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从大学田径教学在新时期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地位和作用上不难看出,大学师生应重视大学田径教学,并依据田径运动和项目的相关理论知识,用于大学田径教学,笔者在下文中将探讨新时期大学田径教育改革的对应举措。
1.1、大学田径教学中应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的全方位发展为教学核心,并建构田径教学系统
当前大学的田径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长短跑、起跑技术的教授,应将互动式教学和合作性教学相结合,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田径教学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采用探究性教学和情景式教学来提升田径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
1.2、大学田径教学中应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为主要目标,构建田径课程的考评系统
大学田径教学的考评内容不但牵涉到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指标元素,还要照顾到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学习田径项目时的心理素质的考评,在实际的考评工作中应运用直接考评和间接考评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同时在有关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运用上,要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考评模式,融合其合理、科学、适合我国大学田径教学实际状况的先进元素,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规范性设计。
1.3、从大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准以及身体发展状况来对田径课程进行优化
大学田径教学课程的策划和设立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大学生的心智发展准和智力水准的高低———尤其是各类身体素质的实际状况,在此前提下对传统的田径课程进行规范化改良,以适应新时期的田径教学纲要和时展的需求。
1.4、课程设计多元化、灵活化
第一,田径课程在国外所有的大学中都是选修课,与其它课程共同组成了大学公共体育教学项目。虽然田径运动对大学生的身心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塑造价值,但这类运动并非完全适合所有学生。但是应该看到的是,田径教学项目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有极大助益的,因此,应改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田径的积极性。第二,在设计田径课程教案时,应使其多元化和灵活化,只有让学生体验到田径课程的魅力,他们才会去认真学习,并养成长期运动的良好习惯。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学生唯有坚持一个或若干个体育项目的锻炼,才能全面提升其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田径项目的设立上不应无目的性的删减某些“危险”运动,例如:撑杆跳、110(100)米栏、铁饼、标枪、长距离障碍跑等等,因为这些运动在大学生中也有拥护者,而其本身亦有一定的教学价值。美国大学有专业的撑杆跳高“校队”,有许多崇尚冒险的学生将撑杆跳作为自己的常规训练项目。这些所谓的“高危”项目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并且,当学生完全掌握了这些运动技能以及教练对运动项目进行规划后,其危险性可以控制在一个能够接受的范畴内。因此,我国大学应依据学生的身体状况,适当开展这些“高危”项目。
1.5、课程内容标准化、正式化
针对某一部分学生对田径运动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开展合作性学习是可行的,但是对田径运动进行游戏化则不符合田径运动发展的潮流。而国外在初中或小学不设立田径课的原因是:中小学的运动场地、老师素质和学生素质使其无法设立标准化的田径训练课程。而非标准化、休闲化的田径运动则无法体现田径运动的真谛。田径运动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也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发展到如今,田径运动应该更加标准化和正规化,而教练也应将正统的田径技术和战术传授给大学生。我国大学里的田径课程,其思想和精神都是严谨的,它有一套独特的系统,并非所有的运动都适应现代的大学生。而这一论点对我国大学的田径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1.6、课程交流国际化
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正式形成田径技术交流圈,这使得欧洲的前卫技术和美国高校的商业化模式相互结合,从而令欧美在田径教育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国际间的田径经验交流是极重要的。虽然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但是中国目前与其它国家的田径经验交流还未形成一个交流圈,这也正是大学田径项目发展受阻的其中一个原因。尽管改革开放之后,与国外的学术交流有所增多,但直接的课程交流还很少。
1.7、教学、训练一体化
我国大学田径课程教学是以田径技术为而核心展开的,其运动观念的树立,可以帮助我国大学生学习到“最正宗”的田径技战术。而正宗的田径技术一方面来源于生物力学原理;另一方面来自于技术解析。而研究结果表明:与田径运动的规律和运动员个人特征相符合的技术就是“最正宗”的技术。所以,田径教学不应过于呆板、枯燥或墨守成规,而应使学生了解其物理学原理,激励学生在训练中培养自己的“独门绝技”。也就是说应激励学生去发现和研讨。在进行田径教学的改革时,应采取教学、训练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该类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模式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是针对学生个体的传授和引导。使学生在体验、领悟田径运动并提升田径成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田径运动的真髓。该类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即是说,应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对动作方法不进行强制要求。在新历史时期,学习型社会的概念已由一些专家率先提出。而在当今社会,只有会学习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提倡主动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新型要求。田径课程的教学和训练一体化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佳教学形式,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学习活动中去,提升学生的合作式学习能力,是未来田径发展的大势所趋。
1.8、遵循田径课程的内在规律,调整部分课程的讲授顺序,发挥技能迁移的功用
因为田径教学学时数的减少和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田径项目的开展在大学中遇到了阻碍。为了保障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在实施田径教学的改革时,应依据田径项目的内在规律,调整教学课程的教授程序,将所有的田径项目分为走、跑、跳、投等四个教学版块。这样可以使同一环节的同一技术不再重复,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2、结束语
(一)审视大学教学:学生、教师、学校之三维视角
1.大学教学:学生心智成长的“孵化器”。大学不仅以探索高深学问为目标,更追求以高深学问“训练”与“装备”人为永恒宗旨,它是青年学子心智成长的场所。而大学教学则是实现此宗旨的基本途径。处于18—23岁的青年大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进入大学之后,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习深奥的专业知识,而且课内外有机会与众多学者讨论、交流,在教师们的引导与带领下认识自身、人类社会乃至自然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身的学识、智力、理解力等各种素质得到了极大的训练与拓展,这就是真正的心智培养。正如怀特海(WhiteheadAN)所说:“大学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仅仅向学生们传播知识,也不在于仅向教师们提供研究的机会。……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2]
2.大学教学:教师学术职业的基本职能。高深知识是大学赖以存在的基本要素。因此,从知识的角度看,对应着知识的生产(发现与创造)、知识的传播与知识的应用过程,科学研究、大学教学与社会服务可视为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的三大职能。作为三大职能之一,教学是大学教师最为传统的职能,这一历史可以追溯至中世纪大学。在中世纪,大学就是教师传授高级学术知识的场所。同时,大学教学亦有助于教师其他职能的顺利开展。例如,教学对教师的科研工作就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大学教师准备教学的过程就是其对教学内容(学科知识)进行整理、思考、钻研的过程。此外,在大学里,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方面常常走在教师的前面,师生互动的一个积极结果就是教师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新东西,这对教师而言,不啻为一种科研资源。由此而言,大学教学是教师学术职业的基本职能。
3.大学教学:学校教育质量的“风向标”。自从有了大学,就有了对其教育质量的期待。随着现代大学职能、类型与层次的拓展,大学教育质量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涵,从人才培养到科学研究,再到直接为社会服务。同时,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也日趋多样。然而,追根溯源,培养人才仍是大学最为基本的职能,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而大学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因此,大学教学投入的多少、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大学教学质量的好坏能够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进而反映出大学教育质量的好坏。从这个意义来看,大学教学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风向标”。简言之,大学教学之于学生、教师乃至学校均有重要意义。而从教学过程与影响因素考虑,大学教学水平与质量提升的重点在于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这当中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与革新是关键。
(二)大学教师教学观辨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要求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呼声的日益高涨,有关大学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逐渐兴起。这当中有许多学者致力于探讨教师教学观与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效果的可能影响。1993年,澳大利亚的3位学者基恩•特里格维尔(TrigwellK)、迈克尔•普洛瑟(ProsserM)和菲利普•泰勒(TaylorF)对24名教授大学一年级物理与化学课程的教师进行了访谈,以探索教师们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意图之间的联系。他们发现了5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的策略,意在向学生传递知识;以教师为中心的策略,意在使学生掌握学科概念;教师/学生互动的策略,意在使学生掌握学科概念;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旨在使学生发展自身的观念;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旨在使学生改变自身的观念[3]。1997年,香港大学的学者基姆伯(KemberD)基于既往有关大学教师教学观研究的回溯与总结,认为既往的研究在术语称谓上虽有所差异,然而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合并成5种教学观:教学作为知识的传授,教学作为结构知识的传递,教学作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应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应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与心智的发展。进而,他又将这5类教学观作为子类别分别归于教师中心/内容导向、学生中心/学习导向两大类中,每个大类各含两小类,而教学作为师生之间的互动这子类教学观作为两大类教学观之间的过渡。最后,他将这5类教学观具象为一个起点为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内容导向的大类教学观,终点为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学习导向的连续体之间的5点[4]。然而,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们也发现大学教师似乎兼有“理想”的教学观与“现实”的教学观。1992年,两位澳大利亚的学者莫威思(Sam-uelowicz)和贝恩(Bain)通过对来自于两所不同类型大学(开放式大学与传统大学)不同学科领域(科学与社会科学)的13名大学教师访谈调查得出结论:至少对于某些大学教师而言,他们的教学观是情境性的;大学教师可能兼有“理想”的与“现实”的教学观。这似乎意味着,教师教学目标的表达与“理想”的教学观相一致,而他们的教学实践包括教学评价,体现了“现实”的教学观[5]。
针对于此,2005年,4位英国学者通过对4所英国高等教育机构638位教师的问卷调查分析之后,认为大学教师“理想”的教学观与“现实”的教学观具有深层次的一致性,但也有差异:教师“现实”的教学观是“理想”教学观与学术以及社会情境的折中[6]。国内研究者于此也有相关的研究与阐述。喻平认为,教师的认识信念系统是一个涉及知识信念、认知信念、文化信念、学习信念以及对信念的自我调节等因素的复杂结构,它的形成受到个体的学习活动经验、科学观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它会对自我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组织以及教学评价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又会通过教学过程将自己的认识信念传达给学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间接影响[7]。也有研究者认为,教师的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8]。2010年,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者陆根书与韦娜通过对本校2003级504名本科生的学习风格以及他们感知教师教学观的基本情况调查,认为:教师的教学观可以用关心激励、学科知识、问题解决、多媒体、传授知识5个维度加以度量。对这5个维度进行的二阶因素分析表明,教师的教学观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类型,即信息传递的教学观和促进学习的教学观[9]。2011年,厦门大学吴薇通过对中国与荷兰研究型大学教师们对自己教学经历的回顾以及他们对影响其教学观念的相关因素的访谈与问卷调查,得出结论:外部环境以及个人背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会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外部影响因素涵盖班级环境、教学工作环境、高等教育体系政策环境以及国家社会文化环境等四大层次[10]。综上,大学教师教学观是教师有关教学的基本信念与看法,它既是大学教师逐渐形成的对教学本质及其过程的基本判断与价值追求,又受到自身所处学术与教学情境的塑造与影响,并指导着大学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质量。大学教师教学观可细分为不同层面:教学理想层与教学情境感知层。大学教师的教学理想是其对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知识乃至大学本质等问题的基本思考与判断,它不受具体教学情境的羁绊,它是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内核。而教学情境感知则更“具体”,更“现实”,它是大学教师对其所处学术与教学情境的感知,既基于教学理念,又受到教师所在机构的属性、大学教师的学术背景、学科特性乃至大学教师的个人背景特征等学术与教学情境等因素影响。因此,大学教师教学观是教学理想与教学情境感知的折中。另外,从类型上来看,大学教师教学观可大致划分为教师中心(知识中心)与学生中心(学习中心)两大类。
二、反求诸己:大学教师教学观建构的必由之路
何谓大学教师教学观建构?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可视为大学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与更新,其过程就是大学教师教学观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也是大学教师由教学新手到教学专家的成长过程。教学观是教学理想与教学情境感知的折中,教学理想是基本,因此,教学观的建构应当从直面深层次的教学理想开始。
(一)教中学
大学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面临着“如何对待不参加讨论的学生,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如何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中积极思维,如何利用新技术促进教学……”等诸多新问题。当这些问题的处理与应对让教师感到“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他会尝试学习新的观念与方式来解决处理,而学习的途径可以有阅读相关文献、同事之间的交流与讨论、观摩体验等,这时,通过学习,他既有的教学观念就会开始发生转变。值得指出的是,同事之间不同教学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也是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有效途径。
(二)勇于实践
一旦教师学习了新的理念、教学策略与技能,就需要在实践中加以积极地运用、熟悉、检验,这样才能真正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观。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中,大学教师应避免“教条化”,即应避免不辨情境,生搬硬套教科书或教师培训中所宣扬的教学原则与技巧。
(三)不断反思
大学教学是目标指向性活动,教学目标预设于教学行为、反馈之间的统一体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经常反思教学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例如,针对教育目标的教学行为,反馈意义何在;对于根据前一次教学反馈而得以安排的教学行为,教学目标又体现在哪等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将会更好地理解与进行教学。反思不应局限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学习与实践,还蕴涵着教师自身的教学价值判断。进而言之,从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来看,反思是一有效途径。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观与教学实践,反思自身的教学观与其他教学观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反思自身精心选择的教学个案,将有效地促进大学教师教学观的转变。国外有学者进行过研究,他们比较了获得卓越教学奖的“专家”教师与“新手”大学教师之间在教学观与教学方式方面的差别之后,得出结论:相较于“新手”教师的单一教学观,“专家”们的教学观更为复杂与灵活[11]。两者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有:“专家”教师有强烈的意愿从其他人,尤其是学生那里获得关于他们教学与课程方面的反馈信息,而且,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系统的、正式的流程收集此类反馈信息,他们会充分利用收集到的信息来改进自己的教学[11]。
(四)投身教育科研
相较于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更为复杂。事实上,许多大学教师并不认为自己仅仅是“教师”,他们更视自己为学术共同体的一分子。因此,探究知识与学术已经成为大学教师的使命,而这也体现了现代大学的价值与传统。毋庸置疑,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离不开教师对自身所教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要达到这一点,需要大学教师不断探索研究。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还需要教师投身于教育科研,教学也是一种学术,也需要不断探索。综上所述,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是大学教师自我学习、实践、研究与反思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体性与主动性,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诉求。因此,这是一个“反求诸己”的过程。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大学教师教学观建构的重要因素
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固然以教师“反求诸已”为必由之径,然而良好适宜的教学氛围,也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相关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乃是其所处的学术、教学情境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对它的进一步分析,教师、学生、大学机构无疑是其中必不可少的3个方面。文章拟就此讨论其中若干具体因素,并针对当前大学的教学实际提出初步建议。
(一)加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2006年,南京大学龚放教授领衔的教育部“大学教授讲授本科课程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对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73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教师、学生与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特别是著名大学的本科生对教授讲授本科课程期望值很高,但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不高,对教授的教学水平、学术水平也不满意,对教授教学的态度尤其不满,对已经开设的课程的满意度也较低。……大多数教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陈旧;不少教师缺乏教学经验”[12]。这个结果令人深省,在某种程度上,它揭示了我国大学教学的现状。与之相应的是,目前,我国大学教师普遍缺乏职前、职中、职后的教育专业训练。过去的一些较好做法,如“助教进修班”、教研室集体备课活动等已不复存在。因此,如何提升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个问题浮出了水面。而加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做法上,大学可为教师提供长期或短期的正式培训或类似教师发展工作坊。在此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无论培训的具体形式如何,培训内容与环节应精心设计,培训重心应立足于大学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与革新,如此方能切实提升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改善大学教师的教学实践。
(二)对教师采取多元评价
教学、科研以及直接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大学教学是其基本职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其职能的侧重点以及对大学教学的目标追求本应有所不同,各安其位。然而目前,大学出现了漂移现象,科研导向愈演愈烈,大学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减少了投在教学改进以及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很多教师的主要工作是科研和指导研究生,对本科教学力量的投入相对而言是比较薄弱的”[10]。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影响着大学教师对于学术与教学情境的认知。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之一就在于实现对大学、大学教师评价多元化,平衡教学与科研。
(三)适度控制班级规模
作为为各行各业提供管理人才与智力支持的高校会计学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会计教学培养的方式在学术界与实践界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会计教学改革的尝试也在这些高校中展开。作为高校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群体,如何应对全面改革中的大环境对会计教学与时俱进的要求,成为了外界以及教师群体本身都在探讨的问题。大学教师作为高校教师中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培养对象和目标与高职等职业教师有所不同,怎样找准自己的方向有的放矢的迎接会计教学的挑战是横在教学质量面前的一座大山。
2国内研究情况
会计教学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而逐渐改革推进着,国内关于会计教学的研究大多是对理论教学的内容以及课程设置安排上进行的,而关于会计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是以职业教育的立场来进行的,鲜有的从教师的视角去研究会计教学体系的建设基本也是站在中职、高职教育改革的立场来讨论的,譬如熊玉红,戚英华2010年6月在《中国商界》中“试论会计实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途径”,从会计实训老师的角度来分析其应具备的素质及及培养途径;张跃红2010在“会计实训教学及教师与学生的定位”中,讨论会计模拟实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定位,并针对会计实践教学提出了建议,认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关键在培养“双师型”教师。
3本科会计教学的挑战
3.1界定本科会计教学的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明确本科的会计教学与职业教育是不同的。本科的会计教学要求“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更多的考虑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完整化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而会计职业教育要求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更多的考虑学生要有“必需、够用”的知识以及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正是由于存在这种不同,本科会计教学的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上可以参考但却不应该借鉴职业教育。其次,由于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不管对本科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是如此,实践教学在本科会计教学当中的地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轻到重的过程,但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要求、教学时数的比重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同样应避免实践教学限于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之中。了解了本科会计教学的特点,在界定教学的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上才不至于迷失于当前的短期社会需求,而忽略了对学生长远发展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3.2设计本科会计教学的模式、方式。本科会计教学的模式、方式在不同的学校之间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本科生从高中生升学而来,在高中主要从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中,学习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本科的会计教学方式在选择仅仅继续采用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普通本科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二是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三是以发展健全人格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会计学科的特点,怎样运用已有的教学模式、方式,创新适宜于本科会计教学的特有模式、方式,是广大高校正在积极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
3.3本科会计教学要求与时俱进。正如本文在开始中提到的,我国会计政策制度正进入全面改革的时代,我们所在的会计工作的大环境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这也要求我们的会计教学内容要时刻跟上时代的步伐。本科会计教材的更新速度、本科会计教师知识的更新速度决定了教学内容是否与时俱进。
4大学教师的应对方法
4.1加强对本科会计教学的研究。面对会计教学中的挑战,大学教师作为科研工作的主流群体,主要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以期推进会计教学的实际工作。
4.1.1加强研究界定统一的本科会计教学的基本内容与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会计教学内容的研究探索一直没有间断过,主要针对会计教学的理论内容与实践或实训内容进行着。现阶段可以将会计教学内容分为会计理论教育与会计实践(训)教育,对于会计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且已对理论教学的基本课程达成了一个共识,但是在实践教学上的研究仍然缺乏研究,更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统一的关于基本内容的有效共识。本科会计教育工作不同于高职等职业教育工作,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切不可照搬或借鉴职业教育。通过对两种教育方式间加强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确定本科会计人才的基本培养目标。
4.1.2加强对本科会计教学的模式、方式的探索研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在教育中传播最广的一句话,大学的基本教育模式,从最简单的传授知识,到现在的翻转课堂教育法,无不是人们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目的就是为了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够知道怎样去学到自己想了解的知识。本科会计教学也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由重视原理记忆变为重视原理应用,由注重问题结论变为注重发现问题,结合会计学专业极具实用性的特点,尝试与创新不同的教学模式、方式的研究,以期使学生逐渐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习惯,进一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4.1.3加强更新教材内容的研究。随着我国会计全面改革进程的深入,带来了会计准则、制度的修订,随之而来,我们用在会计教学过程中的教材也应做出相应的更新调整。有丰富会计教学经验的大学教师之间可以组织起来开展对教材更新的研究,通过教师间按专题聚集分工、备课、研讨,加快编写一些结合新情况、突出实际操作的补充教材,以期及时向学生传递最新的会计改革动态,传达一些会计热点问题和新出台的会计政策,以达到思想上的同步。
4.2拥有“双师型”资格。大学教师作为高校教育的中流砥柱,大都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他们一般多来自于各大高校的硕博研究生,属于从“理论到理论”的教育模式。会计学作为应用性学科,既需要理论的深度与广度的支持,也需要实践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检验,在高校中广泛认同的对会计专业教师具有“双师型”资格的要求对大学教师而言仍然有必要。所谓“双师型”即指高校教师资格和会计师资格。高校教师资格是从事高校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本科会计专业教师从事会计教学的前提,体现的是教师在教书育人上的能力,是对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认可;会计师资格是我国对会计人才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类别上进行的认证,体现的是中级会计实践能力,是对具备一定处理实际会计业务能力的认可。“双师型”的提出最初来源于高职教育,但现在在所有的会计教学中已成为基本共识。
4.3参与会计实践工作。拥有了会计师资格说明了在取得资格证的时候,这些教师具有了一定进行会计实践的能力,但是这样的能力如果不能在实践中继续强化熟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能力只会被弱化,并且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对于没有到过企业参与真实会计工作的教师,缺乏对会计工作现实流程的感性认识,在会计教学工作中传递理论知识难以深入浅出,进行实践指导难以对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确切的答复。正因如此,从事会计教学的大学教师有必要在教学科研之余在学校认可的情况下,寻找机会积极的参与企业的会计工作,同时,也可参加相关的职业培训,校外高级会计师具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培训和教学实践锻炼后,在教学中能较好地将书本知识与会计工作实际紧密结合。
5结语
关键词:中国学习者特点;大学语音教学
一、针对中国学习者特点的语音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文化针对性的语音教学
语音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语音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用英语交流的质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说话者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仅从对英语学习的作用来看,良好的语音不仅能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还对单词的记忆大有裨益,并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长期以来,语言学家对语音习得和语音教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也有不少优秀的著作问世,但它们大多数都是从整体的角度普遍地讨论语音教学,似乎所有以英语为二语或外语的学习者之间没有任何差别。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很显然。中国学生和西班牙学生在学习英语语音时遇到的困难和容易犯的错误肯定是不同的。于是对于西班牙英语学习者来说十分理想的语音学习方案很可能完全不适用于中国学生。因此,任何试图涵盖所有以英语为二语或外语的学习者的理论或教学法都应该被视为有固有缺陷的。Politzer和McGroarty早在1985年进行的调查中就发现并提出在语音教学中关注文化差异的必要性。于是有学者提出了有文化针对性的(cuhuresoecific)语音教学(Robertson,2003)。这就意味着所有的研究、理论以及教学资源必须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由关注共性转向关注个性,关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英语学习者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和依据进行研究和教学。
(二)中国大学学生的英语语音现状
在中国大学进行的语音教学就必然要针对中国学习者的特点进行。在我国,大部分进入大学的学生都经过了六年甚至以上的学校英语教育,词汇积累和语法水平都已达到一定水平,但语音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前两者。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在初、高中学习英语时。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听、读、写上,往往忽略在考试中没有一席之地的语音。因此大部分进入大学的学生语音仍处于较低水平。他们普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语音问题。如元音发不准,辅音连缀发音困难,加音、吞音现象严重,重音位置不正确。朗读或口语表达时语调平淡无节奏感、亦或是南腔北调、怪腔怪调。
对于这些学生,语音教学的一些通用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帮助的,但更关键的是要针对我国大学学生普遍存在的语音特点和问题,有的放矢地研究策略、进行教学。
二、中国大学英语语音教学方案
通过某些学者的调查显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音学习中对一些特定的元音和辅音的发音、词和句的重音位置、朗读或口语表达时的语调等语音问题尤其感到困难并时常出现错误。本文作者将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大学语音教学方案。
(一)音段音位
对于英语初学者,有必要让他们全面了解英语音段音位的特征,而在大学的英语课堂上,我们应更关注于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习惯。下面谈到的是学生中出现的主要一些音段音位的发音问题。
吞音是中国学生在音段音位上常犯的错误之一。被吞掉的通常是辅音。比如在说短语“children''''sbook”时。将“children''''s”最后的[nz]音漏掉。
发音错误也是大学英语学生在音段音位上常犯的毛病。以下我们列举几个常见的典型错误。
误发辅音在中国的有些方言中没有如“vast”里的/v/音,当这个音出现在单词首时,来自这些地区的学生容易用/w/替代/v/进行发音,如将“veep”误发成“weep”:由于在汉语语音系统里没有像“ship”里的,,这样的发音,许多学生就用/s/取而代之,于是,有时候听见他们念“see”和“same”,而他们实际上想要表达的是“she”和“shame”。有些学生将出现在词尾的/l/,误发成/r/,结果“pull”听起来像“poor”而“fall”听起来像“four”。还有学生总是将元音前的/n/和/l/混淆,于是“know”和“low”、“name”和“lame”听起来没有区别(Kenworthv,1992)。
如果学生总是混淆两个音,教师有必要将它们对照起来交替地单个示范发音以便学生辨认和区分。接着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最小对立体练习。下面是针对区分//和/s/的一个例子。
为练习学生的识别能力,教师将以下不完整的句子写在黑板上:
They''''regoingto______thewine.(ship)
They''''regoingto_____thewine.(sip)
然后教师播放完整句子的录音,学生将听到的词填入空格内。
为了练习这两个音的正确产出,将以下句子写在黑板上:
Sewherthedress.(sew)
Showherthedress.(show)
You''''regoingtohavetosave.(save)
You''''regoingtohavetoshave.(shave)
学生两人一组,学生甲任选一个句子并朗读出来,学生乙辨别他说的是哪个句子。然后角色互换。
误发元音学生几乎都能正确发出现在词尾的双元音/ei/,比如:“say”、“stay”等。而当其后紧跟一个辅音时,学生就很容易将它误发成如“pet”里的//音,于是“date”听起来像“debt”,而“mate”听起来像“met”。另外,中国学生很容易混淆出现在像“food”里的/u:/和“book”里的,/u/,这是由于在汉语里他们相互是对方的变体(Kenworthy,1992)。
训练易混淆元音的正确发音,最小对立体练习仍然很有帮助,如下面所示:
Theylaidthemicebeforeus.(laid)
Theyledthemicebeforeus.(led)
Shehasbroughtbacksomefoolbottles.(fool)
Shehasbrougtbacksomefullbottles.(full)
(二)重音
单词重音在英语中,一个单词的重音模式是确定这个单词身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族语使用者很大程度上依赖重音模式来辨认单词。以“pro-ducfivity”这个单词为例,其正确的重音模式应该是“productiyity”,而当一个重音被错放在“-duc-”上。而又一个重音被放在“-ty”上,即“productiyity”,就会被误认为是“productivetea”.这当然会造成严重的误导。此外,一旦一个学习者习惯了某个单词不正确的重音模式,当别人正确地说出这个单词时他将无法辨认。因此,重音位置的正确对于学习者接收和产出英语都十分重要。
中国大学学生应当已经有了一些基础的英语重音知识。因此在这个阶段,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注意单词重音的转移现象。学生由于习惯了单词一种形式的发音,例如名词形式“eduction”(education),就很可能盲目推断对于该单词的其他形式,重音也是放在相同位置的,于是将“educate”误读成“educate”。为提高学生对单词重音移位的意识,下面的活动可以作为参考:
将以下成对的词写在黑板上,并请几位同学大声朗读:
national——nationality
economy——economic
cigar——cigarette
问学生们是否发现这些单词的重音位置有所不同,教师也可自己再读一遍,以便他们辨识。这个练习可以融入常用词缀的课堂教学中。在介绍词缀时,教师可以适当介绍英语后缀影响单词重音模式的几种主要方式:1)重音保留,即对重音的位置没有影响;2)重音吸引,即将重音吸引到后缀上;3)重音转移,即将重音转移到除后缀外该单词的其他音节上(Poedjosoedarmo,2007)。教师可将以下后缀写在黑板上:“-ity”、“-ment”、“-ary”、“-al”、“-ical”、“-(graph)y”、“esque”,并要求学生想出带有这些后缀的词,然后通过朗读比较,判断这些后缀对重音模式影响的方式。
句子重音在英语对话中,说话者总会暗示听话人的话语中不同部分的重要性,这是通过句子重音来实现的。在英语教学中很有必要指导学生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句子重音,以便他们在听话时能抓住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在说话时能有效地传递想要表达的内容。
既然句子重音跟该句内单词的相对重要性关系紧密,那么指导学生判断句子中的重要信息点将对掌握句子重音十分有益。但“重要”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些活动使“重要”具体化。下面这一活动可以作为参考。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自然而然会只选择重要的词语而省略所有不重要的,那就是发电报的时候。教师可以模仿这一生活事件设计一个教学活动。
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纸条。上面有这样的信息:“I''''vebeenhereinDalianformywintervacation,Iin-tendedtogobacktoday,buttheheavysnowblockedtheexpressway,Therefore.Iwon''''tbeabletoleavehereuntil48hourslaterwhentheroadissupposedlycleared.”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纸条上的内容,挑选出尽量少的词语给他的公司发一封电报,费用是每个单词五元。当他们完成挑选任务后,一些同学将单独念出完整的信息,用重音强调他们所选出的单词,其他同学记下重读的词语,最后评出谁发的电报最简洁明了。
(三)语调
语调是语言可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调可以传达态度,通过不同的语调形式,我们可以知道说话者是询问信息、提出建议、表示惊讶还是仅仅做出陈述。正如Kenworthy(1992)所指出的,尽管音调的变化不会导致单词的无法识别,不恰当的语调形式也如同错误的发音一样可能引起严重的误解。
汉语是声调语言,因此它的使用者对语言中音调的变化还是比较敏感的。但是,他们所熟悉的仅仅是单个音节中的音调变化,而对一长段发音中的音调变化还很陌生(Kenworthy,1992)。于是英语中的语调及其功用对中国学习者来说是新的概念。他们很容易将平淡无起伏的汉语调子用到英语中,使英语听起来单调乏味。然而,语调的教学并不容易。通常的方法是反复练习,但这种传统的反复操练十分枯燥并且收效不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幽默的或贴近生活的材料供学生朗读,或让学生自己编故事、编对话进行表演,并提醒他们随时注意节奏和语调的变化,甚至鼓励他们夸张地运用声音进行表演。不过总的来说,语调是语音学习中最难把握的部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它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长期在英语环境中潜移默化习得的。因此,学生也许没有必要花过多的时间有意识地对语调进行学习。
结语
(一)大学物理教材大学物理教材是学生了解物理知识最为直接和方便的手段,对于学生的自学和更好地提高上课效率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大学物理教材更关注于系统理论知识的讲解,文字基本覆盖了整个教材,很少有插图,因而不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更为直观形象的了解。
(二)大学课堂大学物理课堂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最基础的方式,真正的大学课堂应该不同于初中及高中的课堂,因为大学生的思维具有了一定的开拓性及灵活性,其实践经验也得到了不断的增长,因而教师上课就不应该是初中和高中时那种“填鸭式”教学,而应起到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其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大学课堂物理教学中应采取的改革措施
(一)提高大学物理老师的素质老师在学生一生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曾经有一位著名的老师培养了多位科学家,当老师八十华诞同学们赶来为老师庆祝生日时,记者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你对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答案意外的惊人,同学们都说是眼神,足见要想成为一个对同学们有切实帮助的老师,就需要热爱学生,要慈于父母,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成长。
(二)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注重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要注重发挥他们的独特优势,对于不同的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首先,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要帮助其补充更多的基础知识;其次,如果有些同学擅长于理论的研究,要加强对其理论知识的传输,使之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有些同学动手能力较强,就要提供实验器材及方法,促使其从实验中发现真理;再次,大学课程有很多学科,其中物理学科作为一门理科学科,要求学生掌握更深的物理知识,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有目的地将学生往高深物理知识方面引导,使学生更深刻明白物理学习的目的,从而增强其提高专业水平的动力。
(三)注重趣味教学的方法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要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一门学科,就必须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其次,要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更好地展示物理知识的机理,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的理解。再次,要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角色表演等方法来进行物理知识的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走出课堂,带领学生去实验室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最后,要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很好地联结起来,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同学们只有在实践中发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才会去努力学习它,因此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小结
1.1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不高
如今的大学英语课堂,学生普遍存在逃课、上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英语挂科严重,特别是学生的英语四、六级,考试结果不容乐观。很多大学生把英语视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1.2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生对于英语学部分采用的是重复记忆、死记硬背的方法,没有找到规律和一些窍门,这种记忆只会是枯燥乏味的,时间久了,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必然会下降,相应的成绩会下降,导致再也不想学英语。
1.3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全面
教师若有一套灵活的教学方法,多涉猎一些商务英语知识,学习西方英语课堂中畅所欲言、讨论式的上课方式,使用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引导,而不是一味讲语法,必然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但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有一种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基于就业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现在无论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企业,都需要会英语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要进行适当的改革。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多考虑就业导向,使
二、大学英语教学更有针对性与专业性
2.1教学要有针对性、有重点
教师应对自己班上同学的英语基础有个大概了解
以及一些就业时对英语能力的要求,把这些内容带到课堂上来,有针对性的讲解,总体设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把侧重点对学生多重复两遍,把现在就业的紧迫性向学生说明,让学生有种危机感。教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要符合就业方向,比如教学生在面试时怎样介绍自己,可以采用演讲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演讲能力,注重语气以及发音的准确性。这样使以后毕业生找到工作的几率又大了几成,在学校里开始为以后走向社会做准备。
2.2提高教师素养的同时要进行体制改革
大学英语教学的师资力量要具有专门性,可以将教师分为几个组,每个组所针对的方面不同,比如阅读理解组、翻译组等等,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针对就业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引起从上到下的重视,学校在学生学好习的同时,还应教学生对技能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学校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而学生以后生存时一定会面临就业问题,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体制改革中应有机的把就业导向和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专门成立一个基于就业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调研组,观察其进展。因此,应颁布多项文件,充分引起教师的重视。同时提高教师的素养,关注就业方面的信息,以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主。
2.3教师要运用灵活创新的教学模式
教师是我们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教师应转变旧的教学观念,为大学生毕业做准备,注重因材施教,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而现在的大学英语课堂就是读单词、分析课本,缺少师生之间的沟通,缺少练习英语的环境,缺少把英语与就业结合起来的意识,导致我们在路上遇到老外只能磕磕巴巴的说两句而已,或者我们虽然过了四、六级,但在面试时仍然不会用英语熟练介绍自己。因此,教师应改变上课方法,注重让学生自己发表意见,活跃课堂氛围,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共同讨论。同时应特别注重说和听,要锻炼出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通过学生排练话剧、给英语短剧配音等等方法,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有自信地利用英语来沟通,提高国际文化素养,来适应国家飞速发展的速度。
2.4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工作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我们应对工作就算不抱有极大的热情,也应该培养出一种兴趣,不然,一辈子都在抱怨工作,那我们的生活是很无聊的。学习兴趣是自己培养的,不是别人来逼迫你建立的,有了学习兴趣或者是具有了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就业时,都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因为在企业,老板可能更重视的是你的学习能力,而不是一张文凭。这样,教师在授课时,学生可以很愉快地接受,从而在无形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了就业时需要英语知识。
2.5创建语言应用的仿真环境
在应试教育中,由于升学率的束缚,学生们不重视语言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但当今社会对于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则明确表明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性。有专家学者认为,我国高校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是脱离语言环境学英语,因此,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学习英语的关键。语言是认识世界的工具,高校可以引进先进的英语视听设备,多组织学生欣赏英文原版电影,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语言的魅力;邀请外国学者到校进行演讲、学术交流研讨,经过对话互动近距离体会英语的奇妙;高校图书馆引进原版英文书籍,同时要求学生经常阅读各种英文书籍、杂志、报刊,收听国外广播电台、观看电视台节目,最大限度接触各种全真型英语的输入,使学生能够广泛了解各国文化,提升个人英语能力。通过创建真切的语言应用环境,学生能够更好地应用英语畅所欲言,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6提升文化素养
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表达方式。语言的本质在于应用,只有充分了解这种语言产生的环境,熟悉这个国家的文化、人民的思想、习惯,才能真正做到熟练掌握和运用。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学生要注意掌握“第一手资料”,不看译本,自己揣摩原著中字里行间蕴含的文化现象,在积累词汇量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了解人们口语中的习惯性表达、俚语等,积累自己的文化素养,为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打下基础。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都开始逐步转变为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获得,除了要求其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求其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因此,通过采取科学的措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能够更好地帮助其减小就业压力,提升就业率。
三、结语
大量使用下载课件,不能很好的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网上下载相关课件,每位教师都已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因为不适应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注重课件的华丽却忽视教学内容。一些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过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过分注重课件的花哨,把本来简明的内容搞得学生满头雾水,不知所措;或是使学生注意力被色彩及动画所吸引,忽略课堂应学习的知识。事实上,学生无意注意过多,对教学干扰过大,学生对课堂上缺少语言训练,即使有训练,也很不足。使用过多多媒体,教师的作用被削弱。有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一堂课中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就会把本应由教师讲述的内容变为多媒体演示,把师生之间的交流变为冷冰冰的人机对话。
二、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优劣
1.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优点
教师在课堂上可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听课反应、和接受能力等进行生动灵活的讲解,以避免课件的固定的内容和难度,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和学生互动多,便于英语学科特点教学,也利于英语学习。师生互动多交流,教师可根据学生接受难易的表情、笔记多少,灵活的改变教学方法,不受设备的限制,便于操控课堂,利用情感来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听课更认真,精力更集中,教学效果更好。学生练习机会多,有利于掌握巩固所学的知识。因为学生只看课本知识,对知识本身较为注重,练习机会多,适合英语学科教学多练易掌握特点。
2.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缺点
教学方法呆板,教学过程程序化。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靠粉笔、黑板和课本来接受知识,教师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过程枯噪无味,学生教师无激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匮乏,形式不够丰富多彩。只是利用口头语言和有限板书,不会提供更为丰富、有趣的知识,来满足知识爆炸时代的现代大学生的需要。
三、网络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
1.明确教学目的,确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
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多媒体教学只是一个手段,教学辅助作用不会改变,也不会代替教师的知识传授者的作用。所以课件运用要合理实用,设计要重点突出,结合教学过程有目的的讲解知识的难点和重点,集合课本和板书,把英语课的语言功能突出出来,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的能力。
2.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和内容
合理分配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课时和教学内容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整合优化,相得益彰。加强学生课后作业辅导和交流,利用现代化手段手机、网络来辅导或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开展教师指导网络自主学习和多媒体课堂教学相结合。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吸收二者的长处,克服二者的局限性,既可以改革传统课堂教学之弊,又补网络教学的不足。既丰富教学资源,又增强趣味性,以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关键词双语教学大学物理保持过渡式
KeywordsUniverstyphysicsbilingualteachingmaintenanceandtransitionalmodel
一、引言
自从2001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许多高校均把大学物理选作实施双语教学的公共课程。然而,由于缺乏可资借鉴的经验,对于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即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并无现成的答案。这些问题也就成了制约大学物理双语教学深入发展的主要因素。几年来,在江西省教育厅教改基金的支持下,我们结合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实践,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取得了若干有理论意义和实践参考的结论。现以研究论文的形式予以发表,供从事大学物理双语教学及其它专业双语教学工作的同仁参考。
二、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都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并由这个目标而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我们认为,大学物理双语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形式,其教学目标包括一般双语教学目标和物理学学科教学目标二个子目标。
1、一般双语教学的目标。双语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使用二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学模式,必定有它自己的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与用双语讲授的学科的类别无关。它是各类双语教学共有的教学目标或一般目标。
加拿大学者麦凯和西格恩认为,双语教学同时具有三个目标:其一是语言目标,即提高学生运用二种或二种以上语言的熟练程度;其二是学术目标,即促进学生的学术能力;其三是社会目标,即满足社会和文化需要[1]。我国双语教育专家王斌华认为,我国实施双语教学最直接、最主要的出发点是提高英语水平,满足国家、地方和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需要[2]。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双语教学的一般教学目标应当是它的语言目标,即改善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教师认为,要从事学科教学的双语教师承担起改善和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教学任务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学科教学的时数有限,学科教学的重点是学科内容而非语言。然而,我们认为,双语教学承担起改善和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教学目标,这正是双语教学得以存在的基础。而且,双语教学的语言教学功能是专门的英语语言教学无法取代的。以大学物理双语教学为例,在专门开设的英语语言教学课程中,并不会专门教学生学习事物间时空关系的英语表述方法和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英语表述方法,以及数量关系的英语表述方法。
结合专业教学内容给学生讲授这些语言知识,既必要又自然,学生学习起来能做到学用结合,更有利于接受这些语言知识。
2、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学科教学目标。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学科教学目标与普通大学物理教学的目标应当是一致的,即应当具有相同的学科教学大纲。那种以牺牲专业教学内容为代价的双语教学是不值得提倡的。不过,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学任务和课时设置的匹配问题。如果要大学物理双语班和普通班在相同的教学时数内完成相同专业内容的教学任务,那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双语班还有语言教学的任务;而且这个任务是无法逃避的,它是顺利进行专业内容教学的前提。因此,我们认为,大学物理双语班的教学时数应当约高于普通班的教学时数。
三、大学物理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
要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实现普通大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专业内容教学任务,首要的问题就是教材的选择。教材内容相对太浅或太深,范围太宽或太窄均不能满足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目标与要求。
目前,我国引进了许多国外原版大学物理教材,但究竟那种版本的原版教材符合我国现行工科院校物理教学大纲的普遍要求,只有通过统计分析才能确定。为此,我们对现有大学物理英语原版教材和国内流行的大学物理教材按照、热、光、电和近代物理五个指标进行了统计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的美国原版教材《西尔斯物理学》第10版和哈立德的《Fundamentalsofphysics》第六版在内容范围和深度上都与我国现行工科院校通用教材接近。而其它教材,如RaymandAserway等编著的《collegephysics》,PaulpelerUrone的《collegephysics》,以及《伯克利物理教程》等,则在内容范围和深度方面与我国同类教材存在显著差异。国内其它大学物理英语版教材,如王安安的《大学物理简明教程》,张三慧的《大学物理》,均由于受编者母语的影响而在行文风格和语言特征方面与原版国外教材相去甚远。卢德馨的英语版《大学物理》尽管语言流畅,似有原版英美物理教材韵味,但其内容显然不符合普通工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大纲要求。因此,我们认为《西尔斯物理学》和《Fundamentalsofphysics》比较适合选作我国工科院校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教材。
四、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
与普通大学物理教学相比,大学物理双语教学在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语言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完全沿用传统大学物理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完成大学物理双语班的教学任务。究竟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我们结合国内外有关双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1、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课程的教学方法是由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大学物理双语教学有二个主要特点:其一,它是一种双语教学;其二,它的内容是物理。
作为双语教学,大学物理双语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与人们对双语教学的定义有关。语言学家M·下·麦凯认为,双语教学这个术语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学系统[3]。托斯滕·休森等在《The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Education》中对双语教学给出了如下定义:双语教学,就其最低标准而言,应当是一种在教学的某些过程中至少使用两种教学语言的教学方法[4]。我国学者对双语教学也有自己独特的定义。王斌华教授认为:“我国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学校中全部或部份地采用外语(英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非语言学科知识的教学。”王本华则认为:“双语教学就是将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直接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它各种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进行[2]。
比较上述各种定义,我们认为,可以把双语教学的定义表达如下:双语教是指在非语言学科教学中使用二种语言的教学,其目的是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进行。
本定义的恰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体现了教育部提倡双语教学的初衷,通过双语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第二语言水平。其次,它切合我国目前双语班学生第二语言的实际水平。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国家提倡双语教学可能包含着促进民族平等与民族融合的政治考量。然而,在我国并不存在这种社会基础,不存在说英语的特定族群。因此,全部使用英语而无需进行汉语解释或辅助的双语教学班级,在我国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此外,我们认为,将全英文授课的教学,有时甚至是由不懂汉语的教师实施的教学称之为双语教学是不恰当的。
如果接受这种授课方式的班级中也有用中文上的课程,那么这些班级可以叫做双语班;但由不懂汉语的教师上的课绝不能称之为双语教学课。双语班和双语教学课显然是二个不同的概念。
综上所述,我国的双语教学有着自身独特的含义。因此,必须选择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双语教学模式。目前,国外流行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不使用母语的教学模式,称之为浸入式(immersionprogram)。该模式源于加拿大,对语言环境和授课对象要求较高。第二种称之为保特式(maintenanceBilingualeducation)。该模式主张在使用母语的同时也使用外语,但并未对同一门课程中是否使用二种语言教学做出明确区分。第三种双语教学模式被称之为过渡式(transitionalbilingualeducation)。该模式允许学生在开始阶段部份地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到只使用第二语言的学习。最终使学生完成从借助第一语言的学习向借助第二语言的学习的过渡。
比较上述三种双语教学模式,我们认为,较适合我国双语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应当是第二模式和第三模式的综合模式。可以把这种模式称之为保持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的含义是: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允许老师用母语向学生解释学科教学内容,同时讲授对应的英语表达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丢掉母语这根拐杖,直接通过外语理解和掌握学科教学内容。
保持过渡式是比较符合我国目前双语教学班学生第二语言实际水平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有效性也在我们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检验。
2、大学物理双语教学过程中的课时分配比例。由于教材和教学语言的变更,双语教师在进行物理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进行必要的语言教学,以便学生能理解教材和教师用另一种语言提供的信息。而且,使学生掌握这些语言知识也正是双语教学的目标。所以,问题不在于要不要传授这些语言知识,而在于这些语言知识的相对容量有多大,需要花多少时间去传授,以及本课程在语言教学方面能提供多少时间。们的体会是,当必须用于语言教学的时间超过每堂课时的30%时,就无法完成学科内容的教学任务。而在对平均水平接近公共英语6级的学生进行双语教学时,用了语言教学的时间约为10%。但实际情况是,我们进行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对象都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其英语水平在3-4级范围。处于这个水平的学生在阅读教材和听讲过程中所碰到的语言问题并不仅仅是单词问题,实施双语教学的困难很大。要使学生明了课程内容,老师必须花费将近50%的时间去教授语言知识。显然,对这样的学生群体实施双语教学是得不偿失的。因此,我们认为,适合进行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学生群体应当是英语平均水平在4级以上的教学班级。对这样的班级实施双语教学,课堂上用于语言教学和专业教学的学时分配比例可以控制在2:8。而其中用于语言教学的20%课时应在总学时中补足。
3、大学物理双语教学中的语言教学方法。双语课中的语言教学应当结合课程内容的需要而进行。大学物理是一门集实践性和理论性于一身的课程。该课程所涉及到的许多语言点学生在公共英语课程中均来专门学习过,这些语言点可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1)物理专业术语和习惯表述方法
(2)客体时空位置、状态及相互关系的表述方法
(3)数量关系及方程式的表述方法
(4)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表述方法
这些语言点分布于整个物理课程中,如何传授这些知识是双语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不掌握这些知识,学生就不能理解教材,也听不懂老师的讲授。
有研究者认为,可以先集中讲授这些语言知识,然后再进行专业内容教学。然而,根据双语教学的语言学理论和我校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这种方法并不恰当。对于专业术语和习惯表述方法的学习,或许可以采用印发资料的方式让学生预先自习。但对于后面3个语言点的学习,就只能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因此,我们主张在讲解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相应的语言知识。
美国南加洲大学的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是与语言学习完全不同的,类似于母语学习的下意识过程,只有通过“习得”而掌握的语言,才能真正用于自然的交际环境中,表述说话者想要表述的意义。学习者“习得”一定语言规则后,会对语言输出进行监控,使其合乎已知规则。而这些规则的“习得”,则是通过渐进的方式逐步理解和掌握的,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过程[5]。显然,我们的主张与这种观点是一致的。
3、大学物理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科内容的教学方法。由于知识表述形式的变更,大学物理双语班的学科内容教学方法也必须作相应的变更。这些变更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课堂语言的使用。由于双语班学生的第二语言水平普遍较低,尚未达到能接受完全用第二语言讲授的课程的水平。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讲述中,必须同时使用两种语言。对重要的物理概念,定律和公式使用两种语言进行讲解,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重要的专业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主要方法。
(2)教学课件的制作。双语教学班的课件应当不同于非双语班的课件。许多在普通教学班中可用口头表达的教学内容,应当在双语班的教学课件中出现。其目的在于帮助第二语言(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听懂课程内容讲解,并强化语言知识。
(3)课堂师生间互动。应当适度增加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和答问的机会,并要求学生使用第二语言(英语)问和答,但不能强迫。通过这种方法给学生提供语言应用的机会,增强使用第二语言的兴趣。
(4)课后作业安排。在每个章节讲授完成后一定要布置适量的作业,并且要求学生解答时不得使用母语。此举在于给学生提供检验学习效果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掌握英语提供适度的压力。
除了在上述4个方面双语教学方法与非双语教学方法存在差异外,其余教学方法均无差别,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五、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自2002年以来,我校就开设了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班,数年来从未间断。不少同学反映,通过双语班的学习,既学到了物理知识又提高了英语水平。以2006年的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班为例,双语班学生与全校其它非双语班学生使用同一考卷(译成英文),双语班的考试平均分比全校物理考试平均分还高出几个百分点,达到中上水平。
总结几年来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1)要有一本好的原版教材。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班开办之初,由于缺乏经验和理论指导,在教材的选择上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先后选用的几种国内外教材均不理想。后来,我们将对教材的要求细化为统计指标,通过对多种国内外教材的统计对比分析,最终选定了较适合双语教学要求的教材。
(2)要有具备一定英语水平的学生。要实施双语教学,双语班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是办班成败的重要因素。我们的体会是,当一个双语班学生的英语水平低于4级,参加双语班的学习是不恰当的。由于4级水平以下的学生无法看懂原版教材,即使老师全部用中文讲授,效果也是不理想的。而且,这种水平上的差距,也不是双语班的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可弥补的。
(3)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双语教学的实践表明,即使公共英语水平达到6级的同学,在接受双语教学时也需要进行语言指导。某些与专业内容密切相关的英语表述方法,是学生在公共英语学习阶段从未接触过的,更不要说熟练应用。而这一部份语言知识的缺失若不补上,就会影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从而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
(4)要制作内容详细的英语版教学课件。鉴于我国目前公共英语的教学状况,学生根本无法听懂正常语速的英语讲课内容。因此,有必要制作文字内容较详细的教学课件;以便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课件内容来理解老师的讲授。
(5)要适度增加授课时数。由于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需要花一部份时间讲授语言,真正用于学科内容的教学时间相对减少。工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总时数一般都在120学时左右。如果有20%用于语言教学,实际用于学科内容的教学时数就会低于100学时,因此,我们觉得大学物理双语班的物理课教学时数定为150课时较为适宜。
六、结语
教什么和如何教一直是困扰大学物理双语教学工作者的难题,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双语教学的内容是由双语教学的目标决定的。而双语教学的目标是由二个子目标构成的;其一是语言目标,其二是学科教学目标。这二个教学目标决定了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内容既包括物理学科知识也包括英语语言知识。
2、教学方法是由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共同决定的。鉴于双语班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我们提出保持——过度式作为双语教学的模式。要求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时使用二种语言解释学科教学内容,同时传授相应的英语表述方法。使学生逐步丢掉母语这根拐杖,达到直接通过英语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的目的。
3、本研究发现,参加双语班的学生,其英语水平应在4级以上;用于语言教学的时间应在总学时的20%以内;学科教学的总学时数应当相应地增加20%。
4、语言知识的教学应当结合内容教学进行,使学生通过“习得”的方式提高英语水平。即通过双语讲授、课堂师生互动和课后作业安排来增加学生语言练习的机会。
5、为了保证对双语班的学科内容教学能实现普通班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应当通过统计参数对比分析法选定合适的原版教材,并制作详细的课堂教学课件。
双语教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尚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我们愿与有志于双语教育事业的老师共同努力,把我国的双语教育事业提升到新的水平。
本研究得到江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2.M.F麦凯,M西格恩,严正等译.双语教育概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
3.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THusen,The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Education,Secondedition,PergamonpressInc,1994
对音乐的理解不仅仅是对音乐作品本身的理解,即只是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把握作品的风格特色,音乐理解力还包括对作品旋律的揣摩来体会其中的情感,并能领会作品层次之间的关系。
(1)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速度和节奏。
音乐的速度和节奏变化影响着作品的表情达意。同一首曲目若变换速度,音乐情感的表达就会出现巨大反差。举例来说,哀乐往往节奏缓慢低沉,但是如果加快节奏,就会变成欢快的音乐。所以学生准确和扎实的速度感觉是基础。节奏是音乐的脉搏,表现着作品的情感。由于钢琴作品的风格不同,如交响曲、催眠曲、小夜曲等不同的风格对节奏也有着不同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作品予以正确讲解和良好的示范演奏。学生在钢琴弹奏的时候往往把握不好节奏和速度,有的是过于紧张或随意,有的是因为指法和力度不够,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专门指导。
(2)对乐曲的独特认识。
在有了扎实的技术基础之后,想要完美的表现一首作品,还需要对作品做出合理的诠释和处理,要把谱子背后的意义读出来。比如德彪西的作品,他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演奏他的作品,就要对作品的朦胧性和不确定性进行格外的关注,倘若缺少了特别注意,那么印象派钢琴的表现力,也就无从谈起了。
2强化学生的音乐基础素质
(1)注重听觉的训练。
“用耳朵练琴”是钢琴教学中强化学生音乐基础素质重要的一环。音乐是诉诸听觉的艺术,听觉的感知能力直接影响对作品的把握。“钢琴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倾听自己的琴声,这里的听不是随随便便的听,而是要通过听来发现自己的不足,这种听的过程要全身心地投入,要充满了对乐声的追求,还要凭借丰富的想象去进一步表达。”也就是说,要用听来感知曲作家的创作意图,通过与自己弹奏琴声的对比来发现是否很好地表达了内容。具体到教学环节中首先要让学生建立对优秀钢琴演奏的感知,然后在学生弹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会倾听,能够分辨出弹奏出现失误的地方。
(2)注重学生演奏表演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钢琴教学较多重视技能的操作性练习而忽视技能的驾驭,也就是说学生往往只是单一性的掌握了技巧,但是面对不同的作品,学生不知道何时使用何种技巧来表现作品。由于钢琴演奏涉及复杂的心理境界和思维活动,加强心理学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注重学生演奏方法的培养势在必行。以属于心理学范畴的“内心视象”为例,“内心视像”又称为内心的视觉表象,分为再现内心视象和再造内心视象。再现内心现象是将过去看过或者经历过的映象通过记忆在脑海里重现,再造内心视象则是对信息源进行想象的结果。举例来说,钢琴演奏中对演奏动作的记忆就属于再现内心视象,通过引导学生将看过的教师示范演奏或名家的演奏动作反复在脑海里再现,把外部视象逐渐转化为内心视象,进而习得最佳表演动作记忆,这样学生就能在演奏记忆的指引下形成相似于教师或名家的演奏动作,再假以时日不断练习自然能够提升自身的演奏表演能力。
3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音乐是作为一种文化具体而存在的,它的发展是与社会环境以及民族文化的变迁有密切关系的,这对于我们钢琴教育来说,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钢琴音乐本身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与其他各类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今天,钢琴音乐与其他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都存在相互交叉的现象。学科的交叉要求教师以一种兼容并包的心态从多视野多学科的角度引领学生从不同维度认识音乐,认识钢琴演奏。具体来说,钢琴教育不仅有技巧的传授,还应有各种音乐理论知识,并使这种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每一节课和每一首作品的处理中。此外,文学、美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都应给学生开出相应的阅读书目,并且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相关知识予以引申和介绍,课后开展学生之间的读书心得交流,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4注重学生的艺术实践
关键词:整体语言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教学理论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因此,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的当务之急。整体语言教学因其崭新的教学理念,实用的教学方法引起了教育界广泛的重视。
一、整体语言教学
整体语言教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美国中小学语言阶段教授本族语儿童的语言艺术及阅读教学中。整体语言教学强调语言的整体性,反对把语言肢解成音素、词素、词汇、语法等;它强调口头语言(听、说)和书面语言(读、写)之间的互动性及内在联系,认为在自然的环境中,儿童书面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与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十分相似。因此,主张在教学中同时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能力,后来,整体语言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等领域之中。
从此,整体语言教学在各国的语言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解释。语言学家Goodman认为,整体语言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教学方法和技巧,而是关于语言学习语言教学语言内容及学习环境的一整套理论和原则(1992)。Brown概括了整体语言的内涵。它包括: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对学习社团的集中关注;语言的社会性;真实自然环境下的语言使用;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学习;整体的、非传统的评估技巧;四种语言技巧的结合(1994)。
二、整体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与教学原则
整体语言教学是建立与构建主义心理学、功能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研究成果上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整体语言教学法的研究者们认为,事物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总和,整体永远大于部分的相加,学习和被学习的对象不能割裂开来(Weaver,1988)。Rigg也强调,语言是一个整体,不应当被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成分,任何企图把语言分为语音、词汇、语法、句形等部分都会使语言丧失其完整性(1991)。Genesee也认为,听、说、读、写是语言作为功能结构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技能不应当被分成听、说、读、写,而应当同时教(1994)。整体语言教学法的主要倡导者Goodman指出,儿童对文字和书面语言的知识以及读写能力,并不是等口语能力发展完善以后才开始发展,而是很早就开始与听说能力同时发展的,很早就对书面语言已有一定的认识并在一定的程度上使用其形式和功能(Goodman,1992)。在自然的环境中,儿童能像学会听说一样学会读写,他们读写能力的发展过程与听说能力的发展过程是并驾齐驱的,是自然语言学习的延伸(Goodman,1987)。因此,把语言分为听、说、读、写的传统教学法是不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是不科学的。
整体语言教学的主要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学习的整体性。整体语言教学理论认为语言教学应从整体入手,而后再从整体到部分。Goodman提出,“应将语言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零散的部分学习。”语言不应被分解成语音、语法、词汇,语言技能也不应被分为听、说、读、写。语言教学应从整体出发,听、说、读、写同时发展。
2.语言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动机、目的和差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有目地的学习和运用语言。通过观察,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别给予不同的指导和要求,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个性化的指导与提高,有效地促进个人的学习。
3.通过自然的语言环境来培养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不应人为地把语言知识和技能分割开来孤立地进行培养。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具有直接影响,因此,要为学生提供一种自然良好的语言环境,创造一种即自然、轻松又备受重视,能够展现自我价值的学习氛围和语言实践机会。课堂上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课后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第二课堂、英语俱乐部等活动,使他们能够更多地生活在英语语言的环境之中。
4.学生之间的互助同伴关系。学生之间不是竞争对手,而是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伙伴关系。他们可以一起阅读、一起讨论,互相批改作文,互相辅导;还可以小组的形式就某些话题或某些内容进行辩论,可以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互助合作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的语言交际活动。5.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同步发展。英语教学一直遵循着“听说领先,读写在后”的传统规则,即必须在听说能力达到相应程度时才能进行读写能力的培养。相反,整体语言教学认为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该同时教授,而不是按技能分别培养。在听说语言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在自然的环境中得到同步发展。
6.教师的功能从语言知识和技能传授者转变为策划者、鼓励者和启发者。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培养自己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7.允许用学生的母语组织教学。整体语言教学法认为使用母语组织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概念,促进学生的英语习得。在成人教育中,适当地使用学生的母语组织教学能使学生更迅速地理解教学意图与内容。
三、整体语言教学实践
整体语言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上活动的主角,一切活动都以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并得到提高为目的。教师要清楚自己的多重角色的作用——既是问题的提出者,提出问题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提高语言能力;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通过设计组织教学中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进一步提高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整体语言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可分为三个步骤:
1.课前活动。
作为整体语言教学的第一环节,读前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兴趣,以探究的心理完成课文的学习。教师通过引入课文的背景知识,或者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兴趣。
2.读中活动。
读中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skinning,scanning,skipping”等阅读技巧快速完成对课文的阅读,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思考与讨论。讲解课文时,既要注重语篇教学,又要兼顾语言点的解释,使学生在对课文通篇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语言点。对于结构复杂较难理解的句子,可以通过分析语法结构译成中文的方法进行讲解。讲解课文时,对语言点只需指出基本意义,不必详细讲解,以免误导学生过于注重词句而忽略语篇,语言点的详细讲解可以放在词汇学习时进行。整体语言教学这种由面到点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而且所学的语言知识也更加扎实。
3.读后活动。
读后活动的目的就是进一步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如可以就课文中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片段进行角色表演,锻炼学生英语思维与表达能力,进一步巩固与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Brown,H.Douglas.TeachingbyPrinciples:AnInteractiveApproachtolanguagePedagogy[M].NJ:PrenticeHALL
Regents,PrenticeHallINC,1994.
[2]Geneese,Fred.SomeHolesinWholeLanguage[J].TESOl,1994,4(6,7).
[3]Goodman,K.Ididn'tFoundWholeLanguage[J].TheReadingTeacher,1992,46(3).
[4]Rigg.Pat.WholeLanguageinTESOL[J].TESOLQuarterly,1991,25(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也在飞速的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却也历经了较为漫长的性历程[2]。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现代化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之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也面临着很多新任务、新课题。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普及阶段、大众阶段和精英阶段将会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观念、高等教育的规模、高等教育的课程、功能、教学形式与学术标准、学生学习的经历、师生关系等等方面,都将会产生出由量变再到质变飞跃式的发展.这种飞跃式发展也将决定了我国高校学英语与时俱进的发展.改革的教育阶段、精英阶段的传统式教学模式.才会更好地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需要,并不断地满足我国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求。
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是我国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历经了严峻的挑战,现今仍需加以更新与改革。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历经了恢复、提高、发展与普及等阶段.逐步地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并培养了大批既有外语水平又有专业知识的专业性人才.为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普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3]。但受人们认识水平和传统社会条件的制约.我国当代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起点还较低,并且我国现今还较缺乏与国际性社会广泛的交流实践.对外国知识获取还具有单向性和间接性的弱点.因此,现在我国高校形成了对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以注重培养高校学生阅读能力和对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的特点。我国教育部曾对传统的《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进行了更改和修订,新的《大纲》指出,既要视高校学生语言的应用与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要打好高校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培养.把对高校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逐次分为两个基本的层次。规定了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目的是“有效的培养高校学生具备一定的听、写、说、译的能力和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使高校的学生能够用英语来互相交流信息”,于此同时还要求“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巩固和打下扎实的语言能力的基础,并掌握语言能力学习的良好方法,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来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由此可见,我国当代英语教育教学,将其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目标应定位于对学生较强的阅读的能力培养上面.因此,就埋下了“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的严重隐患。
三、我国教育教学中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1.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的效率课堂中的教育教学,是由学生和教师在一定范围内的场所(教室)、在规定的时间之内,用特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依据传统教材课件规定的内容,与学生认知的规律来进行的一种有程序的授课活动。据有关部门分析,教育教学的手段,是影响学生在课堂中教学效率最主要的因素。传统的粉笔和黑板的教学模式之下,每一堂课,教师的讲解和黑板上的板书就占去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而授课的信息量也受到严重的限制。而现代化多媒体的课堂上,教师要讲授的所有内容均已事先编在讲课的课件之中,这样就免去了学生埋头笔记和教师的板书的大量徒劳的劳动[4]。运用声音和文本传递给学生要讲授的内容,既节省了大量的授课时间又形象生动,可在同等的时间之内加大单位时间之内授课的内容和信息,还可有效的提高学生实践和亲自动手操练能力的培养,以此来加深记忆。
2.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的教学课件,以其自身特有的灵活性、随机性、信息具体化和多维性的方式,把传统的讲授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一定的程度之上,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授课教学时间,有效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之中学习的效率,有助于教师更充分的发挥在课堂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也将更加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多媒体在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中,具有方便的链接,可使教师在课堂之中节省大量的工作量和抄写板书的时间,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宽、补充,从而进一步地加强对难点、重点以及课程之中新进展的有效讲解,以此来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信息量。多媒体在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课件之中的文字工整,而课件之中的字体可以根据需要任意编排和选择,图像、图形清晰且直观,整体的效果要比黑板的板书写的要快速、整洁,还具有形式上的清晰和美感的特点,弥补了传统的黑板板书图形不精确、写的不够工整的种种缺点。
四、开放式英语教学与现代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当代的网络技术,乃是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核心,为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提供了便利的图、文、形、声并茂现代化互联网络环境,并且充分地展现了现代化“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益”的互联网络环境之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互联网络技术强烈地冲击着传统教学的环境、以纸张和黑板为教学工具的狭隘式教学、以教师为教学中心单向的讲授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促进了现代化开放式教学的模式的诞生[5]。
1.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络教学,来高校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运用现代化互联网络,教师与学生有效的拉近了外语世界的距离。学生也可以利用教师的教学网址,通过E-mail跟教师进行交流,有效的做到学生与教师的有效沟通。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等,从而来拓宽学生外语方面的知识面。
2.利用互联网络的教学为高校英语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有效的做到因材施教在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过程之中,学生普遍的水平不一,理解和接受的能力也各不相同。一个教师同时面对数十个或者数百个学生,教学时间也非常有限的情况之下,很难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这样就导致了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互联网络的建立,为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而利用互联网络的教学系统,就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有效的提供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可以各取所需,各尽所能。
五、结语
(一)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舞蹈训练对肌肉的刺激是全面性,它不仅可以使大腿肌肉和手臂肌肉更紧实,而且头、颈、胸、腿、髋等部位的肌肉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比如爵士舞对小关节、小肌肉的运动较多,能较好地改善练习者的协调能力。舞蹈还具备有氧运动的效果,在提高肺功能的同时,可以达到减肥的目的。还有拉丁舞,跳起来可以使人的全身关节和肌肉得到较好的活动,这样可以对人的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影响明显。所以通过舞蹈教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可以提高对大学生气质的培养
舞蹈是一种有益身心健康活动,它不但可以增强体质,使身体变得柔软,而且使性格变得开朗.在舞蹈当中,连贯的动作节奏很快,一整套动作连贯而流畅,整齐而有韵律感,对乐感、灵巧度的锻炼很有帮助。而它的趣味性又很容易让人集中和专注,忽略掉运动疲劳。,通过体育舞蹈的学习和实践,练习者通过初步掌握“世界性形体语言,在较好表现自己的同时”,能够培养文明礼貌和社交能力,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从而提升了自信和气质。
(三)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80后和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个人意识比较强,缺乏社交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而通过舞蹈教学,可以淡化个人意识,强化大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奉献精神、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舞蹈是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是精神松弛、心理平衡的重要手段。同时舞蹈对坚韧意志的培养和训练有重要的作用。在舞蹈训练中磨练了学生的意志、耐力,为他们坚强的心理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满足社会对舞蹈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
在这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政府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全社会对体育舞蹈热情十分高涨,对此类艺术人才的需求相当旺盛,体育舞蹈已经被列入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广州亚运会的舞台更将充分展示体育舞蹈的精彩与精美,同时中国在本界亚运会上,包揽了体育舞蹈全部的金牌的辉煌战绩,也让更多的开始了解这项运动,并且积极参与到体育舞蹈的健身先烈中来,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参与体育舞蹈的业余舞者达到3千多万人,而无论从参与比赛的角度还是从指导与带领业余爱好者的角度,中国的体育舞蹈人才目前已属供不应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他们都面临着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在未来,要想培养比较专业与高水平的体育舞蹈人才,高校的巨大作用不可忽视,所以,做好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责无旁贷。
二、大学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身体条件、舞蹈基础知识和对舞蹈的认识等多个方面存在着差异。而在大学舞蹈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把学生培养成掌握舞蹈技巧、具有艺术审美眼光和舞蹈文化的人才?这是目前面临的难题。
(二)课程设置上,重视专业训练而忽视基础理论的学习
在传统舞蹈教育体制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培养专业的舞蹈艺术人才。在具体的教学课程安排上,每学期的专业技术课占60%以上,而文化课程仅占30%,甚至更少。舞蹈内容成为舞蹈艺术院校培养学生的主要部分。从课时比例上,足以看出重视的程度。这样专业技术课“一边倒"的课程设置,能够体现舞蹈的专业性,可以培养不同舞种的专业人才。强调专业性的训练,无可厚非,可一味追求技能性的训练只能培养出将才,却无法满足这个创新时代的需求。真正符合时代需求的高水平舞者,要求具有正确认识生活概括生活的能力、较高的文学修养、丰富的历史知识、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戏剧结构能力、美术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组织才能。只有具备了高层次的专业知识结构,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舞者,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三)缺乏对舞蹈的艺术思维与感知力的培养
舞蹈是一门形体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基本功训练,只是教会学生各种舞蹈动作,却忽视对结构能力的练习、技巧的练习以及舞蹈画面的练习。其实基于舞蹈专业所独有的艺术特点,我们只有通过上述练习才能掌握对舞蹈动作的分析、分解、变化和发展的技能;捕捉舞蹈形象;创造、表现舞蹈语言;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更丰富的想像、更深刻的思考、更完美的艺术感受。这些练掌握个类舞蹈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进行舞蹈思维的专业素质。
三、针对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重视差异性教学
在大学舞蹈教学中根据学生在身体条件、舞蹈基础知识和对舞蹈的认识等多个方面的差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就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有一定基础和基础较为薄弱两种类型。在针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时,在教学中应该重点抓基本功和基础舞蹈知识。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抓基本功和基础舞蹈知识的同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感受韵律的美,激发他们的艺术想像力。
(二)加强学生舞蹈艺术感知力的培养
体育舞蹈教学是一门艺术性教学,不仅只是机械地学会动作和机械地重复动作,高水平的舞蹈者需要有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力与艺术思维能力。为此,我们十分强调学生对舞蹈要有想象力和内心感受,具有一定对韵律的感受。推行意念教学法,即要求教师要领带教学与示范与讲解的基础上,启发性地将自己的经历或感觉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提高艺术的感悟力与思维能力。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身良好的乐感与乐趣性。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乐感的感悟能力强弱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培养起学生能够根据不同舞种的音乐特点,做出与要求舞蹈节奏相一致的标准运用,才有可能充分展示舞蹈的意境,表达音乐的情感性,从而进一步使体育舞蹈的艺术表现更富有感染力。“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同样,只有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才能进一步加强与提高。
(三)加强学生舞蹈基础理论知识训练
加强舞蹈艺术培养,这需要学生需要学生加强舞蹈艺术培养同时要注重加强舞蹈综合知识和文化修养学习。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文化素质高、理解能力强、悟性好的优势,讲解一些音乐的乐理知识和欣赏能力,提高大学生内涵素质和文化修养。同时,也可以通过观看国际、国内音乐知识的音影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加强学生理论知识方面的培训。
(一)案例教学法
在大学篮球教学课堂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指的是教师通过一定的精心策划与指导,通过对特殊场景的描述,把学生带到案例“现场”,促使学生能够深入角色,并且通过特定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案例教学法能够改变传统的大学篮球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形式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根据教学任务,把典型的案例为教学载体,通过创设请将引导学生自主参加篮球运动,并且通过在篮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教师给予帮助,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另外,案例教学法具有互动性强、典型性好、针对性强与实用性好等特点,可以将篮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可以解决大学篮球教学课堂中不少实际问题。同时,也能够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到篮球技术学习中,可以有效增加师生互动,构建师生和谐关系。
(二)对比教学法
在大学篮球教学课堂中,对比教学法指的是教师运用各种对比方法提升篮球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篮球技术能力的有效方法,包括正误对比法、横向对比法、纵向对比法等。正误对比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大学篮球教学方法,指的是将正确与错误的动作示范给予对比,正确的动作示范是学生获得清晰直观的表象,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篮球动作要领,而教师可以适当的给学生展示部分错误动作,与正确的形成鲜明对比,然后让学生发现错误,进行纠正;横向对比法主要指的是针对不同篮球运动技巧通过对比,找出内在联系与相似之处,从而掌握相关的篮球技术要领;纵向对比法指的是将新旧篮球技术进行对比,包括动作要领与结构形式等,以此为基础开展有重点的针对性教学,以此来提升教学效率。
(三)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在大学篮球教学课堂中的运用,指的是教师通过一系列具有辅的特定游戏,来激发学生参加篮球运动的热情与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篮球运动技巧。由于篮球运动的运球、接球、传球、突破、进攻、防守、移动、投篮等基本动作的要求都比较严格规范。所以,每一个基础动作都应该进行充分的练习,然后才能够熟练准确的掌握,为了提升篮球教学的趣味性,增加新鲜感,教师就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而且篮球运动自身本来就带有一定的游戏性与娱乐性,教师更加应该充分运用这一特点,根据学生的身心情况,使篮球运动游戏教学成为课堂练习方法之一。在大学篮球教学课堂中,常见的游戏教学法有运球投篮、传球捉人、运球过障碍、传球接力与运球追逐等。
(四)想象训练法
在大学篮球教学课堂中,想象训练属于心理训练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与练习篮球基础技术时,通过有效的心理训练,对篮球的各个基本技术进行想象,通过对动作的想象,促使思维与身体运动相结合,从而强化动作训练,完善篮球动作技术要领。教师在篮球教学中使用想象训练的初始阶段,应该明确想象训练的含义、目的、要求与方法,并且如何进行想象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明确想象训练的意义与目的,积极主动参与到想象训练篮球教学活动中。运用想象训练的篮球教学方法,能够将学生的思维想象与具体的篮球练习相结合,促使其积极思考,对学习篮球运动技术,提升动作质量十分有利,能够产生事半功效的教学效果,是大学篮球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
二、总结
1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状况
1.1师资缺乏,教师质量不高,分层次教学推进困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和辅助者,起着关键的导向性作用。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有些地区的师资力量较弱,教师资源缺乏,仅存的教师数量较少,对分层次教学形成一定的限制。此外,教师素质低下导致他们容易固守传统,难以接受新型的教学模式,耽误了分层次教学的实施和推进。也就是说,许多体育教师缺乏创新理念,仍然用陈旧的教学方法进行体育教学,学生难以提起兴趣,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低下。1.2观念偏差,忽略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在应试教育的笼罩之下,当今的教育模式产生了思维偏差,大部分学校只重视文化课程的教学,往往将体育教学置于千里之外,甚至将有限的体育教学课程时间用到其他课程或其他活动上面,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观念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现时许多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只是被动地进行体育课程学习,却忽略了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1.3课程设置偏差过大,教学质量低。前面提到,许多学校对文化课程的过度重视导致了对体育课程的忽略,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课程设置中的区别对待和不合理偏差,体育课程时间不断被缩减,开课率不断降低,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除了课程时间安排的偏差之外,体育课程仍然固守传统,内容乏味单调,课堂教学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应用措施分析
2.1了解并分析学生特点及个性,制定配套方案。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次教学模式,重视个性化教学,对学生的特点及个性进行了解及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合适的教学方案。但学生中必然存在个体差异,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充分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分层次教学过程中,应当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实践使得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教师在长期教学中正确认识学生特点提供一定的帮助。2.2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同教学方案的制定一样,教学目标的制定也应当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并充分结合教学实际来进行,旨在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因材施教最基本的也最重要的原则,是了解学生的兴趣及学习能力,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及内容展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学习方式上,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教学的基础阶段,关键在于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运用于实践之中,才能真正深化教学目标。此外,在推行分层次教学模式中,还应当将学生的个性及共性相结合。即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面向广大学生进行教学之外,还应进行针对性的个体训练,并制定各自相应的教学目标,加强差异化。2.3小组形式教学,培养团队精神。在大学体育课堂上,分层次教学的展开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分组教学。由于学生数量较大,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能够配合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及培养。这种划分并不是随意的,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及个体差异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的。此外,体育教学的实践方面,通常需要团队形式来完成某项体育活动,因此,小组形式也有利于体育锻炼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小组内的学生互相学习、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自我奉献精神,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合作理念及健康的心理。通过分层次教学的应用,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虽然有所提高,但还需注重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4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个性化教学。分层次教学,注重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课程中添加创新、自由的元素,不断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提升体育品格和学生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应当与时俱进,并且结合学生的能力和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防止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充分结合学生的能力程度,制定合理的计划,切实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在课程选择方向,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如此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与此同时,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分层次教学强调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量结合实际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式,不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的。在学生方面,注重身体机能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要多加关注,安排合理的锻炼方式和体育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身体素质。学生也应当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与互动时间,最大程度地实现发展和提高。2.5分层次考核,科学评价方式。教学考核与评价作为检验教学效果及质量的重要途径,分层次教学强调将教学评价方式合理化。在某一阶段的体育学习状况进行总结,主要包括课堂上知识内容的总结和课后体育锻炼的效果等重要内容,设计合理的考核方式,并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学习情况,使之不断改进和发展。在分层次教学中依然重视分层次考核,对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学生设定不同的考核标准,也就是说,合格及优秀等级不应当只存在唯一标准,应充分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能力制定相应的衡量标准。此外,在考核过程中,对考核的内容也有所要求,主要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各种各样的专项测评,尽量减少考核误差。考核后,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对程度好的学生应当予以肯定及嘉奖,促使起不断发展和进步。而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应当予以鼓励和支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障碍,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提高分层次教学的对策
3.1提高教师专业程度,科学引导体育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素质水平有一定的要求。现阶段的大学体育教师,存在人数不够及素质不高的缺陷,因此,学校应当适时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同时,教师也应当自主学习,增强自身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将分层次教学予以正确实施,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改进,从而能够在大学体育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体育训练引导。3.2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方式,加强学者研究。分层次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但事物都有两面性,分层次教学模式并不是只有优势,而没有缺点。其缺陷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凸显,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相应的教学理论及方法,将不符合教学目标的内容予以改进或摒弃,让体育教学不断进步,也让分层次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化。此外,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发展得益于若干学者的研究及探讨,各学校应当为学者的研究提供资源、平台等支持,不断提高研究的效果,使得分层次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充分地实现其作用。3.3巩固课堂动作,加强课外训练和拓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概念之上,而忽略了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因此,分层次教学强调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有利于加深对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及促进对课堂动作的娴熟,这就要求学生应当提高自我学习意识和课外锻炼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3.4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树立正确的思想。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内容,在分层次教学模式中也重视营造良好健康的学习环境及氛围,将学生融入体育课堂,并结合生活实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求教师合理运用知识并结合实践,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这种学习情境之中,在健康的学习情境中学习知识和进行体育锻炼,这对分层次教学模式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4结语
分层次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融入创新、自由的元素,贯彻落实分层次教学的目标。教师作为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主要主体,应当不断学习并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及身体素质,为学生提供正确合理的引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正确认识分层次教学的理念,强调因材施教,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了解学生的特点及性格,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进行个性化教学。就目前而言,大学体育的教学模式在不断改进和发展,尤其是分层次教学的出现,为大学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我们应当时刻关注时代的发展特点及趋势,与时俱进地将分层次教学模式进行改善,使之更加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总而言之,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应用需要不断探索及研究,紧跟时展的趋势和潮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从而推动大学体育教学的良好发展。
作者:武琳昭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浅谈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实践应用[J].湖北体育科技,2016(1):73-75.
目前我国关于钢琴教学模式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论点,主要分为三种模式:教学模式与教学程序基本统一、教学模式与方法结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计,本文主要以第三个观点来采取的重组设计,在从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强调教学结构的设计,主要分为钢琴基础教学理论和钢琴教学技能实践,从动态进行分析,课程方法的设计中还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教学内容模块可以分为A类模块、B类模块、C类模块,A类教学模块主要包括钢琴艺术史、钢琴文献作品赏析、钢琴基本弹奏法与教学法,是此教学方法的基本内容,面向全体学生,重在提升学生的钢琴艺术修养。B类教学模块包括钢琴艺术史的教学、钢琴文献做品尚西教学、钢琴基本弹奏法、弹奏技术的教学,是A类模块主体内容的初级拓展,教学内容比较侧重于钢琴初级阶段,面向的主要是副修钢琴的学生。C类模块式钢琴教学心理训练,与B类模块比较类似,逐渐拓展学生使用技能,深化钢琴教学实践技能,重点锻炼学生的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钢琴教学使用技能,此模式的设计主要面对的是主修钢琴的学生。此设计的教学方法比较明显的展示出知识结构与教学法之间的有机组合,能够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动态与静态结合的特点,把主体内容作为整个教学的支出,依照发展特点形成动态组合。在此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教师的教学法都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特点,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采用启发式、开放式以及讨论式的教学理念,学生的知识结构也从开始的静态钢琴文化赏析逐渐转变为能力结构拓展转移,符合我国教育理念的要求。
二、程序的操作过程
我国传统教学主要采用钢琴技术作为教学中心内容,本研究所涉及的教学方法与此不太相同,但是也存在很多相同的地方,本设计的教学方法超越了个性化教学模式,更加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能够在钢琴文化认知、情感以及技能上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具体的操作中要求,针对A模块的学习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在完成A类模块的学习后,可以自行选择B类模块和C类模块的教学,针对主修钢琴学生,要求继续学习B类模块和C类模块,副修钢琴学生可继续学习B类模块。弹性教学理论与个性化教学理论部分相似,重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采取多维活动进行多维表征,深入而全面地获取知识,在教学方式中包括弹性上课教学、弹性作业及弹性评价。所谓弹性上课在前文已经提高使学生自由选择模块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同质分组、异质分组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体现出教学的多维互动性和灵活性。所谓弹性作业就是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依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来为学生布置合理的作业,体现出学生个体差异间的尊重。所谓弹性评价,就是在考试的过程中,并不是采用统一闭卷考试的方式,而是采取合理教学、研讨、发言或者是辩论的方式进行评价,在此过程中体现出多角度、多层次及多途径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采用弹性教学方法,把学生、教师、教材和媒体连接在一起,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能够得到情感和认知的互动。在建构主义理论中,认识和学习之间的关系能够看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钢琴教学环境,,如可以采用钢琴音乐情景与教学法结合充分体现出情景认知理论,为钢琴音乐学习环境提供理论支撑,保证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创造合理的钢琴音乐环境才能得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采用钢琴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结合,在钢琴教学中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作为教学媒介,充分利用钢琴教学中所包含的音响、文本的材料扩大教学空间,也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典型案例的分析中,使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准确掌握教学内容。钢琴案例教学法发展到现在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通过讲解一些钢琴的典型案例,来使学生进行研究等,重新分析和组合案例进而得到新的见解。教师还可以重新整理已经分析过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创造,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在渐进式的教学中构建新的知识,学生的思维模式能够得到进一步拓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弹性教学和个性教学在钢琴教学的重组中,教师还可以充分采用微格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与一般的教学理念相比,更加多元化,能够为钢琴教学带来新的活力,教师在设定好基础钢琴教学内容后,请学生来进行教学,形成一种较互式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作为中心,重点研究学习方式,充分利用了师生合作的优势,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方法是提高学生钢琴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法。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