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护士职业倦怠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 护理工作的高风险 护士担负着人命关天、救死扶伤的任务;临床上职业暴露也威胁着护士,针刺伤、玻璃等划伤有染上血液传播等疾病的危险。
1.2 护理工作的高责任 护理工作是一项有着高度责任的职业,对象是有生命的人,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同时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患者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护士工作的难度和压力越来越大。
1.3 高度紧张状态 急诊护士承担着"120"急救任务,急救中心一旦发出出诊指令,就快速赶赴现场,如果患者病情重,到了现场患者和家属总是责备迟到,甚至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急诊护士在出诊途中有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使出诊护士高度紧张,有些护士下班后耳畔总伴随着救护车警报声。
1.4 护士成就感低 在医院重医轻护,社会地位低,工作繁杂,待遇差,所做的护理工作不被重视,没有得到价值的体现,成就感底下。
1.5 护理工作的超负荷 随着经济发展,交通事故频发;全民医保的实现,就诊患者大大增多。急诊护士每天疲于应付一般的治疗。护患沟通时间少,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不到位,导致护理质量下降,患者满意度下降。
1.6 随着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对医疗护理质量需求不断提高,加之急诊科的工作性质,护患纠纷的情况时有发生,护理人员常因防范纠纷的发生而使自己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4],由此产生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个体因素与组织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预防和矫正护士职业倦怠必须采取改变个人和改变组织的综合干预措施[5]。
2防范职业倦怠的措施
2.1自我调整,保持良好的心态
2.1.1急诊科护士要清楚地认识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在工作中学会控制自己不良情绪,正确面对现实、面对挫折,给自己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1.2获得社会支持,减负释压,舒缓心理压力:对于工作中的困惑,可采取向家属、亲人或朋友倾诉、表达,或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大家讨论得以宣泄;或采取购物、运动等方式缓解或释放压力。
2.1.3培养兴趣爱好,修身养性,增强抗压能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一些时间看看书,一句名言"书能给人以力量",健身运动等使自己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2.1.4当工作不顺利,情绪低落或身心疲惫时,用暗示法提醒自己,困难只是暂时的,胜利一定属于自己,多思考一些积极向上的事情,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2.1.5饮食原则: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发现,食用巧克力可以使人感到心情愉快,还可食用香蕉、菠菜、橘子等可以改善不良情绪[6],使自己保持积极愉快的心态。
2.1.6 环境 在工作中急诊护士要团结一致,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良好的环境使人身心愉悦,还能促进身体健康。
2.2提升护士形象 护士应该自尊自重,应从多方面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来提升护士形象,对稳定护士队伍起着重要作用。形象应端庄大方,语言得体,不卑不亢。好的形象可减轻患者的紧张心理,拉近护患距离,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赖[7]。语言应规范礼貌,做到来有迎声,走有送声,服务不足有道歉声,从患者的需要出发,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从而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2.3急诊护士应加强全面业务学习和知识的更新,熟练掌握各种急救器材地应用及各种急救技术,灵活应变地应用于急救工作中。
2.4掌握护患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作好急诊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增加患者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可以缓解护士工作压力,能降低急诊护士的职业倦怠。
3 现代医院管理要求
护士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的同时,也需要医院为护士提供人性化管理[8]。在管理方面,医院管理人员应认识到职业倦怠对护理质量的影响,尤其要关注低学历、中高职称及25岁~35岁年龄段急诊科护士的倦怠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她们的压力,使职业倦怠程度降低到最低限度,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从而提高急诊科护士工作满意度。
3.1 护理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使急诊护理人员掌握新的、积极的应对方法和技巧,提高应对工作应激源的能力,促进人格的成熟与健全,提高应变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引导急诊护士注重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人格锻炼,极大地减轻了职业倦怠的发生。
3.2 尊重理解护理人员的辛苦付出,完善激励机制,为护理人员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鼓励护士撰写论文,在新闻出版总署发行的A类或B类期刊在晋身职称时将获得不同的加分,调动了急诊护士的积极性,使她们感到自身价值所在,有效地降低了护士职业倦怠的发生。
3.3 合理的人员配置是有效开展护理工作的基本保证,是确保护理质量的关键[9]。护理工作是医院治病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的就医环境是患者的需要,而医疗、护士人力的充足是保证正常就医的必要条件[10],医院领导非常重视这点,充实了护理人员数量,把护士从非护理性质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护士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派急诊护士去学习、进修,不断渉取急诊护理的新知识,推动急诊护理的发展,提高了急诊护士的成就感,降低了职业倦怠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宋双,张立力 .中文版护士职业倦怠量表的信度和维度[J].广东医学,2010,2(4):501-502.
[2]应菊素,徐国英.影响急诊科护士健康状况的社会心理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4(10):721-722.
[3]邵林玲,陈水红.急诊科护士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0,8:659-700.
[4]赵翠凤.浅谈对护士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对策探讨[J].维吾尔医药2013,7:326.
[5]冯莺,骆宏,叶志弘.MBI量表在护士工作倦怠研究中的测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7,477-479.
[6]黄蔷薇,张靖.加强自我调控 改善护士职业倦怠[J].临床护理杂志.2011,4:11-12.
[7]王毓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提高输液室护理质量[J].中外妇儿健康2011,11:282.
[8]范巧珍.护理职业环境的若干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9,5:403.
【中途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84―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的更新,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护理角色职能发生质的变化,对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护士面对的是病人的健康和生命,护理人员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职业病【1】。职业倦怠不但危害护士的身心健康,而且直接关系到队伍的稳定以及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job burnout)简称倦怠,是有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对工作中长期的情感和人际关系压力源的持续反应。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由3个维度构成的“心身耗竭综合症”:即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3个维度分别代表了工作倦怠的个人应激、人际情境和自我评价维度。情绪耗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部分,指感到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经常伴随着挫折、紧张,自认为无法致力于工作,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就会对服务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就是去人格化,其特征为视服务对象为“物”,而非当成“人”看待。成就感降低是指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增长,常感觉无助及自尊心下降,失去工作成就感,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也随之降低。
2 职业倦怠的特征
国际上通常认为职业倦怠包含以下行为特征:个人感觉工作特别累,压力特别大,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刻意与工作相关的人和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工作不是很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对自己工作的意义表示怀疑,并且不再关心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贡献,怀疑自己不能有效胜任工作,认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对组织对他人没有什么贡献。
3 护士职业倦怠现状
国外研究认为[2],护士职业倦怠感高、中、低的人各占33%。我国某大学心理系[3],对10多家医院1800余名护士做“护士职业倦怠报告”显示,62.8%护士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宋春花等【4】调查显示,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职业倦怠现象在护士人群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骆宏等【5】研究报道,国内护士职业倦怠感的发生率在55.1%―59.1%。王君俏等【6】研究显示,护士职业倦怠感较高,处于高水平情感耗竭,非人性化和严重的工作无成就感者分别占30.28%、15.49%和29.58%。护士职业倦怠已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
4 护士职业倦怠产生的相关因素
4.1工作性质 护理工作的根本是增进和维护人类的健康,而工作性质又主要以执行为主,缺乏自主性,护士所从事的工作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患者病情发展又无规律性,需要护士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根据病情变化随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三班倒”的工作制度,使生活无规律及护士被赋予多元化的角色,她们不仅要完成好护士的角色,还要承担妻子、母亲的角色,工作和家庭必须兼顾,在精神上给她们造成负担【7】,这些因素都会使护士对工作产生疲惫感。骆宏等【5】的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感能够有效地预测护士的耗竭水平和去人格化水平。王晓春等【8】研究表明,职业中的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与工作倦怠存在中等或高程度的相关。
4.2职业认同 护士职业认同是指护士本人对护理职业所持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自身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在日常工作中,护士要经常体验脏、累、苦,有时即使遇到歪曲的事实,被误解及冤枉,甚至言行伤害的情况,护士必须保持平和和冷静,压抑自身的感受,作出精神妥协,护士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无形中给护士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护士对自身职业认同持怀疑态度。刘莉【9】的调查结果表明,护士对自身职业满意度为中低下水平。刘玲等【10】研究结果表明,护士职业认知评价得分最低,职业认同各因子与职业倦怠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即职业认同水平越高的护士,工作倦怠越低,反之亦然。
4.3付出―获得的不平衡(effort . reward imbalance ,ERI)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参加工作的目的就在于以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交换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护士辛苦工作客观上需要给予相应的经济和心理回报。护士日常工作量大,骆宏[5]等调查425名护士中55.1%的护士感到工作量大,48.7%的护士感到工作紧张。工作时间相对不稳定,医院普遍存在重医轻护现象,长期超负荷的工作,护士工作较其他行业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其情感上的付出也时常不能得到患者和家属的理解,甚至领导的肯定,使护士在精力和体力上常常处于疲惫状态。Hill[11]等提出,护士期望有经常性的工作反馈、表扬和奖励,能在工作环境中获取相互支持、信任和承诺,当这些意愿得到满足时,护士个人成就感提升,职业倦怠程度降低。护士发展机会和空间有限,自身的需要很少受到关注,工资福利待遇低,陈先梅等【12】认为,与同等教育技术水平的其他行业人士相比,护士薪酬处于较低水平。王晓蕾等【13】对浙江省杭州市3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士处于付出、获得不平衡状态的比例达31.9%,超负荷比例达82.3%,研究表示ERI与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及个人成就感各因素间具有高度相关性(p
4.4性格特征 护士自身的性格也与职业倦怠有明显的相关性。席波等【15】研究指出,性格倔强、内向型人群的职业倦怠发生率明显高于外向型人群。
5 护士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职业倦怠的发生是一个连续的进程,个体最先发生的是情绪上的衰竭,而最终发生的往往的是个人成就感的降低。护士职业倦怠感既影响了护士的身心健康,工作热情,也影响护理质量和措施,以往对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重点放在“改变个体”策略上,孙禧霞【16】研究结果认为采用组织干预措施,但还难以使职业倦怠得到全面有效的改善,还应从源头抓起,防范于未然,采取“主动出击,积极应对”的战略措施。
5.1主动出击―主动预防即设护士职业认同教学课程,使护生在学校里就对护士职业形成认同感。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护理学会和医院都相继开设了预防职业倦怠的课程培训。有文献表明【17】,国外护理课程设置中,有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职业认知,形成坚定职业认同感的课程研究报告和理论框架,此类文献还佐证,面对角色转变时,形成坚定职业认同的护士表现得更灵活。建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开展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研究,保护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研究表明【18】,81.9%的护士希望在感到紧张和压力时能及时得到心理援助,37.0%的护士会主动寻求心理援助,自我接受能力强的人会积极地化解因现实与理想之间差异而造成的内心冲突,并对外部世界持同等接受的态度,在理想和现实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用积极的情绪替代消极的情绪。
5.2积极应对―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激励是激发与鼓励,即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19】。众所周知,管理是一种控制行为,而激励则是一种促进措施,利用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措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努力,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20】。护士长是护理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对每个护士的性格特征都了如指掌,是护士的知己,在管理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多一些关怀和鼓励,少一些责问和训斥,定期评估护士的压力状况,及时获取信息,消除工作压力源,把护士的压力管理作为必备的职责之一【21】,帮助护理人员保持积极向上的愉悦心情,护士长支持系统,对缓解护士压力和职业疲溃会有积极作用,可以减少护士职业压力反应,降低职业疲溃的发生率,增加其工作满意度【22】,并采用激励化管理措施,激励化管理包括物质激励、责任激励、精神激励和形象激励。物质激励包括奖品、资金、外出进修学习等,精神激励包括榜样激励、表扬激励等,责任激励既是对患者的承诺,又是一种动力,形象激励是树立患者和家属认可的个人形象如服务明星、微笑天使等。邵翠萍等【23】研究表明,激励化管理可降低护士职业倦怠的发生率。
6 小结
综上所述,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及预防策略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有必要对护士倦怠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开展干预的实证研究,使护士远离工作倦怠,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壬晓辉,孙志华.浅谈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J].临床护理,2007,9(169):140-141.
[2] Maslach C,Sehauffli WB,Leite MP.Job burnout[J]. Annu Rev Psychol,2001(52):397-422.
[3] 骆宏,许百华.首份护士职业倦怠报告出炉.杭州健康频道,2006,6-20.
[4] 宋春花,李进峰,李永鑫等.郑州市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郑州大学医学报(医学版),2006,41(5)972―973.
[5] 骆宏,叶志弘,冯莺.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领域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2-14.
[6] 王君俏,黄燕华.护士工作倦怠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22):15-17.
[7] 叶钰芬.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护理研究,2004,18(88):1430.
[8] 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567-572.
[9] 刘莉.护士对自身职业满意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17):1557-1558.
[10] 刘玲,张雅丽,刘晓虹.护士职业认同水平与其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9,8(9):52―55.
[11] Hill RP.Managing aCFofls gener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important lessons from the ivory trenches[J]. J Manag lnq.2002,11:60-66.
[12] 陈先梅,吴庆芳.护士职业倦怠、离职意愿相关因素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5):73-73.
[13] 王晓蕾,周萍,任蔚虹,李罗.护士付出―获得不平衡对护士离职意愿影响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4):459.
[14] 李永鑫,时金献.护士工作应激与倦怠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6,29(4):983―985.
[15] 席波,李军,王翠丽.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自尊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10)外科版:3―5.
[16] 孙禧霞.社会文化因素对护士职业倦怠影响的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杂志,2012,7(4):64―67.
[17] 李峰.护理本科生对护士角色认同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10
[18] 冯怡,赵国秋,张燕敏.护士心身耗竭程度及对员工援助计划的需求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564―566.
[19] 史璞,管理学哲理―系统、愿望、人本和权变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01―202.
[20] 姜丽萍.护理管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技术出版社,2007.136―138.
[21] 曾月莲.肿瘤科护士心理压力分析与应对措施[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4,26(4):622―623.
关键词:图书馆,编目员,工作倦怠
工作倦怠又称职业枯竭、职业倦怠,是指从业人员所体验到的情感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的综合症状[1]。情感耗竭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感受到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一改过去的积极和热情的状态而出现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是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感的下降,甚至出现不再胜任和感受不到任何成就感的状态。工作倦怠简单的可以理解为在工作重压之下身心能量被耗尽的感觉,既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对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工作倦怠主要发生在具有助人性的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需要长期、直接的面对公众,并提供服务,以解决他人的困难,例如教育、医疗、新闻等社会服务行业,但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机构,其员工中的工作倦怠现象也很值得关注。Affleck等早在1996年报道了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52.8%的图书馆从业人员存在上述三方面的某一方面的表现,而够上综合征标准者占8.5%[2],这说明图书馆从业人员同样是工作倦怠的高发人群。工作倦怠作为一种隐性的职业伤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论文参考,图书馆。本文主要从编目员的角度,来分析图书馆员的工作倦怠现象。
1 图书编目员工作倦怠的表现
当今,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文献呈几何级数增长,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图书馆的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样地,作为图书馆基础业务的编目工作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编目员的职责被赋予了许多新的要求, 同时编目员也在承受着由此带来的越来越大的各种心理压力。
许多图书编目员中都有下面的行为或感觉: “每天下班和清晨起床时,我都感觉到非常疲劳”、“我的工作太辛苦”、“我的工作就是不断的重复,单调乏味”、“我对许多事情都不感兴趣,同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我变得越来越冷漠没有同情心”、“我们单位有很多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要求”、“我的工作上班的时候做不完,周末总还要去加班”等,许多编目员开始对自身的能力、价值、前途等问题产生怀疑,担忧、悲观的情绪弥漫,工作倦怠日渐突出。这种工作倦怠影响到编目员自身健康和发展,比如睡眠障碍、高血压等,并且也导致编目员在日常工作中敷衍了事,从而也严重影响了编目数据的数量和质量,对图书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2]。
2 图书编目员工作倦怠的原因
引起工作倦怠的原因可分为社会因素、职业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四大方面[3] [4] [5]。
首先是社会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信息环境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编目员在本行业中的地位在逐级下降, 编目工作由原来组建馆藏的核心地位逐渐下降至机械套录数据的地步, 特别是近两年来掀起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的趋势,更是让图书编目员们对行业存在的意义及自身的生存充满着危机感。再加上编目员很少与读者直接接触,他们的工作很少被了解,以致他们的辛苦劳动常常被忽视了,长期从事着辛苦的编目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公平的待遇,编目员很难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成就感与自豪感,情绪不断低落,对工作出现抵触的情绪,并逐渐发展成为工作倦怠。
其次是职业因素,较早时期,美国在东南图书网区域进行一个“Pertinent general and library specific stress”研究,从时间、工作熟练和竞争压力等方面进行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工作压力状况的调查[3],结果显示:工作环境的变化和自动化工作程序是造成图书馆工作压力增大的重要因素。图书编目工作既有精深细密的脑力劳动, 也有繁重的体力劳动,有限的编目人员要长时间的呆在电脑面前才能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编目员们经常会有体力透支感, 而且,各编目工作环节程式化特点明显, 机械、单调、 缺乏灵活性, 这种长时间重复地操作容易产生枯燥单调的情绪。另一方面, 这种程序化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个人的创造性, 不能自主地掌握工作的效果。另外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编目员的工作成果是非“显性”,也使得编目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受到压制。
当今编目员工作倦怠有其时代特性,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文献增加,图书馆员的工作量加大, 服务对象层面扩大, 服务时限延长,服务质量要求提升等客观形势,给馆员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 而经济收入与某些行业相比又明显偏低, 从事基础业务工作的编目员们难免要面对工作成就和经济负担的双重压力。男性编目员可能感受更深,但是占编目员绝对多数的女性馆员的情感细腻、抗压脆弱, 相对更易产生工作倦怠。
再次是个人因素,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方面。论文参考,图书馆。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图书编目工作也带来了巨大的革命。但是,这些并没有减轻编目员的工作负担,这些工作方式的改变,长时间呆在电脑前可能会导致相应的身体不适或疾病,如眼睛疲劳、脖子酸痛以及颈椎、腰椎疾病等。这些身体的不适给编目员工作带来了许多压力,工作倦怠的产生也是在所难免了。再者就是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人能够及时调整自已的心态,乐观面对问题,减少工作倦怠的发生。由于编目工作职业涉及外部空间相对较窄,予以个性展示机会不多,实现人生的目标和永无休止的重复性的烦杂工作交织在一起,感到失望而出现工作倦怠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随着个体承担的社会角色随着年龄的增大,角色冲突和快速的转换之间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很多人会经常的把工作角色的压力带到生活角色中,导致情感支持系统出现问题,而让员工倍感疲劳。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社会因素还是个人因素,导致职业倦怠最主要的是压力。压力是自己心理或生理上对某种需求或挑战的反应,良性压力(good stress)是指人们能够经受的、持续时间有限的、并能给人们带来一种兴奋的体验。而不良压力(bad stress)主要带给人们一种被控制的而且无法摆脱的沮丧和无奈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是持续的或经常发生的,因此也是危险的,有害的,易于导致各种心理耗竭[6]。
3 如何改善工作倦怠
如上所述,编目员的工作倦怠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避免和处理的方法也是多元的,应该从个人、组织、社会等多方面进行干预[7]。
(1)个人调节,这是克服工作倦怠的关键。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①认识自己工作的意义:如果倦怠者能够重新认识工作的意义,就会降低或缓解工作倦怠的程度。1995 年,Cary Cherniss 对教师、护士、心理咨询师、律师等倦怠者进行个案研究之后发现,做有意义的工作是克服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近期美国医学杂志(JAMA)提出提高对工作意义的认识,是克服初级医生工作倦怠,提髙医生髙质量的良方[8]。同样,编目员需要个人在本职工作中寻求自我满足和自我挑战,不断更新思想,完善知识结构,并确立较高的工作目标,提升自身价值。
②克服负面情绪:面对压力,必须学会善于用意志和技巧避免伤害,保持心理健康。在工作倦怠中,负面情绪往往源于编目员工作所得回报低于心理预期,且工作环境始终处于一种程序化的流程中,而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甚至于工作无需团队参与,进而缺少交流、缺乏团体感、和价值冲突等导致的结果。论文参考,图书馆。及时地调控情绪,积极乐观面对职业困扰,是避免工作倦怠的重要内容。论文参考,图书馆。论文参考,图书馆。情绪调控的方法很多,可以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进行。
③提高职业能力,获得团队支持:职业能力包括工作技能以及与领导、同事相处的能力。工作能力低下,工作中疲于应对的员工是工作倦怠的高危人群;工作能力强,但人际关系极差的员工产生工作倦怠的机率也不低,这就要求编目员既有业务专长,又有良好的处理人际交往能力,这两者在实际工作中是相得益彰。与同事和谐的工作关系对工作倦怠有很好的缓解作用,个体一旦意识到自身有工作倦怠感,就要尝试寻求合作与帮助。在工作中不但需要技术支持,情感支持和鼓励往往更加重要。从同事中获得有益的建议、信息和反馈,特别是从管理层获得关注及赞赏,均能够有效地激起工作兴趣,抑制和消除职业倦怠。
④加强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减少工作压力对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缓解职业倦怠,提高效率,触发工作激情,这也是防治工作倦怠的手段之一。
(2)组织方面,图书馆管理者多为新老员工提供职业发展指导课,鼓励编目员多参加继续教育、学术交流等提升自我素质、提高专业技能的活动,保持员工的思想活力,有利于减少图书馆员倦怠的发生,鼓励员工参与对自己所涉及的决策意识,为员工提供健康的绿色工作环境以及多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也能充分激发图书编目人员的潜能,减少工作倦怠的发生。图书馆的行政领导,包括团体组织,如工会、青年和妇女组织要积极参与图书馆职业倦怠的防治,
(3)社会方面,提高图书馆编目员的工资待遇,给予其合理的报酬,能够激励编目人员的工作热情,也能给予他们心理平衡。论文参考,图书馆。同时应加大舆论的宣传,让读者在了解编目,认识编目工作的同时,增加对图书馆编目人员的理解和支持。
总之,编目员是工作倦怠的高危人群,预防和减少编目员乃至整个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倦怠,将有益于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益和服务质量。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尚无图书馆人员,特别是编目员的工作倦怠的流行病学数据,我们对图书馆员工的工作倦怠的特点和干预方法尚需进一步研究,引入心理学或其他心身医学工作者参与此项工作有着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C Maslach. Job burnout, how people cope[J].Public welfare. Vol 36.,1978. 56-58.
[2]Mary Ann Affleck. Burnout amongbibliographic instruction librarians[J].Library &information ScienceResearch Volume 18,lssue 2,Spring 1996,pages 165-183
[3]Charles A.Bunge. Stress in libraryWorkplace[J]. Library trends. 1989,Vol(38),1.92-102.
[4]杨霞.高校图书馆编目人员的职业倦怠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Vol.21,No.06. 214-217.
[5]王维.高校图书馆编目员职业倦怠现象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8 年第8 期.总第150 期,95-97. [6] Bruce S.McEwen.Physiology and neurobiology of stress and adaptation: Central Pole of the brain[J].Physiological reviews, 2007,Vol(87):873-904.
[7]任敏卿.如何克服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倦怠”[J].东南转播.2009,11:70-72.
[8]MS Krasner,RM Epstein,H Beckman,et al:Association of an EducationalProgram in Mindful communication With Burnout, Empathy, and Attitudes AmongPrimary Care Physicians[J]. JAMA .2009,302(12):1284-1293.
[关键词] 护士;整体素质;协调作用
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自身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关心,不仅要选择一家医疗技术水平高,而且要选择就医环境好、服务质量高的医院。作为护理人员,不仅应具备较高的护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另外,在应急状态下,对于不同的急救措施,应有条不紊地同医生们熟练协作、参与抢救。对于外来的服务质量和内在的技术水平提高,应信心百倍地工作以适应临床,在临床发展中起着积极的协调作用,无疑对护士整体素质、多方位提高是一种挑战。为此,我围绕影响高标准的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因素展开分析研究。
1.调查资料
1.1调查对象 采用便利的取样法,就二甲医院9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1~45(25±3.5)岁;文化程度:中专31人,大专46人,本科8人,其他5人;均有护士职业证,工龄均>1a。
1.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用统一语言指导研究对象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发放90份,收回81份,有效回收率为98%。自行设问卷,内容包括4条24项,依次为:科研能力(3项)、临床护理能力(10项)、与患者沟通能力(5项)、专业满意度(6项),采用5点评分法,即:1,2,3,4,5,依次为与我完全不相符、与我有些不相符、与我相符、与我非常相符、与我极其相符,得分越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就越高。
1.3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以Minitab14软件录用,各量表得分以总分、平均值、标准差描述Studentt检验分析。
2.结果
护士整体素质得分为(78.05±12.145)分,能力等级划分为3组;30~60分为低分组,>60~90分为中等组,>90~120分为高分组。护士整体素质以中等组居多。分项中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护理能力(3.27±0.735)分,沟通能力(3.20±0.632)分,专业满意度(3.14±0.745)分,科研能力(2.28±0.542)分。4项得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
3.讨论
关注护士对专业态度的培养,促进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专业的态度在工作时间、工作量、人员配置、工资待遇、领导重视程度和社会地位等方面,要求有积极的干预措施。
3.1普遍反映
人员少、工作时间长,尤其夜班工作量饱和,容易引起职业倦怠。护士离职意愿常与高职业倦怠有关[1]。尤其夜班时间长,使人生物钟紊乱,长期熬夜,缺乏休息和睡眠,造成人体生理功能失调,极易疲劳,对人的神经行为影响也是很严重的,Mcnall等[2]研究显示,工作日程灵活性高,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及降低离职的倾向。组织公平[3]把护士看做是抽象意义的“工作体”对护士的内心体现、需求、个性及人格发展都缺乏考虑。工作日程灵活性高,护士通常心存感激、心情愉悦能更好地履行家庭与工作责任。
3.2来自领导、护理管理者及医生同事们的不理解,护士的深造机会少,福利待遇及社会地位不高,使护士的自身价值与现实发生矛盾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护士越来越重视个人的价值及前途,领导在工作中应给予护士大力支持,肯定其劳动价值,关心他们的福利待遇与职业发展,这样使护士感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因此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比如:利用激励的办法去考核、晋升、提拔或者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实行临床前沿讲座,护士长带领床旁交接班制度,选择优秀护士培训,开展科研课题,论文方面写作能力等,教师的角色榜样作用对护士专业态度有很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4]来激发护士热爱本专业,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稳定本专业,提高整体素质。
3.3提高护士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是促进护士整体水平的关键
护士有了工作日程的灵活性和宽松的业余时间及充足的精力,去投入各种模式的教学。由于护士是一种高风险职业,也是一个经验性很强的专业,具有实践性、周期性、晚熟性等特点,增加培训不仅能够提高护理技术,保证执业的安全性和新技术的掌握,而且增加了护士的智慧。比如:急、危、重症情景模拟训练,能够锻炼护士在急救场合操作熟练、准确、迅速、及时,还能独立配合医生进行抢救且配合默契,而且懂得了抢救药品、剂量、作用、使用注意事项,与抢救相关的技术和理论,克服了在工作中忙乱现象,避免工作中出现失误,甚至引起医疗纠纷,提高了护士的心理素质和综合急救能力。另外,护士参与多元化活动,提高相关知识水平,如:人际关系学、心理学等知识,使其能积极主动地应对人事医疗制度改革等带来的挑战,减轻他们知识上的压力,从而提高护士的地位。
3.4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是促进护理质量提高的措施
护士是一种神圣的职业,与生命同行,他的行踪始终围绕在患者身旁,治疗身心所带来的痛苦,因此进行整体护理,其本质是人性化服务。除了要注意言谈举止、操作轻柔,还要从人文理念处理问题。理解尊重患者,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用细心、诚心去赢得患者信任。资历低的护士感情丰富、细腻、脆弱,面对患者的拒绝或否定的评价,容易出现畏缩不自信甚至愤怒的表现,所以平时强调情景模拟教学,通过不同角色扮演,让护士换位思考,用心去理解患者、家属、护士的角色感受;让护士面对痛苦、的患者时,能唤起心底的同情;面对伤心欲绝的家属时,能意识到肩上的责任;面对紧张的抢救场面时,能体会到时间就是生命。进行多次意志和情感的磨炼,才能从心底唤起同情心。
3.5加强科研专题训练,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水平
平时注重护士的自身素质提高,不断组织护士进行病案讨论、床旁护理前沿讲座、有关知识讲座、杂志阅读,启发科研意识,激发科研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能提高内在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同时能开发自身的潜能及同事、患者的信任度和影响力;也能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
4.小结
护理水平在临床发展中是不可低估的,是一家医院医疗水平的体现,要起到积极的协调作用,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和积极的干预措施,提高护士整体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永鑫,李艺敏.护士倦怠与自尊、健康和离职意向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392-395.
[2] Mcnall LA , Masuda AD , Nicklin JM . Flexible work arrangements , job satisfaction , and turnover intentions : the mediating role of work-to-family enrichment[J] . J Psychol , 2010,144(1):61-81
家庭是每个人赖以生存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观念都是女性应该以家庭为重,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照顾家人。所以女性在家庭中充当着相当复杂的角色,即是母亲,也是妻子,甚至还是儿媳妇。家庭在运作过程中如果没有能实现其各项基本功能,就很容易导致家庭成员出现各种临床问题。大专护理女教师在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对家庭的贡献的时间变少了,所以会或多或少影响夫妻之间的沟通,对子女的教育辅导,甚至双方父母的看法及态度随之也会改变,这样容易导致家庭矛盾的发生,对女教师的身心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作为当今的知识女性,会尽量保护自己的尊严,希望凭借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所以不会轻易告诉别人情况来宣泄自己的难处,久而久之各种心理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导致幸福感迅速下降。
二、学校的支持程度
1、学校方面的压力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每年举办一次,是评价申请护士执业资格者是否具备执业所必须的护理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的考试。经过2008年考试时间的改革,护理学生需要在毕业前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只要通过了这次的考试,才有资格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因此,护理学生的通过率成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的一种评价,是学校给予教师提高考试通过率的重要任务之一。各院校也逐渐开始研究考试模式。自2008年5月开始,组织全体护理教师研究历年国家护士执业考试模式,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采用毕业考试模拟执业考试等方法,使师生提前熟悉执业考试模式,缩短认知教育与临床用人需要的距离在保证实现学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使学校教育与行业准入标准接轨。因此,护理女教师为了不断适应学校在教育模式上的改革,把大部分精力花在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上。每年教学内容或书籍都有所更新,所以教师感受到工作压力与危机感。因此不断通过进修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从而满足教学的需要,如,参加系里的集体备课,或学校里的讲座,以及校外举办的各种系列有关医学内容的讲座,还有到三甲医院进修学习。而且护理女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及个人的成就感,需要不断晋升,通过提高学历,写论文,编写书籍等方法。所以学校对大专护理女教师缺乏有力的支持,直接影响到她们的工作积极性,容易使她们产生职业倦怠感,从而使她们的幸福感降低。
2、学生方面的压力
大专层次的护理人才主要从事一线临床护理工作,属于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本层次人才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必须体现理论够多、加强实践的专科特点。由此可见,大专课程以实操课为主,在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专教学课程安排中,实践课已占到57.5%。因此,教师也十分注重护理学生的实操水平,同时,学生自己也意识到操作的重要性。由于护理操作项目多,学生也多,很多时候临近考核,护理学生希望在课余时间得到老师的更多的指导,这样给老师带来不少的工作量。而且现在学生大部分是独生之女,思想情绪上的调节也需要老师的指导。所以,大专护理女教师需要花更多的精力以及时间在学生身心发展上,甚至有时学生要求过高以致不能体谅到教师的用心良苦,最后在质评上会给予不公正的评价,使到教师们感到无所适从,身心疲惫,从而给她们带来精神上的压力。
三、社会认可程度
现今社会,男女平等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这些情况与我国人民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有关。无论女性在社会上付出更多的汗水,获得事业上的成功,都必须做好家庭中贤妻良母的角色,否则是不被认同的。既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又需要事业有成,这条道路对女性来说艰难是可想而知。因此,这种付出与收获不平衡,社会的不公正,对大专女教师身心上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加上女性的性格特点,容易造成她们有消极的心理反应,导致其幸福感大大下降。
四、小结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情况,提出医院护理管理对策。方法采用深度访谈法搜集9例个案资料,访谈结束后及时将录音资料转化为文字资料,并将资料组织为对研究现象有意义、个体化的解释;提出医院对所士加强管理的对策和措施。结果重症监护病房护士认为工作满意度主要受以下3方面影响:(1)工作量大,护士们感觉身心疲惫;(2)工作压力大;(3)特殊工作环境的影响。提出加强管理的措施:(1)医院管理者在制定政策上给予关注;(2)根据重症监护室提高护士福利待遇,护理工作的特点进行任务的分配和工作内容的设计;(3)减轻工作负担;(4)完善重症监护室护士的选拔制度,增加专业护士的培训;(5)重视护士职业生涯的规划;(6)增加护士与患者及管理层的沟通。结击工作量大、压力大及特珠工作环境是影响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管理者应关注这个特殊职业群体,采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稳定并发展护士队伍。
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护士的工作满意度较低,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造成护士的离职。工作满意度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或工作经历的评价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护士工作满意度不仅与工作本身及工作环境有关,也受个人、家庭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深度访谈的方法调查了9名上海市综合医院重症监护病室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情况,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首先在上海地区随机抽取9所二级和三级设有重症监护病室的综合医院,在每所医院的重症监护病室随机抽取1名护士作为被调查对象。受访护士的一般资料见表1。
1.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法搜集资料。本研究访谈提纲中的主要问题有:您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您这份工作的待遇如何;工作与生活之间是否协调;您与同行之间的相处;您对护理管理的看法;您如何看待护士这份工作;您觉得重症监护病室和院内的其他科室比有那些不同;在这个环境里工作您体会最深的是什么;您是否喜欢现在的工作;您对现在的工作是否满意。访谈的地点选择病房内单独的房间,在不受到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征得被访谈对象的同意后,根据访谈提纲对9名护士进行了访谈录音,访谈时间为30-45 min。
1.3资料整理访谈结束后及时将录音资料转化为文字资料。具体步骤为:转化一阅读原始资料一登录一寻找本土概念一建立编码和归档系统一描述一组织巨。资料分析时,尝试融人被访者的经验,不受既定研究规则的限制。
2结果
2. 1工作量大,身心疲惫
2.1.1人员不足,工作负荷大9名护士都提到工作量太大,护士的人员不足。2号护士说:“我们的编制应该是12名护士,但是现在加上护士长也才10名,平时就9个护士在倒班,所以大家都感觉非常疲倦”。5名护士强调说:“我们人力不足,平时工作量很大,上班时几乎都是小跑着的,下班的时候都是腰酸背疼、筋疲力尽,回家除了睡觉什么心思也没有了”。4号和5号护士提到:“经常很难按时下班,每次下班都要比正常的晚1h左右,要是赶上抢救患者那更不知道要拖到多晚才能下班”。
2.1.2生活护理过多重症监护室是相对封闭的科室,平时很少有家属探视和陪护,患者的一切需求都由护士帮助完成。相对其他科室患者的生活护理内容多,也无形中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6号护士这样形容:“我们要每分每秒地盯住患者,患者家属不在身旁,患者的事情都要我们来做,有什么要求都要满足他们”。
2.1.3书写工作过于繁琐访谈过程中,笔者了解到,重症监护室的患者都属于特别护理,需要书写的护理文书很多,极大地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4号护士说:“每天就光处理医嘱录人电脑、做记录的工作就需要一个人,这个人除了干这个其他的什么也做不了了”。
2.1.4假期少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工作量大、人员不足,平时很少有假期。有5名护士都提到了自己很多年都没有休过假。9号护士这样说:“五一、春节我们都要正常排班的,根本不可能休国家法定的假期。每到过节放长假的时候心里都非常难过”。
2.2工作待遇差、压力大,人员不稳定
2.2.1待遇差9名护士在访谈中都强调重症监护病室的护士相对其他科室工作量要大很多,但是工资待遇和其他科室基本一样。访谈时,5号护士说:“我们平时都是超负荷工作的,我看的一本书上(张伟英主编的《实用重症监护学》)统计过关于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工作量问题,书上说每个护士每天满负荷的工作量是40至50点,而我统计过,我的每个班次的点数是127点。但是我的工资收人却和其他科室没有什么明显差别,这样让自己感觉到心理非常的不平衡”。
2. 2.2工作压力大随着危重症医学的不断发展,要求重症监护室的护士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因此,护士感觉工作压力非常大。4号护士这样描述自己平时的工作:“患者的病情重,在病情观察上要特别的细致,觉得责任非常重大。所以,上班的时候我们的神经都是崩得很紧的,一直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有时候到后面的精力就比不上开头了,要是碰上抢救的紧急情况,状态不好就容易出错了,所以感觉工作压力非常得大”。访谈中,有6名护士都反复提到了自身健康的问题。她们普遍反映“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对自己的健康很不利”。访谈时,6号护士这样描述:“我们的工作量在不断加码,但是给我们的人员却不增加,这样不断增加的工作量让我们的身体吃不消。我来这里时间不是很长,已经开始有颈椎病了,那些在这里时间长的老护士就更不用说了”。
2.2.3人员不稳定重症监护室多是危重患者,对护士急救护理的要求很高,而一名合格的重症监护室的护士是需要经过专门培训后才上岗工作的。但是很多医院由于重症监护室的护士流动性大、人员不足,医院为了满足工作的需要,往往从各个科室直接抽调人员来重症监护室工作。在访谈中,9名护士都表示自己来重症监护室工作前未经过专门培训,是从其他科室调过来的,并有不少人是非自愿的。5号护士这样描述自己来重症监护室的经历:“去年这里的护士快要走光了,医院开始在各个科室挑人来补充,刚开始的时候是(要求个人)主动报名,医院当时做了很大的宣传(略),结果没有人来,后来没办法了就开始在各个科室选人。我以前是在骨科工作的,当时到骨科选人时我被选到这里来工作,我是非常不愿意的,但是没有办法”。
2.3特殊工作环境的影响
2,3.1特殊、封闭的工作环境不利于护士的健康重症监护室是个特殊的且相对封闭的环境,和其他病室相比,其室内的空气流通性差,很多病菌易存留其中,护士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对自身的健康有不良影响。5号护士说:“这段时间我们科室感冒的人很多,一旦得了感冒很长时间也不好,这个环境的空气不好,在这里呆着很容易交叉感染,加上平时累,得了病也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所以一般都要拖上1个月才能完全好”。
2.3.2特殊的职业体验重症监护室的护士经常参加患者的急救,有更多的面对生死的机会,这样的工作体会使她们对自己的这份职业和其他科室护士有不同的感受。在访谈中,笔者体会到:重症监护室的护士们虽然感觉到自己的工作辛劳、待遇上不尽人意,有很多的怨言,但是一旦提到自己曾经抢救的患者,她们都有着深深的职业自豪感。7号护士这样描述:“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喜欢在重症监护室工作的,虽然辛苦,但是每当我看见自己能把那么重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看见他们从一个昏迷的患者恢复到一个健康的人走出医院,我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我会为自己的职业感到深深的骄傲和感动”。另外,6号护士对自己的工作体会有着不同的见解:“虽然在重症监护室工作更能体现护士的价值,但是我觉得往往在普通病房的护士有更强烈的自我满足感。原因是我们在这里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患者和家属看不见我们的工作。这里的患者一般都处于昏迷或昏睡状态,也根本不会注意到我们的工作。我在胸外科的时候,问过一个从监护室转出来的患者监护室和病房的护士那个更好,他回答我病房的护士好,监护室的护士都不管我们。其实监护室的护士每天24 h都在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但是患者却感觉不到我们的关心。所以我们的感觉很差,对这个工作的满意度是很低的”。
2. 3. 3护患沟通机会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病情重,几乎都没有家属的探视制度,护士和家属接触的机会很少,长期以往会造成重症监护室护士的护患沟通能力降低。另外,因为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平时工作非常紧张,她们也很难真正腾出时间来和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3号护士这样说:“长期以来我们的护理工作量很大,来了就开始一直不停地做事情。病房内的护士一般先会学习怎么和患者及家属沟通,而我们没有机会和时间这样去深人接触他们,锻炼的机会少;另外,我们在培训时也只是注重技术和理论的培训,与人沟通方面的培训很少”。
3讨论
3. 1医院管理者应充分关注这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低,留职倾向差,护理队伍不稳定,护士人员数量的急剧减少,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据2005年香港医院管理局统计,19. 0%以上的护士低于5年护龄,50%的护士低于10年护龄。重症监护室的护士作为护士行业中的特殊群体,医院管理者及护理管理者更应高度重视这一职业特点,在制定相应的政策上给予关注,提高她们对本职业的工作积极性,减少护士的流动性。
3. 2根据工作特点进行任务分配和工作内容的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工作的依存性和自主性对工作满意度有很大影响。访谈中有9名护士都提到医院管理层对护士关注太少,在重症监护室这样特殊的工作场所,管理者对工作任务的分配和工作内容的设计没有特别的体现。现代护理管理者已注意引人人本化管理理念,对排班等各项护理管理细节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但是管理者常常忽略了不同科室之间的差异性,对于一些特殊的科室没有体现出管理制度的特殊性。各级护理管理者应根据工作场所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激励理论,通过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扩大护士长、护士的自主性,有效提升护士的工作满意度。
3. 3减轻工作负担,提高护士福利待遇所有的访谈者都提到护士数量少,工作量大,福利待遇差。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重症监护室的床位和护士的比例应达到1,2,但是上海市各个综合医院重症监护室的床护比均远远低于这个比例。因此,应采取有力措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减轻护士的工作负担。著名管理学家波特和劳勒指出:直接决定员工“努力”的因素是员工所得报酬的价值和通过努力能获得相当报酬的比率。护理管理者应在夜班费津贴、特殊岗位津贴中对重症监护室的护士给于倾斜,使其感觉到自己多付出的辛苦得到了回报,以调动她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多为护士创造奖励、培训、晋升的机会。
3. 4完善重症监护室护士的选拔制度,增加专业护士的培训访谈中,护士们经常提到自己到重症监护室工作的经历,她们认为医院应该设立一个完善的重症监护室护士的选拔制度。对于这样一个技术要求高、工作压力大的科室,医院管理者应充分考虑到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挑选那些技术水平高、身体素质好、能够耐受压力和挑战的护士到重症监护室工作。危重病医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为更好地适应医学模式的发展,医院应定期送护士去参加培训,补充新知识和新技能,以能更好地适应自身职业的发展。
3. 5管理者应重视护士职业生涯的规划生涯规则是影响护理人员工作专业化、事业化、留任、离职率及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原因之一。重症监护室这个特殊的工作岗位应定位于年轻人,35岁以上的护士不再适宜从事重症监护室这样高负荷、高压力的工作。护理管理者应将超过这一年龄的护士重新分配工作岗位,解决好她们的再就业问题。Marilyn的研究发现,提供护士双重职业发展通道对提高护士的积极性及工作能力非常必要,医院应推进护士自我职业能力的发展计划,不断将业务发展方向告知员工,帮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技能是否具有竞争力,创造条件让员工学习和变得更具有灵活性,保障员工可以自由选择。
关键词: 工学结合 中职护理语文教学 职业精神
目前,职业教育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目标,面对迅速发展的用人市场和医护行业职业需求,中职教育的学科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在“工学结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合理地进行职业精神的渗透。
1.“工学结合”
1.1“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
“工学结合”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技能为主的生产现场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基本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学将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学校和企业进行,为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1.2“工学结合”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医学的使命不仅仅是对人的身体、疾病的救治,还包括心理和精神。因此,培养护理学生应有的医学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当下护理教学的目标之一,而语文课程的教学正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最肥沃的土壤。其次,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护患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医患紧张、护患冲突不断等现象时有发生,而这种冲突都直接或间接地由护患沟通障碍引起,而对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正是语文教学的目标。
2.教学现状
2.1学生困境:职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在笔者调查的学生中,接近90%的学生认为护理行业与他们理想中的“护士”相差甚远。在她们的理想中,护士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打针吃药等技能操作;但在教育和见习过程中,发现护理行业其实还掺杂了更多的人文因素,不仅需要处理医患关系,还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情操,于是尚未进入工作领域已经产生了“职业倦怠”,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大打折扣,教学也因此难以顺利开展。因此,这对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2.2教学困境: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的矛盾。
在中职学校护理教育中,学制一般为三四年,以三年为主,其中分配给语文学科的教学时数一般为160至180学时,集中在中专一年级完成,基本相当于高中一个至一个半学期的教学时数。要在完成语文课文教学内容的同时,兼顾中职教学的特点,发挥中职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完成医学文书等的教学,开展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教学与学生工作实践的结合,存在一定的时间问题。
2.3语文教师的困境:教学付出与教学效果的矛盾。
在长期的语文课与专业课脱节的环境下,语文科被排斥在专业课之外,语文教学本身的基础作用并没有得以体现,相比于普高教学中语文教育的重要地位,中职语文显得较为边缘化,因此语文教师普遍存在倦怠症。再加上语文课程作为一门隐形课程,教学效果并不能立刻显现,学生无法获得像专业课学习那样的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也就无法获得教学上的成就感,自然对教学产生厌倦。而对于语文的专业功能、对于语文学科内容与专业的整合,还普遍持有怀疑态度。
3.中职语文教学中职业精神的渗透
要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必然需要深入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思想,实现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为学生搭建教学与实践的桥梁,强化语文教学的职教特色,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上逐渐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理念的培养。
3.1立足人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现代护理中,“以患者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成为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中体现了明显的人文特点;良好的人文关怀更是培养一个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护士的重要前提。[2]然而,在目前的中职护生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她们的行为往往与护理行业的人文精神相违背。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职业精神的“内化”。在目前中职语文教材中,除了注重知识性和科学性外,更注重的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人文思想的培养。不管是以说理见长的议论文,还是叙事性较强的小说、散文等,总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受到感染,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人文品质。教学中的熏陶感染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净化学生的心灵。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引导尤为重要。这其中包括教学目标的有效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评价的考核等。
3.2结合工作过程,提高学生的职业书写能力。
在“工学结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学的内容必须注重与学生工作过程相结合。而写作不只是护生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更是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备的技能。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健全,病例、沟通过程等医疗文书已成为医患纠纷的症结所在,填写各类护理表格也成为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护理记录内容。在服务主体学生的宗旨下,在语文课确保学生做到表情达意的前提下,还要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帮助学生学习医用文书的写作,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
具体而言,教师需要深入医疗活动的情境,针对学生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中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书写习惯等进行收集和整理,并进行合理的教学化处理,通过工作过程知识的积累和构建,获得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这其中包括体温单、医嘱单、病室报告、病人入院及出院护理评估单、特别记录单等。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医卫论文的撰写,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打下基础。
3.3突出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口语的表达是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护士作为医生与病人之间的桥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是成为一个优质的护理人员的重要条件。学校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首先,制定口语表达的教学目标。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往往一纸试卷成为评价学生语文能力好坏的唯一标准。试卷形式的考试能评价的往往是学生读和写的能力,听说能力并没有得到体现。针对目前中职学生农村比例较高,部分学生还带有浓厚的方言色彩,无疑会给将来的就业及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根据专业特点,可在学校开展普通话训练,组织学生参加普通话等级考试,将教学目标设置为:熟练掌握普通话,并取得二级乙等以上普通话等级证书。
在学生能够正常表达的基础上,还需要以护理过程和护理内容为依据,培养学生不同工作场所的语言沟通能力,加强对学生反映能力的培养。从护理过程来看,包括门诊护理、入院前护理、检查前护理、手术前护理、手术后护理、出院护理、社区护理等。从护理对象来看,则包括儿科护理、老年护理、一般护理、临终护理等。通过不同工作环境的模拟,帮助学生积极地适应工作,也通过活动的开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果可能的话,就可以邀请专业课教师参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中职语文教学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要寻求与专业相结合的有效结合点。在“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下,这一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关注。中职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真正地以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中心开展教学,联系学生的实际,在针对性地教学生实用知识的同时,注意护理职业精神的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迟本理,于万成.以工学结合为主体进行中职学校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2.
论文摘要:目的调查低年资护士的职业价值观现状,找出相关影响因素,为培养社会需要的护理人才、稳定护理队伍提供借鉴。方法采用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和自行设计的护士职业价值观影响因素问卷对344名低年资护士进行调查,并对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各条目的均分值为3.023-3.919;不同医院等级、科室、第1学历、劳动关系等方面职业价值观维度比较在一些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职业规划、分层次使用、自主学习时间、收入与付出相符度等因素是影响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低年资护士的职业价值观总体中立偏积极,其职业价值观受较多因素的影响,有关部门应从多方面人手,促其形成积极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人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职业需要、职业评价、职业动机、职业意愿、职业态度、职业理想等内容。低年资护士处于工作初期,刚刚完成了学校教育,在学校、课堂形成的理想价值观和日常工作实践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虽然低年资护士初步具有了自己的护理职业价值观,然而现实工作中,专业和组织方面的因素不断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如时间压力、角色的限制、人手短缺、工作超负荷等。由于专业和组织因素限制了低年资护士价值观的落实,无论士气、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方面都受到了影响,导致职业倦怠现象较为普遍,离职倾向较高。因此,有必要探讨低年资护士的职业价值观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培养社会需要的护理人才、稳定护理队伍提供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8年11月随机抽取扬州市1所三级医院,4所二级医院的低年资护士(本研究将工作年限镇3年的护士定义为低年资护士)344人为研究对象,其中三级医院173人,占50.3%,二级医院171人,占49.70r6。调查护士年龄19}-28岁,平均(22.262士1.697)岁,其中女性343名,男性1名。
1.2方法
调查工具:①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采用Dr.DarleneWeis等2004年编制的NPVS一R(NursingProfessionalValuesScale一R)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国内研究者已对该量表进行了本土化研究,可以用于测量国内护士职业价值观。该量表分为照顾提供,行动主义,责任、自由、安全,信任4个维度,26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LinkerrS点计分,均是正向计分,从“不重要,有点重要,重要,非常重要,最重要”分别是1一S分,得分越高,职业价值观越积极。②护士职业价值观影响因素问卷。自行设计,从影响职业价值观的因素(包括家庭、医院、社会)人手,针对低年资护士这一群体进行问卷的设计研究,并邀请护理专家对问卷进行效度测定,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订。然后运用问卷进行预调查,测量问卷的信度。预调查显示护士职业价值观影响因素问卷的Cronbach’sa值为0.919。根据预调查结果进行问卷修订,最终形成问卷。
调查方法: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说明填表要求。发出问卷363份,回收有效问卷344份,回收有效率94.8%。
统计学方法:资料采用统计描述、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全部数据运用SPSS1S.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
2.1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的测评结果
分别计算出每一条目的得分均数,得出护士职业价值观26个条目的均数排序(见表1)。
计算出每一维度的均数,发现维度4“信任”的均数最高,为3.786士0.109,其次为维度1“照顾提供,’(3.637士0.236)。维度2“行动主义”均数最低,为3.40410.226。
2.2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单因素分析
将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各维度按医院等级、目前所在科室、是否是独生子女、婚姻状况、来源、父母的文化程度、第1学历、职称、劳动关系进行分组比较。研究发现,不同婚姻状态、来源、父母的文化程度、取得第1学历的学制、工作年限和是否是独生子女职业价值观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医院等级职业价值观维度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医院等级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维度1“照顾提供”比较,二级医院171例,“照顾提供”维度评分为3.661土0.928;三级医院173例,“照顾提供”维度评分为3.44210.75602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余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同科室职业价值观维度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科室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维度2“行动主义”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其余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同第1学历职业价值观维度比较:中专132例、大专139例、本科73例不同第1学历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维度4“信任”评分分别为3.902士0.750,3.950士0.716和3.625士0.680。结
果显示,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余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同最后学历职业价值观维度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最后学历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维度4"信任”比较,中专121例、大专142例、本科81例评分分别为3.909士0.764,3.930士0.711和3.679士0.686,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余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职称职业价值观维度比较:护士274例、护师70例的职业价值观“信任”维度评分分别为3.91210.736和3.671士0.67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余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同劳动关系职业价值观维度比较:①在编人员61例和编外人员283例的职业价值观维度1“照顾提供”评分分别为3.705士0.823和3.481士0.745,差异具有显著性(尸<0.05),其余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在编人员61例和编外人员283例的职业价值观维度3“责任、自由、安全”评分分别为3.934士0.704和3.661士0.72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余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的多因素分析
以护士职业价值观均分为因变量,以护士职业价值观影响因素问卷条目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对护士职业价值观均分有影响的因素,结果见表3。
3讨论
3.1低年资护士总体职业价值观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扬州市二级、三级医院低年资护士的职业价值观总体中立偏积极,各条目的均分值为3.023—3.919,4个维度的均分值为3.404—3.786。“保持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是本次调查对象对护士职业价值观认同度最高的条目,这是因为护理工作是护士与患者为了医疗护理的共同目标而发生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保持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前提,也是保障护理工作顺利开展、满足患者健康需求的前提。所以调查对象对“保持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价值观呈现出较高的认同。但调查对象对“参与同事之间的互相测评活动”这一条目认同度最低,这是因为大多数护士认为护理人员日常护理工作的主要实质内容是给患者提供健康照顾,而认为“参与同事之间的互相测评活动”并不是其主要工作内容。本次调查对象是低年资护士,均不是护理管理者,极少有意识、有机会参与同事之间的评估活动。所以调查对象对“参与同事之间的互相测评活动”价值观呈现出较低的认同。同事之间的评估活动是同事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消除隔阂、屏障,互相帮助提高的一个平台,而本次调查对象认同度低,值得护理管理者及护理教育者重视。
3.2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婚姻状态、来源、父母的文化程度、取得第1学历的学制、工作年限和是否是独生子女职业价值观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医院等级、科室、第1学历、最后学历、职称、劳动关系职业价值观维度比较在一些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护理管理者应更注重对三级医院、急诊科、输液室、本科学历、护师职称、编外护士的干预,使其稳定专业思想。
3.3影响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的多因素分析
个体因素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表10显示,对未来是否有职业规划是影响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且呈正相关。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使护士个人发展目标与医院发展目标相联系并协调一致,培养护士的组织归属感,促进护士的自我实现。此次调查显示,仅6.98%的低年资护士对未来有职业规划,提示护理管理者应引导低年资护士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医院因素对职业价值观影响:表10显示分层次使用、自主学习时间、收人与付出相符度、发挥潜能是影响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且呈正相关,提示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将有利于其职业价值观的稳定。①分层次使用。根据资历的高低(学历、职称)使用护士后能使护士的自我成就感增强,工作主动性、积极性提高。职业价值观测评中,仅13.95%低年资护士认为医院能根据资历的高低(学历、职称)使用护士,提示医院应分层次使用护士。②自主学习时间。护理工作需要不断充实新知识,低年资护士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求知需要更强,如果自主学习时间太少,将会导致求知需要受挫,其它需要的满足也会受挫。本次测评显示,仅13.95%低年资护士认为自主学习时间多,提示护理管理者应给予低年资护士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③收人与付出相符、发挥潜能。Zysberg等研究认为个体职业选择的主要动机是生存需要和自我实现,而本次调查仅57.55%低年资护士认为收人与付出相符,9.89%护士认为从事护理工作能发挥自身潜能和实现工作上的期望。低年资护士认为护理职业不能满足其自我实现需要,这必将影响其职业价值观。
社会因素对职业价值观影响:表10显示杰出人物宣传是影响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且呈正相关。本次调查仅21.8%低年资护士认为社会对护理专业方面的杰出人物的宣传到位,提示社会应加强这方面的宣传。
3.4建议
逐步开展护士职业生涯规划:护理管理者应尝试将职业生涯规划纳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根据护士的能力、兴趣、需求、个性特点等制定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路径,以此激励低年资护士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稳定其职业价值观。
论文摘要:目的调查低年资护士的职业价值观现状,找出相关影响因素,为培养社会需要的护理人才、稳定护理队伍提供借鉴。方法采用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和自行设计的护士职业价值观影响因素问卷对344名低年资护士进行调查,并对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各条目的均分值为3.023-3.919;不同医院等级、科室、第1学历、劳动关系等方面职业价值观维度比较在一些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职业价值观是人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职业需要、职业评价、职业动机、职业意愿、职业态度、职业理想等内容。低年资护士处于工作初期,刚刚完成了学校教育,在学校、课堂形成的理想价值观和日常工作实践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虽然低年资护士初步具有了自己的护理职业价值观,然而现实工作中,专业和组织方面的因素不断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如时间压力、角色的限制、人手短缺、工作超负荷等。由于专业和组织因素限制了低年资护士价值观的落实,无论士气、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方面都受到了影响,导致职业倦怠现象较为普遍,离职倾向较高。因此,有必要探讨低年资护士的职业价值观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培养社会需要的护理人才、稳定护理队伍提供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8年11月随机抽取扬州市1所三级医院,4所二级医院的低年资护士(本研究将工作年限镇3年的护士定义为低年资护士)344人为研究对象,其中三级医院173人,占50.3%,二级医院171人,占49 . 7 0r6。调查护士年龄19 }-28岁,平均(22 . 262士1. 697)岁,其中女性343名,男性1名。
1.2方法
调查工具:①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采用Dr. Darlene Weis等2004年编制的NPVS一R(Nursing Professional Values Scale一R)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国内研究者已对该量表进行了本土化研究,可以用于测量国内护士职业价值观。该量表分为照顾提供,行动主义,责任、自由、安全,信任4个维度,26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Linkerr S点计分,均是正向计分,从“不重要,有点重要,重要,非常重要,最重要”分别是1一S分,得分越高,职业价值观越积极。②护士职业价值观影响因素问卷。自行设计,从影响职业价值观的因素(包括家庭、医院、社会)人手,针对低年资护士这一群体进行问卷的设计研究,并邀请护理专家对问卷进行效度测定,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订。然后运用问卷进行预调查,测量问卷的信度。预调查显示护士职业价值观影响因素问卷的Cronbach’s a值为0.919。根据预调查结果进行问卷修订,最终形成问卷。
调查方法: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说明填表要求。发出问卷363份,回收有效问卷344份,回收有效率94.8%。
统计学方法:资料采用统计描述、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全部数据运用SPSS 1S. 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
2.1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的测评结果
分别计算出每一条目的得分均数,得出护士职业价值观26个条目的均数排序(见表1)。
计算出每一维度的均数,发现维度4“信任”的均数最高,为3. 786士0. 109,其次为维度1“照顾提供,’(3.637士0.236)。维度2“行动主义”均数最低,为3 .404 1 0 . 226。
2.2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单因素分析
将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各维度按医院等级、目前所在科室、是否是独生子女、婚姻状况、来源、父母的文化程度、第1学历、职称、劳动关系进行分组比较。研究发现,不同婚姻状态、来源、父母的文化程度、取得第1学历的学制、工作年限和是否是独生子女职业价值观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医院等级职业价值观维度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医院等级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维度1“照顾提供”比较,二级医院171例,“照顾提供”维度评分为3.661土0.928;三级医院173例,“照顾提供”维度评分为3. 442 1 0. 7560 2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不同科室职业价值观维度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科室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维度2“行动主义”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不同第1学历职业价值观维度比较:中专132例、大专139例、本科73例不同第1学历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维度4“信任”评分分别为3.902士0.750,3.950士0. 716和3.625士0.680。结
果显示,差异具有显著性(P
不同最后学历职业价值观维度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最后学历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维度4"信任”比较,中专121例、大专142例、本科81例评分分别为3 . 909士0. 764, 3. 930士0. 711和3.679士0. 686,差异具有显著性(P
2.3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的多因素分析
以护士职业价值观均分为因变量,以护士职业价值观影响因素问卷条目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对护士职业价值观均分有影响的因素,结果见表3。
3讨论
3.1低年资护士总体职业价值观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扬州市二级、三级医院低年资护士的职业价值观总体中立偏积极,各条目的均分值为3 . 023— 3 . 919 , 4个维度的均分值为3.404 —3. 786。“保持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是本次调查对象对护士职业价值观认同度最高的条目,这是因为护理工作是护士与患者为了医疗护理的共同目标而发生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保持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前提,也是保障护理工作顺利开展、满足患者健康需求的前提。所以调查对象对“保持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价值观呈现出较高的认同。但调查对象对“参与同事之间的互相测评活动”这一条目认同度最低,这是因为大多数护士认为护理人员日常护理工作的主要实质内容是给患者提供健康照顾,而认为“参与同事之间的互相测评活动”并不是其主要工作内容。本次调查对象是低年资护士,均不是护理管理者,极少有意识、有机会参与同事之间的评估活动。所以调查对象对“参与同事之间的互相测评活动”价值观呈现出较低的认同。同事之间的评估活动是同事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消除隔阂、屏障,互相帮助提高的一个平台,而本次调查对象认同度低,值得护理管理者及护理教育者重视。
3.2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婚姻状态、来源、父母的文化程度、取得第1学历的学制、工作年限和是否是独生子女职业价值观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医院等级、科室、第1学历、最后学历、职称、劳动关系职业价值观维度比较在一些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护理管理者应更注重对三级医院、急诊科、输液室、本科学历、护师职称、编外护士的干预,使其稳定专业思想。
3.3影响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的多因素分析
个体因素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表10显示,对未来是否有职业规划是影响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且呈正相关。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使护士个人发展目标与医院发展目标相联系并协调一致,培养护士的组织归属感,促进护士的自我实现。此次调查显示,仅6.98%的低年资护士对未来有职业规划,提示护理管理者应引导低年资护士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医院因素对职业价值观影响:表10显示分层次使用、自主学习时间、收人与付出相符度、发挥潜能是影响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且呈正相关,提示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将有利于其职业价值观的稳定。①分层次使用。根据资历的高低(学历、职称)使用护士后能使护士的自我成就感增强,工作主动性、积极性提高。职业价值观测评中,仅13. 95%低年资护士认为医院能根据资历的高低(学历、职称)使用护士,提示医院应分层次使用护士。②自主学习时间。护理工作需要不断充实新知识,低年资护士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求知需要更强,如果自主学习时间太少,将会导致求知需要受挫,其它需要的满足也会受挫。本次测评显示,仅13 . 95%低年资护士认为自主学习时间多,提示护理管理者应给予低年资护士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③收人与付出相符、发挥潜能。Zysberg等研究认为个体职业选择的主要动机是生存需要和自我实现,而本次调查仅57. 55%低年资护士认为收人与付出相符,9. 89%护士认为从事护理工作能发挥自身潜能和实现工作上的期望。低年资护士认为护理职业不能满足其自我实现需要,这必将影响其职业价值观。
社会因素对职业价值观影响:表10显示杰出人物宣传是影响低年资护士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且呈正相关。本次调查仅21.8%低年资护士认为社会对护理专业方面的杰出人物的宣传到位,提示社会应加强这方面的宣传。
3.4建议
逐步开展护士职业生涯规划:护理管理者应尝试将职业生涯规划纳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根据护士的能力、兴趣、需求、个性特点等制定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路径,以此激励低年资护士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稳定其职业价值观。
关键词:湖南省;三级甲等医院;手术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质性研究
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最近几年成为护理管理探讨的热点,自核心能力引入护理领域以来,迅速在各个专科发展起来,手术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也为众多研究者关注。国内对手术室专科护士定义并不明确,大多数认为固定于手术室专科工作者便是手术室专科护士,研究对象的含混不清可能导致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特征和评价指标构建出现偏差。综合国内外文献和近年研究发现:国外将研究对象定为围术期手术室专科护士,注重术前、术中、术后整体护理[1]。国内研究对象一般为手术室工作环境中的工作护士,围术期护理近年来有所涉猎,国内外均对经专科护士培训后获得资质的手术室专科护士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尚无明确界定[26]。作者于2016年7月参加湖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经历2个月与有关人员进行深入、半结构、面对面访谈,提炼手术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特征,为完善手术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手术室专科护士选拔、考核提供意见和建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1.1手术室相关专家共纳入15人,其中女14人,男1人,年龄32岁~51岁;工作年限:11年~15年7人,>15年8人;学历:本科13人,硕士研究生2人;职称:主管护师11人,副主任护师4人。取Spe-cialist首字母S作为编码代号,编号为S1~S15。1.1.2手术室专科护士共纳入14人,其中女12人,男2人,年龄27岁~34岁;工作年限:5年~10年10人,11年~15年3人,>15年1人;学历:本科13人,硕士研究生1人;职称:护师11人,主管护师3人。取Nurse首字母N作为编码代号,编号为N1~N14。1.2研究方法以质性研究中的关键事件法[7]为指导,采用现象学深度会谈法进行资料收集,在自然情境下收集手术室专科护士在职业岗位中所遇到的对其个人发展或所在团队有较大影响的事件[8]。本研究访谈依循“STAR”原则,从受访对象经历的关键事件中获取、提炼手术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特征要素。1.2.1资料收集方法自行设计受访对象基本情况调查表,采集手术室相关专家和专科护士的基本信息,采用目的抽样法,样本量确定以访谈资料不再有新主题出现为度。会谈前与受访对象约定访谈具体时间和地点,访谈正式开始前向受访对象呈递知情同意书,并简要介绍研究目的、方法和内容,在征得受访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开始访谈。访谈时手术室相关专家以“您听说过核心能力这个概念吗?”“您认为手术室专科护士应当具有怎样的核心能力?”等为主题,专科护士以“请谈一下您工作中遇到的印象深刻的3件成功和不成功的事”为主题,分别对手术室护理专家和手术室专科护士进行访谈录音,观察并记录受访者重要的访谈细节和非语言行为,对表述不清、存有歧义的地方只做适当追问。考虑到访谈是利用其下班休息时间,为不影响正常休息和工作,每次访谈时间控制在30min~45min。1.2.2访谈资料整理和分析每次访谈结束后24h内反复听取录音材料,将资料逐字、逐句转录为文本资料,结合现场记录文本资料形成各研究个案访谈文字稿。对于访谈分析内容不确定之处对受访者进行补充访谈以核实相关信息,所有访谈转录文本资料均反馈给受访者进行最终求证,做出必要的修改。将29个转录文件导入QSRNVivo8.0中文版软件,对各文本资料进行编码,提炼特征要素。1.2.3手术室专科护士职业定位手术室由于其专科特殊性,对护士身体素质和专科能力要求较高,工作年限较低的手术室护士由于经验不足往往无法达到工作业务熟练水平,更无法在专业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在手术室工作一定年限、积累足够经验后才能对手术室工作有深刻理解和体会。因此,访谈对象设定为获得手术室专科护士资格证书2年及以上的手术室护理工作者。
2结果
经资料整理分析,手术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特征由4个方面构成,分别是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能力、专业自我概念。
2.1手术室专科护士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①手术室专科护士必须掌握专业的无菌观念、消毒隔离制度,并熟练应用于手术护理工作中。S13:“整个手术的流程中无菌原则、消毒隔离制度都是(手术室)专科护士(工作过程中)必须做到的。”②专科基础理论知识应熟练掌握。S11:“手术室专科的手术无论对手术方式、病理、生理、药理这些内容都要熟练地掌握。”③相关法律、伦理知识。N4:“写护理差错事故记录单其实不是为了追究谁的责任是给自己权益的保障,保障以后有人追查这件事情的话有一个存根在那里。”④护理文书书写知识。S10:“比如说在填写护理记录单的时候我都会如实地填写护理记录单、安全核对单,特别是安全核对单上面的检查皮肤的完整性,还有三方核查相关信息。”
2.2手术室专科护士必须具备熟练的专业技术
①扎实、熟练的手术室专业操作技术与配合。S3:“手术室专科护士的业务应该比较全面,尤其是在综合性医院,对每个专科的手术配合要非常熟练。”②将专业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护理活动。N7:“根据病人的肢体情况、活动度或者营养状况保护其受压部位。比如主动脉夹层手术时间可能10h以上,病人一直仰卧在那里,又不能翻身,可能会引起压疮的发生,所以我们就会在病人的骶尾、肩胛部以及足跟处贴减压贴。”③手术室职业安全防护知识。S8:“医院有针刺伤处理的流程,我们会按照流程处理,清洗、冲洗、挤压,然后再消毒、冲洗,这是指刀刺伤,然后再填写职业暴露表,适当地给予一些预防性用药。”④感染预防、控制知识。S6:“手术前后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做好消毒隔离,无菌物品一定要认真检查以后才能给病人使用,切实做好从源头杜绝一切传染源的措施,也要有一旦发生感染事故的应急预案,做好两手准备。”④器械及仪器设备使用技术。S11:“对先进的仪器设备怎么使用、怎么维护、一些故障怎么处理,这些都应该要会。”
2.3手术室专科护士需要具备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运用到实际护理操作中的专业能力
①专业发展能力。N4:“撰写论文方面我觉得是需要提高的,能够掌握自己科室科研方面或者是手术方面的一些新进展。”S4:“一个不断学习的能力,包括自学的能力,不光局限于以前课本上的那些基础理论。”②病人手术麻醉期间的相关护理。N7:“病人麻醉期间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性,时刻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有时候要进行一个深低温体循环,降温降到19℃以下,复温的时候可能要达到28℃,温度一定要控制好。”③人文关怀。S5:“不能说把病人一定作为亲人来对待,但是至少要把他作为一个人、完整的人来对待;我们要保护他的隐私,要尊重他。”④应急事件处理能力。S1:“我们从事的手术室工作当中突况很多,要胆大、心细,对于医生提出的口头医嘱反应要快,思维要敏捷。”⑤领导管理能力。S7:“病人术中的安全、层流手术室的维护都要学会管理。”⑥沟通协作能力。S3:“我们服务的对象是病人,也是医生,就是怎么样让我们在手术间里面做事的时候方便病人也方便医生,时时处处从服务对象去考虑,怎样让病人享受到最好的服务,(同时)让医生做起事来也非常满意。”
2.4与手术室专科护士职业心理、行为密切相关的专业自我概念
手术室专科护士在其职业领域对自身能力的感知和看法,与护理实践密切相关,对维系其身心健康、引导其良好职业行为具有重要作用。①个人素质。S5:“我觉得护士本身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心理(内心)也必须要(坚)强。”②职业素养。S5:“要有同理心,我们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站在医生甚至是病人立场上来为他(她)着想,假设我是他(她)们,我会怎么想。”③评判性思维。N4:“手术室的人要善于观察,因为老师可能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带你,很多东西也不会手把手地教你,所以在工作中要观察一下别人是怎么做的,怎么做才是一种更好的方法,要善于发现工作中一些小的细节。”N11:“其实察言观色就是观看手术的过程,(我们)去看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事情会怎么进展,观察他是不是有并发症产生。”
3讨论
3.1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能力是手术室专科护士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访谈过程中,专科知识、技能有很高的出现率,可能因为这些能力属于“公认的”基本技能[9]。由于专科护士在临床实践中其核心能力处于不断完善的状态,这便要求我们在提取特征时将实践与具体情况相结合,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动态分析核心能力构成特征要素。
3.2手术室专科护士专业自我概念是对工作中自身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概念作为个体人格发展的核心,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定向和调节作用。有研究表明:职业自我概念可作为护士在具体职业环境中感知自身能力的重要指标[10],是预测护士的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离职倾向等的敏感因素[11]。探讨护士职业自我概念对专业护士的影响,有利于析出职业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子。专业自我概念用于手术室专科护士则主要体现其职业素养,将责任心移情、融合于日常工作中,而其中的批判性思维、工作态度对核心能力的影响有着内在的驱动力。以往研究中通常将心理特质[12]作为手术室专科护士内在层次的核心能力体现,往往无法使要素与实际情况相适应,此次访谈将心理特质与影响手术室工作的环境要素紧密联系,旨在提取的核心能力要素与手术室实际工作情景有更加紧密的联系。本研究发现:参与访谈者年龄越大对职业态度越看重,随工作经验的积累将重点转移到情感态度方面,认为足够的经验是专科护士能够胜任手术室工作的重要因素,并将工作中医生、麻醉师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作为职业认同的主要依据。只有把人生价值的实现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才能对职业的情感倾注越多,而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的舒适对手术室专科护士的工作状态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手术室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使手术室专科护士身心舒畅,而自我体验的良好感知有利于其积极主动地适应变化多端的工作环境。
3.3根据核心能力特征要素构建手术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访谈提取的核心能力特征要素并结合德尔菲专家问卷调查制成手术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量表。3.3.1探索手术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相关影响因素对体系构建、专科培训的指导作用手术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与年龄、性别、工作年限、教育情况等人口学因素[1316]密切相关,也与组织文化、职业认同、自我认知等人格心理特征[1721]密不可分,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从侧面了解手术室专科护士职业现状,将实际情况与理论指导相联系可用来指导手术室护士的专科培训,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手术室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针对不同年龄结合适宜的继续教育、有效的职业规划等手段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培训,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手术室专科护士各项能力,促进核心能力的持续、有效、稳步提升。3.3.2以科学、严谨为标准对构建的核心能力评价体系进行大范围实证研究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并没有完成手术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构建并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说明国内手术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还未形成成熟体系,这可能与研究经费、研究人员不足、研究地域的限制有关。针对国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广泛构建但实证研究贫乏的现状,笔者建议在地区核心能力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进行初步调查,推广有较高信效度的量表,进行大样本全国范围的指标信效度验证。
4小结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85-01
随着社会人群知识层次的提升,公众对护理人员的认知也在逐步改善,目前,仅仅能为患者完成疾病护理,已经远不能满足大众需求,如何使护理人员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操作外,还能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职业礼仪,得体的仪容仪表,这是我们目前需努力改进的一个重点。因此,要推动优质护理服务的落实,进一步改进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首先应该从塑造护理人员的职业形象礼仪着手。现就如何塑造护理人员的职业形象礼仪及方法浅谈如下。
1 护士职业形象塑造――修养美
护士是个相对枯燥,且重复性强的工作,每天面对相同疾病的患者,相同模式的对话与健康宣教,长此以往,不免产生职业倦怠,如何在工作岗位中,时刻保持良好的修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对患者做到的不仅仅是一视同仁,还要有更高层次的道德修养,在对待患者时,与患者感同身受,从而发自内心的关爱患者。
2 护士职业形象塑造――体态美
2.1 护士体态标准:基本站姿、标准站姿、沟通站姿、点头礼、鞠躬礼
2.1.1 基本站姿:站如松,站立时做到挺拔,端庄,头正颈直、下颌微收、两肩外展、下沉。当两肩扩展到最大时,肩膀随着手臂自然落下,同时挺胸收腹,提臀立腰,双腿并拢,两脚跟靠紧,脚尖自然分开,使重心落于两脚掌之间,两臂自然放松下垂,双手自然弯曲,虎口朝前,表情平和面带微笑,双眼平视前方目光柔和。适用于同事之间交谈。
2.1.2 标准站姿:在第一种站姿的基础上,双手在身前交叉,以右手在前为宜,掌心向内,手指并拢垂直向下,看起来修长纤细。适用于迎送患者、前台导医、科室大查房、早交班。
2.1.3 沟通站姿:头部和身体同前,两脚可同前,也可呈丁字形,重心落于前脚,右手在腹前轻握左手,四指自然弯曲,手腕微微上扬。此站姿适用于与患者沟通和交流。
2.1.4 点头礼:1、保持挺拔站姿。上身微前倾约5度带动头部微向左侧或右侧点头致意,目光注视对方,面带微笑,配合:“您好”等礼貌用语。2、保持挺拔站姿,头部正直,颈部放松,轻轻点头致意。
2.1.5 鞠躬礼:身体呈标准站姿的基础上,以腰部为轴,上体前倾约15-30度,前倾过程中肩部和腰部呈直线,不可弯腰驼背,双手随身体前倾自然下滑,目光向下注视身体前约1.5米的地面,面带微笑配合“您好”,“非常感谢”等礼貌用语。
2.2 护士的走姿规范:走姿要求:头正、肩平、挺胸收腹、两臂在体侧自然摆动,重心随两脚前行而前移,行走足迹应在一条直线上,精神饱满,面容平和,双目平视前方,步幅依身高不同约30CM-50CM,步速约2步/秒钟。
2.3护士的坐姿规范:坐如钟,指坐姿优雅,稳重。正式场合入座讲究左进左出的原则,入座时身体背向座位,距座位边缘约半步,一脚轻轻后撤感知座位的距离,腰背挺直微前倾,着群服的护士在落座的过程中,用手背自上而下抚平衣裙,坐满座位的三分之二左右,坐稳后轻轻调整坐姿,双手自然放于腿上,双腿并拢,双脚同时放于一侧。女性最常见的三种坐姿:双腿协放式、双叉式、双脚内收式。
2.4 护士的蹲姿规范:两脚前后分开约半步,前脚全脚掌着地,后脚前脚掌着地,腰背挺直微向前倾,重心落于两脚中间,下蹲过程中着裙服的护士应用一手背抚平衣裙,并顺势放在两腿中间压紧裙摆,如捡拾物品时目光应注视物品。
3 护士职业形象塑造――仪态美
3.1 护士常用指引手势:原地指路、伴随引路、近距离提示
3.1.1 原地指路:手心向上,手臂形成自然的弧度,手指并拢,使手臂的延长线指向患者需要前行的方向,头部微侧,目光注视手指的前方,同时伴随:“您好,请往这边走”等用语,适用于护士站或导医台。:
3.1.2 伴随引路:两人同行以右为尊,三人同行以中为尊,护士通常站在患者的左前方,约一臂远的距离,目光应间断的注视患者与患者交流,在遇到楼梯、拐弯、台阶等情况时,用手势和话语适时的提醒。上下楼梯时应让患者走在内圈,适用于陪同患者检查或者引导参观团体。
3.1.3 近距离提示:上臂贴紧身体,手指和前臂成一直线,掌心朝上,适用于请患者签字或就坐等。
3.2 护士常用问候礼仪:护士应注意在问候患者过程中眼睛必须要正视患者,体现出发自内心的问候,问候的过程中注意微笑点头,体现真诚。护士在首次接待患者时应注意优雅的与患者握手,表示和善,护士接待患者时如为坐着的时候要务必要起立问候,以示礼貌。
3.3 护士职场礼仪之介绍礼仪:护士工作中遇到上级部门参观或检查,需要用到介绍礼仪,职业礼仪中的介绍礼仪很多,但应记住一点,“尊者居后”,即把身份、地位低的一方介绍给身份、地位高的一方。一般原则为:将晚辈介绍给长辈,将职位低者介绍给职位高者,将男士介绍给女士,将客人介绍给主人,将个人介绍给团体。
3.4 护士职场礼仪之握手礼仪:握手的一般顺序是等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出手之后,男士、晚辈、未婚者方可伸出手去呼应。朋友和平辈之间则不用计较谁先伸手,一般谁伸手快,谁更有礼貌。在祝贺对方,宽慰对方,或表示谅解对方的场合下,应主动与对方握手。握手的时间和力度一般可根据双方的熟悉程度灵活掌握。初次见面握手时间不宜过长,以三秒钟为宜。握手时的力度要适当,可握的稍紧些,以表示热情,但不可太用力。男士与女士握手应轻一些,不宜握满全手,只握其手指部位即可。握手的姿势要优雅:行握手礼仪时,上身应稍稍往前倾,呈立正姿势,伸出右手,距离受礼仪者约一步。四指要并拢,拇指张开,与受礼者握手,礼毕后松开。握手时必须上下摆动三至七下,不能左右摇动。一般情况下,握手时要用右手,伸左手是不礼貌的。
3.5 护士职场礼仪之探访礼仪:护士巡视病房时轻敲门,经过对方允许后方可进入,进入房间后应侧身将门关好,出病房时如距离房门较近,可后撤两步转身打开房门,如距离房门较远,可转身走到门口打开房门,再次转身并换手,使身体正面面对房间,轻轻关好房门离去。
3.6 护士职场礼仪之递接礼仪:护士在工作中应注意递接物品的基本原则是举止要尊重他人。如双手递物或接物就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而如果在特定场合下或东西太小不必用双手时,壹般要求用右手递接物品。递笔刀剪之类尖利的物品时,需将尖端朝向自己握在手中,而不要指向对方。如果是递交文件给对方,应该将文件的正面朝上,用双手递上。对方接文件时,同样要用双手,并向对方致谢。
3.7 护士职场礼仪之电梯礼仪:护士陪同患者乘坐无人管理电梯时,应先进后出,并且站在指示键附近,负责按键和控制电梯。陪同患者乘坐有人管理电梯时,应后进先出,后进表示对他人的尊敬,后进入电梯距离电梯门较近,可先行出电梯,并在电梯口用手势指引患者前行的方向。
4 护士职业形象塑造――声音美
4.1 声音美:心理学家认为,声音决定了人38%的第一印象,当人们看不到你时,音质、音调、语速的变化和表达能力占有你说话可信度的85%。说明了在决定第一印象的要素中,仪表和声音各占一半。包装声音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素:即节奏感、音量、说话的速度。尤其是身为护士,如果声音和言语不够温柔得当。确实很难获得患者的信任。当你习惯大声说话之后,如果你试一试放低声音,你会发现,你会显得更有修养,一个低沉的声音更容易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并博得别人的信任和尊敬。练习的方法,护士闲暇之余可以练习诗歌朗诵、每天15分钟。或者寻找自己较为欣赏的主持人或播音员作为蓝本。对照镜子勤加练习,长期坚持会获得很好的效果。
5 护士职业形象塑造――沟通美
5.1 电话沟通礼仪:首先,职场礼仪要求,除紧急要事外,不宜在早上8点之前,晚上10点之后打电话,避免为他人造成困扰。致电给对方电话接通后,应该立即报上自己的名字并说明身份和来意。当他人致电给我方时,应注意在铃声响三声之内接电话,并主动报上单位或科室名称,如果对方要找的当事人不再时,应主动询问对方是要回电话还是留言,如果需要传话留言,传话的内容,要请对方复述一遍,加以确认。如果拨错电话时,一定致歉后再挂断电话。
5.2 常用接电话时的文明用语:电话接通时主动说:您好,这里是某某科,有什么可以帮您。对方要找的人不再或不方便接电话时我们应向对方说:对不起,她现在不方便接电话,请问您有什么事需要转达吗?当对方没有主动告知姓名时我们需加问对方一句:对不起,请问怎么称呼您?接电话时切忌使用:喂,你找谁,不知道、你等会儿、等不规范用语。
6 护士职业形象塑造――笑容美
格言所说:"没有面带微笑,就不能说有完整的工作着装。
护士在微笑时应法子内心,注意做到微笑的三结合
6.1 微笑与眼睛的结合 :在微笑时,眼睛也要“微笑”,不然,给人的感觉会是“皮笑肉不笑”。用微笑的眼神与患者交流,这样你的微笑才会更传神、更亲切。眼睛会说话,也会笑。如果一个人内心充满善良和友爱,那么眼睛的笑容一定也非常感人。眼睛的笑容有两种:一是“眼形笑”;二是“眼神笑”。
6.2 微笑与语言的结合 :微笑着说“早上好”、“您好”、等礼貌用语,不要只笑不说,或只说不笑。如果只笑不说,对方无法确知你要向他传达的意思;如果只说不笑,对方就会感觉你的问候不是发自内心的。
6.3 微笑与肢体语言的结合 :在微笑的同时运用身体语言,能够相得益彰,给患者以最佳的印象。
一个行为举止得体规范的护士,应具备端庄整洁大方的仪表、训练有素的举止、恰当的言语技巧以及真诚的微笑、亲和的眼神;这些不仅能展现美好的白衣天使形象,更会给患者及家属良好的心理感受,带来正面效应。也会让患者因此增加安全感与亲切感,消除紧张焦虑的心情,同时也会唤起病人对健康和生命的美好向往,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传递正面能量。因此,将职场礼仪运用于护士的工作中,能有效提高护士的自身修养与职业素质,能够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增加护患之间的信任感,树立正面的职业形象,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并有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对提高护理质量有着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护士是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并为患者提供康复服务的一个特殊职业群体,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经常与病原体、化学消毒剂、各种辐射线及有毒物质接触,直接导致对身体健康造成职业损害。职业损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损害因素导致的损害;另一个是与职业有关的疾病损害,这两方面的损害对女性生殖健康、孕期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其程度已经成为女性职业卫生研究的焦点[1]。因此,做好护士怀孕期间的健康防护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孕期护士面临的职业损害因素
1.1 机械性因素 包括注射器针刺伤、刀片划伤、玻璃器皿碎片的刮伤。这些机械性意外伤害是护理工作中比较常见的职业损伤,能够导致受伤者出血,且具有感染的风险。因为未经消毒的器具存在多种病毒及细菌,一旦裸露的伤口与这些病毒、细菌接触,造成感染的概率较高。据文献报道[2],临床护士针刺伤率高达80.6%,其中74.5%被污染针头所刺伤,并已经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过针刺传播[3]。在这些意外伤害中,高危病毒具有潜在的重大威胁,如艾滋病(HIV)病毒、乙肝(HBV)病毒等,因此在平时护理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来处理器械,避免直接与未消毒的器具直接接触,如不慎发生刺伤或划伤,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并用消毒液处理伤口后包扎,做好长期跟踪观察。
1.2 化学因素
1.2.1 化学药剂损伤 护理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化学类药剂主要是消毒剂,如二氧化氯消毒剂,含氯类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醛类消毒剂等。消毒剂在使用过程中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呼吸道黏膜等方面产生一定的伤害。甲醛是一种极强的杀菌剂,但甲醛作为毒性较高的物质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及水肿[4],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月经紊乱、妊娠综合征、引起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白血病,引起青少年记忆力和智力下降。儿童和孕妇对甲醛尤为敏感,危害更大,因此,怀孕护士必须做好对应的防护措施,避免频繁接触这些有毒物质。
1.2.2 细胞毒素药物损伤 如果生物试验中涉及了细胞毒素类药物,例如一些化学疗法药物,这些细胞毒素类药物有极高的毒性;与微生物产品不同的是,它们不可以被福尔马林或过氧化氢中和。经常随着空气的流动,毒素颗粒通过空气流通分散到这个医疗空间中,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到人体中,造成严重的伤害。尽管护士在护理期间接触的这些细胞毒素药物剂量较小,但长期接触后会在人体内造成一定的累积,危害作用更长远,容易造成流产和胎儿发育不全[5]等诱发因素。推荐使用生物安全柜、细胞毒素安全柜等具有隔离效应的设备。
1.2.3 有毒气体损伤 医疗场所弥漫着各种有毒气体,其中大多数的气体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如福尔马林、麻醉废气等,对听力、记忆力、应变感知能力产生影响,特别对孕期护士能够造成极大的危害,如果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可引起流产、胎儿发育不全等。
1.3 物理因素
1.3.1 波源损伤 产生波源的医疗仪器不在少数,而这些仪器发射的电磁波、微波、声波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伤害。电磁波和微波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积累效应等。各国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证明:长期接受电磁辐射会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新陈代谢紊乱、记忆力减退、提前衰老、心律失常、视力下降、听力下降、血压异常、皮肤产生斑痘、粗糙,甚至导致各类癌症等;男女生殖能力下降、妇女易患月经紊乱、流产、畸胎等症。噪音不但对人体听觉系统有明显损害,对心血管系统同样具有损害作用,使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刺激的敏感性增加,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长期在噪音下工作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听力下降和精力分散等[5]。
1.3.2 杀菌、消毒方法损伤 一般物理杀菌、消毒方法多采用紫外线或臭氧等,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可对人体的皮肤、眼睛、免疫系统等造成伤害。紫外线能破坏人体皮肤细胞,导致皱纹、色斑,使皮肤未老先衰,严重时产生日光性皮炎及晒伤,或皮肤和黏膜的日光性角化症,引起癌变。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研究表明,空气中臭氧浓度在0.012 ppm水平时(这也是许多城市中典型的水平),能导致人皮肤刺痒,眼睛、鼻咽、呼吸道受刺激,肺功能受影响,引起咳嗽、气短和胸痛等症状;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 ppm,入院就医人数平均上升7%~10%。对那些患有气喘病、慢性支气管炎的护士来说,臭氧的危害更为明显。
1.4 生物性因素 生物性因素危害主要针对一些传染源病毒,例如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禽流感病毒、结核菌等。据研究,含病毒浓度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为:血液、伤口分泌物、唾液、羊水等。含病毒浓度低的体液包括:尿、便、汗、泪、母乳等。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的血液和体液而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皮肤暴露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7],暴露于含HBV血液、体液,感染HBV比率为6 %~30 %;若HbsAg(+)、HbeAg(+)感染率更高[8]。
1.5 心理因素 孕期护士情绪容易产生波动,再由于心理负担压力、工作紧张等因素经常引起与职业有关的疾病发生,如高血压、血管紧张性头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护理要求也日益增高,护理工作高负荷、高责任、高风险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可造成护士职业倦怠,又常常因为应对各种医疗纠纷而使护士承受更多的精神压力,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使身体始终处于高度紧张,因此,及时调节护士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
2 孕期护士个人身体防护对策
2.1 孕期护士职前教育 近年来,医疗系统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就是职业防护,使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职业危害可能给护士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加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必须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学习与培训。内容包括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职业防护相关的法规;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应对措施;消毒隔离技术及制度;有关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的最新进展。教育活动不是简单的应付,而要持续深入地进行,贯穿于日常护理活动中。并将护士的职业防护工作作为管理职责的一部分,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护制度,督促大家严格遵守其操作规程。
2.2 加强管理 加强高危科室的管理,如手术室、感染科、急诊科等,都是对护士孕期安全的保障。怀孕护士应避免处理放、化疗药物及接触放射源。在危害孕妇健康的区域应有醒目标志,对科室使用的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普查、检修,陈旧性噪音大的仪器设备尽量淘汰[9]。另外,应准备一些特殊的保护性器材,如:有效隔离微粒的口罩,对人体无毒、无害的消毒设备和消毒剂、防辐射的工作服等安全设施。
2.3 安排合理班次 有些医疗机构护士排班不合理,导致疲劳作业,工作效率低下,睡眠不足。孕期护士极为需要睡眠并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不仅对体内胎儿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减少了母体生殖内分泌紊乱、生理节律失调及其他由不合理排班导致的不良后果。
2.4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护士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在医护过程中至关重要,如经常洗手、衣物消毒更换等。洗手是预防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在护理患者过后,将进行脱衣,洗手、消毒,带过的手套应做好相应处理。如果手有破损时,尽量戴两层橡胶手套,用过后及时更换。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仅对自己而且对患者都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应时刻养成这种习惯。
3 小结在我国,从事医疗服务行业的人群中,护士占有重要比例,为我国的卫生医疗服务行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经常受到来自职业方面的伤害与压力,常常使护士处于焦虑、恐惧与精神紧张状态,这不仅对他们自身的健康存在威胁,更对护理工作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要排除来自外部的干扰因素,做好生活方面的细节工作,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服务环境,确保医疗护理工作顺利地展开。
参考文献
1 黄爱群.纺织厂工效学因素与女性生殖健康的流行病学研究.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2 毛秀英,吴欣鹃,于荔梅.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
3 段慧,吕卫华.实习护生护理操作中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天津护理,2004,12(6):34.
4 董顺红.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当代护士,2007,(1):96.
5 任小英,喻娇花,熊宇.不同科室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现状调查.实用护理学杂志,2003,19(3):61.
6 崔苏敏.护士职业性危害及自我防护.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3):332.
7 王蠢英,李秀霞,保向菊.浅谈肿瘤科护士的自身防护.哈尔滨医药,2002,22(2):90.
关键词:医务人员;心理资本;人口学变量;心理资本影响因素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Medical Staff
TIAN Hui-fang
(Tianjin 4th Center Hospital,Tianjin 30014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We find out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status of medical staff,and at the same time we get the factors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medical staff by exploring the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demographic variables,in order to seek empirical support for the promotion of medical staff 's psychological capital. Methods We use SPSS16.0 software,apply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and single-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methods to 415 medical staff which are from four tertiary hospitals in Tianjin randomly. Results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medical staff overall in the upper level. The different marital status of the medical staff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do not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 different genders,ages,job titles,educations and monthly incomes do exist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Conclusion Demographic variables have impact on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medical staff.
Key words:Medical staff;Psychological capital;Demographic variable;Influence factors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1]。该概念来源于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探讨能够对组织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积极心理问题。医疗卫生行业作为社会公认的高压行业,其从业者的心理资本得到医院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提高医务人员心理资本,能够有效缓解其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激发其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医疗服务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本研究通过随机抽取天津市四家三级医院医务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得到医务人员心理资本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医务人员心理资本提供实证支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向天津市四家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1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2.2%。涉及人口学变量包括性别、婚姻状况、年龄、职称、学历和月收入。
1.2方法 研究采用Luthans等人(2005)开发的心理资本问卷(PCQ-24)[2]。该问卷包括自我效能、希望、韧性和乐观4个维度共计24个题项,每个维度由6个题项进行测量。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量法,请被试者对题项与实际情况的相符程度打分,1分表示完全不符合,2分表示基本不符合,3分表示中立,4分表示基本符合,5分表示完全符合。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一般性描述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其中,对医务人员心理资本总体水平的分析时应用一般性描述分析方法,对性别和婚姻状况进行差异分析时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其他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分析时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
2结果
2.1医务人员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 应用SPSS16.0软件从整体上对医务人员心理资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医务人员心理资本总体水平,见表1。
由表1所知,问卷每题的平均值为3.87,>3,因此医务人员心理资本总体上处于中上水平;各维度每题平均分值也都在3分以上,其中,"自我效能"排在第1位, "乐观"排在最后1位。
2.2医务人员心理资本在性别上的差异 性别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2。
由表2可知,不同性别医务人员心理资本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男性心理资本平均得分要普遍高于女性,在各维度上,男性平均得分也要高于女性,除 "乐观"维度外,其余差异均显著。因此可以认定,除"乐观"维度外,不同性别下心理资本存在显著差异,且男性心理资本高于女性。
2.3医务人员心理资本在婚姻状况上的差异 婚姻状况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3。
由表3可知,不同婚姻状况下医务人员心理资本差异不显著。除 "韧性"维度外,其余各维度以及总问卷的均值,未婚者普遍高于已婚者,但是差异不显著。
2.4医务人员心理资本在年龄上的差异 年龄差异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不同年龄段医务人员心理资本存在显著差异。经过LSD事后检验发现,在"自我效能"方面,40~49岁医务人员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者;在"希望"和"乐观"方面,40~49岁医务人员平均得分显著高于
2.5医务人员心理资本在职称上的差异 职称差异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不同职称医务人员心理资本存在显著差异。经过LSD事后检验发现,关于心理资本总问卷以及各个维度的平均分值,中级以上职称医务人员普遍显著高于中级以下者。
2.6医务人员心理资本在学历上的差异 学历差异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
由表6可知,不同学历医务人员心理资本存在显著差异。经过LSD事后检验发现,学历越高,心理资本总问卷以及各个维度的平均分值越高,研究生以上医务人员心理资本高于本科生,本科生高于本科以下者。
2.7医务人员心理资本在月收入上的差异 月收入差异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7。
由表7可知,不同月收入医务人员心理资本存在显著差异。经LSD事后检验发现,收入越高,医务人员心理资本越高,月收入>6000元医务人员自我效能、希望、韧性、乐观以及总体心理资本都高于月收入3500~6000元者,而月收入3500~6000元者高于
3讨论
3.1医务人员心理资本总体处于中上等水平 医务人员心里资本总体平均分>3分,说明医务人员心理资本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关于各维度上每题平均分,自我效能(4.04分)>希望(3.96分)>韧性(3.88分)〉乐观(3.59分)。
自我效能排在第一位,可能的原因是尽管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很大,但是由于医疗技术的专用性和复杂性,掌握这种技术的医务人员对本职业还是有一定的自豪感和自信感,因此自我效能感比较高。乐观排在最后一位,可能的原因是医务人员面临的工作对象患者和疾病,工作本身具有高风险和高压力的特性,面对复杂的工作对象和,医务人员工作起来往往比较谨慎,不会盲目乐观。
3.2男性医务人员心理资本显著高于女性 由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可知,男性医务人员自我效能、希望、韧性以及总体心理资本显著高于女性。这与陈影影(2011)通过实证研究得到男性自我效能、希望、韧性和心理资本水平显著高于女性的结论一致[3]。这一结论可能的原因是,由社会赋予男性更高的社会责任,因此男性与女性相比更注重事业的追求,男性也更注重自身心理资本的修炼。于欣欣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也认为男性与女性相比更加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竞争的需要[4]。因此,医院管理部门要重点关注女性医务人员心理素质的提高,倡导工作中男女平等的理念。
3.3医务人员心理资本在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 本调查研究显示, 40~49岁医务人员各维度以及总体心理资本水平相对比较高,30岁以下者相对较低。在医疗卫生行业,40~49岁人群正逢硕果累累的年龄,事业上达到了巅峰,该年龄段人员也是医院的中坚力量,因此,这一年龄段的人群无论是自我效能感,对未来的希望憧憬之情,都处于顶峰。而
3.4中级以下医务人员心理资本显著低于中级以上者 以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中级以下医务人员的显著低于中级以上者。高职称者一般都是在工作中表现出色的人,他们对本领域知识比较熟悉,对自己高职称的现状比较自信,因此,心理资本较高。而中级以下职称作为职称最低的人群,自信心难免不足,心理资本不高。中级以下职称者有两类人群:新入职人员和职称长期得不到晋升的老员工。关于新入职人员,新工作还不适应,环境仍不熟悉,面对压力和困难尚束手无策,心理资本比较低;而对于职称长期得不到晋升的老员工,由于长期职称得不到晋升,心理难免产生自卑感,对未来也不会乐观,心理资本自然不高。如需提高中级以下医务人员心理资本也要区分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新入职人员要重点引导其快速适应工作,帮助其建立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对职称长期得不到晋升的老员工,则要帮助其找到职称得不到晋升的原因,鼓励其晋升职称。
3.5学历水平越高,心理资本越强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学历医务人员心理资本存在显著差异,且学历越高,心理资本越高。这一结论与阙虹霞等(2012)通过对三甲医院护理人员心理资本的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类似,阙虹霞等认为不同学历的护理人员仅自我效能存在显著差异,且学历越高,自我效能感越 高[5]。医疗技术的复杂性决定了高学历医务人员具有更高的竞争力,且高学历医务人员也更容易取得患者的信任[6],有助于增强医务人员的职业自豪感,因此,学历越高的医务人员,心理资本水平也越高。医院管理者应该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医务人员取得更高的学历,从而提高其心理资本。
3.6月收入水平越高,心理资本越强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医务人员月收入越高,其心理资本也越高。市场经济下,薪酬不仅仅是为医务人员提供生活资料的基础,更是衡量其工作价值的重要标准。收入越高,越能为医务人员带来自我价值实现的感觉,相应的对工作越有信心,也越乐意承担工作压力和风险,反之亦然。医院管理者应制定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提高医务人员收入,从而提高其心理资本。
参考文献:
[1]Luthans F,Youssef C M,Avolil B J.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M].李超平,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3-28.
[2]Luthans F,Avolio B.J,Walumbwa F.O and Li W.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5,(1):249-271.
[3]陈影影.工作要求-资源、心理资本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9-30.
[4]余欣欣.大学生心理素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2):242-244.
2.高校二级管理模式下学科建设的思考 杨庚,邱中华,王友国,Yang Geng,Qiu Zhonghua,Wang Yougu
3.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途径及对策分析 张建新
4.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考 张新光
5.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与思考 邵郁
6.浅论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要作用 王正坤,蒋涛涛
7.科研和教学互动促进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发展 吴婉玲,王英华,陈斌
8.论中华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骆锐,史蓓蓓
9.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母泽亮
10.云南滇西高等教育考察报告 张晴,王启平
11.高校思想品德课应对"90后"大学生的教学新思路——合作学习模式 蒋祎,蒲川,沈春明,钱矛锐,冯磊,田尧
12.认真贯彻"三个了解"、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刘晓佳
13.高等学校来华留学生教育浅析 刘培锋
14.《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秦响应,任倩,苗绘,刘兢轶,张晶,刘秀兰
15."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与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马红
16.高等林业院校树木学教学改革探讨 谷会岩,穆立蔷,王洪峰
17.畜牧兽医专业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薛剑
18.《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王慧霖,张平宽,李梅丽
19.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刘敬,张庆武,王彩红,许德平
20.浅谈《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 李旭升,王海燕
21.综合应用统筹法计算工程量的理解与教学 李湘华
22.高等代数精品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周亚兰
23.对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汪建先,张春宝
24.用回归教育理念剖析大学公外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资谷生
25.谈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陈凯
26.食品类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赖克强,蔡闯,周冬香,吴继魁,甘建红
27.打破思维定势,运用教学策略——综合英语教学反思与启示 李芹
28.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高爱华
29.课堂教学中信息的有效传递 李芳兰
30.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仪器分析》教学内容的探讨 徐德平,程芳
31."雷电原理"多媒体辅助教学探讨 李霞,王振会,张其林,郭凤霞,李祥超,LI Xia,WANG Zhen-hui,ZHANG Qi-lin,GUO Feng-xia,LI Xiang-chao
32.环境教育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探讨 刘怀如
33.大学化学教学方法初探 郝素娥,强亮生,范瑞清
34.高职电信类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及实践 李娟娟,王槐生
35.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进行"讨论式教学"的设想 陈彦彦,陈蕊
36.《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项目式教学的探讨 尹庆玲,YIN qing-ling
37.国际结算课程内容的再认识与教学思路的改进 王伦强
38.语篇分析与阅读教学 马美兰
39.问题驱动型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王娟,夏承遗,孙世温
40.浅谈规范组织员谈话是确保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关键 罗楠
41.中外合作办学办公室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思考 肖文宁,高礼霞
42.对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几点思考 陈健旋
43.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周元一
44.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实质性融合的研究 顾建国,林贵宝
45.专业实验室管理模式探讨 高兴荣,童利标,陆文骏,王新
46.影响高校网络评教质量几个关键因素及其管理 董文军,黄新民
47.院级研究生教学管理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吴云鹏,苍晶,任晓东,张清兰,赵东旭
48.高校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探讨 徐颖芳
49.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刁秋梅
50.新形势下高校基建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康介莲
51.对高校档案工作环境建设的思考 王晓景
5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黄琼英
53.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创新管理 李冬梅
54.基于缓存服务器的电子阅览室上网行为管理 杨芳,夏正伟
55.高校负债问题的理论透视和化解思路 汪来喜
56.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误区分析 高珂强
57.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教学探讨 储俊
58.高校二级学院实验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 吴霞,孙坚,徐宏伟
59.浅谈Excel中函数嵌套的用法 孙瑾
60.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探讨 张东方,许可,詹福建,陈松泉
61.提高高校会计人员素质探析 钱秀峰
62.How to improve students' speaking ability? 夏红菊
63.浅谈学科队伍建设与学科设岗 强洪夫,马洋
64.对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刘桂芳
65.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张毅
66.关于网络教育质量问题的一点思考 薛晓燕,袁灵
67.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流行病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彭仙娥
68.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李东园,王莹
69.浅谈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 吴芸
70.高职教育实训课程的开发流程探索 沈敏艳,李良德
71.教学案例开发"成都统一"乡村市场分销运作 范莉莉,余江,刘新华
72.试论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动员机制 文斌兴
73.依靠科教良性互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张智,罗润林
74.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问题的探讨 敖崧
75.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和对策 宋志坚,曲晶升,冯慧敏,刘浩
76.当前经济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分析与探讨 尹宗毅,张宏标,许海媚
77.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推进信息化教学 赵世宜,刘伯蕤
7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高度关注生活世界 吴威威
79.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考 薛晓华,陈大鹏,杨金兰
80.对外语教与学的再认识——传统的办法,新的理念 李蔚华
81.刘固联合小学在远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田秀荣
82.浅谈构建师德师风 张珊莉
83.浅析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 王琳,谭凤训,刘静,朱兆亮,侯树国,武道吉
8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杨斌
85.论中国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梁颖萍,赵安源,梁慧萍
86.我国大学品牌认知与塑造 韩国良
87.日本德育对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启示 刘振中
88.教育技术学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芦丽萍
89.浅谈高校德育价值导向及其实现 蒋涛涛,王正坤
90.PBL教学模式在中药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适用性 琚辉
91.毕业设计(论文)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吴芳,王金沙
92.综合英语教学与翻译能力培养 廖顺珠
93.参加各种设计竞赛促进实践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孙慧莲,陈广秋
94.关于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的分析研究 施绘程
95.论大学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 史洁
96.公共英语课堂提问-积极反馈模式研究 江莉
97.浅谈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 李玉禄,王曼
98.对大学生就业难成因的社会学思考 吕国升,金天星,吕屹
99.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体会 王经文
100.影响中职生顶岗实习心理问题因素及对策研究 梁刚
101.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的几点思考 赵凯雷
102.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杜宪增,陈兴军
103.高校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整合分析与研究 王华东,邢林芬
104.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赵文晶,树学峰
105.提高专业课实验教学质量的探讨 吴锦铸
106.高职课程开发的思考——以《吸毒违法行为矫治》课程为例 李岚,黄焕
107.PLC仿真教学系统及其应用 祝红芳,方元春,马栎
108.《计算机控制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毛建东,于军琪,何波,孟月波
109.浅谈多媒体技术在现代生物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李西腾
110.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与存在的问题 王兆炎
111.信号与系统课程及实验教学管理 王新,李从利,罗军,高兴荣
112.案例教学在PLC课程中的应用 任国梅,康大友
113.面向东盟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实践教学构想 谢海娟,尤谊
114.也谈多媒体教学-以机械精度设计与测量为例 吴作伦,张海天
115.试论工科研究生学术创新培养 王霞,郭了萍
116.中美"大学物理"教材比较的研究 冯灏
117.将数学建模融入微积分教学的探索 田添,张洪斌
118.高职高专《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吕维体
119.本科物理师范类学生讲解技能现状调查研究 石磊,Shi Lei
120.《生物学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探索 刘昀,郑易之
121.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周小娟
122.一种单信道无线多机通信的实现 冯筱林,丁红
123.B/S和C/S混合模式基于PBL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 庞淑侠,李明
124.面向流程工业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实践 董金善,顾伯勤
125.生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 刘丽,郑佳
126.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互动式教学探索 刘建,夏承遗,汪日伟,苑静中,孙世温,徐光平
127.关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的几点体会 张秋娜,肖继先,刘琳琳
128."数据结构及应用算法"精品课程建设实践 朱明,尹东,顾为兵,袁平波
129.基于软件工程过程的C语言项目训练 邱建华,熊耀华,郭玲
130.浅谈汽车车载CAN网络技术 符海华
131.选配数学习题原则及流程 赵彦堂
132.基于UG参数化的产品优化设计 陈兆荣
133.快速准确绘制单跨静定梁内力图 胡拔香
134.提高微生物实验教学效果的探索 申屠旭萍,高永生,张明洲,俞晓平
135.ERP沙盘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杨德岭
136.离子液体在萃取有机物中应用及展望 姬登祥,计建炳,裴文,章连众,于凤文
137.工程研究应用型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佟威,嵇启春,贾媛
138.留数定理在定积分上的应用 肖贤春
139.高校工科专业教学实习改革探讨 王春涛,刘松平
140.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实验课设置探讨 梁鹏,唐国强,吴群英
141.浅论公共行政伦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王世俊
142.上的国际政治因素探析——《政治学原理》学习心得 葛诗明,李百齐
143.从传统民间舞蹈艺术走向舞台艺术 高莎
144.从营造艺术氛围到树立剪辑意识 周浩峰
145.长沙高校绿地植物造景调查与分析 陈霞
146.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探讨 张兵,张建生,黄文生,孙俊
147.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特征 白松株,刘航束
148.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贫困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 孙孝军,王福刚
149.论高等服装设计人才能力培养的系统化 徐蓉蓉
150.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三贴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以"三贴近"原则来提高实效性 张毅萍
151."同一个世界"-赛珍珠作品价值的根本体现——浅析赛珍珠"跨文化思想"中的唯物辩证主义 王大维
152.基于敏捷供应链的装备制造业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汪克夷,张爽,马倩
153.我国在职人员英语学习需求分析 刘凌云,王淑雯,刘慧
154.水声通信环境下协作分集的伙伴选择 荣雯皓
155.机械加工中刀具的使用技术 周文兵
156.大学校园为什么会流行"流行音乐" 于大江
157.浅谈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和方法 王国良
158.高校排球激导式教学促进学生健康素质发展的实验研究 李智敏
159.第二信号系统在武术套路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陈艳萍,覃明路
160.浅析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李晔
161.浅论图书馆电子化时代的馆员素质 李军,邵斌
162.学术期刊文后参考文献引用之我见 赵莲英
163.浅谈哲学思维与大学生素质 王金玲
164.浅析古典舞剧目在古典舞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吕静
165.闻一多诗歌的唯美主义特色 谷秀鸿
166.设备管理中条形码的应用 江远民
167.分析罩杯结构和造型的关系 杨雪梅,周小燕
168.基于遗传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 徐香梅
169.对跑的技术核心的研究 徐登喜,叶吉波
170.HP(M)空间的内插定理 高秋菊
171.符号之符号:语言中介支撑下的货币 孙露玉
172.《作物栽培学》课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的探索 赵燕
173.论英汉语言的共性——从"上"、"下"方位隐喻谈起 李桂春
174.恩施州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培养本地区高技能人才浅析 李木
175.高师音乐教育新理念的探索 柴伦党
176.关于教学质量和一个研究课题的设计 刘晶,樊静波
177.高校校级科研项目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徐静
178.船母谐声关系的语音统计分析 阳蓉
179.管鲍多媒体电子教室在教学中的应用 管嫄,Guan Yuan
180.放射科在职护士培训体会 林芝宇,李雪,熊坤林
181.面对"三本"学生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杨帆
182.浅谈图形创意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林海
183.试论创新高校学生会运作模式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张磊
184.数据流诊断电控发动机故障方法简析 田兴强
185.高校辅导员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张健
186.无效合同辨别及处理 陈春安
187.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 应时彦,彭宏,梅一珉
188.构建与完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途径 胡征力
189.体验式管理,传递爱与责任——90后大学生管理重心探究 曾晓泉
190.采用综合教学法,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刘俊红
191.浅谈《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 周军
192.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于耀华
193.初探高校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 李静
194.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讨 蒋艳杰,黄兆嫒
195.对《统计学》教学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祝刚
196.干旱区绿洲学特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张凤华,杨乐,庞伟,王开勇,潘旭东
197.架起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 刘卫民
198.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 夏义全,张雪梅
199.对建立我国专科医师制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探讨 崔太根
200.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素质的几点认识 李叔娥,周桂香
201.建筑计划学在建筑教学中的应用 赵晖,白山,焦惠毅
202.教师全程控制,学生全程参与,师生互动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 胡东辉
203.论社会转型期高校师德现状及建设 许扬榜
204.民办高校学生处分权行使研究 宋刚勇,沈洪科,胡晓飞,赖阳星
205.浅论高校文秘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王江华
206.浅谈高等院校消防安全的管理与防范 章璋,马海兵
207.融合——浅谈传统图形符号与现代标志设计 吴蔷薇,徐波
208.生物课程改革的教学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邱宗波,王林嵩
209.言语行为与翻译之阐析 屈纯,李莎
210.个性化英语学习探究 马晓梅,徐素云
211.以科学发展观促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吴勃
212.深圳市都市农业思考——之二:加强政策倾斜以发挥非农产业的优势发展都市农业 王先琳,符江波,陈利丹,王翠叶
213.面向企业需要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戴秋莲
214.加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岑伦,潘宁敏
215.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张树丽
216.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实践共同体的问题与对策 蔡旻涛,林贤吟
217.医学微生物学虚拟实验网络趣味软件的实践 杨致邦,王政力,迟晶,董文辉,邸婧
218.基于"前店后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扬州职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胡章鸿,刘小中
219.着力搭建发展平台,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梁祖菲
220.基于《中图法》的分类号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高原,钟子强
221.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 韦幼玲
222.联合作业分析和工序平衡技术在汽车装配生产线上的应用 王洪广,陈善球,张丽丽
223.高校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 张义贤
224.我校港航物流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朱惠君
225.使用中继实现校园网多VLAN环境下的DHCP服务 张立新
226.浅谈SIMPLORER在电子类专业教学中的学科整合 施晓东
227.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促进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王太霞,于广丽,孙华,师学珍,李景原
228.前景璀璨的新型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 马喜锋,郭红
229.概率统计教学的几点感悟 倪艳
230.对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理性思考 赵艳明
231.在跳远起跳技术中应用心理定向——动作速度合成的教学实验研究 杨帆,李露波,王伟
232.图书馆两种国外全文电子数据库的比较分析 张琳琳,梁茹,汤志云
233.影响大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的主要因素与对策 卢鸿进
234.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裁判能力的培养 谭迪雄
235.区域水土保持效益分析指标选择 陈艳秋,郭琨
236.地方财经院校保险精算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于卓熙
237.地方院校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模式 谭凤训,武道吉,王琳,刘静,朱兆亮,侯树国
238.艺术类研究生学习方法探讨 唐倩
239.落实三个注重做好军校学员学习引导工作 季现中,敖宏奎
240.发挥医学继续教育优势,提高农村基层卫生人才水平 张少华,何志超,梁琼芳,莫少娴
241.牢固树立四种理念加强军校学员队科学管理 丁红全,张卫国,陈叶强
242.高职院校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探讨 申剑飞
243.关于《中医药资源与开发利用》课程考试方式的探讨与思考 张琦,伍红贤
244.新时期工科院校专业教师的素质与责任 ,丹,郭黎演
245.践行科学发展观与独立学院特色办学研究 孙昀
[关键词] 消极情绪;调节期待;作用机制;应对;心理健康
一、引言
情绪对个体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情绪调节的作用在于当情绪对个体适应产生不协调时进行干预与调整,从而使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得到增强。因此,情绪调节对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大量研究发现情绪调节的失败会导致情绪与社会心理方面的机能障碍。情绪调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情绪调节能力的个体,在人际交往情景中采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会对人际交往质量产生截然相反的影响。
鉴于情绪调节对于个体适应的意义,探索影响情绪调节效果的影响因素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往的研究多是从个体人格特征因素(如控制点)和家庭因素(如亲子依恋、教养方式等)着手,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发现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期待对随后的情绪或与情绪相关的认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即情绪期待始终能够预测情绪体验。( Olasov&Jackson,1987;Catanzaro,1989;Catanzaro & Mearns.1990,1999)。在此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Kirsch,Meams和Catanzaro等人基于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框架提出了消极情绪调节期待(negative mood regulation expectancy,简称NMRE)概念,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消极情绪调节期待对于个体的抑郁、焦虑等消极心境具有预测作用,能够影响个体的应对行为和应对的效果。作为一种类化期待,消极情绪调节期待具有对行为驱动的动机作用,同时具备和人格特质一样的跨时间、跨情境的稳定性,因此,研究消极情绪调节期待对于临床更好的干预不良心境的进程和预后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消极情绪调节期待的概念及其测量
消极情绪调节期待的概念是在罗特社会学习理论的框架下进行定义的。罗特的行为预测公式为:BP=f(E & RV),也就是说行为潜能(behavior potential,即个体做出某一特定行为的可能性)是强化效价( reinforcement value)和期待(expectancy.简称E)的函数。如果强化效价和期待都很高,做出相应行为的概率就很高,两者中一个或者两个都很低,则相应行为发生的概率也很低。期待是罗特理论中的一个主要的认知变量,是指“个体所认为的由于在一特定情境中做出了某种行为,从而能使某特定强化发生的可能性。”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问题解决的类化期待是情感性自我调节的重要维度。研究那些应对抑郁心境的个体,发现应对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成功者相信他们自己所做的应对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也就是那些对自己说“我会好起来的”真的就能够更快的恢复。Olasov和Jackson(1987)通过实验操作(增强或者减弱)妇女在经期体验到消极情绪的信念,结果那些相信消极情绪是经期前阶段特征的女性比控制组被试在经期报告更多的消极情绪,并且在随后的40天内,情绪期待与经期和经期前的情绪显著相关。Burn等获得类似结果,抑郁的女性比非抑郁的女性有更低的悲伤应对期待。Franko将情感性类化期待定义为对于能够缓解消极状态或者能够引发积极状态的外显的行为或者认知的期待。受此启发,Mearns与Catanzaro(1990)在罗特期待概念的基础上将消极情绪调节期待定义为个体对于自己通过一定认知或者行为方式减轻或者终止消极心境的信心。通常,高NMRE的个体相信他们处在消极心境的时候能够努力使自己好起来,低NMRE的个体对自己改变情绪状态的信心则低一些。
Mearns等人根据消极情绪调节期待的概念,编制了消极情绪调节期待量表(NMR-Scale),量表有30个题目,每道题目以“当我感到心烦时,我相信”开头,量表包含消极情绪调节的一般性状况、行为应对期待和认知应对期待三个方面,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单一维度。
对量表的验证研究表明NMR-Scale量表与社会期望和Rotter的控制点量表存在适度相关,与抑郁的构念有较好的区分,与大五人格中神经质和开放性特质存在低水平的相关,与焦虑敏感性存在适度相关。总的来说,NMR-Scale量表是一个非常稳定的跨情境的测量工具,与社会期望、控制点、抑郁、人格特质和焦虑敏感性具有很高的区分效度。研究还表明NMR-Scale具有较好的增量效度,在控制了和消极情绪相关的其他一些因素(各种应对策略、绝望感、控制点等),NMRE仍能很好地预测消极情绪的状况,说明NMRE和其他一些相关因素在情绪调节过程中有不同的路径和机制,是一种预测抑郁及消极情绪状态的有力变量。
三、消极情绪调节期待与应对、抑郁的相关研究
(一)消极情绪调节期待与应对的关系及作用机制
NMRE可以对压力应对过程及应对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在引起消极心境的压力事件中,缓解消极心境的状况是一个被期待的结果,相信自己能够缓解目前状况的个体将会使自己进入应对目前状态的行动计划,例如直面问题、寻找社会支持,这些都是应对压力的积极策略。研究表明NMRE和更多的积极应对策略有关,例如问题指向(计划、积极应对、寻求工具性帮助等),而对于应对成功的消极期待是和回避任务相联系的。对于一些不良行为如药物滥用、酗酒和吸烟( Thorb。rg&Lyvers,2006;Cohen,Mcchargue&Morrell,2007)的研究也表明,较低水平的NMRE和这些不良行为相关。并且固有的、较差的NMRE水平促使一些个体将物质滥用作为一种情感压力应对策略。
NMRE和应对的纵向研究表明,NMRE不仅直接影响应对进程的情感效果,还与消极心境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Mearns( 1991)研究NMRE对大学生失恋后应对和抑郁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NMRE可以预测失恋后更多的积极应对行为,在控制了抑郁水平之后,也和积极应对显著相关,NMRE不仅可以预测当下的抑郁水平,还可以预测六个月后的抑郁水平的变化。Cantanzaro和Green―wood(1994)在6-8周之间分别评估了一个大学生样本。他们测量了NMRE、情境性应对、抑郁和躯体症状,两次测量的NMRE的水平变化和抑郁水平的变化相关。那些报告在调节消极情绪能力上更有信心的被试,同时报告更低水平的抑郁。Cantanzaro等(1999)用结构方程模型评估了随着时间变化NMRE对应对和症状的直接和间接作用,表明NMRE对于4-6周后的抑郁、焦虑症状的预测作用独立于应对特质倾向和乐观、悲观特质。
对于NMRE的作用机制,Krisch(1985)指出,除非个体相信所做出的应对是有效的,否则解决问题的尝试可能是无效的。根据反应期待理论,NMRE具有自我确证的作用,它也会在压力相关的应对结果中产生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高NMRE的被试相信“如果努力能使自己感觉好一些,我真的会好一些”,当这些个体通过一些应对行为来缓解不安,最终收到良好的改善效果不仅直接源于积极的应对,还包括对于应对行为的信心-NMRE的作用。即,心境的改善不仅依靠不断地使用有效的应对策略,还要依赖于对这些策略有效性的信念。反之,如果个体不相信自己的应对策略是有效的,那么应对的效果很可能是不良的。多项研究支持这一结果。Krisch等(1990)研究NMRE、压力应对和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控制NMRE之后,积极应对和抑郁症状正相关。Brashares和Catanzaro(1994)研究NMRE和应对反应在家庭中有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子女们中的作用时,结果也表明积极应对策略和抑郁症状之间的正相关。他们认为,在压力源不可控制的情况下,一般与症状负相关的积极应对策略的作用可能被削弱。患者子女对控制病情的应对往往证明是无效的,这让他们报告更多的抑郁症状和自我责备。这也说明应对策略是否有效还依赖于应激源的性质。针对这种积极应对反而和不良的症状正相关的现象,Krisch认为有两种可能,首先,对于应对策略缺乏信心,会导致个体从事更多种类的应对。但是由于对多种应对策略的不够专注从而应对结果也不尽人意。另一个可能的因素是,即使个体能够成功挑战生活事件,除非他们相信是自己的应对行为使自己感觉好一点,否则他们的恶劣心境会持续下去。
(二)消极情绪调节期待与抑郁的关系及作用机制
抑郁是指个体持久的、相对稳定的愉的缺乏。研究表明抑郁高分组往往比低分组体验到更多的羞愧、悲伤、自我敌意等负性情绪,缺少快乐和兴趣。Gross的研究发现,抑郁症状较严重的个体较多地使用表达抑制的调节策略。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发现,抑郁高分组对负性情绪和正性情绪的感受性及调节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在感受负性情绪时较多地沉浸于负性情绪之中,在调节方式上更多地采取增强型调节和宣泄。不适当的情绪调节方式很可能是加重抑郁的重要原因。
消极情绪调节期待方面的研究发现,抑郁组和正常组的NMRE得分有显著的差异,NMRE对于抑郁和焦虑以及身体症状有预测作用,高NMRE和积极的心境、更少的躯体症状、更少的焦虑特质相关。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NMRE对于缓解抑郁具有重要作用。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交互作用:抑郁的个体更多地关注情绪的消极方面,采取更消极的情绪调节方式,情绪状况的恶化导致个体调节情绪的期待水平进一步下降,促使个体更加消极的对待自己的情绪状况,从而陷入抑郁的状态之中不能自拔。而具有较高水平NMRE的个体可以在产生消极情绪后,相信自己能够通过一定认知或者行为方式缓解消极情绪状态,从而更快的从消极情绪中恢复过来。因此,NMRE水平的差异很可能是导致个体情感修复差异的重要因素。国内外的研究均发现,高NMRE的个体有较强的消极情感恢复能力,他们认为自己会成功的从消极情感中恢复,并倾向于恢复激活的活力。并且高NMRE的个体在诱导进入消极情绪的条件下,会产生积极的认知来调整自己,产生情绪不一致的记忆效应,而低NMRF的个体则会产生和情绪一致的认知。(Smith&Petty,1995;Rusting&Dehart,2000)
NMRE对于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两种方式进行。首先,作为反应期待,他们是自我确证的。研究者发现NMRE对抑郁症状的作用独立于应对反应,相信自己能够缓解消极的心境能够减少不良的影响。其次,NMRE通过应对反应的调节作用间接影响情绪。高NMRE能够促使个体做出更多的对健康有益的积极应对。
NMRF作为一种反应期待,其本身的自我确证效应可以通过情绪对记忆的影响来理解。首先,NMRE可以看作是与积极情绪结果相关的认知偏向。Tulving提出的特异性编码原则认为“存储的内容取决于感知的内容,取决于编码的方式,同样,存储的内容决定了哪些提取存储内容的线索更有效”。NMRE作为一种认知偏向会导致记忆内容更多的存储和提取相应性质的信息,高NMRE的个体更可能存储和提取积极的信息。
其次,根据Bower的记忆网络工作模型,NMRE可以通过一些节点来表征,这些节点与积极应对行为、成功调节情绪的记忆、与积极情绪有关的节点相联系。这些网络节点激活的同时可以抑制与消极情绪有关的网络节点的活动,因此在消极状态下,高NMRE提供了更多的记忆中的积极内容来促进情感恢复,使他们在消极状态中更容易找到积极的内容。
第三,根据资源分配模型,消极情感会消耗资源来限制认知操作(如记忆),由此导致很多人无法克服白己的消极情感体验。经验证,在消极情绪状态下,高NMRE的个体有更多的积极体验和应对努力被激活,具有更多获得情绪调节策略的通道和机会,即产生与消极情绪不一致信息的过程需要更少的认知资源。同时,高NMRE的个体有更多可用的认知资源来执行一个给定的恢复策略。例如,当要求个体来积极的评价一个消极的事件时,那些高NMRE的人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有效的做事方法上,会更多的看到消极事件的积极方面。
四、消极情绪调节期待研究的趋势与展望(一)消极情绪调节期待的国内外研究趋势1.NMRE测量工具的跨文化发展。测量消极情绪调节期待的测量工具NMR-Scale已开发20多年,有关NMRE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测量工具也得到了跨文化的检验。
首先,通过更加复杂、准确的测量方法验证NMRE量表的测量学特征。Meams等(2009)运用多方法多特质矩阵研究量表的效度,Catanzaro等(2000)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NMRE对抑郁和焦虑的作用机制,并运用建构模型的方式探索NMRE和其他人格构念(乐观、悲观)的差异性。也有研究者运用实验的方法确定NMRE和记忆、情绪之间的因果关系。其次,研究的国际化和本土化。Backen―strass等在德国使用NMR-Scale量表,并验证了其信度和效度。与大五人格量表的相关表明,NMRE和神经质显著负相关和外向性显著正相关,和其余三个维度不相关。德文版的NMRE量表同样具有较好的增量效度。德国的抑郁组和正常组在NMRE水平上也显示出了显著的差异。与情感调节策略的相关表明,NMRE和认知重评显著正相关,与压抑负相关,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相关,与羞愧、罪责感显著负相关,这些研究结果与英文版的结果相吻合。Eriko Self等翻译并修订了日文版的NMRE量表(NMR -J),考虑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的差异,日文版的量表删除了6条原始题目,增加了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社会义务和社会关系的14条题目,最后构成40题的日文版NMR -J量表,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88,效度分析表明NMRE和社会期待、应对显著相关,和躯体症状、抑郁、焦虑、自我伤害呈显著负相关,并且在社会期望和自我伤害两个变量中存在性别差异。另外日文版量表在不同年龄群体中验证了其信效度( Kono&Mearns,2013)。
2.NMRE研究领域的拓展。随着NMRE理论的成熟,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对于教师、警察、护士等高职业压力群体的职业倦怠感的研究都表明,NMRE具有缓冲职业倦怠和职业压力的作用,高水平NMRE往往预示着低水平的抑郁和苦恼水平,而低水平的NMRE可能会增加个体的工作压力易感性。另外,对于学生学业成绩、运动员赛场表现方面的研究表明:NMRE的水平会和焦虑产生交互作用来影响考试和赛场表现。
3.NMRE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国内关于NMRE的研究开展得较晚,并且缺少专门的针对本土的测量工具。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NMRE理论。郝建春、赵海涛、周耀红等在研究中都借鉴了NMRE理论,或者直接使用NMR-Scale量表。李改(2008)以情绪诱发后测得的情绪分数为协变量,考察消极条件下情绪增加者与减少者的情绪变化分数与NMRE之间的偏相关,结果发现NMRE与消极情绪减少者的分数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即高NMRE个体消极情绪减少得更快。她的研究中对NMR-Scale进行了简单的翻译和修订,不仅没有增加本土化项目,且在统计之后删除10个项目,获得积极预期和消极预期两因子结构,得出了与原版量表不一致的结构。王国芳与Meams教授合作(王国芳等,2014),采取NMRE量表日文版的修订模式在大陆进行本土化修订。取得了和原量表相似的结果。NMRE中文版量表(简称NMR -C)有32个题目,在大学生群体中测得a系数为0.88,重测信度为0.81。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量表为单维结构。NMRE与抑郁、状态焦虑、回避应对、内外控中的有势力他人和机遇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问题解决应对、情感应对及内控性、社会期望得分呈正相关。王国芳、韩鹏、杨晓辉(2014)将NMR -C用于监狱警察群体,获得的a系数为0.88,表明角色压力会降低监狱警察工作投入,NMRE和前摄应对能够提高工作投入,前摄应对部分中介NMRE对工作投入的作用。
(二)消极青绪调节期待研究的未来展望
当前国内学者对消极情绪调节期待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对这一领域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拓展和深入研究的方面。首先,拓展消极情绪调节期待的研究领域和范围。探讨NMRE和其他一些消极情绪的关系,比如内疚、羞愧,厌恶、轻蔑、愤怒等。检验NMRE和其他行为方式(如拖延)或人格特质(灾难化、完美主义)的关系或交互作用方式。确定NMRE和哪些消极情绪、症状或消极行为相关,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确定NMRE的适用性和应用前景。其次,探讨NMRE发挥作用时的生理机制。Ly-vers等(2010)在研究NMRE和酗酒以及额叶相关功能行为的关系时发现,NMRE和自评的额叶系统行为量表(Frontal Systems Behavior Scale,FrSBe)的三个表示额叶功能障碍的指标冷漠、去抑制和执行功能障碍负相关,并且和抑郁一焦虑压力量表( 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s,DASS)测量的三种消极情绪负相关。研究结果支持了NMRE是额叶的功能。NMRE部分调节了额叶对压力和抑郁的作用。结果也表明额叶机能失调对焦虑的作用机制及对抑郁和压力的作用机制是不一样的。但上述结果还缺少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数据的支持。再次,更多研究应致力于讨论NMRE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提高个体的NMRE水平。NMRE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个体的NMRE水平将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最后,NMRE研究方式的多元化和生态化,不能仅仅局限于自我报告法。可以采取横向研究和追踪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自我评价结合社会评价,实验室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等等,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全面地考察NMRE的作用机制和效果。参考文献:
李改,2008:情绪反应的动力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王国芳、杨晓辉,MEARNS Jack,2014:消极情绪调节期待量表中文版测评大学生样本的效度和信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11期,第875 - 879页。
王国芳、韩鹏、杨晓辉,2014:监狱警察角色压力和消极情绪调节期待对工作投入的影响:前摄应对的中介作川。《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第12期,第1095 - 1098页。
Backenstrass, M.,K.Joest&N.Gehrig, et al. ,2010, "The German version of the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negative mood regulation scale",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vol. 26(1),pp. 28 - 38.
Brashares,H.J.&S.J.Catanzaro,1994, "Mood regulation expectancies, coping responses, depression, andsense of burden in female caregivers of Alzheimer's patients",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vol. 182(8).pp. 437 -442.
Catanzaro,S.J.&G.C.reenwood,1994, "Expectancies for negative mood regulation, coping, and dysphoria a―mong c:ollege students",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v01. 41(1) ,pp. 34 - 44.
Catanzaro,S.J.&J.Meams,1990, "Measuring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negative mood regulation: Initial scale development and implica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vol. 54(3),pp. 546 - 563.
Catan7.aro,S.J.&J.Mearns,1999,“Mood-related expectancy,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coping behavior",in1.Kirsch( ed.),How Expectancies Shape Experience,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p.6791.
Catanzaro,S.J.,H.H.Wasch&I.Kirsch, et al. ,2000,“Coping-related expectanaes and dispositions as pro-spective predictors(){coping responses and symptoms",Joulrnal of Person,ality, vol. 68(4),pp. 757 - 788.
Cohen,I..M.,D.E.Mcchargue&H.E.R.Morre11,2007, Negative mood regulation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distraction and engagement in pleasurable activities among college smoker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vol. 43(8),pp. 1969 - 1979.
Kirsch,I.,J.Mearns & S.J.Catanzaro,1990, "Mood-regulation expectancies as determinants of clysphoria incollege students",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vol. 37(3),pp. 306 -312.
Kirsch,I.,1985, "Response expectancy as a determinant of experience and behavior", American P3'ychologist,vol.40(11), pp. 1189 - 1202.
Lyvers,M.,F.A.Thorberg&A.Ellul, et al. ,2010, "Negative mood regulation expectancies, frontal Iobe re- lated behaviors and alcohol use" ,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vol. 48(3) , pp. 332 - 337.
Meams, J. ,1991, "Coping with a breakup: Negative mood regulation expectancies and depression following the end of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togy, vol. 60(2) , pp. 327 - 334.
Meams, J. , E. Patchett & S. J. Catanzaro,2009, "Multitrait-multimethod matrix validation of the Negative Mood Regulation Scale" ,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vol. 34, pp. 910 -913.
Kono, K. & J. Mearns,2013, "Distress of Japanese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Correlations with age of parent and negative mood regulation expectancies" , 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vol. 55(4) , pp. 358- 365.
Olasov, B. & J. Jackson,1987, "Effects of expectancies on women's reports of moods during the menstrual cy- cle" , Psychosomatic Medicine, vol. 49, pp. 65 -78.
Rusting, C. L. & T. Dehart,2000, "Retrieving positive memories to regulate negative mood: Consequences formood-congruent memory"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78(4) , pp. 737 -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