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职称论文范文

高中语文职称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语文职称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语文职称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语文 高职教育 作用

语文的综合性和基础性很强,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横向联系各科的作用,一直以来都拥有着丰厚的人文内涵与文化底蕴,学科价值非常突出。然而,近年来语文逐渐变为部分高职院校增加实训和实习课时的工具,使语文逐渐失去了其原本应有的作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使语文发挥其在高职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一、语文课程的作用

1.语文具有美感作用。

学好语文对学生审美品味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各种原因,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某些偏差,学生学习只为升学,部分教师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升职和谋求与教育有关的物质利益上。而语文的真正作用在于引导学生不断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人生感悟。同时,语文课程的学习还能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得更加丰富,使感觉器官变得更加敏捷,从而使学生对事物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得到不断地提升,表象转换与扩展的能动性得到不断地增强,认识活动的想象力得到较大地延伸。不少高职院校中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的长期缺乏,会导致学生将原本丑陋的事物当作美好的事物去对待。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培养学生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的责任重大,其必须通过不断培养使所有学生都学会欣赏美,欣赏艺术。

2.语文具有认识作用。

语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本质与现象的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把握社会发展的相关规律。文学是语文的延伸,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艺术世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都包含在其中。学生在语文课程中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增长各类知识,使视野更加开阔,提高对人生的认识,还能提高其对生活的观察,对现实的理解能力。以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为例,该书有“百科全书”之称,其中的诗词韵文、典故引语、陈设器用、官制礼仪、生物医药、名句俗谚、地理经济、风俗游戏、园林建筑、服饰饮食、宗教哲学等内容包含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关于封建社会的各种知识均包含其中。有学者曾评价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表示如果能将这本书中所包含的知识全部掌握,就能超过一般统计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拥有的知识。

3.语文具有美育功能。

语文不仅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还能帮助学生将消极的人生态度转变为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励学生为实现社会理想与人类进步的目标而不断奋斗。鲁迅说过,伟大的文学作品是国民精神前进的指路明灯,是革命时期宣传的重要工具。然而,当今很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忽视了精神生活的重要价值,将物质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沉醉于物质生活的表象,因此对世界的人文关怀不断丧失。内心感到彷徨无措,孤立无援。如果能正确发挥语文的作用,就能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找到正确的人生目标、人生方向。

4.语文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掌握足够的专业技术,更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经过学校三年的培养后走入社会时得到社会的认可。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也会影响社会对整个高职院校的评价。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本质是对为人处世价值观、人生哲学和德性的一种体现,开展好语文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5.语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近些年,由于竞争的加剧,企业对职工的全面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仅仅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语文是母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的职业道德、人际交际、心理健康、文化修养等多方面的能力。学习语文是学习其它专业知识的重要基础,学好语文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较强的理解、阅读、观察、写作、分析和表达能力,这些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6.语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高职教育不仅重视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对全面素质的培养也从不忽视。如果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仅仅掌握了专业知识,那么将难以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有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为自己融入社会增加了筹码,学生可能因此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就业渠道。语文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也不言而喻,例如对于思考得出的项目思路,需通过文字功底将其整理成文,还需要充分利用语言表达能力让领导接受你的观点。工作中常常需要进行各种总结、拟写公文,如果学好语文,拥有较高的文字组织、语言表达能力等,这些工作将便变得非常简单。另外,人际交往能力在工作中也非常重要,想要拥有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就必须学会对各种事情进行协调和沟通,只有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掌握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胜任每一份工作。语文课程的设置便是教会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有利武器。

二、实现语文作用的方法

1.明确语文课程设置的目标。

要明确语文课程设置的作用,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语文区别于中学语文的地方。中学设置语文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读写与运用能力,教学内容以认识生词生字、分析课文、归纳课文中心思想以及段落大意,进行相关写作等为主。而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教师讲解文学作品,使学生对中外文学的相关发展历程和文学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有一个了解,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形象进行相关分析,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以及艺术进行深入分析,达到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公文写作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给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做好教材编排工作。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编排既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选取的内容不仅要使人文性和文学性得到充分体现、更要注重对学生工具性、知识性的培养。当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内容多以文体为主,文学史为辅。教材中大部分篇章多年来几乎没有任何改变,这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也直接影响了课堂质量,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编排出合适的教材。教材编写应该以积极向上为主要精神体现,教材内容应充分体现高尚的人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养。另外,教材编排时应该着重观察社会生活,将社会生活溶于教材内容中,由于高职院校教学的实践性,语文教材内容应该加入适当的与社会有关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对社会有一个初步了解,从而掌握一些适用于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教育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理念,也是因为这种教学理念,导致某些高职院校过度追求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语文在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最终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端正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涂红梅.论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2(11):101-103.

[2]王红霞,殷铭良.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5(03):147.

[3]毛元金.试论《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中的作用[J].思想战线,2015(S1):100-103.

[4]熊志华,杨江科杰.正确认识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6):274.

第2篇

1、学习基础较弱,探究知识的基础不够扎实学习基础普遍偏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停留于中学生的水平,他们几乎没有在学习中获得什么乐趣,更谈不上成就感和成功感,甚至有些学生自卑心理严重;有些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往往只能集中一节课的学习时间,第二节课的学习效率就大打折扣;有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很差,尽管已经读了十来年的书了,但还没有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课前几乎不预习,上课又不做笔记,课下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课外练习,对所学功课不进行及时的复习,因而很难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当然更谈不上创获了。

2、学习缺乏恒心,探究知识的持久性不强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美术基本技能、广告创意与设计方法、计算机平面设计等技能,需要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而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时往往被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课程内容所吸引,容易在一开始对课程学习和实践充满热情和期望,但随着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深入,学生逐渐失去兴趣,学习的动力逐步减弱,导致学习和实践操作不能持久坚持。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意志薄弱,不能围绕一个目标,作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有的浅尝则止,有的半途而废;容易造成虎头蛇尾的现象。

3、学生缺乏信心,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不高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是一门综合叉课程,涉及美术基础、心理学、营销学等学科知识,而职业院校的主要特点就是要求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胜任广告公司、公关公司、媒体、报刊、出版社、企业等单位设计、制作、编排部门的相关工作。但由于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弱和受学生心理年龄影响,往往在学习过程中被课程烦杂的课程内容吓到,导致自信力缺乏,不能够获得学习的乐趣,导致自主学习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不高。

二、中职学生学习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积极突破

(一)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认知水平,加强理论基础学习教师要准确了解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中涉及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较为简单的知识开始教起,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和信心。切忌一开始就灌输高大上、空洞泛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一开始就失去学习的乐趣,从而打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广告设计与制作虽然是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但要求学生对基本的理论基础具有系统的了解,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基础的灌输,是学生明白制作的理论基础和明白怎样才能做出具有较高水平的作品。

(二)以动带学,加强实践性教学广告设计与制作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提升的过程。从中职学生的教学要求来看,广告设计与制作更应该重视实践环节,增强感性认识,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授课中要明确培养目标,通过在教学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加强动手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增加课堂内师生互动,积极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教授理论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但当进行制作的时候学生非常愿意动手,而且作品水平很高,远远超出预期。

第3篇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 语文课程教学 人文教育

五年制高职在建设和发展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的职业技能是保证其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性环节,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关系到五年制高职教育与整个教育体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出现了一种过于重视技能培养,忽视人文修养教育的倾向,语文课程的课时量一减再减。这种重技能,轻理论;重知识培训,轻个人修养的教育理念,虽然能在短期内使职业教育获得快速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将会制约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短视行为。我认为,语文课程教学注重培养个体的丰富性和创造性,能够将人文性始终如一地贯穿于教学之中,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所在。

五年制高职教育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一方面是指语文这门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另一方面要求在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倡导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也就是说,在语文教材中富含的大量思想道德教育及审美情趣熏陶的文化价值基础上,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自然发展、生命健康的发展,承认个体差异,重视情感熏陶和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具体来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文化中所包含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开掘语文人文价值,注重体验人类所有的文化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尊重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不是单纯地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加大文学、社会、哲学、历史、艺术等与人文学科内容有关的课文分量,或增加带有人文性质的选修课,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而非以工具为本的基本教育观念,帮助学生树立尊重、关怀、爱护人类及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人文素质,树立博大宽容的自然观,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和发展,塑造身心健康、友爱正直、追求自由、知识丰富、兼具理性的一代新人。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1.对于一个五年制高职生来说,人文和科学两素质犹如鸟之双翼,缺一就飞不起来。缺乏人文素养必然是不完善的“单面人”,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人的立命、立业必将受限,更谈不上立民、立国。实际上,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一个热爱生命、追求事业、上进的高职生,必将在求学期间努力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脚踏实地地训练专业技能。再者,五年制高职生的知识能力在人文精神的滋养下才能绽开美丽的花朵。且不说建筑规划、园林设计、法律实务等专业的学生,即使是一名机器操作工人,也要以审美的眼光观照生产对象,这样才能生产出更加优质的产品。那种轻视人文素质培养的教育行为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2.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还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国富民强的同时,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使金钱至上、物欲膨胀、弄虚作假等非人文的“异化”现象不断出现。为规避市场经济对高职生产生类似的影响,首先,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其次,为适应市场经济,也应该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市场经济遵循的原则是“利益”和“竞争”,利益之争的良性运作是遵守契约,遵守契约就要诚实守信;竞争还要自信、自强、自立,否则必将在竞争中失败。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商品生产追求创新,创新就要坚韧不拔,科学求是,敢为人先;商品交换要求平等,平等就要自尊,也要尊重他人。现代市场经济是协作经济,团队、互利、合作等精神将发挥着新的作用。现代市场经济又是信息经济,这将对员工的人格、忠诚度、可靠性等人文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看来,高职生虽能凭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跨过就业的门槛,但若人文精神缺失,必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终有一天会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淘汰出局。

3.培养人文素质的人文教育还是世界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二战之后,世界范围内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经历了“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素质本位”四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及以后,人们发现,能力培养已无法使网络化时代的学生终身受用,于是“人格本位”的职业教育受到美、日等工业国家的青睐。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职业素质教育的理念在一些发达国家受到重视并付诸实施。而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大都还停留在第一、第二阶段,远远落后于世界高职教育的发展进程。为缩小高职教育与世界发展的差距,我们必须采取“跨越式”的发展,在强化学生专业知识教学与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措施

实现高职语文课程人文性建设的关键是加强语文教学,强调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强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从三个方面开展人文教育,加强人文建设。

1.树立以人文为中心的教育观。回顾我国两千多年语文教育的历程,语文教育从一开始就未建立在人文的基点上。从古代到近代,语文教育一直以教化为本体,以思想教育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安贫乐道教育,除暴安良、见义勇为、学无止境等思想教育。语文独立设科后,智能培养成为语文教育的主旋律,以智能培养为本体,语文教育立足于对人的智能培养。近代“开启智能”成为当时社会的第一主题,改革开放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成了响彻全国的口号。现在,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语文教育应该是建立在人文基础上、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更加重视人文性建设。

以人为本,要牢固确立语文课程中“人文”的地位,主张教师以学生的需要为存在的基础,在教育目标和目的上力求使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性和美好的精神生活。语文课程的人文营养应该能够使青年学生茁壮成长,不应使其将注意力仅仅集中在知识、技术或技能等内容的学习上,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批判力。

2.建立人文陶冶的语文教学观。长期以来,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的课时分配、教法选择、教学方式等都依附于主要能力培训课程的建设,人们只是从加强学生应用、实用等方面加强语文课程建设。若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建立一种以人性、人生、人格、人道为本位的能力教育观。

语文课程本身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这是其成为人文陶冶课程的重要前提。语文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人文陶冶的课程,是因为其教学活动中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过程一方面通过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这些学习活动,陶冶了性情,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阅读活动是读者和作者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内在需要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觉悟。写作活动是一种自觉自悟的过程。在阅读活动中,教师一要引导,二要鼓励,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深层,探得个中滋味;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读出新意,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

3.创新人文教学方法。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认为教学过程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现成的结论和知识,而是通过讨论和谈话,唤醒学生的意志,从而发现真理。孔子也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认为应重视启发诱导学生的自悟。这些都反映了创新性的人文教育方法观。创新性的人文教学方法具体包括、旨在促进情知协调发展的方法;旨在促进道德观念形成的方法、旨在激励创造力开发的方法、旨在培养人际交往技巧的方法等。若将这些方法应用到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学将会变得生机勃勃。

4.开展人文教育,还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文学作品是人的身份、阅历、职业、文化教养、认识能力、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的体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学作品才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文学作品不可能具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和终极的理解。那种动辄用标准答案和标准化的理解衡量个体色彩鲜明的作品的做法,是独断的、无效的。个性是创造性的前提,那种僵化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扼杀了人的个性、言语的特色,扼杀了创造的幼芽。学生的人生经历、生活体验、知识水平、思想境界、个性特征不同,阅读课文时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但这并非否定标准的科学知识体系,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创新的人文教育方法,目的是让教师在尊重科学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教师还必须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作出正确选择,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见解,进行平等的对话。要进行讨论,说明理由,在探讨中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自觉自悟。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因此,在某些问题上答案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将教师的个人意志强加给学生的行为,会使学生失去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郑逸农.对“非指示性”教学模式的再探索.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3,(6).

[2]陈耀文.语文教学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关系,2003,(5).

[3]姜大源.信心决心恒心――论职校生的成长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2).

[4]王炜志.语文教学本位回归的思考,2003,(5).

[5]依淑清.高职教育中更应注重理工类学生“说”能力的培养,2000,(5).

第4篇

关键词:高职;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课程论文;教学改革;学习主体

《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特点是叙述性、记忆性的内容多,概念多,内容抽象,使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有似易而难,似浅而深,似懂非懂的印象。

针对《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课程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增设课程论文的设想。通过增设论文改革教学方法,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考核手段的全面改革。可以将单一的课堂讲授扩展到指导学生自学、讨论、科研和实践,有利于加强师生的双向交流及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学会”逐渐过渡到“会学”、“会用”。

增设课程论文的意义

(一)一线牵动了全局,一改可以推动教学各环节的全面改革

促进教学主导思想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长期以来,一种旧的传统教学思想指导着我们的教学工作,这种旧的教学思想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纯传授知识,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认为有了知识就有了能力,把知识与能力等同起来;二是教书不教人,把教书与教人割裂开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课程论文体现了教学以培养能力、发展能力为主导的思想,突出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

在教学内容上原来是书上有啥讲啥,现在转换为“四不讲”,“四增加”四不讲是:凡属高中或文化基础课讲过的不讲;陈旧过时的知识不讲;单纯阐述性的不讲;学生自学就能掌握的不讲。四增加是:增加新知识,新技术;增加科学论文讲座;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课程论文。

与旧的传统教学思想相比较,这是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法旧的传统教学思想主要表现有二:一是“注入式”,二是“抱着走”。在这种教学方法指导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改革这些方法势在必行。增设课程论文则注重四个为主,即学生为主,自学为主,读书为主,训练为主。以启发式、学导式代替注入式,根据课堂性质、学生的特点,采用讲授、课堂讨论、习题和指导学生自学等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与各种课外训练,开阔思路,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促进了实验的改革原来实验是听、看、抄。听是学生听实验教师讲授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及仪器使用等;看是少数学生照着教师的示范动作做一遍,大多数学生围着看;抄是实验之后大家互相抄数据和实验报告。现在改为自始至终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

改变单一的考试方式原来是课程结束后一次性考试,一锤定音,现在是以课程论文为前提,没有参加撰写课程论文或课程论文不合格的学生不能参加考试,考试成绩改为两部分:课程理论占80%,课程论文占20%。

(二)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能力

过去单纯的课堂教学法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学生不会看书,不会作学习笔记,不会整理数据,也不会把新学到的知识有条理地讲出和写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很差。通过课程论文的锻炼,学生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会大大增强。增设课程论文是写毕业论文前的一次预演和锻炼;是培养学生自学的有效手段;可以锻炼学生归纳、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增强学生动手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自行寻找参考资料,自学读书,自己处理数据,自己进行实验查证问题,教师辅导。这样学生和书本、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可以充分进行教学信息反馈流通。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向宽、深方面发展,学习中等的学生可以不吃力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差的学生可以在教师充分的个别指导下完成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学生各得其所,个个积极主动,因而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普遍提高和两极分化现象的改善。

(四)为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在论文的审定和批改上,采用教师批阅和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审定的方式,使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减轻,从而可使教师把省下的时间用于备课,钻研教材、研究问题、辅导学生;学生通过查阅参考书,也扩大了知识面。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也为师生的发展带来了活动空间;在检查论文的合理性上,采用自己实验自己验证的方式,经验及时交流,错误及时纠正,教训及时吸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要靠自己钻研获得知识和技能,因而理解更加深刻,运用更加熟练,遗忘较少。

(五)能促进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过去教师讲,学生听,一本教材讲到底,一个讲稿用几年。现在教师必须随时随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就迫使教师必须认真钻研业务,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尽快用新知识充实自己。这样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教学内容也能做到与时俱进,这无疑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个极大的促进。

转贴于

增设课程论文的实施步骤

增设课程论文具体做法分为布置阶段、撰写论文阶段、实验验证阶段、质量考核阶段四个步骤。

(一)布置阶段

在课程教学中,增设课程论文是一个新想法,在学生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应及早布置,明确要求。上课前首先应向学生班级作一个通报,获得他们的支持,然后在第一节课时可向学生布置,要求课程论文的文章要文理通顺、简练,能较为正确地反映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资料来源较可靠,分析见解基本正确,有一定的技术情报价值或实际指导意义。完成时间在课程讲授到三分之二时为宜。过早,学生知识面太窄;过晚,学生已经临近期末考试,容易流产。考核方法:采用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由班集体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定,将学生意见与教师批阅相结合,其成绩按20%计入该课总成绩。论文题目可由教师确定,也可自选题目。

(二)撰写论文阶段

在本阶段需要注意以下五点:

选好论文题目无论自选题目或教师确定的题目,都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想象力;有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总的来说就是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作好示范将近年来教研室教师正式发表的与课程有密切关系的学术文章在课堂上向学生宣读,或发给学生传阅。由作者谈选取资料、处理数据、实验验证的方法和过程。这样不仅把教学和科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也给学生撰写论文作了示范性的讲解。

抓好资料的选取和自学阅读参考资料时,要求学生作到“四记”。“记心得”:不要抄书,要消化书上的知识,记下自己的理解和心得;“记问题”:记下疑难问题和糊涂概念,以便给教师辅导时提供线索;“记数据”:便于分析比较;记需要实验的东西。

引导学生调查分析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提出些有特点的工艺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如可以让学生对机床主轴进行分析,从其使用的特点引出力学性能要求是多方面的。通过对主轴所需的各个力学性能要求分析,可以逐步论证出机床主轴的工艺要求,从而深化课堂所学的知识。即使学生的设想可能不够完善,但只要学生自己能主动分析问题,就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能力。

搞好辅导学生写论文时,教师要随班辅导,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过去上课后自习时提出的问题要多一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容易的,给学生指出思路,启发进一步思考,不急于回答现成结论,对有共性又较复杂的问题,可以留到课堂解决,这样可提高辅导质量。

(三)实验验证阶段

课程论文有些可能是实验性很强的课题,有的课题甚至需要依靠实验得到的结果来完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由始至终亲自动手去做,并可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做到以下几点:(1)需要做实验的学生首先向实验室和任课教师提出做实验的项目。(2)由学生根据题目的需要和实验室的条件写出实验计划并和教师一道研究实施方案。(3)由学生自己动手做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仪器设备的检查等。(4)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试验的全过程,然后整理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交教师审阅。

(四)质量考核阶段

可采取学生互相交流、班集体评选与教师审阅相结合的方式,最后推出较好的论文在班级范围内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增设课程论文需要的教师人数较多,也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准备及对每个学生的足够重视,对每一个环节的细致考虑和对实验的设备条件要求也较高,因此增设课堂论文的教学方式在以后的实施中还要不断吸取经验,不断改进,使其更趋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玉科,郑玉亮.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国高等教育,2000,(4):40-41.

第5篇

【关键词】人文精神;素质教育整合;高中新课程改革

新课标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因此,它做到让教材在内容的选配上,注意从知识结构内部发掘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决定了只有人文精神教育与素质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使作为具有个性生命的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进行思想情感的陶冶,体察现实生活,探索心灵世界中无穷脉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教书育人功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一、背景分析

1.在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

新课标提出:“正确地把握课程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教学的现状往往是:工具性第一,升学率第一,素质教育被应试教育所挤压,将充满人性、人格魅力和审美趣味的课堂教学,变成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烦琐的语言分析训练,忽视了人文价值、人文积淀对课堂教育的重要作用。这不仅使课堂教学沉闷乏味,教师难教,学生厌学,耗时费力,效益低下,而且容易使学生失去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极其不利于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我们教师要跳出研究高考的狭小圈子,抓住各学科最能打动人的人文精神,影响学生,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人文精神教育与素质教育实践整合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高中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学习领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富有个性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教育,关注学生的自身发展,个性发展,生命发展,通过学生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学会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发现和探索,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在素质教育实践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将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没有人,一切创造只是荒芜、徒然,没有终极目的。”引申到课程教学上,就是对人的培养。现今的中学生普遍存在精神世界的空虚、责任感的缺乏和主体意识不强等现状:有的缺乏对亲情、友情的理解,缺乏感恩之心;有的沉迷于网络,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对父母、对社会的责任与回报;有的缺乏理想,人生没有目标,学习缺少动力。而课程教材中的典范文本素材都以准确的语言、恰当的写法表现出积极深刻的思想内容,学生在学习文本的素质实践中,既理解了深刻的内容,丰富了文化知识,又培养了道德素养,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对学生人文精神欠缺的扭转及人文精神在学生精神生活中的迁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具体实施

1.明确整合目标:坚持文道统一原则进行课程教学

文,指文本的语言;道,指文本的精神内涵。文道统一是指语言和精神的高度和谐统一。新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文学素养”凸现出来,它以提升能力为核心,是学习能力和文化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高中新课程改革不再仅仅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规律的同时,要有意识的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文化鉴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2.转变教学观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要求我们构建新型开放而充满活力的学习课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模式,在教学中发现学生长处,激发兴趣,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感知、鉴赏、审美能力,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建立开放性的学习教材和教学的新体系,让学生在综合的、跨学科的学习中培养整体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习既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再创造,倡导个性化阅读,自主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先让学生走进文本,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3.突破教学重点: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紧密结合

根据“MI理论”(MUTI-INTELIGENCE)-多重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葛敦纳认为人的智力由七种能力构成,它包括语言能力、数量能力、空间音乐、运动能力、自知能力、交际能力),课程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得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以增进学生的智力,培养其解决问题的潜力;同时,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懂得课程文化的内涵与真谛,这就要求老师熟知新课标在每一个板块对学生的要求,以三维目标为基点,以学生为对象,设计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积累知识,培养能力。

总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探索,改变教学方法,把新课标的新思想、新设想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力求收到良好的效果。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善于动脑筋不断进行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就一定能很好地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也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霍启明.《新课标课堂教学与研究》.

[2]朱绍禹主编.《中学课程与教学论》.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

1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1学习方面的学风不正学习动机不端正,学习不够刻苦,复印他人笔记、抄袭作业、参加考试夹带相关资料、人为地杜撰实验数据、写论文“移花接木”等情况时有发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有的学生在考试过后还采取请客、送礼等方式,要求老师提分、加分,或者要求老师为其隐瞒违纪作弊事实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勤学苦练、实事求是学风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1.2生活方面的信用不足一些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不强,无视诚信为本、恪守信誉等做人的基本道德,日常生活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言而无信、违背社会公德等现象。国家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千方百计向困难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但是一些大学生不珍惜自己的个人信誉,辜负了政府的信任,不仅不积极偿还利息,到期也不偿还贷款本金,甚至于少数大学生在毕业后即无影无踪,使助学贷款成为呆账。

1.3求职方面的弄虚作假一些大学生在毕业时为了给自己的求职增加亮点,也给有关用人单位留下一个好的印象,采取伪造学习成绩、各种获奖证书、培训经历等方式,进行明目张胆的弄虚作假。在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出现了人人都是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个个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等情况,甚至还出现过一个班级里出现十几个“班长”的咄咄怪事。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却不履行就业协议书、合同规定的义务,更不愿意按章缴纳违约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

2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2.1教师的诚信素养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由于目前高校间的校际竞争激烈,一些教师的教育价值观、职业道德、专业水平都出现了偏差,这些教师在教学上将经济利益最大化,尽可能地多上课、多兼职,不备课就给学生讲课,随意更改上课时间,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课堂等等,这些教师教风不认真、学风浮躁、学术道德卑下,不能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存在着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矛盾、言传与身教相背离的现象,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使诚信教育成为流于形式的空洞说教。

2.2学校的德育方式、方法问题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诚信教育,主要通过道德教育。但长期以来,就学校的德育而言,多以说教和灌输的方式方法为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弊端。教育方法枯燥、单一,流于形式,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尤其是不分对象、内容、场合的“命令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使认知教育和实践教育脱节,并且直接导致知行脱节,严重影响德育实效。

2.3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问题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目前高职院校许多领域和部门存在着一定的漏洞,管理松散,约束机制不健全,特别是一些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职能部门,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客观上为学生不讲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学校为保障教学而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常常出现偏差,例如,在奖学金评定中的不实事求是,三好学生、优秀干部评选中的暗箱操作等现象,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大学生的正面诚信教育。

2.4高校扩招导致的就业压力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由于市场对高校扩招未能做出及时反映,导致就业压力加剧,一时间呈现虚假的“人才过剩”和片面的“学历高消费”。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不能客观的实事求是,而是重学历、重证书、轻能力,专科生能做的事用本科生,本科生能做的事用研究生,不管是否需要,招个博士充门面。这些都促使大学生毕业时弄虚作假,努力粉饰自己,甚至铤而走险篡改个人资料。

3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培养方法策略

3.1与时俱进,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3.1.1全面阐述诚信内涵,实现自律与他律的和谐统一诚信既是一个道德范畴,又是一个法律范畴,要将诚信在道德范畴与法律范畴的涵义向学生讲全、讲深、讲透。让学生真正明白,诚信不仅是一项道德的义务,更是一项法律义务。因此,既要通过道德的自律提倡诚信,又要通过法律的他律规范诚信。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使学生把外在的诚信准则内化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并通过道德的自律,通过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来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

3.1.2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实现言传与身教的和谐统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传。只有教师先做到身正行直,认真践行“八荣八耻”大学生们才能信服,才能为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做出表率,才有资格教育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因此要把师德建设作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引导教师履行《教师法》规定的职责和义务。

3.2鼓励诚信,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体制机制

3.2.1建立大学生诚信的档案管理机制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行为中的诚信表现进行客观记录,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将其纳入大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学生诚信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涉及面广泛,可以包括在校期间国家助学贷款还贷情况、学杂费交费情况、违反校规校纪情况、勤工助学情况等,要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学生参与性、教育性等特点,真实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水平状况,便于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本人的了解。

3.2.2构建大学生诚信度评价机制结合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学校应该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部门,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测评体系要有测评内容和具体量化指标,测评的途径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和社会中介机构评议,从而把大学生诚信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级别。逐步建立起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引导大学生终身诚实守信,珍惜自己的信用,使个人信用如同自己的第二张身份证。

3.2.3建立大学生诚信的奖惩机制对诚信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同时根据大学生诚信度测评的结果,将大学生的诚信情况作为评比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推荐优秀团员入党的重要标准;对于违反诚信规范的大学生,可以视其情况进行程度不同的处罚,使他们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代价。守信者得到精神和物质的褒奖,失信者受到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惩罚,这样能促使大学生诚信行为的良性循环,逐渐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志明.《诚信》.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4月.

第7篇

[论文摘要]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如何实行有效教学应从课前精心备课、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课后及时反思、建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及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五个方面做起。

随着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逐步向纵深发展,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一一课堂:为什么先进的教育理念难以真正落实?为什么“三维”课程目标仍然游离于我们的教学表面?为什么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逐步走向形式主义?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仍然很累、我们的学生仍然很苦?等等,种种洁问最终集中到了一个话题—“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其实就是伴随着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脚步开始走进我们的视野。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学习和思考,拟就“什么是有效教学”、“为什么要追求有效教学”以及“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等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概念的解析—什么是有效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学会到会学;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想学到乐学。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衡量教学的有效与否并不是指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认真,也不是指学生的学习是否努力,而是看三维目标的达成度,看学生能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当前,在人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种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内涵丰富的教学,教师们对于有效教学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但是归结起来不外乎这样几个维度:

首先,从两个不同角度看:一是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是在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观等教育教学理论下提出的一种教学思想,是课堂教学行为的指导;二是作为一种教学策略,给课堂教学提供一系列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方式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测性。

其次,从有效教学的要求看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我们课堂教学永恒的目标,即实现有效教学;第二个层次应该是课堂教学更高的追求—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第三,从教与学的过程看,包括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教师“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学生有效的学习指通过学习学生获得了进步与发展。

二、时代的呼唤—为什么提出有效教学

(一)学校教育的客观需要

在经济学领域、企业注重的是经济的效益。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一样,学校也追求教学效益。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专利,从有学校教育以来,课堂教学的效益就应该是学校教育必须注重的。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学生发展的需求是无限的,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则可能截然不同,其差异的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提倡有效教学,对贯彻新课程理念,克服课堂教学“形式化”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现状的迫切要求

目前在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无效或低效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为了追求成绩、升学率,那种“片面的、短视的”传统的教学效益观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三)课程改革的题中之义

按照我们这次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教学,其核心是反对低效的教学,追求最大教学收获的教学。是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资源状态下追求最大的教学收获的教学,是综合利用各种策略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

三、策略的探讨—如何实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有效教学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习中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追问和考虑的。”课堂教学既体现了教师的素质,也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如何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程背景下每位思想政治教师都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课前精心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政治学科独有的与时俱进的的特点,使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要付出更大的精力,而我们的备课要素相比于其他学科也更加丰富。备课也应该讲求效益,实现“有效备课”。政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至少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钻研教材、筛选时政,精选、整合有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教学内容的精选、整合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认真钻研教材是精选、整合有效教学内容的基础和前提。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分析教材所渗透的学科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只有全方位、多角度理解和把握教材,才能为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可能。

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新的教材观强调要按照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而是要对教材科学地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

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②合理整合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在“课程资源”视野中,有效教学既包括对教材的“再度开发”,“不只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也包括对“网络资源”、“现代教育技术”、“社区资源”等所有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按照新课程理念,备好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高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既有强烈的求知欲,又有较强的批判意识,因此,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堂仁要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

(3)制定全面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一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高中政治新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维目标在课程实施中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度。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

首先,有效“讲授”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讲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可能不容易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处于被动的静听状态,单调乏味,如果内容过多或过长,就极容易使那些注意品质不佳、记忆力差的学生少有获益。传统的教师讲授难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总是源于某种过度的、不恰当“讲授”。但是,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显得至关重要。我们认为,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是并不完全排斥教师的“讲授”,而是对教师的讲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一直以来,好教师总是那些善于“讲授”的教师,好的“讲授”也总是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 其次,有效“提问”与“倾听”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能否有效地“提问”和“倾听”。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使教师将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而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有效提问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有效性。只有那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只有那些学生通过思考和研究能够解决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只有那些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才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学习都能够得到发展和提高。另外,“问题”的有效性还在于提问方式的选择,思维的深刻、问题的语境等等,都能决定它是否会被学生理解为一个问题,会被理解成一个怎样的问题,会通过怎样的方式去思考和研究。

有效教学还意味着教师要善于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想法。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追问、补充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感到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进展,这样会自然而然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其实在听课中我们发现,许多课堂中生成的亮点,就是教师在有效倾听的时候发现并运用个人的教学机智实现的。

最后,师生互动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课堂是主战场,因为有效教学的理念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课堂上的有效才是最终的有效,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摒弃他们或隐或显的情感及精神上的漠然,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

(三)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当完成某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后,总有成功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方面,这就需要及时和不断的反思。反思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又如何发展?反思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本班实际,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反思课堂教学策略是否恰当?反思的策略就是写本课教后小结,就一节课的内容安排、教学设计、情境创设、活动设置、方法运用和即兴调控等方面记下心得体会、经验教训或理性思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写总体的成绩与收获,力求新颖有意义;写局部的做法与经验,力求独到而实用;写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力求解决而提高;写过程设计的缺陷与教训,力求深刻而警醒;写学生的创造智慧与评价,力求激励而发扬。要体现“以小见大”,从细微处人手,点滴细节反思,切忌“好大喜功”,笼统反思,抽象而不着边际。通过这一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好形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加强教学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

(四)建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对新课程有效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对课程的有效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内容、标准以及评价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学效果,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学生素质的提高程度,影响着课程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着有效教学功能的转向与落实。可以说,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工作的效应,取决于评价工作各个具体环节的落实情况。因此,重视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性的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不断激励教师和学生,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快速提高的重要途径。我们只有明确重过程、重情感、重个性、重发展的评价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评价、注重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原则,确匕发挥课程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实现有效教学。

(五)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然要求

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必然要求教师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人。所以,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人浅出,左右逢源。

(3)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一是课堂调控能力。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许多生成性东西不可预见。面对课前没有估计到的这些教学问题,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二是信息反馈能力。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师,站在讲台就是思想,就是智慧。这种思想与智慧,需要教师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通过分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三是评价指引能力。评价不是对结果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对学生思维的点拨。如何让课堂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首先,语言要饱含激励,用真情去评价学生;其次,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做到这两点,评价的作用就能真正发挥。

第8篇

【关键词】特教学校 语文教学 改革 教学质量

特教学校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特教学生具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语文能力的任务,显然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首先,掌握语言文字,是使聋人适应社会进行交际的需要,是取得社会平等地位和权利的重要条件。其次,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的工具,语文能力是提升耳聋学生思维水平和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再次,掌握语文工具,有助于提高耳聋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

1.聋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前不久,我国著名聋教育家、聋校语文教材主编季佩玉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聋校语文教学的现状。他说,语文学科在聋校占的课时最多,花的精力最大,但效率不高,学生读写能力始终得不到根本提高。在对高年级聋生读写能力调查资料中显示,聋生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只稍高于及格线,自拟题目作文也不及格。聋校语文教学“费”、“慢”、“差”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

1.1 传统的普小模式制约着聋校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聋校应有的语言教学特色没有得到发挥。当前聋校语文教学忽视聋生的特殊性,不顾聋生的语文能力和理解水平与普通教育攀比的现象仍比较严重。这是因为:一方面,大部分聋校的管理者和教师来源于普通学校,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普通教育的影响,将聋校语文教学普通化,脱离聋生实际,拔高要求,用普通教育的要求和普通教育的方法来要求聋校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对聋教育的对象——聋生的特殊性也了解和研究的不够。聋生因为听觉障碍产生的最关键的缺陷是语言缺陷,所以聋校教学的突出任务是补偿聋生的语言缺陷,形成和发展聋生语言文字能力,即听(看)、说(口型)、读、写能力。因此,聋校语文教学必须以这个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而目前聋校的语言教学往往忽视了聋生的语言实际和学习语言的特点,教学内容深,教学要求高,教学递进坡度大,结果是句子教学不扎实,句群教学虚晃而过,篇章教学上不去;教学花力大,效益差,学生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

1.2 语文教材拖沓、烦琐、基础薄弱。

现行的聋校全国统编语文教材,是以聋生经过八年教育好进入社会这一前提考虑的,因此尽量把聋生在校期间应知道的语文知识都考虑在内,教材跨度大,既包含小学内容,又包含中学内容,杂而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对于己发展到初中、高中 学校就显得“力不从心”,基础薄弱。

1.3 在教学方法上,“重讲轻练”,“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

强调了聋生语言的训练,而忽视了聋生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强调了口语的训练,而忽视了书面语言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多信笺于掰开揉碎的字、词、句分析讲解,而忽略了语文能力的整体性训练。教学模式陈旧,“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45分钟,学生听45分钟,老师苦教,学生苦学,但效率不高。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机械地掌握“死的”、呆板的知识。其主动性得不到发挥。

2.改革聋校语文教学的思考

目前,聋生的素质怎样呢?简单地说,学会照葫芦画瓢,“会学”还没有解决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没有解决好。因此,聋校语文教学改革有必要进一步深化。诚然,改革一起在进行着,而且有所深入,但改革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适应“回归主流”思想,端正聋校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改变教学观念。顺应这一思想,进入主流社会的聋人就要求在读写、思维、智力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以此能在社会中进行正常的交际、工作、学习和生活。这一重任无可非议要落在语文教学的肩上。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在聋教育界接受了新的思想之后,其教育理念也应有所更新。聋校语文教学的正确指导思想应该是:“着眼素质,加强双基教学,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也就是重视素质教育,切切实实地使聋生经过特殊学校的培养,成为掌握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服务于社会的劳动者。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 程设置体现整体内容

在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基础上,改革聋校语文教学就要求从整体入手,建立宏观意识。这一整体是指从系统论的角度对聋校语文教学整体的认识,注重教学的连续性,注重教材的内在联系,注重语文能力包括阅读、写作、说话(表达、演讲)、视听(看)四个系统的全面发展,注重语文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基础联系。注重克服只见树林不见森林、只见单篇课文教学或单方面教学忽视整体的作法。在教学方法上,以系统论“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而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的观点关照我们的语文教学,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气氛,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克服单纯采用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的教学方式,森林的功能不是每一棵树的功能的简单的相加。语文能力的形成,也只有从整体的功能入手,从“听(看)、说、读、写”全方位入手,才能显现出应有的效力。聋校语文的课程设置体现了整体的内容,课文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对话、表演练习,并有与所学课文相应的阅读材料和写作训练。这正是通过语文学习,进行听、说、读、写全方位能力的发展。语文是其他各科的基础和工具,它与各学科之间都有着某种联系,因此,教学中可以适时渗透。这样一节课能讲很多内容,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使其他知识在课堂上得到了巩固或再学习,对其综合能力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语文学科在聋校占的课时最多,花的精力最大,但效率不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始终得不到根本提高。这种状况的确是令人担忧的,但让我们欣慰的是,目前有不少聋校中的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聋校的语文教学有了较新的认识,充分考虑聋生的特殊性,结合聋生实际,课堂教学扎实,聋生的语言得到补偿,读写能力有效地发展,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全国特殊教育研究会编:《聋校教学文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2] 季佩玉.《聋哑学校语文教材教法》,中国盲文出版社,1986年.

第9篇

关键词: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实施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2-050-02

作者:朱凯,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北京,102206/李百炼,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北京,102249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自2003年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实施至今已有六个年头。作为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纲要》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评价等七个方面对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成为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本《纲要》的制定紧密结合现代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非常适合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学的需要,全国各普通高等学校确应全面、认真地贯彻、执行本《纲要》,根据本《纲要》的精神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本《纲要》的精神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不够,学时不足

《纲要》第五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然而,在全国高等学校中,能达到此标准的学校寥寥无几。据了解,大部分院校每学期体育课教学时数在30~34学时之间,即四个学期共计120~136学时,更有甚者,有的院校体育课设置不超过60学时,体育课课时被以各种理由削减或被其他学科挤占。究其原因,与领导重视不够有直接的关系。

虽然现在各院校的领导对学校体育的认知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侧重点仍有偏颇之处。许多院校把体育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运动队的水平上面,从而忽略了正常的体育教学,因为运动员、运动队出成绩可以迅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而正常的体育教学很难达到这一效果。

曾经说过:“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要真正使体育教学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首先要提高领导干部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纲要》规定的学时要求,为全面贯彻和落实纲要精神提供基础保障。

二、“三自主”实施困难

《纲要》第九条规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虽然大部分高等学校都能尽力实施“三自主”教学,达到《纲要》的要求,满足学生日益上升的体育需求,但受学校场地、器材、师资等条件的限制以及管理系统、学生自身时间、与其他课程的协调等因素的制约,“三自主”的实际落实有很大困难。

在“三自主”方面,第一个自主“自主选择课程内容”是最容易实现的。大部分学校都为学生设置了多种体育课程供学生选择。第二个自主“自主选择任课教师”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大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存在专项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且这种情况多存在于50岁以上的教师中,让他们根据《纲要》的新要求实现转型,从教学大纲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教学内容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进而实现“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的目标是有一定难度的。第三个自主“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是执行中最困难的。在相当一部分学校中,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只是一种口头承诺,因为体育课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必修课,这个阶段也是其他基础学科课程安排最紧密的时期,若想全面落实“三自主”原则,必然涉及各学校教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其难度可想而知。只有将学生四年的课程进行综合合理安排才有可能解决“三自主”原则落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根据目前各学校体育教师、课程安排的具体情况,如果将第二个自主和第三个自主调整为“学生自主选择为主,学校适当调配为辅”会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课程内容衔接困难

《纲要》第十一条规定:“要注意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并注意与中学体育课程的衔接。”然而,现实中大学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只是一种空谈。要想实现大学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真正衔接,首先要解决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对大学生进行关于中学时代体育课程的调查中发现,除了来自大城市的学生外,其他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整地上过体育课,特别是在高三的一年中,基本没有体育课,更有甚者,极个别的学生连足球、篮球、排球都分不清楚。其次,在解决中学阶段体育教学问题的基础上,学校对文化课成绩好而体能弱的学生应不偏袒、不放纵,不要为了学校的高考及格率而损害了学生们的身体健康。身体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中学时代是学生们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如果这一时期打不好基础,养成不爱锻炼的习惯,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总理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关于教育改革问题。对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希望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而现实情况是:知识多、身体差,课业负担多、身体锻炼少。在现在的大学生中,极个别的学生连400米慢跑都无法完成,女生完不成800米、男生完不成1000米跑的比比皆是,大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等素质指标明显下降,更有甚者,在体育课上发生大学生猝死事件。因此,做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机衔接的研究,尽早构建一种科学的、可行的体育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四、教师面临的挑战

《纲要》第十三条至第二十条围绕体育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做出了详细规定。总理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制定教育规划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难度大、任务重,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完成。”确实,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要实现这八条规定还任重道远。

教师是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执行者,是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全面落实《纲要》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教师必须全面深刻理解《纲要》的内涵、优化教学内容、尝试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这些无疑对习惯于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组织实施教学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体育教师数量的增长远不及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随之成倍增长,大部分教师达到每周10~20节课。繁重紧张的教学任务压得教师穷于应付,疲惫不堪,很难有时间进修、培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水平,更不要说静下心来考虑教学改革与创新,开展经常性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从而造成教师的业务素质停滞不前,教研能力下降。同时,有一部分教师不愿接受教改思想,知识相对落后,教学观念、教学手段仍然是以竞技为主,与信息时代新的教育观有较大的差距,不能适应《纲要》的要求。总之,在体育课程建设和资源开发方面,成绩不显著,不能全面落实《纲要》的规定。各高等学校、各级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师的管理,重视体育教师的在职进修和培训,加强体育教师的自身建设,以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满足《纲要》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纲要》自颁布实施已有六个年头了,大部分高等学校能够积极实施《纲要》的各项具体内容,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全面实施《纲要》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现实问题,如学校领导重视不够,体育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不能满足《纲要》的要求等等。只有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监管机制,真正将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才能使本《纲要》得到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 2002

[2] 苏玲,张楠. 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0)

[3] 吴燕丹,王建军.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