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物流管理课程论文范文

物流管理课程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物流管理课程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物流管理课程论文

第1篇

1.1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我国物流从业人员从物流人才需求定位方面,可将其分为高、中、初三个层次。目前我国物流市场不健全,企业及个人对物流理解不准确,想要达到物流人才的供需平衡在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在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育中,较多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为主,老师进行填鸭式灌输,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企业渴求高级物流人才,而供给市场即学校,大多数提供数量众多的初级物流人员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物流新手,因此产生了物流人才供需严重不对称的现象。

1.2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脱节

在高职“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中,基本上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老师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只重视知识的学习,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性。这种被动学习,使学生很容易单从技术层面理解和学习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把它当作技术课程来学,而忽视了自身物流岗位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文/何雁

1.3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践脱节

目前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的任课教师基本都来自电子商务专业,或者是物流管理专业甚至是财经专业,基于认识上的偏差,不少人简单的认为,电子商务物流就是“物流+电子商务”,他们对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现代物流运作理解不透,在“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的教学中,或偏重于物流管理,或偏重于电子商务,没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因此产生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践脱节。

2、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根据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称连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就业性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组成电子商务物流团队,通过现场交流、问卷调查、参观访问、三种方式对连云港市的几十家物流企业进行了调查,依据专业发展目标和调研结果,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明确了物流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了解了物流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此来设计符合地方性应用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

2.1课程体系设计依据

2.1.1罗伯特•M•戴尔蒙德提出的课程体系创建模型

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最终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根据罗伯特•M•戴尔蒙德提出的课程体系创建模型中所指明的设计顺序:首先从学生、学科和社会三个最主要的价值取向出发,分析课程体系的编制需求且说明培养目标和时间安排。然后对课程体系进行编制、实施和评价。最后通过反馈信息,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实现教学目标。

2.1.2按照培养目标设置岗位素质知识体系

复合型人才指具有两个以上(含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基本能力的人才。现代市场环境下,中小型物流企业虽需要物流管理专业方面高、精、尖专门人才,但他们更加欢迎既懂得经营管理、商务操作,又懂得运用网络为现代物流服务的复合型人才。电子商务物流是个交叉性课程,涉及面广,加之教材内容复杂,章节间系统、关联性较不明显,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困扰。而高职学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培养的目标是能满足社会需要的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从事现代物流活动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已经明确告诉我们:教师应教什么和学生应学什么。针对现代物流企业电子商务的岗位素质需求确定连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知识;掌握主要电子商务物流技术;掌握商品出货和包装的要求;掌握快递收件、运输、派件的相关知识;掌握逆向物流知识;掌握商品采购、入库、保管、盘点、库存控制的要求和方法;掌握对外销售物流和货运物流的知识;理解供应链构建原则、影响因素;了解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和物流服务管理,掌握降低物流成本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标:熟悉物流的基本流程,熟悉现代物流技术;能够选用合适的材料包装快递商品;能够对快递公司进行比较选择,熟悉快递公司的业务;能够完成退换货操作;能够完成仓储相关作业的操作;能够给客户提供良好的物流方面的客户服务;能够采取适当的方法降低物流成本。

(3)素质目标: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形成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

2.2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编制、实施和评价

综上所述,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复合型人才,连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是依据完成电子商务物流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项目设计以一般电子商务物流过程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采取理实一体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3应用与创新环境平台的建设

根据素质培养目标要求,为确保培养目标和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顺利实施,必须要建设好应用与创新环境平台,形成“营造创新氛围、强化专业技能、提升岗位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环境,它包括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与实践基地建设两方面内容。创新文化氛围建设是基于岗位需求“以任务为导向”的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将“第二课堂”、“社团课程”(各种集体活动与竞赛、艺术体操、宿舍文化活动)等素质教育内容纳入到电子商务物流课程建设中,注重学生终身学习、沟通等能力的培养。

3、结语

第2篇

1.1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我国物流从业人员从物流人才需求定位方面,可将其分为高、中、初三个层次。目前我国物流市场不健全,企业及个人对物流理解不准确,想要达到物流人才的供需平衡在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在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育中,较多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为主,老师进行填鸭式灌输,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企业渴求高级物流人才,而供给市场即学校,大多数提供数量众多的初级物流人员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物流新手,因此产生了物流人才供需严重不对称的现象。

1.2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脱节

在高职“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中,基本上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老师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只重视知识的学习,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性。这种被动学习,使学生很容易单从技术层面理解和学习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把它当作技术课程来学,而忽视了自身物流岗位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文/何雁2.3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践脱节目前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的任课教师基本都来自电子商务专业,或者是物流管理专业甚至是财经专业,基于认识上的偏差,不少人简单的认为,电子商务物流就是“物流+电子商务”,他们对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现代物流运作理解不透,在“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的教学中,或偏重于物流管理,或偏重于电子商务,没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因此产生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践脱节。

2、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根据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称连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就业性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组成电子商务物流团队,通过现场交流、问卷调查、参观访问、三种方式对连云港市的几十家物流企业进行了调查,依据专业发展目标和调研结果,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明确了物流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了解了物流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此来设计符合地方性应用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

2.1课程体系设计依据

2.1.1罗伯特·M·戴尔蒙德提出的课程体系创建模型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最终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根据罗伯特·M·戴尔蒙德提出的课程体系创建模型中所指明的设计顺序:首先从学生、学科和社会三个最主要的价值取向出发,分析课程体系的编制需求且说明培养目标和时间安排。然后对课程体系进行编制、实施和评价。最后通过反馈信息,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实现教学目标。2.1.2按照培养目标设置岗位素质知识体系复合型人才指具有两个以上(含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基本能力的人才。现代市场环境下,中小型物流企业虽需要物流管理专业方面高、精、尖专门人才,但他们更加欢迎既懂得经营管理、商务操作,又懂得运用网络为现代物流服务的复合型人才。电子商务物流是个交叉性课程,涉及面广,加之教材内容复杂,章节间系统、关联性较不明显,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困扰。而高职学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培养的目标是能满足社会需要的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从事现代物流活动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已经明确告诉我们:教师应教什么和学生应学什么。针对现代物流企业电子商务的岗位素质需求确定连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理解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知识;掌握主要电子商务物流技术;掌握商品出货和包装的要求;掌握快递收件、运输、派件的相关知识;掌握逆向物流知识;掌握商品采购、入库、保管、盘点、库存控制的要求和方法;掌握对外销售物流和货运物流的知识;理解供应链构建原则、影响因素;了解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和物流服务管理,掌握降低物流成本的主要方法。(2)能力目标:熟悉物流的基本流程,熟悉现代物流技术;能够选用合适的材料包装快递商品;能够对快递公司进行比较选择,熟悉快递公司的业务;能够完成退换货操作;能够完成仓储相关作业的操作;能够给客户提供良好的物流方面的客户服务;能够采取适当的方法降低物流成本。(3)素质目标: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形成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

2.2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编制、实施和评价

综上所述,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复合型人才,连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是依据完成电子商务物流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见表2)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项目设计以一般电子商务物流过程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采取理实一体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3应用与创新环境平台的建设

第3篇

1.1促进中职学生今后的发展

事实上,中职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差,再加上现在的中职学校培养学生侧重的是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也导致了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只能从事操作性的工作,而对于分析统计、综合管理等任务却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这也无疑为学生的未来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如果学生想要从事其他工作,那么这样的教学方式将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其理论分析与方案设计的能力明显要高于中职学生,因此其在今后的个人发展上,就拥有比高职生有利的条件。开展科学的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有利于促进中职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涯和拓宽道路方向。

1.2根据行业特点,有必要开展衔接课程

就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的基本情况而言,因物流管理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劳动强度大、时间长,对于年龄尚小的中职生来说,难以适应这种高难度的工作。由此,很多中职学生在选择物流管理专业后,毕业后并没有从事与此相关的工作,也使得物流管理专业人员流失率大。因此,开展必要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积极鼓励中职学生继续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心理和生理上吃苦耐劳的能力。

2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2.1缺少一个相对合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方案

因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这些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不强,甚至几乎为空白。对于同一个班级中拥有较强的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中职学生来说,太过简单的物流管理基础课程可能会使他们逐渐失去兴趣,在似懂非懂的状态下难以有效掌握相关专业技能;而对于一开始就进行大跨度的物流专业知识讲解,会使得没有基础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产生“畏难情绪”,打击学生的信心最终可能导致学生放弃专业学习。原因就是因中高职专业衔接课程缺乏合理的衔接培养方案。

2.2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不合理

就目前很多中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来讲,很多学校开设的关于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相似度很高,这也足以说明高职的课程不能完全满足中职学生继续求学的真正需求。而前面说到,因缺乏合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培养方案,生源的基础实力参差不齐,这也给中高职专业衔接课程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没有考虑到高职教学各类生源的素质差异,中高职衔接课程也存在很大的而艰巨性与复杂性,生源结构过于复杂,其起点不同,素质不适应,最终导致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叠、断档且不适应。

2.3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展存在滞后性

近几十年来,我国中职教育的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但其教学内容并没有完全摆脱学科本位的框架,课程改革的脚步还是相对滞后,且存在很大的不完善性。然而,对于中高职课程的建设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在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中职教育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弹性较大,这无疑为衔接课程的设置带来了不确定性,很多中高职衔接课程为避免这样的情况,依然开展老旧的教学模式和内容。

3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研究

3.1基于工作过程的衔接课程开发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衔接应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以具体的范例性工作任务为内容,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进行学习,以获得可迁移的知识。因此在开设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时,应充分根据市场的变化,将工作是为教学的一部分,并将其作为一个整体,采取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创新的人才。

3.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性的课程实践

充分分析市场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基于工作过程原理开发出具有系统性的实践衔接课程。按照物流企业的工作设置环节,将工作过程引入衔接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清楚每一个环节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实践引入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对于基本知识的运用,更能促进学生多项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良好的公共关系协调能力、操作和管理能力以及一定的商务谈判和营销能力。

3.3制定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

为实现有效的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就应针对衔接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的表现、学生的反馈等因素进行充分分析,以掌握衔接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挖掘课程设置存在的不合理性和不完善之处,因而进一步对中高职衔接课程进行调整分析。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是衡量课程开展效率、效果以及真正作用的最佳途径。因此,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全面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开展。

4结语

第4篇

关键词 物流管理专业 教学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物流人才的支撑,在我国,物流人才被列为12种紧缺人才之一,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之一。高校是为社会提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在培养物流人才、推动物流业发展,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我国在2001年才开始增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设立时间较短,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师资匮乏、课程体系不合理、特色不突出等,严重影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可见,针对物流学科的特性,进行特色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意义重大。

1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

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国外的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依据物流管理的主要职能,主要课程有:物流战略、供应链管理、仓储规划、运输规划、配送系统、操作系统设计等,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目前,我国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培养的毕业生知识面窄,能力弱,不能满足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急需改革与创新。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在遵循管理学科的主干课程体系的同时,还应该体现专业特色,建立特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塔里木大学为例,2014年5月该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对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宽口径、厚基础”的改革和创新。其中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以管理学科大类课程为基础,加大基础课程中专业英语、高等数学、统计学、成本会计、计量经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课时,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规划设计等方面打好基础。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主要有物流学、仓储、运输、配送、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同时加入一定的自然学科课程,使文科、 理科、工科相互交叉,相互结合,拓宽物流管理专业口径。因物流管理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决策软件系统知识和实际设备操作能力,后期课程设置注重专业教育和应用教育,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特色课程的学习,依据当时本地方对物流人才能力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兴趣,按特定的方向进行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结合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后期设置的课程主要包括物流实践、物流工具操作与物流规划方法等的学习和应用。

2教学方法创新

2.1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参观教学相结合

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都应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建设核心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在授课过程中随时调动网络资源,进行视频教学,利用各类辅助教案或网络视频,并结合实地参观教学。在仓库、物流设备、配送中心等内容讲解中使用实物图片;在物流运作、物流系统、供应链运作等内容讲解中使用视频辅助教学;在条形码、管道、设备、仓库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边参观边进行讲解,学生可以随时与物流管理人员进行互动,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以达到直观、深刻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感性认知。

2.2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

建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案例资源库,要精选国内外物流领域经典案例,更要开发本地区案例。讲授物流管理课程的讲师应该到本地区有代表性的企业实地考察或挂职锻炼,真正地参与到企业物流管理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发出高质量的、实用性强的本土物流案例,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注重案例讨论的设计,提升物流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效果。案例讨论部分在设计上要参考该专业学生的人数、学习态度,知识水平、参与度和综合素质等。灵活组织案例讨论,可以结合案例随堂进行自由讨论,也可以事先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或者提前将案例发放给学生或小组,在课下准备,上课时抽选部分学生展示案例讨论结果。

2.3依托科技活动,注重研究型教学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整体规划能力,因此,在该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能力。研究型教学就是以课程内容为基础,依据学术前沿拟定研究课题,学生通过查文献和实地调研,完成课程论文或研究报告。在实施研究型教学时形式多样:传统的研究型教学,通过指导课学生程结课论文来增强其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参加创业活动,通过国家创业计划大赛,模拟实体建立模拟基地,以及邀请企业家和创业者举办学术讲座等科技活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快速提高;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课题,例如塔里(下转第66页)(上接第48页)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正在组建“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的科研团队制度,初步已经实行,教师重大课题聘用学生,让部分学生参与助研,接触到前沿学术动态,培育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2.4应用“教师主讲+企业经理参讲 ”教学模式

在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由教师结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研究型教学等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进行主讲,使学生整体把握知识体系。同时,可以联系当地的企业,带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并聘请当地有代表性的企业家、经理人进入课堂,给学生讲实际企业运行中的物流相关知识的应用,以及企业中现实发生的案例,增加学生对企业实践的了解和物流知识的应用能力。

2.5运用实验模拟教学

实验模拟教学能够模拟物流的全过程,使学生直观地认识物流流程,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物流专业课程都可运用实验模拟教学,例如供应链管理课程,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供应链综合模拟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来模拟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为了保证物流管理专业能够实现实验模拟教学,应提高物流实验室的配备,建设实用型特色物流实验室。物流实验室至少要配备物流教学系统、物流影视、物流设备、实训手册、实战推演课件、实验教学计划、操作单据、运作案例等方案。

2.6建立实习基地强化实践教学

高校应在相应的区域内,根据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和本地方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注重实践教学,把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纳入培养方案中,按比例设置课外实践的必修学分,实行“课内学分+课外学分”。与本地方的特色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本科教育的过程中,有机会把所学的物流管理相关知识,真正地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达到提高素质、加强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第5篇

“物流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课,是一门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系统探讨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课程。德州学院经济管理系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特点出发,以知识传授为宗旨、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同时注重素质的提高,将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积极探索“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德州学院经管系的三个专业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课,从前四年的教学情况分析,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传授知识的难度不易掌握。目前各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总共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本科院校的物流专业学生为对象的教材,这类教材需要学生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和运筹学的基础;二是以高职高专学生为对象的教材,这类教材的内容相对又太容易,没有涉及到管理和方法的相关知识。实践证明,这两种教材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都不合适。

2、学生的学习分析能力不强。随着高考录取率的不断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在不断增多,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越来越大,相当一部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差,他们已经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并且要不断强化才能掌握,这与大学的教学方式格格不入,很多同学直到毕业也没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这是掌握知识的最大障碍。

3、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目前,德州学院经管系还不能保证所有的课程都实现多媒体教学,且缺乏实践教学条件,教学仍旧是教师照本宣科,而物流的许多知识描述起来又比较抽象,尤其是企业物流,与人们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很多学生是听课看书凭想象,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针对物流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德州学院经管系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并且利用现有的教学和师资条件,选出一个条件合适的班级,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实验。在教学内容上,首先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及以前开设的理论基础课,自编适合该校的物流管理教程,做到既有物流基本知识的常识介绍,又有适当的管理方法的应用。配套有实践教学计划,在学校内部精品课程网站上,对这门课的教学目标、计划、课件、习题和案例等有详细的介绍,让学生时刻可以查到,充分了解和熟悉这门课的各项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做到传授知识与实践教学、研究性教学相结合,循序渐进,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具体做法:

1、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物流的各个环节,除了运输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其他环节消费者接触不多,光靠书本上的介绍,学生们掌握起来是很抽象的,对于各种物流设备及作业操作流程,如果能看一下图片和视频介绍,立即就变得很具体。

2、采用实训教学方法。物流这门课实践性比较强,很多基本的物流操作流程不是光需要理解,需要掌握会用,所以实训课是必需的,这在仓储管理这章的传授中尤其重要。通过实际训练,学生们对物流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步骤都能基本掌握,培养了实践应用能力。

3、利用项目案例教学法。案例分每章的典型案例和几章知识的综合案例,利用项目管理方法,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具体做法是在学生们掌握的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能力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展示案例,让他们自行分组准备分析资料、形成讨论结果,再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最后进行总结评价。

4、研究性教学方式的应用。在课程中部分章节内容还可以使用研究性教学。教师可以把某章的教学任务分成若干个子任务单元,同学们自行组成研究小组,每个小组抽签获得一个子单元的学习任务,然后进行准备,通过各种方式向教师和其他同学讲授本组的学习成果,最后再由老师串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行总结。

5、实地调研解决问题。实地调研的题目来自教师的科研项目或是典型的企业物流案例。调研解决问题的方案由易到难。通过方案的制作,学到许多书本中难以学到的知识,提高独立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鼓励学生参加竞赛和撰写论文。除了掌握基本的物流知识,培养实践能力,还要培养其创新能力,鼓励同学们参加大学生的各种物流竞赛。物流大赛一般以物流公司的实际案例作为设计对象,通过大赛的方式,极大地激起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增强了其创新与实践能力。

三、教学改革效果与推广

经过一学期的实验班的教学改革实践,效果显着,可以从期末考试及平时的竞赛及论文成绩对比看出来,如表1。(表1)可以看出来,实验班在基本知识的掌握、实践和创新能力都远远胜于其他五个普通班,新的教学改革初见成效,值得进一步推广,这也需要学校和系里的配套设备和相应的管理措施。

1、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物流课程的任课教师不但要求一方面具有相关的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有丰富的实践管理经验。所以,一方面学校和系里有条件要加强对物流老师的培训,多给他们提供参加物流类会议或论坛的机会;另一方面组织教师(或带队)到企业深入调研和学习,使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增强自己的实践管理能力。

第6篇

物流管理具有系统性、流程性、操作性等特点,并且学科的交叉性强,其涵盖了管理、经济、工程、计算机等多门学科。高校物流专业的教学既要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把握物流技术发展的脉搏,更需要加强物流流程、操作能力、系统规划能力的培养[3]。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通过课程设计,促使学生了解物流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将所学的物流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融会贯通,应用到实践当中。从而巩固学生所学的物流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提高学生的物流认知和物流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物流管理人才教育不仅仅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本领和能力[4]。通过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学生深入实践、独立调研和查阅参考文献。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以创造性的思维去解决现有问题的能力,使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物流经济与管理领域必需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具备企业物流与采购管理的专业技术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从事企业物流管理与制造企业物流管理领域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物流专业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及应用性,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物流管理课程中提到的众多物流设施和设备,与日常生活相距甚远,学生无法形成直观的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要度的认识与企业的需要也有较大偏差,企业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通过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组织学生参观制造企业及物流企业、社会调研和使用物流软件,让学生系统化的了解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对物流设施设备和物流软件的操作与应用能力,满足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

2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的三维体系构建

基于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定位与特色,构建了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以物流专业的项目方案设计及制造实现的课程设计三维(竞赛型、实验型、课题型)体系,并对课程设计的支撑体系进行建设,系统化、规范化、可操作化开展专业类课程设计,如图1所示。在此基础上,学生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物流设计大赛及毕业设计、参加全国二年一届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均取得很好的效果。①竞赛型设计维: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模式移入到课程设计(物流管理、运输与配送、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等)中。针对反映某企业实际问题而形成的案例集,按照竞赛要求与步骤(方案设计内容:针对性、有效性、覆盖面、综合性;方案设计方法:科学性、复杂性;方案表现能力;方案创新与应用性),参照竞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课程内容不同,把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首次规范化、程序化地进行。形成一套“知识准备—企业案例集—方案设计—答辩汇报—评价”五个阶段及考核点的指导与评价方式,把课程设计与每年一次的学校物流设计大赛、二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物流大赛进行对接,从中选拔参赛队比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2007年探索至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参赛队连续全国三届(二年一届、一校二队、一队五人)全部进入复赛,二届进入决赛,获全国银奖与优胜奖各一届,五人次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奖。②实验型设计维:《生产管理》、《工业工程》、《质量管理》的课程设计是借鉴工科的课程设计方式来进行。设计是在经管院实验中心,把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典型性问题作为解决对象。设计方案是围绕化油器、玩具小汽车等产品的装配工艺路线、装配操作、工序定额、装配流水线组织设计、流水线效率平衡与提高、过程控制与质量管理来进行三门课程设计的方案设计,且均需要在实验中心进行验证与实现。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③课题型设计维:利用课程教学老师的课题,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企业横向课题等,以及学生创新计划的项目资源,对项目合理分解、形成相关的课程设计方案(物流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等)。

3物流管理主干课程设计的支撑体系

①建设稳定的指导教师与教研团队:从2007年开始,江苏科技大学建立了指导团队,且定期开展课程设计方面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完成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物流专业实验教学研究”、“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引入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中的若干问题研究”、“基于三维仿真式教学的物流管理课程建设”等课题,发表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类大学生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方式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探索”等文章,初步探索出课程设计三维体系工作方式。充实的教研活动与团队协作为获得优秀教研室称号打下基础。②建立课程设计的项目库:把二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案例集作为基本的方案设计项目,以设计性实验项目及部分科研课题方案设计项目的为补充。基本建立起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项目库,且进行更新。③构建课程设计指导的网络互动平台:基于2009年建成的《现代物流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精品课程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在课程开始时就在平台上布置课程设计的大纲、任务、进度、模版与范本,推行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计互相衔接、部分并进、“细水长流”式指导方式,最后用1-2周集中突破,收到较好的效果。④以教科研课题与活动支撑课程设计:现在的物流专业课程设计指导团队,既是学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科技创新团队,又是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品牌建设团队,承担着学科、教学、专业建设与教科研工作的多重任务,有力地支持了课程设计三维体系构建与实施工作,2011年起是物流管理专业为校级品牌建立专业建设点。

4结束语

第7篇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是电子信息技术在海洋经济领域应用所形成的融合产业,是船舶、海工、海洋监测等海洋产业的基础和核心,对于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关乎国家的海洋经济和国防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带动了广西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将会推动整个北海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港口物流的有效运作对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技术人才的支撑,建设一支实力雄厚的海洋电子信息产业高技术物流人才队伍势在必行。因而,对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才的培养必须提出新的要求。

 

1 应用型本科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1 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

 

目前本科层次物流管理专业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比较少,大部分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物流学生的研究。为培养环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实施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培养同时具备学术型和技能型、适应社会发展所需求的物流专业高级人才。

 

1.2 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校企无缝对接的先决条件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尤其在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应用型本科的物流专业学生不能再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尤其物流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重的学科。因此,必须结合“理论-实践-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环北部湾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校中掌握理论知识,在企业中掌握专业技能,切切实实做到校企合作的无缝连接。

 

1.3 拓展就业渠道,帮助大学生提前适应工作岗位,熟悉工作流程

 

环北部湾经济区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提前进入实习的机会,增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的是实用性,同时也增强了企业和学生之间双向选择的机会。通过实践和实习,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能够切实了解相关行业运行现状,明晰物流企业运作流程,为大学生毕业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主要有高水平的海洋电子信息高端人才,但却严重缺乏高端的物流专业人才。因此,建设具备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物流人才队伍成为北部湾企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对高校海洋信息产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然而,目前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物流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产业,而物流管理所涉及的面比较广,因此,社会对于物流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不同的要求,企业需要更专业的物流人士,尤其对于环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更需要有精通海洋运输知识的专业物流人才。目前院校的课程设置还存在全而不专的现象,没有明确的方向定位,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很难从事专业性很强的物流工作。另外,目前很多高校所设置的课程都是偏理论较多,实践性课程很少,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然而,物流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课程强化应用能力。但是,很多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实践课程严重偏少。一是因为教师本身的实践经验比较少,尤其是刚毕业的教师,几乎没有任何的实践经验,无法给学生上实践课;二是因为学校资金不足,无法建立完善的物流实训基地,有的只是部分的实训模拟功能;三是因为缺乏与校外企业合作,学生没有实践基地,课堂上的理论课和课堂实践课无法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2.2 教师师资队伍相对比较薄弱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是理论知识丰富而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物流教师。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老师都是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经验欠缺。所以,应用型本科学生能学到的知识仅仅限于理论知识,对于企业中实际的物流运作和规划不能更深入的了解。

 

2.3 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物流是属于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很多高校都还没有完善的物流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不管是实践教学还是理论教学都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的教学手段还是案例分析法、课堂讲授法等,或者通过参观见习等方法来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很难掌握真正的应用技能。

 

3 应用型本科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物流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3.1 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建构创新:立交桥式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

 

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层次比较多,针对不同层次(应本、中升本、专升本)的学生,应该设置不同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专业特色,合理设置相关课程。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结合环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趋势,结合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制定符合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法,增加与海洋运输有关的一些课程,比如海洋运输信息管理等,突出同时具备物流管理知识和海洋电子信息知识的人才培养特色。

 

(2)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实践课程比例。物流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师在课堂上只能传授理论知识,而并不能传授实践动手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都还是采取“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使理论与实践课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一,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多采用一些能提高学生听课积极性的教学手段,比如启发式教学、模拟教学、交互式教学等。第二,建立核心课程理论加实验教学模式。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物流知识,应该增加相应的配套实验课程,如ERP、 Flexsim仿真软件、Lingo编程软件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综合理解理论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

 

3.2 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关键。由于物流的应用性、实务性非常强,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尤其对于同时要具备物流知识和海洋信息知识的学生来说,实操更是必不可少。因此,学校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实践操作方案。实践教学活动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基础实践教学阶段、专业实践教学阶段、综合实践教学阶段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其中每个层次阶段有不同环节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下图所示。

 

实践教学结构

 

(1)基础实践教学阶段。基础实践教学阶段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加深阶段,对于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专业实践教学阶段的前提条件,因此,是专业能力初步锻炼的阶段。在本阶段的学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课程实验、社会调查和港口企业参观见习等,重点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实验能力。

 

(2)专业实践教学阶段。专业实践教学阶段是指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科研探索中,强调的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实践的重要性,有助于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本阶段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课程设计、项目实践以及专业实训等。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项目环节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以团队的形式一起学习和研究,共同探讨相关问题,课程设计环节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精神,融合更多的学科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专业实训主要是指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在老师和企业的带领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亲身体验未来的工作状态,如订单的处理、产品的出入库管理、商品的进出口流程等,帮助学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专业实训是联结校内和校外企业需求的桥梁,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的一个模拟阶段。

 

(3)综合实践教学阶段。综合实践教学阶段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培训和相关科研竞赛等,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专业技能只要是指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ERP实训、物流企业管理沙盘模拟等。科研主要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种科研训练计划,参与老师课题研究、科研立项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等学术活动,这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精神方面等起到很大的作用。全国性大学生物流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水平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交流能力和口头交流能力,锻炼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能力。

 

(4)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前重要的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为了让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更快地适应相关专业工作,学生需要到物流相关企业中进行锻炼,毕业实习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分析、解决物流实际问题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第7学期可以安排到相关物流企业实习,直接参与物流企业的工作,理论知识与物流企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掌握相关物流企业的岗位职责、熟悉物流工作流程,有助于学生毕业后提前进入工作岗位。毕业论文设计是对物流专业学生四年来学习的进一步的提升,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实际活动,一般情况下,毕业论文根据学生实习过程中对物流专业知识的总结和升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3 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既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需要掌握物流管理较强实际操作技能。然而,目前高校“双师型”教师还比较紧缺,而物流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是改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主体,所以需要教师们在注重教学和科研的同时,还需要定期去企业间学习、考察、调查等。因此,要培养出实践性很强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才,关键还是需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具备较高教学水平的、实践性能力很强的师资队伍。具体解决办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鼓励和支持现有的专业物流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者学校每年定期派送部分教师到企业中轮岗实习,以此来提高物流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亲身经历物流的实践经验运用到课堂中来。

 

(2)社会引进“双师型”教师。直接从社会中引进有丰富经验的物流专业成功人士,引进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

 

(3)聘请兼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专门到企业中聘请高层管理人员来上一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如物流实务、物流作业基础、物流运作基础、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等。

 

4 结 论

 

环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需要高技术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这对应用型本科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将依托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规律以及海洋信息产业的需求,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具有专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第8篇

1 经管类专业《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微观物流管理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2001年教育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开始培养物流高素质人才。鉴于物流产业广阔的发展空间及物流人才的严重缺乏,经管类非物流管理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为了配合专业调整后的需求,纷纷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

经管类专业《物流管理》课程性质为专业通识课或公共选修课,其教学体系应区别于物流专业,要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特色来完善课程体系,尤其要重点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如何紧跟市场发展,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从而构建一个科学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体系。

2 现有的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课程,选修课程有管理学、生产运作管理、运筹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等,该课程以提高物流系统效率为目标,对物流系统进行设计、组织及控制。经管类专业虽然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但由于起步较晚,硬件设施投资严重不足、实践型师资欠缺等多方面原因,使得本文由收集整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环节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课程没有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切实提高学生管理技能的教学目的。

(1)教学内容方面

高校经管类专业《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基本以介绍不同功能要素(运输、仓储、配送、装卸与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管理)及功能实施方法为主,该体系虽然促进了单项物流功能的深入学习,但忽略了各功能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导致学生对物流系统整体的运作缺乏认识。此外教学内容也没有考虑到其所属专业的特点以及该课程与整体专业体系的融合。

(2)教学方法方面

经管类专业的授课教师大多为非物流专业毕业且缺乏物流企业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理论教学为主,且过多介绍理论,缺乏与实践的相结合,从而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必须引入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研讨及讨论,可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案例的选取也很关键,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多为新闻报道、公司报告,且存在滞后、缺乏从专业的角度对物流过程进行审视,这导致案例教学流于形式,缺乏专业化分析。此外,案例教学基本是在各教学知识点中融入,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讨论案例情节,忽略了包括物流综合知识的案例的引入。

(3)实践教学方面

物流学科在国内发展较晚,物流实践教学仍然处于摸索中。经管类专业《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体系中,由于受教学硬件及师资力量的限制,理论课所占比重较大,实践教学比重较小,例如内蒙古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及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课程为56学时,但实践教学环节仅10学时。此外,实践教学环节单一,大多为上机实验,学生被动按照软件流程进行操作,缺乏企业环境的模拟,实践教学远远未达到预期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3 基于专业特色构建教学体系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内蒙古科技大学对《物流管理》教学体系进行如下改革:

(1)教学内容

经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与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为了体现物流课程辅和服务性的特征,教学内容应与专业高度结合。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物流功能的学习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课堂讲授则侧重于企业物流的相关知识,将物流功能的知识融于采购物流、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与废弃物物流的讲解中。高校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因此教学内容特色要与地方经济相结合。例如基于学生的就业情况及地区企业的特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主要侧重于物流知识在钢铁企业、稀土企业的应用,重点突出生产物流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将生产物流与钢材生产工艺、稀土萃取生产工艺相结合;而市场营销专业则侧重于有关采购物流、销售物流知识在流通企业的应用,在授课过程中将包头苏宁、国美、包百、王府井等企业的采购物流、销售物流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2)课程设计环节

物流课程设计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的中间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基于此目标,物流课程设计以物流系统分析设计为主要内容,包括选址分析、设施布局分析、运输搬运系统分析以及综合的物流系统分析设计与优化,课程设计时间为2周。在选址分析中,将营销专业的学生分为4个小组,对包头市永盛成连锁超市的4个昆区店作为分析目标,进行位置、商圈、交通、竞争、商品线设计以及管理体系的调研和分析;将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分为2个小组,对包头乐园及包头体育馆选址作为分析目标,进行自然条件、市场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等方面的调研及分析。在设施布局分析中,选择包头钢联股份有限公司和苏宁作为分析目标。包钢为大型工业企业,其厂区总平面布局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组织学生从场地地形条件、工艺流程、各作业单位相关关系、外部运输、供电、供水、供气、排水等方面进行调研,研究其厂区总平面布局的合理性;对于苏宁,则主要研究其卖场布局及商品陈列特点。在运输搬运系统分析中,选择北方重工的装配车间作为分析目标,进行物料分类、集装器具规划、装配场地零部件存放区规划、车间平面布置等物流分析,该分析中因要处理的数据、表格相当多,因此必须与计算机相结合,教学过程中引进数据库软件,把物流分析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综合物流系统分析中,选择国美作为分析目标,对其选址、布本文由收集整理局、采购、仓储、配送进行全面调研,了解其作为国内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在物流系统方面的成功之处。课程设计要求撰写调研及分析报告,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物流课程设计环节增强了学生对物流系统的分析能力,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及就业都有较大帮助。

(3)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实现《物流管理》理论教学与物流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学方法要突出案例教学,并建立案例教学库。案例选择应避免案例的滞后性及非专业性,既考虑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也要注重时代性和先进性,尽可能充分地表现物流学科与物流发展的水平与进展。物流管理为内蒙古科技大学重点建设课程,因此组织专业教师成立小组,建设案例库。案例库中的案例按照行业进行分类,根据不同行业的物流特点,对当地企业按行业进行调研并整理,具体包括钢铁物流、稀土物流、超市物流、食品物流、家电物流、医药物流等方面的经典案例,此外也搜集了物流方面成就非常突出的世界知名企业的物流实践,如海尔的“三网一流”、沃尔玛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等。案例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前布置案例,各小组将分析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演示,其余小组及教师根据课件效果及内容分析的深度对该组进行打分,此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该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协作能力。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实际案例的启发中、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真正掌握并升华所学知识的目的。

内蒙古科技大学已建成校内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将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录像、案例库、作业等上传及进行在线考试;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问、讨论、提交实验报告等。网络教学平台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监控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4)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基于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和教学需要,将实验课时由原来的10学时增加到26课时,实验课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多。

①校内建立物流实验室

基于物流的核心流程,建立了物流实验室,引进相关物流管理模拟软件。物流软件模拟,分为单项实验与综合性实验。购进了浙江航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物流模拟软件,该软件是通过模拟一个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具体操作来实现物流的实验教学。根据公司的各个部门的职能和重要性,软件设定了4个公司内部的角色分别为:公司总经理,调度中心,仓库中心和运输中心。学生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担任公司的不同角色并进行工作轮换,来了解和熟悉软件中实际的物流操作,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的物流知识进行规划设计调整所在公司的各项资源,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教师可增设不同的班级,根据各个班级的不同需求开设不同的实验,在实验进行中调整整个实验的各项市场的资源来增强学生操作的难度和竞争性。此外,还引进了中诺斯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三方物流核心流程模拟软件,模拟物流业务流程涵盖了7大行业:连锁、医药、汽车、食品、冷链、电子、危险品,并可根据各行业业务运作模式的特点进行组合,形成可定制的业务流程。软件包含模块有:情景数据、客户服务、采购管理、入库管理、出库管理、越库发货、库存管理、配送运输、报关报检、单据查询、供应商管理。该实验为综合性实验,促进了学生对物流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管理和协调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这两个软件都配有较详细的实验指导书,便于学生独立完成模拟内容,教师仅在容易出错的地方予以指导。教师可以针对软件中的内容设计设计实验考核,考核成绩及实验报告都作为物流课

程成绩的一部分。

有条件的学校可增加校内实验内容,如erp沙盘模拟、仿真模拟、报关及报检、集装箱码头及堆场管理、国际货运等软件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②校外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

与校外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校外的实践基地,是加强实践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举措。为了提高学生与物流相关的实践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校外物流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外基地实习,使学生把书本知识与企业物流业务的实际相联系,促进了学生对企业物流的了解,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包头钢联股份有限公司是内蒙古科技大学工商专业的工程教育基地和产学研合作企业,依托该基地,组织学生去选矿厂、炼钢厂、无缝厂、薄板厂、轨梁厂进行实习,了解企业内部供应物流与生产物流过程管理情况。包头三森家具城也是内蒙古科技大学营销专业的实习基地,在该基地学生对装卸搬运设备有了一定的认识,此外通过对销售物流进行调查,学生对建材、家具企业的运作也有了较深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的能力。有的企业基地在学生实习结束时直接招聘了部分优秀学生,在经过一段在岗培训委以一定的管理职务。

除了实践基地,也可以结合当地特色组织学生到相应的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及车站、仓库等进行参观,提高对物流的感性认识。如学校组织学生去包头钢材集货中心、包头货运站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调研、参观。

(5)学科竞赛活动和职业技能考证培训

经管类专业开设物流管理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弥补教学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状况,在第二课堂中鼓励学生参加物流竞赛活动和职业考证,如物流师、报关员等,不仅提升了学生素质,还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及拓展了学生就业面。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考证辅导,为物流企业输送了一批具有从业资格的符合需求的物流人才。

第9篇

随着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微观物流管理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2001年教育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开始培养物流高素质人才。鉴于物流产业广阔的发展空间及物流人才的严重缺乏,经管类非物流管理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为了配合专业调整后的需求,纷纷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

经管类专业《物流管理》课程性质为专业通识课或公共选修课,其教学体系应区别于物流专业,要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特色来完善课程体系,尤其要重点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如何紧跟市场发展,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从而构建一个科学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体系。

2 现有的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课程,选修课程有管理学、生产运作管理、运筹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等,该课程以提高物流系统效率为目标,对物流系统进行设计、组织及控制。经管类专业虽然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但由于起步较晚,硬件设施投资严重不足、实践型师资欠缺等多方面原因,使得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环节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课程没有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切实提高学生管理技能的教学目的。

(1)教学内容方面

高校经管类专业《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基本以介绍不同功能要素(运输、仓储、配送、装卸与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管理)及功能实施方法为主,该体系虽然促进了单项物流功能的深入学习,但忽略了各功能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导致学生对物流系统整体的运作缺乏认识。此外教学内容也没有考虑到其所属专业的特点以及该课程与整体专业体系的融合。

(2)教学方法方面

经管类专业的授课教师大多为非物流专业毕业且缺乏物流企业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理论教学为主,且过多介绍理论,缺乏与实践的相结合,从而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必须引入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研讨及讨论,可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案例的选取也很关键,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多为新闻报道、公司报告,且存在滞后、缺乏从专业的角度对物流过程进行审视,这导致案例教学流于形式,缺乏专业化分析。此外,案例教学基本是在各教学知识点中融入,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讨论案例情节,忽略了包括物流综合知识的案例的引入。

(3)实践教学方面

物流学科在国内发展较晚,物流实践教学仍然处于摸索中。经管类专业《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体系中,由于受教学硬件及师资力量的限制,理论课所占比重较大,实践教学比重较小,例如内蒙古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及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课程为56学时,但实践教学环节仅10学时。此外,实践教学环节单一,大多为上机实验,学生被动按照软件流程进行操作,缺乏企业环境的模拟,实践教学远远未达到预期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3 基于专业特色构建教学体系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内蒙古科技大学对《物流管理》教学体系进行如下改革:

(1)教学内容

经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与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为了体现物流课程辅和服务性的特征,教学内容应与专业高度结合。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物流功能的学习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课堂讲授则侧重于企业物流的相关知识,将物流功能的知识融于采购物流、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与废弃物物流的讲解中。高校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因此教学内容特色要与地方经济相结合。例如基于学生的就业情况及地区企业的特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主要侧重于物流知识在钢铁企业、稀土企业的应用,重点突出生产物流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将生产物流与钢材生产工艺、稀土萃取生产工艺相结合;而市场营销专业则侧重于有关采购物流、销售物流知识在流通企业的应用,在授课过程中将包头苏宁、国美、包百、王府井等企业的采购物流、销售物流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2)课程设计环节

物流课程设计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的中间环 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基于此目标,物流课程设计以物流系统分析设计为主要内容,包括选址分析、设施布局分析、运输搬运系统分析以及综合的物流系统分析设计与优化,课程设计时间为2周。在选址分析中,将营销专业的学生分为4个小组,对包头市永盛成连锁超市的4个昆区店作为分析目标,进行位置、商圈、交通、竞争、商品线设计以及管理体系的调研和分析;将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分为2个小组,对包头乐园及包头体育馆选址作为分析目标,进行自然条件、市场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等方面的调研及分析。在设施布局分析中,选择包头钢联股份有限公司和苏宁作为分析目标。包钢为大型工业企业,其厂区总平面布局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组织学生从场地地形条件、工艺流程、各作业单位相关关系、外部运输、供电、供水、供气、排水等方面进行调研,研究其厂区总平面布局的合理性;对于苏宁,则主要研究其卖场布局及商品陈列特点。在运输搬运系统分析中,选择北方重工的装配车间作为分析目标,进行物料分类、集装器具规划、装配场地零部件存放区规划、车间平面布置等物流分析,该分析中因要处理的数据、表格相当多,因此必须与计算机相结合,教学过程中引进数据库软件,把物流分析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综合物流系统分析中,选择国美作为分析目标,对其选址、布局、采购、仓储、配送进行全面调研,了解其作为国内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在物流系统方面的成功之处。课程设计要求撰写调研及分析报告,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物流课程设计环节增强了学生对物流系统的分析能力,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及就业都有较大帮助。

(3)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实现《物流管理》理论教学与物流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学方法要突出案例教学,并建立案例教学库。案例选择应避免案例的滞后性及非专业性,既考虑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也要注重时代性和先进性,尽可能充分地表现物流学科与物流发展的水平与进展。物流管理为内蒙古科技大学重点建设课程,因此组织专业教师成立小组,建设案例库。案例库中的案例按照行业进行分类,根据不同行业的物流特点,对当地企业按行业进行调研并整理,具体包括钢铁物流、稀土物流、超市物流、食品物流、家电物流、医药物流等方面的经典案例,此外也搜集了物流方面成就非常突出的世界知名企业的物流实践,如海尔的“三网一流”、沃尔玛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等。案例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前布置案例,各小组将分析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演示,其余小组及教师根据课件效果及内容分析的深度对该组进行打分,此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该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协作能力。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实际案例的启发中、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真正掌握并升华所学知识的目的。

内蒙古科技大学已建成校内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将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录像、案例库、作业等上传及进行在线考试;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问、讨论、提交实验报告等。网络教学平台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监控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4)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基于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和教学需要,将实验课时由原来的10学时增加到26课时,实验课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多。

①校内建立物流实验室

基于物流的核心流程,建立了物流实验室,引进相关物流管理模拟软件。物流软件模拟,分为单项实验与综合性实验。购进了浙江航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物流模拟软件,该软件是通过模拟一个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具体操作来实现物流的实验教学。根据公司的各个部门的职能和重要性,软件设定了4个公司内部的角色分别为:公司总经理,调度中心,仓库中心和运输中心。学生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担任公司的不同角色并进行工作轮换,来了解和熟悉软件中实际的物流操作,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的物流知识进行规划设计调整所在公司的各项资源,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教师可增设不同的班级,根据各个班级的不同需求开设不同的实验,在实验进行中调整整个实验的各项市场的资源来增强学生操作的难度和竞争性。此外,还引进了中诺斯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三方物流核心流程模拟软件,模拟物流业务流程涵盖了7大行业:连锁、医药、汽车、食品、冷链、电子、危险品,并可根据各行业业务运作模式的特点进行组合,形成可定制的业务流程。软件包含模块有:情景数据、客户服务、采购管理、入库管理、出库管理、越库发货、库存管理、配送运输、报关报检、单据查询、供应商管理。该实验为综合性实验,促进了学生对物流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管理和协调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这两个软件都配有较详细的实验指导书,便于学生独立完成模拟内容,教师仅在容易出错的地方予以指导。教师可以针对软件中的内容设计设计实验考核,考核成绩及实验报告都作为物流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有条件的学校可增加校内实验内容,如ERP沙盘模拟、仿真模拟、报关及报检、集装箱码头及堆场管理、国际货运等软件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②校外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

与校外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校外的实践基地,是加强实践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举措。为了提高学生与物流相关的实践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校外物流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外基地实习,使学生把书本知识与企业物流业务的实际相联系,促进了学生对企业物流的了解,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包头钢联股份有限公司是内蒙古科技大学工商专业的工程教育基地和产学研合作企业,依托该基地,组织学生去选矿厂、炼钢厂、无缝厂、薄板厂、轨梁厂进行实习,了解企业内部供应物流与生产物流过程管理情况。包头三森家具城也是内蒙古科技大学营销专业的实习基地,在该基地学生对装卸搬运设备有了一定的认识,此外通过对销售物流进行调查,学生对建材、家具企业的运作也有了较深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的能力。有的企业基地在学生实习结束时直接招聘了部分优秀学生,在经过一段在岗培训委以一定的管理职务。

除了实践基地,也可以结合当地特色组织学生到相应的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及车站、仓库等进行参观,提高对物流的感性认识。如学校组织学生去包头钢材集货中心、包头货运站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调研、参观。

(5)学科竞赛活动和职业技能考证培训

经管类专业开设物流管理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弥补教学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状况,在第二课堂中鼓励学生参加物流竞赛活动和职业考证,如物流师、报关员等,不仅提升了学生素质,还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及拓展了学生就业面。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考证辅导,为物流企业输送了一批具有从业资格的符合需求的物流人才。

第10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培养目标 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

2005年1月,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正式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CSCMP-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这标志着全球的供应链管理时代的到来。同时,随着供应链管理论坛、供应链管理年会在国内的不断召开,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专业人士所了解并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真正提高学生对供应链管理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加深学生对供应链理念的透彻了解,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了。笔者在供应链管理教学过程中,尝试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及考试模式,颇受学生欢迎。现对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诸多方面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以期对供应链管理的教学改革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结合现有高职高专类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总目标――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从事各类物流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中高级专门人才。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应是使学生通过对供应链管理的系统学习,熟练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设计、方法、管理、库存策略、信息策略等,并能够运用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念进行管理,解决问题。教学目标不但强调掌握理论知识,更注重运用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针对上述目标和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的做法应该是在讲授理论的同时,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规定要达到的知识结构中,必须包含所要掌握的技巧,把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才能与物流管理专业的总目标相对接。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1、加强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的联系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它与现代物流学、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系统、采购管理等课程联系紧密,并在这些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通常已对上述学科的知识有一定掌握。在教学或学习中应注意供应链管理课程与上述学科的课程的相互衔接,对已学的理论与知识回顾复习,以便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供应链管理课程。

2、加强对供应链管理动态等前沿知识补充学习

由于教科书的时滞性,及供应链理念在我国传播速度不断加快,我国企业间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更新较快等原因,教学内容往往不能及时地反映供应链管理的最新动态及前沿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补充供应链管理的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使学生吸收最新理念与知识,能够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做到持续学习,时时把握新的理论动态,在课堂中给学生以新知识的补充;另外,授课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相关前沿知识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使其具备较好的自学能力,这对于大学生而言,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要求。

3、加强对供应链管理应用实例的分析学习

由于传统的教科书上的内容普遍存在以理论、概念为主,对分析及实务内容涉及较少,甚至没有。如果只是单纯的照搬书本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相关理论及供应链管理应用实例的学习。如全球十大供应链管理实例――沃尔玛供应链管理、DELL供应链管理、福特供应链管理等,以及我国供应链管理应用的典型例子如宝供物流供应链、中铁快运大客户管理、宏基流程重组实例等。通过应用实例的学习,学生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渠道,也是能否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由于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综合性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对法学课程的教学不应采取理论课常用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应采取灵活的启发式教学。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非常多,通常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高职高专类的学生更是受益匪浅。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口才,实用性强,收效明显。案例教学法是由主讲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需要,适时提出精选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对个案进行学习讨论,启发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而实现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过程。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将直接的抽象理论与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掌握抽象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方法,从而使理论知识具有生动性和形象化的特征,摆脱了传统的概念教学的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对主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关注供应链实务,收集典型案例,在众多的案例当中精选适合本专业课程教学的典型案例。同时教师要对案例的原始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整理,使案例的整个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精选了沃尔玛供应链管理应用、中铁快运大客户管理以及DELL供应链管理等实例,精心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学习及分析,很受学生欢迎,课堂气氛活跃,效果甚为明显。

2、观看影像资料

除了案例学习之外,为了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在供应链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增加影像资料学习的机会。在我国现有管理学者中,有不少对管理理论既是优秀的传播者,同时还是成功的实践者,如余世维、林伟贤等。由于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表达方式活泼,语言风趣生动,案例真实可信。如余世维的核心竞争力影像资料,林伟贤的资源整合系列资料等,都是值得借鉴的经典教材。学生通过观看相关影像资料,激发了更大的的学习热情,同时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模拟实验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把握理论的实质,在供应链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如模拟供应链中各环节协作过程,通过模拟更好掌握供应链管理中协作的重要性,信任的必要性,供应链协作中牛鞭效应现象的普遍性,以及有效的消弱措施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供应链现状进行调研,发现供应链在发展中的问题,初步学会利用所学的供应链设计、供应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流程重组等理论知识对其进行诊断,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意见。在进行模拟实验的过程中,为保证模拟实验收到如期的良好效果,模拟实验前教师应设计好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核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评判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优劣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供应链管理的考核,传统上我国各大专院校多习惯于采用课程结束后的期末闭卷考试方式。这种考核对于校方和教师来说没有难度容易操作,但考核方式单一呆板、内容单调枯燥,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查,其结果是导致学生考前死记硬背的多,独立分析归纳的少,极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由此可见,对供应管理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不妨尝试一下这样的考核模式:一方面在考核内容上提倡理论与应用并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可以借助案例分析,应用解析等题型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在考核形式上实现多样化,考核不再只是单纯的一张试卷,可以把考试和论文相结合,把理论考试和实训技能考核相结合,把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相结合。例如为了考查学生对于重点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把握,可以采用半开卷的形式,允许学生考试时带一张A4大小的纸,上面所写内容不限,但是复印无效,必须是自己手写。这样学生在考前不只是单纯地背概念,而是更注重对理论知识体系的归纳与把握。

五、提高教师素质

师资水平对教学质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水平的高下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下。为了适应市场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首先就要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比如通过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物流活动,为企业策划物流管理方案,提高实践能力;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报销学费等方式鼓励教师报考研究生或博士生;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向一专多能型方向发展等。另外对青年教师可通过有经验的老教师传帮带,尽快提高业务素质,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要拥有广博、丰富的专业知识,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知识面要广,专业知识要精,不但熟悉自己所教课程中最基础的知识,还要弄清楚该学科的最新动态、最新成果,对相关学科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为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知识储量,使自己不仅具有纵向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有横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由封闭的学科型向开放的能力型转变。

教师应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实践证明,创新意识越强烈,追求创新的动力就越充足。只有在强烈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创新动机一旦产生,就会转化为自觉行动,积极改变现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不照本宣科,不搞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教学,要善于启迪、诱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

总之,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如能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改革,无疑将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益处。

【参考文献】

[1] 杨丽明: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2] 朱金生、 刘耀辉: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5(12).

第11篇

关键词:物流人才培养 物流管理 实践 多样化教学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也变革着物流的运作和管理模式。振兴和发展现代物流,人才培养是关键,高校是培养物流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经济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

中国科学院《中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2007年展望》报告指出,中国物流教育与广大物流企业的实际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高级物流管理人员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供不应求。据统计,全国物流人才缺口达600万人,其中最缺乏的高级物流人才,每年还在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1]。

二、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

课程理论性太强、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程序化、实践教学环节先天不足的传统课堂讲授方式是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通过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采取理论灌输式的授课,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校内、校外物流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方式的支撑,物流教学工具绝大多数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单一、枯燥,最后通过笔试考核完成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评价,缺乏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

三、基于实践的多样化教学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运用

1.案例教学法

根据学期课程的教学计划和安排,教师应提前收集好与专业课程内容相关的物流企业运作的视频资料和实际案例。通过观看视频案例和与学生分享实际物流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而加强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例如,讲解仓储运输方案的选取时,可以通过列举实际企业运作中多种不同运输方式和途径供学生选择,对比并分析不同运输组合所产生的运输成本与差异,从而选取切合企业要求的最优运输方案。针对物流配送地点的设置,可选取国内实际运作有差异的几个企业案例由学生分组讨论,说明不同设置模式的利弊,以此增强学生的实战经验。

2.网络资讯教学法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及时性、更新性和广泛性,引导学生利用国内外专业物流网站(中国物流与采购网、仓储社区等)来及时了解物流最新动态及前沿知识[2]。同时引导学生针对自身的职业规划有针对性的学习最新的物流理念、企业对物流管理的新认识与新应用,将被动学习化为主动学习。此外,还应定期开展师生间的物流网络知识的交流与资讯互动,开拓学生视野和思维。

3.进行市场调研,模拟场景教学法

根据学期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将学生分为相对应的任务小组,采用模拟场景角色扮演,实践物流企业的运作流程[3]。例如:将仓储业务流程划分为入库作业、在库存货管理和出库作业三个环节,又进一步将入库作业环节分为进货作业、商品的分类与编码和商品验收入库三个任务部分,将在库存货管理环节细分为堆码、盘点、养护、安全与质量管理五个任务部分,将出库作业细分为出库前准备、核对出库凭证、备货、理货、复核、登帐和交接七个任务部分。通过模拟场景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了物流仓储业务的实际操作、作业管理及方案设计的能力,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战能力。

4.实验教学法

加强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实训软件平台。此外,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的物流沙盘模拟大赛和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大赛等。通过比赛,增加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信息共享,开拓实验教学的社会空间领域。

5.请进来教学法

通过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物流管理人员开展专题讲解,了解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和实际需求,便于学生明确奋斗方向和职业生涯规划。

6.岗位实习教学法

结合目前高校教学安排,学生在校内学完相关理论知识后,会按照学校要求参加实习环节,进入校外实践教学阶段。为此高校可与运输、仓储配送、商贸流通和生产制造企业等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通过此途径,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也真正达到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目的。

7.创新考核教学法

根据课程任务与要求实行“平时成绩(20%)+课业设计(20%)+实训(30%)+考试(30%)”或“闭卷考试(60%)+论文(40%)”的创新考核方式。通过考核方式的完善,达到了锻炼学生课下调研企业、查找、分析与整理资料的能力,也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实践掌握。

四、结束语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日益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业务素养的同时,也要据实完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采取切合实际、灵活多样的形式,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满足物流业需求的实用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永平.现代物流业振兴与物流人才培养――物流管理创新教学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9,(11):94

[2]骆达荣.关于高校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思考[J].考试周刊,2013,(4):168

[3]刘建朋.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咸宁学院学报,2012,(8):136-137

作者简介:

第12篇

[ 关键词 ] 高职院校 物流管理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动着现代物流业的高速发展。现代物流业高速发展的条件之一是人才,而我国物流教育开始时间较短,理论、实践技术都处于探索阶段。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本科教育侧重于专业理论的教育,而高职教育侧重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在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时既要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又要突出学生的物流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由培养纯学科型专业人才向培养综合性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转化。物流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的学科内容极为丰富,有许多内容比较枯燥难懂,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这就决定了现代物流教育要结合物流学科本身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实践锻炼,使知识转化为工作技能技巧。而物流实践性教学就是要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建立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应建立和加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切合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物流行业人才结构分战略层、策略层和操作层三个质量层次,其岗位能力要求具备选址、运输、仓储、订单处理、客户服务和采购等岗位技能。明确培养目标后,应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完善职业能力培养方案,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应开设相应的课程设计、综合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或顶岗实践等实践教学课程,使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实践教学时间应在半年以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为1:1左右,形成相对独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运用卓有成效的“七环节一制度”的高职教育新模式(七环节即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设计教学、技能教学、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一制度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获证制度)。

实践教学环节应以突出应用能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使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物流职业岗位的发展需求。实践教学体系应突出“三个环节”:一是专业能力培养,通过课程设计、综合试验、课程实训实现;二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突出四个实习,即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三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通过毕业定岗实训或毕业设计(论文)实现能力培养逐步递进,直至达到专业综合应用能力要求。

二、运用灵活、丰富的实践教学形式

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应采用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计算机仿真技术等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多媒体教学课堂信息量大,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学生易于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应力求改变传统的“重灌输,轻启发”、“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以教师为主的“单向”教学方式,努力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互动”的教学方式,实现群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教学信息反馈、分析、决策相结合,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教学活动。学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参与顶岗实训活动。聘请专家教授到校举办讲座,介绍国内外科研新进展,拓展学生学习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思路。

三、使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培养过程

物流服务是个动态的、连续的服务,服务质量的持续提高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这个链状服务中的业务人员,不但要有全面的综合性知识,而且要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爱岗敬业、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等素质的培养。职业化是人们社会化的基本形式,就业是高职学生实现其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特定职业或职业群需要的必备职业素质,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而职业素质的培养必须以身体心理素质为依托,以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为导向,以科学人文素质为基础。所以,职业院校应始终坚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高职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坚持教育观念创新与教育改革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主渠道与“第二课堂”(含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逐步构建起由目标体系、工作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组成的全面素质教育体系。

四、运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积极探索考试模式改革,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际技能、综合训练等考核推行口试、实践操作、论文、答辩、开卷考试或部分开卷考试等模式,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淡化知识记忆考核。理论课程考核依据作业、课堂表现、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实验实训考核根据技能操作、成果整理、报告编写等完成情况综合评定;课程设计考核根据学生设计成果、技能操作、态度、考试、答辩综合评定。对于技能要求强的课程采用模拟实践的考试形式。

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本、专科教育的显著特征。多证制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行“双证书制”,明确要求学生毕业时除毕业证书外,还必须取得一种以上职业技能证书。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要涵盖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应知、应会的全部内容,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结束语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岗快’,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从事本专业工作范围内相关岗位群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我们应以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顺畅的运行机制作为依托,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通过在校内仿真环境下的实习和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具体实践,获得最为直接、有效的职业岗位经验和知识,完成从学校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从模拟岗位到实际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接触。

参考文献:

第13篇

【关键词】专业建设;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双师型;实践性教学

1引言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烟台作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制造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为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山东省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烟台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了国际综合物流园区、国际商贸物流园区、国际冷链物流园区和国际保税物流园区。烟台大学成立了校企合作的物流管理专业,本着“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办学理念,以“主动适应,整体优化,定位准确”的办学特色,构建对接物流管理企业岗位群的情境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运输、配送、仓储、报关报检等专业核心能力,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熟悉现代物流相关技术与流程,会经营、懂管理,适应产业发展、就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专业建设思路与教学模式

2.1总体指导思想

校企进一步优化“基于专业岗位分析”的课程体系,共同开发1个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库;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构建递进式实践性教学体系,并充实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功能。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2.2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设置

专业理论课的内容和深度以理论在指导实践中的“必需、够用、能发展”为度,严格按照工作岗位的需要和发展去滚动式地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强调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突出专业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实效性。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对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增设了更符合物流业发展的多层次立体化课程,主要包含基本实务操作、电商物流、国际运作、第三方物流、物流案例分析等。具体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就显著,组织撰写了《物流外包与管理》和《现代物流(双语)》等教材,其中《现代物流(双语)》教材被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选用教材,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依托现代物流双语示范课和物流管理省级精品课,建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省级或者国家级精品课程群。

2.3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物流管理专业要保证承载基于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训练的顺利展开和高质量,教学团队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培养既有高校教师资格和专业职称,又有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德、识、艺三磬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通过企业锻炼、培训进修等方式优化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实现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探索并完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中,从企业委派的指导教师中有目的的选拔符合教师条件的在职人员为兼职教师,并在校企合作教育工作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特别是注重培养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提高授课技巧,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在教师管理上建立“二元”师资管理模式,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师资队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和管理。借助科学研究,提高整体教学层次。近五年,该专业教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部省级项目10余项;出版各类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SCI/SCI/EI收录期刊论文10余篇;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项。1名教师被聘为山东省省级教学名师。1名教师获得烟台大学首届青年学术骨干和“152”人才工程。

2.4构建递进式实践性教学体系

深化校企合作,打造校内外实训、实习、实践基地,如表2所示。建成物流管理实训室,以供应链及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以供应链及物流系统为模拟平台,以先进的物流设备如条码、射频、电子标签、分拣设备等为实现手段,形成一个整体、先进、实用的现代物流生产性实训中心。软件部分主要包括:仓储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第三方物流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硬件部分主要包括:信息采集设备(RF手持终端、RF接收机、条码打印机等)、物流作业设施设备(POS硬件系统、电子标签、托盘货架、流利货架、推车、托盘车、周转箱等)、网络设备(学生用计算机、教师机、服务器及其它网络设备组成局域网)等。建立沙盘模拟实训室,包括物理实物沙盘、ERP沙盘、ERP电子沙盘、机器人、AGV小车、投影仪、扩音系统等。与烟台交运集团、德邦物流、安德水产集团、东方电子集团、张裕集团和东岳通用汽车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立较完善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出入库、拣选、理货、配送等多项实训,为相关物流企业提供仓储、配送、人员培训等业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平台。目前,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到这些物流企业进行相关的实训,学生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有效训练和提高,初步形成了校企互惠共赢的局面。在山东振华物流公司、烟台市物流园区等现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依托合作企业网融公司,在山东省及周边拓展莱芜市物流园区、淄博物流园区、济南物流园区等物流企业及流通型企业为校外实习基地。在莱芜物流园区建立1个示范性顶岗实习“工作站”,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岗位的有效对接,实现校企之间的物质资源共享、智力资源互补,实现“企业生产与学校教学”一体化、学院教师与企业员工深度交流及共同培训。

3结语

本文本着“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办学理念,构建对接物流管理企业岗位群的情境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基于专业岗位分析”的多层次立体化课程体系,培养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构建校企合作的递进式实践性教学体系。只有不断进行专业建设改革,符合行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满足企业、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志军.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2(3):158-160.

[2]孟子敏.管理类课程三线并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基于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1):38-41.

[3]祝勇,江涛涛.物流管理专业跟进式人才培养机制与教学改进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39(1):145-148.

[4]李颖,邓偊.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3):273-277.

[5]施彦.物流实训教学方式的优化与虚拟现实的运用实践微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11):173-174.

第14篇

关键词:航空物流;物流管理专业;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280-02

现代物流人才已被列入12类紧缺人才之一。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物流人才缺口已达600万,天津物流人才每年缺口3万。中国民航大学作为天津市唯一的一所民航类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航空物流的专业特色,逐步探索出适合天津的航空特色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而教材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是创新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需要我们着重讨论的问题。

一、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现状分析

1.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分析。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模块(包括方向成组课、专业选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等。我们这里只讨论物流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

物流专业课程,例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工程、采购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物流成本管理等课程,是大部分物流管理专业都需要开设的专业课程,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教学内容。

而面向航空物流的一些课程,如航空物流管理概论、空运地理、民航货物运输管理、航空危险品运输、航空器材计划与管理等课程,已有多年的教学基础,但还没有正式出版的教材。

2.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使用现状分析。物流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迅速的专业,其各门课程相应的教材的发展同样非常迅速,国内有关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编著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结合近年来的实际教学工作,我们认为目前在教材的使用当中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有些课程缺乏高水平的教材。物流管理专业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在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对有些课程来说,仍然缺乏高水平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教材。

(2)缺乏配套的教辅材料。国外教材的一大特色是教辅材料十分丰富。从内容来看,有教师用书、学生用书、测验手册、习题集及解答等等;从载体来说,有图书、CD-ROM、e-text、多媒体、幻灯片、电脑软件、网络等等,是一种立体的、全方位的配套组合。[1]

但在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使用的教材中,缺乏配套教辅材料的现象十分明显。少数教材可能配有光盘和课件,而且相对简单;大多数教材都缺乏配套的教辅材料,如配套的课件、案例、多媒体资料、软件等。使得教师上课的手段受到限制,而学生能够获得的信息量也很少。

(3)教材的实践性不强。因为物流本身属于新兴的专业,最初的物流教材往往只是介绍引入的理论,或是将一些专家的论文拼凑在一起。[2]经过近年的发展,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总的来说,有些课程的教材仍然实践性不强,缺乏实际案例,或是仅有对一些企业情况的简单描述,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帮助。

(4)有些课程的教材内容上有重复。教材内容的重复,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受到挫伤。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又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情绪,造成了恶性循环。而对于重复性内容,授课老师不好把握,可能会略讲而过,学生没有真正领悟,或者都进行深入讲解,反而造成时间、资源的浪费。[3]

(5)由于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于面向航空物流,培养具有民航特色的复合型的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教材的不匹配问题尤为突出。目前现有的物流教材中,例如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等都有涉及到航空运输或航空物流方面的内容,但所占比重很小,很难使学生深入了解航空物流,更遑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了。同时在我们设置的课程体系当中,涉及到航空物流的一些专业课程,如航空器材计划与管理等在全国范围内都没有教材,这将严重制约着我们的课程建设和专业发展。

二、基于专业培养目标的立体化教材建设

结合以上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和使用的教材的分析,我们认为教材的建设应当根据专业课程的具体情况而进行。

1.对于供应链管理等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其本身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并且也有相应的教材可供选择,因此教材建设的重点在教材选择和教辅材料的建设上。

在教材的选择问题上,应根据教学大纲,尽量选择权威的、优秀的教材。同时在教材的选择中应鼓励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相互交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性内容。

在这类课程的教材建设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教辅材料的建设。因为目前现有的教材主要面向的是一般性的物流管理专业,例如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物流配送等教材,其内容涉及到航空运输或航空物流,但所占比重很小,难以满足课程大纲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在教辅材料的建设中,应着重于开发面向航空物流的案例、软件和多媒体资料,配合教材使用,以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航空物流及其运作。[4]

2.对于航空物流管理概论、空运地理、航材计划与管理等课程,没有现成教材可选。这些课程在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已有一定的授课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因此这些课程的教材建设中最紧迫的任务是整理相应的讲义、案例等教学资料,有组织有计划地编写航空物流教材。

3.鼓励教师使用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实行双语教学和多媒体授课。

三、建立长期的、有效的教材建设机制

1.教材开发、设计的规范化。教材作为教学的核心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保证教材开发的质量,规范的教材设计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1949年,有“现代课程理论之父”之称的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一书,标志着科学主义课程开发的最终确立。泰勒在书中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四个步骤.即课程开发的“泰勒原理”。同时泰勒提出了开发学校课程所必须回答的四个问题:(1)学校应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2)为达到这些教育目的,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3)怎样组织这些学习经验?(4)我们如何决定这些教育目的正在得到实现?[5]

如前所述,由于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于面向航空物流,专业教材编写任务相对比较繁重,为了保证教材开发的质量,承担教材编写任务的教师更应该遵循教材设计的基本规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材的开发和编写过程中,应深入航空物流企业调研,了解我国航空物流现状,深刻理解我国航空物流未来发展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这样才能确定课程的学习目标,进而确定学习内容,并将这些反映在教材当中。

2.重视教辅材料的开发和使用。如前所述,我们目前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教科书上有什么教师就讲什么,考试就考什么的状态。而一本教科书即使理论讲述得再清楚、内容再丰富,它所能提供的信息终究是有限的。因此。教辅材料在教学中应当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鼓励教师开发能够通过新技术进行传授的与教科书同步的教学内容,以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如案例库、电子教案、Flas、电子杂志等;还可提供网络交流、资源平台,以便于教学的与学生的各种信息交流、相关教学资料和学习资料的下载等。

在教辅材料的使用方面,除了主教材之外,应鼓励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参考资料。因为一本教材,即使再优秀、再权威,即使是最好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也会有其相应的弱点和不足。因而通过大量的辅助教材和阅读材料,使主教材得以充实、扩展、补充和完善,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的学派、不同的思想观念、理论体系,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在分析和思考中汲取,在不同学派和不同观点的论述和辩论中提高。同时也极大地扩大了课堂的信息量和信息传播。[6]

3.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学资料、信息的共享。不同课程任课教师和课程组之间的沟通,教学资料、信息的共享,如案例库、多媒体资料等,对于梳理和协调教学内容,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非常有利。不同课程的教学都需要通过对航空物流企业的调研形成的一些报告、案例等资料。这些资料的交流和共享,可以使得不同课程的教师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些案例,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同时也可以降低调研成本,提高调研的效率。

4.强化与其他部门、企业的合作。教材建设的主体是教学单位,是教师,但同时和其他部门、企业的合作也必不可少。

(1)在教材建设当中,需要很多的参考书和资料,另外一些外文原版教材或翻译过的教材,因为定价较高,很难在学生中推广。因此应重视图书馆在教材建设中的作用,定期和图书馆方面沟通,推荐专业课程中需要的书籍和资料,促使教师和学生更好的利用图书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水平。

(2)教材建设中还应该强调与企业的合作。我们要建设面向航空物流的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要使我们培养的学生符合航空物流发展所需的人才特征,在教材建设当中就必须和航空物流企业进行合作,深入了解航空物流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才能够编写出应用性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教材。这种和企业的合作,可以以调研的形式,也可以以和企业合编教材的形式来做。

参考文献:

[1]苏开颜,邢美圆.国内外高等教育教材差异比较[J].出版发行研究,2002,(7).

[2]贺岩.从教育的发展看物流教材建设//2008中国发展进程中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卷II)[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宋歌.关于物流教材重复问题的探究[J].经营管理者,2009,(19).

[4]李建春.高校教材质量问题浅议[J].教育学研究,2010,(7).

第15篇

【关键词】TAFE模式;《物流学导论》;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

TAFE的全称是“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即技术与继续教育,是澳大利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TAFE直接与岗位工作能力挂钩,以为行业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是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其特点是:明确课程考核要求、制定标准测试方法和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等。TAFE教学模式引起了我国的教育工作从事者,特别是独立院校的教育工作从事者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不断的创新研究,为提高我国独立院校的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一、《物流学导论》课程分析

(1)基础性。《物流学导论》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因此《物流学导论》是引导学生对物流管理各要素有一个初步的、基本的认识,引导学生入门。同时也能够很好的为学习《配送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其他专业课程的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积极探索《物流学导论》教学的新方法和新理论,提高《物流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2)综合性。《物流学导论》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包装、装卸搬运、采购、库存、运输、配送、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等主要内容,涵盖了物流管理的各个要素,是对整个物流管理实践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工具,进行综合性的介绍和导入。(3)概括性。《物流学导论》主要将相关要素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及工具介绍给学生,对物流活动所涉及到的各项活动以及物流的应用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对于各项物流活动的细分知识则同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开设来进一步的探讨。(4)专业性。尽管《物流学导论》课程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概况性,但其仍然是一门专业课程。其涵盖的各要素,直接源于企业管理和营运的实践。

二、TAFE模式下《物流学导论》课程体系的改革

(1)TAFE模式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课程定位。TAFE模式下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根据物流岗位需求和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和学科理论的要求来确定的,其重素质、重基础、重知识面的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基础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力求培养出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实务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通过对《物流学导论》课程的学习,要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现代物流基本理论及物流实际运作流程,因此,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该课程定位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入门性质的课程,其基本目标是通过问题和实例入手的多元化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物流是什么、物流管理干什么、要知道怎么干以及如何干好,从而激发培养主动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兴趣,训练与现代物流管理相适应的系统化思维,强化重视实践的意识,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以技能化的模块为基础,整合《物流学导论》课程。TAFE学院的《物流学导论》是物流管理专业必修课程,也是经济与管理学科大类其他专业的选修课。根据《物流学导论》的课程定位和TAFE模式教学的要求,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将《物流学导论》课程知识进行模块化,依次分为模块一认识物流、模块二物流功能要素、模块三物流应用等,模块一主要让学生们认识物流、模块二主要让学生们知识物流是干什么、模块三主要让物流在应用中展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重点介绍模块二和模块三,这也是适应TAFE模式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进行的。《物流学导论》课程教学内容如图1所示。

(3)教学方法改革。《物流学导论》传统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是一种“填鸭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采用启发提问的方式予以点拨和诱导,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还有理增强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在《物流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每章的课程内容,采用启发式提问的方式,提出学生比较感兴趣又和本章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本章的知识,从而能够增强课程的应用性和趣味性。同时还可利用多媒体、图形直观等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比如要介绍供应链管理这部分知识时,老师开始讲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前,采用这样的发问形式使学生对供应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找一个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按以下逻辑顺序进行发问:你最喜欢的一样商品是什么?(答:某某商品)——这个商品你事从哪里买来的?(答:某某零售店)——某某零售店的此种商品又是从哪里购进的?(答:批发店)——批发店的此种商品又是从哪里购进的(答:制造商)——制造商生产此种商品的原材料是从哪里购进的?(答:原材料的供应商)。在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此种商品达到消费者手中之前经过的所有企业以圆圈表示描述在黑板上,并用直线将有直接供需关系的企业连接起来——一个特定商品的供应链模型就出来。二是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指鼓励学生集思广益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得出正确结果,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过学生在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有说服力并且印象深刻,从而能够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首先要求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提前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做好相应的记录,有些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基本上能够掌握所学内容,根据具体情况,教师可以叫些学生代表上讲台,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述。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比较难懂的知识点,可以通过举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例子在来进行说明,比如通过“囚徒困境”的例子来说明供应链管理中个体利益和团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三是案例教学。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从多方面、多渠道收集教学用的第一手资料,在组织案例教学时,首先对学生如何充分的剖析案例进行引导,与学生互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4)改革考核方式,完善考核体系。课程考核是教学模式中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反映出课程开发、课程运行的意义和效果。通过借鉴TAFE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重视学生在课堂、活动、实验、讨论等方面的评价,不赞成以书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互评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第一,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一段时间后,为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的了解而进行的评价。因此,总结性评价重视的是结果,借以对被评价者做出全面鉴定,区分出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做出评定。因此总结性评价主要强调的是记忆性内容的考察,而忽视除记忆和简单推理之外的技能,比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价值、态度等,如此易造成“一考定成败”,最后导致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过关,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总结性评价在《物流学导论》中的应用主要是考察学生对《物流学导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和利用《物流学导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找出教和学的薄弱环节以改之。然而《物流学导论》是一门实践性比较的学科,其应用性和实操性显得比较重要,应尽量全面考察学生物流管理素养的协调发展。当然,这要结合过程性评价,以避免一次总结性评价定终身的情况。第二,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全面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技能的培掌握和能力培养的过程,因此,过程评价相对于总结性评价“结果”而言,强调的是学习过程,重视非预期结果。过程性评价在《物流学导论》中的应用,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老师点评的小组评价形式。其基本程序如下:一是被评价的学生进行自我讲述;二是被评价的学生展示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果;三是同组同学对被评价的学生惊喜评议,并提出相应的学习建议;四是其他同学根据评价情况,分别从“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成果”三方面对该学生给出一个等级成绩;五是组长综合该组同学意见,确定改同学的最终等级。主要针对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好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经验、好的评价方法等进行引导性评价,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观察、分析和理解,不要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学习。的理解和掌握、对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培养。

三、总结

《物流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本文首先通过对《物流学导论》课程科学合理的定位,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改革方案,希望通过本方案的提出,能够进一步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培养出物流市场所需要的真正物流人才。

参 考 文 献

[1]金汉信.基于BTEC 及TAFE教学模式的高校物流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研究—以仓储管理课程为例[J].商场现代.2008

[2]谷再秋.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物流学》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