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网络信贷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好的评论版能够很好的聚集人气,增加点击量,充分调动网民的热情与参与度。在今天咨询发达的时代,新闻的时效性固然还是很重要,但是基本上所有的网络在这里都不会落到后面。典型的事情是河北文安地震的时候,新华网的通告和其他商业网络的新闻基本都是同时发出来的。在时效性方面无法分出高低的时候,网络评论的份量就越来越重要。好的评论组合经过编辑更能形成特色和独家,对与信息洪流中无所适从的网民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早期高钢教授主编的网络版华声报之所以有很高的美誉度,其实跟新闻的选排有很大关系。在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中,读者对新闻的需求并不是小商贩售卖的大杂烩,泥沙俱下的新闻,而是需要经过编辑挑选后摆在超市货柜上的自选新闻;读者需要的是甄选的新闻,而不是一股脑儿推给你的大同小异的新闻,所以说新闻整合非常重要。
网络对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网络提升了传统新闻媒体新闻评论的时效性;第二,网络为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提供了内容和题材;第三,网络时代的新闻评论语言趋向平民化,内容贴近民生;第四,网络丰富了新闻评论的形式;第五,网络让新闻评论打上了个性化的标签。网络的草根性和去中心性导致新闻评论观点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这对传统的新闻评论也有一定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新闻评论的个性光彩。
网络评论其实是一个融合了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而又利用了网络媒体便捷的互动性的平台。做好这个新闻整合,突出网络评论将是一个发展的方向。
网络评论的特征
网络评论从网络产生伊始就开始形成。BBS上的短评,新闻跟贴,专家学者的评论专栏,编辑导语,视频采访中的评说等都属于网络评论的范畴,有些博客应该也算是网络评论。
网络评论依托网络的即时、海量、互动、去中心的特点,呈现出相应的特征。
第一,评论主题的迅捷性和易变性。网络上的评论主题是和网络新闻以及网络舆论主题的变化而相对应的。同时还跟现实社会生活中最新的事件相联系。这种评论的快捷性往往有时候并没有依托新闻由头,在新闻还没有报道的时候许多评论就可能在网上泛滥了。而这跟网络的接近性有关系,平民的话语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同时网络评论的主题往往不会持续很久,一个议题很快就会淹没在信息的大海中。如果网络编辑能够有意识把有代表性的观点意见形成专题,那么评论的存活时间更长和效果也会更大。这里体现出的网络的特点就是易变性。
第二,评论的自发性和观点的碰撞交锋。网络评论很多都是网民自发发表的,网络的虚拟性给了网民平等交流的空间和氛围。针对不平事不吐不快,看到共鸣时发帖顶之,这种网民原始的思想流露是网络评论呈现自发性的根本原因。而观点的碰撞和交锋,言语往来体现的是网络的主要特点――互动参与,这真正能调动大家的热情比如一个“深圳你被谁抛弃”的帖子就引起了网友的热烈争论,一时间众说纷纭,好不热闹。
第三,评论观点的多样性和情绪化。网络评论呈现多种声音。网络的去中心化使得网络评论一直有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状况。这也成为了许多人诟病和担心的一点,其实观点越辩越明,在观点的交锋中真理更容易讲明白看清楚。
同时网络评论中有一种情绪化漫延是不健康的状况。由话题的争论沦为谩骂和人身攻击的比比皆是,对于这种状况的存在我们应该在自律的基础上,发挥集体的舆论力量给予正确的引导。
第四,网络评论形式的随意性。网络评论既有寥寥几个字的比如“顶”“支持”等,这些其实算不上评论,但是可以代表一种态度。网络跟贴中的言之成理的几句话可以看作短评,而网络编辑的按语则相对严整和规范的多。其中专家和学者的评论专栏则体现深度,具有较大的影响。博客的专业化趋势有助于使博客成为个人言论的空间。总体而言网络评论形式比较随意,长度参差不齐,具有较大的自由度。
网络评论的发展趋势
网络成为一个观点,交锋和观点整合的新闻集散地和观点的集散地,能够发挥舆论聚合的作用,形成新闻评论的空间。
网络评论目前以文字版为主体,而随着网络的发展将向图像与视频播放兼备的多媒体形式迈进,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和网络上的各种评论形式融合发展将是必然的趋势。
报纸的新闻评论一般有固定的格式,基本常看报纸的读者都可以十分熟悉它的格式,格式刻板文章冗长的文章已经不多见,短小精悍的短文也常会被读者忽略。难道国家大事就不能做成读者感兴趣的新闻么?不然,如果把这些事情跟受众的关注点和利益点结合起来,运用恰当的形式表示出来,观众还是很喜欢的。电视的新闻评论做得还算是不错,因为有画面的动感,观众还是能够接受一些的。预计主持人的魅力在评论中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它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和现场感,让每一个受众有在场的感觉,这对观众很重要。而通过实时的采访和专家的连线,观众的观点得到交流和互动,这也是全民参与,全民评论的大势所趋。
说到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电视现在经常会出现报纸的内容,比如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或者《马斌读报》,以及《媒体广场》,都是汇聚报纸的新闻做出自己的挑选和二次编辑,充分利用的是报社的丰富的人力资源――众多的记者和采访关系资源。其实这已经类似网络编辑的工作了。
(一)信息传递的及时高效性传统的会计核算,由于受到会计假设和会计核算手段的制约,使得企业财务会计部门信息实时反馈能力减弱,各种计划的执行、投资的获利等情况,基本上只有到会计期末才能从账上反映出来,而这种传递过程到达用户手中的时间可能更久。然而,在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定期编制的财务报表就愈来愈显现出其滞后性和固定格式化。网络会计重点突破了这一关键问题,让会计实务从事后转为实时。借助企业内部网络将企业的生产加工,销售运输,人事安排,仓储管理等各主要经营业务部门的信息传输到财务部门,随后财务部门对这些信息逐一进行加工和处理,之后再反馈给各个部门,这样,以财务部门为核心的连接各其他主要部门的枢纽就建立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部门控制欲监督的职能。网络的应用为财务部门在账务处理上提供了一个高效便捷的途径。
(二)信息的全面性和共享性在网络条件下,通过计算机接收和处理的会计信息将进一步更大程度的得到公开与共享,伴随着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途径从企业相关系统体系直接采集,通过线上访问,信息的需求者和使用者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获取所有相关企业开放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通过这样的途径以实现企业业务所需的资源共享,从而满足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多方面的需要。从大体上来讲,网络会计能够准确及时的向使用者提供其所需的信息,减少了会计信息在处理和传递上所用的时间,及时的传递能够更精准的反映当前真实的经济情况,让使用者的预测决策能够发挥出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网络会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会计制度体制不健全网络会计是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对会计电算化,会计法制定了最高指导性规定。随后1994年,1996年,1999年分别颁布了与之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但是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巨变,新的符合时展的法律制度还没有健全,特别是随着网络会计的发展,这方面的制度体制不够完善。同时,网络会计工作的开展与其相对应电算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以及维护审查,分析保管等核心职能配备的人员分工不够明确。例如:管理人员的工作分配不到位,出现一人多岗,一职多人等不明确的现象,导致会计工作不能正常合理有序的进行,岗位设置的不完善将成为阻碍正常工作有效开展的最大障碍。其次,如果会计工作人员对操作软件不熟悉,技术不够纯熟,又没有严格的操作教程,则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而维护管理方面则需要完备的管理系统不允许其人员随意变动会计数据。最后的档案分析保管如果没有严格的档案借调分析规定甚至出现擅自复制文档数据现象等等。而且传统的手工记账与电脑计算机还存在着一些差异,应该从计算机的角度出发,发现其中的异同,通过实施符合计算机特点的一系列方法,制定相应的制度,这是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二)现有的网络环境不安全作为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资料,要求具有相对严格的保密性,但是当前我国对会计资料的保障安全性相对较低,这给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通过计算机病毒和计算机黑客等恶意破坏和侵扰使得会计信息资料不完整,不准确,甚至是篡改和伪造。由于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共享性,网络安全日益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处理不好这个问题,将会成为制约网络会计发展的一大瓶颈。网络既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同时又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安全按响警铃。
(三)缺少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当前环境下,由于网络会计的飞速发展,一般的会计人员已经无法适应这项工作,我们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既懂会计学又懂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实现会计网络化的关键,但是,当前情况下,一般的会计人员对计算机的操作不够娴熟,对于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错误不会解决或者解决处理较慢,反而影响会计工作的进程;专业计算及人员虽然对计算机了如指掌,但是专业的会计知识比较匮乏,也影响着其处理业务的效率。所以兼顾这二者的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四)软件开发具有一定难度目前我国适用于网络会计的财务软件还不成熟,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模式,在操作管理、数据库应用管理系统和报表模式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模型产品,各种数据的转换兼容还没有统一,给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麻烦。而各企业生产经营者应用级别较低的版本进行日常的业务处理,则会受不安全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被篡改和破坏的隐患。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软件也要不断更新换代,要求开发者设计出适应各类不同业务,应用数据更加复杂,处理信息更加庞大的软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是关键。
三、解决对策
(一)建立健全网络会计体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国家要统一市场准则,建立完善的网络会计体系制定规范的行使准则,各个企业具体制定相关的规范与规定,同类行业在同一准则下,互相监督,互相督促,共同履行各自职责。进一步明确各个岗位人员的分工,加强从事计算机处理信息工作的职员的专业性,包括计算机专业性和会计知识的专业性。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颁布和实行新的符合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针对网络会计的法律法规,为其健康有序的成长建立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
(二)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建立强大的保护网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首先要做到的是保障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的安全性,同时通过先进的会计软件的安装与应用,隔离和阻挡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的入侵,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可靠,为网络会计的发展建立一个绿色的保护网,能够满足各使用者在信息共享的同时得到及时准确地资料,使其安全放心。
(三)加强对网络会计的人才培养,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机制,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传授,改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和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培养和培训体系,必须进行更新会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丰富的人才,要着重培养其专业性的会计知识,相反则加大力度锻炼其实际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分类教育和培养。同时培养会计人员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以加强学习,竞争上岗为激励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自身素质。
论文摘要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新问题摘要:即信息时代网络教育的突出特征、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和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关系,而着重点在于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对此影响从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和教育观念加以深入具体地分析,最后阐释了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之间互补相长的辨证关系。
摘要:网络教育传统教育影响互补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而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网络技术的网络教育应运而生。上世纪90年代末,教育部推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拉开了网络教育的帷幕。新千年伊始,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则标志着网络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新时代新形势伴随着新新问题摘要:网络教育的突出特征如何?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产生哪些影响?二者的关系怎样正确看待?本文不揣浅陋,意在对上述新问题略作探索。
一、网络教育的突出特征
所谓网络教育就是把技术层面和行为层面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构建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在网络教育中,学习资源在最大范围内共享,形成最佳教育环境,保证学生个性张扬、思维创新的空间。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相比较,有以下特征摘要:
(一)交互性和开放性。在网络教育中,师生的双向互动、实时互动得到了加强。在和学生的交往和交流方面,教师少了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邮件或实时聊天的形式接收教师传来的教育信息。接受教师的个别辅导,也可以向教师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则根据学生随时发送的教学信息不断调整和改善教学,促进教学网络全方位的能动性的实时交互,使师生之间的不间断的交流成为可能,促进教学相长。网络教育由于技术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网络教育可以是实时的或非实时的,在线的或非在线的。网络教育使受教育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接受网络学习,且网络教育对所有个体都是开放的。个体不会因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被拒之门外,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育。
(二)虚拟性和共享性。网络教育是虚拟的教育,它没有真正实物形态的教室等教育场所。受教育者不必天天去教室,只需进行键盘操作。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电子课本、案例等,在网络上开展实时或非实时的教学,同时利用后台管理系统对学生的作业、测试进行监控。网络中的资源是共享的,可以为网络用户所有。网络资源是数字化资源,它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因特网上有人类迄今为止最丰富的教育资源,任何人可以通过任何地点的因特网终端进入网络,享用网络资源。网络中的数据库、图书馆、信息库等都可以为用户所用。
(三)个性化和多样化。网络教育是基于个性的教育。学习者在网络中点击自己感喜好的知识,自主学习探索。他们又可以不受到主流文化和意识的控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视角来理解知识、发展个性、开发创新思维。
二、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教育解构了传统的师生关系。网络教育的出现使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网络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缺乏了真正实物态的教室和学校,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复存在。教学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充分熟悉到自身角色在网络教育中的转变,由知识学习的指导者、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和教育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未来生活的设计者、知识体系的建构者、课程教材的探究者和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网络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网络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网络教育中的教学是以传者和受者相互功能的形式,以信息内容为主要熟悉对象,以自主的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在传统教育中,学生是以班级的方式同时同地学习,学生彼此互相影响,互相交流,共同参和。在网络教育中,时空的彼此分离决定了学生采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个别化学习,很少受到教师和他人的干涉。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己的生活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布置如何学习。网络教育的教学方式的独特处还体现在技术媒体的应用上。传统教育中,教师主要借助黑板、粉笔、课本等辅助媒体,同时运用自己的语言、非言语行为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网络教育中技术媒体代替了传统的口头传授,教师主要依靠技术媒体传播教学信息,如教学软件、电子邮件、网上讨论、数据文件和数据库、在线学习管理系统等。
(三)网络教育更新了传统的教育观念。网络教育的出现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可能实现的空间,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从网络教育中受益并把学习贯穿一生。网络教育改变传统教育中片面注重现实、追求已有知识的观点。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网络教育有利于把学习中的他教转变为自教,网络教育中没有教师的压力和外在事物的干涉,学习完全自主。学生要想获取知识,只有自己去网络中寻求,去自主选择。网络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不断解构原有的知识体系,不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互补相长
(一)网络教育益于开发学生的智商,传统教育益于培养学生的情商。网络教育中的信息异常丰富,教学信息的多元化,可以激发学生对现代科学的向往。学生在网络中不仅要接受信息,还要对信息进行判定、分析和综合。当学生从传统教育耗时重复的任务中解脱出来后,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索、学习和创造。虽然网络教育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但是网络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情商上却有较大的困难,因为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假如忽视学生情商的培养将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传统教育可以弥补网络教育的这一不足。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把握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事的原则,以便在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网络教育益于培养学生的自我,传统教育益于发展学生的协作。网络教育中学生往往是单独学习,单独解决新问题,有很强的独立性摘要:学生碰到难以解决的新问题时,不是求助于教师,更多的是在网络中自己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方式。但独立性发展到一定程度,也有可能向自我中心转变。当一个人过度相信自己,就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不能和他人合作。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使得各项任务绝非个人就能完成,人和人之间的合作显得尤其重要。传统教育中学生和教师彼此互相联系,经常交流,经常从事同一活动,接触的时间很多,彼此之间也更轻易沟通,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经常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得到体验,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日益增强。这将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文摘要:网络在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众多的网络道德问题,由于监督的弱化,需要加强网络社会道德自律建设。确立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社会个体的道德修养,是促进网络社会个体道德自律的主要手段。在网络社会个体道德自律的建设中,儒家伦理思想的某些方面尤其是道德修养方法可以提供借鉴,发挥作用。
一、确立网络道德规范
网络道德规范是他律性的,但是网络社会道德自律建设却离不开网络道德规范,因为“强调道德自律,必须以规范、制度、法律等硬性约束手段为基础和必要条件。”没有道德规范人们便无所适从,所以必须首先确立网络道德规范,使网络社会道德自律建设有章可循。
(一)网络道德规范的建立途径
网络道德规范的建立有三个途径。1.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外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网络发展早且普及面广,其网络道德研究亦早于我国,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可以借鉴为我所用。2.整合传统伦理资源,尤其是儒家伦理思想。儒家伦理作为一种伦理文化,其伦理精神在漫长的时间里已深入中国人的头脑之中,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整合传统的伦理资源可以使网络道德更具亲和力,更易为人们接受。3.紧密结合现实情况,在实践中建立。规范要具有可行性,这就要求规范的制定要紧密结合人们的利益、需要、人们的道德素质及现实的道德问题,通过道德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网络道德规范。
(二)网络道德规范应具有的两点特征
1.网络道德规范应具有层次性
有层次的道德规范才能既照顾到绝大多数人又保持其先进性。现实社会中人们的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既有道德高尚大公无私的人,也有自私自利的人,所以网络道德规范应具有广泛性与先进性的层次区分。
首先是网络道德的“底线伦理”规范。即网络活动中网络道德主体需遵循的最起码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其基本原则可概括为《论语》中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从否定意义上要求人们不作违反道德之事,不伤害别人。西方国家的相关规定可以利用。如美国布鲁克林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了著名的计算机十戒:(1)不可使用电脑伤害别人;(2)不可干扰他人在电脑上的工作;(3)不可偷看他人的文件;(4)不可利用电脑偷窃财务;(5)不可拷贝或使用未付款的软件;(6)未经授权,不可使用他人电脑资源;(8)不可侵占他人的智慧成果;(9)设计程序之前,先衡量其对社会的影响;(10)用电脑时必须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与体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指出6种不道德的网络行为:(1)有意地造成网络交通混乱或擅自闯入网络及其连接的系统;(2)商业性的或欺骗性的利用大学计算机资源;(3)盗窃资料,设备或智力成果;(4)未经许可接近他人文件;(5)在公共用户场所做出引起混乱或造成破坏的行动;(6)伪造电子信息。这些规范是人们在网络活动中需遵循的最起码的规范。其次是较高要求的网络道德规范。其基本原则用儒家伦理可概括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消极意义上对人的规范,要求人们不做违反道德的事,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从积极意义上让人求善,具有更高的道德价值。如,在网络活动中应严于律己、有强烈的责任感、乐于助人、积极维护国家利益,在必要的情况下能做到尽己为人等。这些较高要求的道德规范的倡导可以为人们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提供努力的方向、目标,符合人们的道德理性的要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2.网络道德规范应具有针对性
可以根据人们的职业特点、人群特点确立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已在各行业、职业、人群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各行业、人群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所以不同的行业、人群应制定不同的网络道德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使规范具有针对性,使得人们便于遵守。
首先,应确立职业网络道德规范。如IT行业网络道德规范、教师网络道德规范、军人网络道德规范等。这些行业中由于其职业的不同其网络道德要求也不同,应制定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更好地为人们的网络行为提供指导。其次,确立各种不同人群的网络道德规范,如青少年网络道德规范。因为不同人群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使不同人群中网络道德问题的突出点各不相同,针对这些不同,制定相应的道德规范,会更具有效性。在这方面我国已取得一些成果。如颁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针对全国的青少年提出: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这些网络道德规范对青少年来说极具针对性与有效性,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一)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
首先,提高网络个体的分辨能力。网络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其中的许多信息是虚假的、有害的,这些信息可能对网络主体造成误导、伤害。网络主体尤其是占网络主体很大比例的青少年,缺乏分辨能力,极易受到伤害。在网络道德教育中需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引导,逐步提高网络主体的分辨能力,自我保护的能力。其次,提高网络个体的集体意识。目前网络社会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个人主义的盛行,将自我作为网络的中心,不顾别人的利益与感受。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提倡以集体主义为道德原则,要正确处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网络社会要想健康发展也需要秩序、需要其成员具有集体意识。个人主义的泛滥必然导致无秩序,最终的结果是网络主体的个人利益得不到保证,所以网络道德教育需要提高网络主体的集体意识,遏制个人主义的泛滥,维护网络社会的正常发展。再次,提高网络个体的责任意识。网络由于其虚拟性的特点,使得监督弱化,其带来的一个后果便是责任意识的淡薄。责任意识的淡薄使得有些网络主体对自己的言行造成的后果缺乏责任意识,于是网络中产生了大量的脏话、不良图片等信息垃圾。网络道德教育有必要提高网络主体的责任意识,从而净化网络空间。最后。提高网络个体的诚信意识。网络中的信任危机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网络中的谎言、欺骗使人深恶痛绝,极大地损害了网络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了网络的功能的发挥。网络的良性发展需要网络个体讲究诚信,保持真诚的心态,共同维护网络的形象。网络道德教育重要目标便是要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为提高网络的可信度做出贡献。
(二)网络道德教育的手段、途径
网络道德教育可采取多种措施,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首先,各级各类计算机教育培训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网络道德知识作为重要的内容,使受教育者不但学到计算机知识而且学习到相应的道德规范。在考试制度上。可以将网络道德知识也作为考试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重视网络道德知识的学习。其次,社会应利用多种手段大力宣传网络道德知识,使其深入人心。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公益广告等方式进行宣传。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尤其在人们上网集中场所加大宣传力度,如在网吧等场所张贴宣传布告。再次,在家庭中父母应加强对子女尤其是未成年子女的网络道德教育,使其明辨是非,了解网络道德要求。
三、加强网络个体的道德修养
(一)内省
“内省”的方法实际上相当于今天的自我批评自我检讨。通过批评检讨不断为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正如孟子所说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1J首先,“内省”要求网络主体在网络道德活动中,对自己的言行要有所考虑,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并且在行为后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的要求,是否有错误,并要求网络主体勇于改正错误。孔子说:“过则勿惮改”有了错误,要勇于改正。内省的目的在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使之得到改正。其结果还是要落实到改过上来。其次,“内省”实际上强调从我做起,严于律己,对人宽对己严。网络中的行为是一种交互性的行为,是双向互动的交流。在交流中不能总是要求别人如何,而自己却不去做,这样的后果使交往无法继续下去。若是律己宽人,多看自己的缺点不足,就有利于交往的进行。
(二)慎独
在网络社会中“慎独”比在现实社会更为重要。现实社会也讲“慎独”,但现实社会中人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独处的机会也不如网络社会多。网络社会由于其开放性、隐匿性的特点,人们往往感受不到监督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慎独”尤其显得重要。《礼记?中庸》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强调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不仅不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而且更加注意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做到和有人监督时一样,杜绝不道德的思想发生,可以真正确立起自己的道德良心,提高自己的道德自律能力。
首先,“慎独”要求网络道德主体道德修养是“为己”而不是“为人”。孔子强调“为己之学”,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的意思是指进行道德修养是为了真正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不装腔作势,而是踏踏实实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为人”,即进行道德修养仅仅是装装样子做给别人看。其次,“慎独”要求网络道德主体在道德修养中注重“小节”。在网络道德修养过程中网络主体常常重视“大过”,忽视了“小节”,认为“慎独”就是不犯“大过”,小节无足轻重。于是乎在网络上骂骂人,滥交朋友,偷看他人文件盛行。网络主体进行道德修养要注意小节,因为小节不断,可能导致大过的出现,量变的结果是质变,小节与大过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对待小节的态度最能体现出网络主体的道德素质。再次,慎独时要注意克己。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这里的克己不是指后来理学家讲的“灭人欲”,而是指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在网络这个万花筒般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文化、价值观念,形形的诱惑比比皆是,独立面对这些诱惑,难免或产生理性与感性冲动的矛盾,这时就要求网络主体约束自己,用理性战胜感性冲动。
(三)力行
网络活动中,网络主体只有通过实践,运用道德知识,抑制不良行为,才能使道德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律性的道德准则。孔子提倡“身体力行”,“躬行实践”,“行”是道德修养的关键,通过“行”,道德知识得到应用、道德信念得到加强、道德意志得到磨练、道德习惯得以养成,并最终提高网络道德主体的道德素质。
首先,“力行”要求网络主体在网络活动中进行“换位思考”,即站在别人的立场角度来思考问题,多替别人想一想。用这种方法反复践行可以提高网络主体的道德修养,对解决许多网络道德问题有所帮助。其次,“力行”要求网络主体在网络活动中做到“爱人”。“爱人”在儒家那里是指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这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相通的。网络建设、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尽管我们可以采取法律、技术措施来防范,但对数量众多的网民来说,根本的方法是培养仁者爱人的观念,尊重他人的权利、尊严、隐私,他人有困难时热心的关怀、帮助他人。正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仁爱精神的发扬有利于优化网络道德环境,使网络充满温情。
四、网络社会道德自律建设的保障
一、新闻舆论的现状以及媒介的引导作用
(一)新闻舆论的现状。在后网络时代,微博等大型网络平台的产生,人们每天都会接触海量的信息,往往在几分钟的时间内,人们便会对某个热点产生共鸣,在网络上对其进行大量的转发与评论,在人类生活圈中引发一个不小的动荡。其次是新闻舆论的主体,即受众。世界在不断地发展,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总是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冲击,造成一种吸收信息的过量,但是人们却不能辩证地去看待这些信息,把自己的假想当做真实对信息进行理解并传播,一方面增强了人类的自主意识,而另一方面也使人类迷失于舆论中无法自拔。最后是舆论的客体,即自然态事件与媒介事件。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人们,任何事情都与媒介息息相关,舆论的产生与走向离不开新闻媒介的引导,新闻媒介对舆论具有双重影响,可能成为推动力,也有可能是思维绊脚石。
(二)新闻媒介的舆论引导作用。第一,舆论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正面功能,可将人们的意见进行整合,发现当前社会大众们关注的热点,展现其对政治与生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有副作用。信息大爆炸的来临,人们不想去确认信息的真实性,甚至开始追求哗众取宠的信息,甚至对其产生了冷漠的情感,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第二,新闻媒介的舆论作用,面向大众的新闻媒介成为从上而下传播信息的渠道,所以必须承担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对大众进行讲解与说服。第三,是受众对新闻舆论的心理期待,新闻媒体占有公众大量的业余时间,大众对新闻媒体具有依赖性,甚至有些迷信新闻媒介。
二、新闻舆论引导存在的偏差
国内的新闻的宣传效果没有国外成功,主要是因为存在着一些偏差。例如国内的新闻在进行宣传的时候不注重从公众自身考虑,新闻内容脱离实际,公众们对新闻信息缺乏信任感;硬性地进行宣传引导,社会大众们对新闻的接受是有条件的,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新闻媒介应该协地引导而不是去硬性要求,若把握不好力度,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典型报道的虚无化,中国现在对典型的宣传十分模式化,过去的雷锋是深入人心的典型人物,是大家学习的榜样,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活动更加活跃、更具有选择性,对于主流媒体宣传的典型形象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其真实性有了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是媒体失语与受众知情权的反差,在中国传统机制下的新闻媒介并没有发挥其及时反映舆论并对其进行引导的职能。后网络时代,网络平台的发展使许多信息得到传播,但是主流媒体在一些突发事件的失语现象使得社会向着不信任的动荡方向发展,这正是由于新闻媒介未能及时向公众传播真实、权威的信息。
三、新闻舆论引导偏差的应对方法
首先,在进行新闻宣传时要以社会大众为主体,一方面要将事实表达清楚,另一方面要接受质疑,及时进行解答,努力做到切近群众,抓住群众们的关注点,并注重社会大众心理的多元性;其次,新闻舆论引导需要做到及时有效。要想舆论具有良性发展,公开信息直面问题,特别是在灾难面前,新闻媒介更应该第一时间将舆论导向正确的方向;再次,学会掌握适度原则,重视新闻内容的妥帖,不要给社会大众造成太大的压力,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最后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网络平台的发展势不可挡,新兴媒介也开始大显身手,网络成为新闻舆论的最大发源地,必须要提高公信力,进行适度地控制与引导。
作者简介:
【关键词】网络时代;新闻评论主体;新特点;利弊分析
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现代人们的学习、生活、思维、交往等方式从方方面面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当下,在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互动性、广泛性等方面,网络媒体更是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冲击着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其中之一便是对新闻评论主体的影响。
网络的发展为人们之间的便捷交流、信息的快速传播、社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而自由的平台。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汹涌而来的信息大潮让人应接不暇,而对这些信息的消化和吸收则让传统的新闻媒体评论者力不从心,互联网的出现给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高效而便捷的方式,同时也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无障碍空间。
当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不再是单一的报纸杂志,而是主要转移到虚拟的网络空间上的时候,新闻评论主体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出现了如下特点:
新闻评论主体多元化,人数增多、范围扩大
传统的新闻媒体,如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评论的主体是单一的少数人的特权,主要是从事专业新闻评论的人员或编辑、大学教授等高级知识分子,以受雇或受邀的方式,针对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引人争论的现象发表专业的评论。这样的新闻评论者虽然以看似客观的方式、从专业的角度表达观点,但很大程度上代表的却不一定是自己的思想,更不是广大普通受众的感受,而是社会主流媒体或主导思想的产物,受政治、社会、传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较大。
当下的网络新闻评论主体则全然不同,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度和自由度提高,相对于传统媒体没有太多的限制;参与门槛的降低,只要接受过基础的文化教育,有思想、有表达的欲望,都可以对时下热点新闻及焦点事件发表评论;表达方式便捷多样,无论是BBS论坛、聊天室还是专家互动,都没有明确限制规定某一职业或者某一阶层的人不能参与其中。“这种前所未有的相对自由的表达平台和表达方式,对一直生存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冲击与挑战。在新媒体时代,精英人士对话语权的垄断被打破,新闻评论的主体更加多元化。”[1]早在上个世纪,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就指出:数字化生存——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声音。这是对普通大众话语权和参与权的一种肯定,更是网络新闻评论主体平等性的重要表现。传统媒体做不到的“精英”与“大众”之间的交互性沟通,通过网络这个虚拟的交流空间得到了轻松解决。
新闻评论者之间,以及评论者与写作者之间的平等性、互动性增强
传统新闻媒体评论主体的单一性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评论者和阅读者之间的隔阂和不平等的地位,二者之间的交流方式是单向的,用语言学中的一对概念来表述就是:一个是施事者,另一个是受事者。中间有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墙,施事者由于受教育水平高、人数少,故而带有一种潜意识的优越感,而受事者人数众多,受教育水平和生活背景差异较大,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群体。“精英——大众”的评论及解读方式,加上评论者自身的社会地位、知识背景及生活层次,造成了新闻评论者和阅读者之间隐蔽的不平等性,二者很难实现文字上的、思想上的直接沟通交流,对某一事件看法的传播是单向的。虚拟的网络空间,为新闻评论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提供了这样的交流平台,提供了这样“面对面”平等交流、互相对话的机会,这在实质的传统媒体中是很难实现的。
互联网的出现对这一现象的改观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新闻评论这一领域由原来的“单一灌输”,变成了一种“你来我往大家说”的热闹局面。话语权的放大、沟通交流的便捷带来的是思想表达上的自由,畅所欲言的结果是传播者和接受者天平的逐渐平衡,互动性的增强。传统的新闻媒体评论虽然也开辟了读者来信、专家答疑等方式进行交流,但由于版面的大小限制、受众的数量众多等实质性的问题,这种交流互动是极其有限的。但现在的网络媒体则不然,它没有信息容纳的上限,没有审核某种思想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编辑,你甚至可以开辟一个空间来自说自话,只要你有想法,总会有听众。
网络新闻评论主体表达愿望的增强及表达思想的自由化、便捷化
话语权力的放开和舆论参与门槛的降低,对广大平民参与网络新闻评论的愿望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当下人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成倍增加,这其中不乏与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就业、升职、加薪息息相关的信息,以往只能隔着玻璃看花一样看记者写写、专家评评,而现在自己也可以身临其境、参与其中了,这样的变革可以说是革命性的。BBS论坛、聊天室已经过气,博客之风刚刚刮过,微博便排山倒海般袭来,手机等移动互联媒体的普及和开发使这种无处不在的沟通交流更加深入人心,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拿着手机对网络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加以评论。
新闻评论同样是一门艺术,且在当下来看,是一门更加强调“对话”沟通的思想交流艺术,随着大众话语权意识的加重和表达欲望的增强,单向灌输式的新闻评论注定日渐式微。
网络新闻评论主体思想、境界、文化内涵的两极分化
便捷化、互动性、平等性、开放式的新闻评论方式带来的必然是新闻评论主体在思想、境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两极分化。虚拟的互联网环境,不需要真实的姓名、性别、教育程度、个人背景,所发表的言论完全由自己决定,这样无限制的言论空间,虽然表达意愿很少受政治观念、文化传统、主流背景的约束,真实性大大提高,但仅仅依靠道德力量的约束,难免鱼龙混杂,产生一些诋毁、中伤和起哄、凑热闹等不负责任的评论。
网络新闻评论主体出现的这些新变化和特点,有其不可改变的必然性。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全国各大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也都开始在各自的官方网站上设立名目繁多的与网民交流互动的专栏,以便及时迅捷地捕捉当下人们对时事的态度和观点,为自身未来的发展找到准确定位,普通大众也给自己的声音找到了恰当的输出窗口。我们在为这些新特点欢欣鼓舞的时候,更要以理智清醒的态度看到诸多不利的方面,为自己在面对这些爆炸性的信息评论时,应该采取何种态度,给出一个正确的选择。
网络新闻评论主体的门槛降低,全民皆可参与,话语权的开放性本来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一大表现。但是,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网民法制意识淡薄、舆论监督力度不够,也暴露了网络发展过程中的“漏洞”,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网络话语权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变成了为自身利益摇旗呐喊的工具;“语言缺乏理性,易于偏激”[2];等等。这样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广大新闻评论人及相关专家学者的足够重视,更应给我们以警示。
更有大量数据表明,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直线上升,网民平均受教育水平和平均文化素养水平自然会有所下降。因此,当网民获取真实的资源和信息渠道的缺失时,便很容易造成“网络跟风评论”现象,尤其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之后,一个极小的事件就有可能在“盲目”而“好心”的网民中引发一场“舆论风暴”。动辄发起的“网络追捕令”、“人肉搜索”更是让这个信息网络化社会中的个人失去安全感。一件很平常的事,一旦被大量无知却好心的网民蛊惑煽动,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与打击都是沉重的。
新事物的出现,总是有着蓬勃向上不可阻挡的生命力,它带来的对社会及个人方方面面的有益性变革,常常会使人盲目地去大加追捧,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只是二者在某一发展阶段所处比重大小不同而已,故而我们应始终保持理智冷静的态度,趋利避害,才能使其真正为社会发展及个人生活造福。
参考文献:
[1]涂光晋、吴惠凡.表达·交流·争论·整合——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变化与反思[J].国际新闻界,2011(5).
[2]罗华.网络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闻爱好者,2010(10).
前言
新媒?w技术日新月异,网络备受大家喜爱,殊不知,网络刚开始只是军事化使用,商业性质的使用很少。直到1991年,美国三家公司开始把网络进行商业化的使用,提供Internet联网服务。在这之后,网络慢慢的就走进千家万户,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联系桥梁。伴随着网络的兴起,网络的附属物也逐渐增加,例如通讯、搜索、新闻等等。
网络新闻是一项新兴行业,前景广阔,优势多多。它如同是一枚可以任意组合拼凑的大的模型,让消息的传达更加迅猛,闲言碎语成为网络新闻中的流行话语,情绪的发泄和业余消遣,在指向方面,网络新闻写作缺少一个切实的基点,指向的模糊性,未能针砭时弊,却如同流行感冒一样,迅猛传播,难分利弊。
一、网络新闻的真实性与时效性
全民写作是网络新闻写作大的洪流载体。正因如此,在网络新闻刚刚起步时,就有人质疑其真实性。以微博大V伟例,他们通过网络收集新闻消息,每天跟众网友互动。他们是消息的发现者,也是消息的发放者,这像是一种素材的积累,成了收集新闻消息新的渠道,孜孜不倦地收获新闻,当然,这消息,按照现在的说法,也相当于网络新闻写作。也许你会质疑其消息的真伪,但是在时间的考验下,你会渐渐的发现,网络新闻的真实性不比传统新闻类型差。那些所谓的微博大V也并非表面上那样自由。2017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它开启了法律保障网络的新纪元。至此,网络实名制,保护网民的个人信息安全、惩治网络诈骗犯罪、规范网络传播秩序等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网络新闻这个开阔的平台各抒己见,陈述事情的发展经过,而不是任意的不负责任的说出一些观点。
另外,网络新闻可以对一件事件进行长时间的追踪报道,直到达到记者的满意为止。这些后续报道,足够弥补网络新闻真实性的不足,从而大大的加强了新闻的可信度。传统的新闻也不见得都具有真实性,新闻行业的记者对不同事件都有着自己的个人见解,有时候就会误导读者,让读者产生误会。众所周知,纸质的报纸,时效性很差,只能在第二天知道昨天发生过的事情,往往在第二天事情会有质的转变,人们对消息的获取会很迟钝、很闭塞。报纸的版面是有限的,但是事情是无限的,短短的几版报纸,难以表达很多的内容。报纸的保存时间很短,无法长时间保存,如果现在想查找十年前的新闻,会很困难,无从找起。
网络新闻可以随时发生事情随时的播报出来,即使当时的信息会有些模糊不清,但是一定会有后续报道,进行跟踪的报道的信息一定是准确的,具有很强的可信性。人们对信息的获取会很自由,可以通过网页、弹跳性质的窗口、专业的新闻网站等等。
二、网络新闻的多元化和专业化
网络新闻具有很大的灵动性,不仅只是随时随地的即时播报,其形式也是多样的。例如,在报纸新闻的写作中会更强调新闻的逻辑性,在读者和新闻之间造成一定的距离,更客观、理性。而电视新闻写作,要求更通俗,口语化、生活化,网络新闻就横亘在二者之间,以具体的人和事来演绎抽象的意义。另外,网络新闻写作因为其写作主体的多元化,涉及到不同的文化知识以及宗教社会,甚至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各类形形的群体和个体,这让新闻写作更有探索性,因着材料的多元化,查找的视频资料,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的体会到事件;听到的音频新闻,方便快捷,用声音的魅力来感染我们;文字新闻虽然是最传统的,但是也是我们最常见的,用我们特有的文字,述说事件的种种可能。因其价值参差不齐,不能一概而论。
根据传统媒体新闻写作的针对网络新闻写作要意识到这个参照物的复杂性,并非几种传统媒体各自特性的简单叠加。它如同新生的婴儿,需要得到最大的保护和照顾,需要一线的从业工作者以最好的文笔,最优质的信息,为所有人呈现网络新闻的魅力。而并非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甚至于超文本链接的结合。而是博采众长,将各类新闻写作的相互交融,取其精华,三维立体地将写作材料的价值多元化。
三、网络新闻的政治性和服务性
网络新闻政治性在专题处有更好的表现,有些国际性的名词、一些专业化的词语,一般人是不了解的,报纸很难对其作出充分的解释,都是大面积的在说,对读者造成很大的困扰。但是网络新闻就不同了,网络新闻可以在一条新闻上解释很多,勾画出关键词,与相关信息的连接,不仅可以知道这条信息,还会知道相关联的附属信息,曾强了我们对信息的获取量,从而增强了国民关注国家的意识。我们始终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网络新闻应该是属于第三服务行业的,主要的任务就是把大大小小的事件播报出来,让人们了解事情的经过,并给予出正确的评价,给读者参考。网络新闻的服务一定要有一定的格调,很多的新闻都是世界关注的,有时候新闻就是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第一印象。我们务必要让全世界的人民看到一个高品质、高格调的新闻媒体,让其他国家引以为榜样,达到网络新闻的新的高峰。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的内心出发,用简单、平直的话语,讲述最专业的信息,最重要的观点。
四、网络新闻的创新化和速度性
网络新闻是新兴的行业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及生活节奏的回快,微视频、直播平台成为年轻人展示的平台,在这样一个“读秒时代”,若依旧死抱着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其结果只能是逐渐消亡。针对这一情况下,创新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从实际出发,发现市场的所在,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等,可以更好的促进创新,有的时候工作自动化会更好的加快发展。
网络新闻的工作如果可以更趋向于自动化,如信息的更新,版面的设置,对读者的服务态度,这样就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网络新闻的自动化很难实现,现在只能称之为半自动,还需要大量的人工痕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实现。
网络新闻的更新速度是很快的,信息的不断翻新,就会让我们更快的了解事情的发展势态,尤其是在重大的自然灾害和严重的难解疾病上。
网络新闻的速度还体现在读者身上。现在的人们不用电脑上网也可以获取信息。手机上网方便快捷,随时随地都可以得到新闻,了解身边的一切,这就是网络的发展,手机的使用,让网络新闻更快的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关键词 网络;新闻传播理论;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4-0012-02
新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新闻活动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交流活动,是人类认识自我与认识世界的常态形式。新闻理论研究是在忠于现实的基础上追求真理的基本理念研究,它的目的在于探究社会新闻现象以及新闻活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1 主要新闻理论体系模式
1.1拉斯韦尔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的新闻理论体系是指由美国的传播学家和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机构与功能》中提出的“5W”模式。即Who (谁)Says What (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对谁)With what effects (取得什么效果)。新闻学是大众传播学的其中一种,因而用大众传播的理念方法指导其构建属于自己的新闻理论体系能够相得益彰。另一方面,新闻学也有自己特定的话语方式、传统、研究对象以及问题领域,如何借鉴传播学研究成果,构建新闻学的理论体系,至关重要。
1.2离散性四元结构模式
上世纪的90年代初由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提出。即所构架的理论体系由新闻、新闻报道、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介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四个实质性单元组成。而所谓的离散性是指这四元在结构方式上所具有的外在的特征,也就是其在相互集中的基础上也会出现的分离和交叉。此种理论体系具有明显自觉意识,提出新闻学理论是展示理念化和演绎原理体系的知识系统。
除了这些理论体系之外,还有板块结构模式、一分为二体系的结构模式、以新闻活动范畴作为红线的理论结构模式和不大追求体系结构模式等,因为在这里只是简单介绍,我就不赘述了。
2 网络时代下新闻传播理论模式的方式转变
根据上面所提到的拉斯韦尔模式,新闻传播的过程主要由5个基本要素组成,依次分为5个传播阶段。即传播者―信息―媒介一接收者―传播效果。那么在网络时代里,每一个传播规律都可以通过这5个要素表现出来。
2.1传播者
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在传播者这个要素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网络是一个开放,人人参与的媒体,网络新闻三大主传播者是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经营者、新闻单位和个人。虚拟世界中真实多元化的媒体环境,挑战了传统的新闻宣传部门执行的对新闻信息流向、流通以及新闻源的有效管理机制。
2.2信息
网络传播的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传播及时等特点使广大的新闻受众获得信息的途径更为方便和迅速,内容也更为海量,置身于信息海洋中,体验知识爆炸的新时代特点。网络时代下的新闻媒体不仅仅为其广大受众提供了大容量、超文本、跨时空的海量信息,而且它相比于传统的传播方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具有强大的互动性。网络时代里,人人都是新闻源的提供者和接受者,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生活空间。
2.3传播媒介
互联网的特征是广容、实时、交互、多媒体化。那么网络作为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媒介,其特点也会影响新闻传播的特点。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采用多样化的技术,营造强烈新闻视觉听觉冲击,充分运用FLASH动画音频视频等多角度的多媒体技术,激起受众参与意识;双向流动性和互动性改变了传播者和受众以及受众和受众之间的孤立状态,在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新闻时间及时、实时、全时,最大限度的体现了新闻本身的特征;突破地域局限,全球化、全方位、多角度直接全球热点时事新闻动态。
2.4 接收者
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的接收者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大众传播有向小众传播的趋势转变。新闻接收者不再是单纯的接收者,它同时也可是新闻的传播者。现在各种个性小众网站也应运而生,人们在某一个特定的兴趣点上达到共识,组成一个小的社会团体,相互交流观点和提出意见,产生一场信息化的革命。
2.5传播效果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人们的民主观念产生改变之后,对于舆论的引导方式也需要得到改进。网络新闻给广大受众提供的不仅仅是新闻信息和宣传,它同时也给广大受众带来了多样化的选择方式,采用人性化的特色定制。在此种情况下限制和堵并不能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这时候的新闻传播就要善于利用舆论的引导作用,抓住广大网民的心进行有效宣传。
3 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内容
从网络的角度单独来考量的话,我国的网络新闻理论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主要的阶段:1994年~1999年的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发生期、2000年~2003年的发展期以及2004至今的繁荣期。每一个时期下的网络新闻理论研究都各有其特点,在这里,主要探究当今的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的内容,以便为之后的发展趋势预测做基础。
3.1理论研究的多元化
首先是对外国学者学术研究进行翻译,我国研究人员进行相应的吸收和融会贯通。2003年,克里斯廷・L・博格曼的《从古腾堡到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保罗莱文森(美)的《手机――挡不住的呼唤》、罗兰・德・沃尔克的《网络新闻导论》等在我国的翻译和出版。作为网络时代下传播理论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开阔了我国学术研究的视野,对国内的学术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其次是国内相关专家对自身领域的拓展研究。钟瑛的《网络传播伦理》、巢乃鹏的《网络受众心理行为研究》和秦州的《网络客文化》等都对网络时代下的新闻理论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论文著作具有学术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结合了一定的社会的现实和与时俱进的新闻传播理论,对于解读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研究打下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3.2 新闻理论研究的舆情监测
在这个全民娱乐的网络时代,要研究新闻传播理论,就必定离不开对于网络舆情的检测和管理分析。刘毅说网络舆情是指人的态度情绪以及意见交错总和体现。王来华则认为所谓的网络舆情既网民对于社会的政治态度。当然各自的观点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但是总之,认识和充分利用广大受众的接收心理,把握好网络舆情的实质问题,是网络时代下对于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4 网络时代下新闻传播理论的趋势
对于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要追溯到最早的传播学的研究范畴,而在当今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则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欣欣向荣的研究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广泛被运用于各种领域。学术领域也与时俱进。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有了更大的知识传导空间,在接收的途径、方式方法和范围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扩展。那么,在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呢。
4.1 新闻来源渠道向多样化扩展
传统的新闻传播都是来源于专门的新闻记者等专业人士,大众对于社会问题的观点和建议很难或者无法为大众所知,而新闻的来源也比较局限。如今,网络的发展,手机功能的多样化,各类新闻娱乐网站的兴起,随时随地的新闻动态,只要连接网络,在任何地方登陆都可看到。拿前段时间的温州动车事故做例子,官方的新闻来源和结果统计毕竟有限,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由于距离和空间的局限,事故在发生的一瞬间也不可能全程直击。而网上点击量非常高的一位由当地居民在事故发生的一瞬间用手机拍摄的短片则还原了新闻瞬间。
4.2 理论研究以中国为根基
现实世界的多样化导致了学术领域文化的多样化,作为中国的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就需要以中国为根基,以中国人的思想和观念引导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新闻学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首先要把立场站坚定,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才能走的更远。科学原则和基本的精神要求实事求是,紧靠“中国”这个实事,才能创造出一整套完整的科学新闻理论体系。在网络时代下的新闻理论研究要善于从海量的新闻信息中提炼出想要的典型事例进行重点研究和分析,把握好研究方向。
4.3 具备世界眼光时代特色人文胸怀和原创精神
既然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那我们就只能积极的适应时展的要求,以全球化的视角来看问题,研究问题。在全球化的视角下,要有中国社会发展的特色。我国虽然处于一个社会大转型的阶段,但是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开始进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新闻传播学的领域里,进入“后新闻业”的时代。这个宏观层面的大背景下,对于理论研究也要与时俱进。而文化作为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一种意识的总结和反应,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反作用于客观存在。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理论关注的焦点应该同时也具有人文的胸怀和原创精神的理念意识。
5 结论
新闻传播理论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之一,从另一方面来讲它也记录和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步。在新的网络时代下,它将具有更多的时代特色,更加与时俱进的来有效指引人类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保军.简析当前我国新闻理论教材的主要结构模式[J].今传媒,2009(4).
[2]尹韵公.我国新闻理论与实践迈出新步伐[J].当代传播,2007(5).
[3]杨保军.我国新闻理论研究的宏观走向[J].当代传播,2011(2).
[4]李芳.新闻理论研究的历史改革――试探中国的新闻理论沿革[J].才智,2009(28).
一、网络审计产生的动因
首先,审计机构的自身利益驱动,促使了它不断地进行创新。根据经济学原理,一个企业的发展是以利润最大化原则去运作经营,作为中介服务的审计同样如此。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不外乎通过增加服务收入,减少成本费用等方式来实现。在网络时代,随着客户服务偏好的转向,越来越需要提供实时化、个性化的服务,这就促使了审计机构向在线实时服务为主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网络的低成本性、快捷性、跨越时空性等优势。因此审计机构会渐渐地建立起以网络为依托的审计新模式,从而更有效的服务于社会经济。
其次,随着信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Intranet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电子商务模式在企业中的广泛运用,越来越使信息的处理和传递突破了时空的界限,电子商务不仅提供了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于一体的商务交易模式,而且处处体现出其快捷、方便、高效率、高效益的显著特征,同时也带来了经济结构和运作方式的变革。审计作为中介服务的一部分,将直接受到其服务对象交易模式的影响,企业采用了新的电子商务模式,产生了新的运作机制,势必需要产生一种新的监督机制来维护和保障市场的正常运作,体现其公平性,这一历史重任必将推动着审计进行创新,从而为网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驱动力。
再次,网络经济是跨越时空的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它的特征之一,对于每个提供审计服务的机构而言,网络经济给它带来了机遇,使它能摆脱传统地域观念的束缚,开拓新的审计领域,同时网络经济也给它带来了挑战,全球审计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将使竞争更趋激烈,只有在竞争中寻求合作,才能更好的参与竞争,保持优势。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势必会培育出一种新型的市场运作机制,这也是网络审计所必需的。
最后,由于审计与会计的血缘性,使它的发展受到会计制度和实务创新的影响。随着企业局域网的建立和完善,会计的无纸化,电子化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诸如网络财务、网上远程会计等新概念的提出。进一步要求与之适应的网上监督机制的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网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鉴于上述不同的原因,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仅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它的产生符合网络经济的需要,目前我们讨论网络审计将具有前瞻性意义。
二、网络审计的概念
网络审计这一全新概念的推出,必将在网络经济社会中成为审计工作中最为时髦的管理运作理念,那么,什么是“网络审计”呢?它与传统桌面审计有何区别呢?它将如何有效地实施呢?这一连串的问题都将影响对网络审计概念的界定,应该说当今世界上对网络审计还只存在于理论研究,对其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网络审计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狭义的网络审计指借助电子计算机的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和联网技术,以磁性介质作为主要载体来存储数据以便于用网络来处理、传送、查阅这些数据,使审计工作与计算机网络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提高审计的现代化水平。而广义的网络审计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借助大容量的信息数据库,并运用专业的审计软件对共享资源和授权资源进行实时、在线的个性化审计服务。为了对网络审计有个整体的了解,在此,本文统称其为“网络审计”,不加区分。下面笔者将从技术层面、管理系统、法制环境等方面来构筑网络审计的架构,以展示新型审计模式的初步框架。
三、网络审计的架构设想
(一)网络审计的技术支持
在网络经济时代里,电子商务的普及,虚拟企业的不断涌现,使得企业的运作机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作为对企业经营进行监控的审计机构,同样需要建立起适应自身业务系统的集硬件平台、软件平台、网络平台和数据平台于一体的网络化操作平台,并对数据进行仓库式管理和挖掘分析。下图初步展示了网络审计的整体结构:
1.网络审计信息系统的运作
网络审计信息系统的结构是构建于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Internet/Intranet等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旨在满足客户的信息需求,其运行机制如下:
(1)将经济事项信息通过Internet、EDI或者虚拟专用网传递到并保存在信息数据库中,这些信息包括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
(2)通过交互式报告生成器,实现信息系统与客户和外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交流。
第一,登录授权,该功能是确认使用者的身份真伪和权限层次,以便提供不同程度的信息;
第二,报告框架,报告框架是审计机构提供信息项目的一个基本结构,为了方便客户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的比较,在报告的基本部分应统一格式,而在扩展部分则可根据客户的需要灵活选择所需报告格式,制作出个性化的审计报告形式。
第三,以模块化的审计处理程序为中心,联结报告生成器和信息数据库,并对授权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在模块化的审计处理程序中存放了各种可供选择使用的审计处理软件,能提供使用不同的计量属性、计量单位、确认基础等多元化的审计处理程序,它是审计软件的组成部分,是数据信息处理的中枢,是网络审计的关键技术所在。
2.网络安全技术和机制的建立
网络审计作为一种网络化运营模式而存在,与其他行业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一样,同样需要对网络的安全性进行实时监控和维护,这也是网络审计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技术基础。对于网络安全,首先必须具有一个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以保证数据信息安全、快速传递;其次,要求对数据库服务器有绝对的控制权,禁止未授权客户和黑客的闯入、盗窃和破坏数据信息。网络审计不管从审计软件和数据库等方面都要利用安全技术,并建立起一套安全机制,以保障网络审计的安全。对于安全机制,主要包括接入管理、安全监视和安全恢复等三方面,首先对于接入管理,主要处理好身份鉴别(身份真伪和权限)和接入控制,以控制信息资源的使用;其次是安全监视,主要功能有安全报警设置、安全报警报告以及检查跟踪;最后是安全恢复,主要是及时恢复因网络故障而丢失的信息。对于安全技术而言,主要可以应用防火墙、数据认证、数据加密等技术;另外还可以将不断开发出的新型安全技术及时应用于网络审计中,如将隧道技术充分地运用于虚拟专用网(VPN)等。因此在安全的网络技术和安全机制的控制下,网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从技术层面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网络审计的管理系统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审计机构主要进行两方面的管理,即审计的质量控制管理和审计的网络风险管理。首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管理,审计质量是审计职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没有良好的质量控制体系作保障,审计职业将无法赢得社会的信任,质量控制还是保障审计准则得到遵守和落实的重要手段,因此,审计的质量控制管理是其他管理的基础,在管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其他各个方面,因此在网络审计中首先必须加强审计质量的控制管理;其次,要进行网络风险管理,这是网络审计特有的管理机制,出于网络风险的特殊性,本文将另起一部分进行详细论述。
(三)网络审计的风险与防范管理
随着网络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新环境下的风险,与传统审计风险相对应,网络审计风险指的是审计人员利用网络技术对有关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后发表不恰当的意见的可能性。
1.网络审计的新型审计风险
(1)篡改数据,不留审计线索。在网络环境中,数据的电子化并以磁介质为主要存储载体,这为舞弊者或攻击者对原始数据进行非法修改和删除,且不留篡改痕迹成为可能,这将无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给审计监督带来了风险。
(2)信息丢失。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运行间的断电和死机等故障;二是计算机病毒破坏;三是人为的毁损。
(3)黑客侵入和数据失窃。计算机黑客为了获取重要的商业秘密、数据资源,经常用IP地址欺骗攻击网络系统。黑客伪装为源自内部主机的一个外部站点,利用一定的技术进入目标系统窃取或破坏数据。
(4)职责分离不恰当引起内控失灵。在网络环境下,如果对数据维护、系统管理和数据输入、数据核对确认等岗位不作适当的分离,就会有人利用网络的弱点故意修改数据、舞弊或窃取秘密信息从中捞取利益。
2.网络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为了有效地降低网络审计风险,就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具体表现为:
(1)应用审计软件,对相关网络系统进行实时跟踪。首先对被审计单位的网络系统进行评价,并利用专用的审计对比软件,将存放于数据库不同地址的同一种数据进行自动比较,以形成相应的记录文件,并对有差异的文件数据进行详细审查;其次对被审计单位的自动检测数据库软件和恢复软件进行审查和评价;再次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异常贸易,通过网络进行预警提示,以降低审计风险。
(2)建立审计服务信息库。审计人员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信息,通过网络建立一个完善的大容量的信息库,这些信息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背景资料,最新动态和一些以前审计的档案信息,以便以后开展审计时查阅和运用,这样将可大大减少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相应地降低了审计的风险。
(3)加强对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进行审计。在网络中运行,信息的安全性即可靠性和保密性构成了审计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的重点。首先对网络系统职责分离情况进行审查,遵循的原则仍为不相容职责必须分离,但侧重对数据的输入、输出,软件开发和维护及系统程序修改或管理等之间的关系处理进行审查;其次对被审计单位网络结构进行分析与评价,以确认防范黑客侵入的能力;再次对被审计单位的系统容错处理机制,安全管理体制和安全保密技术等作深入的了解,以评价其系统安全性的等级,从而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
(四)网络审计的法律环境
由于网络时代社会的信息化加大了社会的不确定性,著名的摩尔定律所蕴涵的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由于法律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共识,它在规范社会经济的运作,控制社会的不确定性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优势。因此,在网络经济中法律的重要性将更为凸现。作为一个经济服务领域,审计首先要充分利用和维护已有的适应于自己的法律体系,作为维系共同利益的法律屏障,这些法律主要包括刑法、民法和商法等;其次,审计服务由于要处处体现其独立性,从而存在其自身的特征,因此迫切需要一套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法律来规范,这就需要建立起规范网络审计的审计准则。就新的审计准则而言,必须做到既有独创的一面,又有沿袭传统的一面,说它独创性的一面,主要表现在规范审计企业的网络信息系统为中心的一整套制度以及电子版本的业务约定书、管理层说明书、审计报告等电子文件的合法化,这些制度具有浓厚的网络特色,这与传统审计准则具有明显的区别;由于网络审计在审计独立性、客观公正以及审计的职业道德等方面仍然类似于传统审计,并且有时还离不开实地审计的参与,所以在规范类似审计方面可以适当的沿袭仍适用的传统审计准则。基于上述网络审计法律环境的建立,网络审计的运作将更加规范,更有保障。
【关键词】新闻自由大众传播网络传播
一、传统媒体新闻自由的实质、表现形式、实现程度和局限性
新闻自由作为一项政治权利和新闻本身存在状态的统一体,是新闻事业诞生、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
1、新闻自由的实质。从本质上讲,新闻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同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政治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种体现。包括新闻采访自由、消启、传送自由、报道自由和保护消息来源自由、受众收受信息自由、批评自由等。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每个人都可以不经国家事先许可自由无阻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2、新闻自由的形式。今天,新闻自由在世界各国己成为公民实现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一部分。尽管各国政府赋予其人民或人民争取到的新闻自由内容不尽相同,但新闻自由外在表现形式基本形成共识,这种共识本身也是大众传播发展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和体现。
著名新闻学学者孙旭培把社会主义新闻自由表现形式归纳为报道新闻自由、发表意见自由、批评自由和办报自由等四种。
3、传统媒体实现新闻自由的程度。在传统大众传播环境里,受众在一定范围内能够自由充分地接受、选择新闻信息,是大众传播条件下新闻自由实现程度的体现。受众本身也是新闻报道对象,其地位日益被大众媒体所重视,媒体尽量为受众直接参与新闻传播提供了较多途径。
4、收音机、电视机、报纸等传统媒介为受众享受新闻自由提供了物质上保障。因此,受众可以更容易拥有多种大众媒介,为其享受较充分的新闻自由提供了有力保障。
5、传统媒体实现新闻自由的局限性。一方面传统媒体是由点到面的单向传播,受众反馈渠道单一且量少,尤其受传双方互动性差。因此,传统媒体由点到面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受众有单方面接受媒体所提供信新闻信息的自由,媒体有传播新闻信息的自由,这就形成了受传双方享受不对称、不平衡的新闻自由。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由少部分人直接运作和控制,广大的受众被置于传播流程的终端,被动地接受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
其次、传播符号单一,不能多方位多层次展示现实生活。看电视、读报纸杂志和听广播是三种完全不同的接受新闻信息的方式。所以,传统大众媒介之间这种各自鲜明特性是其形成三足鼎立格局的关键所在。
二、网络传播时代对新闻自由的变革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把“互联网” 定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这表明互联网的新闻信自、传播功能及其巨大优势被承认。网络传播从内容到形式都全面超越传统大众传媒,网络传播是新一代媒体。在中国,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属性的展现最初被几大门户网站体现出来。门户的概念从根本上讲应该是网络浏览的指引,随后这些网站开始偏离门户属性,发展成为新兴媒体,即网络传播。
1、什么是网络传播。传播无非是信自、流通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信息的源头、信息流通的渠道、信息的归宿等几个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传播都不成立。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因此,本质上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的过程,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即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并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
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主任诗兰指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特点:全球性、交互性和超文本链接方式。他认为网络传播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写阅读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在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传播。还有人认为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
2、网络传播挑战传统新闻自由的技术优势、运行原理。美国著名传播学者Everett. M. Rogersv指出,新技术、新媒介为公众所普遍接受的5条标准为:方便兼容、可靠、可见,网络传播在方便、兼容、简便、可见上显出明显优势。可见网络传播飞速发展是有其一定背景支持的。这种背景就是互联网络本身的技术优势及其运行原理,网络传播之所以能够挑战传统新闻自由的根本保证正在于此。
3、互联网为网络传播提供简捷通道
互联网的出现为网络传播在全世界兴起、蔓延,提供了一条简洁的途径,正是由于互联网的特点,网络传播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和形态为世人所青睐,并成为新一代传播媒体,重新改写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自由。
三、网络传播对传统理念中的新闻自由变革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和新内容,由此,网络传播时代新闻自由无论是作为一项公民的民利还是网络传播本身的要求或提供的可能性,其与传统大众媒体的新闻自由相比都发生了巨大、具体和深刻的变化。
新闻自由是公民政治权利一部分,是大众传播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样也是新闻信息自身运行的一种良性状态。新闻自由作为公民民利的一部分,包括公民发表言论的自由、接近媒介自由以及知晓权等,但是在传统大众传播生态环境里,新闻自由往往更多地表现为统治阶级创办、控制媒介的自由和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自由;而广大的受众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形式上自由,但在具体的传播环境里,他们只有接受、选择被媒介传输新闻的自由。因此,在这样的传播环境里,新闻自由的形态没有完展开,而以新的传播媒介、新的传播方式为基础的网络传播大大改写了新闻自由展现的形态。“很多学者在讨论什么是信息民主化时,大家的理解是网络产生之后,新媒介给每一个上网的公民更大的自由度和表达意见的机会。
1、网络传播――分散式传播结构体系。网络传播容量是无限的,物质载体是无形的;网络传播空间是开放的、民主的,任何具备一定条件的人都可以进入,客观上人人平等,任何一台电脑都可以连网。作为全球性公共基础设施的互连网络,任何一个国家或跨国公司控制、垄断它是几乎不可能的,所有具备一定条件的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在此‘安营扎寨”。每天,互联网上都会有成百成千的新网站出现,要想控制每一个网站对信息的传播完全是空想。
传统大众媒体最大的特点是少数人、少数机构去运营,统治集团易于左右、控制或影响它们,由此形成大众传播一系列的特点;而网络传播由于互联网的本质,最根本的特点是全民可以参与,强大的社会控制系统、少数人运营作用被弱化。因此,网络传播这一特点为其改变传统大众媒体形成的新闻自由理念提供了必备前提。
2、传播主体多元化,传受双方界限被打破,受传角色界限模糊或相互之间任意转换。传统大众传媒的传播主体单一且须具有一定资格,新闻传播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居于信息流动的前端,但人数相对于广大受众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传播新闻、信息是这些职业新闻传播机构和个人的使命和权力。而网络传播诞生后,“传统的单一主体结构构成的新闻格局已经瓦解,多元化的传播主体构成正式形成。
首先,许多网民通过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电子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信息或新闻,他们已成为事实上的新闻传播主体。另外,在网络新闻传播里,传播主体又增加了随机上网的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在突发事件新闻传播上,网民因其有利条件可以在网上第一时间报道,网上个人新闻传播在这个时候能起到独特作用。在网络上每个网民都有充当传者角色的可能和机会,把自己的意见、言论及发现的新闻线索随时随地传给相应的网上媒体或亲朋好友。因此,在网络空间里受众的知晓权、发表权能够进一步得到实现。这种变化在传统大众媒体独霸时代是不可想象的,网络媒体带来的这种变化更有利于打破人为的新闻封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
尽管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媒介’来表达观点,但大多数网民无论在信息技术、人力还是在时间、经济实力上都无法与专门网站相比,从而处于明显劣势。另外,网民上网的习惯使他们在寻找到较好满足自己需要的网站之后,有些网站则无人问津形成虚设。
尽管如此,在网络传播里,传统单一主体构成的新闻传播格局已经瓦解,多元化的传播主体构成正在形成。这种趋势的出现与当代社会的多元结构相一致的。网络传播提供的客观可能性大大加速了当代多元社会结构的发展趋向。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新闻、信息传播主体已大大多元化了,除了大众传媒机构的职业新闻工作者、各传媒的网络记者外,任何有条件上网的网民都可能是受传角色的统一体,都可以把自己了解的客观事件的变动、看法直接传到个人主页。同时职业新闻工作者可以阅读网民的邮件、贴上的观点、消息,成为真正的受者;网民传送的作品、观点、争论会或多或少影响上网的新闻记者,这种信息传播境界是传统媒体可望不可及的。所以,在网络传播时代,传者、受者已没有严格的界限,网民可以享受到作为一名传播者的乐趣,真实客观地了解和认识世界。当然政府也逐渐探索管理网络媒体的办法,网民传播信息的渠道受到一定限制
3、网络媒体传播成本低廉,传播内容广泛而丰富且随时更新及补充。网络传播已成为一个由个人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组成的系统。网络传播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层次性,极大方便了信息、言论在互联网里及时快速的传播,大量的信息能够从不同渠道得以公开传播。网络传播实现了现实生活发生的新闻事件可随时、同步在网上传播;传者可随时更新、补充。保证了信息在第一时间里传播,无须大量的物质损耗,大大降低了传播成本。网民享受如此新颖的传播万式标志了新闻自由的发展新阶段。
4、传受关系互动化且传受之间互动及时、方式多样。网络传播提供了一种多向传输信息的渠道,传受之间能够随时沟通交流,形成互动性传播操作环境,为传受双方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信息平台。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大众传媒模式中手段与反馈手段相分离的局面,受众能及时有效地发表意见,使传播过程达到良胜互动。交互性是网络传播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其信息传输方式呈双向互动交流方式
四、网络传播时代新闻自由发挥到极致
1、用户主动获取个人化信息。网络系统具有功能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和浏览功能,浏览器大大方便了人们在网上进行搜索与浏览。利用信息检索技术,人们可以获得更具个性的新闻信息。另外,现在有的网络媒体推出一种信息推送技术即新闻传播主体根据用户的需求为他传送提前预订的专门化信息,包括网络广告。
2、随意安排使用时间。互联网有强大的记忆功能和存储功能。因此,相对于传统媒体,网民在使用网络传播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获得了空前的新闻自由,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的接收大众媒体过滤后有限信息。这种自由度是对传统新闻自由的全面升华和超越,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讲,都是一种进步,更有利于人类传播业的发展,有利于人类进步和发展。
3、网络传播时间的快捷性。新闻自由的含义还包括客观世界发生的新闻信息在时间、空间的运行态势。网络传播出现后,新闻、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自由度发生了空前变化。新闻信息在传播时间的快捷性、空间的广泛性是今天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性。网络传播的出现,在相当大程度上突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局限。
综上所述,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新闻自由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都达到了新的自由高度,“新闻自由”作为一种新闻传播理念、新闻信息自身运行的要求和作为公众的一种民利,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网络传播环境里,新闻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受众主动化意识增强和实际地位提高,传受双方互动关系的形成、新闻信息传播的多媒体。所有这些,既是网络新闻传播超越传统媒体传播的关键所在,更是网络时代新闻自由的具体展现。批评自由如今在互联网上更方便、大胆、无忌,公民的言论自由充分在网上体现出来。
因此,网络传播时代,新闻自由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网民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发表意见权和知晓权的平等。
参考文献:
[1]李希光.网络记者.三峡出版社.
[2]陈虹.互联网:我们与世界同步.新闻与传播,2000(5):32.
1.1可用性网络信息安全和保密技术的可用性是指经授权许可的用户可以根据需求,使用网络信息,即网络信息服务在需要的情况下,允许授权的用户进行信息使用,或当网络信息系统部分受到影响时,仍可以为授权用户提供有效的服务,可用性是网络信息系统向授权用户提供安全保护的一项措施。
1.2可靠性网络信息安全和保密技术的可靠性是指网络信息系统能在设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完成规定的任务,从而保证网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1.3保密性网络信息安全和保密技术的保密性是指网络信息不被非授权用户使用、修改等操作,保密性是防止信息资源泄露给非授权用户,保证信息资源只能为授权用户使用。
2网络信息安全和保密层次结构
2.1物理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和保密的物理安全是指在物理介质层上对网络信息进行安全保护,物理安全是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保护层,是整个网络信息安全和保密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2安全服务安全服务是指应用程序层对信息资源进行分析,从而保证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然后对信息资源进行保密,防止各种攻击手段和安全威胁,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资源。安全服务的内容有安全连接、安全协议、安全机制等。
2.3安全控制安全控制是指对网络信息系统的信息传输、储存等操作进行管理控制,确保在传输、储存过程中,信息资源不被删除、更改,安全控制的重点是在网络信息处理过程中,对信息进行安全保护。
3网络信息安全和保密的威胁来源
3.1恶意攻击恶意攻击是指人为恶意的攻击网络信息系统,造成信息丢失、篡改等现象,恶意攻击可以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两种情况,主动攻击是指利用各种手段有选择性的修改、删除、添加、伪造信息;被动攻击是指在保证网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窃取、、破译、截获信息资源。人为恶意攻击的危害性非常大,对网络信息系统的运行有很大的影响。
3.2安全缺陷网络信息系统是由多个技术领域组成的,有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线路中存在安全缺陷,从而为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留下一定的隐患。由于计算机的硬件很容易受到人为破坏,而软件资源很容易受到病毒的干扰和破坏,而通信线路容易受到攻击,因此,网络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安全缺陷。
3.3软件漏洞网络信息系统由软件和硬件组成,由于软件程序的编程方式多种多样,导致网络信息系统的软件很容易留下一些安全漏洞,如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数据库的安全漏洞、IP协议的安全漏洞、网络软件和网络服务的漏洞、口令设置漏洞等,这些安全漏洞对网络信息的安全状态有很大的影响。
4提高网络信息安全和保密的措施
4.1采用安全性高的系统和数据加密技术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从高到低可以分为A级、B3级、B2级、B1级、C2级、C1级、D1级等,常用的网络信息系统为C2级操作系统,对于极端重要的系统可以选择B级操作系统,对于保密要求高的信息,要将传统的信息加密技术和新型的信息隐藏技术结合起来,从而保证信息在传输、储存过程的安全,利用隐藏技术、数据嵌入、数字水印、指纹等手段,能将机密的信息隐藏在普通的文件中,然后利用网路进行传递,确保信息保密的可靠性,从而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
4.2安装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要在主机上安装防病毒软件,对病毒进行定时检测,主动截杀病毒,对系统进行检测,这样不但能有效的减少病毒对网络信息系统的危害,还能有效的对文件、邮件等进行监控。防火墙是由软件和硬件组成而成的,它能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中间建立一个安全网管,对数据包进行过滤,控制网络信息的流向,隐藏内部IP地址,防火墙还能对系统进行网络安全隔离,对外网用户的非法访问进行控制,有效的防治外部的拒绝服务攻击。防火墙不但能防止外部的恶意攻击,还能屏蔽网络内部的不良行为,防止其将保密信息泄露出去。
4.3安装入侵检测系统和网络诱骗系统入侵检测系统是保证网络信息系统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入侵检测系统由软件和硬件共同组成,完善的入侵检测系统能对内部攻击和外部攻击进行防护,有效的弥补防火墙静态防御不足的问题,入侵检测系统能在网络信息系统受到危害前,进行拦截和报警,能及时的消除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网络诱骗系统是指构建一个和真实网络信息系统相同的系统,诱骗入侵者进行攻击,从而检测出入侵者攻击的重点,然后对其进行重点保护,同时收集入侵者的相关信息,分析入侵者的目的及入侵手段,为入侵者的恶意破坏行为提供有效的证据。
5结语
关键词:现代物流;信息网络
现代物流是企业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效益的第三利润源泉,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现代物流正在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世界上一些大的财团和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大陆参与物流投资与建设,一方面对加快我国物流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使国内物流竞争更加激烈。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提高物流业的竞争力。
一、现代物流
所谓物流,并非仅仅是把货物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传统物流包括:(1)运输功能,(2)储存功能,(3)装卸搬运功能,(4)包装功能,(5)流通加工功能,(6)物流信息加工与处理功能等。以上是普通商务活动中典型的物流作业。在电子商务与网络支持下,现代的物流不但具备以上这些功能。还增加了一些增值性的物流服务。增值性的物流服务包括以下几层含义和内容。
(1)加快反应速度的服务。快速反应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动力之一。传统观点和做法将加快反应速度变成单纯对快速运输的一种要求,但在需求方对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它也变成了一种约束,因此必须想其他的办法来提高速度。
(2)降低成本的服务。前期的物流成本高居不下,有些企业根本承受不了。但可以通过采用比较适用,投资比较少的物流技术和设施设备,或推行物流管理技术,如条形码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提高物流的效率和效益,降低物流成本。
(3)延伸服务。向上可以延伸到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可以延伸到配送、物流咨询,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决策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物流系统设计等等。
二、物流信息化
物流,并不仅仅是把货物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更重要的是把货物“运动”的信息准确地传递给顾客,而互联网技术恰好为此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概括来讲信息网络是现代物流的生命线,就是因为信息网络时代所造就的电子商务给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特别是这场革命所引致的产业大重组将把现代物流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产业重组的结果,实际上使得社会上的产业只剩下二个行业,一个是实业,包括制造业和物流业。一个是虚业,就是信息业,包括广告、订货、服务、金融、支付和信息处理业等。
信息交互与信息共享是现代物流高效运行的前提,有效的现代物流管理需要有准确的、实时的需求信息、供应信息、控制信息做基础。因此,信息流贯穿于现代物流运作的全过程,既有供应信息,又有需求信息,同时还有供应链及其成员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等。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信息共享的重要性,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只有做到信息共享,才能使信息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有效降低供应链物流的总成本,实质性地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三、信息网络对现代物流的作用
随着网络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品的交易时间已经可以达到马克思所言的"等于零或者趋近于零"的境界,电子商务使商品交易发生了巨大的革命,不仅时间缩短,交易速度加快,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商业交易的交易成本。1、用网络解决"物流商务"。网上提供物流信息资源、物流手续网上办、网上供需衔接、网上物流协议、网上配货等等。2、在网上实现物流管理。用网络实现远程数据交换,用网络指挥和调度物流,优化物流及配送线路。3、用网络解决设备广告,设备展览会,网上交易,网上结算。4、用网络支撑、优化、改造、提升物流实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现代物流的支撑远不止这此,从发展看,一些新的概念、新的业务模式因信息技术的支持而孕育出来。例如“虚拟”概念的引入,产生了“虚拟仓库”、“虚拟仓储”,对它们含义,我的理解这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上的所谓“仓库系统”。一个现代的大型物流企业,不一定自己有多少运输工具,多少仓库面积和设施,但一定要有一批高素质员工、一套按现代观念对物流管理的软件和相对齐备的网络信息硬件设施。它就可以利用经济杠杆和有效的协议来调度各种需要的物流设施,完成对客户的各种承诺。可以设想,今后现代物流企业,在库房、场地、运力等基础设施上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减少基建投资,但必须拥有一套先进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和可靠的通讯网络系统。从而使大型现代物流(服务)企业的投资大幅度减少,但其服务的能力、效率和质量却大大提高,效益也会同比增长。
四、如何用网络优化物流
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中介作为一种工具被引入了生产、交换和消费中,人类进入了电子商务时代。由于电子工具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使交易各方的时空距离几乎为零,有利地促进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这“三流”的有机结合。对于某些可以通过网络传输的商品和服务,甚至可以做到“三流”的同步处理。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给全球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使物流具备了一系列新点:1.信息化,2.自动化,3网络化4.智能化。
用网络优化物流。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大大提高物流效率,而且可以通过这一优化和提升使物流成本降低、利润增加,而改变它的传统形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依靠信息技术提升现代物流管理水平
近年来物流行业取得了飞速发展,这不仅仅是由于经济发展所促进的,还与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配送中心如果没有计算机管理,没有畅通的信息网络系统,是绝对做不到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的。如海福公司,它承担着IBM、美能达、华为、联想、NEC、LG、三星十多家电子企业的物流业务,配送品种五花八门,涉内涉外手续繁多,且对配件、料件的配送正确性及时间性要求非常高,不得有丝毫差错,靠什么保证?当然靠一套完整可靠的、建立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基础上的业务管理软件系统、再加上全体员工的认真负责。德国的森克国际公司是一个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跨国公司,他们的一份材料上介绍:我们承担着许多国家企业的运输任务,货物价值从几万美金到几百美金,运输条件有防震、恒温、无菌等要求的、有的要求特殊包装,还有的客户订货后要求我们监督包括所订设备不同部分在不同工厂甚至不同国家制造,使之能按进度完工并运到总装厂。工作这么复杂、要求这么严格,缺乏高级信息网络或者高素质的人才均不可能完成。可以看出,要使对用户承诺的各项高标准的服务能圆满完成,必须有很好的网络系统。
六、建立科学的物流信息网络系统
1987年,世界上第一家网络报纸——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报》创办,从而开创了网络媒体的新纪元,网络新闻的发展也由此开启。1994年4月,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成为中国第一家网上媒体。从那时以来,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4.85亿,2011年年底将超过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2%。近5亿网民的背后,新的网络信息传播正在普及,新的网络商业模式正在诞生,网络媒体正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挑战。
网络新闻业务,自其诞生之初,就注定是传统新闻业务的一种延伸,也可以算作是传统新闻的附庸,可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它不仅不断吸取传统新闻业务养分,同时也在逐渐拓展自己的内涵,而且其中有些发展是革命性的,甚至有可能对整个媒体的新闻业务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这么多年来,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新闻已渐渐冲破传统新闻的边界,在视、听、感等方面给予受众全新的体验。而本文由收集整理实际上,电视和网络的优势和劣势是互补的;电视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含有丰富的内容和较为稳定的观众群,可是两者之间缺乏互动;而网络的即时、快捷、互动、多媒体、非线性、容量巨大、无时空限制、天然落地等特性, 但权威性不足,且缺乏原创性。网络新闻传播的崭新模式令网络新闻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
面对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开始利用网络新闻的现实状况,怎样更好地实现网络新闻的电视传播变成了摆在电视新闻人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依据业界的经验与思考,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重点注意:
首先,要准确定位。做好“把关人”,电视媒体工作者必须做好“把关人”的角色。“把关人”概念最早是库尔特?卢提在进行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的研究时提出的,他是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网络世界纷繁复杂,充满了大量的不真实信息,因此新闻的编辑者必须要坚守把关人的责任与义务,必须本着对受众负责的原则来做新闻。
其次,是要改变文风,需要以人为本的表达方式。当前,新闻战线正在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电视新闻作为主流媒体,其工作承载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责任,因此必须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日前,安徽卫视《超级新闻场》、安徽科教频道《法治时空》所采用的网络新闻播报选择了多点触摸主播系统。该系统具体体现在:
1、媒体文件自由操作(如可以通过双手选择、放大、缩小、旋转视频和图片)。
2、混媒体操作(可以同时操作视频,图片和图标,并且自由切换)。
3、不仅可以对视频文件进行放大,旋转,切换,播放等操作外,还可以通过长按视频,实现快速对视频进行截图。
4、对视频与图片进行批注,在视频和图片上都可以实现批注功能。
三、提升职业素养 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目前,网络舆论盛行,各类信息种类繁多,面对这一事实,要做一档优秀的电视新闻栏目实在无法对其视而不见,因此必须要借助电视传媒的特点做出适当应对,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吸引注意力并提高节目的传播水平及增强舆论引导能力。这也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者使命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及感染力的重要途径。传统媒体怎样注重与实现对网络舆情的表述与引导,这注定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巨大任务。
以往的传播通常都是事后的滞后传播或是单
1.从宏观层面来看,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整个网络助学流程进行了信息化的管理,无论是入学、学籍管理、缴费、毕业论文设计与答辩等等。这使得整个网络助学的管理更加全面可控,同时能对学员进行全面的追踪、记录与测评。对学员而言便于随时随地的注册、学习,方便、快捷且易于操作。实验操作系统作为辅助学习系统可以让学员在网上进行实验观看、实验操作以及远程操控与辅导。另一个辅助系统为在线交流系统。在这个平台中学员之间以及教师与学员之间,还有管理者之间可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在学员之间可进行学习心得、方法等的交流,也可进行学习社区的建立。让学员们能进行学习的共享与交流,克服网络助学中学习的疏离感,促进共同学习。该系统包括考生论坛、教师博客、QQ群、学习社区、虚拟班级、BBS答疑、视频会议、即时聊天电子邮件、电话等。
2.但是,该结构中最重要的则是教学系统。在此系统中包括课程导学、精讲课件、串讲课件、学习资源、真题解析、学程规划、学程跟踪、在线监测、自动答疑、反馈、实时测评、课程考核等等。这使得学员能根据自己的规划随时随地学,同时能得到老师的精讲与答疑以及小组学员的讨论与支持。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基于大数据的追踪,老师能很好的掌握学员的学习进度与成果从而进行个性化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虽然,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整构建了其助学系统的基本结构,但该结构仍有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改进。如:专职教师的缺乏、课程资源的缺乏以及在线学习平台用户的体验满意度低、反馈不及时等。这些势必会造成管理的散乱,影响学员的学习质量和信心。因而,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投入与管理不断进行改进。
二、自考网络助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面对咄咄逼人的网络发展态势,电视媒体积极寻找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确立与网络媒体发展相适应的新的传播理念。电视新闻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迎接挑战,谋求发展。在众多媒体的影响下,电视媒介认真发掘自身优势,积极吸收新生媒体的优点,加速自身改革,创新新闻传播形式,革新新闻传播内容,为电视受众提供现场感强的新闻,提供新闻背后的新闻,提供观众最需要的新闻,使电视新闻传播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
现场直播成为电视新闻传播的常态
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速度急剧加快,新闻报道时间正在接近新闻事件发生时间。电视媒体为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现场直播这种独特的报道方式,改变了新闻事件的传播时间,即“现在的新闻现在报”。电视新闻直播以几乎同步的传播速度,与观众零距离的现场感和记录过程的纪实性、悬念性等特点,充分体现了电视新闻的魅力,打破了传统的对新闻定义的理解。
2003年3月20日上午伊拉克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的电视媒体及时介入,当美国在北京时间10时35分对伊拉克发动首轮空袭后仅6分钟,中央电视台第四套《中国新闻》栏目即作出快速反应,即时切出CNN巴格达现场画面。以此为标志,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关于伊拉克战争的全程直播报道全面启动。中央电视台对伊拉克战争的现场直播,正是充分发挥了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优势,其速度之快、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品位之高、影响之广、效果之好都是空前的,在中国电视传播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06年6月5日央视新闻频道全新改版,央视新闻中心主任梁晓涛在改版新闻会上说:“新闻频道改版的直接目的是强化直播,增加信息含量,提高新闻质量。”梁晓涛说,改版后新闻频道将力争做到能直播的坚决直播,节目时间表随时因直播需要做出调整,各类节目为直播让路。
在央视的影响下,各地方电视台运用现场直播手段也已普及。如今,电视媒体由以前把直播当作特例,现在则将它当作常态,原来只是特殊事件进行特殊直播,现在直播已是基本手段和基本方式。
电视新闻直播后,实现了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的时空平行,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同步感知体验、参与事件发展的心理需求,适应信息时代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所以现场直播极具观众缘,现场直播留住了大批的电视观众,成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报道形式。
实现与观众的互动交流
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之后,其运行模式是基于网站与网民、网民与网民的交流互动,网络给了网民极大的言论自由度,网民不仅可以参加网上的新闻讨论,而且可以自己新闻。网络的互动信息传播向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交流方式。
现实情形使电视人清醒地认识到,电视节目只有实现与受众双向互动交流,才能保持持久的竞争力。近几年,电视媒体改变过去那种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的传统思维模式,让观众从被动的接收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新闻传播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同时,也赋予了百姓平等的话语权。让受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闻节目中来,实现传播者和受众的良好沟通,是现在电视新闻活力的源泉。
实现新闻报道深度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渠道越来越多。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得受众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传播性的信息。受众对新闻的要求不仅有更迅速、准确、接近的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加工,使之更利于理解、利用的新要求。也就是说,当动态新闻大量增加以后,人们就会渴望得到更深入的报道,对事实有进一步的了解。
电视新闻为满足受众需求,加大对新闻深度的报道力度,开辟深度报道栏目,对重要新闻进行全面解读。
目前,我国的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继报纸深度报道之后,已进入一个比较成熟和成型的阶段,而且从单个深度报道节目制作进入批量深度报道栏目制作阶段。电视新闻处于“深度报道时代”。
新闻内容实现了“三贴近”
网络时代,大量的信息充塞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不难看出,网络正在培育新一代的受众,这个群体对于新闻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新闻,而是有着选择信息的自。他们需要的是贴近他们生活实际,与切身利益密切联系的新闻信息。
电视新闻的“三贴近”,将新闻视角从枯燥的会议数据中解放出来,普通群众逐渐进入传播者的视野并受到从未有过的重视,让新闻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使新闻回归本体。
总之,如果说以前的电视对于“新闻”表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识”的话,网络时代,电视对于“新闻”表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自觉”,从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和现场性,到电视新闻直播常态化,从推出深度报道专栏,强化新闻职能,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价值取向形成,中国电视新闻正在实现新的跨越,正在走向价值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