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协同管理模式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关键词:机电设备,管理模式,协调机制
0 引言
地铁设备安装管理包含机电设备、系统控制、车辆设备三大类。具体来讲,机电设备分为机电安装(风、水、电)专业,包括车站、区间、车辆场段、控制中心内环控、消防排烟系统;车站、区间、车辆场段,给排水系统、气体灭火、照明、动力低压系统;车站电梯、屏蔽门系统。以及供电系统专业,包括110KV主变、车站、车辆场段,牵引混合变电所、电力控制、接触网、牵引供电系统、35KV区间电缆工程。系统控制分为综合控制系统通信、信号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车辆设备分为车辆及车辆配套系统和车辆段车辆维护设备。
设备安装及装修是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重点、难点之一,是工程建设的关键阶段,直接关系到地铁工程的质量和形象。设备安装阶段工期紧、任务重、难度大、环境复杂,系统性强,由于所处环境复杂,随时有可能面临突发问题,轨道交通建设单位的办事效率、决策速度、管理力度有必要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及协调机制至关重要,建立适合的组织架构和协调机制、管理模式是搞好安装及装修的关键所在。
1 设备安装阶段建设单位组织架构及协调机制实例
地铁建设是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协调是灵魂,合作是保证。通过建立合适的组织架构及协调机制,协调工作是业主的首要职责和重要职能。加强业主与监理之间、监理与施工方之间、业主与施工方之间的协调。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实行统一调度、统筹协调,共同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和滞后工程、难点工程、重点工程、复杂工程、起步工程的重点、难点问题。
轨道交通工程一般分为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两大部分,安装是建设工程的一部分。工程进展到安装、装修这个阶段交通论文,业主设备管理部门在职能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工作重心已经从设备采购演变到设备安装,变成了对设备安装工程管理为主的工作部门。此时如何成立有效地管理机构负责安装、装修等工作,就成为业主亟需解决的问题。而成立适合的组织架构对工程进展进行主持和安排也是全国地铁建设指挥部门普遍采取的办法。现介绍一些成熟的现场管理模式及协调机制。
1.1 以工程部为主体的模式
该安装装修管理模式为:以工程部为主体,抽调设备部、运营部等相关人员参加,行使安装、装修的管理、协调职能。在这一管理模式的主导下,在实施过程中,把安装、装修分成三个主题:
⑴ 车站设备即常规机电设备安装。以工程部为主,抽调设备部、运营部有关人员参加,依托项目部,各有关部门配合,公司总协调;
⑵ 系统设备安装。以设备部为主,工程部为辅,依托项目部,各有关部门配合,公司总协调;
⑶设备总联调。以运营部为主,设备部、工程部为辅,依托项目部,各部门协作,公司总协调。
该安装装修管理模式,体现了主题不同、主次不同、功能不同,责任主体亦相应做了变化和调整。
工程管理机构的设置,如图1所示。
图1 管理机构设置
其中,工程部车站设备安装组,负责整个风、水、电及其他常规机电设备安装,包括低压配电、照明、给水排水、环控、消防、装修等;工程部调度组,主要负责设备的运输、区间的占用、工期的安排、计划的协调管理。设备部负责系统设备安装部分,依托项目部,工程部配合,负责通信、信号、自控、高压供电等系统设备的安装。运营部(注:运营部为运营分公司的前身)负责总联调部分,组建与管理相适应的机构总负责,其他各相关部门配合。
1.2 以现场指挥部为主体的模式
该管理模式为设备安装现场指挥部对设备安装和车站装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组织领导,强化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对施工中发生的问题有最终决定权。
现场指挥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如图2所示期刊网。
图2 业主组织机构
现场指挥部办公室是现场指挥部委派的机电设备安装和装修工作的总调度,全面负责各项目管理部和监理、施工、设计、集成等单位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评定(考核)工作,全面落实现场指挥部提出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的总目标。
项目管理部是现场指挥部派驻现场的工程管理机构,在现场指挥部的领导下,在现场指挥部办公室的组织、协调、监督下行使业主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指导、组织、监督和管理权力,具体落实对项目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
该协调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三个层次上进行探讨,即决策层、执行层、信息层交通论文,外加一个无处不在的技术支持平台,以实现各协调管理机制的功能。
决策层主要建立决策机制,着重于制定项目目标和任务分解,处理工程项目内外部之间的有关事务。由工程项目的协调管理机构来负责工程项目的整体协调管理,如有关规则的制定、参与方的选择与淘汰、重大冲突与矛盾的消解等活动,其形式是定期或特定的协调管理会议,一般以合同、规章制度、参与方的责权利等方式明确下来,对所有成员具有强制性。
执行层主要包括合作机制、沟通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工程项目协调管理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最为复杂的部分,由项目协调管理委员会通过这些机制去执行具体的协调管理活动,如各参与方的实施进度协调、材料设备供应协调、合同的具体实施协调等。采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即可进行现场协调也可采用会议协调;即可由事务双方协调也可通过第三方进行协调。
信息层是前面两个层次予以实现的基础,为协调管理活动提供各种数据和信息支持,完成相关信息和资源的集成与优化调度,以更利于各种协调管理机制的贯彻实施,同时也可将协调管理机制产生的效果进行反馈,便于协调管理者判断机制是否适宜以及有无改进完善的之处。
技术支持层在协调管理的任何层次和任何协调管理机制中都发挥重大作用。因为工程项目协调管理决策是基于并行工程环境的分布式群体决策模式,由各参与方按某种方式组成决策群体,通过计算机协同工作环境、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支持、协调管理功能。由于这些技术支持的保障,工程项目可以实现各参与方之间、人员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多形态的协调管理方式。电话、传真、远程文件传输、网页浏览公告版、电子邮件、网络会议可分别实现这几种不同的功能,而且网络安全技术也为各参与方之间的协调管理提供了安全保障。
1.3 以总公司建设处为主体的模式
该管理模式的建设处是买方管理机构的职能部门,对所有建设合同具有管理权和决定权,其下达的各种指令,均为买方的最终指令,具有完全约束力。
设备工程的安装装修管理机构的设置如图3所示。
图3 安装装修管理机构
其中,地铁总公司起到统筹领导,统一部署的职责。由建设处主管,下面组建土建科、综合科、前期科、技术科、车站设备科、系统设备科五个科室。土建科主要负责土建施工、工程管理等工作。综合科主要负责财务管理、甲控材料管理等工作。前期科主要负责工程报批、前期征地拆迁、管理迁移、施工准备等工作。技术科主要负责设计院管理、图纸管理、技术管理等工作。车站设备科主要负责供电、通风、空调通风、AFC、FAS、EMCS、电扶梯、综合信息等工作。系统设备科主要负责车辆、信号、车辆段、安全门、PIS等工作。
2 关于地铁机电设备安装现场管理模式及协调机制的一些建议
机电设备安装阶段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关键阶段和节点,施工作业复杂,牵涉部门单位众多,施工协调难度非常大,建立一个科学、合理、高效,并符合地铁业主特点的现场协调架构和机制对于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并进而影响整个地铁工程的成败。而各地铁业主的组织架构不尽相同,由此而来的现场管理模式也略有差别,但我们仍可以从中找出一些共性,以供相关单位借鉴。
⑴ 按照相关城市已建线路的经验,在公司层面建立一个机电设备安装阶段现场协调组织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交通论文,这样可以从公司(指挥部)的高度统一、有序、高效地指挥和协调纷繁复杂的现场安装工作。这一组织可以是在现有公司组织架构的基础上新设立的临时机构,也可以不设立临时机构,只是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来进行管理。但有一条是普遍适用的,那就是由公司(指挥部)层面的一个负责人来担任协调组织(机制)的总牵头人,统一领导和指挥机电设备安装施工,从而建立统一的指挥协调机制。
⑵ 在设备安装期,通过搭建沟通平台,建立实施多方协调的机制,确保运营人员全过程参与,熟悉掌握设备的结构和特性,在实现设备高质量、高速度移交的同时,建立并实施完善的生产运行及安全管理制度,达成从建设到运营的平稳过渡。
⑶ 通过实行指挥部现场办公、定期召开现场协调会等方式,搭建沟通平台,针对特定问题与有关人员联系,彼此交换意见,建立协调机制,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3 结论
鉴于地铁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复杂性、地铁业主情况的差异性,各地铁公司在安装阶段的管理模式和协调机制不尽相同。本文在总结各不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业主在此阶段管理思路的共性与注意要点,以期为新建地铁单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诚,赵峰,杨续斌.“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三峡建设2004,(6):65-67.
[2]王育辉.公路建设项目业主的组织管理机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报, 2006(1).
[3]陈辉华,等.大型建设项日组织运行机制模型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08(3):13-17.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校科研管理;作用分析
高校是培养国家尖端科技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国家进行各项基础性研究的基地,是先进的科研成果诞生的摇篮。国家先后颁布一系列政策鼓励高校大胆地通过对各项体制制度改革促进科研创新,致力于将高校发展成高科研水平的研究所,比如“2011计划”[1]。高校内部各科研管理部门主要是根据学校发展的概况制订一系列发展规划,他们的工作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校的科研水平。
一、协同创新机制下高校科研管理模式的现状
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壁垒,完善协同管理体制,而科研管理则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建成具有高校专业特色的科研机制。尽管现在很多高校都在搞创新,可是一些基础性的问题仍然存在,比如资源获取途径、科研成果的转化、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方面,以下针对主要问题做详细分析。
二、现行的高校科研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
1.校内部的科研管理组织缺乏统一性,造成科研信息资源浪费。各层级组织都只是单一的上令下行的直线模式,缺乏对整体的全方位的管理与监督,上级的命令只是直接下达,没有经过整理补充。在高校中,科研管理模式大多是垂直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任务分配明确,但容易使不同的学科部门之间形成壁垒[2],影响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发挥,甚至阻碍科学创新的发展。2.高校针对有关科研的管理人员综合能力评估机制不健全。目前,各高校对科研成果及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价大多以论文形式进行,严重阻碍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发展。将论文同教师的科研项目申请挂钩,会使高校教师盲目地侧重论文的撰写而非科研成果能否运用于实际,这对于那些具有生产性的研究是致命的误区。3.高校内部各层级管理部门职能不完善,影响科研成果的完善效率。各部门之间的学术壁垒会影响科研成员的信息交流,减慢科研成果的研发进度。各高校的研究需要和外界的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3],而各方面的工作大都是在校内开展,因此,校外组织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对科研工作的了解滞后,科研管理部门处理不好校内与校外组织的关系,严重影响科研成果的完善效率。
三、高校科研部实施协同创新机制下的管理模式的作用分析
1.协同创新高校的科研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建立健全科研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信息利用率。高校内部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各管理层级存在壁垒,部门间的沟通受阻,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利用。因此,对高校内部的信息资源要统一管理,减少浪费,确保每一个部门都获取足够的人、物、财等资源。2.健全科研评估机制,制定一系列合理的奖罚制度。目前科研的评估机制大多以论文的数量为标准,不能真正评价出科研成果的含金量,因此必须改善科研评估体系。首先根据科研项目的类型对其科研成果进行差别评价,比如对于实用性较强的项目应以能否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及效益的大小作为考核依据,而对于长期、重要的项目,可根据研究的进度进行分期考核。3.变更创新交流平台,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如今高校的科研项目是和校外企业联合进行的,成果的转化率低是科研工作的常见问题。科研部门作为学校与社会的连接纽带,创新二者之间的交流平台,定期沟通,形成安全、稳定的信息来源渠道,能极大地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4],同时能使社会了解高校内部的科研实力,实现高校的科研工程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协同创新不仅在高校的科研管理方面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而且是促进国家科技文化创新及经济技术创新的重大措施。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在开展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更注重协同创新机制的运用,对科研管理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健全管理机制,提高科技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学校本身的综合竞争能力,争创世界高科研水平的高校。
参考文献:
[1]朱虹凌.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管理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5,19:29-31.
[2]曹青林.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杨登才,石照耀,韩宇,熊可慧.协同创新机制下高校科研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5,10:31-33.
关键词: 协同创新 高校科研管理 作用分析
高校是培养国家尖端科技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国家进行各项基础性研究的基地,是先进的科研成果诞生的摇篮。国家先后颁布一系列政策鼓励高校大胆地通过对各项体制制度改革促进科研创新,致力于将高校发展成高科研水平的研究所,比如“2011计划”[1]。高校内部各科研管理部门主要是根据学校发展的概况制订一系列发展规划,他们的工作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校的科研水平。
一、协同创新机制下高校科研管理模式的现状
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壁垒,完善协同管理体制,而科研管理则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建成具有高校专业特色的科研机制。尽管现在很多高校都在搞创新,可是一些基础性的问题仍然存在,比如资源获取途径、科研成果的转化、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方面,以下针对主要问题做详细分析。
二、现行的高校科研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
1.校内部的科研管理组织缺乏统一性,造成科研信息资源浪费。各层级组织都只是单一的上令下行的直线模式,缺乏对整体的全方位的管理与监督,上级的命令只是直接下达,没有经过整理补充。在高校中,科研管理模式大多是垂直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任务分配明确,但容易使不同的学科部门之间形成壁垒[2],影响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发挥,甚至阻碍科学创新的发展。
2.高校针对有关科研的管理人员综合能力评估机制不健全。目前,各高校对科研成果及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价大多以论文形式进行,严重阻碍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发展。将论文同教师的科研项目申请挂钩,会使高校教师盲目地侧重论文的撰写而非科研成果能否运用于实际,这对于那些具有生产性的研究是致命的误区。
3.高校内部各层级管理部门职能不完善,影响科研成果的完善效率。各部门之间的学术壁垒会影响科研成员的信息交流,减慢科研成果的研发进度。各高校的研究需要和外界的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3],而各方面的工作大都是在校内开展,因此,校外组织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对科研工作的了解滞后,科研管理部门处理不好校内与校外组织的关系,严重影响科研成果的完善效率。
三、高校科研部实施协同创新机制下的管理模式的作用分析
1.协同创新高校的科研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建立健全科研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信息利用率。高校内部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各管理层级存在壁垒,部门间的沟通受阻,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利用。因此,对高校内部的信息资源要统一管理,减少浪费,确保每一个部门都获取足够的人、物、财等资源。
2.健全科研评估机制,制定一系列合理的奖罚制度。目前科研的评估机制大多以论文的数量为标准,不能真正评价出科研成果的含金量,因此必须改善科研评估体系。首先根据科研项目的类型对其科研成果进行差别评价,比如对于实用性较强的项目应以能否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及效益的大小作为考核依据,而对于长期、重要的项目,可根据研究的进度进行分期考核。
3.变更创新交流平台,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如今高校的科研项目是和校外企业联合进行的,成果的转化率低是科研工作的常见问题。科研部门作为学校与社会的连接纽带,创新二者之间的交流平台,定期沟通,形成安全、稳定的信息来源渠道,能极大地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4],同时能使社会了解高校内部的科研实力,实现高校的科研工程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协同创新不仅在高校的科研管理方面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而且是促进国家科技文化创新及经济技术创新的重大措施。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在开展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更注重协同创新机制的运用,对科研管理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健全管理机制,提高科技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学校本身的综合竞争能力,争创世界高科研水平的高校。
参考文献:
[1]朱虹凌.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管理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5,19:29-31.
[2]曹青林.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供应链;B2B;电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01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一)供应链管理模式整体构架。X公司的集团母公司是一家有着80年历史的跨国元器件制造型企业。X公司产品相对国内制造商有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但相对价格较高。X公司在部分产品线的市场份额上占有领先地位,但不可否认在部分产品线上也正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夹击而市场表现不佳。因此,X公司在提品差异化的同时,也始终强调严格控制成本结构,而供应链管理的战略目标自然要和公司战略保持一致。
(二)现有信息流管理模式。X公司内部通过ERP系统的销售模块和财务模块分别管理内部销售相关信息,销售和客服模块的信息实时地自动流向财务管理模块。工厂另有MRP系统管理生产相关信息,X公司和各工厂间每晚进行数据交换来进行订单相关信息共享。因为商流是介于工厂和总部,总部和X公司之间的三方贸易,而这三方的财务管理是相互独立的,各自的财务系统均不与X公司进行数据交换。
(三)现有供应商关系管理模式。在X公司多年经营发展历程之中,通过严密的择选过程和深入的考察,使得X公司与一级商之间的关系表现稳定,过去十年之中只有少数几个商退出合作。目前从X公司的业务流程看,已经构成了一个以X公司为核心企业的完整供应链,其中上游企业是A集团公司作为X公司(上海)的产品供应商、而其下游企业是以商和各行业需求元器件的厂家企业为中心的销售终端。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供应链管理模式整体构架问题。在未来B2B电子商务平台上,经X公司认证通过的客户数量至少达到一千五百家以上。在将来新增客户价值未知的情况下,建议先要考虑如何进行成本控制和优化,避免因为客户数量的增加而带来成本的飙升和浪费的产生,要始终围绕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目标一一用最低的总成本来实现最优化的供应链绩效来开展工作。
(二)现有信息流管理模式问题。虽然X公司自身拥有ERP和CRM系统,X公司的客户也多半拥有自己企业的管理系统,但是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联,X公司的系统也没有开放全部或部分权限给客户访问相关内容。特别是对于商来说,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被定位在竞争关系上而忽略了实质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强烈的竞争意识无形中拉大了彼此间的距离,降低了彼此问的信任感和责任感。
(三)现有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商关系管理问题。公司现有的销售网络通过15个城市的分支机构和30多家商来覆盖全国,但是受到销售力量的地理分布和规模的限制,无法覆盖所有区域,特别是西部等新兴经济区域,也无法覆盖到为数众多的中小微型生产厂家。预计新的销售渠道将给目前的商业务带来较大的冲击,因为未来B2B电子商务平台将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为任何一位客户提供随时在线的各种服务。
X公司目前与内部供应商的合作关系程度高,处于合作伙伴关系,但是与外部OEM供应商的合作关系程度低,处于契约关系。这一水平的合作关系在未来B2B供应链中将要受到挑战。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构
(一)B2B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整体构建建议。(1)B2B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核心目标:用最低的总成本来实现最优化的供应链绩效。(2)B2B供应链管理的协同策略:以供应商管理库存(VMI)为主要手段。采用VMI模式,将未来B2B供应链上的生产、销售、库存和配送等业务在上下游企业之间进行调整。(3)采购和库存:采用订货型生产和备货型生产,推拉结合的混合策略。
在X公司B2B供应链中,网上订单的引入,使得客户可随时在线下单。基于上述订单生产和备货型生产相结合的策略,允许客户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现货交易或是订单交易。如图1所示。
图1 X公司B2B供应链管理推/拉式流程
(二)信息流管理模式的重构建议。(1)借助X公司未来B2B电子商务这一平台实现供应链的信息共享,使得集团内外部制造商、商和客户、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等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企业,根据不同的访问权限设置可以随时掌握整条供应链的相关部分信息,最终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保证链上各企业整体高效的协调运作,大大提高X公司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实力。(2)将X公司的企业采购、生产制造、流通等环节通过B2B供应链管理实现物流管理过程的电子商务化,有效集成并处理与物流有关的信息资源和海量数据,提高了物流的实时性和可跟踪性。(3)将X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纳入B2B供应链管理模式之中,使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化成为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三)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商关系管理的重构建议。相较于X公司的内部供应商,目前X公司对国内的4家外部OEM供应商实行了差异化管理。考虑到和这些外部供应商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绩效,也为了 VMI协同模式的顺利开展,建议X公司将这4家外部OEM供应商定位于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互信合作水平,达成X公司B2B供应链的整体效率。
四、结束语
论文重构了X公司B2B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整体解决方案的建议,包括运用VMI模式和信息共享为主要协同策略,整合出面向未来B2B电子商务环境的新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该模式对X公司来说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作为一个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实例,希望能给有志于开拓电子商务的同类企业带来一定的参考借鉴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桂学文.电子商务物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设计管理,ODMS,可信度
随着设计的不断发展,它对于企业的作用也逐渐增大,设计已成为增加企业生产力,使商品具有独创特性的战略手段,并发挥其功能。也就是说,设计开始在经营活动中直接发挥作用,设计管理正是使设计有效地发挥这种作用的方法。因此,设计管理的引入,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都有重要的意义。
1、设计管理的一般模式1、1设计管理的概念设计管理(Design Management)简称DM,,是一种使设计变得更加容易的方法,它是指利用企业内部或外部一切可能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沟通、规划和控制,从而去创造新的产品、新的环境和新的用户经验。通过有效的设计管理,企业可以让可供利用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
1.2设计管理的一般实现模式根据设计管理的定义,设计管理的一般模式见图1。
图1即为企业设计管理的一般模式,设计管理表面上看来就是一个产品流程的管理,不同的是它给这个流程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设计管理的介入使这个流程更加趋于合理,加快了这个流程的运作速度。设计管理使在进行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企业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克服了以往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形,它通过统一领导和协调指挥各个部门,合理利用各种可能的资源,从而提高产品从设计研发到市场销售的效率,使企业从中达到收益最大化。
2、一般设计管理模式对中小企业的不适应性2.1我国企业的现状我国80%以上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这个数据在中西部还要高很多。在这些企业多数没有健全的设计部门,或者根本就没有驻厂设计师,甚至有些企业连其它的职能部门也是残缺不全。在这些企业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很长,产品在市场上缺乏有力的竞争力,或者缺乏长期的竞争力。
2.2一般设计管理模式的不适应症由于中小企业的这种现状,设计管理的导入就遇到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即便有些企业勉强导入也无法发挥预期的效果。具体的不适应症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企业过小,各中职能部门不够健全,导致无法组织有效的设计管理;
(2)企业过小,产品更新速度慢,从而导致先进管理体系的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
(3)虽然,企业部门健全,但是设计还没有形成一种文化,从而导致运转的不畅。
3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设计管理模式3.1(ODMS)概念提出为了克服以上弊端,找到一种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设计管理模式,需要引入一种“开放式设计管理系统”的概念,简称ODMS。ODMS是一种跨企业的设计管理体系,它在有效整合本企业内部资源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企业外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通过这种体系可以组织市场上各种闲置的资源,组成一个临时的开发团队,来完成一件新产品的开发。见图2,图中长方形,都是可以由外部企业来完成的部分。论文参考网。
3.2意义ODMS的引入,可以加快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周期,提高产品的开发质量,通过优势互补,扬长避短的方式,使企业在战略策划阶段就蕴含了经营的策略,为产品和企业在竞争中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增强我国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改变我国中小企业在与国外同等企业竞争中的劣势地位。
3.3实现途径创造“有效的产品、沟通和环境”是设计管理不变的主题,对ODMS来说也是如此,为了使这个体系能够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努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一个有效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让不同的企业或团队参与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另外,项目发起方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同时管理和协调各个不同的团队;
(2)建立一个数据库,统一存放各种数据,并能做到快速、准确地提取和即时管理;
(3)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通过这个体系来挑选合适的企业和团队,进行协同作业;
(4)引入一个第三方的保证体系,从而打消各个团队的经济疑虑,使全身心地投入到设计工作中;
(5)最大限度保证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带权限流通,做到快速、协同和保密;
(6)后期,还可以搭建一个虚拟的三维立体展示空间,在这个带权限的空间中,各个团队的设计师都可以很方便地从多个角度来观察已经完成的设计效果,从而更好地完成以下的设计或修改已完成的设计;其次,结构工程师还可以通过这个虚拟空间来更好地分析产品的结构等等。论文参考网。最后,在产品完成时,这个空间还可作为一个展示的平台来使用,使客户或消费者在样机生产以前就可以感受产品的真实效果。
4、结语设计管理是一种使设计变得容易的方法,ODMS更是如此,它对提高中小企业的设计开发水平,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设计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综合过程,这里所提出的只是一个可行性的方案框架。论文参考网。企业在具体建立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其它各方面的外界环境因素。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三级管理模式;学科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228-02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据报道,虽然自2014年起,全国研究生报名人数出现了下滑,但是招生人数依然在增长。2015年全国硕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为64.74万人,较“十一五”末的2010年的53.4万人,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长了21.24%,由此可见研究生招生规模在目前仍然是扩张的趋势。针对不断增长的研究生数量和日益复杂的培养模式,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相继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由最初的高度集中的一级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二级、三级分级管理模式,其中三级管理模式已经逐渐为众多高校所采用。
研究生一级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学校(研究生处或研究生部)管理为主,这种管理模式的行政管理职能相对强些。二级管理模式是学校-院系两级管理,以院系管理为主。研究生三级教育管理模式,实质是校级研究生管理机构把大量权、责下放到学院(系)和学科两级,通过下放管理权力和相应职责,调整管理权限,规范管理职能,减少管理职能过于集中的弊端,充分调动学院(系)、学科两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对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尤其是第三级“学科”的参与,使得研究生教育管理执行得更具体、更切实际。笔者结合自身工作体验,谈一下学科管理在研究生三级教育管理模式中可发挥的作用。
一、学科管理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可发挥的作用
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包括许多方面,从最初的研究生招生宣传、招生目录修订、研究生入学考试出卷阅卷,到研究生调剂复试,直至最后录取,都可包含在招生工作中。要想切实做好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尤其是针对本校本专业的本科生,学科导师与本科生直接面对面授课的机会最多,最适合做好宣传。导师在教授专业课程过程中,或者学科在组织学科组导师一起为本专业本科生开展考研咨询指导时,都可将本学科的亮点与特色宣扬给本科生,包括每个导师的科研方向、最新取得的科研成果等。好多本科生会抱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考研观念,对本校本专业老师的科研方向和成果反而可能更不了解。通过学科的宣传,可以适时地引导本科生准确自我定位,增强报考本校导师的意愿。目前的研究生招生目录,是在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下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原目录)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修订的。修订的主要原则是:科学、规范、拓宽;修订的目标是:逐步规范和理顺一级学科,拓宽和调整二级学科。由此可见,学科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在学校和学院掌握大方向和原则的前提下,学科可根据国家政策导向以及自身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对招生专业目录进行修订,以适应不同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复试过程是学生与导师直接面对面接触、了解的最好时机,也是最终确定师生关系的过程。导师与学生关系的确定,我校实行双向选择,即导师挑选学生,学生亦有权选择导师。但是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科组的正确引导和协调。否则,可能会有学生集中选择某几个导师、而有的导师(特别是年青导师)招不到学生的情况,不利于学科稳定、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学科组提前做好工作了解学生动向,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积极引导学生适度分流;另一方面,督促年青导师积极主动联系学生,关心学生,“推销自我”,吸引学生报考。在第一报考志愿不能满足某学科招生生源数量的时候,学校、学院、学科三层面都要积极做好宣传调剂工作。学校、学院要及时在平台调剂信息,反馈学生信息,学科在此过程中,可积极发动导师个人关系,加强与外校导师的联系,广泛接收外校导师的推荐,扩宽调剂途径。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其他环节,如出卷、阅卷、录取等,除了学校和学院层面的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也都同样离不开学科的参与。例如,学科导师组在出卷时,需要合理考虑试卷的重点内容、题量和难易程度;阅卷时,需要把握适度的评分标准。
二、学科管理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可发挥的作用
学科管理不仅在招生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培养各环节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生自入学以后,在培养上需要经过制定培养计划、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审、学位答辩、奖学金评定等众多环节。这些环节有了学科的参与管理,效率和效果都有显著提高。本文择其中几个环节予以交流。论文开题是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研究的序幕,是论文研究进展顺利与否的前提保障。论文开题做的好,研究思路设计科学、合理,可行性强,后面的论文课题研究才可能会如期顺利进展。如何确保研究生的开题质量,对于学科多样化、学生人数较多的学院,仅靠学院层面管理,很难保质保量完成。而具体到学科内部,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学科便于组织专业导师严格把关,及时给研究生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甚至可不合理开题设计,指导研究生重新设计试验思路,这在初期可能显得比较麻烦,但是却可避免研究生后期试验过程中走很多弯路,甚至试验反复修改、时间不足,导致延期毕业的严重后果。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至关重要的环节。现在我校研究生在正式答辩前必须经过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学位论文送交校内校外专家评审,评审通过后方可申请论文正式答辩。可见仅是论文答辩一个环节,其实也包含若干分环节。所以要保质保量完成该项工作,迫切需要学科的积极参与。首先在符合学校、学院相关制度规定的前提下,学科可视自身具体情况,制定符合本学科现状的制度和标准,弹性安排答辩时间,联系校内校外相关专家,严格组织答辩程序,确保学位论文质量。
研究生奖学金的设立在督促研究生努力做好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奖学金的评比关系到每个研究生的荣誉甚至经济利益,研究生本人,甚至导师都比较重视奖学金的评定,这极大促进了研究生科研积极性和科研成果的产出。应该说这是设立奖学金的正面导向效应。但是,学院如果全权组织和掌控奖学金的评定,不给予学科适当的权限,在评选过程容易在学科间产生各种所谓的“不公”和“矛盾”。但是,如果学院将评优基本原则和优、奖名额按照人数比例下分到学科,由学科内部自行竞争选拔,不仅可消除学科间差异性影响造成的“不公”,激励弱势学科发展,还可充分发挥导师的功能,及时调解研究生间的各种问题,将矛盾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将问题解决在学科内部。
三、学科管理在研究生学科建设中可发挥的作用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中一项复杂的基础工程,它的内涵丰富,包括了学科规划、师资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方面面。学科的发展与高校的发展相辅相成。学科发展得好,则促进高校的发展;同样,高校发展得好,将带动学科的发展。因此,学科建设在高校发展中占有及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学科要发展,就要做好学科建设工作。诚然,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宏观上离不开学校、学院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离不开政策导向的巨大推动作用。但是这些都是外部因素,仅靠外因发展不了学科,关键还要看内部因素,看学科自身的发展动力与活力。这就需要学科加强自身的建设与管理,充分了解自身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所处的位置,明确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跨界、提升和整合,充分挖掘院内外、校内外的资源,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加强学术氛围营造,加强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只有学科自身重视管理和建设,才能实现学科的长足发展。研究生学位点建设也包含在学科建设范畴。在经历了“十五”之前的学位点大范围快速增设,搭建研究生教育平台之后,“十一五”以来转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等文件,确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定期组织专家对各单位学位授权点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评估不合格的学科,终止学位授予权。这不仅要求学科师生注重平时实际的教育培养质量,更要做好评估时的各项工作。评估内容涉及学科内部师生的科研、教学、获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工作细致繁琐且要求严谨。仅靠学校、学院相关负责人一项一项搜集、落实,费工费时,有效的工作方式就是学科主任组织学科全体师生集中几次“碰头”、讨论、填报,各负其责,不仅搜集数据可靠,而且效率高,效果好。另外,涉及到学位点建设、重点学科申报、科研平台建设与评估验收等情况时,也需要积极调动学科力量进行整合,填报材料等,才能获得有效成果。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环节,学科在研究生的其他培养过程中,如研究生的考博、就业、创业等过程中,亦可提供更专业有效的指导与帮助。结合我校研究生管理现状而言,每个学院专职研究生辅导员人数很少,有的学院研究生总人数达到近600人,也只是配备一名专职研究生辅导员,工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很多工作上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工作效率必然会受到影响。此时,研究生的多级管理模式就极为适宜,特别是学科的适度参与管理,必将极大缓解这种矛盾。但是,目前关于学科管理还没有相关的制度与明确的责任,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一、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关于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国内外学者大多将研究热点集中在有关电子商务的理论、方法、伦理、法律和安全等方面,很少有学者致力于电子商务管理方面的研究。从发表的学术论文的内容来看,基本都只
是从某一个方面来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系统性的、理论性的研究较少;从研究论文的数量来看,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论文也只是近几年才问世,不仅数量少,而且深度与广度都远远不够。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从国内外对有关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来看,系统性、理论性的研究较少。这些研究大多仅仅从某一个方面来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并没有从整体上对电子商务管理进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20世纪末,国外在信息化引起管理变革的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新的较为成熟的观点和理论,如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业务流程再造、虚拟企业、供应链管理等。这些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都与电子商务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国外学术界也已开始以上述管理变革的观点和方法为出发点来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问题。目前在国外,电子商务环境下新型管理理论框架已初露端倪,一种以信息流为直接管理对象,以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为目标的管理理念正在形成。
目前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割裂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所有管理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比如,在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时,并没有同时探讨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信用管理、战略管理等管理活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更没有将这些管理活动纳入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加以考虑。
三、电子商务管理的系统性研究
国内外对电子商务管理的系统性研究刚刚起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深度不够、范围不广、成果不多,还未能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电子商务管理理论体系。当前,在电子商务管理的协同问题研究中,供应链协同管理已经成为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在国外,供应链协同管理思想受到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目前国内外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协同问题的研究中,分散的、间接的研究成果较多,大多是针对电子商务活动中某一方面的协同管理进行研究。而协同学在电子商务管理中系统化、理论性的研究成果较少,没有将协同理论、和谐理论与电子商务管理理论有机地、系统地结合起来,也未触及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如电子商务管理的协同理论、方法与模式研究,电子商务协同管理的方法与模式研究等等。
四、结语
国内外学者围绕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目前还处于初步阶段,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不仅数量少,而且深度不够。具体来说,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①理论研究的滞后性。尤其是在中国的电子商务管理中,理论脱离实际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情形是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
②分散的、应用性的研究较多,而系统的、理论性的研究较少。目前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各行其是,没有条理,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成果,也尚不能对我国电子商务管理的实践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③直接借鉴国外管理方法的研究较多,而结合我国实际,探索本土化的电子商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较少。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电子商务管理实践落后且缺乏经验。因此国内学者大多以引进和介绍国外理论研究为主,未能结合中国的管理传统和实践的特点,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管理理论。
一、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关于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国内外学者大多将研究热点集中在有关电子商务的理论、方法、伦理、法律和安全等方面,很少有学者致力于电子商务管理方面的研究。从发表的学术论文的内容来看,基本都只是从某一个方面来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系统性的、理论性的研究较少;从研究论文的数量来看,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论文也只是近几年才问世,不仅数量少,而且深度与广度都远远不够。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从国内外对有关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来看,系统性、理论性的研究较少。这些研究大多仅仅从某一个方面来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并没有从整体上对电子商务管理进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20世纪末,国外在信息化引起管理变革的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新的较为成熟的观点和理论,如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业务流程再造、虚拟企业、供应链管理等。这些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都与电子商务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国外学术界也已开始以上述管理变革的观点和方法为出发点来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问题。目前在国外,电子商务环境下新型管理理论框架已初露端倪,一种以信息流为直接管理对象,以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为目标的管理理念正在形成。
目前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割裂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所有管理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比如,在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时,并没有同时探讨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信用管理、战略管理等管理活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更没有将这些管理活动纳入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加以考虑。
三、电子商务管理的系统性研究
国内外对电子商务管理的系统性研究刚刚起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深度不够、范围不广、成果不多,还未能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电子商务管理理论体系。当前,在电子商务管理的协同问题研究中,供应链协同管理已经成为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在国外,供应链协同管理思想受到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目前国内外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协同问题的研究中,分散的、间接的研究成果较多,大多是针对电子商务活动中某一方面的协同管理进行研究。而协同学在电子商务管理中系统化、理论性的研究成果较少,没有将协同理论、和谐理论与电子商务管理理论有机地、系统地结合起来,也未触及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如电子商务管理的协同理论、方法与模式研究,电子商务协同管理的方法与模式研究等等。
四、结语
国内外学者围绕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目前还处于初步阶段,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不仅数量少,而且深度不够。具体来说,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①理论研究的滞后性。尤其是在中国的电子商务管理中,理论脱离实际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情形是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
②分散的、应用性的研究较多,而系统的、理论性的研究较少。目前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各行其是,没有条理,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成果,也尚不能对我国电子商务管理的实践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③直接借鉴国外管理方法的研究较多,而结合我国实际,探索本土化的电子商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较少。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电子商务管理实践落后且缺乏经验。因此国内学者大多以引进和介绍国外理论研究为主,未能结合中国的管理传统和实践的特点,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管理理论。
关键词:成组管理模式;工程项目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成组管理模式
项目成组管理是对人为定义的一组项目进行管理,这些项目并不是为某个共同的目标服务的,但实行项目群系统时,将带来团队人员相对稳定、管理经验成熟规范和模式化以及利于传承等更多益处。随着企业实施项目成组管理的趋势日益显著,针对各个实际应用领域的可操作性理论的研究意义愈显重要。
2 适合采用成组管理模式的工程项目群特点
对于每一个项目,企业既可以作为单个项目进行管理,也可以将其纳入到一个项目群组中实现项目成组管理。经过对项目群中各个项目的分析,企业加以权衡以下几方面因素之后可以决策是否采用项目成组管理模式。
地域因素:采用成组管理模式首先要考虑是否具有管理的可达性。例如X市Y区的20个项目由于都地处Y区范围内,全部项目所处区域的半径约二十多公里,项目之间的距离不远,具备实施成组管理的便利。
项目特点:X市Y区20个项目虽然分属于多个业主,但都以普通的市政基础设施和政府业务用房等为主,技术均为一般通用技术,不存在特大型、重点紧急、技术复杂、特殊设计要求等需单独管理的项目,大小项目搭配,相互之间互补和可借鉴之处比较多,组成项目群较为合适。
管理的特点:工程项目管理服务在现阶段具体形式如监理、代建等,从项目启动即开始介入,直至竣工验收和移交试运营后结束,具有跨越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前期、后期持续时间较长,各个项目均对人员配置要求高,配备人员的专业范围广,在单个项目核算上成本相对较高,各专业人员的参与具有阶段性、在项目的前后期工作负荷较低的特点。实施成组管理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保持一个片区较为稳定的团队。
企业层面因素:企业希望各个项目的收益能达到最大化,因此为了更加合理地规划企业资源、最大程度地挖掘资源的使用价值,使各种资源能够发挥协同效应、产生协同经济,项目成组管理是一个途径。成组管理可以为企业实现保持管理团队的整体稳定性、提升团队凝聚力、技术经验互补、人员配备优化、节约成本、下放项目间协调工作等益处。
3成组管理模式的过程与特点
工程项目成组管理就是项目成组管理论在建设工程项目领域上的应用,是对现有的和将开展的一系列工程项目进行集群的一种管理框架。工程项目成组管理就是为了实现总体战略和项目群的共同目标,应用知识、技能、技术、方法和工具,对工程项目群进行协同管理。使一系列工程项目管理变得更高效、更合理、更科学。[1]
工程项目成组管理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群定义、工程项目群构建选择评价和项目成组管理实施三个方面。
工程项目群构建为了更加合理高效的管理好多个工程项目,通过对总体战略目标分解和对一系列工程项目的相互关系、风险等的属性的分析,将多个工程项目组合成一个或几个满足战略与约束的工程项目群,从而有利于多个项目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充分、高效的利用项目之间的资源,减少组织管理之间的冲突,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
工程项目成组管理实施主要包括项目群进度、质量和成本的控制与协调,项目关键资源的调配与集成利用,各项目信息沟通管理,风险控制与管理以及项目群后评价等方面。项目成组管理流程示意如下:
图1项目成组管理流程
4成组管理模式的优势分析
项目成组管理的理论以项目管理为核心和基础,包括集成管理、协同管理、各应用领域和通用的管理理论。而由于项目群中的多重性、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集成管理在项目群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实现项目成组管理的关键。[2]
项目管理和项目成组管理相互联系,但又各有特征。项目成组管理侧重于组织的战略,而项目管理注重计划和执行并提交最终产品。
1)在单一项目管理时,组织的项目管理机构只关注于一个项目,项目经理即项目负责人,重点是项目内工作的控制,团队都围绕着这一个项目转,管理路径相对较短,只是一级管理。但当多项目管理时,项目管理机构的管理幅度扩大,组织的职能部门需要围着众多项目而转,项目群经理的重点变成是项目间的统筹安排以实现全局最优,项目群经理是所有项目的总负责人,下设具体项目负责人进行项目内工作的控制,管理路径相对延长,可能是两级管理或三级管理,团队成员不仅要有项目管理和技术方面的技能,还必须要有配合项目群经理进行统筹全局的能力。
2)在资源配置的变化上,在单一项目管理时,组织的所有资源都投入到该项目中去,只需考虑将资源使用最小化,不存在资源配置优化问题。但当组织在多个项目并发的情况下,就会涉及到不同项目之间在资金、设备、人力等资源的共享与竞争,多项目间的资源分配问题成为项目成组管理的焦点,组织需要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在专家资源方面,单项目聘请的专家很难同时兼顾其他项目,项目间的交流不密切;项目成组管理模式下,可以利用较少数量的专家资源,实现兼顾多个项目,并且实现项目间的日常化的密切交流。
3)在变化管理和信息方面,在单一项目管理时,组织的内部沟通就是组织的职能部门内部及部门间的沟通,外部沟通就是组织的职能部门与外部单位的沟通,所有的信息流都是针对该项目的。但当多项目管理时,组织的沟通层次复杂化,信息量成倍增长,变化管理和信息沟通出现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从战术和技术两个层面进行变化管理和应用项目群集成化的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5小结
综上所述,项目成组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产生多项目管理的协同效应。项目成组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高级阶段,仍然属于项目管理的范畴,项目成组管理不能否定项目管理,相反,有效的项目管理是项目成组管理成功实施的基础。离开了单个项目的成功实施,项目群的成功就成了“空中楼阁 ”。 [3]从以上分析对比可总结出,项目成组管理就是依据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应用系统工程原理,综合考虑项目群中各个工程项目从启动到结束整个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要求和衔接关系、项目管理中的各要素相互关系以及项目执行过程中各项目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项目间的协调和整体优化而采用的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效率项目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峰.工程项目群构建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5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校科研;管理模式
在高校科研管理中引入协同创新机制,有助于科研效率、质量和创新性的提升,这可以更加有效的推进我国社会科学技术革新。但从现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创新机制下的科研管理模式还并不是非常健全,须得尽快做出改进与完善,以真正确保科研成效。
1协同创新机制下高校科研的基本含义
与传统的高校科研形式有所不同,协同创新机制下的高校科研,主要指的是以高校为主导,通过学校内部、政府、企业、中介机构以及其他科研单位的协调合作,共同进行创新性的科研活动,这可以有效集合多方的力量与资源,与传统的高校科研形式相比优势非常显著。例如,协同创新机制下高校科研可以获得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设备、政策支持,而且可以将科研成果更加快速的转换到生产实践当中,获得自身利益和社会效益[1]。不过,现目前我国高校在协同创新机制下的科研管理模式还并不是非常健全,这会对实际的科研工作开展带来一定的阻碍,为此我们应当尽快对其做出改进与完善,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有效性,确保科研成效。
2如何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下的高校科研管理模式
2.1健全科研管理体系
第一,改变科研管理理念。现代科学的发展,使高校科研获得了很大提高,并且出现不同的新情况。但科研管理工作人员仍然习惯于用过去的管理理念管理科研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需要竞争和创新的社会,科研亦是如此。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服务意识,营造公平竞争的科研氛围。同时,科研管理部门还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对高校科研工作者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以更好地保护科研人员从事创新工作的积极性[2]。第二,创新科研管理方法。高校行政化一直为许多学者所诟病,其中科研管理工作也不例外。高校科研管理的行政化无法调动科研工作的创造性,过于保守而被动。创新科研管理方法应当以市场为导向,将企业所需与高校科研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高校的科研工作能够更好地契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第三,建立信息化的科研管理平台。高校和其他的相关协同合作单位应当共同构建信息化的科研合作平台,这既是为了方便沟通联系,也是为了实现更高程度的信息资源共享,减少重复的科研劳动,对于提高科研效率和成效来说作用显著。
2.2强化内外沟通协调合作
现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在科研成果的转换率方面还较为偏低,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内外沟通协调合作有所欠缺而造成的,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当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强化内外沟通协调合作。例如,应当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单位进行沟通联系,从实质层面上整合一切的科研资源、科研力量,了解当前的社会科学技术需求,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资源,确保科研成果能够立即投入实践应用,解决社会所需的,从而提高科研成果转换率。另外,高校还应当通过与相关单位的合作,成立“高技术研究院”、“工业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专业化实体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孵化衍生企业提供公共服务,构建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及具备技术、市场和资本融合功能的科技服务平台以及产业链[3]。
2.3提高科研队伍素质能力
在协同创新机制下的高校科研工作当中,作为科研人员除了要具备出众的科学知识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外,还要具备奉献精神、服务意识、法律知识、保密意识以及良好的政策解读和执行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现代化管理手段和继续学习意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科研工作当中干出成绩,为科研工作和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做出有效的贡献。所以,高校应当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教育培养管理,增强他们在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能力的科研队伍,确保科研工作高效、有序、规范的向前推进,并获得有效的科研成果。
2.4改进科研评价体系
在协同创新机制下,高校的科研评价管理体系必须要做出改进,改变以往以论文、著作及课题数量,科研经费额度,刊物与项目级别为标准的评价和激励的机制。创新科研的统一考核评价形式,依据科研类型对科研成果进行差异化评价,应用型的科研着重考核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贡献,重大的基础性研究侧重于项目周期进行考评,切实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3结语
在协同创新机制下,高校科研工作想要取得良好的成效,在当前就必须要对科研管理模式进行完善,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有效性,因此我们应当继续加强相关的研究、探讨与实践,以促进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曹越,蔡晓燕.论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路径[J].山西科技,2016,(1):134-136.
[2]杨登才,朱相宇,韩宇.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之国际比较与借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5-70.
论文内容摘要:在国际和国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需要能及时掌握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私财务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及时、准确做出有关决策—这就需要建立集团企业的网络财务管理应用系统,利用网络技术来帮助集团掌握和监控经营状况、提高日常工作效率和经营决策效率,现仅就网络财务的集中管理进行探讨。
一、管理模式需要财务集中化
企业要想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知道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实力到底在哪儿,这样才能在竞争当中脱颖而出。但是,金字塔似的组织结构一直是我国企业运营的构架,这种层层分级的管理模式在传统的经济环境下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时至今日,企业经济活动大大增加,所处经济环境变化无常,原有的管理模式抑制了企业的快速反应及决策能力。同时可能导致企业整体目标欠优化和各分部目标相冲突等问题。因此,为了整合财分资源,提高竟争力,集团企业往往需要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二、财务集中管理需要借助网络
在网络财务系统出现之前,集团企业集中式管理是很难实现的。网络技术的应用使财务实现真正的集中管理变得更加容易实现。对于财务集中,有三种不同层次的集中,即报表的集中、凭证的集中、交易的集中。(1)最普遍的集中对一个集团企业来说,是每一家能够给他提供比较完备的财务报表,这种集中很难避免有假帐、假表的情况。报表集中是最容易达到的,也是水平最低的。(2)凭证集中,实际是财务信息系统的集中,财务的核算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都集中到总部处理。(3)交易的集中,则是更高层次的集中。即整个交易的数据从源头来,减少中间的输人环节。以销售的数据为例,销售的数据采集以后,能够自然地通过应收帐款系统达到总帐系统,不需要财务人员很多的介人,即数据采集分散化,数据处理集中化。这样,通过很多在业务上发生的交易,使信息直接进人财务。
三、通过网络加强企业财务与业务协同化
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协同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财务和内部业务的协同,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很多,比如以购销为主的物流,以生产管理为主的生产流,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主的人流。在这业务流程中,产二生的信息需要和资金流合理相协调,一旦产生财务信息,要送到财务系统进行加工、存贮和处理,财务系统再及时将产生的有关数据送给业务系统,从而保证财务与业务步调一致、协同前进。二是财务和外部业务的协同,外部业务包括销售、采购、结算等业务,在企业经营的供应带上,每一业务活动的产生如果伴随着财务信息就必须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外部业务流程,实现与外部业务的协同。
四、财务集中后财务岗位变化和对财务人员的要求
在计算机网络化的集团企业中,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将从传统的会计转向计算机网络会计。今后他们执行的任务为:编制财务预算,对系统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加工和对子系统进行设计。设计管理决策所用的各种内部报表,审查管理方案。编制税单和外部用户所需的信息报告,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各种信息咨询等等。在计算机网络化的信息系统下,集团企业的会计人员利用计算机程序和系统的数据库来编制。外部用户所需的财务报告,这一工作仍是他们负责的独特任务,更重要的是,财务人员将尽量从繁重的核算当中脱离出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分析决策上,更加关注提高财务信息的效用,更着重于解析和拓展系统输出的信息并用于重要的决策,提供对基层经理和职员的业绩评价有用的信息。 网络财务系统的应用,使财务职能扩大化了,同时财务部门内部人员的分工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对于集团企业,由于帐务处理职能集中化,下属分支机构可以不再设帐务处理职能,可取消总帐岗位、报表岗位等有关岗位,而强化原始数据收集、审核和传输岗位。对于财务业务协同工作做得比较完全的单位、可以取消原有效核算组织方式,诸如成本二级核算。材料二级核算等,变成一级核算,促使财务分工扁平化。对于财务与内部业务已完全协同的单位,则可以将诸如材料岗、固定资产岗、成本岗、账务岗、报表岗等全部取消,而设立一些如管理岗、审核岗、档案岗、系统维护岗、综合会计岗(处理无法协同的业务)等。
1.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目前,国内外关于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从研究论文的数量来看,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论文只是近几年才问世,不仅数量少,而且增长势头较为缓慢。笔者于2006年上半年在网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篇名、关键词”为检索项对“电子商务管理”进行检索,从1999年到2005年共有26篇(见表1)。另外,笔者利用Dialog、Inspec、EBSC0等外文数据库和Yahoo、Google等国外著名搜索引擎工具,以"electroniccom mercemanagement"、"e-commercemanagement"为关键词,检索到较高相关度的文献数量也很少,仅有几十条。
由此可见,国内外学术界对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还不够重视,成果较少。从研究论文的内容来看,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研究
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大多侧重于以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变:革方面的影响为出发点,来研究适应电子商务环境新的管理理论与管方法。20世纪末,国外在信息化引起管理变革的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新的较为成熟的观点和理论,如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业务流程再造、虚拟企业、供应链管理等这些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都与电子商务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国内外学术界也已开始以上述管理变革的观点和方法为出发点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创新问题,如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法、营销管理方法与策略、企业战略管理方法、金融业务创新和金融风险管理方法、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金流管理、信息流管理、财务管理、知识管理、信用管理、安全管理、风险管理等。
从总体上看,在国外,电子商务环境下新型管理理论框架已初露端倪,一种以信息流为直接管理对象,以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为目标的管理理念正在形成⑺。在国内,大连理工大学杨德礼教授指出了当前值得研究的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若干问题:(1)电子商务引发的管理变革研究;(2)电子商务的运行环境与保障体系研究;(3)裉据电子商务引发的管理变革,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创新以及管理学科发展的有关问题;(4)研究基于电子商务的经济系统描述(建模)分析、评价以及监控问题。2001年,杨德礼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他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战略管理方法”、"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管理的特点与相应方法”等12个方面全面研究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将电子商务管理理论与方法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从国内外对有关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研究来看,系统性的、理论性的研究较少。这些研究大多仅仅从某一个方面来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并没有从整体上全局性地对电子商务管理进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也就是说,目前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割裂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所有管理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比如,在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时,并没有同时探讨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信用管理、战略管理等管理活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更没有将这些管理活动纳入到一个完整的系统中进行考虑。另外,目前这些研究还不够深入,没能深度触及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比如,如何顺应管理变革的趋势建立适用于电子商务的新型管理理论与方法;电子商务环境下政府的行为和作用以及如何对电子商务进行宏观调控等。
1.2 电子商务管理的系统性研究
从2000年起,国内外学者探索性地开展了电子商务管理的系统性理论化研究。他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电子商务管理活动。在美国,RaviKalakota等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以大量生动的电子商务实践案例指导企业应如何从事电子商务活动;MartinV.Deise等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战略、战术等各个层面的电子商务管理实践操作;SandeepKrishnamurthy通过对著名公司或成功或失败的电子商务案例研究,帮助现在和未来的管理者借助于整合的商务模型、市场和因特网技术更好地了解电子商务管理过程;BrendaKiena探讨了企业如何规划和维护网站,从实务的角度研究企业的电子商务管理活动在国内,程大为研究了电子商务运行的经济规律,并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电子商务管理理论;黄建康则探讨了企业电子商务管理与战略的原理、内容和方法。
在国内,最早系统性地提出电子商务管理的知识体系和管理体系的是华中师范大学王学东教授。2001年,王学东分3个部分系统地论述了构建面向企业应用的企业电子商务管理体系: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企业电子商务的组织形态,明确虚拟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和企业电子商务之间的演进发展与联系;第二部分主要概述了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原理,阐述企业电子商务组织的管理机制、组织结构、运营模式、运作流程,并应用系统的观点剖析了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企业电子商务组织的经营管理内容,即宏观层面的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战略和微观层面的以企业电子商务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为主线的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具体内容随后,王学东于2005年明确提出电子商务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同与和谐的观点,初步构建了电子商务管理体系,具体阐述了电子商务管理的原理、内容和方法,深入剖析了电子商务管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明确了电子商务管理的性质、职能、对象与体制,架构了电子商务管理的组织与运行平台。
从2003年起,国内学术界开始重视电子商务管理领域的研究。2003年10月,由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协作组支持的’‘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管理”国际会议在江西财经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探讨电子商务管理问题。这次国际会议是国内第一次正式地将电子商务研究引入管理领域,这次会议所倡导的从管理的角度研究电子商务掀起了电子商务管理研究新的。
总体来看,国内外对电子商务管理的系统性研究刚刚起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深度不够,范围不广,成果不多,仍然没能形成一套成熟的完善的电子商务管理理论体系。
1.3 电子商务管理的协同问题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国内外学者尝试着将协同思想引入电子商务管理领域中,开始研究电子商务管理中的协同问题,并出现了一些就电子商务活动中某一方面的"管理协同”、“协同管理”问题的研究。总体看来,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试探性地提出电子商务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协同管理平台和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模型。2001年,王学东应用系统和协同的观点深入剖析了电子商务中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机理,构建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协同互动的五大平台。高维娜将网络企业、项目管理、协同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网络企业中的项目协同管理模型,并提出了基于WebServices的网络企业项目协同管理平台。李灵运用了协同学、系统科学、博奕论的方法,初步建立了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的系统模型和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的机制。(2)探讨虚拟企业的协同管理问题。王硕探讨了协同理论在虚拟企业协调发展中的应用,关注虚拟企业各要素非线性关系,并运用协同学理论建立了虚拟企业目标函数。荆琦给出了虚拟企业实现协同管理的几种管理模式,如层次管理、阶段管理、职能管理、目标管理、盟员管理等"。王学东针对虚拟企业合作过程中各主体间的冲突,对虚拟企业中的协同管理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协同管理体系。
当前,在电子商务管理的协同问题研究中,供应链协同管理已经成为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在国外,供应链协同管理思想受到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1995年,由国际著名的商业零售连锁店Wal-Mart等5家公司联合研究提出了面向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有效策略——协同计划、预测与补给(CPFR)。HauLee和Anderson分析了协同供应链应具备的基础条件、面临的诸多挑战和价值收益等问题_。2000年,Ito和Salleh指出供应链各成员间的协同是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关键,并提出了协同供应链系统基于电子黑板的协商问题。2003年,R.Mclvor等人研究了电子商务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支持oAkkermans和PaulBogerd等人建立了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理论模型,侧重研究了非技术因素对实_现协同的重要影响1231。在国内,有关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研究刚刚开始。李勇等对供应链管理中的战略协同进行了研究,认为战略协同是:对供应链管理中事关全局的重大核心问题的合作与协调,是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重要基础。张翠华等从战略协同、策略协同和协同技术3个方面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现状进行综述,并探讨了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发展趋势。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外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协同问题的研究中,分散的、间接的研究成果较多,大多是针对电子商务活动中某一个方面的协同管理进行研究。而协同学在电子商务管理中系统化、理论性的研究成果较少,没有将协同理论与和谐理论和电子商务管理理论有机地系统地结籲合起来,也没有触及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如电子商务管理的协同理论、方法与模式研究,电子商务协同管理的方法与模式研究等。
2.总结和建议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围绕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不仅数量少,而且深度不够。具体来说,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 理论研究的滞后性。尤其是在中国的电子商务管理中,理论脱离实际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情形是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
(2) 分散的、应用性的研究较多,而系统的、理论性的研究较少。目前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各行其是,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尚不能对我国电子商务管理的实践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3) 直接借鉴国外管理方法的研究较多,而结合我国实际探索本:土化的电子商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较少。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电子商务管理实践落后且缺乏经验。因此,国内学者大多以引进和介绍国外理论研究为主,没能:结合中国的管理传统和实践的特:点,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管理理论。
(4)微观的研究较多,宏观的研究较少。国内外学者大多专注于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管理变革的研究,而很少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政府宏观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问题。
关键词:网络财务;电子商务;财务管理
电子商务在我国起步晚,但是给众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财务业务也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范围被扩大化,因此财务管理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而更加网络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财务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他的研究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网络财务的概述
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模式,它是指以internet/intranet网络技术为基础,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完全支持电子商务,能够实现远程记帐、远程报表、远程查账、远程审计、远程监控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分析、控制、决策、监督与在线财务管理,同时处理电子单据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的一种全新的网络财务管理模式,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网络财务作为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相统一的一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具有网络计算、协同业务、远程处理、动态核算、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网页数据、移动办公和网上理财等特点。
2. 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管理的目标
传统财务管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追求企业的业绩。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财务管理则改变了传统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向着多元化和双向性的方向发展,以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及其利益协调化作为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财务管理的目标,同时还兼顾企业的现时收益和关注企业的未来收益。 追求企业和客户共同的利润和价值。
3. 网络财务系统的功能
网络财务系统是依托网络计算机,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协同实现各种远程操作和事中动态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一种财务管理系统。因此网络财务管理能实现供销存业务和财务一体化管理,成本控制的有效化,提供企业级的分析决策信息,财务运营风险的有效控制等。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财务信息,打破地域许仙志,扩展财务业务快速反应和调整财务业务。
但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网络财务管理为了迎合市场变化的需求,也应在网络财务管理的内容和职能上进行创新。首先在网络财务管理的内容上,将企业的中心转移到无形资产管理上,使无形资产的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改变以往传统的资金筹集与应用的筹资与投资意识,树立筹知与投知的管理意识。同时更加强化了风险管理意识。其次在网络财务管理的职能上,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在带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同时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因此网络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职能、计划职能和控制职能。网络财务管理职能具有减低企业财务管理复杂程度,实施有效的财务计划职能、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提高财务决策的准确性,完善财务控制职能,整合企业财务资源,从而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统一。
4. 网络财务管理的实施途径
网络财务管理可以运用网络财务软件和网上理财服务得以实现。网络财务软件是以网络计算技术为基础,实现电子商务的整合为目标,提供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模式和其各项网络财务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目前国内网络财务软件开发与应用模式主要有:以用友和则易等为主的从无到有以纯JAVA技术开发,面向浏览器应用模式全面设计开发网络财务软件,在以安易和金蝶的K3WEB版为例的相对C/S模式下的WEB应用或添加客户端软件的模式,同时也有以微软公司提供的(WBT)为主的以软件非浏览器模式如金算盘。
网上理财服务是一种新的自助式软件服务,它以专营网站方式,对数据具有安全保密机制,在网上提供的专业财务应用服务。因此对于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可以不用购买软件,而只需购买财务处理服务,由服务提供商直接在网上提供会计处理和财务管理服务就能完成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从而降低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开展会计电算化的投资,同时也提高中小型企业和财务软件公司的经济效益。
5. 网络财务的实施方案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财务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自身需求建立自己的网络财务管理系统,同时也可以通过购买已经开发的财务管理软件,从而实现财务管理、业务协同运作,信息自动传递共享。具体包括:首先,网络财务的管理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需求分析,从而确定网络财务管理系统的工作、目标及需求。其次,网络财务应该根据企业和单位的需求进行网络方案设计。常见的网络技术有价格便宜,性能不错的快速以太网、分布式光纤数据接口 (FDDI)能够适应与一般的企业中,同时也有价格昂贵,投资大的异步传输模式 (ATM)、干兆位以太网技术能够适用于有实力的大型集团企业(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当然一般的企业可以通过分布式光纤数据接口和快速以太网技术建立自己的局域网,用DDN专线连接远程子网,或者用电话对移动用户群进行连接。同时依据企业自身的条件可选择性的采用C/S或B/S的结构技术进行网络设计。再次,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拿不出过多的资金发展自己的网络财务软件,但是又希望通过网络财务去首先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因此可以购买财务软件公司提供的财务软件以及互联网的服务业务和其他全套业务,通过按数量项目付费的方式获得网络财务软件,实现财务管理的网络化。
6. 结语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财务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财务管理朝着国际化、网络化和精确化的方向发展。通过电子商务构件了网络财务管理的战略体系,对未来网络财务管理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网络财务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在网络财务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数据失真、信息泄露、资金结算等安全问题,且网络财务制度发展还不够成熟等容易导致网络财务会计核算手段变化。
参考文献:
[1]胡国柳.企业财务战略与财务控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95一315
关键词:BOM;船舶;强度;优化;信息化
前言
上世纪至今,生产环境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正在向自动化、智能化、集约化和远程化的方向迅猛发展,船舶制造作为机械生产行业的主体之一竞争也越加激烈。为了适应时代和市场的需求,造船业就必须应用先进的管理办法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和生产制造周期;非标准化设计和个性化定制逐渐成为该行业运营模式的主流,建立现代化造船模式,提高企业效率,获取最大经济效益。数字化造船产业管理系统是适应行业现状的必然趋势。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造船过程的“壳、舾、涂”三个主要环节的设计工作展开分析,设计出造船设计和生产工作的各类 BOM,为船舶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控制奠定基础。
1.BOM建模准备
1.1 船舶建造特点分析
结合国内外造船行业的现状,综合分析并总结出造船业具有如下特点:(1)时间矛盾性;(2)不确定性因素多。(3)并行设计性明显。因此项目管理的动态科学性是决定生提高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的关键问题。
1.2 船舶建造过程管理模式分析
1.2.1建造过程流程图编制
船舶建造过程管理就是要接收设计及生产订单,编制生产计划,开展生产;并在生产行为中进行质量、工期监管及数据采集。船舶建造流程中的众多特性给船舶生产过程提出了更高管理要求,具体的体现在以下几点:(1)计划合理、准确;(2)静动结合;(3)注重关键资源合理使用;(4)信息系统的闭环特性;根据上述特性,拟定造船过程管理类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船舶建造过程流程图
1.2.2建造过程流程图模块解析
对上所建立的建造过程流程图进行模块解析,分别从生产技术准备、生产任务、之间、监控、数据分析采集及调度等模块进行解析如下:
(1)生产技术准备的功能是根据任务规划对物料、零件(部件)及工装器具等要求,来制定生产准备计划。科学的生产准备计划可以充分利用其它作业的进行时间,提高效率。
(2)生产任务是在下料、加工、分段、舾装以及总装等工场完成的。
(3)质量进程检验与数据采集模块作用是保证计划的如期实现,对加工过程进行监管与调度。监管的主要依据是过程的采集的数据。
(4)数据分析是对数据采集来的信息进行数理分析,应用统计学方法,为生产调度与监控提供科学根据。
(5)调度是采取调度措施使生产作业严格按照计划进行的过程。至此,BOM流程模型准备工作已经完毕。
2.BOM流程模型建立
2.1建模指导思想
本模型将运用合理、灵活的建模思路,高效、方便、快捷的实现手段来优化以往船舶建造的管理模式。采用对船舶建造生产过程进行建模的方法,船舶建造过程业务流程分为三层(本文不做图示化表达):包括产品与生产决策层、技术与生产准备层以及制造与装配层。
2.2生成和提取
明细表是生成 BOM 的重要依据,明细表具有两种存档方式,即 dwg 、xls 文件。对于造船业,Excel 优势更为突出,因此本文研究的是基于 Excel 的明细表信息提取以生成船舶建造 BOM,BOM成的相关流程设计的三个要素:生产流程、生产组织和运行机制。
通过对日本、韩国和国内先进造船企业主流程的分析研究,概括出以下面八方面:(1)切割加工分线;(2)部件制作分组;(3)分段建造分道;(4)总组场地定位;(5)舾装作业分区;(6)涂装作业渗透;(7)托盘组织物流;(8)壳舾涂一体化。
根据以上的指导思想,做如下规划:船舶建造以分段、单元、托盘为中间产品组织生产,以壳、舾、涂一体化流程为主线。以船体为主流程,从钢料堆厂、预处理、理料场、切割加工、部件装焊、分段装焊、涂装、分段堆场、船坞合拢、直至完工出坞,形成直线型主流程,建立船舶建造BOM模型如图2所示。
3.结论
本论文主要解决的问题是造船生产制造过程的BOM模型的建立。首先基于 BOM 相关理论并结合船舶建造的实际情况,总结了船舶建造生产设计中的 BOM,并在后面对这些 BOM 进行了设计。然后以船舶建造过程建模方法为依据,规划并建立了船舶建造过程的模型,为船舶建造生产设计及管理过程系统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4.参考文献:
[1] 1 吉峰.基于语义 Web 的协同制造链快速构建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2
[2]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 张光明,707所 刘波.成组技术和造船模式的发展.相似工程。
[3] 张光明,魏巍.与 CIMS 相适应的企业管理.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1997(1)
[4] 李永旺,姚寿广,陈宁.船舶模块化设计与制造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江苏船舶.第 22 卷,第 3 期
关键词:协同商务;供应链管理;信息共享;系统集成
中图分类号:F252.8 文献标识码:A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内与企业间信息流动加速,社会进入了一个电子商务时代。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许多企业为了保持应有的竞争力正在试图通过“协同商务与供应链集成”的方法来获得其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有效的协调和合作。
一、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协同商务的内涵
1.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
首先,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其次,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计划和控制组织职能。再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1)横向一体化(2)客户定制(mass customization)生产;(3)组织与业务过程敏捷化;(4)信息共享机制;(5)跨组织部门之间的协作;(6)利益共享与风险分担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协同商务的内涵
协同商务(Collaborative E-Commerce)是一种崭新的商务模式,是指从技术层面上将公司业务进行集成,以提供一套能够帮助企业盈利和运作的系统,它不但可以帮助企业内部生产部门、采购部门和销售部门协调一致,用一项业务带动另一项业务,还可以协调企业与供应商、企业和客户、企业与其他业务伙伴之间的业物往来活动。可见,协同商务是把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和业务模式固化在软件当中,把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供应商、客户以及社会其它相关部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它们协同工作,同步地、协调地对相关事宜做出反应。
“协同”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企业内部资源的协同,有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不同的业务指标和目标之间的协同以及各种资源约束的协同,如库存、生产、销售、财务间的协同,即企业内部的电子化,另一层含义是指企业内外资源的协同,也即整个供应链的协同,如客户的需求、供应、生产、采购、交易间的协同。企业通过对外接口,将内部的Intranet与外部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联系起来,在Internet上实现网上浏览、网上询价、网上出样、网上签约、网上交易、网上结算等活动,以实现降低外部成本、以销定产、实时监控等目的。
协同商务主要实现以下几方面的功能:a、信息与知识的共享(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Sharing);b、业务整合(business Interactions);c、建立合作的空间(business space);d、商务的交易(business transaction)。
3.从供应链的角度看协同商务的本质
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协同商务是基于互联网与WEB技术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的理念、技术和策略与供应链管理理念、技术和策略的整合应用,是供应链电子化(e-Supply Chain)的一次革命。原因在于其一,若把协同商务与基于传统EDI技术的CPFR(合作、计划、预测、补给)做个比较,就会发现它们的出发点和基本功用有着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其二,与一般意义上的供应链信息化相比,协同商务的功能更强大,与消费者的沟通更便捷,信息更具可视性,不同平台之间的数据接口更容易。此外,协同商务还为商业模式创新和再造提供了更强大的知识管理功能,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对消费者价值需求的分析能力。其次,协同商务的建立过程是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的优化和一体化过程,并为供应链运营模式创新提供了机遇。它促使供应链各企业间建立以协作、互信为基础的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减少博弈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共同面对和协商解决外部环境因素突变带来的风险。
4.协同商务如何构建
协同商务的建立过程有供应链信息化的特征,但不仅仅是个信息化问题。,必须依托战略供应链管理的视角,结合电子商务的功能和策略,凭借企业间的真诚协作,从战略、商务、技术以及基础设施四个层面入手。首先,协同商务建设要纳入到企业经营战略的层面去考虑。比如,与哪些企业建立协同商务,属于战略性的合作伙伴选择问题。此外,建立协同商务可能会影响一个企业的议价能力、供应链地位以及收益、成本和风险,对这些影响的分析属于战略层面的思考。其次,建立协同商务必须以商务为基础。其一,协同商务的实现要以供应链商务流程的整合、优化及一体化为前提。其二,协同商务直接关系着商务模式的创新、重整或再造。其三,协同商务的建立涉及整个供应链的商务利益、责任和风险的重构。包括正常运转状态下各企业的责任、义务和利益的重新规制以及针对突发事项的应对机制。其四,协同商务的推进过程本身就涉及到许多供应链企业间的商务合作。此外,建立协同商务还需要有各个方面的技术保障和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管理技术、流程管理技术、生产管理技术、物流管理技术以及其他一些技术和信息与通讯设施、物流设施等。
可见,协同商务不仅仅是通过将供应链各企业的数据库共享就可以实现的对于协同商务建设来说,商务是基础,协同是目的,经营战略是原则,资源、利益责任是核心,供应链管理以及电子商务的理念、技术和策略是方法,信息技术是工具。此外,还需具有强大领导力的企业来主导和推动。
5.协同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系统集成的实现。
在协同商务与供应链集成的实现过程中应该把电子商务作为实现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一种工具,在以电子商务为交流平台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系统实现:基于协同商务的供应链管理集成系统运行于建立在WEB服务的多层C/S结构的开放式.Internet/Intranet环境中,供应链上的用户可使用客户机上的浏览器通过Internet/Intranet访问WEB应用服务器。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应用驻留在WEB应用服务器上,对数据库服务器的操作是通过数据存取中间件ODBC来实现的,客户机浏览器WEB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就构成了一种开放式的三层C/S应用体系结构。在软件方面管理趋势是将ERP与供应链管理(SCM)整合与集成,利用供应链管理将上下游厂商的信息流、商流整合,并将整个供应链视为一个虚拟组织,利用ERP来整合这个内部所有的功能活动,使这一个组织能以最佳化的流程运作。通过ERP,电子商务可以与供应链管理进行有效的集成。
结束语
实现协同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可以极大地降低整体物流成本和费用水平。加快资金周转率和信息传递,使供应链上各项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合理使用。但协同商务对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产品以及不同的供应链运营模式,协同商务实施的难度以及应用效果会有不同。此外,协同商务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弱点和风险。因此需要在发展电子商务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合企业自身的供应链构建模式,实现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的协同发展,构建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供应链新模式。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耀球,施先亮.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9-92.
[2]李贵春.MC供应链的集成优化理论与方法[J].天津大学学报,2005,7:28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