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产业管理论文范文

产业管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产业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产业管理论文

第1篇

林业产业大国并不是林业产业强国。我国的林业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的制约因素。一是森林资源短缺成为制约产业良好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木材对外依存度已达到40%以上。二是国家生态建设任务艰巨,产业发展与生态改善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三是产业素质较低和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大多数林业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地位。四是产业发展缺乏宏观调控,机构缺位,手段缺乏。没有有效的政策扶持难以将产业做大做强,市场监管缺位导致恶性竞争和无序发展。

针对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做大做强我国林业产业,国家林业局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超前战略研究。组织研究和编写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现代林业产业发展战略》以及《循环型森林工业:模式分析与对策研究》。针对木材资源短缺问题,组织编写和实施了《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规划》,并着手组织研究《木材安全保障战略》。

二是推进对林业产业的政策扶持。出台和下发了《林业产业政策要点》。起草了《关于扶持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和《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工作已经在部分地区开展,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工作将在今年着手组织开展,相关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协调和落实。

三是引导产业集群发展。起草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建立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的意见》,并对福建莆田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进行了命名。

四是加强市场监管。起草了《木材经营加工监督管理办法》和《加强林产品交易会管理的意见》,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后下发执行。

五是强化产业信息服务。作为信息服务平台的全国林业产业基础数据库系统已经开始建设,重点市场和企业联系制度工作将着手开展。

第2篇

一、中国工业设计行业现状

㈠中国工业设计行业具有一定的规模

中国工业设计行业已具有一定规模。中国工业设计行业从业人员约30万人,工业设计年产值约为300亿人民币,占2005年世界创意产业产值的1.27‰,相当于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19‰。

㈡设计人员从业者年龄结构呈年轻化,从业人员集中分布在发达经济地区

2005年中国创意设计人员年龄分布图

根据调查显示,中国创意设计行业的从业者主要属于年龄段在20-30岁之间,所占比例达到93%。且创意设计人群集中分布在华北、华东、华南等较发达经济区域,从业者比例分别是24%、22%和20%,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所占比例分别占总量的8%和8%,而西北地区的从业者最少,占总数的4%。这与我国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相关。

2005年中国创意设计行业人员区域分布

㈢中国工业设计机构呈现多样化的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和市场的发展,中国的工业设计机构呈现出多样化的模式:

(1)自由职业设计顾问公司模式

20世纪80年代末期是中国工业设计的职业化发展的开始时期,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工业设计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在广州和深圳。部分设计公司将工业设计与工程设计、模具制造等整个过程联合起来,其人员规模超过150人。这些公司的特点是善于紧密的将设计与生产制造相结合,以设计的市场实现和销售状态为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在时间把握上具有优势。他们所主要客户对象涉及到家电、信息、通讯、医疗等产业领域。

(2)政府支持的设计机构模式

这类设计机构以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与北京经纬工业设计公司为代表。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是政府实施“工业设计科技促进”专项计划、推进设计创意产业发展的促进机构,承担设计产业政策规划研究、提供企业设计咨询指导、开展国际设计交流合作、承办设计论坛展览会议、举办设计技能专业培训。同时,为企业进行设计实务示范。北京经纬工业设计公司是由政府投资股份方式建立的设计机构。这些机构的客户对象包括政府机构、信息产业、家具制造业、家电业、医疗业等。

(3)院校工作室模式

在北京和广州、上海等地,以院校为依托的工业设计工作室或公司在专业素质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主要偏重于企业设计课题与设计教育实践的结合,注重设计概念的创新。院校模式由于集中了教授、研究生和大学中的不同研究部门和人员,更注重设计的整体解决方案和企业的文化性。其涉及的企业范围包括信息、家电、通讯、医疗、交通工具制造业等范围。

(4)企业设计部门模式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摩托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制造业领域,一些企业具有非常专业的工业设计中心并吸引了大量的人才。信息产业领域主导企业不仅成立了自己的设计机构,还委托国外的大型设计机构进行合作设计,迅速提升了设计的质量和层次。

二、中国工业设计存在问题

我国的工业设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其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大量的OEM(代工生产)使企业不断丧失设计能力。在引进外资中大量OEM生产虽然使我国产品出口总量大幅度上升,GDP迅速增长,但同时也使我国企业在产品设计中形成对国外的依赖。在一些产品中,即便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但核心设计仍然是从国外购买的,这在汽车、机械以及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很普遍。许多大企业对设计缺乏专门的资金投入,更缺乏自己的设计师队伍。这也是我国制造业一直没有走出引进—模仿—生产—再引进—再模仿的怪圈的原因。

其次,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和产业扶持政策。长期以来,工业设计在我国一直没有专门的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也基本处于松散状态,且资金来源严重不足。政府缺乏对工业设计的资金投入,既没有专项拨款,也没有建立设计基金,在工业设计并没有被引起广泛重视,仅仅凭借个别企业的资金推动是不够的。第一个国家级工业设计园区——2004年兴建的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区,也是我国唯一一所国家工业设计园区,起步阶段是民营资本。但设计园在二期工程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遇到了融资难的问题。国家没有提供相应的培育政策,对设计公司、设计园区缺乏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三,工业设计产业化程度低,工业设计人才匮乏。一方面是整个设计市场人才匮乏,另一方面是设计专业学生分配难,许多人改行从事其他工作,这反映了人才供求之间的矛盾。从工业设计专业公司来看,我国目前设计公司有数百家,但普遍总体规模小,基本处于散乱经营状态,且设计产品基本在低端,缺乏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公司和设计师。

四、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的机遇

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迅速

高新技术产品凝聚着最大的生产率增长潜力,是中国未来人均收入可持续提高最有力的发动机。值得关注的是,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避免外商只把那些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中的低技术环节放在中国,从而导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含金量大大降低的问题,中国需要更多自主创新的产品来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形成更强大的国际竞争力。2004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首次实现贸易顺差,由2003年的逆差90.7亿美元转变为去年实现顺差41.1亿美元。

㈡国家政策的支持

国家将努力培育国内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形成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同时利用产业扶持、优惠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资金密集型机电产业的发展,为出口提供更多高附加值产品,以相对较少的出口量创造较多的外贸收益。

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致需求增加

第3篇

分析所有相关论述,我们可以轻易得出未来设计产业的两大趋势,第一:在当今已被转化利用的高科技成果当中,传统设计服务的大部分组成模块都将被商业化,这一点在以价格为唯一区别器的领域体现的尤为明显;另一个发展趋势:如果能够采用一些有效的提升设计效率的措施,那么即便采用与原来相比非常接近的成本预算,传统设计产业的组成形态也可能会被打破,并最终趋向优化。未来的用户将有望轻松的实现自我设计,这对于设计产品的循环周期来说是意味深长的。同时,研发将集中于顾客本身,而并不是市场,企业战略将集中于良性的增长和创意经济,而非廉价的卖主。

一:“尽管设计产业已经从他们的设计业务、设计师对于客户角色的变迁以及未来大量的增长机遇中意识到了这种变化,但是这种发展趋势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仍然要比他们意识到的大的多!”

BruceNussbaum——优秀设计专栏主编——在《商业周刊》上发表评论认为:“处在21世纪变革前沿的设计工作室正在将其核心竞争力从以往的设计图纸转化为设计理念,从表现风格转向设计创新,从关注造型转向注重商业层面成功的实例”。他进一步建议企业要将设计视为一种能够影响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多面手型的职能部门——这些职能包括创造新的品牌,调研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明确用户需求,改变不良的商业惯例等等。

《2005年设计产业状况调查报告》中认为“在传统的设计领域之外,创造性正在逐步扮演一个设计问题解决者的角色,通过提供独特的创意视角和创新思维从而为企业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这一点在苹果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尽管设计产业已经从他们的设计业务、设计师对于客户角色的变迁以及未来大量的增长机遇中意识到了这种变化,但是这种发展趋势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仍然要比他们意识到的大的多!

那么,为了迎接这种发展趋势,究竟该如何正确的改良、重构我们的设计组织?设计师怎样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他们应该怎么做?和以下几位业内专业人士的谈话为我们揭示了几个独特的视角。

StoneYamashitaPartners是旧金山的一家立足于提供咨询的设计公司,成立于1994年。他们的信条是一个完整的“大脑”应该既具有“创意”的直觉和感性,同时应该具有商业层面的逻辑和分析能力,只有二者完美的结合才能造就强有力的多面手型的设计组织从而既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又具备了针对市场的灵活多变性。公司的高层GregParsons,一位具有芝加哥MBA学位的专业人员认为:“在我们的设计团队中,有很多专业人员既具有设计师的从业背景同时又具有商业方面的才能,退一步说,如果我们的项目小组中没有这样的人才,我们就必须要求小组的负责人既理解并尊重设计师以及设计师的工作,同时必须具有商人的头脑”。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LizSutton补充道:“设计思维使我们能够观察、理解、重构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提供一个优雅的设计方案,而商业层面的考虑可以使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处在一个合适的水平”。

JumpAssociates是西海岸另外一个设计顾问公司,他们在过去的七年中在设计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工作。AlonzoCanada——该公司一位具有建筑学、交互设计和经济学背景的合伙人,向我们介绍说他们公司的客户要他们提供“可调控的发展路线图”,为了提供设计方案,他的公司应用了社会学相关技术理论去挖掘用户的相关潜在的需求。这种路线架构设计为客户鉴别机会并根据用户的需求进一步提出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最终的设计方案得到了客户的信任,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他认为,成功的设计结果得益于他们的团队成员至少拥有两到三种专业技术——主要包含社会学,设计学和企业战略等。设计在线.中国

大多数融入这种潮流的公司往往起源于新兴的UI设计公司而非传统的工业设计公司,因为传统的产品设计和图形设计公司建立的根基在于公司的设计历史,强调的是形式、手段和方法,而在UI设计领域,许许多多的公司往往起源于软件工程,市场和品牌战略等等,这种公司的设计师由于没有受到那些毫无新意的传统式设计教育,他们在与新形势下的全新甚至奇异的客户以及交叉学科设计团队合作时会感觉到非常的舒适。

进一步说,在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领域,一个成功的设计结果往往需要对客户的企业战略、消费市场和预期目标有一个彻底的调查和研究,因此,在设计的初始化阶段,这些设计师不鞠躬行、实实在在的深入参与到企业调研运动之中,而在传统的工业设计程序和方法中,大部分产品设计师在这一阶段行动迟缓、参与程度低,显得非常肤浅。在一些关键性的决议,比如这款产品怎么设计、为哪个消费群体设计、为什么要给他们设计等等做出以后,工业设计师仍然是一副慢腾腾的姿态。在这种设计环境下,产品设计师的设计只能盲目的沦为一个系列化产品中的普通一员或者是一件毫不出众的产品,最终的设计结果既没有提升企业的品牌也没有加强企业的市场地位,最好的结果也只不过是维护企业品牌的完整性而已。

如果当前真的是一个“概念创意年代”的前奏阶段,对于一名设计人员来说,必须注重设计所需要的基本技巧和基础能力,这将成为一名专业设计人员通向成功的基石,只有这样设计师才不至于在好机会来临时仍然带着眼罩,白白错过可利用的设计良机。芝加哥设计学院副教授ChrisConley认为:“设计师应该好好考虑一下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而不要总是考虑那些所谓的商业设计项目,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设计师才能恰如其分的参与到商业活动之中。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懂得利用设计与各个层面的相关性以及设计技巧的威力,并将设计技术与传统的商业技巧予以明确区别,保持自己独有的特征,只有这样,才有望将设计师和商业人员之间的隔阂打破,从而使自己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在当前竞争如此激烈的经济舞台上,一个公司不能消极的等待着外部的社会变迁之后,再改变公司内部未来的结构和战略,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业绩,公司必须把自身的结构和发展战略塑造为一个积极主动的进攻型角色,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占据着一个独一无二的有利位置,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对自身进行深刻的反省,要懂得巧妙的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强大的设计技术与方法去改良、创造令人耳目一新的产品,适当的参与企业服务和商务活动,进而改良设计师本身的角色。

二:“相信市场膨胀马上就要发生了,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对于这些新的公司我的忠告是他们将感受到真正成功的结果并不是像听起来那么容易。越来越多的新手加入这场游戏当中,可是游戏规则并不是他们想象那样:跟随着客户,拿到几个录像带,然后就是很酷的设计。”

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而是一条坎坷的道路。Canada提醒我们说:“这是一个已见雏形的市场,当前提供设计服务的公司正越来越多,相信市场膨胀马上就要发生了,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对于这些新的公司我的忠告是他们将感受到真正成功的结果并不是像听起来那么容易。越来越多的新手加入这场游戏当中,可是游戏规则并不是他们想象那样:跟随着客户,拿到几个录像带,然后就是很酷的设计,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只有提供了聪明的,并且与商业计划完美结合的解决方案,才能把竞争对手远远的甩在身后。而这一切需要一个多学科综合的团队。当然,形形的设计公司提供的差异化设计服务对于整个设计产业来说是提升行业价值的一个绝好良机。”设计在线.中国

三:简而言之,设计产业必须忠实的反映客户的需求,根据客户的需求重组、再造自身所提供的服务,并进一步改良设计组织本身的架构。

对于那些想主动改变并朝着前文所述的设计模式开始行动的设计师、经理人和公司股东们来说,有几个特殊问题必须注意:

让你的客户参与到你的设计过程中来——他们是最清楚自身情况的人,通过真诚的合作和对话,你可以得到许多有用的设计信息,这比将设计项目看作一项任务要强的多,没准你还可籍此扩大你的设计服务范围。要知道,他们的积极参与也可以让他们能够更加容易接受你的设计概念。

牢记最终的设计产品是一个团队合力的结果——CordySwope,normallife设计公司的创始人兼设计战略家这样解释说:“你必须明白并且尊重所有参与设计人员的专业化建议,工程师,市场分析人员,设计师,广告,品牌,媒体,财政……他们用各自的专业术语、专业理论和自身最好的实践经验建立起了自己的设计观。如果你傲慢的向他们或者他们的经验宣战,那你就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如果你这样做的话你是永远不会胜利的。要知道,他们也是客户委托给你的设计项目的组成部分。”

对于用户研究、图表设计人员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如果你在这个领域并没有内在的天份,那么就雇佣一个业内专业人士吧。用户研究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于这项任务。另外,不要强迫你自己的员工去做这项工作如果他们没有这方面的爱好和兴趣的话。

扩大你的基础知识范围,尤其在商业策略方面——如果你以前只读一些设计杂志,网络新闻的话,建议你现在起开始增订一些商业杂志和报刊,读读相关的博客也有利于你知识面的扩大。要知道,如果你洞彻市场的发展状况并有能力用一些专业的商业术语表述给你的客户的话,会增强他们立项的决心,也有利于你做出高瞻远瞩的设计方案。

第4篇

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全球上映首周即创下票房新高,为电影公司带来了丰厚的票房回报。影片的热映也带动了衍生产品的热销,动画片衍生图书、主题笔记本电脑、卡通T恤衫、抱枕等各种授权产品为商家带来不菲的收入。其中,由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通过引进同名图书版权,推出8种衍生图书,更是受到业界的关注。

中国香港贸发局近日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排名前30位最有价值的品牌,八成多的产品是靠授权业务来不断扩展在世界各地的品牌影响力。该报告还预言,“品牌授权”将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中的新兴产业。

品牌授权受行业热捧

品牌授权被西方营销界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商业经营模式之一,全球每年授权产品销售额大约有2000亿美元,其中仅在美国,2005年就达到1100亿美元,占整个美国消费品市场的30%左右。而在我国,2005年授权产品销售额仅为10亿美元。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动漫中心主任邓丽丽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外,动漫产业价值链十分发达,以美国迪士尼公司为例,其每年授权产品的零售就占有27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我国动漫企业也注重衍生品的开发,如三辰集团利用“蓝猫”这一品牌,先后开发出一系列衍生品,多达17个大类6600余种。目前,三辰集团已拥有包括美国在内15个国家的海外版权,产品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人民币,是其投资成本的22倍。

广东动漫游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新雄在接受采访时,为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美国各种品牌授权产品占零售市场的1/3,日本仅卡通形象授权产品的销售就占全年卡通消费的一大半,而我国品牌授权业务只占零售市场的1.2%。他表示,我国品牌授权市场发展空间很大,据国际授权业协会预测,中国大陆人均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人均授权产品销售额即可上升1.4%。预计到2010年,中国大陆授权业务市场的规模将超过15亿美元。

炼内功拓展市场空间

“运用品牌授权进行衍生品开发,为动漫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但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在进行衍生品开发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暴露出动漫产业创新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的缺失。”张新雄认为,我国动漫产业的优势在于题材丰富多样,但由于许多动漫作品制作者缺乏“讲故事”的能力,作品容易落入俗套,缺乏吸引力。他表示,动漫产业是“眼球”经济,企业应当趁热打铁,抓住动漫作品的热销时机,迅速推出衍生产品,否则,错过了时机,衍生品也就是去了开发的价值。

针对目前国内动漫产业品牌授权尚缺乏专业人才,邓丽丽认为,应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企业进行品牌授权规划和市场运作过程当中,由专业人员专司其职,打通产业链,以保证企业的良性运转。

作为一个几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卡通形象“魔力猫”,通过品牌授权,从业界的艺术展、动漫展开始走向大众,也从单纯的商业设计角色逐步转变为原创卡通衍生产品的设计、开发,目前已推出了从玩具、服饰、钟表、文具,到家居、儿童药品、食品等领域的上百种品种。对于国内品牌授权现状,“魔力猫”的设计者,深圳容与品牌形象规划设计公司设计总监魏海深有感触,他认为,品牌授权在我国还刚刚起步,企业除了虚心学习国外成熟的市场运营模式之外,更应不断加强创新能力、市场运作能力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等内功的锤炼。

据介绍,目前,容与公司与日本LLP动漫推广公司联手,运用后者成熟的市场运营模式,联合运营“魔力猫”卡通形象的品牌授权,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成绩。

市场开发注重权利保护

对于品牌授权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魏海认为:“如果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我们只能做国外知名卡通形象衍生品的代工生产,这样不仅费用昂贵、条件苛刻,对生产厂商也有很多限制,且利润微薄。只有不断提高设计创新能力、制造生产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我国动漫产业才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第5篇

环保产业领域不断扩大。目前,环保设备(产品)的种类几乎覆盖了污染防治的各个领域,产品品种达到了3000多种。城市污水处理设备、高效布袋除尘设备、高精密度在线环境监测仪器(仪表)、一些性能优良的特殊环保材料等,近几年得到较快发展;各种废弃资源的利用途径得到拓宽,产品品种不断增多;环境服务领域由过去以技术和咨询服务为主发展到工程总承包、专业化环保设施运营服务和投融资风险评估等领域,一批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专业化的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已经出现。

环保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各种技术和产品基本覆盖了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各个领域,在环保设备(产品)中,达到国际20世纪80年代水平的占20%,少数产品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在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方面,我国已具备自行设计、制造关键设备及成套设备的能力;基本具备了自行设计大型火电场烟气脱硫的能力;工业一般废水的治理技术、工业消烟除尘技术和工业废渣的综合利用技术等已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环保产业的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2000年,全国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1995年减少了10~15%,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工业污染源于2000年年底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

“九五”时期全国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九五”确定的环境保护目标基本实现。以上成绩的取得与环保产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以上分析说明,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已经具备了加入WTO的基础条件。加入WTO无疑将对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环保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加入WTO对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为环保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中国加入WTO后,由于减少了国际资本进入障碍,国外环保企业将凭借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等优势,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和方法对我国环保产业进行合资、独资以及兼并或重组,“逼迫”我国环保产业提高竞争力,这将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制止环保产业的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促进环保产业市场的法制建设。加入WTO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制体系,修订与国际惯例相冲突的政策法规,增强政策的稳定性和透明度。在这种形势下,地方保护主义、保护落后环保产品的情况会得以改善;行业垄断、伪劣产品、各类企业不能在平等条件下竞争等一系列问题将被克服。

加速我国环保产业的技术进步。加入WTO后,我国与各缔约国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活动将为技术改造、调整技术结构提供更多的途径。利用国外环保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后的技术优势发展中国环保产业,会加速产业技术进步。而WTO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必然加快我国环保工业从仿制为主走向自主开发的道路,为今后进一步拓宽海外市场打下基础。

有利于我国环境服务业的发展。2000年我国环境服务业产值为100亿元,与国外相比差距甚大。国外也正是看准了中国环保技术服务业市场的特点,急于进入中国。如日本就已经抢先在重庆建立了独资的环保信息咨询中介公司,并以重庆为基地,面向中国市场,提供污染治理、环保工程设计以及技术咨询等多项服务。加入WTO必将为我国环保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契机。

加快环保产业投资事业的发展。加入WTO一方面可极大改善我国环保产业的投资环境,令国外投资者信心倍增,从而确保外资的注入,环保产业的资本瓶颈将被打破。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条件亦日趋成熟,让更多较成熟而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国外,以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有利于提高产品标准化程度。加入WTO有利于我国企业推广实施ISO14000环境系列标准,建立新的环境管理体制。从而极大促进各国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为进一步扩大产品出口提供大好机会。

环保产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加入WTO将对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特别是当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可能使我国环保产业在加入WTO后短时期内处于不利的地位。

管理体制不畅,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由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显示出来,我国环保产业还没有引导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来统一负责环保产业的政策、计划、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环保产业管理及综合协调。由于产业政策不到位,缺乏吸引人才、技术、资本资源投入的市场氛围,导致环保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环保产业技术水平偏低。我国环保产业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绝大多数环保企业的科研、设计力量薄弱,技术开发力量主要分布在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能自己解决投资、自己完成技术开发并占领市场者,仅有20%.技术含量低、开发周期长、科技成果转化难、工艺落后、自动化程度低、运行可靠性差等问题,是影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全方位的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造成许多环境治理设施运转效率较低;信息咨询服务的规模和技术手段与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较大差距,咨询公司和各种中介机构服务网络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没有专门的为环保产业服务的信息部门,只有少数单位在提供部分的、重复的信息。由于信息缺乏,产业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的现象。

资金投入不足及投资渠道窄。“七五”、“八五”期间的环保投入虽有明显增加,但一直没达到环境治理和规划的要求。资金缺乏直接限制了环保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几乎全部依靠财政投资进行建设和运行维护,致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发展滞后,城市污水二级处理率不足15%,一部分污染处理设施难以运行下去。据估计,就环境投入方面的历史欠账而言,目前已达5000亿元左右。

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是地方保护主义扰乱了环保产业市场管理秩序,造成了环保产业市场的不公平竞争。尽管国家环保部门推行了环境工程设计资质认可制度、环保产品认定制度,个别省市制定的环保产业政策中,明确提出承担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单位必须持有《当地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资格证书》。有的地方片面强调当地环境保护建设项目所需的设备和产品要在当地生产,造成了新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

竞争实力弱,出口创汇能力低。加入WTO后,市场准入扩大,关税削减和非关税措施取消,国内环保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内生产成本高、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的企业将处于困境。另外,目前我国环保产品出口规模小,产品品种单一,出口渠道尚未建立,出口地区范围较小,加入WTO后,环保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将面临更加严峻挑战。

观念体制有待转变和完善。我国在观念和体制上存在许多与WTO规则不相适应的地方,特别是环保产业现行的有关法规政策及制度标准与惯例相去甚远,短时期内很难完善。加入WTO后可能会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发生冲突,不利于环保产业在国际环境下发展。

环保产业加入WTO的战略选择

加入WTO,我国环保产业必将进一步调整总体对策和行业对策。达到压力转化为动力、机遇带动起飞的目的。制定切合实际的经济政策,培育环保市场需求。

“九五”期间,我国政府陆续制定了“三河”、“三湖”防治规划,“两控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区)规划,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和“一控双达标”计划等环境保护重点计划,有力地促进了环保产业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超标是违法行为,并提出依法建立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零起点收费。这将有助于改变污染物排放收费标准相对于污染治理成本偏低、难以调动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的局面。如新建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不能达标的,必须配套建设烟气脱硫装置,推动了烟气脱硫产业的发展。

确立产业发展战略,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我国环保产业领域发展失衡,主要集中在环保产品生产和三废综合利用领域;环保产品结构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水、气污染治理方面,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不多,环保监测仪器更少;另外,环保技术服务十分薄弱,自然生态保护的市场还没有形成,社会化服务程度低。症结在于缺乏必要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中国加入WTO应重新确立和审视环保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政府行为是环保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解决环境问题、发展环保产业时也要利用市场机制,如征收环境税等。国家应在企业重组、技术进步方面予以导向,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对环保产业予以支持。

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监督和监察工作。要抓紧做好有关环境公约的国内配套立法工作,要加快环境标志产品和环境管理体系有关标准的制定,以适应加入WTO后解决国际贸易和国际环境问题的需要。我国涉及外商投资的环境法律有30多部,但规定的内容却非常笼统、分散,各法之间也缺乏必要的协调。例如,关于外商进入环保服务业政策尚未出台。另外,我国产业市场要逐步建立起环保产品、环保工程、环保设施运营、环保咨询服务等监督管理制度。同时要加强执法监督和监察工作,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果。积极营造环保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良好环境。

积极引进外资,拓宽发展空间。要抓住加入WTO的机遇,积极引导国外各种资金进入环保领域,尤其是要大力吸引对环保产业和污染治理市场进行直接投资。实际上,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环保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外创业投资已经开始大量进入我国环保产业市场。要充分利用环保产业获得国际资金援助的机遇,加快与国外企业的合资合作,尽可能寻求和利用外资。可以预见,中国加入WTO以后,将更加积极开放环保市场及其相关产业市场,大幅度降低环保技术及设备关税,吸引跨国公司进入环保与能源领域,这将会掀起新一轮的外资投资。

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进入环保产业领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运用经济规律,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环保产业自我发育、自我生长、自我发展壮大的内在机制,使市场成为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调控手段,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环境质量建设,特别是要运用政策和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鼓励、引导多种所有制的企业进入到环保产业领域中来,进行环境保护的投资和经营活动。不要光靠政府办企业,要发动社会力量,靠社会办企业,吸引各方面力量发展环保产业,这样才能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社会基础。

推进环保产业技术进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要支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在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把环保技术作为重点领域予以支持;要进一步集中人力、物力和资金,在环保产业急需突破的关键技术领域,进行产学研联合攻关和开发,集重点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价值规律、技术优势,实现技术创新,加快环保产业技术经济一体化步伐;要紧紧跟踪国际环保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加强环保设备的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和国产化工作,尽快缩短我国环保技术装备水平与世界的差距,全面实现环保设备国内配套生产,改变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要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健全环保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和技术转让网络,迅速、准确、有效地技术信息和供需信息。

推进环保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完善产业服务体系。环保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是环保产业市场发育的重要内容。加入WTO要求环保中介服务机构必须建立和完善,形成沟通信息、服务企业的良性循环的环保中介服务机制。根据全国环保产业的布局和结构特征,切实做好环保产业服务网络的规范化建设,逐步形成多功能全方位的环保产业政策、市场、技术、信息咨询服务的网络体系,为发展环保产业提供必要的社会服务。

第6篇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财务管理;优化路径

一、陕西旅游产业集群财务管理的立体检视

时下,陕西旅游产业集群财务管理难度显现在四个层次。其一,陕西旅游产业会计核算体制行业特性缺失,制定的该产业核算体系缺乏操作性,会计核算操作的技术线路只能按其产业性质与相似的其他产业作为参照。其二,陕西旅游产业运行当中财务制度不完备,其营业收入和运营的成本费用存在核算失真,被动地将真实的财务信息隐藏,其三,陕西旅游产业财务指标设置基本到位。但存在对财务指标评估体系的建构。为旅游产业集群空间拓展和时间链接产生“阻抗”效应。其四,陕西旅游产业财务管理流程不精益,财务活动偏离其行业的会计核算准则。之所以存在上述现象其渊源于下列枢机,(1)公司利益层面,会计账簿及会计科目设置有意识地不规范,少开或不开发票、隐瞒收入、虚列成本、少缴税金等,其目的在于增加收益。(2)内部财务管理层面,为规避税收征管,账务处理有意识不规范。如营业收入没有按取得收入时应开具的旅游业发票记账联进行收入核算,而是按旅游团事先约定的金额确认收入;营业成本应以取得的合法原始凭证为依据,而有些景区是以与对方签订的结算单为依据入账。(3)收入核算层面,旅游地对单位组织的旅游活动因对方会索要发票报销,而在账上如实反映这部分营业收入,但对自费旅游的个人因没有索取正式发票的要求,则以自制收据收取旅游费不将这部分收入入账,造成营业收入不真实。(4)运营成本层面,旅游地成本费用核算依据庞杂,无统一的参照范式,主要体现为,一是成本费用凭证不全,景点门票等凭证未全部装入会计凭证中;二是未将与该经营中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的原始票据装入凭证中,无法核实账上列支的费用是否是其经营过程中的必要支出;三是收支核算不同步,特别是景区的维护管理费,是为维持景区的正常经营早已在账上列支,但与营业收入的发生不匹配。(5)价格机制层面,陕西旅游产业定价弹性曲张度较大,造成行业内所得税监管难度加大。旅游产业有公认的贡献率却没有公认的利润率,这诱使旅游地景区利用这一价格弹性,对成本费用进行不真实核算。

二、陕西旅游产业集群财务管理良性运营线路分析

财务管理是旅游产业集群经营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子系统,是从价值链上对旅游产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一种综合管理,其主要职责是依循旅游产业的经营目标,有效调配资金链,合理配置资金流向,整合资金资源,规制财务策略,达至财务管理和控制水平的优化流程。其优化路径的实现依赖于两大线性思路:

1陕西旅游产业集群财务管理坐标系:(1)生存的目标财务管理应努力使该产业保持合理的财务比例,保证其维持正常经营,(2)发展的目标财务管理应及时有效地、以最低的成本筹集到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保证其具有发展能力,(3)获利的目标财务管理应有效地管理和运作好资金,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利用水平,增加其盈利。

2陕西旅游产业集群财务管理操作的技术线路。(1)资金收支数量和时间序列平衡的技术线路旅游产业财务管理的平衡原则要求其资金收支在数量和时间上都要达到动态的平衡。(2)资金流弹性留存的技术线路旅游产业财务管理的弹性原则要求资金管理在达到准确和节约的要求同时,要合理留有伸缩余地,做到略有节余,做到略有节余,就可以提高对旅游产业资金运动的控制能力,降低风险性,(3)业务能级拓展的预见性技术线路旅游集群财务管理的预见性原则要求通过调查研究,掌握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运用科学方法,对旅游产业未来财务收支和成果变化趋势进行预计和预算。(4)业务管理水平优化的技术线路旅游产业财务管理的优化原则要求不断分析比较和选择,使旅游产业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保持最佳。

三、陕西旅游产业集群财务管理活动优化路径分析

1会计核算体制优化路径旅游产业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从产业结构层面看,旅游业虽属于第三产业,但其产业特性属完备的纳税主体,对其会计核算体制的优化的根本要求在于采用合理的财务方法,调整财务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根据该行业的财务政策,进行适当的财务管理,依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实现旅游产业的价值最大化。

2财务预测优化路径财务预测是为财务决策和编制财务预算提供有效的依据,其核心要素有,资金预测、成本费用预测、价格和收入预测及利润预测。产业集群要提高经营收入、财务预测是增加盈利的基础。因此,对产业集群财务预测进行有效的优化包括次优化是实现产业集群目标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3本核算体系优化路径以盈利为目的的属类格局如大唐芙蓉园,它是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主题公园,也是以盈利为目地的一种旅游产业,其成本核算体制与文化旅游产业相似。以非盈利为目的的属类格局如曲江池遗址公园,它具有“收入”性质的资金就相当于政府补贴或其他资助,所以就需对这部分资金进行财务计划,包括资金的预算、资金结构的合理安排和优化。其次,每年固定的成本费用又要求对其进行一定的财务控制,包括成本的控制和费用的合理支出。这样,才能符合该旅游产业行业特性的目的。

4财务计划优化路径财务计划是以财务预测提供的信息为基础来编制的,是财务预测和决策的具体化,是旅游产业财务控制的依据。如政府2007年补贴100万元用于曲江遗址公园的经营,则财务计划如下:

有了切实可行的财务计划,旅游产业就可以根据本年度的财务计划轻松自如地运用现有资金。遇到突发事件,还可以运用计划预留出的闲置资金解决。而财务控制即成本费用的控制,是财务计划能否执行的关键,所以要先进行成本控制。

5财务控制优化路径财务控制是以财务预算指标和定额为依据,对旅游产业经营中的各项财务活动进行计算和审核,找出差异,采取措施,使旅游产业财务活动朝着有利于提高财务成果和优化财务状况的方向发展,具体方法有,(1)预算控制法预算控制法是以预算指标作为经营支出限额目标,预算控制即以分项目、分阶段的预算数据来实施成本控制。即把每个报告期实际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总额与预算指标相比,在其它财务指标不变的情况下,要求成本不能超过预算。(2)主要消耗指标控制法它是对旅游产业成本费用有着决定性影响的指标实施严格的控制,以保证成本预算的完成。(3)制度控制法制度控制法是产业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来控制成本费用开支。例如,各项开支消耗的审批制度、日常考勤考核制度、设备实施的维修保养制度等。成本费用控制制度还应包括相应的奖惩办法,对于努力降低成本费用有显著效果的要予以重奖,对成本费用控制不利造成超支的要给与惩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员工节约成本费用、降低消耗的积极性。进行费用的合理支出,我们在此采用制度控制法。如表所示:

第7篇

不过里面有一段话我觉得非常经典,对于当下的中国电影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不管你是否影迷,你都会为港片的基本吸引力打动:比如说故事的方式、影像与音乐的配合、人类普遍情感的煽动与塑造。这些跨文化吸引力,都是艺术技巧制造出来的。那技巧,就是娱乐的艺术。”

而在当今的亚洲电影中,我觉得惟一还能对得起这段话的,恐怕也就只剩下韩国电影了。

前段时间买了一张叫做《我的野蛮女金刚》的韩国电影,我之前听都没听说过(后来一查才知道,这是韩国的票房冠军《淘气少女求爱记》)。不过一看这片名,就知道是走“野蛮女友”路数的电影,作为一个刚刚从“什么什么斯基”和“什么什么夫”组成的大师迷魂阵中逃出来的人,我很想找点够庸俗够搞笑的片子放松一下,就将它拿下。结果回去以后看的津津有味,很是怀念了一番当年和一帮朋友在录像厅的小黑屋里看港片的乐趣。

这样的电影我不说大家都知道,里面一定会有一个搞怪的女孩子,不漂亮也一定可爱,不可爱也一定有个性。然后她一定会遇上一个帅哥,不可爱就一定有钱,没有钱就一定温顺,如果连温顺都没有,那他就一定只能用“逆来顺受”来形容了。然后就是两个人搞来搞去,当男主角被女主角玩的将死未死的时候,爱神就象白袍甘道夫那样出现了。最后两个人就幸福地远去,留给女性观众无限的遐想和尖叫。

既然这样的电影路数是如此鲜明或者说老套,那为什么我还能边看边傻笑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需要娱乐!因为我们需要娱乐!因为我们需要娱乐!

就象《我的野蛮女金刚》,这个套路恶俗的电影之所以还能让我们看的津津有味,是因为韩国电影在运用这些套路的时候,真的是下了工夫用了脑子。所有的画面都拍的干净漂亮,无论主角配角还是群众演员都很卖力敬业,搞笑桥段以及煽情段落都火候老练,俗而不媚。虽然这部电影不会让我们对人生啊,社会啊,哲学啊,宇宙啊什么的产生各种感慨和联想,但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娱乐方式,看这样的电影绝对是让大多数观众感到物有所值。而作为一个普通电影观众,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现在还有一个最大的毒瘤就是电影评论。其实在中国电影市场中,严格地来说是没有电影评论的。因为电影评论是商业电影环境下的产物,在还没有这样环境的中国电影市场中谈论电影评论,无疑是有点过于超前了。但考虑到最近电影评论和电影创作方面连续发生的掐架事件,我们还是有必要来仔细地看看当下的中国电影评论到底是怎么回事。

从《英雄》开始,一直到最近的《十面埋伏》,媒体和网络的电影评论已经开始逐步地向着一个毫无规则和次序的群体无意识狂欢演进。网络上的各种电影评论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匿名性以及潜在地追求轰动性等原因,自然是“尽皆过火,尽皆癫狂”,怎么能吸引眼球怎么来。而这种网络上的狂欢却进一步地演化到了正规媒体的阵地,无疑是由于媒体在电影评论方面自觉不自觉地缺席所导致的。而这种缺席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一个商业电影环境所带来的良性循环而导致的。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大部分影评,其实都有点故意和自己较劲的意思,完全是为了评论而评论。其中大部分评论者严格地说来其实对商业电影并没有什么认识。他们的那些为了吸引注意力的评论完全拧巴了大家看电影的初衷,那就是为了娱乐自己。

我们现在所缺乏的是这样的职业影评人—他在电影上映前客观地告诉那些还没来得及看电影的观众,这个电影是一个什么水准,是否值得花钱买票,看电影的时候什么地方最好看,有哪些东西是粗心观众不容易发现的等等。这些地方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能够这样做的人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商业电影专家。至于那些涉及“道德正确”和“政治正确”的问题,最好是先确认一下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再去发挥。否则以这样高尚的名义去作出判断是人人都会而且张口就来的,但是在你为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沾沾自喜时,请回头看看是不是真的这样。作家王小波曾经说过,倘若某人以为自己是社会的精英,以为自己的见解一定对,虽然有狂妄之嫌,但他会觉得明辨是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

如果只是就电影本身就事论事,那么电影评论就会成为一个专业并且愉快的事情。我在这里特别强调专业,是因为人们很难对自己不懂的东西说三道四,除非你不怕露怯。而某些打着“梦想推动生活”一类口号的媒体上伪汪国真似的散文小品加呓语,就不能再混迹电影评论之中,除了混淆大家的视听之外并不能带给大家什么更有益的东西。

只是现在的状况很明显不是这个样子。永远都是谁的嗓门大谁就能吸引注意力,谁就能占更多地盘,谁就能接着用更大的嗓门制造噪音。观众反而是这些所谓的影评家们不再关注的群体,他们在这样嘈杂的环境下迅速地对电影失去了兴趣。如果观众在一部电影还没有上映之前,就已经被各种关于该片道德和政治方向上的争论以及毫无节制的引申阐述给搞坏了胃口,而且已经对它的情节了如指掌,甚至比导演还要熟悉该片可能引申出的含义,你说观众怎么还能提得起兴趣看这部电影呢?

观众是永远不会有错的,那么出问题的一定是现在的电影评论。

长期以来商业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缺席,导致中国一直缺乏相应的商业电影评论体系。起初大家先是在病态的环境下全国人民看八部样板戏,然后是在一种饥渴的环境下看诸如《庐山恋》这样的片子,好不容易等电影环境好一点了,没几年盗版VCD、DVD又进来了。在这样的电影环境下,我们作为观众,对商业电影体系中重要的一环—电影评论是缺乏认识的。我们现在所能接触到的电影评论,它的萌生是出自一个和其他国家电影评论完全不同的土壤—盗版DVD!这些影碟和国内电影市场相比优势在于,内容涵盖广泛,价格低廉,购买和观赏便利,这些特点与中国的银幕资源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于数量广大的电影爱好者来说完全是及时雨。随着电影爱好者培养起来的DVD市场不断扩大和泛滥,普通电影观众才有机会打破中国电影的拷贝资源垄断,看到了连其他国家影迷很难得有机会看到的大量国外电影。由此建立的电影或者说影碟评论完全是依靠盗版DVD市场才建立起了基本的电影审美观和评价体系,并由此发展出一个完全是以看碟为基础的畸形电影评价体系。

因为这些评论电影的方式是建立在看碟的基础上,观众的观看效果和真正的银幕效果相差甚远,所以评论者会更容易关注那些非可视性的因素,比如说片中的思想含义等方面,而对电影的票房意识缺乏感受。但是电影的票房意识实际上体现了电影本身对观众的尊重甚至迎合,观众和电影长期在这个方面缺乏互动就会导致现在我们经常看见的影评方式—影评和电影完全脱节,大家都在各说各话,谁都不搭理谁,彼此缺乏了解和尊重。写影评的觉得拍电影的是傻B,而拍电影的也觉得写影评的是傻B,而电影票房自己在一边做傻B。

第8篇

论文摘要概述了我国槟榔发展状况;并就加强琼台湘三地合作,提升我国槟榔产业发展水平提出建议。

槟榔(ArecacatechuL.)为棕榈科(Palmaceae)槟榔属常绿乔木。槟榔果实为我国重要常用药材;槟榔树姿挺拔优雅,是热带地区城乡的优良观赏植物。

1我国槟榔栽培概况

我国引种槟榔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西汉司马相如作《上林赋》时写到“……留落胥余,仁频并闾……”。其中的“仁频”指的就是槟榔。我国古籍《南方草木状》(公元304年)对槟榔植株形态作了很详细的记载。海南和台湾两省是我国槟榔的主产区,云南、广东、福建、广西等省区也有少量种植。

1.1海南省槟榔栽培概况

据报导,截至2006年底,海南省槟榔种植面积达5.31万公顷,占中国大陆槟榔栽种面积的99%,收获面积2.33万公顷,总产量7.48万吨,产值18亿元以上。目前槟榔已是海南省热带作物中仅次于天然橡胶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已成为海南省东部、中部和南部200多万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海南省槟榔产量保持在平均3129kg/hm2左右,单株产量约1.9kg(按种植1650株/hm2计,下同。)。

1.2台湾省槟榔栽培概况

在我国台湾省,槟榔被列入果树类。2001年产槟榔16.51万吨;2004年槟榔面积5.3万公顷。台湾的槟榔号称“绿色黄金”,全岛均有种植,以屏东、嘉义、南投、花莲、台东等地为多,合计占全岛总产的74.5%。栽植容易,回收成本快,利润好,1996年槟榔产值3.47万元/hm2(人民币)。农民栽植槟榔意愿高,导致槟榔栽植面积不推自广,急速增加。至1999年台湾栽植槟榔的面积已达5.7万公顷,槟榔年产值超过133亿元(台币),占农畜产值的4.2%,仅次于水稻,为果品类之冠,已成为台湾的高经济作物。台湾岛虽然不是槟榔栽培的最适宜区,但却保持着世界单产7832kg/hm2的纪录;单株产量约4.75kg(国外以马来西亚单产最高,为1625kg/hm2)。

2槟榔的中医药价值及其主要用途

槟榔果实为我国重要常用药材。槟榔种仁是我国四大南药(槟榔、砂仁、益智、巴戟)之一。槟榔在我国的别名众多,常用的有榔玉、仁频、宾门、槟榔子、橄榄子、青仔、洗瘴丹等等。槟榔性味苦、辛、温,归胃、大肠经,具有杀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水肿、脚气、痢疾、绦虫病、胆道蛔虫、血吸虫病等,外用治疗青光眼等症。其果皮(大腹皮)、花、花苞(大肚皮)和根等也是常用中药材。嚼食槟榔可使胃肠平滑肌张力升高,增加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使食欲增加。适量食用槟榔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成熟的果皮(榔壳)称大腹皮,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等症,也是轻纺工业原料,经加工后,可制成优质纤维隔板,可作塑料填充物,还可用来编织地毯等。除药用之外,其未成熟的果皮在海南、台湾、广东、云南、福建、湖南、广西等省区的一些地方,群众有咀嚼的习惯。花苞可治腹水,健胃,疗腹胀,散气滞,止霍乱。槟榔叶可编织扇子、草帽等工艺品,也可扎扫帚;果含单宁和红色染料,可分别提取栲胶和植物性色素;未成熟的果皮,也用于提取鞣料、单宁,供制皮革、染料和药用。新芽还可作蔬菜(台湾同胞称之为“半天笋”)。

3槟榔产业现状

槟榔加工的主要产品有2种:榔干和榔玉。

榔干商品名称为枣槟榔,是当年9月至翌年1月间采摘果实已充分生长而种仁未变硬的青果加工制成的产品。榔玉也称食用槟榔,是用3月以后成熟的果实加工制成的产品。将采下的果晒2~3d,再用干柴文火均匀烘焙,每天翻动1次,约3d果皮变黑可取出,冷却后用锤子打破果皮取出种仁,再晒1~2d即可成榔玉。100kg鲜果可制成17~19kg榔玉。

据王祝年报导:20世纪90年代以前,海南槟榔主要供药用和省内人们自己嚼食,销往湖南的产品很少。1991年后,湖南槟榔市场急剧扩大,从湘潭等地走向了湖南省各地,并扩展到了广东、江西、河北、北京、上海、浙江等14个省市,使食用榔干的需求量猛增。自1994年起,槟榔产品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从生产药用的榔玉改为生产嚼食的榔干。目前,海南省已基本上不生产药用榔玉,即使生产也大多用质量较差的残次果实加工,其量很少,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因此需依靠进口补充。

海南每年销售到湖南的槟榔产值有6~7亿元,但经过湖南加工后,产值就达到40~50亿元。因湖南人在海南槟榔初级产品上,开发出了很多附加值很高的产品。

4加强琼台湘三地合作,提升我国槟榔产业

随着人们对槟榔保健功能的认可,槟榔产业的前景被广泛看好。如何发挥海南(琼)的土地、气候优势,台湾(台)的种植技术优势,湖南(湘)槟榔加工技术优势,共同打造“中国槟榔”品牌,值得关注。

4.1加强琼台合作,提高槟榔种植水平

台湾同胞种植槟榔技术水平高。有台胞2002年在我所附近租地种植槟榔,因其管理水平高,2006年整园槟榔开花,单株花苞5~6个,比海南本地种植户的槟榔园开花早、多。海南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而槟榔种植技术则相对落后。加强琼台合作,优势互补,还可解决部分农户盲目开山种植槟榔导致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4.2加强琼湘合作,提高槟榔加工水平

琼湘两地槟榔加工合作前景广阔。一是湖南的槟榔加工技术领先;二是海南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加强琼湘合作,提高槟榔加工水平,有利于槟榔产业链的延伸,提高槟榔产品的附加值,充分发挥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江泽林,海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陈良秋,万玲.我国引种槟榔时间及其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2):48-50.

[3]洪清煌,黄朝宗,王德男,等.果树[M].台湾:地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台湾),1989.

[4]周江梅.台湾农村建设动向[J].台湾农业探索,1998(1):32.

[5]郑金贵.闽台、榕台、漳台农业的比较与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1998(2):18.

第9篇

一、产业建筑遗存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现状

1、原有物质功能的逐渐丧失

产业建筑遗存曾经在城市特别是大工业城市的城市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多城市的空间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第三产业的兴起和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开发使传统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很多老的工厂企业面临“关、停、并、转”的局面;另一方面,城市的扩张使老的产业建筑夹杂在新建成的区段中,显得格格不入,城市规划也有意识地将老的工业区向新兴工业区或郊外转移。这样,许多产业建筑就丧失了其物质功能,并因为长时间地被空置、遗弃而日渐破败,成为城市环境建设的负担。

2、仍然承载着重要的精神功能

产业建筑遗存曾是我国某一时期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的代表,是城市发展脉络的重要一环,是城市完整形象和历史沿革的见证。20世纪上半叶,我国完成了工业化积累的重要阶段,在积极地向世界科技先进国家学习的过程中,产业建筑的设计更多地受到西方新建筑的影响,较多地采用了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代表了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上海为例:原怡和纱厂的废纺车间在当时率先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的锯齿形屋顶;杨树浦煤气厂的炭化炉房采用了铆接工字钢构架结构;啤酒厂及密丰绒线厂仓库使用了无梁楼盖。从这些老建筑可以看出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同时产业建筑亦承载了劳动者和建设者对于特定历史年代的记忆——从这个意义上讲,产业建筑遗存是城市历史的记忆载体,记载着我国近代产业发展历程的文化景观。随着时间的流逝,产业建筑遗存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必将日益显示出其历史文化价值与精神审美意义。

近20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亦轰轰烈烈进行,产业建筑遗存由于既非古建筑又不是文物,往往被“大刀阔斧”地推倒、拆平,迅速地退出城市生活的空间舞台。在这一形势下,如何对大量的近代产业建筑、产业遗产进行保护与再开发、再利用,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而且也是旧城更新改造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产业建筑遗存保护利用的一种可能——转型住屋

1、动态保护

产业建筑遗存的保护和利用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又富于创造性的工作。对于产业建筑遗存的保护不能仅仅流于静止的、消极的、“博物馆冻结式”[1]的保护方法,对旧建筑原封不动的保存,只能使其变成一具“木乃伊”。对其注入新的活力,赋予其新的生命,让它成为旧城区新的兴奋点,从而带动其周围环境的复苏,这种改造性保护是一种积极的保护,我们不妨称之为“动态保护”。

在欧美和日本,有许多将废弃的产业建筑改建成小型博物馆、展厅、市民活动中心的优秀实例。在国内的大城市,也有许多年轻艺术家租用仓库、厂房,将其改造成自己的工作室,前卫而新潮。本文着重介绍产业建筑遗存动态保护的另外一种可能性——转型住屋。

2、转型住屋及其社会可接受度分析

基于一定社会调查的理性分析,笔者认为,转型住屋作为产业建筑遗存改造的一种可能形式,在我国有着比较大的社会需求,以下就其种类逐一分析:

(1)安置房、廉租房的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有企业面临着转轨改制的艰难选择,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企转制的副产品,每年我国都要产生将近千万的下岗职工;同时,200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呼吁社会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其住房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除了经济适用房外,社会还需要建设大量的安置房和廉租房。产业建筑遗存改造成廉租房的方式不仅可以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大大地节约了社会人力和物力资源?

(2)多元时代的个性化需求多元的社会文化带来商品房市场的个性化需求,由产业建筑改造成的单身公寓、Loft①、集合住宅亦很有市场前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一些大城市.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不满足于现在相对单一、标准化的住宅形式,转而追求别具一格的新型住宅空间,他们对于居住空间的要求日益趋于个性化。如北京和上海的一些青年艺术家租用旧的产业建筑,将之改造成自己工作和生活的Loft,这进而演化成为一种时尚的居住与生活方式。同时,单身公寓也是房地产市场中的新兴产品,它吸引着大量资金有限又希望购买到面积紧凑、功能相对齐全的住房的年轻人。

3、产业建筑改造为转型住屋的可行性分析

20世纪初期与中期,我国的产业建筑在设计上较多地采用了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加上其本身非常注重经济性和技术性的相互约束、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相互权衡,所以产业建筑大都是具有结构美、材料美,功能与形式相和谐的现代建筑。产业建筑的这些特点与转型住屋在结构和形式上的要求不谋而合:

(1)从建筑平面上看,厂房、仓库等产业建筑多为大跨度、大开间,具备二次分隔空间的可能性。在原有主体结构不动的情况下,可用轻质隔墙灵活分隔出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厅、卧、厨、卫、储等空间。大跨度、大开间的平面尺度还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不仅可以保证分割后住屋的基本使用功能,较大的跨度还有利于设计改造出更为舒适、合理的住屋。

(2)从建筑剖面上看,产业建筑的层高一般较高,可以根据需要把高大的空间划分为高度适宜的若干空间,可以改造成为复式、有高厅和夹层、空间变化丰富的新型住宅,弥补了原来统一层高的住宅建筑的不足。此外,大多数产业建筑的檐口高度为4~15M,这对于改建成多层住宅来说是适合的。

(3)从建筑立面上看,产业建筑的立面一般比较简洁大气,着重于表现建筑的形体和结构本身的美感,具有现代建筑的特征,有返朴归真的魅力,稍加改造便可以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符合市场新需求的新型住宅。

(4)从结构荷载角度看,大部分厂房为排架结构,柱距6~9M,荷载包括吊车、机床等重型机械带来的动荷载和静荷载,经过换算,大部分厂房建筑的主要结构可以承载多层住宅的荷载。

(5)此外,很多产业建筑是尺寸标准、跨度统一、结构形式一致的标准化产品,在改造方案的设计上有着很强的普适性,因此对于产业建筑遗存改造的研究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三、转型住屋的实证案例

1、从厂房到Loft

Loft最显著的特征是高大而开敞的空间,在这空旷沉寂的空间中,居住者可以任由自己的想象力纵横驰骋,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喜好,任意分隔空间。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很多艺术家和文化青年也相中了城市旧工厂区的产业建筑,将其改造成为自己的工作室、居室或展厅,比较著名的有北京的“藏酷”酒吧②。上海苏州河两岸的“艺术家仓库”群落。③徐家汇路的“建境工园”[2]、昆明的“上河创库”艺术家主体社区④等。

这种改造在国外有很多成功的实例,如英国伦敦奥利弗码头的茶叶仓库改造。该项改造设计由乔奈坦·麦克道维尔(JonathanMcdowell)等设计师完成。建筑师将位于奥利弗码头的一栋始建于19世纪70年代的茶叶仓库改造成为大空间的河景公寓,在利用原有的结构体系的同时,建筑师在很多地方进行了有效的加固和修补,新增添的部分采用了简洁精细的天然材料,与原来粗犷的质感和风格形成了对比。设计师保留了老仓库原来的立面,从而使得奥利弗码头沿河一带的城市意象得以延续,并且通过改造性再利用赋予了旧的产业建筑新的生命,这种尊重城市文脉的延续性,主张再循环、再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图1)。

2、从厂房建筑到复式单身公寓

单身公寓是近年来大城市中涌现出的一种新的住宅形式,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中单身的年轻人。它的主要特点是面积较小,一般为30m²~80m²,平面布局紧凑,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这种小面积的公寓一经投放市场,就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而复式(即跃层式)的单身公寓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复式单身公寓的主要特点是层高在4.5~6m之间,一般为单开间,可以设夹层。复式单身公寓对层高和开间的要求和厂房等旧产业建筑的特点不谋而合,旧产业建筑简洁大方的立面风格又容易为年轻人所接受,使得改造显得合理可行。笔者曾做过一个产业建筑改造成为复式单身公寓的方案,改造对象是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一座废旧的仓库,四层、框架结构,柱网为8m×8m,开间六跨、进深三跨,层高为54m,整座仓库主体结构完好。

经过改造设计,废旧的产业建筑可以改造成为88套功能相对完善、空间相当精致的复式单身公寓。每层沿中走廊对称布置22套单元户型,端头的楼梯解决了垂直公共交通问题。每个单元利用原来的5.4m的层高设计出精巧的夹层空间,夹层部分充分利用走廊部分空间,大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能在小小的4m×10.8m的空间内设计出两室两厅一厨一卫,而且使卧室区和公共区分离,保证了空间的私密性(图2)。

3、从厂房建筑到城市廉租房

我国新近出台的房改方案中提出了“廉租房”这一概念,指的是只租不售,出租给城镇居民中最低收人者的住房。目前廉租房的来源主要是腾退的旧公房,由于房源少,廉租房数量大大的不足。把城市中的产业建筑遗存改造为城市廉租房,不但延续了城市的历史记忆,而且节约了政府的财政开支,有效地再利用了原有的建筑资源,减少了拆除和重建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人力消耗。

宁波市区鄞奉路北段的“震丰社区外来人口公寓”是由厂房改建而成的廉租房性质的公寓楼。该楼共有211套住宅,全是一室户和二室户的小套型,在配置有线电视与电子探头等物业设施的情况下,最低档的一室户月租金仅220元。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的一座三层高的旧羊毛仓库(图3),由澳大利亚的WoodsBagot设计事务所负责改造设计成城市低收人群体的廉租房。WoodsBagot事务所在保持外立面不变的情况下,对其内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在原来旧羊毛仓库的内部增加了钢结构体系,并分割出155户廉租公寓。在保证每户都至少有两室的前提下,还设计了一部分跃层式公寓,提供给人口较多的家庭。此外,WoodsBagot事务所还特别设计了一层的景观街道、通高的景观中庭,大大改善了居住环境,也给住户们提供了交流的空间。这座廉租公寓已经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廉租公寓(图3)。

四、产业建筑遗存转型的现实意义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3]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了兴盛和衰败的风风雨雨,而建筑却往往能够跨越时空留存下来,它们承载了城市的历史记忆,是前人创造的具有宝贵价值的文化遗产。但在我国,作为20世纪数量最大的建筑遗产——产业建筑遗存却因为既非古建又非文保对象,而且往往由于形象太“寒碜”,与飞快“长大、长高”的城市建筑显得格格不入,从而成了旧城改造的重点对象——往往是用推土机推平了事,这种处理方法和态度无疑是简单而粗暴的,毕竟,城市的发展不应以割断历史为代价。

产业建筑在市民的眼中完全不是表面上的那种“眼中钉、肉中剌”,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部分市民对于本街区内的产业建筑遗存有着强烈而特殊的情感,这既因产业建筑遗存能勾起他们作为建设者对于时展的感怀,又因产业建筑作为他们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给他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事实上,产业建筑遗存已经对城市的营造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国的许多重工业城市,人们的这种情感尤为强烈:从国际上看,大多数的发达国家正积极地循环利用已开发的建筑资源,而结合目前我国住宅严重紧缺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将产业建筑遗存改造成为“转型住屋”的动态保护策略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赋予产业建筑遗存新的生命,使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新的作用,从而将其传续给后代,这种动态的保护策略不但节约了政府的财政开支,而且有效地再利用了原有的建筑资源,减少了拆除和重建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人力消耗,因而具有深远的物质价值、环境价值和精神价值。

注释

1、Loft出自美语,原意指工厂或仓库的楼层,现指没有内墙隔断的开敞式平面布置住宅,也称为studio或studioapartment。Loft发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纽约,随着欧美的个性化浪潮,逐渐演化成为一种时尚的居住与生活方式。

2、北京著名文化场所,位于朝阳区工体北路4号院内。

第10篇

最近一些新新人类提醒我注意—马上将要成为“前沿”的创意经济,实际已经老朽了。所以要在创意经济概念还没有普及之前,先提出“新创意经济”以正视听。昨天我在万圣书园的醒客咖啡厅被他们洗了脑之后,现在就现学现用,采用新创意经济理念,重新解释“新”知本主义。

创意经济,是凯夫斯在即将流行的《创意产业经济学》中,给我们指出的未来方向。而新创意经济,是对“创意产业第一理论权威”凯夫斯的批判,要给人们指出有区别的未来方向。我认为,北京和中关村,如果能看出我们下面将指出的凯夫斯的盲点,发展新创意经济,可以彻底解决困扰多年的“中关村问题”。

开门见山,先说结论。凯夫斯创意经济的致命伤,是没有把信息革命内生到创意经济中,所以说它是“旧”创意经济或现代版创意经济;新创意经济要把网络革命内生于生产方式来搞创意经济,所以是后现代版的创意经济。或者说,凯夫斯创意经济是创意经济第一版(“互联网除外”版);新创意经济是创意经济第二版(“互联网2.0”版)。

凯夫斯的“硬伤”

凯夫斯这种激进理论,在我们看来已经保守了。这是站在不耽误少年儿童前程的立场上的特殊思考。少年儿童在未来10年内,可能实现的最大奇迹,就是在结婚之前成为中国首富。试想,丁磊、张朝阳,在这个天旋地转的时代,如果不靠互联网,能在结婚前进入首富榜吗?门儿也没有。可凯夫斯偏偏在创意经济这么大一个关系少年儿童前程的事业上,只字不提互联网,这不充分说明凯夫斯理论过于保守吗?这里说“只字不提互联网”,当然是一种比喻。不是说凯夫斯没有注意到互联网、没有致力于互联网创意产业(如游戏、动漫之类);而是说,没有把互联网当作方法论,用于有效发动“‘创意’转化‘经济’”的商业革命。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其实是很前卫的理论,但更适合30岁以上的人阅读。如果说它有值得推荐的理由,在于它是对更传统的观念的冲击。更传统的观念,还停留在物质生产和有形资产的玩法上。而《创意产业经济学》说的是文化生产和无形资产的玩法。通过这本书,人们可以认识到内容的生产与物品的生产,具有许多不同规律。区分这一点很不容易,但也仅此而已。

凯夫斯注意到了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殊产业规律,这是他的贡献。但他的一大败笔,是没有留意到,不仅内容特性决定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而且技术革命特性也决定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而后者是更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新创意经济理解的创意,要比创意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意,更为宽泛,更具普遍意义。它更接近知本的原始意义,即活的精神创造,而不光是指生产内容。对于中关村来说,它要发展创意经济所面对的问题,不光是形成内容文化产业;更具战略意义的问题,是如何将中关村蕴含的创意资源,也就是人头脑中的“湿件”资源,利用互联网新的游戏规则,迅速释放成经济能量,形成区位优势,完成现代化转型。因此这里所涉及的创意,就不光限于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意(或者说凯夫斯意义上的创意产业),还包括把广义的知本,也就是可以运用于各行各业的创造性的头脑活动,作为生产要素,以互联网的核聚变方式,迅速形成社会生产力,创造财富。新创意经济可以包容文化创意产业之外的许多经济形态。比如自主创新的技术研发产业,比如提升传统制造业价值的各种创意策划,比如缺乏资源的青少年和中小企业在相关孵化平台上发挥创意优势低门槛创业的行为等等。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文化产业问题,但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来说,都是要务,是新创意经济的题目中应有之要义。

中关村拥有全国最宝贵的资源,即创意资源。中关村单个人看,都极富创造力,汇合到一起,却是一盘散沙,难以形成“经济”。单纯用凯夫斯的路子,也解决不了主要问题。中关村搞创意经济,不是缺“创意”,而是缺“新……经济”,缺少“网聚人的力量”这一新创意经济的路子。

新创意经济要重点提醒人们的,就是将创意转化为经济的新方式、新玩法,特别是跟互联网的爆炸性增长有关的新玩法。而这却正是凯夫斯的思维盲点,他光注意在互联网兴起前上个世纪文化产业中早已有之的木乃伊级、骨灰级的老玩法。

创意生产方式的特性

互联网是什么?如果回答是TCP/IP,人们可能什么感觉也没有。我们要换一种对社会、经济、文化都通用的语言,把互联网说成是从集中模式向分布模式的转变。从经济角度理解,农业经济是分布模式经济,工业经济是集中模式经济,信息经济是集中模式复归分布模式的经济。“新”创意经济的“新”,在根子上与利用这一特点有关。

在传统的创意经济中,“经济”的主要含义是与“规模”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创意成为经济的问题,主要还是“通过大规模生产以降低成本”这样的老问题。只不过创意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实现规模经济的逻辑有所不同,这是凯夫斯致力剖析的问题。但在新创意经济中,“经济”的含义本身发生了变化,“经济”的主要含义是与“大规模定制”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是“规模经济”,与同它相反的“定制经济”的结合,是两个性质完全相反的东西的结合。规模经济,意味着较高的社会化程度和较低的成本;定制经济,意味着较高的个性化程度和较高的价值。用传统的方法,是无法实现二者结合的;只有在人均3000美元收入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新经济,才能达到这种经济效果。因为互联网一头通向社会规模,一头通向个性节点。有什么样的工具,就有什么样的经济。

第11篇

2002年这个千年难遇的好年头,对于香港电影来说,却是一个厄运年,本土票房收入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冰点。贺岁片被《魔戒首部曲》拔得头筹,暑期档被《蜘蛛侠》《未来报告》《黑衣人2》等好莱坞影片抢占花魁。无论黄金档期还是淡期,港片都破纪录地被外国影片全线压制。截止到2002年8月20日,香港本地电影上映不足40部,暑期票房总收入只有7500多万港币,相比2001年同期17000多万港币的票房下跌了56%。票房前10名中,港片只占4个,不仅比例是近年来最少的一次,而且没有一部进入前三名,绝大部分港产片都只是昙花一现。香港电影本土市场已经如履薄冰,到了关系生存的严峻时刻。

表12002年7月1日—9月1日,香港本土电影票房数据

片名上映周数票房累计(单位:万港币)票房冠军周数

《我左眼见到鬼》(银河映像)520001

《绝世宝贝》(一百年)418522

《天脉传奇》(浩瀚)411031

《这个夏天有异性》(寰亚)4946

《悭钱家族》(寰宇)5842

《幽灵人间2:鬼味人间》(寰亚)3528

《枕边凶灵》2258

《香港有个好莱坞》337

《心慌方》(安乐)316

注释:

①表1、表2、表3、表4数据均来自(汉电影网站),4表均由笔者编选制作。

表22001年7月1日—9月1日,香港本土电影票房数据

片名上映周数票房累计(单位:万港币)票房冠军周数

《少林足球》(星辉海外有限公司)1060443

《瘦身男女》(一百年)74033

《全职杀手》(天幕)425501

《同居密友》(电影动力)41819

《蜀山》(中国星)31162

《愿望树》(东方)2740

《吧啦吧啦樱花》(嘉禾)3675

《买凶拍人》(嘉禾)3171

《七号差馆》(东方)1150

就表1、表2来看,虽然同样的暑期档(7月1日—9月1日),两个年度进入每周十大卖座排行榜内的港片数量基本一致,但票房成绩却相差很远。如此大幅度的票房滑落是史无前例的。2002年之前,好莱坞电影在许多国家囊括了50%到90%比例不等的市场份额,但独独在香港颇受冷遇,票房占有率不及香港本土电影的1/3。据统计,1970年至2001年31年间的香港电影市场,好莱坞电影的平均票房收入从未压倒过港片,占有量少于总票房的三成。在每一年的票房“十大”或“二十大”影片中,港产片也都是占尽优势。1981年斯皮尔伯格的《夺宝奇兵》(RaidersoftheLostArk)打不过香港影片《人吓人》、《投奔怒海》,票房排名第16位;1989年真人与动画结合的美国影片《谁陷害了兔子罗杰》(WhoFramedRogerRabbit?),香港票房不及王晶《赌神》的1/3。即使在1993年以后政治因素一定程度影响香港电影产量的情况下,虽然好莱坞在港境遇略有改善,但票房占有率也绝对达不到50%。

为什么2002年暑期会走到有史以来的最低谷呢?或许2001年暑期市场的火爆,是因为没有相应的外国劲敌所致?为廓清这层疑义,我们可以考量以下数据:

表32002年7月1日—9月1日,外国影片在港票房数据(前五位)

片名上映周数票房累计(单位:万港币)

《蜘蛛侠》(Spider-Man)72900

《未来报告》(MinorityReport)52253

《黑衣人》(MenInBlack2)42052

《精灵鼠小弟2》(StuartLittle2)3925

《星际宝贝》(Lilo&Stitch)5859

表42001年7月1日—9月1日,外国影片在港票房数据(前五位)

片名上映周数票房累计(单位:万港币)

《珍珠港》(PearlHarbor)62421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41841

《盗墓者罗拉》(TombRaider)41625

《尖峰时刻2》(RushHour2)41329

《侏罗纪公园3》(JurassicPark3)21007

两个年度登香港暑期市场的好莱坞电影,基本水准、国际声誉、市场竞争力都旗鼓相当,这从大都在3000万港币内上下浮动的票房数据中可清晰得到印证。但为何本土市场会落得如此迥然不同的境遇呢?

二、香港电影产业:多重危机

这种滑坡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下半期。港片一直以应接不暇的姿态展现于东南亚、韩日及欧美市场,不仅票房一路飙升,而且还成功构建出全球华语电影的市场网络。但高速增长的票房背后,却根基不稳。从1993年以来,香港电影市场开始出现较大跌幅,直至1999年。其间不仅每年跌幅依次为7.58%、15.06%、19.34%、12.65%、21.4%、22.34%、22.34%,[1](P8)而且1999年票房与1992年相比跌了近一半。其后以《少林足球》为代表略有回升,但2002年却又跌到最冰点。这种连续多年跌落又瞬间回光返照的市场状况,隐藏着莫大的危机:

(1)资本危机金融风暴以后,东南亚电影市场严重萎缩,以往源源不断流入香港影坛的台湾、马来西亚等资金锐减八成。以往平均每部港片制作费有1500万港币,年产200部,所需资金为30亿港币,而现在年产120部资金总共才8亿港币,平均每部暴跌至700万。制片人只能采取大幅度降低成本、粗制滥造的生产方式,继而又带来恶性循环。

(2)行业危机观众的欣赏口味不断现代化,喜剧片、动作片等类型已受一定程度的唾弃。大规模工厂流水线式粗制滥造的劣质影片也趟浑了整个香港电影产业,港片在不知不觉中被打入水准低下、市场萎缩、观众不买账,进而无法再生产的恶性圈套中。从业人员从高峰期的五万多人锐减到2002年的数千人。另外,全行业没有一套完整的会计制度控制电影成本,庞大超支为正常现象,一旦市场出现滑落,便很难适应。整个电影行业呈现出严峻的生存危机。

(3)卖埠危机没有完整的卖埠市场网络,这是香港电影的致命弱点。除了像嘉禾集团这样规模巨大、又不断有电影发行、并有足够资源发掘外埠市场的少数大公司之外,绝大多数香港电影投资者都局限于东南亚市场。当这些市场萎缩,多数小公司开拍新片就没有可能,即使能开拍,也只能以低成本制作的方式,降低质量。同时港产电影越是不景气,人才越是外流,台前幕后的优秀人才纷纷到海外,再回来帮助外国电影分占港片市场,令本土电影卖埠市场雪上加霜。

危机的产生,源于最本质的香港电影产业制度。

具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大公司主宰的垂直统合模式

电影生产投资大、赚钱快。但单部电影公映寿命较短,不仅赚的是小钱,而且还有发行放映部门的利益分成。所以为保证票房收益,必须选择合适的档期在多条院线同时上映,这就需要建立电影流通的畅销渠道。目前香港电影产业已形成由大公司垂直统合的运作模式,也即:从制作、发行到放映,甚至后期电影产品的开发等所有环节,均由大公司一手包办。大公司以实力投资拍摄,丰富创作;自行建立影院,掌握发行;并且收购一系列影院形成强大的独立院线系统,保证影片畅销无阻。

这种大公司主宰的产业经营模式,不是现代市场体制自觉选择的结果,但的确具有一定的稳固性。最典型的就是“邵氏”公司,从20世纪50年代与“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两雄对峙,发展为60年代国语片主导力量,再到70年代开创国、粤语电影并行的集团式局面,一直鹤立鸡群;直到“嘉禾电影公司”成立并启用李小龙和许冠文主演一系列的真功夫片和市民喜剧片,才遇到相应的对手。80年代,以高卖座纪录起步的“新艺城电影公司”,和接手邵氏电影院线的“德宝电影公司”,与以《杀手壕》《炮弹飞车》等影片推向国际国内发展的嘉禾公司并列成为香港制片界鼎足三势力。90年代,向华强兄弟“永盛电影公司”因《赌神》《逃学威龙》《鹿鼎记》等高票房电影而最具影响力。另有在港经营“东方院线”、在台经营“国片院线”的“东方电影公司”,以及原有“长城”“凤凰”“新联”和新成立的“中原影业公司”合并成的中资机构“银都机构有限公司”。香港电影史上诸如李小龙《精武门》、成龙《警察故事》等绝大多数有较高艺术水准和独特创意构思的大制作,开创时代潮流的影片和导演,基本都出自大公司,它们的成就基本上显现了香港电影的成就。

这种垂直统合的产业经营模式,决定了香港电影采用院线制排片,不可避免垄断的出现。首先,院线制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票房。全港拥有三条以上的电影院线,每条院线基本上都超过20家影院,并渗透到每一个有黄金卖点的商业角落。这样在推向市场时,就能形成排山倒海的集团式效应,最大程度地保证观影人次和商业票房。其次,院线制排片有优先权。拥有院线所有权的大公司电影可获得优先排映权,并一般占据着整年的黄金档期,剩下的淡期才会让给被认为能赚钱的独立制片公司的影片。再次,院线制排片有严格的档期观念。一般农历新年、圣诞、暑期等黄金档都会让给成龙、周星驰等巨星作品或者老少皆宜的合家欢喜剧片,其他稍微不重要的档期也都排映明星主打的动作、喜剧、枪战等类型片,最差档期安排的也必须是有一定票房号召力、至少保证回收成本的影片。

院线制也决定了严格的票房机制。上世纪60年代,香港西片院线商就开始建立行内互通票房机制,每天以手写或英文打字印刷成单张,供各戏院、行家参考。70年代初,《娱乐影讯》的出现,使得电影票房开始有了完整的数据纪录,兼有外语片、港产片数字,稍后又出现十大票房排行,比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同类数据更为完整,为香港电影建立了良好的票房制度。90年代初,香港电影开始以电脑联网系统售票和出版票房,走向了精确化。每条院线都有极强的自觉性,不会产生诸如国内影院偷漏瞒报票房的事情,因为发行公司有一整套严格的查核程序,而且多条院线竞争也很激烈。

(二)海外市场的强烈依存性

香港被誉为“东方好莱坞”,从1923年黎民伟制作第一部香港本土的剧情长片《胭脂》开始就已经确立了海外市场为本位的观念。只有依赖海外电影市场才能保有生存空间,是香港电影独一无二的产业特征。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香港电影虽然制作技术和质量都比不过当时华语电影中心上海,但凭借粤语方言的优势在南洋大受欢迎。此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一直是香港电影的生存命脉。五六十年代,邵氏和电懋两家公司在东南亚有完善的发行网和院线,令香港达到全盛,年产300多部。当时流行的“卖片花”制度,即预先出售电影制成后的版权或上映权以筹集资金拍戏,也极大地推动香港电影以工厂流水线方式粗劣生产。70年代,李小龙真功夫电影带动了欧洲、美洲及非洲等市场,海外市场由原先的20多个国家迅即增长到80多个国家。同时海外市场的消费刺激也促使嘉禾公司采取重质不重量的制片策略,又资助独立公司拍片来满足不同院线需求,这种做法直接推动了独立制片人制度的兴起,更成为日后香港电影生产的主要模式。80年代中期以后,香港电影生存依赖的主要还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亚洲市场,并所占出口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台湾市场几乎与本地市场占有同等地位,因为台湾政府出于政治考虑一律给予港片国产片待遇。海外市场的红火也带动了本地市场,港产片在本地收入不断超越外国影片。90年代,金融危机等众多因素导致东南亚、韩日等市场的萎缩,着实给香港电影带来了危机。于是电影生产更多地受制于海外市场,特别是台湾市场,因为台湾卖埠足以支撑港产片创作。

从有完整票房纪录的1971年开始至今,外埠市场都占港产片总收入的2/3以上,外埠市场决定了香港电影的走向和起跌。海外市场的依存性太强,直接导致了香港电影明星制的建立、题材类型的创作等特点,以及港产影片海外销售的“华人网络”,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直接形成了不重视剧作、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这两个致命的产业经营弱点。

(三)随意性较强的导演中心制生产模式

海外市场需求的庞大和口味的杂陈,促使香港电影产业很大程度上沦落为商业利益驱动下的一条影像机械工业流水线,很大程度决定了香港电影生产的随意性,也决定了香港电影不科学不规范的产业化轨迹。它不可能像好莱坞电影那样采取严格的“制片人中心”制度,由既懂电影又懂市场的制片人依据扎实的剧本来选择合适的创作班子,而是采用了随意性较强的导演中心制生产模式。

在香港电影的整个创作过程非常简单随意,导演成为创作的核心元素。一个拍片计划通常始于导演的一个意念,几个人随意一聊剧本就差不多了,然后再由专业编剧形成完整的文学剧本。甚至在还没有成型剧本的情况下,导演就开始寻找投资,一般稍有名气的导演只要有创意、故事、明星,很多时候当天就可以拍板确切的资金投入。再遇上徐克、王晶、成龙、洪金宝这样有票房影响力的导演或监制,资金就更不成问题。接下来就可以开始拍摄,剧本是否完整严谨已经不重要了,导演可以随意地操刀,反正只要拍出来,海外卖埠就万事大吉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短平快的生产节奏中,许多知名导演难免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因此这种随意性较强的导演中心制生产模式很多情况下也粗制滥造出低劣影片,最后积少成多地形成港产电影创作的恶性循环。

应该说,在产业化轨道上,导演中心制生产模式是畸形产物。香港电影需要有既懂市场,又能判断剧本好坏、导演能力、市场路线和投资额度的优秀制片人。著名导演吴思远说,导演中心制下的电影业成功是偶然的,而制片人中心制下的电影业成功才是必然的。

三、香港电影产业:发展策略

产业制度先天存在的种种劣势,早就彰显出香港电影产业亟待拯救的必然趋势。但发展策略究竟如何定位?我们不妨考察以下三部影片的运作实况。

2000年李安执导的影片《卧虎藏龙》,尝试集合了来自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北京华亿亚联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和英国联华影视公司等国内外巨额资金,“国际资金联盟”的投资方式使它顺利进入多个国家的主流商业电影发行渠道,而奥斯卡则进一步为其国际市场的畅通无阻提供了催化剂。

2002年暑期,杨紫琼、鲍德熹主创的《天脉传奇》继续国际融资道路,高达2000万美元的巨额投资得到应有的回报。上映四星期,香港票房攀升至1100万港币,新加坡、马来西亚也有千万元票房进账,特别在国内形势大好,公映首场票房超过30万,五天票房达1000万,超过前三地票房的总和,之后接着一路飙升,9月初逼近2500万。

还有近期公映的创亚洲电影先河的大制作、高水准三段式鬼片《三更》,集结了香港才气导演陈可辛、以《茅趸王》成名的韩国精英导演金如云(KimJee-Woon)和以《鬼妻》、《晚娘》等影片闻名全球的泰国王牌导演朗斯尼美毕达(NonzeeNimibutr),不仅以高票房成功攻克三地本土市场,而且还以“亚洲集团式”的态势胜利进军西方主流商业电影渠道。

如此显著骄人的成绩,着实可以为目前的香港电影产业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一)以争取国际融资和发展“多国资金联盟”作为产业调整的首要发展策略

目前香港电影业一蹶不振,主要是缺乏投资者。诚如著名导演陈可辛倡议的那样,香港可以联合多个国家共同制作影片,大家共组摄制队伍,分摊制作费用,独享本地发行的收益。这种方式既将单个公司投资电影的风险降低,而且充足的制作经费也能保证作品的质量,这样在票房方面就不会像以往那样风险太大。同时摄制组的“多国部队化”,也能更加促进各国电影业的交流,提高电影制作水平,甚至能发现更多更新的产业商机。另外,国际融资和“多国资金联盟”的运作模式,往往能保证影片的大投入和大制作,进而保证影片艺术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同时大制作占市场比例高,往往可以左右市场,这对于香港电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据记载,在整个香港电影发展史的各阶段,每每有大制作出现,大制作多,往往就代表兴盛期。从1970年至今的近30部最卖座电影的票房收入,大制作的影片数超过50%。而近几年来,投资超千万的香港电影轻易不敢开拍,也印证着香港电影市场的萎缩。因此争取国际合作的大制作影片,可以说是解决资本危机的最上上之选。

香港影业协会已计划将“香港电影融资论坛”建成永久组织,定期邀请全球近20个国家的电影公司和投资电影的基金公司的专业人士参加,希望协助香港电影界了解融资渠道和寻求国际资金。

(二)注重影片质量,从本质上解决行业危机

在最辉煌的20世纪80年代,亚洲各国尤其是东南亚都争相购买港产片,用港产片来作为支撑本国票房收入的主要支柱;但如今,港产片已经变成了“票房毒药”。两者间天壤之别的变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港产片整体粗制滥造和质量低劣,这种大批量生产的“七日鲜”、“十日鲜”媚俗影片,在争取海外市场的同时也在不自觉地受到市场的排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积累成海外市场化整为零、港片无人光顾的恶性现象。

为从根本上解决香港电影行业危机,香港电影产业发展必须做到两点,即:坚决反对和屏弃粗制滥造、重量不重质的生产状况,首先从剧作开始注重、并大幅度地提高影片质量,要培养优秀制片人中心制度,以多部优质影片的个案信誉为契机来慢慢夺回港产片原有的海外市场。同时也要加强行业自身本土性文化观念和民族化身份认同意识,各大集团公司要自觉地规划产业化进程,积极整合有效的国际化运行策略,促使整体行业素质上升。

(三)建立起现代完整的、产业规划下的海内外市场买埠网络

市场是电影产业的生命。不像美国、印度、日本等世界主要电影制作中心都有很庞大的本土市场作为后盾,香港先天不足,人口不过日本的1/20,本土市场固然重要,但单靠本土市场实在是不足以支撑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

因此香港电影产业必须改变没有完整市场网络的致命劣势,在影片质量普遍提高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银幕营销、电视营销、家庭影院、网络营销和相关商品开发等“五位一体”的科学营销构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现代完整的、产业规划下的海内外市场买埠网络,保证本港电影的畅销无阻,从而更好地推动香港电影产业向正规化、市场化、全球化发展。

(四)法律法规、电影政策的进一步扶持

第12篇

一、紧扣一个中心,强化发展支撑

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是县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首先要坚定做强旅游产业的信心,培育旅游亮点,提升旅游竞争力。我们将依托光雾山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紧扣创建AAAA级旅游景区这个中心,培育精品景点,健全接待功能,丰富旅游内涵,不断强化旅游产业支撑。

(一)精心培育精品景区。围绕AAAA级景区景点建设方案和光雾山景区总体规划,结合资源实际,集中力量打造桃园奇峰幽谷景区、大坝原生态景观区,逐步开发十八月潭、小巫峡、神门石林景区,精心包装旅游精品线路,积极开发山水画廊观光游、水上运动游、攀岩探险游、特色购物游、休闲健身游、民俗风情体验游等游人参与性项目,完善香炉山、黑熊沟等精品景点,配套观光休闲设施,着力把桃园景区建成观光休闲度假区,把大坝景区建成养生休闲度假区,吸引八方游客慕名而来,依靠景观知名度增强旅游竞争力。

(二)着力提升接待能力。按照“科学规划、突出特色、积极建设、规范管理”的要求,集中力量建设桃园月琴坝、大坝、铁炉坝三大旅游接待区,提升游客承载水平和综合接待能力。全面改造升级景区及县城宾馆饭店。从规范管理、优质服务、争星升位入手,提高接待档次。积极建设民俗文化村落,包装打造购物中心,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精心规划建设休闲娱乐设施,满足游客购物娱乐需求。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开发包装民俗文化、历史文化、文化等个性文化,赋予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接待品位,依靠优质服务、热情接待留住客源、吸引人气,增强旅游竞争力。

(三)切实加强宣传促销。充分发挥旅游企业在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广泛运用宣传促销手段,积极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对旅游品牌、旅游形象、旅游产品、旅游线路进行统一策划、统一定位、统筹管理、打捆推介,提升促销实力。坚持效益分析论证原则,结合客源流向,锁定主要旅游客源地、新兴客源地、潜在客源地,集中宣传、重点促销。拓展促销渠道,全力办好中国?四川光雾山红叶节,积极参加国内旅游节会,建好旅游信息网站,积极发展客源地旅游商,不断扩大光雾山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把光雾山建成国内旅游目的地,为壮大旅游产业奠定坚实的客源基础和市场基础。

二、围绕两大主题,搭建发展平台

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城市品位,是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必备的硬件条件和基础工程。我们将紧紧抓住灾后重建的历史机遇,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城市建设管理,着力打造“山水相依、贴水成街、枕河而眠”的山水生态旅游城市,搭建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平台。

一是配套完善城市功能。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科学编制县城建设规划,以朝阳新区开发建设为龙头,以崔家沟小区建设为亮点,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紧紧围绕建设山水生态旅游城市目标,按照适度开发老城、纵深推进新区的要求,年内完成沙溪坝廊桥建设,全面开工简家坝廊桥、梓桐宫大桥、南门口大桥、中咀大桥等城镇桥梁和县城堤防恢复重建。加紧实施古街、古物、古俗“三古”商业街、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巴山游击队纪念馆等朝阳新区二期工程,积极建设体育馆、公山中学、光雾山中学项目,加快实施S101线绕城公路建设,全面拉大城市框架,培育城市亮点。配套完善水、电、路、气和市政公共公益设施,增强城市功能,努力把南江县城打造成集旅游观光、商贸、物流、文化、教育为一身的特色县城。

二是致力改善城市环境。坚持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抓手,纵身推进县城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游县城。坚持建管并重、依法治城的原则,重点抓好两区(新、老城区)、两道(光雾山大道、米仓山大道)、两路(滨河路、城北路)、一街(上下河街)整治,清除卫生死角,坚持规范经营、规范停放,营造洁净有序的环境,加快建成省级卫生县城。大力实施引绿入城,绿化大街小巷,绿化城周山头,绿化沿河沿岸,建设园林县城。大力实施亮化美化工程,对县城干道河道、桥梁山头整体亮化装饰,提升夜景美感。全面开展污染防治,逗硬落实新上项目“三同时”环保制度,加快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截断污染源头,留住一江清水、守住一方净土、撑起一片蓝天,筑牢旅游城市的环境基础。

三、突出三个强化,集聚发展合力。

创建光雾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将积极整合资源,着力强化政府引导、行业主导、市场推动三大功能,集聚合力推进4A创建工作。

第13篇

所谓农业产业化,可以定义为:围绕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农副产品项目,组织众多主体参与,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活动,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体系的过程。其中,经济利益是各方主体追求的共同目标。在相互合作参与过程中,各方结成了较紧密的经济利益关系,这是农业产业化最为本质的东西。

如何建立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内部合理利益机制呢?有必要先认识一下农业产业化组织建设过程的一般规律。农业产业化体系的组织建设就是围绕一个或几个农副产品项目的生产经营而组织各方主体参与的过程。因此,农业产业化从形式上看是不同经济主体的合作。它不仅是不同生产经济活动的组合,也是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组织结构的重新组合。

制度经济学认为,任何经济结构的发育都是由各利益集团谋求利益的活动促成的。在经济结构发育的可能性中,永远都存在潜在的经济利益。如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交易额的增加、新技术在生产上的成功运用,都会使某些成本的增率递减,或者在成本方面作等量的投资可以引起收入有更大程度的增长。这就要求变革现存的经济组织方式去获取潜在的利益。于是,主体利益集团中一些人看到了这些潜在的利益,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些人(或是个人、集团,也可是政府部门)组成行动集团,根据最大利润原则进行几种创新方案的比较选择,并充分估计到预期成本后开始制度创新。这就是农业产业化形成原因的最好注解。

农业产业化按组织结合的特点分有三种表现形式:一为松散式,二为过渡式,三为紧密式。松散式表现为,农户和龙头的结合没有任何经济约束,某一相互联系的经济活动,是通过纯粹的、偶然的市场活动进行的。这种关系既不稳定也互相不负责任,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交易的对象随时可能变化。过渡型表现为各经济主体通过某种经济约束或协议进行交易活动,这些约束常常是合同或契约,期限可长可短。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协约由各方协商,经营和管理职能仍保持在各个相互独立的经济主体之内,但龙头企业起制导作用。紧密式的产业化除具有上述过渡式的特点外,参与的各方不仅有经济约束,更重要的是各方经营管理的独立性已经丧失,作为共同的出资方,组成新的企业主体,各自的经营管理权部分或全部丧失,生产计划、组织管理、经营策略、利益分配等为总公司或集团决定,各方进行统一的活动。在农业产业化刚刚起步时,很多经济联系都只是简单的甚至是无任何约束力的协议。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发展,这些经济关系都必须按照规范方式进行规定,以理顺经济责任和权利。同理,市场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也必将促使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由松散式向过渡式、紧密式发展。

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有着必然要求。在产业化中,各利益群体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很难自动地取得相互间的利益平衡。在利益总和既定的前提下,各利益群体将依据其所处的地位对利益进行分割,而在这个利益共同体中,农民的竞争力总是最弱的。这就决定了各种以减少农民以外的利益群体拥有的利益来增加农民利益的办法,肯定会遇到种种阻力。因此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建立和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平衡工具或者手段往往是以利益在各环节上的分配是否合理为依据的。

利益机制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利益如何创造,二是利益如何合理分配。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是依据;后者对前者有促进作用,是利益机制的关键。创造利益的最直接主体,分为农户和加工、运销企业两级,他们都为整个体系的利益形成做出了贡献,都有必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生产水平,创造更多的利润。在农业产业化初期,在产业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龙头企业对广大缺技术、少资本的农户的培训、扶持尤为重要。龙头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和规模的不断壮大是整个产业发展乃至生存的关键。但影响体系利益规模的还有其他外部的因素,如市场环境、产业风险、经济区位等。在利益分配过程中,由于农户处于出卖原料的地位,作为价格的接受者,一般难以得到正常的利润,常常需要对其进行保护。加工和运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资金投入多,周转快,利润较大,资金利润率常高于农业生产。为扶持农户生产,与之签定经济合作协议是分配利益时常常采用的方法。在这里,通过协调渠道或中介组织进行相应的监督,对于协议的公平合理是必要的。关于其他相关的经济技术服务部门如畜牧部门,其参与利益分配的方式常常是与产业化的结合方式有关。在松散式或过渡式的产业化形式中,服务费用往往是直接向农户收取,农户把它计入生产成本并转入农产品收购价中;或者是龙头企业与之签定协议,按协议收取费用。而在紧密式的产业化中,服务部门的服务支出作为一种投资入伙,按协议或按股份分取所得利益。

另一方面,在利益的分配上,除了要求公平合理外,还要求从产业整体出发,使得一定规模的利益刺激能够产生规模效益,使整个系统创造的效益最大化。这其中应该还包括为提高经济效率而相互寻找代表更高生产力的主体,并在自愿基础上进行的结合活动,这就是效率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常在发展之初,龙头企业资金报酬率是最高的,而农户与各服务环节的资金报酬率相对要小,这是由工业化生产和农业生产的一般生产率水平差异决定的。所以在此阶段,利益分配偏向于加工厂,而当加工厂达到一定发展水平时,其边际报酬率会下降。为稳定生产基地和服务体系,利益分配就应向农户和各服务组织倾斜。这是一体化建设中利益分配总是难以平衡的根本原因。

任何成熟的农业产业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许多共同性,即: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户签定产销合同,建立生产基地,提供配套服务;农民按合同生产、交售,企业按合同收购、加工,把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利润在各个环节合理分配,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经济共同体或农工贸一体化。

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以下几项是关键性的工作:

1.明确各主体的职能和义务,划分各方权、责、利在农业产业系统中的关系。从性质上划分,所谓主体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

政府部门。组织发动一个项目,特别是在当地商品经济尚不发达,龙头企业十分缺乏,国营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单位经济力量薄弱的时候,政府的领导和协调就显得十分重要。这种作用表现在:①组织有关部门就某一项目进行市场分析和可行性论证,资金、信贷、人员的安排和计划;②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和管理,在龙头企业建设与管理、基地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给予财税支持;③作为产业化体系各方利益的监督者和协调者,对一体化内部各组织间的经济协议和利益分配提出建议,对经济纠纷进行公正的裁决;④对职能部门进行相应改革,为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需要指出的是,用政府行政命令组织服务组织会使产业内部交易费用过高,这已被相当多的实践所证实。所以,政府部门的角色、作用必须慎重处理。当农业产业化充分发展,或者跨越行政区域时,政府部门的这些行政性作用将逐步被觉悟的、有经济能力的各“经济人”之间的理性协作所取代。

企事业单位。作为投资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其经营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单位本身,而且影响到从事这一行业的广大农户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加工厂在努力提高经营水平、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原料供应者——农户的生产也进行相应扶持,以取得农户的长期信任,获得稳定的货源。

农户。作为原料生产的主体,迫切要求与加工销售企业结成利益分配公平合理的共同体关系。

第14篇

(1)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我国产业集群以大规模的生产或制造为特点,而设计、营销等其他部门则相对薄弱,这一现象导致我国处在全球价值链的底层,但是碳排放量却比较高。因此,为了应对高碳产业集群所造成的长期的环境和资源压力并早日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我国应坚定是发展低碳产业集群,逐步摆脱“碳锁定”局面。(2)提升企业竞争力。地方产业集群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消耗大量的资源为代价的,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是企业运营成本最小化的有效途径,还能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依赖于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促进低碳产业集群企业实施有效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最终促进低碳生产力和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3)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经济的发展。2006年,我国总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2亿t,超过美国并排名全球第一,人均排放量也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之后,我国政府郑重承诺减排。我国作为工业生产大国,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此,我国应该加强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发展低碳产业集群,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从而实现能源消耗和排放量减少,企业和整个社会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

2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

对产业集群企业来说,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个系统性项目。绿色理念应渗透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个供应链过程之中。(1)绿色设计。绿色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根本上预防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而不是当产品对环境有负面影响时再采取措施。产品生命周期的所有过程包括采购、生产、物流和使用阶段的设计,企业应充分考虑资源消耗和环境和谐性,优化所有的设计因素,使产品在生产、物流和消费阶段实现资源的最低消耗,同时,使环境污染达到最低水平。(2)绿色采购。在产品设计上,考虑使用具有良好性能、功耗更低的绿色环保材料。在整个生产、加工甚至报废回收过程的整个生命周期使用高度环保的材料,可反复使用,资源利用率高,易回收利用,不污染环境或污染少。实用的绿色环保材料含有可回收材料、可重复使用的材料、可再生材料、可降解材料、方便搬运材料等。(3)绿色生产。在生产加工阶段,通过选择原料和能源消耗较少的生产技术程序和工艺路线,企业要实现清洁生产,产生更少的废物和环境污染。绿色供应链不仅要求生产环保且对消费者没有健康危险的产品,同时也要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更少、能源消耗更低,并对工人没有害处。(4)绿色物流。绿色物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整个产品物流过程中的环保水平,主要包括产品配送、绿色包装和逆向物流。绿色包装是指包装的突出环境问题,考虑包装的设计和实施,使用可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包装以及可降解包装。(5)绿色营销。绿色营销是了解消费者的期望、满足社会需求、带来盈利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管理阶段。从本质上说,绿色营销是在绿色环保的前提下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绿色营销不同于社会营销的传统概念,更加注重保护地球环境问题和业务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6)绿色回收。完善绿色供应链管理还应该包括绿色回收活动。逆向物流就是绿色回收。如果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后不回收,将会带来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之路

我国产业集群正处于产业转移和升级阶段,需要加快低碳技术改革,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特别是高耗能工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着力防止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下面从政府政策层面、技术层面和企业管理层面对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给出全面解读。

3.1政府政策层面(1)制定导向性政策和措施。在建设低碳产业集群的早期阶段,企业会因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他们不愿意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尤其是产业集群中的小企业。因此,一方面,政府可以将企业联合起来开展宣传节能减排,并引进一些奖励措施和扶持政策,如低碳补贴。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可以制定环保法规和标准,以抑制高碳行为,如排污费、燃油环境税等,并建立企业的低碳责任制度,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促进低碳经济。这些工作需要在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完成。然后,对于那些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较多的给处分,对于具有节约能源或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效果显著的企业给予奖励。(2)规划低碳产业集群试点项目并逐步推广。主要内容是集群系统规划、交通物流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和碳汇系统规划。例如,可以建立生态工业园区,这是一种新的工业园,它以循环经济、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为导向[3]。它通过物流或能源流建立不同工厂和企业的联系,然后将它们转化为产业共生组合,可以共享资源以及交换副产品,这样可以模拟自然系统使工厂的废弃物变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材料或能源,同时,为实现能量多级利用、废物减量化和物质循环为闭环,还可以探索出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到工业分解器的循环路径。(3)发展一批生产业产业集群,用来支持低碳产业集群。目前,我国大多数产业集群专注于工业制造,但生产业产业集群是低碳产业集群的关键部分。因此,有条件的地区第一步应该是构建以生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高生产业内部结构的水平,而且,推动生产业产业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首要任务。此外,围绕新服务产业集群,应该同时考虑功能区块的规划和建设、服务项目的推广、服务市场主体的培育建设、服务外包产业的突破、服务投资额的增加以及服务业统计和形势分析的完善。

3.2技术层面[4](1)遵循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成本,以及最大限度地提高运输效率的原则,用供应链分析软件和供应链网络设计软件来进行设计工作。降低物流设施和仓库、车队及其他物流资产的施用量,提高物流设施和存储空间的利用率,并采用多种运输方式来减少运输时间、交货时间和库存水平。(2)建立整个供应链的碳排放监控和测量系统。通过“碳仪表盘”控制供应链上所有流程的碳排放量,并建立一个监测系统,监督和记录供应链中温室气体(GHG)的碳足迹指标。(3)优化订单和库存:通过索引确定经济秩序,通过软件和精益管理工具提高库存管理能力,分析垃圾处理和危险材料处理的隐性成本,并使准时生产系统(JIT)提高整体物流效率。(4)低碳运输管理。优化电路设计,减少车辆行驶空闲时间,并使用电动汽车和其他环保运输方式。(5)低碳库存和配送管理。主要是应用订单设置,使用可回收的箱子、设备、可回收利用的包装材料、节能和清洁能源技术。(6)回收利用和排放管理。实现物流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有效管理。(7)发展多式联运。多式联运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可以减少60%-70%的碳排放量。

3.3企业管理层面(1)确认发展以绿色供应链管理为基础的低碳产业集群的战略地位。集群企业应着眼于长远利益,将低碳产业集群的建设作为起点,与供应链节点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指导下做出重要决策[5]。通过科学的战略发展规划以及信息共享与集成,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每个过程进行分析和优化之后,集群企业可以实现业务流程再造。这样,供应链就可以实现无缝衔接,使产业集群和供应链能够适应市场竞争和环保要求。(2)发挥核心企业的主导作用。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上其他节点企业的市场营销和决策具有很大的影响,这使得核心企业本身成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点[6]。环境压力对核心企业的经济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直接关系到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环保性能。因此,核心企业应要求相关企业提高环保性能和低碳战略的实施。

4结论

第15篇

【关键词】广播;产业化;机制创新

在现代社会,要实现传媒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必须依靠经营的产业化,必须大搞机制的改革即创新。那么,事实上已经走向市场的广播,应如何实现它的产业化经营和机制创新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探讨。

一、广播的困惑

传媒是产业,这在国际上早已成为共识。

1833年,美国《太阳报》诞生并公开宣称:它不仅向公众提供新闻同时提供广告。从此,作为大众传媒的报纸、广播开始走向市场,走向产业化。当然,它们的产业化是通过广告为主的经营来实现的。

1889年,世界上第一个报业集团——美国斯克里普斯-麦克雷报团问世;1926年,世界上第一个广播集团——美国NBC呱呱落地。在中国,1993年,中国湖南广电厅提出“大广播、大电视、大宣传、大产业”的思路;1999年,湖南“电广实业”上市,湖南广电资产由1993年的4亿元扩增到1999年的20亿元;2001年,上海文广新闻集团宣告成立……

在世纪之交的今天,传媒业已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

广播是传媒,广播当然也是产业。是产业,就必须进入市场,就势必进入“商品化”的序列。

然而,二十多年来,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让我们为之愤慨,为之惊诧,为之尴尬,为之困惑。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当我国产业化发展的客观发生和存在的事实“强迫”我们的广播从计划经济的襁褓中爬出来时,广播的苍白和赢弱是显而易见的。

诚然,无论在何种制度下,广播都是政府(政党)宣传舆论的阵地,是政府管理和控制社会、民众的工具和手段。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制度的规定性,广播当然就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广播的这一属性,无论在何种条件下,都是不可改变的。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介被推向市场,广播的这一属性也没有,同时也不允许有什么本质的改变。

然而,广播毕竟脱离了计划经济的襁褓,它一“出世”,就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挑战。事实是:过去,政府曾为广播的发展投入了很大的财力,广播也尽其所能,将大量的新闻、文艺、教育等信息投报社会,并有数以万计的广播人为之工作。可由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限定性,由于广播的开放性和大众性,它的这些服务,这上万广播人为社会大众所提供的信息却全部是无偿的。

另一个事实是:自1987年国家科委首次将广播等媒介纳入“信息商品化产业”序列以来,即政府在市场经济建立之后对媒介的经济“哺乳”已逐渐减少,最后“断奶”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媒介所从事的信息生产与传播,必须服从媒介作为‘社会公器’的社会规定性,一方面又必须从中获取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资源,这是媒介的尴尬,更是我国媒介产业化的尴尬”①。

愤慨、惊诧也好,尴尬、困惑也罢,广播毕竟是广播,它很快从国家经济的转型中清醒过来,开始蹒跚学步,尽快地组建起自己的广告与产业,开始了对自身的开发与建设。

二、粗放与集约

三十年前,当我还在赣南插队的时候,曾目睹过这样一件事:分别由H省和Z省来的数量几乎相等的民工,肩负着为新建铁路伐取枕木的任务,同时开进了我们村。头一个月,H省的人便集全队之力,手执斧头、钢锯,披着垫肩,硬是钻进蓬蒿,蹈着荆棘,在山的深处踩出了一条小道,用肩膀将一根根枕木扛下了山。这一个月里,Z省的民工却将人马分成了三队:或伐木、或修路、或在家里制作一种带胶轮和“刹车”的木车。这一个月里Z省民工没从山上采下一根木头。

第二个月开始了。H省的民工仍如前辛苦劳作,几乎每个人肩上和脚底的血泡都成了老茧。Z省民工除伐木者外,其余的也都推着木车上了山。当他们将已快晾干的木头沿着新修的车道推下山时,迎来的是H省民工被汗水遮挡的迷茫的眼光。

……Z省民工终于完成任务撤走了,可H省民工还嗨哟嗨哟在山上忙乎了一个多月。

当年发生的这件小事,在我脑子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农业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经营方式:一是以劳动的密集来求得经济的增长,一是依靠技术的密集。经济学家们将这两种不同的经营方式概括为“粗放”与“集约”。后来,粗放与集约又被推广到一般经济运行的方式。简言之,粗放化经营即以投入增加为主求得产出的扩大,而集约化经营则与之相对,是以效率的提高为主求得产出的扩大,表现为当产出扩大时,投入或减少或不变。在经济运行中,“不同的投入要素密集,会使投入量和效率有不同的变化,如劳动密集多是粗放化,技术密集多是集约化”②等等。

广播的产业化经营,必须走集约化之路。

三、打破机制的桎梏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作为世界最老传媒之一的广播,又要开始学走路了。

经济的转型,促使广播必须走向市场,必须加快改革。而此时,广播面临的世界已经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广播的声音是传媒发出的惟一声响。可今天,这个世界已成为信息的海洋:电视这一“神童”几乎刚一诞生就在开始迅跑,而今已是独冠天下;曾几何时,报纸也在神州大地发展得铺天盖地,几乎挤进了经济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网络的建设就更加神奇,短短数年间就大有逐鹿江湖,问鼎天下之势……而广播由于没有文字,没有图像,它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声音的稍纵即逝更使它可能的广告客户望而却步。就是说,广播刚一进入市场,面对的就是既比它年青,又比它强大的对手。

然而,广播的难主要还不在这里。广播的桎梏主要在于自身。

“进入新的世纪,我们的广播事业还将存在种种困难,面临许多挑战。我们的困难既有广播本身的弱势带来的,也有因为我国的广播分散经营没有形成合力导致的,但是更主要的是由于我们的运行机制陈旧造成的”。

广播是分散经营还是集中经营,广播的经营是否要走集约化之路?这个问题难了我们广播人十多年。

“集中”论者说:集中经营,有利于发挥整体优势,杜绝内耗,形成合力。

“分散”论者说:大家都来做蛋糕,难道不比你一家做好吗?大家都来挑担,难道不比你一个人挑强吗?

“集中”论者说:集中经营、统一管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经营秩序,有利于维护电台的良好形象,有利于逐步实现队伍的专业化和管理的科学化。

“分散”论者说:一家经营,万一有个闪失,谁来负这个责!

“集中”论者说:大家做蛋糕,大家也在吃蛋糕。结果是穷了电台,富了部门。

“分散”论者说:千条江河归大海,没有小家哪有大家?部门富了,电台不也富了吗?

“集中”论者说:经营创收中的内部竞争,是人才的浪费,时间的浪费,金钱的浪费——亦即资源的浪费。

“分散”论者说:外部要竞争,内部也要竞争。没有竞争,哪有发展!还要搞大锅饭吗?没门!权力还是分散一点好,否则……

……于是,分散、集中;集中、分散;分散+集中,集中+分散——电台的经营创收,就这样分分合合,曲线行进。

因此,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一个台可以有几套广告价格,一个客户,可以有一堆广播人背靠背献计献策。于是,任务到部,任务到每一个编辑、记者。宣传可以务虚,创收务必落实。屁股永远管脑袋,每个节目都要抢黄金时间,每个频率都“自觉”将“皮”、“毛”倒置。

于是:资源共存、资源共享,时间嘛,你可以卖我也可以“吃”。你广告部虽然有“照”也不可以管我:你是运动员,我也是运动员,运动员哪有做裁判的资格!

于是,一个台经营了多年还是在原地打圈,一个频率风雨数载还是“两袖清风”、一身债务,颇具“特色”!

“广播的运行机制陈旧”——以上可见一斑。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杨玲玲在一次会上说:“广播作为产业,要想搞好,除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恰当的定位之外,还有关键的三点:资本、人才和机制。在这三个要素中,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机制……经营运行机制主要取决于管理体制和制度安排,有什么样的体制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经营运行机制;有什么样的经营运行机制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经营效果,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不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经济学中的制度学派认为,率先的制度创新,就像率先采用先进机器设备一样,会得到远远超过平均利润的社会回报。我们广播人过去在如何办好广播上也动了不少脑筋,但我们大多是在体制内做文章,自然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超出这个体制和机制,会是什么样子,没有人敢想,也没有人敢做,结果搞来搞去,没有根本性突破”。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先秦《卜居》)——陈旧的观念、陈旧的机制,就是阻碍事业发展、阻碍人才脱颖而出、阻碍广播实现集约化经营的“瓦釜”,应该是打破它的时候了!

四、与时俱进,实现广播的集约化经营

古人云:“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屈原《九章·抽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身的)美德无法向他人索取,(远播的)美名不可能是虚假造作。

去年10月,我们在与上海文广新闻集团广告中心主任沈明昌座谈时,谈到广告创收,他开宗名义第一句话就是:“创收是要靠数字说话的,而创收的数字是不允许也不可能弄虚作假的”。

这几年来,全国省级电台广播经营创收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仅以2001年为例。

2001年,全国省级电台创收超过4000万的有12家,超过5000万的有7家,其中北京、上海、广东电台的创收都已过亿,北京电台创收已达1.85亿元。

在这些数字的后面,不知包含了多少广播人的辛酸、摸索与智慧。这些台的广告经营,大多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年创收几万,几十万开始起步的,他们的经营方式,都经历了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由粗放到集约的艰难历程,他们的“美名”是在十多年间,靠这些数字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

诚然,我们江西台的广播创收,这十几年来也经历了一段艰辛的历程。

这里,我不想赘述我们台及其他兄弟台十几年来在广播经营方面的种种探索与辛酸,我只想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一个好的经济运行方式也是生产力。在广播经营活动中无数成功的例子都已证明:广播经营要有长足的发展,必须走集约化之路。虽然在这许许多多成功的例子中都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还可能有个别乍看似为失败的例子,但它只能说明我们的集约化管理还不够健全,不够严密,只能说明我们还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广播事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与创新,来完善我们的管理,以求获得更大的成功与发展。

要实现广播的集约化经营,我们首先必须重组我们的资源、实现规模化经营。广播面对目前调整发展,激烈竞争的各类媒体环境,已经不允许它再有更多的内耗了。上海文广集团副总裁朱咏雷在介绍上海广电从1987年改革以来走过的路时,特别强调是竞争机制的形成促进了上海广电事业的发展,但竞争必须是有序的竞争,必须集中全力对外。过去常有人将系统内部无谓的内耗美名曰“内部竞争”,其实质却是对资源、市场和节目的内部掠夺。这样的“内部竞争”决不允许它再存在下去了。

要实现广播的集约化经营,我们还必须更新我们的人才机制,让有志于和有能力从事广播经营的人才脱颖而出。这样的话,我们说了几十年,这些年来,我们各级部门似乎也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事实上,对许多领导者来说,当你看到一个毫不起眼的人被破格提拔,当你看到你的下属一转眼就与你平起平坐,甚至成为你的领导,当你看到一个在此岗位默默无闻,在彼岗位却突然大显身手并获得较多荣誉的同事像新星显现,当你看到一个比你晚参加工作的人却比你先富了起来,当你看到一个人在疾行中突然摔了一跤,当你有权决定是否选拔一个虽然有能力,却曾与你有过龃龉或虽然能力平平,却对你言听计从的人时,当你面对一件新生事物,需要为后果承担责任时,当你……时,是否都会不愤怒,不嫉妒,不幸灾乐祸,不推诿,是否都会坚持原则,是否敢于承担责任,表现出坦荡的胸怀呢?

要更新我们的人才机制,首先要消除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受旧体制和旧的传统意识的影响而淤积于我们心中的块垒,要破我们的“心中之敌”。

要实现广播的集约化经营,要各方面人才的荟集,而人才并非等于全才,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者具有“识人”的能力,特别要具有开发人的潜质的能力。我们的旧的体制和用人机制对人的能力的束缚是非常严重的。屡见不鲜的是:一个人在某单位工作了几十年业绩平平,可下岗之后却做出了辉煌的成绩。十多年前一位外国学者在中国访问,不少人自豪地对他说,“我在某企业工作了一辈子”,“一百多年了,我们一家几代人都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对此,这位学者百思不得其解。他难以相信,一个终身不“动”的人,怎么可以发现自己?怎么可以有所进取?一个企业集中了一批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发展?如此体制,怎么可能呈现活力?

当然,要充分实现人才的流动,还要假以时日,但要让人才在本单位流动,应该不是很难的事情。从人的物质属性来讲,每个人都是有能力的,只不过各人在各个方面的能力有所不同而已。让一个人一生去从事他并不适应也不喜爱的工作,这是对人性的,是对人的能力的扼杀,也是旧的用人机制制造的悲剧。

要实现广播的集约化经营,还要求我们勇于学习、善于学习。我一直以为,要学习别人的东西,其实是需要勇气的。“夜郎自大”、“坐井观天”的笑话其实至今还在我们思想的深处演绎。不就有人对“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七·一”讲话)这样的话都感到困惑吗?千百年来,我们习惯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习惯了我们是“泱泱大国”,习惯了与别人纵向比较,习惯了陶醉于昔日的辉煌。可今天,“入世”的钟声已经敲响,经济全球化的脚步正向我们咚咚踏来,不管你愿不愿意,你这驾列车,如不与国际“接轨”,是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的。

善于学习,首先就要敢于解剖自身,敢于摒弃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摒弃“对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打破“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就要“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要善于学习,就要“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展的要求”(“七·一”讲话)。就要不耻下问,要尊重别人,要诚实谦虚,虚怀若谷,不可自以为是,浅尝辄止。

广播事业要发展,关键是要实现广播的集约化经营;要实现广播的集约化经营,关键是要创新我们的机制。惟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迎来广播事业的繁荣,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的确,万事开头是容易的。要坚持到底,那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要创新我们的机制,真正实现广播的产业化,我们还要走很长的路。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