降低开放度。一是因为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得到一般的技术提升,二是因为负相关关系并不表示两者有因果关系,实际上,发展中国家要想获得技术有两种方法:让发达国家更加主动地将更高水平技术带进国内或者直接地进入发达国家国内寻找技术源头。

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至关重要,要想获得技术必须制定正确的技术战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大,创新基础薄弱,只能走技术引进、学习、消化、吸收改良的技术发展道路。技术引进是技术获取的第一步,且决定了后续技术获取的效益。开放的发展中国家才能通过各种渠道引进技术,发展中国家只有不断提高经济开放度才能从质和量上做好技术引进。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发展中国经济开放度与高新技术水平确实存在较强相关关系。但是经济开放度中“向内”、“向外”两个方面影响不同,“向内”的经济开放度对高新技术水平有负效应,“向外”的经济开放度对高新技术水平有正效应。这表明从发达国家来的FDI、进口对高端技术创新资源的挤占以及对发展中国家技术控制的加强问题已经凸显。而技术市场合作、政府对技术合作的鼓励对于前沿技术进步有积极作用。

所以,发展中国家要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引进高新技术,首先必须继续提高经济开放度;其次,要重视FDI与出口对高端技术资源挤占与技术掠夺,防止其破坏现存的前沿技术创新土壤;最后,要重视积极主动向外寻找前沿技术源头,发挥OFDI等外向方式的技术获取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蔡 ,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中国社会科学,1999(4)

2.朱平芳,李磊.两种技术引进方式的直接效应研究―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微观实证.经济研究,2006(3)

3.邹薇,代谦.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赶超.中国社会科学,2003(3)

4.Aiken B, Harrison A. 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Venezuel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