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音乐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任。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相结合,需要找到一个切入口,向学生传递正确的音乐文化知识。民间文化组织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如果只是单纯的依赖民间文化组织来弘扬、传承传统民族文化是不够的,而高校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力量。所以说高校是进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机构,十分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
(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高校教育的基础
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依托,起到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站在现阶段的高校音乐教学来看,大部分高校都将音乐设置成基础性的教学课程,而使用的音乐教材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这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同时,全球化已经涉及到更多的领域,要在国际大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充分展现出我国的音乐文化特色。由此可以看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为高校音乐教学的基础,与其进行完美的融合显得十分重要。
二、高校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教学模式,进行完美融合
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就必须打破一贯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将音乐教学与文化传承进行完美的结合。首先,就音乐技术层面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选取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熟悉了解该作品所使用的演绎技巧,加强学生的音乐体验;其次,教师可以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分类,让学生认识到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更好的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最后,在进行音乐历史的教学时,教师应当借助专门的音乐作品进行授课,借助互动性提问的教学模式,采取情境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民族音乐展现在教学课堂中,将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有机的融合,帮助学生认识到音乐文化的发展规律。
(二)树立正确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并不是死守旧的一套,而不进行任何改变。事实上,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将先进的内容保留下来,将落后的文化剔除。因而在开展高校民族音乐的教学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精心挑选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开放是密不可分的,文化传承的过程就等同于在吸收其他的先进文化,并以此作为基础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创新,从而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得以更好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得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三)提高教学水平,构建有力教学队伍
一批高水平的高校音乐教师队伍,对音乐教学课堂质量的保障,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从高校民族音乐教学课堂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出教师作为课堂的领导者,在教学课堂发挥指引作用,能够解答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因此,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相结合,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对此,高校应担定期对教师团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团队整体的教学素养,构建出有力的教学队伍,更好的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三、结语
我国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多元化国家,56个民族各自多姿多彩、异彩纷呈,都有其不同的艺术特色。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或含蓄或奔放的展现出各自民族的音乐特点,民族音乐的种类繁多、样式新颖,形成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多元化特色。每个民族的情感都寄托在音乐文化的情感中,通过音乐情感几千百年来的沉淀和积累,少数民族音乐逐渐的成为一个民族情感的血脉,也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意志的灵魂,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上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高校音乐教育中吸收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让大学生不仅了解更多的音乐文化、音乐内涵,更多的是了解民族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从而加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这就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所在。
二、在高校中继承弘扬少数民族音乐的途径
(一)完善高校音乐课程安排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既要立足于本土音乐又要完善少数民族音乐的设置,彼此相辅相成,共同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环境中,主要构建音乐类型、方式、风格为主设置不同的课程安排。课程中要应用于理论结合实践来进行,进行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理论的课程,如《中国民歌鉴赏》、《中国民乐演唱基础》、《民族民间音乐》等。在此之外,应有计划地设置师生户外实践教学去用心灵感受体会民族音乐的产生、艺术风格等。这种方式会让大学生更好的吸收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形式,并受益颇多。
(二)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音乐教学最根本的是以听赏为基础。听音乐是根本也是最直接的方式认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并逐渐建立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如山西民歌《绣荷包》、东北民歌《小拜年》、《小看戏》、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等。其次听赏具有代表意义的地方戏剧,如黄梅戏、豫剧、越剧等。再者听赏民歌器乐曲,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二胡曲《空山鸟语》、《二泉映月》等等。这些都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的途径,其次结合实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满足当代大学生对音乐文化的需求。
三、高校音乐教育融入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高校音乐课堂
目前,我国大学大部分音乐教育课程设置较为单一、音乐选修类课程较少,大多以欣赏为主,只有极少类少数民族大学开设带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教学。在高校的音乐课程上增添少数民族音乐教学,可以让大学生接触更多的音乐文化,同时也能丰富高校音乐教学的内涵,丰富高校音乐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使广大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所在。因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校课堂中丰富了音乐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音乐文化的和谐与发展
音乐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观念与认知的所在。我国音乐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不能被人遗忘,它有其独特的魅力,象征着我国传统文化。在高校中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不仅是在提升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地位,也是在促进各少数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熔铸在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并有利于少数民族音乐个性文化与中国传统多样性文化共同发展。
(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目前并不是处在普及的阶段,大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也并不全面。高校音乐教育吸收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了解,从中对少数民族加深认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对树立新时期大学生的文化观念、认识价值、思维方式及精神内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开设少数民族音乐不仅可以让学生听到各种各样的独特音乐,还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气质和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使他们学会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尊重来自不同民族的同胞,尊重文化差异性,使他们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其结构是高校师资调整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统计结果(表1)来看,吉林省高校的音乐教师整体质量较高,但各项指标比例差距明显。7所样本院校中,执教“音乐教育学”课程的女教师居多,占71.42%,男教师占28.57%;教师的年龄分布表现为:以青年教师为主,30-39岁年龄段的教师占71.42%,40-49岁年龄段的教师占28.57%;教师的教龄低段化明显,1-5年教龄的教师占42.86%,6-10年和11-20年教龄的教师均占28.57%;教师的学位多为硕士,占85.71%,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14.29%;教师的职称层次以讲师为主,占71.42%,助教和副教授分别占14.29%和14.29%;所有教师为专职“音乐教育学”教师,没有兼职教师,但却有50%的教师兼任管弦乐课程,25%的教师兼任教史论,25%的教师兼任教视唱练耳。由此可见,各项指标都有集中点,吉林省高校音乐教育师资建设应朝多样化方向发展。
二、课程设置方面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行与音乐教育的发展,新音乐课程标准应时而出,对音乐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一直将课程改革作为音乐教育改革的突破点。从课程名称调查结果可知,吉林省各高校开设的“音乐教育学”类课程不尽相同。但从名称分析,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学”类课程内容多具有理论与实践并存的特点,这也显示出吉林省音乐教育学科发展逐渐趋于理性、成熟。课程数量。在所调查吉林省高校中开设1门“音乐教育学”类课程的院校有3所,占调查总数的42.86%,这类院校多分布在综合类高校或者音乐艺术学院;开设3门课程的院校有1所,占14.29%;开设4门课程的院校有1所,占14.29%;开设5门及以上课程的院校有2所,占28.57%,分别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和省级重点师范。课程学分数量。学分的数量能够反映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对必修课《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的学分规定为6学分。样本校中只有2所高校的音乐教育学类课程达到或超出6学分,其他高校均不足6学分,最低的高校仅对这门课程分配2学分。由此可见,各高校应切实提高音乐教育学课程学分比例,提升学生基础知识素养。实践课程。样本高校对音乐教育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在所调查的7所高校中,有5所并未开设“微格教学”课程,有4所在教育实践课程中缺少“教育见习”的环节。在教育实习过程中,高校均要求实习作业反馈,但只有28.57%的高校配有实习教材。有71.43%的学生认为教育见习的课时不足,有60.31%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微格教学”这门课。在音乐教育实践课程中,“教育实习”环节基本能够满足师学生的需求,而“微格教学”和“教育见习”两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显示薄弱。
三、教材选用方面
教材是教学系统化开展的工具,教材的选择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导向与社会需求。如今的音乐教育课堂已不拘泥于完全依靠某一本教材传授知识,教师经常参考多本教材,结合自己及他人的教学经验,开发校本教材。从调查结果中发现,有50.6%的教师使用多本教材作为参考。“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是音乐教育学必修课程,选取尹爱青编著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作为其参考教材的比例最高,为85.71%,这是否有本土化因素影响还不可知。《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和《中学教育实习行动策略》的使用率皆为14.29%,《音乐学科教育学》的使用率为28.57%,《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的使用率为42.86,《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第二版的使用率为28.57%。此外《音乐教学论》(陈玉丹)、《新版音乐教学论》(吴跃跃)、《音乐教育学导论》([奥]沃尔夫冈•马斯物纲克著;余丹红,张礼引译)等也是在高校“音乐教育学”教师中使用率较高的教材或教参。由上可见,吉林省高校音乐教育学教材的选定还是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教材的内容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是相对不变的,但是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却是日新月异,教师应有与时俱进的意识,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文化、社会、时展相适应,以反映音乐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沿。
四、教学方式方面
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实际的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案例分析”和“音乐活动”是学生最喜爱的教学方式。教学案例能很直观地让学生感受真实的音乐课堂,并从优秀教学案例中学习直接经验;音乐活动是最能体现音乐课堂生动性特点的方式,音乐律动、音乐游戏是如今基础音乐教学课堂中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方式,学生对这样教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应根据音乐教育内容的不同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五、教学研究方面
音乐的审美从本质上来理解,便是对于一个音乐作品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进行感悟、理解与评价的一种艺术表现能力,这是在现今高校中开展音乐教育活动的关键组成部分。高校当中的音乐教育教学开展不仅仅需要在形式上与听觉上满足学生们对于审美的期望与要求,并且还需要在更深层次上,满足学生们的思维价值以及审美思想。如同黑格尔曾经说过的那样:“音乐是世界上作为富有情感的艺术。”所以,音乐教育教学作为其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它在对于培养高校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理念以及促进高校的综合素质教育发展等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审美教育非常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心理
音乐审美教育是可以积极有利地培养大学生的感知能力的,音乐审美教学活动不单单能够锻炼出学生们一双会听音乐的耳朵,还能够让学生们在那些优美的音乐作品当中感知到现实社会之外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他们会在其中欣赏到更多美好的事物,发现更多以前不曾发现的细节。不单单如此,音乐的审美教育教学还可以让学生们在欣赏音乐之美的同时不间断地激发其自身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以此便可以促进他们提高自身对审美的直观感悟力。
(二)音乐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
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说过:“音乐是可以在心灵道德建设方面产生某种奇特的作用的,因此,音乐是可以成为培养社会中优秀男女青年公民的一项基本手段。”高校当中实施开展音乐审美教育课程有很多目的性,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作用便是对高校学生们的身心进行净化与熏陶,这可以促使大学生们形成非常高尚的道德情操。音乐审美教育课程还可以使高校的学生们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当中丰富自身的艺术情感,从而获得高雅的审美享受,并且学会自主追寻美好的事物,如此,他们的心灵便会在这种美的陶冶之下得到升华,在接受高校中的音乐审美教育时,获得高尚情操的培养。
(三)音乐审美教育的实施开展还能够促进高校中师资
队伍力量的提升在高校当中实施开展音乐审美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为高校的大学生提供一次全新的体验式教育,对于其授课教师来说也是一次新的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许多的高校教师因为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授课的过程中只专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这对学生们来说,是很容易促使他们产生厌恶抵触的心理情绪的。教师应该注重现代化教育要求的新方向,在授课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以学生创新性思维为核心的新式教学理念,并多增设一些师生互动交流的环节,音乐审美教育课程的开展是可以让这些高校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得到改变和完善的。
二、目前高校中音乐审美教育课程所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目前高校教育的广泛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其中与传统文化教育毫不相关的音乐教育课程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因为,音乐审美教育不仅仅可以确保其高校中的音乐教育向更为良好正确的方向发展,还可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于是音乐审美教育受到了许多高校的重视。可是,在音乐审美教育的实际教学开展过程当中,还是存在着许多阻碍它上升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一)高校中音乐审美的教学内容过于片面
按理说,音乐艺术教育走入高校的课堂本是应该将其自身全部的艺术美感都展现给学生们,但在现实中往往并非如此。不一样的乐种是能够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审美感受的,如果想要让高校学生们真正感受到音乐艺术的核心美感就应该让学生们更多的接触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可是当前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之中,其传授的课堂内容大部分是西方音乐内容的讲解,而对于我国的古典音乐或者本民族的传统音乐都没有太多的讲解。当然,西方音乐一直作为音乐艺术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身也拥有着许多难以匹敌的独特魅力,但毕竟它依然是单一的,片面化的,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大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认识产生误区,他们的审美视角也会变得极为狭隘,甚至还可能在思想上产生崇洋的趋势,这于高校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教学内容的片面性还会表现在具体音乐作品的讲解上,有一些高校的音乐教师只会带领学生们去欣赏单纯的音乐作品,而从来不去为学生介绍讲解音乐家在创作其作品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内涵,这种片面的教学方式是会让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感受其音乐背后的真正的美,这种教学方式是非常错误的。
(二)高校中的音乐审美教学方法还存在着诸多弊端
音乐课是一门非常具有艺术性的课程,它并不是非常形象化的内容,与传统的文化理论课拥有着显著的差别,它需要的绝不是单一的理论知识讲解,而是应该从艺术性的角度来传授音乐。可是显而易见的是,很多高校音乐教师都在教学过程当中,运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潜移默化的沿用着过去的文化理论语言进行教学,这便使音乐审美课程的开展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这样做,不单单违背了音乐审美的核心价值趋向,甚至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学生的音乐审美价值观,这是非常不利于他们音乐修养的提高以及音乐审美水平的提升的。
三、针对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内容的现状问题提出的几点对策
(一)高校领导理应注重起音乐审美教学的培养
学校的相关部门应该将自身对于音乐审美教育的认识提高,从根本上注重起这项教育教学内容。并且,高校的领导们应该在合理可实施的范围之内,适当的增加音乐审美的教学课程,音乐审美绝对不单单是一个审美能力的培训机制,它是能够让学生从欣赏音乐到认知音乐再到学会审美及评价的一个系统过程。只有拥有了充足的课程时间,才能够保证音乐审美教学课程的有效实施开展,才能够确保其教学内容的充足丰富,这样也更利于学生们对于音乐之美的领悟及掌握。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该给予财政方面的适当支持及在制度上给予一定的保障。
(二)高校的师资队伍也应该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以及审美素养,方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
高校的音乐教师肩上承担着一份不小的责任,那就是向大学生们传授其音乐审美教育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对于大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以及最终确立都起到了非常重要关键的作用。所以,高校的音乐教师们一定要努力将自身的音乐修养提升,还要从音乐艺术为基准的角度上去传授音乐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够引导学生们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当中树立起良好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从而促进他们对于音乐审美思维提升,让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走上更高的台阶。
四、结语
1、流行音乐的积极影响。流行音乐俨然已经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部分,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同时还可以缓解压力、释放自我。在高校的各种活动中,流行音乐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学生们纷纷将自己最擅长的一面展示出来,以此吸引更多人的喜爱和关注;社会中各种音乐节目、音乐大赛的产生也为高校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即使不能走上大型舞台,KTV也成了大多数高校学生最喜欢的娱乐场所之一,甚至有学生在寝室上演“个人演唱会”。
2、流行音乐的消极影响。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部分流行音乐过于伤感、消沉,不符合高校学生的生活态度,导致很多学生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有些流行音乐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消极影响,学生们容易混淆是非丑恶,不利于高校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还有部分流行音乐商业化性质过于严重,缺乏艺术性和思想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道德观念的树立。
二、流行音乐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措施
1、尊重学生不同的音乐类型的选择。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发展高校音乐教育,因此,教育界不能阻止某类音乐类型进入高校音乐教育范围,更不能放任任何一种音乐类型的泛滥,在这个基础上,教育改革要首先要尊重高校学生们对于不同音乐类型的热爱和选择,无论是流行音乐还是民族音乐亦或是其他,教师要针对不同的领域进行不同的教育,引导学生选择最合适的音乐类型,正确对待流行音乐。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师们要用包容、开放的心态来对待流行音乐以及其他的音乐类型,通过了解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对策。
2、抓好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核心,要通过课程设置、课程教育等不同方面的改革强化整个高校界的音乐教育改革:转变课程目标定位。高校音乐教育需要注重以人文本,强调从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教师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综合型人才,不仅要强化学生的理论学习,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作品、创造新的音乐作品,弘扬音乐文化,加强各种音乐实践。严格音乐教育标准。随着高校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需要不断强化。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标准要能很好的体现人文思想,同时,要重视音乐审美教育,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培养健全的人格,要让学生真正从音乐教育中受益;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找到最适合、最擅长的学习方法;要组织音乐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优化教学课程结构。优化课程结构的目的在于重新确立教学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的价值,这就要求高校教育既要重视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实践教学;要涉及专业门类课程学习,也不能忽视综合学科的教育;要将必修课与选修课良好结合,同时还要针对地方性、国家级以及国际化课程进行不同程度的教育,要通过不同的科目的教学达到理论的完整性,使教学达到最优化。调整教学课程设置。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首先要适当增加公共类课程和综合型课程的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要将音乐专业课程进行有机整合,适当增加基础类课程的教学量,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要强化与音乐相关的实用性课程,例如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学生要在学习好音乐技能课程的基础上,重视相关实用性课程的学习;同时,要在流行音乐盛行的形势下加强民族音乐、外国音乐等课程的教育。改革教学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高校教师要重视音乐教育的人本化,在教学过程中重情感、重育人,要通过音乐实践课程丰富学生的音乐经验,丰富他们的情感追求;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最大限度地将每个学生的特长展示出来,发挥他们的个性、创造性,追求独特的审美感知;同时,教师还必须转变教学模式,以“小组”形式进行授课,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除此之外,要不断改进教学手段,要学会运用新的科技手段,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重塑教学课程评价。在新时代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可以进行小组互评、个人自评等方式,多渠道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对于学生的评价要恰到好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支持,这些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
3、利用流行音乐提高学生学习其他类型音乐的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或其他音乐类型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看到流行音乐与其他音乐的区别,感受其他类型音乐的特色,激发他们学习各种不同类型音乐的兴趣。只要教师能够把好流行音乐进入课堂的关卡,让学生欣赏到艺术性与思想性兼具的流行音乐,就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三、小结
(一)培养目标的含糊性
教育中,作为组织教学过程的依据,培养目标是保证高职音乐教育高质量的基础。然而在实际中,高职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不是很清晰。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他们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普通的高等院校培养的是高级理论人才、音乐教育家等,而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是实用型人才,即能够快速进行实践活动的人才。然而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高职音乐教育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在强调以市场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的今天,高职音乐教育片面地采用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的模式来培养人才,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这样不仅导致高职音乐教育缺乏特色,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而且高职音乐教育的学生质量也不会太高。
(二)教学模式的单调性
由于高职音乐教育的起步比较晚、规模上比较小,在较短的时间内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大部分还是模仿了音乐学院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担任了“说一不二”的角色,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则变得非常被动,难以主动去接受新的知识,于是“填鸭式”教学就会出现在高职音乐教育中。其次,由于没有对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进行具体地分析,因此在传统的理论知识教授中,教师们就没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迎合性,没有考虑学生在以后社会上就业和创业的情况,没有考虑所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这就导致教学的相对盲目性,不利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课程设置的随意性
目前,在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中,音乐课程都是以“公共选修课”的身份来供学生们选择的,这就导致了高职音乐教育的发展处于一种比较尴尬被动的状态。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出了音乐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而且不利于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在大多数学校中,音乐课程多以音乐欣赏的形式来呈现,而且音乐课程课时的安排总体偏少,可以供学生们选择的课程比较单一,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学校对音乐教育的不重视不无关系。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建议
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对高职音乐教育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教学培养目标的不明确、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以及音乐课程设置的随意性,针对以上几个主要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对的改革建议。
(一)明确培养目标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理念,在机遇和挑战共存的时代,我们感受到教育观念直接会影响到我们的得失与进退。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高职音乐教育必须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全球性的发展方向。第一,把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作为办学指导思想,遵循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规律,高职院校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贡献力量。第二,在定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时,既要考虑到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又要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出既有个性和创造性,又能在社会上“实用的”人才。
(二)革新教学模式
大学的教育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拘泥的教育只会教出呆板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作为教师,其教育出的不仅是音乐专业学生,而且是具有高素质,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学生。因此,我们可以开展灵活多变的教育活动,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比如,我们可以积极倡导、帮助学生成立合唱团或者乐队,鼓励他们多进行音乐方面的创作。我们还可以组织音乐方面的讲座活动,让学生们与音乐专家们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向他们请教和学习音乐知识。
(三)科学设置课程
课程的设置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音乐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高职音乐教育必须重视课程设置。首先,可以建立专门的艺术教研室,对音乐教育研究提出科学的培养方案,并编写科学的教材及大纲,把音乐教育融入到基础课程教学中。其次,改善课程设置结构,在增设公共选修课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音乐选修课,让学生的专业知识与音乐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较差,我们要加强音乐基础课程的设置,夯实基础,然后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减少不必要的专业课程,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不能抛弃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1)授课对象。钢琴即兴伴奏的授课对象,在各音乐高校中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划分。关于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现今的中小学校中,音乐教师不能流畅弹奏出没有乐普的小学音乐歌曲,没法承接学校各种文艺活动中的钢琴即兴伴奏任务。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一开始钢琴即兴伴奏主要作为音乐学院中的教育课程,随着本课程的开设,钢琴即兴伴奏受到了钢琴系、声乐系等其他系广大学生的追捧,纷纷要求也上这门课,因此,授课对象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2)授课形式。钢琴即兴伴奏的授课方式有很多,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小组授课、全班集体授课、集体课与小组课结合三种。小组授课即将班级分为小组进行授课。如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系从开课到现在,根据班级学生钢琴技术不同程度进行分组,这样老师就可以更具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程度分开进行教学。这种分组模式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还可以使每个学生每周都有机会上到2个课时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实际内容,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老师的亲自辅导,从而保证了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质量。全班集体授课,以此种形式授课教学的学校有北京师范大学。起初该校采取每个月由一名主讲老师教授知识、布置作业、规定要求等,在该月内每个月学生都会有一名对应的老师对自己进行监督,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上,分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集体授课与小组授课结合。大部分音乐学院都采用了此种授课方法,此种授课方法是根据学生人员多少的实际情况而决定的,若刚开始人员较少时则采用小组制,人多的时候就用小组制和集体制相结合。(3)教学方面。关于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在教材方面,早期开课时,各音乐高校没有使用出版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各音乐高校授课老师自己编写的讲稿、讲义,由学校相关部门印刷好之后发于学生,或者学生上课时抄写老师的板书。现今,各高校都在使用自己出版印刷的教材,教材的选定由授课老师自己选定。因此钢琴即兴伴奏这门课程的教材在全国没有统一的规定。(4)考试要求。对于钢琴即兴伴奏的考试,主要检测和考查学生对于无伴奏歌曲旋律进行独立配弹的能力,在这点上,各个高校都是一致的。就全国而言,钢琴即兴伴奏在考试的方法上也没有统一的格式。(5)实践与交流。对于钢琴即兴伴奏作的学习,在保证大量练习的同时,更关键的是要有实践的机会。但调查显示结果却并非如此。60%的学生反映学校很少组织钢琴即兴伴奏活动,他们得不到实践交流的机会。只有不到20%的学生表示学校经常组织钢琴即兴伴奏的实践活动。
2对我国现今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几点建议
第一,正确认识钢琴即兴伴奏的重要性。各音乐高校的老师和学生应该摆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在心理上肯定钢琴即兴伴奏的价值,把钢琴即兴伴奏放在和钢琴课程、声乐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对待。首先这要求老师要纠正自己对钢琴即兴伴奏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让学生把钢琴即兴伴奏作为一门独立的重要课程来对待。钢琴即兴伴奏涉及了声学、曲式分析、作曲理论等等广泛知识,在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涯中,也可以得到广泛的实际作用。第二,提高专业老师的知识水平,由专门钢琴即兴伴奏老师教学。老师教学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兴趣。倘若一直没有钢琴即兴伴奏专业的成立,那么也便一直没有专门的钢琴即兴伴奏师资队伍。作为一名钢琴即兴伴奏的老师,首先应该具备专业钢琴弹奏的水平,才能更好地在钢琴即兴伴奏的实践过程中指导和辅助学生学习。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注重学生创意思维的开发,不局限于学生的想法,不拿准备好的谱子让学生去模仿。第三,作为学生,要勤学苦练。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练习好钢琴演奏的基本功的基础上,还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多去欣赏和分析好的作品,培养自己举一反三的灵气,活跃自己的思维方式,在实践中进行大胆的创新,开拓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挖掘自身无限的知识潜能。
3总结
1.1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现在还有很多高校的教学模式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材讲解模式上,这样一成不变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教学发展的速度,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在阻碍音乐教学发展的同时,也会制约当代音乐学科的发展。所以,高校在音乐教学模式方面要注意跟上社会教学发展的水平,在讲解教材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他们的学习能动性。第一,情感体验型教学模式。从历史上来看,我们知道,19世纪开始,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思维与情感。心理学从这个时期开始转成热门学科。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是在声乐艺术领域,很多人对单纯地追求技巧的声乐艺术提出了质疑,开始了情感在声乐艺术中表达的探索。其实,情感体验声乐教学模式是现代声乐教学的基本模式。因为音乐是人们情感的声音表达方式,歌唱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不过,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我们要注意以下两点:主要是情感环境的构建原则和审美情趣教学原则。第二,情感环境的构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和现场环境,为学生创造出一种与声乐课程格调一致的极为动人的教学环境。这样,音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进入到声乐的美感体验中。第三,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现象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人在每种情景中都有选择和行动的自由,人的行动受自己的意识控制。具体到高校的音乐教学领域中,我们发现,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中,教师主动教,而学生是被动地学的单一型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学生的反应来自于教师所传达的信息。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缺少主动思维和自由的行为能力,因而,他们的学习兴趣将会大大降低。所以,笔者认为,开放式的音乐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这主要是指要建立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和和谐愉悦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这样,可以实现学生主动探究,合作提高和自我教育。这种教学模式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同时使学生真正作为教育的主体,并不采取特定的教法。第四,兴趣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模式。众所周知,主动,兴趣,合作是新型教育的三大特征。所以,高校的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如演唱,演奏,创作等活动。声乐教师还要改变传统音乐教学体系对高校音乐的影响,改变只强调学科的严密性和完整性的陈旧认识。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寻求音乐教育的兴趣性和多元化,彻底改变沿袭多年的传承式音乐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大学生正处在一个人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让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通过丰富音乐艺术形式,讲一些生动有趣的音乐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中去。
1.2加强高等院校音乐的教材建设
音乐教学是一门技能教学,仅仅依靠教师讲解书本的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是很多高校的教材十分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所以高校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加强教学配套设施建设,否则将会因为教材的落后而影响教学质量,从而制约音乐学科的发展。
1.3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不管培养哪一方面的人才,都离不开优秀的教师。如果高校的音乐教师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不高,就很难做好音乐教学工作。所以,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高校音乐教学和当代音乐学科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高校要注重培养创新型的教师,这对于高校音乐教学和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创新型的教师不仅自我要求高,求知欲望强,而且有着创新教学的精神和能力,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让当代音乐科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2加强文化建设
2.1在不同层次上加强文化建设
高等院校的人文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的优秀程度,所以高校应该注意加强文化建设。目前,高校的音乐教学都比较注重技能而忽视文化,这和社会的发展是不相符的。高校音乐教学不只是培养音乐人才,更要注重的是学生各方面的共同发展。只有将音乐教学融合到文化的领域,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展需求的音乐人才。
2.2注重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培养
从我国目前拥有的大批优秀音乐人才可知,我国的音乐教学水平在不断提高。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音乐也逐渐走向了大众化,音乐教学也慢慢走向基础性的教学。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要更加注重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音乐文化的熏陶。教师要让学生不仅在音乐技能方面有所进步,个人的音乐素养也要不断提高,让他们不断吸收音乐文化,让当代音乐学科得到不断发展。
3结语
近年来,随着高师院校自主办学能力的增强和教学模式的系统化完善,对于如何培养出适合地区文化发展需求和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地区性人才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而对于在高师院校音乐专业中设置地方音乐课程,这一地域自主教学能力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而要想在这一方面取得一定的理想成绩,第一点就是要转变教学观念,一定要从调整教育培养目标入手,充分利用地方的特色音乐资源,以实际实例来充实音乐课程方案,推进地区音乐教学课程的改革,构建一个全新的切合实际教学需求的课程体系。教学课程体系是一个成功的地区特色教学案例中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只有突出地区音乐特色,才能够彰显出地区音乐文化的优势。高师院校要想成功开设有地区特色的音乐课程,就要立足于地区本土,增设能够结合地方人才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课程。
(一)地方音乐课程内容的选择
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地方音乐课程的内容选择基本上就是要立足于本土,重点突出地域性和典型性特征,但同时也不能忘记民族特性,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性特点同样十分重要。同时,地方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做到这两点的同时,也要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此外,还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编选原则。第一,要遵循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在有精品的同时,也同样存在文化糟粕,所以在选择地方音乐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那些内容健康、艺术表现价值较高的音乐作品作为教学的内容。第二,要遵循地方性和民族性相统一的原则。虽然地方音乐在很大方面与别的地区的音乐形式或者表现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在艺术化呈现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共性特点的,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既要体现出不同的民族审美意识、民族的精神以及民族的风格,还要考虑如何在展现民族性的同时凸显出乡土特色。第三,要遵循系统性、科学性的进行教学。不管哪种内容的教学,都要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所以,在进行地方音乐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第四,要理论结合实际,增强实际运用能力。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进行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必须带领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实际演练,尽可能配备多媒体教学仪器,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实际听和唱,提高自身的地方音乐文化素养。
(二)地方音乐课程实际实施的策略
第一,组织地方音乐方面的专家和学者编写适合高师院校学生进行地方音乐学习的教材,制定出地方音乐课程教学的大纲,完善地方音乐课程教学的规划,包括课时,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第二,拟定地方音乐教学课程的实际实施方案,将地方音乐这门课程作为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或者是高师院校其他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同时在其他音乐专业课程中也应当适当渗透地方音乐内容。第三,提高学生对地方音乐课程的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培养起学生对地方音乐课程的学习热情,是推行好地方音乐课程教学的关键所在。高师院校可以连同地方相关的音乐协会以及音乐爱好者,定期举办地方音乐专场音乐会,人人参与演出,以表演的成就感来提升学生学习地方音乐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高师院校开设地方音乐课程的优劣势
(一)高师院校开设地方音乐课程的优势
因为高师院校设置的独特性,一般高师院校都不会设置在一线城市,往往都会选择地域性特点较强的二三线城市,并且这些二三线城市往往在处于经济相对不怎么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地方高师院校因其独特的设置背景,往往具备了极其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源以及良好的民间音乐文化的氛围。而对于这些设置有高师院校的二三线城市来说,这可能是这个城市唯一一所高校,也是这些城市在上层教育资源实例和城市名片的一种体现。虽然很多高师院校的直接领导单位不在这些城市,但是这些地区所能提供给高师院校的硬件设施必然也是不会差的。所以,在这些城市的高师院校设置地方音乐课程,相信这些地方也是相当欢迎的,也必然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二)高师院校开设地方音乐课程的劣势
这里我们先撇开那些地域性特点并不十分鲜明的地区不说,因为在这些地域性并不鲜明的地区的高师院校设置地方音乐课程本身就不具有可操作,同时也不具备实际的意义。这里我们所要讨论的是那些在地域特点十分鲜明的地区高师院校设置地方音乐课程的劣势。在这些地区,虽然地域性特点十分突出,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就尤为突出,但是这些地区很多都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不管是相关部分还是普通的学生,对于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本身就不高。还有一点就是,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大家开始更加关注于如何赚钱,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地方音乐的发展并不受到该有的重视,自然要想在高师院校中推进地方音乐发展,设置地方音乐课程教学也是相当难的。
三、小结
(1)创新、丰富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历经时间的沉淀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通过民间的耳闻言传进行文化的传播。区域文化自身的随意性较强,且缺乏规范的管理和科学的传承。目前,我国区域文化传播出现了停滞的现象,使区域文化流失较严重。通过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的对接,能够以高校教育为平台,结合科学的教学方式来不断丰富区域文化内容,使区域文化发展能够不断创新,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
(2)弘扬区域文化。
在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对接的过程中,对区域文化最重要的影响在于能够在传承中弘扬区域文化,使区域文化在不断拓展中发展下去。区域文化属于隐藏在民间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类型,有着重要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实现双方的对接,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添加更多的区域文化元素,丰富高校音乐教育内容,使高校师生充分了解区域文化的特色和内涵。在一定区域内,高校师生的影响作用较大。例如,在杭州的浙江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中,构造音乐中的“人间天堂”,使音乐创作中体现着江南水乡的气息。师生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举行各种形式的音乐比赛或音乐晚会,以融杭州地方特色元素为主题,促进区域文化的有效传播。实现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对接,借助高等院校平台,不断对区域文化进行探索、挖掘,并为区域文化赋予更多创新元素,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弘扬中广泛传播,实现区域文化繁荣发展。
(3)创造良好的区域文化环境。
随着高校音乐教育中不断加入特色文化元素,使区域文化活动的开展更加具有创新性,有效促进了一定区域范围内文化的传播,对促进人们积极参与区域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高校音乐教育的平台传播,使区域文化在发展中具有更高水平,对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促进人们情感表达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实现高校教育与区域文化的双方对接,能够为区域文化创造出更好的环境氛围,促进良好区域形象的塑造。
2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对接,实现高校特色教育
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的成功对接,不仅对区域文化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对高校音乐教育和学生学习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实现高校特色教育。
(1)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通过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对接,促进高校教育与社会文化的沟通交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实践,为丰富自身音乐灵感积累了更多素材。基于双方的对接关系,教师再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深入实践生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充分感受来自社会的多元化音乐元素,促进音乐素养的提高,实现高校音乐教学的目标。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在该校的音乐学院教学中,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走到社会中寻找区域音乐。在浙江区域文化中,夜箫、熊林等乐器所演奏的传统乐曲,被当地认为是珍贵的传统文化。在寻找传统音乐过程中,结合现代创新思维,可以将传统区域文化与现代艺术风格有机结合,目的在于探索出一种新的音乐元素,实现由价值的音乐创作。另外,在该音乐学院中,教师常与学生一同参与“走进民间,感受艺术文化”活动,即在地方区域中体验民间古树,寻找有价值的音乐灵感,以更好的服务与音乐创作,形成独特的音乐作品。应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开阔思维的培养,对音乐创作有着重要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创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细化教学目标,促进音乐教学目的的完成,全方位培养学生音乐能力,有利于更高质量的音乐人才的培养。
(2)教学内容融入区域特色。
实现双方的对接有利于高校音乐教学内容融入区域文化特色,丰富教学素材,提高音乐教学效率。现阶段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学中,主要包括音乐乐理知识的学习以及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两个方面,对大众文化和区域艺术的涉猎较少,不利于学生培养全面的音乐素养。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到区域文化特色,促进学生更多音乐形式的了解。在我国不同社会区域中,有着不同的区域音乐类型,成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河南省的南阳板头曲,有以民间说唱故事为主题而表现其叙述、抒情、喜怒哀乐、跌宕起伏的,如以东周列国故事命题的《哭子路》《叹颜回》,以三国故事命题的《哭周瑜》,以隋唐故事命题的《大救驾》。将各种民间的音乐形式融入高校音乐教育中,能够促进学生音乐上的创新,在浓郁的区域文化氛围中,不断创作出更具特色的音乐作品。因此,通过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对接,能够有效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3)促进特色音乐人才的培养。
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的对接,促进了高校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区域文化特色,这对培养具有特色的音乐人才有着重要作用。融入了区域文化后,通过越来越多的区域文化特色影响,促进学生自身音乐特色的培养,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在音乐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形成自身音乐的独特性直观重要,如近年来十分受欢迎的玖月奇迹,就是将传统音乐融入现代元素,用最纯粹和直接的歌声去激活歌迷的听者细胞,又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去渲染出民族文化中最炫的成分《,中国美》《青春舞曲》等歌曲广为传唱,使人印象深刻。
3实现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对接的有效策略
为实现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的有效对接,要注重科学策略的应用。有效的策略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充分考虑社会需求。
实现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的有效对接,首先要考虑社会的需求情况,另外还包括民众以及政府机构与城市文化之间的需求关系。只有充分满足社会当中产生的需求,才能够更加切实地实现文化建构。这个过程中尤其表现出来的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一种借鉴与集成。当前,区域文化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区域环境下民众自发形成的音乐审美与鉴赏特征。其二是区域政府制定的制度性、规范性的内容。也就是通过塑造或者是引导城市形成文化名城形象,或者是具有时尚气息的现代都市,又或者是形成具有自然生态美感的生态城市。这种情况下,城市建设过程中相关宣传活动都应当基于这个中心,并由此展开相关内容。
(2)充分掌握地域文化。
只有充分地掌握地域内的文化特征,才能有针对性的与高校的音乐教育进行对接。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其中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音乐、舞蹈或者是风俗习惯等都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高校音乐教育在构建区域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形成以高校音乐教育为中心的地域文化传播模式。
(3)创新对接方式。
为实现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的有机对接,在对接方式上要不断创新,拓宽对接渠道,实现对接价值。高校音乐教育学院在开展特色音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人员管理,加大资金投入,更好地实现区域文化的构建和传播。例如,开设专门的“民间特色艺术欣赏讲座”,如我国的皮影戏欣赏。公开放映王华、张老壁、冯凌云、聂春潮等人的皮影戏作品,通过讲座的形式,了解传统文化,并寻找自身的灵感。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开展文化特色文化讲座,聘请民间艺人进行讲授。通过与民间艺人的沟通,促进区域地方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的交流,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民间艺术形式,对培养全面发展型音乐人才有着推动作用。
(4)加强对接后的文化传播。
在实行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对接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对接之后的文化交流。高校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城市文化之间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相关的对接内容,其中包括对音乐作品以及歌曲等的对接。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完成对接作品产生的文化传播价值与经济价值。这个过程更是学生能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灵感的重要途径,对进一步促进城市文化传播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为相关的音乐表演、音乐创作活动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对接项目的顺利实施。
4结束语
在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对接过程中,对促进区域文化繁荣有着重要影响。通过高校教育的平台,促进区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1)创新、丰富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历经时间的沉淀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通过民间的耳闻言传进行文化的传播。区域文化自身的随意性较强,且缺乏规范的管理和科学的传承。目前,我国区域文化传播出现了停滞的现象,使区域文化流失较严重。通过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的对接,能够以高校教育为平台,结合科学的教学方式来不断丰富区域文化内容,使区域文化发展能够不断创新,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
(2)弘扬区域文化。
在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对接的过程中,对区域文化最重要的影响在于能够在传承中弘扬区域文化,使区域文化在不断拓展中发展下去。区域文化属于隐藏在民间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类型,有着重要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实现双方的对接,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添加更多的区域文化元素,丰富高校音乐教育内容,使高校师生充分了解区域文化的特色和内涵。在一定区域内,高校师生的影响作用较大。例如,在杭州的浙江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中,构造音乐中的“人间天堂”,使音乐创作中体现着江南水乡的气息。师生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举行各种形式的音乐比赛或音乐晚会,以融杭州地方特色元素为主题,促进区域文化的有效传播。实现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对接,借助高等院校平台,不断对区域文化进行探索、挖掘,并为区域文化赋予更多创新元素,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弘扬中广泛传播,实现区域文化繁荣发展。
(3)创造良好的区域文化环境。
随着高校音乐教育中不断加入特色文化元素,使区域文化活动的开展更加具有创新性,有效促进了一定区域范围内文化的传播,对促进人们积极参与区域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高校音乐教育的平台传播,使区域文化在发展中具有更高水平,对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促进人们情感表达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实现高校教育与区域文化的双方对接,能够为区域文化创造出更好的环境氛围,促进良好区域形象的塑造。
2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对接,实现高校特色教育
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的成功对接,不仅对区域文化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对高校音乐教育和学生学习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实现高校特色教育。
(1)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通过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对接,促进高校教育与社会文化的沟通交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实践,为丰富自身音乐灵感积累了更多素材。基于双方的对接关系,教师再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深入实践生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充分感受来自社会的多元化音乐元素,促进音乐素养的提高,实现高校音乐教学的目标。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在该校的音乐学院教学中,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走到社会中寻找区域音乐。在浙江区域文化中,夜箫、熊林等乐器所演奏的传统乐曲,被当地认为是珍贵的传统文化。在寻找传统音乐过程中,结合现代创新思维,可以将传统区域文化与现代艺术风格有机结合,目的在于探索出一种新的音乐元素,实现由价值的音乐创作。另外,在该音乐学院中,教师常与学生一同参与“走进民间,感受艺术文化”活动,即在地方区域中体验民间古树,寻找有价值的音乐灵感,以更好的服务与音乐创作,形成独特的音乐作品。应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开阔思维的培养,对音乐创作有着重要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创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细化教学目标,促进音乐教学目的的完成,全方位培养学生音乐能力,有利于更高质量的音乐人才的培养。
(2)教学内容融入区域特色。
实现双方的对接有利于高校音乐教学内容融入区域文化特色,丰富教学素材,提高音乐教学效率。现阶段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学中,主要包括音乐乐理知识的学习以及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两个方面,对大众文化和区域艺术的涉猎较少,不利于学生培养全面的音乐素养。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到区域文化特色,促进学生更多音乐形式的了解。在我国不同社会区域中,有着不同的区域音乐类型,成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河南省的南阳板头曲,有以民间说唱故事为主题而表现其叙述、抒情、喜怒哀乐、跌宕起伏的,如以东周列国故事命题的《哭子路》《叹颜回》,以三国故事命题的《哭周瑜》,以隋唐故事命题的《大救驾》。将各种民间的音乐形式融入高校音乐教育中,能够促进学生音乐上的创新,在浓郁的区域文化氛围中,不断创作出更具特色的音乐作品。因此,通过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对接,能够有效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3)促进特色音乐人才的培养。
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的对接,促进了高校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区域文化特色,这对培养具有特色的音乐人才有着重要作用。融入了区域文化后,通过越来越多的区域文化特色影响,促进学生自身音乐特色的培养,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在音乐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形成自身音乐的独特性直观重要,如近年来十分受欢迎的玖月奇迹,就是将传统音乐融入现代元素,用最纯粹和直接的歌声去激活歌迷的听者细胞,又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去渲染出民族文化中最炫的成分《,中国美》《青春舞曲》等歌曲广为传唱,使人印象深刻。
3实现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对接的有效策略
为实现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的有效对接,要注重科学策略的应用。有效的策略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充分考虑社会需求。
实现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的有效对接,首先要考虑社会的需求情况,另外还包括民众以及政府机构与城市文化之间的需求关系。只有充分满足社会当中产生的需求,才能够更加切实地实现文化建构。这个过程中尤其表现出来的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一种借鉴与集成。当前,区域文化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区域环境下民众自发形成的音乐审美与鉴赏特征。其二是区域政府制定的制度性、规范性的内容。也就是通过塑造或者是引导城市形成文化名城形象,或者是具有时尚气息的现代都市,又或者是形成具有自然生态美感的生态城市。这种情况下,城市建设过程中相关宣传活动都应当基于这个中心,并由此展开相关内容。
(2)充分掌握地域文化。
只有充分地掌握地域内的文化特征,才能有针对性的与高校的音乐教育进行对接。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其中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音乐、舞蹈或者是风俗习惯等都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高校音乐教育在构建区域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形成以高校音乐教育为中心的地域文化传播模式。
(3)创新对接方式。
为实现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的有机对接,在对接方式上要不断创新,拓宽对接渠道,实现对接价值。高校音乐教育学院在开展特色音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人员管理,加大资金投入,更好地实现区域文化的构建和传播。例如,开设专门的“民间特色艺术欣赏讲座”,如我国的皮影戏欣赏。公开放映王华、张老壁、冯凌云、聂春潮等人的皮影戏作品,通过讲座的形式,了解传统文化,并寻找自身的灵感。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开展文化特色文化讲座,聘请民间艺人进行讲授。通过与民间艺人的沟通,促进区域地方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的交流,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民间艺术形式,对培养全面发展型音乐人才有着推动作用。
(4)加强对接后的文化传播。
在实行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对接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对接之后的文化交流。高校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城市文化之间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相关的对接内容,其中包括对音乐作品以及歌曲等的对接。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完成对接作品产生的文化传播价值与经济价值。这个过程更是学生能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灵感的重要途径,对进一步促进城市文化传播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为相关的音乐表演、音乐创作活动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对接项目的顺利实施。
4结束语
此次问卷调查让我们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河北省各级地方院校的学生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了解、认识程度,接受情况,从而发现在高师院校开设此类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旨在分析、探求多条可行之路,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开展铺开道路。这次调查用了五年的寒暑假,以问卷的形式发放,共发出100份有效问卷,收回1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率100%。问卷采用了问答的形式,主要对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对多元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是否愿意开设此类课程三方面内容进行调查。这100名学生,主要来自于河北省石家庄、唐山、邢台、张家口、宣化、邯郸、廊坊各地各级地方院校。其中来自于高校的学生有50名。在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与认识的调查中,采集的数据让人难以置信。80%的学生表示“不清楚”;18%学生能够讲出一些理解与认识,仅有2%的学生在其他院校的远程教育中接触过此类课程。在“列举几件外国民族乐器”的问题回答中,90%的学生为空白;10%的学生能够写出马林巴、班卓琴等媒体中常见的几件乐器。一般在短期培训结束之际,再做问卷中第三条调查,即“是否愿意开设此类课程”。40%的学生回答是当然愿意。但主张少讲传统艺能,多讲流行音乐;55%的学生表示愿意考虑,但自身积累不够,需要时间搜集资料;剩余5%表示没兴趣,不喜欢。被调查者中有50名学生,分别来自石家庄学院、唐山师范学院、廊坊师范学院等本科学府,他们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知之甚少,那些前往他们的院校进行培训的中小学乃至幼儿园教师就更无从接触了。大部分学生表示,在高校的课程中,民族民间音乐偏重于汉族音乐,而对世界音乐的了解途径只有音乐欣赏课,而此类课程大多以欧洲主流音乐为题材,有时会涉及少量媒体流行的民族音乐,比如:大河之舞等,很少涉略世界各民族的传统音乐。
二、现状分析
河北省高校普遍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在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虽是新兴学科,但很多学者早已提出高度重视的呼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杨民康教授在《中国的多元音乐文化》一文中指出,我们的一些音乐院校,将“传统”太“森严壁垒”了,内容除了西方音乐外就多是汉族音乐,应该加强少数民族学科音乐的建设,这也是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元化民族音乐丰富多彩,但据笔者调查,河北省高校的音乐教育基本课程中,均未涉及少数民族音乐的内容,而只是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中讲到区域色彩音乐时,提及点滴;而河北省开设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课程的学校更是寥寥无几。世界音乐文化是多元的,客观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但又平等的音乐体系,学生们首先应学习本民族、本国的音乐遗产,才能学会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音乐。1教学中,偶有提到五声音阶,学生们只能想到宫商角徵羽五种中国民族调式音阶,主观的认为五声音阶就是中国特色音阶,是中国特有的音阶模式,且这五声之间只有大二度与小三度的关系。这种理解与认识,就是不了解世界多元化音乐的体现,只有在学习世界民族音乐之后,学生们才逐渐意识到,五声音阶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音阶,且五声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种模式。伴随人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逐渐增强,世界各民族都在努力保护本土的传统礼俗、仪式,而伴随这些仪式的音乐,也被有效的记录下来。高校课堂,作为文化的传播圣殿,对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衍生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河北省高校的本科毕业生,直接面向河北省各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教育第一线,如果他们的音乐知识体系不够全面,缺乏多元化音乐因素,将直接影响下一代对于多元文化音乐概念的理解与认识。
三、几点思考
1.音乐文化中的音乐教育必须是多元的、交叉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观,导致不同的教育理念、模式。而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音乐表达方式也会受到教育观的影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可以帮助一个学生树立全球性的音乐视野,使之能够包容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从而树立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正确教育观。师范生的知识结构组合将直接影响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当代社会,许多幼儿园都“号称”与国际接轨,对外宣传幼儿园将如何引进国外教育理念,以弥补中国教育体制的不足等。试问,如果幼儿园教师的知识结构无法达到多元化,他的教育理念又如何能够与国际接轨?所谓蒙氏教育、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并不是简单的方法改变,也不是简单的几件教具的参与就算是引用了新的教学法。我们需要整体提高幼教师资教学水平,必须从根本上填充他们知识空缺,改变思维方式和音乐表达方式,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2013年4月,笔者对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顶岗实习学生进行了巡回指导,此次巡回指导过程中,笔者惊喜的发现,石家庄市区很多中小学在音乐教学中已经不同程度的渗入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虽然在教学内容上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但这已经是个良好的开端。当然,在河北省内一些县级、镇级的偏远学校,教学手段、设备、理念都还处于上世纪末甚至中叶的落后阶段。而我们顶岗实习的学生,依然带去了他们最新的教学理念,克服简陋的教学设施,尽可能的上好每一节实习课程,实感欣慰。
2.正确理解worldmusic与ethnicworldmusic的关系。
2003年,笔者首次在河北师范大学开设“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时,学生亲切的将这门课简称为“世界音乐”。当我听到这一称呼时,及时更正了“世界音乐”与“世界民族音乐”的关系:二者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此后的几年来的讲授过程中,学生们逐渐意识到授课内容与称谓的关系。高师类院校有一门“高龄”课程——音乐欣赏。这一课程的欣赏对象直接取自“西方音乐”。而“西方音乐”也仍然存在西方传统音乐的内容,或者我们可以称此类“西方音乐”为“西方艺术音乐”。“艺术音乐”应该是在“传统音乐”出现之后,在所在地区经济、政治都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所产生的音乐称为“艺术音乐”。而在“艺术音乐”出现之前的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应该称之为“传统音乐”。“世界民族音乐”就是以这类传统音乐为主要讲授内容的一门音乐学学科。笔者一直在思考,应在高校再开设一门年轻的世界音乐课程,或可称为“20世纪中叶以后的世界音乐”。
3.将世界各民族“音乐素材”渗入相关学科。
此想法若实施,将是个“大工程”。首先,将世界各地民歌深入“视唱练耳”课程体系。很多视唱教材也曾引入外国民歌,但大都为流传范围较广,有一定影响力的大众性民歌,而对小众音乐素材很少触及。例如:大家提到日本民谣可能想到的就是《樱花》,实际上日本民谣有很多种,《樱花》只是流传到中国的经典之一,若能将更多特色的日本民谣引入视唱教程,学生们会知道世界上除了中国还有很多国家有五声音阶,而且还有带半音的五声音阶。其次,“十二平均律”已是深入人心,乐理学中讲述音程、和弦的构成都是采用半音、全音概念,且记谱法也是沿用欧洲音乐记谱规则,对世界各民族的地方性特色展现有很大障碍。如何在《基本乐理》课程中适时植入七平均律、五平均律概念,如何解释中立音的存在现象,如何给学生讲述除了简单的2/4拍、3/4拍、6/8拍等基本节拍之外,世界上还存在100多拍的节奏周期。这些都可称为《基本乐理学》的补充知识。再有,《音乐美学》的概念也要有所扭转。很多民族文化底蕴不同,对美的判断和理解截然不同。例如,泰国弦乐器就是追求嘶哑音色,如果换成纯净的提琴声音,他们会无法接受。很多音乐,需要我们在理解并接受他国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去欣赏。要将世界各民族“音乐素材”渗入相关学科,首先需要教师扭转教学思路,填充知识空缺,故称其为“大工程”。
四、结语
(一)枯燥的教学方式
所谓枯燥的教学方式是指单一的教学方法。该种弊端是在广大开展钢琴教学活动的高等学校中存在的最大的弊病,时代正在发展,但是教学的方式还仍为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式的黑板教学屡见不鲜,在课堂上气氛紧张、学生的情绪呆滞,单一的教学方法没有与时俱进,无论是面对音乐专业还是非音乐专业的高校学生,教学质量不是很好,在音乐高等院校情况好于其他高等院校。纸上谈兵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是不适合高等院校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引起重视。
(二)落后的教学模式
在落后的教学思想的干扰下,导致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注重理论的灌输以及学时的严重不足,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资源上也没有合适的配置,教师在课堂上的互动不明显,教师的弹琴教学的时间也不足,对学生的音乐思维的培养不足,在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明显。在对学生的理论教育是为了对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背景的建立,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对实际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在大量的熏陶和反复性训练。因此在上述的理论和实际的教学上均没有实际的和系统的教学模式。
(三)模糊的对象定位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素质在发生变化,教学内容也应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在现如今的钢琴教学中,对教学对象的定位不准确,没有清晰的了解,对学生的身心及能力爱好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没有真正关心过学生的发展态势。对目前教学对象是一个成年的具有独立自主能力的大学生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掌握不好教学的度,对因材施教更是没有良好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积极的互动,在气氛上构造出比较凝重的气氛,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四)教师的教学素养的匮乏
在高等学校中的钢琴教学目前仍属于一个新兴的教学种类,因此教育部门没有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系统与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教学素养上也没有良好的培训系统。目前普遍忽略了教师的教学战略意识的培养,对教师的教育的重要性是高于学生的,对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勾勒的匮乏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一)灌输钢琴的基本知识
无论是对什么的学习都需要在理解基础的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的,在钢琴教学中,首先要把钢琴的神秘色彩展示给学生们,令学生从根本上爱上钢琴,这才是兴趣引领学习的起步。向学生积极的介绍钢琴,令学生对钢琴的基本结构和意义、作用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产生学习钢琴的向往,在情感教育和音乐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达到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和激发兴趣的效果。
(二)因材施教进行个别培养
因材施教是一种在基本教学模式下发展起来的教学方式,是在普通教学的过程中有余力之后做的事情,通过因材施教会使教学效果更佳突出。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背景,进行单独的教学,适当的对其运用不同的教材及合适的作品进行培养,有助于学生真正发现自我、提升自我。在尊重学生个性的过程中逐渐的培养能力。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符合教学的根本目的,对于学生本身来说,对其兴趣是一种极大的培养。我们教育工作者就是要给予学生平台,充分为学生考虑,使学生敢于展现自我,真正的提升自我。
(三)身临其境的教学模式
所谓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指令学生真正的喜欢学的过程。对学生进行身临其境的教学即是指在基础的音乐素养构建起来之后,对钢琴的演奏学习。在此阶段是需要学校及学生进行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的,要为学生准备一定的配套的硬件设施,同时学生要进行一定的时间的学习,任何过程均是孰能生巧的过程,因此要认真对待。通过不断的练习,总结自己内心的心得体会,对钢琴会有一定的见解。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也是丰富生活的一种方式。
(四)循序渐进的教学
所谓高等教育是有限的,对学生的教学只是对成年人的一种方向的引导,高等教学活动中采用钢琴教学是对学生音乐素质及能力的引导,是对意识的培养。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长期的磨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心得,通过极大的耐心逐渐的学懂它、爱上它,通过不断的迎接挑战、战胜困难,逐渐的培养钢琴学习的兴趣,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对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对性情和生活习惯的培养。
三、钢琴教学的教学探索
(一)以听力锻炼作为音乐起点
对音乐的学习,首先要对接受声音和分辨声音进行锻炼。对于每一个普通的学生来说对音乐的学习必须从对音乐声音的记忆力进行练习,对音乐的系统学习也是从听力的练习开始的,这是每位音乐学习者的基本素养。对节奏、音调、曲调的敏感性是对乐感培养的首要因素,因此在钢琴的教学中这是一种基本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音乐听力的训练是对学生独立练琴的前提培养,因此要放在首要地位。在此的基础上在进行手指与大脑的同步练习,可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鉴于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音乐听力的练习,使学生的乐感进一步提升,在不断的教育过程中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对音乐产生共鸣。
(二)把读谱学习作为音乐习惯
读谱能力是作为一名音乐学习者必备的基本素养,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的音乐读谱能力,养成良好的读谱习惯。在日常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读谱学习主要包括对基本的音节、节拍、以及跳音、连音等,甚至是小标记,如指法、休止符等,对以上的基本知识进行基础教学,并在演奏时进行严格把握,进行认真指导,避免学生因为粗心或者懒惰的原因进行自主弹谱。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必须是循序渐进的,在不断的熟练后才能有所飞跃,因此必须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简单的、繁重的、必须准确的循环式重复,最终才能对乐曲产生心得,才能进行一定的、准确的、流畅的演奏。鉴于此,必须在音调、音节甚至指法上进行及其严格的控制。在选择乐谱的时候也应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过程进行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最正规的学习。
(三)把背奏能力作为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进行读谱演奏是最基本的音乐训练,对学生进行背奏能力的教学是重要的,也是基础的,反复的背奏只是在熟练程度上和手法上进行锻炼,但同时也不是一种优秀的学方式。单纯的依靠记忆进行背奏是不对的,在背奏能力的培养中,需要发挥学生对音乐的积极认识,在学生的头脑、视觉、听觉中进行合理的综合,通过熟练的练习,令学生找到通过感情和意识进行背奏的能力,对乐谱要有一定清晰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的胜任各种伴奏情况下的演奏。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进行冥想式学习,对乐谱进行脑海里的准备,在没有乐谱及琴的情况下进行模拟演出,进行该种训练可以令学生更好的掌握旋律及对乐谱整体的把握。
(四)对学生旋律弹奏方法进行训练
所谓对学生演奏方法的训练是在学生有一定基础之后进行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旋律弹奏方法的训练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是演奏技巧的传授,通过大量的学习和演练,学生对演奏技巧有一定的心得,演奏技巧的学习主要是针对一些把握不到位的地方的改善。以及对节奏性和流畅性的良好的把握,各种演奏技巧的学习,包括各种音阶的转化、琶音练习等等。第二是演奏时情感的把握,主要是弹奏时情感投入,积极争取情感投入有助于学生对乐曲真正内涵的诠释,如何进行感情投入是需要认真锻炼的。第三是演奏方法的锻炼,演奏姿势的错误会严重的影响演奏的质量,因此在演奏时,手腕、手指、肩膀、胳膊甚至呼吸的姿势及力度是需要认真、自然的进行控制的。节奏和速度也是演奏的关键之处,对节奏及速度的控制是对曲目演奏时的心理及技术体现,因此要认真练习。
(五)加强对钢琴作品的理解
加强对钢琴作品的深度理解是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对演奏产生进一步提升的关键,许多同学对该步骤不在乎,这是错误的现象。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学习有助于学生感性的认识作品产生的背景以及作曲家音乐创作时的心境,有助于学生在演奏时精神投入,有助于在感情上对作品的把握,进而能够在全情投入下演奏出动人的曲目。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学习是对学生自身音乐素养的提升,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学生的音乐见解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定的音乐见解,在学生今后的音乐发展道路上有很大的帮助,在个人性情上会产生极大的熏陶。
四、结语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观、人生观的培养
每位教师在钢琴教学的初期就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观、人生观的培养。教师应该有计划的、有方向的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使学生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都能明确自己究竟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帮助学生树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以及学无止境、知难而进的学习态度,从而逐渐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
(二)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培养高校音乐学钢琴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可以让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得以提高,还可以使学生们对钢琴艺术更加热爱,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因此,一方面,高校钢琴专业的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适当的插入历史知识、文化知识、舞蹈知识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明白钢琴艺术与其他学科是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而不是单独存在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文学名著、参观艺术展览,鼓励学生多亲近自然,寻找灵感,使学生在知识、艺术与自然的熏陶下渐渐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可以使学生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积极、主动和认真,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言传身教必不可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全面展示作品的内容,积极表达对钢琴音乐的热爱,以此来感染学生,让他们对钢琴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二,聆听优秀的钢琴音乐很重要。为了提高学生对钢琴艺术的兴趣,教师应组织、鼓励学生多听一些优秀的钢琴音乐,多参加音乐会,多了解音乐家的人生经历。以此使提高学生对钢琴艺术的兴趣。第三,学以致用是关键。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们应用课堂所学知识来分析理解钢琴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会到钢琴音乐的魅力。
(四)注重对学生音乐才能的培养
学生的各项能力是建立在高超的钢琴才能的基础上的。教师在钢琴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以下几方面的培养: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节奏是组成音乐的主要部分之一,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节拍的律动,指导学生正确认真地弹奏乐曲。其次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教师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展示作品的内容,带领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想象作品描述的内容,体会作品的内涵。最后是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教师应鼓励学生注重乐曲弹奏的连贯性,鼓励他们多做练习,多弹奏、背诵一些名作,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二、教学内容要更完善
完善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的教学内容是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教学内容丰富多样
为了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高校的钢琴教学不能只注重教授知识,传授技术,这是十分片面,十分单一的。高校应结合社会要求以及学生特点完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巴洛克时期的优秀钢琴作品内容丰富,结构系统,对提高学生对钢琴作品的理解十分有帮助,高校可以多引进这一时期的作品;高校可以建立一个数据库,收藏大量与钢琴艺术有关的资料供学生们下载使用;高校还可以使用钢琴教学法,让学生了解钢琴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二)钢琴技巧与理论相结合
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各种有关钢琴的知识及技巧,为学生将来的钢琴演奏技能打下夯实的基础;其次要泛弹精弹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视奏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论中学会知识,在实践中理解知识。
三、教学模式要创新
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是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钢琴教学的针对性要增强
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是增强钢琴音乐教学针对性的关键。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细心观察和了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对读谱有困难的学生应帮助其学习谱号、音符等,使其学会正确读谱;对触键有困难的学生应帮助其学习触键准则,学会触键方法;对不会指法的学生要指导其进行正确的指法练习,帮助其进步。
(二)钢琴教学的灵活性要增强
高校可以通过不定期开设讲座等方式向学生介绍钢琴音乐的最新动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高水准音乐会的方式让学生们领略钢琴艺术的魅力;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学生音乐会的方式让学生得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强他们的信心,使他们更加热爱钢琴艺术。
(三)钢琴教学的互动性要增强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引导他们参与到钢琴教学中来。一是高校钢琴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告别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师生共同探讨中学到知识,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二是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探讨,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四、结语
1.培养目标不明确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其自身性质特点对培养对象的特殊要求。艺术类院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选拔培养专业技能优秀的人才,以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为主,所以以往的音乐艺术类专业招生时对学生的大学前的专业教育要求比较高,学生上大学之前就要求要具备一定能力的专业要求,并在考试中经过层层筛选,最后择优录取。而师范类学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合格优秀的音乐教师,要求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高师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学生毕业后能够担任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及艺术实践的指导。教育的出发点就是能够使学生充分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授课特点,理解教学内容和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但是目前高校师范类音乐专业仍然大多都是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往往只重视自己的主修专业课而轻视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尤其是技能专业方向的学生,相当一部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性虽然很强,但是知识技能结构单一,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严重脱节,不能够将相关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教学行为方式,这就违背了音乐教育本来的目的。比如说在即兴钢琴伴奏方面,很多学生都是有很大欠缺的,有些学生或许钢琴功底并不差,但是在应聘的时候却连一首很简单的小歌曲都不能伴奏。现在的中小学音乐课最主要的还是对学生音乐爱好兴趣的培养,要求教师掌握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学校对教师的专业课水平要求不是很高,但要求教师对只要跟音乐类相关的学科声乐舞蹈、合唱、器乐等都应有所了解,所掌握的知识并不要求样样精通,但知识结构必须多元化。这样一来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就无法胜任学校多元化的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也是音乐师范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与“学”的态度是关键
首先,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要求高师音乐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教学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科研能力。高师音乐教师(特别是技能技巧专业教师)不同于其他专业教师,他们除了与其他专业教师所共有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以外,还有技能性部分,而技能性部分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训练才能使专业水平得到保持和提高。但是,由于扩大招生规模,学生人数剧增,教师课时量大大增加,造成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使很多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备课,因而不能认真搞好教学,只能应付剧增的课时,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且,现在在高校中的科研及数量也都直接跟教师的工资奖金挂钩,有的教师为了搞科研、写论文,在教学上马马虎虎,应付教学,也会影响教学质量,有的即使论文出来了,也像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离教学实际越来越远。音乐界还普遍存在对于学习上实行一对一单人授课的小课形式,音乐类教师普遍都带有一些私人学生,而且上课费用不低。一些学校教师待遇比较低,教师上一节学校计划任务内课的课时费要远远低于上一节小课的课时费,巨额差距之下,教师难免在学校工作与私人上课之间产生时间上的矛盾,违反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教师道德规范。这也是某些教师对上课懈怠的一个原因。其次,学校教育是以“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为主,以往高校的音乐专业由于招生规模小,有名额限定,所以对考生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如今,高师音乐专业也同其他艺术类高校一样,扩大了招生规模,这样在招生录取的时候生源的质量就免不了要降低一些。而且在高考中艺术类对于文化课的要求比普通类高校分数线要低得多,一些考生为了走捷径考上大学,在专业课上经过几个月的突击可能就能考上高师音乐院校,但是这些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都相对会差一些,对音乐的接受能力和悟性也比较低,这样就给高校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结合国外音乐教育对比
国内外虽然都有高师音乐教育,但二者的教育却有很大的不同,下面笔者将从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培养体系、教育方法和实习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
1.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
当今社会,很多国家都已经改变了以往那种把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音乐教育首要目标的思想,取而代之的是更强调音乐兴趣爱好与审美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人们的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这种思想已经从“通过教育学习音乐”转变成了“通过音乐进行教育”,开始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因此,对高校音乐类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开始重视师范生专业就业的针对性。例如,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非常重视学前和小学的音乐教育,他们的高师院校分别开设了学前、小学、中学三级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较多,更有针对性。我国目前全面提倡素质教育,提倡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对音乐教育也从只关注知识技能转向不仅关注知识技能,而且重视情感、方法等,这是音乐教育思想上的一个重大突破。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还是有一定的折扣性,当前社会现实仍是侧重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仅限于“公开课”“精品课程”中。在这种形势下,中学的音乐课几乎是可有可无,所以学习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找到对口工作的几率较低,为保证招生数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率,学校只好另外培养一些非师音乐学生,以适应社会的就业趋向。这种教育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脱离了教育的目的。
2.音乐教育的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活动获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国外音乐教育法比较著名的有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和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即兴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创造力。“柯达伊音乐教学法”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课程的经济实用性,教师只用一个音叉就可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非常适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教育。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课堂上完全是一种枯燥乏味的说教,晦涩的乐理知识丝毫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虽然为音乐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视听元素,但是若是使用不当,依然无法调动学生的情绪。尤其在高校,更有些懈于工作的老师干脆不再备课,上课就只给学生们放视频,这无异于“放养式”上课,等于让学生“自生自灭”了。高校音乐类师范生承担着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重任,他们所接受的学习方式方法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3.培养体系
国外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大多出自综合大学师范学院的音乐系。在德国,高师音乐教育被分为三级,学生按所选的级别分别学习教授小学、初中、高中的音乐教育课。大学毕业后要实习并参加培训班两年,之后还要通过国家二级考试,才能申请教师工作。在美国,学校规定学生学习时不分级,而是把大学第四年的全年都用于实习,以提高实际能力。凡是选择中小学音乐教育职业的毕业生都必须经过国家教师资格考核,取得该方面的证书后,方可到相应级别的学校执教。这种国家考核的内容由个人素质、音乐专业能力、教育专业能力三大类组成。比较之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来源则途径较多。本科、大专、中专都有,所学知识的深度、广度、侧重点都不同,教师对基础音乐教育的认识以及水平相差很大;另外,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从业资格考核过于简单,忽略了较高的专业素质要求,这不利于激励高师学生刻苦学习,更不利于高师学生除音乐以外的其他知识体系层次的提高。
4.实习问题及从业资格
国外高师教育非常重视实习环节。在德国,毕业后必须实习两年;在美国,大学的第四年几乎全部是实习。而在我国有很多高师院校往往都比较忽略实习这一重要过程,都只是走个形式,学生在实习时候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解决,实际教学能力不能得到提高。所以,在实习方面,国内的高师教育需要在时间以及质量上进行调整。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提高国民素质的伟大使命,国外很多国家关于教师的资格考核资格要求非常严格。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对从事音乐教育的资格考核制度是很严格的,除了精通主修科目外,还要至少精通一种乐器,以及能够组织大合唱及小型音乐活动,并能很好地讲授课程、很好地了解学生和与学生沟通等,重视音乐教师知识掌握程度的多元化。若达不到要求,学生即使毕业了也会拿不到从业许可。而在我国,由于社会上缺乏类似的严格考核,学生是否合格由学校说了算。这样一来,学校培养学生就像工厂生产的产品,如果检验标准和是否合格都由自家决定,标准当然就低了。
研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