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计算机专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看到论文标题,有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一种想法,在学校就是学习理论知识,以后就业了,接触到实际问题了,就能从理论联系到实际了,自然而然就会了,所以我们的教学没有必要和就业相结合。那么本文为什么在这里要谈论如何将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和就业相结合呢?
2认清形势
2.1培养的人才和市场需要脱节,专业定位不准,课程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多数的中等职业学校都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专业定位不准,针对性不强,课程学了不少,真正精通的没有,都只是皮毛而已,甚至有的课程因课时不够,老师只讲到一半就结束了;课程设置多年不变,教学理论陈旧,内容过时,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的需要,造成了教育和市场需求的脱节,导致学生就业后工作适应能力差,通过自学或重新培训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大部分教师教学都存在着照本宣科,不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听的不明不白,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识。
2.2缺少项目化实训,发展后劲不足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普遍存在岗位层次低、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目前,一些中职学校的培养手段相对落后,毕业生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专业多方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计算机专业课虽然有上机课,但是不能称之为“实训”,只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操作”练习,仅指计算机本专业的东西而已,学生并不能从中了解到实际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也不能从中积累工作经验,就业后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岗位。
2.3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重庆市工业高级技工学校为例,双师型教师仍大量短缺。教师忙于应付繁重的理论教学任务,难以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上缺少职业培训和专业实践,许多教师多年以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是一成不变,不能与现实的市场需求相结合,难以达到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究竟在哪呢?当学生满怀希望的走向社会时,却发现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一些较大的公司他们看重的是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技术工人,虽然他们不否认人员再培养,但是他们也希望降低培养成本。而一些小的公司,对计算机毕业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一些,我们的学生也无法去适应。所以他们经常会感叹,在校期间基本上没有受到过综合程度较高的、系统的培养和训练。
3解决措施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计算机教师专业素质
大家都听说过“名师出高徒”这一说法,所以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能力不仅决定着教学质量,也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在学校计算机教师的培养中,应注重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随着信息技术与应用的发展,我们不可能把计算机所有专业知识全部掌握,但是我们的计算机教师,应该不断的加强学习,紧跟计算机专业形势的发展变化,学校也要让教师投身到社会实践,通过一些网络调查、市场调研等方式关注市场动态,使计算机的教学更加适应就业的需要。
3.2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由于计算机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很广,而中职学生在校时间只有2~3年,要想让学生在校期间充分的学习到专业知识,学校就要建立好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不同专业方向所需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各种应用软件课程取舍,注重社会实效性和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1)课程设置要体现“素质化”培养
这里所说的“素质化”是指包括“专业修养”课程的内容,比如“网络广告设计”专业,其课程还应包括素描、色彩、书法、广告设计、标志设计等。这些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形成“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本专业必备的“艺术素质”,加设“专业修养课”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首要环节。
2)课程设置要体现技能模块化培养
前面所说的“素质化”课程是为了积累深厚的根基,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而“模块化”课程是着重于“专才教育”,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模块。每个模块均有“素质课程(包含文化课和专业修养课)”“项目实践课程”和“就业培训课程”三部分组成,它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必要基石。
3)课程内容必须强调应用性
众所周知,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工人,是应用型人才,教学目的是学以致用。所以我们送出去的学生要懂得把课程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中职计算机课程内容的改革,是要以项目(或模块)为单位,对相关的课程进行整合,使教学内容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例如“网络组建”模块,可以某种局域网为项目,通过讲授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使学生理解网络传输协议;掌握在不同环境下计算机网络各种线材的设计、安装及铺设的原则与方法;学会分析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如何配置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选用与安装;了解网络管理、资源分配以及网络安全等问题,使学生具备网络组建和维护的基本技能。这样,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内容,从而能将所学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而与实际相联系的课堂教学,也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内容。所以中职计算机课程内容要突出“学以致用”,避免“大而全”,强调从实际需要出发,需要哪些知识就讲解、讲透,让学生切实掌握。此外,课程内容还要适应行业技术发展,体现技术的先进性、前瞻性和延续性。要以就业为导向,将学生日后就业可能遇到的问题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3.3加强计算机实践课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使用者掌握的应用技能越强,它发挥的作用就越大。而这种应用技能的掌握是建立在大量的实践训练基础之上。实践技能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体验,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历程,才能锻炼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践教学是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中应突出实践环节,实践内容要认真选取,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增加设计性的实验,使教学相对独立,形成体系,集中反映课程内容中涉及的典型方法和基本技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
3.4在校期间可以组建计算机方面的兴趣小组
为了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多元化的要求,拓宽学生的就业岗位,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建计算机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晚自习和周末有计划的开展辅导教学。以重庆市工业高级技工学校为例,在学校社团里面最有影响力的协会就是计算机协会,因为这个协会的指导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加入这个协会的成员都是对计算机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他们在这个协会不仅能学习到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知识,还提高了动手能力。计算机协会每个月都会在学校搞一次义务维修活动,这不仅服务了大众,也为计算机协会的成员提供了锻炼自己的机会。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收获的快乐。
4结束语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3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由来已久,最先产生于14世纪的英国,被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应用于研究生培养。20世纪,日本的筑波大学、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导师制方面实施得非常成功。建国后,国内高校在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率先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随后我国多所高校也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分为全程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和科研导师制。科研导师制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一项制度。它利用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以科研为纽带,促进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培养与提高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科研导师制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体现主体性,担任导师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富有责任心。科研导师制的特点有:导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具有连续性,必须从一年级起至毕业为止;④导师与学生互动,做到个性化教育]。科研导师制的运行模式:一般采取一年级时选择导师(导师公布自己的学术方向,进行双向选择),由一名导师指导3-5位学生。学生参与模式是:一年级参加社团活动;二年级参加导师课题活动;三年级在导师指导下自行申报课题,从事科研工作;四年级从事毕业设计。学生四年学习生活有机连续,保证科研能力有序提高。
2科研导师制度应用
将科研导师制度引入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就是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教师协作,考察、创造和分享新知识。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学课外科技活动和大学生自主申请的研究项目。无论学生参与哪种科研创新活动,都要为其配备一个固定的科研导师,以提高学生创新研究的层次和水平。指导教师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研究中,使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科研导师制度的引入,首先要确定科研导师的能力,挑选那些科技创新能力强的教师担当指导教师。学校及院系需要制订相应的措施,以激励科研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努力提高科研导师的科研水平。比如,对成绩优异的科研导师进行奖励与表彰,计算相应的科研工作量等。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从进入大学校门到毕业,所具备的知识水平不同,因而,科研导师制度的引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科研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任务,最终达到企业需求的目标,具体步骤如下:
(1)将计算机专业学生与科研指导教师配对,学习内容与科研指导教师研究方向一致
学生从大一就开始跟随科研指导老师进行专业学习,阅读计算机专业相关文献资料,有利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专业氛围学习,也有利于对以后所从事的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计算机专业教师将自己的专业背景、学术业绩、带生数量交给院系,同时学生将自己的学业状况、兴趣特长、接受指导的需求也交给院系,由院系统一整理并公开科研导师和学生的情况,在保障双方都掌握知情权的情况下进行选择,师生之间通过面试环节扩大交流互动,最终通过双向选择机制确定导师与学生的配对关系。这样一种学生-科研导师的关系在整个大学生涯是固定的,学生跟随科研导师从大一进行学习,一直持续到毕业。在大一阶段,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培养查阅中外文献资料的能力,熟悉科研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学会写简单的综述,熟悉科研论文的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的培养,学生对科研导师所研究的课题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也基本熟悉了科研过程,可以迅速进入科研导师的课题组参与研究。
(2)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大二、大三学习阶段完成。一般高校都将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大二阶段,将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安排在大三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下一步承担和实施科研课题奠定基础。
(3)全面提高实践能力
这一环节主要在大三阶段完成。目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竞赛活动和创新基金课题较多,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大赛、机器人大赛、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独立申请创新课题。在课题申请和完成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科研导师的指导,设计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同时,科研导师可以根据自身所研究的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在考虑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积极性和实际能力的前提下,拟定出一些创新性课题,引导学生选题,为毕业设计做准备。科研导师要定期听取学生汇报学习动态和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交流学术思想,认真执行阶段性的检查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引导解决。根据研究进展提出新的要求和研究思路,保证学生学习和科研活动的协调发展。
(4)通过毕业实习、设计毕业论文,完美展现实践动手能力
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在大四阶段。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社会责任心、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由科研导师确定,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实验方案,最终完成论文。科研导师除了要严格把握学生的毕业论文实践环节,还要针对学生的论文答辩展开训练,使学生具备展示成绩和学术交流的能力,为今后进入工作岗位或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3结语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教学
1引言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各个层次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必修课,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延伸和提高,也是学生大学期间英语不断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即绝大部分计算机新技术都源于国外,要想快速学习、掌握这些新技术和新的开发工具,必须能够熟练地阅读计算机英文文献。同时目前倡导的双语教学,要求部分专业课程要用原版英文教材,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先掌握足够的基础知识专业词汇。所以专业英语对计算机科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非常重要。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培养科技英语的阅读理解、翻译及写作能力,但各高校基本上都是将该课程设为考查课程,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从毕业设计中的专业外文文献翻译和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有的学生甚至直接使用“金山快译”之类的翻译软件来翻译。如何更好地讲授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是许多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探讨的课题。
2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
计算机专业英语除了具有科技英语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长句多。
被动语句多。
祈使语句多。
专业术语多。
新词多,且合成新词多。
缩略语多。
一词多义。
其中缩略语出现的频度高,以及新词(包括新缩略语)产生快和数量多是计算机专业英语区别于其它学科专业英语的主要特点。
3教学内容的选择
3.1教材的选择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材比较多,层次也不同。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基础,选择教材时有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性。计算机专业英语是要介绍计算机专业课程涉及的词语和知识,所以教材内容要尽量全面,至少要包括大部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内容,如计算机原理、数字逻辑、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语言等等。目的是掌握相关词汇,所以理论上不要求太深,通常是介绍性质的,事实上目前计算机英语教材中不少课程内容都是源自某一课程的英文教材的内容介绍,或者是摘编出来的。
(2)时效性。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且新技术市场化周期越来越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实用工具软件,就必须考虑教材内容的时效性,达到与时俱进。
(3)适用性。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较多,层次不同,包括两年高职、三年高职、专生本、本科等层次,相应的内容深浅、侧重点各有不同。同时现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也越来越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专业、软件测试等,不同的或方向对课程内容的侧重也不同,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适用的教材,当然,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取舍。
3.2适当补充新内容
由于教材编写的时滞性,一些实用的新技术不会包括在教材中,而计算机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急于了解计算机新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情况,特别是实用性的技术和新软件功能等,所以要根据当前的技术发展,适当补充一些介绍计算机新技术的内容。如笔者在近年的教学中,及时补充了、IPV6、超线程(Hyper-Threading)、Dual-CoreProcessor、DDRMemory等实用性强的新技术的文章,很受学生欢迎。根据经验,学生是非常乐于了解新技术的,特别是那些已得到应用的主流技术。
另外,大部分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对一些基本的实用操作则介绍很少,如对于CMOS设置、键盘上各键名称的具体含义、软件基本操作术语等基本的实用英语则很少有介绍,甚至部分学生本科毕业时还不知道“Ctrl”、“Alt”键等具体是哪个英文词及其实际含义,“有专业没常识”。所以在教学时,应当补充这些最基本的内容。
在教学时还应适当讲授科技英语的阅读、翻译和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使学生能够熟练翻译相关的技术文章,并基本上可撰写一般性英文科技论文,特别是要掌握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总之,在教学内容上,要达到全面性、时效性、实用性的合理协调。
4教学进度安排以及与专业课程的协调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的内容通常是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为单元编排的,如计算机硬件、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等。本科计算机专业英语通常是在三年级开设,专科通常是在最后一学年开设,此时学生有些专业课程还没有学到,这样就会增加对计算机英语课文理解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要兼顾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对于学生没有学过的专业课程,由于在学习对应的专业英语时,学生没有该方面的概念,老师又不可能将理论原理讲得很透彻,学生学起来可能会一头雾水。对于已经学过的专业课程,再学习相应的专业英语,其效果要好得多。另外还要考虑采用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合理灵活地安排课程内容和进度,不一定非要按照课本上的章节顺序来进行。
5教学及辅助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多媒体及其它现代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利用这些技术可以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获得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获得的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传统的板书教学外,还可以利用下列方式。
(1)PPT等课件。利用投映机播放PPT课件来讲解课文,要比让学生都低着头看自己的课本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2)音频。目前部分计算机英语教材都提供了相应课文的音频材料,而且网上也有许多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听力材料,利用PC教师也可以自己录制英语课文的录音。利用音频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专业英语的听力和口语。
(3)视频与动画。许多计算机相关网站上都有计算机技术和知识的视频材料,特别是一些著名的IT公司如IBM、Microsoft等公司的网站上,经常及时地提供介绍其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英文版视频和动画,其发音纯正,制作精美,形象直观,时间通常为几分钟,介绍一种产品或技术的主要特点。观看这类视频短片或动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既锻炼了听力,同时也学到了新技术,所以效果非常好。
辅助教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重要,要想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计算机英语,除了课堂上的面对面的教学、交流外,还要充分利用其它的辅助教学手段。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辅助教学方式。
(1)网络课程。教师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机英语网络课程,将自己的教学课件等资料放在上面,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布置作业、上传学习资料、答疑等。学生可以随时访问学习,提交作业、提问题等。网络课程在校园内已成为教师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平台,也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平台。
(2)博客。虽然博客近几年才开始兴起,但已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尝试将其应用于教育中,有的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许多网站都提供了免费的博客空间,并有专门的“教师博客”、“学生博客”网站等用于网络教育。博客的特点是网页创建非常简单,且使用方便,空间免费,无须个人维护。可以作为教师的辅助教学平台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平台。如笔者创建的个人的计算机专业英语博客,可以方便地上传计算机英语学习资料、作业等,同时不定期地开展专业英语学习专题讨论,要求学生提问题和发表评论必须使用英语,学生也非常乐于访问、交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英语阅读和表达能力,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辅助教学方式。
(3)E-Mail。E-Mail作为一种日常的通信工具,笔者要求学生在向笔者发E-Mail全部使用英语,当然给学生的回复也是英文的,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也乐于以这种方式与老师交流,很好地配合了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
另外网上有许多英文的计算机幽默短文和漫画,在讲解课文时适当地让学生看一则相关的计算机幽默(英文)或一幅计算机漫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寓教于乐。还有许多学生都喜欢听那些经典的和流行的英文歌曲,虽然不是关于计算机的英文歌曲,但由于歌词通常都很精炼,语法简明,学生也爱听,在课间休息时播放学生喜爱的英文歌曲,潜移默化,有助于其英语水平的提高。
6作业与考核
平时的作业和考核也是课程学习的重要部分,由于许多计算机英语教材在书后都提供了课文的参考译文和练习答案,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课本上的作业习惯于抄答案,这样一方面对学生没有任何效果,另一方面也干扰了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了解。对此可以采用灵活的课下作业和考核方式。如将课外的计算机英语音频资料提供给学生,安排在课下练习听力,下次上课利用几分钟来测试其效果。再如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安排随堂的快速翻译和写作,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和写作能力。笔者的实践证明,这些方式效果很好,学生也很欢迎。
7结束语
写作流程
自考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 有1年准备时间,写作时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 考生软件开发的进度,如果考生开发的软件很成熟,那末后续的写作时间就较快,否则后面的写作就会很被动。例如,一般会在每年7月份登记,9月底开题,期间开发软件,到第二年2、3月就要完成初稿,再留一个月修改。
1、选题。选题首先要重要、有意义。例如有的考生 选择设计木马程序,其本身是个病毒程序,这样的程序只能带来危害,实际生活中没有意义,就不能用于做毕业论文。
2、开发软件。开发软件要与实际相结合。实际性非常重要,要自己能开发一个能实际运行的软件。有的考生自己并没有参与实际工作,只是看书是不行的。自己参与的可以是一个大的项目或课题组,论文中介绍完大的系统后,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量写清楚。
3、写论文。开发完就可以写论文了,论文是个总结,但是不要写成工作总结,一定要有主题,应体现自己的开发思想和论述。写论文要达到一定字数,一般要3万字。其中,编程代码一般为2-3千行,
这个不是机器自动生成的代码,一定是自己写的源代码。论文结构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一般有8个部分。1、概述或引言。这个部分相当于大纲,一般要求4-5千字,主要是对软件开发背景,使用的软件工具、环境,最后达到的效果,自我在里面的贡献等;2、需求分析。软件有哪些功能、模块,用的什么工具等;3、设计方案和主要技术。主要是对里面每一部分的详细论述,使用的是什么技术,为什么使用。详细的模块分析或遇到的难点是怎样解决的等;4、具体的实现过程;5、测试。介绍自己开发软件实际达到的效果;6、总结。介绍自己开发软件的体会,或自己开发的成果使用情况,有什么评价,自己还有哪些不足,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7、致谢;8、参考文献。另外,还可以加一个“附录”部分。正文只能有一个中心,其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都可以放在附录部分。例如有重要的代码、图表,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需要解释的等都可以放在附录部分。案例1:《家装工程预算软件的开放》1、概述;2、需求分析;3、总体设计;4、数据库设计;5、软件功能的实现;6、结论及改进;7、致谢;8、参考文献。
案例2:《经纬中天无线短信增值服务管理软件的设计和开放》1、
引言;2、需求分析;3、设计方案论证和主要技术介绍;4、系统设计;5、编码实现;6、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7、结束语;8、致谢;9、参考文献。
答辩程序
答辩现场会有专业老师组成的答辩小组,一般为5人左右,学生抽签分配答辩组。答辩现场要考生做介绍和演示。考生需要提前准备幻灯片,一般不超过20张,为论文最核心部分的内容。考生结合幻灯片介绍论文,答辩小组老师会根据考生论文提出问题,考生要实事求是回答,最后答辩小组老师打分,求平均分给出考生论文成绩。大部分考生都会达到优、良,个别考生没有通过论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论文并不是自己真正所做,用别人的软件为自己所用,老师一提问就能发现破绽;2、考生论得太简单,达不到工作量。这就需要考生踏踏实实地按照要求去作论文。
零碎提醒
论文的题目不要太大,一定要具体、实际,不能吹成通用的;自考生考过全部 课程后,最好能寻求实践机会。可以去应聘公司,真正参与一个项目,一边工作一边写论文;
论文不要上网抄,一定要自己做;
引用资料要有脚注;
转眼间,我已在美丽的中山大学度过了将近两个年头。也正是这两年的研究生生涯,让我的人生有了不同的轨迹。
在这宝贵的两年的研究生生活中,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郭清顺老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郭老师正是这样以言传身教来教导着我们。
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我另外一位老师——道焰老师,她雷厉风行的性格、干净利落的做事风格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她总给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不得不提,王竹立老师,他慈父一样的关怀曾使我感激不已。他使我懂得,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应付别人就是应付自己。
感谢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给我诸多教诲和帮助的信息与网络中心的各位老师,感谢陈铁老师、苏顺开老师、黄海老师、张汶老师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317实验室的兄弟姐妹,是你们给我带来了欢乐,是你们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手足情深。
感谢我的三位同学——陈颂丽、路昉硕和郭泽平,我们之间的友谊足以使我今生不忘。
感谢我的朋友——淦鑫、马伟杰、王海洋、贺明威、林诸鸣、甘荣伟,感谢你们在我失意时给我鼓励,在失落时给我支持,感谢你们和我一路走来,让我在此过程中倍感温暖!
在计算机行业教学的规划中,比较凹显的问题是开设的课程不仅多而且比较杂,许多课程都是比较陈旧的课程,知识太过于老化。教学的方法同样存在着问题,虽然老师们时常重重复复的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任课教师采用的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然后让学生在课后上机练习,因而出现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现象非常严重。在实践的内容及其方法上,由于对书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过多的强调,而忽视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拥有一定的项目开发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技术应用型的人才,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然而,我们的学生不但没有实践经验更加缺乏项目开发的能力,造成这些主要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缺少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项目开发的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在强调一定要注重实践和实训课的开设、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对实践与实训课程的设置上缺少科学性,只是简单的把理论课程、实践和实训划定一个比例,而且还统一规定有些课程的理论以及实践课各占一半。在原则上这样的分配是不合理的,因此出现了实践以及实训所取得的效果没有那么明显。
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2.1确立良好的课程体系
相应的课程建设应用一个较为合适的课程体系来引导,精心锻造与其对应的专业课程。刚开始的时候,对IT行业所需要的人才方面进行长期和各个方面跟踪考察,接着了解他们对于人才的需要来做出充分、细致的解析,把自己所设的课程和高校设置本专业的特质相结合,设计出适合现代化的、多样性、特色鲜明的教学及其考核的体系,建立专业方向细化与课程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从而实现专业体系的优质化,让毕业去向分层和经过专业分层的学生能够选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
2.2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学生以被动学习接受为主,而且没有从事实践和科研的机会,自然而然无法锻炼其能力,因面临就业的压力所以无法真正安心的完成能体现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的毕业设计,导致了没有办法发挥出预定的作用。让学生早点参与到科研的实践中,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从中拓展其知识面,就应该加强以实践与科研为中心,具体措施如下:
1.反复的强调课程设计以及综合设计性试验的重要性。
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应该开设课程设计,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同样也应该开设实验课程,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查找翻阅资料和小组讨论,最后寻找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学生的考核力度,这样才能让学生认真严肃地完成有关的实验,然后提高实践的能力。
2.加强院校与企业的合作。
一些公司希望学生有相对应的工作经历,但事实上许多的本科毕业生都没有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在接纳计算机专业本科的毕业生的时候,不想对于刚刚工作的学生投入那么多培养的成本。因此,要让学生在在学校期间能够得到真正的技能训练,为毕业后的就业打好基础,可以通过让企业把培养学生的时间提前到毕业之前,与有意向的企业,可以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3.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没有创新人格,就很难充分发挥人的创新潜能,健全的人格是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等众多智力因素有机结合,也是创新型人才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风貌。因此,进行学术知识、能力、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多给学生进行心理的疏导,注重创新人格的培养,开设有关的讲座,还有在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实践以及科研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挫折能力和承受能力,以及和团队合作、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2.3“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
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是“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基本思想,同时兼顾让有志于研究工作的学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在低年级根据特长、爱好对学生进行专业分层。学生在选课的时候就会向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方向聚拢,同时,对高年级的学生毕业之后是考研还是直接就业进行毕业去向的分层,然后制定不一样的培养计划。具体思路为:一年级以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为主,让学生为将来的考研、就业等学习能力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在一年级的课程结束后,按学生自身的兴趣以及需要来进行专业方向的分层培养。
2.4“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
应绝大多数用人单位人才的需求,应以普遍合适用人单位需求的教育作为培养的目标,培养拥有成熟的技术以及理论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强的人才,以培养出用人单位所需的人才。
三、结束语
论文致谢一:
在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心怀感激,感谢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在我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生活中的帮助与支持。在这里,首先要向我的导师姚青教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姚老师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与支持。在科研上,姚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并以严谨的态度在科研上给予我们指导。
在生活中,姚老师像朋友一样跟我们探讨和分享生活趣事,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
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姚老师从选题、研究点探讨和论文写作一直悉心指导,为有这样的导师而感到幸福。
同时,感谢实验室的同学们,特别是陈玉东、周艳红,感谢大家在学习和生活中互相帮助与鼓励,给实验室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感谢我的室友周丹丹、娄新艳同学在生活中给予我的帮助与支持。还要感谢曹六一同学,在技术上给予我的支持与鼓励。
感谢我的家人,正是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永远的无条件的支持才能是我不断的努力与进步,使我顺利完成学业
最后,感谢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所有同学、朋友,正是你们的鼓励与陪伴才使得我的研究生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祝大家万事顺心如意!
论文致谢二: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孙宏宇教授。感谢三年来孙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关怀,使我能如此顺利圆满的完成学业。老师对生活对学术始终保持一颗热血沸腾的心,这颗乐观的心也感染了身旁的我。本篇论文从头至尾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在此,想老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学院各位领导及老师这三年来在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的帮助,使我能够在计算机学院这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进取的氛围中,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感谢我所有的同学和朋友们,尤其是李文博、周丹丹、许浩然等,他们同我一起度过了一段充实而又难忘的求学时光。在我的研宄课题上,他们为我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们总是尽其所能地帮助我、鼓励我,给我最大的支持。谢谢他们。
同时,感谢我的父母、我的姐姐,还有其他所有我的亲人。感谢父母的养育,感谢长辈们对我的教诲,感谢亲人们对我学业的支持,感谢他们在我遇到困难时给予我的信心和勇气,没有他们,我不可能走到今天。谢谢!
此外,特别感谢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各位专家老师能够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论文,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最后,再次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我的老师、亲人和朋友们!
论文致谢三:
紧张和忙碌的论文工作渐入尾声,我的硕士生活也即将过去,回顾这短短的三年华工生活,身边的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给以我的帮助和关怀,我在生活和科研上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益良多,在此,我要向这些可爱的人表达我对他们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对我们龙门阵敬爱的导师--赵龙文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从入学以来,赵老师一直在学习和生活上予以指导,帮助和关怀,在论文研究的较长过程中,我始终找不清方向,赵老师在选题、构思、成稿和完善过程中都悉心地指导,不厌其烦地引导我进行论文的完善,使我进步显着,这每一项工作种都凝聚着赵老师的心血和汗水。赵老师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渊博的专业知识,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忘我的工作精神为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使我终生受益。赵老师,谢谢您!
感谢电商所有的老师们,你们的传道、授业、解惑,让我从一个对电商毫无认识的学生走向了电商教师的队列,还有特别感谢教务员老师,你们就是我以后榜样!
感谢电商12人小分队,这三年因为有你们陪伴,实验室不再枯燥无味、课堂也充满活力、生活充满惊喜,这些美好的回忆是我人生一大财富。感谢你们在这三年来给予的帮助、安慰和包容。感谢张镇鹏同学对文中数据搜集给予技术支持,感谢陈德美同学对本文修改进行探讨,开阔了研究思路。感谢所有电商姐妹们忍耐我的抱怨和我的挑剔,给予我肯定和支持。
感谢Sevengoddesses的女神们,你们真诚待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乐于助于、不求回报的精神让我很是敬佩,感谢你们给予我这个小妹的宽容和爱护。
感谢我的室友,即使我们性格各异,但仍然互相谦让,相处愉快!
感谢我师弟师妹们,公荣涛、陈明艳和黄跃萍同学,为本文数据获取提供技术支持,在写作期间给予的帮助和探讨。感谢龙门阵所有的师兄师姐们!
当然,也要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你们这20多年的培育和默默付出,感谢你们给予我想要的一切,无以回报,唯有怀着感恩的心,认真地生活。
最后,衷心感谢在百忙之中前来评审的老师专家们,感谢你们的指导,我会在未来的生活里更加努力。
论文致谢四:
时光荏苒,三年的研究生涯即将结束。回首这三年的点点滴滴,可以说是我收获最多、成长最快的一段时光,也是我人生旅途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李龙一副教授。非常有幸能够从师李龙一老师,他渊博的学识、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以及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令我受益匪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从选题、思路设计、提纲的确定到论文的修改、定稿等,都得到了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帮助。此外,在生活上,他平易近人,对学生的关心无微不至,他教会了我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让我在生活中有所感悟和收获。在此仅向尊敬的导师表达我最真挚的感谢!
感谢电商专业的其他老师,一方面传授了我许多有用的学术知识,在学习期间给我许多的教益和帮助;另一方面在论文开题、中期报告、预答辩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使我的论文得以不断完善,也让我认识到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感谢你们!
感谢电商专业的其他11位兄弟姐妹,是你们共同陪我度过了3年研究生生涯,大家相互学习,一起成长,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快乐。感谢我亲爱的挚友们,是你们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倍感温馨,愿我们的友谊长存!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对于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正确的劳动观是立足于社会的前提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在实施过程中应明确其基础内容、主体内容、主导内容、构成系统和对策等。
(2)专业素质教育
专业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点,其对于不同的岗位专业要求不同,主要表现在专业教育、专业培养、专业素质、实际操作能力等。养成良好的专业技能为解决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3)人文素质教育
相对于专业素质教育来说,人文素质教育是基础的社会文化素养,其实质是教会我们如何做人。秉承着“要成事,先成人”的教育理念参加校园活动,能享受校园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塑造更高尚的人格及高尚的道德和教养。
(4)身体素质的教育
社会的快生活节奏,要求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有健康的体质、强健的身体、日常卫生知识的常识等。它涉及全方面领域,是塑造完美素质,实现身体素质的要求。
(5)心理素质教育
不同与其他素质教育,心里素质教育是在家庭、校园、社会等环境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具有坚强的毅力、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我们要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养成,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2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与就业
职业能力是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步入社会后,应具备的主体能力素质主要有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适应能力指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心理、生活、工作环境等方面,较快地认识、了解和熟悉环境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心理承受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自我决策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
3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就业问题,如何才能寻求到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
(1)正视现实,做好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
结合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应对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从容面对,发挥自身的优势,赢得管理者的肯定。
(2)在求职过程中要执着应对,不轻言放弃
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遇到困难迎刃而上,保持愉快的心情和生活态度,不退缩、不畏惧。
(3)对于面临就业的广大毕业生而言
适当地转变观念,调整期望值,适当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做自己的老板。另外,国家也鼓励和提倡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制定相关措施帮助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自主创业。
(4)调整心态,发挥优势,创造机会,抓住机遇。就业难的问题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形,每个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都应该有暂时求而不得的准备,而要真正地实现就业,还要求广大毕业生提高自主选择性,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定位。
(5)在校期间参与校园活动
在课余时间做兼职,提前接触各种各样的工作,为以后遇到工作上的问题准备好解决措施。遇到不喜欢的工作或是不能胜任的工作,摆正好心态,把工作做好,切忌抵触情绪。
(6)在校期间,实现与就业零距离
毕业生在毕业之前,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就业指导以及招聘会,在与招聘人员的接触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应聘过程中,展现自己的优秀的综合素质教养和专业的技能,充满信心。
(7)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不断完善人格,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涵盖着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综合修养。
4结语
1.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随着大众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普遍提高,中职毕业生凭借一些浅显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已经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很多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只掌握了办公软件的使用,但由于计算机的普及,这些基本的技能根本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2.缺乏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很多学生对自我的期望值很高,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希望毕业就进好单位,但又不能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事实证明,凡是态度端正、敬业、诚实、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的实习生都受到了各用人单位的好评,也为他们迈向成功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缺乏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些学生因自身综合能力的不足,或因机遇时机把握不准,导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他们往往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了不平衡心理。这种不平衡心理往往导致少数学生对社会以及人生产生偏颇的看法。有些学生因自己专业技能不如其他同学,或因面试屡次受挫,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失去了求职的信心和勇气。还有些同学因职场竞争的激烈,以及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不再给父母增加负担的想法,使自己无形中背负着很沉重的压力,常常会表现出焦虑和急躁,缺乏自我控制,烦躁不安,无所适从,有时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二、职业指导的意义和作用
职业指导是一个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及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体;它既是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服务手段,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促进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实行最佳配置,从而达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是指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及职业结构对学生素质的要求,结合被指导者的个性特点,以科学的就业概念指导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提高自身素质选择职业的过程。为此,必须改变仅将职业指导作为学生临近毕业时开设的一门课程的做法,而应切实将职业指导作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不断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切实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达到人职匹配,真正培养出社会适应型人才的目标。笔者认为职业指导在解决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时,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职业与就业政策指导教育部办公厅、信息产业部办公厅联合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将计算机专业进行了具体细化,同时明确了相关的培养目标,这就充分说明: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并非无用武之地,关键在于你是不是人才,在于你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家,而是懂技术,会操作的实干家。采取辩论、游戏、典型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和就业政策指导,帮助其树立学好本专业的信心,使学生了解当前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和形势,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和就业准入制度,同时让学生树立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意识,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就业途径,以及劳动关系与个人权益保护等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指导学生设计编写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职业意识训练与指导职业意识包含职责与服务、人际沟通等方面。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过程中,围绕工作责任感、规范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奉献意识、沟通意识、创业意识和协作意识等主题,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深刻理解现代企业的文化特征,增强其职业适应性。现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是职业化的人才而不是“学生”,这也决定了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是为职业服务的,是把普通学生变成具有较高素质劳动者的过程。学校本身的性质要求其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现在,笔者学校在研究市场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开始将计算机专业“解体”,细化为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装、电子商务等专业,这就是一个进步的标志。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校更多的是关注学生职业岗位技能这一“硬”技能的培养,其实学生的职业意识这一“软”技能的培养也同样重要,“软”技能对帮助学生走向社会时勇于面对现实,树立起“行行出状元”的正确职业观,正确地进行择业的准备、职业选择,关系极大。
3.职业技能的基础指导职业技能的基础指导包括个人形象设计、撰写求职简历、体验求职面试、掌握求职途径和制定求职计划五个方面。通过职业指导,对学生进行就业及求职过程的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提高其竞争就业的意识和能力。
4.职业适应期的追踪指导中职毕业生从学校进入社会面临着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变。多数毕业生在角色转变过程中,有一段适应过程,即“职业适应期”。笔者学校近几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职业适应期”的调查显示,学生普遍存在难以适应社会和职业环境,稳定性较差、频繁调换单位和岗位的现象。导致学生频繁转换单位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工作报酬太低、工作环境太差、劳动强度太大、生活条件太差、不喜欢所做的工作等。这种随意离职、不讲诚信的做法如果不加以纠正,必将影响到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在学生实习期间,要对学生进行角色转换的追踪指导,引导他们找寻应对职业压力的方法以及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法,同时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就业心理,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在过去,电气控制线路由大量的继电器作为主要元件组成,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然而这些由继电器构成的庞大且复杂的控制系统往往需要大量的导线连接,需要大型机柜组装,并且占据大量的空间,电力消耗和维护成本较高,重构难度极大,无法适应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复杂状况[1]。1968年,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提出了一系列如编程简单、可靠性强、维护简便等的技术指标,旨在通过新型的通用控制器对其汽车生产设备进行控制,解决装配流水线上各组装流程控制线路的问题[2]。1969年,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LC)研制成功,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工业流水生产线[3]。到了20世纪70年代,PLC中开始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LSI)以及微处理器,具备逻辑控制、计数及计时控制、算术运算、数据处理等功能,能够处理分支、中断、自诊断等。然而时至今日,PLC虽然依然是生产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世界性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PLC高度的可靠性、复杂的功能设计、成本压力等都是工业制造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制造商意识到标准化的软件开发平台、详细的需求分析、完善的软件设计、周全的测试环境是现代工业软件编程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统一的PLC编程技术标准、硬件无关的软件体系、简单便捷的开发环境均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2IEC61131-3标准及应用
早在1993年,PLC的国际标准IEC61131制定实施,其中的IEC61131-3是关于面向PLC的编程语言的标准,定义了PLC上进行编程的语言特征及规范[4]。这一标准二十多年来得到广泛推广,已经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行业标准,对整个工业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IEC61131-3的制定,汇集了多个工业制造业发达国家无数从业专家和相关领域学者的智慧以及数十年在工控方面的经验[5]。该标准允许多种编程语言同时应用于同一PLC中,开发人员同时也可以自由选择最恰当或最熟悉的编程语言进行开发,还甚至在同一个程序中使用各不相同的编程语言完成不同功能模块的编写任务[6]。这一特性解决了PLC发展历史上由于不同厂商不同技术导致的多种编程语言混合使用造成的兼容性难题,同时为全自动智能化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PLCopen是一个1992年成立于荷兰的国际技术组织,一直持续关注如何提高工业编程的方法、效率及规范等业界难题。2005年9月以来,PLCopen根据各国的工业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对企业进行技术支持和指导,使IEC61131-3国际标准得以被广泛的推广。这一措施具有如下优点:1)减少资源在技术人员的培训、调试、维护和咨询方面的浪费;2)着眼于解决控制中的问题,提高工业软件的可复用性;3)统一的编程标准减少了开发过程中的错误;4)通用性的编程技术可大规模推广;5)减少不同厂商之间在不同组件之间的对接时间成本。
3课程设计
3.1教学需求及目标。在工业制造技术日益先进的今天,中国的制造业要想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增加工业附加值,就必须在全国范围进行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用更为先进的技术适应新一轮的工业变革。职业院校作为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更应该走在技术变革和职业教育改革的前列,以先进技术为基础、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向导,积极参与到面向工业4.0的变革中去。由于工业软件编程同样属于软件编程的范畴,且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学习科目包含了基本的程序设计原理及基础实践,而工业软件编程往往需要拥有扎实功底及对软件设计有较好理解能力,因而面向计算机专业开设关于工业软件编程的课程是符合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的。教学目标为针对计算机软件类专业学生设计一门工业软件编程课程,并以IEC61131-3编程标准的知识点要求为依据,设计计算机硬件原理、电气工程原理、控制工程原理等多专业融合的理论知识模块,面向工业4.0应用场景设计项目化教学案例,融入“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形成有鲜明特色的一门工业4.0专业方向的必修课或计算机类的专业选修课。3.2教学内容。1)PLC构成PLC由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构成,其中硬件系统组成部件包括处理器、存储器、通讯接口、以及输入输出接口,而存储器又可分为系统存储器和用户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可分为输入单元和输出单元,而软件系统包含用户程序和系统监控程序。其中用户程序即开发人员根据IEC61131-3中对编程语言的定义标准编写的执行程序。2)IEC61131-3编程基础IEC61131-3可分为公用元素和编程语言两部分进行解读。其中公用元素有软件模型、编程模型、数据外部表示、变量、程序组织单元以及顺序功能图表。其中软件模型包含了配置、资源、任务、存取路径和全局变量,从理论上将较为复杂的程序分割成多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可管理部分,通过预设的规则相互调用。编程模型(见图1)则将信号处理、传感器、执行器、通信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框架,为模块化编程提供了体系参考。而数据外部表示、变量等剩下的一些公用元素则是为开发人员提供的基本编写规范、预设操作指令及基本功能单元。IEC61131-3所定义的编程语言则是类似于软件开发中使用的高级编程语言,通过基本语法构成逻辑运算的描述,方便开发人员的编写和维护。另外,POU是一个能够被独立编译的程序块,作为项目程序的组成部件之一,耦合性较低且可分别由不同种类的编程语言编写。POU具有唯一性、全局性,名字及接口均对其他组成部件开放,数据的传输采用统一的标准,这一特性方便了项目框架构造及程序编写的模块化,复用性强,后期维护成本较低。在熟悉并掌握IEC61131-3标准中编程标准的特征之后,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其编程要素(如数据类型、变量等),最后还需要根据其特性与一般高级软件编程语言的异同进行深入学习其内部机理,彻底掌握IEC61131-3标准。图1IEC61131-3标准编程模型3.3教学方式。1)以本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要研究蓝本,分析软件专业的编程基础课设计,分析其与IEC61131-3编程基础语法异同,设计基础语法部分的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相似性关联及差异性区分,避免学生混淆IEC61131-3编程基础语法与一般高级编程语言基础语法。2)以IEC61131-3编程的语法、人机交互界面设计、逻辑控制及运动控制库等主要知识点为分析对象,编制其相关的电气工程、控制工程等专业理论教学要点,将理论教学内容以图文等形象方式展示基础原理,特别是针对工业软件编程所需掌握的原理知识,而不是全套的理论知识教授,避免课程内容大篇幅出现理论教学枯燥无味。3)研究工业软件编程思路与计算机软件编程思路的异同点,设计相应的思维对比转化教学模块,让学生更快更容易掌握工业软件编程方法。例如电机转动控制如果从计算机软件编程角度,可以使用条件判断、循环状态判断等多种方法,而在工业控制编程中比较多的倾向使用CASE语句的状态机机制描。4)设计工业软件中的常见小型案例,如以合耕科技的Gatherwin系统为开发环境完成项目化教学设计。Gatherwin系统不仅支持IEC61131-3标准还提供了大量的常用工业功能库及较强的工业组件仿真系统,教学设计基于这样的一套系统,使得学生能专注于上层业务逻辑控制而调用封装好的下层通用控制库,更为学生提供了仿真度非常高的环境,可以通过仿真环境调试业务逻辑,并能快速部署至真实物理系统。3.4考核方式。平时的考核方式以团队协作为基础的实践为主。学生分组组成团队,对某一兴趣点进行深入了解,通过查阅资料、集体讨论并设计方案加以实践,以代码的形式实现部分功能,最后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根据自己在整个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及心得体会做总结,要求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并形成实践报告。期末考核以笔试加实操的形式进行。笔试主要注重工业软件编程的理论知识及各基础知识。以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的形式考核学生在知识易错点上的辨别能力和计算能力,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核学生在知识难点上掌握程度,以虚拟应用场景的形式作为主观大题,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考核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工业软件编程的标准,在课程规定的时间内学会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应用场景的问题,同时养成团队协作的习惯,更好的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
4总结
本文通过概述IEC61131标准的由来,并分析了该标准在未来工业制造业中的应用前景,最后根据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现状,结合工业软件编程与计算机专业软件编程的相似性,提出了一个适合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工业软件编程课程设计,从客观上解决了工业软件编程中来自不同领域和平台之间技术对接及编程技术在授课过程中的难题,为高职院校开设工业软件编程课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范例。
作者:杨忠明 吴伟美 余君 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友.PLC控制系统的发展及其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5):67-67.
[2]李玉峰.汽车制造业的PLC市场分析[J].自动化博览,2010,27(3):42-43.
[3]焦晶,周丽娟.浅谈《PLC应用技术》在现代教学方法中的应用[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4):68-69.
[4]LydonB.IEC61131-3[J].Intech,2012.
1.1计算机应用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渭南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类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图像处理、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计算机组装与维护、Flash高级程序设计、网络编程等,体现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应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但存在问题也不少:课程的结构不合理,尤其是相关计算机选修课少,学生可选的比较单一,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其次,课程的设置中对于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时划分不合理,有些计算机应用课程上机练习时间少,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操作水平与创新技能的培养;部分课程的衔接不合理,有些课程重复的知识多,有些课程开设学期混乱等。
1.2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就业状况
通过对以往毕业生就业的情况调查发现,大部分毕业生服务于基础教育,在日常工作从事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还有一部分毕业生进入电教机构从事日常计算机维护工作,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走进地方电视台从事视频编辑工作,当然也有极少数从事程序设计工作。我们不难发现,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对于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
2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2.1改革原有课程设置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应具有应变、创新和综合性的特征,这就要求从课程设置上下工夫。早期的计算机课程相对陈旧,软件应用类的课程存在软件版本低,程序设计类的课程所选语言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数据库课程仅能应付计算机水平考试等。因此,我们要从目前和将来的社会需求出发,改革现有课程设置,以便将来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体现专业特色。
2.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育技术学专业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目前招生属于文理兼招。从长期的教学中发现,理科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相对容易。因此,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个环节我们要理清思路,兼顾文科、理科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实际的教学中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特长。从学生进入大学开始,以信息技术处理员考试为目标,锻炼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图像处理以及多媒体课件设计课程的系统教学,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通过大三一些计算机核心必修课的学习,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从创新项目的研究中提高学生对专业领域新知识、新方向的认识。对于程序设计能力不足的学生,我们可以从视频采集和编辑的角度出发,强化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的综合运用能力。凭借这一思路,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也是依据这样的思路在探索中。
2.3以“技术—艺术”为课程导向
“技术—艺术”是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源于专业的整合。教育技术学专业划分在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学院中,该学院设立了动画、数字媒体技术、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等几个专业,这就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学院拥有划分明确的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动画制作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作品创作工作室等,结合其他专业的艺术类课程,能够让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以艺术思想为指导创作教育技术产品。
2.4构建数字化实验平台
由于专业特点,我们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搭建数字化综合实验平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这个实验教学平台,让学生可以完成摄影、电视节目创作、计算机基础等传统实验课程,还可以完成程序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这个实验平台中计算机类课程可以从以下两个实验模块构建:计算机相关技术实验模块,包含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数据库等实验,对于不能直接进行的实验,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综合运用;数字化音频视频实验模块,借助计算机的音频、视频采集和处理技术,把豪杰解霸、格式工厂以及计算机非线性编辑技术引入实验中,在实际实验教学中,也可适当的加入电视台目前所使用的视频编辑软件。
3计算机课程体系构成
3.1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主要是一些基础课程。通过这些的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事实上,在实际课程学习中我们也要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已经很熟练的操作计算机并且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相反有些学生却很少使用过计算机。这样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通常采用课堂上兼顾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实验课上提出不同层次的实验要求。课程构成上,我们及时更新教材的内容,目前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选用的是windows7操作系统。在低年级,可以进行一些直观应用型课程的学习,例如计算机的安装与维修课程、图像处理课程、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这类课程属于“所见即所得”的课程,学生入手很快,我们在授课中采用的是最新版本的相关软件(photoshopcs5,flashcs5.5),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很快进行简单的教育技术作品创作,这为下一步深入学习相关计算机课程创作了良好的条件。
3.2计算机应用核心课程
关键词:新型主机操作系统;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一直在教学计划和实际教学中受到重视。作为计算机系统上最重要的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本身一直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在教学中引入现代新型主机操作系统,让教学内容紧跟计算机技术更新的步伐,是适应新形式下操作系统教学改革的需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业界流行的优秀、先进的新型主机操作系统,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
在一般学校的教学中,多是以UNIX等常见操作系统为实例及实践环境讲解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而UNIX、Windows等在可靠性、可用性、并行化、共享性、安全性、数据处理能力等方面远逊于目前的新型主机操作系统。主机操作系统从1964年诞生以来,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特别是2000年以来,IBM推出的更开放更可靠的新型主机操作系统Z/OS,使得主机操作系统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基于技术的先进性和社会的需要,从2006年开始,我校计算机专业开始开设“新型主机操作系统”选修课。主机操作系统先进、庞大、复杂,和常见操作系统既有相同点,又有很多不同点。为了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我们从实践环境、教学模式、考核方式、课外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教学研究和改革。
1建立先进开放的实践环境,让学生接触主机、熟悉主机、最终喜爱主机
由于主机界面和常见操作系统界面差别大,学生普遍感觉入门难,因此保证随时随地的用机,方便逐渐熟悉主机,显得十分必要。作为加入IBM主机合作项目的9所高校之一,我校拥有IBM公司2005年捐赠的一台大型主机Z900。在此有利条件上,我们建立了一个开放的主机实践环境,包括Z/OS操作系统、RACF安全子系统、COBOL语言、DB2数据库、PL/1、CICS中间件等。主机全天候24小时免费开放,学生可以不分课内课外,随时接触主机。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了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系统环境紧密结合的方式,对一些抽象的理论,通过相应的主机操作演示,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48个课时的学习以及不限量的课后用机,学生从对主机完全陌生,到逐步熟悉并最终喜爱。例如对于Z/OS操作系统的字符界面从不喜欢到喜爱,不仅是因为熟能生巧,更是由于字符界面的快速和优于UNIX字符界面的风格,而Z/OS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更是让同学们乐于使用它。
2针对不同知识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1)联想+对比教学法
由于新型主机操作系统Z/OS不同于常见的Windows、UNIX系统,初始学习时,大量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扑面而来,学生十分陌生,难于理解,难于入门。针对这个拦路虎,我们想到联想+对比教学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通过联想和对比,增进对新概念和新术语的理解。
首先,由于教学计划的安排,大多数选修该课的学生都先修过“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同时熟悉UNIX、Windows操作系统。因此教师采用对比法,将UNIX和Z/OS中的概念和术语进行对照,达到了快速增强学生理解的目的(见表1)。
(2)研究型教学法
作为研究型大学,我校在人才培养观上十分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而这一点也延伸到了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教授基本理论知识,还十分重视学生研究型思维的培养,采用研究型教学法,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在学习法中,学生体会到了知识发现、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思维过程,通过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体会到了发现、探索、研究并最终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了研究能力。
例如在讲解主机通道技术发展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提高系统效率是技术发展的动力,而为达到此目标,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高速CPU和慢速I/O设备速度相匹配。要解决此问题,必须改进早期主机CPU和I/O设备串行工作的方式,减少CPU的等待时间,而并行工作方式是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引入通信控制器、通道技术,实现了主机、通道、I/O设备的并行操作,达到了提高系统效率目的。
(3)突出重点、难点,详略得当
主机操作系统课程有一部分内容与学生先修课程“操作系统原理”大致相同,为了在有限的课时里尽量加深学生对主机系统的了解,我们略讲这些内容,而将重点放在二个方面:①主机操作系统的优势和新技术②主机操作系统难点。
例如,在新技术方面,教师重点讲主机的虚拟化技术。这项技术从诞生到现在一直不断发展着,并一直处于虚拟化技术的顶尖位置。除了“操作系统原理”中讲到的存储虚拟化(这部分简略讲解),我们详细讲解服务器级虚拟化LPAR技术和操作系统级虚拟化技术,让学生明确了不同层次的虚拟化适用于解决不同的实际需求。在教学中,注意引入目前最新的技术发展,如LPAR中新出现的微分区技术,同时将主机虚拟化技术与目前同学们熟悉的x86平台的VMware和VirtualPC这两个虚拟机软件比较,使同学更清楚地明白了不同的虚拟技术以及主机虚拟化技术的优势。
同样在教学中重视教学难点。在开发程序时,主机的编译和调试软件使用复杂麻烦,学生开始时难于适应。因此我们增加了课时,通过教师精心挑选的不同实例演示编译和调试过程,同时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和难点设计实验题目,组织上机实践,增加学生对编译器和调试器的使用强度,使学生很快适应了主机的应用环境。
3引入国际化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上,在常规的总成绩=期末成绩+作业+上机+考勤的基础上,引入了IBM主机Z01全球认证考试。Z01考试由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化认证考试服务公司美国Prometric提供,采用英文方式的全球统一试题,主要考核主机操作系统方面的知识,全球认可。学生可免费参加Z01考试,用国际化的标准来考量自己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引入国际化考核方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符合国际化办学的潮流,同时将来这批学生择业时,大量的需求来自软件外包业,而国际化的证书可增加其就业竞争力。
4课外实践活动
除了重视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鉴于此,利用我校和IBM公司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例如教师鼓励学生参加IBM全国主机应用大赛,明显提升了学生对主机的理解和应用开发能力,起到了课堂教学不能替代的作用。在2007年全国主机应用大赛中,我校代表队成功进入决赛,并取得了优胜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主机技术的热情,教师还推荐学得好的学生申请IBM实习生计划,进入IBM公司主机部门实习,通过和IBM主机团队的共同工作,学生在技术上突飞猛进,更加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
5结束语
主机操作系统Z/OS与常用的UNIX、Windows有较大区别,学生鲜有接触,入门较难。通过在上述四方面的教学改革,我们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学生能较快速地初步掌握主机系统,大大增强了学生逐步掌握这一庞大复杂系统的信心,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开发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汤子瀛,哲凤屏,汤小丹.计算机操作系统[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王琳.新形式下操作系统的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2007,(33):488-489.
1.基于企业需求的课程模块设置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在设置课程模块时,要以实际的企业需要为基础,针对不同的岗位需求,设置不同的课程结构,精选不同的教学内容,在综合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将核心的专业能力确定,搭建“专业技术模块”;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设置“企业岗位模块”;根据专业基本素质要求,搭建“公共基础平台”。
2.教学课程的改革
教学课程的改革是指教学课程的设置,在设置具体的课程时,既要具备稳定性,还要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中职高校采用综合课程、整合课程及融合课程的方式,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3.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般来说,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可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四种:
①案例教学法,将企业或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作为教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项目教学法,是指通过一个实际的工程项目来实施教学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③分层教学法,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的层次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促进整体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④任务驱动法及成果展示法,在进行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并给出结果,学生进行自学,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教师也不要过分地注重学生的成绩,不能以成绩来确定学生能力的好与坏,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进而真正地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结语
在协同创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再是无所不知的检查者,而只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路人。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发生变化,由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和掌控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协同者与指引者。而学生则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师的协同与指引下主动承担学习任务。协同创新理念应用于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可以促进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增强面向社会服务功能,并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培养融入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之中。走出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引入到强调实践性、动手性、合作性、创新性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模式。
二、协同创新理念应用于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教师与学生间的协同
在协同创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与学生间的协同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不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首先要求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指导学生明确需要查找的知识点,由学生自己通过查阅有关书籍、资料或网络信息来获得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指导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所需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帮助他们选择对解决问题有用的参考资料与信息,协同他们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知识,合理调动与组合相关技术资源来解决问题。学生在获得各种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这种学习方式,学会了如何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之受益终生。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大胆交流,勇于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建立在学生兴趣基础上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愉快的经历,让学生爱上学习。教师需适当控制问题的难易程度和课堂教学进度,创新教学环节、改善教学组织、优化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二)学生与学生间的协同
由于各地区学习条件和要求不同,学生进入大学时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无法顾及所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能面向大部分的学生,而另外的那一小部分学生则无法接受到适合的教学。因此,可以采取学生与学生间的协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团队,围绕所学的某一重要知识点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学习。在以团队为单位的学习模式中,学生之间的学习不再是相互竞争关系,而是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共同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合作、共同学习来提高学习效率,在交流、表达、展示和共享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在参与中锻炼个人综合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进步。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协调能力,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三)教师与教师间的协同
随着计算机专业课程综合性的增强,教师与教师间的协同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协同模式可以通过建立教学团队来实现,让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师共同参与、合作互助、共同提高。教学团队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以此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和教学体系,调节课程的衔接顺序,丰富教学内容。教师们共同进行教学设计、共同实施教学方案,建立起一种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相互信任、共同进步的共同体关系。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新老教师的协同不但充分体现“传、帮、带”思想,还使得教学思想不断融合创新。不同专业教师间的协同,不仅能丰富教学的内容,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冗余,增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同一专业教师之间,不同专业教师之间,专业课教师与基础课教师之间,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之间,在教学上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配合、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将教学工作做好,这就是教师间协同要达到的效果。
(四)高校与企业间的协同
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需与当前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相适应,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就是为了培养出集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为一体的,面向社会用人企业需求的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就不能忽视学校与企业间的协同。校企全面合作,形成企业是高校的培养基地、高校是企业的人才基地这样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高校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参与社会服务,为学生在企业建立教育实习基地,有助于学生了解教学的实际应用情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学校与企业间的协同是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使学生有机会将自己所学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增加学生认识社会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既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为学生、社会发展服务的必然选择。
三、总结
关键词:城乡、宽带、发展、模式、前景
调查方式:此次社会实践调查,走访了当地政府科局,获得相关统计资料,并以设计调查问卷为思想主线,对当地不同层次居民进行实地访谈。
调查目的:通过此次调查,深入了解城镇的的宽带普及以及使用情况,以及对当地科技的传播和市场的扩展的影响。
在宜城的十二天里,我们开展了宣传绿色上网、问卷调查、电脑义务维修等活动。这些活动得到了当地市政府、市团委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当地居民的高度赞扬。我们还参观采访了燕京啤酒(襄樊)有限公司、电信局、交通局、市团委、市政府。通过对他们的参观采访,进一步了解到电脑以及网络宽带对企业办公带来的巨大便利。正因为有了这些技术,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快速发展。
通过为期十二天的社会实践调查,我们也对当地的网络宽带普情况及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我们了解到网络宽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宽带业务的开通让人们徜徉于网络的世界,也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改变。网络不仅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以前需要在大量的书籍中查找资料,现在你只要在搜索引擎里轻轻地敲入几个字,就能迅速地找到你所需要的资料,而且只需要几秒的时间;以前要从电视、报刊、收音机这些传播媒体上得知一些国家大事、新闻动态等,现在你只要在网上搜索就可以快速获取最新最快的消息,包括文字、图片或者是视频新闻;以前,相隔两地的朋友要通过写信的方式来保持联系,现在,不仅可以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还可以用QQ、MSN等聊天工具进行实时的在线聊天,相距千里却又近在咫尺,等等诸如此类的事例还有很多,而这一切的便利“宽带”可谓是功不可没。
经过我们的统计人员的统计,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宜城上网人数占总人数的50%左右而全国上网人数是10%,可见宜城的网络普及工作是比较全面的。
由于中国电信具有固话网的资源优势,因此在宽带接入方面主推XDSL接入方式,而ADSL方式是当前的主流。2002年中国电信(ChinaNet)新增宽带用户近100万,其中ADSL接入方式90万,其他方式10万。用户总数接近200万户而宜城市使用电信的比例也与全国比例相符比较准确的反映了电信占有广泛的市场。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由于无线上网的市场价格较为昂贵并且设施不够完善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全国还是宜城大都使用拨号上网而无线上网及其他方式较少,我国在这方面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及市场。
就总体情况而言宜城在网络宽带建设与普及方面相对较好担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短暂的十二天过去了,但却在我们每个队员心里留下了永久的记忆。这十二天里,我们共同面对困难,吃住在一起,真正体会到了团队的意义。
互相照顾,有困难一同解决,虽然彼此可能有过争吵,但都是为了团队利益考虑。虽然在实践过程中,有过被人误解的尴尬,但我们仍然满怀激情的进行余下的实践活动,不抱怨,努力做好每个细节工作,为此次活动的圆满举行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此次实践活动还彻底改变了我对“暑期社会实践”的看法,起初以为就是简单的到一个地方玩玩而已。可后来,我才发现,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它不仅可以锻炼我们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还能教会我们以后如何在社会上面对各个阶层的人,如何与他们进行交谈。在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也从中受益不少,了解了在他们眼中我们所肩负的重任。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团队意识,还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乐于贡献的品质。是展现出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的平台,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暑期的一门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