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信息技术教学法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师在课堂上起到引导者与组织者的作用。在小组合作教学法的课堂中这一作用体现得更为明显。小组合作教学法是否能够成功实施受到教师引导组织的直接影响。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将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记录与通报,从而督促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另外,教师应该给予弱势小组特别的关注,主动询问弱势小组,帮助解决问题,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
(二)小组内合作,小组间交流
要实现高效的小组合作需要展开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小组内部成员要就台历的风格进行意见的统一。有的小组为了制作出出色的台历,在课后自学了操作技巧,小组成员展开了充分的沟通。
小组间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学生制作的台历作品每一节课完成后都会提交到服务器当中,小组之间可以通过网络相互借鉴和学习。通过这种形式小组之间不仅存在竞争,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相互交流,同时进步。
(三)评价过程,科学客观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以及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大部分学生教师首先要给予一定的肯定,激励学生再接再厉;对小部分确实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要在肯定其贡献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其能够获知自身的不足,进而获得更高水平的进步。
教师在课堂上起到引导者与组织者的作用。在小组合作教学法的课堂中这一作用体现得更为明显。小组合作教学法是否能够成功实施受到教师引导组织的直接影响。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将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记录与通报,从而督促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另外,教师应该给予弱势小组特别的关注,主动询问弱势小组,帮助解决问题,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
(二)小组内合作,小组间交流
要实现高效的小组合作需要展开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小组内部成员要就台历的风格进行意见的统一。有的小组为了制作出出色的台历,在课后自学了操作技巧,小组成员展开了充分的沟通。
小组间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学生制作的台历作品每一节课完成后都会提交到服务器当中,小组之间可以通过网络相互借鉴和学习。通过这种形式小组之间不仅存在竞争,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相互交流,同时进步。
(三)评价过程,科学客观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以及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大部分学生教师首先要给予一定的肯定,激励学生再接再厉;对小部分确实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要在肯定其贡献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其能够获知自身的不足,进而获得更高水平的进步。
对小部分学困生来说,教师应该从不同角度发现积极因素,多加引导,激励其能够主动学习,让其能够获得成功的信心。小组合作教学法应用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和技能是教学的关键。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整理、加工传递并表达信息,最终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终极目标。我校的三环六步教学法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凡能让学生自学的内容,尽可能让学生自学;其次是提倡学生之间互助学习,共同提高。这一理念与信息技术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因此,三环六步教学法既是基于我校学情的最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也是适合信息技术新课标要求和信息技术课程新理念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三环六步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我以黑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六课《Windows7的磁盘维护》为例,谈谈这种方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1.课前环节(预习)
在课前我仔细研读、分析教材,设计好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并根据本课内容要求和学生学习情况设计A、B两个思考题,同时要求学生登录教学网站、阅读资料、回答思考题,使他们认识到磁盘维护和清理的重要性。
2.课中环节(学习)
(1)导入新课,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①利用Windows7自带的系统工具中的磁盘清理程序对磁盘分区进行清理。②利用系统工具中的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对磁盘分区进行磁盘碎片清理。(2)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遇到疑难问题与同组同学研讨共同解决。教师巡视,检查小组学习情况。(3)练测拓展、合作探究。要求学生先完成两个任务“利用磁盘清理工具对其他分区进行磁盘清理”以及“利用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对各个分区进行磁盘碎片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磁盘碎片整理。最终明确“磁盘清理”和“磁盘碎片整理”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最好先进行“磁盘清理”。(4)展示评价,达成目标。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对各自的思考进行总结,明确收获与问题。
3.课后环节(跟踪记录)
(1)填写好上机记录。(2)完成导学案。
三、三环六步教学法的成效
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与中国教育的现状有相似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有失衡现象,即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差距较大,不同步。
1)状态不同。农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首先缺乏基础设施,很多村小没有微机房,即使有的村小有微机房,却因没有互联网而使微机房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之所以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归根结底是农村教育经费的严重缺乏,大量流动子女随父母外迁读书,使村小没有发展的活力。
2)师资不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农村中小学本来教师就不多,很多教师的学历不够高,专业不对口,有的村小因为教师缺乏,教师包班,甚至存在复式教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只能有精力将语文数学教好,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大部分教师在有微机房等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可能会让学生玩玩电脑,更有甚者,没有基础设施,没有微机房,教师则会让学生自习。
3)认识不同。农村中小学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重视不够。首先,作为学校的领导,农村中小学的校长往往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就不到位,这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大关系,试想,没有互联网,或者网络不畅通的农村,校长本身接触网络就少,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理解不够,当然无法重视。其次,学校的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往往也认识不到位,有片面性,畏难情绪多,对于本就师资力量薄弱的村小教师来说,一般会认为上语文数学的精力都不够,又哪来时间关注并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呢?而学生及其家长对也往往忽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偏重文理科学习。由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与中小学的其他课程相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农村与城市的发展中不均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单纯是设施投入问题,同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也有很大的关系。
2加快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措施
当前,我国中职法律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述课本上面的知识为主,教师常用的法律教学手法是教师按照课本上知识点进行灌输式讲解,然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但是,这种中职法律教学方式并未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效果,更不用说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维活动了。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法律教师并没有采用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进行教学,甚至会导致中职学生对法律的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中职法律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采用更加明确、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中职法律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当然,基于信息技术下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对于改变现存的中职法律教学现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中职法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没有改变在当前的中职法律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学方式并没有改变。即使在中职法律教学中会出现部分的引导,也由于过于形式化而未能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也不能达到启发和鼓励学生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不利于中职法律教学中高新技术的实施。因此,在中职法律教学中一定要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
2.2法律教学思维的肤浅性目前,我国中职法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中职法律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造成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后果:第一,中职学生在解决实际法律案例时,学生只会根据法律题目和问题思考案例,造成学生缺乏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中职学生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大多只会处理一些比较直观的法律问题,而对那些抽象的法律问题,学生往往不能抓住其本质。
2.3法律教学思维的差异性由于中职学生的法律基础不一样,进而就使得中职学生的法律思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学生思维方式的特点也不同。因此,这样就使得学生对同一个法律案例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从而使得学生的法律思维不同。然而,中职学生在分析中职法律案例问题时,一般不注意法律思维的差异性问题,进而影响对法律案例的分析。
3信息技术在中职法律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3.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在传统的中职法律教学中,一般都是由教师进行单调的讲课,因而这种授课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使得大部分学生对中职法律失去了兴趣。同时,这种授课方式的效率比较低。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并且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下中职法律教学的重要性,因而信息技术在中职法律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然,信息技术在中职法律中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课堂效率低的问题。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3.2有利于优化法律教学课堂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应用到中职法律教学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了中职法律教学的效率。合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中职法律教学之中,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能够主动地对中职法律知识进行探索,进一步带动中职法律的教学氛围。信息技术在中职法律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中职法律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能优化中职法律教学的课堂,还能促进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3.3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中职法律教学随着信息技术在中职法律教学中的不断应用,信息技术很好地实现了中职法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对于传统的中职法律教学方式而言,由于教学设备的有限性。在中职法律教学的过程中很少能够应用到多媒体等高科技设备,教师只能到黑板上进行讲解,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也不利于提高中职法律教学的效率。然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由于多媒体是以课件的形式进行中职法律知识的讲解的,因而教师可以提前做好课件,这样就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进一步扩大课堂容量,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4总结
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创造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的学科。任务驱动法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学习模式正好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的这一特点。将任务驱动法运用到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去,能够提高学生掌握和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但是,在任务驱动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在细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丧失教师主导作用
任务驱动法的特点之一就是学生的自主性。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些老师误解了其含义,以为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完全让学生来主宰课堂,丧失了作为老师的主导作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够和自主性不是很强的问题,导致有些自制力不高的学生在没有老师监督管理的条件下玩电脑游戏。在分组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些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小组有学会的就可以了,所以不去亲自实践。还有些学生因为求胜心强,而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的心理,这恰恰是与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的。
(二)传统信息技术教材不利于任务驱动法的实施
教材是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可靠依据,然而在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中,许多课堂仍然采用传统的教材,信息技术传统的教材一般是从信息技术的原理概念出发,先进性抽象的概括再进行具体的实践简化。这种传统的教材虽然在传统的教学中适用,但在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中并不适用,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多老师仅仅是利用任务驱动法,将课本上的知识交给学生。用任务驱动法去匹配教材,却忽略了教材的选取是否有利于任务驱动法的具体实施。
二、任务驱动法为核心,教师为主导
现代信息教育课堂的改革往往生搬硬套的将任务驱动法直接放到课堂之中,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只有以布置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适应具体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把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落到实处。
(一)合理构建任务驱动法模型
在小学信息教育课程中要任务驱动法主要是按照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这四个流程来进行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分为以下几点进行:
1.创设情境呈现任务:任务的设置是任务驱动法实施的关键,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的水平和本次课程要完成的目标巧妙地将任务和问题分成模块,激发学生各个击破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教师在斟酌方案的可行性之后先有学生独立探索,遇到问题则对学生进行辅助完成。
2.确定问题,明确任务:学生在得到任务后,很多时候不明白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处理方式毫无条理,这时候教师要创设一条学习和探索的主线,并且为学生提供资料,告诉学生哪个问题应该去哪些网站可以有资料参考。
3.综合测评: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综合测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在别的小组展示的过程中,自己的小组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老师正确引导学生互评、自评。然后又对本次任务进行整体点评。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让任务驱动法在教材中有效渗透
1.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教材:以一系列的信息处理任务当作主线来进行组织编排,就是把教学内容的难易按板块分开,然后把相近的有联系的内容放在一起。一个层次结束后再进行下一个更高的层次。
2.教材的选取要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编写教材要以基础的操作为切入点,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更高的普遍性,好多操作具有很大的共性,让学生通过某些基础课程进行迁移,举一反三。例如在word和exal的基本处理中都有很大的相同之处。
3.处理好基础与创新的关系:信息技术是一个由知识到技能逐步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需要发散思维的过程,教材的编写除了要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还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留有一定的空间。
4.注重课程的结合:学科之间都是相通的,在数学语文和外语的学习课程中,有好多问题都能拿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层面来进行解决,使得学生的学习有效的迁移,综合的利用,可以互相渗透。
三、总结
【关键词】 高中 信息技术 教学 滞后 原因 对策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新课改理念的发展,教育的价值观、质量观和发展观都明显发生了变化。时代需要我们培养健康并且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计算机技术作为21世纪必备的技能,对其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滞后的原因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表现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设置不科学,课时安排不合理。外因也是导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滞后的原因,其主要表现在学生、学校及社会三个方面。
(一)学生角度。家庭的成长环境及父母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中生的思想和行为,即使他们有兴趣的事情也经常会被打压掉。在我国,父母的观念是,学生读书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良好的文化课成绩,特别是语、数、外这样高分的主科,学好这些科目是家长对孩子的必然要求。而信息技术课是不参与高考的,在大多数学校的其中、期末也是不参考的科目,所以父母只要求子女学好文化课,至于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就可以忽略不计了。高中生自身也不重视信息技术课,没有把其定位为学习知识和培养技能的课程,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信息技术课是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
(二)学校角度。在高中学习阶段,面对的重要问题就是高考。学校要想在社会中有良好的声誉,争取最大化的生源,能得到学生、家长、政府、社会等方面的认可,其升学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想取得较高的高考升学率,其文化课是必须取得好成绩的,至于信息技术课就会被学校冷漠,每逢到重大考试时,信息技术课就会让道其他考试科目,特别是主科。长此以往,信息技术课就会被无情的霸占,根本得不到学校的重视,使得信息技术教学始终游离在学校教学之外,处于边缘化的状态。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极为严重,虽然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但高中信息技术科却被人们所忽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社会角度。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主流观念会影响到学校、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左右着学生对音乐课价值的态度。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看重学历和文凭,"一考定终身"的现象愈演愈烈,这就人为地加大了大学生对文化课考试的重视,而信息技术课却遭到冷落,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发展也就很难有大的飞跃。
二、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发展的对策探析
要想获得全面发展和积极健康的心理,对于高中生说,不但要学习相关的文化课科目,还要获得其他方面知识,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信息技术课不但能普及他们计算机知识,也一定程度上锻炼他们的掌握计算机的能力,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 更新教育观念,重视信息技术教学。高中信息技术课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计算机为媒介进行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接受到信息技术课理论的熏陶,能接受到不同时期的计算机技术,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可以接受到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的智力开发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信息技术课有如此重大的意义,我们必须加以重视,这样我们才能为孩子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任务教学法;应用
中国分类号:G434
在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延续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模式,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呈现的信息,在操作中也多是模仿性动作,主动性不强,加之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思想束缚,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倡以任务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从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过渡,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施任务教学法的意义
(一)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任务教学法以任务为教学导向,要求学生按照有关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以任务作为目标,围绕着任务展开相应的教学,使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有关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角,教师只是指导者,如此一来,学生的主体作用便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有利于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光凭自身知识储备和已有能力难于达成任务要求,往往需要同学的配合,需要与同学相互合作才能实现,这使他们在实现任务过程中逐渐培养起合作学习的精神来。
二、任务教学法在职高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的策略
(一)任务和情境真实性
首先,在任务教学法的实施中,摆脱了以书本(教材)为中心的模式,而立足于生活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的任务与生活密切相关,不仅要利于学生的探究,也要具有教育价值。如以报纸的编辑为例,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就是真实的某一份报纸的编辑,需要在探究中掌握版面设计(表格的应用),艺术字、图片的插入和格式化、文字方向和设置、字符底纹、下划线、删除线、着重号等基本技巧。
(二)注重自主合作探究
任务教学法不再依托教师讲,学生听,而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相互合作探究,特别是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通过相互协调、分工,共同来完成任务。如上述的报纸编辑的任务中,学生在完成中可以分为不同的小组,分别负责文字录入、美工、校队等。
(三)面向任务过程评价
任务教学法摆脱传统教学以结果为主的评价模式,而以任务过程为主要评价体系。换言之,任务教学法更注重对学生在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和完成度的评价,而结果只作为过程的一个体系。在评价方式上,也注重从上机考试这一模式走向完成任务的模式过渡。
二、任务教学法在职高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环节
(一)创设情境--呈现任务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而设计出和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使任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以《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的Word2000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需要学生掌握文字录入、图片插入、文字排版、新建文档、保存文档等具体任务。教学中,教师将学生模拟为某一公司职员或是某一报纸编辑,而教师就是该公司或该报社的负责人,教学中,教师通过给学生具体的任务来引导学生进行任务完成。在情境中,教师需要向学生呈现出具体的任务,如以某以科技论文的编辑为任务,具体任务可为设置字体、段落格式设置,特殊符号插入,表格编辑和格式化,页面设置,公式录入等。
情境创设的优点在于学生从纯教学的束缚中走出来,而以生活实践为背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到任务中。
(二)确定问题--明确任务
当教师在情境中呈现出任务后,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学生在具体的任务情境中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认识任务。如上述的科技论文的编辑中,对字体的要求为标题为小二、黑体。,正文为小四,宋体,段前段后0行,行距为1.5倍行距;页面设置为上下2厘米,左右3厘米,纵向打印,纸张选择为A4等。在教学中,这些具体的任务教师需要逐条进行明确。通常任务教学法中的具体任务可采用“索引”的形式进行明确。如字体有和要求,页面设置有何要求,插入图片有何要求。
(三)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学生“领”到任务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争论、补充、修正,找出并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以电子贺卡与名片制作为例,交流讨论中,小组要分别对文本框、图片的选择进行讨论,一方面是在选择图片的形式和内容上,二是在操作流程上。在合作交流中,教师要尽量引导小组成员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不限定在一种方式上,同时,教师在该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任务教学法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学生本身受知识结构和经验的限制,在解决问题中,或多或少地会碰到小组讨论也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以引导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如图片编辑中,如何制作水印图片,如何处理图片和文字之间的关系等,这都需要教师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
(四)师生合作--任务评价
该阶段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总结评价,而是反馈提高。首先,当小组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作品和任务要求进行对比评价,评价中主要是从过程和整体结果两方面进行,即学生是否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按相应的要求和方法来完成了任务,是否有创新。作品整体完成效果如何,在完成任务中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等。正主要是让学生就任务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从反思中认识自己的作品。其次,教师要通过对作品的反馈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学生在作品中表现除了对文字的编辑中字体设置不对,要帮助学生找到操作中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最后,要以实践任务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上述的名片制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名片。
在新课改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学模式的革新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这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任务教学法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也有积极意义,教学中还要不断探究,让任务教学法成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杀手锏。
参考文献:
[1] 钟雪花.浅谈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03)。
[2] 于霞 陈素美.浅议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J]. 现代阅读. 2012(14)。
【摘要】任务教学法 职业高中 信息技术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40-01
在传统的职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延续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模式,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呈现的信息,在操作中也多是模仿性动作,主动性不强,加之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思想束缚,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在职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倡以任务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从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过渡,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一、任务教学法在职高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的策略
(一)任务和情境真实性
首先,在任务教学法的实施中,摆脱了以书本(教材)为中心的模式,而立足于生活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的任务与生活密切相关,不仅要利于学生的探究,也要具有教育价值。如以报纸的编辑为例,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就是真实的某一份报纸的编辑,需要在探究中掌握版面设计(表格的应用),艺术字、图片的插入和格式化、文字方向和设置、字符底纹、下划线、删除线、着重号等基本技巧。
(二)注重自主合作探究
任务教学法不再依托教师讲,学生听,而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相互合作探究,特别是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通过相互协调、分工,共同来完成任务。如上述的报纸编辑的任务中,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不同的小组,分别负责文字录入、美工、校队等。
(三)面向任务过程评价
任务教学法摆脱传统教学以结果为主的评价模式,而以任务过程为主要评价体系。换言之,任务教学法更注重对学生在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和完成度的评价,而结果只作为过程的一个体系。在评价方式上,也注重从上机考试这一模式走向完成任务的模式过渡。
二、任务教学法在职高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环节
(一)创设情境——呈现任务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而设计出和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使任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以《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的Word2000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需要学生掌握文字录入、图片插入、文字排版、新建文档、保存文档等具体任务。教学中,教师将学生模拟为某一公司职员或是某一报纸编辑,而教师就是该公司或该报社的负责人,教学中,教师通过给学生具体的任务来引导学生进行任务的完成。在情境中,教师需要向学生呈现出具体的任务,如以某一科技论文的编辑为任务,具体任务可为设置字体、段落格式设置,特殊符号插入,表格编辑和格式化,页面设置,公式录入等。
情境创设的优点在于学生从纯教学的束缚中走出来,而以生活实践为背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到任务中。
(二)确定问题——明确任务
当教师在情境中呈现出任务后,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学生在具体的任务情境中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认识任务。如上述的科技论文的编辑中,对字体的要求为标题为小二、黑体,正文为小四,宋体,段前段后0行,行距为1.5倍行距;页面设置为上下2厘米,左右3厘米,纵向打印,纸张选择为A4等。在教学中,这些具体的任务教师需要逐条进行明确。通常任务教学法中的具体任务可采用“索引”的形式进行明确。如字体有何要求,页面设置有何要求,插入图片有何要求。
(三)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学生“领”到任务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争论、补充、修正,找出并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以电子贺卡与名片制作为例,交流讨论中,小组要分别对文本框、图片的选择进行讨论,一方面是在选择图片的形式和内容上,二是在操作流程上。在合作交流中,教师要尽量引导小组成员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不限定在一种方式上,同时,教师在该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任务教学法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学生本身受知识结构和经验的限制,在解决问题中,或多或少地会碰到小组讨论也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以引导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如图片编辑中,如何制作水印图片,如何处理图片和文字之间的关系等,这都需要教师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
(四)师生合作——任务评价
该阶段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总结评价,二是反馈提高。首先,当小组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作品和任务要求进行对比评价,评价中主要是从过程和整体结果两方面进行,即学生是否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按相应的要求和方法完成了任务,是否有创新。作品整体完成效果如何,在完成任务中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等。这主要是让学生就任务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从反思中认识自己的作品。其次,教师要通过对作品的反馈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学生在作品中表现出了对文字的编辑中字体设置不对,要帮助学生找到操作中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最后,要以实践任务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上述的名片制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名片。
在新课改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学模式的革新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这是职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任务教学法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也有积极意义,教学中还要不断探究,让任务教学法成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杀手锏。
参考文献:
[1]李波.在职高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几点体会[J].成才之路,2011年15期。
(一)21世纪教师的知识结构
TPACK模型是当前国际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主流理论框架,由密歇根州立大学Matthew J. Koehler 博士和 Punya Mishra 博士提出。该模型是在国际知名学者舒尔曼教授提出的PCK框架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与发展。
TPACK模型将21世纪教师的专业知识分成七个部分(如图1),分别是技术知识(TK)、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技术-内容知识(TCK)、教学法-内容知识(PCK)、技术-教学法知识(TPK)和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TPACK)。其中,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密切相关的知识主要是TK、TCK、TPK和TPACK。
图1 21世纪教师的知识结构
技术知识(TK):指一般的ICT知识,如信息、操作系统、软硬件使用、技术发展史等。
技术-内容知识(TCK):指关于技术与学科内容如何相互作用(组织、呈现)的知识,等同于教学资源知识。
技术-教学法知识 (TPK):指关于技术在教学和学习情境中的存在形式、使用要素和作用效力的知识,包括了解可完成某一特定教学任务的种种技术手段,选择最恰当的且当前可用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可支持的教学策略等知识,等同于教学设计知识。
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TPACK):包括学科教学知识、教学资源知识和教学设计知识,等同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知识。
(二)21世纪教师的能力结构
TPACK模型规定了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而能力是教师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从TPACK出发,可以构建如图2所示的教师专业能力结构。
图2 21世纪教师的能力结构
学科教学能力:包括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基本教学技能等。
资源应用能力:包括对教学资源有效使用、收集与鉴别、加工处理、设计开发等。
教学设计能力:包括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自主学习教学设计等。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包括技术支持下的学科教学能力、资源应用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最终要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包括教学过程层面和整个课程层面的整合与开发能力。
(三)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结构
依据图2规定的教师专业能力结构,构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结构如图3。
图3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结构
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能力,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两个部分。基础知识指信息技术常识,即TPACK中的技术知识(TK)。基本技能指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包括电脑基本操作、常用汉字输入法、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上网、网络资源获取、多媒体素材处理等。
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是对教育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组织、管理和评价能力。其中,教育技术的核心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和资源应用能力。从2005年开始,全国60%的中小学教师已接受了不同程度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技术支持的学科教学能力。技术支持的学科教学能力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核心,即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整合的能力。与教育技术能力规定的技术支持教学的普适性能力不同,技术支持的学科教学能力是教育技术能力在不同学科的灵活应用,需要结合学科教学法、学科内容、学科性质和目标,综合考虑选用合适的学科工具、学科资源,采用适合的教学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开展教学。
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信息技术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和技术支持下的学科教学能力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信息时代,教师需要具备应用信息技术促进自身专业知识、技能、智慧、角色、人格等全面发展的能力。当前我国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普遍较弱,急需以教研和科研能力培训为突破口,促使教师向科研型、专家型、智慧型教师发展。
培训内容
围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结构,设定如图4所示的培训内容。
图4 培训内容框架
(一)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1.信息技术常识
2.常用软件使用(Word、PPT、Excel、概念图、博客等)
3.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
4.多媒体素材处理
5.网络资源获取
6.教学软件下载、安装与卸载
7.操作系统优化与管理
8.文件存储
……
(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1.教育技术基础知识
2.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3.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管理
4.信息化教学资源获取、设计、开发、组织与管理
5.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评价
(三)技术支持的学科教学能力培训
针对具体学科开展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的培训。中小学学科可以分为六大类:语文、数学、英语、文综(社会)、理综(科学)、艺术和体育。当前先从前面五大类开始培训,逐步扩展到所有学科。
1.技术支持的学科教学法知识
2.技术支持的学科内容获取
3.技术支持的学科教学活动设计
4.学科教学工具与平台的使用
5.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
……
(四)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培训
1.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2.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研究(远程评课、远程指导、远程视频研讨会)
3.信息化环境下的科学研究
4.基于网络的自主与协作学习
……
培训方式
(一)国际教师培训经验借鉴
1.英国:ICT教师培训
(1)实施三步走策略,理念培训、行动培训、教学法培训。
(2)政府层面花巨资规划支持教育信息化及教师ICT培训。
(3)制定了统一的《学科教学中应用ICT教师能力培训计划》标准。
(4)教师的ICT培训不但体现在ICT技能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现代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自信心等方面。
(5)强调技术应服务于教育教学的需要。
(6)培训对象不仅是全体教师,而且还包括学校领导的ICT培训。
(7)监督和考查ICT培训的质量,如考查学校是否知道培训、是否使用了教师培训署提供的ICT培训资源等。
2.新加坡:教师ICT能力培训
(1)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一体化应用(课程规划、设计、实施、评价、教学方法)。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根据教师不同的总体规划阶段、不同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教师的不同需求等,培训内容有不同的侧重。
(3)培训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科教师,还有学校相关人员的相关技能培训等。
(4)提供网络培训服务,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网络支持。
(5)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实施国家层面的技术资格认证。
3.韩国:ICT素养培训
(1)在ICT应用教学活动中,更重要的是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2)教师的ICT素养和ICT应用教学能力之间有着相当大的鸿沟。
(3)教育部组织开发了“各科目ICT应用教育进修课程”,以加强各级各类学校ICT教学的有效应用。
(4)预备教师培训内容偏重于ICT知识。
(5)在职教师培训偏重于利用ICT开展教学的相关实践技能。
(6)建立了教师网络培训系统和网络培训学院等,以增加教师培训的机会。
4.经验总结
(1)培训内容体系完整,全面支持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2)培训对象不局限于教学人员,还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学校领导。
(3)注重培训质量的监督和控制。
(4)根据培训对象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5)实施国家层面的技术资格认证,与职称、晋级、评奖挂钩。
(6)提供全面的网络培训支持服务。
(二)“研训赛”一体化培训
借鉴国际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实践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建议采用“研训赛”一体化培训模式(如图5)。该模式的基本思路是:
图5 研训赛一体化培训模式
1.搭建专业化的网络培训平台,支持全国各地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该平台要具备资源管理、过程记录、在线考核、讨论互动、协同教研、激励等基本功能。
2.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践问题,在专家指导下开展教研和科研探索。
3.针对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育技术专家、学科专家、地方教研员对教师进行面对面培训和网络培训。
4.组织全国性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赛,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师培训工作,推动一线教师自主、自愿参与到教师培训活动中,提升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
“研训赛”一体化培训模式的核心特征:专家引领、问题导向、多方参与、网络互动、短板强化、差异培训、以赛促训。
如图6所示,培训对象包括:一线学科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校长。培训者由学科教学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地方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其中,一线教学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是整个培训工作的核心。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校长的培训,最终目的是为了支持、服务一线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
“研训赛”一体化培训过程中,更多的培训资源将采用“自下而上”方式动态生成。通过定期组织全国性的比赛(如图7),广大教师积极参与,逐级评审,每年评选一批涵盖各主要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优秀课件、教案、论文、案例等资源。生成的资源自动存储到网络培训平台的资源库。
实施建议
(一)需要开展的工作
1.编制一套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2.编制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大纲
3.邀请一批教育技术专家和学科教学专家
4.精选一批学科骨干与特级教师
5.筛选一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秀教学案例
6.搭建一个“研训赛”一体化的网络培训平台
7.设计一套面向全国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实施方案
8.设计一套科学、可行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质量监督与评估方案
(二) 保障措施
1.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与教师职称评定、评奖、荣誉等挂钩。
2.制定学科教学工具开发需求,引导企业参与学科教学工具的开发,产生大量丰富的、学科适用的教学软件,支持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3.对于经过市场检验、有成熟应用模式和较大推广价值的教学课件、工具和平台,应加大推广力度。
4.设计合适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校长等积极参与培训活动。
5.制定全程监督与全面考核的制度,保障培训工作的绩效。
6.吸引多方力量参与培训,地方教研员参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日常指导工作。
7.企业向学校出售的软硬件产品需要经过中央电教育馆的专业认证,同时,加入技术应用培训,企业可自行组织或邀请专业的培训团队对教师开展应用培训。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1-0041-02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是舒尔曼于1986年提出的,由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法知识融合而成,是具体学科知识的“教学转化”,是教师所特有的,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师不同的知识领域。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科教学知识融入时代的元素,结构也有所扩充。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以下简称信息技术PCK)是教师在面对信息技术学科主题时,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与兴趣,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知识进行重新组织、调整与呈现,以促进有效教学目的的知识。因为信息技术PCK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所以笔者先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了研究。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最早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专门研究的是祝智庭教授与李文昊,他们认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素质结构由三方面组成:专业知识结构、专业情意、专业能力结构。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包括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知识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詹青龙(2007)在博士论文《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型研究》中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五边形结构,包括信息技术学科成熟度、一般教育学知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技术实践知识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衷克定教授两次发表了题为《论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既要知道“教什么”,即掌握学科相关的内容,又要知道“怎么教”,即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还应当知道“怎么应变”,即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过程的控制。刘美凤教授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特点,从知识、能力、情意三个维度建构了较为完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构架。其中对知识内容又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指一个学科领域主题和怎样组织及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它是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整合;学科课程知识。张燕(2012)在其博士论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研究》中认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框架包括信息技术一般教育教学知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一部分的观点,虽然起步较晚,但被学者逐渐接受。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
1.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PCK)内涵
詹青龙(2007)提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ITPCK),是指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融合而产生的,是信息技术教师独有的知识。信息技术教师将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知识转换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或教学表征,帮助学生学习。拥有ITPCK的教师,能根据特定的主题,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组织、调整与呈现学科知识,并进行有效的教学。林万新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建构的产物,是在教学中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实践性知识。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开展时间短,教学经验匮乏,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把握和领会,实现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丰富和积累,在实践中发展和深化。
基于舒尔曼关于PCK的后续研究和以上学者关于信息技术PCK的研究,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PCK就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基于信息课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并对信息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有效评价,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信息技术PCK组成研究
关于信息技术PCK组成的研究,早在2007年詹青龙就提出信息技术PCK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知识、评价知识、课堂环境和管理的知识、教学策略知识、学生信息技术理解知识和学生思维知识。张燕(2012)提出信息技术PCK包括评价知识、课堂环境管理知识、教学策略知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学习心理和学生认知发展。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PCK则融入了时代的元素,具体包含课程的知识、教学策略知识、评价的知识、学生的知识、课堂环境管理的知识和技术的知识。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会计项目案例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体现了国家主权和国家权力。我国的流转税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非正常损失货物的进项税额应及时转出”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何珍芳、吴利群主编的《税收基础》书中的“增值税”一节,本节课以信息技术作为载体,采用项目教学法,将学习领域的全部课程具体化。
二、教学理念
1、教学方法多元化:本节课的内容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围绕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开展项目化案例教学,整个工作任务(图1)分为创设情境――角色分配――任务分割――分组讨论――实施――验证――总结和评价七个步骤,学生能够在教学训练中,完成由专业的认知到职业角色的转变。此外,本课还结合了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角色体验法及讨论式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图1会计项目教学工作任务七步法图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将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会计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改革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应用。如果2所示。
三、教学目标确立
1、知识目标:掌握增值税的概念、特点、征收范围、税率;熟练掌握增值税的计算。
2、能力目标:资料检索、信息收集、案例阅读分析讨论、口头表达及撰写报告的能力;自主性、探究性及尝试性学习能力;小组成员间具有相互讨论、评价、合作及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企业生产销售等活动中有关增值税的计算,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及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树立起正确的纳税观,树立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仿真的职业情境,设置会计模拟实训场景
师:通过网络教学软件向学生展示案例,创设仿真职业情境,引发学习探索的兴趣。
首先明确主体单位是一家服装生产企业,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9年7月某市国税稽查局在对该企业2008年度的税收缴纳情况进行检查时发现,该企业在2008年10月份的一次火灾中教育教学论文教育学论文,刚刚采购不久的一批原材料被全部烧毁。企业对此的账务处理为: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1,200,000
贷:原材料1,200,000
借:营业外支出1,200,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1,200,000
经进一步核查发现,该批原材料购进时的进项税额174,358.97元已全部申报抵扣。某市稽查局认定该企业在发生非正常损失货物时,该货物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不予转出的行为构成偷税。
师:任务1:该服装生产企业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请说明你的理由。
任务2:市国税稽查局认定该企业这种行为是构成偷税,你同意吗?为什么?请列举出相关的法律依据。
任务3:该服装生产企业应该如何正确处理这样的问题?
任务4:该服装生产企业将受到什么样的处理?
2.分组讨论、分析案例
分小组讨论。学生通过自己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四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具体的做法不拘一格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须达成共识不可。最终形成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
3. 各小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
各小组代表就问题一、二公布各自的结论,并提出依据,结论较为一致。对问题三,学生存在争议,教师不急于评判,让各小组发表他们的看法,尊重和肯定他们的讨论成果。
学生代表:归纳总结两种不同看法,一方认为该服装生产企业及时改正,补交税款就行了;另一方认为该服装生产企业应该完善各项制度,从企业领导到基层员工,特别是财务部门的员工要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职业操守。双方均认为该服装企业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罚,但是却没有找到相关的法律依据。
4. 师生研究讨论
老师与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之后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社会一些企业的偷税、漏税及抗税等现象的思考,让其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5.总结及评价
(1)案情分析
增值税相关法律规定了进项税不予抵扣的多种情形,如果企业错误的,在此种情形下将增值税进项税予以了抵扣,则依法应当作进项税额的转出。该企业原依法可以申报抵扣,并已实际申报抵扣的所购原材料进项税额,应当在发生火灾烧毁后,即予以转出该部分货物的进项税额,但该企业却没有依法及时转出,在发现当期申报增值税时也没有将该转出在纳税申报表上予以反映,并据以补缴税款,从而造成了不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结果教育教学论文教育学论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之规定,该企业的行为属于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偷税行为。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总结性评价
评价分为三个部分,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总结评价。表扬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维灵活,有独特的见解。在案例分析讨论中,学生能准确应用与增值税相关的概念,科学地发表自己看法,可见学生对其中相关的知识有独到的理解。同时,也要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如:对违规企业处罚的相关法律条文、规定引用不够准确等。
6.教学反思
(1)本节中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认为“重要的不是你受到了多少训练,学到了多少知识,重要的是你怎样接受训练,也就是你思维、行动训练的方式和过程”。而这种思维方式正是一个会计人员所必需的。
(2)通过项目及任务的分析,学生学会了如何合作交流、撰写报告,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教学过程中每个小组按要求完成了项目任务,体验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感受到通过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欣赏美创造美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宣胜瑾.对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108~110.
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Internet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内容包罗万象,在表现形式上,将文字、图形、图象、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集中于一体,采用可视化窗互操作,扩充了信息量,营造了信息环境。
2、检索信息方便浏览器、搜索引擎提供了强大的检索功能,极大方便了信息的获取。
3、适时交流计算机网络具备高速传输信道,教师可充分利用在线功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得到及时迅速的反馈信息,大大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双向交互,既加大了学生参与度,又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查找、处理信息)。
网络以上功能与信息技术课程相结合,将网络教学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手段,为教育提供全新的理论、模式、方法和媒体,必将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二、网络教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响
1、教学内容的变化网络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必要的信息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大大丰富、拓展了书本上的知识,使学生可以在较少的时间学习更多内容。新课程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学习。课程涉及到学生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收集整理信息以及利用信息交流工具表达自己的观点等,因此网络本身也是“教学内容”,比如在应用网络教学时候,学生也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比如:网上邻居、共享文件夹的使用,信息的搜索下载,网上聊天BBS的使用,整理信息的工具Word、记事本等字处理软件,还有各种网络环境(教学平台)的使用。
2、教学过程的变化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讲解或课堂讲述+演示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团体的共同参与,网络环境教学大致经历:给学生布置任务,确定主题,学生接受任务,分析问题,通过查资料、寻求帮助或在线交流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在网络的资源共享、信息检索、交互功能的支持下教学步骤围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目标进行,教学过程发生了变化。
3、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必须具有高度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资源主动构建知识,学生既要掌握知识的学习,又要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同时还要学会进行协同学习,与他人交流,共享信息。这些都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具有高度的自主性。
4、教师角色的变化网络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教师角色发生变化,变成学生指导、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创设有利的情景,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
5、教学媒体作用的变化教学媒体由原来的教师授课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建构知识的工具。同时,教学媒体即网络本身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6、教学模式的变化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模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通过模拟教学、虚拟教学、问答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模式来提高知识传授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只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佳载体,但它并不能决定教学效果,只具备了教学的硬环境(充当手段作用),而教学中的软环境(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的组织)才是教学质量效果的决定因素,因此教师有效使用网络开展教学,必须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同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良好的效果。
1、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习惯。
网络环境的适时性,交互性使教师实施教学任务,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例如在进行画图工具教学时,可以设计诸如节日贺卡、环保宣传画、海报等形式的任务,在进行网页制作教学时,可以设计班级主页、个人主页、环保主页等形式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导、帮助适时点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2、研究性教学法:我们可以借鉴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结合信息技术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用得不太多,主要是与其他学科在课程整合上的运用,在实施过程中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比如:可以选择中学生走进网络的利与弊,畅想Internet未来生活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查找有关社会、科技问题等资料,比如朝核问题、土地沙漠化等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小论文,制作主题网页,通过这种方式的研究学习,极大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和研究能力。
一、分层教学法在中专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意义
在中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科特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实际要求,通过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更好的满足实际教学要求。由于家庭教育观念和生长环境的不同,所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样存在差异,这就导致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差异,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能力更是差距明显。通过分层教学法,可以有效面对全体学生,促使每位学生均可以获得有效的学习,在提升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分层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均可以学有所成,在各自的层次得到进步和发展,提升学习成效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诸如,通过教师导入新课教育资源,课前准备资料,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在参加毕业面试时,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简历,可以?椟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68.html" title="企业论文" target="_blank">企业留下良好的形象。结合教?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利用word软件制作简历,让学生能够明白一份精美、充满个性的个人简历,掌握word软件来制作,鼓励学生能够动手实践,教师可以建立模板为后续学习进行参考,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能够不断进步和创新,激发学习欲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二、中专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策略
(一)分层布置学习任务
在中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通过分层教学法的应用,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有针对性设置学习任务。诸如,结合教学内容,让卡通头像动起来,展现自身的特性,并将作品存放到小组文件夹中,上交给教师。速度较快的学生可以使用合理的技术快速完成作品,诸如主题文字、增加背景和设置模板等。为学生分层布置学习,对于部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布置简单的任务,确保学生学习成效可以得到有效提升,提升学习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对于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引导学生对作品内容深入加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习成效。
(二)结合学习任务,创建学习平台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碰到困难,可以通过登录Moodle平台来观看教师上传的技术指导和板书,也可以将课后任务在平台上,学生登录平台即可了解到学习任务。考虑到部分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水平偏低,可以提供技术指导,书写板书,辅助学生学习活动开展。但是,部分教师可能过于依赖信息技术,忽略板书的书写,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效,辅助学生学习活动有序开展,提升学习成效。
(三)实践操作提供分层指导
在实践教学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能无法全面解答,那么如何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可以在使用分层教学法的同时,推行一对一合作学习模式,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安排在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周边,这样可以在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带领下,有效提升学习成效,不需要所有问题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小组学习模式,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日常学习中如果遇到学习问题,可以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和学习解决问题,在提升学习成效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以及人际沟通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习成效;教师可以借助屏幕监控学习活动,巡视课堂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况,同时借助投影仪,可以将学生的操作情况展示在全班学生面前,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可以获得借鉴和帮助;对于有价值的资源,将其记录下来,有针对性跟踪指导,切实提升分层指导教学质量,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四)课后分层评价
课后的分层评价,主要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以此来考核每位学生是否学有所成,学习成绩是否提升。同时,需要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对于发挥较好的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鼓励,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为后续学习活动有序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思考新对策
做一名教师。首先要用“心”。其次,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再次,要用“情”,进行智慧型教学。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离不开教师对教学法的研究。教师应该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善于引导并提高学生的兴趣;开展多媒体实施交互教学和网络远程学习;设计以研究学习为主体的研究性课题。在教学中要使用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比较法、比喻法、演示与实践等教学法,尤其是运用它们的多样性、灵活搭配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处理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教无定法”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学方法必然具有多样性、灵活搭配性和创新性。
一、信息技术课教法的新思考
高新技术时代需要的人才是能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创造传播信息,在信息技术所创的全新环境中掌握独立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快速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环境、遵守网络信息时代道德规范的复合型人才,即具有高级信息读写能力的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读写能力,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已成为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1、做一名教师。好的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的沟通,互相理解和关心更为重要。2、注重教学法的研究。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同时对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教师要摒弃陈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结合学科特点,将常用的教学方法融会贯通于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并进行重组和延伸,最终达到教者将点金术传授给学生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课教法的新对策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按照传统的“齐步走”方法,将会导致学生“吃不饱”或“消化不良”的现象。针对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应进行分层次教学,对掌握快的班级进行知识的扩充,不局限于课本,把最新的技术和知识介绍给学生,扩宽其知识面;对掌握慢的班级主要以课本为主,扎扎实实地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第二、善于引导并提高学生的兴趣。要教好信息技术课,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加强对知识的演示,并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及背景材料和实现课程目标所需要的知识。同时,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个人发展目标和个人研究目标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使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会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处理和综合运用信息的基本能力,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第三、开展多媒体实时交互教学和网络远程学习。随着“校校通”网络工程的实施,以前的教学模式将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和卫星远程教学设备开展多媒体实时交互教学模式和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最新、最快、内容更丰富的知识。第四、设计以研究学习为主体的研究性课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课题,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和实践包括:1.任务驱动法。目前,信息技术课中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为了把死板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法。如讲计算机硬件时,可拆开一台计算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并让其动手拆装计算机,把原先认为拆装计算机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变成现实。2.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由教师组织,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旨在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正确的理解,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从“需要启发”到“不需要启发”,独立地学习。3.比较法。对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要“比较”。不进行比较很难发现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进一步认识本质,从而建立更准确的概念。4.比喻法。比喻法是借用已感知的知识映射新知识,使新知识更容易理解的教学方法。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教师应具有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的能力,需要教师多钻研教材和教法。5. 演示与实践法。教师出示实物、挂图,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投影机、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学习实验技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基本教学方法。演示与实践,应选择那些比语言表达更容易领会的过程或内容,不要重复演示。演示与实践要注意引导学生抽象思维,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新形势赋予我们新的任务,新任务又指引我们探索新的方法。“教无定法”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学方法必然具有多样性、灵活搭配性和创新性。有了好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实践的检验,才能在工作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论纲[J].兰州:电化教育研究[J].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