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国教育不平等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摘 要] 教育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然而,多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如:城乡间教育条件的差别巨大,农村教育困难重重;重点学校制度及其引起的高额“择校费”;大学在不同地区录取分数线不一致,不同地区间进入大学的机会差别极大,等等。这些不平等现象使得教育正在成为阶层和阶级分化的加速器。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教育不平等现状出发,试图透过现象寻求背后的真正原因和实质,从而发现导致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最后提出对于解决教育不平等的一些举措.
1.1教育不平等的涵义
教育权利平等的理念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它是指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1] 反之,“教育不平等”即人们在教育方面受到了一定的歧视或不公平待遇。
1.2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象
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教育的投入与发展也有了一个明显的进步。但是,教育的不平等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教育水平地区差异大,学生间受教育机会差距大,重点校与普通校之间差距大.尤其是近期的甘肃校车出的事故,血的教训,更让我们意识到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平等.
2.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
影响教育不平等的因素是多样的,但我们要从最根本的因素入手来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帮助我们能够更准确和更好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教育不平等是由区域性经济差异、教育资源配置差异、阶层差异以及其他因素等造成,归根结底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象是制度不公平所致,如教育资源分配制度、应试教育制度、考试与选拔制度等。
2.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呈梯度推移格局,地区差异己成为社会差异的一个重要范畴,成为我国教育无法躲避的一个社会背景,它的存在导致我国不同地区间教育机会严重失衡。
地区的经济实力影响教育投入。诚然,教育投入差异未必能完全归因于经济实力差异,但一般来说,它常常是导致教育投入差异的最直接原因;现在的问题是,中央政府不想给教育多投资吗?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是:基础教育的投资由地方政府负责。2008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中,中央只占了20.14%,地方占79.86%。而且,中央政府的教育投资中用于高等教育的占95.45%。[3]这是中国目前的教育管理和投资体制所决定的。中国教育不但每年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在有限的资金分配上也非常不科学。具体表现在对小学、中学、高等教育的资金分配比例上,严重失调到几乎荒唐的地步。根据2002年出版的刚先生编著的《中国义务教育》一书中的介绍,中国的教育资金分配状况与发达国家的分配状况比较如下:
国名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日本 42 45 13
英国 43 32 25
美国 50 38 10
法国 53 39 8
中国 31 30 33
这是一种极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模式。
2.2应试教育制度
教育,是按照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完善人的活动。尽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这应该是教育的基本职能。[ 4 ] 然而,在目前社会中,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乏,为了进入“好”学校,选拔学生的标准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考试。因此教育被深深烙上“应试”的痕迹,就是“应付”教育与社会生活中各种必要的考试。教育就变为一切为了应付考试的不正常状态,此时“应试教育”的说法产生.
2.3考试与选拔制度
再来看一下另一个极端不合理的城市歧视状况。根据《2004中国教育不平等状况蓝皮书 》的介绍:“在集中了全国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生产着‘精英中的精英’的北大和清华,更加令人惊叹。以2009年为例,两校招收的5080名本科生中农村学生只有902人,仅为17.8%,与同年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近70%形成鲜明对比。两校在北京招生的情况则显示,在全中国8-9亿农民中,能够进入北大和清华的人数不及一个北京市。 [5] 大家都知道,形成这样的情况,绝对不是公平竞争的结果.考试制度是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各种考试中,高考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然而高考制度同样导致了教育不平等,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高考加分制度。二是地区保护制度.
3.缓解教育不平等的措施
实现教育公平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社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正常流动,保证人与人、阶层与阶层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社会制度必须给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保障其朝着均等的方向发展。这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教育的不平等:
3.1全面开放社会办学
中国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可能是一个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且,就算今后解决了,也不应该限制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但是有一个绝对前提,那就是政府必须保证公民的九年义务教育所需的经费,而不能指望依靠社会办学来分担政府义务教育的责任. 因此,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社会办学起着补充的作用。尤其是面对目前教育资源短缺,满足不了很多人需要有的条件下,民间办学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现象。例如,近年来,孩子入托难这一问题,很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私立幼儿园的设立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社会矛盾,使很多孩子有了公平入托的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但是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很多私立幼儿园,由于资金短缺,教育设施不完善,幼教的频繁更替,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民间资本的流入,以便解决这一问题。
3.2加快财政改革的进度,为增加教育投资创造体制条件。
建立分税制,建立出专门为教育设立的税收制度,加大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是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投资不足及不平衡的治本之策。
3.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在农村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这种规定是非常符合很多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上重点大学的人还是少数,正在投身于学术研究的还是少数。大部分学生在完成高等教育后都面临着走向社会,寻找出路的状态。并且现在的市场需要的人才就是那些能够熟练掌握一门技术的人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便增加他们以后就业的机会。
4.小结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和很高的成绩,但不平等现象仍是普遍和广泛存在的。对于这种不平等的现象我们不能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任其发展那样不利于公民平等地接受公共教育和提高素质,不利于社会公正的提高和教育公正的实现。可是完全消除这种不平等的现象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只能通过努力,努力能够减缓教育不平等现象。 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个保障每一位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永坤《教育平等权利问题及解决之道》,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二期,总第45期.
[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第173页.
[3]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提供的分省的农村、县镇、城市学生数量计算出的结果.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 现状 全球影响
自199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所发生的变化在文献中少有记录,但是这些巨大的变化对中国和全球的经济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因为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经济体。
一、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变化
1. 高等教育接受者数量的巨大增长
中国现在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数量在过去六年里翻了两倍。在1999年以前,每年的从学校毕业的人数和新入学学生人数持平。1988年,高等教育毕业生的人数大约为83万人;而到了2005年,毕业生的人数是306.8万人,增加了3.7倍。在1998年到2005年间,新入学的人数增长更快,近似为5倍。在2000年到2005年间,学士(及以上)学位获得者以平均每年7.5%的增长率上升。这些巨快的增长都发生在教育改革以后。
2. 中国将比美国拥有更多的博士学位的工程师和科学家
在工科领域与科学领域这一变化更为明显。与美国相比,现在中国培养的工程师的数量是美国的三倍,所以广泛认为到2015年中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工程师与科学家将超过美国。在2001年,获得科学和艺术学士学位的24岁年轻人中,在美国只有5%的工程师,而中国有39%。国际科学基金会(NSF)最近的资料也表明,与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亚洲相比,美国现在培养的工程师的数量最少。诺贝尔奖获得者R.E.斯莫利总结说,到2015年90%获得博士学位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将会在亚洲,而大多数亚裔的博士工程师和科学家将会诞生于中国。
3. 农村和城市改变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幅改变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的特点是提高农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缩小农村和城市地区之间的差距。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城市(包括县和城镇)中高中毕业生中能上进入大学的比例只占30%,而到了2005年比例上升为50%。在1998年城市和农村的招生率分别是42%和32%,到了2005年,招生率分别上升到了68%和63%。与城市招生率相比,在过去的十年里,农村地区的招生率上升的非常迅速。高等教育的准入主要限于城市地区,但是随着社会越来越关注社会和谐问题,教育成就的经济数据更多的现实为农村参与未来的高等教育体系。
4. 中国精英大学的晋升和其他大学的整合
中国高等教育现在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巩固其他大学发展的同时,致力于推动精英大学的发展,控制精英大学的数量。精英大学就是在中国综合排名前十名的大学,它们有优先选择通过国家入学考试的学生及其他研究资源。现在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就是扶持少量的高等教育学府,使其进入世界级地位。近两年,受中央部委指令,几乎所有大学都在以每年增加30%的速度扩招本科生,使得很多高校的基础设施与所能培养学生的数量比例严重失调。
在中国许多城市,很多大学为了提高排名将四五个小型德尔高校合并,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地方政府激励当地高校合并,为了获得更多的中央资金。中国教育部的数据显示,60%的高校合并都发生在1999年到2006年间。这种合并甚至也包括不少的精英大学。这响应了中国教育部在90年代中期发起的“211高等教育发展项目”对中国高校的重新定位。例如北京医学院于2000年并入北京大学,并更名为北京大学健康与科学院。
5. 从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的改变
中国高等教育这几年的变化也表现为1990年的时期注重数量的增加调整为现在注重质量的培养。高等教育资金的投入现在不仅以学生的数量作为唯一依据,高等教育学府也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客观综合排名来获得更多的资金帮助。国际期刊上论文的发表、论文引用、以及国际合作都变成判定个高等学府排名及资金投入多少的标准。而的数量也变成了评判中国学者任命、职称维护及提升的依据。高校也每年给自己设定关于教学活动及世界排名的目标。这些都即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也能有效提高高校的培养质量。这些变化很明显,例如,1998年中国在科学和工程方面的论文产出只占亚洲总产出的14.54%,而到了2003年提高到了22.43%。在社会学和商学也有较快的发展。
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对国内的影响
1.评估中国教育改革回报收益
评估中国教育改革有效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计算教育的投资回报率。根据赫克曼和李在2004年做的一个评估报告中显示,中国关于教育投资方面有十分可观的回报。他们初步估计,对于一个接受四年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比没有接受教育的年轻人一生将多赚46%。另一方面,教育的社会回馈也有助于保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2.教育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进一步评估中国教育改革产生的影响在于考察其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国教育大幅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收入的不平等。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农村到城市中国的基尼系数比为1.8;但是根据2007年的评估,基尼系数已上升为3.3或者3.4。这一变化似乎与中国前几年关注初等和中等教育有很很大关系。现在中国通过对高等教育改革来维持经济的增长政策将进一步加剧收入的不平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正在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迫切需要更高水平的教育研究。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提高中国教育研究水平,14所大学的教育科学学院(部)负责人、32家教育研究杂志主编、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光明日报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于2017年1月14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联席会议,共商加快教育研究发展、提高教育研究质量之策。大家一致认为,提升中国教育研究的质量和影响力,必须加强教育实证研究,促进研究范式转型。
实证研究是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赞扬“像英国工厂视察员、编写《公共卫生》报告的英国医生、调查女工童工受剥削的情况以及居住和营养条件等等的英国调查委员那样内行、公正、坚决的人们”,他们基于事实和证据的研究报告,提供了用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宝贵材料。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就是实证研究的光辉范例。
实证研究是思想观念、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的有机统一。纵观教育研究的发展历史,实证研究是教育研究从经验走向科学的转折点,其重要成果是教育研究学术深化的里程碑,为国家重大教育决策和国际教育理念更新提供了可靠支撑,也为鉴别学术观点和教育理论的正误提供了根本保证。实证研究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学风,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强调的正是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独立思考,强调第一手资料、强调学术规范的良好学风。
实证研究是基于事实和证据的研究,强调的是用科学的方法,获得科学的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接受科学的检验。实证研究具有多种类型和不同层次,采用实验研究、调查研究、访谈研究、考古研究、文本分析、案例研究、观察记录、经验筛选、计算机模拟等方法,都可以做出高水平的实证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新的方法。
实证研究是当今国际教育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实证研究明显落后,长期以来教育研究杂志发表的实证性研究论文,不足论文总数的十分之一。不少人对实证研究的认识片面,把实证研究与思想性、理论性对立起来,把实证研究与低水平、碎片化联系起来,把实证研究与统计研究画等号;不少人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重视不足,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不系统;不少人研究态度不严谨,对学术基本规范不能严格遵守,甚至存在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同时,从支持实证研究的环境和条件来看,也存在很多制约,特别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数据统计和公布不足,支持实证研究的经费不足,对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也未能反映实证研究的地位和重要性。由于缺乏实证研究,导致我国教育研究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应对重大教育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不强。为此,大家一致同意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推进教育实证研究。具体措施如下:
加强教育实证研究课程建设与青年教师培训
组织具有丰富教育实证研究经验的优秀教师开设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加强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学水平,大力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证研究方法素养。
提高教育实证研究论文的数量与质量
32家教育杂志和光明日报等学术媒体,为优秀教育实证研究论文提供发表平台,不断加大刊登教育实证研究成果的分量与力度。
办好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
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自2015年创设以来已成功举办两届,在全国引起了热烈反响。依托教育实证研究联席会议单位,办好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努力打造全国知名、世界有影响的教育实证研究成果交流与展示平台。
编译出版国际教育实证研究优秀成果
自科学的教育学诞生以来,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教育实证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在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系统规划翻译出版这些作品,为教育学人提供学习范本。
集辑出版我国教育实证研究优秀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研究工作者筚路蓝缕,也产出了很多优秀的教育实证研究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和中国问题。系统整理和集辑出版这些作品,丰富教育实证研究资源。
改进教育研究成果评价标准
在教育研究成果评价、教育研究项目评审、教育优秀成果评选等相关环节,把是否进行了实证研究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
加大教育实证研究项目比重
建议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中,逐步扩大教育实证研究的立比例和资助力度,鼓励广大学者开展教育实证研究。
设立“教育实证研究优秀成果奖”
设立教育实证研究专项基金,每年颁发“教育实证研究优秀成果奖”,表彰在教育实证研究中取得显著成就的研究者。
“中国教育实证研究年度报告”
以实证研究作为评判尺度,教育实证研究年度报告,探索建立教育实证研究发展指数,反映中国教育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激励教育实证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加大教育数据公布力度