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音乐学系毕业论文范文

音乐学系毕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音乐学系毕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音乐学系毕业论文

第1篇

显然,毕业论文作为本科生获取学士学位的重要凭证,以及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与培养服务社会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短期内是不会被轻易取消的。教育主管部门的态度则十分明朗,多次出台文件就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质量保障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不良之风犹如一场瘟疫在整个本科教育中蔓延,作为培养人民音乐教师摇篮的高师音乐院系同样未能幸免。在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音乐专业的学生入大学时对于文化课的要求就要明显低出很多,这先天的营养不良进一步降低了他们抵御不良之风的免疫力。

每每想到这些即将以美育树人为己任、以为人师表为准则的准音乐教师,竟与抄袭、造假等挂起钩来,就觉得汗颜、痛心。痛定思痛,是什么造成了论文写作的不良之风盛行?为什么经过了多年的努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除了浮躁的学界风气的侵袭以外,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 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与论文写作技能

毕业论文是一种特定的文体,是学生在近四年的专业学习中对于某个学术问题有所研究,然后通过特定的形式与规范把研究成果记录下来的一种书面表达样式。由此,毕业论文也就具有了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的属性,前者是研究成果,后者是记录成果的方式。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与必需的科研能力,在学习与研究中的确有所发现、用心研究,取得了货真价实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还要具有把成果通过论文这种特定文体准确表述的写作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必需的论文写作知识与技能。如此来说,要想让学生胜任论文写作的任务,其前提只可能是:其一,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技巧,让他们逐步获得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论文写作知识与技巧,掌握如何搜集资料、布局、论证、行文、注释、修改、润色等技巧。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高师音乐院系开设论文写作课的依然是凤毛麟角,有的至今都没有开设。究其原因,有院系的不重视等主观原因,也的确存在缺少师资、缺少符合专业特点的教材、缺少课程评价标准等客观原因。以教材为例,在2004年以前,全国甚至找不到一本系统的、专门讲解音乐毕业论文写作的教材。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论文写作课在高师的长期缺位。在缺少课程平台的情况下,很多院系只能临时抱佛脚,仅在论文写作前由学院临时指派一名写作能力较强的教师或由学生本人的指导教师零散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继而,抄袭、拼凑、造假对于学生们来讲也只能是无奈之举了!所以,就此来看,论文抄袭之风确有高师院系理应分摊的责任!

论文写作课的长期缺失所引发的不良后果恐怕还不限于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一个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不具备基本研究能力的学生是不符合人才培养规格的,不是高师音乐教师工厂的合格产品.教育部2004年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对音乐教师的培养目标作了明确定位--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所以,在本科教育阶段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科研能力,理应是高师音乐院系的责任与义务,是音乐教师教育培养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尤其在当下中小学正大力施行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音乐教师的科研、教研能力被寄予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本科阶段连科研、论文写作的一般技能都不能掌握,恐怕不能称之为合格的音乐教师吧?这不能不说是高师音乐学专业办学的一大失误,值得深思!

当然,有些学院在课程开设上做得比较到位,由专门老师向学生系统地讲解相关的知识与技巧,开课时长常为八周或一学期。论文写作课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让学生有法可依.但同时还须意识到,课程讲授还无力承担起毕业论文写作的全部内容,不能保证学过此课就能让学生远离抄袭,写出符合质量要求的毕业论文。毕竟,学生科研能力的获得远非一朝一夕之功,任何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它依赖于整个教学系统的集体发力。一方面,要有相当资质的老师挑起论文写作课的重任,开足时数,保证质量。另一方面,或者说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功夫在诗外,要在日常的学习中注重平时的积累,养成独立思考、勤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这就要求在高师的教学体系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少灌输、多讨论、多启发,多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问题意识,培养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各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们的能力范围内布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锻炼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在两方面的合力之下,学生完全可以在撰写毕业论文前具备必需的科研能力。

2 缺乏严格有效的论文监管制度

上述两点其实都可以看作是导致毕业论文乱象丛生的内因,那么,作为外因的管理制度又是如何呢?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有效保障着论文的原创性与高质量?

本科毕业论文也叫学士论文,在整个学位教育中,学士属于最底端,也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学士论文(毕业论文)的监管制度丝毫不能与硕、博士论文同日而语。后者的写作与答辩通常有着严格的工作程序与监督机制。论文从选题、开题,到审查、预答辩、答辩等每一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为提高对论文质量的监管所实行的论文盲审制度、抽检制度等早已成为众多培养单位的通行做法。学生论文如果不能通过审查则会被推迟答辩、重新开题、甚至取消学位授予资格,导师则担负相应的指导责任,也会受到一些相应的处罚。有的省(市)在学生毕业后,还要再次对论文进行匿名评议,如发现有抄袭造假、质量低下的还要追回已经颁发给个人的毕业证与学位证。所以,在这样严格的制度约束之下,学生自然会有一个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论文写作,毕竟,抄袭的风险系数太大,不会轻易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而指导教师也会因承担连带责任等原因自然不敢放松,会认真地去对待自己学生论文写作与答辩中的每一个环节。事实早已证明,严格的制度监控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硕、博士论文的写作质量。虽然也不时有媒体曝光抄袭事件,但与本科毕业论文的抄袭成风相比,肯定是小巫见大巫了。

相比之下,学士论文的监管力度则愈发显得力不从心.论文从选题到答辩、从指导到鉴定大多是院系自己做主,这种教练员与裁判员角色的合二为一,导致难以形成行之有效的论文质量监管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导师还是学生,极易有意无意地放松对论文质量的要求。尤其对于学生而言,本来对论文的重要性就缺乏认识,如果在论文审查与答辩方面又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再加上老师们碍于师生情面而不能完全做到秉公执法,只会让学生变得对论文写作更加缺乏应有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审查与答辩环节心存侥幸,在低成本、低风险、高收益的诱惑之下,抄袭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所以,有好的制度作保障,才能在外部环境上对论文的质量给予一定的保障,才能对学生的抄袭、造假行为构成有效的约束力。

当然,由于本科教育的大众化根本有别于精英化的研究生教育,所以,完全照搬研究生论文的管理模式也不见得合适与现实。本科毕业论文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制定办法,并适当的借鉴一些硕、博士论文工作制度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从而形成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与质量监控体系。其实,有的省(市)早就开始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抽检,并把抽检与评优相结合取得了初步成效。以江苏省为例,在2006年江苏省教育厅就出台了《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设计(论文)评优与抽检工作办法》,每年对全省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抽检,不合格的予以通报批评,论文质量优秀的可被评为优秀论文,另外还设有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奖,旨在鼓励学生们进行团队分工协作的研究,以形成研究合力。

第2篇

一、论文页面设置

1、A4纸打印

2、页边距:上(2.5cm) 下(2.5cm) 左(2.7cm) 右(2.7cm)

3、行间距:28 磅

4、段前:1行

二、论文字体 字号

1、封皮(直接下载)

2、题目:黑体 小二(副标题:黑体三号)

2、摘要和关键词:(见下要求)

2、标题:(见下目录要求)

3、正文:宋体 小四

4、表题、图题:宋体 五号

5、引文注释:宋体 五号

6、参考文献:宋体 五号

三、论文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字数:音乐学系、艺术管理系不得低于8000字,其他系不得低于3000字。

2、绪论

引言、概述、前言。包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问题的提出,选题的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安排等。用简短的文字进行概括,一般在300字左右。

3、本论

具体章节。本部分是论文作者研究的内容,是论文的核心。各章之间互相关联,符合逻辑顺序。

4、结论

是论文最终总体的结论,应明确、精练、完整、准确。着重阐述作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在学术领域的作用、意义,也可以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三、论文目录

目录(黑体 三号)

引言(黑体 三号)………………………………………………………1

一、×××(黑体 三号)……………………………………………1

(一)×××(黑体 四号)……………………………………1

1.×××(黑体 四号)……………………………………1

2.×××(黑体 四号)……………………………………2

……

(二)×××(黑体 四号)……………………………………5

1.×××(黑体 四号)……………………………………5

2.×××(黑体 四号)……………………………………6

……

……

二、×××(黑体 三号)…………………………………………10

(一)×××(黑体 四号)…………………………………10

……

……

……

结语(黑体 三号)……………………………………………………20

四、中文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关键词

【摘要】(黑体 四号)×××××××××××××××××××××××××××××××××××××××××××××××××××××××××××……。(宋体 四号)

【关键词】(黑体 四号)×××…… (宋体 四号)

【Abstract】×××××××××××××××××××××××××××××××××××××××××××××××××××××××××××……。(Times New Roman 四号)

【Key word】×××……(Times New Roman 四号)

五、论文的装订

第一部分 封面

第二部分 任务书;开题报告(音乐学、艺术管理)

第三部分 指导情况记录

第四部分 审阅表

第五部分 答辩记录

第六部分 论文题目页

第七部分 中文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关键词

第八部分 目录

第九部分 正文(包括:绪论、本论、结论)

第十部分 参考文献

第十一部分 致谢

第十二部分 附录

第十三部分 封底(空白纸页)

第3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模式;音乐学专业;田野考察

多年来,在国内音乐类高等艺术院校的音乐学本科办学过程中,形成了重视课堂教学和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体系。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逐渐严峻,音乐学本科培养模式与社会对人才素养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越发明显,并成为各音乐类高等艺术院校音乐学本科办学必须面对和正视的问题。自2006年以来,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对本科教学计划进行了全方位细致的修订。目前,该专业依托“实验教学中心”,以田野考察为实践教学平台,整合各类专业课程,并结合校内外学术讲座、学术会议,构建起立体化、多层次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理论创新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音乐学人才。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音乐学专业首先要求实施学科基础实验教学;专业研究的特殊性要求实施专业实验教学;为使实验成果得以具体呈现,还需结合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教学,开展综合实验以及拓展创新实验。根据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关系对实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由理论到实践要求实施验证性实验教学,主要涉及学科基础实验教学与专业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对理论的认知能力;由实践到理论要求实施研究性实验教学,主要涉及综合实验以及拓展创新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二、课程结构:三个层次,综合互补

所谓多层次的课程结构包括三类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综合课程。实践课程由田野考察、实验性课程及讲座类课程组成,该类课程重于实践操作技能和拓展学生专业视野的训练。理论课程由民族音乐学概论和音乐考古学两门课程组成。综合课程,主要包括论文写作,分为音乐学写作和毕业论文写作(后者是前者的延伸)。理论课程重点从理论方面讲授田野考察的方法及实践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还涉及到在考察过程中应该以怎样的视角、态度和方式进行考察操作等文化和伦理方面的问题。对田野考察的实践操作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储备作用。实践课程重于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古乐器测音、民间音乐田野考察、城市音乐田野考察),训练学生专业实验技能(测音数据分析、记谱分析、频谱分析),协同理论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在专业研究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术创新能力。综合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方法从事音乐学研究,并最终以论文的形式呈现。自从在教学计划中设立田野考察课程以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运用田野考察的方法,增强实践操作,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锻炼了艺术实践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综上,田野考察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没有理论指导的田野考察实践活动是盲目的,因此理论课程(民族音乐学、音乐考古学)的开设与之形成了良好的互补。仅有以上两类课程是不够的,因为音乐学的培养成果最终是以论文形式体现的,因此综合性的论文写作课程则成为学生最终学术研究成果实现的重要途径。由此,以田野考察为平台的多层次课程结构得以建立,并成为音乐学专业近年来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此外,讲座类课程进一步引导本科生培养的专业方向,增强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求知欲望,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体现了本科教学“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定位。

三、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是今后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构建功能强大的实验中心网络管理及教学平台,是规范实验中心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①实验教学中心信息化。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建立以音乐学学科网站、专题网站及教师个人教学网站为主体的教学应用网站;按学科课程建立音乐学教学实验中心专用的数据库;进行多媒体素材、课件和网络课程等的开发与整合建设,学生可以通过高效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网络教学,使实验中心教学效率得到整体提升。②网络化建设及应用。采用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等教学手段,形成多元化的、全面开放的教学环境,实现资源共享,进行设备借用预约等,实现网络化的开放管理。

四、推进实验室开放

面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制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制度,采取以实验项目带开放的办法,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室开放工作。运用专业版测音系统、视频处理剪辑系统、音频处理系统和专业频谱分析系统等开展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利用综合实验和拓展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们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通过田野考察、信息数据采集、分析研究、策划与设计解决实际问题。

五、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纽带,也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一个关键所在。打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利用假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加各类实习实践。如定期为博物馆新进和馆藏乐器测音,定期赴文化馆举办民间音乐或城市音乐田野考察汇报等。系部多方筹措经费扩大投入,保证实践教学经费充足;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合理利用,确保实践教学稳步进行;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探索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多途径、多形式建立校外基地,加强与基地的共建和广泛交流,提高基地建设与管理水平。同时利用实验室开展学生创业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创业能力,以便更好地产生社会效应。

六、管理模式:统一规划,动态管理

没有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将大打折扣,所以将课程建设、实践操作、学术活动、考评机制纳入统一的建设规划,将田野考察操作能力、理论创新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最终以“田野考察报告”或学术论文的形式体现教学成果。在管理过程中,通过两级管理制度,规范化的考核机制,依托“实验教学中心”,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统筹安排教学内容,规划多层次的课程结构;定期开展学术活动,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①制定两级管理制度。所谓两级管理制度是指院级(教务处)和系级(音乐学系)各司其职,统筹兼顾的管理方式。教务处主要负责宏观调控:修订与田野考察相关的教学计划;制定与考察活动具体实施有关的管理方案;确认具体的学分认定方案和教学效果测评等内容。音乐学系则主要负责微观的管理:教师安排;课程的具体运行;考试与试卷管理;田野考察档案和资料的管理;学分统计和报备;组织学术活动等等实际运行环节中的内容。同时两极管理部门在制定管理规定和具体运行过程中经常相互沟通,以达到制度合理化(符合实际情况)、运行规范化(符合管理规定)的目标。②制定动态考核模式。艺术实践教学以田野考察项目为主要内容,结合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讲座类课程及其他艺术实践,以固定考察(以实习基地为主)、流动考察和自主考察三种方式构成,实践教学考核采取以固定学分制和申报学分制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流动考察需按事先规划的考察队伍分组提交考察报告和考察资料(录音、录像资料及测音资料等),由各组带队考察的教师评分;固定考察需按照要求完成提前布置的考察任务,并分组提交田野考察报告和考察资料,由各组带队考察的教师评分;自主考察需提交田野考察报告及考察资料,经专业指导教师确认后评分。其中流动考察和固定考察列入教学计划,是学生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属于“约束”机制———固定学分制;自主考察不列入固定的教学计划,但可根据学生的论文选题自行安排、完成考察活动,经确认合格后,仍给予艺术实践学分,属于“激励”机制———申报学分制。音乐学专业具有非常强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实践教学管理需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不断发展音乐理论教育模式,才能为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公鹏,牛爱芳,魏靖.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6):179-181.

第4篇

赵塔里木这个名字,从书面文字至口头称呼都令人难忘。“塔里木”一词源出古突厥语,意为“流入湖泊和沙漠的河川支流”。今天,作为地标的塔里木,是欧亚大陆腹地56万平方公里的一片盆地、是一条长达2000余公里的河流、还是一座储存着160亿吨原油当量的油田,而无论是盆地、河流还是油田,皆以其凝重、浩瀚与恢宏而闻名。将塔里木这三个字入为人名,寄托着父母的深意与期望。赵姓塔里木者,作为中国音乐界的一位学者以及笔者的师长与领导,则以其坚韧、宽厚与执着而立身。

二、学子——学者

赵塔里木是一位坚韧的学子。新疆素有“湖湘子弟满天山”之说,虽祖籍湖南,自被父母赋与“塔里木”之名,他便被深深烙上了新疆的印记。出生于乌鲁木齐的赵塔里木中学毕业后,远赴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担任州文工团演员,七年的文艺实践使他浸于蒙古长短调、哈萨克阿肯弹唱以及维吾尔麦西来甫等民间艺术的海洋中,并与当地民族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当今天的赵塔里木袒露他至情至性的一面时,还会用蒙古舞的抖肩击筷来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而也正是这段生活,奠定了他与民族民间音乐的不解之缘。1978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塔里木进入新疆奎屯师范学院学习,主修理论作曲。两年后转入新疆师范大学音乐系,1982年获得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2年,随杜亚雄教授考察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从此走上民族音乐学之路。经过五年的执教和研究生涯,1987年塔里木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耿生廉、杜亚雄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学,于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后返回新疆师范大学任教。再经过五年的执教生涯,1995年考入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师从王小盾教授,研究方向为“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比较研究”,199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

从学士至博士的求学生涯,在上个世纪对于地处新疆的学子而言,无疑是一条充满艰辛而坎坷的道路。更不幸的是,塔里木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文工团工作的七年,正处于期间。为了备考,塔里木甚至发明了凿冰洗脸来保持头脑清醒的方法,偏远的博乐小城在冬天动辄就是零下30多度的奇寒天气,可以想见一个年轻人以冰水扑面的惨烈。考入大学后,在钢琴教育家王莲教授,音乐理论家赵梓辉教授,作曲家祝令、马辉教授等名师的指导和自身坚忍不拔的努力下,塔里木打下了坚实的音乐理论基础。1987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是塔里木第一次走出新疆,也是新疆音乐界首位硕士研究生。在中国音乐学院接受了全面而系统的民族音乐学训练后,他深入蒙古族额鲁特部进行了长达半年的田野调查,完成硕士论文《蒙古族额鲁特部民歌特征的鉴别与解释》,论文荣获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第二届中国音乐史优秀论文评选研究生组评委奖(1990年)。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塔里木回到新疆继续执教。1995年考入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再次成为新疆音乐界的首位博士研究生。就这样,一个来自大西北中年学子,来到瘦西湖畔的温润环境中,在王小盾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以目不窥园、夙夜不懈之精神,对中国音乐文学的古今典籍进行了深入的阅读和研究。近两年的潜心修造后,塔里木将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投射到了中亚东干人的民歌,之后辗转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与新疆甘肃等地,完成了洋洋二十余万字的博士论文《在中亚传承的中国西北民歌——东干民歌研究》。

赵塔里木是一位胸怀博大的民族音乐学者。新疆的偏远与相对闭塞,确实使得求学之路充满艰辛曲折,然而正是其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为音乐学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塔里木深知,民族音乐学家首先必须植根于民间音乐生态之基底,以坚定信念与毅力向纵深发展,形成立足之本的直根系:其后还须扩展至探寻与音乐共生的文化背景,以求知欲与置疑态度发展出侧根,打通学科壁垒,形成网状分布的须根系;最终从土壤中不断汲取营养,形成伟岸的树干与繁茂的树冠,在人类文明的普照之下进行光合作用,以参天大树的高度来俯瞰世界民族音乐之林——是为直根、须根、树干、树冠的有机关系。因此,民族音乐学研究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深入调查对象的内核,以局内人的身份与该文化生态形成共同体,分享其音乐的审美内质与社会功能,最终再上升至学术层而对其进行理性的把握与诠释。在撰写硕士论文《蒙古族额鲁特部民歌特征的鉴别与解释》时,他深入伊犁昭苏、尼勒克二县的额鲁特部中,与民间艺人共同生活,熟练地掌握了额鲁特语,并记录下一百五十余首额鲁特民歌,对额鲁特民歌共生的文化背景、额鲁特人的音乐观、民歌的分类和流传、额鲁特民歌的歌词特点与音乐特征、额鲁特民歌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功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该论文是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系统分析与科学结论的范本之作。

通过《蒙古族额鲁特部民歌特征的鉴别与解释》一文,塔里木展示出作为民族音乐学家所必须具备的扎实根系,而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价值再认识》(《音乐研究》1989年第3期)一文中,已经看到塔里木伸展出树干的端倪。文中首先通过描述少数民族音乐与其生产活动的联系、在婚礼民俗中的作用、在少数民族宗教活动中的文化意义等方面,揭示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价值的特殊意义,并阐述了少数民族音乐在文化中的“向心”、“规范融合功能”,为“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观点摇旗呐喊。文中指出:“任何一种文化,无论处在何种发展阶段的社会环境中,其自身具有的价值体系是其它文化不能取代的。”同时,塔里木也冷静地指出:“在观察异民族音乐文化时,试图采用一种完全中立、超然的态度来摆脱自己的价值观对观察、判断所产生的主观倾向是完全不可能的。但这不意味着放弃文化价值相对观,相反却要提倡和坚持,并作为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其根本意义在于:不断向客观逼近。”他还在文中警示“另一种极端倾向是:虽然从“平等音乐观”的愿望出发,最后却得出不平等的结论;从批评“欧洲中心论”出发,却建立起地域、民族的自我中心。”这些观点,在时隔四分之一世纪后的今天看来,依然振聋发聩,这是民族音乐学家面对全球化大潮时应该坚守的原则与座右铭。

正是持有这种科学的民族音乐观,使得塔里木的研究视野愈加开阔起来。以新疆额鲁特部民歌研究为起点,他开始将目光拓展至整个中亚。新疆与中亚存在有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蒙古族和俄罗斯族等7个主体在界外的跨界民族、还有维吾尔、回等2个主体在界内的跨界民族。而回族作为一个跨界民族长久以来并没有引起学术界应有的关注,其音乐文化的跨界研究则基本上为空白,塔里木以其敏锐的学术触觉关注到了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东干人音乐文化。1997年1月至5月,他与王小盾教授前往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对东干民歌进行了实地调查,历经辛苦与磨难,终于1998年9月完成了《在中亚传承的中国西北民歌——东干民歌研究》。可以说该篇论文的完成,标志着塔里木作为一个民族音乐学者,正在形成其知识结构的树冠层面。该文对东干民歌的流传分布、民歌概念与分类、传承方式以及唱词格律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研究,并将东干民歌与中国西北回民民歌进行了个案的对比与分析,从而全景式收录了中亚东干民歌的形态、文化背景及其所呈现出鲜明的跨界特征。这篇论文是中国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的开篇之作,将为国内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拉开序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4个跨界民族。对于跨界民族所进行的文化研究,还关系到政治、经济、宗教乃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20世纪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家们,不仅仅要从学术层面上揭示跨界民族音乐文化及其共生文化体系的属性与特征,还要站在公民层面,在探索艺术真理的过程中承担起维系中华民族认同、构建国民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重大任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塔里木将研究的目光拓展至东南亚民族民间音乐上来。2011年8月,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各学科规划小组评选审批,塔里木主持申报的科研课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民族音乐文化实录》,被列为“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澜沧江一一湄公河流域面积约达80余万平方公里,从云南出境,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五个东南亚国家。而云南境内的25个少数民族中,跨国境民族就有16个,东南亚国家从20世纪后期以来是世界公认的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同时也充满着政治、经济乃至军事上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对这些跨界民族的音乐文化研究,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越了民族音乐学学科本身,上升至与国家文化安全、经济发展、边界和平等息息相关的重大命题上来。

纵观塔里木的学术研究历程,在其丰硕的研究成果中可以清晰地勾勒出这样一个脉络:从新疆额鲁特民歌解释,至中亚东干人的民歌研究,再至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民族音乐文化实录,正是一个民族音乐学家立于民族民间音乐生态中向下植根、网状伸展、登高俯瞰的历程,硕士与博士的研究对象分别从境内单一民族(额鲁特)、拓展至跨界单一民族(回族-东干)、再至跨界民族集群(云南-东南亚五国),昭然揭示出一个胸怀宽广、肩负使命的民族音乐学家的历程。

三、教育家——领航者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后汉纪·灵帝纪》)。以言传者为“经师”,以身教者为“良师”,倘若以思想、智慧与人格的力量为学生树立信念与理想,是为“人师”。本科于师范大学、硕士于音乐学院、博士于综合大学的学习经历,综合大学、艺术学院、专业音乐学院的执教经历,使塔里木对教师这个社会角色有着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以言传身教的“良师”为起点、以照亮学子学术人生的“人师”为目标。塔里木一直如此践行:课堂上的他以严谨缜密而著称,生活中的他则如慈父般地关爱学生,而无论课堂内外,他都用自己的行为、思想与意志影响着学生。在专业方面,塔里木强调必须通过系统地学习与训练,掌握全面而扎实的音乐理论与实践技能功底。在综合素养方面,塔里木强调打通学科分界,人文与科学素养并重,对于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还要具备经史子集的古典文献阅读功力,熟练掌握外语来保持对国际学术热点的时刻关注,还要熟练掌握现代科技的研究手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正所谓一手读春秋、一手用科技。最最重要的,做学问即是做人,学品与人品同步、知识和行动合一。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在新疆师范大学首届本科毕业生典礼上,塔里木在黑板上有力地写下一行大字:“踏踏实实做学,老老实实做人”。这一行朴素无华的文字,整整影响了一代新疆音乐学子,他们坚定地朝着老师所树立的灯塔前行,同时也遵循着着薪火相传的传统来照亮后学的道路。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塔里木便以民族音乐学家特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现有的高等音乐教育体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其《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的一个误区》(《中国音乐》,1996年第2期)一文中,对少数民族班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与其母语文化割裂、教学方法与其音乐实践过程脱节的现状提出了严重的质疑,认为现有的课程体系中“许多课程的内容基本上是欧洲传统音乐文化的经验总结,而民族音乐文化的知识在这些课程中充其量只是‘民族化’口号下表面的、缺乏实质内容的点缀”,其根源在于“一元音乐价值观的误导”。走出误区则需要“树立多元的音乐文化观、认真研究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特征、探索双重乐感的人材的培养”。从此,新疆师范大学音乐系在塔里木双重乐感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下,在课程体系与培养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即使在塔里木调入新疆艺术学院工作后,后继者依然沿着这条道路探索进取,终于在十多年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1995年,塔里木调入新疆艺术学院工作。新疆艺术学院是西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学院设有音乐系、美术系、影视戏剧系、舞蹈系等,汇集了新疆的歌舞丹青艺术门类,这为塔里木的教学与科研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在教学方面,塔里木开设了《音乐学基础》、《民族音乐学概论》、《民间音乐田野调查技术》、《计算机音乐概论》等课程,集基础理论、艺术实践及音乐科技各方向的教学于一身。在他的主持下,新疆艺术学院创办了音乐表演专业木卡姆表演方向,并于1996年首次招生,这标志着自古以来民间口传心授的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正式纳入了高等艺术专业教育的体系中。塔里木认为:“当代学校教育己是民众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木卡姆的传承不可完全游离于这个文化传承的主流。如何不失时机地将木卡姆传承纳入学校教育轨道,使其成为活态传承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学校艺术教育必须直面的问题。”经过七年的实践探索与总结,2003年新疆艺术学院木卡姆教学成果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与此同时,赵塔里木领衔的音乐学学科被评为自治区艺术类惟一的重点学科。

2006年,塔里木调入中国音乐学院工作。中国音乐学院、我国唯一一所以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和研究为主要特色,培养从事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创作、表演和教育,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音乐学府——这对于一个民族音乐学的学者与教师而言,无疑是如鸟投林。在这里,塔里木担任了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导师,并为学院开设了《中国维吾尔木卡姆述略》、《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等课程,将自己的学识与见解浓缩为精华,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他培养的三名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均获得优秀。

第5篇

关键词: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实践

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许多中小学校将美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大力加强了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课程的教学;普通高校纷纷开设以审美为核心内容的音乐艺术课程;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教学质量同时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国家重新制订和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学校艺术类课程标准……,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作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近年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子,我院两次举行

“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讨论会”,分学科、分教研室就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拓宽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等问题进行大讨论,针对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根据新的形势要求,确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1、提出树立培养“社会人”的全新的人才培养观,破除以往我们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局限于培养“单位人”——学校对学生“三包”:包教、包管、包分配,结果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思想,造成学生竞争性弱、能力不强的做法;

2、加强教育思想的创新,破除一些陈旧教育教学的观念、制度、做法,总结办学经验,开拓办学思路,大胆创新实践;

3、不断提出新的科学的合理的目标,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4、在继承和发扬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办学途径、办学手段,在稳步推进本科教育的同时,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并以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为突破,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优秀人才;

5、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6、发挥优势和特点,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和造就既能吸收改造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型人才。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其前身为艺术师范系的音乐师范专业,32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音乐师范人才,取得很大的成绩。面对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新形势,经过社会调查和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我们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即能上好讲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校音乐师资、社会教育机构师资以及为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后备人才。我们不仅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而且还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审美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全面的素质。

培养目标紧扣“以人为本”的宗旨,教育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习,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的学习,突出“人本主义”。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思路——重新整合为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的思路。考研了国内外高师音教的最新动态,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大高新宽全大课堂"的理念:

“深”——深厚的基础;

“大”——大量的信息;

“高”——较高的实践能力训练;

“新”——新的艺术视野;

“宽”——拓宽的专业口径;

“全”——全方位的知识、全面素质的培养。

(一)探索有别于传统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客观来说,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至使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出现过一些失误。我们发现,在教学上承袭和借鉴的基本上是普通音乐学院式音乐表演专业的一整套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质量观及评估机制,音乐技术课则长期沿袭传统“一对一”个别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招生入学选才的取向也不一致,沿用这一模式,就容易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变成了低水平地重复传统音乐学院专业培养模式了,这十分不可取。众所周知,音乐学院培养的主要是上好舞台的音乐表演人才和音乐创作人才,而音教专业则是培养上好讲台的音乐师资,目标不一致,教育教学就必须突出各自的特点,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只能是吸取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发展音乐教育专业的东西,而不能全盘照搬。

(二)整合与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高师音乐本科毕业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除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必须大大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动口、动手、动体的能力。因此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与发展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及《关于下发高等师范专科二年制(三年制)音乐(美术)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参照文化部印发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尤其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音乐的《音乐课程标准》之后,对应新的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评估要求,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设置了两大类课程:

第一大类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文化课;

第二大类是专业课程,并将专业课程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

1、音乐基础理论及音乐创作、鉴赏知识板块: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歌曲作法、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常识(含小乐队编配)、中外音乐史、音乐名著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电脑音乐制作等。

2、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板块: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合唱与指挥等。

3、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板块: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钢琴伴奏编配(含即兴伴奏)。

4、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法、舞蹈、美术常识、艺术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

此外,为使学生的专长得到进一步发挥,知识面得到拓宽,还将选修课程逐步扩大到100余门,开设了作曲、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文学、各种器乐演奏、美术常识等选修课和有关讲座。

四、突出师范性——多能一专、全面发展。

我们认为突出师范性,首先必须要大力夯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四大基础:

1、公共文化课的基础;

2、专业理论课的基础;

3、专业技能课的基础;

4、音乐教育理论课的基础。

高等师范教育的特点决定于其培养人才的职业定向性,其他教育教学的理念必须体现以人为本。作为教学单位,我们培养出可以迅速胜任教师职业的音乐师范生,既满足了国家对教师的急需,也确立了自身在社会上的专业形象——师范性的形象。师范性应该是师范教育最具本质、最具特性的东西,它既遵循艺术师范教育学科的内在规律,又与师范的培养目标紧紧相扣,从学科建立到课程设置,从教育指导思想到教学管理,从授课方式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教材使用、到实践环节等,都应是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特点的教育体系,在每门课的施教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教学法则是贯穿教与学的主线,明明白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什么、怎样学、如何教”。一句话,高师音乐教育的一切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才是最大的师范性。因此高师音乐专业的教育体系必然只能是多能一专、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就此,全院领导、教师逐步达成了共识: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

五、拓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复合型人才。因为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每种社会职能也无不交叉涉及多种领域的业务,势必要求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复合化。我们要求学生按前面培养目标努力做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

所谓“多能”是在专业知识的范围内,力求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扎实、全面及求得知识能力结构的多样化,以利于增强人才的灵活性、适应性;在“多能”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一个课程作为提高与发展的专长方向,以满足音乐教学各种工作岗位的需要,也利于发挥人才自身的特长。“多能一专”型人才则蕴集了无可估量的能量,将大大推进整个音教事业的发展。

我院在拓宽师范生业务口径的途径有,如:

1、增设电脑音乐基础课程,讲授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及课件制作知识等;

2、在音乐教育学课程增加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等最新内容的讲授;

3、扩大选修课,除传统选修课声乐、钢琴、电子琴、手风琴、民乐、作曲理论、舞蹈等课程以外,增设教师口语、播音与主持、音乐鉴赏等一百多门选修课程,大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版权所有

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是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重要条件

1、认真学习“新课标”,明确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即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的出台,给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其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不仅直接影响到《课标》的实施,而且也关系到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然而,要使学生日后服务于基础教育,教师就首先要立足为基础教育服务,因此我们认为要求教师学习贯彻新课标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做法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习中,我们的老师充分认识到《课标》所阐述的十个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在不同的层面和侧面上,均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发展学生音乐兴趣,终生享受音乐——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使每一个学生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音乐中受益——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注重个性发展;

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重视音乐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想象力——鼓励音乐创造;

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倡学科综合;

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民族音乐;

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理解多元文化;

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完善评价机制。

新课程给音乐教育最根本的变化将是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变化,这一点,也正是音乐课程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明确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课程评价要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时代”和“学习化时代”,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习者固定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自由人格,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感受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终生热爱音乐,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以及学会如何生存。近十几年来,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可喜局面,体现了21世纪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版权所有

2、加强师资队伍和学科人才建设也是我院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我们采取的办法是:

(1)“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学习借鉴兄弟院校先进教改经验,改进我院教学管理。通过派员赴美、加、日、俄、越、泰等国和港澳台地区访问、交流和演出,邀请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伊斯曼音乐学院、波兰音乐学院肖邦钢琴学院等中外著名专家教授来院讲学,以及举办“乐器演示会”等活动使师生们开拓了艺术视野,学到国内外许多新的音乐知识及新信息。

(2)注重业务学习和提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连年派出部分教师分赴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著名音乐院校进行学习、访问、交流,或赴北京、上海的重点音乐院校学习进修。并且由院领导带头率全院共有20余位中青年教师参加“音乐学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研修班”学习并已顺利结业。此外,部分青年教师已考上硕士研究生,另有一批青年教师积极地就读在职研究生,形成全院重新学习充电提高业务水平的良好风气。

七、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成果

我院经过几年来教育教学的改革,并已初见成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音乐师范生应练好“音乐书法”——即乐谱书写的基本功,并在新生的《乐理》课及毕业班的《配器常识》课上加以严格要求,同时充分发挥《配器常识》课综合性、实用性、创造性较强的特点,使这门课成为提高学生的音乐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解决实际应用的课程。

(二)

改革音乐学院式的视唱练耳教学探索有师范特色的视唱练耳教学路子。建立视唱分级教材及分级考试制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保证全体学生按教学大纲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让部分学有余力以及有兴趣继续学习视唱的学生能向更高级别层次迈进;运用固定调唱名与首调唱名法并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视唱的熟练程度和贺御能力得以提高,这些均大大提高了视唱练耳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改革《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三门史论课的授课方式,由原来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改为教师课堂授课与指导学生自学并举方式,教师隔周上课讲授本课主要内容,并列出参考书目及布置课后作业、论文题,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学会更充分地利用图书馆、欣赏室等的各种信息、资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门课的参与意识和自学能力。

(四)在键盘乐器的教学中,采取了小组课、集体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改变了原来钢琴、手风琴课单纯“一对一”式的授课办法。学生在集体课或小组课上,不但能互相观摩学习,学到了演奏技巧,还学到了如何教学的方法。由于在集体课中运用了先进的数码电钢琴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优于个别课的授课方式。钢琴课还准备在2004新学年启用分级教程教材。

(五)加大对音乐教学的投入,早在1991年建立了全国高校中最早的电钢琴教学系统,后又相继增建了电子琴教室、midi教室、教学录音工作室等。

(六)应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将电子琴课纳入了必修课,还提出并推行“手风琴与电子琴同步教学”的课题,大胆进行相关教学实践,使学生在这些健盘乐器的学习上融汇贯通,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很受学生欢迎,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七)将原有的钢琴、和声、钢琴伴奏编配几门课三门课程串起来成为一个大的课程组合,将这些课程的教师组成课题组,根据这几门课的最终要求来设计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计划、教学方式:钢琴(演奏、歌曲伴奏及一些简单规范的键盘和声弹奏训练相结合)——和声(和声知识与规律、习题、作品应用的分析与键盘和声弹奏训练相结合)——钢琴伴奏编配(加强钢琴伴奏织体音型的移调训练、伴奏编写、即兴伴奏配弹等)。加强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八)及时将《电脑音乐基础》作为必修课。我们充分认识到,在21世纪,主导知识经济的必将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计算机是打开21世纪大门的金钥匙”这一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计算机作为最基础、最前沿、发展最快的学科和专业,是当今迅猛发展的信息科技中的核心,它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是打开新世纪音乐殿堂大门的金钥匙”的理念同样地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士所接受,应对基础教育的要求,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学习计算机,学习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就成了高等音乐教育教学的需要和必然。早在2000年,我院便为全体学生开设了《电脑音乐基础》的课程,使广大学生能尽快地结合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来进行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学习。进而学习和掌握音乐教学课件的制作、开发和应用,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许多学生在毕业实习就制作和应用音乐课件进行教学,受到学生及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九)声乐课改变以往套用音乐学院声乐专业一对一个别课的授课方法,进行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办法的尝试。努力将教学法贯穿于整个课程当中。

(十)舞蹈课得到了重视与加强;增加了课时;设立了侧重舞蹈的选修;教学内容中还增加了校园小歌舞编排等方面的实用技能学习。

(十一)2001年开始至今,在《音乐教育学》的课堂上组织全院学生学习贯彻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了解最新的音乐教育理念、了解新课程音乐标准的音乐鉴赏与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的教学方法,并从新的角度认识音乐教育的功能、目标,音乐教学原则、音乐课程理论、音乐教学艺术、音乐教学(含教育实习)指导策略、现代音乐教学技术、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培养措施、音乐教育研究、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运用等。使全院学生注重国家新音乐课程标准颁发后新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密切联系了我国和我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新教改实际,并实践于教育实习中,有助于培养音乐师范生成为新型的合格音乐教师。

(十二)大力加强艺术实践,将艺术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中,并进行考核和量化评分。艺术实践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下乡采风及创作实践。广西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每年3月,是少数民族民俗艺术活动较多的时期,我院坚持安排二年级学生下乡采风,同时就地搞当地学校艺术教育状况调查活动,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民族音乐艺术教育,让他们了解基础教育实际情况,大大增强他们学习民族文化艺术的兴趣和坚定他们从事音乐教育专业的决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激发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结合采风的感受,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有的获全国音乐比赛获奖,有的在全国音乐刊物发表,更多的是自己的汇报音乐会上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创作实践,学生们反映了这些活动是“终生难忘、终生受益”

2、组织文艺活动及登台演出实践。如每年举办的音乐教育专业技能五项全能(即演唱、演奏、舞蹈、讲演、板书)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艺苑杯”声乐大赛、诗歌朗诵、大学生口才及讲演比赛等;还有每学年的教学汇报音乐会、作品音乐会和音乐舞蹈晚会等。让学生有许多机会来展现他们的艺术才华。

3、积极组织我系学生参与社会的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院学生节目曾获教育部举办的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三等奖多项,学生合唱团多次获全广西合唱比赛特等奖,并荣获广西区教育厅颁发“广西大学生爱乐合唱团”称号

(十三)多元的音乐教育实习方式。我院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探索与改革:

1、定点实习。加强音乐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已建一批实习基地学校:如有柳州三中、广西壮文学校、邕宁高中、邕宁职业高中、南宁第一职业高中、南宁地区第一师范学校等。

2、学生分散实习,教师带头指导实习。采用了让学生回原生源地实习的办法。接纳我院实习生的各级学校已达200余所,使实习生有更多机会在教学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课外活动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等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同时为毕业生进行毕业“双向选择”提前作了准备,增强了我院与社会各界沟通联系的机会,使毕业生就业途径更多,渠道更通畅,扩大了学院在社会的影响,生源得到扩大。

3、抓好实习准备工作。为使实习生能在毕业学年分散到全区各地实习,独立地进行实习工作,我们抓好了教育见习环节。带领学生到学院所在地——南宁市有关学校听课、评课、参加课外音乐活动的辅导。并在教育实习前一学期,根据音乐教育内容(乐理、声乐、欣赏等)逐项进行试教、试讲,以取得教学的体验,学会分析教材、备课、上课、评课、总结等环节。为他们进行下学期的教育实习打下基础。我院教师还承担省级教育教学科研课题——《音乐师范生教育实际指导策略》,获得的成果很好地直接指导了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

(十四)紧抓毕业论文写作环节。蔡世贤院长、陈玉丹教授一起经过两年多时间开设系列的讲座和积累,完成了近七万字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书稿,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题库,以指导学生通过论文写作,提高音乐师范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调研的能力、查阅报刊、文献资料的能力和充分利用全方位的资讯的能力。

(十五)2002—2003年,本着适应社会发展、社会需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对我院课程衔接进行了较大的改变,使之更合理更有利于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的衔接。

1、舞蹈普修课调至一、二年级上课,舞蹈条件及基础较好的学生三、四年级可以继续选修舞蹈课,这样,使学生有了更充分的时间学习舞蹈基本技能,同时有机会将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应用到实践中。

2、《钢琴伴奏编配》课安排在本科第三学年,专科在第二学年开设,比原来提早了一年开设,保证了学生钢琴学习的延续性和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3、《教师口语》课由原来在第三学年开调在了第一学年上,以保证我们广西少数民族部分学生克服语音不准的问题。

4、将原在最后学期安排的大部分课程分布到前面其他几个学期进行,一改毕业班最后一个学期安排的课程内容较多的情况,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教学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找工作,做好准备迎接社会的挑选。

(十六)为了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向的变化,拓宽办学思路。增加了音乐学(音乐教育)新的专业方向:电脑音乐制作专业方向、舞蹈教育专业方向。

(十七)《视唱练耳》、《乐理》、《曲式分析》、《和声》、《中国音乐史》、《音乐教育理论》等课程,将最适应教学需要的教材应用到教学当中。

(十八)改革招生考试。招生确保规模扩大和生源质量两方面的需要。1996年始,我院积极承办广西高校艺术类专业统考工作,改过去各院校分散招生为全区(省)性的统考,贯彻执行宽口径、重基础、重素质的选拔性考试,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评分办法、评分标准都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使考试走向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统考成绩在区(省)属院校同类专业中通用,改变了一校一考,报多校必多考的状况,有利于考生公平竞争;有利于学校公正选拔,有利于合理利用生源,提高音乐专业新生的整体质量,并有利于减轻考生的负担,深受学生及家长欢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了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了多能一专、先博后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突出师范性,坚持学习借鉴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体系而有所突破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路子是正确的,成绩是可喜的。然而,时代在不断前进。应该看到,虽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者也向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不断探索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我以为,改革和与时俱进地发展,是我们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永恒的课题。有志者共同努力吧!

注:1、参考书目:

①《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5月。

②《面向21世纪教育目标研讨会报告》潘懋元著。

③《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突出师范性,探索新的面向21世纪的教学体系》

蔡世贤吴远雄合著

第6篇

关键词: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实践

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许多中小学校将美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大力加强了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课程的教学;普通高校纷纷开设以审美为核心内容的音乐艺术课程;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教学质量同时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国家重新制订和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学校艺术类课程标准……,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作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近年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子,我院两次举行

“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讨论会”,分学科、分教研室就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拓宽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等问题进行大讨论,针对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根据新的形势要求,确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1、提出树立培养“社会人”的全新的人才培养观,破除以往我们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局限于培养“单位人”——学校对学生“三包”:包教、包管、包分配,结果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思想,造成学生竞争性弱、能力不强的做法;

2、加强教育思想的创新,破除一些陈旧教育教学的观念、制度、做法,总结办学经验,开拓办学思路,大胆创新实践;

3、不断提出新的科学的合理的目标,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4、在继承和发扬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办学途径、办学手段,在稳步推进本科教育的同时,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并以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为突破,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优秀人才;

5、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6、发挥优势和特点,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和造就既能吸收改造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型人才。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其前身为艺术师范系的音乐师范专业,32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音乐师范人才,取得很大的成绩。面对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新形势,经过社会调查和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我们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即能上好讲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校音乐师资、社会教育机构师资以及为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后备人才。我们不仅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而且还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审美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全面的素质。

培养目标紧扣“以人为本”的宗旨,教育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习,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的学习,突出“人本主义”。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思路——重新整合为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的思路。考研了国内外高师音教的最新动态,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大高新宽全大课堂"的理念:

“深”——深厚的基础;

“大”——大量的信息;

“高”——较高的实践能力训练;

“新”——新的艺术视野;

“宽”——拓宽的专业口径;

“全”——全方位的知识、全面素质的培养。

(一)探索有别于传统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客观来说,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至使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出现过一些失误。我们发现,在教学上承袭和借鉴的基本上是普通音乐学院式音乐表演专业的一整套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质量观及评估机制,音乐技术课则长期沿袭传统“一对一”个别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招生入学选才的取向也不一致,沿用这一模式,就容易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变成了低水平地重复传统音乐学院专业培养模式了,这十分不可取。众所周知,音乐学院培养的主要是上好舞台的音乐表演人才和音乐创作人才,而音教专业则是培养上好讲台的音乐师资,目标不一致,教育教学就必须突出各自的特点,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只能是吸取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发展音乐教育专业的东西,而不能全盘照搬。

(二)整合与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高师音乐本科毕业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除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必须大大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动口、动手、动体的能力。因此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与发展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及《关于下发高等师范专科二年制(三年制)音乐(美术)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参照文化部印发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尤其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音乐的《音乐课程标准》之后,对应新的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评估要求,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设置了两大类课程:

第一大类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文化课;

第二大类是专业课程,并将专业课程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

1、音乐基础理论及音乐创作、鉴赏知识板块: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歌曲作法、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常识(含小乐队编配)、中外音乐史、音乐名著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电脑音乐制作等。

2、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板块: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合唱与指挥等。

3、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板块: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钢琴伴奏编配(含即兴伴奏)。

4、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法、舞蹈、美术常识、艺术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

此外,为使学生的专长得到进一步发挥,知识面得到拓宽,还将选修课程逐步扩大到100余门,开设了作曲、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文学、各种器乐演奏、美术常识等选修课和有关讲座。

四、突出师范性——多能一专、全面发展。

我们认为突出师范性,首先必须要大力夯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四大基础:

1、公共文化课的基础;

2、专业理论课的基础;

3、专业技能课的基础;

4、音乐教育理论课的基础。

高等师范教育的特点决定于其培养人才的职业定向性,其他教育教学的理念必须体现以人为本。作为教学单位,我们培养出可以迅速胜任教师职业的音乐师范生,既满足了国家对教师的急需,也确立了自身在社会上的专业形象——师范性的形象。师范性应该是师范教育最具本质、最具特性的东西,它既遵循艺术师范教育学科的内在规律,又与师范的培养目标紧紧相扣,从学科建立到课程设置,从教育指导思想到教学管理,从授课方式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教材使用、到实践环节等,都应是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特点的教育体系,在每门课的施教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教学法则是贯穿教与学的主线,明明白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什么、怎样学、如何教”。一句话,高师音乐教育的一切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才是最大的师范性。因此高师音乐专业的教育体系必然只能是多能一专、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就此,全院领导、教师逐步达成了共识: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

五、拓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复合型人才。因为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每种社会职能也无不交叉涉及多种领域的业务,势必要求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复合化。我们要求学生按前面培养目标努力做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

所谓“多能”是在专业知识的范围内,力求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扎实、全面及求得知识能力结构的多样化,以利于增强人才的灵活性、适应性;在“多能”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一个课程作为提高与发展的专长方向,以满足音乐教学各种工作岗位的需要,也利于发挥人才自身的特长。“多能一专”型人才则蕴集了无可估量的能量,将大大推进整个音教事业的发展。

我院在拓宽师范生业务口径的途径有,如:

1、增设电脑音乐基础课程,讲授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及课件制作知识等;

2、在音乐教育学课程增加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等最新内容的讲授;

3、扩大选修课,除传统选修课声乐、钢琴、电子琴、手风琴、民乐、作曲理论、舞蹈等课程以外,增设教师口语、播音与主持、音乐鉴赏等一百多门选修课程,大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版权所有

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是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重要条件

1、认真学习“新课标”,明确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即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的出台,给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其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不仅直接影响到《课标》的实施,而且也关系到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然而,要使学生日后服务于基础教育,教师就首先要立足为基础教育服务,因此我们认为要求教师学习贯彻新课标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做法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习中,我们的老师充分认识到《课标》所阐述的十个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在不同的层面和侧面上,均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发展学生音乐兴趣,终生享受音乐——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使每一个学生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音乐中受益——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注重个性发展;

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重视音乐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想象力——鼓励音乐创造;

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倡学科综合;

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民族音乐;

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理解多元文化;

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完善评价机制。

新课程给音乐教育最根本的变化将是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变化,这一点,也正是音乐课程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明确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课程评价要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时代”和“学习化时代”,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习者固定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自由人格,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感受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终生热爱音乐,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以及学会如何生存。近十几年来,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可喜局面,体现了21世纪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版权所有

2、加强师资队伍和学科人才建设也是我院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我们采取的办法是:

(1)“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学习借鉴兄弟院校先进教改经验,改进我院教学管理。通过派员赴美、加、日、俄、越、泰等国和港澳台地区访问、交流和演出,邀请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伊斯曼音乐学院、波兰音乐学院肖邦钢琴学院等中外著名专家教授来院讲学,以及举办“乐器演示会”等活动使师生们开拓了艺术视野,学到国内外许多新的音乐知识及新信息。

(2)注重业务学习和提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连年派出部分教师分赴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著名音乐院校进行学习、访问、交流,或赴北京、上海的重点音乐院校学习进修。并且由院领导带头率全院共有20余位中青年教师参加“音乐学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研修班”学习并已顺利结业。此外,部分青年教师已考上硕士研究生,另有一批青年教师积极地就读在职研究生,形成全院重新学习充电提高业务水平的良好风气。

七、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成果

我院经过几年来教育教学的改革,并已初见成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音乐师范生应练好“音乐书法”——即乐谱书写的基本功,并在新生的《乐理》课及毕业班的《配器常识》课上加以严格要求,同时充分发挥《配器常识》课综合性、实用性、创造性较强的特点,使这门课成为提高学生的音乐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解决实际应用的课程。

(二)

改革音乐学院式的视唱练耳教学探索有师范特色的视唱练耳教学路子。建立视唱分级教材及分级考试制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保证全体学生按教学大纲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让部分学有余力以及有兴趣继续学习视唱的学生能向更高级别层次迈进;运用固定调唱名与首调唱名法并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视唱的熟练程度和贺御能力得以提高,这些均大大提高了视唱练耳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改革《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三门史论课的授课方式,由原来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改为教师课堂授课与指导学生自学并举方式,教师隔周上课讲授本课主要内容,并列出参考书目及布置课后作业、论文题,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学会更充分地利用图书馆、欣赏室等的各种信息、资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门课的参与意识和自学能力。

(四)在键盘乐器的教学中,采取了小组课、集体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改变了原来钢琴、手风琴课单纯“一对一”式的授课办法。学生在集体课或小组课上,不但能互相观摩学习,学到了演奏技巧,还学到了如何教学的方法。由于在集体课中运用了先进的数码电钢琴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优于个别课的授课方式。钢琴课还准备在2004新学年启用分级教程教材。

(五)加大对音乐教学的投入,早在1991年建立了全国高校中最早的电钢琴教学系统,后又相继增建了电子琴教室、midi教室、教学录音工作室等。

(六)应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将电子琴课纳入了必修课,还提出并推行“手风琴与电子琴同步教学”的课题,大胆进行相关教学实践,使学生在这些健盘乐器的学习上融汇贯通,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很受学生欢迎,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七)将原有的钢琴、和声、钢琴伴奏编配几门课三门课程串起来成为一个大的课程组合,将这些课程的教师组成课题组,根据这几门课的最终要求来设计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计划、教学方式:钢琴(演奏、歌曲伴奏及一些简单规范的键盘和声弹奏训练相结合)——和声(和声知识与规律、习题、作品应用的分析与键盘和声弹奏训练相结合)——钢琴伴奏编配(加强钢琴伴奏织体音型的移调训练、伴奏编写、即兴伴奏配弹等)。加强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八)及时将《电脑音乐基础》作为必修课。我们充分认识到,在21世纪,主导知识经济的必将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计算机是打开21世纪大门的金钥匙”这一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计算机作为最基础、最前沿、发展最快的学科和专业,是当今迅猛发展的信息科技中的核心,它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是打开新世纪音乐殿堂大门的金钥匙”的理念同样地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士所接受,应对基础教育的要求,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学习计算机,学习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就成了高等音乐教育教学的需要和必然。早在2000年,我院便为全体学生开设了《电脑音乐基础》的课程,使广大学生能尽快地结合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来进行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学习。进而学习和掌握音乐教学课件的制作、开发和应用,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许多学生在毕业实习就制作和应用音乐课件进行教学,受到学生及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九)声乐课改变以往套用音乐学院声乐专业一对一个别课的授课方法,进行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办法的尝试。努力将教学法贯穿于整个课程当中。

(十)舞蹈课得到了重视与加强;增加了课时;设立了侧重舞蹈的选修;教学内容中还增加了校园小歌舞编排等方面的实用技能学习。

(十一)2001年开始至今,在《音乐教育学》的课堂上组织全院学生学习贯彻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了解最新的音乐教育理念、了解新课程音乐标准的音乐鉴赏与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的教学方法,并从新的角度认识音乐教育的功能、目标,音乐教学原则、音乐课程理论、音乐教学艺术、音乐教学(含教育实习)指导策略、现代音乐教学技术、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培养措施、音乐教育研究、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运用等。使全院学生注重国家新音乐课程标准颁发后新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密切联系了我国和我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新教改实际,并实践于教育实习中,有助于培养音乐师范生成为新型的合格音乐教师。

(十二)大力加强艺术实践,将艺术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中,并进行考核和量化评分。艺术实践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下乡采风及创作实践。广西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每年3月,是少数民族民俗艺术活动较多的时期,我院坚持安排二年级学生下乡采风,同时就地搞当地学校艺术教育状况调查活动,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民族音乐艺术教育,让他们了解基础教育实际情况,大大增强他们学习民族文化艺术的兴趣和坚定他们从事音乐教育专业的决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激发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结合采风的感受,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有的获全国音乐比赛获奖,有的在全国音乐刊物发表,更多的是自己的汇报音乐会上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创作实践,学生们反映了这些活动是“终生难忘、终生受益”

2、组织文艺活动及登台演出实践。如每年举办的音乐教育专业技能五项全能(即演唱、演奏、舞蹈、讲演、板书)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艺苑杯”声乐大赛、诗歌朗诵、大学生口才及讲演比赛等;还有每学年的教学汇报音乐会、作品音乐会和音乐舞蹈晚会等。让学生有许多机会来展现他们的艺术才华。

3、积极组织我系学生参与社会的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院学生节目曾获教育部举办的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三等奖多项,学生合唱团多次获全广西合唱比赛特等奖,并荣获广西区教育厅颁发“广西大学生爱乐合唱团”称号

(十三)多元的音乐教育实习方式。我院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探索与改革:

1、定点实习。加强音乐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已建一批实习基地学校:如有柳州三中、广西壮文学校、邕宁高中、邕宁职业高中、南宁第一职业高中、南宁地区第一师范学校等。

2、学生分散实习,教师带头指导实习。采用了让学生回原生源地实习的办法。接纳我院实习生的各级学校已达200余所,使实习生有更多机会在教学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课外活动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等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同时为毕业生进行毕业“双向选择”提前作了准备,增强了我院与社会各界沟通联系的机会,使毕业生就业途径更多,渠道更通畅,扩大了学院在社会的影响,生源得到扩大。

3、抓好实习准备工作。为使实习生能在毕业学年分散到全区各地实习,独立地进行实习工作,我们抓好了教育见习环节。带领学生到学院所在地——南宁市有关学校听课、评课、参加课外音乐活动的辅导。并在教育实习前一学期,根据音乐教育内容(乐理、声乐、欣赏等)逐项进行试教、试讲,以取得教学的体验,学会分析教材、备课、上课、评课、总结等环节。为他们进行下学期的教育实习打下基础。我院教师还承担省级教育教学科研课题——《音乐师范生教育实际指导策略》,获得的成果很好地直接指导了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

(十四)紧抓毕业论文写作环节。蔡世贤院长、陈玉丹教授一起经过两年多时间开设系列的讲座和积累,完成了近七万字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书稿,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题库,以指导学生通过论文写作,提高音乐师范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调研的能力、查阅报刊、文献资料的能力和充分利用全方位的资讯的能力。

(十五)2002—2003年,本着适应社会发展、社会需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对我院课程衔接进行了较大的改变,使之更合理更有利于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的衔接。

1、舞蹈普修课调至一、二年级上课,舞蹈条件及基础较好的学生三、四年级可以继续选修舞蹈课,这样,使学生有了更充分的时间学习舞蹈基本技能,同时有机会将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应用到实践中。

2、《钢琴伴奏编配》课安排在本科第三学年,专科在第二学年开设,比原来提早了一年开设,保证了学生钢琴学习的延续性和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3、《教师口语》课由原来在第三学年开调在了第一学年上,以保证我们广西少数民族部分学生克服语音不准的问题。

4、将原在最后学期安排的大部分课程分布到前面其他几个学期进行,一改毕业班最后一个学期安排的课程内容较多的情况,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教学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找工作,做好准备迎接社会的挑选。

(十六)为了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向的变化,拓宽办学思路。增加了音乐学(音乐教育)新的专业方向:电脑音乐制作专业方向、舞蹈教育专业方向。

(十七)《视唱练耳》、《乐理》、《曲式分析》、《和声》、《中国音乐史》、《音乐教育理论》等课程,将最适应教学需要的教材应用到教学当中。

(十八)改革招生考试。招生确保规模扩大和生源质量两方面的需要。1996年始,我院积极承办广西高校艺术类专业统考工作,改过去各院校分散招生为全区(省)性的统考,贯彻执行宽口径、重基础、重素质的选拔性考试,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评分办法、评分标准都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使考试走向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统考成绩在区(省)属院校同类专业中通用,改变了一校一考,报多校必多考的状况,有利于考生公平竞争;有利于学校公正选拔,有利于合理利用生源,提高音乐专业新生的整体质量,并有利于减轻考生的负担,深受学生及家长欢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了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了多能一专、先博后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突出师范性,坚持学习借鉴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体系而有所突破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路子是正确的,成绩是可喜的。然而,时代在不断前进。应该看到,虽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者也向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不断探索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我以为,改革和与时俱进地发展,是我们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永恒的课题。有志者共同努力吧!

注:1、参考书目:

①《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5月。

②《面向21世纪教育目标研讨会报告》潘懋元著。

③《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突出师范性,探索新的面向21世纪的教学体系》

蔡世贤吴远雄合著

第7篇

俄罗斯高等音乐教育水平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从这里走向世界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知名学者、杰出音乐教育家不胜枚举。其钢琴教学体系更是自成一派。钢琴教学成绩斐然,受到全世界钢琴演奏家、教育家的极大关注。俄罗斯高等音乐教育学府、师范院校和音乐院校在音乐教育钢琴方向的学生教学和钢琴演奏专业学生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同一个教学系统。培养不同发展方向的优秀人材。高师的教学体系与音乐院校的教学体系一脉相承,均以凸现音乐风格、强化技术要求、发展灵活多样的练习手段、明确客观完善的评价体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前者更注重一般学生钢琴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了继承和发扬钢琴教学理论的特性,以推广已有理论为目的。后者更注重精英教学,体现了对钢琴教学理论的创新和深入,以发展钢琴教学为目的。两种院校都以学术研究和演奏实践的密切联系作为发展钢琴教学的策略。其教学中演奏分析与理论分析的结合、实效性和系统性教材的结合的方式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钢琴教学有借鉴价值。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一些必修的音乐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一些理论课程,如在音乐学院开设了俄罗斯音乐史、钢琴教学法、室内乐课、声乐伴奏课艺术实践课等必修课程,而且都是教师一对一地授课。学校有专门的室内乐教师为学生助奏,专业教师则在一旁指导。又如师范大学的音乐系开设了高校音乐教育学、音乐创作、音乐创作心理学、音乐评论等必修课程。

钢琴系的本科课程包括全国性的公共文科课程、公共专业课程和地方院校专业课程。公共文科课程有:哲学、经济学、历史、国家宪法、心理学和教育学、外语、体育。公共专业课程包括:文化艺术史、美学、音乐心理学、和声、复调、作品分析、外国音乐史、俄罗斯音乐史、20世纪俄罗斯音乐史、专业技能课、室内乐、排练课、钢琴艺术史、现代钢琴艺术、钢琴演奏教学法、钢琴伴奏、指挥等。

俄罗斯的的钢琴专业分两类,一种是钢琴专业,另一种是钢琴伴奏专业。针对这两个专业设置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课程。钢琴专业则重视专业技能课、和声、复调、作品分析、外国音乐史、俄罗斯音乐史、钢琴艺术史、现代钢琴艺术、钢琴演奏教学法这些课程;而钢琴伴奏专业则重视钢琴伴奏、室内乐、声乐伴奏、器乐伴奏指挥。

学时安排得也很多,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专业课500学时、音乐史300学时、钢琴艺术史280学时、和声70学时、复调70学时、文化艺术史70学时、曲式分析70学时;钢琴伴奏专业的学生钢琴伴奏500学时、排练课280学时、室内乐280学时;两个专业的其他课程也都在70―120学时,可见俄罗斯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量大、实践课多。

在俄罗斯钢琴演奏教学体系中,首先应该注意的是艺术感的训练。钢琴演奏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演奏家通过对乐器的演奏,形成人与世界的关系及其对这个世界的反映。所以,钢琴演奏的教学工作必须成套地全面地进行,甚至对于所有业余演奏者来说也应如此全面地学习。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钢琴是一个理想的乐器,因为它可以演奏一切音乐,包括交响乐、歌剧音乐、芭蕾音乐、室内乐等等。为了突出钢琴学习的专业研究方向,教师主张钢琴学生自主选择针对某一作曲家、某一演奏时期、某一演奏风格的系统性曲目,确立研究专题,并以钢琴演奏效果进行补充和论证。在理论研究发展领域内做到理论与演奏实践相结合,毕业音乐会曲目与毕业论文答辩内容相呼应。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弹奏水准。

俄罗斯钢琴教学以歌唱性、复调性弹奏为显著特点。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选择曲目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强调曲目的音乐性和复调性。除了常见的音乐会演奏曲目。颇具新意的是激发学生音乐感的各类改编曲。这些作品的弹奏效果突出歌唱性、复调性和交响性,能充分强调艺术感染力和钢琴这一乐器的丰富表现力。学生在练习和演奏过程中,时时被音乐要求和演奏激情牵动,技术问题的解决很自然。达到自然的弹奏境界,音乐的美感就更为突出。这是钢琴教学中的一种良性循环,此种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建立演奏作品的良好心态。学生在练琴时,就具备自己能达到的音乐标准,实现弹奏教材和弹奏目的的统一,教材的实效性更为突出。

在对作品的理解上,他们普遍较为深刻,音乐思路比较完整,演奏布局严谨周密,音乐表现力丰富,既有抒情性,又具浪漫气质。俄罗斯的钢琴家们在演奏中注重整体结构的完美及细节的表达,讲究每一个音的质量。在乐曲处理上相当严谨,十分注意音色、分句和乐器的歌唱性。他们追求把优美如歌的旋律同技巧动作结合起来。俄罗斯钢琴学派的艺术核心特征就是强调歌唱性,以声乐的观点来阐述钢琴的声音,让钢琴这件乐器人声化。

第8篇

【关键词】高等师范 音乐教育 声乐教学

关于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改革的问题是常谈的老话题。声乐教学作为主要专业学科也随着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台阶。新形势下对高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在知识储备与应教能力上都有所提高。从高师声乐教育教学内容设置上看,基本沿袭着传统的音乐学院声乐专业教学模式,缺乏声乐技巧、歌唱理论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师范与非师范教学内容划分不明显,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单项轻综合、重单一轻多元的弊端。

一、新形势下高等师范音乐教育

(一)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现状

在全国的高等师范院校中,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出现得比较早,有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成熟的教学模式,但伴随着基础教育积极改革的步伐,以此自足、不求创新、因果循环造成音乐教育理念陈旧、模式僵化。我们要认真思考研究,不断推进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新方法。目前有很多高等院校还是按照老的教学观念模式,已经出现与基础教育的要求脱节的现象,直接影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高等音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日渐突出,已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并存的良好发展,因此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发展应该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有机地成为一体,既有共性也不失特性。

(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特色与培养方式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是面向中专、中小学培养音乐教师队伍,其教学特色在于培养音乐教学师资,具有师范性的功能。从广义上讲,音乐教育的教学,是从感性上感悟体验,从理论上去认识把握音乐的本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与非师范性音乐教育不同的是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做到传承,即学到手、用得好、传下去,是实践与理论并重的一项学习。

(三)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每年向社会输出大量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是影响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血脉,也是从根本上改变本民族的国民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和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力量。音乐教育改革以来,众多高等师范院校为弘扬民族文化,地方师范院校引入本土音乐资源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要求,从而突出强调国民音乐教育、业余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音乐艺术对城市文化的发展促进作用日渐突出,促进群众文化繁荣,推动文化产业良性发展。现阶段群众声乐文化已成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文化多元、艺术多样的发展趋势。群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归根结底要靠音乐文化人的队伍建设,依靠大众喜爱的、有影响力的、有高素质文化艺术修养的文艺工作者来组织建设,这就给高师声乐培养人才的要求带来更大的挑战。就业形势的严峻也给高师声乐人才培养和教学内容的发展带来了考验,高素质的声乐教育工作者既要懂得声乐专业技术,又能进行声乐艺术实践操作,毕业生专业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市场岗位的竞争。

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声乐教学

(一)我国声乐教学的发展

我国声乐艺术在古代就有很高的成就,如韩娥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礼记·月记》中关于歌唱气息的运用、行腔、吐字以及情感抒发的记载;《诗经》将民歌汇集;屈原的《楚辞》;中国说唱音乐鼻祖《荀子·成相篇》等。高等师范声乐教育在不断改革,声乐教学不仅停留上个世纪20年代受欧洲文化影响,以美声方法演唱风格占据主要院校优势,洋为中用。声乐教学更好地借鉴了西方融合多元素的民族唱法,更多地融入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成多元共生的状态。声乐教学以独特的个性跟国际接轨,声乐教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使之更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

声乐艺术虽不能通过具体的概念言语来形容,但可以结合听觉,是用声音与语言来表现音乐的形式。音乐教育是感性透过理性的认识,有意义且科学地传递给他人,从而得到体会的学习过程。声乐教学也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声乐教学课程设置的思考

音乐教育相关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四部分。其中公共必修课包括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体育、教育学、心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法规等课程,约占总课时的33%;专业必修课包括14门课程,其中师范必修声乐、师范必修钢琴、师范选修主科、学校音乐教学论与教材教法、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外国音乐史名作赏析、和声、曲式等10门课程为核心课程(或称为学位课程),课时约占总课时的44%;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7%;公共选修课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艺术素养类四个系列。要求学生至少选修10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约占总课时的5%,文科学生至少应选修2学分自然科学系列的课程,其他学分可以任选课程修读,如意大利语、歌曲写作、音乐课件制作、教师技能、形体、论文写作等,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1%;实践环节构成主要包括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为必修学分,课时约占总课时的6%。其一,公共课门类多,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觉得枯燥,很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感兴趣的课程。其二,占据了学生自主学习专业技能的时间。专业必修的设置虽然丰富,但是由于课程独立性强,学生很难将学科与学科之间纵向贯通,比如曲式、和声、复调的学习为歌曲分析、声乐演唱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对于学生来讲,很难去将这些学科之间进行横向联系。其三,音乐教育的理论课程更多的是对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乐教学法的导论,提出的是教育的共性问题,并没有对声乐艺术的个性问题进行理论教育,如声乐教学法、声乐艺术史、声乐作品分析、声乐心理学、声乐美学的开设,理论基础课程的缺乏,学生毕业后只会弹、唱,却不懂如何教。高师音乐教育应该打破学科分割状态,注重学科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高师声乐教学不单单是教唱,更注重歌唱技巧的理论性指导,声乐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学生能够范唱中小学音乐教材歌曲的能力,还要有声乐教学的能力以及根据音乐教育的发展能够为社会娱乐实践发挥特性的能力。必须掌握大量的声乐理论知识与教学方法,还要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实力。

(三)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声乐教学课堂上的几点思考

1.课堂发声的重要性

声乐教学课堂大都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发声,二是歌曲演唱。声乐是一门长期积累、不断练习的一个过程,考验培养学习者的耐心与毅力。发声对于初学声乐非常重要,有助于训练巩固发声肌体。由于现在高校低年级都是小组课,学生多,课堂练声时间匆忙,忽略了学生的发声时间,更侧重的是学生歌唱作品的完成,这完全是一个误区,好的歌唱习惯来源于基础,通过练声可以使发声的各个器官不断调节使之协调,更好地为歌唱奠定基础。

2.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的重要性

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歌唱气息可以调节喉头的稳定,以更好地打开喉咙建立良好的声音位置。初学者更多的是靠教师的听觉感受及经验,巩固自己的声音位置,通过长期的学习可以自我总结科学正确的发声方法。

3.教师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歌唱是对演唱作品的二度创作。声乐艺术的魅力在于有很强的表现力,一种情感的抒发,体现人类精神、文化、情感的丰富世界。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具备范唱能力,而且要具备对歌曲乐谱的演奏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音乐教育声乐专业的钢琴伴奏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考试或参加比赛时大都为学生相互伴奏,有利的是学生可以加强钢琴伴奏能力,但毕竟学生的弹奏能力参差不齐,对歌曲的理解能力、演唱技法程度也不如专业声乐教师,所以课堂上教师的演奏可以带动学生歌唱的情绪,因此音乐教育系声乐教师培养钢琴伴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4.运用高科技手段的重要性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要适应科技化发展,运用数字化手段辅助声乐教学,数字化就是把电脑、投影、录像机、摄影机投入到教学课堂中,使原本抽象的声乐教学变得更加科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歌唱原理的本质,还能运用软件对歌唱作品分析数据,对完整的歌曲演唱进行数据分析,能够使歌唱完美化,加强学生审美体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5.培养适应实践的重要性

制定一系列的考核检测方式,注重理论技能实践。在原有声乐考核的基础上增设小组唱、二重唱、表演唱、小型四声部合唱歌曲的能力考核标准,完善教育实习的规划体系,增加实习量,有针对性地建立自我实习档案。

(四)高等师范音乐教师所具备的能力

在当今高师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对高校声乐教师有新的要求,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关学科基础技能、自身专业修养、良好的师风师德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勤于参加社会实践跟上国家整体文化发展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作用,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等师范乐声乐教师更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根据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储备,掌握声乐相关领域的发展变化,以及国际国内前沿问题,加强自身艺术修养,与时俱进,以适应高师声乐艺术教育改革和培养新时期艺术教学人才的需求。

三、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声乐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声乐教学的发展要突出学科知识、技能技巧、相关文化的整合与融合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以器乐、声音为在校主修必修科目之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但是有个师范特色问题,师范类的声乐教学除发声,演唱训练外,还需有一定的声乐教学理论知识,如声乐发声基础原理或者歌曲的音乐分析等,这样才具备科学的教育教学性。

(二)声乐教学的题材要丰富,内容要具有全面性,侧重体现本土音乐文化

学生在接触演唱曲目上,不要像非师范声乐专业那样有严格的声部划分、音色划分,着重演唱某种风格的歌曲。要多听、多唱、多积累声乐作品,增强范唱能力。同时,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素材,接触各种风格的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在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各有侧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学生不仅在独唱中唱好,合唱中也要唱好。加强合唱、合奏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合唱中的一员,要如何组织进行训练,如何带动整体,同时学到指挥技巧、排练方法等,开拓思维,有创造力,更好地运用于社会及毕业后工作岗位的自我发挥。

21世纪,高等师范声乐教育培养的目标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单一的培养目标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多元的声乐文化蕴涵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史学、人文科学等,使人们对声乐的审美有更深刻的认识。高等师范声乐教育声乐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将以就业为导向迎合社会需求,使学生毕业以后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适应行业领域需求,提高组织能力与创造能力。高师声乐教学研究的发展是要紧跟大方向,特别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专业,其掌握着国家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的命脉,是培养音乐教师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论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黄小明.音乐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杨瑞.高师声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李悦平.新形势下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发展构想[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4).

[5]王安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起点[J].人民音乐,2012(6).

第9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引言

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坚持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通过在学校学习音乐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技能,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和解决教学实践中问题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可以从事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线工作者所需要具备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不能单单依靠学校的音乐教学,还需要在学校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在掌握音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才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

一、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是要音乐学科为基础,以音乐教师的需要为根本,在教学实践中提高音乐教学的可操作性,并以音乐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实用性教学,以培养出创新能力强、教学技能丰富的音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更加重视音乐教师对实践技能的掌握。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来说,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应该是从新的教学理念及新的教学视角下,建立起来的为培养出可以适应新形势、有助于学生们可持续发展,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新时代下的音乐教师为目标,通过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学思路,让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多样化、高水平实践教学的综合实践能力。在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以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为指导思想,以三型原则为基础(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以三性为指导(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把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和音乐专业的知识技能当做是实践教学内容中的主要内容,充分贯彻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教学理念,为培养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第一,实践教学的综合性特点。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有着音乐专业实践的特点,不仅如此,其还具有教育专业实践的特点。在这两个特点的综合影响下,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逐渐发展起来。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除了声乐、钢琴等各种音乐技能教学之外,还要配合着其他音乐知识实现综合能力教学,把课堂教学中教授的教学和心理学等教育类的基本理论和音乐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融合运用,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第二,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在音乐教学中声乐演唱、钢琴演奏以及合唱指挥等音乐表演技巧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但是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这些基本技能,就不具备将来成为合格音乐教师的资格。第三,实践教学的多样性。在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都非常丰富。从内容方面来看,包括了教育实习、音乐技能的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调查等。而从教学环节方面来看,还包括教学方面的实践、科研类的实践、社会实践以及艺术类实践等。这些让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具有的多样性特点更加突出。

(三)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需要掌握的技能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走出学校之后,一部分学生会从事音乐教学工作,还有一些学生会参与到其他有关音乐的工作中,但是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学习过程中都应该具备一些音乐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就实践来说,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音乐教学能力、艺术活动组织能力、音乐鉴赏及审美能力。另外,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其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外进行实习的时候,如果参与音乐课堂教学,学生们应该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和专业技能,还需要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授方法等,只有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才可以把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在实践中。

二、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系统性教学方案未形成现阶段,一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很多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内涵和价值,在实践教学中并没有根据音乐教育的发展情况和音乐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且没有针对中小学教学理念进行深入的研究,使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并没有形成系统性和规范性的理论管理,也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系统性的培养教学方案,从而导致音乐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不能真正实现。

(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彻底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在实践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性作用。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专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音乐教师的发展已经被重视起来,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的融合发展是音乐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体现。在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们具备一定的音乐教学技能,这对培养学生形成音乐教师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并不够彻底,理论和实践并没有充分结合,导致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还不够成熟。

(三)教学形式单一,考核方法陈旧音乐专业的基础教学是需要音乐教师掌握各项专业技能,还需要音乐教师掌握各种基础音乐理论教学技能,并把这两种技能充分地结合起来,在音乐教学中根据学生们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音乐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但是从目前来看,离这个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很多教师在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脱离了实际的基础教学的需要;在考核方法方面考核方法也比较陈旧单一,没有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创新,也没有把考核方法运用到实践的教学过程中。

三、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完善建议

(一)完善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系统性教学体系在音乐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完善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系统性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包括了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运行管理以及制度管理等。组织和相关的制度管理应该由学校建立起宏观的管理体系,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关的管理办法和具体操作措施,对实践教学的实施制定出系统、科学的办法,并对实践教学的实施进行监督和督导。另外,还应该针对实践教学制定出独立、完整的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时间教学系统方案,以此来保障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正常实施。

(二)充分发挥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作用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实践教学的实施,首先是建立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的,之后还需要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所以,学校应该针对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具有可行性的评价机制,还需要制定出评估方案,针对学校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充分地发挥出评价机制在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对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保障实践教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保障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更好的实施。

第10篇

艺术品商品化,在国内是近十年的事。随着艺术产品市场化不断深入,各类艺术组织数量大增,市场急需专业的管理人才。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注意到相关学科的建设,艺术管理(arts management or arts administration)专业在我国高校悄然兴起,迄今已为我国文化艺术产业培养了一批专才。

中央戏剧学院在国内的艺术院校中率先开始尝试培养艺术管理类人才。他们从1985年开始在舞美系中尝试开办舞台技术管理班,在艺术管理教学方面探索了十几年后,终于于2001年正式开设了艺术管理系,并于同年招收30名本科学生,这是国内第一个艺术管理专业。据统计,目前全国大约有 300多所院校开办了此类专业,“艺术管理”已经超出艺术院校的范畴而在综合类、文科类甚至理工类院校受到热捧。

尽管如此,“艺术管理”在我国目前尚不能成为一个完整而规范的专业。其专业名称还不统一,专业属性尚不明确,其“合法身份”至今还没有在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里取得一席之地。“艺术管理专业”实际上只能在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以及美术学、音乐学、影视学等艺术理论类本科专业中以一个方向的形式存在。

相比之下,美国艺术管理教育在其百年艺术市场的传统背景下,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完整的教育体系。虽然国情不同,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国外经验,但它山之石,其中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故本文将对美国高校艺术管理教育的历史和现状作一探讨,追究其教育中的特点和成功之处。

二、美国高校艺术管理教育的发展历程

1.初始阶段

艺术管理专业是在欧美艺术机构经验基础上诞生的。今天世界上最著名的两大艺术品拍卖公司,苏富比拍卖行(Sotheby’s)和克里斯蒂(或称佳士得)拍卖行(Christie’s)早在1744年和1766年的英国就成立了。1983年,美国人收购了苏富比。美术史上,著名的17世纪荷兰小画派的诞生,也来自于市民阶层构成的商品社会的需求推动,当时的荷兰已经画廊林立,作品买卖,司空见惯。

根据艺术管理培训工作的发展,有两个阶段可以得到确认:第一个阶段是缓慢成长的阶段,从1966年开始,持续到1980年;第二个阶段的发展要快的多,大约从1980年至今。

1946年,英国成立了大不列颠艺术委员会(ACGB),美国仿效其模式,建立了国家艺术基金会(NEA)。20世纪60年代,美国处于所谓的“美国世纪”,亦即经济大发展时代,把艺术和文化都直接纳入经济发展的对象,激励商业与艺术之间的联系。艺术史上的传统赞助和收藏制度已不能适应这一趋势了,需要更系统、更灵活的专业管理知识与技巧的支撑。美国耶鲁大学通常被认为是在这个领域开设第一个大学科目的学校,它从1966年就开始设立了艺术管理专业。[1]同年,哈佛商学院的托马斯•雷蒙德(Thomas Raymond)和斯蒂芬•格雷塞(Stephen A.Greyser),联手艺术管理者道格拉斯•施瓦尔贝(Douglas Schwalbe)创办了艺术经营管理研究所,四年后,这三位学者又创建了哈佛艺术管理夏季学院(Harvard Summer School Institute in Arts Administration),开始为艺术管理者提供夏季培训课程。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紧随其后,相继设置了该专业,训练新型的艺术管理专门人才。国际艺术管理教育者协会(AAAE)也应运而生。从此,艺术管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在西方蓬勃兴起。

值得一提的是,1973年,也即哈佛艺术管理夏季学院建立3年后,由斯蒂芬•格雷塞主编出版了学生的学术论文集《文化政策与艺术管理》(Cultural Policy and Arts Administration),对3年来教学成果做了一次总结和展示。该论文集充分体现了在开展艺术管理教育初期,哈佛艺术管理夏季学院在教学思想和实践方面的探索过程。针对培训课程式的教学模式,这3年中,艺术管理夏季学院围绕了3个相关主题开展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分别是:政府赞助、艺术自由和公众义务(1970年);孤立艺术――寻找文化替代品(1971年);艺术与大众(1972年)。选择不同的主题开展教学说明课程设置是方向明确且分类细致的,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参加不同时期的短期培训。

2.形成教育体系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美国艺术管理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囊括了连续性教育和非连续性教育,在职和全日制课程体现了美国联邦政府推行的教育大众化、平等化政策,保证每位成人能获得终身教育的机会。根据艺术管理网( ArtsManagement. Net)所提供的数据,目前美国共有约56所主要大学设立了艺术管理专业,如伯克利音乐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迈阿密大学,其中,2所大学设立了阶段性的培训课程教育,学时1周或1周以上;16所设有本科学位教育,学时3~4年;38所设有研究生(硕士或博士)学位教育,学时1~3年。另外还有一些学校提供远程教育课程,为有志于艺术管理的人们提供学位或者培训课程。

三、美国高校艺术管理教育的特点

1.以艺术为本的教育理念

和中国相类似,由于对艺术管理的理解不同,美国的艺术管理专业大致分别设立在两个领域:一是经济和管理领域,如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有的还授予MBA学位;二是艺术和人文领域,如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教育学院,授予MFA(艺术硕士)或MA学位。但是,当前越来越显现了向艺术人文方面倾斜的趋势。无论如何,他们意识到艺术管理涉及的面应该是很宽泛的,它与艺术、商业、法律、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都有联系。盈利性艺术组织和非盈利性艺术组织都是艺术市场中介的重要组成部分。过于重视盈利和消费,便会使艺术管理这个专业无论在研究还是教学领域都和商业靠得太近。如果过于向商业方面倾斜,那么人们所要考虑的问题就总会围绕如何让利益最大化,这当然不是一种绝对的过错,但是这同艺术本身已经没有关系了,艺术管理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就会被忽视,这个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就会产生偏离。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管理学系创始人、美国国际艺术管理教育者协会前任主席琼•杰弗瑞(Joan Jeffri)教授指出:“艺术管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艺术,如果不了解艺术家,怎么能理解艺术,不理解艺术,又怎么去做艺术管理呢?”[2]2007年,琼带领她的研究生完成了关于纽约老年艺术家的生存状况报告《活着:艺术家咨询之三:特别关注纽约老年艺术家》(Above Ground:Information on Artists Ⅲ:Special Focus New York City Aging Artists),其目的是理解那些达到艺术上成熟和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艺术上不断得到满足的艺术家们如何在社区得到支持并与之交融,以及他们的关系网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3]琼让她的研究生参与这个项目,并不是为了告诉他们,艺术管理跟钱完全没有关系,而是想让他们知道,在商业之外,艺术管理还意味着很多。与其不谋而合的是,其他学者,如弗朗索瓦认为文化产品营销的目的是“使产品与足够多的消费者联系起来并实现与文化企业目标相一致的恒定目标的同时,使得艺术家的产品抵达可能对这些产品感兴趣的细分市场”。[4]艺术家和艺术家的作品被置于突出地位。

除了短期培训课程之外,美国各高校设立的艺术管理学科必修或选修课程都涉及了各种艺术学、美学甚至短期艺术实践,盈利性和非盈利性艺术组织管理。

非盈利性艺术组织并非指不能盈利,而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同样能够公司化、市场化管理。根据美国的法律,非赢利性组织能够享受多种税收优惠,但是必须将盈利重新投入“再生产项目”,即员工只能得到固定的工资报酬,而不能得到利润分红或其他实物的分享。非盈利性艺术组织在美国同样受到重视。美国学者很早就认识到艺术的力量,詹姆斯•杰克逊•贾威斯在其《艺论》中就指出,他确信艺术的展示不但可以提高民众的修养,也可带动国家工业生产设计水平的提高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美国民众积极参与投资公共艺术场馆、城市雕塑、音乐厅和艺术家广场,创造城市艺术氛围,为大众和教学服务。例如,耶鲁大学1832年建立的特鲁布尔画廊,开创了为艺术教学服务的先河。仿照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费城1805年也建立了宾西法尼亚美术学院,并于6年后举办一年一度的公共展览。纽约市1802年成立的美国美术学院,则成为后来国家设计学院的前身。纽约所有博物馆、画廊的成立,都是市民自发的结果,均为非盈利机构的运作,有私人组成的终身制理事(受托管理人)会管理。

2.灵活多样的办学制度

美国的艺术管理教育之所以能够得到健康发展,与其灵活多样的办学制度是分不开的。艺术管理自教育职业培训的领域发展而来,现在不仅提供学位教育和非学位的证书课程教育,还分别设有普通的全日制教学、兼职教学和远程教学课程(Distance Course)可供选择。例如上文所提到的美国哈佛大学夏季学院提供的短期培训课程,就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最早实践之一;美国Goucher College所设立的两年制艺术硕士(MA)学位的远程艺术管理教学课程,在美国就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可见,艺术管理教育可以向社会输送不同程度的人才,也可以为社会不同状况的需求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务。

另外,美国艺术管理学科的部分课程在大学中逐渐泛化成为其他专业也可获取学分的选修课程。这使得这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获得更多社会认可和社会影响,也便于其他专业中有兴趣的学生了解该领域的基本状况。

3.跨学科的教育内容

美国高校艺术管理学科课程大多由多个学院共同完成。艺术管理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反映了文化研究机构和艺术组织的管理需要策略计划、艺术创造和社会支持。艺术管理者要想有能力应对挑战和责任心,必须掌握管理和金融技巧、熟知他们所投身的艺术创造过程、敏锐感知他们为之服务的社会动态需求。它是为了满足未来十年的专业需求,这些挑战包括如何保持艺术组织长期健康发展,他们的职责、管理和经营,收入来源和税收制度。在艺术领域,例如言论自由、艺术家对作品的修改权(First Amendment right)、审查制度和政府介入,已经是重要的、国际的、教育的和文化政策的组成部分,也是该专业的组成部分。

例如,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管理学系除了系主任,还有9位与该领域相关的专业教师,以及来自商学院研究生院、教育学院和其他选修学院的全职指导员对学生的专业负责。其中一些是哥伦比亚研究生院的专业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师。另外还有来自专业领域的客座教授等讲演者定期开展讲座,提高该课程的水平。必修课程开设在三个长年相关的专业学院中:教育学院、商学院研究生院和哥伦比亚法学院。

4.强调实践的教育方法

美国大部分大学在录取学生、培养学生的审核评估过程中都十分强调实践部分,艺术管理专业同样如此。学以致用、产学研结合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在入学前,必须提供一份简历,介绍自己已经接受过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艺术训练、有关艺术方面的工作或志愿者经历。要获得学位,学生必须在完成毕业论文和其他学分的同时,投身艺术组织参与实习。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利用和提高他们技巧的机会,发展职业计划。大多数实习是有偿的,大约有3种不同的类型:参与以学校所在地为基础的、国内的或者国际的一些与我们的专业紧密结合的组织活动。学生在实习的同时,接受艺术研究组织辅导员的辅导,并由专业的学校内部合作组织负责引导学生的选择。每次实习,都要求学生工作一定的时间,比如,哥伦比亚大学要求至少320小时。

5.方向明确的教育分工

教育分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总体上,美国艺术管理教育体制多种多样,但是每个学校有各自明确的选择。无论提供远程教育课程、短期培训课程或者专门为具体单位、具体要求制作的订单式课程,还是连续性的学位教育,每所学校的教育体制类别是比较集中的。也就是说,一个学校并不会既开设短期培训又开设学位教育,甚至授予本科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大学都是分开的。其二,每个开设艺术管理课程的院校都有自己明确的培养方向,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音乐管理、造型艺术管理、舞台管理、博物馆管理、公共艺术管理等面向实践性的专业方向,以及偏向艺术管理相关法律、政策研究等的理论性的专业方向,各所院校一般都各有侧重,或者进一步在学院内细分为不同的专业方向。例如,南尤他州大学(Southern Utah University)艺术管理专业专门面向留学生,为非盈利组织培养合格的管理人员。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分为四个学位课程研究方向:媒体管理(Media Management)、音乐商业管理(Music Business Management)、表演艺术管理(Performing Arts Management)、视觉艺术管理(Visual Arts Management)。

6.多方合作的教育途径

美国艺术管理教育集合了政府、学校、社会艺术团体、民众多方合作。除了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提供了教育大环境外,美国民众一向有热衷于向博物馆等艺术收藏机构捐献艺术品的传统,即使近年来政府一再降低税率也没有影响这种捐献的热情。学校不但自己成立各种艺术团体,也积极和社会艺术团体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经济资助和实习机会。

2006年秋季,哥伦比亚艺术管理系与Harlem艺术联盟(Harlem Arts Alliance,Harlem在此特指纽约黑人居住区)和纽约艺术组织(Alliance of New York State Arts Organizations)合作,以“投身未来艺术”(Advocating for the Arts of the Future)为主题,提供专门的实习课程,以培养下一代艺术爱好者。在四个月的实习期内,学生采访和报道Harlem艺术联盟的管理者、艺术家和艺术组织形式。最后,有关Harlem艺术联盟的调查报告中的一部分公开向几百名Harlem社区居民汇报。

四、借鉴与小结

美国艺术管理教育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样板,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在这个充分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国家里,如何避免艺术被过分商业化,艺术管理者如何更好地为艺术家和大众服务,是艺术管理教育和研究继续探讨的课题。目前中国的情况应当引起艺术管理教育者的注意。

第一,由艺术市场火爆而引发的艺术管理专业热门导致了一种教育方向上的失衡。艺术管理被大众甚至院校理解为就是培养那些艺术经纪人、拍卖师、策划人、节目制作人、剧目管理等人才的专业,而失去了对非盈利性艺术组织管理以及更加宏观的艺术政策制定、艺术的社会服务功能等的注视。从各类院校举办的短期培训到提供学位教育的普通课程,都存在这样培养目标狭窄的倾向。艺术管理发展得越来越像一个产业,艺术管理的重点越来越放在消费者身上。这一方面是由于市场化状态下,拍卖行、画廊、演出等商业组织获得优先发展的机会,导致这方面人才匮乏的事实;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非盈利性的博物馆、公共美术馆、城市艺术中心等免费面向公众的艺术设施还不够完善的现状。这样又会导致一轮新的负循环,就是政策的制定者可能不了解艺术或艺术事业的运行规律,而艺术领域的从业人员也不十分清楚政策制定者的预期目标,所以这两方面知识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完成更多的交流。

第二,目前国内一些艺术管理专业已经将自身作为一种产业进行经营管理了。不仅在本科、研究生学位教育上开设课程,还设计了短期证书式的培训市场,过于倾向商业方面需求。这样不仅大量分散了连续性教育的师资力量,还在教育思想上进一步加强了商业化的力量。

我国文化艺术历史绵长、底蕴深厚,如何保护和开发我国传统艺术、繁荣现当代艺术,提高民众的艺术修养、为社会大众服务,还需要艺术管理教育具有更宏观的视野,也需要政府和民众更多的支持。

注释:

[1]罗钢等.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8.

[2][4][加]弗朗索瓦•科尔伯特.文化产业营销与管理[M].高福进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1,24.

第11篇

——关于长笛的调查报告

调查主体:音教系2002级学生范真璇

调查时间:2004-4-29、2004-5-5、2004-5-7

调查对象:《管乐手册》(陈建华著)、《器乐》杂志、华音网、音乐期刊网、音乐学系2002级学生陈汝丝。

调查地点:图书馆、同学宿舍、网站

调查次数:3次

长笛是最早产生的木管乐器之1。远在古埃及时代,“长笛”1词的含义很广,所有的木管乐器不管性能获自然属性如何都用这个概念,形状也各式各样,有横的、竖的、双管的等。长笛是吹孔气鸣乐器,广泛用于现代管弦乐队,有时用于军乐,也常用于独奏、重奏。它的家族有短笛、高音长笛、中音长笛、低音长笛等,而以伯姆式C调标准笛为其代表。古6孔无键长笛的音域仅有两个多8度,19世纪初扩为d1-a3,有完全的半音阶。19世纪30年代初,慕尼黑的T.波姆作出重要的改革,波姆长笛扩展为c1-d4。《管乐手册》中也强调了波姆在长笛的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书中提到第1位改良长笛的匠师却是英国认威尔杨•戈登(Gordon V.179?—18??)他把长笛的主要部分加以改进,可惜没有进行到底。彻底的改革是由波姆完成的。最初,波姆从改良运指法与音色着手,以后由于1825年将长笛的管形(到圆锥形)与音键加以改革,并且对音键的机械装置做了各种补充。波姆式长笛不仅在基本音孔上增加了基本音键,而且在机械装置上配有校正杠杆,可以把各种音建按1定的形式组合起来,从而使基本音孔与补充音键演奏起来同样方便,大大的丰富了长笛的音色于表现能力。波姆对长笛的改革课称为木管乐器构造方面的革命,他在长笛上使用的机械构造原理,很快被运用于其它木管乐器上面。

20世纪,在德国开始尝试把古德国长笛与波姆长笛结合起来,玛克西米里安•斯维德勒(Schwedler M.1853—194?)发明了1种组合笛,叫斯维德勒笛。而在法国则尝试使用各种不同音孔的结合来追求音色的优美。他们的尝试都是在波姆体系基础上的丰富与补充。

因现代作曲家要求更高,长笛制作日精,指法屡有创新,专业型笛尾加长,可下行至b音,此与吹奏#f4等泛音有关。因此目前音域扩展为b-#f4, 共44个半音。低音区b-#c2音色丰美醇厚,惟穿透力较为逊色;中音区d2-#c3音色清澈朗润;高音区d3-b3音色光辉明亮,穿透力强; 超高音区C4-#f4,音色尖刺激,穿透力极强。近代作品有时用断音强奏,以显示特殊效果。

长笛族系低音长笛:C调,较标准长笛低1个8度,笛头下端的管,拐两个弯而直下。在近代作品中,它的地位日趋重要,尤其是在长笛合奏中,能使音色浑然1体,可与弦乐重奏媲美。

构造、指法与音域

长笛为木质或金属管状体,全长62厘米,笛头闭塞,塞头距管端约5 厘米,笛尾开放。为便于携带与调音,由2 或3段插接组成。笛身为圆柱体,内径1.9厘米,从与笛身插接处起, 其内径至塞头渐缩细为1.71厘米。以离塞头1.7厘米为中心, 开椭圆吹孔,上覆吹孔盖,开同样椭圆孔,与吹孔相连,使盖面与孔壁形成锐角,气流即冲击此边棱,激棱发音,管壁开指键孔若干,用指尖控制音键启闭,以变换开管长度,产生不同音高。

以下为长笛参考图片:

让我们再看看《管乐手册》中的叙述:现代管弦乐队中所使用的长笛都采用波姆体系,共开有104或105个以上的音孔,每个音孔都装有波姆式音键,能迅速开闭,是1种非常灵活的乐器。

圆柱形的管身共由3个可以拆开的节插接而成:

1、 节——又1个边缘锋利的吹孔,关内有软木塞塞住笛管1端,并可移动,以便调整个别音。与主节衔接的1端能伸缩活动,可调高或调低整个音列,以适应乐队的音高。

2、 主节——笛管基本部分,装有各种开口音鉴与闭口音键(包括基本音孔键)。

3、 尾节——有用右手小指按的两个开口音键,可奏出最低的#c1与c1音,有的长笛还有第3个开口音键,能奏出b音。另外还有1个用小指按的闭口D音键,演奏时需打开。

由此我们应该对长笛的基本形制有所理解了。

长笛的全部音域共有3个8度加1个3度:

并非所有的长笛都具有最低的b音,具有 b音的长笛就更少见了。1般说,长笛擅长于演奏升、降记号少的音乐,构造改进后,升、降记号多少的难易区别已基本不存在。

音区、力度及音色特点

长笛的全部音域可分为几个不同的音区,各音区的表现力与力度变化的幅度也有所不同,列表如下:

从上表可看出,各音区之间的差别较明显。两个极端音区需要消耗大量的气息。最高音区弱奏较困难,强奏能获得华丽的效果,常用于乐队全奏:低音区不能强奏,中强以下有效,弱奏时大调音色冷漠凄凉、小调音质柔和,更多用于乐队中的独奏段落。用得适当效果极好。最好的发音区域是中、高音区(从g1到g3),能演奏任何强弱的句子,相对说来气息消耗不大,音质也好;中音区很富感情,音色柔美温存,透明纯洁;高音区音色清晰开朗,显得特别鲜明。

于其它木管乐器相比,长笛的音色由于缺乏谐音,显得冷漠,音响力度弱,表现力不够丰富,音响也不如其它木管乐器丰满,因此,不能模仿人声,常用来表现自然界,如田野、森林、湖畔、春天、小鸟以及回声等等,具有独特的能力。

演奏技术

长笛的演奏技术是所有的木管乐器中最灵活的1种,能够奏出1切可能的经过音、音阶、琶音、颤音,特别擅长演奏快速的断音和快速的同音反复。长笛演奏时为双手持笛,坐立皆可,采用胸腹混合式呼吸法,双唇构成1定的基本口型,气流集中冲击吹口盖与孔壁构成的75°锐角发音。

长笛有4种吐音法:

1、 单吐法——用“突”(tu)或“特”(te)的读音动作吹奏。

2、 双吐法——用“突—库”(tu—ku)或“特—卡”(te—ka)两个读音动作吹奏。

3、 3吐法——用“突—库—突”(tu—ku—tu)“特—卡—特”(te—ka—te)3个读音动作演奏。

4、 弹吐法——用“突鲁鲁……”(trr……)的读音动作演奏。

特殊技巧泛音的标记“。”记号。

(2)震音于颤音:长笛演奏震音或颤音具有极好的效果,发音非常美妙。常用的音域从d1到#f3,只有个别例外。最低的 d1、c1、b音上的震音或颤音不要使用,因为这3个音都是用右手小指来演奏的。

(3)滑音:手指在键孔上逐渐滑闭,可取得上滑音和下滑音效 (4)同时哼唱:在演奏长笛的同时哼唱;

(5)模拟打击乐:快速拍打音键,同时口中发出咂舌的“嗒”声可发出模拟击乐的声音效果; (6) 呼啸奏法:口含全部吹口,快速大量吹气,同时按乐谱快速移动手指,造成啸声效果; (7) 模拟铜管乐器:两唇紧贴吹口,开小孔吹气,发音如同小号。上述各种奏法,均可得特殊效果,在先锋派音乐中常大量应用。

在乐队中的运用

长笛是木管乐器中演奏最灵活的1种,在其全部音域的各个音区,可采用各种演奏形式运用于管弦乐队中。

低音区可以演奏旋律或作和声性伴奏,也可做节奏性伴奏。如果以p的力度独奏,并用非常轻巧而弱的伴奏,音响是美丽动人的。

中音区虽不能奏出光辉的音响,但发音音质柔美、恬静,擅长演奏明朗而纯洁的旋律,也能演奏忧郁的旋律。

高音区音色明朗,演奏灵活。它和乐队构成复调式的对话时效果出色。1般说,如果乐队音响不是非常强大,这1音区的长笛音色是不易被盖过的。所以这1音区和最高音区也常用于乐队全奏。

长笛的音域宽而高,技巧灵活,音色突出,经常用于演奏1些穿插性的模仿短句,是管弦乐曲写作中被称作“常规”的手法,虽然简单,但却能起到润色作用。运用这种手法时,可以选用单1音色,也可以在低8度处加1支或两支单簧管(双簧管)构成8度的复合音色,特别是在弦乐担任主旋律时更为常见。

在乐队全奏时,长笛通常重复其它声部(1般在最上面的8度或同度重复),或演奏华彩音型,或演奏节奏音性,音区大都在高音区与最高音区,较少用中低音区,尤其是低音区,因为在这个音区的力度是非常有限的。1般交响乐队至少用3只,第3兼短笛,规模较大者再加中音长笛。

作为独奏乐器,长笛可以不用伴奏,如J.S.巴赫的《a 小调奏鸣曲》等。用钢琴、竖琴、吉他或乐队伴奏之独奏曲、协奏曲等曲目也极多。在室内乐中,长笛加双簧管、单簧管、大管成为管4重奏;再加圆号,即成管乐5重奏。此外尚有各种组合,如W.A.莫扎特写了3 首长笛4重奏,用长笛取代第1小提琴,加上小、中、大提琴组成。长笛本家族也有多种组合,近代作品更加入短笛,高、中、低音长笛等搭配成长笛5重奏、6重奏至10重奏等。国际上著名的长笛演奏家有:阿多兰Adorlan「匈、波姆Boehm「德、雷迪尔Redel「德、塔希那里Tassnari「意、希诺阿Shiloah「以色列、托玛森Tomasson「冰岛、威尔逊Willson「美、莫里斯Morris「英、莫伊斯Moyes「法等等。

第12篇

意大利的高等教育中沿用的是欧洲学分转化体系(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 )。意大利的高等教育分为四个阶段:本科(3年获得学士学位B.Sc)硕士研究生《2年获得硕士学位,M . Sc)专业硕士(Specializing Master, 1年无学位),博士研究生(3年,获得博士学位Ph.D)。为期3年的本科阶段主要有基础课、专业课以及职业训练在3年级学生要去企业实习。在取得学士学位后学生可以直接工作或申请攻读硕士研究生。硕士学制两年.在专业领域受到严格的训练。专业硕士课程可在取得学士或硕士学位之后申请一年的课程在专业的范围内提供了职业技能实践。在取得硕士学位后可申请攻读博士研究生通过3年的时间在专业领域获得高水平的研究能力。

在硕士研究生阶段,以米兰理工学院为例,设计学院下独立设置了家具设计专业。与家具设计平行的相关专业还有设计与工程,家具与织物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设计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在制造方面第二工程学院设有管理、经济和工业工程专业工程公共管理专业第三工程学院有材料工程专业。

家具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有如下课程:概念设计、毕业论文、材料和技术、用于设计的材料和技术、公开讲座、项目交流、专业实践((RAP )、记号学(Semiology ) ,系统生产发展。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有如下课程学位考试、设计工作营、绘图与表现、最终系统设计工作室、产业发展、综合工作室课程整合、设计发展、材料设计、用于材料的设计、机械项目基础、机械技术与工艺系统、材料的选择与利用方法、项目发展、倒模、记号学、技术制图、工业设计理论与历史.虚拟模型。

在博士学历中.没有具体的家具专业。与家具相关的专业有:工业设计和多媒体交流.室内设计管理、经济和工业工程,制造系统与工艺.材料工程.虚拟模型与现实产品等。

2德国

德国的孩子在16岁开始接受大学阶段教育。大学程度的学校有几种:传统的大学.提供广泛的教育学制六年半技术大学.提供专业领域的训练包括艺术和音乐学院,学制四年半。

德国的大学不仅提供教育和训练.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纯粹的、追求应用研究的地方。德国大学的院系按照以下大类划分:医学.科学.工程.艺术与人文学科,法律,理论,经济与社会科学,农业与林业。与家具业相关的集中在工程、艺术与林业中。

在硕士教育阶段德国没有专门的家具专业。家具设计包含在工业设计与工程中与家具制造相关的有木材科学、木材工程与木材经济、木材工程、工业工程、产品发展与制造、制造工程、制造管理/自动化工程、制造工艺系统、国际制造管理等专业。

3芬兰

芬兰的高等教育分为综合性大学(University)和理工学院(Polytechnic )两个平行的体系。理工学院通常是地区性的,强调就业导向:综合性大学则忠实于科学研究。芬兰的大学提供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在很多领域,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前还提供博士候选人学位(Licentiate)。芬兰的学分系统类同于欧洲EC下S学分系统。大学生可以跨学校选修相近的课程。

芬兰的硕士学位培养的目标.是发展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寻和应用能力。芬兰的博士研究生.通常有两个阶段的学位:博士候选人和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需要能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熟悉本学科的研究内容及科学理论。

做为一个林业大国芬兰在林产品相应技术的研究上走在世界前列。如赫尔辛基科技大学(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其林产品技术系是芬兰唯一一个在包括各项林产品领域都提供大学阶段教学和研究的系科。其中的木材技术专业主要研究木制品包括锯材、胶合板、LVL、门、窗、胶合梁和其他木制品。

在经济、工程和管理方面.拉普兰塔科技大学(Lappeenrant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在芬兰处于领先地位.学校工业工程与管理系每年有将近100个硕士毕业生4-5个博士毕业生。该系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将技术和商业管理结合起来.这个愿景是通过完成从林业、木材、金属及其他行业角度看来是重要的和核心的课题来实现的。该系的研究领域包括:技术管理、科技型企业管理和知识管理;管理会计物流国际操作和过渡经济;产业营销。

在设计方面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Helsinki)的设计学院下设有“室内建筑与家具设计“专业。学院的培养学生在产品设计方面有专业的设计能力.或作为产业、商业、文化机构及媒体的设计师同时也培养学生在设计管理(企业或研究)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训练的目标是要具备在多学科交流下工作的能力即交流和与他人互动的技巧与个人专长同等重要。

4美国

美国有些大学有着悠久的林业和木工方面的学科传统如密西西比州立大学(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卡罗莱纳州立大学(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等。

普渡大学的家具制造与设计方面的研究是在林业和自然资源学系下面。其研究生科目包括木材加工与工艺木材结构、识别与特性木材加工特性.家具与橱柜设计与制造高级木材加工工艺.用于CNC制造的家具设计木制品部件。其中如家具与橱柜设计与制造课主要是教授家具结构、家具性能测试、基于电脑的应用与方案.课程的特点是有关于紧固件、家具联接件和家具的实验室测评。

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家具研究所(Institute of Furni-ture Manufacturing and Management)成立于2001年其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质量保证与设计产品设计家具制造机械研究营销、管理与分销。该所是学校整合了商业与工业系、林业资源系、工程系、建筑系的优势资源联合森林和野外生物研究中心共同组建的。该所延续了大学多年以来在木制品研究、技术服务和再教育方面的经验通过对设计、生产、营销、以及高品质产品的分销等方面的研究为国内外的家具制造企业提供新术、方法等方面的支持并培养了未来的行业管理和领军人才。2003年成立的富兰克林中心是目前美国最大的家具制造培训中心。

在家具设计的教学上如罗得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设有家具设计系教授技能、理论和相关内容提供本科和研究生阶段设计教育。学校认为家具设计的变化随着文化而变新的材料和工艺改变了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家们拓宽了平台。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们可以探索概念的范围、生理的需要和美学的观点。学校设有木工工作室、金工工作室、机械工作室、软体家具实验室、喷漆房、木材标本室、计算机工作站。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课程主要通过家具及相关物品的制作来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设计哲学。最主要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材料、工艺的水平来保证设计概念的实现.主要是要掌握高级木工技术。

5小结

从以上家具产业和教育业都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尤其是对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来看.他们重视的是专业领域的研究和跨学科团队合作的能力。而不是我们国家大多数人对“一专多能”的理解.即“一门专业.多种技能”。在社会发展程度越来越高级.现实问题日益复杂的今天.单靠个人的能力很难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而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化.各领域都有专家在研究。所以.对一个高级人才来说.他/她要掌握的是与其他专家一起团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又能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