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护理学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本地区4所学校2013级护理专业学生170名,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均占据85名。常规组:男同学5名,女同学80名,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23岁,平均(21.0±1.2)岁;平均文化可基础成绩为(75.26±3.85)分;实验组:男同学5名,女同学80名,年龄最小的
1.2方法
常规组:采取一般实验室管理措施,定时对实验组进行开放,并严格依照实验课本的内容进行授课,每组学生为2~3人进行小组实验。实验组:采取风险矩阵定性与半定量分析风险评估方案进行安全管理。构建风险矩阵后,依据不同处理原则进行分类干预,例如:对于红色高风险条目的处理原则在于即刻展开行动,对于条目B4水银泄漏引发的危害来说,教学老师可在示教的过程中、发放体温计前嘱咐学生应轻拿轻放,可由口温互测改为测量腋温,可向学校申购密闭式的汞槽血压计。另外,橙色高风险与黄色中风险项目的处理原则在于6个月内与1年之内尽可能采取行动,利于将风险发生率降至最低。对于绿色低风险区域中的条目而言(例如:地滑引起摔伤等),可在实验室放置较为醒目的标识牌,放置防滑垫等。
1.3评价指标
分析两组实验组管理模式的效果,包括实验室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学生毕业后工作单位的反馈情况等。
1.4判定标准
1.4.1实验室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
依据学生日常表现情况、期中、期末考虑成绩等对管理能力与护理技能操作进行评分。
1.4.2工作单位反馈情况
依照优、良、中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优表示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中可独立完成日常护理工作,对护理基础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并在日常护理操作中做到准确无误;良表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对日常护理工作基本独立完成,较好掌握护理基础知识,护理操作能力较好;中表示实际工作中对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护理操作能力基本上能够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但是需要在独立完成护理工作时存在一定的困难[3-5]。
1.5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20.0的统计学软件记录本次研究涉及的相关资料,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χ2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x±s)的形式表示,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室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实验组学生实验室管理能力成绩评分与护理技能操作成绩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1。表1两组学生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比较(x±s,分)组别n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常规组8575.42±6.5373.04±6.74实验组8585.47±6.2386.25±6.22t10.266413.2792P0.00000.00002.2工作单位反馈情况实验组学生日常工作情况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2。
3讨论
一方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觉悟、心理和身体素质。作为一位护理学院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品德。由于每天都要面对各项比较繁琐的细小事务,只有具有良好的奉献精神和个人品德,才能把每项工作都做好。由于要协调好学院的各项工作,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创新、灵活、乐观的心态,最好能够具备良好的条理性,把工作按照主次、急缓归好类,各个应对,还要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态,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很重要。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有足够的精力来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高负荷工作量,才能更好的服务群众和领导。另一方面,还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质。足够的行政办公专业知识是保证行政管理人员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基础。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往往面对大量的信息,必须要经过由表及里、去伪纯真的分析才能安排和组织好某项工作,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行政管理工作其实是一个沟通协调、与人交际的过程,为了能够减少各个部门的内耗和摩擦,行政管理人员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使得各项任务能够在各个部门都切实的落实和贯彻。因此,提升高校护理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各项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高校护理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现状分析
首先,护理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管理队伍建设不够先进。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要能跟的上时代的步伐,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行政管理工作也要破除原来的陈旧观念,目前的管理理念还维持在上个世纪的水平,无法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在管理人员的素质方面,虽然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校护理学院都在努力吸收各方面的人才,但是就现状来说,管理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还相对偏低,无法满足要求。其次,行政管理人员的进步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低下。长期以来,在高校当中,科研和教学任务完成比较出色的老师们往往会得到学生和社会更多的认可,而不参与科研、教学的行政管理人员往往会受到一些偏见和轻视,并且由于对行政管理人员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他们的工资待遇也无法和承担较多科研和教学任务的教师们相比,这大大的损害了行政管理者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服务态度和意识。另外,由于缺乏先进的管理手段,目前的行政管理者们还是靠大量的手工劳动来完成管理任务,这极大的影响了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相比于教学岗位的员工,在高校护理学院从事行政管理岗位的员工往往不会具有太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他们的管理方法一般靠前辈的指导和自身经验的积累,由于缺少专门的培训和先进的知识技能的支撑,很多行政管理人员宁愿凭着落后的经验来进行管理,也不愿学习甚至拒绝学习现代化的行政管理知识和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甚至对高校护理学院的长期发展、护理人才的培养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3提升高校护理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措施
(1)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行政管理者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和前提,高校行政管理者要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生追求和行为准则,在工作和与人交往中坚持原则,以人为本,提高服务意识。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就要通过扎实的理论学习来完成,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要认真的学习党的方针和政策,用的观点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成为具有伟大追求的行政管理人员。
(2)要学以致用,在工作中完善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检验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就是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来完善和充实学习。由于经验不足而导致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出现纰漏的案例数不胜数,如何尽可能少的出现这类问题,就需要行政管理这门时刻的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发现不足,立刻学习和补充,不断的提升自我。只有通过不断的总结经验、反复的学习和补充、丰富阅历和见识,才能提高行政管理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采取更加科学的管理手段。
只有通过树立先进的行政管理理念,采取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才能使高校护理学院的运转更加流畅和健康。与此同时,良好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有提高,在高效运转着的外在环境中,行政管理者们也会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当自身的素质达不到要求时,他们会自发的进行学习和补充,最终使自身的素质得到大幅的提升。因此,良好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与行政管理者的素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4)优化行政管理队伍素质结构,加强管理制度改革。
提高行政管理人员个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加强人事制度的改革。要以实际为出发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辅助以良好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增加岗位的流动性,目的是让适合的人在适合的岗位上,使得行政管理人员能够合理调配和使用。
4结语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5月-2014年6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风险管理前)和观察组(风险管理后),每组为50例。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50~82岁,平均(48.5±15.4)岁;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51~84岁,平均年龄(49.6±13.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识别护理过程风险),将风险管理措施应用于同样是心血管患者的观察组。对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患者满意率、医疗纠纷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1.3风险管理措施
1.3.1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明确风险管理职责及程序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及安全管理小组(均由具有经验的人选组成);心血管患者大多使用药物种类多,类型多,加上年龄一般较大,增加在服用药物时错误用药的机率,针对这个问题,服药护理组实行责任护士当面给药制度,避免了药物使用不当造成的风险。同时也及时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能够根据患者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模式。1.3.2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开展与护理工作相关的培训和讲座向护理人员讲解有关心血管疾病知识及工作技巧,并告知该项护理工作与其他护理工作的不同处,定期对培训人员进行综合技能考核,帮助他们提高自身护理水平。培养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使其认识工作的重要性及特殊性,对于护理人员护理水平及工作态度的考核可以通过对患者问卷调查来进行。1.3.3建立健全的护理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对各种设备的操作方法、使用流程要加强培训,并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同时对于管理者以及护理人员的监督也是必不可少,对于使用过程中的错误也要及时指导纠正;要想降低护理风险率,就要大力加强对各种设备的检查、维修、保养及调试力度等。1.3.4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护理风险的宣传对患者及家属普及相关知识,增加患者及家属对于心血管患者护理过程中的风险认识和预防意识,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治疗,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这些可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
1.4管理效果评价指标
主要包括以下指标:护理质量评分、综合满意度、风险事件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患者满意率在风险管理实施后增高;医疗纠纷发生、风险事件发生情况降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1.1评价指标
对观察组与参照组的实习护士的理论及操作考试成绩作出统计和分析,其计量标准为百分制,以数字形式体现;再将其对分别所属的两种教学管理模式的各项满意度数值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各项指标名称分别为:理论知识传授、操作方法传达、教学沟通情况、教学态度、教学规划实施状况,教学的效率、教学目标明确,满意度按照百分比的方式予以显示。
1.2统计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及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将观察组与参照组的理论以及操作的考试分数,以及两组中的实习护士对于各自所属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作出对比,经由数据显示可以得出结论:观察组实习护士的成绩明显高于参照组,观察组实习护士对于改革后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参照组对于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且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3讨论
护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得参与实习的护士能够把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是教师与实习护士的共同关注点。不过从日前来看,我国的护理教学于管理中仍然存在各类问题,具体即为:首先,带教的教师均为科室中临床经验丰富的优秀护士,虽然其临床能力强,不过其教学管理水准却较低,对于实际的教学与管理不够熟练与专业,这会为后续的教学与管理带来不便,并最终导致教学管理效果不佳。其次,是对实习护士的分配不够合理,传统的分配方式是将到院实习护士根据其所属专业进行分配,这使得实习的护士无法获得有针对的学习与指导,为其学习效果带来不良影响。以上便是护理教学管理中最为常见且严重的问题,该院以针对其特点,对自身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作出了改变与完善,通过研究成果的数据可知:行以全新教学模式的观察组的理论、操作的考试分数依次为(97.05±2.31)、(96.89±2.53)。行以传统教学模式的参照组的理论、操作的考试分数依次为由此可以看出观察组成绩明显高于参照组,效果显著。此外,观察组对全新教学管理模式的各项满意度,观察组于全新的护理教学管理模式中的各项满意度均明显地高于参照组对于传统的护理教学管理模式中的各项满意度,这说明有针对性的、经过改革之后的全新教学管理模式的教学效果要明显优于改革前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且参与实习的护士对于新型的护理教学与管理模式的满意度更高,且更乐于接受此种模式,对其的采用可以有效地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实习护士的理论与操作水平。
4结语
从传统工作的角度来说,护士的工作就是执行医生开出的医嘱。在提倡护理工作人性化的今天,除了要执行医嘱之外,护士还应多了解自己所管辖患者的生活、性格特点,把自己除了是护士还是晚辈的角色体现出来,与患者的和谐沟通有利于向患者进行疾病预防宣传,指导疾病治疗,同时也有利于工作得到配合并顺利开展。首先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是喜欢安静还是喜欢热闹,是顽皮型还是抑郁型,可根据不同人的特点营造良好、温馨的气氛,而不是给患者冷冰冰的感觉;应给患者天使般的印象,而不是某些媒体宣传的“魔鬼”恐惧感。其次,了解患者的衣、食、住、行习惯,针对病情有目的地指导患者改正不良生活习惯,以减少疾病恶化的几率。在心血管内科,最常见的急救患者就是心功能不好的老年患者,在天气转冷或者日夜温差大的时候不注意保暖,容易引发严重心力衰竭,因而,对那些自以为身体还可以的、比较倔强的老年人就要注意劝说的方式,但最终目的是要其注意穿衣保暖。最后,对患者的关怀可以延伸到对其家人的了解。很多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被发现存在害怕孤独的心理,其主要原因是子女工作忙,老人又不好意思开口,此时医护人员除了要帮助老人解决心理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以一个专业医疗工作者的身份对患者家属进行善意提醒,使其配合患者的治疗。
2护理重点
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医生强调最多的是患者要有足够的休息,因为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会极大地影响疾病的治疗,甚至导致更为恶劣的后果,其中,出现最多的情况就是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而每发生一次这样的情况,对心脏就是一次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凡是会影响患者休息的因素,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都是要引起重视,并尽量避免,这同样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心血管内科护理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2.1便秘的护理
便秘是指连续48h未排便,且有自觉症状。便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且严重的便秘常伴有头痛、腹胀、厌食,并因排便时过度屏气使老人颅内压和肠内压升高,从而诱发心绞痛、心率失常甚至心肌梗死,因此不容忽视。便秘原因如下:①Brant[1]研究发现,在不运动的老年人中,左半结肠和直肠内可见到粪便积聚现象。另外,由于老年人脑血管硬化,大脑产生抑制,使胃、结肠反射减弱。②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机体虚弱,无力排便均可致便秘发生。③老年人多因牙齿松动、脱落,喜食软烂之食,纤维素摄入减少产生便秘。④老年人味蕾数目减少,喜食肥甘、厚腻之物,加重便秘。在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建议不要过于依赖排便药物解决问题,以免增加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作用,而应从生活习惯方面纠正,如进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适当摄取粗糙、多渣的杂粮及油脂类食物,适量饮凉开水、蜂蜜等。做到劳逸结合,适当参加娱乐活动,加强腹肌和盆底肌的锻炼,有助于便秘的预防。
2.2失眠的护理
在我院住院的老年患者多因住院后环境、心理、疾病因素导致失眠,表现为难入睡或是入睡后易醒,醒后不能继续入睡的情况。失眠原因还包括心血管疾病本身的特点,心血管病易反复发作,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心肌缺血、低氧,患者往往因胸闷、憋气而惊醒,导致睡眠不稳。由于夜间平卧后,皮下水肿液的吸收,膈肌上抬,使患者产生阵发性呼吸困难,影响了睡眠。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如利血平、可乐定、卡托普利等。医护人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有效干预,包括保证病房的安静、睡前开小灯,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个人睡眠条件。
2.3心理护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易产生各种思想顾虑,情绪易激动,甚至绝望,从而导致病情恶化[2]。刘海英[3]认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干扰有:①忧虑心理;②绝望心理;③猜疑心理;④抵抗心理;⑤应激心理。相关研究显示,当这些不良心理出现的时候,末梢神经刺激组织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从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儿茶酚胺与皮质类固醇结合,动员脂肪,从而增加了血中脂质。医护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出现这些不良心理的情况及原因,耐心劝导和抚慰,主动与他们沟通,给予精神支持,解除其精神压力,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护理工作是治疗疾病重要、有效的手段之一,良好的护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故护理人员应切实认识到这一点,将人性化的思想带到护理工作中,在心血管内科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BrantLJ.GastrointestinaldisorderoftheEiderly-cd1[M].NewYork:RavePress,1984:264.
[2]白耀钧.情绪活动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心理护理[J].中国水电医学,2007,6(2):20-21.
[3]刘海英.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干预[J].亚太传统医药,2007,7(4):72-73.
1.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00例,其中男患者65例,女患者35例,年龄最大78岁,年龄最小32岁,体重最大50千克,体重最小38千克。
1.2材料:
PICE导管,肝素(100u/ml),盐水(90%)
1.3方法
1.3.1患者换药封管前均需到相关科室进行诊疗,见医生医嘱后进行治疗(患者进行PICE导管换药封管应每周两次,换药换贴膜1次/w周)
1.3.2治疗前由医生开出封管用药:肝素1支,90%盐水100ml2袋
1.3.3封管液配制:肝素半支+90%盐水10ml
1.3.4封管
抽取90%盐水10ml,推入管腔看是否通畅顺利,不能盲推,遇到阻力后应停止,通畅后再推注肝素盐水5-8ml(如阻力较大而疑似堵塞应到置管科室做通管治疗)
1.3.5观察与注意
换药,换贴膜时观察有无红肿热痛,有无分泌物;贴膜应贴紧,并注意拆时管腔的长度、臂围,置管换药时间,接头处应注意保护,以免破坏皮肤,导管外露部分应更换位置。
2结果与讨论
2.1结果:
2.1.1换药封管成功率为100%。
2.1.2观察换药,换贴膜时有无红肿热痛:其中有2例由于换药速度过快出现短时间的红肿热痛,持续时间约1分钟。
2.1.3观察换药,换贴膜时有无分泌物:均无分泌物。
2.1.4置管换药时间:其中97例均按计划置管换药,3例提前置管换药。
2.1.5有无并发症:无。
2.2讨论目前绝大多数化疗药物的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静脉炎,或其他感染,病变的血管颜色变成暗红色或暗黄色,局部疼痛,触之呈条索状。严重者可导致栓塞性静脉炎,发生血流受阻。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输液中常见的并发症。其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可见在导管长度范围以外的线条,或既可见到线条,又可触及静脉条索。姜丽等认为静脉炎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输液速度过快、输入高分子液体、刺激性药物、留置时间延长、血管选择不当及操作技术不精。宋瑰琦等选择静脉留置针(型号为22G或24G)患者142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相关血液学指标、留置时间及封管方法对其静脉炎发生情况的影响。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强迫法建立模型,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影响静脉炎发生的因素。结果该组发生静脉炎51例,发生率为35.9%。静脉炎发生与患者性别、留置静脉套管针的时间有关;与年龄、相关血液学指标及封管方法均无关。所以随着肿瘤患者越来越多,化疗越来越多,为了保护静脉,需要化疗的患者大都放置了PICE导管。为了保证PICE导管的通畅,及避免导管的感染发生,患者应在门诊期间应注意封管2次/w周,换药换贴膜1次/w周。同时在日常中应注意:(1)置管肢体不宜弯曲,不宜提重物。(2)避免剧烈的咳嗽。(3)不宜穿袖口过紧衣服。(4)置管处不宜着水。(5)不宜搔抓皮肤。
1.1按能分组:在进行为期2个月的培训后,由护士长根据培训后考核的结果将科室人员分为机动组、监护组、药物管理组、日常组,各组各行其职。机动组负责病危患者的抢救和紧急情况的处理;监护组负责心电图及心电监护,阿托品,普萘洛尔试验,食道调波;药物管理组主要负责全科室的药物发放和管理,并及时记录和上报患者用药反应,针对不同的用药情况建立药品说明书,及时总结新症状;日常组则负责一些常规护理。各小组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在管理上,我科室建立了三级护理管理制度,由护士长、责任组长和护士组成,护士长负责各个小组的护理质量,责任组长负责各组本组的执行质量,进行问责制。同时,根据岗位职责不同,奖金基点不同,并采取“优、良、差”的等级制,每个等级的奖金各有差异,通过奖金、岗位和奖金相结合的方式来激励各个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护士长会针对每周的护理情况进行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全体成员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同时,护士长还会根据之前制定的标准进行奖惩,严格执行,奖罚分明。
1.2改善病区环境:为改善护理环境,我科室用为期1周的时间对各个病房进行了全面检查,排除各种安全隐患。病床、走廊均统一安装护栏,卫生间安装扶手,并在起眼处挂“防滑、防摔、防压疮”等警示标识,防止患者发生坠床和摔伤的意外事件。保持病房安静,定时通风、垃圾及时处理,保持环境的整洁。对于新进患者由各组组长针对平时易出现的风险进行系统的讲解,包括日常注意事项、饮食禁忌、有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
1.3评价标准: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护患纠纷投诉率、患者调查问卷满意度、院长对护理质量的评价,对风险效果进行评估。
2结果
通过1年以来的护理风险管理,意外风险事件3例,输液外渗1例,医患纠纷1例,满意度达到98.7%,相比前期的意外风险事件10例,药物错发2例,护理操作失误2例,医患纠纷3例,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医患关系和谐,科室人员工作热情高涨,总体业务水平大幅提升。
3小结
1.1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心血管内科的常规护理。常规护理的内容包括:协助患者进行各种检查,满足其合理的需求,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等。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进行风险管理的方法是:
1.1.1进行风险评估
1.1.1.1对患者自身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心血管疾病病情复杂、病程进展较快,可直接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群,常伴有多脏器的慢性疾病,在对其进行治疗时,可能会引起其他器官功能减退。同时,这些患者的自身保护意识不强,易发生跌倒、烫伤、坠床等风险事件,且大部分患者自身未能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容易因用力排便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因长期卧床引起压疮等。
1.1.1.2对用药风险因素的评估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的病情较复杂,经常要使用降压药、抗凝药、强心药等多种药物,护理人员在为患者用药的过程中若未能按照医嘱用药,或用药配伍不当,或忽视患者其他合并症及个人体质的差异,易引起患者不适或加重药物的毒副作用。另外,漏发、错发口服药、遗漏静脉用药、给药时间不当、给药剂量不当、静脉滴注速度过快等均是常见的用药风险因素。
1.1.1.3对仪器及操作风险因素的评估心血管内科患者经常会使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设备。若仪器保养不到位,抢救时仪器发生故障,会影响患者预后的质量。护理人员操作仪器不熟练,也会引发护理风险事件。
1.1.1.4对护理管理风险因素的评估心血管内科疾病病种较多,病情较复杂,且易合并多种并发症,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若护理人员专业知识薄弱,工作经验不足,风险意识较差,盲目地执行医嘱,对患者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评估得不够准确,对突况的应急处理能力不足,会延误患者治疗的时机,影响患者预后的质量。
1.1.2进行护理风险管理
1.1.2.1组建风险管理小组由心血管内科护士长和高级护理人员组成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要求小组成员按制度办事,并根据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特点,遵循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制定人性化护理风险管理预案。在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合并症、生活自理能力等评估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参照护理预案做好有预见性、有目的性的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同时加强护理人员进行日常监护及急救的能力,规范应急护理流程,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2]。出现护理风险事件后,需由护士长和责任护理人员详细登记所发生的事件及预后,并由风险护理管理小组针对该事件进行归纳性的反思,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建议及措施,规避类似事件的发生。
1.1.2.2避免患者因自身因素发生风险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病房环境,如在病床上安装护栏,防止其坠床,在走廊上设置栏杆扶手,并保持地面干燥,防止其摔伤。对患者及其家属宣传预防风险事件的知识,提高患者主动规避风险因素的意识,并指导其做好相关的防护工作,如患者在便秘时,叮嘱其切勿用力排便,可遵医嘱为其使用缓泻剂,防止其因用力排便诱发心血管事件。
1.1.2.3加强用药管理护理人员应熟悉不同药物的药理、药物的毒副作用及给药途径,合理地进行药物配伍,在配药前查看配伍禁忌表,登记可能出现配伍禁忌的药物。药物应现用现配,并在用药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的制度,分别在用药前、用药过程中、用药后查对给药剂量、给药途径、患者有无药物不良反应、输液滴速等。必要时使用输液泵、静推泵为患者用药。叮嘱患者在自行使用药物时不可擅自增减药物剂量或改服其他药物等,在出现不适感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3]。
1.1.2.4加强仪器管理,提高操作技能护理人员需定期对治疗仪器进行保养和维修,保障仪器能正常运转,充分发挥治疗仪器的功能。医院要注重提高护理人员操作医疗仪器的技能,定期进行仪器操作培训及考核,避免因仪器操作不当而延误临床治疗和抢救工作。
1.1.2.5改善护理管理方法医院可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组织其学习有关新药物、新仪器的知识及使用、操作的方法。同时还要注意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观念和防范意识,掌握患者发病的症状、体征、近期治疗及用药的情况,动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心肺功能,重点观察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患者,全面掌握并评估患者病情的进展,消除潜在的风险因素。护理人员应按照护理风险管理预案进行护理工作,规范护理服务的流程。医院还要培训护理人员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保障每位护理人员都能够独立应对各种护理风险事件,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抢救、治疗时机,改善其预后。
1.1.2.6妥善处理不良的护理事件一旦发生护理风险事件,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取得他们的谅解,并说服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无惩罚性地鼓励护理人员积极上报护理风险事件,以便风险管理小组能够及时分析出现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整改护理模式,改善护理流程。
1.2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情况,并使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定表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中有2例患者发生了护理风险事件,占本组患者的1.3%,其中有1例患者跌倒,有1例患者出现了压疮。对照组中有15例患者发生了风险事件,占本组患者的9.4%,其中有2例患者跌倒,有3例患者出现了压疮,有7例患者接受的护理服务操作不到位,有3例患者接受的急救处理不当。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有153例患者对护理服务表示满意,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5.6%,对照组中有140例患者对护理服务表示满意,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87.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关键词:心血管;风险管理;护理效果
护理风险指的是在对临床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的各种不良事件的总和,护理风险具有很大的难预测性与突发性,会使临床患者的治疗受到影响,严重时甚至还会威胁到临床患者的生命安全[1]。护理风险管理是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条件。心血管疾病患者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因此在对其实施护理的过程中更要采取全面的风险管理措施,让患者的治疗质量与生命安全得到稳定的保障[2]。我院现对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护理的过程中采取了风险管理措施,取得的效果十分良好,现整理如下,以期能够为今后相关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在2014年1月到2016年6月收治的8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取得患者的同意后将其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7例,患者年龄分布在49-81岁,平均年龄为(58.9±11.7)岁。按照数字随机的方法将这82例患者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4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上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统计学对比。
1.2方法
对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是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严格的监测,对患者的用药、饮食、心理、并发症等予以细致的护理[3]。研究组患者在参照组护理基础之上再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主要包括:①建立风险管理小组,组员均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与专业知识的临床护理人员,在经过充分的培训后上岗;②对患者的家族史、病史、治疗史、临床症状以及本次治疗的目的等基本资料进行详细地询问,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情况来判断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的不良事件,通过各种渠道的资料查阅来制定一份具有针对性的详细护理风险管理方案:③为压疮高危患者提供透明敷贴、气垫床等物品进行局部保护,定期为患者翻身,并对患者的受压部位进行合适的按摩;④在患者床边设立护栏,在病房走廊旁设立扶手,保持患者所在区域地面的干净清洁,保证地面上没有油渍、水渍等容易引起滑倒的异物,降低患者发生跌倒问题的几率;⑤在患者下床进行活动的时候要有专人的看护,并在一旁对患者的活动予以协助;⑥对各类管路进行有效固定,对管路的移位情况、畅通情况等进行定期检查,一旦患者出现了意识障碍的问题要对其运动加以适当地限制,防止患者发生管路脱落、跑针、管路受压等情况;⑦由专人对风险管理小组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错误或不足,对奖惩机制加以完善,增强小组长成员工作的责任感与积极性[4]。最后对两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记录与统计,对比两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几率。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观察与统计,不良事件主要有管路受压、跌倒、压疮、管路脱落、针头脱出、液体外渗、护患纠纷、坠床等。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用χ2来检验计数资料,P<0.05表示本次研究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参照组41例患者中,共有10例患者发生坠床、针头脱出、压疮、管路脱落等不良事件,参照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几率为24.39%;研究组41例患者中,共有4例患者发生管路受压、针头脱出、坠床、跌倒等不良事件,研究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几率为9.76%,研究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几率明显要低于参照组,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护理风险是指在临床护理过程中一切会危害到患者安全的不良事件,这类不安全事件会对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预后甚至是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直接的影响[5]。心血管疾病患者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一些患者因为年龄、身体机能与疾病等的影响使得其自身表达能力、运动能力以及意识不断下降,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因此必须要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采取风险管理措施进行护理,降低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的时候所面临的护理风险,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预后情况以及身心健康,这同时对于改善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而言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6.7]。在日常生活中,指引产妇适当运动,保持一个轻松、愉悦的心情。优质个性化的护理模式在改善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上也有着显著的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宣传教育,通过影音资料、宣传手册、温馨提示小标语等,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综上所述,在临床上对妊高症产妇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护患关系,提高产妇以及产妇家属对治疗的满意度,使母婴的生存质量达到最优,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作者:庄晓婷 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参考文献
[1]吴新琦,卢翠荣.妊高征预测及干预结果分析[J].转化医学,2014,22(2):3942-394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血液净化中心为研究科室,随机选择血液净化中心内护士12名,职称为5名护师,5名主管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文化程度为本科9名、大专3名。护士工作年限为7~30年,平均护龄18.41±7.7年,年龄29~48岁,平均年龄38.08±6.81岁。
1.2无缝隙护理管理方法
1.2.1建立管理团队。以副主任护师为督导员,主管护师为组长,护师为组员组成管理团队。督导员责任为根据科室目前人员、现状,提出管理目标,负责解决技术性难题,考核各项标准。组长负责召开会议,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修订各项操作规范。组员负责记录、统计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执行日常护理工作。1.2.2规范流程。主任查房后,经治医生开具医嘱及治疗方案,如透析模式、置换液配方、抗凝方式、超滤量等。护士负责医嘱的执行。1.2.3护理交接。我血液净化中心工作分为常规血液透析工作和多科室合作模式下的CRRT工作,这就对护士的护理交接提出众多要求。常规血液透析工作要求血液净化中心和病区责任护士交接患者生命体征、皮肤状况、目前用药、管道在位及转运方式和正在使用中的急救设备、器械、物品等,多科室合作CRRT模式中要求血液净化中心CRRT护士与病区责任护士除了患者的一般生命体征情况外,还需交接医嘱执行情况,CRRT记录及各项标本采集情况,患者的治疗情况:治疗模式、治疗时间、抗凝剂的使用情况、超滤预设量及已完成的超滤量情况、滤器凝血程度、各项压力参数、动静脉内瘘穿刺部位或深静脉置管部位情况等。抢救仪器及物品备用情况及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1.2.4质量监控。(1)督导员负责监控整体护理质量、护理计划的执行度。(2)组长评价血液净化机器运转,各项指数的设置合理性,观察患者有无发生并发症,现场排查和解决临床问题。(3)组员负责巡视患者,执行护理医嘱,整理护理中的问题,掌握患者生命体征。1.2.5安全排查。(1)护理标识:将透析记录单(CRRT记录单)及护理评估单,悬挂患者床头醒目位置;打印标签,替代手写配方,便于识别;血液净化的机器上制作明显操作引导标示,同时在每台机器边贴上使用说明,便于护士操作,CRRT治疗时将CRRT护士联系电话留在机器醒目位置,便于联系。(2)加强培训:每月组织护士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有:《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护理不良事件分级及报告制度》及《专科护理中常见应急预案》等。在理论讲解中,结合血液净化中心实际情况,指导护士如何分析科室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根据行业标准,同时共同制定改进措施。并定期进行评价反馈,每季度每人会进行一次护理安全相关制度的考核。
1.3观察指标
对比无缝隙护理管理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医嘱执行正确率。
1.4统计学方法
SPSS17.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x2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P<0.05为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无缝隙护理管理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缝隙护理管理前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2.3%、导管滑脱发生率2.1%、穿刺部位渗血发生率1.9%、低血压发生率5.1%均显著高于管理后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0.5%、导管滑脱发生率0.4%、穿刺部位渗血发生率0.2%、低血压发生率0.6%(P<0.05)。
2.2无缝隙护理管理前后医嘱执行正确率
无缝隙护理管理前后医嘱执行正确率分别为98.6%、100%,比较有差异(P<0.05)。
3讨论
血液净化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手段,血液净化技术含量高,对护理人员仪器的操作、溶液的使用有较高的要求,加上终末期肾病患者病情危重,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安全是一直是护理关注的重点。无缝隙护理质量管理是针对临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程、无缝隙的管理。本次研究发现无缝隙护理管理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医嘱执行正确率比较有差异。我们分析无缝隙护理质量管理后,通过不断发现-评估-制定对策-改进措施让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质量呈现螺旋上升同时护士通过分级管理对护理质量进行层层把控[2]。同样有学者指出通过无缝隙护理质量管理可以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水平,增强了管理意识、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同时在护理管理中可以使每位护士增强责任感[3]。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无缝隙护理管理在血液净化护理中,可以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医嘱执行正确率,减少护理安全隐患,保证患者安全。
作者:冷盛君 顾蔷怡 单位:江苏省中医院
参考文献
[1]杨洪彬,杨越,刘婷婷,等.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2):76-77.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就诊于本院的200例终末期肾衰竭且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男76例,女24例;年龄28~67岁,平均年龄(45.28±6.16)岁;慢性肾炎、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分别为60、25、15例。对照组:男75例,女25例;年龄27~69岁,平均年龄(45.93±6.04)岁;慢性肾炎、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分别为55、30、1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病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风险因素分析
1.2.1.1患者的风险因素
患者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①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如消化系统出血等;②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状况,如抑郁、焦虑以及绝望等;③随着维权意识的日益提高,患者给医护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1.2.1.2医务人员的风险因素
医务人员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①传染病风险。实际操作中有被血源性传播感染的风险;②环境因素。血透室人流量大,再加上通风不良,为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有力条件;③体外循环系统风险。如护理人员没有固定好穿刺针,发生脱落,从而导致患者失血。
1.2.2护理管理措施
1.2.2.1加强法律学习,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关于健康体检以及安全防护的培训,组织学习护士管理法、输血法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从而培养出懂法、守法、专业素质过硬的现代透析护理人员。对于透析护理人员而言,应做好巡视工作,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不允许擅自离岗,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避免医疗纠纷。
1.2.2.2规范操作,明确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包括透析护理告知制度等)以及操作流程,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通过各司其职以及团结协作为血透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健全透析护理人员的考核制度,为通过考核的透析护理人员颁发合格证,同时禁止无证上岗的发生;除此之外,要求护士长重视和加强风险监控,如结合实际制订风险预防及处理预案。
1.2.2.3做好护患沟通工作,营造和谐护患关系
血透患者普遍缺乏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因而容易滋生各种心理问题。所以,护理人员应做好护患沟通工作,营造和谐护患关系,从而尽可能地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如紧张、焦虑以及抑郁等。及时发现抑郁患者,对其病情以及心理进行全面且准确的评估,通过温馨的语言和友好的肢体动作来关心和安慰患者,改善患者的负面心态,从而帮助患者摆脱抑郁的困扰。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5,P<0.05)。
2.2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5%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P<0.05)。
3讨论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终末期肾病患者选择血液透析治疗,相关调查显示,超过80%的尿毒症患者选择血液透析这一治疗方式。血液透析是一项技术含量高的操作,再加上风险系数较大,所以,如何规避血液透析中的风险便成了医学界的研究热点。对血液透析中的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管理对策,能够有效保障血透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5%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结语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就诊于本院的200例终末期肾衰竭且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男76例,女24例;年龄28~67岁,平均年龄(45.28±6.16)岁;慢性肾炎、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分别为60、25、15例。对照组:男75例,女25例;年龄27~69岁,平均年龄(45.93±6.04)岁;慢性肾炎、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分别为55、30、1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病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风险因素分析
1.2.1.1患者的风险因素
患者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①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如消化系统出血等;②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状况,如抑郁、焦虑以及绝望等;③随着维权意识的日益提高,患者给医护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1.2.1.2医务人员的风险因素
医务人员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①传染病风险。实际操作中有被血源性传播感染的风险;②环境因素。血透室人流量大,再加上通风不良,为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有力条件;③体外循环系统风险。如护理人员没有固定好穿刺针,发生脱落,从而导致患者失血。
1.2.2护理管理措施
1.2.2.1加强法律学习,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关于健康体检以及安全防护的培训,组织学习护士管理法、输血法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从而培养出懂法、守法、专业素质过硬的现代透析护理人员。对于透析护理人员而言,应做好巡视工作,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不允许擅自离岗,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避免医疗纠纷。
1.2.2.2规范操作,明确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包括透析护理告知制度等)以及操作流程,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通过各司其职以及团结协作为血透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健全透析护理人员的考核制度,为通过考核的透析护理人员颁发合格证,同时禁止无证上岗的发生;除此之外,要求护士长重视和加强风险监控,如结合实际制订风险预防及处理预案。
1.2.2.3做好护患沟通工作,营造和谐护患关系
血透患者普遍缺乏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因而容易滋生各种心理问题。所以,护理人员应做好护患沟通工作,营造和谐护患关系,从而尽可能地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如紧张、焦虑以及抑郁等。及时发现抑郁患者,对其病情以及心理进行全面且准确的评估,通过温馨的语言和友好的肢体动作来关心和安慰患者,改善患者的负面心态,从而帮助患者摆脱抑郁的困扰。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5,P<0.05)。
2.2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5%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P<0.05)。
3讨论
1实训教学尚存的问题
少数学生不遵守实训室纪律。护理实训室跟教室不一样,护理学习中,它是在模拟病房,走进实训室的学生,穿着打扮、一言一行需与临床护士一致。老套的内容,枯燥的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临床步伐,新的医学技术层出不穷。某些方面传统护理操作出现了停滞。教学方法方面,使得护生只是机械地重复操作过程,沟通能力、应变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等综含素质没有得到锻炼,而且反复地操作使护生觉得枯燥乏味,没有积极性。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考评机制不健全。
2“7S”管理的内涵
所谓“7S”是清洁(Seiketsu)、整理(Seiri)、整顿(Seiton)、节约(save)、清扫(Seiso)、修养(Shis-tuke)、安全(safe)的简称,最初起源于国外,并有所衍生。清洁是指对工作场所进行清扫、整理和整顿,并保持清洁;整理是将工作场所的物品用“要”与“不要”进行区分,留下必要物品,将不必要的物品清除掉,保证工作场所的空间得以充分利用,尽可能的为员工创造一个清爽、有效的工作环境;整顿是将整理过程中留下的必要的物品按类别进行编码和标识,让其一目了然,让工作环境看起来美观、整洁;清扫是将不必要的物品清扫干净,防止工作环境被污染,尽量使其清新、靓丽;修养是指培养员工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爱岗敬业,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就职业学校的护理实训基地而言,“7S”的对象是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核心和精髓是实训基地管理人员和护生的素养,最终目的在于提升护生的综合素养。
3“7S”管理的实施
整理是“7S”活动的第一步,整理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明确实训用物的种类、数量、放置地点;实训教学时教师的指导方式、对学生仪容仪表的要求,学生实训小组人数及成员的安排;检查所有用物的性能、完好性、是否过期,明确必须丢弃的用物;明确实训指导老师和小组长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学期初按照各班级教学进程表统一制订全校实训课程安排表.协调教师、学生进行实训教学,应使实训基地运转发挥最大的功效。整顿工作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包括病房、库房、治疗室、办公室等,特别是治疗室及抢救室关系最为密切。治疗室和抢救室是病人接受治疗的重地,病人治疗的所有药品都在其中,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通过物品定位摆放,我们临床工作的每一位护士都可以明确药品的摆放位置,节约寻找药品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降低操作过程中的差错,给病人提供安全的治疗环境。清扫实施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实训室的清洁,对实训室的脏污进行清除,将实训基地划分为不同的责任区,并对各责任区指定负责人。建立合理完善的清扫制度,规定清扫标准、清扫对象、清扫时间、清扫周期及使用的清扫工具等,让每个员工都有不容许污浊存在的观念。除此之外,还要定期组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清扫用品本身保持清洁并及时归位。在清扫时调查污染源,减少对实训基地的污染。清洁是指对整理、整顿、清扫之后的战果要认真维护,使现场保持完善和最佳状态。清洁活动实施时,坚持强化护生的一些观念:只有在清洁的护理实训基地才能产生出高效率、高品质的产品,即精湛的护理技术。清洁是一种用心的行动,千万不要只在表面上下功夫,清洁是一种随时随地的工作,不是练习前后的工作。修养是指提高员工文明水准、增强团队意识。可以在实训阶段性组织专业组长、实训室管理员、班主任、课任教师学习7S管理的各项制度,处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完善7S管理的方案,增强管理员和老师们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让管理员和老师们养成按规定行事的良好工作习惯。班主任利用各种活动有效组织学生学习7S管理中的相应制度,让学生逐步提高素养、认识到在工场间规范实习对日后参加工作的的重要性。安全要做到消除一切危险因素,确保人身安全。护生在配合物品准备过程疑似污染的应及时更换。多年来的实训练习中无一例护生发生感染现象。其次是实训操作训练的规范化。实训指导老师严格按实训项目操作标准规范准确地讲授示教和进行实训时的督导、矫正、评价,从而使护生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术。在进行给氧、真人操作的开放式练习“病区”,适当增加实训指导老师,确保安全。节约上,合理利用时间是每个人应该做到的,作为中职生更应如此。护理工作辛苦而繁琐,但作为我们只有中专文凭的中职生来说,工作之余应更加合理地利用休息时间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加强学历教育,提升档次。合理利用空间。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能合理利用空间,有利于提高空间的利用率,还能让空间放置合理化。
4实现“7S”管理的意义
1.1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血液科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以实施前1年(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设为对照组,实施后1年(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设为风险管理组;依据患者住院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选取200例患者。对照组200例患者中,男123例,女77例,年龄29~74岁,平均(52.63±7.34)岁;风险管理组200例患者中,男118例,女82例,年龄30~76岁,平均(52.88±7.3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风险管理方法
1.2.1提高护理人员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相关处理条例,重视对于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的严格执行。科室护士长不定期抽查患者护理记录,严查随意涂改现象。同时每周对科室上周发生护理风险及潜在问题进行总结,探讨预防措施,提出处理意见。
1.2.2积极制定护理风险预防方案积极完善日常护理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并依据血液科护理工作特点制订护理风险应急预案,主要包括输液反应、输血变态反应、化疗药物外渗、跌倒及医嘱处理错误等内容;护士长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并采用书面考试及口头提问进行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独立处理护理风险能力。具体内容包括:在患者或患者家属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后进行血液输注;严格执行输血前实验室检查,如乙肝五项、梅毒螺旋体及艾滋病抗体等;完善输血查对制度,密切注意输血反应有无,一旦发现立即执行救治预案。
1.2.3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培训短期及长期护理人员业务培训计划,重点加强岗前培训,低年资护理人员培训及晋升职称前专项培训等;护士长可通过晨会提问、讲座学习及护理查房等方式,为护理人员提供学习护理新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机会。1.2.4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护患之间有效交流沟通,改善护患关系,预防护患矛盾及医疗纠纷。护理人员应树立以“患者为中心”护理理念,处处为患者着想,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在进行护理操作之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操作目的、注意事项及潜在风险,以求取得完全配合。
1.3观察指标
(1)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拟《临床科室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于患者出院时发放,由专人回收整理;护理满意度总分100分,≥90分判定为满意;
(2)记录输液反应、化疗药物外渗、跌倒、护患沟通障碍、医嘱处理错误及护理记录错误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计算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选择Epidata3.02和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风险管理组的患者护理满意度9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3.290,P=0.000)。
2.2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风险管理组的输液反应、化疗药物外渗、跌倒、护患沟通障碍、医嘱处理错误及护理记录错误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50%、0.50%、0.50%、1.00%、0.50%、0.5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4.50%、6.00%、4.50%、4.00%、6.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一)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学校图书馆所购置的书籍是为了满足大众学生需求的,那么现代资源的共享以及网络资源的丰富,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深入读者,做好信息调查工作。还可以通过网络信息资源,做好网络导航的工作,把整理好的信息按照学生的需求传递给学生,这样可以把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同时也可以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对资源进行合理化应用。其实我们可以通过网络问卷形式了解学生的喜好,让学生在合理化学习的进程中不断提高对图书馆的利用效率,进而对专业课的学习起到辅助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要不断的在知识的海洋里对知识进行填充,所以,学校的图书管理工作要立足于以学生为本,多引进一些学生喜欢的书籍让学生进行阅读。
(二)开展大学联网的图书管理模式网络的发展让世界都变小了,确实是这样的。学校开展新模式的图书馆管理工作,就要最大效率的提高图书馆的效率,我们可以采用校间联网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多个图书馆的联合应用,这样学生所能够搜寻的范围就不仅仅是一个图书馆,可能是全省的图书馆,也可能是全国的图书馆,这样学生的可利用资源就会变多,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藏书”,而是要让学生“用书”,书籍的发行就是为了应用,在进行图书馆管理的时候就要把“藏”和“用”进行合理的分配。
二、合理的进行人员调配
(一)对图书管理员进行多项技能培养我们一定要加强对图书管理员的培养,因为,图书管理员是对图书进行整理和排序的,这个工作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细心、耐心以及技巧的应用。所以,图书管理员要具备比其他行业人员更强的知识获取能力,那么高校的图书管理员最好选择一些文化层次较高,最好是进行图书管理专业的学生。还有网络管理会出现信息的消逝和重组现象,所以,图书管理员就要了解网络信息分布以及查找的方式。图书管理员要面对不同的学生,还有学生不同的信息需求,要能够从容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且了解学生的需要,及时的给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引。所以,就对图书管理员有极高的素质要求,我们可以通过考核的方式来对图书管理员的素质都进行培养,还可以通过轮岗的方式让图书管理员了解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这样图书管理员对图书管理的全貌进行了解。网络时代图书管理员的管理范围也在进行扩大,不仅仅只是把书籍排列清楚,还要具备基本的网络知识,时刻对国际、国内的网络最新水平进行跟踪,这样才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技术和服务支持。
(二)让学生来进行自主管理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管理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约了人力,很多人力的工作可以由电脑和网络来完成,不需要繁杂的人工来进行的。比如学生想要查阅弄一个书籍,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查找,了解这本书的情况,还有几本是在图书馆里,借出去几本,大概什么时间能够还回。学生都有一个简单的了解,避免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来到图书馆,进而耽误不必要的时间。还有图书馆也可以装有查询设备,学生来到图书馆就可以进行自主查询,不需要询问老师,还回的图书可以通过查询来对应摆放位置,这样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就会减少不必要的人工来进行摆放,还能够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因为是全校联网,就能够对学生的信息进行跟踪调查,系统可以及时通知学生的还书情况,这样就会减少学生忘记还书造成延误其他学生阅读的问题。还有就是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平台来建立书库,学生可以在这个书库进行电子图书的搜寻和阅读,因为现在电子阅读设备使用较为广泛,那么对于这个电子图书的管理就要规范化,就要对电子资源进行筛选,选择一些学生喜欢和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电子书资源来让学生下载和阅读。
(三)全员研究高效的管理方法要想高校图书馆得到更加有效的发展,就要协调人员关系,做到人员分配合理化利用。网络的引进,可以给高校图书管理工作带来很多便利,但是对网络的应用不能完全依靠借鉴,要推陈出新,要把创新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样可以让每一位管理员在工作中时时的进行创新,提高他们工作的细心程度。比如,在进行采编加工时候,我们都是编有序号来进行查询的,学生可以通过对应的数目的序号来进行查询,但是数目序号因为时间久了或者磨损就不容易辨别,再就是因为学生在进行记忆的时候出现错误,就会在查找上出现一些困难,那么我们在进行长期工作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大家各抒己见来提出解决方案,后来大家发现可以用颜色来进行区分,我们在电脑系统里在不同类型的书籍上进行颜色标注,学生及时在忘记排列号码或者抄入错误的时候,也会有范围的进行查找,能够在有效的范围内进行筛选,学生可以通过系统的点击提醒管理员,序列号不清晰的书籍管理员就会及时发现,进行序列号的重新粘贴。这样也能够节省图书管理员自己来进行查找的时间。通过这种创新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效率。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