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网购消费心理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电子商务专业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随之改变。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为企业营销带来了新的契机,也向传统的企业营销方式提出了新挑战。本文以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电子商务中的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和心理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探讨现代企业面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的特征,应该制定怎样的营销策略以应对他们的这种心理特征,以突破传统的经营思维模式的局限。
电子商务是基于国际互联网环境中的 B/S 架构开发出来的一种应用方式。在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中,买卖双方可以互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务活动,可以全程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在线电子支付等商贸环节。电子商务将国际互联网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引入到商贸领域,对商业运作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被各行业广泛运用。相对于传统商业模式,电子商务优势明显,因此众多现代企业都基于 B2C 模式开发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而企业在制定产品最终价格时,除了考虑成本、利润等客观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略,即定价策略中的心理因素。
在电子商务这种彼此互不见面的特殊消费环境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充满不确定性,其表现更为复杂和微妙,商家对于消费者心理状态的把握更加困难,而这种心理变化会直接影响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经营效果和发展空间。因此,研究电子商务中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企业良好地应用电子商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
改革开放使得产品种类和形式日趋多样化,消费者可挑选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市场也由最初产品匮乏的卖方市场向消费者掌握主动的买方市场转化。在消费者主导市场的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卖方市场相比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电子商务模式中这些特点和趋势表现得更为突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追求便捷。现代社会将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对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来说,需要一种方便、快捷的购物模式,而传统的购物模式通常需要在规定的营业时间内到达购物场所、挑选购买产品,整个过程繁琐、复杂、耗时长,再加上往返路途上的时间,通常会消耗掉消费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上购物恰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其方便、快捷、高效、24 小时不间断服务等特征符合现代人的消费心理。
追求物美价廉。在买方市场中,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选择余地变大,因而价格就成为消费者较为敏感的因素之一。互联网上的网店相对于传统商店而言,可以让消费者通过网页轻松地浏览商品、比较不同卖家的商品,更为重要的是,电子商务模式提供了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平台,这样省去了中间商环节的网上直销模式可以节省成本,最终降低产品价格,因而,电子商务模式可以满足消费者选择价廉物美产品的心理需要。
追求个性化。买方市场中消费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极为丰富,现代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往往想象力丰富、喜欢展示自我个性,通常希望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独一无二,这种心理对个性化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只看商品的实用价值,而更重要的是看商品是否与众不同,是否能充分体现个体的特性,这也已成为消费者消费的一项重要指标。
追求独立思考。在消费品种类及数量急速增长的现代社会,随着消费者选择范围的扩大,消费者独立思考的意识也在加强。面对传统模式下商家的各种宣传消费者会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消费者通常会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获取产品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消费者会从自身分析比较的过程中获取心理上的平衡,从而降低购买产品特别是贵重产品的风险感,增强购物过程中的心理满意度。
追求表现自我。电子商务购物环境中往往消费者会占据主导地位,通常消费者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到虚拟网店中浏览、对比并选择产品。在买卖双方彼此看不到对方的购物环境中,消费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想法行事,这种思想会使得消费者在电子商务购物模式中表现自我的心理体现的愈加明显。
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分析
虽然电子商务的网购模式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等诸多优势,但是目前仍有大量消费者基于对互联网环境的不信任,进而对网上消费产生怀疑,对电子商务模式敬而远之,这会严重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的这些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传统购物方式已深入人心。消费者在传统购物模式中已经习惯 眼看、手摸、耳听 的方式,这种方式与网上购物环境中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影音等方法了解产品是截然不同的。网购平台不能满足消费者手摸、眼看的特定心理,而习惯了传统购物模式特性的消费者往往会因此对电子商务产生怀疑和顾虑。
价格达不到消费者预期。在网络购物过程中,消费者通常期望能够得到质量相同但价格比传统商场中低很多的产品,据统计显示,目前的网上商品仅比商场中便宜 4%- 10%,再加上网购环节中的物流、配送费用,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实际享受到的价格优惠是十分有限的。价格上达不到消费者预期会使部分消费者宁可多花时间和精力采用传统购物模式,也不愿选择电子商务模式。
配送体系效率较低。电子商务模式中有形产品的运输无法通过互联网直接实现,必须借助物流配送体系才能完成,因此,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商品的配送存在周期长、费用高、效率低等问题。数据显示我国仓库周转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而差错率却近乎于发达国家的三倍。低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会严重影响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感知,进而导致部分消费者不愿接触电子商务。
小结
电子商务为消费者带来了方便、高效、快捷的购物方式,消费者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消费心理给企业传统的经营理念带来了新的挑战,商家必须适应消费者新的心理特征和变化,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建立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电子商务运作机制,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在电子商务运作模式下获益。
参考文献:
[1]樊春阳,葛新旗。基于消费心理学的企业营销策略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27)
[2]江霞,谌洪茂。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消费行为分析与营销策略优化[J].中国商贸,20XX,(4)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按成教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3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XX年9月26日或XX-09-26.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中国互联网经过10年的持续发展。目前在普及应用上正步入崭新的多元化应用阶段。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宽带用户、网络国际出口带宽、上网方式和途径、网络应用服务更趋多样化。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广度、信用度、依赖度正在逐步提高。随着网络提供的功能和服务的进一步完善,网络应用化、生活化服务正逐步成熟。互联网的影响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角落。中国互联网整体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但中国地区之间互联网发展水平、普及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呈现东快、西慢,城快、村慢的特点,因此,加大对于互联网应用和发展的研究力度,借鉴国外互联网应用的成功范例引入和普及互联网应用的先进经验是当务之急。
2.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从全国人口来看,互联网普及率还很低,仅有7.9%,与世界平均水平约14%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普及互联网,让更多人来使用互联网是任重道远的事情。
第二,网上信息资源还不够丰富,质量比较好的、能反映我国优秀文化的、对广大网民有真正用处的信息还不够多。根据国信办的调查,截至XX年底,我国共有6.5亿中文网页,比XX年底差不多翻了一番,但是仅占全世界网页数量(300多亿)的2%,比例很低。因此我们需要网上有更多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健康的、有质量的、有针对性的内容。第三,目前,互联网产业虽然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网络应用水平和实效(即网民的用户体验)还比较初级。在技术驱动下产生的包括网络游戏、电子商务、无线宽带、voip、p2p等新的应用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
第四,新技术发展遭遇机遇和挑战。当前国外互联网新技术层出不穷,一直处于互联网发展的领先地位,而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需要更加努力,迎头赶上。
第五,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面临严峻挑战。网络文明要靠政府法制、行业自律、网民的自觉来维护,而最关键的应该是网民素质的提高。就像交通管理一样,有交通法规的限制,也有警察的监管,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司机素质的提高,否则交通事故还是无法避免的。同时,提供内容、服务的企业也应当承担其责任,实施行业自律。
3.论文提纲
我国互联网在若干领域的应用
1.互联网在政府中的应用
2.互联网在企业中的应用
3.互联网在消费群体中的应用
我国互联网应用前景
1.互联网将加速融入我们的生活
2.互联网经济逐渐产生效益
3.宽带网络建设打通互联网应用瓶颈
4.互联网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指导教师意见:
(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
指导教师: (亲笔签名)
年 月 日
系部审查意见:
系部负责人: (亲笔签名)
年 月 日
你只要开题报告吧 我再上传点例文你对照下,
还有网站自己去看
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社会责任
摘 要 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三个元素组成,即企业的市场行为、监督行为、自愿行为。通过对iso9000质量体系、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的分析介绍,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道德标准、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
关键词 企业 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诚信、可持续成长等问题,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实践中难以回避的话题。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企业具有双重性:一是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它有经济属性;二是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组织形态,它又具有社会属性。当今社会,人本主义思潮对世界的影响日益深远,范围日益扩大。要求企业重视经营行为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也就成为理所当然。因此,企业的目标定位应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管理理念,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管理观念转变,把追求利润与对社会负责统一起来。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已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比经济效率更为重要的课题,一个比管理效率更难实现的目标。同时,也有大量的企业实践证明,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的赢利有一种积极的影响和巨大的好处。其中包括:提高企业声望,减少企业运作成本;提高销售率和客户回头率;更容易招募到优秀员工和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减少常规性错误和事故;提高员工生活质量,增加企业赢利。所以,从根本上讲,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赢利并不是对立的,现代企业所推崇的回报大于索取的哲学原则,用双赢思想超越二元对立思维,也逐渐在改变企业的目标与标准。
扩展:范文
电子商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随之改变。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为企业营销带来了新的契机,也向传统的企业营销方式提出了新挑战。本文以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电子商务中的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和心理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探讨现代企业面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的特征,应该制定怎样的营销策略以应对他们的这种心理特征,以突破传统的经营思维模式的局限。
电子商务是基于国际互联网环境中的 B/S 架构开发出来的一种应用方式。在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中,买卖双方可以互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务活动,可以全程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在线电子支付等商贸环节。电子商务将国际互联网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引入到商贸领域,对商业运作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被各行业广泛运用。相对于传统商业模式,电子商务优势明显,因此众多现代企业都基于 B2C 模式开发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而企业在制定产品最终价格时,除了考虑成本、利润等客观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略,即定价策略中的心理因素。
在电子商务这种彼此互不见面的特殊消费环境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充满不确定性,其表现更为复杂和微妙,商家对于消费者心理状态的把握更加困难,而这种心理变化会直接影响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经营效果和发展空间。因此,研究电子商务中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企业良好地应用电子商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
改革开放使得产品种类和形式日趋多样化,消费者可挑选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市场也由最初产品匮乏的卖方市场向消费者掌握主动的买方市场转化。在消费者主导市场的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卖方市场相比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电子商务模式中这些特点和趋势表现得更为突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追求便捷。现代社会将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对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来说,需要一种方便、快捷的购物模式,而传统的购物模式通常需要在规定的营业时间内到达购物场所、挑选购买产品,整个过程繁琐、复杂、耗时长,再加上往返路途上的时间,通常会消耗掉消费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上购物恰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其方便、快捷、高效、24 小时不间断服务等特征符合现代人的消费心理。
追求物美价廉。在买方市场中,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选择余地变大,因而价格就成为消费者较为敏感的因素之一。互联网上的网店相对于传统商店而言,可以让消费者通过网页轻松地浏览商品、比较不同卖家的商品,更为重要的是,电子商务模式提供了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平台,这样省去了中间商环节的网上直销模式可以节省成本,最终降低产品价格,因而,电子商务模式可以满足消费者选择价廉物美产品的心理需要。
追求个性化。买方市场中消费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极为丰富,现代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往往想象力丰富、喜欢展示自我个性,通常希望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独一无二,这种心理对个性化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只看商品的实用价值,而更重要的是看商品是否与众不同,是否能充分体现个体的特性,这也已成为消费者消费的一项重要指标。
追求独立思考。在消费品种类及数量急速增长的现代社会,随着消费者选择范围的扩大,消费者独立思考的意识也在加强。面对传统模式下商家的各种宣传消费者会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消费者通常会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获取产品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消费者会从自身分析比较的过程中获取心理上的平衡,从而降低购买产品特别是贵重产品的风险感,增强购物过程中的心理满意度。
追求表现自我。电子商务购物环境中往往消费者会占据主导地位,通常消费者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到虚拟网店中浏览、对比并选择产品。在买卖双方彼此看不到对方的购物环境中,消费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想法行事,这种思想会使得消费者在电子商务购物模式中表现自我的心理体现的愈加明显。
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分析
虽然电子商务的网购模式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等诸多优势,但是目前仍有大量消费者基于对互联网环境的不信任,进而对网上消费产生怀疑,对电子商务模式敬而远之,这会严重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的这些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传统购物方式已深入人心。消费者在传统购物模式中已经习惯 眼看、手摸、耳听 的方式,这种方式与网上购物环境中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影音等方法了解产品是截然不同的。网购平台不能满足消费者手摸、眼看的特定心理,而习惯了传统购物模式特性的消费者往往会因此对电子商务产生怀疑和顾虑。
价格达不到消费者预期。在网络购物过程中,消费者通常期望能够得到质量相同但价格比传统商场中低很多的产品,据统计显示,目前的网上商品仅比商场中便宜 4%- 10%,再加上网购环节中的物流、配送费用,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实际享受到的价格优惠是十分有限的。价格上达不到消费者预期会使部分消费者宁可多花时间和精力采用传统购物模式,也不愿选择电子商务模式。
配送体系效率较低。电子商务模式中有形产品的运输无法通过互联网直接实现,必须借助物流配送体系才能完成,因此,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商品的配送存在周期长、费用高、效率低等问题。数据显示我国仓库周转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而差错率却近乎于发达国家的三倍。低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会严重影响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感知,进而导致部分消费者不愿接触电子商务。
小结
电子商务为消费者带来了方便、高效、快捷的购物方式,消费者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消费心理给企业传统的经营理念带来了新的挑战,商家必须适应消费者新的心理特征和变化,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建立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电子商务运作机制,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在电子商务运作模式下获益。
参考文献:
[1]樊春阳,葛新旗。基于消费心理学的企业营销策略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27)
[2]江霞,谌洪茂。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消费行为分析与营销策略优化[J].中国商贸,20XX,(4)
论文摘要:畸形消费是由于消费变态心理而引起的消费态势,是一种不良的消费方式。文章通过对不同种类的畸形消费行为的概念及其成因作比较分析,进一步提出了企业应对畸形消费行为的策略。
一、畸形消费的概述
畸形消费是由于消费变态心理而引起的消费态势,是一种不良的消费方式。由于社会生活和消费心理特征的多样性,消费表现为正常消费和畸形消费。与正常消费相比,虽然畸形消费所占比重不大,但由于我国消费者众多,其消费总量的绝对数也不容忽视。特别对于相关企业来说,研究消费心理学关于畸形消费的表现和成因,可以为其正确区分正常消费和畸形消费,进而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提供帮助。例如,当一个企业的产品由于某种原因已使消费者产生心理障碍,导致出现畸形消费行为时,该企业仍在维持原来的经营方针而继续生产此种产品,或已经察觉情况不妙但又不知原因所在而盲目采取对策,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剧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如同对正常消费态势进行研究一样,展开对畸形消费的分析同样也很重要。
二、畸形消费的表现及成因
由于社会生活和消费心理特征的多样性,消费表现为正常消费和畸形消费。而且,即使是畸形消费,也会因其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外在条件的不同而有多种表现。
1.抢购和待购消费及其形成原因。抢购是指消费者在短时间内由于某种因素的考虑发生的超过实际需要的购买行为。一般分为涨价抢购、俏货抢购和盲目抢购。严格的说,如果商品涨价和商品短缺的客观事实确实存在,那么涨价抢购和俏货抢购这两种抢购方式也应当归入理性消费之列;反之,如果并不存在上述的相应客观可能性时,那么这两种抢购就属于盲目消费的范畴。盲目抢购是不加分析、无计划、非理性的购买活动,它属于畸形消费的范畴。
待购则是指消费者虽然确实有实际需求,但由于某种原因的出现,消费者认为不是购买的最佳时机而表现出的暂时不消费的行为。由于上述同样原因,待购可分为理性待购和盲目待购。不管是抢购还是待购,只有当其归属于盲目消费范畴时才可定性为畸形消费。产生盲目消费抢购或待购行为的原因主要在于消费者缺乏安全感,总想通过抢购或待购的方式来消除这种不安全感。当社会不安全因素增多或消费者个人心理承受力较差时,容易产生上述畸形消费。
2.癖好消费及其成因。癖好消费是指超过正常消费程度或正常范围的嗜好消费。并非所有的癖好消费都属于畸形消费,只有当某种癖好消费对个人或社会可能造成有害影响时才可将其认定为畸形消费,如嗜酒如命、吸烟成癖、过度沉迷上网则应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警惕。
产生畸形癖好消费的缘由既有社会传统习俗的原因,也有个人性格和生活习性的原因,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都应采取适当方式加以控制或限制,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3.排斥消费及其成因。排斥消费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消费产生了心理障碍而拒绝购买的暂时不消费态势。排斥消费一般分为差距消费排斥和信任消费排斥。差距消费排斥即由现实商品与消费者需求期望之间存在差距造成的排斥。如某家生产奶粉的企业被曝光生产销售了劣质奶粉后,消费者对其所有的奶制品都会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而产生抵触消费。排斥消费的具体表现是否属于畸形消费,取决于是否存在促使排斥心理障碍产生的客观事实,如果确实有客观事实,那么消费者不仅有理由而且也应该拒绝购买;只有当并不存在足够的客观事实,消费者仍坚持拒绝的态度时,则此种表现才属于畸形消费的范畴。
产生畸形消费的原因主要在于消费主体的偏执倾向。这些消费者往往不愿改变自己已经形成的观点,不管实际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仍然以自己的主观判断作为评价事务的标准。
三、畸形消费原理的运用
畸形消费原理的运用,并非意味着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去迎合消费者不正常的消费心态,而是要通过对畸形消费的认识去指导企业的相关活动,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服务。
1.重视消费者的抢购与待购,消除消费者的不安全因素。
不管是畸形抢购还是畸形待购,虽然在短时间内看似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从长时间看,它们的存在均会对企业的长远利益造成危害。特别是对上市公司而言尤其如此。试想如果消费者对某企业怀有不安全感,即使是畸形抢购或是畸形待购,也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从而破坏企业的声誉。所以,企业应认真对待畸形消费现象所产生的危害,并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去消除消费者的疑虑。如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尽可能使消费者和社会了解企业的发展前景;通过各种手段制止或消除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信息传播;不从事可能给消费者产生各种误解的活动等。企业不应因不正常的抢购和待购属于畸形消费而听之任之;反之,应采取认真的态度给予对待,通过消除消费者的不安全感使其对企业的发展充满希望,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同时也为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做出贡献。
2.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逐步消除畸形癖好消费。如果从短期的利益加以考虑,畸形的癖好消费对于企业来说可能是件好事。因为嗜酒如命和吸烟成癖的人越多,给酒厂和烟厂创造的利润就越高,似乎对企业有好处。但如果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则情况恰恰相反。因为当畸形癖好消费达到一定程度后,其超过了正常的消费程度和消费影响,必然会由于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而遭到社会和大多数人的抵制,最后会致使相关企业失去生存空间。目前,许多烟厂倒闭、酒厂关门的事实正是这一过程的真实写照。所以,那些与畸形癖好消费有关的企业也应通过对畸形消费的认识,及早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尽快实现本企业投资方向的调整。社会各方也应共同努力,为早日消除传统陋习做出努力。
3.合理界定排斥消费,满足正常消费需求。通过对排斥消费产生原因的分析可知,如果不对排斥消费进行科学的分析,笼统地把所有的排斥都归结为畸形消费,就很可能使企业看不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而失去大量的消费者。一般来说,正常限度内的消费差距排斥和信任消费排斥的产生,是由于企业的技术或生产因素造成的,这些无疑给消费者在心理上造成障碍。因此,企业应认真寻找原因,制定合理的对策来消除这些心理上的障碍。如针对合理的差距消费排斥,企业应全面分析可能促使消费者产生心里障碍的所有因素,然后根据核查结果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或进行生产调整去缩短现实商品与需求期望之间的差距;针对合理的信任消费排斥,企业应认真核查给消费者造成信用危机的真正原因,然后采取恰当的方法或宣传或以新的形象来消除消费者的不信任感。由于消费者的不信任感一旦形成,便不会在短期内消除,所以企业可采取更换品牌的做法来消除这种排斥消费。如果企业已出现了畸形排斥消费,企业也不能坐以待毙,而应采取积极的对策,如加大促销攻势,通过说理的方式促使消费者改变态度,同时应加强对企业的宣传,给消费者一个美好的企业形象。总而言之,要想消除消费者心中已经形成的心理障碍,就必须采取符合人们心理机制规律要求的合理手段去施加影响,从而改变消费者对企业或产品的印象。
与正常消费相比,虽然畸形消费所占比重不大,但由于我国消费者众多,其消费总量的绝对数也不容忽视。特别对于相关企业来说,通过对不同消费的比较分析,研究消费心理学关于畸形消费的表现和成因,可以使企业更恰当的摆正自己的位置,因势利导地去处理自己与市场消费的关系,从而为增强企业的适应性和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甘碧群.消费者行为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新千年版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苏比哈什•C•贾殷.国际市场营销(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营销英语 ESP 认知策略
市场营销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门学科。毕业论文 这门以大市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所涉及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成败。所以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和世界接轨,营销学的理论和知识引起了中国企业经营者、实业家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在现代英语逐渐成为国际商业社会的通用语言的今天,营销英语(Marketing English)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它是理解营销学最直接的语言也是国际经济交流必不可少的沟通桥梁。营销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一个分支,一种变体。Trevens 提出了 ESP的四个区别性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上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4)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营销英语,作为ESP的变体,具有以上ESP的共同性:它是市场营销领域的特定语言,词汇、句法上既有普通英语的特征又有自身的专业特征。而根据营销英语的词汇特点,探讨营销英语词汇认知策略,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领会和运用营销英语。
一、营销英语的词汇特点
1.词汇的专业性
营销英语的词汇具有比较明显的专业特征。营销英语语境决定或制约着部分词汇具有其特殊的营销语义。硕士论文 例如,普通英语中“promotion”、“distribution”的通常含义分别为“提升”、“分发”但在营销语境中,它们却有着特殊的含义。以下面一则有关市场营销方面的商务英语阅读材料作例子:
Marketing is a collection of activities that includes selling, advertising, public relations, sales promotions, research,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ackage design, merchandising, the provision of
after-sales service, and exporting. The term marketing mix describes the combination of marketing elements used in a given situation. Appropriate mixtures vary depending on the firm and industry. Major elements of the marketing mix can be listed under four headings: Promotion--including advertising, merchandising, public relations, and the utilization of salespeople; Product--design and quality of output, assessment of consumer needs, choice of which products to offer for sale, and after-sales service; Price--choice of pricing strategy and prediction of competitors' responses; Place—selection of distribution channels and transport arrangements.
在这仅有 114 词的一个段落中就有如marketing(市场营销)、selling(销售)、public relations(公共关系)、sales promotion(促销)、new product development(新产品开发)、package design(包装设计)、merchandising(商品学、商品销售)、after-sales service(售后服务)、marketing mix.(营销组合)、promotion(宣传推广)、pricing strategy (定价策略)、distribution channels(销售渠道)、transport arrangement(运输安排)10多个营销专业词汇,这些专业词汇是理解这段话的关键所在。可见要学好营销英语,对专业词汇的掌握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词汇的跨学科性
营销学涉及的面很广,它不仅包含自身生产、定价、促销、分销等内容,同时还涉及到人口学、地理学、消费心理学等等,因而其词汇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职称论文 。如demography(人口统计学),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区域经济一体化),aging society (人口老化社会)等。而由于与营销学与经济学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营销英语中最常见的是经济学上的术语,如: supply(供应),demand(需求),price Index(价格指数), price fluctuation(价格浮动),revenue(收入),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国内生产总值)等。所以各个经济领域的专业术语夹杂在营销英语中是营销英语的一大特点。
3.词汇的美语化特征
因为营销学的发源地是美国。最初的基本理论大部分都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出并加以发展和完善的。因此目前大部分营销学著作是由美国营销学家撰写的,书中所列举的营销实例、对营销现象的阐述和分析、对营销规律的归纳和总结等等在语言上具有很明显的美语特征,如:
AmE. Br.E
labor labour 劳工
objectives aim 目标
impact influence 影响
4.词汇的创新性
营销英语作为一门综合类语言学科,与当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活动紧密相关,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许多反映当代经济的新思路、新概念及其先进技术等新词汇不断涌现。比如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cybercash(电子货币)、cybershopping(网上购物)、virtual store(虚拟商店)等新词汇。又如随着现代营销方式的变化,出现了如attribute-based service(特色服务),mailing-order purchase(邮购)等词汇。
二、营销词汇的认知策略
Lockhart和Craik在1972提出认知加工的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加工(Type I Processing) 即形式加工层次,相当于通过复述加深记忆即机械重复记忆法; 第二层次加工(Type II Processing) 即语意加工层次,指一个词得到识别之后,还可以与其他词建立联想与有关的表象和故事联系起来,如归类、利用上下文、构词法等。英语词汇浩如烟海,而营销英语词汇因其专业性强,更令学习者困难重重。然而,如果根据营销英语词汇特点,运用有效的语意加工认知策略,掌握营销英语词汇并非难事。
1.根据构词法认知营销词汇
对于把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来说,只有了解英语词汇的构成方式和变化过程,才能更好地认知、理解和掌握它的含义。营销英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务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工作总结 但大多数单词是利用既有的语言材料通过构词方式产生的。营销英语构词方式主要有:(1)词缀法,即通过加前缀、后缀改变词义派生新词。常见的前缀有anti-(反、阻)、de-(否定、除去)、dis-(否定、相反)、un-(不、非),后缀有- able(能的)、-ee(者、人)、等。如anti-dumping(反倾销)、disproduct(有害产品)、franchisee(特约经销方)、disposable income (可支配收入);(2)合词法,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构成新词。此类词在营销英语词汇中占较大比例。如target market(目标市场)、convenience store(便利店);(3)拼缀法,即对原有的两个词进行剪裁,取舍其中的首部或尾部连成一个新词。如 Bushiomics(Bush+economics布什经济政策);(4)转换法,即不改变词形,只变化词性。如名词和动词互换、形容词转化为名词等。例句:cash-only(只收现金),mass-production(大批量生产);(5)缩略法,如APEC(Asia-Pacific- Economic-cooperation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如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购买力平价), LTD. (Limited有限责任的)。
2.在语境中理解记忆营销词汇
语境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所谓语言环境,不仅仅指说话的现场,还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身份、各种背景。对语境的理解有助于学习者对词汇的认知和理解。而营销英语本身的涉及面很广,有跨学科性,英语论文 因此我们在阅读营销英语文章或收听收看英语节目时难免会遇到许多生词,这个时候就要靠语境猜测出词义。Beheydt(1987:106)指出“无论是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学习者需要了解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词汇学习必须在上下文中进行。”更重要的是,语境还能帮助学习者加深词汇记忆。研究表明,在具体的语境中记忆词汇比单个无联系的词汇记忆有效得多。因此,结合语境来学习和记忆营销词汇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认知词汇方式。
3.合理利用专业字典、媒体
营销英语有一部分专业词汇,但营销英语中还存在很多半专业词汇,通常是指各类专业、学科都常用的词汇,它不是营销英语专业所特有的,但在营销层面上又有特定的解释。如“order"在一般英语中指“命令”但在营销英语中就指“定购”;再如“bank”在一般英语中指“河岸”但在营销英语中指“银行”。这些半专业词汇和专业词汇,一般都要通过专业词典才能找到最合适的翻译和解释。除了要合理利用字典,还要善用媒体比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人们通过媒体可随时了解到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许多新词汇往往先在各种媒体出现。因此学习者通过媒体收集和学习营销英语词汇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总之,营销英语有着独特的语言及内容特色。要真正掌握营销英语,我们必须在打好英语语言基础的前提下,加强营销知识的学习,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促进营销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Beheydt, L ,Thesemantizationofvocabularyinforeignlanguage learning, System15,1(1987)
[2]吕长屹:词汇深度知识之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2):
[3]PeterSkehan, ACognitiveApproachtoLanguageLearning,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莫莉莉:营销英语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3(3)
[5]肖曼君:词义的理解,选择与商务英语的汉译[J].中国翻译,2000
[6]张国有主编:国际营销[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关键词:网购 感知风险 风险认知 规避 消费者行为
问题的提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网购用户规模达到1.94亿,其中,团购用户规模达到6465万。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37.8%。从交易额上看,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接近8000亿元,达7735.6亿元,较2010年增长67.8%,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3%;2010年韩国和美国网购用户占全国网民的比例分别为64.3%和66.0%。而截至2011年12月,中国的网购渗透率仅为37.8%。对比中美两国的数据,可见我国网络购物的渗透率仍较低。
虽然网购的群体正在逐渐扩大,接受这种新的消费模式的人越来越多,但关于网购的纠纷越来越多,失败的购物经验,陌生的消费模式,使一部分消费者开始对网购持怀疑态度,从而制约了网络购物的进一步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先明确是什么影响了消费者的网购欲望。根据eDataPower(互联网调查咨询平台)的调查显示,有76%的消费者认为网上购物风险较大是不选择网上购物的主要原因。较高的风险认知被认为是消费者网上购物的主要障碍,商家要想发展在线零售业务,必须寻求方法来降低消费者对风险的感知。因此如何降低消费者感知风险,取得并维持顾客的信任,是在线零售成败的关键所在。
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与感知风险理论
(一)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
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认为消费者会在消费过程中谨慎地评价某一商品并理性地进行选择,然后确定最佳购买方案。同时,消费者的这个选择与评价的过程是隐秘的,消费者有时候不会说明他买与不买,买什么,在哪里买等的真正原因。所以,消费者购买决策是一项系统工程,复杂而难于琢磨。但消费者购买决策无外乎这几个过程:问题认识、搜寻信息、方案评价、购买决策和购后评价。这其中任何一个过程的中途改变,都会影响消费者最终的购买决策。而消费者对风险的感知会影响这个模型中的所有阶段,所以,消费者对风险的认知会影响最终的决策结果。
(二)感知风险理论
哈佛大学的鲍尔(Raymond Bauer)提出的感知风险理论认为,感知风险是在产品购买过程中,消费者由于无法预料其购买结果的优劣而产生的一种不确定性感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感觉。消费者购买决策中隐含着对结果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也就是风险最初的概念。它由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错误决策后果的严重性两部分组成。不确定性,是指消费者对商品满意程度感知的不确定;错误决策后果指的是购买和使用商品后可能产生的损失。
顾客担心购买产品会给自己带来哪些风险呢?国外一些学者已经对此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972年,Jacoby、Kaplan将顾客感知风险分为财务风险、功能风险、身体风险、心理风险和社会风险;1975年,Peter・Tarpey提出的第六个重要的风险为时间风险;1993年,Stone・Gronhaung的研究表明,前五种风险加上时间风险可以解释88.8%的总感知风险。至此,许多对顾客感知风险的研究都是从以下六个因素来进行的:时间风险、功能风险、身体风险、财务风险、社会风险和心理风险。
时间风险是消费者购买的产品需要调整、修理或退还造成的时间浪费而带来的风险。比如,购买家用电器时很多消费者更关心售后,买衣服时询问是否能够及时调换等;功能风险是产品不具备人们所期望的性能或产品性能比竞争者的产品差所带来的风险。像一些消费者在购买大件商品的时候很犹豫,总是担心自己选择的品牌没有其他品牌的性能好;身体风险是产品可能对自己或他人的健康与安全产生危害的风险。比如,在购买食品时就很重视食品的安全性;财务风险是产品定价过高或产品有质量问题等招致经济上蒙受损失所产生的风险。同时,财务风险可以表现为担心自己支付的价格过高或者购买的产品性价比过低;社会风险是因购买决策失误而受到他人嘲笑、疏远而产生的风险。这种风险在很注重社会形象的群体中更容易出现;心理风险是因决策失误而使顾客自我情感受到伤害的风险。
(三)基于感知风险的购买决策理论
米切尔(Mitchell)将购买决策理论与感知风险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基于消费者感知风险的购买决策理论。米切尔的研究表明在购买过程的各个阶段,消费者均感知到了风险,并且不同阶段感知风险的水平是不同的。在确认需要阶段,由于没有立即解决问题的手段或不存在可利用的产品,感知风险不断增加;开始收集信息后,风险开始减少;感知风险在方案评价阶段继续降低;在购买决策前,由于决策的不确定性,风险轻微上升;如购买后消费者达到满意状态,则风险再次走低。由于顾客在购买的整个过程中都冒着某种程度的风险,因此,每个顾客都在努力回避或降低这种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顾客的购买行为就是一种减少风险的行为。其中,在这五个阶段中,顾客购买决策的做出是对企业产品认同及接受程度最为直接的表现。而顾客改变、推迟或取消购买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感知风险的影响。因此,剖析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内容,并且降低消费者的感知风险是促进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的最好方法。
感知风险的影响因素
消费者对风险的感知程度会受到周围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因不同的商品、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情境而产生差异,具体说来,其影响因素有:
(一)产品特征
不同的产品,消费者感知到的风险程度是不同的。对于熟悉的产品,由于使用习惯和产品成熟度,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认知比较多,所以,感受到的风险相对较低;而技术领先的新产品或功能属性较复杂的产品,消费者一般了解较少,这类产品的购买往往有较高的感知风险;同时,对于那些与消费者身体或者健康紧密相关的商品,消费者也容易有较高的感知风险,比如食品、儿童用品等。
(二)产品价格
价格的高低也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感知,价格相对较低的商品,消费者可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购买,即使购买失误,也不会有太大的遗憾;而面对价格较高的商品,消费者在购买时会对其是否物有所值心存疑虑,因为一旦决策错误,将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此类商品感知风险较高。
(三)购买经验
对于消费者经常购买的商品或经常光顾的店铺来说,由于掌握的信息相对充分,所以感知的风险较小;而消费者在购买从未有过购买经验的商品或光顾从未接触过的店铺时,由于缺乏认知与信任,消费者感知到的风险水平较高。
(四)消费者的个性心理
有的消费者自信、理性、教育水平高、掌握的知识更全面,他们对自己的购买行为更加确定,感受到的风险相对较低;而购买经历较少、遇事较为谨慎小心、收入较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消费者往往对购买不自信,他们在购买决策中往往有较高的知觉风险。
感知风险理论在网络购买行为中的体现
(一)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的感知风险
我国学者井淼等在实证研究中提出,我国消费者网络购物时的感知风险由八个维度构成:经济风险(网络购物引起货币损失的可能性)、功能风险(在网上购买的产品不能正常使用或功能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可能性)、隐私风险(由于网络购物而使消费者失去对个人信息控制的可能性)、社会风险(消费者的网上购买行为不被其他社会成员接受或认同的可能性)、时间风险(个人因网络购物而损失时间的可能性)、服务风险(网络购物过程中得不到客户服务的可能性)、心理风险(由于网络购物行为而使自己遭受精神压力的可能性)、身体风险(网络购物方式或网上购买的产品对个人身体造成伤害的可能性)。这些风险的具体体现形式如表1所示。
研究结果显示,在这八种风险中,显著影响消费者在线购物参与程度的感知风险有“功能感知风险”、“时间/便利性感知风险”、“心理感知风险”。这三类“感知风险程度”与在线购物参与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中,消费者的“功能感知风险”对在线购物参与程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 “时间/便利性感知风险程度”。
1.经济风险。消费者对网上支付的安全性抱着很大的怀疑态度,消费者感知到在线使用信用卡的风险,认为网上信用卡被盗是很经常的事,于是不情愿在网上提供信用卡信息,许多消费者经常是到了支付的步骤半途而废,这已成为网上购物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同时,交易另一方主体的虚拟性也会使消费者担心对方不守信用或故意欺诈造成自己经济上的损失。但是很多有过网上购物经历的消费者并不是太担心这方面的危险,认为随着安全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的安全支付工具的出现,这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非常低。
另一方面,顾客会对所购买的商品是否物有所值,性价比是否最高,降价前是否临时提价等情况存在疑虑,。同时,由于消费者获得有关商品信息的局限,而使消费者难以对商品的品质、质量、效用进行全面感知而产生对其价值的客观判断,这些因素的存在也会使消费者面临一定的经济风险。
2.功能风险。网购不同于传统的店铺购物方式,由于看不到实体店,无法直接接触到商品,消费者仅仅能够看到商品精美的图片,而无法通过触觉、嗅觉、味觉等获得更丰富的信息,这就使得消费者对商品认知的第一阶段即感知阶段获得的信息不完整。不完整的信息增加消费者决策难度。比如,在网络上只是看到照片及对物品的简单介绍,像衣服或鞋子之类的,就不能直接看出适不适合,而如果在商场购买,可以试穿,合适的就马上买下,不用考虑那么多。除此之外,网络上还存在不准确的产品展示、不充分的产品信息说明,这些都会增加消费者感知的功能风险。
3.隐私风险。网上购物经常会采用会员注册、网上转账支付等形式完成交易,所以在所难免会涉及到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和账户信息。有的消费者担心秘密信息被恶意盗取利用,因此不愿意留下诸如身份证号、信用卡号、手机号等重要信息。同时,由于病毒、木马等恶意程序的存在,消费者信息安全得不到保证,隐私风险成为网上购物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风险来源。曾有媒体报道,一些团购网站的市场活动遭不法分子破坏而中断,不仅导致一些用户直接的经济损失,更因为用户数据库被盗取,大量消费者个人数据遭到泄露。研究显示,当消费者被要求提交个人信息时,有79%的消费者会立刻离开该网站。
4.社会风险。社会风险主要体现在周围群体对消费者网上购买行为的评价,所购买的商品是否会得到他人的认同,购买行为本身是否会对他人产生影响。比如有的消费者担心自己在网络购物中占用的时间过长而造成家人的反对,自己在网上购买的商品得不到别人的认同等。
5.时间风险。主要表现为由于网速、订单提交、网站搜索、取货和退货时间过长等带来的时间损失。网站设计混乱、网页下载速度过慢、取货时间过长、退货不规范等都是消费者关注的问题。在网上所购来的物品,往往需要经过配送的环节,快则一两天,慢则要一个星期或更久,有时候,配送过程还会出现一些问题。另外,如果消费者对物品不满意,退换货又要经过配送环节,比较麻烦,时间浪费较多;而在商场,看到自己想要的,就直接出手,如果不满意,直接拿去换。再看退货,虽然现实中购物退货也需要很复杂的程序,可是网上退货就相对更加困难,甚至商家还提出百般无理要求,拒绝退货和推卸责任。所以,有的消费者为了避免时间上的损失而选择实地购买。
6.服务风险。服务风险可以体现为两大方面,一个来自于送货服务风险,一个来自于商家的售后服务风险。送货服务风险体现在所购商品是否能够及时、完整地到达,送货地点是否方便顾客取货;而商家售后服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商家是否能够提供正规发票,是否有配套的售后服务以及是否能提供完善的退换货服务等。
7.身体风险。消费者进行网上购物会考虑长时间的搜寻信息对身体健康带来的影响,网上购物时精力、体力的投入;另一方面的考虑则来自于商品本身,比如食品是否安全可食用,购买商品是否达到安全标准等。
8.心理风险。由于各种不确定性的存在,很多消费者对网上购物感到焦虑紧张。失败的购物经历还可能引起消费者对自我能力的怀疑和否定,还有一些消费者把购买失败经历归结为自己与网络时代脱节。同时也有一部分消费者对电脑、互联网等新技术存在怀疑与排斥。
(二)网购过程中消费者感知风险的根源
在网上购物环境下,由于缺乏对店面、商品、服务等的直观感受,相对传统的店铺购物,消费者感知到的风险更大,除了传统渠道中来自产品、价格、经验和消费者个性的原因之外,消费者感知的风险更多地是因为网络这种特殊的环境引起的。
针对网上购物过程中消费者感知风险的深度根源,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Einwiller认为,在B2C电子商务中的感知风险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电子系统,即虚拟的网络购物环境。相对传统购物方式,网上购物是一种新型的购物方式,由于网络空间虚拟性和技术复杂性,消费者可能要承担更高的风险。同时,网上购物的相关法律还不健全,媒体关于假冒伪劣商品的报道也提高了消费者对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二是网上商家。他们能够得到注册者(或消费者)的信息,使用cookies追踪浏览者的购物习惯。消费者担心个人信息被网上商家滥用,从而使自己的隐私泄露,这是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感知到的主要风险之一。而且,在网络上,商家的身份难以确认,销售的商品也不能查看,这都增加了消费者的感知风险。三是消费者本人。消费者对网上购物这种新型的交易形式不熟悉,缺乏购物经验,无论对在线商家还是网上交易流程都不甚了解,这都会增加消费者的感知风险。简而言之,Einwiller把B2C电子商务中的感知风险来源归结为:交易主体(网上商家和消费者)和交易媒介(电子交易系统)。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孙祥等专门对B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知觉到的风险来源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虚拟环境中的信息流与实体环境中的物流和价值转移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不同步,其中任何对应环节内容不相符,都会产生交易损失的风险;由于交易主体的知觉线索被部分剥夺,对信息流过程不可感知,更使这种风险效应放大。
(三)消费者规避网购风险的方式
传统消费模式中,顾客感到了各类购买风险的存在,在网络这种虚拟环境中,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风险有增无减,但消费者总能通过一些手段来尽量降低风险(至少消费者自己认为如此)。实践中,消费者降低风险的方法表现为:
1.获取更多信息。为了减少购买风险,消费者会在购买前搜集更多信息,拓宽自己的外部信息渠道,求助更可靠的信息来源,比如咨询专家或有经验的消费人群等。同时,消费者在进行网购的时候更多地参考有过网购经验的人的意见,他们也非常重视已购买人群的评价,关注信誉度等信息。目前,许多购物网站都设有顾客评价功能,以便消费者通过查询顾客评价信息来获取信息。
2.从众购买。在许多情境中,消费者由于无法获得产品的全部信息或其他原因,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多数人的意见作为判断依据。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景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从众购买的心理依据是人们为了寻求购买的安全感而选择与众人相同的消费行为,因为跟风购买似乎总能带给消费者一种不会出错的安慰心理。从众购买在网购行为中表现为消费者更关注那些销售量大、销售频率高的商家和产品,认为既然大家都购买了,出错的几率更低。而许多商家正是利用这一点,着力宣传商品的销售量,有的甚至采用不法手段,通过虚假购买的方式获取销售火爆的假象,引导消费者购买。
3.依靠经验和品牌忠诚度。获取信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从众购买又不能体现个性消费,于是,有的消费者靠自己的购物经验来进行购买决策。当这个经验足够多又得到了一定的鼓励和巩固后,经验就变成了品牌忠诚,而品牌忠诚既可以节约购买时间,也可以降低由于认识新品牌而可能带来的风险。比如,许多网购人群对某些网络店铺具有一定忠诚度,这种忠诚度不仅确保这些消费者在该店铺的重复购买,还带动影响周围的消费群体参与购买,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宣传作用。
4.放弃购买。在极端的情况下,当消费者认为风险极大,而又找不出有效的降低方法时,消费者就会放弃购买或推迟购买。这也就是为什么实际中浏览网页、参考网页资料的人比实际购买的人要多的原因。
启示
研究顾客的感知风险,是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基础,营销人员可以更好地从顾客视角出发,来分析企业产品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更有效和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营销策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了解顾客的感知风险也是企业挖掘商机、开拓市场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根据感知风险理论可知,减少消费者的感知风险是促进消费者产生购物行为的途径。所以,把握消费者心理,降低消费者风险认知,是促使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商家赢得竞争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臧良运.消费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尤丹蓉.网上购物中的认知风险与消费者相关影响因素[D].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3
3.丁夏齐.消费者对网上购物的风险认知及影响因素[J].商业研究,2005(22)
4.荣晓华.消费者行为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农超对接”;购买决策过程;认知条件;购买意愿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066-03
引言
“农超对接”是指连锁超市以订单方式从农业生产者处直接采购农产品,或者农业生产者直接向零售终端供应农产品。农超对接有效地减少了流通环节,优化了农产品供应链条,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姜增伟,2009)。中国农超对接从2007年起步,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有800多家大型连锁超市引进“农超对接”采购模式,直接把产品送进超市的合作社已突破1.56万个,成果令人瞩目。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消费者的需求倾向对超市农产品采购模式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一旦消费者对农超对接产品产生新的购买需求,超市势必需要改变对农产品的采购模式,以适合消费者需要。因此,消费者对农超对接产品的认知和购买意愿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超对接的发展。有关消费者对农超对接产品的认知和购买意愿等方面的信息,无论对于超市、合作社以及相关的政府部门都很重要,这些信息有助于他们在制定战略和政策时作出更佳决策。
近年来,消费者农产品购买行为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张小霞,2006;靳明,2008;欧阳喜辉等,2008;马骥等,2009)。但有关农超对接产品消费者行为方面的研究成果尚未发现。在此研究背景下,以北京城镇消费者为调查研究对象,分析消费者对农超对接产品的认知条件和购买意愿,目的是为超市、合作社和政府作有关农超对接决策时提供依据。
一、消费者购买农超对接产品决策过程
消费者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谨慎地评价某一产品、品牌或服务的属性,并进行选择购买某一特定产品的决定过程(顾文君,2002)。消费者购买商品需要经历信息搜索、选择性评价等环节,从而达到总效用的最大化(马骥,2009)。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可以用消费者决策过程模型来说明,该模型包含动机驱使、信息搜索、购买意愿、购买决策、购后反馈等环节(顾文君,2002;李双双,2006;张丽娟,2003)。
本文利用消费者决策过程模型,对消费者的农超对接产品决策环节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作出逻辑分析。在动机驱使环节上,消费者购买农超对接产品时出于对物美价廉农产品的需求愿望。在信息搜索环节上,消费者对农超对接产品的认知条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在购买意愿环节上,会有诸多影响因素,包括产品质量、价格、食品安全和购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决策任务以后消费者最终才会作出购买决定(见图1)。
本文研究消费者对农超对接产品的认知条件和购买意愿,通过分析消费者购买意愿的构成要素,掌握影响消费者农超对接产品购买决策过程的各种因素。这项研究的结果有助于超市、合作社和政府作同农超对接有关的决策。
二、消费者对农超对接产品的认知条件
根据消费者决策模型,消费者在购买前首先要对产品有一定的认知,认知是消费者最终作出购买决策的基础,在经济可承受范围内,消费者往往会考虑购买他们更了解的产品。
为了解消费者对农超对接产品的认知度,本论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采集信息。作者于2012年4月在北京市地区对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调查样本544个。通过对调查资料的整理,我们发现在被调查的消费者中,知道什么是农超对接的有20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7.32%。在203个知道农超对接的消费者样本中,男性消费者为72人(占35.47%),女性消费者为131人(占64.53%)。从受教育程度分布来看,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消费者为37人(占18.2%),大专和本科学历的消费者为131人(占64.5%),硕士以及以上的消费者为35人(占17.3%)。
综上可见,目前消费者对农超对接的认知程度还较低,只有37.32%的消费者知道农超对接。在这些知道农超对接的消费者中,女性占多数,另外,这些消费者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有81.8%的人(166人)有大学及以上的学历。
在知道农超对接的203人中,有100人(占49.26%)把“农超对接”这个名词首先同物美价廉的蔬菜和水果加以联想,他们认为称之为农超对接的蔬菜和水果应该是更新鲜,更优质,而且安全性更高的农产品。显然这部分消费者对农超对接产品具有较好的预期评价。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因此,问卷中我们设计了问题“您认为自己购买农超对接产品会直接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吗?” 在知道农超对接的203人中间有129人(占63.55%)的回答是肯定的。由此可见,一部分消费者不仅关心自己的受益,同时也注意到农超对接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三、消费者对农超对接产品的购买意愿
(一)价格
现阶段,很多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价格仍然非常敏感。而农超对接产品正是由于价格上的优势能被消费者所认可。在203位知道农超对接的消费者中,只有1.48%的人认为农超对接产品在价格上比较难以接受,有19.2%的人认为勉强可以,69.5%的人认为能接受,还有9.9%的人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同普通农产品相比,农超对接产品的价格也能够被大部分消费者所接受。在知道农超对接产品的203个消费者中,只有8.9%的消费者认为超市中的农超对接产品比普通产品价格高,有39.9%的消费者认为二者差不多,有46.8%消费者认为便宜,有4.4%的消费者认为便宜很多。
(二)品质和安全性
消费者在选择购买农产品的时候,除了关心价格外,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也是影响他们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在203个知道农超对接的消费者中,166人(占81.78%)认为农超对接产品比普通农产品新鲜;有130人(占64.04%)认为农超对接产品外观比普通农产品更好;128人(占63.05)认为农超对接产品的口感优于普通农产品;有145人(占71.43%)认为农超对接产品比普通农产品更安全。由此可见,在实际生活中消费者对农超对接的评价与理论上农超对接产品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一致的。另外,就消费者对农超对接产品安全性方面的评价而言,有114人(占56.16%)的认为农超对接产品的安全性更高,而这些消费均为大学以上的学历。因此,笔者认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消费者对农超对接产品安全性的评价也较高。
(三)购物场所
很多学者研究发现,超市的购物环境能够影响到顾客的购买情绪,对于生鲜农产品,超市通过有特色的布局陈列,能够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促使他们作出购买决定;此外,很多消费者认为超市的购物环境优于农贸市场(杜传文,2011;胡定寰,2010;乔颖丽,2006)。本文对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差异进行了消费者调查,结果发现有59.11%的消费者认为超市农产品质量比农贸市场的好;24.14%的消费者认为超市农产品价格比农贸市场的低;71.92%的消费者认为超市农产品安全性更高;76.85%的消费者认同超市的购物环境比农贸市场的购物环境好。可见,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只要农产品质量高、安全性好,加之购物环境舒适,他们愿意接受在超市购买农产品,即使超市农产品价格比农贸市场略高些。
(四)购买农超对接产品比例
我们很感兴趣的是,消费者在超市购买的蔬菜和水果中,农超对接的产品所占的份额。我们也知道,不同收入群体在购买生鲜农产品的时候,会有不同的偏好和选择。为了便于表述,我们把了解农超对接产品的被调查的消费者分成三个不同的收入等级:家庭月总收入5 000元以下,5 000元~10 000元和10 000元以上。
从表1中我们可以发现,平均而言,被调查消费者购买农超对接蔬菜比例在25%以下者占38.9%,25-50%的占36.0%,51%~75%的占9.9%,76%~100%的占15.3%。即购买农超对接产品比例在50%以下的占74.9%,在50%以上的占25.1%。然而,我们也发现,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在购买农超对接蔬菜比例的差异不大(见表1)。
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被调查消费者购买农超对接水果比例,在25%以下者占33.0%,25%~50%的占43.3%,51%~75%的占9.4%,76%~100%占14.3%。即购买农超对接产品比例在50%以下的占74.9%,在50%以上的占25.1%。同样,我们也发现,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在购买农超对接水果比例上的差异也不很明显(见表2)。
出于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的时候还是比较谨慎的。问卷中我们设计了问题:“相对于没有任何标识的农产品,您是否会更倾向于购买标明产地和生产者的农超对接产品?”只有5.91%的消费者的回答是“不会”,而有62.07%的消费者表示他们“会”。可见,消费者对标明产地,特别是生产者的产品,购买信心更加充足。
结论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细心了解农超对接事情的消费者对农超对接产品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在超市中农超对接产品从价格上来说,比普通农产品更实惠;从品质上来说,比普通农产品更新鲜、口感更好;从生产安全性上来说,农超对接让消费者了解自己购买的农产品是谁生产的,使他们更放心。此外,超市的便捷性和舒适的购物环境更加适合现代消费者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农超对接产品在超市销售更加能够体现出现代零售业的优势。
然而,同时我们也发现,虽然农超对接受到政府的提倡和农民的欢迎,但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消费者对农超对接不了解,从而使得不少消费者无法充分利用购买价廉质优农产品的机会,也制约了农超对接的发展速度。因此,我们建议无论政府、超市还是合作社都需要加强对农超对接的宣传力度,并发现更加有效的宣传方式。
参考文献:
[1] 姜增伟.农超对接:反哺农业的一种好形式[J].求是,2009,(23):40-42.
[2] 顾文君.顾客消费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209.
[3] 胡定寰.农超对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09,(8):12-14.
[4] 李双双.消费者网上购物决策模型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6,(2):294-299.
[5] 张丽娟.基于消费者决策过程分析电子商务B2C的发展[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6] 杜传文,等.超市购物环境对顾客感知及惠顾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4):42-44.
[7] 胡定寰.“农超对接”怎样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4-126.
[8] 乔颖丽.消费者生鲜食品购买场所选择行为分析[C].第四届中国农业现代化国际研讨会暨第八届欧洲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论坛,
2006:424-434.
[9] 靳明,赵昶.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5):44-55.
[10] 张小霞.绿色食品的消费者行为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6,(6):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